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讲 道

诠释《圣经》的目的,是为了让《圣经》对各个世代的人说话。奥斯邦说,《圣经》不是静态的,只作为被研究的对象,而是动态的,要改变人的生命。诠释《圣经》的高峰,不在解经的结果(了解经文原来的意思),而在预备讲章的过程,使人明白神的话语对各个世代人的生命的重要性。所以,释经学的真正目的,不是写注释书,而是写讲章。[i]




[i][i] Grant R. Osborne著,《基督教释经手册》,刘良淑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99年),第451456页。

讲道是基督教的特点

讲道是基督教的特点

              Homiletics(讲道法)是从拉丁文Homilia一字来的,其希腊动词是oJmilewhomileo{,最初的意思是“一群人在一起”,或“会众”,后演绎为“谈论” ,在新约《圣经》中使用过四次(路24145;徒20212426)。[i]

      斯托德(John R. W. Stott)指出,基督教会悠久而生动的历史表明,“讲道始终被公认为是基督教的中心和特色”。在新约时代,主耶稣是第一位讲道人,在之前有施洗约翰为先锋,在之后有使徒和先知为继承人。[ii] 在旧约时代,讲道大概可以追溯到犹太人被虏之后的以斯拉、尼希米时代。《尼希米记》第八章记载,文士以斯拉站在一个木台上,翻开律法书,一面念给百姓听,一面讲明意思,使百姓极其喜乐,因为他们明白了所教训他们的话。[iii]

              斯托德指出,宗教改革是以讲道为中心的。宗教改革在德国得以实现,不是凭借政治手段或武力征服,而是靠传讲神的道。马丁. 路德说:“我只是教导、传讲、写作神的道,除此以外甚么都不作。”[iv] 讲台比祭坛高。若不传讲神的道,圣礼就缺少神圣的特质。加尔文说:“无论在哪里,我们若发现神的道纯正地被宣讲、被听到,而且圣礼也按照基督的吩咐施行,毫无疑问,哪里就有了神的教会。”[v]  在宗教改革家看来,讲道和圣礼的事奉,是听得见和看得见的福音的宣告,乃是教会的永久标记。[vi] 对此,达根(E. C. Dargan)评论道:

                    

            这一大革命的主要事件和重要成就,多半是传道者和讲道的贡献;因为宗教改革的不朽功业是藉着热心事奉之人所相信、所喜爱、并教导的神的道完成的。另一方面,这一运动的事件和原则也大大地影响了讲道本身,赋予它新的精神、新的能力、和新的形式;宗教改革和讲道的关系,简洁来说,可算是互相依靠、援助和引领的。[vii]

 

讲道的神学基础

斯托德认为,讲道的神学基础有个三方面。

首先,神是光(约壹15)。光要照明;神要显明自己。神向智慧人和聪明人隐藏自己,是因为他们的骄傲而不愿意认识。“光来到世间,世人因自己的行为是恶的,不爱光倒爱黑暗,定他们的罪就是在此”(约119)。由于神是光,面对听道的各种处境的人群,讲道人坚信,神的道“要照亮坐在黑暗中死荫里的人” ,把他们的脚“引到平安的路上”(路1:)。[viii]

其次,神已经行动。神已经用创造之工和救赎之工向人们启示自己。神的救赎,在旧约时代,集中体现在呼召亚伯拉罕出吾珥,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和召被虏的以色列人出巴比伦;在新约时代,则是藉着耶稣的的降生、受难与复活所成就的对人类的拯救计划。[ix]

第三,神已经说话。在旧约时代藉众先知、在新约时代藉的儿子,神一直主动在向人说话,并都已完整、系统地记录在《圣经》-- “成文的圣言”-- 中。《圣经》-- 活神的活道 – 乃在向人说话。正如巴刻所说的:“《圣经》是神在讲道。” [x] 斯托德写道:

 

这就是关于永活的、救赎的、和自我启示的神的基本概念。所有的基督教讲道都建立在此基础上。如果我们不相信这一位神,我们决不该讲道。如果神没有说话,我们怎敢说话?我们自己没有甚么好说的。如果我们没有把握自己是传达神信息的人,就擅自向会众讲道,那我们简直是傲慢愚昧到了极点。只有当我们相信神是光(因此要为人认识),神已经行动(因此使人认识自己),神已经说话(因此解释的作为),我们才必须说话,不能保持沉默。正如阿摩司所说的,“狮子吼叫,谁不惧怕呢?主耶和华发命,谁能不说预言呢”(摩38)?保罗的话也有类似的道理,“经上记着说,‘我信,所以我说话。’我们既然有同样的信心,也就信,所以也说话”(林后413引用诗11610)。他所谓的“信心”是指神已经说话的信念。如果我们不确信这一点,那么我们最好闭口不言。一旦我们相信神已经说话,我们也就必须说话。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临到我们身上。无论何人何事都不能使我们缄默。[xi]

 

讲道是筑桥

                 讲道是在《圣经》世界与现今世界几千年时空的跨度上筑一座桥,以便使神已启示的真理,从《圣经》中流出来,进入现代人的生活中。[xii] 《圣经》是神的话语,从它成文的那时开始,就具有超文化的特质。[xiii] “《圣经》的默示和道成肉身这两项伟大的真理,成了沟通的神圣前提。”[xiv] 但是,不能因为《圣经》具有超文化的特性和有圣灵不断在人身上动工,就可依忽视沟通和筑桥的重要性。毕竟,《圣经》世界与现代世界有几千年的文化、历史鸿沟。用现代人可以理解的方式,把《圣经》向世人讲明,《圣经》才能直接对他们讲话。[xv] 这就是讲道的目的:把神的话传达给世人,并劝勉他们作出回应。陈润棠形象地说,讲道就是:要世人听,要世人信,要世人行。[xvi]

                     既然是筑桥,桥的两端 -- 《圣经》和现今世界 -- 就很重要。

                     桥梁的一端是《圣经》。讲道必须以《圣经》为本,决不能为迎合世人的好恶而牺牲《圣经》的真理。在探讨自由主义神学的《圣经》观时,笔者曾写道:

 

                        这三位神学巨匠(指康德、黑格尔和士来马赫 -- 笔者注)构建的神学领域虽各不相同,但在治学方法和神学前设上却有两点是共同的。第一,他们企图在基督教和现代人之间铺设桥梁,使之能接受基督教信仰。但是,他们不能对科学至上和唯理主义对基督教的批判作出正面的回应,而是以放弃传统信仰为代价,博取现代人的欢心,在科学和理性无法企及的地方 (如人的道德感和宗教直觉) 为基督教争一席之地。他们建筑桥梁的心志和所付出的努力都是可嘉的。但是,如果基督教这一端的地基已被松动或毁坏,桥梁怎么能建成呢?如果另立地基,桥梁虽然被搭起来了,但恐怕已经不是基督教与现代人之间的桥梁了。第二,他们的神学,高举人的理性,轻忽神的启示,用人的理性取代神的启示,是以人为本的。[xvii]

 

                     今天,自由主义神学已经式微,但基督教仍处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两面夹击之中。一方面,崇尚理性至上、科学至上的现代主义仍否定启示的超然性和神迹奇事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否认客观真理的后现代主义严重质疑基督教的独一真神和《神经》的绝对权威的教义。面对这些挑战,基督徒应该勇敢地高举《圣经》,大胆地宣扬神的话语,只有这样,才可能把世人领到正路上来。

                 此外,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人们向往、追求成功、金钱、舒适、健康、长寿;人们回避、拒绝认罪、悔改。在这种背景下,“成功福音”应运而生。传道的人振臂高呼:一切愿意蒙神祝福、保守、医治的人,都来信耶稣!于是,人们像潮水一样向传道的人涌去…笔者曾遇到一位这样“信”耶稣的人。他告诉笔者,他信主两年多了,却从来不知道自己是个罪人!那么,他信的是甚么呢?他算是基督徒了吗?

                     使徒保罗说;“我曾定了主意,在你们中间不知道别的,只知道耶稣基督,并钉十字架”(林前22);“我当日所领受又传给你们的,第一,就是基督照圣经所说,为我们的罪死了;而且埋葬了;又照圣经所说,第三天复活了;并且显现给矶法看;然后显给十二使徒看;…”(林前153-8)。保罗传讲的中心信息就是耶稣基督的受难、复活和再临。世人都犯了罪,要走向永远的沉沦;耶稣基督为世人的罪被钉在十字架上,替世人付了罪应当付的死亡的代价,使一切愿意相信的人的罪被的宝血洁净,可以重新与神和好,成为神的儿女。所以,福音的核心,就是藉着耶稣在十字架的救赎,去掉相信之人的罪,使他们进入永生。

作为信徒的天父,神当然会顾念他们世俗的需要,但这不是福音的核心。因为世俗的事没有永恒价值,早晚要过去。这种单单为了得到世俗的好处而信主的人,不一定会经历重生,也不会成为委身于主、讨主喜悦的人。主耶稣曾教训这样的人说:“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你们找我,并不是因见了神迹,乃是因吃饼得饱。不要为那必坏的食物劳力,要为那存到永生的食物劳力,就是人子要赐给你们的;因为人子是父神所印证的”(约626-27)。

     对不同的人,传福音应有不同的切入点。但无论对甚么人,最后一定要把他带到耶稣的十字架前,认罪、悔改、归向神。

                     在各地服事时,常有慕道朋友主动前来,要求笔者带领他们作决志祷告。此时,笔者总要先问他们四个问题:1)你相信耶和华是宇宙的独一真神、此外再无别神吗?2)你承认自己是一个罪人吗?3)你相信耶稣在十字架上是为你的罪死的、并已复活升天了吗?4)你愿接受耶稣作你个人的救主、永远跟随吗?也许对方不一定能讲出太多的道理,但只有当他表示对这四个问题都愿意相信、接受时,笔者才会带领他作决志祷告。若他对其中任何一个问题的答案不确定,笔者都不会带领他决志,而是为他祷告,求神继续引领他,也鼓励他继续寻求。

                     斯托德认为,福音的本质极其冒犯人的骄傲;凡忠心传讲的人,总会遭到反对,无人能够幸免;基督徒应整全地传讲神的信息:

 

                        传道人无法逃避搅扰人安舒的责任。我们都知道,基督说过许多“安慰的话”,…但的话并非全都是安慰之言,有些会令人深感不安。因此我们必须忠心传讲“指责的话” ;换言之,不是只讲神的爱、恩典、怜悯,也传讲的愤怒(其实,在黑暗背景的衬托之下,这些会越发显得光芒万丈);不只传的救恩,也传的审判;传天堂也传地狱(无论我们多么踌躇,不愿轻言这两者的细节,唯恐越过圣经明确的教训);传与同复活,也传与同死;传信心也传悔改;传为救主,也传为主;传作基督门徒的报偿,也传要付的代价;说明否定自我才是发现自我之途;宣告在基督权柄的轭下,我们才能的安息。[xviii]

 

                     所以,讲道不是要赶上、迎合时代精神,而是要用永恒的真理引导、改变时代的精神。[xix] 说来也奇怪,一方面,人们愿意听舒适、安慰的话;另一方面,却常常是“逆耳忠言”才能真正打动他们。白崔克(George A. Buttrick)说:“人们离开教会,多半不是因真理太严厉,令他们不安,而是我们所传的太软弱、空洞,令他们轻视。”[xx]

                     桥梁的另一端是世界。

使徒保罗说:“向软弱的人,我就作软弱的人,为要得软弱的人;向甚么样的人,我就作甚么样的人,总要救些人。凡我所行的,都是为福音的缘故,为要与人同得福音的好处”(林前922-23)。莫瑞斯(Leon Morris)指出,“向甚么样的人,我就作甚么样的人”,当然不是说保罗行事毫无准则。有时为了坚守原则,他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但当与原则无关时,他尽力迁就、与人和好。他所看重的,是福音的得失,而不是传道者的得失。[xxi]

                     因此,讲道必须使用当代人能听懂的语言,并从他们所关切的问题入手。可惜,有些讲道完全与时代脱节,自说自话。这种讲道虽符合《圣经》的原则,却不合时代,不能对当代人说话。许多听众觉得,讲坛所说的话对他们没有意义,与他们的生活无关;许多威胁他们生活、必须面对的问题,也很难从讲坛上听到。有些讲道则注重神学细节,不关痛痒。英国著名传道人司布真(C. H. Spurgeon)曾这样写道:

 

            比方,像创造前拣选与创造后拣选的问题,圣子如何由圣父而生的严密辩论,圣灵如何出自圣父与圣子的探究,前千禧年或后千禧年孰是孰非,这类问题不管有人认为多么重要,与敬虔的寡妇却毫不相干,她靠编织养活七个儿子,她要听的是神凡事必有预备的慈爱之言,而不是那些深不可测的奥秘。我认识一位牧师,他很会讲兽的十趾,基璐伯的四张脸,獾皮的奥秘意义,方舟横木的预表,所罗门圣殿窗户的预表;但是对商人的罪、时代的诱惑、当今的需要,他几乎全然不提。[xxii]            

 

                     司布真幽默地评论说:“基督说:‘喂养我的羊…喂养我的小羊。’然而,有些传道人把食物搁在高处,大羊小羊都构不着。他们似乎把经文读成了:‘喂养我的长颈鹿。’”[xxiii]

                     斯托德特别强调讲道是筑桥的概念。他说:

 

讲神的话与世界相连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事;这乃是真正基督教讲道不可缺或的特色。…我们的桥必须坚立根基在鸿沟的两岸,拒绝妥协神圣内容的信息,或者忽视它的对象的实际状况。我们必须放胆深入这两个世界 -- 古代与现代,《圣经》与时潮,对两方面都留意倾听。惟有如此,我们才能了解他们各在说甚么,也才能分辩圣灵对当代人的信息。[xxiv]




[i] 参见:周联华著,《新编讲道法》,台湾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97年再版,第5页;潘秋松著,刘淑媛编辑,《解析式新约经文汇编》,美国加州:美国麦种传道会,2002年,第762页。

[ii] John R. W. Stott著,《讲道的艺术》,魏启源、刘良淑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88年),第12页。

[iii] William W. Klein Craig L. Blomberg, and Robert L. Hubbard, Jr著,蔡锦图主编,《基道释经手册》,尹妙珍等译(香港:基道出版社,2004年),第571页。

[iv] 转引自:John R. W. Stott著,《讲道的艺术》,魏启源、刘良淑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88年),第20页。

[v] John Calvin著,《基督教要义》(下册),谢秉德译、汤清修译(台湾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14页。

[vi] John R. W. Stott著,《讲道的艺术》,魏启源、刘良淑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88年),第21页。

[vii] 转引自:John R. W. Stott著,《讲道的艺术》,魏启源、刘良淑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88年),第23页。

[viii] 参见:John R. W. Stott著,《讲道的艺术》,魏启源、刘良淑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88年),第94-95页。

[ix] John R. W. Stott著,《讲道的艺术》,魏启源、刘良淑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88年),第95页。

[x] 转引自:John R. W. Stott著,《讲道的艺术》,魏启源、刘良淑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88年),第103页。

[xi] John R. W. Stott著,《讲道的艺术》,魏启源、刘良淑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88年),第96-97页。

[xii] 参见:John R. W. Stott著,《讲道的艺术》,魏启源、刘良淑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88年),第139-140页;Grant R. Osborne著,《基督教释经手册》,刘良淑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99年),第451页。

[xiii]参见:里程著,《神的圣言 卷一  圣经的权威》,美国:《基督使者协会》、《海外校园》杂志社,2005年,第275页;John R. W. Stott著,《讲道的艺术》,魏启源、刘良淑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88年),第142页。

[xiv] John R. W. Stott著,《讲道的艺术》,魏启源、刘良淑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88年),第146页。

[xv] John R. W. Stott著,《讲道的艺术》,魏启源、刘良淑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88年),第142页。

[xvi] 陈润棠著,《简易讲道法》,香港:金灯台出版社,2000年,第5页。

[xvii] 里程著,《神的圣言 卷一  圣经的权威》,美国:《基督使者协会》、《海外校园》杂志社,2005年,第167-`168

[xviii] John R. W. Stott著,《讲道的艺术》,魏启源、刘良淑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88年),第320页。

[xix] G. Campbell Morgan著,《摩根讲道法》,刘逾瀚译(美国新泽西:更新传道会,1993年),20页。

[xx] George A. Buttrick, Jesus Came Preaching , Christian Preaching in the New Age, the 1931 Yale Lecture(Scribner, 1931), p. 133; 转引自:John R. W. Stott著,《讲道的艺术》,魏启源、刘良淑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88年),第309页。

[xxi] Leon Morris著,《哥林多前书》,蒋黄心湄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2002年),第138页。

[xxii] C. H. Spurgeon, Lectures, First Series, p. 78-79; 转引自:John R. W. Stott著,《讲道的艺术》,魏启源、刘良淑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88年),第143-144页。

[xxiii] 转引自:John R. W. Stott著,《讲道的艺术》,魏启源、刘良淑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88年),第147页。

[xxiv] John R. W. Stott著,《讲道的艺术》,魏启源、刘良淑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88年),第146页。

传 道 人

传 道 人

 

                     传道人的事奉是非常重要的。柯甘(Donald Coggan)曾说过:“神行了一件奇事:站在神的赦免与人的罪之间的是 -- 传道人!处在神的供应与人的需要之间的是 -- 传道人!处在神的真理与人的追求之间的是 -- 传道人!他的工作是将人的罪与神的赦免、人的需要与神的全能、人的追寻与神的启示连接起来。”[i] 摩根认为:“一位基督工人最崇高的工作就是讲道。今天教会最大的危险,就是神的工人们愿意从事一千种不重要的事工,却忽略了那件最重要的事奉 -- 讲道。”[ii]

 

 

传道人是蒙神呼召的

 

                 按照《圣经》,传道人是:1)传喜讯(eujaggelizw euangelizo{{)的(罗1015);2)是撒种(speivrw speiro{)的(太133-9);3)是基督的使者(presbeu*w presbeuo{)(林后520);4)是神奥秘事的管家(oijkonovmou" oikonomos)(林前41-2);5)是牧师或牧人(poimh*n poime{n)(弗411;彼前51-4);6)是无愧的工人(ejrgavth" ergate{s)(提后215)。[iii] 这些比喻表明,传道人是受神委托、被神差遣的。也就是说,传道人是蒙神的呼召,特派作这些事的:

 

 

            这六幅图画立刻让人注意,其中都强调:信息是“被赋予的”。传道人不是自己发明,而是领受托付。如是,传令员得着好消息以传扬;农夫得着好种子可撒播;管家得着好食物能分配;牧人已有牧场可领羊群前往。同样,大使不能自作主张,乃是转述国家立场;工人为“真道的话语”筑路,而不是为他自己的话语筑路。这些新约的比喻都将传道人形容为在别人权下的仆人,传达别人的话;这一点令人印象深刻。[iv]

 

 

用一句通俗的话说就是,神征召传道人,是“抓壮丁”而不是“征志愿兵”。被神抓住了,想跑也跑不了;不是被神抓来的,做了传道人也不讨神的喜悦。

 

            有的弟兄姊妹信主后,心里火热,认为作世界的工作没有永恒价值,就急切地想放下世俗的工作,作全时间的传道人,从事传福音、救灵魂这种可以存到永远的工作。这种人生观、价值观的转变,是非常可喜的。但他们不了解,当传道人是凭神的呼召和拣选,而不是靠个人的热情和志愿;传福音、救灵魂固然是每个基督徒的首要任务,但方法却有不同。神对每个人的带领都不相同,有的要作全时间的传道人,有的则要带职事奉。世俗工作本身,无永恒价值可言,但若藉着它能彰显神的荣耀和领人归主,那么,世俗工作中就注入了永恒价值。衷心希望这些弟兄姊妹安静地等候神的带领,同时,积极参与教会和团契的事奉,努力在知识和敬虔上操练自己。如果清楚地有来自神的呼召,就勇敢地走上传道人的道路。如果没有明确的从神来的呼召,就要安心作好本职工作,在本职工作中荣神益人。

 

 

 

讲道人是讲“道”的人

 

                     传道人的一个主要事奉是讲道。

 

“讲道要讲‘道’”,这是曾霖芳著的《讲道学》一书的“导论”的第一个标题,可见其重要性。[v] 顾名思义,讲道是讲“道”,讲神的话语。当讲道的人走向讲坛的时候,他已不是一个自由的人,他乃是奉命去传达神的话。讲坛是神圣的。听众听道,是期盼聆听神的话语。所以,讲道的人决不能自说自话,他必须传讲神的话。

 

但是,有的人讲道,却没有什么“道”,要不大部分时间在演讲,在讲人哲理,或个人对宗教的看法,鲜少讲论神的话;要不就是政治、时事充满讲台;更有的是故事连篇、笑话不断,仿佛“脱口秀”一般。笔者有一次去听道。讲道开始时,讲道的人念了一段经文,但他随后的通篇讲道,却与这段经文毫无关系!讲道的人在讲坛上不讲神的话,是对神圣讲坛的亵渎。讲道必须以讲解《圣经》为本。

 

 

 

先“悟”道,后讲道

 

                     “先‘悟’道后讲道”, 是曾霖芳著的《讲道学》一书的“导论”的第二个标题。所谓“悟道”,就是领略了经文的真正意思。曾霖芳警戒说,讲道“切忌标新立异,危言耸听,用猜测《圣经》的方法讲道,这是不忠实的,有时会把信徒导入错误。”[vi]

 

                   如前文所述,曾霖芳认为,对《圣经》的悟性可分为“解悟”(读了别人的解释而有所领悟)、“证悟”(从经验中领悟了经文)和“领悟”(个人对经文的直接领悟力)三种,其中又以“领悟”最可贵。[vii] 因为有了这种对《圣经》的直接领悟力,就像挖到了一个活水源,有了讲道所需、取之不竭的宝库。

 

                     多年以来,笔者认为,自己最缺乏的,就是这种对《圣经》的直接领悟力。一段经文,自己讲几句话就无话可讲了,无法把经文的意思展开。对此,笔者有些灰心,觉得自己没有这样的恩赐。可是,霖霖芳写道:

 

 

如果自己觉得对《圣经》的领悟力迟钝,不必灰心。在读经之前,向主祈求:“主阿,愿我的呼吁达到的面前,照的话赐我悟性”(参考诗119169)。主会藉着圣灵,“引导你们进入一切的真理”(约1613)。这是主的应许,必能兑现。[viii]

 

 

                     当笔者读到这一段话,受到极大的开启和鼓舞。原来,领悟力是可以向神求的呀!此后,《诗篇》一百一十九篇一百六十九节的经文就成为笔者常向神祈求的祷告词。神是信实的。在《海外神学院》学习期间,在《讲道学》这门课的试讲中,笔者以“我的朋友讥诮我,我却向神眼泪汪汪”(伯1620)这一节经文为主线,预备了一篇近万字的讲章《密友之情》,讲了四十五分钟,受到了曾霖芳院长的勉励。这是笔者讲道事奉的一个突破,始尝领悟神的话语所带来的甘甜,内心的喜悦难以言表。曾院长还写道:“要成为一个好传到者,需要时间培养,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即使一个有特别恩赐的人,也需要经过磨练的。因为道的内涵深广,岂可凭聪颖和口才随便乱讲?若不下苦功夫钻研领悟,多讲两三次便显出空洞了。”[ix] 曾霖芳院长的教诲,使笔者受益终生。

 

                     对于传讲信息的人来说,自己思想明白的,不一定能讲解明白,更何况连自己尚未思想明白的呢。所以,讲道的人只有自己先悟道,才能讲道。只有讲道人的心灵首先被经文触动,他讲的道才可能触及听众的灵魂。

 

 

传道人的生命与讲道

 

                     传道人的生命与他的讲道事奉密切相关。其实,传道人的讲章是用自己的生命谱写成的。传道人的一生,就是一篇一篇的讲章。传道人自己,就是讲章。讲道不只是在阐明道理,或传授知识,`讲道需要讲道人的身、心、灵的全部扑上,是讲道人生命的流露。讲道的人有甚么样的生命,就讲出甚么样的道。

 

                     传道人应有哪些生命特质呢?

 

                     首先,要追求圣洁

 

保罗说:“人若自洁,脱离卑贱的事,就必作贵重的器皿,成为圣洁,合乎主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提后221)。神预备了各样的器皿,但只有圣洁的器皿,才合乎主用。自洁不是去洁净别人,也不是要别人来洁净自己,而是要依靠圣灵的引领,自觉地抵制各种罪恶,脱离一切卑贱的事。一切与罪有关的、与传道者身份不相称的、不体面的、不光彩的事,无论大小,都要远离。笔者曾写道:

 

 

关于自洁,保罗特别指出两点。一是“要逃避少年人的私欲,二是要“同那清心祷告主的人追求公义、信德、仁爱、和平”(提后222)。这是保罗劝勉提摩太的话。此时的提摩太已不是刚信主的少年人,而是追随保罗、为神重用的仆人,是可以作教会的会督、可设立长老、执事的传道人。但提摩太仍须逃避少年人的私欲,如色情、吃喝玩乐、好高骛远、喜出风头、固执己见等。一般传道人更应加倍儆醒。我们也应常与清心祷告主的人相交,向属灵长辈学习。不宜将以主耶稣为榜样与学习他们的长处对立起来,也不宜像西方教育那样,过分强调个人的独立、自由发展。

 

追求圣洁是非常重要的。韩高生说得好:“一位技术高明的外科医生可以用新的、旧的、弯曲的工具,什么都可以;惟一不可用的,就是不清洁的工具。属灵的生命也是如此。人不圣洁,神就不能也不会使用他。我们知识少,性格怪,都能使用,但不自洁,就不用。”宋尚节博士努力追求圣洁,神使用他在中国奋兴十五年,大有能力。今天仍为神所重用的许多老仆人,都是宋博士当年结的果子。[x]

 

 

 

                     其次,要敬畏《圣经》

 

                 《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是基督徒信仰和生活的唯一准则。讲道是讲神的话,也就是讲解《圣经》。所以,讲道的人,要敬畏《圣经》,热爱《圣经》,钻研《圣经》和遵行《圣经》。只有对神的话昼夜思想的人,用各样的智慧把基督的道理丰丰富富地存在心里的人,神的话才能源源不断地从他心中流淌出来。传道人就是讲道人,要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包括讲坛)把神的话语传讲出去。无论一个传道人的具体事奉是甚么,他都必须在神的话语上下功夫,这是作传道人的不二法门,没有任何其他捷径可走。

 

                     曾霖芳曾经说过,如果每一篇讲章是从《圣经.》的一卷书的一节或几节经文而来,那么,六十六卷书就可以讲一年多;下一年再以每一卷书的另一节或几节经文为题,又可以讲一年多;这样,传道人一辈子就有讲不完的道,哪里会陷入无道可讲的窘境呢?他还说,有人讲道没有丰富的道,是因为没有甚么“道”可讲,所以只好讲些别的。如果对神的话语生疏,就是想讲也无从讲起;即便勉强地讲,也是不伦不类。[xi]

 

                     许多人都很看重讲道的热诚。曾霖芳称,讲道人从内心发出的热诚为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传道精神”。斯托德则说,“对基督的热诚是讲道的灵魂。”[xii] 但是,讲道人的发自内心的热诚,只能来自对《圣经》的笃信不移,来自对神的爱的深切体察,来自《圣经》真理的催逼。这些都与研读《圣经》息息相关。曾霖芳在《讲道学》一书的序言中写道:

 

 

 

                        一九四七年以来,我在神学院讲授释经学、讲道学。四十余年来,我一直在思想,怎样教学生作个善于讲道的传道人。本书内容乃部分教材,希望也有助于读者的传道工作。虽然本书提供了许多方法,但我发觉,并非懂得许多方法,便会把道讲好,更重要的是对道的本身有认识、有领悟、有研究,否则正如俗话所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请问,如果言中无道,怎会把道讲好?读者若想善于讲道,非在《圣经》上痛下苦功不可,这才是最大的关键。[xiii]

 

 

 

                     “若想善于讲道,非在《圣经》上痛下苦功不可,这才是最大的关键”,这是曾霖芳传道七十余年的思想结晶,是一位为神重用的老传道人的肺腑之言。现在,年近九旬的他,仍讲道到不已。要善于讲道,必须在《圣经》上下功夫,不是一般的功夫,而是苦功夫;不是一般地下苦功夫,而是要痛下苦功夫!曾院长年轻的时候,每天一页一页地背诵《圣经》。每当想到这些,就令笔者汗颜,也催笔者奋进。

 

第三,要真挚无伪

 

斯托德指出,今天,人们最深恶痛绝的,莫过于虚伪;而最吸引他们的,则是真挚。讲道人的真挚表现在两个方面:在讲坛上,他要句句实话;在讲坛下,他要活出自己所讲的。其实,这是同一件事的两个方面,说真话的人,一定会按自己说的去做。[xiv]

 

使徒保罗谆谆告诫提摩太说:“你们立志行事,都是神在你们心中运行,为要成就的美意。…使你们无可指摘,诚实无伪,在这弯曲悖缪的时代,作神无瑕疵的儿女。你们显在这世代中,好像明光照耀,将生命的道表明出来,叫我在基督的日子,好夸我没有空跑,也没有徒劳”(腓213-16)。坦荡正直地做人,诚实无伪地讲道,是每一个讲道的人应该好好操练的。

 

在讲坛上,要说实话。

 

讲道人要说自己知道的、自己明白的话,不可随意猜测、编造。知道多少,传讲多少。如果发现自己在讲道中有任何不实或错误之处,应尽快纠正。

 

要求听众相信和遵行的,必须是讲道人自己心里相信和愿意遵行的。

 

讲道人要向听众分享神在自己生命更新中的奇妙作为,也可分享自己的软弱、失败,不要把自己打扮成属灵的伟人。事实证明,敢于把自己真实地向听众展露的讲道人,能缩短自己与听众的距离,更受到听众的尊重。讲道的人在讲坛上要自我揭露到什么程度?斯托德的忠告是,要避免走极端。如果把讲坛变成忏悔告白,不仅不合宜、不恰当、予听众没有帮助,而且也不一定能获得听众的敬重。既要分享自己的软弱和失败,更要分享如何依靠圣灵的大能由软弱变刚强、从失败走向得胜。

 

在讲坛下,要按自己讲的去做。

 

讲道的人和别的信徒一样,都是蒙恩的罪人,新生命的成长需要过程。如果只有属灵生命趋于完美的人才能讲道,那么,将没有人配得讲道。使徒保罗所说的“立志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罗718b)和“外有争战,内有惧怕”(林后75b),是每一个基督徒生活的真实写照。讲道的人也不例外。期盼讲道人所讲的全都能行出来,是不现实的。如果只有讲甚麽就能做到甚么的人才有资格讲道,那么,世界上也就没有人有资格讲道。但是,底线在于,讲道人总应该下定决心,努力按照自己所讲的去行。如果对自己所讲的,压根儿不打算去行,那就是假冒为善,就不配讲道。

 

斯托德曾援引司布真举的一个例子。一个人很会讲道,却不是好基督徒;他“讲得那么好,但生活那么糟,以至于他站在台上讲道时,大家都说他不应该下来;而他下来之后,大家却异口同声地说,他绝不可以再上去。”[xv] 这种人讲道,有时也会有些效果,但效果毕竟有限。所讲的让人受益,所行的却使人受损。况且,如果所讲的道可领人信住或使人得造就,是神的道本身的大能,是神的眷顾和怜悯。这样的讲道人,即使能骗过听众,却骗不过神,将来都要在神面前交帐,要面对神的审判。所以,保罗告诫说,“你要谨慎自己和自己的教训,要在这些事上恒心;因为这样行,又能救自己,又能救听你的人”(提前416)。

 

第四,要力戒骄傲

 

人们常说,传道人最常遇到的试探,是钱与色。此话不假。天主教和基督教都常有丑闻曝光。一些事奉有成绩、在会众中有影响力的传道人,都在它们面前跌倒,带来极大震撼,令人痛惜。但是,《圣经》说:“骄傲在败坏以先,狂心在跌倒之前”(箴16;18)。因为,骄傲的人,大都仗恃自己的才能、恩赐,洋洋自得,不时时警醒,不事事依靠神。这样,在极具诱惑力的钱财和色情面前,就很难站立得住。《创世纪》记载,被哥哥们卖到埃及的约瑟,后来作了埃及法老的内臣、护卫长波提乏的管家。当波提乏的妻子频频勾引他时,约瑟对她说,“我怎能作这大恶,得罪神呢”(创399b)?他处处想着神、靠着神,坚拒波提法妻的引诱,以至遭对方反诬,进了监狱;但神却与他同在。

 

骄傲的表现形式是各种个样的,可以外显为好为人师、动辄批评论断、得理不让人等等,也可以被包裹在温文尔雅的外表里,深藏不露。不论骄傲的表现形式如何,其核心是把自己看得太高、太大、太重,“看自己过于所当看的”(罗123)。

 

斯托德也有同样看法:

 

 

老实说,讲台对任何亚当之子都是危险之地,这“高高”之处分享了本来只属于神宝座的超卓地位(赛61)。我们单独站在那里,众人的眼目全都集中在我们身上;我们独自发言,众人静坐恭听。如此曝光于众人之前,谁能不受虚荣所损?传道人最主要的职业危险,无疑是骄傲。它已经摧毁了许多人,令他们的事奉失去能力。

 

它在有些人身上昭然若揭。这些人生性好出风头,把讲台当着表演的舞台。钟马田医生称他们为“讲台人,而非传道人”。这个形容很恰当,因为他们与职业演员不相上下。…

 

然而,有些传道人…他们的骄傲不表现于大放厥词,而是更诡秘、更狡诈,甚至更变态。因为我们可能在外面表现出十分谦和的模样,内里却对人的称赞贪求无餍。在讲台上高举基督的那一刻,可能实际上正在求自己的荣耀;劝勉会众要颂赞神,甚至在带领他们颂赞,内心却可能希望他们会留一些颂赞给我们。我们需要和巴克斯特一样呼喊:“这个骄傲的罪无时无刻不伴随!是个强横的暴君!是何等狡猾、诡诈、谄媚的敌人!”[xvi]

 

 

                 在基督教会两千年的历史中,一直是真假基督徒并存,“以敬虔为得利的门路”(提前65b)的假传道人,各个世代都有(太721-23);只是,人的智慧有限,一时难分真假(太1327-30)。不过,这种盗名窃誉的假基督徒、假传道人,在教会中毕竟是少数。对多数讲道人来说,一方面,是真心事奉神、荣耀神;另一方面,但在事奉中又掺杂着不纯的动机,自觉不自觉地想高举自己、荣耀自己。有人说,恩赐在哪里,试探也在哪里。这是值得深思和警惕的。[xvii]

 

有些讲道的人深知骄傲的危害,因而恳求神让他们隐名埋姓。但是,对一个讲道事奉的人,这是作不到的,因为他必须要站在台上,要在人前曝光。其实,讲坛事奉的人力戒骄傲比隐名埋姓的人更加困难。德国著名的音乐指挥家克林伯乐(Otto Klemperer)被人赞誉为“可见的无形体(visible invisibility)”。这也很适合讲道的人。音乐指挥立在舞台,讲道人立在讲台,都无法避免众人的目光;但他们都不应该让人注意自己。[xviii] 只有真正谦卑的人,才可能成为“可见的无形体”。

 

力戒骄傲不是要刻意注意自己外在的言行举止,而是要从内心学习谦卑。否则,再拿捏自己,也会有露馅儿的时候。

 

首先,讲道的人要明白,自己能向会众讲道,是受到神的差遣,否则,谁配站在如此神圣的讲坛上呢?多年前,笔者利用在温哥华服事的机会,去拜访陈终道牧师。那是笔者第一次见到他。笔者请教陈牧师:“像我们这样在主内很年轻的传道人,您有什么嘱咐?”他回答道:“你们这一批从国内赴北美留学、信主、并蒙召作了传道人的弟兄姊妹,学位高,思辨能力强,肯为主摆上,事奉有果效,是很好的;但你们每天要在神面前省察,自己有骄傲没有。要每天省察。”然后,他和笔者一起查考《马太福音》耶稣荣进耶路撒冷那一段经文。他说,耶稣骑着驴驹进入圣城时,许多人把衣服和砍下来的树枝铺在地上,并高喊“和散那”,合城惊动。此时,如果驴驹自鸣得意,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岂不是很荒唐吗?如果耶稣不骑在上面,不就是一头普通的驴驹吗?一个传道人,因为自己能站在讲坛上,就觉得比会众高一头,岂不像这头驴驹一样可笑么?

 

其次,一个人讲道有果效,首先是因为神的“道”好;而且,讲道的恩赐也是神赐予的。也就是说,一切都是从神领受的。使徒保罗说:“使你与人不同的是谁呢?你有什么不是领受的呢?若是领受的,为何自夸,仿佛不是领受的呢”(林前47)?再者,若没有圣灵的工作,谁讲道也不会有果效。在十几年的服事中,笔者深有体会。1994年,美国一间华人教会邀请笔者去带领一个周末的布道会。结果,有几十位朋友决志信主。五年以后,这间教会再次邀请笔者前去布道。当时,笔者信心十足。因为上一次去布道时,笔者信主才三年,就有几十人接受了主耶稣;现今自己信主已经八年了,对神和信仰的理解都大为进步了,信主的人准少不了。但是,虽经笔者认真准备,讲台上发挥得也好,几堂布道竟没有一个人愿意信主(只有五、六人在聚会结束后决志)!大家(包括笔者)都始料不及。此时,笔者耳旁响突然起了一个声音:“是我,不是你。”笔者心里豁然开朗:“我栽种了,亚波罗浇灌了;惟有神叫他生长。可见栽种的算不得甚么,浇灌的也算不得甚么;只在那叫他生长的神”(林前36-7)。这是笔者布道事奉的一次突破,明白自己的本职工作只是栽种或浇灌而已。

 

再有,在讲道事奉中,布道的果效是立竿见影的,就是看信主人数的多少。但是,信主人数的多寡,除了神的动工是决定性的因素外,主内肢体的配搭,也非常重要。布道会能否成功,不仅取决于会前的一系列准备工作,如祷告、撒种、栽培、浇灌、邀请等,也取决于布道会本身,如会议的主持、诗歌的带领、招待的周到、饭食的预备、儿童的照看、祷告室的守望,等等;台上的布道,只是其中的部分。举办一连几天的布道会,其中一项困难的事工就是预备聚会的饭食,因为将要来聚会的人数难以估计。饭食预备太多,会造成浪费;预备少了,又不够吃。笔者已多次遇上饭食不够的状况。本来同工估计与会者有三百人,于是预备四百人的饭食;但没想到,一下子来了五百人!同工又喜又愁,先喜后愁,喜后更愁!吃的不够怎么办?又来不及再准备。此时唯一可行的,就是同工们不吃饭,把饭省下来给朋友们吃。这种状况一旦出现,同工们立即低声传话:“饭不够了…”同工们就都无怨地饿着肚子忙碌地事奉着。等聚会结束、一切收拾停当后,已经近午夜了。这时,大家才坐下来喘口气,随便抓一些东西来填肚子。每当这个时候,笔者都非常感动。深感布道会得成功来自同工们的无间配搭,来自团队精神。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笔者也为自己能成为团队中的一员而感到欣慰、自豪。

 

当讲道的人摆正了自己和神的关系、自己与主内肢体的关系后,就可以坦然地站在讲坛上,成为可见的无形体,使听众只注目耶稣,不注目一人。即便这样,讲道者仍须时时警惕,在讲坛上不要遮挡、偷窃神的荣耀。比如,当一个人讲完道后,如果有听众对他说:“你的口才真好!”或者“你讲得太好了,我很崇拜你!”那么,他就应该自省,自己讲的道有甚么地方不对劲了

 

第五,要爱会众

 

讲道的人在讲坛上,切忌指名道姓地批评会众,千万不能把讲台作为辱骂人、泄私愤的地方。当会众有明显违背《圣经》原则的错误言行时,当然应该批评、纠正。但是,讲道的人要有爱心。以至在批评时,被批评的会众仍能感觉到从讲道人而来的同情和爱惜;不仅讲“应该如何”,更要讲“怎样去作”,多提供实际的建议和帮助。[xix]  此外,在批评、责罪的同时,讲者一定要给出路,鼓励软弱的会众能重新站起来。“讲道不是叫人无望绝望,而是要给听众一线希望,叫人‘出死入生’,才算达到了讲道的本意。”[xx]

 

讲道人都应学习先知摩西的谦和和胸怀。当以色列人在旷野铸了金牛犊后,摩西也大发了义怒;但在神面前,他却不顾性命地为百姓带求:“唉!这百姓犯了大罪,为自己作了金像。倘或祢肯赦免他们的罪…不然,求祢从祢所写的册子上涂抹我的名”(出3232)。在指责会众的罪或错误时,若能把“你们”换成“我们”就更好。讲道者可以和会一起,在神面前求赦免、蒙怜恤、得帮助。

 

 

第六,要扩充知识

 

讲道与讲道人的人生、人格、阅历,有密切关系。有一位老传道人曾说,他年轻时,为了讲道,每次要写很多页的讲稿,可在台上讲几分钟就讲完了;现在年岁大了,讲道前,只写半页的提纲,在台上讲几小时都讲不完!对《圣经》愈熟悉、愈明白,人生的阅历愈丰富,知识面愈宽广,讲道者讲的道就会愈深刻、愈深入、愈生动。

 

讲道者除了要刻苦研读《圣经》外,与《圣经》有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考古学的成果等也须涉猎。曾霖芳主张,要多读传道人的传记,因为他人的直接体验,也可间接地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他说:“我常劝青年工人,若能读几十本传记,对于一生的事奉必发生极大作用。这些事迹能激发心志,使青年工人发奋有为,讲起来又能感人,我认为在资料中最具价值。”[xxi]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笔下自生辉。对初习讲道的人,多听别人讲道,多读他人的讲道集,不失为一个最简捷的学习方法。相传,有一位传道人常乘马车到各处讲道。他讲道时,他的马夫就坐在下面听道。耳闻目濡,马夫对他讲的道逐渐心领神会。一次,马夫对传道人说,“您每天这样奔波劳碌,该休息一下了。今天就由我替您讲吧。”传道人同意让马夫试一次。没想到,马夫讲的确实与传道人讲的一样好。马夫正要走下讲台时,突然有听众向他提问题。马夫不会解答。但他临阵不慌,从容地说:“这个问题太简单了,由我的马夫回答就可以了。”传道人应声上台,对听众的提问侃侃作答,令听众大为震惊:传道人的马夫都如此有水准,这位传道人太不简单了!

 

但是,曾霖芳警告说,读他人的讲道集或听讲道录音,要消化、吸收,而不能抄袭、模仿。否则,有时就会很难堪:

 

 

 

以前在某教会大学举行朝会,请一位牧师讲道,他把一篇名牧讲章拿来照讲。讲第一段时还没有甚么;但他开始讲第二段小标题的时候,有一位调皮的学生大声喊:第二段,连分段的字句也说出来了。结果哄堂大笑。原来他也读过这一本讲道集。讲者只好红着脸惭愧走下讲台,而且这事也传遍各处,再没有必这更煞风景的事了。所以,这种办法行不通。

 

我却发现另一种情景:某名牧讲道,是一篇好讲章,内容丰富,也引人入胜,十分得人赞赏。其实读过另一篇讲章的人,知道这一次的讲道是由另一篇脱胎而来,因为他懂得吸收和应用,反而比原作更生色动人,尤胜一筹。谁能批评这一篇讲道呢?[xxii]

 

 

                     此外,对文学、历史、艺术、科学、哲学、新闻等方面的知识,也尽可能留意。司布真曾写过一篇文章,标题是《我的惊心小书 – 圣经与报纸》。无独有偶。神学家巴特回答别人关于“你如何预备主日讲道”的问题时也说:“我一手拿《圣经》,一手拿报纸。”[xxiii] 只要一个讲道的人有心,讲道的素材是随处可得的。[xxiv]

 

 

讲道人的语言

 

                     第一种是有声的语言。

 

讲道常是用“讲话”来传递“道”的,所以讲道人的语音很重要。讲道的言语要通俗,雅俗共赏,妇孺都能明白。但讲道的语言切不可粗俗、庸俗。

 

讲道时力求发音准确,吐字清楚。讲道人常有的一个问题是,一句话的前半句说得清楚、有力,后半句则音量变小,最后几个字没有说出来,就吞回去了。这样,听众,尤其是坐在后排的听众,无法听到完整的话。信息再好,听众听不见,岂不可惜!解决之道是学习一点声乐。练习逆式呼吸,让声音从腹部出来,而不是从嗓子出来。这样,不仅声音传得远,嗓子还不容易嘶哑。笔者见过不少七、八十岁高龄的老传道人,声音洪亮如钟。偌大的会场,他们讲话,不用麦克风,全场却听得一清二楚。他们年轻时,练嗓子是下过功夫的。

 

要努力戒掉语病。有人讲道时,几乎每句话都带着“这个--”、“那个--”、“那吗--”、“嗯--”、“安”、“哈”等语病,破坏了话语的连贯性,听众听来非常吃力。语病形成原因因人而异。有的是因为讲了上句之后,一时不知下句讲甚么时,嘴里就下意识地吐出一些字来。如果语病是这样引起的,那么,在想下一句话说甚么的时候,最好把尽力嘴闭起来,宁可沉默也不要出声。

 

有学者认为,讲道人的面部表情很重要;面部表情中,最重要的莫过于眼睛了,被称为“第二声音”。[xxv] 讲者的面部表情虽重要,却不可做作,稍一过头,就变成了表演。一般说,面部表情应该庄重,不宜轻浮;应当和蔼可亲,不宜骄傲、冷酷。讲者把自己融入讲章,让面部表情自然流露。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讲者与听众要有目光交流。讲者可能因为紧张,不敢看听众,于是把眼睛盯在天花板上,或一直看窗外。这样不好。讲者要看听众。从经验说,讲者的眼睛若常在会场深度的二分之一处左右,就基本可以顾及全场。当然,讲者的目光也不可向康德那样只盯在一个听众身上,要不时巡视全场。[xxvi]

 

讲道时看着对方,表示礼貌、专注、真诚、亲切和关怀,可以缩短讲者和听众的距离,就像面对面说话一样。眼目直视,也表明心地光明。目光交流可以使讲者与听众互动。当讲者内心激动,双目湿润、闪闪有光时,听众也会动容;发现自己讲的道使听众受到了感动时,讲者也会被听众感动,因而能更有感动地讲道,使听众进一步受感动。如此往复,讲道的果效就会大大增强。不过,如果讲者发现听众大都心不在焉或极不耐烦时,也会使讲者承受很大压力。当然,目光的果效有时亦因听众而异。比如,当讲道人讲到罪时,他可能会注视一个“罪”人,这个人可能因圣灵藉着这注视而感动、认罪;但也可能使对方恼羞成怒,事后处处与讲道人作对。这一切,惟有恳求圣灵带领。[xxvii]

 

讲者的第三种语言是体语,即讲者的仪表和举手投足。

 

讲道人的服饰并无统一规定,也不一定非西服革履不可。但总要干净、整洁、庄重才好。正如去参加别人的婚礼,邀请人对宾客的穿着也无划一要求;但若宾客穿着发皱的T恤衫、蹋拉着塑料拖鞋前去,恐怕也不合宜吧(参见太221-14)。讲道人的穿着表现他对讲坛的尊重和对听众的尊重。曾霖芳院长多次对笔者说过,他讲道所穿的白衬衣的领子和袖口,多年来都是他亲自用手洗净的。他对讲道事奉的敬虔,可见一斑。

 

俗话说,站有站相,坐有坐相。更具体说就是,“睡像弓,坐像钟,站像松”。讲道人上台和在台上的时候,上身要挺直,不要弯腰塌肩。在讲台上不须立正,“稍息”姿势似较好。讲道时,是固定站在讲坛,还是可以在台上随意走动?手式如何配合讲道?这些都因人而异,不宜刻意做作。但是,讲者若用一个指头指听众,似乎不雅。

 

周联华提出讲道人在台上应该注意的一些事项:

 

 

 

1)传道人当以庄严稳重的步伐走上讲台,身体要直。如有台阶,应一步一步走上台。2)坐下起立,腰部要挺直。3)未步入礼堂时,先照一下镜子,不是为了美观,而是为了整洁,在台上没有“他顾之忧”;在台上整领带、拉衣服,都不相宜,倒不如在台后(台下)整好了出来。4)坐定后,最好的姿势是闭目默祷,传道人的默祷会促进会众的默祷。不然,他的视线难免不射在会众身上。如果有一位对他微笑打招呼,他也微笑回礼,固然有“亲切”感,但未免太“社交”气。因此,常受“厚此薄彼”的批评。5)如果台上有两位以上的人员,彼此间切勿谈话;若为西人翻译当为例外。大部分的话应在圣殿外已经讲好。有些人为显出自己的重要,在台上再“计划商量”崇拜之一切事宜。这样非但没有显出重要,反而使人感到没有准备妥当。6)开口前切勿咳嗽“疏通”嗓子,这是不必要的习惯。传道人只要在未入圣殿前大声地唱几句歌,就不会有喉咙不“开”的感觉。7)讲台上避免一切不必要的动作,不但挖鼻子、掏耳朵不相宜,就连用手整理头发等也不合适。任何动作都能分散注意力。8)传道人要轻轻地、不使人注意地把手表放在讲台上,讲道时切忌玩弄手表,如随时看表,或在未讲完之前就把表戴在手上等。戴表是结束的表示,连传道人都“准备”下台,会众自然“准备” 回家,崇拜的气氛就被破坏了。9)流汗多的传道人务必准备手帕,以手搽汗是非常不雅的。手帕要保持整洁。10)除非因生理上或年长的缘故,在讲坛上喝水是不相宜的。当众喝水并不雅观,评剧舞台上喝水,用袖子遮脸就是这个道理。评剧中喝水,有文武场面、锣鼓喧天、或丝铉乐器演奏过门,没有“冷场”的感觉;而传道人喝水常在讲道中间,于“众目睽睽” 下饮水,很不好看。[xxviii]

 

 

 

                     这是周联华讲道事奉的经验谈,虽未囊括所有方面,仍值得读者参考。

 




[i] 转引自:John R. W. Stott著,《讲道的艺术》,魏启源、刘良淑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88年),第40页。

[ii] G. Campbell Morgan著,《摩根讲道法》,刘逾瀚译(美国新泽西:更新传道会,1993年),12页。

[iii] 参见:潘秋松著,刘淑媛编辑,《解析式新约经文汇编》,美国加州:美国麦种传道会,2002年,有关页数;John R. W. Stott著,《讲道的艺术》,魏启源、刘良淑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88年),第137-138页。

[iv] John R. W. Stott著,《讲道的艺术》,魏启源、刘良淑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88年),第138页。

[v]曾霖芳著,《讲道学》,香港:嘉种出版社,1995年,第3页。

[vi]曾霖芳著,《讲道学》,香港:嘉种出版社,1995年,第16页。

[vii]曾霖芳著,《讲道学》,香港:嘉种出版社,1995年,第17-19页。

[viii]曾霖芳著,《讲道学》,香港:嘉种出版社,1995年,第19-20页。

[ix]曾霖芳著,《讲道学》,香港:嘉种出版社,1995年,第17页。

[x]冯秉诚著,《领人归主》,美国加州:海外校园杂志社,1999年,第36页。

[xi]曾霖芳著,《讲道学》,香港:嘉种出版社,1995年,第14页。

[xii]参见:曾霖芳著,《讲道学》,香港:嘉种出版社,1995年,第55页;John R. W. Stott著,《讲道的艺术》,魏启源、刘良淑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88年),第152页。

[xiii]曾霖芳著,《讲道学》,香港:嘉种出版社,1995年,第9页。

[xiv]John R. W. Stott著,《讲道的艺术》,魏启源、刘良淑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88年),第269页。

[xv]John R. W. Stott著,《讲道的艺术》,魏启源、刘良淑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88年),第271页。

[xvi]John R. W. Stott著,《讲道的艺术》,魏启源、刘良淑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88年),第329-330页。

[xvii]冯秉诚著,《领人归主》,美国加州:海外校园杂志社,1999年,第37页。

[xviii]参见:John R. W. Stott著,《讲道的艺术》,魏启源、刘良淑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88年),第336页。

[xix]Grant R. Osborne著,《基督教释经手册》,刘良淑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99年),第462464页。

[xx]曾霖芳著,《讲道学》,香港:嘉种出版社,1995年,第126页。

[xxi]曾霖芳著,《讲道学》,香港:嘉种出版社,1995年,第35页。

[xxii]曾霖芳著,《讲道学》,香港:嘉种出版社,1995年,第29页。

[xxiii] 参见:John R. W. Stott著,《讲道的艺术》,魏启源、刘良淑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88年),第150页。

[xxv]周联华著,《新编讲道法》,台湾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97年再版,第467页。

[xxvi]周联华著,《新编讲道法》,台湾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97年再版,第467页。

[xxvii]参见:曾霖芳著,《讲道学》,香港:嘉种出版社,1995年,第219页;周联华著,《新编讲道法》,台湾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97年再版,第467-468

[xxviii]周联华著,《新编讲道法》,台湾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97年再版,第473-474页。

 

讲道的类别

讲道可分为不同的种类。

 

按听道的不同对象,可分为针对尚未信主的慕道朋友的布道性或福音性讲道,和针对主内的弟兄姊妹的培灵性讲道,以及针对不同节期(如复活节、母亲节、感恩节、圣诞节等)、场景(洗礼、婚礼、葬礼等)的特殊讲道。

 

                     布道性讲道对外领人归主,培灵性讲道对内造就信徒,是讲道的两大组成部分。蒙召作讲道事奉的人,这两种类型的讲道都应操练,不要只局限于其中的一种。其实,布道性和培灵性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在布道性讲道中有培灵信息,在培灵性讲道中有布道信息,才是最好的。

 

                     从与经文的关系看,讲道又可分为专题式讲道(topical sermon)和解经式讲道(expository sermon)。有学者不赞成这样分类,认为所有的讲道都是解经式讲道。[i] 诚然,这话不错;因为讲道就是讲神的话,就是解释《圣经》。不过,专题式讲道和解经式讲道还是有区别的。

 

专题式讲道,是讲道人先确定一个讲题,然后从各经卷中选出与讲题有关的经文,组成讲章。这类型讲道的长处是,围绕一个主题,用多处经文阐述,能比较全面和深入;另外,它常是按照听众的需要讲的,针对性比较强。专题式讲道的短处是,如果讲道者不认真,他可能只选择一些与自己的立论相符的经文,而忽视那些不太相符的经文,故容易以偏概全。而且,对已引用的经文,也易作断章取义的解释。结果,讲道人,尤其口才好的讲道人,在专题式讲道中,主要在讲自己的观点,所选的经文只不过是一种点缀。这样,他就不是在讲解《圣经》,而是在利用《圣经》。鉴此,有学者声称,“专题式讲道常向异端大抛媚眼”。[ii] 虽然专题式讲道有其弱点和危险性,但只要讲者认真准备,全面查考与讲题有关的经文,并按照上下文解释经文的含义,那么,专题式讲道同样是可取的。

 

解经式讲道,或系统解经式讲道,就是按部就班地查考某一卷书,逐章、逐段、逐节地查考、讲解。这类讲道的长处有三。首先,讲者的思路和解说,必然以经文为中心,而不会以讲者的观点为中心。第二,强迫讲者讲解一些平时可能被忽略、甚至故意避开的经文。第三,彻底而系统地解明一大段经文,能打开听众的眼界,帮助他们比较完整地掌握经文的主题、结构、脉络,并向他们展示如何以经解经。斯托德指出,教会历史上一些最伟大的传道人,都采用审慎、透彻、系统的方式解释《圣经》;十六世纪的宗教改革家,则最有效地发扬了系统解经讲道,因为他们一心要使听众明白神的话语的原意和能力。再有,若采用解经式讲道,讲道人就不愁没有到可讲了。[iii]

 

系统解经讲道也有其短处。一是对听众的针对性不一定强。其二,它主要偏重经文注释、钻研原文,学术味较浓,容易让感觉刻板枯燥。第三,有的经卷篇幅长,要花费多年才能讲完,听众听到后面,把前面的早忘了。[iv] 所以,在解经式讲道中,要深入浅出,要加强“应用”的部分,让经文对当今的信徒说话。

 

初习讲道的人,一般都会觉得系统解经式讲道比较难,而专题式讲道相对比较容易。因为前者需要逐节解释经文,不能跳跃,不能有所取舍。但是,有些经节的含义似乎已经很明确,无法再展开、再“挖”出什么来讲;而另一些经节的意思则较晦涩,不知如何解释。相对而言,专题式讲道似较容易,只要确定了主题,然后再找几节相关的经文就可以写讲章了。讲道多一些以后,讲者会发现,这两类讲道,各有各的难处,要讲好都不易,都须恳求圣灵的光照和讲者勤奋地研读《圣经》。笔者以为,各种类型的讲道,讲道者都应操练;对主日讲坛而言,以系统解经式讲道为主,其他类型的讲道为辅,穿插进行,似较为合宜。

 

 

 




[i]John R. W. Stott著,《讲道的艺术》,魏启源、刘良淑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88年),第124页。

[ii]参见:Grant R. Osborne著,《基督教释经手册》,刘良淑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99年),第484页;陈润棠著,《简易讲道法》,香港:金灯台出版社,2000年,第106-107页。

[iii]John R. W. Stott著,《讲道的艺术》,魏启源、刘良淑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88年),第326页。

[iv]陈润棠著,《简易讲道法》,香港:金灯台出版社,2000年,第113-114页。

 

讲 道

 

 

                     现在谈谈讲道的内容的一些问题。

 

真理、清楚、热诚

                     这是摩根提出的关于讲到的三要素。

                 真理,是说讲道要讲神的话,要讲神感动讲者、要讲者讲的话。讲道包含对神的话语的解析、诠释和应用,必然带有从神而来的权威性。[i] 讲者要按正意分解神的话,无须一味地迎合听众的口味。“惧怕人的,陷入罗网;惟有依靠耶和华的,必得安稳”(箴2925)。讲道人无法逃避搅扰人的责任。他要让舒适的人变得不安,让不安的人得到安慰。他要打碎刚硬的心,医治破碎的心。[ii] 只有勇敢、忠实地传讲神的话语,才能对听众真正有益。

                 清楚,是说讲的道要让会众能听明白。讲道的用辞要简朴,道理要清晰。如何能把到讲清楚?一些讲道者的经验是,对任何真理或责任,都要从最基本的地方讲起,不必担心自己讲的太浅或太简单。为了做到这一点,不妨假设听众对所讲的议题,是完全陌生的和一无所知的。[iii] 但是,最重要的是,要把道讲清楚,讲的人自己首先要把道想清楚。有的人讲的道艰涩难明,可能连他自己都是囫囵吞枣,没有弄明白,或者一味按他人的讲章照葫芦画瓢。有的人讲道,内容庞杂、层次繁多,给人一种高深、玄妙的感觉,使人不得要领。可能的原因是,讲道的人自己没有把要讲的道想透、吃透,所以讲道时始终在道的周围绕圈子、东突西闯,但总不能穿越。讲的人不通或不大通,听的人自然就不懂或不大懂。[iv] 对要将讲的道有了透彻的了解,才能用简洁、明了的话将它表明出来。

笔者在《海外神学院》学习期间,一次主日崇拜由曾霖芳院长证道。从周报上看到,他的讲题是《新、旧约的精义》。笔者想,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如何讲清楚这麽大的一个题目呢?证道开始后,曾院长念了一节经文:“认识独一的真神,并且认识所差来的耶稣基督,这就是永生”(约173)。笔者听后,豁然开朗。是的,这一节经文,就是新、旧约的精义!所以,道能讲得浅显易懂、深入浅出,是高层次的讲道。

                     热诚,如前文所述,是讲道的灵魂。当讲道人被所要宣讲的崇高真理所征服,并亲身经历了真理的能力,那么,他一定会带着极大的热诚来宣告他的信息。[v] 讲道的热诚,来自讲道人里面的热诚。斯托德说,有一位年轻的英国传道人申请成为牧师,与审核委员会约谈时,他说自己是一个内向的人,不会把泰晤士河燃烧起来。审核委员机智地回答说:“我亲爱的年轻弟兄,我对你是否能使泰晤士河燃烧并不感兴趣。我想知道的是:如果我抓住你的颈项把你扔进泰晤士河,你身上是不是会发出嗞嗞的响声?”也就是说,讲道人自身是否有火,才是关键[vi]

 

中心思想

                     每次讲道要有中心思想或主题,即讲者主要想讲甚么,想向听众传递的信息是甚么。有了中心思想,再确定讲道的大纲或主要论点,建立讲道的骨架。有了骨架,讲道的预备工作就完成了一半。在此基础上,再加入论据或事例,讲章就基本完成了。大纲要仔细推敲,只要大纲定下来了,具体的论据、论述或事例,可以不断更换或增减。但若变动大纲,就是伤筋动骨了。

                     但是,首先要有中心思想,才能产生大纲,大纲是用以阐明中心思想的。有了中心思想,讲道才会结构紧凑,思路清晰。否则,讲道就会散漫,东拉西扯,没有边际。讲者不知道自己要讲甚么,会众更听不明白他在对大家讲甚么。中心思想好比是圆规画园时的圆心,圆规怎样转,都是围绕着圆心。[vii]          所以讲道时,要一直围绕中心思想,不断回到中心思想,一再强化中心思想。听众不可能记住讲道人讲的每一个细节,倘若他们能记住所讲的中心思想就挺不错了。有人讲道时,心目中虽有一个中心思想,但在讲解时却没有紧紧地扣住这个中心思想。有时发挥太多,离中心思想太远,最后想收都收不回来了。

                     如果讲道人能用一句话概括他所要讲的道,或用一句话写出主题声明,那么,这篇道应该是有中心思想的了。

 

讲道的对话特性

                     讲道不应该是讲道人的独白,虽然从形式上看似乎是如此。    讲道的对话特性,是指讲者与听众之间要有思想交流。交流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西方一些教会鼓励听众在听道时插话、提问,使讲道活泼有生气。但主日讲道中,这样作似不合适。笔者常在讲道后举行“问题解答会”,鼓励听众无拘束地提问。因为,大会讲道只能触及听众的普遍问题;但每个听众有各自的特殊问题。笔者用大会宣讲解决听众的共性问题,用问题解答解决听众的个性问题。

                     讲道的对话特性,有更深一层的意思,就是“安静对话”。讲道者要对听众的心说话,要与听众的心对话。也就是说,讲道的人要了解自己的听众,知道他们在听道前有什么问题,在听道的不同阶段会有什么反应,而且能适时地、有针对性地对他们的问题和反应做出回应。这样,就能引起听众的高度关切和热烈反响,引导他们的思路往前走,一层一层地拨开他们的迷雾,一步一步地把他们引向真理、引向神。功夫在诗外。要做到安静对话,讲者必需倾注心血,对听众和他们的需要有敏锐的了解,并尽力满足他们的需求。[viii]

                     实现安静对话,讲道人要付出很多。但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一位传道人应邀在一个地方讲道后,收到一位听众的来信。信中写道:

 

我知道您是神的信使,是神派您来开启我们这些滞钝的心,愚笨的灵魂。您朴素但充满智慧的话语,像一条拉锁,把一直挡在我眼前那个灰蒙蒙的大雾幕,嗞啦一声拉开了。天高了,地阔了,混沌的一切变得清晰了,阴暗的一切变得光明了。您的讲道又像一支又一支小箭头,刻在树上,为我这个在密林里转悠了39年仍找不到出口的迷路人提示着方向。顺着这些细小箭头的指引,我第一次走出了阴森复杂的森林,见到了毫无遮拦的光明和笔直宽广的大路,这就是一条追随神之道的通天之路。[ix]

 

另一位听众听了一位传道人的系列讲道后,写信给他的朋友说:“我已经得到了你们转送的VCD,这些天正在看,深深被吸引。他的宣讲一下一下敲击我的愚顽,无话可说。除了景仰、信服和尊崇我们的天父,你不可能再有其它的感情了。”[x]

得到这样的回馈,讲道人的辛劳还算什么呢!

 

引言和结语          

                     引言是讲道的开始,为要引入正题,声明讲者要讲的主要内容是甚么。引言应当简洁、有力、庄重。[xi] 引言不宜过长,否则讲道的时间就容易拖长。曾霖芳主张,讲道是很严肃的事奉,不应以笑话开始;讲道是宣讲神的话,有从神来的权威,所以不要讲客套话。他回忆说,多年前在一次大的聚会中,讲道人怯场,先说客套话:“兄弟今天没有什么准备,讲得不好,请大家原谅。”想不到台下竟有人回应道:“既然没有准备,请下来!”使讲道人骑虎难下,场面难堪极了。引言也不要千篇一律,要先做准备,深思熟虑。“讲道不重视引言,是一种错误。”[xii] 上讲台前,如感到嗓子不畅快,笔者的做法是,在敬拜赞美时,高声唱圣诗;同时,随神预备一些润嗓的喉骈或糖块,上讲台前含一点在嘴里。

                     结语不仅是讲道的一个总结,更是一个挑战,要对听众发出属灵的、道德的挑战和命令,并要求听众回应,可以说是画龙点睛之笔。主耶稣求天父说:“求用真理使他们成圣;的道就是真理”(约1717)。摩根形象地说,苦心预备的讲章,不过是把枪瞄准;而结语所谈到的应用部分,则是开枪扫射。许多人花太多时间瞄准,在结束时,却射不出一颗子弹来。[xiii]

                     结语要精练、干脆、有力,切忌拖泥带水。本来一篇道已经讲完了,还是翻来覆去地讲, 明明几次都要结束了,又重新讲开去,使讲者听者都疲惫不堪。真正结束时,听众长长舒一口气:总算讲完了!这样,会大大地削弱讲道的果效。[xiv] 所以,结语也须精心准备。

 

例证和幽默

                     讲道中举些例子是必要的,可使道生色、生动。例子可取自《圣经》,也可来于日常生活和书刊、杂志。主耶稣讲道就常常用听众所熟悉的事物作比喻。曾霖芳讲过一个他亲眼目睹的事为例:

 

以前我在国内传道时,居所、生活都很简单。有一天半夜,我被声音吵醒。起身暗暗观察,原来是老鼠。它正在移动蓝中的鸡蛋,真想不到它在偷鸡蛋。它竟然抱着一枚鸡蛋从上面掉在地下;当然它四脚朝天,不过鸡蛋没有破,但它也不能动弹了。不料地下有另一只老鼠跑过来,咬着它的尾巴,拖着走。啊,老鼠偷鸡蛋!后来,我讲基督徒贪爱世界不能走道路的真理(参考约壹215;提后410),就用这事来作比喻,说,当你贪爱世俗,拥抱世界的时候,你就走不动了。要人拖着你,你才能走。四十余年后,有听众向我提起,每次他趋向世界,走不动道路的时候,就想起昔日所听见的道,常心存警惕。可见当年他印象之深。[xv]

 

笔者曾亲耳聆听曾院长讲述这个例子,栩栩如生,至今不忘。

     但是,例子要配合主题,而且不能太多、太长,要以神的话为主,否则会喧宾夺主。有学者说,所举的例子不要像客厅里精致的灯具,引人注目,而应像街灯,照亮了整个街道,却很少有人注意它。例子要真实,不能虚构,除非讲明是寓意故事。例子中若涉及到家人或朋友,最好事先征得他们的同意;如果要指名道姓,更需如此。[xvi]

讲道中合理地使用幽默是好的。幽默不仅能活跃气氛,使听众精神振着。更重要的是,小幽默常寓意大道理,听众捧腹之余,加深了对真理的领悟。但是,幽默的内容应与讲的道有关,而且要高雅,不可流于庸俗或轻浮,不可有损他人的人格,不可为了说笑而说笑。不刻意幽默,将幽默藏在讲道中,不经意间流露出讲者的睿智,才是最好的。有关幽默的素材,需要平时留心,日积月累、不断提炼、揣摩,方能运用得当。

 

书写讲章与即席讲道

                     是否需要写讲稿?因各人的恩赐与性格不同,并无统一的答案。但是,要避免极端:完全即席讲道,或完全受讲稿的束缚。[xvii] 一般说,写讲稿是必要的。写讲稿的过程,就是整理思路、斟酌言辞的过程,也是对要将的道加深理解、增强记忆的过程。认真写了讲稿,讲道才会有条理、清楚、准确、简练。是逐字写出,还是只写详细提纲,须根据各人的情况而定。不过,不要在讲台上念讲稿或背讲稿。力争上讲台以前,把讲稿记熟,融会贯通。可以把讲稿带上讲台,但讲的时候最好脱离讲稿。讲稿中的一些要点,可事先做标记,以便必要时快速查找。有人把讲稿全部写出来以后,在讲道前把讲稿简化为提纲或摘要,只带摘要上讲台。

                     如果可能,应尽早把讲道的题目确定下来。这样,有时间反复琢磨,把每一点新的思想记录下来。最好有一个小本或几张卡片,或随身携带,或放置床头。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一闪而过、稍纵即逝的灵感,或是几句话、几个词,都应当敏感地捕捉它,并立即写下来,为讲章积累素材。把要讲的道琢磨“通”以后,再开始动笔。用高压锅炖出来的肉或汤,一定大不如用小火焖出来的味道好。慢慢酝酿出来的讲章,就像母鸡伏在蛋上孵小鸡一样,别有一番滋味。[xviii]

                     准备一篇讲章需要多少时间?这也因人、因讲题而异。斯托德说,最好的答案是“一生之久”,因为在某种意义上说,每一篇讲章都是一个人迄今所学的一切的精华,也是经过多年历练而成的人的反映。[xix] 此外,一篇慢慢酝酿出来的讲章,所耗费的时间也是难以精确计算的。一般说,准备一篇讲章一般需要十至十二个小时;或者,是112,每一小时的讲道,至少需要十二个小时的准备。[xx] 按笔者的经验,准备一篇讲章,大约需要二十个小时。

                     因此,除非出自圣灵的感动,不要轻易作即席讲道。有学者的劝诫是,没有讲过三百至四百篇备有讲稿的道的人,或没有三、四年的讲道经验的人,不要即席讲道。[xxi]

 

讲道的时间控制

                 控制讲道时间,并不容易。多数人都会拖时间。有的是预备要讲得内容太多,时间不够;有的则是时间分配不当,怕时间不到就已讲完、没东西可讲了,所以前半部分讲得很慢,前松后紧,时间到了还讲不完;认为拖时间总比提前下台好。

                     讲道的时间要遵守事前的商定。主日讲道的时间,尤须控制好,否则会延误讲道后的其他程序。要按所规定的讲道时间,预备讲道的内容。如果会堂里、讲台的对面的墙上有一个大挂钟,可以一面讲、一面看挂钟,就较方便控制时间。如果没有这样的挂钟,讲者就要特别留意。

                     布道性的讲道,程序比较单纯,讲道后一般不会有别的安排,所以时间的弹性较大。但时间也不能过长,不然就会给孩童照料、按时清场等造成困难。如果是应邀去讲道,最好事先和主办方定好讲道的时间。

                     北美的华人教会,主日讲道的时间,是四十分钟至一个小时;布道性讲道,是一个至一个半小时。笔者布道性讲道的时间是一个半至两个小时。由于布道性讲道面对不同的人群,要解开听众心中的种种疑惑,涉及的层面广,讲道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但是,究竟讲多长,要根据会场的气氛、听众的反映、讲者的感动等多方面因素来决定。笔者应邀去布道时,常与主办者“讨价还价”,希望能多有一点讲道的时间。笔者最希望听到的回答是:“你凭圣灵的感动!”几年前,笔者应邀到加拿大一间华人教会布道。周五晚第一堂,讲了约两个小时。周六晚讲第二堂前,笔者问教会的牧师:“今晚我能讲多长?”回答是:“凭圣灵感动!”于是,笔者放胆开讲。讲到两个小时的时候,笔者看到会场仍非产安静,一点骚动都没有,听众都很专注;同时,笔者感到心中似有一团火、仍有好多话要说,如噎在喉,不吐不快。于是,笔者继续讲下去,一直讲了三个半小时,中间没有休息,一气呵成。那一天晚上,圣灵大大地动工,有许多人决志信主。迄今为止,这是笔者一次讲道时间最长的纪录。




[i]G. Campbell Morgan著,《摩根讲道法》,刘逾瀚译(美国新泽西:更新传道会,1993年),27页。

[ii]John R. W. Stott著,《讲道的艺术》,魏启源、刘良淑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88年),第320323页。

[iii]G. Campbell Morgan著,《摩根讲道法》,刘逾瀚译(美国新泽西:更新传道会,1993年),73页。

[iv]曾霖芳著,《讲道学》,香港:嘉种出版社,1995年,第38页。

[v]G. Campbell Morgan著,《摩根讲道法》,刘逾瀚译(美国新泽西:更新传道会,1993年),30页。

[vi]John R. W. Stott著,《讲道的艺术》,魏启源、刘良淑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88年),第291页。

[vii]曾霖芳著,《讲道学》,香港:嘉种出版社,1995年,第58页。

[viii]参见:John R. W. Stott著,《讲道的艺术》,魏启源、刘良淑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88年),第59页。

[ix]笔者与传道同工的私人通信。

[x]笔者与传道同工的私人通信。

[xi]参见:G. Campbell Morgan著,《摩根讲道法》,刘逾瀚译(美国新泽西:更新传道会,1993年),74页。

[xii]曾霖芳著,《讲道学》,香港:嘉种出版社,1995年,第82-85页。

[xiii]G. Campbell Morgan著,《摩根讲道法》,刘逾瀚译(美国新泽西:更新传道会,1993年),76页。

[xiv]曾霖芳著,《讲道学》,香港:嘉种出版社,1995年,第121页。

[xv]曾霖芳著,《讲道学》,香港:嘉种出版社,1995年,第149-149页。

[xvi]Grant R. Osborne著,《基督教释经手册》,刘良淑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99年),第466-467页。

[xvii]John R. W. Stott著,《讲道的艺术》,魏启源、刘良淑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88年),第257页。

[xviii]曾霖芳著,《讲道学》,香港:嘉种出版社,1995年,第38-40页。

[xix]John R. W. Stott著,《讲道的艺术》,魏启源、刘良淑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88年),第260-261页。

[xx]John R. W. Stott著,《讲道的艺术》,魏启源、刘良淑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88年),第261页。

[xxi]John R. W. Stott著,《讲道的艺术》,魏启源、刘良淑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88年),第257页。

领受从上头来的能力

讲道人的最大需要,是“领受从上头来的能力”(路2449b),领受圣灵的能力。只有圣灵光照,讲道人才能领悟《圣经》;只有圣灵开启,讲道人才懂得应对听众讲甚么,和如何预备讲章;只有圣灵动工,所讲的道才能在听众中激起回响。

这里就出现了依靠圣灵和自己努力的张力。既然领受圣灵的能力是讲道人最需要的,那么,讲道的人还需要勤奋、认真地预备讲章吗?

笔者知道有的传道人在讲道前,一直在等候圣灵的引领,指示他们主日该讲甚么。笔者也听说,有的传道人一直等到周六晚上,仍是“神没有给话。”笔者很看重这些传道人与神的关系和他们仰赖神的心志。但坦白地说,笔者缺少这样的信心。主日要讲道;如果周六晚上神还没有给话,到了主日早上神仍没有给话,那可怎么办?难道那个主日就不讲道了?

笔者以为,依靠圣灵和个人尽本分之间要取得平衡。一方面,在预备讲章时,不应单靠自己的知识、恩赐和思辨才能,不祷告、不等候神;另一方面,也不应只祷告、等候神,自己不做任何预备讲章的工作。

有人引用主耶稣的吩咐,“不要思虑怎样说话,或说甚么话;到那时候,必赐给你们当说的话。因为不是你们自己说的,乃是你们父的灵在你们里头说的” (太1019b-20),来支持自己不必预备讲章的做法。其实,这是忽略了上下文。这两节经文的上文是“并且你们要为我的缘故,被送到诸侯君王面前,对他们和外帮认作见证。你们被交的时候,…”(太1018-19a)。主耶稣谈到的处境不是教会,而是法庭。主的意思可能是说,当信徒被交到法庭时,来不及为自己预备答辩的话,但此时圣灵会给他们当说的话。今天,多数传道人不是为主的缘故,突然被抓进法庭受审,而是为主的缘故,按日程在教会讲道。因此,斯托德评论说,“耶稣的应许带给那些没有律师为之辩护的囚犯以极大的安慰;却不安慰那些因太懒惰、太骄傲或太虔诚而不预备讲章的传道人。”[i]

笔者以为,讲道人应该把祷告和预备结合起来。《圣经》的作者在写《圣经》时,都在圣灵的完全控制之下。路加在《路加福音》开始时说,“这些事我既从起头都详细考察了,就定意要按着次序写给你,使你知道所学之道都是确实的”(路13-4)。可见,“详细查考”的过程,也可以是依靠圣灵的过程。所以,在预备讲章时,应该在祷告中预备,在预备中祷告。

在预备讲章的过程中,甚至在讲章预备好之后,都一直要保持儆醒的心,随时识别、顺服圣灵的带领。摩根说,他有一个习惯,在主日早上读一些与当天的讲章无关的经卷。有一次他预备好了主日讲章,在主日早上读《圣经》,突然被《彼得前书》二章九节的经文抓住,他一再读这节经文,然后走进教堂,临时改变讲题,用这一节经文讲了一个小时的道。他说,“这种做法相当危险,但从那一次以后,我又传讲了好几次那篇信息,现在正着手根据那节经文来写一本书。”[ii] 笔者相信,摩根的那次经历,是圣灵的带领。

不仅在预备讲章时,即便上了讲台后,在讲道中,仍需依靠圣灵的大能。英国著名传道人司布真讲道极有能力。据说,一次他讲完道后,有人问他的秘诀何在?司布真没有答话,却把那人带到地下室,开门一看,有数以百计的信徒在那里为他讲道祷告!

在笔者极有限的讲道事奉中,也有幸经历到圣灵的带领和能力。

一次,笔者应邀到一个教会讲道,被安排住在一个弟兄家里。动身去那个地方之前,那位弟兄打电话给我,说他父亲从国内来看他;教会的聚会都参加,但从不发表意见,也不信主。他希望笔者有机会和他父亲谈谈。笔者建议他把此事放在祷告中。周五晚讲了布道信息,他父亲去了,仍是没有任何表示。周六晚上讲培灵信息。周下午笔者在安静、预备时,发现写好的《信心与行为》的讲章忘在家里没有带来。怎么办?迫切祷告后,笔者决定讲题不变。于是利用那个下午重新写了讲章。一般说,慕道朋友不大会参加培灵会。但那个晚上,这位弟兄的父亲却参加了。听完道、回到家里后,老父亲的话匣子就打开了。原来,那晚的培灵信息解开了深藏在他心中几十年的一个心结。他明白了神的公义和智慧,没有任何假传道人能够骗得了。那天晚上,老人在家里决志信主了。

有几次外出讲道,或因讲的时间太长,或因身体不适,在讲最后一堂信息之前,笔者失声了。笔者唯一能做的,就是到一个僻静处,跪下来恳切祷告。走上讲台后,刚讲了几句,声音一下子就出来了。会后有听众还说,“你这一堂的声音特别宏亮。”笔者只能感叹神的怜悯和大能。

在讲道中,笔者有时心里会有感动,要离开讲稿,讲一些原来没有计划要讲的信息。开始时,笔者并不自觉,有时按感动改变了话题,有时则不理会心中的感动,仍按讲稿讲。但是,每当笔者顺应感动讲道后,会后总有听众告诉笔者,讲道中有哪一点最打动他们,就好像特地对他们讲的一样。而他们指出的那些点,往往正是笔者受感动后即席讲的信息。这样的经历多了,笔者在讲道时就格外儆醒,随时准备领受圣灵的开启。

从预备、酝酿、写讲章到宣讲,都有激烈的灵界的争战。讲道人必需依靠圣灵,专心致志,排除干扰,全力以赴。按笔者的经验,平时很难出现的事,偏偏这个过程中发生;事情虽不大,但很影响情绪,很容易使人分心。这类是一再发生,绝非巧合。所以,笔者特别警惕。奥斯邦说,“假如一个人是从祷告室走上讲台,那个星期中他所研读的经文令他的灵魂悸动,那篇信息必定会彰显圣灵的同在与能力,是没有其他途径可得的。”[iii]




[i]John R. W. Stott著,《讲道的艺术》,魏启源、刘良淑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88年),第215-216页。

[ii]G. Campbell Morgan著,《摩根讲道法》,刘逾瀚译(美国新泽西:更新传道会,1993年),38-39页。

[iii]Grant R. Osborne著,《基督教释经手册》,刘良淑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99年),第455页。

结 语

 

释经的最终目的是应用;应用的重要部分是讲道。讲道是神用《圣经》对各个世代的人说话的重要渠道。讲道是崇高而艰巨的事奉,是身心灵的全部摆上,需要讲道者用自己的一生谱写。讲道时,不仅会众在察看,在倾听,在记录,神更在查看,在倾听,在记录!意识到这一点,更能激励讲道人除去一切怠慢、冷淡、虚假、胆怯、骄傲,在讲道事奉中尽忠。

[i]

 

 




[i]

John R. W. Stott著,《讲道的艺术》,魏启源、刘良淑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88年),第34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