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要和非基要信仰

 

            本节讨论这个问题,是因为基督徒之间,或不同基督教宗派之间,常常为应该持守哪些信仰发生争论,甚至纷争、分裂,造成深切的、久难愈合的伤痛。为了遏制这类事件频频发生,有人提出一个被信徒广为接纳的口号:“基要信仰须合一,非基要信仰可存异,一切事上有爱心。”

[i]

所谓基要信仰,就是基督教最基本的架构,失去了它们或它们中的任何一部分,基督教就不成其为基督教了。非基要信仰并不是不重要,但它们不会影响到基督教的架构。唐崇荣说:“如果你把相对的绝对化,你就会把许多的弟兄当作仇敌来对待;如果你把绝对的相对化,你就会把许多仇敌当作弟兄来对待。”

[ii]

            但是,区分基要信仰和非基要信仰,有时并不容易。奥斯邦说:

 

     可是,分析到最后,何为重大教义,何为非重大教义,也极难决定。理论上,唯一的标准是神的话,可是我已经指出,《圣经》总是透过传统和个人的癖好的过滤,才会成为教义。事实上,在实际的作法中,重大教义常是由传统来判断的,超过了《圣经》的分量。在改革宗的圈子内,加尔文的模式常被视为重大教义;同样,在亚米念派的传统中,他的模式也有同样的地位。时代主义的团体则将灾前被提视为“基要”教义。

[iii]

 

            所以,分辨基要和非基要信仰,涉及两个层面的问题。第一,是态度问题,要有一颗谦卑、宽广的心。不要认为凡自己的传统(系统)所持守的信条,就都是重大的,没有任何商榷、妥协的余地。如上所述,应该不断用《圣经》来检视自己的体系,同时,在与其他体系的对话中,勇于自省。第二,是对真理的把握问题。特别是今天,面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挑战,应该高举神的权威和神的启示的权威,防止将绝对真理相对化。这样做,是需要勇气的,是可贵的。但是,另一方面,也要警惕将相对真理绝对化的倾向。有时,信徒确有谦卑的心,愿意区分基要和非基要信仰,但不知道如何区分。今天,教会中的不少分争,涉及的大都是非基要信仰;但信徒误把它们当作基要信仰,故都拒绝退让,以致分争愈演愈烈。

            其实,这两个层面都与《圣经》有关。如果能够切实地,而不是口头地,把《圣经》当着检测教义的唯一权威,信徒就不会固步自封、思想僵化,把自己体系的一切教义绝对化;如果不仅尊崇《圣经》,而且勤奋考察《圣经》,从而尽可能准确地理解《圣经》,那么,信徒就能不断提高自己把握真理的力度。

            以下几点或几个原则,希望对读者区分基要和非基要信仰,能有所帮助。

            第一,与《圣经》自身所关切的要点有关的,是基要信仰。

比如,使徒约翰说:“耶稣在门徒面前,另外行了许多神迹,没有记载这书上。但记这些事,要叫你们信耶稣是基督,是神的儿子;并且叫你们信了,就可以因的名得生命”(约2030-31)。保罗对提摩太说:“但你所学习的,所确信的,要存在心里;因为你知道是跟谁学的;并且知道你是从小明白圣经,这圣经能使你因信基督耶稣有得救的智慧”(提后314-15)。可见,《圣经》关注的一个重点,是让世人知道,只有信耶稣基督,自己才能得救。所以,凡关乎人是否能得救的,都是基要信仰。

第二,从历史的亮光看,凡经过辩论、在历史上已有定论,而且凡尊崇《圣经》权威的人,都有同样的看法,那么,这可能是基要信仰;相反,若只在一个宗派有定论,其他宗派有不同结论,这个定论就可能是非基要信仰。

[iv]

第三,由《圣经》的明确主张或命令而来的教义,往往是基要的;从经文含义或先例推演来的教义,或《圣经》没有很清楚阐明的,或《圣经》没有指明教会必须要有的信念,或须待到永世才能解决的问题,则常是非基要的。

[v]

            现在就以一些实际的例子,说明如何运用这些原则。

 




[i]

笔者现查不出此话的原始来源。

[ii]

唐崇荣著,《归正福音运动的历史与前瞻(一)》,载于:MICA(P) 091/07/2006 August 2006 STEMI’s Bulletin, www.stemi.org.sg

[iii]

Grant R. Osborne著,《基督教释经手册》,刘良淑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99年),第416-417页。

[iv]

Grant R. Osborne著,《基督教释经手册》,刘良淑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99年),第417页。

[v]

参见: Gorden D. Fee and Douglas  Stuart, 《读经的艺术--瞭解圣经指南》,魏启源、饶孝榛译(中华福音神学院出版社,1999年),第123页;Grant R. Osborne著,《基督教释经手册》,刘良淑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99年),第416页。

三一神的教义

 

            世界上有许多宗教,敬拜各种神明。人只有信靠真神,才能得救;敬拜假神,人不能得救。但是,哪位神是真神呢?《圣经》启示说,真神只有一位,就是耶和华:“以色列啊!你要听,耶和华我们的神是独一的主。你要尽心、尽性、尽力爱耶和华你的神”(申64-5);“认识独一的真神,并且认识所差来的耶稣基督,这就是永生”(约173)。

            按《圣经》的启示,独一的真神耶和华,有三个位格,圣父、圣子和圣灵。圣父是神,圣子是神,圣灵也是神。三个位格,本质相同、权威相同、荣耀相同,只是分工不同。三个位格,不会混淆,不能分离。一位真神,却有三个位格;三个位格,却不是三位神,而是一位神。一而三,三而一,故称三一神。

            其它宗教大都信奉多神,但伊斯兰教是信奉一神 -- 阿拉。伊斯兰教信奉的神与耶和华是否是同一位神、只是名称不同而已呢?不是。因为伊斯兰教不相信耶稣是神。他们只认为耶稣是一位伟大先知,一位传达神话语的人。《圣经》启示说:“凡不认子的就没有父,认子的连父也有了”(约壹223)。否认耶稣是神,也就否定了圣父。所以,伊斯兰教信奉的阿拉,不可能是基督教所信奉的三一神耶和华。

        主耶稣说:“所以我告诉你们,人一切的罪,和亵渎的话,都可得赦免;唯独亵渎圣灵,总不得赦免。凡说话干犯人子的,还可得赦免;唯独亵渎圣灵,总不得赦免”(太1231-32)。所谓亵渎圣灵,不是指无心或无知错话,而是故意诬陷和抵挡圣灵的工作。从上文看,当主耶稣医治好一个又瞎又聋的人后,法利赛人不降服于神的大能,反而诬陷主耶稣赶鬼,“无非是靠捉鬼王别西卜阿”(太1224)!为什亵渎圣灵就总不得赦免呢?因为一个信主,完全是圣灵的工作:“若不是被圣灵感动的,也没有能说耶稣是主的”(林前123b)。执意诬陷、抵挡圣灵的人,不可能信耶稣,当然就总不能得赦免。

            在十条诫命 中,第一、二条诫命,耶和华严厉地禁止以色列人拜别的神:

 

我是耶和华你的神,曾将你从埃及为奴之家领出来。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作甚么形象,仿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事奉它,因为我耶和华你的神是忌邪的神。恨我的,我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爱我守我诫命的,我必向他发慈爱,直到千代。(出202-6

 

            关于三一神的教义,在主后第四世纪的《亚他那修信经》中,有明晰的论述,

[i]

并被得到基督教界的认同,被广大信徒所持守。

            综上所述,三一神的教义,是基督教的基要信仰。否认耶稣是神的摩门教和耶和华见证人会被基督教界定为异端。

 




[i]

赵天恩(主编),《历代教会信条精选》,台北:基督教改革宗翻译社,1993年,13-15页。

耶稣神、人二性的教义

 

        道成肉身的圣子 -- 耶稣基督,既是神又是人。使徒保罗说:“这福音是神从前藉众先知,在圣经上所应许的,论到儿子我主耶酥基督;按肉身说,是从大卫后裔生的,按圣善的灵说,因从死里复活,以大能显明是神的儿子”(罗12-3)。

            耶酥基督能够叫瞎眼的看见,叫瘸子行走,叫长大麻风的得洁净;赶逐污鬼,止息风浪,叫死人复活,是无所不知、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神。“因为神本性一切的丰盛,都有形有体的居住在基督里面”(西29)。主耶稣自己也宣称,人看见就是看见了父神;人们应该像荣耀父神一样地荣耀;“我与父原为一”(约1030)。

[i]

            另一方面,耶稣基督需要从“孩子慢慢长大”(路240),会饿、会困乏、会忧伤、会哭,是完全的人;只是,没有罪(来415b)。

            耶稣基督是人,才能担当人的罪孽;耶稣基督是神,祂在十架上流出的宝血才能洗净一切愿意相信的人的罪。无论否认耶酥基督的神性还是人性,人都不能得救。

            于主后451年召开的第四次教会会议所制定的《迦克敦信经》

[ii]

,对基督的神、人二性有清楚的阐述,为历代基督徒所尊崇。

            所以,耶稣基督神、人二性的教义,是基要信仰。否定耶稣神性的亚流主义、耶和华见证人会、摩门教,和否认耶稣人性的幻影学说,都被定为异端。然而,基督的神、人二性是如何合二为一的,则属于非基要信仰。

[iii]

 




[i]

参见:里程著,《神的圣言 卷一  圣经的权威》,美国:《基督使者协会》、《海外校园》杂志社,2005年,第96页。

[ii]

赵天恩(主编),《历代教会信条精选》,台北:基督教改革宗翻译社,1993年,11-12页。

[iii]

Gorden D. Fee and Douglas  Stuart, 《读经的艺术--瞭解圣经指南》,魏启源、饶孝榛译(中华福音神学院出版社,1999年),第123页。

《圣经》无误的教义

 

            此教义与人的得救与否并无直接关联,也就是说,认为《圣经》的细节有错误的人,同样可以因信耶稣而得救;已得救的基督徒,不会因认为《圣经》有错误就失去救恩。此外,在教会历史上也不没有大公会议专门就《圣经》无误做过什么决议。由此看来,《圣经》无误的教义似乎不应算作基要信仰。但是,正如笔者在《圣经的权威》一书所阐述的,因为《圣经》无误的教义是基督教一切教义的根基,如果《圣经》无误的教义被摒弃,其他教义将被殃及,信徒的信心也会被摇动,所以,《圣经》无误的教义和三一神的教义、耶稣基督神、人二性的教义,是历代教会所竭力维护的三大信仰支柱

[i]

,都是基要信仰。

 




[i]

里程著,《神的圣言 卷一  圣经的权威》,美国:《基督使者协会》、《海外校园》杂志社,2005年,第83页。

神的救恩

 

            《圣经》所启示的救恩观,是以神为本的,也就是说,人能得救,完全是神的作为。

            首先,没有一个人会主动地寻求神,没有任何人能遵行神的律法来:

 

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罗323

 

愚顽人心里说:“没有神。”他们都是邪恶,行了可憎恶的事,没有一个人行善。耶和华从天上垂看世人,要看有明白的没有,有寻求神的没有。他们都偏离正路,一同变为污秽;并没有行善的,连一个也没有。作孽的都没有知识么?他们吞吃我的百姓,如同吃饭一样,并不求告耶和华。(诗141-4

 

        时常行善而不犯罪的义人,世上实在没有。(传720

 

        所以凡有血气的没有一个,因行律法,能在神面前称义;因为律法本是叫人知罪。(罗320

 

            人能得救,完全是神的恩典。圣父制定了救赎计划(约316;罗83-4;林后521),圣子在十架上完成了救赎计划(太2028;提前115a;彼前318),圣灵感动人接受神的救恩(林前123b),完全是神的作为,人是白白地接受神的恩惠,“因基督耶稣的救赎,就白白的称义”(罗324)。保罗总结说:“没有一个人靠着律法在神面前称义,这是明显的;因为经上说:‘义人必因信得生。’”(加311)“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神所赐的;也不是出于行为,免得有人自夸。我们原是的工作,在基督耶稣里造成的,为要叫我们行善,就是神所预备叫我们行的”(弗28-10)。

            因此,《圣经》断然反对任何靠人的行为得救的观点,反复强调人只能“因信称义”、“因信得救”。甚至,信心加上行为,如除了信以外,还要“谨守日子、月份、节期、年份”(加410)的观点,都被保罗斥责为“别的福音”(加16),都“应当被咒诅”(加189)。因为,“义若是藉着律法得的,基督就是徒然死了”(加221b)。保罗严厉地劝诫信徒:“你们这要靠律法称义的,是与基督隔绝,从恩典中堕落了”(加54)。

            可是,关于人得救的具体过程,《圣经》并未有清楚的启示,福音派内部也一直有不同看法。

比如,一个得救的人,是先重生、后悔改,还是先悔改、后重生?主耶稣说,重生仍是个奥秘,对尼哥底母说:“我说:‘你们必须重生,’你不要以为希奇。风随着意思吹,你听见风的响声,却不晓得从那里来,往那里去;凡从圣灵生的,也是如此”(约37-8)。艾瑞克森指出,从逻辑看,人已死在过犯中(弗21),故必须首先重生、然后才能悔改;然而,从《圣经》的证据看,却倾向于先悔改、后重生。

[i]

又如,如何理解神的拣选?是预定还是预知?是堕落前预定还是堕落后预定?这些问题,不仅在福音派内部有不同看法,就是在改革宗内部,也未有共识。克劳治(E.H. Klotsche)指出,加尔文只是把预定论作为救恩不会失落的支持理论,预定论并不是加尔文神学的主要教义;是多特信条(Canons of  Dort, 1618 AD)赋予预定论以优越的地位,使预定论成为加尔文神学的起点、基要论点,成为救恩的导因。

[ii]

而多特信条是1618年在荷兰多特召开的改革宗的会议中制定的,

[iii]

并未得到福音派各宗派的一致认同。

            “因信称义”、“因信得救”是《圣经》反复、清楚教导的,是福音派一致认同和共同持守的;舍此,无人可以得救;故是基要信仰。一个人,他可以不明白、甚至完全没有关于得救的过程的任何知识,他也不知道神的拣选的教义,但是,如果他懂得“因信称义”的道理,懂得救恩完全是神的恩典,他不但可以因信得生,而且会对神产生敬畏和感激,成为一个委身的基督徒。所以,关于得救的过程(神的拣选、悔改与重生孰先孰后,等等)是非基要信仰。

 




[i]

Millard J. Erickson著,《基督教神学(卷三)》(增订本),蔡万生译(台北:中华福音神学院出版社,2000年),第132-133页。

[ii]

E. H. Klotsche著,《基督教教义史》,胡加恩译(台北:中华福音神学院出版社,2002年),第347页。

[iii]

赵天恩(主编),《历代教会信条精选》,台北:基督教改革宗翻译社,1993年,59页。

圣礼

 

            基督教的圣礼只有两项,圣餐和洗礼,都是主耶稣的命令:

 

     耶稣接过杯来,祝谢了,说:“你们拿这个,大家分着喝。我告诉你们,从今以后,我不再喝这葡萄汁,只等神的国来到。”又拿起饼来祝谢了,就掰开递给他们,说:“这是我的身体,为你们舍的;你们也应当如此行,为的是纪念我。”饭后也照样拿起杯来,说:“这杯是我用血所立的新约,是为你们流出来的。”(太2217-20

 

        我当日所传给你们的,原是从主领受的,就是主耶稣被卖的那一夜,拿起饼来,祝谢了,就掰开,说:“这是我的身体,为你们舍的[舍,有古卷作掰开],你们应当如此行,为的是纪念我。”饭后,也照样拿起杯来,说:“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约;你们每逢喝的时候,要如此行,为的是纪念我。”你们每逢吃这饼,喝这杯,是表明主的死,直等到来。(林前1123-26

 

        耶稣进前来,对他们说:“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给我了。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或作给他们施洗归于父子圣灵的名];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18-20

 

     岂不知我们这受洗归入基督耶稣的人,是受洗归入的死么?所以我们藉着洗礼归入死,和一同埋葬;原是叫我们一举一动有新生的样式,像基督藉着父的荣耀,从死里复活一样。(罗63-4

 

            既然洗礼和圣餐是主耶稣的亲自吩咐,施行它们,自然是基督徒都应遵行的基要信仰。但是,圣礼的实施方法,则是非基要信仰,不必求同。

比如,基督徒都当按时领受圣餐;但是,领受的次数(一天一次,一周一次,或一月一次),谁能领受(是已决志信主的人,还是信主并已受洗的人),《圣经》没有明文规定,各教会按自己的传统和先例实施,并不统一。

[i]

            再如,每一个信主的人都当接受洗礼;但洗礼的方式是浸水,泼水,还是点水,不同教会的做法也不一致。按保罗的教导,信徒受洗是归入死,和主耶稣一同埋葬,洗礼似应是浸在水里。但《使徒行传》记载扫罗信主后,在亚拿尼亚家里受了洗(徒918),彼得在哥尼流家中为信主的人施洗(徒1044-48);在当时,似乎不可能在家中施行浸礼,因为不可能有如此大的容水的地方。

[ii]

此外,在早期教会最重要的文献之一、被称为《教规》(Didache)或《十二使徒遗训》中,对洗礼有如下规定:

 

        论到洗礼,当这样做:先将以上所说的一切事学习过了,然后到流动的水里“奉圣父圣子圣灵的名施行洗礼”(太2819);但如果没有流动的水,也可以用别的水施洗,若是不能用冷水,热水也可以。若是凉水和温水都没有,就可以用三次水注在头上,奉圣父圣子圣灵的名去做。而在洗礼之前,施洗者与受洗者都当禁食,有别人能同行此,亦好。你要嘱咐受洗的人,在受洗前一两天禁食。

[iii]

 

            学者们认为,此文献是针对第一世纪的教会说的。《教规》虽不是《圣经》正典,但也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和代表性。既然使徒们尚在的第一世纪的教会允许不同形式的洗礼,今日的教会也不必将浸礼绝对化。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施行浸礼;但条件不允许(缺水,或受洗者体弱、有病等),也可考虑其他的洗礼形式。

[iv]

 




[i]

Gorden D. Fee and Douglas  Stuart, 《读经的艺术--瞭解圣经指南》,魏启源、饶孝榛译(中华福音神学院出版社,1999年),第123页。

[ii]

苏颖智著,《认识救恩》,香港:福音证主协会,1991年,第99-100

[iii]

《教规(十二使徒遗训)》第七章,载於:章文新(编辑主任)、谢扶雅(翻译),《基督教早期文献选集》,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267页。

[iv]

苏颖智著,《认识救恩》,香港:福音证主协会,1991年,第99-100

敬拜赞美

 

            敬拜赞美神,是《圣经》对信徒的明确吩咐,也是每一个重生得救的基督徒对神的伟大、奇妙作为的自然的、发自心底的回应:

 

        於是,大卫和以色列的长老,并千夫长,都从俄别以东的家,欢欢喜喜的将耶和华的约柜抬上来。神赐恩与抬耶和华约柜的利未人,他们就献上七支公牛、七支公羊。大卫和抬约柜的利未人,并歌唱的首领基拿尼亚,以及歌唱的人,都穿着细麻布的外袍。大卫另外穿着细麻布的以弗得。这样,以色列众人欢呼吹角、吹号、敲钹、弹琴、大发响声,将耶和华的约柜抬上来。

        耶和华的约柜进了大卫城的时候,扫罗的女儿米甲从窗户里观看,见大卫踊跃跳舞,心里就轻视他。

     大卫派几个利未人在耶和华的约柜前事奉、颂扬、称谢、赞美耶和华以色列的神:为首的是亚萨,其次是撒迦利雅、雅薛、示米拉末、耶歇、玛他提雅、以利押、比拿雅、俄别以东、耶利,鼓瑟弹琴;惟有亚萨敲钹,大发响声;祭司比拿雅和雅哈悉常在神的约柜前吹号。那日,大卫初次藉亚萨和他的弟兄,以诗歌称颂耶和华,说:你们要称谢耶和华,求告的名,在万民众传扬的作为。要向唱诗、歌颂,谈论一切奇妙的作为。全地都要向耶和华唱新歌,天天传扬的救恩。在列帮种述说的荣耀,在万民中述说的奇事。因耶和华为大,当受极大的赞美。在万神之上,当受敬畏。应当称谢耶和华,因本为善,祂的慈爱永远长存。要说:“拯救我们的神阿,求你救我们,聚集我们,使我们脱离外帮,我们好称赞的圣名,以赞美为夸胜。”耶和华以色列的神,从亘古直到永远,是应当称颂的。众民都说:“阿们!”并且赞美耶和华。(代上1525-29164-36

 

        我的神阿,我白日呼求,你不应允;夜间呼求,并不住声。但你是圣洁的,是用以色列的赞美为宝座的[宝座或作居所]。(诗222-3

 

        现在我得以昂首,高过四面的仇敌,我要在的帐幕里欢然献祭,我要唱诗歌颂耶和华。(诗276

 

        义人哪,你们应当靠耶和华欢乐;正直人的赞美是合宜的。你们应当弹琴称谢耶和华,用十玄瑟歌颂。应当向唱新歌,弹得巧妙,声音洪亮。(诗331-3

 

        的瀑布发声,深渊就与深渊响应;的波浪洪涛漫过我身。白昼,耶和华必向我施慈爱;黑夜,我要歌颂祷告赐我生命的神。(诗427-8

 

        神阿,我心坚定,我心坚定;我要唱诗,我要歌颂。我的灵阿[原文作荣耀],你当醒起,琴瑟阿,你们当醒起;我自己要极早醒起。主阿,我要在万民中称谢,在列帮中歌颂。因为的慈爱,高及诸天;的诚实,达到穹苍。神阿,愿崇高,过于诸天;愿的荣耀,高过全地。(诗577-11

 

        普天下当向耶和华欢呼。你们当乐意事奉耶和华,当向歌唱。你们当晓得耶和华是神;我们是造的,也是属的;我们是的民,也是草场的羊。当称谢进入的门,当赞美进入的院;当感谢,称颂的名。因为耶和华本为善,的慈爱存到永远;的信实直到万代。(诗1001-5

 

     时候将到,如今就是了,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灵和诚实拜,因为父要这样的人拜。神是个灵[或无个字];所以拜的,必须用心灵和诚实拜。(约423-24

 

        我若用方言祷告,是我的灵祷告;但我的悟性没有果效。这却怎麽样呢?我要用灵祷告,也要用悟性祷告;我要用灵歌唱,也要用悟性歌唱。(林前1414-15

 

        不要醉酒,酒能使人放荡,乃要被圣灵充满。当用诗章、颂词、灵歌,彼此对说,口唱心和的赞美主。凡是要奉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名,常常感谢父神。又当存敬畏基督的心,彼此顺服。(弗518-21

 

        当用各样的智慧,把基督的道理,奉丰富富的存在心里[或作把基督的道理,丰丰富富的存在心里,以各样的智慧],用诗章、颂词、灵歌,彼此教导,互相劝诫,心被恩感,歌颂神。无论作甚么,或说话,或行事,都要奉主耶稣的名,藉着感谢父神。(西315-17

 

        我们应当靠着耶稣,常常以颂赞为祭,献给神,这就那承认主名之人嘴唇的果子。(来1315

 

            从上述的经文可以看到,首先,每一个基督徒都应当敬拜、赞美耶和华神,这是“承认主名之人嘴唇的果子”(来1315b);其次,信徒的敬拜赞美,应当是“用心灵和诚实”的敬拜赞美(约423-24),神悦纳这样的敬拜赞美,视为的宝座(诗2223);第三,信徒对神的敬拜赞美,不仅要用“悟性”,也要用“灵”(林前1414-15);第四,《圣经》多次强调,信徒要向耶和华唱“新歌”(诗33340396198114491491)。这些是《圣经》所吩咐关于敬拜赞美的原则,是所有信徒都当遵行的。

            但是,这些原则如何付诸实现呢?比如,怎样才是“用心灵和诚实”的敬拜赞美?怎样既用“悟性”赞美、又用“灵”赞美?赞美歌应该用甚么词、甚么曲调?怎样理解向神唱“新歌”?可以用什么样的乐器(《圣经》虽然提到琴、瑟、钹、角、号等,但没有说必须或只限使用它们)?敬拜赞美的应该用甚么形式?这些实施的细则或具体做法,《圣经》并无明确的、或统一的规范,应该属于非基要信仰的范畴。把握住这一点,就可以比较合宜地处理今日教会所面临的关于圣乐的争论了。

            圣乐问题是当今教会讨论的热点之一。敬拜应该使用传统歌曲,还是也可使用流行歌曲?敬拜应该用钢琴、管风琴,还是可以用玄乐、打击乐器?敬拜时应该安静坐着、肃穆站着,还是可以举手、扭动身体?

            作曲家黄安伦是出生於音乐世家的第四代基督徒,他的爷爷参与创建中国第一个圣乐团,他父亲是中国大陆交响乐指挥的泰斗级人物,他自己也是中央音乐学院出身。

[i]

他认为,神从来没有定介说只有某一种圣乐形式才是“适当的”;以“颂赞为祭”的圣乐孕育於各民族源远流长的丰富的文化传统,“有多少时代,就有多少圣乐;有多少民族,就有多少圣乐的样式。”

[ii]

            黄安伦指出,今天人们心目中的“正统”圣乐,是以3B -- 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 AD)、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 AD)、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 AD-- 为代表的欧美圣乐,是基督教文明在音乐方面的灿烂高峰;但最早的基督教圣乐,却来源于深受古希腊文化影响的、具有强烈、甚至粗暴气息的希伯来圣歌,很适合《诗篇》中那种热情洋溢、有乐器伴奏的歌舞,几乎没有任何沉思、默想的意味。

[iii]

            被称为西方音乐之父的巴赫,一生奉献给圣乐。他谱写的圣乐,乃植根于那个时代的世俗的巴罗克艺术传统。年轻时,他开始把世俗的因素锤炼为敬拜神的赞美;他的破格作法遭到他所任职的教会的严厉批评,要他“去掉混杂在圣咏里的那些奇怪的杂音,和奇异的变调,因为它们搅乱了信徒的心。”巴赫不服,结果被革职。

[iv]

            黄安伦还指出,风靡世界的美式流行音乐的三大潮流,即“散调”(Ragtime)、“蓝调”(Blues)和“爵士乐”(Jazz),都可以从十八世纪出现的黑人福音歌曲《灵歌》(Spiritual Song)找到原型。他说,黑人的灵歌原是神的恩赐,世人后来却把它变成了世俗流行音乐的靡靡之音;可是,谁也没有料到,在今天,这压倒一切的流行音乐,却成了福音歌曲、现代敬拜赞美的沃土。

[v]

            可见,没有一成不变的“传统”圣乐;每一个时代的圣乐都与当时的文化紧密相关。孙伟光也指出,《青年圣歌》现已变成“传统”诗歌了;可在几十年前,有牧者却呼吁大家不要唱它。

[vi]

每个时代,应该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出适合那个时代的圣乐,以引导当代人用心灵和诚实敬拜神。

            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民族,圣乐的曲调自然会有所差异。有人坚持说,在曲调里,有些音符、节拍是属魔鬼的。不知他们这么说,有甚么《圣经》经文的依据?有趣的是,一次笔者听一位传道人讲解圣乐中的灵界征战时说,曲调是否出自圣灵,他马上能分辨出来。他讲完道以后,即兴教听众唱一首诗歌,并赞扬那首歌如何好。散会后,一位来聚会的牧者告诉他,他刚才教的这首歌的曲子,是从台湾烟花巷的一个小调改写而来的。这位讲员闻后变色,忙说他不知这个曲子竟是如此来历,显得非常尴尬。

            年纪较长的信徒、朋友(包括笔者在内),比较喜欢传统圣乐;年轻人则更钟情于用流行诗歌赞美神。有人担心,在敬拜赞美中使用流行歌曲,会导致圣乐世俗化。这种担心不无道理,因为当今的教会正面临着世俗化和现代主义的严峻挑战。但是,也不能因噎废食。恐怕不能在藉用流行歌曲的形式和世俗化之间画等号。合宜地使用流行歌曲,不一定会使圣乐世俗化,正像有口无心地使用传统圣乐,也不一定是心灵和诚实的敬拜赞美一样。有人批评敬拜赞美小组是在表演、作秀。这种情景确实存在。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孙伟光就说,在他牧养的教会里,敬拜赞美小组没有一个人在表演,只是在流露,他们大多是十分扎实的基督徒;相反,作为传统诗班的指挥,他看出有的诗班成员,虽然没有扭动身体,但却是在表演,大家也知道他们的的生命如何。

[vii]

            如果明白敬拜赞美的具体方法并不是基要信仰,那么,信徒的心态就会有所调整,就不再会坚持认为,只有自己的敬拜赞美方式是唯一正确的。这样,不同的敬拜赞美方式之间,就不再是“我是你非”或“有我无你”的敌对关系,而是可以心平气和地彼此切磋、取长补短的友好关系。

            传统圣乐,庄重、严谨、优美,是以神为中心的,词、曲经过千锤百炼,有很深的属灵根基,使人心灵倍受激荡,历经数百年不衰,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信徒,是基督教极为宝贵的属灵遗产。但面对变化中的环境和会众,尤其是年轻的会众,圣乐中加添一些他们喜欢的新诗歌,也是势在必行的。以流行歌曲为主的敬拜赞美诗歌,活泼、热烈,富有激情,很能吸引年轻一代。但是,相对传统诗歌,流行诗歌“内容不够丰富、教导性不强、认罪意识不够”。

[viii]

有些流行诗歌从头到尾在抒发个人的情感,根本没有神的地位。有时,一首歌唱了“一遍又一遍,重复一次又一次,没完没了”;

[ix]

让会众长时间站着,这对年老、体弱的会众和即将上台站着讲道的讲员,都不合适;有时一些传统诗歌的歌词背改写了,不伦不类,使人听来很不舒服。所以,流行诗歌应当向认真、虚心地向传统圣乐学习,吸取它们的丰富的属灵内涵和艺术资源。

            在圣乐与时代的文化的连接中,如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如何在吸取时代文化营养的同时,又能有效地避免教会的圣乐世俗化?如何使圣乐既有时代气息、又能符合“用心灵和诚实敬拜”和“口唱心和的赞美”的敬拜赞美这个总原则?这些问题,并无简单的答案。当引起众教会足够的关注,严肃对待。这些议题也不是单靠使用什么歌曲、乐器、或采用何种赞美形式就能解决的。敬拜赞美既不能与当代的文化隔绝,也不应与传统的圣乐脱节。在这两者之间如何把握平衡,应是问题的焦点。

关于发展当代的圣乐,黄安伦说:

 

        我在这里,要非常鲜明地用一句话说出我的看法:我们没有理由懒惰。

        西方的圣乐史给了我们极大的启示:我们要有更迫切而且艰苦的工作,沙里淘金,锤炼出圣乐的金刚钻。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没有认真的学习,哪里会有甄别高下的鉴赏力?不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谈什么“提高”、“发展”、“进步”?先辈的遗产都是神的作为,恰恰是神给我们提供的一个明辨水准、品位的宝库。故此,任何使我们隔断与文化传统关系的作法,包括“倒污水连盆中的婴孩也一并倒出去”的轻率懒惰态度,都是不适宜的。

        例如,说传统圣乐“太闷”,请问,是因为它本身太闷,还是我们的献唱水准太不够了?又有年轻的朋友告诉我,他们听见教会里在“哼哼”老诗时,“实在听不懂他们在唱什么。”“不懂”,为什么不去问?“太难了”,为什么不去学?对各文化传统不求甚解、囫囵吞枣,则是更不可接受的懒惰态度。“教会的艺术能凑合吗?”在米开兰基罗、巴赫的时代,教会引领着整个社会艺术的方向。今天,我们还能容忍“教会的艺术是二三流的”这种事吗?轻慢、懒惰的态度,才正是我们应当警醒的。

[x]

           

如果在教会之间或同一间教会里,对圣乐的观点不同,该怎么办?孙伟光建议,“如果人数容许的话,最好的解决方法是分两堂风格不同、音乐不同的崇拜”。

[xi]

在教会内部一时不能达到共识的时候,为了避免分争,分开崇拜也是一种方法。实际上,今天海外的许多华人教会,因语言的缘故,中文堂和英文堂的崇拜正是这样分开的。不过,笔者认为,“分开”还嫌不足。不同风格的敬拜赞美之间,应该有更积极、更主动地互相探讨、学习、渗透。根据一些教会的作法,笔者有些微建议。

首先,要有扩张神的国度、荣耀神的广阔胸襟,彼此尊重、彼此接纳、坦诚对话。不要“一竹竿打翻一船人”,不加分析地全盘否定对方,也不要总是用自己的长处去比对方的短处,而应该努力发掘对方的长处,补自己的短处。

其次,教会要为用于敬拜赞美的流行歌曲把关。帮助审查其歌词和曲调。发现有不合《圣经》教导之处,要修正。

比如,《野地的花》中有一句歌词是“天空的鸟儿,从来不为生活忙。”给人一种错觉,以为一个人信主后,就什么事都不需要作了,就等着天上掉馅饼。这不是《圣经》的教导。主耶稣只是说:“你们看那天上的飞鸟,也不种,也不收,也不积蓄在仓里,你们的天父尚且养活他;你们不比飞鸟贵重得多么”(太626)?这里讲到天父对飞鸟的看顾,已经为它们预备好了食物。但主耶稣并没有说,飞鸟不用自己去觅食!相反,保罗明确地说:“若有人不肯作工,就不可吃饭”(帖后310b)。天父眷顾的儿女,信徒也当尽自己的本分。这样才能荣耀神。所以,这句歌词是否可以改为“天空的鸟儿,飞来飞去觅食忙”?

又如,另一首歌曲中有这样一句歌词:“我们一祷告,就摇动神的手。”造物主的手岂是受造物能摇动的吗?信徒不祷告,神就不作工了吗?

笔者以为,这一类的歌词,都需要审慎处理。

第三,有意识地向使用现代诗歌敬拜赞美的会众推荐一些比较适合他们的传统圣诗,让他们有机会品尝和领悟其中深厚的属灵内蕴;同时,也向喜好传统诗歌的会众推荐一些有深度的现代歌曲,使他们可以感受现代诗歌的魅力。这样,不断地相互“渗透”,使之逐渐地开始欣赏对方,进而能同心协力地筹谋发展圣乐的大计。

 




[i]

黄安伦著,《漫谈“现代敬拜赞美”》,载於:《举目》双月刊,美国加州:海外校园杂志社,20053月,第17期,第39页。

[ii]

黄安伦著,《漫谈“现代敬拜赞美”》,载於:《举目》双月刊,美国加州:海外校园杂志社,20053月,第17期,第39页。

[iii]

黄安伦著,《漫谈“现代敬拜赞美”》,载於:《举目》双月刊,美国加州:海外校园杂志社,20053月,第17期,第40页。

[iv]

黄安伦著,《漫谈“现代敬拜赞美”》,载於:《举目》双月刊,美国加州:海外校园杂志社,20053月,第17期,第41页。

[v]

黄安伦著,《漫谈“现代敬拜赞美”》,载於:《举目》双月刊,美国加州:海外校园杂志社,20053月,第17期,第42页。

[vi]

孙伟光著,《现代诗歌是否庸俗肤浅?》,载於:《大使命》双月刊,美国加州:大使命中心,200610月,第64期,第30页。

[vii]

孙伟光著,《现代诗歌是否庸俗肤浅?》,载於:《大使命》双月刊,美国加州:大使命中心,200610月,第64期,第31页。

[viii]

孙伟光著,《现代诗歌是否庸俗肤浅?》,载於:《大使命》双月刊,美国加州:大使命中心,200610月,第64期,第30页。

[ix]

吴国安著,《值得商榷的所谓“圣乐”》, 载於:《举目》双月刊,美国加州:海外校园杂志社,20059月,第19期,第42页。

[x]

黄安伦著,《漫谈“现代敬拜赞美”》,载於:《举目》双月刊,美国加州:海外校园杂志社,20053月,第17期,第42-43页。

[xi]

孙伟光著,《现代诗歌是否庸俗肤浅?》,载於:《大使命》双月刊,美国加州:大使命中心,200610月,第64期,第30页。

主再来和信徒被提

 

            主耶稣再来和信徒被提到空中与主相遇、并将永远在一起,是《圣经》清楚的教导:

 

        那时,人子的兆头要显在天上,地上的万族都要哀哭;他们要看见人子,有能力,大有荣耀,驾着天上的云降临。要差遣使者,用号筒的大声,将的选民,从四方,从天这边,到天那边,都召聚了来[方原文作风]。 (太2430-31

       

        凡在这淫乱罪恶的世代,把我和我的道当作可耻的,人子在他父的荣耀里,同圣天使降临的时候,也要把那人当作可耻的。(可838

 

        那时,他们要看见人子,有能力,大有荣耀,驾云降临。一有这些事,你们就当挺身昂首;因为你们得赎的日子近了。(路2127-28

 

     你们心里不要忧愁;你们信神,也当信我。在我父的家里,有许多住处;若是没有,我就早已告诉你们了;我去原是为你们预备地方去。我若去为你们预备了地方,就必再来接你们到我那里去;我在那里,叫你们也在那里。(约141-3

 

     说了这话,他们正看的时候,就被取上升,有一朵云彩把接去,便看不见了。当往上去,他们定睛望天的时候,忽然有两个人,身穿白衣,站在旁边,说:“加利利人哪!你们为什么站着望天呢?这离开你们被接升天的耶稣,你们看见怎样往天上去,还要怎样来。”(徒19-11

 

        再后末期到了,那时,基督既将一切执政的、掌权的、有能的,都毁灭了,就把国交与父神。因为基督必要作王,等神把一切仇敌,都放在的脚下。尽末了所毁灭的仇敌,就是死。(林前1525-27

 

        我们却是天上的国民;并且等候救主,就是主耶稣基督,从天上降临。要按着那叫万有归服自己的大能,将我们这卑贱的身体改变形状,和自己荣耀的身体相似。(腓320-21

 

        因为主必亲自从天降临,有呼叫的声音,和天使长的声音,又有神的号吹响;那在基督里死了的人必先复活。以后我们这活着还存留的人,必和他们一同被提到云里,在空中与主相遇;这样,我们就要和主永远同在。(帖前416-17

 

        那时,主耶稣同有能力的天使,从天上在火焰中显现,要报应那不认识神,和那不听从我主耶稣福音的人。他们要受刑罚,就是永远沉沦,离开主的面和全能的荣光;这正是主降临要在圣徒的身上得荣耀,又在一切信的人身上显为希奇的那日子;(我们对你们作的见证,你们也信了。)(帖后17b-10

 

        我在神面前,并在将来审判活人死人的基督耶稣面前,凭着的显现和的国度嘱咐你;务要传道,无论得时不得时,总要专心,并用百般的忍耐,各样的教训,责备人,警戒人,劝勉人。(提后41-2

 

        你们这因信蒙神能力保守的人,必能得着所预备到末世要显现的救恩。因此,你们是大有喜乐;但如今,在百般的试练中暂时忧愁;叫你们的信心既被试验,就比那被火试验,仍然能坏的金子,更显宝贵;可以在耶稣基督显现的时候,得着称赞、荣耀、尊贵。

(彼前15-7

 

        亲爱的弟兄阿!有火炼的试练临到你们,不要以为奇怪(似乎是遭遇非常的事),倒要欢喜;因为你们是与基督一同受苦,使你们在荣要显现的时候,也可以欢喜快乐。(彼前412-13

 

        亲爱的弟兄阿!我们现在是神的儿女,将来如何,还未显明;但我们知道主若显现,我们必要像;因为必得见的真体。(约壹32

 

        看哪!驾云降临;众目要看见,连刺的人也要看见;地上的万族都要因哀哭。这话是真实的。阿门。(启17

 

        “看哪!我必快来。凡遵守这书上预言的有福了。”“看哪!我必快来。赏罚在我,要照各人所行的报应他。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嘎,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后的,我是初,我是终。”证明这事的说:“是了;我必快来。”阿门。主耶稣阿!我愿来。(启22712-1320

 

            主耶稣再来、所有睡了和醒着的信徒的身体将被改变,并将被提到天上见主,是神藉《圣经》对基督徒的伟大应许。主耶稣再来,将审判全地,审判一切活人死人,神的审判将从神的家起首(彼前417);主耶稣再来,邪恶的实力将最后被消灭,新天新地将由神那里从天而降,人类的历史就此结束,那时,神要搽去信徒一切的眼泪;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号、疼痛,因为以前的事都过去了;神要亲自与他的子民同在,直到永永远远(启211-4)。主耶稣再来和信徒被提,是信徒的一切盼望所在,也让每一个基督徒时刻保持儆醒的心,在世敬虔度日,随时准备迎见主。

            主耶稣一定会再来,是基要信仰;但是,主耶稣何时来(是在千禧年之前,还是在千禧年之后),则是非基要信仰。信徒一定会被提,是基要信仰;但是,信徒何时被提(大灾难之前,大灾难之后,还是大灾难之中),信徒如何被提(全部一次被提,还是分批多次被提),则属于非基要信仰。 这些到末世才能实现的事,《圣经》并没有启示那么明确,允许有不同的观点。

            总之,合宜地分辩基要和非基要信仰,是非常重要的。除了信徒应不断提高对真理的认知以外,一颗谦卑的心,和对神的话语的敬畏、降服,是最关键的。这就像奥斯邦所说的那样:“我们最该注重的,是维护《圣经》的真理,保守那交讬我们的善道(提后114);同时,也要遵照《圣经》的命令,保持教会的合一(约1720-23)。在此再重复强调,‘谦卑的释经’态度最为要紧。”

[i]

 




[i]

Grant R. Osborne著,《基督教释经手册》,刘良淑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99年),第4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