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基督使用比喻的目的

 比喻的特点是,取材于百姓所熟悉的生活经验,有简洁的情节冲突、鲜明的对照、夸张的手法和满布的悬念,故对听众很有吸引力。此外,比喻往往会向听众提出挑战,并要求他们积极思考和作出回应。主耶稣谈到使用比喻的目的时,说:“神国的奥秘,只叫你们知道,若是对外人讲,凡事就用比喻;叫他们看是看见,却不晓得;听是听见,却不明白;恐怕他们回转过来,就得赦免”(可411-12)。奥斯邦说:“这句话暗示耶稣使用比喻是要隐藏神国的真理,让不信者无法明白,因此令现代诠释者感到非产困惑。”[i] 但他进一步指出,耶稣使用比喻,对不同的人的作用是不相同的:

耶稣使用比喻,似乎确有更大的目的。比喻乃是“接触技巧”,其功用视对象而定。在与以色列的领导阶层和不信的人辩论时,比喻的目的就是将真理向他们隐藏。神用这个方法审判顽梗的以色列人,好像昔日对法老的审判,以及以赛亚时代对那背道之国的审判。由于他们拒绝耶稣的信息,神就用比喻,使他们的心更加刚硬。可是这种负面的用法,只是比喻的更大目的的一部分;这目的的根基,是旧约智慧文学中比喻的用法,亦即,向百姓发出挑战,使他们做出回应(如撒下十二章拿单对大卫讲的比喻)。因着比喻,群众不得不作出决定:支持耶稣或反对;而的门徒也因此受到教诲和挑战。比喻对每一种人(领袖、群众、门徒)的作用都不相同。

比喻将耶稣的全新世界的异象,就是神的国,带到听众、读者面前,作出解释,并发出邀请。这些乃是“演说事件”,不容许人保持中立;它们抓住人们的注意力,让人们对在基督里的国度不得不产生互动,或是积极投入(可410-12“跟随”耶稣的人),或是消极拒绝(“外人”)。学者们逐渐同意,“我要把天国的钥匙给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凡你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太1619)和“你们赦免谁的罪,谁的罪就赦免了;你们留下谁的罪,谁的罪就留下了”(约2023)主要是指神真理的宣扬;听众必须有所回应,而回应会导致他们的得救或受审判。这对比喻正适合。因为凡拒绝神在耶稣里临在的人(犹太人的领袖),比喻便成为神审判的记号,使他们的心更加刚硬;凡态度开放的人(群众),比喻便向他们发出挑战,要他们做出决定;而凡相信的人(门徒),比喻就进一步教导他们神国的真理。[ii]

 




[i] Grant R. Osborne著,《基督教释经手册》,刘良淑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99年),第321页。

[ii] Grant R. Osborne著,《基督教释经手册》,刘良淑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99年),第322-3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