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普遍的原则

第七章 上下文

 

任何一种文体——不论是故事、讲道、诗或任何其他的,都可以借着一些普遍性的规则或原则解释清楚。首先的一个原则就是:借着上下文来解释经文。上下文是在一句话的前面和后面的文字,和正文在一起的部分。一般而言,上下文分为两种:在正文之前或紧接着正文的称为“紧接”的上下文或“靠近”的上下文;正文的前一章或下一章,甚至其它部分(同一卷书)的上下文,称为“远方”的上下文或“遥远”的上下文。

就文字的长短分,上下文也有各种不同的形式。通常,单单看一个字,我们不能明白;但放在整句话或整段文章中就明白了;这时,这句子就是那个字的的上下文。片语的情形也是如此。有时,一句话本身的意思可能模糊不清,那么这句话所在的那一小段或整段文章就是它的上下文了。我们可以用耶稣的比喻做例子。在一些重要场合,耶稣作了许多的比喻,然后祂从里面引出祂的真理。整个故事中,当时的环境背景和真理的应用就是比喻本身的上下文。诗是一种特别的文体,而希伯来诗通常是对偶体;其中的一句是另一句的上下文;而整篇诗则是这一对偶体的上下文。

有时候,上下文的重要性,会因着基督徒的一些好习惯而被忽略;其中一个就是背经。背经是好事,我们应该把神的话丰丰富富的藏在心里。我们不可能把圣经整章、整卷的背下来,所好只好几节、几节的背。可是往往没有把整句的经文背下来,只被了一份(例如罗三23);这样当然不明白完整的。可是我们的记忆却以为这一部分的经文已经是完全的了。特别是圣经的应许方面,这种情形最多。常常圣经的应许是带有条件的,可是我们只喜欢后面的应许部分,于是背了下来,把前面的条件忽略掉。以赛亚书五十八11是一个显著的例子:“主必时常引导你……”可是在这充满希望的句子之前,我们不要忘了有两个“若”字开始的句子:“你若从你中间除去重轭……你心若向饥饿的人发怜悯……”(赛五十八910

另外一个可能产生害处的好习惯是:使用经文汇编来读圣经的词。比如说,我们很容易在“恩惠”或“忍耐”这些词汇下找到一些经文;可是我们很难得翻开圣经去查原来的上下文,于是就单单以这些个别的经文断章取义、穿凿附会在我们的主题上,随便做出一些结论,这样很容易把圣经的许多应许漏掉。

现在以约翰福音九3看看这上下文的原则。经文中说道“也不是这人犯了罪,也不是他父母犯了罪”,那么,是不是这三个人是无罪的人?单看这节经文,好像是如此。可是我们知道这是不对的,因为圣经清除说道,若不在基督里,没有人是无罪的(罗三91023)。现在,假使有人说:“不管别的经文怎样说,既然这些经文是圣经上的额,所以这三个人是无罪的。”我们要怎么样才能指出他的错误呢?

看上下文就可以了。耶稣在这里是回答门徒的问题(2节)。他们不是问说:“这些人犯了罪吗?”而是“这人生来是瞎眼的,是谁犯了罪……”意思就是说:“这个人瞎眼是谁犯罪的结果?他自己的?或者他父母的?”耶稣给他们一个直接的回答:“也不是这人犯了罪,也不是他父母犯了罪,是要在他身上显出神的荣耀来。”

因此,借着上下文,我们可以澄清难懂的或是似乎与其他经文明确抵触的问题。

解释上下文的指引

又是上下文的作用不容易看出,下面的指引可以帮助我们。

1、思想经文(词、片语和句子)的所有可能意义。你可以找出一个或好几个意义,然后写下来。(当然你不要想的太玄、太离题。)然后找找看有没有什么解经上的问题?写下来。把经文的意义思考清楚,找出其中的可能问题,这总能给我们带来帮助。

2、要读经文的上下文。要了解一节经文,需要把前后那一段经文读熟;要确定有足够多的上下文。所以,不可以草率地只读几节经文就过去;多读一些上下文,可以使我们得知观念的内容或事情的经过。读第一遍,要从头到尾一次读完,不要想停下来解决问题。第二次以后就可以仔细地读,把字与字、或思想与思想之间的关联找出来。

3、更仔细地读经文。比如说连接词——它们常常在句子的最前面,要注意它与句子的关系。关于连接词,我们在后面第六章谈到其他的观察原则时,会举例说明。

4、注意那些重复出现的重要词语。这不包括那些平常的字,例如“和”、冠词“这”等等。当经文中的字,重复出现在上下文时,要特别注意,这可能是主题,或是显示经文间重要关系的字。同义字也要注意,例如哥林多前书十14-31节的“分受”、“吃”、“喝”等。

5、用你自己的话改写整段话——你所读的那段经文和经文的上下文。这可以看看你是不是明白整段话的内容,可以使你把思想清楚地表达出来。

6、试试看回答这个问题:这节经文在上下文中是什么意思?如果你说不出来,可能你还得继续读。可是,不要因得不到清楚的答案而灰心;有一些困难的经文,甚至学者都无法定论。要乐意神保留一些事,相信祂以后会给你亮光。

实例示范

我们现在来看一个实际的例子:哥林多前书十13“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处。凡事都可行,但不都造就人。”它的意思是什么?“凡事”,是不是包括所有的事情。那么,凶杀、淫乱、自私、拜偶像都是“可行”?这当然不可能。但是,我们何以得知呢?

读全章就可以知道。第六章叫我们“不要贪恋恶事”;第七节和第十四节命令我们“不要拜偶像”;第八节说“不要行淫乱”。因此,我们可以由上下文得知,有些事情是不可行的。保罗不可能用23节的这句话,来反对他自己或违背圣经的其他部分。这样,借着上下文,我们得以避免一个看起来似乎是正确,而其实是错误的解释。但是上下文能把正确的解释找出来吗?

再留心读一读第十章,主题是什么?有没有重复出现的字?或许你会立刻注意到“吃”、“喝”和“相交”连在一起。注意第23节经文上文和下文,有许多关于“吃、喝”的经文。那么“吃”什么、“喝”什么呢?我们看19节和28节,就可以清楚知道答案:祭偶像之食物。

保罗在第23节是用一种对比的说法: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处;因为不都是造就人。然后保罗有没有指出什么样的事是“可行的”,,但却没有益处的呢?他既然说了。特别注意第3233节,我们看到保罗所开心的是神的荣耀和叫众人得益处。为着这个目的,所以有一些事情——例如吃祭偶像之食物,虽然是可行的,但是如果会因此而叫人跌倒,不能荣耀神,那么我们就不要去行。这就是第23节经文的意义。

下面是一些其他必须借助上下文才能解释的困难的经文:诗篇一三七4(基督徒的诗歌只能在自己的范围唱?)但以理书六4(但以理是一个无罪的人?)路加福音十六15(这有没有包括世间的教育和灯光用的电力呢?)罗马书十四4(它里面有一个和林前十23类似的问题。)

无论何时都需要参考上下文吗?

现在有一个需要面对的问题:无论什么时候,经文的上下文都是重要的事吗?是不是有些地方并不是那么必要的呢?比如说箴言中的一些话,或者说福音书里面的一些事件(例如路十三18-24)?

我认为,确实有许多的经文的上下文意义无法清楚看出。箴言中有许多独立的真理陈述,和上下文没有关系。(其实箴言乃是一种简短、有力,本身即有完整意义的陈述。)另外,在那些叙述的经文中,作者必须一方面拣取某些事件、事实、讲论,一方面舍去其他的部分,因此,整个内容不可能是一直连贯的。而且,他们常常把一些不是同时发生的事情放在一起。有的地方,事件之间的关联是清楚的;有的地方却很难看出来。(例如路十二49-59,其中似乎有好几个彼此之间没有什么关联的主题。)我们不必以为它们之间无论如何必定有关联。

请记住两件事:第一、不要太早以为经文彼此间没有关联;有些地方,第一眼看好像没有,但是仔细读一下就看出来了。第二、不要硬是在没有关联的地方,勉强造出一个来。我们既不可以强解经文,也不可以曲解经文。最后,即使有些例外,解经的第一个原则仍是:借着上下文解经。


第八章 明白字的意义

 

解经的第二个原则是:要按着字的正确意义来解经。

所以,我们的问题是:怎样找出字的正确意义。为着这个目的,我们必须知道——就一般来说——“字”是什么?它的意义是什么?字是思想、语言和沟通的组成单位,经过有意义的组合,可以组成为语言。语言是人类沟通的最原始方式,神在圣经中也使用语言——绝大部分是普通的语言——来和人类沟通。

一个“字”是语言的一个单位,本身有自己的意义。但是,因为大部分的字有不止一个的意义,所以单单看这个字本身,很少能知道真正的意义。如果我只说“箱子”这个字,那么你没有办法知道,我是指一个放衣服的“箱子”,或是一个放鞋子的,或是车子里面放行李的“箱子”。又比如你只听到“光”这个字,你也不知道,到底它是说“黑暗”的相反词呢?或是说一种“淡”的颜色呢?或是指“轻”的重量呢?在这些例子里头,你需要靠着其他的字,才能明白正确的意义。

启示录五5的“狮子”是指“基督”,但是彼得前书五8,是指“魔鬼”。这两个地方的经文,都是靠着经文中其他的字,才能清楚所指的意思。下面我们会看到有关于“字”的各个方面,同时也会看到上下文的重要性。

一、有些字的意义,在一段时间以后会改变。人们会用新的方式来使用。例如prevent这个字,在翻译钦定本圣经的时代,它的意思是“先走”,这和圣经原文的意义相近。但是三百七十年后的今天,这个字的意义变成“阻止”、“使停止”。在钦定本圣经,帖撒罗尼迦前书四15的翻译是:“我们这活着还存留到主降临的人,断不能在那已经睡了的人之先(prevent)。”我们不能“阻止”他们,这是真的;但是,这并不是保罗的意思。1611年时候的人们知道“shall not prevent them”的意思是“will not precede them”。第十六节证实这样的意义:“那在基督里死了的人必先复活。”

如果我们按着字的正确意义解经,必须要先确定:这些字现在的意义和以前翻译时的意义是一样的。

二、不同的字有相同、或相似的意义。有些学者说,两个不同的字的意义,不可能是完全一样的。但是,有时候,因为差别那么少,所以看起来没有什么不同。例如,你问朋友说:“你好吗?”;那么不论他说:“好的很呢!”或“我觉得很好。”意思都是一样。你晓得他的意思是:“我现在的健康情形良好。”如果,你想要一个人走“快一点”或“迅速一点”,那么不论他是在“慢慢地”走、或“悠哉、悠哉地”走,对你来说意思是一样的。所以很多时候,不同的字并不一定有很不同的意思。常常,我们用同义字,只是为了避免重复使用一个字。圣经也是一样。不要以为圣经里面每一个不同的字都有不同的意义。例如马太福音二十21所用的“国”、马可福音十三37的“荣耀”、以及马太福音十八9和马可福音九47节所说的“永生”和“神的国”,虽然是几个不同的字,但是所指的同一件事情。

可是另外一方面,我们用不同的字来表达不同的意义。比如,为了更强或更肯定地表达一个意思,我们会用另外的字。原来的字也许诗歌同义字;可是它们彼此还是还是有差别的。圣经的作者也使用这个方法。加拉太书六25是一个好例子。钦定本在两处都翻作“重担”;但是校订本第五节翻成“担子”。从上下文可以看出二者之间的差别:个人必担负自己的责任,但是,同是也要帮助别人、解决他们的重担。另外,在提摩太前书二1所用的几个“祷告”的同义字;到底是表示不同的祷告方式呢?或者,只是重复地使用,为着加重他的劝解。

三、圣经里面有许多事情和世界上的一般思想不同。同样的一个字,用在咖啡店的谈话和用在圣经上,意义可能不一样。举个例子,如果你听到一个人说,某人是正直的人,你晓得他是说那个人是公平交易的人,不会欺骗人。在圣经里说到神是公义的时候,意思也是这样。可是,当圣经说到一个基督徒在神面前是“义的”时,意思就不同了。神已经宣告说,信徒在祂看来是“义的”。因为耶稣的死,作为罪的赎买,所以信祂的人可以站立得住。这个字just的意思和通常的意思不一样。

四、同一个字可能有不同的意思。有的时候,甚至在同一段经文,一个字都有不同的意思。通常;这样的不同是因为“照字面”或“照比喻”解释造成的。以西结书四十四56有一个很好的例子。“house”这个字在第五节是照它字面的意思,翻作“殿”。校订本也是这么翻。可是在第六节,“house”这个字,是指一个国家。这两节连续的经文里面,同时出现了“照字面”和“照比喻”解释两种情形。以赛亚书四十九6里面,有一个和这类似的例子,就是“光”字。

有一些字的意义——特别是所谓“宗教的”字,在新约比在旧约来得完全和肯定。例如“righteousness”这个字,诗篇的作者说到他自己的“公义”时,意思是说他在道德上的诚实品性(诗十八20);但是,在整本新约里面,却是指基督的“义”,而一个人信靠基督为他的救主,神就把这个“义”看作是他的(罗五17,腓三9)。另外一个字是“盼望”。对于旧约中信神的人来说,他们的“盼望”不过是一种泛泛的期望,认为神会因着慈爱而祝福他们的来世。但是对于现在新约中的基督徒,他的“盼望”就是基督的再拉身体得赎向祂(约一 2-3)。

如何做字的研究

我们从上面的例子知道,如果要明白圣经,需要先明白其中的字,需要小心地读。我们很容易把一个不明白的字略过去,可是,这样就不能明白整节或整段经文的完全意思。我们不可以似懂非懂地把一个字存在脑中而继续读下去,应该停下来,把这个字查清楚以后,再往前读。神的话实在太重要了,千万不可以这样掉以轻心。那么,我们要怎样去明白圣经里面的字呢?

一、查字典。对于只有一种意思的字来说,查字典是最方便的。例如“野牛”(unicorn数二十三22;诗九十二10),“芸香”(rue,路十一42),“每班四个人”(quaternion,徒十二4)。有一些有关情感方面的比喻用字,查字典也很方便。例如钦定本里面的(莎士比亚也常用)“肺腑”、“心肠”(诗七9;腓一8,二1;启二23)。在校订本或其他现代版本的圣经里面,这些字通常会有解释。

但是,和以上专门用语不同的普通用语,字典就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有时候多到好几个的解释。这是因为有不同的用法。字典通常不会告诉我们哪一个是圣经的用法。我们需要在这几个解释中,把合适的那一个找出来。因为字典不能替我们做决定,需要参考其他地方。所以,对于一般性的字来说,字典的帮助是有限制的。

二、读上下文:撒母耳记下二14说:“押尼珥对约押说“让少年人起来,在我们面前戏耍罢。””看起来,押尼珥不过是发起一个游戏而已;可是读了上下文,就知道事情不是那么简单,牵涉到两个彼此为敌的王,和他们两边军队的领袖。第十六节告诉我们,他们事实上用刀刺肋。看了上下文,我们知道,这里的“戏耍”带着残忍、冷酷的意味。

诗篇一6宣讲:“因为耶和华知道义人的道路,”单单看到这里,我们可能以为意思只是说:因为神是无所不知的,所以祂知道义人在做什么。可是,当我们读了它的下半节,就知道这里的“知道”有更强的意思。有一条道路是神知道的,另外一条却必减亡。从上下文,我们看出这里的“知道”包含神的保守和眷顾。圣经上还有其他的地方,讲道神这种含有深一层意义的“知道”(创十八19)。

再举一个例子:“简单的人什么都信,”(译者按:这句话英文是:The simple believes everything,中文圣经翻译为愚蒙人是话都信。箴言十四15)。这好像是正面肯定一个信徒的信心,说他不怀疑地以单纯的信心安息在神里面。可是,上下文告诉我们真正意思,作者在这里把简单的人和通达的人做一个对比。简单的人(这节经文的意思来说)易受欺骗,愚昧,容易上当。他的简单是一个弱点。什么都信并不是智慧,而是愚昧。

圣经里面充满了这样的字,要看上下文才能清楚它的意思。如果你碰到一个字不是很清楚,停下里,考虑一下那一段经文,是否必要再读一遍。通常可以找出真正的意思。

三、利用经文汇编:哦我们已经在前面第五章说过什么是经文汇编,也讨论过它的用途。有一些字常常出现在圣经中,有一些字就比较少。要明白圣经里头所用的字,有一个理想的方法是:读所有出现有这个字的每一处经文。可是,小的经文汇编并没有把每一个处都列出来,大本的又列的太多,怎么办?

串珠圣经可以帮助你。这种圣经会把出现有重要的字的一些经节注明出来。你如果常读圣经,到后来自己可以扩大这些串珠经文的范围。当然,就像我们以前说过的,一个字常常有好几个不同的意义,所以这些相关的经文并不是每次都能帮助我们的。

例如提多书三5说:“神便救了我们”;不论是从经文本身,或是从上下文来看,我们都知道这是指着属灵的,从罪里面的拯救。可是,路加说:“我们的指望就都绝了”(徒二十七20),我们晓得他指的不是属灵的得救,而是免于沉船的得救。当然这个例子并不好,因为差别非常显著。可是圣经里头有许多地方差别并不显著,所以我们参考其他经节时要非常小心。比如说马太福音二十四13,怎么样?

从以上所看到的,我们知道字的意义实在重要,必须小心读。下面有一些字可以给你作进一步的研读:“恶道”(evil)(耶十八11)(出现两次,意思是一样吗?)(译者按:在中文圣经中,另外一次翻译成“灾祸”。)“常常”“常”(continually)(利二十四2和代上十六6);“狗”“犬类”(dogs)(王下九10和诗二十二16);“体”(body)(弗三6,查看以弗所书中所有这个字的地方);“果子”(fruit)(约十五245816,参看加五2223和罗一13);“弟兄”(brethren)(太二十五40);“万民”(nations)(太二十五32);“冠冕”(crowns)(诗一百零三4);“应许”(promise)(弗三6,同样,请查看全卷有这个字的经文);“得救”(saved through)(提前二15)。



第九章 认识文法

 

解经的第三个普遍的原则是:依照句子的文法解经。文法是什么呢?文法学家说,文法包括字的形态以及字和字彼此的关系。这两种都会影响句子的意义;这里我们主要看后者。

一般来说,字总是要互相组合以后,才能表达出清楚的意思,单独一个字是不行的(这在前一章已经讨论过了)。一个字一旦和其他的字组合,意思就显明出来。或许有一些字,本身就能表达出来某种意义,例如“啊呦”(ouch),表达说这个字的人受到某种疼痛。可是,是因为被蜜蜂蛰了呢?坐在一根刺上面呢?或是被人打了呢?这必须有其他的字补充,才能表达出完整的意思。

我如果想向某一个人表达我的意思,我们都必须对于句子中字与字的关系有共同的认识才可以。这意思是说,我们必须懂得一点文法,这样才能归类、理解字和字彼此各种不同的组合方式。

现在要举两个例子,看看文法的原则怎样帮助我们解释经文。哥林多前书十一27这样说:“所以无论何人,不按理吃主的饼、喝主的杯……”如果我们问说,这里“不按理”指什么说的?是指哪个“无论何人”呢?还是指“吃”和“喝”呢?换句话说,是说有一个“无论何人”是“不配的”额?还是说,这个“无论何人”“不按理”地“吃、喝”呢?许多人以为是前者,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就变成这样:一个“不配的”人不可以参加圣餐礼。也可以说,因为他们自己觉得是“不配的”,所以他们不参加圣餐礼。可是,按照文法规则,我们晓得并不是这个意思。根据字典,“不按理”是副词;而副词是修饰动词,不是例子中,英文字unworthily的意思是“不按理地”:它的形容词是unworthily,意思是“不配的”。

校订本和一些其他的版本把“不按理”(unworthily)翻成片语的形式:“以不相称的态度”(in an unworthy manner)。任何人不应该因为他是“不配的”而不参加圣餐礼。(除非他故意留在罪中;那另当别论。)我们本来都是不配的,完全是因为基督的死和祂的价值(我们相信祂,这“价值”就成我们的),我们才得以也才应当参加圣餐。可是另外一方面,我们却有可能“不按理”地参加圣餐礼:我们可能没有带着应有的敬畏和属灵的分辨;我们可能没有适当地顾到别人;我们可能先醉酒饱腹。这节经文指的就是这些恶事。因为有文法,因为我们认出重要的字是副词而不是形容词,才明白这节经文的意思。

第二个例子在约翰福音二十一15,耶稣问彼得:“约翰的儿子西门,你爱我比这些更深吗?”我们立刻会想,比谁或比什么更多呢?从字典,我们知道“这些”是指示代名词,是“这个”的复数形式。我们再查“这个”,知道是指示代名词或形容词,用来“指在附近的一个人或一件事物,或者指刚刚提过的或正要提到的谈话题目。”因此,我们就从附近的上下文里面找,所指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耶稣问彼得这话时,有没有谁在附近呢?有,一些门徒。附近有没有一些东西呢?有,一些刚打到的鱼。这样,因为懂得文法,我们找到了“这些”的两个可能意义。现在,我们要用另外的原则,决定那一个意义是对的。上下文(第一节)告诉我们,虽然耶稣以前把彼得从打鱼这个职业中呼召出来,但他又回去打鱼了。这表示,现在他可能爱鱼(他的职业)过于爱耶稣。事实上,彼得自己以前会说过他比其他的门徒更爱耶稣(太二十六33)。所以,也许耶稣现在就为着彼得的这个夸口向他挑战呢。

文法不一定能指出真正的意义,但是能找出可能的意义。我们不能接受任何违背文法规则的意义。所以,要明白圣经,懂得文法是很重要的。这没有什么稀奇,因为基本上文法的意思就是:我们是按照人类语言的正常法则去明白圣经。

文法的各种词类

如果我们要按着文法规则来解释圣经,必须对文法有一点认识。最好去找一本文法书,重新温习了一下你的文法知识。要确定你明白各种的词类:名词、动词、代名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接词和感叹词。重要的是,在一个句子中这些词和其他的字怎样连接,它们的关系怎样影响句子的意思。虽然你不需要知道所有的细节,可是基本的东西是必须清楚的。

普通的英文句子就是把有关主词的事情陈述出来。主词可能是某些东西,或是在做某件事情,或是某件事情已经做了。例如,詹尼是个男孩子,他偷了苹果被处罚。一般来说,主词放在前面。例如“神就是爱”告诉我们神是怎样的。“主是神圣的”也是这样。可是,有时候——特别是诗篇,字的顺序可以调换。诗篇常常有这样的句子:“神圣的是主”,这句子仍然是告诉我们主是怎样的。句子的意思没有改变;当然,我们可以说,这句的重点现在是“神圣的”这个字上面。

但是,关于这一点,我们需要小心。例如,“爱就是神”和“神就是爱”,虽然所用的字完全一样,可是意义却不一样了。有人说这两句话没有什么不同。如果是这样,就违背了圣经中对于神的认识。“爱就是神”是说明爱是什么。神和爱不是同一件事物。一位母亲的爱就和神的爱不一样,所以,我们必须小心观察圣经的句子,注意字的顺序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会影响经文的意义。

动词、动词的形式

动词是句子里头的“行动的字”,不论明白哪一种语言,动词都很重要,圣经也不例外。关于动词,首先我们需要考虑到它的时式。通常,一个动词有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种时式。例如:“我吃了,我在吃,我将要吃。”(译者按,在英文中时式很清楚,如I ateI eatI will eat,中文较难看出,但从“了”“在”“时”等字也可看出来时态来。)因为它们并不像看起来那么简单,我们还得稍微多谈一点。

一、过去式:过去式可能指只发生过一次的事情。例如罗马书七9“……罪又活了,我就死了。”但是过去式也可能是指发生过很多次,重复发生的或习惯性的事情。例如哥林多前书十三11:“……话语……心思……意念像个孩子。”

二、现在式:现在式可以指一种不受时间限制的普遍真理。例如约翰福音四24说:“神是个灵。”并不是说神只有现在是灵,或者从现在起是灵;这话的意思在说明祂的本性。现在式也可以指一件事情永远是真实的,连续的或习惯如此的。例如路加十二54:“你们看见西边起了云彩、就说……”这种事是会一再一再发生的。又如,马太福音二十三13:“……自己不进去……也不容……。”是说到一个继续有的态度和行为。现在式甚至可以表示未来的——一般指很快要发生的事情。例如约翰福音二十六2:“……过雨天是逾越节……。”(译者按:英文是The passover is coming)。

三、未来式:未来式通常是叙述要发生的事情。例如约翰福音十四3:“我……就必再来……”但是,未来式也可以暗示一个命令。例如马太福音五21(引用旧约的话):“不可杀人。”(译者按,英文是you shall not kill)。这句话虽然是用未来式,可是意义不受时间限制。

预言性的经文,特别是旧约里头的预言,在时式方面比较特殊。(这一点也请参考十九章的第四项。)有很多关系到未来的预言是用未来式写的,可是也有例外。有些地方是用过去式。例如,以赛亚书五十三章用的就是过去式,可是指的却是基督未来的工作。五十三章四节所说的预言:“祂诚然担当我们的忧患……”在马太福音八16-17才实现,那已经是好几百年以后的事了。有些预言用现在式表示未来的事。例如诗篇二十二篇,大部分是用现在式写的,却是在预言基督的死。(比较诗二十二18和约十九23-24

这样,是不是说圣经的时式使用混肴不清呢?是不是使得经文没有什么真正意义呢?或者,虽然有意义,确实太困难找不出来呢?不,完全不是这样。上面,我们已经看了时式的各种可能用法。既然知道了可能情形,就可以把真正的找出来。所以,我们遇到特殊经文的时候,要注意时式的用法;然后看它的上下文,或者参考其他的经文;这样,我们通常可以找出真正的意义。当然,有时候会有问题的,可是,正如我们以前说过的,我们必须准备好虔诚地,认真地读经。

有的地方,因为时式的影响,我们不容易看出经文的意义。例如约翰一书第三章。这里好像有一个很重要的解经问题。第六节和第九节说:“凡犯罪的,是未曾看见祂、也未曾认识祂……凡从神生的就不犯罪……”这些话是完全绝对的吗?意思是说真正的基督徒从来都不犯罪吗?有些基督徒认为是;可是大部分圣经学者认为不是,因为这和圣经的其他经文不符合。因为这两节经文的真正意思实在不容易看出来,所以我们现在要小心来看。

我们可以看到,“不犯罪”和“凡犯罪的”这两个动词是用现在式;我们晓得现在式有不同的用法,而且从整卷约翰一书来看,我们知道:1.约翰这卷书是写给信徒(二11-14);2.他肯定地指出犯罪的可能(二115;三1112);而且3.这样的可能,甚至包括他自己(一8,三16-18)。所以,如果三6-9的意思真的是说一个人只要犯了罪——即使是只犯了一次,他就不是基督徒,约翰为什么对基督徒说:“我将这些话写给你们,是要叫你们不犯罪”(二1),又说:“我们若说对自己无罪,便是自欺”(一8)?

那么,到底三6-9的真正意思是什么?有时候,现在式表示一种连续的、或习惯的状态;用这方式来解释这几节经文,是不是合理?如果在仔细地读约翰一书,我们会注意到,约翰举出一些强烈对比的事物;光明和黑暗,真理和谬误,生命和死亡,义和罪。这些对比是那样绝对,不是全然这个,就是全然那个:若不是全然光明,就是全然黑暗;若不是全然义,就是全然罪。可是,我们知道,神的话也这样显示,我们的经历不是这样绝对。因此,我们才明白,约翰所以在这里说这样强烈的话,是为了表达一个贯穿于整本圣经的真理:凡认识神的,他的生活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圣洁和公义,他不能继续犯罪。有一些版本已经有这样清楚解释,可以帮助我们分辨明白。

代名词、所有格、连接词

代名词好像很简单,可是要小心。代名词是用来代替名词的。例如“耶稣到了伯大尼,第二天祂进入耶路撒冷”里面的“祂”是指耶稣。一般来说,我们不难看出代名词代替的是一个名词。例如“杰克走了出去,然后他遇见汤姆。”这个“他”一定是杰克。可是,如果谁:“杰克到汤姆那里去,他给他一本书。”你能确定是谁给谁吗?如果有上下文,也许我们可以知道。在英文——圣经也是这样,通常一个代名词是代替最靠近的名词。可是,也有例外,我们来看一些经文。

使徒行传七59:“他们正用石头打司提反的时候,他呼求主说……”(译者按:中文圣经的翻译,名词代名词和英文圣经不同)这里没有什么困难。可是路加福音十一37:“说话的时候,有一个法利赛人请他同他吃饭,他就进去坐席。”(译者按:这是按英文圣经翻译的。)谁进去坐席?虽然最靠近这代名词的名词是“法利赛人”,可是答案仍然是指耶稣。看了上下文就很清楚。(参看代下二十四24;约十三13;十一3

另外的例子在校订本的以弗所书一3-11.里面的代名词不很清楚,有的“他”是指父神,有的“他”是指基督。我们必须仔细分辨清楚。

再看以赛亚书三十七36(钦定本):“耶和华的使者出去,在亚述营中杀了十八万五千人。(他们)清早起来一看,(他们)都是死尸了。”

另外,申命记三十二15-16里面的“你”,“他”,“他们”是各不相同的三方面,或是指的同一位呢?还有马可福音五18,谁要和谁同在呢?(译者按:以上几处经文,中文圣经和英文圣经在翻译上稍有不同。在代名词的处理上,中文圣经比较清楚。)

代名词可以大大影响经文的意义。有时候,特别是旧约的先知书,你必须查看关于代名词的备注,才能明白经文的意义。例如,出埃及记一12;以赛亚书十27注意代名词“他的”;比较26节;以赛亚书三十三56节(注意“他”,“他的”译者按:中文圣经比较没有这个问题。)

另外,我们需要注意所谓的“主格所有格”和“受格所有格”。它们的组合是这样子的:开头是一个带有动词意味的名词,例如“爱”、“惧怕”、“呼召”;中间是一个介词;最后是另外一个名词,然后组成一个所谓“所有格构造”。例如:“神的爱”。(译者按:这片语的英文是“the love of god”;中文的意思比英文清楚,不容易产生以下的问题。)这里有一个问题:神是“施爱的”或是“被爱的”那一位呢?祂是这个带着动词意味的名词(“爱”)的主语或受语呢?两个都有可能,但是,不可能两个都同时是。我们必须分辨清楚的。如果神是施爱者,就是“主格所有格”;如果神是被爱者,就是“受格所有格”。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哥林多后书五14:“原来基督的爱激励我们……”(译者按:经文是“the love of Christ controls us.”)这里的“爱”是“基督对我们的爱”(基督是主词)?或是“我们对基督的爱”(基督是受词)呢?可能我们要查上下文,或甚至查别处的经文,才知道答案。但是有些经文,无论怎样查,仍然分辨不出来。另外一些“所有格构造”的经文是:创世纪十八20;约翰福音五42;提摩太前书四1

连接词是连接句子的主要词条,对于句子的意思也有很大的关系。比如一个简单的句子“我吃青菜,而且我强健。”你如果用其他的连接词代替“而且”,例如“因为”,把这句话变成:“我吃青菜,因为我强健。”;或者用另外一个连接词:“当我强健的时候,我吃青菜。”再用“然而”、“因此”、“虽然”这些连接词,看看意思有何等大的改变!另外,路加福音十二152332里面都用了“因为”这个连接词。我们不难看出这个连接词的作用,就是把不可贪心、不要忧虑、不要惧怕和为什么必须遵行的强烈理由连接起来。

另外还有其他的文法要素,我们也应该知道用法。因为篇幅的限制,我们不多加讨论。但是如果你想彻底明白圣经,就必须熟悉文法。你看,文法也有属灵的功用!

其他指引

关于文法原则,这里还有四点可以帮助我们:

一、如果碰到一节或一段经文,我们不清楚意思,就把关键词字找出来,然后看看,这个字在文法上的功能如何。例如,是什么词类,和其他的字有什么关系等等。如果必要,查字典和文法书。

二、仔细看这个字和上下文的关系。

三、注意整段话的可能意思。

四、如果可能的意思不止一个,考虑其他的原则,特别是上下文规则。

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约翰福音一1:“他先找着自己的哥哥西门,对他说。”这句话的意思很清楚,所以我们不必每一个字都仔细检查。但是,有一个字倒是有点困难,就是这个“先”字(first)(译者按:也可翻作“第一”)。这个字看起来很平常,可是如果要看出它和整句话的关系,就不要那么简单了。这个“第一”,提醒人这里有一个顺序的问题。既然是“第一”,那么,可能有“第二”件事,也可能还有“第三”件事,或者更多……。

字典告诉我们,“第一”这个字可以当形容词(例如,第一年),也可以当副词(意思是:在任何事的面前)。

如果当作形容词,约翰福音一41的意思就是说,安德烈是第一个做这件事的人。可能是说,他是第一个发现他哥哥的人,而在这以后可能有一个朋友也发现了他哥哥。两个人都看见了,但是安德烈是第一个看见的。如果“第一”是当副词用,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就变成:安德烈“先”找到了他的哥哥,然后他在去找别人。

这两种情形都是合理吗?如果是,那么两种的解释都有可能。但是,那一种比较可能呢?有没有什么原则可以应用呢?上下文里面有没有可以帮助我们决定呢?据我看来,好像没有。那么,有没有其他可参考的经文呢?新约里面提到安德烈的地方还有马可福音十三3,约翰福音六8,十二22和使徒行传一13.安德烈有没有做了什么比较重要的事情?他把他的哥哥带到耶稣面前以后,有没有再带别人去?那么,这对于解经是不是一个关键点呢?

像这样,在文法方面,你可以在圣经的经文里面找到许多的问题。你愈是多读,就愈明白神的话。下面的经文,可供你作进一步的研读:

申命记十五6这是应许或命令

诗篇十四1,代名词“他们”指的是什么?

诗篇三十七1:“心怀不平”这里动词的主语是谁?意义何在?

箴言五21查看钦定本和校订本两种圣经,找出“他”,“他的”指的是什么?

路加福音二十四48:“你们就是这些事的见证。”“这些事”指的是什么?

罗马书八24,那一种说法比较好?钦定本的“借着盼望”或者校订本的“在乎盼望”。意思又是什么?

哥林多后书五19:“神在基督里叫世人与自己和好。”“在基督里”是和什么连接?是不是说,因为神在基督里,而只暗示祂有神性?或者是说,神借着基督做和好的工作,就是说由于这位基督,神成就了和好的工作?在文法上,这两种解释都是可能的。


第十章 抓住作者的真意

 

解经的第四个普遍原则包括两件事情:“按照作者的主旨和大纲来解经。”因为这两件事情有密切关系,我们可以合起来来看,但是我们还是要知道两者的不同。

作者的“主旨”,是指他写书所要达成的“目的”。例如,约翰在约翰一书五13说:“我将这些话写给你们……要叫你们知道自己有永生。”他直截了当说出他的目的。作者的“大纲”是指(为了达成他的“目的”)他的写作方式。例如,以弗所书的构成就不难看出:前面三章是写基督徒的呼召;后面三章是基督徒的行文。我们能看出这卷书的构成部分是因为在第四章开始有的“就当”(therefore)这个字。

上面这个例子中,不难看出全书主旨和大纲;可是这种情形并不是常常有的。事实上,圣经许多书卷里面,大部分没有把主旨写明出来;而且,其中大部分有很难看出来。至于一本书的大纲,一般来说倒是比“主旨”明显,容易看出来。因为除非我们知道作者的主旨和大纲,否则没有办法运用这第四个原则;又因为主旨和大纲常常不容易找出来,所以运用这个原则时,比其他的原则困难;也因为这个原因,我们不常运用。虽然如此,这仍是一个重要的原则,所以我们要举出一些例子,看看怎么样运用这个原则。

作者的主旨

在二十31,约翰说他写这本福音书的目的是:“但记这些事,要叫你们信耶稣是基督、是神的儿子,并且叫你们信了祂,就可以因祂的名得生。”约翰想借着他所记述耶稣的神迹,叫人相信耶稣是神的儿子(祂的位格),而且叫人因着信可以得到永远的生命(救赎)。这里有三件大的事实:基督的位格,信心,生命。约翰说,人可以在他所叙述的神迹里面经历到这些事实。

因此,约翰福音里面的每一个神迹都可能把三个事实——就是基督的位格,信心和生命的意义揭示出来。我们读神迹时,要把这个记在心里,才能了解其中意义。我们现在用耶稣的第一个神迹作例子,记载在约翰福音二1-11。关于基督的位格,这个神迹启示了什么?当然,祂是创造者,是整个宇宙的至高者。祂的门徒也认识到这点,他们说祂索性的神迹“显出祂的荣耀来”(约二11)。

这神迹也启示了一些属灵生命的事。没有酒了,启示人会失败;但是基督所赐的是丰盛的生命,所以不会缺少而且品质比较好(好酒)。这生命的特征就是丰盛和满足。

这里也有信心的教导。第五节说明了马利亚对基督完全的信心:“祂告诉你们什么,你们就作什么。”信心带来顺从的行动,所以当耶稣吩咐的时候,仆人就照着做。借着人的信心和顺从,耶稣就作工,然后人们就经历了一个神迹。门徒也经历到了,“就信了祂”(十一节)。记住约翰作者的主旨,可以帮助我们明白神迹里面关于属灵方面的信心。

作者的大纲

创世纪是一个好的例子,可以让我们看到作者的大纲如何帮助我们解经。仔细地说,我们会发现创世纪里面一再出现这几个字“……的后代记在下面”(创二4中译“乃是这样”);五1,六9,十1,十一1027,二十五1319,三十六19,三十七2.这些字一再地出现,一定是有原因的。到底有什么意义?了解这意义能帮助我们明白整卷创世纪吗?为了知道这几个字在每一处的作用,我们可以做一个表,把每一个处有关的事实列出来:例如人物,那一段话的内容(谱系,人的记事等)和长短。

你仔细读的时候,会发现各种不同的事实。例如,你会看见创世纪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到亚伯拉罕为止,第二部分包括亚伯拉罕和在他以后的各列祖。第一部分主要是记载谱系,第二部分则叙述这些列祖的遭遇。整卷创世纪就是指出:神借着这条家系,这些虔敬的后裔来成就祂的计划。我们看到,神虽然也关怀以实玛利和以扫,但是他们却不在祂旨意而拣选的人,所以用了很多篇幅来谈他们。

所以,如果我们知道一卷书的主旨和大纲,就可以从中得到帮助,明白经文——不论是整卷书或是一段一段的都可以。约翰福音的主旨和创世纪的大纲就是很好的例子。

找出主旨和大纲

所以我们首要的问题是:找出作者写此书的主旨和大纲。下面有一些建议,可以帮助我们找到作者的主旨和大纲。

一、注意看经文本身有没有把主旨说出来?如果没有,那么有任何的暗示或提示吗?例如,保罗在他写给哥林多热的两封信里,虽然都没有清楚说出他的主旨。但是我们比较下面的经节,就会知道他的主旨,哥林多前书一11,三4,四6,五、六、七118、八1,十二1,十六12哥林多后书二3-45-8-十三。从这些经文,我们晓得一些革来氏家的基督徒会告诉保罗关于哥林多教会的坏消息。就是在他们当中有分门结党,有彼此相告、淫乱、混乱主圣餐的事。而且,因为有另外的教师讲话比保罗委婉劝听,所以教会里面有一些人拒绝承认保罗的权柄。接着,他们写了一封信给保罗,问他一些问题。于是保罗回了一封信(哥林多前书)。这封信非常严厉,保罗有点担心他们会因此受伤、忧愁。然后,提多带来消息说,哥林多人的反应良好,所以保罗再写信(哥林多后书)给他们,一方面表示他对神的感恩,一方面也警告他们提防一些假使徒。从上面这些事实,我们可以推断出保罗写这两封信的主旨。

但是要小心,我们想从作者的暗示中找出他的主旨时,不可以只凭着一些模糊的经文瞎猜,我们凭借的经文必须是清楚的提示。圣经的每一卷,虽然说不一定非要知道作者的特殊主旨才能明白全书意思,但是如果有一个清楚的主旨,很能帮助我们理解。

二、个人的有关资料通常是主旨的一种提示。另外,重复提到或强调的主要题目或事项,也很可能和主旨有关系。比如说,我们晓得马太写马太福音的主旨,必定有一部分是为着宣告天国的真理,因为他许多次一再地提到这件事情。

三、明白整卷书的架构。有些书的段落很清楚,例如罗马书十二1,或者以弗所书四1就是。有些书,会有重复出现的字或片语,例如创世纪。但是,也要小心,不要过分地武断臆测。比如,虽然“天上”或“天空”这个字在以弗所中出现了五次,但是并不是这卷书分段处。

四、如果一卷书的主旨和大纲——或要至少主旨是清楚的,那么当你读书中的每一段时,都要记住这一点,解释经文时要肯定和这一点相符合。

关于这一点,我们来看另外一段经文:腓立比书二1-8.这几节经文是作者写腓立比书的主旨。“意念相同,爱心相同,有一样的心思,有一样的意念”这些话显示保罗担心腓立比信徒中间的团契关系。所以,保罗在5-8告诉他们基督的榜样。基督有祂一定的意念,所以就有一定的行动。祂不以自己与神同等为强夺的(6节),反倒虚己(7节);而且虚己到甚至取了罪人的形象,羞辱受死在十字架上(8节)。保罗在这里以基督的死作为虚己的榜样;他并不是——像他在许多地方表示的——在这里以基督的受死来表示神的爱或指出是为了旧书我们脱离罪。所以作者的主旨对书中每一段的意思有很大的影响。

下面的一些经文,可用来练习这第四个解经原则。

箴言一1-6:这几节是箴言这卷书的主旨,对书中其他地方有什么影响?

传道书:“日光之下”这几个字可能是这卷书的论言。知道这词句对我们要明白一下这些难解的经文有帮助吗:二172024;九4.

路加福音一1-4,回答和前面箴言一样的问题。

加拉太书:从书中一再提到的“福音”这个字,思想保罗写这本书的主旨,也思想为什么他那样突然地开始他的正文(没有先说到感谢的话。)

歌罗西书:读二481620-22,有没有什么提示和保罗的主旨有关系?


第十一章 研究圣经的背景

 

解经的第五个普遍原则是:用尽我们所能知道的历史、地理和文化背景来解释圣经。圣经所记的事发生在历史上的某些时期,以你和当时的人——主要是犹太人——有文化上的关系。比如,新约圣经就和主后第一世纪的巴勒斯坦文化有关系;也和当时和在这以前的历史有关系。假如我们按照我们现在的文化来解释新约圣经,很容易发生错误。

我们必须知道,虽然是同样的一句话,一个动作或一件事情,但是如果文化背景不同,意思就可能大不相同。例如,在英国,如果说一个女人“homely”,这是对她的恭维,因为在这里的意思是“爱护家庭的”或“朴素、不做作的”。但是在美国,这个字对女人是一种侮辱,意思是说她“丑陋”。又例如,在印度的一些地方,如果你说一个人是“猫头鹰”或“猫头鹰的儿子”,就等于是侮辱他;可是在美国,这却是称赞人的话。印度人认为这话的意思是说他“愚笨”,而美国人认为是说他有“智慧”。

有些话语或句子在某个文化或时期中有它的意义,可是在另外的文化或时期中可能没有什么意义。因为意义会不同,所以我们需按当时的文化背景中来明白圣经的话语。例如,在列王记下二9,以利沙求以利亚说,他想得到两倍于以利亚所有的灵(可能是指圣灵)。可是,其实以利沙是要求得到长子的产业,他想成为以利亚的继承人。

所以要记得,一句经文主要的、真正的意义,是在它那一个历史或文化中的意义,也就是对于当时的人的意义。我们必须尽可能地明白这个意义,因为这是首要的。

路加福音九23是一个良好的例子,耶稣好几次说到,任何想跟从祂的人必须“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我们以为背十字架的意思就是忍受困难、试炼或磨难我们的人。可是在耶稣的时代,一个背十字架的表示他是一个罪犯,正在走向行刑之地。他是背着十字架走向死地。耶稣那个时代的人明白祂这样的意思。他们知道耶稣指的是死亡(身体或者灵性的),而不是一些试炼而已。福音书里面的其他地方——特别是有关耶稣本身的死的经文,更清楚地表明了这样的意思。我们解经必须按照这个意义。

我们知道,我们没有办法把所有的经文的原始意义都找出来。有些经文——可幸不是很多——的原来意思,没有圣经学者能够确切明白。例如出埃及记二十八30的“乌陵和土明”,哥林多前书十五29的“为死人受洗”。但是对于其他大部分的经文,只要按着解经的原则,就能了解原来的意义,然后再解释圣经。我们也知道,我们对圣经早期部分的意义可能比当时代的人所能理解的来的更完全。例如,神第一次说到基督的降临(创三15)时,没有人能完全明白什么是“后裔的”脚跟,什么是“蛇的”头被打伤。又例如,耶稣说撒该是“亚伯拉罕的子孙”(路十九9),那时的人很难像加拉太书三729那样地明白完全的意思。所以,虽然有时候一句经文的意义,再后来会有比较完全的启示,可是原始意义仍然是主要的意思。

撒母耳记上十二17是一个例子,我们认识到,了解文化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明白圣经。撒母耳说要在收割麦子的时节求神降雨下来。通常从四月到十月是没有雨的,而割麦子的时节是四月中旬到五月中旬,后来神果然降雨下来,显示了神的作为,这样就证明了撒母耳的话确实是出于神。

马可福音十一12-14(参太二十一18-19)记载了基督诅咒无花果树的事。基督诅咒那棵无花果树是因为上面没有无花果子;可是十三节说那时不是收无花果的时候,这样不是有些不公平吗?启示我们要知道,如果是一颗好的无花果树,即使不是季节,也会有一些无花果;所以要在上面找到一些无花果是一件合理的事。而当时竟然一个都没有,这表示那棵树是不结果子的。

从上面这些例子,我们不难明白圣经的背景对于解释经文有重要的关系。我们说得背景包括下列的因素:

一、历史因素。例如但以理书五716说到但以理是国中的第三位,因为当时伯沙撒王是和他的父亲共同摄政,所以已经有了两个王。

又例如马太福音二22:历史告诉我们,亚基老王比他的父亲更威胁耶稣的生命。

二、地理因素。例如约翰福音四4说耶稣必须经过撒玛利亚;因为撒玛利亚省位于犹大省和加利利省之间。

又例如约珥书二23:那里有两个主要的雨季,一个是秋雨,就是播种的早雨;另一个是春雨,就是使作物成熟的晚雨。

三、文化因素(社会的,宗教的和物质的)。例如路加福音九59;当时,埋葬父亲是长子的神圣义务,而且如果他的父亲不是已经死了的话,这件事可能要等上好几年的时间。

又如约翰福音十三3-5.在那时候,洗客人的脚是一个仆人的职责,所以,显然没有一个门徒愿意做这件事。

怎么得到圣经的背景

既然必须从圣经的背景来帮助我们解经。那么,我们怎样得到有关圣经背景的知识呢?我们可以从圣经学者的书本得到;例如圣经字典、圣经地理、圣经注释等。假如你有这些书籍,就可以使用,假如你没有,也没有太大关系,因为你可以在圣经里找到一切“基本的”背景资料。我们留意到有一个基本原则,圣经本身是最佳的释经者。对于大部分意义不明显的经文,圣经里面都能找到背景资料。

你要怎么样才能学到这些资料呢?这里有一些步骤可以遵循。

一、熟悉圣经。读、读、读,要再三地读圣经。你越是熟悉圣经,就越能得到背景的资料,帮助你解经。要多读历史书。旧约圣经的历史是旧约和新约的背景。摩西五经包括了圣经其余各卷的大部分文化背景,特别是新约圣经的。有时候,在后的经文可以帮助我们明白在前的经文。多读细读,你可以学习到许多圣经里面的历史和文化资料。

二、读的时候要多做笔记。把有关圣经人物,风俗习惯,地理特征等详细情形记下来,也要把不寻常的事件、字等记下来。然后再去查真正的意思,并且把意思写上去。还要把有关的圣经事实都记录上去。这样可以帮助你以后很容易就找到,而且也可以知道是不是正确。有规律地做笔记很帮助我们明白圣经,帮助我们的记忆,也加添贮存的有用知识。

三、如果你有串珠圣经,应加以使用:有些钦定本和校订本的版本有很好的串珠经文。常常,新约的经文可以参考到旧约的经文。例如约翰福音三14说到摩西举蛇你可以在民数记二十一9查到参考的经文。可是,圣经里面的串珠经文并不是完全的,所以你可以加上自己读到的。当一节经文是你联想到另外一节经文时,就记在空白的地方。

四、利用圣经里头的地图把经文中提到的城市或地方找出来:例如:你读约书亚记的时候,如果在地图上查看所提到的地方,就能明白他的征服计划。比如说,你可以在地图上到约书亚记找到约书亚记九章提到的基遍。

五、如果你有,也可以使用其他的书籍:第一是词典。词典里面,可以查到许多文化的词语。我们在上面已经看了不少有关文化的字,这里再举一些:肉桂、硝石、硫磺、丝弦的乐器。当然,圣经字典和圣经注释里面有许多文化用词的解释,因为这些名词关系到经文的解释。

以背景为帮助解经的三个指引

你有了经文的背景资料,准备开始用来解经时,这里有三个指南很有帮助:

一、仔细查看经文中任何不能或不易明白的地方,试试看能不能用某些背景资料来帮助你明白。

二、了解那节经文对当代和当时的人的意义

三、试着找出那节经文对我们今天的文化有什么意义;试做一个适当的应用。

我们举一个例子来看:士师记十三3-5说神的试着向玛挪亚的妻子显现,告诉她她要怀孕生一个儿子,而这孩子“一出胎就归神作拿细耳人”。这天使所说的“拿细耳人”是什么意思?串珠圣经一定会有参考经文在民数记第六章。如果你没有串珠圣经,那么圣经字典也会有这个字的简单解释,并且会告诉你详细的说明可以在民数记第六章找到。我们从民数记中知道“拿细耳人”就是一个许了特别的愿,说他要离俗归耶和华为圣;为了表明他的许愿,他必须远离日常生活中的三件事:第一,他不喝酒或吃任何和葡萄有关的东西;其次他不可以剃头发;最后,他不可接触到死人的尸体。

我们可以肯定的说,这样的规定有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说如果有人为着一个特殊的目的或工作想要归耶和华卫生,而他又已许了愿的话,就不可以去做一些在一般人认为平常的事。比如说,葡萄,这是巴勒斯坦的主要作物,是以色列人的基本食物和饮料;剃头,对于当时的男人来说,一定是平常的事,否则“不剃头发”就不会是“离俗”的一个特征了;最后,和私人的尸体接触,这在准备葬礼的时候是不能避免的事;当然民数记十九章规定说,摸到死尸的人事后必须洁净自己;利未记二十一章也规定,祭司不可以摸——他的近亲除外——死人的尸体。但是,拿细耳人的禁止是完全的,任何人的死尸都不可以摸。另外,我们可以肯定,拿细耳人也不可以从事大部分的平常职业。圣经没有说明为什么有这些特殊的禁戒规定。

所以,对于当时的人来说,这件事的意义是:如果一个人想要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奉献自己归耶和华为圣,他必须许愿,而为了还这个愿,他必须远离某些正常的行为和义务。这是参孙这个男孩子一出胎就必须履行的条件。当然,当时一定是他的父母亲替他许愿。

我们要怎样把这应用到我们自己身上呢?新约圣经没有这方面的清楚解释。事实上,新约里面没有提到拿细耳人。所以我们只能应用到旧约圣经的原则。今天,如果一个基督徒为着某种特殊的目的,用一个特别的方式想把自己奉献给王,那么他也可以许愿,而且因此远离一些事情;在今天,民数记中规定的事情也许不恰当;这方面表示离俗的事情,他可以寻求神的带领去做。当然他也可以参考属灵长者的意见;这些事是没有硬性规定的。

上面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使我们知道怎样借着背景的帮助来解释圣经。虽然许多经文有比较困难的问题——比如说,在明白圣经背景方面,或者是关于经文在当时的意义方面,或者是在相关的应用方面,但是,你如果更多地研究这些经文,更多遍地读整本圣经,一定会得到更多的亮光,就能更认识神的话。

下面的经文可以供作进一步的研读:列王记上十三章(伯特利对于犹大的重要);列王记下三11;列王记下四1-7(妇人的处境);马太福音八4(給祭司查看);使徒行传十五2029(这些不可少的事,到底不可少到什么程度?或者说犹太人禁忌这些到什么程度?);哥林多前书十一1-16(女人蒙头有没有文化上的因素?);提摩太后书一8(他的被囚)。


第十二章 以经解经

 

解经的第六个原则是:以整本圣经的真理来解释每一个别的经文;另外一种说法就是“以经解经。”你虽然尽量按照其他的解经原则去做,可是如果得到的解释和圣经的教训冲突,那你的解释就有问题。圣经本身不会自相矛盾。在本质上,圣经只有一种启示,一种信息,就是告诉我们关于神的事。

我们在前面已经知道,读一节或一段经文时必须跟上下文——也许是前后的几节经文或几段经文,也可能是好几章经文——配合着读。这里,我们可以说,解经的第六个原则就是把整本圣经当做每一节经文的终极上下文。圣经里面每一个特别主题的真正信息,只有读通所有相关的经文才能得到。如果是只读了一部分的经文,可能得不到圣经的真正教训。

假使你现在走在一个森林中,有一条河在你面前,挡住你不能前进;这条河很难越过。如果你完全不熟悉周围的环境,只好想办法越过河再前进;可是如果你知道这条河右边四分之一英里的地方就有一个大转弯,那么你只要沿着那大转弯走过去就可以了。一点点的普通常识常常能使你免去困难、甚至脱离危险。对事情有一个全面的看法是很有益的。

能全面地认识圣经,就不至断章取义;常常我们以为了解了一节经文的意思,可是实际上却误解了圣经的真正教训。例如,我们看到保罗在以弗所书三14:“因此,我在父面前屈膝,”我们就武断地说,圣经教导我们要跪着祷告,因为保罗是跪着祷告的。这样的误解是因为我们没有读到圣经的其他经文,那里说祷告的时候或站或卧都是可以的;而且圣经也说,祷告的时候神喜悦我们心里的态度过于我们外表的姿势。

有些异端或假教训看起来好像有圣经根据似的,其实是那些教导的人犯了断章取义的毛病;他们只讲某些经文,把其他的都忽略掉。如果我们常常拿自己对每一节经文的了解来与圣经的整体教训对照,就不会被错误的教训迷惑。我们应该保持谦卑,任何一节经文——除了非我们已经放在整本圣经的教训下思考过,不要做什么最后的或武断的结论。

有些圣经学者只对着片面的经文就做解释或定出教训。例如,他们看到旧约中关于食物的限制,就说今天的基督徒也应该遵守那些规定。又例如,他们看到神在旧约中对那些遵守祂律法的人的应许,就下结论认为旧约时代人可以对着遵守律法在神面前称义;他们是忽略了新约中神关于罪得赦免的教训。

这个原则对某些圣经教训尤其重要;例如,安息日的教训就是其中的一个。但从旧约圣经关于安息日的教训来看,安息日显然是指第七日;但是,如果我们想得到完整的、对于今天有意义的圣经教训,必须同是考虑旧约和新约圣经;需要考虑到旧约新约之间的关系,基督复活的意义,早期教会在这个方面的实行等等。

另外一个方面,也有人单看新约圣经而忽略旧约圣经。虽然他们也读旧约——为了帮助他们了解新约,可是他们认为单从新约就可以得到基督徒需要的所有圣经真理。因为在后面第二十一章我们还要讨论新约圣经彼此的关系,在这里我们只是先简单地说:整本圣经都是神的启示,其中的每一部分必须在整体的光照下才能正确地明白真正的意义。

忽略这个原则的另外一种错误是:只看四福音书和使徒行传的一些真理教导,而偏废了使徒书信中和这些真理有关的教训。例如,有一些基督徒关于圣灵的浸的认识完全局限于使徒行传的教训;其实圣灵的浸是一个很重要的真理,需要考虑到整本新约圣经,才能有清醒的认识。

对应经文

另一个叫我们得到圣经整体教训的方法是读对应经文。对应经文是指在圣经中不同地方,但是所讨论的却是同一件事的那些经文。例如有些关于耶稣的言论和跟祂有关的事件,在两本或两本以上的福音书里头都有记载。撒母耳记和列王记里面的历史也有一部分出现在历代志。又如以弗所书和歌罗西书,罗马书和加拉太书也可以算作——算作不是很明显——对应经文。

读对应经文时,要记住下面的指引:

一、要确定它是不是真的对应经文。即使两节经文都用了同样的字,可是不一定是对应经文(例如士师记十八1,二十44fall,译者按:中文用的字眼不同。);必须在观念上一致才算。

二、注意两者的异同。最好都写下来,看得比较清楚。注意两者的差别对经文的意思有什么影响,而且要读上下文。

马太福音十34记载耶稣说:“我来并不是叫地上太平,乃是叫地上动刀兵。”这句话可以照字面解释吗?而上下文有“仇敌”这个字(36节),看起来是有打仗的样子。

这节经文的对应经文是路加福音十二51。句子几乎一样,但是还是有不同的地方:“刀兵”改成“分争”;两者都是说一家因为分争而分开,但是细节不太一样。两者的上下文相近,所以包含同样的观念。刀剑象征打仗,表示有分争。这里我们可以问说,马太是不是真的说他们用了刀剑?我们读到马太福音十37-38就明白。这里的问题是谁最重要?一个人如果把基督放在生命中第一位,那么他和家人之间一定常常有分争。

并不是每一次都有对应经文,所以上面说的指引不像上下文原则那么重要;虽然如此,多看一些例子还是很有用:1.比较哥林多前书八6和歌罗西书一16;有人认为后者指着属灵的、新的创造而说。2.有一个人把以赛亚书九6-7和撒母耳记上十七40连起来看。注意“五”这个数字。它们之间有没有关联?

认识整本圣经

我们的实际问题是:怎样去得到整本圣经的知识?这里有一个指引:

一、广泛地读经:除了晨更读的一小段圣经,还要做一个计划,规定在一定时间内读完整本圣经。也许你只能一年读一遍;即使是这样,还得花时间和力量。有一个简单的一年读经计划。就是每天读三章,礼拜天读五章。引文每章的长短不一样,所以每天读的量不太一样。你也可以选另外的方式,有许多方式供你选择。借着小心的观察和做笔记,你可以把经节记起来,然后,逐渐地你就可以把经文和经文互相对照。如果不下这样的功夫,你读圣经的进步要慢很多。

二、规律的研经:单单读经是不够的,读经和研经必须相配合;而且应该每天抽出充分的时间来做。你可以做一个计划:“清晨静思主话”(This Morning with God)和“经文探索”(Search for Scriptures)按着第一本书,可以在四年内把圣经全部研读一遍;第二本只要三年。这是为着那些比较忙的人用的,每天只要一小段时间。

看到这里你也许会觉得灰心,以为永远不能明白整本圣经,或者至少需要很多年的时间才可以。就一方面来说这是对的;没有一个人能完全明白圣经——即使是花了几十年的花四溅。但是你有系统地,虔敬地,而且有规律地读经、研经,你对神话语的认识一定会继续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