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经解经

兰姆指出,每一节经文的上下文是整部《圣经》,这就是“以经解经”的意思;或者说,每一节经文的背景是整部《圣经》。唯有了解整本《圣经》的教训,才能理解个别的经节;同样,唯有了解《圣经》了个别部分的意义,才能理解整本《圣经》的教训。这就是所谓的“释经学的漩涡”:从整本《圣经》到个别经文;从个别经文到整本《圣经》;如此不断往返、循环。

[i]

《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圣经》的各部分是和谐的,不会相互冲突。这是“以经解经”的基础和依据。

克莱茵等提出关于上下文释经的三项原则。第一,所有的陈述必须根据它在上下文中出现的正常意义来了解;第二,一段经文没有上下文,也许只是挡箭牌;第三,研读的经文愈短,出错的可能愈大。

[ii]

在“以经解经”的大前提下,奥斯邦提出“《圣经》类比”(analogia  scriptura)的原则。他引用德利(M. Terry)的话:“单凭某一卷书的某个声明,或一段难明的经文,不可以推翻由许多经文所建立起来的教义。”由此,他写道:“所以,若要建立一项教义,就必须将《圣经》对这个问题的所有论述都放在一起,找出甚么才是最好的摘要说明。这方式就是我所谓的‘《圣经》的类比。’”

[iii]

  

“以经解经”不是“以经串经”,不是随意地把一些经文串在一起。本卷第三章已经讨论过,一个字、词常常有多种含义,只有从该字、词所在的上下文,才能确定它的意思。不同的作者,对同一个词就可能不同的用法;保罗讲的“称义”与雅各讲的“称义”的意思就不同。同一位作者,在不同的书卷中,对同一个词的用法也可能不同;使徒约翰说的“神爱世界”(约316)与“不要爱世界”(约壹215)中的“世界”的含义就不相同。甚至,同一位作者,在同一卷书中,同一个词的用法也可能不同;《罗马书》八章三节的“肉体”是指血肉之身,而在八章五、六节中的“肉体”却是指人的罪性。

因此,首先应根据上下文,明白了个别经文的用词、含义和句子的意思后,把在用词、思想、观念真正相同(或平行)的经文放在一起,才能开始“以经解经”的工作。否则,就容易把本来互不相干的经文串合在一起,导致错误的释经。

[iv]

经文的上下文,有几个不同的范围。首先,是经文紧接的上下文;其次,是经文所属的书卷;再其次,是同一个作者所写的所有书卷(如果情况许可);第四,是不同作者在同一历史时期所的书卷;第五,是经文所属的新约或旧约《圣经》;最后,是整部《圣经》。

[v]

下文将分别来讨论。

 




[i]

Bernard Ramm著,《基督教释经学》,詹正义译(美国活泉出版社,19893版),第124-125 页。

[ii]

William W. Klein Craig L. Blomberg, and Robert L. Hubbard, Jr著,蔡锦图主编,《基道释经手册》,尹妙珍等译(香港:基道出版社,2004年),第258-259页。

[iii]

Grant R. Osborne著,《基督教释经手册》,刘良淑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99年),第23 页。

[iv]

参见:陈终道著,《怎样研读圣经》(修订版),台北:中国信徒布道会,1996年,第210 页;陈济民著,《认识解经原理》,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95年,53-54页;William W. Klein Craig L. Blomberg, and Robert L. Hubbard, Jr著,蔡锦图主编,《基道释经手册》,尹妙珍等译(香港:基道出版社,2004年),第267页;Bernard Ramm著,《基督教释经学》,詹正义译(美国活泉出版社,19893版),第126页。

[v]

参见:William W. Klein Craig L. Blomberg, and Robert L. Hubbard, Jr著,蔡锦图主编,《基道释经手册》,尹妙珍等译(香港:基道出版社,2004年),第259-260页;Bernard Ramm著,《基督教释经学》,詹正义译(美国活泉出版社,19893版),第124-12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