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 格 尔

 

      黑格尔 (George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1770 - 1831 AD) 被许多学者认为是十九世纪上半叶德国最伟大的哲学家,深深地影响了基督教神学的每一个层面。[41]  

 

 

 

黑格尔其人[42]

 

     基督教历史学家华尔克 (Williston Walker, 1883 - 1922 AD) 在他的《基督教会史》一书中,是这样记载黑格尔的:

 

 

 

  黑格尔生长在 (德国南部城市) 施图加特,杜平根 (Tübingin) 大学出身,一八0一年至一八0七年          

 

在耶拿任教职,从者甚少。一八0八年至一八一六年任女仁堡高级中学校长。一八一八年受任为柏林大学教授,声誉迅速鹤起。不久便成为当代德国首屈一指的哲学家。一八三一年,正当声望特著、振作有为之时,他就死于虎疫。他声誉虽大,但在教学之时,言语态度均极平凡,无甚精彩。[43]

 

 

 

      黑格尔於主后一七七0年八月二十七日出生于德国西南部符腾堡 (Wurttemberg) 公国的斯图加特 (Stuttgart) 城一个笃信路德宗基督教的家庭。他祖籍奥地利,其远祖约翰. 黑格尔是白铁工匠,由于信仰更正教而于十六世纪末期被逐出信仰天主教的奥地利。他的祖父是路德宗的牧师,父亲是一个税务局的书记官。黑格尔与受过良好教育的母亲的感情至深。黑格尔有一弟一妹。弟弟是一名独身军官,在随拿波伦远征俄国的战役中阵亡。妹妹与长兄感情极好,终身未嫁;在黑格尔死后因患病和精神苦闷而自杀。

 

      黑格尔从小求知欲强,喜欢独立思考,常记日记。在他十七岁的一篇日记中有一则趣谈:孩子们夜间到校外玩耍,借口要看星星;警察出来干涉说,孩子们晚上应该睡觉,白天再来看星星。在中学时期,他对历史和哲学有较浓厚的兴趣,十八岁就读杜平根神学院。他是个书迷,不爱运动;与小姐相处,则呆若木鸡。故享有“老头儿”的绰号。在神学院期间,他有两位挚友:弗里德里西. 荷尔德林 (Friedrich Hölderlin, 1770 - 1843 AD) 和弗里德里西. 威廉. 约瑟夫. 谢林 (Friedrich Wilhelm Joseph Schelling, 1775 - 1854 AD)。荷尔德林后来成为与歌德 (Johnna Wolfgang von Goethe, 1749 - 1832 AD) 、席勒 (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Schiller, 1759 - 1805 AD) 齐名的抒情诗人,谢林则成为著名的哲学家和天主教神学家。这三位伟大的天才当时就住在同一间寝室里。在毕业文凭上,学院给黑格尔的评语是:“健康情况不佳;中等身材;不善辞令;沉默寡言;天赋高;判断力健全;记忆力强;文字通顺;作风正派;有时不大用功;体质一般;神学有成绩;虽然尝试讲道不无热情,但看来不是一名优秀的传教士;语言知识丰富;哲学上十分努力。”[44]

 

      毕业后,黑格尔没有选择成为一名牧师,他想当哲学家。他循着康德等前辈的路,先作了家庭教师。这样,他有较充裕的时期阅读、思考和写作,同时积蓄一定的钱财,因为当时在大学当讲师、甚至当副教授都可能没有薪水。有了学术和财力上的充分准备后,在他三十一岁生日那天,黑格尔递交了拉丁文就职论文《论行星轨道》的大纲,并通过了答辩,成为德国著名高等学府耶拿 (Jena) 大学的讲师,主要教授逻辑学和形而上学,卅五岁时晋升为编外教授。他想在学术上大干一番,尝试用德语写作。他说,路德让《圣经》说德语,他要“让哲学说德语”。果然,不久他开始第一部巨著《精神现象学》的写作。但是,一八0六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占了耶拿城。黑格尔带着《精神现象学》最后部分的手稿出宅,辗转于友人之家。借着法军营地和炉灶的火光,他整理幸存的手稿,并写完了最后几页。战争使他的家被抢劫一空,但他却因在耶拿城目睹了拿波仑的风采而喜不自胜。为了生计,他先后当了报纸编辑和中学校长。一八一六年,黑格尔授聘担任海德堡 (Heidelberg) 大学的哲学正教授。次年,他出版了自己的主要著作《哲学全书》。侯鸿勋写道:

 

 

 

  学生们对他们这位博学者老师是非常尊敬的。然而,这位老师心不在焉的神情和古怪表现却成了学生们喜欢谈论的笑料。据说,有一次黑格尔思考问题,竟在同一个地方站了整整一天一夜。还有一次,他一边思考问题一边散步,天下雨了,他的一支鞋陷到烂泥里,可他并未发现,仍然继续往前走,一支脚穿着鞋,另一支脚只穿着袜子。[45]

 

     

 

      应普鲁士政府的邀请,黑格尔于一八一八年赴普鲁士的首府,成为柏林大学的哲学教授。从学生到教授,他仍不善辞令,但他思想的深刻却很吸引听众。他的学生曾这样描述过自己的老师讲课的情景:

 

 

 

  他没精打采、闷闷不乐地低头坐着,一边讲述,一边翻阅和查看自己的大笔记本。…… 经常的咳嗽声干扰了讲演的正常进行,每个句子都是单独出现的,并且由于紧张讲得不很连贯和没有条理。每个单词、每个音节只能勉强地从他的斯瓦本方言的低沉声调中,得到一个非常基本的表达重点,仿佛每一个词都是最重要的。然而,这整个情景引起一种深深的敬意,…… 他那强大的精神力量以其安然和宁静的姿态,不断地在似乎无法解释的事物的深奥之处发掘和探索。这时,他的嗓门提高了,眼睛在教室里炯炯发光,并在炽热的信念之火中闪耀,用他那从不贫乏的言词触及到人们灵魂的深处。[46]

 

 

 

黑格尔在柏林大学的教学取得巨大成功。一八二九年,他被选为柏林大学校长,任期一年。一八三一年,国王威廉三世授予他三级红鹰勋章。但是,黑格尔始终未能实现成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的夙愿,抱憾终身。

 

一八一一年,四十一岁的黑格尔与比他年轻约二十岁的马丽. . 图赫尔小姐成亲;她是德国纽伦堡 (Nϋrnberg Nuremberg) 元老院议员卡尔. . 图赫尔的女儿。夫妻恩爱,育有三个孩子。长女出生几周后不幸夭折;长子卡尔成了著名的中古史学家;次子伊曼努尔是神职人员,出任勃兰登堡 (Brandenburg) 的宗教法庭庭长。到了晚年,黑格尔开始注意劳逸结合。在柏林大学任教期间,他几乎每年都利用假期外出旅游。一八二六年八月二十七日是黑格尔的五十六岁生日;而第二天则是歌德的七十七岁诞辰。学生们为他们举办了联合生日庆祝会。正值黑格尔处于事业的颠峰之际,一八三一年夏天,柏林流行霍乱。 黑格尔全家也被迫搬离柏林。他的六十一岁生日,只好在一个露天剧场庆祝,道贺的人也比往年少了许多。而且,客人们还来不及喝一口香槟酒,就被一场突然袭来的暴风雨所驱散。这是不祥之兆。同年十一月十三日早上,黑格尔胃疼并呕吐,夜里因疼痛无法入睡,第二天下午五时十五分,他便告别了人世,享年六十一岁。说来也巧,德国的大哲学家莱布尼兹在一百一十五年前的同一天过世。黑格尔的墓地位于现代柏林的市中心。

 

 

 

黑格尔的哲学体系

 

      黑格尔的哲学体系由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三部分组成。他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绝对理念” (又称“绝对精神”,“绝对的灵”,“绝对真理”,“世界精神”,等等);哲学就是研究这个理念的发展过程。按照黑格尔的说法,逻辑学是关于自在自为的理念的科学,是研究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存在以前“绝对理念”自身的发展过程;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则分别研究自然界中或人类社会中“绝对理念”的发展过程。因此,逻辑学是最重要的,是自然哲学和社会哲学的核心和灵魂,而后两者只是“应用逻辑学”。也就是说,黑格尔“不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抽引出事物发展的逻辑规律,而是从逻辑规律中派生出自然力和人类社会历史。”[47]     

 

      逻辑学包括存在论、本质论和概念论三个部分。存在是指最抽象的“纯存在”。“存在”(das Sein)和“无”(das Nichts) 能通过“变易”(das Werden) 相互转化。变易的结果就是“限有”(dasein),其规定性就是“质”;由于内在的矛盾,“质”向它的对立面“量”转化,并进一步发展达到质和量统一的“尺度”。量变超过限度就会引起质变,这被称之为“渐进性的中断”或“飞跃”。所以,存在论强调“过渡”。到达“尺度”后,纯存在就自为“本质”出现。本质论中,他着重“反思”,即透过成对的、对立统一的范畴,像透过反射光去了解光源那样,透过对现象的直接性或直接存在去把握它的间接的本质。黑格尔认为,矛盾是一切事物运动、发展的唯一动力。概念论的重点是“发展”:从“潜在”到“现实”,将概念 (concepts) 汇集成一个整体,这就是“理念” (the Idea)

 

      当“绝对精神”在逻辑学中发展到“绝对理念”后,一切对立、矛盾、发展、转化都停止了,它就不得不“外化”为自然界了。黑格尔的自然哲学由力学、物理学和有机学 (即生命科学) 三部分组成。他主张运动不是靠外力推动的直线式运动,而是物质自身固有的“自己运动”,生与死就是这样的:生命本身已包含死亡的种子;生命的活动就是加速生命的死亡。

 

      随着 “人”的产生,“绝对理念”就超出自然界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精神”阶段。精神哲学包括主观精神 (个人意识:人类学、现象学、心理学等) 、客观精神 (社会意识:法权、道德、家庭、社会国家、世界历史等) 和绝对精神 (艺术、宗教和哲学) 。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是主观精神和客观精神的统一,在艺术中是直观和形象,在宗教中是感情和表象,在哲学中则是纯自由思想。宗教高于艺术;宗教中,绝对宗教高于自然宗教和自由宗教;基督教就是绝对宗教,是宗教发展的最高阶段:基督教的上帝就是绝对真理、绝对精神;但是,哲学又高于宗教。

 

      至此,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经历了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三个发展阶段后,在黑格尔的哲学中认识了自己,并回复到自我。这样,黑格尔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历史、神学等于一炉,几乎把一切学科都塞进他所营造的宏伟的哲学大厦里去了。

 

 

 

黑格尔哲学的影响

 

     黑格尔哲学思想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黑格尔最为人所知的,就是他的辩证法 (Dialectic)。辩证法“原指辩论的技巧,乃为苏格拉底从问答之对话中求出哲学治学之方法。近来则是根据黑格尔的人生历史观:从反正中以求合;此‘辩证’中含有似非而是论,且是在其本身与相反一方之外的范围中不断地进行着,在进行中得到一个最终的结局。”[48] 候鸿勋指出:

 

 

 

   在黑格尔营建的宏伟的哲学大厦里隐藏着无数的珍宝,其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就是异常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黑格尔是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自觉地、全面地、系统地阐述了辩证法的哲学家。他的巨大功绩在于:他第一次把自然界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他提出了关于质量互变这个重要的辩证法思想,他是欧洲哲学史上首先明确地把质量互变的思想作为一条普遍规律的哲学家。他提出了对立统一的思想,并用这个思想来阐述本质与现象、同一与差别、根据与条件、形式与内容、可能性与现实性、偶然性与必然性、因果关系与相互作用等一系列重要的哲学范畴。他最早表述了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正” (肯定) 、“反” (否定) 、“合” (否定之否定) 的三段式是黑格尔用来建立他的哲学体系的基本公式。…… 此外,黑格尔的思维方式有巨大的历史感;他强调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强调主体认识的能动性;确立了逻辑、认识论和辩证法三者相统一的原则;强调真理是个过程,真理是具体的;强调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等等。所有这些也都是黑格尔在哲学思想发展史上所作出的重大成果。总之,黑格尔所恢复和发展的辩证法这个最全面、最富有内容、最深刻的发展学说,是德国古典哲学最大的成果,是黑格尔在哲学史上所作出的巨大贡献。[49]

 

 

 

      传统上,逻辑是建立在不矛盾的法则上,即“A不是非A”;这就预设了实体是静止的。  黑格尔否定这种静态的表象,主张一种动态的领悟。他的辩证法在逻辑上通常被形容为正 -- -- 合的三段论法,或许他实际上并没有运用过这三段论法,但这种说法确有助于人们了解他的主张:首先有一正论 (thesis) 出现,它会立刻激起它的反论 (antithesis) ,然后互相融合成为二者的合论 (synthesis) ;这个合论又形成一个新的正论,使过程继续进行。事物的矛盾转化并不是黑格尔的独创,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已发现,对超越实体相反的看法有可能是正确的;浪漫派思想家也曾指出,自然和人类历史中相反的事会趋于一致。但黑格尔却大胆地将正论和反论放在一个包容性较大的命题内来理解,使它们在合论中相互抵销,同时又都保存在和论中。[50] 

 

      但是,对于黑格尔的“世界的本质是‘绝对理念’”的核心观点,人们的反应则迥然不同。唯物主义者认为,黑格尔把精神当作第一性、把物质当作第二性是本末倒置,是唯心主义 (Idealism),应坚决抛弃。为此,费尔巴哈 (Ludwig Andreas Feuerbach, 1804 - 1872 AD) 对黑格尔哲学采取完全否定的态度,称它为神学的“最后的庇护所”和“支柱”。马克思 (Karl Marx, 1818 - 1883 AD) 则“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 辩证法,抛弃了他的唯心主义体系,批判地吸收了费尔吧哈哲学的‘基本内核’-- 唯物主义,抛弃了他的哲学中的唯心的和宗教的杂质,从而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51] 

 

      对基督教学者来说,他们所看重的却正是黑格尔的“世界的本质是‘绝对精神’”的观点。一八三0年六月二十五日,在柏林大学的大礼堂,黑格尔以校长身份用拉丁文发表了《纪念奥斯堡信条 (Augsburg Confession) 呈递三百周年》的讲话,颂赞路德宗基督教是宗教意识的最高发展阶段,重申当代复原教与普鲁士国家、哲学、伦理的一致性。[52] 基督教学者的兴趣所在,是黑格尔用他的哲学体系重新诠释基督教信仰。葛伦斯和奥尔森指出:

 

 

 

 黑格尔哲学是与理性时代道别的里程碑。理性时代将哲学重塑成自然科学的形象,并且指望在自然的领域中找到真理和神;“自然”被视为一个静止的实体,一件已完成的产物,因此它是人类知识的对象,而那配搭精密的结构显示它有一位设计者。…… 黑格尔的教导是,实体是活动的、仍在发展的,……不仅实体是有逻辑的,从某个角度尔言,逻辑就是实体。……在他看来,思考的结构和实体的结构到头来是同一件事,两者都是一种动态的过程。黑格尔与启蒙运动的理论家截然不同的是,他把哲学置于科学之上,不仅视之为发现终极真理的工具,而且是进入终极真理的途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将哲学与历史密切结合在一起,就如Henry D. Aiken 所说,他的学说是首次“从历史的角度来观察哲学所有的问题和观念的一次彻底的努力”。为了解开人类的命运和存在的意义之谜,他试着从“绝对真理”、从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背后的意义去寻找神,而不从自然界那位遥远的设计者的角色去找。[53]

 

 

 

      黑格尔认为,从宗教的角度看,那位在历史进程中显现自己的“绝对真理”就是神。哲学是思想的历史,历史又是绝对真理的逐步显现。到最后宗教和神学必定会与哲学相连结,因为只有从神在历史中的显现,神的存在才可能被表现出来。神学若超越宗教所发现的表象,进一步了解其普遍性和哲学性意义,神学也就成为哲学知识了。[54]

 

      具体到基督教,华尔克展示,如何用黑格尔的三段式来解释基督教信仰。比如,神为父,为神性的统一,这是正论;他以‘子’把自己客观化,这是反论;圣灵乃是结合的爱,这是合论。又如,神是正论,有限的人是反论,集神人二性于一身者成为一个较高的合论。华尔克说:“黑格尔学说见解深邃,精巧动人,故大受欢迎。”[55]

 

葛伦斯和奥尔森认为,黑格尔的整个思想体系可以解释为一种道成肉身的比喻的伟大宣言;对道成肉身的关注,构成了黑格尔评估基督教的基础。黑格尔说,基督教的神的实体经过了三个阶段:本质的存在、外显的自存和自我的认知。第一阶段是纯粹、抽象的存在;第二阶段,抽象的存在藉着世界的被造而进入存在;第三阶段,透过神与人的合一,神在人里面形成对自己的觉悟,即存在进入自觉中。在第三阶段,人在宗教活动中认识神,神则在这个过程中认识自己。基督教就是从创造和救赎的角度,图画般地将这个过程形象地描绘了出来。而基督的道成肉身,使人与神原本隐藏的合一显现出来。藉着基督,神从抽象的观念成为历史人物,并在此过程中成为完全的实体。因此,基督教表明,那个绝对真理的存在,即神透过人的灵的宗教活动,完成了他的自觉。用黑格尔的话说:“原本仅仅是纯粹的或未实现的灵 (Geist) 的概念,变成了实现的。”[56]  这样,黑格尔就把基督教提升到唯一的启示性和历史性宗教的地位,使基督教教义的真理超越历史,变为哲学,以免受启蒙运动理性主义的攻击。[57]

 

      然而,黑格尔从他的哲学体系中推演出的神并不是基督教的神。因为,按他的观点,神只有与受造的人合一才能实现他的自觉,也就是说,神不能离开受造的世界独立存在。所以黑格尔说,没有世界,神就不是神了。这显然不是《圣经》所启示的自有永有的神。黑格尔的这种神观为后来的一种神学思想“万有在神论” (Panentheism) 建立了范本。“万有在神论”和“泛神论”都主张神与世界不可分离;二者的区别是:“泛神论”认为神和宇宙是完全同等的,“万有在神论”认为神比宇宙大,有独立的位格,宇宙只是神的一部分,但宇宙也是神。[58]

 

 黑格尔去世后,他的跟随者分裂为左、右两翼。右翼被称为老年黑格尔派,把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与基督教的神完全等同起来,认为黑格尔哲学是理性形式的基督教神学。左翼又叫青年黑格尔派,他们重视黑格尔哲学中的辩证法,并且企图用它来批判基督教。例如,包饵 (Ferdinand Christian Baur, 1792 - 1860 AD) 用黑格尔哲学来解释《圣经》。他推测,在基督教创立之初,原系信仰弥赛亚的犹太教,这是正论;随之激起保罗一派的基督教,形成反论;彼得与保罗的相争于第二世纪演成初期的大公教会,这便是合论。因此,在新约《圣经》中,他只承认《罗马书》、《哥林多前后书》和《加拉太书》是真本,凡没有反映彼得与保罗之争的书卷全在摒弃之列。[59] 施特劳斯 (David Friedrich Strauss, 1808 - 1874 AD) 则在《耶酥的生平》一书中,大反神迹,痛斥教会对基督生平的了解。上文提到的费尔巴哈,在《基督教之实质》、《宗教之实质》两部著作中,以人类学的眼光解释宗教。他们认为,基督教和其他一切宗教都是人的活动的产物:不是神按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而是人按自己的形象创造了神。因此,黑格尔左翼对《圣经》持批判态度,甚至不承认耶稣是真实的历史人物。[60] 黑格尔用哲学重塑基督教付出了沉重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