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神在历史上与个人身上的作为

如果神是活神,那么我们就应该能从历史与一些个人的身上看出他的作为。事实上也是如此,

藉着预言的应验与个人生命的改变, 我们看到历世历代以来,神的手未曾离开过这个世界。

第十一章 历史上所应验的预言

第十一章 历史上所应验的预言


本章所要讨论的是地理和历史上已经应验的预言,目的是在说明,在人类历史上,因为神大能的作为,被已经成就了的许多看来原不可能完成的事。


即使是一个喜爱探求知识的人,他也很少会有机会探讨到这个引人入胜的问题。那些传达上帝话语的先知们都有上帝清楚的带领,预言可以说是一种最能具体证明上帝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方法,同时它也更证实了圣经是上帝所默示的真理。


本章将所讨论的预言分为十二部分,每一部分只涉及一个特定的预言主题(如某一镇、城或国家等)。


但在我开始讨论之前,我们必须先谈一谈有关预言的一些基本概念。


下列的大纲可以帮助你更清楚地了解本章的内容:

1A 引言


1B 预言的定义


2B 真伪先知的考验


3B 一般对预言所持的异议

4B 应验之预言的详讨


2A 预言


⒈推罗


⒉西顿


⒊撤玛利亚


⒋迦萨──亚实基伦


⒌摩押──亚扪


⒍西拉──以东


⒎底比斯与孟裴斯


⒏尼尼微


⒐巴比伦


⒑哥拉汛──伯赛大──迦百农


⒒耶路撒冷的扩张


⒓巴勒斯坦


3A 预言应验的可能性


1A.引言


1B.预言的定义


1C.圣经以外的定义


大英百科全书对“预言”二字如此解释说:“从旧约圣经以赛亚书中论到有关犹太人预言的文字看来,所谓‘预言’乃是一种话语或信息,由神所拣选的使者向人传讲出来。预言的内容,或是警告或是应许,全凭听者的反应来决定(参阅以赛亚书一章18_20节);它也可能是一种‘预兆’,说到将要发生的事(参阅以赛亚书七章14节)。因为所有要发生的事,最后目的都是为要成就神的旨意。”13/Xii,656,657


大英百科全书又记载说:“以赛亚说到许多有关巴比伦假神的事与耶和华真神间的比较,并预先言明耶和华的作为(参阅十二章21-24节;四十八章3节)。预言的目的为要传扬上帝的作为,却不在说明人最终的结局如何。”131Xii,656,657


2C.圣经对预言的定义


“先知”乃是指一个得上帝默示的人,他要将上帝的旨意和将来要发生的事告诉人。48/890


1996年慕迪出版社所发行的《翁格氏圣经字典》(Unger's Bible Dictionary by Merrill F.Unger,Moody Press,1966),对先知一词有如下的解释:“他们除了宣告神的旨意与神的审判、守卫神的真理和公义,并且致力于在宗教仪式之外的现实生活中表现见证自己的信仰之外,他们的预言也彰显出上帝的旨意与以色列国有极密切的关系。”(参阅弥迦书五章4节;七章20节;以赛亚书六十章3节;六十五章25节)。48/891


根据依略特(Charles Elliot)所著《旧约的预言》(Old Testa ment Prophecy),先知的作用除了宣告将来的事外,更为表明上帝存在的真象,和他如何按自己的旨意行事。简言之,先知的目的就是“要将上帝显明给人看,同时藉此显出上帝的旨意与作为。”48/892


所有圣经作者,包括先知们在内,都有他们独特的写作风格,正象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个性和说话方式一样。然而我们仍能从他们的作品中看出他们与世俗的作家们有何不同。不错,这些先知们有他们自己独特的个性,但因为有圣灵掌管他们的写作过程,因此他们个人的感觉与所处时代的局限观不能真正影响自己所写的圣经作品。48/893


许多人以为先知只是传讲预言而已,不错,预言的确是占了先知所传信息的大部分,但是一个伟大的先知除了传讲预言之外。他也极积地从事改革社会及政治风气的工作。此外,他还要不断地传讲上帝的公义和属灵复兴的信息,以及预言上帝的审判和赏赐。先知常以属灵的态度传讲上帝的话,为要反映出上帝的旨意,催使人顺服归向上帝。48/893

在先知所传讲的信息当中,其中有关预言的部份,并不是为了激发人民的感情(虽然有时是如此,参阅申命记十八章22节)。他们所宣告的预言多半与当时的环境有关。每当他们宣告审判与毁灭时,总有另一章圣经解释为什么他会传出这种毁灭的信息。48/863


人类第一个预言可以追溯到亚当和夏娃的时代。创世记第三章15及16节中预言并应许了神救赎的计划,从那里一直到启示录,我们都可以看到上帝的话藉先知传出来。早期的先知有以诺、亚伯拉罕和摩西。(参阅民数记十二章6-8节;申命记十八章18节;约翰福音六章14节及七章40节)。48/893


撒母耳记上九章9节和撒母记下廿四章11节也说到预言是“出自上帝的。”48/8983


圣经很清楚地告诉我们,预言是象征上帝大能和荣耀的一种方式,同时藉此表明他的话具有超然的特性。预言不仅能彰显上帝的大能,它同时也说出上帝如何垂听人的祷告和祈求。上帝既然能把将来的事显给我们看,这原是人绝对无法做到的事,我们就知道早在事情未发生之前,上帝已看清未来,他能参透万事。今天我们基督徒也应该确信,没有一件事的发生不是父神预先看明的。48/894


2B.真伪先知的考验


在道格拉斯(J.D.Douglas)所编的《最新圣经字典》(New Bible Dictionary,Vm.B.Eerdmans Publishing Co.,1962)中,有一章《预言与先知》是由英国布里斯托镇克利夫顿神学院(Clifton Theological College,Bristol,England )副院长莫提尔教授(J.A.Motyer)撰写的,其中提到辩认真伪先知的问题。


圣经里记载了许多分辨真假先知的故事(参阅列王纪上十三章18-22节;列王纪上二十二章;耶利米书二十八章。)辩认真假先知的方法非常重要,也非常实际,绝不单是在理论上斤斤计较而已。我们有许多用来辨别先知真伪的方法。


有一种分辨假先知的方法,莫提尔教授称之为“先知的错迷症”,(Prophetic ecstasy)这种精神恍惚的状态没有人知道何时会发生,但它往往是在某种特殊的情况下发生,特别是会被某种特殊的音乐引起。当这种不寻常且又可疑的情形发生时,受惑之人往往会失去他的自我意识,甚至失去任何痛苦或怕痛的感觉。这种现象在迦南地区十分普遍,特别是在拜巴力假神的百姓当中。当然这种现象并不是唯一能用来分辨真假先知的根据。因为这种现象在真先知身上也曾发生过,象以赛亚(在圣殿中的经历)以及以西结(几乎终其一生)都有这种类似的情况发生在他们身上。40/1041


另一个分辨真伪先知的方法是根据他们的身份来决定。假先知通常是国王手下领薪俸的官员,他们只预言“王所喜欢听的事”。不过这一点也不是检验的绝对凭据,因为象撒母耳,拿单(是但以理蝗属下),甚至阿摩司,多多少少都被视为是以先知为专门职业的人。这些领薪俸的先知们,多半喜欢组成小团体,很象上述带有昏迷症的先知们一样。(参阅但以理书二章2节)40/1041


旧约圣经中有三处经文论到考验真伪先知的方法,很值得我们注意。(申命记十三章及十八章;耶利米书二十三章;以西结书十二章21节至十四章11节)。申命记十八章说到凡是不能应验的,都不是真预言。但我们也应记住,这只是消极的准则,因为有些预言即使是应验了,那仍然不一定是从神来的。一个假先知所说的预言,若是果真应验了,也可能是神对他百姓的一种考验。申命记十三章斩钉截铁地说,如果一个先知利用别神诱使百姓转离真神(2节),那么他显然就不是服侍真神耶和华的先知。上帝藉摩西开始,设立了这样一个分辨真伪的先知的标准,连以后的先知也都遵守。如果一个先知说了预言,后来也果然应验了,但却违背当初从摩西以来上帝所设立的这个准则,那么他还是假先知。40/1041,10142


耶利米书二十三章是旧约圣经中第二段论到假先知的经文。这里更进一步地详述申命记十三章的话,称假先知是作恶的(二十三章10-14节),且宽容一切作恶的人(17节)。他传讲平安,但不是从上帝来的平安,而是人造的平安。只有真先知传悔改认罪的信息(29节),并且呼吁百姓离开恶道归向真神(22节)。40/1042


我们应当常常记住为什么先知总是说严肃的话,这点非常重要。自古以来先知就常引起许多非难,人常有个错误的观念。以为先知只传审判的信息,其实这并不能一概而论。先知之所以不是一开始就传平安的信息,主要是因为上帝的平安只有在人肯持守圣洁、公义、悔改并归向上帝之后才能得着。摩西早已规定,凡先知所传讲的信息就是上帝的律法。耶利米告诉我们,假先知喜欢借主的名,他们奉主的名,擅用自己的权柄,来抬高自己(30-32节)。相反的真先知受上帝的管理,奉他的名,用他的权柄说话(耶利米书二十三章18,21,22,28,及32节)。40/1042


第三段有关分辨真伪先知的经文是在以西结书十二章21节至十四章11节。这段经文与耶利米书中的记载十分相似,这里很清楚地说到,假先知走自己的路,喋喋不休地传他自己的预言(十三章2、3节),结果他们用虚假的保证,把百姓带到谬误里去(十三章4至7节)。他们所传的是虚假的平安,脆弱的乐观主义(十三章10至16节),唯独不传属灵和公义的圣洁(十三章22节)。只有真先知的话能深入人心,促使百姓对其自身进行反省(十四章4至5节),为他们知道这是上帝对他们的要求(十四章7至8节)。在这里我们又一次看见真先知乃是合乎摩西所定之准则的先知。他的话语并不温和,而是带着上帝的胆量,再三以全新独特的口吻传讲上帝永不改变的真理。40/1042


3B.一般对预言所持的异议──补填日期之说


1C.预言的日期


说到预言的日期,许多人都用“补填日期”的说法来否认预言的真确性。换句话说,这些批评家认为,是有人在预言应验之后才补上预言的日期的。可惜这样的攻击并不能立得住脚,因为先知在传说预言时,所用的动词时态十分明显,他们能预言将要发生的事,这些事也都如神迹般的一一应验了。

“翁格氏圣经字典”(Unger's Bible Dictionary,Moody Press,1966年)曾把各个先知任职的年代或各卷预言的日期分别安排如下:



以西结


公元前592年─570年


以赛亚


公元前783年─738年 第一次写

 

公元前735年─719年 第二次写

 

公元前719年─704年 第三次写


耶利米


公元前626年─586年后


阿摩司


公元前第八世纪的前25年至50年间


何西阿


公元前748年─690年


 


约在公元前738年─690年


俄巴底亚


公元前300元以前


 鸿


公元前661年后─612年前


西番雅


公元前640─1621年之间


利未记


公元前1520─1400年


 


公元前300年以前


但以理


公元前605年─538年


 


公元后50年


这些日期有些可能并不完全准确,因为翁格(Merrill F.Unger)按照先知所写预言的内容来决定各卷书的日期,但有些先知并没有很清楚地指出他写某卷书的确实日期,象约珥书和俄巴底亚书这两卷书的作者就未提供任何日期可供我们参考。


大约在公元前280年左右,所有旧约的先知书都被译成希腊文,纳入希腊的“七十士译本”(Septuagint)之内。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所有的先知书(包托约珥书和俄巴底亚书在内)必然都是在这段时间之前写成的。


2C.以西结书的日期


本书许多地方引用了以西结书,所以现在让我们简要地谈谈这卷在公元前570年所写成的经文。首先我们来看看“大英百科全书”怎么说:


“许多人对以西结书写作的日期和全书的一贯性各持不同的看法。按该书的内容而定,以西结作先知的时间约在公元前592年到570年间。但一位名叫詹姆·史密斯(James Smith)的学者,却把以西结放在公元前第七世纪,也就是玛拿西作王时期。另一位学者麦西尔(N.Messel)则把这卷书的日期订在尼希米记以后,约在公元前400年左右。不过大多数的人都能接受一般圣经学者对以西结所定的年代。”13/9.16


以西结书有两卷残本是在昆兰一号山洞|(Qumran Cave I)的“死海书卷”里发现的;另外还有两卷手抄本的以西结书片断则是在昆兰四号山洞里发掘出来的。13/9.16


以西结书中常用到重复的字和词句,由此特别容易看出这卷书在文学上的连贯性,例如“他们就知道我是耶和华”(这话出现有五十多次),“主耶和华说,我指着我的永生起誓。”(十三次),“我的安息日”(十二次),“列国”(廿四次),“偶像”(约四十次),“谨守遵行我的一切律例”(十一次)等。13/9.17

弗利(Joseph Free)在其所著《考古学与圣经历史》(Archaelolgy and Bible History;Scripture Press,1972)一书中说:“当我第一次选读圣经批判的课程时……有人告诉我以西结书将不包括在这门课程之内,因为许多人都已接受这卷书的可靠性。只是最近几年来,该书又遭受不少的抨击,但亚布莱特教授(W.F.Albright)却指出这种批评一点也不公平,他认为只有回到原先保守的态度接纳此书才是最合理的。”15/226


弗利又说:“耶鲁大学教授陶瑞(C.C.Torrey)对以西结书的正确性有所怀疑,主要是基于书中并未注明确实年月,却用‘约雅斤王被拘’的日期,看来似乎颇不寻常。但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这种注明日期的方法恰恰成了一种‘不易推翻的证据’,更直接考证了以西结书的真确性。考古学家曾发现三个广口瓶,其把写上刻有‘约雅斤的家宰以利雅敬’的印记。由此看来,很可能当约雅斤王被掳时,以利雅敬仍管理皇家的财产。显然当时犹大的百姓仍公认约雅斤是他们的王。后来西底家作王,只不过是替被掳的侄儿摄政而已。由此看来,以西结用约雅斤被掳的年月作为该书日期与当时犹太人的态度正可谓不谋而合了。”15/226


弗利的结论十分值得注意,他说:“以西结书这种定日期的方式虽不寻常,但却不证明该书缺少准确性。相反的,我们从考古学的证据中,更明显地看出他的可靠性来。”15/227

杨以德(Edward J.Young),一位很受人尊敬的学者,在他“旧约圣经总论”(Introduction of the Old Testament;Wm.B.Eerdmans Publishing Co.,1956)中说到他对以西结书的看法:“以西结书遭遇许多消极的批评,且各人观点均有不同。解决这卷书最好的方法,还是根据传统的观念,相信是以西结自己写成了这卷书。”53/237


杨以德也提到罗列(H.H.Rowley)和德来维(S.R.Driver)的看法,他说:“1953年,罗列在其所著之《以西结书今日之研究》(The Book of Ezekiel in Modern Study)一书中为以西结书中的一贯性辩护。他以非常肯定的态度,指出‘任何想把先知生存的年月或该书的匿名作者挪至约雅斤被据以后时期的作法,都是很难叫人信服的。’罗利的著作对近代有心研究以西结书批判学的人来说,是最好的一本入门书。”53/237


扬以德又说:“德来维在他所著的‘旧约文学概论’(Intuoduction to the Literature of Old Testament)中也说到,很少人会对以西结书的作者有所疑问,这卷书从头到尾毫无疑问全是出于一个人的手笔。的确,我们说以西结是这卷书的作者理由非常充足。以西结书是一本传记体裁的书,全书均用第一人称单数写成,因此给人很深的印象,能肯定这绝对是一个人的作品。此外书中许多预言都注有日期与地点,全书的主题和结构形式亦联贯相似,更清楚证明此书出于一人之手。甚至最新的圣经注释书中,也一致同意至少以西结是这卷书最主要的作者。53/234


3C.特定的地区的预言


董彼得(Peter Stoner)在《科学讲座》(Science Speake,Moody Press,1963)一书里曾评论推罗、撒玛利亚、迦萨一亚实基论、耶路撒冷的扩张、巴勒斯坦、摩押亚扪、西拉一以东和巴比伦等地的预言,说:


“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的预言能与我们所研究的相提并论,而且个个言中。从这些预言的写成到他们最后的应验,其时间相隔甚远,因此连最严格的批评家也不能说预言是在事情发生之后才写的。”47/115


董彼得又说:“许多人也许会说圣经中的这些记载根本不是预言,只不过在事情发生以后的历史叙述而已。这又是无稽之谈,因为所有的预言都是记载在旧约圣经里,人人都知道他们是在基督降生之前写成的。其中有一项预言甚至早在基督降生之前已经完全应验了。另有两项预言,在基督降生以前已应验了一小部分,其余部分在基督降生之后才应验。至于其他所有的预言都是在基督降生之后才应验的。即使我们把所有在基督降生之前就已经应验了的预言扣除,其成功率仍是大得惊人,叫人无法致疑。”47/96

哈斯勒(H.Harold Hartzler)是美国印地安纳州歌珊大学的教授(Goshen College,Indiana),也是美国科学盟会(American Scientific Affiliation)的财务秘书。他为董彼得之书作序时如此说:《科学讲座》一书的原稿,经美国科学盟会的会员及该会执行委员会详细研究,大家一致公认其中所提供的科学资料基本上都十分准确、可靠。书中基于比率的数学分析十分有力。董彼得教授在成功率原则的应用上,其准确及灵活的程度令人折服。47/4


兰姆(Bernard Ramm)在《基督徒信仰的确据》(Protestant Christian Evidence,Moody Press,1957)一书中对预言的问题也有如下的分析:


“对预言日期的问题,我们允许批评家们有怀疑的余地,然而预言应验的时间依然较他们所定的时间要早许多。”43/96


4C.批评家们的假设


预言批评家们最大的难处在于他们假设过分武断,他们相信人类是生活在一个封闭的世界里,没有上帝,神迹是不可能的,因此根本没有什么预言可言。结果当他们读到一本有关预言的书时,书中说到预言是在许久以后应验的,他们立刻就以为这些预言都是在事情应验之后才写成的。他们根据自己的假设解释预言应验的原因,并不参考考古学上的证据,也不查考历史的事实。

詹姆·戴维斯(James Davis)是美国路易士安纳州工艺学院(Louisiana Tech.)的学生,他曾为本书收集有关预言部分的资料,在研究方面下过许多工夫。他说:


“过去我常以为这些批评家们的看法是对的,但自从我看到他们的论点再三被考古学和科学证据所推翻后,我就不再相信他们了。现在我才明白,原来怀疑的态度乃是真理最大的敌人。这些批评家们的态度过于偏激,所假设的大前提也过于武断。他们总是执著自己的意见,再三重复强调他们一定是对的。等到考古学家继续研究,挖掘出许多不可否认的事实后,这些批评家们的看法也就觉得格外虚弱无力,失去当年的威风。现在我甚至不认为他们应该拥有怀疑的资格,因为我已经对他们完全失去了信心。”


4B.应验之预言的详细讨论


在本章所讨论的各种预言中,每一部分我都将引用与预言有关的圣经章节,同时再加上与预言应验有关的详细讨论,以便帮助读者进一步了解这些预言所产生的效果。

尤昆哈特(John Urquhart)在《预言之奥妙》(The Wonders of prophecy)一书中简明地说:“一个真想从信仰中寻得能把握得住的事实的人,一定会感激圣经预言的多样性、精确性和独特性。”49/43


尤昆哈特说,预言:


“……包含许多带有预意的图画,它们不单只描写某个人或某个国家中可能发生的某件事而已,它必须能接二连三地借助不断应验的预言,把上帝的能力完全彰显出来。因为如果只有一两件应验了,人们必会以为这只是偶然发生的而已。但如果是接二连三地来到,一个人就很难对这许多证据发生怀疑,否则就显得过于顽固幼稚了。”49/44

享利·莫理斯(Henry Morris)在《圣经与现代科学》(The Bible and Modern Science,Moody Press,1951,rev.1956)中对考古学所不能回答的问题曾有一段很精彩的说明:


“至今考古学所发掘的资料和圣经的记载仍有不能完全吻合的地方,只是其中的差异并不严重,只要我们肯继续下工夫,问题总有解决的一天。值得我们欣慰的是考古学家挖掘出许多与圣经背景有关的证据,而且直到今天其中尚没有一件能证明圣经是错的。”37/95

兰姆(Bernard Ramm)在《基督徒信仰的确据》(Protestant Christian Evidence,oody Press,1957)一书里,对一个基督徒卫道家应如何为信仰争辩,分析得非常精辟。也认为举出已应验的预言为例是最有效的方法:“抵挡基督教的人总要我们停火,少谈预言这个问题,其实我们也只需发一枪就够了。除非他们有办法使我们不相信这一切可能应验的预言,否则他们无论如何反对都是徒劳无益的。”43/88


多年来许多抵挡基督教的人想用各种不同的方法使我们停火,但以下我们就开始讨论我们将发的二十枪──预言问题已如箭在弦,刻不容缓!


1.推罗


1A.引言与经文


圣经中最不寻常的一项预言就是有关古推罗城的。似乎所有维护基督信仰的书都会用到这个例子,过一会儿我们就可以看出理由是非常充分而明确的。

以西结书二十六章:(公元前592年──570年)


3节:“所以主耶和华如此说,推罗阿!我必与你为敌,使许多国民上来攻击你,如同海使波浪涌上来一样。”


4节:“他们必破坏推罗的墙垣,拆毁他的城楼。我也要刮净尘土,使他成为净光的磐石。


7节:“主耶和华如此说,看哪!我必使诸王之王的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率领马匹、车辆、马兵军队和许多人民,从北方来攻击你推罗。”


8节:“他必用刀剑杀尽你城邑的居民,也必造筑垒,举盾牌攻击你。”


12节:“人必以你的财宝为掳物,以你的货财为掠物。破坏你的墙垣,拆毁你华美的房屋。将你的石头、木头、泥土都抛在水中。”


14节:“我必使你成为净光的磐石,作晒网的地方。你不得再被建造,因为这是主耶和华说的。”


21节:“我必叫你令人惊恐,不再存留于世,人虽寻找你,却永远寻不见,这是主耶和华说的。”


2A.预言


1B.尼布甲尼撒王将毁坏推罗城(以西结书廿六:8)


2B.许多国民要上来攻击推罗(以西结书廿六:3)


3B.推罗成为净光的磐石,又像磐石一样平滑(以西结书廿六:4)


4B.渔夫要在推罗城中晒网(以西结书廿六:5)


5B.推罗的尘土要被抛在水中(以西结书廿六:13)


6B.推罗不得再被建造(以西结书廿六:14)


7B.永远寻找不到(以西结书廿六:21)


上述的预言其本身之意义已经十分明显。这些预言在乍看之初好象十分矛盾,但历史却不矛盾,我们只要先读推罗的故事,再拿它与圣经中的预言相比较就可以明白。


3A.预言的应验


基底亚(Nina Jidejian)所著的《历代以来的推罗城》(Tyre Through the Ages,Dar E!_Mashreq Pubilshers,1969)是一本十分通俗的历史资料,在该书中作者如是说:“以西结对推罗的警告正表明推罗城在希伯来先知眼中的重要性,也显出推罗城在商业贸易上是多么兴盛繁荣。”22/1


1B.尼布甲尼撒王


尼布甲尼撒王在以西结书预言三年后,果然前来围攻推罗城。“大英百科全书”记载说:“尼布甲尼撒王二世围攻推罗城达十三年之久(公元前585年──573年),推罗城终于降服,任凭巴比伦统治,并接受其保护。公元前538年,推罗城与腓尼基附近各城才转归波斯所统治。”13/XXii.452


当尼布甲尼撒王终于攻破城门之后,却发现推罗似乎已是一座空城,城中大多数的人早已乘船搬至半哩以外的小岛上,且在那里另修造了一座防御城。原先的推罗城在公元前五七三年完全被毁,但小岛上的推罗城却继续存留了好几百年,始终保持着他强大的势力。


2B.亚历山大大帝


其次推罗所发生的事则与亚历山大大帝有关。

“大英百科全书”记载说:“亚历山大三世在公元前333年与波斯的以苏士战争(Battle of Issus)中击败大流士三世(DariusⅢ即大利乌王),又继而向南进军直抵埃及。同时规劝腓尼基各城自动归降,以便阻止其为波斯航队提供兵力的行为。但是推罗城的居民却拒绝他的要求,于是亚历山大开始围攻推罗。由于没有舰队,他首先推毁陆上的推罗城,然后用土造了一道两百尺长的防波堤,横跨新旧两城中间的海峡,又在防波堤的远端建造了守望台和其他一些军事设施。”(参阅预言5B)Xxii,452


古代作家克提斯(Curtius)曾写道亚历山大如何建造这条跨海的大道:“所有建筑用的木料都是从利巴嫩山下采伐下来的大梁木,所需的石头和土则是从古推罗城运来的。”(参阅预言5B


希腊的历史家亚流安(Arrian)在其所著《亚历山大和印地卡二世历史》(History of Alexander and IndicaⅡ,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4 出版),一书中论到征服推罗城这项伟大的工程是如何完成的。推罗原是一座城,后来却分为大陆性的城市,和海岛上的要塞两部分。尼布甲尼撒王曾攻下陆地上的推罗城,却放过了岛上的要塞。照亚流安的说法,亚历山大则想夺取所有的推罗城。这显然是项艰难的任务,因为岛上的推罗城是被坚固的城墙围绕着,一直延伸到海边。推罗人和亚历山大的敌人,即大流士时的波斯人完全控制了海路,但这位希腊将军却决定建造一条防波堤直通岛上。修建跨海大道的工程起初进行得很顺利,但后来海底越来越深,再加上推罗人的干扰就显得困难重重。从推罗城高耸的城墙上,岛上的居民可以做很多破坏的工作。而且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筑堤的都是工人,并非预备来打仗的,他们只穿工作服,不穿戴盔甲缺乏防御能力。有时推罗人大肆破坏,使工作的进行受到极大的影响。亚流安说,于是希腊的军队就建造了两座守望楼,派兵保护这条防波堤。


推罗人全面性的破坏,有时是很成功的。他们用火船焚燃两座守望台,等希腊军队忙着前去救火时,他们则涌向防波堤大加破坏。推罗人为破坏这条防波堤真可谓是不择手段。亚流安又说到海上交战的情形,亚历山大知道自己需要舰队,因此他逼迫所有被征服的百姓,集中全力造船。亚历山大海军扩建的情形由各城、各区开始;西顿(Sidon)、阿拉德斯(Aradus)、拜布鲁斯(Byblus)(共为亚历山大建造八十艘军舰)、罗得(Rhodes)(十艘)、梭罗(Soli)和马娄斯(Mallos)有三艘、利西亚(Lycia)有十艘、马其顿(Macedon)一大艘、塞浦鲁斯(Cyprus)有一百二十艘。(参阅预言2B


如此优越强大的海军,再加上即将筑成的路桥,征服推罗城只是时间的问题而已,但到底要再花费多少时间呢?亚历山大的敌人,波斯的大流士三世,此时也并非只在一旁袖手观望而已。但是最后这座跨海大道终于还是完成了,推罗城墙终于被毁,希腊军进城大肆扫荡。

梅尔(Philip Myers)写道:“如今这座跨海大道仍还存在,以大石与陆地相结。经过七个月的围攻之后,推罗城终于被攻破。城内八千人被屠杀,三千人被沦落为奴隶。”38/153


推罗人仇恨希腊人并非没有理由,他们试用各种方法击退围城的敌军。贝克(John C.Beck)说:“看到推罗人如此英勇抵抗希腊统治者,以视死如归的精神保卫国家,真令人扼腕悲叹。“4/13


梅尔(Philip Myers)是一位通俗历史学家(但不是神学家),曾说过一段很特别的话,这段话是记载在一本历史教科书上的:


“亚历山大大帝……把这城洗劫成为废墟(公元前332年),此城在最后也被重建了一部分,但却始终不能恢复先前的繁荣。过去一度是商贾云集的大都市,如今大部分却变成净光的磐石(参看预言3B),还有很多渔夫在此晒网。”(参阅预言4B)38/55


贝克(John C.Beck)对这座岛上推罗城的历史,曾作过一个十分恰当而中肯的估价。他说:“推罗的历史并没有因亚历山大大军的扫荡而终止,许多人一再重建此城,也有许多军队不断围攻他的城垒,直到1600年后,它才完全倾覆,永远未被重建过。”4/14


3B.安提哥那(Antionus)(读者注:安提哥那为亚历山大麾下大将,于公元前三○六年──三○一年为马其顿王。)


基底亚(Nina Jidejian)在《历代以来的推罗城》(Tyre Throu ghthe Ages,Dar E1_Mashreq Publishers,1969)一书里写道:“当安提哥那从巴比伦战争中凯旋归来后,他一路轻而易举地夺取了腓尼基各城,只有在面对推罗城时,打的是一场硬仗。自十八年前亚历山大攻下推罗城后,该城重建得十分迅速……被围攻十五个月后,推罗终于被安提哥那攻破。22/80,81


安提哥那于公元前314年攻取推罗城。根据《标准圣经百科全书》(International Standard Bible Encyclopedia,P.2499),埃及王托勒密二世(PtolemyⅡ)则是在公元前285年到247年间为王。


“当埃及王托勒密在红海修建白瑞尼斯(Bwewnice)海港时,他同时修筑了一条通向卡普托斯(Coptos)的公路,沿途设有车站和给水站,重新打开连结尼罗河的普路西亚(Pelusiac)支河和苏伊士河湾的通道。如此一来,推罗城大受影响。过去红海和印度洋间的交通都是经西拉(Petra),穿过以罗士(Eloth),到腓尼基的莱诺哥路拉(Rhinoco lura)再乘推罗的商船才抵地中海。但现在商船都改用新开的运河直达亚历山大城。以前涌向推罗的财富,现在都没入亚历山大城去了。“22/81,82


基底亚提到一位波斯旅行家古纳西(Nasir_i_Khusrau),他曾在公元1047年时到过推罗,并描写城中的情形:“他们把城建造在海中的大磐石上,城中的市镇集会堂只有一百码长,也是城中唯一建造的在土地上的建筑物。其余的建筑则由水中伸展出来,城墙是用削过的石头砌成的,并且用沥青把石头间的缝隙封住,以防海水浸入。我大致估计了一下,市区约有二千二百五十平方尺大小。城内有五、六层楼高的大旅舍,错落有致。城中有许多水泉,市场非常干净,同时该城的财富也是首屈一指的。事实上,推罗城在所有叙利亚的近海诸城当中,一向以财富和优势著名。他们在城门口卖古物,在那里可以看见各色各样的地毯、幔帐、耀人眼目的金灯、银灯。市区本身座落在山丘上,水由山上引下来,顺着修成的水道,把水输送到城里去。39/11,12


4B.回教徒


李史串基(Le Srtrange)在《回教徒统治下的巴勒斯坦》(Pales Tine Under the Moslems,P.345) 一书中特别举出一位到过推罗废墟的人,巴士塔(Ibn Batutah)的话说(1355年):“这个一度显赫一时的城市,如今却终日受海水三面的冲击。古老的城墙和港口的遗迹仍在,只余下一条污朽的铁链,把港口封住。”(参阅预言6B)22/139


普利尼长老(Pliny the Elder)引用基底亚(Nina Jidejian)的话作结论说:“推罗……一向以‘母城’著名,因为从推罗产生了雷普帝斯城(Leptis),尤底加城(Utica),还有与罗马帝国相抗的迦太基城(Carthage)和加底斯城(Cadiz),后来这些‘子城’都从地球上消失了,就连推罗也沉入了海底。”(参阅预言7B)22/5,17,76


5B.目前的情形


通过基底亚的描述,我们可以想象到推罗目前的情形:“推罗在‘西顿的港口今天仍被使用,许多小渔船停泊在这里。仔细观察此城的地基,我们可以看见许多罗马帝国时代的花岗石柱,后来的十字军将这些柱子凝成更坚固的城墙。但这些港口今天只不过是渔船的避风港和渔人晒网的地方。”22/139

“根据先知的预言,推罗终归要变成一个渔晒网的地方。今天地图上的推罗,已非推罗古城,只是沿着海岸在推罗旧址附近重建的新城。这个小渔村的存在,不但不与先知预言相冲突,相反的,它成为先知预言已应验的确据。近百年来,推罗一直是世界贸易和商业中心,它本是海中之霸主,如今却没落得面目全非,再也无法恢复当年的气派,那许多大岩石,一度曾是这首府的地基,如今却成为渔夫们晒鱼的地方,这正应验了先知以西结在2500年以前最后一次的预言。”(参阅预言4B)4/47,48


基底亚在其著作《历代以来的推罗城》里,最后结论说:“推罗的石头甚至远从亚克城(Acre)和贝鲁特都可以发现。但是考古学家们在这方面所收集的证据依然非常丰富,由最近的挖掘出来的古迹中,我们可以看出这座曾盛极一时的腓尼基古城层层相叠的建筑。……(22/xvi)伟大的古推罗城如今已埋藏在瓦砖堆中,地面上唯一存留的,只是一条引水的沟渠,零散的石柱子,和礼拜堂的废墟…… (22/2)向水中望去,我们可以看见一堆堆花岗岩的石柱和星星点点的大石沉在海底。直到今天,推罗城留在水面上的遗迹仍是不多。”22/xvi


4A.所应验之预言的详细讨论


以上就是有关推罗城的故事。现在我们再来详细说说这些已应验的预言。


1B.尼布甲尼撒王的确摧毁了岸上的古推罗城。


2B.许多国家要前来攻击推罗。


我们从贝克短短的描述中,也可看出这件事实来,“海浪不断的冲击岸岩,带有极大的破坏力,我个人认为这就是以西结把各国长期不断侵犯推罗城的行动比喻成海浪的原因。

在了解这一点之后,我们就能进一步理解关于推罗命运的预言(二十六章3-6节)。首先,“他们必破坏推罗的墙垣,拆毁他们的城楼”。(这话在尼布甲尼撒王围攻推罗时果然应验了)其次,“我也要刮净尘土,使他成为净光的磐石”。(这在亚历山大攻取此城时应验)。最后,“他必成为列国的掳物”。(由推罗被亚历山大征服后的历史中可以看出。)“4/11,12


3B.亚历山大建造“跨海大道”进犯岛上的推罗城时,他把岸上古推罗城搜刮得干干净净,只剩下净光的磐石。


4B.根据学者和社会观察家们的报告,证实推罗城如今果然成为渔夫晒网的地方。


5B.亚历山大修筑路海大道时,果然将推罗的尘土抛在水中。


弗利(Joseph Free)在《考古学与圣经历史》(Archaeolgy and Bible Hisstory,Scripture Press,1972)一书中写道:“西结预言中提到推罗的石头,木头及尘土都要被抛入水中(以西结书二十六章12节),这段话在亚历山大大帝的工程师们建造防波堤时果然应验,他们把陆地上的推罗城中所有的石头、木头及泥土都抛入水中。”15/263,264


6B.推罗城不得再被建造。


关于推罗城不得被再建这项预言,韩富乐(Floyd Hamilton)在“基督徒信仰的根基”(The Basis of the Christian Faith)一书中说:“‘你不得再被建造,因为这是主耶和华说的’。(以西结书廿六章14节),历史上许多其他的城市被敌人摧毁后,又被重新建造起来。耶路撒冷就被摧残过好多次,但每次都从虚墟中重建起来,什么原因会使推罗不能再重建呢?因为早在2500年以前,一位被掳到巴比伦去的犹太人,领受了上帝的话,看见将要发生的事,说:‘你不得再被建造!’上帝的话已经这样说过了,因此今天的古推罗城2500年来一直就是块‘净光的磐石;甚至没有人居住过!今天任何人想看推罗的旧址,只能带他上海边看看,但无人能从遗迹和虚墟中找到它当初的所在地。正如上帝所预言的,他早被搜刮得一干二净,不得再被建造了。”17/299


“在古推罗城中瑞斯兰(Reselain)的大水泉仍立在那里,当初全城的淡水全靠这些大水泉供给,如今这些水泉仍不断涌出清新的淡水来,直流到海里。有一位工程师会计算过这些水泉所能供应的水量,每天大约是一千万加仑。如今这里仍是建筑城市最理想的地方,这里所出的淡水足够免费供应一个现代大都市的需要,然而它却永远不得再被建,至今这个预言(6B)已经成立有2500多年了。”47/76,77


7B.这城永远寻找不到


预言7B从头至尾都是贝克(John C.Beck)研究的对象,他说:“‘人难寻找你,却永寻不见,。针对这句话,许多评论家都以为由于这城遭受了摧残和蹂躏,他原有的旧址早已被人遗忘和失落了。其实不然,对这句经文(以西结书二十六章21节)最后的解释应是,寻找的人若想重寻当年推罗的钟鸣鼎食是不可能的事。这城当年既然是沿着整个海边用城墙砌起来的,实在很难叫人相信该城的所在地已完全失落。”4/47


有些人或许仍然不肯相信‘不得再被建造‘这项预言已经实现了,也不相信古推罗城如今只是一个小渔村的事实。但最繁荣的大城变渔村与预言之应验,这些都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只要追溯推罗历史,我们就可以明白。预言说这城要成为晒网的地方,现在果真实现。如果渔夫们拿鱼网在这里晒,那么他们必然住在附近的渔村里,没有一个渔夫会住在十哩之外,每天拿网来此晒的,他们必然是住在晒网地方的附近。

推罗城是1291年时被摧毁的,而且从此永远消灭,没有再被建造过。以前或许有某些建筑在同一旧址上兴起过,但永远不再能恢复当年推罗辉煌的情形。


董彼得(Peter Stoner)在《科学讲座》(Science Speaks,Moody Press,1963)中谈到有关推罗城的七项预言,他所引出的七项预言与我的稍有不同,我们意见虽有不同,但他对推罗城的神迹所下的结论依然十分宝贵,值得我们参考:“如果以西结在他的时代观看推罗城,且凭自己的智慧来说这七项预言,那么根据数学概率的原则,这七项预言实现的可能性只有七千五百万分之一,但事实上有关推罗的每一项微小细节都已一一应验了。”47/80


(译者注:史东乐教授对各项预言应验之概率计算方式如下,我们且以推罗为例,读者可仿此例自行计算他城的概率。


⒈以西结知道尼布甲尼撒王会南下攻取推罗的机会是多少?

⒉因尼布甲尼撒王当时夺下许多城池,而推罗又是个大城,必然会成为他攻取的对象。他可能攻不下推罗,也可能攻取成功,但也可能根本不攻推罗,这样看来,我们暂推算攻取推罗城的概率为1/3


⒊推罗成一片净光的石头。

许多城被推毁后,只是沦为废墟,却少有变成一片光秃的石头的,因此我们设其概率为1/5000


⒋要成为渔夫晒网的地方。

以西结这样预言看来毫无根据,但由于推罗近海,也许1/10的概率是合理的。


⒌城中尘土要被抛入海中。


既要变成光秃的石头,按常识推理,城中的材料用来修建附近的城市似乎较为合理,但把它们抛入海中呢?我们姑且设其概率为1/10


⒍不得再被建造的可能性。


世间所有的城市都有重建的可能,加上推罗地势有利,淡水供应丰富,不再被建的可能性很小,我们算其概率为1/20

⒎不再被人寻见1/5


⒏许多国的联军攻击推罗1/5。故其或然率应为


1/300×1/500×1/10×1/10×1/20×1/5×1/5=1/75,000,000


2.西顿


1A.经文与日期


除了针对推罗外,以西结又说到关于推罗的姊妹城──西顿的预言。

以西结书二十八章(公元前592──570年)


22节:“主耶和华如此说,西顿哪!我与你为敌。我必在你中间得荣耀。


我在你中间施行审判,显为圣的时候,人就知道我是耶和华。”


23节:“我必使瘟疫进入西顿,


使血流在他街上,


被杀的人必在其中仆倒。


四围有刀剑临到他,


人就知道我是耶和华。”


2A.解释与预言


这里有三项预言是我们要研讨的:


1B.预言中未提到西顿的毁灭。


2B.血要流在街上。(以西结书二十八章23节)


3B.四围有刀剑。(以西结书二十八章23节)


戴维斯(George Davis)在《预言的应验证实圣经之可靠》(Ful-filled Prophecies that Prone the Bible)一书中,将推罗与西顿拿来对照,指出其中许多不同的地方。他说:“西顿的预言与推罗的预言有很大的不同。推罗是在事先就说过要被毁坏的,他要变成净光的磐石,并且永不得再建。但神论到西顿时,只说血要流到街上,被杀的必在其中仆倒,四围必有刀剑,但却没有说他会象推罗一样,遭遇毁灭的结局。”10/16,18


数世纪以来,西顿和推罗在政治上一直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这是大家都明白的,一位历史教科书的作者范耐斯梅尔先生(Philip Van Ness Meyers),在其所著《大中学历史通论》(General History for College and High School) ol一书中说道:“从公元前十一世纪到公元前第四世纪,推罗一直控制整个腓尼基地区,西顿丝毫不是他的对手。在这段期间,海上的贸易活动和野心勃勃的推罗商人,使这个小岛变成举世驰名的首府,及地中海的皇后。”38/55


韩富乐(Floyd Hamilton)在《基督徒信仰的根基》(The Basis of the Christian Faith)一书中,也提到第四世纪时所发生的事:“公元前351年,曾经一度作过波斯王属下的西顿人起来背叛,意然成功,因此得以暂时脱离波斯的统治。但最后他们的国王为了保全自己的生命,竟干出卖国的勾当,把西顿出卖给敌人。波斯王将会如何以眼还眼地报复西顿人是可想而知的,于是有四万的西顿居民将自己关在家中,放火焚烧房子,全体一同葬身火海。血的确流到西顿街上。”(参阅预言2B)17/300


戴维斯又说:“其实血洗西顿的例子还不只一次,而是好几次。正如圣经所说,被杀的人在其中仆倒,城四围都有刀剑。”(参阅预言3B)10/19


在《基督徒信仰的根基》(The Basis of the Christian)一书中,韩富乐(Floyd Hamilton)又提到另一次西顿遭毁的例子,但是“它很快地就被重建起来。虽然此城多次被敌人占据,居民惨遭屠杀,建筑物亦被摧毁,但他总能又重新被建起来。今天的西顿约有1万5千居民。血曾一再流遍城中街道,但这城今天仍然存在,正表明预言应验的准确性。”17/300


戴维斯(George Davis)记载说:


“在十字军东征的时代,西顿城屡次被双方所占领。十字军曾夺回它三次,他在回教徒手中也倾覆过三次。:10/18,19


戴维斯又进一步地说:“时至今日灾难仍不离开这城,他始终是德路斯人(Druses注:黎巴嫩和叙利亚境内一回教宗派)和土耳其人争夺的对象,又是引起法国和土耳其之间冲突的地方。1840年,西顿曾被英国、法国和土耳其三国的联合军队猛烈袭击过。”10/19


韩富乐(Floyd Hamilton)在前面曾提到对现在西顿城人口的统计,他的说法和享利·莫理斯(Henry Morris)的说法并无冲突。莫理斯的《圣经与现代科学》(The Bible and Modern Scienec,Moody Press,1956)一书,是在韩富乐的著作发表之后才出版的。莫理斯说:“始终没有先知预言西顿城要遭毁灭的命运,今天此城人口约有两万人。不过从西顿的历史看来,他该是世上最充满血腥味的一部历史。”(参阅预言1B,2B)37/113


3A.结论


戴维斯(George Davis)以十分冷静的语气下结论说:“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在两千五百年前就准确预言出推罗城要被毁灭,西顿城则将留存。”10/19,20


结论很明显,以西结得到了上帝明确的指示,因为他能很肯定地指出那一城要存,那一城要亡。


或许我们可以试用今天美国的洛杉矶和旧金山来作比较。你认为那一城会灭亡?那一城会存留呢?由此可见,神拣选的先知必然存在,他能确实而肯定地宣告,推罗要被毁灭,西顿留存却要经历一段血腥的历史。


3.撒玛利亚


1A.经文与日期


先知何西阿和弥迦曾预言攻击撒玛利亚。

何西阿书三十章:(公元前748──690年)


16节:“撒玛利亚必担当自己的罪,因为悖逆他的上帝。


他必倒在刀下。


婴孩必被摔死、


孕妇必被剖开。”


弥迦书一章:


6节:“所以我必使撒玛利亚变为荒野。


又作为种葡萄之处,


也必将他的石头倒在谷中,


露出他的根基来。”


2A.预言


1B.撒玛利亚要猛然倒下。(何西阿书)


2B.要成为荒野。(弥迦书)


3B.成为种葡萄之处。(弥迦书)


4B.撒玛利亚的石头要倒在谷中。(弥迦书)


5B.根基要被“发掘”。(弥迦书)


3A.史实


比较起来,撒玛利亚的历史较短,但却是多灾多难。撒玛利亚城原是以色列北部希伯来王国的首都,也象征着犹太人对主耶和华的背叛。正如弗利(Joseph Free)所说,这城会被亚述王沙尔冈王二世所夺(Sargon)。{参阅芝加哥大学出版的《古代亚述与巴比伦历史》一书(Ancient Records of Assyria and Babylonia by D.D.Luckenlill,1926)}近代历史家也都接受这个说法,并且一致同意是雪玛耐斯王(Shalmanesser)开始围攻撒玛利亚城,但沙尔冈却是真正夺下这城的人。(参阅预言1B)15/199


根据《国际标准圣经百科全书》(International Standard Bible Encyclopedia;20/2672)的记载,沙尔冈王在公元前722年攻占撒玛利亚城。在此之后,又有亚历山大大帝曾在公元前331年时攻破该城,公元前120年此城被海克纳斯(John Hyrcanus,234-104 BC,犹太领袖)所夺。这些征服者给撒玛利亚的居民带来巨大的痛苦和折磨。虽然有些学者认为撒玛利亚的毁灭是在以后发生的,但也不得不同意以上的说法。(参看预言1B


尤昆哈特(John Urquhart)在其《预言之奥妙》(The Wonders of Prophecy,C.C.Cook)一书中,引用了一段毛歇尔(Henry Maundrell)考察撒玛利亚时说的话,毛氏说:“沙巴斯提(Sabaste)也就是古撒玛利亚城,是以色列十二支派中的十个支派在背叛大卫家后另建的首府……如今这个大城已完全变成一个大果园,只有剩下不多的遗迹证明古城确实在此存在过,它包括北边一个四周用大圆柱围起来的广场,和东边一个隐隐约约的大教堂遗迹。”(参阅预言3B)49/127,128


尤昆哈特继毛歇尔后又引用了一些较近期的报告,他说:

“自从撒玛利亚城被发现直至如今,该城状况始终保持不变。乔治·鲁宾逊(George Robinson)说:‘沙巴斯堤山丘如今是一片肥沃的土地,一直被开垦到山顶,遍山种满了橄榄树和无花果树。几世纪以后,这片土地一直被人耕耘着,因此不容易再找到古城的根基和石头。’”(参看预言2B,3B)49/128


我们从迪维悌(Van de Velde)的著作中则看到预言4B及5B的应验。他称撒玛利亚为“一座可怜的小村庄,里面只有几间污秽不堪的房子,住着一群地痞流氓……如今还存留着的一些圆石柱,正表明以前这里是一栋宏伟建筑的所在地……撒玛利亚不过是一堆乱石而已!他的根基被挖掘出来,街道也被犁为田地,如今成了玉米田和橄榄园……撒玛利亚已完全被毁,城中的垃圾被倒在山谷中。暗利和亚哈时代(参看列王纪上十六章15节至34节)被用作这城根基的灰色大方石,都被挖掘出来,零散地弃置在山顶上。”(参阅预言4B、5B)49/128


韩富乐(Floyd Hamilton)也说:“撒玛利亚城所座落的山顶,如今已开垦成一片良田。只有山上圆柱形的地基,说明这里以前曾是王宫和城楼所在地。山脚下的山谷里则堆放着被掘出来的大石头……。”(参阅预言4B、5B)17/316


4A.预言的应验与其概率


尤昆哈特(John Urquhart)论到有关撒玛利亚预言之应验时,他曾说:“撒玛利亚的悲惨结局早已成为过去。当初先知对这城的预言虽受人嘲笑,但最后仍成为撒玛利亚最真实的写照。”49/127


尤氏也特别提到3B、4B及5B几项预言的应验情形:


“城中原来的大石块都被开垦的人挖掘出来,堆在山坡上或山谷中,好将原来的地方开垦成果园和葡萄园。”49/128,129


董彼得(Peter Stoner)在《科学讲座》(Science Speaks,Moody Press,1963)一书中,曾计算过这项预言实现的可能性,他说:“如果先知弥迦是凭他自己的智慧,对撒玛利亚的未来说出这五项预言,那么他们实现的可能率是4(预言该城被毁的机会)×5(成为荒野,而不再被建造)×100(变成良田的机会)×10(将山顶城中的根基石掘起滚下山坡的机会)×2(根基石被挖起的机会)分之一,换名话就是四万分之一的机会,或者说只有4×104分之一言中的可能性。”47/82


《国际标准圣经百科全书》(International Standard Bible Encyclo-pedia)中论撒玛利亚的一段,也是描写该城历史最详细的一章。撒玛利亚虽是犹太人的城,但它也是一座极败坏、淫乱和背逆的城,神的审判降到这诚正如所预言的一样,是彻底而不含糊的。


4.迦萨──亚实基伦


在地中海沿岸及死海的西边有两座城迦萨和亚实基伦,也都曾在先知的预言中出现过。


1A.经文与日期


阿摩司书一章:(公元前775至750年)


8节:“我必剪除亚实突的居民,


和亚实基伦掌握的,也必反手攻击以革伦。


非利士人所余剩的必都灭亡。”


这是主耶和华说的。

耶利米书四十七章:(公元前626至586年)


5节:“迦萨成了光秃;


平原中所剩的亚实基伦归于无有,你用刀划身,要到几时呢?”

西番雅书二章:(公元前75年至750年)


4节:“迦萨必致见弃,


亚实基伦必然荒凉。


人在正午必赶出亚实突(注)的民,以革伦也被拔出根来。”


6节:“沿海之地要变为草场,


其上有牧人的住处和羊群的圈。”


7节:“这地必为犹大家剩下的人所得,


他们必在那里牧放群羊,


晚上必躺卧在亚实基伦的房屋中。


因为耶和华他们的神,必眷顾他们,


使他们被掳的人归回。”


(注:亚实突是离亚实基伦以北十哩外的第一座城。)


2A.预言


1B.非利士人都要灭亡(阿摩司书一章8节)。


2B.迦萨成了光秃(耶利米书四十七章5节)。


3B.亚实基伦必然荒凉(西番雅书二章4节)。


4B.牧人和羊群要住在亚实基伦(西番雅书二章6节)。


5B.犹大家所剩余的,仍要再住在亚实基伦(西番雅书二章7节)。


3A.史实


戴维斯(George Davis)《圣经预言今日之应验》(Bible Prophecies Fulfilled Today)首先说到亚实基伦的历史:“上帝的审判正如先知所预言的,丝毫不爽地降到非利士人身上。土耳其王拜巴尔(Sultan Bibars)在1270年毁灭了亚实基伦,用石头封闭了他的港口。从那时起至今七百多年来,一度雄伟的亚实基伦城一直是一片荒芜、凄凉之地。”(参阅预言3B)9/46


董彼得(Peter Stoner)也在《科学讲座》(Science Speaks,Moody Press,1963)一书中讲座到这件事:“1270年土耳其王拜巴尔摧毁了亚实基伦,从此它变成牧放群羊之地,四处点缀着牧人的茅舍和羊圈。”(参阅预言4B)47/83


戴维斯继续说:“不但亚实基伦被毁,就是非利士整个国家都被铲除,正如先知以西结在两千五百年前所预言的。非利士被毁得一干二净,以致今天世上再也找不出一个非利士人来了。”(参阅预言1B)9/46


(注:以西结的预言是关于非利士全国的,因此不在本章研究范围之内,但这事记载在圣经以西结书廿五章15-17节中。)


韩富乐(Floyd Hamilton)在《基督徒信仰的根基》(The Basis of Christian Faith George H.Doran Co,1927)一书中,又提到亚实基伦的故事:“亚实基伦城内有一个土耳其的要塞,一直存留至十七世经。但自十七世纪以后,这个要塞就废弃不用了,只留下部分的城墙和残缺的城楼。至于平原中的各城,也只剩下亚实基伦仍屹立废墟中。”(参看预言3B)17/314


韩富乐论到预言5B时,曾这样报告说:“城中住宅的屋墙部分还在,这地方现在虽然十分荒凉(甚至在城内有果园和花园的人也不住在城里),但是将来犹太人重回自己故土时,他们很可能仍在亚实基伦的旧址中重建新城。”17/314


戴维斯(G.T.B.Davis)曾经详细描写过现在亚实基伦城的情形:“以色列复国后,犹太人看出这座靠海的亚实基伦城,地位优越,因此他们决定将他重建为以色列的城市。耶路撒冷邮报说,亚实基伦将被‘设计得好象一个花园城市’。”9/48


戴维斯继续说:“亚实基伦经过好几世纪的荒芜后,如今已成了一座花园城。地中海海岸果然被‘犹大家’所得,而‘犹太人也得以躺卧在亚实基伦的房屋中。’(西番雅书二节7节)。”(参阅预言5B)9/48


戴维斯的结论很值得我们留意:“亚实基伦正如预言中所说的全然毁灭了!非利士人也从地上完全被‘铲除’,今天世上再找不到一个非利士人!(参阅预言1B)但是最后经过长期荒凉的亚实基伦(参阅预言3B),又从废墟中重新建造起来,变成一座花园新城。上帝仍然与他的百姓同在,使他们脱离被掳的光景,定居在这一度荒凉而现今又被重建的亚实基伦城中!”9/49


由此可见先知的预言不但准确,而且和考古学中所找出诸城的资料完全吻合。至于迦萨城,他的历史则显得神秘。

董彼得(Peter Stoner)写道:“迦萨城存在的历史很久,因此人们都以为有关迦萨的预言必然是错的。但是后来经过仔细研究圣经中迦萨城的地点,才发现现今的迦萨城并非座落在古迦萨城原来的位置上。有人重新探寻古迦萨城的旧址,才发现他早被埋在沙丘之下,的确成了光秃的废墟。对于一个被埋在沙丘下的城市,除了用‘光秃’两字外,还有什么更好的形容呢?”(参阅预言2B)47/83


尤昆哈特(John Urguhart)曾仔细评述整个迦萨城消失的情形:“……先知的预言已经完全应验了,即使古迦萨能为自己辩论,也将无话可说。凯斯博士(Dr.Keith) 发现现在的迦萨城,并不建造在原来的地方,因此不是先知预言的对象。原先巴勒斯坦上的迦萨城,要较新迦萨城更近海边两哩路。在此放眼看去全是一列列的沙丘,古城早已被埋在重叠起伏的沙砖当中。古迦萨城成了一片废地,连一个可供休息的小茅亭也找不到,只是光秃秃的一片,甚至连一根柱子和石头的痕迹也找不到。人们站在这里不会知道矗立在这片荒漠下的原是一座古城,他们甚至找不到一丝绿色,能舒展人的眼力。”49/105


4A.预言应验的可能性


董彼得(Peter Stoner)在《科学讲座》一书中结论说:“有关迦萨和亚实基伦四项预言,若靠人为的方法使其应以验,其成功的机会有多少呢?它的可能性是5(巴勒斯坦要消失)×100(迦萨被埋在沙丘之下)×5(亚实基伦荒凉的机会)×5(亚实基伦变成为牧放群羊之地的机会)分之一,或说是1.2×104之一的可能性。”47/84


换句话说,这两座城的预言要得应验,其成功的机会只有一万二千分之一。


5.摩押──亚扪


另有两个小王国,一是摩押,在死海以东,一是亚扪,在摩押以北,也是上帝审判的目标。


1A.经文与日期


以西结书廿五章:(公元前592──570年)


3节:要向亚扪人“说:‘你们当听主耶和华的话。主耶和华如此说,我的圣所被亵渎,以色列地变荒凉,犹大家被掳掠。那时,你便因这些事说阿哈!’”


4节:“所以我必将你的地交给东方人为业,他们必在你的地上安营居住,吃你的果子,喝你的奶。”


耶利米书四十八章:


47节:“耶和华说:‘到未后,我还要使被掳的摩押人归回’。摩押受审判的话到此为止。”


耶利米书四十九章:


6节:“后来我还要使被掳的亚扪人归回,这是耶和华说的。”


2A.预言


1B.亚扪人要被东方人掳去,他们要住在亚扪人的土地上,吃那地的果子(以西结书二十五章4节)。


2B.“东方人”要在亚扪建造他们的宫殿(以西结书廿五章4节)。


3B.摩押和亚扪人要归回,仍住在自己的地方(耶利米书四十八章47节;四十九章6节)。


3A.历史事实


在明白上帝对这两国的预言后,我们再来看看这两个地方的背景和历史。福斯(Howard Vos)写道:“研究这一带的地形我们可以发现,此地山中有许多坚固的要塞,过去兵力充足,因此在公元前354年时,亚扪人便能派一万旅军队到阔加尔(Quarqur)与亚述的雪耐斯王(Shalmanesser)作战。当耶利米预言亚扪要成为荒凉之地时,也正是他最富强的时候,在人看来这样的大灾难根本不可能发生。”(参阅预言1B)50/131


根据福斯的研究,1B及2B的预言都已应验了:“当时有统治约但一带的亚都拉酋长(Emir Abdullah)在亚扪地建造自己的王宫,这正应验了另一部分的预言──东方人要占据亚扪,且要修筑宫殿住在那里。近来此派的阿拉伯酋长,已成为阿拉伯军事联盟中的领袖,率领阿拉伯积极与巴勒斯坦的犹太人作战。今天亚扪城的人口已超过二万,也是大马士革──海志(Hejaz,沙地阿拉伯西北沿红海的一省城,首都是回教圣地麦加)路的必经之地,并且有其他国家的官员居住其中。这座城在1920年时只有两三百人的人口,但如今已发展得相当可观了。”50/136


福斯简要地指出:“目前东方人的确继承了摩押地……”不过现在摩押和亚扪都开始醒悟过来。我下面要引用戴维斯的说法,让我们且记住戴氏所说的第三项预言。

戴维斯在1931年的著作中曾提到摩押和亚扪,他说:“这两个地方(摩押和亚扪)经过好几世纪的沉睡后,正在迅速地苏醒过来。外约但(Trans_Jordan)的首都亚扪,正是亚扪人的旧址。在大卫王的时代,此地曾被大卫的统师约押和以色列人所征服。十二年前(1919年左右),此地只是两三百人的小村庄,但如今已变成两万人口的繁华大都市,也是阿拉伯领袖亚都拉酋长居住的地方。”10/60,62


今天居住在摩押和亚扪的人,可能并非当初摩押人和亚扪人的后裔,就算这是真的,只要我们稍微发挥一下自己的想象力,很容易就能想见此事在未来继续演变的情形。


福斯又说:“摩押的历史演变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甚至连俗世的百科全书上也有这样的记载说:‘为何摩押会消失,而以色列仍拥有强大的军力?不错,摩押人一直受到沙漠游牧部族的压迫,这块地也成为其他部族争相掠夺的对象,以至后来当罗马人统治此地时,也不得不建造起城堡、军营等防卫工事,至今,此地还可见到一些罗马人建的城堡废墟。有关摩押的历史只有从以色列人的历史,特别是先知的预言书中可以找到’。”(参阅大英百科全书,有关“摩押”一章)。50/215

董彼得对摩押、亚扪二地预言应验可能性所作的估计,是一千分之一。{参阅“科学讲座”(Science Speake,Moody Press,1963年出版)}。


“摩押和亚扪预言应验的可能性是:①被东方人接收的可能性是1/5;②东方人要在亚扪地修筑宫殿和住处的可能性是1/10;③摩押和亚扪人要归回本土的可能性是1/20,这样整个预言应验的可能率则是103分之一(1/103)。”47/92


6.西拉与以东


1A.序言


有关座落在死海东南部的以东,和他的首都西拉城的预言,正如前面两个预言迦萨──亚实基伦和摩押──亚扪一样地简单明了。以赛亚和耶利米曾论到有关此城的三项预言,但如果我们有机会详细研究其中的内容,就越发觉得其中资料的丰富,整个预言也越发显得引人入胜。西拉应当算是世界上最神秘的一座城,因为每当人们谈到他时,总是带着神秘的口吻。当我们进一步研究这个地区时,却发现有关此城的预言并不止三项,而是七项,因为:


“共有六个先知,曾先后预言过以东的灭亡;以赛亚、耶利米、以西结、约珥、阿摩司和俄巴底亚。”50/137


以东显然是个罪恶昭彰的国家。

乔治·史密斯(George Smith)写道:“先知们对以东的预言说得很多,不但次数多,而且是用各种不同的文字写成。若要一一记下,恐篇幅都不够。更有许多的记载,显示出这些预言的应验不但准确而且是完全的。”45/217,218


2A.经文与日期


以赛亚书三十四章:(公元前783年至704年)


6节:“耶和华的刀满了血,


用脂油和羊羔、公山羊的血,


并公绵羊腰子的脂油滋润的。


因为耶和华在波斯拉有献祭的事。


在以东地大行杀戮。”


7节:“野牛、牛犊和公牛要一同下来,


它们的地喝醉了血,


它们的尘土因脂油肥润。”


10节:“昼夜总不熄灭,


烟气永远上腾。


必世世代代成为荒废。


永永远远无人经过。”


13节:“以东的宫殿要长荆棘,


保障要长蒺藜和刺草,


要作野狗的住处、鸵鸟的居所。”


14节:“旷野的走兽,要和豹狼相遇;


野山羊要与伴偶对叫;


夜间的怪物,必在那里栖身,


自找安歇之处。”


15节:“箭蛇要在那里作窝。


下蛋、抱蛋、生子,聚子在其影下;


鹞鹰各与伴偶聚集在那里。”


耶利米书四十九章:(公元前六二六年至五八六年)


17节:“以东必令人惊骇;


凡经过的人,就受惊骇,


又因他一切的灾祸嗤笑。”


18节:“耶和华说,必无人住在那里,


也无人在其中寄居,


要象所多玛、蛾摩拉和邻近的城邑


倾覆的时候一样。”


以西结书廿五章:(公元前五九二年至五七○年)


13节:“所以主耶和华如此说:我必伸手攻击以东,


剪除人与牲畜。使以东从提幔起,


人必倒在刀下,地要变为荒凉,直到底但。”


14节:“我必藉我民以色列的手报复以东,


以色列民必照我的怒气、


按我的忿怒在以东施报,


以东人就知道是我施报,


这是主耶和华说的。”


以西结书三十五章:


5节:“因为你永怀仇恨,


在以色列人遭灾、


罪孽到了尽头的时候,


将他们交与刀剑。”


6节:“所以主耶和华说,


我指着我的永生起誓,


我必使你遭遇流血的报应,


罪必追赶你……。”


7节:“我必使西珥山荒凉,


令人惊骇,


来往经过的人我必剪除。”


3A.预言与解释


1B.以东要变成荒原(以赛亚书三十四章13节)。


2B.必无人居住(耶利米书四十九章18节)。


3B.被外邦人征服(以西结书廿五章14节)。


4B.被以色列人征服(以西结书廿五章13节)。


5B.一部充满血腥味的历史(以西结书卅五章5节、6节;以赛亚书卅四章6─7节)。


6B.使以东从提幔起,地要变成荒凉。(以西结书廿五章13节)。


7B.野兽要在那里栖身(以赛亚书卅四章13─15节)。


8B.商业中止(以赛亚书卅四章10节;以西结书卅五章7节)。


9B.凡看见的人都必惊骇(耶利米书四十九章17节)。


还有许多评论以东的记载,现列举如下:

海金(David Higgins)说:“以东可怕的结局和它之所以会遭此结局的原因是很明显的。以东要变成荒凉的野地,因为他曾粗暴地对待过以色列人。(约珥书三章19节)(这与廿节犹大和耶路撒冷必存到永远,恰成强烈的对比。)所有其他攻击以东的预言,可以说都是从这两节经文引伸出来的。”19/47


海金继续说:“以赛亚书卅四章预言说,凡过去人民居住之地,或是宫殿,或是城堡的所在地,如今要有野兽和蒺藜到处爬行。到以东去旅行的人,看见预言应验得如此彻底,无不惊讶。”19/57


4A.史实


1B.预言以前的时期


以东的历史本来就是从动乱中开始的,且一直很少安定过。为了对以东历史有较多的了解,下面我们要追溯到先知尚未论及以东的预言以前的以东历史。乔治·鲁宾逊(Georgl L.Robinson)在其《上古文明之石棺:西拉、以东与以东人》(Sarcophagus of an Ancient Civilization;Petra,Edom And the Ekomites; Macmillian Co.,1930)一书中说到:“扫罗死后,以东随刻表露出他们对以色列的仇恨心理。当大卫正忙于应付叙利亚北部的琐巴王哈大底谢时,以东常侵犯犹大南部,有时甚至威胁到京都耶路撒冷城。但自大卫返回后,以东这个古老的国家终被新兴的以色列国所制服。有一万八千名的以东人,被杀在死海南端的盛谷 。”44/348


“大卫征服了以东,从此以东便屈服在犹大之下,一直到以色列国分裂,约兰作犹大王时为止。”(参看列王记下八章16至22节)50/179


(注:“国际标准圣经百科全书”International Standard Bible Encyclopedia把约兰王在位时期定在公元前八五三年至八四一年,是所有先知在职以前的时期。)20/1580


海金写道:“约兰王死后五十年,犹大王亚玛谢(公元前八○○年至八七五年)进犯以东,夺取他们的要塞西拉城。”19/36

福斯(Howard Vos)说:“以后以东虽挣脱以色列的统治,但却落在更重的捆绑和辖制中,他从此一直受亚述王国的统治。”50/179


福斯继续说:“以后亚述国势渐弱,有迦勒底人(即亚述人、巴比伦人)起来,结群扫荡外约但,把以东和其附近的国家一并吞灭了。”50/180


2B.预言以后的时期


亚述败落,也同时正是攻击以东的预言全部应验的时候。以下是预言应验后的以东历史。“拿毕提人(Nabeaatns)很可能也就是以西结书二十五章4节中所说‘东方人的后裔’。公元前第六世纪时,拿毕提人轻而易举地将以东驱逐出去,夺取了他们最主要的城堡西拉城。”(参阅预言3B)19/40


兰姆(Bernard Ramm)在《基督徒信仰的确据》(Protesfant Christian Evidences,Moody Press,1957)一书中谈到预言4B,说明犹太人征服西拉与以东的情形:“犹太人征服以东人,可从犹太史书马克比前书五章3节(I Maccabees 5:3)和约瑟夫(Josephus Antiquities)的《考古文献》一书中得到证明。以东人连续受到海克纳斯(John Hyrcanus,234─104 B.C.,犹太人的祭司,马克比家族子孙)和西门(Simon of Gerasa)的攻击,犹太人征服以东的预言,在此就全然应验了。”43/103


在主耶稣降生的时代,西拉城仍十分繁荣。戴维斯(George Davis)曾引用生在那时代的史揣伯(Strabo)说:“西拉城实在是个很繁华的城市,是亚洲最大商业贸易交通的终点站之一,也是阿拉伯人经营香料和乳香的市场。”9/52


“翁格氏圣经字典”(Ungers,Bible Dicetionary,Moody Press,1957,Revised 1966)中也提到罗马帝国时代的以东:“以东人已被犹太人所同化,希腊和罗马作家们称他们为‘依都亚玛’人(Indumaea)。在罗马的提多大将(Titus)攻取耶路撒冷之前,有西方的依都玛亚人被送进圣城中,他们乘机大肆蹂躏和残杀犹太人。从那时起,以东人便从此自历史中完全消失了。”48/268


当罗马人围攻耶路撒冷时(公元70年),也正是犹太人最需援助之时,以东人却来大肆残杀。海金(Davisd Higgins)写道:“在大肆屠杀以色列人之后,以东人重返本邦。但随着耶路撒冷在公元七十年时的倾覆,这些属以扫后裔的以东人,也就从此整个历史舞台上消失了。”(参看预言5B)19/44,45


但西拉城堡固的城堡至今仍在,大英百科全书告诉我们说:“西拉城在第七世纪回教徒入侵以前就已开始衰退(参阅预言3B)。第十二世纪时,十字军在此建造一座城堡,取名谢尔(Sel)。除此之外,只有游牧民族往返其间,直到一八一二年瑞士的旅行家勃克哈特(J.L.Burckhardt)发现这地方时,它仍一直保持当年的荒凉光景。(参阅预言8B)13/Xvii751


乔治·鲁宾逊(Goerge Robinson)说:“自从一八一二年勃克哈特发现这片荒漠后直到如今,也只偶尔有一些探险家和旅行家冒险到这地方来。”44/4


针对一些从根本上怀疑以东之存在的学者们,享利·莫理斯(Henry Morris)在其《圣经与现代科学》(Bible and the Modem Science,Moody Press,1951),一书中这样解释说:“圣经虽然再三提到以东和以东人,但在俗世的历史里,却被人们完全遗忘了。直到十九世纪时,在埃及和亚述遗留的古迹中,人们才发现有关以东人的记载,最后以东的首都西拉城的古迹──这座雄伟壮观的‘岩石城’(注:西拉即岩石的意思)才为人们所发掘,因此那些怀疑以东历史不过只是传说而已的说法,也就不攻自破了。”37/93


针对以上的说法,戴维斯另外补充说:“以东的首都西拉城,实为古代奇观之一。全城只是一块大岩石,城中许多的建筑都是从大岩石上凿出来的。这座玫瑰红的大岩石所凿成的大城,实在壮观无比,同时也很实用,很难被敌人所攻取,城外只是一道峡谷般狭窄的入口,真可谓一夫挡关,万夫莫开。”9/50─52

今天的西拉城又是何等的光景呢?说起来他就好象艾伦坡(Edgar Allen Poe)的恐怖小说一样,但事实确是如此。乔治·史密斯(Gorge Smith)曾引用许多作者的话生动地描写以东:


“先知的预言已完全应验,而且其精密和准确的程度真是令人吃惊。玛格勒斯上尉曾到此地三次。他说:‘一群群的老鹰、鹞鹰和猫头鹰在我们头上盘旋不已,好象对每个走进他们巢穴的人都十分恼怒似的,更为这城增添了凄凉肃杀的气氛’。有人说,这地方恐怕是龙(或蟒蛇)的住处,他看来象是给荒野的龙栖息的地方。萧伯纳也曾描写过以东地的情形,这片荒野及沙漠之地如今已成了蜥蜴毒蛇遍布的地方,它们狰狞可怖遍布全地。渥尼尔也说:‘阿拉伯人常常避免走进这些依玛都亚城的废墟,因为那里有大群毒蝎结队而行’。柯瑞先生这样形容说:‘西拉城的毒蝎多得可怕,即使是在大雪天里,我们还能看到毒蝎攒集在石头底下,有时一块大石头下就有两只!’一位阿拉伯的酋长与他的弟弟曾与柯瑞先生一起去看过这个地方,他告诉柯瑞先说:‘狮子和豹在西拉城山上到处可见,只是他们不下到平地来’。英文‘Stayr’一字通常是指奇怪的动物,圣经中偶尔也用到这个字,用来表示看到怪异、可疑的东西。这个字可指一种‘粗野多毛的东西’,因此用来形容西拉山上成群的野山羊倒是非常恰当。”(参看预言1B,2B,7B,9B)45/211,222


海金(David Higgins)将预言及其应验的情形综合起来报导说:“以东的荒凉事先已再三被预言过,但在先知的时代,这样的预言在人看来,似乎并没有实现的可能。就在以东人被逐之后,当地又有玛巴提人(Mabateaus)兴起,为以东地带来了繁荣进步与文明,并且一直持续了有好几个世纪。上帝说过:‘我要使你们的城荒凉’。今天这里果然荒凉了,这真是一个悄无声息的见证,证实上帝的话语的可靠性。西拉城是先知预言应验最显著的一个例子。这里原是古代的一个大都会,其中的戏院可以容下四千人,它的庙宇、祭坛和古迹等,现在却孤寂地伫立在那里,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日渐落没。”(参阅预言1B,2B,8B)19/55


史都华(Herbert Stewart)在“预言精华”(The Stronghold of Prophecy,Marshall,Morgan and Scott,1941)一书中,进一步地描写以东的情形,他说:“满地都是破损的石柱,碎石成堆,到处都是废墟,并有毒蝎和夜鹰盘旋其中。勃克哈物(J.L.Burckhardt)本是最勇敢的旅行家,但他也说,不到西拉城不知道什么叫‘恐怖’二字。每当夜幕低垂时,豺狼在岩石上的吼叫声此起彼落,真是阴森恐怖。荆棘和蒺藜长满了这一度是宏伟的庙宇和华丽的宫殿的地方,使得游客无立足之地。凡是圣经中所提到的野兽,在过去几个世纪以来,都已在这荒野的城中找到了安歇的地方(以赛亚书三十四章,10_14节;耶利米书四十九章16节)”(参看预言1B,7B,8B)46/71,72


乔治·鲁宾逊(George Robinson)在《上古文明之石棺:西拉、以东和以东人》(The Sarcophagus of an Ancient Civilization:Petra,Edom and the Edomites,Macmillan Company,1930)中描写到他对西拉城的感觉:


“西拉城不但是个令人迷惑的地方,也是非常引人入胜的一片土地。你对它的初次印象终生难忘,它能使你情绪激动不已,使你领会何为敬畏;你更会发现上帝的工作是如何藉着人,但不出于人来完成。如果你以前从来没有过这种感觉,在这里你终于可以体会出来。这个地方令人觉得遥不可及……好象尚未被人所发现,也好象不易被人所发现。我想世上哪里有一座城在失落了一千年之后,虽被人偶然所发现,却仍留下这许多辉煌,让去那儿旅行的人拍案叫奇呢?”44/9

另外有关西拉城生动的描写,是出自凯斯(Alexander Keith)《基督教真理的凭据》(Evidence of the Truth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书中的一段记载:“但愿那些不相信上帝的人能与我一样地站在这里放眼观看,同时手持圣经研读一个受上帝默示之人所写的话,讲到这个盛极一时的城市,将如何成为一片荒漠之地。我仿佛看见当初嘲笑这预言的人,正无言以对地站在那里,脸色惨白,嘴唇发颤,心中极其惊愕恐惧,因为这些废墟正以响亮、有力的声音向他呼喊,正如一个从死里复活的人在呼喊一样。即使他不信摩西和先知们的预言,但也得相信上帝在这片荒凉废墟中所显露的神迹。”26/339


5A.应验之预言的详讨


现在我们来仔细研讨每项预言应验的情形。关于预言1B我们已经说得很多,以东果然已成了一个荒凉之地。预言2B我们前面也提到过。以后回教徒在公元后第六世纪夺取以东,这正切确地应验了预言3B中所说的,以东“要被外邦人所征服”。预言4B提到以东将被以色列人所征服:这是记载在以西结书廿五章14节,上帝要用以色列人向以东报复。试想当初先知预言此事时,以色列人正处于被巴比伦王奴役的时代,要说出这样的预言真是有点荒诞不经。然而大约经过四世纪以后,这个预言果然在马克比(Judas Maccabeus,注:公元前二世纪犹太之爱国者,曾导巴勒斯坦的犹太人起来推翻叙利亚之统治,直到公元前73年)与海克纳斯(John Hyrcanus,注:Simon Maccabeus之子,生于234-104 B.C.犹太领袖及大祭司)的时代被应验,当时有成千的以东人被屠杀,全国被迫行犹太人的割礼。为了应付许多现实的问题,当时的以东人都入了犹太籍。19/58,59


第五项预言中说到,以东要有一段充满血腥的历史。只要研究以东的历史,读者必能一目了然。首先亚述人侵犯此地,将以东人掳去为奴,后来尼布甲撒王前来大肆杀戮,又有拿毕提人(Nabateans,注:拿毕提原是古阿伯之一王国,座落在今日约旦国以西。)到此定居,大大减少了以东人的数目。此后约有四万的以东人死在犹太首领马克比(Judas Maccabeus)的手下。19/55


预言6B是有关提幔的,这在韩富乐(Floyd Hamilton)所著的《基督徒信仰的根本》(The Basis of Christian Faith,George H.Doran Co.,1927)一书中有较详细的记载:“说来令人难以置信,今天座落在以东东部的提幔城仍然是繁华的大城,它也是那一带所有荒凉之地当中唯一依然兴旺的城市!还有哪一个预言的应验会比这更令人啧啧称奇的呢?所有那片土地上其他的城市都遭受了万劫不复的命运,但世上却有一个人在全地中单单选择了提幔,预言它能存留好几世纪,而其它附近的城都要变为荒野,这样的预言其命中率会有多少呢?只有上帝能预知这样的结果,若有一本记载这类预言的书,它必然就是上帝写的书。”17/312,313


预言7B是关于野兽的,我们前面已讨论过。


预言8B说到商业和贸易要中止。海金说:“先知预言以东要变为荒渎,其间商业也将完全停滞。以赛亚说:‘永永远远无人经过’。(以赛亚书卅四章10节)。以西结也说:‘来往经过的人我必铲除’。(以西结书卅五章7节)。以东的商业要中止真是令人无法想象,因为在当时此地原是各地商业和贸易往来的交点。但是预言最后还是应验了……”19/56


从布莱凯(William G.Blaikie)的《圣经历史手册》(A Manuel of Bible History,Thomas Nelson and Sone 1904)中我们可以看见:“许多人都反对这项预言,因为他们认为‘必无人经过’这句话并没有完全应验。今天仍有许多旅行的人从以东经过,这种反对是不值一提的。以前原是一条繁荣熙攘的商业线,但如今却没落到连一支商队都看不见,预言当然就能算已经应验了。”5/141


预言9B论到凡看见以东的人都必惊骇,这点前面也很清楚地谈过了。海金总结说:“耶利米指出,凡经过以东的人都要惊讶以东荒凉的情形……,以东地繁华的城市如今都成为荒野。许多好奇的旅行家们,如今只能望着山上已废弃的城堡要叹息不已了。”(参看预言9B)19/59


6A.概率与结论


董彼得(Peter Stoner)在1963年慕迪出版的《科学讲座》(Science Speaks)一书中,举出三项预言应验的可能性:关于以东的预言,其命中率实在很小,我们可以推算如下:①以东要被征服的机会──十分之一,②要永远变为荒凉的机会──十分之一,③从此再无人居住──一百分之一。所以整个预言能成就的可能性是104分之一,也就是一万分之一。


许多人也许觉得这样估计预言很难令人领会。我们最好把它拿来与现在的环境作比较。以东地宽约六十哩,长一百一十哩,其面积约有六千六百平方哩,相当于今天美国新泽西州的面积(新泽西州有七千五百平方哩的面积),现在我们仔细想想这个预言:①新泽西州要变为荒凉之地。②它要被人征服,永无人来此居住。③东方人要跨越大海侵犯这地。④它也要被北方人所征服。⑤这州将比美国其他各州更腐败,更充满血腥味。⑥它要完全被毁灭,一直到费城为止。⑦这州要变成野兽骚扰的地方。


如果今天有人这样地预言,他不是要受人嗤笑,就是被人视为神经病。因为这样的话太荒唐了,说不定全世界三亿人口都要起来反对他。然而这话却应验在以东。以东当时是个人口稠密而强大的国家,以色列本土肢离破碎,人民被掳至巴比伦。在那种情况下,以西结的预言看来似乎只是无稽之谈,根本不可能实现──但它却一字不误的实现了。无情的现实正在我们眼前,预言是真的,上帝的忿怒也是真的;以西结是真的,西拉的废墟也是千真万确存在的。


7.底比斯与孟裴斯


在古代历史中似乎没有哪一个国家比埃及更具吸引力了。以西结曾预言这些地方的许多城市,但现在我们只研究其中的两座城:底比斯(名挪)与孟裴斯(名挪弗)。尤昆哈特(John Urquhart)的《预言之奥妙》(The Wonders of Prophecy,C.C.Cook)一书,乃是我们研究埃及历史最宝贵的资料。


1A.经文与日期


以西结书三十章:(公元前592至570年)


13节:“主耶和华如此说,


我必毁灭偶像,


从挪弗(孟裴斯)除灭神像。


必不再有君王出自埃及地,


我要使埃及地的人惧怕”


14节:“我必使巴忒罗(注:孟裴斯南方以北的埃及地)荒凉,


在琐安中使火着起,


向挪(底比斯)施行审判。”


15节:“我必将我的忿怒倒在埃及的保障上,就是训上,


并要剪除挪(底比斯)的众人。”


2A.预言


1B.神要毁坏孟裴斯的偶像(以西结书三十章13节)。


2B.底比斯要被毁灭(原文作分裂),被火焚烧(以西结书卅章14节)。


3B.要剪除底比斯的众人……(以西结书卅章15节)。


4B.不再有君王出自埃及(以西结书三十章15节)。


3A.史实


首先我们来看看孟裴斯的历史。尤昆哈特(John Urquhart)为我们提供了初步的资料:“埃及人当初命此城名为巴挪弗(Pa-Nouf),巴挪弗也就是今天我们所知的埃及古城孟裴斯。此城据说是米尼士(Menes,注:公元前三十四世纪埃及南北朝的统一者)所建,也是埃及史上第一座开始制定崇拜神像及神庙中敬奉仪式的城市。依此看来,孟裴斯必然是个很受人崇敬的地方。”49/45


由孟裴斯早期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个以拜偶像闻名的地方。《新旧约全书批评性、试验性与实践性之注释》(A Commentary:Critical,Experimental and Practical on the Old and New Testament;Wm.B.Eerdmans Publishing Co.1961)一书,对孟裴斯曾有如下的记载说:“孟裴斯是埃及中王国(Middle Egypt)的首都,也是‘偶像’之城。历史上虽无明文记载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曾毁坏这些偶像,但我们知道后来的波斯王康比西士(Cambyses)在与埃及作战时,曾夺下埃及门户贝鲁辛城(Pelusium)──即圣经中的‘训’城(位于尼罗河上,地中海岸)。他的战略即是将猫狗排在军队之前,因埃及人视猫狗为圣物,因此不肯上前应战,康比西士就这样轻而易举地夺下贝鲁辛城。他入城后屠杀圣牛Apis,并焚毁了许多的偶像。”21/iv 318(参看预言1B,尤哈特把这段史期定在公元前525年,是在先知预言之后)。


这实在是很大的讽刺,耶和华最憎恶拜偶像的事,孟裴斯的败亡就因犯这罪的缘故,以下是尤昆哈特描述埃及的光景:

“如果我们考察主耶稣时代的孟裴斯城,再看先知的预言,更会觉得预言中的话根本不可能应验。史揣伯(Strabo)视孟裴斯为仅次于亚历山大的第二大城,但自从开罗兴起后,孟裴斯从第七世纪起就开始没落。虽有部分城被人迁移,但它并未完全自土地上消失。十三世纪的旅行家拉第福(Abdul-Latif)宣称孟裴斯的市中心部分仍在,且依然悦人眼目。按他的描写,孟裴斯依然是‘一群优美建筑的组合’。”49/46


尤昆哈特又继续说到孟裴斯目前的光景。他说:“约在一世纪之前,有人甚至对这城的旧址发生怀疑,只要这个问题解决了,预言的问题自然迎刃而解。”49/46

许多旅行家由此经过,尤昆哈特列举几人,维基逊氏(Wilkinson)在发现诺大的一座城只剩下这样小的地方时,真是不胜惊讶。还有艾得华女士(Miss Amelia B.Edwards) 在其所作《尼罗河上游一千哩》(A Thousand Miles Up the Nile,pp.97-99)书中记载说,“古代堂皇的建筑如今已成零散稀疏的废墟,而且这一点遗留下的残迹也不值得仔细观赏。所剩之古迹少而又少,一口气就可将其遍数。这真是令人难以置信,以前会有这样繁华的一座城座落在这里。”49/47,48


底比斯的历史就完全不同了。根据尤昆哈特的解释,上帝对底比斯的审判极为严厉,历史家们不明白预言,但却很实在地提出预言已被应验的事实。底比斯城曾遭遇空前的大打击,但没有一次是发生在预言之前。尤昆哈特指出以西结生在尼布甲尼撒王在位的时期,在王去世十三年后,波斯人起来统治中东一带,康比西士王在公元前525年进犯埃及,疯狂似地摧毁了底比斯底。他焚毁神庙,打碎高大的偶像,后来底比斯虽然很快地又复兴起来,但已元气大伤,再不能恢复当年的繁荣。49/26,27


尤昆哈特又记载底比斯在主耶稣降生前一个世纪时所受的第二次大攻击。虽然经过第一次的毁灭,底比斯仍在那一带诸城当中保持雄厚的经济势力,直到公元前八十九年,敌人围攻这城达三年之久,底比斯才终于倾覆,且从此湮没无闻。该城的土被掘起,正应验了以西结书卅章14、15节的话──底比斯的众人被切铲,再也不得归回本土。49/27


尤昆哈特又举出一位名叫迪多鲁士(Diodorus Siculus)的史学家,他在公元前五十年左右曾见过没落后的底比斯城,甚为仰慕此城的宗教价值。他说:“即使在没落的景况下,人们仍可看出它雄浑风雅的一面。城的圆周约有一又四分之三哩,城墙的厚度是廿四尺宽,六十六尺高。由于过去历代王朝工匠们的精心设计,才造成这座城如此雄伟壮观!”49/25


史揣伯(Strabo)也曾在公元前25年左右亲访底比斯城。他说此地已分裂成许多小村落,即便直到现在它仍保持肢离破碎的局面,预言甚至将每一细节都详细列入,这点确实不得不令人惊奇。49/28


在比较这两座城时我们要记住:底比斯被分裂,城中百姓也被剪除,而孟裴斯城中的偶像要被毁坏,实际上整座城都要被摧毁,韩富乐(Floyd Hamiltom)在《基督徒信仰的根基》(The Basis of Christian Faith)一书在这样解释说:“如果我们比较现在的孟裴斯就会发现,底比斯的偶像依然比比皆是,神庙墙上仍留有许多神像,面对预言应验的准确性,我们怎能不惊讶呢?为什么这两座城的预言不会碰巧相反呢?为什么不是底比斯的偶像被毁,孟裴斯分裂成为小村落?为什么在埃及全部诸城当中,只有孟裴斯的偶像要被毁坏呢?”17/308


从贝布克斯(Brugsch Bey)所著的《法老王统治下的埃及》(Egypt Under the pharaohs)一书中,尤昆哈特也发现有关两城的一段比较性文字。贝氏视孟裴斯为偶像之城,上帝既然恨恶偶像,他必然厌恶这城──虽然在当时这城似乎不可能遭毁灭。底比斯是在孟裴斯城最兴盛时摧毁的,但其间的偶像犹存,而孟裴斯的审判不久后也临到了。49/45


最后一项预言4B常被人所忽略,但是它甚至到今天还可以应用。预言中说再没有君王从埃及本地出来,这点已经全部应验。预言并没有说埃及从此将永远成无政府状态,但是说它的政府要由外族人来领导。果然波斯人在公元前525年征服埃及,埃及在以后的一百七十年间一直是波斯王国下一个判乱的省份。公元前350年,欧克士(Ochus)终于粉碎埃及,从那时起埃及就一直在外国人的统治之下。49/42


最后尤昆哈特指出,如果我们综观这些预言的前后,它们正说明上帝对罪恶和骄傲的审判。上帝掌管一切,他既不会忘记自己口中发出的警戒,也不忘记他对人类的应许。49/42


8.尼尼微


我们应当特别记得以下两个地方的预言,因为这项上预言十分相似。古代历史上有两座主要的城市,一是尼尼微,一是巴比伦。等一下你就会发现,这两个城在当时都是出奇地强大,不但人口稠密,同时崇黩尚武精神,且都是极端强盛的军事王国,然而就在它们武力和影响力发展至颠峰的时候,上帝的预言临到这两座富强的大城,不多久两城就相继灭亡。尼尼微城只被围攻三个月,巴比伦则未费一兵一卒就不战而降。


首先我们来研究尼尼微,这是亚述帝国恶贯满盈的首都。上帝差先知那鸿去传悔改的道,但却没有一个人悔改,于是那鸿就传出上帝审判尼尼微的旨意。


1A.经文


那鸿书(公元前661年至612年)


一章8节:“但他必以涨溢的洪水淹没尼尼微,


又驱逐仇敌进入黑暗。”

一章10节:你们象丛杂的荆棘,象喝醉了的人。


又如干枯的碎秸全然烧灭。

二章6节:“河闸开放,宫殿冲没。”


三章10节:“但他被迁移,被掳去,


它的婴孩在各市口上也被摔死。


人为他的尊贵人拈阄,


他所有的大人都被链子锁著。”

三章13节:“你地上的人民如同妇女;


你国中的关口向仇敌敞开;


你的门闩被火焚烧。”

三章19节:“你的损伤无法医治,


你的伤痕极其重大;


凡听你信息的,必都因此向你拍掌。


你所行的恶,谁没有时常遭遇呢?


2A.预言与解释


1B.要被毁灭,象喝醉酒的人。(那鸿书一章10节)


2B.是那涨溢的洪水淹没而毁灭的。(那鸿书一章8节;二章6节)


3B.要被焚烧。(那鸿书三章13节)


4B.要全然毁灭(“你的损伤无法医治”),且不再被建造。(那鸿书三章19节)


3A.预言的日期


有关那鸿书写作的日期,我们可以参考麦辛吉(George Meisinger)的著作:“那鸿书最早和最晚可能写成的日期,大致可从经文本身查考出来。最早出现的日期是在那鸿书三章8节里,先知看见挪亚扪城(即底比斯城)被征服。根据亚逊年代志的记载,底比斯是在公元前663年被亚述王亚实巴尼巴所毁的。”(参看John Bright所著A History of Israel;philsdelphia;Westminster Press,1960,p.289


那鸿书最后的日期,亦可从经文内容中看出来,因为该先知视尼尼微城的倾覆是将来才会发生的事,可见本书写在尼尼微城倾覆之前,根据“巴比伦历代志”的资料,我们知道尼尼微城是在公元前六一二年时败亡的。(参阅D.J.Wiseman 所作Chronicles of Chaldean kings (68-5-556 B.C) In the British Museum;London;Published by the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1956,pp.24-26)35/12


4A.背景


如果我们进一步研究尼尼微,就会发现它四周的河流,在尼尼微城的历史上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麦尔(Walter Maier)在《那鸿书》(The Book of Nahum,Concordia Publishing House,1959)一书中写道:“亚述王西拿基立抱怨几世纪以来,尼尼微城外的河水经常泛滥两岸,给许多殿宇的根基带来损害,成为导致它们倒塌的重要原因。同时损坏许多殿宇的根基,这可能是促使他们倒塌的原因。西拿基立王当政的时代,水势湍急,危险性很大,因此他下令将河流改道,使河水畅通无阻。同时他用大片的石灰石来巩固殿宇的根基,使其上的平台不致因河水泛滥而被冲毁。”


尼尼微的防御工程一向令人叹为观止,根据“国际标准圣经百科全书”第二十卷(International Standard Bible Encyclopedia,p.2148-51 [20])中,史学家迪多鲁士(Diodorus Siculus)的资料,我们可以看出尼尼微城大致的格局。


它的大小与所有古城均不相同:


其内墙:一百呎高(约十层楼的高度)


五十呎厚(可供六或七辆汽车并排而行)


三辆战车可并肩前进


城墙上的守望楼有两百呎高(约廿层楼的高度)


十五座城门


壕沟:一百五十呎宽


城圆周共七哩长

雷亚(Austen H.Layard)是研究尼尼微和巴比伦历史的权威人士,在其所著的《尼尼微和巴比伦废墟中之新发现》(Discoveries Among the Ruins of Nineveh and Babylon,Harper and Brothers,1953)一书中写道:“尼尼微城的东墙一向是易受攻击的一面。如果敌人由东边来,他们势必要先能攻下没有独立碉堡的坚厚外墙,再攻过两道壕沟与两道内墙才能进入城内。这种防御工事非常壮观,不但外墙固牢不可破,内墙的厚度与高度亦不弱,只比外墙略小而已。


(据悉从内墙到外墙的距离共是两千零七呎,如果外墙是两百呎宽,那么整个城墙的防御工事约有两千两百呎宽的厚度,几乎是半哩的宽度了。)

从这城防御工事的遗迹当中,我们可以看出迪多鲁士(Diodorus Siculus)的话确实不错。城墙确实有一百呎高,其上可供三辆战车同时并肩而行。同时从迪氏的记载中,我们发现全城四周确实有坚固的石墙环绕保护,而并非只是城内某些特殊的地区或皇室地带才有石墙环绕,古代历史家的观察在这方面是不正确的,他们在考察巴比伦古迹时也曾犯过同样的错误。内墙是用石头和砖块砌成,外墙则是用沟中挖出来的泥土、砂砾与碎瓦修筑而成,壕沟的修筑工程亦很壮观,全靠百姓无数的努力,将坚硬的砾岩挖掘而成。


5A.史事


关于尼尼微的历史,我们可以参考麦辛吉(George Meisinger)在德州达拉市神学院所写的硕士论文《尼尼微之倾覆》(The Fall of Nineveh):


“一位名沙玛提克斯(Pasmmetichus)的埃及革命家,曾在反叛亚述国的动乱中一度得势,最后终于推翻亚述在埃及的势力。此外座落在巴比伦对岸的以拦地,在亚述王亚实巴尼巴(Ashurbanipal)去世之前就已丧失。诸如此类的失土事件虽是无足轻重,但已证明上帝的手正在攻击亚述,它们即将告别历史舞台。最令历史学家们不解的是,这国家在公元前六六三年还是发展达最巅峰的时期,却会在五十一年内突然灭亡,完全湮亡且从此自历史中消失了。”35/65


尼尼微的城墙仍然完好,但亚述国本身却粉碎了。

麦辛吉继续写道:“公元前614年的夏天,赛克斯王(Cyaxares)大举进攻,他曾损坏一部分的城墙,但很显然他无法将它攻破。于是他转向草原地带,首先夺取尼尼微城西北数哩外的塔华斯城(Tabis),再转南攻陷宁录城(Nimrud)。”(参看M.E.L.Mallawan,Nimrud and its Remains,London;Collins St.James Place,196,二卷,pp.388-391)35-82


“就算尼尼微城将陷之前的几年,因为政治及军事上节节失利的缘故,使得城中士气一蹶不振,但我们仍不明白公元前612年河水泛滥时,亚述军队军心大溃的原因。从尼尼微城内民心恐怖慌乱的情形看来,正显示一定有什么不寻常的事发生了。”35/88


针对这个现象,麦辛吉继续推敲说:“根据先知那鸿的预言,尼尼微城并不完全是被敌军强大的军力所攻陷的。即使运用最高超的军事战略;利用最成熟的军事知识和使用最先进的武器装备,攻取尼尼微城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百呎高的城墙,官兵镇守的城楼,再加上一百五十尺宽的壕沟,似乎无人能在短短三个月时间内就把它征服。”35/88

但最后致命的一击却来得很快:“亚述王亚实巴尼巴的末期,玛代人(Medes)联合尤曼(Umman)和曼达(Manda)各部联军,闪电似的汇合成大军……好象一群秃鹰袋里囊中之物,等待最后一刻。这群秃鹰在公元前612年扑向它们的目标,将它完全吞噬。”(参看何氏著“近东古代史”(H.R.Hall The Ancient History of the Near East,London;Methuen and CO.Ltd.1932,p.511)35/97


三个月就将尼尼微城攻下,看来真是叫人难以置信。埃及革命军沙玛提克斯围攻巴勒斯坦的亚实突城,曾花费二十九年的工夫(亚实突比尼尼微还小),但玛代联军在三个月就攻下尼尼微城,这真是太令人惊讶了。不过那鸿早已预言过这个大城要轻易地灭亡。他说尼尼微的倾覆要象摇撼无花果树一样,树上成熟的果子全要落在想吃之人的口里。(那鸿书三章12节)35/87


我们现在再来看亚契(Gleason Archer)的《旧约概论》(A Survery of Old Testament Introduction,Moody Press,1964)中,对尼尼微城的说明:“那鸿书二章6节中说到一项奇特但很准确的预言,后来的历史也都记载尼尼微主要的城墙是被洪水冲走的,因此玛代人和迦勒底人能利用倒塌的城墙进攻,轻易地夺下尼尼微来。”(参阅预言2B)1/341


尼尼微城倒塌很大,以下是根据史家迪多鲁士的史料改写而成的:

“亚述王露宿城外,他对自己军事地位上的失利毫不知情,反而过度陶醉在自己的胜利当中,因此戒备之心松驰,终日与士兵们沉溺在狂饮作乐当中。逃兵将这种情况报告给敌方,于是敌军大将阿拔士(Arbaces)率领他的纪律严明的军队在夜间举行突袭。阿拔士大胜,亚述残军惊恐失措地逃回城内,伤亡损失惨重。这次的战败显然完全归咎于亚述军的酗酒和组织涣散,它不过是敌军实际围城的前奏而已。亚述军的统帅沙达纳巴路(Sardanapallus),在战败后加强全城和全国的防卫工程,此时城中有一句流行的话说:‘只要城中河水不对尼尼微构成威协,敌人便永远不能攻下它’。沙达纳巴路自认河水泛滥是绝不可能的事,否则敌人永远无法夺取这城,因此觉得十分安全。”


此时亚述敌军对自己能一度获胜亦雀跃不已,只是他们始终无法攻破尼尼微城高峻的城墙。城中居民储存了许多粮食,足够他们抵抗敌军三年的攻击。但三年以后,一场大雨使河水暴涨,冲破了一段城墙,河水淹没部分城市。亚述王此时大为恐慌,不料城中流行的预言果然应验了,在绝望之余,他下令收拾所有宝物,率领他的嫔妃进入宫廷内室,将殿门封闭放火自焚而亡。敌军发现城中已不攻自破,便大举冲入城中,将全城占据。阿拔士被加冕为王掌握全国大权。

“尼尼微城的灰烬在其他卫城中可以看见,这足以证明公元前612年巴比伦人、塞西亚人(Seythians,居住在黑海沿岸)和玛代人的大肆劫掠,尼尼微城从此衰败,失去它的重要性。”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现代人对尼尼微城的原记载:

弗利(Joseph P.Free)在《考古学与圣经历史》(Archaeology and Bible History,Scripture Pree,1972)中说:“一世纪前,这些圣经中常提及的城市,诸如……尼尼微……等只是不成形的土堆,有的城市甚至令人无法辨别,他们永远被人遗忘了。”(参阅预言4B)15/5


齐拉(Edward Chiera)在《泥版上见真理》(They Wrote on Clay,E.By George C.Camer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6)一书中补充说:“尽管今天世上许多关于巴比伦及亚述文化的记载,如果一个旅行家对这些文明尚没有很清楚的认识,他很可能来回走过这片土地多次,却根本不知道他正踏在巴比伦和尼尼微的旧址上。即使有心考察究竟的旅行家们,他们从圣经中知道这两座城的存在,因而一心想去发现它们的旧址,仍很可能在废墟中走过多次却一样地不察觉。”(参阅预言4B)6/40


翁格(Merrill Unger)在《翁格圣经字典》(Unger's Bible Dictionary,Moody Press)中,记载过尼尼微沦陷的光景:“公元前六一二年,这座古代华美的城市──亚述国的首都尼尼微完全被毁,正如希伯来的先知所预言的一样,它从此成了历史的一个谜,直到十九世纪时才被雷亚爵士(Sir Austen Layard)和其他人所发现,如今这个地方已经完全被挖掘出来了。”48/795


有些批评家甚至不信尼尼微城的存在,麦辛吉(George Meisinger)针对他们说:“这一度强悍无比的国家的历史,一直未被列入世界史年鉴当中。直到十九世纪,一位不屈不挠的英国考古学家雷亚爵士(Sir Austen Henry Layard),才揭开这个国家在历史上的一个谜。过去这个被埋藏多年的古国,一直不将它的秘密公诸于世,但自雷亚爵士的考古工作开始之后,成千上万被挖掘出来的线索,印证了亚述国过去几世纪辉煌的历史。过去几世纪以来有关这个帝国存在的记载,只能直接或间接地由圣经中找到,几个世纪过去了,因为缺乏考古学的证据,‘证实’圣经的记载,许多人开始怀疑历史上是否真有这样一个国家存在。历史家们为之困惑不解,让怀疑派的学者更加倍地对圣经冷嘲热讽──亚述人岂能绝迹得如此彻底!”34/4,5


翁格说:“此时考古学家面临一个极大的困境:尼尼微城实在太大了,也许根本没有把它完全挖掘出来的可能。一个现代的村庄正好座落在古城较大的皇宫上面,此外另有一大片不便挖掘的坟场,座落在古城的其他地区之上。挖掘废墟的工人,必须挖掘过卅到四十五呎的厚土才能到达亚述遗迹的地层。”48/796

玛拉旺(M.E.L.Mollawan)在《宁录城与其遗迹》(Nimrud and Its Remains,1966)一书中,很生动地描述尼尼微城毁灭的情形。他说:“城陷的情形与城中的灾难十分相似。我们从亚述王雪玛耐斯碉堡中皇冠室的光景,可以推想到城陷时的情形。城墙泥灰已经硬化,被火烤成黄色,同时透过整片砖墙的煤烟把墙熏成深黑色。当时熊熊的大火将这间宫室南边的墙烧弯了而向内倾,有随时倒塌的危险。室中的地板被埋在一公尺半的灰烬当中,满地都是灰土,煤炭和零碎的古物……成百件残缺不全的象牙雕刻,被烧成黑灰色,有的甚至被烧得发亮。在灰烬中还掺杂着一些未曾燃烧的粟、大麦、燕麦等 。我曾参观过许多被大火焚毁后的古城──象迦勒底的吾珥、尼尼微,座落在赫伯(Habur)与巴力(Balih)山谷中的亚帕其亚城(Arpachiyah),但没有一座城象尼尼微被烧得如此彻底。当我们走进时,竟还有阵阵的煤烟味弥漫在空气中。经过这样一场的大焚烧,部份的墙向屋内倒塌,墙全是土砖砌成的,墙坍后的碎砾共有三公尺高,再加上地板上一公尺半的灰烬。这些碎砾与灰烬将全屋封住,同时也封住了屋内一切的东西,直到一九五八年我们找到这个地方时为止。33/ii 434


6A.应验之预言的详述


预言中提到洪水,麦尔(Walter Maier)在《那鸿书》(The Book of Nahum,Concordia Publishing House,1959)里也举出显明的证据证明这点:“先知那鸿书预言过三次,尼尼微城将被洪水毁灭(一章8节,2章6节,2章8节)。这三次强调洪水的淹没都不是象征式的说法,‘涨溢的洪水’、‘河闸开放’、‘如同聚水的池子’这些并不是出于诗人想象中的描写。”32/118


麦辛吉(George Meisinger)说:“后来的事实证明,即使联合的敌军全力攻击,尼尼微城亦不会轻易倾覆,因此史学家们转而研究洪水的说法。目前大家已找到足够的证据,证明尼尼微城的灭亡确实与洪水有关,这也是一般比较令人满意的说法。洪水破坏了部分尼尼微城的防御系统,才使敌人得以入城大肆劫掠,施展报复。”35/96


麦尔又说:“我们由巴比伦所遗留下的石板中,也能推断出先知那鸿的预言已经应验了。根据巴比伦的年代纪来看,尼尼微城是在亚笔月倾覆的。尼尼微的雨季通常是三月,所以四月和五月间正是河水涨至最高点的时候,这个时间算起来差不多正好就亚笔月。”32/118,119


麦辛吉(George Meisinger)论及尼尼微城的倾覆时,曾引用加德(Gadd)的看法说:“关于尼尼微城迪多鲁士(Diodorus)的记载几乎尽人皆知,迪氏则是引用早期西特西亚(Ctesias)的说法。迪氏说敌军曾围攻尼尼微城三年之久,但均未得逞,直到第三年局势才有所改观。这里所说的三年之久,显然是由赛克斯王(Cyaxres)在公元前614年初次攻城开始,但这三年的战事并非连续不断。巴比伦历代志中很清楚的记载玛代人(Medes)在公元前613年时,曾退出围攻亚述的战场,同年亚述大军被命令转向攻击巴比伦。这一年绵绵不断的大雨使幼发拉底河河水暴涨,不但淹没了部份的城市,且使城墙倒坍约有一万二千一百四十呎左右。“35/89,90


巴基尔(George Badger)也记载说:“那鸿书一章8节和二章6节所记载洪水的事确实都已应验,我们在古扬捷(Koyoonjuk)和宁录(Nimrud)河床下数呎之处勘测出含有小石与沙砾的地层,它亦可证明洪水是事实。”3/1,78,79


但有些学者认为今天的底格里斯河并不经过古尼尼微城的旧址。因此它不可能为古城带来水灾。


麦尔在所著的《那鸿书》中也回答了他们的问题,同时提供一些资料让他们作进一步的考察之用:……一般学者都同意底格里斯河当时正流过尼尼微墟的西部。请参阅:


 

    1. Karl Ritter,Die Erduknde (1822-59),p.224

       


       

    1. 亚爵士著《尼尼微与巴比伦》(Sir Austen H.Layard,Nineveh and Babylon,1875,p.77

       


       

    1. 琼斯著《尼尼微旧址考》,登于皇家亚洲协会杂志第十五卷(Felix Jones,“Nineveh's Locadtion” Journal of Royal Asiastic Society 1875,XV,p.316,323)。

       


       

    1. 派斯著《从底格里斯河至尼尼微城东部》(F.E.Peiser,“Tigris to the East of Nineveh,Miltteilungen der Vorderasiatischen Gesell,schaft,Ⅲ,p.277,278)。

       


       

    1. C.F.Lehmann and Paul Haupt,Israel,seine Entwickelung im Rahman der Weltgeschichte,1911,p.149.

       


       

    1. 英百科全书第十一版,Claude Hermann Walter Jones 著“底格里斯河的位置”(1911,十九卷,第3行,P.421)。32/120

       


麦辛吉说:“有些人辩论底格里斯河即使在水位高的时候亦不可能高于河川的闸门,但如今仍持这种看法的人已渐减少。”35/93


其实不但底格里斯河有泛滥的可能,它的两个支流也可能是使河水泛滥的原因:

麦尔在《那鸿书》(The Book of Nahum,Concordia Publishing House,copyrighted 1959)中继续说:“造成尼尼微泛滥成灾的第二条河可能是柯沙河(Khosr)。由河坝修建工程看来,这两个水坝都是典型亚述人的建筑。观察家们相信在这两个水坝上各有一道水门,用以调开水量。敌军只要在此关闭水门,把河水聚流起来,然后再把水闸打开,让河坝内的水倒灌入城,汹涌的河水足可将水门冲破,灌入城中较低洼的地区,这样便加速了尼尼微城的灭亡!即使在今天我们看到变宽了的柯沙河时,仍不禁会想起先知的话:‘尼尼微成一个聚水的池子(那鸿书二章8节)。’”32/121,122


第三条能泛滥成灾的河流是提比杜河(Tebiltu),它也有水闸控制流量,同样有可能造成汹涌的洪水。“提比杜”亚述文原是“毁坏”、“撕裂”之意,正如它的原名一样,它也可以变成一条滔滔不绝的怒河!32/123


从以上的讨论中,我们分别看见先知的预言是如何被应验的:


1. 尼尼微城好象一个喝醉酒的人倾覆了。

兰姆(Bernard Ramm)在《基督徒信仰的确据》(Protestant Christian Eviedence,Moody press,1957)中说:“玛代人之所以攻城得逞,部分当归功于尼尼微人过份的自信,他们以为敌人从此已被击败,因此疏于防守,终日喝酒作乐。43/107


他们可以很肯定地说:


2.尼尼微城果然被洪水淹灭了。


3.尼尼微城会被火焚毁。


4.尼尼微完全被毁灭。


9.巴比伦


巴比伦是古代文明的首都,巴比伦帝国的首府,也是当时贸易、文化、学术的中心,这座神秘的大城同时也是先知预言的主要对象。


1A.经文与日期


以赛亚书十三章 (公元前783年至704年)


19节:“巴比伦素来为列国的荣耀,


为迦勒底人所矜夸的华美,


必象神所倾覆的所多玛、蛾摩拉一样。”


20节:“其内必永无人烟,世世代代无人居住。


阿拉伯人也在那里支搭帐棚,


牧羊的人也不使羊群卧在那里。”


21节:“只有旷野的走兽卧在那里,


咆哮的兽满了房屋。


驼鸟住在那里,野山羊在那里跳舞。”


22节:“豺狼必在他宫中呼号,


野狗必在他华美殿内吼叫。


巴比伦受罚的时候临近,


他的日子必不长久。”


以赛亚书十四章:


23节:“我必使巴比伦为箭猪所得,


又变为水池。


我要用灭亡的扫帚扫净他。


这是万军之耶和华说的。”


耶利米书五十一章:


26节:“人必不从你那里取石头为房角石,


也不取石头为根基石。


你必永远荒凉。这是耶和华说的。”


43节:“他的城邑变为荒场、旱地、沙漠,


无人居住、无人经过之地。”


2A.预言


1B.巴比伦要象所多玛和蛾摩拉一样。(以赛亚书十三章19节)


2B.再无人居住。(耶利米书五十一章43节;以赛亚书十三章20节)


3B.亚拉伯人不在那里支搭帐棚。(以赛亚书十三章20节)


4B.羊群也不卧在那里。(以赛亚书十三章20节)


5B.旷野的走兽卧在巴比伦的废墟中。(以赛亚书十三章21节)


6B.人不取那里的石头建造房屋。(耶利米书五十一章26节)


7B.他的城邑将少有人问津。(耶利米书五十一章43节)


8B.巴比伦要变为沼泽。(以赛亚书十四章23节)


3A.史实


关于巴比伦的历史,大英百科全书中有如下的记载:“在十九世纪以前,有关巴比伦和亚述的史实,多半是根据旧约圣经和少数希腊作家们的作品而来。直到十九世纪,考古学家们才从这个国家的废墟当中,挖掘出许多石碑及古书。是当楔形文字的手稿和写在稿本上的文字被译成普通文字后,巴比伦和亚述国的历史和文明才为人知。”(参阅预言1B,2B)13/ii 950


巴比伦是个富庶的城市。雷亚爵士(Sir Austen H.Layard)在《尼尼微和巴比伦废墟中这新发现》(Discoveries Among the Ruins of Nineveh and Babylon,Harper and Brother,1853)一书中写道:“早在巴比伦征服尼尼微之前,它就以发达的商业闻名于世,在贸易的往来和交流方面,没有哪个国家比得上巴比伦的。它座落在船只往来频繁的河道上……一面的航道可达距离地中海一百哩内的地方,另一面的航道则直通印度洋的波斯湾。与这条大河(幼发拉底河)平行的另一条河,在大小和重要性上毫不逊色。底格里斯河,流过亚述一片肥沃的土地,把当地丰美的产品运到巴比伦城。当时尽管国内只有中等的技术和企业,巴比伦仍是东方世界的商业中心,也是东西贸易往来的交汇点。”30/456


巴比伦是个繁忙熙攘的城市。弗利(Joseph Free)《考古学与圣经历史》(Archaeology and Bible History,Scripture Press,1972)一书中谈到城中宏伟的建筑:“由考古学家们在巴比伦遗址中所掘出的碑铭,我们可以读到当年尼布甲尼撒王大兴土木的壮举。现存于伦敦的东印度皇家碑铭上有六行巴比伦的文字,记载当时巴比伦为扩建和美化巴比伦城,曾下令实施宏伟的建筑工程。”15/228


巴比伦城的建设计划始于纳布波拉撒王(Nabopolassar),芬堡(Charles Feinberg)在《以西结的预言》(The Prophe Cy of Ezekiel,Moody Press,1969)一书中补充说:“在公元前第七世纪后期和第六世纪前期,纳布波拉撒王和他的儿子尼布甲尼撒决定重建巴比伦城,它的遗迹至今仍在,也就是从这时候起巴比伦开始享誉于世。13/ii 948


巴比伦的四周全是沼泽。雷亚爵士(Sir Austen H.Layard)说:“根据古代学者们共同的看法,巴比伦被幼发拉底河一分为二。如今遗留下来的废墟多半是该河的东岸,西岸留下的遗迹很少,至于那一带的平原,则根本无迹可寻。为何会如此呢?也许我们可以这样解释:幼发拉底河一向有改道的倾向,河道常常消失在河床西的沼泽当中。我们发现该区的低洼之地,早期饱尝河水泛滥成灾之苦。根据古代的说法,建造巴比伦城的亚述女王撒米拉密(Semiramis),曾修筑提防以阻止河水泛滥。后来的女王则利用涨溢的洪水,在城外挖了一个大湖。同时根据一些史料我们得知,巴比伦的西部有大沼泽环境,正好可阻止敌人的入侵,这些沼泽的水源都来自幼发拉底河。”30/420


根据《国际标准圣经百科全书》(Interational Standard Bible Encclyopedia,Wm.B.Eerdamns Publishing Co.1960)和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Herodotus)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巴比伦城的格局是十分壮观的:


一百九十六方哩


边长十四哩


有三十呎宽的壕沟围绕全城


双层的城墙


外墙:


高三百十一呎──相当于三十层高楼的建筑


宽八十七呎──约是十一辆汽车并行的宽度


可容八辆战车并排而行


有一百座铜门,各装有铰链和横木

二百五十个守望台,比外墙各高一百呎。20/350;18


公元前第五世纪的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Herodotus)与薛罗凤(Xenophon),均曾描写过巴比伦帝国灭亡时的情形。


波斯人在试攻巴比伦后,发现自己没有办法摧毁这些高大的城墙及坚固的城门。此时正好有两个巴比伦的逃兵逃至波斯军营中,同时波斯王居鲁士(即古列王)(Cyrus)的参谋克里赛塔斯(Chrysantas)发现幼发拉底河正由这雄伟的城墙下流过,其宽度和深度足够容波斯军队涉过。于是居鲁士王下令他的军队挖掘大壕沟,并命那两个逃兵从城内部署内应的计划,准备里应外和。当波斯军队为使幼发拉底河改道而全力挖掘时,城内的巴比伦人却毫不知情,一面讥笑城外这些无用的敌军,一面照样狂欢作乐,敬拜自己的神,庆祝自己战胜波斯。却不知此时居鲁士已成功地将巴比伦城下的幼发拉底河改道,由河道中带兵攻进城内。我们可以说巴比伦是不攻自破的,这要归功于那两个在城内接应的逃兵,同时巴比伦人的盲目轻敌也是导致其失利的重要原因。(参阅以赛亚书廿一章5节;四十四章27节;耶利米书五十一章36节。有关巴比伦最后的王伯沙撒之死,参看以赛亚书十四章18-20节;耶利米书五十一章57节)。


就这样,巴比伦在未动一兵一卒的情况下灭亡了,正如翁格在“翁格氏圣经字典”( Merrill Unger's Bible Dictionary,Moody Press,1957,revised 1966)里的记载:“公元前539年10月13日,巴比伦城落在波斯王居鲁士手中,从那时起,这城就开始没落。后来的波斯王泽克西斯(Xerxes)曾对其大肆洗劫,亚历山大大帝想从废墟中重建它的神朝,但因费用高得惊人,只得作罢。以后在继承亚历山大之后的几位帝王期间,巴比伦城衰落得更快,不久就变成一片不毛之地。”(参看预言1B)48/116


亚历山大的去世的确是不幸的事。拉鲁(Gerald A.Larue)在《巴比伦与圣经》(Babylon and the Bible,Baker Book House,1919)中写道:“亚历山大去世后,他手下的几名大将立即开始瓜分全国疆土。此城的统治权再三易主,最后落在希腊王塞留西士(Seleucids)手中。这一度繁华壮丽的城市,如今已是残破不堪,重建它的经费和建造新城一样昂贵,塞留西士决定放弃此城,而另筑一新城。新建的塞留西士城就在离巴比伦以北四十哩的地方,濒临底格里斯河。当时一切商业贸易的中心,也开始慢慢由巴比伦转移到塞留西士城去了。”29/79


巴比伦的败落是渐进的,拉鲁继续说:在罗马奥古斯都大帝当政期间(公元前27年至公元40年)史揣伯曾到过古巴比伦的旧址,他说:“这座大城已变成一片沙漠了。”29/79,80


公元363年,罗马朱利安大帝与波斯的统治者交战,在一次战役中,毁坏了巴比伦的城墙,在此以先,波斯人曾整修过巴比伦部分城墙,作为私人狩猎场。(参阅预言5B)29/80


“在今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南边约五十四哩的地方,就是当时显赫一时的巴比伦城,它如今已一片荒凉,不过是盖满沙土的废墟罢了。”(参阅预言1B,2B)29/11


现代的科学家一直对巴比伦的败落惊讶不已。戴维斯(George Davis)写道:“著名的考古学家金伯瑞教授(Kerman Kilprect),在他的著作《十九世纪圣经地理之探讨》(Explorations in Bible Lands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中说:……古代巴比伦的文明和现代没落的情形,真是一个鲜明的对比(参阅预言1B),野兽、雄猪、豺狼、野狗,偶而还有狮子栖身在丛林中。(参阅预言5B)9/78,79


挖掘古城的考古学家们,面对所掘出的古巴比伦的遗迹,亦不得不肃然起敬。

柯德威(Robert Koldeway)对挖掘古巴比伦有其独特的贡献。在其所著的《巴比伦城挖掘工程》(The Excavation at Babylon,Macmilan and Co.1,1914)中说:“一般古城城墙只有三公尺厚,最多不过是六公尺到七公尺,但巴比伦的城墙却是十七到廿二公尺。许多埋葬在地下的古城,其上土堆高度一般不过二、三公尺到六公尺,但巴比伦城上的土堆却高达十二公尺到廿四公尺。由废墟面积我们不难看出,过去这里一定是人口兴旺,建筑宏伟壮观。”28/V


凯勒(Werner Keller)在其“圣经历史”(Bible as History,William and Company,1956)一书中解释说:“德国的考古学家们为了挖掘幼发拉底河上尼布甲尼撒王所修建的玛都克(Marduk)神庙,首先着手清除一百万立方呎的碎石和瓦砾。若将其周围建筑计算在内,这座神庙约有一千五百呎长,一千八百呎宽。神庙对面是玛都克神殿的高塔。”27/299,300


用更形象的说法描述这座神庙的规模,它一边就有五个足球场那么长,(五百码)另一边甚至达到六个足球场的长度。


4A.应验之预言的详讨


从上述的巴比伦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项预言1B已经应验。巴比伦要被毁灭,象所多玛和蛾摩拉一样(以赛亚书十三章19节)。但请注意,预言中并没有说它被毁的经过会象所多玛和蛾摩拉一样。


雷亚爵士(Sir Austen H.Layard)《尼尼微和巴比伦废墟中之新发现》(Discoveries Among the Ruins of Nineveh and Babylon,Harper and Brothers,1853)一书中,生动地比较了巴比伦废墟与所多玛及蛾摩拉的废墟。他同时也讨论到预言2B,3B,4B与5B(没有阿拉伯人,没有羊群,只有旷野的走兽卧在废墟当中):“……巴比伦成为丑陋赤裸的旷野,夜鹰在稀疏的矮树林中啼叫,豺狼在犁沟中潜行。的确,这座‘素来为列国的荣耀,为迦勒底入所矜夸的华美之城’,已遭受到了与所多玛,蛾摩拉一样的厄运。旷野的走兽在此躺卧,原为巴比伦的住宅如今地充满了呜咽的野兽。夜鹰住那里,野山羊在其中跳舞。野兽在荒僻的宫中咆哮,野狗在殿内吠叫,它的结束果然来到了。”(以赛亚书十三章19到22节)30/413


韩富乐(Floyed Hamilton)也印证以上的说法:“旅行家们都报导说巴比伦城再没有人居住;阿拉伯人中流行许多迷信,因此他们不敢在那里支搭帐棚;那里的土壤不适于种植,也全然不适于作牧场。”17/310


董彼得(Peter Stoner)也说:“今天在巴比伦见不到羊圈。”47/93,94


雷亚爵士(Sir Austen H.Layard)针对预言所说“旷野的走兽卧在巴比伦的废墟中”一事,这样补充说:“一大群灰色的夜鹰在此成群结队,常常成百地聚居在巴比伦废墟附近的矮树丛中。”30/414


现代的旅行家们和考古学家们一提到巴比伦,似乎就不免要提到寄居在那里的动物。

董彼得在《科学讲座》(Science Speaks,Moody Press 1963)一书中谈到预言中所说“人不再取那里的石头”(预言6B)一事:“巴比伦城中的许多砖砂和建筑材料,曾被周围城市的居民拿来用作修建房屋的材料,唯有那些进口的昂贵大石仍留在城中,没有被人移动过。”47/94


这第六项预言(6B)确实有点令人费解。在耶利米书五十一章26节中说到“人”(原文作“他们”),但没有表明指代对象,它很可能是指此城的征服者。若是这样,那么波斯王居鲁士大帝就将预言应验了。事实上巴比伦的砖头到处可见,只是我们确认一块砖能否被称为石头,或者耶利米指的是用来建造城基的大石头?


预言7B说到“无人经过它的废墟”,史东乐解释说:“虽然几乎所有古代的城市都是旅行家们常到之地,但巴比伦却少有人问津。”47/94


第八项预言说到“巴比伦要变为沼泽”,这点由大英百科全书中记载可以看出它也已经应验了:“巴比伦城的一大部分都埋在深深的淤泥当中。汉摩拉比时代的巴比伦城,如今只余下一点蛛丝马迹而已,几乎都陷在水中。”13/二卷,950


雷亚爵士继续说:“古巴比伦城以南之地,几世纪来都已变为沼泽……河流的堤防因多年失修早已破损,河水倾泻各地。”30/480


5A.结论与其概率


有关巴比伦的八个预言如今全都应验了。韩富乐(Floyed Hamilton)在《 基督徒信仰的根基》(The Basis of Christian Faith,George H.Doran Co.1927)呼吁我们要:“注意关于巴比伦和埃及这两个预言的不同点!巴比伦要消失,但埃及是沦为一个次等国家,且将一直会是一个次等的国家。试想这个截然不同的事实,怎会与预言完全吻合,而不会颠倒呢?17/311


凯勒(Werner Keller)举出一项很值得注意的事实:“巴比伦城过去不但是商业的大都会,而且也是一个宗教中心,由挖掘出的碑铭文我们可以立即得出这一结论。巴比伦城中除有五十三座大神庙外,还有五十五座玛都克神的祠堂,三百座土地庙,六百座天神庙,一百八十个女神依施塔雨(Ishtar)的祭坛,一百八十个男神尼格雨(Nergal)和阿达德(Adad)的祭坛,以及其他十二种不同之神的祭坛。”27/299


古代有许多宗教膜拜中心,象埃及的孟裴斯一底比斯、巴比伦、尼尼微及耶路撒冷等,只是当中的几个例子而已。外邦异教之神绝不可能与独一真神耶和华并论,这些假神慢慢地都消失了,尤其在主耶稣降生以后,这点尤为显著。耶和华不仅不容许将异教诸神与自己相提并论,他还要制作假神的城市的罪,也要定那些崇拜假神之城的罪。会说威齐的话是一回事,真正将预言付诸实现又是另一回事。纵观今天的历史,上述所有崇拜假神的国家,有那一国还存在着的?

董彼得在《科学讲座》一书中将前面述及的七项预言,就其应验之可能性作了一番估计,结果发现它们全部应验的可能性竟低到五十亿分之一,这真是令人难以置信:现将巴比伦每项预言应验的可能性估计如下:(1)巴比伦要灭亡──十分之一;(2)不再有人居住──一百分之一;(3)阿拉伯人不再于此支搭帐棚──二百分之一;(4)羊群也不卧在那里──四分之一;(5)野兽要卧在废墟中──五分之一;(6)人不再取那里的石头建造房屋──百分之一;(7)它的废墟将无人问津──十分之一。这样整个预言的可能性就是5×109分之一;即五十亿分之一。


在比较巴比伦与尼尼微这两座姊妹城的预言时,我们发现两点类似的地方值得讨论。第一是关于城的防御工事,即便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要围攻这两座城仍会令敌军束手无策,只有到飞机和炮弹发明之后,这种城墙式防御工事才算是过时了。

巴比伦 尼尼微

十四平方哩


一百五十呎宽的壕沟


四周有壕沟

守望楼有两百呎高

双层的城墙

(约是廿层楼高的建筑)

三百一十一呎高

城墙:

(约三十层楼高的建筑)

高一百呎(约十层楼高的建筑)

八十七呎宽(可容十一部汽车并行)

宽五十呎(可容六部汽车并行)

一百座铜门

 

城内有足够的土地供耕种之用

三部战车的宽度


从这个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件事,世间没有一座城够高、够厚;没有一道护城的壕沟够深、够宽;也没有一个防御工事够坚固,足以抵挡住上帝对他的审判。人不能自筑城墙把上帝关在外面,人也永远不能凭理性主义或其他的所谓“知识”来否定他的存在。


其次是有关这两座城倾覆的可能性。尽管尼尼微和巴比伦在某些地方十分相似,但它们彼此还是有不同之处,正如今天世上没有两座城是完全一样(如比较纽约和洛杉矶的不同)。如果今天有人问你,纽约和洛杉矶哪一个城会灭,你可能说两个都不会,也可能说其中一个城要灭亡,但绝对不可能断言两个城都要灭亡。同样尼尼微和巴比伦变为废墟至今仍是个谜,正如今天说纽约和洛杉矶要全然被毁一样原不可能,但它们还是渐渐衰亡,以至最后消失殆尽──再也没有人住在那里。


6A.总结


以下所引用的几段话是对巴比伦城最好的结论。其中包括一段从考古学家齐拉(Edward Chiera)写给他妻子的信中摘录下来的一段话。原文刊登在《泥版上见真理》一书的序言里(They Wrote on Clay:The Babylonian Tablets Speak Today by Edward Chiera;Ed.by George C.Camer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6)。当时齐拉正在挖掘基屈城的遗址。基屈城座落在离巴比伦以东约八哩的地方,以下就是这位考古学家个人的感想:


“我今晚照例来到埋葬古城神庙高塔的土堆上……


“从下往上看,这座神庙的高塔并不如想象中那么高。巴比伦人不是一直想盖塔通天么?只要爬上塔顶人就可找到答案了。塔也许还不超过五百呎,但站在塔顶上仍可鸟瞰一片广袤无垠的平原……巴比伦的废墟就在眼前。塔的底端散布着大大小小的土丘,这些正是基屈城的遗迹,也是米索不大米亚最古老的城市之一。


“古时曾将幼发拉底河的水输至各地的运河网,如今却成了一个个的小土堆散布各方。连幼发拉底河也都离开这里,另行改道了……

“这真是一座死城!我曾去过庞贝(Pompeii),和奥斯提亚城(Ostia),我也曾在巴勒斯坦空旷的长廊上漫步过,但那些城尚未完全死去,它们只是暂时被遗弃而已;在那些城中人声仍随时可闻,生活的步伐仍在勿勿迈进。它们在人类文明进展的中过程中曾贡献过自己一份的力量,只是如今文明离他们往他处去了。


“但在这里一切都是死的。没有一根石柱、一面拱门留下可以证实人类的建筑在此存在过,一切都已毁如尘土。这座神庙中的高塔原是当时最堂皇、最威风的建筑,如今已面目全非,早非当时的形状。它当年的七大舞台如今在那里呢?当年直升到塔顶的壮丽楼梯如今在那里呢?那间盖在塔顶的神龛又在那里呢?除了一个个的土堆,我们什么也看不到,我们所见的只是百万块石砖而已,塔顶上还留下几扇墙的痕迹,但也早已不成形了。无情的岁月与人们对它的遗忘,终于使这城成为一片死寂。


“我脚下有许多小洞穴,是狐狸和野狗掘出的地洞。夜里它们偷偷地从洞穴中爬出来寻找食物,小小的身影就融进那漆黑的夜色。今晚,由于我这个不速之客它们都躲在洞里,或许正在埋怨我为什么要搅挠它们的安宁。土堆上布满了动物的残骸,向人炫耀着它们多年来的成果。……,没有一丝声音打破这片死寂……


“一只野狗在吼叫,又象咆哮,又象威吓。阿拉伯村庄内的家犬立即响应它的挑战。眨眼的工夫这片宁静被它们的吠叫声打破了。


“……一股说不出的力量使我在此留连忘返,我应该设法找出此地成为荒场的原因来。为什么一个繁华的城市,一个帝国的首府会完全从历史中消失?是不是先知预言的应验,使得一座宏伟壮丽的神庙变成野狗的窝?或是因为当时此地的人民罪恶滔天导致这样的结果?或者这只是所有人类文明演变的典型代表。当一种文明发展至最高峰时,总要遭到突然的灭亡?今天我们在这里想发现它过去的秘密,但谁知可不可能有一天我们现在一切的成就,也要变成后人探索的对象呢?”


10.哥拉汛、伯赛大、迦百农


新约圣经中所应验的预言也是很奇特的,这将是我们现在所要讨论的主题。我们可以引用戴维斯(George Davis)的话作为这一部分的引言,他说:“从新约圣经中,我们读到四座美丽的古城,它们都座落在临近加利利海滨的地方。这四座城是迦百农、哥拉讯、伯赛大和提比里亚。如今其中三城都已灭亡,只剩下提比里亚至今还在。”9/33


在马太福音里,主耶稣提到有关这几座城的预言。


1A.经文与日期


马太福音十一章:


20节:耶稣在诸城中行了许多异能,


那些城的人终不悔改,


就在那时候责备他们说:


21节:“哥拉汛哪!你有祸了。


伯赛大阿!你有祸了。


因为在你们中间所行的异能,


若行在推罗、西顿,


他们早已披麻蒙灰悔改了。”


22节:“但我告诉你们,


当审判的日子,


推罗、西顿所受的,


比你们还容易受呢。”


23节:“迦百农啊,你已经升到天上,


将来必坠落阴间。


因为在你那里所行的异能,


或行在所多玛,


它还可以存到今日。”


24节:“但我告诉你们,当审判的日子,


所多玛所受的,


比你还容易受呢。”


虽然圣经中没有明确地提及这些城要怎样毁灭,但不可否认,上帝的审判和震怒已清楚显现在这三座城的门楣上,历史上也都记载有关于它们独特的故事。


2A.史实


大英百科全书很简短地提到迦百农:“……这是以色列国境内靠近加利利海西北部的一座古老城市,但如今已是一片荒原……它在当初虽然享有盛名,但如今,它的名字已从历史中完全消失,考古学家们甚至还要为它的所在地争论不休!”13/4,826


戴维斯(George Davis)在《圣经预言今日之应验》(Bible Prophecies Fulfilled Today)一书中记道:“大约在公元400年左右,一次大地震毁灭了迦百农,无疑地,哥拉汛和伯赛大也是同时被毁的。9/36


戴维斯又说:“古伯赛大城座落在加利利海岸,该地区景色十分优美,因此在公元700年时,大马色的阿拔利德王一世(King Albalid I)决定从此废墟中建一座华丽的宫殿,作为冬季避寒的行宫。经过十五年的工夫,行宫的框架终于竖立起来,但因阿拔利德王的去世,这座宏伟的宫殿终究没有完工。以过几世纪以后,这座宫殿也就变成了废墟,唯一还余下的只是一些根基石和尚未镶嵌完毕的彩色碎石地板。考古学家们用沙土把地板遮盖住,以免遭人破坏,因此现在连一点宫殿的遗迹也找不到了。”9/36,37


马克吐温(原名Samuel Clemens)在其所著《海外风光》(Innocents Abrodad)一书中描写达和湖(Lake Tahoe的风光:湖面极为平静,岸上有鸟儿和松鼠在嬉戏,水中有各式各样的生物,给这静寂的湖水带来了生机。这里虽然孤寂,但并不令人感到凄凉、萧条、与加利利海完全不同。如果这些渺无人烟的荒漠,这些被尘封的荒原,都不能使它们在这一片粗旷的荒原轮廓中黯然失色,那么再看迦百农令人悲悯的虚墟以及笨拙的提比亚村庄……。7/238,239


戴维斯解释迦百农的情形说:“几世纪以来,迦百农的会堂就象被毁的迦百农一样,一直埋在地下。……有人一开始想从废墟上重建新的会堂,于是他们重新竖立起高大的墙和石柱,但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部份重建的会堂突然倒塌下来,就象几世纪以前阿拔利德王,在伯赛大的宫殿尚未完工之前就倒下死去一样。”9/38

《翁格圣经字典》(Unger Bible Dictionary by Merrill Ungers,Moody Press,1957,revised 1966)针对这三座城的情况作了一个总结:“圣经中论及迦百农及其他两座不信之城的结局,果然奇妙的应验了。(马太福音十一章23节)许多人相信今天以色列国中的塔汉城(Tell Hum)就是当年迦百农的旧址,如今成了一片废墟,并与哥拉汛与塔布哈城(Tabgha)紧紧相连。当考古学家在此挖掘时,曾挖出一座第三世纪时的犹太人会堂。”48/180


戴维斯总结这章预言时,最后提到提比里亚:“主耶稣没有说到一句提比里亚要受审判的话,虽然该城中有一部份的地方被摧毁过好几次,但后来又都被重建起来。”9/40


戴维斯又说:每一次我们来到提比里亚和加利利海一带,我们不由得想到上帝的话真是信实而大能的。正如我们的主所预言的,这三座城全都毁灭了,只有提比里亚,因为主没有审判它,因此经过漫长的十九个世纪以后,它依然屹立不倒,欣欣向荣。9/41


11.耶路撒冷城的扩张


耶利米作先知的时间是公元前626年至586年间,他在耶利米书三十一章38-40节中作出一项惊人的预言,就是耶路撒冷城将来的兴建与扩张。


1A.经文与日期


耶利米书三十一章:(公元前626至586年)


38节:耶和华说“日子将到,这城必为耶和华建造,从哈楠业楼直到角门。”


39节:“准绳要往外最出,直到迦立山,又转到歌亚”。


40节:“抛尸的山谷和倒灰之处,并一切田地,直到汲沦溪,又直到东方马门的拐角,都要归耶和华为圣,不再拔出,不再倾覆,直到永远。”


2A.预言的应验


如果不对照本章后面的地图来看,这项预言读来也许不容易明白。戴维斯(George Davis)曾根据麦德逊(G.Olaf Maston)的一本小册《美国在巴勒斯坦殖民地指南》(The American Colony Palestine Guide)中的资料,在所著的《预言之应验证实圣经之可靠》(Fulfilled prophecies That Prove the Bible,pp.88-104)中谈到这项预言的应验,我们将戴氏的资料改写录在下面。10/88-104


“预言中常提到这座屡遭毁坏的耶路撒冷城,我们很难从圣经其他部分中找到一个有关的耶路撒冷城的预言,比耶利米说的更准确、更细致的。”10/90


耶利米用很清楚的路标,确定出此城扩张的范围。这些路标已存留了好几世纪,一直到最近耶路撒冷城扩建之后才除去。换句话说,这些标志是在先知预言应验以后才被拆毁的。

撒迦利亚书中也记载了一段有关耶路撒冷的预言,可用作补充耶利米未完之话,它记载在撒迦利亚书十四章第10节:


“全地从迦巴直到耶路撒冷南方的临门,要变为亚拉巴。耶路撒冷必仍居高位,就是从便雅悯门到第一门处,又到角门,并从哈楠业楼,直到王的酒酢。”


现在让我们一点点来追溯这项预言。某些耶路撒冷当年的路标,我们现在可能要用新的名称来代替,但我们尽可能保留与古耶路撒冷城有关的地理背景。耶利米时代的耶路撒冷城,其实是在今天耶路撒冷城的南方,从许多地图中我们都可看出这城一直是向北方扩张的。

现矗立在耶路撒冷城中的回教奥玛寺(Mosque of Omar),其西北角就是哈楠业楼,而今天的约法门(Joffa Gate)就是古代的“角门”。


上述这两处地方都是在耶路撒冷城内,且从耶利米时代到近代,都已扩建得差不多了。以后的扩张由城外开始,一直到迦立山,也就是角门的北边。这个地区自本世纪起才开始出售,大部分是被犹太人买去的。现在的迦立山已成为苏俄调停驻军的所在地,目前该区正顺着圣经指定的范围扩张。

史乃尔(Schneeller)孤儿院原来是一所德国的工业学校,正座落在歌亚山上。随着这所学校兴建,耶路撒冷城愈发往北方扩张。根据以下史东乐所绘制的地图,这里应属于4号区。直到不久以前,这一带还是新耶路撒冷城西北郊区发展的最北的极限。由于约法路(Joffa Road)是通过此区的主要交通干道,耶城很自然的就顺著着这个方向向北发展,这里则属于地图上的3号区,这一区的人口增长要比歌亚山一带快。


“抛尸的山谷”目前是以色列政府种植林木的地带,也是地图中的第5区,这片山谷以前是一片墓地,也是撒迦利亚预言之地。“王的酒酢”是在“抛尸谷”的北部,最近几年才开始发展。附近有一区自从1925年业门的犹太人归回该地后,发展更为迅速。我们再继续看看耶利米的预言,如果我们有机会早几年到歌亚的东南部参观,我们就会看见“倒灰之处”,但自1900年到1930年间,由于城内大兴土木的缘故,这些“倒灰之处”,都已逐渐消失。这些都是真正的灰烬,是过去圣殿献祭时所留下来的,把它们当作建筑用的灰泥倒是很好的材料,因此已经渐渐被人搬走利用了。这地区人口逐渐增加,地图上原是一片不毛之地,如今已发展成人口稠密的地区,史东乐将它定为第6号区。


有一段时间,这些就是耶路撒冷城暂时扩张的范围,至于第7、8、9区,只是汲沦谷中汲沦溪外荒野之地。但自1931年以来,耶城也开始朝此方向发展,许多崭新的住宅区如雨后春笋般地在这一带建立起来。“马门”原是旧城的东墙,如今已被拆毁,但离新建的“金门”不远。


新兴的耶路撒冷城尚未与预言所说的范围完全吻合,但却是一点一点地沿著耶利米所设下的路线在扩张。耶利米曾一步步地指出耶城将如何扩张,这话如果然逐渐应验。其他预言中所指的城向南扩展的情形,如今也一一地应验了。

耶利米在三十一章40节中的预言,可以算是自1880年到1935年间所应验预言的总结:“……都要称耶和华为圣,不再拔出,不再倾覆,直到永远。”


戴维斯在其所著的《预言的应验证实圣经之可靠》(Fulfilled Prophecies That Prove the Bible)一书作于1931年之前,还早在以色列复国(1948)之前,但他却大胆地假设说:“究竟要到几时耶路撒冷城才会重归耶和华为圣呢?它又怎样才能发生呢?在这个充满政治和种族冲突的时代,问这个问题比回答这个问题容易多了。但我们相信只要时候到了,这些事必然会成就。正如许多其他的预言都能够应验一样,它的实现也一定来得十分自然。”10/104


下面的地图将列出先知预言中的所提及的路标,以及戴维斯著作中所引用的经文,我们将其分别列出,好使读者更易明白预言应验的“步骤”。董彼得除了绘制地图外,他也对此预言应验的可能性也作了一次估计,今将分述如下:

“耶和华说:‘看哪!日子将到,这城必为耶和华建造,从哈楠业楼直到角门’。”


准绳要往外量出,直到迦立山,


又转到歌亚。


抛尸的山谷,


倒灰之地并一切田地、直到汲沦谷,又直到东方马门的拐角,


都要归耶和华为圣,不再拔出,不再倾覆,直到永远。

──耶利米书三十一章38,39,40


董彼得说:“耶路撒冷早期的扩张,原只包括第1及第2号区(参看地图),这是在苏利门(Suleiman)城墙以内。直到五十年前,耶路撒冷才向城外的第3号区扩张。”47/48


“预言中有九点关于耶路撒冷城扩张的情形。首先它说此城要扩张,其次依次列出扩张的次序。”47/48


董彼得也提到预言应验的可能性:

“要我们随便找出耶路撒冷城扩张的九个步骤并不难,这城的旧址有六个特定的‘角’,它的扩展总该从一个‘角’开始。如果确是由一角开始,那么第二个扩展的步骤应该是其它角中的任何一角,或者说是向1号区以外的方向伸张,因此这样说来,第二次的扩展可能是余下八区中的任何一区,如此类推全部九个区域。从人的观点来看,耶利米预言应验的可能率只是8×1010分之一。47/48


也就是八百亿分之一。


12.巴勒斯坦


1A.经文与日期


利未记二十六章: (公元前1520至1400年)


31节:“我想使你们的城邑变为荒凉,


使你们的众圣所成为荒场,


我也不闻你们馨香的香气。”


32节:“我要使地成为荒场,


住在其上的仇敌就因此诧异。”


33节:“我要把你们散在列邦中,


我也要拔刀追赶你们,


你们的地要成为荒场,


你们的城邑要变为荒凉。”

以西结书三十六章: (公元前592至570年)


33节:“主耶和华如此说:


我洁净你们,


使你们脱离一切罪孽的日子,


必使城邑有人居住,


荒场再被建造。”


34节:“过路的人虽看为荒废之地,


现今这荒废之地,仍得耕种。”


35节:“他们必说:


‘这先前荒废之地,


现在成如伊甸园,


这荒废凄凉毁坏的城邑,


现在坚固有人居住。’”

十二项预言中最后一部分是指巴勒斯坦地,这也是所有预言当中唯一不需要引证资料来说明的预言,因为它的应验正很清楚地展现出我们眼前。但如果我们在这项预言上再下点工夫,就会发现它更多新奇有趣之处。利未记是摩西五经中的一部。翁格圣经字典把它写作的日期定在公元前1520年至1400年间,也就是摩西生活的时代。而以西结书是在公元前592年至570年间写成的。只要我们仔细考察预言应验的情形,就可想象这些预言是在日后补写的说法实为无稽之谈。今将有关巴勒斯坦的预言列之如下:


2A.预言


1B.巴勒斯坦各城要变荒凉。(利未记二十六章31,34节)


2B.圣殿要成为荒场。(利未记二十六章31节)


3B.地要成为荒场。(利未记二十六章32,33节)


4B.巴勒斯坦要被仇敌居住。(利未记二十六章32节)


5B.以色列民要散在列邦中。(利未记二十六章32节)


6B.犹太人要受迫害。(利未记二十六章33节)


7B.巴勒斯坦要重被犹太人所收回。城邑要复兴,地要再被耕种(以西结书三十六章33-35节)。


3A.预言的应验


这些预言一直到主耶稣以后才应验,尤昆哈特(John Urquhart)的著作《预言之奥妙》一书,(The Wonders of Prophecy,C.C.Cook Co.)是我们所能找到最好的资料。他曾深入地研究过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历史,在该书114至115页中,他讨论了有关此地的预言。


首先他从以色列人迁进神应许给他们的迦南地说起。摩西在利未记里就警告过百姓说,如果他们违背耶和华神的旨意,上帝的审判就要临到他们头上,正如利未记二十六章31至33节中所记载的。


这事果然在公元70年间应验了。当时罗马的军队在这块土地上大肆杀戳、摧毁和破坏,该地居民拼死抵抗,罗马人怀恨在心野蛮报复,将犹太教一切东西毁坏贴尽(参看预言2B)。圣殿被焚毁,只剩一群肮脏可厌的野猪住在伯利恒门外徘徊。自那时起,犹太人再也没有献过祭,旧约时代流传下来的祭礼也从此中断(参看预言2B)。犹太人散居列邦已成众所周知的事实。他们被人驱逐,流离失所,不过当罗马人初次毁灭巴勒斯坦时,这预言还没有完全实现。当时的犹太人虽受迫害,但并没有彻底的分散,直到公元135年,这项预言才全部应验。当时的罗马大帝哈德里安(Hardrian)将犹太地全部充公,并卖给外邦人。从那时起,巴勒斯坦就一直被犹太仇敌的外邦人所统治。以后这片地的统治权再三异主,而占有这地的人不外有两种特点:他们不仅是外邦人,且是仇视犹太人的。(参看预言4B,5B


犹太人分散的事实,反倒保全主的城邑不致沦为荒场。因为新的统治者一再大兴土木,使这地不致荒凉。当君士坦丁大帝在位时,他在圣经历史上著名的地点建起新兴的教会。那时巴勒斯坦的国势强盛,甚至当第七世纪波斯进犯时,也无法一举攻取。后来耶路撒冷又曾抵挡阿拉伯人的攻击达四个月之久,一直到十一世纪十字军东征时,仍然可以看出巴勒斯坦各城强大的势力。然而先知对这些城邑的预言并非儿戏,它最后全都应验了,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参看预言1B)49/114-119


凯勒(Werner Keller)在《圣经历史》(The Bible as History,willam and Co.1956)中,谈到一些在公元70年时所发生的事:“考古学家们找不到任何以色列人在公元70年后仍在巴勒斯坦居住过的证据,他们甚至连一块刻有犹太碑文的墓碑也找不到。犹太的会堂全遭毁坏,甚至连安静的迦百农城中的神殿也变成废墟。残酷无情的命运之手,终于在以色列国运中划下一道休止符。(参看预言1B,2B,5B)27/408


马克吐温在他所著《海外风光》(Innocents Abroad)中曾提到巴勒斯坦,他记下在1869年时他所看见的情形:“在巴勒斯坦三十里的范围里,我找不到一座村庄,只有几顶阿拉伯人的帐蓬,但没有一所固定的建筑物。有时一个人可以骑马走上十哩路还见不到十个人。”(参看预言3B)7/213


也有些作家试图从描写出这片荒野中美的一面来,但马克吐温却不以为然:“许多到过这地方的作家们,他们的报导总有两种明显的倾向。有人说:‘这里的美丽风光真是难以形容’,然后在文中堆砌上许多优美的辞藻,其实细读其内容,我们知道作者所看到的,不过只是一片无人问津的水塘,一片荒凉的山丘和孤树而已。也有作家绞尽脑汁,想在这废墟之上描画出一个人间乐园来。但后来却无心因为加了一句‘一只悲戚庄严的鹳鸟’,最终说出此地真象……这些人对巴勒斯坦景色的感受,无论是深怀敬意或是百感交集,总是过份应用他们的幻想力,以致影响他们正确的判断力。但无论如何,他们所虚构这些令人听来快慰的故事,总归还是出自他们的一片诚意的。”7/242

马克吐温也提到那些犹太人可恶的仇敌:“我们在一个地方休息,吃过午餐后,又来到一个叫艾米拉哈(Ain Mellahah)的地方。那天我们走的路程并不太远,但我们的向导却不愿再往前行,于是他编造了一个谎言吓唬我们,说前面住着许多凶暴的阿拉伯人,经过他们的领域时,连小睡片刻都是件危险的事。这些阿拉伯人可怕极了!他们身上经常佩带着一把生锈的燧发枪,枪身比人还高。枪上却没有准星,其射程尚不及抛砖远,而且又极不准确。他们的腰带上佩着两三支旧的马枪,因一直没用的缘故,都已锈烂不堪,在这种武器伤害到你之前,你有足够的时间去到安全区域,但是枪身可能会爆炸,炸烂阿拉伯人的头!”(参看预言4B)7/210


这位作风粗旷的作家甚至引用圣经利未记中的话(二十六章32-34节),连他也不得不承认,没有人能在1869年站在艾米拉哈地,还不承认先知的预言已经应验了。7/214


诺维兹(Rabbi-Nowitz)是一位犹太的教法师,他曾调查过这一带,想考察犹太人有否重返这地的可能性。尤昆哈特引用他的话说:“诺维兹曾在1882年到达巴勒斯坦,想看看这个所谓‘飘泊而又疲惫的民族’是否仍有可能重返自己的老家。他在观察后,立刻放弃了这种想法,他不得不承认巴勒斯坦的土地过于贫瘠,再加上土耳其政府所施加的各种压迫,以色列人是不可能重归故土的。”49/116,117


甚至到1927年时,这里还只是一片“废墟之地”。


韩富乐(Floyd Hamilton)在《基督徒信仰的根基》(The Basis of Christian Faith,Gerge H.Doran Co.,1927)中写道:“根据先知的预言,这地各城均要荒凉,成为荒废之地。今天的巴勒斯坦正是个废墟之地,世上没有一个地方会象巴勒斯坦一样,留下这么多荒废的城市和村庄。一片过去人口稠密的地方,如今却成了不毛之地。土地极其贫瘠,只能供养以前一小部分的人口而已。”17/316


但是正如戴维斯(George Davis)在“圣经预言今日之应验”(Bible Propheies Fulfilled Today,Million Testament Campaign 1955)中最后所指出的:“犹太人在离开他们老家两千年后开始重归故土,一百多万的犹太人回到这片土地上来,这真是一个震惊世界的奇迹。但更叫人惊奇的是,有关这个奇迹的预言早在二千五百年前就已经由耶利米准确无误地宣告出来了。”(参看7B)9/1


预言中说到这地要再被耕种:“好几世纪以来,以色列南部的纳格弗(Negev)早已变成一片干旱、孤寂的荒野。虽然那儿仍有一些小镇和村庄,但其中大部份的居民不外是流浪的游牧民族,今天这个长期荒芜的纳格弗区,已从一片荒漠开垦成为丰腴肥沃之地。”9/80


预言中也提到巴勒斯坦的城邑要被重建。戴维斯说:“多年来别是巴(Beersheba)一直是一座在酣睡中的阿拉伯小镇,城中只有粗陋的建筑和住宅,但自从以阿之战,犹太人把此城夺回之后,别是巴就开始改观。起初的改变很缓慢,也不十分显著。但当我在1950年访问该城时(也正是以阿之战后第三年),城中进步的情形就显而易见了。三年后我再重返别是巴城,它的改变更是一日千里。许多犹太人开始在这里定居下来,现代化的住宅代替了以往脏乱的土屋。他们带我去参观城外的地区,现在已成了别是巴的商业中心,他们又另外划定了一个特别区,准备以后在此设立建筑工厂。如今此城的人口已增至两万多人,且一直在发展进步当中。”9/85


4A.应验之预言的详讨及其应验之可能性


巴勒斯坦如今是一片熙攘繁忙的地方,而且一直不断地在发展。以色列人遭受了1900多年的压迫,他们到处漂泊流浪,甚至没有一片立足之地。然而自一九四八年起却能东山再起,重建自己的国家。过去他们没有自己的国家,一旦给他们一片属于自己的土地之,他们就都能齐心协力,励精图志,甚至动摇世界局势,这些都是举目共睹的事实。现在让我们再看史东乐对这项预言的估计和它应验的可能性。


董彼得估计巴勒斯坦预言应验的可能性约是二十万分之一。我们在此列出有关此地之几项预言其应验的可能性,然后再分别详细讨论。17/90,91


1B.城邑要变为荒凉(十分之一的机会)


2B.圣殿要成为荒场(二分之一)


3B.地要成为荒场(十分之一)


4B.仇敌要住在巴勒斯坦(二分之一)


5B.犹太人要分散(五分之一)


6B.犹太人要被逼迫(十分之一)


7B.犹太人要回归,要再建城邑,地要再被耕种(十分之一)


我们将尤昆哈特(John Urquhart)在《预言之奥妙》(The Wonders of Prophecy,pp.233-235)中的一段话予以改写登在下面,用来解释为什么我们选择巴勒斯坦的预言作为本章的结束,其实这与利未记廿六章33节中所说“刀剑要追赶犹太人”这句话有关。49/233-235


犹太人所受的迫害和痛苦,正代表人类所能遭遇的最恶劣的境遇。第二世纪时,在塞浦路斯、埃及、巴比伦和古利奈的犹太人起来反抗时,结果遭到惨无人道的血腥镇压。所有犹太人都被塞浦鲁斯政府处以极刑,任何踏上塞浦鲁斯岛的犹太人也将一律处以死刑,甚至当船受遭难,船上的犹太人亦不能在岛上停留,否则有杀身之祸。埃及人也残酷地蹂躏他们,有人说,当时埃及人被杀的,要比跟随摩西一同逃离埃及的人还多(约六十万人)。犹太人的历史不外就是一部饱受欺凌的血泪。他们曾帮助波斯人夺下耶路撒冷城,大肆屠杀当时被囚的基督徒和波斯的基督徒俘虏,未想这样一来却招致更多不幸的后果。不久之后,隐者彼得(Peter the Hermit,注:法国僧侣)开始在德国组织第一次的十字军东征,以保护基督徒的家园。东征途中,他们大肆屠杀沿途所见的犹太人。但显然没有人从这段历史吸取任何教训,因为五十年后,同类的事再度发生在德国莱茵河以西的地区。每一次当地人民起来暴动时,犹太人总是遭池鱼之殃 


米尔曼(Milman)在《犹太人的历史》(History of the Jews,PP.222.223)一书中指出,外邦人大肆屠杀犹太人的举动,并非因为具体事件所引起,只是因为人们从内心深处就含有对犹太人无穷的恨意。米尔曼更进一步地指出,当欧洲盛行黑死病时,人们也认为是犹太人引起的。当时欧洲流行一种狂热的宗教运动,信仰此派宗教的人游行街头,走在十字架象的后面,为他们的罪自虐己身。他们象一群盲目失去理智的暴徒,大肆屠杀法兰克福和其他各地的犹太人,并且宣称这样作是为了上帝的荣耀和使自己罪得救赎的缘故。还有些谣言指责犹太人在外邦人的水源中下毒,将他们的孩童钉死在十字架上,并偷窃、亵渎天主教弥撒中所用的待经。在任何国家中,犹太人都不受法律保护,也享受不到任何公平的待遇。他们四处流浪,散布在德国中部、奥地利、法国、莱茵河以西、东欧的西里西亚、德国的勃兰登堡、普鲁士、波希米亚(捷克西部)、立陶宛和波兰各地。他们在这充满罪恶的世界里,一直是被人憎恨的外乡人。


尤昆哈特又藉米尔曼的话指出,甚至象腓特烈大帝(Frederick the Great)这样开明的君主,也曾对犹太人施以暴政。


犹太人在英国的遭遇相对好一些,但是在约克郡暴发的一次骚乱,在英国贵族与平民的淫威之下,就有五百至一千五百个犹太人丧生。到1200年底时,犹太人所有的财产都被剥夺净尽,然后被无情地驱逐出境,永不许再返回大英帝国的国境,直到查理二世时为止。


曾有一段时期,法国好象是犹太人的乐园,他们得以任高职、享高位,也有人受到良好教育,然而他们后来所遭受的压迫和凌辱,却比以往仍处劣境中时为甚。他们曾一度作过贵族们的顾问,后来却沦为贵族后裔的奴隶。法王腓利二世(或称腓立奥斯都王,Philip Augustus,1180-1223)在位时,曾夺去他们所有的财产,然后将他们全部驱逐出境。事后又宣告只要肯付一笔赎价,他们仍可归回法国,结果却是骗人的圈套,而且当犹太人发觉时已经太迟了。1239年,巴黎的群众起来排斥犹太人,与从前德国人对付他们的手法一样。在1400年和1794年间,法国将全国境内的犹太人都驱逐出境。


犹太人在西班牙的遭遇与法国相比,则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犹太人在许多其他国家所遭受的野蛮待遇,是家喻户晓的。

“他们所受的轻视和迫害也是众所周知的,先知那段令人心惊胆寒的预言,直到今天仍在应验。”49/235,236


这时我们或许会想起,以前一个法利赛的犹太人在耶路撒冷倾覆前所说的一段话:

“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罗马书三章23节)


在这个充满仇恨与不公正的世界里,必然存有一位慈爱公义和明察秋毫的上帝,能将这一切的仇恨消除。总而言之,宇宙间必然有一位公义的上帝能消除人间的不平。感谢上帝,世间也的确有一位这样的上帝存在!


先知预言实现的可能性


董彼得的《科学讲座》(Science Speaks)对这方面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资料。47/95-98


下列是八个我们前面所讨论过的预言,另加三个董彼得所提供的资料,我们试将它们应验的可能性一一列举如下:


推罗


7.5×107分之一


撒玛利亚


4×104分之一


迦撒和亚实基伦


1.2×104分之一


耶利哥


2×105分之一


金门(耶路撒冷城内)


103分之一


锡安城被犁


102分之一


耶路撒冷的扩张


8×1010分之一


巴勒斯坦


2×105分之一


摩押和亚扪


103分之一


以东


104分之一


巴比伦


5×109分之一


这十一项预言如今都一一应验了,如果它们是靠人的智慧所写成,那么它们全部应验的可能性,就是上述各项连乘积的倒数,换句话就应是5.76×1059分之一。


也许有人说上述有些预言估计数字太大了,应该减低些才对;也有人说,以上有些预言是彼此互相有关连的,因此估计数字也该小些才对。也许他们说的不错,我建议他们重读这些预言,然后自己估计其中的可能性,他们会发现所得的数字还是很大。他们还可以把圣经中其他的预言一同计算在内,考虑它们应验的可能性。例如,以西结书二十八章20-30节中的西顿;路加福音十章13,15节中的迦百农和伯赛大,以西结书二十九章12-14节;三十章13节中的埃及为例等。我相信即使用最保守的数字,我们还是可以从许多已经应验的预言中找出它们概率的数字来。


还有一些人会说,圣经上的这些记载并非预言,只不过是在事实发生后被人补写上去的。这种说法是荒唐的,因为所有这些预言都是在旧约时代写成的,每一项都是在耶稣诞生之前写的。而这些预言中只有一项是在主耶稣以前应验的,另外两项中的一小部分也是在主耶稣以前应验的。除此之外,其他一切的预言都是在主耶稣的时代以后才应验的。即使我们把主耶稣时代以前已经应验的预言删去,所余下之预言其实现可能性的比率数字仍是很大,使人没有争辩的余地。

现在我们来想想5.76×1059分之一的这个可能性吧,为了方便,我们把小数略去,就算5×1059分之一好了。假如我们有这么多的银币,你能想象该会堆成多大的一堆吗?


太阳的体积是地球的一百万倍(1,000,000),如果用5×1059个银币,我们可以铸造出1028个象太阳一样大小的银球。


在我们的银河系统里,至少有100,000,000,000个星球,而每个星球平均和我们的太阳一样大小。与我们的银河系统遥相呼应的。还有其他的银河系统,每个也都包含同样多的星球。如果我们每分钟可数出250个星球,那么要全部计算完100,000,000,000个星球,共需费上七百五十年的工夫。但你所数的才不过是一个银河系内的星球而已(注:此处所列之数字,均以一、二位数代表。有人计算过,整个宇宙共有两个兆银河系统(2×1012),在每一个银河系统中包含一千亿个星球(1×1011)。这5×1059块银币足足以把这些所有的银河中所有的星球造五十万次!


假设我们现在拿其中一个银币作上记号,在把它们堆成银球之前,在这一大堆银币当中。再请一人蒙上眼睛,到这许多造好的大银球中去找出那枚作上记号的银币,你想他成功的机会有多少?这样的任务岂不真有如海底捞针一样的困难?假设这位蒙眼的人,每小时能走六十哩,他日夜不停也要花五年的工夫才能绕完一个星球一次,这样再要从那个星球中找出一枚作有记号的银币,那机会就微乎其微了。何况一个星球走完五年的时间,一个银行系统不就要花上5千亿年的时间(5×1011)了。又假设这人的速度很快,能在一秒钟内查遍一千亿个星球(只花一秒钟,而非5千亿年),他也仍要花上3×106年才能看完所有的星球,换句话说,他要从30亿年前就开始工作,在这种情况下他能找到银币的机会真是微乎其微。


这十一个预言若是出于人的智慧被编造的,而且都能一一实现,它的可能性就象上面那个蒙眼的人能找到那枚作了记号的银钱一样低得近于绝不可能,但这些预言都逐一应验了,我们只能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神默示了这些预言,因为除此以外我们再找不出更合理的解释。

以赛亚书四十一章23节,先知向众神发出挑战:“要说明将来的事,好叫我们知道你是上帝。”


耶和华接受这个挑战,他已经预言了许多未来要发生的事。虽然这些预言的成就须上千年时间,但仍然都照他所预言的一一实现了。神已经彰显他是一位大能智慧的神,因此除了接受他,我们别无选择。


结论


十字军东征最后的失败,在表面上看来,似乎对基督徒的信仰是极大的打击,但事实上却是基督徒的一大胜利,因为它促使了许多预言的应验。在本章所提及的预言当中,有多少城市是直接因为十字军的侵犯而灭亡的(推罗、西拉、撒玛利亚及亚赛基伦)。希奇的是在我们进一步地研究后,就可以发现,所谓基督教的大敌,事实上却是上帝所用的一名小卒。为要在教会史上完成上帝的旨意。

从我们所研究的种种事实里,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出,上帝的手一直亲自显现在人类历史当中。传送这些预言的先知们,没有能力左右预言是否应验,他们也从未宣称这些预言是凭他们自己说的。他们是传递上帝话语的先知,是真神的仆人,因此上帝必然直接负责并应验这一切有关审判的预言。

第十二章 基督徒经历的特色

第十二章 基督徒经历的特色

1A.序言

1B.甚么是基督徒的经历

基督徒的经历乃是当一个人与复活的耶稣建立起个人亲密的关系,并藉着圣灵的工作,他在精神、道德与心灵各方面所经历的一种改变。

2B.基督徒经历的必要性

基督徒的经历必须与我们生活各方面都能产生密切的联系。兰姆(Bernard Ramm)在《基督徒信仰的确据》(Protestant Chrisitian Evidence,Moody Press出版)中说:“凡被人认为是真理的,一定是与人的生活的经验有直接的关系……如果基督教只有动听的信条与哲理,却不能与一个人的生活和经验发生直接又密切的联系,那么它是否仍能为人所接受,是否仍能吸引成千成万的人前来遵守这些信条,将是很大的问题。因为基督教是真实的,它必然和宇宙及全人类生活的各方面都能产生紧密的联系,它不仅给我们提供了一些伟大的哲学与神学思想──例如基督教中三位一体的一神论思想──它也能与人类的现实生活发生密切的关系。”36/208

如果基督教信仰不能被我们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那么它就是没有价值的一种信仰。反过来说,如果主耶稣的降生、受难与复活,均非历史上所确实发生过的事,那么基督徒的经历也就变得毫无意义。这两方面必须互依互赖,不可分割,而有关这两方面的证据也是俯拾皆是。耶鲁大学著名的史学家来德里(Kenneth Scott Latourette)在“自耶稣纪元以来”(Anno Domini,Harper and brother 出版)一书中写道:“在人类历史当中,从没有一个世纪象过去三、四十年来一样,深远、普遍地受到耶稣的影响。成千成万的人生命有了新的改变,他们也都实际地尝试着去过耶稣所立为榜样的生活。”25/227

来德里又继续说:“人类所认为最需要的一些活动,终于都因着耶稣基督的缘故得以展开──许多人内在生命有所改变,政治秩序得以重新确定,货物的出产和批发得以平均分配以满足人的需要,身体有疾病的人得到医治,种族与国际间的关系得以改善,人类在学术、宗教及人类智慧的发展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进步。根据这些成果,我们就知道耶稣的降世,他的生、死与复活乃是人类历史上所发生过最重要的一件事。从他对人类的影响上看来,耶稣实乃人类历史的核心。”28/227

下列的大纲希望有助于读者有效地使用本章资料

1A.序言

1B.基督徒对经历的定义

2B.基督徒经历的必要性

2A.基督徒经历的特色

1B.其中心耶稣基督

2B.其客观的真实性

3B.其类似性

3A.基督徒经历的见证

2A.基督徒经历的特色

1B.基督徒经历的中心──耶稣基督

有许多人认为人们之所以归向耶稣,其原因有二:一是因为基督徒的说服力;再就是受基督“神话”的重大影响,这两方面结合起来产生一种强大的心理攻势使其改变;他们认为所谓布道家也不过就是一个心理医生,能将一个懦弱,无助的人改变过来,转而相信自己理论的一种人。

有些人甚至认为基督徒的经历,可以用心理学上的“条件反射”来解释,他们认为任何人只有一直受基督教思想的熏陶,就能产生一种“灵性上的催眠作用”,只要遇到适当的状况,很自然地就会产生某种机械式的反应。

李德尔(Paul Little)在《知你为何相信》(Know why you believe,Scripture press出版)一书中总结说:“要想一味地用心理作用来解释基督徒的经历,实与事实不符”。他说:“我们可以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基督徒的经历,但这并不能用来解释这种经历因何而产生的,也不能因此抹杀它的真实性。”27/178

耶稣基督是一个基督徒经历产生的根源。基督教和世间其它的宗教之所以不同,原因就在于此,唯有基督教能赐给人一种全新的生活力。

傅恩(Robert O.Ferm)在《基督徒重生心理学》(The Psychology of christian conversion,Fleming H.Revell出版)一书中说到重生的特性:“对基督徒来说,这个新能力的来源就是耶稣基督。基督徒与非基督徒的不同,不在于他们的心理状态不同,基督徒生命之所以能有所改变,乃是因为他与耶稣联合为一的缘故。”16/225

再进一步来说,这个信仰的“对象”,并非是头脑哲理上的一种发明,而是有血、有肉、具有历史性的实体。我们由前面几个章节中已经列举过许多证据证明这一点。

基督徒所信仰的上帝不是一个眼所不能见、心所不能觉的未知之神,圣经很清楚地告诉我们,一位神有某些独特的属性和性格。基督徒所信仰的神,不象某些宗教所供奉的一些诡秘神祗,人人可以知道的名字。他藉着差他的独生子──降世的耶稣已将自己彰显给世人看。基督徒相信他们的罪已经得到上帝的赦免,因为他们的罪,已由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流下的宝血洗净了;基督徒也相信耶稣现在活在他们中间,因为他已经从死里复活,这乃是历史上的一件事实。

2B.主观经历背后的客观事实

最近在一堂历史课上,我有机会为自己的基督教信仰作见证,就在我快要讲完话之时,那位历史教授开口了:“麦先生,你要知道我们真正感兴趣的是事实,却不是个人的见证。虽然我的确也看到世上许多人在信耶稣后,他们生命有了很大的改变。”我打断他的话说:“谢谢您,请让我先讲完,然后我们再回过来讨论您的问题。”

等我讲完耶稣如何改变了我的生命的见证后,我对全班的同学这样说:“也许你们当中许多人会问:‘耶稣能改变你的生命,能改变又怎样?’有一件事使我敢确定两千年前耶稣复活了,是因为我看到成千上万的人,当他们相信了耶稣以后,生命都得到了改变,与耶稣建立了亲密的个人关系。这些人来自社会的每一阶层,来自世界的每个国家。有头脑卓越的大学教授,也有不学无术的村夫、渔民,然而当他们开始信靠耶稣时,他们的生命均开始改变。

“有人批评这些人的改变只是一种幻想,或出于一种理想,也有人说这种改变根本证明不了什么。但是对任何一个基督徒来说,在他们主观的经历背后,都应有一个客观的事实,这个客观的事实,就是耶稣基督和他从死里复活这件事实。”

“比方说,如果现在有个学生走进你们的教室说:‘嘿!大家且听着,在我的右脚球鞋里有一个烧熟的蕃茄,这个蕃茄真是改变了我的一生。它为我带来平安、爱心和喜乐,这都是我以前没有经历过的。不但如此,它现在还能使我在十秒钟内跑完百码竞赛。’

“如果他的人生真如他所说,确实有所改变,那么你就很难和他争辩(尤其是当你眼睁睁地看他在跑道上越过你的时候),一个人主观的见证是很难被推翻的,必然有某些客观的事实能支持这人的见证,所以你没有办法说他的见证是离谱的。

“但是当我们审查任何一种主观的经验时,都应当至少用以下两种方法来试验它的真实性。第一、隐藏在主观经历背后的客观事实是什么?第二、有多少人能藉此客观事实而产生相同的主观经历?现在我们且试把这两点,应用在那个右脚里有个‘烧过的蕃茄’的学生身上。

“对第一个问题,他必然会回答说:‘我的客观事实就是有一个烧过的蕃茄在我右脚的球鞋里。’对第二个问题,我们可以这样问:‘在这间教室,这所大学,这个国家以及这整个美洲大陆上,有多少人是因为在右脚的球鞋里藏着一个烧过的蕃茄,而经历到平安、爱心和喜乐的呢?’

“说到这里,这群主修历史的大学生们都笑了起来。这怪不得他们,因为很显然,对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必然是‘没有一个人’。”

现在且容我将这两种试验应用在我个人的主经历上:

什么是我主观经历背后的客观事实?是什么使我的生命改变呢?

答:是耶稣基督这个人,和他从死里复活这件事实造成我的改变。

2.有多少人是因耶稣基督这个客观的实体,而能经历到主观的经验呢?

答:这类的证据实比比皆是,本章将试列出成千成万人中的少数例子,这些人有不同的背景,不同的国籍,不同的行业,却因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主耶稣的缘故,经历到生命中从未享受过的平安和喜乐。是的,就连邀我去他的班上演讲的那位历史教授,自己也说:“我的确也见过世上许多人在信仰耶稣以后,他们的生命有了很大的改变。”

有人说这些改变都只是幻觉而已,那么我们可真要说,啊,那真是何等强而有力的一种幻觉!

姆霖教授(E.Y.Mullins)说:“一个经历过内心种种痛苦挣扎的酒鬼,后因接受耶稣为其生命主宰而获得新生命,他会如何回答这些批评他的改变只是出于幻觉的人呢?他必会说:‘如果这真是一种幻觉,那我真该为这幻觉感谢上帝,因为他用幻觉使我的孩子有衣穿、有鞋穿、也有食物可吃。这个幻觉改变了我,把这一度像地狱般的家庭改变成一个充满喜乐、平安的家庭。’如果我所经历的只是一种幻觉,那么求上帝也把这种幻觉赐予普天下因酗酒而无力自拔的人,他们曾是酒的奴隶,那是太可怕的一种事实。”31/294,295

有关这方面的辩论读者可进一步参阅李德尔先生(Paul Little)所著《你为何相信》(Know Why You Believe)一书中的一章《基督徒经历可信吗?》(Is christian experience valid?)

3B.基督徒经历的类似性

无论地点、时间(环境及背景)有多么不同,奇怪的是基督徒的经历却有许多类似之处;他们均承认无论自己智力、年龄、种族和国族有多么不同,耶稣一律能满足一个人灵魂深处的需要。以下所引用的话正可证明这点。

兰姆(Benard Ramm)说“我们基督徒都觉得我们的经历在本质上十分相似……我们不但讨论同样的事,我们对这些事的感受与评价亦很类似,这真可谓是心有灵犀一点通。我们的心灵之所以能如此相通,主要是因为我们同信一神、同信一救主,也为相同的福音所拯救的缘故。”36/214

姆霖(E.Y.Mullins)说:“对我来说,我至少拥有别人所驳不倒的证据,能证实这位深深影响我的耶稣确实是客观地存在着的。而除了我个人的经历外,我另外还可以加上成千成万基督徒的经历 ,这样的人自耶稣时代起就有,直到如今,好似一根斩不断的线;同时在新约圣经中我发现许多与我个人类似的经历,清楚地表明造成这些生命改变的原因,这一切的见证更使我确信我个人基督徒经历的真实性。今日的基督徒,他们刻不容缓的任务就是要清楚、肯定地向世人见证自己基督徒经历的真实性。”31/284,285

欧波特(Gordon Allport)说:“基督教……包括一切。对喜欢研究理论的人,基督教能适用在所有科学所能发现的问题上,而且还能更进一步地向科学挑战。对社会问题有兴趣的人,它能提供保障社会安定的方法,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它甚至能解决人类所面临的战争问题。对注重美学的人,它提供一个完备的、和谐的与美的观念,对那些关心经济和政治问题的人,它告诉我们生产与政权的真意,并提供我们一定的准则,使我们知道应如何采取行动。”

欧波特继续说:“基督教的目标和理想永远超越人的成就之上,没有人可以自称是完美的,即使最圣洁的信徒,也知道自己距离最完美的境界仍有很大距离。基督徒的目标十分高远,因此没有人可以完全达到。就算你可以达到那个境界,你也绝不会因此自足,总希望继续追求,追求那丰富的生命。”37/20-21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基督徒的信仰之所以显得特殊,乃是因为其中所包容的内涵十分特殊之故。傅恩(Robert O.Ferm)总结说:“也因着这个缘故,我们坚持反对人们以心理学的观点,来研究基督徒生命的改变。若要研究基督教为何能改变信徒之生命,从事此项研究的人,本身必须先成一位研读圣经的人,否则他会缺乏分辨真伪经历的准则。他不但要研读圣经,明白其中的道理,且须被上帝的灵所重生,否则他是无法从事这种研究的。”16/225

3A.无数重生改变后的生命见证

以下我们要列出许多男男女女的见证,说明基督徒的经历具有类似性。尽管每个人的背景、文化、行业各有不同,但他们都一致能指出一个相同的信仰对象,就是那位能赐他生命力改变他生命的耶稣。成千成万的基督徒都有这种类似的见证,由此你就会发现过去两千年来,耶稣对世人所造成的影响究竟有多么深远。

基督徒的经历是真的吗?千百万个基督徒都如此相信,并且世间不断有许多新的生命在诞生,他们生活的见证也支持这种说法。

读了以下五十七个见证后,你就会发现上帝已经藉许多不同的方式向人显现,他已经充分地向每个人显明他自己。

不同的行业

1.物理学家

“在美国史丹福大学研究所进修了两年之后,我在1956开始从事物理学方面的研究工作,专门探讨地球大气圈上层的物理现象……慢慢地我开始认识宇宙的奇妙之处──但我同时也发现人类的大难题,人手中拥有太多具有摧毁力的核子武器……生命很快地自我身旁消逝……我极不快乐……我几乎成为一个酗酒的人。

“后来我去看一位闻名的精神分析学家……我又研究佛教、儒教、道教和神学。我开始对佛教中所说的涅槃感兴趣……我真想死,但一想到有地狱在等着我,便不敢自杀。

“……1962年时,有一群基督徒朋友出现在我生活中。我向这些新朋友请教困扰我的这些问题,我曾求诸科学、哲学与心理学,却都没有寻得答案。我自己也不能相信,他们竟从圣经中给我找到令我满意的回答……有一次,加州落阿特城(Los Altas)第一浸信会的牧师克瑞夫博士(Ralph Kraft)……问我说:‘你是个基督徒吗?’

“我问答说:‘不,我不是。’”

“‘那么你愿意成为基督徒吗?’”

“我解释道:‘我还不能确定,我的精神病医生经常劝我,在我做任何事之前都应先找出做这件事的动机来……哦,是的,我愿意成为一个基督徒。’”

“以后的几个星期中,神迹接二连三地发生在我身上,我看见上帝的手在我身上作的工作。圣经对我说实在是一本大能的书。以往的老问题、老欲望都一一消退了,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可以站起来,觉得自己是堂堂正正的人。过去许多年来的研究和探寻,都不能领我到一个安息之地,但如今我开始对事实有另一种崭新的认识,因这个新而实际的人生,是建立在耶稣基督这块坚固的磐石上。”2/72-76连多菲(Lambert Dolphin,Jr)

2.电脑专家

“当基督徒的生命有了改变之后,上帝赦免了我们所有的罪,但他并没有抹去我们对自己罪的记忆,我们自己还会想起来。但藉着耶稣基督我们可以对神说:‘这些都请你担当吧,’这意思也就是说,请上帝冻结我们心理上某些思想,赐我们另外的思想。人与电脑不同,电脑不知道何为爱,它也不曾犯罪。但两者却有一点是相似的,两者都需要靠指令才能运行。人的行为和反应完全听从大脑的指挥,而大脑如何指挥则按它过去的经验作出决定。以打高尔夫球为例,除非我们决定挥动球杆,否则这场游戏就不能实现。只有我们先下决心后,我们才能从事过去没有从事过的活动。”

“属灵的重生本身乃是一大神迹,这样的事已经发生在我个人身上。即使是现代最好的一部电脑,如果其中某处存储了一些废而无用的资料,它给出的答案就必然不合乎我们的理想。大多数复杂的电脑均需要经过多次的修改。人根据其经验做出种种复杂的决定,然后才能形成大脑的指挥方式,就象电脑本身是不能自主那样,人无论怎样都不能根据自身的愿望抹煞先前的经验和决定过去储入电脑的一切错误资料必须先除掉,然后再将新的资料存入电脑当中,如此所得来的答案才会理想。这就是发生在我个人身上的事,当我恳求耶稣进入我心中,并求他管理我,不再做他不喜欢我做的事时,正如电脑能提供新答案一样,一切都改变了。”41/819

狄克斯博士(Gerhard Dirks)是美国IBM电脑公司的研究和发展部操作顾问,他出生于德国,持有莱比锡大学的法律博士学位,在美国拥有许多现代电脑记忆系统的专利权。

3.警察

“对法律找一向采取骑墙作风,虽身为警官,事实上我也是某个流氓团伙中的一分子。我见过许多人因犯罪所招至的悲剧,卷入的人终生受害,财物损失,生命荒废,甚至因此死亡。

“但当耶稣进入我心中后,我对整个人生的看法都改变了。作为一个基督徒警察,我对事物的看法也和以前完全不同。当我值勤时,我不断提醒自己乃是为上帝值勤巡逻,并要借这些机会把上帝奇妙的救赎计划去告诉别人。”

傅罗依(Melvin Floyd)在1969年,被美国青少年评审委员会选为“全美十大杰出青年”之一。33

4.应召女郎

录自布莱希(Arthur Blessitt)的《归向基督》(Turned On To Jesus):

“一天晚上阿尔的店里生意清淡,我看见琳达穿着一件三点式游泳衣躺靠在一张椅子上。

“她先开口说:‘我现在一切都很好,以前的难题现在都一一解开了。’”

“‘你骗人,你自己知道。’我说你从来没有快乐过,一向心里很苦。如果你真快乐的话,你也不必服用麻醉剂来消除自己心中的罪恶感了。

“‘布莱希,我能应付各种人,就是你最难缠。不错,我心里的确很苦,今天我还想在高速公路上从阿尔车中跳出来自尽,了此一生。只是阿尔抓住我的手臂,把我拉了回来。’

“于是我用了一个多钟头的时间把耶稣介绍给他。

“但出于我意料之外的,这次琳达都听进去了,她和我一同跪下来祷告,她的眼泪流满双颊,睫毛上的油膏随着泪水,在她面上染出一条条的黑纹。祷告完后她抬起头来,眼睛闪耀发光。

“她欢喜地说:‘我得救了!耶稣找到了我,我要回到我的孩子那里去。’

“当我们仍跪着的时候,门铃响了。我站起来去开门。

“你们晚上还营业吗?”一个五十开外,剃着平头的顾客站在门外,戴着一付牛角镶边的眼镜问道。

“‘是的,请进来吧’

“他走了进来,我递给他一张福音传单,他把它贴近脸细细读着,脸上同时显出困惑的表情来,然后再看看跪在地上的琳达,随即转身向门外走去,‘我一定是走错地方了。’”4/128

5.二次大战时的纳粹空军驾驶员

“莫尔德(Modelers)是二次大战时纳粹空军中的一位上校军官,也是所有德国空军战斗员中的佼佼者,曾获飞行员最高荣誉奖章──铁十字形的骑士勋章上面雕刻着橡树叶和钻石。

他从那架被子弹打得千疮百孔的飞机中爬了出来,目光呆滞,冻僵的手颤抖着,全身因心情过分激动,哆嗦不已。刚从死神手中逃脱出来,在那生死悠关的一刹那,他突然脱口而出:‘上帝啊,天地全能的神──帮助我脱离这危险,只有你能救我!’他的话在机舱中发出回响──‘只有上帝能救我……’

“回到空军总部后,莫德尔把自己独自关在屋内,他真要好好想一想,显然现在希特勒和纳粹主义已经不能再吸引他。他回想到自己在史坦廷的老家,他那敬畏上帝的双亲,史坦廷镇上那位和霭的牧师。他想起幼年时所听到十字架的故事──上帝藉耶稣彰显他博大的爱,他为罪人死,为象他这样的一个罪人而死。如果他当时没有呼求这位大能的上帝,他一定逃不过那场灭顶之灾,恐怖的经历使他对信仰有了新的认识。

“如今因脱离了纳粹的梦魇,他觉得心情轻松愉快多了,有上帝与他同在的感觉,平安充满他的心,他坐下来,把内心的感想……写下来准备寄给他在史坦廷的牧师……

“莫尔德每天都与他的战友们谈到他的新信仰,也谈到上帝在耶稣基督里所彰显的大爱,只是他的话令他的长官大为不满。这位德国最优秀的空军战斗员,突然死于一次神秘的意外事故中──那些纳粹将领们认为,这下可以令他永远缄默下来……。

“但莫德尔的好友们,把他写给史坦廷牧师的信抄成许多份分发给大家,德国秘密警察立即起来采取行动,大事搜捕,任何人只要能告发一个接受莫德尔信仰的人,立即可获得奖金四万元。”9/22-25

6.前罪犯

“许多日子以来,狄阿肯杰罗(Leo D.Arcangelo)就这样在他小小的牢房中踱着方步,他内心真是烦透了──其实任何人只要面临他将遭遇的事,也会与他有同样的反应的。

“当狄氏才十一岁的时候,他曾在电车上扒窃一个女人的手提袋,这也是他小偷生涯的开始。

“这样连续偷了五年,直到在费城一家百货公司行窃时被当场抓获。那是第一次被捕。

“出狱后不久,狄氏开始干起贩毒的勾当,以后多次被捕:1954年10月,因在身上私藏并使用毒品被捕,1955年1月因扒窃被捕,不久之后又因在洛杉矶交保后逃脱再度被捕。

“……正当他在牢房内踱步时,他突然注意到墙上歪歪斜斜地写着几行字。

“‘当你走到人生旅途的绝路上,当你的心在痛苦中熬煎,似乎除了呻吟外再无别路可走,那么请你求告耶稣吧,他才是你该找的一个人。’

“从那天他开始认真地思想这句话。

“我已经来到人生旅途的绝境,我一生中还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呢?什么都没有,只有痛苦的过去,和悲惨暗淡的将来。

“耶稣,我需要你的帮助,我的人生真是一团糟,我已来到人生的绝境,再多绝望的哭嚎也无法挽救我。如果你有力量改变我,请你现在就来改变我,使我的明天能有新的转机。”

“这是有生以来,狄氏第一次觉得生命中除了绝望外,另一线生机出现。

“1958年9月狄氏出狱后,经他的努力,不但获得高中毕业文凭,又自纽约州西撤斯特州立学院(West Cester State College)及费城圣公会改革宗教神学院毕业。

“如今他热心从事监狱工作,也在各地教会及青年聚会中传播福音。”

7.牧师

“在我最初传道的两间教会里,我只传我所知道的事,如诚实、信心(虽然我不明白它真正的意义)、荣誉、好习惯,鼓励会友踊跃参加聚会、劝勉大家好好以行善来服侍上帝。我只讲这些果子,却不追究为何人会结出这样的果子来。在那些日子里,我年轻且有干劲,只是后来我发现单有这两条还不够。

“我妻子的宗教信仰则包括信上帝、崇尚美、讲求社会与个人的伦理道德、注重美学、喜爱音乐、热爱大自然;我相信人需要改变,布道时也这样传讲,却不知怎样才能做到。

“不久我的婚姻开始发生问题,因为我们夫妻间的信仰有太大的差别。于是我们两个下定决心,要来好好研究耶稣基督这个人,我们在加拿大与一些人利用七周的时间,在没有任何参考资料帮助的情况下查考圣经……我突然领悟到,如果我肯把自己的意志放在上帝的手中……这岂不等于遵行他的旨意吗?……他正在召唤人们起来跟从他……我将自已完全交托给这位上帝,这位今后一生要向我显现的主……上帝的光照在我身上,我哭得象个孩子一样,我对妻子说:‘我错过了,我曾错过太多的东西。这几年来我所传的道全是与社会与个人道德准则有关的,却从未提及福音……。’这个福音乃是邀请复活的耶稣来住在我心里,他赐我安乐,并向我保证我过去的罪已完全蒙他赦免。我依然关心社会问题,只是我不再靠人的努力,我将问题交给耶稣……神的能力将会显现。22/125-127

史库勒博士(Dr.Don Schooler) 

8.德克萨斯州达拉市牛仔足球队教练

“圣奥古斯西丁说:‘神啊!你为自己创造了我们,我的心将不得安宁,直到你里面找到平安与喜乐。

“我是在三十三岁那年发现这个真理的,我一生中最遗憾的一件事,就是没有早日信主。如果早几年就决心信靠他,我的人生岂不变得更加美好么?”

蓝德瑞(Tom Landry)

9.高尔夫球手

“自从接受耶稣为我个人的救主以后,在我个人的生活经历中,我知道他是由死里复活的神,且至今依然活着。他已经赦免我一切的罪,将永生赐给我,又赐我平安、喜乐和人生的意义,他所赐的喜乐远非这世界所能赐的。”

查勒(Kermit Zarley)

10.美国最闻名的网球选手叙述他一生最大的胜利──战胜自己

“每当回忆起过去的网球赛,史密丹(Stan Smith)就不禁要问:‘我奇怪我的自信心那里去了,我不是一向对自己的球技很有信心吗?’

“当然不是都有信心的,至少在大二之前不是,在此之前我一直觉得自己只是个平凡的网球选手。但大二的那年,我在南加利福尼亚大学遇见一群运动员,这群人与我过去所认识的运动员完全不同他们把耶稣介绍给我,使我觉得又新鲜又兴奋。在那年的年末,我终于把自己的一生交在他的手中,我求他赐给我更丰富更有意义的生命。他帮助我寻回自己,并赐我自信心。我沮丧的情绪一扫而空,我也恢复过去的自信。

“耶稣帮助我胜过自己,现在我明白为什么在凡事上都应该活出他的荣耀来。”44

史密丹(Stan Smith)

11.长跑健将

“基诺( Kipchoge Hezekiah Keino)是一个重生的基督徒,他也是非洲最优秀的长跑选手,他不仅在三千米的比赛中打破世界记录,也是第一个能在四分钟内跑完一哩路程的非洲人。

‘我的岳父常读圣经给我听,他也常向我解释一些难懂的圣经经节,许多时候我们在一起讨论上帝的话,直到三更半夜还不罢休。圣经使我知道自己确实需要救恩……,于是我恳求上帝的赦免,接受他为我的救主,我非常愿意人人都过基督徒的生活,作一名赛跑选手,我必须接受许多严格的训练,才能在比赛中获胜……但或胜或败,我都知道有上帝在带领我,他对我们的生命备有奇妙的计划和目的。’”49

基诺(Kipchoge Keino)

12.棒球明星

“我在纽约的扬基(Yankees)职业棒球队打了半年球,经常收到美国各地球迷的来信……许多人称赞我在年青人当中的工作,也有人称赞我是个虔诚的教徒,甚至有人来信说:‘我真希望自己也能变得象你一样,只是我偏偏是另外一种类型的人,宗教我也试过,只是对我不起作用。’

“我也认为宗教是不会起作用的,而且永远都不会,世上许多人试过各种不同的宗教,有些宗教还被人称为是基督教中的一种呢!如果我告诉人‘宗教’能给他带来平安及永远的生命,我就是个伪君子。但我可以把一位仍活着的救主──耶稣基督介绍给你。认识他乃是一种奇妙的经历,独有他能将救恩赐给我们,一般的宗教制度救不了我们。真正的基督教绝非逃避主义,也不是靠行善上天堂,而是与一位复活的主耶稣建立起亲密的关系,正如上帝的话所说的:‘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上帝所赐的,也不是出于行为,免得有人自夸’。

李察生(Bobby Richardson)

13.1965年美国小姐

“俗语说的不错,人心所想的,口里就说出来。对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一个漂亮的大学四年级女生而言,她认为最重要的事,就是将自己的一生完全地交托给耶稣。

每当回想起选美这件事,范戴克小姐总说:我以一个基督徒的身份参加这样的选美会,总不免引起一些保守派基督徒人士的批评和非难。但我之所以要成为美国小姐是有原因的,就是要借这个机会把我们所爱、所服侍的耶稣介绍给别人。

“……当她回忆起在选美会中最后等待宣布名次的紧张时刻时,不禁笑了起来:‘我坐在前五名的席位上,心里默默祷告神,求神让那位主持人能问及我的信仰,这样我就能把耶稣介绍给坐在电视机前成千成万地观众们了。

“后来轮到急智问答时,主持人问我:‘我知道你身上常常带着一本圣经,你认为圣经是你的护身符吗?’

“‘不,我不认为圣经是我的护身符,圣经对我乃是最重要的一本书。我与上帝的关系不能称为宗教,而是一种信仰。我信他、依靠他、甚至就在今天这样一个晚上我还在祷告,愿意他的旨意成就。’

“范戴克后来说:‘他问的这个问题真是再好不过了!”

‘我求神帮助我回答这个问题,他果然垂听了我的祷告。’”

范戴克(Vonda Kay Van Dyke)

14.百万富翁之女

“从亨黛琼朴实的衣着上,没有人会想到她会是个百万富翁的女儿,她父亲以德克萨斯州达拉市为基地所建的事业,包括油矿、牛群、电子工业、地产、投资事业、药品和化妆品业的资产,据估计达好几亿美元。

“作一个百万富翁的女儿究竟是何滋味呢?亨黛琼带着南方温柔的口音说:‘我是在一个不传讲救恩的教会中长大的,但以后我随父亲改换到另一个尊崇圣经真理的教会聚会。在我十五岁那年,我开始注意到教会中有些人,他们生命的底蕴与一般人不同,我很想知道这种品质究竟是什么。我甚至以为只要我仔细观察模仿他们,我的生命也能产生同样会丰富起来。后来有人问我是不是基督徒,我因为不明白信教与接受耶稣作自己生命的救主两者有何不同,因此很自然的就回答说:我是。但就象凡能开进车房的并不一定都是车子的道理一样,我常到教会去,也不证明我就是基督徒。

‘后来有人把启示录三章20节读给我听:看哪!我站在门外叩门,若有听见我的声音就开门的,我要进到他那里去。我是个十分理智的人,对什么事都喜欢分析得清清楚楚;在做基督徒之前,我也要先衡量一下得失。后来我觉得是值得一试的,因此在十五岁的那年,我邀请耶稣进入我生命当中。’

“只是当时她尚不知自己的决定,对日后服事神的工作才只是一个起步而已。

“这位德克萨斯州的千金,喜欢用吉他伴奏演唱福音诗歌,如今在各地的退修会、布道会、青年及妇女聚会中,都经常洋溢着她的歌声。

“我愿意把耶稣基督所能赐予人的丰盛生命,与凡愿接受她的人分享。

“这真比百万金钱更有价值。”47

亨黛琼(June Hunt)

15.卡通画家

“我从小是个独生子,在我被征入伍的那个星期,我的母亲过世了。

“在我当兵之前,我遇见镇上的一位牧师……我开始到那所教会去参加聚会。

“……我愈研读圣经,我发现自己愈爱神。

“……但我却不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是什么时候决定把全部献给它的,我只是突然就已经信了。

“我常常感谢上帝对我、也对我们许多人百般忍耐,每当我读到耶稣的话,我便深受感动,也使我愈发觉得跟随他的重要性。耶稣对我有何意义?在耶稣里我们可以看见上帝,也知道上帝对我们的感觉。”43

豆豆卡通画家萧滋(Charles Schulz)

16.女作家

“到我三十三岁的那年,我几乎已没有兴趣再去思想‘我为何活在世上’这类的问题。对哲学的探索固然能激发我的思想,却也使我的心灵觉得虚空,研究世间的各式宗教又使我觉得精疲力竭。我知道自己想认识真理的欲望还不够强烈,也无法象别人那样凭智慧在理想指引下到高不可及的神那里去。

“但后来我的一生终于被我儿时的伙伴瑞莉(Ellen Riley)所改变。在分别十八年后我们得以再度重逢。这时的瑞莉已是十分热心的一位基督徒。她自纽约市回到家乡来度假,我也正巧自芝加哥回来。当她看见我时,真被我的外貌吓了一跳,过去一度活泼、爽朗的我,如今却是一个疲惫、乏味、毫无生趣的妇人。她说我看起来好象是只泄气的皮球。

“……‘你信的到底是那种神?我问她。她说:‘我信的上帝曾藉着耶稣基督到世界上来,向我们显现他的大能,并救我们脱离罪恶的。’

“……就这样,在1949年10月2日的星期天下午,在极力与她争辩后,我突然停下来望着她说:‘好吧,也许你是对的。’就这样我接受了耶稣,上帝是不需要我们办理任何手续去认识他的。

“自那时起,日复一日我不断地经历一与上帝联合后生命上的改变。现在我盼望着每天早上醒来的那一刻,因他是促使我起床的原因。”

布丝(Eugvnia Price)

17.商人

“根据做生意的经验,我形成的最基本的观点。就是所有有着明确经营计划的人都必须有一个清晰的,自己一目了然的图表。在图表画好之后,他就必须凭信心相信图表的资料,以及其上所订的各项计划。

“对基督徒来说,圣经就是我们的图表。它是我们生活最高的权威,并能满足我们一切的需要。耶稣必须作我们一生的主,我们对他应绝对忠心,这乃是人生最要紧的事。 

“……上帝藉着耶稣为人类开辟出一条新路,只有在我们把生命交托给他以后,我们才能蒙上帝的悦纳,达到他的要求。

“……但这种与上帝所建立的关系,必须是个人间的关系……一个人不能对上帝采取中立的态度。”

安使忠(Elmer W.Engstrom)是美国无线电企业公司执行委员会的主席。自明尼苏达州立大学毕业后,曾获十所不同大学所授之理学、法学和工程荣誉博士学位。

18.医生

“二次大战结束后,我开始在美国宾西法尼亚州哈瑞斯堡城行医,为了方便我个人的事业,有人介绍我加入一个社交团体,这个社交圈中,常举行鸡尾酒会及乡村俱乐部的舞会。我想这倒不错,利用着这些酒会,我可以消除一天的疲劳,也可以逃开紧张的现实生活。

“但到1952年,我每周至少要参加两次以上的酒会来松弛自己的神经。在此之前,我已嗜酒如命,此时我更加无法自拔。

“我的事业一蹶不振,更糟的是连我的太太也开始蔑视我。我不得不承认自己需要帮助。

“我有一个亲兄弟,他在一年前接受耶稣为救主,有一天他邀我去参加一个基督徒商人举办的聚餐会,聚餐时很多人站起来见证他们的生命有了何等大的改变。其中一个人,他过去的情形与我的十分相似,但后来耶稣改变了他。

“……这些人的确和我过去所交往的朋友大不相同,当我有困难时,他们都乐意伸出手来帮助我。最好的是他们告诉我,我内心真正需要的是认识主耶稣基督。

“1959年5月21日,在一次出差途中,我深深悔悟过来,祷告上帝拯救我。过去我也知道自己是个迷途的人,需要上帝的帮助,但当我把这些想法转换成话语,对上帝说:‘你要我做什么, 我都乐意去做’时,一切都不同了,我经历到一种不可思议的新生命。喜乐的眼泪流下我的双颊,因为心中所有罪的重担全卸掉了。上帝给了我确据,使我知道自己在耶稣里是个新生的人。从那时起,我滴酒不沾,酒对我已经完全失去了吸引力。现在我的问题不是酒,而是自觉认识耶稣的程度还不够。“11/65,69

腓立士(Vernon R.Phillips)

19.农夫

“年青时我最大的抱负,就是要作一个成功的农夫,我决定不上大学,因为家中的农场需要我帮忙,我也喜欢从事农业。

“从表面上看,我干得挺不错,我也不觉得自己有什么问题,当时我还不知道自己有病,这种病是药物所不能医治的──就是罪病。

“后来我听到罗马书三章23节那句话,才知道原来我所有诸如去教堂之类的举动,都不能使自己脱离罪恶。那节经文说:‘人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世上没有一个义人,连一个也没有。’

“这样看来,我的需要是不能靠自己去满足的,我需要上帝的大能来帮助我,这样我可以随时回到他那里求医治。耶稣基督一次又一次地赦免我,他已经洗净了所有罪的污垢。

“我为自己能把耶稣介绍给别人而觉得兴奋无比,这也是为什么我是英国基督徒商人委员会中的一员,我希望能带领别人,认识上帝而使人得救。”15

法拉斯(Murray G.Faris)

20.美参议员

“我相信除非我们美国人肯于信耶稣,且尽心尽意地爱他,否则我们绝无能力应付我们这一代所面临的挑战。一切有关耶稣的事都是不同寻常的,就我个人来说,我愈来愈希望凡我们所作的事都是为他做的。

“有卅一年的功夫,我为自己活着,但现在我愿意将我有生之年全为耶稣而活。我求上帝的饶恕,并将我的生命交托给他。上帝也用他的话向我保证说:‘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

“在这个动荡不安、变化莫测的世界里,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每座城市、每个国家以至全世界都需要真正的平安。圣经上‘上帝在基督里,使世人与他自己和好’这句话是一句不变的真理。由于事奉上帝,我们便从他那里得到平安和人生的意思,使我们自己成为天国的使者。

“跟随主耶稣基督的生活,才是一种充满情趣、挑战和喜乐的生活。他全然值得我们为他而活。他的话何等真实:‘我来了是要叫人得生命,而且得的更丰盛。’

“耶稣召唤我们去过的不是一种乏味、平凡的生活,他要我们去做门徒,过一个被他能力所充满的生活。不论我们的使命为何,我们都必须对他至死忠心,他是我们至高的准则。一个人若没有耶稣作他人生的目标,他永远找不到生命真正的意义,人生也得不到满足。我能很诚恳地说,只有将自己的生命交给他,我们才能明白何为真正的满足。”

美俄利根州参议员哈非德(Mark Hartfield)

21.前联合国大会主席

“当我们眼睁睁地望着这整个世界就要在我们眼前瓦解时,我们不由得要问三个发人深省的问题:‘世界灭亡后还会有什么事发生?耶稣在这些未来的世界中占何地位?我们对整个情况能有何影响?’

“总结一句话来说:属灵的生命只存在于耶稣基督里,只有在他里面,也只有借助他,我们才能回答以上那三个问题,只有他能帮助我们避免世界即将面临的大劫难。

“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在这时代中所作的任何决定都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然而这些历史性的事实却都要过去,其中的生命也要随之消逝,怎么样的生命才不会消逝呢?只有永远的生命不消逝。这是历史上的人所发的第一个问题,也将是人间的最后一个问题。我相信‘认识你独一的真神,并且认识你所差来的耶稣基督,这就是永生。’(约翰福音十七章3节)……相信耶稣是我们人生最初也是最终的意义。无论你是谁,我都问你一个问题,‘你相信耶稣基督吗?’”28

马力克(Charels Malik)是1959年联合国会员大会主席

22.都市计划专家

“我受过良好的教育,很早就已经为自己打下稳固的经济基础,童年时又生长在很好的环境当中。但我最大的问题就是自我,我一向以为自己是一切事物的主宰。

“……看起来凡是我做的事必定成功无疑。

“……事实上我是个陶醉在自我当中的人,慢慢地我开始酗酒。

“……有大学给我体育奖学金,我成为该校的篮球队员……也是各个篮球赛争邀的对象。

“……但以后十年中,我却成为一个被社会所遗弃的人。这段期间,我常换工作。因为酗酒过度旷工太多,我不得不在被开除前自动辞职,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发酒疯时的情景,我甚至以为自己真的疯了。一觉醒来,我看见天堂和地狱呈现在我的眼前。酒醒时身体复原后,我开始研读所有关于酗酒方面的书籍,最后发现自己并没有疯,于是再去痛饮一阵。每次因发过酒疯后,我的酒量必定大增,最后我抛弃我的家庭出走了。

“一天晚上,一个老朋友来看我,显然他的人生有了很大的改变,我应他邀请参加过几次基督徒商人举办的早祷会,又参加过他们所举办的年会。

“……他寄给我一张福音传单,标题是‘自天上来的玛拿?’这真令我火冒三丈,他们这些自以为高尚的人把自己当成什么了?

“但也是凭借这份单子,我终于和耶稣基督发生了生命上关系。

“……[自那时起]我常常有机会到各地演说,讲解都市计划的模型。我能借这些演说的机会,用几句话来向人传福音,告诉众人主如何改变了那个看来毫无希望的生命。”34

潘查理(Charles H.Penn)

23.哲学家

“裘德博士(Dr.Cyril E.M.Joad)是英国伦敦大学哲学系系主任……他起初相信耶稣只是一个人而已,上帝是宇宙的一部分,当宇宙被毁时,上帝也会跟着被毁灭。他也相信罪的存在。他相信只要有足够的时间,人类必然可以在地上建立起乌托邦的理想国来。

“1948年,洛杉矶时报杂志栏中刊登了一张这位老学者的照片,图下并刊载着在他生命中所发生的戏剧性转变。裘德博士自己说,多年来他一直攻击基督教信仰,但如今他承认罪才是无法否认的事实。

“两次的大战和很可能一触即发的另一次大战,使他得到如下的结论:‘人是有罪恶的。现在他相信唯有圣经能解释罪的来由,而耶稣基督的十字架才是解决罪的唯一方法。’在他去世前,裘德博士成了一个十分热心的基督徒。”/2,3

24.心理学家

“这位心理专家待人十分有礼,因此他没有告诉自己的邻人,当他搬来时,房东对他的警告:‘那个狂热的基督徒会从早到晚劝你入教。’

“鲁达教授的脸上带着拉丁式温和的微笑回答说:‘让他来吧!我有办法和他们斗智,说不定我还可以把他改变成象我这样一个自由思想者呢?’鲁达教授一点也不担心那个热心的基督徒邻居。他懂得宗教和心理学,他自己不是在天主教信仰的环境中长大的吗?如今他也不再接受那些古老的教条。他有心理学的博士学位,也是南美阿根廷大学的逻辑学教授,并在该校从事心理学的研究工作,他的研究工作和教学课程主要偏重在人格发展方面。他不禁在想,也许我可以从这个基督徒传道人的身上,作些人格发展的分析研究呢。

“但参加了几次那位传道人教会中的聚会,又与他交换过几次有关信仰上的意见之后,和他想纠正对方错误的初衷完全相反,鲁达最后还是决定相信耶稣了。他这样说:‘我是个专门研究人格发展的心理学家,曾分析过成百成千人的心理,我一直想发现是什么内在的力量控制一个人生活的态度。但当我遇见康波(Charles Campbell)时,我觉得这个人的人格是不能用理性来解释和分析的。直到我自己变成基督徒后,我才知道改变他生命的主要因素乃是耶稣基督。今天对我来说,最能证明基督教真实性的就是我自己生命中奇妙的改变。过去的焦虑、烦恼没有了,取而代之的乃是平安和信靠上帝的心。虽然我信耶稣以后,人生的难处好象更多了,但耶稣却赐我无穷的能力去战胜一切。”19/59-64

25.前流氓头子

以下摘自尼基哥鲁兹(Nicky Cruz)的自传──《逃》书中作者自述他悔改的经过:

“威克逊牧师又开始说话,他说到我们要认自己的罪并悔改,就在那时,我彷佛感到比我平日所服用的毒品药力更强千百倍的电流通过全身,我再无法控制自己的动作、行为和言语。我好象被人抛入漩涡中,完全无力抵抗。我不明白身体内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我只知道一切过去的恐惧都消灭了。

“威克逊牧师又说:‘神在这里,上帝现在就在这房子里,上帝是特别为你来的。如果你希望人生有所改变,现在就正是时候。’然后他带着权威性的口吻说:‘站起来,凡要接受耶稣基督,愿自己生命得改变的人请站起来,走到前面来。’

“我看见以色列(另一个太保帮的首领)站了起来,说:‘哥儿们,我要走到前面去,有谁跟我来?’

“我也站了起来,转向我的喽啰们,向他们挥挥手说:‘我们来吧!’一排排的椅子立刻起了一阵骚动,大家都向前走去。有二十五个毛毛帮的人都随我向前走去,跟在他们后面的是三十个另外一个太保帮的年青人。

“……我要跟随耶稣基督。

“……我不禁喜极而泣,奇妙的事果真发生了,却非我们能控制的……我太高兴了。”

自从尼基的生命改变后,他进入大学攻读。每个周末,他都忙着横跨美国各州,向年青人传讲他信耶稣的经过。

单是去年一年,尼基借助美国各地的布道会、教会聚会,中学、大学及各种其他的集会,他就有机会向廿万青年人传福音。8/126,127

26.囚犯

“我是个黑人,年仅二十三岁,但我已经准备面对死亡,只要他们一叫我的号码,我立刻就准备去见上帝了。我真高兴,就在这个星期我作了一个梦,我梦见自己正向天堂走去,主耶稣与我同行。他才走两步,我已跨出四步,他问我为什么要走的那么快,我告诉他我心里迫切地向往到天堂去。后来我到了那里,许多天使过来,环绕在我身边。那是一个快乐的梦,它将陪伴着我一同走上电椅。

“有些人也许会觉得奇怪,为什么一个进监狱时还是无神论的囚犯,现在却会说出这样的话来。但这实在是我心中的感受,你若想更清楚地知道,且容我告诉你在一天早上,我是如何遇见上帝的。

“去年3月23日,正当我入狱不久。一个黑妇人──琼斯太太(Flora Jones),她是奥立佛浸信会的会友(Oliver Baptist Church),到监狱来邀请我去参加为囚犯举行的福音聚会。当时我和另外几个囚友玩牌玩得兴趣正浓,就取笑她说:‘去做什么?我根本不信上帝的存在!’然后又继续玩牌,但她一直要求我去。其实我心里也知道自己是个罪人,为此我尤其不想发现上帝的存在──因此我就不理睬这个妇人。

“但突然她说的一句话,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如果你不信上帝,也不妨作个小小的实验。今夜临睡前,求他半夜叫醒你,然后求他赦免你的罪’。她说这句话可真要有信心,也是这点抓住了我的心。

“我没有去参加聚会,但却没有忘记作那个小小的实验。我躺在帆布床上喃喃地说:‘神啊!如果你真存在,就在凌晨两点45分时叫醒我。’

“窗外正是寒冷的冬天,连屋内的门窗都结了冰。起先的几个钟头,我睡得很熟。但不久我开始辗转难眠,最后完全清醒过来。牢房内很冷,但我浑身发热出汗,这时四周一片寂静,只听见几个囚犯的呼吸声,及旁边不远处一个犯人的鼾声。我听见外面有脚步声,是值班的警卫在巡逻。他走过我牢房时,我拦住他问:‘现在几点了?’

“他看看怀表,‘差十五分三点。’

“‘那不正是两点45分吗?’ 我又问,自己的心突然狂跳起来。

“警卫不耐烦地走了过去,他没有看见我,我从小帆布床上下来,双膝在地上跪了下来。我不记得向上帝说了什么,但我求他怜悯我这个杀人的凶手,这个罪大恶极的罪人。那夜他救了我,从那时起我相信并接受了上帝的儿子耶稣。

“我本来打算在第二天去痛殴另一个囚犯的,那天早上当我走到他面前时,他及时躲开说:‘我不要跟你打架,你以前是个拳击手。’

“‘我不是来打架的,我只是来看你’。好多囚犯围过来观战,结果都大失所望。

“上帝已经救我脱离一切罪恶,我为什么还要打架?后来有人散布谣言说我是在装腔作势,想以此免除死刑。

“我的案子最后终于得以上诉美国伊利诺州的最高法庭,但他们仍判决我死刑,这消息当然使我震惊,但却没有使我失去对上帝的信心,我知道他必与我同在,我一点也不害怕。

(一位叫汤尼斯(Pete Tanis)的传道人,过去一直在芝加哥的太平洋花园传道会(Pacific Garden Mission)中工作,专门负责监狱布道的工作。他接续这段故事,说到盖瑟(Ernest Gaither)最后临终前几小时的情形。)

“有人请我在午夜前一小时去看盖瑟,当时狱中的气氛十分沉闷,警卫在牢房外一直和盖瑟交谈,企图以此转移他对午夜受刑的注意力。只是警卫们的话语无伦次,好象一个明明不知该说什么话的人勉强自己说话一样。

“我走进去,盖瑟笑着跟我打招呼。一个黑人牧师正和他一起读圣经,他把圣经递给我,叫我也读一段。我选择腓立比书第一章开始朗读,盖瑟将身体向前拢来:‘因我活着就是基督,我死了就有益处……’”1/149-155

不同的国籍和地区

27.香港

“我出生在一个拜偶像的家庭里,所以我也拜偶像,因此之故,取笑那些基督徒同学成了我最津津乐道的事。

“但有一天晚上,有个人递给我世界文字布道团印成的一份福音传单──‘全能者’。读它时,我心中深受感动,于是在其背后写下自己的姓名、住址,并寄给有关人士。

“现在我已经认识了耶稣,我是个基督徒了。”42

李康洁(凌晨译)

28.日本

“麻纪(Kosuke Maki)是日本东京大学工程物理系的毕业生,他曾获政府颁发的人人倾心的最佳研究奖,此后又曾进入不同的大学和神学院继续深造。

“他的管家曾是早期日俄战争的大将军,从小养育他,把他训练成一个生活严谨有规律的人。

“当我还是孩子的时候,我已经接受耶稣基督,以后我应召入伍与苏联作战。日本战败后,我失去贵族的身份及一切财产,生活变得十分清苦,我对上帝的信心也开始动摇。

“两年后,我的好友即将去世之前,他对我说:‘麻纪,我觉得毫无希望,心中没有平安。我自己是学医的,却发现科学和金钱均非绝对的,请你帮助我!’我真恨自己,因为我什么也不能做。在极端痛悔中,我接受了上帝奇妙的救恩。在我们隐密的思想里,只有耶稣才是我们寻求的答案。耶稣是我们或生或死都可以把握的唯一希望。”21

29.巴西

“他的名字叫巴巴,在1954年之前,他从来没有见过一个白人。

“从自已沙文帝族的亲戚那里,他听说有人自外面可怕的世界闯进沙文帝的领域中来了。但巴巴不能肯定这些谣言是否正确,因为他们告诉他,这些入侵者的脸是白色的。沙文帝族的猎队有一次在古鲁林河边看见这群白人,他们称这些白人为上帝。全族的人用短箭向这些传教士射击,但是均未能射中。

“巴巴终于鼓起勇气和另外两个印第安人到伯都维(Batovi)去,准备看个究竟。不知哪儿来的勇气,他竟能壮着胆子去摸摸这些传教士的手臂,要看看他们到底是不是有血有肉的人。

“渐渐地,语言的隔阂消除了,巴巴帮助杨汤姆(Tom Young)学会复杂的沙文帝语,自己也很得意地学会说几句葡萄牙文,不但如此,他也肯专心听杨汤姆讲的道理。

“有一天,巴巴终于默默地用沙文帝语对这位上帝的儿子说:‘耶稣,你是好人,我是坏人,求你进到我心里,好叫我也变成好人。’

“巴巴成了沙文帝族中的第一位传道人──也是同族中第一个向族人传讲耶稣之事的人。

“他那发光的面孔,见证了上帝在他心中所完成的工作。许多沙文帝的族人都信从了巴巴所传的道,在他本族中已经有三百人相信了耶稣。”45

30.萨依(即刚果)

“一天晚上我为了别人的太太,而卷入一场大纠纷,结果我被关进监狱……。想不到我的好友竟然出卖我,这使我怒火中烧,丧失了理智。我拿着一根大木棍,疯狂地冲向我的朋友,用力打他,他当场就死了。我则被判无期徒刑,和另外一个杀人犯连锁在一起。每晚他都对我谈到有关他生命之救主的事。十个月后他被转调他处。我想办法弄来一本圣经,却被警卫发现,拿去烧掉了。……另有两个囚犯,他们也很想知道有关耶稣的事,每天帮我偷偷将圣经藏在他们囚衣的皮带下面……我将自己的生命交托给他。圣经中的保罗成为我效法的榜样……。我一生没有其它的志向,只愿事奉上帝,常常赞美他,我愿永远成为上帝的仆人。”22/90,91

马维加(Appollo Maweja)

31.美国印地安人

“波伊彩(June Wright Poitras)从小生长在南俄利冈州印地安人的聚居地中,但她一点也不喜欢印地安人的生活,也不以其印地安人的文化传统为荣。

“她原是为要驶往俄利根州波特兰城水道的船只行命名礼的……负责典礼的人事后送她一卷典礼时的录音带,她重新听见波特兰城的牧师邓可伯(Kenneth Dundelberger)有力的证词,使她深受感动……她接受耶稣为她个人的救主和生命之主。

认识耶稣不但是她的救主,也是她最亲密的朋友,这帮助她对印地安人的生活和传统有了新一层的体验。”20

32.捷克

“十六岁时,我是个无神论者,十八岁时,我沉沉地睡着了,渐渐我梦到:

“……天上有声音说:‘你们要谨慎,免得有人迷惑你们。因为将来有好些人冒我的名来说,我是基督……他们要看见人子有能力、有大荣耀,驾着天上的云降临。’

“……我突然醒来,心狂跳不已。我试着告诉自己,刚才不过是场梦罢了。但是当时上帝与我同在的感觉非常清晰。我不禁下床跪在床边祷告说:‘主啊,赦免我,接纳我。’

“整夜我不断地祷告,天将破晓时,有另一个声音出现在我心中说 :‘你做的是什么呢?现在你得放弃过去一切所努力的成果,你的朋友会讥笑你、轻视你,甚至逼迫你,若要反悔现在还来得及。’

“我心里非常害怕,但上帝在我心里说:‘不要怕,我的灵会帮助你作见证。’

“……现在我是苏俄边境上一间小教会中的牧师,如果我不幸被捕入狱,也算不得什么;因为不论我在那里事奉他,他都能加添我力量。

“耶稣说,唯有先改变人心,社会才能改变。耶稣实在是一位划时代的改革家,他使我在他新造的世界秩序里服侍神。”

查西基(Jan Chelcicky)

33.越南

“一群哈兰族(Halang)的长老们一同来到越南高地的省会(Kontum),他们找到一位越南牧师,向他说明此行的目的,因为哈兰族的村民都想研读上帝的话。他们说,经过他们的仔细观察,只有基督徒的生活最快乐、最好。所以可否立刻请几位老师教导他们?

“丁……是哈兰族的族长,美国威克里夫圣经翻译协会派遣一对夫妇一古伯氏(Jim and Nancy Cooper)来此学习哈兰语言。他们多半是从丁所告诉他们的故事中,学习哈兰的语法结构。

“这位哈兰族长所说的故事多半与向污灵献祭有关,他还提到哈兰人所必须遵守的许多禁忌,听起来村民似乎很难取悦这些鬼神,丁对这点非常敏感。不久他的妻子病了,以后房子又被火烧毁,村中人就说,一定是灵生气了,因为他把本族的风俗告诉了外人。但丁没有气馁,仍跟着古伯氏夫妇工作。

“丁也帮助古伯夫妇将圣经翻成哈兰文,他慢慢对所翻译的福音书产生兴趣。丁总习惯把要说的话留个纸条,放在古伯的书桌上或打字机上,这些便条上的话不是说他这周五要早回家,就是要求早点发薪。但一天早上,纸条上却写着‘耶稣使我快乐’。那些长老们就是因为看见丁的改变,才来到省会寻找教导圣经的老师的。”48

国际学生

34.加拿大安大略省

“当我还是高中学生的时候,我就有很重的自卑感,以后上了大学,这种心理依然没有改变。

“大学二年级那年,我开始常服镇静剂,离了它我什么都做不成。

“……我将自己献给他──包括我的心智、意志和我的感情。

“……我慢慢发现上帝给我带来的改变。我过去是个惯听别人指挥的人,如今我开始能带领别人。我开始有信心,但却不是盲信自己自信心,而是信靠在我里面作工的神,这帮助我能以新的态度来面对我的学业。

“……上帝将一个完全失败的人改变过来,我愿一生靠着上帝的能力来事奉他”7/10

高大卫(David Cale)

35.泰国

“虽然我生长在佛教家庭里,但我一直相信宇宙间必有一位至高的主宰,只是我不知道他是谁。

“……恐惧、孤单和空虚的感觉一直占据我的心。

“……我的上司问我,他望着我说:‘你怎么了?’

“耶稣也使我改变对自己家人的态度。我过去常替他们担忧,但如今我把他们都交在上帝的眷佑之下。

“……上帝已赐我一颗新的心灵,也赐了我一个新的生命。”7/21

魏丽亚可文(Valaiporn Viriya Kovint)

36.肯尼亚

“一个人和他的活动显然是两回事,但我从不认为耶稣是个人,只感觉他是某些活动的中心而已。

“……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发现,仅仅热衷于基督教的活动是不够的。若真要认识上帝,我就应当请耶稣基督进入我心中。

“……耶稣在我的生命中,确实做了几顶重大的改变。我发现了更有意义的人生。上帝转移我对宗教活动的热忱,使我能亲自认识耶稣基督本身。”7/17

卡鲁哥(Sawson Nginyo Karugo)

37.加拿大安大略省

“我不喜欢作个自私自利的人,但自己却毫无能力改变。

“……我离家上大学,试着去了解许多新事物,也慢慢开始怀疑上帝的存在。我参加过一次基督徒退修会,但只是为了取悦父母而已。

“……当我到了退修会的会场时,那些年青人所流露出来的喜乐与彼此的爱心深深打动我,因为我以往认识许多人,他们寻找快乐却总不能得到。

“……我必须现在就接受。

“……自那时起我的人生完全改变了,我心中充满喜乐,急于把耶稣介绍给别人。

“神也改变了我对家人的态度。

“……我不再只顾自己,我愿随时伸出手来帮助别人。”7/10,11

高贝丝(Beth Cale)

38.芬兰

“在我以往的生活中,我从来没有想过上帝的事。

“……开始是在芬兰的大学里……

“……在那里我遇见一群学生,他们因自己与神之间有亲密的关系,十分喜乐。我不禁怀疑,自己为何不能象他们那样对生命具有绝对的把握。后来他们告诉我只要邀请耶稣基督进入心里,作我救主和生命的主,我就可以认识上帝,于是我立刻将自己的生命交在上帝慈爱的管理之下。

“……上帝在我生命中造成了最大的改变,是他改变了我对别人的态度。现在我为别人所能作的最重要的事,就是告诉他们如何能藉着神的儿子──耶稣基督,与神建立起亲密的个人关系,今天四处都有人已经预备好,在等着要听上帝爱他的大好消息哩。”7/5

范东尼(Olli Valtonen)

39.巴拿马

“我实在无法整理自己紊乱的思路,一切都太抽象、太空虚了。

“……于是我接受耶稣进入我的生命当中。

“我开始看出自己生命的改变,就当我接受耶稣的那一刻,我生平第一次经历到上帝与我同在的确据,我相信只有藉着他的帮助,我可以做一个很好的护士。”7/29

罗瑞丝(Maria Rodriguez)

40.英国

“管他什么上帝不上帝的,这是我十四岁前对上帝所存的态度。

“……但等我上了大学以后,我却发现人生除了在等老、等死外,并无更大的意义。

“……一天晚上,我开始读圣经新约。

“……那夜,我祷告说:‘耶稣,如果你真的存在,这本书所形容与你有关的记载都是真的话,那么求你进到我心里,我要认识你。’

“……当时涌入我心中的平安与喜乐,实在难以用笔墨来形容。上帝果真改变了我的生命。

“藉着生命中大大小小的许多改变,我发现上帝乃是真实的,我仍天天与他有接触。”7/4

戴乐(David Taylor)

41.印度

“以往我的生活重心,完全放在如何解决社会和经济问题上,几乎每件事都令我忧心、沮丧。

“……后来我下了一个结论,上帝不过是人类想象力下的一个产物,是病态之人的奴仆。

“我也有机会参加一次校园生活(College Life)的聚会。

“……讲员说到,拿撒勒人耶稣的使命乃是与全人类有关,我觉得自己一向所信的哲学已被人证明是错的。

“……自从耶稣进入我心中后,我发现生命真正的目的和意义,过去的沮丧心情也因此一扫而空。

“……当我变为基督徒的时候,也正值学校举办学生竞选活动,候选人可以在不同的班上分别作五分钟的演讲。

“于是我走进一间教室,说:‘现在我要介绍一位最伟大的候选人,请你们投他一票。’接着我告诉大家这个人的特征,我最后说:‘他是唯一值得你们投他一票的人,他的名字是拿撒勒人耶稣。’”7/20

阿伯罗(Charlie Abero)

42.瓜地马拉

“所谓误解,就是对某人某事或某物存有错误的观念,这两个字也正好形容我对上帝的看法。

“……我和几个朋友开始一起研究哲学和心理学。

“……我最终得到结论:世界上所以有这么多问题,实在都是上帝的错。

“……后来一位学员传道人告诉我,我若想进一步认识上帝,必须先邀请耶稣进入我心中,我就这样做了。

“现在我才明白,上帝就是爱。”7/29

贾满尼(Arturo Jimenez)

43.德国柏林

“自杀似乎是唯一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出现了大问题时,我无法解决。我的人生已变得毫无意义,我觉得宇宙若不是没有上帝的存在,就是上帝把我当把戏在嘲弄我。在绝望的心情中,我开始读尼采、萨特及其他哲学家作的作品,他们都说上帝已经死了,但这种说法并不能满足我。

“我认得的一个女孩开始告诉我,她与耶稣之间所建立起的新关系。

“……我向上帝祷告,请他进入我的心中,掌管我的生命。

“耶稣果真进入我心中,我的人生有了新的意义, 我仍然遇到象过去一样的问题,但因为有耶稣在我心里,我能面对它,解决它。

“……我高兴已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他。”7/495

尼哲克(Christa Nitzsnhke)

由其他宗教转归向真神

44.来自犹太教

“每当我走进犹太人的会堂,心中总会涌起许多问题……

“我吃饭时应用什么盘子真与神有关吗?禁食并遵守犹太教传统的教条真的那么重要吗?难道金钱、物质生活、性爱和功利就是我们人生努力的目标吗?

“……我从圣经中读到,上帝要差遣一位完全的牲祭来,为我的罪作救赎,人将之称为弥赛亚。

“但我怎么知道这位弥赛亚是谁呢?但在犹太教的圣经中,我看出所有关于弥赛亚的预言都是指着他说的──如他要生在伯利恒城,必由童贞女所生,他要被人钉死在十字架上,但却要由死里复活。

“历史上只有一个人能值得我们考虑──他就是耶书亚(Yeshua),也就是外邦人称为耶稣的那个人。

“我这个原就不太虔诚的年轻犹太信徒,跪在自己的房间里,祷告说:‘弥赛亚啊!你若真在那里,请现在进入我心中,用你救赎的宝血洗净我的罪!’

“那感觉就象呆在一间幽暗的房子里、突然有人把灯打开一样。

“远在千万里之外的上帝,突然间好象比我的母亲、姐妹,甚至我的双手,我的气息还亲近我!我终于找到过去一直在寻找的平安、喜乐,我的人生重新变得实际且有目的。”6

国际犹太救世运动主席勃特曼(Manny Brotman)

45.来自其他宗教

萨巴罕(John A.Subhan)是印度南部海得拉巴城的卫理圣公会主教,他是由其他宗教信仰改信耶稣基督的。萨氏自小生长在加尔各答一个富裕的家庭里,他的祖先是十六世纪前来征服印度的蒙古人,且曾在大蒙帝国的朝廷中任过官。

“事情的发生十分简单,一个朋友一天送他一本福音书,若是几年前有人把这种书送给他,不论心中有多么空虚,他也必会把书撕得粉碎。但他现在心中切切渴望能了解耶稣所启示的真理,这种渴慕之情始终不曾平息过,而自己那群信仰神秘主义的朋友,也同时加强了他探求这方面知识的决心,于是他决定要好好研究一下这本书。当然,他还是觉得这是一本‘不正常’的书,但他想其中一定至少包括一部分耶稣原先启示的真理,至于它的内容若有亵赎上帝的地方,必然很容易就看出来,那些可恶的基督徒若敢随意更改增添福音的内容,他必会查觉,也可以略去不读。

“但他初读圣经后却甚觉惊讶,第一,虽然他以吹毛求疵,小心翼翼的态度来读福音书,全书中他却找不到一处亵赎神的字,也没有来自魔鬼的话。第二,根据他常识的推理,他认为一本圣书内若包含卑劣的字眼,其背面必有它的动机和原因。经他对福音书的仔细研究,他却找不到任何不良的动机。书中高度的伦理教训,丝毫看不出有被人更改过的痕迹,也没有任何简便易行的伦理观念。在继而阅读福音书的故事当中,他也得到相同的结论,耶稣钉十字架的故事不可能是门徒创造的,他们不必使基督教的创立者披戴这样羞辱的记号。如果他们的创立者真经历过这样的羞辱,门徒在撰写福音书时也会对这事略加修改,或根本略去。神的儿子竟遭这样羞辱,岂不等于抹杀他尊贵的身份么?这年青心中的种种疑问,与他过去对新约圣经所存的成见,两者不断争战,显然不久他就能寻见新的曙光。

“当他第二遍再读福音书时,他已深深相信这是一本真实的书,其中记的是上帝的话和他向世人所启示的真理。阅读圣经和以前朗诵其他经书所产生的效果显然极为不同。

“就在他第二遍阅读福音书的时候,萨巴罕变成了一个基督徒。他深信基督教乃唯一真实的宗教。他决定接受耶稣为他个人的救主,这个见证甚是特别,因为除了那本福音书外,并没有基督徒朋友。

“萨巴罕对自己信仰的经历,用以下几句话总结说:‘基督教并不只是相信几个教条而已,当然这也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你与耶稣基督建立起一种亲密的个人关系。它不仅要求你将信仰付诸实施,它也是信徒每天所过的一种生活方式。’”13/51-61

46.来自印度教

“孙亚拿那(Anath Nath Sen)出生在印度的加尔各答……

“还很年轻的时候,他已经非常虔诚地接受了祖先的宗教信仰,也严格遵守印度教中一切的律法、礼仪和习俗。他不但是虔诚的印度教徒,而且特别对印度教中的护持神喀里喜那(Krishna)尤显忠诚,也正因为这个原因,他越发憎恨这外来的基督教。他与一群年轻人,尽力拦阻基督徒的聚会。有时制造噪音、有时丢石头,当这些方法均不生效时,他便组织青年队,收购福音传单,诗歌和圣经,在那些传教士面前将它们烧了。

“有一年,孙亚拿那和他的伙伴们,准备去烧毁一间茅舍,这茅舍是传教士们用来当作阅览室和书室用的。但行动前一夜,他偷偷潜入书室。由于好奇,顺手偷走了一本圣经。回到自己的寝室后,他开始读起来。他首先读到登山宝训,再读到耶稣呼召罪人悔改。半夜时,他读到路加福音记载耶稣被钉十字架的故事。主耶稣的教训是和平的,面对十字架的苦难,他的态度也是和平、不反抗的。这故事震憾了他的心灵,于是他取消了烧毁茅舍的计划,使那些与他同谋的伙伴大感惊讶。他们认为他是个懦夫,只是没有人肯公开反对他。

“孙亚拿那心中仍切望在自己祖先的宗教里,找到所渴望的真理。他往印度各地去朝圣,与一群苦修僧一同修道,但心中却并不满足。后来一位传教士和他作了朋友,借着这位传教士,他才知道原来耶稣曾在历史上存在,只有他才是世界真正的救主。

“他开始走上将自己生命奉献给上帝的道路,他曾详细描述自己当初得救的经历说:‘我听见主耶稣的声音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借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我说不出究竟是不是我耳朵所听到的声音呢,或是心灵深处的声音?’但他又说:‘这对我来说,真是一种奇妙的启示。自那时起,我这才知道,只有耶稣是世人的教师,我下决心追求认识他,并敬拜父为真神。’”13/41-45

47.来自印度教

“按照印度教的阶级制度,我们属于其中的锡克派(Sikh),这个教派对印度教中的教训极为重视。我母亲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她每天黎明即起,沐浴更衣后,便开始诵读印度教的经典。

“我常读印度教的经典,有时直读至深夜,为求得内心的平安。

“我常请婆罗门的僧士为我解答心灵上的许多难题。

“‘你不能一下就到达心灵至高的境界,要获得它必须花很长的时间,你急什么?如果你今生心中得不到满足,来生总可以得到,你只要继续努力就是了。’他总这样对我说。

“后来我的母亲和兄长在数月内相继去世,这对我打击甚大。想到我再也看不见他们,心里真是无比的沮丧、绝望。因为按印度教灵魂转世的说法,我不知他们来世投胎时会变成谁,也不知道我自己来世又会投胎成谁。

“在印度教里,一个象我这样伤心的人,唯一的安慰就是将自己完全投入所信仰的宗教当中,屈服在无情的印度教条之下,单单相信苦修和因果报应的说法。

“但不久我的生活又起了另一个改变,为要得到较好的教育,我被送到我们蓝伯镇上,一间美国长老会差会所办的小学就读。我对基督教有偏见,因此坚持不肯上每日的圣经课程。但我的老师却坚持我选读此课,使我很反感,因此第二年我就离开了这间小学,转到三里外原一间政府所办的学校就读,我在那里读的了几个月的书。

“过去福音书中谈到神爱世人的道理颇能吸引我,但我还觉得那是一个不真的说法。有一天我下定决心反对基督教,就在我父亲和其他人面前,把圣经撕破烧了。

“按我当时的想法,烧掉圣经是件好事,然而我内心不安的程度却是与日俱增。有两天的时间,我心中非常难受,第三天,我实在受不了了,在清晨三时,我起床沐浴后,我祷告说,宇宙间若真有一位真神存在,他必会向我显现,指示我救恩的途径,平息我内心的不安。我又下定决心,若在天亮前我的祷告未蒙答复,我要走到镇上的火车道上,准备卧轨自尽。

“一直等到清晨四点半,一面祷告,一面等待,期望自己会看见印度教的神祗喀里喜那(Krishna)菩萨,或其他印度教中的神,但他们都没有出现。突然间屋内有一道光照亮了全屋,我打开门,想看看这光是从那里来的,却发现外面天尚末亮,仍是漆黑一片。我回到屋内,那光好象愈照愈明亮。在光中出现的并非我所期望的任何神祗,却是我一直以为早已死去的耶稣。

“我永远不会忘记那道光耀,慈爱的面孔和他对我说的几句话:‘你为什么逼迫我?我已经为你、为全世界的人钉死在十字架上了。’这些话仿佛闪电一样进入我心中,在里面焚烧。我终于仆倒在他面前,心中充满说不出的喜乐和平安,从此我的人生改变了。老的孙大信(即作者本人)死了,一个新的孙大信,为服事这位复活主的孙大信诞生了。

“这个新生命十分特别,它赐我能力带领别人来认识耶稣,但绝非出于勉强,乃是出于盼望,别人也能享受这种奇妙的喜乐经验。暑假时,我回到苏巴都(Subathu)和喜姆拉城(Simla),但不是为回学校,而是去受洗,然后直接到各地去传福音。

“没有基督我就成了一个没有盼望的人,对自己的前途充满恐惧。但现在有神与我同在,他将我心中的恐惧转变为爱,将绝望变为生趣盎然。惧怕只是暂时的,只有爱是永存的,信心和爱乃是灵魂的卷须,能吸收神所发出的光与热,向天的方向生长;攀附在上帝的爱中成长。若没有上帝,人的灵魂要落在无助的黑暗中,最后将枯萎地死去。”

孙大信乃是印度教中悔改归向真神的人中,最不平凡的一位。后来他一直在自己的同胞中传扬耶稣基督救人的福音,并曾数度冒极大的危险去西藏传道,最后一次到西藏后,就再没有返回印度。39/

48.来自撒但教

“我父母亲都是教会中的会友,我也常随他们去教会,但这都不过是例行公事而已。耶稣不过是一个模糊、遥不可及的影子,对我来说并无多大意义。每当我问父母有关上帝的事,他们总是不回答,却对我说:‘那有这么多的问题好问。’他们说:‘只要我们相信就够了,何必多问?’但我不能这样,对我的问题,教会一样也是无能为力。

“但我并不放弃,一直在寻求,希望找到一个东西来填满我空虚的心灵。十七岁的那年,我遇见一个与鬼交往的人。

“我这位新朋友对我说:你唯一活下去的方法就是靠玩纸牌和占星术。来让我做给你看。

“不久我就对这事着迷,我这位朋友好象受到一种奇怪的幽灵控制似的,在一种半昏迷的状态中,将算命的纸牌摊开在我面前,对我过去的生活说得准确地吓人,她还有医病的奇怪能力,甚至常常有医生把病人送到他那里去。

“一天她对我说,‘哪!这里的一盒副牌是给你的,你每天都要先用牌算过命后,再开始一天的生活’。她帮我把那副牌摊开,并教会我算命的方法,我学会几种不同的纸牌术,不久也能用纸牌来卜卦了。

“以后的几个月里,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受这个神秘女人所控制,她一步步地带我走进幽灵的世界,终于有一天对我说:‘现在你可以算是我们当中的一分子了,你愿意起誓加入我们吗?’

“我无力地点点头表示同意,心里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割破手指,我用血写道:哦,撒但!我把自己交给你,我的心,我的身体,我的灵魂都交给你。

“现在我完全靠纸牌和占星术过日子,若没有纸牌的指示,我甚至不敢呼吸一下。

“魔鬼已完全占据我的心,它不断地折磨我。我做了许多不可告人的事,才十九岁我已是个道德完全沦丧的人。

“忧郁、沮丧充满我,我的脾气也变得反复无常,心情紊乱不安,使我不能专心作护理的工作,工作效率也大受影响。

“1960年3月我划出自己的星象图,图中预测我会在7月26日结束自已的生命。根据占星术的显示,我的人生已无用处。到了7月25日的晚间,我一人漫游在黑暗的街头,心中茫然地想摸索出一条生路来。想到死我就不禁战栗起来。

“这时突然有一阵优美的音乐流入我痛苦的心灵当中,原来前面路上架起一个大帐篷,有人正在举行布道会,我偷偷地走了进去。音乐止住了,一个讲员站起来,是全欧布道会(Great Europe Mission)的潘乃(Leander Penner)先生在讲道,他说:‘今天晚上,我要告诉你们福音奇妙的大能。’

“我真想站起来拔脚就跑,只是全身乏力。多年来我常去教会,但从来没有听过有关耶稣的事上帝应是我个人的救主,曾亲自为我的罪死在十字架上。哦,我多么盼望能挣脱撒旦的捆绑啊!

“‘只有耶稣能打败撒旦的能力,’传道人说道。最后他邀请听众到台前去,接受耶稣为救主。我推开人群,向台前挤去,对这位传道人说:‘象我这样的一个罪人也有希望吗?如果你说的全是真的,我也要得到解放,请为我祷告。’

“那位传道人为我祷告,然后一再向我保证,只要人求告上帝,耶稣能,上帝也愿意,饶恕甚至是世上最大的罪过。最后他又引用约翰福音六章37节上的话‘到我这里来的,我总不丢弃他。’来安慰我。

“但我不能求神帮助我,我每次想这样求告时,就觉得有一只无形的手扼住我的脖子。

“传道人劝我说:‘你先回家吧,我们会特别为你开一个祷告会,你明晚再来。’

“我真想哭:‘明天恐怕就太迟了!我怀着无限恐惧的心情回到家里。

“一个漫长恐怖的夜晚过去了。我一夜无眠,我害怕第二日的到来。慢慢地黎明的曙光射入我的房间,我机械化的离开我的纸牌,然后上班去了。

“在我去医院的路上,必须经过一条河。走近河边时,我不禁打起冷颤来;不久我就会躺在河底。在我工作的地方,我再次企图逃脱撒旦的掌握,我用颤抖的手拨了那位传道人的电话号码:‘你能不能马上来一趟?这是关乎生死的大事!’

他仓促地赶来后,我问他说:‘耶稣真有能力胜过撒旦吗?’

‘是的,当然。’他一再向我保证。

“我把占星术的盒子交给他,里面放着一张折叠着的死亡咒符。我催他说:‘你读读这个,如果你的耶稣现在不能救我,我只好今天下午跳河自杀了,你看我死的时间,地点和方式都被定好了。’

“他迫切地祷告,我觉得全身好象被撕裂一样,浑身不由自主地抽动着。眼泪润湿了我的双颊,我无助地极力想达到上帝那里去,却没有办法;我想祷告,但仍象昨夜一样,一股无形的力量抓着我。我哭喊着说:‘没有用的,我做不到。’

“‘你是做不到,但上帝可以。’他热切地答着。

“这位传道人迫切的祷告近半小时的时间,我心中的交战也变得激烈无比。经过一阵剧烈的抽搐,我的双膝瘫软摔倒在地,我恳求耶稣将这可怕的魔鬼,由我身上驱赶出来。耶稣的大能终于得胜了,平安的感觉洋溢在我心中,我知道现在我可以活下去了。

“有一个星期的工夫,我鼓足勇气生活,不再靠那些巫术左右我的生活。我战战兢兢地把它们放在一个袋子里,交给潘乃先生。慢慢地我踏上一条安稳及清醒的属灵旅程。在这条新的人生旅途中,我也曾遇到不少挫折,有时会觉得恶魔再度出现,但只要我求上帝,耶稣的力量总是够我用的。

“今天感谢上帝的恩典,我得以在一家圣经会中心工作,协助编印和分发福音传单,我每天祷告时总这样说:‘主啊!还有许多人仍受魔鬼的捆绑,求你使我变成祝福,去帮助他们。’”2/68-71

悔改的怀疑论者

49.蓝赛爵士(Sir William Ramsay)

“蓝赛爵士在1881年时,已是一个杰出的标准青年,他的品格、教养和渊博的学识都是无懈可击的。他心中盼望认识真理,但因一直在怀疑主义的环境中受教育,因此他只认为圣经不过是骗人的玩意儿。

“后来他公开宣布将往圣经发源地──小亚细亚和巴勒斯坦一带作探险旅行。为了这趟旅行,他花费好几年的功夫详细做了出发前的准备工作,并希望藉着这次的探险,他可以证明圣经不过是早期一群雄心勃勃的僧侣们笔下的产物,并非如圣经本身所自称的,是来自天上的一本书。他认为经中最弱的一环,是关于保罗旅行传道的记载,这些事迹从未有人作过彻底的实地调查工作。因此他计划用圣经中的《使徒行传》为指南,依照保罗旅行的路线实地去走一趟,好证明保罗当时根本没有象圣经所说的,作过什么旅行传道的。

“……装备齐全后,他便向圣经的发源地出发了。在利用十五年的时间挖掘证据后,蓝赛爵士终于在1896年出版一大卷研究心得,书名《罗马公民与旅行家保罗》(St.Paul the Traveler and the Roman Citizen)

这卷书在当时的怀疑派学者中,激起相当大的一场风波和恐慌,书中所表现的态度,与数年前该书作者出发前的原意正好完全相反,使那些反对圣经的人深觉懊悔,更令他们不解的是在以后二十年间,蓝赛爵士(Ramsay)竟不断地出版新书,一本本地根据这些锄头所掘出的新证据,证明整本新约圣经的无误性。因着这许多驳不倒的证据,过去许多不信派的怀疑论者,也因此接受了基督教的信仰。蓝氏的书颇经得起时代的考验,直到如今,他的著作尚未遭致他人的反驳,也没人企图去反驳它们。”38/195-197

50.莫理逊(Frank Morison)

“莫理逊是英国的律师兼新闻记者,他一直想证明耶稣的复活不过是神话而已,但没想到经过他的研究探讨,却使自己接受了这位复活的救主,事后他为此写成一书,名为《历史性的大审判》(Who Moved the Stone?)。

“我要用耶稣最后的一段生平为研究对象,因这最后的几周实乃一幕令人惊心动魄的戏剧,带着突出的时代背景,再加上独特的心理和人为因素,揭露基督徒最原始的信仰与主观的假设,我要来看看耶稣这人究竟是谁。

“整整十年了,我已不需要再说明当初我为何会开始研究耶稣的生平,考证其生平资料的来源及亲自断定证据的真伪,并根据所面临的问题对复活一事下断论,我要说的是这项研究工作改变了我的全部思想。过去一直认为不可能真正发生的古老故事,却为我带来新的认识。当这最后几周的历史变得愈希奇、愈深沉时,我相信它的信心也愈来愈肯定。这个故事中一些奇异的部分实在深深地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只是我最后才真正领悟到这整个史实中那个驳不倒的逻辑部分。”30/11,12

51.路易士(C.S.Lewis)

“路易士( C.S.Lewis)是英国的作家与教授,一向以其才智、想象力和清晰的表达能力闻名于世。直到1931年之前,他一直是位怀疑派的学者。在其所著之“路易士信摘(Letters Form C.S.Lewis)一书中记有他自己的故事:

“在1928年3月31日,路氏写给他父亲的一封信中,有如下的话:

“在我们校园里,有一场基督徒信仰的大复兴运动……是由勃克曼博士(Buchman)主持。他召集许多青年人(有人说其中亦包括女性在内,但我不相信),他们彼此认罪。听来颇滑稽是不是?但你有什么办法压制他们?那反使他们变成殉道者了……”29/126

“1930年他致信巴非尔(Owen Barfield)说:

‘大事不妙,我里面的“灵”或“真”,开始以攻势出现,行动如神一般。请最晚在周一前赶来,否则我可能已经进修道院矣’”25/141

“路易士的兄弟说到他信主的经过:

‘我记得很清楚,在1931年那一天,我们一起到动物园去……就在这次的远足中,路易士决定加入教会。在我看来,他并非突然走入这种新生命的境界,而是由心灵深处的隐疾中渐渐复原过来。’……29/19

“1933年致好友巴非尔(Owen Barfield)信中这样写道:

‘自从我开始祷告,我发现自己偏激的个性也得以改变过来,亲身的体验显然比爱自己更为重要。你不会把种子丢在火里教它如何长成树,但在把它埋在地里之前,它必须能先变成好种子才行。’……19/2155

“在1963年路易士去世前,他写成许多基督教的书籍,如《神迹》(Miracles)、《苦难的问题》(The Problem of Pain)及《基督教简义》(Mere Christianity)等 。

在《基督教简义》(Mere Christianity)一书中,他这样说:

“一个人,一个纯粹是人的人,却能说出那样的教训来,他绝不只是个伟大的道德家而已。他若不是疯子,就是一个大魔鬼。你自己必须作一个选择,这位耶稣,他若不是神的儿子,不是疯子,就是一个比疯子还不如的人。你可以把他当傻瓜,不睬他,你可以把他当作恶魔,唾其面、杀其身,你也可以跪在他的脚前称他为主、为神。但我们千万不可自欺欺人地称他是位伟大的教师,他没有叫我们选择他作教师。”51/40,41

52.华莱士(Lew Wallace)

《宾汉》一书的作者华莱士,原先是想写一本书来证明耶稣也不过是个凡人而已,没想写作时因研读圣经而信了耶稣。

“华氏称《宾汉》一书乃是他所写最好的一部作品,这也难怪,因为该书曾成为他属灵经历上的最大转机。为准备写作耶稣的生平,他研读圣经,结果变成一个基督徒。有一次,华氏的一个无神论的朋友对他说,只要几年之内,他可爱的印地安那乡村上的小教会,就要被埋葬在其他宗教之下,只能留在人们记忆当中。华氏当时对上帝与耶稣一无所知,因此也不知应如何与此友争辩。当他谈到自己为何会开始写《宾汉》这本书时,他说当他与那位朋友谈到这个问题时,他才发现自己对上帝、来世、耶稣基督与上帝的神性完全一无所知。于是他下决心要好好地下一番功夫研究,希望自己能得出一项结论来。他将圣经当作蓝本,希望自己过去在法律系所受的逻辑训练能有助于他寻得结论,然后预计经过一段很可能是平淡乏味的研究后,他也许能收集一些资料,将耶稣的生平故事写得更为生动、活泼一些。但他却没有想到,当时有一种超自然的能力在帮助他完成此项工作。没有一个敞开心胸寻求真理的人,在读完圣经后仍不相信耶稣的神性的。当华氏研究到耶稣时代的历史背景,当时社会的腐败及人心需要救主的情形,他发现要当时的人相信耶稣就是救主是很自然的事。他写《宾汉》一书,记载从伯利恒到各各他山三十三年间所发生的事,就为了要帮助读者也能看清这一点。”12/116,117

53.巴比尼(Giovanni Papini)

“虽说巴比尼乃意大利最有名的文学家,但当1921年他写成《耶稣生平》(Life of Christ)时,却令他的朋友和崇拜他的人大感惊讶。因为巴比尼一向是个无神论者,常扬言攻击教会,自命为破除一切神秘主义观念的人。这样的人能描述出一副庄严的耶稣画像来么?绝不可能!

“是什么造成他的改变呢?他的改变使人不禁想起当年扫罗在大马色路上的改变。巴比尼正象其他许多的无神论者一样,外表刚硬,其实内心痛苦。他痛恨人类竟能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他也明白人若不改变,人类的前途实在渺茫。正如他日后的说法,当时他渴求寻见一点点信心的渣子。

“第一次大战爆发时,他举家迁到山地的农村中去,与农民同住,他也同时观察到农民们所过的敬虔生活,奇妙的事开始发生在他身上。有些晚上,村民读圣经时,也邀请他高声朗读新约圣经中的故事。他过去曾对圣经采取不信的态度,但此后圣经上的话开始使他有不同的感受。不久他决定重写耶稣的生平故事,持笔不久,他就发现世间唯有耶稣的教训才能真正改变人心。”

《耶稣的生平》(Life of Christ)全书中充满着这样的思想,我们引用一位杰出批评家的话说:‘多年来,这本书重整人心,带领成万的人辛苦地步向另一个更象基督的世界’。”14/8

为福音受苦的实例 

54.越南的殉道者

“威克里夫的圣经翻译协会有一位菲律宾的麦基先生(Gaspar Makil),他在翻译1963年3月14日被游击队在他妻女目睹下,活生生地给枪杀了,他们同时另外杀害了麦基夫妇四个月在的女儿珍妮,另有一位传教士和南越士兵,麦基三个月的儿子汤米则身受重伤。他的家人和另一位传教士原乘着一辆吉普车,在南越交通最拥挤的二十号公路上奔驰,途中遭二十名游击队员拦劫。麦基是在美国攻读工程学位时,悔改信主的。在被差往南越前数日,他这样写道:‘我们不知在南越有什么在等着我们,上帝既呼召我们去传道,上帝必与我们同在。我们或去或留全在上帝的手中,万事万物的起始、终结都有上帝自定的时候,上帝不误事,上帝顾念我们生活中的每一细节。’”29

55.为奥卡族印地安人殉道的五名传教士

“1956年1月8日,一则新闻震撼了整个世界。南美厄爪多尔最残暴的奥卡族,刺杀了一位名叫孙耐德(Nate Saint )的传道人与他的四位同工:伊里约德(Jim Elliot)、杨德林(Roger Younderian)、马可利(Ed Mc-Cully)及弗来明(Peter Feming)。后经官方的调查证实此一悲剧后,厄爪多尔的军队和在邻近地区工作的另一队传教士组成一支探险队,在现场将这几位殉道者安葬。他们发现殉道者所用的飞机完全被毁,机垫的布条也被撕得粉碎。

“这架飞机的驾驶员乃是我的亲兄弟,他与他的几个同工们当时正开始展开向奥卡族族传道的工作。他们要到亚玛逊河的丛林中,将耶稣基督的福音介绍给这些没有文字,仍生活在石器时代的印地安人。

“自他们死后,接二连三的有奇迹发生,那五位谋杀传教士的奥卡族凶手一个个地都接受耶稣做他们的救主,自我们来到奥卡族中以后,尚不及两年的时间,五位凶手中的四位受洗了。第五位是与第二批信主的人一同受洗的,这次则是由我的另一位兄弟腓立为他们施洗,这些凶手们的妻子也个个打开心门,接受耶稣,并受了洗。”

孙拉结(Rachel Sa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