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部《圣经》的上下文

 

     以整部《圣经》作为背景,可以帮助读者更全面、更准确地了解一节(段)经文的意思。

      例一,什么样的祷告会蒙神垂听?

没有果实的无花果树,被主咒诅后枯干了,门徒很希奇。主耶稣对他们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若有信心,不疑惑,不但能行无花果树上所行的事,就是对这座山说,你挪开此地,投在海里,也必成就。你们祷告,无论求甚么,只要信,就必得着”(太2121-22)。

      在这里,主耶稣强调信心在祷告中的极端重要性。只要有信心,门徒不仅同样可使无花果树枯干,而且能将山投在海里;只要信,无论求甚么,都能得着。“只要信”,是信什么呢?在另一处相同情景的记载中,主耶稣说:“所以我告诉你们,凡你们祷告祈求的,无论是甚么,只要信是得着的,就必得着”(马1124)。对照可见,“只要信”的意思是,“只要信是得着的”;“只要信是得着的”,又当如何理解呢?是祷告者自己相信可以得着的,就必得着么?但是,这与基督徒的实际祷告经历不相符。信徒在祷告中,常常得不着自己相信可以得着、应该得着、或必须得着的。

      类似的困惑出现在《雅各书》中:“出于信心的祷告,要救那病人,主必叫他起来”(雅515a)。什么是“信心的祷告”?是为病人祷告的人自己相信病人的病会好,病人就必痊愈么?笔者曾读过一篇文章,说一间教会的一位长老病了,会众迫切为他祷告,而且相信他一定会被神医治。他们毫不疑惑地向神祈求,没有做任何别的打算。但是,神并没有医治这位长老。因为会众一心相信神会医治,没有为善后做任何准备,以致措手不及;而且,会众还很感愧疚,责备自己在祷告时,信心不够。

      如果“只要信是得着的”或“信心的祷告”,是祷告者在祷告时自己相信能得着什么,这岂不是说祷告者“心想事成”么?

         其实,祷告蒙神应允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有时可从紧接的上下文看到。比如,克莱茵等指出:

 

在登山宝训中,耶稣应许他的门徒:“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太77)今天许多信徒都把这个应许当着是神给他们的协议书,保证不论他们求什么,神都会赐给他们,特别是在健康与财富方面。另一些人则加上条件,根据《雅各书》五章十五节之类的经文,人为他们若凭着信心求,就必得着。

[i]

 

如果先读《马太福音》第六章关于主耶稣论祷告、天上的财宝、神和钱财等教训,就会明白“你们祈求”不是随意求的;如果先读了《雅各书》第四章“你们只当说:‘主若愿意,我们就能活着,也可以作这事,或作那事。’”(雅415)就明白第五章讲的“信心的祈祷”的含义了。克莱茵等恳切地说:“盼望再没有人在未读《马太福音》六章就解释第七章,或未读《雅各书》第四章就解释第五章!”

[ii]

      《圣经》也清楚指明,注重罪孽的人的祷告、虚妄的呼求,神都不会垂听:

 

      夜间耶和华向所罗门显现,对他说:我已听了你的祷告,也选择这地方作为祭祀我的殿宇。我若使天闭塞不下雨,或使蝗虫吃这地的出产,或使瘟疫流行在我民中,这称为我名下的子民,若是自卑、祷告,寻求我的面,转离他们的恶行,我必从天上垂听,赦免他们的罪,医治他们的地。我必睁眼看,侧耳听,在此处所献的祷告。(代下712-15

 

        不敬虔的人,虽然得利,神夺取其命的时候,还有什么指望呢?患难临到他,神岂能听他的呼求?(伯278-9

 

        虚妄的呼求,神必不垂听;全能者也不眷顾。(伯3513

 

        我曾用口求告,我的舌头也称为高。我若心里注重罪孽,主必不听。(诗6617-18

       

        转耳不听律法的,他的祈祷也为可憎。(箴289

 

        你们举手祷告,我必遮眼不看,就是你们多多的祷告,我也不听。你们的手都满了杀人的血。(赛115

 

        耶和华的膀臂,并非缩短不能拯救;耳朵并非发沉,不能听见。但你们的罪孽使你们与神隔绝,你们的罪恶使他掩面不听你们。(赛59:1)

       

我们犯罪背逆,并不赦免。自被怒气遮蔽,追赶我们;施行杀戮,并不顾惜。以黑云遮蔽自己,以致祷告不得透入。(哀342-44

 

当归向耶和华,用言语祷告说:“求除净罪孽,悦纳善行;这样,我就把嘴唇的祭代替牛犊献上。”(何142

 

我说:“雅各的首领,以色列家的官长阿,你们要听。你们不当知道公平么?你们恶善好恶,从人身上剥皮,从人骨头上剔肉。吃我民的肉,剥他们的皮,打折他们的骨头,分成块子要下锅,又像釜中的肉。到了遭灾的时候,这些人必哀求耶和华,却不应允他们。那时必照他们所行的恶事,向他们掩面。”(弥31-4

 

万军之耶和华说:“我曾呼唤他们,他们不听;将来他们呼求我,我也不听!”(亚713

 

我们知道神不听罪人;唯有敬奉遵行他旨意的,神才听他。(约931

 

你们求也得不着,是因为你们妄求,要浪费在你们的宴乐中。(雅43

 

你们作丈夫的,也要按情理和妻子同住[情理,原作知识];因她比你软弱[比你软弱,原文作是软弱的器皿],与你一同承受生命之恩的,所以要敬重她;这样便叫你们的祷告没有阻碍。(彼前37

 

            这些经文表明,人的祷告蒙神垂听的前提是:祷告者必须转离恶行,自卑和寻求神的面。所以,“凡你们祷告祈求的,无论是甚么,只要信是得着的,就必得着”(马1124)中的“只要信是得着的”或“出于信心的祷告,要救那病人,主必叫他起来”(雅515a)中的“信心”,不宜简单地理解为祷告者的自信或自己心中的坚定意念。否则,若恶人凭自信祷告,岂不也会蒙神垂听?

      现查考另一组经文,看看怎样的祷告,会蒙神垂听。先看主耶稣的教训:

 

  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我所作的事,信我的人也要作;并且要作比这更大的事;因为我往父那里去。你们奉我的名,无论求甚么,我必成就,叫父因儿子得荣耀。你们若奉我的名求甚么,我必成就。(约1412-14

 

     你们若常在我里面,我的话也常在你们里面,凡你们所愿意的,祈求就给你们成就。(约157

 

     到那日,你们甚么也就不问我了。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你们若向父求甚么,必因我的名,赐给你们。向来你们没有奉我的名求甚么,如今你们求就必得着,叫你们的喜乐可以满足。(约1623-24

 

      主耶稣的这些教训表明,“无论求甚么,我必成就”,其前提是,祷告要“奉的名”或“因的名” ,目的是,使天父得荣耀,同时使信徒的喜乐得以满足(这种喜乐是因主的复活所带来的喜乐)

[iii]

。所谓“奉耶稣的名”,就是“以耶稣的名义”,或“代表耶稣”,即,在祷告中要遵从耶稣的心思意念。正如一个国家的驻外使节,他(她)的的一切言谈举止,都是代表他(她)的祖国,体现其立场、观点,维护其根本利益。“奉耶稣的名”祷告,也有依靠耶稣的大能祷告的含义。按照耶稣的心意祷告,必能荣耀天父,故必蒙垂听。

《圣经》作者的有关教导,也证实了这一点:

 

凡求告耶和华的,就是诚心求告的,耶和华便与他们相近。敬畏的,必成就他们的心愿,也必听他们的呼求,拯救他们。(诗14518-19

 

那时敬畏耶和华的人彼此谈论,耶和华侧耳而听,且有纪念册在面前,记录那敬畏耶和华思念名的人。(玛316

 

    况且我们的软弱有圣灵的帮助,我们本不晓得当怎样祷告,只是圣灵亲自用说不出来的叹息,替我们祷告。鉴察人心的,晓得圣灵的意思;因为圣灵照着神的旨意替圣徒祈求。(罗826-27

 

     义人祈祷所发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雅516b

 

     并且我们一切所求的,就从得着;因为我们遵守的命令,行所喜悦的事。(约壹322

 

        我们若照的旨意求甚么,就听我们;这是我们向所存坦然无惧的心。既然知道听我们一切所求的,就知道我们所求於的无不得着。(约壹514-15

 

        亲爱的弟兄阿!你们却要在至圣的真道上造就自己,在圣灵里祷告,保守自己常在神的爱中,仰望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怜悯,直到永生。(犹20-21

 

在前面引述的《马可福音》中记载的一段主耶稣关于祷告的教训是这样的:

 

早晨,他们从那里经过,看见无花果熟连根都枯干了。彼得想起耶稣的话来,就对他说:“拉比!请看,所咒诅的无花果树,已经枯干了。”耶稣回答说:“你们当信服神。我实在告诉你们,无论何人对这座山说:‘你挪开此地投在海里’;他若心里不疑惑,只信他所说的必成,就必给他成了。所以我告诉你们,凡你们祷告祈求的,无论是甚么,只要信是得着的,就必得着。”(可1120-24

 

请注意,耶稣谈到祷告前,有一句话:“你们当信服神”(可1122)。这句话的直译是:“你们对神要有信心。”在这里,“神”(qeou´)是受词所有格,是“信心”(pivstin)的对象。

[iv]

中文和合本将这节经文的“信心”( pivstin)译为“信服”,非常贴切。因为,对神的信心包括对神的信赖和顺服。

神能成就一切的祈求,因神是无所不能的;但是,神是否成就祷告者的祈求,却取决于神的旨意。祷告者既要相信神的大能,又要降伏於神的旨意。无论神如何回应人的祈求,都是最真、最善、最美的。

主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的祷告,为门徒树立了典范。主耶稣被犹太人捉拿前夕,带领门徒到了客西马尼园,主自己稍往前走,独自向天父祷告了三次。

第一次祷告,说:“我父阿!倘若可行,求叫这杯离开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的意思”(太2639)。

第二次祷告,说:“我父阿!这杯若不能离开我,必要我喝,就愿的旨意成全”(太2642)。

第三次祷告,“说的话还是与先前一样”(太2644)。

陈惠荣、胡问宪指出:

 

在祈祷的事上,耶稣是一味以神的旨意为念,并且愿意父神的旨意成就。我们若凭着信心发出这种祈求,神就必然应允我们,因为我们是祈求神的旨意得以成就。我们只能移动神想移去的山,而不是凭我们自己的意思去移动任何一座山。拉比用“移山”来形容无法克服的困难;我们当然不能按字面的意思来理解“移山”这观念。倘若我以这种态度去祷告,我们就能在看见后果之前献上感恩,因为无论甚么后果,一定都是出于神的心意和计划。

[v]

 

使徒保罗说,有一根刺加在他的肉体上,他曾三次求主,叫这根刺离开他。主却没有应允他的祈求。对此,保罗很清楚神的美意:“恐怕我因所得的启示甚大,就过于自高”;使他“更喜欢夸自己的软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他。(参见林后127-10

“愿的旨意成全”,应该是祷告者的最高境界。这绝不是像有些人所说的,“是因为祷告时信心不足,给自己留后路。”

焦源濂说:

 

主耶稣藉着这件事教导门徒说,信徒只要有信心,不但能行使树枯干的神迹,甚至还能将山投在海中 -- 使绝不可能的事变成可能!但是这个信心却不是盲目的自信,乃是从祷告 -- 与神交通而得着的信心,亦即清楚了神的旨意后的信心。人若在这信上坚定不移,许多不可能的事,必成为可能!

[vi]

 

            莫德(J. A. Motyer)也指出:“祷告是委身於神的旨意。所有真正的祷告,都是以最真诚的信心、耐心,等候他定意要作的事。”主耶稣关于祷告必定成就的应许,“是要带领我们祷告有信心,告诉我们神能作万事,他充满慈爱,不会保留什么美好事物不赐给我们,并会聆听我们的一切话。”主的应许“不是鼓励或容许我们,祷告时顽固地以为自己必定无误,我们的旨意彼得成全。”

[vii]

            祷告者在祷告中明白了神的旨意后,不管环境如何,都要毫不怀疑地、坚定地按神的旨意祈求,相信它定能成就。旧约《圣经》记载的先知以利亚,就有这样的信心。

《列王纪上》第十八章记载,三年大旱之后,以利亚遵耶和华之命去见犹大王亚哈。耶和华用大能、奇事,使以利亚在迦密山上,一人击败了亚哈所召聚的、侍奉巴力的四百五十名假先知。尔后,以利亚对亚哈说:“你现在可以上去吃喝,因为有多雨的响声了”(王上2041)。以利亚则上到迦密山顶,“屈身在地,将脸伏在双膝之中”(王上2042),迫切祷告。同时,他差仆人向海观看,看是否有雨来临。一连观看六次,任何降雨的迹象都没有。“第七次仆人说:‘我看见有一小片云从海里来,不过如人手那样大。’以利亚说:‘你上去告诉亚哈,当套车下去,免得被雨阻挡。’霎时间,天因风云黑暗降下大雨。亚哈就坐车往耶斯列去了”(王上2044-45)。

为什么以利亚在毫无降雨迹象的时候,他仍那样迫切而持续地祷告?为什么只看到手掌般的一小片云,他就确信大雨将至?因为,当耶和华差他去见亚哈王时,已清楚地告诉他:“我要降雨在地上” (王上181)。这就是信心的祷告。

可见,在主耶稣关于祷告的应许中的,“只要信”、“只要信是得着的”,或《雅各书》讲的“信心的祷告”,是“”神,而不是“”自己;是“”神的旨意必定成就,而不是自己的意愿必定实现。神有能力成就任何祈求,神不一定愿意按祷告者的意愿成就每个祈求。按神的心愿祈求的,必定得着。这样理解“无论求甚么,我必成就”,就和信徒的祷告经验吻合了。毛姆(D. J. Moo)为《雅各书》五章十四节的“信心的祷告”所下的定义是:“在祷告中,总要默然承认神在一切事情上的主权;那是神的旨意,必然成就。”

[viii]

可是,这又引发了另一个问题:为什么还要祷告、祈求呢?信徒满可以对神说:“神阿!我们的需求,都知道。就看着办吧!愿的旨意成全!拜拜。”但是,《圣经》不仅强调信徒要祷告,而且要恳切地、不住地祷告。看来,上述对“只要信”、“只要信是得着的”、“信心的祷告”的诠释,也许还不是真理的全部。

当然,祷告不只是祈求,祷告包括敬拜、赞美、感恩,认罪、代求、祈求等。祷告是奉圣子的名、在圣灵的引导下、向圣父说话,是在灵里与三一神相交,使信徒与神建立更亲密的关系。这不是本书的议题,只能略微提及。

《圣经》强调祷告的教导很多,下面是部分经文:

 

我又告诉你们,若是你们中间有两三个人在地上,同心合意的求甚么,我在天上的父,必为他们成就。因为无论在那里,有两三个人奉我的名聚会,那里就有我在他们中间。(太1819-20

 

这些人(指十二使徒 -- 笔者注),同着几个妇人,和耶稣的母亲马利亚,并耶稣的弟兄,都同心合一的恒切祷告。(徒114

 

在指望中要喜乐;在患难中要忍耐。祷告要恒切;圣徒缺乏要帮补;客要一味的款待。(罗1212

 

靠着圣灵,随时多方祷告祈求,并要在此儆醒不倦,为众圣徒祈求,也为我祈求,使我得着口才,能以放胆,开口讲明福音的奥秘,(我为这个福音的奥秘,作了带锁链的使者,)并使我照着当尽的本分,放胆讲论。(弗616-20

 

当一无挂虑,只要凡事藉着祷告,祈求,和感谢,将你们所要的告诉神。神所赐出人意料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稣里,保守你们的心怀意念。(腓46-7

 

你们要恒切祷告,在此儆醒感恩;(西42

 

要常常喜乐;不住的祷告;凡事谢恩;因为这是神在基督耶稣里向你们所定的旨意。(帖前516-18

 

我劝你第一要为万人恳求、祷告、代求、祝谢;为君王和一切在位的也该如此;使我们可以敬虔端正,平安无事的度日。这是好的,在神我们救主面前可蒙悦纳。(提前21-3

 

我愿男人无忿怒,无争论[争论,或作疑惑],举起圣洁的手,随处祷告。(提前28

 

只要凭着信心求,一点不疑惑;因为那疑惑的人,就像海中的波浪,被风吹动翻腾。这样的人,不要想从主那里得甚么;心怀二意的人,在他一切所行的路上,都没有定见。

 

虽然主耶稣和天父的关系那么亲密,但他仍常常长时间地、恒切地祷告:

 

施洗约翰被杀后,“约翰的门徒来,把尸首领去,埋葬了就去告诉耶稣。耶稣听见了,就上船从那里独自退到野地里去”(太1412-13)。

 

五饼二鱼让五千人吃饱后,“散了众人以后,独自上山去祷告;到了晚上,只有一人在那里”(太1423)。

 

行了医病、赶鬼的许多神迹后,“次日早晨,天未亮的时候,耶稣起来,到旷野地方去,在那里祷告”(可135)。

 

当耶稣的名声越发传扬出去、许多人来聚集时,“耶稣却退到旷野去祷告”(路516)。

 

“他们就满心大怒,彼此商议,怎样处置耶稣。那时,耶稣出去上山祷告;整夜祷告神。到了天亮,叫他的门徒来,就从他们中间挑选十二个人,称他们为使徒”(路611-13)。

 

在客西马尼园,主耶稣的祷告更是迫切:

 

耶稣同门徒来到一个地方,名叫客西马尼,就对他们说:“你们坐在这里,等我到那边去祷告。”于是带着彼得、和西庇太的两个儿子同去,就忧愁起来,极其难过;便对他们说:“我心里甚是忧伤,几乎要死;你们在这里等候,和我一同儆醒。”

就稍往前走,俯伏在地,祷告说:“我父阿!倘若可行,求叫这杯离开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的意思。”

来到门徒那里见他们睡着了,就对彼得说:“怎么样,你们不能同我儆醒片时么?总要警醒祷告,免得入了迷惑;你们心灵固然愿意,肉体却软弱了。”

第二次又去祷告说:“我父阿!这杯若不能离开我,必要我喝,就愿的旨意成全。”

又来见他们睡着了,因为他们的眼睛困倦。

耶稣又离开他们去了;第三次祷告,说的话还是与先前一样。

于是来到门徒那里,对他们说:“现在你们仍睡着安息罢[罢或做么];时候到了,人子被卖在罪人手里了。起来!我们走罢;看哪!卖我的人近了。”(太2636-46

 

他们来到一个地方,名叫客西马尼;耶稣对门徒说:“你们坐在这里,等我祷告。”于是带着彼得、雅各、约翰同去,就惊恐起来,极其难过。对他们说:“我心里甚是忧伤,几乎要死;你们在这里,等候儆醒。”

就稍往前走,俯伏在地祷告,说倘若可行,便叫那时候过去。他说:“阿爸!父阿!在凡事都能;求将这杯撤去,然而不要从我的意思,只要从的意思。”

耶稣回来,见他们睡着了,就对彼得说:“西门!你睡觉么?不能儆醒片时么?总要警醒祷告,免得入了迷惑;你们心灵固然愿意,肉体却软弱了。”

耶稣又去祷告,说的话还是与先前一样。

又来,见他们睡着了,因为他们的眼睛甚是困倦;他们也不知道怎么回答。

第三次来,对他们说:“现在你们仍然睡觉安息罢[罢或做么];够了,时候到了;看哪!人子被卖在罪人手里了。起来!我们走罢;看哪!那卖我的人近了。”(可1432-42

 

耶稣出来,照常往橄榄山去;门徒也跟随。到了那地方,就对他们说:“你们要祷告,免得入了迷惑。”于是离开他们,约有扔一块石头那么远,跪下祷告,说:“父阿!若愿意,就把这杯撤去;然而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的意思。”

有一位天使,从天上显现,加添的力量。

耶稣极其伤痛,祷告更加恳切;汗珠如大血点,滴在地上。

祷告完了,就起来,到门徒那里,见他们因忧愁都睡着了;就对他们说:“你们为甚么睡觉呢?起来祷告,免得入了迷惑。”(路2239-46

 

      在福音书的记载中,不少祈求都蒙了主耶稣的应允,比如:

 

     耶稣进了迦百农,有一个百夫长进前来,求他说:“主阿!我的仆人害瘫痪病,躺在家里,甚是疼痛。”

耶稣说:“我去医治他。”

百夫长回答说:“主阿!到我舍下,我不敢当;只要说一句话,我的仆人就必好了。因为我在人的权下,也有兵在我以下;对这个说:‘去’,他就去;对那个说:‘来’,他就来;对我的仆人说:‘你作这事’,他就去作。”

耶稣听见就希奇,对跟从的人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么大的信心,就是在以色列中,我也没有遇见过。

耶稣对百夫长说:“你回去罢!照你的信心,给你成全了。”那时,他的仆人就好了。(太85-13

 

有一个女人,患了十二年的血漏,来到耶稣背后,摸的衣裳穗子;因为她心里说:“我只摸的衣裳,就必痊愈。”耶稣转过身来看见她,就说:“女儿,放心,你的信救了你。”从那时候,女人就痊愈了。(太920-22

 

耶稣离开那里,退到推罗、西顿境内去。

有一个迦南妇人,从那地方出来,喊着说:“主阿!大卫的子孙,可怜我;我女儿被鬼附得甚苦。”

耶稣却一言不答。

门徒进前来,求说:“这妇人在我们后头喊叫;请打发她走罢。”

耶稣说:“我奉差遣,不过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去。”

那妇人来拜,说:“主阿!帮助我。”

回答说:“不好拿儿女的饼,丢给狗吃。”

妇人说:“主阿!不错;但是狗也吃它主人桌子上掉下来的碎碴儿。”

耶稣说:“妇人!你的信心是大的!照你所要的,给你成全了罢。”

从那时候,她女儿就好了。(太1521-28

 

耶稣从那里往前走,有两个瞎子跟着,喊叫说:“大卫的子孙,可怜我们罢!”

耶稣进了房子,瞎子就来到眼前;

耶稣说:“你们信我能作这事么?”

他们说:“主阿!我们信。”

耶稣就摸他们的眼睛,说:“照着你们的信给你们成全了罢。”

他们的眼睛就开了。(太927-30

 

在这几个事例中,百夫长不仅相信耶稣能医治他的仆人,而且相信耶稣不必亲自前往,“只要说说一句话”,在家里躺卧仆人就会好了。这是何等大的信心!患血漏的女人认定:“我只摸的衣裳,就必痊愈。迦南妇人不顾耶稣的“冷淡”,相信“狗也吃它主人桌子上掉下来的碎碴儿”,非要得到耶稣的帮助不可。主耶稣对她说:“妇人!你的信心是大的!照你所要的,给你成全了罢。”对照《马可福音的》的平行经文,主耶稣对她说的话是:“因这句话,你回去罢;鬼已经离开你的女儿了”(可729)。那两个瞎子,因为相信耶稣 能作这事”,主就照着他们的信,治好了他们的眼睛。这几个事例的共同特点是,祈求者都相信耶稣能够为他们治病、赶鬼;他们并不知道耶稣是否愿意为他们治病、赶鬼。但就因为相信耶稣有这种能力,因着这种对耶稣的信靠,耶稣就帮助了他们。

神是按自己的旨意来回应信徒的祈求。但使徒雅各说:“你们得不着,是因为你们不求”(雅42b)。这是否可以解读为:祈求可以使信徒得到原本得不到的,或者,祈求可能改变神对信徒的旨意?这样的解读,有《圣经》的支持。

旧约《创世纪》记载,由于所多玛和蛾摩拉的罪孽甚重,神决意要毁灭这两个地方。因亚伯拉罕的侄子罗得住在所多玛,所以他为所多玛代求:

 

亚伯拉罕进前来说:“无论善恶,都要剿灭么?假若那城里有五十个义人,还剿灭那地方么?不为城里在五十个义人饶恕其中的人么?将义人与恶人同杀,将义人与恶人一样看待,这断不是所行的。审判全地的主,岂不行公义么?”

耶和华说:“我若在所多玛城里见有五十个义人,我就为他们的缘故,饶恕那地方的众人。”

亚伯拉罕说:“我虽然是灰尘,还敢对主说话。假若这五十个义人短了五个,就因为短了五个毁灭全城么?”

说:“我在那城里若见有四十五个,也不毁灭那城。”

亚伯拉罕又对说:“假若在那里见有四十个怎么样呢?”

说:“为这四十个的缘故,我也不作这事。”

亚伯拉罕说;“求主不要动怒,容我说:假若在那里见有三十个呢?”

说:“我在那里若见有三十个,我也不作这事。”

亚伯拉罕说;“我还敢对主说话:假若在那里见有二十个怎么样呢?”

说:“为这二十个的缘故,我也不毁灭那城。”

亚伯拉罕说:“求主不要动怒,我再说这一次,假若在那里见有十个呢?”

说:“为这十个的缘故,我也不毁灭那城。”

耶和华与亚伯拉罕说完了话就走了;亚伯拉罕也回到自己的地方去了(创1823-33

 

可惜,所多玛城里连十个义人也没有。

但这段对话生动地表表明,耶和华神并不是高高在上、冷酷无情的,而是满有仁慈的、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与之“讨价还价”的!

此外,旧约《列王纪下》记载,犹大王希西家“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正的事,效法他祖大卫一切所行的”(王下183)。后来,

 

希西家病得要死。亚摩斯的儿子先知以赛亚去见他,对他说:“耶和华如此说:你当留遗命与你的家,因为你必死,不能活了。”

希西家就转脸朝墙,祷告耶和华说:“耶和华阿,求你纪念我在你面前怎样存完全的心,按诚实行事,又作了你眼中看为善的。”希西家就痛哭了。

以赛亚出来,还没有到中院,[院或作城],耶和华的话就临到他,说:“你回去,告诉我民的君希西家说:‘耶和华你祖大卫的神如此说:我听见了你的祷告,看见了你的眼泪,我必医治你。到第三日,你必上到耶和华的殿。我必加增你十五年的寿数,并且我要救你和这城脱离亚述王的手。我为自己和我仆人大卫的缘故,必保护这城。’”

以赛亚说:“当取一块无花果饼来。”人就取了来,贴在疮上,王便痊愈了。(王下201-8

 

            本来,先知以赛亚告诉希西家王,他的死期已到了。但希西家痛哭地向神祈求,耶和华听见王的祷告,看见王的眼泪,就改变心意,医治了希西家的病,而且多给他十五年的寿数。(至于希西家求多十五年寿数,是利是弊,就当别论了。)可见,信徒的祷告,有时确实可能改变神的心意!

            主耶稣教导门徒祷告时,也强调恒切祷告的果效:

 

           耶稣又说:“你们中间谁有一个朋友,半夜到他那里去说:‘朋友!请借给我三个饼;因为我有一个朋友行路,来到我这里,我没有甚么给他摆上。’那人在里面回答说:‘不要搅扰我;门已经关闭,孩子们也同我在床上了;我不能起来给你。’我告诉你们,虽不因他是朋友起来给他,但因他情词迫切的直求,就必起来照他所需用的给他。

我又告诉你们,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求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因为凡祈求的就得着;寻找的就寻见,叩门的就给他开门。

你们中间作父亲的,谁有儿子求饼,反给他石头呢?求鱼,反拿蛇当鱼给他呢?求鸡蛋,反给他蝎子呢?

你们虽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东西给儿女,何况天父,岂不更将圣灵给求的人么?”(路115-13

 

耶稣设一个比喻,是要人常常祷告,不可灰心;说:“某城里有一个官,不惧怕神,也不尊重世人。那城里有一个寡妇,常到他那里,说:‘我有一个对头,求你给我伸冤。’他多日不准;后来心里说:‘我虽不惧怕神,也不尊重世人;只因这寡妇烦扰我,我就给她申冤罢;免得她常来缠磨我。’”

主说:“你们听这不义之官所说的话。神的选民,昼夜呼吁他,他纵然为他们忍了多时,岂不终久给他们伸冤么?我告诉你们,要快快的给他们伸冤了;然而人子来的时候,遇得见世上有信德么?”(路181-8

 

            主耶稣在比喻中说,由于祈求者情此迫切、“缠磨”不已,不愿下床的朋友只好起来开门,不怕神的官也只好为寡妇申了冤。试想,在儿女一再的恳求下,父母总会把原不打算给他们的东西给他们。主耶稣尖锐地说,有罪的人,尚且知道拿好东西给儿女,何况天父,“岂不更把好东西给求的人么”(太711)?

        神的本性(慈爱、公义、圣洁、信实等)和大的计划(如神的拣选和救赎)是永不改变的;正因为如此,神会视人的作为和与的关系,改变对人的态度。当人悖逆、犯罪时,神会降怒、惩罚;当人悔改、归向时,神就会看顾、保守。

祷告也是这样。百夫长、迦南妇人、两个瞎子、和那得血漏的女人,他(她)们对主耶稣是那样地信任、仰赖,把(她)们自己的难处,完全交托给、认定。这种对神的毫不犹疑的依靠,是他(她)们对神的信心的展现,一定会为神所悦纳。对如此信靠的人,神就可能按他们的祈求成就,作为对他(她)们的信心的奖赏。

            神对信徒祈求的成就,在时间、空间、和形式上,不一定与祈祷者所预期的相同。主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祷告时,求父神把那个“杯”挪去,但仍喝了那杯(上了十字架)。可是,《希伯来书》的作者却说:“基督在肉体的时候,既大声哀哭,流泪祷告恳求那能求免死的主,就因的虔诚,蒙了应允”(来57)。对这节经文,学者有许多不同的解释。冯荫坤的解释是:基督“流泪祷告恳求那能求免死的主”与“若愿意,就把这杯撤去”相对应;“因的虔诚,蒙了应允”与“然而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的意思”相对应。也就是说,“蒙了应允”是指基督求父神的旨意得以成就这一祷告蒙了应允。而父神应允这祷告的方式,就是加力量给基督,使能承受十字架的苦难,成就对人类的救赎。

[ix]

综上所述:

第一,心里注重罪孽、心向虚妄的人的祷告,神必不听;转离恶行、敬畏神的人的祷告,神才会垂听。

第二,“愿人都尊的名为圣,愿的国降临,愿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太69-10)、“愿的旨意成全”(太2642b),是祷告的中心主题。也就是说,祷告者的心态要从以自己为中心转变为以神为中心。祷告者要把自己放在神的国度中,而不是把神拉进自己筹算好的计划中来。真正的祷告,是寻求神的旨意,并凭信心而遵循之。信心的对象是神,而不是祷告的人。

第三, 奉主耶稣的名的祷告,神会垂听。

第四,信徒同心合意的祷告,神会垂听。

第五, 信徒不住地、恒切的祷告,蒙神垂听。

第六,祷告者要在尊重神的旨意和尊重神的大能之间取得平衡。一方面,不要只尊重神的旨意,而忽视神的大能。不要认为,既然神是按自己的旨意行事,那么,是否祷告、是否迫切地祷告就不重要了。其实,神的旨意是可能视祷告者对的信靠、交托的程度而改变的。所以,祷告者既要尊重神的旨意,又要迫切不住地祷告。另一方面,不要只相信神的大能,而忽视了神的旨意。不要以为,只要祷告者的祷告急切、恒久,神就一定会按祷告者的意愿成就:“我们一祷告,就摇动神的手。”所以,在恒切的祷告中,除了把自己的祈求告诉神以外,仍要不住地对神说:主阿!愿的旨意成全。阿们。 

 

例二,门徒和家人应该是怎样的关系?

主耶稣说:“人到我这里来,若不爱我胜过爱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弟兄、姐妹,和自己的生命,就不能作我的门徒[爱我胜过原文作恨]”(路1426)。按经文中的注释,原文是“ 人到我这里来,若不恨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弟兄、姐妹,和自己的生命,就不能作我的门徒”耶稣还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人为我和福音撇下房屋,或是弟兄、姊妹、父母、儿女、天地。没有不在今世得百倍的,就是房屋、弟兄、姊妹、母亲、儿女、田地,并且要受逼迫;在来世必得永生”(可1029-30)。

主耶稣的这些教训是甚么意思呢?难道事奉神的人就要恨家人或抛弃家人么?

有的传道人依据这些经文,完全抛开家人于不顾,长年累月到外地事奉;即使回到家乡,也是三过家门而不入。他们认为,如果照顾家人,就不是全心全意事奉神。

布鲁斯写道:

 

这是难解之言。它令人难以接受,也不容易和耶稣的一般教训协调。这些话所建议的态度,似乎也与人性相冲突,并且和耶稣所强调的、最根本的爱邻舍的律法相抵触。如果“邻舍”的意义必须扩大到一个地步,连自己的仇敌也包括在内,便不应该又缩小到一个地步,将自己最亲爱的人排除在外。

[x]

 

如何按主的教训正确处理门徒和家人的关系呢?

首先,要了解“恨”字的含义。希腊字mise;wmiseo\, 恨),是一个古老而强烈的动词,在新约《圣经》中出现过40次。其中,20次译为“恨”,13次译为“恨恶”,3次译为“恶”,译为“可憎”、“相恨”、“厌恶”、“爱我胜过爱”各一次。

[xi]

希伯来人喜欢用强烈对比的字眼。因为在希伯来语法中,没有表达不同程度的爱的字,只有“爱”和“恨”两种字。

[xii]

所以,“恨”应理解为“爱得少一点”。

[xiii]

比如:“耶和华见利亚失宠[原文作‘被恨’,下同],就使她生育;拉结却不生育”(创2931)。“人若有二妻,一为所爱,一为所恶”(申2115)中的“恶”也应理解为“爱得少一点”。

如此理解希伯来人的“恨”,也得到新约经文的支持。《路加福音》十四章二十六节的平行经文是主耶稣的教训:“爱父母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爱儿女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太1037)。对照中可见,“爱神过于爱父母”与“恨父母”是同义的。

其次,查考《圣经》关于信徒与家人关系的一些教导:

 

趁有指望,管教你的儿子,你的心不可任他死亡。(箴1918

 

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箴226

 

管教你的儿子,他就使你得安息,也必使你心里喜乐。(箴2917

 

当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神所赐的地上,得以长久。(出2012

 

耶稣回答说:“你们为什么因着你们的遗传,犯了神的诫命呢?神说:‘当孝敬父母。’又说:‘咒骂父母的,必治死他。’你们倒说:‘无论何人对父母说,我所当奉给你的,已经作了奉献,他就可以不孝敬父母。’这就是你们藉着遗传废了神的诫命。”(太153-6

 

耶稣对他说:“你若要进入永生,就当遵守诫命。”

他说:“什么诫命?”

耶稣说:“就是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见证,当孝敬父母;又当爱人如己。”(太1917-19

 

你们各人都当爱妻子,如同爱自己一样;妻子也当敬重她的丈夫。(弗533

 

你们作儿女的,要在主里听从父母,这是理所当然的。“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长寿。”这是第一条带应许的诫命

你们作父亲的,不要惹儿女的气,只要照着主的教训和警戒,养育他们。(弗61-4

 

你们作丈夫的,也要按情理和妻子同住[情理,原文作知识];因她比你软弱[比你软弱,原文作是软弱的器皿],与你一同承受生命之恩的,所以要敬重她;这样便叫你们的祷告没有阻碍。(彼前37

 

我听见我的儿女按真理而行,我的喜乐就没有比这个大的。(约叁4

 

好好管理自己的家,是儿女凡是端庄顺服[或作端端庄庄的使儿女顺服]人若不知道管理自己的家,焉能照管神的教会呢?(提前34-5

 

人若不看顾亲属,就是背了真道,比不信的人还不好不看顾自己家里的人,更是如此。(提前58

 

      上述经文表明,主的门徒,除了跟随主之外,也应尽自己作为父母、丈夫、妻子,或儿女的责任。

      最后,看看主耶稣和的家人的关系。

      主耶稣是道成肉身的神,在神性上加上了人性。从人性说,是长子、长兄,应该孝敬父母、爱护弟妹;从神性说,是人类的救主,也是的家人的救主;弥赛亚的使命高于家人的责任。

当主耶稣的家人仅仅看到他们和主耶稣的家人关系时,张力就出现了。福音书记录了几次(路241-51;太1246-50;可331-35;约21-1172-9),这里只察看两处。

在迦拿的婚宴上,主耶稣以水变酒(约21-12)。婚宴还未结束,酒用尽了。耶稣的母亲马利亚要耶稣帮忙。主耶稣却对她说:“母亲[原文作妇人]!我与你有什么相干?我的时候还没有到”(约24)。最难让人释怀的是,主耶稣竟称自己的母亲为“妇人”!这似乎太不尊重了。

在原文中,“guvnai”(妇人)是 “gunh;”的呼格,可译为“妇人”、“妇女”、“夫人”等,不是一个不礼貌、不尊敬、或贬义的称呼,而是一个尊称,在希腊悲剧中,一向用于称呼王后与高贵的妇人;另一方面,用这个字,而不用“mh;th”(母亲),称呼自己的母亲,在希伯来和希腊社会中,却无先例!这里,主耶稣是以弥赛亚的身份称呼的母亲的,要告诉母亲,在的弥赛亚事工中,她不能运用母亲的权柄,因为她关切的是人的暂时需要,而主耶稣关切的是神的荣耀与时候。

[xiv]

第二处是《马太福音》十二章四十六至五十节:

 

耶稣还对众人说话的时候,不料,母亲和弟兄站在外边,要与说话。有人告诉说:“看哪!母亲和弟兄站在外边,要与说话。”却回答那人说:“谁是我的母亲?谁是我的弟兄?”就伸手指着门徒说:“看哪!我的母亲,我的弟兄。凡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姐妹和母亲了。”

 

这段经文给人的感觉是,似乎主耶稣有点太不讲亲情了。自己的母亲和弟弟们好心来找却这样说话。为了理解主耶稣为什么这么说,必须看当时的处景。

           首先,的母亲和弟兄找时,主耶稣正在与众人说话;其次,他们为甚么急着要找呢?因为“耶稣进了一个屋子,众人又聚集,甚至连饭也顾不得吃。耶稣的亲属听见,就出来要拉住,因为他们说癫狂了”(可320-21)。

      当时,法利赛人诬陷主耶稣是靠着鬼王赶鬼,的事工正处于关键时刻。家人是出于对的疼爱,但不允许他们拦阻弥赛亚的工作。

同时,主耶稣表明了属灵家庭的特质:所有跟随的人,同属一个属灵的大家庭。人们常说,血浓於水,亲情比朋友关系更密切。。其实,属灵关系是比血还浓的,主内的关系甚至比血缘关系更亲;而且主内关系会存到永远。

虽然存在着这种张力,主耶稣却恰当地处理了属灵关系和家人关系。 一方面,爱家人不能过于爱神,不能因家人的亲情而妨碍了的弥赛亚工作;另一方面,爱神的同时,不轻忽对家人的爱。最让人感动的是,主耶稣被钉在十架上、处于弥留之际,仍念念不忘安排母亲的生活:

 

站在耶稣十字架旁边的,有母亲,与母亲的妹妹,并革罗罢的妻子马利亚,和抹大拉的马利亚。耶稣看见母亲和所爱的那门徒站在旁边,就对母亲说:“母亲[原文作妇人]!看你的儿子!”又对那门徒说:“看你的母亲!”从此那门徒就接她到自己家里去了。(约1925-27

 

            主耶稣没有因着惦记母亲而不走上十字架;也不因为必须走上十字架而轻忽了瞻仰母亲的责任。在爱神和爱家人的关系上,主耶稣树立了最佳典范。

最后,主耶稣和家人在属灵和属世关系上,达到了完美的和谐。

耶稣的母亲马利亚的事迹应该大书特书。当天使告诉她要因圣灵怀孕时,开始她很惊慌。但她对天使说:“我是主的使女,情愿照你的话成就在我身上”(路138)。为了顺服神的旨意,她付上了终身受人羞辱的代价。

不仅如此,马利亚还很有属灵的悟性。

耶稣降生在伯利恒时,天使向在野地里看守羊群的牧羊人,报告了这关乎万民的大喜讯。牧羊人急忙赶回伯利恒。“凡听见的,就诧异牧羊之人对他们所说的话。马利亚却把这一切事存在心里,反复思想”(路218-19)。

耶稣十二岁时随父母上耶路撒冷过逾越节:

 

守满了节期,他们回去,孩童耶稣仍旧在耶路撒冷;的父母并不知道;以为在同行的人中间,走了一天的路程,就在亲族和熟识的人中找;既找不着,就回耶路撒冷去找。过了三天,就遇见在殿里,坐在教师中间,一面听,一面问。凡听见的,都希奇的聪明,和的对应。父母看见就很希奇;母亲对说:“我儿,为什么向我们这样行呢?看哪!你父亲和我伤心来找你。”耶稣说:“为什么找我呢?岂不知我应当以我父的事为念么[或作岂不知我应当在我父的家里么]?”所说的话,他们不明白。就同他们下去,回到拿撒勒;并且听从他们;母亲把这一切的事都存在心里。(路243-51

 

经历这些事件后,马利亚已非常笃定耶稣的身份。在迦拿的婚宴上,当人们对主耶稣称自己的母亲为“妇人”而心中不平时,马利亚却信心十足地吩咐仆人说:“告诉你们什么,你们就做什么”(约25)。果然,耶稣将水变成了上好的酒。

在耶稣受难时,马利亚默默地陪伴在十架旁(约1925);马利亚的沉默,是耶稣是神的儿子基督的有力见证。

            耶稣复活、升天后,的门徒在耶路撒冷聚集。“这些人(彼得等十一使徒 -- 笔者注),同着几个妇人,和耶稣的母亲马利亚,并耶稣的弟兄,都同心合一地恒切祷告。那时,有许多人聚会,约有一百二十名,...”(徒112-15)。这里,耶稣的“弟兄”是复数,意为“弟弟们”。也就是说,耶稣的母亲和弟弟们不仅信了主,而且成为紧紧跟随耶稣的120名门徒(使徒)中的成员。

            没有资料显示耶稣所有弟妹的情况,但是,弟弟雅各成为耶路撒冷教会的领袖(徒1513-35;加119)和《雅各书》的作者;弟弟犹大是《犹大书》的作者。他们分别称自己为“作神和耶稣基督仆人的雅各”(雅11)、“耶稣基督的仆人、雅各的弟兄犹大”(犹1)。

现在,主耶稣和祂的家人都在天上,他们既是曾有血肉关系的母子、兄弟,更是在基督里的肢体,与神同在,直到永永远远。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画面啊!凡遵循天父旨意的人,也都将在这个属灵的大家庭里有分。这是何等美好的盼望!

综上所述:

第一,作为主耶稣的门徒,必须将爱神、事奉神放在第一位。爱家人或爱任何其他人、事、物过于爱神的,都不配作主的门徒。

第二, 在将神和神的旨意放在首位的同时,主的门徒应尽到在家里当尽的责任。

第三, 门徒在家里尽责,除了供给世俗的需要外,更应注重对家人的属灵引导,使他们认识神、敬畏神、事奉神。

“以色列阿!你要听,耶和华我们神是独一的主。你要尽心、尽性、尽力爱耶和华你的神。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话,都要记在心上,也要殷勤教训你的儿女;无论你坐在家里,行在路上,躺下、起来,都要谈论”(申64-7)。认识神、敬畏神的家,才能更好地彼此相爱、彼此照顾。布鲁斯指出,彼得成为耶稣的门徒后,《圣经》没有提及由谁来照顾他的家庭;但他与妻子的爱历久弥坚,因为多年后,他在传福音的旅程中,带着妻子一同往来(林前95)。

[xv]

笔者参加了二00六年七月在澳门召开的第七届世界华福会议。与会者提出,传福音应有两个方向。一是横向的,从信徒所在之地,传到地极;一是纵向的,从每个信徒家里作起,一代一代往下传。使“我和我家,我们必定事奉耶和华”(书2415b)。如果不注重纵的方向,当我们从地极回来时,才悚然发现,我们的后方早已失守了。

         

 




[i]

William W. Klein Craig L. Blomberg, and Robert L. Hubbard, Jr著,蔡锦图主编,《基道释经手册》,尹妙珍等译(香港:基道出版社,2004年),第606-607页。

[ii]

William W. Klein Craig L. Blomberg, and Robert L. Hubbard, Jr著,蔡锦图主编,《基道释经手册》,尹妙珍等译(香港:基道出版社,2004年),第607页。

 

[iii]

钟志邦著,《约翰福音》(卷下),香港:天道书楼有限公司,2004年,第227页。

[iv]

Archibald T. Robertson原著,张麟至(编译)、詹正义(编整增补),《活泉新约希腊文解经  卷一 :马太福音  马可福音》,美国加州:美国活泉出版社,1998年,第597页。

[v]

陈惠荣、胡问献(主编),《证主21世纪圣经新释》(II),香港:福音证主协会,2000年,1027-1028页。

[vi]

焦源濂著,《基督生平》(下),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97年,第593页。

[vii]

J. A. Motyer著,《雅各书》,罗伟安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99年),第238页。

[viii]

转引自:William W. Klein Craig L. Blomberg, and Robert L. Hubbard, Jr著,蔡锦图主编,《基道释经手册》,尹妙珍等译(香港:基道出版社,2004年),第607页。

 

[ix]

冯荫坤著,《希伯来书》(卷上),香港:天道书楼出版社,1997年,第321-322页。

[x]

F. F. Bruce著,《圣经难解之言 -- 耶稣篇》,曾念粤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96年),第110页。

[xi]

参见:潘秋松著,刘淑媛编辑,《解析式新约经文汇编》,美国加州:美国麦种传道会,2002年,第4351009页;Archibald T. Robertson原著,詹正义(编译),《活泉新约希腊文解经  卷二 :路加福音》,美国加州:美国活泉出版社,1990年,第278-279页。

[xii]

鲍会园(总编),新国际版研读本《圣经》,美国新泽西州:更新传道会,1996年,1959页,路1426的注释。

[xiii]

F. F. Bruce著,《圣经难解之言 -- 耶稣篇》,曾念粤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96年),第111页。

[xiv]

Archibald T. Robertson原著,潘秋松编译,《活泉新约希腊文解经  卷三:约翰福音》,美国加州:美国活泉出版社,1998年,第104页。

[xv]

F. F. Bruce著,《圣经难解之言 -- 耶稣篇》,曾念粤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96年),第1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