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

13. 拣选,呼召和重生

14. 信心与悔改

15. 称义和做儿女

16. 成圣和确据

17. 坚忍和得荣耀

18. 教会的本质

19. 教会的使命

20. 恩典的途经

21. 圣礼

22. 天堂与地狱

23. 末日事件

24. 我们如今该如何活

25. 总结与结论

第十三章 拣选、呼召与重生1

第十三章 拣选、呼召与重生1 

 

 

 

现在我们开始来看那些上帝用来使信徒与基督联合的事件。拣选是上帝要把救恩赐给他们的亘古决定。然 

后我们要看“救恩次序”(ordo salutis),那在这个次序之内发生的一系列的事件,藉着这些事件,上帝 

把耶稣赎罪的益处加给我们。有效呼召 就是上帝传召他的百姓离开罪的黑暗,来与他相交。重生是圣灵 

赐他们新的生命,脱离灵性死亡的作为。 

 

本书相当整齐地分成两个部分,现在我们准备好开始第二部分。第一部分重点在于客观和不可重复的事情。第 

一部分特别讲到客观性的真理:上帝的本性,三位一体,基督的位格和工作,圣灵的位格和工作。上帝的本性永不 

改变,圣子和圣灵的位格也不改变。圣子的工作,赎罪,是一次成就直到永远的;它是绝不能重复的。这些真理是 

客观性的,就是它们是在我们之外,而不是在我们之内发生的。 

 

我们在第一部分确实讨论过一些主观性和可重复的事件,比如圣灵充满和圣灵的恩赐。这些是发生在我们里 

面的,在这个意义上,它们是主观性的,圣灵很多次行这些事。但是这种强调在前十二章是很少见的。 

 

但是在第二部分,我们就要把注意力更集中在那些客观性和可重复的事件上。就是上帝使用,与每一个基督 

徒打交道的事件。当然,赎罪是上帝为教会这个整体所做的一件事。但是重生,归正,称义等等,是上帝行在每一 

个蒙他呼召的人身上的作为。所以它们是可重复的事件,尽管对每一个人来说,它们只发生一次;它们是发生在我 

们里面,而不是发生在我们外面的,在这个意义上,它们是客观性的。 

 

我们要在后面来思想一些更外在、或更客观的事件,其中有基督的再来和最后的审判。当我们回到外在、客 

观和不可重复的事件时,那我们就接近我们学习的尾声了。 

 

从这一章开始,我们要开始学习救赎论,就是关于拯救教义的学习。当然,耶稣在献上赎罪祭这件事上完成 

了拯救;所以我们可以用救赎论 这个词来指我们在十一,十二章所作的讨论,也可以用它来指我们将要在后面几 

章讨论的事情。但是神学传统通常把赎罪描述为基督的工作,是基督论的一个方面,它使用救赎论 这个词来指下 

面几章(十三-十七章)要讲的内容。按照约翰·慕理的思路,把赎罪看作是救赎的成就,这对我们会有帮助。跟 

从慕理的作法,我们可以把接下来的几章称为救赎应用。在这些问题上,慕理写了一本非常有帮助的书,书名叫作 

《再思救赎奇恩》。2 

 

我们在接下来几章要问的问题就是,赎罪祭是如何应用在我们身上的?它是怎样改变我们的?它是怎样改变 

我们与上帝的关系的?神学家们经常在称为救恩次序(ordo salutis )的标题之下讨论这些应用的问题。这个次 

序列举出几个发生在每一个信徒生活中的事件 。一位神学家的列表可能会和另外一位神学家的列表有所不同,但 

我们要使用这份列表:有效呼召、重生、相信、悔改、称义、儿子的名分、成圣、坚忍、得荣耀。在我们来看这份 

传统列表之前,我们要思想另外一个教义,就是拣选的教义,它是在所有这些事情之前的。 

 

这个次序 中的事件是在历史中,在信徒生活的经历中发生的。拣选发生在时间之前,在上帝超越时间的亘古 

里。所以,就时间而言,拯救有三个主要定位: (1) 拣选,在时间之前,在创立世界之前,在亘古之中;(2) 赎 

罪,发生在历史中的一个时候和地点;(3) 呼召、重生等等,发生在每一个相信的人的经历里。你可以在像以弗 

所书第 1 章那样的经文里看到这三个阶段。在其中,保罗在第 4 节讲到拣选:“就如上帝从创立世界以前,在基督 

 

 

 

 

2 约翰·慕理,《再思救赎奇恩》,香港天道出版社,1993。 

 

 

 

里拣选了我们,使我们在他面前成为圣洁,无有瑕疵。” 然后在第 7 节,他讲到赎罪:“我们藉这爱子的血,得蒙 

救赎,过犯得以赦免,乃是照他丰富的恩典。” 然后在第 13 节,他讲到那带领我们到基督那里去的事件:“你们既 

听见真理的道,就是那叫你们得救的福音,也信了基督,既然信他,就受了所应许的圣灵为印记。” 

 

这三个概念和我在第六章讲到的三种视角相吻合。我认为拣选是规范准则,因为它是上帝的计划,掌管万有。 

赎罪是情况处境,因为它是客观性的事实,藉此我们得到拯救。救恩次序是存在动机,因为它是发生在我们每一个 

人的经历当中;为这个缘故,它有时候被称作是主观救赎论(subjective soteriology)。 

 

我们首先来看拣选,在时间之前的拯救。然后回顾第十一章讲过的赎罪,在历史中的拯救,我们就要来看救 

恩次序,在我们经历中的拯救。 

 

拣选 

 

拣选的意思很简单,就是“选择”。拣选的教义就是,终极来说,是上帝的选择决定了某人是得救还是失丧。 

要明白这一点,请回忆第一章讲的,圣经强调的上帝对全世界的全面掌管。除非上帝要事情发生,否则没有一件事 

情会在这世界上发生。也请回想第二章讲到的,就是上帝的预旨是全面的,它是绝对涵括了一切。所发生的一切, 

都是按照他旨意的美意发生 (弗 1:11)。如果上帝的掌管如此深远,那么肯定上帝也最终和绝对地掌管人的得救。 

最终来说,你是否得救,这取决于上帝有没有在创立世界以前在基督里拣选了你(弗 1:4)。 

 

但在我们看这亘古的选择之前,让我们先看看另外一种更加以历史性为聚焦点的拣选。我把它称为历史性的 

拣选,但连历史性的拣选也是上帝亘古计划的一部分。历史性的拣选,就是上帝对人的选择,这不一定是为了永远 

的拯救,而是为了在历史中执行不同任务的缘故。例如,上帝拣选扫罗在一段时间内作以色列的王(撒上 9:17); 

但是他后来弃绝了扫罗。上帝拣选耶利米作先知(耶 1:5)。耶稣拣选十二门徒,包括犹大(路 6:13)。他选择,或 

者拣选犹大,即使他知道犹大要出卖他。从扫罗和犹大的例子来看,你就能明白,历史性的拣选并不是拣选人得永 

远的救恩(可 14:21;约 6:70-71)。它只是选择某人在上帝的计划中成就一个暂时的目的。 

 

历史性拣选最重要的表现,就是上帝对以色列这个国家的拣选。上帝从地上万国中拣选以色列作他特别的百 

姓(申 4:37;7:6)。圣经强调这选择是出于恩典,而不是因为以色列的功劳(申 7:7-8;9:4,6)。以色列并不比 

其他国家更强大或更好。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以色列人都得到永远的救恩。他们中很多人离开了上帝,他派遣他的 

先知,提出对他们的控告(这被称为盟约控罪,covenant lawsuits,如赛 1:1-17 所言)。只有耶稣他自己才是真 

以色列人,那唯一完全服从上帝的命令,领受所有盟约祝福(罗 11:1-21)的以色列人。 

 

我们也可以说,今天的有形教会是历史性的选民。这就是说,教会成员按一种特别的方式属于基督,就像以 

色列属于上帝一样。这给了他们极大的特权。来 6:4-6 说,教会成员是“已经蒙了光照,尝过天恩的滋味,又于 

圣灵有分,并尝过上帝善道的滋味,觉悟来世权能”。尽管如此,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叛逆主,希伯来书的作者说, 

要让这些人重新悔改,这是不可能的。他们就像扫罗、犹大和不忠心的以色列一样要失丧。那么,在这种历史性的 

意义上, 一些是选民、蒙拣选的人,可能会最后失丧。 

 

这是拣选的一种,历史性的拣选。但是圣经也提到另外一种的拣选,我们可以称为永恒的拣选(eternal 

election)。 这是上帝在亘古中的选择,拣选那些最终要得救的人。我们已经在弗 1:4 看过这一点。提后 1:9 讲 

到上帝“救了我们,以圣召召我们,不是按我们的行为,乃是按他的旨意和恩典。这恩典是万古之先,在基督耶稣 

里赐给我们的”(参见帖后 2:13)。 

 

正如以色列的拣选是通过上帝与摩西所立的约发生,同样,在耶稣里永恒的拣选,是通过耶利米书 31 章和希 

伯来书第 8 章讲到的新约里的成就: 

 

耶和华说,那些日子以后,我与以色列家所立的约乃是这样,我要将我的律法放在他们里面,写在他们心上。我要作他 

们的上帝,他们要作我的子民。他们各人不再教导自己的邻舍和自己的弟兄说,你该认识耶和华,因为他们从最小的到 

至大的都必认识我。我要赦免他们的罪孽,不再记念他们的罪恶。这是耶和华说的。(耶 31:33-34) 

 

在这里,上帝拣选一群人,应许把救恩一切的益处赐给他们。他们不会像犹大,或者不忠心的以色列那样,因 

为上帝要赦免他们的罪,把上帝的话写在他们心上。 

 

就这样,永恒的拣选是无条件的,正如改革宗神学家喜欢讲的那样,是无条件的拣选。 上帝拣选我们得救, 

这选择不是基于我们里面任何的东西,不是建立在我们满足的任何条件。永恒的拣选是对个人的拣选,不仅仅是对 

国家或群体的拣选。认识到上帝在创造世界以前已经拣选了我和你,这是何等宝贵。我们在他的思念中,在他的心 

上。明白了拣选的教义,我们就知道救恩完全是出于上帝的。这是他白白的恩赐,它真正是恩典,不是我们能靠行 

为来换取的。 

 

遗弃 

 

现在问题来了。如果上帝在亘古就拣选我们得救,那么他是不是也定好了谁要失丧?上帝选择谁要失丧,这 

被称作遗弃。那么,我们知道上帝拣选人,那么他也遗弃人吗?说上帝拣选一些人得救,那么他就是自动选定了其 

余的人不得救,这似乎是合乎逻辑的说法。这个教义有时候被称作是双重预定(double predestination)。 

 

但这是很难接受的。人很难相信一位慈爱的上帝,会在时间开始之前,就选择送一些人进入直到永远的刑罚里, 

在他们能对此做任何事情之前,就选定他们这样。 

 

这是罪恶这个难题的一个特别难明白的表现形式。所以我要敦促你复习我们之前在第二章讲过的关于上帝的慈 

爱的主题,以及在第八章讲的关于罪与恶的问题。尽管遗弃是一个特别难的问题,但我相信对此最好的答案,就是 

我在前面讲过的答案:就算我们无法想象上帝怎么能够从恶中带出善,他也这样做了;为他自己的尊贵和荣耀,他 

把这样做的权利留给了他自己。我们也要记住,如果上帝不遗弃人,他就也没有拣选人得救。所以,除了拣选和遗 

弃,另外一个可能就是我们靠自己的能力拯救自己。我可不希望作这样的尝试。 

 

解决这件事情的,就是遗弃 的教义是符合圣经的,不仅仅是从拣选的教义得出的一个引申。例如我们看到,有 

时候上帝行事,把真理隐藏起来,不让一些人知道,好使他们不会相信。换言之,他是反面的,而不是正面的运用 

他的主权。上帝对以赛亚说: 

 

他说:“你去告诉这百姓说,你们听是要听见,却不明白。看是要看见,却不晓得。要使这百姓心蒙脂油,耳朵发沉,眼睛 

昏迷。恐怕眼睛看见,耳朵听见,心里明白,回转过来,便得医治。”(赛 6:9-10) 

 

先知的话语在让人来相信上帝这事情上可以非常有能力。但是,在这个情形里,它是在使人心硬方面非常有能 

力。耶稣引用以赛亚的话样,说他用比喻说话,光照一些人,但确实让其他的人刚硬,不让他们相信 (太 13:11-14; 

参见 11:25-27)。犹大书第 4 节说有些人“就是自古被定受刑罚的”。 

 

但是关于遗弃,主要的经文是罗马书第 9 章。在这当中,保罗在一开始表明了他对那些还没有相信基督的以色 

列同胞的担忧。他们为什么还没有相信?保罗说,最终来说这是因为上帝没有拣选他们相信。法老为什么在罪恶中 

如此顽固,以致他心里刚硬,不让以色列离去?保罗在 17 节回答说,“因为经上有话向法老说:‘我将你兴起来, 

特要在你身上彰显我的权能,并要使我的名传遍天下。’” 上帝使他的心刚硬,出埃及记也是这样说。然后,在 18-24 

节: 

 

如此看来,上帝要怜悯谁,就怜悯谁,要叫谁刚硬,就叫谁刚硬。这样,你必对我说:“他为什么还指责人呢?有谁抗拒 

他的旨意呢?” 你这个人哪,你是谁,竟敢向上帝强嘴呢?受造之物岂能对造他的说:“你为什么这样造我呢?” 陶匠 

难道没有权柄,从一团泥里拿一块作成贵重的器皿,又拿一块作成卑贱的器皿吗?倘若上帝要显明他的忿怒,彰显他的 

权能,就多多忍耐宽容那可怒预备遭毁灭的器皿,又要将他丰盛的荣耀,彰显在那蒙怜悯早豫备得荣耀的器皿上。这器 

皿就是我们被上帝所召的,不但是从犹太人中,也是从外邦人中,这有什么不可呢? 

 

那么为什么有如此多的以色列人还没有信呢?保罗的答案最终就是遗弃。很多以色列人不信,因为上帝行使 

主权,决定要预备他们遭毁灭,就像他预备其他人得荣耀一样。 

 

我们应该象多特信经(改革宗信条中的一种)那样,认识到拣选和遗弃并不是彼此简单平行对应的。当上帝 

拣选人得救,他定旨他们要不靠他们的行为得救。但是当上帝遗弃人时,他是定旨他们因着他们的行为受到惩罚。 

那么,行为在遗弃的完成中起了作用,而它在拣选的完成中并不起作用。 

 

我同意威斯敏斯德信条(3.8)的说法,并敦促你讨论这个教义时要“特别慎重和小心”。这是一条让人很难 

接受的教义,一条很难懂的教义,它已经导致一些人反对这真理,甚至讥笑它。但是它是圣经的一条教训,最终它 

是一个给人安慰的教训。因为我们可以得到的最大安慰,就是知道所有的人都在一位主权上帝的手中,他是完全公 

义,有极大的怜悯。 

 

预旨的次序 

 

在我们来看救恩次序之前,我还想再稍微再多讲一个教义。我只会稍提一下,因为我认为它多少有一点是圣 

经以外的猜测。但因为你现在是一位神学生,你就应该知道它讲的是什么。这个教义被称为预旨的次序 (the order 

of the decree)。一些神学家发展了一种理论,就是上帝永恒的预旨是有一种次序的。这不是一种在时间之内的次 

序,因为我们讲的预旨都是在亘古之中,超越时间的。神学家们有时候把它说成是一种逻辑上的次序,但是我要承 

认,我并不完全明白这是什么意思。似乎这部分的含义就是,一条预旨是为另外一条预旨的利益服务的。 

 

在改革宗关于预旨次序的神学观中,主要的观点是堕落前预定说(supralapsarianism )和堕落后预定说 

(infralapsarianism)。第一种次序,就是堕落前预定的次序,表述如下:首先拣选,然后创造,然后堕落,然后 

救赎。按照这种次序,相信堕落前预定的人特别要强调,在上帝的计划中,拣选指挥任何其他的事情。他们要说明, 

上帝创造的根本目的是要与他的选民相交,任何其他事情都是为这个目的服务的。所以,为了和这些人相交,他显 

然一定要首先创造他们,然后他必然要容许他们堕落,救赎他们。 

 

另外一种观点,就是堕落后预定说,是把各样预旨按这种次序排列:创造、堕落、拣选、救赎。按这种次序, 

相信堕落后预定的人是要说明,上帝在拣选中,是拣选那些已经被造和堕落的人。 

 

尽管人用了一些圣经论据来支持这两种观点,但我认为圣经其实并没有讲到上帝预旨的次序这个问题。堕落 

前预定说这种观点,认为上帝是为了他选民的缘故做每一样事情,这本身有一定的道理,但我们一定要指出,上帝 

一个更高的目的就是荣耀他自己。堕落后预定说的观点,就是当上帝拣选人的时候,他是把他们看作是堕落的人, 

这也是有道理的。上帝拣选人脱离堕落的人群。但如果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既认同堕落前预定说的观点,也认同堕落 

后预定说的观点,那么很明显,我们可以承认这些观点,而无需认同在上帝的预旨中存在着一种次序的这么一种概 

念。 

 

救恩次序 

 

现在让我们来看救恩次序,就是救赎的应用,这有时候被称作是主观救赎论。在讲到以弗所书第 1 章的三重 

结构时,我们已经讲过拣选,在第十一章,我们已经讲过赎罪。现在我们来思想我们自己经历的这些事件,上帝使 

用这些事件,把赎罪的益处应用在我们身上。 

 

对于这次序包括了什么,不包括什么,我们应该持一种灵活态度。圣经本身没有使用“救恩次序”这个词, 

就像它没有讲到一种预旨的次序一样。圣经没有在一处地方,把神学家一般来说包括在这种说法之下的所有事件都 

罗列出来。至于我自己,我认为这个次序主要是一种教学工具。你在看这份清单上的不同事情时,会发现它并没有 

一个按次序排列的一贯原则。一些事情在其他事情之前,因为第一样在时间上首先出现,另外一样是在后来出现, 

有效呼召和得荣耀就是这样的情形。清单上的其他事情在另外的事情之前,因为一样是因,另外一样是果,比如重 

生和相信。还有,一些事情先于其他事情,并不是因为时间上的先后,或者因果关系上的先后,而是因为神学家称 

之为工具性先后(instrumental priority),比如信心和称义的关系。还有其他一对一对的关系,很简单就是共存 

或同时发生的祝福,如称义和得儿子名分。所以这“次序”是有不同含义的:有时候它指因果,有时候是先后,有 

 

时候是工具和目的,有时候仅仅是共存的。尽管如此,这个次序带出了这些事件之间重要的关系,圣经确实表明的 

关系。 

 

 

 

有效呼召 

 

在这次序清单上,首先的是有效呼召这个教义。圣经经常讲到上帝呼召 人,这有不同的含义。有时候,上帝 

的呼召是你的天职,他安排你所处的位置(林前 7:17, 20)。他可能呼召你进入婚姻,或者独身,作一位公司的首 

席执行官,或者一位冰球运动员,生活在奥兰多,或者生活在芝加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但我们讲的有效呼 

召并不是这个意思。 

 

有时候呼召指在福音的普遍宣告,上帝在当中呼召、或者邀请每一个人来相信基督得拯救(太 20:16;22:14)。 

这有时候被称作福音呼召,或者外在呼召。这也是圣经一个很重要的教训,但这并不是有效呼召的意思。 

 

有效呼召有时被称为内在呼召,说的是:上帝行使主权、有效地传召(这是约翰·慕理的说法)选民进入与 

基督的相交。传召 这个词带出了上帝的主权。你可以拒绝一个邀请,但是你不能拒绝一个传召。传召是一种你不 

能拒绝的邀请。 

 

这就是罗 1:6-7 中呼召的用法,保罗说“其中也有你们这蒙召属耶稣基督的人。我写信给你们在罗马为上帝 

所爱,奉召作圣徒的众人。愿恩惠平安,从我们的父上帝,并主耶稣基督,归与你们”(参见罗 8:30;11:29;林 

前 l:2,9,24,26;7:18;帖后 2:13-14;来 3:l-2;彼后 1:10)。 

 

你看到了,世界上有很多人是选民,但还没有得救。你在相信基督之前,自己就是这样的情形。你是选民, 

是上帝在创立世界之前拣选的,但是你活着,是一个不信的人,对基督没有任何信心。上帝是怎样改变你的?第一 

个阶段,第一个事件,就是有效呼召。 

 

请留意有效呼召的特点:它是父上帝的工作,传召你进入与他儿子的相交。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有效呼召 

和福音呼召是不一样的,但它经常是通过福音呼召进行的。对很多人来说,当他们听到福音的时候,有效呼召就发 

生了。在这个时候,上帝开了他们的心接受真理。当保罗在腓立比的河边传道时,一位名叫吕底亚妇人在场。我们 

看到:“主就开导她的心,叫她留心听保罗所讲的话”(徒 16:14)。改教家们是这样说的:传道人向人的头脑传讲 

上帝话语的时候,主向人心传讲他的话。 

 

另外,有效呼召是呼召我们来得一切救恩的祝福:国度(帖前 2:12),圣洁(罗 1:7;林前 1:2;帖前 4:7), 

平安 (林前 7:15),自由(加 5:13),盼望(弗 1:18),坚持忍耐(彼前 2:20-21),永生(提前 6:12)。 

 

最终来说,这呼召是与基督相交,与基督联合的呼召;林前 1:9 说:“上帝是信实的,你们原是被他所召,好 

与他儿子,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一同得分。”在基督里我们得到救恩的一切祝福。确实,我们可以这样来总结这祝 

福。救恩的祝福就是基督他自己,就是他一切的所是,一切的所为。所以保罗在腓 3:7-8 说:“只是我先前以为与 

我有益的,我现在因基督都当作有损的。不但如此,我也将万事都当有损的,因我以认识我主基督耶稣为至宝。” 

 

就是这样,在有效呼召中,在我们对上帝作出任何回应之前,上帝首先在我们身上行出他的作为。他按他的 

主权行事,呼召我们与他的儿子相交。这呼召是在时间范围之内,救恩一切祝福的最终源头。 

 

重生 

 

这些祝福的第一样,也是在救恩次序中的第二个事件,就是重生,或者新生。当上帝呼召我们来与基督相交 

时,他就赐给我们一个新生命,一颗新心。重生是有效呼召的第一个果效。重生是发生在我们里面一系列事情中的 

第一样事情。 

 

圣经的前设,就是离开上帝的恩典。我们在灵性上就是死的(弗 2:1-3),我们在第八章看到这一点。这意味 

着在我们自己里面,靠我们自己,我们不能行什么来讨上帝的喜悦。就像怀孕和生产带来身体上的新生命,同样重 

 

生的工作带来新的属灵生命。通过新生,我们得到服事上帝的新心愿和新能力。所以我对重生的定义就是:它是上 

帝主权的作为,在我们里面开始一个新的属灵生命。 

 

关于这新生的说法来源于约翰的作品。在约翰福音第 3 章,耶稣告诉尼哥德慕,除非一个人重生,否则他就 

不能见上帝的国。在约壹 2:29, 3:9, 4:7, 5:1, 4 和 18,约翰讲到有一颗种子,是上帝种在相信的人的心里的, 

这种子生长,成为一种对抗试探的圣洁生活。 

 

保罗使用新的创造这样的说法,来表达同样的意思(林后 5:17;加 6:15;腓 2:10;参见雅 1:18),或者说“叫 

我们与基督一同活过来”(弗 2:5)。我们在如罗马书第 6 章这样的经文里,也能看到这种复活的意思,这些经文讲 

我们是死了,与基督一同复活:向罪,我们是与他一同死了,向义,我们是与他一同复活。正如有效呼召是呼召我 

们与基督联合,同样重生是我们在基督复活的生命中与他联合。新生,新的创造,复活得生命,这些是描述上帝赐 

我们新生命方式的其他讲法。 

 

所有这些说法都强调了上帝的主权。新生明显是一件上帝的作为( 留意结 36:26-27, 约 3:8)。你不是自己 

生自己;你和你自己的出生没有任何关系。是其他人生了你。你的诞生是一种恩典的礼物。同样你的新生是上帝, 

在这种情形里,是圣灵上帝的一个恩赐。(正如圣经通常说的那样,正如有效呼召是父的一件作为,同样重生是圣 

灵的一件作为。) 

 

新的创造也是类似如此。正如我们看过的,创造是“从无”到有。在创造之前什么东西也没有。无是不能造 

出任何事情的。一切的实在都是从上帝创造的作为而来的。复活也是如此。在复活前是死亡。死亡不能生出生命。 

只有上帝能造出生命。所以在是新生中我们是被动的。 

 

另外,没有新生,我们不仅不能讨上帝的喜悦,我们甚至还不能明白上帝的事情。耶稣告诉尼哥德慕:“人若 

不重生,就不能见上帝的国”(约 3:3)。重生改变人的意志,也改变人的思想。还记得我们在看罗马书第一章的时 

候,我们看到罪人压制真理吗?重生是上帝的作为,它使我们不再压制真理,而是按着上帝的本相来看上帝。 

 

所以新生是发生在我们相信之前的,新生带来我们的相信。人有时候会说:“相信耶稣,你就要重生。”这个 

说法按照圣经来说是不准确的。确实,相信耶稣,这是蒙福的道路。但是新生是相信的原因,而不是掉转过来。 

再说一次,你不能自己生自己,靠着信心也不行。而是上帝赐新生给你,使你能够有信心。这总是上帝的主权, 

难道不是吗? 

 

正如重生是相信的原因,同样它也是我们有好行为的原因。 回想我在前面列举的约翰壹书的经文。看约壹 

2:29:“你们若知道他是公义的,就知道凡行公义之人都是他所生的。” 每一个行公义的人都必须要重生,因为不 

重生,你就不能行公义。 

 

像有效呼召一样,重生通常是在我们听到福音的时候发生的。彼前 1:23 说:“你们蒙了重生,不是由于能坏 

的种子,乃是由于不能坏的种子,是藉着上帝活泼常存的道”(参见 25 节)。典型来说,圣灵赐我们新生的大能, 

是藉着上帝的道的能力临到的。雅 1:18 说:“他按自己的旨意,用真道生了我们,叫我们在他所造的万物中,好 

像初熟的果子。” 

 

你怎么知道一个人有没有重生?这不是一个眼睛可以看得见的事件。耶稣说圣灵重生的工作就像风吹一样: 

你看不到风,你不知道它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但就像风一样,你可以看到结果,尽管你不能无误地肯定重生已 

经发生了。相信和好行为是重生的结果,这些事情表明我们已经由上帝重生了。约壹 3:9 说:“凡从上帝生的就不 

犯罪,因上帝的种存在他心里。他也不能犯罪,因为他是由上帝生的。”约壹 4:7 说:“亲爱的弟兄啊,我们应当 

彼此相爱。因为爱是从上帝来的。凡有爱心的,都是由上帝而生,并且认识上帝。”爱和圣灵一切的果子都在加 

5:22-23 表明出来了:“圣灵所结的果子,就是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这样 

的事,没有律法禁止。”当人的生命得到改变,从不顺服变成顺服上帝,我们就可以知道(尽管这并不是无误的), 

就是圣灵已经在动工,赐下新生。 

 

第十四章 相信与悔改1

第十四章 相信与悔改1 

 

得救的信心是个人对基督的信靠,信靠他是为我们得到完全赦罪和永生的那一位。因为相信是转向基督,它 

就涉及悔改,悔改就是转离罪。悔改不仅是为罪感到懊悔,而是积极弃绝罪。它是出于内心委身追求义。人 

不悔改和相信基督,就不得拯救;所以,基督是唯一的主和救主。我们得永生的盼望不能建立在任何其他人 

的身上。 

 

我们已经学习了救恩次序,就是那一串表明上帝是怎样把耶稣赎罪的作为应用在我们目前生命当中的教义。赎 

罪就救赎的成就,救恩次序是救赎的应用。在十三章我们思考了救恩次序中首先的问题,就是有效呼召和重生。现 

在我们要来思考归正,神学家把它定义为相信与悔改。请注意,我们在十三章看的问题和我们在这里思考的问题是 

有不同的:拣选、有效呼召和重生是上帝做的事。信心和悔改是我们做的事。但是我们不能忽略这其中上帝主权的 

体现。我们能够行使信心和悔改,这是因为上帝已经行事,呼召我们,重生我们。 

 

 

 

信心 

 

让我们首先来看信心。你在读圣经的时候,请留意信心和相信是紧密相关的。在英文中,“信心”这个词是 

从pistis这个希腊文名词翻译过来的,而“相信”则是从这个希腊文动词pisteuo翻译过来的。所以相信 是信心 的动 

词形式,信心是相信 的名词形式。 

 

在这一章,我们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得救的信心,相信基督是救主和主的信心上。当然还有其他种类的信心, 

比如我们对朋友的信心,对大自然秩序的信心,等等。 这些信心在不同的方面和得救的信心既有类似也有不同。 

要明白,我们在世界上一切的作为,以及我们对世界所有的认识,都涉及某种信心。你在早上起床的时候,你是相 

信 — 你有信心 — 地板是在你脚下,要留在原位。这有时候被称作是普遍的信心。但是我们在这一章要讲的是一 

种特别是圣经上讲的神学概念,就是特别的信心,或者说是得救的信心。 

 

得救信心的定义 

 

神学家在传统上分析信心,认为它有三个元素:认识、相信和信靠。 

 

认识。在我们现在这个处境里面,认识很简单指的就是对上帝的启示,特殊启示和普遍启示的认识 (罗1:32; 

10:14)。它是关于 上帝的认识,这不是对神本身的一种个人性(位格性)的认识,不是和上帝之间建立友情认 

识,也不是一种认为启示是真实的认识。很简单,是一种对启示说了什么的认识。 

 

强调信心是建立在认识之上,这是应该的。一些人认为信心是在黑暗中的一个飞跃,或者没有任何证据就相 

信某样事情。但是信心是对上帝话语的认识,上帝的话语提供了证明这话语是真实的证据。确实信心有时候要求 

我们不顾我们从感官得来的证据,正如罗4:19-21(参见林后5:5)所讲的亚伯拉罕的例子一样: 

 

他将近百岁的时候,虽然想到自己的身体如同已死,撒拉的生育已经断绝,他的信心还是不软弱。并且仰望上帝的应许, 

总没有因不信,心里起疑惑。反倒因信,心里得坚固,将荣耀归给上帝。且满心相信,上帝所应许的必能作成。 

 

 

 

就亚伯拉罕的感觉而言,上帝的应许似乎是和证据背道而驰的。上帝应许给他一个儿子,但是亚伯拉罕和撒拉都太 

 

1  

 

 

老了,不可能生育。但记住,最佳的证据是上帝话语它本身。亚伯拉罕知道,如果上帝曾经告诉 他,他要有一个 

儿子,他就能够信靠此事。所以,在最重要的意义上,亚伯拉罕的信心是建立在证据、那最大的证据之上的,或者 

按照我们在这一点上所说的,这信心是建立在认识上的。 

 

相信。 按照传统的分析,信心的第二个元素就是相信(约3:2;徒26:27)。这就是说,信心不仅仅是认识到 

上帝的启示说了什么,还是相信这启示是真实的。这有时候被称为认同。我们知道有一些神学家说,认同是不重要 

的;换言之,你头脑里面相信什么,这没有关系,只要你在心里爱上帝就可以了。 

 

这种观点是不符合圣经的。按照圣经,认同对真信心来说是必需的。来11:6 说:“人非有信就不能得上帝的 

喜悦。因为到上帝面前来的人,必须信有上帝,且信他赏赐那寻求他的人。” 

 

但是对于真信心来说,认同 就够了吗?雅2:19说魔鬼相信上帝只有一位,他们战兢。人认同圣经的某些真理, 

却不得救,这是有可能的。但是人有没有可能认同 圣经所有的真理,却失丧了? 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我怀 

疑在某种意义上,撒但是相信圣经所有的真理,然而他是不得救的。 

 

我认为这多少取决于认同的力量。这就是说,如果你认同圣经的真理,不是无力地认同,或者忘记了,而是 

认同,以此决定你的表现、思想和情感,那么在我看来,你就是拥有了真信心所需要的一切。但是如果你的信心不 

仅仅用认同来形容,还可以按照信心的第三种元素来形容,那就更好了。 

 

信靠。信靠包括认识和认同,但它是一种在内容上更丰富的概念。撒但相信很多上帝的启示,也许相信全部 

的启示,但是他不容他对上帝话语的认识来管理他的思想、行动和表现。如果他真的这样做,他就会求上帝怜悯、 

请求赦免了。但是他没有这样做。换言之,他不信靠 上帝。 

 

信靠(拉丁文是 fiducia)是信靠基督作救主和主。我们信靠他作救主,救我们脱离罪,赐给我们永生(约3:16)。 

很多圣经经文用其他的术语来表达这种信靠,比如接待基督(约1:12),到他这里来(太11:28-30;约6:37;7:37), 

靠着他进到上帝面前(来7:25)。留意它的主要意思并不是相信我是得救的,而是相信耶稣,为得救信靠他 — 不 

仅仅是相信关于 这样的事,还是信靠 他。这是鬼魔绝不能做到的事。他们可以抽象地相信耶稣是他百姓的救主, 

但是他们不能为着得拯救而信靠他。 

 

信靠的第二个元素,就是服从基督,以他为主,愿意顺服。正如雅2:14-26所说的,信心一定要是活的信心、 

顺服的信心、有行为的信心,否则它就是死的。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那样,“耶稣是主” (罗10:9-10;林前12:3; 

腓2:11;参见约20:28),这是新约时期上帝的百姓最根本的认信。这不仅是口头的承认相信,还是一种指引着生 

命中一切的委身。 

 

所以,真正的得救信心包括对基督的认识、相信和信靠。然而我要警告你,圣经有时候讲到相信和信心的时 

候,是从较低的意义来说的。例如在约8:31,耶稣开始和一些犹太人对话,约翰说这些犹太人“信他”。但是他们 

对他的回应表明他们什么都是,就是不真正相信他。在44节,耶稣对他们说:“你们是出于你们的父魔鬼。”这些 

犹太人就像鬼魔一样,他们认同一些基督的教训,却反对上帝的国。 

 

 

 

得救的信心是上帝的恩赐 

 

我们现在要来看更多圣经关于信心的教导。首先,得救的信心是上帝的恩赐。弗2:8-9说:“你们得救是本乎 

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上帝所赐的。也不是出于行为,免得有人自夸”(参见腓1:29)。在约5:44 

耶稣说,除非父吸引人,否则没有人能够相信他。的确,没有上帝的恩典,没有人对属灵的事会有任何认识(约3:3; 

太11:25-27;林前2:14;约壹5:20)。离开恩典,我们就是压制上帝的真理的(罗1:18,21,23,25)。所以在圣经 

中,当人相信基督的时候,他们相信,是因为上帝预定了他们得永生(徒13:48),或者因为他开了他们的心,就 

像他在使徒行传16:14开了吕底亚的心一样。我们已经看到了,福音是上帝的话语,有大能施行拯救。这能力动工, 

使人相信,这能力是从上帝他自己那里来的(林前 2:4-5,12-16;帖前1:5;帖后2:14)。 

 

信心与好行为 

 

其次,得救的信心和好行为是紧密相关的。保罗的确强调,我们是因信,而不是因行律法得救(加2:16)。 

换言之,得救是藉着信靠耶稣,而不是通过企图靠好行为赚取救恩而来的。但因为得救的信心是活的信心,而不是 

死的信心(雅2:14-26),一些行为是要表现出来的。这些行为并不为你赚取任何事情,但它们总是伴随着真信心 

的。保罗是把信心和行为作对比的,他明白信心是生发仁爱的(加5:6)。爱耶稣的人是守他的诫命(约14:15, 21; 

15:10;多3:8)。所以行为是信心的一种证据。 

 

信心在拯救中的角色 

 

我们说我们是“因信得救”,或者“因信称义”。这是什么意思?毕竟信心是我们做的某样事情。相信的是 

我们,而不是上帝。但救恩岂不是完全出于上帝的吗?它岂不是完全是上帝的恩典吗?还是信心是我们为了得到上 

帝的赦免而做的一件事?肯定不是的。在这一点上准确的明白信心为我们做什么,不能为我们做什么,是很要紧的。 

 

首先,信心不是我们得救的根基。根基是那使我们有资格得永生的事情。基督的牺牲是我们得救唯一的根基。 

他的义,而不是我们的义,使我们有资格与上帝相交。我们所做的,没有一样是好得足以得到上帝的赦免,使他与 

我们的相交。甚至连我们的信心也不能使我们配得他。 

 

出于同样的原因,我们的信心也绝不是我们得救的原因。原因是那使我们与基督有关系的能力。正如我们看 

到的,这能力不是出于我们自己;它出于圣灵的能力,使我们相信上帝的话语,信靠基督。我们不能做任何事情救 

自己,带来我们自己的得救。 

 

那么信心的角色是什么呢?在这个问题上,神学家为着词语展开争论,但是改革宗神学家决定使用的词就是 

工具。我们使用这个词,意思是说,尽管信心不完全、不配,但却是我们伸出手去领受上帝恩典的管道(“工具” 

=“途径”)。有一些人把它比喻成一只空空的手,伸出去要得到充满。正如《万古磐石》这首赞美诗唱的那样, 

“两手空空无代价,只靠救主十字架。” 

 

不要为了明白这些术语而把自己打结纠缠成一团,最好还是记住,信心是信靠。耶稣已经为你死了,这是你 

唯一的盼望,你能得救的唯一方法。你的信心很简单只是信靠他。你的信靠不会给你赚来任何事情,但是它把你和 

基督联系起来,他为你得到了一切。 

 

 

 

基督徒人生中的信心 

 

到目前为止,我们主要是讲了在基督徒人生开始时的信心。这是相当重要的:信心是在开始那一刻对基督的信 

靠,这把我们带入与上帝直到永远的相交。但是信心并没有在那开始一刻之后就停止下来。它是贯穿整个基督徒人 

生的,在我们每天与上帝的关系中是非常重要的。保罗是信、望、爱是“常住”的,它们是存留在一生当中的 (林 

前13:13)。 

 

我们在希伯来书第11章看到,旧约的伟人是怎样一次又一次“因着信”行事的。在这一段,以及在别处的圣 

经里,我们看到信心和眼见的对比 (参见林后5:7)。不要理解错了;凭信心行事为人,这并不是在黑暗中行。希 

伯来书第11章的信心伟人对他们要去哪里是知道得很清楚的。上帝的话语已经应许要给他们盟约的祝福,他们知道 

他们可以信靠这些应许。正如我们已经看过的那样,信心是建立在认识上的。但那是对上帝话语的认识而,不是眼 

睛看到的认识。上帝对亚伯拉罕说,他要有一个儿子,但事情看起来是不可能的,因为亚伯拉罕和撒拉年纪太老迈 

了。然而亚伯拉罕相信(罗4:19-21)。他的信心是建立在对上帝应许的认识上的。但是在以撒出生之前,他都没 

有看见这应许的成就。类似地,希伯来书第11章的圣徒并没有看见上帝应许给他百姓的那一座城。他们本没有看见 

这应许的成就。但是他们继续相信,因为他们知道上帝的应许是可靠的,甚至比他们眼睛看到的证据更可靠。 

 

就是这样,主呼吁所有信徒行事为人要凭信心。正如保罗说的:“我如今在肉身活着,是因信上帝的儿子而 

活,他是爱我,为我舍己”(加2:20)。 

 

新约圣经的作者经常把信心和另外两样德行,就是盼望和爱联系在一起(林前13:13;弗4:1-5;帖前1:3;参 

见罗5:2;加5:5;弗1:15;3:17;6:23;西1:4,23;帖前1:3;5:8;提前1:14;6:10-ll;提后l:13;多3:15;门1:5;雅2:5; 

 

2 约翰·派博,《十点十分的盛宴--基督快乐主义者的默想》,中国主日学协会出版,英文书名:Desiring God:Meditations of a Christian 

Hedonist(Sisters,OR: Multnomah,2003)。 

 

 

 

彼前1:21)。盼望并不是和信心有根本区别,而是信心的一种,是对上帝的应许在将来应验的信心。因为它是建立 

在上帝的应许之上的,它就不是某样踌躇不定,像我们在现代生活中使用“盼望”这个词的用法一样的东西。它而 

是稳固确定的。信心和盼望这两个词差别只是在于盼望更强调将来。我们可以把它和主权属性联系起来思考:信心 

是面对上帝的权柄的,因为它聚焦在上帝的话语上。盼望是聚焦在上帝的掌管上的,上帝的掌管使他的话语在将来 

得到成就。但当然你不能没有盼望却有信心,或者没有信心却有盼望。 

 

这三种中心德行中的第三样,也是最大的一样,就是爱。爱是聚焦在第三样主权属性,就是上帝的亲自同在 

上的。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爱就是信心和盼望住在心里面,产生出最深的个人委身。爱是全人的委身。上帝呼吁我 

们要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主,也要爱人如己。 

 

所以爱是委身、忠心、效忠。在婚姻中,当我们起誓爱对方的时候,我们就是同时在起誓完全忠心于对方, 

胜过任何其他人。对上帝的盟约之爱也是一样。它是排他性的。我们只能单单敬拜上帝,而不能让上帝与其它的神 

—— 我们的金钱、雄心壮志、骄傲等等 —— 一道竞争争取我们的效忠。 

 

爱也是行动。爱是做一些事,表明你的效忠。在婚姻中,如果你爱你的妻子,你就会做一些比如倒垃圾一样 

的事情。至于耶稣,如果你爱他,你就要遵行他的诫命。 

 

第三,爱是感情。当你爱一个人的时候,你有爱的感情。你以她与你在一起,她的美丽,她为人的一切大大 

欢喜。婚姻如此,与上帝的关系也是如此。正如约翰·派博常对我们说的那样,上帝要我们以他为乐,渴慕他,明 

白他是甜美可爱。2 

 

所以爱是效忠、行动和感情,我把这些和规范准则、境况处境和存在动机分别对应在一起。 

 

信心的必要性 

 

今天很多人认为,要得救我们不一定非要相信耶稣。其中一些这样的人是多元主义者,他们认为人可以藉着 

任何宗教得救。其他人是普救论者,相信所有人,不管他们是否相信耶稣都要得救。其他人相信一些从来没有听过 

耶稣的人要得救,因为如果他们有机会的话,他们本来是会相信的。我们可以说,这些人认为所有潜在可能相信的 

人都要得救。 

 

但是圣经讲得很清楚,离开耶稣基督,没有一个人可以得救。他是“道路、真理、生命”,以致他能够说, 

“若不藉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约14:6)。彼得说:“除他以外,别无拯救。因为在天下人间,没有赐下 

别的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徒4:12;参见约1:12;3:16, 18, 36)。到了末日,天上所有的人都要承认他是靠着 

耶稣基督,唯独靠着耶稣基督得救。他是唯一的 主,唯一的 救主。 

 

这是不是意味着,除非人在今生口中承认基督,否则他就不得救?嗯,这是一个不同的问题,是更难回答的 

问题。例如,改革宗的基督徒相信,死在母腹中的婴孩,或者在能说话之前就死去的小孩子,依然可以靠着上帝的 

恩典得救。威斯敏斯德信条(10.3)这样说:“死于幼年被选的婴孩,已被基督借圣灵而重生得救了,圣灵何时, 

何处,用何方法作工,皆随己意。另有一些在外部未能蒙上帝话语呼召的选民,也都照样得救。”这句话符合圣经 

吗?我相信它是符合圣经的。路1:15说施洗约翰“从母腹里就被圣灵充满了”,约翰那时候在他母亲的腹中,在耶 

稣母亲马利亚面前欢喜跳动(第41节)。我也相信,在路18:15,当耶稣摸小孩子的时候,他的意思是把上帝的名 

加在他们身上,把他们和上帝的国度联系在一起。 

 

威斯敏斯德信条(10.3)说,如果上帝拯救那些太小,还不能在众人面前认信的孩子,那么他也可以救其他 

出于别的原因,不能认信的人。对于哪种人是属于这种类别,我们不可武断加以肯定。我们很自然会想到那些有残 

 

3 格鲁登,《系统神学》(Grand Rapids:Zondervan 1994),713页。 

 

疾,不能正常思想或说话的人。 

 

但可以肯定的是,不管上帝的渔网有多么宽阔,它总不会触及基督的恩典之外。当圣灵重生一个人的时候, 

那人最终要来相信基督。如果他能口中承认相信基督,在他能口中承认相信基督的时候,他就要这样做。威斯敏斯 

德信条的陈述不应该鼓励任何人以为,他可以不信靠基督而得救。彼得在徒 4:12中说,在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 

我们可以靠着得救。 

 

所以,唯有基督是我们靠着可以得救的名。在全世界宣告基督的名,好让万民可以相信他,这是极为重要的。 

 

悔改 

 

按照神学传统,悔改和相信都是归正的一部分。拯救是通过相信而来的,但也是通过悔改而来。这可能听起 

来很奇怪,因为我们习惯了认为唯独 信心是拯救的工具。悔改在当中的位置又如何呢? 

 

格鲁登把悔改定义为“为罪内心忧愁,对罪的弃绝,真诚委身要抛弃罪,行事为人顺服基督”。3 就像信心 

一样,这个定义有三个元素 —— 第一,正如信心是建立在认识上的,同样悔改也是建立在认识到我们犯了罪,对 

上帝来说,我们的罪是可憎之上的。所以,悔改的第一个元素就是忧愁。按照圣经, 按照上帝的意思忧愁和世俗 

的忧愁是不一样的(林后7:9-10;来12:17)—— 世俗的忧愁就像那没有盼望的犹大的忧愁。按照上帝的意思忧愁, 

就是意识到,在上帝看来我是多么糟糕,并且老实承认这一点。但它是有盼望的。它按照罪的本相承认罪,因为它 

知道上帝有能力,也乐意赦免。 

 

那么,正如信心涉及认同和相信,同样悔改涉及宣布放弃。认同就是我说我相信,我认同上帝说的。同样宣 

布放弃就是不止于是忧愁,它是认同上帝对我的罪所作的评价。 

 

最后,悔改是确实转离罪,就像信心是转而归向基督一样。正如信心对基督作个人的委身,同样悔改是为反 

对罪,作个人的委身。 

 

那么你可以看到,悔改和相信是不可分的。它们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你不能不归向基督就转离开罪,反之亦 

然。转离开罪,这就把你指向基督。你不需要转两次,而是只需要一次。相信和悔改是从正面和反面来看的同一件 

事。一样不能先于另外一样存在,一样不能离开另外一样存在。这两样是同时的,是视角性的。 

 

结果这就意味着,你不能不接受基督作主,就接受基督作救主。耶稣说如果我们爱他,我们就遵守他的命令 

(约14:15;以及许多前面引用过的经文)。接受耶稣作主,就是委身于遵守他的命令。这就是说,为罪得赦免而 

信靠耶稣,这就是为罪悔改。所以一些人说,你可以不接受耶稣作主,却接受他作救主,这是不符合圣经的。圣经 

教导的,是那人称之为“主权救恩”(Lordship salvation)的拯救。要得拯救,我们要求告主(罗10:13);保罗说, 

“你若口里认耶稣为主,心里信上帝叫他从死里复活,就必得救”(10:9)。所以我们得救是始于口里认“耶稣是 

主”。 

 

一些人说,主权救恩意味着从你的基督徒人身的第一刻开始,你就必须要成为完全,一点罪也没有,顺服主。 

不是这样的。它实际是指,从我们与上帝同活一开始的时候,我们就一定要委身于耶稣的主权(罗10:9-10; 林前 

12:3; 腓2:11)。 

 

 

 

悔改与得救 

 

这是否意味着,悔改就像相信一样,是人要得救所必需的?用一句话回答,是的。但这不是说所必需的是要 

有两样不同的事。相信和悔改是同一个内心态度的两种说法。新约圣经的福音包括对悔改的要求,正如许多经文表 

明的那样。“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太3:2;4:17;参见可1:15;路24:46-47;徒2:37-38; 3:19;5:31;17:30; 

 

20:21;林后7:10;来 6:1)。相信福音就是悔改。威斯敏斯德信条(15.3)也教导说,对于得救来说,悔改是必要 

的:“悔改虽然不能算作对罪的偿还,或得赦免的主因,因为罪得赦免乃是上帝在基督里白白的恩典;但悔改对所 

有的罪人是必要的,因为没有悔改,人不能得赦免。”这和威斯敏斯德信条对信心的描述是一样的。悔改不是得救 

的根基或原因,它不能对我们的罪作偿还,只有耶稣才能偿还。它不能使我们去接受赦免,只有上帝的恩典才能这 

样做。但它对于我们来说是必要的,因为没有它,我们就不能得赦免。圣经不能想象任何相信基督的人,同时却是 

紧紧抓住他的罪不放的。 

 

悔改与基督徒人生 

 

我在前面解释过,基督徒人生不仅仅是始于相信,它还是因信继续,它是一种信心的生活。类似地,基督徒 

人生是一种悔改的生活。当耶稣拯救我们的时候,我们不是立刻变成完全的无罪,确实,在达到终点之前,我们 

都不会变成完全的人。耶稣教导我们祷告:“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太6:12;参见林后7:10;启3:19)。 

耶稣要求他所爱的那些人“要发热心,也要悔改”(启3:19)。 

 

当耶稣给门徒洗脚的时候,彼得一开始拒绝,但是后来要求耶稣洗一切,洗他的头,他的全身。耶稣回答说, 

“凡洗过澡的人,只要把脚一洗,全身就干净了”(约13:10)。藉着他为我们死,耶稣已经把我们洗干净脱离罪 

了。但就好像在巴勒斯坦的路上,人的脚会积聚尘土一样,我们也是同样在基督徒人生中积累罪,我们需要经常 

求上帝赦免。这罪并不影响我们直到永远的得救。你不需要,担心如果你死了,还有罪没有悔改,你就要下地狱。 

但如果你爱耶稣,你每日的罪就会使你忧伤,就像这罪会使他忧伤一样,你要奔向他,说你错了,你要弃绝这罪, 

你打算改变你的行为。当然,圣经也说当你得罪另外一个人的时候,你应当去找他,表达你的歉意,宣告弃绝你 

的罪,承诺要做得更好。你可能也需要作补偿,弥补你对另外一个人所犯的过失。 

 

那个人可能会原谅你,也可能不会。但是上帝要赦免你。我们有他的应许,就是“我们若认自己的罪,上帝 

是信实的,是公义的,必要赦免我们的罪,洗净我们一切的不义”(约壹1:9)。他是信实的,也是公义的。他赦 

免我们每天的罪,可以为义,这是因为耶稣已经为我们所有的 罪 —— 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罪承担了刑罚。 

 

我们需要更多过悔改生活的基督徒,因为悔改总是向骄傲发出挑战的。如果你每天到上帝面前,向他承认你 

是如何大大犯罪,你就会发现,要假装你比任何其他人圣洁,这是难的。你就要发现,摆架子,装成一个完全的基 

督徒的样子,这是难的。当其他人指责你犯罪的时候,你就不会立刻跳起来为自己辩护,好像你当然绝不会犯错, 

任何指责肯定是误会一样。而是当一些人指责你犯罪,你的反应就是思想这指责是不是极有可能是正确的,你不会 

耻于承认,“哦是的,我做了这样的事,我真是太对不起了,你能饶恕我吗?” 如果我们能够在上帝面前使自己 

谦卑,我们也会在人面前谦卑。如果我们有更多的人是怎样,教会就会变得好得多了。 

 

第十五章 称义与儿子名分1

第十五章 称义与儿子名分1 

 

 

 

称义是上帝在律法上宣告,我们的罪得赦免,基督的义是我们的。上帝藉着使我们得儿子名分,让我们成为 

他家里的一员。 

 

在对救恩次序的学习中,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讨论了拣选、有效呼召、重生、相信和悔改。在这一章我们要看 

称义和得儿子名分,然后在第十六章,我们要看成圣。称义、得儿子名分、以及成圣,构成了其中一样“三”,那 

些我从三种主权属性引申出来的三重分别。所以在我们来具体看称义之前,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这三个教义是怎样彼 

此相关的。 

 

作为堕落的人,我们有三种极大的需要:一个新的在律法上的地位,一个新的家庭,还有一个新的生命。称 

义解决的是第一种需要,得儿子名分解决的是第二种需要,成圣解决的则是第三种需要。在称义当中,上帝宣告我 

们为义,这就除去了我们的罪责,赐给我们一种新的律法上的地位。这是一种有权柄的律法上的宣告,所以我把称 

义和上帝的权柄这种主权属性联系在一起,或者按照第六章的说法,把称义和规范准则的视角联系在一起。在上帝 

使我们得儿子名分这件事上,上帝把我们从撒但的家中挪开,使我们成为他的儿女。这样,他就是为我们创造了一 

个新的环境,一种新的处境,我把这和上帝掌管的主权属性,或者情况处境的视角联系在一起。在重生和成圣方面, 

上帝除去我们有罪、悖逆的心,赐给我们新的心,新的性情,新的生命,顺服他的新的心愿。重生是这一切的开始, 

成圣是这一切的继续。我把这种作为和立约的同在这种主权属性,或者存在动机的视角联系在一起,因为在重生和 

成圣中,上帝的灵直接在我们心里做工,对我们的心做工。 

 

称义 

 

现在让我们集中注意力来看称义的教义。请留意韦斯敏斯德大要理问答所作的定义。 

 

称义是上帝的作为,他白白地把恩典赐予罪人;由此赦免他们所有的罪,接纳他们,并在他的眼中算他们为义;并不是因 

为他们自己有什么,也不是因为他们作了什么;而是惟独因为基督的完美的顺服和完全的补偿,由上帝归算在他们的身上; 

且是惟独藉着信心才能领受的。(第70问) 

 

首先请注意,称义 是一种律法上的宣告。神学家经常称之为是法庭上的 宣告,这和律法上的宣告是同义词。 

这是一种法庭上的作为。设想你自己是一名被定罪的罪犯,上帝坐着,是法官。你料到按照你所做的,你会被判处 

死刑。但是耶稣已经代替你接受了那刑罚。所以上帝这位法官转向你宣告,你是无罪了。确实,他甚至还超越了这 

一点,是一位世上的法官绝不会做的,就是说,因着基督,你是在正面上为义。这就是你的称义。 

 

尽管罗马天主教神学把称义和成圣重叠起来,但分清楚两者的不同,这很重要。在称义上,上帝宣告 我们为 

义;在成圣上,他使我们变成 义。称义是在律法上的,是关于我们在律法上的地位,而不是关于我们内在的品格; 

因为很重要的是,在称义上上帝称不义的人为义,那些因着他们内在品格是邪恶的人为义。和罗马天主教的说法正 

相反,上帝称我们为义,这并不是因为他喜爱我们内在的品格,甚至不是因为他喜爱他自己在我们里面做成的事。 

他称我们为义,只是因为基督的缘故。 

 

在圣经中有很多经文表明称义的法律性质。在申命记25:1,审判官就要定义人有理,定恶人有罪 。很清楚, 

 

1  

 

 

这意味着审判官要宣告 义人为无罪,恶人为有罪。这不可能是指审判官要把人变为 义人或恶人。在路7:29,我们 

看到有一些人因着耶稣所说的,“就以上帝为义”(按字面就是“称上帝为义”的意思)。很明显这节经文不可能 

是指人把上帝变为义;“宣告上帝是义的”,这是正确的翻译。 

 

2 约翰·慕理,《约翰·慕理作品集,第2卷:系统神学讲课选集》(爱丁堡:真理旌旗出版社,1977),213-15 

页。 

 

在罗马书4:5,上帝“称罪人为义”,与人的行为无关。因为这与行为无关,称义 就不可能指使人成为义, 

只是意味着宣告人为义。在罗马书8:33-34,以及其他经文里,称义 这个词是和定罪 这个词正相反的。但是定罪 的 

意思是宣告某人有罪,而不是把他们变为有罪。就这样,把称义 理解为“宣告人为义”,这就是有道理的。 

 

在所有保罗的书信中,他每次讲到上帝称罪人为义,使罪人得救,这就是他讲的“称义”的意思 (见罗 

3:20,26,28;5:1;8:30;10:4,10;以及加2:15;3:24)。 

 

一些人可能反对说,仅仅 宣告是不够的。很明显,如果一位法官宣告一位被告为无罪,而实际上他是有罪的, 

那么这就是不公义。我们在前面看过了上帝在申命记25:1对审判官的训诫,就是审判官要宣告那真是义人的为有理, 

那些真是恶人的为有罪。一些人反对,说更正教关于称义的教义违反了这条原则,就是上帝看恶人,虚假宣告他们 

为义。 

 

但这是忘记了基督的工作。因为基督代替我们死了,上帝的宣告是正确的。这不是一种律法上的虚构,或者 

虚假的判决。耶稣的确为罪付上了完全的刑罚代价。所以在他里面,我们真是无罪、是义的,因为他无罪,为义。 

约翰·慕理论证说,称义不是一种仅仅的 宣告,而是一种“构成”一种新的法律定位的宣告,正如他所言,是一 

种“构建性的宣告”2。他把罗马书5:19中的“成为义”理解为是“构建的义”。 

 

这很好,但是“构建”这个词可能会让一些人感到糊涂;它和“变成”这个词非常接近。我们在这里,并不 

是按照成圣的意义,谈论使人变为义的问题。就算我们讲上帝构成 我们为义,我们仍是在法律、法庭的范围内。 

成为“构造的义”,这意味着上帝正为我们构造一种新的法律 地位。所以要记住,这种构建性的宣告仍然是法律 

方面,是在法律、法庭的领域里的。它和成圣不是一回事,它不是从里面更新我们,而是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律 

法上的地位,在基督里为义。 

 

这种称义宣告的要素就是赦免罪,以及把基督的义归算给我们。因为基督,上帝把我们的罪从我们身上除去, 

这样它们就绝不能再起来定我们为有罪了(罗4:6-8;8:1, 33-34)。正如诗103:12 所说的,东离西有多远,上帝叫 

我们的过犯离我们也有多远。 

 

他也把基督的义算为是我们的(赛61:10;罗3:21-22;4:3;5:19;林前1:30;林后5:21)。这意味着他不仅只 

是除去我们的罪,还在积极的方面把基督完全的义加给我们。所以我们在律法上的地位不仅仅是无罪,不仅仅是中 

性,还是义的。如果你从数字的角度思想你的律法地位,那么罪已经让你跌进极大的负数。上帝的赦免把你带回零。 

但是基督的义已经使你在上帝眼中远超过零之上了。 

 

神学家经常把基督主动的顺服和被动的顺服进行区分。他被动的顺服就是他为我们受苦和死。他主动的顺服 

就是他完全的生活。所以很经常的是,当神学家讲到称义的时候,他们说基督被动的顺服给我们带来罪的赦免,他 

主动的顺服是上帝宣告我们在积极意义上为义的基础,因为上帝把基督的义“算为”是我们的,使我们在他里面为 

义。 

 

在这里,关于把基督主动的顺服算为是我们的,更正教圈子内对此存在着一些争议。在此我们没有时间讨论 

这种争议。我确实相信上帝把基督主动的顺服算为是信徒的。在上面我已经列举了一些经文,表明基督主动的顺服 

被算作是我们的。但我也邀请你来思考接下来的解释。 

 

正如我们在第十一章讨论赎罪祭时看到的那样,耶稣是我们的替身。他代替我们去死,成就了旧约献动物为 

祭的意义。我们回想,动物的祭物一定要是完全的,没有斑点或污点。在来9:14和彼前1:19 ,耶稣被称为是“无 

瑕无疵”的羔羊,这指的是他无罪的生命。当耶稣为我们死的时候,他代表我们献上他无瑕无疵的生命。他代替我 

 

们死了,因为他是无瑕无疵,是纯洁的,他是代替了我们。所以上帝把耶稣死的义归算为是我们的,不会不同时把 

他无瑕无疵生命的义也归算为是我们的。 

 

上帝宣告的基础是什么?他为什么宣告我们为义?在这个问题上务必要非常清楚。这并不是因为我们的行为, 

甚至不是因为我们的信心。我们里面没有任何东西配得称义。所以称义是上帝一种白白的恩赐,它是完全、绝对本 

乎恩典。这恩典就是基督的行为,包括他主动和被动的顺服,被算作是我们的。 

 

这就是更正教和罗马天主教对称义看法的主要分歧之处。对于罗马天主教来说,称义主要是上帝使我们成为 

义,而不是宣告我们为义。它不是一种自始至终都是律法方面的概念,而是重叠的成圣。所以,按照罗马天主教的 

观点,上帝使我们里面成为义,以这种“注入的义”为基础,宣告我们为义。这种注入的义,在一定程度上是配得 

永生的。那么这就意味着得救是部分建立在我们的行为之上。在今生我们不能有得救的确据,因为我们绝不能确定, 

我们的行为是否已经足够。 

 

这种对拯救的焦虑导致了更正教改革。马丁路德是更正教改教家中的第一人,他对于在审判日,在上帝的宝 

座面前他是否有足够的好行为感到极为挣扎。当他读到罗马书1:16-17的时候,他想上帝的义怎么可能会是福音, 

好消息。保罗在当中说福音,好消息,是显明了上帝的义。马丁路德问,但是这怎么可能是好消息?因为上帝的义 

正是那定我们为有罪的。 

 

他更深入思想这段经文,就想到这里的“义”并不是定罪的义,而是上帝在基督里作为白白的恩赐给我们的 

义。按这样理解,上帝的义就的确是好消息。因为上帝在基督里算我们为义,就赦免了我们的罪,无可改变地带我 

们进入与他的相交。 

 

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称义是凭信心,不靠行为。我们在上一章讨论得救的信心时曾触及这个问题,但在这 

里讨论称义的时候,我们不能不讲这一点。尽管得救的信心是那生发行为的信心,但保罗还是经常在讲到称义时, 

把信心和行为作对照。称义是凭信心,不靠行为,不靠立功之法,在行为之外 (罗3:27-28;4:5-6; 9:32;加2:16; 

3:2;3:5)。 

 

在别的地方,信心和行为看起来是不可分的,那么保罗怎么可以作这样的对照呢?我们在雅各书第2章看到, 

信心没有行为就是死的。保罗在加拉太书5:6也这样说,在那里他讲到信心使人生发仁爱。是的,称义是因一种活 

的信心,而不是一种死的信心,是因一种生发行为,而不仅仅是口头承认的信心而称义。但并不是因信心与行为的 

关系,它就使人得以称义。它使人称义,因为它的本质是信靠,在这种情形里,是信靠在基督里上帝的恩典。这种 

信靠激励我们去讨上帝的喜悦,所以就去行善。因为上帝已经救我们脱离罪,这就是唯一正确的回应。但是得救不 

是藉着行为,而是藉着那激励人生出行为的信靠。要点就是得救是一种白白的恩赐(弗2:8)。我们不能靠行为得 

拯救,只能信靠 能赐下拯救的那一位。信心是居中心地位的,因为信心是信靠。当然,在我们得到这恩赐后,我 

们很要紧就是要用我们的行动表明我们的感恩,这是我们要做的。 

 

讲因着行为称义的雅2:24,告诉我们没有行为的信心并不是得救的信心,并不是真正的信心。所以,行为是 

一种真正的得救信心的证据。 

 

 

 

儿子的名分 

 

现在让我们来思想得儿子名分这个教义。韦斯敏斯德大要理是这样定义的: 

 

得儿子的名分是上帝的作为,出于他白白的恩典,在他独生子耶稣基督里,且是为着他的缘故而行的;由此那些称义之 

人一概被纳入众子的数目;有他的名写在他们上面,领受赐予他们的他儿子的圣灵,处于他父般的眷顾之下,得享上帝 

众子的一切自由和特权,承受各样的应许,并与基督在荣耀里同为后嗣。(问答74) 

 

 

 

上帝使我们得了儿子的名分,这是上帝解决我们第二个重大需要的办法。称义满足了我们要有一个新的律法上 

地位的需要。上帝使我们得了儿子的名分,这是满足了我们要有一个新的家庭的需要。圣经教导说,因着罪,我们 

 

原本是魔鬼的儿女 (约8:41-44;参见弗2:2-3;5:6)。因着信,耶稣赐我们权柄作上帝的儿女(约1:12; 罗8:14-17; 

加3:23-26;4:28,31;彼前3:6;约壹3:1-2)。在基督里,上帝是何等爱我们,以致我们成了他的子民,他的国民, 

他的家人(约壹3:1)。所以耶稣教他的门徒祷告,“我们在天上的父”。他也教他们用亚兰文“阿爸”这个词, 

这个孩子称呼他父亲的叫法,就像我们说“爹爹”一样,以此与上帝亲密说话(可14:36; 罗8:15;加4:4-7)。除 

非耶稣批准,否则我们是不敢如此亲密向上帝说话的。 

 

正如我们在第十章看到的那样,耶稣他自己是上帝的那一位 儿子。他有一种独特的儿子的身份,一种我们无 

法达到的与上帝的关系。他儿子的身份比我们儿女的身份更高,是我们得儿女身份的源头,因为只有那些接待基督 

的人(约1:12)才得到权柄作上帝的儿女。在约20:17,耶稣把他儿子的身份和我们作儿女的身份作了分别,他对 

马利亚说:“不要摸我。因为我还没有升上去见我的父。你往我弟兄那里去,告诉他们说:‘我要升上去,见我的 

父,也是你们的父。见我的上帝,也是你们的上帝。’” 耶稣从来没有用一种把他儿子身份与我们儿女身份等同 

起来的方式,形容上帝是“我们的”父。尽管如此,我们却是上帝的儿子,因为上帝在基督,他的爱子里面看待我 

们。所以我们在上帝给他独一的儿子耶稣的各样祝福中有份。 

 

圣灵对于我们得儿子名分来说也很重要。他在我们心里见证我们是上帝的儿女(罗8:15-16)。 

 

我们儿女的身份既是目前,也是将来的。此时此地我们是上帝的儿女(约壹3:2),但是受造之物在等候这种 

儿女的身份完全显明出来(罗8:19)。我们只是抓住了作上帝儿女有何意味的开端而已。 

 

就像得救的信心和称义一样,儿子的名分也是通过好行为表明出来的。我们是通过我们的好行为来荣耀我们 

在天上的父(太5:16;参见腓2:15;约壹3:10)。 

 

得儿子的名分,这不仅使我们与上帝发生关系,还让我们彼此发生关系。我们是上帝的儿女,所以我们彼此 

是弟兄姊妹。按照希伯来书 2:17的说法,连耶稣也是我们的兄长。我们当爱我们的弟兄姊妹,就像耶稣爱我们 

一样。 

 

儿子名分和其他教义的关系 

 

重生。我们可能会提出关于儿子名分与重生关系的问题,因为它们都是指着家庭说的。重生是关于出生的, 

而在圣经中,出生是发生在一个家庭里面的事。儿子名分也是讲我们如何进入上帝的家。但这两个教义是不一样 

的。重生描述的是自然的家世,而儿子名分描述的,是我们被接纳进入一个我们不是 生在其中的家庭。所以在这 

里我们有两个不同的隐喻,每一个要说明的问题都有一点不一样。重生告诉我们,我们属灵的生命是从上帝而来 

的。得儿子名分则是强调上帝把我们接纳进入一个我们原本并不属于的家。两个隐喻都是出于圣经的,尽管第一 

眼看上去它们可能是指着不同的方向。 

 

这两个教义在这一方面也不一样:在重生中,上帝赐新的生命;在得儿子名分中,上帝赐新的特权,一种新 

的基业。 

 

信心。得儿子名分,就像称义一样,是藉着相信的 (约1:12;加3:23-26)。我们不配得作为儿女而有的特 

权,但是我们伸出信心这空空的手,接受它们,作为礼物。 

 

称义。称义给我们一种新的律法地位。得儿子名分给我们继承基业这额外的特权。所以,儿子名分,这把我 

们带到超越称义以外的地步。称义是奇妙、令人惊奇的,但是儿子名分是顶点,是我们与上帝关系的高峰。所以, 

我们在讲道和关于神学的工作中,应该比惯常的更强调儿子名分这个教义。 

 

儿子名分带来的特权 

 

儿子名分带来的特权可以用“基业”这个词来概括。首先是儿子身份这件事本身,这是和作奴仆不一样的(加 

4:7)。我们不仅仅是上帝家中的奴仆,尽管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我们是奴隶、是仆人,我们一定要服侍主。但 

我们不是仅仅作奴仆。我们是上帝的儿子。 

 

儿子的身份,这也描述了在我们与上帝关系中的一种成熟。即使一位作儿子的,当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 

他非常像一位奴仆,因为他知道的很少,一定要受教,经常是通过严厉管教受教。保罗就是这样描述在摩西之下旧 

 

约的犹太人的。那时他们是儿子,但还是小孩子。耶稣来到,把我们带入成熟和自由。 

 

成熟的儿子身份给了我们新的自由,在祷告的时候有信心(太6:9)。旧约的犹太人也向上帝祷告,但是他们 

害怕进入上帝同在的最亲密的地方,的确,圣殿的幔子和许多规定都禁止他们进入。但是当基督死的时候,圣殿的 

幔子裂成了两半。现在,在我们能达到的与上帝最亲密的程度之间没有了拦阻。现在我们大胆进入至圣所,赞美我 

们的父,向他求我们需要的。我们可以指望他要同情和看顾我们。父亲怎样怜恤他的儿女,耶和华也怎样怜恤敬畏 

他的人 (诗103:13;太 6:32)。 

 

我们家里还有管教的事。希伯来书的作者说,每一位父亲都管教他的儿女(12:5-10)。他补充说,我们天父 

的管教证明我们是真正的儿女,而不是私生子。 

 

儿子名分,这给了我们一种与上帝新的纵向的关系,它也给了我们一种横向彼此之间,与一个家里弟兄姊妹 

新的关系(提前5:1-2)。除了其它事情以外,我们还得到弟兄姊妹,作上帝赐给我们的恩赐,我们也领受了上帝 

的恩赐,去建立他们。这包括了圣灵他自己这极大的恩赐,以及圣灵给我们每一个人的各样恩赐(太7:1;路11:13; 

罗8:14)。 

 

儿子的名分,这也给了我们一个朝前看的异象。在这个世界,我们是盼望能够得着与耶稣一同受苦的特权, 

按照保罗的说法,这是我们儿女身份的一部分(罗8:17)。但是接着,我们当然也将要得着完全的特权,那最终的 

基业(加4:7;彼前1:4),与基督一同作王统治全世界的特权(启2:26-27;3:21)。保罗在哥林多前书3:21告诉我 

们,万有全是我们的。我们要审判天使(林前6:3)。这完全的基业是如此之大,以致保罗在罗马书8:17把它说成 

是另外一次得儿子的名分,是我们等待在将来发生的。 

 

有一种在将来的儿子名分,这不应该让你大吃一惊。新约圣经经常教导,救恩在基督里是完全的,然而它的 

完全展现,却是将来的事。这有时候被称作是“已然亦未然”的悖论。耶稣所献的赎罪祭已经除去对我们罪的定罪, 

但它现在是除去罪的权势,有一天它要除去罪的存在这本身。称义已经是属于我们的了,但有一天我们要在父的宝 

座前被宣告为义。所以,有一种在将来得儿子名分的事,就像有一种过去的称义,也有一种将来的称义一样。当我 

们相信基督的时候,我们成了他家里的一员。但是我们作为儿女所有的完全的特权,是为将来存留的。儿子名分, 

也是过去和将来的。 

 

相信基督的人在这个世界上常常遭人轻看。但是我们最终得到的是一种如此尊贵和具有权柄的生命,以致我 

们现在几乎无法想象。所以就连受造之物也叹息劳苦,等候上帝的众子 —— 就是你我,显现出来。在罗马书第8 

章,保罗讲到我们这种过去和将来的得儿子名分,部分也是指称义说的。 

 

 

 

受造之物,切望等候上帝的众子显出来。因为受造之物服在虚空之下,不是自己愿意,乃是因那叫他如此的。但受造之物 

仍然指望脱离败坏的辖制,得享上帝儿女自由的荣耀。我们知道一切受造之物,一同叹息劳苦,直到如今。不但如此,就 

是我们这有圣灵初结果子的,也是自己心里叹息,等候得着儿子的名分,乃是我们的身体得赎。我们得救是在乎盼望。只 

是所见的盼望不是盼望,谁还盼望他所见的呢?但我们若盼望那所不见的,就必忍耐等候。 

 

况且我们的软弱有圣灵帮助,我们本不晓得当怎样祷告,只是圣灵亲自用说不出来的叹息,替我们祷告。鉴查人心的, 

晓得圣灵的意思,因为圣灵照着上帝的旨意替圣徒祈求。我们晓得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上帝的人得益处,就是按他旨意 

被召的人。因为他预先所知道的人,就预先定下效法他儿子的模样,使他儿子在许多弟兄中作长子。预先所定下的人又召 

他们来。所召来的人,又称他们为义。所称为义的人,又叫他们得荣耀。 

 

既是这样,还有什么说的呢?上帝若帮助我们,谁能抵挡我们呢?上帝既不爱惜自己的儿子为我们众人舍了,岂不 

也把万物和他一同白白的赐给我们吗?谁能控告上帝所拣选的人呢?有上帝称他们为义了。谁能定他们的罪呢?有基督耶 

稣已经死了,而且从死里复活,现今在上帝的右边,也替我们祈求。谁能使我们与基督的爱隔绝呢?难道是患难吗?是困 

苦吗?是逼迫吗?是饥饿吗?是赤身露体吗?是危险吗?是刀剑吗? 如经上所记, 

 

“我们为你的缘故,终日被杀。人看我们如将宰的羊。” 

 

然而靠着我们的主,在这一切的事上,已经得胜有余了。因为我深信无论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权的,是 

有能的,是现在的事,是将来的事,是高处的,是低处的,是别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们与上帝的爱隔绝。这爱 

是在我们的主基督里的。(罗8:19-39) 

 

 

 

这就是上帝对待他儿女的方法。 

 

儿子名分,这的确是上帝话语的一个奇妙教训,但是在我们的讲道和教训中却是被忽视了。我们容易去关注 

称义,因为这个教义在宗教改革中十分重要,我们容易去关注成圣,因为它描述了拯救在我们心里,按一种实际的 

方式一天又一天进步的事实。但是获得儿子的名分,归属上帝的家,是我们作为上帝的百姓所得特权的高峰,是我 

们在天上赏赐的开始。它是我们与上帝一切关系,与彼此一切关系的基础。上帝的名是我们家族的姓氏,藉着这名, 

我们将要为人所知,贯穿永世。 

 

 

 

第十六章 成圣和确据1

第十六章 成圣和确据1 

 

在成圣中,上帝确实使我们成为圣洁。他把我们从撒但的国迁移到基督的国,就确定性地使我们成圣,他 

渐进性地使我们成圣,按基督的形象样式重新塑造我们,渐进成圣和称义与得儿子名分不同,不仅是上帝 

的工作,也是我们的责任。我们得救的确据是建立在上帝的应许(称义),我们生活中义的果子(成圣), 

以及圣灵见证我们是上帝的儿女(儿子名分)之上的。 

 

我们使用救恩次序中传统的题目清单,继续讨论赎罪祭对我们得救的影响。到目前为止,从第十三章开始,我 

们已经看了拣选、呼召、重生、相信、悔改、称义和儿子名分。在本章我们要思考成圣,然后我们要看我们的称义、 

儿子名分和成圣是怎样结合在一起,给我们得救确据的。 

 

 

 

成圣 

 

成圣,就是使之成为圣洁。圣洁当然包括了公义。我们研究称义的时候,我曾强调说,称义就是上帝宣告 我 

们为义,而不是使我们变成 义。但当然,上帝确实也使我们变成 义。这变成公义被称为成圣,而不是称义。 

 

让我们首先看圣洁,它是成圣的根本含义。正如我在第一章强调的那样,首先圣洁是上帝的一种属性。上帝 

的圣洁是他激发我们敬畏和惊叹的能力和权利。想象一下,直接与上帝面对面会是什么样子。当摩西在出3:5-6与 

上帝相遇的时候,上帝要他脱下他的鞋子,因为这相遇的地方是圣地 (参见出19:12-13, 23) 。 当上帝去到那 

个地方,在他身边的那个空间就成为神圣和圣洁的。当以赛亚与上帝相遇的时候,撒拉弗,就是天使,在四周飞动, 

呼喊“圣哉,圣哉,圣哉,万军之耶和华。他的荣光充满全地!”(赛6:3)。上帝的圣洁 是他与人根本不同的所 

在(按字面就是“分别”的意思),这圣洁激发起我们的惊奇。它让我们接触与宇宙中任何人、任何事极为不同的 

那一位。 

 

上帝与我们不同,与我们有分别,因为他是我们的创造主,因为他的主权,他掌管、权柄和同在的属性。在 

人堕落之后,他也在另外一个方面与我们分别:他是完全的公义和良善,但我们是邪恶、有罪。所以,当上帝与以 

赛亚相遇的时候,结果不仅是以赛亚惊奇于上帝的伟大,他还深深地知罪。他高喊:“祸哉,我灭亡了。因为我是 

嘴唇不洁的人,又住在嘴唇不洁的民中。又因我眼见大军王万军之耶和华”(第5节)。以赛亚知道上帝是纯洁的, 

要审判一切的邪恶。他知道他无权站立在如此强烈纯洁的面前。他本该完全预料到他要在那时、那地被毁灭掉。 

 

但上帝向以赛亚显出慈爱。其中一位天使从上帝殿的坛上取下红碳,把它放在以赛亚的嘴唇上,象征性地除 

去了以赛亚的罪,作为对基督工作的期待(6-7节)。对所有信徒来说,情况也是如此。令人惊奇的是,上帝应许 

我们要成为圣洁,就像上帝是圣洁一样(利19:2;彼前1:15-16)。 

 

很特别的是,上帝圣洁的属性,在上帝与人类之间生出如此的距离,却也是把我们和他联系在一起,进入与 

他最亲密相交的。上帝使我们圣洁,这意味着他把我们与他的圣洁联系起来。他带我们进入他的圣地。这样,我们 

 

1  

 

 

成为他的圣洁的子民,他的众圣徒。 

 

正如我们已经看过的,上帝在他盟约的同在中临到我们,他接纳我们作他的子民,说“我要作你们的上帝, 

你们要作我的子民”。就以色列来说,这意味着他们是一群圣洁 的子民,一群与世上万民分别出来的百姓(出19:6)。 

对以色列来说,圣洁是一个事实,也是一种规范,是一种现实,也是一条命令。他们事实上是上帝圣洁的子民,与 

万民不同。但是上帝也命令他们要成为 圣洁(利20:7)。上帝使他们成为圣洁,但是他们要使自己成为圣洁。在 

这里,上帝的主权和人的责任相遇。在称义中情况并非如此。上帝没有命令我们要称义,因为称义完全是他的工作, 

而不是我们的工作。但是他的确命令我们要自洁,成为圣洁,因为成圣既是上帝的作为,也是信徒的工作。 

 

我们也可以在新约圣经找到同样的表述。上帝使我们成为他圣洁的国度(彼前2:9),他的圣徒(罗1:7;林 

前1:2),但是他也命令我们要圣洁,因为他是圣洁的(彼前1:15-16)。 

 

确定性成圣 

 

圣经对成圣的两方面作了分别,神学家称之为确定性成圣 和渐进性成圣。第一方面是一个上帝单一的作为, 

是发生在时间中特别的一点上的。 第二方面是上帝持续的工作,他呼吁我们为此与他合作。这种分别反映出我们 

已经留意到的某件事情:对信徒来说,圣洁即是一个事实,也是一条命令。让我们首先来看确定性成圣。 

 

确定性成圣是一个一次发生直到永远的事件,是与有效呼召和重生同时发生的,它把我们从罪的领域迁到上 

帝圣洁的领域,从撒但的国迁移到上帝的国(来9:13-14;10:10;13:12)。在这一点上,我们每一个人就加入到 

上帝圣洁的子民当中。在这一点上,我们进入他自己的同在,看到他欢迎的微笑,而不是他的定罪。就这样,新约 

圣经说所有基督徒都是圣徒,就是说,是圣洁的(徒20:32;罗1:7; 林前1:2;6:11)。圣徒的身份并不好像罗马 

天主教认为的那样,只是属于很少几个特别的基督徒。它是属于所有信徒的。 

 

确定性成圣是建立在我们属于基督这个事实上的。我们说过,对于称义和得儿子名分来说,情况也是如此。 

这些都是我们与基督联合的方面。还记得我们讨论有效呼召的时候说,上帝呼召我们与基督联合。保罗常用“在基 

督里”这个短语来表达这一点。我们在基督里称义,在基督里得儿子名分,在基督里成圣。我们与所有其他的民分 

开,因为我们是在基督里。这样,在他里面,我们是已经成圣了(过去时态)。. 

 

保罗也可以说,基督死的时候,我们也与他同死了。当他为罪死的时候,我们是向罪死了。所以确定性成圣 

涉及与罪彻底决裂(罗6:11;加2:20;西3:3) 。正如我们在基督里已经向罪死了,我们在他的复活里是复活得新 

的生命。这不是说信徒是无罪完全了。约翰清楚对我们说,如果我们说自己没有罪,我们就是在自己骗自己了(约 

壹1:8, 10)。但是在基督里,上帝打破我们的捆绑,打破我们受制于罪的奴役(罗6:14-23),所以罪不再辖制我 

们了(罗6:14-23)。 所以我们现在可以对撒但的试探说不。确定性成圣(当然是与重生重叠的) 已经给了我们 

一种在思想、意志和感情方面新的,基本的重新定向,所以我们有了一种要行出上帝旨意的新的心愿。 

 

渐进性成圣 

 

但是成圣并不仅仅是那一开始的重新定向,它还是我们在圣洁和公义中渐渐生长,我们在上帝的道中,在好 

行为的道中进步。这就是当我们听到成圣 这个词的时候,我们通常想到的事情。 

 

确定性成圣是和我们有罪的过去决裂。但是,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它并没有使我们成为无罪的完全。在我 

们死亡前,或者在最后审判之前,我们都不会完全脱离罪(腓3:12;约壹1:8, 10)。一些人认为约壹3:6是在教导 

无罪的完全,但并非如此。这节经文说:“凡住在他里面的,就不犯罪。凡犯罪的,是未曾看见他,也未曾认识他。” 

 

似乎它是在教导无罪的完全。但是这节经文只是在教导,信徒不会持续 犯罪,这就是说,他们不会继续一种有罪 

的生活方式。英文ESV译本是这样翻译的:“凡住在他里面的,就不继续犯罪;凡继续犯罪的,是未曾看见他,也 

未曾认识他。”这是对希腊文原文更好的翻译。约翰知道我们每天都犯罪,正如他在约壹1:8和10所写的那样,耶 

稣在主祷文中告诉我们,要求上帝赦免我们的罪(太6:11-12;参见王上8:46;箴20:9;传7:20)。 

 

但是,对于我们生命中有罪的存在,我们不应该洋洋得意。相反,我们要靠着上帝的帮助去打一场仗 (林后 

3:18)。 

 

所以,成圣不仅是一件发生在过去的事,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始于重生,我们可以把成圣看作是上帝在 

重生中所赐新生命表现出来的作为。在这持续的过程中,上帝在我们里面动工(帖前5:23;来13:20-21),但是他 

也要求我们作成我们得救的功夫(腓2:12-13)。这都是出于上帝,因为一切都是出于上帝。成圣是圣灵的一种作 

为(加5:16-18, 22-23;帖后2:13;彼前1:2),以基督为基础,而基督是我们的圣洁(林前1:30)。再次留意, 

救恩次序的要素是如何成为我们与基督联合的各方面的。 

 

通过成圣而出的好行为和态度,在加5:22-23被称作是“圣灵的果子”。所以当我们看到我们自己在恩典中长 

进时,我们应该感谢上帝,赞美上帝。我们能长进,这根本就是靠着他的恩典。 

 

尽管如此,我们却不应该消极等待上帝来使我们成圣。一些人教导说,通往圣洁的道路就是“放手交给上帝”。 

但这是不符合圣经的。首先,我们不需要“交给上帝”,因为上帝是拥有主权的上帝,不需要等我们放手,然后才 

能动工。并且我们不应该放手,因为上帝命令我们要在属灵争战中战斗。所以就有了这似非而是的话:“就当恐惧 

战兢,作成你们得救的工夫,因为你们立志行事,都是上帝在你们心里运行,为要成就他的美意”(腓2:12后半节 

-13)。上帝作成这一切,但他是使用人的努力(参见彼后1:5-11)作成这一切的(正如我在第一章和第七章强调 

的那样,他是经常这样做)。 

 

正如上帝在出埃及记第19章对以色列所说的,他们已经是他圣洁的子民,但是他也在利未记第18章命令他们 

要圣洁,因为他是圣洁的,所以在确定性成圣中,他告诉我们,我们是 他圣洁的子民,然后他在渐进性成圣中命 

令我们要成为 圣洁,就像他是圣洁的一样。 

 

圣经命令我们要把我们的生命献给上帝(罗6:19;腓3:13-14;西3:10;来12:1),要追求圣洁(罗8:13;林 

后7:1;帖前4:3;来12:14;彼前1:15;彼后1:5;约壹3:3),要披戴上帝的全副军装(弗6:10-20),对抗撒但和 

他的天使。我们能赢得这场争战,这不是靠刀剑,而是靠真理、公义、福音、信心和救恩。我们唯一的进攻武器就 

是上帝的话语和祷告。对这个世界上的统治者来说,这可能看上去是微不足道的兵器,但是上帝告诉我们,这要比 

任何这些统治者更有能力。人有时候会戏弄地说:“嗯,我们总是能试一试祷告。”但是上帝的兵器要比这些嘲弄 

者任何的武器都大有能力得多。一把枪可能会制服一个人,但只有上帝话语的宝剑,在祷告中挥舞,才能制服撒但。 

我们要在第二十章《恩典的途径》中进一步讨论我们的兵器。 

 

得救的确据 

 

在纵览系统神学的时候,我们需要在当中某一个地方讨论得救确据的问题。我们怎么可以知道我们是得救的? 

我决定在这里,这个相当不寻常,一个看起来不大可能的地方,在救恩次序的中间来讨论这个问题。我可以尝试 

论证说,得救确据是救恩次序的一部分,是因着赎罪祭临到我们的各样福气中的一种。肯定的是,得救确据就像 

信心一样,有权列在救恩次序当中;确实,一些人教导,得救确据其实是信心的一部分。 

 

但是我对得救确据是否是救恩次序的一个要素并不十分在意。这正如我在前面说过的那样,救恩次序只不过 

是一种教学工具。我在这里讨论得救确据的问题,因为很自然它是跟着对称义、儿子名分和成圣的讨论而来的; 

因为我们的确据是建立在我们生命当中这三样上帝祝福的实在之上的。 

 

韦斯敏斯德信条(18.1-2)是这样对我们讲得救确据的: 

 

1. 伪善者以及其他未重生的人,虽可凭虚伪的盼望和肉体的自负,以为自己是在上帝的爱顾和得救的状态中而自欺; 

这种希望终必落空,但那真相信主耶稣,诚实爱他,以无愧的良心竭力在上帝面前行事的人,今生可以确实知道他们 

是处于蒙恩的地位上,并且在上帝荣耀的盼望中欢喜,这盼望永不致叫他们羞愧。 

 

2. 这种确信,并非以可错谬的希望为根基之空幻推测的与盖然性的确信,乃是以救恩诸般应许的真理,所应许之诸般 

恩惠的内证,和那赐儿子名份的圣灵与我们的灵,同证我们是上帝的儿女的见证为根基之无谬信仰的确信。这圣灵是 

我们得基业的凭据,我们受了他的印记,等候得赎的日子来到。 

 

另一方面,让我们注意,上帝要我们有得救的确据。他呼召我们带着“充足的信心”来就近他(来10:22)。 

圣经说我们认识 上帝,不仅仅是我们希望或设想他存在。上帝的应许是绝对实在的,因为它们是建立在他自己所 

起的誓之上的,上帝绝不能说谎(来6:13, 18)。这是“灵魂的锚,又坚固又牢靠” (19节)。类似,保罗(在 

提后3:16-17)和彼得(在彼后1:19-21)讲到圣经是上帝他自己的话语,在充满虚假教训的世界上给我们提供确 

实的引导。上帝特别的启示是确定的,对此我们应当肯定。 

 

另一方面,圣经主要是用消极的词句来讲疑惑。疑惑是一种灵性方面的阻碍,是对做上帝工作的拦阻(太 

14:31;21:21;28:17;徒10:20;11:12;罗14:23; 提前2:8;雅1:6)。在太14:31和罗14:23,它是和信心对立 

的,所以是一种罪。当然,这种罪和其他的罪一样,在我们地上生活的过程中可能还会留在我们身上。但对于此, 

我们不应该无动于衷。正如基督徒人生的理想是完全的圣洁,基督徒思想的理想就是对上帝的启示绝对确定。 

 

然而我们不应该得出结论,说怀疑总是 有罪的。马太福音14:31和罗马书14:23 (确实,还有我已经列出的 

其他经文) 讲到人在清楚的特殊启示面前疑惑。怀疑上帝清楚对我们说的话,这是错的。但在其他情形里,怀疑 

并不是错的。实际上,在很多情形里,我们宣称自己有知识,这是错的,更何况我们宣称自己是肯定呢。确实,经 

常来说最好的方法,就是承认我们的无知(申29:29;罗11:33-36)。保罗对他施洗的人数表示不肯定,他这样做 

没有错(林前1:16)。确实,雅各告诉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对将来总是无知的,我们不应该假装对此比实际 

知道得更多(雅4:13-16)。约伯的朋友以为他们知道他受苦的原因,他们错了,上帝提醒约伯,他是无知的,他 

自己就不得不降卑(伯38-42章)。 

 

但就我们得救而言,上帝要我们知道,我们是知道他(约壹5:13)。按照罗马天主教的观点,你是不能完全 

确定你是得救的,因为得救部分是建立在行为之上,你的行为总能把你拉下马。但按照更正教神学,正如圣经所讲 

的一样,拯救是上帝的作为。没有人能摧毁它,连信徒的罪也不能。那些在基督里因信称义的人有权利相信,他们 

是属于上帝,直到永远的。 

 

得救却据的根基 

 

但我们怎么 能确定我们是得救的?我们通常认为只有圣经才教导确定的真理。然而你的名字并没有写在圣经 

里,我的名字也没有。所以我们有什么根据,可以得到韦斯敏斯德信条所说的“无谬”的确信,相信我们的信仰是 

真实的,我们是属于上帝的? 

 

该信条列出了我们无谬确信建立在其上的三个事实。这些是分别对应称义、成圣和得儿子名分的,是把这些 

按照我们已经看过,关于它们的顺序稍有不同的顺序排列的。 

 

第一,韦斯敏斯德信条讲到“以救恩诸般应许的真理”。很清楚,上帝应许所有接受基督的人都要得到永生 

(约1:12;3:15-18, 36;5:24;6:35, 40, 47;等等)。他的应许绝对是无谬的。我们怎能怀疑这些应许呢?当 

然,这些应许没有清清楚楚包含有你我的名字,但是它们隐含地 包含有我们的名字,这就是说,它们是适用 在我 

 

们身上的。 

 

让我给你举一个类似的例子。第八条诫命说:“不可偷盗”,它没有提到我的名字,它没有说约翰·傅瑞姆 

不可偷盗。这是不是意味着我可以随意拿走你的钱包?当然不是了。因为“不可偷盗”意味着“每一个人 都不可 

偷盗”,或者“没有人 应当偷盗”。这包括了约翰·傅瑞姆。所以,尽管我的名字不是直接出现在这节经文里, 

这经文却是适用在我身上的,这就是说,我的名字是隐含地 在当中的。救恩诸般的应许也是如此。上帝向每一个 

相信的人应许救恩。如果你相信,那么这个应许就是你的。上帝应许要拯救你,这应许是无谬、确定的。你不必怀 

疑它。 

 

称义是因信而来的。从信靠上帝的应许而来,就像亚伯拉罕相信上帝说的话,就算上帝的应许看上去是不可 

能的时候。也是如此。如果你相信上帝的应许,你就得称义,你也有得到得救确据的权利。相信上帝的应许,这是 

得称义的工具,就像我在十五章说的那样,是称义信心的实质(罗4:3, 20-21;加3:7-9)。持守在信心中,这带 

来得救的确据(西1:23;来3:14;6:12)。当然这不是说任何一个在传福音聚会上举手的人都是得救的。人有时候 

是很虚伪地这样做。信心是一种内在的实在,但如果你里面有信心,你就有权利可以有确据。如果你能诚实地说: 

“我信靠耶稣,而不是信靠我自己的行为得拯救,不是靠我的家庭,不是靠我的教会,而是靠耶稣”,那么你就能 

毫无疑惑地说,你是得救的。就像我们要在下一章说的,你是不能失去这救恩的。 

 

韦斯敏斯德信条提到的确据第二个根据就是“所应许之诸般恩惠的内证”。这个根据对应着成圣的教义。当 

我们这样反省的时候,我们就是在问,主是不是真的在使我们成圣。 

 

在得救确据的第一个根据之下,我提到上帝的应许。上帝的应许包括新生命、重生和成圣。上帝已经应许使 

他的百姓成为圣洁(彼前1:15-16;彼后1:4) 。这样,当我们察看上帝在我们里面正在成就的,当我们察看我们 

自己在成圣过程中的进步时,我们就像彼得说的,就是在“使(我们)所蒙的恩召和拣选坚定不移”(彼后1:10-11)。 

 

在这里,我是知道自我反省可以是一件很让人感到灰心的工作。当我们看自己的时候,我们既看到恩典的果 

效,也看到持续的罪。所以我们会感到奇怪,我们怎么能够通过自我反省得到得救的确据。很多人说,我们不应 

该看我们自己,我们而是要看得超越我们自己,看我们身外,看基督的作为,看他应许的话。这就是在讨论得救 

确据第一个根据时我们建议的,我们不应该看里面,而不同时看外面。但很重要的是,我们不仅要看上帝的应许, 

也要看上帝是怎样在我们里面实现这些应许。有罪继续存在,这不应该使我们灰心,因为上帝并没有应许在今生 

使我们无罪完全,但他的确应许我们要在恩典中长进,在圣洁中长进。当我们看到这一点的时候,这就使我们更 

加相信上帝的应许是加给我们的。如果我们看不到这一点,这就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当 

认真自问,我们是否认识上帝的应许。如果我们发现自己受有罪模式的辖制,我们就应当问,我们是否真正信靠 

基督作主 和救主。 

 

与儿子名分的教义对应,得救确据的第三个根据,就是“那赐儿子名份的圣灵与我们的灵,同证我们是上帝 

的儿女的见证”。这认信宣言是直接引自罗8:16-17的。这就是说,说到底,我们的得救确据是超自然的。请留意, 

在罗马书第8章,不仅我们自己的灵见证,而且还有在这之外,在这之上,上帝的灵与 我们的心灵同证我们是上帝 

的儿女。我们细察上帝的应许,以及我们自己的成圣,这细察到底都可能有错。我们会作出错误的判断。但圣灵从 

不出错,所以他让我们相信,我们在上帝话语,在我们自己生命中看到的,的确是真实的、实在的蒙恩的证据。 

 

在第四章和第十二章,我讲到圣灵向我们光照上帝话语的工作。我把这工作称作是实存的启示。他赐我们得 

救确据的工作和这工作没有分别。他不是在我们耳边轻声说出一些在圣经里找不到的新的真理。相反,他是帮助我 

们明白圣经中的上帝的应许,相信这些应许,看着它们应用在我们身上。 

 

留意得救确据这三重的结构,是对应称义、成圣和儿子名分,所以也是对应上帝的权柄、同在和掌管的。这 

 

表明,得救确据这三种根据不是彼此独立,而是一同协作,每一样都要求另外两样的存在。我们确实需要用这种角 

度来加以看待。圣灵的见证使我们能对上帝的应许和我们成圣的果子有把握。上帝话语的应许是圣灵的应许,圣灵 

默示出上帝的话语,他继续藉着上帝的道说话。我们的成圣帮助我们更好认识上帝的应许,把它们应用在我们自己 

身上。 

 

有这些强有力的资源,基督徒怎么可能会缺乏得救的确据?然而我们有时候确实是在确据和疑惑之间摇摆。 

改革宗的信条从两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海德堡信条(21) 说得救的确据属于 信仰的本质:没有得救的确据,你 

就不能真有信心。在一个方面情况确实如此。正如我前面说过的,如果你相信耶稣,你就不能怀疑他的应许是否真 

实。如果你相信他,你就不能怀疑这些应许是否适用在你身上,因为它们是适用在任何相信的人身上的。 

 

韦斯敏斯德信条和海德堡信条有一些不同。它说“此无谬的确信并非属于信仰的本质,所以真信徒在获得此 

确信之前,要长久的等待,经过许多困苦奋斗”(18.3)。该信条继续说: 

 

真信徒对于自己得救的确信可能有种种不同的动摇、减少,或间断,如因忽略而未能保守;或因坠入损害良心而使圣灵担 

忧的某些特殊罪恶中,或因突如其来的试探,或上帝收回他笑脸的光照,甚至让敬畏上帝的人行走在黑暗中,而无亮光; 

但他们并非完全缺乏上帝在他们心中所赐的生命之种子与信仰的生命,爱基督和爱弟兄的心,内心诚实和尽本份的良心。 

从这些事,由于圣灵的工作,此确信在适当的时候可以恢复,同时借着这一切,他们不致完全绝望。(18.4) 

 

 

 

留意它与海德堡信条的差别:韦斯敏斯德信条的声明说,就排除人会有疑惑阶段而言,得救的确据并不属于 

信仰的本质。 更大的画面就是,如果我们相信基督,我们心里就有得救的确据;但这确据可以因各样的罪被削弱, 

所以在心理上,我们对得救确据的感受是有起伏的。按照逻辑,得救确据是隐含在信心之内的,但是罪有时候虚弱 

了我们对我们的信心是真实信心的把握。但上帝已经给了我们足够的资源,使我们能回到有完全确据的光景。他已 

经赐我们他的诸般应许,他使人成圣的工作,还有圣灵的见证。如果我们相信上帝的应许,我们就有权得到得救的 

确据。当我们疑惑时,我们应该不断回到这些资源中,回到我们在第二十章要讨论的恩典的途径,就是上帝的道、 

敬拜、祷告和基督徒的团契当中。 

 

第十七章 坚忍和得荣耀1

第十七章 坚忍和得荣耀1 

 

 

 

当上帝重生一个人心灵的时候,这人就永远不会失去他/她的救恩。上帝要改变他的百姓,使他们荣上加荣, 

一直进入永恒光景的荣耀中。 

 

 

 

这是论述救恩次序的最后一章。救恩次序列举了一系列的教义,这些教义描述了我们与基督联合的福气。我们 

已经看过了拣选,就是上帝在时间开始之前向我们施恩。人通常并不把它看作是救恩次序的一部分,但它至少是救 

恩次序一个重要前提。然后我们看了有效呼召和重生。这些表明了我们在时空中经历救恩的开始。有效呼召是上帝 

的作为,把我们带进与基督的相交之中,重生描述了上帝在我们里面作成的改变,使我们像基督。相信和悔改,有 

时候合在一起被称为归正,描述了我们重生之后对上帝呼召的反应,我们转向基督,以他作为我们的主和救主(相 

信),转离罪(悔改)。然后是称义、得儿子名分和成圣这三样事情。在称义中,上帝赐我们一种在他面前新的律 

法上的地位。在得儿子名分这件事上,他带我们进入上帝的家,作他的儿女。在成圣中,他使我们成为圣徒,就是 

圣洁的人,做工改变我们得到重生的本性,按照耶稣的形象样式更新我们。 

 

在这一章我们要来看坚忍,就是这新生命继续,一直到底的教义;我们还要看得荣耀,这指的是人的本性按 

照上帝的形象样式得到完全。这种完全始于有效呼召,一直贯穿永世。 

 

坚忍 

 

让我们首先看圣徒坚忍的教义,这有时被称作是永远保障 的教义。我是把这两个词组当作同义词使用,尽管 

正如我们要看到的那样,对不同的人,它们确实带有多少不一样的细微差别。坚忍很简单的意思,就是指那些真正 

重生的人,在与基督以致得救的联合中,是不能失去他们的救恩的。正如韦斯敏斯德信条(17.1)所言:“凡上帝 

在他爱子里收纳,并用他的灵有效地召选而成为圣洁的人,不能完全,也不能至终从恩典的地位中堕落;反要保守 

这地位,一直到底,永远得救。” 

 

在马太福音10:21-22,耶稣描述了教会要经历的一段逼迫时期。他说:“弟兄要把弟兄,父亲要把儿子,送到 

死地。儿女要与父母为敌,害死他们。 并且你们要为我的名,被众人恨恶,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正如 

我们要看到的那样,人在试探、试炼和逼迫之下确实会堕落。救恩是给那些忍耐、那些坚忍的人的。但是圣经教导 

说,每一个蒙有效呼召、重生、归正、称义、得儿子名分、以及被上帝改变成为圣洁的人,都必然要坚忍到底。 

 

从圣经的一些话,我们可以看到这是真实的。在约翰福音6:39-40耶稣说:“差我来者的意思,就是他所赐给 

我的,叫一个也不失落,在末日却叫他复活。因为我父的意思,是叫一切见子而信的人得永生,并且在末日我要叫 

他复活。”所以每一个相信耶稣,不是假冒相信,而是真心相信的人,都要得到永生。耶稣在末日要叫他复活。所 

以,如果你现在已经相信耶稣,你就不能失去你的救恩。要相信耶稣在末日要叫你复活。 

 

也请注意约翰福音10:27-29:“我的羊听我的声音,我也认识他们,他们也跟着我。我又赐给他们永生。他们 

永不灭亡,谁也不能从我手里把他们夺去。我父把羊赐给我,他比万有都大。谁也不能从我父手里把他夺去。”无 

人能把一个相信的人从上帝的手里夺去。 

 

这些经文讲到那些今天相信的人,在将来要得到永生。但还有其他经文,是更强调这一点的:我们不仅在将 

来,在此时此地我们就有永生。约翰福音3:36说:“信子的人有永生。不信子的人不得见永生,上帝的震怒常在他 

身上。” 约翰福音5:24说道:“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那听我话,又信差我来者的,就有 永生,不至于定罪, 

 

1  

 

 

是已经出死入生了。” 约翰壹书5:13说:“我将这些话写给你们信奉上帝儿子之名的人,要叫你们知道自己有永 

生。” 

 

所以保罗可以说,那些在基督耶稣里的,如今 就不定罪了(罗8:1)。当我们相信耶稣的时候,我们的罪, 

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罪,立刻就得赦免了。在这一点上,每一样拦阻我们与上帝直到永远相交的障碍都被除去了。 

所以我们必然会坚忍。 

 

但要记住,我们的救恩回溯,甚至在我们开始相信之前,一直去到亘古的过去。救恩始于拣选。这是我们为 

什么会坚忍的一个更终极原因。我在第十五章很详细地引用了罗马书第8章的经文。留意在当中使徒保罗是怎样把 

拣选和坚忍联系在一起的。 

 

保罗看到一条金线,把亘古过去上帝的预知与预定,和呼召与称义,得荣耀联系在一起。那些被预定要与基 

督形象相符的人,不会得不到荣耀。所以我们听到有坚忍这样的讲法。没有人能控告我们,没有人能使我们与基 

督的爱隔绝。保罗讲生死,天使,掌权的,现在的事,将来的事,有能的,高处的,低处的,他是知道自己在说 

什么。很多时候他遭人殴打,被抛弃等死,遭遇坏船,受到逼迫,但是他知道没有什么能使他与基督的爱隔绝, 

因为他被预定、呼召和称义了。你看到坚忍的教义是怎样对得救确据的教义作了一些重要补充吗? 

 

我们也当留意保罗所说的圣灵的“印记”(弗1:13-14):“你们既听见真理的道,就是那叫你们得救的福音, 

也信了基督,既然信他,就受了所应许的圣灵为印记。这圣灵,是我们得基业的凭据,直等到上帝产业被赎,使 

他的荣耀得着称赞。”我们在生命得重生开始的时候,就领受了圣灵,每一个有圣灵的人,就有最终坚忍的保证。 

 

这一切简单来说,就是上帝要完成他开始的工作(腓1:6)。他保护每一个相信的人到底。“你们这因信蒙上 

帝能力保守的人,必能得着所预备,到末世要显现的救恩。”(彼前1:5) 

 

我们面前有这一切圣经的证据,怎么还会有人怀疑坚忍的教义?在这当中有一个大问题:人在承认相信基督 

之后,有时候确实离弃基督。你可能认识一些人,有好几年的时间,他们看起来是忠心的基督徒,然后离弃了。这 

种背叛被称为“离道反教”,在新约的时候也曾发生。有虚假的认信,有人对基督说:“主啊,主啊”,但却是“作 

恶的人”(太7:21-23)。有假弟兄 (林后11:15, 26;加2:4),在基督这棵葡萄树上假的枝子(约15:1-2, 6),披 

着羊皮的狼(太7:15)。就像耶稣讲的比喻那样,有一些种子是撒在石头地上,发芽,有一段时间看起来很健壮, 

但却最终枯萎了(可4:5-6;16-17)。 

 

很难说一个认信的信徒是真还是假。请看希伯来书6:4-8所说的: 

 

论到那些已经蒙了光照,尝过天恩的滋味,又于圣灵有分,并尝过上帝善道的滋味,觉悟来世权能的人,若是离弃道 

理,就不能叫他们从新懊悔了。因为他们把上帝的儿子重钉十字架,明明的羞辱他。就如一块田地,吃过屡次下的雨 

水,生长菜蔬合乎耕种的人用,就从上帝得福。若长荆棘和蒺藜,必被废弃,近于咒诅,结局就是焚烧。 

 

 

 

作者讲的是假信的人。但是他描述他们,就像人描述真信徒一样:懊悔(6节),蒙光照,尝过天恩的滋味(可 

能指一些超自然的恩赐 —— 方言、预言、医治),于圣灵有分,尝过上帝善道的滋味,觉悟来世权能(再一次可 

能是指神迹的事)。一些基督徒认为这一段是描写真信徒,这些真信徒没有坚忍,而是离弃了。在我看来,这种观 

点是和我们前面讨论过的极多圣经经文对立的。 

 

我们可以把这一段讲的人看作是假信的人吗?我想是可以的。请想一想加略人犹大,他被耶稣挑选作十二门 

徒中的一员。加入那一群跟从耶稣的人,他就转离罪恶的世界,这是一种悔改。无疑他从耶稣或者约翰那里领受了 

悔改的洗,为要使罪得赦。他听了耶稣的教导,就蒙了光照。他看耶稣医治人、发预言,就尝过天恩的滋味。他于 

圣灵有分,至少像扫罗一样,当时扫罗发预言,百姓问:“扫罗也列在先知中吗?”犹大也尝了基督善道的滋味, 

觉悟了耶稣行神迹的大能,来世的权能,将临国度的权能。犹大他自己传基督,奉他的名行神迹(太10:1-42)。 

但他证明是一个遭遗弃的人,并不相信。他出卖耶稣,耶稣说他若是没有出生就更好。从外面看,他看起来是一个 

相信的人,确实,他拥有信徒拥有的许多优势,听到耶稣说的话,看到他行的神迹。 

 

也许与希伯来书所关注更接近的就是旧约的以色列。尽管与其他民相比,以色列人是蒙了光照,经历了各样 

属天的恩赐,权能和上帝的话语,但他们中间许多人是邪恶的,转过来违抗上帝。 

 

希伯来书10:26-31也讲到离道反教的事。在那里,作者说离道反教的人“践踏上帝的儿子,将那使他成圣之 

约的血当作平常,又亵慢施恩的圣灵”(29节)。这里最难理解的,就是说那些离道反教之人曾经因基督的血成为 

圣的这句话。对于一个得不到最终拯救的人来说,我们怎么可以这样说? 

 

成圣这个说法意思就是分别开来。它可以指道德上的洁净,就像我们在成圣的教义上(上一章)看到的那样, 

但它也可以指其他的分别。上帝说以色列是他的圣民,因为他已经把它从世上的万民当中分别出来了。然而在顺服 

上帝这个意义上并不总是成圣的。保罗在哥林多前书7:14说信的人的儿女是圣洁的了。尽管他们可能年纪还不够 

大,不足以行善事。我相信希伯来书第10章描写的人是成了上帝圣民的人的一部分,与所有其他人分别出来的人。 

就像以色列被祭物分别出来,希伯来书第10章中的那些人是被基督的血分别出来,基督的血把有形教会和世上所 

有其他的人分别开来。但是上帝并没有改变他们的心,他们最终把基督的血看为平常,就像加略人犹大肯定是看基 

督的血为平常一样。 

 

所以人可以拥有这一切祝福,却没有得到拯救,没有能力坚忍。希伯来书第6章中的离道反教之人没有重生的 

心,没有真正的信心。所以在希伯来书6:9 作者说:“亲爱的弟兄们,我们却深信你们的行为强过这些,而且近乎 

得救。”作者相信他的读者有重生的心和真信心,所以他们是得救的,要最终得救。他知道他所讲的那些离道反教 

之人没有足够的上帝的恩赐,可以得到拯救。 

 

在我们自己这个时候,这段经文是适用在很多对基督作最小限度委身的人身上。我们这个时候有多少挂名的 

教会成员!有多少人在福音聚会上“出来”,甚至接受了洗礼,加入了教会,却是后来很快失去了兴趣。今天有 

一些人就像犹大或法利赛人一样,甚至在主的工作中变得非常积极,在几年的时间中可能做教会的顶梁柱,然而 

他们的心在上帝面前不正,他们从来没有经历过圣灵重生的大能。 

 

一些人教导说,任何对基督教作出最小程度承诺的人,例如出来,承认相信,受洗,最后肯定要得救,就算 

他们弃绝基督,过犯罪的生活。这当然是不符合圣经的教训。在圣经中,那些坚忍的人是被上帝的灵重生,在恩 

典中长进的人。我们看不透人心,所以我们有时候分辨不出有没有这样的长进。但上帝是看见的,最终审判的是 

上帝。 

 

那种认为作最小程度承诺的人肯定要得救的观点,有时候被称作“永久保障”的教义,尽管并不是每一个使 

用该用语的人都教导这种错误。并不是每一个认信的人都保证可以坚忍,只有那些真正信靠基督的人才有这保证。 

确实,一些一开始作了认信,卷入非常严重犯罪的人,他们是应该被逐出教会(林前5)。逐出教会,这意味着教 

会原本认为是信徒的人,不再被认为是相信的人。 

 

然而,这种教导并不是要威吓信徒,让他们作病态的自我反省。基督徒有时候会经历怀疑的阶段,不知道自 

己是否“真正相信”。事实上,希伯来书第6章和第10章讲的并不是不成熟的信徒,并不是那些想要服事基督,但 

在生活中与罪相争的信徒 。希伯来书第6章和第10章里的离道反教的人,是披着羊皮的狼。他们的认信是装出来 

的。你还记得,使徒们是怎样信任犹大,让他管钱,他把它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他装出关心穷人的样子,实际 

上他关心的完全是他自己。希伯来书第6章里的离道反教者从来没有承认他们的罪,信靠耶稣求罪得赦免。对于那 

些不是装假,而是有信心的人,即使信心只是像一粒芥菜种大小的人,上帝应许要保守他们到底,一直进入永恒。 

如果你关心你是否信实,委身基督,你的关心就是真信心的一个记号。披着羊皮的狼并不关心这样的事。 

 

得荣耀 

 

因为信徒是坚忍到底的,他们必然的最终祝福就是荣耀。所以我们在救恩次序的最后来讨论得荣耀,这是合 

适的。但我们也要看到,在一种意义上,得荣耀也是发生在此时此地的事情。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我们所知道关于上帝荣耀的事情。荣耀是上帝在人当中可见的同在。荣耀是一种装饰, 

例如,妇女的头发是她无上的荣耀,女人是男人的荣耀。上帝总是有一种大光作为装饰,当人与上帝相遇,他们常 

看见这光。他的荣耀在带领以色列人经过旷野的那云里(出16:6-10)。它照耀在西乃山上(出24:16),然后它来, 

在会幕,后来在圣殿,住在以色列当中(出29:43;40:34)。上帝的这种同住的同在被称作shekinah, 这是一个希 

伯来文单词,意思是“安顿下来,住,居住”。就这样,在荣耀中上帝作为主,住在他的百姓当中。你还记得上帝 

立约的同在这种主权属性。他的荣耀是这同在的一种形式。在新约中,耶稣是上帝与他的百姓同住(约1:14)。他 

是我们的shekinah。 

 

上帝要人来荣耀他。保罗在哥林多前书10:31说:“所以你们或吃或喝,无论作什么,都要荣耀上帝而行”(参 

见太5:16)。这听起来就好像是,我们要用我们做的来加增上帝的荣耀。但这可能吗?上帝的荣耀岂不是无限的吗? 

我们怎能给上帝的荣耀加增什么? 

 

这是奥秘。范泰尔(Cornelius Van Til)把这个奥秘叫作“满当当的难题”。我们可以这样说:对比上帝极大 

的重要性,人的行为怎么可以有任何的重要性可言?但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上帝并不排除人有附属于他的重要 

性。上帝的主权并不排斥人的责任。 

 

按照字面去理解我们荣耀上帝,这是很难的,但是在象征的层面,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我们具有上帝的形象 

样式,所以他要求我们把从他发出的荣耀反射回去。当从我们发出的那反射的荣耀返回到他那里的时候,我们就 

越与上帝相似:上帝和我们都有荣耀从我们身上发射出去。因为我们把这光反射回到上帝身上,上帝就得到更多 

的荣光。我们可以这样来论述荣耀上帝。 

 

我们回到对这个过程更按字义的描述上,要记住这荣耀指的是上帝所有的完全,比如他的慈爱、恩典和良善。 

我们荣耀上帝,就是要成为圣洁,像他是圣洁一样,有良善,像他是良善一样,就是要有爱,像他就是爱一样。 

荣耀上帝就是反映他的形象样式。要记住,上帝的形象样式既是一个事实,也是一种规范。它是一个事实,是我 

们的为人,是上帝造我们的样子。但它也是一种规范,一种本分,一种责任。上帝要我们像他,因为他说:“你 

们要成为圣洁,因为我是圣洁的。 

 

荣耀也是得救,救恩次序的其中一种祝福。因为上帝不仅要求我们荣耀他,他还命定我们要荣耀他。我们很 

难想象我们会反射上帝的荣耀,所以就荣耀他,但是圣经说,每一个凭信心与基督联合的人都要这样。 

 

在目前得荣耀 

 

就像在救恩次序中的许多教义一样,这个教义有目前和将来的方面。让我们首先来看我们目前的得荣耀。诗 

篇第8篇用充满荣耀的词句讲到上帝创造人类。希伯来书的作者在来2:7引用诗篇第8篇,他这样说:“你叫他比天 

使微小一点,赐他荣耀尊贵为冠冕,并将你手所造的都派他管理。”在一种意义上说,这是适用于全人类的。上帝 

按照他的形象样式造了我们,要我们管理全地。所以我们像上帝一样,我们扮演一个像上帝一样的角色。正如上帝 

管理所有的被造物一样,同样亚当要奉上帝的名管理全地。 

 

但正如我们知道的那样,亚当没有按照上帝的命令管理。他试图图荣耀他自己,而不是荣耀创造他的上帝。 

所以救赎一定要把我们恢复回到我们因着犯罪失去的荣耀当中。耶稣荣耀他的门徒。在约翰福音17:22他向父祈求: 

“你赐给我的荣耀,我已经赐给他们,使他们合而为一,像我们合而为一。”保罗在哥林多后书3:18说:“我们众 

人既然倘着脸,得以看见主的荣光,好像从镜子里反照,就变成主的形状,荣上加荣,如同从主的灵变成的。”在 

约翰福音17:22,得荣耀是发生在过去的事,在林后3:18,它是目前的事 (参见彼前1:8;彼后1:3)。 

 

这就是圣经讲到得救的一种益处时所用的一种方式 — 就像反射从上帝来的大光,越来越多反射回到他身上。 

圣经也使用这种荣耀的形象来讲述福音事奉。保罗的事奉荣耀教会(弗3:9),教会转过来荣耀他 (帖前2:20)。 

就这样,新约的服事超越旧约服事的荣耀 (林后3:9)。 

 

藉着这荣耀的服事,我们现在就在那将要显明出来的荣耀中有分:“我这作长老,作基督受苦的见证,同享 

 

后来所要显现之荣耀的,劝你们中间与我同作长老的人”(彼前5:1)。 

 

将来的得荣耀 

 

圣经讲到得荣耀的大部分地方,是把得荣耀放在将来。它像大部分上帝的祝福一样,在今生开始,在最后得 

完全。就像神学家所说的,是“已然又未然”。现在的得荣耀通常表现为在道德上与神的旨意相符;将来的得荣耀 

常常是指身体得荣耀。请注意在这个问题上大量的经文(罗8:11,18-19,22-23;林前15:42-44;林后4:17;腓3:21)。 

圣经并不像一些哲学家和一些宗教认为的那样,以人的身体为耻。它承认人的身体因人的堕落是软弱、容易疲惫和 

生病的。但是它也承认,因着基督的缘故,不仅我们的灵魂,连我们的身体也要在荣耀中复活 —— 不再经历受苦、 

疾病或死亡。复活的身体是不朽坏的,没有败坏,大有能力。它是属灵的,但并非是非物质的,因为它将会是相当 

物质的;它是属灵的,这意思而是说,像耶稣一样,完全受上帝的灵掌管(约壹3:2)。 

 

更普遍来说,我们得荣耀,这将会是人性按照上帝的形象样式得以完全,有上帝所计划要达到的人性(罗2:10; 

5:2;9:23;林前2:7;弗1:18;西1:27;帖后2:14;提后2:10;来2:10;彼前1:7; 5:10)。我们现在无法想象这将会 

是什么样子,我们将要成为何等奇妙的人。确实,我们无法想象那些我们认为是最低贱的人,在他们身体得荣耀 

时将会何等奇妙。 

 

他赐我们荣耀的冠冕作为奖赏(彼前5:4)。我们盼望这事时,可能会让我们觉得骄傲。但是请看使徒彼得是 

怎样讲到这个应许的: 

 

我这作长老,作基督受苦的见证,同享后来所要显现之荣耀的,劝你们中间与我同作长老的人。务要牧养在你们中间神 

的群羊,按着上帝旨意照管他们。不是出于勉强,乃是出于甘心。也不是因为贪财,乃是出于乐意。也不是辖制所托付 

你们的,乃是作群羊的榜样。到了牧长显现的时候,你们必得那永不衰残的荣耀冠冕。(彼前5:1-4) 

 

 

 

对彼得来说,将来的荣耀应当促进长老在他们的教会中作会众的榜样。他们不应该求自己的益处,或者企图辖制他 

们的弟兄姊妹,而是要服事他们,正如耶稣在马太福音第20章教导的那样。我们可以在今生谦卑地彼此服事,知道 

在耶稣降临的时候,我们的冠冕要临到我们。现在是我们愿意受苦的时候,知道荣耀要在将来临到 (罗 8:18-39; 

彼前1:11)。 

 

但即使现在我们也有一种荣耀,正如我们已经看过的那样,这就是服事耶稣,彼此服事的荣耀,愿意为他的 

缘故受苦的荣耀。

第十八章 教会的本质1

第十八章 教会的本质1 

 

 

 

基督不仅为个人,也为一群人,就是教会,流出他的血。教会是所有上帝的选民,那一体、圣洁、普世和 

由使徒承传,在一个有形组织里聚集的上帝的百姓。 

 

 

 

我们学习救恩次序时,已经主要察看了个人的得救。拣选、呼召、重生等等,是发生在每一个个人身上的事件。 

但是在圣经中,得救并不止于这一点。在使徒行传 20:28,保罗对以弗所的长老说:“圣灵立你们作全群的监督, 

你们就当为自己谨慎,也为全群谨慎,牧养上帝的教会,就是他用自己血所买来的。”看到这句话了吗?耶稣用他 

的血买来的,就是教会。耶稣不仅仅是为个人死了,他还是为那由许多人组成,联合起来成为一个更大整体的一群 

人,一个身体,一位新妇 而死。 

 

所以在整本圣经当中,我们看到上帝不仅把个人,还把家庭:诺亚、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的家庭带到他自 

己那里。最终,雅各一家成为一国,上帝把这国称为是属于他的,他神圣的民。在新约,这国就是耶稣基督的教会。 

 

 

 

旧约圣经背景 

 

让我们首先来看教会旧约圣经的背景。教会作为一群敬拜上帝的人,它肯定是可以追溯回到伊甸园的。在人 

堕落之后,该隐和亚伯向耶和华献祭,这样就再次有了一个敬拜上帝的人群。亚当和夏娃的第三个儿子赛特,生了 

一个儿子,起名叫以挪士。圣经告诉我们,“那时候(赛特和以挪士的时候),人才求告耶和华的名” (创 4:26)。 

 

所以地上总有一群敬拜真神的人。但是,当上帝带领以色列出埃及,在西奈山与他相见的时候,一件很特别 

的事就发生了。百姓在山的四周安营,他们看不见耶和华的样子,但是那山充满了他的同在。有雷鸣、闪电、吹响 

的号角、密云、烟气,山的本身都在颤抖。百姓要洗身,在上帝的面前,要在礼仪上洁净。然后上帝向他们说话。 

这是历史上唯一一次全体上帝的百姓聚集在一个地方,聆听直接从上帝自己口中所出的话。 

 

这些话语就是我在第五章讲的约。在那约中,上帝表明他的名,就是耶和华,主,然后宣告他之前向以色列 

所施的恩惠:他带领他们出埃及地这为奴之家。然后他颁布十诫,这盟约的基本法。当百姓听到这些话的时候,他 

们就极为惧怕。他们不要上帝再向他们说话。他们把摩西叫来,实际上是对他说:“你上山和上帝说话,然后告诉 

我们他说了什么;但我们再也受不了上帝的声音了。” 

 

在后来写成的申命记中,这次奇妙而可畏的上帝与以色列之间的相遇被称为“大会的日子”(见 4:10;9:10; 

10:4;18:16)。“大会”这个词的希伯来文是 qahal ,有时候被翻译为“聚会”。在一个很重要的意义上,这是教 

会的开始。就是在这一天,以色列国,通过盟约,成为上帝圣洁的国度,与世界上所有其他的国家分别开来。上帝 

救赎他们离开埃及,他们是上帝在万民当中宝贵的产业(出 19:4-5)。他们是“祭司的国度,为圣洁的国民”(第 6 

节)。他们的宪法就是那被称为十诫的立约协定。 

 

我们在新约圣经中再次听到以色列的这些称号,就是祭司的国度,圣洁的国民。在彼得前书 2:9,使徒说:“你 

们是被拣选的族类,是有君尊的祭司,是圣洁的国度,是属上帝的子民。” 所以,新约教会就像旧约的以色列一样, 

是上帝他自己特别的子民,是以色列的延续。很重要的就是,申命记希腊文译本用 ecclesia (“教会”)这个词来 

代表“聚集”百姓来到上帝面前。以色列是旧约的教会,新约的教会是新约的以色列,保罗把它称为“上帝的以色 

列民”(加 6:16)。 

 

有一些被称为时代论者的基督徒,他们相信以色列和教会是上帝两群不同的百姓,上帝赋予他们各自一套不 

同的应许。我相信圣经教导的正相反,就是上帝的百姓是一个身体,在旧约和新约时候都是一样的。只有一套应许, 

所有应许都在耶稣基督里实现了。我们从这个事实,就是新约的教会具有上帝在出埃及记 19:5-6 赋予以色列的同 

 

 

 

 

样称呼可以看到这一点。在罗马书 11:11-24,保罗说上帝的百姓是一棵橄榄树,一些枝子,就是不信的犹太人, 

被折下来,相信的外邦人则被接上,但树只有一棵,而不是两棵。 

 

2 格鲁登,《系统神学》(Grand Rapids:Zondervan,1994),855 页。 

 

保罗也教导说,在教会中,在犹太人和外邦人当中没有隔断的墙(弗 2:11-22; 3:6;参见徒 10;11:1-18)。 

外邦人要得救,并不需要成为犹太人(加 3:29)。他们不需要行割礼。他们而是凭信心作亚伯拉罕的子孙,作上帝 

的以色列民(加 6:16),在基督里一个身体的一个部分(罗 12:13)。只有一家。 

 

所以旧约圣经是属于基督教会的。耶稣是旧约圣经的主题(路 24:13-35)。旧约的圣徒,比如亚伯拉罕,是新 

约圣经讲到的同一信心的榜样(罗 4;来 11),他们是在见证信心的生活。情况也的确如此,就是旧约圣经关于以 

色列的预言,在教会身上得到应验。 在约珥书 2:28-32,先知说上帝要把他的灵浇灌在以色列上。在使徒行传 

2:17-21,彼得说上帝通过差遣他的灵,把第一批大量归信的人带进基督教教会,就这样实现了这个预言。类似地, 

请把阿摩司 9:11-12 和使徒行传 15:16-17,耶利米书 31:31-34 和希伯来书 8:8-10 作比较。在这里,在别的地方, 

圣经都把旧约的应许应用在新约教会身上。 

 

教会的本质 

 

我们要首先系统来看教会的本质,然后简单讨论教会的治理。在下一章,我们要看教会的任务,在二十和二 

十一章看恩典的途径和圣礼。要记住,我们在讨论基督(十、十一章)和圣灵(十二章)的时候,我首先讲他们的 

位格,然后讲他们工作。对于教会,我们也要同样处理。 

 

什么是教会?在根本上,教会就是历世历代上帝的百姓。请注意,教会是人,而不是建筑物,尽管人有在当 

中聚会的建筑物,这并没有错。在我参加的一家教会里,那带领敬拜的人通常在聚会开始的时候欢迎人到来,感谢 

他们“把教会带到这个房间里来”。这种问候浓缩体现了圣经所强调的教导。 

 

然而并不是任何人都是教会,它是通过耶稣基督与上帝立约的人。在一种意义上,教会是选民,那些在永恒 

的过去,贯穿永恒的将来与基督联合的人。在另外一种意义上,它是通过认信和洗礼,真诚或者不真诚地把自己与 

上帝的百姓联系在一起的那些人。不要忘记了上一章的讨论,有形教会包含着选民和非选民。非选民是背约者,而 

不是守约者,但他们也在约中。在基督这棵葡萄树上,有一些枝子,是有一天要被折下来的。 

 

有形和无形教会 

 

这把我们带到分别有形和无形教会的问题。 这种说法是源自传统,而不是出自圣经 (如韦斯敏斯德信条 

25.1-2 的说法)。但它确实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说法,去说明教会存在着相信和不信的人。我们不应该把这理解为有 

两个教会。有形和无形只不过是用两种不同的方法看待同一个教会,是两个不同的视角而已。使用格鲁登的定义, 

无形教会是“上帝眼中所见的教会”2。上帝清楚知道哪些人是凭信心真正与基督联合,因为他能看透人心。我们 

不能,因为人心对我们来说是看不见的。 

 

有形教会是人眼中所见的教会,尽管上帝当然既看到无形教会,也看到有形教会。有形教会包括了所有让人 

觉得可信,宣称 相信基督的人,以及他们的儿女(我们后面会更详细讲儿女的问题)。当某人提出申请要加入教会, 

通常一些长老会考察这个人,看看他是否明白福音,信靠耶稣作主和救主。如果这人活在某样罪中,是公然违背福 

音的,比如在家里拜偶像,或者过同性恋关系的生活,长老就应该拒绝接纳这人成为教会的成员。但是正如我们所 

知的,有很多罪是我们难以衡量的:如贪婪、仇恨、苦毒,等等。有这些罪的人,通常很容易就可以把这些罪藏起 

来不让人察看到。长老应该尽力作出判断,不是看这人是否无罪完全,因为我们没有一个是这样的人,而是这人是 

否真诚的委身基督。但他们看不到人心。所以有形教会会包含有一些不信的人,甚至一些不是选民的人。 

 

这些不信的人是“在教会里”的吗?在一种意义上,他们不是,因为他们没有以一种以致得救的方式与基督 

联合。所以我们说他们不是无形 教会的一部分。但在另外一种意义上,他们是,因为他们已经起誓,他们已经成 

 

了那与上帝立约关系的一部分。即使那些起假誓的人 ,上帝也要他们负责。他们是这圣约的成员,但是是背约者, 

而不是守约者。 

 

地方、地区、普世教会 

 

另外一种重要的分别是和教会的地理范围有关。在新约圣经中,“教会”这个词可以指地方、地区和普世的群 

体。在地方方面,初期基督徒大部分是在家中,在家中的教会里聚会(罗 16:5;林前 16:19;西 4:15)。 

 

在地区方面,有城市教会,比如罗马的教会,哥林多的教会 (林前 1:2),安提阿的教会。例如我们知道, 

耶路撒冷的教会在使徒行传第 2 章记载的事件发生后有三千成员,后来甚至有数以千计更多的人加入。但不大可 

能这数以千计的人都在同一个地方一同敬拜。所以城市教会被分成在家中的教会;然而城市教会是合一的,可能 

有共同的治理。 

 

然后还有普世教会,在全世界各处信徒的整体(太 16:18;徒 15:22;林前 12:28;弗 1:22)。至少有一次, 

在使徒行传 15 章,领袖在耶路撒冷开会做决定,这些决定对在全世界的整个教会是有约束力的。 

 

教会的形象 

 

了解教会本质的另外一种方法,就是看圣经当中教会的形象,我们已经了解到约这个概念,从中我们认识 

到,教会是上帝的约民。在盟约中,上帝是主,我们是仆人。 

 

另外一个我们已经看过的重要形象,就是上帝的家。这个形象强调的是教会里面生命的亲密关系。我们在学 

习得儿子名分这个教义时看到,上帝是我们的父,教会的成员是弟兄姊妹,耶稣是我们的兄长(来 2:11-12)。 

 

但在教会是新妇这个比喻中,表达的是更亲密的关系。我们在旧约和新约都看到这奇妙的画面。在旧约里,以色列 

是主不贞的妻。在新约中,教会是新妇,要在羔羊的婚筵中无斑点地被献与耶稣(启 21:2,9;参见赛 61:10;62:5; 

结 16;何 1-3;约 3:29;弗 5:22-33)。 

 

然后是基督的身体这个形象。这个比喻强调教会与基督的合一,以及每一个基督徒和所有其他基督徒的合一。 

我们身体的一部分要依靠其他的部分;基督身体的每一个肢体也是如此,每一个信徒都依靠其他人,其他的人都依 

靠他。所以我们应该像在一个正常发挥功用的身体上的臂膀,腿脚和头协同工作一样,一道做工。我们在基督里是 

一个身体(罗 12:5;林前 12:12),是基督的身体 (林前 10:16),所以上帝赐给每一个这些肢体的一切恩赐,他 

都要我们用来造就整个身体。在一个多少对这个形象不一样的运用中,基督是头,与其余的身体有所不同(弗 5:23; 

西 1:18;2:19)。这个形象鼓励我们顺服他,接受他的指引。 

 

然后是圣殿的比喻。我们作为一体,是永生上帝的殿(林前 3:16-17;弗 2:21-22;彼前 2:5),是活石,由耶 

稣这主要的房角石召聚在一起(彼前 2:4-8),圣经也讲到每一个基督徒都是圣灵的殿(林前 6:19;启 3:12),我们 

不应当容许这殿被罪玷污。在一个与之相关的比喻中,信徒是祭司(彼前 2:5,9;启 1:6;5:10;20:6),在耶稣这 

位大祭司(来 7-8)之下服事,这就是信徒皆祭司的教义。 

 

教会也是葡萄树的枝子,而葡萄树就是基督(约 15:5)。它是那橄榄树,一些枝子已经被折下,一些枝子则被 

嫁接上去(罗 11:17-24)。它是上帝的田地(林前 3:6-9),它是从田地结出的收成(太 13: 1-10;约 4:35)。 

 

 

 

教会的属性 

 

我们也要来看看传统上所说的教会属性。在尼西亚信经中,我们承认相信“独一神圣大公使徒的教会”。罗马 

天主教教会用一种多少有利自己的方式来解释这些形容词,强调它的独一性,抗衡更正教运动产生的许多教会;强 

调它的弥撒和各样礼仪体现了这神圣;它的大公性,因为它是罗马大公教会;它的使徒性,因为它宣称自己拥有直 

接从使徒继承,从一代到另外一代按手的祭司制度。 

 

但是尼西亚信经是在天主教/更正教分裂很多个世纪之前写成的,所以我们不应该认为这些形容词是专门为那 

 

3约翰 M. 傅瑞姆,《福音派的联合》,(Grand Rapids:Baker,1991);也刊登在http://www.frame-poythress.org 上。 

 

将来的罗马天主教论证法而写的。我们应该问,在圣经教会论的框架内,这些词有什么含义。 

 

 

 

教会是一体的。保罗教导,教会是一个在基督里的身体,同有一主、一信、一洗。但是耶稣为教会的合一祷 

告(约翰福音 17 章)。确实,保罗和耶稣都预见到不合一是教会里的一个问题。他们知道不合一是我们应该为之 

祷告,应该努力消除的问题。所以,就像我们在本书讨论过的一些其他概念一样,教会的合一既是一个事实,也是 

一种规范。上帝使教会成为一,但他命令我们追求合一。 

 

教会的合一是属灵方面的合一,但也是组织上的合一。耶稣(约翰福音 17 章)和保罗并没有把属灵的合一和 

组织的合一分开。他们呼吁我们在所有这些方面寻求合一:彼此同心,彼此相爱,彼此服事,彼此荣耀,正如耶稣 

在约翰福音 17:4 说他荣耀父那样。教会的合一也是组织上的合一,因为耶稣建立了一家教会,而不是许多的宗派。 

他建立了一家教会,由使徒(弗 2:20),长老(提前 3:1-7)和执事(提前 3:8-13)进行治理;他的话语要求我们 

“依从那些引导你们的”(来 13:17)。当教会出现纷争的时候,耶稣在马太福音 18 章给了我们解决这些这些纷争 

的指导。但是他从来没有给我们离开一家教会,成立另外一家教会的选择。这是宗派主义发展史上发生的事。我相 

信宗派主义是得罪上帝的,它虚弱了教会的见证。宗派主义的兴起是由于罪,那些离开原来教会之人的罪,或者那 

些强迫他人离开之人的罪,或者最有可能是由两者的罪引起的。关于这个问题更多的论述,请看我写的《福音派的 

联合》一书。3 

 

 

 

教会是神圣的。 就像我在十六章论述成圣时所说的,我们是上帝的“圣徒”,他的“圣者”。保罗经常把教会 

称作“众圣徒”。这并不意味着有形教会的每一个成员都是选民,或者他们每一个人都是无罪完全。但我们是上帝 

的百姓。他买赎了我们,使我们作他的人,与他联合,作他的仆人、儿女。因为上帝是神圣的,任何以这些形式与 

他联合的人也是神圣的。我们是圣灵的殿。逼迫基督徒就是在逼迫主 (徒 9:4)。 

 

教会是大公性的。 “大公”这个词很简单,就是指“普世的”,尽管罗马天主教会试图把这个词从我们其余 

这些人这里偷走。这意味着教会不只是属于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在旧约时代,教会是和一个国家,就是以色列 

紧密相关的。但在新约时期,教会分散在各国当中,实现了上帝对亚伯拉罕的应许,就是在他里面,地上的万民都 

要蒙福。 

 

教会是使徒承传的。 这不像罗马天主教认为的那样,是指每一位长老都必须要按照历史传承追溯回到众使徒。 

新约圣经没有讲到这样的传承,它也没有暗示教会仍然存在着使徒的职分。但它的确告诉我们,初期的基督徒“都 

恒心遵守使徒的教训,彼此交接,擘饼,祈祷”(徒 2:42)。教会一定总要与使徒相交,相信使徒的教导,跟从使 

徒的榜样(林前 11:1)。 

 

教会的标记 

 

另外一种传统的做法,就是用某些标记 来描述教会。教会的标记是用来把真教会和任何不是教会的东西,特 

别是假教会,假装是耶稣基督教会的教会分别开来的。对教会标记的讨论是特别在宗教改革时期兴起的,当时教会 

变得非常分化,人们提出疑问,哪些教会是真教会,哪些不是。 

 

改教家们通常承认教会有三个标记:真正宣讲上帝的道,恰当施行圣礼,和实行教会纪律。我们会在后面的 

章节中更仔细看这些问题。这些标记中的头两样是出自我前面引用过的使徒行传 2:42。使徒行传 2:42 没有说这些 

是教会的标记,但肯定的是,我们整体来看新约圣经的教导时,很难想象有任何真正的教会是没有这些标记的。纪 

律惩治是第三个标记,因为看来除非有足够的纪律惩治来保障真正宣讲上帝的道和恰当施行圣礼,否则前两个标记 

就有危险了。 

 

我认为这些标记是很重要的,但是要加以应用,这并非总是易事。例如更正教徒对于是否应该给约中的孩子 

施洗有不同看法。浸信会的基督徒应该作出判断,就是长老会的基督徒没有恰当施行圣礼,所以他们的教会就不是 

真教会吗?或者反之亦然?大多数的更正教宗派都没有如此彻底应用这个原则,但是我们应该应用这个原则到什么 

样的地步呢?至于真正宣讲上帝的道:我不同意一家教会里的宣讲要到什么样的程度,我才能认为它是一家假教会 

呢?这些问题是很难回答的。所以我们不应该认为有了这些标准可以解决分清真假教会这个难题。 

 

我们也应该问,这些是教会唯一的 标记吗?圣经没有说上面这三样中的任何一样是标记,但是圣经确实说爱 

是一种标记。耶稣说:“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约 13:35)。很奇怪,在讨 

论教会标记的时候,我们忽视了爱。也许爱,而不仅仅是正确的教义,被人承认是教会的一个标记,教会总是涉及 

神学争战的特点就不会那么明显了。 

 

把敬拜作为一个标记,这也会是很有道理的。教会本身就是从围绕着西奈山敬拜的人群得名的,如果一群人 

不是聚集起来赞美上帝,那么它肯定就不是教会。正如我们要看到的那样,敬拜肯定不止是圣礼。敬拜就像其他标 

记一样,很清楚地把真教会和假教会分别开来,因为假教会并不是在圣灵和诚实中来敬拜上帝(约 4:24)。 

 

那么大使命又是不是教会的标记呢(太 28:19-20)?传福音、牧养和促进对上帝的敬拜,这是教会的中心任 

务。教会如果不做这些事,它又怎么可能是教会呢?除了教会,还有谁会做这些事呢?所以我认为,把敬拜(规范 

准则),爱(存在动机)和大使命(情况处境)作为教会的标记,这是有充分的圣经根据的。当然大使命是包括了 

宣讲上帝的道,敬拜是包括了圣礼。纪律惩治是爱的一种形式。所以我提出的这三种标记要比旧的三种标记范围更 

广,在其中包括了传统意义上的标志。在我看来,认识到这三种标记的更广义形式很重要的。 

 

教会治理 

 

耶稣把某些权柄能力赐给了教会。他并没有赋予教会使用暴力成就它的任务的权利。正如神学家们所说的那 

样,他并没有赋予教会使用刀剑的权力(约 18:36;林后 10:4)。只有民事政府才拥有这种权力。但他赋予教会圣 

灵的宝剑,就是上帝的道(弗 6:17)。不管人是怎样蔑视这道,它仍是这地上最大的能力(罗 1:16)。耶稣也把“天 

国的钥匙”赋予了教会(太 16:19;参见 18:17-18)。这就是说,教会有权柄说谁是约民,谁不是。它有权柄接纳 

人进团契,也有权把他们驱逐出去。 

 

通常我们把钥匙的权柄指作是教会进行纪律惩戒的权力。圣经非常严肃地看待教会中的纪律惩戒这个问题。 

在哥林多前书第 5 章,使徒保罗说过 5 次,一名教会成员犯了严重的罪,就应当被逐出教会,被开除出教会。在 

今天,除了在罗马天主教教会之外,我们很少听到人被开除出教会的事。人们通常认为,把人开除出教会,这是一 

种古老过时的做法,是很残忍的做法。人会问,如果教会是代表基督的爱,那么教会怎能把任何一个人扔出门外? 

 

但是,设立和施行纪律惩治,这是符合圣经的。纪律惩治可以是很严重,也可以是不那么严重的,包括从开 

除出教会这种极端做法,到对不那么严重的罪进行训诫、责备。但是每一家教会都应该实施纪律惩治。纪律惩治至 

少有三个目的。第一就是把一个犯罪的信徒挽回过来(太 18:15;林前 5:5;加 6:1;提前 1:20;雅 5:20) 。这就 

是说,纪律惩治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惩罚,而是要把犯罪的人从他的罪中转回过来,让他悔改。这是为了他的缘故。 

所以教会实施纪律惩治,这并不是一件残忍的事,而是一件有爱心的事。第二,纪律惩治存在的目的,是为了阻止 

别人犯这样的罪,教导会众什么是可以接受,什么是不可以接受的(来 12:15;林前 5:2, 6-7;提前 5:20)。第三, 

纪律惩治存在,是为了保护基督和他的教会的尊荣(罗 2:24;林前 6:6;弗 5:27)。当教会对罪熟视无睹的时候, 

世人就藐视教会,耶稣基督他自己的名声就被玷污了。教导会众,尊荣基督,帮助犯罪的人,这些是分别对应规范 

准则、情况处境、存在动机。 

 

纪律惩治有几种形式。第一是教导。教会一定要清楚表明,什么样的表现是上帝所悦纳的,它一定要用鼓励 

人顺服的方式来传讲福音。要记住,人被谴责和责骂所促动,这远不及被耶稣对他们的爱和过敬虔生活的喜乐促动 

的来得有效。 

 

马太福音 18:15-20 列出了教会教导达不到所希望的效果时,教会要采取的步骤。如果某人得罪了你,有时候 

你要忽略不看,因为爱遮掩许多的罪(箴 10:12;彼前 4:8)。但有时候你不能这样。所以太 18:15 要你去找那得罪 

你的人。不要散布流言,而是去。但如果这并不带来和解,那么再去,连同一位作见证的一起去(16 节)。如果这 

没有用,到教会,就是到管治的一群人那里去(17 节)。他们得到授权作决定,判断一个人是否有罪,如果有罪, 

这人是应当受到训诫、责备,停止服侍的职分,还是应当被开除出教会。 

 

并不是所有的罪都要受到正式的纪律惩治。确实,我们如此经常犯罪,大部分这些罪都不能受到纪律惩治。 

 

罗马书第 14 章讲到教会里面有一些分歧,这些分歧是不应该通过正式的纪律惩治解决的,而是应当通过有不同看 

法的基督徒在爱中相处来解决。要正式使用纪律惩治处理的罪,是那些好像马太福音 18 章讲的,得罪教会里面具 

体弟兄的罪,还有那些公然的、生出丑闻的罪,如哥林多前书第 5 章讲的那人收了他的继母的罪。 

 

我们应该留心来看一些教会治理的形式结构。新约教会有三种教会职员。最高的职分是使徒,那些曾经见过 

复活的基督,被他指派作他复活正式见证的人。圣经没有说这种职分在起初那一代使徒去世之后还继续存在。肯定 

的是,随着时间过去,到了最后,就不可能找到曾经见过复活的基督,被指派作正式见证人的人了。 

 

下一种职分在新约圣经里有不同的名称(徒 14:23, 20:17,提前 3:1-7;5:17;多 1:6-9;彼前 5:2-5)。我相信 

长老,牧师,监督 这些名称是表示同一种职分,可以互换的称呼。这是治理的职分。长老受命在教会中订立和执 

行服在上帝话语之下的规矩。在长老当中,一些是正式的教师,他们是“劳苦传道教导人的”(提前 5:17)。 

 

然后是执事(提前 3:8-13)。关于他们在教会内的角色,圣经说得很少,但传统上他们是和使徒行传第 6 章里 

的那七个人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受指派作怜悯人的事奉。在使徒行传第 6 章中他们不叫执事,但是提前 3:8-13 详 

细描述了作执事当有的资格。执事的资格有一部分是在灵性和道德方面的,是和长老的资格一样的,不同的是,对 

长老的要求是“能教导”,而对执事则没有这样的要求。 

 

这三种职分是和我们在前面章节中讨论过的三重分析是吻合的。使徒对应规范准则,因为他的教导规范着历 

代教会的教导。长老对应情况处境,他们把使徒的教导引用到每一家教会一切的处境和问题当中。执事对应存在动 

机,他们向那些有需要的人行出耶稣的爱。 

 

对这些职分应该如何运作,大体有三种主要理论:主教制、长老制和公理制。在罗马天主教、英格兰教会和 

世界范围的圣公会团体,以及不同的其他被称为是主教教会中,是实行主教制度,就是一个地方的各个教会是在一 

个被称为主教之人的权柄之下(主教制这个词出自希腊文“主教”这个词)。主教有权力按照使徒(徒 14:23)和 

提多(多 1:5)的模式授予人圣职,指定人担任职务。 

 

称之为改革宗以及长老会的教会,所实行的是长老制,每一家教会都要有几位长老(长老会来自于希腊词汇 

的长老)。这些长老由会众选出。在每一家具体的教会,长老在一起开会,组成为这家教会的治理团体,而一个地 

区的长老们在一起开会,就构成一个更加广泛的会议,这被称作区教务评议会,或者区长老监督会,处理整个地区 

的事奉事宜。通常一年一次,宗派所有的长老,或者一群长老的代表,聚集召开总会,解决全体教会的重要问题, 

就像使徒和其他领袖在使徒行传第 15 章的做法一样。 

 

在通常由浸信会教会以及公理制和独立教会通常实行的是公理制或独立制下,在单独地方聚会之外并不存在 

教会的治理。本地教会的治理团体可以由长老或执事组成,也可以同时由长老和执事组成。教会之间也可能有自愿 

组成的机构,和长老制的区教务评议会类似,由长老聚集召开会议。这些机构可以提出建议,互相帮助,但是没有 

权柄迫使一家地方教会做它不希望做的事。 

 

在我看来,圣经中没有清楚教导这些当中哪一种是正确的,或者还有什么别的选择。很明显,在新约圣经时 

期,教会的治理有一些灵活性,提多是主教制的长老(多 1:5),而提摩太藉着众长老的按手,领受了上帝的恩赐 (提 

前 4:14)。我个人相信,长老制提供了权柄和自由之间最好的平衡。主教制的教会面临着隐含的独裁治理的危险, 

而在公理制的教会,当事情在地方上出问题的时候,则没有给地方教会提供申述的机会。长老制避免了这些危险。 

在长老制下,领导权总是多重的,避免了独裁统治,教会彼此联系,所以范围更广阔的教会可以对地方教会提出的 

申述作出判决。因为圣经说教会既是地方的,也是地区性和普世性的,这些层面的聚集聚会按照圣经来说是合宜的。 

 

但是教会的健康更取决于圣灵的工作,超过治理形式所起的作用。这应当是很明显的问题,但我们需要反复 

强调这一点。没有一种治理形式表明,它本身就足以在教义上和实践上保守教会行在正确的道路中。我们需要为我 

们的教会多多祷告,祈求上帝让教会的领袖在属灵的智慧、恩典和和平上,可以得着圣灵双份的赐予。 

 

 

 

 

 

第十九章 教会的任务1

第十九章 教会的任务1 

 

 

 

教会是上帝国度的大本营,所以它的任务就是把福音带给万民,传福音,培养门徒,赞美基督的同在。 

 

 

 

在上一章,我们讨论了教会的本质。在这一章,我们要讨论教会的任务。十八章讨论了教会是什么,十九章要 

讨论教会做什么。然而要把这两件事情分开,这其实是很难的。如果一家教会不做它应当做的事,我们就很有理由 

怀疑它是不是一家教会。所以我在上一章论证说,执行大使命是教会其中一个标记。在另一方面,如果一家所谓的 

教会不符合圣经对教会是上帝的百姓,基督的身体等等这些定义,那么,它就肯定不能完成上帝交给教会的任务。 

所以教会的本质和任务是非常紧密相关的,不能只有一样而没有另外一样。 

 

然而我不同意一些神学家的说法,他们认为教会的任务就是 它的本质。当有人这样说的时候,他们通常都会 

倾向强调教会的事奉,而不强调教会是基督的身体,基督的新妇等这些教会的特质。有时候他们说,教会“是服事, 

而不是身份”,以此表达上述的观点。但是圣经教导说,上帝把服事和身份都赐给了教会。我们看到这对每一个基 

督徒来说,这确实是如此。上帝赐给我们作他儿女的身份,但是他也呼召我们服事他,彼此服事。肯定的是,作为 

一个集体的教会,情况也是如此。 

 

当我们说教会的任务时,我们就想起圣经中关于上帝的国度降临到这个世界,胜过上帝的仇敌,用上帝的荣 

光充满全地这些强有力的画面。所以我们应该首先问,教会是怎样与这国度有关,教会在上帝的国度降临这件事上 

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教会和上帝的国度 

 

我在第十一章讲到基督君王的职分时,我强调说,福音,这好消息,原本是关于上帝的国降临的好消息。回 

想对以赛亚书 52:7,61:1-2,还有马太福音 3:2,4:17 的讨论,所有这些经文都表明,福音就是有一位君王正在降 

临的消息。那么,福音就是这国度的降临,就是这君王降临,使各样的事情归正。顺带说一句,在这方面福音和律 

法并不存在两分的情况。君王降临意味着他要在这世界上执行他的律法,他要带来公义。这就是福音,那好消息。 

对我们来说,分清靠恩典得救和靠行为得救,这非常重要,但我认为圣经并不支持在律法和福音之间有明显分别的 

这种说法。 

 

什么是国度?霍志恒(Geerhardus Vos)是这样定义的:“对他[耶稣]来说,国度存在,在当中不仅上帝是 

至高,因为在各样时候、各样环境之下,上帝都为至高,而且在当中,上帝对抗所有反对势力,超自然地表明他的 

至高,让人自愿承认这个事实。”2 上帝的国不仅仅是上帝主权的同义词,它还是一个具体的历史计划。上帝总是 

拥有主权的,在普遍意义上总是作王。但是自从人堕落之后,他就一定要作为君王,拆毁一切拦阻,让人承认他就 

是王。在新约圣经中,上帝的国度就是那历史计划,那一系列的事件,藉此上帝让有罪的人承认他就是王。当然, 

他是通过差遣他的儿子,为罪作为祭物献上,使他复活,胜过撒但和一切邪恶的势力而成就此事的。但即使在基督 

复活之后,这国度仍将随着上帝的百姓遍满全地,制伏人心,归向君王的管治而继续扩张。 

 

教会是怎样与这个国度的计划切合的?教会是由那些被上帝拯救恩典制伏的人组成,他们现在被征召入伍, 

在上帝国度的争战中对抗撒但的国度。那些不自愿效忠上帝国度的人,将要被上帝的审判制伏,最终要被他的权势 

摧毁。 

 

那么按照军事上的比喻,教会就是上帝国度的大本营,基地,从这里,上帝的管治延伸扩张。 

 

上帝给教会的命令 

 

 

 

 

2 霍志恒,《耶稣关于上帝的国和教会的教导》(Grand Rapids:Eerdmans,1958),50 页。 

 

教会是一个充满活力,正在行动的身体。藉着教会,上帝的国度临到地极。除非它在行动,否则教会就不是 

教会。换言之,除非它在执行使命,否则它就不是教会。但什么是我们的使命?如果我们是一支军队,什么是我们 

的行军命令?根本来说,我们的任务就是遵守一切上帝的诫命。但其中有两条是最根本的。第一条被称为文化使命 

(御令),第二条被称作是大使命。 

 

 文化使命 

 

我们可以在创 1:28,亚当和夏娃被造记载之后看到文化使命的事。“上帝就赐福给他们,又对他们说:‘要生 

养众多,遍满地面,治理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各样行动的活物。’”这特别重要,因为这是 

上帝对全人类说的,在那时候全人类只有两人。这是给全人类的任务。 

 

文化使命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上帝的祝福。文化使命不是一条负担沉重的命令,而是表达了上帝对我们的 

善意。第二和第三部分是命令。一条命令就是人要生儿女、孙子孙女,等等,这样就用人遍满 地面。当然,这些 

人要荣耀上帝。文化使命并不预见考虑人的堕落。就是这样,亚当和夏娃要用迫切要行出上帝旨意的人遍满地面, 

所以这些人要活在上帝面前,活在他的祝福之下。 

 

第三个命令是“治理”这地,对这地行使“治理权”。意思就发挥地上万物的潜能,在人把荣耀归给上帝的时 

候,使它们服事人类。这不意味着掠夺 这地。一些世俗的环保主义者把污染问题归罪于文化使命,因为他们认为 

“治理”意味着掠夺,为我们的私利夺取造物界中的一切。但治理当然是包括了保护和养育,例如我们在创世记 

2:15 可以看到这一点。如果地球被完全污染,人类就不能住在上帝所造的地上。所以上帝要求人防止这事发生, 

以此作为行使他们管家职分的一部分。 

 

这样,我们就有三个要素:上帝的祝福、遍满地面的命令,治理万物的命令。我认为第一个是属于规范准则, 

第二是属于存在动机,第三是情况处境。首先是上帝的祝福,他的命令指明了我们的方向。遍满地面是关于人的, 

存在性的命令,治理这地则集中关注我们在我们所处的环境中做什么,怎样对待我们的环境。 

 

这三个要素在圣经中反复出现。在上帝所立的每一个约中—在他与诺亚,亚伯拉罕,摩西,大卫和耶稣的约 

中 —— 都有这三种要素:上帝的祝福、后裔和土地。上帝赐他的百姓后裔,在一片土地上生活,为把荣耀归给上 

帝而治理那地,以此来祝福他们。 

 

 大使命 

 

然后我们来看上帝的第二条主要命令,大使命(太 28:18-20)。耶稣复活之后对他的门徒说:“天上,地下所 

有的权柄,都赐给我了。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凡我所吩咐你们的, 

都教训他们遵守,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人有时候会辩论,最根本的是大使命还是文化使命。我认为它们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大使命是文化使命在堕 

落人类身上的应用。正如我说的,文化使命并不预见考虑人的堕落。但是堕落之后发生了什么事?人们仍试图 治 

理这地。在创世纪第四章,我们看到在那为恶的该隐后裔中文明的发展。但是他们遍满地上,治理这地,并不是为 

了上帝的荣耀。所以结果就是战争、污染、疾病等等。如果人要实现文化使命,他们的心就一定要首先向上帝顺服, 

然后这地才能向人顺服。这就是大使命的工作。大使命带来对人的改变,好让他们可以为着上帝的荣耀去遍满这地, 

治理这地。 

 

所以大使命也有同样的三个要素。正如上帝在他的创造大工之后祝福他的百姓一样,主耶稣在新的创造,他 

从死里复活之后,祝福他的百姓。所有的权柄都是他的,他要与他的百姓同在,直到末了。请记住,“我就常与你 

们同在”,这是约的核心。就像在创世纪一样,这里的第一个要素是祝福。 

 

第二个要素是用门徒遍满这地,这意味着奉三一真神的名为他们施洗。圣灵的宝剑,就是上帝的道,把堕落 

的人类置于基督的主权之下。所以这道,传道,应该是福音性的。它要带来人的归正。但除此之外,这道也要教导 

这些刚刚相信的基督徒遵行基督一切的命令。所以就像在文化使命里一样,这里有遍满和治理。传讲这道,是用门 

徒遍满这地,治理他们的心,使之遵守上帝的命令。这教导装备他们去治理这地,对这地行使治理权,把荣耀归给 

上帝。 

 

旧约教会也有一种宣教的焦点,上帝藉着与亚伯拉罕所立的约要祝福万民(创 12:3)。在旧约中,我们经常看 

到其他国家的人来敬拜以色列的上帝。这有时候被称作宣教的向心性 概念。但是在新约教会,上帝逆转了这种运 

动。现在上帝的百姓去到其他国家,给这些国家的民带去福音,这是宣教离心性 观念。 

 

那么教会的任务就是实行大使命。教会这样行的时候,它也使人有能力实行文化使命。但是大使命一定要是 

 

教会所做一切事情的焦点。确实,它一定要是每一个信徒生活的焦点。我们所做的一切,一定要是让这世界可以被 

相信的人遍满,这些相信的人被征服,去遵行上帝一切的命令。 

 

你今天的生活目标是什么?保罗说,他向什么样的人就作什么样的人,为的是“无论如何,总要救些人”(林 

前 9:22)。当然,只有上帝才能救人,但是保罗和今天的一些加尔文主义者不一样,他毫不犹疑地承认,他自己在 

救人中所扮演的角色。在把福音带给世人这件事上,既有上帝的主权,也有人的责任。上帝乐意通过人传道和教导 

来救人。 所以在一章之后,保罗说:“我凡事都叫众人喜欢,不求自己的益处,只求众人的益处,叫他们得救”(10:33)。 

请留意,保罗在他生活中所做的“凡事”,就是把救恩带给人。 

 

你可能会说:“保罗是一位使徒,当然他最关心人的得救。我不是一位使徒,甚至连一位传道人也不是,所以 

我不需要有和保罗一样的目标。”但是保罗接着这句话,在哥林多前书 11:1 说:“你们该效法我,像我效法基督一 

样。”保罗说全哥林多教会都应当和他一样,有同样的目标。他要他们的生活也要以把救恩带给其他人作为最大的 

目标。 

 

在腓立比书第 3 章,保罗讲到他舍己,把万事看作粪土,好使自己可以得着基督这榜样。当然,他是在指他 

把福音带给外邦人的事奉。在这件事情上,他愿意为遵行基督的旨意放弃一切,在 17 节,他对基督徒说“要一同 

效法我”。也请留意耶稣在太 6:33 所说的:“你们要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们了。”这也是表明 

了信徒人生的最大目的。在这里,我们最终关心的是扩展上帝的国度,上帝藉此在地上,就像在天上一样,建立他 

的王权的这个救赎计划。 

 

所以我们的目标,就是不顾一切的反对势力,推进上帝的国度,让人不是通过归正,就是通过审判,自愿认 

识到这一点。我们的目标应该像保罗一样,把福音带给人。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大家都应该辞职,成为全职向个人传福音的人。我们一些人应该成为这样的人,一些人应 

该成为宣教士和牧师。其他人领受上帝不同的恩赐,他们应当接受装备,去支持 福音的传播,用金钱支持差遣人 

去禾场做工。我记得是约翰·派博(John Piper)这样说过,我们所有人,要么是作在根本上做出去的人,要么就 

是在根本上做差派的人;唯一的其他选择就是不顺服上帝。 

 

我们的教会也应该有这样的目标。教会举办糕点慈善售卖活动,带孩子去海滩玩,这是好事。这类活动促进 

基督身体内的团契交通,这是好的。但是最大的目标应该是宣教。我们在教会所做的一切,都要以福音为中心,加 

以计划。如果你要举行一次糕点慈善售卖活动,请邀请非基督徒来烘烤,来参与。如果你带孩子们去海滩,请教导 

你的孩子们怎样向其他冲浪和游泳的人作见证,并邀请其他非基督徒一起去。这种观念有时被称为是宣教的教会, 

在当中,宣教和传福音不只是教会的活动,或者教会的部门而已,而是每一件事都聚焦在推进福音这件事上。 

 

具体的任务 

 

更具体来说,在宣教的教会中,人在做什么样的事?基本上有三种事情(又是这个数字!):敬拜、培养门徒和 

作见证。每一样都有大使命作为其存在的理据。 

 

 敬拜 

 

我们在敬拜中承认与我们立约的主的伟大。这是宣教的目标。我们为什么要救人?最终来说,答案就是要他 

们来荣耀上帝,所以他们要来敬拜他。耶稣说,上帝贯穿历史寻找敬拜他的人(约 4:23)。这就是宣教的目的。上 

帝寻找敬拜他的人。 

 

圣经在广义和狭义上讲到敬拜。狭义的敬拜就是公开、集体的敬拜,就是犹太人在圣殿里的敬拜,基督徒每 

周聚会欢庆复活的敬拜。广义的敬拜就是罗马书 12:1-2 的含义:“所以弟兄们,我以上帝的慈悲劝你们,将身体献 

上,当作活祭,是圣洁的,是上帝所喜悦的。你们如此事奉,乃是理所当然的。不要效法这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 

变化,叫你们察验何为上帝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 请留意这里讲的祭、圣洁和敬拜。但这里的敬拜不是每 

周一次主日的敬拜,而是当我们努力去过敬虔生活时,我们全时间都在进行的敬拜。当我们荣耀上帝的时候,这就 

是作为活祭献上,这就是真敬拜。 

 

关于狭义的敬拜,旧约的敬拜主要是献祭的敬拜。牲畜、谷物、油的酒的祭物形象表明了基督的献祭,把上 

帝的道教导百姓,把上帝和信徒召聚在一起相交。我认为新约的敬拜是相当不同的,因为我们为罪献上的祭在基督 

里是完全了。新约的敬拜从第七天转移到第一天,相应就是在根本上的对主复活的称颂。 

 

在圣经关于敬拜的教导中,有三个原则是特别重要的。第一,敬拜一定要符合圣经。耶稣责备法利赛人,因 

 

为他们遵从他们自己的传统,而不是上帝的话语(赛 29:13;太 15:8-9)。敬拜是为了上帝的喜悦,而不是为我们 

自己的喜悦,所以我们在敬拜中所做的一切,都一定要有圣经的根据。在改革宗神学中,这种观点有时被称为敬拜 

的规范性原则。 

 

第二,敬拜应该是以上帝为中心,所以就是以基督为中心的。看看诗篇是怎样不断集中讲述上帝的本性和作 

为的。在新约圣经对基督复活的赞美中,主题当然就是“曾被杀的羔羊,是配得权柄,丰富,智慧,能力,尊贵, 

荣耀,颂赞的”(启 5:12)。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敬拜中绝不应该想起我们自己。在诗篇 18 篇,第一人称代词 

“我”和“我的”出现了不下七十多次。但诗篇 18 篇是一首极为深邃,以上帝为中心的赞美诗。诗人清楚他自己 

的需要,但是他知道上帝是他唯一的盼望。他知道自己是唯独信靠上帝怜悯的人。 

 

所以第三,敬拜是造就人的(来 10:24-25)。这和以上帝为中心并不矛盾,因为上帝要人像诗篇 18 篇的作者 

一样,通过敬拜成长,因此得到祝福。哥林多前书 14 章是圣经当中唯一一处详细论述在基督复活之后,基督徒应 

当怎样敬拜的地方,这一章的整个强调之处都是在造就这件事上。保罗对哥林多人说,他们没有翻方言,就不应该 

在敬拜中讲方言,因为讲人听不懂的语言,这并不造就人。它不能给任何人带来帮助。因为这个缘故,更正教的改 

教家宣告,敬拜不应该再用拉丁文进行,而应该使用人的通俗的语言,如德语、法语、英语等等。我相信,我们今 

天需要花一些功夫,让我们的敬拜对我们社区中的人来说显为清晰、易懂。我们的语言和音乐应当向人的思想和人 

心作传递沟通。在我看来,这个原则鼓励人无论是在当代的语言方面,还是在当代的音乐方面,都采用当代的敬拜 

表达形式。 

 

 培养门徒 

 

宣教教会的第二个具体任务就是培养,或者说是造就。请留意,这个任务是多么容易就从第一个任务接着而 

来。培养就是传道、教导、辅导、牧养、进行怜悯事工。因为罪仍存留在重生之人的生命中,教会需要一次又一次 

带领我们悔改。它需要让我们离开骄傲和以自己为满足的光景,使我们可以降卑下来,使我们可以一次又一次转向 

基督的全然满足。 

 

这不仅是神职人员的工作,它还是我们所有人的工作。保罗要求那些“属灵的”人(就是我们所有这些被圣 

灵重生的人),要把那些落在罪中的人挽回(加 6:1)。我们应当用温柔的灵来做此事,并要自己警惕,免得我们也 

受试探。当你纠正一位弟兄或姊妹的时候,不要让自己处在高高在上的地位。像一位罪人和另外一位罪人说话一样 

来作纠正,这就是基督的爱。 

 

新约圣经充满了关于“彼此”的经文(约 13:34-35;罗 12:10;13:8;15:4;16:16; 林前 12:25;加 5:13; 

弗 4:2,32;5:21;西 3:13,16;帖前 3:12;4:9,18;5:11; 来 3:13;10:24-25;雅 5:16;彼前 1:22;3:8;约 

壹 3:11,23;4:7,11)。我们要彼此相爱,彼此饶恕,彼此代祷,彼此造就,等等。这是教会当中每一个人的工 

作。 

 

培养怎么会是一种宣教性的工作?一个原因就是,不信的人会看到我们是多么彼此相爱。这是向看着我们的 

世人作的奇妙见证。第二,当一个不信的人成为一个基督徒的时候,他就马上需要他那些新的弟兄姊妹多多帮助自 

己,开始基督徒人生。就像在大使命当中一样,在施洗后,接着就是教导。 

 

作见证 

 

最后,教会的第三个任务就是传福音这件事亲身。因着大使命的缘故,教会所做的每一件都要考虑到不信的 

人。甚至在敬拜中也是如此。按照狭义来说,敬拜主要是为了相信的人。但是在哥林多前书 14:20-26,保罗讲到 

一个不信的人进到敬拜聚会当中的事。他对哥林多人说,他们的聚会应当足够清晰,足以造就人,以致不信的人“就 

被众人劝醒,被众人审明。他心里的隐情显露出来,就必将脸伏地,敬拜上帝,说上帝真是在你们中间了”(24-25 

节)。 

 

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保罗的目标是“救一些人”,所有讲到基督徒人生的新约圣经经文都关注在救赎,把 

不信的人带进上帝国度里的事情上。 

 

所以,教会一切的工作都是宣教性的,敬拜、培养和见证都是。按照我们对事物三重的划分,我们可以说敬 

拜是规范准则,培养是存在动机,见证是情况处境。但总要记住,每一种观察的角度都包括了另外两样。 

 

教会的事工 

 

3 我推荐史天普(Robert B.Strimple)在正统长老会第 55 次大会(1988 年)《关于教会中妇女的委员会报告》附录中支持妇女担任执事的论 

述,见http://opc.org/GA/women_in_office.html#APPENDIX ; 也可以在那次大会的纪要中找到这论述。 

 

 

 

为了行出大使命,上帝赐给我们什么样的教会事工?就是教导的事工,治理的事工和怜悯的事工。我们在讨 

论教会治理的时候看到,教会有三种职分:使徒、长老和执事。使徒的职分并没有延续到今天,但我们仍有长老和 

执事。执事主要关心怜悯的事工。长老做教导和治理的事工,一些人着重一方面,一些人着重另外一方面。所以保 

罗在提摩太前书 5:17 说:“那善于管理教会的长老,当以为配受加倍的敬奉。那劳苦传道教导人的,更当如此。” 

请留意,每一位长老的工作都是治理,但一些长老也传道、教导。所以许多教会有教导长老和治理长老之间的分别。 

 

教导的长老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导事工上。请注意提摩太前书 3:2-7 和提多书 1:6-9 讲的长老的资格,以及保罗 

在提摩太后书 4:2 给提摩太的命令。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职分并没有学历方面的要求。今天的教会倾向关注学历要 

求,但这些事情在圣经里面是找不到的,要求的而是在灵命和道德方面的。一位长老首先要作教会当中其他人的好 

榜样。敬虔的生活是纯正教训的身体语言。敬虔的生活教导人怎样把纯正的教训应用到实际当中。哪里没有敬虔, 

哪里教导就是不能说服人,甚至是毫无意义的。 

 

现今其中的一样争议,就是教会是否应该选举女性担任长老。肯定的是,在圣经中,男女在上帝眼中具有同 

样的价值,都同样堕落,同样被基督救赎(创 1:27)。保罗有时候被人指责是男性沙文主义,但他却在几处经文当 

中专门强调教会中女性是与男性平等的(林前 7:2-4;11:11-12)。在公开的敬拜中,妇女确实有祷告和说预言的(林 

前 11:4)。但是新约圣经并不认为男女是完全一样的,就像它并不认为有钱的和贫穷的,或者犹太人和希腊人是完 

全一样的那样。很明显,一个有钱的人理当比一位穷人向教会奉献更多。一个犹太人通常比一个希腊人更合适在讲 

亚兰文的聚会中作教导。类似地,一些事情由男性来做,要比由女性来做更合适,反之亦然。丈夫是一家的头,是 

他的妻子和儿女的权柄。我相信,类似这样,新约圣经教导,教会当中教导和治理的职分,就是长老的职分,是局 

限给男性的。我会谈到有关这个话题的几处被人们热烈讨论的经文。我的解释可能看上去不明显,这样的方式不能 

详细具体的说明我的理由,但是我认为,说到底,却是理解这些经文的最好方法。 

 

在哥林多前书 14:34-35,保罗教导,当教会的长老聚集在一起,判断一个预言是否是真实的时候,妇女不应 

当参与这个判断。在提摩太前书 2:11-15,保罗说妇女不应该参与教会正式的教导,也不应当对男性行使教会的权 

柄。从这些经文,我这样理解,就是妇女不应该被选举担任长老的职分。我并不认为这些经文禁止妇女在长老的权 

柄下,在敬拜中发言;请记住,在哥林多前书 11 章,妇女在公开的敬拜中祷告,发预言。而且我并不认为圣经当 

中有哪一个地方禁止妇女担任执事。3 

 

很重要的是,我们要分清圣经里讲的普遍职分 和特殊职分 之间的分别。就教导而言,在一种意义上,所有 

基督徒都得到上帝的呼召,来作教导。歌罗西书 3:16 说,当我们在唱敬拜的歌曲时,我们都是在彼此教导和劝诫, 

所以我们都有教师这种普遍职分。这情形包括百基拉这位妇女和她的丈夫亚居拉更准确地把上帝的话语教导给亚波 

罗,让他比从前更明白(徒 18:26)。根据提多书第 2 章,老年妇女应当教导年轻的妇女。在希伯来书 5:12,作者 

对他的听众说,按照他们目前基督徒生活的阶段,他们全部人都应该作教师。这就是普遍职分。 

 

但也存在着特殊职分。当我们在讲教导长老这个职分时,我们就是在讲特殊职分。这种职分不是每一个基督 

徒都可以担任的。这职分要求特别的资格。人一定要被选出来担任这种职分,或者藉着按手被委派担任这种职分。 

我认为这种职分是局限给男性担任的,当然不是给所有男性,而是给特别有资格的男性的。特殊职分和普遍职分有 

什么不同?它们之间主要的差别在于进行特殊职分教导的人,是得到批准,被特别分别出来,以教会的名义说话。 

但是这种分别并不禁止进行普遍职分教导的人(包括妇女),在教会长老认为合适的时候对教会说话。 

 

但我希望你明白,教导的事奉是多么重要。上帝的道是圣灵的宝剑,它是我们培养门徒和传福音的手段。所 

以,教会藉着教会纪律惩治保护它的传道和教导,这很重要。教会积极传道,在本地和在全世界传道,这很重要。 

这对教会的使命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信道是从听道来的,听道是从基督的话来的 (罗 10:17)。 

 

并不是所有的长老都进行特殊职分的教导,但他们确实拥有治理的恩赐,罗马书 12:8 讲到这种恩赐。教会需 

要治理的人,教导的长老并不一定就是最佳的治理人选。所以很多教会有那种被称之为治理长老 的职分,与教导 

的长老 有所分别。 

 

然后是教会怜悯的事工,这对教会的使命来说是极为重要的。旧约圣经为贫穷的以色列人制定了许多规定: 

借贷不可收取利息,留下部分收成让人拾取,在圣安息年收成要给众人收取等等。但是以色列通常对那些落入苦境 

的人缺乏怜悯,于是上帝派遣先知责备他们。耶稣讲了极多带着怜悯使用财富的教训,他服事穷人比服事富人多得 

 

多。在初期教会,基督徒变卖他们的产业,彼此帮助(徒 4:34-37),他们从所有教会收集金钱,帮助耶路撒冷有 

需要的信徒。当教会差派保罗和巴拿巴去遥远的地方传福音时,他们给了保罗一条命令,就是要他纪念穷人,对此 

保罗说,他在任何情形下都是要努力这样做。 

 

所以教会设立一种担任特别职分的人,去管理教会怜悯的事工。在使徒行传第 6 章,有七个人被委派做这工 

作。后来,那些被托付这种责任的人被称为执事。在提摩太前书 3:8-13,除了长老,而不是执事,一定要“善于 

教导”以外,执事的资格和长老的资格是一样的。 

 

怜悯事工也是教会使命的一部分。当我们在教会内和教会外向穷人显出爱心时,我们就是用一种很奇妙、很 

有说服力的方式表明出基督的爱。当我们忽视人的需要时,这就给福音的工作带来耻辱。 

 

教导、治理和怜悯,这些是非常密切结合在一起的。按照我们前面几章使用的术语,这些分别对应着规范准 

则,情况处境和存在动机。教导的人表明上帝权威的命令。治理的人把这些命令应用到需要治理的情况处境当中。 

执事把基督的爱带进人的生活当中。如果其他两样不存在,这三样中的每一样则都要失败。所有这三样对教会的 

使命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所以我们应当把教会所做的一切,或者应该做的一切,都看作在实现大使命。我们要去,教导万民,给他们 

施洗,把主教导给我们的一切都教导他们。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主就向我们保证,他必然要与我们同在,直到世 

界的末了。 

 

第二十章 恩典的途径1

第二十章 恩典的途径1 

 

 

 

在教会中,通过教会,上帝为我们的灵命长进提供了各样途径,就是上帝的道、圣礼、敬拜、团契以及 

以上的各种变式。对我们的成长来说,最根本的就是祷告,集体的祷告和个人的祷告。 

 

我们一直在讨论教会的本质(十八章)和教会的任务(十九章)。你们可以想起,上帝的主权和人的责任是在 

一起同工,成就他在这个世界上的旨意。在《教会的任务》那一章,我们集中看了人的责任,为促进福音,我们 所 

做的事情。当然,我也强调了,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我们要依靠上帝已经赐给我们的资源。但我们现在需要来更 

仔细看这些事情。这一章的问题是,上帝怎样装备我们,去完成教会的使命?上帝为我们做了什么,使我们可以完 

成他交付给我们的使命,就是大使命? 

 

这些上帝提供的资源有时被称为恩典的途径。一些基督徒不想用这种说法,那没有问题。我们无需为了所用 

的术语斗得你死我活。但我们应该取得一致的意见,就是有某些渠道,上帝藉此把属灵的能力赐给他的教会。在这 

里,让我们达成一致把这些叫做恩典的途径。 

 

恩典的途径,它的含义 

 

什么是恩典的途径?我们都知道什么是恩典,就是我们不配得的恩待,确实,就是在我们配得上帝忿怒时, 

我们从他得到的不配的恩待。没有上帝的恩典,我们就要失丧了。不仅在开始基督徒人生的时候,我们需要上帝的 

恩典,贯穿整个基督徒人生,我们都需要。所以很自然我们就会问,在哪里我们可以找到上帝不断赐给我们的恩典? 

我们要去哪里得到成圣,灵命不断长进所需的资源?简单的回答就是,通过这三个渠道:上帝的道,团契和祷告。 

 

除了第二个方面之外,我们既可以在个人独处时,也可以在群体当中找到这些资源。第二个方面,就是团契, 

按定义就是属于集体的。但我们可以通过个人的圣经学习,或者通过教会群体的传道和教导来领受上帝的道。当然 

我们既可以一个人祷告,也可以集体祷告。在我们一个人使用恩典的途径时,我们是作为教会,基督身体中的肢体 

来到上帝面前。离开了基督,我们的查经和祷告都不会对我们有帮助。确实,我们需要教会的其他肢体帮助我们明 

白圣经,教导我们应该如何祷告。所以在一种很重要的意义上,甚至连个人使用恩典的途径,这也是在教会范围之 

内的。 

 

让我们更多想一想这三件事:上帝的道、团契和祷告。我希望你已经看出,它是和我在本书提出的其他三重 

划分有联系的。上帝的道是规范准则,团契是情况处境(在我们所处的环境中和一同相信的人开展互动),祷告是 

存在动机(在我们内心深处与上帝互动)。一些人可能觉得奇怪,为什么我没有提敬拜,特别是圣礼。但我认为这 

些和其他恩典的途径,是归属于我所讲的那三个恩典途径的其中一种。我认为圣礼是教会团契的形式,我会在第二 

十一章详细讨论这个问题。敬拜是一个包含一切的大类,包括了所有这三个途径。 

 

在改革宗神学中,把团契看作是一种恩典的途径,这并不是典型的做法。但我认为,很明显团契是恩典的途 

径。还记得我在十九章列举的所有关于彼此的经文吗?这些经文讲得很清楚,我们灵命的健康是依靠彼此的关系, 

包括其他信徒为我们做的事,以及我们为他们做的事。这个包括所有这些彼此 关系的更大的概念,就是团契的概 

念,稍后我们会更详细讲这个问题。 

 

上帝的道 

 

1  

 

 

首先让我们来思想作为恩典途径的上帝的道。请回想第四章讲到的关于上帝话语的基本教导。上帝的话语是 

上帝大能、充满权柄的自我表达,所以它是上帝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人(罗1:16)。人藉着上帝的道到基督这 

里来,不仅是通过读经,还是通过在讲道和教训中听到这道(罗10:17)。从历史上看,大部分人不是通过只坐在 

家里读圣经就到基督这里来的,尽管有一些人是这样。更多的人是通过别人的讲道、教导、见证和回答问题而到基 

督这里来的(林前1:21)。当然,在古代世界,大部分人根本就不识字,所以信徒出去,告诉 他们上帝的话语是 

怎样说的,这就显得特别重要。这样传播上帝的道,是通过差传实现的。它是集体的工作,而不仅仅是个人的经历。 

它是通过教会带来的一种恩典的途径。 

 

当然上帝也参与这道的传播。他从来没有撇下他的教会不管。他和教会一起来,找到并拯救失丧的人。所以 

正如我们看过的,圣灵伴随着上帝的道,使人能够接受它,“不独在乎言语,也在乎权能和圣灵,并充足的信心” 

(帖前1:5)。 

 

因为圣灵带着拯救的大能,伴随着上帝的道,所以它是活泼,有功效的话语(来4:12)。所以当越来越多的 

人相信时,圣经说这道 就兴旺(徒6:7;13:49)。 

 

正如我在前面说过的,上帝的道不仅在我们开始得救的时候,还贯穿我们一生,也在我们成圣的时候活动。 

诗篇19篇说: 

 

耶和华的律法全备,能苏醒人心。耶和华的法度确定,能使愚人有智慧。 

 

耶和华的训词正直,能快活人心。耶和华的命令清洁,能明亮人的眼目。 

 

耶和华的道理洁净,存到永远。耶和华的典章真实,全然公义。(7-9节) 

 

很多圣经经文,如诗篇119:105,马太福音4:4,20:32,罗马书15:4,提摩太后书3:16,希伯来书4:12-13和彼 

得后书1:19,都告诉我们,上帝的道改变我们,使我们成圣,驱动我们为罪悔改,激发我们爱上帝,彼此相爱。 

所以读上帝的话语,学习它,确实默想它,这很重要。正如诗篇第1篇所说: 

 

不从恶人的计谋,不站罪人的道路,不坐亵慢人的座位。 

 

惟喜爱耶和华的律法,昼夜思想,这人便为有福。 

 

他要像一棵树栽在溪水旁,按时候结果子,叶子也不枯干。凡他所作的,尽都顺利。( 1-3节) 

 

这里讲的“思想”,按照字面意思,就是指牲畜一次又一次反刍它所吃的。这就是我们需要做的,当然不是 

按照字面的意思。 (不要嚼你圣经的书页!) 我们需要在我们的脑海里一次又一次回顾圣经的经文,直到我们把 

它记在心里。请看这样做带来的祝福:“他要像一棵树栽在溪水旁,按时候结果子,叶子也不枯干。凡他所作的, 

尽都顺利”(3节)。在主里面多结果子、丰盛的方法就是思想他的话语。 

 

团契 

 

第二种恩典的途径就是与上帝相交,与其他信徒团契。我们通常认为团契是聚会和吃饭,但是在新约圣经中, 

它的含义比这要多得多。团契的希腊文是koinonia,这是出自koinos这个形容词,意思就是“共同”。团契就是共 

同;它是和别人分享一些东西。在新约圣经中,它有时候是指分享财物。在哥林多后书8:4和腓立比1:5,它是指向 

有需要的基督徒同胞作奉献。在这种意义上,初期教会有一种真正根本性的团契。在使徒行传4:32 我们看到:“那 

许多信的人,都是一心一意的,没有一人说,他的东西有一样是自己的,都是大家公用。” 他们分享他们的内心, 

他们分享他们的心灵,他们分享他们的财产。一些基督徒变卖了财产,把收入交给使徒,去满足基督徒同胞的需要。 

这是我们今天的教会很少看到的一种团契,但其实很简单,它是表达了耶稣教导我们的爱。他对我们说,我们要像 

他爱我们那样彼此相爱。这意味着愿意为另外一个基督徒舍命。 

 

Koinonia 在新约圣经中也指一种信仰的分享,一种信仰的共同(林前1:9;10:20;林后6:14;加2:9;约壹 

 

1:3)。进行团契就是一同敬拜 —— 与上帝,与耶稣,与其他在主里信徒在一起。团契是一种对兄弟情谊,对在 

主里亲密同属一家的内心感受(腓2:1)。 

 

所以团契是指十九章讨论过的各种各样的彼此:彼此相爱,彼此鼓励等等。让我们来看看一些具体的团契。 

 

正如我之前提到的,敬拜 是新约圣经中其中一种团契的方法。团契是一种信仰的共同,一种共同的敬拜。在 

敬拜中,我们与上帝相交。我们来与他在一起,他来与我们同在(诗22:25;罗15:9;代下5:13-14;林前14:25; 

雅4:8)。但正如我们在十九章看到的那样,敬拜也是一种与其他信徒的团契,在当中上帝造就我们,建造我们。 

在敬拜中,我们经常得到用任何其他方法无法得到的看见。在诗篇73篇,作者说他心里绝望,因为他看见恶人兴旺, 

义人受压迫 —— 他说:“等我进了上帝的圣所,思想他们的结局”(17节)。在圣所中,在敬拜中,诗人确知恶 

人的兴旺是暂时的,上帝要按他自己的时间,使恶人受到极大的审判。 

 

所以团契的一种形式就是敬拜,我们要在下一章来看圣礼是怎样成为敬拜的一个特别部分的。 

 

团契也是奉献。我在前面提过使徒行传4-5章所讲的教会根本性的分享。正如保罗所说,这种奉献首先是把自 

己献上,然后是献上自己的财富(林后8:5)。毕竟如果你已经把自己献给了主,献给了你的弟兄姊妹,那么献上 

你的财富就不是太要紧的事情了。这听起来可能像是自虐,但耶和华并不是摩洛,他没有叫我们自毁。当你把自己 

奉献出去的时候,你要得回主所有丰富的祝福。正如保罗在哥林多后书9:6-12所说的那样,这有一种赏赐: 

 

“少种的少收,多种的多收,”这话是真的。各人要随本心所酌定的。不要作难,不要勉强,因为捐得乐意的人,是上 

帝所喜爱的。上帝能将各样的恩惠,多多的加给你们。使你们凡事常常充足,能行各样的善事。如经上所记:“他施舍 

钱财,周济贫穷。他的仁义存到永远。”那赐种给撒种的,赐粮给人吃的,必多多加给你们种地的种子,又增添你们仁 

义的果子。叫你们凡事富足,可以多多施舍,就藉着我们使感谢归于上帝。因为办这供给的事,不但补圣徒的缺乏,而 

且叫许多人越发感谢上帝。 

 

这句话很肯定地讲到恩典的途径:“上帝能将各样的恩惠,多多的加给你们。使你们凡事常常充足,能行各 

样的善事”(8节)。藉着奉献,我们多多收成;我们要经历极大的欢喜;我们要得到极多的种子,极多的粮。我 

们所做的,要叫许多人感谢上帝。奉献是最奇妙祝福的一种来源! 

 

圣经告诉我们,首先供应我们自己的家人:提摩太前书5:8说,“人若不看顾亲属,就是背了真道,比不信的 

人还不好。不看顾自己家里的人,更是如此。”这是语气强烈的话,在整本新约圣经当中可谓最强烈的定罪。 

 

然后,我们应该向所有人行善,特别是要向“信徒一家的人”行善(加 6:10)。信徒一家的人就是教会,我 

们的大家庭。 这样上帝就呼召我们照顾基督身体中贫穷的肢体。约翰壹书3:17说:“凡有世上财物的,看见弟兄 

穷乏,却塞住怜恤的心,爱上帝的心怎能存在他里面呢?”基督的爱使我们和我们贫穷的弟兄姊妹结成了一种特 

别的关系,所以上帝的爱约束我们,催逼我们去给他们帮助(加2:10;雅2:16)。 

 

然而要记住,在加拉太书6:10保罗说更当向“信徒一家的人”行善。他不是说“只向”, 而是说“更当” 

向。这意味着我们有来自圣经的命令,去满足基督身体之外的穷人的需要。加拉太书6:10确实说明了一种优先次 

序:首先是家庭,但它没有限制我们去向别人行善。确实它鼓励我们“向众人 行善”。 

 

在这里,我们可能会有一点战战兢兢。你可能会问,我几乎没有钱给我孩子吃饭,怎么可能有帮助全世界穷 

人的责任?圣经给我们的一个例子,就是路加福音10:25-37里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当那个撒玛利亚人看到一个人 

倒在路边快死了,他没有像那那祭司和利未人一样,从路的另一边绕过去,也没有问这个受到伤害之人的宗教信仰。 

他是单单按他所能进行帮助。圣经没有用抽象的方法,要求我们在全世界有需要的数以亿计的人当中分发我们的资 

源。保罗在加拉太书6:10所讲的,而是快快帮助那些上帝让我们遇到的人。当我们有资源,可以用来帮助某人的时 

候,我们应该慷慨解囊,事情就是这样。 

 

我想,如果上帝所有的百姓都作十一奉献(就是把他们收入的十分之一奉献出来做主的工作),教会就能更 

好帮助教会内外的穷人(见玛3:8-10)。注意,圣经讲的“奉献”是超出十一以外的。对聪明人来说,这样点到 

 

2 格鲁登,《系统神学》(Grand Rapids:Zondervan,1994),376页。 

 

 

 

 

 

即止就可以了。 

 

“团契”这个词也可以用在我们与圣灵 (林后13:14)和他的恩赐的关系上,我们在第十二章看到了这一点。 

传福音的工作和这是密切相关的。保罗说我们在福音里与他团契相交(腓1:5)。圣经把传福音和圣灵充满联系在 

一起(徒2:4, 14-36;4:8, 31;9:17, 20;13:9, 52)。 

 

牧养很明显是我们彼此团契相交的一部分。保罗在以弗所书4:29 说,从我们口里出的话,总要尽力彼此建 

立。一个弟兄犯罪,我们要把他挽回(加6:l;雅5:20)。 有人有需要,我们要帮助;有人生病,我们要祷告(雅 

5:14)。消极的一面,当然就是当一个同为基督徒的人,在讲道和劝诫后都不悔改,我们有时候就一定要对他实 

施正式的纪律惩治,甚至如我们看到的,到逐出教会的程度。但甚至连这也是为了他的益处(林前5:5)。 

 

这样,我们就能认识到团契就是敬拜,分享财物,牧养和造就人的那在灵里的彼此亲密。按照我们的三重模 

式,我们可以把敬拜看作是规范准则,分享财物是情况处境,牧养是存在动机。 

 

祷告 

 

我们已经讲了作为恩典途径的上帝的道和团契。第三种恩典的途径是祷告。格鲁登把祷告定义为个人与 

上帝的交通,无论是出于集体,还是出自个人。2祷告的四方面是:(1)赞美,我们为着上帝是怎样的上帝, 

他成就了什么而赞美他;(2)认罪,我们在他面前谦卑自己,他是看透我们内心的实情;(3)感恩,我们承 

认我们得着的每一件事都是从他而来,离开他,我们一无良善;(4)恳求,或者代求,为我们自己,为别人 

求。在一段时间内,我们的祷告要包括所有这四种要素。但在这里,我们要集中看恳求,因为大部分的神学问 

题都集中在这个方面。 

 

我们为什么要祷告?人经常出于对上帝主权的关注而问这个问题。如果上帝控制一切,我们祷告会带来 

什么不同?上帝已经知道,已经计划了他要做的事,我们不能改变他永恒的计划,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祷告? 

 

首先是规范准则的原因:我们祷告,因为上帝在圣经中命令我们要祷告。帖前5:17简明扼要地说:“不 

住地祷告。”而这只是圣经诸多要求人祷告的命令中的一条。就算我们不明白祷告和上帝的主权怎样可以协同 

工作,我们也应该祷告,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的天父要求我们这样做。但是,如果祷告不会改变他永恒的计 

划,他为什么还要求我们祷告? 

 

这要把我们带到第二个原因,我把它成为存在动机的原因:祷告是和我们的天父相交的一种方法。我们在前 

面看了团契相交的重要性,祷告也是相交的一种形式。在路11:9-13,耶稣说祷告就像一个孩子去到他在地上的父 

亲那里一样 (参见太6:9)。孩子需要一些东西,父亲很心急要给。但除非孩子提出要求,否则父亲就不会给。任 

何作了父母的人,都会明白其中的动态关系。我们要把好东西给我们的孩子,但我们更想要和他们有一种良好的关 

系。我们的天父也要如此。他不要像一台分发货品的机器,而是要真正作我们的父,作真实的一位父亲。我们在这 

本书前面的地方看到,上帝是有位格的,而不是没有位格,或者是抽象的存在,这是多么重要。能和宇宙的统治者 

交谈,这是多好。他欢喜有这样的交谈,这是多好! 

 

但还有第三个原因。如果我们的祷告什么也改变不了,那么这种关系就会很空洞了。如果一个孩子没有任何 

指望,他的父亲可以为他改变任何事情,他就没有了求问的动力。所以,也有一种我称为是祷告的情况处境的原因, 

就是祷告改变事情。或者按照更神学性的说法,上帝命定祷告,作为改变历史的方法。有一些事情发生,是因为祷 

告的缘故,一些事情没有发生,因为没有祷告的缘故。在历代志下7:14,上帝说如果他的子民自卑,祷告,他就要 

赦免他们的罪,医治他们的地。在路加福音11:9-10耶稣说凡寻找的就寻见。雅各书4:2说,如果我们得不着我们需 

 

3 格鲁登,《系统神学》(Grand Rapids:Zondervan,1994),389-91页。 

 

要的东西,这是因为我们不求的缘故。祷告确实能够成事。 

 

当然祷告并不改变上帝永恒的计划。但是在这永恒计划之内存在着很多为手段和目的制订的计划。上帝命定 

谷物生长,但不是脱离水和阳光生长。他命定人要得救,但(一般来说)不是脱离教导上帝的话语而得救。他命定 

我们要得着我们实在需要的一切,但不是不通过祷告就得着。上帝永恒的计划已经决定了很多事情要通过祷告成就, 

很多事情不祷告就不成就。 

 

因为祷告是一种个人与上帝的关系,它不是机械式或自动操作的。我们知道祷告有时候会令我们失望,这也 

是这关系的一部分。我们祷告的时候,应该相信上帝就像一位慈爱的父,比我们有智慧得多,最终他要成就他知道 

是最好的事。我们都很清楚,这其中存在着难明之处。有多少个四岁的孩子明白他们的父亲为什么选择要满足他们 

的要求,或者选择不满足? 

 

圣经确实给我们一些看见,为什么一些祷告比其他的祷告更好。在这一章,格鲁登写的神学书对我帮助很大, 

他说好的祷告,有效的祷告,荣耀上帝的祷告和尊荣上帝的祷告,典型来说是发生在几个“领域”中的。3 这就是, 

好的祷告是奉 耶稣的名,在圣灵中 祷告,按照 他的旨意,等等。形象地来说,这些是祷告的定位。我们要简单 

来看看这些定位。 

 

好的祷告最首先是奉耶稣的名作的祷告。耶稣的名,这并不是我们在一个祷告结束时加上的机械化的标签。 

有时这样加上是好的;其他时候这只是一种形式,也是一种神奇的说法,为的是让祷告更有能力,或者要打动别人, 

让他们知道我们是多么敬虔。不管我们是否使用这种模式,很重要的就是,我们的祷告真的是要奉耶稣的名,这意 

味着承认他是在我们与上帝之间唯一的中保(提前2:5),我们那一位,唯一的一位大祭司(来4:14-15)。他是唯 

一能让我们来到父面前的那一位。我们藉着他来到父面前,因为他已经献上那最终的祭物。他死的时候,圣殿的幔 

子裂成了两半,所以主为我们开了一条宽阔的通道到他面前(来10:22)。新约圣经告诉我们,不要胆怯惧怕,不 

要害怕如果我们靠得太近,上帝要毁灭我们。那实际上是在旧约的情形,但他而是要我们放胆来到他面前,大胆祈 

求,求大事。 

 

耶稣作为大祭司,也为我们代求,他把我们的祷告带到父面前。 

 

所以当你祷告的时候,要带着耶稣的授权来,用言语,或者你内心的态度对上帝说,你来只是因着耶稣的缘 

故。耶稣说过:“到那日,你们什么也就不问我了。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你们若向父求什么,他必因我的名, 

赐给你们。向来你们没有奉我的名求什么,如今你们求就必得着,叫你们的喜乐可以满足。”(约16:23-24,参见 

弗5:20)。 

 

所以我们奉耶稣的名祷告。我们也在圣灵里祷告(罗8:26-27)。圣灵住在我们心里,知道我们里面最深的意 

念。他向我们作见证,我们因相信基督,确实就是上帝的儿女。当我们不知道如何祷告的时候,他出于他自己无限 

的智慧,把他自己的祷告带到父面前。有时候一个我们所爱的人病得很厉害,我们不知道是要祷告求医治,还是求 

上帝把这个人接回天家。我们呼求上帝按照他的慈爱和智慧行事。在我们里面,圣灵正在作出需要献上的祷告。 

 

好的祷告是按照上帝的旨意作的祷告。约翰壹书5:14-15说:“我们若照他的旨意求什么,他就听我们。这是 

我们向他所存坦然无惧的心。既然知道他听我们一切所求的,就知道我们所求于他的无不得着” (参见太6:10)。 

所以我们不应该求任何违背圣经的事。通常我们并不知道上帝预定的旨意,他永恒的计划。例如,我可以求上帝医 

治一位朋友,而不晓得这是不是上帝最终要做的事。如果我们在心里同时祈求,“主,愿你的旨意成就”,那么这 

样祷告就是没有问题的。 

 

圣经也要我们用信心祷告(太21:22;可11:24;雅1:6)。这些经文不仅是指引致得救的对基督的信心,也是 

指我们要得着我们所祈求的信心。这个原则是承接上面那一点的。如果祷告是合乎上帝的旨意,那么当然他就会答 

应祷告。如果我们相信,我们的祷告是按照上帝的旨意的,那么我们就一定要相信,他要答应这个祷告。当然,我 

 

4 托普雷迪(Augustus Toplady),《万古磐石》,1776年。 

 

们在上一步可能是错的,所以在这一步也错了。如果在我们祷告求我们所要的同时,我们在心里祷告,“愿你的旨 

意成就”,那么我们就知道,我们的祷告必然要得到回答。 

 

圣经也把顺服作为祷告蒙回应的一种条件,或者是祷告的另外一个领域。诗篇66:18说:“我若心里注重罪 

孽,主必不听。”约翰壹书3:21-22也这样说:“亲爱的弟兄啊,我们的心若不责备我们,就可以向上帝坦然无惧 

了。并且我们一切所求的,就从他得着。因为我们遵守他的命令,行他所喜悦的事。”(参见箴15:8, 29;28:9; 

彼前3:7, 12)。这些经文并不是教导说,如果要上帝回答我们的祷告,我们就一定要无罪完全。我们没有一个人 

是无罪完全,然而罪有时候确实拦阻了祷告。如果我们对罪感到洋洋自得,正如诗人所说,“心里注重罪孽”,我 

们最好还是首先悔改,然后才与上帝有任何交道。所以认罪是祷告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太6:12;约壹1:9;雅5:16)。 

 

我们祷告的时候,上帝要我们不仅为我们自己求罪得赦免,也要赦免那些得罪我们的人(太6:14-15;可11:25)。 

不赦免人,这要拦阻我们对主的恳求。 

 

圣经也描述了几种祷告当有的态度。谦卑是其中一样(太6:5;路18:11-13)。当我们站在大能的上帝面前, 

我们自己骄傲,这是多么不当。他的伟大要表明,我们是多么渺小,我们的能力和成就是何等微不足道。他要让我 

们知道,我们一切的所是,我们一切的所为都是从他而来的。 

 

耶稣讲的比喻中的那个法利赛人,是在上帝面前骄傲的一个很好例子。留意,他是感谢的形式表明他的骄傲。 

至少在形式上,他承认他一切的美德都是从上帝而来的:“我感谢你,我不像别人。”但骄傲正从他心里涌出:“上 

帝啊,我感谢你,我不像别人,勒索,不义,奸淫,也不像这个税吏。我一个礼拜禁食两次,凡我所得的,都捐上 

十分之一”(路18:11-12)。我们站在上帝面前,应该像这比喻中的税吏那样,意识到我们没有什么可以夸口的: 

“两手空空无代价,只靠救主十字架。”4 这是认罪为什么如此重要的一个原因。没有一个真正明白他是多么大大 

得罪了上帝,上帝付出了何等大代价,带给人赦罪的人,是可以骄傲。 

 

坚持不懈,这是祷告时的另外一个美德(创32:26;申9:25-26;可14:39;路6:12;林后12:8;西 4:2;帖前 

5:17)。如果上帝不回答祷告,你就应当再问,你的祷告是否符合上帝的旨意。但如果你仍然相信它是符合上帝的 

旨意,那么继续祈求。上帝有他的理由,延迟作出他仍要作出的回答。我们要等候他的回答(诗27:14; 38:15; 

130:5-6)。 

 

热切是我们看到圣经中很多属上帝的人祷告的一个特点。看他们祷告是多么热烈,多么急迫:但以理书9:19 

写到:“求主垂听,求主赦免,求主应允而行,为你自己不要迟延。我的上帝啊,因这城和这民都是称为你名下的” 

(参见来5:7)。人有时候会问,我们为什么要热切祷告?难道上帝需要我们去催促吗?难道上帝更多回应感性化 

的呼吁,超过非感性化的呼求吗?你可以怎样想都可以,但要记住,我们与上帝的关系是个人的关系。他是我们的 

父,不是分发恩待的机器。我们的情感,我们的重复表明了我们的坚持;它们表明我们的盼望只是在上帝身上。有 

时候我们祈求具有如此的性质,以致如果我们毫无感情地来到上帝面前,这些祈求就好像是假装的一样。 

 

在讲完这些之后,当神不回答我们的祷告,或者不马上回答的时候,那是怎么一回事?他可能的确准备回答, 

但有其他的事情首先发生。请想一想,神的百姓用了多少年时间向他祷告,祈求他救他们离开埃及。思想他们为 

着弥赛亚的临到祷告了多少年。思想我们为着他的再来祷告了多少年:“主耶稣啊,我愿你来。”但是上帝选择 

了合适的时间差遣摩西,差遣耶稣,那是在保罗在加拉太书4:4所说的“时候满足”的时候。 他的回答总会临到, 

在合适的 时候临到。 

 

我们的罪可能是上帝还没有回答的另外一个原因(雅1:6-8; 4:3)。当我们求一些事情的时候,我们可能不 

是处在正确的领域,或者就像前面提到的,我们生活某些地方是违反了上帝的标准,我们却洋洋自得。 

 

但是祷告得不到回答,这还有第三种原因,这就是上帝主权的旨意。正如我前面说过的,我们并不明白上帝 

秘密的旨意,所以我们祷告的时候,如果我们不总是公开地说,也要小声,或在心里说,“愿你的旨意成就。” 

 

耶稣在被钉十字架前,在客西马尼园,就是这样给他的祷告加上条件的(路22:42)。肯定的是,我们也一定要这 

样给我们的祷告加上条件。使徒保罗向上帝三次祈求,把他所说的“加在肉体上的一根刺”的那拦阻取走。但上 

帝说不:“我的恩典够你用的。因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林后12:9)。保罗可能不知道他肉 

体中的那根刺,怎样在多方面上来彰显上帝的能力,但上帝知道。他做了对保罗的服事来说是最好的事,这对保 

罗来说也是最好的。 

 

所以祷告,无论是个人的祷告,还是群体的祷告,都是上帝给我们的一种恩典管道。在敬拜中集体的祷告, 

把基督身体所有的肢体都集中在一起,使大家同心合意。在马太福音18:19耶稣说:“我又告诉你们,若是你们中 

间有两个人在地上,同心合意的求什么事,我在天上的父,必为他们成全。”所以当两三个人,甚至更多的人同心 

祷告,就像群体祷告时那样,他们的祷告就具有一种特别的能力。我们在新约圣经看到,使徒行传第四章的祷告聚 

会是怎样引致为福音所作的大能见证的。第31节说:“祷告完了,聚会的地方震动,他们就都被圣灵充满,放胆讲 

论神的道。”群体祷告是一种与圣灵的相交,是在圣灵里进行的(弗6:18;犹20)。在圣灵的领域中,当他为我们 

代求的时候,我们就吸取他的能力,他的爱和他的智慧。 

 

 

 

 

 

第二十一章 圣礼1

第二十一章 圣礼1 

 

恩典的途径包括圣礼,就是洗礼和圣餐。洗礼表明我们与基督和他的民成为一体。在进行圣餐时,我们在基 

督面前吃喝,纪念他的死,领受目前的滋养,盼望那将要临到的盛大筵席。 

 

在上一章讨论的恩典途径中,我省略了圣礼,就是洗礼和圣餐,以及在旧约圣经中与它们对应的割礼和逾越节。 

它们肯定是在所有恩典途径中在神学上最有争议的,所以这要求我们来特别看待。 

 

圣经对洗礼和圣餐也有极多的论述,但是圣经从来没有把这两样,或者我在前面列举的四样,归在称为“圣 

礼”的类别里。有人会想,如果教会从来没有生发出圣礼这个概念,神学界可能会和睦得多。尽管如此,洗礼和圣 

餐看来确实存在相似的地方,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加以讨论,对我们是有帮助的。下面是韦斯敏斯德信条对圣礼所作 

的定义,这个定义肯定是和这两样设立的制度相关的: 

 

圣礼是恩典之约的圣洁标记与印证,由神直接所设立,为要表征基督和他的恩典,并确认我们在他里面有份;又在属教会 

的人与世界其余的人之间设立一可见的区分;并且按照上帝的话,在基督里严肃地服事上帝。(韦斯敏斯德信条27.1) 

 

把这些观点联系在一起,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圣礼的三个主要方面:标记,上帝的作为,以及上帝同在的途径, 

我把它们分别归为规范准则,情况处境和存在动机。 

 

首先,按规范准则来说,圣礼是标记,它们是满有权柄的上帝对我们所作的交通和启示。它们象征着福音, 

带着权柄教导我们什么是福音。它们不仅用语言,还使用图画,使用行动来教导我们。在洗礼中,我们不仅听到我 

们得洁净的事,我们还看到、感受到它戏剧化地被描画出来。在圣餐中,我们不仅听到耶稣为我们死,我们还看到 

他的身体为我们献上,我们品尝、嗅到,触摸到它。正如改教家们常说的,圣礼是可见的道。它们用上帝所授权使 

用戏剧化的画面,补充上帝的话语。所以上帝完全的教导是通过圣道和 圣礼成就的。 

 

第二,按情况处境来说,圣礼是上帝代表我们所作的行动。圣礼不仅仅是在上帝面前我们做某样事情,它还 

是上帝为我们做某样事情。他确实在当中行事。就一件事而言,圣礼不仅仅是标记,还是“印证”。我们在这里讲 

印证或印记的时候,我们是在讲好像政府在你的出生证上盖章,正式宣告你是这个国家的公民,有相关的一切权利 

和特权一样的事情。洗礼和圣餐是上帝在基督里与我们所立的恩典之约的标记,就像亚伯拉罕的割礼是他因信称义 

的印记一样(罗4:11)。作为印证,圣礼证实和保证了约的应许。在这个方面,正如我在前面说过的那样,它们是 

可见的道。就像上帝的道对上帝的应许作出保证一样,同样圣礼也是如此。 

 

韦斯敏斯德信条说,这样的话,圣礼就使我们与世界分别,把我们安置在上帝的百姓当中。 

 

所以,第三,圣礼按存在动机来说,是上帝同在所存在的地方。这一点隐含在我讲过的话里面。如果上帝是 

在圣礼中,藉着圣礼在为我们做 一些事,那么他当然是与我们同在,这本身就是一个奇妙的祝福。保罗说圣餐是 

同领 基督的身体和宝血(林前10:16)。英文钦定版圣经翻译成“同领”,英语标准版翻译成“加入”的这个词是 

koinonia,就是团契的意思,我们在前一章讨论过这个词。那时我说圣礼属于团契这一类,现在我们看到这一点。 

 

上帝与我们亲密同在,以此帮组我们在信心上成长。罗马天主教徒认为这个过程是自动的,从参加圣礼这件 

 

1  

 

 

事本身开始就发生了。不是这样的,圣经教导说,我们成长是藉着基督用他的灵亲自带领我们,以此与我们同在而 

发生的2。所以唯有凭着信心,圣礼才发生功效。 

 

2 请回顾我在本书中是如何经常强调上帝位格的重要性,以及在他和我们之间位格关系的重要性的。 

 

洗礼 

 

让我们首先更详细地看看洗礼,然后再看圣餐。请注意信条对洗礼所作的定义(韦斯敏斯德信条28.1): 

 

洗礼乃耶稣基督所制定的新约圣礼,非但为严肃承认受洗者的加入有形教会,且亦对他表明并印证恩约,与基督联合、重 

生、赦罪,借耶稣基督将他自己奉献给上帝,行事为人有新生的样式,此圣礼乃基督亲自指定,应在教会中继续,直到世 

界的末了。 

 

 

 

在这个陈述中,我们看到洗礼首先是加入有形教会的礼仪。正如一个人宣誓,成为一个国家的公民一样,同 

样我们也是接受洗礼,成为一家有形教会的成员。是洗礼,赋予我们权利,被人承认看作是一名基督徒,除非或者 

直到我们被逐出教会为止。这样,它就赋予我们权利,成为上帝正在他的教会当中所作大工的一部分。 

 

正如我们前面说过的一样,作为约的实施,洗礼是一种标记与印证。作为一种标记,它标志着洁净,悔改和 

与基督联合。洁净(利8:5-6;14:8-9, 15),就像旧约礼仪的洗净一样,它是进入与上帝同在的一个要求。在这情 

形里,它象征这罪得洁净。并不是每一个受洗的人都罪得洁净和赦免。但是赦罪是洗礼象征和描绘的。作为一种圣 

礼,洗礼描绘的是福音;而福音是关于罪得赦免。圣经不像一些人所说的那样,好像洗礼是新生,或者我们罪得赦 

免是从洗礼本身来的。但是它描绘了赦免,所以那些受洗的人,以及那些见证这个仪式的人,会明白福音说了什么 

—— 就是上帝让人洁净,在基督里得赦免。 

 

第二,洗礼代表悔改,就像约翰初期事奉表明的那样(太3:6, 11)。因为我们必须承认,我们确实需要上帝的 

洁净,我们是罪人。当一个成年人受洗的时候,他承认自己的罪,离开这罪,求上帝赦免。在施行婴孩受洗的教会 

里,父母代表他们的孩子作这个认罪。 

 

第三,洗礼象征与基督联合。它是“奉父子圣灵的名”(按字义是“归于”父子圣灵的名)进行的(太28:19)。 

奉一个人的名受洗,就是属于这个人(参见林前1:13, 15; 10:2)。在罗6:3-6 (参见林前l2:13;加3:27-28;西2:11-12) , 

保罗说我们受洗归入基督的死和复活,与他一同向罪死了,与他一起复活得新生命。所以保罗有很多很多次讲基督 

徒是“在基督里”。我们也受洗归入圣灵,正如我们在十二章讨论过的那样(太3:11;林前12:13)。 

 

救恩次序中所有的福气都是建立在我们与基督的联合上。有效呼召是与基督联合的呼召。重生意味着按照基 

督的形象样式重新被造。相信和悔改是在基督里,依靠基督,进入基督的相信和悔改。称义、得儿子名分和成圣, 

因为都是在基督里的,所以都是从与基督联合而来的福份。 

 

我们一直在讲洗礼是一种标记,它也是一种印证,上帝确认我们是在他的圣约 中。再一次,洗礼是奉上帝的 

名所作的仪式(太28:19),我们奉上帝的名受洗,就像在民数记6:24-27,大祭司奉上帝的名给以色列人祝福一样。 

以这种印证为基础,我们被接纳进入有形教会。再说一次,洗礼本身并不能给我们带来永远的拯救。正如我在第十 

六章讨论得救确据时所说的,受了洗礼的人确实有时候会出卖主。当他们这样做的时候,他们得到的是圣约的咒诅, 

而不是圣约的祝福。但是洗礼确实让受洗的人有权得到在教会中与上帝相交,以及与上帝的百姓相交的一切福份。 

 

所以我不能认同初期瑞士改教家慈运理的观点,他认为洗礼仅仅是记号,仅仅 是标志。我们也绝不可认同罗 

马天主教的观念,他们认为洗礼是新生,我们也不认同任何其他洗礼等同重生的观点。 

 

洗礼的形式 

 

在把这个问题尽可能拖延之后,我们现在需要来思想和洗礼有关的两个主要分歧,一个是关于洗礼的形式, 

另外一个是关于洗礼的对象。关于形式的问题,就是浸礼是不是施行洗礼的唯一正当方法,关于施洗对象的问题, 

则是能否给婴孩施洗。首先让我说明,在这些问题上,敬虔的人,甚至在改革宗传统内的人,都有不同的意见。 

我很想说,除了这些问题和一个人是否是教会成员这个重要问题有关以外,它们都是小问题,因为一些教会不接 

受没有受浸礼,或者不是在成年认信后受洗的人作为教会成员。这就使得这个问题比从圣经来看更显得重要。实 

际上圣经很少明确讲洗礼形式,或者是否应该给婴孩施洗这种问题。 

 

我们首先来看形式的问题。一些人相信,只有浸礼才有圣经根据。他们论证说,翻译成“施洗”的这个希腊 

文单词意思就是“浸没”,约翰选择了一个地方进行事奉,就是哀嫩,“因为那里水多”(约3:23)。马太福音 

3:16讲到人下到水里,从水里上来,这表明是浸礼。我认为支持这种立场最有说服力的论据,就是浸礼要比,比 

如点水礼,更适合给使徒用来讲论洗礼象征我们与基督同死同复活(罗6:2-6,西2:11-12)。 

 

但也有其他人说,首先baptizo 这个希腊文单词意思不一定就是浸入。例如在路加福音11:38,它是指人在饭 

前洗手,这几乎可以肯定不是用浸入的方式。持这种观点的人说,约翰需要哀嫩的“水多”,这并不必然意味着 

把人完全浸入水里,而是很简单指那里有足够的水,给每一个来的人施洗。“下到水里”,“从水里上来”,这 

些说法并不必然是指浸礼,因为人可以进入河里,然后 领受通过点水或倒水而作的洗礼。确实,在一些地方,浸 

礼是不可能的(徒9:11;10:25;16:32),在新约圣经中并没有例证,让人毫无疑问地看到就是浸礼。 

 

非浸礼的观点认为,保罗在罗马书6:2-6的主要论证是集中在我们与基督同钉十字架上,而不是与他同埋葬, 

而这并不是与浸礼特别相关。 

 

另外,圣经有一些证据支持点水和倒水是洗礼的形式。在希伯来书9:10,旧约律法的“洗濯” (9:13, 19, 21), 

希腊文作baptismois。在希伯来书10:22, 12:24和彼前,圣经说基督徒是受了耶稣的血“洒”。使徒行传2:17和其他 

的经文(徒2:33;罗5:5)讲圣礼的洗是一种“浇灌”。圣灵“降临”在我们身上(徒1:8),或者说“降在”我们 

身上(徒10:44)。 

 

我个人的观点是不排他的。我认为浸水礼、点水礼和浇灌水礼都是正当的洗礼方法,不应该排除任何一种。 

 

婴孩受洗 

 

关于洗礼的第二个争论,就是是否应该给婴孩施洗。认为应当的人被称作是“婴孩洗礼者”,意思就是 

“给婴孩施洗的人”。认为婴孩应该被排除在洗礼之外的人,被称为浸信会人士,或者“反婴孩洗礼者”。但 

是浸信会人士真正要说明的要点是,只应当给承认相信基督的人施洗,而婴孩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所以最 

近人们经常把他们称为“认信洗礼者”,就是只为认信,承认相信为根据实施洗礼的人。 

 

这是一个难题,因为正如形式的问题一样,圣经并没有明确讨论这个问题。新约圣经并没有命令要给婴 

孩施洗,或者不可给婴孩施洗。浸信会人士说,圣经没有命令要给婴孩施洗,我们就不应该这样做。婴孩洗礼 

者说,整本圣经表明的证据,要求我们为信徒的儿女施洗,除非有一条新约圣经的命令禁止这样做。因为没有 

这样的命令,我们就一定要给信徒的儿女施洗。所以这成了一个举证责任的问题。浸信会人士说,举证的责任 

落在那些主张给婴孩施洗的人身上,因为没有明确的证据,我们就不应该这样做。婴孩洗礼者说正相反:举证 

的责任是落在那些禁止给婴孩施洗的人身上,正因为缺乏这样的证据,所以我们一定要这样做。 

 

以下是具体的论证。浸信会信徒论证说,首先新约圣经没有给信徒儿女施洗的命令。第二他说,在新 

约圣经中洗礼总是和承认相信联系在一起的,当然,这种联系的例子很多(徒2:41,8:12;10:44-48;16:14-15; 

16:32-33)。 

 

改革宗的婴孩施洗者持有不同观点。我使用“改革宗婴孩施洗者”这个说法,并不是因为我相信认信洗礼者 

不是改革宗 —— 确实他们很多人是改革宗的 —— 而是为了把改革宗支持婴孩受洗的论据和罗马天主教的论据, 

 

以及其他非改革宗传统之人的论据区分开来。 

 

所以我不会论证说,我们给婴孩施洗,是为了使他们上天堂,或者为了使他们得到新生。我的论证而是这样: 

在旧约,割礼是加入以色列的礼仪,正如现在洗礼是加入有形教会的礼仪一样。很清楚,上帝命令以色列人在他们 

男孩出生的第八天给他们行割礼。割礼这个礼仪印证了上帝对百姓的应许,正如洗礼印证了那些给相信基督之人的 

应许一样。保罗在罗马书4:11说,亚伯拉罕“受了割礼的记号,作他未受割礼的时候因信称义的印证。”割礼印证 

了因信称义 —— 今天洗礼也为我们印证了同样的事情。所以,任何反对给婴孩施洗的论据,也应该适用在反对给 

婴孩行割礼这件事上。确实,婴孩不能承认相信,因此有因信而得的义,但是在亚伯拉罕的时候,婴孩也不能承认 

相信。 

 

很清楚,在旧约和新约里,上帝的圣约都是为我们和为我们的儿女立的(创 26:3-4;28:13-14;申 29:9-13; 

书5:2-9)。旧约圣约的话语是向不分大小的以色列人宣读的(书8:35;代下20:13;珥2:15-16) 。在新约圣经中用 

来描绘洗礼的洪水(彼前3:20-21)和出埃及过红海(林前10:1-2),是不分大小洒在人身上的。 

 

在新约圣经中,耶稣向婴孩宣告上帝的祝福(路18:15-17)。耶稣不仅仅是在向婴孩表明他的关爱。在圣经中, 

祝福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在祝福的时候,上帝把他的名字归在他百姓的身上,就像大祭司在民6:27中所做的 

那样。耶稣祝福孩子的时候,他是把他的名归在他们身上。很重要的是,新约圣经中的洗礼是归入耶稣的名的洗 

礼(徒2:38;8:12,16;10:48;19:5;参见22:16)。 

 

另外,彼得在徒2:39宣告,新约的应许是“是给你们,和你们的儿女的”。这是旧约圣经中立约所讲的话。 

对一个第一世纪的犹太人来说,这样的话表明,就像上帝把亚伯拉罕的子孙包括在与他所立的约中,同样上帝把 

信徒的儿女包括在新约中。 

 

我们也留意到,在耶稣复活后,新约圣经中的洗礼倾向是全家受洗(徒 16:15,31-34;11:14;林前1:16),就 

像在旧约的时候,上帝把一家人归给他自己一样。很有可能这些一家一家的人当中有孩子。但就算没有,原则还 

是上帝召聚家庭,而不仅仅是个人,进入他的国。当家庭进入上帝的国时,孩子也来,像在旧约一样,由他们的 

父母代表。 

 

浸信会人士对这种论据的回应就是,新约和旧约很不一样:旧约是建立在肉身的出生、家庭和国民之上的; 

新约是建立在属灵的事实,如信心之上的。但是在圣经本身当中,我们很难找到这种分别。亚伯拉罕给他的孩子行 

割礼,作为因信称义的记号。上帝与他所立的约,和上帝在基督里与我们所立的约一样都是属灵的。因而,他的孩 

子就是那个约的一部分,就像按照婴孩洗礼者的观点,我们的孩子同样是我们与基督立约关系的一部分。 

 

也请留意哥林多前书7:14,儿女,就算在只有父母一方是信徒的婚姻当中,也是“圣洁的”,这就是说,他们 

是属于上帝的。保罗在他的信中,把孩子连同成年人一样称为圣徒,就是圣洁的人(参见弗1:1和6:1)。这就是我 

自己为什么相信信徒的儿女是恩典之约的成员,应该受洗的原因。我认为基督徒不应该因为这个问题而断彼此之间 

的团契。确实,我希望要是有一种方法,在这个问题上持不同意见的信徒能属于同一家教会,那就好了。但在今天 

的福音派教会中,这似乎并不是一个广泛为人所接受的立场。 

 

圣餐 

 

我们现在来看圣餐。如果洗礼是加入教会时的圣礼,只有一次,那么圣餐就是不断与上帝相交的圣礼,是应 

当一次又一次领受的。 

 

韦斯敏斯德信条(29.1)有如下的定义: 

 

主耶稣被卖的那一夜,制定了他的血与体的圣礼,称之为主的晚餐,在教会中遵守,直到世界之末,为的是永远记念他 

自己牺牲之死,保证真信徒在其中所应得的一切恩益,并在他里面得着属灵的滋养和生长,使他们更进一步对主尽应尽 

 

的本份。圣餐又是作为基督奥秘身体之肢体的信徒,与基督有交通,并彼此交通的一种联系和保证。 

 

和洗礼一样,这个圣礼是基督为我们设立,我们要遵守,直到最后那日。它指向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看 

过去,纪念他的死;看现在,我们领受这滋养;看将来,我们期待他的再来,“表明主的死,直等到他来”(林前 

11:26;参见启 19:19)。我们现在的滋养是以基督为粮(林前10:16-18;参见约6:53-58),以及出于在基督的身体 

里与其他人有更密切的关系(林前11:18-22;请注意信条所说的“作为基督奥秘身体之肢体的信徒,与基督有交通, 

并彼此交通”)。所以圣餐是一种恩典的途径,是上帝装备我们更好服侍他的一种方法。 

 

一个主要的神学争论,就是关于基督在圣餐中的同在这个问题。罗马天主教的观点被称为“化质说”,意思 

就是在神父把饼和杯归圣之后,它们就真的“变成”基督实在的身体和血,尽管他们仍“看上去”是饼和杯。这样, 

圣餐就继续是基督身体和血的祭。但是圣经从来没有暗示过有任何这样的事。当耶稣对他的门徒说,“这是我的身 

体”时,他不可能是指桌面上的饼和杯是他实际的身体,因为他实际的身体是在桌子的后面,而不是在桌子上面。 

他清楚所指的,而是那饼和杯代表 他的身体和血。这就好像一位教授指着一幅地图说,“这是法国”。他不是说 

这幅地图实际上就是法国,而是说这幅地图代表法国。 

 

然而这种观点最严重的错误,就是它认为圣餐是一种继续的祭。圣经讲得很清楚,没有继续的祭,也不可能有 

继续的祭。耶稣的赎罪祭是最终和完全的,没有其他的赎罪祭,它不需要继续、重复或补充。 

 

路德宗的观点介乎罗马天主教和改革宗观点之间。路德宗教导说,在这圣礼中,耶稣实际的身体是“在饼和杯 

里面,与饼和杯一起,从属于饼和杯”。这就是说,饼和杯仍是饼和杯,但耶稣的身体和血也在当中。他们的确不 

认同罗马天主教关于这圣礼是继续的祭这样的观点,这是好事。但我确实认为,他们强调按字义基督身体的同在, 

这是淡化了圣经要求人唯独凭信心接受基督的强调。 

 

那种归于初期瑞士改教家慈运理的观点,就是这圣礼只是一种标记,只是一种纪念。然而主流的瑞士众位改教 

家,跟从加尔文的主张,认为圣餐不仅仅是一种纪念,还是一种恩典的途径。加尔文说,当我们领受圣餐的时候, 

基督在圣灵中同在。所以正如保罗在哥林多前书10:16-18所讲的那样,我们是“同领”他的身体和血。正如耶稣在 

约翰福音6:53-58教导的那样,基督徒是“吃”基督。这些益处只有凭着信心临到。基督实际的身体在天上,而不 

在这地上。我认为这种主流的改革宗观点是最好的:它比其他观点包含了更多圣经丰富的内容,避免了那些不是建 

立在圣经之上的迷信。 

 

 

 

在圣餐桌前与上帝相交 

 

我不愿意用一个富争议性的说明来结束这场讨论。不幸的是,这些奇妙的圣礼成了教会当中极多相争的源头。 

有时候看起来它们更多是争战的原因,而不是祝福。所以,当我们结束对这个主题的讨论时,请让我们来思想上 

帝在圣餐中赐给我们的丰富祝福。 

 

在我们的教会,我们每一个星期日都举行圣餐,通常我被邀请一个月带领一次。每一个月我都要讲一段以圣 

餐为中心的新的敬拜信息。一开始我很担心,因为圣礼这个题目并非我的专长,我不知道自己怎么可以一年讲十 

二次圣餐的信息。但是随着我研究圣经,上帝就让我们看到圣餐的背景和象征意义是何等丰富。我们通常说圣餐 

象征着耶稣为我们死,肯定是这样的,但这带来的是多得多的内涵。 

 

在圣经中,甚至在旧约圣经中,在饭桌旁与上帝相交,这是圣约祝福的一个重要元素。当两个人彼此产生矛 

盾时,他们需要和好。当然,和好可能会变得相当肤浅、只是表面功夫。但是,当和好是深入和真切的时候,当 

它是完全的和好的时候,你不仅和从前的敌人再次成为朋友,你还和他一同吃饭。在古代近东地区,情况经常就 

是这样的(见创31:52-54,撒下9:7-13;19:28;王上2:7)。 

 

人的堕落使我们与上帝为敌。在亚当和夏娃堕落之前,上帝为他们预备食物(创1:29),但是他们滥用这个特 

权,摘了他不让他们取的那个果子。但藉着基督,上帝寻求与我们和好。这和好是如此深入、如此完全,以致他 

 

邀请我们与他一道吃饭。就是这样,在大洪水后,上帝为诺亚和他的一家预备了食物,邀请他们吃园中的菜蔬, 

以及动物的肉(创9:3)。当上帝救赎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时候,他赐给他们一顿圣礼性质的饭食,就是逾越节的羔 

羊,作为对他们得救和他们与上帝立约的纪念(出12)。当在“大会之日”以色列人和上帝在西乃山相遇时,上 

帝与他们立约,使他们作他的百姓,叫七十个长老上山,与他吃喝(出24:9-11)。上帝为全体百姓预备了吗哪这 

超自然的食物,给他们在通往应许之地漫长的旅途上食用(出16:1-35;参见诗78:19-20)。 

 

会幕的献祭也是食物的献祭。饼和用瓶装的酒被放在会幕的一张桌子上,在圣殿中也是如此(出25:30;37:16; 

利24:5-9;民4:7)。这食物(“陈设饼”)是献给耶和华的(利24:7),代表上帝与以色列人之间的约(利24:8)。 

动物的祭,如燔祭和赎罪祭,关注的是赎罪的问题。另外一种会幕献的祭,就是平安祭,表明赎罪已经完成。它关 

注的是在赎罪之后,上帝和以色列人已经和好。平安祭是一顿饭食,一部分烧了献给上帝,一部分由祭司吃下,一 

部分由敬拜上帝的人吃下,欢庆上帝与人和好(利7:11-18;19:5-8;申27:7)。 

 

这样,一个第一世纪的犹太人,当他听到圣餐是用耶稣的血所立的新约(路22:20;林前11:25),他就不会感 

到惊奇。不管什么时候,我们领受圣餐的时候,就像以色列人吃逾越节的晚餐和其他饭食的时候,我们就是在更新 

上帝和我们自己之间的立约关系。 

 

另外,与上帝一同吃饭,这也为我们提供持续的滋养和与他的相交。思想大卫在诗篇23:5是怎样讲到上帝在他 

敌人面前为他预备筵席的。思想上帝的智慧在箴言9:2是怎样邀请少年人来她家中吃饭的。思想耶稣两次行神迹, 

喂饱大量的群众(太14:13-21; 15:38)。思想耶稣在复活之后是怎样邀请他的门徒与他一道吃喝(路24:30;约21:9-14; 

徒10:41)。所有这一切都预先表明了在天堂那盛大的筵席,弥赛亚的筵席,羔羊的婚宴,我们在当中颂赞救赎的 

完全(路13:29;14:15-24;22:30;启19:9)。所以我们现在吃喝的时候,我们是盼望他的再来,我们要与他一同吃 

喝,有完全的喜乐(林前11:26)。 

 

 

 

圣餐的经历 

 

不管我们何时领受圣餐,我们都应该思想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应当纪念他的死,为着他完全的救恩感谢 

他。圣餐被称作是一种祝谢(太26:27;路22:17, 19;林前11:24),所以圣餐有另外一种英文说法eucharist(感恩 

礼),源自“感谢”的希腊文。 

 

在目前,我们知道只有从基督那里,我们才能得到灵里的滋养(约6:35-59;林前10:16)。藉着吃喝,我们 

同领他的身体和血;我们感受到与他更亲密的联合。加尔文强调,基督并不是亲身在圣餐中与我们同在,基督而 

是身在天堂,他认为基督在圣餐中真实、灵里面的同在,与其说是他来与我们同在,倒不如说是我们被接上天与 

他同在,在天上的地方和他在一起。 

 

我们吃喝的时候,是在盼望将要来临的那更大的筵席(林前11:26)。我们只是吃一点点的饼,喝一点点的杯, 

因为我们知道,在今生我们与基督的相交和那在他里面等待着我们的荣耀,是根本无法相比。 

 

第二十二章 天堂与地狱1

第二十二章 天堂与地狱1 

 

在这一章,我们要讨论“个人性末世论”的问题,就是我们死的时候会发生何事。相信的人去与上帝同在, 

等候将来他们身体复活。不信的人去到一个受惩罚的地方,等候最后的审判对他们的最终裁决。义人和恶 

人身体都要复活,在上帝面前接受最后的审判。然后恶人要受永远的刑罚,而那些在基督里的人要在新天 

新地里与上帝一同生活。 

 

 

 

在上一章结束的时候,我说了圣餐是怎样指向将来,指向那盛大的羔羊娶亲的筵席的。所以在这最后几章,我 

们来看“末世论”,末后的事情这个问题,这样做是恰当的。末世论讲的是事情的结局,它包括个人性的末世论, 

每一个人死后会发生何事;以及历史性的末世论,基督再来审判世界。在这里我主要讨论的是个人末世论。在二十 

三章,我要讨论基督再来。 

 

我们死后会有什么事情临到我们?答案是,我们继续活着!义人和恶人都要继续有意识地生存。我们死后的 

生存分两个阶段。神学家把第一个阶段称为“居间状态”,第二个阶段则叫作“永恒状态”。让我们依次序看这两个 

状态。 

 

居间状态 

 

居间状态是死人等候最终审判和身体复活的那一段时间。在这一段时间内,义人所经历的和恶人所经历的很 

不一样。我们首先看在基督里相信的人,那些因信他得称义之人的经历。 

 

圣经清楚教导,信徒死后立刻去与基督同在。因为基督在父的右边,在圣经中父所居住的地方常被称为“天 

堂”,所以我们可以说,信徒死的时候,他们是上天堂。但是这个地方叫什么,比不上在那里的父、子、无疑还有 

圣灵来得更重要。保罗在腓立比书 1:23 说,他更希望死,与主同在,胜过希望活着。在哥林多后书 5:8 他说:“我 

们坦然无惧,是更愿意离开身体与主同住。”我们想起,我们的主在十字架上的时候对那悔改的强盗说:“我实在告 

诉你,今日你要同我在乐园里了”(路 23:43;参见林后 5:8;来 12:23;启 6:9-11;7:9-10)。 

 

在圣经中“天”,或“天堂”这个词有不同的含义。它可以指天空,地面之上的任何事情。但是最主要的神 

学上的含义,就是它是上帝居住的地方。它是一个真实的地方,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之内。当然上帝是非物质的, 

不受限于任何地方,甚至不受限于天堂(王上 8:27)。但是上帝确实选了一个地方,用强烈的方式显明出他自己, 

比如在西乃山,在会幕,以及在圣殿里。当这些显明是人可见的时候,我们就把它们称为“上帝的显现” 

(theophanies)。 

 

天堂看来是上帝用最强烈的方式显明他同在的地方。按照希伯来书的说法:“我们所讲的事,其中第一要紧的, 

就是我们有这样的大祭司,已经坐在天上至大者宝座的右边,在圣所,就是真帐幕里,作执事。这帐幕是主所支 

的,不是人所支的”(8:1-2)。这位作者知道,这真帐幕,或这天上的帐幕,是地上帐幕跟随的模范,而地上的帐 

幕,只是这真帐幕的一个表象和一个画面而已(第 5 节)。就是这样,地上帐幕的献祭,只不过是耶稣献祭的表象 

和画面,地上祭司只不过是那在天上帐幕中事奉的大祭司耶稣的表象而已。 

 

彼得告诉我们,耶稣已经进入天堂,在上帝的右边(彼前 3:22)。这位祭司坐下,表明他赎罪的工作已经完成 

了。他坐在上帝宝座的右边,意味着他作为王掌权。但他说过,他去是为我们预备地方(约 14:2),他要我们也在 

那里与他同在。 

 

 

 

对旧约信徒,情况也是这样。我们看到以诺(创 5:24)和以利亚(王下 2:11;参见太 17:3),他们并没有死, 

而是直接进入上帝的同在。那些确实死了的人,(在直接进入上帝的同在方面)不大可能和他们有什么不同(参见 

诗 23:6;16:10-11;17:15;太 22:32)。以利亚后来和确实死了的摩西,以及耶稣,出现在变象山上。很清楚的 

是,摩西和以利亚都继续活在上帝的同在中,有一种无尽的生命。确实,耶稣以旧约为背景,讲了一个叫拉撒路 

的人的故事,这人死了,去到“亚伯拉罕的怀里”(路 16:22-23)。那压迫他的财主死了,发觉自己去到一个受折 

磨的地方。 

 

除了信徒死了直接进入上帝的同在这个教义之外,还有两种其他的选择,依我看,这两种看法都是不符合圣 

经的。一种是罗马天主教关于炼狱的教义,另外一种是名叫灵魂沉睡说的异端教训。 

 

罗马天主教相信,尽管一些特别伟大的圣徒在死的时候是直接上天堂,但我们大多数人还不够好,不能上天 

堂。所以我们需要经历一些炼净(“炼狱”这个词就是这样出来的),然后我们才能进入天堂。这种炼净包括受苦。 

然而圣经根本没有讲过有一个叫炼狱的地方,也没有讲到任何信徒死后在死亡和天堂之间受苦的事情。在次经马 

加比传下有一段经文(12:42-45),暗示有类似的事情,但是更正教徒认同,这卷书并不是上帝话语的一部分。更 

重要的是,炼狱的教训和圣经关于耶稣已经一次永远解决信徒的罪,我们的受苦和好行为不能给基督救赎的工作 

额外加添任何东西。 

 

关于居间状态的另外一种错误教导,就是灵魂沉睡说这种教训,安息日会和其他一些团体持守这种教训。这 

种观点认为在最后审判之前,死人是没有知觉的。按着这些团体的看法,就像在基督再来之前,死人身体是处于睡 

眠状态一样,同样灵魂,或者人的意识,在最后复活之前是在睡眠的。 

 

圣经确实使用睡觉来比喻死亡(太 9:24; 27:52;约 11:11)。所有的文化都不想直接讲到死亡的事情,所以我 

们今天说某人“去世”了。但是圣经在分辨按字义理解的睡眠和死亡之间这件事上,是讲得非常清楚的。在约翰福 

音 11:11-14,耶稣说他的朋友拉撒路“睡了”。但是当他的门徒误解他的意思,继续追问的时候,他明明白白地告 

诉他们,“拉撒路死了。”睡觉与死亡相似,足以被用作描述死亡的比喻,但是圣经很清楚并不把这两样看成是同一 

件事。 

 

有一些旧约圣经经文,似乎是说那些死了的人是没有知觉的。诗篇 115:17 说:“死人不能赞美耶和华,下到 

寂静中的也都不能” (参见 6:5)。这是描述坟墓中死人的身体。很有意思的是,接下来的经文描绘了一幅更完全 

的画面:“但我们要称颂耶和华,从今时直到永远。”诗篇反映的是上帝启示的一个时期,在这个时期当中,上帝并 

没有让人知道死后生命的许多细节。但是正如我们看到的那样,它们的确证明人死后有生命。 

 

概括来说,圣经没有教导灵魂沉睡说,灵魂沉睡说是和我们前面看过经文的教导相违背的,这些经文的教导 

证实,信徒死的时候直接去到主那里。 

 

信徒所处的居间状态是怎么样的?这个问题很难详细解答,因为圣经对此说得很少。重要的是,在这个状态 

中,我们是与主同在,主是与我们同在(以马内利,“上帝与我们同在”)。这不是最终状态。尽管我们是与主同在, 

但还有极多的事情,是我们期盼的。 

 

和我们通常的思维相反,居间状态中的圣徒还没达到完全的幸福和满足。他们盼望着上帝计划的完全成就。 

留意启示录 6:10-11,讲到那些殉道的人: 

 

(他们)大声喊着说:“圣洁真实的主啊,你不审判住在地上的人,给我们伸流血的冤,要到几时呢?” 于是有白衣赐给 

他们各人,又有话对他们说:“还要安息片时,等着一同作仆人的,和他们的弟兄,也像他们被杀,满足了数目。” 

 

 

 

这呼喊有一种渴望,一种圣洁的不满。得荣耀的圣徒是完全了的圣徒。他们的呼喊不是有罪的呼喊,而是像在客西 

马尼园中的耶稣那样,他们为着上帝旨意的发展感到挣扎。上帝向他们保证,他要成就他一切的旨意。他如此拥有 

主权,他知道有一些人要按着命定为耶稣作见证而死,在他们的数目满足之前,上帝不会伸冤。 

 

在天堂中的圣徒是非物质的,还是多多少少物质化的?我们会认为他们是没有了身体,是非物质的,当然这 

 

是因为他们属物质的身体是在坟墓里。圣经认为人既是有身体,也是属灵的(见本书第七章),然而我们很难想象 

人活在一种没有身体的状态。肯定的是,如果人活在没有身体的状态,那是不完全的,而不是完全。我们倾向认为, 

没有了身体,这样的生存是令人欢喜的,我们的身体看来常常把我们压垮。但是在圣经中,身体是一件好事。按照 

圣经,我们盼望的是身体复活,而不是一种没有身体的生活。我认为圣经并没有排除这种可能性,就是在居间状态, 

上帝可能会给我们某种暂时的身体。一些人引用哥林多前书 5:1-10,教导说身体的帐篷在天堂里要被属天的衣服 

取代(这通过住处这个比喻表现出来)。 

 

在居间状态,恶人在哪里?他们落在折磨中,等候审判。按我的理解,耶稣讲的财主和拉撒路的故事并不仅 

仅是一个故事。它形象说明,耶稣他自己是怎样看来生到底是什么样的。那穷人是在亚伯拉罕怀里,财主落在折 

磨中,得不到怜悯。没有人可以越过一处到另外一处。 

 

这个事实告诉我们,尽管最后的审判还是将来的事,但我们永远的命运在死的时候就定好了。死后没有人能 

从义变成恶,也没有恶人可以为罪悔改,得到上帝的悦纳。 

 

永恒状态 

 

圣经对永恒状态有什么教导?耶稣再临到这世界上的时候,要把他所有的圣徒一同带来(帖前 3:13;犹 14)。 

他们的身体要从地里复活起来,还活在地上的信徒,要被提到空中与主相遇(帖前 4:16-17)。这起来在空中与基 

督相遇被称作“被提”,尽管神学家对它会在什么时候发生存在着许多争论,但无疑这件事情是要发生的。 

 

在这之后是上帝最后的审判(太 10:15; 11:22,24;徒 17:30-31;启 20:11-15)。这是对义人和罪人的审判。 

那些不相信基督的人,要按照他们的行为受审判(罗 2:5-8;启 20:12-13)。请注意,这审判是多么彻底:每一件 

行为,确实,每一个念头,都要受到上帝的审判(传 12:14;太 12:36)。所有的隐情都要显明(路 12:2-3),上帝 

要审判他们(罗 2:16)。当然,没有一个人的行为、言语或思想是可以完全被上帝接纳的,所以上帝对那些在基督 

之外的人的审判,毫无例外都是定为有罪,刑罚就是死亡,在这种情形里,就是永远的死亡,永远的刑罚,永远与 

上帝分离。 

 

最后的审判也包括对信徒的审判。保罗说:“因为我们众人,必要在基督台前显露出来,叫各人按着本身所行 

的,或善或恶受报”(林后 5:10;参见太 25:31-46;罗 14:10, 12)。当然,因为基督的缘故,我们无需惧怕永远的 

定罪。因为他的缘故,我们的罪得到赦免;所以正如保罗在罗马书 8:1 说的,那些在基督耶稣里的人就不再被定罪 

了。确实,耶稣在约翰福音 5:24 说,那些相信他的人,就在这个世界上的时候,是已经有了永生。在最后的审判 

时,这生命不会从我们这里被夺走,上帝而是要坚立耶稣用他自己的血为我们买得的这生命。 

 

这一件事对我们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件大事。它对物质宇宙来说也极其重要。我们之前看过,受造之物现在是 

怎样叹息劳苦,直等到上帝的众子显明出来(罗 8:19-22)。基督再来的时候,这劳苦就要完结,造物界要得新生。 

 

圣经用“新天新地”来讲这个新的事实(彼后 3:13;启 21:1)。“天地”是希伯来人的说法,指存在的万物, 

宇宙。所以我们可以说,上帝要造一个新的宇宙。这是一种实在的事实,和我们复活的身体一致(罗 8:19-21)。 

要记住,人生命的圆满并不是把我们带到超越身体之上、之外的境界。情况而是,就像耶稣复活的身体一样,我们 

在新天新地里的存在是身体的存在。会有吃喝(路 22:18; 启 19:9; 22:1-2),走过有街道的一座城(启 21:10-11, 

21-26)。无疑,启示录中很多对新耶路撒冷的描写是象征性的,但是它确实描述了一些更高超、圆满的身体存在。 

 

我确实盼望,我们复活的身体就像耶稣一样,具有它们现在所不具有的能力。耶稣能穿越关上的门进来,还 

有其他的事情。复活的身体是不朽坏,大有能力,以及灵性的身体。保罗说:“死人复活也是这样。所种的是必朽 

坏的,复活的是不朽坏的。所种的是羞辱的,复活的是荣耀的。所种的是软弱的,复活的是强壮的。所种的是血气 

的身体,复活的是灵性的身体。若有血气的身体,也必有灵性的身体”(林前 15:42-44)。“灵性”这个词指的是受 

圣灵引导,得圣灵加力。 

 

明显的是,在新的受造界中将不会有性行为。耶稣说,在将来的那世代,人不娶也不嫁(太 22:30)。我们地 

 

上的家庭要被世界范围上帝的家所超越。但在新的受造界,人不是没有那么亲密,而是有更大的亲密 —— 与上帝, 

与他身体其他的肢体更加亲密。我不怀疑,我们要彼此分享我们的恩赐,这要达到我们今天未曾听过的程度。我们 

不再彼此怀疑、惧怕或者嫉妒,所以我们会公开分享我们的为人,我们的思想,我们所能做的事。我不知道会有什 

么来取代性方面的快乐,但我知道,我们与上帝的亲密,彼此的亲密,要比我们在这个地上知道、享受的任何事情 

都更大更好,每一样事情都是如此。 

 

正如启示录表明的那样,我们极多的时间要用在敬拜上。所以在卡通和其他形式的表达上,我们经常看到得 

荣耀的圣徒弹竖琴的画面。但是要记住,在圣经中敬拜既有狭义,也有广义的内容。狭义来说,它包括在特定的时 

间聚集在一起赞美上帝;广义来说,敬拜是让我们的身体成为活祭,这是我们属灵的敬拜(罗 12:1-2)。在新的受 

造界中,要做的事情是无穷的,有新的事情等着我们去发现、创造和享受。 

 

无论我们是在宝座周围聚集歌颂上帝,还是在远处探索新的受造界,最重要的事实就是,上帝在当中以完美 

的完全与我们同在(启 21:3-4,22:3-4)。在那座新城里没有圣殿,因为大能的主和羔羊本身就是圣殿(启 21:22)。 

这就是说,无论我们在哪里,我们总是直接与上帝接触。 

 

正如我们在这新的受造界中的存在是身体的存在,同样它也是时间上的存在。只有上帝才是超越时间的。人 

类是生活在时间中被造物,在时间之内,将来总在时间之内。实在的身体意味着具有空间和时间的存在。人有时候 

解释启示录 10:6 (“不再有时日了”),说它意味着我们将来的存在是在时间之上,时间之外的,但我认为现代的 

翻译“不再耽延”是更准确的,这就是说,上帝的奥秘成全,不再耽延(第 7 节)。在新的受造界,就像现在一样, 

一件事情是在时间里接着另外一件发生的(启 21:24-26; 22:2)。 

 

所以我们在新天新地里的存在是空间性和时间性的。我们不是成为上帝。但我们要以一种完美的方式与上帝 

同在。请记住,圣约的核心是这个应许,“我要作你们的上帝,你们要作我的子民。”在启 21:3 和 7,上帝用一种 

完全的含义重复这句话。他现在比从前任何时候更大大“与我们同在”。他是完全的以马内利,上帝与我们同在。 

这是诗人在诗 16:11, 27:4 和 73:25-26 里的极大盼望。这就是这新的受造界的现实: 

 

我听见有大声音从宝座出来说:“看哪,上帝的帐幕在人间。他要与人同住,他们要作他的子民,上帝要亲自 

与他们同在,作他们的上帝。上帝要擦去他们一切的眼泪。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号,疼痛,因为以前的 

事都过去了。” (启 21:3-4) 

 

 以后再没有咒诅。在城里有上帝和羔羊的宝座。他的仆人都要事奉他,也要见他的面。他的名字必写在他们的 

额上。(启 22:3-4) 

 

信徒永远的福气 

 

信徒在永恒状态中最大的福气,就是有上帝亲自与他们同在。在整个永世中,我们与耶稣在一起,与上帝面 

对面。罪是拦阻我们与上帝亲密的最大障碍;在永恒的光景中,我们不仅仅是与罪的定罪永远分隔,我们还是与罪 

的权势、它在我们生命中的存在永远分离。在他的面前有喜乐。我们所有人都被邀请来参加羔羊的婚筵(启 19:9)。 

有筵席,有美好的时光。 

 

另外一种福气,或者可以这样说,圣经用来讲述我们完全福气的另外一种方式,就是“继承产业”(太 25:34; 

徒 26:18;弗 1:11,14,18;西 1:12; 3:24;来 9:15;彼前 1:4;启 21:7)。我在讲关于得儿子名分的教义(第十五 

章)时曾提到,成为上帝的儿女,这意味着继承产业。 

 

这产业是什么?最主要的,是上帝他自己!我们不断回到这一点上来。上帝是以色列人的产业(诗 16:5),就 

像他们是他的产业一样。但我们可以说得更具体。上帝作为产业,赐给他百姓的其中一样事情就是权柄(启 20:4; 

22:5)。我们要与基督一同作王。这包括审判天使(林前 6:3),审判以色列(太 19:28; 路 22:30),治理城市(路 

19:11-27)。上帝赐给亚当和夏娃权柄治理全地。现在圣徒得到亚当因为犯罪而放弃的权柄。 

 

我们并不总是十分清楚,我们可以按照字义领受这些应许到什么样的程度,但无疑的是,有赏赐为那些属于 

 

耶稣的人存留。有一些哲学家,如康德,认为为得赏赐而行善,这是错的,是不道德的。他们认为,我们其实应该 

为尽责的缘故而尽责,而不应该考虑任何关于赏赐的问题。但这是不符合圣经的。圣经一次又一次用赏赐的应许勉 

励我们行善。当然有得永生的赏赐,这是给所有相信的人的(约 3:16;罗 2:8)。正如我们看到的,这永远的生命 

是喜乐、产业、继承的生命。如果我们忠心服事基督,我们就要得到赏赐(林前 3:14)。保罗在哥罗西书 3:23-24 

说:“无论作什么,都要从心里作,像是给主作的,不是给人作的。因你们知道从主那里,必得着基业为赏赐。你 

们所事奉的乃是主基督。” 

 

看来赏赐的程度也有不同。在银子的比喻中(路 19:11-27),主人把更大程度的权柄赐给了最忠心服事他的那 

些仆人(参见 3:12-15)。我们可能会认为,这种不平均的分配可能在那些被赎的人当中引起不快或嫉妒。但当然 

这样的事情是不会发生的。关于被赎之人的永恒状态,要记住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那时将不再有罪,而这包括了没 

有猜疑,没有嫉妒,没有贪婪。如果你的一位朋友得着比你更大的赏赐,你会为他感到高兴,你要大声承认,上帝 

的分配是完全公平的。 

 

不信的人所受永远的刑罚 (地狱) 

 

现在我必须要带着某种勉强,来看永恒状态的另外一面,就是恶人,那些在基督以外的人要受永远的刑罚。 

我有一些勉强,这是因为想起,或者谈论永远的刑罚,这都是令人不快的。如果我有自由,可以发明我自己的信仰, 

我可以向你保证,永远的刑罚将不会是这信仰的一部分。但我现在必须要讲这一点,因为我并没有自由来发明我自 

己的信仰,我必须只能教导圣经教导的,圣经肯定对永远的刑罚讲了很多。确实,在圣经提到的所有教师当中,耶 

稣他自己对永远的刑罚是讲得最多的,他相当强调这一点,这并不是他对人类命运看法中的一个枝节问题而已。 

 

首先,从许多圣经经文可以清楚看出,那些不相信基督的人是被定罪的。约翰福音 3:18 说:“信他的人,不 

被定罪。不信的人,罪已经定了,因为他不信上帝独生子的名。”约翰福音 3:36 继续说:“信子的人有永生。不信 

子的人不得见永生,上帝的震怒常在他身上。” 

 

上帝的震怒是可怕的。当上帝带领以色列人踏着干地走过红海的时候,他毁灭了埃及人的军队。出 15:6-7 说, 

 

 

 

耶和华啊,你的右手施展能力,显出荣耀,耶和华啊,你的右手摔碎仇敌。你大发威严,推翻那些起来攻击你的,你发出 

烈怒如火,烧灭他们像烧碎一样。 

 

 

 

旧约圣经包含很多可怕、生动的描述,讲的是当上帝“发烈怒”时发生的事。 

 

当然,旧约圣经关于上帝震怒的描述,主要和今生发生的事相关。但是很多恶人并没有因着他们的邪恶,在 

今生得到完全刑罚的报应。确实,任何违法上帝律法的人,怎么可能在今生这有限的时间内,为他的罪付清代价? 

作为信徒,我们知道靠着自己的能力,我们绝无可能付清我们亏欠上帝的债。除了上帝儿子的死,没有任何事情足 

以偿清。那么那些拒绝基督,不要在他终极的献祭牺牲中有份的人,有什么事情为他们存留呢?希伯来书 10:26-27 

说:“因为我们得知真道以后,若故意犯罪,赎罪的祭就再没有了。惟有战惧等候审判和那烧灭众人的烈火。”如果 

我们转离基督,宁可犯罪,我们可以等候的一切,就是上帝忿怒的审判。 

 

这审判发生在今生完结之后,但它是按照人在今生,在这地上所行的事进行审判。希伯来书 9:27 写道:“按 

着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没有第二次机会。那些死的时候不信的人,要落在上帝这可怕的审判之 

下。 

 

这刑罚是直到永远的。在最后审判的时候,绵羊,就是属耶稣的百姓,要得到永生,而山羊,就是恶人,要 

进入永刑里(太 25:41, 46)。启 14:11 说:“他受痛苦的烟往上冒,直到永永远远。那些拜兽和兽像受他名之印记 

的,昼夜不得安宁”(参见可 9:43, 48;路 16:22-24, 28;启 19:3; 20:10)。 

 

一些人尝试这样说,尽管这烟火是继续直到永远的,但恶人受折磨是有一个终结的,因为最终他们要被烧尽。 

这种观点被称为“灵魂消灭说”。恶人不是要受永远的刑罚,而是在某个时候,很简单就被消灭不存在了。然而圣 

经讲的正相反:不仅火是永远继续的,恶人所受的折磨也是直到永远的(启 14:11; 20:10)。圣经里有话说,恶人 

要被毁灭,但这并不必然意味着消灭。在哥林多前书 5:5 保罗敦促教会把一个罪人从教会开除出去,为要“败坏 

他的肉体”。这并不是说这罪人要被消灭,只是说他要离开他的恶道。当然,在地狱里无人能离开恶道,所以毁坏、 

刑罚是持续,没有尽头的。 

 

我确实相信地狱的刑罚有程度之分,就像信徒的赏赐有程度之分一样。在马太福音 11:22 耶稣说,“但我告诉 

你们,当审判的日子,推罗西顿所受的,比你们(哥拉汛和伯赛大)还容易呢。”在路加福音 20:47,他说文士要 

比别人“受更重的刑罚”。在路加福音 12:47-48 耶稣说,无知犯罪的仆人,要比有更多知识而犯罪的人少受责打。 

主要的变量看来是知识。那些有更多知识却犯罪的人,要受更重的刑罚。 这是我们这些神学家特别要听的信息。 

 

尽管如此,上帝更轻的责打,持续贯穿永世,想起这也让人害怕。没有人应该尝试用一些解经或神学的技巧 

来减轻这个教义的严酷性。这严酷性就是问题一切的所在。与上帝分离,与他的产业,他的百姓隔绝,永远落在他 

的震怒下,想起这就令人惧怕。 

 

今天我们不愿意讲关于地狱的事情。我们喜欢用爱,而不是惧怕,来鼓励人接受耶稣。肯定的是,关注耶稣 

的爱,这是不错的。圣经本身也没有总是在讲传福音的时候提起地狱,但有时圣经确实是这样提的。有时它使用威 

胁,而不是爱的恳求。当人向耶稣报告某些可怕的悲剧时,他对他们说:“你们若不悔改,都要如此灭亡”(路 13:3,5)。 

一些人对爱不会有回应,至少对仅仅是爱不会有回应。 

 

上帝永远刑罚人是不公平吗?看上去好像如此。一件罪怎么可能导致永远的受苦?但是要记住,就像亚当所 

犯的第一件罪,每一件罪都是对永远的上帝尊严的冒犯,是对他完全公义的侵犯,是背叛了他完全的爱。我们的所 

犯的罪,数算起来是我们力不能及的,但是上帝告诉我们,这样的罪是无限冒犯他,配得永远的刑罚,这就不会令 

我们感到惊奇。决定刑罚的是他,我们从圣经得知,他的决定是完全公义的。 

 

我们现在可能看不出它是公义的,但这是我们在第八章看过的恶的问题。当我们聚集在宝座周围,在永恒的 

状态中歌唱赞美上帝的时候,我们不会对上帝的公义提出反对意见,而是要毫无保留地赞美这公义: 

 

主,上帝,全能者啊,你的作为大哉,奇哉。 

 

万国之王啊,你的道途义哉,诚哉。主啊,谁敢不敬畏你,不将荣耀归与你的名呢? 

 

因为独有你是圣的。万民都要来在你面前敬拜。 

 

因你公义的作为已经显出来了。(启 15:3-4) 

 

第二十三章 末日事件1

第二十三章 末日事件1 

 

 

 

在这一章,我们要来看引向最后审判和永恒状态的历史性事件。对于这些事件,不同的人一直持有不同意 

见。可以肯定的是,耶稣将要再来,为要审判活人和死人。 

 

 

 

在上一章,我们看了圣经对个人性末世论,就是我们死的时候,有什么事情要发生在各人身上的教导。在这一 

章,我们要看将来世界历史的重大事件,那些围绕着耶稣再来发生的事件。你可能记得,本书的前半部分,就是第 

一到第十二章,是聚焦在客观方面,那些在我们之外的事情上的:上帝的实在,以及对我们得救脱离罪来说是必然 

的,构成我们这得救的历史性事件。然后在第十三到第二十二章,我们主要讨论了这事情的主观性方面:圣灵在我 

们里面成就的事情。现在我们再次回到前面所强调的,要来思考一些将来发生的事件,那些客观发生,在我们之外 

发生,但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极其重要的事件。 

 

当然,这个主要的事件就是基督再来,他的第二次来。神学家们在这讨论中经常关注耶稣再来和“千禧年”, 

启示录第二十章提到的一千年时期的关系。在我看来,这现象多少是有一些不太好的。圣经只是在启示录第二十章 

具体提到千禧年。当圣经讲到基督再来的时候,它更关注这盼望对我们今天生活的影响,而不是这些事件的发生次 

序。尽管如此,因为这种讨论常常是神学争论的题目,我们在这里要花一些时间来看这个问题。 

 

启示录 20:1-8 说: 

 

 

 

我又看见一位天使从天降下,手里拿着无底坑的钥匙,和一条大链子。他捉住那龙,就是古蛇,又叫魔鬼,也叫撒但,把 

他捆绑一千年,扔在无底坑里,将无底坑关闭,用印封上,使他不得再迷惑列国,等到那一千年完了。以后必须暂时释放 

他。我又看见几个宝座,也有坐在上面的,并有审判的权柄赐给他们。我又看见那些因为给耶稣作见证,并为上帝之道被 

斩者的灵魂,和那没有拜过兽像,也没有在额上和手上受过他印记之人的灵魂,他们都复活了,与基督一同作王一千年。 

这是头一次的复活。其馀的死人还没有复活,直等那一千年完了。在头一次复活有分的,有福了,圣洁了。第二次的死在 

他们身上没有权柄。他们必作上帝和基督的祭司,并要与基督一同作王一千年。那一千年完了,撒但必从监牢里被释放, 

出来要迷惑地上四方的列国,就是歌革和玛各,叫他们聚集争战。他们的人数多如海沙。 

 

 

 

神学家们首先在这一千年是否代表按字面意思理解的一千年时间这个问题上存在分歧。因为启示录中的数字是 

极富象征意义的,所以启示录的作者不大可能期望我们把这数字理解为按字面意思理解的一千年。圣经中的“千” 

是非常长时间的代名词。在诗 50:10,耶和华说:“因为树林中的百兽是我的,千山的牲畜也是我的。”诗 84:10 说: 

“在你院宇住一日,胜似在别处住千日。”类似,诗 90:4 说:“在你看来,千年如已过的昨日,又如夜间的一更。” 

 

第二,这种讨论关注于基督再来是在这段时期之前、之后、还是中间。前千禧年观教导,基督要在千禧年之前 

再来。后千禧年观意思就是,基督要在千禧年之后再来。持无千禧年观的人相信,不存在着按字面意思理解的千禧 

年。尽管有一个“无”字, 但这并不是说持无千禧年观的人否认启示录第二十章的权威;而是他们把千年解释为 

在耶稣复活和他再来之间的这段时间。我也要讨论一种称为过去派的观点,这种观点说,至少在某些方面,基督的 

再来已经发生了。“过去派”这个词来自拉丁文,意思就是“过去”,所以一个过去派的人相信,关于基督再来的一 

些经文已经在过去成就了。 

 

 

 

 

 

 

无千禧年观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无千禧年观的立场,我们把它简称为“无千”(我们也要类似地处理其他词)。持无千立场 

的人相信,现在这从耶稣升天到他再来的这段时间就是千禧年。他强调耶稣的复活和升天引入了世界历史的一个 

新时期。耶稣现在已经大大得胜撒但、罪恶和死亡。尽管我们现在看不到这场胜利全部的果效,然而它肯定是真 

实的。也许要我们相信,就在现在,撒但是被“捆绑”(启 20:2),被印封封在无底坑里(第 3 节),但肯定的是, 

他的能力是被削弱了。无千说,撒但不再像在基督第一次来之前那样迷惑列国(第 3 节)。在基督第一次来之前, 

相信真上帝的人主要存在于以色列,其他国家的人被撒但欺骗,去敬拜偶像。但是在复活之后,基督教教会得着 

权柄,带着福音的信息去到万民那里。上帝要继续加能力给这使命,直到最后那日,直到各族各方,各民各国都 

有相信的人。 

 

然而无千强调,这一点时期也是受苦、教会受逼迫的时期。上帝在此时的得胜是灵里的得胜,不是物质上的 

得胜。我们不应该期望得着财富或产业。我们不应当期望统治我们生活在其中的文化,不应当期望在政治、艺术、 

教育,等等方面占统治地位。上帝要从不同的文化中挑选那些他选择要拯救的文化。但是文化本身不会得到(全然) 

救赎。确实,一些无千人士相信,在耶稣再来之前,世界的文化会变得越来越糟糕。 

 

无千人士相信,在这一段时间将要结束的时候,撒但要被暂时释放,正如启 20:3(以及 7-8 节)表明的那样。 

然后他要再次欺骗万民,有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他从前的权势。但是他要被基督的再来,以及那导致他最终毁灭 

的审判拦阻和击败。 

 

除了我们已经描述的之外,无千人士不轻易为耶稣再来之前所发生的事件定出时间表。他们确实承认,当耶 

稣再来的时候,会有普遍的复活,义人和恶人,相信的人和不信的人都要复活。那时,所有的人都要被收聚起来接 

受最后的审判,他们要从我们前面所讲的居间状态进入永恒状态。这永恒状态就是有义居住在其中的新天新地。 

 

按照无千的观点,启示录 20:5 的“头一次复活”,就是我们在上一章所说的居间状态。在这状态中,为神殉 

道的和其他去世的信徒在千禧年间,就是现今的世代与基督一同作王。第二次的复活是在最后审判之前所有死人身 

体的复活。类似地,头一次的死是人身体的死;第二次的死是恶人被定罪,信徒并不经历第二次的死。 

 

 

 

后千禧年观 

 

现在让我们来看后千禧年观。大部分近代的后千人士与无千人士一样,认为千禧年就是现在,是从耶稣升天 

到他再来之间的这一段时间。然而一些后千人士,特别是在更早之前的作品中,说千禧年是这段时期的一部分,是 

这段时期将近结束,基督再来之前的那部分时间。后千人士认为,这是福音在全世界广传的时期。他认同无千人士 

对撒但受捆绑,撒但在基督再来之前暂时被释放含义的看法。他也认同无千人士对末日事件一般发生次序的看法: 

耶稣再来,然后是义人和恶人普遍身体复活,然后是最后的审判,然后是新天新地。 

 

这样,一些人就会问,后千和无千有何不同?尽管后千人士认同无千人士,我们的时代是教会受逼迫的时代, 

但他们也认为,在这段时间内,基督徒要对整体文化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信徒确实要得到财富、影响力、甚至管 

理权。 

 

前千禧年观 

 

前千禧年观有两种形式,一种通常被称为经典 或历史性的前千禧年观,另外一种被称为时代论 的前千禧年 

观。两种都把千禧年看作是还是将来的,在基督再临到地上时开始。 

 

经典形式的前千禧年观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观点,要追溯回到一些最初期的教父身上。他们教导说,在目前世 

代结束的时候,耶稣要再来,让相信的人复活,与他同在。然后他要在地上作王一千年,或者某段更长的时期。在 

这段时间内(而不是在这之前),撒但要在无底坑内被捆绑。在这段时期结束时,上帝要释放撒但,在撒但的鼓动 

下,地上一些人要敌挡耶稣(启 20:3, 7, 8)。但是主耶稣要镇压这顽抗,让所有死人复活,进行最后的审判。然后 

 

2 黎曦庭(Tim LaHaye),曾健时(Jerry B. Jenkins) ,《末日迷踪》 (Carol Streams,IL; Tyndale House,1996),及多册续集。我试图 

避免在这里作编者按,但鉴于帖前 4:16 的呼叫和号角声,被提似乎并不是如此秘密。 

 

 

 

新天新地降临。 

 

时代论形式的前千禧年观是更近期(十九世纪),更复杂的观点。理解时代论观点的关键,就是耶稣实际上是 

再来两次,这使得耶稣三次临到世上。当然他的第一次降临,是两千年前他在马利亚腹中受孕的时候。他在这个时 

代结束时的第二次降临,是秘密再来,把信徒提到天上与他同在。帖撒罗尼迦前书 4:16-17 描述了被提,保罗在当 

中说:“因为主必亲自从天降临,有呼叫的声音,和天使长的声音,又有上帝的号吹响。那在基督里死了的人必先 

复活。以后我们这活着还存留的人,必和他们一同被提到云里,在空中与主相遇。这样,我们就要和主永远同在。” 

被提就是主把祂的百姓接到空中与他同在。所有的基督徒都相信被提。时代论的独特之处在于,就是它认为被提是 

看不见和秘密发生的。这是在《末世迷踪》系列小说和电影中描述的场面:信徒神秘地从办公室、街道、飞机等等 

的地方消失,没有人知道他们去了哪里。2 

 

按照时代论前千的观点,在这之后是七年撒但掌权的时间,在后三年半变得越来越糟糕(这些数字出自但 7:25; 

9:27;12:7;启 12:14)。这七年时期被称作是“大灾难”。大多数的时代论者相信,耶稣秘密再来提他的圣徒上天, 

这是发生在大灾难之前 的事。所以他们对耶稣再来的看法不仅是前千,还是在大灾难之前的,我们称之为“灾前”, 

然而有一些时代论者,他们认为这被提是在大灾难中间(就是大灾难发生了三年半,在最恶劣的事情发生之前), 

或者是在大灾难之后的。按照占大多说的灾前观点,信徒当然根本无须经受大灾难。耶稣救他们脱离大灾难。 

 

在大灾难后,耶稣再次降临 — 他第二次的再临,或者他的第三次降临。在之前的(秘密的)降临中,耶稣 

是为了他的圣徒而降临;在可见的第三次降临中,他是与他的圣徒一道 降临。这次降临是公开的。然后他在地上 

作王一千年,这可能是按字义理解的一千年,也可能不是。这是启示录 20:1-6 描述的千禧年。在这一段时期结束 

的时候,要发生另外一次离道反教,在这时期撒但要被松绑。然后是最终审判和新天新地。 

 

对时代论前千人士来说,千禧年是上帝实现他对犹太人特别所作的应许的一段时期。按照时代论的观点,上 

帝有两种不同的百姓,就是犹太人和基督的教会(教会包括犹太人和外邦人)。上帝应许了犹太人要在一片扩充的 

巴勒斯坦土地上掌权,这件事要在千禧年的时候按字义发生。非时代论者相信, 把土地赐给以色列的应许,在上 

帝给所有基督徒一个新天新地的应许里实现了。对非时代论者来说,上帝只有一种百姓:就是罗马书 11 章的那棵 

橄榄树,一些枝子被除去(不信的犹太人),其他的枝子(相信的外邦人)已经被接进来。 

 

 

 

支持无千禧年观的论证 

 

我已经向你描述了三种主要的千禧年观。让我们现在来思想为支持每一种而提出来的论证,首先来看无千禧 

年观。 

 

那种认为撒但在现今这个世代被捆绑的观点,也许一开始很难让人接受。情况看起来更像,至少第一眼看上 

去,就像何凌西(Hal Lindsey)所说的,“撒但在地球上还活着,活得很好。”然而我们总要这样问,圣经的作者 

是否用同样的眼光看这问题。很特别的是,耶稣甚至在地上服事的时候,就报告说,他看见撒但从天上坠落(路 

10:18)。对于初期教会来说,撒但受捆绑,很有可能并不意味着撒但根本失去了权势,而是意味着他不能再拦阻 

大使命成就。大使命,教会在世界范围的宣教,是我们当今这个世代最重要的事件。对初期的基督徒来说,重要 

的事情就是,尽管撒但尽力工作,但来自万国的人正得到拯救。启示录 20:3 正是给我们这样的解释。撒但还没有 

被剥夺一切的权势,但是他不能再迷惑列国。 

 

至于反对前千禧年观的看法,他们注意到圣经从未说过在一次普遍复活之前(但 12:2,约 5:28-29,徒 24:15), 

在将来会有不止一次的基督再来。基督再来,死人复活和最后的审判是同时发生的(太 24:29-31)。 

 

正如无千所说的,我们生活在当中的这个世代,尽管是万民到基督这里来的时候,但也是一个逼迫、无法和 

邪恶的世代(太 24:21-30;提后 3:1-5,12-13, 4:3-4),肯定这是实情。 

 

支持后千禧年观的论证 

 

后千回应说,在这个世代,上帝的国要得胜。不是马上得胜,肯定这是逐渐的事情,但时间到了,它要充满 

这地(太 13:31-33)。大使命要完全得胜。另外,它要胜过所有反对上帝旨意的拦阻。后千是这样理解圣经极多讲 

到上帝胜过他一切仇敌的经文的(诗 22:27; 37:9-11; 46:8-10; 47:1-3; 66:4; 72:8-11; 86:9; 138:4-5; 149:5-9;赛 

9:2-7; 11:1-10;32:15-17; 40:4-11; 42:1-12; 49:1-26; 56:3-8; 60:1-22; 61:1-11;62-1-12;65:1-25; 66:1-24;参见约壹 

5:4)。无千和前千会抗议说,这些是指新天新地说的,但是人很难回避这种看法,就是上帝的百姓,甚至是他旧约 

的百姓,是盼望在最后审判之前的这种得胜的。 

 

另外,要把属灵的成功和文化的成功区分开来,这并不好像前千和无千认为的那样容易。当人接受福音属灵 

的益处时,福音就全面改变他们的生活。它赋予他们新的价值观,新的能力,去效法上帝的圣洁。上帝命令他们把 

这种新的圣洁带进生活的每一个领域:“所以你们或吃或喝,无论作什么,都要荣耀上帝而行”(林前 10:31)。就 

是这样,历世历代的基督徒已经确实改变了人类生活的许多领域:科学、艺术、政治、教育、对穷人和病人的看顾。 

重生的人更新世界的机构和做法,这几乎是无可避免的。当然这个过程有起有伏。整体来说,福音在美国三百年前 

的文化影响力,要比现在的更大。但这是因为今天承认基督是救主和主的人人数比例要少的缘故。 

 

我们在圣经中看到这个过程。约瑟,以斯帖和但以理生活在异教国家,但是他们对真神的忠心。他们的忠心 

使得他们与他们身边社会的价值观发生冲突。尽管如此,上帝祝福了他们的忠心,这忠心给他们身为当中一份子的 

不信上帝的社会带来益处。 

 

在教会初期的前几个世纪中,信徒为基督的缘故忍耐承受极大的逼迫。但是殉教士的血是教会的种子,尽管 

撒但尽力而为,教会的种子仍在生长。到了四世纪,罗马帝国正式成为基督教国家。对于君士坦丁归信,这对教会 

是更有害处还是更有好处,我们可以有不同意见。但是我们不能怀疑,它给了教会极大的文化力量,贯穿中世纪和 

后来的时期。 

 

 

 

支持前千禧年观的论证 

 

也有支持前千禧年观的论证。其中一样就是,从离使徒一两代的教父所得的证据,是令人刮目相看。另外, 

有一些是圣经经文是描述上帝在地上作王的,看起来并不切合当今的世代或永恒的状态。在以赛亚书 65:18-20 我 

们看到: 

 

 

 

你们当因我所造的永远欢喜快乐。因我造耶路撒冷为人所喜,造其中的居民为人所乐。我必因耶路撒冷欢喜,因我的百 

姓快乐。其中必不再听见哭泣的声音,和哀号的声音。其中必没有数日夭亡的婴孩,也没有寿数不满的老者。因为百岁 

死的仍算孩童,有百岁死的罪人算被咒诅。 

 

 

 

这看来是关于末后日子的预言,在那时候上帝在地上作王。一看起来好像是在描述永恒状态,新天新地。但 

是在这形象描述中,上帝还没有最终除去罪和死亡(参见赛 11:6-11;诗 72:8-14;亚 14:5-17;启 2:26-27)。另外, 

对启示录 20 章最自然的解读,就是把它看作是描述将来,而不是过去的事件。撒但受捆绑,这并不是我们通常会 

和我们生活的世代联系起来的事情,甚至很难会想有这种可能的含义。另外,圣徒复活,这肯定是和将来的复活吻 

合的,尽管在一种意义上,我们现在是与基督一同作王,在更有力的意义上,得荣耀的圣徒和殉道士现在是基督一 

同作王,但路加福音 19:17 确实把这说成是在末后日子给信徒的赏赐。 

 

过去派(Preterism) 

 

还有一种看待圣经关于末后日子教导的方法,是和我在上面描述的任何一种立场相当不一样的。这方法就是 

过去派的看法,它说耶稣再来的许多,或者全部预言,都因着上帝在公元 70 年审判耶路撒冷而得到了实现。这意 

味着存在着一种按照我们的看法,是发生在过去的耶稣再来。正如前面所讲的,“过去派”出于一个意思是“过去” 

的词。 

 

3 前千人士有时承认,国度“在某种意义上”已经降临。 

 

 

 

支持过去派的论证主要依附在从一世纪的观点来看,说耶稣再来“近了”的经文。例如在路加福音 21 章,耶 

稣很广泛地讲到末日的事,他在 31-32 说:“这样,你们看见这些事渐渐的成就,也该晓得上帝的国近了。我实在 

告诉你们,这时代还没有过去,这些事都要成就。”这说明耶稣预言的应验近了,也许是从此时开始的三四十年时 

间,而不是在将来数以千年的时间。 

 

其他人反对说,像路加福音 21 章和马太福音 24 章的经文,讲的并不只是耶路撒冷被毁,而是在讲一种宇宙 

性的毁灭,就是世界的尽头。然而其中所用的预言可以是比喻性的。它用在其他描述战争的预言中,如以赛亚书 

34:1-4 和 9-10 节。当耶稣在马太福音 24:3 讲“世界的末了”时,过去派说他是在讲犹太人世界的末了,讲他们 

的圣殿、圣地、以及与上帝所立之约的末了。 

 

至于关于末后日子“近了”的预言,还存在着其他可能的解释。最常见的就是上帝的国在耶稣从死里复活, 

升天,差圣灵到教会时,就带着能力降临。例如这就能解释耶稣在马太福音 16:28 所说的话:“我实在告诉你们, 

站在这里的人,有人在没尝死味以前,必看见人子降临在他的国里。”但对这句话的另外一种解释,可以在下一章 

第一节经文中找到:门徒见证了耶稣在变相山上得荣耀。至少人不一定非要联系公元 70 年的事件,才能解释这国 

近了。 

 

至于表明宇宙被毁,世界末了的语言运用,尽管在圣经中,这些用语可以按比喻性来使用,但却不一定非要 

作比喻性的解释。 

 

在某些所预言的事件上,过去派的看法可能是正确的。肯定的是,马太福音 24 章和马可福音 13 章讲的耶稣 

在橄榄山上的教训,至少部分讲的是耶路撒冷的陷落。但有一些预言的事件,很清楚并没有 在公元 70 年发生。 

其中包括义人和恶人复活,最后的审判,各人均能见到的耶稣的出现,上帝在新天新地,以肉眼可见的形式在人 

当中居住,以及所有的罪和忧伤都从这个世界上被除去了。 

 

很关键的也是,在使徒之后一代的初期教父从来没有讲过一次发生在公元 70 年的基督再来。如果这是过去派 

那样认为的决定性事件,人就会认为,教父会以此作为他们作品的其中一个主要话题。但事实上,他们对此甚至连 

提也没有提。 

 

一些极端的过去派人士说,对我们来说并不存在着将来的基督再来;我们没有基督的再来作我们的盼望。按 

照他们的观点,关于耶稣再来的所有预言都在公元 70 年应验了。我相信这种观点是非常错误,甚至是异端性的。 

圣经相当清楚地教导,耶稣要再来审判所有活人死人。这还没有发生。基督教教会的每一支都坚持这点,看这是一 

个有福的盼望,正如提多书 2:13 所言。极端过去派夺走了这盼望。 

 

已然与未然、 

 

在这所有关于基督再来和千禧年的谈论中,我们错过了其中一样最根本的圣经强调,就是我们自己是活在末世。 

希伯来书 1:2 说:“就在这末世,藉着他儿子晓谕我们,又早已立他为承受万有的,也曾藉着他创造诸世界。”这节 

经文里的“末世”是接着耶稣复活升天之后的时期。“末世”这个词是用类似的方法用在使徒行传 2:17,提摩太后 

书 3:1,以及彼得后书 3:3。正如无千、后千和过去派强调的那样,在某种意义上,上帝的国已经 降临。3 它由基 

督献上赎罪祭所建立,我们已经进入这国 (西 1:13)。然而在另外一种意义上,这国度仍是在将来的,正如我们 

按照主祷文祷告的那样,“愿你的国降临。”所以国度在这里是已然亦未然。末世已经到了,但还没有到。历史的成 

就已经在基督里发生了,但它还没有发生,因为还有更多的将要发生。这就是神学家所说的“已然与未然”的张力。 

 

耶稣通过献上赎罪祭,毁坏了罪的权势,然而罪将要依附着我们,直到他再来。他已经在根本上摧毁了撒但, 

但这胜利在主再来之前不会完全。 高曼(Oscar Cullmann)把这比作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开始进攻日和胜利 

日之间的分别。在开始进攻日,盟军进入法国,在根本上置第三帝国于死地,但经过好几个月艰苦的作战,纳粹才 

在胜利日投降。十字架就像开始进攻日,耶稣再来就像胜利日。我们活在这两个时候之间,总是在已然亦未然的张 

力中,在这段日子期间,我们还有很多的争战要对付。 

 

后千,无千和过去派强调已然,前千强调未然。平衡的末世论要看到这两方面的重要性。 

 

末世论和基督徒人生 

 

这一章的讨论,表明圣经的末世论有非常重要的实际影响。我承认,对如此多关于末世的教导是关注在事件 

顺序上,我是感到失望。我想自己更倾向后千,超过其他,但老实说,我认为圣经在事件的顺序上并不完全清楚。 

依我看,当圣经告诉我们基督再来时,它并不是给我们这个信息,好使我们能够把它写在一张图表上,看着事件发 

生。除了其他问题,这还是在满足我们理性的骄傲了。那么为什么圣经对末世讲了如此多的事情呢?这是让我们可 

以在耶稣再来的光照下,重新调整我们生活的次序。 

 

按我力所能及的看见,圣经每一处关于基督再来的经文,都是为着一个实际的目的而写的,而不是帮助我们 

发展出一套历史理论,而是为了鼓励我们顺服。这些教义在几方面鼓励我们顺服: 

 

第一,基督再来应该重新调整我们的优先次序。在彼得后书 3:11-12,使徒说:“这一切既都要如此销化,你 

们为人该当怎样圣洁,怎样敬虔,切切仰望上帝的日子来到。在那日天被烧就销化了,有形质的都要被烈火熔化。” 

(参见林前 7:26)。因为上帝要摧毁目前的世界,用新天新地代替,那么我们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呢?隐含的答案 

就是:不是那些极其关注物质,或者今生欢乐的人,而是那些对要存到永远的上帝的国大发热心的人。这不是说物 

质的事情是邪恶的,只是说我们应该为着上帝的旨意,而不仅仅是为我们自己的打算去使用这些事情。 

 

第二,如果我们迫切 等候基督再来,我们就应该洁净自己(彼后 3:12)。每一个基督徒都不仅要相信基督再 

来,还要切切 盼望他再来。在启示录结束的地方,教会祷告:“主耶稣啊,我愿你来。”但如果我们真的如此迫切 

盼望基督再来,如此热切盼望新天新地,我们就应该追求成为洁净,因为有一天,我们要来到上帝面前。约翰壹书 

3:2-3 说:“亲爱的弟兄啊,我们现在是上帝的儿女,将来如何,还未显明。但我们知道主若显现,我们必要像他。 

因为必得见他的真体。凡向他有这指望的,就洁净自己,像他洁净一样。” 

 

基督再来带来的另外一个伦理影响,就是它带来的鼓励。它让我们看到,我们今天为他所做的工不是徒然的。 

保罗在哥林多前书 15:58 说:“所以我亲爱的弟兄们,你们务要坚固不可摇动,常常竭力多作主工,因为知道你们 

的劳苦,在主里面不是徒然的。”这是在困难当中极大的安慰。这世上的事要被烧掉,但是我们为主所做的工,要 

结出果子直到永远。 

 

第四,我们不知道耶稣再来的时间,这本身就有伦理方面的影响,因为这种无知意味着我们必须随时为他的 

再来做好预备(太 24:44;帖前 5:1-10;彼前 1:7;彼后 3:14)。当他再来的时候,我们希望他看到我们是在我们 

的呼召中忙碌工作,在大使命的工作中工作。 

 

最后,当耶稣来的时候,我们要得到赏赐,我们应该在这地上努力工作,盼望得这赏赐。这赏赐要激励我 

们此时此地行善。在二十二章我提到圣经强调赏赐,有许多圣经经文强调这一点 (太 5:12, 46; 6:1-4;10:41-42; 

罗 14:10; 林前 3:8-15; 9:17-18,25; 林后 5:10;弗 6:7-8; 西 3:23-25; 提后 4:8; 雅 1:12; 彼前 5:4;约贰 8;启 

11:18)。再说一次,上帝并不要我们仅仅为了责任的缘故而尽责,而是要我们尽责时充分认识到,我们的父不仅 

在今生赏赐他的儿女(可 10:29-30),在永世他也赏赐。 

 

从圣经的强调,我要得出结论,上帝在圣经中如此多讲到耶稣的再来,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个教训洁净他百姓 

的心。在我们继续走在得荣耀的旅程中时,求他使用这个教训,洁净你我。 

 

第二十四章 那么我们该怎么活?1

第二十四章 那么我们该怎么活?1 

 

 

 

基督教伦理学被看作是一种用来决定哪些人、行为和态度是上帝所悦纳,哪些不是神喜悦的方法的神学, 

就是基督教伦理学。基督徒人生就是活在上帝的主权之下。我们尽义务的核心在于对上帝和对我们邻舍的 

爱,对此圣经以十诫进行概括。 

 

 

 

人有时认为伦理学和神学是很不相同的学科。但是很多伟大的神学著作,如加尔文的《基督教要义》和贺智的 

的《系统神学》,以及教会的要理问答,如《海德堡要理问答》和《韦斯敏斯德大小要理问答》,都包含对十诫的解 

释。当你思想这一点的时候,你能看出伦理学是神学确定的一部分。 

 

一个例子就是,像提摩太后书 3:16-17 这样的经文,是清楚教导圣经的目的是生出善行:“圣经都是上帝所默 

示的,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叫属上帝的人得以完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圣经 

的主题救赎,它本身不是因为自己的缘故而显得重要,而是因着被赎之人可以在他们的行为上荣耀上帝而显得重要: 

“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上帝所赐的。也不是出于行为,免得有人自夸。我们原 

是他的工作,在基督耶稣里造成的,为要叫我们行善,就是上帝所预备叫我们行的”(弗 2:8-10)。我们不是因行 

为得救,但我们得救,肯定是要有 好行为。 

 

另外,神学的一切都是伦理学。贯穿本书,我们一直在学习我们应该 信什么。这应该是一种伦理学的应该。 

肯定的是,如果要知道我们应该信什么,这很重要;那么知道我们应该做什么,这同等重要。确实,行这个范畴比 

信更广阔。信是我们行的其中一件事情。所以我们也许应该把伦理学看作是一门内容更广阔的学科,神学是它的一 

部分。但我认为应该把它们看成同等广阔,因为正如我在第六章论证的那样,神学是人把上帝的道应用在人生的一 

切领域。这定义既适用于神学,也适用于伦理学。所以我把伦理学定义为一种鉴别方式的神学,用于判别那样的人 

格,行为和态度可以蒙神祝福(,那样的则不蒙神悦纳)。2 

 

 

 

主权和伦理学 

 

伦理学和神学一样,是建立在上帝的主权之上的,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上帝如何治理我们的伦理生活 

 

上帝治理我们的伦理生活。这首先是通过他的掌管。上帝计划和掌管自然和历史,好让某些人的作为利于他 

的荣耀,其他的则并非如此。 

 

第二,通过他的权柄,他向我们清楚说话,告诉我们什么样的规范准则在治理着我们的行为。 

 

第三,通过他立约的同在,他自己委身,在我们伦理的行事为人中与我们同在,祝福我们的顺服,惩罚我们 

的叛逆。但他的同在也给我们提供了两种重要的伦理引导方法。第一,因为他与我们同在,他能作我们道德的榜 

样。“你们要圣洁,因为我耶和华你们的上帝是圣洁的”(利 19:2;参见太 5:48)。第二,他,唯独他,能给罪人 

提供行善的能力,救我们脱离罪的权势(约 8:34-36)。 

 

 善行的充分必要条件 

 

什么是善行?改革宗神学在回应“有德行的异教徒”这个难题时讲到了这个问题。改革宗神学教导说,人按 

本性是全然败坏的。这不是说我们坏到了极处,而是说我们不可能用我们任何的想法、言语或行为来讨上帝喜欢(罗 

 

 

 

 

2 以下大部分材料取自我所著的《基督徒人生教义》第三章(Philipsburg,NJ:长老会和改革宗出版社,2008)。 

 

8:8)。所以离开恩典,我们没有一个人可以在上帝眼前行任何善事。然而在我们身边各处,我们看到有非基督徒, 

他们至少看起来是在行善:他们爱他们的家人,努力工作,供应穷人的需要,向他们的邻舍表明爱心。按正常的标 

准,这些异教徒看来是很有德行。 

 

3 当然在某种意义上,恶行也导致上帝的荣耀,因为上帝使用人的恶,作成他美好的旨意(罗 8:28)。但是恶人不打算用他的行为荣耀上帝。 

所以林前 10:31 既讲行为,也讲动机。参见太 6:33。 

 

4 范泰尔在他写的 《基督教-有神论伦理学》(未出版,den Dulk 基金会,1971)中,首次通过这种认信三重组合的意义来思考伦理学方法论 

的问题。我要带着感激之情承认,他对我在这方面论述表达的影响。事实上,范泰尔的讨论是在本书所有三重组合背后,以及我的主权神学系 

列中的起因思想。 

 

然而改革宗神学对这些正常的标准发出质疑。它承认不信的人经常作出贡献,改良社会。这些贡献被称作“公 

民之义”(civic righteousness )。然而他们的公民之义并不讨上帝喜悦,因为它完全没有三种特征: 

 

未重生之人所行的事,按事体的本身来说,虽然是上帝所吩咐的,对己对人都有益处,但并非出自信仰所洁净的心,也不 

是按照正当的方法,即根据上帝的话所行的,没有荣耀上帝的正当目的;所以这些行为是罪恶的,不能讨上帝的喜悦,也 

不能叫人有从上帝领受恩典的资格。然而他们若忽视善行便更为有罪,不讨上帝的喜悦。(韦斯敏斯德信条 16 章第 7 条) 

 

请注意这三个必需的要素:(1) 被信仰洁净的心, (2) 顺服上帝的话语,(3)正确的目的,就是为了上帝的 

荣耀。 

 

善行的第一个元素,很清楚是圣经所强调的。韦斯敏斯德信条引用了希伯来书 11:4 和一些其他经文。我们 

也想起罗 14:23,它说:“凡不出于信心的都是罪。”在耶稣与法利赛人的辩论中,我们也明显看到,我们的义绝不 

可仅仅是外表的 (请特别看太 23:25-26).。圣经在描述善行一定要有内在动机时,不仅是在指信心,也是特别在 

指爱,正如哥林多前书 13:1-3 和许多其他经文讲的那样。我们从这些经文学到,对善行来说,爱不仅是必要的, 

也是充分的;这就是说,如果我们行为的动机是真实爱上帝,爱邻舍,那么我们就是完全了律法(太 22:40;罗 

13:8;加 5:14)。 

 

按照韦斯敏斯德信条的陈述,善行的第二个元素,就是顺服上帝的话语,顺服他的律法。请注意前面一部分 

提到顺服上帝话语的重要性。肯定的是,顺服上帝的话语,这是善行的一个必要条件,因为不服上帝的律法,这正 

是罪的定义(约壹 3:4)。它也是一个充分条件;因为如果我们完全顺服上帝,我们就是做了要在他眼前显为善所 

需的一切。当然,在上帝的命令中,有他发出的爱的命令(见上一段),以及寻求他荣耀的命令(见下一段)。 

 

第三个元素就是正确的目的,为了上帝的荣耀。伦理学的著作经常讨论人的至善(summum bonum)。在我 

们的伦理行为中,我们在努力成就什么?许多世俗的作家说,这目的就是欢乐,或者人的幸福。但圣经说,在我们 

做的每一件事上,我们都应该追求上帝的荣耀(林前 10:31)。很肯定的是,任何行为如果要成为善行,就一定要 

荣耀上帝;所以追求上帝的荣耀,这是善行的一个必要条件。如果一件行为是荣耀上帝的,那么它就是善行;所以 

这是一个充分条件。3 

 

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善行具有三个必要和充分的条件:正确的动机,正确的标准和正确的目标。4 正确的 

动机对应的是立约同在这个主权属性,因为是住在我们里面的上帝的灵,把信和爱放在我们心里。正确的标准明显 

是对应权柄这个主权属性。正确的目标对应掌管这个主权属性,因为是上帝的创造和护理,决定了行为是导致还是 

不导致上帝的荣耀。上帝决定我们行为的后果,他决定什么样的行为导致我们的“至善”。 

 

 行善的圣经根据 

 

圣经基本上使用了三种方法鼓励信徒行善。 

 

救赎历史。 首先圣经诉求于救赎历史。这是十诫本身的主要动机:上帝救赎以色列脱离埃及的奴役,所以他 

们应当顺服。在新约圣经中,圣经作者经常敦促我们说,因着基督救赎了我们,我们就当行善。耶稣亲自敦促门徒 

“彼此相爱。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 (约 13:34)。耶稣的爱,最终显明在十字架上,这爱命令我们 

 

5 这种激励并不是约翰·派博所说的那种“欠债人伦理”,按照这种伦理,我们行善,是出于一种虚妄的努力,企图为着我们得救向上帝还债。 

当然,我们永远也不能成功还债,我们也不应该尝试这样做。见派博所著《凭对将来蒙恩之信生活的洁净大能》(Sisters,OR:Multnomah, 

1995),以及在《弟兄们,我们不是专业人士》(Nashville:Broadman,2002)中 33-38 页的总结讨论部分。但感恩仍是对上帝在基督里赐 

给我们恩典的唯一合法回应。 

 

6 这就是在上一条注解中提到的书中,派博所说的“将来蒙恩”。 

 

 

 

 

 

彼此以爱作为回应。另外一个广为人知的呼吁是在西 3:1-3:“所以你们若真与基督一同复活,就当求在上面的事。 

那里有基督坐在上帝的右边。你们要思念上面的事,不要思念地上的事。因为你们已经死了,你们的生命与基督一 

同藏在上帝里面。” 

 

基督死的时候,我们向罪死了,基督复活的时候,我们复活归入义。我们在基督的死和复活上与他联合。所 

以这些历史事实是有道德含义的。我们应当按着我们与基督一同复活时,上帝的恩赐赐给我们的那新生命生活 (也 

见罗 6:1-23;13:11-12;林前 6:20;10:11;15:58;弗 4:1-5, 25, 32;5:25-33;腓 2:1-11;来 12:1-28;彼前 2:1-3; 

4:1-6。) 

 

海德堡要理问答强调我们的善行是出于感恩。它们不是企图要得到上帝的眷顾,而是对他已经向我们显明的 

眷顾作出感恩的回应。5 但我们对救赎历史的关注并不是局限在过去,它也是对上帝在将来要为我们成就的事的预 

见。 上帝关于将来祝福的应许,也激励我们顺服他。耶稣命令我们“要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这些东西都要加 

给你们了”(太 6:33)。6 这激励是强调上帝的掌管,因为历史是上帝掌管的领域,是他永恒计划的成就。 

 

上帝诫命的权柄。圣经也呼吁我们留心上帝的诫命,以此激励我们行善。耶稣说他来不是废掉律法,而是成 

全律法。“所以无论何人废掉这诫命中最小的一条,又教训人这样作,他在天国要称为最小的。但无论何人遵行这 

诫命,又教训人遵行,他在天国要称为大的”(太 5:19)。 

 

所以耶稣和使徒在传道的时候,经常诉诸于律法的诫命,以及他们自己的命令(也见太 7:12;12:5;19:18-19; 

22:36-10;23:23;路 10:26;约 8:17;13:34-35;14:15, 21;罗 8:4;12:19;13:8-10;林前 5:13;9:8-9;14:34, 

37; 林后 8:15;9:9;加 4:21-22;弗 4:20-24;6:1-3;帖前 4:1;提后 3:16-17;多 2:1;雅 1:22-25;2:8-13; 

彼前 1:16;约壹 2:3-5;3:24;5:2)。 

 

上帝的诫命足以让我们承担一种义务。我们其实不需要别的动机。但上帝也赐给我们其他动机,这是因为我 

们堕落了,因为他爱我们,以我们为他救赎的儿女。 

 

这种激励反映出上帝权柄的主权属性。我们要顺服他,很简单这是因为他有权要我们绝对顺服。 

 

圣灵的同在。第三,圣经呼召我们根据圣灵在我们里面的作为,过敬虔的生活。这种激励是建基于上帝同在 

的主权属性。保罗说:“我说,你们当顺着圣灵而行,就不放纵肉体的情欲了。因为情欲和圣灵相争,圣灵和情欲 

相争。这两个是彼此相敌,使你们不能作所愿意作的” (加 5:16,17)。 

 

上帝把他的灵放在我们里面,为要赐给我们新生命,所以也赐给我们新的伦理愿望。在我们各样的冲动中还 

有冲突,但是我们有资源去听从圣灵的愿望,而不是肉体的愿望。所以保罗诉诸于上帝通过重生和成圣,在我们里 

面作成的改变。在以弗所书 5:8-11,他这样说:“从前你们是暗昧的,但如今在主里面是光明的,行事为人就当像 

光明的子女。光明所结的果子,就是一切良善,公义,诚实。总要察验何为主所喜悦的事。那暗昧无益的事,不要 

与人同行,倒要责备行这事的人。”在接着的经文中,保罗继续论述这种改变带来的伦理方面的结果。请也比较罗 

8:1-17 和加 5:22-26。 

 

总而言之,圣经通过救赎历史、上帝的诫命和圣灵在我们里面的作为,鼓励我们行善,这些分别对应的是上 

帝掌管、权柄和同在的主权属性。 

 

 

 

 基督教伦理学的类别 

 

这三种动机使基督徒思想家发展出三种主要类别的基督教伦理学:诫命伦理学(command ethics),叙述伦 

理学( narrative ethics)和德行伦理学(virtue ethics)。诫命伦理学强调上帝道德律的权柄,叙述伦理学强调 

救赎历史,通过叙述救赎的故事教导伦理。德行伦理学讨论的是重生之人的内在品格,关注列在如罗 5:1-5;加 

5:22-23 和西 3:12-17 这些经文中的德行。 

 

7 我要感谢我的同事凯德教授,是他让我留意到这些经文。 

 

有时候写书的人会把这些伦理学彼此对立,定出一样超越其他两样。对于这种论证,我看不到有何圣经依据。 

正如我们看到的,圣经使用所有这些方法来激励义行,我们很难理解,没有其他,任何一种能怎样发挥功用。定义 

德行,使我们能衡量叙述中的人物的表现的,是上帝的诫命。向我们表明上帝怎样救我们脱离罪,使我们能发自内 

心遵守他的律法的,是叙述。德行定义当一个被赎之人从心里顺服上帝的时候,他会是什么样子。 

 

 

 

 真正要紧的是什么 

 

在圣经伦理学的实际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到同样的三重架构。让我们首先来看看使徒保罗所说,为要表明基督 

徒人生最大优先次序的话。在这些经文中,他是在与犹太主义者作斗争,这些人认为,人要进上帝的国,就一定要 

受割礼。他回答,受割礼和不受割礼都不重要,反而下面的是重要: 

 

受割礼算不得什么,不受割礼也算不得什么。只要守上帝的诫命就是了。(林前 7:19) 

 

原来在基督耶稣里,受割礼不受割礼,全无功效。惟独使人生发仁爱的信心,才有功效。(加 5:6) 

 

受割礼不受割礼都无关紧要,要紧的就是作新造的人。(加 6:15) 

 

 

 

正如我们前面讨论的,哥林多前书 7:19 提到守上帝的诫命,它是对应权柄这个主权属性。加拉太书 5:6 的“ 生 

发仁爱的信心”,是圣灵在我们里面的工作,指的是上帝立约的同在。加拉太书 6:15 中“新造的人”是耶稣的受死 

和复活带来极大的救赎历史的改变,是上帝对历史主权掌管的大能作为。7 

 

 

 

 伦理判断中的因素 

 

假设你是一位牧师,或者是一位辅导员,某人带着一个伦理难题,来到你的办公室。基本上你需要讨论三件 

事:处境,上帝的话语,以及咨询者本人。 

 

通常我们会首先问关于处境的问题:“你有什么问题?是什么事让你来看我?” 这个问题终极来说是上帝掌 

管这个主权属性的问题,因为是上帝让这是在处境中发生。 

 

然后我们问:“上帝的话语对这个问题是怎么说的?”这种讨论涉及上帝权柄的主权属性。 

 

第三,我们关注咨询的人,问他或她需要怎样改变,把上帝的解决之道应用到这问题上。在这一点上,我们 

是特别思想上帝在个人身上的同在。如果这个人是非基督徒,那么很明显,他首先需要被上帝的灵重生,然后他才 

能把上帝的话语应用到他生命中。如果这个人是一位信徒,他可能需要在某些方面长进,然后才能处理他面前的这 

个问题。 

 

我们在这样的交谈中会注意到,这些题目中的每一个都会影响其他两个。我们开始的时候可能会看到一个“表 

述问题”:“我的妻子整天生气。”但随着我们继续去关注上帝的话语,对圣经有更好的理解,我们对这个问题也会 

有更正确的认识。例如圣经告诉我们,在除去别人眼中的刺之前,我们首先要除去自己眼中的梁木(太 7:3)。来 

咨询的这个人终于发现,是因为他惹动了他妻子的怒气,她才愤怒。所以问题现在不仅在于她,也是在于他。思想 

上帝的话语,这改变了我们对问题的看法。 

 

但这对问题新的认识,催逼我们去看比在一开始时想到的更多和不同的圣经经文。随着我们对问题有更正确 

的认识,我们对圣经与这问题的关系也有了更正确的认识。圣经和处境是互相光照的。 

 

当我们去问第三个问题,要这个来咨询的人反省他自己里面的事情时,他可能会看到,在他自己里面有比惹 

妻子生气更多的问题。所以问题、上帝的话语和咨询的人都彼此光照。显然,除非你通过加尔文所说的“圣经的目 

镜”来看待你的问题,否则就不能充分认识你的问题,或者你自己。除非你看到你自己是问题的一部分,否则你就 

不能认识这个问题。 

 

除非你能运用上帝的话语,除非你看到它是怎样应用在这样或那样的处境当中,否则你就不能正确认识上帝 

 

的话语。这一点更难,但我认为它很重要。如果某人说,他明白“不可偷盗”,但不晓得这条诫命是应用在什么样 

的处境中的(比如贪污、逃税,在商店里偷东西),那么他还没有真正明白圣经的诫命。明白圣经,明白它的含义, 

就是把它应用到处境当中。一个明白圣经的人,就是一个能用圣经回答他的问题,引导他的生活的人。正如我在第 

六章论述的那样,神学就是应用。 

 

 

 

 伦理学的视角 

 

总体而言,伦理判断总是涉及由一个人把一种规范准则 应用到一种处境当中。这三个因素可以被看作是研 

究伦理学的总体视角点,就像我在第一章论证的那样,可以根据三种视角来看待神学。 

 

情况处境的视角。根据这种视角我们来审视处境,问题。这学习关注的是上帝在创造和护理中的作为,这 

些使得情况处境出现的作为,所以就涉及上帝掌管的主权属性。情况处境的视角会问,成就上帝旨意的最好方法 

是什么?就是问,我们怎样看待目前的处境,把它改变,让上帝更多的旨意可以成就? 

 

上帝终极的旨意就是他自己的荣耀(林前10:31)。但是上帝也有更具体的目标:用人遍满和治理这地(创 

1:28),把福音传给万民,牧养他们(太 28:19-20); 他国度的成功(太6:33)。 

 

情况处境的视角探讨的是我们行为的结果。在情况处境这个视角之下,我们会问,如果我们做这一件事, 

这会促进上帝的荣耀,以及他对他百姓的祝福吗?这样,我们是在寻求那达到讨上帝喜悦目的的最好方法。我们 

可以把从这个视角出发的伦理学称为基督教目标伦理学(teleological ethic),或结果伦理学 (consequential 

ethic)。 

 

规范准则的视角。在规范准则视角下,我们更直接关注圣经。我们的目的就是决定我们的责任,我们的伦 

理规范,我们的义务。这样,我们把我们的问题带到圣经中,问圣经对这个处境是怎么说的?在这一点上我们诉 

诸上帝权柄的主权属性。因为我们关注的是责任和义务,我们可以把这种视角称为基督教义务伦理学 

(deontological ethic)。 

 

存在动机的视角。 存在动机的视角关注伦理行为者,尝试要了解做什么的那个人。在这种视角之下,伦理 

问题变成了,如果我要行出上帝的旨意,我一定要如何改变?在此关注点是内在的,是检查我们与上帝内心的关 

系。它涉及我们的重生,我们的成圣,我们内在的品格。这些都是上帝在我们里面主权同在的结果。 

 

 

 

 视角的相互依存 

 

我们看到了,对我们的处境、规范准则和自我的认识是互相依存的。除非你了解圣经对一种处境是怎样说 

的,除非你了解在这处境中你自己的角色,否则你就不能完全了解这处境。离开圣经,离开那是你所处环境的处 

境,你就不能完全认识你自己。除非你把圣经应用到处境当中,应用到你自己身上,否则你就不能明白圣经。 

 

所以情况处境的视角包括了另外两种视角。当我们正确明白处境,我们就看到圣经和自我是这处境中的要 

素,是要考虑的事实。所以如果不考虑其他两个因素,我们就不能正确评估处境。 

 

规范准则的视角也类似:认识圣经,就是认识它在处境和自我身上的应用。 

 

存在动机的视角也类似:当我们问关于我们内在生命的问题时,我们发现处境和上帝的启示都是我们个人 

经历的要素,离开了它们,我们就不能认识自己。 

 

每一种视角都一定要考虑其他两种,每一种都包括其他两种。你可以把伦理学的内容看成是一个三角形(见 

表二): 

 

 

 

 

 

表二(Figure 2) 

 

 规范准则的视角(Normative Perspective) 

 

 

 

 

 

 

 

情况处境的视角(Situational Perspective) 存在动机的视角(Existential Perspective) 

 

 

 

你可以从任意一个角开始研究这伦理三角。但随着你在这三角形内进深,你最终会遇上其他的角。这就是说, 

如果你开始研究情况处境,你最终会发现,自己是在研究规范准则和伦理行为者。从其他角出发也是如此。 

 

这就是我用“视角”这个词来描述这些方法的原因。我认为它们并不是伦理学的一部分,尽管你是可以 

把这个三角形分成三个不同的部分,首先看一部分,然后第二部分,然后第三部分。这是不行的,不看规范准 

则,你其实是不能研究处境的,其余也是如此。 

 

这三角形代表伦理学的整个课题内容,三个角代表进入这个课题内容的不同入口,不同的强调点,不同 

的开始问题。但是目标总是在看待任何伦理问题时要覆盖整个三角形。 

 

那么到了最后,这三个视角是碰在一起的。对处境的真正认识,不会与对上帝的话语,或者对自我的真正 

认识相矛盾。对每一样的真认识都包括对其他的真认识。 

 

但如果这三样最终是相同的,那么我们为什么需要三样,而不是仅仅一样?原因在于我们的有限和罪。上帝 

从每一个可能的视角,同时知道所有的真理。他知道对于那只在我窗框上的蜗牛来说,这宇宙是什么样的。但你我 

是有限的,不是全知的。我们只能一次看到一部分的事实。这就是说,我们只能一次从一个视角看世界。出于这个 

原因,从一个视角前换到另外一个视角,这对我们来说是好的。就像盲人摸大象,从腿转移到鼻子,躯干,头和尾, 

为的是对大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同样我们需要从一个视角转移到另外一个视角,对上帝的世界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而在亚当里我们都是罪人。按照罗马书第一章的说法,这意味着我们有压制真理,把真理变成虚谎,企图把 

上帝推出我们认识之外的倾向。拯救把我们改变到了一个不同的方向,所以我们能寻求真理。但是罪在我们思想和 

内心里继续存在,这意味着我们需要不断检查自己,多重的视角对于这样做很有帮助。 

 

在伦理学方面,我提到的这三种视角对我们特别有帮助。它们起着彼此制衡的作用。规范准则的视角可以纠 

正我对情况处境的错误认识。反过来也是如此:当我更清楚明白规范准则应用到其中的情况处境时,我对规范准则 

的认识就得到提高。对于存在动机的视角来说,它同样也需要作必要的修正。 

 

多重视角并不是相对主义。我不是说任何观点都是一种正确的视角。在伦理学,以及在其他学科中存在着绝 

对的对与错。我在上面列出的过程,是帮助我们发现这种绝对对与错的一种方法。 

 

圣经本身是绝对正确的:是受上帝的默示,无谬无误。但是我们对圣经的学习是会出错的。要正确认识圣经, 

我们需要圣经以外的资料,包括对希伯来文和希腊文语法的认识,对古代历史的认识,对人提出关于圣经的当代疑 

问的认识。 

 

伦理生活 

 

到目前为止,我们讨论了方法论,就是基督徒用什么方法作伦理决定的问题。但是我们也应该想一点关于圣 

经伦理学实际内容的问题。这就是说,圣经是怎样教导上帝的诫命,我们的伦理处境,还有作为伦理行为者的人的? 

 

我们研究讨论了圣经的神学带来的许多伦理影响。在第四和第五章,我们思考了圣经的权柄,上帝为一切人 

的生活设立的终极规范准则。在第七章,我论证说,上帝的形象样式既是一个事实,也是一种规范准则,所以我们 

根本的责任就是反映出上帝的形象样式,要与他相似(利 19:2;太 5:48)。这特别意味着,我们要像基督一样, 

像他爱我们一样彼此相爱(约 13:34-35)。 

 

从第八到第十一章,我讨论了罪和救赎。靠我们自己,我们不能顺服上帝。但因为他已经差派了他的儿子为 

 

 

8 见第九章中对这种立约文书文字结构的分享,以及作为主记载下来的话语,上帝百姓的根本宪章,它所具有的重要性。 

 

9 我同意《韦斯敏斯德大小要理问答》的说法,认为尽管第五条诫命具体只是指向父母,但它的原则扩展至忠诚、爱和权柄的所有其他人际关 

系,比如教会(按照圣经,这是我们扩展的家)和国家。这些要理问答也类似地把其他诫命读解为包含着扩展到字义之外的各样原则。 

 

我们死,复活,我们也向罪死了,与他一同复活,有生活的新样式(罗 6,西 3:1-3)。所以我们可以对罪说不,可 

以在今生服事上帝,尽管我们做得并不完全。 

 

上帝的国也藉着基督临到,正在临到,将要临到(第十一章)。我们的工作就是在这地上“求上帝的国和他的 

义”(太 6:33)。 

 

在十四章,我强调基督徒人生特别是相信和悔改的人生,它是相信上帝的应许,按这些应许行事,越来越转 

离罪,盼望那将要来的荣耀。在十八到二十一章,我强调基督徒人生是在基督身体里与其他人分享的人生。我在第 

十九章特别强调上帝的使命,就是文化使命和大使命的中心地位。在二十三章,我强调圣经的末世论,那关于末日 

的教训,是一种洁净人的教训。他再来的时候,我们努力要顺服,我们盼望得到他的赏赐。所以基督教伦理学指向 

过去(我们按着上帝的形象样式被造,耶稣救赎的工作),现在(在现在求上帝的国)和将来(盼望耶稣再来,在 

新天新地义的完全)。 

 

 

 

主的诫令 

 

我也要简单总结上帝命令我们做的事。为这目的,有时被称为十诫的十条诫命(出 20:1-17;申 5:1-21)是特 

别有用。这些命令是上帝与在摩西之下的以色列立约的立约文书的一部分8,圣经其它经文指向这些诫命。耶稣的 

登山宝训(太 5-7)主要是对这些诫命更深含义的解释。在太 19:17-20,耶稣使用十诫的诫命,告诉一位有钱的少 

年人,他对上帝当尽义务的实质是什么 (也见罗 13:8-10 和雅 2:10-11) 。 

 

正如耶稣所说(太 22:36-40),最大的诫命就是尽心爱上帝(申 6:4-5),爱人如己(利 19:18)。这概括了律法 

和先知书,强调了新约圣经常见的主题,就是爱完全了律法(13:8, 10;西 3:14)。所以十诫讲到爱上帝(第一到 

第四条诫命),爱我们的邻舍(第五到第十条诫命)。 

 

我们通过唯独敬拜上帝,弃绝所有其它的上帝和主(第一条诫命),按照他的心愿,而不是按照我们自己拜偶 

像的做法来敬拜他(第二条诫命);只是按照对上帝的名的圣洁的完全认识来使用上帝的名(第三条诫命);承认安 

息日是安息和敬拜他的日子,不作自己的事(第四条诫命),以此来爱上帝。 

 

我们通过孝敬我们的父母,尊荣在我们之上所有其他有权柄的人(第五条诫命)9;敬畏人的生命,按照上帝 

的看法看它为神圣(第六条诫命);尊重婚姻的床(第七条诫命),其他人的财产(第八条诫命),事实(第九条诫 

命);保守我们的心,对抗那导致破坏其他诫命的愿望(第十条诫命),以此来爱我们的邻舍。 

 

第二十五章 归纳与总结1

第二十五章 归纳与总结1 

 

上帝的主权在福音的整个信息中居中心地位,对认识和应用这信息大有帮助。他的主权激励我们来认识、 

教导和消化这信息。愿他的灵继续恩待我们,使他的话语在我们心里生出敬虔,在世界范围延伸他的国 

度,彰显他的荣耀。 

 

这本关于系统神学的书,实际上是一本关于上帝的主权、它的运作展开和实施应用的书。我们现在对已经学过 

的进行归纳,我要再次把焦点集中在上帝的主权上。我们在第一章看到,“主”这个词包有三个特别的含义:他 

对全宇宙的“掌管”或“能力”,这如此之大,如此广泛,他是“随己意行作万事”(弗1:11),然后是他的“权 

柄”,他有权得到所有他所造的人的顺服。最后是他立约的同在,在当中他接受被造之人作属于他自己的人,应 

许与他们同在:既是在地域上俯就亲近他们,也因着深切关心他们而亲近他们,祝福他们,当然,有时候也咒诅 

他们。 

 

在第六章,我把这个模式综合起来,说我们可以从三个视角来看关于上帝、关于世界的任何事物。从情况处 

境的视角看,就是联系上帝掌管的能力,他创造世界,用他的护理维持世界的能力来看事物。每次我们看一个情况 

处境,一个事实,一件事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是在关注上帝的能力,因为是上帝的能力使这事实得以存在,使之成 

为它现在的样子。情况处境的视角涵括了一切。一切事情都是我的情况处境、我的环境的一部分。但情况处境的视 

角关注世界,把世界看作是在上帝主权控制之下的一系列现实。 

 

但还存在着其他的视角,其他看待任何事物的方法。其中一样就是规范准则的视角,就是把一切事情看成是 

上帝主权权柄的表现。在此我们要问,我们从上帝创造中的一切,上帝对我们旨意、他的命令、他的心愿、他的 

规范、他的规则或律法中我们学到了什么事情呢?正如每一件事都是情况处境视角的一部分,同样每一件事情都 

是规范准则视角的一部分,这就是说,每一件事都启示了上帝的规范准则。我们有义务按照现实、按照真理、按 

照存在的一切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这就是神学家要区分特殊启示和普遍启示,以及我称之为实存启示,但大多数 

神学家称为光照的原因。这三个类别包括了一切,所以一切都是规范准则。当然,圣经,这书写下来的上帝的话 

语,在所有的规范准则中举首要地位,因为上帝已经把圣经赐给我们,作为书写下来的教会的章程,作为恩典的 

信息,纠正我们从其他来源领受的扭曲真理。 

 

然后是存在动机的视角。按照这种视角,我们把一切看作是自己的一种经历。我们知道的每一件事,我们遇 

到的每一件事,都是这经历的一部分。按照这种视角,我们是特别把每一件事与上帝同在 的主权属性联系起来, 

看待一切。因为要正确认识自我,这就总要按照我们与上帝密切的关系来看自己。 

 

但请记住,对事实的每一种视角看法都包括了整个事实;所以每一种视角都包括了其他两种视角。没有正确 

的思维规范准则,你自己的思想不正确运行,你就不能认识情况处境。不认识怎样把上帝的规范准则应用到情况 

处境和你自己身上,你就不能明白上帝的规范准则。不认识你与你的处境环境的关系,不认识上帝的规范准则启 

示,你就不能认识你自己。 

 

尽管我认为,这三种视角对研究系统神学和伦理学(二十四章)来说是有用的,但我并不打算定任何不买这 

账,不接受这种观念的人为有罪。 这是一种新的做事方法,我并不期望每一个人都依照这种方法。不同的人用不 

 

1  

 

 

同的方法组织圣经的真理,就像人会把蛋糕切成不同的大小形状一样。一般而言,有不同方法,这是好事。有时, 

在压倒一切的骄傲瞬间,我以为我这三种视角是对圣经真理基本结构的深深洞见,极了不起。但大部分时候,我 

只是认为它们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工具,是用来悬挂真道教义的一套钩子。所以我打算在这一章使用这种工具,用 

来唤醒你的回忆,帮助你归纳,也希望帮助你吸收学到的事情。 

 

在第二章,我提出圣经是用三种方法来描述上帝:按情况处境的视角来说,是描述他的作为,他大能的工作; 

从规范准则来看,提供了对他具有权柄的描述;从存在动机来看,让我们一瞥(记住,是一瞥,而不是让我们看 

到一篇论文)三位一体自身内部亲密的关系。 

 

上帝的作为可以分成救赎(存在动机),他掌管世界的作为(情况处境),以及他的定旨(规范准则)。在 

此我们看到三样当中的三样。上帝藉此掌管世界的作为,就是创造、护理和神迹。我把创造看作是规范准则,因为 

它界定了世上万物的本质。护理是情况处境,因为它包括了世上发生的一切。神迹是存在动机,因为它生动表明上 

帝在他的世界中的存在。但是在创造——护理——神迹这整个一组中的每一个事件,都做了三样事情:启示上帝的 

目的和旨意(准则),表现上帝的能力(处境),使上帝与我们亲近(同在)。对神迹来说,这特别明显,因为大 

部分新约圣经描述神迹的词是迹象(规范准则的启示),奇事(引发出一种关乎个人,存在动机性的回应)和能力 

(情况处境的功效)。 

 

然后我们讲了圣经对上帝充满权柄的描述。作为一个整体,我把它们归于规范准则的视角。但在这一组里有 

细分,其中又分成三种视角。这些描述包括上帝的名(规范准则,因为它们如此根本),他的形象(存在动机, 

因为它们用最位格化的方式把他表现出来),还有属性(情况处境,因为这些简要说明了关于他的各样事实)。 

 

当我们关注属性的时候,我也把这些分成三组。有爱、知识和能力的属性,是相当明显配合三种视角的。在 

这些属性当中,上帝的爱是忠心,行动和感情。你看到这三个视角,在我们思想爱的时候提供了一种很好的平衡 

吗?一些人把所有的强调都放在感觉上,一些人则强调行为,如帮忙倒垃圾,一些人强调实现誓言和责任的观念。 

但爱是所有这三样。这三个视角警告我们,不要在我们思想和生活方面有不平衡的地方。 

 

上帝的知识和我们的知识一样,涉及一个主体,一个客体,一套规范。主体是认识的人,客体是他所认识的, 

规范是规则或定律,让我们知道什么时候主体认识了客体。这符合哲学对知识的定义,即知识是有理据的真信念。 

信念是存在动机,真实是情况处境,理据是规范准则。但在这里,关于上帝的知识很特别的事情就是,主体、客体 

和规范都是属上帝的。上帝认识完全他自己,他自己就是主体。他完全认识客体(上帝和世界),因为他认识他自 

己,他通过认识他自己来认识世界。他认识世界,因为他认识他自己对世界的计划。所以毫无疑问,他认识将来, 

认识将来的每一刻。所以主体是上帝,客体是上帝,规范也是属于上帝的。 

 

类似,上帝的能力也表明了他的主权。在这里我不会把它分成三部分,但我只是要指出,上帝的能力是主的 

能力,对他的创造行使完全的掌管和权柄,在当中有完全的同在。我已经提出,他超越性的属性,如永在、无限和 

不可见,可以按照能力来加以理解:永在是他对时间的主权掌管,无限是对空间的主权掌管,不可见是对光的主权 

掌管。我们绝不可认为上帝是脱离这个世界,或者如此超越,以致我们不能认识他。他的超越是他的王权,他的主 

权,所以这意味着在他和我们之间存在着一种亲密的关系。 

 

也许这些三的终极来源,就是三位一体的教义。按本质,上帝是三在一中,三个位格,在独一上帝之内。我 

倾向认为圣父是规范准则的位格,因为他是制定宇宙永恒计划的那一位,并且差派他的儿子进入这个世界。圣子是 

进入我们的情况处境,成就他父的计划的那一位,所以我把他和上帝的掌管,或者情况处境的视角联系在一起。圣 

灵是来和我们在一起,在我们之内的那一位,所以他适合那我们一直在说的存在动机的视角。但这些充其量不过是 

粗略和现成的区分而已。要记住,三位一体是完全为一的。父在子里面,子在父里面。圣灵是上帝的灵,是基督的 

灵。在每一件事情上,这三位互相合作。不管一位做什么,另外两位是和他一道做的。所以上帝是完全的一,也是 

完全的三。我们对这个极大奥秘的认识只是到此为止。尼西亚信经信条式的陈述可以帮助我们:独一上帝,三个位 

格。除此之外,我们一定要在本质和智慧都远超我们之上的上帝面前俯伏。 

 

在第四和第五章,我们看到上帝的话语是主的话语。当上帝说话的时候,他是带着掌管的能力,至高的权柄, 

与我们有如此亲密的同在,以致他住在他的话语中,与他的话语同住,对于所有形式的上帝启示来说,情况都是如 

此。我们通常把他在这个世界上的启示称作普遍启示。这启示正如罗马书第一章指出的那样,是清楚表明了上帝的 

存在,他的本质,他的道德标准,以及因着我们违反了这些标准,他对我们生发的忿怒。特殊启示是上帝藉着先知 

和使徒,藉着他们的写作而发出的启示。它告诉我们许多普遍启示对我们说的同样的事,并且讲得更多:它告诉我 

们关于藉着耶稣基督得救的事。然而,在有时被称为光照的实存启示中,圣灵进入我们的心,使我们能够明白、相 

信和遵守上帝的普遍启示和特殊启示。普遍启示是情况处境,特殊启示是规范准则,实存启示当然就是存在动机。 

 

在这启示的复杂体系中,对我们最重要的上帝的话语,当然就是圣经,那被写下来的上帝的道。上帝的心意 

不是用口传的传统,而是用一份书写下来的文件来治理他的教会,他是这份文件的作者。圣经是我们的立约文书, 

是上帝国度的书面宪章。我们认为从任何其他来源认识的每一件事情,都一定要受圣经的检验。 

 

然后在第七章,我们问圣经对于我们自己有什么教导。我们首先有上帝的形象样式。所以我们是反映出他的 

所是。正如他是主,他指派我们作服事的主,在他之下管理世界。我们也要掌管这地,对此形成有权柄的认识,使 

我们散布到全世界。另外一种看待这个问题的方式,就是说我们要作上帝之下的君王、先知和祭司。照样,我们承 

受上帝的形象样式,是在有形方面反映出上帝的能力;在职分方面传达上帝的权柄,在伦理方面反映出上帝在圣洁、 

良善和公义中的同在。 

 

罪是对上帝形象样式的扭曲,但并没有完全把它消除。因着我们干犯了上帝的规范准则,罪就带来了罪咎; 

从上帝大能的手中带来惩罚;它带来污染,一种在我们心中持续的道德玷污。就这样,罪的三种后果是表现在规范 

准则,情况处境和存在动机方面的。终极来说这惩罚就是死亡。死亡也有三个层面。它是法律性的(规范准则的定 

罪),灵性方面的(存在动机的污染,失去任何行善的能力),心理——生理方面的(情况处境,身体的死,身体 

与灵魂分离)。 

 

上帝怎么会容许罪和它的后果进入世界?在第八章,我们思想了罪恶的难题。我认为圣经对此有三个回应。 

第一,在规范准则方面:上帝设立了善恶的标准,没有人有权利为此控告上帝。第二,在情况处境方面:他应许总 

要在恶中带出善来,这到了如此程度,以致我们要认识到,他即使容许恶的存在,也是在行善。第三,存在动机的 

回应:他除去我们的愁苦和眼泪,有一天我们要围绕他的宝座,赞美他的公义。有一天他要除去我们的悲哀,我们 

不好的感情,我们对上帝的怒气。我们的心要被改变,所以我们不再会抱怨。 

 

在第九章,我们关注盟约。我们看到主 上帝作为他与我们盟约关系的头而具有的名。盟约是上帝计划把我们 

带出罪,进入救恩的方法。在盟约中,他建立与他子民的一种关系,说:“我要作你们的上帝,你们要作我的子民。” 

他宣告说:“我要与你同在”,这是以马内利的应许。他与亚当、诺亚、亚伯拉罕、摩西、大卫立约,他藉着耶稣 

与他的选民立定新约。 

 

这位奇妙的以马内利,“我要与你同在”,当然就是动机视角标准的范例。上帝的盟约也包括律法,那规范 

准则,上帝在律法当中告诉我们该如何活在与他的关系中。盟约包括施恩拯救的应许,是给那些身处这关系,满足 

律法条件的人的。在新约中,耶稣为我们满足这些条件。 

 

所以很重要的是,我们在第十和第十一章仔细看耶稣。第一,正如迦克墩信经所说,耶稣是完全的上帝和完 

全的人,同在一个位格之内。我们可以把他的神性看作规范准则,他的人性是他属上帝的位格临到我们的情况处境, 

他的位格是一人之内两性主观的亲密同在。 

 

他的作为成就了他的职分,就是弥赛亚,那受膏者的工作。所以他担任旧约所有三种受膏的职分:先知、祭 

司和君王。这些是上帝创造亚当时赋予他的职分,但他失败,没有履行出来。作为规范准则职分的先知,耶稣完全 

地宣告上帝的话语,因为他就是上帝的道。作为存在动机职分的祭司,他为他百姓的罪,献上自己为祭物,他在父 

的右边为我们代求。作为情况处境职分的君王,他从死里复活,得到天上地上所有的权柄和能力。 

 

在第十二章,我们看了圣灵的位格和工作。我们可以再一次用三重的方式对此加以总结。圣灵是一位上帝, 

圣经特别把他和上帝的能力(情况处境),他的充满权柄的发言(规范准则)和他与上帝百姓的同在(存在动机) 

联系在一起。. 

 

在本书的前半部,我们大部分,尽管不是全部,是在关注圣经教导我们的客观事实,那些存在于我们之外的 

事实,那些不可重复的事件。上帝客观存在于三个位格之中。他一次永远立约,这些盟约不会重新再立。他差派他 

的儿子为我们死,复活,这些是发生在我们之外的,绝不可重复发生。然而在本书的后半部分,我们关注的是那些 

发生在我们里面的事件,对每一个相信的人来说,是一次又一次重复发生的。这些事件有时被称作“救恩次序”。 

 

这些外在,一次永远发生的事件,在此是作为规范准则的视角,因为它们决定了上帝在我们里面所做的事。上 

帝重生我们,因为基督已经为我们死。另外一个规范准则,一次永远的事件,当然就是上帝关于我们每一个人的永 

恒定旨,这定旨被称为拣选。每一位上帝的子民都是在创世之前在基督里被选择,拣选的(弗1:3-4)。 

 

他所拣选的,他有效呼召,他所呼召的,他重生了他们,改变他们的心,使他们能明白真理,这样他们就有一 

种要顺服他的新愿望。呼召可以是情况处境,重生是存在动机,也许可以是反过来。这并不总是能很容易讲清楚, 

但通常这并不要紧,因为这三个视角最终是聚集在一起的。 

 

第十三章讲的是在我们的经历中,个人得救的开始。第十四章讲我们对这些上帝的作为的回应。这回应是相 

信和悔改,有时候合在一起被称为“归正”。相信是唯独信靠基督作我们的拯救。悔改是转离罪。不转离罪,你就 

不能转向基督,所以这两件事其实是同一个硬币的两面。一般来说,我认为因着信靠的深度,相信是存在动机。悔 

改是情况处境,信心是对世界的试探说不。与这些相关的规范准则是什么?也许是相信的客体,主耶稣他自己。 

 

第十五章和十六章讲了因信基督而临到我们的三个极重要的益处。这些益处是称义,藉此上帝宣告我们在基督 

里为义;得儿子名分,藉此他使我们成为他的儿女;还有成圣,藉着它,他把我们接入圣洁的地位(就是确定性成 

圣),使我们能在基督里变得越来越圣洁(就是渐进性成圣)。称义是规范准则,因为它关乎我们在律法上的地位。 

得儿子名分是情况处境,因为它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环境。成圣是存在动机,因为它是在我们里面发生的。 

 

第十七章讲的是在坚忍和得荣耀中救恩的完全。上帝拣选得救的每一个人,每一个真相信基督的人,肯定要坚 

忍到底。这是何等奇妙的确据!我们的终点是荣耀。但就在现在,我们正在被改变,正如保罗所说的,我们是荣上 

加荣,盼望那日。所以,为了继续按着这模式,我要说坚忍是情况处境,现在的荣耀是存在动机,最后的荣耀是规 

范准则。定规这个过程的是最后的荣耀,它告诉我们前进的方向。在神学中,我们通过把我们自己所处的时代,我 

们自己的情况处境和末世,上帝旨意发展的方向进行对比,常常就能够认识我们自己所处的时代,我们自己的情况 

处境。 

 

然后在第十八章,我们把聚光灯从作为个人的自己转开,去看教会这个集体,基督的身体,基督的新妇,上帝 

的子民。教会是上帝的选民(规范准则),上帝的百姓(存在动机),上帝有形的国度(情况处境)。在这一章中, 

我们讨论了关于教会的几个特征。它是有形和无形的,它是地方、地区和普世性的,它是独一、圣洁、大公性和使 

徒性的,它的标记是真正宣讲上帝的道,恰当施行圣礼和教会纪律惩戒。它领袖的职份是使徒、长老和执事,这依 

次反映出规范准则、情况处境和存在动机的视角。我们也讨论了历史上教会治理的形式:主教制,在其中一位主教 

代表全教会说话;长老制,在其中有由会众选举的多位长老,被组织成高低的委员会;公理制(会众制),在其中, 

每一处聚会都是独立于其他的聚会。 

 

讨论教会纪律惩戒的时候,我们看到支持它的三种圣经理由,这也是具有三重视角的结构。纪律惩治目的是教 

导教会(规范准则),把荣耀归于基督 (情况处境),挽回犯罪的人(存在动机)。 

 

在第十九章,我们讨论了教会的任务。正如我们讨论基督的位格,然后讨论他的作为,先讨论圣灵的位格, 

然后他的工作;同样,在讨论了教会的本质之后,我们讨论它的工作。简单来说,教会的任务就是耶稣的大使命(太 

28:19-21)。这使命让人想起在创世记1:28上帝交给亚当的文化使命(御令),包括了同样的要素:遍满全地,治 

理这地,归荣耀给上帝,在他的无所不在中敬拜他。自从人堕落以来,除非人离开罪,信靠基督,否则我们就不能 

 

完成这些任务。上帝不要仇恨他的人来遍满和治理这地。所以耶稣对他的门徒说,往普天下去 (情况处境) ,把 

耶稣教导他们的教导给万民(规范准则)。当教会执行这使命(只有在这个时候!)时,它就有耶稣同在的盟约应 

许。“我就常与你们同在。”所以我们去(情况处境),在耶稣的同在中(存在动机)教导(规范准则)。 

 

当我们感觉自己进入耶稣的同在,我们只能是敬拜。按照定义,上帝的同在就是敬拜的一种情况处境。正如 

我们看到的,在一种意义上,上帝总是与我们同在,所以全部的生活都是敬拜,正如罗12:1-2告诉我们的那样。但 

是圣经也表明,上帝要我们在特别的时候聚集,和身体里的其他肢体一起来敬拜他。关于敬拜,要记住的主要事情 

就是,它应当是符合圣经(规范准则),以上帝为中心(情况处境),并且是造就人的(存在动机)。 

 

 造就人,就是帮助人在基督里长进的教导和教训。正如我们在哥林多前书14:23-25学到的那样,它也要把不信 

的人考虑进去。所以另外一种看待教会工作的普遍方法,就是通过敬拜、造就和见证这三重的划分。在这里,敬拜 

是规范准则,造就是存在动机,见证是情况处境。. 

 

第二十章是讲恩典的途径,上帝命定帮助我们在主里长进的方法。当然这样的方法有很多,但可以用三重的方 

法加以归纳。有三大类,就是上帝的道(规范准则),团契(情况处境)和祷告 (存在动机)。当然,道是用很 

多不同的方式临到我们的,比如传道、教导、读经、小组查经、圣经学习,翻译工作,等等。小孩子应当从他们的 

父母、教会和老师那里领受上帝的道。 

 

团契包括敬拜、分享财物,以及那牧养和造就人的在灵里的彼此亲密关系。按照我们三重的模式,我们可以把 

敬拜认为是规范准则,分享财物是情况处境,牧养是存在动机。 

 

我们考虑祷告的时候,我讨论了祷告的三个理由。第一,因为上帝命令要祷告,这是规范准则;第二,因为祷 

告是保持与上帝相交的一种奇妙方法,这是存在动机;第三,因为祷告确实改变事情,这是情况处境。上帝命定了 

祷告,作为一种重要的手段,甚至可能是首要的手段,在这世上行出他的旨意。 

 

在二十一章,我们看了圣礼,洗礼和主餐。在当中我论证说,圣礼是标记,上帝的行动,以及上帝同在的途径, 

分别对应规范准则,情况处境和存在动机。作为标记,它们是描述拯救的画面,是有形的上帝的话语。洗礼栩栩如 

生地让我们看到上帝洁净的能力,甚至按一些的看法,它表明了上帝救我们脱离威胁我们的众水的能力。主餐描绘 

了基督的身体和血,是为拯救我们,为养育我们赐下的。作为上帝的行动,圣礼印证了上帝赐给我们救恩的益处。 

它们是我们身上正式的记号,表明我们是属于上帝的。作为上帝同在的途径,圣礼表明我们与基督的联合。洗礼是 

归入基督:归入他的名,归入与他的相交。主餐是一种与基督的身体和宝血的相交,参与,或交通(希腊文是koinonia), 

正如保罗在哥林多前书10:16所说的那样。它是在主餐桌前与上帝相交,这是何等宝贵的特权!在当中我们不仅回 

望耶稣为我们死,看到目前我们继续与他相交,还看到将来羔羊盛大的婚宴,我们在主餐中的相交,只是在预先品 

尝它的滋味。 

 

在第二十二和二十三章,我们看了末世论,关于末后日子的教义。首先我们看了个人末世论,我们死的时候 

要发生的事,然后看了客观的将来历史事件,上帝要藉着这些事件带入他永远的国度。 

 

人死的时候,他们是用不同的方式继续活着。义人去到一个叫作乐园,或者天堂的地方,与耶稣同在。这被 

称为居间状态,这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地,而是一个安息、得享平安和与上帝相交的地方。我们在启示录6:10-11 殉 

道者的歌中看到,在那里我们还没达到完全幸福,因为神的旨意还没有完全成就,我们要盼望它们圆满成全。同时, 

恶人要被关在另外一个地方,与义人隔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除了最终的审判,别无盼望。 

 

耶稣再来的时候,他要带着他的圣徒一道从天上来,他们要与他们的身体再次联合。然后所有活在地上的圣 

徒要一起被提到云里,在空中与主相遇,这就是被提。然后最后的审判临到,义人和恶人最后的分隔,还有新天新 

地。这样,我们就从居间状态进入永恒状态。在永恒状态中没有圣殿,因为上帝他自己要公开与我们同住。所有的 

眼泪都要被擦去,各样的疑惑都要被除去。我们现在无法想象那时上帝要赐予那些爱他的人何等的祝福。 

 

在二十三章我们从一个更公开,更历史性的角度看末世论。我们用了很多时间讨论关于耶稣再来与千禧年关 

系的不同理论,我想花的时间超过这些理论值得我们花的时间。但人如此之多听到这些理论,以致连一本概览的 

 

书也不能回避,不得不对它们开展讨论。 

 

千禧年当然就是启示录二十章几次提到的那一千年的时期。大部分人承认,这个数字代表一段很长的时间, 

不一定要是精确的一千年。按照无千禧年观的看法,千禧年代表我们今天生活的这个时期,是在基督升天和再来 

之间。这个阶段的标志就是在文化失败当中属灵的得胜。这是万国的人到基督这里来的时期,但在世界上有得不 

到缓解和不断的逼迫,受苦和悲苦。耶稣在这段时期结束的时候来,开始他最后的审判。 

 

通常今天表现出来的后千禧年观,是无千禧年观一种更乐观的版本。它认同现在就是千禧年,现在是福音信 

息传遍天下的时候。但它坚持说,当人认识基督以致得救的时候,他们要影响社会,所以传福音的益处不仅仅是在 

属灵方面,也在文化方面。和无千禧年观的看法一样,它认为耶稣在这一时期结束的时候再来,尽管在结束之前, 

有一段短暂的时间,会有离道反教的事,神的百姓和恶人之间要有争战。 

 

经典或历史性的前千禧年观说耶稣可能在任何时候再来。他来的时候,要在地上作王一千年,或者是一段很 

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结束的时候,撒但和他的众军要短时间叛乱,耶稣要赢得这场战争,世界要进入永恒状态。 

 

相信时代论前千禧年观的人发展出一套更复杂的方案,在当中耶稣首先秘密来提走他的圣徒。然后是七年灾 

难的战争。然后耶稣再次来临,这一次是人看得见的再来,和他的圣徒一道,在地上建立他的千禧年国度。在某一 

个时候,最后的审判要发生,然后是进入新的创造。 

 

我们也谈了一点关于过去派的事情,这种观点认为,一些,或者全部关于末后日子的经文,是讲从我们的观 

点来看,已经过去的事。人可以说这是用一种奇怪的方式,把后千禧年观和其他的观点结合起来。它认为耶稣在公 

元70年审判耶路撒冷的时候再来,然后是千禧年,一段宣告福音的时间。然后按照温和过去派的说法,耶稣在这段 

时期结束的时候再来。也有极端的过去派,他们说,对我们来说,没有基督在将来的再来。按照我的判断,这种观 

点是不符合圣经的,甚至是异端的说法,因为它否认了教会所有支派都看作是属于他们的有福盼望。 

 

要把我的三重类别应用在末世论上,这并不是十分容易,但如果我坚持,我就会这样做。在末日,上帝要对 

天使和人类作出最后的判断,这就是他的最后审判。这是规范准则的视角。第二,这些事件标志着救赎历史的终结 

和圆满,这是情况处境。永恒状态要标志着上帝同在的盟约应许的成就,这是存在动机。请记住我引用的启示录21, 

22章关于上帝的住所临到人当中的奇妙经文。“主耶稣啊,我愿你来。” 

 

然后在二十四章,我问:“那么我们该怎样活?” 从发现哪样的人、作为和态度是蒙神悦纳,哪些的不是, 

这个角度来看待神学,这就是伦理学。和神学的其他方面一样,三重划分也经常出现在伦理学当中。我们看了神掌 

管我们的伦理生活,就像他藉着他的三种主权属性掌管万事一样。“善行的三个充分必要条件”是:正确的目的 (情 

况处境),正确的标准(规范准则)和正确的动机(存在动机)。圣经鼓励我们按照救赎历史(情况处境),上帝 

的诫命(规范准则)和圣灵在我们里面创造的新生命的同在(存在动机)来行善。所以基督教伦理学可以有诫命伦 

理学(规范准则),叙述伦理学(情况处境)或德行伦理学(存在动机)的形式。在基督徒人生中最重要的是“守 

上帝的诫命”(规范准则),“使人生发仁爱的信心”(存在动机),还有“作新造的人”(情况处境)。 

 

所以,当我们辅导其他人解决伦理难题的时候,我们要问关于处境、圣经和做决定的人的问题,一次又一次 

围绕这三个要素,直到每一样都完全照亮其他两样。这就是说,伦理学的讨论无可避免是按照三重视角所作的探求。 

 

应用 

 

你怎样应用从这本书学到的知识?要记住,神学就是把上帝的话语应用在生活的所有领域。上帝把他宝贵的 

话语赐给我们,不是让我们可以只是把它放在我们的脑袋里四处走动。他肯定没有把他的话语赐给我们,使我们可 

以向别人夸口,认为我们知道的很多,更不该因为上帝没有给他们像我们这样的学习机会,就看不起他们。 

 

我提三个建议。第一,上帝要你认识 的话语。你对此已经有一定的认识,我希望在读完本书之后,你比以前 

认识得更多。但你很有可能不像你认为的那样知道得多。学习上帝的话语,这是一生的任务,上帝说他要我们活着, 

 

不是靠一本纵览的书,而是要靠从他口里所出的一切话(太4:4)。所以我希望这本书要激发你的愿望,为要认识 

更多。我已经尝试给你一些挂钩,就是我的三种视角,把圣经的概念挂在上面。我希望你进一步学习的时候,它们 

对你会有所帮助。当你学习一段经文,或者一种圣经观念,发现一种规范准则视角和一种情况处境视角的时候,要 

努力寻找存在动机的视角。要寻找那缺失的视角。我不能担保你会找到第三个。写圣经的是上帝,而不是我。我的 

方案在某些点上可能会失败,很有可能会失败,但上帝的话语绝不会失败。无论如何,这三个视角应该鼓励你在解 

释圣经的时候寻求平衡。 

 

所以首先,上帝要你认识他的话语。第二,他要你传讲、教导他的话语,在传福音、辅导和养育孩子的时候 

使用他的话语。要认识得如此透彻,以致它在你的嘴边,可以用它来安慰或挑战有需要的人。当然这就是大使命, 

这就是我们要做的事情。这就是我们活在这世界上的目的。在所有的选民归正之后,耶稣要再来,开始他新的世界 

秩序。 

 

第三,上帝要把他的话语写在你的心上。这就是耶利米书31章所讲的新约的心,就是上帝不是把他的话语写 

在石板上,而是写在我们心里的肉板上。这意味着上帝的话语要如此紧密固定在我们最里面的生命上,以致神的心 

愿成了我们的心愿,他的诫命成了我们的希望,我们深深盼望成为他要我们成为的人。那么不要因为那看起来对圣 

经教义充足的观念认识就心满意足。要不断自问,这教义应当怎样改变你。问上帝正在斥责你心里的哪些罪,他要 

你接受哪些公义的选择。不要心存捍卫你生活中、或教会中现状的态度。上帝赐给我们圣经,为要带来我们里面的 

改变,他还没有完成这工作。认真看十诫,就像我们在二十四章开始看的那样,问这是否就是你心所在,问这是否 

就是你要活在当中的道路。 

 

认识、教导、活出:规范准则, 情况处境和存在动机。 

 

你的耐心已经让你看到这本书的结尾部分。我要感谢你把它读完,为着你要在认识圣经上长进,有心使用这认 

识荣耀上帝而感谢你。我祈求上帝继续带领你进入他一切奇妙的真理,加你能力,去听从耶稣的大使命,使你把 

他的话语“传给住在地上的人,就是各国各族各方各民”(启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