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本学说的提出

 

      底本学说 (documentary hypothesis) 是一种假设,认为五经不是由摩西所写,而是由不知名的作者们写成的各种底本的汇编。在这假设提出之前,被称为“高等批判之父”的泛神论学者、西班牙籍犹太人斯宾诺莎 (Benedict Spinoza, 1632 - 1677 AD) 首先于1670年在他的著作《 Tractatus Theology – Politicus》中断言,五经绝不可能为摩西所写,因为他以第三人称“他”而不是用第一人称“我”自称;同时,摩西不可能记载自己死亡的事件 (34: 1 - 8) ;他主张五经的编著者是文士以斯拉。他的臆测遭到同时代人的嗤鼻,但当自然神论的热潮汹涌后,它竟在十九世纪后期成为一项公式化的学说。[11]   但底本学说是正式开始于法国医生阿斯徒录 (Jean Astruc)。阿氏对《创世记》的文学分析很有兴趣,但对神在第一章称被为伊罗兴 (Elohim) 、而在第二章却被称作耶和华 (Jehovah, Yahweh) 深感困惑。在1753年的著作中,他假设,摩西参考了两份不同的资料,一份资料的作者只知道神的名字是伊罗兴,第二份资料的作者则称神为耶和华,这是底本说的第一个基本假设。

 

底本说经过很多神学家的努力,逐渐成形。1883年,德国旧约及东方文学家威尔浩生 (Julius Wellhausen, 1844 -1914) 出版了他的名著《以色列史导论》(Prolegomena zur Geschichte Israels) ,提倡从原始精灵教演变为复杂的一神论的进化理论,与黑格尔的辩证法、达尔文的进化论配合得天衣无缝,以精湛的技巧、高度的说服力重申底本说,成为底本说的集大成者。他的学说强烈地震撼了德国,而且逐渐在英国和美国被普遍接纳。但是,即使在底本说横扫神学界之时,保守派,无论是犹太圈内还是基督教圈内,一向对五经的批判法采取抗拒的态度。在这些对抗“五经批判”的神学家,十九世纪最著名的是德国神学家亨斯登伯 (Ernst Wilhelm Hengstenburg, 1802 - 1869 AD) ;美国普林斯顿的神学家格林 (William Henry Green of Princeton) 所撰写的著作(1895, 1896)以渊博的学识和高度的技巧,最彻底地批驳了威尔浩生的假说;二十世纪则有艾利斯 (O. T. Allis) 、卡苏特 (U. Cassuto) 、济钦 (K. Kitchen) 、和万南 (G. J. Wenham) 等。[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