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字义

准确地把握字义,不仅对理解一节经文的意思很重要,有时甚至涉及到基督教的基本信仰问题。现仅举几例。    

“倒空”

      使徒保罗在《腓立比书》二章七节用了一个字 ejkevnwsen,是动词 kenovw kenoo\)的过去不定时,主动态。[i] kenovw 在新约《圣经》中出现过五次,,在中文和合本《圣经》中,三次译为“落了空”(林前117915;林后93),一次为“归于虚空”(罗4143),再一次就是《腓立比书》二章七节的“虚”。[ii]

 对“ajlla; eJauto;n ejkevnwsen”这一短语,不同的《圣经》译本的翻译稍有不同:“却使自己空虚”(思高译本),

“反而将自己倾倒出来”(吕振中译本),

“相反地,他自愿放弃一切”(现代中文译本),

“反而倒空自己”(新译本),

but made himself nothing”(使自己不算什么)(NIV)

but emptied himself(但倒空自己)NRSV,

but made himself of no reputation”(但使自己默默无闻)(KJV)。

奥斯邦指出:

《腓立比书》二章七节的eJauto;n ejkevnwsen(倒空自己),因“虚己说”(探讨基督的“倒空自己”是否指的神性而言)而成为争论的焦点。传统的福音派回应方式乃是说,基督倒空了自己的神性的特权与荣耀,却未倒空的神性。然而,正如霍桑(Hawthorne)指出的,这种说法忽略了上下文。在文中,“倒空”并没有内容(属格),由此看来,我们最好承认这个动词的不及物性(intransitive nature)。在语意范畴中,另外一个用法较适用于这里的上下文,就是“倾倒”,或“使自己算不得什么”。这个意思符合从“不以为是强夺的”转接到“取了奴仆的形象”,也配合第八节的平行语“谦卑”。只要给予上下文适当的看重,就可以不必进到虚己说的范围里面去争论。[iii]

这样看来,中文和合本《圣经》将 ajlla; eJauto;n ejkevnwsen 译为“反倒虚己”,是非常贴切的。

一个饼

     使徒保罗说:“我们所祝福的杯,岂不是同领基督的血么?我们所擘开的饼,岂不是同领基督的身体么?我们虽多,仍是一个饼,一个身体;因为我们都是分受这一个饼”(林前1016-17)。陈终道指出,有人根据这两节经文,认为领主餐时,只能用一个杯、一个饼。[iv] 但这样理解,在实践上是行不通的。陈终道说,当保罗说“我们虽多,仍是一个饼,一个身体”时,他是在以弗所,所擘的是以弗所那个“饼”;即便以弗所教会只用一个饼,哥林多教会也只用一个饼,但加起来已经是两个饼了。何况,还有腓立比、帖撒罗尼迦、加拉太诸教会,加起来必然十多个饼。[v] 此外,这一段经文的主题是讲主的筵席与鬼的筵席。凡守主餐的,就与基督有分,就同在基督的身体里。另一方面,虽然偶像所代表的神是虚无的,祭物本身也算不得什么,但偶像崇拜背后有鬼魔的工作;若参与偶像崇拜中的吃喝,就是与鬼魔打交道、背弃主了。[vi] 所以保罗说:“你们不能喝主的杯,又喝鬼的杯;不能吃主的筵席,又吃鬼的筵席”(林前1021)。

      因此,保罗在这里讲论的“一个饼”,是指教会 -- 基督的身体,而不是指领主餐时被擘开的物质的饼。“众信徒同领一个饼,表征基督身体 -- 教会的合一,这个身体同受一个生命之粮的滋养。”[vii] 陈终道的结论是:

    这不是说,用一个饼、一个杯纪念主不好。虽然只是关乎外表的事,能照着《圣经》的榜样作,总是好事。而是说,如此解释《圣经》,是受先入为主观念影响,因而可能有偏见。信徒不应为这一类并非绝对的事,起争论,不同心。所以寻找真理是要防备先入为主的观念。不要武断,要慎思明辨,要深入地体会,就能正确地了解和应用《圣经》了。[viii]

子孙/后裔      

      使徒保罗说:“所应许的原是向亚伯拉罕和他子孙说的;神并不是说众子孙,指着许多人,乃是说:‘你那一个子孙,’指着一个人,就是基督”(加316)。 如何理解保罗的这句话呢?保罗在此说的“子孙”(spevrmativ )是“种子”(spevrma sperma)的单数间接受格。[ix] 原来,《创世纪》十三章十五节等希伯来经文里的“后裔”(zera )和希腊文经文里的“子孙”(spevrma)都是集合名词(collective noun,虽然本身是单数形式,其意义却可以是复数的。[x] 罗伯特逊(A.T. Robertson)写道:

    神所赐给亚伯拉罕的应许原是指着“那一个子孙”(spevrma)说的;单数而作集合名词解,故可适用於所有相信基督的人(包括犹太人与外帮人),正如保罗在加三7-14所显示的;他当然充分了解这一点。在此,他使用的是拉比文学精致的笔法,思想脉络仍清晰可寻。亚伯拉罕的后裔 -- 以色列人,正是弥赛亚的表征,因此保罗将应许推到极致,而将焦点汇聚在基督身上;但是并不是说创十三15,十七78就是特别指着基督而言。[xi]

      有人认为,保罗采纳了寓意式的解经法,而对经文原来的意思置之不顾。对此,冯荫坤指出两点,望大家注意。第一,无论在希伯来文或希腊文,译为“后裔”这个字可以用来指一个后裔。第二,保罗乃是从预言已经应验的角度来说话的;从救恩历史的实际情况看,保罗确信,原来应许中的后裔,只能解读为基督。[xii]

更大的恩赐

保罗教导说:“你们要切切的求那更大的恩赐”(林前1231)。有人将“更大的恩赐”解释为“爱”。但是,“更大的恩赐”中的“恩赐”是 cari;smata,是 cavrisma(charisma)的复数形式。所以,它不可能是指“爱”。学者一般认为,保罗讲的“更大的恩赐”是指先知讲道和教导的恩赐。因为这样的恩赐最能造就教会。[xiii] 其根据有二。首先是保罗谈恩赐的顺序:“神在教会所设立的,第一是使徒;第二是先知;第三是教师;其次是行异能的;再次是得恩赐医病的;帮助人的;治理事的;说方言的”(林前1228)。其次,是保罗在以后的章节的论述:“你们要追求爱,也要切慕属灵的恩赐,其中更要羡慕的,是作先知讲道[原文作是说预言,下同]”。“所以我弟兄们!你们要切慕作先知讲道,也不要禁止说方言”(林前14139)。

在“更大的恩赐”之后,保罗讲到了“最妙的道”(林前1231),这显然是指下一章所讲的“爱”。“更大的恩赐”与“最妙的道”的关系是:恩赐应该在爱中运用;若没有爱,任何恩赐都没有价值。[xiv]

 




[i] Fritz Rienecker原著,Cleon Rogers修订,高陈宝婵编辑,《新约希腊文精华》,香港:角石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第698页。

[ii] 潘秋松著,刘淑媛编辑,《解析式新约经文汇编》,美国加州:美国麦种传道会,2002年,第648999页。

[iii] Grant R. Osborne著,《基督教释经学手册》,刘良淑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99年),第108页。

[iv] 陈终道著,《以经解经》,香港:金灯台出版社,1995年,第264页。

[v] 陈终道著,《以经解经》,香港:金灯台出版社,1995年,第264页。

[vi] 中国神学研究院编撰,《圣经 -- 串珠 . 注译本》(增订版),香港:福音证主协会,2000年,第1666页,林前1014-22注释。

[vii] 鲍会园(总编),《圣经  新国际版研读本》,美国新泽西州:更新传道会,1996年,第2175页,林前1017注释。

[viii] 陈终道著,《以经解经》,香港:金灯台出版社,1995年,第265页。

[ix] Archibald T. Robertson原著,詹正义(总编),陈一萍编译,《活泉新约希腊文解经  卷七》,美国加州:美国活泉出版社,1991年,第79页。

[x] 冯荫坤著,《真理与自由 -- 加拉太书注释》(增订版),香港:福音证主协会证道出版社,1987年,第216-217页;G. Waldemar Degner著,《释经学的理论与实践》,刘秀珠译(新竹:中华信义神学院出版社,1998年),第153页。

[xi] Archibald T. Robertson原著,詹正义(总编),陈一萍编译,《活泉新约希腊文解经  卷七》,美国加州:美国活泉出版社,1991年,第80页。

[xii] 冯荫坤著,《真理与自由 -- 加拉太书注释》(增订版),香港:福音证主协会证道出版社,1987年,第215-216

[xiii] 参见:詹正义(总编),《活泉希腊文解经 卷六》美国加州:美国活泉出版社,1990年,第197-198页;《中文圣经启导本》,香港:海天书楼,1993年,第1645页,林前1231注释;陈终道著,《新约书信详解》(合订本),香港:金灯台出版社,第164页;陈惠荣、胡问宪主编,《证主21世纪        圣经新释 II》,香港:福音证主协会,2000年,第1242页。

[xiv] 陈终道著,《新约书信详解》(合订本),香港:金灯台出版社,第164 -16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