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受从上头来的能力

讲道人的最大需要,是“领受从上头来的能力”(路2449b),领受圣灵的能力。只有圣灵光照,讲道人才能领悟《圣经》;只有圣灵开启,讲道人才懂得应对听众讲甚么,和如何预备讲章;只有圣灵动工,所讲的道才能在听众中激起回响。

这里就出现了依靠圣灵和自己努力的张力。既然领受圣灵的能力是讲道人最需要的,那么,讲道的人还需要勤奋、认真地预备讲章吗?

笔者知道有的传道人在讲道前,一直在等候圣灵的引领,指示他们主日该讲甚么。笔者也听说,有的传道人一直等到周六晚上,仍是“神没有给话。”笔者很看重这些传道人与神的关系和他们仰赖神的心志。但坦白地说,笔者缺少这样的信心。主日要讲道;如果周六晚上神还没有给话,到了主日早上神仍没有给话,那可怎么办?难道那个主日就不讲道了?

笔者以为,依靠圣灵和个人尽本分之间要取得平衡。一方面,在预备讲章时,不应单靠自己的知识、恩赐和思辨才能,不祷告、不等候神;另一方面,也不应只祷告、等候神,自己不做任何预备讲章的工作。

有人引用主耶稣的吩咐,“不要思虑怎样说话,或说甚么话;到那时候,必赐给你们当说的话。因为不是你们自己说的,乃是你们父的灵在你们里头说的” (太1019b-20),来支持自己不必预备讲章的做法。其实,这是忽略了上下文。这两节经文的上文是“并且你们要为我的缘故,被送到诸侯君王面前,对他们和外帮认作见证。你们被交的时候,…”(太1018-19a)。主耶稣谈到的处境不是教会,而是法庭。主的意思可能是说,当信徒被交到法庭时,来不及为自己预备答辩的话,但此时圣灵会给他们当说的话。今天,多数传道人不是为主的缘故,突然被抓进法庭受审,而是为主的缘故,按日程在教会讲道。因此,斯托德评论说,“耶稣的应许带给那些没有律师为之辩护的囚犯以极大的安慰;却不安慰那些因太懒惰、太骄傲或太虔诚而不预备讲章的传道人。”[i]

笔者以为,讲道人应该把祷告和预备结合起来。《圣经》的作者在写《圣经》时,都在圣灵的完全控制之下。路加在《路加福音》开始时说,“这些事我既从起头都详细考察了,就定意要按着次序写给你,使你知道所学之道都是确实的”(路13-4)。可见,“详细查考”的过程,也可以是依靠圣灵的过程。所以,在预备讲章时,应该在祷告中预备,在预备中祷告。

在预备讲章的过程中,甚至在讲章预备好之后,都一直要保持儆醒的心,随时识别、顺服圣灵的带领。摩根说,他有一个习惯,在主日早上读一些与当天的讲章无关的经卷。有一次他预备好了主日讲章,在主日早上读《圣经》,突然被《彼得前书》二章九节的经文抓住,他一再读这节经文,然后走进教堂,临时改变讲题,用这一节经文讲了一个小时的道。他说,“这种做法相当危险,但从那一次以后,我又传讲了好几次那篇信息,现在正着手根据那节经文来写一本书。”[ii] 笔者相信,摩根的那次经历,是圣灵的带领。

不仅在预备讲章时,即便上了讲台后,在讲道中,仍需依靠圣灵的大能。英国著名传道人司布真讲道极有能力。据说,一次他讲完道后,有人问他的秘诀何在?司布真没有答话,却把那人带到地下室,开门一看,有数以百计的信徒在那里为他讲道祷告!

在笔者极有限的讲道事奉中,也有幸经历到圣灵的带领和能力。

一次,笔者应邀到一个教会讲道,被安排住在一个弟兄家里。动身去那个地方之前,那位弟兄打电话给我,说他父亲从国内来看他;教会的聚会都参加,但从不发表意见,也不信主。他希望笔者有机会和他父亲谈谈。笔者建议他把此事放在祷告中。周五晚讲了布道信息,他父亲去了,仍是没有任何表示。周六晚上讲培灵信息。周下午笔者在安静、预备时,发现写好的《信心与行为》的讲章忘在家里没有带来。怎么办?迫切祷告后,笔者决定讲题不变。于是利用那个下午重新写了讲章。一般说,慕道朋友不大会参加培灵会。但那个晚上,这位弟兄的父亲却参加了。听完道、回到家里后,老父亲的话匣子就打开了。原来,那晚的培灵信息解开了深藏在他心中几十年的一个心结。他明白了神的公义和智慧,没有任何假传道人能够骗得了。那天晚上,老人在家里决志信主了。

有几次外出讲道,或因讲的时间太长,或因身体不适,在讲最后一堂信息之前,笔者失声了。笔者唯一能做的,就是到一个僻静处,跪下来恳切祷告。走上讲台后,刚讲了几句,声音一下子就出来了。会后有听众还说,“你这一堂的声音特别宏亮。”笔者只能感叹神的怜悯和大能。

在讲道中,笔者有时心里会有感动,要离开讲稿,讲一些原来没有计划要讲的信息。开始时,笔者并不自觉,有时按感动改变了话题,有时则不理会心中的感动,仍按讲稿讲。但是,每当笔者顺应感动讲道后,会后总有听众告诉笔者,讲道中有哪一点最打动他们,就好像特地对他们讲的一样。而他们指出的那些点,往往正是笔者受感动后即席讲的信息。这样的经历多了,笔者在讲道时就格外儆醒,随时准备领受圣灵的开启。

从预备、酝酿、写讲章到宣讲,都有激烈的灵界的争战。讲道人必需依靠圣灵,专心致志,排除干扰,全力以赴。按笔者的经验,平时很难出现的事,偏偏这个过程中发生;事情虽不大,但很影响情绪,很容易使人分心。这类是一再发生,绝非巧合。所以,笔者特别警惕。奥斯邦说,“假如一个人是从祷告室走上讲台,那个星期中他所研读的经文令他的灵魂悸动,那篇信息必定会彰显圣灵的同在与能力,是没有其他途径可得的。”[iii]




[i]John R. W. Stott著,《讲道的艺术》,魏启源、刘良淑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88年),第215-216页。

[ii]G. Campbell Morgan著,《摩根讲道法》,刘逾瀚译(美国新泽西:更新传道会,1993年),38-39页。

[iii]Grant R. Osborne著,《基督教释经手册》,刘良淑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99年),第45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