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圣经》斯托得

《認識聖經的八堂課》

斯托得 (John Stott) 著,劉良淑,臧玉枝譯。《認識聖經的八堂課》。

台北:校園書房出版社,2012。

第一課 聖經的寫作目的

第一課 聖經寫作的目的

並且知道你是從小明白聖經,這聖經能使你因信基督耶穌,有得救的智慧。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神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提後3:15-17)

聖經是聖靈在聖經作者的身上運行的結果,結果就是神的話。 神所默示的 (God-breathed, God inspired, 是被動的意思, 不是God inspiring 主觀的)。在聖經對人有益的前題上,以下以保羅所用的「救恩」、「基督」和「信」來論說。

一、救恩之書

聖經至高的目的是引導人「得救」。

(一) 聖經不是科學性的:聖經啟示了人類的本性,惟一有上帝形象的受造物,卻因背逆了創造主,而墮落成為自我中心的罪人。

(二) 聖經不是文學性的:聖經的目的不是從文體中發掘,而是從信息來找尋。

(三) 聖經不是哲學性的:聖經是一本講求實用過於講神學理論的書,主要是告訴我們如何忍受痛苦,如何勝過罪惡,而非把這兩個問題的根源和目的更哲學化。

救恩不只有赦罪之意,更包括救贖人類、救贖萬物的目的。聖經啟示了神的整個救贖計劃,在有時間之前,神已經定了救贖的計劃,這是基於祂的恩典、祂的意志和祂的慈愛 (路1:68-75, 羅8:24, 21, 林前15:28, 來2:3)。

這救恩在歷史上的某一時刻成就,為歷代聖徒所經歷,也將在未來的永恆中達到極致。聖經一貫的信息就是「這偉大的救恩」。

聖經上說,救恩使我們「因信基督而得救」,因此,聖經既然強調救恩,而救恩必須藉著基督,那麼聖經可以說都是在講基督 (約5:39, 路24:27, 44)。

舊約的類別:律法書、先知書、著作類 (詩歌智慧書) 1。根據基督的話,舊約與新約最基本的關係就是「應許」和「應驗」(可1:15, 太13:16-17) 。李思敬寫的《恩怨情仇論舊約》中記載以下舊約的類別:

希伯來文聖經分為四大部份:A. 訓誨 (創、出、利、民、申) ;B. 信息上 (書、士、撒、王) 及信息下 (賽、耶、結、十二) ;C. 著作 (智慧書 [詩、箴、伯]、五卷 [歌、得、傳、哀、斯]、但、拉-尼、代) 。

1 基督教舊約經卷的排列,乃是跟據主前第二世紀希臘文舊約聖經七十士譯本的次序排列。

 

二、律法書中的基督

五經裡最基本的預言:就是神藉著基督帶來救恩,這也成為聖經其他部分之基礎。神先是應許女人的後裔要傷蛇的頭,又應許亞伯拉罕的後裔祝福萬族,後又應許「圭必不離猶大,杖必不離他兩腳之間,直等細羅來到,萬民都必歸順。」 (創3:15, 12:3, 49:10)

五經中另一個重要的預言是:基督是完美的先知 (申18:15, 17, 18) ;是我們的大祭司 (來5:1-10) ,獻祭的事得以成全,並且因著祂的復活,我們得以有重生,有活潑的盼望 (彼前1:4) 。

五經中見證基督的第三個身分:律法指向基督,基督來了,律法的束縛才解除,惟有基督能夠釋放我們,在基督裡我們得以因信稱義 (加3:23-24) 。

三、先知書中的基督

舊約中的先知書,其實包括一些歷史書。這些以色列王國的歷史與基督究竟有什麼關係?然而回想耶穌傳道之始所說的話:「日期滿了,神的國近了。」 (可1:15) 就立刻找到「國」的線索,而這些歷史書正是我們所需要了解的。起初以色列是神權政治,由神統御全國。後來他們背逆要像鄰國一樣推出國王治理天下,神也答應了。可惜,不論北國以色列或南國猶大的諸王,他們的統治都不理想。兩國都遭受屈辱的驅逐。神藉著以色列人對王權統治失望的經驗,使他們明白將來彌賽亞國度之完美,更渴望那國度早日來臨。

神老早就與大衛立了約,應許必為他建立家室,藉他的後裔堅定國位直到永遠 (撒下7:8-17) 。在這個國度裡,公義代替了欺壓,和平取代了戰爭,進一步說,其彊界和年限都是無限的,祂要統管地和海的極處,直到永遠 (賽9:6-7) 。先知書也預言彌賽亞的受苦 (賽53:5-6) 。

四、著作類中的基督

基督是比金銀珠寶更珍貴的智慧,太初與神同在 (箴8:27-31, 約1:1-3, 西2:3) ;基督向神的祈禱和向人的解說 (詩2:7, 22:1, 110:1) ;節日的慶祝與省思指向基督;神的靈與他同在,在神面前的忠貞 (但5:4) ;安慰以色列百姓回歸重建和復興。

歸納舊約如何見證基督:

耶穌自己歸納一句話說:「基督這樣受害,又進入他的榮耀,豈不是應當的嗎?」 (路24:26, 彼前1:11) 基督一方面是祭司,以自己為祭物獻上;一方面也是君王,祂的國無窮無盡。舊約描繪基督是大於犘西的先知、大於亞倫的祭司、大於大衛的君王。祂對人充分彰顯了神;對神則使人與祂和好,並為神統管人類。在祂裡面,舊約一切有關先知、祭司、君王的理想都應驗了。

 

五、新約中的基督

新約作者要告訴我們的是「福音」,是有關基督及其救恩的好消息,而非將基督寫成一位偉大的傳記人物。他們最主要的是作見證,指引讀者注意並思索他們所相信的神人耶穌,為拯救人類脫離罪惡而來到世上,祂的話就是永生之言,祂的工作彰顯了神國的榮耀,祂的死成了罪人的贖價,後來卻從死裡復活,得勝成為萬主之主。

使徒行傳的序言說「前書」 (路加福音) 是「論到耶穌開頭一切所行所教訓的」,其含義正是說使徒行傳所記的是耶穌藉著使徒繼續所行所教訓的。使徒靠著基督「又行了許多奇事神蹟」 (徒2:43) ,基督加增信徒「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 (徒2:47) 。

新約書信更進一步為基督作見證,顯示祂的位格和救贖工作是何等榮耀,信徒與教會跟祂的關係何等密切。「因為父喜歡叫一切的豐盛在他裡面居住。」 (西1:19) 「因為神本性一切的豐盛都有形有體的居住在基督裡面,你們在他裡面也得了豐盛。他是各樣執政掌權者的元首。」 (西2:9-10) 「願頌讚歸與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父神!他在基督裡曾賜給我們天上各樣屬靈的福氣」 (弗1:3) 「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 (腓4:13) 書信作者們所傳講的是一位無所不能的基督。「凡靠著他進到神面前的人,他都能拯救到底;因為他是長遠活著,替他們祈求。」 (來7:25)

聖經對基督的啟示在約翰所著的啟示錄中達到頂峰:約翰用象徵的手法描繪這位救主。榮耀的人子 (啟2-3章) ;羔羊被殺過的形象 (啟5:6, 7:14) ;末尾基督騎了一匹白馬,滿有威嚴地施行審判,祂的名稱為「萬王之王,萬主之主」 (啟19:11-16) ;最後祂像一位天上的新郎,「羔羊婚娶的時候到了;新婦也自己預備好了」 (啟19:7) 「我又看見聖城新耶路撒冷由神那裡從天而降,預備好了,就如新婦妝飾整齊,等候丈夫」 (啟21:2) 「聖靈和新婦都說:「來!」聽見的人也該說:「來!」… 主耶穌啊,我願你來!」 (啟22:17-20)

聖經各卷各具不同的內容、體裁和目的,有些非常間接,迂迴難懂。然而以上的概述,足以證明聖經的話:「預言中的靈意乃是為耶穌作見證」 (啟19:10) 要想認識基督和祂的救恩,必須從聖經著手,別無他途,因為聖經是神成為基督自己的畫像。第四世紀的耶柔米曾說:「不明白聖經,就是不明白基督。」

只要用心尋找、推敲,任何人至終都可能找到那無價之寶──耶穌基督。

六、藉著信

聖經指引人得到救恩,「聖經能使你因信基督耶穌,有得救的智慧。」 (提後3:15) 聖經作者的目的,是引導我們走向得救之路,而救恩就在基督裡。但他們並非只希望我們知道基督、懂得基督,甚或敬佩基督,而是要我們「相信」祂。

真正的信心絕非無可理喻,因為信心的對象是可信的神。聖經告訴我們祂是誰,祂做了什麼,而關於祂的位格和工作的證據,更是無可辯駁。當我們向聖經所見證的這位基督敞

 

開心靈,而且由淺而深,由簡入繁地,感受到聖經的力量,神就會讓我們更加地明白。我們相信聖經的話。「可見信道是從聽道來的,聽道是從基督的話來的」 (羅10:17)

七、結論

神在聖經裡前後貫穿的目的非常實際,祂指定聖經為人類得救最主要的工具,叫人能充分瞭解救恩的意義。整本聖經即一本救恩的福音書。「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 (羅1:16) 聖經從各種不同的角度準確無誤地見證基督,好讓讀者可以看到祂、相信祂,以致得救。「但記這些事要叫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並且叫你們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 (約20:31)

約翰和保羅一樣,都看出聖經的終極目的,就是叫人得「生命」,保羅的用詞是「救恩」。他們都承認,生命或救恩是在耶穌基督裡,要得著它,就必須相信基督。他們描述的次序也一樣:聖經  基督  相信  得救。聖經見證基督,而激發對基督的信心,使人得著生命。

惟有繼續藉著信心,汲取基督裡的豐富,我們才能達到屬靈的成熟,長大成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 (提後3:17)

第二課 聖經的地理環境

第二課 聖經的地理環境

不少人對聖經的歷史和地理望而生畏,有些人對歷史地理毫無興趣,埋怨神何不列出簡單的信條和規則叫人相信,叫人遵守,這樣豈不更好?何必費力研讀才能明白其中的啟示?問題是我們如何看待神對人的啟示?我們可以這樣說:整個啟示的過程就是一位有位格的神,向生活在歷史上某一特定時間、某一特定地點,像你我這樣的人啟示祂自己。

祂所啟示的真理不像降落傘一樣降下,只是一些雜亂無章的思想,而是曾在人類生活中被體驗,實踐的,藉著祂的獨生子,道成肉身而達到極致。神用道成肉身的方式啟示自己,祂既成為具體的「人」,就使各時代的人容易明白,聖經上的記載讓我們可以「看到」那啟示。

神對待以色列民族或個別子民的事,記載在聖經上,都是為了教訓我們而寫的「從前所寫的聖經都是為教訓我們寫的,叫我們因聖經所生的忍耐和安慰可以得著盼望。」 (羅15:4) 「他們遭遇這些事,都要作為鑑戒;並且寫在經上,正是警戒我們這末世的人」 (林前10:11) ,而教訓又包括鼓勵和警戒。

聖經裡的偉人跟我們有「同樣性情」 (雅5:17, 徒14:15) 。但是我們也看到他們如何勝過試探和懷疑的掙扎;此外,聖經也有警戒的一面,從不諱言偉人的過失。例如:義人挪亞如何醉酒;信心偉人亞伯拉罕如何小信,為保全自己的性命,害得妻子險些落入淫亂之罪;雅各的詭詐;約瑟的吹噓;世上最謙和的摩西也免不了發脾氣;合神心意的大衛也因情慾驅使,而犯了偷竊、謀殺、姦淫之罪;「完全正直,敬畏神,遠離惡事」的約伯,竟然因為不幸,而在痛苦中埋怨神,咒詛自己的生辰;整個以色列民族不顧神給他的特殊恩典,竟一再破壞神的約。聖經對新約人物也照樣直言無諱,他們跟我們一樣,也有血肉之驅,有時也會不信、妥協、誇大、不順服、無紀律。「這些事都是我們的鑑戒,叫我們不要貪戀惡事,像他們那樣貪戀的」 (林前10:6, 10:11)

神願意按著我們所處的情況來教導我們,正如祂按著聖經人物當時的處境教導他們一樣。因此,若要明瞭祂對我們的心意,必須先明瞭祂對他們的心意,連帶的就要瞭解那些事蹟發生在何時、何地。因此,研究聖經歷史和地理,就是件極有趣又必要的事了。聖經的歷史和地理可以說是神所言所行的中心。

一、世界的中心

中古時代許多基督徒地理學家,嚴肅地爭論耶路撒冷是否為地球的中心點。就地理而言,這當然是無稽之談;但就神學而論,基督徒會一致贊成這種說法。對基督徒來說「巴勒斯坦」是與其他地方迥然不同的,是世界歷史和地理的中心。因為這裡即為主前二千年神向亞伯拉罕立約的「應許之地」;世人的救主降生在此,也受難於此;基督教宣道工作亦誕生在這裡,其影響遠超過羅馬帝國,而後扭轉了世界歷史的演進。

「巴勒斯坦」是三大洲的橋樑,歐、亞、非在地中海東岸交會,三洲的民族在此從商交易。結果巴勒斯坦固然被三大洲的帝國侵略征服,先是埃及,接著是敘利亞、巴比倫、波斯,最後是希臘、羅馬,但這裡同時也是屬靈爭戰的跳板,耶穌基督的精兵向南、向北、向東、向西邁進,征服這個世界。主耶穌升天前對門徒說:「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 (徒1:8)

「巴勒斯坦」 (Palestine) 一字源於「非利士」 (Philistines) ,廣義上它是指「肥沃月灣」 (Fertile Crescent) ,是一塊介於埃及與美索不達米亞之間,從尼羅河谷王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所沖積成的平原,像新月形的沃野,南面即乾燥的阿拉伯沙漠。

神呼召亞伯拉罕兇迦勒底的吾珥,即距離伊拉克南部幼發拉底河不到九公里之處 (巴比倫) ;摩西的母親為逃脫埃及法老屠殺以色列男嬰,而把他放在籃子裡,擱在尼羅河畔 (埃及) 。「埃及」和「巴比倫」這二個名詞常常提醒以色列人,神怎樣拯救他們脫離這兩國的奴役。

二、 迦南美地

當神應許摩西,祂要帶領他們離開埃及進入迦南,祂說迦南是「美好、寬闊、流奶與蜜之地」 (出3:8) ,「在萬國中是有榮耀的 (最美麗的地方) 」 (結20:6, 15; 民14:7-8; 民13:23-24; 申8:7-10)

(民14:7-8) 對以色列全會眾說:「我們所窺探、經過之地是極美之地。耶和華若喜悅我們,就必將我們領進那地,把地賜給我們;那地原是流奶與蜜之地。

(民13:23-24) 他們到了以實各谷,從那裡砍了葡萄樹的一枝,上頭有一掛葡萄,兩個人用槓抬著,又帶了些石榴和無花果來。 (因為以色列人從那裡砍來的那掛葡萄,所以那地方叫做以實各谷。)

(申8:7-10) 因為耶和華你神領你進入美地,那地有河,有泉,有源,從山谷中流出水來。那地有小麥、大麥、葡萄樹、無花果樹、石榴樹、橄欖樹,和蜜。你在那地不缺食物,一無所缺。那地的石頭是鐵,山內可以挖銅。你吃得飽足,就要稱頌耶和華你的神,因他將那美地賜給你了。

範圍:北以黎巴嫩山與哈馬谷為界,西臨地中海,東南迄阿拉伯及尋的曠野。 (民34:1-15; 王下14:25; 士20:1; 撒上3:20; 撒下3:10; 王上4:25)

(申1:7) 巴勒斯坦地圖分為縱貫南北的四條平衡區域,從西到東:海岸平原、中央高山、約旦河谷、東部高原。

 

三、 海岸平原

南端是古代非利士人的領地,在此有非利士人五個城市:迦撒,亞實基倫,亞實突,以革倫和迦特。施波拉坡地在非利士平原之東 (代下28:18) 。桑樹多 (王上10:27) ,迦特再往東邊的高山約二十英里即希伯崙,是巴勒斯坦最高的城市 (3,300+英尺) 。

北邊是沙崙平原 (代上5:16, 27:29; 賽35:2; 歌2:1-2) 。

四、 中央高山

北起加利利,拿撒勒南邊地勢較低,是一片廣大的沖積平原,西邊地中海沿岸稱為以斯德倫平原,東邊為耶斯列谷,位於昔日的摩烈火山和基利波山之間 (撒上31:1, 撒下1:17, 19, 21) 。以斯德倫平原的中部南邊是米吉多要塞,它一直是從北至南主要通道之隘口 (王上9:15, 19; 王下9:27; 代下35:20-24; 王下23:28-30) 。

以斯德倫平原南邊是瑪拿西和以法蓮山地,再往南邊即猶大山地。這兩個高山地帶是以色列在南北國分裂之後的歷史焦點。詩人讚歎耶路撒冷 (詩48:1-2, 125:2) ,耶路撒冷至死海之間的地帶稱為猶大曠野。

五、 約旦河谷

約旦河谷是大斷層谷 (the Great Rift Valley, 約 4,000英里) 之一部分,約旦河發源於黎巴嫩山脈東麓 9,000英尺的黑門山,由此緩緩下降 (約旦有下降之意) ,經米倫湖 (海拔230英尺) ,提比哩亞海 (基尼烈湖 / 革尼撒勒湖 / 加利利海,低於海拔 700英尺) ,匯流至死海 (舊約中稱為亞拉巴海,意即乾燥,最底層在海拔以下 2,500 英尺) 是地球表面最低的地方。約旦河谷附近茂密的森林以野獸聞名 (王下5:12 – 乃縵;耶49:19 – 獅子;可1:5 – 施洗約翰) 。

六、東部高原

東部高原位於約旦河谷和阿拉伯沙漠之間,這裡是以色列十二支派中兩個半支派所得之地 (書18:7) 。 這裡有四條河流將這片高原切割成四段深邃的狹谷,分別向西注入約旦河或死海,雅穆克河、雅博河 (創32:22-32) 、亞嫩河與撒烈溪,在其間形成巴珊 (結39:18, 詩22:12) 、基列 (創37:25, 耶8:22) 、亞捫、摩押 (王下3:4, 申32:49-50, 34:1-8, 民22:1) 和以東 (民20:14-21, 21:4) 。

以上巴勒斯坦區域,從西到東:海岸平原、中央高山、約旦河谷以及東部高原,這就是神應許給以色列的「美地」,最適於農業耕作和畜牧。

 

七、農事與雨量

以色列人所牧養的牲畜大部分是山羊和綿羊,神以「以色列的牧者」牧養自己的羊群 (賽40:11, 詩23:1-2, 約10:1-18, 路15:3-7) 。

聖經裡提到巴勒斯坦有三大農產:五穀、新酒和油 (申7:12-13, 詩104:15),農作物的豐收全靠豐富的雨量「秋雨春雨」 (耶5:24, 申11:13-14, 詩65:9-13, 雅5:7) ,這是豐收的必要序曲。

 

八、三大節期

以色列每年的三大節期都與農耕和宗教有關。

 (以下图表未正确显示)

節期

代表的救贖意義

農作節期

農作現象

逾越節 (申16:12)

紀念神拯救以色列人出埃及為奴之地

除酵節

收割大麥之初期

五旬節,收割節

紀念在西奈山頒佈律法

初熟節,收割節

收割穀物之末期

為成熟穀物的感恩

住棚節 (利23:43, 出23:14-16, 申16:16-17)

紀念漂流曠野時神的供養

收藏節

為收成的葡萄、橄欖和穀物收入倉裡感恩。

(以上图表未正确显示)

以色列把耶和華神看作創造的神,也是救贖的神。這兩方面的融合,可以在以色列人抵達應許之地時所做的事上看出 (申26:2-3, 10-11) ,土產表明了神的創造和救贖,因為是應許之地的土產。

第三課 舊約聖經的故事(旧约)

第三課 舊約聖經的故事

基督信仰本質上是根據歷史的信仰。基督徒所堅信且致力傳講的信仰「神的啟示」並非毫無憑據,乃是有史實根據:就是藉著一個民族「以色列」;一個人物「耶穌基督」的啟示。要瞭解基督教信仰,就不能與歷史分開,必須在歷史的脈絡裡探討。以色列的紀錄與其說是歷史,毋寧說是見證,是他們信仰的表白。這樣一來,他們在取材上必須有所選擇。

聖經倒是集中記載神的話臨到像亞伯拉罕、摩西、大衛、以賽亞和眾先知這樣的人,而在耶穌基督身上,神的話 (道) 成了肉身。因為聖經所注重的不是世上的智慧、才能、勢力,而是神的救恩。聖經的歷史是Heilsgeschichte (救恩歷史) ,也就是一部救贖的故事。

這部神聖歷史的發展及其莊嚴偉大,它固然省略了某些偉大事蹟,是一般歷史視為不可或缺的人類文明,但就本質而言,聖經最主要是從神的角度來看,所講的涵蓋了人類歷史的始終,就是自[起初神創造天地]至歷史的尾聲-神要造新天新地 (創1:1;啟21:1, 5) 。

基督徒將歷史分為主前與主後,而耶穌基督降世則是劃時代的分水嶺。耶穌基督的一生也將聖經劃分為二,舊約期盼基督來到,並為此預備;新約則講述祂的降生、受死、復活,以及初代教會的孕育、成長和擴大。

以下根據聖經學者的研究,將聖經故事發展來陳述:

一 、 創造

聖經開頭就是神創造天、地、萬物,和人類的偉大記載,這見證了這位後來揀選以色列來彰顯祂自己的神,並非是以色列獨有的神。

起初神創造……,神看……,神稱……,神就賜福……。神造物的工已經完畢。

創世記中樸實無華的敘述,顯示出創造之神的智慧、目的、大能和慈愛。本段經文的格式不是科學論文,而是非常典型的文學形式。

(以下图表未正确显示)

第1日

稱黑暗為夜晚

第4日

造光體管晝夜

針對黑暗

轉為有光照的環境

第2日

穹蒼

將水 (罪惡) 分開, 天

第5日

充滿鳥和魚

針對罪惡

轉為有生命的家園

第3日

旱地

將海分閞, 地/海, 菜樹

第6日

地上各種活物

針對空虛混沌

轉為各從其類

(以上图表未正确显示)

聖經家譜的目的,主要在於追溯後代的根源 (如耶穌是大衛的後裔) ,而不是要列出詳細的族譜。既然聖經裡的家譜並不自視為完整,我們就沒有理由抱怨這些省略;也不能用來計算年代。但是在年代上,從聖經經文可以找出一些很好的線索。創世紀三、四章有新石器時代的文化。一般認為新石器時代始於主前六千年,從這一點我們可以推測出,亞當可能就是在新石器時代開始不久的時候受造。

在文學形式上,不必太過於從字面解釋,要從觀察者的立場來想,如:天下的高山都淹沒了 (創7:19) ;正如有虔誠的猶太人,從天下各國來,聚在耶路撒冷過五旬節 (徒2:5) ,這裡的天下顯然是指當時所知的地中海盆底。

記錄洪水的意義,是要讓人認識神對人類罪惡的審判,以及祂對挪亞全家及其後裔所顯明的憐憫,祂立約說:「地還存留的時候,稼檣、寒暑、冬夏、晝夜,就永不停息了。」 (創8:22) 同理,巴別塔的建造 (那很可能是一種巴比倫的寶塔式建築,或是類似的東西) ,記錄的用意是在舉出神對人驕傲的審判,使各國四分五裂 (創11:1-9) 。

二、神給亞伯拉罕的應許

(創12:1-3) 耶和華對亞伯蘭說:「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我必叫你成為大國。我必賜福給你,叫你的名為大;你也要叫別人得福。為你祝福的,我必賜福與他;那咒詛你的,我必咒詛他。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

在亞伯拉罕一生中,神不斷更新與他所立的約,後來又與他的兒子以撒、孫子雅各重申並確立這約。雅各,以色列十二支派的祖先,在有生之年都沒有到達迦南應許之地。饑荒迫是他們移居埃及,就老死在那裡。約瑟在埃及做了相當於首相的高官,出埃及記1:8講到有不認識約瑟的新王起來,治理埃及。以色列人在埃及所說的轄制越來越殘酷 (出1:14),以色列人寄居埃及共430年之久 (出12:40-41) 。

地和人:神主要是應許說:「我要賜福給你。」從以下的經文我們就可以看出: (創17:7) 我要與你並你世世代代的後裔堅立我的約,作永遠的約,是要作你和你後裔的神。

在舊約,以色列是應許的後裔,迦南是那應許之地;然而這約還包括了「地上的萬族」,和神給他們的祝福。因此只有到新約,在基督裡,這些應許才真正成就。 (加3:29) 你們既屬乎基督,就是亞伯拉罕的後裔,是照著應許承受產業的了。這應許最後的成就超越了有限的歷史 (啟7:9;創22:17;來11:8-12, 16, 39-40) 。

三、出埃及 (出2:24)

其實,神早已經預備了他所揀選的拯救者,因神特別的帶領。摩西在埃及王宮中長大,並且學了「埃及的一切智慧」 (出2:1-10) ;但他竟因闖了禍而逃命,藏匿在西奈半島 (出2:11-15) 。在何何烈山 (西奈山) ,即後來為以色列人領受十誡的地方,神在荊棘火焰中向

他說: (出3:6) 「我是你父親的神,是亞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神又對他說,他要救以色列民脫離埃及人的轄制,至終要領他們進入應許之地,並差遣摩西去見法老,要求他釋放以色列民 (出3:15) 。

摩西順服了,以色列人也接受摩西所講的,跟隨他,然而法老王毫不理會:聖經形容他「心裡剛硬」,直到接連十個災難之後,才答應摩西的要求 (出4:27-13:16) 。

以色列人永遠難忘耶和華的大能與慈愛 (詩106:8-10, 136:1-2、10-14),以色列群眾向著東南方的西奈山與神相會。神給以色列人三樣寶貴的禮物:更新的約、道德準繩之律法和贖罪祭。

(一) 更新的約 (出19:4-6)。

(二) 道德準繩之律法。神給以色列人一套行為的律法,遵從這律法為以色列應守的約 (出20:1-17, 申5:1-21) 。

(三) 贖罪祭。對於觸犯律法的人,神有寬恕的預備,祂指示以色列人造一會幕。

會幕:會幕的建材、設備和構造,在出埃及記25-27章和35-40章有詳盡的描述:有關五項獻祭的解說是在利未記1-7章;而祭司的衣著、職分和獻祭之規則,都詳細記載在出埃及記28 、29章和利未記其他部分。每年贖罪日 (利16章) 都有具意義的禮儀:

因為活物的生命是在血中。我把這血賜給你們,可以在壇上為你們的生命贖罪;因血裡有生命,所以能贖罪。(利17:11)

殺生、灑血、透過幔子、代罪等,這些象徵的動作都是預表救主耶穌基督的贖罪工作。

四、漂流曠野

以色列人離開埃及一年之後 (出40:17),會幕建立起來,因著耶和華的約 (出19:1, 利未記) ,他們成了祭司的國度,聖潔的國民。第2年2月20日,這支隊伍開始前進,然而他們開始埋怨 (民13:31-33, 14:22) 。摩西派人去偵察迦南地的12個探子,帶回來的果子證明那裡「果然是牛奶與蜜之地」他們卻說,在他們看來,那地的居民強大難以克服。

迦勒和約書亞勸阻會眾,會眾喧嚷著要用石頭打死他們。因此神的審判臨到這些頑梗不馴的百姓,祂說,除了迦勒和約書亞,這一代沒有一個人可以進入應許之地。

漫長的40年,大部分時間在曠野。最後到了摩押平原,摩西向百姓做了最後的勸誡:他提醒他們這些年在曠野漂流的慘痛經驗,以及他們所受到的嚴酷教訓,要他們堅守神的約和律例,又重新頒布十誡,要求以色列全心愛他們的神耶和華且順從他 (申7:6, 10:12-13, 34:10) 。

 

五、以色列在迦南定居

神的指示,任命約書亞率領以色列人進入應許之地 (書1:6, 11:16-17) 。 約書亞記記載以色列各 支派拈鬮 (抽籤) 分地,作為各族的產業領地 (13至22章) 。最後,約書亞挑戰以色列民 (24:14-15) 。雖然以色列人已住在神應許的迦南地,但是以色列人未遵守神的命令,結果殘存的異教文化 (申9:4縱慾放蕩、有令人憎惡的將孩童獻祭的風俗) 滲入其信仰和習俗當中。這就是士師記所記載的,將近兩百年以色列人的情形:犯罪、受外族欺壓、被神拯救,如此惡性循環 (士2:11-13) 。

士師有幾種職分,第一,也是最主要的,是做軍事領袖,被神興起拯救以色列人脫離仇敵的欺壓。第二,士師是以色列人屬靈的領袖,是有聖靈同在的人,雖然他們對耶和華的信心程度不同。第三,是審判官,他們判決百姓的案件,主持公正的審判。

撒母耳是其中最偉大的士師。他同時也是個祭司,他也審判以色列人。之後,以色列的長老見撒母耳,要求他立一位國王治理百姓 (撒上8:7, 18-20)。

六、王國的建立

以色列首任國王是掃羅,但掃羅與非利士人打仗並不是很成功,直到他兒子約拿單擊敗非利士駐軍,和少年大衛 (未來繼承王位者) 擊殺非利士巨人歌利亞,這些戰績功勳始眾百姓興奮,卻引起掃羅的嫉妒,掃羅衰微的主因就是不順服。

大衛在掃羅生前,就由撒母耳指派為王位繼承人,但因著掃羅王的嫉妒,大衛竟成了亡命者。大衛最初的成就在於統一以色列,使國泰民安,他是敬畏神的人,他所寫的詩篇充分表現了他靈性的豐盛美好、與拔示巴姦淫的懺悔 (詩51) 和他對神之拯救的信心 (撒下22:2-3, 32-33;詩18:1-3, 31-32) 。

神立所羅門繼承大衛,所羅門在位不久就向神祈求智慧,說:他雅好文學,提倡藝術,曾寫下許多詩篇和箴言 (王上4:32-34) 。 可惜,所羅門王他沒有盡心愛耶和華,他娶外邦公主為妃嬪,以致她們誘惑他的心,去隨從別神 (王上11:1-8)。 當所羅門死後,以色列人擁立其子羅波安作王時,羅波安因責備百姓的要求,而欲加增他們的重軛;因此激起北方和東方十個支派的叛亂,脫離大衛王朝的統治而獨立。

以色列是一個統一的君主王國,而今王國分裂為二,北國是以色列,耶羅波安為首任國王,定都示劍 (後遷都至撒馬利亞) ;南國是猶大,羅波安為第一任國王,定都耶路撒冷。北國以色列幾度改朝換代,至主前722年,撒馬利亞被毁而亡國,前後只有兩百年。南國猶大則較穩固,至主前586年耶路撒冷被毁為止,一直是大衛王朝所統治,期間共350年。

七、北國以色列

為了讓百姓的心脫離大衛王室,耶羅波安決定阻止他們到耶路撒冷朝拜。他們選定了兩個替代的聖地,一個是北方的但,一個是南方的伯特利,在這兩處各安置一隻金牛犢,對百姓說:「以色列人哪,你們上耶路撒冷去實在是難;這就是領你們出埃及地的神。」 (王上12:28)

耶羅波安之後有五位國王,之後暗利王朝開始,在撒瑪利亞登基並拜偶像,亞哈娶了腓尼基公主耶洗別為妻,她引誘丈夫亞哈也陷入拜偶像的罪中,還殺死許多耶和華的先知。這種背逆,卻喚醒了提倡道德的預言;先知的預言在以色列和猶大歷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王上18:36, 21:19)

之後,耶戶王朝使北國以色列的國運達到巔峰 (王下14:25) :繁榮帶來奢靡,奢靡帶來放肆無忌,然而先知們所看到的,卻是國家領袖的不公和罪惡 (摩2:6-8, 5:21-24, 何6:6)。

耶戶王朝結束時,在國際間新興強大的亞述帝國成了新的統禦者。亞述的新王撒縵以色五世圍攻撒瑪馬利亞,終於在主前722年,撒馬利亞臣服於繼任的亞述王撒珥根二世。大部分的以色列人被驅逐,國土也被敘利亞人和巴比倫人佔有,他們通婚後的種族就是撒馬利亞人的祖先。

(王下18:10) 過了三年就攻取了城。希西家第六年,以色列王何細亞第九年,撒瑪利亞被攻取了。

八、南國猶大

南國的歷史,因兩次重大的宗教改革而更顯得高超不凡。第一是由希西家王發起,加上先知以賽亞和彌迦的鼓勵 (王下18-19章; 彌6:6-8);第二次推行宗教改革的國王是約西亞 (代下34:3),他受到遠方堂兄先知西番雅 (番1:1, 2:2-3) 和另一位年輕先知耶利米的輔助 (耶3:10, 22:13-17)。

亞述王西拿基立,將希西家王圍困在城中,亞述軍隊的統帥辱罵這些圍困的民眾: (王下18:32-34) 希西家王去見先知以賽亞,先知安慰他說: (王下19:6,比較賽37:33-35) 因此神拯救耶路撒冷免於西拿基立的圍困 (王下19:35,參照賽37:36)。

希西家死後半世紀,猶大又陷入背叛神的情況。繼位的約西亞是個好王 (王下23:25) ,改革背後必定有先知耶利米的鼓勵,耶利米同時警告百姓留意不忠於神的悲慘結局 (耶3:10, 22:13-17)。

耶利米繼續竭力主張降服於巴比倫,卻遭到監禁和謀殺的厄運。主前587至586年,聖城被毀 (哀1:1, 6, 12) 歷代以來,先知們仍然堅定地警戒,以色列民族若不悔改,必難免神的審判 (代下36:15)。

 

九、自巴比倫歸回

以色列人被擄至巴比倫約五十年。他們最大的考驗是宗教上的不便,但是以西結仍然在中間教導他們 (結1:1),神並未全然離棄他們。主前559年,塞魯士二世繼承了波斯國的王位。耶和華是永生的神,創造萬物之主,統管萬國萬民。連外邦領袖也是他能力的工具,是祂興起塞魯士來拯救祂的百姓 (賽41:2-4, 45:2, 4-5),塞魯士王准許猶太人回國重建聖殿 (拉6:3-5)。當被擄的猶太人聽見獲准回國的消息,他們那種欣喜若狂、歡欣鼓舞實在很難想像。 (詩126:1-3)

以色列人回顧過去的歷史,有三次最難忘的經驗;每一次祂都先向以色列人顯明全能的恩典,而且每次都呼召他們到那應許之地。第一次,祂帶領亞伯拉罕出美索不達米亞;第二次祂帶領以色列十二支派離開埃及;第三次他帶領被擄的百姓離開巴比倫。

以色列人回國,聖經學者傳統上分為三期:第一次,所羅巴伯帶領百姓重建聖殿 (主前538年) ;第二次,以斯拉復興律法 (主前458年) ;第三次,尼希米率領百姓重建耶路撒冷城牆 (主前445年) 。

第一次時,撒馬利亞人因為被拒絕參與建殿,就千方百計阻擾他們,使建殿工程停止十五年。重建聖殿的工程要歸功於先知哈該和撒迦利亞的鼓勵 (該2:3-4, 亞4:9)。第二個時期,被擄後全國在生命上的復興,由祭司/文士的以斯拉領導 (拉7:14)。十三年之後,尼希米也為亞達薛西王差派來到聖城,率領百姓重建聖殿,主要是修造城牆 (尼2:17)。

十、兩約之間

從亡國到彌賽亞降生,這期間稱之為兩約之間的時代,因為舊約或新約沒有一卷是在這時期寫的,在以色列中也聽不到先知的聲音。

這期間,但以理解釋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的夢,預言帝國勝衰 (但2:36-44):巴比倫王國自主前605年至539年,瑪代波斯自539年至331年,希臘自331年至63年,接著羅馬自63年到基督的時代。其中最後兩國控制了以色列主前3世紀至主前的命運,那時猶太掌握在統治敘利亞的西流古 (Seleucids) 和統治埃及的多利買 (Ptolemies) 手中。

主前167年西流古國王安提阿哥,伊皮法尼斯下令禁止在聖殿獻祭,燒燬聖經、不准行割禮、守安息日和飲食等儀節。這樣的逼迫在十二月達到高峰。 (但8:9-12, 11:31; 來11:35-38) 接著由大祭司瑪他提亞 (Mattathias) 發起有組織的反抗行動。主前164年在猶大,瑪客比 (瑪他提亞之子) 的領導下,收回聖城,潔淨聖殿。

然而在主前63年羅馬龐培將軍進攻耶路撒冷,猶太遂成為羅馬附屬國,猶太人再次喪失了獨立。在瑪客比統治的艱困時期,猶太社群中組織了一些重大運動,像牆頭草的祭司、注重宗教儀典的法利賽人、渴望猶大獨力參與政治的撒都該人、政治極端革命者奮銳黨。

到了時候滿足,耶穌基督來了,以色列人曾強迫祂做王 (約6:15, 18:33-38, 8:31-32)。

第四課 新約聖經的故事(新约)

第四課 新約聖經的故事

新約是說到拿撒勒人耶穌一生的言行,祂在世時「開頭一切所行所教訓的」 (徒1:1) 為何,以及祂回到父神身邊後,如何藉著祂所選召的使徒繼續做事、傳道、建立祂的教會。

一、四福音

嚴格來說,這幾卷書不是傳記,而是見證;為基督作見證,也為祂拯救的福音作見證,我們應抱著著信心來讀福音書。

(一) 四福音的作者是基督徒,基督徒是誠實的人,關心事情的真相。

(二) 他們心中不存偏見,他們保存的一些記載,這些記載有些是他們巴不得刪除的。

(三) 他們宣稱自己是耶穌所言所行的目擊者,報導一些親眼目睹的經驗。

(四) 耶穌的教訓方式似乎像猶太的拉比 (老師) 。祂的教導形式 (如比喻和警語) 對東方人的慎密記性而言,要牢記在心並不困難。

(五) 既然神藉著耶穌所說所行的事絕無僅有,而且是決定性的,正如基督徒所信的,那麼,若說他會允許這些紀錄經久而失落,這是難以自信的。

前三卷 (馬太、馬可、路加) 通常稱為「符類」福音,因為故事次序相仿。約翰福音的寫作風格比較「哲學性」,整本福音書的架構有一些「神蹟 (記號,證據)」貫串而成,穿插其間的,則是串串疊疊的講論,說明神蹟的意義。使讀者能相信祂是基督,是神的兒子,因此能得永生 (約20:30-31) 。為忠於目的,約翰收集了各種神蹟和見證,以表明耶穌獨特的「榮耀」。

二、耶穌的出生與青年時期

馬太和路加福音告訴我們耶穌降生的故事,耶穌在加利利的拿撒勒長大,家境貧窮,約瑟是木匠,也把這手藝傳給了耶穌;馬利亞則必然以敬虔正直的態度養育祂,教導祂讀聖經、禱告。

耶穌的童年事蹟惟一記載於福音書中的,是祂滿十二歲那年。他對父母說:「豈不知我應當在我父的家裡嗎?」。在這段時期中,耶穌在身體、心智靈性方面的成長,都是自然而完全的。

從約翰福音來看,主的工作可能持續了大約三年 (約2:13, 6:4, 11:55),第一年為籍籍無名之年,第二年為眾望所歸之年,第三年為眾叛親離之年。

 

三、籍籍無名之年

耶穌也來,要受約翰的洗,受洗之後禁食了四十天,在這段時間受試探之後,耶穌又回到約旦河邊,呼召使徒。

耶穌在加拿婚宴上變水為酒,像徵著祂來是要引進一個新的秩序 (約2:1-11) 後來祂到耶路撒冷過逾越節,勇敢地將做買賣的和兌換銀錢的人從聖殿裡趕出去,因為他們褻瀆了聖殿 (約2:19),這又是對新秩序另一次戲劇性的宣告。這是一段過渡時期,祂的工作以祂的先驅者施洗約翰重疊 (約3:22-30)。

四、眾望所歸之年

從某安息日的會堂開始 (路4:18-19),耶穌宣告述說祂的工作。第二年耶穌從迦百農出發,經過無數次旅行,足跡踏遍全加利利。馬太總結祂的工作形式說:

耶穌走遍加利利,在各會堂裡教訓人,傳天國的福音,醫治百姓各樣的病症(太4:23,參照9:35, 可1:15, 路7:22, 路11:20, 路5:15)

大家下定決心,要「強逼祂做王」,也就是成為國家的領袖,使他們脫離羅馬政權。但是耶穌聽到風聲,便「獨自退到山上去了」 (約6:14-15)

 

五、眾叛親離之年

許多不信祂的人退去不再和祂同行 (約6:66),潮流轉向了。耶穌往北行發生了一件重要的事,是福音故事中的分水嶺。耶穌問十二門徒,別人說祂是誰,彼得立刻回答:「祢是基督。」 (可8:29-32) 彼得清楚表白了祂的心,耶穌就「開始」說明祂必須受苦,祂的跟隨者也同樣要經過由受苦的榮耀、從死亡的生命的歷程。 (可8:34-38)

耶穌公開參加節慶時,他的宣告 (配合神蹟為證) 越來越清楚而大膽。祂說:祂是賜活水者;祂是世界的光;祂是亞伯拉罕以前,那偉大的「自有永有」者;祂是好牧人,他是復活和生命。猶太領袖他們想逮捕祂,處死祂 (約5:18, 7:30-32, 8:59, 10:39, 11:53, 57)。耶穌最後一次上耶路撒冷,為耶路撒冷哀哭,說:「巴不得你在這日子知道關係你平安的事;無奈這事現在是隱藏的,叫你的眼看不出來…」 (路19:42)。明知會被耶路撒冷拒絕,仍然發出最後一之召喚「看哪,你的王來到你這裡,是溫柔的,又騎著驢,就是騎著驢駒子。」 (亞9:9;參照太21:5) 他再度潔淨聖殿,與他們對抗 (可11:15-19) ;

 

六、耶穌的死和復活

耶穌知道祂的「時候」終於到了 (約12:20-33)!祂與十二門徒共度了祂最後的自由時光,他們一同吃逾越節的筵席。席間,祂替每一個人洗腳;餐後,他又給他們餅和酒,代表祂的身體和血將要為他們獻上,以記念祂;教導他們,等到聖靈來了,將使他們與祂有嶄新而親密的關係;祂又為他們禱告。當晚在客西馬尼園,耶穌痛苦地禱告,都以肯定的順服作結,接著一連串嚴酷緊迫的事件進行,根據羅馬法律,猶太人沒有執行死刑的權利。但是,猶太人不肯放過祂, 猶太人向彼拉多暗示,如果他釋放耶穌,便會失寵於凱撒大帝。彼拉多羅馬巡撫被迫作決定,他公開洗手,裝腔作勢地表明無辜,然後把耶穌交給他們嘲弄、鞭打、釘十字架。

耶穌面對考驗,在十字架上所說的七句「話」,前三句話表明祂能忘記自己的痛苦,關心他人的好處。祂喊了四句話,也許是一句緊接著另一句,這幾句話使我們列略知祂受苦的本質和目的。「我渴了!」(約19:28);「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詩22:1);「成了」;「「父啊!我將我的靈魂交在你手裡。」」 (路23:46) 。三日後,神使祂從死裡復活!

然後,復活的主開始顯現,祂持續顯現了四十天,但祂在他們眼前升天,乃是要向他們表明這次的分離是最後一次。祂要為他們的益處而到天上,直到他在榮耀再臨,乃是等候聖靈帶著能力降臨。

 

七、初代教會

門徒只等了十天,為主所應許的禱告等待,突然,聖靈降臨了,又充滿了他們。五旬節象徵普世性的基督徒新團體,即將因著福音而誕生。

都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擘餅,祈禱。 (徒2:42)

經過外在的逼迫 (徒4-5章)、內在的假冒為善 (徒5:1-11)、雜務 (徒6:1-6) 等的分化,神的道繼續興旺 (徒6:7) ,在耶路撒冷門徒數目增加的甚多。在神的護佑下,基督徒分散到猶太全地和撒馬利亞,讓福音走到哪裡就傳到哪裡。 (徒8:1-4)

掃羅在往大馬士革的路上,耶穌向他顯現,並且「抓住」了他。抵達大馬士革後,他從亞拿尼亞那裡知道,他不僅要成為門徒,也要成為使徒。他是基督所揀選的器皿,要在外邦人、君王和以色列人面前宣揚祂的名 (徒9:15)。

哥尼流的故事 (徒10-11章),提醒使徒要向外邦人傳講主耶穌,在安提阿,第一個外邦教會建立起來,門徒第一次被成為基督徒,第一次宣教行程也在此展開序幕 (徒11:19-26, 13:1-3) 。

 

八、第一次宣教旅程

教會順服聖靈的帶領,揀選了兩個宣教士,就是巴拉巴和保羅前往加拉太宣教,又邀馬可同行。之後,保羅和巴拿巴回到安提阿報告,特別是「神怎樣為外邦人開了信道的門。」 (徒14:27)。有一群稱為「猶太幫」的人,開始辯論說:除非外邦人接受割禮、守摩西的律法,否則就不能得救 (徒15:1, 5) 。保羅和他們爭辯。為此舉行的一次「耶路撒冷會議」(徒15章),最後,主耶穌的兄弟雅各以舊約聖經作為辯論的總結,他說:外邦信徒不需要受割禮也能得救。然而,為了尊重猶太人軟弱的良心,促進外邦人及猶太教會的團契,可以要求外邦人遵守幾項猶太人飲食和婚姻的規矩。

 

九、第二次宣教旅程

保羅帶著耶路撒冷使徒和長老的信件,信件中記載了會議的決定,他們便踏上第二次宣教旅程,這次有西拉同行,又請提摩太加入行列。保羅作了一個夢,有一位希臘人求使徒到馬其頓去幫助他們。馬其頓是希臘北方的省分,使徒去到腓立比、帖撒羅尼迦、庇哩亞以及雅典和哥林多城。保羅忠誠的傳講耶穌,傳講祂復活和將來的審判,其間寫下帖撒羅尼迦前書、後書。保羅留在哥林多最久,大約兩年,得到亞該亞的方柏迦流的慷慨支持,建立起猶太與外邦人聯合的教會。

 

十、第三次宣教旅程

第三次宣教旅程一開始,他就到了以弗所,他租了「推喇奴的學房」為福音辯論,其間寫下「哥林多前書」,在信中,他仍然為基督所賜豐富的恩賜感謝神 (林前1:4-9) ,但是對於教會中鬧派系紛爭,以及導致教會分裂背後的錯誤事奉觀,他都非常痛心。 (林前1:10-4:21) 保羅從提多那邊聽見他們忠心的情形 (林後1:12-14) ,他十分興奮,立刻又寫一封信給他們,就是「哥林多後書」,他要求他們現在要「赦免、安慰」那位叛徒,因為他已受到足夠的懲罰 (林後2:5-11) 。他盼望能第三次去探望他們 (林後12:14, 13:1),後因引起的騷亂,保羅前行至哥林多住在該猶的家,在那裡寫了偉大的「羅馬書」 (羅16:23)。辯解猶太人和外邦人在罪的事上沒有區別 (羅10:12, 參1:16, 3:22-23),這救恩是神的恩典,白白賞賜的禮物,基於耶穌的死,人藉著信心來承受,而非藉由善行功勞,這是舊約清楚表明的 (羅3:21-5:21)。

 

十一、保羅被捕及往羅馬的旅程

保羅和同行者帶著為猶太教會募集的捐款,回到耶路撒冷。在耶路撒冷還不到一星期,使徒保羅成了階下囚。保羅留在耶路撒冷和凱撒利亞接受一連串的審判,分別面對公會 (徒22:30-23:10)、巡撫腓力斯 (徒24:1-21) 、接續腓力斯的非斯都 (徒25:1-12) 和亞基帕王並

其妻百妮基 (徒25:13-26:32) 。但因為他是羅馬公民,他用他的權利向凱撒皇帝上訴,終於他被送到羅馬受審。

在羅馬這兩年監禁期間,使徒保羅寫信給不同的教會,「監獄書信」即在這段時期完成,包括「以弗所書」「歌羅西書」、「腓利門書」和「腓立比書」。保羅寫道「耶穌基督的偉大」:神喜悅讓祂的豐盛在耶穌基督裡,藉著祂工作;祂一方面創造宇宙,另一方面又使萬物都與神和好。祂現在被高舉至神的右邊,遠超過所有執政掌權的,又領受了超乎萬名之上的名,萬膝都要向祂跪拜;萬口要稱祂為主。這位宇宙性的基督也是教會的頭,祂的肢體要成為一群聖潔、合一、得勝的子民。

 

十二、使徒行傳之後

保羅曾被釋放,又旅行了一兩年。他寫了「提多書」,提醒他當盡的責任。又到以弗所,留下提摩太,離開以弗所後,又寫了「提摩太前書」。後來保羅又繼續前行,到哥羅西 (門22)、馬其頓 (提前1:3),跨過希臘到尼哥波立 (多3:12)。後來又被逮捕了,這次監禁中,他寫了「提摩太後書」 (提後4:17, 4:7-8)

尼祿王的逼迫也是「彼得前書」的背景。 (彼前4:13)

新約聖經的結尾,正如使徒行傳的開頭,提到撒旦對教會內外的攻擊。三封「約翰的書信」,警告教會提防一種諾斯底主議。這個異端否認耶穌是「成了肉身的基督」。宣稱他們不必行義就能享受與神相交的經驗,誇大其辭說他們有更高的啟示,「彼得後書」和「猶大書」也是為了反駁提倡「反律法主義」的人,這些假教師將基督徒的自由變為放蕩的藉口 (彼後2:19),神的審判必然臨到他們。

「啟示錄」的背景:多米田大帝 (主後81-96年) 的逼迫發起的。使徒行傳和啟示錄是互相補充的。因為使徒行傳刻劃出教會的工作如何出現在歷史舞台上,以及教會如何遭受逼迫;而啟示錄使我們在窺探背景之後,瞧見肉眼不能看見的基督與撒但之間的屬靈的爭戰。

全本聖經以教會的禱告作結:「主耶穌啊,我願祢來。」教會在逼迫中的信心便是:在祂來之前,「主耶穌基督的恩惠」足夠保守祂所有的子民 (啟22:20-21)。

第五課 聖經的信息

第五課 聖經的信息

聖經乃是神漸進地、不斷向人啟示其真理的記錄 (約16:12-15, 賽28:10)。

後期的教導往往逐漸補足先前的不足,而且建立在先前的根基上,直到最後基督道成肉身完成了神的啟示,且由基督的使徒證明出來。

神既在古時藉著眾先知多次多方的曉諭列祖,就在這末世藉著他兒子曉諭我們;又早已立他為承受萬有的,也曾藉著他創造諸世界。(來1:1-2)

聖經主要是神自我的啟示,神所論到的是自己,祂已經計劃了救恩,並實現了這個計劃,使墮落的人藉著基督得救。

一、前後一致的永生神

聖經頭尾強調的有關神的兩個真理,第一他是位全能的永生神;第二他永不改變 (雅1:17)。

這位獨一真神與外邦僵死的偶像對照 (賽46:3-4, 詩115:4-7)。

祂是大自然的主宰,創造宇宙,養育祂所造的一切活物 (詩29:10, 104:27-28, 太5:45,6:26-30)。

是萬國之王 (詩99:1) 地上的勢力,若沒有神的允許,絕不能勝過祂的子民 (詩2:4)。他們是主手中的工具罷了,亞述王撒縵以色是神怒氣的棍、惱恨的杖,要懲罰撒馬利亞人 (賽10:5-6) ,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是祂的「僕人」,為要摧毀耶路撒冷 (耶25:9,27:6) :波斯王塞魯士是祂所「膏」的,為要使祂的百姓從被擄中歸回 (賽45:1-4,參照44:28) 。

祂所做的總是與祂的性格協調一致 (提後2:13)。整本聖經,不論新舊約,都描寫祂是位既慈愛也會發怒的神 (約3:16, 36; 弗2:3-4)。

這位神將祂自己表達出來的主要方法,便是「恩典」,祂是「賜諸般恩典的神」(彼前5:10)。恩典是愛,一種特別的愛。這種愛包含謙卑、犧牲和服事;對殘暴者仁慈、對不配和不知感恩者寬大為懷。恩典是白白地給無功者的厚愛,愛那不可愛的,尋找失喪的,拯救絕望的,將貧寒人從糞堆中提拔出來,使他與王子同坐 (詩113:7-8)。

二、救贖

救贖原本不是神學名詞,而是商業用語。每當有人或物被贖回,事實上就是指這個人或物從隔離或捆綁的狀態中被釋放。

這是神向祂百姓施恩的第一步,他們失落了,與神隔離,受奴役,被擄,遠離家國,流落他鄉;而神又將他們從捆綁中釋放出來,並使他們歸回本地。第一次祂從迦勒底的吾珥呼召亞伯拉罕從罪的捆綁中呼召出來;第二次,神將以色列人從埃及的捆綁中拯救出來;最後一次,將被擄的以色列人從巴比倫的束縛下帶回。每一次祂都有呼召、有行動、有拯救,並將他們帶回應許之地。這是舊約歷史對耶穌偉大的救贖工作提供的背景,人遠離神就遭到捆綁,抗拒創造之主的權威,不愛顧鄰舍的利益,我們就與神隔絕了。我們的悖逆只配得死亡。在這種絕望之下,耶穌來了,祂降生的時候以人的形像出現。祂死的時候承擔了人的罪 (約1:14; 林後5:21; 加3:13)。舊約的逾越節乃是預表基督的死 (約13:1, 18:28; 林前5:7; 彼前1:2, 18-19)。神又使祂從死裡復活,證明祂為罪所獻的祭並沒有白費。祂已經完成了救贖之功,「坐在神的右邊」,祂已經為我們贏得「永遠的贖罪」 (來9:12)。

三、收養

基督的寶血將我們贖回,是為了「歸於神」 (啟5:9) 。但救恩積極的這一面,乃在強調「神收養我們成為他的兒女」。

及至時候滿足,神就差遣他的兒子,為女子所生,且生在律法以下,要把律法以下的人贖出來,叫我們得著兒子的名分。你們既為兒子,神就差他兒子的靈進入你們(原文作我們)的心,呼叫:「阿爸!父!」可見,從此以後,你不是奴僕,乃是兒子了;既是兒子,就靠著神為後嗣。(加4:4-7)

人從奴役的情況中被贖回,成為神的兒女,這是相信基督的人所擁有的雙重榮耀特權 (出20:2, 出19:4-6)。神贖回的子民藉著這約,都成為祂的產業,祂的寶貝。這個約在聖經中也常比喻為婚姻之約 (耶2:2, 31:12, 弗5:25, 林後11:2-3) 。新約中更常用父和祂的家來表達神和祂子民的關係 (出4:22)。聖靈親自住在我們心裡,是基督時代特別的祝福 (耶31:33, 加4:6) 。因此,神兒女的生活可稱為「在靈裡的生活」。這是一種在聖靈的引導下,藉祂的能力而過的生活。聖靈與我們的心同證我們是神的兒女。 (弗1:17, 林後3:18, 加5:16-23) 。神的兒女一起組成祂的家,就是教會,這是舊約時代神子嗣的直接延續。

這種基督徒之間的團契之愛,超越所有種族和社會階級的障礙。很難想像猶太人與外邦人之間「隔斷的牆」有多堅固,但基督拆毀了它 (弗2:19) 。

基督呼召祂的百姓「聖潔」或「分別出來」,然而,這並不能成為與世隔絕、獨善其身的藉口。相反地,基督「從世界中揀選了」一群人,又差遣他們「進入世界」作祂的代表,為他人獻上自己,謙卑地服事令做並作見證 (約15:19, 17:15-19)。

基督警告門徒,因門徒與世界不同,世界必然恨他們 (約15:18-25, 17:14, 彼前2:18-23) 。但是,受苦將帶來榮耀,對基督是如此,對跟隨基督的人也是如此。彼得要我們在為主受苦時喜樂,因為盼望未來即將顯現的榮耀而喜樂 (彼前4:13, 5:1, 10)。

 

四、榮耀

新約中充滿了基督徒的盼望,保羅稱之為「榮耀的盼望」 (羅5:2) 。因為:

(一) 基督再來 (太24:27)

(二) 復活 (腓3:21, 林前15:35-57)

(三) 審判 (約5:19-29; 太16:27; 約5:28-29; 羅2:6; 啟20:11-15)

(四) 新的宇宙 (彼後3:13; 啟21:1, 啟21:5; 弗1:10; 徒3:21)

基督徒更應當感謝神的是祂寶座的同在,這成為一切的中心,統管一切 。

我聽見好像群眾的聲音,眾水的聲音,大雷的聲音,說:哈利路亞!因為主我們的神、全能者作王了。(啟19:6)

第六課 聖經的權威

第六課 聖經的權威

「聖靈對眾教會所說的話,凡有耳的,就應當」 (啟2、3章) ,聽豈不就是邀請人來聽聖經嗎?透過聖經、藉著聖經,基督今日仍向教會說話。

一、三個定義

它們分別是「啟示」、「靈感」、和「權威」。

「啟示」,表明神主動將自己顯示出來。

「靈感」,指神啟示祂自己的方法。部分是藉著大自然,主要是藉著基督,但也藉著祂對一些人「說話」。「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 (提後3:16) ,「聖靈所指教的言語」 (林前2:13)。

「權威」,是聖經所具有的力量,因為聖經是神的啟示,藉神的靈感寫成。聖經的話既是從神來的,對人就具有權柄。 (路5:4-5)

二、三個否定

(一) 「靈感」的過程不是機械式的,不論神用什麼方法向人說話,絕不會抹煞人原有的性格。

(二) 其次否定的是,雖然聖經的確是神的話,卻不可斷章取義,若一般的說法,聖經每個字都可以按照字面的意思去解釋。神對約伯的安慰者說:「你們議論我不正確。」因此,我不可能從約伯記中隨便取出一節,便說「這是神的話」(伯42:3, 7)。

(三) 除了聖經作者親手寫下來的,最早的希伯來文或希臘文聖經,可以視為「神話語的記載」,其餘任何譯本,都不具備特別的靈感或權威。

三、聖經權威的辯證

(一) 教會的教導:歷代基督教會總是竭力保持,並且維護聖經的神聖本源;第一世紀基督徒的見證。

(二) 作者的宣稱:聖經作者自己的宣告,這點給人的印象更為深刻,「耶和華的話臨到我說」。

為此,我們也不住的感謝神,因你們聽見我們所傳神的道就領受了;不以為是人的道,乃以為是神的道。這道實在是神的,並且運行在你們信主的人心中。 (帖前2:13)

(三) 讀者的感受:聖經奇妙的統一性和連貫性,聖經對人的生活具有重大的影響力。

(四) 耶穌基督自己所說的話。.

四、基督對舊約的看法

(一) 耶穌自己身體力行,遵從舊約 (太4:10)。

(二) 耶穌順服舊約,以完成祂的工作 (可8:31; 太26:54)。

(三) 耶穌在與人辯論時順服舊約的權威 (路10:26; 可7:9, 13, 12:24; 太5:182)。

五、基督為新約做預備

神藉著基督救臢並審判全世界,這啟示應當有權威的記錄者和詮釋者,因此耶穌特別為此事預先準備好 (路6:12-13)。耶穌選了十二個使徒,要成為祂個人的代表,具有祂的權威,奉祂的名說話。

耶穌的使徒有四種特性

(一) 他們是基督親自選召並賦予權威的 (加1:1, 徒22:21, 26:18);

(二) 他們都親眼見過基督,為祂作見證 (可3:14; 約1:1-3, 15:27; 林前15:8-9)

(三) 他們有聖靈特殊的啟示 (約14:25-26, 16:12-13)

(四) 他們有能力行神蹟 (徒1:1-2, 2:43, 5:12; 來2:3-4)

六、使徒權威的確立

使徒的獨特性有兩方面的印證:

(一) 他們自己很清楚這一點 (帖後3:4, 6, 10, 12, 14; 林後13:3; 約參9; 約壹4:6)。

(二) 使徒權威的第二個印證是初代教會的承認。

2 參王教授的約翰福音講義,C:\Users\Chiang\Documents\Amy\Amy- 王守仁牧師講座\約翰福音\jwJohn1611 on 1/14/2017,1-5。

第四世紀,新約正典的檢驗方法便是:這些書卷是否出自使徒之手?若不是,那麼這卷書是否出於跟隨過使徒,帶有其權威的信徒之手。教會並沒有「賜權威」給那些公認的正典著作,只是「承認其原有的權威」。

七、結論

基督承認舊約的權威,祂也為新約做預備,賜權威給祂的使徒,讓他們奉祂的名教導。

遵從聖經的權威是應當的,也是合理的。接受聖經的權威,是基督徒應做的事;但是我們如何面對一些問題呢?接受聖經是源自於神的,並不是假裝沒有問題存在。儘管有問題存在,我們還是應當持守信心,問題不能推翻我們的信心。以嚴謹的治學良知去面對這些問題 3。

權威問題最終的焦點是基督的主權 (約13:13)。我們尊崇聖經的權威,乃是因為我們尊崇基督的權威。

第七課 聖經的解釋

第七課 聖經的解釋

神的話是無誤的,因為祂所說的是真的。但是無論在過去如果將來,都沒有任何一位基督徒是神話語無誤的解釋者,無論是個人、團體,或教會。然而,神已經賜下三位導師教導我們,並以三個原則指引我們。

三個導師

一、聖靈的光照

若聖經作者隨著聖靈的感動 (彼後1:21) ,那麼也惟有聖靈能解釋他所要他們說的話。聖靈將神的真理傳達給人,似乎有兩個步驟。第一步為客觀的,是「啟示」的階段,聖靈將聖經的真理顯明出來。第二部為主觀的,可稱為「光照」的階段,聖靈照明我們的心智,使我們了解聖經所包含的真理。這兩個過程缺一不可,沒有啟示,就沒有真理可以領悟,沒有光照就沒有領悟的能力。

聖靈會光照什麼樣的人?

第一、聖靈光照重生的人 (約3:3; 林前2:14)。

第二、聖靈光照謙卑的人 (太11:25-26; 詩119:18; 弗1:17-19; 參照3:14-19; 腓1:9-11; 西1:9-14)。

第三、聖靈光照順服的人 (提後3:1)。 我們反應的程度決定領悟的程度,是否願意聆聽而順服 (約7:17, 14:21; 提前1:19)。

第四、聖靈光照能與人分享的人 (可4:24)。

二、自己的理性

在學習屬神之事的過程中,我們不全然站在被動的地位,而也要負起運用自己理性的責任。聖經非常強調基督徒憑良知運用理性,當然,這不是為了批判神的話,而是要順服、要推敲、要了解,並運用於當前的情況中。

耶穌斥責祂的門徒不明白 (詩32:9; 可8:17-21; 路12:57);保羅常以懷疑地問「你們豈不知道...」 (林前3:16, 5:6, 6:2-3, 9, 15-16, 19)、「我不願意你們不明白」 (林前10:1, 12:1);保羅常要求讀者運用理性 (林前2:14-16, 10:15, 11:13; 羅14:5);其他的聖經作者也有類似的勸勉 (來5:14; 約壹4:1; 但10:12; 提後2:7)。

能在認識神的事上有長進的人,必須在真理的靈面前虛心受教,也必須獻上自己,研讀聖經,終生不倦。

 

三、教會的教導

神也藉著其他人間接地教導我們,正如祂直接開啟我們的心一樣,我們不只是個人,還要「和眾聖徒」一同得著能力,「以明白基督的愛是何等長、闊、高、深,並知道這愛是過於人所能測度的 (弗3:18-19) 。承認這個真理,將使我們更尊重「傳統」。經過幾個世紀的教會歷史,真理的靈逐漸使教會能夠抓住、澄清並形成聖經偉大的教義。「牧師與教師」是升天的基督現在仍賜給教會的恩賜 (弗4:11-12) ,我們也應該願意彼此傾聽、互相學習 (西3:16)。按理論說,我們仍可說是「蒙神的教訓」 (賽54:13; 約6:45; 帖前4:9)。我們自己也要「天天考查聖經」,看他們所說的是否真實 (徒17:11)。若小心謹慎、以誠實的態度看聖經,並運用純正的解經原則,你會發現聖經要管理你、指引你。

三個原則:純正的解經原則是什麼呢?

一、自然性

基督徒的基本信仰之一便是:「神就是光,在祂毫無黑暗。」(約壹1:5) 也就是說,「神啟示祂自己」的本質,神所啟示的信息是可理解的,不是一團黑暗奧秘的謎語。神說話並記錄下來的惟一目的,是因為祂要與一般人來往,拯救他們。

當對於聖經裡的非基要真理的一些有意見分歧 4,我們應當如何?應當夠謙卑,在純正的解經原則下親自再檢查之後,彼此若仍然不同意,就必須視這類引起爭論的疑點為次要的問題,以基督徒的愛與容忍互相尊重。

讀經文的字句時,必須先找出其中最明顯、最直接、最自然的意義。我們尤其應當自問:作者或講話的人原意為何?

二、原意性

我們必須尋求聖經「原來」的意思,這是歷史的原則。歷史的原則包括:當時的情境、文體、語言和文化背景 5。

當時情境的重建,須要文法和歷史批判等的正當功用;文體的形式來決定我們如何解釋所讀的聖經;至於言語,因為人類所有的言語都是活的,會改變的 6。此外,特定的文化背景應該考量 (約13:12-17; 羅16:16; 林後13:12; 帖前5:26; 彼前5:14),用現代的「彼此握手」來順服使徒「親嘴問安」的命令。又一例:「女人蒙頭」(林前11:5-15),保羅真正寫的是,她頭上應該戴著「服權柄的記號」,而丈夫他要負起體貼照顧的責任。一條正確的解釋之路,乃是結合歷史與當代,尋找過去與現代的關聯,意義與信息必須結合。

4 例如:嬰兒洗禮、受浸方式、教會組織、神蹟發生頻率、千禧年的解釋是宇面或寓意…等等。

5 參賴著十步釋經法。

6 例如:古希臘文 - 「不守規矩」;埃及發現當時代的蒲草卷日用希臘文與新約聖經大致相同,解為「懶惰」(帖前4:11, 5:14; 帖後3:6-12)。

 

三、整體性

我們要尋求聖經的整體性,這是協調的原則。整本聖經源於一個心智。它是神的話,表達神的心意,因此具有統一性,祂所說的並不互相抵觸。約翰.諾克斯 7 (John Knox) 與蘇格蘭瑪利皇后曾有一段辯論 8。

他說:「相信神神,祂藉著祂的道說得很清楚:這道將教導妳,妳不必相信這一位或是那一位。神的道本身已很清楚,若有一處不夠清楚,聖靈,就是那位絕不與自己抵觸的神本身,會在其他地方解釋得更清楚。」

我們應當學習視聖經為統一的整體,以全本聖經的連貫思想來讀每段經文,以經解經。創世記第三章含有象徵成分,創世紀是敘事文學,啟示錄是啟示文學,這樣一來不是把兩種文學體裁混淆了嗎?但是動物學無法鑒定那條蛇的類屬,植物學也無法辨別這些樹是什麼樹?當我們困惑於這些問題時,由其他書卷中尋找線索,會幫助我們理解。又如「神的手指」(出31:18; 但5:5, 24-28; 詩8:3;出8:19; 路11:20) 是聖經象徵性的說法,表明神都直接參與。

神以漸進的方式啟示祂自己,聖經要以協調的原則,以及漸進啟示的原則來看。漸進並非由錯誤到真理,而是從真理進入更多的真理。

我們要探求聖經自然的意思,因為相信神定意要使祂的啟示清楚易懂,能為一般人所接受。我們要探求聖經原來的意思,因為相信神向那些最初聽見的人說話。以後的世代要接受神的話,只能由經文原意和歷史背景中來了解。我們的理解可能會比當時親自聽見的人更全面 (譬如有關基督的預言) ;但在本質上不能不同。我們也要探求聖經整體的意思,因為相信神是自我一致的,祂的啟示也是自我一致的。

第八課 聖經的運用

第八課 聖經的運用

基督教的基本信仰,是確信我們的神是活的、會說話的神,祂在特定的歷史及地理範圍內說過特定的信息,藉著人的手記載下來,保存於聖經中。而且,神仍然藉著祂所說過的話向我們說話。聖經的話是我們腳前的「燈」,路上的「光」 (詩119:105; 彼後1:19) 。在複雜的現代生活中,神的話是我們的導師,賜給單純的人智慧和悟性 (詩119:24, 19:7) 。

對神的話,只有兩種可能的態度,接受或拒絕。接受聖經的人,會愛慕它 (賽66:2, 5; 拉9:4; 詩95:7) 。抗拒聖經的人,則是閉著眼睛,「聽而不聞」,「硬著頸項」,「隨自己頑梗的惡心作事」 (如:耶17:23, 18:12, 19:15) 。耶穌警告他同時代的人,要對祂的教導有所反應 (約12:47-48, 太7:24-27)。

聽是需要時間,我們必須設法從繁忙的生活中抽出時間,反覆思想聖經中的話,直到它沉入心中,管理我們的思想和行為。每天的「靈修」與讀經禱告,最好是清晨所做的第一件事,和晚上就寢前的最後一件事;當然這是極有價值的傳統,經過時代的考驗,過去有許多基督徒因此受益。

我們聽神的話,不是單靠個人或與家人一起的讀經,也應該透過小組查經以及教會主日的講道來認識神,了解聖經。應當鼓勵牧師多講解聖經,到教會參加聚會時,則應當存著領受的心、渴慕的態度,最好也帶著自己的聖經,饑渴地聆聽神藉著查經、講台對他們說話。

「行」真理是行聖經所說的,以行動來詮釋其信息。

「行道者」五方面的生活

一、崇拜:崇拜是我們對神真理的回應,所以應由神的話語帶領我們崇拜神。我們越認識祂,就越發現祂是配得敬拜的。(詩148:13; 尼8:8; 提前4:13)。

二、悔改

行道者第二個標幟是悔改。神的話不僅告訴我們「祂」如何,也告訴我們「我們」如何,光照我們的罪,呼召我們承認並離契罪。 (耶7:3; 賽1:16-17)

三、信心

行道者第三個標幟是信心。信心是基督徒生活最不可或缺的,因為「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悅」 (來6:12)。我們信靠神,因為知道聖經告訴我們祂是可信的,「可見信道是從聽道來的,聽道是從基督的話來的。」 (羅10:17)。我們必須利用時間、認真地聽,以至於信,如此就會知道「聖經所生的安慰」是什麼意思 (羅15:4)。

四、順服

順服是使我們成為行道者,而不單單聽道的第四個方法 (約14:15, 21, 23-24; 帖前4:1)。基督徒要「按聖經而生活」 (林前4:6, 來6:12)。神的旨意包括個人的義行與社會的公義。

五、見證

行道者第五個標幟是見證,真理不能被封閉或壟斷,一旦我們心靈的眼睛開啟,接受了真理,就了解自己有義務要把真理傳揚出去。我們是「神奧秘事的管家」 (林前4:1), 基督徒的見證是為基督作見證。

六、結論

聖經在基督徒的生活中佔有主要的地位。神的啟示主導崇拜,神的警告帶來悔改,神的應許堅定信心,神的命令導致順服,神的真理引導人作見證。

認識聖經是絕對必要的,耶穌引用申命記的一段經文,為此作了定論:

「經上記著說: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神口裡所出的一切話。」(太4:4, 引自申8:3)

神的話對我們靈命的重要性,正如食物對身體很重要一樣;靈命和健康兩者缺一不可。藉著聖經,神將屬靈的生命根植在我們心裡 (雅1:21;彼前1:23-25) ,祂也用聖經的話教導、改變、餵養、鼓勵、剛強我們。惟獨藉著祂的話,屬神的人才能長大成熟,「預備行各樣的善事」 (提後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