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

《如何开始?》(三一阁)

刚来到这里?考虑在三一阁和弟兄姊妹们一起同工,收集珍贵的神学经典著作?这个简单的教程可以帮助你快速开始上传及校对书籍。让我们开始吧!

 

第一步 注册熟悉我们的社区

如果你只需要在三一阁这个虚拟图书馆里阅读这些经典的神学著作,其实并不需要专门注册一个账户。除了一小部分有版权限制的图书只有特定用户才可以访问,三一阁大多数的图书都对所有访客开放。

不过如果需要发表评论,设置书签或者与其他书友互动,你则需要首先在三一阁注册自己的帐号。如果你想成为一名上传或者校对同工,参与我们的服事,那注册帐号就更是必不可少的了。点击主页右上角的创建新帐号注册。

注册之后,可以先浏览一下书籍,试着发表一些评论,或者到论坛里面看看大家热火朝天的工作情况,在适宜的版块随便灌灌水。熟悉了三一阁社区后,如果确定要加入我们的同工团队,请发信给 info@31team.org 申请书籍编辑权限。

 

 

第二步 上传你的第一本书

你需要首先决定你希望帮助三一阁上传书籍还是校对书籍。如果你希望帮助校对已经完成上传的书籍,请略过这一步,转到第三步。

愿意帮助上传书籍的同工请首先进入论坛“上传进度”版块,请严格按照这个说明的要求来更新你之后的上传进度。

有的时候,三一阁的管理员会给你分配一本书,这时你应该可以在上传进度所列的书目中找到你被分配的那本书。更多的情况下,如果没有任何分配的任务,你可以自己来到上传进度版块,认领一本还没有分配给任何用户的书籍。

注意:绝大多数情况下,在上传板块所列出的书籍我们都有电子版本,所以在选择时并不需要担心认领了图书却找不到电子版的情况发生。

管理员收到你的要求,并接受你的申请后,会将书籍的电子版发给你。同时你会发现你成为了这个帖子的管理者,可以编辑帖子的题目和内容了。这时请马上

  1. 在主贴中填上上传同工的名字(就是你的用户名);
  2. 在主贴中填上开始上传的时间,

你的上传工作就可以开始了!

三一阁已经准备了详细的教程,帮助你学习具体的上传方法。网站主帮助文件里面“上传编辑人员的主要操作”有详细的一步一步文字说明。如果你不喜欢看文字,我们还准备了上传书籍的视频讲解,以及如何上传表格和如何上传图片的视频教学。相信在这些教程的帮助下,你可以很快掌握上传的方法。

如果上传中仍然有问题,可以随时发信给论坛管理员 info@31team.org 或者在论坛中发帖询问,你的问题会很快得到回答。

每次上传结束后,请不要忘记最后更新上传进度版块中你所管理的书籍帖子题目中的上传进度百分比。

如果上传全部完成,恭喜你,请:

  1. 上传百分比改为100%;
  2. 并且在主贴中填上结束时间,以及书籍的链接,

这样,你的第一本书就上传完成了!

 

第三步 校对图书

校对是图书发布前的重要工作,这又是一项充满喜乐的工作,一边阅读渴慕的属灵书籍,一边为主做工,真是难得的机会。

每一本书的校对需要由本书的上传同工之外的人来完成。有的时候,三一阁的管理员会给你分配一本书,这时你应该可以在校对进度所列的书目中找到你被分配的那本书。更多的情况下,如果没有任何分配的任务,你可以自己来到上传进度版块,认领一本已经上传完成但是还没有分配给任何用户来校对的书籍。

具体的办法就是寻找那些进度为100%的书籍,选好后直接在那本书的主贴下回帖要求认领校对,或者发信给 info@31team.org 来认领。

管理员收到你的要求,并接受你的申请后,会给你在校对进度版块建立一个专门的校对贴,你会发现你成为了这个帖子的管理者,可以编辑帖子的题目和内容了。这时请马上

  1. 在主贴中填上上传同工的名字(如果没有填写);
  2. 在主贴中填上开始上传的时间。

这时你就可以沏一杯茶,开始阅读校对啦。

校对需要细心和耐心,千万不要因为内容的吸引而忘记校对的任务,发现问题,请随时在主贴回帖记录。

每次上传结束后,请不要忘记最后更新校对进度版块中你所管理的书籍帖子题目中的上传进度百分比。

如果校对全部完成,恭喜你,请:

  1. 校对百分比改为100%;
  2. 并且在主贴中填上校对结束时间;
  3. 通知 info@31team.org 管理员,初次校对已经完成,

这样,你所负责的校对工作就完成了!

 

《天路历程》(本仁·约翰)

[英] 本仁·约翰 著
John Bunyan
西海 译 

(作者中文名又译为“约翰·本仁”或“约翰·班扬”) 

作者传记

本仁·约翰的一生

本仁·约翰写过一部自传,书名为《丰盛的恩典》,讲述神对罪人的恩典。

本仁·约翰1628年生于英国,他的家乡靠近裴德福郡。他的父亲是一个补锅匠(这种职业早已被淘汰),专营焊接和修补锅碗瓢盆以及其他金属制品。在17世纪中叶,补锅匠奔走于各个乡村之间,挨家挨户地兜揽生意。如果有人要修理东西,他们就在顾主家中作活,完工以后顾主当场付钱。按当时的社会标准,这是一份相当卑贱的职业。通常作补锅匠的父亲会带上年幼的孩子们作帮手。本仁·约翰的父亲却是个例外。他一定是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因而没有将他带上作帮手,而是把他留在村子里。约翰便在那儿上学,一直到小学毕业。

我们不太清楚约翰的宗教背景。他在自传中写到,大约在9岁或10岁那年,他做过好几个有警示意味的梦,有关于他自己生命的终结的,有关于未来审判的,还有关于地狱的骇人的景象和有关永恒的启示。对此,他尤为困扰。成年以后,他依然记忆犹新。

不过在青少年时期,他把这一切置之脑后。他形容自己是当时村里最坏最野的孩子,尤其是在违背安息日上,简直就是坏事做尽。在当地他还以咒诅和发假誓闻名。

16岁那年,他离开家乡,参加了克伦威尔的军队。当时在克伦威尔领导下的清教徒与支持英国国教的国王查理一世的军队之间爆发了一场内战。国王的军队称为保皇派,他们为国王的至高统治权而战;克伦威尔旗下,则是为议会而战的志士。因此本仁投入的这场战争,具有宗教和政治双重性质。这一经历很可能使本仁·约翰获得了对战争的深刻的理解,这反映在他日后所著的《天路历程》的好几个有关战争的场景中。在他的另一本书──《圣战》里,他更将属灵的争战比作战场的交战。他在战火中获得了关于战争的第一手资料。

 本仁居所修复前原貌

服役期间,还发生过这样一桩意义重大的事情∶约翰受命随 一个营去某个地方,临行的最后一刻,另一个士兵找到本仁,要 求代替他,本仁同意了。这位士兵被派去站岗,结果在岗位上被一颗步枪子弹击中而丧命。这在本仁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退伍后,他与一位穷苦出身的女子结了婚。他们的生活非常贫困,甚至没有足够的生活用品。他妻子带来了两本属灵书籍,一本是《普通人的天国之路》,另一本是《敬虔的生活》,这两本书是她父亲给她的。本仁的妻子经常向本仁谈起她的父亲,她的父亲是一个真正敬虔的人。当时本仁读了这些书,虽然他很喜欢,但仍然没有因此萌发任何个人的悔罪感。

不久,本仁开始与他的妻子一道去做礼拜。一个星期天的早晨,他对所听到的布道印象很深。但礼拜完了以后,他马上跑去

裴德福郡的乡村教堂和公园

球场玩一种叫“猫”的游戏,这种游戏同今天的板球类似。在那里他与主以一种奇异的方式首次相遇。日后他在自传里写到∶在同一天,我就去玩猫游戏。当时我刚把球从洞中击出,准备击第二次。突然一个声音从天国里急速地击中了我的心∶“你是要离弃你的罪进天国呢,还是要继续犯罪下地狱?”我楞住了,便没去理会那个滚在地上的球,而是举目望天。仿佛心眼大开,我看见主耶稣在那里俯视着我,很不高兴的样子。他似乎在严正地警告我,将来有一天我必为这些和其他不敬虔的行为而受到惩罚。随之而来的是一次对他为之

闻名的咒诅发假誓的认罪。他写到∶我依然犯罪,在满心的贪婪中沉浮,对自己不能如愿以偿地得到满足心怀怨愤。这种状况持续了一个多月。直到有一天,我站在邻家商店的橱窗前,又是咒诅,又是发假誓,像以前一样地装疯卖傻。一个女人坐在屋子里看着我。尽管她自己是一个非常懒散、不敬虔的人,她却断言我的咒诅是如此的恶毒,她听着都不寒而栗;她还告诉我,我是她一生中所见最不敬虔的家伙。我的所作所为,足以玷污整个城里的青少年的心灵,如果他们与我做朋友的话。

本仁·约翰心里认罪的开始值得我们深思。《圣经》和教会历史告诉我们,神经常这样在人的心里做工。当神开始做工使人认罪时,他常从那个人生活中重大的罪开始。神就是这样对待班扬的。他的罪并非一次现形,神从他显著的罪开刀∶首先是他的礼拜天亵渎神灵,然后是他的咒诅发假誓。不过,要注意,如果你问一个人是否认为他自己是个罪人,十有八九的人会说∶不错,有时我是个罪人。

神使人认罪的工作始于某种罪,然后圣灵会拓展认罪的广度和深度。当一个人试图洗净自己的心灵,摆脱某些罪,使自己在神面前更显为义时,圣灵不但指出某种罪,而且会进一步地告诉他,他越试图洁净,就越会看见自己的污秽。他们的内心越袒露,他们就越会明白,他们不能仅仅承认某种罪,还必须放弃自己的努力。因为除了罪,他们什么也没有。

本仁·约翰的一生显然经历了这样一个日益深刻的过程。他说在他的生命中曾有过长达四年之久的属灵的混乱时期。在这四年中,他不断尝试去赢得他自己的义。他有时满怀希望,不久这些希望又被撞得粉碎。最后,他终于得出了一个结论。在自传里他是这样写到自己内心挣扎的结果的∶有一天,我正穿过田野,许许多多念头涌进了我的心,我深恐所有的一切都是白费劲。突然,有一句话落进了我的心头∶你的义是在天上。顿时,我心灵的眼睛大开,我看见耶稣基督,在神的右边。我顿悟那才是我的义。因此不论我在哪里,不论我作什么,神都没有说他要我的义,而要在他面前的耶稣基督的义。我更看见,不是我的良善使我为义,也不是我的邪恶毁坏了我的义,因我的义就是耶稣基督,他昨天、今天、直到永远都是一样。至此我的枷锁解开了,我的铁一般牢不可破的苦恼委顿了,我的试探逃之夭夭了。自那时起,神的可畏的话语不再困扰我。我兴高采烈地回到家里,为神的恩典和爱而满心欢喜。

那次经历以后,他写到,他以为自己会永远生活在这样的景况中。其实,受苦、拯救、感恩不是一次性的经历,而是不断的循环。我们将发现,在本仁的人生历程中,受苦、拯救、感恩的循环在一次又一次地加深。

1653年,也就是他25岁的那年,他加入了一间非国教的教会。当时英国国教和非国教教会并存,许多不同的宗教团体纷纷产生,有上层的团体和下层的团体。下层的团体通常被称为清教徒教派。起初清教徒是一个绰号,这些人觉得英格兰教会在穿着、宗教仪式和教义上都与罗马天主教并无二致,因此想净化教会,摒弃其中许多的宗教仪规。

在这些清教徒之间,又有不少分歧。有些人对另立教会不抱希望,在他们看来,他们的责任似乎就是留在英格兰国教教会,与那里发生的一切作抗争。还有一群人以“持异见者”而闻名,他们的另外一些绰号反不为人知。他们觉得英格兰教会已经走得

本仁曾常常布道的聚会所

太远,很难再加以纠正,重回《圣经》的原则。因此,他们认为,除了离开国教教会,别无选择。本仁·约翰加入的就是这样一家“持异见者”的教会。而这间教会在施洗的问题上倾向于浸信会的观点。

两年后,本仁的妻子去世;同年,本仁所在的那间教会的牧师约翰.纪福特也去世了。纪福特的布道对本仁·约翰的一生影响很大。他死后,会众邀请本仁作他们的牧师,为他们布道。其实本仁并没有受过正式的训练。三年后,即1658年,本仁接受了他们的邀请。

同一年,伟大的克伦威尔也去世了,他的一个儿子试图掌管政权,但他太软弱无能。许多人对克伦威尔统治下的持续不断的高压政策早已不满。两年以后,也就是1660年,查理二世重新登上王位,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复辟。王室重新成为英国的统治者,随之而来的是对英国国教教会的绝对效忠。议会也从支持清教徒转变为支持国教。这样,国王和议会基本上达成了共识,承认英格兰教会为不列颠国的唯一的合法教会。

在这种情况下,“持异见者”的处境日趋艰难。当时,本仁·约翰不仅在他自己的教区传道,而且还探访周围的一些村庄。1660年的一天,当他正在一家农场进行布道的时候,警察以无执照布道的罪名将他逮捕。那时候,布道许可证只颁发给接受英国政府管理,并在英格兰教会登记的注册牧师。

法庭对本仁的判决是这样的∶“本仁·约翰,裴得福郡人,是一个……的劳工,自从……年以来,他故意不上教堂(指的是国教教会),不听道,却主持数个非法的秘密聚会,扰乱民心,违反了国王陛下的法律。”

本仁·约翰因此被判十二年的监禁。他入狱时32岁,直到44岁才获释。在这期间,他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有时对他的限制非常宽松,他可以到监狱外探访朋友;有时他不能外出,但朋友可以来探访他;有时对他的限制非常严厉,折磨审讯不断。他写到∶“我发现自己疾病缠身,站立不稳。我被迫离妻别子,在这个地方忍受骨肉分离之苦。这一切痛苦不仅是缘于我对世俗享乐的贪爱,而且因为我想到如果我被迫与我可怜的家人分离,他们可能遭遇到的艰难、困苦和匮乏。我那可怜的失明的女儿玛丽,她尤其令我牵挂。唉,一想到我的玛丽所要忍受的,我就心如刀绞。可怜的孩子,你在这个世上会遇到怎样的苦难啊!你会被鞭打,不得不乞讨,忍饥挨饿,衣不蔽体,还有千千万万无法想像得到的灾难。我是不能见到你们,但愿这风儿能把我的思念吹到你们心里。哦,我也要提醒自己,要把你们都交在神的手里。可是离开你们实在让我痛心。”

1672年,他终于获得赦免。新国王意于复兴罗马天主教。为此,他作了一个政策性的决定,释放所有的“持异见者”,企图让这些人在推行英国国教的各团体之间引起更多的纠纷,以便可以逐步削弱他们的势力。就这样,本仁·约翰获得了释放。获释后,他马上重返讲坛,在各村之间巡回讲道。

约翰.欧文是本仁最熟悉的清教徒作家之一,他共有二十多部作品流传于世。他当时是国王的大臣,是一位法庭布道家,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他到伦敦地区时,常常去听本仁·约翰布道。一次,国王听说约翰.欧文常去听本仁讲道,就问欧文∶“我不明白像你这样一个学识广博的人,为什么要去听一个从未受过教育,未受过训练的人讲道。”约翰.欧文回答得非常巧妙∶“陛下,若我能拥有那补锅匠布道的能力,我宁愿放弃我的知识。”本仁·约翰在布道方面的恩赐的确是独一无二的。他能巧妙地抓住听众的心,在写作上也如此,我们可以在他的作品中看到他独特的风格。

1675年年底,他第二次被投入监狱,这次又是因为根据法令,传道人必须持有执照才能布道。本仁的罪名是非法传教。幸运的是,这次监禁持续了不到一年。这样,本仁·约翰一生中共有13年是在监狱里度过的。他心里一定常常纳闷∶如果神果真呼召我传道,为什么我会在监狱里呆这么多年?使我这么多年与会众分离?我本可以布更多的道,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为什么呢?

如果一个人回首往事,他肯定能发现自己饱经磨难的原因。正是在狱中期间,本仁得以全力以赴地撰写《天路历程》。这本书日后成为历世历代读者的祝福,这想必是本仁从来没有预料到的,但神确实这样成就了。

本仁在第一次监禁时着手写这本书,大约是在第二次监禁时完成的,因他第二次出狱后,《天路历程》便首次出版。这本书流传之广,翻译的文字之多,仅次于《圣经》。人们读的次数越多,越深入,就越会发现它是如此优美,如此生动地昭示了神圣的真理。书中有许多地方与主耶稣用比喻讲道时的风格很类似。本仁用通俗易懂的方法揭示了深奥的真理。


位于裴德福桥畔本仁曾被囚禁的监狱

后来,本仁·约翰撰写了《天路历程》第二部分。第一部分, 也是主要部分,讲述的是一个名叫基督徒的人,离开毁灭城,奔向天国城。这个故事有很大一部分取材于本仁自己的生平,以及他生命中不同时期悔改的历程。他自己生活中经历的许多事在基督徒的天路遭遇中得以反映。

事奉多年,本仁亲眼目睹许多人走过了同样的历程。同时主也用不同的方法引领他们,在同一条天路上经历不同的事,进入不同的广度和深度。他从中取材,写了该书的第二部分,这回主人公不再是基督徒,而是女基督徒。他以他在事奉中所见的不同的人和他们的生活作原型,描写了基督徒的妻子和几个邻居的经历。

在这里我们略举一个例子。在书中有一位害怕先生,他走的路与勇敢先生不同,甚至可以说是大相径庭。他们行的是同一条路,遇到同样的关键时刻,但他们行路的途径,应付的方式却很不相同。可见神在形式方面是不拘泥的。

本仁·约翰卒于1688年。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有一位父亲将其子赶出家门,因他离家出走。这个年轻人到了本仁那里,央求他与其父谈一谈,以便能与父亲和好。本仁骑马冒雨赶去,见到了那个父亲。父子俩在他的劝说下和好。但本仁由此得了重感冒,并死于此。死时离他六十岁的生日还差两个月。


基 督 徒

作者的辩解

作者为本书所作的辩解

为了要写作,当初我把我的笔
拿在手中的时候,决没料及
会写成这样一本小书;
我要写的,原来是大相悬殊;
等到接近完成,自己还不知道
已经开始这样写了。

事情是这样∶我原想写下圣徒们
在我们这个福音时代中所经历的路程,
万想不到,我却写成了一篇讽喻,
描述他们的旅程和到达荣耀的道路。
我记下了二十件以上的事例。
之后,又有二十件进入我脑子里;
事情一件又一件地不断增加,
好像燃烧的木炭中飞出的点点火花。
于是我想,不成,要是你们孵化得
这么快,
我就再也不把你们理睬,
免得你们最后变成“无穷无尽”,
使我已经着手写的书被你们侵吞。
好,我就这么做;并不想以如此方式
使举世看到我的笔墨;
我一心只想写,自己也不知道写些什么;
要说借此讨好邻居,我也并没这个企图;
不,我可不;我那样做,
只是为了使自己心满意足。

我既非为了消磨那无聊的时日
才这样草草地书写;我也并不只是
为了让自己散心消遣,
借此逃脱那些使我犯罪的更坏的意念。

于是,我愉快地落笔纸上,
黑字白纸飞快地写下了我种种的思想,
因为如今当我的思潮终止的时候,
只要我再探索一下,它又涌了上来;
于是我又把它们一一写下;终于,
你看到它成了这样一本篇幅浩繁的巨著。

好,我把这些片断的想法编写完竣,
就拿去给别人看,为的是要弄清,
他们表示谴责,还是表示赞许;
有的说∶让它们存在;有的说∶让
它们死去。
有的说∶约翰,把它印成书;有的
说∶别这样做;
有的说∶也许有好处;有的说∶不。

于是我进退两难,
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最后我想,既然人们这样意见纷纭,
我把它付印吧;这件事就这样决定。

因为我想,我明知有人主张这么办,
尽管还有人表示疑难;
那么,要证实谁的意见是最好的意见,
我认为不妨作一次试验。

我又想,假若我现在拒绝去满足,
那些主张这么做的人的愿欲,
我不知道是不是会阻碍
他们从那件事上可以得到的欢快;
对那些反对让它发表出来的人,
我说,“我并不愿意开罪你们”;
可是既然你们的弟兄喜欢这样,
暂且不要论短道长,等你日后看了再讲。

要是你不愿意去念它,那就算喽;
有人喜欢吃肉,有人喜欢啃骨头;
对,我也许能更好地使他们心平气和,
我也曾这样忠告过他们。

难道我不能用这种风格著书立说?
用这样的方式,同时又不失去我的
目的──
使你获益?为什么不可以这样做?
乌云带来雨点,灿烂的云却不。
是的,不管是乌黑还是灿烂,
只要它们降落银色水滴,使土地上
谷物生长,
那就全会受到赞扬,谁也不会受到责难,
它们共同生产的果实都要被人珍藏;
是啊,就这样把两种果实混合,
因此对那些果实,没有人能辨别;
1饿的时候,它们对她都很合适;
她饱了全吐出来,使它们的祝福毫
无价值。

你知道渔夫捕起鱼来怎么办;
他用的是什么样的手段。 看!他怎样把他的全部智慧都使出; 怎样使用圈套,钓线,钓钩,钓具
和网罟;
然而有的鱼,无论你用钓线,钓钩,
圈套,网罟,巧计,也不能捕
到手;
你得用手去摸,还得抓住,
否则,你无论如何也无法捉捕。
捕鸟人怎样去捕捉他的猎物?
方法繁多,你没法一一说出∶
他的枪,他的网,他那些涂上了粘
胶的杖、灯和铃;
他一忽儿爬,一忽儿走,一忽儿站定;
谁能把他这些层出不穷的姿势一一说明?
然而光是这些,还不能使他随意捕获野禽。
是啊,他还得吹笛子,吹口哨,去捕捉这一只;
可是如果他这么做,他要失去那一只。

如果珍珠会藏在癞蛤蟆的脑袋里,
那么在牡蛎的贝壳里也找得出来;
如果在那些微不足道的东西里,
竟含有比黄金还要贵重的东西,
那么凡是略闻风声的人,
哪个会不屑朝那儿望一眼,把它找寻?
说到我这本小小的书
(虽然多少讨人喜欢的图画也没有一幅),
其实它里面所包含的内容
都不像有些幻想那么浮夸空洞。

“嗳,可是我并不十分相信,
当受到严厉的考验时,你这本书会
站得稳。”

怎么,这怎么说?“它是难解的。”
那有何妨?
“可是它是虚假的。”那又怎么样?
我相信有的人用虚构的话语,跟我
的一样隐秘,
使真理发光,使它光芒四射!
“但是他们要内容充实的东西。”
喂,说出你的意见。
“它们使愚钝的人无法理解;隐喻
弄得我们摸不着边。”

的确,写神圣的事给人们看,
需得把内容充实一番;
但是,难道我把隐喻使用,
就缺少充实的内容?
古时上帝的律法,他的真理的律法,
岂不是通过象征、预兆和隐喻来表达?
任何沉着的人都不会愿意加以吹毛求疵,
为了生怕被人认为是攻击那至高无上的智慧。
不,他宁可谦卑恭逊,
通过那些琐屑曲折的小事情,
通过牛犊和绵羊、小母牛和公羊,
通过飞鸟和草木,以及羔羊的血,
设法了解上帝对他所说的话;而且
他满怀欢畅,
在那里面找到了恩典和亮光。

因此不要急于作出结论,
说我缺乏充实的内容──粗陋不文;
看上去实在的东西,骨子里未必结实;
凡是用比喻讲的话,我们不要藐视,
免得我们轻易接受极端有害的物品,
而美好的东西却使我们丧失了灵魂。
我那隐蔽含混的话语里倒含有真理,
就像珍品橱里藏着金子。

先知往往用隐喻使真理显露;
是的,不论什么人,只要他尊重基督,
也尊重他的使徒,就能清清楚楚看见,
直到今日,真理是藏在这种帷幕后面。

我是不是怕说《圣经》,
它的风格和箴言压倒一切的智慧聪明,
在它里面充满了这些东西──
隐秘的人物,譬喻?然而就从这本书里
发出那荣光,一道道的光线,
使我们最黑暗的夜晚变成白天。

好吧,让惯于吹毛求疵的人们来
让他在那里面发现比我的书里更隐
秘的语言;
不仅如此,还得让他弄清楚,
在最好的作品里面也有更坏的字句。

让我们站在公正无私的人们面前,
我敢打赌有比他这可怜虫多十倍的人员,
他们会认为这些字句的意义,
要比他那银铸的神龛里的谎话远宝贵。

啊,真理,虽然我发现它裹在破布中,
它却有指导、判断和纠正思想的功用;
它使人领悟,使人的意志变成谦恭;
也使我们的回忆中
充满我们所爱好的幻想;
同样,它也制止我们的忧惶。

我知道,提摩太善用正确的话语,
他拒绝荒诞无稽的谈吐;
可是严肃的保罗2却不禁止他
用种种的比喻去说话;
那里面隐藏着金子、珍珠和宝石,
值得你去挖掘,而且要小心翼翼。

让我再加上一句话。啊,牧师!
我有没有得罪你?你是不是希冀
我用其他方式表达我的主旨?
或者认为我该把问题表达得明确一些?
让我先把三件事提出,
然后我再规矩地向我的长辈们屈服∶ ──

一、我觉得我使用这个方式,
并不是没有我的权利,因此,
我并非为了欺骗读者而滥引这些事例和字句;
提出了那些人物或者比喻,也并不粗卤,
我所以这样做,只不过是为了
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法把真理找到。
没有权利!我可曾这么说?不,我得到允许
(而且有先人的例子可以引用,他
们曾以自己的言行
博得上帝的欣喜,
远远超过了当今任何人所能达到的成绩),
可以这样表达我的心意,这样说出
那些对你们说来是最最美好的事物。

二、我发现魁伟如树木的人们
用对话的体裁写作;然而他们
并不因此而被人轻视∶真的,如果
他们摧残真理,
他们该受到诅咒,他们因这个企图
而用的诡计
也该受到诅咒;但是,让那真理
任意地来向你和我袭击;
只要上帝满意就行,因为,该怎么做,
有谁比上帝知道得更清楚?
他第一个教我们耕种,引导我们的心和笔,
效忠于他的擘画;他使卑贱的事物带来神圣的。

三、我发现《圣经》在许多地方跟
这方法颇为相似,
那里面引证了种种实例,
利用一桩事把另一桩事陪衬;
那么我采用这个办法又何尝不行,
真理的金光不会因此就被遮蔽;不但这样,
这办法还可以使它发出光芒,
像白昼一般明亮。

现在,在我搁下我的笔之前,
我要让我这本书的好处显现,
然后把你和这本书都交在那只手里,
那只手把强暴的拉下,把柔弱的扶起。

这本书在你的眼前描画出一个人,
他正在把那永久的赏赐找寻。
你会看见他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他撇下什么没有做,他做的又是什么;
你看见他怎样不停地赶着行程,
一直赶到那荣耀的门。
你也会看见那些毕生努力的人们,
好像那样做,那永远的冠冕就属于他们。
在这里你可以明白为什么,他们的努力
白费了,终于像蠢货一样死去。

这本书会使你成为一个旅人,
只要你肯接受它的指引;
它会引领你到那圣地,
只要你明白它的指导意义;
而且,它会使怠惰的变得有生气;
也会使瞎眼的看见可爱的东西。

你在寻找珍贵有益的东西吗?
你要在寓言中看到真理吗?
你健忘吗?你能不能记住
从元旦到除夕的事物?
那么请来读读我这连篇的幻想;它
们会粘住像芒刺一样,
也许就像粘住那听凭摆布的毛围巾一样。

这本书是以这样的话语写出,
即使是无精打采者的心灵也会被打动∶
它看上去似乎离奇,然而毕竟
它所包含的只是正确而实在的真理之声。

要不要解开郁结的愁肠?
要不要心旷神怡,却又远离放荡?
要不要阅读隐语和它们的解释,
还是愿意在你的冥想中沉没?
你喜欢啃骨头吗?或者,你喜欢
看见云中一个人,听他跟你交谈?
你喜欢做梦却又不入睡?
或者你喜欢有朝一日啼笑皆非?
你喜欢失去你自己,同时又不受到损害,
然后不使用什么巫术,又把你自己
找了回来?
你要自己读吗?读你所不明白的东西,
然而你念了那些字句,你却可以
明白你自己有没有受到祝福?
啊,那么来吧,让我的书、你的头
和你的心靠拢在一处。


本仁约翰



注∶
1. 指大地。
2. 提摩太是保罗的学生,保罗是初期教会中最有力的传道人。

一、洞穴和做梦人

我在旷野里行走,来到一个地方,那里有个洞穴,我就在那儿躺下睡觉:我睡熟了,做了一个梦。

唉,我梦见一个衣衫褴褛的人站在那儿1,背后就是他自己的房子2,他手里拿着一本书3,背上背着一件看来很重的东西4。我见他打开手上的一本书念着;他一面念,一面不住地流泪,浑身颤抖着;他委实控制不住了,发出一声悲伤的呼喊:“我该怎么办呢5?”

就在这样极度苦恼的境况中,他转身回家去了。他强自压制着,以免他的妻子和儿女们发觉他的悲痛;可是他不能长久保持缄默,因为他的烦恼越来越厉害了。他终于把他的心事告诉了妻子和儿女,他对他们这样说:“唉,我亲爱的妻子,你们,我的亲生儿女,我是你们亲爱的友伴,我可要被那压在我身上的重负毁了;并且我确实知道我们这个城市将要给天火烧毁;在那场可怕的灾难里,我自己,你,我的妻子,和你们,我可爱的儿女,都将同归于尽,除非我们能够想出一个逃生的办法,可是到如今我还想不出什么办法来。”他家中的人听了这番话,好生诧异;这并非因为他们相信他的话,而是他们认为他的神经错乱了;因此,等到傍晚天快黑的时侯,他们希望睡眠能够使他的神经镇静下来,就急忙打发他去睡觉。但是对

他说来,黑夜和白天同样烦恼;因此,他不但睡不着觉,而且整夜的叹息、流泪。后来,天亮了,他们急着要知道他的情形。他告诉他们,更糟,更糟。他又开始对他们讲话;可是他们开始狠起心来了。他们还想用强硬粗暴的态度来驱除他的怪病;有时他们愚弄他,有时责骂他,有时根本不理睬他。因此他就回到自己的房间里去为他们祈祷,一心的怜悯他们,同时他也为自己的痛苦寻求安慰;他还独个儿在田野里徘徊,有时候看书,有时候祈祷;他就这样度过了好多日子。

有一天我看见他在田地里走着,照常看著书,显出满怀痛苦的神气;他一面看书,一面又那样大声喊着:“我怎么才能得救呢6?”

我看见他东张西望,好像要撒腿逃跑;可是他仍然站着,因为,我看到他似乎不知道往哪儿去才好。我再一看,却见一个叫做宣道师的向他走来,问他为什么哭喊。

他回答说:先生,我从手里这本书上看到,我已被定罪了,要死去7,将来还要受审判8;而我,既不愿意死,又受不起审判9

宣道师说:人生既然有这么多的灾难,为什么又不愿意死呢?他回答说,因为我怕这个在我背上的重负会把我压得沉到比坟墓还深的地方去,坠到地狱10里去。先生,如果我还没有做好准备到牢狱里去,我更没有做好准备去受审判,然后再去受刑罚;想到这些事,我不禁失声痛哭。

宣道师说:你的情形既是这样,为什么你还站着不动呢?他回答说,因为我不知道上哪儿去才好。于是宣道师给他一卷羊皮纸,上面写着,“逃避将来的天罚11!”

那人看了以后,忧愁地望着宣道师说,我得逃到哪儿去呢?于是宣道师就指着那一片辽阔的田野的尽头说,你看得见那边有扇小门12吗?那人说:看不见。宣道师又说,你看见那边的亮光吗13?他说,我相信我看见了。于是宣道师说,不要转移你的视线,一直朝着那亮光走去,这样你就能够看见那扇小门;你敲那门的时候,有人会告诉你应该怎么做。

这时候我在梦里看见那个人开始跑起来。可是他刚刚跑出了家门口没有多远,他的妻子和儿女就发觉了,立即大声喊他回去14;但他却用手指塞住耳朵,一面跑,一面喊:“生命!生命!永恒的生命!”他就这样头也不回地15,拚命逃往平原的中央。

邻居们也都跑出来看他,他跑着,他们有的讥笑他,有的吓唬他16,有的喊他回来;其中有两个人决定要硬把他抓回来。这两个人一个名叫顽固,另一个叫做柔顺。当时那人已经离开他们好一段路了;可是他们还是要追他,而且真的追了去,不一会功夫就追上了他。于是那人说,邻居们,你们来干什么?他们说,来劝你跟我们一道回去。但是那人说,无论如何不行;你们所居住的毁灭城,也是我的出生地;我知道那地方必定要毁灭的。所以,如果死在那里,你迟早免不了要沉到比坟墓还深的地方去,沉到一个烧着硫磺火焰的地方去;好邻居,请放心跟我一起走吧。

顽固说:怎么!难道就此撇下我们的朋友和我们舒适的生活吗?

基督徒(这是那个人的名字)说:对,因为你所撇下的一切17,加起来都比不上我将要享受到的一丁点 18;如果你跟我一起去,并且坚持到底,你就能够和我过同样的日子;因为在我要去的那个地方,什么都有,而且绰绰有余19。来吧,来看看我说的是不是真话。

顽固说:既然你抛弃世上的一切去追求那些东西,你寻找的究竟是些什么呢?

基督徒说:我寻找的是一个不会毁坏、没有玷污、不至消失的产业20;它是安安稳稳地存在天上 21,在一定的时候会赐给那些勤勤恳恳寻求它的人。你愿意的话,可以看看我这本书里怎么说的。

顽固说:啐!拿开你的书;我问你,你到底跟不跟我们回去?

基督徒说:不,我不回去,因为我已经开始走我的路了22。顽固说:邻居柔顺,我看我们还是丢下他回去吧;你要晓得,天下自有一班疯疯癫癫的轻浮的家伙,他们一旦心血来潮,就执迷不悟起来,还自以为比七个有同样见解的人还更聪明哩。

接着,柔顺说,不要随便骂人;如果基督徒说的是真实的,他所追求的东西的确比我们的好;我倒想跟我的邻居一起去呢。

顽固说:怎么!这样的傻瓜竟有的是!听我的话,回去吧;谁知道这么一个脑子出了毛病的人会把你带到哪儿去?回去,聪明点回去。

基督徒说:不,你也跟你的邻居柔顺一道来吧;我说的那些东西确确实实是有的,并且另外还有许多从天上来的福份。你要是不信我的话,请看这本书23;看啊,它里面句句话的真实性,都是用它的作者24的血来做见证的25

柔顺说:唔,邻居顽固,我开始要打定主意了;我打算跟这位好人一起去,好歹跟他共甘苦吧;不过,我的好伴侣,你认不认得到我们要去的那地方的路呀?

基督徒说:一个叫做宣道师的指点我快快到我们前面的一扇小门那儿去,到了那里,就有人给我们指点路程。

柔顺说:好,那么,好邻居,我们走吧。于是他们俩就一起走了。

顽固说:我可要回家去;我不打算做这种想入非非、误入迷途的人的伴侣。 


注:
1.《旧约全书.以赛亚书》第64章第6节:
我们都像不洁净的人,所有的义都像污秽的衣服。

2.《新约全书.路加福音》第14章第33节:
你们无论什么人,若不撇下一切所有的,就不能作我的门徒。

3.《旧约全书.哈巴谷书》第2章第2节:
将这默示明明地写在版上,使读的人容易读。

4.《旧约全书.诗篇》第38篇第4节:
我的罪孽高过我的头,如同重担叫我担当不起。

5.《新约全书.使徒行传》第2章第37节:
众人听见这话,觉得扎心,就对彼得和其余的使徒说: “弟兄们,我们当怎样行?”
《新约全书.使徒行传》第16章第29、30节:
禁卒叫人拿灯来,就跳进去,战战兢兢地俯伏在保罗、 西拉面前;又领他们出来,说:“二位先生,我当怎样行才可以得救?”

6.《新约全书.使徒行传》第16章第30、 31节:又领他们出来,说:“二位先生,我当怎样行才可以得救? ”他们说:“当信主耶稣,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

7.《旧约全书.约伯记》第16章第21、22节:
愿人得与 神辩白,如同人与朋友辩白一样。因为再过几年, 我必走那往而不返之路。

8. 《新约全书.希伯来书》第9章第27节:
按着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

9.《旧约全书.以西结书》第22章第14节:
到了我惩罚你的日子,你的心还能忍受吗?你的手还能有力吗? 我耶和华说了这话,就必照着行。

10. 原文陀斐特,指地狱。《旧约全书.以赛亚书》 第30章第33节:原来陀斐特又深又宽,早已为王预备好了;其中堆的是火 与许多木柴。耶和华的气如一股硫磺火,使它着起来。

11.《新约全书.马太福音》第3章第7节:
谁指示你们逃避将来的忿怒呢?

12.《新约全书.马太福音》第7章第13、14节:
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 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

13.《旧约全书.诗篇》第119篇第105节:
你的话是我脚前的灯,是我路上的光。
《新约全书.彼得后书》第1章第19节:我们并有先知更确的预言,如同灯照在暗处;
你们在这预言上留意,直等到天发亮,晨星在你们心里出现的时候,才是好的

14.《新约全书.路加福音》第14章第26节:
人到我这里来,若不爱我胜过爱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弟兄、姐妹, 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门徒。

15.《旧约全书.创世记》第19章第17节:
逃命吧!不可回头看,也不可在平原站住,要往山上逃跑,免得你被剿灭。

16. 旧约全书.耶利米书》第20章第10节:
我听见了许多人的谗谤,四周都是惊吓。

17.《新约全书.哥林多后书》第4章第18节:
原来我们不是顾念所见的,乃是顾念所不见 的;因为所见的是暂时的,所不见的是永远的。

18.《新约全书.罗马书》第8章第18节:
我想现在的苦楚,若比起将来要显于我们的荣耀, 就不足介意了。

19.《新约全书.路加福音》第15章第17节:
我父亲有多少的雇工,口粮有余,我倒在这 里饿死吗?

20.《新约全书.彼得前书》第1章第4节:
可以得着不能朽坏,不能玷污,不能衰残,为 你们存留在天上的基业。

21.《新约全书.希伯来书》第11章第16节:
他们却羡慕一个更美的家乡,就是在天上。

22.《新约全书.路加福音》第9章第62节:
耶稣说:“手扶着犁向后看的,不配进 神的国。”

23. 指《圣经》。

24. 原文是Him,指上帝。

25.《新约全书.希伯来书》第9章第17至21节:
因为人死了,遗命才有效力;若留遗命的尚在,那遗命还有用处吗? 所以前约也不是不用血立的;因为摩西当日照着律法将各样诫命传给众百姓, 就拿朱红色绒和牛膝草,把牛犊、山羊的血和水洒在书上,又洒在 众百姓身上,说:“这血就是 神与你们立约的凭据。”他又照样把血洒在帐幕和各样器皿上。 

二、灰心沼

当时我在梦中看见顽固回家去了,基督徒和柔顺在平原上 边走边聊天;他们这样谈着:──

基督徒说:邻居柔顺,你好呀?你肯跟我一起去,我很高 兴。如果顽固对现在还看不见的那些非凡的力量和恐怖跟我有 同样的感觉的话,他就不至于这样轻易地跟我们分道扬镳。

柔顺说:邻居基督徒,既然现在只有咱们俩,请你就告诉 我,你所说的那些东西究竟是什么,怎样享用它们,还有,我 们到底要往哪儿去。

基督徒说:那些东西我只能体会,要我说出来可不容易; 不过你既然要知道,我就从我这本书里念给你听。

柔顺说:你这本书里的话真的靠得住吗?

基督徒说:当然靠得住;因为它的作者是不可能说谎的1

柔顺说:讲得好;那些东西到底是什么呢?

基督徒说:有一个永存的国度可以居住2, 永恒的生命可以 赐给我们3,使我们永久居住在这个国度里。

柔顺说:说得对;还有呢?

基督徒说:有荣耀的冠冕可以给我们4, 还有会使我们像天 空中的太阳那样发亮的衣服5

柔顺说:好得很;还有呢?

基督徒说:那儿没有哭泣,也没有悲伤6, 因为那地方的主 人会拭掉我们所有的眼泪7

柔顺说:在那儿我们会有什么样的伴侣?

基督徒说:我们会跟天使们8 作伴9 ,看着他们就使你眼花缭 乱。你还会碰到成千上万在我们之前到那地方去的人;他们都 不会伤害人,而是仁爱的、圣洁的;每个

人都在上帝面前生活 着,永远得到他的欢心。总之,在那儿我们会看到戴着金冠的 长老10,携着金竖琴的 圣处女11,和那些为了对那儿的主人的爱而 被世人千刀万剐12、烧死、给野兽吃掉、 以及淹死在海里的人13。 他们都很好,好像穿上了永生的衣服14

柔顺说:听了这些话就够叫人心醉神迷了。不过这些东西 是给人享受的吗?我们怎样才能分享到呢?

基督徒说:那个国度的主宰,上帝,已经在这本书里把这 一点记载了下来15;大意就是说, 如果我们真要的话16, 他会白白的赐给我们的17

柔顺说:啊,好伴侣,听了这些话我真高兴;来,咱们快 点走。

基督徒说:我因为背上的重负,不能够按我要走的那样速 度走去。

那时我在梦里看到,当他们正结束这场谈话的时候,他们 走近平原中间的一个非常肮脏的泥沼;他们俩不小心一齐掉了 进去。这泥沼名叫灰心。有好一会工夫,他们在里面打着滚, 浑身滚满了污泥;而基督徒,由于他背上的重负,开始往下沉。

于是柔顺说:啊!邻居基督徒,你在哪儿?

基督徒说:真的,我也不知道。

柔顺听了这句话可生起气来,气愤愤地对他的同伴说,这 就是你刚才说了半天的幸福吗?我们刚上路就这么不顺利,从 这儿到终点我们还得准备遭遇多少麻烦呢?但愿我能活着离开 这里,你尽管独个儿去占有那个好地方吧。说着他就拼命挣扎 一两下,在靠近他房子的那一边挣出了泥沼;他就这样走了, 基督徒从此再也看不见他了。 


1《新约全书.提多书》第1章第2节:
盼望那无谎言的 神在万古之先所应许的永生。

2《旧约全书.以赛亚书》第45章第17节:
惟有以色列必蒙耶和华的拯救,得永远的救 恩。你们必不蒙羞,也不抱愧,直到永世无尽。

3《新约全书.约翰福音》第10章第27至29节:
我的羊听我的声音,我也认识他们,他 们也跟着我。我又赐给他们永生;他们永不灭亡,谁也不能从我手里把他们夺去。我父 把羊赐给我,他比万有都大,谁也不能从我父手里把他们夺去。

4《新约全书.提摩太后书》第4章第8节:
从此以后,有公义的冠冕为我存留,就是按 着公义审判的主到了那日要赐给我的;不但赐给我,也赐给凡爱慕他显现的人。

5《新约全书.启示录》第22章第5节:
不再有黑夜。他们也不用灯光、日光,因为主 神 要光照他们;他们要作王,直到永永远远。
《新约全书.马太福音》第13章第43节:
那时,义人在他们父的国里,要发出光来, 像太阳一样。

6《新约全书.启示录》第21章第4节:
神 要擦去他们一切的眼泪;不再有死亡,也不 再有悲哀、哭号、疼痛,因为以前的事都过去了。

7《新约全书.启示录》第7章第16、17节:
他们不再饥,不再渴;日头和炎热也必不伤 害他们;因为宝座中的羔羊必牧养他们,领他们到生命水的泉源, 神也必擦去他们一切的眼泪。
《旧约全书.以赛亚书》第25章第8节:
他已经吞灭死亡直到永远。主耶和华必擦去各 人脸上的眼泪,又除掉普天下他百姓的羞辱,因为这是耶和华说的。

8《旧约全书.以赛亚书》第6章第2节:
其上有撒拉弗侍立,各有六个翅膀:用两个翅 膀遮脸,两个翅膀遮脚,两个翅膀飞翔。

9 《新约全书.帖撒罗尼迦前书》第4章第16、17节:
因为主必亲自从天降临,有呼叫的 声音和天使长的声音,又有 神的号吹响;那在基督里死了的人必先复活。以后我们这 活着还存留的人,必和他们一同被提到云里,在空中与主相遇。这样,我们就要和主永 远同在。
《新约全书.启示录》第5章第11节:我又看见,且听见,宝座与活物并长老的周围有 许多天使的声音;他们的数目有千千万万。

10《新约全书.启示录》第4章第4节:
宝座的周围又有二十四个座位,其上坐着二十四 位长老,身穿白衣,头上戴着金冠冕。

11《新约全书.启示录》第14章第1至5节:
我又观看,见羔羊站在锡安山,同他又有十 四万四千人,都有他的名和他父的名写在额上。我听见从天上有声音,像众水的声音和 大雷的声音,并且我所听见的好像弹琴的所弹的琴声。他们在宝座前,并在四活物和众 长老前唱歌,仿佛是新歌;除了从地上买来的那十四万四千人以外,没有人能学这歌。 这些人未曾沾染妇女,他们原是童身。羔羊无论往哪里去,他们都跟随他。他们是从人 间买来的,作初熟的果子归与 神和羔羊。在他们口中察不出谎言来,他们是没有瑕疵 的。

12《新约全书.希伯来书》第11章第37节:
被石头打死,被锯锯死,受试探,被刀杀, 披着绵羊、山羊的皮各处奔跑,受穷乏、患难、苦害。

13《新约全书.约翰福音》第12章第25节:
爱惜自己生命的,就失丧生命;在这世上恨 恶自己生命的,就要保守生命到永生。

14《新约全书.哥林多后书》第5 章第2至4节:
我们在这帐棚里叹息,深想得那从天上 来的房屋,好像穿上衣服;倘若穿上,被遇见的时候就不至于赤身了。我们在这帐棚里 叹息劳苦,并非愿意脱下这个,乃是愿意穿上那个,好叫这必死的被生命吞灭了。

15《旧约全书.以赛亚书》第55章第12节:
你们必欢欢喜喜而出来,平平安安蒙引导; 大山小山必在你们面前发声歌唱,田野的树木也都拍掌。

16《新约全书.约翰福音》第7章第37节:
节期的末日,就是最大之日,耶稣站着高声说: “人若渴了,可以到我这里来喝。”

17《新约全书.约翰福音》第6章第37节:
凡父所赐给我的人,必到我这里来;到我这里 来的,我总不丢弃他。
《新约全书.启示录》第21章第6节:
我要将生命泉的水白白赐给那口渴的人喝。
《新约全书.启示录》第22章第17节:
口渴的人也当来;愿意的,都可以白白取生命的水喝。

三、偶遇老世故先生

因此基督徒只剩下一个人在灰心沼里打滚;不过他还是挣扎着,他向离他家更远的一头,朝着更靠近那个小门的方向挣扎过去;结果他到了那一面,可是由于背上的重负,他爬不上来,这时候我在梦里看见一个叫做援助的人走近他,问他在那儿干什么。

基督徒说:先生,一个叫宣道师的人,指点我走这条路的;他还指示我到那边小门那儿去,以便避免天罚;我在往那儿去的路上掉进这里来。

援助说:你为什么不留心找石头台阶呢?

基督徒说:我心里非常害怕,避过隔壁的一条路,因此跌了下来。

援助说:那么把手伸给我。他伸手给援助,后者把他拉出来,带到坚实的地上1,叫他继续向前走去。

于是我走近拉他出来的那个人,对他说,先生,既然从毁灭城到那边小门得经过这个地方,为什么不把这片空地修好,让可怜的旅客们可以安全走路?他对我说,这泥沼无法修好;因为随悔罪而来的污秽不断朝这块低地流下来,因为罪人一旦觉悟到自己的无望的情况,他心灵里就产生了许多恐惧、疑虑和不安的情绪,它们都聚合拢来停留在这个地方。所以这块地才这样糟。

国王并不愿意这块地这样糟2。为了修补这块地,他的工人

在皇上的监工们的指导下已经工作了一千六百多年了。他说,不但如此,据我所知,从国王的领域里的各个地方陆续不断运来的至少有两万车的材料,是的,数以万计的有益的教训都用在这块地上。内行的人都说,这些东西是修补这个地方的最好的材料;如果这样,它是可能修好的,不过现在还是灰心沼,而且将来也还是,尽管工人们都会尽力地修理。

由于国王的命令,的确已经在泥沼中间铺下了相当好而坚固的石头台阶;可是在这个时候,这地方涌出了那样多的垃圾,气候改变的时候它就这样,因此那些石级几乎看不见了;或者即使看见了,但是人们由于头昏,一失足就弄得满身泥污,所以有了石级也并不保险;不过走进那个小门以后,地面就好了3

当时我在梦里看见柔顺已经回到家里。邻居们都来看他;有的说他及时回来很聪明,有的说他跟基督徒去冒险很傻,另外一些人笑他胆小,说:你既然已经开了头,的确不应该这样没志气,为了一些困难就退却啦。柔顺就这样鬼头鬼脑地处身在他们中间。到最后他变得更无耻了,而他们也就转移了攻击的对象,在背后嘲骂起基督徒来了。关于柔顺的事,到此为止。

且说,基督徒独个儿走路的时候,远远看见一个人从田野那边向他走来,因为他们的路线彼此交叉,正好相遇。那个来人是老世故先生,他住在享乐主义城,一个离基督徒的家很近的大城市。这个人碰见基督徒,他已经知道一些关于他的事──因为基督徒从毁灭城启程,人们都传说纷纭,不但在他住的城里,在别的地方大家也都在议论这件事──,因此老世故先生看到他那样吃力地走着,又是叹息又是呻吟的,以及诸如此类的情形,就猜到他是谁了;他这样开始跟基督徒谈话:──

老世故说:好朋友,你这样辛苦地走着,要到哪儿去呀?

基督徒说:我想的确没有人走过比我更辛苦的路程!既然你问我上哪儿去,我告诉你,先生,我是到那边的小门去;因为有人告诉我,到了那儿之后,就有办法解脱我的重负。

老世故说:你有妻子和儿女吗?

基督徒说:有;但是重负这么压着我,使我对他们不像以往那样感兴趣了;我觉得,我根本就像个没有妻子和儿女的人4

老世故说:要是我给你劝告,你肯听吗?

基督徒说:如果是好的劝告,我肯听的;因为我非常需要好的劝告。

老世故说:那么我劝你尽快解除你的重负;因为它若没有解除,你心里就永远不会平安,你也就不能享到上帝赐给你的福份。

基督徒说:这正是我的目的,我就是要解除这重负;但是我自己无法摆脱它;再说,我的家乡也没有一个人能把它从我的肩上拿下来;所以我才走这条路。我不是刚刚告诉过你了吗,这正是为了要解除我的重负呀。

老世故说:谁告诉过你,走这条路就可以把它解除呢?

基督徒说:是一个看上去非常高尚而可敬的人;他的名字,我记得,是宣道师。

老世故说:他真该死,给你这种劝告!世界上没有一条比他指点给你的更难走、更危险的路了;你如果听他的话,以后一定会发现我这话说得没错。我看得出,你在路上遇到了什么啦;因为我看见你身上有灰心沼的泥污;不过那只是走上这条路的人不可避免的苦难的开端。我年纪比你大,你听着:在你走的这条路上,你还会碰到疲乏、痛苦、饥饿、艰险、无衣无食、刀剑、黑暗、狮子、毒龙,总而言之,死亡,以及其他的一切。这些事情完全是真实的,因为许多人都曾证实过。为什么去听一个陌生人的胡扯而随便把自己毁了?

基督徒说:哎呀,先生,我背上的重负比你所说的那些东西更可怕;不但如此,我还觉得在路上无论碰到什么我都不在乎,只要能解除我的重负就是。

老世故说:最初你怎样发觉这重负的?

基督徒说:看了我手里的这本书以后才发觉的。

老世故说:我早就猜着了;因为有好多软弱的人都是如此,他们也爱探讨这种太高深的问题,结果都弄得神经错乱;这种迷乱不但叫人失魂落魄,就像我在你身上所看到的情形一样,并且还会使人不顾一切地冒险追求他们自己也莫名其妙的东西。

基督徒说:我知道我会得到什么;我的重负会得到解除。

老世故说:可是既然明知道这样做有许多危险,为什么还要用这种方式去获得解除呢?尤其是,只要你耐心听我讲,我就能够指点你达到目的,同时还不至遇到走这条路的许多危险;而且办法就近在咫尺。我还要加一句,不但没有危险,你还会得到安全、友谊和满足。

基督徒说:先生,请告诉我这个秘密。

老世故说:唔,就在那边有个乡村──叫做道学村,那儿住着一个叫做合法的绅士,他是个非常公正而负有声誉的人,他能帮助人从肩上卸除像你这种负担;而且,据我所知,他已经做了不少这种好事;同时还能医治人们由于重负所引起的神经病。就像我对你说的,你可以去找他,马上会得到他的帮助。他的家离这儿不到一英里路,要是他不在家,他有个年青漂亮的儿子叫做学礼,说起来,他的本领也不下于那老头儿;我说,你的重负在那儿可以获得解除;如果你不想回到原来的住处(我的确也不希望你回去),你可以把妻子和儿女搬到这个村子里来住,这儿有好多空房子,你花不了多少钱就可以租到一幢;这儿吃的东西又便宜又好;无疑的,你的生活会更幸福,因为你会跟一些名誉既好、气派又大的体面人做邻居。

基督徒这时候真是进退两难;不过,他不一会就作出了结论,他想,要是这位绅士说的是真话,我就该听他的劝告;于是他抱着这样的想法和他继续谈下去。

基督徒说:先生,从哪条路可以到达那个体面人的家?

老世故说:你看见那边有座小山吗?

基督徒说:看得很清楚。

老世故说:你走过小山,看见第一幢房子就是他的家。

基督徒就这样离开了他原来所走的路,转向合法先生的家去求助了;但是,哎呀,他一走到那座小山的跟前,小山看上去却显得那么高,而且靠近路旁的一边是那么陡削,以致他不敢再往前冒险,生怕小山会崩坍下来,压在他的头上;因此他忽地站住,不知所措了。同时他的负担好像也比先前在路上时更重了。小山还发出一闪一闪的火光5,基督徒害怕身上会着火,直吓得冒出一身冷汗来,而且不住地发抖6。现在他开始懊悔听了老世故先生的话。他正懊恼万状时,看见宣道师向他走来;一看到他,基督徒不禁羞惭得面红耳赤。宣道师越走越近;后来走到他跟前,用严厉而可畏的神情盯着他,开始对他说话。

宣道师问:你在这儿干吗,基督徒?基督徒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才好;只是哑口无言地站在他面前。随后宣道师又问,你是不是我所遇见的在毁灭城墙外哭喊着的那个人?

基督徒说:我正是,亲爱的先生。

宣道师说:我不是指点过你往那小门去的路吗?

基督徒说:是的,亲爱的先生。

宣道师说:那你怎么这样快就掉了方向?因为你现在已经不在那条路上了。

基督徒说:我一越过灰心沼就遇见一位绅士,他劝告我说,在前面的那个乡村里可以找到一个能够解除我的负担的人。

宣道师说:他是什么人?

基督徒说:他很像一位绅士,对我讲了许多话,最后我被说服了;因此我就到这儿来了;可是当我看到这座突兀的小山矗立在这路上,我蓦地停住脚,生怕它会崩坍,压到我的头上来。

宣道师说:那位绅士对你说了些什么?

基督徒说:唔,他问我往哪儿去,我就告诉了他。

宣道师说:那么他怎么说?

基督徒说:他问我有没有家眷。我也告诉了他。不过我说我给背上的负担压得好苦,不再像从前那样能够享受到骨肉的乐趣了。

宣道师说:以后他怎么说?

基督徒说:他叫我赶快摆脱我的负担;我告诉他说,我巴不得图个一身轻快。所以我说,我要到那个小门那儿去,到了那里就可以获得进一步的指示,知道如何才能到达得救的地方。他就说他能指点我一条更好的路,又近、又不会有像你,先生,叫我走的那条路上的那些艰险;他说这条路会引我到一个绅士的家,那个绅士有本领解除我的重担;我信了他的话,便从你指点的那条路上转到这条路上来,满心希望能早日摆脱我的重负。可是我到了这地方,看到这里的情形,我为了怕有危险(就像我刚刚说过的那样),就停住了;但是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于是宣道师说,再停留一会儿,我要把《圣经》讲给你听。因此他就站着发抖。然后宣道师说,“你们总要谨慎,不可弃绝那向你们说话的。因为那些弃绝在地上警戒他们的,尚且不能逃罪,何况我们违背那从天上警戒我们的呢7。”他还说,“只是义人必因信得生;他若退后,我心里就不喜欢他8。”他还引用了这两句话这么说:你就是投入这种大不幸的人;你已经开始弃绝至高者的劝告,从平安的路上缩回你的脚,甚至几乎冒着沉沦的危险。

这时候基督徒跟死人一样扑倒在那个人脚前喊道,“我真该死,我完蛋了!”宣道师看见这种情形,一把拉住他的右手说,“人所有的罪过和亵渎都会得到赦免9。不要没有信心,只要相信10。”基督徒这才稍稍振作起精神,颤抖着站起来,就像原先那样,站在宣道师的面前。

于是宣道师继续说,注意听着我将要讲给你听的事情。我现在告诉你,欺骗你的是谁,他叫你去找的那个人是谁。你碰到的是老世故,这个名字和他这个人配得正合适;因为一则他只喜欢世俗的学说11──所以他总是到道学村去做礼拜;二则他最喜欢那种学说,因为那是他可以逃避十字架12的最好办法;由于他具有这种世俗的气质,他才要曲解我的正确的路线。这个人的话里有三点你得绝对深恶痛绝。

1.他使你离开正路。
2.他千方百计使你觉得十字架讨厌。
3.他引你走上那通向死亡领域的道路。

第一,你必须痛恨他叫你离开正路;不只这样,你还得痛悔你自己同意了他;因为这样做就是为了听从一个老世故的劝告而拒绝上帝的宝训。上帝说,“要努力进窄门13,”就是我指点你去的那扇门;“因为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找着的人也少 14。”这个邪恶的人使你离开这小门,离开通往这门的路,几乎把你引到灭亡;因此要痛恨他叫你离开正路,也痛恨你自己,因为你听了他的话。

第二,你得痛恨他想出种种方法使你讨厌十字架;因为你应当“看它比埃及的财物还宝贵15。”并且荣耀的王已经告诉你,“得着生命的,将要失丧生命16。”还有,“人到我这里来,若不爱我胜过爱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弟兄、姊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门徒17。”因此我说,要是有人拚命劝诱你,说十字架会带来死亡,你得痛恨这个说法,因为根据真理,不经过死亡,你就不会得到永生。

第三,你得痛恨他引你到那条通向死亡领域的道路。关于这一点,你得考虑他叫你去找的是谁,同时也得想到那个人是多么无能,他哪有力量解除你的负担。

他教你为了你的舒服去找的那个人叫做合法,他是一个女奴的儿子,如今她和她的儿女都是奴隶18;这座你怕它会压到头上来的西乃山也是不自由的(这里面有一番神秘)19。如果她跟她的儿女都是奴隶,你怎么竟然希望从他们那儿得到自由呢?所以这个合法不能替你解除你的负担。他从来就没有替任何人解除过负担;不,以后也不可能会这样。你们不能靠遵守律法而称义20;因为任何人都不能靠合法的行为来摆脱他的负担;因此老世故先生是个异邦人,合法先生是个骗子;至于他的儿子学礼,尽管他有那副嬉皮笑脸的傻样子,只是个伪君子,不能帮助你。相信我吧,你听到的这些糊涂虫的话毫无价值,只是一个阴谋,企图叫你离开我指点给你的道路,使你失去已经得到的救恩。接着,宣道师为了要证实他的话,便大声向天上呼吁;于是基督徒头上的那座山立即响起了话语声,燃起了烈火,使他不禁毛骨悚然。那些话就是这样讲的:“凡以行律法为本的,都是被咒诅的。”因为经上记着,“凡不常照律法书上所记一切的事去行的,就被咒诅21。” 

现在基督徒什么指望都没有,认为只有死路一条了,他开始痛哭;甚至诅咒他碰到老世故先生的那个时辰;同时还不断责备自己,怎么愚蠢到这个地步,竟然会听老世故先生的话。一想到这位绅士从肉欲出发的理论居然对他这样有效,使他离弃正路,他就羞愧万分。接着,他又向宣道师问了下面的话:──

基督徒说:先生,你的看法怎么样?我还有希望吗?我现在还可以往回走,再到小门那儿去吗?为了这件事,我不会被弃绝,从那儿带着羞耻给打发回头吗?我真懊悔听了这个人的话。请问我的罪过能得到赦免吗? 

于是宣道师对他说,你的罪很重,就因为你有罪,所以你做了两件坏事:你舍弃那条好路而走上被禁止走的路;不过在小门那边的人还是会接待你的,因为他对所有的人都怀着善意;只是,他说,你要小心不要再离开那条路,“恐怕他发怒,你们便在道中灭亡22。”于是基督徒准备走回去;宣道师吻了他以后,又对他笑了一笑,祝他成功。他急速地走着,一路上跟任何人都不讲话,即使有人问他什么,他也不回答。在他还没有回到由于听从了老世故先生的劝说而离去的那条路上之前,他就好像一个一直在禁地上走路的人一样,认为自己一点也不安全。这样走着,他后来到达了那扇小门。小门上面写着,“叩门的,就给他开门23。”因此他不止一次地敲着,嘴里说──

我现在可以进去吗?虽然我曾经
是个叛徒,那里面的人
是否会开门让我羞愧?
那么我要在至高处永远把他赞美。

基督徒到达了那扇门。


1《旧约全书.诗篇》第40篇第2节:
他从祸坑里,从淤泥中,把我拉上来,使我的脚立在磐石上,使我脚步稳当。

2《旧约全书.以赛亚书》第35章第3、4节:
你们要使软弱的手坚壮,无力的膝稳固。对胆怯的人说:“你们要刚强,不要惧怕。看哪!你们的神必来报仇,必来施行极大的报应,他必来拯救你们。”

3 《旧约全书.撒母耳记上》第12章第23节:
至于我,断不停止为你们祷告,以致得罪耶和华,我必以善道正路指教你们。

4《新约全书.哥林多前书》第7章第29节:
从此以后,那有妻子的,要像没有妻子。

5《旧约全书.出埃及记》第19章第18节:
西乃全山冒烟,因为耶和华在火中降于山上;山的烟气上腾,如烧窑一般,遍山大大地震动。
《旧约全书.出埃及记》第19章第16节:
到了第三天早晨,在山上有雷轰、闪电和密云,并且角声甚大;营中的百姓尽都发颤。

6《新约全书.希伯来书》第12章第21节:
所见的极其可怕,甚至摩西说:“我甚是恐惧战兢。”

7《新约全书.希伯来书》第12章第25节。

8《新约全书.希伯来书》第10章第38节。

9《新约全书.马太福音》第12章第31节:
所以我告诉你们:人一切的罪和亵渎的话,都可得赦免;惟独亵渎圣灵,总不得赦免。

10《新约全书.马可福音》第3章第28节:
我实在告诉你们,世人一切的罪和一切亵渎的话,都可得赦免。

11《新约全书.约翰一书》第4章第5节:
他们是属世界的,所以论世界的事,世人也听从他们。

12《新约全书.加拉太书》第6章第12节:
凡希图外貌体面的人都勉强你们受割礼,无非是怕自己为基督的十字架受逼迫。

13《新约全书.路加福音》第13章第24节:
耶稣对众人说:“你们要努力进窄门。”

14《新约全书.马太福音》第7章第13、14节。

15《新约全书.希伯来书》第11章第25、26节:
他宁可和神的百姓同受苦害,也不愿暂时享受罪中之乐。他看为基督受的凌辱,比埃及的财物更宝贵,因他想望所要得的赏赐。

16《新约全书.马可福音》第8章第35节:
因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丧掉生命;凡为我和福音丧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
《新约全书.约翰福音》第12章第25节:
爱惜自己生命的,就失丧生命;在这世上恨恶自己生命的,就要保守生命到永生。
《新约全书.马太福音》第10章第37节:
爱父母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爱儿女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

17《新约全书.路加福音》第14章第26节。

18《新约全书.加拉太书》第4章第21至27节:
你们这愿意在律法以下的人,请告诉我,你们岂没有听见律法吗?因为律法上记着,亚伯拉罕有两个儿子:一个是使女生的,一个是自主之妇人生的。然而那使女所生的,是按着血气生的;那自主之妇人所生的,是凭着应许生的。这都是比方:那两个妇人就是两约:一约是出于西乃山,生子为奴,乃是夏甲。这夏甲二字是指着亚拉伯的西乃山,与现在的耶路撒冷同类,因耶路撒冷和她的儿女都是为奴的。但那在上的耶路撒冷是自主的,她是我们的母。因为经上记着:“不怀孕、不生养的,你要欢乐;未曾经过产难的,你要高声欢呼,因为没有丈夫的,比有丈夫的儿女更多。”

19《旧约全书.出埃及记》第19章。

20《新约全书.罗马书》第3章第20节:
所以凡有血气的,没有一个因行律法能在神面前称义,因为律法本是叫人知罪。

21《新约全书.加拉太书》第3章第10节。

22《旧约全书.诗篇》第2篇第12节:
当以嘴亲子,恐怕他发怒,你们便在道中灭亡,因为他的怒气快要发作。

23《新约全书.马太福音》第7章第8节:
因为凡祈求的,就得着;寻找的,就寻见;叩门的,就给他开门。

四、窄门

最后,一个名叫好心、态度严肃的人来到门旁,问门外是谁?他从哪儿来?要什么?

基督徒说:我是个可怜的负罪的人。我从毁灭城来,要到锡安山1去,为了要逃避将来的忿怒。先生,因为我知道到那儿去得经过这扇门,所以我要知道你肯不肯让我进去?

好心说:我完全愿意让你进来;说着他就开了门。

基督徒的脚刚踏进门槛,那个人一把把他拉了进去。基督徒就问,这是什么意思?那个人说,离开这门不远,有一座堡垒由魔王掌管着;在那儿,他和他手下的人对所有到这门前来的人放冷箭,企图不等他们进门就把他们射死。

于是基督徒说,我真是万幸,不过想起来还要发抖。他走进去以后,开门的那个人问他,是谁指点他来的。

基督徒说:宣道师教我到这儿来敲门,我就真的照办了;他还说,你,先生,会告诉我该怎么办。

好心说:门是向你开着的,谁也不能把它关起来。

基督徒说:现在我开始获得我冒险的好处了。

好心说:可是你怎么独个儿来呢?

基督徒说:因为我的邻居里面没有一个人像我那样看出了自己所处的险境。

好心说:他们有人知道你来吗?

基督徒说:有,我的妻子和儿女首先看见我,叫我回去;还有些邻居也站在那里喊我回去;可是我用手指头塞住耳朵,就这样子来啦。

好心说:难道没有人跟着你,要劝你回去吗?

基督徒说:有,顽固和柔顺都追上了我;不过他们眼见怎么样也不能说服我,顽固就先走了回去,一面还奚落着我,柔顺却跟我走了一小段路。

好心又问道:那么那一个又为什么也没有跟你到底呢?

基督徒说:我们本来是一块儿走的,后来走到灰心沼,两个人都忽然跌了进去。然后我的邻居柔顺就失去勇气,不愿再往前去了。因此他从靠近他家的一边爬出泥沼,对我说我可以单独占有那个好地方,他可不干啦;他就这样走掉,而我就来了──他步了顽固的后尘,我就找上这扇门来啦。

好心接着说:哎呀,可怜的人!难道他这样轻看天国的荣耀,而认为不值得冒一些艰险去得到它吗?

基督徒说:的确,我把柔顺的事都实实在在地对你说了,如果我也完全老老实实地把我自己的事说出来,显然我不比他好多少。不错,他回家去了;然而我听了老世故先生一番世俗的话,也掉头往死亡的道路走去。

好心说:唔!原来他碰到你啦?啊!他会叫你到合法先生那儿去找安逸的!他们俩都是大骗子。你可听了他的话没有?

基督徒说:听是听啦,还不敢完全听;我去找合法先生,我发现在他家附近有一座山,我怕那山会压到我头上来;因此我不得不停止。

好心说:那座山叫许多人丧命,以后还会叫更多人丧命,幸亏你没有让它把你压得稀烂。

基督徒说:我正苦闷地思索的时候,要不是幸亏宣道师又碰见我,咳,我真不知道会有怎样的下场呢;那真是上帝的慈悲,我又碰到了他,不然的话,我就不会走到这儿来了。可是我现在终于来了,其实像我这样一个人,只配死在那座山下,而不配这样站在我的主人面前讲话的;但是,哦,我竟然还能进到这儿来,这对我是多大的恩宠呀!

好心说:不管到这儿来的人过去的行为怎样,我们对哪一个都不见却。他们“到我这里来的,我总不丢弃他2;”好基督徒,来,跟我走一小段路,我要告诉你关于你必须走的路。看前面;你看到这条狭窄的路吗?这就是你得走的路;这是我们的祖先们,先知们,基督和他的使徒们砌的路;这是像用尺划的那么直的一条路。这是你得走的路。

基督徒说:难道没有任何弯道曲径,会使得陌生人迷途吗?

好心说:有,有许多条路都通到这条路上,它们又弯又阔。不过你就可以凭这个来辨别正路和邪路,只有正的一条又窄又直3

这时我在梦中看见基督徒又问他能不能把他背上的重负去掉;因为他还没有解脱掉,并且不靠别人的帮助是绝对无法卸除的。

好心对他说,至于你的负担,在没有到达得救的地方以前,还是安心扛着它吧;因为到了那个地方它自然而然会从你背上落下来的。


1 耶路撒冷的圣山,象征天堂。

2《新约全书.约翰福音》第6章第37节:
凡父所赐给我的人,必到我这里来;到我这里来的,我总不丢弃他。

3《新约全书.马太福音》第7章第14节。

五、解释者的住所

接着基督徒开始束紧腰带,准备上路了。于是那个人就告诉他,他离开这扇门走一段路以后会走到解释者的门前,他得在那儿敲门,那个人会给他看许多好东西。于是基督徒和他的朋友告别,他的朋友又一次祝他成功。

于是他继续往前走,后来走到解释者的住所,他接连敲几下门;随即一个人走出来,问他是谁。

基督徒说:先生,我是一个旅客,这房子的主人的一个相识叫我来拜访他,以便从他得到教益;因此我要跟房主人谈谈。于是那个人就喊房主人,主人不一会儿出来了,问基督徒要什么。

基督徒说:先生,我是从毁灭城来的,正上锡安山去;站在路头上一扇小门旁的那个人告诉我说,要是来拜访你,你会给我看许多无比美好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在旅途中对我会有帮助。

于是解释者说,进来,我会给你看对你有益的东西。说着他就吩咐他的仆人点上蜡烛,叫基督徒跟他走;然后他领他走进一间密室,叫他的仆人打开一扇门;门一打开,基督徒就看见一个非常严肃的人像挂在墙上,他的样子是这样的:眼睛朝天,手里拿着《圣经》,嘴唇上写着真理的法则,世界在他的背后。他站在那儿好像是在向人类恳求,头顶上有一圈金色的光辉。

基督徒说,这是什么意思?

解释者说:画像中的人是个不可多得的人。他能生儿女1,受生产的痛苦2,并且在儿女生下来以后亲自抚养他们。你看到他眼睛朝天,手里拿着《圣经》,嘴唇上写着真理的法则,这是让你知道他的工作是认识黑暗的一面,把它显示给罪人;你还看见他站在那儿好像向人类恳求似的;你还看见这个世界给撇在他背后,他头顶上有一圈光轮,这表示由于他为了热爱为他主人服务而轻视眼前的一切,在未来的世界里,他一定会得到荣耀作为报酬。

解释者又说:我先给你看这张画像,是因为画里的这个人是在你可能碰到的所有困境中唯一的引导人,他是你要去的那个地方的主人授权他担负起这个职责的;因此,要注意我给你看的一切,牢牢记住你所看到的一切,免得日后上当,在路上碰到佯称要引你到正路上去的人,而实际上却把你带到死亡之路上去。

然后解释者拉着他的手领他走进一间从来没有打扫、因而满是灰尘的大客厅;他看了一会后,解释者吩咐一个人来打扫。他一开始打扫,灰尘就在满屋子里飞扬,基督徒的喉咙几乎给噎住了。接着解释者对站在旁边的一个少女说,拿点水来洒这房间;这样做了之后,房间就很便当地打扫得干干净净了。

于是基督徒说,这是什么意思?

解释者回答说:客厅就等于一个从来没有受到福音的仁慈的恩典洁净过的人的心;灰尘就等于使整个人堕落的原罪和内心的腐败。头一个开始打扫的是律法;但是后来拿水来洒的是福音。刚才你看到第一个人开始打扫的时候,灰尘满屋子飞扬,使他无法打扫得干净,而且你的喉咙几乎给噎住了;这是让你知道,律法,凭它的作用,非但不能洗净心里的罪3;反而使它复活,给它力量4,使它在心灵里扩大起来5;虽然律法能发现罪恶并禁止罪恶,但是没有力量克服它。

你还看到那少女在房间里洒水后打扫起来就方便多了;这表示福音在心灵里起了良好、宝贵的作用,于是,就像你看到那少女用水洒在地板上使灰尘落下来那样6,罪给制胜了7,灵魂由于信心8 也就洁净了9,结果才能作为荣耀的君王的住所 10

我在梦中又看到解释者拉着他的手领他走进一间小屋子,那儿有两个小孩坐在各自的椅子上。大的一个叫做情欲,另外一个叫做耐心。情欲看上去很不高兴;而耐心却很镇静。于是基督徒问,情欲为什么这样不开心?解释者回答说,他们的保护人要等到明年年初才让他得到美好的东西;但是他现在就要;而耐心却愿意等待。

然后我看见一个人带一袋财宝到情欲面前,倾倒在他的脚边,他很高兴地把它们拾起来,一面还讥笑耐心。可是不一会工夫我看见他把所有的东西都花费掉,剩下的只是一身破衣服。

于是基督徒对解释者说,请把这件事详细说明一下。

解释者就说:这两个小孩代表两种典型:情欲代表世俗的人11,耐心代表来世的人 12;因为就像你看到的,情欲要在今年里,就是说今世里,得到一切;世俗的人都是这样,他们现在就要所有的好东西,他们不能为着他们应得的份等到明年,也就是说等到来世。在他们看来,“手中一只鸟胜过林中的两只,”他们信奉这句俗语胜于信奉一切关于来世的好处的神圣的见证。可是就像你看见的,他很快地都花费净尽,不久只剩下一身破衣衫,所有这种人到末了都是这样情形。

于是基督徒说,现在我看出耐心最聪明,而这是有好几个理由的。首先,因为他肯等待上好的东西。其次因为他会得到他应得的荣耀,而另一个人只落得一身破衣衫。

解释者说:不但如此,你还可以再加一句,那就是,来世的荣耀是永远不会消失的;而今世的一切都会过去的。因此情欲并不为了他先得到好东西而有理由取笑耐心;相反地,倒是耐心由于最后得到好东西而有理由讥笑他;因为前者一定得让位给后者,后者一定有时回运转的日子;可是后者就不需要让位给别人;因为没有接着来承继的人了。因此,谁先得到一份的,总有一天会花掉;而最后得到的人一定会永久守住;所以对财主们就这样说,“你该回想你生前享过福,拉撒路也受过苦;如今他在这里得安慰,你倒受痛苦13。”

基督徒说:那么我看出最好不要贪慕目前的东西,而要期待将来的。

解释者说:你说得对,“因为所见的是暂时的,所不见的是永远的14。”可是,虽然是这样情形,但是由于肉体的欲望和眼前的东西是那么接近,而未来的东西跟肉欲又离得那么远,因此前两者就不谋而合,而后两者之间的距离却一直保持下去。

这时我在梦里看见解释者牵着基督徒的手,领他到一个地方,那儿的墙边烧着熊熊的篝火,有一个人站在火旁,老往火里浇着大量的水,想要扑灭它;可是火越烧越旺,越来越炽。

于是基督徒说,这是什么意思?

解释者回答说:这火是恩典在心里所做的工作;那个用水浇火、想要扑灭它的是魔鬼;不过你看到,尽管如此,火却越烧越旺、越来越炽,其中有个道理,你马上可以明白。说着他就领他到墙的后面,他看到在那儿有一个人拿着一桶油,同样不停手地(然而悄悄地)往火上浇着。

基督徒又问道,这是什么意思?

解释者回答道:那是基督,他不断地用恩典的油浇灌那已经在人心里展开的工作;由于使用了这个办法,不管魔鬼怎么做,基督的子民的心灵还是有福的15。至于你看到那个人站在墙后保持那火,不让熄灭,这说明一个受到引诱的人不容易看到恩典在心里怎样继续起作用。

我还看见解释者又牵着他的手,把他领到一个非常可爱的地方,那儿有一座又美丽又雄伟的宫殿;基督徒看见了大为高兴。他还看见有些人穿着黄金一般的衣服在那上面走来走去。

这时候基督徒说,我们可以到那边去吗?

于是解释者领着他向宫殿的大门走过去;啊,原来早有一大群人站在门口,都想进去但是又不敢进去。离门口不远,有个人坐在一张桌子旁边,桌上放着一本书和一只角制的墨水瓶,用来登记要进门去的人的名字;他还看见在门里面站着好些顶盔贯甲的人在门旁把守着,看他们的样子似乎要毫不留情地伤害那想要进门去的人。这时候基督徒的确感到惊奇。最后,当所有的人由于害怕那些穿戴盔甲的人而掉头跑开的时候,基督徒看见一个态度非常坚决的人走到登记人员那儿说,请写下我的名字,先生。登记手续办好之后,他看见那个人拔出利剑,戴上头盔,朝着门向那些穿戴盔甲的人猛冲过去,他们拼命围攻他;但是那个人毫不气馁,狠命地乱刺乱砍。直到他自己受了伤,同时也伤了好几个拦阻他进去的人之后,他在那些人中间杀出一条路来,闯进宫殿里去了。这时候里面响起一片欢欣的声音,就是那些在宫殿顶上走来走去的人也欢呼起来了,他们喊说──

快进门,进门来;
你将赢得永远的荣名。

他就这样进去了,并且穿上像他们一样的衣服。基督徒这才领会地笑着说,我想我的确知道这是什么意思。

基督徒说:现在让我去吧。解释者说,不,别走,等我再给你多看一点东西,然后你再继续走你的路。于是他又牵着他的手,把他带进一间黑洞洞的房间,那儿有一个铁笼子,里面坐着一个人。

这人看上去似乎很悲伤;他的一对眼睛盯着地上,两手合握着,唉声叹气,好像心要碎了似的。于是基督徒问道,这是什么意思?解释者就让他跟那个人谈话。

于是基督徒问他说,你是做什么的?他回答说,我过去不是这样的。

基督徒说:你过去是什么样的呢?

他说:我过去是个正派、出色的信徒,我自以为是这样的16,别人看来也是这样;我过去有资格进天国,我自己也相信确有资格,那时侯一想起将来要到那儿去,我就高兴。

基督徒说:唔,那么你现在怎么样呢?

那个人说:现在我是个绝望透顶的人,就像关在铁笼子里一样脱不了绝望的囚禁。我逃不出去。哦,我现在不能了!

基督徒说:你是怎样弄到这个地步的?

那个人说:我轻忽了我以往所具备的警惕和镇静;我放纵了情欲;得罪了《圣经》的光和上帝的仁慈;我使圣灵担忧,他就离开我了;我去招引魔鬼,他就来了;我触怒了上帝,被他弃绝了;我的心变得这样冷酷,我不能忏悔了。

于是基督徒对解释者说,难道像这样的人就没有希望了吗?解释者说,你问他好啦。

于是基督徒说,难道你什么希望也没有,不得不给禁锢在这个无望的铁笼里吗?

那个人说,没有,什么希望也没有了。

基督徒说,怎么,神之子是非常慈悲的。

那个人说:我重新又把他钉在十字架上了17;我瞧不起他18;我瞧不起他的正义;我“将他的血当作平常”;我“又亵慢施恩的圣灵19”。因此我自己关掉了所有希望之门,现在只有那要把我当作敌人一样吞灭了的必临的审判和非常的愤怒威吓着我,可怕的威吓,恐怖的威吓。

基督徒说:你为什么把自己搞到这个地步呢?

那个人说:为了肉欲、逸乐和现世的好处;我当时指望从这些事情上得到快乐;可是现在所有这些东西都在刺痛我,像可怕的蛆虫那样咬着我。

基督徒说:难道你现在不能忏悔自新吗?

那个人说:上帝已经不听我的忏悔。《圣经》也不鼓励我的信心;是的,他自己把我关在这铁笼里;即使用全世界的人的力量,也没法放我出去。哦,永恒,永恒!我怎么对付我得经历的永远的苦难呢!

于是解释者对基督徒说,记住这个人的苦难,让它作为你永远的警惕。

基督徒说:啊,这真叫人害怕!愿上帝帮助我,使我谨慎、清醒,帮助我祈祷,使我不致再蹈这个人的复辙,自投苦难的罗网。先生,现在是我该上路的时候了吧?

解释者说:等我再给你看一件事,你就可以上路了。

于是他又拉着基督徒的手,领他走进一个房间,那儿有个人正从床上爬起来,一面穿衣服,一面发抖。

于是基督徒问,他为什么这样发抖?解释者便叫他讲给基督徒听他为什么这样子。

他就开始说,今晚我睡着的时候,在睡梦中看见天空变得乌黑;同时还有极可怕的霹雳和闪电,我愁苦极了;我在梦中向上一看,看见云朵以超乎寻常的速度飞行着,我又听到响亮的号筒声20,还看见一个人驾着云,周围侍立着无数的天使;他们都发出火焰;天空里也是熊熊的火焰21。接着我听见一个声音说,“起来,你们死了的人,来受审判22!”

这句话一说完,岩石都裂了开来,坟墓都敞开,里面的死人全都走出来23。他们有的非常欣喜24,仰起头望着;有的要把自己藏在山岩底下25

26然后我看见坐在云端的人27 打开一本书,吩咐所有的人都走近一些。可是,由于他前面发出的烈火冒着焰,他和他们之间有着相当的距离,就像法官和在围栏里的犯人之间所保持的距离一样。那坐在云端的人,周围有许多人侍立着,我听见一个声音对那些侍立着的人们宣布说,“把稗子、28糠和残梗集拢来29,扔到火湖里去烧30。”这话一说完,就在我站的地方附近,有一个无底深坑张开来;从它的裂口喷出浓厚的烟雾和无数燃烧的火炭,同时还发出可怕的声音。又有声音对这些人说,“把我的麦子收到谷仓里31。”接着我看见许多人被提到云里去32,但是我却给留下来。我也要把自己藏起来,可是我没法躲开;因为那个坐在云端的人还盯着我;我想起了我所有的罪;我的良心从各方面谴责我33。我就这样从梦中醒过来。

基督徒问道:你为什么看到这些东西就这样害怕?

那个人说:啊,我以为审判的日子来了,而我还没有准备好哩。使我最害怕的是,天使们提上去好几个人而丢下了我;还有,地狱的深坑就在我站的地方旁边张着嘴。我的良心也折磨着我;并且,我认为上帝怒形于色地老盯着我。

接着解释者对基督徒说,你有没有仔细想过这些事?

基督徒说:想过的,它们叫我又害怕又抱着希望。

解释者说:要牢牢记住这些事情,让它们作为你腰间的刺棒,在你必须走的路上驱策你向前。于是基督徒开始束紧腰带,准备上路。这时解释者说,好基督徒,愿圣灵跟你常在一起,指引你通往天国的路。

基督徒就这样走了,口里说着──

在这儿,我看到了稀罕和有益的事情,
看到了快乐的和可怕的光景,
这些都使我的意志坚定,把任务承当,
那么让我来把这些事情细细思量,
让我弄明白为什么我会看到这一切事迹,
哦,好解释者,让我对你感激。

这时我在梦里看见基督徒走的那条路上两旁都有墙围着,那两道墙叫做救世34。因此背着重负的基督徒就在这条路上奔跑,由于背上的负荷,他跑得相当吃力。

他这样一直跑到一个比地面稍高一点的地方,那儿屹立着一个十字架,在下面略低一点的地方有一个坟墓。我在梦里看见,基督徒正走到十字架前面的时候,他的重负在肩膀上松了开来,忽然从背上落下来,一直滚到墓穴旁边,然后掉进去不见了。

这时候基督徒高兴极了,浑身感到无比的轻快,欣然说道,

“因他的痛苦我得到安息,因他的死亡我得到生命。”他惊奇地站了一会儿;因为他觉得很奇怪,一看见这十字架,他的重负竟然就得到了解除。于是他看了又看,直到眼泪汪汪地沿着面颊滚下来35。他正站在那儿呆望、哭泣的时候,有三个浑身发出光亮的人走到他跟前来向他招呼说,“愿你平安;”第一个就对他说,“你的罪赦了36.”第二个把他身上的破衣衫脱掉,给他换上一套衣服37;第三个在他额上打了个印记38,还给他一卷上面打了戳记的册子,吩咐他一面走路一面看,并且要在天门的入口处交出来。他们说完就走了。基督徒喜得心花怒放,纵身跳了三下,开始上路,一边走一边唱着──

我来到此地,一直背负着罪,
任什么也不能减轻我的伤悲,
我终于来到这儿。这是怎样的一个地方!
莫非一定要到这地方,幸福才开始降临我身上?
莫非一定要到这地方,我才能摆脱身上的重负?
莫非一定要到这地方,才能解除那缚住我的绳索?
神圣的十字架!神圣的坟墓!要说更神圣,
那应该是为我而受了羞辱的人!


1《新约全书.哥林多前书》第4章第15节:
你们学基督的,师傅虽有一万,为父的却是不多,因我在基督耶稣里用福音生了你们。

2《新约全书.加拉太书》第4章第19节:
我为你们再受生产之苦,直等到基督成形在你们心里。

3《新约全书.罗马书》第7章第6节:
但我们既然在捆我们的律法上死了,现今就脱离了律法,叫我们服事主,要按着心灵的新样,不按着仪文的旧样。
4《新约全书.哥林多前书》第15章第56节:
死的毒钩就是罪,罪的权势就是律法。

5《新约全书.罗马书》第5章第20节:
律法本是外添的,叫过犯显多;只是罪在那里显多,恩典就更显多了。

6《新约全书.约翰福音》第15章第3节:
现在你们因我讲给你们的道,已经干净了。

7《新约全书.以弗所书》第5章第26节:
要用水借着道把教会洗净,成为圣洁。

8《新约全书.罗马书》第16章第25节:
惟有神能照我所传的福音和所讲的耶稣基督,并照永古隐藏不言的奥秘,坚固你们的心。

9《新约全书.使徒行传》第15章第9节:
又借着信洁净了他们的心,并不分他们我们。

10《新约全书.约翰一书》第5章第13节:
我将这些话写给你们信奉神儿子之名的人,要叫你们知道自己有永生。

11《旧约全书.诗篇》第17篇第4节:
论到人的行为,我借着你嘴唇的言语,自己谨守,不行强暴人的道路。
《新约全书.腓立比书》第3章第19节:他们的结局就是沉沦,他们的神就是自己的肚腹,他们以自己的羞辱为荣耀,专以地上的事为念。

12《旧约全书.诗篇》第17篇第15节:
至于我,我必在义中见你的面。我醒了的时候,得见你的形象,就心满意足了。

13《新约全书.路加福音》第16章第25节。

14《新约全书.哥林多后书》第4章第18节。

15《新约全书.哥林多后书》第12章第9节:
他对我说:“我的恩典够你用的,因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所以,我更喜欢夸自己的软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

16《新约全书.路加福音》第8章第13节:
那些在磐石上的,就是人听道,欢喜领受,但心中没有根,不过暂时相信,及至遇见试炼就退后了。

17《新约全书.希伯来书》第6章第6节:
若是离弃道理,就不能叫他们从新懊悔了;因为他们把神的儿子重钉十字架,明明地羞辱他。

18《新约全书.路加福音》第19章第14节:
他本国的人却恨他,打发使者随后去,说:“我们不愿意这个人作我们的王。”

19《新约全书.希伯来书》第10章第29节:
何况人践踏神的儿子,将那使他成圣之约的血当作平常,又亵慢施恩的圣灵;你们想,他要受的刑罚该怎样加重呢!

20《新约全书.哥林多前书》第15章第52节:
就在一霎时,眨眼之间,号筒末次吹响的时候;因号筒要响,死人要复活成为不朽坏的,我们也要改变。

21《新约全书.帖撒罗尼迦后书》第1章第7、8节:
也必使你们这受患难的人与我们同得平安。那时,主耶稣同他有能力的天使从天上在火焰中显现,要报应那不认识神和那不听从我主耶稣福音的人。

22《新约全书.犹大书》第15节:
要在众人身上行审判,证实那一切不敬虔的人所妄行一切不敬虔的事,又证实不敬虔之罪人所说顶撞他的刚愎话。

23《新约全书.约翰福音》第5章第28节:
你们不要把这事看作希奇,时候要到,凡在坟墓里的,都要听见他的声音,就出来。

24《旧约全书.以赛亚书》第26章第21节:
因为耶和华从他的居所出来,要刑罚地上居民的罪孽。地也必露出其中的血,不再掩盖被杀的人。

25《旧约全书.但以理书》第10章第7节:
这异象,惟有我但以理一人看见,同着我的人没有看见。他们却大大战兢,逃跑隐藏。

《旧约全书.弥迦书》第7章第16、17节:
列国看见这事,就必为自己的势力惭愧,他们必用手捂口,掩耳不听。他们必舔土如蛇,又如土中腹行的物,战战兢兢地出他们的营寨。他们必战惧投降耶和华,也必因我们的神而惧怕。
《旧约全书.但以理书》第7章第9、10节:我观看,见有宝座设立,上头坐着亘古常在者。他的衣服洁白如雪,头发如纯净的羊毛。宝座乃火焰,其轮乃烈火。从他面前有火像河发出。事奉他的有千千,在他面前侍立的有万万。他坐着要行审判,案卷都展开了。

26 《旧约全书.诗篇》第5篇第6、7节:
说谎言的,你必灭绝;好流人血弄诡诈的,都为耶和华所憎恶。至于我,我必凭你丰盛的慈爱,进入你的居所;我必存敬畏你的心,向你的圣殿下拜。
《旧约全书.玛拉基书》第3章第2、3节:他来的日子,谁能当得起呢?他显现的时候,谁能立得住呢?因为他如炼金之人的火,如漂布之人的碱。他必坐下如炼净银子的,必洁净利未人,熬炼他们像金银一样;他们就凭公义献供物给耶和华。

27《新约全书.启示录》第20章第11至14节:
我又看见一个白色的大宝座与坐在上面的;从他面前天地都逃避,再无可见之处了。我又看见死了的人,无论大小,都站在宝座前。案卷展开了,并且另有一卷展开,就是生命册。死了的人都凭着这些案卷所记载的,照他们所行的受审判。于是海交出其中的死人;死亡和阴间也交出其中的死人;他们都照各人所行的受审判。死亡和阴间也被扔在火湖里;这火湖就是第二次的死。

28《旧约全书.但以理书》第7章第9、10节:
我观看,见有宝座设立,上头坐着亘古常在者。他的衣服洁白如雪,头发如纯净的羊毛。宝座乃火焰,其轮乃烈火。从他面前有火像河发出。事奉他的有千千,在他面前侍立的有万万。他坐着要行审判,案卷都展开了。

29《新约全书.马太福音》第3章第12节:
他手里拿着簸箕,要扬净他的场;把麦子收在仓里,把糠用不灭的火烧尽了。

30 《新约全书.马太福音》第13章第30节:
容这两样一齐长,等着收割。当收割的时候,我要对收割的人说,先将稗子薅出来,捆成捆,留着烧;惟有麦子,要收在仓里。
《旧约全书.玛拉基书》第4章第1节:
万军之耶和华说:“那日临近,势如烧着的火炉,凡狂傲的和行恶的,必如碎秸。在那日必被烧尽,根本枝条一无存留。

31《新约全书.路加福音》第3章第17节:
他手里拿着簸箕,要扬净他的场;把麦子收在仓里,把糠用不灭的火烧尽了。

32《新约全书.帖撒罗尼迦前书》第4章第16、17节:

因为主必亲自从天降临,有呼叫的声音和天使长的声音,又有神的号吹响;那在基督里死了的人必先复活。以后我们这活着还存留的人,必和他们一同被提到云里,在空中与主相遇。这样,我们就要和主永远同在。

33《新约全书.罗马书》第2章第14、15节:
没有律法的外邦人若顺着本性行律法上的事,他们虽然没有律法,自己就是自己的律法。这是显出律法的功用刻在他们心里,他们是非之心同作见证,并且他们的思念互相较量,或以为是,或以为非。

34《旧约全书.以赛亚书》第26章第1节:
当那日,在犹大地人必唱这歌说:“我们有坚固的城。耶和华要将救恩定为城墙,为外郭。”

35《旧约全书.以赛亚书》第60章第18节:
你地上不再听见强暴的事,境内不再听见荒凉毁灭的事;你必称你的墙为拯救,称你的门为赞美。
《旧约全书.撒迦利亚书》第12章第10节:我必将那施恩叫人恳求的灵,浇灌大卫家和耶路撒冷的居民。他们必仰望我,就是他们所扎的;必为我悲哀,如丧独生子;又为我愁苦,如丧长子。

36《新约全书.马可福音》第2章第5节:
耶稣见他们的信心,就对瘫子说:“小子,你的罪赦了。”

37《旧约全书.撒迦利亚书》第3章第4节:
使者吩咐站在面前的说:“你们要脱去他污秽的衣服。”又对约书亚说:“我使你脱离罪孽,要给你穿上华美的衣服。”

38《新约全书.以弗所书》第1章第13节:
你们既听见真理的道,就是那叫你们得救的福音,也信了基督,既然信他,就受了所应许的圣灵为印记。

六、十字架

这时我在梦里看见他继续这样走着,后来走到一块洼地上,在那里,也就是在这条路的近旁,有三个人睡得正香,他们的脚踝上全上着脚镣。他们一个叫做愚蠢,一个叫做懒惰,第三个叫做傲慢。

基督徒看见他们那样躺着,就走过去,心想也许能把他们喊醒,他喊道,你们就像在桅杆顶上睡觉的人1,因为你们下面就是死海──一个无底的深渊。醒来,走开吧,要是你自己愿意走开,那么我就帮你们除下脚镣。他还对他们说,要是那个“如同吼叫的狮子,遍地游行2”的魔鬼从这里走过,你们一定会成为他的口中物。他们被喊醒听他说完这话,就望着他,开始作如下的回答:愚蠢说,“我看不出有什么危险;”懒惰说,“再睡一会吧;”傲慢说,“每个人得靠自己。”说完他们又躺下去睡觉,基督徒也就继续走他的路。

不过他一想到这帮人身处险境,他如此仗义要帮助他们,唤醒他们,劝告他们,自愿帮他们解除脚镣,而他们却一点不把他的好意当一回事,他不免觉得很懊恼。他正在烦闷的时候,看见两个人从他走着的窄路的左边墙上滚了下来;他们急急忙忙向他走来。其中一个叫做形式主义者,另一个叫做虚伪。就像我刚才说过的,他们来到他跟前,他就同他们攀谈起来。

基督徒说:先生,你们从哪儿来,要到哪儿去?

形式主义者和虚伪说:我们生长在高傲之地,现在为了要得嘉奖准备到锡安山去。 

基督徒说:你们为什么不从这条路开头的那扇门进来?你难道不知道《圣经》里写着“不从门进去,倒从别处爬进去,那人就是贼,就是强盗3?”

形式主义者和虚伪说,他们的乡邻都认为从那扇门进去路太远;因此他们总是像他们两人刚才那样抄近路越墙而来的。

基督徒说:不过这样做是违背了我们要去的那地方主人彰明昭著的告诫;这样,岂不是要被认为有意违反他吗?

形式主义者和虚伪说,至于这一点,他大可不必担心;因为他们是按照惯例行事;并且如果需要的话,还可以拿出证据来证明这习俗已经存在一千多年之久了。

但是,基督徒说,你们的行为经得起法律的考验吗?

形式主义者和虚伪说,既然这习俗已经有一千年以上的历史,毫无疑问,任何公正的法官都会认为它是合法的;况且,他们说,如果我们已经走到这路上来了,当初究竟怎么来的又有什么关系?我们要是已经来到这条路上,不就得啦;你也不过是走在这条路上,虽然据我们晓得,你是从那扇小门进来的;而我们这两个越墙过来的,岂不是也在这条路上走着;那么,请问你有什么比我们强呢?

基督徒说:我是按照主人的规则行事的;你们却是依从你们自己不可靠的想法行事。你们已经被这条路的主人认为

是贼了;所以即使你们走到这条路的终点,恐怕也不能算数。你们没得到他的指示自己走来,也就会得不到他的怜悯自己离去。

他们对这番话不作什么答复;只是对他说,请他还是少管闲事吧。然后我看见他们自顾自地走路,不再交谈,那两个人只对基督徒说,对于律法和仪式,他们敢说他们跟他同样谨慎地遵守。所以,他们说,除了你身上穿的那件衣服以外,我们看不出你和我们有什么区别,那衣服,据我们猜想,是你的邻居给你遮身体用的。

 

基督徒说:依靠律法和仪式你们是不会得救的4,因为你们没有从那扇门进来。至于我身上穿的这件衣服,是我要去的那地方的主人给我的,就像你们说的,给我遮身体用的。我把它看做他对我的恩典,因为过去我除了破衣衫,什么都没有。并且,一路上我还可以这样安慰自己。我想,我到达城门口的时候,那儿的主人一定会永远认识我,因为我身上穿的是那天他把我身上的破衣衫脱下来时,白白地赐给我的一件衣服。此外,我前额上还有一个记号,你们也许没有注意到,它是我主人最亲信的心腹侍从在我的负担从肩上脱落的那天打在我额上的。我还要告诉你们,当时我还拿到一卷打了印的册子,让我在路上看了可以得到安慰;他还吩咐我到达天门的时候,就把它交出来,作为准可以放我进去的证据;我恐怕这些东西你们都没有,因为你们不是从那扇门进来的。

他们对这番话都不作答;只是相视而笑。然后我看见他们都往前走去,可是基督徒走在前面,他不再和他们谈话,只顾自言自语着,有时候带着叹息的口吻,有时候露着自慰的语气;他还常常翻阅那发亮的人给他的那本小册子,读过以后,他顿时精神百倍。


1《旧约全书.箴言》第23章第34节:
你必像躺在海中,或像卧在桅杆上。

2《新约全书.彼得前书》第5章第8节:
务要谨守,警醒;因为你们的仇敌魔鬼,如同吼叫的狮子,遍地游行,寻找可吞吃的人。

3《新约全书.约翰福音》第10章第1节:
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人进羊圈,不从门进去,倒从别处爬进去,那人就是贼,就是强盗。

4《新约全书.加拉太书》第2章第16节:
既知道人称义不是因行律法,乃是因信耶稣基督,连我们也信了基督耶稣,使我们因信基督称义,不因行律法称义,因为凡有血气的,没有一个因行律法称义。

七、艰难山

然后我看见他们都走到艰难山下面,在山脚边有一个泉源。那儿除了从那扇门直达的一条路之外,还有两条路;顺着山脚一条向左转弯,一条向右转弯,但是窄的一条路一直通到山上去,登山的这条路就叫做艰难。基督徒这会儿走到泉水旁边去喝水,恢复了精神1;然后开始上山,边走边唱着──
山虽然高,我一心想要攀登──
困难绊不住我的脚跟;
因为我看到生命之路就在这里。
来,鼓起勇气,别畏惧,也别泄气!
纵然艰难,你最好还是走正路,
邪路虽然平坦,到头来依旧是悲苦。

这时那两个人也走到了山脚下;他们看见那山既陡又高,同时又看见另外还有两条路,他们以为这两条路会跟基督徒走的那条路在山后会合──因此他们就决定走这两条路。一条路叫做危险,另一条叫做灭亡。于是一个人走那条名叫危险的路,给引进一座大森林里;另一个直接走上那条名叫灭亡的路,给引到一个被层层阴暗的山岳包围着的旷野上,他在那儿一失足,倒下去,再也爬不起来了。

然后我朝基督徒看,望着他登山,由于山路陡峭,他先是奔跑,继而慢步,最后双手着地爬行起来了。山腰里有一个美好的亭子,这是山主人建造起来供辛苦的旅客们休息的。因此基督徒到了那儿便坐下休息。接着他从怀里掏出那小册子来读,从里面获得安慰;他又重新细看他在十字架旁边得到的那件衣服或者外衣。

他这样自鸣得意了一会,终于打起瞌睡来,后来就睡熟了。可是这一睡就睡到傍晚,天快黑了;在酣睡中他的小册子从手里掉了下来。他睡得正香的时候,来了一个人,把他唤醒,说,“懒惰人哪,你去察看蚂蚁的动作,就可得智慧2。”基督徒一听这话就惊跳起来,赶忙上路,迈开大步加快速度走到山顶。

他到达山顶的时候,有两个人急速迎面跑来;一个叫做胆怯,一个叫做疑惑。基督徒对他们说,先生们,怎么回事?你们跑的路不对啊。胆怯回答说,他们原来是到锡安城3去的,而且已经走过那艰难的地方;不过,他说,我们朝前走,碰到的危险越来越多;因此我们掉过头,往回走了。

对,疑惑说,因为就在我们前面的路上躺着两只狮子,它们是睡着还是醒着,我们不知道;我们总认为,要是我们走近它们的身边,它们会立刻把我们撕得粉碎。

于是基督徒说,你们这些话叫我害怕起来了;可是我到哪儿去才安全呢?要是我回到老家去,那儿是准备给硫磺火烧掉的,那我准得灭亡啦。要是我能到达天国,在那儿一定是安全的。我得冒险走去。走回头路只有死亡;向前走虽然有死亡的恐惧,可是到后来可以得到永生。我还是向前走吧。于是疑惑和胆怯奔下山去,基督徒继续往前走去。不过,他又想起了他们说的话,伸手到怀里去取他的小册子,想拿出来念念,安慰安慰自己;可是他摸来摸去,找不到它。

于是基督徒大为恐慌,不知所措;因为他需要那个过去常常给他安慰的东西,那个作为他进天国去的通行证的东西。因

此他感到心慌意乱,走投无路。最后他想起他在山坡上那个亭子里睡过觉;于是他就跪下去,请求上帝原谅他这种愚蠢的行为;然后掉头下山寻找他那本小册子去了。谁能充分道出基督徒在走回头路时内心所感到的痛苦呢?他有时叹息,有时流泪,不断地责备自己做了这件傻事,那个地方仅仅是为了让他疲劳的时候进去休息一会儿而建造的,而他竟在那里睡大觉。他就这样又悔又急地走下山去,一路上小心地望着路的两旁,希望能找到在旅途上多次给他安慰的那卷小册子。他这样走着,后来他望得见他在那儿睡过觉的那个亭子了;可是见了亭子反而加深他的痛苦,因为这使他重新想起他在那儿睡觉的邪恶行为。因此他一路走着,为自己这场罪恶的睡眠失声痛哭4,他说:我真该死啊!竟然在白天睡着5!竟然在困难中睡着!竟然这样放纵自己的肉体,利用那个休息处所来达到肉体的舒服,而山主人盖这个亭子只是供旅客们在那里恢复一下精神的啊!

我白走了多少路啊!以色列人由于他们的罪恶也遭到这种情形;他们又得经过红海回来6;而我现在就得痛苦地走着,要是没有那一趟罪恶的睡眠我就可能很愉快地踏着步子的。要是没有睡着,我这会儿已经走了多少路了呀!本来只需要走一趟的路,现在得走三趟;不仅如此,现在我又要陷入黑暗中了,因为天快黑啦。哦,我刚才没有睡着就好啦!

这会儿他又来到了亭子里,在那儿坐下来哭了一会;但是就像他所希望的那样,他终于伤心地朝高背长靠椅下面张望,看到了他的小册子;他颤抖着赶忙把它拾起来,放进怀里。谁也无法形容这个人拾到了他的小册子后是多么的快活呀!因为这本小册子就是他的生命和能够进入他所渴望的天国的保证。因此他把它放在怀里,感谢上帝指引他的眼睛朝它横着的那地方望去,然后带着欢喜的眼泪又开始赶路了。

啊,这一段上山的路他走得多轻快呀!可是,他还没有走到山顶,太阳就下山了;这又使他想起了那场睡眠的荒谬;因此他又悲伤起来:哦,罪恶的睡眠,由于你,我才会在旅途中陷入黑暗!我得在夜里赶路,我的脚得在黑暗里奔走;由于我的罪恶的睡眠,我得听那些阴惨的动物的叫声。现在他又记起了疑惑和胆怯讲的事情,他们看到了狮子多么害怕。于是基督徒又自忖道,这些野兽在夜里漫游,猎取食物;要是我在黑暗里碰到它们,有什么办法逃避它们呢?我怎么样避免给它们撕得粉碎呢?他这样一路走着。但是当他正为了他那倒霉的错误行为而痛哭时,抬头看见前面有一座雄伟的宫殿,它叫做美丽,就在路旁。


1《旧约全书.以赛亚书》第49章第10节:
不饥不渴,炎热和烈日必不伤害他们,因为怜恤他们的,必引导他们,领他们到水泉旁边。
《旧约全书.诗篇》第23篇第3、4节:
他使我的灵魂苏醒,为自己的名引导我走义路。我虽然行过死荫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为你与我同在,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

2《旧约全书.箴言》第6章第6节。

3 指天国。

4《新约全书.启示录》第2章第4节:
然而有一件事我要责备你,就是你把起初的爱心离弃了。

5《新约全书.帖撒罗尼迦前书》第5章第7、8节:
因为睡了的人是在夜间睡,醉了的人是在夜间醉。但我们既然属乎白昼,就应当谨守,把信和爱当作护心镜遮胸,把得救的盼望当作头盔戴上。

6 参看《旧约全书.创世记》和《出埃及记》
关于以色列人如何因饥荒移居到埃及,后来又如何因受埃及人的虐待而由摩西率领经过红海回到迦南。

八、美丽宫殿

我在梦里看见他加快脚步向前走去,希望有可能的话就在那儿住宿。他还没有走多远,就走进一条很窄的小路,这小路离开那门房还有八分之一英里的路。他一面走,一面留心张望着,终于看见路上有两只狮子。他想,现在我看到了把疑惑和胆怯吓退的危险物了(狮子是给锁住了的,但是他看不见铁链)。接着他怕起来,也想照他们的样子退回去,因为他认为前面只有死路一条。但是名叫警醒的看门人在门房里瞧见基督徒停下来,好像要回头走的样子,就喊他,说,你的胆量这么小吗?别害怕狮子,因为它们是给锁住了的,故意放在那儿来考验有信心的人1,同时也可以发现没有信心的人。走在路当中就不会受到伤害。

接着我看见他继续往前走,不过因为害怕狮子浑身直发抖;可是由于他注意看门人给他的指示,他只听见它们吼叫,而并没有受到它们的伤害。于是他拍着手,一直走到大门前看门人站的地方。他就对看门人说,先生,这是什么房子?我可以在这里过夜吗?看门人回答说,这房子是这座山的主人修建的,他是为了旅客的安全和休息而造的。看门人又问他从哪儿来,上哪儿去。

基督徒说:我是从毁灭城来的,要到锡安山去;因为太阳已经下山了,我希望,要是可能的话,在这儿过夜。

看门人说:你叫什么名字?

基督徒说:我现在的名字是基督徒,本来的名字是邪恶;我是雅弗的后裔,上帝要使他的后裔住在闪的帐棚里2

看门人说:你怎么这么晚才来呢?太阳已经下山了。

基督徒说:我本来会早一点儿到这儿来的,可是,我真该死!我在山腰上的亭子里睡着了;不,尽管这样,如果我没有在睡眠中丢了我的证件,我还是很早就会到这儿的,我走到山顶的时候,摸了一下才发觉丢了,于是不得不伤心地回到我睡觉的地方,找到了它再到这儿来。

看门人说:好,我要把这地方的一个贞女请出来,如果她听你谈过以后,觉得满意,她会按着这一家的规矩,带你去见其余的人。于是看门人警醒打一下铃,铃声响后,一个端庄美丽、名叫谨慎的少女从房子里走出来,问看门人为什么叫她。

看门人回答道:这个人从毁灭城来,到锡安山去,因为觉得疲倦而且天又黑了,他问我能不能让他在这儿过夜;我对他说我要请你出来,等你跟他谈过以后,按照这一家的规矩,认为应该怎么办就怎么办。

于是她问他从哪儿来,上哪儿去,他都一一回答了。她又问他怎么走上这条路的,他也告诉了她。然后她问他在路上看到了和遇到了什么事情,他也说了。最后她问他叫什么名字,他就说,我叫做基督徒,我特别希望在这儿过夜,因为据我知道,这地方是这座山的主人为了安慰旅客们并保障他们的安全而建造的。她微笑着,同时眼睛里含着泪水;她顿了一顿说,我去喊两三个家里人来。她就跑到门口把贤慧、虔诚和仁爱三个人叫了来,她们跟他谈了一会儿后,把他当作自己人看待;她们很多人在门口迎接他,说,请进来,你这位被主人祝福的人;这房子是这座山的主人特地为招待这样的旅客而造的。于是他鞠了一躬,跟着她们走了进去。他到了里面坐下来以后,她们请他喝了一些东西,大家都同意,在晚饭还没有准备好以前,为了尽量利用时间起见,她们中间有些人应该特别跟基督徒谈谈;她们选出了虔诚、贤慧和仁爱跟他谈话;她们就这样开始:

虔诚说:喂,好基督徒,既然我们对你这么友爱,今天晚上在我们房子里接待你;要是对我们有帮助的话,让我们谈谈你旅途中所遇到的一切事情。

基督徒说:我非常愿意,你们这样有兴趣,我很高兴。

虔诚说:最初是什么使你投身于天路旅客的生涯?

基督徒说:我耳朵里有一种可怕的声音驱使我离开我的家乡;就是说,如果我在原来的地方待下去,我就不可避免地要遭到毁灭。

虔诚说:可是你怎么会这样离开家乡的?

基督徒说:是照着上帝的意旨做的;因为我害怕遭到毁灭,又不知道往哪儿去好;我正在战抖、哭泣的时候,碰巧来了一个叫做宣道师的人,他指点我到那扇小门那儿去(不然的话,我决计找不到那扇小门的),我就这样被引到这条把我直接带到这房子来的路上。

虔诚说:难道你没有经过解释者的住宅吗?

基督徒说:有,在那儿还看到些我一辈子也忘不了的事情;尤其是那三件事情──那就是,尽管撒但的破坏,基督依然一直在人心里维持着恩典的工作;那个人怎样继续犯罪,弄到没有希望得到上帝的怜悯的地步;还有那个在睡眠中以为审判的日子已经来到的人所做的梦。

虔诚说:怎么,他把他的梦告诉了你吗?

基督徒说:是的,而且我认为那是一个够可怕的梦。在他告诉我的时候,我吓得心惊肉跳;可是现在我倒觉得很高兴能听到那个梦。

虔诚说:你在解释者家里所看到的就是这些吗?

基督徒说:不,他还带我去看一座雄伟的宫殿,里面的人都穿着黄金般的衣服;我还看见一个大胆的人来到宫殿门前,有一批穿戴盔甲的人站在门口不让他进去,他在他们中间冲了过去,后来他给请进宫去,赢得了永恒的荣耀。我觉得那些情景使我全心向往!我本来可以在那个好人的家里耽上一年,但是我知道我得赶路。

虔诚说:你在路上还看到什么吗?

基督徒说:看到什么!咳,还没有走多远,我就看见一个人,就像我所想象的那样,挂在十字架上直淌着血;一见到他,我的负担顿时就从背上落了下来;我本来给重担压得直呻吟,可是那时侯它从我身上滑了下来。这在我身上是件奇妙的遭遇,因为我从来没有碰到过这种事情;我正抬头看的时候(因为那时我没法不看),三个全身发亮的人向我走来。其中一个见证说我的罪已经得到赦免;另一个脱掉我身上褴褛的衣服,给我穿上这件你现在看到的绣花的外衣;第三个在我额上印了这个你现在看见的记号,还给我这本盖了印的小册子(说着他从怀里把它掏出来)。

虔诚说:不过你看到的还不止这些吧,对不对?

基督徒说:我告诉你的都是最精采的;我还看到一些别的事,譬如──我看见三个人,愚蠢、懒惰和傲慢,当我一路走来的时候,见他们都上了脚镣睡在路旁边不远的地方;可是你想我能把他们叫醒吗?我还看见形式主义者和虚伪越墙而来,他们自称是要到锡安去的,可是他们不久就迷路了;我事先就告诉他们会有那样的结果,但是他们不相信。不过,所有这些事中最重要的是我发觉上这座山非常吃力,在那两头狮子身边走过也不简单,说真的,要没有那个好人,那个站在大门口的看门人,说不定我终究还会掉转头走掉了哩;可是现在谢谢上帝,我到了这儿,我感谢你们的接待。

于是贤慧认为应该问他几句话,要他作答。

贤慧说:你有时候会不会想起你的家乡?

基督徒说:我会想起的;不过是带着惭愧和憎厌的心情──“我若想念我所离开的家乡,我并非没有再转回去的机会。但是我所羡慕的乃是一个更美的家乡,那就是在天上的3。”

贤慧说:你有没有带走一些你那时候爱好的东西?

基督徒说:有,不过,并不是我愿意那样做;尤其是我内心那些肉欲方面的意念,所有我的乡亲,连我自己,都欢喜这种思想;可是现在这些念头却成了我的痛苦;我宁可再也不想起这些事;可是我愿意为善的时候,便有恶与我同在4

贤慧说:有时侯你有没有觉得好像你已经克服了那些念头,可是有的时候它们又把你迷惑住了?

基督徒说:确有这种情况,不过也不常有;那种时候对我是太宝贝了。

贤慧说:你记不记得你有时候怎样才会觉得好像那些烦恼都克服了?

基督徒说:记得的,当我想到在十字架上看见了什么,就会使我有那样的感觉;望着我绣花的外衣的时候,我就有那样的感觉;看到怀里带着的那本小册子的时候,也会使我有那样的感觉;当我想到我要去的地方想得很兴奋的时候,那种感觉也会涌上我的心头。

贤慧问:什么使你这么热切地要到锡安山去呢?

基督徒说:唔,我希望看到那个挂在十字架上已经死了的人在那儿活着;我希望在那儿可以摆脱所有那些到今天还纠缠着我的东西;他们说那个地方没有死亡5;在那儿我可以跟我最喜欢的人住在一起。因为,说真的,我爱他,因为他卸去我的负担;我灵魂的疾病使我厌烦极了。我很高兴到那个不再受到死亡的威胁的地方去,跟那帮不断地喊着“圣哉,圣哉,圣哉!”的人生活在一起。

于是仁爱对基督徒说,你有没有家眷?你结了婚没有?

基督徒说:我有一个妻子和四个小孩。

仁爱说:那么你为什么没有把他们带来?

这时候基督徒哭了起来,说,哦,我多么想把他们带来呀!可是他们都竭力反对我走这条路。

仁爱说:不过你应当说服他们,设法向他们指出如果他们不跟你走,要遭到怎样的危险。

基督徒说:我是这样做了;并且也告诉了他们上帝已经把我们这个城市要遭到毁灭的事启示我;可是他们当我开玩笑6,不信我的话。

仁爱说:你有没有向上帝祈祷,请求他祝福你向他们所作的忠告?

基督徒说:有,而且非常热情地祷告;因为你一定想象得到我是多么爱我的妻子和我那几个可怜的孩子。

仁爱说:你有没有把你内心的痛苦和对毁灭的恐惧告诉他们?因为我想,在你看来,那场毁灭是够实在的事。

基督徒说:有,我对他们讲了又讲,不知讲了多少遍了。他们也可以从我的脸色、我流的眼泪以及由于害怕那即将临到我们头上的审判而引起的战栗,看出我的恐惧;可是这一切都不足以打动他们的心,使他们跟我一道走。

仁爱说:但是他们有什么理由不肯来呢?

基督徒说:唔,我的妻子怕失去这个世界,我的孩子们都耽迷在年轻人那种无聊的欢乐中;所以,又是这个原因,又是那个原因,结果他们就让我独个儿这样流浪着。

仁爱说:你有没有,由于你空虚的生活,削弱了你用话语劝他们跟你同走的力量?

基督徒说:的确我的生活没有什么值得嘉许的地方,因为我自己也知道有许多缺点。我也晓得,一个人一心为了人家的好处,竭力用辩论或劝告要使他们相信的话,很容易受到他自己行为的摧毁。不过我可以说,我非常小心,不让自己作出任何不适当的举动,使他们有理由反对走天路。而且也就因为这样,他们说我太认真了,说我为他们牺牲了许多东西,在他们看来,那些东西并没有什么害处。不仅这样,我想我还可以说,要是有什么事情叫他们看见了会不愿意走天路,那就是我在得罪了上帝或对不住邻居时所感到的极大痛苦。

仁爱说:不错,该隐恨他的兄弟,就因为他自己的行为是恶的,他兄弟的行为是善的7;要是你的妻子和儿女因此跟你生气,那就表示他们不肯为善;你却救自己脱离了罪恶8

我在梦里看见他们这样坐在一起直谈到吃晚饭的时候。他们准备好以后,就坐下来吃饭。桌子上尽是些佳肴美味,还有上好的酒。他们的话题始终离不了关于这座山的主人的事;谈到他做过的事情,他为什么那样做,他为什么造了这所房子。从他们的谈话里,我知道他过去是个伟大的战士,冒着很大的危险,跟那个掌握死亡的权柄的9有过搏斗,并且杀了他,这使我更爱他了。

基督徒说,因为正像他们所说的,并且我也相信,他为了那场搏斗流出许多血;但是,正是因为他的动机是纯粹出自对祖国的热爱,他的所作所为才有那么崇高的荣耀。而且,这一家人当中有的在他死在十字架上以后还跟他耽在一起过,并且还谈过话;他们证实他亲口说过,从天涯到海角都找不到一个像他这样热爱可怜的天路旅客的人。

他们还为他们所讲的话举了个例子,那就是,为了拯救可怜的人类,他撇下他的荣耀10;他们还听他确实说过,“他不要单独住在锡安山。”他们还说,他曾经使许多天路旅客成为王子,虽然他们本来生成是叫花子,粪堆是他们出身的地方11。他们这样一直谈到深夜;他们把自己委托给上帝保护之后,就各自歇息去了。她们把天路旅客安置在楼上一间大房间里,那儿的窗户朝向东方,那房间叫做安乐;他在那儿睡到天亮,一觉醒来,唱道 ──

我现在在什么地方?这是否基督
对天路旅客所表现的爱心和眷顾?
这样准备好一切,使我得到赦免,
我住的地方已经和天堂毗连!

早上他们都起了身;又谈论了一番之后,她们对他说,等她们给他看过那地方的珍贵物件后,他再动身。首先她们领他到书房里去,给他看非常古老的案卷;据我记得,在梦中她们先给他看山主人的家谱,他是上帝的儿子,出自不朽的一族。这里还详细地记载着他的行为,和几千个为他服务的人的姓名;以及他怎样把他们安置在不会因悠久的时日或朽腐的本质而毁坏的住所。

然后她们念给他听山主人的仆人们的可贵的作为,诸如他们怎样“制服了敌国,行了公义,得了应许,堵了狮子的口,灭了烈火的猛势,脱了刀剑的锋刃,软弱变为刚强,争战显出勇敢,打退外邦的全军12。”然后她们又把案卷中的另一部分念出来,说到她们的主人多么愿意恩待所有的人,不论是什么人,尽管他们过去曾经侮蔑他和他的作为。在这里基督徒还看到好多其他有名事迹的记载;诸如古老的和近代的事迹,以及一定会实现的预言,这一切可以使敌人惊惧,也可以使天路旅客得到安慰。

第二天她们领他到武器库去,给他看主人为天路旅客准备的各种各样器械,例如剑、盾牌、盔、胸铠,在所有情况下都可以用的祷告和穿不坏的鞋子。这些东西的数量足够配备像天上星星那样多的人给主人服役。

她们还给他看主人的仆人们用以施行奇迹的工具。她们给他看摩西的杖13,雅亿用来钉死西西拉的橛子和锤子 14,基甸用来使米甸人逃跑的号角、瓶子和火把15。然后她们给他看珊迦用来杀死六百人的赶牛用的棍子16,她们还给他看参孙用以表现强大能力的腮骨17,还有大卫用以杀死迦特人歌利亚的石子和机弦18,以及将来罪人升上天来就擒的时候,主人要用来杀他的剑。此外,她们还给他看许多无比美好的东西,基督徒非常高兴。这以后,他们又去安歇了。

然后我在梦里看见,第二天他起床后打算动身,可是她们又留他再住一天;她们说,要是天气好的话,她们会领他去看快乐山。她们说,看了那几座山会使他得到更多的安慰,因为它们比他现在耽的地方更靠近那个他所渴望的安身之所;因此他就答应再逗留下来。

第二天早晨,她们带他到屋顶上,叫他向南方望去。他照着做了;哎呀,他看见远远的有一片极悦目的群山地带,有树林,葡萄园,各种各样的果子,花草,泉水和喷泉,好看极了19。于是他问那地方叫什么名字。她们说那是以马内利20的国土,她们说,像这座山一样,它是所有的天路旅客所共有的。你到了那儿,就可以看见天国的门,因为住在那儿的牧人会让你看见。

这会儿他想上路了,她们也不留他。她们说,不过,首先让我们再到武器库去一趟吧。他们一同去了;他到了那儿之后,她们给他从头到脚配备了坚牢的武装,生怕他在路上会碰到袭击。他这样装备了之后,跟他的朋友们走到门口,问看门人有没有天路旅客从那儿经过。看门人说,有。

基督徒说:请问你认识他吗?

看门人说:我问他叫什么名字,他说叫忠信。

基督徒说:哦,我认识他;他跟我住在一个城里,是我的近邻;他就是从我的出生地来的。你想他可能走到多远啦?

看门人说:这会儿他已经到了山下了。

基督徒说:唔,好看门人,愿上帝与你同在,并且为了你对我所表现的仁爱多多地赐福给你。


1《新约全书.马可福音》第13章第13节:
并且你们要为我的名,被众人恨恶;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

2《旧约全书.创世记》第9章第27节:
愿神使雅弗扩张,使他住在闪的帐棚里,又愿迦南作他的奴仆。

3《新约全书.希伯来书》第11章第15、16节:
他们若想念所离开的家乡,还有可以回去的机会。他们却羡慕一个更美的家乡,就是在天上的。所以神被称为他们的神,并不以为耻;因为他已经给他们预备了一座城。

4《新约全书.罗马书》第7章第21节:
我觉得有个律,就是我愿意为善的时候,便有恶与我同在。

5《旧约全书.以赛亚书》第25章第8节:
他已经吞灭死亡直到永远。主耶和华必擦去各人脸上的眼泪,又除掉普天下他百姓的羞辱,因为这是耶和华说的。
《新约全书.启示录》第21章第4节:
神要擦去他们一切的眼泪;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号、疼痛,因为以前的事都过去了。

6《旧约全书.创世记》第19章第14节:
罗得就出去,告诉娶了他女儿的女婿们,说:“你们起来离开这地方,因为耶和华要毁灭这城。”他女婿们却以为他说的是戏言。

7《新约全书.约翰一书》第3章第12节:
不可像该隐;他是属那恶者,杀了他的兄弟。为什么杀了他呢?因自己的行为是恶的,兄弟的行为是善的。

8《旧约全书.以西结书》第3章第19节:
倘若你警戒恶人,他仍不转离罪恶,也不离开恶行,他必死在罪孽之中,你却救自己脱离了罪。

9《新约全书.希伯来书》第2章第14、15节:
儿女既同有血肉之体,他也照样亲自成了血肉之体,特要借着死败坏那掌死权的,就是魔鬼,并要释放那些一生因怕死而为奴仆的人。

10《新约全书.哥林多后书》第8章第9节:
你们知道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恩典:他本来富足,却为你们成了贫穷,叫你们因他的贫穷,可以成为富足。

11《旧约全书.撒母耳记上》第2章第8节:
他从灰尘里抬举贫寒人,从粪堆中提拔穷乏人,使他们与王子同坐,得着荣耀的座位。地的柱子属于耶和华,他将世界立在其上。
《旧约全书.诗篇》第113篇第7节:
他从灰尘里抬举贫寒人,从粪堆中提拔穷乏人。

12《新约全书.希伯来书》第11章第33、34节。

13《旧约全书.出埃及记》第7章,
摩西把杖变蛇给法老看,又用杖击打河中的水,水就变作血。

14《旧约全书.士师记》第4章第21节:
西西拉疲乏沉睡。希百的妻雅亿,取了帐棚的橛子,手里拿着锤子,轻悄悄地到他旁边,将橛子从他鬓边钉进去,钉入地里。西西拉就死了。

15《旧约全书.士师记》第7章第19-21节:
基甸和跟随他的一百人,在三更之初,才换更的时候,来到营房,就吹角,打破手中的瓶。三队的人,就都吹角,打破瓶子,左手拿着火把,右手拿着角,喊叫说:“耶和华和基甸的刀!”他们在营的四围各站各的地方,全营的人都乱窜;三百人呐喊,使他们逃跑。

16《旧约全书.士师记》第3章第31节:
以笏之后,有亚拿的儿子珊迦,他用赶牛的棍子打死六百非利士人。他也救了以色列人。

17《旧约全书.士师记》第15章第15节:
他见一块未干的驴腮骨,就伸手拾起来,用以击杀一千人。

18《旧约全书.撒母耳记上》第17章第50节:
这样,大卫用机弦甩石,胜了那非利士人,打死他。大卫手中却没有刀。

19《旧约全书.以赛亚书》第33章第16、17节:
他必居高处,他的保障是磐石的坚垒,他的粮必不缺乏;他的水必不断绝。你的眼必见王的荣美,必见辽阔之地。

20 指耶稣基督。

九、魔王

于是他开始向前走;谨慎,虔诚,仁爱和贤慧要陪他走到山下。因此他们一面走一面又继续他们的谈话,一直谈到要走下山的时候,基督徒说,上来固然很困难,可是据我看,下山也很危险。贤慧说,对,你说得对;像你现在这样朝下面的屈辱谷走去,难保不在路上滑一跤。她们说,所以我们才陪你下山,于是他开始非常小心地走下山去;但是还是免不了滑了一两次。

我在梦里看见,当基督徒走到山下的时候,这些好伴侣给他一个面包,一瓶酒和一些葡萄干;然后他就上路了。

基督徒跟随着他一批虔敬的朋友,她们宝贵的话语足够抵消他的哀愁;等到她们让他离去,他从头到脚都披上铠甲,异常坚固。

可是在屈辱谷里,可怜的基督徒可够受了;因为他还没有走多远,就看见一个叫做魔王的凶恶的敌人在田野里迎面而来。基督徒怕起来了,心里盘算着是回头呢,还是坚守阵地。可是再一想,他背上没有甲胄,如果背向敌人,反而给敌人造成有利条件,敌人可以毫不费力地用短矛把他刺穿;因此他决定冒险守住;因为他想,即使我唯一的目的是保全自己的性命,也只有面对敌人才是上策。

于是他继续往前走,魔王向他走来。这怪物可怕极了,他像一条鱼似的满身鳞甲,那是他引以自豪的东西;他有像龙那样的翅膀,跟熊一样的脚,像狮子一样的嘴巴,他肚子里冒出一股股的烟火。他走到基督徒跟前,用轻蔑的眼神看着他,开始这样问他:──

魔王说:你从哪儿来?上哪儿去?

基督徒说:我从那万恶的地方──毁灭城来,上锡安城去。魔王说:从你的话里我就知道你是我的臣民;因为那一带地方都属于我,我是那地方的君王和神明。那么,你为什么逃避你的君王呢?若不是我还希望你为我服务的话,我就会一下把你打倒在地上的。

基督徒说:我的确是在你的领域里出生的,你的事务实在不好办,而你给的工资又叫人简直没法维持生活──因为罪的工价乃是死1;因此我年纪大了以后,像别的有思想的人一样,就注意有什么补救的办法。

魔王说:没有哪个君王肯这样轻易地放弃他的臣民,我现在也不肯失去你;不过你既然提起对你的职务和工资都不满,那么安心回去吧;我现在答应你,我们的国度能供给你什么,我都给你。

基督徒说:可是我已经给另外一个主人雇佣了,就是那众王之王;我怎么可以那么不义,又跟你回去呢?

魔王说:在这件事上你是照着那句“越换越坏”的俗语做了,不过那些自命为他的仆人的人,过一个时期就脱离了他,回到我这儿来,这是很普通的事。你也这样做吧,一切都会妥当的。

基督徒说:我已经相信他,并且发誓效忠于他;我怎么能够背弃信义而不被认为大逆不道以致给绞死呢?

魔王说:你也背叛过我,但是只要你肯回头,我便不咎既往。

基督徒说:我答应你的话是在未成年的时候说的;而且我认为我现在服侍的君王能够赦免我;不仅如此,还会原谅我为了顺从你而干过的罪行。并且,哦,你这个杀人的魔王!说真的,我喜欢替他做事,拿他的工资,当他的仆人,受他的统治,和他的仆人们待在一起,我也喜欢他的国度,可我就不喜欢你的一切;所以别再劝我啦;我是他的仆人,我要跟随他。

魔王说:等你的头脑冷静一点的时候,再考虑一下你在你要走的路上会碰到什么。你知道他的仆人大多数都没有好结果,因为他们冒犯了我和我的所作所为。他们中间有多少人遭到羞辱的死亡啊!而且你还认为他的差事比我的好;可是他从来就没离开过他的住处,把侍奉他的人从死亡的手中救出来,至于我呢,大家都知道,虽然有一些忠心服侍我的人已经让他们掳去,我曾经多少次用强力或者巧计把他们从他以及属于他的人手里搭救出来;所以我也要搭救你。

基督徒说:他目前容忍着,不即刻去救他们,为的是要考验他们对他的爱,试验他们会不会跟从他到底;至于你所说的关于他们所遭遇到的不幸的后果,那对他们说来是最光荣的;因为他们不期望眼前的释放;又因为他们肯等待他们的荣耀;等他们的君王和天使们带着荣耀来的时候,他们就可以得到荣耀。

魔王说:在服侍他这件事上你已经不忠实了,你怎么还妄想得到他的工资?

基督徒说:哦,魔王,我在什么地方对他不忠实呢?

魔王说:你在灰心沼里差点儿给陷溺的时候,你曾经懊悔当初不该出发。你应该等待你的君王给你解除背上的重负,可是你却尝试用了错误的方法去摆脱它。你罪孽深重,竟然睡着了,并且丢了你的宝贝证件。当你一见到狮子的时候,你差点掉头逃走。你谈到你在旅途上所闻所见的事情时,你对自己所讲和所做的一切都怀着自满的情绪。

基督徒说:这全都是实话,而且还有很多你没有讲到的事哩;不过我所侍奉和敬重的君王是慈悲的,他乐意宽恕人。再说,我是在你的国度里沾染这些弱点的;因为我在那儿染上了那些坏习惯,我在它们的重压下呻吟过,为它们难过,并且得到了我的君王的宽恕。

魔王顿时怒火冲天,说,我是这个君王的仇敌;我痛恨他本人,他的法律和他的人民;我此来特地要跟你为难。

基督徒说:魔王,留心你的一举一动,因为我是在至高者的路上,圣洁的路上;因此你得当心。

于是魔王叉开双脚横跨整条路上,说,在这件事上我一点儿也不怕。你准备死;因为我用阴府的名义赌咒,不准你向前再走一步;我就在这儿把你结果了。说着他向基督徒的胸口投过来一支带火焰的标;但是基督徒手里拿着盾牌,挡住了它,因而脱了险。

于是基督徒拔出他的利剑,因为他看准这该是他发奋的时候了;魔王也同样迅速地向他扑来,标像雨点般向他投来;尽管基督徒竭力闪避,他头上、手上和脚上还是受了伤。他被迫退后了几步;魔王一点也不放松,基督徒再一次壮起胆来,奋勇抵抗。这场猛烈的格斗持续了半天以上,到后来基督徒弄得几乎筋疲力尽;你要知道,由于他的创伤,基督徒必然越来越衰弱了。

那时魔王瞧准机会,开始逼近基督徒,跟他扭成一团,把他狠狠地摔倒在地上;这一下,基督徒的剑从手里飞了出去。这时候魔王说,现在你可逃不出我的手掌了。说着他几乎把基督徒压死,以致基督徒以为自己一定活不成了。但是,仿佛出于天意,正当魔王要给他最后的一击,把这好人结果掉的时候,基督徒敏捷地伸手抓起他的利剑,一面说,“我的仇敌啊,不要向我夸耀;我虽跌倒,却要起来。”说着他向对方狠狠地刺了一下,这时魔王像一个受到致命的创伤的人那样往后倒退。基督徒看到这种情形,接着再刺一下,说:“然而靠着爱我们的主,在这一切的事上,已经得胜有余了2。”正说着的时候,魔王倏地展开他的龙鳍,逃之夭夭3,基督徒再也看不见他了。

在这场格斗中,除非像我那样亲眼目击了一切情形的人,谁也想象不出魔王在斗争时一直发出的那种叫声和可怕的吼声他的声音就像龙吟;也没有人想象得出从基督徒心底里发出的那种叹息和呻吟。在他没有看到自己已经用双刃的利剑把魔王刺伤以前,我始终没有看见他有一点轻松的表情;刺伤了魔王之后他才笑了一下,抬起头望着天。那真是我平生所看到的一场最可怕的格斗。

这场恶斗结束以后,基督徒说,我现在要向把我从狮子的嘴里救出来的恩主道谢,要向帮我战胜魔王的恩主道谢。他就这样做了,口里说着──

大魔王,这个魔鬼的首领,
蓄意要断送我的一生,
因此把他武装起来,派遣他出来到我这里,
跟我格斗,他那一股怒火,凶恶无比。
可是有福的米迦勒4帮助我不少,
我很快地就用剑把他赶跑。
因此让我对他永远地赞扬,
感激和颂扬他的圣名,永志不忘。

这时候有一只手拿着生命树上的叶子向他伸来,他接过叶子来,把它们按在交战中受到的创伤上,伤口马上就好了。他又在原来的地方坐下来吃面包,喝酒,这些东西是不久以前人家送给他的;恢复了精神之后,他手里拿着拔出来的剑准备上路了;因为他说,我不知道附近还有没有敌人。但是他走过了整个山谷,没有碰到魔王再来侵犯。


1《新约全书.罗马书》第6章第23节:
因为罪的工价乃是死;惟有神的恩赐,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乃是永生。

2《新约全书.罗马书》第8章第37节。

3《新约全书.雅各书》第4章第7节:
故此,你们要顺服神。务要抵挡魔鬼,魔鬼就必离开你们逃跑了。

4 米迦勒(Michael):即空中的天使长。

十、死荫谷

走完这个山谷,又是一个叫做死荫谷的山谷;基督徒必须要从这儿经过,因为到天国去的路就在它中间穿过。这山谷是个非常冷落的地方。先知耶利米对它这样形容过:“一片旷野,一片沙漠有深坑之地,一片干旱和死荫之地,一片无人(除了基督徒)经过、无人居住之地1。”

基督徒在这儿遭遇到比刚才跟魔王交锋时更窘的事,就如你在下文中会看到的。

这时我在梦里看见,当基督徒走到死荫谷的边界的时候,有两个人向他走来,他们是来报好地方的恶信的人的子孙2,他们急急忙忙走回来;基督徒对他们说了这样的话:──

基督徒问道:你们上哪儿去?

他们说:回去!回去!我们也要你回去,如果你重视性命和安全的话。

基督徒问道:怎么,到底怎么回事?

他们说:怎么回事?我们顺着你走的这条路走,已经不敢再往前走了;说真的,我们差点儿不能回来了;因为如果我们再往前走一点路,我们就不会在这儿把消息报告你了。

基督徒问:你们到底遇到了什么事?

他们说:啊,我们差不多走进死荫谷了3;幸亏我们无意中朝前面一望,看见了将要遇到的危险。

基督徒问:你看见了什么呢?

他们说:看见什么!啊,就是看见那个山谷,里面一片漆黑;在那儿我们还看见从深坑里来的小鬼、妖怪和龙;我们还听见从山谷里传出来的连连不绝的号哭声和嚷叫声,就像上了手铐脚镣的人们在极端痛苦中悲伤地坐在那儿发出来的声音一样;在山谷的上空笼罩着混乱得使人沮丧的云块;死亡也老是在那上面展开它的翅膀4。总之,是个混乱到了极点的混沌,一切的一切都叫你毛骨悚然。

于是基督徒说,从你们的话语中,我还看不出这不是把我引到我所渴望的天堂的路5

他们说:就算是你的路吧,我们可不要选择这条路。

说着他们就这样跟基督徒分手了;基督徒继续走他的路,手里仍旧握着剑,生怕自己会再受到袭击。

这时我在梦里看见,沿着整个山谷的右边有一条很深的沟道;多少年代以来,瞎子给瞎子领路,结果都掉进这条沟里去,都悲惨地丧命了6。啊,在左边也有一个非常险恶的泥沼,即使一个好人跌了进去,双脚也踏不到河底;大卫王就曾经跌进去过一次7,要不是有全能的上帝把他拉出来的话,他毫无疑问会在里面闷死。

这儿的路也非常狭窄,因此好基督徒感到格外困苦;因为在黑暗中,要避开那条沟,他就很容易掉进泥沼里去;要躲开泥沼,如果不十分小心,他又大有可能会摔进沟里去。他这样继续向前走,我听见他痛苦地叹着气;因为除了上文所提到的危险以外,这儿的路一点也看不见,当他举起脚往前走的时候,他常常不知道下一步会踏在什么东西上面。

我看见地狱的入口在山谷的中央,而且就在路旁边。我这可怎么办呢?基督徒想。熊熊的火焰和一股股的浓烟不时从里面喷出来,火花四射,还带着骇人的声音(这些东西不像前一会儿魔王那样,会怕基督徒的剑),他不得不收起他的剑,换上另一种武器,那叫做随时适用的祷告8;于是我听得见他喊着,“耶和华啊,求你救我的灵魂9。”

有好一会儿工夫他这样往前走,可是火焰仍然朝着他伸出舌头;他还听见悲惨的声音和什么东西到处乱窜的声音,以致有时候他以为自己会给撕得粉碎,或者像街上的泥泞那样给人家践踏在脚下。有好几英里路他一直看见这可怕的情景,一直听见这些令人不寒而栗的声音;后来走到一个地方,他以为自己听见有一帮恶鬼朝他走来,他站住了,考虑着怎样去对付他们。有时候他几乎想回头走;但是再一想,他也许已经在山谷里走了一半的路了。他又记起,他已经克服了许多危险,回头走可能比往前去更危险;因此他决定勇往直前。可是那些恶鬼好像越来越近了。但是当他们几乎要碰到他的时候,他力竭声嘶地喊道,“我要靠上帝的能力行走10;”于是他们都退去,不再走拢来了。

有一件事我不愿意遗漏掉:我注意到这会儿可怜的基督徒非常惊慌,他竟然听不出自己的声音了。我看到的是这样情形:正当他走到有火燃烧着的地狱入口的边上时,一个邪灵溜到他后面,轻轻地挨近他,低声地向他提出许多可恶的亵渎神的话,他还以为那是从自己心里产生的念头呢。一想到自己竟然毁谤自己过去那么敬爱的上帝,这比任何一件他所遇到的事情都更使他烦恼;要是他办得到的话,他决不肯那样做;可是他既没办法使耳朵不听见,又没有办法知道那些亵渎神的话是从哪儿来的。

基督徒在这种忧郁的心境中走了好一阵子以后,他觉得好像听见在他前面有一个人的声音说:“我虽然行过死荫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为你与我同在11。”

然后他感到很愉快,这是由于下面的原因:──

第一,因为他从而知道,除他以外,还有敬畏上帝的人在这个山谷里。

第二,因为他发觉,虽然在黑暗和凄惨的环境中,上帝还跟他们在一起12。那么,他想,岂不是也跟我在一起吗?虽然由于这地方的种种阻碍,我看不见痘跟我在一起。

第三,因为他希望,要是能够追上他们,以后就有伴侣了。于是他继续走着,他喊叫在他面前走的人,但是那个人不知道怎么回答,因为他也以为在山谷里只有他自己一个人。过了一会儿天亮了;基督徒就说,上帝“使死荫变为晨光13。”

天亮之后,他回过头去看,并不是想回去,而是要在白天中看一看他在黑暗里所经历的艰险,因此他更清楚地看到一边的沟和另一边的泥沼,同时也看见它们之间的道路是多么狭窄;他这会儿还瞧见地狱里的小鬼、妖怪和恶龙,不过它们都离开他很远了;因为天亮以后,它们不再走近他,可是他看到了它们,就像《圣经》上记载的,“他将深奥的事从黑暗中彰显,使死荫显为光明14。”

基督徒由于自己在寂寞的旅途中从种种的危险里被救了出来,内心深深地受到了感动;虽然他过去很怕那些危险,但是这会儿他对它们看得更清楚了,因为白天使它们显得更触目。这时候,太阳正在上升,这对基督徒说来又是一个恩赐;因为你会注意到,虽然死荫谷的前一半路很危险,可是他还得走的那后一半路更危险,比他已经走过的路危险得多了;因为从他现在站的地方一直到山谷的尽头,沿途到处布满了陷阱、圈套、机关和罗网,就是陷坑、深穴和突然下倾的路面,要是这会儿天色也像他走前一半路时那样黑的话,即使说他有一千个灵魂,一个也不会留下,也不能算是夸张;不过,就像我说过的,这会儿太阳正在上升。于是他说:“他的灯照在我头上,我借他的光行过黑暗15。”

于是他在白天里走到山谷的尽头。这时候我在梦里看见那儿有血迹、骨头、尸灰和残尸断骸,这些都是以前走过这条路的天路旅客的尸体;我正在默想这是什么缘故,我看见前面离我不远的地方有一个洞穴,古时候有两个巨人住在那儿:一个叫教皇,另一个叫邪教徒,他们借着自己的权势,横施暴虐,好些人被残酷地处死,横在那儿的,就是那些人的骸骨、血迹和灰尘等。但是基督徒走过这地方没有遇到危险;我对这一点弄不大懂;不过后来我才知道邪教徒早已死了;至于教皇呢,虽然他还活着,但是由于已经上了年纪,又由于他年轻时跟人家有过不少猛烈的大小冲突,现在变得衰老不堪,骨节都硬了,只能坐在洞口,露出牙齿对过往的天路旅客笑着,一边啃着自己的指甲,因为他没有能力伤害他们了。

我看见基督徒只顾走着路;可是一看见坐在洞口的老头儿,他不知道该怎么想好,尤其是因为那老头儿,虽然不能走近他,却对他说,要等到你们更多的人给烧死以后,你才会改过。但是基督徒不答腔,而且拿定主意不开口;因此就这样走过去了,也没有受到伤害。然后基督徒唱道:──

哦,奇妙的事可太多啦!(我不能不这样说)
我在这儿经历了多少的困厄,
于今我终于摆脱艰险,保全性命!
哦,救我脱险的那只手有福份!
我在山谷里的时候,地狱,罪恶,魔鬼,
以及黑暗里种种的危险,把我紧紧包围;
我的路上还布满了圈套,罗网,陷阱,深坑,
像我这样一个分文不值、愚昧不堪的人,
很可能掉进去给绊住,并且跌倒;
可是我既然活着,这都归于耶稣的荣耀。

1《旧约全书.耶利米书》第2章第6节:
他们也不说,那领我们从埃及地上来,引导我们经过旷野,沙漠有深坑之地,和干旱死荫,无人经过,无人居住之地的耶和华在哪里呢?

2《旧约全书.民数记》第13章32节:
探子中有人论到所窥探之地,向以色列人报恶信,说:“我们所窥探经过之地,是吞吃居民之地,我们在那里所看见的人民,都身量高大。

3《旧约全书.诗篇》第44篇第19节:
你在野狗之处压伤我们,用死荫遮蔽我们。
《旧约全书.诗篇》第107篇第10节:
那些坐在黑暗中死荫里的人,被困苦和铁链捆锁。

4《旧约全书.约伯记》第3章第5节:
愿黑暗和死荫索取那日,愿密云停在其上;愿日蚀恐吓它。
《旧约全书.约伯记》第10章第22节:
那地甚是幽暗,是死荫混沌之地,那里的光好像幽暗。

5《旧约全书.耶利米书》第2章第6节:
他们也不说,那领我们从埃及地上来,引导我们经过旷野,沙漠有深坑之地,和干旱死荫,无人经过,无人居住之地的耶和华在哪里呢?

6《旧约全书.诗篇》第69篇第14节:
求你搭救我出离淤泥,不叫我陷在其中;求你使我脱离那些恨我的人,使我出离深水。

7《旧约全书.诗篇》第69篇第3节:
我因呼求困乏,喉咙发干;我因等候神,眼睛失明。

8《新约全书.以弗所书》第6章第18节:
靠着圣灵,随时多方祷告祈求,并要在此警醒不倦,为众圣徒祈求。

9《旧约全书.诗篇》第116篇第3、4节:
死亡的绳索缠绕我,阴间的痛苦抓住我,我遭遇患难愁苦。那时,我便求告耶和华的名,说:“耶和华啊,求你救我的灵魂。”

10《旧约全书.诗篇》第71篇第16节:
我要来说主耶和华大能的事,我单要提说你的公义。

11《旧约全书.诗篇》第23篇第4节:
我虽然行过死荫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为你与我同在,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

12《旧约全书.约伯记》第9章第11节:
他从我旁边经过,我却不看见;他在我面前行走,我倒不知觉。

13《旧约全书.阿摩司书》第5章第8节:
要寻求那造昴星和参星,使死荫变为晨光,使白日变为黑夜。命海水来浇在地上的(耶和华是他的名)。

14《旧约全书.约伯记》第12章第22节。

15《旧约全书.约伯记》第29章第3节。

十一、基督徒和忠信

基督徒继续走路,来到一个高坡,那块地是有意堆高的,好让天路旅客看得见前面的路。于是基督徒就往上走;向前一看,看见忠信在他前面走。基督徒就大声喊起来,喂!喂!停住,我要跟你作伴。忠信听见了就回过头来;基督徒朝他喊道,停住,停住,等我一起来。可是忠信回答道,不;我现在有性命的危险,嗜血的报仇者就在我后面。

听了这句话,基督徒多少受了感动,于是他拼命赶路,很快就追上了忠信,并且还追过了他;因此原来在后面的反而在前面了。基督徒自豪地笑起来,因为他已经走在他弟兄的前面了;可是由于走路不留心,他突然绊了一跤,跌倒了,直到忠信走来搀扶,他才爬起来。

于是我在梦里看见他们友爱地一路走着,一边亲热地交谈着他们在旅途中所遇到的事情;基督徒这样开头:

基督徒说:敬爱的兄弟,忠信,我因为追上了你,又因为上帝已经锻炼了我们的心灵,使我们能够在这个愉快的旅途上做伴,我很高兴。

忠信说:亲爱的朋友,我原以为从我们的城里出发就有你作伴,但是你先走了;因此我只得单独地走了这么远的路程。

基督徒问:在我走了以后,你在毁灭城还耽了多久才出发?

忠信说:一直到我不能再耽下去了;因为你走了之后不久,大家都说我们的城市在短时期里就会给天上的火烧个干净。

基督徒问:啊!你的邻居们这样说吗?

忠信说:是的,有一个时期大家全这么说。

基督徒问:那么,除你以外就没有人逃出来避难的吗?

忠信说:虽然像我刚才说的,大家都那么讲,可是我认为他们都不十分相信;因为在谈论最热烈的时候,我听见有些人嘲笑地说起你和你那险恶万分的旅程(他们就是这样称呼你的旅程的)。但是,我相信,现在仍旧相信,我们城市的结局是免不了要被从天而降的硫磺火烧掉;因此我逃了出来。

基督徒说:你没有听到关于邻居柔顺的事吗?

忠信说:有,基督徒,我听说他跟你一直走到灰心沼,有的人说他跌了进去;不过他不愿意让人家知道这件事;可是我敢说他一定全身沾满了泥污。

基督徒问道:邻居们对他说了些什么?

忠信说:自从他回来以后,他成了所有人嘲笑的对象;有的人拿他开玩笑,瞧不起他,几乎没有人肯给他工作。他现在的情况比他没有离开那城市以前还要坏七倍哩。

基督徒问道:既然他们也鄙视他所舍弃的道路,为什么他们还这样歧视他?

忠信说:哦,他们说,把他绞死,他是个叛徒;他嘴里一套,心里又一套!我想由于他弃绝了那条正路,上帝甚至把他的仇敌都激动起来去攻击他,使他成为众人的话柄1

基督徒问道:你离开以前,没跟他说过话吗?

忠信说:有一次我在街上碰到他,可是他就像一个对自己做的事感到惭愧的人一样,眼睛望着别处,避免和我打招呼;因此我也就没有跟他说话。

基督徒说:啊,我出发的时候,对他还抱着希望;可是现在恐怕他会跟那城市一起灭亡。因为那句古话已经在他身上应验了:“狗所吐的它转过来又吃,猪洗净了又回到泥里去滚2。”

忠信说:我也担心他会这样;但是要发生的事情谁能阻止呢?

基督徒说:唔,邻居忠信,我们不去管他吧,还是谈谈直接跟我们有关系的事情吧。现在把你一路上遇到的事情讲给我听;因为我知道你遇到了些事情,不然的话,那就可以称做奇迹了。

忠信说:我躲过我看见你掉进去的那个泥沼,没有经过那个险就来到小门前;不过我碰到了一个名叫淫荡的人,我几乎受了她的害。

基督徒说:幸亏你逃脱了她的圈套:她磨难过约瑟,不过他就像你那样逃脱了;可是几乎丧失他的性命3。不过她对你做了些什么?

忠信说:你真想不到(不过你也知道一点)她花言巧语的本领有多大;她一定要我跟她去,答应我可以得到各种各样的满足。

基督徒说:不,她可没有答应你良心上的满足吧。

忠信说:你知道我指的是所有肉欲的满足。

基督徒说:谢天谢地,你逃过了她;上帝所憎恶的必坠入她的濠沟4。忠信说:不,我不知道我有没有完全逃过她。

基督徒说:怎么?我相信你没有接受她的请求。

忠信说:没有,我可不肯让自己给玷污了;因为我记起以前看到过的一句古老的话:“她的脚步踏住阴间5。”因此我闭上眼睛,因为我不愿意被她的美貌迷住6。于是她破口大骂,我就只顾走我的路。

基督徒问道:你一路上还遇到别的袭击吗?

忠信说:我走到艰难山山脚的时候,碰到一个年纪很大的人,他问我是做什么的,往哪儿去。我告诉他我是个天路旅客,往天国去。于是老头儿说,你看上去倒是个老实人;我给你工价,你肯不肯跟我住在一起呢?我就问他的名字叫什么,住在什么地方。他说他的名字叫亚当第一,住在欺骗城。我问他他做的是什么工作,他要付的是怎么样的工价。他对我说他的工作是许多欢乐;他付的工价是我最终会成为他的继承人。我又问他的家是什么样的,还有其他什么样的仆人。他说他家里吃的是世界上所有的山珍海味,他的仆人全是他自己生的。然后我问他有几个孩子。他说他只有三个女儿:“肉体的情欲,眼目的情欲和今生的骄傲7;”要是我愿意的话,可以跟她们结婚。于是我问他,他要我跟他一起住多久。他说要住到他死为止。

基督徒说:唔,你们两个人谈话的结果怎么样的呢?

忠信说:啊,起先我倒有点想跟他去,因为我认为他说得很公道;可是我跟他谈话的时候,一面望着他的前额,我看见那上面写着,“要脱去从前行为上的旧人8。”

基督徒问道:那又怎么样呢?

忠信说:然后我猛的想起,不管他怎么讲,怎么讨好我,等我到了他家里,他会把我当作奴隶卖掉。因此我请他不要再讲下去了,因为我不会走近他的家门的。于是他辱骂我,对我说,他会派一个人来追我,那个人会使我在旅途中痛苦不堪。于是我就离开了他;可是正当我转身要走的时候,我感觉到他一把抓住我的肉,狠狠的拉了一下,使的劲是那么大,我还以为我身体的一部分给他拉走了呢。这使我喊出来:“我真是苦呀9!”然后我就走上山。

当我走到半山的时候,回头一望,看见一个人像一阵风似的从后面飞快地赶来;后来他就在放长椅子的地方追上了我。

基督徒说:我就在那地方坐下休息的;而且睡着了,以致把我怀里的这本小册子弄丢了。

忠信说:嗳,好兄弟,听我说完罢。他一追上我,一言不发,向我拳足交加;他把我打倒在地上,而且还以为我死了。等我清醒了一点,我问他为什么这样对待我。他说因为我暗地里倾向于亚当第一;说完他又在我胸口狠狠地捶了一下,我又被击倒了下去;因此我像刚才那样死人似的躺在他的脚前。我第二次醒过来的时候,就向他求饶;可是他说,我不知道怎么发慈悲;说着又把我击倒;要不是有个人走过,叫他住手,毫无疑问他会结束了我的生命的。

基督徒问道:叫他住手的那个人是谁?

忠信说:起先我不认识他;不过,他在我跟前走过的时候,我看见他手上和肋旁的窟窿;于是我知道他是我们的恩主。后来我走上山去。

基督徒说:追上你的那个人是摩西。他对谁也不留情;对违犯他的律法的人,他也不知道怎样发慈悲。

忠信说:我知道得很清楚,我碰到他不是第一次了。我还安安稳稳住在家里的时候,就是他来对我说,要是我再耽下去,他就会把我的房子烧掉。

基督徒问:在你碰到摩西的山坡上,你没有望见那山顶上的房子吗?

忠信说:看见的,在没有走到那儿之前还看见狮子哩;至于那些狮子,我想它们都在睡,因为那是中午时分;由于时间很早,我就从看门人那儿经过,下山来了。

基督徒说:他确实告诉我说他看见你从那儿走过;不过你没有进去拜访,我觉得很可惜,因为如果你进到屋里,他们会给你看许多珍贵的东西,那些东西会使你一辈子也忘不掉──不过请告诉我,你在屈辱谷里难道一个人也没有遇到?

忠信说:遇到的;我遇到一个叫做不知足的人,他很想劝我跟他一起回去,他的理由是:那山谷里根本就没有荣耀。他还对我说,到那儿去就是不听从我所有朋友的一种举动,因为要是我傻到如此地步,竟然拼命要走过这山谷,就像他说的,他知道骄傲、自大、自夸、虚荣以及别人都会非常生气的。

基督徒说:那么你怎么回答他的呢?

忠信说;我对他说,虽然他所说的那些人都跟我认亲戚,而且他们那样做也没错(因为他们的确是我的骨肉至亲),但是自从我做了天路旅客,他们就不承认我,而且我也拒绝了他们,因此现在在我看来,他们跟我从来就不属于同一血统。我还告诉他,至于这个山谷,他完全把它误传了;因为“先谦卑,后荣耀,”“先骄傲,后跌倒10。”因此,我说,我情愿走过这山谷赢得最智慧的人所珍重的荣誉,我可不情愿选择他认为最值得我们喜爱的那些东西。

基督徒说:你在山谷里没有碰到别的事情吗?

忠信说:有的,我遇到知耻;不过我认为,我在旅途中碰到的所有人当中,要算他的名字跟他最不相称。其他的人经过一番辩论和别的什么情形以后,都会认错;可是这个厚脸皮的知耻却决不肯这样做。

基督徒问:怎么,他对你说了些什么?

忠信说:说了些什么?他竟然反对宗教哩。他说,一个人信奉宗教是件凄惨、下流、卑鄙的事情。他说,一颗温柔的良心不是一个大丈夫所该有的东西;一个人对话语、行为要那样小心,以致使自己受到种种的束缚,不能像历代的英雄豪杰所习惯的那样为所欲为,这样做准会使他贻笑万世。他还说,过去也只有少数有权势、有钱或者聪明的人有跟我同样的见解11;而且在他们还没有成为傻瓜的时候,他们中间没有一个人会愿意为了一个不明不白的目的而不顾一切地去冒险12。他也讨厌历代天路旅客那种卑微低贱的地位和境遇,也不赞成他们对所有自然科学的一无所知的那种情况。不仅如此,除了我已经告诉你的这些事以外,他在其他许许多多的事情上都同样坚持自己的意见;譬如,他认为听讲道的时候,坐在那儿啜泣伤心,是件可耻的事情;回家的时候,又叹息,又呻吟,也是可耻;为了小小的错误向邻居请求原谅,或者把从人家那儿拿来的东西归还原主,也是可耻。他还说,为了大人物的一些缺点(他用很漂亮的名词称呼这些缺点),宗教使一个人跟他们疏远起来;同时为了教门里的友爱,承认和尊重了下等人;他说这还不可耻吗?

基督徒说:你对他怎么说呢?

忠信说:说什么?开头我不知道说什么好。不但如此,他使我非常为难,我的脸都涨红了;就是这个知耻使我这样,他几乎弄得我完全答不上话来了。但是最后我渐渐想到,人所尊贵的是上帝认为可憎恶的13。我又想,这个知耻告诉我人类是怎么样的;他不告诉我上帝或者他的道怎么样。并且我想,在施行最后的审判那天,我们不是按照世界上那帮虚张声势的幽灵的意思,而是按照上帝的智慧和法律来定生死之罪。因此我想,上帝说的话是至善无比的,尽管全世界的人都反对它。上帝是爱他的教会的;上帝是欢喜温柔的良心的;那些为了天国而当了傻瓜的人是最聪明的,并且一个爱基督的可怜虫比一个恨基督的大人物更富有;因此我说,知耻,走开吧,你是我得救的阻碍!难道我会反对我至高的主来接待你吗?那样,在他来的那一天,我有什么脸面看他呢?要是我现在把他的道和他的仆人当作可耻的14,我怎么能期望得到他的祝福呢?但是知耻这个人确实是个大胆的恶徒;我几乎无法把他打发走;他老是缠住我,不断在我耳边低语着,不是事提到宗教的这个坏处,就是提到那个坏处。最后我告诉他在这件上再多花工夫也是枉然;因为他瞧不起的东西,正是我认为最荣耀的东西;这样,我终于从这个讨厌的家伙身边走过。我摆脱了他以后,就开始唱道:──

顺从上天召唤的人们,
所遭遇的诱惑数说不清,
这些诱惑投合肉欲的爱好,
它来了又来,来的次数不知多少;
所以不仅在现在,就是在将来别的际会,
我们都可能被它逮住,战胜,毁灭。
哦,旅客们,旅客们要小心,
一举一动都要像个堂堂的男人。


忠信的朋友骄傲、自大、自夸和虚荣

基督徒说:好弟兄,你这样勇敢地抗拒这个坏蛋,我真高兴;就像你所说的,我认为在所有的人当中,他的名字最不恰当;因为他敢于在街上跟随我们,要使我们在众人面前受辱;也就是说,要使我们以上好的事情为耻。要不是他自己脸皮厚的话,他决不会作出他所做的事。不过我们还是抗拒他吧;因为,尽管他百般夸耀,他升擢的是愚昧人,只是愚昧人。“智慧人必承受尊荣,”所罗门说:“愚昧人高升也成为羞辱15。”忠信说:我认为我们得求他来帮我们抵御知耻,他要我们在世上为真理奋勇斗争。

基督徒说:你说得对;可是你在山谷里没碰到别人吗?

忠信说:没有,我没有;因为在后来的旅程中,并且在我走过死荫谷的时候,一路上天气都是晴朗的。

基督徒说:那对你很好;我可倒霉呢。一走进屈辱谷,我就跟那个可憎的仇敌魔王恶斗了好长一段时间;是的,我真以为他会把我杀死哩,尤其是当他把我按在地上,把我压在下面,好像要把我压得粉碎的时候;因为他把我摔倒,我的剑从手里飞出去──他还对我说,我已经在他的手掌里了;可是我求告上帝,他听见了我,把我从灾难中救出来。然后我走进死荫谷,在那儿几乎有一半的路程是在一片乌漆麻黑中摸索前进的。我屡次以为自己会死在山谷里;可是终于天亮了,太阳出来了。在以后的路上,我就觉得容易走得多,心里也安宁多了。


1《旧约全书.耶利米书》第29章第18、19节:
我必用刀剑、饥荒、瘟疫,追赶他们,使他们在天下万国抛来抛去,在我所赶他们到的各国中,令人咒诅、惊骇、嗤笑、羞辱。耶和华说: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听从我的话,就是我从早起来差遣我仆人众先知去说的,无奈他们不听。这是耶和华说的。

2《新约全书.彼得后书》第2章第22节。

3《旧约全书.创世记》第39章第11至12节:
有一天,约瑟进屋里去办事,家中人没有一个在那屋里。妇人就拉住他的衣裳说:“你与我同寝吧!”约瑟把衣裳丢在妇人手里,跑到外边去了。

4《旧约全书.箴言》第22章第14节:
淫妇的口为深坑,耶和华所憎恶的,必陷在其中。

5《旧约全书.箴言》第5章第5节:
她的脚下入死地,她脚步踏住阴间。

6《旧约全书.约伯记》第31章第1节:
我与眼睛立约,怎能恋恋瞻望处女呢?

7 《新约全书.约翰一书》第2章第16节:
因为凡世界上的事,就像肉体的情欲,眼目的情欲,并今生的骄傲,都不是从父来的,乃是从世界来的。

8《新约全书.以弗所书》第4章第22节:
就要脱去你们从前行为上的旧人,这旧人是因私欲的迷惑渐渐变坏的。

9《新约全书.罗马书》第7章第24节:
我真是苦啊!谁能救我脱离这取死的身体呢?

10《旧约全书.箴言》第16章第18节:
骄傲在败坏以先,狂心在跌倒之前。

11《新约全书.哥林多前书》第1章第26节:
弟兄们哪,可见你们蒙召的,按着肉体有智慧的不多,有能力的不多,有尊贵的也不多。
《新约全书.哥林多前书》第3章第18节:
人不可自欺。你们中间若有人在这世界自以为有智慧,倒不如变作愚拙,好成为有智慧的。

12《新约全书.约翰福音》第7章第48节:
官长或是法利赛人岂有信他的呢?
《新约全书.腓立比书》第3章第7、8节:
只是我先前以为与我有益的,我现在因基督都当作有损的。不但如此,我也将万事当作有损的,因我以认识我主基督耶稣为至宝。我为他已经丢弃万事,看作粪土,为要得着基督。

13《新约全书.路加福音》第16章第15节:
耶稣对他们说:“你们是在人面前自称为义的,你们的心,神却知道;因为人所尊贵的,是神看为可憎恶的。”

14《新约全书.马可福音》第8章第38节:
凡在这淫乱罪恶的世代,把我和我的道当作可耻的,人子在他父的荣耀里,同圣天使降临的时候,也要把那人当作可耻的。

15《旧约全书.箴言》第3章第35节。

十二、多话

我在梦里还看见,他们往前走的时候,忠信偶然向旁边一望,看到一个叫做多话的人在离开他们旁边不远的地方走着;因为这儿路面很阔,他们可以并排行走。他个子很高,远远的看过去比靠近看去更漂亮。忠信对这个人这样说:──

朋友,你到哪儿去?你是不是上天国去?

多话说:我是上那儿去。

忠信说:那很好;那么我希望我们可以有你作伴。

多话说:我非常愿意跟你们作伴。

忠信说:那么,来吧,我们一块儿走,让我们谈些有益的事情来消磨时间。

多话说:我愿意跟你或者任何人谈论有益的事情;我碰到喜欢这种高尚消遣的人,心里非常高兴;因为,说真的,很少人在旅途上欢喜这样消磨时间,他们宁可谈些无益的事情;这使我感到烦恼。

忠信说:这的确是件可叹的事情;因为有什么事情像天上的上帝的事情这样值得世上人使用他们的舌头和嘴唇呢?

多话说:我非常喜欢你,因为你的话具有很大的说服力;我要加上一句,有什么事情像谈论上帝的事情这样愉快、这样有益呢?有什么事情这样愉快呢?──那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对奇妙的事情感到兴趣的话。譬如说:如果一个人喜欢谈论历史或者事物的奥秘,或者喜爱谈论神迹、奇迹或预兆,他上哪儿去找像《圣经》里记载得那么有趣,写得那么美丽的事情呢?

忠信说:这倒是真的;不过我们的主要目的是要从谈论这种事情中得到益处。

多话说:我就是这样讲;因为谈这种事情最有益处;因为这样谈论,可以使一个人得到很多知识;譬如说,关于世上东西的空虚和天上东西的好处这种知识。一般说来是这样,尤其是通过了这种谈论,一个人能认识到重生的必要,认识到我们靠行为是无济于事的以及对基督的正义的需要等等。并且这样做能使一个人认识到悔改、信仰、祈祷、忍耐或其他这类事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做,一个人还会知道什么是福音的伟大诺言和慰藉,这会给他安慰。这样做,一个人还可以学会怎样拒绝不正确的见解,拥护真理以及教导无知的人。

忠信说:你所说的都很对;听见你说这些话,我很高兴。

多话说:哎呀!就是因为缺少谈论,所以很少人懂得,为了要获得永生,需要有信心,也需要恩典在他们灵魂里作工;可是他们愚昧地生活在律法里,而那样做他们决得不到天国的。

忠信说:但是,对不起,这种至上的知识是上帝的恩赐;谁也不能靠自己的勤劳或者光靠谈论它们就可以得到这种知识。

多话说:这我全知道;因为除非上天赐给他,一个人什么也不会有;一切都是靠恩典,而不是靠行为得来的。为了证明这一点,我能举出一百句《圣经》里的话。

忠信说:那么,我们现在要谈的是什么呢?

多话说:随你说吧;只要对我们有好处,无论是天上的事情,地上的事情,有关道德的事情,或者有关福音的事情,神圣的事情,或者亵渎的事情,过去的事情,或者将来的事情,外面的事情,或者家里的事情,比较重要的事情,或者偶然的事情,我都愿意谈。

这会儿忠信开始觉得惊奇。他向基督徒走去(因为在这一段时间里基督徒一直是单独走着),轻轻地对他说:我们有个多么勇敢的伴侣!这个人一定会成为一个非常出色的天路旅客。

基督徒听了,谦虚地笑笑,说:你这样喜欢的这个人会用他的舌头去欺骗所有对他的为人不了解的人。

忠信问:那么你了解他吗?

基督徒说:了解他?当然了解,比他了解他自己还清楚。

忠信说:请告诉我,他是什么人?

基督徒说:他叫做多话,住在我们的城里。我觉得奇怪,你怎么会不认识他;不过我想我们的城相当大。

忠信说:他是谁的儿子?他住在哪儿?

基督徒说:他是好口才的儿子,住在闲扯街;所有认识他的人都知道他是闲扯街的多话;尽管他口才好,他只是个无聊的人。

忠信说:啊,他看上去很像样。

基督徒说:对他认识不十分清楚的人,会觉得他很像样的,因为他在外面表现得好到了极点;在家乡一带可表现得够丑恶了。你说他很像样,这使我想起我在画家的画上所看到的情况,它们远看非常好,走近一看却不那么好看。

忠信说:不过我想你一定在说笑话,因为你在笑呢。

基督徒说:虽然我笑了,可是在这件事上我决不打诮,我也决不随便指责人。我再告诉你一点关于这个人的事。他跟谁都合得来,什么话都讲得出;他现在跟你这样谈,他在酒店里也照样会这样谈;酒喝得越多,话也越多。在他的内心、在他的家庭里、他的话语里都没有宗教;他的一切都在舌头上,他的宗教只停留在他利用舌头发出的声音中。

忠信说:真的吗?那我可上了这个人的大当了。

基督徒说:上当!当然上了当啦。记住那句俗语,“他们能说不能行1;”可是上帝的国不在乎言语,而在乎权能 2。他谈到祈祷、忏悔、信心和重生,可是他只知道说说罢了。我到过他的家,看到他在家里和在外面的情况,我知道我所说关于他的事情是实话。他家里没有宗教,就如同蛋白没有味道一样。那儿没有祈祷,也没有悔罪的迹象;是的,在某种程度上,野兽比他更能为上帝服务。所有知道他的人都认为他是宗教界的奇耻大辱3;由于他是这样一个人,在他住的城市的那一头对宗教简直就没有一句好话。一般知道他的人都这样说:“在外是一个圣人,在家是一个魔鬼。”他那可怜的家人也这样觉得;他的脾气是那么坏,那样爱骂他的仆人,对待他们那样不讲理,他们不知道该为他做些什么、该对他说些什么话了。跟他有过接触的人说,宁可跟土耳其人来往,可不愿意跟他打交道,因为在土耳其人手里还可以做到公平一点的交易。这一个多话(要是办得到的话)还会压倒他们、诱惑他们、欺骗他们、占他们的便宜。他还把他的儿子们教养得跟他一样;如果他发现哪一个儿子现出愚蠢的羞怯,他就管他们叫笨蛋和傻瓜,并且决不让他们做什么事,也不在别人面前称赞他们。至于我,我认为由于他那不道德的生活,他使很多人堕落;如果上帝不防止的话,他还会使更多的人沉沦。

忠信说:啊,我的兄弟,我一定相信你,不但因为你说你知道他的底细,还为了你像个基督徒,对人有调查研究。我不能相信你讲这些事是出于恶意,因为事实的确像你所说的那样。

基督徒说:要是我对他了解得不比你清楚,或许我对他也可能有像你起初那样的看法;不仅如此,如果我只从反对宗教的那些人那儿听到关于他的事情,我会认为那是诽谤──那是坏人常常加在好人的名字和职业上的定论。但是根据我所知道的,我能证明所有这些事情都是实在的,并且他还有更多同样恶劣的事情呢。而且,好人为他感到羞耻──他们不能以弟兄称呼他,也不能称他为朋友;要是他们知道他为人是怎么样的话,在他们中间只要提起他的名字,他们就会不由地脸红起来。

忠信说:啊,我明白了,说话跟行动是两回事,今后我要更加注意这个区别。

基督徒说:它们的确是两回事,就像灵魂跟肉体那样不相同;因为正如肉体没有灵魂只是个空壳一样,光在嘴上说说的话语也是个空壳。宗教的精神注重于实行:“在上帝我们的父面前,那清洁没有玷污的虔诚,就是看顾在患难中的孤儿寡妇,并且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4。”这个多话不明白这一点;他以为光凭听和讲就可以做个好基督徒;他也就这样欺骗了自己的灵魂。听只是像播种子;讲不足以证明一个人在心里和生命里已经结了果子。我们可以放心,在最后的审判那天,每个人是根据他所结的果实受审判的5。那时侯,不会问你,你过去相信不相信?而要问的是,你有没有付诸行动,或者光是讲讲罢了?人们是根据这个情况受审的。世界末日好比我们的收割庄稼;你知道在收割的时候,人们只关心果实。这并不是说不从信心来的也能被接受,我这样讲是要为了要让你知道,多话所讲的话到那一天会显得多么没有价值。忠信说:这使我想起摩西曾经讲过的,怎样的野兽才算洁净6。凡是蹄分两□、倒嚼的才洁净;光是分蹄,或光是倒嚼的都不洁净。兔子倒嚼,可是不洁净,因为它不分蹄。这真像多话,他倒嚼,他追求知识;他嚼话语,可是他不分蹄。他不离开罪人的道路;他像兔子,保持着像狗或熊一样的脚,因此不洁净。

基督徒说:就我所知,你讲出了《圣经》里这些句子的真正意义;我要补充一点:保罗把某些人,把那些很会说话的人叫做“鸣的锣和响的钹7”;他在另一个地方把他们叫做有声无气的物8。没有生命的东西,也就是说,没有出自真理的真正信心和恩典的东西;因此就决不能跟有生命的一起放在天国里;尽管他们讲话的时候,他们的声音就和天使的说话的声音一样。

忠信说:啊,我一开头就不怎么喜欢跟他作伴,现在可讨厌极了。我们有什么办法把他打发走?

基督徒说:听我的忠告,照我的话去做,你会发现他不久也会讨厌你的,除非上帝感动他的心,使他改变。

忠信说:你要我怎么做?

基督徒说:到他那儿去,跟他认真的谈一谈关于宗教的力量;直截了当地问他(等他同意了之后,因为他一定会同意的),在他的内心里、家庭里或者行为中有没有它。

于是忠信又走过去,对多话说,喂,你好吧?这会儿怎么样?

多话说:谢谢,很好;我原以为到这会儿我们可以谈了很多话呢。

忠信说:啊,要是你愿意的话,我们现在可以开始谈;既然你让我提问题,那我就提这样一个问题:上帝的救恩在人心里有什么表现?

多话说:我看出我们要谈的是关于力量的问题。啊,这是很好的问题,我愿意回答你;我的回答简单的说来就是这样:第一,心里有了上帝的恩典,它就会使人大声反对罪恶。第二──

忠信说:且慢,停住;让我们一次考虑一件事。我认为你应该说,它表现在它使灵魂痛恨罪恶。

多话说:怎么,大声反对罪恶和痛恨罪恶有什么不同?

忠信说:哦!有很大的区别。一个人可能为了耍弄策略而大声反对罪恶;可是,除非出于真正的厌恶,他是不会痛恨它的。我听见过很多人在讲道坛上大嚷大叫反对罪恶;可是他们在内心里、家庭里,并且在交际中都很能够忍受它。约瑟的主妇大声喊叫,好像她非常贞节似的,可是尽管这样,她很愿意跟他私通9。有些人大声疾呼地反对罪恶,就像母亲大声骂她怀里的孩子,说她是贱货,又说她是专爱闹别扭的女孩,然后又紧抱着她,吻她。

多话说:我看你在吹毛求疵。

忠信说:不,我没有;我只是要把事情弄清楚罢了。不过你要用来证明恩典在心里作工的第二件事是什么?

多话说:对福音里奥秘的详尽知识。

忠信说:这种现象应该最先有:不过,最先也好,最后也好,这也是靠不住的;因为一个人可以从福音里的奥秘获得知识,详尽的知识,然而在他的灵魂里却没有恩典10。是的,即使一个人有各种的知识,他可能算不上什么,因此也不是上帝的儿子。当基督说,“这一切事情你们知道吗?”的时候,门徒们回答说知道,于是他加上一句,“你们这样做有福了11。”他不把祝福加在知道那些事的人身上,他祝福的是把那些事付诸行动的人。因为有一种知识跟实践根本毫无关系的:“他知道他主人的意旨,然而并不遵照那意旨行事。”一个人可能像个天使,什么都知道,可是并不是个基督徒;因此,你所说的现象是靠不住的。的确,爱讲话和爱夸口的人喜欢知道;可是上帝喜欢人去做。这并不是说,没有知识,心灵也可以称得上完美,因为没有它,心灵就算不了什么12。因此,知识有两种──一种是基于对事物的空洞的思考的知识,一种是伴有信心和爱心的天惠的知识,这种天惠使一个人真心诚意地按上帝的意旨行事:前一种知识很合空谈家的胃口;可是,如果没有后一种的知识,真正的基督徒是不会满足的。“求你赐我悟性,我便遵守你的律法,且要一心遵守。”

多话说:你又在吹毛求疵了;这并没有启发作用。

忠心说:那么请你再举出一个恩典作工的现象。

多话说:我可不;因为我知道我们不会同意的。

忠信说:啊,你既然不肯举出,能不能让我来举?

多话说:随你的便。

忠信说:恩典在灵魂里作工,表现在两方面,13在本人方面 14和在旁观者方面。

在本人方面是这样的:它使他悔罪,尤其会使他觉悟到自 15己天性的污秽,以及不信的罪恶,如果他不通过相信耶稣基督来取得上帝的怜悯的话,16他必定会因不信而被定罪。这种看法 17和意识使他内心对罪恶感到痛苦和可耻;并且他发现救世主在他心里启示18,而他绝对需要一辈子追随他;这样做的时候,他发现对他的渴慕19;而这种渴慕的心等等都有希望得到满足 20。他会感到多么欢乐和平安,他对圣洁的喜爱程度、以及他在追求对救主认识得更清楚些和要在世上为他服务这两件事上有多么心切,都是以他对救主的信心的强弱而定。但是虽然我说恩典在他身上会这样表现出来,可是他往往不知道这是恩典在作工;因为他目前的败坏和他被妄用的理智使他在这件事上有了错误的判断。因此一个有恩典在他心里作工的人需要有非常健全的判断力,才能毫无犹豫地断定这是恩典在作工。

在别人方面,可以看到这样的表现:──

第一,一种试验性的对基督的信心的表白21;第二,一种符合于这种表白的生活22;也就是说,圣洁的生活──内心的圣洁,在家庭里的圣洁(如果他有家庭的话),以及处世为人的圣洁;一般说来,这使他从心底里痛恨他自己的罪,因此也就私下里痛恨着自己;这使他在家庭里防止罪恶,在世间发扬圣洁,不只是用话语,像伪善者或多嘴的人那样,而是抱着信心和爱心在实际行动上服从基督的权柄。现在,先生,对这一番关于恩典作工的简短叙述,以及它的表现方面,你要是有反对的意见,请发表;要是没有,请准许我向你提出第二个问题。

多话说:不,我现在不好反对了,我只有听的份儿;所以,让我听你谈你的第二个问题吧。

忠信说:是这样;你有没有体验到像这一篇关于恩典作工的叙述中前一部分的那种情况?你的生活和行为能不能为它作证?或者是不是你的宗教只停留在话语里或者舌头上,跟行动和实际没丝毫关系?要是你愿意回答我这个问题,那么,除了你知道上帝会赞同的话以外,不要多说一句,也别说任何你良心不能为你作证的话:“因为不是自我赞扬的人,而是上帝赞扬的人才能得到承认。”并且当我的行径表现我在说谎,同时我所有的邻居也都说我在说谎,而我自己却说我是这样那样的人,这是非常邪恶的。

起初多话脸渐渐红了起来;后来又恢复原状,他这样回答:你现在谈到体验、良心和上帝;并且为了证明你所说的话的正确性,你诉诸上帝。我没有料到会有这种谈论,我也不打算回答这些问题,因为我认为我没有必要这样做,除非你自命为传道师;即使你这样做,我还可以不承认你是裁判员。不过请告诉我,你为什么问我这些问题?

忠信说:因为我看到你挺会说话,而且我不知道你是不是除了意见以外,别的什么都没有。并且,老实告诉你,我听说你只在口头上谈谈信仰,你的行为却恰恰跟你所讲的话相反。人家说你是基督徒中的污点,而且由于你不义的行为,宗教受到损害,已经有些人因你邪恶的行为而跌倒了,更多的人因你而遭遇到沉沦的危险;你的宗教跟酒店、贪婪、不洁净、赌咒、说谎和无益的人作伴等等这些事物相结合起来。用在娼妓身上的俗语对你正适用,那就是,“她是所有女人的耻辱。”你也是所有教徒的耻辱。

多话说:你既然这样随便听信人家的话,又这样轻率地下判断,我也只好断定你是个坏脾气或者性情忧郁的人,不适宜跟人交谈;因此,再会吧。

于是基督徒走上前去跟他的兄弟说,我不是早告诉你是这么回事吗?你的话跟他的贪欲格格不入。他宁可离开你而不情愿改变他的生活。就像我刚才说的,他走了;让他去,别人没有蒙受什么损失,受到损失的是他自己。他那样做了就省得我们把他丢开;因为如果他一直坚持他的老作风(我认为他会那样的),他会成为我们的污辱;并且,使徒说,“离开这种人23。”

忠信说:不过我们跟他交谈过,我倒很高兴;也许有一天他会回想起这件事来;无论如何,我对他很坦白,他如果灭亡,我是没有责任的。

基督徒说:你跟他那样坦白地谈,是做得对。现在像这样老老实实对待人的作风实在少有,因此很多人唾弃宗教;因为他们是好说话的傻瓜,他们的信仰只在口头上,行为既放荡又虚伪,又由于他们跟正义的人常在一起,他们使世人觉得费解,他们玷污基督教,并且使诚实人痛心。我希望所有的人能像你那样对付这种人;那么他们不是会变得遵奉宗教,就是无法再跟圣洁的人耽在一起。然后忠信说:──

起初多话得意洋洋!
他的话多么漂亮!
他自以为可以压倒一切人!
可是忠信一谈到内心修行,
他就像一轮圆月渐渐亏缺;
唯有懂得修行的人才和他有所分别。

1《新约全书.马太福音》第23章第3节:
凡他们所吩咐你们的,你们都要谨守遵行;但不要效法他们的行为,因为他们能说不能行。

2《新约全书.哥林多前书》第4章第20节:
因为神的国不在乎言语,乃在乎权能。

3《新约全书.罗马书》第2章第24、25节:
神的名在外邦人中,因你们受了亵渎,正如经上所记的。你若是行律法的,割礼固然于你有益;若是犯律法的,你的割礼就算不得割礼。

4《新约全书.雅各书》第1章第27节。
《新约全书.雅各书》第1章第23至26节:因为听道而不行道的,就像人对着镜子看自己本来的面目,看见,走后,随即忘了他的相貌如何。惟有详细察看那全备、使人自由之律法的,并且时常如此,这人既不是听了就忘,乃是实在行出来,就在他所行的事上必然得福。若有人自以为虔诚,却不勒住他的舌头,反欺哄自己的心,这人的虔诚是虚的。

5《新约全书.马太福音》第13、25章。

6《旧约全书.利未记》第11章
《旧约全书.申命记》第14章

7《新约全书.哥林多前书》第13章第1至3节:
我若能说万人的方言,并天使的话语,却没有爱,我就成了鸣的锣,响的钹一般。我若有先知讲道之能,也明白各样的奥秘,各样的知识,而且有全备的信,叫我能够移山,却没有爱,我就算不得什么。我若将所有的周济穷人,又舍己身叫人焚烧,却没有爱,仍然与我无益。

8《新约全书.哥林多前书》第14章第7节:
就是那有声无气的物,或箫,或琴,若发出来的声音没有分别,怎能知道所吹所弹的是什么呢?

9《旧约全书.创世记》第39章第15节:
他听见我放声喊起来,就把衣裳丢在我这里,跑到外边去了。

10《新约全书.哥林多前书》第13章第1、2节:
我若能说万人的方言,并天使的话语,却没有爱,我就成了鸣的锣,响的钹一般。我若有先知讲道之能,也明白各样的奥秘,各样的知识,而且有全备的信,叫我能够移山,却没有爱,我就算不得什么。

11《新约全书.约翰福音》第13章第17节:
你们既知道这事,若是去行就有福了。

12《旧约全书.箴言》第19章第2节:
心无知识的,乃为不善;脚步急快的,难免犯罪。

13《新约全书.约翰福音》第16章第8节:
他既来了,就要叫世人为罪、为义、为审判,自己责备自己。

14《新约全书.马可福音》第16章第16节:
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不信的必被定罪。

15《新约全书.罗马书》第7章第24节:
我真是苦啊!谁能救我脱离这取死的身体呢?

16《新约全书.约翰福音》第16章第9节:
为罪,是因他们不信我。
《新约全书.加拉太书》第2章第16节:
既知道人称义不是因行律法,乃是因信耶稣基督,连我们也信了基督耶稣,使我们因信基督称义,不因行律法称义,因为凡有血气的,没有一人因行律法称义。

17 《旧约全书.诗篇》第38篇第18节:
我要承认我的罪孽,我要因我的罪忧愁。
《旧约全书.耶利米书》第31章第19节:
我回转以后,就真正懊悔;受教以后,就拍腿叹息,我因担当幼年的凌辱,就抱愧蒙羞。

18《新约全书.使徒行传》第4章第12节:
除他以外,别无拯救;因为在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

19《新约全书.启示录》第21章第6节:
他又对我说:“都成了。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我是初,我是终。我要将生命泉的水白白赐给那口渴的人喝。”

20 《新约全书.马太福音》第5章第6节:
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

21《新约全书.罗马书》第10章第10节:
因为人心里相信,就可以称义;口里承认,就可以得救。
《新约全书.腓立比书》第1章第27节:
只要你们行事为人与基督的福音相称,叫我或来见你们,或不在你们那里,可以听见你们的景况,知道你们同有一个心志,站立得稳,为所信的福音齐心努力。
《新约全书.马太福音》第5章第9节:
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神的儿子。
《旧约全书.诗篇》第50篇第23节:
凡以感谢献上为祭的,便是荣耀我;那按正路而行的,我必使他得着我的救恩。

22《新约全书.约翰福音》第14章第15节:
你们若爱我,就必遵守我的命令。
《旧约全书.约伯记》第42章第5、6节:
我从前风闻有你,现在亲眼看见你。因此我厌恶自己,在尘土和炉灰中懊悔。
《旧约全书.以西结书》第20章第43节:
你们在那里要追念玷污自己的行动作为,又要因所作的一切恶事厌恶自己。

23《新约全书.哥林多后书》第6章第17节:又说:“你们务要从他们中间出来,与他们分别,不要沾不洁净的物,我就收纳你们。”

十三、浮华市集

他们这样走着,一面谈着他们在路上所看见的事物,这样使得本来一定会显得很沉闷的旅途变得轻松;因为他们正走过一片旷野。

他们快要走出旷野的时候,忠信无意中回头一看,看见一个人在后面随着他们走来,他认识那个人。忠信对他的弟兄说,哦!那儿谁来啦?于是基督徒回过头去看,说,是我的好朋友宣道师。忠信说,也是我的好朋友;因为是他指点我踏上通向那个小门的道路。这会儿,宣道师已经走到他们旁边,向他们招呼──

宣道师说:祝你们平安,亲爱的;祝你们的助手平安。

基督徒说:欢迎,欢迎,我的好宣道师;看见了你就使我想起,你过去为了我永远的好处所施给我的仁爱以及不倦的辛劳。

忠信说:欢迎,欢迎,一千个欢迎;哦,亲爱的宣道师,我们可怜的天路旅客有你作伴可多好啊!

宣道师说:我的朋友们,自从我们最后一次分手以后,你们可好吗?你们遇到了什么?你们的行为怎样?

于是基督徒和忠信就把他们在路上所遇到的一切事情告诉了他;也谈了他们怎样经过多少困难才到达现在这个地方。

宣道师说:我非常高兴,并不是为了你们遇到考验,而是因为你们胜利了,并且尽管你们有许多弱点,你们直到今天仍旧继续在这条路上走。

哎呀,这件事使我真高兴,为了我自己,也为了你们。我撒了种子,你们收割了;“叫撒种的和收割的一同快乐将来有一天1”──这是说,如果你们坚持到底;“若不灰心,到了时候,就要收成2。”冠冕就在你们前面,而且它是不朽的;“你们也当这样跑,好叫你们得着奖赏3。”有些人争取这冠冕,已经走了很远的路,可是它却给别人拿了去:“你要持守你所有的,免得人夺去你的冠冕4。”你们还在魔鬼的射程之内;“跟罪恶挣扎,你们还没有抗拒到底5。”把天国一直摆在你们前面吧,坚定地相信那些看不见的东西;别让世界上的东西逮住你们,尤其要注意你们的心灵和欲望,因为它们“非常邪恶,最靠不住。”下定决心;你们有天地间所有的权力做你们的后盾。

于是基督徒因他的劝告向他道谢,并且对他说,他们希望他再多讲一些,好让他们在以后的旅途中得到那些话的帮助;因为他们知道得很清楚,他是个先知,能告诉他们可能遇到的事情,也能告诉他们应该怎样抵抗和克服它们。忠信也赞同这个请求。因此宣道师开始讲了以下的话:

我的孩子们,你们听见过,用福音的真理的话语来说,你们得“经过许多苦难才能进天国;”还有,“在每一个城市里,镣铐和痛苦等候着你6。”因此你们不要以为在旅途上能够长久不遇到不是这样就是那样的灾难。你们多少已经发现这些话的真实性,你们马上就要有更多的发现;因为这会儿,你们也知道,你们快要走完这片旷野了,因此你们不久就要走进一个市镇,再过一会儿你们就会看见它在你们眼前;在那儿你们会给敌人紧紧围住,他们会拚命要杀害你们:你们中间有一个人,或者你们两个人都得用血封住你们手里的《圣经》;可是你们得至死忠诚,国王才会给你生命的冠冕7。那个死在那儿的人,尽管他死于非命,痛苦万状,却比他的同伴强;不但因为他最早到达天国,还因为他可以逃过他的伙伴在以后的路程上所要遭遇的许多灾难。当你们到了那市镇,发现我在这里说的话应验的时候,你们要记住你们的朋友,行动要像个大丈夫,“把你们的灵魂交托给善良的上帝,就像交托给一个可靠的创造者那样8。”

这时我在梦中看见他们走出旷野,他们走了不久就看见前面有一个市镇,它名叫浮华,镇上有个市集叫做浮华市集。那个市集终年不散。它所以名叫浮华市集,是因为那市镇比浮华还要轻浮9,还因为那儿买卖的东西没有一件不是浮华的。就像哲人所说的,“所要来的都是虚空10。”

这市集并不是新近设立起来的,而是老早就有了的;让我把它的起源告诉你们。

差不多五千年以前就有旅客像这两位忠实的人一样到天国去;魔王、魔鬼和众喽罗从旅客所走的路线看出,浮华市是他们到天国去的必经之地,他们就设法在那儿建立一个市集──在市集上卖的是各种各样浮华的东西,并且终年不散。因此市集上卖的尽是这样的东西:房子、地皮、职业、位置、荣誉、升迁、爵位、国家、王国、欲望、快乐以及各种享受,如娼妓、鸨母、丈夫、儿女、主人、奴仆、生命、鲜血、肉体、灵魂、金银、珍珠、宝石等等。

并且在市集上随时都可以看见变戏法的、骗子、斗技、赌博、小丑、仿效人的人、无赖、恶棍等无所不有。

这儿还可以一钱不花地看到偷窃、谋杀、通奸、假发誓的人,令人触目惊心。

就像在别的比较不重要的市集上那样,那些市集上有大小街道,它们那些独特的路名表明了它们所卖的货色;在这儿也有独特的地方、街、路(就是说,国家和王国),在那些地方可以很快找到这市集上的货物。这儿有英国街、法国街、意大利街、西班牙街、德国街,出售着各种浮华的物品。不过就像别的市集那样,有一种货物是那个市集上的主要货色,在这个市集上罗马的货物和商品特别受到推荐;只有英国和有些国家的成品在那儿不受欢迎。

就像我说过的,到天国去的路必定要经过这个设有繁华市集的市镇;谁要不经过这个市镇到天国去,就得离开这世界11。基督本人在世的时候,也曾经经过这市镇往他自己的国度去,而且正值开市的日子;不但如此,我想,就是市集的大老板魔王请他去买浮华的东西;而且只要他经过市镇的时候对魔王表示崇敬,他就会让他做市集的主人;是的,因为他是个这样体面的人,魔王带他走遍所有的街,在短时间内把世界上所有的王国都给他看,他希望,可能的话,引诱基督贬低身价来买他的浮华货品。可是他不中意那些东西,因此一个子儿也没花就离开了那市镇。所以这是个很古老的市集,由来已久了,并且规模很大。

就像我说过的,这些旅客得由这市集经过。啊,他们就这样做了;可是,哎呀,他们走进市集的时候,那儿所有的人,而且好像整个市镇,在他们四周起了骚动,这是由于下列的原因:

第一,旅客们穿的衣服跟市集上出卖的任何一种都不同。因此那儿的人都注视他们:有的说他们是两个傻瓜;有的说他们是疯子;有的说他们是外地的人12

第二,就像对他俩的服装觉得奇怪那样,他们对他们俩讲的话也同样感到奇怪;因为他们中间很少人听得懂他们俩的话。旅客们当然讲的是天国的话;可是市集里的人都是世俗的人;因此从市集这一头到那一头,他们彼此都好像对方是野蛮人。

第三,使商人觉得好笑的是,这些旅客非常瞧不起那些货物,他们连看都不看一眼;要是商人向他们兜揽,他们就用手指头塞住耳朵,喊着,“求你叫我转眼不看虚假13;”眼睛朝天看,表示他们的买卖和交易是在天上14

有一个人看见他们的样子,偶然嘲笑地对他们说,你们要买什么?可是他们严肃地望着他说,我们“买真理15。”这一来人家更有理由轻视他们了,有的嘲弄,有的侮辱,有的责骂,有的叫别人殴打他们。最后市集上起了一阵哄闹和大骚动,甚至秩序完全混乱了。消息立刻传到市集主人那儿去,他马上跑来,派一些最可靠的朋友代表他去审讯那两个人,因为他们的市集几乎给搞得翻天覆地了。于是那两个人给带去受审讯;审问他们的人问他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穿着这种稀奇古怪的衣服在那儿干什么。那两个人说,他们是旅客,在世上是寄居的,他们到自己的家乡去,也就是到天上的耶路撒冷去16;而且还说他们认为市民和商人没有理由这样辱骂他们,妨碍他们行路,除非当有个人问他们要买什么时,他们说要买真理这件事可以算作一个理由。可是被派来审讯他们的人认为他们是疯子,狂人,不然的话就是有意来捣乱市集。因此他们把两人带去揍了一顿,还用泥土涂满他们全身,然后把他们关进一个笼子,让市集上所有的人尽情取笑。因此他们就这样在里面耽了些时候,而且成了所有人的玩弄、虐待或者报复的对象;市集的主人仍旧笑着,眼看他们所遭遇的一切。可是那两个人很耐心,“不用咒骂来报答咒骂,而相反的用祝福来回答17,”用温和的话来报答恶毒的话语,用仁爱来报答侮辱,市集里有些比其他的人比较谨慎、比较没有偏见的人开口了,他们阻止并且责怪那些下流人那样不停地谩骂那两个人。那些人却怒冲冲地破口大骂起来,认为他们跟笼子里的人一样坏,说他们似乎是同党,应该同样受难。另一方回答说,据他们所看到的,那两个人温和稳重,对任何人都没有恶意;还说,在市集上有许多做买卖的人比他们所骂的人更应该给关进笼子里去,甚至应该上颈手枷。双方这样互相辱骂着(在这期间那两个人的态度始终非常明哲、沉着),后来竟然殴打起来,双方都受了伤。于是那两个人又给带到审判官面前,被判应负市集上最近一次骚动的责任。因此可怜他们又挨了打,给戴上脚镣、手铐,被他们用铁链牵着在市集上走来走去,借以达到惩一戒百的目的,免得再有人起来替他们讲话,或者跟他们联合起来。可是基督徒和忠信的态度显得更得体,他们非常温顺耐心地忍受了人家加在他们身上的侮辱和羞耻,这使得市集上有几个人对他们有了同情(虽然跟其余的比起来,人数还是很少)。这一来对方更加冒火了,甚至认为非把那两个人处死不可。他们威吓说,他们不再用笼子和手铐脚镣来对付他们了,为了他们顶撞并欺哄了市集上的人,他们该得死罪。

于是他们又给押回笼子里去,等候以后的命令。人家把他们关进去,他们的脚上了足枷。

因此,这时候他们又记起他们忠实的朋友宣道师的话,由于他事先告诉了他们以后所要遭遇到的事情,在苦难中他们的态度更坚定了。他们现在彼此安慰说,谁在命中注定要受难,谁的结果最好;因此两个人都暗地里希望自己能获得升迁。虽然这样,他们还是把自己交托给统管一切的全智的上帝,他们对自己的处境处之泰然,听天由命。

然后,为了定这两个人的罪,他们择定一个适当的时间,把那两个人带去受审。到了那时侯,他们给带到敌人面前受审问。法官的名字是憎善。他们的诉状实质上是一样的,虽然形式上稍微有点不同;内容如下:──

“那两个人反对并且扰乱他们的买卖;他们在镇上引起骚动和纷争情事,而且蔑视他们王子的法律,竟使一批人同意他们那具有严重危害性的见解。”

这时候忠信回答说,他只反对那反对至高的上帝的人。至于扰乱治安,我可没有,因为我是个爱好和平的人;同情我们的人是由于看到我们的诚实和无罪才同情我们的,而他们是从坏变好了。至于你们所说的国王,因为他是魔王,是上帝的敌人,我不承认他和他所有的仆从。

然后法庭宣告,谁要替他们的主人──国王──出面反驳法庭上的犯人,请站出来作证。于是有三个证人走进来,那就是,嫉妒、迷信和马屁精。法庭上问他们认不认得这受审的犯人,以及他们为了他们的主人国王,有没有什么反对犯人的话要说。

于是嫉妒站出来,说了这样的话:大人在上,我认识这个人很久了,我愿意在这个尊严的法庭上发誓证明他是──

法官说:停住,让他宣誓。

他们就给他宣誓。然后他说,法官大人,尽管这个人的名字很好听,却是我们家乡最坏的人;他既目无国王和人民,又不尊重法律和风俗,他想尽方法用他那种不忠诚的想法去影响所有的人,他一般地把那种想法叫做信心和圣洁的原则。特别是有一次我听他说过,基督教和浮华市的风俗势不两立,无法妥协。他的话,法官大人,不但谴责了所有我们那些值得赞扬的行为,同时还谴责我们那样做。

于是法官对他说,你还有别的话说吗?

嫉妒说:法官大人,我可以说的话很多呢,但是我不愿意在法庭上多噜苏。不过,如果在其他两位先生作证以后,还缺乏证据,因而不能处他死刑的话,我愿意再做补充。于是法官就请他站到旁边去。

然后他们传呼迷信,吩咐他望着受审的犯人;他们也问他有什么反驳犯人的话要替主人说。于是他们给他宣誓;接着他开始说:--

法官大人,我跟这个人不大熟识,也并不愿意跟他更熟识些。不过我知道他是个非常危险的人,这印象是从那一天跟他在城里谈话的时候得来的;因为在谈话中我听见他说,我们的信仰一钱不值,因为一个人决不能因它而取得上帝的喜悦。法官大人,您知道得很清楚,他那话的必然结论是什么,那就是,我们的崇拜仍旧是一场空,我们还是有罪,最终会沉沦;这就是我要说的。

然后他们给马屁精宣誓,请他替他们的主人国王说反对犯人的话。

马屁精说:法官大人,诸位先生,这个人我认识很久了,听见他说过一些不该说的话;因为他骂过我们尊严的国王魔王,还轻蔑地谈起魔王的高贵的朋友,也就是魔鬼爵士、肉欲爵士、奢华爵士、爱虚荣爵士、好色老爵士、贪婪爵士以及我们所有的贵族。他还说,如果所有的人跟他一样想法(要是可能的话),这些贵族中间没有一个人能在这城里待下去。并且他也不怕得罪您,大人──现在被委任做他的审判官的您,他把您叫做邪恶的恶棍,还用诸如此类的名称诽谤这城里大部分的上等人。

马屁精讲完之后,法官对犯人说,你这叛徒,异教徒,卖国贼,你有没有听见这些老实人对你所作的见证?

忠信说:我可以不可以说几句话替自己辩护?法官说:喂,喂,你不配再活下去了,应该即刻处死;可是为了让大家看到我们对你是仁慈的,我们就听一听你这下贱的叛徒要说的话。

忠信说:第一,对嫉妒先生所说的话,我的回答是这样:我只说过,凡是违反上帝之道的规则、法律、风俗或人们跟基督教都绝不相容。要是我这话说错了,指出我的错误,我准备当着你们收回前言。

至于第二点,就是关于迷信先生和他对我的控告,我只说了这样一句话:崇拜上帝需要一个非凡的信心。但是如果没有上帝意旨的神妙的启示,就不会有非凡的信心。因此,如果在崇拜中有任何不符合神妙的启示的东西,那完全是出自无益于永生的凡人的信心。


马屁精

第三,至于马屁精先生所说的,我说(在这里我要避免用任何名称,免得你们说我骂人等等),这城市的王子以及他的乌合之众,或者像这位先生所讲的,他的跟班,只配到地狱去,而不配待在这市镇和四郊;因此求上帝怜悯我!

这时候法官对陪审员(他们始终在一旁倾听、注意着)说,陪审委员团的先生们,你们看到了在这城里引起大骚动的人;你们也听见了这些可敬的先生们对他所作的见证;你们也听见了他的回答和自白;现在你们有决定他生死的权柄;不过我认为有必要向你们解释我们的法律。

在我们王子的仆人,法老大帝的时代有一条法令说,为了避免不同信仰的人数增加,力量扩大,因而于他不利,应该把他们的男子丢到河里去18。他的另一个仆人尼布甲尼撒大王,在他的朝代中也立了一条法令,那就是,凡是不俯伏敬拜他的金像的人一律给扔到烈火的窑中去19。在大利乌王的时代也立了一条禁令,不拘何人向王以外的任何神求什么,就必须给扔进狮子坑中20。这个叛徒实质上违犯了这些法令,不但在思想上(那已经够叫人受不了了);而且在话语中和行动上,这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至于法老的法令,它是为了防止危害的发生而定下的,但是当时并没有什么显著的犯罪行为;可是这儿有了明显的犯罪行为。关于第二和第三,你们看到他反对我们的信仰;他既已承认这叛逆的罪行,他就该受死刑。

陪审委员团委员盲目先生、无用先生、恶意先生、纵欲先生、放荡先生、任性先生、傲慢先生、敌意先生、说谎先生、残暴先生、恨光明先生和执拗先生都走了出去。他们个个都评判他有罪,后来全体一致决定在法官面前评定他有罪。起初他们在商量的时候,陪审长盲目先生说,我看得清清楚楚这个人是个邪教徒。接着无用先生说,世界上不需要这种人!恶意先生说,对,我看见他就讨厌。接着纵欲先生说,我决不能容忍他。放荡先生说,我也不能,因为他将来一定会老责备我的作风的。任性先生说,把他绞死,把他绞死!傲慢先生说,一个可怜的平凡无用的东西。敌意先生说,我从心底里讨厌他。说谎先生说,他是个无赖。残暴先生说,绞刑还便宜了他。恨光明先生说,我们赶快把他处决了吧。接着执拗先生说,即使拿全世界给我,我也不能跟他妥协,我们立刻判他死罪吧。他们就这样做了;因此他不久被判了罪,庭上吩咐把他从法庭带回到他原来的地方去,在那儿受可能想象得到的最残酷的死亡。

因此他们带他出来,按照他们的法律处治他;首先他们鞭打他,然后他们拳击他,接着他们用刀刺他;以后又用石头掷他,再用剑刺他;最后他们在火刑柱上把他烧成灰烬。忠信就这样死去。

这会儿我看见在群众后面有一辆马车和两匹马等着忠信,他的敌人一把他弄死,他就进了那辆马车,立刻给带到云端,还有号筒的声音,这是到天门去的最近的路径。至于基督徒,他得到缓刑的处理,又给带到监牢去,他在那儿又待了一个时期。可是统管一切、掌握所有力量的上帝使基督徒那一次逃出来,继续他的旅行。他一面走,一面唱着:──

啊,忠信,你忠实地向你的主表明,
你会有跟他在一起的福运,
而不忠实的人,尽管有他们虚枉的欢乐,
现在却在地狱的苦境中悲哭。
歌唱吧,忠信,引吭高歌吧,让你的名字永不衰败,
因为,虽然他们杀死你,你仍旧健在。

陪审团成员


1《新约全书.约翰福音》第4章第36节:
收割的人得工价,积蓄五谷到永生,叫撒种的和收割的一同快乐。

2《新约全书.加拉太书》第6章第9节:
我们行善,不可丧志;若不灰心,到了时候就要收成。

3《新约全书.哥林多前书》第9章第24至27节:
岂不知在场上赛跑的都跑,但得奖赏的只有一人?你们也当这样跑,好叫你们得着奖赏。凡较力争胜的,诸事都有节制,他们不过是要得能坏的冠冕;我们却是要得不能坏的冠冕。所以我奔跑,不像无定向的;我斗拳,不像打空气的。我是攻克己身,叫身服我;恐怕我传福音给别人,自己反被弃绝了。

4《新约全书.启示录》第3章第11节:
我必快来,你要持守你所有的,免得人夺去你的冠冕。

5《新约全书.希伯来书》第12章第4节:
你们与罪恶相争,还没有抵挡到流血的地步。

6《新约全书.使徒行传》第20章第23节:
但知道圣灵在各城里向我指证,说有捆锁与患难等待我。

7《新约全书.启示录》第2章第9、10节:
我知道你的患难,你的贫穷(你却是富足的),也知道那自称是犹太人所说的毁谤话,其实他们不是犹太人,乃是撒但一会的人。

8《新约全书.彼得前书》第4章第19节:
所以,那照神旨意受苦的人要一心为善,将自己灵魂交与那信实的造化之主。

9《旧约全书.传道书》第1章第2节:
传道者说:虚空的虚空,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

10《旧约全书.以赛亚书》第40章第17节:
万民在他面前好像虚无,被他看为不及虚无,乃为虚空。
《旧约全书.传道书》第2章第11、17节:
后来,我察看我手所经营的一切事和我劳碌所成的功,谁知都是虚空,都是捕风,在日光之下毫无益处!我所以恨恶生命,因为在日光之下所行的事我都以为烦恼,都是虚空,都是捕风。
《新约全书.哥林多前书》第5章第10节:
此话不是指这世上一概行淫乱的,或贪婪的,勒索的,或拜偶像的;若是这样,你们除非离开世界方可。

11《新约全书.马太福音》第4章第8节:
魔鬼又带他上了一座最高的山,将世上的万国与万国的荣华都指给他看。
《新约全书.路加福音》第4章5至7节:
魔鬼又领他上了高山,霎时间把天下的万国都指给他看,对他说:“这一切权柄、荣华,我都要给你,因为这原是交付我的,我愿意给谁就给谁。你若在我面前下拜,这都要归你。”

12《新约全书.哥林多前书》第2章第7、8节:
我们讲的,乃是从前所隐藏,神奥秘的智慧,就是神在万世以前,预定使我们得荣耀的。这智慧世上有权有位的人没有一个知道的,他们若知道,就不把荣耀的主钉在十字架上了。

13《旧约全书.诗篇》第119篇第37节:
求你叫我转眼不看虚假,又叫我在你的道中生活。

14《新约全书.腓立比书》第3章第19、20节:
他们的结局就是沉沦,他们的神就是自己的肚腹,他们以自己的羞辱为荣耀,专以地上的事为念。我们却是天上的国民,并且等候救主,就是主耶稣基督,从天上降临。

15《旧约全书.箴言》第23章第23节:
你当买真理,就是智慧、训诲和聪明,也都不可卖。

16《新约全书.希伯来书》第11章第13至16节:
这些人都是存着信心死的,并没有得着所应许的;却从远处望见,且欢喜迎接,又承认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说这样话的人是表明自己要找一个家乡。他们若想念所离开的家乡,还有可以回去的机会。他们却羡慕一个更美的家乡,就是在天上的。所以神被称为他们的神,并不以为耻;因为他已经给他们预备了一座城。

17《新约全书.彼得前书》第3章第9节:
不以恶报恶,以辱骂还辱骂,倒要祝福;因你们是为此蒙召,好叫你们承受福气。

18《旧约全书.出埃及记》第1章22节:
法老吩咐他的众民说:“以色列人所生的男孩,你们都要丢在河里;一切的女孩,你们要存留她的性命。”

19《旧约全书.但以理书》第3章第10、11节:
王啊!你曾降旨说,凡听见角、笛、琵琶、琴、瑟、笙,和各样乐器声音的,都当俯伏敬拜金像。凡不俯伏敬拜的,必扔在烈火的窑中。

20《旧约全书.但以理书》第6章第7节:
国中的总长、钦差、总督、谋士和巡抚,彼此商议,要立一条坚定的禁令,三十日内,不拘何人,若在王以外,或向神或向人求什么,就必扔在狮子坑中。

十四、基督徒和盼望

这会儿我在梦中看见基督徒不是单独走着;因为有一个叫做盼望(由于看到基督徒和忠信在市集上受苦难时的话语和行动而有了盼望),他接近了他,跟他结为盟兄弟,说要做他的伴侣。这样,一个人为了替真理作见证而死去,另一个人从他的灰烬里起来做基督徒旅途中的伴侣。盼望对基督徒说,市集里有许多人慢慢地都会跟着来的。

于是我看到他们从市集走出来以后,不久就追上一个在他们前面走的、叫做私心的人;他们问他,先生,你是哪儿人?往哪儿去?他告诉他们,他从花言巧语市来,往天国去,可是不肯说出自己的姓名。

基督徒说:从花言巧语市来!住在那儿的有好人吗1

私心说:有,我希望有。

基督徒说:先生,请告诉我你的尊姓大名。

私心说:我们彼此都不认识;要是你也走这条路,我很高兴做你的伴侣,不然的话,我也只好满足。

基督徒说:我听说过花言巧语市;据我所记得,他们说那个地方很富有。

私心说:是的,我可以向你保证是这样情形;在那儿我有很多有钱的亲戚。

基督徒说:恕我冒昧,请告诉我哪些人是你的亲戚。

私心说:几乎全城的人都是我的亲戚;尤其是我的激进主义爵士,我的随波逐流爵士,我的花言巧语爵士,这城市的名字就是从他的祖先来的;还有圆滑先生,两面派先生,无所谓先生;我们教区牧师骗人先生是我的舅舅;老实说,我已经成为上流绅士;可是我的曾祖父不过是个船夫,一边张望,一边划船,我也是从同样的职业获得大部分的财产。

基督徒问:你结了婚没有?

私心说:结了,我的妻子是个非常贤慧的女人,是个贤淑女人的女儿;她是做作夫人的女儿,因此出身名门,她受到的教养非常高超,她知道怎样在任何人面前占上风,不论是王子或农民。我们在信仰方面的确跟那些比较严格的人多少有些不同,不过那也只是在两个枝节上:第一,我们从不反抗潮流。第二,当宗教盛行的时候,我们总是非常热诚;要是天气晴朗,而且人家都称赞他,我们就很喜欢跟他一起在街上走。

接着,基督徒走到旁边跟他的同伴盼望说,我想起来了,这个人是花言巧语的私心;如果真是他的话,那我们可有了住在这一带的真正的恶棍做我们的伴侣啦。于是盼望说,问他好啦,我想他不至于对自己的名字感到可耻。因此基督徒又走到私心跟前说,先生,听你讲话,好像你比全世界的人知道得都多;如果我没有看错的话,我想我大概猜到你是谁了。你岂不是花言巧语的私心先生吗?

私心说:那不是我的名字,那是一些跟我合不来的人给我的绰号;我只好平心静气地忍受这个耻辱,就像在我之先别的好人也曾经做过的那样。

基督徒问:不过,你从来没有理由让人家叫你这个名字吗?

私心说:没有,从来没有!他们之所以有理由给我这个名字,充其量也不过是因为我总是及时地投入到时代的潮流中

去,不管它是怎么样的潮流;而且我运气很好,总是没有错;如果我因此得到了各种名声,我认为那倒是福气;所以人们别恶意地责备我吧。

基督徒说:我的确认为你是我所听说过的那个人;坦白告诉你,我倒觉得这名字用在你身上很恰当,也许你不愿意我们认为是这么恰当吧。

私心说:啊,你要这样想,我也没有办法;假如你还让我做你的朋友的话,你会发现我是个好伴侣的。

基督徒说:你要是跟我们同路,那你就得反抗潮流;可是我看得出你不肯这样做。你还得承认宗教,不管他是衣衫褴褛还是大出风头的时候;不论他戴上脚镣手铐,或者在街上到处受人称赞的时候,你都得支持他。

私心说:你不得干涉我的信仰;我有我的自由,让我跟你一起走。

基督徒说:再同走一步都不行,除非你照我建议的那样做。私心说:我决不能放弃我原有的原则,因为那是无害而有益的。如果我不能跟你一起走,我就得像在你没有追上我的时候那样──单独地走,直到有人追上我而愿意跟我作伴。

这会儿我在梦中看见基督徒和盼望丢开了他,在他前面保持着一段距离行走;可是他们当中有一个回头去看,看见私心后面还有三个人;而且他们赶上私心的时候,私心向他们鞠了个九十度的躬,他们也向他还礼。他们的名字是:恋世先生,爱钱先生,吝啬先生。私心先生从前就认识他们;因为他们小时候是同学,他们的校长是求利城的支配人先生,那是北方贪财州的一个市镇。这位校长传授他们搜刮的技术,不论是利用强力、欺骗、谄媚、谎话或者披上宗教外衣的手段,他全都教给他们。这位校长的技术大部分都传给这四位先生,因此他们每个人都有能力办这样一所学校了。

他们,像我说过的,互相招呼了之后,爱钱先生问私心先生,在我们前面走的是谁?因为他们还看得见基督徒和盼望。

私心说:他们是两位远乡的人,用自己的方式奔走这条天路。

爱钱说:哎呀!他们为什么不停下来,那样我们就可以有很好的伴侣。因为我想他们,我们,还有你,先生,都在走天路。

私心说:我们的确是;但是前面那些人可真严格,思想又顽固得不得了,并且非常不尊重别人的意见,不管一个人多么好,只要跟他们不完全一致,他们就拒不为伍。

吝啬说:这可不行;我们看到有些人过分正直;这种人的严峻使他们专爱判断人,责人严而责己宽。不过,请告诉我,你跟他们不同的意见在哪方面,有几点?

私心说:他们顽固地断定,不论什么天气他们都得拼命赶路,而我是要看风势。他们轻而易举地愿意为上帝冒一切危险;而我要利用一切机会保住我的生命和财产。他们要坚持己见,尽管所有的人都反对他们;而我只在时势和我的安全跟信仰不发生冲突的时候才赞成它。他们支持宗教,即使他衣衫褴褛、受人蔑视;而我只在他衣冠楚楚、在风和日暖受人喝采的时候才拥护他。

恋世说:啊,等一等,好私心先生;至于我,我只能认为他是个傻瓜,他有自由保住他所有的,却那么傻,竟把它丢掉。让我们像蛇一样狡猾,乘机行事是上策。你看蜜蜂在冬天怎样伏着不动,只在它能得到好处和娱乐的时候,才出动。上帝有时赐雨水,有时赐阳光;若是他们这种傻瓜要在雨里走路,我们就在晴天走走算了吧。至于我,我最喜欢那种会保住上帝赐给我们的好东西的宗教;因为哪一个有理智的人会以为,既然上帝赐给我们今生的好东西,他会不让我们为了他保住它们?亚伯拉罕和所罗门在信仰中发了财;约伯说,一个好人“得鄙弃珠宝如尘土。”不过他一定不像我们前面那两个人那样,要是他们正如你所说的那样。

吝啬说:我想我们在这一点上是完全同意的,因此没有多讲的必要了。

爱钱说:的确对这事没有多谈的必要;因为一个既不相信《圣经》又不相信理智的人(你知道这两样在我们这一边都兼有了),就不知道自己有什么权利,也不替自己的安全着想。

私心说:弟兄们,你们都知道,我们是走天路的;为了避开不好的事情来做更好的消遣,请准许我向你们提出一个问题:──

假定一个人,一个牧师,或者一个商人,或者其他什么人,有机会得到世上的好东西,可是,如果他在某些信仰问题上不曾具有极大的热诚,他是无论如何得不到那些东西的──,至少他得在外表上对这种过去他从不接触的问题具有极大的热诚;那么,他是不是可以为了要达到他的目的,利用这个方法,同时又仍旧是个正直忠实的人呢?

爱钱说:我看出你这问题的真谛;如果这几位先生允许的话,我就试作答复。首先,拿这问题对一个牧师来说。假定一个牧师──一个可敬的人,只有很菲薄的圣俸,而在他的心目中却有一个好得多、圣俸大得多的差事;他现在有机会取得它,只要他更努力、更经常、更热诚地传道,而且为了迎合人家的脾胃,只要他变更一下他的某些原则;在我看来,我可看不出一个人为什么不能这样做(只要他有理由),而且做更多的事情,同时仍旧是个忠实的人。因为:──

  1. 他对一个较优厚的圣俸的渴望是合法的(这是无可否认的),因为这是上天的意思把它放在他面前的;因此他可以设法得到它,不必顾到良心的问题。
  2. 况且,由于他对那圣俸的向往,他可以成为更努力、更热诚的讲道师或者什么的,因而使他变成一个更好的人,是的,这会使他的学问进步;这是合乎上帝的意旨的。
  3. 至于他为了迎合人们的脾胃,为了为他们效劳而放弃某些原则,这说明:(1)他的性情是不自私的;(2)他的态度是温和、讨人喜欢的;(3)因此他更适合于他的牧师职位。
  4. 因此我断定,对一个从圣俸低微的职位转到圣俸较高的职位的牧师,我们不该由于他这样做就认为他是贪财;既然他在才能和勤劳方面因而都有了进步,我们应该认为他是一个执行天职并且乐意利用行善机会的人。

现在谈到问题的第二部分,也就是关于你所提到的商人的问题。假定这样一个人的生意很清淡,可是只要采取虔诚的态度,他就可以扩大买卖,或者找一个有钱的妻子,或者招揽更多更好的顾客。我呢,我可看不出他有什么理由不能这样做。因为:──

  1. 虔诚是个美德,不管一个人用什么方法使自己变得虔诚。
  2. 娶个有钱的妻子,或者招揽更多的顾客到店里来并不是什么不正当的事。
  3. 况且一个人由于虔诚而取得这些,他得到的是好的,由于他自己变好,他取得的也是来自好人;因此他有好妻子、好顾客和好利润,而他之所以得到这些东西是由于他变虔诚了,这也是好的;所以为了要得到这些东西而变得虔诚是又好又有利的企图。

大家都非常赞成爱钱先生对私心先生提出的问题所作的答复;他们的结论是:大体说来,这是非常有益、有利的事。他们认为没有人能反驳他们这番话,同时又由于基督徒和盼望还离他们不远,他们全体同意,一起追上那两个人,就向他们提出这个问题;特别是因为那两个人曾经反对过私心先生。于是他们就呼唤他们俩,那两个人停下来,站着等他们走过来;可是他们一面走一面商谈,他们决定不让私心先生而让恋世先生向那两个人提出问题;因为他们认为,那两个人对他的答复不会带有刚才私心先生跟他们分手时所引起的怒火的余烬。

于是他们走上去,双方互相打了招呼之后,恋世先生向基督徒和他的伙伴提出那问题,请他们回答。

接着基督徒说,即使一个初信的人也能回答一万个这种问题。如果为了面包而追随基督已经是不对的2,那么利用他和宗教作为取得世间物质享受的口实,更是多么可鄙!我们发现只有异教徒、伪善者、魔鬼和女巫才有这种想法。

  1.  异教徒:因为当哈抹和示剑垂涎雅各的女儿和牲畜,而且知道除了受割礼以外没有其他的办法可以把她和牲畜弄到手的时候,他们就对他们的同伴说,“假使我们中间所有的男丁,都要受割礼,和他们一样,那么,他们的群畜、货财和一切的牲口岂不都归我们了吗?”他们所想得到的是他们的女儿和牲畜,而宗教是他们用来达到目的的借口。请看整个故事
  2. 伪善的法利赛人也相信这一套;他们用冗长的祷告来虚饰门面,可是他们一心只想取得寡妇的房屋,这些人要受更重的天罚
  3. 犹大──魔鬼的化身也有这样的宗旨;他崇拜钱包,因为他可以得到里面的东西;可是他完蛋啦,他给抛弃了,永远沉沦了。
  4. 术士西门也抱这样的宗旨;因为他要圣灵,为的是要取得钱财;因此彼得定了他的罪5
  5. 我总认为,如果一个人为了世事而信宗教,他也会为了世事而丢开宗教;因为犹大就是为了世界上的东西才变得虔诚,所以他也为了世界上的东西出卖他的信仰和他的主。因此,对这个问题作肯定的答复,像我看见你们已经做了那样,并且认为这答复是正确的,那是邪教的、伪善的、魔鬼似的作为;而你们所要得到的报应是以你们的行为为准的。

于是他们都站着,目瞪口呆,想不出话来回答基督徒。盼望也赞同基督徒合理的答复;因此他们都默然不语。私心先生和他的伙伴也非常吃惊,不向前走,暗中希望基督徒和盼望往前走去。接着基督徒对他的同伴说,要是这些人在人们的宣判面前都站不住脚,将来碰到上帝宣判的时候怎么办?要是凡人对付他们,他们都哑口无言,将来烈火的火舌斥责他们的时候,他们怎么办?

然后基督徒和盼望又走在他们前面,后来到了一个叫做安闲的幽美的平原,他们在那儿愉快地走着;不过那平原很狭小,他们很快就走过去了。在平原的那边有个叫做金钱的小山,山上有个银矿,从前有的人在这条路上走的时候,转道去看那个银矿,因为它是很希罕的东西;可是他们走得太近矿坑的边缘,而那儿在表面上看不出有什么危险的地面塌了下去,因此他们都丧命了;有的变成残废,至死不能恢复健康。

接着我在梦中看见底马6 (一副绅士派头)站在路旁不远的银矿边缘上,招呼旅客们过去看;他对基督徒和他的同伴说,喂!到这儿来,我给你看件东西。

基督徒说:有什么东西值得我们特意走过去看的?

底马说:这儿有个银矿,可以来发掘财宝。你如果来的话,只要稍微花上一点儿工夫就可以成为百万富翁。

于是盼望说:我们过去看看吧。

基督徒说:我可不去。我以前听说过这个地方,多少人在那儿丧了命;至于财宝,对于追求它的人来说,是个圈套,因为它妨碍他们的旅程7

然后基督徒朝底马喊道:那地方不是很危险吗?它岂不妨碍过许多人的旅程吗?

底马说:不怎么危险,除非人家不小心。可是他讲话的时候,涨红了脸。

于是基督徒对盼望说:我们一点不能动摇,还是走我们的路吧。

盼望说:我可以向你保证,当私心来到这儿的时候,如果他也像我们这样被邀请,他准会上那儿去看的。

基督徒说:毫无疑问,因为凭他的原则,他会走过去看的,而且他十有八九会死在那儿。

接着底马又喊他们说:你们不要过来看看吗?

于是基督徒直截了当地回答说:底马,你是反对这条路的主人的正确道路的8,并且为了离开正路已经被他的法官定了罪;为什么你也要我们同样地被定罪?况且,我们一离开正路,我们的主──国王,一定就会知道,他会当场叫我们感到羞惭,而我们会在他面前无地容身。

底马又喊道,他也是他们同一个团体里的人;要是他们肯逗留一会儿,他也会跟他们一起走的。

接着基督徒问,你叫什么名字?是不是就是我刚才喊你的那个名字。

底马说:是,我的名字是底马;我是亚伯拉罕的子孙。基督徒说:我知道你的底细;基哈西9 是你的曾祖父,犹大10 是你的父亲,而且你步了他们的后尘。你耍的只是邪恶的鬼把戏:你的父亲因为做叛徒被绞死11,你也不配有更好的报应。你可以放心,我们见到国王的时候,会把你的行为告诉他。说罢,他们就继续往前走去。这时候私心和他的伙伴们又走进我的视线了,他们一听到底马的呼喊就走过去。至于他们是由于在矿坑边上往下望而掉了进去的呢,还是到下面着手采掘,或者是给矿底下经常往上升的毒气闷住了呢,这我可不清楚;不过我注意到,他们从此就没有出现了。于是基督徒唱道:

私心和银矿上的底马意见一致:
一个呼唤,另一个奔上前去,
要分享到他的钱财;因此这两人
给世界逮住了,不再往前进。

这会儿我看见在平原的那一边,天路旅客来到一个地方,那儿紧靠着大路旁边有一座经历了不少风霜的纪念碑,他们两人见了那块碑都很注意,因为那纪念碑的形状很特别;它挺像是从一个女人变成的柱子。因此他们站住看了又看,可是一时弄不懂到底是什么。最后盼望发现在顶上有字体不平凡的笔迹;他因为不是学者,就喊基督徒(他很博学)来,看他是不是看得懂;他于是来了,经过了一番研究之后,他看出上面写的是:“记住罗得的妻子12。”他就读给同伴听;然后他们俩都断定这是罗得的妻子变成的盐柱13。由于她避难逃出所多玛的时候,贪心地回头张望,才变成了这个样子。这个突然的奇观引起了他们以下的谈话。

基督徒说:啊,我的兄弟!我们在这时候看到这个东西真是适宜。在底马请我们去看金银山之后,让我们看见它,实在再适宜不过了;要是当时我们照他的希望走了过去,就像你所打算的那样,我的兄弟,我们也许就会像这个女人一样,变成供后人观看的展览物了。

盼望说:我真懊悔当时竟会那么傻,这会儿没有变成像罗得的妻子那样,真是万幸;因为我的罪跟她的罪有什么不同呢?她只不过回头看一看,而我刚才还想走过去看呢。天恩浩荡,我心里竟有这种思想,可真丢脸啊。

基督徒说:为了对我们将来有帮助,让我们把在这儿看到的好好记住。这个女人逃过了一个审判,因为她没有跟所多玛一起灭亡;可是,就像我们看到的,她在另一个审判中灭亡了;她变成了一根盐柱。

盼望说:对;她这事可以促使我们提高我们的警惕,同时也给我们教训;说到警惕,我们会因此避免犯她所犯的罪;或者会由于看到这个关于缺乏这种警惕性的人会受到怎样的审判的预示而得到儆戒;因此可拉、大坍、亚比兰和同党的二百五十人在罪恶中死亡这一事实也给了别人一种预示和教训14,叫人注意谨防。不过我特别想到一件事,那就是,底马和他的伙伴怎么那么大胆地站在那儿,一心想去找财宝,而罗得的妻子仅仅为了回头一看就变成了盐柱(因为照我们从书上所读到的来看,她并没有挪开过一步);尤其是他们举目就可以看见她受到的裁判所给他们的教训;因为,只要他们一抬起头来,就无法不看见她。

基督徒说:这的确是件费解的事,这说明他们已经到了不顾一切的地步;除了那些在法官面前行窃或者在绞刑架下面偷钱的人,我不知道拿什么样的人来跟他们相比才适当。据说所多玛的人“罪大恶极15,”因为他们“在上帝面前”是罪人──这就是说,在他看来,他们是罪人,尽管他曾经施慈悲给他们;因为所多玛的地就像以前的伊甸园16。这使他更震怒,他使他们的灾祸猛烈到天上的火所可能做到的地步。因此我们可以非常合理地断定,这些人,就是他眼里的这些罪人,这些人尽管不断受到谆谆儆戒,叫他们不要那样做,而他们却置之不顾,这是一定会受到严厉处罚的。

盼望说:毫无疑问你已经把真理说出来了;你没有,尤其是我也没有,被树立作为给别人的儆戒,这真是万幸!我们有理由感谢上帝,在他面前战战兢兢,并且永远记住罗得的妻子。


1《旧约全书.箴言》第26章第25节:
他用甜言蜜语,你不可信他,因为他心中有七样可憎恶的。

2《新约全书.约翰福音》第6章第26节:
耶稣回答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你们找我,并不是因见了神迹,乃是因吃饼得饱。”

3《旧约全书.创世记》第34章第20至23节:
哈抹和他儿子示剑到本城的门口,对本城的人说:“这些人与我们和睦,不如许他们在这地居住,作买卖,这地也宽阔,足可容下他们,我们可以娶他们的女儿为妻,也可以把我们的女儿嫁给他们。惟有一件事我们必须作,他们才肯应允和我们同住,成为一样的人民,就是我们中间所有的男丁,都要受割礼,和他们一样。他们的群畜、货财和一切的牲口,岂不都归我们吗?只要依从他们,他们就与我们同住。”

4《新约全书.路加福音》第20章第46、47节:
你们要防备文士。他们好穿长衣游行,喜爱人在街市上问他们安,又喜爱会堂里的高位,筵席上的首座;他们侵吞寡妇的家产,假意作很长的祷告。这些人要受更重的刑罚。

5《新约全书.使徒行传》第8章第19至22节:
说:“把这权柄也给我,叫我手按着谁,谁就可以受圣灵。”彼得说:“你的银子和你一同灭亡吧!因你想神的恩赐是可以用钱买的。你在这道上无分无关;因为在神面前,你的心不正。你当懊悔你这罪恶,祈求主,或者你心里的意念可得赦免。”

6《新约全书.提摩太后书》第4章第10节:
因为底马贪爱现今的世界,就离弃我往帖撒罗尼迦去了;革勒士往加拉太去,提多往挞马太去。

7《旧约全书.何西阿书》第4章第13节:
在各山顶,各高冈的橡树、杨树、栗树之下,献祭烧香,因为树影美好。

8《新约全书.提摩太后书》第4章第10节:
因为底马贪爱现今的世界,就离弃我往帖撒罗尼迦去了;革勒士往加拉太去,提多往挞马太去。

9《旧约全书.列王纪下》第5章第20节:
神人以利沙的仆人基哈西心里说:“我主人不愿从这亚兰人乃缦手里受他带来的礼物,我指着永生的耶和华起誓,我必跑去追上他,向他要些。”

10《新约全书.马太福音》第26章第14、15节:
当下,十二门徒里有一个称为加略人犹大的,去见祭司长,说:“我把他交给你们,你们愿意给我多少钱?”他们就给了他三十块钱。

11《新约全书.马太福音》第27章第1至6节:
到了早晨,众祭司长和民间的长老,大家商议要治死耶稣,就把他捆绑解去交给巡抚彼拉多。这时候,卖耶稣的犹大看见耶稣已经定了罪,就后悔,把那三十块钱拿回来给祭司长和长老,说:“我卖了无辜之人的血是有罪了。”他们说:“那与我们有什么相干?你自己承当吧!”犹大就把那银钱丢在殿里,出去吊死了。祭司长拾起银钱来说:“这是血价,不可放在库里。”

12《新约全书.路加福音》第17章第32节:
你们要回想罗得的妻子。

13《旧约全书.创世记》第19章第26节:
罗得的妻子在后边回头一看,就变成了一根盐柱。

14《旧约全书.民数记》第26章第9、10节:
以利押的众子是尼母利、大坍、亚比兰。这大坍、亚比兰,就是从会中选召的,与可拉一党同向耶和华争闹的时候,也向摩西、亚伦争闹;地便开口吞了他们,和可拉、可拉的党类一同死亡。那时火烧灭了二百五十个人,他们就作了警戒。

15《旧约全书.创世记》第13章第13节:
所多玛人在耶和华面前罪大恶极。

16《旧约全书.创世记》第13章第10节:
罗得举目看见约但河的全平原,直到琐珥,都是滋润的,那地在耶和华未灭所多玛、蛾摩拉以先,如同耶和华的园子,也像埃及地。

十五、怀疑堡垒和绝望巨人

然后我看见他们向一条清澈可爱的河流走去,那条河大卫王称为“上帝的河”1;可是约翰却叫它“生命之水的河”2。他们的路正沿着河岸,因此基督徒和他的同伴很高兴地走着;他们还饮河里的水,那水味美,而且使他们疲劳的精神振作了起来。在两边河岸上有长着各种各样果子的绿树;吃了树上的叶子,可以防止饮食过饱以及旅行中暑所引起的种种疾病。河两边都是草地,一年到头一片青翠,百合花把草地点缀得出奇地美丽3。他们就在草地上躺下去睡觉,因为他们在这儿可以安全地躺下4。他们醒来的时候,又去摘树上的果子,喝河里的水,然后再躺下睡觉。他们这样过了好几天。于是他们唱:──
你们看这水晶似的河流流得多么平静,
它安慰着多少过往的旅人。
绿草地发出阵阵的芬芳,
还供给他们甘美的食品;你只要知道这些树上
长的是多么优美的果子和叶子,
你就会情愿卖掉你的一切来买下这片地。

当他们打算继续走路的时候(因为他们还没有到达目的地),他们吃了,喝了,之后,就离开了那地方。

这会儿我在梦中看见他们还没有走多远,那条路暂时和河边隔离了,他们心里相当难过;可是他们又不敢离开那条路。这条路现在崎岖不平,而他们的脚由于徒步旅行变得很容易受伤;因此这条路使他俩垂头丧气5。他们一面走,一面希望有条平坦一些的路。前面不远,在路的左边有一块草地,穿过一个栅栏就可以到达那儿,这草地叫做小径草地。接着基督徒对他的同伴说,要是草地是沿着这条路,我们就走过去吧。于是他走到栅栏旁边察看,见篱笆那一边果然有一条小路沿着大路伸展过去。完全跟我所希望的那样,基督徒说,这儿非常好走;来,善良的盼望,我们过去吧。

盼望说:可是,要是这小路离开了正路,那可怎么办呢?

基督徒说:那不大可能。你看,它不是跟大路并行的吗?于是盼望给他的同伴劝动了心,跟着他越过栅栏。他们过去了,踏上那小路以后,他们发觉走在那条路上的确很舒服;这时候他们朝前一看,发现有个人也跟他们一样在小路上走,那人的名字叫做自负;于是他们喊他,问他小路通到哪儿去。他说通到天门。瞧,基督徒说,我不是对你讲过吗?可见我们并没有做错事。于是他们就跟在他后面走。可是,哎呀,天黑下来了,后来变得一片漆黑;因此后面的人看不见前面的人。

因此在前面走的人(名叫自负)由于看不见路,跌进一个深坑里去,跌得粉身碎骨6,这深坑是这地带的王子故意安排在那儿,用来捕捉自负的傻瓜7。基督徒和他的同伴听见他跌倒的声音,他们喊叫起来,要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可是没有人回答他们,他们只听见一阵阵的呻吟声。于是盼望说,我们这会儿在哪儿呢?他的同伴默不作声,心里起了怀疑,不知道自己有没有把他带错了路;这会儿开始下雨了,雷电交加,非常可怕,同时水在急速上涨。

于是盼望心里暗自叹息,说,但愿我没有离开正路!

基督徒说:谁想得到这小路会把我们带到另一个方向去呢?

盼望说:一开头我就怕会这样,因此我婉转地给了你警告。要不是因为你年纪比我大,我就会更直截了当地说了。

基督徒说:好兄弟,别生气。我把你带错了路,并且使你处在这样岌岌可危的境地,我很难过。好兄弟,请原谅我,因为我不是出于恶意。

盼望说:我的兄弟,别放在心上,我会原谅你的;而且我还相信这件事对我们会有益处的。

基督徒说:我跟这样一个仁慈的兄弟在一起,真高兴。不过我们可别站在这儿;我们还是想办法走回去吧。

盼望说:好兄弟,让我走在前面。

基督徒说:不,对不起,让我先走,这样,要是有危险,我就首当其冲;因为是我把你带错了路。

盼望说:不,你不能先走;因为你心境不好,可能又带错了路。接着,他们听见一个声音鼓励他们说,“你要留心向大路,就是你所走的原路;你当回转8。”可是这时候水已经涨得很高,因此在走回头的路上危险重重。(于是我想起,在正路上要走错路很便当,而走错了路以后要想再回到大路上去就不那么容易了。)然而他们还是冒着险走回去;可是天又黑,水又高,他们在回去的路上差点儿惨遭灭顶,达九次或者十次之多。

尽管他们绞尽脑汁想办法,他们当夜还是回不到栅栏那儿的。因此他们终于在一小块有掩蔽的地上歇下来,一直坐到天亮;可是由于疲倦,他们睡着了。离开他们躺下的地方不远,有个堡垒,叫做怀疑堡垒,它的主人是绝望巨人。他们睡的地方正是他的领域。绝望巨人一早起身,在自己的领地里散步,看见了基督徒和盼望在他的领地上睡觉。于是他用冷酷而严厉的声音把他们唤醒,问他们从哪儿来,在他的领地上干什么。他们告诉他,他们是走天路的旅客,走迷了路。然后巨人说,你们今夜侵犯了我,踩坏我的园地,还躺在我的领地上,因此你们得跟我走。他们不得不跟他走,因为他是个健壮非凡的巨人,他们远不及他。他们没有什么话可说,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做错了事。巨人把他们押到他的堡垒中去,把他们关在一间乌漆麻黑的地牢里那地方肮脏透顶;臭气熏人9。他们在那儿从星期三早晨待到星期六晚上,既没有啃一口面包,也没喝一滴水,既没有灯,又没人来问他们怎么样;因此他们处在非常不幸的情况下,举目无亲。基督徒在这儿有双重的悲痛因为是由于他不智的劝告,他们才陷入这样的危境。

绝望巨人有个妻子,名叫猜疑。当他上床就寝的时候,他把他所做的事情告诉了她;说他逮住两个犯人,由于他们侵犯了他的领地,他把他们关进地牢里去。接着他还问她,他应当怎么处置他们。于是她问,他们是怎么样的人,从哪儿来,上哪儿去;他一一告诉了她。她对他说,他第二天早晨起身以后,应当毫无怜悯地把他们痛揍一顿。因此他起身后就弄来了一根沉重的山查木棍子,带到地牢里去,起先,尽管他们没说一句得罪他的话,他把他们当作狗一样谩骂了一通;然后他开始攻击他们,狠狠地打他们,打得他们无法招架,遍体鳞伤,动弹不得。这以后,他退出去,让他们去惋惜他们的痛苦,哀悼他们的灾难;所以他们那一整天什么也没作,连连叹息,痛哭不止。第二天她又跟她丈夫谈起他们,知道他们还活着,就要丈夫去劝他们自杀。因此第二天早晨,他像前一天那样粗暴地来到他们跟前,看见他们前一天挨他一顿毒打后受到的创伤还很厉害,就对他们说,既然他们永远没有可能离开那地方,他们唯一的办法是干脆把性命结果了,用利刃也好,用绞索也好,用毒药也好;因为,他说,既然活着这样痛苦,你们为什么还要活?可是他们要求他放他们走。听了这话,他恶狠狠地瞧着他们,向他们直扑过去;要不是他宿疾发作(他有时候在晴天会发病),他的手一时动弹不得,毫无疑问他准会把他们结果了。因此他退了出去,像以前一样让他们自己去考虑怎么办。接着两个犯人互相商量要不要听从他的劝告;他们就这样开始讨论:──

基督徒说:兄弟,我们怎么办?我们现在的日子可够惨了。至于我,我不知道是这样活下去好呢,还是立刻死去好。“我宁肯噎死,胜似留我这一身的骨头10,”躺在坟墓里比待在这个地牢里要好受些!我们还要受这巨人的管束吗?

盼望说:我们目前的境遇的确很可怕,与其永远这样活下去,还不如死了的好。可是我们得想一想,我们要去的那地方的主人说过,“不得杀人,”──不能杀别人,那么我们更不得听从他的话把自己杀掉。况且,杀别人的人只杀掉他的肉体,而自杀的人却同时把自己的灵魂也杀死。并且,我的兄弟,你谈到坟墓里的安逸;你有没有忘掉杀人的要下地狱?有“杀人者不得永生,”这类的箴言昭然具在。我们再想想,绝望巨人并不是万能的;据我所知,别人也曾经像我们这样落到他的手中,可是他们逃出了他的掌握。谁敢说创造世界的上帝不会叫绝望巨人死去,或者使他有一天忘记上锁,或者不久再当着我们发一次病,不能自由使用他的手?要是再有这种事情发生的话,我决定鼓起勇气,尽我的力量逃出他的魔掌。我以前没有这样做,真傻透了;嗳,我的兄弟,无论如何我们还是再耐着些,再忍受一个时期。可能有那么一天我们可以脱离苦海;我们可不能作自己的刽子手呀。这时候盼望这番话使他兄弟的心境平和了一些;因此他们继续在黑暗里待下去,在痛苦悲惨的境况中挨过了一天。

黄昏时分,巨人又来到地牢里,想看看他们有没有听从他的劝告;他走进屋时,发现他们还活着。他们的确仅仅活着;因为由于没吃没喝,再加上挨打时受到的创伤,他们几乎只有呼吸的能力了。但是,嗳,他发现他们还活着;不由怒火中烧,他对他们说,由于他们拒绝了他的劝告他要给他们厉害看,叫他们觉得还不如当初没有生下来的好。

听了这话,他们浑身簌簌直发抖,我想基督徒吓得昏了过去;可是等他略微苏醒过来的时候,他们又谈论起巨人的劝告,琢磨着究竟是不是照他的意思做最好。现在基督徒又想自杀了,可是盼望作了第二次的答复:──

盼望说:我的兄弟,你不记得自己到目前为止是多么勇敢吗?魔王打不垮你,你在死荫谷里看到、听到、感到的一切都压不倒你。你有过多么艰苦、恐怖和惊奇的经历,而你现在却畏惧起来?你看我跟你一起在地牢里,而我比起你来,在性格方面要懦弱得多;并且巨人不只打伤了你,也打伤了我,也不给我吃喝,我跟你一样没有灯,一样痛苦。不过让我们再耐心一点;回想一下你在浮华市集的时候表现得多么勇敢,既不怕铁链,不怕铁笼子,也不怕惨死。因此我们还是尽量耐心忍受吧(至少要避免不宜于一个基督徒的丢脸的事)。

这会儿,夜又来临了,巨人和他的妻子都上了床,她向他打听犯人的情况,探询他们有没有听从他的劝告。他回答说,他们是刚毅的恶徒,情愿忍受一切艰苦也不肯自杀。于是她说,明天把他们带到院子里去,让他们瞧你结果了的那些人的骸骨,同时叫他们相信,不到一星期,你也要叫他们粉身碎骨,就像对待在他们以前来的同党一样。

第二天早上,巨人又到他们那儿去,把他们带到院子里,照他妻子的吩咐让他们看了那些骸骨。这些人,他说,跟你们一样,都是走天路的旅客,也跟你们一样,侵犯了我的领地;我拣了适合的时候──把他们粉身碎骨了;不出十天我也要同样对待你们。现在,回到你们的洞窟里去;说着把他们一路打回去。因此,在星期六那天,他们跟以前一样,凄凄惨惨地躺了一整天。夜里,当猜疑夫人和她丈夫都上了床,他们又开始谈论他们的囚犯;并且老巨人觉得很奇怪,他的殴打和劝告竟都不能叫他们送命。他的妻子回答说,我恐怕他们还希望有人来搭救他们,要不然就是他们身边有撬锁工具,希望利用它来达到逃跑的目的。巨人说,亲爱的,你这样想吗?明天早上我要去搜他们的身。

星期六约莫午夜时分,他们开始祈祷,一直祷告到天蒙蒙亮。

在曙光将现的时候,好基督徒像一个半受惊的人,发出激动的话语:──当我可以自由行动的时候,他说,我却还待在这臭气熏人的地牢里,我是多么傻的一个大傻瓜呀!我怀里有把钥匙叫做允诺,我相信它能打开怀疑堡垒里任何一把锁。于是盼望说,这是好消息,好兄弟,拿出来试试。

接着,基督徒从怀里拿出钥匙,开始试开地牢的门,他一转动钥匙,门的插销就向后移动,门轻而易举地给打开了,基督徒和盼望都走了出来。然后他走到通往院子里去的外面一扇门,再用钥匙打开它。这以后,他走到大铁门旁边,因为这扇门也得打开。可是那把锁非常难弄,但是终于也给打开了。于是他们推开门,飞奔着逃走;可是大门给推开的时候,发出叽叽嘎嘎的声音,把绝望巨人惊醒了,他急忙起身要去追赶他的囚犯;但是觉得他的四肢不中用了,因为他又发病了,因此他也就无法追踪他们。于是他们走着,又来到大路上,他们现在安全了,因为他们已经逃出了巨人的管辖区域。

这会儿他们已经穿过栅栏,他们开始思索在那儿应该做些什么才能防止继他们而来的人也落到绝望巨人的手中。因此他们同意在那儿竖立一根柱子,在上面刻这样几句话:“越过这栅栏是通到绝望巨人的怀疑堡垒的道路,他蔑视天国的王,图谋杀害痘的天路旅客。”因此许多后来的人看了这几句话就逃过了危险。他们做完之后,唱道:

我们走离大路,然后发现
踏上禁地是多么危险;
让后来的人多多留神,
免得他们再步我们的后尘;
免得他们由于侵犯他的领地,
成了他的囚犯,
他的堡垒名怀疑,
他的名字叫绝望。

1 《旧约全书.诗篇》第65篇第9节:
神的河满了水;你这样浇灌了地,好为人预备五谷。

2 《新约全书.启示录》第22章第1节:
天使又指示我在城内街道当中一道生命水的河,明亮如水晶,从神和羔羊的宝座流出来。

3 《旧约全书.以西结书》第47章。

4 《旧约全书.诗篇》第22篇第27节:
地的四极,都要想念耶和华,并且归顺他;列国的万族,都要在你面前敬拜。

5 《旧约全书.诗篇》第23篇第2节:
他使我躺卧在青草地上,领我在可安歇的水边。
《旧约全书.以赛亚书》第14章第30节:
贫寒人的长子,必有所食;贫乏人必安然躺卧。
《旧约全书.民数记》第21章第4节:
百姓因这路难行,心中甚是烦躁。

6 《旧约全书.以赛亚书》第9章第16节:
因为引导这百姓的,使他们走错了路;被引导的,都必败亡。

7 《旧约全书.以赛亚书》第28章第13节:
所以耶和华向他们说的话,是命上加命、令上加令、律上加律、例上加例、这里一点、那里一点;以致他们前行仰面跌倒,而且跌碎,并陷入网罗,被缠住。

8 《旧约全书.耶利米书》第31章第21节:
以色列民哪!你当为自己设立指路碑,竖起引路柱,你要留心向大路,就是你所去的原路;你当回转,回转到你这些城邑。

9 《旧约全书.诗篇》第88章。

10 《旧约全书.约伯记》第7章第15节:
甚至我宁肯噎死,宁肯死亡,胜似留我这一身的骨头。

十六、快乐山

他们一直向前走,后来走到了快乐山,这些山属于我们以前讲过的那小山的主人;他们就上山去看花园和果园,葡萄园和喷泉;他们在那儿喝了水,洗涤一番,把葡萄吃个痛快。在山顶上有牧人在牧羊,他们站在路旁。因此天路旅客走上去,用手杖撑住身子(疲劳的旅客在旅途上站住跟人家谈话的时候常常是这副模样),问道,这些快乐山是谁的?在吃草的羊是谁的?

牧人说:这些山是上帝的土地,从他的城里看得见它们;羊也是他的,他为它们断送了性命1

基督徒问:这是往天国去的路吗?

牧人说:你们正走在通往天国的路上。

基督徒问:离那儿还有多远?

牧人说:对于的确会到达那儿的人,路程是不太远的。

基督徒问:这条路上是安全的,还是危险的?

牧人说:对于那些该享到安全的人,它是安全的;可是“罪人却在其上跌倒2。”

基督徒问:对于疲倦乏力的旅客,路上有没有解除痛苦的设备?

牧人说:山主人吩咐我们“不可忘记用爱心接待客旅3;”因此你们将要享到这地方的幸福。

我在梦里还看到,当牧人听说他们是过路人时,也向他们发问(他们就像以前在别处时一样,一一作答),如:你们从哪儿来?你们怎样走上这条路的?你们用什么方法坚持到底的?因为很少有愿意上这儿来的人在这些山上露面。牧人听到他们的答复后,很高兴,亲切地望着他们说,欢迎你们到快乐山来。

我说的牧人们的名字是知识、经验、警醒和诚恳,他们牵着他们的手,领他们到帐篷里去,请他们分享已经准备齐全的美肴。牧人们还说,我们希望你们能多待一些时候,跟我们熟悉一下,同时多多享用快乐山的好东西。于是他们答应待下来。因此那晚上他们去歇息了,因为时已深夜。

然后我在梦里看见,第二天早上,牧人们邀请基督徒和盼望跟他们在山上散步。因此他们跟牧人们出去,走了一会儿,只见周围景色优美宜人。牧人们互相商量着,我们要不要给客人们看些奇迹呢?后来他们决定请客人观看奇迹,牧人们先把他们领到一座叫做错误的小山顶上,这山的那一面非常陡峭,牧人们叫他们往底下看。他们往下一看,看见好几具残肢断臂的尸体,是那些从山上摔下去的人的残骸。然后基督徒问道,这是什么意思?牧人说,难道你们没有听说到那些由于听许米乃和腓理徒4所说关于对复活的信心而犯了错误的人吗?他们说,听说过。接着牧人说,你们看见那几个粉尸碎骨、躺在山脚下的人就是这帮人;就像你们看到的,他们至今还没有埋葬,为的是要借以教训别人,使人家注意别爬得太高,或者别走得太靠近这座山的边缘。

然后我看见他们又带他们到另外一座山顶上去,这山叫警戒,牧人叫他们往远处看;他们一看,就像他们以为的那样,看见了好几个人在坟堆中走来走去;他们看出那些人都是瞎子,因为他们有时候冲到坟上去,并且无法走出那个坟堆。于是基督徒问,这是什么意思?

于是牧人回答说,你们没有看到在这些山稍低的地方靠大路的左边有一个通往一块草地的梯磴吗?他们说,看到的。牧人接着说,在梯磴那儿有一条小路直接通往怀疑堡垒,它是由绝望巨人看守着的,这些人(指着在坟堆中的人)跟你们现在一样,在没有来到梯磴以前,曾经在天路上走。由于正路在那一段很不好走,他们决定离开正路到草地上去,结果给绝望巨人逮住,关进怀疑堡垒里去;在那儿他们给关在地牢里一些时候之后,巨人终于把他们的眼睛挖出来,领他们到坟堆上,让他们在那儿一直徘徊到今天,因此圣贤的话可以得到证实,“迷离通达道路的,必住在阴魂的会中5。”于是基督徒和盼望互相望着,眼泪夺眶而出,可是对牧人们什么也没说。

然后我在梦中看见牧人又领他们到山底下一个地方,那儿的山坡上有一扇门;牧人把门打开,叫他们朝里面看。因此他们朝里面看去,只见里面一团漆黑,烟雾弥漫;他们还认为听见一阵好像烈火燃烧的轰隆声,以及受折磨的人的呼号声;他们还闻到硫磺的气味。于是基督徒问,这是什么意思?牧人们说,这是上地狱去的侧道,伪善者都从这儿走过──就是跟以扫一样卖掉长子名分的人;跟犹大一样出卖主子的人;跟亚历山大一样亵渎福音的人;以及跟亚拿尼亚和他的妻子撒非喇一样谎话连篇、假冒为善的人6

于是盼望对牧人说,我看出他们每个人,就像我们现在一样,以前都有过走天路的表现;是不是?

牧人说:是,并且也坚持了很长一段时间。

盼望说:尽管他们这样凄惨地被抛弃了,他们当初在旅途中走了多远?

牧人说:有的走得远些,有的还没走到这些山。

接着客人互相说道,我们需要向上帝呼求力量呀。

牧人说:对,而且你们有了力量以后,还用得着它呢!

这时候两个客人要继续往前走,牧人们也希望他们这样做;因此他们一起走到山的尽头。接着牧人彼此之间说,如果客人会使用我们的望远镜,我们让他们看天国的大门吧。客人亲切地接受了他们的提议;因此牧人把他们带到一座叫做清晰的山顶上,把望远镜递给他们。

于是他们试看着,可是因为脑际还印着牧人给他们看的最后那件事,他们的手簌簌发抖;由于这个阻碍,他们不能稳定地从望远镜望出去;但是他们认为他们看见了一件像大门的东西,还看到了那地方一些壮丽的景色。然后他们走开,唱着这首歌:──

牧人就这样把一些奥秘揭露,
其他的人都看不透这奥秘的面目;
因此,倘若你要看深奥、隐秘
和神妙的东西,就请来到牧人这里。

当他们将要离开的时候,一个牧人给他们一张关于旅途的笔记。另一个牧人吩咐他们谨防阿谀献媚的人。又一个请他们留神别在着魔之地睡觉。第四个祝他们一路平安。于是我从梦中醒来。


1《新约全书.约翰福音》第10章第11节:
我是好牧人,好牧人为羊舍命。

2 《旧约全书.何西阿书》第14章第9节:
谁是智慧人,可以明白这些事;谁是通达人,可以知道这一切;因为耶和华的道是正直的,义人必在其中行走,罪人却在其上跌倒。

3《新约全书.希伯来书》第13章第1、2节:
你们务要常存弟兄相爱的心。不可忘记用爱心接待客旅;因为曾有接待客旅的,不知不觉就接待了天使。

4《新约全书.提摩太后书》第2章第17、18节:
他们的话如同毒疮,越烂越大,其中有许米乃和腓理徒,他们偏离了真道,说复活的事已过,就败坏好些人的信心。

5《旧约全书.箴言》第21章第16节。

6《新约全书.使徒行传》第5章第1至10节。

十七、无知

我睡着了,又做梦,并且看见这两个天路旅客正沿着大路下山,朝天国走去。在较低的山坡上靠左边是自高地区,从那儿有条曲曲折折的小路通到天路旅客在上面行走的大路。因此他们在这儿碰上一个从那地区来的神采奕奕的青年,他名叫无知。基督徒问他从哪儿来,上哪儿去。

无知说:先生,我生长在左边那个乡下,现在上天国去。

基督徒说:可是你想怎么进天国的大门?因为你在那儿可能会遇上困难的。

无知说:别人怎样进去,我也怎样进去。

基督徒说:可是你到了那儿有什么东西出示,可以使大门为你打开?

无知说:我知道上帝的意旨,而且我一向是规规矩矩地过日子的;我没对不起任何人;我祈祷,禁食,付什一税,施舍,背井离乡,前往我现在正要去的地方去。

基督徒说:可是你没从这条路头上的那个小门进来啊;你却从那条弯曲小路到这儿来;因此,不管你自己怎么想,我恐怕你不但不能进天国,并且在审判那一天,你会得到盗贼的罪名。

无知说:先生们,你们跟我完全不相识──我根本不认得你们;请你们满足于信奉你们家乡的信仰吧,我可要信奉我自己家乡的信仰的。我希望一切都会很好。至于你们说的那个小门,所有的人都知道它离开我们家乡很远。我想我们那一带的人连到那儿去的路都不认得;他们也不在乎自己认不认得,因为就像你看见的,从我们的家乡有一条又好又美的绿荫小径通到这儿来,它是通往大路的另一条路。

当基督徒看到那个人很懂得骄傲自满的时候,他悄悄地对盼望说,“愚昧人比他更有指望1;”还说,“并且愚昧人行路,显出无知,对众人说,他是愚昧人 2。”怎么样,我们是继续跟他谈呢,还是暂时走到他前面去,让他去思考他刚才听到的话,过后我们再停下来等他,看我们能不能逐步对他有所帮助?

于是盼望说:

让无知把我们刚才说的话
稍稍思量,但愿他
不要拒绝接受忠告,
免得对最主要的利益仍然毫不通晓。
上帝说,没有理解力的人,
尽管他创造了他们,也不会拯救他们。

他又加一句说,我认为把一切的话一下子全对他说是没有用的;你愿意的话,我们还是走在他前面,等他“接受得了”的时候,再跟他谈。

因此他们往前走,无知在后面走。他们赶过他不远,来到一个黑暗的小巷,在那儿他们碰到一个人,他给七个魔鬼3用七根坚韧的绳子绑着4,正被押往他们刚才在山坡上看见的那扇门那儿去。这会儿好基督徒开始颤抖起来,他的伙伴盼望也直哆嗦;可是当魔鬼把那个人带走的时候,基督徒想看看他认不认得那个人;他以为很可能是住在背教城的变节。但是那个人的脸,他看不清楚,因为他像一个被人发觉的小偷一样低垂着头。

小信被三个歹徒抢劫。

不过当那人在他身边走过以后,盼望目送着他,见他背上有一张纸,上面写着:“反复不定的信徒,该死的背教者。”

于是基督徒对他的伙伴说,我这会儿想起我听到过的关于一个好人在这儿附近遇到的事情。他的名字叫小信;他是一个好人,住在诚恳市。事情是这样的:在这条巷的入口处另有一条巷通到阔门,名叫死人巷,因为在那条巷里常常发生暗杀,所以取了这个名字;这个小信就像我们现在这样奔走天路,他正好在那儿坐下,并且睡着了。那时侯碰巧从阔门来了三个强壮的歹徒,他们是三兄弟,叫做胆小鬼、疑惑和犯罪;他们瞧见小信在那儿,赶忙向他奔来。这时刻那个好人正好醒来,正站起身来打算继续赶路。他们一窝蜂拥到他跟前,用威胁的话语叫他站住。小信见了,顿时面无人色,既无力抵抗,又无法脱逃。于是胆小鬼说,交出你的钱包,可是他并不马上交出(因为他很不愿意失掉他的钱),疑惑走上前去,伸手到他口袋里,掏出一包银子。这时他喊了起来,“强盗,强盗!”这一来,犯罪举起手里的大棍子朝小信的头打去,把他打倒在地上,血流如注,就像一个可能因流血过多致死的人。三个贼始终站在一旁,但是终于听到路上有人声,生怕来人是住在坚信城的大惠,因此拔腿就逃,让那好人自己去想办法。过了一些时候,小信苏醒了过来,站起来,磕磕绊绊地尽力继续赶路。故事就是这样的。

盼望说:他们是不是把他所有的都拿走了?

基督徒说:不;他们没有搜到他放珠宝的地方;因此他保住了那些。但是我听说,那好人因他的损失感到非常伤心,因为强盗们把他大部分的现款都拿走了。就像我说过的,没有被抢走的只是些珠宝;他还有一些零钱没给抢走,但是不够他旅途上的花费5。要是我听到的消息没有传错的话,他一路上不得不行乞来维持生活,因为他不能出卖他的珠宝;可是尽管他沿途行乞,并且想尽种种方法维持生计,他还是饿着肚子奔走了其余大部分的路程。

盼望说:不过,他们没有拿走他用以进天门的证件,岂不是奇事吗?

基督徒说:的确奇怪;可是他们没拿到它,虽然并不是由于他的机灵,他们才没找到;因为他们袭击他时,他已经吓得魂不附体了,既没力量,也没本领隐藏任何东西;因此那是出于天意而不是由于他的努力 6,他们才没有拿到那件宝贝。

盼望说:他们没拿走他的珠宝,对他说来一定是个安慰。

基督徒说:如果他像他该做的那样利用了那些珠宝,那可能对他是个很大的安慰7;可是,讲这故事给我听的人说,他在后来的旅途中很少用到它,并且那是因为他的钱给拿走之后,他很沮丧。事实上,大部分的时间,他把它都忘了;并且,每次当他想起了它,开始得到安慰的时候,他又想起他的损失,而这种思想就占有了他。

盼望说:啊,可怜的人!这对他只能是个很大的痛苦。

基督徒说:痛苦?是啊,的确痛苦。如果我们也有像他那样的遭遇,被抢走了东西,受了伤,又是在一个举目无亲的地方,我们岂不同样会觉得痛苦吗?他竟没有悲伤致死也真怪,可怜的人!我听说后来他一路上除了说不完的悲伤和沉痛的怨言之外几乎什么话都不说;他向赶上他的人诉说,也向给他赶上的人诉说,告诉他们他在那儿如何被抢,谁抢了他,他损失了什么;他怎样受伤,怎样死里逃生。

盼望说:他竟然没有因为需要,把一部分的珍宝出卖或者当掉,使自己在旅途中可以减轻一些痛苦,这倒是奇事。

基督徒说:你讲话倒像个至今还不懂事的人。他把它们当掉来换什么呢?他把它们卖给谁呢?在他被抢的地区他的珍宝算不了什么;他也不要那地方所能给他的安慰。况且,如果到了天国的门口时找不到他的珍宝,他就不能继承那儿的产业(这他知道得很清楚);那会比一万个强盗的出现和作恶更糟呢。

盼望说:你为什么这样尖刻,我的兄弟?以扫为了红豆汤把他长子的名分卖掉8,而那是他的至宝;如果他能这样做,为什么小信不也这样做?

基督徒说:以扫的确卖掉了他长子的名分,许多别人也这样做,因而失去主要的祝福,就像这个卑鄙的人一样,不过以扫跟小信是有分别的,他们的情况也不同。以扫的继承权是独特的,小信的珍宝却不是。以扫太重视他的肚子,小信可不那样。以扫的需要是满足他的肉欲,小信的可不是。并且以扫的眼光只能看到他肉体的满足:“我将要死”(他说),“这长子的名分于我有什么益处呢9?”可是小信,虽然他的信心不大,他却能靠着那一点信心免于这种放肆的行为,并且还能重视他的珍宝,不至像以扫那样把它们卖掉。你不论在哪一方面都看不出以扫有信心,没有,连一点点也没有;因此当他整个人受到肉欲的支配时(在一个没有信心来抵御的人就会这样),要是他把继承权、灵魂和一切都卖给地狱的魔鬼,那也不足为奇;这种人跟野驴一样,“起性的时候,谁能使他转去呢10?”当他们一心只想满足自己的欲望时,不管得付出什么代价,也在所不惜,总是非要达到目的不可。但是小信又是一种性情;他一心只想天上的东西;他是靠超世俗的东西而活着的;因此,这样的人把他的珍宝卖掉(假使有人收买的话)去换取精神上的空虚,又有什么意义呢?一个人会花钱去把肚子塞满干草吗?或者你能劝斑鸠像乌鸦那样去吃腐烂的尸体吗?尽管没有信心的人为了肉欲会典当、抵押或者卖掉他们所有的,连他们自己也一起卖掉,可是具有信心(能拯救自己的信心)的人,虽然信心并不大,他也不会那样做。因此,我的兄弟,你就错在这一点上。

盼望说:我承认;可是你严厉的谴责几乎使我生气。

基督徒说:怎么,我只不过把你跟有些活泼的人对比,他们头上戴上了壳子在没有人迹的路上奔来奔去。不过,别管这些,还是考虑我们在讨论的问题吧,你我之间不会有什么意见的。

盼望说:我从心底里相信那三个家伙都是胆小鬼;不然的话,你想他们会像他们所做的那样,一听见路上有人声拔腿就逃吗?小信为什么不能再勇敢一点呢?我想他可以应付他们一阵,等到没有办法的时候再投降。

基督徒说:许多人都说他们是胆小鬼,但是轮到自己受考验的时候,很少人会那样想的。至于勇气,小信可没有;我看得出,我的兄弟,要是你做了当事人,你也只能抵抗一下,然后就投降了。的确,他们现在离我们有一段路,你当然心情很好,要是他们像对他那样出现在你面前,你就可能会改变主意了。

不过,再想一想,他们也不过是拦路强盗;他们在地狱的王手下工作,必要的话,地狱的王本人还会来帮忙,他的声音就像狮子的吼叫11。我自己也遇到过像小信所遭遇到的同样事情,那真可怕得很哪。当时这三个歹徒攻击我,我像个基督徒那样开始抵抗,他们只发出一个喊声,他们的主人马上就来了。就像俗语所说的,我认为“我这条命轻如鸿毛”,可是,按照上帝的意旨,我身上披有坚牢的铠甲。是的,可是,虽然我这样武装着,我发现要表现得像个大丈夫还是很困难。除非自己经历过这种战斗,没有一个人知道这场斗争有多惊险的。

盼望说:唔,可是你看,当他们只不过以为一个大惠要来的时候,他们就已经拔腿逃跑了。

基督徒说:的确这样,只要大惠一出现;他们跟他们的主人往往逃之夭夭。不过这也不足为奇,因为他是国王的战士。不过我想你不能拿小信跟国王的战士相提并论。所有国王的臣民并不都是战士;遇到考验的时候,他们也不能像他那样大显身手。希望一个小孩能像大卫那样对付哥利亚12,或者一只鹪鹩能有一只公牛的力气,岂不是不合情理的吗?有的人坚强,有的人软弱,有的人信心大,有的人信心小;这个人是软弱的,因此受人欺侮。

盼望说:但愿换个大惠来给他们颜色看。

基督徒说:即使是他的话,他也可能应付不了;因为我得告诉你,虽然大惠精通武艺,只要他拒他们于一剑之外,他可以,也能够应付他们绰绰有余,可是一旦他们闯近他身边,不管是胆小鬼、疑惑或者其他的人,那就很难不被他们摔倒了;你知道,一个人倒在地上的时候,还有什么办法呢?

任何人仔细瞧大惠的脸都看得见那些疤痕和伤迹,它们足以证明我的话。是的,有一次我还听到他说(那是在搏斗的时候),“我们没有活命的希望了13。”这些强壮的歹徒和他们的同党曾经使大卫呻吟、悲叹和吼叫得多凄惨啊!不仅如此,虽然希幔14和希西家 15当年都是不可一世的勇士,当他们受到攻击的时候,也不得不拿出全副力量来呢;但是,尽管这样,他们还是受到了痛击。彼得曾经去试过一次,为了要弄明白自己究竟是不是对付得了他们;虽然人家说他是众使徒的堂堂首领,可还是让他们折磨得使他后来见到一个可怜的女孩子也会心惊肉跳了。

况且,他们的王一喊即到;他总是待在听得见他们的喊声的地方;如果在任何时候他们招架不住了,他,可能的话,总来帮他们的忙。关于他,人家说了这样的话,“人若用刀、用枪、用标枪、用尖枪扎他,都是无用。他以铁为干草,以铜为烂木。箭不能恐吓他使他逃避,弹石在他看为碎秸。棍棒算为禾秸:他嗤笑短枪飕的响声16。”遇到这种情况,一个人有什么办法呢?的确,如果一个人随时都有约伯的马,并且有能力和勇气去驾驭它,他可能作出了不起的事情;因为“它颈项上□挲的鬃,是你给它披上的吗?是你叫他跳跃像蝗虫吗?它喷气之威使人惊惶。它在谷中刨地,自喜其力,它出去迎接佩带兵器的人。它嗤笑可怕的事,并不惊惶,也不因刀剑退回。箭袋和发亮的枪,并短枪,在它身上铮铮有声。它发猛烈的怒气将地吞下,一听角声就不耐站立。角每发声,它说,呵哈,它从远处闻着战气,又听见军长大发雷声,和兵丁呐喊17。”不过像你我这种人,还是不要希望碰到什么敌人的好,当我们听到别人失败的时候,我们也不要夸耀我们会比他们强;也不要以为我们是大丈夫,沾沾自喜,因为受到考验的时候,这样往往会打败仗。只要看我前面提过的彼得;他夸口,是的,他会那样;他那虚荣的心灵使他说自己比别人强,比所有的人都忠于他的主人;可是有谁像他那样给那些歹徒击败和撞倒呢?

因此,当我们听见在国王的大路上发生这类抢劫的事情的时候,我们应当做两件事:──

第一,我们要披上盔甲,还一定得拿着盾牌出去;就是为了缺少这个,所以那个拼命攻击巨大海兽的人不能使那海兽屈服;因为,的确,要是没有盾牌,我们的敌人一点也不怕我们的。因此,有本领的人说,“此外又拿着信德当作盾牌,可以灭尽那恶者一切的火箭18。”

同时我们应该要求国王护送我们,不仅如此,要他亲自跟我们同行。当大卫在死荫谷的时候,他庆幸有国王同行;摩西宁肯站而待毙,也不情愿离开上帝一步19。哦,我的兄弟,只要有他同行,我们还用怕与我们为敌的万军之众吗20?但是,要是没有他,骄傲的助手也要扑倒在被杀的人以下21

至于我,我过去曾经交战过;虽然由于上帝的慈悲,你看见我现在还活着,可是我不能夸耀我的刚毅。如果我不再碰到这种事件,我就很高兴,可是恐怕我们还没有脱离险境呢。不过,既然狮子和熊都还没有把我吞掉,我希望上帝也会把我们从下一个没有受割礼的非利士人手中救出来。说到这里基督徒歌唱起来了:

可怜的小信!碰到了盗贼?
受到了他们的抢劫?
记住:谁有信心,并且信上加信,就会战胜
一万人──否则,连三个人都打不赢。

他们继续走着,无知跟在后面。他们走到一个地方,那儿他们看见有一条路岔到他们的路上来,并且也跟他们走的那条路一样笔直;因此他们不知道走哪一条路好,因为两条路看上去一样直;他们只好停下来考虑一下。他们正在考虑的当儿,来了一个穿着薄薄的袍子、皮肤很黑的人,那人问他们干么站在那儿。他们回答说,他们是到天国去的,可是不知道应该走哪条路。跟我去吧,那个人说,我也是到那儿去的。于是他们跟着他走上那条新出现的路,这条路渐渐拐弯,到后来拐得离开他们要去的地方很远了,过了没一会儿工夫,他们已经不再朝那地方走了;可是他们仍旧跟着他。他们不知不觉地渐渐给他带进一个罗网,陷在里面无法解脱,不知如何是好;这以后那件白衣服从黑人身上落了下来。这时他们才知道他们在哪儿。因此他们躺着哭了好一会,因为他们不能脱身。

于是基督徒对他的同伴说,现在我知道错了。牧人们不是叫我们当心谄媚者吗?就像贤者所说的,我们今天才发觉,“谄媚邻舍的,就是设网罗绊他的脚22。”盼望说:为了使我们便于找到路,他们还给了我们一张指点方向的纸条,可是我们忘了去看那纸条,因而没有避开“强暴人的道路。”在这一点上大卫却比我们聪明;因为他说,“论到人的行为,我借着你嘴唇的言语,自己谨守,不行强暴人的道路23。”

他们就这样在罗网里痛哭。最后他们看见一个荣光四射的人向他们走来,手里拿着一根用细绳编成的鞭子。他走到他们跟前,问他们从哪儿来,在这儿干什么。他们告诉他,他们是往锡安去的可怜的旅客,让一个穿白衣的黑人带领离开了他们原来那条路,那人叫他们跟他走,说他自己也是上那儿去的。于是拿鞭子的人说,那是谄媚者24,“一个装作光明的天使的假使徒25。”于是他扯碎那个网,放他们出来。接着他对他们说,跟着我走,我可以领你们回到你们原来走的那条路上去。于是他领他们回到当初他们为了跟随谄媚者而离去的地方。到了那儿他问道:你们昨晚在哪儿过夜的?他们说在快乐山牧人们那儿。他又问他们,牧人们没有给你们一张指示路径的条子吗?他们回答:有。他说:那么,你们不知所措的时候,没有把条子拿出来看吗?他们说,没有。他问,为什么不拿出来看?他们回答说,忘记了。他还问他们,难道牧人们没有叮嘱他们要当心谄媚者吗?他们说,有;可是我们没想到这个话讲得很好听的人就是谄媚者。


无神论者哈哈大笑起来。

然后我在梦里看见他叫他们躺下;他们照着他的话做了,他狠狠地责打了他们26,教导他们应该走的正确的路。他一面惩罚他们27,一面说,“凡我所疼爱的,我就责备管教他;所以你要发热心,也要悔改28。”这以后,他吩咐他们再上路,叮嘱他们要留心牧人们其他的指示。于是他们感谢他的仁爱,慢慢地沿着正路走,一面唱着:

 

来,你们在这条路上奔走的人,
来看看走上歧途的旅客们的命运:
他们陷入了纠结的罗网,
因为他们把好的劝告轻轻遗忘。
的确,他们给救了出来;可是你看,
他们还受了鞭打。让这件事作为你们的警戒。

过了一会,他们看到远远的有个人独个儿慢慢地在路上向他们走来。于是基督徒对他的同伴说,那儿有个人背朝着锡安向我们走来。

盼望说:我看见啦;我们小心一点吧,万一他又是个谄媚者。那个人越走越近,终于来到他们跟前。他叫做无神论者;他问他们往哪儿去。

基督徒说:我们到锡安山去。

无神论者哈哈大笑起来。

基督徒问:你这样笑是什么意思呢?

无神论者说:我看见你们这样愚蠢,走这样沉闷的旅程,而结果除了旅途的辛苦以外,多半是一无所得的,所以我才这样笑。

基督徒说:怎么,老兄,你认为我们不会受到接待吗?

无神论者说:接待!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你们所梦想的那样一个地方。

基督徒说:但是在死后的世界里可有。

无神论者说:当我在自己家乡的时候,我也听到你现在所说的地方,因此我就出去寻找,可是二十年来找来找去,还是跟当日出发的时候一样,什么也没有找到29

基督徒说:咱们两个人都听说,也都相信有这么一个地方。

无神论者说:要不是我在家里时也这样相信,我也不会跑这么远来找了;可是既然找不到(如果有这么一个地方,我一定会找到的,因为我比你走得还要远呢),我现在回家去;当初为了要得到我所希望的东西,我曾抛弃一切,现在我可要去拿起我抛弃了的一切来安慰自己。我现在已经知道根本没有希望得到那东西的。

基督徒听了这话问他的同伴盼望说,这个人说的是真的吗?

盼望说:当心,他也是个谄媚者;要记住我们曾经由于听了这种人的话而付出的代价。什么话!没有锡安山?我们不是从快乐山上亲眼目睹过天国的大门吗?再说,我们现在不是凭着信心行事吗30?我们还是往前走吧,免得那个拿鞭子的人又追上来。你应该早给我这个教训,我现在把它悄悄讲给你听:“我儿,不可听了教训,而又偏离知识的言语31。”喂,我的兄弟,别听他的话,我们还是相信灵魂能够得救吧32。基督徒说:我的兄弟,我不是因为怀疑我们所相信的真理才问你那个问题,而是为了要考验你,同时要从你那儿取得显示你的心地诚实的证明。至于这个人,我知道他是给魔鬼弄瞎了眼33。你我还是往前去吧,既然我们知道我们相信的是真理,并且“没有虚谎是从真理出来的34。”

盼望说:现在我为上帝的荣耀抱着希望,又感到欢乐。于是他们离开那个人;而那人讥笑着他们,径自走了。


1《旧约全书.箴言》第26章第12节:
你见自以为有智慧的人吗?愚昧人比他更有指望。

2《旧约全书.传道书》第10章第3节。

3《新约全书.马太福音》第12章第45节:
便去另带了七个比自己更恶的鬼来,都进去住在那里。那人末后的景况,比先前更不好了。这邪恶的世代也要如此。

4《旧约全书.箴言》第5章第22节:
恶人必被自己的罪孽捉住;他必被自己的罪恶如绳索缠绕。

5《新约全书.彼得前书》第4章第18节:
若是义人仅仅得救,那不虔诚和犯罪的人将有何地可站呢?

6《新约全书.提摩太后书》第1章第14节:
从前所交托你的善道,你要靠着那住在我们里面的圣灵牢牢地守着。

7《新约全书.彼得后书》第1章第9节:
人若没有这几样,就是眼瞎,只看见近处的,忘了他旧日的罪已经得了洁净。

8《新约全书.希伯来书》第12章第16节:
恐怕有淫乱的,有贪恋世俗如以扫的,他因一点食物把自己长子的名分卖了。
《旧约全书.创世记》第25章第29至31节:
有一天,雅各熬汤,以扫从田野回来累昏了。以扫对雅各说:“我累昏了,求你把这红汤给我喝。”因此以扫又叫以东。雅各说:“你今日把长子的名分卖给我吧。”

9《旧约全书.创世记》第25章第32节。

10《旧约全书.耶利米书》第2章第24节:
你是野驴惯在旷野,欲心发动就吸风;起性的时候,谁能使它转去呢?凡寻找它的,必不至疲乏;在它的月份,必能寻见。

11《旧约全书.箴言》第28章第15节:
暴虐的君王辖制贫民,好像吼叫的狮子,觅食的熊。
《新约全书.彼得前书》第5章第8节:
务要谨守,警醒;因为你们的仇敌魔鬼,如同吼叫的狮子,遍地游行,寻找可吞吃的人。

12《旧约全书.撒母耳记上》第17章。

13《新约全书.哥林多后书》第1章第8、9节:
弟兄们,我们不要你们不晓得,我们从前在亚西亚遭遇苦难,被压太重,力不能胜,甚至连活命的指望都绝了;自己心里也断定是必死的,叫我们不靠自己,只靠叫死人复活的神。

14《旧约全书.列王纪上》第4章第31节:
他的智慧胜过万人,胜过以斯拉人以探,并玛曷的儿子希幔、甲各、达大的智慧;他的名声传扬在四围的列国。

15《旧约全书.列王纪下》第18、19章。

16《旧约全书.约伯记》第41章第26至29节。

17《旧约全书.约伯记》第39章第19至25节。

18《新约全书.以弗所书》第6章第16节。

19《旧约全书.出埃及记》第33章第15节:
摩西说:“你若不亲自和我同去,就不要把我们从这里领上去。”

20《旧约全书.诗篇》第3篇第5至8节:
我躺下睡觉,我醒着,耶和华都保佑我。虽有成万的百姓来周围攻击我,我也不怕。耶和华啊!求你起来,我的神啊,求你救我;因为你打了我一切仇敌的腮骨,敲碎了恶人的牙齿。
《旧约全书.诗篇》第27篇第1至3节:
耶和华是我的亮光,是我的拯救,我还怕谁呢?耶和华是我性命的保障,我还惧谁呢?那作恶的,就是我的仇敌,前来吃我肉的时候,就绊跌仆倒。虽有军兵安营攻击我,我的心也不害怕;虽然兴起刀兵攻击我,我必仍旧安稳。

21《旧约全书.以赛亚书》第10章第4节:
他们只得屈身在被掳的人以下,仆倒在被杀的人以下。虽然如此,耶和华的怒气还未转消,他的手仍伸不缩。

22《旧约全书.箴言》第29章第5节。

23《旧约全书.诗篇》第17章第4节。

24《旧约全书.箴言》第29章第5节:
谄媚邻舍的,就是设网罗绊他的脚。
《旧约全书.但以理书》第11章第32节:
作恶违背圣约的人,他必用巧言勾引;惟独认识神的子民,必刚强行事。

25《新约全书.哥林多后书》第11章第13、14节:
那等人是假使徒,行事诡诈,装作基督使徒的模样。这也不足为怪,因为连撒但也装作光明的天使。

26《旧约全书.申命记》第25章第2节:
恶人若该受责打,审判官就要叫他当面伏在地上,按着他的罪照数责打。

27 《旧约全书.历代志下》第6章第26、27节:
你的民因得罪你,你惩罚他们,使天闭塞不下雨,他们若向此处祷告,承认你的名,离开他们的罪,求你在天上垂听,赦免你仆人和你民以色列的罪,将当行的善道,指教他们,且降雨在你的地,就是你赐给你民为业之地。

28 《新约全书.启示录》第3章第19节。

29 《旧约全书.耶利米书》第22章第10节:
不要为死人哭号,不要为他悲伤,却要为离家出外的人大大哭号,因为他不得再回来,也不得再见他的本国。
《旧约全书.传道书》第10章第15节:
凡愚昧人,他的劳碌使自己困乏,因为连进城的路他也不知道。

30 《新约全书.哥林多后书》第5章第7节。

31 《旧约全书.箴言》第19章第27节。

32 《新约全书.希伯来书》第10章第39节。

33 《新约全书.约翰壹书》第2章第11节。

34 《新约全书.约翰壹书》第2章第21节。

十八、着魔之地

接着我在梦里看见他们来到一个郊外,那儿的空气会使一个陌生人打瞌睡。盼望开始觉得昏昏沉沉,只想睡觉;因此他对基督徒说,我现在非常瞌睡,几乎眼睛都睁不开了;我们躺下睡一会吧。

基督徒说:绝对不可以;恐怕睡着以后我们再也不会醒过来了。

盼望说:为什么,我的兄弟?对一个作工的人来说,睡眠是甜蜜的;要是睡一会儿,我们可以恢复我们的精神的。

基督徒说:你不记得牧人的话吗?他叫我们要小心谨防着魔之地。他的意思就是不要我们睡着。“所以我们不要睡觉,像别人一样,总要警醒谨守1。”

盼望说:我承认我是错了;要是没有你跟我在一起的话,我会由于沉睡而冒性命的危险。我看出贤者的话是对的,“两个人总比一个人好2。”这些日子以来,有你作我的同伴真是我的幸运;你会因你的劳苦而得到上好的奖赏的。

基督徒说:那么,为了避免在这个地方打瞌睡,我们还是好好谈谈吧。

盼望说:我完全同意。

基督徒问:从哪儿谈起呢?

盼望说:从上帝开始找我们的时候谈起。要是你高兴的话,请你先讲。

基督徒说:我先唱一首歌给你听: 

圣徒睡眼惺忪的时候,让他们
来听这两个天路旅客怎样谈心;
让他们向那两个人学习,
无论如何不能让蒙胧欲睡的眼睛合闭。
圣徒们只要能友爱地互助,
就能经常保持清醒,连地狱也不在乎。

然后基督徒开始说,我问你一个问题。你最初怎么会想做你现在所做的事?

盼望说:你的意思是不是说,我当初怎么会关心到自己的灵魂的?

基督徒说:是,我正是这意思。

盼望说:有很长一段时期,我很欣赏在市集上展览并出售的那些东西──我相信,要是至今我还贪爱着那些东西,我现在一定已经陷进沉沦和毁灭的深渊了。

基督徒问:它们是些什么东西呢?

盼望说:世界上所有的珍宝和财富。同时我也很喜欢闹酒、大吃大喝、发誓、说谎、荒唐、不守安息日等等,这些事情都会毁坏我的灵魂。但是由于听到和思量神圣的事情(我听到你以及在浮华市集因他的信心和良好行为而被杀的忠信的一些事情),我终于发觉“那些事的结局就是死3;”并且为了这些事,“上帝的忿怒必临到那悖逆之子4。”基督徒问:你当时是不是马上就服服贴贴的悔悟了?

盼望说:不;我并不愿意立刻知道罪的邪恶,也不愿意知道随犯罪而来的永远的处罚;当上帝的道最初开始震动我的心灵的时候,我反而拼命闭住眼睛,不要接触它的亮光。

基督徒说:圣灵开始在你身上作工的时候,你为什么会有这副样子呢?

盼望说:原因是──

  1. 我不知道这是上帝在我身上作工。我从来没想到上帝首先用对罪的觉悟来改变罪人。
  2. 当时我的肉体还是觉得罪恶非常甜蜜,我不愿意舍弃它。
  3. 我不知道怎么跟的老伴侣分手,因为我非常喜欢他们和他们的行为。
  4. 我觉悟的时候非常烦恼、非常惊恐,我实在受不了,甚至想起这件事也叫我受不了。

基督徒说:那么,这么说来,你有时候能够摆脱掉你的烦恼吗?

盼望说:的确能够;可是它还会回到我心上来,在那种时候我感到跟过去同样痛苦,甚至比过去还要痛苦。

基督徒说:怎么,什么事情会使你又想起你的罪来的?

盼望说:许多事情呢,譬如说:

  1. 只要我在街上遇到一个好人;或者
  2. 要是我听见什么人读《圣经》;或者
  3. 当我头痛的时候;或者
  4. 如果人家告诉我,我的邻居生病;或者
  5. 当我听见教堂里为死人敲钟的时候;或者
  6. 当我想到自己死去的时候;或者
  7. 听到别人突然的死亡;
  8. 特别是在考虑到自己问题的时候,想到自己得赶快作出决定才是。

基督徒问:当你通过以上任何的方式感觉到自己有罪的时候,你能不能随时很便当地摆脱犯罪的感觉?

盼望说:不,我不能;因为要是那样做的话,我的良心会更不安;并且,只要我一想到再继续犯罪(虽然我已经决定不这样做),我会感到加倍的痛苦。

基督徒说:那么你怎么办呢?

盼望说:我认为我得改过自新,因为不然的话,我一定会堕入地狱。

基督徒说:你有没有设法改过呢?

盼望说:有;我不但避开罪恶,还避开罪恶的伙伴,同时我还履行宗教上的本分,如祈祷、念经、为罪恶痛哭、对邻居说实话等等。这些我都做了,还作了许多别的事,多得举不胜举。

基督徒说:那么你认为自己没有问题了吗?

盼望说:是的,有一个时期我有这样的想法;可是终于我的烦恼又来临了,而且总是在我每次改过自新以后。

基督徒问:既然你已经改变了,怎么还会这样的呢?

盼望说:有几件事情促成这个情况,尤其是下面这些格言:“所有的义都像污秽的衣服5”──“凡有血气的,没有一人因行律法称义6”──“这样,你们作完了一切所吩咐的,只当说,我们是无用的仆人7”,以及许多此类的格言。我开始这样推论:如果我所有的义都像污秽的衣服;如果没有人能因行律法而称义;如果我们一切都做了,还是无用的仆人;那么想靠律法进天堂不过是一种愚行。我还这样想:假定一个人欠一家店铺一百镑,而在欠下了这笔债以后每次到店里买东西都得付现款;但是如果他的旧债没有付清,店主还是可以告他一状,把他送进监牢,非到他付清债款不能恢复自由。

基督徒说:那么,你把这件事怎么应用在你自己身上呢?

盼望说:我是这样想的:由于犯了种种的罪,我欠了上帝一大笔债,即使我现在改过,也不能勾清那笔债;因此虽然我现在一切错误都矫正了,我还这样想:我怎样才能摆脱由于过去犯罪而给自己带来的这个进地狱的危险呢?

基督徒说:应用得非常好,请你讲下去。

盼望说:自从我作了最近一次的悔过以后,另外一件使我烦恼的事是:假如我仔细察看我现在所做的最好的事情,我还看得见新的罪跟那事情混在一起;因此我不得不作出这样的结论:尽管我过去满以为自己很好,已经尽了种种责任,虽然我过去的生活毫无瑕疵,我一天中犯的罪就足够把我送下地狱。

基督徒问:那么你怎么办呢?

盼望说:怎么办!我没有把心事向忠信倾吐以前,真不知道怎么办呢;我跟他很熟识。他对我说,除非我能得到一个从来没犯过罪的人的义,我自己的和全世界的义都不能拯救我8

基督徒问:你认为他说的是实话吗?

盼望说:要是他在我很满意于我自己的改过的时候这样对我说,我就会送他一个“傻瓜”的称号来报答他这番好意;可是现在我既然看到自己的缺点和附在我最好行为上的罪,我不得不同意他的意见。

基督徒问:当他初次向你建议的时候,你认为有没有这样一个可以正确地说是从未犯过罪的人呢?

盼望说:我得承认,我开头觉得他这话很奇怪;不过,跟他相处一些时候,跟他多交谈一些话以后,我就完全有了信心。

基督徒问:你有没有问他那个人是谁,以及怎样才能靠那人称义?

盼望说:我问了他;他说是坐在至高者右边的主耶稣。因此,他说,你得靠他称义9,深信他在世的时日所行的一切,以及他被钉在木头上的时候所受的痛苦。我还问他,那个人的义怎么这样有力量,能够使另外一个人在上帝面前称义10。他说,那个人就是大能的上帝,他那样行事,那样受死,并不是为了他自己,而是为了我,如果我相信他的话,他就成为我的替身,因而他的所作所为都成为我的,他那些作为所具有的价值也都归到我身上来11

基督徒问:后来你怎样呢?

盼望说:我讲了些不情愿相信的话,因为我认为他是不肯救我的。

基督徒问:那么忠信对你怎么说?

盼望说:他叫我试去找他看看。我说那简直是太冒昧了。他说,不会的;因为他还请我去呢。说着他给了我一本耶稣的著作,鼓励我更放胆找他去;关于那本书,他这么说,书里面每一笔字,每一个标题都比天地还要坚定12;于是我问他,我到了他那儿的时候,应该做些什么。他说我得跪下切切恳求天父把他启示给我13。过后我又问他,我应该怎样向他祈求。他说,去吧,你会发现他在施恩座上14,他终年坐在那儿,随时准备着饶恕、赦免所有来到他跟前的人15。我对他说,我不知道到了那儿该说什么话。他教我这样说:求上帝对我这样一个罪人发慈悲,使我认识和相信耶稣基督;因为我知道,要是没有他的义,或者我不相信他的义,我就会完全毁啦。主啊,我听说檷是个慈悲的上帝,并且指定了檷的儿子耶稣基督做救世主;而且檷愿意把他赐给我这样一个可怜的罪人(我的确是个罪人);主啊,因此求檷用这个机会,通过檷的儿子耶稣基督,在拯救我的灵魂中扩大檷的恩典。阿们。

基督徒问:你有没有照他所说的做去?

盼望说:有的,做了又做,不知做了多少次了。

基督徒问:天父有没有把他的儿子显示给你呢?

盼望说:没有;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都没有,第六次也没有。

 

基督徒问:那么你怎么办?

盼望说:怎么办?我真不知道怎么办了。

基督徒问:你有没有想不要再祈祷了?

盼望说:有;想过不止一两百次哩。

基督徒问:那么为什么你没有停止祈祷呢?

盼望说:我相信忠信告诉我的是实在的事情,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基督的义,全世界都不能救我,因此我想,要是我停止祈祷,我就会死掉,而我只能死在恩典的宝座旁边。同时我又想:“虽然迟延,还要等候;因为必然临到,不再迟延16。”

因此我继续祈祷,直到天父把他的儿子显示给我。

基督徒问:他怎样向你显示的呢?

盼望说:我并不是通过肉眼看见他,而是用心中的眼睛17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有一天我非常苦恼──我想我平生从来没有那么苦恼过;我之所以那么痛苦是由于我重新又看到我的罪是多么严重,多么污秽不堪。我那时除了地狱和灵魂的永远定罪之外,别无期待,忽然间我想我看见主耶稣从天上望着我说,“相信主耶稣,你必得救18。”

但是我回答说,主啊,我是个罪大恶极的罪人。他说,“我的恩典足够你用的19。”然后我说,不过,主啊,怎样才算相信呢?接着我从那句话“到我这里来的,必定不饿,信我的,永远不渴20。”明白了具有信心和来到他跟前这一举动是一回事;谁来到他跟前──也就是谁全心全意要靠基督获得救赎──谁就真的相信基督。于是我眼眶里噙满了泪水。又问道,可是,主啊,您真的肯接纳和拯救像我这样一个大罪人吗?我听见他说,“到我这里来的,我总不丢弃他21。”我说,不过,主啊,我到您那儿来的时候,对您应该有个怎样的看法,对您才算有正确的信心?他说:“基督耶稣降世,为要拯救罪人22;律法的总结就是基督,使凡信他的都得着义23;他为我们的罪而死,又为释我们的罪而复活24;他爱我们,用他的血洗净我们的罪;他是上帝和我们之间的中保;他是长远活着,替我们祈求25。”我从这些话推断,我得在他身上寻求正义,靠他的血来赎我的罪;他为了服从他父亲的律法和甘受它的处罚所作的一切,不是为了他自己,而是为了任何一个感激涕零地接受他的救赎的人。这会儿我的心充满了喜悦,眼眶噙满泪水,内心洋溢着对耶稣基督的名字、作风和对他子民的爱。

基督徒说:这的确是基督对你的显示;不过请你特别仔细地告诉我这个显示对你的精神有什么影响。

盼望说:这个显示使我看出,全世界是处在犯罪的状态中,尽管它有它所谓的义。这个显示使我看出,我们的天父上帝,虽然他是公正的,能够公正地解除来到他跟前的罪人的罪。它使我以过去的生活的卑鄙为莫大的耻辱,使我对自己的无知感到羞愧;因为以前我从来没有想到耶稣基督是这样美好的。它使我喜爱圣洁的生活,渴望为了主耶稣的名字的光荣而做些事;我还想,要是现在我身体里有一千加仑的血,我也愿意为主耶稣流尽最后一滴。

这时候我在梦里看见盼望往后一看,瞧见给他们赶过头的无知在后面走着。瞧,他对基督徒说,那个青年人在那么远的地方闲荡着。

基督徒说:是,是,我看到了;他不愿意跟在我们一起。

盼望说:不过我相信,如果他至今还是跟我们走在一起的话,对他也不会有害处。

基督徒说:对呀;不过我敢说他可不以为然。

盼望说:你说得对;不过我们还是等等他吧。(于是他们就停下来。)

接着基督徒对他说,来,老兄;你为什么落在后面这么长一段路?

无知说:我喜欢独个儿走;比起跟人家一起走好得多,除非我喜欢那些伴侣。

于是基督徒轻轻地对盼望说,我不是对你说过,他不愿意跟我们在一起的吗?不过,来,让我们在这冷落的地方谈谈天消磨时间。接着他对无知说,喂,你好吗?你的灵魂跟上帝的关系现在怎么样了?

无知说:我想不错吧;因为我在走的时候,心里经常有好的动机,使我自己得到不少安慰。

基督徒问:什么好动机?请告诉我们。

无知说:唔,我想着上帝和天堂。

基督徒说:魔鬼和沉沦的人也会想这些东西。

无知说:但是我想着他们,还渴望他们。

基督徒说:许多不可能到天堂去的人也这样渴望。“懒惰人羡慕,却无所得26。”

无知说:但是我想着他们,为他们抛弃掉一切。

基督徒说:这一点我可不大相信;因为抛弃一切不是件容易的事──是呀,比许多人所认为的要难得多。不过,为什么你会相信,你根据什么相信自己为上帝和天堂抛弃了一切?

无知说:我心里这样想。

基督徒说:贤者说,“心中自是的,便是愚昧人27。”

无知说:那是指一个邪恶的心而说的,而我的心是好的。

基督徒问:你怎么证明你的心是好的呢?

无知说:它用对天堂的希望来安慰我。

基督徒说:这也可能是受了你自己的心的欺诈;一个人的心可能使他对一件他根本还没有理由对它存着希望的东西抱着希望,因而得着安慰。

无知说:但是我的心跟我的生活是一致的,因此我的希望是有根据的。

基督徒说:谁告诉你,你的心跟生活是一致的?

无知说:我自己这样想。

基督徒说:问我的伙伴我会不会骗你!你自己这样想!在这件事上,除非上帝做你的证人,别的证明一概无效。

无知说:但是,一个好的心准会有好的思想,难道不是这样吗?难道符合于上帝的戒律的生活不是好的生活吗?

基督徒说:是,有好思想的心才是好心,遵守上帝戒律的生活才是好的生活;但是,能做到这样是一件事情,光是这样想想又是另一件事情。

无知说:请问,怎样的思想你才认为是好思想,怎样的生活你才认为是遵守上帝戒律的生活?

基督徒说:有各种各样的好思想──有的是关于我们自己,有的关于上帝,有的关于基督,有的关于别的东西。

无知说:哪些是关于我们自己的好思想?

基督徒说:符合于《圣经》的就是好思想。

无知说:什么时候我们对自己的想法才符合于《圣经》?

基督徒说:当我们像《圣经》那样裁判自己的时候。让我解释一下:关于处在自然状态中的人,《圣经》说,“没有一个正义的,没有一个好人28。”它还说,“终日所思想的尽都是恶29。”又说,“人的思想从少年时代就是邪恶的30。”因此,当我们对自己有这样的想法,并且认识到自己多么败坏的时候,我们的思想才能算是好的,因为这种想法是跟《圣经》上所说的一致的。

无知说:我决不相信我的心有这样坏。

基督徒说:所以你一辈子对你自己没有过一个正确的想法,──不过让我讲下去吧。正如《圣经》对我们的心下裁判,它对我们的行为也下裁判;当我们对我们的心和行为的想法符合《圣经》对它们所下的裁判的时候,它们就是好的,因为它们符合《圣经》的要求。

无知说:请你讲清楚点。

基督徒说:因为《圣经》上说,人的道路是弯曲的31──不是正确的,而是邪恶的。它说他们天然不会走正确的道路──他们也不知道。当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这样想──我是说,当他贤明地、虚心地想──的时候,那时他对他的作风有正确的想法,因为他的想法跟《圣经》的判断一样。

无知说:怎样才是对上帝有正确的想法?

基督徒说:当我们对上帝的想法(就像我刚才说的对自己的想法)跟《圣经》里讲的一致的时候;也就是说,当我们对他的本质和属性,有像《圣经》上所教我们的那种想法──关于这些我现在不能多讲──的时候,我们对他就有了正确的想法。至于他跟我们的关系,那是这样的;当我们想到他了解我们胜过我们的自知之明,在我们自己看不见有罪的地方,在我们自己还不知道已经犯了罪的时候,他看出了我们的罪;当我们想到他洞悉我们内心深处,尽管我们的心多深,他总是看得清清楚楚;当我们想到我们所有的义在他看来都是污秽的,因此即使我们是带了我们最好的行为来见他,他也不能容忍我们自以为是地站在他面前──只有在这样一些时候,我们对上帝才有正确的想法。

无知问:你还以为我这样傻,会认为上帝的眼光不比我精明吗?或者我会用最好的行为在上帝面前自恃吗?

基督徒说:那么,对这件事你到底是怎么想的?

无知说:唔,简单的说,我想我得相信基督才能解脱我的罪。

基督徒说:怎么!当你不觉得需要他的时候,竟然会认为非相信他不可!你既看不出你原始的弱点,也看不见你实际的弱点;对自己和自己所作所为有这样一种看法,使你显然成为一个从来不觉得需要靠基督的义在上帝面前称义的人。那么你怎么说,你相信基督呢?

无知说:尽管如此,我还是很相信。

基督徒问:你怎么相信呢?

无知说:我相信基督为罪人而死;并且由于我遵守了他的律法,他接纳了我,因而将来我在上帝面前可以免受天罚。或者这样讲:由于他的功劳,基督使他的父亲满意我的虔诚的修行;因此我将蒙恩得以赦免众罪。

基督徒说:让我对你这种信仰的表白作一个答复吧:

  1. 你的信仰是一种异想天开的信仰;《圣经》上从来就没有提到过这种信仰。
  2. 你的信仰是一种错误的信仰;因为这种信仰是把基督的正义应用到你自己身上来。
  3. 这种信仰认为并不是基督为你释罪,而你是靠了自己的行为获得释罪;你是因你自己的行为才不被定罪,这是完全错误的。
  4. 因此这种信仰是虚假的,而且它根本不能使你逃脱全能的上帝的愤怒;因为真正的赦罪的信仰使一个知道自己因守律法而走错了路的人投到基督的庇荫之下,靠他的义避过大难(他的义并不是为了要释你的罪,使上帝满意于你的顺从的一种恩典,而是他自己对律法的遵守,因为他代替我们,因我们的缘故做了并忍受了律法需要他做的和忍受的);这种义,我说,是真正的信仰所乐于接受的;在它的羽翼下灵魂得到保护,而且给纯洁无疵地带到了上帝面前,蒙上帝的悦纳,免于定罪。

无知说:什么,难道你要我们不依靠自己而完全依靠基督的作为吗?这种妄想会使我们放纵欲望,随心所欲地生活;因为,如果我们相信基督的义能解除我们所有的罪,那么我们怎样生活又有什么关系呢?

基督徒说:你的名字是无知,你,就像你的名字一样,也是无知的;你刚才的回答证明了我这个说法是正确的。你不懂什么是赦罪的义,也不懂怎样通过对它的信心来逃避上帝猛烈的愤怒,保全你的灵魂。不仅如此,你也不明白相信基督的义能拯救人的这种信心的真正作用,这种信心使人爱基督,爱他的名字、爱《圣经》、爱他的道路和他的子民,而不像你无知地所想象的那样。

盼望说:问他基督有没有从天上启示给他看过。

无知说:什么!你是相信启示的人!我想你们俩和其他所有的人所说的关于启示的事只是神经错乱的结果。

盼望说:怎么,老兄!肉身的人自然看不见基督的,除非天父把他启示给他们,他们是无法认识他而得到拯救的。

无知说:这是你的信仰,可不是我的;不过我敢说,我的信仰不比你的差,虽然我脑子里不像你那样有那么多怪念头。

基督徒说:请让我插一句话。你不该小看这件事;我可以大胆地肯定,就像我的好伴侣刚才做的,除非天父启示,没有人能认识基督32;并且本着相信来认识基督的信心 33(如果它是那种正确的信心)也一定是由他那浩大的能力促成的34;可怜的无知,我看出你根本不了解这个信心的作用。所以醒来吧;张开眼来看看你自己有多么污秽,奔到主耶稣那儿去吧;靠着他的义,也就是上帝的义(因为他就是上帝),你一定可以免去定罪。

无知说:你们走得太快,我跟不上;你们管你们走吧,我得歇一会。

于是他们说,── 

唔,无知,你还要这样愚笨,
轻看多次给你的规劝谆谆?
如果你仍然不听,
不久你就会知道这样做多不幸。
及时记住,老兄;
屈从,不要怕;
如果恳切地接受忠言,能获得救赎;
因此听从吧。
可是你如果依旧处之泰然,我保证,
无知,你将受到亏损。

然后基督徒向他的同伴说:来,我的好盼望,我看我们又得两个人走了。

于是我在梦里看见他们急速向前走,无知在后面一步一颠地走着。基督徒对他的同伴说,我真怜悯这个可怜的人;他最后一定会遭殃的。

盼望说:哎呀!像他这样的人我们的城里有的是──一家一家的这样的人,还不仅如此,不少地方整条街上都是这样的人,甚至在天路旅客中间也有不少这样的人呢;你想一想,如果我们那一带有这么多,在他的家乡会有多少呀?

基督徒说:的确,《圣经》里说,“他把他们的眼睛弄瞎了,恐怕他们看见,”等等。

不过,现在只有我们两人在一起了,请你谈谈你对这种人怎么想法。你认为他们从来就没有悔罪过,因此也不担心自己的处境很危险吗?

盼望说:不,你自己答复这个问题吧。因为你年纪比我大。

基督徒说:那么我说,他们有时候也可能悔罪,并且担心自己的情况的(我是这样想);可是他们因为生来无知,不懂得悔罪对他们有好处;因此他们想尽办法不让自己悔罪,继续放肆,自以为是。

盼望说:我相信,就像你说的,担心对人大有好处,并且在他们开始走天路的时候就使他们不至于走错路。

基督徒说:这是毫无疑问的,只要是正确的畏惧;因为《圣经》上这样说,“敬畏主就是智慧35。”

盼望说:你怎样形容正确的畏惧?

基督徒说:正确的畏惧可以凭下列三点发现:──

  1. 根据它的起因;它是从使人得救的悔罪中产生的。
  2. 它驱使人为了灵魂的救赎而紧紧抓住基督。
  3. 它使人的心灵不断崇敬上帝以及他的道路和《圣经》;它使人心温柔,使它惧怕背弃上帝,他的道路和《圣经》,也怕偏左或偏右,并害怕任何侮辱上帝的事情、扰乱内心的平安、使圣灵忧伤或者引起魔鬼的非难。

盼望说:讲得好;我相信你说出了真理──我们现在是不是已经走完了着魔之地?

基督徒问:怎么?你是不是对这番谈话厌倦了?

盼望说:不,真的不是,我只是要知道我们到了哪儿了。

基督徒说:我们至多再走两英里路就可以走出着魔之地。──不过我们还是回到刚才的话题上去吧。愚蠢的人不知道那种会使他们害怕的悔罪对他们有好处,因此他们想尽办法窒息这种悔罪之心。

盼望说:他们怎样想法子窒息它呢?

基督徒说:

  1. 他们认为那种恐惧是魔鬼引起的(虽然那的确是上帝的作为);抱着这种想法,他们抵御那些恐惧,把它们当作会促使他们灭亡的东西。
  2. 他们还认为这些恐惧对他们的信心会有不好的影响;而其实呢,哎呀,可怜的人,他们根本就没有信心!因此他们硬起心肠,对恐惧置之不理。
  3. 他们自以为不应该害怕,因此,他们不顾那些恐惧,变成傲慢自信的人。
  4. 他们看出那些恐惧会赶走他们一向具有的那种可怜的自以为有了的圣洁,因此他们竭力反抗它们。

盼望说:关于这种事我自己多少也知道一点;因为在我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以前,我也是这样的。

基督徒说:唔,我们现在且撇下邻居无知的事不谈,来讨论另外一个有益的问题吧。

盼望说:完全同意;不过还是请你先讲。

基督徒说:好吧,你知不知道大约十年前在你住的那一带地方有个名叫偷懒的人──当时对宗教很热心的一个人?

盼望说:知道他!当然;他住在缺德镇,离诚实市约莫两英里,他是一个叫做走回头的贴邻。

基督徒说:对,他跟他住在一起。这个人曾经觉悟过来;我相信那时候他对自己的罪恶和因之而有的报应都看到了。

盼望说:我同意你的话;因为我的家离开他只有三英里路,他常常痛哭流涕地来找我。我的确很怜悯他,对他并不是没有抱过希望;不过我们知道不是每个人都喊,“主啊,主啊36!”的。

基督徒说:他有一次对我说,他决定要走天路,就像我们现在这样;突然间他认识了一个名叫偷懒的人,从那以后他对我就像个陌生人。

盼望说:好,既然我们谈起了他,让我们来研究一下,他以及他的那些同类为什么突然堕落了。

基督徒说:这种谈话可能很有益处;不过请你开始。

盼望说:那么,据我判断,有四个原因:──

1.虽然这些人的良心觉醒了过来,可是他们的思想还没有转变;所以,因知罪而产生的力量一消失,宗教热诚也就冷淡下去;他们自然而然地又回到老路上去;就像我们看见一只狗因为吃了某种东西得了病,在它病的期间,它把什么都一古脑儿吐了出来;它并不是自愿这样做(如果我们可以说狗有意志的话),而是因为食物在它肚子里作怪。可是,它的病一好,它的肠胃也舒服了;它并不讨厌自己所吐出来的东西,因此又回过头来把一切都吃下肚去;由此看来,《圣经》上写的可不假,“狗所吐的它转过来又吃37。”所以我说,如果只是因为认识到地狱的折磨,又害怕这种折磨,因而热衷于天堂,那么,对地狱的观念和对沉沦的恐惧一旦冷淡了,他们对天堂和得救的渴望也会跟着冷淡下去。因此就发生了这样的事:当他们知罪的心和恐惧一消失,他们对天堂和幸福的渴望也就不再存在,那时候他们就回到老路上去了。

2.另一个原因是:他们被一种奴隶性的恐惧所控制,我现在说的是他们对人们的恐惧;“因为惧怕人的,陷入罗网38。”因此,虽然当地狱的火焰快要烧着他们的耳朵的时候他们好像很热衷于天堂,可是到那种恐怖心稍微差一点的时候,他们又改变了主意──那就是:放聪明些有好处的,还是不要冒那失去一切的危险吧(他们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想法,是因为他们什么也不懂),或者至少不要给自己带来不可避免和不必要的麻烦吧;于是他们又随俗了。

3.宗教所给他们带来的羞辱也成为一种阻碍;他们傲慢、自大,在他们看来宗教是卑微、下贱的;因此当他们失去对地狱和将来的天罚的观念的时候,他们又回到老路上去。

4.认识到自己的罪和思考将来可怕的光景,对他们来说是痛苦的。在苦难没有临到头上之前,他们不愿意正视它;虽然,如果他们愿意正视那些苦难的话,也许他们一看到它就会逃到正义的人为了避难所投奔的地方去;不过就像我前面所指出的,他们不愿意想起罪和以后那种恐怖的光景,因此,一旦他们摆脱了对上帝的愤怒和恐怖的觉悟,他们就乐于硬起心肠,选择了会使他们心肠越来越硬的道路。

基督徒说:你这话真是一针见血,因为根本问题是在他们没有改变心意;因此他们就像站在法官面前的罪大恶极的罪犯。他浑身打战,好像真心真意地悔改,可是实际上却是由于害怕绞索;显然,他并不是真的对犯罪感到厌恶,因为,只要他得到了自由,他还要行窃,还要做一个恶棍;反过来,要是他从心底里改变过来,他就不会这样。

盼望说:我已经把他们堕落的原因讲给你听了,现在请你讲讲他们怎样堕落。

基督徒说:我很愿意讲:──

  1. 他们把所有凡是有关上帝、死亡和将来的审判的念头全都抛在脑后。
  2. 接着他们渐渐抛开个人的义务,如在私室里祈祷,压制欲望,警戒,为犯罪痛苦等等。
  3. 然后他们躲避活泼、热心的基督徒们。
  4. 这以后他们对听道、看《圣经》、参加聚会这一类的义务渐渐冷淡。
  5. 接下来,他们开始,就像我们说的,在虔诚的人身上找错儿,而且穷凶极恶地挑剔,目的是要显得把宗教抛到九霄云外是有理由的(因为他们在那些人身上看到了某些缺点)。
  6. 于是他们开始跟世俗的、放荡的和淫邪的人为伍。
  7. 接着他们就暗地里开始世俗的放肆的谈论;如果他们看见被认为正派的人也这样做,他们就很高兴,因为他们可以仿效他们,更大胆地做起来。
  8. 这以后他们开始公开地犯小罪。
  9. 然后,他们硬起心肠,原形毕露。这样又给送进苦难的深渊。这时候,除非受到了出乎恩典的奇迹的拦阻,他们将永远在自欺中灭亡。

1 《新约全书.帖撒罗尼迦前书》第5章第6节。

2《旧约全书.传道书》第4章第9节:
两个人总比一个人好,因为二人劳碌同得美好的果效。

3《新约全书.罗马书》第6章第21至23节:
你们现今所看为羞耻的事,当日有什么果子呢?那些事的结局就是死。但现今你们既从罪里得了释放,作了神的奴仆,就有成圣的果子,那结局就是永生。因为罪的工价乃是死;惟有神的恩赐,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乃是永生。

4《新约全书.以弗所书》第5章第6节:
不要被人虚浮的话欺哄,因这些事,神的忿怒必临到那悖逆之子。

5《旧约全书.以赛亚书》第64章第6节:
我们都像不洁净的人,所有的义都像污秽的衣服。我们都像叶子渐渐枯干,我们的罪孽好像风把我们吹去。

6 《新约全书.加拉太书》第2章第16节:
既知道人称义不是因行律法,乃是因信耶稣基督,连我们也信了基督耶稣,使我们因信基督称义,不因行律法称义,因为凡有血气的人,没有一人因行律法称义。

7《新约全书.路加福音》第17章第10节。

8《新约全书.提摩太前书》第2章第5节:
因为只有一位神,在神和人中间,只有一位中保,乃是降世为人的基督耶稣。

9《新约全书.希伯来书》第10章第22、23节:
并我们心中天良的亏欠已经洒去,身体用清水洗净了,就当存着诚心和充足的信心来到神面前;也要坚守我们所承认的指望,不至摇动,因为那应许我们的是信实的。
《新约全书.彼得前书》第1章第19节:
乃是凭着基督的宝血,如同无瑕疵、无玷污的羔羊之血。

10《新约全书.罗马书》第4章第24、25节:
也是为我们将来得算为义之人写的,就是我们这信神使我们的主耶稣从死里复活的人。耶稣被交给人,是为我们的过犯;复活,是为叫我们称义。
《新约全书.歌罗西书》第1章第14、15节:
我们在爱子里得蒙救赎,罪过得以赦免。爱子是那不能看见之神的像,是首生的,在一切被造的以先。

11《新约全书.马太福音》第11章第28节:
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

12 《新约全书.马太福音》第24章第35节:
天地要废去,我的话却不能废去。
《旧约全书.诗篇》第95章第6节:
来啊!我们要屈身敬拜,在造我们的耶和华面前跪下。

13《旧约全书.但以理书》第6章第10节:
但以理知道这禁令盖了玉玺,就到自己家里,一日三次,双膝跪在他神面前,祷告感谢,与素常一样。

14《旧约全书.出埃及记》第25章第22节:
我要在那里与你相会,又要从法柜施恩座上二基路伯中间,和你说我所要吩咐你传给以色列人的一切事。
《旧约全书.利未记》第16章第2节:
要告诉你哥哥亚伦,不可随时进圣所的幔子内,到柜上的施恩座前,免得他死亡,因为我要从云中显现在施恩座上。
《新约全书.希伯来书》第4章第16节:
所以我们只管坦然无惧地来到施恩的宝座前,为要得怜恤,蒙恩惠,作随时的帮助。

15 《旧约全书.耶利米书》第29章第12、13节:
你们要呼求我,祷告我,我就应允你们。你们寻求我,若专心寻求我,就必寻见。

16《旧约全书.哈巴谷书》第2章第3节:
因为这默示有一定的日期,快要应验,并不虚谎;虽然迟延,还要等候,因为必然临到,不再迟延。

17《新约全书.以弗所书》第1章第18、19节:
并且照明你们心中的眼睛,使你们知道他的恩召有何等指望,他在圣徒中得的基业有何等丰盛的荣耀;并知道他向我们这信的人所显的能力,是何等浩大。

18《新约全书.使徒行传》第16章第30、31节:
又领他们出来,说:“二位先生,我当怎样行才可以得救?”他们说:“当信主耶稣,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

19《新约全书.哥林多后书》第12章第9节:
他对我说:“我的恩典够你用的,因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

20《新约全书.约翰福音》第6章第35节:
耶稣说:“我就是生命的粮。到我这里来的,必定不饿;信我的,永远不渴。

21《新约全书.约翰福音》第6章第37节:
凡我父所赐给我的人,必到我这里来;到我这里来的,我总不丢弃他。

22《新约全书.提摩太前书》第1章第15节:
“基督耶稣降世,为要拯救罪人。”这话是可信的,是十分可佩服的。在罪人中我是个罪魁。

23《新约全书.罗马书》第10章第4节。

24《新约全书.罗马书》第4章第25节:
耶稣被交给人,是为我们的过犯;复活,是为叫我们称义。

25《新约全书.希伯来书》第7章第24、25节:
这位既是永远常存的,他祭司的职任就长久不更换。凡靠着他进到神面前的人,他都能拯救到底;因为他是长远活着,替他们祈求。

26《旧约全书.箴言》第13章第4节:
懒惰人羡慕,却无所得;殷勤人必得丰裕。

27《旧约全书.箴言》第28章第26节:
心中自是的,便是愚昧人;凭智慧行事的,必蒙拯救。

28《新约全书.罗马书》第3章。

29《旧约全书.创世记》第6章第5节:
耶和华见人在地上罪恶很大,终日所思想的尽都是恶。

30《旧约全书.创世记》第8章第21节:
耶和华闻那馨香之气,就心里说:“我不再因人的缘故咒诅地(人从小时心里怀着恶念),也不再按着我才行的,灭各种的活物了。

31 《旧约全书.诗篇》第125章第5节:
至于那偏行弯曲道路的人,耶和华必使他和作恶的人一同出去受刑。
《旧约全书.箴言》第2章第15节:在他们的道中弯曲,在他们的路上偏僻。
《新约全书.罗马书》第3章。

32《新约全书.马太福音》第11章第27节:
一切所有的,都是我父交付我的;除了父,没有人知道子;除了子和子所愿意指示的,没有人知道父。

33《新约全书.哥林多前书》第12章第3节:
所以我告诉你们,被神的灵感动的,没有说耶稣是可咒诅的;若不是被圣灵感动的,也没有能说耶稣是主的。

34《新约全书.以弗所书》第1章第18、19节:
并且照明你们心中的眼睛,使你们知道他的恩召有何等指望,他在圣徒中得的基业有何等丰盛的荣耀;并知道他向我们这信的人所显的能力,是何等浩大。

35《旧约全书.约伯记》第28章第28节:
他对人说:“敬畏主就是智慧,远离恶便是聪明。”
《旧约全书.诗篇》第111章第10节:
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凡遵行他命令的,是聪明人。耶和华是永远当赞美的。
《旧约全书.箴言》第1章第7节:
敬畏耶和华是知识的开端;愚妄人蔑视智慧和训诲。
《旧约全书.箴言》第9章第10节:
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认识至圣者,便是聪明。

36《新约全书.马太福音》第7章第21节:
凡称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进天国;惟独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去。

37《新约全书.彼得后书》第2章第22节:
俗语说得真不错,狗所吐的,它转过来又吃;猪洗净了又回到泥里去滚,这话在他们身上正合式。

38《旧约全书.箴言》第29章第25节:
惧怕人的,陷入网罗;惟有倚靠耶和华的,必得安稳。

十九、渡过死亡河

这会儿我在梦里看见天路旅客走完着魔之地;进入有夫之妇的国土1,那儿的空气甜蜜而愉快,他们的路在那块地上直接穿过,他们暂时在那儿歇下来。在那些日子里,婉转的鸟声不绝于耳,每天看见鲜花在地上出现,还听见大地上频频传来斑鸠的叫声。在这个地方,太阳不分昼夜地照耀着;因为这地方远离死荫谷,也不在绝望巨人的势力范围之内;他们从这儿也望不见怀疑堡垒。在这儿他们可以引颈眺望他们所要去的那个城市,也不时看见那个城里的一些居民;因为“发亮的人”常常到这儿来散步,因为这地方就在天堂的边缘。在这儿“新郎”和“新娘”重新订定婚约;是的,就在这儿,“新郎怎样喜悦新娘,他们的上帝也要照样喜悦他们2。”在这儿他们有吃不尽的谷子和喝不完的美酒3;因为他们一路上所寻求的东西在这个地方都非常丰富。在这儿他们听到从那个城市发出来的喊声,高呼着,“对锡安的居民说,看哪,你的拯救者来到!看哪,他的赏赐在他那里4!”那地方所有的居民都称他们为“圣民、耶和华的赎民、被看顾的5”,等等。

他们在这片地上散步的时候,他们比在离开天国更远的地方时欢乐得多,而他们的目的地就是天国;他们越走近那个城市,就把它的面貌看得越清楚。那个城是用珍珠宝石建造的,街道是用金子铺的;因此由于那个城的天然的荣光,以及阳光投射在上面的反映,基督徒因渴望而得病了。盼望也发过一两次同样的病。因此他们在那儿歇了一会儿,由于痛苦而喊出,“如果你们看到我的良人,告诉他我因思慕他而得病了。”

到他们的病体恢复了一些,能勉强扶病上路的时候,他们又往前走,越走越近那个城,那一带有果子园、葡萄园和花园 6,所有园子的门都朝马路敞开着。他们走近那些园子的时候,见一个园丁迎面站在那儿;旅客们问他,这些良好的葡萄园和花园是谁的?那园丁回答说,它们是国王的,他为了自己的娱乐,也为了让旅客们得到安慰,在这儿设下了这些果园。于是园丁领他们进葡萄园,请他们随意摘食各种甘美的果子;他还领他们看国王常常散步的地方,和他喜欢在里面歇脚的亭子。他们就在这儿逗留,并且睡着了。

我在梦里看见他们在这次睡梦中讲的话比他们在整个旅途中讲的话还要多;园丁看见我对这件事觉得奇怪,就对我说,你为什么觉得这件事耐人寻味呢?“这些葡萄园里的葡萄非常可口,谁吃了它们,在睡着的时候就会讲话。”

后来我看见他们睡醒了,他们准备上路往天国去。不过,像我刚才讲过的,阳光投射在那个城市上的反射(因为城是精金的7)是极端的辉煌灿烂,因此他们这时候还不能张眼观看,只能通过一种特别的器具观看。于是我看见他们往前走的时候,有两个穿着像金子般发亮的衣服的人走来迎接他们,他们脸上也发着光8

他们问旅客们从哪儿来;他们告诉了他们。他们还问他们在哪儿住过,路上碰到哪些困难和危险,哪些安慰和欢乐;他们也一一告诉了他们。那两个前来迎接他们的人说,你们还要过两道难关,以后就抵达城里了。

基督徒和他的同伴要求那两人陪伴他们同行,他们说他们很愿意。不过,他们说,你们一定得完全依靠自己的信心才能达到目的。于是我在梦里看见他们一起往前走,一直走到望得见天门的地方。

我又看见在他们和天门之间有一条河;可是河上没有桥。河非常深。一看见这条河,旅客们急得目瞪口呆;跟他们一起走的那两个人说,你们得走过这条河,不然就不能到达天门。旅客们就问,有没有其他的路可以通到天门。他们回答说,有的;但是除了两个人就是──以诺和以利亚──以外,自从创世以来,没有一个人得到过允许走那条路,在最后的号角吹响以前也不会有9。旅客们,尤其是基督徒,开始意气消沉,左顾右盼,但是找不出一条路可以避开那条河。然后他们问那两个人,河水是不是到处都一样深。他们说,并不都一样深;但是这件事他们是爱莫能助的;他们说,因为河水的深浅,完全要看你们对这地方的国王的信心而定。

接着他们开始涉水,一下到河里,基督徒渐渐下沉,他向他的好伴侣喊着说,我在深水里沉下去了;波涛从我头上打过;他的波浪在我身上漫过。细拉10

于是他的同伴说,别担心,我的兄弟;我碰到河底的,没有问题。这时,基督徒说,啊!我的朋友,死亡的痛苦把我团团围住;我见不到流奶与蜜的地了。这句话刚说出口,一片黑暗和恐怖笼罩了基督徒,他只觉得眼前茫茫然。他已经失去大部分的理智,既记不起也不能有条有理地讲出他在路上吃过的任何一种可口的食物。但是从他所有的话中还可以听出他心里是多么恐怖,他生怕自己会死在河里,永远进不了天门。旁观者也可以看出,他想起了他过去所犯的罪,以致心里非常烦恼,有的罪是在他走天路以前犯的,有的罪是在他走天路以后犯的。同时也看得出,邪灵鬼怪的显现扰乱了他的心灵;因为他的话语中不时都有这种暗示。

盼望这时花了好大劲才扶住他兄弟,使他的头保持在水面上;是的,有时候他完全沉了下去,接着,不一会儿,他又浮了上来,半死不活的。盼望还想尽办法安慰他说,兄弟,我望得见天门,那儿有好多人站着迎接我们呢。基督徒只回答道,他们是在等你;自从我认识你至今,你始终就是满怀希望的一个人。盼望说,你也是这样的啊。基督徒说,啊,兄弟,要是我没错的话,他这会儿总会出现来拯救我的;但是由于我犯了罪,他把我带进了陷阱,并且把我丢在那儿。于是盼望说,我的兄弟,你完全忘了《圣经》上记载的关于邪罪的人的话,“他们死的时候,没有疼痛,他们的力气却也壮实。他们不像别人受苦,也不像别人遭灾11。”你在水中所经历的这些烦恼和痛苦并不表明上帝把你丢弃了;上帝是利用这些烦恼和痛苦来考验你,看你会不会想起你过去从他那儿得到的好处,在苦难中会不会靠他生活。

然后我在梦里看见基督徒沉思了一会儿。盼望又对他讲了这几句话,别灰心;基督耶稣会保全你。基督徒听了这话,大声喊道,哦,我又看见他啦!他对我说,“你从水中经过,我必与你同在;你趟过江河,水必不漫过你12。”他们两人都大大鼓舞,这以后水就像石头那样稳定,直到他们走过了整条河。不久基督徒脚踏实地,后来一路上水都很浅。他们就这样走过了河。

他们看见那两个发亮的人又出现在那边岸上,正等候着他们,因此他们一出了水,那两人就向他们招呼,并且说,“我们是服役的灵,奉差遣为那将要承受救恩的人效力13。”他们就这样向天门走去。

你得注意这个城市是在一座雄伟的山上;可是两个旅客轻易地走上山,因为那两个人搀扶着他们走,而且他们把他们尘世的衣服也丢在河里;虽然他们进去的时候还穿着那些衣服,走出河的时候,他们就不穿了。因此虽然这个城市的地基比云朵还要高;他们上山的时候步子轻快敏捷;他们通过天空的领域,一面走,一面温和地谈话,因为他们已经安全地渡过河,并且有这样荣耀的伙伴伴送着,因此心情非常愉快。

他们跟发亮的人谈的是关于那个地方的壮丽;后者告诉他们,那个地方的美丽和荣华是无法描述的。他们说,那儿是“锡安山,就是天上的耶路撒冷,那里有千万的天使,和被成全之义人的灵魂14。”他们说,你们现在是到上帝的乐园里去,在那儿你们会看见生命树,吃它那永不凋谢的果子;到了那儿,他们会给你们穿上白衣15,你们每天可以跟国王一起谈天、散步,直到永永远远。在那儿,你们不会再看见你们在地上看到的东西──也就是悲痛、疾病、苦难和死亡;“因为从前的事情已经过去16。”你们现在是到亚伯拉罕、以扫、雅各和众先知那儿去──他们都是上帝不让遭难的人,现在“都在床上安息着,每个人正直地走着17。”客人们就问,我们在圣地得做些什么?他们回答说,你们得在那儿享受你们过去劳苦的报酬,为你们所受过的苦难而欢乐;你们得收获你们所种植的18,就是你们一路上为国王所做的祈祷、所流的眼泪和所受的痛苦。在那儿你们得戴金的冠冕,能够永远瞻仰上帝;因为“在那儿你们会看见他的真体19。”在那儿你们会不断赞美他,一面呼喊一面感恩,你们在世间的时候也想服侍他;但是由于肉体的软弱,所以那时觉得非常困难。在那儿,你们看得见上帝,听得见他那令人无限欣慰的声音,耳目也都喜悦。在那儿,你们会遇到在你们之前上那儿去的朋友,重温友情;你们也会欢欣地迎接每一个继你们之后到达圣地的人。在那儿你们会穿上荣耀尊严的衣服,坐在配得上和荣耀的国王并驾齐驱的车马上。当他随着喇叭的响声腾云驾雾而来,你们也跟他一起来;当他坐在审判宝座上20,你们也坐在他的身旁;不仅如此,当他宣判所有不义的人的时候,不管审判的是天使抑或凡人21,你们在那时候也有发言权,因为那些人既是他的敌人,那么也是你们的敌人。当他回到城里去的时候,你们也随着号角声回去,永远跟他在一起22


基督徒和盼望渡死亡河


1《旧约全书.以赛亚书》第62章第4节:
你必不再称为撇弃的,你的地也不再称为荒凉的;你却要称为我所喜悦的,你的地也必称为有夫之妇;因为耶和华喜悦你,你的地也必归他。

2《旧约全书.以赛亚书》第62章第5节:
少年人怎样娶处女,你的众民也要照样娶你;新郎怎样喜悦新妇,你的神也要照样喜悦你。

3《旧约全书.以赛亚书》第62章第8节:
耶和华指着中间的右手和大能的膀臂起誓说:“我必不再将你的五谷给你仇敌作食物,外邦人也不再喝你劳碌得来的新酒。”

4《旧约全书.以赛亚书》第62章第11节:
看哪!耶和华曾宣告到地极,对锡安的居民说:“你的拯救者来到,他的赏赐在他那里,他的报应在他面前。”

5《旧约全书.以赛亚书》第62章第12节:
人必称他们为圣民,为耶和华的赎民,你也必称为被眷顾不撇弃的城。

6《旧约全书.申命记》第23章第24节:
你进了邻舍的葡萄园,可以随意吃饱了葡萄,只是不可装在器皿中。

7《新约全书.启示录》第21章第18节:
墙是碧玉造的,城是精金的,如同明净的玻璃。

8《新约全书.哥林多后书》第3章第18节:
我们众人既然敞着脸得以看见主的荣光,好像从镜子里返照,就变成主的形状,荣上加荣,如同从主的灵变成的。

9《新约全书.哥林多前书》第15章第51、52节:
我如今把一件奥秘的事告诉你们,我们不是都要睡觉,乃是都要改变;就在一霎时,眨眼之间,号筒末次吹响的时候;因号筒要响,死人要复活成为不朽坏的,我们也要改变。

10 原文Selah,这是《旧约全书.诗篇》中一个意义不明的希伯来字,可能是歌唱时的休止符,中译《圣经》音译作“细拉”。

11《旧约全书.诗篇》第73章第4、5节。

12《旧约全书.以赛亚书》第43章第2节:
你从水中经过,我必与你同在;你趟过江河,水必不漫过你;你从火中行过,必不被烧,火焰也不着在你身上。

13《新约全书.希伯来书》第1章14节:
天使岂不都是服役的灵,奉差遣为那将要承受救恩的人效力吗?

14《新约全书.希伯来书》第12章第22至24节:
你们乃是来到锡安山,永生神的城邑,就是天上的耶路撒冷。那里有千万的天使,有名录在天上诸长子之会所共聚的总会,有审判众人的神和被成全之义人的灵魂,并新约的中保耶稣,以及所洒的血;这血所说的,比亚伯的血所说的更美。

15《新约全书.启示录》第3章第4节:
然而在撒狄你还有几名是未曾污秽自己衣服的,他们要穿白衣与我同行,因为他们是配得过的。

16《旧约全书.以赛亚书》第65章第14节:
我的仆人因心中高兴欢呼,你们却因心中忧愁哀哭,又因心里忧伤哀号。

17《旧约全书.以赛亚书》第57章第1、2节:
义人死亡,无人放在心上;虔诚人被收去,无人思念。这义人被收去是免了将来的祸患。他们得享平安,素行正直的,各人在坟里安歇。

18《新约全书.加拉太书》第6章第7节:
不要自欺,神是轻慢不得的;人种的是什么,收的也是什么。

19《新约全书.约翰一书》第3章第2节:
亲爱的弟兄啊,我们现在是神的儿女,将来如何,还未显明;但我们知道,主若显现,我们必要像他,因为必得见他的真体。

20《旧约全书.但以理书》第7章第9、10节:
我观看,见有宝座设立,上头坐着亘古常在者。他的衣服洁白如雪,头发如纯净的羊毛。宝座乃火焰,其轮乃烈火。从他面前有火像河发出。事奉他的有千千,在他面前侍立的有万万。他坐着要行审判,案卷都展开了。

21《新约全书.哥林多前书》第6章第2、3节:
岂不知圣徒要审判世界吗?若世界为你们所审,难道你们不配审判这最小的事吗?岂不知我们要审判天使吗?何况今生的事呢?

22《新约全书.帖撒罗尼迦前书》第4章第13至17节:
论到睡了的人,我们不愿意弟兄们不知道,恐怕你们忧伤,像那些没有指望的人一样。我们若信耶稣死而复活了,那已经在耶稣里睡了的人,神也必将他与耶稣一同带来。我们现在照主的话告诉你们一件事:我们这活着还存留到主降临的人,断不能在那已经睡了的人之先;因为主必亲自从天降临,有呼叫的声音和天使长的声音,又有神的号吹响;那在基督里死了的人必先复活。以后我们这活着还存留的人,必和他们一同被提到云里,在空中与主相遇。这样,我们就要和主永远同在。
《新约全书.犹大书》第14节:
亚当的七世孙以诺曾预言这些人说:“看哪!主带着他的千万圣者降临。”

二十、天门

当他们这样谈着走近天门的时候,一大群天使军出来迎接他们;那两个发亮的人对这些天兵天将说,这两个人在世间就热爱我们的主,为了他的圣名而牺牲了一切;我们的主派我们去迎接他们,我们在他们乐于行走的路上把他们带到这儿,好让他们进去,瞻仰他们的救主。于是天使军大声喊说,“凡被请赴羔羊之婚宴的有福了1。”这时好几个国王的号角手也出来欢迎了,他们穿着又白又亮的衣服,他们那悦耳而嘹亮的声音使天空都发出回响。这些号角手用千万个呼声欢迎基督徒和他的伙伴;他们一面呼喊,一面吹着号角。

这以后,他们簇拥着基督徒和盼望,有的在前,有的在后,有的在左,有的在右(好像保护着他们通过较高的领域),不断地吹号角,发出嘹亮的声音,响彻云霄;谁看见了那一幕景象都会以为整个天界下来迎接他们了。他们这样一起走着;一面走的时候,那些号角手不时用欢乐的声音,再加上乐声和脸色跟姿势向基督徒和他的兄弟表示他们多么欢迎他们来参加他们的队伍,多么高兴来迎接他们。因此这两个人虽然还没有到天堂,就好像已经在天堂里了,他们见到前前后后都是天使,满耳都是他们美妙的声音。从这儿他们也望得见天国;他们好像听到天国里所有的钟都在响,都在欢迎他们。尤其是当他们带着温暖和欢欣的心情想到他们自己也会住在那儿,永远跟这些人作伴──哦,怎样才能表达他们无上的欢乐啊!他们像这样欢欢乐乐地走到了天门。

当他们走到天门的时候,只见上面有金字写着:──

“那些洗净自己衣服的有福了,
可得权柄能到生命树那里,
也能从门进城2。”

接着我在梦里看见那两个发亮的人吩咐他们朝着天门呼喊;他们照着做了,上面有几个人探出头来张望──他们是以诺、摩西和以利亚等人──有人对他们说,这些旅客是从毁灭城来的,因为他们热爱这地方的国王。然后两个旅客就把自己当初拿到的证件递给他们,接着又把这些证件送呈国王,他看了之后说,这两个人在哪儿?有人回答道,他们站在门外。国王就吩咐开门,他说:“使守信的义民得以进入3。”

我在梦里看见这两个人走进天门;看呀!他们一走进门,就变了形,穿上了像黄金那样发亮的衣服。还有拿着竖琴和冠冕的天使迎接他们,把那些东西递给他们;竖琴是作为赞美用的,冠冕是荣耀的象征。接着我在梦里听见所有城里的钟又都在为这场欢乐而叮叮当当敲了起来,有人对他们说,“来参加主的欢乐。”我还听见那些人高声地唱,“但愿颂赞、尊贵、荣耀、权势都归给坐宝座的和羔羊,直到永永远远4。”

正当门给打开让他们进去的时候,我从他们后面望进去,哎呀,城里像太阳那样发着光;街道也是用金子铺的;在里面走着的人都头戴冠冕,手拿棕榈枝和唱赞美歌用的金竖琴。

还有长着翅膀的人,他们不断地说,“圣哉,圣哉,圣哉我们的主!”这以后,他们把门关上;我看到这儿,心里真巴不得自己也跟门里面的人在一起。

当我注视这一切的时候,我回头往后面看了一下,我看见无知来到河边;他却很快就渡过了河,不像那两个人遇到那么多困难。因为正好那时有一个名叫空想的摆渡人在那儿,他用船把他带过了河;因此无知,像我刚才看见的那两个人一样,也爬上小山向天门走去;不过他只一个人走着,并且没有人来迎接他,给他任何鼓励。他一走到天门前面,仰头看上面写着的字,然后开始敲门,满以为里面的人会很快替他开门;可是从门上面望出来的人问他,你从哪儿来?你来干什么?他回答说,我在国王面前已经吃过喝过,他在我们街上教导过我们。于是他们向他要证件,好拿去给国王看,他就伸手到怀里,掏了半天,还是掏不出什么来。然后他们问,你没有证件吗?那个人一言不发。于是他们就去报告国王;可是他不肯下来见他,而吩咐领基督徒和盼望进城的那两个发亮的人去把无知手脚绑起来,打发掉。接着他们把他提起来,带过空中,到我所看见的小山旁边那扇门那儿,把他推进门去。这时我才知道,即使在天门,也有通到地狱的路,就像毁灭城一样。这时候我醒了过来,啊,原来是一场梦呢。 


1《新约全书.启示录》第19章第9节:
天使吩咐我说:“你要写上:凡被请赴羔羊之婚筵的有福了!”又对我说:“这是神真实的话。”

2《新约全书.启示录》第22章第14节。

3 《旧约全书.以赛亚书》第26章第2节:
敞开城门,使守信的义民得以进入。

4《新约全书.启示录》第5章第13、14节:
我又听见在天上、地上、地底下、沧海里,和天地间一切所有被造之物,都说:“但愿颂赞、尊贵、荣耀、权势,都归给坐宝座的和羔羊,直到永永远远。”

尾语

读者,我已经把我的梦向你说明;
看你能不能把它解释给我听,
能不能给你自己,给你邻居解释一番∶
可千万别解释错了;若是那样,
不但毫无益处,只有把你自己欺蒙∶
由于误解,还会后患无穷。

你还得小心,千万不要过分
拘泥于我这场梦的外表的情景;
也不要让我的词藻或比喻
使你发笑或使你厌恶。
这是小孩或者傻瓜做的事;
至于你,要看到内容和实质。

拉开帘子,朝幕后张望,
弄明白我的隐喻,千万要细细思量。
只要你肯探求,你就会发现这些隐喻
对于一颗纯洁的心有多大的帮助。

大胆地抛弃你在那里面发现的渣滓,
可是千万要把真金保留下来。
要是我的金子是包在矿石里,又将怎样?
谁也不会丢掉苹果而把果核贮藏。
要是你认为它微不足道而全部抛弃,
也许我将因此再度步入梦里。

《与神同在》(劳伦斯)

新版说明

法国劳伦斯弟兄的《与神同在》是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的古典属灵名著。它由先父俞成华受圣灵感动于1937年在上海译成中文,至今已63年,版数也难以统计了。

今考虑到新一代跟从主、走十字架道路的迫切需要,谨将此一教会历史珍贵遗产,以新面貌重新 出版。在中国,三十年代是文言文和白话文同时并用的时期,当时国内英汉字典、百科全书以及 有关的工具书、参考书,都非常匮乏,某些专用名词及专业名词的翻译也不一致。为此,我们认真、详细地参照本书英译本及有关辞书、历史资料等,作了必要的更新:对少数标点符号及个别 用词作了细微的改动;对原英译本中未译成中文的少数段落,用另一种字体(小号字,以资区别) 补充翻译加进去,以求更加连贯流畅。同时,为了帮助初信的弟兄姊妹,另外增加了若干脚注以 及有关参考经节。

鉴于二十一世纪教会新形势的需要,在书后增加了一篇“跋”,从圣经真理及实际属灵经历等方面, 阐明与神同在对属灵生命成长、成熟的极端重要性。此“跋”虽已敬请几位老长辈同工审阅,不足之处,仍欢迎指正。

我们深感这五十年来中国大陆教会的最主要、最深刻的教训,就是许多弟兄姊妹没有像劳伦斯弟 兄那样,学习不断与神同在,支取亮光、恩典、力量,以至在试炼来到时纷纷倒下,就像葡萄树的枝子,丢在外面枯干(约15:6)。

我们谦卑真诚地仰望主恩上加恩,继续借此书祝福一切清心爱祂的圣徒。 

微肢余崇恩
2000年6月

引语

这本小书是法国罗兰地区尼哥拉·哈曼1先生的言论与书信集。他是下层社会的人,没有什么学问。曾当过兵,也作过随从。他于1649年进巴黎的一所修道院做厨师。此后他改名为劳伦斯2。他于1691年2月逝世,享年八十岁。

这里一共有四次谈话,大概是他的朋友鲍夫3先生记录的。还有十六封信,是他自己写的。他的言论与书信,只注意一件事:就是与神同在;不仅在祈祷时与神同在,就是在事务最忙的时候,也是念念不忘与神同在。他这样做,让他的生命越过越圣洁、越敬虔、越爱神。除神之外,宇宙和世界对于他,好像空白似的。有了神就有了一切。他的心常常充满了神。他的光景,正像诗篇七十三篇25节所说的:“除祢以外,在天上我有谁呢!除祢以外,在地上我也没有所爱慕的。”他与神同在的经历,有四十多年之久。他以这为他的“宝贝”,所以孜孜不倦地劝别人。他的话,好像膏油,能使人的灵命滋润。凡全心爱神的人,都会看见他话的宝贵。

注释

  1. Nicholas Herman,1611-1691,出生于Lorraine。
  2. “劳伦斯”法文为“Laurent”,英文即“Lawrence”。他隐居的修道院属Carmelite赤足行乞僧系统。
  3. Joseph de Beaufort,任巴黎总教区的Vicar-General(牧师总长)。 他于1691年出版《劳伦斯属灵格言》,1693年出版《与神同在》。
 

 

第一次谈话

(1666年8月3日)

我第一次会见劳伦斯先生的时候,是在1666年8月3日。

他对我说,当他十八岁悔改信主的时候,神曾赐给他一次特别的恩典,就是在那一年的冬天,他看见树叶子凋零了,同时就想到在不久之后,叶子要再生,还要开花结果。他就很希奇神造化的能力。这印像在他里面很深、很有能力,也令他永远不能忘记。因此他就完全撇下世界(参 路14:33),矢志爱神。他第一次爱神的心非常坚强,虽然经过了四十年之久,他还不能说有否增加。

他曾作过富伯先生的仆役1,是一个没有佳容美貌的粗人2

他曾想进入修道院,借此来改良自己,但是神不应许,他也就在他当时的光景里得到了满足3

如果我们要享受神的同在,我们就得继续不断地和神交通;离开神的交通而思念琐碎的小事是很愚蠢的。如果我们奉献给神,得著神对我们生命的喂养和滋补,我们就要得著大喜乐。

我们应当生发一个活的信心。小信实在是一件悲哀的事,我们当以信心作行为的准则。可惜人总是以反复无常的奉献来代替。教会的灵就是信心,有此就足够使我们的生命臻于完美。

我们应当将我们属灵及属世的事一并交托神,寻求祂的旨意,以成就祂的旨意为满足,一切苦乐在所不计。因为真正爱神的人,苦乐是一样接受的。当你祷告觉得枯燥难受的时候,需要忠心, 因为神要借此试验你的爱心,此时就当退回到神里面,单独与神亲密,你属灵的生命就必大长进。

他对于世界的苦恼和罪恶,并不像从前那样地惊奇,反而叫他希奇的,是他知道神能对付最大的罪人和罪恶。他只要为他们祷告,并不觉得难受。

当我们退回到神面前的时候,有一件事应该注意,就是我们里面的情绪。因为这属魂的情绪能与天然的事物混杂,也照样能与属灵的事物相混。不过神会赐恩来光照那些诚心爱神的人。[如果我真心诚意地来事奉神,就可以随时去同他(劳伦斯)交通,不要以为这会麻烦他。但如果我并不 是定意服事神的,就不要再去见他了。]**4

注释

  1. William de Fuibert,法国国王大臣。
  2. 指劳伦斯认为自己笨手笨脚,总是打碎东西。
  3. 意即他想为自己的笨拙和过错受罚,牺牲一切生活中的享乐,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神。但是神不允许,结果他在修道院的漫长岁月里,除了得到神赐的满足,并未吃苦头。
  4. 凡带有**的段落,为原中译本所删;本版增译,仅供参考。

第二次谈话

(1666年9月28日)

他常被爱管理,毫无己见。因为他以爱神作为一切行动的目标,他对自己亲近神的方式就十分满意。为着爱神的缘故,就是在地上拾起一根草来也觉得快乐。因此他就不求别的,只寻求神,就是神的恩赐他也不寻求。

曾有一个时期,他心里非常难过,因为他的确相信他会灭亡,任何人都没有办法把他劝转回头。他的心却是这样想的:“我并不是要做一个神职人员,而是因为要爱神才进修道院的;我一切的努力,也都只是为着神。不管我灭亡1也好,得救也好,我只要常常单纯地爱神,我至少能够得着这一些(爱神)的好处,到了死的时候,我就已尽我的一切爱他了。”他这样心里难过,有四年之久。在这四年中他受了很多的苦,此后他的生命就非常自由,也有不断的喜乐。他也将所犯的罪放在神和他的中间,意思是说,他是不配得着神的恩典的,但是神却将更丰富的恩典赐给他。

如果我们要有一种与神时刻交通的习惯,在起头的时候,就得殷勤地去找他,以后你会看见神的爱。这爱要在你里面激励你去爱他,去与他交通。这样,你也就不觉得难了。

他也知道神未曾应许天色常蓝,人生的道途花香常漫,所以就是有苦难伤痛的事情临到他的时候,他也能处之泰然。因他知道,靠著自己,他不能做什么,但是神不会失信,神能给他足够的力量来应付难处。

当他有机会彰显美德的时候,他就对神说:“主啊!若是祢不给我力量,我就不能行。”后来他就得着力量过于他所求的。

如果他在什么事情上有不尽责之处,他就一面向神认罪,一面对神说:“主啊!只要祢稍一离开我,我的本相就是如此。我之所以不跌倒,都是因为有祢是祢使我不失败,是祢补足我的缺欠。”他这样认过之后,心里也就不觉得难过了。

每当有事临到我们身上,我们若用最简单的信心,最诚实、最坦白的态度,来到神面前,求神的帮助,你就会看见,神是永不失信的,他总要恩待你。

他有一次被差到勃艮第2去买酒。他对这差事非常地不愿意(因为盛酒的木桶装满了船,而他的脚有残疾,要走动必须在酒桶上来回爬行)**,行动很不方便。但是他却胜过一切的难处,对神说,他所做的是神的事。结果他这事干得很好,(就像他在一年前被派到奥沃纳3去买酒一样)**。

后来他被安排在一个厨房里面做事4。按天性说,他是最厌恶做厨役的事情,但是因为他无论做什么事,都是因爱神而做的缘故,他就凡事借着祷告,求神的恩典,赐他做工的能力,他就觉得样样容易,没有难处了。这样有十五年之久,他常以现有的情形为喜乐。他可以做,可以不做,并无自己的倾向。他在任何的情形中都能找到快乐,因为他做这些小事,为的是爱神而做。

定时的祈祷与平时的祈祷,对他并没有什么不同。虽然因著上司的命令,有定时的祷告,但是他不需要那样的规定,因为即使是最大的属世工作,也不能叫他离开神。

他知道他需要在凡事上爱神,因为他自愿这样做,无需顾问(director)指导他。但是他却需要一位听他忏悔的神甫(confessor),来赦免他的罪5。他对于过错的感觉是很敏锐的,但是他却不因此而灰心;他向神认错,却不求神原谅6。他认错之后,还是安安静静的操练他如何爱神、敬神的功课。

当他心里愁烦的时候,他并不和人说什么。他因著信,知道有神与他同在,他就很满意地将他一切的行动都向著神去。就是在所有的行动上叫神喜欢,也不顾虑有什么结果。

无用的思想是最坏的,是祸患的起头,所以当你觉察这事于救恩无关,又不是正当的,就该立即除去,并要回头与神交通。

在起初的时候,他有定时的祷告,他拒绝游荡的思想,但还免不了有游荡的思想。他总不能像别人一样,有一个合适的办法来事奉神。虽然他在起初曾默想该怎样事奉神,但是后来这思想不知不觉地没有了。

他想得最清楚,一切的克己与制欲,都是没有用处的,唯有借着爱与神联合,借着“继续的爱神”和“凡事都为神而做”,直接进到神的面前,才是制欲最短的路途。

出于悟性的动作与出于意志的动作,是大不相同的。前者的用处很少,后者很大。我们唯一的事,就是矢志爱神,以神为乐。

一切的制欲,若无神的爱,甚至不能除去一个罪。我们应该深知,我们的罪能得着赦免,都是因为耶稣基督的血,只要尽力尽心地爱他,神会将最大的恩典赐给罪魁,好彰显他的怜悯和慈爱。

世界上最大的痛苦和快乐,是不能与属灵的苦乐相比的。他都经历过,所以无所顾虑,也不惧怕。他只需要一件事,就是不得罪神。

他没有自责,他说:“当我失职的时候,我立刻承认说,这本是我常做的,只要祢一离开我,我就永远不会尽职。”当他尽职的时候,他就感谢神,承认这是出于神的。

注释

  1. 恩注:当时,“信主耶稣的人永不灭亡”的真理尚未普遍恢复(参约5:24,10:28)
  2. Burgundy,法国东南部,盛产酒。
  3. Aubergne,法国中南部。
  4. 修道院所办医院的厨房。
  5. 恩注:天主教听忏悔的神甫有赦罪的职分。但这不符合圣经,因为经上说:“除了神以外,谁能赦罪呢?”(参可2:7;路5:21)。
  6. 恩注:当时“因信称义、宝血赦罪”的真理尚未普及。

第三次谈话

(1666年11月22日)

他对我说:他灵命的根基就是借着信心,对于神有一种最高的观念和认识。他自从一次得到了这种观念之后,他什么都不管,只要忠心拒绝所有别的思念,专一地在一切行动上,都是为着爱神而行。若是他有好些时候没有思念神了,他也不怎么样不安,不过到神面前承认他的失败,又转向神并思念他。他因著忘记了神,就更认识自己的败坏,所以他更信靠神。我们信靠神,是要让神得荣耀的,同时也能让神赐下更多的恩典。

一个全心信靠神,又是定意为着神的缘故肯忍受一切苦的人,神必定不会使他长久受苦,因为神是信实的,他不会背乎自己。

他在许多的事上,常常经历神恩典的拯救。当他要做什么事,他并不预先筹划,等时候到了,他就会清楚地由神那里得着一切合适当做的事。这不过是他新近的经历;在以前,他对于自己的事还是常有挂虑的。

他对于已往的事不去记忆。一件事一过去,他就不容易再记起是怎么一回事。比方他吃了饭之后,他就忘记吃的是什么。他只记得一件事,就是一切事都为爱神而做。他感谢神,因为是神引导他做的。他在什么事上,都是如此。他无论做什么都非常简单,并且常有神的同在。

有时因著事务忙,稍微有些不思念神,神就给他一个新的提醒。这提醒如火烧著,甚至叫他激动万分,无法自制。

他反而觉得在日常生活上与神的联合,胜于在退修的时候。

身体与心思中最大的痛苦,就是失去知觉神的痛苦,这一点他已经感受了很久。但是因著神的恩慈,他知道神不会弃绝他,也知道任何神许可临到他身上的东西,神也必给他力量担当。所以他什么都不怕,也不为着自己的灵命去和人商量。他若这样做反而疑惧。他已经肯为着爱神的缘故将自己的性命放下,所以他不怕危险。完全顺服神是通往天国唯一的道路,也能得着足够的亮光,作我们行为的指导。

当我们属灵的生命起始的时候,我们该忠心尽本分,并要舍己,后来要得着说不出的快乐。遇见难处时,只要求助于耶稣基督和他的恩典,什么都变容易了。

许多基督徒在灵命上不进步的原因,就是专注在懊悔或对付,而忘记爱神作他们的目的。这很容易从他们的行为上看出来,这也是他们没有真实美德的缘故。

亲近神是用不着技艺和科学1的,只要有一颗专为他、想他、爱他的心。

注释

“技艺和科学”英文原文为“art and science”。

第四次谈话

(1667年11月25日)

他和我谈话很频繁,也很坦诚。关于他亲近神的办法,我再略述如下。

他对我说,如果我们要不断地与神交通,我们就该从心里拒绝一切和神发生隔阂的事物。这并不深奥,乃是简单的。我们只要信神与我们同在,时刻和他交谈,当有疑难事情临到的时候,就求神帮助,叫我们知道神在这事上的旨意。当我们看见是神要我们做的事,我们就求他赐恩叫我们做得好。在未做之前,就将事交托给他。做完之后,就感谢他。

在这样与神交通的时候,因为他的恩慈和良善,我们就献上尊敬、赞美,并不住地爱神。

我们不要为着自己的罪灰心,应当靠着主的无尽的功劳来到神面前,用充足的信心求神的恩典。神是永远不会不肯将他的恩典给我们的。只要我们的心不离开神,不忘记求助于神,神总是要答应我们所求的。当我们专一地讨他的喜欢、爱他的时候,就是有难处,神也将亮光赐给我们。

我们的成圣,不在乎我们做的是什么工作,乃在乎我们是否为神而工作。最可惜的,就是许多人夹杂了肉体和自私的考虑,错误地把方法当作目的,追求成就某些事工,并不能好好地事奉神。

他最美好的办法,就是在日常工作里,有一个目的,就是不讨人的喜欢1,专一为着爱神。

千万不要以为在祷告的时候和其余的时候有什么分别。我们亲近神,在做事的时候与祷告的时候,该是绝对一样的。

他对于祈祷的看法,没有别的,就是信神的同在。除感觉神的爱之外,他不理会别的。在定时的祈祷之后,他还是一样地在神的面前感谢他,赞美他,所以他的生活一直都是喜乐的。当他灵命长进的时候,他还盼望着神会把一些苦给他吃。

我们当从心里将自己完全信托给神,永不反悔,绝对顺服他,相信他永不会欺骗我们。为着爱神而做的,就是小事也不该轻视。因为神所喜爱的不在乎事情的大小,乃在乎是否为着爱他而做。在开始做的时候,不免会失败,可是这不要紧。到了后来自然会成为(爱神与亲近神的)习惯,用不着我们来挂心,并且这样做有极大的喜乐。

属灵的总诀,就是信、望、爱。常常应用这些,我们就要与神的旨意合一。其它的东西,是无关紧要的,可用作方法来达到目的的,总是信和爱。

在信的人,凡事都能;在望的人,凡事不难;在爱的人,凡事容易。在坚持应用这三样的人,担子就更加轻省了。

我们应该达到一种目的,就是在今生成为一个完全的敬拜者,好像在永世里一样。

当我们进入属灵生命时,我们当彻底认清我们究竟是怎样的人。我们不配称为基督徒,是该受一切的藐视、各种的烦恼、困苦、疾病以及各样不顺的事。神要用内外各样的苦痛,使人谦卑。以后,即使有从人来的苦恼、试探、反对、冲突,也就不希奇了。我们应当欢喜接受一切苦难,只要神喜欢,我们就该忍受,因为这是于我们大有益处的。

我们更高、更完全的生命表现,就是我们更依赖神的恩典2

当有人问他说:“你是用什么方法,来得着这继续不断和神同在的经历呢?”他回答说,他所有的思想,所有的盼望,都以神为归;一切都向着神,也止于神。

当他开始学习的时候,他用数小时的时间在祷告里思念神,叫他的心深深印着神的存在。他多注重敬爱神的情绪,少注意理由和美好的默想,他就是借着这简易确切的方法,运用在爱神的事情上,尽他的力量,活出一个继续不断与神同在的生命来;若是可能,就永不忘记神。

当他这样祷告的时候,他的心是充满着这无限的神。他去做厨房里的工作时(因为他是修道院的厨师),总要将所做的事先安排一下,看要如何做。但无论在工作前或工作后,一有空闲,他就祷告。

当他一开始做事,总是用信神、靠神和爱神的态度对神说:“我的神哪!因为祢与我同在,我必顺服祢一切的命令,来做这些外面的事。我求祢赐恩,再继续与祢同在,求祢在凡事上帮助我,接受我一切的工作,悦纳我一切的爱情。”

他一面工作,一面继续地和神他的创造者交通,求他赐恩,也将一切的工作奉献给神。

事情做完了,他就省察一下,看尽了本份没有。若是做得好,他就感谢神;不然就求神赦免,并不灰心,像无事一样,仍旧与神有同在的交通。他说:“由失败中再起来,重新用信和爱来亲近神,这就叫我达到一种光景,就是先前以思念神为难事,现在却以不思念神为难事了。”

劳伦斯弟兄既然因着与神同在和交通,得了安慰和祝福,自然他顶热切地以此劝人。但是他的榜样,比他的话语更有力量;他的脸面就能造就人。那种甘甜和蔼、安静敬虔的态度,叫见他的人不能不受感动。他在做事最忙的时候,还能保持他天上的思念。他按步就班,不慌不忙,很安静地去做。他说:“我在做事的时候与祈祷的时候,毫无分别。虽然厨房里很吵闹,有时还有几个人同时要几样东西,但是我有极大的平安和神的同在,好像跪下领受主的晚餐一般。”

注释

  1. 恩注:参加拉太书1:10;以弗所书6:5,6。
  2. 恩注:“因为离了我,你们就不能作什么”(约15:5)。

第一封信

亲爱的__________:

你既然这样热切地要我将“不断与神同在”1的方法告诉你,而这“同在”是主因着怜悯乐意赐给我的,我就直率地告诉你,我答应你的恳求颇不容易。但是现在可以告诉你,只是有一个条件,就是不可将这信给别人看。如果我知道你要给别人看的话,纵然我满心盼望你完全得着,我也不能下笔写此书了。这是我要告诉你的:

在许多书上,有各样的方法,叫人亲近神,叫人得着属灵生命的造就,但是这些方法反而叫我困惑,不能帮助我。我所求的,不是别的,就是如何能够完全为着神。

这就叫我舍去一切来得着一切2,所以我将我自己完全奉献之后,我就除去一切的罪恶;因为爱他的缘故,我就拒绝一切不属他的东西。活在世上,好像没有别人,只有神与我一般。有时面对着神,好像罪犯在审判官的面前,有时又好像儿子在慈父的面前。我时刻敬拜他,常和他同在,稍觉远离,立即回头;虽然不易,却能继续;虽然有种种心思流荡的困难,但心仍安静,不自寻烦扰。我以与神同在作我的事业,从早到晚一直和他同在,好像在定时的祷告一样。我每时每刻每秒都在思念神;就是工作最忙的时候,也一直将一切阻挡我思念神的东西,从我里面赶走。

自从我进修道院之后,这就是我日常的功课,虽然学得不全,却已大得益处。我深深知道,这一切都是出于神的恩典和怜悯,因为我们离了他,就不能做什么。我是比最小的还小。如果我们肯忠心地保守自己与圣洁的神同在,将他常放在我们的面前,就不仅能叫我们不会得罪他,(至少不是故意地)使他不喜欢,而且还能在我们里面产生一种圣洁的自由,并能熟悉神,随时能求得恩典的扶持。此后就成为习惯,与神同在变成很自然了。请你和我一同感谢他,因他将最大的恩典和恩赐,赐给这样不堪的罪人,实在是奇妙不过的。但愿万有都赞美他,阿们。

您的主内的__________

注释

  1. “habitual sense of God's presence”或译“习惯性与神同在”。
  2. 译者注:意即舍弃一切属己的,来得着一切属神的。

第二封信

亲爱的__________:

我借此机会写信给你,讲到在我们中间有一位弟兄1,因着与神同在所得奇妙的果效和成功,好叫你我都得益处。

他已经有四十年之久,一直只注意一件事,就是与神同在,凡神所不喜悦的事,他绝对不做、不说、也不想。他如此行,没有别的目的,只是为着纯洁地爱他,因为神是最配得我们的爱。

他和神的同在,已经达到一个地步,就是在任何环境里都能成功。在过去的三十多年中,他一直充满了喜乐,有时候因为喜乐太大的缘故,他只得想方法来调和,怕它会在外面表露出来。

有时候,因为工作太忙,稍微觉得与神有些疏远,神就会在他里面让他觉得神在呼召他,他也就忠心地回答在里面的呼召。他若不是举起心来倾向神,就用温柔、爱情来注意他,或者由“爱”里发出话来对神说,“我的神,看哪!我完全属祢。主啊,照着祢的心意雕塑我。”后来他也似乎觉得,这位爱的神,因着这些话,就心满意足,安息在他心的深处。这一类的经历,叫他深深相信神是常住在他的深处。无论怎样,再也不疑惑了。

看他所享受的那种心满意足时刻觉得在他里面的宝库他就用不着迫切地寻求了,因为这宝库是时刻向他开着的。他若要,立刻就能享用。

因我们对此茫然的缘故,他常叹息说,我们是可怜的稍微得着一点,就满足了。他说,“神的宝库好像无边无际的海洋,然而我们一得着海洋中那瞬息间要过去的、微小的一浪,就满足了。哦!我们是何等的瞎眼呢!我们拦阻了神,停止了神恩典的流淌。但是神若找到了一个满有活泼信心的人,他就要将他的各样恩典和恩赐,丰丰富富地倾倒在他里面在他里面成为急流,好像水闸忽然挪开,泄放出奔腾的急流一样。”

可惜我们不看重这个急流,以至让它停止。但愿今后不再如此。让我们进入自己里面,除去一切的拦阻,赎回已往失去的光阴,利用恩典的余日。死亡紧紧地随着,日子也许不多了,所以让我们好好地预备,因为死只有一次,时候一到,就无法挽救了。

所以我再说,让我们进入自己的里面。时候近了,不能再迟延了,我们是何等地危险啊!至于你,我相信,你已经有一些类似这样的经历,所以也不至于叫你惊奇。但是我劝你,不可少的就是这一件,所以我们必须时刻为此努力。因为属灵的生命,不进则退,但是那些被圣灵劲风所吹动的人,就是在睡眠中,也是在进步的。如果我们还在风浪中动荡着,就让我们叫醒我们的主,因他在我们里面住着,他就要立刻使风浪平静了。

我现在将我所想的与你分享,请你将这些和你所想的比一比,好让这些再一次将你所想的挑旺起来;如果反而叫你更冷的话(但愿神禁止,这正是大恶),就请我们回想、数算我们当初所得的恩典。但愿我们能从这位弟兄所做的及所想的,得着益处。他在世界上是少有人知道的,但是神认识他、宠爱他。我要替你祷告,请你也为我祷告。

1682年6月1日

注释

  1. 译者注:此处劳伦斯有意以第三人称来讲述自己的经历。

第三封信

敬爱的__________:

今天我从某姊妹那里收到二本书、一封信。她正预备出来作主圣工1,为此她盼望你和你一起的人,替她祷告!她很看重祷告,所以不要让她失望!为她求神,赐她因着神的爱而能牺牲一切,赐她有坚定不移的意志,专一地事奉他。

我可以将她寄给我的书送给你一本,这书专讲“神的同在”。我想它里面含着一切属灵的生命。我觉得无论是谁,如果能照它去实行,不久必定成为属灵人。

我知道,人若要正确地实行与神同在,他的心必须先倒空,因为神要独占这心;心若不空,他就不能独占;心若不倒空一切而向着神,神就不能自由地在里面工作。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样生命能够比得上继续与神同行那样的甘甜和喜乐。这一点,唯独实行而有经历的人,才能知道。但我劝你的目的,并不是为着寻求喜乐,乃是为着爱神,并为着神喜欢我们如此行。

如果我是一个讲道的人,我就要讲“实行与神同在”胜过讲别的道。如果我是一个世界的顾问,我就要劝全世界的人实行这个,因为我想这是极需要、也是极容易的呀!

哦!只要我们知道恩典的需要和神的拯救,我们就永远不能失去他,就是一刻也不能失去。相信我,立刻下一个圣洁坚固的决心,再不故意地离开他,且要用你余下的光阴,活在他的面前。因着爱他的缘故,只要他看为对的,你就将一切娱乐全都放下。

用你的心去实行这个。你若行得好,就要在最短的时期内,得着果效。我也要用祷告帮助你(虽然我是最不会祷告的)。......

你的__________

1685年

注释

  1. 宣誓作修女。

第四封信

我敬爱的__________:1

你所送给我的东西,已由某夫人转给我了。我奇怪,你为什么不将你对于我送给你那本小书的意见,说一点给我听?我想那书你必定已经收到。我求你,用你的心,在你如今年老的时候去实行它,因为迟做总是胜过不做啊!

我真希奇:一位信主的人,没有与主同在的实行,怎能活在世上而感满足呢?至于我,要保守我在心的深处,一直与他同在,这样我就不怕恶了。如果稍微离开他,就像失去依靠似的。

实行这个,并不怎样累及身体,虽然有时(甚至常常)使你失去一点正当的、合法的娱乐,但这也是很应该的,因为神不愿一个全心爱他的人,除他之外,还有其它的娱乐。

我这样说,并非要用力强迫我们如此。我们事奉神,必须有神圣的自由。我们也该忠心做我们日常的事,不烦不扰地去做,同时,若觉得我们的心离开神的时候,就要温柔地、安静地召回我们的心,使它向着神。

我们应当完全信靠神,放下一切的忧虑。有时就是有极美好的事奉神的方法,也该放下,因为这不过是方法,不是目的。实行与神同在,我们就达到了目的,因为神就是我们的目的,所以用不着方法了。当我们与圣洁的神同在的时候,我们就能借着敬拜、赞美、感谢、心愿、牺牲等等,与神有爱的交通。

你的“天性”也许不大愿意,但是切不可因此灰心,你总得努力。也许有人想,特别是在起初的时候,以为这是浪费时间。但你必须前进,不理任何的难处,坚忍地保守,直到死。我将自己托付在你和与你在一起的人的祷告中。

1685年11月3日

注释

  1. 即前面那位收信人。

第五封信

亲爱的__________:

我很可怜你,因为这正是一个严重的时刻。你如果能将你的事务交给某某去办,而用你余下的光阴专一地敬拜神,是何等的好呢!他不会将重担子放在你身上,只要你常常记念他、敬拜他、求他的恩典,或将你的忧虑卸给他,或因他在你的困境中一直恩待你而感谢他,就好了。他正在要你常常因他得安慰哩!所以请你无论在吃饭的时候,或在众人中间的时候,将你的心举起向着他,就是最微小的记念,都是他所悦纳的呀!你无须大声高呼,因为他是比你所想的更近。

与神同在是无须常在礼拜堂的;我们可将我们的心当作一个谈话的所在1。我们可以退进心里,常常用温柔、谦卑、爱的态度,与神交谈。没有一人是不能和神亲近交谈的,虽然有的多些,有的少些。他知道我们能做什么,他也许正等着要我们立志和他交通。所以让我们更勇敢些,因为我们在世的日子不多了。你今年将六十四,而我则近八十了。让我们和神同活同死罢!只要有他同在,苦难是何等地甘甜快乐呢!如果没有他,最大的喜乐也变成残酷的痛苦了。但愿他被人称赞,阿们!

你当一步一步地熟练与神同在,并用你的全力来敬拜他,求他的恩,也将心献给他。若是可能,就在每天的工作里,时刻这样地事奉他。千万不要立死的规矩或什么事奉神的特别方式,只要用信心、爱心,谦卑地来事奉他就好了。

你的主内的__________


注释

  1. 译者注:请读者不要误会。许多的时候,真理是有两面的,这里只讲一面,就是个人与神的交通,所以毋须到礼拜堂去。至于另一面的真理,也是很重要的,所以“不可停止聚会”(希10:25),因为这是团体的交通。

第六封信

尊敬的__________:

虽然我的这种生活情形,不是书本里面所能找得到的,但是对我并不为难,只是我很欢喜知道你对我这种生活的意见。

前几天我和一位很敬虔的人谈话,他对我说,属灵的生命就是恩典的生命,起始于奴隶性的惧怕,后来长进到有永生的盼望1,最终因纯洁的爱而登峰造极。每一步的造诣,都有不同阶段的经历,到最后才能登峰造极。

我并没有完全照这些方法去做,因为按着我直觉上所知道的,这些方法结果反而叫我灰心。原因只一个:当我起初信主的时候,我就立志弃绝自己,归向神。这就是我对付罪最满意的办法;除爱神之外,把其它的一切都弃绝了。

在起初的几年中,我一般亲近神的办法,是有规定时间的祷告。在祷告中,所思念的就是死亡、审判、地狱、天堂和我所犯的罪。这样我一直继续行了好几年。就是在不祷告的时候,或工作的时候,我也很谨慎地将我的心,放在神的面前,因为我一直想,他是常和我同在,也常在我里面。

到了后来,不知不觉地在规定祷告的时候之外,也觉得心在神前。这一来,就叫我大有喜乐,大得安慰。这件事使我对神的尊敬达到如此的高度,以至唯有信心能叫我得着满足。[我想,这一句话的意思是这样:他对神一切的观念,都不能满足他,因为他看出这些观念,还不如神(自己)的实在,所以他不满意,唯有借信心所得的看法,才能满足他,因为信心看见神的无限,看见神的真实,看见神不是人的意念所能想像的。]

这是我开始时的光景。在起头的十年中,我受很多的苦,因为我常常想到爱神的事上,总是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我常常把已往犯的罪,摆在自己面前,同时也觉得神的宏恩,是我实在不配得的。在这些年月中,我常常跌倒,幸好一跌倒就起来。那时一切的被造、一切的理由以及神自己,好像都是反对我的,唯有信心是帮助我的。有时候,我的心思很混乱,以我所相信的恩典,当作一种假定的臆断,因为别人须经过很多的困难才能达到,而我怎么能一下子就得着呢?有时候我想,这不过是一种故意的自欺,我哪里能得救呢?

当我专一地思念我末了的日子的时候(这些烦扰和混乱,不但不能减少我信靠神的心,反而使我的信心格外加增),我就立刻有一个大改变:我的心觉得,在我的里面有一种很深的平安,好像它找到了它的中心和安息的所在。

从此之后,我就用谦卑、爱心和简单的信心,行在神前。凡神所不喜欢的东西,我就尽力地不想、不说、也不做。我尽力做我所能的,他也同我作他所喜悦的。

现在,在我里面所经过的情形,是不能用言语来表明的。我已经没有痛苦,也没有疑惑,因为我已没有己意,只有神旨。我也在凡事上行神的旨意,我已绝对地顺服。若不是他的旨意,若不是单纯地为着爱他,或有其它的动机,就是由地上拾起一根稻草,我也不做。

除开那些必要的之外,我已经不作定时及形式上的祷告了。我唯一的事情,就是坚韧不拔地和圣洁的神同在。我以一种单纯的注意,和一种情爱的吸引,来保守自己在神的面前。这就是我所称为“实行与神的同在”2。换一句更好的话说,这就是一种静寂、秘密以及与神不断的交通。这常使我有里面的喜乐与快乐。有时候这快乐太大了,我就不得不用一些法子来调和、遏制它,怕它在外面表显出来被人看见。

在这三十多年中间,我一点也不疑惑地知道,我的心一直与神同在。我能将许多的事情告诉你,但愿你不讨厌我,我也以为这是合宜的,因为这是照着我在神面前的情形告诉你的。我把神看作是我的王。

我看自己是罪犯的魁首,满了污秽和败坏,好像一个人对他的王犯了各样的罪,心里十分忧伤。我在他面前承认自己一切的罪,并求他的赦免。我也将我自己交在他手中,让他按着他所喜悦的方式来对付我。我的主满了怜悯和恩典,绝对不责打我,反而用他的慈爱怀抱我,使我有份于他的盛筵,并且亲手服事我,又赐给我他宝库的钥匙。他乐意不住地和我交往,他用千万种方法,在各样的事上善待我,就像他对待他心所最爱的那样。我也就这样将自己一直放在圣洁的神面前。

我来到他的面前,只有单纯的注意和情爱的吸引。我觉得在这种情形中的甘甜和喜乐,远胜过婴孩在他母亲的怀里。所以,如果我敢用一句话来表明的话,我就要说,这是“神的怀里”,因在这里我能尝到不是言语所能形容的甘甜。假若因着软弱而要离开神的时候,在我里面就会有一种可爱可喜的情感,又将我召回去,叫我真不知道怎样说才好。

我求你多回想我已往的败坏,因为这是你所完全知道的。我今天从神那里得的大恩,实在是我绝对不配有的。

至于我定时的祈祷,不过是日常和神交通的继续。有时候,我就看我自己好像一块石头放在石匠(神)的手里,让他照他自己的心意雕凿。我求他赐我能完全像他,在我的里面刻出他的完美形像。

有时候,我一祷告,就立刻觉得我的全灵全魂一点不用力地、也毫无困难地高升起来了,并且停留在一个升高了的位置上,好像坚定在神的里面,又像是在中心安息的地方。

我知道,有人说这种情形是一种“不活动”、“受迷惑”,或曰“爱自己”,我也承认这是一种神圣的“不活动”,也是一种快乐的“自爱”。因为按事实看来,当人处在这种安息的时候,就不再会被以前常搅扰他的动作所搅扰,这动作在从前是帮助他的,如今反而对他有害。

但是我不愿意人说这是“受迷惑”,因为此时此地,人是这样地享受神,以致除他之外,别无所求。如果这是我受了迷惑,神就该补救。但愿他按着他所喜悦的对待我。我只要他,也乐意完全献给他。我极愿意知道你的意见,因我极看重你的敬虔。

主里的__________

 

注释

  1. 译者注:其实得永生在乎相信(约6:47),不在乎长进。
  2. “an actual presence of God”,或译“实际的与神同在”。

第七封信

我敬爱的__________:

我的祷告虽然不值得什么,但是我已经应许你,我要守信,决不放弃以至不替你祷告。只要我们找到了神的宝库(这是福音书所告诉我们的),我们就有何等的快乐呢!其余的东西,就等于零了。哦!何等的没有限量呢!你若越花力气去寻求,你也就越要得着更大的丰富。所以让我们不住地去寻找这宝藏,不让自己灰心失望,一直到找着为止。

我不知道我要成为什么1,只是现在就是在睡着的时候,都有魂里的平安和灵里的安息。失去平安实在是一种痛苦;若有了平安,即使在地狱,我也得了安慰。

我不知神留我在这里做什么。我的安静非常的深,连“怕”都没有了。我和他同在,有什么能使我怕呢?我尽力保守与他同在,在他的面前,将一切赞美归给他,阿们。

 

注释

  1. 译者注:大概指着他属灵的造诣要达到何种程度而言。

第八封信

尊敬的__________:

[我读了你的信,知道你儿子在军中出了事,也了解你的担忧。]**

我们有一位神,他有无限量的恩典,他也知道我们一切的需要。我想,他要将你剥夺净尽1,他要按着他自己的时间,到你那里去,并且正是在你毫无准备的时候。愿你在他里面有指望胜过一切,愿你和我一同感谢他,因他赐你恩典,特别在你受苦的时候,赐你忍耐,叫你不屈不挠。这件事,正是显明他顾念你的一个标记。愿你因他得安慰,并将一切感谢归给他。

我也很钦佩某君的勇敢和坚韧。神已赐给他一个好的品性和意志,但是在他里面还有一些属世的东西,并有青年人的脾气。我盼望这次他所受的苦难,对他是一服良药,使他不再自恃。这是一个使他专心靠神的好机会,因他无处不与他同在,让他常常思念他,特别在最危险的时候。只要心稍一举起向着神就够了。虽然你在行军的时候,刀还在手中,只要你有一点的记念、一次的敬拜,不管你的祷告是如何的短,神是无不悦纳的。祈祷不但不使兵士丧气,反而使他更勇敢。

让他尽力地思念神吧!让他一步一步地学习与神同在吧!这再容易也没有了。只要往里面去敬拜他,谁都看不出你做什么。所以请你告诉他,照着我的办法去思念神。这件事对于一个当兵的人,既合适又要紧。因他的生命时刻冒险,这是为着拯救他的。愿神帮助他及他一家的人。

你的__________

1688年10月12日

 

注释

  1. 英文原文作“...reduce you to extremity”。

第九封信

我所尊敬而敬爱的__________:

你所告诉我的,并不新奇。被游荡的思想纷扰,并不只你一个。我们的心思本是很散漫的,但是意志是我们五官的主母,她必须负责召回心思,并将它带到神最终目标的面前。

我们起初学习祷告的时候,是一个没受训练的心思,它已经有了游荡、散漫的恶习,若要克服,实非易事,而且它所思念种种属地的事,常是我们所不愿意想的。

我想一个补救的办法,是谦卑地在神的面前承认我们的错。在祷告时,无需用很多的话语,因为没有次序的言语,常是使心思游荡的原因。最好是将你放在神面前,就像一个困苦、哑口、疯瘫的乞丐在富人的门前那样。你的事情就是保守你的心思在神的面前。如果它离开神,往外游荡,也不必怎样不安,因为心里不安反而叫心思更烦扰。你必须用意志,安安静静地召回你的心思。如果你能这样坚持下去,神就会怜悯你。

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在平常的时候,不让你的心思跑得太远。就在祷告的时候,心思稍微一离开,也就易于召回。你必须要保守你的心思,绝对地在神的面前;常常思念他,你就会觉得在祷告的时候,也容易保守你的心思安静在神的面前,至少是容易从游荡中召回来。

与神同在的益处,我已经在其它信上说明。让我们严格地去实行,彼此代祷。

你的__________

第十封信

敬爱的__________:1

附上的一封信,是我回答某姊妹的信,请你替我交给她。我觉得她很有一点美好的意思,但是她要想进步得比她所得的恩典更快。岂不知人不是一天就能成圣的呀!我将她介绍给你,我们应当彼此劝慰,也当彼此有好的榜样。请你常常将她的情形告诉我,她是否一直热心并顺服。

让我们想想,我们一生的事业,就是讨神的喜悦,其余的都不过是愚蠢和空虚。你我在修道院服事已经四十多年了,究竟我们是否利用这些年日,一直爱他、服事他呢?他对我们的恩召,本是为着这个目的。当我回想神从前怎样将他的大恩典赐给我,现在又继续地赐给我,同时又想到我没有好好地利用它们,以至在“完全”的道路上,很少进步时,我就满了惭愧和不安。

但是他还在继续地怜悯我们,还给我们一些时间。所以,让我们奋发热心,记念我们所失去的时间。让我们回头信靠那满有怜悯的父,因他时刻盼望着,要用他爱的臂膀来接纳我们。让我们真的拒绝尽力地拒绝一切不是出于他的,而带着一颗单纯的心来爱他,因他是永远值得我们爱的。让我们不住地记念他,全心地信靠他。这样做,我无疑地知道,不久就要得着他丰富的恩典。有了恩典,任何事情都能做;没有恩典,只会犯罪。

如果没有神的实际的和持续的帮助,在生命的道路上,就逃不出危险,所以让我们时刻求他的帮助。如果没有他的同在,怎能求他呢?如果我们不时刻想念他,怎能和他同在呢?如果我们没有一种思念他的习惯,怎能常常有他在我们的心里呢?你会对我说,我怎么老是说这一类的话。这是真的,因为这是我所知道的最容易、最好的办法。我没有别的办法。我也以此劝全世界的人,我们在相爱之前,必须要有认识;如果要认识神,必须要常思念他。当我们爱他的时候,我们也必思念他,因为“你的财宝在哪里,你的心也在哪里。”这句话,你要反复思想。

1689年3月28日


注释

  1. 即前面的那位。

第十一封信

__________姊妹:

要我写信给某先生,我觉得很有一些困难。现在我写给他,全是为着你和某姊妹的缘故,也请你将训令一纸抄就寄给他。听到你那样的信靠神,我心里非常高兴,但愿他能将更多的信心加给你。我们的朋友,是满有恩惠和信实的,无论今生和来世,他永不会失信,所以我们不怕信靠他太多。

如果某先生知道怎样弥补他的损失,完全信靠神,他就会赐给他一位更能干、更顺服的人来服事他,因为他是能改变人心的主。我怕某先生太爱他的亡友了。虽然爱朋友是应该的,但是切不可拿爱神的爱来爱朋友,因为爱神应该是第一位的。

我求你记得我从前对你所说的话,就是常常思念神,无论在白天夜间,无论有事无事,总要记念他。他时刻与你相近,和你同在,请你不要让他孤单着。如果有一位朋友来看望你,你就不好意思让他一个人坐着,何况爱你的神呢?所以请你不要忘记他,要常常记念他,不住地尊敬他,和他同活、同死。这真是基督徒荣耀的事业。如果我们不知道这点,我们就该学习。我也要在祷告里帮助你。

1689年10月29日

第十二封信

我敬爱的__________:

我不求神叫你的病得痊愈,只求神赐给你力量和忍耐,能忍受得住。愿你因着他得喜乐;这十字架是他给你的,他也要在合适的时候释放你。和他一同受苦的人,是何等地快乐呢!愿你常常能这样吃苦,也寻求他的力量来忍受。若他以此为你的需要,苦难无论多大多长,都该忍受。那些爱世界的人,是不能懂得这真理的。我也一点不奇怪,因为他们受苦,是因爱世界,并不是因爱基督,所以他们以病为一种天然的苦痛,并不看作神的恩典。既然如此,就只觉得它的愁苦与疼痛了。但是那些在病中依靠神的人,认为病是出于神的手、神的怜悯,是借此使人得救的1,因此就能体会它的甘甜和安慰。

我盼望你能相信,(从某种意义上说)**,神在病中亲近我们,比康健的时候更多、更近哩!不要依靠别的医生。照我看来,他要医治你的疾病,你完全依靠他,你就会得医治。如果靠医药过于靠神,病痛反而会延长。

你无论吃什么药,只要是他所许可的,你就能得着益处。如果痛苦是出于神的,也只有神才能医治你;他常叫人身体生病而灵性得着医治。请你放心,因他是灵性和身体的医生。

我早已知道,你要对我说,我在主的桌子上吃喝的时候是何等的自由!是的,不错;但是请你想一想,如果一个罪魁在君王的桌上坐席,而同时又不知道自己的罪是否已得着赦免,你想,他会快乐吗?我相信他必定非常难过,这难过也是无法遏制的,除非他信靠他无上的恩典。所以当我在王的席上吃喝的时候,一面看见自己的罪,一面又不觉得有赦免时,就非常痛苦,虽然这痛苦的本身还是令人满意的。

愿你在神所给你的环境中得到满足。你无论怎样想我多快活,我却羡慕你。如果我与神一同受苦,纵然是痛楚与苦难,也是乐园;如果没有神,纵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快乐,也变为地狱。我一切的喜乐,就是为他的缘故而受苦。

不久我就要到他那里去了,就是要到他的面前去交账。在今生,最叫我得着安慰的,就是借着信心看见神。真的,许多时候我能够说:“不是信,乃是看见了。”我知道,信心所看见的是什么。在信心的把握和信心的实行里,我要与他同活同死2

所以要继续与神同在,因为这是你痛苦中唯一的帮助和安慰。我也要求他和你作伴。......

你的__________

1690年11月17日

 

注释

  1. 恩注:指魂的得救(参来10:39,原文无“灵”字;彼前2:2等)。
  2. 译者注:意即或死或活,都与神同在。

第十三封信

我的__________:

如果我们有与神同在的习惯,身体上的疾病就必能大大地减轻。神常常应许,叫我们受一点小苦,好使我们得着洁净,并能和他同在。

我真不懂,一个全心爱神和神同在的人,怎能觉得疼痛呢?我有足够的经历,可以毫不疑惑地这么说。

你要壮胆,将一切的愁苦交给神,并求他赐你能力来忍受。最要紧的,就是要和他有继续不断的交通,时刻记念他,时刻将自己献上,在病中称颂他。在最痛苦的时候,要以谦卑、爱心寻求他(好像蒙爱的孩子在他父亲面前一样),求他给你恩典作帮助,并在他圣洁的旨意里行事,我也要用我不完全的祷告帮助你。

神有各样的办法吸引我们归向他。有时候他向我们隐藏,但是唯有在神里面的信心,才是我们的扶助,也是我们信靠的根基,在需要时必定有效。

我真不知神要如何地安置我,我看着全世界的人都受苦,唯独我快活;虽然我是配受最残酷的痛苦的,我却享受极大、不断的喜乐,并且这大喜乐简直是我容纳不了的。

我真愿求神,将你所受的痛苦分一些给我,虽然我也是极软弱的。只要他离开我一刻,我就成为全世界活人中间最败坏的人了。但是我不知道他怎能离开我,因为信心已经给我强有力的把握,我知道他永不离弃我,除非我先弃绝他。让我们战兢地不离开他,永远和他同在,或活、或死,都与他同在。请你这样为我祷告,我也为你祷告。

你的__________

1690年11月28日

第十四封信

我亲爱的__________:

看见你病了这么久,我心里很难过,不过叫我的心稍得安慰的,叫我在愁苦中能觉得甘甜的,就是我深信这些痛苦是神爱你的表记1。请你在这亮光里看,你就更易于忍受。照我看来,你最好不要再吃药,只是专一地依靠神。也许这就是神的旨意,等着你,要你完全信靠他而得医治。所有的看护、一切的医药,对于你的病,不但无用,病势反而会加剧。所以你当完全仰赖神,将你自己交托在神的手里,这并不是试探神。

在前封信里,我已经告诉了你,神为着要医治你灵性的病的缘故,他就让你的身体生病。所以应当壮胆,不要求神赐你脱离这病,要求神赐你力量能勇敢地忍受。为着爱他的缘故,只要他愿意,他欢喜,就让病延长吧!

这样的祷告,按天然方面来说,实在有些难,但是这是神所最喜悦的,也是那些爱他的人看为最甘甜的。爱能使苦变甜;人若爱神,为他受苦,就有喜乐和勇敢。我劝你这样做,由他那里得着安慰。他是唯一的医生,他是受痛苦之人的父,等着要救我们。他爱我们的心,远超过我们所能想的。所以请你爱他,除他之外不求医治。我盼望你能早日不药而康复。再会!虽然我的祷告不好,我也要用祷告帮助你。

你的主内的__________

 

注释

  1. “proofs”,亦可译为“证据”。

第十五封信

我最亲爱的__________:

感谢我们的主,因他已让你的病好了一些。我自己也曾几次病危,可是心却非常快乐、满足。照样,我并不求医治,我只求他赐给我力量,让我能勇敢地、温柔地忍受。啊!与神一同受苦,是何等地甘甜呢!无论痛苦多大,总要用爱来接受。和他同苦就是乐园;在今生我们已经能享受乐园的安息。所以应当常常用谦卑和爱心来与他交通,不让我们的灵往外游荡。当使我们的心成为灵宫,我们在此宫中不断地敬拜他。我们当时刻儆醒,凡他所不喜欢的事,我们不做、不说、也不想。当我们这样充满了他时,苦难就会成为甘甜、膏油和安慰了。

我知道要达到这一种境界,在起初的时候是非常难的,因为需要纯洁专一的信心。但是虽然难,我们知道,只要有神的恩典,就凡事都能行。如果你能恳切地求他,他必将恩典赐给你。你若叩门,他要按他看为最好的时候,替你开门,他也要赐给你多年所求的。请你为我祷告,像我为你祷告一样。我盼望不久就要去见他。再会!

1691年1月22日

第十六封信

亲爱的__________:

神最知道我们的需要;他一切所作的,都是为着我们的好处。如果我们知道他是多么地爱我们,那么,由他手而来的一切甘甜和苦难,都要一样地接受。因为凡由他而来的,没有一样不是好的。只要我们在这个亮光中看,即使是最痛苦的苦难,也不至于难受了。当我知道这苦难是爱我们的神所赐的,好使我们因受苦而自卑,我们的苦难就要失去它的苦味,我们的呻吟也要成为喜笑了。

让我们来学习认识神。你认识他越多,你也就越想要认识他,因为爱神的程度与认识神的程度是成正比的。所以你认识他越深、越多,你爱他的心也必越深、越多。如果我们真有一颗爱神的心,那么,我们承受的不管是痛苦或喜乐,我们也必定一样地爱他。

千万不要因着有快乐的感觉来寻求神、来爱神。无论这感觉多好,它永远不能像简单的信心那样带领我们亲近神。所以,让我们借着信来寻求他。你不必往别处去寻找他,因他就在你的里面。我们真是该受责备的,因为我们常为琐小的事情忙碌,反而将他放在一边。这些琐小的事,不仅不能使他喜悦,而且好多是得罪他的。他今天虽然忍耐着,但是有一天我们必须出重大的代价。让我们热切地事奉他,把其它事都放在一边,不放在心上。求他的恩,让他来管理一切。如果我们肯做我们的那部分,不久就会看见,他要在我们的里面,作成我们所盼望的。因着他所赐给我们的拯救,我真不知用什么话语来感谢他才好!深切盼望因着他的怜悯,我能于数天之内去见他。让我们彼此代祷。

1691年2月6日

[他两天之后就躺下了,不到一个礼拜就回了天家。]

《尊贵的设计》(理查德•柏瑞特)

尊贵的设计
上帝在你生命中的旨意

Designed for Dignity
-- What God has Made it Possible for You to Be

理查德 L.柏瑞特博士 著
庄婉玲 译

前言和序

前言

我不知道你的想法如何,我对于人们在重要的问题上作一些陈腔滥调的回答感到很厌烦。我们遍读各类自助的书籍,参加所有的座谈会,听完每一次的信仰讲座,却没有得到满足,心里仍然觉得空虚。这时那些有关存在的问题,诸如:我是谁,我为什么在这里,我要到哪里去,就显得格外的重要。

就在那种情况下,我抱着少许怀疑的心(仅管那是一种“带着希望的怀疑”)读了伯瑞特博士所写关于人类尊严的书。虽然我认识理查德·伯瑞特,也知道他从来不用肤浅和轻率的态度来教学和写作。可是因为很多人都尝试过,却很少有人成功地对真诚的问题给予诚实的回答,所以我还是保留一些,免得太多的期望掩盖了事实的真相。我们学会了怎样小心地阅读那些讨论重要问题的书籍。就像过圣诞节一样,假如有人对它寄予过度厚望,他可能会尝到希望破灭的苦果。

假如你对此也有同感的话,那么当你读了这本《尊贵的设计》,你会有一个意外的惊喜。这本书以非常谦卑、单纯和诚恳的态度描述像你我一样的人。不但如此,它也是关乎我们的创造主,和他亲自向他子民发出的令人惊奇的启示。

理查德有一个很特别的恩赐,他可以把一些艰涩难懂的神学观念,用深入浅出和非常有趣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是很难能可贵的。不过,本书的目的还不只是在简化一些难懂的观念,它也把我们带回那使人耳目一新且历久常新的圣经真理里面。

汤姆斯·卡莱尔(Thomas Carlyle)有一次出远门旅行回来,问他的女佣有没有什么消息。她说:“耶稣基督为罪人死。”

卡莱尔回答说:“这不但是旧闻,也是新闻,更是好消息。”

我推荐这本书给你。你读的时候一定会像一个刚信主的基督徒第一次读圣经的感受。

Steve Brown, President
Key Life Network


第二版序

非常高兴能见到《尊贵的设计》第二版问世。当我继续地教导这本书的信息时,我看到上帝的子民对书中的许多主题有很正面的回应。近几年来,我更是体会到将人类尊严的主题和上帝国度的圣经教义紧密相连是很有帮助的。因为这两个主题息息相关,而且在许多方面彼此回应。因此,我尝试在这一版中把这些关联更明显地表达出来。

我盼望这本书能继续鼓励在生活中扮演各种角色的信徒,单靠基督来找到他们的尊严。上帝在他的国度里赐给我们一个非常特别的地位,因此,当我们懂得珍惜他在我们人生中的伟大呼召时,我们也能在各样人生的挣扎里找到力量和喜乐。


第一版序

这是一本关于人类的书——你、我和亿万个与我们共同生活在这地球上的人。这个题目我们都很熟悉,因为我们天天都得面对自己并与别人交往。既然我们有很多与人往来的机会,我们可能期望可以彼此有更多的了解。或者我们至少应该对自己有相当稳妥的领会。可是无论我们如何努力,这个称为“人类”的神秘生物仍然使我们迷惑。

我不是心理学家、社会学家或人类学家,所以我不是以这些专家的立场来写这本书。假如一定要归类的话,我是一位研究神学的人——更具体地说,是一位研究旧约神学的人。这当然使我处于不利的地位,因为那些行为科学的研究对人性的了解确实功不可没。不过,我对旧约圣经的兴趣也使我占了一个优势,因为旧约圣经从创世记到玛拉基书——甚至全本圣经——都很深切关注做人的意义。

这听起来可能有点奇怪。我们一般都认为圣经是一本关于上帝而不是关于人的书,其实它对两者皆有谈论。事实上,圣经里有关上帝与人的教导彼此息息相关,甚至是密不可分的。我们越认识上帝就越能了解我们自己;同样的,我们越了解自己就越能认识上帝。圣经的作者们深知这个道理,所以他们描写上帝,也讲述有关人类的事。

我是在五年多前开始对这个题目感到兴趣的。那时,我已经完成我的学业生涯,我面对着的现实问题不再是想到我下一步路该怎么走。我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建立了我心目中的理想家庭,我也很快地要进入中年时期。我终于不得不承认:“这就是我的一生了。”可是这种想法令我无法完全地释怀。“难道这就是一切吗?……”因此,我尝试着开始寻求一个超越我所熟悉的基督徒的陈腔滥调、在我的人生中更深一层的意义。我渴望为我自己活在世上的目的找到一个更令人满意的答案。

当我在许多不同的基督徒团体讲道的时候,我发现很多人也面对这样的问题。特别是在有些重大危机出现的时刻,比如离婚、严重的疾病、亲人的去世等等。这一切的事有什么意义呢?虽然我们大多数人总是设法将这个问题置诸脑后暂时不去理会。可是它却仍然在不知不觉中蚕食我们生命中的喜乐,使我们感到一种无法解释的不满足,我们渴望得到更多一些什么。无论你的现况如何,上帝期望你扪心自问几个严肃的问题:你是谁?你为什么存在?他呼召你来仔细思考做人的意义。

我在这本书里处理三个基本的主题:起初上帝把我们造成什么样的人?我们把自己变成什么样的人?而上帝塑造我们使我们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想不出有什么比这些更重要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是我们所有的希望和梦想的中心,也影响我们一切的行事作为。

总之,这本书的答案就是你和我都是上帝“尊贵的设计”。每一章都会发展这个主题某些方面的观点。不过别期望找到解决你所有问题的万灵丹。因为人类存在的尊严永远存留着一些神秘的层次。我当然没有找到所有的答案,不过我照着本书里所描述的道路尝到了一点点尊严的滋味。你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希望你也能找到一些路径,使你越往前行,就越认识自己、你周围的人和以尊贵的设计造你的上帝。

致谢

这本书是许多人辛苦努力的成果。我的秘书和朋友Diana Soule献出数不尽的钟点整理我的原稿。四位学生——Brad Tranham, John Van Dyke, Jim Campbell-Robertson和Janie Pillow——提供了许多细心又极有助益的校订。我向你们真诚地致谢。

第一章 寻找我们的国度地位

几年前,我偶然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文章,题目叫做“做人的讽刺”。这篇专栏里面报导的两件事令我至今难忘。

在第一个故事里,有一位年轻的女子独自坐在一个旅馆的房间里。她离开了丈夫和两个孩子,和另外一个男人同居。不过在那天晚上,她被新欢抛弃了。她失去了一切——她的丈夫,她的儿女,现在连她的情人也失去了。在极度绝望之下,她把一支点三八口径的手枪放进嘴里,扣动了扳机。警察在床头柜上找到一张绝望的字条。皱巴巴的纸上写着说:“不要为我哭泣,我根本不是人。”

当天晚上在同一家旅馆发生另外一件事。就在几层楼以下,有一群支持新纪元运动的人群在会议中心聚集,在几番激动的演讲之后,有一位知名人士带领群众同声呼喊:“我是神!我是神!我是神!”

这篇文章的结论说:“做人的讽刺就是在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地方,人竟对自己有这么矛盾的看法!”

这位专栏作家说得很对。这些事件生动地描写出人类存在最大的讽刺。我们实在不知道该如何看待自己。有些人自卑到连一分钟都活不下去。又有一些人自大到高举双手赞美自己的神性。一个说,“我什么也不是。”另一些人说,“我是神。”

到底哪一个才是事实?人生的意义何在?

在这本书里,我们要从基督徒的角度来探讨人生的意义。当我在许多不同国家的基督徒团体作教导工作的时候,经常遇见有一些成熟的基督徒对自己的认识少到令我十分惊讶。即使那些熟悉圣经又有坚固的纯正信仰的基督徒,对圣经里涉及到他们自己是谁的教导也不甚明了。假如你问一群基督徒,人类在上帝国度里的地位是什么?你得到的不是陈腔滥调的回答,就是十分茫然的眼神。我们花很多时间研究上帝和他的诫命,却不常注意圣经里说到有关我们自己的事。

如果我们仔细读圣经,就会发现圣经的作者不但深切关心上帝的事,也深切关心人类的事。许多基督徒对于旧约圣经里有许多的故事没有谈到上帝感到很讶异。事实上,以斯帖记连一次都没有提到上帝的名字。而我们反而能从每一段圣经的叙述里毫不例外地找到一个重点:圣经的故事谈论人,无论是他们的起源,成功,失败,失望,盼望,或命运。甚至像诗篇这样一本圣经里有关祷告和敬拜的书卷,也不只讲到上帝。反而人是经文里一再重复的重要关注。

在新约里,耶稣更直接教导关于人生命的事,比有关上帝的事更多。新约的书信也是如此。当然,它们也教导关于上帝的事,但它们从来都是也同时教导有关人类的事情。圣经是一本启示上帝的书,但它也讲到许多关于你我的事。

我们应该怎样了解圣经对人类生存的关注呢?改教家约翰•加尔文可以帮助我们明白圣经对我们的关切。他在《基督教要义》里一开始就准确地指出:我们只有在认识上帝是谁之后,才能了解我们是谁。上帝是创造者,而我们是他的创造物。我们若不根据这个认知来看自己,就永远无法明白作为人类的意义。同时,加尔文也相信我们只有对自己了解更多才可能对上帝认识更多。作为上帝创造的最高峰,人类比任何其它的受造物更能奇妙地彰显上帝。所以我们是在对上帝的认知中认识自己,在对自己的了解上认识上帝。

很不幸的,今天许多基督徒舍弃加尔文这种平衡的看法。为了抗拒当代人文主义者以人类为中心的倾向,许多敬虔的基督徒常常走到另外一个极端,忽略了人类的重要性。当然,我们读圣经的时候应该以认识我们的创造主为第一优先,这是理所当然的。耶稣也亲自说过最大的诫命是:“你们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上帝”(马太福音22:37)。不过,在对上帝有正当关注的同时也会导致对人的认识。正如耶稣说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马太福音22:39)

对许多信徒来说,学习圣经里有关人的教导常被放在一个非常次要的地位。可是耶稣却认为两者的重要性是不相上下的。如果你不能了解一方,对另一方也不会有准确的观念。总而言之,一个以上帝为中心的神学,若不能对人类有认真的关注,就不是真正以上帝为中心。

地上的国度

耶稣教导他的门徒们祈求一件人人心里都热切渴望的事。他恳求天父:“愿你的国降临,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马太福音6:10)。这个祷告用短短几句话总结了圣经的主要信息,也提供了一个有关上帝与人的重要观点。

从某种意义来说,上帝从亘古到永远都是那掌管万有的大君王。他主宰一切的事物,照着他所喜悦的旨意在历史中行事。不过耶稣的祷告里所想的不是这样一个广义的上帝的王权观念。耶稣先说:“愿你的国度降临”,但他马上在下一句解释他的意思:“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耶稣渴望天父的王权在地上像在天上那样被尊重。

我们若想了解耶稣的恳求,我们一定要先知道上帝的国度是如何在天上展现的。上帝的旨意在天上被遵行的情形和在地上不同,至少有两个原因。第一,上帝的荣光展现出来的时候是这样的壮观,使得所有在上帝宝座面前的不会怀疑是谁在那里掌权。听听约翰怎样描述上帝在天上的宝座:

 “看那坐着的,好像碧玉和红宝石,又有虹围着宝座,好像绿宝石。宝座的周围又有二十四个座位,其上坐着二十四位长老,身穿白衣,头上戴着金冠冕。有闪电、声音、雷轰从宝座中发出。”(启示录4:3-5)

上帝在天上的荣光很明显地启示给所有的人看。他坐在荣耀的宝座上,有闪电和雷声向四面八方发散,显出他可畏的能力。上帝的荣耀无可逃避的展现是上帝的国度在天上彰显的一个方式。

第二,上帝的王权从天上的宝座彰显出来的时候,没有人能拒绝向他屈膝下拜。他荣耀的光辉轻而易举地慑服所有的人在他面前敬拜顺服。约翰的天上异象也注意到那些看见上帝的荣耀的人所发出的回应。

 “宝座中和宝座周围有四个活物……他们昼夜不住地说:
 圣哉!圣哉!圣哉!
 主神是昔在、今在、
 以后永在的全能者!

 每逢四活物将荣耀、尊贵、感谢归给那坐在宝座上、活到永永远远者的时候,那二十四位长老就俯伏在坐宝座的面前敬拜那活到永永远远的,又把他们的冠冕放在宝座前,说:我们的主,我们的 神,你是配得荣耀、尊贵、权柄的,因为你创造了万物,并且万物是因你的旨意被创造而有的。” (启示录4:6-11)

在天上的国度里,上帝接受所有的受造物在他面前源源不断的敬拜颂赞。上帝展现出他无上的主权,而所有的人都承认他是至高的主宰。

不过在地上的情形却大大的不同。上帝仍旧是掌管万有的主,但他荣耀的权柄却多时隐藏着。所以,地上大多数的受造物拒绝上帝作他们的君王来敬拜顺服他。在罪进入世界以前,伊甸园是一个适合彰显上帝的荣耀王权的地方。而其余的地方尚未被建造成为敬拜上帝的荣耀所在。但随着罪的到来,地上的情形变得更糟了。全世界都陷入败坏里面,成为人抗拒抵挡上帝作宇宙君王的场所。

耶稣的盼望——其实,全本圣经的盼望——就是地上的光景不是永远如此。有一天,上帝会在地上建立他的王权,如同在天上一样的壮观。地上有一天会成为被上帝荣耀充满的圣地,而不再是一个上帝的荣光隐藏、受造物活在悖逆中的地方。全人类都要以上帝所当得的来尊崇和敬拜他。我们在约翰对新天新地的中心:新耶路撒冷的描述里窥见未来地上的光景:“那城内又不用日月光照,因有上帝的荣耀光照,又有羔羊为城的灯。列国要在城的光里行走,地上的君王必将自己的荣耀归与那城。”(启示录21:23-24)

在基督再来时的新天地里父神和基督的荣耀会展现出来,如同上帝的荣光现在照亮在天上一样。并且,那些基督从地上各族买赎回来的人,都会来到上帝面前不断地敬拜赞美他。在那时,耶稣祈求上帝国度降临的祷告才会完全成就。

至于此时,基督徒们藉着祷告和工作使上帝的国度扩展。我们寻求把上帝在基督里的荣耀传遍到世界各地,藉着传福音,使更多人在父神和他的儿子面前屈膝下拜。从这个观点来说,我们所有的信念、作为或感觉都是为了实现上帝在地上建立他荣耀王权的目的。

圣经看重上帝的国度到一个程度,好像把它所有的注意力都转向上帝,而远离我们。当然,荣耀上帝的确是我们最高的目标,可是基督徒常常忽略了上帝在地上建立他国度的计划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圣经里最值得注意的教导是上帝决定以一个特殊的方式把他的国度带到世界上来。上帝为着他至终的荣耀,选择透过一个特别的器皿来成就他的计划。这个器皿是什么呢?他使用什么受造的媒介使上帝的国度来到地上、如同在天上一样呢?圣经很肯定的回答:这个器皿就是人类。

是的,上帝预定人类作为在地上实现他国度的主要器皿。当然,我们需要从许多方面来证明和解释这个陈述,我们会在书中详细说明。同时,我们也会从本章中看到人类在实现上帝国度的过程中担当一个独特的角色,也承受一个可以分享他荣耀的奇妙命运。

我们独特的名称

基督徒对于人类在上帝国度里的角色和命运的理解,从圣经的开头找到了它的根源。圣经第一次提到我们的时候,我们发现上帝自己赐给人类一个独特的名称,来建立我们在他国度里一个独特的地位。

这几年来,广告商不断鼓励消费者要“细读商标”。我也受了他们这个讯息的影响。我以前到店里买柳橙汁本来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可是现在我会读读商标上的小字,看看它有没有什么添加物或防腐剂。以前我只要找到洋芋片就好了,现在我得看看每包里含有多少脂肪多少钠。这虽然有点麻烦,不过商标的确能告诉你包装里含有一些什么东西。

在圣经开宗明义的第一章,上帝也给了人类一个独特的商标。我们若细心看这个商标,我们会学到许多关于我们自己的事。摩西记载上帝第一次谈到人类的时候是这么说的:

 “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像’,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全地,并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虫。” (创世记1:26)

在创世记的原文里,“照着我们的形像造人”的意思是上帝把人“造成” 他的形像,就好像我们说陶匠把一块泥土“造成” 一个花瓶一样。所以人类不单是“像” 上帝的形像;我们根本就“是”上帝的形像。在一开始的时候,创造主就把这个奇妙的名称给了我们。

我们基督徒常常提到人是上帝的形像,以为每个人都知道这个名词的意思。其实我们大多数人对这个说法感到疑惑。我们知道这个名称使我们与其它的受造物有别,也猜想它必然是好的。可是它到底有没有明确地告诉我们人类在上帝国度里的地位呢?

首先,我们必须从旧约历史的处境来了解我们独特的名称。摩西和他的以色列读者们明白这些话的意思,因为他们活在一个充满形像的世界。在古代近东的文化里,君王的形像是最显著的。在远古的世界里,君王在管辖的领域内到处设立他们为自己所造的像。埃及的法老,巴比伦的君王,和其它帝国的统治者都用自己的塑像来展现他们的权柄和能力。

摩西时代的这个习俗帮助他了解为什么上帝称亚当和夏娃为他的形像。正如人类的帝王有他们自己的形像,天上的君王也定意以人类为他君尊的形像。简单的说,“上帝的形像”这句话就是指人类是宇宙大君王的代表。

上帝给你我的名称有许多方面,我们会在本书中逐一的探讨。现在,我们只注意其中的一个方面:这名称提供我们一个平衡的观点,说明人类的存在有卑微和尊贵两方面的特性。我们是卑微的上帝的“形像”,可是我们也是尊贵的“上帝”的形像。假如我们要对人类有一个平衡的看法的话,我们必须了解上帝给我们的名称有这两方面的特性。(参图一)

           上帝给人类的商标
              “上帝的形像”

   卑微的                    尊贵的

上帝的“形像”         “上帝”的形像

          图一:我们平衡的形像

一个卑微的名称

 “形像”这词使我们注意到我们卑微的地位。在旧约的上古世界里,这个名词常用来表示一个塑像或小雕像——一个人或物的立体模型。根据这个普遍的用法,我们知道上帝称亚当和夏娃为他的形像是什么意思。他们是创造主有限的、有形质的代表。我们为这个描述感到惊讶,却不要忘记它同时也表明我们的卑微。我们虽然是上帝的形像,但只不过是形像而已。

现今的世代,一个古老的谎言又逐渐盛行起来。许多团体用各种方式散播人类具有神性的教导。他们说:我们是创造主的延伸,有成为神的潜力。世俗的人文主义想尽办法把人类高抬到与上帝同等的地位;马克思主义所作的也大致相似。一些异端宗教也表达类似的看法。近几年来,西方世界因为东方宗教的渗透,使“人类的神性”这个说法越来越流行。

虽然这些教导四面八方围绕着我们,但有一件事仍然很清楚。圣经坚持我们不是上帝;只是上帝的“形像”。我们不与我们的创造主同等;在我们里面没有一丝一毫的神性。我们只不过是个可以反映创造主的受造物罢了。

当我们注意到上帝用什么材料来造他的形像时,我们身为受造物的卑微就显出来了。不同种类的形像在上古的世界是很平常的。考古学家曾经挖掘出许多用石头或贵重金属做成的宏伟的雕像。可是他们也发现过一些简单的泥雕像,它们通常是小而易碎的。

上古世界各种类型的形像引发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到底是哪一种形像呢?上帝造亚当的时候,他没有使用金或银、钻石或红宝石。亚当是用普通的泥土造成的:“耶和华上帝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创世记2:7)第一个人类不是一个光彩夺目、用钻石镶嵌的形像;也不是用贵重的金属塑造而成的,他是一个泥像。

我们想要充分明白这幅人类画像的重要性,我们一定要了解这个观点与摩西写作创世记的时代一般人普遍接受的看法大异其趣。摩西曾经在埃及的皇宫里受教,当时的人是按照阶级制度来划分等级的。平民在最低层为奴,君王在最高层统治。这个体制的分类不只反映出一种利于社会经济的需要,更是根源于埃及人对人类的看法。平民身居最低阶级,因为他们有如尘土一般。法老位列众人之上,因为他们是神。有些人卑贱如禽兽,可以轻易地被人取代。而另外一些人,特别是那些高官贵族,一点也不卑微,他们高居众人之上,甚至可以成为上帝。

摩西在写创世记的时候反驳这些错误的观点。他对以色列人宣告:所有的人都是泥像的后代。从最伟大的到最低微的,人人都是从地上的尘土而来。与上帝相比,所有的人都是脆弱与卑微的。

在今天的世代,我们很难否认人类不过是尘土而已。疾病和死亡使我们成为一阵过眼云烟,今天还在,明天就消失了。可是别忘了,摩西不是在描写有罪的、受苦的人。在创世记这一段里亚当是一个完美而丝毫未受玷污的人。不过,即使在没有罪和死亡存在的情况下,亚当和夏娃也还是脆弱的的泥像。

假如我们完美的祖先尚且是如此卑微的受造物,我们又好到哪里去呢?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怀疑我们不过是有限的受造物呢?虽然事实如此明显,许多人仍然存心逃避它。他们让自己沉浸在伟大的幻想里,想尽办法来逃避圣经对卑微人类的描述。

我在上大学的时候,一位同学告诉我他第一天上课的情形。在学期开始的第一堂课,他的讲师说明自己为什么会当老师。他说:“人文学科教育的目的在于解放。我来这里就是要让你们解脱迷信、宗教,和你们的父母强加在你们身上的道德枷锁……我来是要给你们自由,使你们照自己的方式生活,不再受父母的管辖,不再受上帝的惊吓……我会帮助你们作自己的上帝。”

这些话使我的朋友震惊。他从来没听过任何人说那种话。“作我自己的上帝?”他问我说。”不晓得我所有的老师是否也都这么想。”

很悲哀的,那位教授的目标是许多高等院校的教师们所共有的。他们虽然可能不会明讲,但无数的大学教授以解放这些年轻学子们为他们的使命,要帮助他们脱离那些令人谦卑的上帝的教义和伦理道德。他们告诉学生们不要屈服于创造者的谕令,要作自己的创造主。

我们可能以为只有那些以持守激进看法出名的大学教授们才会有这种心态。但是假如你去参观任何一个主要的商业中心,你会发现自己置身于一大群自以为是上帝的人中间。他们或许不会大胆宣扬自己心里的想法,可是许多商业界人士都不认为他们需要接受任何道德的规范。他们以谎言和欺诈来达成目的;毫不犹豫地践踏他们竞争的对象。就像高登•革寇(Gordon Gekko)在“华尔街”(Wall Street)这部电影里告诉我们的:“贪婪真好!”

甚至在我们的亲朋好友当中也会遇到持守这种观点的人。种族主义者歧视其他人种,因为他们自认为高人一等。母亲堕胎,因为婴儿的出生会妨碍她们个人的自由。儿女忽略年迈父母的经济需要,因为他们打算买一部更好的车。“争强斗胜”不再是可耻的;现在它被公认为常识。我们周围的人个个自恃凌人。他们对自己的重要性充满了信心,把自己看为像上帝一样。

这几年来,我和家人有好几次去参观卡纳维拉尔角(Cape Canaveral)。我们喜欢看火箭发射台和科学展览。我们每一次参观太空中心的时候,都会听到一个清楚响亮的主题。领队的导游们不停地说:“我们一路发展到这个地步,我们太空航行的成就太伟大了,我们的潜力巨大无穷!”

无疑的,比起过去的世代,我们的确远远超越了他们。那些火箭的威力惊人;航天飞机的机房庞大无比。做成这么大工程的人的确值得我们钦佩。

即便如此,这些成就比起我们还没有能力达到的就相形见绌了。当尼尔•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踏上月球的表面,说出: “这是人类的一大步的时候”,我们是多么的骄傲。可是与前往太阳系任何一颗行星的航程相比,登陆月球只像在街上绕了一圈而已。而比起隔开各银河间辽阔浩瀚的空间,月球只不过在一箭之地。太空探险的进展永远不能证明我们的伟大无穷。我们对宇宙的认识越多,就越体会到我们自己的渺小,我们的成就如此的微小,实在毫无可夸。

其实,在生命中的每一个范围都是如此。我们虽然在许多方面超越了我们的祖先,可是我们真正掌握的却不多。我们的知识微不足道,我们的能力极为有限,我们的智慧也贫乏得可怜。为什么呢?摩西早在创世记里面告诉我们原因了:我们有严重的局限性,因为我们只是由泥土造成的形像。

可是使我痛心的是,这种自尊自大的现象不限于教会以外的地方,连基督徒也常忘记自己有多么渺小。我时常去探访许多不同的教会,在我所到之处常常出现同样的难题。每一个教会总有几个自以为比别人高一等的会友。我们都听过这样的笑话:有些牧师声言除非等到三位一体的职位出缺绝不退休。我们也看过有钱的基督徒用金钱控制教会。神学家傲慢地坚持所有人必须和他们有同样的看法。甚至那些认识基督的人也不是自然而然会有谦卑的表现。我们有了一些好主意就认为我们的意见一定是最好的。发现上帝给了我们一些恩赐就以为自己是不可或缺的。

在自己的家里,我们也常常盛气凌人。多年来我眼见许多基督徒的家庭破裂。每一个问题家庭都有它独特的困难,但骄傲自大往往是问题的徵结。“照我的做,否则免谈。”我们常常这样互相嚣嚷。丈夫滥用他们的权柄,妻子要求自己的独立。就是在基督徒家庭里,我们也不愿承认我们是卑微的泥土。

我们很容易以为自己了不起,也很容易相信自己比别人强。不过这个神话在我们死亡的那一天就破灭了。你以为你离世的时候世人会在意吗?再想想吧。可能有些人会参加你的追思礼拜,你至爱的亲人大概会想念你。但没有你,教会仍然美好如昔,社会也仍照常运转。我们或许相信自己像神一般的伟大,可是有一天这个妄想会永远消逝无踪。

当我们寻求明白圣经里有关人类的教导时,我们必须从上帝起初给我们的商标开始——彻底地承认我们卑微的情况。你是如何受到引诱以至忘记你在上帝面前卑微的地位呢?我们所有的人都经常与这个问题角力。你要如何在家里、在工作岗位上、在教会里克服自大的心理呢?每次骄傲自大的念头一来,你要快快丢弃它。它与你的身份一点也不相称。只有我们承认自己是卑微的尘土形像的时候,才能真实地认识自己。

一个尊贵的名称

人类的确是卑微的受造物。可是我们再来看一看我们的名称。我们虽然只是形像,但我们是“上帝”的形像(创世记1:27)。上帝没有把亚当和夏娃造成像石头、树木或动物的样式。他为我们的设计一点也不平凡。反而,上帝细心地雕塑第一对男女,使他们能有他的样式。他决心塑造我们成为有无比的价值和尊严的受造物。

摩西在这一方面的叙述也表明他的看法与那时代普遍的信仰截然不同。在那古老的时代,只有君王才有权自称为上帝的形像。平民和佃农的价值轻如鸿毛,没有任何重要性可言。他们的命运就是为了满足君王的欲望而受苦与死亡。这种信念就是以色列人在埃及受到严刑苦待的原因。法老有什么权利使以色列人服在残酷的奴隶制度下呢?埃及人又如何辩解他们消灭以色列人的企图?对那些古埃及人来说,答案很简单。那些卑贱的以色列牧人本来就不该期望受什么优待。他们毫无尊严,根本不值得尊敬。只有法老才是神的权柄在地上的代表。

摩西在创世记里的记载截然反对这种谎言。他大胆地宣告:“所有的人”都是上帝君尊的形像。每一个人都在地上代表天上宝座的权柄。每一个亚当和夏娃的后裔作为上帝国的代表,都拥有同等尊贵的地位。上帝不只把这种价值和尊严赐给少数的一些人,而是给所有的人类。

摩西这个普世性人类尊严的素描,今天也向我们对人类的看法提出挑战。在我们四周有许多人否认上帝定意赐给人类的尊荣。就像上古的世界藐视芸芸众生,将他们视为一文不值的尘土;今天许多的男男女女也照样弃人类于卑贱的地步。

令人奇怪的是,大学生时常从那些鼓励他们把自己当神的教授们领受对人的价值过度贬低的人生观。我记得我自己的生物学教授就提出两个极端的看法。他藐视传统的宗教,断言我们是自己命运的主宰。可是他却又自相矛盾地坚持人类不过是偶然进化而来的结果——从污泥里流出来,又流回污泥里去。人类只不过是一团幸运的泥土。

贬低人的价值所造成的后果处处可见。假如我们只是一团幸运的泥土的话,人生有什么意义呢?道德和人类自由又有什么价值呢?当这种低贱的人生观逐渐渗透流传在市井小民之间,其结果是不堪设想的。那时连我们仅存的一点价值都会失去;与人有益的丝毫的尊贵也会跟着消逝。就像我听过的一句话:“假如没有尊严,我们就随兴而活吧!假如没有自由,我们就放纵自己吧!”青少年人在经历失败和感觉人生毫无意义的情况下转而寻求毒品。成年人也埋首在酒瓶之间。许多人干脆走上自杀的道路。

在创世记开头第一章,摩西提出两个理由肯定全人类生命的尊严。首先,他要以色列人拒绝接受埃及人散播的观点。摩西的读者大多数已经忘记了在埃及过的生活是如何悲惨。现在他提醒他们:埃及人残暴压迫的政策与上帝的创造命令是相违背的。上帝不只把尊贵价值赐给少数人;反而使每一个人都成为他的形像。所有在埃及人的家里服侍、在田野里做工、在法老兴建计划的重担下服劳役的以色列人,都是上帝设计成为有尊严的人,他们应当受到有尊严的对待。

其次,摩西教导以色列人将来应该怎样对待别人。他知道曾受过压迫的人将来很容易反过来压迫别人。一旦以色列人在自己的家园定居下来,会有很大的引诱想欺负软弱无助的人。因为这个缘故摩西的律法特别强调保护寡妇、孤儿和寄居的人(例如:申命记14:29; 24:19-21)。欺压别人是与上帝的作风相违背的。残酷的种姓制度不能在上帝的百姓当中立足。仆人必须受到尊重(出埃及记21:2-11)。法官不可偏袒那些有钱有势的人(出埃及记23:6-9;申命记1:16-17)。所有的人,甚至贵为君王,都必须服在上帝的律法之下(申命记17:14-20)。每一个人都应该受到当得的尊重,因为他们是那位不能看见之上帝的形像。

圣经对人类尊严的看法也从这两方面对我们现今的世界说话。第一,它帮助我们照着我们的本相看待自己。我们必须学习对付世界上不断抹杀我们尊贵感的作法。我们面对的不是古埃及人的宣传伎俩;今天很少还有人相信尊贵是来自君王的世袭。那些过时的观念已经被稍微民主的理念取代了。但世界上认为有些人的价值比另外一些人高的说法仍然没有丝毫改变;只不过修改一些标准而已。

很多人在他们青少年的时期就体验过这残酷的事实。一位年轻女士对我说:“我讨厌高中,因为大家都取笑我的穿着。”青少年人可以是很残忍的。他们常故意寻找各种借口取笑或欺负别人。

很可悲的,在成年人中间也有同样的情形。我们以个人收入的高低决定人的价值,以拥有财富的多寡衡量人的尊严。教育、外表、事业前途,都成了我们决定别人价值的标准。

摩西描写人类的创造为所有通不过这些错误现代标准的人带来了一个好消息。我们的价值不是取决于外在的环境。创造万有的上帝宣告了我们是他的形像——这君尊的形像具有上帝所命定的尊严。不管别人怎么说,我们是贵重的,因为我们是上帝的宝座在地上的代表。无论是富有或贫穷,受过教育或未受教育,吸引人或不吸引人——你我都是上帝的样式。

很出人意外的,许多基督徒不太能体会自己作为上帝的形像应有的尊贵。我们每天对着镜子观看,看见镜中那个叫我们失望的人。我们恨恶自己的失败,到头来却变成恨恶自己。我们想要谦卑,结果却失去一切的自信。

再仔细看自己一眼吧。上帝已经宣告镜中的那人是他君王的形像。你并不完美——这是再明白不过的。可是你却是贵重的,因为你是上帝的形像。在上帝眼中,你像任何一位君王一样重要,像世界上任何一位贵族一样有价值。快快抛弃这世界的谎言,欢欢喜喜地接受上帝赏赐给你的尊贵吧!

其次,摩西的观点也教导我们如何对待别人。基督徒在徇私护短的事上与世人没什么两样。教会里有些活动排除了某些人的参与。我们取笑那些与我们不同的文化习俗,轻视与我们品味不同的弟兄姐妹。可是“人人都有尊贵的特质”这个圣经有力的承诺足以警告我们必须除去这些行为。所有的人都配享有上帝荣耀的形像所当受的待遇。

我要你暂时放下这本书。走出去找个人和他握手。虽然你看见的是一个有缺点的、软弱的人,你还要向那个人说:“陛下,你好!”请不要用玩笑的语气说这句话。要让你的眼神和声调传达你的诚恳。当你这么做的时候,你就能体会当年摩西的读者听见摩西描述第一对男女时的心境。这些从前作过奴隶的人面面相觑,惊喜地发现原来他们都是亚当和夏娃君尊的世系。他们拥有作为创造主形像的尊严,是上帝在全地上掌权作王的代表。

假如我们人人都照着这个真理而活,世界将会如何全然地改观呢!家庭的紧张关系会得到疏解;偏见的情形会消失;战争也会停止。假如我们都能照着上帝设计塑造我们的目的彼此相待,这世界必定成为一个截然不同的地方。

试试看给你自己一个测验。当你在路上开车,而突然间有人切入你前面车道的时候,你会怎么样呢?当你用力踩煞车的时候,你说了什么话?“你看,那是一个上帝尊贵的形像”?当你坐在飞机上,而你前座的一位母亲无法制止她怀里婴儿的哭闹,那时你是不是在心里这么说:“啊,看看这个上帝奇妙的形像!”?当然不是。我们几乎无法避免从心里闪过一丝苦毒的念头。我们不但不尊重他们是上帝的形像,还咒诅他们。

当我还是研究生的时候,有一个早晨,我从地铁站走上来,转到哈佛草场(Harvard Yard)。我看见有几部闪着蓝灯的警车围绕着约翰•哈佛(John Harvard)的铜像。等我走近一看,原来铜像被人泼了满身灰绿色的油漆。我在那里停了一下,看看它造成的损坏,我听见一位警察对另一位警察说:“这些孩子们太不尊敬学校了,”他继续嘀咕说:“真是连一点尊敬的心都没有。”

那位警察在说什么呢?照他的想法,污辱约翰•哈佛的铜像就是冒犯了大学;攻击学校所代表的形像就是攻击学校。

同样的道理,你我也必须觉悟一个事实:我们周围的人都是上帝在世界上可见的象徵。我们不尊重上帝的形像,就是不尊重上帝,抗拒他天上的宝座。我们无理攻击他的形像,就是攻击他。雅各书里有一段为人熟知的话正好点明了这个道理:“我们用舌头颂赞那为主、为父的,又用舌头咒诅那照着上帝的形像被造的人。颂赞和咒诅从一个口里出来,我的弟兄们,这是不应当的。”(雅各书3:9-10)

父母辱骂虐待儿女就是不尊重上帝。儿女抗拒父母就是不尊敬创造他们的主。丈夫和妻子彼此苛待就是苛待他们的上帝。

摩西清楚地告诉以色列人:上帝把一个君尊的名称赐给每一个人。你怎么能否认这属你的尊荣呢?你在哪些地方没有照着上帝的形像应得的尊重对待别人呢?我们应该把上帝对人类的描述牢牢地记在心里。虽然我们是泥土的形像——这是一个有力的学习谦卑的功课;可是我们也是上帝的形像——是一个有奇异价值和尊严的受造物。

我们转变中的形像

有时我无意间看到自己从前的旧照。几年前,我没有留胡子,我的头发比现在长,白发也比较少。今天我再看那些相片的时候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我改变得太多了。

就像我们前面谈过的,在创世记第一章里,摩西把一幅人类美丽平衡的画像呈现在我们眼前。不过他的画像引起一个严重的问题。假如我们是上帝的形像,既卑微又尊贵,为何我们还会在自贬和自夸之间引起这么多的挣扎呢?为何我们的生活好像与上帝当初设计的样式彼此矛盾呢?我们从一个事实找到了这些问题的答案:那就是上帝的形像曾经历过许多改变。人类历史的轨迹在我们存在的每一方面都留下一些不可磨灭的印记。我们想了解自己今天的光景,我们不只需要看起初的状态,也必须看看从古至今发生过的种种改变。

在本书里,我们会详细考查上帝的形像的历史发展过程。在每章里,我们会一一探讨人类历史在某一个特别的阶段里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在这时,我们先为这些发展作出一个简洁的摘要是很有帮助的。

在第二章,我们会进一步探讨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的情形。上帝不但给我们的先祖一个明显的商标,也同时给了他们一项奇妙的工作描述。他吩咐亚当和夏娃用许多其他的上帝的形像来充满这个世界,也要以上帝的共同摄政的身份来管理他的创造。这双重的任务是历史中代表人类尊严的明显标记。

第三章,我们把注意力转向人类犯罪堕落那个可怕的日子。亚当和夏娃对上帝在创造中给他们的地位感到不满足。他们违背上帝的命令,破坏了与上帝的关系。因此,创造主的咒诅临到我们的先祖身上,使全人类都落入虚空和死亡之中。上帝君尊的形像陷入一个极为卑贱的地步,这就是直到今天我们众人的经历。

虽然如此,我们看见上帝没有使他的形像永远停留在这个咒诅之下任其朽坏。他预定了一个拯救我们的计划,使它在整个救赎历史中逐步展开,就像圣经里所记载的。上帝在不同的时期赐给他的百姓各样的恩赐和责任。一步步地使他的形像逐渐远离罪的虚幻,慢慢接近上帝起初为人类的设计。在其余的各章中,我们要追溯这个救赎的历史。我们也许会在某一点上停留,但大致上我们会集中来看上帝与他的百姓建立特别关系的五个主要的时期。

人犯罪堕落之后,上帝曾经在挪亚的日子赐给全人类丰富的祝福(第四章)。因为罪恶和暴力在地上全然的败坏,使得上帝急切地中断了历史。他用洪水毁灭了邪恶的人类,设立一个新的世界秩序,也差派那些他所救赎的形像在那个新世界里服事他。

在亚伯拉罕的时代,上帝拣选赐福一个家族,也就是犹太民族,使他们享受极大的荣耀(第五章)。他也将人类完全恢复上帝的形像所必备的三件事向他们启示出来。上帝教导亚伯拉罕要信靠上帝的大能、忍耐等候、在信心中坚忍到底。

在摩西的时代,上帝带领亚伯拉罕的家族朝着完全恢复的路上又跨进了一大步(第六章)。他使以色列民成为一支军队,预备他们进占应许地。将他的目的、他的引导和他的同在这样的大尊荣赐给他所救赎的形像。

在大卫的时代,上帝救赎的计划也非常明显(第七章)。在这个时期上帝使以色列成为一个伟大的国家。他用不计其数的财富赐福大卫和他的百姓,使他们更充分地品尝被恢复的形像应有的尊荣。

最后,我们看见上帝的形像只有藉着基督才能得到完全的恢复(第八,九和十章)。天父差派耶稣作各国各民的救主。他是“上帝的像”(哥林多后书4:4),所有信靠他的人都必须“效法他(神)儿子的模样(形像)”(罗马书8:29)。除此以外,当基督在荣耀中再来的时候,“我们都要像他”(约翰一书3:2),而“我们也必和他一同作王”(提摩太后书2:12)。藉着基督伟大的工作,上帝的形像再一次成为完全,也取代了起初所赐给我们的尊荣。

虽然我们起初被造成上帝的形像是为了代表他在地上扩展上帝的国度,可是人类在历史中经历了许多的改变。我们想了解自己是谁,需要考虑这些发展的过程。只有当我们明白我们自己做了什么、上帝为我们做了什么和他还会为我们做什么以后,我们才能更清楚地了解做人的意义。

结论

许多在我们周围的人对于自己是谁常常感到疑惑。虽然我们尝试荣耀上帝,却不明白上帝赐给我们在天国里独特的角色。在疑惑中,我们在自卑和自大之间摇摆。然而,圣经却为我们提供了一幅人类的平衡画像。我们虽然是泥土的形像,可是这形像是为着代表宇宙君王的权柄而设计的。照着这平衡的观点,我们才能活出生命中谦卑和尊严兼备的上帝的形像。

复习题

1、假如上帝的国是圣经里的中心主题,为何过分强调上帝的王权以致忽视了人类是危险的?
2、上帝的“形像”是什么意思?牢记我们名称的这个方面如何帮助我们学习谦卑?
3、“上帝”的形像是什么意思?牢记我们名称的这个方面如何显出我们代表上帝在天上宝座的尊严?
4、在人类历史中上帝的形像曾经历过什么改变?我们起初的尊贵是如何失去的?在上帝救赎他的形像的过程中有哪五个主要的历史阶段?

讨论练习

1、为何本章的标题定为“寻找我们的国度地位”?
2、翻阅一期主要的新闻杂志,看看它对人类的观点采取什么看法?是高举人性或是诋毁人性?请描述你的反应。
3、列举你生命中经常破坏你的尊严的五件事。圣经里关于你的尊贵的描述如何帮助你胜过这些攻击?
4、列举你生命中使你自高自大的五件事。圣经里关于你的卑微的描述如何帮助你胜过这些引诱?

第二章 认识我们的国度事工

我有很多机会搭飞机旅行。我清楚地记得有一次和隔座一位生意人交谈的情形。当我们一谈到他的工作,他那满口粗俗污秽的言语立刻充满了整个机舱。一大堆的粗话像连珠炮一样从他嘴里冒出来,我真怀疑他能不能说一句不带脏话的句子。过了一会儿,这小伙子问起我的行业。

我轻描淡写地说:“我是个牧师。”

你可以想像他的反应。他睁大了双眼,满面通红,结结巴巴地说:“哦……哦……我不知道……原谅我说粗话……你不见怪吧?”

我看着他在座位上局促不安的样子,心里感到好笑,不过我对他的反应一点也不惊讶。这种情形我见得太多了。对那个人来说,我的职业已经告诉他我多半是个怎么样的人。

有许多人,你可以从他们的职业看出他们的为人。因为我们通常会选择适合我们个性的工作,而我们日常的工作也或多或少在塑造着我们。无论我们喜不喜欢,我们的身份和职业常常是分不开的。

同样的道理,假如我们认识上帝赐给我们的工作,也必会更加了解上帝设计我们成为上帝形像的含义。而作为上帝国度在地上的代表,我们承担了一个重要的任务。

我们的双重呼召

几个世纪以来,神学家对于人类如何被分别出来作为上帝的形像有许多不同的看法。到底我们拥有哪些特质使我们与其他的受造物有别?有些神学家强调是由于我们的理性和语言的能力。另有一些人指出人类灵魂的不朽才是我们最重要的特徵。还有许多神学家坚持我们的道德和宗教特性使我们有别于其他的受造物。

以上所有的观点都表明了某些方面的重要真理。的确,我们的理性、不朽、道德和许多其它的特质使我们在世上反映出上帝自己。广义的说,亚当和夏娃像上帝的程度已经达到一个有限的受造物能像上帝的最大可能性。虽然他们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是他们的理智、意志和情感是照着创造主的模样造成的。在某种程度上,甚至他们形体的特徵和能力也反映了上帝的属性和权能。

摩西知道这些观点的重要,所以他藉着强调上帝赐给我们在地上的事工来解释上帝的形像。上帝造了男人和女人以后,他紧接着给了他们一个特别的使命:“上帝就赐福给他们,又对他们说:‘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治理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各样行动的活物’”(创世记1:28)。这五个命令——生养,众多(增殖),遍满,治理,和管理——表明了我们人类最基本的职责。

我们通常称这些人类的职责为“文化使命”或“文化御令”。上帝的设计是要藉着人类扩展他在全世界的统治。这个文化使命包括生养和治理两部分主要的职责。首先,上帝命令亚当和夏娃要生养众多:“要生养众多……遍满……”他们的工作是产生众多上帝的形像,使他们遍满这世界。接着,上帝又命令他们要在全地上施行治理的工作:“遍满……治理……管理。”亚当和夏娃需要运用上帝赐给他们治理创造物的权柄,为上帝管理这一切广大的资源。无疑的,这两个使命彼此不能完全地区分开来。因为生养众多包括合宜的管理,而成功的治理也需要借助众多的人口。无论如何,从一开始,这两方面的文化使命就是我们生命里主要的国度事工。因为我们一生下来就开始了生养和治理的工作。

有时我很惊讶我们实在离开圣经对人类的看法太远了。让我们想像我们出去赴一个宴会,认识一些新朋友。我们彼此交换姓名以后,不久一定会有人问你:“你从事什么行业呢?”你能不能想像你的回答是:“我的专业是生养和治理!你的呢?”

那样的回答岂只是古怪而已,我们简直是连想都不曾想过。为什么?因为我们离开上帝的心意太远了,我们再也不相信圣经里所说有关我们生存在世界上的目的。我们早已让一些文化习俗或个人喜好所提供的东西取代了圣经里的国度异象。我们也许不习惯照着摩西所描述的来形容我们自己,可是假如我们不承认我们的双重使命,就是否认了我们的人性。

这时我们必须问一个重要的问题。生养和治理与上帝的形像有什么关系?为何摩西特别针对这两项工作来描述我们作为上帝天上宝座的代表这个角色?我们若想了解摩西这种思想背后的关联,我们需要再一次追溯到摩西的时代——就是那个有法老和帝王、金字塔和上帝庙塔的时代。

许多古代近东的王国分布在数千平方哩的土地上。这些帝国的君王都是很强大的统治者,可是他们拥有广阔的领土却成为一个严重的政治问题。这些君王要如何治理他们庞大的帝国?如何维持国家的秩序?古代的君王绝对无法亲自到帝国的每一个地区去施行管辖。所以他们必须透过其它的途径来建立他们的权柄。

这许多统治者想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在帝国各处主要的地点设立他们自己的形像。他们为自己造了许多塑像,用这些塑像来代表他们权柄的象徵。有些现代的博物馆里还保存了一些残存的塑像。我们若细心观看这些威武的塑像,就知道它们在上古时代的用意是显而易见的。人民一看见皇帝的塑像就会晓得谁是他们效忠的对象,也能确实地知道谁有权柄管辖这个地方。

摩西就是根据这个历史背景来描述人类的双重事工。当然,上帝没有必要在地上为自己制造塑像,因为他是无所不在的。可是他选择用人类所能明白的方式在地上建立他的权柄。就像古时候的帝王在各地设立他们自己的形像,上帝也同样命令他的形像在地上增殖人口。上帝说:“你们要生养众多。我要使我的形像遍布到地极。”就像帝王们把权柄赋予自己的塑像,上帝也一样命令他的形像在地上作治理的工作。他吩咐他们说:“去征服和治理吧!我赐给你们权柄作我世上的代表。”

我以前不明白形像所代表的权威,直到几年前我和我的太太第一次去东欧旅游的时候。当我们进入波兰一个著名城市的时候,一个色彩鲜明的场面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我们看见有许多旗帜鲜明的红旗围绕着一个开阔的广场。在这一片飘扬的旗海当中,有好几座全副武装的军人雕像树立在那里,每一座都至少有八尺高。我问我们的出租车司机那是什么景象。他带着浓重的口音说:“是如斯的……如斯的。”我过了一会儿才听明白,原来他说那是俄罗斯士兵的雕像。

几天以后,我和一位波兰朋友谈起这次的经验。他告诉我像这种雕像遍满了他国家的每一个角落。“几乎每一个城市都有,”他说,“在公园里,在街角,到处都是。”然后,他带着几分绝望的语气接着说:“它提醒我们谁是这里‘真正的’领导。”那些俄罗斯士兵的形像不只是一些空洞的象徵而已,他们代表着强大的政治现实。

近几年来,我们看到许多有关共产主义统治下受过苦的国家的一些新闻报导。我们知道自从柏林围墙倒塌以后,已经容许有一些自由的选举。虽然前苏联共和国的共产政权已经完全瓦解,在许多方面已经有非常明显的改变,可是在这些新闻报导中最具深刻意义的是那些人民动手拆毁斯大林和列宁的塑像的画面。一个城市接着一个城市,这些前独裁者的巨大形像被一个个推倒在地砸得粉碎。

为什么那些人要花这么大的力气去拆毁这些雕像?难道没有其它更重要的事等着他们做吗?我们很难理解为什么他们把注意力全放在这件事上。不过,假如你一辈子生活在这些巨大塑像的阴影之下,你大概就会明白为什么他们连一刻都不能再忍受。因为那些塑像是残酷压迫的有力象徵。

现在我们可以了解上帝呼召我们作为上帝的形像是多么重要。假如一个有限的政治人物没有生命气息的形像都具有这么大的能力,更何况你我这活生生带着生命气息的永生上帝的形像不是更具有重大的意义吗?让我们看看上帝赐给你我的尊贵!他赐给我们特权,宣告我们在世上所作的一切都在上帝的掌管之下。我们藉着遍满和管理全世界使我们实现人生的真正目的,达到尊严的最高峰,因为我们是宇宙君王权柄的代表和延伸。

以上这些,只是我们作为上帝形像的职责的一般描述。现在我们必须进一步说明。我们应该如何生养和治理?我们双重的文化使命要求我们承担哪些方面的活动?我们也许无法很透彻地探讨这些复杂的议题,不过我们可以为上帝给我们的这两方面的使命勾画出一个重要的轮廓(参图二)。

       上帝给亚当和夏娃的使命
              作为我的形像
生养我的形像          治理我的地
        今天上帝给我们的使命

       图二,我们的双重呼召

生养众多

我不知道你是否注意到路标所表达的讯息往往多于它字面的意思?“急转弯”几个字不只表明道路的方向。它是告诉开车的人要“减速,小心行驶。” “鹿穿越道”几个字也不只是一个事实的陈述。它的意思是要你“小心,有鹿会从这路上穿越过去。”假如你要看懂路标,你不只需要知道字面的意思,你也必须留心它所包含的比表面字义更多的意思。同样的道理,我们除了掌握“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创世记1:28)的基本意思以外,我们还需要探讨这些字句中隐含着的广泛的责任。

让我们从最基层的意思开始解明我们的使命。简单地说,上帝造了亚当和夏娃,把他们安置在这世界上是为了叫他们生养儿女。我们的先祖必须透过生育来完成上帝为他们所定的目的。

上帝这个命令的基本意义在今天比从前任何一个世代更需要被强调出来。在许多生活圈子里,小孩子常被认为是惹人讨厌的对象。因为他们老是吵吵闹闹,不停地发问,经常生病,而且花费很大。我不知道听了多少次年轻夫妇们说:“我们不想有孩子。他们只会碍事。”

假如你对小孩子也是这种态度,你必须扪心自问。到底小孩子是怎么样妨碍了你?是的,他们使我们对奢华宴乐贪得无厌的追求受到了限制。他们妨碍我们发展我们的事业、购买名贵的汽车和享受豪华的假期。可是小孩子却不能拦阻我们活出上帝在我们生命中所定的旨意。他设计创造我们是为了叫我们生养儿女。

虽然如此,我们要小心不要走极端。的确,生儿育女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职责,可是我们还必须在许多其它的责任上付出我们的心力。就如我们不是用生活里的每一分钟来传福音和帮助穷人,上帝也没有要我们孩子生得越多越好。我们需要在自然生育的召命和其它当尽的责任之间找到平衡。夫妻的年龄和健康状况、特殊职业的需求、照顾年迈双亲的责任、经济上的考量和许多其它的因素都是我们决定生育的时刻表和儿女的数目的重要因素。我们如何在养育儿女和其它当尽的责任之间取得平衡是需要智慧的。养育儿女有时,不养育儿女有时(传道书3:1-8)。每一对夫妻都必须决定他们要如何照着这些原则来服事上帝。

无论如何,圣经清楚地告诉我们自然生育是我们尊贵的呼召。在现今的世代,当人们以非常负面的态度来看待小孩子的时候,我们应该大力地肯定圣经的看法。圣经说儿女是上帝赐给我们的礼物和奖赏(诗篇127:3);是从上帝而来的祝福(诗篇127:5)。小孩子不但不是咒诅,反而是上帝把我们放在这地球上的主要原因。我们应该在生养儿女的事上彼此勉励,也应该和那些养育儿女的人一同欢喜快乐。

我们了解生养众多的基本观念以后,现在让我们进一步来看这个命令。“生养众多”比纯粹生物性的生殖功能具有更深的涵义。上帝只命令动物要多多地繁殖(创世记1:22),可是他却对人类寄予更大的期望。亚当和夏娃的使命不只是要生养众多——而是要生养众多上帝的形像。上帝命令他们使人类遍满世界并作为他君尊的代表。

假如罪恶没有进入世界的话,这个使命是很容易达成的。因为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自然而然就懂得如何事奉上帝。可是,当罪进入世界以后,他们再也不是天生具备了听从创造主命令的自然倾向。孩子们需要父母来教导他们怎么做。如今生养众多需要兼备肉体和灵性两方面的任务。因为现在它不只关系生育儿女这一个层面,它也包括训练和教导他们过一个合乎上帝的形像的生活。

记得有一次我去探访一位刚刚生了第一胎的产妇。她生产的过程中有点困难,所幸母亲和孩子都还平安。我正准备离开的时候,她微笑着对我说,“好了,我想我已经尽到我遍满地面的责任了。”我回答说,“不,你才刚刚起步呢!现在你需要开始教导你的女儿活出上帝在她生命中所定的旨意。”生养众多在这个堕落的世界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属灵的层面。我们必须教养儿女们学习服事创造他们的主,才算是尽了上帝呼召我们的责任。

这生养众多的属灵层面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上帝与信徒的儿女之间一个特别的圣约关系。在全本圣经里,上帝看待信徒的儿女们如同那些有一天会接受救恩的后嗣。比如说,挪亚之约包含了挪亚和他的家人(创世记7:1;9:1,9)。上帝赐给亚伯拉罕的应许同时也给了他的儿女们(创世记17:7)。摩西也宣称上帝的启示是属于“我们和我们子孙的”(申命记29:29)。上帝赐下他的应许给大卫和他的后裔(撒母耳记下7:12-16)。甚至新约里也断言圣灵的应许是“给你们和你们的儿女的”(使徒行传2:39)。使徒保罗宣告信徒的儿女是“圣洁的”,是从世界中被分别出来的(哥林多前书7:14)。

虽然上帝与我们的儿女之间的这个关系并不保证他们得救,可是我们知道这当中包含了对他们有某种程度的特别的期望。圣约中的儿女们会接触上帝话语的教导。他们也生活在上帝的子民中间,分享在基督里的福分。当然他们必须亲自个别地接受基督,不过信徒的儿女们却有希望藉着主耶稣的救赎而成为上帝恩典的后嗣。

教养儿女的责任是生养众多的一个层面,它的重要性在申命记6:4-9这段知名的经文中表露无遗。几个世纪以来,犹太人重复背诵第4节作为他们信仰的总纲:“以色列啊!你要听:耶和华我们上帝是独一的主。”而基督徒都晓得这段经文的第5节是圣经中最大的诫命(参马太福音22:37-38):“你要尽心、尽性、尽力爱耶和华你的上帝。”可是请注意在这段知名的经文里接着下来的教导。

“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话都要记在心上,也要殷勤教训你的儿女,无论你坐在家里,行在路上,躺下,起来,都要谈论;也要系在手上为记号,戴在额上为经文;又要写在你房屋的门框上,并你的城门上。”(申命记6:6-9)

这段经文指出两个方向。一方面父母需要把上帝的命令记在心上(申命记6:6)。另一方面,他们还要用上帝的话教导他们的儿女(申命记6:7-9)。而且上帝命令为人父母的无论是在家,或是出门在外,或是早晨,或是傍晚都要用他的话教导他们的儿女。

为什么教养孩童的使命紧跟着最大的诫命出现在圣经里?为什么它在摩西的律法里面占了如此显著的地位?

答案很简单。因为把属灵的产业传递给未来的世代是我们作为上帝的形像最主要的工作。假如没有灵性方面的生养众多,我们就不能完成我们活在世上最基本的目的。所以我们藉着榜样、管教、教导和祷告,带领儿女们过一个合乎上帝的样式的生活,使他们可以接着也把他们在基督里的产业传递给下一代。生养众多上帝的形像包含了所有这一切的属灵过程。

其实,生养众多的使命比这些还要宽广。新约圣经常常使用生养众多来比喻传福音和门徒训练。当耶稣差遣他的门徒出去传道的时候,他对他们说: “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给我了。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马太福音28:18-20)

上帝收养所有相信基督的人成为信徒家庭的一份子,并藉着圣灵使人成圣的工作塑造他们成为基督的形像(罗马书8:29)。从这个观点来看,我们把基督的福音传到世界各地也就是使上帝的形像遍满全地的意思。也就是说,我们是藉着福音的工作来完成我们的文化使命。

我曾在某一些圈子里见过一个严重的错误观念。有许多单身的男女或夫妻认为自己是次等基督徒,因为他们不能生养儿女。他们认为只有结了婚、有了自己的亲生儿女才是完全的人。可是,我们别忘了保罗曾明确地说过,有时候“男不近女倒好”(哥林多前书7:1,8)。为了上帝国的缘故而守独身的恩赐是一个崇高的呼召(马太福音19:10-12)。而且,我们更加不要忘记耶稣是完全的人,他从来没有结过婚,当然也没有儿女。然而他藉着福音呼召许多的男人和女人进入上帝的家中,完成他生养众多的使命。

这对于那些与基督一样无法亲自生养儿女的人是个好消息。你们生养众多的使命一点儿也不受妨碍,因为你们有各样的机会可以成为属灵的父母。你为着不能有儿子或女儿的想法叫你失望吗?你因为不能生育而痛苦万分吗?不要气馁。就像保罗称提摩太为“我的真儿子”一样(提摩太前书1:2),你也可以把基督的福音传给别人,使你成为许多孩子们的属灵父母。

虽然生养众多上帝的形像是个极大的荣耀,可是想保持一个积极的态度却不容易。生养众多的使命在每一天里都是一份相当辛苦的工作。你是不是成天追着小小孩满屋子跑?你是不是花许多时间当司机,载着十几岁的孩子们去这里去那里?你是不是耗费无数个小时陪着你的孩子做学校的作业?有时候你会觉得这好像不太值得。没有人欣赏你;没有人感谢你;也没有人尊重你。

你曾耗费许多年日在传福音的事工上吗?你和你的邻居谈道,去当地的监狱探访,把辛苦挣来的钱奉献给宣教士。你想看到什么成果呢?尝到一个当面的闭门羹?你的邻居当你是个宗教狂?这一切有何尊严可言呢?

试试看想像你是一个中世纪大君王的仆人。他召你到他豪华的皇宫里来,他坐在宝座上,手里拿着一些他最宝贵的钻石。这些钻石在他手中闪闪发光,而当你正因它们的美丽赞叹不已的时候,不料,国王把手伸到你面前对你说:“你来管理这些珠宝,把它们打理得光亮耀眼,使所有的人看见我的荣耀。”那时你会有什么感受?你会怎么想?我想每个仆人都会非常乐意拥有这么重要的一项工作。你是多么荣幸能被选上来承担这项尊贵的任务。

其实,你不需要想像这样的一个世界——因为你现在就活在这样的世界里。宇宙的君王已经呼召你来到他面前。他已经赐给你一个特别的任务。“拿着这些我宝贝的形像,”他对你说。“保护他们,塑造他们,把他们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使所有的人都看见我的荣耀。”

你养育儿女,不只是为了繁衍后代——猫狗也在这么做。你乃是在塑造创造主的形像。当你把基督介绍给别人的时候,你不是单单在传扬一种宗教的理念而已。上帝已经把他的形像交托在你的手中。生养众多是一个你可以引以为傲的职业。

在你的生命中生养众多的使命从哪里开始?你如何使世界遍满上帝的形像?无论我们从哪一个方面看,生养众多上帝的形像都是一个荣耀的职责,也是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治理全地

当任何国家的领袖决定徵调部队和出兵远方,他们的行动都是有目的的。因为部队调动必须由某些策略和目标来支持。同样的道理,上帝差派他的形像也有他的原因。上帝吩咐人要生养众多的目的是要人类分布到世界各地去完成某些任务。

我们已经提过,上帝差派人类去治理全地(创世记1:28)。生养众多的目的是为了使上帝的仆人承担普世治理的工作。不过,这一项上帝分派给我们的使命真正的意义是什么?什么叫做“治理全地”?

在我信主不久的那几年,我对于许多有急进思想动机的人非常有兴趣。有一次我遇见一群基督徒,离开了城市的生活,移居到一个农场。他们亲自耕种粮食,生活范围尽可能地靠近那片土地。记得我问那个群体的领导他们选择过那种生活的原因。他的回答出自创世记:“因为上帝告诉我们要治理这地,”他说。“所以我们正在准备这么做。”

其实这个人说的也有几分道理,只是他犯了一些错误。因为治理全地的使命比他所理解的要深刻得多。以上帝形像的身份管理全地的意思并不是要所有的人都回去务农。它的意思是我们必须好好地管理上帝摆在我们面前的那一部分的创造界。

圣经很清楚地说明治理的使命包含许多不同的职责。起初亚当和夏娃的工作是伊甸园的园丁(创世记2:8),可是这个有限的职责并不是上帝呼召的全貌。因为上帝为他们所设计的是一项继续不断扩展的责任。在原始社会里,人类的治理工作是耕种田地和豢养牲畜。在大卫和所罗门的时代,以色列人建立了广阔的通讯系统和国际贸易。但以理治理全地的方式是学习巴比伦人的智慧(但以理书1:4),并成为一个有力的政治家(但以理书1:20;2:48)。在全本圣经里,我们属灵的祖先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在他们所到之处施行治理的工作。

今天我们绝大多数人少有与土地接近的机会。我们或者住在城里四面水泥墙的大楼公寓,或者拥有一幢周围有一小片地的房子。我们与自然界的接触顶多是悠闲地在公园里散散步,或在周末外出露营。我们的生活大致上是与尘土隔绝的。不过这种隔绝并不妨碍我们施行治理的工作。我们也许不需要靠打猎获得食物,也不需要翻土施耕,可是每当我们在人类文化任何正当的方向上有所进展的时候我们就在做治理全地的工作。我们蒙上帝呼召成为农夫,银行家,家庭主妇,医生,艺术家,教师,和工人等等。虽然我们的恩赐和呼召各有不同,可是在上帝全面的使命中我们所有的人都各自在特殊的工作岗位上尽了我们治理大地的责任。

今天我们需要重新确认这个上帝预定的目标所教导我们的工作观。因为在我们所处的时代,人们误解了工作的根本性质。许多人把工作看为一种咒诅,“我讨厌我的工作,”他们会这样说。“真希望我能中个彩券的大奖,从此享受人生。”只是,圣经的工作观恰好与这个看法相反。因为早在罪和苦难进入世界以前,上帝已经把治理的职责托付给亚当和夏娃了。可见施行治理的职责是一个特权而不是咒诅。

或许你感到自己为厨事所困,日复一日清洗同样的碗盘,打扫同样的房子;或许你在外面上班,整天离不开你的办公桌或工厂。工作成了一种纳税的苦差事。你唯一的盼望是等着退休的年龄快快来到。假如这就是你的感受,你需要有所改变。因为圣经教导我们工作是上帝赐给他的尊贵的形像的一种荣誉,我们应该好好地珍惜它而不是鄙视它。

大君王又把我们每个人召唤到他的宝座前。不过,这一次他不是托付我们管理珠宝,他是来分配产业的。他说:“这是我国度的一部分产业,我任命你在你的办公室,你的工厂,和你的厨房当我的管理人。你要用心经营我的世界的这一部分,好好地整理它,挖掘它的宝藏,尽你所能地妥善管理,使所有的人看见我是怎样荣耀的一位君王。”

这才是我们每天早出晚归努力工作的原因。我们不是只为求生存而付出劳力——昆虫才如此作。而我们的工作是一种荣誉,它是出自大君王特派的使命。上帝已经把他国度的一部分赐给我们每个人,叫我们尽心竭力地开拓和发展以致于完善的地步。这也是保罗劝勉歌罗西教会的原因:“无论做什么,都要从心里做,像是给主做的,不是给人做的,因你们知道从主那里必得着基业为赏赐”(歌罗西书3:23-24)。有时我们对工作感到倦怠,而保罗的话却清楚地提醒我们要“从心里做”,因为我们是“给主做的”。

其实工作不只是一种特权,它是我们献给上帝的一项严肃的事奉。许多人喜爱工作,因为他们可以从其中得着好处。我们对于工作的热衷也常常是出于错误的理由。物质主义促使我们贪求更多的东西,身份地位也催逼我们往上爬。就像车尾防撞横档的贴纸上的一句话:“人生只不过是一场游戏,死亡时得到最多玩具的人就是赢家。”

可是上帝呼召我们治理全地并不是为着我们自己的尊贵和荣耀。因为亚当和夏娃的职责是上帝所“任命”的,人类的工作也是他所“差派”的。所以我们在自己的职责上努力工作是为了荣耀上帝。

负责招幕新兵的军官知道我们多么在意为自己的前途打算。他们为着迎合我们自私的动机设计了一些口号:“来见识一下世界。”“发挥你的潜能。”“成为使你引以为傲的少数。”等等。我相信许多新兵在集训营下了车以后一定受到很大的震撼。因为当他们到达营地以后,长官们再也不提有关旅行或自我实现这一类的话题,反而他们一再地强调牺牲奉献和服务。为什么?因为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军人不能成为好军人。

同样的道理,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形像也不能成为好形像。作为上帝的形像在治理全地的工作上,常常需要为着上帝的荣耀放弃个人的享乐和满足。就像耶稣说的:“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马太福音5:16)。

假如基督徒都能认清他们的工作单单是为着荣耀上帝,你想教会将有多大的改变!多少时候人们认为自己没有得到应得的称赞因而种下教会不和的种子?我们卖力地教主日学,尽心尽力地服事人,奉献我们的时间和精力,却连一张谢卡、一个电话、一点掌声都得不到。我们不满的情绪便逐渐地高涨,心中暗暗自忖:“他们对我所做的一点儿不懂得感谢,我再也不替那个教会做任何事了。”每当这种态度在我们心里出现的时候,我们必须回头反省我们的动机。我们为什么在教会服事?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是为自己的荣耀或是为上帝的荣耀?

我们在教会外面的工作也是服事上帝。没有一种工作是世俗的。我们在工作的岗位上荣耀基督就像在祷告的场所一样。我们不应该追求满足自己私欲的职业,我们在工作上也不可随心所欲。我们所以努力工作是因为上帝吩咐我们要如此做。我们既是上帝的形像,我们所受的呼召便要求我们必须以谦卑奉献来荣耀上帝。因为我们受造的目的是要藉着治理全地把荣耀归给我们的大君王。

你要如何在地上施行你治理的职责?你认为你的工作是一种特权吗?你需要怎样改变自己使你唯独为着上帝的荣耀做治理全地的工作?只有当我们知道如何回答这些问题,我们才能完成我们征服和治理全地的呼召。

结论

我们从本章中看见作为上帝宝座的代表我们具有双重的职责。上帝呼召我们要生养众多和治理全地。根据这使命来看我们自己的生活,我们找到了作为上帝的形像所当行的事。我们应当奉献自己努力地完成遍满和治理全地的特权。因为上帝要透过他的形像将他国度的权柄施行在地上。我们还能有什么比这个更伟大的任务?

复习题

1、不同的神学家对于上帝的形像有哪些不同的看法?摩西在创世记第一章强调上帝的形像应该如何?
2、我们生养众多和治理全地的呼召与我们在地上作为上帝宝座的代表有怎样的关联?远古历史的背景如何说明我们作为上帝的形像和我们的双重呼召之间的关系?
3、解释我们生养众多的使命。罪如何扩大了这个呼召的属灵层面?
4、解释我们治理全地的使命。在这个职责上有哪两方面影响我们对工作的看法?

讨论练习

1、为何本章的标题定为“认识我们的国度事工”?
2、列举十项你在平常的工作日所做的事。这些事和生养众多、治理全地或两者兼备有些什么关联?为什么?
3、在生养众多的使命上你所面临最大的困难是什么?为何它成为你如此大的拦阻?在这个挣扎中圣经对生养众多的看法如何成为你的帮助?
4、在施行治理的使命上你所遭遇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在这个挣扎中圣经对治理全地的看法如何成为你的帮助?

第三章 陷入毁坏

当我和我太太买我们的第一幢房子的时候﹐建筑商送了我们一迭相片。“留着这些相片吧﹐”他劝我们说。“它可以告诉你们许多有关这幢房子的事。” 我们随手翻阅之后﹐发现这些相片大多是在建屋初期拍的﹕全是一些有关整地、填土、打钢筋、灌水泥等等的工作。我们想不通为什么建筑商要这么兴致勃勃地为我们介绍打造地基的工作。就像所有参观样品屋的人一样﹐我们其实最关心的是﹕壁纸的颜色﹐地毯的种类﹐房子外面百叶窗的样式等等。我们心想﹕“要这么多地基的相片做什么?”

几个月以后﹐我们才明白其中的道理。原来那一带地区在地面下有一大片缓慢移动、称为“亚渚泥土”的土层。这土层的膨胀或收缩日久造成地面凸起或陷落﹐结果使每一幢造在这土层上面的房子都经过一个下陷的过程。有人告诉我说﹐“这里只有两种房子﹕一种已经陷落了﹐另一种正在下陷中。”“不管你的房子有多好﹐”他继续说。“当地面承受不住的时候﹐连州长的官邸也会陷落。”

在前两章﹐我们看见原本上帝创造亚当和夏娃作为祂尊贵的形像。他们比州长的官邸更为华美可贵。可惜上帝为人类尊严而创造的原本设计没有持续太久﹐亚当和夏娃脚下的地面便开始塌陷﹐以至全人类陷入了毁坏之地。

诡诈在败坏之先

人类究竟是怎么堕入毁坏之地的?使我们从原本的尊贵陷入败坏的经过又是如何?大多数人对于人类犯罪堕落的故事都耳熟能详。上帝警告亚当和夏娃不可吃禁果﹐但他们照样吃了。不过在他们背叛上帝之前的一些事件却比我们所记得的还要复杂。亚当和夏娃绝不是鲁莽地一头撞进死亡的虎口。他们在作出背叛上帝的决定之前,曾经历过一个不易为人察觉的受骗过程。

创世记的记载告诉我们夏娃遇见了撒但化身为会说话的蛇。“耶和华所造的﹐惟有蛇比田野一切的活物更狡猾”(创世记3:1)。牠引诱夏娃走向灭亡。牠怎么作到的?牠使用了什么计谋?撒但在伊甸园里的诡计针对一件事——人类的骄傲。

提起“骄傲”这词﹐总使我想起女儿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当她演完一出话剧以后所发生的一件事。表演结束后﹐她的老师恭喜班上的小孩。“孩子们﹐你们应该感到骄傲﹐”她说。“你们演得好极了!”

那天下午我的女儿从学校回来﹐气急败坏地冲进我的书房大喊大叫说﹐“今天我的老师做了一件坏事!”

“怎么一回事?”我问她。

“老师说我们应该骄傲﹐可是你和妈咪都说骄傲是不对的!”

我的女儿没有说错。我们的确教导过她“骄傲在败坏以先﹔狂心在跌倒之前”(箴言16:18)。她知道骄傲是世界上许多罪恶的根源。

不过﹐在那一天﹐我们只得向她解释“骄傲”这词不是只有一个意思﹐有时候它也有某些正面的涵意。我们告诉她﹕“有些事是可以引以为傲的﹐不要以自己为耻。”我们盼望孩子们有这种合理的自尊心﹐我们告诉他们要喜爱自己的宗教传统、国家和家庭。事实上我们所有的人都应该具备这一类正面的骄傲。

不过﹐在其它时候﹐我们说到一种带有负面意思的骄傲﹐是人人都应该避免的态度。我们常提醒人说﹐“不要这么自高自大﹐别人会以为你是全世界最骄傲的人。”因为这种骄傲表现出来的是不折不扣邪恶的自大狂。我们教导儿女要避免这种行为﹐我们自己也要尽力远离它。基督徒常常以为亚当和夏娃犯罪堕落是因为他们自视过高。我们说﹐“他们的骄傲导致他们反叛上帝。”这个观点到目前为止是准确的。不过当我们继续往下看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亚当和夏娃在两种骄傲上都出了问题。撒但首先剥夺他们合理的骄傲﹐然后引诱他们反抗他们的创造主。

当我们认识上帝赐给亚当和夏娃的荣耀时﹐撒但诡计的第一步就显明出来了。我们的祖先本应对自己具有很高的自尊心﹐因为上帝非常宝贵他们。在摩西的记载里有许多方面表明了亚当和夏娃在上帝的创造中的特殊地位。

首先﹐亚当和夏娃应该为他们拥有的大好机会感到骄傲。因为上帝把他们放在伊甸园做祂的园丁。祂吩咐亚当去“修理看守(伊甸园)”(创世记2:15)。

在今天的时代﹐我们不认为管理花园是一份很令人羡慕的职业。不过伊甸园可不是一个普通的花园。它是“上帝的伊甸园”(以西结书31:9)﹐也就是大君王的御花园。亚当不是在奴隶营受苦﹔他工作的地方是一个乐园﹐里面充满了供应生命的河流﹐各式各样的奇珍异石﹐数不清种类的植物和动物(创世记2:8-14)。住在那样的花园里是一个特权﹔在那里管理看守更是一种极大的荣幸。亚当和夏娃拥有如此奇妙的福气﹐他们心里应当作何感想?

其次﹐上帝的指示为亚当积极的自我形象提供了一个坚固的根基﹕“耶和华上帝吩咐他说﹕园中各样树上的果子﹐你可以随意吃﹐只是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创世记2:16-17)。

当我们读这段经文的时候﹐通常上帝的禁令会从字里行间跳出来。“为什么上帝告诉他们不可吃那树上的果子?为什么上帝要试验亚当?”我们会这么问。这的确是一些重要的问题﹐可是它却常常导致我们忽略了经文另一方面的重点。那就是上帝也同时赐给祂的形像极大的自由。祂对亚当说﹐“园中各样树上的果子﹐你可以随意吃”(创世记2:16)————除了一种以外。

亚当的自由听在我们现代人耳中也许算不了什么。可是让我们想想当那些远古的以色列人听见这些话的时候会作何感想。在他们的时代﹐君王御花园里的出产是特为王室家族保留的。一般的园丁是绝对不敢享用的。可是伊甸园里的情形却不一样。那位创造的君王允许祂的园丁吃所有的果子﹐除了一种以外。创造主私人花园里一切的丰富都呈现在亚当的脚前。

第三﹐人类在上帝眼中的重要性从夏娃创造的记载显明出来。“耶和华上帝说﹕‘那人独居不好﹐我要为他造一个配偶帮助他’”(创世记2:16-17)。亚当面前的任务太过艰巨﹐他独自承担不了。的确﹐凭一人之力怎能使上帝的形像遍满全地?他又怎能单独治理如此广阔的世界?为了帮助亚当达成这些目标﹐上帝就赐给他一个伙伴。

摩西在创世记2:18-20重复使用“配偶”这词来表明上帝为亚当所做的奇妙预备。亚当和他的伙伴必定是一个完美的搭配。亚当在动物界里寻找﹐“只是那人没有遇见配偶帮助他”(创世记2:20)。所以上帝用亚当的肋骨造了夏娃﹐领她到亚当面前。亚当对于夏娃的出现喜出望外﹐他唱出记在圣经里的第一首歌﹕“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可以称她为女人﹐因为她是从男人身上取出来的”(创世记2:23)。接着摩西评论说﹐“当时夫妻二人赤身露体﹐并不羞耻”(创世记2:25)。

这是一个天堂的婚配。一幅多么尊贵的写照!两人完美无缺的匹配。没有冲突﹐没有困难﹐没有任何足以破坏两人共同生活的障碍。他们生活在一个无玷污的和谐状态里﹐预备活出上帝在他们生命中所定的旨意。上帝这么看重亚当和夏娃﹐为他们创造一个如此完美无缺的环境。他们还能有什么更多的要求?他们只要看看对方就知道他们在上帝眼中的价值。

摩西强调上帝赐给亚当和夏娃的福气揭发了撒但欺骗手段的第一步。撒但不是明目张胆地鼓动夏娃去反抗她的创造主。牠先让夏娃对上帝赐给她的尊贵感到不满足。牠游说夏娃去质疑自己尊贵的地位﹕“上帝岂是真说不许你们吃园中所有树上的果子吗?……上帝知道你们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创世记3:1﹐5)。其实﹐蛇是在怂恿她说﹐“夏娃﹐看看妳自己﹐上帝故意不把最好的给妳。祂这样对待妳﹐妳活着有什么意思?”

美国的政客们深明这种游说的规则。在总统竞选期间﹐反对党一定会运用双重的策略。他们不但推销自己的候选人﹐他们也会尽力地贬低其他的对手。他们的竞选活动常常是用来毁谤对方的。为什么他们要花这么多时间批评别的政党?因为一般人一定是先看到有改变的需要才考虑投他们的票。民众一定先认为现状不好才会转而寻求其它的选择。

这正是撒但用来对付夏娃的手段。只要夏娃相信上帝看重她﹐她就没有理由背叛上帝。因此﹐蛇必须先说服夏娃﹐使她认为自己作为创造之首还不够好。在撒但的影响之下﹐当夏娃看到自己的时候﹐她忘记了上帝在她身上的奇妙设计﹐开始慢慢地离开她的创造主。

在我们回顾亚当和夏娃的故事时﹐很容易对他们盲目到这个地步感到困惑不解。难道他们看不见上帝在他们身上有多么大的恩典吗? 他们怎能忘了自己作为上帝形像的特殊地位?

可是当我们看到亚当和夏娃的时候﹐我们其实也正在看自己。我们同样轻易地忘记我们作为上帝形像的特权。当然﹐今天我们不是住在乐园里﹐可是我们的四周仍然充满了上帝的祝福。上帝保守宇宙循序运转﹐宽容我们的罪过﹐供应我们生命的需要﹐赐给多人丰富的产业和生活的享受。虽然如此﹐我们却常常忽视祂的恩慈﹐反而背叛祂﹐一心一意追求罪恶的毒果。

非信徒在许多方面成了诱惑的牺牲品。因为不认识基督的人心眼被罪所蒙蔽﹐更容易忽略上帝赐给他们的恩典。他们将健康、家庭和工作上的祝福视为理所当然﹐而不是应该向上帝心存感谢的理由。这种蒙蔽造成了什么结果?它的后果无论在不信的人或在夏娃身上都是一样的。他们既不看重上帝赏赐的尊严﹐便只能在邪恶的道路上寻找意义。

撒但的欺骗手段也以许多不同的形式出现在基督徒生命中。我们忘记了蒙上帝赦免和拥有上帝儿女特权的尊荣。我们甚至不记得我们在基督里拥有奇妙的复活生命。既然失去了成为上帝特殊宝藏的确据﹐我们就另外去追求一些使我们感到高贵的东西。

基督徒常常把自己的生活和别人比较﹐因而对自己的尊贵产生怀疑。“看看那个人﹐”我们在心里嘀咕。“他的生活一帆风顺﹐假如我真是那么特别的话﹐为什么我不像他一样凡事顺利?”这种心态在人们遭遇严重的试炼和苦难的时候是可以理解的。诗人看到自己的处境也曾呼求说﹐“我是虫﹐不是人”(诗篇22:6)。可是我们务必小心﹐不要因为我们得不到所有别人享受的奢侈就觉得自己不足珍贵。

当这种试探来临的时候﹐我们务要紧紧地抓住前面的圣经教训。基督已经将许多的祝福赐给我们每一个人﹐我们没有理由怀疑自己的价值。基督升上高天﹐把各样的恩赐赏赐给教会(以弗所书4:7-8)。因为这个作为﹐祂已经把尊贵的管理职分分配给我们每一个人。有些恩赐可见度较高﹐或许会显得比其它的恩赐大。然而所有基督的赏赐都是美善的恩典。祂赐圣灵给祂所有的子民﹐祂向我们保证祂现今的同在和将来在天上那无法量度的奖赏。我们的生命充满了这一切的恩典﹐我们应该对自己特殊的地位具有十足的信心。

基督徒有时也会因为过份强调自己的失败以至失去尊贵的感觉。不错﹐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借着管教和鼓励学习更加顺服。在我们远离基督的时候我们需要接受严厉的责备。可是经常不断的责罚和管教——我称之为“圣洁的侵蚀主义”——却能导致我们误信一个诡诈的谎言。我们会错误地将自我贬低当成谦卑﹐看自己是个一文不值、人人嫌弃的可怜虫﹐而不是一个被重价买赎的创造主的形像。

让我们不要忽视自己的污点﹐也不要忘记我们在上帝眼中的价值。基督徒是与基督同为后嗣的(罗马书8:17)﹔祂称我们为祂的朋友(约翰福音15:15)﹔我们是祂身上的肢体(以弗所书5:29-30)﹔祂爱惜我们如同祂的新妇(以弗所书5:23﹐25﹔启示录21:9)。这样的描述听来像是一文不值的可怜虫吗?

许多基督徒对于肯定自己在上帝面前的价值感到不自在。他们因为担心自我标榜﹐就逃避一切积极的感觉。这种表面的敬虔会把我们引到一个危险的地步。否认上帝赐给我们的荣耀也会直接导致我们踏上背叛之途。撒但利用各种机会要夺取我们的尊贵感﹐就像牠从夏娃身上所夺走的。假如我们让牠得逞,就真是中了牠的诡计。那时我们便会另循其它途径去寻找满足﹐我们也会重蹈夏娃的覆辙。

举个例来说﹐什么原因使我们陷入贪心的罪?首先﹐我们对自己拥有的感到不满足﹕银行的存款太少﹔旧车不体面﹔房子也不够好。我们感到自己应该得到更多的东西﹐所以我们就拼命去追求。什么事导致我们的婚姻出轨?对配偶的不忠往往是从不满意家庭生活开始的。我们不再肯定婚姻的特权﹐不再看待我们的配偶和儿女为上帝的赏赐。一旦我们失去了婚姻里的喜乐﹐我们就为自己开了一道门﹐尝试从别人的怀抱中寻找满足。

我们应该坚定地相信我们在上帝眼中的价值﹐而不是时时刻刻强调我们的失败和需要。假如我们确实知道上帝在基督里丰丰富富地赐给我们的尊荣﹐我们一定会热心服事祂。相反的﹐假如我们忘记了上帝所作的事﹐我们必然走上背叛上帝的道路。

到目前为止﹐我们只看到蛇利用夏娃的骄傲来操纵她的一个方面。现在让我们看看牠策略的第二步。撒但使夏娃对自己的尊贵失去信心以后﹐接着﹐又使她陷入傲慢抗拒上帝的光景。而甚至在这一方面撒但的引诱也是诡计多端的。

假如有人给你毒药﹐你会吃吗?当然不会。你就是饿极了也会拒绝那撒了氰化物的煎饼。无论你有多渴你都会推开那杯防冻剂。你一定会坚决地说﹐“不管你怎么说﹐我知道那是毒药!”

亚当和夏娃也有足够的聪明智慧拒绝送到眼前的毒药。撒但当然晓得这个道理。所以牠不会说﹐“夏娃﹐来吃这个果子﹐虽然你吃了会死。”相反的﹐牠花言巧语地欺哄夏娃﹐使她以为那果子对她有益﹕“你们不一定死﹐因为上帝知道﹐你们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你们便如上帝能知道善恶”(创世记3:4-5)。

上帝早已警告亚当吃了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必定死(创世记2:17)。可是撒但却告诉夏娃说﹐“你们便如上帝﹐能知道善恶。”所以当夏娃认定禁果可以使她得着她所向往的上帝形像的尊荣以后﹐她就吃了树上的果子。

今天那恶者仍在继续使用同样的诡计。牠说服我们某些事对我们有好处﹐藉此引诱我们犯罪。我们有多少人说谎是“因为”晓得说谎会毁了我们一生?有多少基督徒违背安息日的教训是“因为”想要辛辛苦苦每个星期工作七天?假如我们知道某种行为会对我们造成伤害﹐我们通常会避免不去做。那么为什么我们明知必会遭殃却还向犯罪的行为让步?我们一定是确信罪可以为我们带来某些利益﹐或相信它至少可以改善我们的生活。虽然我们知道将来要为某些行为付出代价﹐我们还是说服自己相信眼前的利益远超过将来的伤害。

这种诡计从四面八方向我们进攻。电视、电影、书籍和杂志都告诉我们传统基督徒的价值观不但束缚人而且很不合乎人道。性关系的混杂被描写成一种在双方同意之下的成年人中间进行的积极经验。贪心为人带来财富的利益。离婚创造个人的自由。最后﹐它导致我们是非颠倒、黑白不分。结果﹐我们不但为了追求利益而犯罪﹐我们还鼓励别人一起作。

我们怎么会相信这些谎言呢?其实﹐就像夏娃相信禁果是好的﹐我们的经历也如出一辙。让我们看看她在吃禁果以前做了什么﹕“于是﹐女人见那棵树的果子好作食物﹐也悦人的耳目﹐且是可喜爱的﹐能使人有智慧﹐就摘下果子来吃了﹔又给她丈夫﹐她丈夫也吃了”(创世记3:6)。夏娃对禁果做了一番她自己的判断分析。“不管别人怎说”﹐她一定是这么想。“我可要亲自研究一下这果子。”于是夏娃面向这棵树﹐亲眼察看。当她确信自己观察的结果﹐认定这棵树的确是“好作食物﹐也悦人的耳目﹐且是可喜爱的﹐能使人有智慧”(创世记3:6) ﹐然后她才摘下果子来吃了。

我们很容易忽略这些事件在这一方面的意义。因为我们所生活的时代鼓励我们亲自去探索这个世界。父母教导儿女要细心观察人生。科学的进步也证明了创意性的实验和发明的价值。根据这个观点﹐夏娃只不过是尽其所能运用上帝赐给她的恩赐﹐研究摆在她面前的各种选择罢了。

虽然这其中含有某些真理﹐可是夏娃并不是单纯地使用自己的能力。她是误用了自己的能力。她没有存着顺服的心﹐照着创造主的话来使用理性。反而把自己当成最高的审判官﹐照自己的想法决定怎么样看待那禁果而不理会上帝的启示。

现在我们终于明白那使人陷入错误骄傲的试探具有多大的效力。大多数人不会明目张胆地当面抗拒上帝而站到撒但那一边。也很少有人会故意和撒但打交道。在大多数的情况下﹐人们做这些事都是出于善意的。我们会说﹐“我认为这是一个好的选择﹐因为欺骗对我有利。”或者说﹐“我必须堕胎。”或者说﹐“堕胎是我最好的选择。”

可是﹐事实上我们已经违背了真理。我们不倚靠上帝的话,却倚靠我们自己的判断能力。

大概在我七岁的时候﹐我家附近的男孩子做了模型车在我家的车道前比赛。他们大概比我大个几岁﹐他们的模型车做得好极了。喷漆看起来像真的一样﹔所有的零件都装配在正确的位置上﹔他们的车跑得又快又远。而当我动手做我的第一部模型车的时候﹐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的时间才把它并装好﹐准备星期一赛车之用。不料等我星期一一大早拿到外面的时候﹐它竟然不能动。任凭我一推再推﹐它就是纹风不动。原来在前一天晚上﹐胶水渗进了车轮﹐把它们牢牢地黏死了。

我哭着跑进屋子找我的母亲。“我的车不能动!我的车不能动!”我大喊大叫。她问我说﹐“你有没有照着说明书做呢?” “说明书?”我回答说。“我不需要看说明书啊!”

母亲的回答一针见血。“我想你不比制造商更懂得怎么组合一辆模型车吧。”

她使我无言以对。因为我是那种从来不看说明书的男孩子。我认为少用四﹑五片零件还并得成一个模型是天才的表现。不过事实的情况却是﹐我一定比不上制造商懂得多。我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只是这信心却是虚假的。

夏娃在伊甸园就是犯了这样的错误。上帝告诉她吃了禁果会带来死亡﹐而夏娃却认为她不需要创造主的指示。她可以自己做正确的决定。她选择的结果又如何呢?谁懂得更多——夏娃还是她的“制造商”?正如圣经里告诉我们的﹐那果子真的有毒﹔它把人类带进了死亡的刑罚里。

世世代代不断有人仿效亚当和夏娃的骄傲自大。尽管我们为自己带来无穷无尽的麻烦﹐我们仍然以人类的智慧作为衡量真理的最高准则。可是人类的知识一旦离开了上帝的启示又能把我们带到什么地步呢?过去几千年来我们的表现又如何?我们的选择不断地带领我们走在毁坏的路上。让我们看看历史的见证吧。在压迫、不公和破坏所充满的过往年日中,人类伟大的成就只不过是我们一些稍纵即逝的短暂插曲而已。假如我们愿意诚实地面对自己﹐我们就必须承认错误的骄傲已经使我们破败不堪了。

回顾人类第一次的试探﹐会使我们更加认识自己。撒但也利用我们的骄傲使我们上牠的当。牠先把我们对于上帝所赐的尊荣合理的骄傲夺走了﹐然后引诱我们去追求错误的骄傲。我们违背了上帝﹐以为我们可以倚靠自己的能力去寻找人生的意义。然而﹐就像伊甸园的经历一样﹐我们的决定也使我们陷入毁坏之地。

转向毁坏之路

几个月前﹐我开车前往佛罗里达乡间的一个营地会议中心。太阳逐渐西沉﹐时间越来越紧迫。“离我上台讲道的时间只有半个钟头了﹐”我一面想一面加紧油门﹐希望能准时赶到会场。可是﹐大概过了二十分钟﹐我发现我完全迷了路。我开到一间加油站问路。

“没问题﹐”一个年轻人安慰我说。“你只转错了一个弯。”

“太好了﹐”我回答说。“幸好不是太糟。”

不料他微笑地接着说﹐“是啊﹐只是一个转弯﹐不过那是在一个小时以前!”不用说﹐我没来得及赶到会场。那不过是一个错误的转弯﹐只是这个错误却使我远离我的目的地。

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里做了一个错误的转弯﹐吃了禁果。虽然那只是一次不顺服的行动﹐却把我们所有的人远远地带离了我们起初的命运。他们犯罪的结果是什么?他们的不顺服对全人类造成了怎么样的影响?

上帝警告亚当说﹐“你吃的日子必定死”(创世记2:17)﹐祂的警告成了事实。于是﹐上帝把亚当和夏娃赶出伊甸园﹐断绝他们接近生命树的去路(创世记3:23-24)。灵性的死亡如同汹涌的浪潮接踵而来﹐它破坏了人类的道德规范﹐使得上帝的形像“死在过犯罪恶之中”(以弗所书2:1)。从那时起﹐我们生命中再也没有良善﹔从此以后﹐每一个生在世上的人在灵性和道德上都是死的。

肉体的死也临到亚当和夏娃。受苦、疾病、疼痛成了人类存在的标志。上帝形像的生命遭受折损﹐只剩临死前的苟延残喘。

今天许多人听见圣经对人生如此的描述往往嗤之以鼻。他们说﹐“我的人生不是那么凄惨﹐我活得好好的。”当然﹐我们必须承认许多人仍然享有健康的身体和美好的生活。若是这样﹐我们怎能说罪已经使人类陷入败坏了呢?摩西的描述有点儿夸大其词吧?

但假如我们仔细观察﹐很快就发现其实摩西的记载相当准确。许多不信上帝的人只不过以表面的快乐来掩饰自己罢了。罪好像对他们没有任何的影响﹐他们似乎拥有一切。其实在成功的外表底下﹐不信上帝的人很难达到他们所宣称的成就。远离上帝使他们所夸耀的成就变成了廉价的模仿。

那么我们的背叛上帝造成了什么结果?让我们从两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罪没有造成的结果﹐和罪已经造成的结果。

首先﹐我们来看罪没有在人类身上造成什么结果。简单的说﹐人类的堕落没有使我们变成野兽。人类虽然失败却仍保有上帝的形像。我们也许不能活出上帝的形像该有的样式﹐可是一个人无论多么邪恶卑鄙﹐都仍然是上帝在世上可见的形像。

圣经里有两段经文清楚地表明所有的人都是上帝的形像。洪水过后﹐上帝对挪亚说﹐“凡流人血的﹐他的血也必被人所流﹐因为上帝造人﹐是照自己的形像造的”(创世记9:6)。杀人的必须接受法律的制裁﹐因为每一个人﹐包括那些抵挡上帝的人﹐都是上帝的形像。

另一处类似的经文出现在新约。雅各书3:9-10说﹕“我们用舌头颂赞那为主﹑为父的﹐又用舌头咒诅那照着上帝形像被造的人。颂赞咒诅从一个口里出来﹐我的弟兄们﹐这是不应当的。”这个教导不仅适用在信徒身上﹐雅各呼吁我们也要以上帝的形像看待所有的人类。

堕落的人怎能还保留上帝的形像呢?他们在哪些方面仍然具有上帝的样式?首先﹐人类拥有许多起初上帝赐给亚当和夏娃的基本特质。我们都具备理性和语言的能力、道德和宗教的本性和不朽的灵魂。我们这些方面的本性遭受罪严重的破坏﹐但却没有被完全地摧毁。

其次﹐堕落的人类仍然保留上帝的形像﹐因此他们仍然必须承担生养和治理的职责。洪水过后﹐上帝向所有的人重述祂起初赐给亚当和夏娃的使命﹕“上帝赐福给挪亚和他的儿子﹐对他们说﹕‘你们要生养众多﹐遍满了地。凡地上的走兽和空中的飞鸟﹐都必惊恐﹑惧怕你们﹔连地上一切的昆虫并海里一切的鱼﹐都交付你们的手’ ”(创世记9:1-2)。挪亚和他的儿子们都是罪人﹐可是上帝却坚持他们必须继续起初上帝所给的作为上帝形像的任务。

虽然罪已经严重地影响了这些任务的每一个层面﹐我们却仍然必须承担这些责任。上帝要求所有的人在所有的地方施行生养和治理的工作。

无论我们对堕落的人类有什么看法﹐我们必须记得我们仍然是上帝的形像。虽然我们背叛造我们的主﹐我们却仍旧是人。我们所有的人都是蒙上帝设计成为具有奇妙能力、有福分在世上承担独特责任的特别创造物。

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我们也必须认识罪对全人类造成的影响。我们是堕落的、败坏的上帝的形像。背叛上帝使人类毁坏到一个地步﹐我们需要被大规模地重新修复。

在创世记第三章﹐摩西从两方面陈述人类败坏的情况。第一﹐他指出我们在道德特性上的创伤。亚当和夏娃在吃了禁果以后充满了罪恶感。他们与上帝之间的和谐受到严重的破坏﹐以至他们躲藏了起来。当上帝呼叫亚当的时候﹐他回答说﹐“我在园中听见你的声音﹐我就害怕﹐因为我赤身露体﹐我便藏了”(创世记3:10)。原本亚当和夏娃赤身露体并不羞耻(创世记2:25)。他们享有彼此之间和与上帝之间坦诚相对的和谐光景。然而如今他们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圣洁和公义的﹔他们在道德上已经被玷污了。

圣经接下来都是有关罪怎样影响了人性的每一个层面的教导。我们是全然堕落的。不过﹐可确定的是我们并非坏到无恶不做的地步。上帝拦阻了罪﹐使我们不至于毁灭到底。但按着我们的本相﹐我们人性中所有的层面都已全然败坏了。我们的思想功能昏暗到一个地步﹐使我们扭曲和谬解真理(哥林多前书2:14﹔约翰福音1:5﹔罗马书8:7﹔以弗所书4:18﹔提多书1:15)。我们的意志不再有能力选择任何属灵的良善(约翰福音8:34﹔提摩太后书3:2-4)。我们的感情受到创伤和误导使我们爱世界和世上各样邪恶的情欲(约翰福音5:42﹔希伯来书3:12﹔约翰一书2:15-17)。因此﹐我们服在上帝的审判之下(约翰福音3:18-19)﹐完全没有能力自救(约翰福音6:44﹔3:5﹔罗马书7:18﹐23) 。亚当和夏娃的罪对人性造成了一个毁灭性的影响。

第二﹐摩西的教导告诉我们﹐罪在我们作为上帝形像的职份上留下了伤痕。上帝的咒诅临到亚当和夏娃生命中最重要的领域﹕生养和治理。想想上帝对女人说的话﹕“我必多多加增你怀孕的苦楚﹐你生产儿女必多受苦楚。你必恋慕你丈夫﹐你丈夫必管辖你”(创世记3:16)。夏娃面对生育和婚姻两方面可怕的咒诅。她仍然拥有婚姻也生育儿女﹐可是如今她生命中的这两方面都遭受破坏。

在一方面﹐亚当和夏娃两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受到破坏﹕“你必恋慕你丈夫﹐你丈夫必管辖你。” 敌意取代了堕落之前合一和互助的关系。婚姻不再是力量的来源﹐反而成了麻烦和冲突的场所。

在另一方面﹐有关生育和教养儿女﹐上帝说﹕“我必多多加增你怀孕的苦楚。” 生养上帝的形像这个荣耀的特权变成了一个痛苦的负担。如今苦难随它而来。

我们常常认为这个咒诅只是生产过程中肉体的疼痛。在这里当然含有生产时的阵痛的意思﹔儿女的出生必定为母亲带来肉体上的痛苦。不过﹐上帝在创世记3:16所说的痛苦也隐含着感情上受苦的意思。儿女带来的痛苦不是在他们生下来的时候就结束了。为人母亲一生都得为儿女们担忧。

几年前﹐我向一群妇女们谈到有关儿女带给他们的父母感情上的痛苦。演讲结束以后﹐我无意间听见他们当中两个人的谈话。“我不明白他的意思﹐”其中一位比较年轻的女士很不以为然的说。“我的小女儿带给我的是快乐而不是痛苦。”

另一位年纪大一点的女士问她说﹐“你的女儿几岁?”

“六个星期﹐ ”前面那位女士回答。

那位年纪较大的女士微笑的接着说﹐“妳等她十六岁的时候看看。”

儿女是上帝赐给我们的美好的礼物﹐可是这些宝贵的赏赐如今也带给我们忧伤。他们长大以后常常叫我们失望﹔有时他们甚至反抗我们和一切我们以为美好的事。夏娃在她的儿子该隐杀了自己的兄弟的时候切实经历了这种伤痛。

世界的历史是以所有的母亲为她们的儿女所流的眼泪写成的。许多母亲呕心沥血管教她们的子女﹐却眼看着他们走上叛逆之路。她们为儿女奉献一生的辛劳﹐却在别人酒后驾车无心的过错中失去他们。她们费心费力教导他们认识基督﹐却眼看他们去追求死亡的道路。所有慈爱的父母都得背负儿女们带来的失望和忧伤﹔我们的罪使得这个咒诅临到我们身上。

在前一章﹐我们看过生养众多的一个方式是为基督寻找失丧的人。在这一个层面上也因咒诅的缘故带来痛苦。属灵的父母从他们基督里的儿女身上经历了许多挫折。有哪个牧师不曾遇见过会友失去信心?每一个出去向别人传福音的人都经历过类似的试炼。人们不把他们的劝告当一回事﹐他们的警诫别人充耳不闻。

我们被造的目的是为了使上帝的形像遍满世界﹐所以我们必须继续不断借着生育、在基督里养育儿女和引导失丧的人归向救主来完成这个任务。可是上帝荣美的形像已经堕落到一个地步﹐如今我们的任务也为深沉的痛苦和绝望所破坏了。

上帝向夏娃宣告了祂的咒诅以后﹐祂转向亚当。这个时候﹐祂是针对我们施行治理的职份﹕“地必为你的缘故受咒诅﹔你必终身劳苦﹐才能从地里得吃的。地必给你长出荆棘和蒺藜来﹐你也要吃田间的菜蔬。你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直到你归了土﹐因为你是从土而出的。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创世记3:17-19)。上帝的话立刻表明了人类仍然需要承担治理全地的责任。不过﹐亚当的任务如今却充满了苦难。

上帝宣告从此亚当的工作必会遭遇困难﹕“你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直到你归了土”(创世记3:17)。在堕落之前﹐土地自然地丰收﹐而现在它却产生极大的阻力。在许多方面这世界变成一个非常不利于人类生活的地方。在上帝的咒诅下﹐亚当必须挣扎奋斗才能生存。

我还不曾遇见任何一个没有经历过亚当的生存奋斗的人。只是有些人的经历比其他人艰苦。年轻夫妻辛辛苦苦地工作﹐账单却越堆越高。退休的人倚靠固定的收入﹐却入不敷出。即使那些有良好经济条件的人也难免在生活中遭遇其它的困难。他们或许住的是好房子﹐开的是名贵的轿车﹐参加最好的乡村俱乐部﹐可是他们却眼睁睁看着生活中其它的方面面临崩溃。

亚当的咒诅不只停留在痛苦和挣扎的层面。上帝宣告祂的形像将会遭遇艰苦的命运。亚当必须不眠不休地工作﹐夜以继日地和大自然的威力搏斗。可是他能达到什么目标?胜过虚空的光荣胜利吗?一点儿也不是。上帝宣告说﹐“你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直到你归了土﹐因为你是从土而出的。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创世记3:19)。简单地说就是﹐亚当会一直不停地工作到死。

我们对这段经文听过太多次了﹐以至我们轻易地忽略了它强而有力的画面。事实上﹐这段经文的意义远超过对于死亡一个抽象的神学解释。这是上帝向祂的形像所说的话——那个曾经是完美而荣耀的上帝的形像。就是亚当﹐那个上帝用尘土精心塑造并将生命气息吹在他里面的人。如今﹐这同一个亚当却要死亡﹐并归回尘土。

有一位朋友向我描述她作过的一个梦﹐与这段经文的画面有关。她的母亲最近刚刚去世。有一天晚上她在梦中见到她的母亲。“起初她是一个很美的形像﹐”她告诉我说。“她看起来又年轻又健壮。”可是当她继续往下说的时候﹐她的眼里泛着泪光。“忽然间﹐我看见她被埋进坟墓里。在我来不及会过意来的时候﹐她的脸开始缩小﹐在我眼前她的身体开始腐烂﹐她的骸骨粉碎成灰。”她的描述令人毛骨耸然。最后﹐她说﹐“那时我才觉悟到﹐不久以后﹐我也会步上她的后尘。”

我们竟如此逃避这个可怕的现实!日复一日﹐我们想尽办法不去理会这无可避免的死亡。你若不信﹐只要看看那些每天早上匆匆忙忙赶着上班的男男女女。他们你推我挤地进了电梯﹐好像正赶着去做一些永垂不朽的事。他们有多少时候想到那等着他们的冷冰冰的坟墓?他们可曾体会功成名就之后的虚空﹐觉悟生命的短暂?世人大多拒绝思想他们生命的结局。他们把死亡置诸脑后﹐只为此时此地、眼前的这个时刻而活﹐逃避面对虚空和死亡的现实。

可是我们却无法永远逃避。我们也许可以暂时逃避死亡的悲剧﹐但现实终究会来临。有一天﹐当我们所爱的人去世﹐或从报上看到朋友的讣文﹐我们才突然觉悟我们所有的人都要往那里去。

我希望我们能免去死亡的恐惧。我也希望我们永远不必面对它。可是﹐让我们不要自欺﹐死亡不会因为我们忽略它而自动消失。无论是谁都得面对坟墓的可怕现实。

这个残酷的现实使许多人陷入绝望。他们说﹐“假如我终究要归回尘土﹐那么我活着做什么?”但正视我们敞开的棺木可以带来一个正面的结果。看清死亡的真面目是我们从亚当和夏娃带给全人类的毁坏中站起来的一个起点。当我们终于觉悟等在我们面前的是什么﹐我们才肯承认自己多么需要被拯救。我们渴望上帝的恩典来救我们脱离这悲惨的情况。

上帝的形像有盼望吗?我们可以逃脱因悖逆上帝而带来的苦难吗?所幸上帝没有断绝亚当和夏娃得救的盼望﹐没有任凭他们陷入绝望中受罪恶残酷的辖制。相反的﹐祂赐给我们盼望﹐使我们有一天从这空虚绝望中站起来。

上帝甚至在向祂的形像宣告严厉的咒诅的时候﹐祂也提到一个光明的前景﹕“我又要叫你和女人彼此为仇﹔你的后裔和女人的后裔也彼此为仇。女人的后裔要伤你的头﹔你要伤他的脚跟”(创世记3:15)。这些话启示出上帝对于人类的计划。我们必定能胜过撒但。虽然蛇继续打击夏娃的后裔﹐不断咬伤他们的脚跟。可是﹐有一天夏娃的儿女会在光荣的胜利中打破撒但的头。

新约圣经告诉我们这个奇妙的命运最终要在那位夏娃最伟大的儿子耶稣基督身上成全。基督的死严重地限制了撒但的权势﹐“儿女既同有血肉之体﹐他也照样成了血肉之体﹐特要借着死﹐败坏那掌死权的﹐就是魔鬼”(希伯来书2:14)。

基督从死里复活﹐胜过了死亡和坟墓。“死被得胜吞灭。死啊﹐你得胜的权势在哪里?死啊﹐你的毒钩在哪里?死的毒钩就是罪﹐罪的权势就是律法。感谢上帝﹐使我们借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得胜”(哥林多前书15:54-57)。当祂战胜撒但和死亡的咒诅﹐得着最后胜利的时候﹐上帝的赎民就要承受产业进入新天新地了。正如保罗告诉在罗马的基督徒说﹐“赐平安的上帝﹐快要将撒但践踏在你们脚下”(罗马书16:20)。亚当带领我们进入死亡﹐但基督却要带领我们进到荣耀里。

虽然上帝赐给亚当和夏娃的应许历经数世纪才在基督的身上成就﹐可是上帝却没有完全丢弃人类、使他们陷入虚空绝望和死亡的恐怖光景。在整个圣经的历史中﹐上帝为祂堕落的形像铺设一条道路﹐使他们预尝上帝要赐给祂百姓们的尊荣。祂在挪亚、亚伯拉罕、摩西和大卫的时代分别赐下祂丰富的祝福﹐拯救祂的百姓脱离罪和死的恐怖暴政。借着认识这些祝福﹐以信心抓住上帝的应许﹐我们便可以从辖制亚当和夏娃的咒诅中获得解脱。而且我们也可以看见撒但和罪在此时此地被打败。

有好消息传给那些看见自己坟墓的人。我们寻求得救的努力没有白费。因为上帝以祂的慈爱和怜悯为人类重建了一条通往恢复的道路。那是一条奇妙的路﹐它带领我们进入更伟大的祝福﹐使我们成为上帝尊贵的形像(参图三)。

                                            通往尊贵之路

 引诱

               犯罪        毁坏

               图三。人类的沉沦

结论

我们从本章中看见人类犯罪堕落这个耳熟能详的圣经记载。我们看见亚当和夏娃陷入毁坏之地﹐因为他们忘了自己拥有上帝尊贵的形像﹐愚昧地在上帝面前自高自大。那只是一个事件的错误转折、一次的罪行。可是这个人类第一对男女的悖逆却为全人类带来咒诅。看看它在我们身上造成了怎样的后果!上帝奇妙的形象样式从此陷落在绝望和死亡的大海中。在接下来的各章里﹐我们要看看上帝如何拯救祂的形像﹐恢复我们起初的尊贵。

复习题

1、撒但引诱夏娃犯罪的诡计有哪两个方面?我们如何逃避牠在我们生命中的引诱?
2、亚当和夏娃犯罪的结果没有造成哪些影响?他们悖逆上帝的结果造成了什么影响?
3、罪使得人类生养和治理的使命产生了什么影响?为何我们必须面对人类存在的这些可怕层面?

讨论练习

1、为何本章的标题定为“陷入毁坏”?
2、描述一位你所认识、丧失所有积极的自我形象的人。描述另一位充满骄傲自大的人。为何这两种人同样处在危险的状况中?在你生命中你曾面对过哪一种危险?
3、思想你自己在生养的使命上的经历。列举五种你在生养上帝形像的经历中所遭遇到的苦难。在基督里你有些什么盼望?
4、列举五种你在施行治理全地的过程中所遭遇到的虚空绝望。在基督里你有些什么盼望?

第四章 峰回路转

开学第一天,市区高中的体育馆里挤满了几百个学生。校长在一片笑闹声中召开集会。“今年是你们改过自新的机会,” 他开始训话。 起先,学生们纷纷相对翻白眼。“又来了,” 他们彼此窃窃私语,“又是一次长篇大论。”

不过,校长接下来的话使得整个会场安静了下来。“这个暑假里有两个我们十年级的学生在帮派暴力事件中丧生了,” 他说。“我不知道你们其他的人将来还会出什么事?……我给你们机会,使你们将来可以出人头地,不过,你们却必须自己好好把握这个机会。”

那位校长十分了解他的学生。他知道他们一不小心,就会成了环绕在他们周围的败坏和暴力下的牺牲品。他决心让他的学生们有改过自新的机会,可是他们却必须善用自己的机会。

在本章里,我们将会看见其实世上每个人都面临这类似的情况。我们也许不是住在一个罪恶泛滥的社区,但我们都是生活在一个对我们有毁灭性威胁的世界里面。所幸,上帝从前在挪亚的时代介入历史的作为,使人类得以从罪恶毁灭性的影响里重新站立起来。祂赐给我们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不过我们却有责任对这个机会做出回应。

我们的危险状况

圣经里有关挪亚洪水的记载是一个很受欢迎的儿童故事。你只要看看任何一间教会的育婴室,或探头一窥基督徒家中的婴儿房,必定可以找到至少一种与挪亚有关的图像——方舟,彩虹,或一对长颈鹿。只要一想到这是圣经里的“杜立德医生”,我们就会不禁莞尔一笑。

不幸的是,我们过分注重这个圣经故事与儿童之间的关联,以至于常常忘记它对我们成年人应有的一个严肃信息。挪亚的故事不是只为小孩子们写的,它同时也挑战我们去思考罪恶所带来的危险状况。我们在前一章里看见,亚当和夏娃把全人类带进一个严重的咒诅里面,但人类的败坏并没有停留在那里。在亚当和夏娃生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以后,败坏的情况就更加严重了。

该隐和亚伯的故事是众所皆知的(创世记4:1-16)。他们两个人都献祭与上帝:该隐拿出他地里的出产(3节),亚伯献上羊群中头生的(4节)。 然而,上帝嫌弃该隐虚伪的献祭,却悦纳亚伯真诚的献祭。结果,该隐因嫉妒而谋杀了亚伯(8节)。

该隐怎么会做出这样的事来?什么原因使得上帝荣耀的形像败坏到谋杀亲兄弟的地步?难道这不是刚好与上帝创造我们的心意相反吗?上帝对该隐的警告向我们启明了答案。该隐是活在一个危险的状况里面:“你若行得好,岂不蒙悦纳?你若行得不好,罪就伏在门前。它必恋慕你,你却要制伏它”(7节)。该隐的情况是很可怕的。在堕落的世界里面,有一股邪恶的势力在运行,积极地寻找攻击亚当的儿子。假如该隐不制伏罪,罪就要制伏他。

绝大多数的现代人很难接受邪恶是一股活跃势力的看法。就算他们相信有所谓的罪,他们也只认为那不过是一种出于人类自我选择的个人行为罢了。当我们听见有人说,“那是魔鬼叫我做的。” 我们会觉得很可笑,进而抗议说,“魔鬼不会叫任何人做任何事的﹗” 我们常常忽略了邪恶具有位格的、超自然的特性,就妄下结论说,一切都是出于自我的抉择。当然,我们的确是自己选择去犯罪的,但我们却必须为我们自己的决定负责。不过,圣经里所描绘的往往是一幅更复杂的图画。在我们所生活的世界里,有一股外在的邪恶势力处心积虑地想要打败我们。

认识邪恶的威胁是促使我们胜过罪所带来的影响的一个重要因素。只要我们一天认为罪只不过是一种内心的挣扎——一种我们内在的缺陷——我们就不会以应当有的严肃态度来看待它。我们有能力对付此类“鬼魔”。可是,对于那个以征服并毁灭我们为目的的超自然的撒但,我们又该怎么办呢?我们必须认真地对付这一种魔鬼。我们要做好防卫,设立我们反击的对策。在罪辖制我们以前,我们要先发制人努力制服它。

“这是一个狗咬狗的世界,” 我们常常如此说。“如果你赢不了别人,别人就会赢过你。” 这些话在生活的许多层面上都是千真万确的,特别是在运动和商业竞争的场合。然而,该隐的故事却告诉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层面都是一个与超自然邪恶势力争战的领域。邪恶不是一个静止的状态。不是我们征服它,就是它征服我们。

该隐的失败带来了怎样的后果?罪的辖制是帮助他或伤害他?

我有几个朋友在军队里服役。就像所有的军人一样,他们在服役的期间,经常从一个基地被调到另一个基地。我问其中一人他喜不喜欢如此频繁的调动。“那完全得看那里的指挥官了,” 他回答说。“有好的指挥官就会有好的调动。遇见坏的指挥官,那个调动就有可能很糟糕。”

军队的官长对于他们属下男女官兵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力。他们可以使人有愉快或悲惨的军旅生活,完全要看他们是哪一种人。

挪亚洪水之前的事件显明了罪是哪一种指挥官。首先,当该隐屈服在罪的控制之下时,对他没有一点好处。罪是一个可怕的主人;它把该隐变成一个野蛮的谋杀者。

其次,该隐的家谱(创世记4:17-24)展现出当我们活在罪长久掌权之下的情形。它以拉麦之歌作为这段经文的结束:“亚大,洗拉,听我的声音;拉麦的妻子细听我的话语:壮年人伤我,我把他杀了;少年人损我,我把他害了。若杀该隐,遭报七倍;杀拉麦,必遭报七十七倍”(创世记4:23-24)。拉麦就像该隐一样是个刽子手,不过他超越了他的祖先,甚至对自己可怕的罪行引以为荣。他对着两个妻子唱这首谋杀少年人的歌。

每一宗谋杀事件都是可怕的,而更叫我们不寒而栗的是,凶手竟还炫耀他们的残暴手法。我们不禁要自问,“什么样的人竟能做出这种事来?” 这样的反应正是摩西希望他的读者们对拉麦的反应。他狂妄自大的诗歌显明出罪如何仍在继续不断地玷污上帝的形像。我们受邪恶的影响如此之深,我们不但杀害无辜,甚至以此为乐。我们享受施加在我们同胞人类身上的痛苦。

创世记4:25-5:32的记载使人从这些沮丧的事件中稍得解脱,经文追溯到亚当的第三个儿子塞特的家系。这个家族里的人“求告耶和华的名”(创世记4:26)。他们是上帝特别的形像,他们抗拒罪的败坏,忠心事奉上帝。可惜,塞特后裔所弹奏出来的乐观曲调,很快地在创世记第六章不和谐的音阶里烟消云散了。

摩西在创世记6:1-8里记录罪辖制上帝形像的第三个例子。“上帝的儿子们” 强行娶了“人的女子”为妻。解经家对于这些人物究竟是谁这个问题众说纷纭。有人认为这段经文里指的是天使(“上帝的儿子们”)娶了人间的女子(“人的女子”)。也有人认为它是指塞特家族的男子与迦南女子之间的通婚。还有一些人认为这是描述君王贵胄强娶平民女子为妻的故事。我们无从得知这些人物的确实身份,不过有一件事却是不辩自明的:就是这些婚姻都是出于强权和暴力的表现。

在这一系列事件的尾声,上帝观看人类的作为,看见罪在我们里面的败坏已经扩展到这样的地步:“耶和华见人在地上罪恶很大,终日所思想的尽都是恶”(创世记6:5)。

亚当和夏娃背叛上帝,该隐谋杀他的亲兄弟,拉麦夸耀自己的野蛮行径,一个强暴的族类就这样形成了。随着历史的演进,污秽和堕落成了全人类的自然轨迹。人心完完全全被罪恶所充满。 

这些早期人类历史的故事使我们警觉到与我们所有人有关的两个可怕事实。第一,罪不是处于冬眠的状态。它正在蜷伏潜行,渴望伺机制服你和我。第二,我们很少有能力抗拒它。正如早期人类的堕落越陷越深一样,今天绝大多数的人类也都为罪恶的权势所征服。

想想你多么自然地就会去抗拒上帝,多么容易屈服在罪的影响之下。我们不需要千方百计地抵挡上帝,也不必处心积虑地计划。只要我们稍一卸下防卫,罪便会立刻带来破坏性的打击。

举个例说,你需要做些什么才能破坏你的家庭?有哪些事足以摧毁维系你家庭的力量?在我们堕落的世界里,你只要任凭它自然发展就够了。罪便会畅行无阻,而你的家庭就随之瓦解了。

你需要怎么做才能使你与基督的关系变为冷淡?你必须做些什么才足以破坏你与上帝同行的生活?你不需要做任何事。罪一直在寻找机会制服你,假如你不刻意去抗拒它,你与基督同行的生活就会越来越冷淡。

这个原则的应用不但可从个人身上得着证实,在团体生活中也是如此。每一个国家的自然趋势都是在罪破坏性的权势底下越陷越深。试想,以西方国家的堕胎合法化为例。那些有荣幸为着生养上帝的形像而被造的人,如今却毫不留情地谋杀腹中的胎儿。而且,这些国家的堕落不会就此停止。今天我们堕胎杀害未出生的婴儿,再过一两代以后,我们又会做出什么野蛮的行为加害其他一些没有发言能力的人?对那些孱弱老迈的人施以安乐死的梦魇已经不远了。罪积极地寻找机会控制我们,把我们从人类尊严的丰富中驱逐出去。离开了上帝的恩典,罪恶必定会胜过我们,带给我们羞辱。

从上帝对人类的反应中清清楚楚地表明了罪恶掌权极其恐怖的光景。上帝对祂所造的形像不仅稍感不悦而已;祂甚至到了极其忧伤的地步:“耶和华就后悔造人在地上,心中忧伤。耶和华说:‘我要将所造的人和走兽,并昆虫,以及空中的飞鸟,都从地上除灭,因为我造他们后悔了’”(创世记 6:6-7)。这是多么令人沮丧的情景。

上帝竟然后悔创造我们。祂的形像离开当初他们原造的光景如此之遥远,甚至到了只配丢弃在垃圾堆的地步。

看看你的儿女吧。回想一下你充满爱怜地将他们抱在怀里的时光。现在,请你问自己一个问题。你的儿女做了什么样的事才会使你说出:“我后悔生他们”这样的话来?这不是简直难以想象吗?然而,上帝却公开宣告说,那些祂照着自己的形像所造的男女已经败坏、玷污到了极点,以至于祂必须毁灭他们。

“不过,我们今天当然再也看不见有这种程度的败坏了。” 我们心里这么想。“现在的人比以前好多了。” 可是,请你再看一看。在挪亚的时代里,到底什么事让上帝这么生气?摩西告诉我们说:“世界在上帝面前败坏,地上满了强暴。上帝观看世界,见是败坏了;凡有血气的人,在地上都败坏了行为。上帝就对挪亚说:‘凡有血气的人,他的尽头已经来到我面前,因为地上满了他们的强暴,我要把他们和地一并毁灭’”(创世记6:11-13)。

这段经文里的钥字是“强暴”。我们知道上帝向人类发怒,因为罪就是一种对祂圣洁的冒犯。可是这样的悖逆是如何在地上彰显出来的?全人类以排山倒海一般的暴力淹没了世界。罪恶取了斗争、仇恨和恶习的形式显明了它对人类的控制。

我们已经克服了那在挪亚的时代惹动上帝愤怒的强暴吗?想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一点儿也不困难。

假想你是个绕着地球飞行的外星人。你的任务是利用监听电视和收音机的信号来了解人类。他们有哪些显著的特性?你会怎样向你的上级报告?

你只要听听新闻报导,收看一些受欢迎的电视节目,不需要太久你就会作出一个坚定的结论。“我们快走吧﹗” 你大声告诉你的船长。“这些人类是宇宙中最残暴的活物﹗”

我们的心思意念充满了暴力。看看那一群学步幼儿玩耍的情形,不出几分钟你会看见这个孩子打人、那个孩子推人。最受孩子们欢迎的卡通影片里的主角是一些武术高手和星际战士。青少年帮派分子流荡街头,乘机抢劫和强暴。他们以那些充满极度暴力特写的打斗影片作为他们的娱乐。父母虐待儿女。丈夫殴打妻子。独裁政府监禁、刑罚他们的政敌。国与国之间以化学武器和核子毁灭战彼此威胁。

这一切充斥在我们世界里的暴力事件,在证明我们与生活在挪亚时代的人没有任何本质的分别。今天罪仍然支配着全人类,因此我们仍然应当受上帝的审判。事实上,圣经告诉我们审判的日子就要来临。但这一次不是水的审判,而是火的审判:“他们故意忘记,从太古凭上帝的命有了天,并从水而出藉水而成的地。故此,当时的世界被水淹没就消灭了。但现在的天地还是凭着那命存留,直留到不敬虔之人受审判遭沉沦的日子,用火焚烧”(彼得后书3:5-7)。

直到那一天来临之前,我们每个人都必须认清我们危险的状况。罪恶图谋要打败我们,而我们也轻易地成了它邪恶控制之下的牺牲品。任凭我们自己的本相,我们不会去寻求任何与我们作为上帝的形像有益的选择。我们会永远屈服在罪恶败坏的权势下。我们与当初原本出于上帝的设计有天壤之别,以至于应当遭受毁灭。

我们的机会

两年前的圣诞节期间,我们在佛罗里达州中部遭遇了一次造成重大灾害的酷寒。寒流过境之后,我和太太发现我们的一棵漂亮的热带性植物枯干了。我们向一位朋友请教该怎么办。他告诉我们说,”把它全部砍下来,只留下树桩。”

“那可不是把整棵树砍死了吗?” 我不以为然地说。

“不会的,” 他解释说,“砍下枯干的树枝可以给它一个存活的机会。”

我们接受了这位朋友的劝告,雇用一个学生帮我们处理这棵树。之后,当我一眼看见那幸存的植物时,简直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它只剩下一小段交错纠结的树桩。我猜想它大概没有存活的希望了。不料才过了几个星期,它居然出现一些生命的迹象。随着气候的好转,它越长越茂盛。现在,这棵树已经长得比寒流来临前还高大了。

在挪亚的时代,上帝除去人类中那些枯干的树枝。祂借着洪水修剪我们,只留下这一人和一家的树桩。这个审判非常严厉,但它却是带着一个积极的目的施行出来的。上帝透过祂剧烈的审判,使人类得以再次存活。祂赐给我们机会去胜过罪的败坏。

上帝借着洪水所带来的积极目的,我们从挪亚的父亲为他所起的名字上得到了第一个暗示。挪亚的父亲是出自塞特家系一个有信心的人。他选择挪亚这个名字,并解释说,“这个儿子必为我们的操作和手中的劳苦安慰我们。这操作劳苦是因为耶和华咒诅地”(创世记5:29)。

若要体会这些话的意思,我们必须知道挪亚这个名字与一个常被译为“安慰”、“安息”或“解除”的希伯来文有关。挪亚的父亲盼望他的儿子为世界带来安慰和安息。可是,挪亚会带来怎么样的安慰呢?那就是使人从伊甸园里上帝加在人类身上的咒诅中得着的安息。上帝对亚当说:“地必为你的缘故受咒诅”(创世记3:17)。不过,上帝要透过挪亚使人从”操作劳苦……因为耶和华咒诅地”(创世记5:29)这样的光景中稍得解脱。

当圣经说到挪亚要“安慰我们”的时候,它不是指着他会从世界上除去一切的痛苦和虚空。因为只要死亡仍然是人类经验的一部分,咒诅就仍然存在。不过,上帝透过挪亚行了一件奇妙的事,用来对抗那加在人类身上的咒诅。挪亚是上帝救赎堕落人类的计划里的第一个主要阶段。他是人类迈向上帝的尊贵形像这条漫漫长路上的第一座里程碑。

上帝在挪亚的时代成就了什么事?祂提供人类怎样的安慰和解脱?让我们随着挪亚一起从方舟出来,我们就会明白上帝究竟做了什么。

方舟的门打开了,动物开始一一出现。放眼环顾四周,举目所见尽是洪水过后的满目疮痍。一切的文明消逝无踪——田野农作、家园、学校、繁华的城市。挪亚心中肯定会迅速闪过一些什么念头呢?“假如这就是在我们犯罪的时候上帝所要做的事,那么就没有必要重建了。经过这么一段困拘在方舟里的日子,我知道我和我的儿子们都仍是罪人。我们还会失败跌倒。假如上帝终究要毁灭我们,我们又何必重建家园呢?”

我们确信挪亚肯定有过这些疑惑,因为我们看见在挪亚向上帝献了燔祭以后,上帝心里的想法:“耶和华闻那馨香之气,就心里说:‘我不再因人的缘故咒诅地(人从小时心里怀着恶念),也不再按着我才行的,灭各种的活物了。地还存留的时候,稼穑﹑寒暑﹑冬夏﹑昼夜就永不停息了’”(创世记8:21-22)。

上帝应许在“地还存留的时候”(22节),为祂的形像预备一个有秩序的、可预测的地方。祂赐给挪亚和他的儿子们一个有规律性、循序运转的世界——“稼穑﹑寒暑﹑冬夏﹑昼夜”(22节)。虽然天灾有时仍会打击人类的生活,风暴和洪水仍会来袭,可是再也不会有洪水全面性的毁灭了。大自然的秩序将持续在稳定中,直到历史的终了。

上帝把一个记号放在天空,用来证实祂的话:“上帝说:‘……我把虹放在云彩中,这就可作我与地立约的记号……水就再不泛滥毁坏一切有血肉的物了。虹必现在云彩中,我看见,就要记念我与地上各样有血肉的活物所立的永约’”(创世记9:12-16)。

在这段经文里,上帝启示了彩虹的象征意义。希伯来文的“彩虹”在许多现代的翻译上可译为”弓”,就是一般打仗用的武器。原文中唯一的限制是,上帝称它为“我的弓”。换句话说,彩虹是上帝摆在天上的弓,是祂作战的武器。好比闪电成为上帝的箭一样(参诗篇18:14),彩虹也成为上帝毁灭的武器。

上帝的弓在挪亚的时代具有强而有力的意义。祂刚刚行使了暴风雨的审判。上帝以祂气势雄伟的弓和箭毁灭了人类。然而,现在,上帝向挪亚保证祂不再以人类为瞄准的对象了。祂应许将祂的弓挂在云彩上,背向地球,作为和平和安全的记号。尽管挪亚还有可能会失败跌倒,但如今他可以重新开始过他作为上帝形像的生活了,因为上帝应许赐给他一个生活在稳定世界里的机会。

大自然的秩序是上帝所赐的一份奇妙的礼物。我们听到有关自然灾害的新闻报导就会晓得它是多么重要。想想飓风所带来的损失或旱灾所造成的毁坏。假如夏天太热或冬天太冷,人类的生活将遭遇极大的艰难。

不但如此,自然的规律性也提供了一个机会,使上帝的形像有生命成长的空间。这是上帝向我们宽容忍耐的一个表现。

有一位当牧师的朋友告诉我,他教会里有一个人对他的儿女们很没有耐心。只要孩子们在他的周围,他就监视他们的一举一动。每当他们稍有不完美的表现,就会受到他严厉的责备。“把衬衫塞好﹗……头发整理一下﹗……不要那么大声说话﹗……讲话大声一点﹗……坐下﹗……站起来﹗” 有一天下午,我的朋友实在忍无可忍,生气地对他说:“他们只不过是小孩子﹗你必须有耐心给他们机会长大。”

同样的道理,上帝认识祂的形像是软弱的。他知道“人从小时心里怀着恶念”(创世记8:21)。因此,上帝决心对祂的形像忍耐。既然知道我们还会失败跌倒,祂便赐给我们一个稳定的世界,容许人类有成长的时间。

在人类的历史中,上帝始终坚守着这个应许。祂未曾在每次一有邪恶出现的时候就毁灭人类。我们的确是一次又一次严重地失败跌倒,然而上帝却满有恩典地使这世界在井然有序中持续存留。这个有秩序的世界成了我们从虚空和毁灭中重新兴起的机会。

然而,我们怎么样回应这个充满恩典的礼物呢?我们如何看待这种生活里的可预测性和规律性呢?挪亚认为那是一种福气,不过让我们说真心话——我们常常认为它乏味无聊。我们一向很容易对这种可预测的生活方式感到索然无味。每天早晨闹钟会在同一个时间响起;我们开着同一部车前往同一个办公室,接听同一部电话。我们一再重复地清洗同样的碗盘,同样地为一个婴儿换尿布。万事千篇一律毫无变化;我们对这些日复一日同样的苦差事感到不胜厌烦。

我家住在迪斯尼世界这个娱乐之都附近。每次听到朋友们在得知我们住家的地点之后作出的反应,总使我感到非常有趣。有一个朋友戏谑地说,“哇﹗那一定好得无比——永远都是阳光和欢乐时光﹗” 当然,我会立刻让大家知道我们不是整天逗留在旅游的景点里;事实上,我们的生活极为平常。不过,我的朋友们的反应倒是表达了我们大多数人的想法。“迪斯尼世界和海滩﹗这才是美好的人生﹗”

渡假是美好的。娱乐是上帝为我们计划的一个重要部份。可是我们也必须注意圣经对于规律性生活的看法。稳定的生活形态,无论有多么乏味,都是一种福气。这些日常生活中可预测的例行公事,为我们这些软弱和失败的上帝的形像提供了一个机会,使我们从自我毁灭的泥沼中站立起来。这是我们得胜的机会。

多少时候你报怨你的生活平淡无奇?你是否发现自己梦想过一种如同你在影片里看过的、充满惊险有趣的生活方式?“我的生活乏善可陈,” 我们常常这么说。“为什么生活里没有多一些令人兴奋的事?”

假如你感到每天一大早起床是一件无可奈何的事,去和一个卧病不起的人谈谈。假如你认为自己的工作乏味无聊,去和一个找不到工作的人聊聊。假如你觉得自己不能忍受再为孩子换一次尿布,那么去找一个不能生育的人谈谈。这样,你就会明白这些规律性的作息,事实上是你建立一个有价值的人生的机会。

假如你能多一天的时间教养你的儿女学习基督的样式,不是很美好吗?假如你能多一次的机会使你的事业成功,不是应该很高兴吗?假如没有一个井然有序的世界,你又能在哪里存活呢?如果我们的生活缺乏稳定性,我们便永远无法生养上帝的形像;永远无法治理全地。

对我们大多数的人来说,今天就像昨天一样;明天也会和今天差不多。假如主耽延时日,明年,甚至再过十年,也会和过往的年日一般。既然认识到人生的规律性是上帝恩惠的礼物,现在就是我们胜过罪恶破坏性影响的机会。

我们的责任

当我刚开始在神学院教书的时候,我接到一位以前的同学的电话。“你对这个教书的机会一定很兴奋,” 他对我说。

“是的﹗” 我回答说,“但我也很害怕。”

“你是什么意思呢?” 他问我。

“这不只是一个机会,” 我解释说。”也是一项很重大的责任。”

挪亚的故事也把机会和责任相连。上帝使世界形成一个稳定的环境为的是给我们机会。不过祂也呼召我们要为我们在世上的行事负责。上帝向挪亚保证生活的规律性之后(创世记8:21-22),立刻向他陈明当尽的责任:“凡地上的走兽和空中的飞鸟,都必惊恐﹑惧怕你们;连地上一切的昆虫并海里一切的鱼,都交付你们的手”(创世记9:1-2)。上帝重新肯定祂原本为人类的设计,祂要挪亚继续达成生养众多和治理全地的任务。

上帝给挪亚的命令和许多不信上帝的人所想的方式截然不同。罪模糊了他们的心思,使他们因生活的规律性而掉入安于现状的陷阱里,以至对上帝的命令掉以轻心。他们继续追求败坏的生活方式,以为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可以回头。

有许多次我在传福音的场合里碰上了铜墙铁壁。“难道你不觉得你需要基督吗?” 我忍不住地问。“是的,” 那人通常会承认,“可是得等我想要改变生命的时候,我还有很多时间呢。”

当然,大多数人的确还有许多的年日可以存活。上帝也许不会一下子取走他们的生命。不过,假如因此而继续停留在罪的控制之下,却是一个极为愚昧的借口。上帝为宇宙所定的秩序并不保证个人足享长寿。太阳有可能在接下来的数百万年间,每天早晨照样升起,不过,也有可能这日出却再也与你我无干。洪水之后自然界的存留不该成为任何人错误的个人保证。每天都会有人在一瞬间失去他们的生命。

这也就是上帝在应许挪亚一个有秩序的宇宙之后,立刻差派他任务的原因之一。上帝知道我们很容易养成属灵上拖延的习性。我们心想:“既然有了安定的世界,何不等我们方便的时候才振作起来呢?” 然而,上帝断绝了挪亚生命中的这种想法,立刻提醒他作为上帝形像的责任。大自然的存留——太阳,四季,我们所呼吸的空气——都是为着给我们一个服事上帝的场所而设计的,而不是要让我们忽略祂在我们生命中的托付。

况且,请注意上帝告诉挪亚要在哪里工作。祂不是命令挪亚任凭这罪恶的世界自生自灭。上帝没有叫他离开真实的生活。祂不要挪亚飞到彩虹之上某一处地方,而是要他在彩虹之下服事上帝。上帝呼召挪亚要关心这个世界。“要生养众多,在地上昌盛繁茂”(创世记9:7)。挪亚必须继续完成上帝起初为祂的形像所设计的责任。虽然世界已经败坏了,上帝却差派祂所救赎的形像在其中工作。

许多信徒认为基督徒的信仰是一种逃避世界的生活方式,因而没有参与其中的使命感。你不需要花太多时间收听许多电台或电视上的讲道就会听见某一位传道人说,“不要担心政治的事;不要花时间在许多社会问题上。这些事都不重要。耶稣很快就会回来拯救我们脱离这些难题。”

这种观点从二次大战以后一直主导着福音派的看法,造成大多数热心的基督徒从公众生活的领域撤退了下来。科学和艺术界、传播媒体、教育界和政治界因而多半落入非基督徒手中。“让不信的人去照顾这个败坏的世界吧,” 我们说。“我们忙着把人从救生艇送上天堂就已经忙不过来了。”

作为基督徒,传福音是我们主要的责任之一。可是上帝并没有呼召我们强调抢救灵魂到一个地步,而放弃这世界上其它的领域。我们的确很容易专心一意关注今生的事物,把我们的希望建立在地上的目标。然而,这种危险不该导致我们跑到另外一个极端里去。正如上帝差派挪亚在现今的世代里服事祂一样,祂也呼召我们去关怀这个世代。

耶稣说:“你们是世上的盐……你们是世上的光”(马太福音5:13,14)。罪恶蓄势待发要扩展它对人类的管辖。当盐和光不去抗拒它的影响的时候,腐败和黑暗就会在这世界上到处蔓延。假如你我不承担上帝给挪亚和他儿子们的责任,我们就会任凭世界在罪残酷的管辖之下承受更多的苦难。

在当代西方文化中,宗教的逃避主义带领我们走到了什么地步?我们没有尽到作盐作光的责任造成了怎样的后果?看看西方世界人口稠密的几个大中心吧。欧洲和美国已经衰败成为基督徒的坟场,尸臭满溢。犯罪﹑不道德﹑性疾病和毒品泛滥到处盛行。基督徒的价值观落得成为遭人遗忘了几世纪的模糊记忆。这就是基督徒试图逃避、不去履行他们在世上的责任所带来的结果。

有时我对这世界的走向气愤不已。我厌烦有些知识分子对宗教人士的嘲笑。我无法忍受政客们利用宗教去争取选票。我痛恨那些谋杀胎儿的医生和那些为杀人犯辩护的律师。我厌恶人们将色情当成艺术。我对欺压人民的政府疾恶如仇。

不过,我承认我的愤怒常常摆错了对象。我们任凭这世界交在不信上帝的人手中,我们还能期望什么?与其向世界发怒,我们更应该怪自己让事情演变成如此糟糕的地步。这世界没有解决之道;上帝却呼召我们成为解决之道。祂托付我们一个责任,要我们为基督去影响文化。

然而,基督徒政治家在哪里?基督徒剧作家在哪里?那些进入各大专院校担任领导地位的信徒在哪里?有哪些基督徒在医学界、法律界和商业界取得卓越的地位?我们的世代在迫切地寻求引导,我们必须回应它的呼求。

领袖们在哪里?他们就在这里,此时此地正在阅读这本书。你是世上的盐,你是世上的光;你当以世界为你人生的规划。基督徒不应该光是报怨政府的腐败,应当寻求晋升到政府机构里面。我们应该争先主办慈善团体,而不是为穷人的困境唉声叹气。我们应当在环保计划上抢得先机,而不是嘲笑那些庆祝地球日的人。在每一个美善的理想上我们都应当争取主导的地位。作为挪亚肉身和属灵的后裔,我们的呼召不是要逃避世界,而是要影响它。

你如何掌握上帝在你生命中所赐的机会?当这世界朝向腐败急速下坠的时候,你是否不理会上帝的呼召?你我必须委身承担在地上生养众多和治理全地的责任。世界在等待着从罪的辖制中获得拯救。上帝已经呼召了你和我去解救它。你该如何影响你周围的社会?你该如何培养未来的世代,使他们在上帝的世界里更有效地服事祂?上帝呼召挪亚过一个尽责的、合乎上帝形像的生活,这同样是上帝给我们的呼召(参图4)。

                        上帝的形像

                   在挪亚的时代和今日

罪的威胁     稳定世界里的机会    作为上帝形像的责任

   图4   威胁﹑机会与责任

结论

假如我们有心改变我们的人生,我们就必须记住我们在本章里所谈论过的重点。在这世界上,我们生活在一个危险的状况中。罪恶不断地寻找机会要毁灭我们。上帝在挪亚时代里的干预给了我们一个的机会,让我们可以从罪的虚空中重新站立起来。不过你我必须好好把握这样的机会,在这有罪的世界里服事祂。假如我们把这些真理牢记在心,就必看见我们的人生开始改变如同峰回路转。 

复习题

1、为何要将我们的处境描写为一个危险的状况?摩西在创世记中如何描述这个真理?这个真理如何在我们的时代里得着证实?
2、上帝如何在挪亚的时代赐给祂的形像一个恢复尊严的机会?这个机会如何成为我们的安慰?
3、在这个堕落的世界里,上帝给祂的形像什么样的责任?基督如何肯定我们在这世界上的角色?

讨论练习

1、为何本章标题定为“峰回路转” ?
2、罪在过去如何企图控制你?为何你在控制罪的事上失败或成功?
3、哪些是你生命中最稳妥的事物?这些有秩序的事实如何为你提供一个机会,使你享受有意义的人生?
4、列举两方面常为你所忽略的、你在世上的职责。假如所有的基督徒都是如此,将造成怎样的结果?

第五章 达成目标

“你最好带着一些水﹐”在我们出门的时候大恩这样警告我。那天下午我们准备到附近的山上去登山健行﹐当时的气温大约是华氏一百度左右。

“不用了﹐谢谢你﹐”我回答说。“我不需要喝水。”

可是﹐过了不多久﹐我开始曝晒在烈日底下。我这才觉悟到自己犯了一个多么大的错误﹐不过我仍不停地喃喃自语﹐“我绝不向别人要水喝。我绝不向别人要水喝。”我就是不愿承认自己犯了错。

一个小时以后﹐我们在一棵小树下停下来休息。大恩拿出他的水罐﹐喝了一大口冷水。“我绝不向别人要水喝……我绝不﹐”我小声地自言自语。可是大恩看了我满脸通红﹐嘴唇干裂的样子﹐主动分给了我一些水。

当我把水罐从他手里抢过来的时候﹐他笑着说﹐“我猜想下次你一定会带着你所需要的东西了吧。”

“我保证一定会的﹐”我同意他的话。

在前面几章﹐我们看见在亚当和夏娃背叛了上帝以后﹐他们把人类带进一个虚空的咒诅里面。在挪亚的时代﹐上帝引导我们走上一条通往恢复我们的尊贵的道路﹐祂为我们预备了一个稳定的世界﹐使我们可以为祂而活。不过﹐为了到达这条尊贵之路的目的地﹐我们必须确实带齐每一样路上所需的东西。这些必需品是什么呢﹖我们需要什么东西才能恢复我们作为上帝的形像﹖我们要从上帝与亚伯拉罕所立的约里面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当上帝拣选亚伯拉罕作为祂特别的仆人的时候﹐祂叫我们的先祖看见他所需要的是能力﹐耐心﹐和坚忍(参图 5)。

                   恢复尊贵
       能力
             耐心
                      坚忍

 图 5 达成我们的目标

需要能力

当美国太空总署的科学家准备发射火箭的时候﹐通常会有一个时机的空窗期﹐他们必须在那个时段内将火箭发射升空。虽然这一个时段对太空飞行来说极具关键性﹐不过要达成目标﹐除了时机以外还必须具备更多的条件。那刺目耀眼的熊熊火焰﹐和层层密云一般的蒸汽和浓烟从火箭的引擎滚滚而出的景像﹐显明了太空飞行也必须具备莫大的能力。同样的情形﹐对于生活在上帝于挪亚时代所造的稳定世界里的人﹐我们也有一个时机的空窗期。而我们也必须具备足够的能力才能达成上帝创造我们的命运。

我们从创世记15章里面看见﹐亚伯兰在他生命中的一个时刻感到自己需要能力。上帝向先祖说话引起他对生命的反省﹕“亚伯兰﹐你不要惧怕﹗我是你的盾牌﹐必大大地赏赐你”(1节)。

亚伯兰独享特权承受从上帝赐下一个如此奇妙的应许﹐然而他却不快乐﹕“亚伯兰说﹕‘主耶和华啊﹐我既无子﹐你还赐我什么呢﹖并且要承受我家业的是大马色人以利以谢。’亚伯兰又说﹕‘你没有给我儿子﹐那生在我家中的人就是我的后嗣’”(2-3节)。

“让我们面对现实吧﹐”亚伯兰心里想。“我连一个儿子也没有﹐怎能保证可以得着这些大福气。”在许多年前﹐上帝曾应许亚伯兰要赐给他一个儿子﹐只是祂的话还没有成就。亚伯兰束手无策。他没有能力生出一个儿子﹐还能有什么指望呢﹖

稍后在同一章圣经里﹐上帝第二次向亚伯兰保证说﹕“我是耶和华﹐曾领你出了迦勒底的吾珥﹐为要将这地赐你为业”(7节)。除了子孙以外﹐上帝还应许亚伯兰可以承受一块地﹐就是迦南地。

只是这一个祝福也造成先祖的困惑﹕“亚伯兰说﹐‘主耶和华啊﹐我怎能知道必得这地为业呢﹖’”(8节)。亚伯兰不明白迦南地如何能归他所有。他心想﹐“老实说﹐我没有能力取得那块地。”

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一件事。亚伯兰的关注不只是他个人意愿的表达。而是直接关系到亚伯兰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任务。他渴望拥有儿女和土地﹐因为他被造的目的是为了生养众多和治理全地。对先祖来说﹐此事关乎他作为人类的尊严。

不但如此﹐亚伯兰对生养众多和治理全地的渴望远远地超越他个人生命的局限。亚伯兰知道他的子孙与世界的历史息息相关﹐因为上帝已经拣选他成为所有可承受救恩之人的属灵之父。上帝曾告诉他说﹕“地上的万族都要因你得福”(创世记12:3)。使徒保罗的讲论也提到﹐基督是亚伯兰的那一位子孙﹐所有世上各族的人都要从祂得着祝福(加拉太书3:16)。亚伯兰心里所渴望的是世代相承而以基督为最高峰的后代子孙。

亚伯兰所盼望拥有的土地也具有超越他个人生命的意义。迦南地所代表的是一种对将来荣耀的新天新地象征性的预尝。正如希伯来书的作者所说的﹕

“亚伯拉罕因着信﹐蒙召的时候﹐就遵命出去﹐往将来要得为业的地方去﹔出去的时候﹐还不知往哪里去。他因着信﹐就在所应许的地作客﹐好像在异地居住帐篷﹐与那同蒙一个应许的以撒﹑雅各一样。因为他等候那座有根基的城﹐就是上帝所经营﹑所建造的”(希伯来书11:8-10﹔参13-16节)。

先祖当然关心他个人的尊严﹐不过他也同样关心一件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事。就终极的意义来说﹐上帝所应许亚伯兰的不外乎是我们在基督里永远得救的盼望﹐也就是我们作为上帝的形像最终的恢复。

为什么亚伯兰要心里挣扎﹖什么是引起他焦虑的来源﹖亚伯兰是为了上帝的应许而内心交战﹐因为他觉悟了一个有关自己的事实。他承认自己无法达成摆在面前的目标。他的妻子不能生育﹐而他却无能为力。迦南人满布迦南地﹐而他却没有能力驱逐他们。上帝的应许听来甚是美好﹐但对亚伯兰而言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你可曾尝试着努力去达成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当你晓得你绝无成功的机会时﹐你会感到眼前的困难是很难以忍受的。假如有一半的机会﹐我们多半会愿意去面对挑战。但假如那障碍是无法克服的﹐我们便会失去一切的盼望。这些日常生活的经历使我们可以稍微体会亚伯兰的感觉。亚伯兰想要作个完全合乎上帝所设计他成为的人﹔他想要生养众多的儿女并施行治理的工作。可是亚伯兰认识到自己实在没有能力做到。

亚伯兰需要能力这个事实﹐说明了一个有关我们每一个人的重要真理。我们也同样没有能力达到我们作为上帝形像的目标。对许多人来说﹐承认自己的无能是一件困难的事。因为这世界从四面八方都在告诉我们完全相反的道理﹕“只有强者才能生存……成功完全得靠自己。”我们仰慕强人﹔我们追随自信的人。的确﹐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具备某种程度健全的决心和自信。然而﹐我们的信心却不应该来自我们自己。因为要成功地生养众多和治理全地实在是超越了我们的能力范围。

想想我们在生养上帝的形像这一项使命上是多么地无能为力。尽管我们在生殖科学方面先进﹐生命的奇迹永远超越过我们最终所能掌控的范围。我们的局限也扩及我们在属灵层面上生养众多的使命。基督徒父母可以教养儿女们事奉基督﹐却无法强迫他们进天国。电视﹑电影﹑书刊﹑学校——甚至孩子们的朋友——在在吸引他们离开﹐而我们却束手无策。我们借着传福音和门徒训练来生养上帝形像的工作上也遭遇到同样的困难。我们努力寻找失丧的人﹐我们尝试拯救迷途的羔羊﹐最后却无法叫他们持续地信靠基督。我们确实是缺乏能力。

我们同样没有能力成功地实施治理全地的使命。我们可以尽我们所能在工作上有最好的规划和表现﹐只是成功却往往取决于许多超过我们所能控制的事件﹕国际局势﹑气候因素﹑股票市场。即使最伟大的思想家也没有能力掌握一切决定成功或失败的情势。正如一位颇负盛名的企业家对我说过的话﹐“我很努力工作﹐但我真的无法控制世界上的每一件事。”在世上施行治理的任务远超过我们的能力范围。

我们所有的人都曾或多或少为着那些困扰着亚伯兰的难题而挣扎过。上帝已经赐下祂奇妙的应许说﹕“我要赐给你在基督里的尊贵。”可是我们却没有能力达到这个荣耀的命运。

这个难题的解答在哪里﹖上帝答复亚伯兰﹐向他启明达成他生命目标的能力所在。为了保证亚伯兰必能生养众多﹐上帝“领他走到外边﹐说﹕‘你向天观看﹐数算众星﹐能数得过来吗﹖’又对他说﹕‘你的后裔将要如此’”(创世记15:5)。事实上﹐上帝是在告诉亚伯兰说﹐“我曾使天空中满布群星。我当然有能力赐给你后裔。”亚伯兰对这些保证的话语有什么回应﹖“亚伯兰信耶和华﹐耶和华就以此为他的义”(6节)。上帝展现出祂掌管天上群星的能力带给亚伯兰信心﹐叫他确信上帝有能力赐给他一个儿子。

耶和华也向亚伯兰表明祂有能力赐给他迦南地。不过﹐这次﹐上帝命令他行一个仪式﹕“他说﹕‘你为我取一只三年的母牛﹐一只三年的目山羊﹐一只三年的公绵羊﹐一只斑鸠﹐一只雏鸽’”(创世记15:9)。先祖备齐了这些动物﹐拿出他的刀来﹐除了飞禽以外﹐每一样都对切成半。他将这些劈开的动物尸体分别摆列在路的两旁(10节)。

那些当时听见摩西讲述这个故事的以色列人都明白这些古怪行为的意义。上帝命令亚伯兰施行在圣经另外一些地方提到的一种古老的仪式(撒母耳记上17:44﹐46﹔耶利米书34:18-20)。在这些仪式中﹐需要宰杀动物﹐将尸体陈列在路的两旁﹐然后由立约的双方从这两行中间经过。当他们从这些撕裂的尸体中间走过的时候﹐双方必须起一个严重的誓言﹕“假如我们背弃这个约定的话﹐我们情愿像这些动物一样被撕裂。”

今天在孩子们当中也有这种类似的做法。当他们希望自己的话能取信于朋友们的时候﹐他们便发誓咒诅自己说﹕“胸前划十字﹔情愿身受死﹔眼睛遭针刺﹗”事实上﹐这些话的意思是说﹐“假如我说话不算数﹐我的心就在这里当作目标﹔你可以杀我。你也可以用针刺我的眼睛。”或者﹐就好像我们有时候也说的﹐“假如我说谎﹐我必不得好死。”

上帝回应亚伯兰的请求﹐命令他施行一个仪式。这仪式通常必须由立约双方起誓咒诅自己。难怪那天晚上亚伯兰睡觉时做了一个可怕的恶梦(创世记15:12)。他必定是受了极大的惊吓。他肯定暗自在心里说﹐“我请上帝保证我可以得着那块地﹐这下看看我做的好事﹐上帝竟要我从那些动物中间走过去﹐发誓我自己非取得那块地不可﹐否则自取灭亡﹗”

可是﹐当天夜里﹐上帝却出乎亚伯兰的意外﹕“日落天黑﹐不料有冒烟的炉﹐并烧着的火把﹐从那些肉块中经过”(创世记15:17)。每一个听见这故事的以色列人都晓得烟和火所代表的意义。上帝曾经在西乃山显现﹐以云柱和火柱带领以色列人走过旷野(出埃及记13:21)。那一夜从肉块中经过的烟和火事实上是一次上帝的显现﹐就是走在以色列人前头进入应许地的那同一位上帝的显现。

上帝从两排尸体中经过﹐亲自起誓赌咒说﹐“亚伯兰﹐假如我没有向你谨守我的承诺﹐我情愿被撕成肉块﹐就像这些动物一样。”上帝凭着自愿灭亡的誓言﹐应许赐下祂的能力﹐使亚伯兰可以治理应许地。

那一天﹐亚伯兰学了一个重要的功课。若想达成他作为上帝形像的命运﹐他必须将眼光从自己的无能挪开﹐全心信靠上帝的能力。只有上帝有能力使他生养后代﹐赐他治理的权柄。

今天我们这作为上帝救赎形像的人渴望使世界上遍满了上帝的仆人﹐并成功地治理全地。可是我们往哪里去寻求完成这些任务的能力﹖如何能找到我们达成这个如此荣耀的目标的保证﹖我们必须和亚伯兰一起学功课﹐知道我们必定成功﹐但不是靠我们自己的努力﹐而是单单信靠上帝的能力。

亚伯兰在数算群星和眼见上帝以烟和火显现的时候发现了他能力的来源。我们所看见的比他还多。上帝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在道成肉身中从我们面前经过。耶稣来到世界上﹐成就了我们的救赎﹐使上帝得以“祂自己为义﹐也称人为义”(罗马书3:26)。我们的尊贵唯独借着在基督里上帝的能力才得以恢复。也唯有在祂已经完成的工作上才能找到我们所需要的能力。

我们都知道本乎恩因着信的救赎真理。我们一再地背诵﹕“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以弗所书2:8)。我们知道唯独上帝才能把我们从罪的泥沼中拯救出来。在理论的层面上﹐我们对于亚伯兰所学到的功课没有太大的疑难。

可是我们却常常很难把这个信仰化成日常生活的实践。在理论上我们说﹐“借着恩典得救﹐”而事实上我们却宣称﹐“靠着我自己的能力得救。”让我们认真地自我省察。哪里是你寄望尊贵的所在﹖谁是你可以成功地作为上帝形像的倚靠对象﹖

想想你借着养育儿女作为你生养上帝形像的努力吧。你倚靠上帝的程度从你发觉自己多么少到上帝面前为儿女祷告的事上表露无遗。你花上多少时间为你的儿女祷告﹖你向那位唯一能拯救他们的上帝寻求多少帮助﹖大多数基督徒父母都会认真地用基督的教训来教养儿女。管教他们﹐投资大笔的金钱在基督教教育上﹐每星期带他们上教堂。

这些活动固然重要﹐但除非上帝赐给他们能力帮助他们的儿女﹐这一切对他们毫无益处。我们的日常行事显出我们在帮助儿女成为上帝的样式上靠自己的能力多过于倚靠上帝的能力。

我们在生活中所有其它方面的责任上也是一样。我们职业的优先次序是如何安排的﹖我们计划﹐工作﹐和挣扎﹔接着﹐再多一些计划﹐工作﹐和挣扎。我们很少把向上帝刻意的倚靠变成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只有在所有其它的尝试都失败以后才转而寻求祂。努力工作固然重要﹐但只有把我们的努力沉浸在灵修和祷告中﹐才是我们向上帝忠心信靠的表现。

我记得有一次在我和我太太正准备出门旅行的时候所发生的一件事。我们的车子运作情况欠佳已经有好几个星期了﹐可是我认为我可以省下一笔钱自己动手修理。我相信我已经把毛病解决了﹐可是我太太却不能十分肯定。

“我们一定到不了那里﹐”当我们把行李放到车上的时候﹐她说﹐“其实你该送去请一位专家修理的。”

令我懊恼的,就是让她说中了。我们开了不到十哩路﹐车子就抛锚了。幸好﹐我们有一位朋友是个专业修车工﹐他不出几分钟就把车子修好了。当天稍后﹐当我们开出城的时候﹐我和我太太都有信心一定会到达我们的目的地。不像上次一样﹐这部车是由一位有能力做这份工作的人修好的。

为何记住上帝有能力提升我们到尊贵的地位是如此重要﹖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因为祂有能力做成这项工作。

我们从创世记15章看见亚伯兰对他的未来产生信心的经过。他不再继续发问和寻求保证了。一旦他了解上帝会用祂自己的能力帮助他﹐亚伯兰就相信上帝﹐满怀信心地勇往直前。“现在我知道我信靠的对象﹐”亚伯兰明白过来﹐“我就可以上路达成我的命运了。”

当我们渴望成功地作为上帝形像的时候﹐我们的情况也是如此。假如我们倚靠自己去达成目标﹐我们必定会失望。但假如我们每天信靠祂﹐我们就会有信心达成我们作为上帝形像的目标。

需要耐心

几年前﹐有一次朋友邀请我们去他们家一起吃午餐。“你们只要轻轻松松地过来就好了。”他们说﹐“一切由我们来预备。”这太好了﹔经过一个星期的辛苦工作﹐我们已经疲惫不堪。可是等我们到了朋友的家以后﹐不久就发现他们显然还没有准备好我们的来临。当他们在厨房里忙着做菜的时候﹐我们只好干等着。一等再等﹐过了两个钟头才传来上桌的邀请。等入座时我们早已饿昏了。不过我记得当时在心里这么想﹐“假如是由别人来做所有的事情﹐我猜想你就得做好等候的打算。”

亚伯兰在他的生命中也面对过类似的情况。他不是等候别人为他预备一餐饭——他在等候上帝赐给他一个儿子。在创世记15章﹐上帝邀请亚伯兰信靠上帝的能力赐给他尊贵。上帝向他保证说﹐“我会为你做的。”亚伯兰喜欢这个主意﹔心里庆幸他不必靠自己的智慧和技巧去取得尊贵。不过﹐亚伯兰却没有想到﹐假如是由上帝来做所有的事﹐那么他就必须耐心地等候。

创世记16章是亚伯兰在耐心的操练上失败的故事。亚伯兰和撒莱决定找撒莱的使女夏甲当代孕母﹕“亚伯兰的妻子撒莱不给他生儿女。撒莱有一个使女名叫夏甲﹐是埃及人。撒莱对亚伯兰说﹕‘耶和华使我不能生育﹐求你和我的使女同房﹐或者我可以因她得孩子’”(1-2节)。这章圣经告诉我们﹐亚伯兰执行了这个计划。夏甲怀孕后﹐生下亚伯兰的第一个儿子以实玛利。

什么原因导致亚伯兰采取这一个行动呢﹖简单地说﹐问题就出在缺乏耐心。亚伯兰和撒莱很喜欢上帝会赐给他们一个儿子这个主意﹐可是他们已经等了好几年了。上帝没有按照他们所盼望的时候行动﹔祂叫他们等得太久了。

结果﹐亚伯兰和撒莱就选择用自己的办法去得取他们的尊贵。

今天我们也同样犯了缺乏耐心的毛病。我们庆幸不需要为自己的得救出力。有谁得知我们达成作上帝形像的目标完全是出于上帝恩典的赏赐而不感到欢喜的﹖不过﹐假如我们决定倚靠上帝的能力﹐我们就得做好耐心等候祂的打算。我们必须信靠上帝会照着祂的美意赐给我们尊贵。

我们生活在一个速成的文化里。我们在几秒钟以内就可以洗出一张相片﹐只要几分钟就可以用微波炉煮好一餐饭﹐不需花费一天的工夫就可以从世界这一头旅行到那一头。我们太习惯于这种速成的果效﹐以至我们对于任何需要花时间的事越来越失去耐心。在餐馆里我们报怨说﹐“那个侍者还要我们等多久﹖”“快点儿﹗”我们对着前面的车子大喊大叫。“还有千万件事情等着我们去做呢﹗”

向往立见功效的风气也波及我们属灵生活的领域。我们从圣经里知道上帝应许我们在祂的儿子里得着丰盛的祝福。可是我们对这些祝福缺乏耐心﹔我们想要现在就得着。我们成为“上帝的后嗣﹐和基督同作后嗣”(罗马书8:17)﹐可是我们想要立即享受这身份所带来的全部好处。

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事实是上帝不将所有我们在基督里的祝福一次全给我们。上帝以祂无可测度的智慧﹐在一段长时期的里面恢复祂的百姓。在基督荣耀的再临以前﹐上帝所保证赐给我们的产业唯一的部份就是圣灵的赏赐。

这圣灵是“我们得基业的凭据”(以弗所书1:14)。当然﹐我们往往还得到许多额外的好处﹐远超过预尝圣灵的福气——比如﹕健康﹐财富﹐荣誉——可是上帝却是按照祂的美意把这些我们在基督里的产业点点滴滴的赏赐下来的。

祂把一些祝福赐给这个人﹐把另外一些祝福赐给其他的人。祂除去我们某些方面的屈辱﹐却把其它的方面留待日后再决。

在抽象的观念里上帝的计划似乎甚好﹐可是当我们面对生活中具体的需要时﹐等候上帝的时间对我们来说比亚伯兰的情况好不到那里去。先祖必定是坐困愁城﹐心里犹疑说﹐“假如我是上帝特别的仆人﹐为什么别人子孙满堂﹐而我连一个儿子也没有﹖”我们岂不也有同样的感觉吗﹖我们看见上帝给别人的祝福﹐就心里充满了嫉妒。“看看那个人﹐”我们说。“为什么我不能像他一样拥有一份高薪的工作﹖”“要是我的孩子们能像他们的那样就好了﹐”

我们唉声叹气。

我们每个人都偶而会为这一类的想法而心里不平。自我反省一下吧。你觉得在你的生活里有哪些方面缺少你作为上帝的儿女所当得的荣耀——你的银行帐户﹐你的健康﹐你的工作﹐你的家庭生活﹖虽然不去和别人比较的确很难﹐可是假如你这么做却是愚不可及的。时间必定会证明上帝不会欺骗祂的儿女。祂只不过是按照自己的时刻表赐给他们尊贵的祝福罢了。作为上帝忠心的仆人﹐我们应该等候上帝随着祂的美意赐下祂的礼物。想达成尊贵的目标﹐耐心是不可或缺的。

那些失去耐心的人下场又如何﹖想了解其中的危险﹐我们必须记得三点有关亚伯兰的失败。第一﹐亚伯兰没有追求肉体的情欲。他不是一味寻求自私的利益。亚伯兰只不过想满足他作为上帝救赎形像的一个合法的期望而已。

先祖被造的目的是为了生养众多上帝的仆人。这就是他所想要的。亚伯兰的问题不在于他渴望有一个儿子﹔而在于他设法用错误的手段得着他。

在我们自己的生活中也面临同样的危险。我们有合法的期望﹐但我们失去耐心。结果﹐我们就寻找代替品﹐以不恰当的方式求得尊贵。我们的渴望或许正确﹐但我们的计划却是错误的。

第二﹐亚伯兰和撒莱的行为虽为世人所认可﹐却是不道德的。他们舍弃了上帝的应许﹐但他们的行为却相当合乎当时的社会标准。亚伯兰并没有因追求达到自私的目的而犯下穷凶恶极﹐人人憎恶的可怕罪行。相反的﹐他只不过是随俗跟从他周围每一个人都采纳的途径去求得他的尊贵罢了。

这岂不就像你我一样吗﹖我们很少有人会为了谋求财富而去抢劫银行。我们不会为了争取商机而谋杀我们的竞争对象。我们也不会绑架别人的孩子来达成我们生养众多的愿望。大多数基督徒都不至于蓄意图谋干出这一类的事。虽然如此﹐我们却像亚伯兰一样犯了文化习俗所认可的罪。

我们犯了哪些罪呢﹖我们说闲话﹐撒谎﹐和欺骗。我们辖制我们的儿女﹐引来他们的怨恨。我们为了工作加班而不守安息日。我们扣留什一奉献去购买新车。我们追求这些代替品来取代上帝所赐的尊贵。“这没有什么大不了﹐”我们说。“大家都这么做。”我们犯了这一类世人所认可的罪﹐因为知道没有人会出面干涉我们。

第三﹐亚伯兰的计划起先看起来很成功﹐最后却失败了。他的缺乏耐心导致他求得一个“按着血气生的”(加拉太书4:23)儿子。上帝早已应许亚伯兰的生养众多是借着一个神迹之子而来的﹐可是先祖却寻求一个代替品。一切似乎暂时相安无事﹐可是过不了多久﹐这个亚伯兰用来取代上帝祝福的代替品却开始在他的眼前崩溃了。嫉妒之火吞噬了撒莱﹐她把夏甲逐出家门(创世记16:6)。上帝拯救了夏甲和她的儿子脱离困境(7节)﹐并应许赐福给以实玛利(10节)。然而﹐这个亚伯兰所寄予厚望的代替品在往后的整个历史当中却成了上帝百姓们的麻烦﹕

“他为人必像野驴。他的手要攻打人﹐人的手也要攻打他。他必住在众弟兄的东边”(12节)。(译注﹕英译新国际版作﹕“他必过着敌视众弟兄的生活”)亚伯兰的缺乏耐心使他走上一条永远达不到祝福的道路。这事件只为他带来麻烦。

这就是我们所以需要非常小心﹐不可用我们自己的方法去达成尊贵的原因。我们因缺乏耐心而寻求的代替或许有时可以带来成功的假相。诡诈的商人往往生意比别人兴旺。谎言可能暂时不被揭穿。我们以这些代替品取代了对上帝的信靠﹐因为它们看起来对我们有利。不过﹐我们的行为迟早会成为我们的绊脚石。缺乏耐心不能带领我们进入尊贵﹐它至终会把我们带到更加卑微的地步。

亚伯兰在等候上帝的功课上失败的事实﹐直接向着你和我说话。我们必须倚靠上帝赐给我们尊贵﹐但这种倚靠是需要耐心的。为了达成我们恢复上帝形像的目标﹐我们必须等候上帝按照祂的设计赐给我们尊贵的礼物。无论需要多长的时间﹐我们都必须借着等候祂来表明我们对祂恩典的信靠。

需要坚忍

几年以前﹐有一天我走进厨房﹐看见我四岁大的女儿手里拿着一把菜刀。她一手拿着一块乳酪﹐另一手拿着刀。我急忙大叫﹐“快把刀子放下﹗你会割伤自己﹗”

“不﹐我不要﹐”她很有自信地回答说。“我拿刀子切乳酪﹐不是切手。”

当然﹐我等不及和她讲道理﹔赶紧把刀从她手里抢了过来。我知道她还没有见识过刀子的厉害。刀子有多种切割的用途﹐切食物的利刃也能割伤拿食物的手。同样的一种工具可以赐给人生命,也可以取走人的生命。

我们看见在创世记15章﹐上帝用一把刀向亚伯兰保证他必会在将来承受大祝福。上帝从刀下经过﹐保证祂会以自己的大能提升亚伯兰进入更高的尊贵。不过﹐我们现在要进入创世记17章﹐在那里上帝吩咐亚伯兰再次拿出刀来。然而﹐这次上帝不是给亚伯兰保证﹐而是用刀来警告先祖必须坚忍。

创世记17章一开始﹐上帝为着亚伯兰在16章的缺乏耐心而责问他﹕“亚伯兰年九十九岁的时候﹐耶和华向他显现﹐对他说﹕‘我是全能的上帝﹐你当在我面前作完全的人﹐我就与你立约﹐使你的后裔极其繁多’”(1-2节)。耶和华告诉亚伯兰说﹐他的生命必须回到正轨。亚伯兰必须在上帝面前作完全人﹐不可再随从自己的意思行事﹐如同他在夏甲身上所做的。先祖认识了自己罪的严重性﹐存着悔改的心俯伏在地(3节)。他重新体认到所有想恢复尊贵的人都必须对上帝有完全的信心。

为了改正亚伯兰自以为是的作风﹐上帝向他说明自己与他的立约关系的两方面。祂先谈自己这一方面上帝的应许﹐然后说明亚伯兰那一方面人的责任。创世记17:4-8描写亚伯兰可以期望从上帝得到的。“我与你立约﹐”祂这样开始(4节)。上帝保证为亚伯兰做一些伟大的事。祂应许使亚伯兰的后裔极其繁多﹐不可胜数(4-7节)﹐并赐给他们迦南地(8节)。因此﹐他要改名为亚伯拉罕﹐意思就是“多国的父”(5节)。

不过﹐到了第9节却出现了一个重大的转折。在那里﹐上帝不再谈论祂要为亚伯拉罕做什么事﹐而是转到亚伯拉罕的责任上﹕“你和你的后裔必世世代代遵守我的约。”上帝已经赐给亚伯拉罕极大的应许﹔现在祂向亚伯拉罕和他的后裔清楚地说明他们应尽的责任。他们必须“遵守我的约”(9节)。他们必须持续地忠于上帝才能得着所应许的祝福。

这段经文岂不是和创世记15章上帝所给的应许彼此矛盾吗﹖上帝不是告诉亚伯拉罕说要达成恢复的目标必须完完全全倚靠上帝的恩典吗﹖上帝是不是在这里增加了一项新的要求﹐中途变更游戏规则呢﹖

不是的。上帝并没有改变祂与亚伯拉罕的关系。祂只不过是将一个在亚伯拉罕记忆中逐渐被淡忘的真理带回到眼前来罢了。在亚伯拉罕的一生中﹐信实是一个上帝很清楚的要求。甚至在上帝第一次呼召先祖的时候就曾指出人必须要有正当的回应﹕“耶和华对亚伯兰说﹕‘你要离开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我必叫你成为大国﹐我必赐福给你’”(创世记12:1-2)。亚伯拉罕唯有离开他的家乡﹐跟随上帝前往应许地﹐才能得着祝福。

很不幸的﹐亚伯拉罕忘记了上帝所要求的顺服。他将创世记15章上帝恩慈的应许当成随己意行事的许可。不过﹐现在上帝提醒他那些想得着恩典的应许的人必须持续向上帝忠心。

当初摩西记载创世记17章的事件是为了警告他的读者免得他们背叛上帝。那些跟随摩西的以色列人是一群善变的人。他们跟随他离开埃及﹐然而却一次又一次地背叛上帝﹔他们将上帝的恩典当成犯罪的机会。不过上帝向亚伯拉罕说话的记载提醒了以色列人他们有当尽的责任。作为圣约之民﹐他们必须信实地遵行他们立约的誓言。

使徒保罗也在罗马书论到同样的主题。他在第4和第5章确立了唯独靠恩典得救的道理。我们得着救赎是出于上帝的怜悯﹐而不是借着人的努力。我们的好行为在得救的事上毫无功劳。然而﹐使徒在强调上帝的恩典之后﹐又加上一个很重要的提醒﹕“这样﹐怎么说呢﹖我们可以仍在罪中﹐叫恩典显多吗﹖断乎不可﹗我们在罪上死了的人岂可仍在罪中活着呢﹖”(罗马书6:1-2)。

上帝的恩典从来不是为了鼓励我们随自己的意思行事。我们从罪中得着释放﹐是为了使我们在感恩和顺服中过生活。保罗在以弗所书一段为人熟知的经文中总结了这个恩典与行为之间的关系﹕“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上帝所赐的﹔也不是出于行为﹐免得有人自夸”(以弗所书2:8-9)。正如上帝在创世记15章告诉亚伯拉罕关于祂的恩典﹐保罗也在以弗所书2:8-9断言上帝形像的恢复完完全全是出于恩典。不过﹐请注意下一节经文的重点﹕“我们原是祂的工作﹐在基督耶稣里造成的﹐为要叫我们行善﹐就是上帝所预备叫我们行的”(10节)。

上帝为何要向我们施恩﹖我们又当如何回报祂的恩慈﹖我们必须照着祂预定要我们做出的好行为活在上帝的面前。

生命中有许多东西是成双配对的。有些配对很容易保持在一起。譬如说﹐长裤的裤管通常不会无缘无故分开。你的眼镜也不会动不动就少了一只镜片。不过﹐有些配对却很不容易保持在一起。我家的衣柜里至少有四只不同的右手手套。我还有许多袜子是不成双的。手套和袜子都是成双配对的﹐可是它们却很不容易保持在一起。

在创世记15章和17章里﹐多数基督徒认为有一对观念是很不容易保持在一起的。这两章圣经告诉我们信心和忠诚的重要性﹐可是我们却常常不是忘记这个就是遗漏那个。教会里有许多人认为他们可以赚取自己的救恩。他们猜想﹕“只要你做得够好﹐你就可以上天堂﹐”。可是创世记15章反对这种观念。我们无法凭自己的能力得着恢复。只有倚靠在基督里上帝的恩典才是唯一的道路。

不过教会里另外有一些人相信他们即使过着违背上帝的生活﹐却还可以逃避上帝的审判。“你怎么过日子都不要紧﹐”他们劝别人说。“只要相信就好。”创世记17章驳斥这个谬误。使人得救的信心永远是伴随着一个好行为的生活。

为了向亚伯拉罕表明这事的严重性﹐上帝吩咐他再一次把刀拿出来。这又该是动刀的时候了﹕“你们所有的男子都要受割礼﹐这就是我与你﹐并你的后裔所立的约﹐是你们所当遵守的。你们都要受割礼﹐这是我与你们立约的证据”(创世记17:10-11)。

割礼的仪式表明了什么﹖它把亚伯拉罕和他的子孙分别出来﹐成为上帝圣约中的成员﹐不过它也象征人在圣约中的责任。在创世记15章﹐上帝自己置身刀下。“假如我破坏我的承诺﹐我情愿被切成肉块﹐”上帝向亚伯兰如此起誓。在创世记17章﹐上帝命令亚伯拉罕和他的后裔置身刀下。割礼的仪式象征他们忠心和信实的承诺。他们起誓说﹕“假如我们破坏向上帝忠诚的承诺﹐情愿我们如同这割下的包皮一样地被割除。”

亚伯拉罕的刀以生动的方式描绘出那些严重破坏圣约关系的人必然遭遇的下场。它警告亚伯拉罕和他的子孙说﹐假如他们拒绝过一个信实的生活﹐他们必不能逃避上帝的愤怒。背道的生活不仅达不到恢复的目标﹐而且会使他们遭受上帝的审判。

这里有两个重点需要加以澄清。第一﹐亚伯拉罕的割礼不表示我们会失去救恩。每一个以真诚的信心来到基督面前的人都必在祂里面得蒙保守。救赎的恩典是不可能失去的。耶稣清清楚楚地说﹕“凡父所赐给我的人﹐必到我这里来﹔到我这里来的﹐我总不丢弃他……差我来者的意思就是﹕他所赐给我的﹐叫我一个也不失落﹐在末日却叫他复活”(约翰福音6:37﹐39)。

因此﹐割礼所象征的警告不是针对那些暂时失足陷入罪中的真信徒。而是针对那些表面上承认基督﹐却不是真正拥有祂的人。他们的背道行为证实他们内心真实的状况。那些生活方式持续与基督背道而驰的人从来没有活出得救的信心。正如约翰说的﹕“他们从我们中间出去﹐却不是属我们的﹔若是属我们的﹐就必仍旧与我们同在﹔他们出去显明都不是属我们的”(约翰一书2:19)。那些彻底远离基督的人从来不曾真正属于祂。假如他们是属基督的﹐就必借着持续的信心来表明他们的救恩。

第二﹐我们必须明白割礼不表示上帝乘机找借口撤除祂所赐给亚伯拉罕的祝福。圣经很清楚地说到上帝有恒久的忍耐和宽容。祂“有恩典﹐有怜悯﹐不轻易发怒﹐有丰盛的慈爱﹐并且后悔不降所说的灾”(约珥书2:13)。

上帝对祂的百姓绝不轻易发怒。在我们犯罪的时候﹐祂乐意向我们显明祂的怜悯和宽容。

虽然如此﹐圣经却很严肃地警告那些背弃基督而持续不悔改的人。上帝在今生和永世施行审判的警告是向着他们发出的。罪恶昭彰﹐不肯悔改的背道行为将遭致圣约里的咒诅。正如保罗对加拉太人的警告﹕“不要自欺﹐上帝是轻慢不得的。人种的是什么﹐收的也是什么。顺着情欲撒种的﹐必从情欲收败坏﹔顺着圣灵撒种的﹐必从圣灵收永生。我们行善﹐不可丧志﹔若不灰心﹐到了时候就要收成”(加拉太书6:7-9)。

上帝对亚伯拉罕所说的话是给我们每一个人的警告。我们所有的人都很容易偶而走迷了路。而通往恢复上帝形像的道路是既狭隘又险阻难行的。当试探一来﹐我们随即跌倒﹐就像亚伯拉罕一样。虽然上帝为那些认自己罪的人预备了赦罪之恩(约翰一书1:9)﹐可是我们却不可将这赦罪之恩看为理所当然。那些以追求财富的享受﹐名望或其它不道德的替代﹐来取代上帝在基督里的应许的人﹐其实是走在一条危险的路上。诚如希伯来书的作者所说﹕“非圣洁没有人能见主”(希伯来书12:14)。耶稣不可能成为我们的救主﹐除非我们同时接受祂作我们的主。就像亚伯拉罕所学到的功课一样﹐信主的人必须不但是信靠上帝赐给他们的救恩﹐也必须在他们向上帝的忠心上坚忍到底。

你试图将上帝的恩典当成犯罪的许可吗﹖听听耶和华怎样向亚伯拉罕说话。为了达成我们恢复尊贵的目标﹐我们必须在上帝面前做完全人。

结论

在本章中,我们讨论关于达成我们作为上帝形像中应有的尊贵所必须具备的三件事。我们必须信靠上帝的能力带领我们到达目的地﹐必须操练我们的耐心等待上帝的时间﹐也必须一生忠心地坚忍到底。只有牢记上帝向亚伯拉罕的启示﹐我们才有可能达成目标﹐完全地恢复我们作为上帝形像的尊贵地位。

复习题

1、在创世记15章亚伯兰为哪两个难题内心挣扎﹖这一章圣经如何强调我们倚靠上帝能力的需要﹖
2、创世记16章发生了什么失败的事件﹖这个故事如何显明亚伯兰的缺乏耐心﹖那些拒绝等待上帝的时候的人可能遭遇到什么危险﹖
3、在创世记17章亚伯拉罕从割礼的仪式中学到了什么﹖真信徒有可能失去他们在基督里的救恩吗﹖若不可能﹐为何我们还谈论有关坚忍的必要﹖

讨论练习

1、为何本章标题定为“达成目标”﹖
2、列举三件你确信可以达成的任务。现在再想一想。有哪些超过你所能控制的因素会使得这些任务无法达成﹖这些现实如何说明你需要上帝的能力赐给你尊贵﹖
3、你在教会中见过对上帝的时间缺乏耐心的情形吗﹖事情的结局是正面的或负面的﹖为什么﹖
4、你见过在哪种情况下会使人离开基督﹖你曾有过在信心坚忍的事上挣扎的经历吗﹖

第六章 克敌致胜

美国从越战经历中学到一些惨痛的教训。许多相持不下的观点至今仍引起人们激烈的争论。我们到底在什么地方出了差错﹖在我和一些参加越战的男女军人的谈话中﹐有一个观点一再地重复出现。有一位军人告诉我说﹐“假如你准备打仗的话﹐你就必须打一场胜仗。”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能赞同的观点。假如我们非得参战不可﹐我们最好能克敌致胜。

在我们继续探讨上帝为祂形像的计划时﹐我们来到一个时刻﹐上帝呼召他的百姓进入一场战争。我们看过上帝在挪亚和亚伯拉罕的时代所赐下的丰盛祝福。上帝给我们机会﹐叫我们从罪的败坏中站立起来﹐祂启示我们要重得因堕落而毁坏的尊贵,所需要的能力﹐耐心和坚忍。在本章中﹐我们要进入圣经历史的下一个里程碑﹕摩西的事工。我们会看见上帝使用摩西引导祂的百姓﹐使他们在完全恢复上帝形像的路上更向前迈进了一步。上帝呼召他们进入一场他们必须克敌致胜的战争。

战争的现实

摩西可算是旧约中最重要的一位人物。他拯救以色列众支派脱离埃及的辖制﹐引导他们经过旷野﹐带领他们来到应许地的边界。 为什么上帝要使用摩西做这些事呢﹖约书亚发现摩西事工的目的是在引导上帝的百姓面对战争的现实。

摩西死后﹐上帝前来告诉约书亚说﹐进迦南的时候到了。上帝宣告说﹐“现在你要起来过约旦河进入这地”(约书亚记1:2)。祂接着又说﹐“必无一人能在你面前站立得住”(5节)。

为了了解约书亚蒙召出战的意义﹐我们必须记得迦南地所为以色列人预留的是什么。迦南地将会成为一个超乎人所能想象的祝福之地。当上帝的百姓在那里定居以后﹐他们的人口将急剧增加﹐以至不可胜数﹐上帝的形像充满地上的各个角落(申命记28:5﹐11)。以色列人也会在全地上施展他们前所未有的治理权柄。工作不再是徒劳无益﹔只需要极少的劳力﹐就可带来地里的出产(申命记 28:12)。简单地说﹐上帝为祂救赎的形像所设计的迦南地﹐是一个有无比尊贵的地方。以色列人借着参与迦南之战﹐得以品尝上帝原本为人类所设计的荣耀。上帝给约书亚一个庄严肃穆的指示。祂说﹐“你必须为着居住迦南地的荣耀而争战。”

每一位信徒都是站在约书亚当时所站的地位上﹐因为上帝已经呼召我们要为我们的尊贵而战。基督把我们从罪中释放了出来﹐正如摩西拯救以色列人脱离奴役的生活。我们向着新天新地的荣耀前进﹐正如以色列人向着迦南地前进。不过我们也必须出去争战﹐如同以色列出去争战一样。成为上帝形像的尊贵身份不是盛在银盘上端到我们面前来的﹔而是像约书亚一样﹐我们必须靠着争战去赢取。

虽然我们的情况和以色列人有很深刻的雷同﹐但我们也必须小心地辨别它们的相异之处。基督并没有留给我们一种属肉体的圣战遗产。在祂荣耀再临之前﹐我们的争战都是一种属灵的争战。就像保罗说的﹐“因我们并不是与属血气的争战﹐乃是与那些执政的﹑掌权的﹑管辖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属灵气的恶魔争战”(以弗所书6:12)。

我们不是与列国的军队打仗﹔而是与属灵的势力争战。我们使用圣灵所配备的武器对抗谬误和谎言﹕

“因为我们虽然在血气中行事﹐却不凭着血气争战。我们争战的兵器﹐本不是属血气的﹐乃是在上帝面前有能力﹐可以攻破坚固的营垒﹐将各样的计谋﹐各样拦阻人认识上帝的那些自高之事一概攻破了﹐又将人所有的心意夺回﹐使他都顺服基督。”(哥林多后书10:3-5)

上帝呼召每一位基督徒为着尊贵而打这场仗。祂已经赐给我们伟大的应许﹐但祂的应许只会临到那些预备出去克敌致胜的人。

在一次福音布道会之后﹐有一位年轻人上前来找我。“我很高兴你告诉我们真相﹐”他微笑着说。

“你这话是什么意思﹖”我问他。

他解释说﹐“当我成为基督徒的时候﹐有个牧师告诉我﹐从此生活将会一帆风顺。他说耶稣会除去我所有的困难。我再也不需要挣扎了。”

“事实可不是如此吧﹖”我回答。

“当然不是﹗”他大声地说。“在我成为基督徒以后﹐我觉得好像被丢进一场核子战争里面﹗”

当你跟随基督的时候﹐你就投入了一场战争。你在生养众多和施行治理方面的成就——你成为上帝尊贵形像的成长过程——绝不是唾手可得的。这些祝福只有借着属灵的争战才能得着。在我们的争战中﹐我们为基督寻找失丧的人。我们为屡次的过犯而挣扎。我们面对疾病和死亡。我们为真理而打仗。我们对抗各样的矛盾冲突。

你能想象当约书亚仔细考量战争现实的时候﹐他心里会有什么感受吗﹖进占迦南地是个荣耀的命运﹐可是战争的景象必定是令人触目惊心的。当约书亚想到前面的坚固城墙和强大敌军的时候﹐他必定感到犹豫不前。“我怎能完成这个呼召呢﹖我知道我必须出去争战﹐但这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从约书记1:6-9 上帝对他说的话﹐我们知道这些顾虑沉沉重压在这位年轻战士的心头上。在这段经文中﹐上帝针对约书亚的惧怕﹐重复地给了他三次同样的命令﹕“你当刚强壮胆﹗……只要刚强﹐大大壮胆……你当刚强壮胆﹗”

不过﹐我们看见上帝所做的﹐不仅仅是命令约书亚抬头挺胸咬紧牙关而已。祂告诉约书亚三个具体的方法﹐叫他可以建立起他的力量和勇气。约书亚必须紧紧抓住上帝的目标﹐引导﹐和同在。只要约书亚牢记这些事﹐他就能勇敢地出战。在我们讨论上帝给约书亚的指示时﹐我们也可以学会如何得着力量和勇气,去打摆在我们前面的仗(参图6)。

  约书亚的呼召﹕征服迦南

                                   上帝的目标

                                   上帝的引导——面对争战的力量和勇气

                                   上帝的同在

  我们的呼召﹕属灵的争战

 图6. 我们争战的呼召

上帝的目标

我还记得我和朋友们第一次前往铁幕国家开福音布道会的情形。我们的内心充满了许多顾虑。假如我们的文字资料被发现怎么办﹖他们会不会把我们关到监狱里﹖我们还回得了家吗﹖你可以想象这些顾虑带来了重重的疑问和困扰。我们如何克服这种灰心丧胆的情形﹖策略很简单。我们的团队领导不断地提醒我们要记住我们的目标。

“我们不是到这个国家来旅游的﹐也不是为着我们个人的打算。我们是为了把基督介绍给人而来的。”他们一再地这样说。当我们的心志锁定在那个特定目标上的时候﹐恐惧就消失了。我们借着摆在眼前的目标﹐得着了勇气全力以赴。

同样的情形﹐上帝鼓励约书亚﹐要他把心志锁定在上帝特定的目标上﹕“你当刚强壮胆﹗因为你必使这百姓承受那地为业﹐就是我向他们列祖起誓应许赐给他们的地”(约书亚记1:6)。事实上﹐耶和华是在告诉约书亚说﹐“我设计你的目的是为了承担一个特殊的任务﹐带领我的百姓进入迦南地。假如你集中心力在这个目标上﹐你就必能在整个争战的过程中刚强壮胆。”约书亚只要牢记上帝在他生命中的目标﹐就可不为周围的许多事分心﹐使他能怀着信心勇往直前。

上帝对约书亚的勉励也应用在我们面临属灵争战的时候。上帝没有呼召我们作军队的将领﹐但祂在我们的属灵争战中给我们每个人一个特定的目标。当我们专心一意注视这个目标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得着力量和勇气。

在我走访全国各地的时候﹐我看到基本上有两种教会。在一方面﹐有许多教会对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这些教会领袖们说﹐“我们的目标是服事上帝。”这就是他们最具体的说法了。而几乎毫无例外地﹐这些教会里面充满了许多懒懒散散﹐志气消沉的人。他们对自己的信仰一点儿也提不起劲﹔灵命非常的软弱。他们为生活上的顾虑而忧心忡忡﹐心思分散的结果﹐使他们只能维持现状。

而在另一方面﹐我也拜访过一些有很明确目标的教会。他们知道哪些事工是上帝期望他们去施行的。他们明白上帝要他们的教会如何在他们特定的群体中服事祂。有趣的是﹐这一类的教会大多是充满了火热的心志。虽有可能遭遇困难﹐但因为他们的眼光专注于这个目标上﹐他们就能勇往直前。这些教会把试炼和困难弃置一旁﹐专心致力向着他们特定的目标前进。

在个别信徒的身上也有同样的情形。假如我们盼望能得着勇气面对未来的争战﹐我们就必须专心致力于上帝给我们在这世界上的目标。上帝给全人类的一个普遍目标是﹕生养众多上帝的形像和在地上施行治理的工作。不过我们必须更进一步﹐在这一个普遍的目标中找到我们每一个人应有的特殊角色。

对我们当中有些人来说﹐得着生命中的特殊目标﹐意味着必须在生活形态上做出一个彻底的改变。许多基督徒从来不曾想过上帝要他们做一些超乎寻常的事的可能性。他们只不过每天做着那些顺理成章来到面前的工作。许多大学生对前途没有方向感。无数中年人感到陷落在自己恨恶的工作里动弹不得。退休人士承认他们缺乏生命的目标。假如这就是你的命运﹐那么你需要认真考虑做一个重大改变的可能性。我们当中有些人应该离开我们习以为常的舒适环境﹐努力追求一个生命中崭新的方向。这样我们便能得着能力和勇气为尊贵而争战。

我有一位朋友为了教导外国宣教士的儿女﹐而从一个公司主管的职位上提前退休。有一个夏天﹐我有机会拜访他所住的城市。看着他那么卖力工作的情形﹐我和他开玩笑地说﹐“我还以为你已经退休了。”

他挥一挥脸上的汗水微笑着说﹐“我是退休了﹐可是我还没死﹗”

说实在的﹐我从来不曾见过他如此充满着活力。他在生命中做出一个彻底的改变﹐有了一个崭新的目标和具体的方向﹐使得他身上满溢出为基督而活的热诚。

我们所有的人都必须为着上帝有可能给我们超乎寻常的呼召而开放自己。你上次什么时候曾认真想过上帝是否要你做出一个激烈的改变﹖你考虑过那些特别为穷人﹐病患﹐或监狱受刑人所预备的事工吗﹖或者参与国外的宣教工作﹖这些事工要求人们有一个深入的委身﹐然而上帝却呼召我们当中许多人去承担这一类的任务。

当然﹐上帝不会要我们所有的人都离开目前的职务﹐去另外开创一个生命的新轨道。有些人已经是在上帝所要我们守住的岗位上了。这些人需要的只是一个更新的目标﹐而不是一个崭新的工作。

几年前﹐有一位商人向我坦白地承认。“有好几年的时间﹐我认为自己是在商业界浪费生命。可是现在我却很喜爱我目前的工作。”

“你换过工作吗﹖”我问他。

“没有﹐”他回答说﹐“我跪下来祷告﹐求上帝指示我祂要我做什么﹐我愿意做任何事。不过﹐我很快地发现﹐原来上帝早已把我放在属于我的岗位上了。”

“那么是什么改变了呢﹖”

“现在我是为着基督而工作——这真是太奇妙了﹗”

我们很容易陷入一种情况﹐只是习惯性地做着一些我们原来一直在做的事﹐从来不问为什么我们要献身于这份职业。如果我们想和约书亚一样找到力量和勇气﹐我们就必须清楚明白支撑着我们一切活动背后的目标。你为何委身于人生中的这些工作﹖你是否对上帝有一个明确的责任感﹖你是否在你的工作上服事祂﹖为了能勇敢地面对争战﹐我们必须知道上帝已经呼召了我们每一个人去承担个人的特殊任务﹐并为祂完成这些使命。

约书亚必须把心志锁定在上帝的目标上。这是他可以成功地进入迦南的唯一办法。如果我们想拥有力量和勇气去面对属灵的争战﹐我们也必须全然委身于上帝呼召我们达成的目标。

上帝可靠的引导

最近我和家人第一次到澳洲的墨尔本旅游。澳洲的朋友借给我们一份他们的市区地图。这可不是一份你可以塞进大衣口袋里的寻常地图——它是一本300页的书。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别人一眼就看出我们是游客﹐因为我们随身携带着那本大地图。虽然他们的佯笑使我们感到不自在﹐我们却还得不停地翻开来看。为什么我们不干脆把地图扔了﹖答案很简单。那本地图帮助我们不至于迷路。它虽然使我们觉得尴尬﹐我们却不打算放弃这唯一可靠的指引。

当上帝准备要约书亚出去打仗的时候﹐祂提醒约书亚需要有一个可靠的引导﹕“只要刚强﹐大大壮胆﹐谨守遵行我仆人摩西所吩咐你的一切律法”(约书亚记1:7)。这位以色列圣洁军队的领袖该如何去面对未来的争战呢﹖他作决定的信心从何而来﹖上帝告诉约书亚说﹐“摩西的律法是你的指引﹐只要谨守遵行它﹐你就必得着勇气。”

当我们进入属灵争战的时候﹐我们也需要有正确的方向。上帝给约书亚的地图是摩西的律法﹐祂给我们的地图则是全本的圣经。就如约书亚一样﹐我们必须倚靠上帝在圣经里的启示才能进入我们的争战。

为了强调遵行摩西律法的重要﹐上帝赐给约书亚一个伟大的应许。假如约书亚遵守律法﹐上帝便保证他必能大大得胜﹕“不可偏离左右﹐使你无论往哪里去﹐都可以顺利……使你谨守遵行这书上所写的一切话。如此﹐你的道路就可以亨通﹐凡事顺利”(约书亚记1:7-8)。上帝说明遵守祂的引导可保证争战得胜﹐并在迦南地上凡事顺利。摩西的律法将引导上帝的百姓进入极大的祝福里面。

上帝所应许的成功和顺利今天也同样应用在我们的身上。不过﹐我们必须小心理解它准确的意思。有一天﹐我听到一位电视布道家在读了这段经文以后﹐向他的听众许下承诺说﹐只要他们遵守上帝的话﹐奉献金钱给他的机构就必得着健康和财富。“只要相信圣经﹐”他如此劝勉﹐“上帝便会除去你的疾病﹐使你富足﹗”

多么可悲﹗当我们读这段经文的时候﹐我们必须记住我们所面对的是哪一种争战。我们不是打属世的仗﹐如同约书亚一样。所以﹐我们的成功也不是属世的。上帝对约书亚所说的话﹐并不保证我们得着今生的祝福。的确﹐当基督再来的时候﹐我们必承受地上所有的丰盛。可是在祂回来之前﹐上帝给约书亚的应许保证我们可以得着属灵的﹐而不是属世的成功和顺利。假如我们遵行上帝的话﹐我们必能在今生与罪的争战上得胜﹐并为将来积蓄属天的财宝。

这种对上帝话语积极的看法﹐与现今大多数人的想法背道而驰。我们不认为圣经的命令是与我们有益的﹔我们认为它是一种束缚。圣经就像是一件精神病患者的紧身衣﹐一副脚镣手铐一样﹐妨碍我们享受美好的人生。“假如我们可以脱离宗教的繁文褥节就好了﹐”我们心想﹐“这样我们便乐趣无穷。”

我记得在一个很受欢迎的电视节目里﹐有一次﹐剧情描写人们怎样看待上帝的律法。在一次教会崇拜中﹐随军牧师正在读十诫﹐而底下的人不是呵欠连连﹐打盹睡觉﹐就是无聊地翻阅杂志。 不过﹐他的话一下子引起了每个人的注意。“不可杀人﹐”他这么读﹐“可奸淫。”打字机不小心漏掉了“不”字。当这些军人听到这条删改的第七诫的时候﹐他们开始全体兴奋地又叫又跳。“现在我们可以做这件我们一直想做的事了﹐”他们心里想﹐“现在我们真的自由了﹗”

大多数人就是以这种态度来看待圣经的教导。他们认为上帝的话是为了压制和破坏人类生活而设立的。上帝给我们性欲﹐却又坚持“不可奸淫。”祂叫我们渴望财富﹐却又命令我们“不可偷窃。”这真是个卑鄙的诡计﹗

很不幸的﹐这种对上帝律法的负面看法﹐不只在教会外才找得到。它也出现在上帝的百姓当中。有些宗派和基督教机构轻视上帝的道德律。“我们活在新约的时代﹐”他们说﹐“我们不再是活在律法规条的枷锁底下﹔我们是活在圣灵的自由里。”

无论这些看法是多么受欢迎﹐它们与上帝对约书亚所说的话完全背道而驰。摩西的律法所包含的原则可以丰富人生。正如保罗所说﹐“这样看来﹐律法是圣洁的﹐诫命也是圣洁﹑公义﹑良善的”(罗马书7:12)。律法的设立是为了祝福﹐而不是为了咒诅﹕“你若留意听从耶和华你上帝的话﹐谨守遵行他的一切诫命﹐就是我今日所吩咐你的﹐他必使你超乎天下万民之上。你若听从耶和华你上帝的话﹐这以下的福必追随你﹐临到你身上”(申命记28:1-2)。

不过﹐圣经的确教导我们﹐上帝的律法在罪人的手中可以成为一种咒诅。假如我们想借着遵行律法去赚取我们的救恩﹐我们便会发现自己被一种毫无功效的律法主义所捆绑。对于那些想要借着遵守律法争得上帝满意的人﹐圣经的规范只会带来死亡。

然而﹐我们的心一旦经历了基督救赎大能的改变﹐我们对于上帝的律法便产生一种新的态度。我们不再尝试着去赚取上天堂的方法﹔因为我们承受永生是白白的恩典。而由圣灵大能所引导的新心﹐会使我们喜爱律法﹐并从其中找到祝福。

我认识一个几年前来到美国的留学生。他从小在家乡和父母﹐和五位兄弟姐妹同住一个只有一间房的公寓﹐完全没有个人的隐私﹔他的卧房顶多不过是每天晚上摊开铺盖的一个角落。当这位年轻人来到美国的大学时﹐被分配到一间属于自己的单身宿舍。他的新房间比一个大型的贮藏室大不了许多﹐但比起他从前的家﹐便显得无比的宽敞。“我简直不敢相信﹐”他告诉我。“我不能相信这一整间房都是我的﹗”等他安顿下来﹐开始了他的学习生涯﹐这间小小的斗室便成为他的城堡﹐使他有机会享受一个丰硕而有成果的生活。

令人感到讥讽的﹐就在几哩之外﹐有一些年轻人住在和我朋友的宿舍差不多大小的房间。他们也花许多时间停留在自己的房间里﹐不过﹐这些人并不以他们生活的空间为城堡。他们是州立监狱的囚犯。对他们而言﹐这同样大小的空间是一个拘禁的监牢﹐而不是一个可带来丰硕人生的机会。

我们也可以用这两种角度来看上帝的律法。假如我们的心因罪而变得刚硬﹐我们就会认为上帝的法则像是监狱的牢房一样。而假如我们的心被上帝的恩典所更新﹐我们就会把圣经的规范看为达成尊贵目标的奇妙引导。

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退后一步﹐反躬自省我们对待圣经的态度。你可能相信圣经是上帝的话﹔你可能定意遵行上帝的命令﹐可是你对于圣经的原则秉持何种态度呢﹖你认为它是沉重的负担﹖或者你认识到它是与你有益的﹖

想一想十诫。为何上帝要赐下这些诫命﹖我们知道祂是为着自己的荣耀而预定的。这是世上一切事物被设计创造的最终目的。“因为万有都是本于他﹐倚靠他﹐归于他。愿荣耀归给他﹐直到永远。阿们”(罗马书11:36)。

纵然如此﹐上帝的荣耀只是这些诫命存在的其中一个原因。上帝向约书亚所说的话告诉我们﹐这些诫命也与我们这作为上帝形像的人有益。

为什么上帝要命令﹕“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上帝”(出埃及记20:3)﹖这个原则很明显的是为了把荣耀归给上帝﹐不过﹐它也是为了帮助我们。今天人们让各种各样的上帝明领先了主的地位﹕金钱财富﹐知识追求﹐爱情关系﹐甚至国家主义。所有这一切的假上帝都有一个共同的事实﹕它们终究会伤害我们。贪婪吞噬了我们﹔知识的追求导致我们骄傲自大﹔爱情带给我们失望﹔国家领导人会失败跌倒。可是上帝绝不会伤害事奉祂的人。掌管天地﹐充满慈悲的上帝不会恶待我们﹔反而会抬举祂忠心的形像进到荣耀的地位。

为什么上帝要坚持﹕“当记念安息日﹐守为圣日”(出埃及记 20:8)﹖这条诫命保证上帝可以借着祂百姓的敬拜得着荣耀。但我们可别忘了耶稣的讲论﹕“安息日是为人设立的﹐人不是为安息日设立的”(马可福音 2:27)。

安息日的目的不是要叫我们锁链加身﹐而是要使我们从作茧自缚和缠绕别人的束缚中得着解脱。守安息日保护了我们﹐免得我们强迫自己和别人不停地工作﹐以至劳累而死。安息日不是咒诅﹐而是劳苦中的安息﹐是一份使人身心舒畅的礼物。

圣经里所有的诫命都有着同样的双重目的。它们归荣耀给上帝﹐它们也使上帝的形像受益。当上帝说话的时候﹐祂不像那些不经心的父母说﹐“照我说的去做﹐因为是我说的﹗”而是像一位慈爱的父亲一般﹐告诉我们说﹐“照我说的去做﹐因为我的教导使你无论往那里去都能成功。”

上帝律法的益处在我们因忽略它而遭遇的事上清楚地显明出来。当我们枉顾上帝的律法时﹐对上帝的形像造成了什么影响﹖只要我们环顾四周﹐一点儿也不难发现。

在1960年代﹐我和许多人一样﹐相信有一个新的时代即将来临。“这是宝瓶宫时代的诞生﹐”我们唱着这首歌。我们盼望破除旧的权力架构﹐迎接一个新道德的时代﹐冲破规范束缚得着自由——尤其是圣经里的规范——便可以为人类带来幸福和美满。

在当年我们预设的那一套理论﹐一时看来似乎是好的﹐可是它在最近的这二十五年里却开始分崩离析了。我们宣扬宝瓶宫的时代﹐却得来爱滋病的时代。我们追寻一个自由爱情的年代﹐却创造了一个离婚盛行的年代。我们期盼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纪元﹐却叫自己卷入一个充满数不清恐怖事件的纪元。

在整个人类历史中﹐上帝对约书亚所说的话得着了证实。上帝的话教导我们如何打胜仗。它带给约书亚在迦南地上物质的祝福﹐它也向我们指出一条通往属灵祝福的道路。上帝的话是美善的﹔只要我们跟随圣经可靠的引导﹐便能在争战中得着能力和勇气。

上帝亲密的同在

“我没有时间交朋友﹐”一位年轻人在心里这么想。“建立关系需要花时间﹐而这正是我所缺少的。”

这不就是我们许多人的感觉吗﹖个人关系是忙碌生活中的第一个牺牲品。我们的时刻表上排满了计划﹐以至我们抽不出时间来建立深厚的友谊。各种活动消耗了我们生活里所有的精力。我们对别人渐渐变得既客气又冷淡﹐甚至对那些我们所亲爱的人。

类似的难题也经常在基督徒为着尊贵而争战的道路上困扰着他们。那些认真承担起属灵争战任务的基督徒有许多的事要做。一个接一个的计划填满了他们的日子。堕胎﹐色情﹐人权﹐帮助穷人﹐生涯规划﹐儿女﹐家庭﹐个人挣扎——项目不胜枚举。有太多的战场需要我们关注﹐以至我们牺牲了人际关系。友谊消失殆尽﹔儿女遭受忽略﹔婚姻濒临破裂。

人际关系尚且如此容易受到忽视﹐我们与上帝的关系就更加容易被置若罔闻了。当我们专心一意为尊贵而争战的时候﹐我们与上帝之间的亲密关系往往成了最先失落的一环。我们太过于全心投入去服事上帝﹐竟至失去了与祂个人的关联。我们为上帝而争战﹐却在争战中缺少了祂的同在。

这个问题引起了主的关心﹐祂对约书亚说﹕“我岂没有吩咐你吗﹖你当刚强壮胆﹗不要惧怕﹐也不要惊惶﹐因为你无论往那里去﹐耶和华你的上帝必与你同在”(约书亚记1:9)。

在这节经文里﹐上帝第三次吩咐约书亚要刚强壮胆。不过这一次﹐不是强调目标和引导的需要﹐而是向这位战士保证上帝亲密的同在。只有当他生活在一个无论往那里去上帝都必与他同在的充份保证之下﹐约书亚才能得着力量和勇气。

要明白上帝给约书亚的指示﹐我们必须看看这个主题是如何从摩西那里直接传递下来的。在圣经对摩西生平的描述中指出﹐上帝给约书亚的三次劝导全是来自摩西的事工。

让我们看看出埃及记。它可分成三个主要的段落﹕摩西拯救以色列人(1:1-18:27)﹐摩西的律法(19:1-24:18)﹐和摩西的会幕(25:1-40:38)。出埃及记特别强调上帝指示约书亚的三个主题﹕上帝百姓的目标﹐引导他们的律法﹐以及有上帝特别同在的敬拜。

有了这个背景之后﹐我们可以对上帝给约书亚最后一次的劝勉有更清楚的认识。当上帝告诉约书亚说﹐“你无论往那里去﹐耶和华你的上帝必与你同在”(约书亚记1:9)的时候﹐祂并不是强调祂的无所不在。祂不仅仅向约书亚保证上帝掌权保守的范围可以达到迦南地而已。虽然事实的确如此﹐不过祂却另有更深入的意思。上帝所指的是﹐约书亚借着在会幕的敬拜﹐献祭﹐和祷告﹐上帝与他同在的经历。“我必与你同在”的意思是“我特别的同在﹐在会幕中随时为你而预备。”

现在我们知道约书亚必须怎么做才能得着能力和勇气了。只有当他加深与上帝之间的团契时﹐他才能对付前面的争战。他必须常常经历上帝的同在﹐才足以面对为得着尊贵而进行的争战。

我记得有一次观看一位父亲带着他的小女儿在附近一个游泳池的情形。这个七岁的小女孩着迷地看着那些青少年从跳水高台一跃入水的情形。我不知道这位父亲说了些什么﹐不过他似乎是说服了小女孩也去亲身一试。她兴致勃勃地排长队等着轮到她的时候。最后她终于踏上了阶梯的顶端﹐走到跳水板的边沿。可是当她往底下的水看了一眼之后﹐随即脸色大变。她心里的恐惧从脸上的表情一览无遗。她害怕到一个地步﹐开始往回退下阶梯﹐害得在她后面所有的青少年们都得退后让她下来。她忍受着他们毫不留情的讥讽﹐眼泪汪汪地回到父亲身边。

过了一会儿﹐父亲说服他的女儿再试一次。显然他答应女儿在她往下跳的时候﹐他会进到水里去帮助她。小女孩排着队﹐终于又上了高台。她走到跳水板边沿往下看看水。它离水面仍是那么的远。她转眼看到父亲﹐现在他已经站在水里了﹐她示意父亲靠近一些。等他走到游泳池中间的时候﹐她在跳水板上往后退了几步﹐然后奋身向前飞跑﹐纵身一跳﹐正好跳进父亲等着她的水中。

是什么给了小女孩往下跳的勇气﹖跳水板还是一样的高。跳水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她第二次的尝试不同在哪里﹖小女孩鼓起勇气往下跳﹐因为她看见父亲就在那里等着帮助她。

与此情况相似的﹐约书亚面对着充满了危险的一生。摆在他前面的争战对他的安全带来各式各样的威胁。认识上帝的无所不在使这位战士稍感安慰﹐可是只有当约书亚亲自经历到上帝向他保证必在那里等着帮助他的时候﹐才能为他带来勇气和力量。约书亚必须投身于与上帝个别的亲密交往里面。

假如你晓得属灵的争战有多么困难﹐你也必定明白上帝向你保证祂个别的关注是多么重要。前面的争战是你力所不能胜的﹔凭着你一己之力确实是太软弱了。面对未来的困难﹐唯一的方法是将你自己沉浸在与上帝同在的经历中。

正如约书亚必须亲自从会幕的敬拜得益一般﹐我们也必须做个经常以祷告和敬拜为中心的战士。我们必须抗拒行动主义的专制霸权﹐为自己与上帝亲密的交通预留空间。

基督徒常常在这些事上走极端。有些信徒过于虔诚以至于缺乏行动。他们花许多时间在祷告和默想上﹐不知道什么时候该站起身来﹐走出去工作。而另有一些信徒则全力投入做各样的事﹐以至于很少有时间或甚至没有时间与上帝交通。

上帝向约书亚所说的话﹐论到这两种极端。祂对约书亚的目标和引导的关切﹐是用来对抗虔诚的被动状态的。

为了在争战中刚强壮胆﹐我们必须随时准备行动。不过上帝最后一次的劝勉﹐却是针对极端的行动主义。我们必须以祷告和敬拜作为我们一切努力的中心。

我在这一方面的属灵争战一直有困难。在我刚信主的时候﹐没有任何比敬拜亲近基督更重要的事。我会把我的需要很快地带到祂面前﹐我很喜欢感谢赞美祂的恩惠。不过﹐随着年日的加增﹐我信仰生活的重心渐渐转移到其它的事上。我专心一意学习神学﹐并且全力投入各样基督徒的活动。我热心研究基督和事奉祂﹐可是我却几乎失去了所有与祂的个别接触。我很高兴在最近的几年又能回复从前的光景﹐与基督有更多灵修和亲近的时间。只是我曾有很长一段时候疏忽了培养与上帝之间的关系。

我不知遇见过多少基督徒和我有类似的经历。他们在不是存心做错事的情况下﹐被许许多多有意义的基督徒活动挤满了他们的生活空间﹐以至失去了对基督起初的爱。无可避免的﹐这些基督徒会在某些时刻发现他们的任务变得不胜负荷﹐以至他们为失望和挫败所胜。

我们该如何克服这些困难﹖上帝对约书亚第三次的劝勉指出了一条路。在上帝面前用心的灵修﹐对增长基督徒生活的勇气和力量是非常重要的。

你如何安排你的优先次序﹐好使你与上帝之间的个人经历逐渐成长﹖上帝警告约书亚不要忽略这方面的生活。假如我们疏忽了它﹐许多负面的结果迟早会显明出来。一旦遭遇争战﹐我们必定被打败。借着认识上帝亲密而又充满动力的同在﹐我们可以得着祂眷顾的保证﹐在众多最困难的争战当中勇往直前。

结论

在本章中﹐我们探讨上帝借着摩西赐给祂形像的许多福气。上帝呼召我们去面对强大的仇敌﹐打一场属灵的争战。就像祂对约书亚所说的一样﹐假如我们能抓紧上帝在我们生命中的目标﹐圣经里上帝可靠的引导﹐和借着祷告和敬拜与上帝亲密的同在﹐我们便可以在这场战役中得着力量和勇气。借着这些方法我们必发现自己正朝向那完全恢复上帝形像的目标迈进。我们也必找到在争战中克敌致胜的办法。

复习题

1、约书亚争战的呼召和我们作为基督徒争战的呼召有何相似之处﹖他的争战和我们的争战有何相异之处﹖
2、为何上帝将约书亚的力量和勇气与战士生命中的特殊目标相互关联﹖我们应该在那些方面重新调整我们生命的目标﹖
3、上帝的话如何成为约书亚可靠的引导﹖上帝对祂自己律法的观点与我们一般人看待祂的教导的方式有何不同﹖
4、为何约书亚需要经历上帝的同在﹖为何我们必须培养在我们的生活中去经历上帝﹖

讨论练习

1、为何本章的标题定为“克敌致胜”﹖
2、列举十项你必须去打的属灵争战。为何你需要力量和勇气去打这些仗﹖
3、描述两位你认识的基督徒﹕一位在生命中有一个清楚的目标﹐另一位没有。你如何将他们的生命做个比较﹖
4、仔细查考十诫。看看每一条如何保护和增进上帝形像的生活﹖
5、为何你在培养个人与上帝之间关系的事上会有困难﹖列举三种你可以改进这方面的基督徒生活的具体方式。

第七章 庆颂恩福

在我教书的第一年里﹐我花许多时间在球场上打篮球﹐甚至神学生们送给我一个绰号﹕“篮球教授"。在几年前﹐想赶得上这些年轻人还不太难。我可以满场来回奔跑﹐一点儿不成问题。可是随着时光流逝﹐每一班新进来的学生们速度越来越快。当然﹐这不是因为他们真的进步上帝速﹐真正的原因是我的年龄渐长速度渐慢了。

随着体力的衰退﹐我对于球场上个人表现的标准也相对降低了许多。以前我会为着一场获得高分的球赛兴奋不已。而现在﹐我只要能得几分都是一桩了不起的大事。我会为投进的每一球大大庆贺一番﹐好像刚刚独力赢得一场球赛一样。

大多数年轻人都颇能理解我这种热烈的表现。不过﹐有一次﹐一位学生对我的欢呼采取了还击。他突如其来地冒出一句话说﹕“这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你不过才投进一球。”

“是的﹐”我有些不好意思地说﹐“不过﹐等你到了我这个年纪﹐你也会庆贺自己投进的每一球了。”

在本章中﹐我们要谈谈有关庆祝颂赞的事。本书从头到尾﹐我们一直都在探讨上帝为了恢复祂百姓的尊贵所定的计划。祂赐下机会给挪亚和他的后裔﹐使他们生活在一个稳定的世界里。祂指示亚伯拉罕和祂所有的选民如何达成恢复的目标。祂借着摩西预备上帝的百姓为尊贵而争战。现在我们要来看大卫王统治的时代﹐在那个时代中﹐上帝的百姓拥有许多值得庆贺的理由。

每当我们想到大卫生平的圣经记载﹐便会有许多的主题浮现台前。我们要把焦点集中在大卫因着上帝在他生命中的祝福而庆祝颂赞的情景。在大卫的时代﹐上帝赐给君王和他的国度数不尽的尊贵礼物。耶和华引导祂的百姓更进一步远离罪的咒诅﹐赐给他们作为上帝形像那辉煌无比的尊荣。我们要从大卫对这些礼物的回应﹐学习如何庆祝颂赞上帝在我们生命中赐下的尊贵祝福。

大卫的王朝

历史书里记载了无数的君王﹕米索波大米的贵胄﹐埃及的法老﹐罗马的凯撒。许许多多的皇室贵族曾经为自己立下大名。然而﹐从圣经的观点来看﹐没有任何一位人间的君王能比以色列王大卫在世界的历史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凡熟习圣经的人,对于大卫这个人必定是耳熟能详的。他是一个卑微的牧人﹐一个顺从的儿子。他在争战时显出极大勇气。他征服仇敌﹐保护以色列的安全。然而﹐这些辉煌的成就都不足以使大卫凌驾于其他的众人之上。

为何圣经推崇大卫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君王﹖什么原因使他与众不同﹖简单地说﹐不是因为大卫做了什么﹐而是因为上帝为大卫做了什么。

正如在通往尊贵的路上﹐上帝在先前的几个时期中与人立约一样﹐祂也和大卫建立了一个特别的圣约关系。

我们从前面的几章看见﹐在挪亚﹐亚伯拉罕﹐和摩西之约里面﹐上帝救赎祂百姓的计划各有不同方面的强调。在大卫的情形﹐上帝与他另立了一个圣约﹐提升祂的百姓进入荣耀的新高峰。

上帝与大卫所立的约的主要内容记载在撒母耳记下7:8-16(另见历代志上17:7-14)。当大卫表示他有意为上帝建殿的时候﹐先知拿单起先同意他(撒下7:1-3)。可是到了夜里﹐上帝告诉拿单说﹐大卫不可为祂建殿(4-16节)。相反的﹐上帝要为大卫建立家室﹕“我耶和华应许你﹐必为你建立家室”(11节)。

就如这节经文所表明的﹐上帝要为大卫建立的“家室”事实上是一个朝代——就是那些要继承他王位的历代子孙。大卫的儿子所罗门要为耶和华建造殿宇﹐并且上帝必“坚定他的国位﹐直到永远”(12-13节)。上帝以自己神圣的誓言应许大卫的朝代永不断绝。

上帝知道大卫和他的后裔不可能完全无过﹐所以祂为他们的失败预留了后步﹕“我要作他的父﹐他要作我的子﹔他若犯了罪﹐我必用人的杖责打他﹐用人的鞭责罚他。但我的慈爱仍不离开他﹐像离开在你面前所废弃的扫罗一样。你的家和你的国﹐必在我面前永远坚立。你的国位也必坚定﹐直到永远”(撒下7:14-16)。当大卫的子孙背叛上帝的时候﹐他们将遭受刑罚﹐世上的仇敌要责打他们。

然而﹐上帝发誓祂必不致完全弃绝大卫的家族。大卫将永远有子孙继承他的王位。绝对没有任何事能拦阻这件事发生﹔甚至战败和被掳都不能断绝大卫的朝代。

上帝给大卫的应许为以色列带来了许多的祝福。一个永久朝代的建立加强了国家的人口成长和统治权柄。在大卫和他的子孙所拥有的领土上﹐以色列的人口急剧地增加。国家在繁荣中更加坚固了在全地上的统治权柄。由于这些祝福﹐以色列人经历了在恢复过程中的重大进展。

大卫如何回应上帝在他生命中的恩典呢﹖他对于这些给予的尊贵做出什么回应﹖大卫的心一次又一次满溢出活泼的喜乐。他颂赞庆贺自己作为上帝形像的尊贵。诗篇第八篇是一个描述大卫喜乐的经典例证。当我们读这诗篇的时候﹐我们发现大卫庆祝颂赞的原因是因为他明白了三件事﹕上帝在工作﹐我们的卑微渺小﹐和我们福气的价值(参图7)。

 大卫的庆祝颂赞              我们的庆祝颂赞

                     上帝在工作

                   我们的卑微渺小

                   我们宝贵的福气

   图7 庆祝颂赞上帝的祝福

认识上帝在工作

“你近来好吗﹖”我问我的老朋友。“你的女儿好吗﹖”在我们上一次见面的时候﹐他们正经历一段艰难的时刻。青少年期的叛逆行为导致他们之间的紧张关系几乎到了极限。

“你一定不会相信﹐”这位母亲笑逐颜开地说。“在黛比出门上大学以后﹐我的智商指数突然暴涨﹔我摇身一变﹐成了一位了不起的母亲。我不知道是怎么发生的﹐可是就在几个星期之间﹐我完全变了一个人﹗”

当然﹐她是夸大其词。我的朋友一点儿也没有改变。事情经常总是如此发生的﹕她的女儿经历了远离家门的震撼﹐使得她终于必须面对现实。突然之间﹐她不再把妈妈所做的看为理所当然了。等她开始体会到这么多年来母亲为她所付出的一切﹐她感谢的心便迅速地增加了。

基督徒与上帝的关系也有类似的现象。我们很容易忽略上帝为我们做了多少的事。我们天天照常过我们的日子﹐很少感谢祂。只有当偶而有什么事发生的时候﹐才会把我们带回到现实里面。我们重新认识了主一直在我们的生命中工作﹐我们感谢的心便油然而生。

大卫在诗篇第八篇以一种对上帝重新的感受开始了他的颂赞。他向着创造他的主说﹐“耶和华我们的主啊﹐你的名在全地何其美﹗”(诗篇8:1)。假如我们用现代人的语言来表达这节经文﹐我们可能会这么说﹕“主啊﹐你真是奇妙﹔你高举你的名﹐使人人都能看见﹗”对大卫而言﹐上帝做过一些事﹐使得祂的名闪耀遍布在天上的帐幕。

为何大卫要如此兴奋﹖上帝到底做了些什么﹖我们无法确切地得知﹐不过有几点暗示出现在这篇诗的第二节里﹕“你因敌人的缘故﹐从婴孩和吃奶的口中建立了能力﹐使仇敌和报仇的闭口不言。”我们从“敌人”,“仇敌”和“报仇的”这些用词﹐看出大卫似乎是在庆祝一次战事的胜利。这首诗歌或许是他从战场凯旋而归的时候第一次唱出的。有可能当时是一场凯旋归来之后游行的情景﹔在那里“婴孩和吃奶的”小孩子的声音夹杂在他们父母喜悦的欢呼声中。

无论是哪一种特别的场合﹐大卫在生命中经历了一次重大的收获﹐他在庆祝颂赞的开始﹐便直言不讳地宣称他的成功是出于上帝的作为。他不认为自己的胜利是人的成就﹔也不将它降低为一个属世的事件。他把自己的胜利完全归功于上帝。

我们仔细思考大卫的话﹐便发现他的态度很明显的﹐与我们一般人对生命的看法有着天渊之别。假如我们是在大卫的处境﹐我们会怎么说呢﹖我们大多数人必须承认﹐我们的第一个反应会是自鸣得意地说﹐“哇﹗我多么幸运﹗”或许我们回到家还会得意扬扬地宣布﹐“我今天的表现还不错吧﹖”不像大卫一样﹐现代的信徒常常不情愿承认事情是出于上帝的作为。我们的自然反应是以受造者的想法来解释这些事件。

为什么我们会如此自然地作出这种反应﹖答案不是因为上帝没有积极参与其事。问题出在我们已经养成了一种坏习惯。在我们生活的时代中﹐我们周围的人都是极尽所能照着平常属世的原因来解释事情。现代人拒绝迷信和神秘。世人只有在找不出其它解释的情况下才会归功于上帝。对我们而言﹐什么是“上帝的作为”呢﹖就是那些保险单上的小字印刷字体所提到的飓风﹐地震﹐洪水和其它的自然灾害。

这些世俗的看法不仅仅停留在教会以外。它们也对上帝的百姓造成了危害。也许我们还不至于断然否认这个教义,就是有一位活着并积极参与的上帝。可是我们却很少能够认真地接受这种观点。我们将上帝排挤到一个无关紧要的地位上。多少时候你讥笑过那些不断告诉你﹐“上帝做了这事”﹐“主做了那事”的人﹖只有那些不合时宜的宗教狂才如此说话。现代有学问的信徒有一个更合乎理性的看法。

当你尝试解释一个事件的时候﹐你最先想到什么﹖为什么农夫的作物会成长﹖除非我们是对小孩子讲话﹐我们通常不会提到上帝。我们会谈到农夫为了保证丰收所做的许多努力。为什么我们在学校里有好成绩﹖不是因为上帝教导我们﹐而是因为我们用功读书。为什么有些人可以享受健康的身体﹖不是因为上帝赐给他们这个礼物﹐而是因为他们饮食得宜﹐对自己有妥善的保养。

当然﹐认出上帝借着某些方式促成一些事件的发生原是无可厚非的。上帝通常是透过次要的原因(secondary causes)来做事。然而﹐我们必须小心﹐不要附和世人肤浅的观点。信主的人绝不能满足于仅仅看见事件的表面。我们必须认识在我们的经历背后有上帝手的作为。

圣经教导我们上帝掌管我们生活里的每一件事。没有一件事不是出于他智慧和圣洁的保守。我们读到以赛亚书上的话说﹐“我造光﹐又造暗﹔我施平安﹐又降灾祸﹔造作这一切的是我耶和华”(以赛亚书45:7)。保罗描述上帝是那位“随己意行做万事的”(以弗所书1:11)。基督徒通常确信上帝的保守涵盖了他们生命中所有的层面。

我们在理论上知道这个道理。不过﹐要把这个信仰应用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上﹐你和我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在我写作本章的期间﹐我出了一次严重的车祸。我开着朋友的车失控撞上一根电话线杆﹐汽车翻覆侧面着地。我从损毁的车子里爬出来﹐只受到几处轻微的擦伤。住在出事现场附近的两个人从他们家里跑过来﹐帮助我从车子里出来。当他们看见我几乎毫发无伤的时候﹐其中一人惊讶万分地啧啧称奇说﹐“好家伙﹐一定有贵人在看顾你﹗在这种情况下你绝不可能有活命的机会﹗”

“有贵人在看顾我﹐”我心里想。“是的﹐是上帝在看顾我﹗”在那个惊险万分的日子﹐我一再不停地感谢祂的保守。

不过﹐我必须承认﹐那天早上学到的功课并没有在我心里停留太久。在那几天里﹐每当我开车的时候﹐我对于上帝的保护有很敏锐的感受。不过﹐很快的﹐我又回复了以前的习惯﹐不常常想到上帝。我知道神学的真理﹐就是我每一次坐在驾驶座上都有上帝完全的掌管。可是我常常只是开着车﹐却丝毫未曾想到祂保守的手。我们大多数的人都是如此。我们开车﹐工作﹐吃饭﹐睡觉和玩耍﹐很少感谢上帝在我们生活里的作为。

我们对于上帝的作为感受的强度会因时而异﹐这是可以理解的。即使大卫也不是为上帝手的工作而时时刻刻处于激动的状态中。不过﹐假如我们经常性地不在意上帝的祝福﹐我们便会面临一个严重的危险。不思想上帝的美善的结果﹐使我们不能享受因得知上帝眷顾我们而有的喜乐。失去了这个确信﹐我们便永远无法像大卫一样地颂赞上帝。

我认识一个人经常谈到他的母亲和祖母﹐可是从来不曾提起过他的父亲。有一天我鼓起勇气问起他的父亲。

我问他说﹐“你有父亲吗﹖告诉我他是怎么样的人。”

“是的﹐我曾有过父亲﹐”他回答说。“可是他不像一个父亲。他从来不和我一起做任何事。我不提他﹐因为他对我来说好像已经死了一样。”

一个孩子对他的父亲有这样的感觉是多么可悲。可是你和我对于我们天上父亲的态度也与此相去不远。当我们不认识上帝在我们生活里的参与的时候﹐祂也就好像是死了一样。有谁需要像这样的一位上帝呢﹖我们怎能在这位不做任何事的上帝面前颂赞祂呢﹖上一次你在什么时候曾因着上帝为你做过任何一件事而激动不已﹖当然了﹐我们的例行祷告总是这样开始的﹕“感谢你赐给我们今天和其它许多时候的祝福。”可是﹐上一次你在什么时候曾因为上帝在你生命中做事﹐而从内心深处涌出喜乐呢﹖

几年前﹐我遇见有一个人﹐在一场身体机能退化的疾病之后﹐失去了控制四肢活动和语言的能力。他与人沟通唯一的方式是借助一台电脑操作的声音模拟器﹐他设法碰触某些特定的字键来组成一些简单的句子。有一天下午﹐我们一起坐下来交谈。我很惊讶这个人一再重复地告诉我上帝在他生命中的祝福。他滔滔不绝地述说着。这一个人有充份的理由做出完全相反的事﹐可是他却为着上帝赐给他的礼物﹐使他可以品尝尊贵的滋味而感谢赞美上帝。假如一个活在这种情况下的人都能看见上帝手的工作﹐你和我就更应该加倍的感谢上帝了。

想一想昨天发生在你生活中的事件。你在早上和下午做了些什么﹖傍晚发生过什么事﹖现在回想一下﹐找到上帝在那些活动中仁慈﹐关怀的手。认清那些事件的本相——那都是上帝慈爱的作为。上帝如何恩待你﹖祂如何怜悯你﹖学习大卫的榜样﹐告诉上帝祂是如何为你的缘故将祂的名彰显出来。

我们从诗篇第八篇开头的经节学到如何为着我们作为上帝形像的尊贵而庆祝颂赞的基本原则。喜乐是从一个信念开始的﹐那就是上帝活着并且祂正在为我们工作。只有当我们看见祂在工作﹐我们才会不由得心里充满了激动和庆祝颂赞之情。

认识我们的卑微渺小

我曾听说过一位住在西岸小镇银行职员的故事。他每天都会遇见各式各样的人。有一天下午﹐他一抬头正面对一位他最喜欢的电影明星。这位职员吃力地吞了一下口水﹐手足无措地接待这位大名星。“我可……可以帮……帮你什么忙吗﹖”他好不容易说出这句话。

这位年轻美丽的女明星说明她遗失了钱包和信用卡。理所当然地﹐这位职员立刻放下其它所有的事﹐拼命地帮她寻找。事后就在这位女星准备离去的时候﹐她停下来握着这个人的手说﹐“非常谢谢你。若不是你帮忙﹐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这位银行职员不可置信地站在那里﹐看着自己的手。“我不能相信她摸了我﹗”他对着他的同事们大声喊叫说。“我从此不洗手了﹗”

为什么这一个人会兴奋到这个地步﹖他每天都得与人握手。他为何宣布从此不洗手﹖我们都知道其中的原因。他对于这位大名鼎鼎的人竟接触像他这样一个无名小卒﹐简直无法置信。

大卫在诗篇第八篇的庆祝颂赞正反应了这个类似的观点。正如我们所读过的﹐大卫知道自己从上帝得到一个祝福。可是他为何有如此热烈的表现﹖在他的生活中每天都有许多好事发生。他的兴奋之情不是由于事件本身的独特性。他庆祝颂赞的原因是因为他觉悟到上帝为着他——一个有如一粒尘沙般卑微渺小的人——而做事。注意看他如何描述﹕“我观看你指头所造的天﹐并你所陈设的月亮星宿﹐便说﹐人算什么﹐你竟顾念他﹖世人算什么﹐你竟眷顾他﹖”(诗8:3-4)

大卫仰望这壮丽的月亮和众星的景象而觉悟他自己的情况﹕“假如这些只不过是上帝用祂的指头所做成的工作﹐那么我是谁﹐上帝竟眷顾像我这样的人﹖”天上万象如此的壮观﹐而大卫如此的渺小。然而﹐上帝竟亲自眷顾他。

大卫的看法与我们一般人对自己的看法大相径庭。我们通常不会在生活中常常想到自己是多么的渺小。相反的﹐我们的作为常常表现出自己好像是宇宙的中心。

让我问你一个我经常向那些听我讲道的人提出的问题。上个星期是一个好的或是坏的星期﹖当我在许多团体中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通常会得到各种不同的答案。有些人说很好﹔有些人说很糟。不过让我问你另外一个问题。你是怎么决定要如何回答这个问题的﹖你以什么标准来衡量这些日子﹖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我们的回答都只是根据心里的一种想法。假如上星期对我来说是好的﹐那就是个好的星期。如果对我来说是坏的﹐那就是个坏的星期。

现在让我们回头再来看看上个星期。它对你来说也许是好的﹐然而对于每天晚上守在女儿临终病床旁边的父母却是不好的。对那位得了血癌的年轻人不会是一个好的星期。对那些正在遭受逼迫的你的基督徒弟兄姐妹们也不是一个正面的经验。可是﹐当我们衡量上个星期的时候﹐我们忽略了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只单单考虑发生在我们自己生活里的事情。我们所有的人都活得好像全世界是围绕着我们运转一样。

像我们这样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偶而也会对自己的渺小惊鸿一瞥。大卫因看见月亮和星宿而惊叹﹐“人算什么﹐你竟顾念他……﹖”(诗篇8:3)。当我们站在大峡谷旁边的时候﹐面对自己的渺小﹐也会彼此赞叹说﹐“看看它是多么的宏伟﹗”。仰望曼哈顿摩天大楼的顶端使我们头晕目炫。从飞机上俯视地上所有微小的人群﹐我们才体会到自己的真实光景。

我太太很喜欢在古老的墓园里一面走一面寻找一些有趣的墓碑。有一天下午﹐我们在波士顿市区的一个墓园漫步﹐欣赏着许多隽刻在早期新英格兰墓碑上长着翅膀的骷髅图像。当我定睛观看那些雕刻图像的时候﹐突然有一个肃穆的念头浮上心头。“躺在这里的人曾经认为他们很重要﹐就像我们一样。”我对太太说。“他们所有的人都过得好像这世界是围绕着他们运转﹐正如我们一样。可是﹐看看他们现在的光景。”这些人曾经以为他们是宇宙的中心﹐然而﹐如今他们的身体腐朽成了一堆枯骨。他们终究还是微不足道的﹐正如你我一样。

你有没有想到大多数人甚至不知道他们曾祖父母的名字﹖你的曾孙也很可能会不知道你的名字。一切关于你的记忆﹐转眼间便从这个世界上消逝无踪。宇宙不是围绕着你我运转﹔它对你我的存在毫无所知。我们就是如此的渺小。

且慢﹗我以为我们正在谈论如何庆颂我们的尊贵﹐而不是哀叹我们的渺小。听来似乎奇怪﹐不过大卫的确明白了一件我们经常忘记的事。在庆祝颂赞我们作为上帝形像的荣耀之前﹐我们必须先认识自己事实上是多么渺小。只有当我们知道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的时候﹐我们才会为着上帝的祝福把我们提升到多么高的地位而心存感谢。

几年前﹐有一位外国的信徒对我做出一次严厉的责备。“你们美国人会为着必须吃汉堡而不是牛排就怨声载道﹐”他说。“你们买不起一部新车就唉声叹气。住不起更大的房子就心怀不平。你们太抬举自己了﹐以至你们看不见上帝是多么祝福你们﹗你们美国人真是被宠坏的孩子﹗”

那个傍晚我学到一些我很不容易承认﹐关于我自己的功课。我是个被宠坏的孩子。或许是我的文化背景导致我有这个倾向﹐或者可能是我的自我中心思想作怪吧。无论是什么原因﹐我很难对自己生命中的祝福感到欣喜若狂﹐因为我认为自己配得更好的待遇。就像是个被宠坏的孩子一样﹐我看见上帝为我做成的事却无动于衷。

在我拜访过许多教会以后﹐我更加确定我不是那唯一不知感恩的上帝的孩子。我们当中许多人的行事为人都显出我们像是一群不懂得感谢的孩子。难怪我们的崇拜如此的死气沉沉﹔难怪我们的赞美诗歌唱得像挽歌一样﹔难怪我们以严肃单调的声音献上我们的感恩祷告。当我们心里充满了妄自尊大的思想时﹐上帝的祝福必然显得无足轻重了。

要成为那种为着拥有上帝尊贵的形像而称颂上帝的人﹐我们必须认识自己是多么卑微渺小。我们必须大声呼求﹐“我算什么﹐你竟眷顾我﹖”

想想那些你一向认为理所当然的礼物﹕健康的身体﹐孝顺的儿女﹐教会﹐圣经﹐基督的救恩。这些祝福不是在我们之下﹐不值得我们拥有﹐而是远超乎我们之上﹐是我们不配享有的。只有当我们承认自己是多么不配的时候﹐我们才有可能怀着无比热烈和欢欣的心情来庆祝颂赞上帝恩典的礼物。

认识我们祝福的价值

巴柏懊恼万分地走进办公室﹐他一面走向他的办公桌一面喃喃自语﹕“我实在太笨了……我实在太笨了。”

“怎么回事﹐巴柏﹖”他的秘书问他。

“昨天我把我母亲的旧戒指以一千块钱卖掉了﹐”他解释说。

“我以为你一直想要卖掉它呢﹐”她回答。

“是啊﹐可是今天吃午餐的时候﹐买主来告诉我说﹐有人估计那枚戒指值五千块钱﹗我恨不得踢自己一脚﹗”

有时候我们会出乎意外地发现﹐对某一样东西价值的准确估价和我们自己的估计差距甚远。在我们眼中毫不值钱的东西﹐有可能是无价之宝。我们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到头来却发现它原来一文不值。想要确实知道一样东西的价值到底有多少﹐我们需要有一个准确的估价。

要庆祝颂赞我们生命中的祝福﹐我们必须知道它们的价值。我们必须认识它们价值的份量。上帝的礼物有多少价值﹖我们应当如何看待珍惜它们﹖

我们看见大卫庆祝颂赞的原因是因为他知道自己虽然不配上帝的眷顾﹐上帝却在他的生命中做事。现在我们来到大卫喜乐之情的第三个重点。大卫感到欢喜快乐﹐因为他明白了上帝的礼物是价值连城的尊贵冠冕。

大卫对于上帝的祝福的看法出现在诗篇第八篇的第三段﹕“你叫他比天使微小一点﹐并赐他荣耀尊贵为冠冕。你派他管理你手所造的﹐使万物﹐就是一切的牛羊﹑田野的兽﹑空中的鸟﹑海里的鱼﹑凡经行海道的﹐都服在他的脚下”(5-8节)。

这些话使我们想起旧约里的另外两段经文。这些经文出自创世记﹕一段是上帝第一次将创造物交托给亚当和夏娃管辖(1:28)﹐另一段是洪水之后上帝重新肯定他托付人类管理大地的计划(9:1-7)。在这两段经文中﹐上帝设立祂的形像成为受托管理一切创造物的代表。为何大卫在庆祝颂赞他的生命时引用这些经文﹖

大卫引述创世记表明出他对上帝的祝福所做出的评估。他将自己作为以色列王的经历与起初的亚当和洪水之后的挪亚所承受的荣耀相提并论。大卫知道在他生命中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是他的尊贵得着恢复的表现。他宣称上帝已经将他从虚空的困境中提拔出来﹐重新建立他作为受托管理创造物的代表。

难怪大卫心中充溢着喜乐之情。有什么能比看见上帝提升他脱离堕落世界的咒诅更叫人喜悦的事﹖有什么能比得知上帝带他进一步靠近上帝形像原本的设计更加荣耀的事﹖

跟随大卫的榜样﹐我们也必须认识上帝的祝福不是一些独立的事件。而是上帝为着祂救赎的形像所定下更大计划的一部份。我们每一次承受从上帝而来的礼物﹐都带领我们更加接近祂原本所为我们设计的尊贵和荣耀。

我们身为基督徒比大卫有更多值得庆祝颂赞的理由。希伯来书的作者告诉我们﹐诗篇第八篇中所提到对人类的高举﹐已经从基督复活的事上得着了应验﹕“惟独见那成为比天使小一点的耶稣﹐因为受死的苦﹐就得了尊贵﹑荣耀为冠冕﹐叫他因着上帝的恩﹐为人人尝了死味”(希伯来书2:9)。

当耶稣从坟墓里复活的时候﹐祂取得上帝的形像所应有的荣耀和尊贵的地位。你和我﹐借着信﹐在基督的复活上与祂联合(罗马书6:5-10﹔以弗所书2:6﹔腓立比书3:10-11)﹐并且有一天要与祂一同作王。不过﹐上帝的祝福使我们能够在每天的生活中,预尝将来当基督再来时我们一定会得着的冠冕。

我童年时代的教会一直遵行一个特别的传统﹐向教会的妇女们致敬。每次在那些青少年女士们背诵某些圣经的章节﹐并花时间完成某些教会的事工以后﹐他们就会接受教会的表扬。这些女孩子们穿着上好的晚礼服﹐列队从全会众面前走过。在聚会中﹐把金光闪烁的冠冕戴在她们头上﹐表扬她们所做的工作。

在我五岁的时候﹐我担任其中一位年轻女孩的捧冠侍童。我走过礼堂的通道﹐站在她旁边﹐看着他们把亮晶晶的冠冕戴在她头上。我向你保证﹐年轻女孩绝不无聊地打呵欠。当那顶闪闪发光的皇冠落在她红色长发上的时候﹐她整个人散发出一种无比的光辉﹐骄傲和喜乐之情溢于言表。对她来说﹐这顶冠冕是价值连城的。

这个令人兴奋的情景和几个月前才发生的一件事呈现了一个强烈的对比。当时我在一家速食店吃东西﹐有一家人﹐坐在离我不远的座位上﹐头上戴着经理送的纸皇冠。过了几分钟﹐其中一个小男孩伸手摘下他父亲的皇冠﹐把它撕碎了。当母亲正要开始责备孩子的时候﹐她的丈夫打断她说﹐“亲爱的﹐别担心﹐那只不过是纸做的。”这位父亲根本不在意他的皇冠﹐认为它一文不值﹐不过是一张纸罢了。

每次上帝给我们祝福﹐就是把一顶皇冠戴在我们头上。但我们怎么看待这些皇冠呢﹖我们会把它当作不值钱的纸张﹐随手丢弃一旁﹐或者我们会珍惜它﹐好像看待一顶价值连城的皇冠﹖

有太多基督徒看待他们的祝福如同纸做的皇冠。他们生活过得毫无盼望﹐志气消沉﹐勉为其难地过日子。好像从来不曾有任何美好的事发生在他们身上一样﹔他们的心从来不曾为喜乐所充满。假如这就是你日常生活的景况﹐你真是需要听听大卫所说的话。上帝赐给你的每一样礼物都是一顶冠冕﹐它提升你进到作为上帝的形像更大的尊荣里面。上帝把祂的圣灵赐给你﹐作为你未来产业的头期付款。这顶冠冕本身已经是价值连城了﹐然而上帝并不就此停手。祂将祝福源源不绝地倾倒下来﹕长期享有健康的身体﹐稳定的财务状况﹐有信主的家人﹐在传讲福音的教会,有服事上帝和邻舍的机会。这一切和其它无数的礼物都是价值连城的尊贵冠冕﹐是特为你这个上帝荣耀的形像而预留的。

回顾一下你的人生吧﹗你看见你的冠冕了吗﹖你向左向右向前向后仔细看看﹐到处都是冠冕。当我们认识上帝的祝福是多么宝贵的时候﹐我们便立刻明白尊荣随时随地如雨降临在我们身上。每一天都是我们加冕的日子﹐我们怎能不庆祝颂赞﹖

结论

在大卫的王朝﹐上帝将祂堕落的形像提升到更高的尊贵地位。我们从诗篇第八篇看见大卫因认识上帝的作为而热烈地庆祝颂赞。我们必须认清上帝在我们生命中做了多少的工作﹐我们是何等的不配﹐上帝的祝福又是何等的宝贵。然后﹐我们也才会因作为上帝的形像所得的祝福而庆祝颂赞。

复习题

1、圣经为何推崇大卫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君王﹖上帝透过大卫为祂的百姓做了些什么事﹖
2、说明大卫在诗篇第八篇中如何称谢上帝的作为。假如大卫是一个世俗的现代人﹐他会有什么不同的说法﹖
3、在诗篇第八篇中是什么原因使大卫感觉自己如此渺小﹖他谦卑的自我反省如何引导他产生庆祝颂赞之情﹖
4、在诗篇第八篇中大卫如何评估上帝的祝福﹖他如何将他个人的祝福与亚当和挪亚所得的荣耀互相关联﹖

讨论练习

1、为何本章标题定为“庆颂恩福”﹖
2、列出你在本周中所做的十件事。用世俗的词汇来描述它们。再以属灵的词汇重新描述一遍。哪一种描述对你来说更显得自然﹖这两种描述分别对你产生什么影响﹖
3、列举三位自认为伟大的历史人物。哪些经历证实他们事实上是何等渺小而微不足道﹖你应当从其中学习哪些有关你自己是卑微渺小的功课﹖
4、环顾你的四周。你看见了哪些上帝的祝福﹖我们如何经常将它们当成纸做的冠冕﹖谈一谈这些祝福如何真正是黄金冠冕。

第八章 渴望更多

我很喜欢辛辣的中国菜。每次点菜我总是要求越辣越好。不过﹐有一次﹐我做得太过分了。当服务员把那盘热腾腾的菜端上桌的时候﹐他警告我说﹐“不要吃那些红辣椒。” 我对他的话充耳不闻﹐可是当我一口咬下那全世界最辣的辣椒时﹐当场眼泪直流。我急忙抓起水杯﹐一口气喝下整杯的水。接着﹐我一面吃﹐一面一再地请人替我加满水。到了第四次﹐那位服务员脸上明显地浮现了不悦之色。“对不起﹐” 我对他歉疚地说﹐“不过这些辣椒实在太辣了。”

这次﹐那位服务员快步走回厨房﹐带来一整瓶一加仑的冰水﹐重重地砸在我面前的桌上。“谢谢你﹐” 我怯怯地向他保证﹐“我想这回肯定够了。”

那天的经验使我想起我们所有作为上帝形像的人,共同所面对的一个属灵现实。在本书前面几章﹐我们看见亚当和夏娃把我们所有的人类带进一个共同需要,就是渴望从罪的玷污中寻求解脱的迫切需要。上帝在挪亚﹐亚伯拉罕﹐摩西﹐和大卫的时代中,陆续供应我们清凉解渴的饮水﹐可是这一杯杯的冷水却不能彻底满足我们寻求恢复尊贵的渴望。我们需要的是一大瓶的水——远超过旧约时代所提供的。

在这一章里﹐我们要来重新温习上帝在旧约时代的赏赐﹐看看它们曾在人类的生活中产生过什么影响。所有上帝的祝福都曾经在许多方面帮助了我们﹐可是旧约时代的宝藏却不能供应我们一切的需要。它不能使我们彻底恢复上帝的形像。相反地﹐它却使我们渴望上帝为我们作更大的事。

上帝的祝福所带来的双重结果

大约在五年前﹐我的好朋友把一部电脑捐赠给神学院的系办公室。我们把旧的电动打字机收起来﹐正式启用我们办公室的第一部电脑。有一位学生兴致勃勃地评论说﹐“看看它速度有多快﹗”简直不可置信——自动检查拼字﹐打几个键就可以修改稿件﹐几秒钟之内完成打印。一天前﹐我们还在那些有待修改的文稿上伤神费力。如今﹐我们却已经进入一个电子文字处理的世界了。我的秘书往椅背上一靠﹐如释重负地轻叹一声说﹐“从此我的工作一定轻松多了。”

可惜﹐过了不久﹐我们当初的兴奋之情就烟消云散了。几个星期之后﹐我们站在同一部电脑面前﹐想不透究竟是怎么回事。那一迭迭的文稿并没有消失﹐我的秘书比以前更少有休息的时刻。从她脸上的表情可以看出她不开心。

“到底怎么一回事﹖”那天下午我问她。“我以为电脑可以使你的工作轻松一些呢。”

“我的工作效率比以前快了﹐”她回答说。“可是﹐你却因此而加添我更多的工作。”

电脑可以为办公室的工作带来双重的结果。它可以加速成果叫我们心里欢喜﹐可是它也可以增加我们的工作量。假如我们不能小心妥善地加以使用﹐电脑反而会为我们的生活带来苦恼。

同样的情形﹐在旧约时代﹐上帝的赏赐也在我们的生活中产生了正面和负面的后果。上帝在挪亚﹐亚伯拉罕﹐摩西﹐和大卫的时代中所设计的各样祝福﹐目的是要增进我们的尊贵﹔祂使我们在生养众多和治理全地的使命上向前迈进了许多步。可是﹐假如我们不小心妥善地使用这些赏赐﹐它们反而会对我们造成伤害。不但对我们达成上帝形像的目标没有帮助﹐反而会使我们陷入更卑微的情况中。

保罗在罗马书第七章论到旧约时代祝福里的这种双重功用。虽然这段经文是特别针对摩西的律法﹐不过其中所提供的观点﹐也可应用在上帝其它的赏赐上。

要明白保罗的观点﹐我们必须从他对律法有正面的赞同开始。保罗强烈否认律法有任何瑕疵。“这样﹐我们可说什么呢﹖律法是罪吗﹖断乎不是﹗”(罗马书7:7)。上帝借着摩西所赐下的赏赐是一份珍贵的宝藏﹕“律法是圣洁的﹐诫命也是圣洁﹑公义﹑良善的”(12节)。上帝原是借着律法“叫人活”(10节)﹐而保罗也确实“喜欢”上帝的律法(22节)。保罗肯定了诗篇作者古老的评断﹕“耶和华的律法全备﹐能苏醒人心。耶和华的法度确定﹐能使愚人有智慧……比金子可羡慕﹐且比极多的精金可羡慕。比蜜甘甜﹐且比蜂房下滴的蜜甘甜”(诗篇19:7﹐10)。

这种利益带给人类什么影响﹖律法如何影响人类的生活﹖它带来了正面和负面的结果。从一方面来说﹐它使我们远离罪恶的败坏﹕“只是非因律法﹐我就不知何为罪。非律法说﹐‘不可起贪心’﹐我就不知何为贪心”(罗马书7:7)。罪使人类属灵的眼睛瞎了﹐无法自己分辨善恶。而律法帮助我们认清罪的真相。它警告我们要避免对自己有害的行为和态度﹐引导我们过丰盛的生活。

当我们看见那些枉顾律法的人所遭遇的下场时﹐摩西训言的利益就因此而显明了出来。谋杀可曾改善我们的生活﹖不道德的行为可曾增进我们的品格﹖事奉偶像可曾提升我们的生活水平﹖当然不能。 我们需要以律法作为我们人生的引导。它在这充满黑暗的世界上点燃一盏上帝完美道德的明灯。律法的亮光帮助上帝的形像找到过智慧生活的途径。无论我们怎么说﹐我们必须常常记得摩西的律法已经为世界带来了许多正面的祝福。

从另一方面来说﹐律法也带来了负面的后果。它不但没有按着上帝本来的目的带给我们生命﹐“反倒叫我死”(罗7:10)。那引导人进入祝福的﹐反而变成了咒诅。

到底出了什么事﹖那比蜜甘甜的律法怎么变苦了﹖摩西的律法因罪人的滥用而变成了咒诅。保罗这样说﹕“只是非因律法﹐我就不知何为罪。非律法说﹕‘不可起贪心’﹐我就不知何为贪心。然而罪趁着机会﹐就借着诫命叫诸般的贪心在我里面发动﹐因为没有律法﹐罪是死的”(罗7:7-8)。

我们需要借着上帝的律法分辨善恶﹐可是当我们一旦了解善恶的分别﹐问题就开始了。我们知道应当怎样行﹐可是罪却在我们的心里作恶。当我们越清楚知道什么是善﹐我们就发觉自己越被引诱朝着相反的方向走。

摩西的律法在许多方面就像是一面“油漆未干”的警示牌。油漆工人竖立这些警示牌是为了保护他们的工作和我们的衣服。假如我们遵守它﹐便相安无事﹔假如我们对它置之不理﹐就会后悔莫及。上帝赐下祂的律法也为了相同的理由。上帝竖立祂道德的要求﹐为了警告我们避开罪的危险﹐并指明一条过尊贵生活的道路。

可是当我们看见“油漆未干”这个警示牌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有时候我们会听从警告而避开它。不过﹐多半时候我们会被内心一股莫名的好奇心所驱使﹐驻足观看这些我们从来不曾留意过的围墙和大门。“看看这条板凳——它真是湿的吗﹖”我们心里猜疑。“让我试试看。”尽管上面有清楚的警告﹐我们还是伸出手来摸了。

这就是律法产生负面结果的过程。上帝赐下律法是为了帮助我们﹐然而尽管我们知道祂的指示﹐我们却发现自己被引诱而作出背叛之举。罪进入了人生﹐使我们更加严重地破坏上帝的法则。我们本来可以从律法的引导中获得正面利益的﹐却反而更加走向卑微的地步。

保罗对摩西律法的分析可以应用在旧约时代中所有上帝的赏赐上。所有的赏赐都是上帝为着我们的好处而设计的﹐在许多方面对我们大有帮助。可惜﹐我们对这些赏赐所作的回应﹐使它们反而变成了咒诅。上帝奇妙的祝福在我们罪人手中被完全倒转了过来﹐使我们对上帝的恩典产生更大的需要。为了理解何以所有旧约时代的祝福都有相同的情形﹐我们要来看看上帝透过挪亚﹐亚伯拉罕﹐摩西﹐和大卫赐下的赏赐所产生的双重结果(参图8)。

                                               益处

                                   挪亚

                                   亚伯拉罕

 上帝在旧约时代的祝福  摩西      渴望得着更多的祝福

                                   大卫

                                              咒诅

 图8 旧约时代祝福的双重结果

挪亚所带来的双重结果

“我若是不送给他那部车就好了﹐”一位伤心欲绝的母亲坐在儿子的棺木旁哭着说。一个月前﹐她把一部旧车送给她的儿子巴比﹐让他可以在大学上课和工作之间开车往返。 经过一段时间相安无事﹐可是就在两天前﹐巴比和几位朋友出去喝酒。在开车回家的路上﹐他迎面撞上了路基﹐车子冲下五十呎深的悬崖。汽车爆炸起火﹐车上的三位乘客全部丧生。

“这部车原是用来帮助他完成学业的﹐”巴比的母亲哭着说。“可是看看它造成了什么结果。看看它造成了什么结果﹗”

那位绝望的母亲知道她送给儿子的这部车﹐使得他可以出去工作。只是到头来﹐它并没有带给巴比好处。她的礼物反倒害了他。

在本书第四章﹐我们看见上帝在挪亚的时代赐给人类一个绝佳的机会。那时候人类陷在极严重的败坏里﹐他们将层出不穷的暴力事件带到世界上来。上帝从地上除尽了罪恶﹐拯救义人挪亚和他的一家人﹐并且恩慈地塑造了一个稳定的世界﹐使作为祂形像的人可以在其中生活和工作。 在这个可预测的新的大自然秩序结构中﹐我们可以努力工作去达成生养众多和治理全地的目标。

这个礼物带来了什么结果﹖它对我们产生过什么影响﹖在我们环顾四周的时候﹐我们看见上帝赐下的稳定环境产生了两个结果。

第一﹐上帝使我们从挪亚的祝福中得着许多正面的用途。历史证明大自然的可预测性,带给上帝的形像极大的利益。所有人类文明的进展都是倚靠远古之前上帝应许赐给挪亚的稳定环境。

我们很容易忘记上帝与挪亚所立的约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多么大的改善。我们太习惯于创造界的秩序了﹐以至我们认为它是一种大自然中自存的或内蕴的东西。可是﹐当科学家们对于这个世界认识越多﹐我们就越发清楚地看见宇宙并不是自给自足的。大自然极其脆弱﹐它经常悬挂在灾难的边缘摇摇欲坠。食物链的中断﹐水的污染﹐环境的改变﹐和其它许许多多现代环保的问题﹐不断地显明这个地球需要创造者经常不断的眷顾、保守和维系。我们享用的饮食﹐呼吸的空气﹐行走的街道﹐开动的车﹐阅读的书﹐建造的建筑﹐设立的大学——所有这一切美好事物的实现﹐都因为上帝持续维护着一个安全的所在﹐使人类在其中进行生养和治理的工作。 当我们细心思考上帝在挪亚的时代所赐下的祝福时﹐我们不禁为这极宝贵的价值感到惊讶不已。

不过﹐上帝与挪亚的圣约有第二个结果。上帝把这稳定的世界赐给了仍然有罪的人。我们不仅使用祂的祝福——我们还滥用它。结果﹐大自然的秩序也变成了我们的咒诅。

我们误用上帝的赏赐最直接了当的方式就是浪费。生活的规律性引诱我们倾向好逸恶劳。我们把时间当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资。“可以明天再做的事﹐何必急着今天做呢﹖”我们如此问。

我刚刚接到一份明年将举办高中毕业二十周年校友会的通知。“不可能﹗”我心里想。“我不可能这么老﹗”

尽管我抗议﹐它确是一个事实。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我年近四十﹐越来越清楚地感受到时间是一项贵重的物资。

上帝在这稳定的世界里赐给我们时间﹐不是叫我们任意浪费。祂期望我们善用这短暂的生命﹐尽我们所能地服侍祂。

然而﹐浪费时间还不是我们最严重的问题﹐这还容易对付。我们对上帝给挪亚的赏赐误用的程度远超过这个范围。我们不但没有善用上帝赐给我们的机会﹐反而肆无忌惮地滥用它。我们趁着拥有规律性生活的机会﹐发明了许多导致我们进入更卑微地步的生活方式。

十七世纪的欧洲兴起了一种哲学思潮﹐即所谓的启蒙运动。当时科学上的成就将自然秩序和宇宙的可预测性当成人类学习的重心。随着世上科学研究带来的重大进展﹐人们对于未来所抱持的乐观主义也与日剧增。一个理性之上,科学万能的乌托邦便逐渐呈现在人类的面前。

自从十七世纪以来﹐西方世界经历了许多哲学思潮的变迁﹐不过启蒙运动的一个基本假设仍然十分盛行。大多数人仍把他们对人类的盼望建立在大自然的规律性这一个关键上。 许多难题的解决之道端赖于对这世界自然秩序的研究。我们越能挖掘和发挥它的潜能﹐人生便会越美好。

我们对当代科学进展的关怀是很重要的。这是我们对于上帝计划要人类治理全地的一个回应行动。可是我们必须小心避免对我们工作的成果抱持天真的乐观主义。 上帝预备了一个规律性的大自然秩序﹐使我们的生活可以获得进展﹐可是我们如何对待这机会呢﹖我们将它任意扭曲﹐以至自取灭亡。

有一次我和一位基督徒医生聊天﹐他提到医疗科学是如何经常破坏自然的稳定性。他问我说﹐“你知道吗﹖我们用培育受孕胎儿同样的医学知识去杀害胎儿。产前医疗照顾的进步也导致更有效的堕胎技术。 我们在好事上学得越多﹐我们利用它来作恶的机会也越多。”

相似的理论也应用在人类文化中的各个方面。创作出伟大音乐的技巧也同样用来制作粗俗的令人惊讶的音乐录影带。 提供我们核能的科技也可用来制造大规模的杀伤武器。假如我们平心静气地环顾四周﹐我们便不得不承认﹐文明的进步或多或少也同时带来负面的结果。我们利用上帝井然有序的世界来发明许多败坏自己的方式。

上帝给挪亚的赏赐是美好的。它为我们带来许多方面的利益。可是宇宙的秩序仍无法使我们达成上帝创造我们的目的。我们浪费并滥用了这些机会。因为这个缘故﹐我们必须越过自然秩序﹐另寻其它途径来恢复我们作为上帝形像的尊贵地位。上帝给挪亚的赏赐使我们渴望得着更多。

亚伯拉罕所带来的双重结果

裘益拥有许多特权——他是牧师的儿子。他可以站到讲台上假装讲道。他随时想弹礼堂的管风琴就可以弹。

他每天傍晚在教会的体育馆打篮球。作为牧师的孩子真好。

可是有一天裘益滥用了他的特权。“进来吧﹐”他低声招唤那一群站在路灯下的好朋友们。“我爸爸是牧师﹐不会有事的。”

那群男孩子从教堂的窗户爬了进来﹐在里头横冲直撞。他们拿起诗歌本互相使劲地投掷﹐推翻讲台﹐跳进洗礼池去游泳。当这群孩子们正在前厅里尽情地大喊大叫﹐飞奔追逐的时候﹐教堂的大门突然飞快地打开来。裘益的父亲站在那里。

“孩子们﹐你们闯大祸了﹐”牧师瞪眼看着这些少年人大声喊着说。

“爸爸﹐我没事﹐对吧﹖”裘益充满自信地问。

“裘益﹐你闯的祸比他们任何一个都大。”

“可是﹐我是你的儿子啊﹐”裘益不服气地说。

“是的﹐你是我的儿子﹐”他的父亲承认。“正因为如此﹐你才应该比他们更懂事。”

那天裘益学了一个惨痛的功课。作为牧师的儿子带给他许多的特权﹐可是当他滥用这些特权的时候﹐他就得承担严重的后果。

我们在第五章谈到亚伯拉罕的生平﹐我们看见他也领受了一个特权。上帝拣选他和他的家族作为承受者﹐去领受一件祂向其他民族隐藏的事。祂指示亚伯拉罕要如何成功地在地上施行生养和治理的工作。亚伯拉罕学会了功课﹐知道信靠上帝的能力﹐耐心等候上帝﹐并坚定不移地忠心侍奉祂是必须的条件。

这些启示是极珍贵的赏赐。它们使以色列人有特权知道个人应当怎样行才能恢复他的尊贵地位。可惜﹐这个祝福的结果并不完全是正面的。以色列人的特权也为他们带来严重的麻烦。

亚伯拉罕在上帝面前的特殊地位为他带来什么正面的利益呢﹖首先﹐上帝拣选亚伯拉罕的结果导致了以色列国的建立。由于亚伯拉罕对上帝的要求作了正当的回应﹐撒拉便怀孕生了以撒。以撒的子孙成为以色列十二支派的始祖。在短短几个世代之间﹐旧约时代上帝的百姓人口迅速地增长﹐成为一个庞大的数目。这个上帝向亚伯拉罕启示的赏赐所带来的结果是犹太人国家的建立。

除此以外﹐以色列人成了上帝救赎全世界的工具。正如上帝借着摩西所说的﹐“我向埃及人所行的事﹐你们都看见了﹐且看见我如鹰将你们背在翅膀上﹐带来归我。 如今你们若实在听我的话﹐遵守我的约﹐就要在万民中作属我的子民﹐因为全地都是我的。你们要归我作祭司的国度﹐为圣洁的国民”(出埃及记19:4-6)。

地上所有的民族都要透过亚伯拉罕子孙们的见证来学习上帝的作为。若不是因为他们﹐外邦人都要落在异教信仰的黑暗里永远沉沦。

历世历代以来﹐有许多人尝试贬低以色列人在人类历史中所扮演的角色的重要性。他们不但不感谢亚伯拉罕的后裔﹐反而因为自己在宗教﹐经济和社会上的弊病而怪罪以色列人。这种荒诞的谎言假如不是如此危险的话﹐还真是太可笑了。排斥犹太人的思想毫无历史上的正当理由。那完全是出于无知和愚昧。

其实﹐犹太民族带给世界数不尽的祝福。毫无疑问的﹐犹太人并不完美。他们一次又一次地离弃他们的上帝。

事实上﹐大多数亚伯拉罕肉身的后裔甚至拒绝那一位他们最伟大的子孙——耶稣。 然而﹐犹太民族却是上帝用来赐福世人的工具。

我们从西方文化中的许多层面看见亚伯拉罕特权的好处。我们通常会将我们最崇高的文化理想形容为一种犹太教与基督教所共有传统的表达。 在现代社会中有哪些正面的特质不是从这个背景演变而来的﹖这些理想﹐就如公正﹐自由﹐施舍﹐和爱﹐都是由于亚伯拉罕和他的后裔在上帝面前享有的特殊地位所产生的结果。

当然﹐亚伯拉罕与上帝的关系最大的利益就是福音本身。我们千万别忘了当亚伯拉罕行割礼将自己献给真神的时候﹐其它的民族正在做些什么。我的祖先那时还在敬拜石头和追逐鬼魔。你的祖宗呢﹖我相信他们大概也差不多。然而,看看现在的你。你在基督里的信仰就证明犹太人是如何大大地祝福地上的万族。世人的救主﹐耶稣﹐出自亚伯拉罕的世系。 传福音的使徒们也都是犹太人。福音对普世的影响是上帝赐给亚伯拉罕的启示所产生的结果﹕“为你赐福的﹐我必赐福与他﹐那咒诅你的﹐我必咒诅他﹔地上的万族都要因你得福”(创世记12:3)。还有什么比这个更伟大的正面结果呢﹖

然而﹐尽管有这些利益﹐亚伯拉罕的祝福也带来了失败和咒诅。他的子孙把他们在上帝计划中的特殊地位﹐当成他们在生活中任意妄为的许可。在旧约圣经里﹐几乎每一卷书都见证了以色列人持续不断地滥用他们的特权。

百姓在蒙上帝拯救离开埃及之后﹐开始抱怨。他们在士师时代完全不理会上帝的存在。以色列国在君王统治的期间一再地陷入背道离弃上帝的光景。

为何犹太人失败得如此惨重﹖新约圣经里的一幕景象清楚显明了以色列人背叛上帝的主要原因。当施洗约翰为弥赛亚预备道路的时候﹐他向以色列人传讲说﹐“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马太福音3:2)。有许多犹太人回转归向上帝﹐但另有许多人拒绝了。 什么原因使他们不愿意悔改﹖犹太人拒绝了约翰的警告﹐因为他们以为自己理所当然是亚伯拉罕应许的继承人。“我们有什么好担心的﹖”他们彼此对问。 “我们拥有上帝与亚伯拉罕所立的约。我们是祂有特权的儿女。”

可是施洗约翰极力反对这个看法。他告诉他们说﹐“不要自己心里说﹕‘有亚伯拉罕为我们的祖宗。’我告诉你们﹐上帝能从这些石头中给亚伯拉罕兴起子孙来”(路加福音3:8)。

约翰警告说﹐这些对上帝不忠的犹太人将会遭受严厉的审判﹐而不是祝福。“现在斧子已经放在树根上﹐凡不结好果子的树就砍下来﹐丢在火里”(路加福音3:9)。以色列人的特权导致放纵﹐放纵导致罪﹐而罪就导致审判。

我们作为基督徒所享受的特权﹐也导致我们根据同一个假设去行事为人。许许多多偏离了向基督委身的人﹐对自己的得救充满了信心。我们在每一个教会里都能遇见抱持这种心态的人。“我是教会的会员﹐”有一个人对我说﹐“我没有什么可担心的。”另有人说﹐“我每个星期天上教堂。”还有其他的人说﹐“我教主日学﹐我还在诗班唱诗。”可是我们必须记得施洗约翰所说的话。上帝可以从石头中兴起教会的真会员来。

特权的问题在于我们的任意滥用。我们一旦相信自己在上帝眼中享有特殊的地位﹐便以为可以为所欲为。这可是大错特错了。错误的假设不能为我们带来祝福﹔它只能把我们带进上帝的审判中。

在亚伯拉罕的时代﹐上帝的祝福都是美好的。它们建立了一群享有特权的百姓﹐叫他们可以晓得上帝的形像蒙救赎的道路。可惜﹐这些享受特权的百姓将他们的祝福变成了咒诅。尽管上帝借着亚伯拉罕赐给我们如此丰盛的祝福﹐上帝的形像却仍然需要更多﹐才能达成完全恢复尊贵的地位。

摩西所带来的双重结果

“你喜欢你的工作吗﹖”当技工正在检修我的汽车刹车的时候﹐我这样问他。

“还好﹐”他回答说﹐“不过我告诉你一件事﹐这可不是一件可以半途而废的工作。假如你没有完成这件工作﹐有可能因此而造成人们严重的伤亡。”

有些工作没有做完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譬如清理房子﹐或是打一份报告。我们在停下来休息的时候告诉自己说﹐“做了一半总比什么都不做好。” 不过﹐另有一些工作﹐我们却非得做完它不可﹐否则会产生严重的危险——像修理刹车﹐安装电线﹐或手术开刀。

在本书第六章﹐我们曾经谈到有一种工作﹐是蒙救赎的上帝的形像必须完成的。借着摩西的事工﹐上帝预备使以色列人在与迦南人的战争中赢得胜利。这个征服迦南地的呼召﹐对以色列人来说是一个极大的祝福﹐可是它同时也把他们带进一个危险的地步。 彻底的胜利可以为他们带来许多好处﹐可是在这事上半途而废却可能带给他们伤害。 因为这个缘故﹐上帝指示约书亚在征服迦南的途中应该如何保持能力和勇气。约书亚必须牢记他生命的目标﹐遵守摩西的律法﹐并借着敬拜和祷告常常来到上帝的面前。

起初﹐以色列人的战事非常顺利。除了极少数的例外﹐上帝的百姓都能认定他们的目标﹐遵守摩西的律法﹐并倚靠上帝的同在。 因此﹐约书亚带领百姓征服了敌人﹐并且在他们新的家园里享受安息。上帝的百姓经历初期的胜利﹐找到了一处地方﹐使他们可以在那里施行前所未有的生养和治理的工作。 就这一方面来说﹐上帝带给祂的百姓极大的利益。

然而﹐尽管他们拥有这些祝福﹐以色列人对他们蒙召征服迦南的回应方式﹐却为上帝的形像带来了严重的伤害。上帝曾经明确地吩咐以色列人必须灭绝所有的迦南人。就像祂对摩西所说的﹐“耶和华你上帝将他们交给你击杀﹐那时你要把他们灭绝净尽﹐不可与他们立约﹐也不可怜恤他们”(申命记7:2)。那些玷污迦南地的人必须被彻底地毁灭。

然而﹐在约书亚死了以后﹐以色列人忘记了他们必须完成征服的任务。士师记开头几章的经文记载告诉我们事情发生的经过(士师记1:1~2:5)。接二连三地﹐各支派都没有完全赶出所有的迦南人。

以色列人从来没有彻底除灭他们的仇敌。假如他们真实地做到了﹐那么上帝呼召祂百姓争战的结果必为他们带来纯粹的祝福。以色列就必在迦南地上经历一个平顺无阻的繁荣光景。然而﹐在这事件上半途而废却为他们带来了严重的困难﹕

于是耶和华的怒气向以色列人发作。他说﹕“因这民违背我吩咐他们列祖所守的约﹐不听从我的话﹐所以约书亚死的时候所剩下的各族﹐我必不再从他们面前赶出。为要藉此试验以色列人﹐看他们肯照他们列祖谨守遵行我的道不肯。”这样耶和华留下各族﹐不将他们速速赶出﹐也没有交付约书亚的手。(士师记2:20-23)

以色列人既容许迦南人住在那地﹐他们便成为一个麻烦的来源。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迦南人的罪恶侵蚀了上帝的百姓﹐以色列人渐渐变成和她周围的邻国一样。他们忘记了自己作为上帝圣洁军队的目标﹐离弃了摩西的律法﹐败坏了她们的敬拜方式。从这一方面来说﹐上帝呼召争战的结果却为以色列人带来了伤害。

以色列人在征服迦南地的事件上失败的例子﹐使我想起有一次我和一位青少年保释官的谈话。他对于自己经常需要面对一个困难的抉择伤感地说﹕“我最大的难题就是必须把一些少年人送进拘留所。假如他们肯立志改过向善的话﹐这对他们会是一件最好的事。不过这些年轻孩子们往往放弃了尝试改变自己。结果他们就受到那些年纪较大的男孩们的影响﹐而学会更多犯罪的方式。”

同样的情形﹐我们也常常放弃我们所面对的争战。我们听见了属灵争战的呼召﹐为基督而进入世界。可是当圣战开始的时候﹐我们经常会遭遇什么情况呢﹖我们进入艺术界﹐商业界﹐民间机构﹐和学校里为了要造成影响﹐可惜我们很快就忘记了我们的目标﹐在完全得胜以前就与世界妥协了。 我们拒绝背叛上帝的那份热心减退了﹐甚至发现自己被引诱﹐落入与世人同流合污的地步。 我们的家庭﹐我们的事业﹐甚至我们的教会受了我们周遭罪恶的影响而败坏了。

出征的呼召本身并没有缺陷。我们接受圣战的呼召为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方面的好处﹐可是我们却使这恩典的祝福变成了祸患。我们绝不可放弃上帝借着摩西所赐给我们的恩典。不过﹐我们却必须承认它还不足以带给我们充份完备的尊贵地位。

大卫所带来的双重结果

若义为他的旧车场起名为“儿子们与我的汽车商行”。

他回忆着说﹐“我为公司起这个名﹐因为我相信我的儿子们会和我一起同心经营这个行业。”

若义的两个儿子和父亲一起工作了一段时间。他们利用放学以后的时间洗车。在暑假期间学着做些简单的维修工作。在他们高中毕业以后﹐若义分给他们一些公司的股份﹐还传授他们这行业中每一方面的知识。

“我让他们尝到了成功的滋味﹐”若义说﹐“而他们却背叛我。”一年以后﹐若义的儿子们离开公司﹐在同一条街上开了一家他们自己的车行。“我给了他们太多的东西﹐使他们以为不再需要我了﹐”若义冷笑地说。“后来我就让他们看看作我的生意伙伴和作我的竞争对手有什么差别。”

若义的儿子们犯了一个大错。他们对自己快速的成就过分得意忘形﹐以至忘了是谁使他们有这样的好运。不到六个月的时间﹐他们就体会到作他们父亲的竞争对手是多么困难。 这两个孩子宣告破产﹐失去了一切他们所拥有的。

这一个故事使我们想起上帝的百姓如何对待大卫王的祝福。在本书第七章里﹐我们看见上帝向大卫表明祂的特别眷爱。上帝赐给他极大的财富﹐为他建立了一个永远的王朝使他在以色列中掌权作王。上帝应许赐给大卫一个永恒的国度。这些祝福对上帝的形像产生了什么影响﹖

从一方面来说﹐上帝的爱带给大卫许多的祝福。祂进入大卫生命中﹐提升他国度的尊荣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大卫拥有成功﹐财富﹐和名誉。他从上帝得着了如此丰盛的福份﹐使他不禁赞叹说﹐“你……赐(人)荣耀尊贵为冠冕”(诗篇8:5)。在大卫的后裔继承他的王位的时候﹐他们也领受了许多的祝福。在所罗门的统治之下国势扩张﹐他荣耀的威名远播﹐遍满天下。 因着上帝赐给大卫的应许﹐以色列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国﹐发展成一个实力强大的国家。

从另一方面来说﹐以色列人回应大卫的祝福﹐正如若义的儿子们回应他们父亲的慈爱一样。每当国家好像平安稳妥的时候﹐君王和他们的百姓就转身离弃了上帝。 以色列人仗势着世上成功的表象所带给他们薄如纸张的安全感﹐而忘了他们所拥有的一切都是出于上帝的供应。

在大卫的家族掌权作王期间﹐许多君王在他们成功的时候背叛了上帝。大卫自己在最飞黄腾达的时候转向拔示巴﹔他的罪为他的王室带来了刀剑之灾。财富与威名兼备的所罗门为他的外邦妃嫔建造假神的庙宇。这罪至终造成了王国的分裂。一个接着一个君王仗势着他们统治的成就而背叛上帝。他们的狂妄自大变本加厉﹐以至最后上帝使北国和南国的百姓先后被掳流放。

这一切的事件都循着一条贯穿其中的脉络而行。上帝的百姓看见自己在世上所拥有的是多么丰富。祝福是极为美好的﹐没有人能否定这个事实。 然而﹐这些赏赐所带来的光芒却导致以色列人远离了他们天上的君王﹐全国百姓不但没有更加心存感谢﹐反而离弃了上帝﹐而以世上的事物作为他们虚假的安全感。

我记得有一个星期天的下午﹐我和一位青少年人谈话。他对自己起伏不定的灵命生活感到十分懊恼。“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他向我承认。“我只有在大事不好的时候﹐才会求上帝介入我的生命。除非我有什么困难﹐我从来不祷告。除非我的生活出了差错﹐我不会想去教会。我到底有什么毛病﹖”他问我。

“这是我们所有人的毛病﹐”我回答说。“当祝福环绕在我们四周的时候﹐我们都很容易忘记上帝。”

我们和那位年轻人没有什么两样。我们也和大卫和他的儿子们毫无分别。我们从上帝那里领受了许多的福份﹐因为我们是在基督里大卫国度的继承人。我们本该以这些福份为乐﹐更加忠心地侍奉上帝。然而﹐我们通常如何回应这些祝福呢﹖我们是否因此而心存感恩和顺服﹖有时候是的。 不过我们却经常发现这满山遍野的祝福﹐反而阻挡了我们的视线﹐使我们看不见上帝。基督是主的真理从我们的视野中隐藏了。我们感到不再需要上帝。

上帝借着大卫赐下的赏赐在上帝的形像身上显出双重的结果。它们带来无数正面的祝福和一个永恒荣耀的国度。然而﹐上帝透过大卫人生的工作也带来负面的结果。我们这些有罪的人容许上帝国度的光芒遮掩了我们向上帝自己的忠心。祂丰盛的赏赐过分攫取了我们的心﹐以至我们失去了向祂的依赖感和对祂的忠心服侍。因为这个缘故﹐甚至上帝在旧约时代为祂的形像所作最伟大的工作也无法满足我们的需要。 以至我们必须超越大卫去寻求完全恢复我们作为上帝形像的尊贵地位。

结论

上帝在旧约的时代为祂的形像作了许多事。我们因着罪的缘故彻底地败坏了﹐然而上帝在挪亚﹐亚伯拉罕﹐摩西﹐和大卫的时代对我们伸出救援之手。祂的赏赐曾在许多方面成为我们的帮助﹔我们绝不该忽略它们的重要性。然而,这些旧约时代的祝福并不足以恢复我们作为上帝形像完全的尊贵地位。除了这些赏赐之外﹐我们仍需要什么﹖我们将会在下一章看见﹐我们需要的是耶稣基督的赏赐。

复习题

1、为何上帝的赏赐会在人类身上产生正面和负面的结果﹖这个事实如何使我们渴望从上帝得着更多﹖
2、比较并对照挪亚﹐亚伯拉罕﹐摩西﹐和大卫的祝福为上帝的形像带来的利益和困难。

讨论练习

1、为何本章标题定为“渴望更多”﹖
2、列举五方面你未能妥善地使用上帝所赏赐的这个稳定的世界。你该如何改变你的习惯作法﹖
3、描述一位在上帝面前滥用他/她的特权的人。他/她如何可以避免这个问题﹖
4、在你生命中的哪些方面你尚未完成你属灵争战的工作﹖你曾经如何与世界妥协﹖
5、你曾见过自己(或别人)因拥有太多世上的财富而忽略了向上帝的忠心吗﹖这情况是如何发生的﹖

第九章 登上最后一级台阶

“小心最后一级台阶﹐”当我们正爬上台阶走向前门的时候﹐主人提醒我们说﹐“它比其余所有的台阶高。”

那是一长排沿着陡峭的山坡拾级而上的台阶﹐我一下子就忘了他的提醒。可是等我们来到顶端﹐我才恍然大悟。原来位于大门正前方的那一级台阶比其余的台阶高出了三倍。

“你可没开玩笑﹐是吧﹖”我笑着把手里的纸袋尽力提高。

“是啊﹐”他回答说﹐“不过﹐幸好这是最后一级了。请进来。”

在本书中﹐我们一路朝着恢复上帝形像的方向登上圣经的台阶。上帝祝福祂的百姓﹐逐步地一一赐下祂的恩典﹐把他们从罪恶的卑贱光景中迁离﹐使他们更接近起初上帝为人类所设计的尊贵地位。正如我们前文所见﹐这些主要的步骤分别发生在挪亚﹐亚伯拉罕﹐摩西﹐和大卫的时代。

然而﹐在前一章里﹐我们注意到上帝在旧约时代的每一个祝福都使我们渴望能得着更多。虽然上帝在古往世代中的赏赐为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正面的影响﹐可是这些赏赐却因为我们罪恶的回应,不足以使我们恢复尊贵的地位。不过现在我们要超越旧约圣经向前展望。我们来到一个时期﹐上帝带领祂的形像走向最后﹐也是最大的一个台阶﹐在那里我们的尊贵地位要得着完全的恢复。

耶稣是上帝计划中的最后一级台阶。上帝差遣自己的儿子来完成祂形像的救赎大功。为了了解上帝透过基督所成就的事﹐我们要探讨新约圣经怎样将祂与亚当﹐挪亚﹐亚伯拉罕﹐摩西﹐和大卫做为比较。我们会看见基督扭转了亚当堕落的结果﹐并且把旧约历史中所有的祝福集于祂的一身。基督的工作远远超过任何一件上帝过去所作的事。基督独自更新恢复了我们的尊贵地位(参图 9)。

基督与亚当

镜子里的映像很奇特﹔它们和所反照的实物相似﹐可是映像却左右颠倒。实物和映像具有相同的轮廓和颜色﹐但它们水平的方向却正好相反。你把一张写了字的纸张放在镜子前面﹐你看见了什么﹖左边变成右边﹐而右边变成左边。镜中映像兼具相似和相反的特性。

为了理解基督如何恢复人类的尊贵地位﹐我们可以设想祂为亚当的镜中映像。新约圣经称耶稣为“末后的亚当”(林前15:45)。祂与第一个被造的人成为直接的对照。不过﹐正如镜中的映像一样﹐基督不仅与亚当相似﹐祂同时也与亚当相反。

                         基督的第一次与第二次降临

                 大卫

             摩西

         亚伯拉罕

     挪亚

 亚当

 图9 基督﹐最后一级台阶

基督与第一个人类有何相似之处﹖两人之间有许多的关联存在﹐不过我们要在这里提出三个重要的比较。第一﹐亚当与基督都是上帝完美的形像。在创世记中﹐摩西描述无罪的亚当有上帝完美无瑕的样式。同样的﹐保罗描写基督是“上帝的形像”(林后4:4﹔又歌罗西书1:15)。基督兼具完全的上帝性和完全的人性﹐祂是上帝在世上独一无二的代表。

第二﹐亚当与基督作为上帝形像,领受着相似的任务。上帝差派亚当在地上作生养和治理的工作。祂也差遣基督实施治理和生养的事奉。耶稣在差遣门徒的时候﹐向他们启示祂生命中这些目标的重要性(马太福音28:18-19)。祂首先提到治理﹕“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给我了”(太28:18)。基督在复活之后领受了统管万有的权柄。因此﹐祂成全了人类治理全地的定旨。耶稣也向祂的使徒们提到生养的任务﹕“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太28:19)。耶稣亲自投入生养被赎上帝形像的事工﹐祂也差派使徒们作出同样的努力。基督在生养和治理的事工上远远超越了在祂以前和以后所有人类的成就。

第三﹐亚当与基督两人都在人类历史上扮演了关键性的角色。亚当作为第一个上帝的形像﹐代表着随之而来的全人类。他的行动超越了个人的选择﹐影响所及使他所有的后裔都必须承受后果。正如保罗所说﹐“罪是从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从罪来的﹐于是死就临到众人﹐因为众人都犯了罪”(罗马书5:12)。亚当作为我们的代表﹐把罪和审判带给全人类。

上帝同时也设立基督作为另一些人的代表。祂的行动同样超越了个人的选择﹐影响上帝救赎之民的生命﹕“若因一人的过犯﹐死就因这一人作了王﹐何况那些受洪恩又蒙所赐之义的﹐岂不更要因耶稣基督一人在生命中作王吗”(罗5:17)。基督的行动将义带给那些借着信心而成为新造的人。

在运动竞赛中﹐教练会尽最大的努力﹐从自己的团队中选取足堪胜任的队员与竞争的对手互为匹敌。他们通常不会安排一位弱的选手去对抗一位强的选手。如果可能﹐教练希望他们的队员若不是比对方强﹐也至少必须是旗鼓相当。否则全队几乎不可能有得胜的希望。

这个原则表明出为何唯独基督才能完全恢复人类的尊贵地位。唯有祂才能与亚当的伟大相提并论——甚至比他更伟大。挪亚、亚伯拉罕、摩西和大卫这几人﹐在救赎堕落人类的计划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然而﹐在基督以前和以后没有一个人担当得起末后亚当的地位。除祂以外没有人堪称为完美的上帝的形像。也没有任何一个人毫无过失地完成人类的使命。在上帝的眼中别无他人足以代表众多被赎的人类。基督是人类的一个新的开始。唯独祂可以带领我们完全实现上帝原本设计我们所要成为的完美形像。

基督高过亚当的独特超越性﹐正是我们达成尊贵地位的一切盼望﹐以及最后必须以祂为依归的原因。我们可以靠自己扭转堕落的结果吗﹖绝不可能。在上帝眼中我们都不够份量可与亚当等量齐观。我们能靠其他的人来救赎我们吗﹖不能。我们当中有谁能解除第一个人类所做的事﹖耶稣﹐末后的亚当﹐是唯一有能力扭转我们的犯罪堕落的人。假如我们盼望能够挣脱死亡的虚空﹐我们就必须仰望倚靠祂。

基督以超越亚当的身份﹐扭转了人类堕落所带来的后果。亚当在哪里带来死亡﹐基督就在哪里带来生命。亚当在哪里造成卑贱的咒诅和审判﹐基督就在哪里产生尊贵和救赎。

基督是在什么时候完成这恢复之工的呢﹖祂并不是一次全部完成。这恢复之工从基督第一次来到世上的期间开始﹐一直到祂再来的时候才会完成。

基督恢复之工的第一阶段启始于两千年前祂在地上的人生。当耶稣的事工开始的时候﹐撒旦如同当年试探亚当一样﹐也来试探耶稣(马太福音4:1-11)﹐但基督拒绝了试探﹕“因我们的大祭司并非不能体恤我们的软弱﹐他也曾凡事受过试探﹐与我们一样﹔只是他没有犯罪” (希伯来书4:15)。保罗指出亚当和基督之间的差别﹐将“一人的悖逆”(亚当)与“一人的顺从”(基督)作为对比(罗马书5:19)。

耶稣最伟大的顺从行动﹐就是祂在十字架上的受死。祂顺服天父的命令﹐忍受了亚当所承受的咒诅(创世记3:19)。祂代替我们承受十架的苦难﹐解除了加诸于我们身上的咒诅﹕“哪知他为我们的过犯受害﹐为我们的罪孽压伤。因他受的刑罚﹐我们得平安﹔因他受的鞭伤﹐我们得医治”(以赛亚书53:5)。

并且更进一步的﹐基督并没有停留在死亡的咒诅之下。圣父借着圣灵使祂复活。基督作为新人类代表的元首﹐祂也将新生命带给一切相信祂的人﹕“我们若在他死的形状上与他联合﹐也要在他复活的形状上与他联合”(罗马书6:5)。

正如基督从死亡的旧世界跨进复活的新世界一样﹐我们也借着信靠祂﹐找到了生命的新样式。我们不再是活在上帝的咒诅里﹐而是活在祂的祝福里。

基督在世上第一次的显现戏剧性地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轨迹。祂的受死和复活展开了恢复上帝形像的最后一级台阶。纵然如此﹐那些因信靠基督而得着恢复的人﹐很显然还未能达到完全更新的地步。我们仍然与罪相争﹐仍然面对死亡。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得着完全的恢复呢﹖

基督的第二次降临是我们作为上帝的形像得着完满救赎的盼望。在现今的世代中﹐基督“必要作王﹐等上帝把一切仇敌都放在他的脚下”(哥林多前书15:25)。然而﹐当基督再来的时候﹐将为上帝的仇敌带来最后的审判。

而祂自己则要得着那极丰富﹑理所当然的奖赏﹔天父将高举祂﹐使祂不容置疑地成为万有的主宰。

基督作为我们在上帝面前的代表﹐不会独揽所有的荣耀。祂将和祂的百姓分享永生的祝福﹕“头一个人是出于地﹐乃属土﹔第二个人是出于天。那属土的怎样﹐凡属土的也就怎样﹔属天的怎样﹐凡属天的也就怎样。我们既有属土的形状﹐将来也必有属天的形状”(林前15:47-49)。

基督是末后的亚当﹐是新人类的元首。唯独祂有能力使我们成为完全。借着祂的降生﹐受死﹐和复活﹐祂开始扭转亚当的罪所造成的影响。而当祂再来﹐第二次降临地上的时候﹐祂就要完成祂的救赎工作。正因如此﹐基督是我们恢复尊贵地位的最后一级台阶。

基督与挪亚

“我许多次尝试要戒毒﹐”一位年轻人向我表白﹐“毒品危害了我的健康﹐我知道必须改过自新。可是﹐不管我如何努力尝试﹐总是摆脱不了它的辖制。”

许多吸毒的人都会告诉你他们想要戒除这个恶习。因为他们看见染上毒瘾的可怕后果﹐想要尝试改变自己的生活。

“你知道我的生命是怎么改变过来的吗﹖”这位年轻人继续说。“有一天晚上我企图自杀﹐紧急送医时已经奄奄一息了。医生把我从死亡的边缘救了回来。就在那个关口上﹐我的整个生命改变了。经过那一次剧变之后﹐我的生命才被扭转了过来。”

我们从第四章看见﹐在挪亚的时代﹐上帝赐给祂的形像有机会﹐使他们脱离罪恶的败坏。祂审判恶人﹐拯救挪亚和他的一家﹐并且赐给他们的后代一个稳定的新世界。可惜人们没有好好珍惜这个机会。在洪水过后﹐挪亚喝醉了酒﹐他的儿子含玷辱了他(创世记9:21-22)。人类没有改变﹔我们继续耽溺在以往的恶习中﹐追随通往卑贱的道路。

我们不禁从心里深处怀疑自己是否有胜过这堕落光景的可能。假若如普世性洪水这般的剧烈事件﹐都不能把我们从卑贱的情况中救拔出来﹐我们怎能逃脱罪恶毁灭性的辖制呢﹖新约圣经为我们解答了这些复杂的问题。上帝在基督里预备了方法。上帝差遣祂的儿子到世上来﹐成就了洪水所无法达成的目标。

使徒彼得比其他的圣经作者更多注意到基督与挪亚之间的关联。他从两个方面将两人做成比较来解释基督所代表的意义。我们看看这段经文就能明白上帝如何借着差遣基督到世上来改变我们。彼得前书3:20-22 这么说﹕“就是那从前在挪亚预备方舟﹐上帝容忍等待的时候﹐不信从的人。当时进入方舟﹐借着水得救的人不多﹐只有八个人。这水所表明的洗礼﹐现在借着耶稣基督复活﹐也拯救你们﹔这洗礼本不在乎除掉肉体的污秽﹐只求在上帝面前有无亏的良心。耶稣已经进入天堂﹐在上帝的右边﹐众天使和有权柄的﹐并有能力的﹐都服从了他。”

这段经文出现在更长一大段谈论基督徒受苦的上下文当中。彼得为了向信徒们保证他们不至于白白受苦﹐他指出一个事实﹕就是﹐挪亚的方舟拯救了一些人﹐而洪水却审判了其余的人类。这借着水而来的拯救与审判的观念﹐将彼得的看法和耶稣在地上的事工做成一个很奇妙的平行对照。审判与拯救也和基督徒接受水的洗礼有关。

洗礼的水和洪水的水具有相似的目的。耶稣吩咐祂的门徒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马太福音28:19)。与挪亚的洪水一样﹐洗礼也有负面和正面的目的。就负面的意义来说﹐它审判了那些不信基督的人。他们为自己积蓄愤怒﹐因为他们反对祂﹐拒绝相信祂。

就正面的意义来说﹐洗礼代表信徒得拯救的洁净。正如洪水带领挪亚和他的一家人进入一个新的世界一样﹐如今洗礼也拯救我们进入一个救恩的新世界。洗礼本身不能使人得救﹔这个仪式必须是“在上帝面前有无亏的良心”的一个记号(彼前3:21)。然而﹐正如上帝借着洪水的水拯救了挪亚﹐如今祂借着信心﹐也就是基督徒洗礼的水的表征﹐拯救了祂的百姓。

想想彼得如何谈到有关你洗礼的问题。许多基督徒认为洗礼只不过是一个空洞的仪式﹐但这却不是圣经的态度。洗礼作为一个得救信心的记号和印记﹐将你从一个注定受审判的世界中分别出来。你个人向基督的认信和你与祂的联合改变了你的生命。当我们信靠基督的时候﹐上帝的祝福便如洪水一般涨溢了我们的世界﹐并承载着我们驶入一个充满希望和机会的新世界里。

基督徒的洗礼所代表的救赎比挪亚的拯救更伟大。方舟带领挪亚和他的家人所进入的物质世界仍会受到罪恶的败坏。人类继续追求与上帝的旨意背道而驰的道路。但基督不是把我们从一个败坏的世界拯救到另一个败坏的世界。在基督里我们已经参与了祂复活的荣耀﹕“(这洗礼)借着耶稣基督复活也拯救你们﹐耶稣已经进入天堂﹐在上帝的右边﹐众天使和有权柄的﹐并有能力的﹐都服从了他”(彼前3:21-22)。正如基督复活升天﹐被提升到至高永恒的荣耀里﹐我们这些借着信心与祂联合的人也被带进一样的永恒荣耀里。

因此﹐基督的工作远远超越了上帝在挪亚时代的作为。所有相信基督的人都被带进一个属灵的新世界——“我们却是天上的国民”(腓立比书3:20)。我们既与基督一同复活﹐就从永远的审判中得着拯救。

彼得也提醒我们注意挪亚的时代和基督再来时两者之间的平行对照﹕

第一要紧的﹐该知道在末世必有好讥诮的人﹐随从自己的私欲出来讥诮说﹕“主要降临的应许在哪里呢﹖因为从列祖睡了以后﹐万物与起初创造的时候仍是一样。”他们故意忘记﹐从太古凭上帝的命有了天﹐并从水而出藉水而成的地。故此﹐当时的世界被水淹没就消灭了。但现在的天地还是凭着那命存留﹐直留到不敬虔之人受审判遭沉沦的日子﹐用火焚烧。(彼得后书3:3-7)

彼得在这段经文中回答那些对基督再来的盼望冷嘲热讽的人。这些怀疑论者宣称﹐自从创世以来﹐万事一如既往﹐丝毫未曾改变(4节)。“直到现在上帝都不曾干预过历史﹐”他们心里想﹐“我们又何必担心将来祂会来干预﹖”彼得的回答提醒他的读者们﹐这世界并非一直都是如此的。上帝所造的世界本来是“从水而出藉水而成”(5节)﹐可是“当时的世界被水淹没就消灭了”(6节)。历史不是从来没有受过干预。上帝曾经介入其中对付罪恶﹐毁灭了祂所创造的世界。那些怀疑上帝会在基督第二次降临时干预历史的人需要当心。上帝对他们的警告是“现在的天地还是凭着那命存留﹐直留到不敬虔之人受审判遭沉沦的日子﹐用火焚烧”(7节)。

彼得将挪亚的洪水与基督的再来做成一个直接的比较。正如上帝在挪亚的时代戏剧化地干预历史﹐祂将会更加戏剧化地介入﹐差遣基督在荣耀中回来。

历经数十年﹐数百年﹐甚至数千年﹐世界的变化极其微小﹐我们很容易对于世事可能的变迁失去盼望。难道你不曾心里猜疑上帝是否真的会以极富戏剧性的方式改变这个世界﹖有时我们不免怀疑﹐可是我们不要灰心。在挪亚的时代﹐上帝没有容许罪恶不受惩罚﹔在未来﹐祂也不会任凭罪恶不受惩罚。在挪亚的时代﹐上帝成功地拯救祂的百姓脱离审判﹔在未来﹐祂也会成功地拯救我们。基督肯定会再来﹐并会带领我们进入新天新地。

基督与挪亚相像﹐但祂却超越了这位在旧约中对照性的人物。祂设立基督徒的洗礼作为信心的记号﹐使我们的生命离开罪恶和死亡。当祂再来的时候﹐一个更新的创造将要来临﹐不再有罪恶﹐得赎的上帝形像也将完全脱离卑贱的光景。基督不像挪亚﹐祂不会只叫我们从地上的咒诅中得着部份的解除。祂是上帝计划中的最后一级台阶﹐祂将为我们带来完全的拯救。

基督与亚伯拉罕

“我终于有一个儿子了﹗”我们在医院的走廊互相拥抱﹐我的好朋友喜极而泣。他和他的妻子多年来一心想要有自己的小孩。如今愿望终于实现。他笑逐颜开地说﹐“现在我有了一个继承人﹐我要给他一份伟大的产业。也许我这一生不能有很大的成就﹐可是他一定可以做得更多。”

称职的父母经常想到儿女们的未来。我们努力地工作﹐为了将某些产业传承给他们。所有慈爱的父母总是梦想着将来儿女们的成就远远超过自己。

在许多方面﹐亚伯拉罕和基督也有此相似的关系。我们在第五章看见﹐这位旧约时代的先祖从上帝领受了许多奇妙的祝福。上帝从其余的世人中将他分别出来﹐向他说明得着尊贵的祝福所必备的能力﹐耐心﹐和坚忍。然而﹐先祖不是只为着自己的好处而寄望于上帝。他超越了自己向前展望一位未来的后嗣﹐就是一位可以远远超越他在有生之年所有成就的人。这位后嗣就是基督。

使徒保罗不只一次指出基督就是亚伯拉罕祝福的继承者。比如﹐在加拉太书3:16﹐他说﹐“所应许的原是向亚伯拉罕和他的子孙说的﹔上帝并不是说‘众子孙’﹐指着许多人﹐乃是说‘你那一个子孙’﹐指着一个人﹐就是基督。”在这段经文中﹐保罗指出上帝赐给亚伯拉罕子孙的应许﹐并不是广泛地赐给他的许多后裔﹐而是特别指明要赐给一位特定的子孙。基督是亚伯拉罕的那一位独特的后裔﹐祂承受了上帝应许赐给先祖和以色列民族的尊贵祝福。亚伯拉罕的产业成了基督的产业。

亚伯拉罕的产业有一个特色﹐就是拥有众多的子孙。上帝“领他走到外边﹐说﹕你向天观看﹐数算众星﹐能数得过来吗﹖又对他说﹕你的后裔将要如此”(创世记15:5)。先祖梦想着有一天他将拥有无数的子孙。这个应许是如何应验的﹖亚伯拉罕在以撒的出生这件事上经历了应验的开始。后来﹐以色列人数增加成为一个庞大的民族。

可是这些经历﹐由于以色列的背道而黯然失色。亚伯拉罕徒有许多肉身的后裔﹐可惜其中大多数人都远离了上帝。

亚伯拉罕在属灵方面繁衍生养的使命在败坏中划下了休止符。

当我们看见直到如今以色列仍然停留在悖逆中﹐我们不禁怀疑先祖的希望是否已经落空。亚伯拉罕是否怀抱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梦想﹖被赎上帝的形像将遍满全地——或者他们终将消逝无踪﹖新约圣经宣称亚伯拉罕繁衍生养的应许要透过他那一位独特的后裔来成全。基督使被赎的人数空前地增加。

在基督第一次来临的时候﹐亚伯拉罕子孙繁衍生养的使命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耶稣和祂的使徒们成就了这个使命﹐使外邦人加入相信基督的以色列余民的行列。在新约期间﹐所有来自各个民族的信徒都被纳入亚伯拉罕的家族中﹕正如“亚伯拉罕信上帝﹐这就算为他的义。”所以你们要知道﹐那以信为本的人﹐就是亚伯拉罕的子孙。并且圣经既然预先看明﹐上帝要叫外邦人因信称义﹐就早已传福音给亚伯拉罕﹐说﹕“万国都必因你得福。”可见那以信为本的人和有信心的亚伯拉罕一同得福。(加拉太书3:6-9)

由此可见﹐基督的成就远超过亚伯拉罕和他旧约时代的子孙所能达成的。基督将外邦人纳入亚伯拉罕的家族中﹐使先祖的后裔繁衍以至不计其数。

不过﹐当基督第二次降临的时候﹐亚伯拉罕子孙繁衍生养的数目将会更加庞大。圣经针对新天新地里的人类做了一个令人惊奇的描述。那些站立在上帝的宝座前的﹐是那些被收纳成为亚伯拉罕家族﹐“从各族……各国中”(启示录5:9)而来的人。当基督再来的时候﹐只有亚伯拉罕的子孙会遍满了全地。

亚伯拉罕产业的另一个特色是有关地的应许。这个尊贵的祝福是如何应验的﹖当亚伯拉罕走遍全地的时候﹐他自己稍微浅尝了这个应许的滋味。当他为妻子购得一块葬身之地的时候﹐又增加了一点(创世记25:10)。旧约时代的以色列人从约书亚的征服迦南和大卫王朝的建立﹐看见这应许得到更进一步的成就。然而﹐这些事件却还未能完全应验治理全地的应许。当以色列人背叛上帝的时候﹐他们被放逐离开了应许地。只有为数甚少的人曾经归回。

基督在祂第一次来临的时候﹐开始把治理的权柄交回亚伯拉罕后裔的手中。祂在巴勒斯坦救赎一些以色列人﹐重新赐给他们治理的权柄。并且﹐基督更进一步﹐在复活之后﹐告诉祂的门徒说﹐“你们就必得着能力﹔并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马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使徒行传1:8)。当福音传到外邦的时候﹐基督徒的影响也跟着传扬了开来。上帝百姓治理的权柄超越了迦南地的范围﹐扩展到世界各地。

当基督第二次降临的时候﹐亚伯拉罕子孙的治理权必将无远弗届﹐遍及全球。那时天上众军都要呼喊﹐“世上的国﹐成了我主和主基督的国﹐他要作王﹐直到永远”(启示录11:15)。

虽然旧约时代的以色列人失败了﹐我们却不该对亚伯拉罕的子孙遍满全地和治理全地的希望失去信心。亚伯拉罕在他有生之年没有看见上帝祝福的全貌。旧约时代的以色列人也没有经历他们潜在的辉煌。然而﹐基督将这些盼望带进了完满的结局。他成了恢复上帝形像的最后一级台阶。

基督与摩西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几位联军将领在如何解救欧洲脱离纳粹统治的策略上有很大的歧见。有一位将军大力主张进攻的计划﹔另一位则坚持采取不同的策略。当时﹐他们的歧见严重威胁联军的团结。可是到后来﹐有一个单一的计划浮现了出来。它或许不是一个人人都满意的策略﹐可是这个战役计划却导致最后的胜利。

我们从第六章看见上帝赐给摩西特权﹐叫他预备以色列人去征服迦南地。在一个敌对上帝的势力充斥的世界里﹐只有透过争战才能达成恢复尊贵的目标。很不幸地﹐上帝的战役计划和许多以色列人心里所想的大不相同。他们希望采用一种策略﹐上帝却坚持用另一种。然而﹐到最后上帝的进攻计划带领着祂的百姓赢得了应许的胜仗。

上帝的百姓是在什么时候经历了这胜利﹖以色列人在许多情况下享受过小小的成功。在约书亚带领之下的初次胜利代表着许多主要的进展。上帝借着士师之手打败了压制他们的仇敌﹐为全民带来上帝的祝福。大卫﹐所罗门﹐和其他的以色列君王靠着强大的军力扩展了王国的权势。从圣战中上帝赐给祂旧约里的百姓许多成就。

但这些胜利从未达到期望中上帝所应许的高峰。事实上﹐在旧约时代末期﹐以色列人落入了外邦势力的管辖。

应许地隶属于巴比伦人、波斯人、希腊人和罗马人的管辖中长达数世纪之久。以色列不但未能征服上帝的仇敌﹐反而让一些邪恶的国家征服了以色列。

在旧约和新约之间﹐以色列人热切期盼着一个时代的来临﹐那时上帝要亲自介入﹐赐给他们早在摩西和约书亚之前就已应许的完全胜利。新约为那些渴望看见尊贵争战完成的人,带来了好消息。圣战的胜利在基督的身上成就了。很不幸的﹐许多耶稣同时代的犹太人盼望弥赛亚在耶路撒冷作王﹐带领他们赢得战场上的胜利﹐然后上帝国的祝福便降临在地上。可是﹐当弥赛亚来临的时候﹐祂的圣战却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是大多数犹太人所不能接受的。耶稣没有照着他们所想要的﹐借着一场物质界的战争﹐带来属灵的结果。相反地﹐祂却打了一场属灵的争战﹐而延缓了物质界的战争结局。

在祂第一次降临的时候﹐基督亲自进入战场﹐开始了一场属灵的圣战。祂的上帝迹展开了得胜的过程﹐就是与笼罩着上帝百姓的黑暗权势相对抗的各样争战。耶稣自己用一场军事行动来说明祂的事工﹕“他差遣我报告被掳的得释放﹐瞎眼的得看见﹐叫那受压制的得自由”(路加福音4:18)。

基督更加坚定地以祂的受死和复活来对抗罪恶。我们一般不认为这些伟大的事件是争战﹐可是它们的确就是。

基督代替性的死解除了罪的咒诅﹐毁灭了那一直奴役着我们的邪恶权势。正如保罗说的﹐“既将一切执政的﹑掌权的掳来﹐明显给众人看﹐就仗着十架夸胜”(歌罗西书2:15)。

更有甚者﹐基督以祂复活的大能掳掠罪恶的权势。然后﹐祂从天上将胜利的赏赐倾倒在教会身上﹕“我们各人蒙恩﹐都是照基督所量给各人的恩赐。所以经上说﹕他升上高天的时候﹐掳掠了仇敌﹐将各样的恩赐赏给人……他所赐的有使徒﹐有先知﹐有传福音的﹐有牧师和教师”(以弗所书4:7-8﹐11)。

正如新约圣经所启示的﹐基督借着十架打败了罪恶﹐借着他的复活将胜利的喜乐分赐给我们。

基督争战的属灵层面至今仍继续在教会中进行。祂正在装备教会去继续祂所开始的争战。这就是保罗勉励以弗所人加入属灵争战的原因﹕

我还有末了的话﹕你们要靠着主﹐倚赖他的大能大力﹐作刚强的人。要穿戴上帝所赐的全副军装﹐就能抵挡魔鬼的诡计。因我们并不是与属血气的争战﹐乃是与那些执政的﹑掌权的﹑管辖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属灵气的恶魔争战。所以﹐要拿起上帝所赐的全副军装﹐好在磨难的日子抵挡仇敌﹐并且成就一切﹐还能站立得住。(以弗所书6:10-13)

全世界的信徒们正置身一场抵抗黑暗权势的属灵争战中。那恶者和它的差役经常寻找机会要毁灭我们。我们应该如何对付呢﹖使徒两次提到﹐“要穿戴上帝所赐的全副军装”(11﹐13节)。军装有哪些配备﹖陈列出来的清单耳熟能详﹕真理的带子﹐公义的胸牌﹐预备传福音的鞋﹐信心的盾牌﹐救恩的头盔﹐和圣灵的宝剑(14-17节)。

除了这套军装﹐保罗勉励以弗所人要“靠着圣灵﹐随时多方祷告祈求”(18节)。

假如我们听从保罗的建议﹐便能确保我们在属灵的争战中得胜。“好在磨难的日子抵挡仇敌﹐并且成就了一切﹐还能站立得住”(13节)。今天基督的争战仍然持续在进行中﹐你我都是穿戴着他的军装和能力在打仗。因此﹐我们看见上帝赐给古时以色列人属灵方面的应许已经应验在我们的生活中了。

基督已经赢得许多伟大的胜仗﹐可是这些胜仗绝对不足与将要发生在祂第二次降临时的最后一役相比。那时﹐基督将毁灭“那大罪人”(帖撒罗尼迦后书2:3)﹐并要将撒但和它的众军丢进永远的火湖中(启示录20:10)。

到那时﹐基督将以一次剧变性的胜利来完成祂的圣战。使徒约翰对于基督圣战的荣耀结局有这样的描述﹕

我观看﹐见天开了。有一匹白马﹐骑在马上的称为诚信真实﹐他审判﹑争战都按着公义。他的眼睛如火焰﹐他头上戴着许多冠冕﹐又有写着的名字﹐除了他自己没有人知道。他穿着溅了血的衣服﹐他的名称为上帝之道。在天上的众军骑着白马﹐穿着细麻衣﹐又白又洁﹐跟随他。有利剑从他口中出来﹐可以击杀列国。他必用铁杖辖管他们﹐并要踹全能上帝烈怒的酒醡。在他衣服和大腿上有名写着说﹕万王之王﹐万主之主。(启示录19:11-16)

这最后一役的结局如何﹖地上的众军“被骑白马者口中出来的剑杀了。飞鸟都吃饱了他们的肉”(启示录19:21)。然后﹐上帝的子民要起来﹐领受由基督得胜而来的掳物作为永远的产业。

摩西预备以色列人进入圣战﹐因为被赎上帝形像的尊贵地位必须透过与罪恶争战并且得胜才能获得。旧约时代的以色列人仅仅经历了短暂的胜利﹐最后却由于他们的罪而遭致惨败。但我们不该放弃希望。因为如今我们知道战争结果是属于基督的。祂是那一位打败罪恶﹐将胜利赐给祂百姓的得胜者。基督是恢复上帝形像之路的最后一级台阶。

基督与大卫

眼看一位美国总统连任在望﹐群众高声喊叫着﹐“再多四年﹗再多四年﹗再多四年﹗”总统在他第一任内的重大成就﹐几乎保证他可以得着连任。每个人都期望未来会更好。候选人向一群鼓掌吶喊的支持者保证说﹐“过去我们有了不少建树﹐不过在未来我们的国家将会有更伟大的成就。”

在第七章﹐我们看见大卫庆贺他的政治成就。在大卫的时代﹐上帝将一份特殊的恩典倾注给以色列人﹐使祂百姓的尊贵地位更上一层楼。祂使这个民族从一个松散的支派联盟转化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在大卫和他的众子孙治理以色列国期间曾经有过许多的成就。

可惜﹐旧约圣经却记录大卫王朝的悲惨结局。因为大卫子孙们的罪﹐上帝将他的王室从耶路撒冷剪除。以色列人随着他们的王一起被掳到巴比伦。先知预言有一位大卫的后裔要来复兴以色列国。所以当所罗巴伯带领一群犹大人回到迦南地重建圣殿的时候﹐希望被重新点燃了起来。可是他们期盼有一位崭新的﹑公义的大卫在耶路撒冷作王的心愿却从未曾实现过。

当我们看见今天以色列国的混乱情形﹐我们不禁心里疑惑﹐上帝的应许究竟出了什么问题。祂不是保证大卫的王朝永不断绝吗﹖那些应许赐给以色列王国的祝福又如何呢﹖

新约圣经回答了这些问题﹐它指出耶稣就是大卫王朝的继承人。马太和路加编纂冗长的家谱﹐来说明祂是大卫的后裔(马太福音1:1-17﹔路加福音3:23-38)。耶稣降生在大卫的城﹐伯利恒(路加福音2:4-7)。耶稣以大卫最后一位继承人的身份﹐为被赎的上帝的形像带来无以伦比的国度祝福。祂实现了一切关乎君王体系的荣耀盼望﹐甚至远远超过大卫和他的子孙所曾有过的成就。

基督国度的祝福为上帝的形像所带来的利益包涵广阔。为了对基督为我们成就的事有些简略的认识﹐我们要专注旧约时代来自大卫家族的三样祝福。然后﹐我们要看看基督如何将这些恩赐带给新约时代里上帝的百姓。

第一﹐大卫的家族要保护以色列民对抗罪恶。大卫和他的子孙有责任防卫国家的安全。甚至在征服迦南的使命大致完成以后﹐君王仍有责任提供安全的保障。因此﹐以色列的君王必须修筑城墙并维持军备。每一位负责的大卫家族成员都会设法采行各种方式来保护人民。

第二﹐犹大的君王必须保证上帝的百姓可以享受丰衣足食的生活。在君王保护的范围里﹐以色列国大大地繁荣昌盛起来。君王认真执行摩西的律法﹐公义便畅行无阻。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不怕恶徒的侵扰。大卫的子孙们各个尽忠职守﹐经济情况便随之改善。君王以公义治国﹐便导致国泰民安。大卫家不仅保护上帝的百姓免于敌人的侵扰﹐还为这地带来了丰盛繁荣。

第三﹐大卫的家族是上帝预定用来作为祂与百姓同在的保证。大卫在他的有生之年预备建造圣殿﹐作为表明上帝同在的永久性建筑物。所罗门将圣殿建立在帝国的中心。犹大的君王必须永远承担维持合宜的圣殿事奉的责任。假如没有上帝的同在﹐一切君王家族所作的努力都是白费。没有上帝的同在﹐也就没有保护和繁荣。上帝将国度的利益倾倒在百姓身上﹐表明祂悦纳一切与圣殿有关的祷告﹐献祭﹐和诗歌。

保护﹐丰盛﹐和上帝的同在﹐这些国度的祝福没有随着旧约的结束而终止。这些古老的真实经历预表将来在基督里更大的利益。不过我们必须记得﹐耶稣将这些国度的祝福分成两个阶段赏赐下来。祂分别在第一次的降临和祂再来的时候带来保护﹐丰盛﹐和上帝的同在。

耶稣复活升天﹐坐在大卫的宝座上开始了祂治理全地的工作。正如在五旬节那天彼得告诉犹太人说﹕

弟兄们﹐先祖大卫的事﹐我可以明明地对你们说﹐他死了﹐也埋葬了﹐并且他的坟墓直到如今还在我们这里。大卫既是先知﹐又晓得上帝向他起誓﹐要从他的后裔中立一位坐在他的宝座上﹐就预先看明这事﹐讲论基督复活说﹕他的灵魂不撇在阴间﹔他的肉身也不见朽坏。这耶稣﹐上帝已经叫他复活了﹐我们都为这事作见证。(使徒行传2:29-32)

耶稣从祂被高举的地位上﹐赐给上帝的百姓国度的利益。

在这个起始的阶段里﹐基督的祝福主要是属灵的性质。耶稣向跟随祂的人提出保护他们的保证﹕“谁也不能从我手里把他们夺去”(约翰福音10:28)。就如约翰一书4:4 说的﹕“因为那在你们里面的﹐比那在世界上的更大。”无论是人或任何超自然的能力都不能夺去我们在基督里的救恩。耶稣作为我们的君王﹐祂保护我们每一个人。

基督也赐福祂的百姓﹐叫他们享受属灵的丰盛。保罗说我们拥有“在基督里……各样属灵的福气”(以弗所书1:3)。耶稣说祂的来临“是要叫人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约翰福音10:10)。基督保证将属灵的丰盛赐给祂国度里的子民。

最后﹐基督在祂的百姓中间提供上帝的同在。耶稣在祂升天之后﹐虽然挪去祂肉身的同在﹐却差下圣灵来安慰祂的门徒﹐向他们表明上帝临在的确据。“我不撇下你们为孤儿﹐我必到你们这里来”(约14:18)。为此﹐祂应许祂的使徒们说﹐“我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马太福音28:20)。

今天我们所享受的国度祝福是很伟大的﹐不过我们必须记得﹐那主要还是在属灵的层面上。基督没有应许在祂国度的这一个时期保守我们免于一切物质上的攻击。事实上﹐祂警告祂的门徒说﹐他们将遭遇患难和逼迫﹕“他们若逼迫了我﹐也要逼迫你们”(约15:20)。甚至﹐基督国度的权柄也不保证我们在今天一定拥有物质的丰富和健康。贫穷和疾病的试炼仍常常临到我们当中的许多人。保罗学会了“知足……知道怎样处卑贱﹐也知道怎样处丰富”(腓立比书4:12)。最后﹐在这个时期﹐基督也没有赐给我们祂肉身的同在。祂是在圣灵里与我们同在﹐不过我们渴望能再见到祂摸着祂。现在教会正在呼喊﹐“主耶稣啊﹐我愿你来﹗”(启示录22:20)

虽然在今天基督只保证我们拥有属灵的祝福﹐然而当祂再来的时候﹐祂的保护﹐丰盛﹐和同在将完全扩展到物质的层面。在新的创造里﹐我们在物质和灵性两方面都受到保护﹐免于一切形式的邪恶。上帝的仇敌将被彻底地毁灭﹐我们便不再有任何的恐惧。“再后﹐末期到了﹐那时﹐基督既将一切执政的﹑掌权的﹑有能的都毁灭了﹐就把国交与父上帝。因为基督必要作王﹐等上帝把一切仇敌都放在他的脚下。尽末了所毁灭的仇敌就是死”(哥林多前书15:24-26)。

在基督国度成全的时候﹐我们将得着荣耀的身体﹕“有天上的形体﹐也有地上的形体。但天上形体的荣光是一样﹐地上形体的荣光又是一样……死人复活也是这样”(林前15:40﹐42)。

一切的疾病和悲伤都要过去。“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号﹑疼痛”(启示录21:4)。最后﹐当基督再来的时候﹐我们不再渴望祂肉身的同在﹐因为祂就在我们中间。我们将认识祂属灵和肉身的同在。约翰在他新耶路撒冷的异象中“未见城内有殿﹐因主上帝全能者和羔羊为城的殿”(启示录21:22)。

基督成全了大卫家族一切的盼望。祂将上帝国的祝福带给所有忠心事奉祂的人。大卫和他的子孙为上帝的百姓带来源源不绝极大的利益﹐可是这些旧约的祝福仍然达不到所为我们设计的尊贵地位。唯独基督能为我们带来天国完全的祝福。祂是恢复上帝的形像的最后一级台阶。

结论

从本章中﹐我们看到基督的第一次和第二次降临在我们恢复的过程中构成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级台阶。

基督是末后的亚当﹐祂扭转了亚当犯罪的后果。和挪亚一样﹐祂带来了审判和一个崭新的世界。祂继承并分赐上帝给亚伯拉罕的应许。摩西预备以色列人出去争战﹐耶稣却为上帝的百姓赢得胜利。正如大卫一般﹐基督为我们带来上帝国的祝福。上帝的形像得以完全恢复至终归功于一人的努力﹐就是那一位我们寄予一切厚望的耶稣基督。祂是迈向尊贵道路上的最后一级台阶。

复习题

1、为何新约圣经说基督是“末后的亚当”﹖基督如何扭转亚当犯罪的结果﹖
2、解释基督的第一次降临和祂的再来与挪亚的相似之处。
3、新约圣经如何将耶稣与亚伯拉罕相连﹖这关联具有何种意义﹖
4、基督如何完成由摩西和约书亚所开始的圣战﹖
5、基督以大卫之子的身份带来哪些国度的祝福﹖

讨论练习

1、为何本章的标题定为“登上最后一级台阶”﹖
2、列举五个原因﹐说明为何你我不能将信心放在亚当﹐挪亚﹐亚伯拉罕﹐和大卫身上。为何我们必须仰望基督做成恢复上帝尊贵形象之工﹖
3、列举四个基督与挪亚﹐亚伯拉罕﹐摩西﹐和大卫之间正面和反面的比较。这些比较如何引导你认识基督是恢复尊贵形象之工唯一的盼望﹖
4、列举五方面在基督的第一次降临时没有完全恢复我们尊贵形象和地位的例子。这些事如何在祂再来的时候得着解决﹖

第十章 忍耐等候直到终点

这个场景几乎出现在每一次全家出游的旅途中﹐简直快把父母逼疯了。“快到了没﹖”坐在后座的孩子们频频发问。“还要多久﹖……现在呢﹐还有多远﹖”

“不到五十呎以前你才刚刚问过﹗”父亲不耐烦地提高了嗓门。

母亲出来缓和场面﹐劝解着说﹐“孩子们﹐这趟旅程还要一阵子……在我们抵达之前你们必须耐心等候。”

长途旅行对小孩子们是件苦差事。他们不喜欢受困在汽车后座的感觉﹐可是我们知道旅途不会再持续太久﹐所以鼓励他们在抵达之前必须耐心等候。

本书带领我们经历了一次长途旅行。我们看见起初上帝如何创造人类﹐我们自己在整个历史的过程当中的所作所为﹐以及上帝如何在挪亚﹐亚伯拉罕﹐摩西﹐大卫﹐和基督的时代﹐借着祂恩典的赏赐﹐使我们达到如今的情形。在迈向尊贵的道路上我们已经走了很长的一段路﹐可是前面的旅程却仍遥遥无期。虽然上帝已经为人类完成了许多的成就﹐可是在基督再来之前﹐我们每个人仍然必须面对生活的争战。有时我们看着自己的生活而心里疑惑﹐“到底还有多远﹖……还要多久﹖” 我们怎能忍受一路千里迢迢地走来﹐却还到不了目的地﹖我们如何能忍耐等候直到终点﹖

在本章中﹐我们要查考罗马书8:17-39﹐探讨在我们的旅途中最后这段行程的意义。这段经文是描写摆在我们面前﹐基督徒生活中的两个事实。从一方面来说﹐我们知道我们的道路充满了苦难。虽然跟随基督的生活很奇妙﹐可是通往尊贵的道路却是一条崎岖难行的路。从另一方面来说﹐我们也发现那些在磨难中疲倦灰心的人是可以得着帮助的。上帝赐下祂的安慰叫我们可以勇往直前。假如我们希望完成通往尊贵的旅程﹐我们就必须同时拥抱这两方面的基督徒生活。我们必须认识上帝呼召我们受苦的事实﹐并紧紧抓住上帝为我们预备的安慰(参图10)。

                        受苦的呼召

 通往尊贵之路    上帝的安慰     基督的再来

 图10 在我们前面的苦难与安慰

我们受苦的呼召

我喜欢写作。不﹐应该说﹐我喜欢我完成的作品。每当看见书架上摆着我所写的书﹐心里就有一份成就感——可是写作的过程却几乎要了我的命。我有几位同事﹐写起文章来像说话一样容易﹐而我却不是这样。对我来说﹐每一页都是一次痛苦的经历。修改又修改﹐一而再﹐再而三——一点儿也不轻松。我为什么愿意忍受这一切的痛苦呢﹖理由很简单。除非经历这必需的苦难﹐我无法完成一本书。没有先前的忍耐﹐就没有后来的享受可言。

在罗马书第八章的后半段﹐保罗用一种相似的情形来描写基督徒的生活。在他总结上帝的儿女所享有的祝福时引进了受苦的主题﹕“既是儿女﹐便是后嗣﹐就是上帝的后嗣﹐和基督同作后嗣。如果我们和他一同受苦﹐也必和他一同得荣耀”(罗马书8:17)。

我们以上帝儿女的身份﹐充满信心地期盼从我们的天父那里得着一份伟大的产业。我们和基督同为后嗣﹐分享着祂奇妙丰盛的尊贵地位。不过正如保罗在这段经文里指出的﹐我们不单在基督的荣耀上同为后嗣﹐我们也在祂的受苦上同为后嗣﹔我们与基督同受苦难。

保罗这不是投给我们一个曲线球吗﹖本书从头到尾﹐我们一直把重点放在尊贵﹐而不是受苦的主题上。我们看见上帝的计划引导祂的百姓脱离卑贱的光景﹐朝向完全恢复祂荣耀形像的方向前进。可是现在保罗却告诉我们﹐基督徒继承了耶稣的受苦。苦难和上帝恢复我们尊贵地位的计划有什么关系﹖两者如何彼此协调﹖

虽然看似奥秘﹐可是上帝却预定以受苦作为我们达成尊贵的途径。忍受苦难是我们得着荣耀的手段。再看一次保罗怎样直言不讳地说﹕“我们和他一同受苦﹐也必和他一同得荣耀”(罗8:17﹐斜体是作者加的强调)。假如我们没有参与基督的受苦﹐我们绝不可能享受祂的荣耀。

为了理解苦难在基督徒生命中的地位﹐我们必须弄清楚保罗心里所想的是那一种苦难。信徒遭遇患难有许多原因。我们可以分辨出至少有三种类型的苦难。

第一﹐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无法解释的困难﹐只因为我们是活在一个堕落的世界。上帝没有完全解除在亚当和夏娃犯罪后加诸于创造界的咒诅(创世记3:16-19)。甚至基督也没有完全把我们从始祖所带给我们的灾难中拯救出来。信徒忍受着许多全人类所共有的苦难。我们都是不义行为的受害者﹔我们遭受战争的摧残﹔我们遭遇自然的灾害﹔我们会生病和死亡。这一类的艰难并不是由于我们个人背叛上帝而造成的。我们会经历这些﹐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因亚当的罪而遭受咒诅的世界里。

第二﹐许多信徒的受苦是由于他们个人的不义所直接造成的结果。违背上帝的道德标准为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悲惨的结局。奸淫造成离婚﹔偷窃导致监禁。我们遭遇这一类患难是由于我们悖逆的结果。而且我们的罪常引来上帝在我们身上的管教。祂借着苦难管教祂迷途的儿女﹐为要把他们带回到正路上(希伯来书12:10)。这两种情况都是因为我们个人的罪所遭致的苦难。

这些患难已经为生活带来了足够的困难﹐可是当保罗说﹐“我们和祂(基督)一同受苦”(罗8:17)的时候﹐他心里所想的不是这一类的患难。他关心的是第三种的受苦——那些上帝特别为跟随基督的人所预定的患难。我们经历苦难是因为上帝呼召我们受苦。

每一位基督徒至少在两个方面上被呼召受苦。在一方面﹐我们和基督同受苦难是因为我们向着祂的忠诚激怒了世界。耶稣的话指出这一点﹕“世人若恨你们﹐你们知道恨你们以先﹐已经恨我了”(约翰福音15:18)。我们和这位黑暗世界所恨恶的人站在一起。所以不信的人逼迫祂﹐也逼迫我们。

历史记载着无数基督徒如何在不信者的手中遭受可怕的磨难。甚至直到今天﹐在世界上某些地方﹐基督徒仍然遭到严重的迫害。虽然由于福音的影响﹐在有些国家里有许多人免于严厉的苦难﹐可是世界对那些被赎上帝形像的恨恶却仍是昭然若揭。专业机构拒绝我们;邻居和家人排斥我们。在这些和许多其它的方面我们为基督而受苦﹐因为世界是与我们为敌的。

保罗警告提摩太说﹐“凡立志在基督耶稣里敬虔度日的﹐也都要受逼迫”(提后3:12)。这些话应当激发出我们严肃的自我反省。假如你我从未经历来自世界的患难﹐我们应该要质疑自己向基督委身的力度。那些顺从耶稣呼召的人是把自己放在和不信的人正面撞击的轨道上。冲突和逼迫是不可避免的。

在另一方面﹐基督徒的受苦也是因为上帝呼召我们舍弃自己的欲望﹐而选择一种牺牲奉献的生活方式。基督徒在这方面的经验从几处新约的经文中得到证明。在哥林多后书1:5﹐保罗说“我们多受基督的苦楚。”卑微和奉献绝不是专属于耶稣所有——祂的受苦也倾倒在教会的经历里面。保罗以同样的方式论到自己的事工是一个机会﹐使他可以“为基督的身体﹐就是为教会﹐要在我肉身上补满基督患难的缺欠”(歌罗西书1:24)。我们跟随着基督牺牲奉献的脚踪来延续祂的受苦。

当人接受相信基督的时候﹐上帝以超自然的方式使他们在基督的死和复活上与祂联合(罗马书6:1-7)。两千年前发生在祂身上的事也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在罪上死了”(第2节)﹐也复活得着“新生”(第4节)。然而﹐当我们活在荣耀的这一边时﹐我们与基督的联合也使我们延续了祂在世上的卑微。基督“来﹐并不是要受人的服侍﹐乃是要服侍人”(马可福音10:45)。祂“本来富足﹐却为你们成了贫穷”(哥林多前书8:9)。他舍弃自己的荣耀﹐“为要寻找﹑拯救失丧的人”(路加福音19:10)。祂“自己卑微﹐存心顺服﹐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立比书2:8)。为基督而活就是活出祂生命的榜样。我们不求受人的服侍﹐而是要服侍人﹔我们不是拼命赚取今生的财富﹐而是为祂而舍下财富。

根据这个道理﹐上帝显然不仅呼召我们为基督的缘故受苦﹐祂更期望我们自愿地受苦。耶稣是怎么说的﹖“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路加福音 9:23)。跟从基督就是自愿受苦。保罗所表达的愿望也应该存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他说﹐“使我认识基督﹐晓得他复活的大能﹐并且晓得和他一同受苦”(腓立比书3:10)。信徒不该心不甘、情不愿地为基督受苦﹔我们应该渴望在祂的苦难上有份。

所有荣誉的军人都值得我们敬佩。他们面临各种危险的情况﹐甚至常常要为别人牺牲自己的性命。我们应该向每一位军人的勇气致敬﹐可是对于那些自愿参军的人﹐我们却不禁从心中涌溢出一份特别的感激之情。他们自愿放下生命中的目标﹐割舍他们的家庭和亲人﹐为别人而活﹐甚或为别人而死。

让我们承认吧﹗我们多半是苦难的征召军人﹐而不是志愿军人。当一些非我们所能控制的事件发生﹐迫使我们不得不牺牲的时候﹐我们会尽所能地挑起重担。可是我们甚少时候是刻意割舍自己的欲望﹐为了要背负基督的十字架。我们太热衷于舒适的生活﹐以至不能自愿受苦。然而﹐我们作为与基督一同受苦的后嗣﹐却应该为着上帝国度的缘故放下我们自己个人的目标。当然﹐我们必须在上帝所赐的世上财富和成就上作个聪明的管家。可是那些苦心积攒财富﹐谋取世上权势的人﹐一定无法活出像那些与基督联合的人一样的生命。上帝呼召我们寻求在许多方面分担基督的苦难。

我有一个朋友知道如何为基督舍己。他离开自己上层中产阶级的家﹐搬到城市中心去做青少年的事工。他很快地和一些年轻人成为朋友﹐并邀请他们来自己的公寓查经。当他们花了大约一个小时查考圣经之后﹐我的朋友出门到附近的街角上去买一些点心。二十分钟后﹐当他回到家却发现他的电视﹐音响﹐和自行车早已被他新结识的朋友们洗劫一空了。

“你对这件事有什么感受﹖”我问他。

“刚开始我很生气﹐”他承认﹐“不过﹐后来有一个念头打醒了我。假如耶稣为我做了那么大的牺牲﹐我也可以为祂牺牲这小小的一点东西。”

上帝要你我如何受苦﹖每一个人都必须各自在主面前做出决定。上帝呼召某些基督徒做出激烈的牺牲﹕国外的宣教工作﹐服侍穷人﹐还有许许多多这一类需要大大舍己的行业。上帝也呼召另一些基督徒在其它方面自愿受苦。我们可以慷慨捐助基督教的事工﹐而不是把每一分钱放进自己的口袋里。我们可以奉献时间传福音和事奉上帝﹐而不是让自己的计划占据生活的全部。我们可以决定从事一份荣耀基督﹐而不是荣耀自己的职业生涯。我们可以努力挽回濒临破裂的婚姻﹐而不是寻求离婚。我们可以开放自己的家给一些需要的人﹐而不是购买一部新车。我们可以探访老年人或病人﹐而不是成天紧盯着电视银幕。只要我们有意寻找﹐到处都是机会。

很不幸的﹐许多基督徒团体对于我们受苦的呼召视若无睹。在有些圈子里﹐人们对物质丰富的强调取代了受苦的需要。听听基督教的广播和电视。你会听到不少传道人告诉他们的听众说﹐他们没有必要忍受苦难。“主耶稣要你们富足﹐”他们很肯定地说。“只要相信你一定会得到那部新车和那幢房子﹗”当然﹐富足本身并没有错。“贪财”﹐而不是拥有钱财﹐才“是万恶之根”(提摩太前书6:10)。事实上﹐富有的基督徒拥有绝佳的机会为基督使用他们的资源。虽然如此﹐过份强调物质的丰富常常使我们忽略了求问上帝要我们如何为基督舍己。

当物质的丰富成为我们的主要关注时﹐我们应当想到耶稣的贫穷。正如祂说﹐“狐狸有洞﹐天空的飞鸟有窝﹐只是人子没有枕头的地方”(路加福音9:58)。基督并不缺乏信心。祂没有与上帝的旨意相违背。祂清楚知道上帝呼召祂从事牺牲的事奉。基督对父上帝的信靠使祂为着来世的荣耀而舍弃自己今世的富足。我们与基督联合﹐也应当预备和祂一样地受苦。

在某些团体里﹐信徒们的眼光被迁引离开自愿的舍己﹐全神贯注于争取世上的权势和影响力。“基督徒应该成为领袖﹐建立基督徒原则﹐”他们高喊着。“为达成这个目标﹐我们必须拥有权力﹗”

此类观点含有某种程度的重要真理。基督呼召跟随祂的人在世上做盐做光(马太福音5:13-16)。我们要借着在文化的各个层面上高居领导地位来成就我们的文化使命。可是在我们过份强调今世生活的背后﹐潜伏着一个严重的危机。我们的希望和梦想与现今的成就如此的紧密相连﹐使得我们看不见在许多方面我们所必须付出的牺牲。

我们激励自己要“攀登事业的阶梯﹗努力往上爬到顶端﹗”不要误会我的意思。无论在任何一个领域﹐凡是持守正当动机﹐跻身进入领导地位的努力﹐都可能是一种舍己的行动。好的领导人不是为自己而活﹔他们都是努力工作的仆人。可是我们必须小心﹐不要过于全上帝贯注在争权夺利上﹐以至忘记我们在今生舍己的重要性。基督的国度已经朝着影响世界的方向迈进了好几大步﹐将来还会继续进行。我们可以肯定地说﹐“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他”(马太福音16:18)。虽然如此﹐历史告诉我们﹐当我们不再抓紧世上的权势不放﹐并拥抱我们所蒙受苦的呼召时﹐基督国度对世界会有更大的影响。因为基督的能力在我们的软弱上被彰显出来(林后12:9)。

我们预期在通往尊贵的旅途中会有苦难。信徒要忍受与世人共同遭遇的灾祸﹐承担罪所带来的后果。然而除此以外﹐上帝呼召我们自愿受苦﹐忍受逼迫﹐为着祂而牺牲我们个人的喜好。面对这一切的苦难﹐我们必须提出一个诚实的问题。我们怎能在如此艰苦的情况下继续走这条朝向尊贵的道路﹖保罗在罗马书第八章其余的经文中谈到这个问题。

来自未来的安慰

任何一个曾经长期住院的人都会告诉你﹐那经验有时会使人不胜负荷。当你一周又一周卧病不起﹐你会很快地从气馁变成忧郁。我记得有一次和一位癌症病人谈话﹐他在长期住院的期间始终保持一个非常积极的态度。“你怎么做得到的呢﹖”我问他。

他解释说﹐“我知道我会好起来的。我用这种专注未来的眼光来看待目前的遭遇。”

我们看见基督徒应当预期会遭遇苦难﹐甚至自愿在今生经历苦难。只是﹐有时我们也难免为这些苦难所重创。

就像住院的病人一样﹐我们也会对所遭遇的祸患感到不胜负荷。当这种焦虑感从心里涌现的时候﹐我们怎么办﹖

我们必须用专注未来的眼光来看待我们的苦难。

保罗很有信心地断言﹐我们目前的苦难不足与我们美好的未来相比。他简单扼要地说明这个想法﹕“我想﹐现在的苦楚若比起将来要显于我们的荣耀﹐就不足介意了”(罗马书8:18)。虽然基督徒在生活中会遭遇苦难﹐但我们最后命运的光辉将驱逐一切试炼的阴霾。与我们将来的荣耀相比﹐现在的困难便显得微不足道了。

这些话不是出自一位安乐椅上的神学家的手笔。对保罗来说这不只是一个理论。这是出自一位终身为基督舍己之人的口。很少有圣人像他一样忍受那么多的苦难。他远离自己的家乡﹐渡过怒涛汹涌的大海﹐面对愤怒的群众传道。他被诬告﹐被鞭打﹐被监禁。他为基督的缘故自愿承担这一切苦难和其它数不清的试炼。然而﹐保罗知道如何看待这些苦难。这些苦难没有打倒他﹐因为他向前展望基督的再来。认识国度成全时的荣耀﹐使他生命中的苦难显得微不足道。对于这些事他“就不足介意了”(罗8:18)。

有一天我的一位牧师同事心事重重地来到我面前。他的事奉陷入困境﹐有一群满腹牢骚的会员离开他的教会﹐使他感到很气馁。“我想我快要承受不住了﹐”他说。“我奉献我所有的﹐却得不到任何回报。简直太不值得了。”

这位牧师比他自己所能体会的更接近真理。他今生所能得的回报不值得他作为一个教会的仆人所付出的牺牲。他或许偶而经历一些高峰的时刻﹐小小的成就使他的挣扎得着短暂的纾解。可是日复一日却带领他走向一种情况﹐要求他付出更多舍己的功夫。只要他的心一天专注于今生的报酬﹐他必定会得出一个结论﹕痛苦是不值得的。

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曾面临这种灰心气馁的情况。我们全心全意教养儿女。我们努力工作扮演好基督徒商人的角色。我们在一个接着一个事奉岗位上奉献时间和精力。可是我们年复一年的事奉显出什么果效﹖只有要求我们有更多的牺牲。“假如我受苦的代价只不过如此﹐我真是感到无以为继了﹐”我们心里哀叹。

我们今生所看见的果效﹐不值得我们为着服侍基督而牺牲奉献所付出的代价。我们一路上领受了一些祝福会鼓励我们向前行﹕事业的成就﹐孝顺的儿女﹐和健康的身体。可是单凭这些赏赐不足以供应人生里那些充满了自愿受苦之人的需要。那些祝福只不过是受苦之路(Via Dolorosa)小啜数口的凉水罢了。为了胜过那种经常伴随苦难而来的灰心气馁﹐我们必须效法保罗的榜样﹐把眼光从今生挪移﹐而定睛仰望来世的奖赏。

我们的困难也会由于另一个因素而更显得复杂。即使当我们想到基督再来的美好景象时﹐我们的思虑也很少超过个人得救的范围。个人的救赎是上帝赐下的奇妙礼物。我们盼望等候没有悲伤﹐罪恶﹐和失望的永生。然而﹐如果我们盼望得着来自未来的安慰﹐就必须开扩我们的异象。

当保罗论到基督的再来时﹐他的焦点超越了个人得救的范围。他向前展望的是一个即将发生﹐令人惊异不止的宇宙性救赎﹕

受造之物切望等候上帝的众子显出来。因为受造之物服在虚空之下﹐不是自己愿意﹐乃是因那叫他如此的。

但受造之物仍然指望脱离败坏的辖制﹐得享上帝儿女自由的荣耀。我们知道一切受造之物一同叹息﹑劳苦﹐直到如今。(罗马书8:19-22)

有一件比我们的灵魂得救更为壮观的事﹐等在通往尊贵之路的尽头。在我们被完全更新之后﹐随之而来的是整个创造界的更新。在亚当和夏娃犯罪之后﹐宇宙万物落在上帝的咒诅之下。虽然奇妙的创造界已经陷入一个虚空和败坏的光景﹐但却并没有失去重获更光明的未来的盼望。当基督再来的时候﹐祂要拯救我们脱离死亡的咒诅﹐也要戏剧性地更新其它一切上帝的创造物﹕高山和低谷﹐沙漠和海洋﹐植物和动物。我们的太阳系﹐银河﹐以至整个宇宙﹐都要恢复它们原有的光辉灿烂。和谐取代混乱。美丽取代腐朽和败坏。然后﹐接踵而来的是最叫人惊异不止的部份。所有的新创造﹐每一个角落﹐都要安放在我们的脚下﹐直到永远。耶稣说﹐“温柔的人……必承受地土”(马太福音5:5)

保罗心中充满了基督再来时那种伟大救赎的想望。当苦难来临的时候﹐他把自己沉浸在一个脱离了败坏虚空﹐在新创造中与基督一同作王的荣耀里。他以一种无法言喻的欢欣之情﹐遥望未来属于他的喜乐。有了这个未来的异象﹐他便能回过头来看自己的苦难﹐而知道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有一位我从前的学生在最近去世。大约两年前﹐医生们宣布他只剩下几个月的生命。他忍受着虚弱和疼痛的折磨﹐仍然坚持事奉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有一天他和太太一起来看我﹐我有机会问他一些艰难的问题。我问他﹐“当你得知自己将要去世的时候﹐你如何继续往前走﹖”我永远忘不了他的回答。

“哦﹐理查﹐”他微笑着说﹐“我以前从未曾感觉到回家去见耶稣是如此的真实。我现在可以继续往前走﹐因为我比以前更了解当我回家的时候会是多么美好。”

这些话常常在我心中回荡。当我心灰意懒的时候﹐它们加给我力量。你也可以使它成为你生命的一部份。当苦难的打击临到你的时候向前展望﹐看见当你回到新天新地的家中是多么的美好。未来的荣耀是上帝赐给所有现在正在经历苦难的人的安慰。

来自圣灵的安慰

我们都曾听说过一些有关战俘所面临的恐怖经历。严刑拷打﹐剥夺人性的需要﹐和各种疾病﹐使得这些被俘虏的士兵身心俱疲。可是在许多报导里面﹐有一件最特别的酷刑﹕就是监狱里面的监狱——单独监禁。叫一位战俘断绝一切和其他人的接触﹐他便失去所有的支持和鼓励。相比之下﹐通常的监狱成了一个自由的世界﹐在那里囚犯可以彼此扶持壮胆。可是在单独监禁的情况下﹐一个战俘彻底地遭到遗弃﹐孤独无援地面对自己被囚的现实。

正如我们前面所见﹐基督徒在得着基督的荣耀之前﹐是被监禁在一段受苦的时期。我们盼望得着释放的日子﹐可是那一天似乎总是遥遥无期。此时此刻我们需要一些东西来减轻我们的重担。在今生我们可以找到什么安慰﹖

有谁能分担我们的重担﹖或者我们必须孤单地忍受单独监禁的苦楚﹖

在罗马书8:22-27﹐保罗继续他劝勉的话﹐引导我们注意在试炼中可以得着的帮助。他承认跟随基督有时是相当艰苦的﹐可是他提醒我们﹐在面对这些困难的时候我们并不孤单。上帝已经差派祂的圣灵来帮助我们背苦难的十字架﹕

我们知道一切受造之物一同叹息﹑劳苦﹐直到如今。不但如此﹐就是我们这有圣灵初结果子的﹐也是自己心里叹息﹐等候得着儿子的名分﹐乃是我们的身体得赎。我们得救是在乎盼望﹔只是所见的盼望不是盼望﹐谁还盼望他所见的呢﹖但我们若盼望那所不见的﹐就必忍耐等候。况且﹐我们的软弱有圣灵帮助。我们本不晓得当怎样祷告﹐只是圣灵亲自用说不出来的叹息为我们祷告。鉴察人心的﹐晓得圣灵的意思﹐因为圣灵照着上帝的旨意替圣徒祈求。(罗马书8:22-27)

保罗用一个明确的表白开启了这段经文。他毫不掩饰地承认基督徒常常在苦难的压力下“心里叹息”(23节)。

有时我们所遭遇的困难到了一个地步﹐使“我们不晓得当怎样祷告”(26节)。

可是我们不会被单独遗弃在这样的情况里。我们拥有“圣灵初结的果子”(23节)﹐祂会在“我们的软弱(时)……帮助(我们)”(26节)。圣灵在我们身上做了许多的工作﹐可是在这里保罗强调圣灵工作中一个特别的方面。当我们在劳苦的重担下叹息﹐等候我们的荣耀显现的时候﹐圣灵“用说不出的叹息为我们祷告”(26节)。

圣灵感受到我们的痛苦﹐在父上帝面前背负我们的重担。这是一种不寻常的祷告﹕“鉴察人心的﹐晓得圣灵的意思﹐因为圣灵照着上帝的旨意替圣徒祈求”(27节)。

我们的天父聆听圣灵的祷告﹐因为祂的代求永远是讨父上帝喜悦的。当我们灰心绝望到一个地步﹐甚至无法以言语表达的时候﹐圣灵眷顾我们﹐为我们说话。

乍看之下﹐我们不免疑惑保罗的话和那些受苦的人有什么关系。毕竟圣灵代求的叹息是无法察觉的。我们听不见祂分担我们的重担﹐也看不见祂向父上帝的祈求。如此抽象的教导怎能提供我们真实的安慰﹖我们从无法察觉的圣灵工作上可以得着什么安慰﹖

就其重要性而言﹐单单认识这一个神学的真理便能带来某种程度的勉励。能理解圣灵在我们受苦的时候与我们同在是一件好事。正如许多圣经的教义一样﹐接受这个看不见的事实有助于准确地了解我们生活中看得见的世界。当我们知道上帝的灵与我们一同叹息﹐我们会感到士气大振。相信祂为我们作周全地祷告﹐会加添我们的力量。这些信念﹐即便是抽象的真理﹐也可以为受苦的人提供一些帮助。

虽然如此﹐如果把圣灵的工作缩减为一个抽象的概念﹐会使我们很难感受到保罗在这段经文中所提出的确据。为了掌握他话语中完整的含意﹐我们必须记得关于他写作的对象﹐罗马基督徒的情形。

保罗向他原始的读者所传达的信息远远多于理论上的真理。罗马的信徒对于圣灵同在真实性的理解远超过今天大多数的信徒。他们的生活中处处充满着肉眼可见圣灵显现的事迹。想想在罗马的教会中圣灵恩赐的清单﹕说预言的﹐作执事的﹐作教导的﹐作劝化的﹐施舍的﹐治理的﹐和怜悯人的(罗马书12:3-8)。对保罗的读者来说圣灵不是个陌生人。他们每天看见祂能力和慈爱的惊人展现。他们不是在自己的经历之外接受圣灵同在的事实﹐相反的﹐他们是因为自己的经历才认识祂的。保罗的谈论中有关圣灵无法察觉的事工鼓舞了罗马教会的心﹐因为他们每天看见圣灵同在的证据。

当我和我太太还是学生的时候﹐我们曾经替出门旅游的父母看管房子﹐照顾小孩﹐赚取一些外快。有一次﹐一个小男孩摔了一大跤﹐擦伤了膝盖。不管我怎么安慰他﹐都没有用。他一直哭闹着要妈妈。这样僵持了一个小时﹐我们决定打长途电话给小男孩的母亲。小男孩一听见妈妈的声音﹐马上就安静下来。虽然她人在远方﹐小男孩的疼痛减轻了﹐因为他知道妈妈正在分担他的痛楚。

为什么那一通电话产生如此大的改变﹖因为小男孩一向在母亲身边﹐多年以来经验过无数次母亲温柔的抚摸和充满安慰的同在。这些铭刻在心的记忆使他能够从母亲同情的话语中得着安慰﹐虽然她身在远方。

当保罗告诉罗马的基督徒有关圣灵代求的真理时﹐他们正处于类似的情况中。因为这些信徒曾经历过太多圣灵的祝福﹐他们知道祂在远处的工作对他们意义重大。他们知道祂是多么奇妙﹐因此可以从祂的怜恤和祷告中得着极大的安慰。

可悲的是﹐今天许多基督徒很难感受到从圣灵而来的许多安慰﹐因为对他们来说圣灵不太真实。我们很少承认圣灵的能力和慈爱。我们的教会沉闷平淡﹔我们的生活稀松平常。总而言之﹐对我们许多人来说圣灵是个陌生人。一个陌生人遥远的同情有什么好处﹖我们可以从一位素昧平生之人的祷告得着什么安慰﹖并不太多。

圣灵离开教会了吗﹖祂是不是一个陌生人﹐因为祂不再为我们工作了﹖其实,再没有比这种说法更悖离真理的了。假如我们觉得圣灵好像不存在﹐那是因为我们对祂所赐可见的祝福不知感恩。

说到有关察觉圣灵在今天的工作这件事﹐许多信徒使我想起一出老滑稽剧,“三个笨蛋”(Three Stooges)里面一段插科打诨的对话。柯利大声尖叫﹐“我看不见﹗我看不见﹗我看不见﹗”莫伊说﹐“怎么回事﹖怎么回事﹖”

“我把眼睛闭起来了﹐”柯利的回答引起观众哈哈大笑。

这就是今天教会的情形。我们抱怨说﹐“我看不见圣灵的工作﹗我看不见祂﹗我看不见祂﹗”可是问题不在于祂已经消失。我们看不见祂是因为我们把属灵的眼睛闭起来了。

想从圣灵不能察觉的怜悯和祷告中得着安慰﹐我们必须睁开眼睛﹐全上帝贯注于祂倾倒在我们身上的无数恩典。对圣经深入的认识﹐认罪的心﹐有效的传福音﹐得救的喜乐﹐身体的医治﹐教会中的恩赐和领袖﹐哀伤中的安慰﹐信徒间彼此的相爱和团契——例子不胜枚举。这些基督徒生活的真实情况绝不是自然发生的事。而是我们生命中上帝圣灵可见的彰显。

如果我们不再忽视圣灵的同在﹐开始认识祂的神迹奇事﹐祂便不再是陌生人﹐而是亲密的朋友了。那么﹐保罗安慰罗马人的话也鼓舞了我们﹐使我们从我们的这位朋友身上得着安慰﹐知道祂分担我们的苦难﹐为我们代祷。

来自上帝计划的安慰

夫妻两人坐在抛锚的汽车里﹐先生对太太说﹐“别担心﹐我有办法。”他们已经在路边等了好几个小时﹐盼望有路过的人。“我有一个办法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他向她保证。

“等一等﹗我要听听你打算怎么做﹐”她不以为然地说。“我不知道还能不能相信你的办法。当初就是听你的主意才选择走这条偏僻的路。”

人类的筹划即是如此﹐我们常因思虑欠周以致失败。在我们遭遇困难的时候假若有人提供解决之道﹐我们必须要有一些合理的怀疑。因为他们的主意可能反而为我们带来更大的困难。

可是上帝的计划正好相反。祂从来不犯错﹐祂会完成所有祂决定要做的事。我们可以确信祂的计划是有智慧的﹐而且一定会成功。

正因如此﹐保罗以上帝的计划来结束他给那些为基督受苦之人的安慰。他在罗马书8:28-39描述上帝呼召我们受苦这件事背后的上帝圣计划。在我们经历苦难的过程中上帝在做什么﹖当我们在通往尊贵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在我们的苦难中有什么上帝永恒的目的﹖

保罗以一节我们耳熟能详的经文开始谈论上帝的计划﹕“我们晓得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上帝的人得益处﹐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罗8:28)。对于那些为基督受苦的人﹐这是多么伟大的一节经文﹗难怪有如此多的基督徒喜爱这些话。上帝在我们的患难中有一个计划﹐祂要用这些患难使我们得益处。

请注意﹐这个上帝圣计划是概括一切的。万事﹐而不只是有些事或大部份的事﹐都要使我们得益处。我们作为一个受苦的基督徒有可能面临很可怕的情况。跟随基督的代价有可能非常沉重。我们也许失去朋友﹐工作﹐配偶﹐或甚至父母。我们也许遭受牢狱之灾或甚至死亡。可是无论情况如何地叫人灰心气馁﹐我们知道有一件事为我们带来希望。那就是﹐知道上帝有一个计划﹐要把我们的苦难变成祝福。

许多人以为这段经文是可以应用在每一个人身上的一般陈述。他们说﹐“凡事自然运行﹐最后对每一个人都有好处。”不过这却不是保罗所确认的。这个至终必得益处的应许只给那些“按他旨意被召的人”(罗8:28)。好处不会最后临到那些始终远离基督的人。令人悲哀的是﹐今天的苦难对于那些在基督救恩之外的男女而言﹐只不过是预尝他们将来所要面对的永远刑罚而已。对不信的人来说﹐生活或许像是个活地狱﹐他们也遭受许多和基督徒一样的试炼。可是这世上的活地狱和真正住在永恒地狱里的情形相比之下﹐有如天壤之别。

然而﹐当信徒为基督的缘故受苦的时候﹐他们却不是在预尝将来的情形。我们所走的道路不是通往灭亡﹐而是朝向尊贵。我们途中所经各样的艰难都是上帝带领我们进入荣耀的手段。

让我们如此设想﹕上帝呼召我们受苦就像外科医生邀请我们上手术台。他的手术刀带来剧烈的疼痛。没有哪个正常的人喜欢手术的痛苦经历。否认这种煎熬的人是说谎。可是﹐我们却心甘情愿置身手术刀下。为什么﹖我们容许他在我们身上动刀﹐因为痛楚可以为我们带来在将来有更健康的身体。

保罗在这里告诉我们﹐上帝的作为就是这样。他要我们为基督的缘故置身苦难的刀下﹐为的是它所要带给我们的好处。上帝在我们所有的患难中为我们做成某些奇妙的事。我们可以顺服祂的呼召﹐因为祂应许使痛苦变成我们的益处。

对于上帝的计划如此的观点﹐使我们产生如释重负的感觉。我们会想起有许多时候﹐我们曾亲眼看见上帝从坏事中带出美好的结局来。我们因捍卫基督而失去朋友﹐却从别处得着更好的新朋友。我们因维护基督徒的见证而失去工作﹐上帝却赐给我们另一份更好的工作。我们也曾在经历患难之后﹐看见上帝从其中带来意想不到的益处。

虽然如此﹐疑惑却仍然挥之不去﹐有些事仍旧困扰着我们。许多时候我们所遭遇的患难没有正面的结局。我们经历苦难却不见上帝叫它变成我们的好处。有时我们终其一生无法明白为何上帝呼召我们经历某一种特别的情况。我们心里疑惑﹐“上帝的计划是否出了问题﹖上帝信守祂应许的决心有多坚定﹖”

保罗知道基督徒必须处理这些难题。因此他带领我们更深入去明白上帝的心意﹐他向我们保证﹐上帝信守应许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祂必定会从我们的试炼中带来益处﹕“因为他预先所知道的人﹐就预先定下效法他儿子的模样﹐使他儿子在许多弟兄中作长子。预先所定下的人﹐又召他们来﹔所召来的人﹐又称他们为义﹔所称为义的人﹐又叫他们得荣耀”(罗8:29-30)。

在这段经文中﹐保罗深入探究永恒的过去。在世界被造成以前﹐上帝为那些基督所呼召的人构思了一个设计。祂照着祂全权的﹐不能改变的旨意﹐拟定了一个详尽的设计。保罗提出上帝在祂永恒的计划中为我们所决定的五件事。当我们理解这些上帝的计划的特性之后﹐我们便能放心地确信﹐祂有完全的决心使万事互相效力叫我们得益处。

第一﹐上帝“预知”我们(29节)。注意这段经文不是说到上帝预先知道我们会怎么做。祂是以一种亲密而又个别的方式知道我们。在宇宙被造之前﹐上帝给与我们个别的﹑亲自的关注。从无限深邃的永恒中﹐上帝以祂温柔的慈爱和热情眷顾你和我。

第二﹐上帝“预定”我们(29节)。创造主对你和我显出如此特别的兴趣﹐以至祂事先为我们将要经历的生活定下方向。我们的未来不是取决于境遇的变迁。我们不可能会偏离轨道。我们是在祂的主权中被“预先定下效法他儿子的模样﹐使他儿子在许多弟兄中作长子”(29节)。基督透过祂的复活﹐成了上帝荣耀的形像。可是上帝的意思不是要基督作祂唯一的荣耀形像。相反的﹐父上帝决定使基督成为许多的弟兄和姐妹中第一个与祂相像的人。

在基督里无论男女﹐他们的未来在世界存在之先就已经完全决定了。他们被设计成为与基督相似的尊贵形像。

第三﹐上帝“呼召”我们到祂那里(30节)。祂不只是把我们放在一条预先设定朝向尊贵的路径上。祂也预定了方法﹐叫我们可以跟随这条历史的轨迹往前行。上帝定意叫我们听见并回应福音的呼召。你的归信不是偶然的结果或好运气。你接受福音绝不是历史的偶然。上帝在永恒里已经决定﹐使圣灵感动你的心﹐带领你悔改﹐使你有得救的信心。

第四﹐上帝“称我们为义”(30节)。称义是一个法律的名词﹐就是“宣告为义”的意思。上帝对我们作出一个法律的判决。与其要我们为自己的罪负责﹐透过信心祂把我们的罪疚转嫁给基督﹐却宣告我们白白地得到赦免。

假如上帝让我们自己去寻找称义的方法﹐我们永远也无法恢复我们的尊贵地位。可是上帝如此坚决地要让我们得着完全恢复的祝福﹐甚至叫祂的儿子代替我们受刑罚﹐而将祂的公义转嫁到我们身上。

第五﹐上帝使我们“得荣耀”(30节)。你注意到这个动词的时态吗﹖保罗不是说上帝“将要使我们得荣耀”。

虽然这是一个真实的陈述﹐当基督再来的时候我们会得着荣耀。可是保罗心里所想的﹐仍然是上帝在永恒的过去里的计划。从上帝永恒的观点来看﹐我们已经得荣耀了。我们的完全得救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未来事件。它已经是确确实实地完成了。

现在我们便能理解为何我们可以确信“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上帝的人得益处”(罗8:28)。上帝的计划不具备开放的结局。它不是一个待决的事件﹐没有留下任何其它的机会。在上帝永恒的计划里﹐祂坚定不移地订定历史的每一个步骤﹐为了带给我们在基督里终极的命运。当我们明白上帝如何以祂永恒不变的旨意保证我们的未来﹐那么即使我们在朝向尊贵的路上遭遇困难﹐我们仍然可以持定盼望。上帝不会立刻将每一次的患难转变为祝福﹐可是到最后我们每一次的遭遇﹐毫无例外的﹐都会成为我们的益处。

保罗满怀着信心和赞美来结束他关于上帝的计划的诉求。他的话是向那些在生命各样的患难中忍耐等候的每一位男女的心说的﹕既是这样﹐还有什么说的呢﹖上帝若帮助我们﹐谁能敌挡我们呢﹖上帝既不爱惜自己的儿子﹐为我们众人舍了﹐岂不也把万物和他一同白白的赐给我们吗﹖谁能控告上帝所拣选的人呢﹖有上帝称他们为义了。谁能定他们的罪呢﹖有基督耶稣已经死了﹐而且从死里复活﹐现今在上帝的右边﹐也替我们祈求。谁能使我们与基督的爱隔绝呢﹖难道是患难吗﹖是困苦吗﹖是逼迫吗﹖是饥饿吗﹖是赤身露体吗﹖是危险吗﹖是刀剑吗﹖如经上所记﹕“我们为你的缘故﹐终日被杀﹔人看我们如将宰的羊。”然而靠着爱我们的主﹐在这一切的事上已经得胜有余了。因为我深信﹕无论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权的﹑是有能的﹑是现在的事﹑是将来的事﹑是高处的﹑是低处的﹑是别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们与上帝的爱隔绝﹔这爱是在我们的主耶稣基督里的。(罗8:31-39)

因为上帝为祂被赎形像的计划是如此的确定﹐我们才能以信心面对最恶劣的苦难﹐最可怕的仇敌﹐和最严酷的试炼。我们不是从试炼中仅仅地幸存﹔“我们已经得胜有余了”(37节)﹐因为绝对没有任何事“能叫我们与上帝的爱隔绝﹔这爱是在我们的主耶稣基督里的”(39节)。

结论

在本章中﹐我们查考在继续走向通往尊贵的路上﹐我们生活中的两个方面。我们一面等待基督的再来﹐一面蒙受呼召为祂受苦。每一位信徒都为基督的缘故承受痛苦和患难。不过这只是图画的一面。上帝也赐给我们安慰﹐作为我们苦难中的帮助。祂开我们的眼﹐使我们看见荣耀的未来﹔祂赐给我们圣灵﹔祂提醒我们注意祂完美的计划。只要我们将这些安慰摆在眼前﹐便能忍受最恶劣的苦难——我们便能忍耐等候直到终点。

复习题

1.为何本章标题定为“忍耐等候直到终点”﹖
2.世上会有哪些苦难﹖有哪些患难是特为信徒而留的﹖
3.我们的未来如何成为我们现今情况的帮助﹖试描述基督再来时伟大的荣耀光景。
4.圣灵的同在如何成为我们在试炼中的安慰﹖为何现代的信徒在寻求圣灵的安慰上遇到如此多的困难﹖
5.上帝的计划如何帮助我们忍受苦难﹖上帝的计划有何目的﹖我们怎能确知祂有决心将这计划施行出来﹖

讨论练习

1.列举十种你所面临的困难。试以本章所提各种类型的苦难来分类。
2.任选你生活的一个方面(家庭﹐工作﹐家人﹐等等)。如何将这一方面的现况与基督再来时的情况相比﹖
3.放眼看看你的团契小组。你能指出哪些圣灵可见的工作﹖这些圣灵的工作如何成为你的安慰﹖
4.列举六种你所面临的难题。上帝永恒的计划如何使你有信心在这些困难中“得胜有余”﹖

《忏悔录》(奥古斯丁)

关于本书的作者和内容

    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是古代基督教主要作家之一,与中世纪的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同为基督教神学的两大师。

    奥氏于354年11月13日生于北非的塔加斯特城,即今阿尔及利亚的苏克阿赫拉斯(Souk Ahras),当时北非已入罗马帝国版图,完全在罗马文化笼罩之下。父名巴特利西乌斯,是本城的一个普通市民,母名莫尼加,是信奉基督教的,奥氏自幼受母氏的熏陶,但没有正式领受洗礼。幼年在本城读书,以后先后至马都拉(即今阿尔及利亚的末达乌路赫Mdaourouch)和迦太基攻读文法和雄辩术(当时罗马教育分三级制,启蒙小学是识字和书算,十二至十六岁入文法学校,读文法、诗、文、历史,十六至二十岁入雄辩术学校,读修辞和哲学)。十九岁,开始爱好哲学,由于探索恶的来源问题,因而皈依了摩尼教。毕业后,先在本城执教,后至迦太基任雄辩术教授八年。因不满迦太基的学风,便渡海至罗马,任米兰城雄辩术教授。奥氏在迦太基时,对摩尼教教义已感觉不满,至米兰后,受该城基督教教主安布罗西乌斯(Ambroasius)的影响,正式脱离了摩尼教,一度醉心于新柏拉图派的著作,对一切怀疑,但在界想上已逐渐和基督教接近。终于经过一次剧烈的思想斗争,于386年秋决定信奉基督教;便辞去教职,预备献身教会。次年在米兰领受了洗礼,启程回乡,至梯伯河口,母亲病逝。因此延迟一年回至非洲。391年,在希波(今阿尔及利亚的彭城Bone)升为神甫。395年该城主教病卒,奥氏便受任为希波主教。从此开始他在教会中的一系列活动,与教内各宗派展开剧烈的论战,成为当时基督教学术界的中心人物。430年汪达人(Vandali)侵入北非,是年8月28日,希波城被围的第三个月,奥氏病逝。

    奥氏是古代基督教拉丁教父中著述最多的一人,据奥氏本人提出“修订”的著作,至427年,已有93种,而书札和布道言论尚不在内。他著作中最被传诵的,便是这一本《忏悔录》。

    《忏悔录》原名“Confessions”,古典拉丁文本作“承认、认罪”解,但在教会文学中,转为承认神的伟大,有歌颂的意义。奥氏本来着重后一意义,即叙述一生所蒙主的恩泽,发出对主的歌颂;但一般都注重了第一义,因此我国过去都称此书为“忏悔录”,在欧洲则“忏悔录”已成为自传的另一名称。

    本书共十三卷,以内容言,可分为两部分,卷一至卷九,是记述他出生至三十三岁母亲病逝的一段历史。卷十至卷十三,即写出作者著述此书时的情况(对于忏悔录的成书年代,据学者考证,应在400年左右,在奥氏升任主教之后,即395或396年,至401年之间)。

    第一部分:卷一,歌颂主,记述初生至十五岁的事迹。卷二、三,记述他的青年和在迦太基求学时的生活。卷四、五,记述他赴米兰前的教书生涯。卷六、七,记述他思想转变的过程。卷八则记述他一次思想斗争的起因、经过与结果。卷九是他皈依基督教后至母亲病逝一段事迹。

    第二部分:卷十是分析他著书时的思想情况。卷十至十三,则诠释《旧约-创世记》第一章,瞻仰主六日创世的工程,在歌颂主中结束全书。

    奥氏在书中不仅流露出真挚的情感,而且对自己的行动和思想作了非常深刻的分析,文笔细腻生动,别具风格,成为晚期拉丁文学中的代表作,列为古代西方文学名著之一。

    在中古时代,欧洲印刷术尚未发明,本书传抄极多,欧洲天主教本笃会隐修院中所藏旧抄本尤为繁夥。1506年始有奥氏全集出版,以后重要的版本有:1576—1577年出版的比利时罗文大学本,1679年法国巴黎出版的本笃会本(后收入米涅辑的《拉丁教父集》Migne:Patrologia Latina)和1896年奥地利维也纳出版的《教会拉丁作家丛书》本。至1926年法国拉布利奥勒(Labriolle)教授复据维也纳本,参考了十八种第七至十一世纪的古抄本和四种印本校订,出版了合校本,收入《法兰西大学丛书》,成为最完美的本子。现在此书即据此合校本移译的。

译者
1962年8月28日

卷一

    “主,你是伟大的,你应受一切赞美;你有无上的能力、无限的智慧。”①

    ①见《旧约·诗篇》144首3节;146首5节。译者按:奥氏所引《新旧约》文字与天主教《通行拉丁文译本》相合,而与我国通行基督教(新教)译本,卷数文字略有出入,故书中引文,据拉丁文直译。又《诗篇》,通行拉丁文译本,以9、10两首,合为一首,147首分为两首,故自第10至147首,与基督教本相差一首。

    一个人,受造物中渺小的一分子,愿意赞颂你;这人遍体带着死亡,遍体带着罪恶的证据,遍体证明“你拒绝骄傲的人”。①

    ①见《新约·彼得前书》5章5节。

    但这人,受造物中渺小的一分子,愿意赞颂你。
    你鼓动他乐于赞颂你,因为你造我们是为了你,我们的心如不安息在你怀中,便不会安宁。
    主啊,请使我得知并理解是否应先向你呼吁而后赞颂你,或是先认识你然后向你呼吁。但谁能不认识你而向你呼吁?因为不认识你而呼吁,可能并不是向你呼吁。或许向你呼吁是为了认识你?但“既然不信,怎会呼吁?无人传授,怎会相信?”①

    ①见《新约·罗马书》10章14节。

    “谁追寻主,就将赞颂主”,②因为追寻主,就会获得主;获得主,也就会赞颂主。

    ②见《诗篇》21首7节。

    主,请使我向你呼吁,同时追求你;使我相信你,同时向你呼吁,因为你已经传授给我们。主,我的信仰要向你呼吁;你所给我的信仰,你通过你的“圣子”③的人性,通过布道者的工作而灌输给我的信仰向你呼吁。

    ③天主教教义,天主有三位,第二位圣子,降世成人,是为耶稣基督。

    向天父呼吁,就是请天父降至我身,那末我将怎样向我的天父,向我的主、天父呼吁?我心中是否有地方足以使我的天父降临,使创造天地的主宰降至我身?主、我的天父,我身上真的有可以容纳你的地方吗?你所造的天地,复载我们的天地能容纳你吗?是否由于一切存在没有你便不能存在,为此凡存在的便容纳你:这样,我既然存在,何必要求你降至我身?因为除非你在我身上,否则我便无由存在。我不在黄泉,而你在那里;即便“我进入地狱,你也还在那里”。④我的天父,假如你不在我身,我便不存在,绝对不存在。

    ④见《诗篇》138首8节。

    而且“一切来自你,一切通过你,一切在你之中”⑤,是否更可以说,我除非在你之中,否则不能存在?主,确然如此,确然如此。那末既然我是在你之中,我更从何处向你呼吁?你从何处降至我身?我的天父,你曾说:“我充塞天地”⑥,我岂将凌跨天地之外,使你能降来我身?

    ⑤见《新约·罗马书》11章36节。
    ⑥见《旧约·耶利米书》23章24节。

    既然你充塞天地,天地能包容你吗?是否你充塞天地后,还有不能被天地包容的部分?你充塞天地后,余下的部分安插在哪里?是否你充塞一切,而不须被任何东西所包容,因为你充塞一切,亦即是包容一切?一只瓶充满了你,并没有把你固定下来,瓶即使破碎,你并不散溢。你倾注在我们身内,但并不下坠,反而支撑我们;你并不涣散,反而收敛我们。

    但你充塞一切,是否你全体充塞一切?是否一切不能包容你全体,仅能容纳你一部分,而一切又同时容纳你的同一部分?是否各自容纳一部分,大者多而小者少?这样你不是有大的部分和小的部分了?或是你不论在哪里,便整个在哪里,而别无一物能占有你全体?

    我的天父,你究竟是什么?我问:你除了是主、天父外,是什么呢?“除主之外,谁是天父?除了我的天父外,谁是天父?”①

    ①见《诗篇》17首32节。

    至高、至美、至能、无所不能、至仁、至义、至隐、无往而不在,至美、至坚、至定、但又无从执持,不变而变化一切,无新无故而更新一切:“使骄傲者不自知地走向衰亡”①;行而不息,晏然常寂,总持万机,而一无所需;负荷一切,充裕一切,维护一切,创造一切,养育一切,改进一切;虽万物皆备,而仍不弃置。你爱而不偏,嫉而不愤,悔而不怨,蕴怒而仍安;你改变工程,但不更动计划;你采纳所获而未有所失;你从不匮乏,但因所获而欢乐;你从不悭吝,但要求收息。谁能对你格外有所贡献,你便若有所负,但谁能有丝毫不属于你呢?你并无亏欠于人,而更为之偿;你免人债负,而仍无所损。我能说什么呢?我的天父,我的生命,我神圣的甘饴,谈到你,一人能说什么呢?但谁对于你默而不言,却是祸事,因为即使这人谈得滔滔不绝,还和未说一样。

    ①见《旧约·约伯记》9章5节。

    谁能使我安息在你怀中?谁能使你降入我的心灵,使我酣畅,使我忘却忧患,使我抱持你作为我的唯一至宝?

    你对我算什么?求你怜悯我使我能够说出。我对你算什么,而你竟命我爱你?如果我不如此,你就对我发怒,并用严重的灾害威胁我。如果我不爱你,这仅仅是小不幸吗?我的主,天父,请因你的仁慈告诉我,你和我有什么关系。请告诉我的灵魂说:“我是你的救援。”①请你说,让我听到。我的心倾听着,请你启我心灵的双耳,请你对我的灵魂说:“我是你的救援”。我要跟着这声音奔驰,我要抓住你。请你不要对我掩住你的面容。让我死,为了不死,为了瞻仰你的圣容。

    我的灵魂的居处是狭隘的,不相称你降来,请你加以扩充。它已经毁败,请你加以修葺。它真是不堪入目:我承认,我知道。但谁能把它清除呢?除了向你外,我向谁呼号呢?“主啊,求你清除我的隐慝,不要由于我因他人而犯下的过恶加罪于你的仆人。”②“我相信,因此我说”。③主啊,你完全了解。我向你承认我的过恶后,“你不是就赦免的心的悖谬吗?”④你是真理,我绝不和你争辩,我也不愿欺骗我自己,“不要让我的罪恶向自己撒谎。”⑤我决不向你争辩,因为,“主、主,你若考察我们的罪孽,谁能站得住?”⑥

    ①见《诗篇》34首3节。
    ②见《诗篇》18首14节。
    ③同上,115首1节。
    ④同上,31首5节。
    ⑤同上,26首12节。
    ⑥同上,129首3节。

    请允许我,请允许尘埃粪土的我向你的慈爱说话:请允许我说话,因为我是向你的慈爱,不是向讥嘲我的人说话。可能你也笑我,但不久即转而矜怜我。主,我的天父,我想说什么呢?我只能说我不知道从那里来到此世,我要说,来到这死亡的生活中,或是生活的死亡中。我并不知道。你的慈爱收纳抚慰我、一如我从生身的父母那里听到的,是你用了他,在她身内形成了我,使我生于此世。我自己也不能记忆。

    从此有人乳养着我,我的母亲,我的乳母,并不能自己充实她们的乳房,是你,主,是你按照你的安排,把你布置在事物深处所蕴藏的,通过她们,给我孩提时的养料。你又使我在你所赐予之外不再有所求,使乳养我的人愿意把你所给予她们的给我,她们本着天赋的感情,肯把自你处大量得来的东西给我。我从她们那里获得滋养,这为她们也有好处;更应说这滋养并不来自她们,而是通过她们,因为一切美好来自你天父,我的一切救援来自我的天主。这是我以后才知道的,是你用了你所给我身内身外的一切向我呼喊说明的。那时我只知道吮乳,舒服了便安息,什么东西碰痛我的肉体便啼哭,此外一无所知。

    稍后,我开始笑了,先是睡着笑,接着醒时也会笑。这些都是别人告诉我的,我相信,因为我看见其他婴孩也如此,但对于我自己的这些情况,一些也记不起来。逐渐我感觉到我在什么地方,并要向别人表示我的意愿,使人照着做;但是不可能,因为我的意愿在我身内,别人在我身外,他们的任何官感不可能进入我的心灵。我指手划脚,我叫喊,我尽我所能作出一些模仿我意愿的表示。这些动作并不能达意。别人或不懂我的意思,或怕有害于我,没有照着做,我恼怒那些行动自由的大人们不顺从我,不服侍我,我便以啼哭作为报复。照我所观察到的,小孩都是如此,他们虽则不识不知,但比养育我的、有意识的人们更能告诉我孩提时的情况。

    我的幼年早已死去,而我还活着。主啊,你是永永地生活着,在你身上没有丝毫死亡,在世纪之前,在一切能称为以往之前,你存在着,你是主,你所创造的万物的主宰、在你身上存在着种种过往的本原,一切变和不变的权舆,一切暂时的无灵之物的永恒原因;天父,求你告诉我,求你的慈爱矜怜我,告诉我是否我的孩提之年继续前一时期已经消逝的我,是否我在母胎之时度着这一时期的生命?因为有人向我谈到这一段生命,而我自己也看到妇人的怀孕。我的天父,我的甘饴,在这个时期以前我是怎样?是否我曾生活在某一地方,曾是某一人?因为没有一人能答复我,我的父母,别人的经验,我的记忆,都不能作答。你是否要哂笑我向你提出这些问题?你不是命我照我所领悟的赞美你、歌颂你吗?

    我歌颂你,天地的主宰,我以我记忆所不及的有生之初和孩提之年歌颂你;你使人们从别人身上推测自己的过去,并从妇女的证实中相信自身的许多前尘影事。这时我已经存在,已经生活着,在我幼年结束之时,已经在寻求向别人表达意识的方法了。

    主,这样一个动物不来自你能从哪里来呢?谁能是自身的创造者?除了你创造我们之外,哪里能有存在和生命的泉源流注到我们身上呢?主,在你,存在与生命是二而一的,因为最高的存在亦即是最高的生命。

    你是至高无上、永恒不变的;在你,从不会有过去的今天,而在你之中今天则悄然而逝,因为这一切都在你掌持之中,除非你把持它们,便没有今古。“你的年岁终无穷尽”,①你的年岁永远是现在:我们和我们祖先的多少岁月已在你的今天之中过去了,过去的岁月从你的今天得到了久暂的尺度,将来的岁月也将随此前规而去。“你却永不变易”②:明天和将来的一切,昨天和过去的一切,为你是今天将做,今天已做。有人懂不了,我也没有办法。希望这人会询问:“这是什么?”③而感到兴备。希望他为此而兴奋时,宁愿不理解而找到你,不要专求理解而找不到你。

    ①见《诗篇》101首38节。
    ②同上。
    ③见《旧约·出埃及记》16章15节。

    天父,请你俯听我。人们的罪恶真可恨!一个人说了这话,你就怜悯他,因为你造了他,但没有造他身上的罪恶。

    谁能告诉我幼时的罪恶,因为在你面前没有一人是纯洁无罪的,即使是出世一天的婴孩亦然如此。谁能向我追述我的往事?不是任何一个小孩都能吗?在他们身上我可以看到记忆所不及的我。

    但这时我犯什么罪呢?是否因为我哭着要饮乳?如果我现在如此迫不及待地,不是饮乳而是取食合乎我年龄的食物,一定会被人嘲笑,理应受到斥责。于此可见我当时做了应受斥责的事了,但我那时既然不可能明了别人的斥责,准情酌理也不应受此苛责;况且我们长大以后便完全铲除了这些状态,我也从未看到一人不分良莠而一并芟除的。但如哭着要有害的东西,对行动自由的大人们、对我的父母以及一些审慎的人不顺从我有害的要求,我发怒,要打他们、损害他们,责罚他们不曲从我的意志这种种行动在当时能视为是好事情吗?

    可见婴儿的纯洁不过是肢体的稚弱,而不是本心的无辜。我见过也体验到孩子的妒忌:还不会说话,就面若死灰,眼光狠狠盯着一同吃奶的孩子。谁不知道这种情况?母亲和乳母自称能用什么方法来加以补救。不让一个极端需要生命粮食的弟兄靠近丰满的乳源,这是无罪的吗?但人们对此都迁就容忍,并非因为这是小事或不以为事,而是因为这一切将随年龄长大而消失。这是唯一的理由,因为如果在年龄较大的孩子身上发现同样的情况,人们决不会熟视无睹的。

    主,我的天父,你给孩子生命和肉体,一如我们看见的,你使肉体具有官能、四肢、美丽的容貌,又渗入生命的全部力量,使之保持全身的和谐。你命我在这一切之中歌颂你,“赞美你,歌颂你至高者的圣名”,①因为你是全能全善的天父,即使你仅仅创造这一些,也没有一人能够做到:你是万有的唯一真原,化育万类的至美者,你的法则制度一切。

    主啊,我记不起这个时代的生活,仅能听信别人的话,并从其他孩子身上比较可靠地推测这一段生活,我很惭愧把它列入我生命史的一部分。这个时代和我在胚胎中的生活一样,都已遗忘于幽隐之中。“我是在罪业中生成的,我在胚胎中就有了罪”,②我的天父,何时何地你的仆人曾是无罪的?现在我撇开这时期吧;既然我已记不起一些踪影,则我和它还有什么关系?

    ①见《诗篇》91首2节。
    ②同上,50首7节。

    是否我离开了幼年时代而到达童年时代,或童年到我身上替代了幼年?但前者并没有离去,它能往何处去呢?可是它已经不存在了。我已经不是一个不言不语的婴儿,已经成为呀呀学语的孩子了。据我记忆所及,从此以后,我开始学语了,这也是我以后注意到的。并不是大人们依照一定程序教我言语,和稍后读书一样;是我自己,凭仗你,我的天父赋给我的理智,用呻吟、用各种声音、用肢体的种种动作,想表达出我内心的思想,使之服从我的意志;但不可能表达我所要的一切,使人人领会我所有的心情。为此,听到别人指称一件东西,或看到别人随着某一种声音做某一种动作,我便记下来:我记住了这东西叫什么,要指那件东西时,便发出那种声音。又从别人的动作了解别人的意愿,这是各民族的自然语言:用面上的表情、用目光和其他肢体的顾盼动作、用声音表达内心的情感,或为要求、或为保留、或是拒绝、或是逃避。这样一再听到那些语言,按各种语句中的先后次序,我逐渐通解它们的意义,便勉强鼓动唇舌,借以表达我的意愿。

    从此,我开始和周围的人们使用互相达意的信号,在父母的约束下、在尊长的指导下,更进一步踏入人类生活翻复动荡的社会。

    天父、我的天父,这时我经受了多少忧患、多少欺骗!当时对童年的我提示出正当生活是在乎听从教诲,为了日后能出人头地,为了擅长于为人间荣华富贵服务的词令。因此,我被送进学校去读书,那时我还不识读书的用处,但如果读得懈怠,便受责打。大人们都赞成这种办法,并且以前已有许多人过着这样的生活,为我们准备了艰涩的道路,强迫我们去走,增加了亚当子孙的辛劳与痛苦。

    但是,主,我们也碰到了向你祷告的人,从他们那里,我们也尽可能地学习到、从而意识到你是一个伟大人物,你虽则未尝呈现在我们面前,却能倾听我们、帮助我们。因为我在童年时已开始祈求你,作为我的救援和避难所,我是滔滔不绝地向你呼吁,我年龄虽小却怀着很大的热情,求你保佑我在学校中不受夏楚。每逢你为了我的好没有听从我时,大人们、甚至决不愿我吃苦的父母们都笑受扑责:这在当时是我重大的患难。

    主啊,是否有人怀着如此伟大的精神,以无比的热情依恋着你,我说,是否有人——因为有时由于愚昧无知也能到此地步——虔诚依恋着你,抱着宏伟的毅力,身受世界上谁都惊怖战栗、趋避惟恐不及的木马刑、铁爪刑等楚毒的刑罚,而竟处之泰然,甚至还热爱着战慑失色的人们,一如我们的父母嘲笑孩子受老师的扑责?我是非常怕打,切求你使我避免责打,但我写字、读书、温课,依旧不达到要求,依旧犯罪。

    主啊,我并不缺乏你按照年龄而赋畀的记忆和理解力;但我欢喜游戏,并受到同样从事游戏者的责罚。大人们的游戏被认为是正经事,而孩子们游戏便受大人们责打,人们既不可怜孩子,也不可怜大人。但一个公正的人是否能赞成别人责打我,由于我孩子时因打球游戏而不能很快读熟文章,而这些文章在我成年后将成为更恶劣的玩具?另一面,责打我的人怎样呢?假如他和同事吵架,被同事打败,那他便发出比我打球输给同学时更大的嫉恨!

    我是在犯罪,主、天父,自然万有的管理者与创造者,但对于罪恶,你仅仅是管理者。主、我的天父,我违反父母师长的命令而犯罪。不论他们要我读书有何用意,以后我却能好好用我所学。我的不服从,不是因为我选择更好的,而是由于喜欢游戏,喜欢因打架胜人而自豪,喜听虚构的故事,越听耳朵越痒心越热,逐渐我的眼睛对大人们看的戏剧和竞技表演也发出同样的好奇心了。招待看戏的人,用这种豪举来增加声望,他们差不多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日后也能如此,但假如孩子因看戏而荒废学业,他们是宁愿孩子受扑责的。

    主啊,请你用慈爱的心看看这一切,请你挽救已经向你呼吁的我们,也挽救那些尚未向你呼吁的人们,使他们也能发出呼吁而得救。

十一

    我童年时代已经听到我们的主、天父谦逊俯就我们的骄傲而许诺给与的永生。我的母亲是非常信望你的,我一出母胎便已给我划上十字的记号,并受你的盐的调理。①主,你也看到我童年时,一天由于胃痛,突然发热,濒于死亡;我的天父,你既然是我的守护者,你也看到我怀着多大热情和多大信心,向我的母亲,向我们全体的母亲、你的教会要求给我施行你的基督、我的主和我的天父的“洗礼”。

    ①译者按:这是指当时对“望教者”(即有志奉基督教者)举行的一种宗教仪式,并非正式入教时举行的“洗礼”。奥氏在所著《论怎样向不明教义的人讲授教义》一书中,也提到这仪式。现代天主教“洗礼”的第一部分尚保留着这仪式的痕迹,主要是主礼者以手指在望教者的额上和胸前划一“十字”,并以少许食盐置于望教者口中。

    我的生身之母,忧心如捣,更愿意用她纯洁的心灵将我永久的生命诞生于你的信仰之中;她急急筹备为我施行使人得救的“洗礼”,希望我承认你、主耶稣而获得罪恶的赦免。但我的病霍然而愈,“洗礼”亦因此中止,好像我仍然活着,则必须仍然沾受罪恶,因为顾虑我受洗后如再陷入罪秽,则罪责将更严重,危害性也更大。

    这时我、我的母亲和合家都已有信仰,只有父亲一人除外;但他并不能胜过慈母在我身上的权力,使我和他一样不信基督;因为我的母亲是竭力使你、我的天父,使你成为我的父亲,她宁愿你做我的父亲;你也帮助她使她优越于她的丈夫,更好地服侍丈夫,因为你命她如此,她这样做也就是服侍你。

    我求你,我的天父,我愿知道为何使我延期受洗礼,是否为了我的利益而放松犯罪的羁绊?为何我至今还到处听到对于某人、某人说这样的话:“听凭他,由他做去,他还没有受洗礼。”但对于肉体的健康,我们不说:“让他再受些伤,因为他还没有痊愈。”倘我灵魂早些治愈,则我自己和家人定必更努力使得救后的我在你的庇护中获得安全,这岂不是更好吗?

    这当然更好。但在我童年之后,险恶的风波胁迫我、考验我,母亲早已料到,她宁愿让泥土去遭受风波,以后再加搏塑,不愿已经成形的肖像遭受蹂躏。

十二

    旁人对我青年时代的担心过于童年。我童年不欢喜读书,并且恨别人强迫我读书;但我仍受到强迫,这为我是好的,而我并不好好地做:不受强迫,我便不读书。虽是好事,不情愿做也不会做好。况且强迫我的人也并不做得好;但我的天父,你却使之有益于我。因为他们除了想满足对傥来的财富与可耻的光荣贪得无餍的欲壑之外,何尝想到强迫我读书有什么其他目的。“你对我们每人头发的数目也清楚的”,①你利用一切催促我读书的人的错误使我得益,又利用我怠于学业的错误而加之惩罚;我年龄虽小,但已罪大恶极,确应受惩罚。你利用那些不为我利益打算的人来造就我,又使犯罪的我受到应受的处分。你促使一切不正常的思想化成本人的罪刑,事实确然如此。

    ①见《马太福音》10章30节。

十三

    我自小就憎恨读希腊文,究竟什么原因,即在今天我还是不能明白。我酷爱拉丁文,当然不是启蒙老师教的,而是所谓文法先生教的拉丁文,因为学习阅读、书写、计算时所读的初步拉丁文,和一切希腊文一样,在我是同样感到艰涩而厌倦。什么缘故?当然是随着罪恶和渺茫的生命而来的:“我是血气,不过是一阵去而不返的风。”①我过去和现在所以能阅读各种书籍和写出我所要写的文字都靠我早年所读的书;这些最早获得的学识,比了逼我背诵的不知哪一个埃涅阿斯的流浪故事②,当然更好、更可靠。当时我为狄多的死,为她的失恋自尽③而流泪;而同时,这可怜的我,对那些故事使我离弃你天父而死亡,却不曾流一滴泪。

    ①见《诗篇》77首39节。
    ②埃涅阿斯(Aeneas)是罗马诗人味吉尔(公元前70—19)所著《埃涅依斯》史诗中的主角。
    ③《埃涅依斯》诗中迦太基女王。

    还有比我这个不知可怜自己的可怜人,只知哭狄多的殉情而不知哭自己因不爱你天父、我心灵的光明、灵魂的粮食、孕育我精神思想的力量而死亡的人更可怜吗?我不爱你,我背弃你而趋向邪途,我在荒邪中到处听到“好啊!好啊!”的声音。人世间的友谊是背弃你而趋于淫乱,“好啊!好啊!”的喝采声,是为了使我以不随波逐浪为可耻。对这些我不痛哭,却去痛哭:

    “狄多的香消玉陨,以剑自刎”。①

    ①见《埃涅依斯》卷六,457句。

    我背弃了你,却去追逐着受造物中最不堪的东西;我这一团泥土只会钻入泥土,假如有人禁止我阅读,我便伤心,因为不能阅读使我伤心的书本。当时认为这些荒诞不经的文字,比起我阅读书写的知识,是更正经、更有价值的文学。

    现在,请我的天父,请你的真理在我心中响亮地喊吧:“不是如此,不是如此。最先受的教育比较好得多!”我宁愿忘掉埃涅阿斯的流浪故事和类似的文字,不愿忘掉阅读书写的知识。文法学校门口挂着门帘,这不是为了保持学术的珍秘,却更好说是掩盖着那里的弊病。他们不必哗然反对我,我已不再害怕他们,我现在是在向你、我的天父,向你诉说我衷心所要说的,我甘愿接受由于我过去流连歧途应受的谴责,使我热爱你的正道。请那些买卖文法的人们不用叫喊着反对我,因为如果我向他们提一个问题:“是否真的如诗人所说,埃涅阿斯到过迦太基?”学问差一些的将回答说不知道,明白一些的将说没有这回事。如果我问埃涅阿斯的名字怎样写,凡读过书的人都能正确答复,写出依据人与人之间约定通行的那些符号。如果我再问:忘掉阅读,忘掉书写,比起忘掉这种虚构的故事诗,哪一样更妨害生活?那末谁都知道凡是一个不完全丧失理智的人将怎样答复。

    我童年时爱这种荒诞不经的文字过于有用的知识,真是罪过。可是当时“一一作二、二二作四”,在我看来是一种讨厌的歌诀,而对于木马腹中藏着战士啊,大火烧特洛伊城啊,“克利攸塞的阴魂出现”①啊,却感到津津有味!

    ①见《埃涅依斯》卷二,772句。

十四

    为何当时我对于讴歌这些故事的希腊文觉得憎恨呢?的确荷马很巧妙地编写了这些故事,是一个迷人的小说家,但对童年的我却真讨厌。我想味吉尔对于希腊儿童也如此,他们被迫读味吉尔,和我被迫读荷马一样。读外国文字真是非常艰苦,甜蜜的希腊神话故事上面好像撒上了一层苦胆。我一个字也不识,人们便用威吓责罚来督促我读。当然拉丁文起初我也不识,但我毫无恐惧,不受磨折地,在乳母们哄逗下,在共同笑语之中,在共同游戏之时,留心学会了。我识字是没有遇到也没有忍受强迫责罚,我自己的意志促引我产生概念,但不可能不先学会一些话,这些话,不是从教师那里,而是从同我谈话的人那里学来的,我也把我的思想说给他们听。

    于此可见,识字出于自由的好奇心,比之因被迫而勉强遵行的更有效果。但是,天父啊,你用你的法律,从教师的戒尺到殉教者所受的酷刑,使胁迫约束着好奇心的奔放,你的法律能渗入有益的辛酸,促使我们从离间你我的宴安鸩毒中重新趋向到你身畔。

十五

    主,请你俯听我的祈祷,不要听凭我的灵魂受不住你的约束而堕落,也不要听凭我倦于歌颂你救我于迷途的慈力,请使我感受到你的甘饴胜过我沉醉于种种佚乐时所感受的况味,使我坚决爱你,全心全意握住你的手,使我有生之年从一切诱惑中获得挽救。主,你是我的君王,我的天父,请容许我将幼时所获得的有用知识为你服务,说话、书写、阅读、计算都为你服务。我读了虚浮的文字,你便惩罚我,又宽赦了我耽玩这些虚浮文字的罪过。的确我在其中读到不少有用的字句,但这些字句也能在正经的典籍中求得,这是稳妥的道路,是儿童们所应走的道路。

十六

    人世间习俗的洪流真可怕!谁能抗御你?你几时才会枯竭?你几时才停止把夏娃的子孙卷入无涯的苦海,即使登上十字架宝筏也不易渡过的苦海?我不是在你那里读到了驱策雷霆和荒唐淫乱的优庇特吗?当然他不可能兼有这两方面;但这些故事却使人在虚幻的雷声勾引之下犯了真正的奸淫时有所借口。

    哪一个道貌俨然的夫子肯认真地听受一个和他们出于同一泥沼的人的呼喊:“荷马虚构这些故事,把凡人的种种移在神身上,我宁愿把神的种种移在我们身上?”①说得更确切一些:荷马编造这些故事,把神写成无恶不作的人,使罪恶不成为罪恶,使人犯罪作恶,不以为仿效坏人,而自以为取法于天上神灵。

    ①罗马作家西塞罗(公元前106—43)语,见所著《多斯古伦别墅辩论集》(Fusculanae Disputationes)1章6节。

    可是你这条地狱的河流,人们带了贽仪把孩子投入你的波涛之中为学习这些东西!而且这还列为大事,在市场上,在国家制度私人的束修外另给薪金的法律之前公开进行!你那冲击岩石的声浪响喊着:“在那里求得学问,在那里获得说服别人和发挥意见所必要的词令。”假如不是铁伦提乌斯描写一个浪漫青年看见一幅绘着“优庇特把金雨落在达那埃怀中,迷惑这妇人”①的壁画,便奉优庇特为奸淫的榜样,我们不会知道诗中所用:金雨、怀中、迷惑、天宫等词句。瞧,这青年好像在神的诱掖之下,鼓励自己干放诞风流的勾当:

    “这是哪一路神道啊?他说。
    竟能发出雷霆振撼天宫。
    我一个凡夫,不这样做吗?
    我已经干了,真觉自豪。”②

    这些词句并非通过淫亵的描写而更易记忆,这些词句不过更使人荒淫无度。我并不归罪于这些文词,它们只是贵重精致的容器,我只归罪于迷人的酒,被沉醉的博士先生们斟在器中要我们喝,不喝便打,而且不许向一个清醒的法官申诉。

    ①见铁伦提乌斯(公元前195—159)诗剧《太监》,585,589,590句。
    ②参看19页注②。

    但是我的天父啊,在你面前,我毫无顾虑的回想过去,我自己是读得爱不释手,我可怜地醉心于这些文字,然恰因此而有人说我这孩子是前程无量呢!

十七

    我的天父,请许我一谈你所赐与我的聪慧和我滥用聪明而做出的傻事。有人给我一项使我灵魂不安的功课,做得好可得荣誉,不好则失颜面,并以鞭挞威吓我。这课文是叫我写朱诺女神因不能“阻止特洛伊人的国王进入意大利”①愤怒痛心而说的话。我知道朱诺并未说这类话,但我们不得不想入非非,追随着神话诗歌的踪迹,把原是用韵的诗,另用散文敷演。谁能体会角色的身份,用最适当的词句描摹出哀愤的情绪,这人便算高才。

    ①引味吉尔《埃涅依斯》卷一,38句。

    我朗诵时,听到极盛的喝采声,胜过其他许多同学和竞赛者。唉,我真正的生命、我的天父,这为我有什么用处?这一切不是烟云吗?为训练我的聪明和口才,没有其他方法吗?主,对你的赞颂,圣经中对你的赞颂之辞,本该支撑我心苗所长的枝叶,不至于被浮华所攫去,为飞鸟所啄食;因为祭祀叛逆之神不仅限于一种方式。

十八

    当时教我奉为模范的是那些谈到自己的常事时因措词不善或文法错误而受到讥评,便深感惭愧,演述自己的轻薄行径时却有伦有脊、情文相生、淋漓尽致,受到人家称赞而引以自豪的人。我堕入虚浮之中离开了你,又何足为奇?

    主,你是种种觑得明白,但默而不言,你真是“能忍的,慈祥而真实的”。①但你是否始终沉默呢?现在我的灵魂追求你、渴望你的甘饴,我的心灵向你说:“我已追寻你的容光,主,我还将追寻你的容光”,②因为处于情欲的暗影之中,就远离你的容光;你便把我从不测深渊中挽救出来。离开你或重新趋向你身畔,不是在双足的步履上,也不是在空间的距离上。你的次子,是否跨马或乘车搭船,或生了双翅而飞行,或徒步而去,别居于辽远的地区,挥霍你在临行时所给他的财物?③你是一位温良的父亲,你给他财物;等他贫无立锥而回家时,你更是温良。因此,都是由于纵情恣欲才陷入黑暗,才远离你的容光。

    ①见《诗篇》102首8节;85首15节。
    ②同上,26首8节。
    ③用《新约·路加福音》15章荡子回头的比喻。

    主、天父,请你看、请你和经常一样耐心地看:人的子孙多么留心遵守前人说话时通行的有关文字字母的规律,却忽视你所传授的有关永生的永恒规律;以致一个通晓或教授读音规则的人,如果违反文法,把带有气音的homo④读成没有气音的omo,比起自身为人,违反你的命令而仇视他人,更使人不快。这无异认为仇人本身比我憎恨仇人的怨毒之心更有害于我,或以打击别人而加给别人的损伤过于本身因仇视别人而内心所受的损伤。在我们心中,学问知识镌刻得一定不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良知更深。

    ④按homo拉丁文义为人。

    天父,唯一的伟大者,你深邃静穆地高居天上,你用永行不废的法律对违反者撒下惩罚性的愚昧:一个人,在群众围绕之中,当法官之前,热狂地企求雄辩的声誉,怀着最不人道的怨毒攻击仇人的时候,小心翼翼地注意着不要一时失口,说出“interomines”,①但绝不想到,由于内心的怒火,能把一个人从人群中剔出去。

    ①按omines字首漏去吐气音H;“interhomines”义为“在人们中间”。

十九

    我童年时可怜地躺在这些风尚的门口,那里是我鏖战的沙场,那里我更怕违犯文法,不怕因自己犯文字错误而妒忌不犯错误的人。

    我的天父,我向你诉说以往种种,并向你忏悔我当时获得赞扬的往事,而当时我的生活标准便是使那些称道我的人满意,我尚未看出垢污的深渊,“我失足于其中,远远离开了你的双目”。②

    ②见《诗篇》30首23节。

    在你眼中还有什么人比我更恶劣呢?由于我耽于嬉游,欢喜看戏,看了又急于依样葫芦去模仿,撒了无数的谎,欺骗伴读的家人,欺骗教师与父母,甚至连那些称道我的人也讨厌我。我还从父母的伙食间中,从餐桌上偷东西吃,以满足我口腹之欲,或以此收买其他儿童从事彼此都喜爱的游戏。在游戏中,我甚至挟持了求胜的虚荣心,住往占夺了欺骗的胜利。但假如我发现别人用此伎俩,那我绝不容忍,便疾言厉色地重重责备,相反,我若被人发觉而向我交涉时,却宁愿饱以老拳,不肯退让。

    这是儿童的天真吗?不是,主,不是,请许我如此说,我的天父。因为就是这一切,从对伴读家人、老师,对胡桃、弹子、麻雀是如此,进而至于对官长、君主,对黄金、土地、奴隶也就如此;随着年龄一年一年伸展,一如戒尺之后继之以更重的刑具。

    因此谦逊的征象仅存于儿童的娇弱:我们的君主啊,你说:“天国属于此类”,①即是此意。

    ①见《马太福音》19章,14节。

二十

    但是,主、万有最完备最美善的创造者和主持者,我们的天父,即使你要我只是一个儿童,我也感谢你。因为这时我存在,我有生命,我有感觉,我知道保持自身的完整,这是我来自你的深沉神秘的纯一性的迹象;我心力控制我全部思想行动,在我微弱的知觉上,在对琐细事物的意识上,我欣然得到真理。我不愿受欺骗,我有良好的记忆力,我学会了说话,我感受友谊的抚慰,我逃避痛苦、耻辱、愚昧。这样一个生灵上,哪一点不是可惊奇、可赞叹的呢?但这一切都是我天父的恩赐,不是我给我自己的;并且这一切都是良好的,这一切就是我。造我者本身原是美善,也是我的美善,我用我童年的一切优长来歌颂他。

    我的犯罪是由于不从他那里,而独在他所造的事物中、在我本身和其他一切之中,追求快乐,追求超脱,追求真理,因此我便陷入于痛苦、耻辱和错谬之中。我感谢你、我的甘饴、我的光荣、我的依赖、我的天父;感谢你的恩赐,并求你为我保持不失。你必定会保存我,而你所赐与我的一切也将日益向荣;我将和你在一起,因为我的存在就是你所赐与的。

卷二

    我愿回忆我过去的污秽和我灵魂的纵情肉欲,并非因为我流连以往,而是为了爱你,我的天父。因为我喜爱你的爱,才这样做:怀着满腔辛酸,追溯我最险恶的经历,为了享受你的甘饴,这甘饴不是欺人的甘饴,而是幸福可靠的甘饴;为了请你收束这支离放失的我、因背弃了独一无二的你而散失于许多事物中的我。我青年时一度狂热地渴求以地狱的快乐为满足,滋长着各式各样的黑暗恋爱,我的美丽雕谢了,我在你面前不过是腐臭,而我却沾沾自喜,并力求取悦于人。

    这时我所欢喜的,不过是爱与被爱。但我并不以精神与精神之间的联系为满足,不越出友谊的光明途径;从我粪土般的肉欲中,从我勃发的青春中,吹起阵阵浓雾,笼罩并蒙蔽了我的心,以致分不清什么是晴朗的爱、什么是阴沉的情欲。二者混杂地燃烧着,把我软弱的青年时代拖到私欲的悬崖,推进罪恶的深渊。

    你的愤怒愈来愈沉重的压在我身上,而我还不知道。死亡的铁链震得我昏昏沉沉,这便是我骄傲的惩罚;我远离了你,而你却袖手旁观;我在淫乱之中,勇往直前,满溢着、四散着、沸腾着,而你却一言不发。

    唉,我的快乐来得太晚了!你这时不声不响,而我则远远离开了你,散播着越来越多的、只能带给我痛苦的种子,对我的堕落傲然自得,在困倦之中竭力挣扎。

    谁能减轻我的烦恼呢?谁能把新奇事物的虚幻美丽化为有用,确定享受温柔的界限,使我青年的热潮到达婚姻的彼岸,至少为了生男育女的目的而平静下来?主啊,你的法律如此规定,你教死亡的人类传宗接代,你用温和的手腕来消涂“乐园”外的荆棘。因为即使我们远离了你,你的全能仍不离我们左右;另一面,我不能比较留心些倾听你从云际发出的大声疾呼吗?“这等人肉身必受苦难,但我愿意你们避免这些苦难”,①“不接触女性是好事”,②“没有妻室的人能专心事主,惟求取悦于主;有妻室的则注意世上的事,想取悦于妻子”。③

    ①见《新约·哥林多前书》7章28节。
    ②同上,1节。
    ③同上,32—33节。

    如果我比较留心一些,一定能听到这些声音,能“为天国而自阉”,④能更幸荣地等待你的拥抱。

    ④见《马太福音》19章12节。

    但是可怜的我,在沸腾着,随着内心的冲动背弃了你,越出了你的一切法律,但不能逃避你的惩罚。哪一个人能逃过呢?你时时刻刻鉴临着,慈爱而严峻,在我的非法的享乐中,撒下了辛酸的滋味,促使我寻求不带辛酸的快乐。但哪里能找到这样的快乐?除非在你身上,主啊,除非在你身上,“你以痛苦渗入命令之中”,①“你的打击是为了治疗”,②你杀死我们,为了不使我们离开你而死亡。

    ①见《诗篇》93首20节。
    ②见《旧约·申命纪》32章39节。

    我十六岁时在哪里呢?我离开了你的安乐宫,流放到辽远的区域。这时,无耻的人们所纵容的而你的法律所禁止的纵情作乐,疯狂地在我身上称王道寡,我对它也是唯命是从。家中人并不想用婚姻来救我于堕落,他们只求我学到最好的词令,能高谈阔论说服别人。

    就在那一年上我停学了。我去在邻近的马都拉城中开始攻读文章与雄辩术。这时我离城回乡,家中为我准备更远的到迦太基留学的费用。这是由于父亲的望子成龙,不是因为家中富有:我的父亲不过是塔加斯特城中一个普通市民。

    我向谁叙述这些事情呢?当然又是向你、我的天父;我愿在你面前,向我的同类、向人类讲述,虽则我的著作可能仅仅落在极少数人手中。可是为什么要讲述呢?为了使我和所有的读者想想,我们该从多么深的坑中向你呼号。而且如果一人真心忏悔,遵照信仰而生活,那末还有谁比这人更接近你的双耳呢?

    这时谁不称道我的父亲,说他不计较家庭的经济力量,肯担负儿子留学远地所需的费用?许多远为富裕的人家不肯为子女作此打算。但那时我的父亲并不考虑到我在你面前如何成长,能否保持纯洁;他只求我娴于词令,不管我的心地、你的土地是否荒芜不治,天父啊,你是这心地的唯一的、真正的、良善的主人。

    我十六岁这一年,由于家中经济拮据而辍学,闲在家中,和父母一起生活,情欲的荆棘便长得高出我头顶,没有一人来拔掉它。相反,我的父亲在浴室中看见我发育成熟,已经穿上青春的苦闷,便高兴地告诉我母亲,好像从此可以含饴弄孙了;他带着一种醉后的狂喜,就是这种狂喜使世界忘却自己的创造者,不爱你而爱受造物,这是喝了一种无形的毒酒,使意志倾向卑鄙下流。但你在我母亲心中已经开始建造你的宫殿,准备你的居处。我的父亲不过是一个“望教者”,而且还是最近的事。为此,虽则我这时尚未奉教,我母亲却怀着虔诚的忧惧惊恐,为我担心,怕我“不面向你,而是背着你”①踏上歧途。

    ①见《旧约·耶利米书》2章271节。

    唉!只能怨我自己!我远离着你而前进,我的天父,我敢说你缄默不语吗?这时你真的一言不发吗?你通过我的母亲、你的忠心的婢女,在我耳边再三叮咛。可是这些话一句也没有进入我的心房,使我照着做。她教我,我记得她曾非常关切地私下告诫我,不要犯奸淫,特别是不要私通有夫之妇。

    我认为这不过是妇人的唠叨,听从这种话是可耻的。其实这都是你的话,而我不知道,我还以为你不声不响,这不过是她饶舌;你却通过她对我讲话,你在她身上受到我、受到“你的仆人,你的婢女的儿子”①的轻蔑。但我不知道;我如此盲目地奔向堕落,以致在同辈中我自愧不如他们的无耻,听到他们夸耀自己的丑史,越秽亵越自豪,我也乐于仿效,不仅出于私欲,甚至为了博取别人的赞许。除了罪恶外有什么值得谴责呢?我却为了不受谴责,越加为非作歹,并且由于我缺乏足以和那些败类媲美的行径,便捏造我没有做过的事情,害怕我越天真越不堪,越纯洁越显得鄙陋。

    ①见《诗篇》115首16节。

    瞧,我和那些伙伴们行走在巴比伦的广场上,我在污泥中打滚,好像进入玉桂异香丛中。无形的敌人要我胶着在这个泥沼内,越来践踏我、诱惑我,因为我极易受诱惑。她、我的生身之母,虽则已经逃出巴比伦城,但尚在城郊踽踽而行;她告诫我要纯洁,但听到丈夫所说关于我的种种,虽则觉察到情形不妙,前途危险,却并不设法用夫妇之爱来加以限制,即使不能根本解决。她不愿如此做,因为害怕妻室之累妨碍了我的前途,所谓前途,并非我母亲所希望的、寄托在你身上的、身后的前途,而是学问上的前途。我的父母都渴望我在学问上有所成就:父亲方面,他几乎从不想到你,对我却抱着许多幻想;母亲呢,则认为传统的学问不仅没有害处,反而为我日后获致你能有不少帮助。

    这是据我记忆所及,回想父母的性情作如此猜测。他们从此对我不但不严加管束,反而放松羁绊,任我纵情嬉戏。我的天父,我周围全是浓雾,使我看不见真理的晴天,而“我的罪恶恰就从我的肉体中长起来”。①

    ①见《诗篇》72首7节。

    主,你的法律惩罚偷窃,这法律刻在人心中,连罪恶也不能把它磨灭。哪一个窃贼自愿让另一个窃贼偷他的东西?哪一个富人任凭一个迫于贫困的人偷窃?我却愿意偷窃,而且真的做了,不是由于需要的胁迫,而是由于缺乏正义感,厌倦正义,恶贯满盈。因为我所偷的东西,我自己原是有的,而且更多更好。我也并不想享受所偷的东西,不过为了欣赏偷窃与罪恶。

    在我家葡萄园的附近有一株梨树,树上结的果实,形色香味并不可人。我们这一批年轻坏蛋习惯在街上游戏,直至深夜;一次深夜,我们把树上的果子都摇下来,带着走了。我们带走了大批赃物,不是为了大嚼,而是拿去喂猪。虽则我们也尝了几只,但我们所以如此做,是因为这勾当是不许可的。

    请看我的心,我的天父啊,请看我的心,它跌在深渊的底里,你却怜悯它,让我的心现在告诉你,当我作恶毫无目的,为作恶而作恶的时候,究竟在想什么。罪恶是丑陋的,我却爱它,我爱堕落,我爱我的缺点,不是爱缺点的根源,而是爱缺点本身。我这个丑恶的灵魂,挣脱你的扶持而自趋灭亡,不是在耻辱中追求什么,而是追求耻辱本身。

    美好的东西,金银以及其他,都有动人之处;肉体接触的快感主要带来了同情心,其他官能同样对物质事物有相应的感受。荣华、权势、地位都有一种光耀,从此便产生了报复的饥渴。但为获致这一切,不应该脱离你、违反你的法律。我们赖以生存于此世的生命,由于它另有一种美,而且和其他一切较差的美相配合,也有它的吸引力。人与人的友谊,把多数人的心灵结合在一起,由于这种可贵的联系,是温柔甜蜜的。

    对于上列一切以及其他类似的东西,假如漫无节制地向往追求这些次要的美好而抛弃了更美好的,抛弃了至善,抛弃了你、我们的主、天父,抛弃了你的真理和你的法律,便犯下了罪。世间的事物果然能使人快心,但绝不像你、我的天父、创造万有的天父,正义的人在你身上得到快乐,你是心地正直者的欢忭。

    如果追究一下所以犯罪的原因,一般都以为是为了追求或害怕丧失上文所谓次要的美好而犯罪。这些东西的确有其美丽动人之处,虽则和天上的美好一比较,就显得微贱不足道。一人杀了人。为何杀人?因为贪恋人家的妻子或财产;或是为了生活想偷东西,或是害怕他人抢走自己的东西,或是受了损害愤而报仇。是否会没有理由而杀人,欢喜杀人而杀人?谁会相信?据说有这样一个毫无心肝、残暴至极的人,①是凶恶残暴成性的,但也有人指出其中原因:“他担心闲着不动,手臂和精神都会松驰。”②但为何担心呢?他的横行不法,是企图抢得罗马城后,光荣、权势、财富便唾手可得,不再会因手头拮据和犯罪后良心的不安而恐惧经济困难和法律制裁了。因此卡提里那也并不爱罪恶本身,是爱通过犯罪而想达到的目的。

    ①指下文的卡提里那(公元前108?—62)。
    ②见罗马史家撒路斯提乌斯(公元前86—35)所著《卡提里那的阴谋》,16章。

    唉,我这一次偷窃,我十六岁上所犯的罪行,这可怜的我究竟爱你什么?既然是偷窃,能有美丽动人之处吗?有什么值得我谈的呢?我们所偷的果子是美丽的,因为是你造的,我的好天父、万有中最美善的,万有的创造者,我的至善,我真正的至宝。的确,果子是美丽的,但我可怜的心灵并不贪那些果子,因为我有更多更好的;我摘这些果子,纯然是为了偷窃,因为我到手后便丢掉,仅仅饱餐我的罪恶,享受犯罪的乐趣。即使我丢下一两枚,这也不过作为罪恶的调味而已。

    现在,我的主、天父,我要问偷窃有什么使我欢喜的呢?绝无可人之处。我不谈在公平和明智中所看到的那种美?或在人的思想、记忆、官感、生长中所看到的美,也不谈天上星辰光耀灿烂的美,或充满着生生不息的动物的大地和海洋的美;它连骗人的罪恶所具有虚假的美也没有。

    因为骄傲模仿伟大,独有你天父是凌驾一切之上;贪婪追求地位光荣,但尊荣永远是属于你的;有权势者的暴虐企图使人畏惧,但惟有你天父才能使人敬畏,一人在何时何地,用什么方法、凭借什么能越出你的权力?轻薄的巧言令色想博得爱怜,但什么也不能比你的慈爱更有抚慰的力量,比你美丽光明的真理更有实益地值得爱恋;好奇心仿佛在追求知识,你却洞悉一切事物的底蕴。愚蠢也挂上纯约质朴的美名,但有什么比你更纯一、更纯洁,因为你的行动和罪恶完全对立。懒惰自诩为恬静,但除了主以外,什么是真正的恬静?奢侈想赢得充盈富裕的称号,而你才是涵有一切不朽甘饴的无尽库藏。挥霍弋取了慷慨大量的影子,而你才是一切美好的宽绰的施主。悭吝希望多所积聚,而你却具备一切。妒忌妄想高人一等,但谁能超过你呢?愤怒渴求报复,但谁比你的报复更公正呢?恐惧害怕意外的变故损害心爱的东西?担心自己的安全,但在你能有不测的遭遇吗?能使你所爱的和你脱离吗?除了在你左右,还有可靠的安全吗?悲伤是因丧失了所贪求的东西而憔悴,它想和你一样不可能有所丧失。

    这样,灵魂叛离你而贪图淫乐,想在你身外寻求洁净无罪的东西,但这些东西仅有返回你身边才能获得。人们远离了你,妄自尊大地反对你,便是倒行逆施地模仿你。但即使如此模仿你,也显示出你是大自然的创造者;为此,决没有使人完全脱离你的方法。

    但在这次偷窃中,我究竟爱上什么?是否我在这件事上错误地、倒行逆施地模仿我的主呢?是否想违犯法律而无能为力,便自欺欺人想模仿囚徒们的虚假自由,荒谬地曲解你的全能,企图犯法而不受惩罚?瞧,这样一个逃避主人而追逐阴影的奴才!唉,真是臭腐!唉,真是离奇的生活,死亡的深渊!竟能只为犯法而犯法!

    我追溯以往种种,我的心灵能一无忧惧,“主啊,我怎样报答你的恩泽?”①我要热爱你、感谢你、歌颂你的圣名,因为你赦免了我如许罪恶。我的罪恶所以云消雾散,都出于你的恩赐与慈爱,而我所以能避免不犯,也出于你的恩赐,我能为罪恶而爱罪恶,那末还有什么干不出来呢?

    ①见《诗篇》115首12节。

    我认识到不论是我自动犯的罪,或由于你的引导而避免不犯的罪,一切都已获得赦免。谁想到自己的软弱无能,敢把纯洁天真归功于自己的努力,敢少爱你一些,好像你对待回头改过者的宽大慈爱对他并不那么需要?谁听从你的呼唤,随声而跟从你,避免了我所回忆而忏悔的罪恶,请他不要讥笑我病后受到这位良医的治疗而痊愈;他的不害病,或至少不生这样的重病,也应归功于这位良医;希望他看到我罪恶的痼疾霍然而愈,看到自身没有染上罪恶的沉疴,能同样爱你,能更热爱你。

    这个不堪的我,从那些现在想起还使我面红耳赤的事件,特别从这次因爱偷窃而干的偷窃,得到什么果实呢?什么也得不到,因为偷窃本身就是虚无;这不过更显出我的可怜。但假如我是单独一人,我便不会如此——据我回忆,我当时的心情是如此——我单独一人,决不会干这勾当。可见我还欢喜伙伴们的狼狈为奸,因此说我只爱偷窃不爱其他,是不正确的,但也能说是正确的,因为狼狈为奸也不过是虚无。

    但究竟如何呢?除了驱除阴霾、照耀我心的天父外,谁能指点我?谁促使我追究、分析、思考?假如我欢喜所偷的果子,想享受这些果子,那末为满足我的欲望,我单独也能干这勾当,不需要同谋者的相互激励,燃起我的贪心,使我心痒难忍。但由于我的喜爱不在那些果子,因此是在乎罪恶本身,在乎多人合作的犯罪行为。

    这是什么心情呢?当然龌龊不堪,怀着这种心情的人真是可耻。但究竟是怎样的呢?“谁能了解罪恶?”①想到我们能欺骗那些绝对料不到我们有此行径而且竭力反对我们如此做的人们,我的心好像忍俊不禁了。但为何我单独干不会如此兴高采烈呢?是否一个人不容易发笑?的确一个人不容易笑;但即使是独自一人,没有其他人在侧,看到或想到太可笑的事情,也会破颜而笑的。可是如果我是单独一人,是不会做的,绝对不会做的。

    ①见《诗篇》18首13节。

    我的天父,这是我的心灵在你面前活生生的回忆。我单独一人不会干这一次只为爱偷窃而不贪赃物的偷窃勾当。我独自一人绝对不会欢喜这行径,绝对不会干的。唉,害人不浅的友谊,不可思议的思想诱惑,从游戏玩笑,进而产生了为自己一无所得,而且不出于报复之心的损害他人的欲望:只消别人说:“走,干一下!”便惭愧自己有羞耻之心!

    谁能揭穿其中曲折复杂的内幕?丑恶不堪,我不愿再去想它、看它了。我现在需要的是你,具有纯洁光辉的、使人乐而不厌的、美丽灿烂的正义与纯洁,在你左右才是无比的安宁与无忧无虑的生活。谁投入你的怀抱,“进入主的福乐”,①便不再忧虑,在至善之中享受圆满的生活。我的天父,我青年时曾远离了你,远离了你的扶持,深入歧途,我为我自己成为一个“饥馑的区域。”②

    ①见《马太福音》,25章21节。
    ②见《路加福音》,15章14节。

卷三

    我来到了迦太基,我周围沸腾着、振响着罪恶恋爱的鼎镬。我还没有爱上什么,但渴望爱,并且由于内心的渴望,我更恨自己渴望得还不够。我追求恋爱的对象,只想恋爱;我恨生活的平凡,恨没有陷阱的道路;我心灵因为缺乏滋养的粮食,缺乏你、我的天父而饥渴,但我并不感觉这种饥渴,并不企求不朽的粮食,当然并非我已饱饫这种粮食;相反,我越缺乏这粮食,对此越感到无味。这正是我的心灵患着病,满身创伤,向外流注,可怜地渴求物质的刺激,但物质如果没有灵魂,人们也不会爱的。

    爱与被爱,如果进一步能享受所爱者的肉体,那为我更是甜蜜了。我把肉欲的垢秽沾污了友谊的清泉,把肉情的阴霾掩盖了友谊的光辉;我虽如此丑陋,放荡,但由于满腹蕴藏着浮华的意念,还竭力装点出温文尔雅的态度。我冲向爱,甘愿成为爱的俘虏。我的天父、我的慈爱,你的慈祥在我所认为甜蜜的滋味中撒上了多少苦胆。我得到了爱,我神秘地带上了享受的桎梏,高兴地戴上了苦难的枷锁,为了担受猜忌、怀疑、忧惧、愤恨、争吵等烧红的铁鞭的鞭打。

    我被充满着我的悲惨生活的写照和燃炽我欲火的炉灶一般的戏剧所攫取了。人们愿意看自己不愿遭遇的悲惨故事而伤心,这究竟为了什么?一人愿意从看戏引起悲痛,而这悲痛就作为他的乐趣。这岂非一种可怜的变态?一个人越不能摆脱这些情感,越容易被它感动。一人自身受苦,人们说他不幸;如果同情别人的痛苦,便说这人有恻隐之心。但对于虚构的戏剧,恻隐之心究竟是什么?戏剧并不鼓励观众帮助别人,不过引逗观众的伤心,观众越感到伤心,编剧者越能受到赞赏。如果看了历史上的或竟是捕风捉影的悲剧而毫不动情,那就败兴出场,批评指摘,假如能感到回肠荡气,便看得津津有味,自觉高兴。

    于此可见,人们欢喜的是眼泪和悲伤。但谁都要快乐,谁也不愿受苦,却愿意同情别人的痛苦;同情必然带来悲苦的情味。那末是否仅仅由于这一原因而甘愿伤心?

    这种同情心发源于友谊的清泉。但它将往何处?流向哪里呢?为何流入沸腾油腻的瀑布中,倾泻到浩荡烁热的情欲深渊中去,并且自觉自愿地离弃了天上的澄明而与此同流合污?那末是否应该屏弃同情心呢?不,有时应该爱悲痛。但是,我的灵魂啊!你该防止淫秽,在我的天父、我们祖先的天父、永受赞美歌颂的天父保护之下,你要防止淫秽的罪。

    我现在并非消除了同情心,但当时我看到剧中一对恋人无耻地作乐,虽则不过是排演虚构的故事,我却和他们同感愉快;看到他们恋爱失败,我亦觉得凄惶欲绝,这种或悲或喜的情味为我都是一种乐趣。而现在我哀怜那些沉湎于欢场欲海的人,过于哀怜因丧失罪恶的快乐或不幸的幸福而惘然自失的人。这才是比较真实的同情,而这种同情心不是以悲痛为乐趣。怜悯不幸的人,是爱的责任,但如果一人怀抱真挚的同情,那必然是宁愿没有怜悯别人不幸的机会。假如有不怀好意的慈悲心肠,——当然这是不可能有的——便能有这样一个人:具有真正的同情心,而希望别人遭遇不幸,借以显示对这人的同情。有些悲伤果然是可以赞许的,但不应说是可以喜爱的。我的主,你热爱灵魂,但不像我们,你是以无限纯洁、无穷完美的真慈怜悯着世人的灵魂,你不受任何悲痛的侵袭。但哪一个人能如此呢?

    但那时这可怜的我贪爱哀情的刺激,追求引致悲伤的机会;看到出于虚构的剧中人的不幸遭遇,扮演的角色越是使我痛哭流涕,越称我心意,也就越能吸引我。我这一头不幸的牲口,不耐烦你的看护,脱离了你的牧群,染上了可耻的、龌龊不堪的疥疠,这又何足为奇呢?我从此时起爱好痛苦,但又并不爱深入我内心的痛苦——因为我并不真正愿意身受所看的种种——而仅仅是爱好这种耳闻的、凭空结构的、犹如抓着我浮皮肤的痛苦,可是一如指甲抓碎皮肤时那样,这种爱好在我身上也引起了发炎、肿胀、化脓和可憎的臭腐。

    这是我的生活。唉,我的天父,这可能称为生活吗?

    你的慈爱始终遥遥复庇着我。我沉湎于怎样的罪恶之中!我背弃了你,听凭亵圣的好奇心引导我走向极度的不忠不信,成为魔鬼的狡狯仆从,用我的罪行歆享魔鬼,而你便用这一切来鞭打我!我竟敢在举行敬事你的典礼时,在圣殿之内,觊觎追营死亡的果实,你重重惩责我,但和我的罪过相比可算什么?唉,我的天父、我的无边的慈爱,你复庇我不受灾眚的侵袭,而我在危险之中还意气洋洋,到处游荡,远离了你,从我所好的行径而不趋向你的道路,我只知流连于转瞬即逝的自由。

    当时所推崇的学问,不过是通向聚讼的市场,我希望在此中显露头角,而在这个场所越会信口雌黄,越能获得称誉。人们的盲目到达这样程度,竟会夸耀自己的谬见,我在雄辩术学校中名列优等,因此沾沾自喜,充满着虚荣的气概;但是,主,你知道我还是比较循规蹈矩的,绝不参预那些“捣乱鬼”——这个下流的、魔鬼的称号在当时是非常时髦的——的恶作剧;我生活在这些人中间,在无耻之中还带着三分羞恶之心,因为我不和他们同流合污;我和他们在一起,有时也欢喜和他们结交,虽则我始终厌恶他们的行动、他们的恶作剧:欺侮胆怯的新学生,毫无理由地戏弄他们,取笑作乐。没有再比这种行动更相像魔鬼的行动了!称为“捣乱鬼”,真是再恰当没有了。他们自身先已暗受欺人的恶魔捣乱、诱惑、嘲笑,先已陷入他们作弄别人的陷阱!

    血气未定的我和这些人一起,读雄辩术的课本,希望能有出众的口才:这不过为了享受人间荣华的可鄙而浮薄的目的。遵照规定的课程,我读到一个名西塞罗①的著作,一般人更欣赏他的词藻过于领会他的思想。书中有一篇劝人读哲学的文章,篇名是《荷尔顿西乌斯》。②

    ①西塞罗(M.T.Cicero,公元前106—43),罗马古典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
    ②西塞罗的哲学论文之一,原书已佚。

    这一本书使我的思想转变,使我的祈祷转向你,使我的希望和志愿彻底改变。我突然看到过去虚空的希望真是卑不足道,便怀着一种不可思议的热情,向往着不朽的智慧,我开始起身归向你。我钻研这本书,不再着眼于词令——我母亲寄给我的钱好像专为购买这一点,那时我已十九岁,父亲已在两年前去世,——这本书的吸引我,已是由于内容,而不是为了词藻了。

    我的天父,那时我怀着很大的热情,想脱离人世种种而飞到你身边!但我不知道你对我作何安排,因为智慧是属于你的。爱好智慧,在希腊语名为哲学,这本书引起我对哲学的兴趣。有人假借哲学的名义来迷惑他人,利用伟大的、动人的、高尚的名义来粉饰他们自己的谬说;对于当时和以前这一类人物,此书都有论列,印证了你的精神通过你的忠良仆人所贻留的有益忠告:“你们应该小心,勿使他人用哲学、用虚诞的妄言把你们掳走,这种种只是合乎人们的传统和人世的经纶,不合乎基督,而天父的神性却全部寓于基督之身。”①

    ①见《新约·歌罗西书》2章8—9节。

    我心灵的光明,你了解我当时并不知道使徒保罗这一段话。我所以爱那一篇劝谕的文章,是因为它激励我,燃起我的热焰,使我爱好、追求、获致并坚持智慧本身,而不是某宗某派的学说。但有一件事不能使我热情勃发,便是那篇文章中没有基督的名字。主啊,依照你慈爱的计划,我的救主、你的“圣子”的名字,在我哺乳之时,被我孩提之心所吸食,深深蕴蓄于心坎中,一本书,不论文字如何典雅,内容如何翔实,假如没有这个名字,便不能掌握住整个的我。

    为此,我决心要读圣经,看看内容如何。我现在懂得圣经不是骄傲者所能体味,也不是孩子们所能领会的,入门时觉得隘陋,越朝前越觉得高深,而且四面垂着奥妙的帷幕,我当时还没有入门的资格,不会曲躬而进。我上面说的并非我最初接触圣经时的印象,当时我以为这部书和西塞罗的典雅文笔相较,真是瞠乎其后。我的傲气藐视圣经的质朴,我的目光看不透它的深文奥义,圣经的意义是随孩子的年龄而俱增,但我不屑成为孩子,把我的满腔傲气视为伟大。

    因此,我蹈入了骄傲、狂妄、巧言令色的人们的圈子中,他们口中藏着魔鬼的陷阱,含着杂有你的圣名和耶稣基督、“施慰之神”、“圣神”①等字样的诱饵。他们语语不离这些名字,但不过是掉弄唇舌而发出虚音,心中毫无真理。他们口口声声:“真理、真理”,不断和我谈论真理,却没有一丝一毫的真理;他们不仅对于身为真理的你,而且对于你所创造的世界也发出种种荒谬的论调:关于世界,即使哲学家们所论确切,我为爱你的缘故,也应置之不顾,你是我最慈爱的父亲,万美之美。

    ①译者按:天主教教义称天主三位:第一位圣父,第二位圣子,降世成人,是为耶稣基督,第三位圣神,四福音中也名为“施慰之神”。

    唉,真理,真理,那时我怎样从心坎的最深处向往着你,那时这些人经常用各种方法在长篇累牍的书本中向我高呼着你的名字!可惜这仅仅是空洞的声音。我渴求着你,而拿来供我充饥的肴馔,不是你而是太阳、月亮;这些美丽的产品是你创造的,但不是你,也不是最好的工程,因为你所创造的精神体,胜过天空灿烂的星辰。

    我如饥如渴想望的也不是那些精神体,而是真理,是你本身、“永无变易,永无晦蚀”①的你。供我大嚼的肴馔不过是华丽的幻象,这些虚幻通过耳目而蒙蔽思想,爱这些虚幻还不如爱肉眼确实看到的太阳。但我以为这一切就是你,就充作我的食料,但并不是恣意饱啖,因为我口中尝不到像你那样的滋味——当然你并非那些凭空虚构的东西——为此,我非但不能解饥,反而更饿了。

    ①见《新约·雅各书》1章17节。

    梦中的饮食和醒时的饮食相仿,但不能使睡者果腹,因为他睡着。上述种种丝毫不像你真理,不像现在和我讲话的真理,这些都是幻象,都是空中楼阁;我们目睹的天空和地面的物体比这些幻象来得实在;我们看到的物体和禽兽看到的一样,也比我们想像的更实在。甚至我们想像中的物体也比我们依据这些物体而虚拟的茫无边际的东西更形实在。那时我便以这些幻象充饥,却不能因此果腹。

    但是,你、我的爱、孱弱的我所依恃而汲取力量的,你不是我们肉眼所看见的天际星辰,也不是我们看不见的物体,这一切都是你创造的,而且还不是你最好的工程。你与我所虚构的幻象、绝不存在的幻象有多大的差别!一切实在物体的形象,一切实在的物体——但不是你——也比这些幻象更真实。你也不是使物体具有生命的灵魂——物体的生命比物体更好、更实在——你是灵魂的生命,生命的生命;你以自身生活,你绝不变易,你是我灵魂的生命。

    为我,你当时在哪里?在多么遥远的地方!我离开了你迢迢远行,甚至找不到喂猪的橡子来充饥。文章家和诗人们的故事也远优于那些欺人的妖言,诗歌与“密提阿飞行”①的故事比毒害信徒的“五元素化身大战黑暗五妖洞”②荒诞不经之说也远为有用。因为我从这些诗歌中能汲取到真正的滋养:我虽则唱着“密提阿飞行”故事,但我并不说实有其事,即使我听别人唱,也不会信以为真的。而对于后者我却拳拳服膺了,真是言之痛心!我怎会一层一层滚到地狱底里的呢?由于缺乏真理而心烦虑乱,我追寻你、我的天父,——我现在向你忏悔:在我怙恶不悛的时候,你已经怜悯我——但是仅仅用肉体的感觉,而不是用你所赋与我们足以制服毒虫猛兽的理智。你幽邃沉潜,在我心坎深处之外,你又高不可及,超越我心灵之巅。这时我遇上了所罗门箴言中的那个“坐在自家门口的懵懂无耻的妇人,她说:快快吃这些神秘的饼,喝那杯偷来的甘液”。③她看见我在外浪荡,在细嚼着用我肉眼找到吞食的东西,便把我迷住了。

    ①希腊神话中帮助哲松取得金羊毛的女巫。
    ②指摩尼教教义。
    ③见《旧约·箴言》9章17节。

    我并不想到另一真正存在的真理,因此,人们向我提出:“罪恶来自何处?神是否限制在一个物质的躯体内,是否有头发和手指?多妻的、杀人的、祭祀禽兽的人能否列为义人?”种种问题后,我如受到针刺一般急忙赞成那些狂妄骗子的见解。这些问题使无知的我忐忑不安;我背着真理,还自以为面向真理;我不懂得“恶”不过是缺乏“善”,彻底地说只是虚无。那时我的肉眼已为外物所蔽,我的精神只能见到魑魅魍魉,当然我不会懂得这一点。

    那时我不知道天父是神体,没有长短粗细的肢体,没有体积,因为一有体积,局部必然小于整体;即使是无限的,但为空间所限制的一部分必然小于无限,便不能成为神体,如天主的无所不在,在在都是整个天父。至于我们本身凭什么而存在,为何圣经上称我们是“天主的肖像”①,这一切都不知道。

    ①见《旧约·创世记》1章27节。

    我也不认识真正的、内心的正义,不依据习俗而依据全能天父的金科玉律权衡一切的正义;天父的法律一成不变,不随时间空间而更改,但随时代地区的不同而形成各时代各地区的风俗习惯;亚伯拉罕、以撒、雅各、摩西、大卫①以及为天父亲口赞许的人,依照天父的法律都是正义的人;但这些无知之徒随从世人的褒贬毁誉,以个人的经验去衡量人类的全部风俗习惯,断定他们是不正义的,这犹如一人不识武装,不知盔与甲的用度,加甲于首,裹盔于足,便认为不适于用;或是某日规定下午休假,这人强调上午既然容许营业,抱怨下午为何不能进行卖买;又如在某人家中见某一奴隶手持的东西不准另一个进酒肴的奴隶接触,或在马厩后做的工作不准在餐厅进行,便指斥同居一室、同属一家,为什么待遇不同。

    ①指这些人都是《旧约》中的圣哲。

    同样,这些人听到现代正义的人所禁行的事,古代正义的人却不在此例,天父权衡时宜,对古人制定那样法令,对今人制定这样法令,古往今来都适应着同一的正义,他们却对此愤愤不平。不知同一人、同一日、在同一屋中,使用某一肢体时,不能代之以另一肢体;某时准许做的,换一个时辰即行禁止;在某一角落许可或命令做的,在附近的另一角落便不许做,做了要受责罚。那末,正义成为变化多端了?不然,这是正义所统摄的时代有所不同,既然是时代,便有先后。人生非常短促,不能以为本身有了经验,便对经验所不及的古今四方的事物因革都融会贯通;反之,在同一人身上、同一天内、同一屋中,很容易看出某一时刻、某一地点或某一肢体应做何事,因此对前者感到抵触,而对后者便毫无异议。

    以上种种,我一无所知,也绝不措意;虽然这些事理从各方面透进我的双目,我还是熟视无睹。我诵诗时,音节的轻重不能随意配置,一种诗体有一种格律,在同一诗句中也不能都用同一的音节;但文章的规律,不是随地而异的,它有一个完整的体系。我并没有看到圣贤们所服膺的正义,是把所命令的一切合成一个高妙万倍的整体:正义本质绝无变易,也不把全部条例施行于任何一个时代,而是因时制宜,为每一时代制定相应的法令。我却盲目批评虔诚的祖先们不独遵照天父的命令和启示调配当前的一切,甚且秉承天父的默牖,对将来发出预言。

    那末“全心、全灵、全意爱天父和爱人如己”①在某时某地能不能也成为非正义的呢?凡违反天性的罪行,如所多玛人所做的,不论何时何地都应深恶痛绝,即使全人类都去效尤,在天父的定律之前,也不能有所宽纵,因为天父造人,不是要人如此自渎。天父是自然的主宰,淫欲玷污了自然的纪律,也就破坏了我们和天父之间应有的关系。

    ①见《新约·马可福音》12章30节。

    至于违反风俗习惯的罪行,应随不同的习俗加以禁邂,某一城市或某一国家,或因习惯或由法律所订定的规章,不应为市民或侨民随意破坏。任何部分如与整体不合即是缺陷。但如天父所命令的和一地的习惯规章抵触,即使从未执行,应即实施,若已废弛,应予恢复。君王有权在所统治的城邑中颁布前人或本人从前未曾制订的新法,凡是服从新法,并不违犯本城的旧章,而不服从恰就违反本城的制度,因为服从君王是人类社会共同的准则,那末对万有的君王、天父的命令更应该毫不犹豫地服从。人类社会中权力有尊卑高下之序,下级服从上级,天父则凌驾一切之上。

    对于侮辱他人,或对人施行暴力,二者都是蓄意损害他人的罪行,则和违反天性的罪行相同。这两种罪行的起因,或是为了报复,如仇人的陷害仇人;或为夺取别人所有,如强盗的抢劫行旅;或为逃避祸患,如一人恐惧另一人;或出于妒忌,如不幸者妒忌另一人的幸福,如得势者畏恨别人势力与自己相埒;或仅仅出于幸灾乐祸,如观看角斗的观众,或戏弄嘲笑别人。

    这些是主要的罪行,根源都由于争权夺利,或为了耳目之娱,或为逞情快意,有时源于二者,甚至兼有以上三种根源。我的至尊至甘的天父,生活于这些罪恶,便是侵凌了你的“十弦琴”、你的“十诫”。你是不可能有所朽坏,有所损蚀,哪一种罪恶能影响你,哪一种罪行能损害你?但人们犯罪,你便加惩罚,因为即使是为了反对你而犯罪,也就是亵渎了人们自己的灵魂,罪恶在欺骗自身,或是毁坏你所创造、所调摄的天性;或漫无节制、过度享受你所赋畀的事物;或违反天性、追求违禁的事物;或故触锋芒,思想上、言语上侮辱你;或越出人类社会的范围,横行不法,随自己的好恶,挑拨离间,以快自己的私意。这种种的产生都由于抛弃了你生命的泉源、万物唯一真正的创造者和统治者;由于师心自用,错误地爱上了一部分,而以部分为整体。

    因此,只有谦虚的虔诚能引导我们回到你身边,使你清除我们的恶习,使你赦免悔过自新者的罪业,使你俯听桎梏者的呻吟,解脱我们自作自受的锁链,只要我们不再以贪得无餍而结果丧失一切、更爱自身过于爱你万善之源的私心,向你竖起假自由的触角。

    在损己损人以及其他形形色色罪恶中,也有进德修业的人所难免的过失;这些过失,如依严正的论断,自可作求全的责备,但同时有结成善果的希望,如萌芽之至于收获,则又应受赞许。有些近似上述两类的罪恶,而又实非是罪,因为既不侵犯你、我们的主、天父,也不危害社会;譬如一人储藏生活所需而且符合时势要求的某些物品,同时又不能确定他是否出于占有的欲望,又如为了纠正一人的错误,行使合法权加以处分,同时也不能确定其是否有损人之心。

    因此有许多行为,在常人视为应受谴责,而你却不以为非,也有许多人所赞许的事,而你却不以为是。往往行事的外表和其人的内心大相悬绝,而当时的环境也不是常人所能窥测。但如果你突然发出一项特殊的、出人意外的命令,而且你过去曾加禁止的,你又不宣布发令的原因,即使这命令抵触人类社会的约章,也没有一人敢怀疑是否应该服从,因为惟有服从你的社会才是正义的社会。谁能确知你的命令,那真有福!因为你的仆人们一切行动,或为适应目前的需要,或为预示将来。

    由于我不了解这些原则,因此我讪笑你的圣美的仆人们和先知们。我讪笑他们,其实你也得讪笑我;我不知不觉地堕落到如此愚蠢的境界,以致相信人们摘无花果时,果子和树在流着乳一般的泪水;一位“圣人”①吃了这只无花果——当然摘的人犯罪,圣人没有罪——是把许多天使,甚至神的分子吞入腹中,圣人在祷告中呻吟太息时,吐出天使甚至神的分子,这些无上真神的分子本被囚禁在果子之中,这时被圣人的齿腹解放出来。我认为更应该同情地上的果子过于所以产生果子的原因、人,因为一个非摩尼教徒向你要一点食物解饥,如果你给他吃,便应受死刑。

    ①按摩尼教内分“圣人”和一般信徒“听讲者”两类。

十一

    你自天垂手,把我的灵魂从黑暗的深渊拯救出来,我的母亲、你的忠心的婢女为了我向你痛哭,远过于母亲痛哭死去的子女。她看见我在她所得自你的信仰和精神方面已经死去。主,你应允她的祈祷,你应允她,并没有轻视她在各处祈祷时流下的眼泪,你应允她的祈祷。因为她所得的梦从哪里来的呢?你在梦中安慰她,她因此重新收抚我,许我在家中和她同桌饮食。她初起对我侮慢神圣的罪行是深恶痛绝的。她梦中见她自己站在一条木尺上,又见一位容光焕发的青年含笑走到她跟前。这时她痛不自胜,那位青年询问她何故悲伤天天哭泣——这样的询问往往是为了劝导,不是为了探听——她回答说是痛心于我的丧亡,那位青年请她放心,教她留心看,她在那里,我也在那里,她仔细一看,看见我在她身边,站在同一木尺上。

    这梦是哪里来的呢?一定是你倾听她的心声,全能的好天父啊!你照顾着每一人,仿佛只照顾一个人,你照顾全人类,犹如照顾一人。

    还有一点:她向我谈梦中情形时,我竭力向她解说,教她不要失望,说她日后也会成为我当时那样,她竟毫不犹豫地说:“不,他不对我说:“他在那里,你也将在那里”;①而是说:“你在那里,他也将在那里。”

    ①译者按:“他不对我说”,“他”指梦中的青年,“我”指莫尼加(奥氏之母);“他在那里,你也将在那里”,“他”指奥古斯丁,“你”指莫尼加。

    主啊,据我记忆所及我向你忏悔,我已屡次说过:当时你借我母亲的口所给我的答复,我母亲不为我的似是而非的解释所迷惑,并且能迅速看出应该看到的意义——如果她不说,我当时的确看不出——这种种比那场梦更使我感动。这个梦为安慰我母亲当前的忧虑,预示了她经过很长时期后才能实现的快乐。

    因为我在垢污的深坑中、在错误的黑暗中打滚,大约有九年之久!我屡次想站起来,而每次使我陷得更深一层,但我的母亲,一如你所喜爱的贞静、诚敬、朴素的节妇,虽则抱着满怀希望,但依旧痛哭呻吟,在祈祷时继续为我向你发出哀号,她的祈祷达到你面前,你却让我继续在黑暗中旋转。

十二

    我记得你还给我另一个答复。我现在略去许多支节,为了早已迫不及待地要向你忏悔我所欲忏悔的事情,同时我也忘却了不少情节。

    你通过你的祭司,通过一个在教会内成长的、精通圣经的主教,给我另一个答复。我的母亲请他来和我作一次谈话,驳斥我的错误,诱导我去恶从善——因为他如遇到合适的对象是如此做的——他拒绝了,事后我才懂得他这一决定的明智。他回答说,我还不肯受教,因为,一如我母亲告知他的,我由于新近接受了这异端,还是意气洋洋,曾用一些狡狯的问题难倒了好些知识比较浅薄的人。接着又说:“让他去。你只要为他祈求天父;他自会在书本中发现自己的错误和狂妄。”他还告诉我母亲,他的母亲也受摩尼教的迷惑,他幼时被送给摩尼教徒,该教所有书籍他几乎都读过,甚至抄写过,他没有和任何人争论过,也未受任何人的劝说,是他自己发觉这一教门是多么应受深恶痛绝的,因此他放弃了这教门。我的母亲听了这些话,依旧不放心,更加苦苦哀求,痛哭流涕,请他来看我,说服我。缠得他有些不耐烦而生气了,便说:“去吧,这样生活下去吧!你为你的儿子流下如许眼泪,这样一个儿子是不可能死亡的!”

    我的母亲和我谈话时,屡次提到这事,说她听到这话,恍如听到来自天上的声音。

卷四

    我从十九岁到二十八岁,九年之久,沉溺于种种恶业之中,自惑惑人,自欺欺人,公开是教授所谓“自由学术”,暗中则使用虚伪的宗教幌子,前者是出于骄傲,后者则由于迷信,而二者都是虚妄。我一面追求群众的渺茫名誉,甚至剧场中的喝采,诗歌竞赛中柴草般的花冠、无聊的戏剧和猖狂的情欲,而另一面却企图澡雪这些污秽:我供应那些所谓“优秀分子”和“圣人们”①饮食,想从他们的肚子里泡制出天使和神道来解救我们。我和那些受我欺骗或同我一起受人欺骗的朋友们从事于这种荒谬绝伦的勾当。

    我的天父,那些尚未蒙受你的屈辱抑制而得救的骄傲者,任凭他们讪笑吧;我愿向你忏悔我的耻辱,为了你的光荣。我求你,请容许我用现在的记忆回想我过去错误的曲折过程,向你献上“欢乐之祭”。如果没有你,我为我自己只是一个走向毁灭的向导!即使在我生活良好的时候,也不过是一个饮你的乳、吃你的不朽的食物的人!一个人,不论哪一个人,只要是人,能是什么?任凭那些有权有势的人嘲笑吧!我们,孱弱、贫困的我们,愿意向你忏悔。

    ①按指摩尼教徒。

    在这些年代中,我教授着雄辩术,我身为私欲的败将,却在出卖教人取胜的争讼法术。主啊!你是知道我希望教些好学生、当时所称的好学生;我一片好意地教他们骗人之道,不是要他们陷害无辜,但要他们有时去救坏蛋。天父啊,你远远望见我在斜坡上摇摇欲坠,我在浓雾中射出一些善意的闪光,你看见我在教导那些爱好浮华、追求谎言的人时,虽则我和他们是一丘之貉,但还能表现出一些良知。

    在这些年代中,我和一个女子同居着,我们两人不是经过当时所谓合法的婚姻而结合的,而是由于苦闷的热情,我忘却了理智而结识的。但我仅有她一人,我对她是始终如一,并无其他外遇。在她身上,我亲自体验到为子嗣而黾勉同心的婚姻与肉欲冲动的结合有很大的差别,后者违反了双方的意愿而生育子女,但对所生的也不得不加以爱护。

    我还记得一次参加诗剧比赛,一个巫师问我如赢得胜利,结他多少钱作为酬报,我是非常憎恨这种龌龊的邪术,我回答说,即使能赢得一只不朽的金冠,我也不愿为我的胜利而杀一只苍蝇,因为这巫师将杀牲祭祀魔鬼,认为如此则可以为我获致魔鬼的助力。但是,我心灵的天父,我的所以拒绝,并非出于你所喜爱的真纯,因我当时只能想像物质的光华,还不知道爱你。一个灵魂向往这种虚幻,不是“离弃你而犯奸淫”①吗?不是在信任谎言,“饲喂狂风”②吗?因我虽不愿为我而举行淫祀,但我的迷信却天天在享祭魔鬼魔鬼以我们的错误为乐趣,为嘲笑的目标,我们在饲喂魔鬼不就是在“饲喂狂风”吗?

    ①见《诗篇》72首27节。
    ②见《旧约·何西阿书》12章1节。

    为此,我是继续向当时名为算术家的星士请教,因为他们的推演星命似乎并不举行什么祭祀,也不作什么通神的祝告。但是基督教真正的、合乎原则的虔诚必然加以排斥。

    本来最好是向你、主忏悔说:“求你可怜我,治疗我的灵魂,因为我获罪于你”;①不应依恃你的慈爱而放肆,恰应牢记着你的话:“你已痊愈了,不要再犯罪,才能避免遭遇更不幸的事。”②

    ①见《诗篇》40首5节。
    ②见《约翰福音》5章14节。

    这些星士们都竭力抹杀你的告诫,对我说:“你的犯罪是出于天命,是不可避免的”;“是金星、或土星、火星所主的。”这不过为卸脱一团血肉、一个臭皮囊的人的罪责,而归罪于天地日月星辰的创造者与管理者。这创造者与管理者不是你是谁呢?你是甘饴和正义的根源,你“将按照每人的行为施行赏罚”,“你绝不轻视忧伤痛恨的心”。③

    ③见《马太福音》16章27节;《诗篇》50首19节。

    当时有一位具有卓见之士,④并且也精于医道,在医学上负有盛名,他曾以总督的名义,不是以医生的名义,把竞赛优胜的花冠戴在我患病的头上。这病症却是你诊疗的,因为“你拒绝骄傲者,而赐恩于谦卑的人”。⑤

    ④按即卷七、第六章所说的文提齐亚努斯,是当时的名医。况且,通过这位丈人,你何曾停止过对我的照顾,对我灵魂的治疗?
    ⑤见《新约·彼得前书》5章5节。

    我和他比较亲厚之后,经常尽心听他说论。他的谈论不重形式,但思想敏锐,既有风趣,又有内容。他从我的谈话中知道我在研究星命的书籍,便以父执的态度谆谆告诫我,教我抛开这些书本,不要以精神耗于这种无益之事,应该用于有用的事物;他说他也研究过星命之学,而且年轻时,曾想以此为终生的职业。他既然能读希波革拉第①的著作,当然也能理解这些书。他的所以捐弃此道而从事医道,是由于已经觑破星命术数的虚妄,像他这样严肃的人,不愿作骗人的生涯。他又对我说:“你自可以教授雄辩术在社会上占一位置;你研究这种荒诞不经之说,并非为了生计,而且出于自由的爱好。你应该相信我的话,因为我对这一门曾经刻苦钻研,已可以此为业。”我问他为什么许多预言真的会应验。他照他的能力答复我,认为这是散布在自然界的偶然的力量。他说臂如翻阅某一诗人的诗集,一首诗的内容写的完全是另一件事,但可能有一句诗和某人的情境吻合,那末一人的灵魂凭着天赋的某种直觉,虽则莫名其妙,但偶然地、不经意地说了一些话,和询问者事实竟相符合,这也不足为奇。

    ①纪元前第五世纪的希腊名医。

    这是你从他口中,或通过他给我的忠告,并且在我的记忆中划定了我此后研究学术的方向。但在当时,这位长者,甚至和我最知己的内布利提乌斯——一位非常善良、非常纯洁的青年,最反对占卜的——都不能说服我使我放弃此种术数。对于我影响最深的,是这些书的作者的权威,我还没有找到我所要求的一种可靠的证据,能确无可疑地证明这些星命家的话所以应验是出于偶然,而不是出于推演星辰。

    在这些年代中,我在本城开始我的教书生涯时,结识了一个非常知己的朋友,他和我一起研究学问,又同在旺盛的青年时代。他本是和我一起长大、一起就学、一起游戏的。但幼时我们两人还没有深切的爱情,虽则后来也不能谓是真正的友谊,因为只有你把那些具有“因我们所领受的圣神而倾注于我们心中的爱”①而依附你的人联结在一起的友谊才是真正的友谊。但那时我和他的交谊真是无比甜蜜,同时,因嗜好相同,更增加了我们的投契。我又使他放弃了他青年时代尚未真诚彻底认识的真正信仰,把他拖到了我母亲为我痛哭的荒诞危险的迷信之中。他的思想已经和我一起走上了歧途,而我的心也已经不能没有他。你是复仇的天父,同时也是慈爱的泉源,你紧紧追赶着逃避你的人,你用奇妙的方式使我们转向你;这温柔的友谊为我说来是超过我一生任何幸福,可是还不到一年,你便使他脱离了人世。

    ①见《新约·罗马书》5章5节。

    任何人,即使仅仅根据个人内心的经验,也不能缕述你的慈爱。我的天父,这时你做什么?你的判断真是多么深邃他患着高热,好久不省人事,躺在死亡的汗液中;病势看来已经绝望,便有人结这个失去知觉的病人行了“洗礼”,我也并不措意,认为他的灵魂一定保持着所得于我的思想,而不是得于别人在他失去知觉的肉体上的行动。岂知远远出于我意料之外,病势转好,没有危险了当我能和他讲话时——只要他能说话,我即能和他谈话,因为我日夜不离,我们两人真是相依为命——我想把他在昏迷中领受“洗礼”一事向他打趣,以为他也将自哂这回事的。岂知他已经知道自己受了洗礼。这时他惊怖地望着我,如对仇人一般,用突然的、异乎寻常的坚决态度警告我,如果我愿意和他交朋友,不能再说这样的话。我愕然失色,竭力压制我的情绪,让他保养精力,以为等他恢复健康之后,我对他又能为所欲为了。但是他从我疯狂的计划中被抢走,保存在你的身边,作为我日后的安慰。几天后,我又在他身边时,寒热重新发作,便溘然长浙了。

    这时我的心被极大的痛苦所笼罩,成为一片黑暗!我眼中只看见死亡!本乡为我是一种刑罚,家庭是一片难言的凄凉。过去我和他共有的一切,这时都变成一种可怕的痛苦。我的眼睛到处找他,但到处找不到他。我憎恨一切,因为一切没有他;再也不能像他生前小别回来时,一切在对我说,“瞧,他回来了!”我为我自身成为一个不解之谜:我问我的灵魂,你为何如此悲伤,为何如此扰乱我?我的灵魂不知道怎样答复我。假如我对我的灵魂说:“把希望寄托于天父”,它不肯听我的话,这很对,因为我所丧失的好友比起我教它寄予希望的幻象是一个更真实、更好的人。为我,只有眼泪是甜蜜的,眼泪替代了我心花怒放时的朋友。

    主啊,这一切已经过去,时间已经减轻了我的伤痛。我能不能把心灵的耳朵靠近你的嘴,听听你给我解释为何眼泪为不幸的人是甜蜜的。你虽则无所不在,但是否把我们的苦难远远抛在一边?是否你悠悠自得,任凭我们受人生的簸弄?可是我们除了在你耳际哀号外,没有丝毫希望。烦恼、呻吟、痛哭、叹息、怨恨能否在此生摘到甜蜜的果实?是否因为我们希望你俯听垂怜,才感到甜蜜?对于祷告,的确如此,因为祷告时,抱着上达天听的愿望。但因死别而伤心,而悲不自胜,是否也同样有此愿望?我并不希望他死而复生,我的眼泪也并非要求他再来人世,我是仅仅因伤心而痛哭,因为我遭受不幸,丧失了我的快乐。眼泪本是苦的。是否由于厌恶我过去所享受的事物,才感觉到眼泪的甜味?

    我为何要说这些话?现在不是提问题的时候,而是向你忏悔的时候。那时我真不幸。任何人,凡爱好死亡的事物的,都是不幸的:一旦丧失,便会心痛欲裂。其实在丧失之前,痛苦早已存在,不过尚未感觉到而已。那时我的心境是如此。我满腹辛酸而痛哭,我停息在痛苦之中。我虽则如此痛苦,但我爱我这不幸的生命,过于爱我的朋友。因为我虽则希望改变我的生命,但我不愿丧失我的生命,宁愿丧失朋友;我不知道我那时是否肯为了他而取法传说中的奥莱斯得斯和彼拉得斯,如果不是虚构的话,他们两人愿意同生同死,不能同生,则不如同死。但当时我的内心产生了一种与此完全相反的情绪:一面我极度厌倦生活,一面却害怕死。我相信我当时越爱他,便越憎恨、越害怕死亡,死亡抢走了我的朋友,死亡犹如一个最残酷的敌人,既然吞噬了他,也能突然吞下全人类。我记得我当时的思想如此。

    这是我的心,我的天父啊,我的内心是如此;请看我的记忆。你是我的希望,你清除了我情感的污秽,使我的眼睛转向你,你解除了绊住我双足的罗网。那时,我奇怪别人为什么活着,既然我所爱的、好像不会死亡的好友已经死去;我更奇怪的是他既然死去,而我,另一个他,却还活着。某一诗人论到自己的朋友时,说得很对,称朋友如“自己灵魂的一半”①。我觉得我的灵魂和他的灵魂不过是一个灵魂在两个躯体之中,因此,生命为我成为可怖的,因为我不愿一半活着,也可能我因此害怕死,害怕我所热爱的他整个死去。

    ①罗马诗人荷拉提乌斯(公元前65—8)的诗句,见所著《诗歌集》卷一,第3首第8句。

    唉,真是一种不懂以人道教人的疯狂!一个满腹委屈忍受人生的傻瓜!我当时确是如此。因此,我愤愤不平,我叹息痛哭,我心烦虑乱,不得安宁,我一筹莫展。我背负着一个破裂的、血淋淋的、不肯被我背负的灵魂,我也不知道把它安置在哪里。无论在优美的树林中,在娱乐歌舞中,在清香四溢的田野中,在丰盛的筵宴中,在书籍诗文中,都得不到宁静。一切,连光明也成为可憎的;一切,除了呻吟和痛哭外,只要不是他,便使我难堪,讨厌;只有寄顿在呻吟和痛哭之中;但只要我的灵魂一离开呻吟和痛哭,那末痛苦的担子更觉重重压在我身上。

    主啊,我知道只有你能减轻我的负担,能治疗我,但我既不愿,也不可能;我意想中的你并非什么稳定实在的东西,因为这不是你,而是空洞的幻影,我的错误即是我的天父。我想把我的灵魂安置在那里,让它休息,它便堕入虚测之中,重又压在我身上;我自身依旧是一个不幸的场所,既不能停留,又不能脱离,因为我的心怎能避开我的心,我怎能避开我自身?那里我能不追随我自身?

    但我逃出了我的故乡。因为在过去不经常看见我朋友的地方,我的眼睛又会像在本乡一样找寻他。我离开了塔加斯特城,来到了迦太基。①

    ①按这是公元376年的事。奥氏在所著《驳学园派》一书中,对此次出游补充了一些细节。

    时间并不闲着,并非无所事事的悠然而逝:通过我们的感觉,时间在我们心中进行看令人惊奇的工作。时间一天又一天的来来去去,在它来时去时,把新的希望、新的回忆注入我心中,逐渐恢复我旧时的寻欢作乐,迫使痛苦撤退;但替代的虽不是新的痛苦,却是造成新痛苦的因素。何以这痛苦能轻易地深入我内心呢?原因是由于我爱上一个要死亡的人,好像他不会死亡一样,这是把我的灵魂洒在沙滩上。

    这时最能恢复我的生气的,是其他朋友们给我的安慰,我和他们一起都爱着我当时所奉为真神的一连串神话和荒渺之言,我们这颗痒痒的心,用这些邪僻的东西来搔爬着,让它们腐蚀我们的心灵。一个朋友能死去,神话却不会死。此外,在那些朋友身上还有更能吸引我的东西:大家谈论,嬉笑,彼此善意的亲昵,共同阅读有趣的书籍,彼此玩笑,彼此体贴,有时意见不合,却不会生出仇恨,正似人们对待自身一样;而且偶然的意见不同,反能增加经常意见一致的韵味;我们个个是老师,也个个是学生;有人缺席,便一心挂念着,而欢迎他的回来:所有以上种种,以及其他类似的情形都出于心心相印,而流露于谈吐顾盼之间,流露于千万种亲厚挚热的情款;这一切正似熔炉的燃料,把许多人的心灵融而为一。

    朋友之间彼此相爱便是如此,甚至可以到达这样的程度:如果对朋友不以爱还爱,会觉得良心的谴责;对朋友只要求善意的表示。因此,一个朋友死去,便会伤心,蒙上痛苦的阴影,甜蜜变成辛酸,心灵完全沉浸在泪水中,死者的丧失生命,恍如生者的死亡。

    谁爱你,在你之中爱朋女,为你而爱仇人,这样的人真是幸福!一人能在你身上泛爱众人,既然不会丧失你,也不会丧失所爱的人;除了你、我们的天父,创造天地并充塞天地,充塞天地而创造天地的天父外,能有不会丧失的东西吗?没有一人能丧失你,除非他离弃你,而离弃了你能走往哪里,能逃住哪里去呢?不过是离弃了慈祥的你,走向愤怒的你。在你的惩罚的范围中那里能避得开你的法律?“你的法律即是真理”,而“真理即是你”。①

    ①见《诗篇》118首140节;《约翰福音》14章16节。

    全能的天父,“求你使我们转向你,请显示你的圣容,我们便能得救”。②

    ②见《诗篇》79首4节。

    一人的灵魂不论转向哪一面,除非投入你的怀抱,否则即使倾心于你以外和身外美丽的事物,也只能陷入痛苦之中,而这些美好的事物,如不来自你,便不存在。它们有生有灭,由生而长,由长而灭,接着便趋向衰老而入于死亡;而且还有中途夭折的,但一切不免于死亡。或者生后便欣欣向荣,滋长愈快,毁灭也愈迅速。这是一切事物的规律。因为你仅仅使它们成为一个整体的部分,事物的此生彼灭,此起彼仆,形成了整个宇宙。譬如我们的谈话,也有同样的过程:一篇谈话是通过一连串的声音,如果一个声音完成任务后不让另一个声音起而代之,便不会有整篇谈话了。

    天父,万有的创造者,使我的灵魂从这一切赞颂你,但不要让它通过肉体的官感而陷溺于对这些美好的爱恋之中。这些事物弃向虚无,它们用传染性的欲望来撕裂我们的灵魂,因为灵魂愿意存在,欢喜安息于所爱的事物群中,可是在这些事物中,并无可以安息的地方,因为它们不停留,它们是在飞奔疾驰,谁能用肉体的感觉追赶得上?即使是近在目前,谁又能抓住它们?肉体的感觉,正因为是肉体的感觉,所以非常迟钝,这是它的特性。它所以造成的目的,是为了另一种事物,为这些事物已经绰有余裕;但对于从规定的开端直到规定的终点,飞驰而过的事物,感觉便无法挽留。因为在你创造它们的“言语”之中,事物听到这样的决定:“由此起,于此止!”

十一

    我的灵魂啊,不要移情于浮华,不要让你的耳朵为浮华的喧嚷所蒙蔽;你也倾听着。天主的“道”①在向你呼喊,叫你回来,在他那里才是永无纷扰的安乐宫,那里谁不自动抛弃爱,爱决不会遭到遗弃。瞧,事物在川流不息地此去彼来,为了使各部分能形成一个整体,不管整体是若何微小。天父之“道”在说:“我能离此而他去吗?”我的灵魂,至少你对欺骗也已感到厌倦了,你应该定居在那里,把你所得自他的托付给他;把得自真理的一切,托付于真理,你便不会有所丧失;你的腐朽能重新繁荣,你的疾病会获得痊愈,你的败坏的部分,会得到改造、刷新,会和你紧密团结,不会再拖你堕落,将和你一起坚定不移地站在永恒不变的天父身边。

    你为何脱离了正路而跟随你的肉体?你应改变方向,使肉体跟随你。你通过肉体而感觉的一切,不过是部分,而部分所组成的整体,你看不到,你所欢喜的也就是这些部分。如果你肉体的官感能包罗全体,如果不是由于你所受的惩罚,官感不限制于局部,那末你一定希望目前的一切都过去,以便能欣赏全体。譬如我们说的话,你是通过肉体的器官听到的,你一定不愿每一字停留着,相反,你愿意声音此去彼来,这样才能听到整篇谈话。同样,构成一个整体的各部分并不同时存在,如果能感觉到整体,那末整体比部分更能吸引人。但万有的创造者当然更加优于这一切。他就是我们的天父,他不会过去,因为没有承替他的东西。

    ①译者按“道”即天主第二位,见《新约·约翰福音》第1章,拉丁文为“Ver-bum”,或译为“圣言”。

十二

    如果你欢喜肉体,你该因肉体而赞颂天父,把你的爱上升到肉体的创造者,不要因欢喜肉体而失欢于天父。如果你欢喜灵魂,你应在天父之中爱灵魂,因为灵魂也变易不定,谁有固着于天父之中,才能安稳,否则将走向毁灭。因此你该在天父之中爱灵魂,尽量采取灵魂,拉它们和你一起归向天父;你该对它们说:“爱天父,是天父创造了一切,天父并不遥远。天父并非创造万物后便功成身退;万有来自天父,就存在于天父之中。哪里闻到真理的气息,天父就在哪里。天父在人心曲中,而心却远远离开天父。“叛逆的人,回心转意吧!”①

    ①见《旧约·以赛亚书》46章8节。

    依附于创造你们的天父。和他一起,你们便能站住,获得安宁。为何你们要走上崎岖的道路?你们要上哪里去呢?你们所爱的美好都来自他,但惟有归向他,才是美好甘饴,否则即变成苦涩。这是理所必然的,因为美好既来自天父,如放弃天父而爱上这些美好,当然是不合理的。为何你们始终奔逐于艰苦的途径?你们想在哪里找到憩息之处,哪里也找不到。你们找寻吧;决不在你们找寻的地方。你们在死亡的区域中找寻幸福的生命,幸福的生命并不在那里。那里连生命都没有,怎能有幸福的生命呢?

    他,①我们的生命,却惠然下降,他负担了我们的死亡,用他充沛的生命消毁了死亡,用雷霆般的声音呼喊我们回到他身边,到他神秘的圣殿中,他本从此出发来到人间,最先降到童女的怀中,和人性、和具有死亡性的人身结合,使吾人不再永处于死亡之中,“他如新郎一般,走出洞房,又如壮士欣然奔向前程”。②他毫不趑趄地奔走着,用言语、行动、生活、死亡、入地、上天,呼唤我们回返到他身边。他在我们眼前隐去,为了使我们退回到自己内心,能在本心找到他。他不愿和我们长期在一起,但并不抛开我们。他返回到他寸步不离的地方,因为“世界是凭借他而造成的,他本在世界上,他又现身于这世界上为了拯救罪人”。③我的灵魂得罪他,向他忏悔,他便治疗我的灵魂。“人的子孙们,你们的心顾虑重重到何时为止?”④生命降到我们中间,你们还不愿上升而生活吗?但上升到哪里呢?你们不是已高高在上吗?“你们的口不是在侮辱上天吗?”⑤要上升,要上升到天父面前,你们先该下降,因为你们为了反抗天父而上升,才堕落下来的。

    我的灵魂啊,把这些话告诉它们,使它们在“涕泣之谷”中痛哭,带领它们到天父跟前,如果你本着热烈的爱火而说话,那末你的话是天父“圣神”启发你的。

    ①按指上文的“道”。
    ②见《诗篇》18首6节。
    ③见《约翰福音》1章10节。
    ④见《诗篇》40首3节。
    ⑤同上,72首9节。

十三

    这一切,我当时并不知道,我所爱的只是低级的美,我走向深渊,我对朋友们说:“除了美,我们能爱什么?什么东西是美?美究竟是什么?什么会吸引我们使我们对爱好的东西依依不舍?这些东西如果没有美丽动人之处,便绝不会吸引我们。”我观察到一种是事物本身和谐的美,另一种是配合其他事物的适宜,犹如物体的部分适合于整体,或如鞋子的适合于双足。这些见解在我思想中,在我心坎酝酿着,我便写了《论美与适宜》一书,大概有两三卷;天父啊,你完全清楚,我已记不起来了。我手中已没有这书,我也不知道怎样亡失的。

十四

    主、我的天父,我为何要把这本书献给罗马的演说家希埃利乌斯?我和他并不相识,他的学识在当时极负盛名,因此对他崇拜;我听到他的一些言论,使我很佩服,但主要还是由于各方面对他的褒扬标榜,我钦佩他本是叙利亚人,先精通希腊的雄辩术,以后对拉丁文又有惊人的造诣,同时对于有关哲学的各种问题也有渊博的知识。人们赞扬他,虽则不见其人,而对他表示敬爱。这种敬爱之忱是否从赞扬者传入听者之心?不然,这是一人的热情燃烧了另一人的热情。听到别人赞扬一人,因为相信是真心的赞扬,自然会对那人产生敬爱之忱,换言之,对一人的赞扬是出于内心的情感。

    为此,我是依据人们的判断而爱重一人,不是依照你天父的判断,但惟有你不会欺骗任何人。

    但为何人们的赞扬希埃利乌斯和赞赏一个赛车的有名御者,或群众所称道的猎手大不相同,而是怀着尊敬的心意,一如我也希望受到同样的赞扬?为何我虽则赞赏、崇拜舞台上的脚色,却不愿别人赞我、爱我像伶人一样?我宁愿没没无闻,却不愿得到这种名誉,我宁愿别人恨我,不愿别人这样崇拜我。在同一的灵魂,怎会分列着轻重不等各式各样的爱好呢?为何我欢喜别人身上的某种优长,而在自己身上,即使不深恶痛绝,至少表示讨厌而不肯接受?我们不都是人吗?一个爱良马的人,即使可能变成马,也决不愿自己变成马。可是对于优伶不能如此说,因为优伶和我同属人类。然而我所不愿的,却欢喜别人如此,虽则我也是人。人真是一个无底的深渊!主啊,你知道一人有多少头发,没有你的许可,一根也不会少;可是计算头发,比起计算人心的情感活动还是容易!

    至于那位演说家是属于我所敬仰的人物,我希望也能和他一样;我的傲气使我彷徨歧途,随风飘荡,但冥冥之中,我仍受你的掌握。我真不知道,也不能肯定地向你承认我对他的敬仰,是由于人们对他的推重,还是由于他本人所具有的、受到推重的优长?如果那些人介绍同样的事迹,不赞扬他而带着指斥轻蔑的口吻批评他,我对他便不会如此热烈尊崇;事实并没有改变,改变的不过是介绍者的态度。看,一个灵魂不凭借坚定的真理,便会这样奄奄一息地躺着,随议论者胸中所吐出的气息而俯仰反复,光明就被蒙蔽起来,分辨不出真理了。其实真理就在我们面前。

    当时为我最重要的是说法使这位大人物看到我的言论和著作。如果得到他的赞许,那末我更是兴致勃勃;如果他不赞成,那末我这颗习于浮华、得不到你的支撑的心将受到打击。但我自己却很得意地欣赏着我献给他的那部《论美与适宜》的著作,即使没有人赞赏,我也感觉自豪。

十五

    我还没有看出这个大问题的关键在于你的妙化之中,惟有你全能天父才能创造出千奇万妙。我的思想巡视了物质的形相,给美与适宜下了这样的定义:美是事物本身使人喜爱,而适宜是此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和谐,我从物质世界中举出例子来证明我的区分。我进而研究精神的性质,由于我对精神抱着错误的成见,不可能看出精神的真面目。真理的光芒冲击我的眼睛,可是我使我跃跃欲试的思想从无形的事物转向线条、颜色、大小;既然在思想中看不到这种种,我便认为我不能看见我的精神。另一面,在德行中我爱内心的和平,在罪恶中我憎恨内心的混乱,我注意到前者具有纯一性而后者存在分裂,因此我以为理性、真理和至善的本体即在乎纯一性。同时糊涂的我认为至恶的本体存在于无灵之物的分裂中,恶不仅是实体,而且具有生命,但并不来自你万有之源。前者、我名之为“莫那特斯”,作为一种无性别的精神体;后者我名之为“第亚特斯”,如罪恶中的愤怒,放浪中的情欲等,我真不知道在说什么。原因是我当时并不懂得,也没有人告诉我,恶并非实体,我们的理智也不是不变的至善。

    犹如愤怒来自内心的冲动,内心动作失常,毫无忌惮地倒行逆施,便犯罪作恶;情欲起源于内心的情感,情感如毫无节制,便陷于邪僻;同样如果理性败坏,则诐辞邪说沾污我们的生命。当时我的理性即是如此。我并不知道我的理性应受另一种光明的照耀,然后能享受真理,因为理性并非真理的本体。“主啊,是你燃点我的心灯;我的天父啊,你照明我的黑暗”;①“你的满盈沾匄了我们”。②因为“你是真光,照耀着进入这世界的每一人”,③“在你身上,没有变化,永无晦蚀”。④

    ①见《诗篇》17首29节。
    ②见《约翰福音》1章16节。
    ③同上,9节。
    ④见《雅各书》1章17节。

    我企图接近你,而你拒绝我,要我尝着死亡的滋味,因为你拒绝骄傲的人。我疯狂至极,竟敢称我的本体即是你的本体,再有什么比这种论调更骄傲呢?我明知自己是变化无常的,我羡慕明智,希望上进,但我宁愿想像你也是变易不定,不愿承认我不同于你。为此,你拒绝我,你拒绝我的顽强狂悖。我想像一些物质的形象,我身为血肉,却责怪血肉;我如一去不返的风,我尚未归向你,我踽踽而行,投奔至既非你又非我、也不属于物质世界的幻象,这些幻象并非你真理为我创造的,而是我的浮夸凝滞于物质而虚构的。我责问你的弱小的信徒们——他们本是我的同胞,我不自知的流亡在外,和他们隔离——我纠缠不清地责问他们:“为何天父所造的灵魂会有错误?”但我不愿别人反问我:“为何天父会有错误?”我宁愿坚持你的不变的本体必然错误,却不愿承认我的变易不定的本性自愿走入歧途,担受错误的惩罚。

    我写这本书的时候,大概是二十六七岁,当时满脑子是物质的幻象。这些幻象在我心灵耳边噪聒着。但甜蜜的真理啊,在我探究美与适宜时,我也侧看我心灵之耳聆听你内在的乐曲,我愿“肃立着静听你”,“希望所到新郎的声音而喜乐”,①但我做不到,因为我的错误叫喊着把我拖到身外,我的骄傲重重压在我身上把我推入深渊。你“不使我听到欢乐愉快的声音,我的骸骨不能欢跃”,因为尚未“压碎”。②

    ①见《约翰福音》3章29节。
    ②见《诗篇》50首10节。

十六

    我大约二十岁时,手头拿到亚里士多德的《十范诗论》,我读后即能领会,但这种聪明为我有什么用处?我的老师,迦太基的雄辩术教授,提到范畴,便动容赞叹,当时的所谓博士先生们也都交口称道,我也想望羡慕,看作一种不知如何伟大而神圣的著作。有些人自称非但听到明师的口头讲解,而且还得见老师们在灰沙中描摹刻划,才勉强领会;我和他们谈起来,除了我自学心得之外,他们也谈不出什么。

    我以为这本书中相当清楚地谈到“实体”,如人,以及属于实体的一切,如人的外貌如何,身长几尺,是谁的弟兄或亲属,住在哪里,生在哪一年,立着或坐着,穿鞋的或武装,在做什么,或忍受什么,总之都属于其余九范畴,上面我仅仅举一些例子,即使在实体一类,便有无数例子。

    这一切为我有什么用处?没有,反而害了我;我以为这十项范畴包括一切存在,我企图这样来理解你天父的神妙的纯一不变性,好像你也附属于你的伟大与你的美好,以为这两种属性在你身上好像在一个主体上,在一个物质上,其实你的本体即是你的伟大与美好,而其他物体却不因为是物体即是伟大美好,因为如果比较小一些,比较差一些,也依旧是物体。因此我对你的种种看法,都是错误,并非真理,都是我可怜的幻想,而不是对于你的幸福的正确概念,你曾命令过:“地要生出荆棘蒺藜”①我们原靠劳动才能得食,这命令在我身上执行了。

    ①见《创世记》3章18节。

    当时像我这样一个听命于各种私欲的坏奴才,能阅读一切所谓自由艺术的著作,能无师自通,有什么用处?我读得津津有味,但并不能辨别出书中所有正确的论点来自何处。我背着光明,却面向着受光明照耀的东西,我的眼睛看见受光照的东西,自身却受不到光明的照耀。我不靠别人的讲解,不费多少劲,能理解一切有关修词、论辩、几何、音乐、数学的论著,主、我的天父,你都清楚,因为我的聪明,我思想的敏锐,都是你的恩赐;但我并不以此为牺牲而祭献你。所以这些天赋不仅没有用,反而害了我。我争取到我的产权中最好的一部分,我不想在你身边保守我的力量,反而往远方去,挥霍于荒淫情欲之中。良好的赋禀,不好好使用,为我有什么用处?因为一般勤学聪敏的人认为极难理解的那些问题,为我毫无困难,只有向他们解释时,才能感觉到疑难之处,他们中间最聪明的,也不过是最先能领会我的解释的人。

    但这为我有什么用处?当时我认为你,主、天父和真理,不过是一个浩浩无垠的光明物体,而我即发这物体的一分子。唉,真是荒谬绝伦!但我当时确是如此;既然我当时恬不知耻地公开对别人传授我的谬说,向你狂吠,现在我也不顾愧赧而向你天父忏悔,缕述你对我的慈爱,向你呼吁。当时我一无师承读通了难解的著作,但对于有关信仰的道理,却犯了丑恶不堪、亵渎神圣的错误,那末我的聪明为我有什么用处?相反,你的孩子们,始终依恋在你膝下,在你教会的巢中,有纯正的信仰作为饮食,安稳地筹待羽毛丰满,长出爱德的双翅,即使思想拙钝,能有多大害处呢?

    主、我的天父,我们希望常在你的羽翼之下,请你保护我们,扶持我们;你将怀抱我们,我们从孩提到白发将受你的怀抱,因为我们的力量和你在一起时才是力量,如果靠我们自身,便只是脆弱。我们的福利,在你身边,才能保持不失;一离开你,便走入歧途。主啊,从今起,我们要回到你身边,为了不再失足,我们的福利在你身边是不会缺乏的,因为你即是我们的福利。我们不必担心过去离开你,现在回来时找不到归宿,因为我们流亡在外时,我们的安宅并不坍毁,你的永恒即是我们的安宅!

卷五

    你赋予我唇舌,你督促我的唇舌歌颂你的圣名;请你收纳我唇舌所奉献的忏悔之祭。请治疗我全身骸骨,使我的骸骨说:“主,谁能和你相似?”①一人向你忏悔自身的情况,并没有告诉你什么,因为一颗心即使关闭着,也瞒不过你的眼睛,人们的顽强也挣不脱你的掌握;你或出于慈爱,或为了报复,能随意软化我们的顽强,“没有一人能逃脱你的熏炙”。②

    ①见《诗篇》34首10节。
    ②同上,18首7节。

    使我的灵魂为爱你而歌颂你,为歌颂你而向你解说你的慈爱。你所创造的一切始终在歌颂你,从不间断,从不缄默:一切精神体是通过已经归向你的口舌歌颂你;一切动物,一切物质是通过观察者的口舌歌颂你;请使我们的灵魂,凭借你所造的万物,能摆脱疲懒,站立起来走向你,到达这些千奇万妙的创造者的身边,那里才能真正恢复元气,才是真正的力量。

    任凭那些彷徨不定和怙恶不悛的人逃避你吧!你依旧注视着,洞烛他们的黑暗。即使这些人是丑恶不堪,即使万有包括这些人在内,但万有依旧是美丽的。这些人能损害你吗?他们能破坏你的统治吗?从天涯到地角你的统治是公正而完善。他们力图逃避你的圣容,但能逃往何处?哪里你会找不到他?他们所以遁逃是为了不要看见鉴临他们的你,他们闭上了眼睛冲撞你——因为你并不放弃你所创造的任何部分——这些不义的人冲撞你,受到了正义的处分;他们自愿置身于你的慈惠之外,触犯你的正义,领受你严峻的处分。显然,他们是不知道你是无所不在,不受空间的限制,你是始终鉴临着远离你的人。希望他们回身寻你;他们叛离了创造的主宰,但你并不放弃他们。希望他们自觉地回身寻你,你就在他们心中:谁向你忏悔,谁投入你的怀抱,谁因困顿风尘而在你怀抱中流泪痛哭,你就在他心另;你会和蔼地擦干他们的眼泪;因为,主,你不是一个血肉的人,你是创造他们的天父,你现在又再造他们,抚慰他们。但在我追求你的时候,我自己究竟在哪里呢?你在我面前,我则远离我自己,我不曾找到我自己,当然更找不到你了。

    我将在我天父之前,谈谈我二十九岁那一年了。

    这时有一个摩尼教的主教来到了迦太基。这人名福斯图斯,是魔鬼的一张巨大罗网,许多人被他优美的词令所吸引而堕入网中。我虽则赞赏他的词令,但我能把词令和我所渴求的事物真理区分开来;我对于人们交口称道的福斯图斯,不着眼于盛词令的器皿,而着眼于他对我的知识能提供什么菜肴,因为我先已听到他学识渊博并擅长自由艺术的声誉。

    我已经读了许多哲学家的著作,并已记在心头。我还把有些论点和摩尼教的冗长神话作了比较,我认为那些“多材多艺,能探索宇宙秘奥,却不识宇宙主宰”①的人们所论列的比摩尼教可信。但你、“伟大的天父,垂怜卑微的人而藐视骄傲的人”,②你俯就诚心自怨自艾的人。那些骄傲的人,即使他们嗜奇而专精,能计算星辰与沙砾的数字,度量天体,窥测星辰运行的轨道,却找不到你。

    他们凭自己的理智和你所赋畀的才能,探求以上种种,确有很多发明;他们能在好几年前预言某日某时某刻有日月蚀,他们所预测的数字丝毫不爽的应验了。

    人们对这些成就表示赞叹,没有这种知识的人感到惊愕,那些行家却沾沾自喜。目无神明的骄傲使他们和你的无限光明隔绝;他们能预测日蚀,却看不到自身的晦蚀。原因是他们不能本着宗教精神探求他们所以能探求以上种种的才能来自何处。即使他们发现是你创造他们,也不肯把自己贡献于你,使你保持着所创造的工程:他们祭祀自己,却不肯以自身祭祀你,他们不肯宰杀和“空中飞鸟”一样的好高鹜远的意愿、和“海中鳞介”一样的“潜行深渊”的好奇心,以及和“田野的牲畜”③一样的快乐,使你天父能以销铄一切的烈火烧毁他们导致死亡的欲望,赋予他们不朽的生命。

    ①见《旧约·智慧书》13章9节。译者按该卷仅见于天主教本《旧约》,基督教新教列为“次经”,不收。
    ②见《诗篇》137首6节。
    ③同上,8首8节。

    他们不认识“道路”,不认识你的“道”:你是通过“道”而创造了他们所计算的万类,创造了能计算的人类,创造了他们观察万物的官感和所以能计算的理智。“你的智慧是无限无量的。”①你的“独子”“成为我们的智慧、正义与圣德”,②成为我们中间的一员,向凯撒纳税。他们不认识这一条从自身下降到“圣子”,再通过“圣子”而上升到“圣子”的道路。他们不认识这条道路,自以为高高在上,与星辰一样光明;因此堕落到地上,他们冥顽的心便昏暗了。他们对于受造物有许多正确的见解,但不能以虔诚的心寻求真理、寻求造物的主宰,因此一无所获;即使找到,“认识了天父,但不能以崇奉天父的敬礼光荣他”,感谢他;他们的思想流于虚妄,反自以为聪明,把本属于你天父的占为己有,为此之故,他们既狂且瞽,竟然以自身种种强加于你天父,即是以虚妄归于你真理本身,“把不朽天父的光荣比于朽坏的人,比于禽兽蛇虫一般的偶像,以你的真理变为邪说,他们不崇拜奉事造物的主宰,反而崇奉受造之物”。③

    ①同上,146首5节。
    ②见《新约·哥林多前书》1章30节。
    ③见《新约·罗马书》1章21—25节。

    我记取了他们观察受造物所得出的正确论点,我也领会他们推算时辰季节并用观测星辰相互印证的理论,拿来和摩尼教关于这一方面的大批痴人说梦般的论著比较后,看出教外哲学著作有关夏至冬至、春分秋分、日蚀月蚀以及类似现象所给我的知识,在摩尼教的著作中都无从找到。摩尼教只命令我们相信,可是这种信仰和有学术根据的推算,以及我所目睹的事实非但不符,而且截然相反。

    主、真理的天父,是否只要通晓这些事理,就能使你愉悦?一人精通这一切而不认识你,是不幸的,相反,不知道这一切而能认识你,是有福的。一人既认识你,又明白这一切,并不因这些知识而更有福。相反,如果能认识你,能以敬事天父之礼光荣你,感谢你,不使思想陷于虚妄,那末他的幸福完全得之于你。

    一人有一棵树,虽则不知道这树高几肘,粗几肘,却能享用这棵树而感谢你,比了另一人知道有多少高,有多少桠枝,并不占有这树,也不认识这树的创造者,一定更好。对于信徒也如此,世间一切财富都属于他,“似乎一无所有,却一切都有”①;他归向你,一切为你服务,即使连北斗星的轨道也不知道,但毫无疑义,这人比起一人能计算天体星辰,称量元素,却忽视了“用尺度、数字、衡量处置万物”②的你,一定更好。

    ①见《新约·哥林多后书》6章10节。
    ②见《旧约·智慧书》11章20节。

    但谁要求一个摩尼教徒论撰这些事物呢?即使不知道这些事,也能是一个虔诚的信徒。你对人说过:“诚信即是智慧”。①有人即使精通这些学问,也能不知诚信为何物;但一人对此种学问一无所知,却敢无耻地教导别人,这人不可能是虔诚的信徒。标榜那些尘世间的学问,即使确有心得,也是虚妄;而诚信则在乎运用这些学识来赞颂你。于此可见,摩尼教人违反了此项原则,对那些事物信口雌黄,已由精于此道者证明他不学无术,那末更能清楚看出他对于其他比较深邃的问题也是一窍不通。但这人又不愿别人小觑他,力图使人相信那赋畀信徒恩宠的“圣神”、“施慰之神”,威权神力都附在他身上。有人揭发了他关于天体日月星辰运行的谬论,这一切本与宗教无关,但他的狂妄依旧敢公然亵渎神明,因为他不仅谈论所不知的事情,甚至恬不知耻地发挥他不经的言论,还自称有神圣的威权。

    ①见《旧约·约伯书》28章28节。

    我听到某一基督徒错误百出谈论他不懂的事情,我能耐心地听他的见解,我认为这种错误无害于他,因为即使他不懂物质世界中受造物的位置和性质,但对于你万有的创造者未尝抱有不正确的信仰。相反,如果他认为这些问题关系到信仰的道理,而且敢于固执他错误的成见,那末便有害于他了。但即使有这样的弱点,在信仰的摇蓝中时,有母亲的慈爱扶持着,从新生成长为“完人”,便“不再随各种学说的风气而飘摇动荡了”。②

    ②见《新约·以弗所书》4章13节。

    至于那一个在信徒之前以博士、权威、领导自居的人,竟敢宣称谁相信而跟随他,不是跟随一个凡人,而是跟随他身上的“圣神”。这人的荒谬既已确然有徵,那么对这样的疯狂,谁能不表示深恶痛绝呢?

    但我尚未能确定根据他的话,对于其他书籍所载的日夜潜运,星辰明晦等现象能不能得到解释;如果他所说是有可能,那末我对于事物的真相依旧疑而不决,我仍将相信他具有圣德,仍将奉他的理论作为我信仰的圭臬。

    在近乎九年之中,我的思想彷徨不定;我听信他们的话,怀着非常热烈的愿望等待那位福斯图斯的莅临。因为我偶然接触到一些教徒,他们不能答复我所提出的问题,便捧出福斯图斯,据说只要他来,我和他一谈,这些问题便迎刃而解,即使有更重大的问题,他也能清楚解答。

    他终于来了。我觉得他确是一个很有风趣、善于词令的人物,一般老生常谈出于他的口中便觉非常动听。可是这位彬彬有礼的斟酒者递给我一只名贵的空杯,怎能解我的酒渴呢?我的耳朵已经听够了这些滥调,我认为并不能因说得更妙而更好,说得更详细而更真实,我并不认为福斯图斯相貌端好口才伶俐便有明智的灵魂。向我吹嘘福斯图斯的人并没有品藻人物的本领,不过因他娓娓的谈论,便以他为有慧根、有卓见。

    我不接触到另一类人;他们以为敷陈真理,如通过粲花妙论,便认为可疑,不能倾心接受。我的天父啊,你用奇妙隐秘的方式教导我,我的所以相信,是因为你的教诲都是正确的,不论在什么地方,凡真理照耀之处,除了你,别无其他真理的导师。我受你的教导,已能懂得一件事不能因为说得巧妙,便成为真理,也不能因言语的朴拙而视为错误;但也不能因言语的粗率而视为真理,因言语典雅而视为错误;总之,智与愚,犹如美与恶的食物,言语的巧拙,不过如杯盘的精粗,不论杯盘精粗,都能盛这两类食物。

    我对这人企望已久,这时听他热烈生动的议论并善于运用适当的词令来表达他的思想,的确感到佩服。我和许多人一样佩服他,而且让别人更推重他;但我感到不耐烦的是他常被听众包围,我无法同他作一问一答的亲切谈话,向他提出我所关心的问题。机会终于来到,我和朋友数人能和他叙谈,而且时间也适宜于互相酬答,我便向他提出一些使我不安的问题,我发现这人对自由学术除了文法外,是一无所知,而对文法也不过是寻常的造诣。但由于他读过几篇西塞罗的演说,一两部塞内卡的著作,一些诗集和摩尼教用良好的拉丁文写成的几本书,加上日常口头的训练,因此获得了应对的口才,而且由于他善于利用自己的优点和某种天赋的风度,因此更有风趣,更吸引人。

    主、我的天父,我良心的裁判者,据我记忆所及,是否如此呢?我在你面前,提露我的心和我的记忆,当时你冥冥之中在引导我,把我可耻的错误罗列在我面前,使我见后感到悔恨。

    我明白看出他对于我以为他所擅长的学问是一无所知,我本来希望他能解决我疑难的问题,至此我开始绝望了。如果他不是摩尼教徒的话,那末即使他不懂这些学问,也可能具有真正的虔诚信仰。但摩尼教的书籍,满纸是有关天象日月星辰的冗长神话:我希望的是福斯图斯能参照其他书籍所载根据推算而作出的论证,为我作明确的解答,使我知道摩尼教书中的论点更可取,至少对事实能提出同样使人满意的解答;这时我已不相信他有此能耐。

    但我依旧把问题提出,请他研究和讨论。他很谦虚地推却了,他不敢接受这个任务。他知道自己不懂这些问题,而且能坦白承认。他并不像我所遇到许多大言不惭者,竭力想说服我,却不知所云。他确有心计、虽则他的心并“不坦坦荡荡的对着你”①,但真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学识不够,不愿贸贸然辩论他毫无把握并将使他陷入绝境的问题。他的诚实更使我同情他。因为虚心承认的美德比了我所追求的学问更属可嘉。对于一切疑难的、微妙的问题,我觉得他始终抱此态度。

    ①见《新约·使徒行传》8章21节。

    从此我研究摩尼教著作的兴趣被打碎了。我对教中其他博士们日益觉得失望,因为他们中间首屈一指的人物对于我疑惑不解的问题尚且不能取决。我开始和福斯图斯结交,专为研究他酷爱的文学,因为我那时已担任迦太基的雄辩术教授,教导青年文学。我和他一起阅读他早已耳闻而愿意阅读的、或我认为适合于他的才能的书籍。总之,我原来打算在该教中作进一步的研究,自从认识这人后,我的计划全部打销了。但我并不和他们完全决裂;由于我找不到更好的学说,我决定暂时满足于我过去盲目投入的境地,除非得到新的光照,使我作更好的选择。

    那个福斯图斯,本为许多人是“死亡的罗网”①却不知不觉地解脱了束缚我的罗网。我的天父啊,这是因为在你隐我的计划中,你的双手并没有放弃我;我的母亲从她血淋淋的心中,用日夜流下的眼泪为我祭献你。你用奇妙的方式对待我。我的天父,这是你的措施。因为“主引导人的脚步,规定人的道路”。②不是你双手再造你所创造的东西,怎能使我得救呢?

    ①见《诗篇》17首6节。
    ②同上,36首23节。

    你又促使我听从别人的意见,动身赴罗马,宁愿在罗马教书,不愿继续在迦太基教书。

    至于我所以作此决定的原因,我不能略过,不向你忏悔,因为在这些经历中,你的高深莫测的计划和对我们关切备至的慈爱是应得我们深思和称颂。

    我的所以愿意前往罗马,不是由于劝我的朋友们所许给我的较优的待遇和较高的地位,——虽则当时我对二者并非无动于衷——主要的,几乎唯一的原因,是由于我听说罗马的青年能比较安静地读书,受比较严格的纪律的约束,不会乱哄哄地、肆无忌惮地冲进另一位教师的教室,没有教师的许可,绝不容许学生闯进去。相反,在迦太基,学生的恣肆真是令人痛恨,无法裁制,他们恬不知耻地横冲直撞、近乎疯狂地扰乱为每一学生的利益而制定的秩序。他们带着一种令人惊奇的冥顽不灵干出种种不正当的行为,如果不是有习惯纵容他们,竟应受法律的处分。这种习惯更显示出他们的不堪,因为他们做了你的永恒的法律所绝不容许的事,还行所无事地自以为逍遥法外;其实他们的盲目行动即是一种惩罚,他们所身受的害处远过于加给别人的害处。

    我在读书时期,便不愿染上这种习气,可是我做了教师,却不能不加含忍,因此我愿根据一个熟悉情况的人介绍而到没有这种行径的地方去。可是惟有你才是“我的希望,我在人世间的福分”,①你为了拯救我的灵魂使我易地而居,使我在迦太基如受针刺而想出走,又通过人们摆出罗马的妩媚风光来吸引我;这些人都爱着死亡的生命,有的在沉沉醉梦之中,有的则作出虚妄的诺言,你却暗中利用我和这些人的腐朽来纠正我的步伐。因为那些捣乱我的安闲生活的人,是被一种可耻的疯狂所蒙蔽,另一方面,这些劝我改变环境的人,也只是出于尘俗之见,我则厌恶我在此地所受的真正痛苦,因而追求那边虚假的幸福。

    ①见《诗篇》141首6节。

    天父啊,你是知道我为何离此而他往,可是你并不向我点明,也不指示我的母亲;我的出走使她悲痛欲绝,她一直跟我到海滨。她和我寸步不离,竭力要留住我,或跟我一起动身;我欺骗她,推说有朋友等候顺风开船,在他出发之前,我不愿离开他。我说谎,欺骗了我的母亲,欺骗了这样一位母亲!我竟出走了。你的慈爱宽赦了我这一罪行,因为你保留了满身丑恶的我不被海水淹没引导我到你恩宠的泉水中洗涤我,并擦干了我母亲每天在你面前为我流在地上的泪水。

    我的母亲不肯独自回去,后来勉强听我的劝说,答应那一夜留在离我们泊船不远的一所纪念西普利亚努斯①的教堂中。可是就在那一夜,我偷偷地溜走了,她还在堂中祈祷痛哭。

    ①Cyprianus,基督教早期教父之一,迦太基主教,在258年上殉教。

    风起了,扯足了我们的布帆,海岸在我们的视线中消失。到了次日早晨,留在彼岸的母亲悲痛得如痴如狂,她的埋怨声、呻吟声上彻你的双耳,而你并不理睬她;你为了扫除我的私欲,使我的欲望攫我而去;你用痛苦的鞭子惩罚我母亲偏于骨肉的爱,因为她欢喜我在她身边,如寻常母亲的心情,而且远过于寻常母亲,但她想不到我的出走,是你为她准备莫大的快乐。因她不会想到,所以只有痛哭、悲号;这种苦况说明夏娃传给她的遗产,她在呻吟中生育了我,又用呻吟来寻觅我。但她埋怨了我的欺骗,埋怨了我的忍心后,又转而为我向你祈祷,回到家中继续她的日常生活,我则继续我前往罗马的行程。

    我到罗马了,迎接我的是一顿疾病的鞭子,我正走向着地狱,带着我一生对你、对我、对别人所犯的罪业,这罪业既多且重,加重了使“我们在亚当身上死亡“①的原罪的铁链。这些罪恶,你尚未在基督之中宽赦我,基督也尚未用十字架解除我犯罪后和你结下的仇怨。因为我当时所信仰的基督不过是一个幻象,幻象怎能用十字架解除仇怨呢?我的灵魂已附于真正的死亡,而我当然还以为基督肉体的死亡是虚假的;基督的肉体真正死亡过,我这个不信基督肉体死亡的灵魂也只有虚假的生命。”

    ①见《新约·哥林多前书》15章22节。

    我的热度越来越高,已经濒于死亡。如果我那时死去,我将到哪里去呢?只能到烈火中去,按照你的真理的法则,接受我一生罪恶应受的极刑。我的抱病,我母亲并没有知道,但她虽则不在,却为我祈祷;你是无所不在,不论她在哪里,你俯听她的祈祷;我虽身在罗马,你却怜悯我,恢复我身体的健康,虽则我叛逆的心依旧在痼疾之中。

    我处于如此严重的危险中,并不想领受“洗礼”。童年的我真的比当时的我好,我童年时曾要求热心的母亲为我举行“洗礼”,这一点上文已经回忆而忏悔过。我所度的岁月不过增加我的耻辱;你不使如此不堪的我灵与肉双双死亡,而我的狂妄反而讥笑你忠告的药石。如果我母亲的心受此打击,这便伤将永远不会痊愈。我真是无法写出我母亲对我所抱的心情,她的精神生养我所担受的劬劳,远过于她肉体生我时顾复的勤苦。

    如果我在这种情况下猝然死去,必将使慈母肝肠寸断,我不知道这创伤将如何治疗。她作了如许的祈祷,她连续不断的祈祷到哪里去了?不会到别处去,只能到你那里。你,慈爱的天父,能轻视一个节妇的“忏悔谦抑的心”①吗?她是乐善好施,服从并伺候你的圣贤们,她从不间断的每天到你的祭台前参与献礼,从不间断的每天早晚两次到你的圣堂中,不是去听些无稽之谈,或老太婆们的饶舌,而是听你的圣训,你也听她的祈祷。她的流泪,不是为了向你要求金银,或人世间飘浮脆弱的东西,而是要救护自己儿子的性命,她的所以能如此,是出于你的恩赐,你能轻视她的眼泪,拒绝而不援手吗?主啊,当然不会的,相反,你在她身边,答应她的要求,按照你预定的步骤而实行。你在梦中给她的答复,上文我已提到的和没有提到的,她是念念不忘,在日常祈祷中,奉为你授给她的左券,你决不会欺骗她。因为“你的慈爱是永永不匮的”②,你宽免了一人的负债后,,你对这人许诺什么,反而如你自己负有债务。

    ①见《诗篇》50首19节。
    ②同上,117首1节。

    你治疗我的疾病,你使你婢女的儿子恢复肉体的健康,为了能给他另一种更好、更可靠的健康。

    这时我在罗马依旧和那些骗人的伪“圣人”保持联系:因为我不仅和一般教徒、“听讲者”③——我的居停主人即是其中之一,我在他家中患病而痊愈的——还和他们所谓“选徒”交游。

    ③指摩尼教的普通信徒。

    那时我还以为犯罪不是我们自己,而是不知道哪一个劣根性在我们身上犯罪,我即以置身于事外而自豪;因此,我做了坏事,不肯认罪,不肯求你治疗我犯罪的灵魂,我专爱推卸我的罪责,而归罪于不知道哪一个和我在一起而并非我的东西。其实这完全是我,我的狂妄把我分裂为二,使我与我相持,我既不承认自己是犯罪者,这罪更是无可救药了;我是如此无赖凶悍,宁愿你全能天父在我身上失败而任我毁灭,不愿你战胜我而挽救我。

    你尚未“为我的口设下遮拦,为我的唇装置关键,使我的心不倾向于邪恶的言语,使我不和作恶的人同恶相济”①,因此我依旧和他们的“选徒”往来,但我对于这种错误学说已不再希望深造;在我尚未找到更好的学说之前,我决定暂时保留,但已较为冷淡松弛了。

    ①见《诗篇》140首3—4节。

    这时我心中已产生了另一种思想,认为当时所称“学园派”②哲学家的识见高于这些人,他们主张对一切怀疑,人不可能认识真理。我以为他们的学说就是当时一般人所介绍的,其实我尚未捉摸到他们的真正思想。

    我也毫不掩饰地批评我的居停主人,我觉得他过于相信摩尼教书中所充斥的荒唐不经之说。但我和他们的交谊依旧超过其他不参加摩尼教的人。我已不像过去那样热心为该教辩护,可是由于我只和他们熟稔——有许多教徒匿居罗马——我便懒于探求其他宗教,我也不再希望在你天地主宰、一切有形无形之物的创造者的教会内寻获他们先前使我脱离的真理。我以为相信你具有人的肉体,相信你和我们一样方趾圆颅,是太荒谬了。想到我的天父,我只能想像一团物质——我以为凡存在的东西都是如此——这是我所以坚持我不可避免的错误的主要而几乎唯一的原因。

    ②按即阿尔塞西拉斯(Arkesilas公元前375—240)等所创的“新柏拉图派”。

    为此我也相信存在着恶的本体,是一团可怖的、丑陋的、重浊的东西——摩尼教名之为“地”——或是一种飘忽轻浮的气体,这是他们想像中在地上爬行的恶神。由于我尚有一些宗教情感,我不得不相信善神不能创造恶的本体,因此我把这团东西和善对峙着,二者都是无限的,恶的势力比较小,善的势力比较大;从这个害人的原则上,产生了其他一切侮辱神明的谬论。

    我的思想每次企图返回到“公教”①信仰时,总觉障碍重重,因为我理想中的公教信仰,并非公教的信仰。我以为设想你天父——我向你解说你的慈爱的天父——除了和恶神对立的部分我认为必然有限度外,其余部分都是浩浩无限,比了设想你各部分都限制于人的形体之中,一定更符合虔诚的宗教精神。我以为相信你没有创浩恶——由于我的愚昧无知,我心目中的恶是一个实体,甚至是物质的实体,因为我只能想像精神是一种散布于空间的稀薄物体——比了相信恶的本体来自你,也比较好。至于我们的救主,你的“独子”,②我以为他为了拯救我们,从你光明的庞大体质中分出,除了我的凭空想像外,我对他什么不相信。因此,我以为这样的性体不可能生自童女玛利亚,否则必然和肉体混淆;而按照我的想像,我看不出怎样能混合而不受玷污。因此我害怕相信他降生成人,因为我将不得不相信他受血肉的玷污。

    现在,凡蒙被你的宠光的人读我的忏悔,将善意地、亲热地哂笑我;可是我当时的确是如此。

    ①按天主教也称公教。
    ②按指耶稣基督。

十一

    其次,在我看来,摩尼教中人对你的圣经所提出的批评,是无法辩驳的。但我有时很希望能和一位精通圣经的人讨论每一问题,听取他的见解。

    有一位名埃尔比第乌斯的人曾对摩尼教徒作过演讲和辩论,我在迦太基时,他的言论已给我一些印象,因为他引用了圣经上几段很难解答的文字。摩尼教徒的答复,我认为是软弱无力的。所以他们也不轻易公开发表,仅仅私下对我们提出。他们说新约文字已经不知道由那些人窜改,窜改的目是把犹太人的法律羼入基督教教义,但他们却又拿不出一本未经窜改的本子。而我一方面,也只能想像物质,被那些“庞然大物”所掌握,压得我几乎透不过气,使我无从呼吸你的真理的清彻纯净的空气。

十二

    我开始在罗马从事于教授雄辩术的工作,这是我所以来此的目的。我先在家中招收一些学生,由于他们的宣传,外界开始对我注意了。

    我听到罗马有一种不见于非洲的情况。别人告诉我非洲那些败坏青年的捣乱行为这里的确没有,但“为了赖学费,许多学生串通好,会突然转到另一个教师那里,钱财重于信义,以致不惜违反公道”。

    我便也憎恶他们这种行径,但不能说是出于一种正当的憎恨,因为我的所以怀恨他们,与其说是为了他们损害别人的非法行为,不如说是为了直接加于我的损失。

    这种人哪里还有人格,他们“远离你而犯奸淫”①,流连于时间所玩弄的浮影,贪嗜着沾污他们双手的粪土般的利益,拥抱着这个消逝的世界,却蔑视永久存在的你,正在呼唤并宽恕一切失身于邪恶而能迷途知返者的你。现在我一面是憎恨这种人的败坏无耻,一面却爱他们,希望能纠正他们,使他们能爱所钻研的学问过于金钱,爱你真理的天父,更爱真正幸福的泉源与纯洁的和平过于学问。但那时我只为自身打算,不愿忍受他们的恶劣行为,不能为你打算,希望他们改过迁善。

    ①见《诗篇》118首77节。

十三

    这时米兰派人到罗马,请罗马市长委任一位雄辩术教授,并授予他公费旅行的权利。我通过那些沉醉于幻想的摩尼教徒——我从此将和他们脱离关系,但我们双方都不知道——谋这职务。我定了一篇演说稿上呈于当时的市长西玛库斯,他表示满意,便派我去米兰。②

    ②这是384年秋天的事,奥氏在罗马仅几个月。

    我到米兰后,便去拜谒安布罗西乌斯主教①,这是一位举世闻名的杰出人物,也是一个虔敬你的人。他的坚强有力的言论把你的“麦子的精华”、你的“欢愉之油”②和你的“和醇的酒”③散发给你的子民。我不自知地受你引导走向他,使我自觉地受他引导归向你。

    ①安布罗西乌斯(340—397)是古代基督教教父之一,374年任米兰大主教。
    ②见《诗篇》80首17节;44首8节。
    ③引用安布罗西乌斯的一句诗。

    这位“天父的人”慈父般接纳我,并以主教的风度欢迎我来此作客。

    我开始敬爱他,但最先并不把他作为真理的明师——我已绝不希望在你的教会内找到真理——不过把他视为一个对我和蔼可亲的人物。我很用心地听他对群众所作的谈论,但不抱着应有的目的,而好像是为了测验他的口才是否符合他的声誉,是过还是不及;我全神贯注地谛听着,已被他的词令所吸引,但对于内容并不措意,甚至抱着轻视的态度;我欣赏他吐属的典雅,觉得他比福斯图斯渊博,但论述的方式,则福斯图斯更有风趣,更容易感动人。至以内容而论则两人是无可比拟的,一个是沉溺于摩尼教的谬说,一个是以最健全的生命之道传给大众。

    救恩还远离着像我这样的罪人,但我渐渐地、不知不觉地在近上去。

十四

    我不注意他所论的内容,仅仅着眼于他论述的方式,——我虽则不希望导向你的道路就此畅通,但总抱着一种空洞的想望——我所忽视的内容,随着我所钦爱的词令一起进入我的思想中。我无法把二者分别取舍。因此我心门洞开接纳他的滔滔不绝的词令时,其中所涵的真理也逐渐灌输进去了。

    我开始觉得他的见解的确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在此以前,我以为公教信仰在摩尼教徒的责难之前只能扪口无言,这时我觉得公教信仰并非蛮不讲理而坚持的,特别在一再听了安布罗西乌斯解答《旧约》上一些疑难的文字之后;我觉得我过去是拘泥于字面而走入死路。听了他从文字的精神来诠释《旧约》中许多记载后,我后悔我的绝望,后悔我过去相信摩尼教对《旧约》律法先知书的谶议排斥是无法反驳的。

    但我并不因此而感觉到公教的道路是应该走的,因为即使公教有博学雄辩之士能详尽地、合理地解答难题,我认为并不因此而应该排斥摩尼教信徒,双方是旗鼓相当。总之,在我看来,公教虽不是战败者,但还不是胜利者。

    这时我竭力思索、找寻足以证明摩尼教错误的可靠证据。如果我当时能想像出一种精神体,则我立即能驳斥摩尼教的凿空之说,把它从我心中抛出去;但我做不到。可是对于官感所能接触的物质世界和自然界,通过观察、比较后,我看出许多哲学家的见解可靠得多了。

    因此,依照一般人所理解的“学园派”的原则,我对一切怀疑,在一切之中飘飖不定。我认为在我犹豫不决之时,既然看出许多哲学家的见解优于摩尼教,便不应再留连于摩尼教中,因此我决定脱离摩尼教。至于那些不识基督名字的哲学家,我也并不信任他们,请他们治疗我灵魂的疾病。

    为此,我决定在父母所嘱咐的公教会中继续做一名“望教者”,等待可靠的光明照耀我,指示我前进的方向。

卷六

    “我自少即仰望你”,①但为我,你究竟在哪里?你退藏到哪里去了?不是你造了我,使我异于走兽,灵于飞禽吧?我暗中摸索于倾斜的坡路上,我在身外找寻你,我找不到“我心的天父”,我沉入了海底。我失去了信心,我对于寻获真理是绝望了。

    ①见《诗篇》20首5节。

    我的母亲已追踪而来了,她凭着坚定的信心,不辞梯山航海来找寻我,她一心依恃着你而竟能履险如夷。在渡海时的惊涛骇浪中,她反而安慰船上的水手们;凡是初次航海的人,一有恐惧,往往需要水手们的慰藉;她却保证他们旅程安全,因她在梦中已经得到你的指示。

    她见我正处于严重的危机中,见我对寻求真理已经绝望。我告诉她我已不是摩尼教徒,但也不是基督公教徒,她听了并不像听到意外的喜事而欢欣鼓舞。她仅仅对我可怜的处境部分的稍感安心,使她在你面前痛哭我犹如哭死去而应该复活的人,她把意象中躺在棺柩上的我奉献于你,希望你对寡妇之子说,“少年,我命你起来”,希望“死人坐起来,开始说话,交还给他的母亲。”①她听到她每天向你哀求的事已大部分实现,并不表示过度的喜乐。我虽未曾获得真理,但已从错误中反身而出。不仅如此,她确信你已允许整个赐给她,目前未完成的部分一定也会给她的,所从她安定地、满怀信心地对我说,她在基督中相信她在去世之前,一定能看到我成为热心的公教徒。她对我是如此说,而对你、慈爱的泉源,她是加紧祈祷,哭求你加速你的援助,照明我的黑暗。她是更热切地到圣堂中,全神贯注的聆听安布罗西乌斯的言论,犹如仰吸“流向永生的泉水”。②她敬爱安布罗西乌斯无异天父的使者,因为她知道是安布罗西乌斯引导我进入这种彷徨的境界,她坚信我从疾病回复到健康正应如医学上所谓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

    ①见《新约·路加福音》7章12节。
    ②见《新约·约翰福音》4章14节。

    她展谒圣人的坟墓时,依照在非洲的习惯,带了酒羹面包去的,但受到守门者的阻止,她知道了这是主教的禁令,就虔诚地、虚心地服从,她非常自然地承认自己的不良习惯,绝不抱怨禁令,这种态度真使我惊奇。她所以能如此,正是由于她的思想不为酒困,能泰然捐弃旧习而绝无仇视真理之心,不似许多男女听到提倡节制的歌曲时和酒徒们对着一杯薄酒那样感到兴味索然。她带着一篮寻常菜肴,除了自己吃一些外,其余分食别人;为了不在众人前标奇立异,她也合乎节制地仅饮一小杯淡酒,如果依照旧例,向几位死者的坟墓致敬,她就斟酒一盏向各墓遍致敬意,就以这淡酒和水分酌在场的人,自己则奉陪着仅饮少许。她所以如此,既合于虔诚的礼数,也是严于嗜饮的克制。

    她一旦知道这位著名的讲道者,这位热心的主教禁止这种方式,即使有节制的人也在所不准,一面为了防止造成酗酒的机会,一面亦因这种类于祭祀祖先的仪式,未免近似外教的迷信,她便翕然地服从。她知道把一瓣心香清净地供奉于殉教者的墓前,即可以替代盈筐的人间羞馔;一面对贫穷的人,她是尽力施舍,同时他在那里参加了分食“主的圣体”的礼仪,①因为殉教者效法主的受难而牺牲,因之获得花冠。

    ①按指天主教的“弥撒”与“领圣体”。

    主、我的天父,——这是我的心在你面前对这事的猜想——我以为如果发此禁令的不是她所敬爱的安布罗西乌斯,要使我的母亲去除这个习惯,可能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她为了我的得救,所以特别敬重安布罗西乌斯,而安布罗西乌斯看见她如此虔诚生活,如此热心于各种善举,如此经常地参拜圣堂,对她也自敬重。安布罗西乌斯对我往往称诵她的懿行,祝贺我有这样一位母亲,可是他不知道她有这样一个对一切怀疑,不想找寻生命之道的儿子。

    在我祈祷时,我还不知道呻吟,向你乞援,我却专心致志地探求,我的思想为辩论而辗转反侧。我眼中的安布罗西乌斯不过是一个世俗场中得到许多大人先生们尊敬的幸运人物。惟有他的独身不娶,我认为我是办不到。至于他所抱的希望,他由声望高而遭受的考验,所作的奋斗,他在困难中所享到的安慰,他心灵的口舌咀嚼你的“饼”时所尝到的滋味,对于这一切,我是毫无概念,也一无经验。

    同样,他也不知道我内心的动荡,我所面临的危险深渊,我不可能照我的愿望向他请教我所愿请教的事情。他门庭若市,都是有要事有困难请他帮助的人,不容许我和他细谈,向他请益。至于没有人找他的一些余暇,他为了维持身体,进必要的饮食,或为维持精神而从事阅读。

    在阅读的时候,他的眼睛一页一页浏览下去,他的心体味意义,他的口舌不出声而休息。往往我们到他那里——因为他从不禁止任何人入内,也没有事先传达的习惯——见他在凝神阅读,我们在静默中坐了片刻,便退出了(因为看见他如此全神贯注于书中,谁敢打扰他?)。我们猜想他仅仅得到这片刻的空暇,摆脱事务的纷扰,不作它用,专用之于调养精神,便不应该冒昧打扰他。可能他的不出声,是为了避免听者注意,遇到晦涩的文字要求他解释,或讨论疑难的问题,因而耽误了时间,不能读完他所预定要读的书。另一方面,他的声音很容易嘶哑,为了调养声息,也更有理由默读了。总之,不论他如此做有什么用意,像他这样的人,用意一定是好的。

    除了和他作简短的谈话外,我确实没有机会请教驻在他胸中的神圣指导者。我想找寻他空暇的时间,向他倾吐我的郁结,可是找不到。每逢星期日,我去听他对群众正确地讨论真理之言,我日益相信过去那些欺骗我的骗子用狡狯污蔑的方法,对圣经造成一系列的症结,都是可以消解的。

    我一朝发现你通过慈母公教会赋予恩赐而使之再生的精神子女们,对于《创世记》上“人是依照你的肖像而创造的”①一节的解释,并不教人相信或想像你具有人的肉体的形状,虽则我对于精神体的性质还是丝毫捉摸不到,但我已很高兴地感到惭愧,我多年来的狂吠,不是反对公教信仰,而是反对肉体想像出来的幻影。一个本该研究学习的问题,我却先予肯定而加以攻击,在这一点上,我过去真是太卤莽、太放肆了!你是高高在上而又不违咫尺,深奥莫测而又鉴临一切,你并无大小不等的肢体,你到处充盈却没有一处可以占有你的全体,你不具我们肉体的形状,但你依照你的肖像造了人,人却自顶至踵都受限于空间之中。

    ①见《创世记》9章6节。

    我既然不懂“你的肖像”所指何物,应该推究、探索这一端信仰的意义,不应悍然加以抨击,似乎信仰仅是我所猜想的。我的心越被尖锐的疑虑消蚀,催促我接受真理,我也越悔恨自己如此长期被一个真理的诺言所玩弄欺骗,犯了幼稚的错误和盲从,把许多谬论说成是真理。至于这些谬论,我以后才明白看出。我从此也确切知道,在我盲目地攻击你的公教会时,是以不可靠的见解视为确实可靠。我虽尚未认识公教会所教导的都是真理,但至少认识到我过去竭力攻击的并非公教会的道理。为此,我的天父,我感到惭愧,思想有了转变,我高兴看到你的唯一的教会,你的独子的妙体,我幼时教给我基督名字的教会,并不使人意味到幼稚的废话,它的纯正的教义并没有把你万有的创造者约束在空间——虽则是广大无边的空间——之中,限制在人的肉体的形状之中。

    还使我高兴的,是我不再用过去的眼光读《旧约》的律法和先知书了,过去看到许多矛盾荒谬之处,指责你的圣贤们有这样的思想,而其实他们并无这种思想。我很高兴听到安布罗西乌斯在对群众布道时一再提出要我们谨守的金科玉律:“文字使人死,精神使人生”①;对有些记载,单从字面看,好像错误,他移去神秘的帷幕,揭出其精神意义,虽则我对于他的见解还不能辨别真伪,但听后并不感到抵触。我执持着我的心,不敢轻易相信,害怕堕入深渊,可是我的趑趄真害死我。我希望对于我所不了解的问题,能像“三加七等于十”一样的明确起来。当然我不会如此狂妄说这一点也不能理解,但我要求其他一切,凡我耳目所接触不到的物质,或我思想只能悬拟为物质的精神体,也都能同样地明确起来。

    我本来能够用信仰来治疗我的疾病,澡雪我的思想,使之趋向你永久存在而没有丝毫欠缺的真理;可是犹如一人受了庸医的害,往往对良医也不敢信任,同样我灵魂的病,本来只能靠信仰来治疗的,但由于害怕信仰错误,便不愿治疗,拒绝你亲手配制的、施送世界各地的病人的、具有神效的信仰良医。

    ①见《哥林多后书》3章6节。

    从这时起,我已经认为公教教义是比较可取、比较审慎、而且绝不用欺骗手段命令人相信未经证明的——或是可能证明而不是任何人都能领会的,或是不可能证明的——道理,不像那些摩尼教人冒失地标榜科学,讪笑信仰,却以无法证明为借口,强令人相信一大批的荒唐神话。

    主啊,你用非常温柔非常慈祥的手逐渐抟塑我的心,我注意到有无数事物,我既未目睹,又未亲历,而我相信了:臂如各国历史上的许多事迹,有关某地某城的许多事件,我并未看见,我听信朋友们,医生们,以及许多人的话,因为不如此,我们生活于此世便不能有所作为。最后,对于父母生我,我不是毫无疑义吗?而这一点,我只能凭耳闻而相信,否则我不能知道。你又使我认识到应受谴责的不是那些相信你在世界上树立了无上权威的圣经的人们,而是那些不信圣经的人们,如果他们对我说:“你怎样知道这些书是唯一天父的真实而绝不虚言的圣神传授人类的?”我决不能听信他们,因为正是这一点特别属于信仰的范围;因为各式污蔑性的责难论战,我所读过的许多哲学家的辩论都不能拔除我对你的存在,——虽则我不懂你的存在的性质——对你的统摄世界的信仰。

    对于这方面,我的信仰有时比较坚强,有时比较薄弱,但我始终相信你存在并照顾我们,虽则我还不知道对于你的本体应有什么看法,也不知道哪一条道路通向你或重返到你身边。

    由于我们的能力薄弱,不能单靠理智来寻获真理,便需要圣经的权力,从此我也开始看出如果你不是要人们通过圣经而相信你、寻获你,你决不会使圣经在全世界享有如此崇高的威权。

    至于圣经中往往和我的见解抵触矛盾,在我听了许多正确的解释后,我以为这是由于其含义的奥妙高深。为此,圣经的威权更显得崇高,更配合神圣的信仰,一方面为一般读者是明白晓畅,而同时又保留着深奥的内蕴,使人能作更深刻的研究;一面文字浅近通俗,使人人可解,而同时使不是“心地轻浮”①的人能致力研究;一面怀抱群众,而同时又让少数人通过狭窄的口子到达你身边;但如果圣经没有如此崇高的威权,如果不吸收群众到它谦虚神圣的怀抱中,进入的人将更为稀少。

    ①见《旧约·德训篇》19章4节。译者按《德训篇》仅见于天主教本《旧约》,基督教新教列为“次经”,不收。

    我在如此思索时,你就在我身边;我叹息时,你倾听着;我在飘荡时,你掌握我;我走在世俗的大道上,你并不放弃我。

    我热中于名利,渴望着婚姻,你在笑我。这些欲望使我遭受到辛酸的困难,但你的照顾却远过于放任我享受那种不属于你的乐趣。

    主,你愿意我回忆往事并向你忏悔,请你看看我的心。你把我胶粘于死亡中的灵魂洗拔出来。希望它从此能依附于你。

    我的灵魂是多么可怜!你刺它的创伤,使它抛弃一切而转向超越万有、万有赖以存在的你,希望它转向你而得到痊愈。我是多么可怜!你采取什么办法促使我感觉到处境的可怜呢?这是在我准备朗诵一篇歌颂皇帝的文章的那一天。文中说了许多谎言,而这些谎言会获得知音的激赏。这时我的心惦念着这件事,燃烧着狂热的思想。我走过米兰某一条街道时,看见一个贫窭的乞丐,大概喝饱了酒,欣欣然自得其乐。我不禁叹息着对同行的几个朋友说起,我们醉生梦死带来了多少痛苦,在欲望的刺激下费尽心机作出如许努力,而所背负的不幸的包袱却越来越沉重的压在我身上,我们所求的不过是安稳的快乐,这乞丐却已先我而得,而我们还可能终无所获。这个乞丐花得几文钱,便获得当前的满足,而我正在艰辛困顿中百般追寻。果然他所得的快乐并非真正的快乐,可是我所贪求的比这更属渺茫。总之他是兴高采烈,我是神情颓丧,他是无忧无虑,我是顾虑重重。如果有人问我:“你愿意快乐呢,还是愿意忧患?”当然我回答说:“愿意快乐。”如果再问我:“你愿意和那个乞丐一样,还是像你现在这样?”我却仍愿在徊徨疑虑中与我周旋。这是由于错误的偏见,并非由于真理。因我不应自以为学问富裕而比他优越,我的学问并不给我快乐,不过是取悦于他人的一套伎俩,不是为教育人们,只是讨人们的欢喜。为此,你要用纪律的杖“打碎我的骸骨”①。

    ①见《诗篇》41首11节。

    如果有人对我的灵魂说:“关键在乎快乐的趣向。乞丐之乐,志在酣醉、你则志在光荣。”希望我的灵魂避开这样的人。主啊,所谓光荣,是什么光荣?并不是在你怀中的光荣。所谓快乐,并非真正的快乐,这光荣也不是真正的光荣,只会更捣乱我的精神。那一夜,乞丐醺醺熟睡,我则带着我沉醉的心情而入睡,睡而又起,起而再睡。你知道,多少天在这般情况下过去了!的确,关键在乎快乐的趣向,我知道神圣的希望所带来的快乐,和这种虚空的快乐有天壤之别。但在当时,我们两人也有差别,无疑地他是更幸福,不仅因为他是一团高兴,我是满怀愁绪,而且他是祝望别人幸福而获得了酒,我是用谎言去追求虚名。

    那天,我在这一方面对朋友们说了很多话,而且遇到类似的情况,我往往反省自身的处境,看到生活的不协而使我感觉痛心,倍增我的苦闷,遇到幸运的机会,我也懒于伸手,因为机会入我掌握之前,便已飞跃而去了。

    我和意气相契的朋友们谈到这些问题,都是感慨交集。我特别和阿利比乌斯与内布利提乌斯两人谈得最投机。阿利比乌斯是我的同乡,他出身是城中望族,年龄比我小。我在本乡和迦太基教书时,阿利比乌斯从我受业。他见我待他好,又认为我有学问,非常敬爱我;我见他年纪虽轻,却具有杰出的天赋德性,所以也喜爱他。但迦太基风行着轻浮的戏剧,这种风气的巨浪吞噬他,使他沉湎于竞技游戏中。他自暴自弃流连于嬉戏中时,我正执教于公立的雄辩术学校中。由于我和他的父亲意见不合,他不来听我的课了。我听说他染上对竞技的嗜好,为他非常忧急,认为他势必丧失或已经丧失了美好的前途。我既不能用朋友的名义,也不能用师长的权力,劝告他或约束他使他回头,因为我认为他和他的父亲对我抱着同样的见解,而事实他并不如此。他不顾父亲对我的意见,开始来向我问候,到我的教室中听课,但过了一些时候又中止了。

    我并不想对他进行些工作,使他不至于被这种荒唐游浪的盲目嗜好毁了他良好的赋禀。可是你天父统御着所造的万有,你并不忘记他将在你的子女中间成为施行你的“圣事”的主教①;为了使他的改过迁善明显地归功于你,你便通过不知不觉的我进行这项工作。

    ①阿利比乌斯于394或395年成为塔加斯特城主教。

    有一天,我坐在讲席上,面对着学生的座位,阿利比乌斯来了,他向我致敬后,坐下来用心听我的讲论。适巧我手中拿着一篇文章,我解释时,偶然想起用竞技游戏作为比喻,为了使听者更有趣味、更清楚了解我的意思,我尖锐地讽刺了那些为此种不良嗜好所俘虏的人们;我的天父啊,你知道我那时绝不想治疗阿利比乌斯所染上的疾疫。可是他把我的话拍在自己身上,认对我是为他而发的;别人听了会对我愤恨,而这位正直的青年听了却愤恨自己,反而更热烈地敬爱我。

    从前你已经说过,而且记录在你的圣经中:“责备具有智慧的人,他必然爱你。”①我并不责备阿利比乌斯,但你利用一切若有意若无意的人,随从你预定的程序——这程序也是公正的——使我的心和唇舌成为通红的火炭,灸除这个具有良好希望的灵魂的腐烂部分,使之痊愈。谁不体会到我从肺腑中倾述的你的慈爱,就任凭他沉默而不歌颂你!

    阿利比乌斯听了我的话,便从他自愿堕入而且感觉无比乐趣的黑暗深坑中跳出来。他用坚强的自制,刷新了自己的心灵,摆脱了竞技游戏带来的污秽,不再涉足其间了。后来他消解了父亲的意见,仍欲从我,他的父亲也依他的愿望,重使他就学,但也和我一起陷入迷信的罗网;他敬重摩尼教徒们所炫耀的苦行,以为真是如此卓绝。其实这种刻苦不过是疯狂和欺骗;一些尚未接触到高深道德的人,容易被伪装的道行所迷惑,以致优秀的灵魂也会堕入他们的圈套。

    ①见《旧约·箴言》9章8节。

    阿利比乌斯并不放弃他的父母向他夸耀的世俗场中的前途,因此先我到罗马,攻读法律;在那里,又不可思议地、怀着一股不可思议的热情被角斗表现所攫取了。

    开始他对此只觉得厌恶。有一次,他的朋友们和同学们饭前在路上偶然碰到他,不管他的竭力拒绝和反对,用一种友好的暴力,把他拖到圆形剧场,场中这几天正在表现这种残酷惨厉的竞赛。他说:“你们他把我的身体拉到那里,按在那里,可是你们能强迫我思想的眼睛注视这种表现吗?我身在而心不在,仍是战胜你们和这些表现!”虽则他如此说,朋友们依旧拉他去,可能想看看他是否言行一致。

    入座以后,最不人道的娱乐正在蓬勃地展开。他闭上眼睛、严禁思想去注意这种惨剧。可惜没有将耳朵堵塞住!一个角斗的场面引起全场叫喊,特别激动他,他被好奇心战胜了,自以为不论看到什么,总能有把握地予以轻视,镇定自己;等到他一睁开眼睛,突然在灵魂上受到了比他所见的角斗者身上所受更重的创伤,角斗者受创跌倒所引起的叫喊,使他比斗败者更可怜地倒下了。叫喊声从他的耳朵进去,震开了他的眼睛,打击他的灵魂,其实他的灵魂是外强中干,本该依仗你,而现在越依靠自己,越显得软弱。他一看见解血直流,便畅饮着这残酷的景色,非但不回过头来,反而睁大眼睛去看,他不自觉地吸下了狂热,爱上了罪恶的角斗,陶醉于残忍的快乐。他已不再是初来时的他,已成为观众之一,成为拖他来的朋友们的真正伙伴了。还有什么可说呢,他目不转睛地看着,他大叫大嚷,他带走了催促他再来的热狂,他不仅跟随过去拖他来的人,而且后来居上,去拉别人了!

    你用非常坚强而又非常慈悲的手腕把他挽救出来,教他懂得依靠你,不应依靠自己。但这日子还远着呢!

    这次经验保留在他的记忆中,作为日后的良药。他还有一件事。他在迦太基在我门下读书时,一天中午,他在中央广场上思索着,准备学生们经常练习的一篇演讲,你容许广场的看守者把他当作窃贼而将他逮捕。我的天父,我以为你所以容许此事,是为了另一个原因,使日后成为一个伟大人物的他,这时就开始懂得在处理案件时,不应贸贸然听信别人而处罚一人。

    他独自一人带着蜡板与铁笔在法院前散步。他没有注意到这时有一个青年,也是一个学生,真正的窃贼,偷偷地带了一把斧头想斫下钱庄大街上面铅栏杆的铅,街上的钱庄职员听见斧声,喊起来了,派人来巡查捉贼。这个青年听到人声,害怕被捕,丢下斧头逃跑了。阿利比乌斯没有见他进来,只见他急忙忙地跑出去,想知道什么事情,便走到那里,发现一把斧头,他站定了观看,有些纳闷。这时捉贼的人来了,见他独自一人,拿着刚才斫栏杆作声使他们惊觉的铁器,便抓住他,这时住在广场四周的人都已走来,他们拖着阿利比乌斯,自诩为当场捉住窃贼,预备拉他到法庭审问。

    阿利比乌斯所受的教训,至此为止。因为主,你来救援这无罪的人,惟有你是无罪的见证。当人们拉他上监狱或受刑罚去时,途中遇见负责公共建筑的建筑师。人们很高兴遇见他,因为他经常怀疑广场上失去的东西是这些人偷的,人们希望他这次可以明白过去的窃案是谁干的。

    这位建筑师经常去探访一位元老,而在这位元老处屡次遇见阿利比乌斯。他立刻认出阿利比乌斯,便上前拉了他的手,把他从人群中解救出来,询问这不幸事件的原因。他听了经过后,便命那些嚷成一片、叫喊恐吓的人群跟自己来。他们走到干这事的青年家中。门口有一个小奴隶,年纪很轻,不会为小主人担心后果如何,自然很容易吐露一切。这奴隶是跟随主人到广场上去的。阿利比乌斯一见就认识他,便告知建筑师。建筑师把斧子给孩子看,问他是谁的东西。孩子立即回答说:“是我们的”。追问下去,他便说出一切经过。

    如此,这案件便落在这一家了,群众本来自以为捉获了阿利比乌斯,至此也很觉惭愧。而阿利比乌斯,你的圣道的未来宣讲师,你的教令内许多案件的审判者,在这一事件中、获得了更多的经验,更深的教训。

    我又在罗马找到他,他以非常坚强的情谊和我往来,和我一起到米兰,为了不和我分离,也为了能应用他所读的法律,这与其说是他的志愿,不如说是他父母的希望。他已三次担任顾问,他操守廉洁,使人惊奇,而他却更骇怪别人把金钱置于正义之上。人们不仅用利诱,还用威胁来考验他的性格。

    在罗马时,他担任意大利财政大臣的顾问。当时有一个极有势力的大老,许多人受他贿赂的笼络,或被他的威势所胁服,这人自恃权位,常为所欲为,要做法律所不许可的事。阿利比乌斯拒绝了。许给他酬谢,他置之一笑。威吓他,他仍卓立不移。大家都惊奇他具有这种特异的品节,对一个生杀予夺、炙手可热的人物,既不结交,也不畏服。阿利比乌斯是法官的顾问,法官本人对这人虽感不满,却不敢公然触迕,便把责任推卸在阿利比乌斯身上,只说他不赞成如此——事实确是如此——如果做了,他将投票反对。

    只有他的爱好学问几乎使他动摇:如果得到了法官的酬谢费,他能用以使人传抄书籍。但是他仍依据正义的考虑,作出更好的决定,认为禁止犯法的公道,高于纵容非法的权力。这是一件小事。可是“谁忠于小事,也忠于大事;倘若你们在不义的钱财上不忠心,谁还把真理的钱财托付给你们?倘若你们在别人的东西上不忠心,谁还把你们自己的东西给你们呢”?①这些话出自你真理之口,不能是毫无意义的。

    这样一个人和我相契,和我一起考虑着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生活方式。

    ①见《路加福音》16章10—12节。

    内布利提乌斯也离开了邻近迦太基的本乡,离开了他经常去的迦太基,离开了他父亲遗传的大批田地,离开了家庭和不愿随行的母亲,来到来兰;他的来此,没有其他原因,不过是为了和我一起生活,共同以最迫切的心情研究真理和智慧。他热烈地追求着幸福生活,邃密地探索着各种最疑难的问题,也和我一样在呻吟叹息,傍徨不定。我们这三个饥渴之口,彼此都迫切地想吸取所需要的东西,都企望你“赐给他们应时的粮食”。②由于你的慈爱、辛酸紧随着我们世俗的生涯,在辛酸之中,我们探问着担受这些辛酸究竟为了什么;眼前是一片黑暗。我们转身叹息着问道:“这种种到何时为止?”我们屡次如此说,可是我们一面说,一面并不放弃这样的生活,因为我们看不到确切可靠的东西,足以使我们拳拳服膺而放弃目前的种种。

    ②见《诗篇》144首15节。

十一

    特别使我惊惧的是回想到我十九岁那一年,开始酷爱智慧,准备寻获智慧后便抛撇一切空虚骗人的愿望,至今已有这么长的一段时期了。现在我年已三十,依旧在同一泥淖中挣扎,追求着飞驰而过的、消触我心的现世事物。我对自己说:“明天会找到的。只要明白清楚,我便会紫握不放。福斯图斯就要来了。他会说明一切。那些学园派的大人物,真的我们不能抓住任何可靠的东西来指导我们的生活吗?我们更用心追求吧!不要失望。教会书籍中我过去认为矛盾的,现在看出并不矛盾,而且能有另一种合理的解释。我幼时父母安置我在哪里,我便站定在那里,等我寻到明显的真理。可是哪里去找寻呢?什么时候找呢?安布罗西乌斯没有时间,我也没有时间阅读。哪里去找书籍?哪里去购买?什么时候买得到?向谁借?把时间计算一下,为挽救灵魂,把时间分配一下。巨大的希望起来了:公教信仰并不是我所想像而斥为虚妄的东西。”

    “公教中的明哲之士以为相信天父限制于人的肉体形象之内是大逆不道。我还迟疑不决,不肯叩门,使其他真理也随之而敞开。我上午的时间为学生们所占有。其余时间,我们做些什么?为何不用于该项工作上?可是什么时候去拜访有势力的朋友呢?我们不是需要他们的帮助吗?什么时候去准备学生们所要购买的东西?什么时候调养身体呢?我们的精神不是需要摆脱牵挂,稍事休息吗?”

    “这一切都不去管他吧!抛开这些空虚无谓的勾当!我们该专心致志追求真理。人生是悲惨的,死亡是无从预测的;突然来抓我,我怎能安然而去?再到哪里去探求我现世所忽视的真理呢?是否将担受我疏忽的惩罚?如果死亡将斩断我的知觉,结束我的一切,将怎么办?对这一点,也应该研究一下。”

    “但决不会如此的。基督教信仰传布于全世界,享有如此崇高的威权,决不是偶然而毫无意义的。如果灵魂的生命随肉体而同归澌灭,神决不会对我们有如许作为。如此,我们为何再犹豫不决,不肯放弃世俗的希望,全心全意去追求天父和幸福生活呢?”

    “可是又得思索一下:世间种种也自有可爱之处,也有相当的甜味,不应轻易和它们割断关系,因为以后再想返回到它们那里是可耻的。目前已经差不多就要得到一些地位了。可是在其他方面,我还贪求些什么?我已交上不少有势力的朋友;如果我不是急于想出人头地,至少已能谋得一个主任的职位。娶上一个有些财产的妻子,不致加重我的负担。我的愿望不过如此。许多大人物,最值得我取法的人物,不是结婚后依然从事研究智慧吗?”

    我这样自言自语,刮着倏顺倏逆的风,我的心便东飘西荡,光阴不断过去,我拖延着不去归向天父,我一天一天推迟下去不想生活在你怀中,但并不能推迟每天在我身上的死亡:我爱幸福,却又害怕幸福的所在地;我追求幸福,却又在躲避幸福。因为我担心我没有一个女子的拥抱,生活可能太痛苦;至于你的慈爱是治疗我这种弱点的良药,我却绝不想到,因为我一无经验;我以为清心寡欲全凭自身的力量,而我感觉不到这股力量;我真糊涂,竟然不知道圣经上明明写着:“除非你赐与,否则谁也不能洁身自守。”①如果我用内心的呻吟,上彻你的耳鼓,以坚定的信心把我的顾虑丢给你,你一定会赐与我的。

    ①见《智慧书》8章21节。

十二

    阿利比乌斯却阻止我结婚,他一再对我说,我一结婚,我们就绝不能依照许久以来的心愿,在安定的时间,为爱好智慧而一起生活。阿利比乌斯在这方面真是一尘不染,而特别令人惊奇的是他进入青年时也曾一度体验过男女之爱;可是他绝不留恋,反而更觉悔恶,从此以后,便度着非常纯洁的生活。

    我提出有些人结婚后服膺智慧、有功于天父,对朋友也始终不渝,作为例子来反驳他。其实这些人的伟大胸襟我是望尘莫及,我不过是肉欲的奴隶,我带着我的枷锁,还感到死亡的甜蜜,我害怕脱身,拒绝别人的忠告,好像解救我的手碰痛了我的创伤。

    不仅如此,长虫还通过我对阿利比乌斯说话,笼络他,用我的唇舌在他的道路上撒下温柔的罗网,想绊住他正直而自由的双足。

    他对我也非常诧异,他素来崇拜我,而我竟会陷在这种肉情的胶漆中,我们讨论这问题时,我竟然肯定我独身不娶,便不能生活。我见他不胜惊奇,为了替自己辩护,我甚至说他过去那一次抢来的、偷偷摸摸的体验,几乎已经忘怀,因此很容易对此表示轻蔑,丝毫无所系恋,这和我生活上的乐趣有很大区别。这种乐趣如果再挂上正大光明的婚姻美名,那末便不会诧异我为何不能轻视这种生活。最后他也开始想结婚了,当然不是被肉体的快乐所吸引,而是出于好奇心。他说他是欢喜目前的生活,而我却以为没有那种乐趣,生活便不成为生活,而是受罪,因此他愿意知道这乐趣究竟如何。他的精神本是自由而不受这种束缚,所以奇怪我甘愿被奴役,从奇怪进而也想尝试,这尝试可能会使他陷入他所奇怪的奴役中,因为他愿意“和死亡订约”,“谁爱危险,将跌入危险之中”。①我们两人都很少注意到婚姻的光荣在乎夫妇和谐与养育子女的责任。对于我,主要是贪求情欲的满足,情欲俘虏我,磨折我;对于阿利比乌斯,则是好奇诱导他步武我的后尘。

    我们当时的情况是如此,直至你至尊天父不放弃我们这团泥土,怜悯我们的不幸,用奇妙而隐秘的方式来解救我们。

十三

    不断有人催促我结婚。我也向人提出婚姻的请求,对方也已经答应;我的母亲对这件事最热心,她希望我婚后能领受生命的“洗礼”,希望我从此天天向上,她看出我的信仰即是她的愿望和你的诺言的实现。

    ①见《旧约·以赛亚书》28章18节;《智慧书》1章16节。

    由于我的要求和她自己的愿望,她每天向你发出衷心热切的祷告,求你在梦中对于我的婚事作一些指示。你却始终没有答应她。她见到一些幻觉幻象:人们思想上对一事念兹在兹后,自会有一股力量产生这种现象;她讲给我听,可是不像受你指示那样有信心,对此也并不重视。她自称能在一种不知如何而无法形容的况味中辨别出什么是出于你的指示,什么是出于自己的梦想。

    人们对我的婚事催得很紧,已经征得姑娘的同意。她大约两年后才能出嫁。既然我的母亲中意,只有等待着。

十四

    我们这一批朋友,不论思想上或谈话中,都讨厌人生的扰攘不安,经过讨论后,几乎都已拿定主意要去过遁世无问的生活,我们的计划是如此:把我们所有的都拿出来,作为共有的产业,凭我们真诚的友谊,不分彼此,将全体所有合而为一,全部产业既属于每一人也属于全体。我们认为这个团体大约有十人,其中有几人比较富裕,最富有的是我们的同乡和我自幼即非常投契的罗玛尼阿努斯,他由于严重的事故而来到朝中的;他对这件事最热心,由于他雄厚的家产远远超过其余诸人,所以每有建议,余人很是重视。

    我们都同意每年推举两人,和在职的官吏一样负责管理一切,其余都可安闲自在。但我们中间,有的已成婚,有的准备结婚,考虑到以后妇女们是否会容许如此办理,我们经过深思熟虑而订下的全部计划终于跳出我们的手掌而粉碎了。

    我们重新回到叹息呻吟之中,重新踏上尘世的坦途;我们心中的思想是千头万绪,而你的计划永远不变。根据你的永恒计划,你哂笑我们的计划,同时你为我们准备你的计划,将及时地给我们粮食,你将伸出你的手,使我们的灵魂满受你的祝福。

十五

    我的罪恶正在不断增长。经常和我同居的那个女子,视为我结婚的障碍,竟被迫和我分离了。我的心本来为她所占有,因此如受刀割。这创伤的血痕很久还存在着。她回到非洲,向你主立誓不再和任何男子交往。她把我们两人的私生子留在我身边。

    但是不幸的我,还比不上一个女子,不能等待两年后才能娶妻,我何尝爱婚姻,不过是受肉情的驱使,我又去找寻另一个对象,一个情妇,好像在习惯的包庇下,继续保持、延长或增加我灵魂的疾疚,直至正式结婚。第一个女子和我分离时所留下的创伤尚未痊愈,在剧痛之后,继以溃烂,疼痛似乎稍减,可是创伤却更深陷了。

十六

    赞美归于你,光荣归于你,慈爱的泉源!我的处境越是可怜,你越接近我,你的手已伸到我头上,就要把我从泥坑中找出来,就要洗濯我,而我还不知不觉。

    能阻止我更进一步陷入肉欲的深渊的,只有对死亡与死后审判的恐惧,这种恐惧在种种思想的波动中,始终没有退出我的心。

    我和阿利比乌斯、内布利提乌斯两人讨论过善恶问题。倘若我也相信伊壁鸠鲁所不信的灵魂不死和人死后按功过受赏罚之说,则伊壁鸠鲁一定在我思想上可占优胜。我提出这一问题:如果我们常生不死,永久生活于肉体的佚乐中丝毫没有丧失的恐惧,如何还不能算幸福?我们还要求什么?我不懂得我已如此深入迷途,如此盲目,以致不能想像德行与美善本身的光明应该用无私的心情去怀抱的,这光明肉眼看不见,只能在心灵深处看到,这种昏昧正是我的重大不幸。这个可怜的我并不考虑到我能和知己们畅谈,即使谈的是可耻的事物,这种乐趣从何处得来;如果我没有这些朋友,即使我尽情享受着肉体的淫乐,在官感方面我也不会感到幸福。我知道我的爱这些朋友,并不杂有自私之心,而他们的爱我也是如此。

    多么曲折的道路!一人离开了你,胆敢希望找到更好的东西,这人真可怜!不管他如何辗转反侧,一切是生硬的,惟有你才能使人舒畅安息。你却就在面前,你解救我们,使我们脱离可恨的歧途,把我们安放在你的道路上,你安慰我们,对我们说:“快快跑吧!我将支持你们,我将引导你们,我将抱你们到那里。”

卷七

    我败坏而罪恶的青年时代已经死去,我正在走上壮年时代,我年龄愈大,我思想的空虚愈显得可耻。除了双目经常看见的物体外,我不能想像其他实体。自从我开始听到智慧的一些教训后,我不再想像你天父具有人的形体——我始终躲避这种错误,我很高兴在我们的精神母亲、你的公教会的信仰中找到这一点——可是我还不能用另一种方式来想像你。一个人,像我这样一个人,企图想像你至尊的、唯一的、真正的天父!我以内心的全副热情,相信你是不能朽坏、不能损伤、不能改变的;我不知道这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怎样来的;但我明确看到不能朽坏一定优于可能朽坏,不能损伤一定优于可能损伤,不能改变一定优于可能改变。

    我的心呵叱着一切幻象,我力图把大批绕我飞翔的丑恶影像从我心目中一麾而去。可是随散随集,依然蜂拥我前,遮蔽我的视线。因之,我虽不再以人体的形状来想像你,但仍不得不设想为空间的一种物质,或散布在世界之中,或散布在世界之外的无限空际,我以为这样一个不能朽坏、不能损伤、不能变易的东西总优于可能朽坏、可能损伤、可能改变的东西,因为一样不被空间所占有的东西,在我看来,即是虚无,绝对虚无,而不仅仅是空虚,譬如一件东西从一处搬走,这地方空无一物,不论地上的、水中的、空际或天上的东西都没有,但境界则依旧存在,则是一个空虚之境,是有空间的虚无。

    我昏昧的心甚至不能反身看清自己;我以为凡不占空间的,不散布于空间的,不凝聚于空间,不能在空间滋长的,凡不具备或不能具备这些条件的,都是绝对虚无。因为我的眼睛经常在那些形象中出入,我的思想也在其中活动,而我没有看出构成这些形象的思想和形象的性质迥不相同,如果思想不是一种伟大的东西,便不可能构成这些形象。

    为此,我设想你,我生命的生命,是广大无边的,你渗透着整个世界,又在世界之外,充塞到无限的空间;天、地、一切都占有你,一切在你之中都有限度,但你无可限量。犹如空气,地上的空气、并不障碍日光,日光透过空气,并不碎裂空气,而空气充满着日光;我以为天、地、空气、海洋、任何部分,不论大小,都被你渗透,有你的存在,六合内外,你用神秘的气息,统摄你所造的万物。我只是如此猜测,因我别无了悟的方法。但这种猜度是错误的。因为按照这种想法,天地大的部分占有你的大,小的部分占有你的小;万物都充满了你,则大象比麻雀体积大,因之占有你的部分多,如此你便为世界各部分所分割,随着体积的大小,分别占有你多少。其实并不如此。你还没有照明我的黑暗。

    为了驳斥那些自欺欺人、饶舌的哑吧——因为你的“圣道”并不通过他们说话——对我而言,内布利提乌斯早已在迦太基时屡次提出的难题已经足够。这难题我们听了思想上都因此动摇:摩尼教徒经常提出一个和你对立的黑暗势力,如果你不愿和它相斗,它对你有何办法?倘若回答说:能带给你一些损害,那末你是可能损伤,可能朽坏了!倘若回答说:对你无能为力,那末就没有对抗的理由,没有理由说你的一部分,或你的某一肢体,或你本体的产物,被恶势力或一种在你创造之外的力量所渗和,受到破坏,丧失了幸福而陷入痛苦,因此需要你进行战伐而予以援救,为之洗涤;据他们说,这一部分即是灵魂,需要你的“圣道”来解救,则你的“道”,一面是自由而未受奴役,纯洁而未受玷污,完整而未受毁坏,一面却是可能朽坏,因为与灵魂出于同一的本体。因此,不论他们说你怎样,如果说你赖以存在的本体是不可能损坏的,则他们的全部理论都是错误荒谬,如果说你是可能损坏,则根本已经错误,开端就是大逆不道。

    该项论证已经足够驳斥那些摩尼教徒了,他们压制我们的心胸,无论如何应受我们吐弃。因为对于你持有这样的论调,抱着这种思想,他们的口舌肺腑无法避免地犯下了可怖的、亵渎神圣的罪。

    我虽则承认你是不可能受玷污,不可能改变,不可能有任何变化,虽则坚信你是我们的主、真天父,虽则坚信你不仅创造我们的灵魂,也创造我们的肉体,不仅创造我们的灵魂肉体,也创造了一切的一切,但对于恶的来源问题,我还不能答复,还不能解决。不论恶的来源如何,我认为研究的结果不应迫使我相信不能变化的天父是可能变化的,否则我自己成为我研究的对象了。我很放心地进行研究,我是确切认识到我所竭力回避的那些人所说的并非真理,因为我看到这些人在研究恶的来源时,本身就充满了罪恶,他们宁愿说你的本体受罪恶的影响,不肯承认自己犯罪作恶。

    我听说我们所以作恶的原因是自由意志,我们所以受苦的原因是出于你公正的审判,我对于这两点竭力探究,可是我还不能分析清楚。我力图从深坑中提高我思想的视线,可是我依旧沉下去;我一再努力,依旧一再下沉。

    有一点能略略提高我,使我接近你的光明,便是我意识到我有意志,犹如意识我在生活一样。因此我愿意或不愿意,我确知愿或不愿的是我自己,不是另一人;我也日益看出这是我犯罪的原因。至于我不愿而被迫做的事,我也看出我是处于被动地位,而不是主动;我认为这是一种惩罚,而不是罪恶,想起你的公正后,我很快就承认我应受此惩罚。

    但我再追问下去:“谁创造了我?不是我的天父吗?天父不仅是善的,而且是善的本体。那末为何我愿作恶而不愿从善?是否为了使我承受应受的惩罚?既然我整个造自无比温良的天父,谁把辛苦的种子撒在我身上,种在我心中?如果是魔鬼作祟,则魔鬼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如果好天使因意志败坏而变成魔鬼,那末既然天使整个来自至善的创造者,又何从产生这坏意志,使天使变成魔鬼。”这些思想重新压得我透不过气,但不致于把我推入不肯向你认罪,宁愿说我屈服于罪恶而不顾承认我作恶的错误深渊。

    我努力找寻其他真理,一如我先前发现不能朽坏优于可能朽坏,发现你不论怎样,定必不能朽坏等真理一样。一人决不能想像出比至尊至善的你更好的东西。既然不能朽坏确实优于可能朽坏,一如我已经提出的,那末,如果你可能朽坏,我便能想像一个比你更好的东西了。因此,既然我看出不能朽坏优于可能朽坏,便应从这一方面研究你,进而推求恶究竟在哪里,换言之,那种绝对不能损害你的朽坏从哪里产生的。朽坏,不论来自意志,不论出于必然或偶然,都不能损害我们的天父,因为你既是天父,天父所愿的是善,天父就是善的本体,而朽坏便不是善。你也不能被迫而行动,因为你的意志不能大于你的能力;倘若意志大于能力,那末你大于你本身了,因为天父的意志与能力即是天父的本体。你又无所不如,对于你能有偶然意外吗?一切所以能存在,都由于你的认识。对于天父本体的不能朽坏,不必多赘了,总之,天父如果可能朽坏的话,便不成为天父了。

    我探求恶的来源时,我探求的方式不好,我在探求中就没有看出恶。我把眼前的全部受造物,如大地、海洋、空气、星辰、树木、禽兽,和肉眼看不见的穹苍、一切天使和一切神灵都排列在我思想之前。我的想像对于神体也分别为之位置,犹如具有形体一般。我把受造之物,或真正具有形体的,或本是神体而由我虚构一种形体的集合在一起,成为庞大的一群,当然不是按照原来的大小,因为我并不清楚,而是按照我的想像,但四面都有极限。而你呢,我的天父,你包容、渗透这一群,但各方面都是浩浩无垠的,犹如一片汪洋大海,不论哪里都形成一个无涯的海洋,海洋中有一团海绵,不论如何大,总有限度,而各方面都沉浸在无限的海洋中。

    我是这样设想有限的受造物如此充满着无限的你。我说:“这是天父以及天父所创造的万物,天父是美善的,天父的美善远远超越受造之物。美善的天父创造美善的事物,天父包容、充塞着受造之物。恶原来在哪里?从哪里来的?怎样钻进来的?恶的根荄、恶的种籽在哪里?是否并不存在?既然不存在,为何要害怕而防范它呢?如果我们不过是庸人自扰,那末这种怕惧太不合理,仅是无谓地刺激、磨折我们的心;既然没有怕惧的理由,那末我们越是怕惧,越是不好。以此推想,或是我们所怕惧的恶是存在的,或是恶是由于我们怕惧而来的。既然美善的天父创造了一切美善,恶又从哪里来呢?当然受造物的善,次于至善的天主,但造物者与受造物都是善的,则恶确从哪里来的呢?是否创造时,用了坏的质料,给予定型组织时,还遗留着不可能转化为善的部分?但这为了什么?既然天父是全能,为何不能把它整个转变过来,不遗留丝毫的恶?最后,天父为何愿意从此创造万物,而不用他的全能把它消灭净尽呢?是否这原质能违反天父的意愿而存在?如果这原质是永恒的,为何天父任凭它先在以前无限的时间中存在着,然后从此创造万物?如果天父是突然问愿意有所作为,那末既是全能,为何不把它消灭而仅仅保留着整个的、真正的、至高的、无限的善?如果天主是美善,必须创造一些善的东西,那末为何不销毁坏的质料,另造好的质料,然后再以此创造万物?如果天父必须应用不受他创造的质料,然后能创造好的东西,那末天父不是全能了!”

    这些思想在我苦闷的心中辗转反侧,我的心既害怕死亡,又找不到真埋,被深刻的顾虑重重压着。但是公教会所有对于你的基督、我们的教主的信仰已巩固地树立在我心中,这信仰虽则对于许多问题尚未参透,依然飘荡于教义的准则之外,但我的心已能坚持这信仰,将一天比一天更融洽于这信仰之中。

    我也已经抛弃了星命家的欺人荒诞的预言,我的天父,对于这一事,我愿从我心坎肺腑中诵说你的慈爱。因为是你,完全是你——谁能使我脱离错误的死亡?只有不知死亡的生命,只有不需要光明而能照彻需要光明的心灵的智慧,统摄世界、甚至风吹树叶都受其操纵的智慧才能如此——是你治疗我不肯听信明智的长者文提齐亚努斯和杰出的青年内布利提乌斯的忠告而执迷不悟的痼疾。前者是非常肯定地,后者则以稍有犹豫的口吻一再对我说,并没有什么预言未来的法术,不过人们的悬揣往往会有偶然的巧合,一人滔滔汨汨的谈论中,果有不少话会应验,只要不是三缄其口,否则总有谈言微中的机会。你给我一个爱好星命的朋友,他并不精于此道,而是如我所说的,由于好奇而去向术者请教,他又从他父亲那里听到一些故事,足以打消他对这一门的信念,可是他并不措意。

    这人名斐尔米努斯,受过自由艺术的教育和雄辩术的训练。他和我很投契,一次他对他的运气抱着很大希望,从而向我请教,要我根据他的星宿为他推算。其时我对于此事已开始倾向于内布利提乌斯的见解,但我并不表示拒绝,只表示我模棱的见解,并附带说明我差不多已经确信这种方法的无稽。他便向我谈起他的父亲也酷嗜这一类礑书籍,并有一个朋友和他有同样的嗜好。两人对这种儿戏般的术数热切探究竟似着迷一般。甚至家中牲畜生产也记录时辰,为她观察星辰的位置,用以增加这种术数的经验。

    他听他父亲说,当他的母亲怀孕斐尔米努斯时,朋友家中一个女奴也有妊了。女奴的主人,对家中母狗产小狗尚且细心观察,对此当然不会不注意的。他们一个对自己的妻子,一个对自己的女奴,非常精细地计算了时辰分秒,两家同时分娩了,两个孩子自然属于同一时刻,同一星宿位置。当两家产妇分娩的时候,两人预先约定,特派专人,相互报告孩子生下的时刻。他们既各是一家之主,很容易照此传递消息。当时两个家人恰在中途相遇,所以竟无从分判两小儿星宿时辰的差别。但斐尔米努斯生于显贵之家,一帆风顺,席丰履厚,且任要职,那个奴隶,始终没有摆脱奴隶的轭,仍在伺候着主人们,这是认识这奴隶的人亲口讲的。

    我听了完全相信——既然讲述者是这样一个人——使我过去的犹疑亦都消释,便劝斐尔米努斯放弃这种玄想,我对他说,如果我推算星宿的位置,作正确的预言,应该看出他的父母有高贵的身份,他的家庭是城中的望族,他有良好的天赋,受到良好的自由艺术教育;可是倘若那个和他同时出生的奴隶也来请教我,我的推算如果正确,也应该看出他的父母卑贱,身为奴隶,他的种种情况和前者的不同是不可以道里计了。这样,推算同一时辰星宿,必须作出不同的答复才算正确,——如作同一答复,则我的话便成错误——因此,我得到一个非常可靠的结论,观察星辰而作出肯定的预言,并非出于真才实学,而是出于偶然,如果预言错误,也不是学问的不够,而仅是被偶然所玩弄。

    从此我面前的道路已经打开,我便想去怎样对付那些借此求利、信口雌黄的人,我已经考虑怎样攻击、取笑、反驳那些人。如果有人这样反驳我,譬如说,斐尔米努斯对我讲的并非事实,或他的父亲对他讲的也不是事实。我便注意到学生的孩子,脱离母胎往往只相隔极短时间,这短短时间,不论人们推说在自然界有多大影响,但这已不属于推算范围之内,星命家的观察绝对不能用什么星宿分别推演,作为预言未来的根据。这种预言本不足信,因为根据同一时辰星宿面推算,则对以扫和雅各①应作同样的预言,可是两人的遭遇截然不同。故知预言属于虚妄,如果确实,则根据同样的时辰星宿,应作出不同的预言。所以预言的应验,不凭学问,而是出于偶然。

    ①以扫和雅各是孪生兄弟,事见《创世记》25章21—26节。

    主啊,你是万有最公正的管理者,你的神机默运不是占卜星命的术人所能窥见的。求你使那些推求命运的人懂得应该依照每人灵魂的功过听候你深邃公正的裁夺。任何人不要再说:“这是怎么回事?”“为何如此?”任何人不要再如此说,因为我们不过是人。

    我的依靠,你已经解除了我的束缚;虽则我仍在探索恶的来源,虽仍找不到出路,但你已不让我飘摇无定的思想脱出对于你的存在,对于你不变的本体,对于你垂顾的人群、审判万民,对于在你的圣子、我们的主基督之中用公教会的权力核定的圣经启引人类常生之道的信仰。

    这些信仰已在我的思想由保持而趋于巩固了;我更迫不及待的追究恶的来源。我的天主,我的心经受了多少辛苦折磨,发出了多少呻吟哀号!我却不知你正在倾耳而听。我暗中摸索,向你的慈爱号呼,这是内心无词的忏悔。我所经受的,除你之外,更无人知。我的口向我最知己的朋友们泄露了多少呢?他们怎能听到我内心的喧哄?我没有时间也没有足够的言辞可以尽情倾吐。但一切只有上达到你耳际,“我的心在嗟吁吼叫,我的志愿呈露在你面前,我眼睛的光明却不和我在一起”,①因为这光明在我心内,而我则散逸于身外;这光明不在空间,而我则注视着空间的事物;我找不到安息之境,这些事物既不接纳我,使我能说:“够了,很好!”又不让我重返较安的处所。因为我在你下面,但高出于这些事物之上;如果我服从你,你将是我的欢忭,你将使一切次于我的受造物服从我。这是所谓允执其中,是我得救的中庸之道,使我能继续承袭你的肖像,能控驭着我的肉体而奉事你。可惜我妄自尊大,起来反抗你,“我挺着似围了坚盾的颈项”②向我的主直闯,卑微的受造物便爬在我头上,紧压我,绝不使我松过气来。我举目而望,只见它们成群结队,从各方面蜂拥而前;我想敛摄心神,而那些物质的影像已拦住我反身之路,好像对我说:“你想往哪里去,不堪的丑鬼!”这一切都从我的创伤中爬出来,因为“你屈辱骄傲的人,使之如受重创”;③我的鸱张使我和你隔离,我浮肿的脸面使我睁不开眼睛。

    ①见《诗篇》37首9—11节。
    ②见《旧约·约伯记》15章26节。
    ③见《诗篇》88首11节。

    主,“你是永永存在”,但“并不永永向我们发怒”,①你怜悯尘埃灰土的我,你愿意在你面前,改造我的丑恶。你用内心的锥刺来促使我彷徨不安,直至我心灵看到真实的信光。我的浮肿因你的灵药而减退了,我昏愦糊涂的心灵之目依仗苦口的瞑眩之药也日渐明亮了。

    ①见《诗篇》32首11节;84首6节。

    最先你愿意使我看到你是怎样“拒绝骄傲的人,把恩宠赐给谦虚的人”。②

    ②见《新约·雅各书》4章6节。

    你以多大的慈爱揭示人们谦虚的道路,既然“你的道成了血肉,寓于人世”,①你使一个满肚子傲气的人把一些由希腊文译成拉丁文的柏拉图派的著作介绍给我。

    我在这些著作中读到了以下这些话,虽则文字不同,而意义无别,并且提供了种种论证:“在元始已有道,道与天父同在,道就是天父;这道于元始即与天父同在,万物由此而成,没有他,便没有受造;凡受造的,在他之内具有生命,这生命是人的光;这光在黑暗中照耀,黑暗却没有胜过他”;人的灵魂,虽则,“为光作证,但灵魂不是光”,道,亦即天主自己,才是“普照一切入世之人的真光,他已在世界上,世界本是借他造成的,但世界不认识他。”至于“他来到了自己的领域,自己的人却没有接纳他,凡接受他的人,亦即信他的名字的人,他给他们成为天父的子女的权能”②,这些话,我没有读到。

    ①见《约翰福音》1章14节。
    ②见《约翰福音》1章1—12节。

    同样,我看到:“道,亦即天父,不是由血气,也不是由肉欲,也不是由男欲,而是由天父生的”,但我读不到:“道成为血肉,寓居于我们中间”。③

    ③同上,13—14节。

    我在这些著作中,还看到用不同的字句称:“圣子本有圣父的形象,并不以自己与天父同等为僭越”,因为他的本体是如此;可是,“他反而纡尊降贵,甘取奴仆的形象,成为人的样式,既取人身,就自卑自贱,存心顺服,以至于死,而且死在十字架上,所以天父高举他,使他的圣名超乎万名之上,使天上、人间、地下的一切,闻耶稣之名而屈膝,众口同声称耶稣为主,而归荣于天父圣父”,①这种种都不见于这些著作中。

    ①见《新约·腓立比书》2章6—11节。

    至于“你的独子是在一切时间之前,超越一切时间,常在不变,与你同是永恒,灵魂必须饫受其丰满,然后能致幸福;必须分享这常在的智慧而自新,然后能有智慧”,这些都不见于上述著作中。而“他按所定的日子为罪人死”,“你不爱惜你的独子,使他为我们众人舍生”,②却找不到。这是因为“你将这些事瞒着明智的人,而启示给稚子”,“使劳苦和负重担的人都到他那里去,他要使他们安息,因为他是良善心谦的”,③他引导温良的人遵循正义,从自己的道路指示善良的人,他看见我们的卑贱、我们的困苦,他宽赦我们的罪。至于那些趾高气扬、自以为出类拔萃的人,便听不到:“跟我学习,因为我是良善心谦的,你们将找到你们灵魂的安息”,④“他们虽则知道天父,却不视为天父而荣耀他,也不感谢他,他们的思想成为虚妄,无知的心就昏暗了,自称聪明,反成愚蠢。”⑤

    ②见《新约·罗马书》5章6节;8章32节。
    ③见《马太福音》11章25,29节。
    ④见《马太福音》11章25,29节。
    ⑤见《罗马书》1章21节。

    为此,我在这些著作中又看到了:“你光荣不朽的性体成为具有凡人禽兽蛇虫等形状的各式偶像”,⑥成为埃及的肴馔,以扫为此而丧失长子名分的肴馔,⑦因为你首出的民族,

    ⑥同上,23节。
    ⑦事见《创世记》25章。

    “心向埃及”,①不崇敬你,而去崇敬走兽的头颅,使他们的灵魂——你的肖像——膜拜食草的牛像。

    ①见《新约·使徒行传》7章39节。

    我在那些著作中读到这一切,可是我没有取食。主,你愿意除掉次子雅各的耻辱,使“长子伺候次子”,②你又呼召外族来享受你的产业。我正从外族归向你,我爱上了你命你的子民从埃及带走的金子,因为金子无论在哪里,都是属于你的。你通过你的使徒保罗告诉雅典人说:“我们在你之内生活、行动、存在”,③该派的有些学者也如此说,其实他们的学说即渊源于此。我并不措意于那些“将天父的真理变成谎言,不敬事造物主而崇拜受造之物”④的人们用你的金子祭祀埃及的偶像。

    ②见《罗马书》9章13节。
    ③见《使徒行传》17章28节。
    ④见《罗马书》1章25节。

    你指示我反求诸己,我在你引导下进入我的心灵,我所以能如此,是由于“你已成为我的助力”。我进入心灵后,我用我灵魂的眼睛——虽则还是很模糊的——瞻望着在我灵魂的眼睛之上的、在我思想之上的永定之光。这光,不是肉眼可见的、普通的光,也不是同一类型而比较强烈的、发射更清晰的光芒普照四方的光。不,这光并不是如此的,完全是另一种光明。这光在我思想上,也不似油浮于水,天复于地;这光在我之上,因为它创造了我,我在其下,因为我是它创造的。谁认识真理,即认识这光;谁认识这光,也就认识永恒。惟有爱能认识它。

    永恒的真理,真正的爱,可爱的永恒,你是我的天父,我日夜向你呻吟。我认识你后,你就提升我,使我看到我应见而尚未能看见的东西。你用强烈的光芒照灼我昏沉的眼睛,我既爱且惧,屏营战栗,我发觉我是远离了你飘流异地,似乎听到你发自天际的声音对我说:“我是强者的食粮;你壮大后将从我为饮食。可是我不像你肉体的粮食,你不会吸收我使我同于你,而是你将合于我。”

    我认识到“你是按照人的罪恶而纠正一人,你使我的灵魂干枯,犹如蛛丝”。①我问道:“既然真理不散布于有限的空间,也不散布于无限的空间,不即是虚空吗?”你远远答复我说:“我是自有的”。②我听了心领神会,已绝无怀疑的理由,如果我再生疑窦,则我更容易怀疑我自己是否存在,不会怀疑“凭受造之物而辨识的”③真理是否存在。

    ①见《诗篇》39首11节。
    ②见《旧约·出埃及记》3章14节。
    ③见《新约·罗马书》1章20节。

十一

    我观察在你座下的万物,我以为它们既不是绝对“有”,也不是探对“无”;它们是“有”,因为它们来自你,它们不是“有”,因为它们不是“自有”的。因为真正的“有”,是常在不变的有。“亲近天父,为我有益”,④因为如果我不在天

    ④见《诗篇》72首28节。

    主之内,我也不能在我之内。而你则“常在不变而更新万物”,“你是我的主,因而你并不需要我的所有”。①

    ①见《智慧书》7章27节;《诗篇》15首2节。

十二

    我已清楚看出,一切可以朽坏的东西,都是“善”的;惟有“至善”,不能朽坏,也惟有“善”的东西,才能朽坏,因为如果是至善,则是不能朽坏,但如果没有丝毫“善”的成分,便也没有可以朽坏之处。因为朽坏是一种损害,假使不与善为敌,则亦不成其为害了。因此,或以为朽坏并非有害的,这违反事实;或以为一切事物的朽坏,是在砍削善的成分:这是确无可疑的事实。如果一物丧失了所有的“善”,便不再存在。因为如果依然存在的话,则不能再朽坏,这样,不是比以前更善吗?若说一物丧失了所有的善,因之进而至于更善,则还有什么比这论点更荒谬呢?因此,任何事物丧失了所有的善,便不再存在。事物如果存在,自有其善的成分。因此,凡存在的事物,都是善的;至于“恶”,我所追究其来源的恶,并不是实体;因为如是实体,即是善;如是不能朽坏的实体,则是至善;如是能朽坏的实体,则必是善的,否则便不能朽坏。

    我认识到,清楚认识到你所创造的一切,都是好的,而且没有一个实体不是你创造的。可是你所创造的万物,并非都是相同的,因此万物分别看,都是好的,而总的看来,则更为美好,因为我们的天父所创造的,“一切都很美好”。②

    ②见《创世记》1章31节。

十三

    对于你天父,绝对谈不到恶;不仅对于你,对于你所创造的万物也如此,因为在你所造的万有之外,没有一物能侵犯、破坏你所定的秩序。只是万物各部分之间,有的彼此不相协调,使人认为不好,可是这些部分与另一些部分相协,便就是好,而部分本身也并无不好。况且一切不相协调的部分则与负载万物的地相配合,而地又和上面风云来去的青天相配合。因此我们决不能说:“如果没有这些东西多么好!”因为单看这些东西,可能希望更好的东西,但即使仅仅着眼于这些东西,我已经应该称颂你了,因为一切都在赞颂你,“地上所有的蛟龙与诸渊,火与雹,雪与冰,遵行你的命令的狂飚,山岳与诸丘,果树与诸香柏,野兽与诸牲畜,爬虫与飞鸟,人君与万民,首长与诸执法,少年与处女,老人与稚子都在赞颂”①你的圣名。况且天上也在歌颂你、我们的天父:“你的天使,你的军旅,太阳太阴,发光的星辰,天上之天与天上之水”,②都在赞颂你的圣名。我不再希望更好的东西了,因为我综观万有之后,虽则看到在上的一切优于在下的一切,但我更进一步的了悟,则又看出整个万有尤胜于在上的一切。

    ①见《诗篇》148首7—12节。
    ②同上,1—5节。

十四

    谁不欢喜某一部分受造物,便是缺乏健全的理智,而我过去就是如此,因为在你所创造的万物中,有许多使我嫌恶。可是我的灵魂,因为不敢对我的天父有所不满,便不肯把嫌恶的东西视为同出你手,遂不免趋向两种实体的说法,但这也不能使我灵魂安定,因为它只能拾取别人的唾余。等到我回头之后,又为我自己塑造了一个充塞无限空间的神,以为这神即是你,把这神像供养在我心中,我的灵魂重又成为我自己搏塑的而为你所唾弃的偶像的庙宇。但你在我不知不觉之中,抚摩我的头脑,合上我的眼睛,不让我的视觉投入虚幻,我便有些昏沉,我的狂热已使我委顿了;及至苏醒后,便看见了无可限量的天父,迥异于过去的所见,这已不是由于肉体的视力。

十五

    我再看其他种种,我觉它们都由你而存在,都限制于你的本体之内,但这种限制不在乎空间,而在于另一种方式之下;你用真理掌握着一切,一切以存在而论、都是真实;如以不存在为存在,才是错误。

    我又看出每种东西不仅各得其所,亦复各得其时;惟有你是永恒的存在,你的行动不是开始于无量数时间之后,因为无论过去未来的一切时间,如果没有你的行动,不因你的存在,这时间便不会去,也不会来。

十六

    我从经验体验到同样的面包,健康时啖之可口,抱病时食之无味;良目爱光亮,而病眼则有羞明之苦;这是不足为奇的。你的正义尚且遭到恶人的憎恨,何况你所造的毒蛇昆虫了,毒蛇昆虫本身也是好的,适合于受造物的下层。恶人越和你差异,便越趋向下流;越和你接近,便越适应上层受造物。我探究恶究竟是什么,我发现恶并非实体,而是败坏的意志叛离了最高的本体,即是叛离了你天父,而自趋于下流,是“委弃自己的肺腑”,①而表面膨胀。

    ①见《德训篇》10章9节。

十七

    我诧异我自己已经爱上了你,不再钟情于那些冒充你的幻像了;但我还不能一心享受天主,我被你的美好所吸引,可是我自身的重累很快又拖我下坠,我便于呻吟中堕落了:这重累即是我肉体的沾染。但对于你,我总记住着,我已绝不怀疑我应该归向于你,可惜我还不能做到和你契合,“这个腐朽的躯壳重重压着灵魂,这一所由泥土搏成的居室压制着泛滥的思想”。②我确切了悟“你的永能和你的神性虽非肉眼所可窥见,但观之于天地万物之中,自能灼然辨识”。③我研求着将根据什么来衡量天地万物的美好,如何能使我对可变的事物作出标准的评价,确定说:“这应该如此,那不应如此”;我又研究着我根据什么下这样的断语的,我发现在我变易不定的思想之上,自有永恒不变的真理。

    ②见《智慧书》9章15节。
    ③见《罗马书》1章20节。

    这样我逐步上升,从肉体到达凭借肉体而感觉的灵魂,进而是灵魂接受器官传递外来印象的内在力量,也是禽兽所具有的最高威性。更进一步,便是辨别器官所获印象的判断力;但这判断力也自认变易不定。因此即达到理性本身,理性提挈我的思想清除积习的牵缠,摆脱了彼此矛盾的种种想像,找寻到理性所以能毫不迟疑肯定不变优于可变,是受那一种光明的照耀——因为除非对于不变有一些认识,否则不会肯定不变优于可变的——最后在惊心动魄的一瞥中,得见“存在本体”。这时我才懂得“你形而上的神性,如何能凭所造之物而辨认洞见”,①但我无力凝眸直视,不能不退回到原来的境界,仅仅保留着向往爱恋的心情,犹如对于无法染指的佳肴,只能歆享而已。

    ①见《罗马书》1章20节。

十八

    我希望能具有享受你的必要力量,我寻求获致这力量的门路,可是无从觅得,一直到我拥抱了“天父与人类之间的中保,降生成人的耶稣基督”,②他是“在万有之上,永受赞美的天父”,③他呼唤我们,对我们说:“我是道路、真理、生命”,④他因为是“道成为血肉”,⑤以自己的血肉作为我们的饮食——但这时我还没有取食的能力,——使你用以创造万物的智慧哺乳我们的幼年。

    ②见《新约·提摩太前书》2章5节。
    ③见《罗马书》9章5节。
    ④见《约翰福音》14章6节。
    ⑤见《约翰福音》1章14节。

    我的谦卑还不足以占有我的天父,谦卑的耶稣,这还不能领会他的谦卑所给我的教训。因为你的道,永恒的真理,无限地超越着受造物的上层部分,他提拔服从他的人到他身边,他用我们的泥土在下界盖了一间卑陋的居室,为了促使服从他的人克制自己,吸收他们到他身边,治疗他们的傲气,培养他们的爱,使他们不至于依靠自身而走入歧途,使他们目睹卑以自牧的神性在他们脚下,穿着我们的“皮衣”,①因而也能安于微贱,能废然自觉,俯伏于神性之前,神性将起而扶掖他们。

    ①见《创世记》3章21节。

十九

    但我并不作如是想。我以为我的主基督不过是一个具有杰出的智慧、无与伦比的人物;我以为特别由于他神奇地生自童贞女,对于轻视现世和争取不朽起了示范作用,他在天父对于我们的计划中,享有教诲人类的非常威权。至于“道成为血肉”,②这一语的含义,我是丝毫未曾捉摸到。我从圣经上有关基督的记载中,仅仅知道他曾经饮食、睡眠、行路、喜乐、忧闷、谈话,知道他的肉体必须通过灵魂和思想和你的道结合。凡知道你的道是永恒不变的,都知道这一点,我也照我能力所及知道这一点,并不有所怀疑。因为随意摆动肢体或静止不动,有时感受情感的冲动有时感不到,有时说话表达明智的意见,有时沉默不语,这一切都显示出灵魂和

    ②见《约翰福音》1章14节。

    精神的可变性。圣经所载耶稣基督的事迹如有错误,则其余一切也有欺诳的嫌疑,人类便不可能对圣经抱有得救的信心了。假使记载确实,则我在基督身上看到一个完整的人,不是仅有人的肉体,或仅有肉体灵魂而无理性,而是一个真正的人,但我以为基督的所以超越任何人,不是因为是真理的化身,而是由于卓越的人格,更完美地和智慧结合。阿利比乌斯以为公教徒的相信天父取了血肉,不过相信基督是天父又是血肉,但没有灵魂,因此也没有人的理性;同时阿利化乌斯坚信世世相传的基督一生事迹,如不属于一个具有感觉理性的受造物,便不可能如此;因此他对于基督教的信仰抱着趑趄不前的态度;以后他认识到过去的看法是阿波利那利斯派异端徒的谬论,因此欣然接受了公教信仰。至于我呢,我是稍后才知道在“道成为血肉”一语的解释上公教信仰与福提努斯的谬论决裂。公教对异端徒的谴责揭示了你的教会的看法和纯正的教义。“需要异端出现,才能使历经考验的人在软弱的人中间显示出来”。①

    ①见《哥林多前书》11章19节。

二十

    这时,我读了柏拉图派学者的著作后,懂得在物质世界外找寻真理,我从“受造之物,辨识你形而上的神性”,②虽则我尚未通彻,但已认识到我灵魂的黑暗不容许瞻仰的真理究竟是什么,我已经确信你的实在,确信你是无限的,虽则你并不散布在无限的空间,确信你是永恒不变的自有者,绝对没有部分的,或行动方面的变易,其余一切都来自你,最可靠的证据就是它们的存在。对于这种种我已确信不疑,可是我还太软弱,不能享受你。我自以为明白,我高谈阔论,但如果我不在我们的救主基督内寻求出路,我不会贯通,只会自趋灭亡。我遍体是罪恶的惩罚,却开始以智者自居,我不再涕泣,反而以学问自负。哪里有建筑于谦卑的基础、基督上的爱,这些书籍能不能教给我呢?我相信你所以要我在读你的圣经之前,先钻研这些著作,是为了使我牢记着这些著作所给我的印象;以后我陶熔在你的圣经之中,你用妙手来裹治我的创伤,我能分辨出何者为臆断,何者为服膺,能知道找寻目的而不识途径的人,与找寻通往幸福的天乡——不仅为参观而是为了定居下来——的道路,二者有何区别。

    因为假如我先受你圣经的熏陶,先玩味你的圣经,然后接触到这些著作,这些著作可能会推翻我诚信的基础;即使我的情感上能坚持所受到的有益影响,可能我会认为仅仅读这些著作也能收到同样的效果。

    ②见《罗马书》1章20节。

二十一

    我以迫不及待的心情,捧读着你的“圣神”所启示的崇高著作,特别是使徒保罗的著作。过去我认为保罗有时自相矛盾,和《旧约》的律法、先知书抵触;这些疑难涣然冰释之后,我清楚看出这些纯粹的言论绝无歧异之处,我学会了“战战兢兢地欢乐”。①

    ①见《诗篇》2首11节。

    我开始下功夫,我发现过去在其他书籍中读到的正确的理论,都见于圣经,但读时必须依靠你的恩宠,凡有所见,不应“自夸,仿佛以为不是领受来的”,这不仅对于见到的应该如此,为了能够见到,也应如此,——因为,“所有一切,无一不是受之于天父”,①——这样,不仅为了受到督促而求享见纯一不变的你,也为了治愈疾患而服膺不释。谁远离了你,不能望见你,便应踏上通向你的道路,然后能看见你,占有你。因为一人即使“衷心喜悦天父的法律,可是在他肢体之中,另有一种法律,和他内心的法律对抗,把他囚禁于肢体的罪恶法律之中”,②他将如何对付呢?主啊,你是公义的,我们背道叛德,多行不义,“你的手沉重地压在我们身上”。③我们理应交付于罪恶的宿犯,死亡的首领,因为是他诱惑我们,使我们尤而效之,离弃真理。这样可怜的人能做什么?“谁能挽救他脱离死亡的肉体?”只有凭借你的恩宠,依靠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他是你的圣子,和你同属永恒,你“在造化之初”④创造了他,人世的统治者在他身上我不到应死的罪名,把他处死;“我们的罪状因此一笔勾销”。⑤

    ①见《哥林多前书》4章7节。
    ②见《罗马书》7章21,23节。
    ③见《诗篇》31首4节。
    ④见《旧约·箴言》8章22节。
    ⑤见《新约·歌罗西书》2章14节。

    以上种种,那些书籍中都未写出。在那些字里行间,没有悃款的气色,没有忏悔的眼泪,也没有“你所喜爱的祭献,愤悱的精神,非深痛切的良心”,①更没有万民的救援,你所许诺的圣城,“圣神”的保证,普渡人类的酒爵。所以那些书籍中,当然没有人歌唱:“我的灵魂岂非属于天父吗?我的救援自他而来,因为他是我的天父,我的救援,我的堡垒;我安然更不飘摇。”②读遍了那些书,谁也听不到这样的号召:“劳苦的人到我身边来”。③他们藐视他的教诲,因为他是“良善心谦的”,④因为“你把这些事瞒住了聪明卓见的人,而启示于弱小者”。⑤从丛林的高处眺望和平之乡而不见道路,疲精劳神,彷徨于圹壤之野,受到以毒龙猛狮为首的逋逃者重重进逼是一回事;遵循着天上君王所掌管的,为逃避天上兵役的人们所不敢拦劫的,——因为他们避开这条道路,犹如逃避刑罚一般——通向和平之乡的道路,是另一回事。

    ①见《诗篇》50首17节。
    ②见《诗篇》61首2—3节。
    ③见《马太福音》11章28节。
    ④同上。
    ⑤同上,11章25节。

    我读了自称“使徒中最小的一个”,保罗的著作,这些思想憬然回旋于我心神之中,这时仰瞻你的神功伟绩,我不禁发出惊奇的赞叹。

《普遍启示与特殊启示》(唐崇荣)

神学讲座

第一讲

我不知道你为什么来参加这个聚会?这个聚会里面不讲故事的,不是做见证的,不是讲作梦经验或是古哩古怪的事情,我们要讲神学的问题。如果对神学有兴趣,而结果又找到正统的神学,那就是信仰的根基被建立起来的一个很重要的秘诀了。如果教会对神学没有兴趣,或者对正统的神学没有兴趣,那么这个教会的信仰就没有根基了。所以我盼望这个神学要从「神学院的垄断」拯救出来,因为许多人以为神学只是「神学院里面的人」搞的事情。而「神学」这个字在希腊文就是用两个字配合起来的,第一个字就是 Theos、第二个字就是 Logos,所以 Theology 就是「神的道」,或者是「对神的真理的认识」,「有关于神的知识」这个叫做「神学」。

「对神的知识」不是单单传道、牧师们的享受;「对神的知识」是每一个基督徒的责任,也是每一个基督徒应当有的特权,所以上帝对我们说「你务要认识耶和华」,「你务要认识耶和华,并且要竭力追求认识祂,祂就必出现如同晨光一样」(参:何西阿书:6 章 3 节)所以神要我们认识祂,而「对神的认识」,就是「神学」。

所以每一个基督徒都应当有神学,每一个基督徒都应当有对神的认识,所以这样「对神的认识」就成为我们信仰能够负责任的一个原因了。

有许多人只有信,但是对于「信」没有理性上的责任感。所以当人问他「你为什么信?」的时候,他说「我信,所以就信了。」但是彼得说不是如此,当人问你有关「盼望的因由」(彼得前书:3 章 15 节)的时候,你可以讲出来,你可以交待出来,你可以清清楚楚把你「为什么信」交待给别人。这样「信仰」就和「理性」发生关系了,我们的知识就对我们所信的产生了一个明白的交待了。所以保罗说「我深知我所信的是谁」,「我知我所信的」(参:提摩太后书:1 章12 节)。 这样,我所信的是基督,所以我知道我所信的是哪一位,我也知道我为什么信,我知道我怎样信,我知道我信他的结果是什么?这样,我们的知识和我们的信仰就结连在一起了。这个整合使我们能够有把握的站在神面前,站在人的面前,这个叫做「基督徒的责任」。

那么在一个教会传福音的初期,神借着神迹奇事随着所传的福音(参:希伯来书:2 章 4 节), 人借着所传的福音领受了拯救的好处。比较有思想的人就开始想「为什么我要信?」「为什么我不信呢?」所以理性就跟着信仰来做一些探讨的工作。所以对比较有理性的人,我们的「布道工作」应当和「护教工作」联合在一起来做。这样护教的责任乃是为了要使人更明白为什么信福音,而护教不是站在消极的地步,护教也不是单单站在保护我们的信仰的地步,因为当护教为了福音而做出来的时候,我们是站在一个挑战性的护教工作上面。你不是对人家说「我为什么这么信」,乃是对他们说「为什么这么好你还不信?」所以如果是「这么好你还不信」,这就变成一个挑战性的行动了。这样,护教的工作就变成正面的,在福音的工作上有份了。这样,神学再进一步把福音的内容讲得更清楚。所以我相信这几方面是不能分开,也不能把它拆开来的,我们应当把它配合起来。

现在假设这些都是已经信主的人,那你们为什么要明白神学呢?因为我们的理性对我们的信仰要追认「为什么我们是这么信的」。正像奥古斯丁所讲的话语,他说「信心看见了,理性就要明白信心到底看见什么?」当信心看见了别人所没有看见的时候,理性能明白信心到底看见了什么别人没有看见的。这样,我们的知识与我们的信心就结连在一起,这样的基督徒是一个有坚固根基的基督徒。

这一次你们题目是「普遍的启示与特殊的启示」。这两个配合起来就是一个大题目,就是「启示」。什么叫做「启示」呢?「启示」的意思是什么呢?在这三天的聚会里面我盼望可以把圣经里面很重要的一些原则把它提出来。为什么把「启示」这个大题目当做神学的讲座的第一个题目呢?只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因为「启示」是知识的基础。神若不启示就没有任何人有任何的知识。感谢主,我们这个只有三天,所以要很浓缩的讲一些很重要的道理,很盼望你们很集中思想来听这些的话语。

我在雅加达 (Jakarta) 的神学讲座是第一次一千两百个人, 第二次一千八百个人,第三次两千六百个人,第四次三千两百个人。后来去年增加到四千三百个人。今年的题目比较难,所以再少一点点,我们用的地方是全印尼最大的冷气的礼堂,每一天的费用要差不多五千块美金,这已经过了好几年了,马来西亚这是第一次,所以第一次人这么多算差不多了。「差不多」的意思就是「差」,不过差得「不太多」所以叫「差不多」。我要问一下,哪一个人是听中文的,请举手?

手放下来。听英文的,请举手?很少听英文的,所以我今天比你更重要了,我想你们有很多人可以听英文的。华人教会在神学的基础比听英文的教会、西方的教会落后太多了。但是等我注意再看英文的听众的时候,我不认为他们对神学了解多少。所以如果主许可,以后我们有一些这样的讲座你们都注意听的时候,你们会超过英文教会的听众在神学上的认识。我们低头祷告:

「主啊,感谢你用你的恩、你的爱吸引我们到你的面前。主啊,我们更感谢你要用主你自己真理的圣灵引导我们明白你启示的真理。主啊,我们感谢你,你创造了我们的头脑,你也启示了永恒的真理,乃是要借着你所启示的真理来管理你所创造的理性,所以求你引导我们, 因为你应许说「只等圣灵来了,祂要使我们想起,你对我们所讲的话语」(参:约翰福音:14 章 26 节)。 所以愿主你真理的圣灵引导我们被造的理性,听我们的祷告,使台上、台下、讲的、翻译的、思想的、听的,每一个都被同一位圣灵引导进入你测不透丰盛的奥秘深 处。这样祷告,奉主耶稣基督的圣名求的。阿们。」

我们来看一段的圣经,在诗篇十九篇里面。诗篇第十九篇,翻到了我们大家一同来念,第一节一直到第六节是一段,第七到第十四节是另外一段。那我们读完了以后,我要你们试试看回答我,这两段到底有没有关系?如果有关系是怎样的关系?如果没有关系为什么合在一章里面?好,你听我念好了。

「诸天述说上帝的荣耀,穹苍传扬祂的手段。这日到那日发出言语,这夜到那夜传出知识。无言无语,也无声音可听。它的量带通遍天下,他的言语传到地极。神在其间为太阳安设帐幕。太阳如同新郎出洞房,又如勇士欢然奔路。它从天这边外出来,绕到天那边,没有一物被隐藏不得它的热气。」

第七到十四节:

「耶和华的律法全备,能苏醒人心;耶和华的法度确定,能使愚人有智能。耶和华的训词正直,能快活人的心。耶和华的命令清洁,能明亮人的眼目。耶和华的道理洁净,存到永远;耶和华的典章真实,全然公义。都比金子可羡慕,且比极多的精金可羡慕;比蜜甘甜,且比蜂房下滴的蜜甘甜。况且你的仆人,因此受警戒,守着这些便有大赏。谁能知道自己的错失呢?愿你赦免我隐而未现的过错。求你拦阻仆人,不犯任意妄为的罪,不容这罪辖制我;我便完全,免犯大罪。耶和华我的盘石,我的救赎主啊,愿我口中的言语,心里的意念,在你面前蒙悦纳。」

在这里我们看到有两大段的圣经。第一大段论到天上神所创造,所安排的宇宙。第二大段完全不再讲上面的事了,只讲神的道。

第一大段所讲的是「宇宙」、「诸天」、「穹苍」、「太阳」,这些在宇宙之间的「见证」、「言语」、「它的量带通遍天下」。但是第二段呢?「上帝的律法」、「上帝的道」,「上帝的训词」、「上帝的言语」、「上帝的法度」、「上帝的命令」、「上帝的典章」,到底在讲什么?这两方面完全没有关系,但是我告诉你,全本圣经只有这一段把这两件事情摆在一起。到底这两段有没有关系呢?有没有关系?有吗?有什么关系?就是同样在一章所以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你们平常读圣经,读完了比赛哪一个快就完了。到底什么关系?

答:神和人。

「神和人」。还有呢?大声一点。

答:启示。

「启示」。全本圣经在这一章没有讲「启示」,你就把它启示出来了。还有什么没有?还有没有?

全本圣经只有这一章圣经把两个好象没有关系的东西摆在一起。前面一段讲什么?---- 前面一段讲上帝的创造。 后面一段讲什么?----上帝的话语。那么前面一段是上帝的创造要讲什么呢?就是「上帝借着大自然要向人讲的话」。第二段呢?上帝借着圣经要向人讲的话。在前面一段是神的启示,后面一段也是神的启示。在天上受造界讲了一些话。在圣经里面,受启示的言语中间,神也讲了一些话。那么上帝借着外在的创造,上帝借着圣经的记载要向人讲话。那么,这样的神是说话的上帝,这位说话的上帝是要把自己的心意、自己的本性、自己的工作向人显明出来。那我们从什么地方认识这位上帝呢?我们从创造之物、 被造的一切, 我们能认识上帝吗? 我们从上帝的书---- 圣经里面才能认识上帝吗?严格的说起来, 这就是上帝的启示的两个范围:第一个范围就是「普遍的启示」。第二个范围就是「特别的启示」。

「普遍的启示」成为神的见证,「特殊的启示」也成为神的见证。这就是这一章的圣经的两个方面。所以你如果研究了神学,你看圣经的时候对那个关连性,你就不像普通的人看文学作品那样的肤浅了。每一段圣经有它的重点,有它固定的次序,还有它的关连。我再讲一次 ,重点、次序、关连。这些东西你看清楚了,你就知道到底上帝在这段圣经里面要告诉我们什么?

什么叫做「重点」呢?就是在一段的语言中间有中心的思想。什么叫做「次序」呢?就是不能颠倒的,神要人认识的那些安排。比如说,旧约先告诉我们神的圣洁、神的威严和神的公义。新约就告诉我们神的慈爱,神的怜悯和神的救赎,所以这个次序是很清楚的。我们先认识神的威严,我们才会尊重神的赦免。我们先明白神的圣洁,我们才知道我们需要赦罪。我们知道神的公义,我们才领受神的慈爱。这个次序是全本圣经有机性的安排。

第三样、这个关连,这一段的圣经在全本圣经中间有什么关系?与其它有关的经文到底做怎么样的对照?你把这些都明白了以后,你读经的时候,你的概念就不会偏差了。我盼望我们每一个人对圣经的了解,不是随我们自己主观的意念随便来解释。所以我们从全本圣经的总原则来看每一个部份不同要对我们讲的是什么。

好,我们现在言归正传了。什么叫做「启示」?「启示」这个字的意思就是「打开奥秘」。 打开这个奥秘 (The disclosure of secret)把这个秘密,Mystery 把它打开来。这个杯子里面到底是什么?你怎么猜也猜不来。

不论你的头脑有多少的逻辑,不论你头上有多少个帽子,不论你有多少学位的训练,你没有办法看到。为什么呢?因为这不是一个玻璃杯,这是一个瓷器,所以你的理性没有办法透过去。那么,当你要知道的时候,只有一个办法,把这个盖子打开来。你打开盖的时候,你说「我看见了」,这个盖打开来,奥秘就跑出来了。这个叫做disclosure of mystery,这个叫做「启示」。

所以「上帝把真理打开」的时候,这个叫做「启示」。上帝把奥秘解开来的时候,我们就明白什么叫做真理。所以刚才我还没有祷告以前讲一句话,「启示是知识的基础 (Revelation is the fundation of knowledge.),启示是知识的唯一可能性 (Revelation is the only possibility of knowledge.)。只有神启示,人才可能有知识。你说「哪里,我看到了我就有知识了。」「我到无神论的学校去读书,我也有知识。」那种答案是太过肤浅的答案。为什么呢?等一下你听多了你就明白了。

你说「我看了,我就知了。」「我听了,我就知了。」「我经验了,我就知了。」「我证明了,我就知了。」 I know because I see. I know because I think. I know because I hear. I know because I experience. I know because I have evidence. 那么,这些都是我们通常认为「知识」的基础。

你怎么知道?「我亲眼看见的嘛!」你就把你的「见」当做你知识的基础。你怎么知道?「我自己耳朵听见的嘛!」「那一天我在那里听到的。 」你把你的 Hearing ,「听」,当做你知识的基础。你说「我亲身经验的还不对吗?」你把你的「经验」当做你知识的基础。那么,很多人有他不同主观性对经验基础的认识。但是问题是,同样看见的不但是你,还有那一条狗,但是它不知道。狗也看见,看来看去,它不知道。猫也听见,听来听去它不知道。所以,为什么它们的看见、听见不成为它知识的基础?同样经验一件事情,有的人了解伟大的真理,有的人一点也不了解。

你说「我经验了,我明白了。」有的人做了孤儿,以后老的时候他就办孤儿院。但是有的人做了孤儿,他大了以后就很讨厌上帝为什么给他做孤儿?所以同样一个经验,有的人明白真理,有的不明白真理。所以经验不是知识的基础,思想也不是知识的基础,你的感官的路程也不是知识的基础。所以在这几句话里面我们就否定了理性主义(Rationalism)、经验主义 (experimentalism) ,还有其它的哲学思想。那么,基督教的观念,知识的基础是什么呢?知识的基础是上帝的启示,上帝启示的时候你才有知识。连「二加二等于四」也是上帝的启示。

你说「这个我就不明白了,为什么 "二加二等于四" 也是上帝的启示呢?」因为你是人,你有明白数学的可能。一只猫它不会对你说「喵喵,二加二等于四,喵!」没有办法,因为它被造的时候没有数学的可能。虽然能知,able to know is a mircale 能知是一个神迹。你以为你「能知」是很平常的,很自然的一件事情吗?在音乐历史里面有一个很伟大的音乐家,那个音乐家的音乐你听贝多芬听到讨厌以后, 再听他的你还不会觉得讨厌。

这个人叫做布拉姆斯 (Johannes Brahms, 1833-1897),布拉姆斯一生只有做四个交响乐。第一个交响乐他用了差不多二十年,他才写出来。他不是随便乱写的,他写给他的一个朋友, 他怎么样讲呢? 他说: To write a symphony after that monster is not a pleasure. 他说「贝多芬这个怪胎,这个大怪物,他作了这么大的交响乐,在贝多芬以后还敢写交响乐那不是好玩的事情!」所以他花了差不多二十年的时间,起稿、修改、修改、 修改、起稿、 修改, 改到自己的面皮都变成 Kentucky Fried Chicken 才发表《第一号交响乐曲》 (The First Symphony)。 发表的那一天,他就把所有的稿子都撕破了,他不要给历史上有任何人知道他怎么起稿这么久的。他的第四个交响乐,好象把他一生的生气都 爆发出来了。

而一个人很生气的时候,一定是很诚实的时候。所以平常你对别人很客气, 很虚假,到你生气的时候,你说「老实讲好了.... 」,意思是平常都不老实,表示平常都不老实。所以第四交响乐 The angry Brahms tries to expoes everything honestly of his life. 这第四交响乐太伟大了。有一天,他老得不得了了,人家带他去听音乐会,牵他去,他就坐在那里。这个快要死的布拉姆斯,他的记性已经模糊了,他听完了他自己的交响乐以后,他非常受感动,你他知道他问旁边的人什么话吗?他说,「这个交响乐不错,是谁写的? 」他都忘记是他写的了,他曾经写过,而且里面的乐曲(orchrestration) 是这么的严密,现在竟然变成到底是谁写的,他都不知道。

你能够知,能知就是一个神迹,只有神愿意创造能知的人,人才有可能「能知」。如果上帝没有把理性放在人里面,人连知识的可能都不存在。所以神造了人的理性,又预备要人明白启示。神造了理性在你里面,就是要人做一个能知真理的人。但是「能知」和「对真理的知 」是两件事情。你能知,但是你是不是能知真理呢?「能知」是一个Potential ,而「能知真理」是一个目的。你「能够知道真理」这表示你已经有了那个潜能了。但是你以后你真正知道,知了真理了,你达到了知的目的,那个目的就达到了。那么「真理」在哪里?真理不是知的本身。真理是真理,知是知。知什么?知「真理」。所以「知者」是主体,「被知者」是客体。「我知真理」,真理就是不是我,我就不是真理,对不对?你们到底有没有想?你们听我讲学,如果不肯用头脑,明天可以不必来。如果你听了感到很头痛那是很正常的。但是你听上帝的道而头痛,比起你挂虑东、挂虑西头痛更有福气。求主给我们常常思想上帝的道以致于头痛。

好,我们继续下去。我如果知真理,我就不是真理,真理就不是我。「我知真理」,就是「真理被我知」,真理被我知,真理就变成被动的了。我知真理我变成主动的了,所以知者是主体,被知者是客体。这样「主」就不是「客」,「客」就不是「主」。我知真理,而当我知真理的时候,从我「不知」变成「我知」,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有时候你做完礼拜回去很高兴。你说「今天我知道了很多很享受我从前想知而没有机会知道的事情。」所以从「不知」变成「知」发生了什么?这也是神迹。今天我看你们听道的情形,看见有的人在笑了,你感觉到欣赏了,你在享受一些的东西。

那你的脑,从刚才还没有知道,现在知了一些,到底发生什么变化?那个变化是一个 physical change 或者是 chemical change? 是化学变化,或者是物理变化呢?你要科学家、物理学家给你查查不出来、要心理学家查也查不出来。如果心理学家查查得出来,从他查不出来到查得出来,他到底自己又发生什么变化?什么叫做「知」?什么叫做「不知」?当你的头脑还没有知以前是不是比较轻知了以后比较重?

你说今天这篇东西「份量很重」,但是你听完了以后头脑没有更重。所以那个「重」到底是什么「重」?我们再讲下去大概大家都会神精病了。

但是我一个责任感,就是我要把很枯燥的,很难懂得东西讲到大家很有兴趣,然后又从世界上讲不清楚的,和神的道讲得清楚的把它做一个结连,使人知道上帝的真理。到底是我知真理,真理才存在呢?或着因为真理本来存在但是因为我「不知」的时候就不存在在我里面? 我不知真理,真理不在我里面就等于「真理不存在」吗?如果真理不在我里面就等于「真理不存在」的话,等到我知道真理的时候就等于「真理存在」的话,那么真理会不会从不存在变成存在呢?等到我对真理的知识从我脑里的记忆忘掉的时候,真理从「存在」又可以变成「不存在」吗?如果真理可以从「不存在」变成「存在」,又可以从「存在」变成「不存在」的话,那这样的「真理」到底是不是真理呢?这样的「真理」如果不是真理,那怎样的「真理」才是真理呢?我想很多问题我们越想越想是很有兴趣的,但是我们很难得到真正的答案。

真理不会从不存在变成存在,再从存在变成不存在。只有真理从我记忆范围之外进到我的记忆范围之内,然后再从我的记忆范围之内,跑到我的记忆范围之外。当你曾经记得而现在不记得的时候,好,现在不记得,这个叫做「忘记」,那什么叫做「忘记」?你说「我忘记了 」。你怎么知道?如果你忘记了你怎么知道你忘记?忘就是忘了,怎么还记得「我忘记了」?当你说「忘记」的时候,你是不是在表示你「曾经记得而现在不记得」那个叫做「忘记」?然后你因为记得你明明「曾经记得」,如果你记得「你明明记得」就表示你真的忘记。因为你不但记过而且你还记得「你曾经记过」嘛!这个是「记得的记得」。「记得的记得」就不是「忘记」,那我记得我「曾经记得」怎么现在不记得?如果我「曾经记得」,现在不记得,那么现在那个不记得的东西就从我的记忆里面跑出去了。我记得我「曾经记得」,但是现在不在我的记得里面,表示在你的记忆里面有一个空间了。这样,变化的不是真理,变化的是你对真理的「知」和「记忆」的空间的问题。所以真理是不变的,不变的才是真理。对真理的「知识」和「记忆」是会变的。我从「不知」变成「知」,我从「记得」变成「不记得」,我从「没有记忆的空间」直到「记忆里面有了真理的空间」。这样,我在改变,不是真理在改变!我把这个相类的逻辑一直推下去的时候(我今天不谈那些,我就稍微提一点),你就发现,我们不是主体。虽然我们常讲我们有「主观性的真理」,「我自己有经历过这个」,但是在整个真理的范围来看,人对真理的认识只证明人是客体而不是主体。那么真理就变成增加我们的知识,增加我们的享受,增加我们生命丰盛的那个内容了。

你说「我知道了!」「我明白了!」我因为明白我很高兴。就因为我们知真理,我们的生命内容丰富起来了。就因为我们知真理,我们的知识享受了。这样,真理加添了我们的意义,而我们并且加添真理的意义。如果真理加添了我生命的意义,如果真理充实了我生命的内容 ,如果真理引导了我思想的方向。从基督教的眼光来看,真理不是客体,真理是主体。那么这个主体是谁呢?这个主体就是神自己。所以基督教说「上帝就是真理」。这样,上帝把真理启示出来的时候,知识才有可能。当上帝的真理发出光耀的时候,人的理性得着了知识。 所以这发出光耀的真理就是正在启示自己的上帝。启示自己的上帝也就成为一切知识的可能。 启示就变成知识的基础 (Revelation is the fundation of the knowledge.)。神启示了我们才能知道,神如果不启示,我们就不可能知道。所以启示是一切知识的基础。

你说「唐牧师,你的意思是不是说上帝启示圣经我们才能认识祂?」如果是这样的话,应该说「启示是属灵知识的基础,但是属世知识的基础就不需要经过启示了,我们读无神论的学校都可以得到知识了」,不是的,连这些自然的知识还是神启示的结果。

为什么呢?因为上帝创造万有, 整个创造界对有理性的人来说就是上帝的启示(The whole creature of the universe is the general revelation of God trough the rational being.) 所以上帝借着诸天来讲解祂的荣耀,上帝借着穹苍来传扬祂的作为。所以整个宇宙万物正在见证上帝的工作。

当你看见太阳离开地球的距离的时候,你应该惊奇说这是一个刚刚好恰当的距离。「哦!上帝啊,你这么爱人所以给我们与太阳之间的距离刚刚好,再靠近一点我们都变成 Bar Be Q 了,再远一我们都变成Ice Cube 了。 」这个创造界正在对我们讲一些知识,创造界正在传扬上帝的作为,当你看见这一切的奇妙的时候,你就有了自然知识,连自然知识也是启示的结果。

你说「我读书才有知识」,你要知道书是别人写的,那些人怎么写的呢?他们研究自然,把研究的结果写下来你才有的。他们研究地理,把研究的结果写下来你才有地理知识。他们研究天文,把研究的结果写下来你才有天文知识。那么你的知识从书来的,书的知识从哪里来的?你说「现在的大学很容易,书的知识从别的书来的。」所以许多人写论文就是从别些书搬来搬去,这叫做书面的移民局工作者。他们从书里面搬搬搬.... 结果就拿到学位了。 我不是说不要搬书,我是说那个真正的知识是从神的创造去了解出来的,而神的创造就是知识的开头,这些知识只有人能得到。因为神不但启示了,神也创造了能领受启示有潜在能的人。所以启示就变成了知识的基础。

神是谁?神是有位格的真理的本体,神就是有位格的真理的本体。而神的「自知」,就是「有位格之真理的自我认识和真理」的基础。神的自启, 就是「有位格之真理的自我分享」 (God is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personal truth, and who He share Himself that becomes revelation.) 神是真理的本身,是有位格的真理的本身,而神的自知是绝对的真理的自我觉悟。那么,当祂把这个「对真理的自我的绝对知识」启示出来的时候,这就变成了我们能明白知识的可能了,感谢上帝!

我前年在台北讲这一方面的真理的时候,已经印了一本书,可惜刚才我在书摊上我没有看到。以后你们可以去查,更详细的看里面的思想。

那我们现在再思想下去了。当神把真理启示的时候,这就是神自我的分享。而神自我的分享,就在两个很大的范围里面启示出来。第一个启示叫做「普遍的启示」,第二个启示叫做「特殊的启示」。什么叫做「普遍的启示」呢?就是赐给每一个人的。什么叫做「普遍的启示」呢?就是在大自然显明出来的。什么叫做「普遍的启示」呢?每一个人在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时刻都可以看见的神的真理,这个叫做「普遍的启示」。这「普遍的启示」是不是只有个别的某一种时间,某一种地方和个别的人限制的那个启示呢?不是的!神的启示每时每刻,每一个人都可以很公开的,很自然的去看见的真理,这个叫做神的普遍的启示。

所以你看见宇宙万物,看见诸天的荣耀,看见星辰的运行,我们可以看见大地的物理,这些秩序的运行,四季节的调换,气流的运行,这些都把神的智能、神的作为表现出来,每一个人都可以看见,每一个时代都可以看见,所以这种启示是不受地区性,不受时代性,不受时间性和个人性的影响。

如果你问「神在这个时候还有启示吗?」我告诉你还有启示,什么启示呢?就是普遍启示是永不止息,直到上帝结束这个宇宙的时候,那么普遍的启示就结束了。所以普遍的启示的时间是不受时间的影响。普遍启示的时间就是从时间的开始和时间的结束为范围。所以在时间的起点到时间终点的任何一个时间都没有影响这个启示,因为连时间都是神造的,连空间都是神造的,所以在时间与空间的整个范畴里面神的启示是继续不断向人显明的,这是神的普遍启示。

神的普遍启示好象没有声音,却有声音;好象没有言语,却有言语,这是很奥妙的。所以在没有的中间谁听见声音呢?在没有言语的中间,谁听到言语呢?你说大概疯子或者怪人才会听到那些别人没有听见的声音。我告诉你,诗篇十九篇就把这个奥妙性表达出来了 ---- 「 无言无语,也无声音可听」(诗篇:19 篇 3 节)。接下去说什么呢?「祂的言语传遍天下,祂的量带通遍地极。」这个叫做没有声音的声音, 没有言语的言语 (Soundless Sound, lauguageless language.) 什么叫做没有声音的声音呢? 什么叫做没有言语的言语呢?这个就是在无形之中要表达一个道,这个「无形之道」是在那些有特别的感受里面的人才会看见的。

我第一次到来的时候,那时候是一九七二年,我就发现路边有一些卖图画的。多数是印尼来的,印尼很便宜很便宜的图画在这边卖。very very cheap commercial arts. 我就看看了,我问他「多少钱?」大概是印尼的价钱的四倍到五倍那么多,那是没有什么价值的图画,但是这里很多人不懂美术, 所以差不多都叫做 origional painting.还有的人把很便宜的路边买的图画用很贵的镜框镶在那边,我心里想,「有没有搞错啊?」但是如果你到法国罗浮宫 (Louvre) 去,你到National Gallery of Art 你到 British Museum 到 Fine Art Museum, 伟大的作品, 你去看...., 你去看毕加索、 你看梵谷(Vincent Van Gogh, 1853-1890)、你看毕沙罗 (Camille Pissarro,1830-1903) 、 你看莫内 (Claude Monet, 1840-1926)、你看雷诺阿(Pieere Auguste Renoir, 1841-1919) 、 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 1475-1564)、 拉斐尔 (Raphael, 1483-1520) 的时候,你看见不一样!同样一张图画怎么路边在卖的和欧洲的怎么不一样呢?不一样在里呢?你说「这个有冷气嘛,贵一点嘛!」「啊,因为这个从前皇帝挂了,为了纪念他所以贵一点嘛!」不是。我问你「不同在呢? 」 What is the differnce between fine art and low commercial cheap art. 不同在哪呢?在哪里?好的图画不一样的,不好的图画,你看了就说「看过了」,多看几次就讨厌了。好的图画你再看,你再看,结果它会对你说「一直看,一直看,再看,再看」,后来你想不得不再看。过了几年以后,他头脑有个记忆,还要再看,后来不知道到底是你看它或者是它看你。那好的图画完全没有声音的,但正在讲一些比有声音更大的声音,对不对?比有声音的还更大的声音,那个叫做「好的艺术」。好的艺术品继续不断的在传达真理,在传达智能,在传达一些很奥秘的言语,是言语没有办法表达出来的,那叫做「艺术」啊!我今天不谈艺术哲学了,谈艺术哲学要好几个钟头。这个从柏拉图 (Plato 427-347 B.C.) 对艺术所下的定义,art is imitation of the nature. 艺术就是对自然的模仿。到了达文西 (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 的时候, 艺术变成不是only, not merely imitation of the nature. 是 expression of the action of the spirit. 是心灵的动作,表彰在画面上的叫做「艺术」。但是近代的思想是 expressing of feeling,感情的表达。所以艺术的定义太多了,我们今天不谈艺术哲学,但是你真正明白艺术的时候,你发现好的艺术继续不断在讲话,而且我们这个人一生的讲话最多讲一代,死了就完了,但是那些艺术品可以每一代对人类讲话。

梵谷死了,梵谷的图画还在讲话,替他已经死了的主人在讲话。米开朗基罗死了,米开朗基罗所画的图画还在讲话。这个「此时无声胜有声」,中国人早就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不一定有口才,有的人写情书哇!下笔如流水,有的人要谈爱情一看见他就讲不出来了。很奇怪,越有意思的,越不好意思。越有意思,越表达不出意思来。所以到那个时候,你就需要无声胜有声的时刻。

啊,很多人点点头表示有经验了。所以当你爱上一个人的时候呢?你没有机会和他谈话,没有机会寄信给他。你就静静在那里,用你很莫明其妙的心灵的语言讲话了。这个眼睛闪来闪去不,很奇怪的。对面就感到也很奇怪的。这个眼光不同,不同在哪里?科学家证明不出来,唯物论太肤浅,共产主义都没有办法下定义。连共产主义的人谈恋爱都是用唯心论来否定唯物论。我告诉你,神创造万有,你单用唯物论来看,你是看不到什么,但是如果你从「启示」的观念来看,你就明白圣经刚才所讲的了。「诸天述说上帝的荣耀,穹苍传扬上帝的手段。没有言语,没有声音,但是他们的言语传遍天下,他们的量带通遍地极。从这日传到那日,从这夜传到那夜」,继续不断在讲话,这种是什么呢?---- 大自然正在启示上帝。 这在表示什么呢?上帝借着大自然启示自己。所以,受造之万物,就是神的普遍启示,神借着被造的万物启示了部份有关于自己的真理,而这部份的真理是给每一个人都可以知道的。我再讲这三句话,万有被造的万物,正在表明上帝。上帝借着所造的万物,正在对人讲话,这叫做普遍的启示。换句话说,上帝还有一部份人不能知道的,是没有办法借着「普遍启示」告诉人的,只有借着「特殊启示」才能知道。那这样「普遍启示」是非常有限的了,感谢上帝!我们已经把神的启示提到一方面了。

现在我提到第二方面,上帝创造了能够领受启示的人。在人的里面神放了一种能领受启示的潜能。 这个 potential 是神所造的,人有能明白启示的潜能。这个潜在的能力在我们里面,是人之所以为人很重要的原因。那么因为这个潜能是存在的,所以人是唯一向神启示做出反应的活物 (The only being to response to the revelation of God is man. )。 「我是谁?」我是人。「我怎么知道我是人?」因为我有知识的可能。知识的可能,就是从启示出来的,而我对启示产生的知识以后我怎么反应呢?「我知了」,「我知了」,我知了后一定要有反应的。所以有一个人和你谈话谈到一半的时候,他说「我知道了」。什么意思呢?你不要以为他知道了就完了,他知道以后可能他就要搞东搞西了。他说「我知道了现在,原来如此,好,你小心看看我怎么做!现在我知道了。」所以「知识」常常是「行动」的另外一个基础了。启示成为知识的基础,知识变成行动的基础。那么人的知识就产生人对神启示的反应了。

人对神的普遍启示怎么反应呢?好,请你注意。我们有了知识以后,我们怎么样呢?是不是变成一个像计算机一样的笨笨的,有所知而无所用呢?计算机所做的工作就是什么?---- 装东西进去, 以后就完了,你去睡觉,它也睡觉。你起来它还睡觉。你要用它的时候,它也不知道你要用它。它只有加,只有减这两件事情。它把 Data 放进去,那么你要怎么用它是着你给它功用的安排, 已经 computerize 了。You computerized the computre. 你已经计算机化了计算机功用。 你不可能把一个错误的 Data 放进去,后来它自己想一想不对它就自己改,没有办法。但是小孩子是不一样的,小孩子是「真脑」,不是「计算机」,虽然小小的,他会自己想的。

我一个九岁的女儿,有一天和五岁半的女儿吵架的时候,她就抓着那个妹妹的衣服了,你知道那个五岁半的妹妹对她说什么?「你敢抓这里?」「你敢抓这里?」「我告诉你,耶稣在我里面!妳一抓妳就抓到祂,妳犯罪很大妳懂不懂?耶稣在这里你敢抓祂?」那个九岁的给她吓了一跳不敢抓了,连这样简单的话计算机都没有办法想出来。所以你以为科学很进步?我告诉你,计算机是很笨很笨的东西。只有神的创造才有这个反应,这个反应有一个主动性的潜能的发挥。而这个发挥不是机动性的,乃是有灵魂有生命的主动性的。所以神造人的时候就 把两种可能放在人里面,其中有很多的可能,但是我要从这个「对外」、「对内」两种可能提出来。

第一种可能是什么呢?就是「怎样活得更好?」怎样叫做「更好」呢?「更好」就是比「好」更好。「更好」比「坏」更更好。「更好」比「最好」更不好」。而「最」好比「好」好得多。「好」比「不好」更好。 「不好」比「好」更不好。那么,这个更更更更.... 什么意思呢?这个叫做有等级性的认识。 Knowledge of degree. 这个等级性怎么去下评断呢? 就是有价值的高贵和卑贱的分别。 Good Value, Bad Value, High Value, Low Value. What is high and low? 什么叫做「高」? 什么叫做「低」?人家说「你的裤子太高了」,越高的裤子是越短的裤子,但是越高的楼是越长的楼。但是越高的裤子是越短的。那么什么叫做「高」什么叫做「低」呢?你说「连这个也是相对的。 」这个叫做「价值观念」 (concept of value),Concept of value 再加上主观的反应之后就叫做 ability of evaluation 就是评判的能力, 对不对?有估价的功能,你有批判的功能, 这些 judge, evaluate, esteem 这些东西都是你里面有一个 concept of value 在你里面。 所以你有天文知识,你有自然知识,有物理知识,化学知识,你现在像计算机一样了,很多的 Data 进来了,进来,进来,进来....。你从上帝的创造,从自然界中间你发掘出很多自然科学。神的启示成为你知识的基础,你的知识归纳了以后你的生命享受了,「我明白了,我知道了,现在我懂得物理了!」「啊,懂得物理就可以赚很多钱了。」你享受了,然后呢?你就评价了,评价把整个价值的系统建立起来以后,你说我爱过清洁的生活,爱过整齐的生活,所以衣服都要熨得平平的。后来年轻人看老人家都是平平的,他心里想「这个不对!你们老人家都是衣服平平面皮不平,所以我偏偏和你做对,我衣服不平,面皮比你平。」好,所以老人有老人的文化结构和他的价值观念的表达。

年轻人穿蓝色牛仔裤,新新的给它弄得脏脏的,弄得黑黑白白乱七八糟的,他有他年轻人的美丽,然后把所有的价值观念整合了在你的生活里面的时候,你过一个有价值观念,有风俗习惯,有主观的批判,有生活的方式,有诗歌的表达,有戏剧的享受,有文学的享受。

而这些东西总括起来,这个叫做什么?叫做「文化」,对不对呢?所以「文化」是什么?「文化」是对上帝启示的一个反应。

第二样、从里面的生活来说。我不但要怎么样穿著,怎么样讲话,怎么样礼节,我做人的责任怎么?我行动什么叫做对?什么叫做不对?什么叫善?什么叫做不善?我这样做应该或者不应该?我为什么有这样的动机呢?为什么我做错良心会责备呢?所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对内来看,我产生我的道德的责任感,我定下我行为的准则,我要从众人以为好的事情中间定一些规条,使我的行动没有违反这个社会的规律,或者减轻社会舆论给我的压力。所以这个公众意见 (publicopinion) 使我的内心更加平安。那我如果死了到哪里去?我就开始想了。那么这些不单是大自然,也是对内心里面的声音产生反应的时候,结果产生了什么呢?---- 产生了宗教出来。 所以「文化」与「宗教」都是上帝普遍启示的反应。

神为什么看见人有这两种反应呢?因为神自己把文化性和宗教性造在人的里面,然后神把普遍的启示向人启示出来,使人在普遍启示中看见了外面的声音,又看见了内面的声音;我们看见了外面的见证,我们又看见里面的见证。「外面的见证」和「里面的见证」总合起来就 变成我们的文化性和宗教性生活的总合。

没有一个人可以活在界没有文化的,也没有一个人可以活在这个世界上可以没有宗教的。那些无神论的人已经把他们的「无神论」当做是他们的宗教了,所以他们说他们不需要宗教。因为在这个宗教性里面「绝对」的观念是强的,所以当一个人把无神论当做是一个绝对的真理来信仰的时候,他已经犯上了宗教性所有的本质了。

这样,我们看见人活在世界上就对这个普遍启示产生的知识带来一个反应了,人对神反应。那么我们要把这两件事把它配合起来,请你听下面两句话:文化是人对普遍启示的外在反应。第二样,宗教是人对上帝的普遍启示的内在反应。而对上帝普遍启示的「外在反应」产生了文化生活,对神普遍启示的「内在反应」就产生了宗教性的生活。这样,人就与动物不一样了,因为人是唯一对上帝的启示产生反应的活物。我再讲一次,人是唯一对上帝的启示产生反应的活物。

神的启示不从其它的受造之物在地球上受到反应,但是只有从人类受到反应。这样说来宗教,连宗教、连文化本身也与上帝的启示发生关系了。但是,请你不要忘记,这整个只有在一个范围里面,这个范围是什么范围呢?就是普遍启示的范围,不是特殊启示的范围。现在我们看一段的圣经要做今天讲座的结束。罗马书第一章,我们看第十八节开始。罗马书第一章我们从第十八节开始来看,翻到了我们大家一同开声来读:「原来上帝的忿怒,从天上显明在一切不虔不义的人身上,就是那些行不义阻挡真理的人。上帝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原显明在人心里;因为上帝已经给他们显明。自从造天地以来,上帝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借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

你看见了没有?在这里给我们看见了什么呢?第十八节,「显明」。第十九节,「显明」。十九节结束,「显明」。第二十节,「明明可知」。第二十节,「可以晓得」。你看见了什么意思呢?这是上帝的普遍启示,借着所造之物,我们无可推诿。虽然我们没有亲眼看见, 虽然我们不能看见上帝,但是借着所造之物,我们看见了,我们知道了,上帝已经显明了,不但在外界显明,也在内界显明。为什么呢?在他们心里面已经显明了。人所能知道的,上帝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已经显明,是不是给基督徒?是不是单单给使徒先知们?不是!连一切不虔不义的人都知道。所以你看见什么呢?在这里给我们看见,普遍启示是给每一个人,连不虔的人,不义的人,阻挡真理的人,抵挡上帝的人都启示给他了,每一个人都看见了上帝的启示。上帝的启示给每一个人的,这个叫做「普遍启示」。

普遍启示的两个范围, 第一个范围叫做 external evidence 外在的证据。什么叫做「外在的证据」呢?就是受造之物。

第二个见证,就是内在的证据,什么证据呢?就是在人心里面已经显明了。 所以 Externally speaking there is witness of the creation. Internally speaking there is witness of the intuition. 这两样事证明神是神。 但是这个不是人想象出来的证明,这是神自己所显出来的见证。所以这一段圣经不用 argument 这个字,这一段圣经也不用 prove 这个字, 这一段圣经用的是什么?manifestation,revelation,神显明,神的显明,神主动显出来。

最后一句话,普遍启示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要审判那些阻挡真理的人。所以今天文化和宗教对神的错误的反应都要受神以后的审判。 Wrong culture, wrong civilation, wrong manifestation in religion all subject to the judgement of God. 求主帮助我们,今天我如果明白神的启示,我的反应如何?如果你读的书比别人更多,你对受造界的知识比别人更丰富,你的责任是什么?如果你的道德感受比别人更强,你的行为应当如何?

多数的人在比别人更多知识的时候,不是先想到责任问题,而是先夺取上帝的荣耀,骄傲起来,那是很危险的事情。求主帮助我们,给我们不要像那些不明白真理的人,只有在片断的受造界知识中间来羞辱上帝。求主帮助我们,在神的创造的万有中间看见了神的荣耀,我们 就过一个荣耀上帝的生活。在我们的文化里面,在我们的宗教行动里面,让神的荣耀居首位。

我们低头祷告:

当我们低头闭眼睛的时候,我要奉主的名问你几个问题。有哪一个人,你说「感谢上帝,今天把我许多心里面的结打开来了,使我灵性里面许多知识上的困难都得到解决!我要感谢上帝,我的信仰得着坚固,我的心灵得着光照,我的怀疑得着解答,有哪一个人你感到神的光 照耀你,你感谢上帝?有这样的人,请把手举起来,有哪一个人?

感谢主!还有哪一个人?还有许多的人。你说我有一些困难得到解答我感谢上帝,请把手举起来,还有哪一个人?感谢上帝!手举了放下去。

我问第二个问题。有哪一个人说「今天听了以后,我感到更多的事情不能明白,我愿意更多明白这么深奥的事情。有许多许多的困难,请你为我祷告,为我解答。」感到还有许多困难的人,就你把手举起来,感谢主!你公然的承认你的困难,诚实的在上帝面前追求真理,主 要继续光照你。手放下来。现在我们要低头祷告。

我们大家安静在真理的上帝的面前,严肃的把我们的反应交托给祂,求主拯救我们脱离那错误的反应,求主给我们存着敬畏上帝的心,对真理的源头产生顺服的反应。

(唱诗:荣耀归主名)

我们大家站起来,我们为神的启示感谢上帝!我们为神的真理愿意分享给我们,我们感谢主。我们求主给我们把这个潜能好好应用,使我们不但明白真理,我们爱真理,我们行真理,我们在真理的知识上要荣耀上帝。我们大家开声祷告,每一位开声祷告。

「主啊,我们感谢,我们赞美你,因为你的恩你的爱你今天向我们传讲这些信息,愿主你恩待赐福我们,叫我们领受这些真理之后,我们对你的真理更加的认识,更多的了解,我们更有正确的合你心意的反应,愿主怜悯,愿主听我们的祷告,与我们同在,我们感谢,我们把 一切荣耀都归给你,求主你施恩,求主你赐福。主啊,在我们这一代年轻人中间,求主你兴起人来,给我们更清楚的思想,思想主你自己的真道,思想你圣经的原则,好叫我们把生命交托在你的手中,求主你怜悯,求主你与我们同在,听我们祷告,我们感谢,我们赞美你! 我们把今天遇到困难要得到解决,要把荣耀归给你的人,求主继续向我们施恩,继续在我们心中间光照,引导我们的思想,给我们更爱你,更明白主你的道,我在这里为着还有许多疑难的祷告,求主你施恩赐福,使我们在你面前蒙恩,我们把一切荣耀归给你,求主你怜悯, 求主你赐福,求主给我们做一个明白真理,爱真理,遵行真理在真理中间生活,荣耀主名的人。主,我们感谢你,我们在你面前这样祈求,奉主耶稣基督的圣名求的。阿们。」

我们请李建安院长带领我们祷告。

「亲爱的主我们感谢你,因为今天晚上让我们再一次看到你的荣耀,在我们当中被彰显出来。主我们感谢你,因为我们是何等卑微不配的人,你愿意跟我们世人分享你自己本身。你愿意把你的真理就这样启示给我们世人,使我们借着真理就能够认识神本身,我们感谢你。主,我们求你施恩怜悯我们今天晚上来到你面前的每一个人,有一些人或许还未曾真正对你的真道、你的启示有正确的反应的,求主你这个时刻借着圣灵就在他们心里面动起善工,他们就能够借着圣灵的同工,能够认识主你,归向主你,能够回到真理里面来。我们求主你施恩带领,我们当中有年轻人,他们得到你自己话语的坚强和造就,求主使他们能够思想主在他们身上的恩典,愿意就把一生一世投入在真理里面来为真道来争战,求主呼召在这个时代里面许许多多有知识,有为,有智能,有聪明,愿意事奉神的年轻人,求主带领,求主施恩,我们再一次向主献上感谢,从开始到末了我们都看见神的恩典在我们当中,求主继续恩待我们明天、后天的聚会,我们看到你的荣耀更大的在这个地方被彰显出来,这样祷告,奉主耶稣基督的名。阿们。」

请坐。我相信你们有一大堆的问题要问,你还没有听以前问题少一点,越听问题越多。但我不要先解答你们的问题。你们的问题可能会在明天我的讲学里面跑出来。明天你听了问题更多了,明天我还不要答你的问题,因为可能后天你再找到一些答案。后天晚上讲完了以后, 我就要答你们的问题了。但是如果你们好好想了,想清楚了以后,不必问的就不必问。能够自己好好想出来的,就想出来。那么,如果真正感到有困难,或者发现我的讲道有一些很难明白的,明天、后天又没有得到答案的,那么你就写下来。后天晚上,我们要很严肃的给你们做一些问题的解答。可能你们不但习惯这样的听法或这样的讲法,我相信很少传道人是用这样的方法讲道,因为要这样讲自己要先头痛,听的人又要头痛,以后大家头痛就更头痛了。但是我想如果没有给一些有潜在思想功能的青年人做一些启发的话,时代一直过去,一直过去,我们今天基督教就一直停顿在不明白我们为什么这么信,怎么交待我们的信仰,那是很可惜的事情。愿主赐福我们。

第二讲

没有一个宗教像基督教这样一直唱一直唱,唱不完。也没有一种人像基督徒一直唱,一直唱,唱不完。你还没有生出来你妈妈就就唱了,等到你死了别人再替你唱,唱到坟墓还在唱。到底基督教的诗歌有多少?没有人知道。《金氏世界记录》(Guiness World Record) 他说基督徒的诗歌至少有五十万首。我想一定超过的,因为许多我所做的还没有放进去。

所以基督教的诗歌大概多得不得了。几百万首。但是在古代一个叫大贵勾利 (Gregorius Magnus, 590-604) 的时代,他因为许多许多的诗歌的内容不符合圣经,所以他就下一个命令,把所有的诗歌堆积起来好好挑选,从头做一个过滤,给教会们有一个正统的诗歌的概念。 那就产生了 Gregorian Chants。现在我想教会应当注意这个问题,因为有许多许多的诗歌对词句的内容还有教义的严谨性还没有做一个正式的过滤。所以许多许多人唱的时候就没有发现到里面到底有多大的差错,或者偏失的地方。

好了,我们的电影不久就要出现了。我们这几天讲的是关于普遍启示以及特殊启示,那刚才李牧师说「有的人提醒能不能请你讲慢一点。 」这是我一生最大的毛病! 我是 long play speaker, 又是 fast speed speaker. 所以我需要你们一面为我祷告,一面听。 因为有时候我心里很急,所以很难控制自己的速度。你们对我有要求,我也对你们有要求。你们盼望我讲慢一点,我盼望你们听快一点。这个叫做 「公义」,对不对呢?如果只有听众对讲员有所要求,讲员对于听众没有要求那是不公平的。

我们低头祷告:

「主啊,求你赐福我们以下的时间,使每一句话,每一段都成为我们 属灵的知识和信仰的基础。你听我们的祷告,奉耶稣基督名求的。阿们。」

有谁带圣经来的?请你把圣经拿起来(借来的不算了)。把自己的圣经带来。我们现在看一些圣经,我们看使徒行传,大家一同打开使徒行传,我们看第十四章到十五节到十七节。使徒行传第十四章十五节 到十七节。翻到了一同来读:

「诸君!为什么作这事呢?我们也是人,性情和你们一样;我们传福音给你们,是叫你们离弃这些虚妄,归向那创造天、地、海,和其中万物的永生上帝。他在从前的世代,任凭万国各行其道;然而为自己未尝不显出证据来,就如常施恩惠,从天降雨,赏赐丰年,叫你们饮食饱足满心喜乐。二人说了这些话,仅仅的栏住众人不献祭与他们。 」第十七节:「然而为自己未尝不显出证据来,就如常施恩惠,从天降雨,赏赐丰年,叫你们饮食饱足满心喜乐。」

我们再看第十七章,使徒行传第十七章,第二十五到二十八节:

「上帝不用人手服事,好象缺少什么,自己倒将生命、气息、万物,赐给万人。祂从一本造出万族的人,住在全地上,并且预先定准他们的年限,和所住的疆界;要叫他们寻求上帝,或者可以揣摩而得,其实他离我们各人不远;我们生活,动作,存留,都在乎他;就如你们作诗的,有人说:"我们也是他所生的。"」

第三十到三十一节大家一同来读:「世人蒙昧无知的时候,上帝并不监察,如今却吩咐各处的人都要悔改。因为他已经定了日子,要借着他所设立的人,按公义审判天下;并且叫他从死里复活,给万人作可信的凭据。」

我们再读昨天所念的,罗马书第一章,我们大家再来读,第十八节到二十:「原来上帝的忿怒,从天上显明在一切不虔不义的人身上,就是那些行不义阻挡真理的人。上帝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原显明在人心里;因为上帝已经给他们显明。自从造天地以来,上帝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借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 叫人无可推诿。」

我们昨天读到这一段圣经的时候,我们提到上帝的普遍启示的最后一个目的就是成为审判人的凭据。所以人已经领受了上帝的启示,也就是有了某一部份真理的认识。因为神的真理,神的启示是知识的基础 。如果神不愿意把真理启示给人,如果神又不愿意造一个能够有可能明白真理的人,那就没有任何的一个位格能够有任何的真理的任何知识。我们做一个很简单的想象,如果上帝创造万物创造到第五天就结束了,没有创造第六天里面的亚当、夏娃。这样,万物都被造了以后 ,人没有出现,那么这些万物都是不能知真理的,这些万物都有它的存在,但是有一些甚至有对自己存在的觉悟的存在。这个在德文,在德国的哲学里面把「存在」和「存在物」是分开来的。「存在」不是单单一种客观的物质在那里占有空间和时间而已,因为存在的本身有对存在的自我意识的存在,所以存在的「意识」是比「存在」更高一 层的觉悟。譬如说,这里这个小小的讲台是存在的,这个麦克风是存在的,而这个讲台的存在有它存在的功用。这个麦克风的存在有它存在的功用。那我也在这里存在,我的存在有我存在的功用。但是这个 「物质」的存在和「被造之物」的存在以及「造万物的神」的存在的存在是不一样的。连被造之人的存在与被造之物的存在也是不同层次的存在。

这个桌子存在是「不知道它自己存在」的存在。我的存在是「知道我存在,也知道我与其它存在之间的关系的存在」的存在。不但是我知道我存在,不但是我知道我存在之外其它事物的存在,我也知道我的存在与其它事物存在之间那个关系的存在。所以事物的存在,是最被动性的存在,而有对存在有意识的存在,是比较深入的一个存在。而对存在与存在之间的关系的意识的存在,乃是一种「关系的存在」而不是一种个别的客观的物质的存在。这个我们一直讲下去会很头昏的!

更简单的归纳起来,「桌子存在不存在?」这个桌子存在,但是桌子知道不知道它存在?知道吗?这个桌子不知道它存在。我存在吗?我存在。我知道我存在吗?我知道我存在,所以「对存在的意识」是使我们超过了客观物质存在的一个存在。所以「存在意识」是有生命有知性的一个更高的存在。而上帝创造人的时候,人不但在万物的存在中间是一个与万物共同存在的一个存在。神造人的时候把那个唯一对存在有「自我存在意识」的存在放在里面。所以人不但存在,人有「自我存在的意识」的存在。这个「自我存在意识」的存在是使我们超过其它存在的一个意识。所以这个意识的存在也使我们对存在的意义产生了无穷无止息的一个追求。

昨天我讲了,「神的启示是一切认知识的基础。」有许多人可能了解这一句话语,我提到二加二等于四也是神的启示。那二加二等于四是个真理, 但这是个「数学性」的真理, 而不是有位格性的真理, Mathematic truth is a part of the truth. 但是这个真理是没有任何的活物了解只有人了解。没有任何的知识和任何的真理是在神以外的。所以「所有的真理都是神的真理」,而神是真理的源头。所以 当神把真理向人显明的时候,祂就借着被造界彰显了祂的创造性的工作和能力。所以在被造界里面我们看见了神是创造者的真理。所以神是创造万有的源头,祂把一切被造的真理隐藏在被造界里面。所以借着被造界彰显神荣耀的时候,也就是上帝在普遍的范围中间把祂的一些被造的真理向人显明的时候。所以在受造界中间我们所寻找到的任何的知识是神的普遍启示。

在普遍的系统神学的书里面你几乎没有看到这样的解释,而在一些比较广泛的讨论 general revelation 的书里面可能你会看到一些这样的事情。这关于 common grace 的,荷兰的该柏尔 (Abraham Kuyper 1837-1920) 写了三大册的书。 关于启示是知识的源头,范泰尔 (Cornelius Van Til, 1895-1987) 写了一些的书。 我想我们东方有许多甚至受西方的教育的人结果对头脑的组织和真理架构的建立没有 太大的注意,而西方的许多许多现代的神学家他们对整个形上的知识架构也没有很严谨的分析,所以我可以说我们许多的信仰交待到最深一层的时候都交待得不够清楚。(现在什么都有了,就是笔没有,这个没有笔怎么写啊?这个叫做有生命,没有内容,或者有聚会没有信仰一样的。黑版没有粉笔,就像有生命没有信仰一样的。这个可以擦掉了,那很好,我不必用那个纸了。)好,我们现在要看一些很重要的事情。

知识的源头就是从神而来的,因为神就是真理。那么神使我们可以有所知识,因为知识就是对真理的觉悟和对真理的了解。那么神创造了万物,神又创造了人,所以万物是为人而造的,人却是为神而造的。现在我们看见很重要的循环线,神造万物,万物是为人,神造人,人是为神。这样神就比人更高,人又比物更高。你把这个循环线搞清楚了以后,你这一生做人就比较不会胡涂了。

我再讲清楚,神造万物是在造人以前,这表示人的价值是超过万有的,因为神造万物是为了人而造的,而神造人是为了神自己而造。这样,造的本体是上帝,造的位格是借着基督的道,造的能力就是第三位格的圣灵。所以万有因为上帝的灵而被造,万有是借着道而被造的。这样,道成为万有被造的动因。这三位一体的上帝是创造主,上帝创造万物是为了人,上帝创造人是为了神,所以神就高过人,人就高过物,圣经这个层次的安排是非常非常严谨而清楚的。那么当人知道物 的时候,乃是因为神把祂的荣耀彰显在物的里面,这个物在人的下面 ,这是从 ontological position 来看的。从本体论 (ontology) 的编排的次序来看,物在人的面,但是从物质的方位来看,有一些物是在人的上面,无论它在我们的上面在我们的下面,在本体的方位当中都在人的下面。

所以当我们看天上的星的时候,你看见许多的星是大得不得了的,比太阳还要大五千倍的星叫做 Vega (织女星),比 Vega 更大几万倍的星也存在着,而太阳比地球大一百三十万倍。这伟大的宇宙,虽然多么大,都是比人更低的,不是从物质的方位来来看,乃是从 ontological position 来看。

在神的本体里面,从整个 创造的范围里面,人是高过万物,所以万物为人造,人就比万物更高 ;人为神而造,所以神就比人更高。这样,我们在自己找到了神与万有中间的位分以后,我们才懂得怎样做人。那么孔子在这方面就提出四个字来了,这四个字是整个人类方向里面最基础的四个字。什么字呢?就是「格物致知」,这是很大的一件事情。当你对物质有所规格 有所研究的时候,你就有所知识了。所以对自然界的了解、分析就产生了自然知识,对自然的学习就产生了自然科学,而这个格物致知就是科学的范围。

格物致知、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整个人性的活动和目标最基本的层次就是对物质的了解 ---- 「格物致知」。这样的一个范围也就是一个科学的范围。

所谓「科学」是什么呢?就是对各种自然学问的了解。这个在拉丁文里面叫做 scio,这个 scio 的意思就是 I Know,你知道什么?你研究天文就知道天文学。你研究地质,你就明白地质学。你研究物理你就知道物理学。你研究化学元素和关系、变化,你就明白化学。所以「我知」这个是科学的范围。那么连科学也是神启示的,为什么呢?因为神创造万有,又创造了有理性的人,叫人用神所造的理性去格物致知这样人就明白了自然界的知识。所以很严谨的基督教的哲学告诉 我们, 连科学的知识也是神的启示 (The strict Christian philiosophy of epistemology teaches us even the sicentific knowledge is base on the revelation of God.) 因为「诸天述说上帝的荣耀」,也就是上帝在大自然启示了自己,你才能有知识。上帝把祂整个宇宙的被造之物当做祂显示自己创造功能的场所。所以在上帝所创造的大世界中间我们看见了上帝要我们认识祂的某一部份本性。你看见基督教多大了吗?今天我们的基督教就是跑到礼拜堂来逃避社会的困难,然后唱唱诗安慰自己的那种基督教。

有一次我在 Iwoa Universtiy 讲道。我那一天的题目是 How big is the Christianity? 你的基督教到底有多大? 这个 depend on how big is your Chirst? How big do you know about your Christ? 基督是充满了万有者,基督是神借着祂创造万物的那个道。所以在万有中间有神的道的凭据。刚才我们看到的圣经告诉我们,「祂未尝不 显出证据来。就如降下雨,给我们空气、生命、气息、丰收、使我们丰衣足食,使我们满心喜乐。」这就是大自然所显现的上帝的恩典。这个恩典不因为你信了耶稣才给你的,这个甚至连反对上帝的人也在享受上帝给他的恩典, 那这种恩典叫做 common grace, common grace is very differnt form the saving grace. 普遍恩惠和救赎的恩典是不同的;救赎的恩典只有在启示的特殊范围里面才看到,但 是 common grace 乃是在普遍启示里面看到的。所以无论在我之下的方位的物,或者在我之上的大的体积的在我之上的方位的物都本体界里面是在我之下。神创造人,使人高过万物,在万物中间只有人有知性的可能,所以人是有价值的。

好,现在我们要思想有关于「知」的问题了。神是「知识」的源头, 因为神就是真理。那么神的知识应当分成两个范围:第一个范围是神的自知。第二是神对人类以及受造物的知。用中国古代的军事策略名词叫做「知己知彼」。 你知道你自己, 叫做 ortho knowledge,和 hetero knowledge 你知道你自己,你知道别人, 只有神的「自知」 与神的「他知」绝对的绝对。我再讲一次,只有神的「自知」与神的 「他知」是绝对的绝对。我们的自知是不绝对的,你听道听到一半忽然间生了什么病,哪一种细菌在你里面在几个月里面会杀害你你都不 知道。

有一次我找眼镜找得半死,结果发现已经在我脸上了。为什么呢?因为我的自知不是绝对的,但是神的自知是绝对的。那么我们现在的知识到底是不是绝对的呢?我们现在对神的知识是不是绝对呢?你们听 一些圣诗的时候听过这样的话,「当我们到主那里去的时候,我就完全知清了。」听过那句话吗?唱过那句话吗?真的吗?以后我们到天堂去的时候我们的知识是不是绝对的?是不是?你们都不会回答了。 以后我们到天堂去,我们的知识是不是绝对的?连到我们到天堂去, 对神的知识还不是绝对完全的。为什么呢?只有神对神自己的自知是绝绝对对、完完全全的。我们还没有办法突破,或者进入神是那创造者的范围。我们是受造之物,我们的知识在受救赎的范围里面可以进到更加完全的步,但是这个乃是比现在在受造界的揣摩更完全的相较的比较之下讲的。但是这个所谓的「比较完全」,没有办法与上帝的完全来相比,因为只有上帝的完全是全的全,绝对的绝对。

我相信德国的哲学家费特 (Johann Gttlieb Fichte, 1762-1814) 和霞林 (Schelling, 1775-1854) 这两个人曾经用过这两个双重的名词 ---- 「绝对的绝对」。 但是他讲的和我讲的是不一样的,我们讲的是神的本性来看,他所讲的是从他的思想像来讲。

好,神的「自知」,神的「他知」,是绝对绝对完完全全的自知与他知。神所造的万物中间没有自知的可能,也没有他知的可能。在被造之物的生物界里面,有一些很本能性的,很基本的那个存在的知识。

但是这些动物的「知」和我们人类理性的「知」是完全不同层次本质差异的「知」。动物的「知」不过是与本能有关生命的存在延续下去所需要的一些很基本的知识。但是人的「知」可以研究真理的那个知。所以我可以说动物的「知」是不过是在「感性」的知识范围里。但人的「知」是借着「理性」要回到真理理性的「知」的范围里。

所以 我们有理性的知识,动物只有感性的知识,而感性的知识和统一性的真理是没有关系的,理性的知识和统一性的真理是有关系。所以圣经告诉我们, 人是为神而造的, 所以 Man are created in order to think after God's thinking 人被造是为了思想神的思想, 人要照着神的思想去想。这样,人与神的真理就发生了不可否认的关系。那么「神的启示」和「人的理性」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请你注意听下面这两句话,「神创造了理性,神又启示了真理」,我再讲一次,「 神创造了理性,神又启示了真理」,乃是要叫祂所启示的真理来引导祂所创造的理性。被造的理性如果不在神所启示的真理之下被引导的话,我们就像许多的哲学家变成「理性的浪子」,就像马丁路德所讲的变成「理性的妓娼」。所以当一个理性被圣灵所启示的真理所引导的时候,这个理性是回向真理的一个理性;对真理的归回就变成就纯正的信仰方向。所以这理性归向真理」是神启示真理就有理性的人的 一个目的。你把这些重要的原则抓住了,那你一生就在正确的方向上行走。我再讲这个关系。神创造了理性,神又启示了真理,这两件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乃是要照神所启示的真理来引导神所创造的理性。

好,我们继续讲下去。这样,在神自知的绝对性,和物的不知的相对界里面,人是唯一在相对界里面有「绝对」这个观念的活物。人在相对界的物质世界里面有神的形像,所以人能思想真理的问题,人能明白真理,这个「明白」是透过神的启示而明白的。那么这样,在被造界之中,只有人能明白真理。因为只有人能明白真理,所以人是比万物更高的。

现在我要请大家注意在斯多亚派 (Stoicism) 的思想里面,斯多亚的哲学是从一个人开始的,叫做杰诺 (Zeno of Elea, 426-491),他开始了以后,后来影响很大,前后有差不多八百年的历史,主前四百年一直到主后四百年,统治了西方最高的理性头脑的文化就是斯多亚派哲学 (Stoicism)。 当耶稣基督在世界上的时候,基督赐下了一些超过任何哲学体系更高深的言论,许多人却没有注意到,在基督降生的四百年里面,传福音的工作最难克服的一群人就是受过斯多亚哲学熏陶过的人。所以斯多亚派的哲学以为自己是最高的知识分子,他们有的对基督教的思想认为是轻视或者认为是不够份量。但是伟大的思想需要经过一段很长的历史才会被众人所认同。所以到了主后第四世纪以后我们看见伟大的神学家奥古斯丁 (St. Augustine, 354-430) 就胜过了斯多亚派的哲学。那么斯多亚派的哲学无形之中揣摩到了一些重要的原则,这个原则是什么呢?就是他们把整个存在界分成三个范

围。第一个范围就是完全无感性、完全无理性的物质界,这是最低最低的一个范围。第二、他把那个有生命,有感性的放在第二范围,就是中层的一个存在界,所以动物们有存在又有存在所需要的感性功能。第三、最高的存在界是人,这句话怎么讲呢?(我现在把这个擦掉了,盼望你头脑中间不要擦掉)在这个人比感性世界和无感性的物界更高的范围里面,只有一个原因,因为人有理性的功能。把人与万物分开, 为了有理性做分界线, 这个是从亚里斯多德 (Aristotle, 384-322 B.C.) 的思想开始的。这个把人与万物分开来的分界就是「理性」。

在斯多亚派的哲学和以彼古罗派的宇宙观是不一样的。斯多亚派不是唯物论的,斯多亚派相信有共同的宇宙理性。这个是比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更深一层的体认。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 有一个共同的思想, 就是他们相信有普世共同观念 (universal Idea)。这个柏拉图用的字叫做「Iedo?」这个字,就是有宇宙性的观念。但是到了斯多亚派的思想里面,他不是单单提到普世的观念, 他就提到一个很重要的字,后来在约翰福音出现的这个字叫做 logos。所以在斯多亚派的思想相信,有一个运行万有中间的「宇宙理性」。 所以从斯多亚派的思想来看, logos 是什么呢?就是 cosmic reason,就是「宇宙性的理性」。那么人呢?人是宇宙中间唯一能够体会宇宙理性的「小理性」。 所以斯多亚派把人当做 logikos。 logikos 是什么呢?就是「小理性」;有小理性的是人,而宇宙的大 理性叫做 logos。 所以 the purpose of lokigos is to understand, to united himself to the logos. 所以人的小理性要和宇宙的大理性结连在一起。那怎么可能呢?所以就要思想真理,要了解真理。到死的时候,有理性的人就归到那个宇宙理性的源头那里去。

今天有很多新派的神学家,他们认为《约翰福音》是借用了,或者《 约翰福音》是受了斯多亚派的影响来把 logos 记下来, 连田立克 (Paul Tillich, 1886-1965) 的思想都是这一方面的思想。但是我的神学思想不接受这个观念,我认为当上帝启示约翰的时候,就把真正的 logos 的真正含意赐下来了。 换句话说,虽然在普遍启示中间, 有过模糊的 logos 的观念, 但是没有一个人真正正确的了解那个 Logos 是什么,只有当特殊启示借着圣经的默示赐下来的时候,使徒约翰才把真正的 Logos 的意义把它表达出来。 所以在斯多亚派的观念里面,这个 Logos 是没有位格的。 但是在约翰福音第一章第十四节告诉我们,这 Logos 道成肉身,是有位格的。 这个是基督教思想超越所有哲学的一个很清楚的一个例子。我今天本来不想讲这么深, 讲这么多。因为你听这些以前,你需要有一些哲学的训练,否则你会很麻烦的。但是谁知道在我们中间有一些哲学天才还没有被发现出来呢?

我十七年前第一次到马来西亚来讲道,我从来没有给你们讲这么深的东西,因为我知道我的时候还没有到,你们的时候也还没有到。在美国有时候我讲这些了,在大学里讲这些了,现在我开始在东南亚讲这些了。我相信神要预备我们的头脑做一些更深的研究,求主帮助我们 。今天甚至许多西方的所谓大教会所认识的东西太肤浅了,你不要跟西方跑。他们真的太肤浅了!基督教的真理和对超越所有哲学的深度是高得不得了。我们要怎么样正确了解,要把一些很重要的原则和钥匙抓住了。所以这几年我盼望把这些重要的原则向你们交待清楚。

好,人是 logikos,人会了解 logos。但是斯多亚派就没有办法告诉我们,logikos 怎么样 united to logos,他们冥冥之中知道宇宙的理性,人的生存的目的就是要与这个理性结合。那么圣经给我们更清楚更清楚的启示;圣经告诉我们,神(我现在把神放在最高的地方)祂是真理的源头,祂是知识的对象,就是人的知识的本体对对象的上帝。而把真理的知识使人明白的时候,祂做了一个启示的工作,祂又把能领受启示的可能放在人的里面。所以神是「启示者」,人是「受启者」。而神的启示在什么地方呢?神的启示在自然界,所以人可以格物致知。

这样,人就变成了有「自知」和「他知」的受造物, the only being with the possibility of ortho knowledge and hetero knowdledge that is man. 人是照着上帝的形象样式造的。 那么在知性这方面来说,我们从什么地方看见这是照着上帝的形像造的呢?圣经只有一节的圣经提到神形像的三方面的解释,那就是以弗所书第四章第二十四节,在这里提到三个重要的重点。第一、真理。 第二、公义。和第三、圣洁。照着真理的公义(仁义)和圣洁。

「真理」的意思就是人有理性。「公义」的意思,就是人有法性。「 圣洁」的意思就是人有德性。这是受造之物,人是唯一有理性、有法性、有德性的受造物。这样,人之所以为人有这三大范围:第一、理性功能。第二、法性功能。第三、德性功能。而这三方面是神形像的三个层次。

我们现在单单从第一个层次来思想,人是唯一能知者,所以人是受启者,而神是启示者。神的启示是根据神本身是真理的源头、是知识的本体。那神启示人的时候,就要经过两个很重要的条件了。第一是什么呢?就是他是乐意启示的。第二、祂是诚实启示的。

如果神不乐意启示,我们没有办法认识真理。第二、如果神不是诚实启示,我们也没有办法认识真理。所以这两个条件是非常重要的,in willingness and honesty of God's revelaiton. God to be initativity to revel Himself, in willingness and in honesty. These are both conditions. 上帝乐意启示,上帝诚实的启示。 所以在「韦斯敏斯德信仰告白」 (Westminister Confession) 里面给我们看见启示者与我们领受的启示是一致的。什么意思呢?换句话说 ,祂在启示的中间告诉我们的上帝,就是在本体界真真实实的那一位 上帝。我们听见许多人讲一句话,「这女子怎么年年十八岁呢?」她二十五岁的时候她告诉我,「我十八岁。」到二十八岁她说「还是十八岁」。所以你就心里奇怪,除了上帝永远不变,还有这个人永远不变的。换句话说,她介绍自己的时候,她是不诚实的,你明白我的意思?但是当上帝启示真理的时候,祂是诚实的。所以如果神不诚实,祂就不是神了;如果神不诚实,我们也就没有办法认识祂是怎样的了。所以神如果不乐意,我们没有办法认识,如果神不诚实我们也没办法认识。所以神的甘心乐意和神的诚实成为祂启示的条件。

好,我们现在思想下去。我们对物质的「知」,这是神在自然界启示自己。所以自然的启示也叫做普遍启示,而普遍的启示是怎么样的呢 ? 第一、 是在受造的时间长久性里面是永远不变的。 这个就是 consistencey in the realm in the limit of time. (时间限制里面的一致性。)神造了时间、空间以后,神的启示没有停止,一直存 在。

第二样、这个启示是普遍的,给每一个人的,与救赎性的信仰没有关系。所以如果你没有救赎的恩典,你没有相信耶稣基督,你还是照样可以看见神的启示。换句话说,人人都可以看见这个启示。

第三样、神的这个启示就成为自然界知识的基础。

这样,普遍启示成为科学的唯一可能。我再讲一次。普遍启示成为科学的唯一可能。这是普遍启示的性质。那么,请问,普遍启示够不够呢?普遍启示是不足够的。为什么说普遍启示是不足够的?因为普遍启示只有使人了解受造界的真理,到最高的层次里面只有使人了解创造万物者的上帝自己存在的真理。这样,罗马书第一章第十九、第二十节告诉我们,「借着被造之物,我们看见上帝的永能和神性。」神的神性,神的永能给我们看见了,那么这是一部份的真理。因为这是 一部份的真理,所以这一部份的真理是在普遍启示里面所给我们的一 个「种子」。现在我把这个字提出来了,一个「真理的种子」就是从普遍启示而来的。而普遍启示所我们所的真理的种子成为一种「自然 的信心」,而这个真理的种子给我们看见的是什么呢?就是「神的存在」。在神的存在里面,受造之物看见几件事情:第一样、神的荣耀 。第二样、神的能力。第三样神的智能。第四样、神永恒的本性。在这个永恒性里面,你看见祂托住万有。在智能里面,你看见了那奇妙的设计。在能力里面,你看见无穷的能都隐藏在大自然里面。而从整合性的来看,大自然彰显了上帝的荣耀。所以普遍启示的目的乃是「 彰显神的荣耀,神的能力,神的智能,神的恒性。」这样,神的存在已经是一个不能否认的信仰的基础,一个很基本的信仰的真理的种子 。从这个角度来看,无神主义是违背圣经的。你说「当然,无神主义不相信上帝所以是违背圣经的。」但我这里的意思不是这样;无神主义是违背了这个真理种子的这个基本的圣经的思想。换句话说,根本没有「真正」的无神论者,无神论者都是故意说谎抵挡真理的人。因 为神的普遍启示已经把神的存在的观念放在每一个人里面了。

你们也许听过我讲赫鲁晓夫 (Nikita Khrushchev, 1894-1971) 到联合国去的情形。这个苏联的总理到联合国去,破天荒的用苏联的鞋子打联合国的桌子,叫大家安静听他演讲(这个是苏联文化的自我介绍)。当他下飞机的时候,有一个美国的记者很调皮的问他一句话,他说「 Mr. Khrushchev, are you an Atheism? 」你真的是无神论的吗?「 Yes, I am an Atheism. 」「 Are you truely an Atheism? 」「 Yes, I am an Atheism. 」那个记者不但不停下来,他还继续再刺激他了。他说「 Who knows you beleive the exsitence of God in your heart, simple your are a communist party mereber. 」赫鲁晓夫听了这句话以后,你知道他怎么回答吗?他说「 God knows I am an Atheism! 」上帝知道我是无神论者。

前几年我在堪萨斯市 (Kansas City) 讲道, 有一个弟兄开车送我回家,我们的车子经过一个房子他停下来了。他说「唐牧师,我告诉你 ,这个人是谁你知道吗?」这个房子曾经住过一个人,名气大得不得 了。 我说「这个人是谁啊?」他说「这个人的名字叫做 Edgar Snow (1905-1972). 」 Edgar Snow 是谁呢? 是唯一在美国和中国断交二十多年中间每时每刻可以随时见毛泽东的人。什么时候他要见就可以见毛泽东。 Edgar Snow is called the friend of Mao Zedong. 他是一个美国的记者,他非常同情中共的革命和治国。所以,美国与中国没有关系的时候,他就有这么大的自由,但是后来他讲什么话呢? 他说「毛泽东没有死以前,对他讲两次(很严肃的,不是开玩笑的),I'm going to see God soon. 我不久要去见上帝了。 」「我不久要去见上帝了。」毛泽东不是开玩笑讲的,毛泽东是很严肃的讲的, 虽然他还没有买入门票。

罗马书第一章告诉我们,普遍启示就给我们看见了神的存在。这个「看见」不是从受造之物看见的,因为神不是受造之物。但是是从神受造之物中间的永恒和神性看出神的存在,所以「叫人无可推诿」。

那么,现在我要请大家注意下面一段很重要的讲论。这个讲论就是说「到底人可以不可以证明上帝的存在?」是不是借着被造之物我们就可以证明上帝的存在呢?我想今天甚至许多的传道人在传福音的时候很喜欢把一些的「论证」提出来来「证明」上帝的存在,这个叫做「 自然神学」(Natural Theology)。 什么叫做 Natural Theology? Nature Theoloty 在阿奎纳 (Saint Thomas Aquinas, 1224-1274) 的思想里面达到最高峰的一个成绩。而 Natural Theology 直到今天还成为天主教神学里面一个被公认的神学。一直到梵谛岗第二次会议还是相信 Natural Theology 是可能的。那么对基督教 (Protetant) 的思想来看 Natural Theology 是不是我们还接受呢? 我们不接受 Natural Theology。 从改教直到现在,特别是加尔文 (Calvin, 1509-1546) 的思想, 他完全否定了 Natural Theology。 什么叫做 Natural Theology 呢?请你注意听下面的定义, 「单单借着受造之物,不需要特殊的启示,只借着理性在自然里面犯罪的人还可以认识上帝,知道祂的存在。」这个神学在改教的时期已经被推翻掉了,但是普通的基督教就很难找到这一句话有什么毛病在里面?「不需要透过特殊启示,犯罪的人的理性从被造界的里面就可以看到上帝了,就可以明白上帝的存在,就可以认识祂了。」这个到底有没有毛病呢? 刚才我们看见,我们说「普遍启示把真理的种子成为我们信仰的基础乃是叫人可以看见上帝的存在」,岂不是自然神学一样的吗?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不一样的地方是「人原先被造的可能已经被罪所玷污 。」所以一方面「知道」神的存在,一方面不可能真正了解,或者荣耀上帝。所以,自然神学是被推翻的,而普遍启示是不足够的。

第二方面、「自然神学」和「普遍启示」这两个名词的范围虽然是相同。但是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呢?自然神学是以「人本」去推证神的存在,所以这个是 Anthroprocentric evidence,以人为本的一个推论 (Anthropo speculation)。但是普遍启示不一样;普遍启示是「神主动给人的显明。」所以你看见罗马书第一章给我们看见什么呢?「已经给他们显明」,「已经给他们显明」,「上帝已经给他们显明」, 「上帝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已经给他们显明。」这是神的启示,是 神的主动,是神的「显明」,不是人的「证明」。

现在我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我请你上来好不好?来....,你不要怕,我不会杀你的。我曾经对你们讲过这个比喻的,因为这个比喻和今天的讲座有关系。「来....,你有没有父亲?他在这里吗?」「没有 。 」「你怕不怕他?」「你不怕他?」「你敢打他?」 OK. 不怕他不等于敢打他。我现在用一个逻辑性的东西来捉弄他一下。「你知道他是你爸爸,他也知道你是他的儿子,是吧?他知道你是他的儿子更有把握,还是你知道他是你的爸爸更有把握?」「他知道。」他知道 你是他的孩子更有把握?你知道他是你的爸爸比较没有把握?对不对 ?因为他的存在是比你的存在更早,而且他知道他生了你,所以他是生你的,他知道过于你是他生的你知道。你是他生的你不大清楚,但是他知道他生了你,所以他比较清楚,对不对?所以这个知识的等次是不一样的。他的知识比较靠近绝对,你的知识离绝对比较远。只有神的自知和祂知是绝对的绝对,刚才讲过。

今天前面的一个钟头很难听的,我知道,现在你借着这个比喻开始了解一些了。然后,你对他的这个知识是没有什么把握的。但是你还是知道他是你的父亲,而且你盼望这个知道不要被我搞乱,免得从今天开始怀疑他是不是你的父亲,对不对?你曾经怀疑他是你的父亲吗?不要紧,我不告诉他就是了。你曾否怀疑他是你的父亲?连怀疑过没有也不知道?那么,你是现代青年,是研究科学的,你直到现在从来没有证明过他是你父亲你就相信他是你父亲。所以在这件事情上你是 非常不科学的,对不对呢?所以你对你父亲是父亲,你是建立在迷信的上面。你迷信你父亲是父亲已经很久了,那么从今天开始要怎么办?我问你嘛!你不要笑,等一下轮到你。

那一位现代青年不用科学方法来证明这件事情,对不对?那你就这样信你父亲是你父亲吗?你几岁了?「十六。」你过了十六年不科学的生活。今天回去好好证明你父亲是父亲,有没有办法用你的科学知识证明你父亲是父亲?有没有办法?你说「查血」,真的吗?查血只能证明可能他是父亲,不能证明他就是父亲,不相信就算了。我这些话有科学的根据,我的时间不够就是了。好,你怎么知道你父亲是你父亲?「妈妈告诉我的。」那你爸爸没有告诉你吗?你为什么更相信妈 妈?好,他父亲是不是他的父亲,真正的见证人是他的妈妈,你懂吗 ?所以这个人好聪明啊,过了十六年不科学的生活,忽然这么聪明, 这是进化论没有办法了解的事情,你懂我讲这几句话吗?

O.K. 我讲下去了。 如果她的母亲是和几个人发生关系的,连她的母亲也没有办法真正告诉他谁是他的父亲。如果他的母亲是诚诚实实只有和一个人发生关系,他的母亲主动的,诚实的告诉他谁是他的父亲 ,这是唯一的可能。所以我们刚才提到神的「主动启示」,神的「乐意启示」和神的「诚实启示」,你现在了解了?真父亲,真实的把实在的情形告诉他的孩子,这个「告诉」的意思就是「启示」的意思。

好,你用你的科学办法不能证明你的父亲是你的父亲,表示由下到上的直等证据是不够的。 The soncentric evidence to prove your father is impossible. 但是 The fathercentric initiation to revel the relationship is possible. (以儿子为中心来证明他是 父亲是不可能的,以父亲为中心来启示他是父亲是可能的。)你现在明白了?所以父亲告诉你的时候,这个叫做 revelation 你去证明这个叫做 Natural Theology.(谢谢你! )今天回去你要感谢你母亲,把你父亲是你父亲启示给你知道。

所以人认识上帝不是从堕落理性去证明祂。堕落理性去证明上帝,是有困难的,就是罪的存在。但是诚实的上帝把这个真理启示给我们的时候,这是可能的。所以, General revelation is accepted by the protestant reformers. 但是, Natural theology was rejected by the protestant reformers. 所以改教家马丁路德、加尔文都否定了自然的神学,但是都接受了普遍的启示。

请你再注意听下去。今天要比昨天长得多了,所以大家要好好预备心听下去了。在普遍启示里面,虽然是科学的可能,虽然是自然信心的种子,虽然在可见界里面摸到了被造的真理,但是还是不够的。为什么呢?普遍启示不够有几个很重要的重点:第一个重点,就是可能使 人只能有片断性的真理知识 (fragmentary knowledge of truth)。就像那些无神论的科学家研究大自然知道了许多被造的真理,没有办法整合和了解神的真理。这一句话很深的,我再讲一次。就像无神论 的科学家,他研究了神所创造的大自然,或者他接触了普遍启示之后 ,发现了许多的原则,归纳成科学的知识,他没有上帝的信仰,他不信上帝,但是他的科学知识很正确,他对自然的认识很深透,他表达出发现的真理也很清楚,但是没有办法产生整合性的统一真理。什么叫做「整合性的统一真理」呢?就是真理不但在受造界里面,真理也在创造者里面,而且只有创造者才可以告诉你受造的目的是什么?这样,只有自然界的片断知识不可能产生一贯的统一真理。我给它一个名称叫做「片断的知识」,或者「支离破碎的真理知识」。懂一点科学、物理学、但是结果没有办法把科学知识化成整个人性荣耀上帝的整体真理。迷幻药 (LSD)、大痲、还有许多刺激性欲的药物,都是科学家发明出来的。但是这些人发明了理性知识的范围以后,没有办法用道德的功用去处理。所以,科学知识和德性的整合就没有办法了。

第二样、没有办法在受造界发现创造者的原意和目的。不但统一性的真理没有办法达到,原意和目的也没办法知道。所以神创造人是要荣耀上帝,诸天被造也是要荣耀上帝,但是无神论在普遍启示里就看不见这个原意和目的。所以基督徒的科学家,和非基督徒的科学家应不应当有一些的不同呢?你说「一定要不同的,基督徒科学家、非基督徒科学家是不一样的!」那我问你「不一样在哪里呢?」你说「很简单,不一样在一个是基督徒,一个不是基督徒」,对不对?同样研究 科学,拿到诺贝尔奖金,同样教科学院,礼拜一到礼拜六在大学教书 ,在实验室里面化验,做一些研究工作,思考大自然。基督徒科学家 、非基督徒科学家做同样的的工作,接触同样的的自然,研究同样的范围,产生同样的的结果。那我问你「不同在哪里?」你说「不同在礼拜是一样的,礼拜天不一样。一个去看跑马,一个去做礼拜嘛!」 我告诉你,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你做基督徒就很可怜了。因为连礼拜天可以娱乐的时间你都没有了。 但是我告诉你, The differnce between Christian scienctist and Non-Churistian siencetist, 是一个 total understanding of the ontology purpose of God's creation. (对神创造的本意和目的了解)这个了解太伟大了,是不同的眼界,不同的宇宙观。当我看见神所造的万有的时候,非基督徒就看见片断知识,基督徒呢?看见统一的真理。非基督徒呢?看见怎样利用这些知识使自己发财,然后把科学知识当做自我目的的工具。 但基督徒科学家呢?看见神的荣耀、奇妙的创造、伟大的设计、这样安排的奥秘, 所以就产生感谢上帝的心, 荣耀上帝的心。 你就说 This is my father's world. I am now enjoy in the glory and beauty of my father's creation. How to achieve my cultural mandate in order to glorify Him? (这是天父世界, 我享受父神创造的荣美,并思想如何达到荣耀祂的文化使命。)你看见了没有? 所以基督徒科学家在研究普遍启示之后,他就产生整合的统一的真理的观念,他在创造者与被造界之间产生了一个自我存在的目的和荣耀上帝的责任感。 感谢上帝! 今天我应当再提到牛顿的科学观 (Newtonian view of science), 直到现在从爱因斯坦以后有什么变化,这个和基督教的启示观有什么关系?但是因为时间不够,所以我不讲那个部份了。但是我要提到最后一样,就是什么东西使基督徒的普遍启示观念和非基督徒不一样呢?我再讲一次, 到底 What cause the difference 什么东西使基督徒的普遍启示的观念和非基督徒的科学观念不一样呢? 我盼望你很注意的这方面, 就是 For others understanding of general revelation 要明白普遍启示,我们基督徒透过的什么,和非基督徒透过的有什么不一样。基督徒是透过「特 殊启示」去了解「普遍启示」。而非基督徒他们对普遍启示的启示的了解是什么?是用「堕落的理性」去了解被造的自然。好了,That's all. From the polluted created and limited reason to understand creator and the created world. (透过被造、受玷污 、堕落有限的理去了解造物主和被造的世界。)但是基督徒的认识不一样, Christain interprete the general revelation thorugh the special revelation. (基督徒透过特殊启示来解释普遍启示。 )所以特殊启示就是使我们能够了解普遍启示的一把钥匙。怎么知道呢?回到诗篇十九篇,「诸天诉说上帝的荣耀」,这是大自然。第七节告诉我们,「耶和华的道苏醒人心」,这是真理的启示,圣经的启示。 所以上帝两本书,第一本书叫做 Nature,第二本书叫做 Bible 。 但是这个 Nature 的目的是什么呢?在圣经告诉我们,Nature 的目的是 in order to glorify God. In order to understand His existance. (自然的目的是要荣耀神, 知道祂的存在)但是,怎么知道自然的目的是为荣耀上帝呢?因为圣经这么讲的,所以还是透过第二本书去看第一本书。 你看到了没有呢? 所以 Special revealtion is the key and the fundation of secret to rightly undertand the meaning and aim of the general revelation. ( 特殊启示成为正确打开普遍启示奥秘的钥匙和根基。)这样,特殊启示就解决了这个问题了,就是罪对人的污秽的工作,感谢上帝!感谢上帝!今天如果你没有真正真理源头给你特殊启示纠正,你有越多的知识,在自然启示的中间领受越多的科学真理,很可能你害人比别的普通的人更多。除非你把所有的科学知识降服在神的主权、智能、公义和真理之下,否则科学和教育只能使人成为更聪明的魔鬼。 (Science and eduation can educate man to become more clever devil. Until you submit all the scientific knowledge before the sovereignty, the wisdom and the righteousness of God's truth.)

明天晚上,我们要讲到从普遍启示进到特殊启示的这些范围,愿上帝继续带领我们的思想。感谢上帝!

我们的聚会比昨天长了一些,但是没有增加你们的费用,所以感谢主,你们赚了。我们讲的东西,甚至如果我每年来讲座,讲过的我就不再讲了, 所以 every lecture and every seminar is very unique seminar, no repeat. 我还没有答应你们每年来,因为我的时候是不大许可的。但是在雅加达 (Jakarta),在泗水 (Surabaja) 我是每年有 seminar. 这些 seminar 就这样一句一句印下来, 就变成书了。 所以我们印尼文的,就是每一本每一年就印成书了。我相信这些书以后不单单是影响我们亚洲人,还要影响世界其它地方的人。因为我这些的思想是经过几十年的挣扎,痛苦给知识分子讲道的结晶。你们说 ,「哪里有 seminar 人这么多,这个像布道会,不像 seminar。 」 照我知道很多所谓的 seminar 讲的没有我们的份量, 也没有人 seminar 用这么快的速度讲的,因为讲越快就把越多的东西给你们, 是你们赚,是我亏本了。所以在印尼有一些大学的教授,甚至有一些科学院的人,还有一些政府里面的人他听了,他再买录音带,每一次的 Lecture 还要再录音带再听五、六次再完全去了解、吸收。 上次 在雅加达我讲「理性、信仰和真理」 (Reason, Faith and Truth), 我们用了全印尼最大的礼堂,四千多人,许多高级的知识分子来听了 ,其中有百分之八十一是大学以上的程度。还有一次我们讲「三位一 体论」的时候,有三千八百多人报名,所以有一个国际很出名的教会领袖参加了, 他说「 Probably this is the biggest theology class on the earth. 」讲三位一体论讲六个钟头,差不多四千人来听,这是很难得的一个复兴,我给它一个名称叫做「教义性的复兴」 (doctrinal revival)。 今天很多基督徒只要「见证」啦,「做梦」 啦,那些东西,对自己所信的是什么莫明其妙,所以我盼望你们对这 几天所讲的好好去消化,有录音带再去听,「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孔子讲的。何况你们的中文程度越来越差了,所以你们要快快补习。 这里又有英文的翻译,而且翻译的是世界第一流的人 (The first rate interpreter in the world from Chinese to English.), 他不必讲,我自己讲好了,不然他不好意思。感谢上帝,所以你们再可以从英文再听, to translate for me is such a terrible thing. Especially to translate my theological seminar is the terrible terrible thing 但是他(李健安博士) understand very very well, 我们为他鼓掌好不好? 感谢主!如果你感到对他不满意 ,那么明天你来翻译看看,担保你马上上十字架。

好了,你们一定还有很多问题要问的,但是我不要答,因为你们有一些问题明天自己跑出来,在我的 lecture 里面讲出来的。 所以明天晚上我们才答你们的问题,等你们真正听完了,真正你感到有漏洞,或者感到有一些你没有吸收的你再问好了。明天我们进到另外一个范围,就是特殊启示 (special relveation)。 昨天我们提到普遍启示和宗教、文化的关系。今天我们从普遍启示看到科学。看到自然神学是不足够的问题。明天我们要讲到所有的启示在特殊启示里面的成全 应验 (Fulfillment of all revelation is in the special revelaiton.),愿主赐福我们。

唱诗:十字架

第三讲

时间过得很快,今天是最后一个晚上。我盼望今天晚上听完了以后你对神的了解和认识有更清楚的基础,你对启示的意义有更正确的明白。因为现在有很多的基督徒常常说「我蒙神启示,神启示我」,我很怕他们写下来我们就多一本《启示录》。在圣经里面只有一本《启示录》我们就搞得头昏脑胀了,如果现在还有千千万万的人得到启示,我们多加几千万本《启示录》,那就麻烦得不得了。

感谢上帝,我们基督徒可以有最好的音乐来事奉上帝。一个很大的音乐指挥家叫做伯恩斯坦 (Leonard Bernstein, 1918-1990), 他说巴哈 (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 的《马太受难曲》 (St. Matthew Passion) 称得上是少数一些所谓「启示」的音乐 (Belongs to about couple pieces of music called the revealed music.) ,换句话说,像《弥赛亚》这些都是特别蒙上帝启示的音乐。

我们怎样界定「启示」这个字?这两个晚上我试试看把启示的观念放在一个很广的地步。人是唯一明白真理的,因为神造人的时候就把这种可能放在人里面,而神的本身是真理的源头,所以神就成为「启示真理者」,人就成为领受真理的「被启示者」,而一切的知识的可能就根据于神的启示。神在自然界中间启示了祂创造的作为,所以被造界就启示了神的荣耀。这样,透过被造界我们就看见了某一些神的作为,对受造范围里所领受的一切的知识也变成启示产生出来的。所以 我们借着受造之物我们知道神的永能和神性,我们也知道神是存在的。

我们昨天提到了「自然启示」或者「普遍启示」的不足性,而且不能单单透过普遍启示就可以认为我们有整个性的真理,所以神就赐下了特殊启示。特殊启示是明白普遍启示的钥匙,特殊启示是正确的明白、解释普遍启示的原因。所以今天晚上我会特别提到这个题目神的「 特别启示」。

(我不知道这个扩大器在哪里?请把中音和低音都放低三分之一。)现在你会听得更清楚了,这样我就给他「特殊启示」了。有一次我在菲律宾讲道的时候,我在一个体育馆里面讲道,回音乱七八糟,我就自己跑到这个地方来调整扩大器。有的人说「你不要去,你不要去,我们是做人客,不要管人家的。」我说「不!讲道的时候我做主人,他们做人客。」所以把就把它改了,后来聚会完了以后,那校长说「奇怪,你一来大家就听到很清楚,平常听不清楚。」「每一次我们在 这里都听不清楚,为什么今天这么清楚?是不是你的声音很特别?」我说「不是的,是你们的礼堂很特别。」「特别什么?」我说「特别不好,所以你平常听不清楚。」那你调音的时候,每一个人是不一样的,男人不一样,女人也不一样的,每一个人的音质都不一样的,所以你一的要很敏感的把它调得清清楚楚的。基督徒是上帝的儿女,上帝这么聪明,基督徒这么笨这是不可以的,所以我如果信耶稣以后更笨我就不要信耶稣了。请问你信了耶稣以后有没有更聪明一点?有没 有?如果还没有,可能你的牧师有毛病,再不然就是你有毛病。我们要更聪明才对,因为神启示就是要人更有智能,对不对?所以我们要明白启示。

好了,言归正传,带圣经来的请把圣经高举起来,有物为证。专门带圣经的不一定常常读圣经就是了。手放下来。

好,我们现在看几处的圣经。我们先看希伯来书第一章。希伯来书第一章,翻到一同来读第一节一直到第三节,一同开声来读。

「上帝既在古时借着众先知,多次多方的晓谕列祖,就在这末世,借着他儿子晓谕我们,又早已立他为承受万有的,也曾借着他创造诸世界;他是上帝荣耀所发的光辉,是上帝本体的真像,常用他权能的命令托住万有,他洗净了人的罪,就坐在高天至大者的右边。」

只有这三节的圣经就把所有宗教书里面所有人不可能知道的事情都写下来了。所有的宗教没有一个经典把关于与宇宙以及宇宙背后的因的关系讲得这么清楚。我们再读一遍的时候,你好好思想。

「上帝既在古时借着众先知,多次多方的晓谕列祖」,这句话就是说「借着先知向人讲话」。第二节:「就在这末后的时代,借着他的儿子来对我们说话」,这个儿子是谁呢?就是耶稣基督。「上帝早已立他为承受万有的」,这个是 Omega Point,历史的结束。「也曾借着他创造诸世界」,这个是 Alpha Point,是历史的起点,而且「创造 诸世界」。「诸世界」,不是单单一个世界。「他是上帝荣耀所发的光辉,是上帝本体的真像,又用他权能的命令托住万有。」接下去,「他洗净了人的罪,就坐在高天至大者的右边。」

所以在这一段圣经给我们看见很奇妙的,很完全的基督论的工作。基督论的工作是什么呢?基督做了只有神可以做的三种工作,在这简短的记载里面已经启示出来了。

第一、基督做了创造之工。第二、基督做了救赎之工。第三、基督做了启示之工。

在哪里看见这三大工作呢?

第一样、「他创造了诸世界」,不但如此「又用权能的命令托住万有 」 (The creator is also the sustainer of the universe.)。 他不但造了,他又护理了。所以这个保护的工作,托住的工作,这是耶稣基督对宇宙之间的工作。这个在神学里面叫做「护理之工」 (providential work), 神护理、保固、保全、保存他所创造的万有的工作。

第二样、「他洗净了人的罪」,这是关系被造之人的护造之工。人在罪中堕落了,基督洗净了人的罪就把人性带到最完善的地步。

第三样、「他是上帝本体所发出来的光辉」,好象「没有人看见过太阳」。

你们看过太阳吗?看过没有呢?我没有看过,只有看见「太阳光」。你看过太阳?那你好厉害。那你看见太阳黑点有几点,多少大点?我没有看过太阳,你们的眼睛比我好,我只有看见太阳的光,没有看见太阳的本体。太阳的本体已经被那个光辉代替了,而光辉把本体照射出来,所以我所能见的是照射出来的光辉。

那么,这个太阳的本体我没有看见。照样,上帝从来没有人看见,但是上帝所发出来的光辉在基督的身上给我们看见,所以这是启示之工。

神的三大工作,「创造者」、「救赎者」、「启示者」,基督都显明出来了。所以这里给我们看见这个特殊启示这个范围在里面。

我们再看第二段的圣经,我们看提摩太后书第三章,我们来看最后几节,从第十五节开始。「并且知道你是从小明白圣经;这圣经能使你因信基督耶稣有得救的智能。」第十六、十七节大家一同来读,「圣经都是上帝所默示的,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叫属上帝的人得以完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再一次,「 圣经都是上帝所默示的,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叫属上帝的人得以完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

我们最后看彼得后书第一章二十和二十一节,翻到我们大家一同来读 :「第一要紧的,该知道经上所有的预言,没有可随私意解说的;因为预言从来没有出于人意的,乃是人被圣灵感动说出上帝的话来。」

大家再念一次,第二十一节「因为预言从来没有出于人意的,乃是人被圣灵感动说出上帝的话来。」「人受圣灵感动说出上帝的话来。」 我们大家再一次低头祷告:

「主啊,我们感谢,因为你的恩你的爱吸引我们到你面。恳求你这个时候借着你真理的圣灵,就是启示圣经的上帝对我们每一个人理性光照,引导我们,对我们心灵的深处说话。主啊,求主你开通我们的心窍,求主你引导我们的思想,使我们以悟性来到你的面前,领受真理给我们建立的信仰,你听我们的祷告,把你无用的仆人交托给你,求主你给讲的、翻译的同感一灵把你的真理传讲得清楚,叫我们众人被你引导,进入你那测不透丰盛真理的奥秘的深处里面。主啊,你听我 们的祷告,我们在你面前这样祈求,奉主耶稣基督的圣名求的。阿们 。」

(Please a little bit increse the bass, thank you very much.)

这样你们就不会太刺耳了,因为有一些的声音如果低音不够的时候,你听了十五分钟会感到很疲倦,现在盼望比较平衡一点。

好,我们就开始今天的讲座了,我们提到了神的启示有两个大的范围 。第一个范围就是普遍的启示,普遍的启示是赐给每一个人的,普遍启示的目的乃是要叫人认识某一部份真理,也就是对神自己有一些基本的了解。所以「上帝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换句话说那些人 「不能知道」的不在这个范围(普遍启示)里面。「隐藏事是属耶和华, 但是显明出来的事是给我们的」(参:申命记:29 章 29 节) ,所以神就把一些显明的事告诉我们了,把另外一些隐藏的事等到时间到了才慢慢启示出来。

在马丁路德的神学思想里面,有神显明的一部份,the revealed part of God, and another part is hidden of God. 被隐藏的上帝的那一面和向人显明出来的神的这一面,有不同的地方,但是却绝对不可能在被显明出来的一部份与隐藏的一部份是冲突矛盾,那是不可能的。那么在显明给我们知道的这些,在自然界中间人人可知道的这个叫做「普遍的启示」。(这只笔不行,昨天有哪一个人带笔来,今天有没有再带来?有没有,这个笔写了就不能擦。今天这只笔,又有没有给我海报纸,所以对讲员招待不周。谢谢你,这个笔就可以擦掉了。所以罪恶有两种,一种是不可赦免的,一种是可赦免的。没有办法擦掉。用口水吧,没有错啊,虽然不大卫生,但是没有错,耶稣用口水医治过人的。)好了,我们讲下去了。那么,这个普遍启示是神赐给每一个人的,普遍启示是在被造界的时空中间没有收回过的。所以当太阳还继续出现的时候,宇宙还继续运行的时候,也就是神的荣耀继续不断彰显的一天,普遍启示未曾停止过,这是继续不断照常的启示,这是一个 consistency。所以我们每次看见宇宙的奥秘,创造的荣耀,我们就看见神是存在的。但是这位存在的上帝是一位怎样的上帝?这就不是普遍启示所能告诉我们的了。而普遍启示成为我们对神信仰很基本的种子,这是一部份的真理,这个起步的真理和起步的信心我们绝对不能压制它,因为罗马书告诉我们,「上帝的忿怒临到那些压制真理的人」,和合译本翻译成「抵挡真理」(罗马书:1 章 18 节),但是希腊文原文的意思是「压制真理」。 换句话说神已经把这个普遍的启示赐给人了,所以人已经知道神是存在的,已经知道神在不见界中间与能见界的受造有一个不可分割的关系。而这个初步的真理的认识就成为一个信心的小种子,这个启示已经放在人里面。 所以从外界来说,「造化」是神存在的见证。从内证来说,「直觉」是神存在的内证。从外面,从里面神印证祂是存在的。所以普遍启示的外在见证 (external witness) 叫做「创造」 (creation), 内在的见证 (internal witness) 叫做「直觉」 (intuition)。

康德 (Immanuel Kant, 1724-1804) 是一个不容易随便讲信仰的人,所以在他的哲学系统里面把这个「知界」分成两个范围,一个是「本体界」 (noumenal world) , 第二个是「现象界」 (phenomenal world),phenomenal world 就是「现象界」。 「现象界」就是在我们可以接触的范围中间可看到的现象,这个感观世界的接触点叫做「 现象界」。但是这些现象界所给我们的,无论透过理性的分析,或者感观的传递所得到的知识非常皮毛的。所以我们的知识只能在这个范围里面。在现象里面有「本体界」,而这本体界不是人的理性可以达到的。 换句话说, 本体界是一个不可能知道的界,这个在德文叫做 Ding unsicht, 的意思就是物的自体, 这个用英文表达就是 thing-in-itself。

这个 thing-in-itself 的意思是什么呢?你现在看看一个人,你看见的就是他的鼻子,他的面孔,他的体态,他的姿势等等。但是人之所以是人,那个人的本体到底是什么呢?你没有办法完全去摸到他,所以你所见到的一切都是现象,不是本体。比较靠近佛学的名词来说,这个叫做「物如」,比较靠近佛学的名词。

Thing in itself. 这个 Ding unsicht 是物的自体, 或作物的自体 ,这个叫做「本体界」,这个无法知道的。所以,从康德的思想来看 ,我们的知识所能构到的范围限制不过是在 phenomenal world 里面,但是在本体界里面,我们没有办法知道。

那么,如果你问康德,「那个本体界里面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他说在本体界里面一共有三样的东西。第一样的东西就是关于神的本身 ,所以我们没有办法知道。第二就是不朽的本身,我们没有办法知道什么叫做「不朽」,第三个就是自由的本身,什么叫做 liberty 我们不知道。所以 God, Liberty and Immortality 三件事情是属于本体界的。那么,这样,康德就留下了英国可能达到一个不可知论 (Agnosticism) 的开始。不可知论者是比较诚实的人,就像孔子说的 「知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第二)。但是如果他不知,他就代表全人类说「全人类没有人可以知」,那个用知表不知。 Wrongly replace all the human being by saying 'nobody can know bescause only simply he cannot know. 所以就是这样的简单。所以不可知论是一个又诚实,又不诚实的东西。

好,现在我要你用你的头脑了,你说「知不知」?他说「我不能知。」那么不能知是表示「真的不能知」吗?他说「真的不能知。」那么 ,你真正知道是你不能知吗?他说「我明明知道我是不能知」,所以他正在用他的「知」表达他「不能知」。因为他自己不能知,他就代表全世界,所以全世界的人都不能知。而这些人在十九世纪是很聪明 ,很聪明的人。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有两个,第一个是赫胥黎 (Thomas Henry Huxley, 1825-95), 另外一个是史宾塞 (Herbert Spencer, 1820-1903),史宾塞和赫胥黎是两个很大的不可知论者。那么对不可知论他们认为 No possibility of knowing the ultimate reality in the universe. 但是他们讲这些话的时候好象他们很懂得这就是一个「可知」的事实一样。我们应当用怎样的态度来面对这种思想? 很简单, 我个人是用 Agnostic attitude to response the agnosticism. 以不可知论来对付不可知论。 同样的,可以用怀疑 (Skeptic) 的精神来处理怀疑论 (Skepticism)。 所以史宾塞有一次在一个科学的会议里面, 这个大科学家, 又是社会学家,他说「 I think there is nothing abslute in the world. 」(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是绝对的)「 There is nothing abslute in the world. 」他讲完了以后,他就坐下来了。 有一个年轻人就站起来, 他说「 Mr. Spencer, did you say there is nothing abslute in the world? 」(史宾塞先生, 你是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是绝对的是吗 ? )「 Yes, I did say it. 」「 Do you believe that? 」「 I beleive it. I believe there is nothing abslute. 」「 Do you beleive that theory abslutely. 」(你绝对相信这个理论吗? ) 「Um....yeh.....I beleive abslutely that there is nothing abslute. 」(嗯.... 我绝对相信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情。)你看见这个毛病吗?所以那一些不可知论和怀疑论理论的基础本身就是一个 self defeating theory。 所以当康德提到「我们没有办法构到那个 世界」的时候,他先把自己站在一个「否定启示」的地位来讲。因为康德否定了 revelation, 康德就站在一个没有启示可能的地步来讨 论本体界,很自然他就达到那个答案去了。但是康德不要基督徒随便接受信仰,这正是我今天也盼望基督徒不随便接受信仰,我们不可以 随因为别人信耶稣我也跟着信耶稣,那种信徒做我教会的会友,我就会把他踢出去。但是相反的,你也不能因为别人不信,你也随便跟着不信。因为那样的人应当把他踢进来。从头好好教导他,因为这个信仰的问题不是「跟人跑」的问题,你自己要有责任感。那么,当康德反对所有对上帝存在的证论的时候,我们昨天提到这一方面,我们提到了 Natural Theology 被改教家 (reformer) 所抗拒。为什么呢? 因为自然神学是靠着堕落的理性,以人为本盼望找出证据证明上帝存在, 所以在历史上你听见有宇宙论证 (Cosomological Argument), 还有本体论 (Ontological Arguemnt) 还有目的论 (Teleological Argument )。那么这些宇宙论、本体论还有目的论的证据盼望证明上帝,基本的论证还是 Cosomological,就是从受造界人的理性要认出 上帝。 但是这个 reformer 早就看见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reformer 回头是相信普遍启示不是接受自然神学。所以十六世纪改教家所给我们的红灯,很多人不去注意,到了十八世纪的时候,我们看见康德就出来反对了。十九世纪的时候,祁克果 (Soren Aabye Kierkegaard, 1813-1855) 再出来反对。 二十世纪的时候罗素 (Bertrand Rusell, 1872-1907) 再出来反对。

所以在康德的思想里面,他拒绝所有证明上帝存在的论证。到了祁克果的时候,他又再一次拒绝所有证明上帝所有的论证。到了罗素的时候,在他的《为什么我不是基督徒?》这本书里面他又拒绝所有的这些论证。那么,请问,这三个人是不是都是站在否定上帝存在的立场呢?不是的,康德是站在不承认启示的必要而把宗教拉到道德范围的一个人,所以他应该说是 father of morden agnosticism。 但是祁克果是站在一个个别与神交通,是强过用理性的论证来证明上帝存在 ,所以祁克果是 father of the modern existentialism。但是罗素的动机完全不一样,他是站在一个根本存心怀疑要抗拒基督教,所以他是一个几乎等于无神论者的。所以在同样反对论证的三个人在不同时代的表现,我们发现他们都有不同的动机来处理同样的事情。

那么,当康德说「证明上帝存在很难很难」的时候,那些反对上帝存在的人就高兴得不得了,因为连康德都说证明上帝存在很难很难,但当他们高兴还没有完的时候,康德讲另外一句话,「证明上帝存在很难很难,但是证明上帝不存在更难更难。」这些所有话的意念终归是要讲什么呢?乃是要告诉我们,「神不是在论证的范围里面」,所以在 argument with evidence 里面的范围是太肤浅的,是没有办法构到神那里去。所以圣经从起初就很正宗的,很原本的告诉我们,是透过「启示」,不是透过「论证」。

普遍的启示使我们明白上帝,在某一个固定的范围里面,知道上帝的存在,我们知道上帝的永能,我们知道上帝是创造者,所以把祂的荣耀,把祂的智能,把祂的能力,把祂的永恒性表达出来。但是神不但把普遍启示赐下来,祂还把特殊的启示赐下来。那么,「特殊的启示 」和「普遍的启示」不同的地方在哪里?

第一、特殊的启示不是每一个人都领受的,是透过固定神所特别选定的人。

第二样、特殊的启示把更深入,对神自己的位格,神自己的本性和神工作的了解启示出来。

所以这样,只单单认识神的存在,你没有办法与这位神发生很正面而深入的关系。所以只有透过特殊的启示我们进到与神发生正面关连的可能性。那么你说「如果特殊启示不是每一个人有的,那么我们怎么可能没有领受特殊启示能与祂发生关系呢?」我刚才讲一句很重要的话,「特殊启示不是赐给每一个人的,但是特殊启示透过某些人带到世界上来了。所以结果众人也照样可以领受特殊启示的好处,但是不是直接领受神这个特殊启示在他们身上。」

普遍的启示我们看见了外证就是「造化」,而内证就是「直觉」。

康德最后就讲了一句不能否认的话语,他说「有两件事使我越久越惧怕,第一件事就是闪着星光的天空,第二件事就是继续说话的良心。」他说「在我内心中有继续说话的良心,在外面有闪着星光的天空。」其实这两句话就要表达罗马书第一章十九、二十节所讲的 ---- 外面的显明,里面的显明。

这句话康德是不是知道原意已经在圣经里面?无论如何他表达出来了。 所以如果今天你找到了在 Konigsberg,在波兰境界从前出于普鲁士,出于德国的那些里面王群里面的坟墓,你找到康德的墓碑上就刻着这一句话,「两件事使我越来越惧怕,天上闪着星光的天空,我心里说话的良心。」我们看见特殊启示也透过两个很大的范围。第一个范围就是神所特选的人,先知们、使徒们领受了神特殊的启示。第二个大的范围,就是道成肉身的耶稣基督自己就是神的启示。所以,这样神要对人说话,从无声到有声,从普遍到特殊,从外在到内在,从普遍范围到个别的认识,从受造界到创造者自己的到来,就可以进到完全的地步。

所以这里的圣经告诉我们,「古时借着先知多方多次的对我们说话,末后借着祂自己的儿子来对我们说话。」这样,神向人的启示就在基督和圣经里面完成了。这样,道在人间,透过文字的表现这个叫做「 圣经」,透过肉身的表现,这个叫做「基督耶稣」,所以特殊启示就在两个大的范围里面赐下来了。特殊的启示借着圣经赐下来,特殊的启示借着基督赐下来。在圣经里面我们更完整的认识神,在基督里面我们更真实的认识上帝,而神要对人所说的话的最高峰就是在基督道成肉身的一切言行和生活以及他所成就的救赎之工里面。感谢上帝!

这样,这一位遥遥在至高之处的上帝并不是不可能知道的,所以基督的启示就结束了所有宗教里面所谓对上帝的寻求。基督在人间的显现就把至高上帝的本体一切的丰盛和奥秘都把祂显明出来了,这是基督教的信仰与所有宗教不同的地方。你把这个搞清楚了以后,你就发现在圣经里面耶稣讲了一些从来没有人可以讲的话,没有人曾经讲过的话,没有人敢讲的话,没有人有资格讲的话,而基督讲过。比如说,「你们看见我就是看见了上帝」(参:约翰福音:14 章 9 节)。谁讲过这个话?毛泽东讲过吗?他最多说「你看见江青差不多等于看见我。」没有人可以这样讲的,苏格拉底不可能这么讲,柏拉图不能这么讲,「你们看见我就是看见上帝。」不能这么讲的,只有神的本身的显现才有这样的资格和权柄讲这样的话。所以你看见众宗教正在寻找真理的时候,众哲学家正在研究真理的时候,而众教育家在高举真理的时候,耶稣不是说「我正在追求真理,来,跟我一同跑。」耶稣说什么呢? ---- 「我就是真理!」你看见了没有?单单这一句话已经是任何一本书,任何一个哲学体系,任何一个宗教信仰,任何一个教育制度,任何一个社会文明没有办法达到的最高的成就。这不是从下到上的一个成就,这是从上到下的一个启示。所以特殊启示就在圣经和基督的身上向人显明出来了。

我不怕青年人看书,我只怕你没有好好研究书。你尽量看书,尽量买书,而你好好比较研究的结果,你就发现只有这一本书(圣经)才够称为神的特殊启示。这一本书里面记载的耶稣基督才够称为神自己在人间。

这样,道在人间就有两个大的范围,就是圣经在文字上的显现,文字的道。我们中国人明白一句话叫做「文以载道」,这都是道在文字显现中间一种受造界的模仿。我们每天讲话的时候,有的时候讲得比较象样,有时讲得很不象样。「你讲什么话?真是不象样!」「你做什么人?真是不象样!」你们年轻人听这种话,应该问他,「那么,应该怎样才象样?」那个「样本」是什么呢?每一个人都在讲话,每一个人都在讲文章,而文章都要把一些真理表达出来,而圣经说,「我 就是真理」,上帝的道就是真理。所谓的「象样」,这个所有「文以载道」都是受造界对文字的道的一个模仿。所有的圣人君子都是肉身的道在世界上生活的一个模仿。所以在圣经里面我们找到了真正的道,在基督里面我们看到了真正至善的人性。这样,神的启示不是单单一个受造界模模糊糊的启示了,神的启示已经进到了真正带领思想的真理引导理性的范围里面。神的启示已经到了基督的生命引导充实我们的启示范围里面。这样,你看见了在第一天我们就讲了,「有位格 之真理的本体」 (The reality of the person of the truth Himself) 祂来到了人间。这样,「真理」和「生命」就发生关连了。在自然启示中间,那个片断的知识可以在特殊启示里面找到了统一性的关连的动力。在那个生命对真理的欣赏和使用的科学范围里面,你可以转到在特殊启示中间在基督的生命里面享受丰盛真理的应用。 这样,真理就不在乎单单是在「受造界的片断知识」里面而已,真理也进到「伦理界」、「生活界」更进到「永恒的生命的本体」里面了 。所以只有在神的特殊启示里面,你找到统一性的真正的完整信仰。 只有在神的特殊启示里面,你享受了真正生命与永恒之间的关连。所以,当耶稣基督问彼得说「你们说我是谁?」的时候,「你们说我是谁?」和「我是谁?」是不一样的。耶稣一问「我是谁?」的时候,「有人说你是耶利米」,「有人说你是以赛亚」,「有人说你是以利亚」,「有人说你是那先知」,「有人说你是施洗约翰砍头现在再转 回来了」....。这个是叫做什么?这个叫做「博士论文」,把这个理论,那个理论搬出来变成一本书叫做「博士论文」。 ,这个 modern academic work 就是这样。 耶稣说什么呢? 耶稣说「我不问你巴特 (Karl Barth, 1886-1968) 说什么,布特曼 (Rudolf Bultmann, 1884-1976) 说什么,盖士曼 (Ernst Kasemann, 1906-) 说什么。我 不问你莫特曼 (Moltmann, Jurgen, 1926- ) 说什么、 潘宁博 (Wolfhart Pannenberg, 1928-) 说什么, 、 赫斯安 (Charles Hartshorne, 1897-2000) 。 我不问你怀海德 (Alfred North Whitehead, 1861-1947) 说什么,....。我问你,「你说我是谁?」

彼得听了这句话,「咦,好象不管别人说什么,那我说什么呢?」彼得讲两句话,他说什么?「你是基督,你是永生上帝的儿子。」你以为这两句话很简单吗?这两句话太大了。

我稍微分析这要句话,什么叫做「基督」?基督就是在历史中间被盼望的那一位,当他来的时候,解决了一切问题。当他来的时候,他要把一切的不义消除,他要把真理彰显,他要使人类得着真正的盼望。所以基督是整个历史的中心点,基督是完善的来源,基督是至高理想的具体化,基督是一切在历史中间被应许的成全,基督是盼望的终点。

但这个弥赛亚观念,基督的观念,在犹太主义里面有,在旧约里面应许了,在很多的了宗教里面都有。但所谓的基督是历史的中心,上帝的儿子,就是暂时与永恒的交点叫「上帝的儿子」。神的儿子来到人间,永恒与暂时交界在一起,他是超历史的,超暂时的整个的焦点叫做基督是上帝的儿子。这个启示建立了基督教神学的最开端的一个认识。所以基督论就是特殊启示的中心点,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当彼得回答这一句话以后,耶 稣怎么反应呢?「西门巴约拿。西门,约拿的儿子,我告诉你,你这一句话不是从有血肉的指示你的,乃是我的父指示你的。「我的父指示你的」, 这个是 revealed Christological undertanding, 「领受启示以后的基督论」。不像那些新派的人凭自己的臆测来评论到底耶稣是谁?

从康德一直到现代的新派的思想都犯上一个很大的毛病,就是否认启示的必须性,所以他们就根本没有办法真正了解特殊启示所要带来的中心就是那位基督,上帝的儿子。但是感谢上帝,耶稣在第一次领受信徒对他公认的信仰的时候,彼得说「你是基督永生上帝的儿子」,耶稣怎么回答呢?「这是我的父所指示你的」,这是启示的基督论,所以在启示里面你找到了整个神的心意的中心在哪里。

好, 我们看见了这两方面了, 在文字里面的道,这个叫做 Rhema Theos 就是上帝的道是用,是用 Rhema theos,是用文字的。

第二,在肉身里面的,道成肉身的,这个叫做 Logos Theos,就是上帝的道,这个是位格性的。位格性的道和字面性的道(是言语的), 当然不能相提而论,但是在这两个范围里面我们看见上帝的特殊启示了。在普遍启示里面所要告诉人的是「神的存在」,那么在特殊启示里面要告诉人的是什么呢?就是要把那被造界真正的意义表现出来。这「意义」这两个字,是很有意义的,意义是很有意义的。那么给意义下定义,到底你要怎么明白意义的意义是什么?什么叫做「意义」?什么叫做「意义」?(有内容,有方向,有目的),这个是很对的 ,很深奥的一个东西,意义。而人是唯一能明白意义的,等到你说「 做人没有意义」,你就想自杀了,对不对?所以每一个自杀的人都发现生命和意义很难连在一起。而继续活下去的人都把生命和意义连在一起了。

你没有听过一只猫说「做猫没有意义」?人是唯一对「意义」有所觉悟的人。意义把事迹记载下来,发生的事情千千万万为什么只记载几样下来?因为那个事件和意义发生关系才值得记录。而每一次记录或记忆都是反时间性的,因为当时间向前的时候记忆就要向后。一九八 九、一九九0、一九九一,这个是叫做「时间」,但是记忆说「不! 一九二八、一九二九、一九三0」它向后。但是记忆和记录的向后不等于人性的退后,因为这个记忆的向后不等于退后,因为记忆超越时间所以就在永恒里面有了关连。所以在奥古斯丁的思想里面记忆是永恒的一个记号,「我记得」,现在时间过了,我还不要让时间淘汰记性,我把它记下来使我永远记得。所以「记录」和「记忆」就和「永恒」发生关系了,那么人是唯一明白意义的。对受造界的意义的正解从哪里来的呢?人被造成为 interpretor,这是人受造的先知功能, 我再讲一次。人被造成为宇宙的诠释者,所以我们看见万有的时候,我们就有一些解释性的话语出来了,这个解释性的话语一出来的时候也就是人文化使命中间的「先知功能」。这先知功能,这个是很深奥的东西,我想今天教会应当更深更准确的明白整套的基督教的思想系统,否则的话我们没有办法影响文化。

当我怎样去了解正确的意义来正解这个宇宙的时候,这个叫做「宇宙观」 (World View)。 这个宇宙观或者德文叫做 (Welt?),就是我怎样看这个世界。中国人看世界看来看去只看「钱」,你懂不懂?你看到钱,道德也不要了,人格也出卖了。所以如果你宇宙观清楚了,价值观清楚了,你对整个被造界的价值和意义正解了,那你做人是很稳的,所以有很基础的。那怎么可能对宇宙产生正解呢?你要准确意义的了解,而准确意义的了解从哪里来的呢?从创造宇宙者怎么造宇宙?为什么造宇宙?造宇宙的终极目的是什么?用特殊启示告诉你,你才会知道。所以特殊启示使受造界有一意义性的正确观念,这个是特殊启示的功能。特殊启示使我们对科学知识产生了正用的功能,我们昨天就稍微提到这一点。

一个非基督徒的科学家,他的科学知识只能服务于他个人的观念和他的利害关系,因为他在一个片断的支离破碎的生活中间应用他的科学功能。但是基督徒从特殊启示看到了普遍启示的正确功用以后,他在普遍启示里面所领受的一切知识的了解和普遍启示的自然为了荣耀上帝而被造的「世界观」接连起来了。他所有的都为了荣耀上帝。刚才李牧师祷告的时候讲了很重要的一句话语在祷告词里面 ---- 「我们活着最大的目的是为了荣耀上帝。」那个就是借着特殊启示去了解我们整个生活的目的,包括我们对自然启示所领受的一切知识,也与特殊启示结连变成整体了。这种信仰所发出的力量是那些非基督徒科学家没有办法了解的。

特殊启示使我们对普遍启示产生纯正意义的正解;特殊启示也使我们对普遍启示领受的科学知识产生正用,就是荣耀上帝。特殊启示对我们在世的生活,我们明白的正道,我们要神为自己的名引导我们走义路,就是那正的道。

这样,我们的生命,我们有一种很特殊的了解,我们为了荣耀上帝,无论生命长短,无论家道富贫,无论人对我们的毁誉多少,所给我们的称赞,所给我们的攻击多大,都没有办法影响我们那个正道的生命的使用。因为在生命和敬虔的真理里面,我们找到了生命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就是对物和对己,从特殊的启示领受的恩惠。

但是这些还不是最高峰;最高峰就是明白神的自己,然后透过神明白自然,透过基督明白人性,透过这些特殊的启示神怎样把自己向人显明。我们明白神的本性,或者你所说的神的属性。这位神不但是存在,祂是一位怎样的上帝?我们每一个都知道有一个叫做马哈地的这个人存在,但是这个人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我想没有人比他的太太更了解他,因为他太太每天在他身边,所以他对别人不大好意思发脾气的,在太太面前可能一点没有遮盖就发出来。所以有的人介绍别人「这个人很好,很好。」他太太在旁边说「假冒为善!假冒为善!」牧师说「这个弟兄很爱主。」太太说,「哪里知道,前天晚上去夜总会,你不懂,我懂。」对不对?为什么呢?因为你对别人的启示是「普遍启示」,对太太的启示是「特殊启示」啊!当你和她签婚约的时候,你已经立约一生一世要光明正大毫无遮盖的启示给她了,这个叫做特殊启示啊!个别启示啊!启示到心里什么东西都讲出来了。你说「这个不不不.... 我只有讲一半,不讲一些。 」那么你的「特殊启示」叫做「半特殊启示」。神的特殊启示使我们明白神的本性。

第二样、神的特殊启示使我们明白神的计划。你看这是何等伟大的事情!在神的特殊启示里你看见祂的计划。

如果你的老板把整个的计划都告诉你,表示你大概是比较 executive 这一方面的人。那么你大概不是看大门的而已,不是的,你可以把整个计划都看见了。这整个的计划都告诉你,神把祂的计划告诉你。

第三样、特殊启示告诉我们,神的救赎 (the salvation of God) 告诉我们了。上帝把祂的救赎,不单告诉我们,而且实实在在施行在我们身上,借着基督所完成的救赎,借着圣灵实施这个功能。所以,这样,计划救恩的圣父,成全救恩的圣子,和实施救恩的圣灵就在我们身上成就。神又把那永恒的盼望赐给我们,所以特殊启示也可以称为是一个 relation of redeemption, redeemptive by nature. 是救赎性的一个启示,这些就完全超越了所有的宗教。所以刚才我讲一句话,「基督在人间的道成肉身的显现是启示的最高峰,而基督的启示就结束了所有的宗教对真理的寻求。」所以他说「我就是真理」。

好,现在我要在这本圣经里面给你看见特殊启示有很特别的东西是所有任何一本书所没有的。圣经是神的特殊启示,因为在这本书里面祂给我们看见一些很特别很特别的东西。没有任何一本书比这本书更清楚的告诉我们万物和万物的因,这一本书把整个宇宙之因都提出来了。科学的书只有在万物中间从现象找到一些片断知识。但是神的特殊启示,这本圣经把整个万有之因都提供出来了。

第二样、特殊启示把整个历史的方向也提出来了。没有任何一本书可以把整个宇宙固定的以后必发生的历史的方向指出来。这个对历史方向的肯定,成为神自我证实祂神性的一个很重要的见证。所以在这一点方面,神呼吁说「你们拿哪一个神来和我相比呢?有哪一个神像我可以指出末后的事情? 」(参: 以赛亚书: 40 章 25 节; 46 章 9-10 节)所以这是神性的一个记号,就是那超历史性的永恒者。

第三样、这一本书是唯一告诉我们整个时空的始终的一本书。时空、时间与空间怎么始,怎么终?没有任何一本书告诉我们更完整。时间要在神的创造里面开始,要在神最后的审判里面结束,空间也是如此,因为时空都是神所造的,神造了时空成为被造之物的容具,再把其它受造之物放在时空里面来定他们的方位和他们的时限。所以时空就在受造的起点,在基督里面找到了开始,在受造的终点,在基督里面找到他的结束。时空的始终,那阿拉法、俄梅嘎就是上帝藉以创造万有的道的本身。

第四样、上帝借着这本很特殊的书给我们看见人性的尊严是没有一本书,没有任何一个哲学体系可以相比的。这个是今天讨论人性的尊严、基本的人权、民主与自由、公义的社会....,这些所有的讨论一定要根据「人性的尊严」才有基础的。但是人性的尊严要根据什么基础才能建立起来呢?没有任何一个宗教交待清楚,没有一个哲学探讨清楚,但是在这一本特殊启示的圣经第一面里面讲清楚了 ---- 人是照着上帝的形像和样式而被造的。人像神,大家说(重复)。不像的不必说,一、二、三,「人像神」。这句话什么意思呢?人就是不是神了,你懂吗?人家如果说「你像猴子」,你说「感谢主,不是猴子。」人家如果说「你很像里根。」哇!你很高兴,你不过「像」,你懂不懂?很「像」。你不要太高兴了。因为杀死他的时候可能先杀死你,因为你很像。「像」就不是「是」,「是」就不必「像」。大家再听一次,「像」就不是「是」,「是」就不必「像」,大家说(重复)。大声一点吧,「像」就不是「是」,「是」就不必「像」。所以人像神,这是人最大的尊荣,马上警戒我们,「你不是神,你不过有神的形像,神的尊严」,这是人性的基础。所以当北京要求民主自由不成功的时候, 他们说「 Give us democracy or death. 」邓小平说「 Ok give you death! 」邓小平没有办法给人民主的的,所谓民主是民做主,那么邓小平跑到哪里去呢?所以邓小平说「不如我做主。」那么如果中国那个时候就得到民主了,那也很危险,为什么呢?因为西方的民主有两个源头,这两个源头都探讨到人性的尊严的问题。第一个源头是人文主义的民主。第二个源头是神形象样式的尊严。所以 Non Christian image, non Christian concept of democracy is base on anthropocentric speculation of human dignity. 但是 Christian concept of democracry is base on theocentric revelation of the dignity of man. (非基督徒的对民主的观念和想象是建立在人本对人性尊严的臆测上,而基督徒的民主观是以神对人性尊严的启示为基础。)所以从苏格拉底时代那种野蛮性的民主,到法国大革命那种惨无人道的民主,可能构成二十一世纪同性恋合法化、世界乱七八糟的道德基础。但是在基督教人性尊严里面找到的民主的可能,是回到神的真理里面,以形像与本像的结合做基础的。

我想中国文化如果要有前途,要从神形象样式的人权基础上来建立对人尊严的了解。今年六、七月我在美国对许多大陆的学者传讲关于民主自由基础的问题。 我盼望其中有一些很 sharp 很 sharp 的 thinker 对中国文化的前途产生效用。

第五样、没有任何一本书像这本圣经很正确的交待这世界罪的因由在哪里?在特殊的启示中间把罪的因由或者病症把它很清楚的诊断出来。 今天整个世界文化的毛病是「下药不对症」。

弗洛伊德 (Sigmund Freud, 1856-1939) 的心理学没有办法把真正有心理病的人完全医好,因为他自己也有心理病。他自己有心理病怎么解决他人的心理病,对不对呢?所以你看心理学的时候多数看那不正常的人的书,越看可能你也不正常。怪不得最多自杀的人在美国是医生,而医生里面最多自杀的是心理医生。

他们应当是医治别人的,但是他们没办法,为什 么呢?---- 下药不对症。 真正的「对症」是什么呢?对罪的了解,对罪真正的了解使人的生命得回真正的意义,只有这本书告诉我们。

第六样、全世界没有任何一本书像这本特殊启示一样,告诉我们有一个灵界的大战。我们不是单单看见表面正在搞和平的运动,在看得见的表面的背后有一个灵界的大战,只有这一本书才能告诉我们。

第七样、天下没有任何一本书比这一本特殊启示的书,把那救赎和永恒的盼望带到人间。感谢上帝!这一书是神特殊的启示,在这本书里面,我们看见任何一本书办法相比的真理的表达。万有之因、历史的方向、时空的始终、人性的尊严、罪的因由、灵界的大战、救赎与永恒的盼望。请问,这样伟大的启示,虽然赐给先知,虽然透过使徒,神已经使他成为万国的语言已经交到你手中来了,基督也传给你了。请问,直到现在,你还不接受,你还不信,你还不信基督的人,请问 你要等到什么时候?你已经信基督的人,你为什么了解得这么迟呢?你做基督徒这么久了,你对你的信仰了解到多少?愿主帮助我们,给我们在神的启示里面找到了得救的智能,而在神的启示里面,找到永世的亮光。自然的光是不够的,只有借着特殊启示的光才把我们带到完整的地步,我们低头祷告。

请李院长带领我们祷告。

李建安院长:

「亲爱的父神,我们要向你献上我们的感恩,主我们心里面真的充满喜乐,因为主的真道何其的伟大,你也借着你的圣灵透过你的仆人使我们明白。然而主啊,我们知道,明白了还不够,我们需要主你继续的用你的圣灵光照我们,用你圣灵真理的灵再一次引导我们,使我们更深入的明白你的真道,使我们生命里面得着益处,使我们的命能够成为荣耀主你自己的生命。主,我们也想念到许多人听你的真道还没有真正了解,我们求主你继续在他们心里面运行动工,直到将来有一天,主你就看见他们在你面的悔改的心志的时候,他们就接纳主你做他们个人的救主,我们晓得这是圣灵的工作,没有人能够做,主啊,求主你恩待,求主感动。主,今天晚上站在你面前亲爱的弟兄姐妹们,我们再一次借着祷告把他们交在主你自己的手里,是你自己呼召,是你自己感动,我们深信主你必定自己保守他们奉献的心,以致于有一天他们都装备好的时候,就愿意走到你面前来,装备他们己,将来放在你手里面成为好的器皿。主啊,求主你接纳站在你面前的这些年轻人奉献的心志,我们深信主你已经悦纳,也深信主你将来必定要大大的使用他们。主,我们求主你继续恩待,虽然人的话语已经停了,你的真理继续不断借着圣灵在人心里面工作,以致于我们更认识,更认识神的时候,就更加爱神,我们怎么可能认识你而不爱主你呢?帮助我们过去在你面前的软弱,过去我们生命在你面前的污秽骯脏,求主用宝血遮盖之后,用你的灵感动刚强之后,使我们能活出活泼,荣耀神的生命,帮助我们每一个人。这样祷告,奉主耶稣的名。阿们。」

问题解答

我们低头祷告。

「主啊,求你把你的智能赐给我们,给我们明白你要我们了解的,奉耶稣基督的名,阿们。」

一、普遍启示在罗马天主教神学中的地位?神存在的五大证明是否完善推论神存在的合理性?

答:其实「普遍启示」这个字很多天主教徒也懂的,但是就在普遍启示中间他找出用人本的证明上帝的论证,这个是改教的时候所反对的。

你这里提到「神存在的五大证明」, 这个是阿奎纳 (Saint Thomas Aquinas, 1224-1274) 所找出来的 Five ways,是不是很完善的推论神存在的合理性呢?这个还有两个很大的漏洞。你只能证明宇宙有一个因,或者有一个设计者就是了。但是这 design 和创造者之间,你从 design 变成创造你是需要「信仰」的。

第二样,如果这一位设计者也就是创造者的话,而那一位创造者也就是圣经里面的这位上帝还需要另外一个信仰。 所以这两个 gap 不在所有的论证里面能够解决。 第一个把这两个 gap 看得很清楚的是康德 (Immanuel Kant, 1724-1804)。 但是,其实在康德还没有提到这些事情以前, 加尔文已经发现了自然神学是不足够的, 所以从 reform tradition 一直到现在, 无论是多特会议 (Synod of Dort, 1618-1619) , 无论是韦斯敏斯德信仰告白 (Westminster Confession, 1646), 或者其它的新教的信仰告白都有一个很清楚的重点看清楚了,就是不是神的启示没有人能真知真理,而自然的光是不够的。所谓的「自然的光不够」就是普遍启示没有办法把我们带到上帝面前。并不是没有价值,不过是有所不足。

二、上帝借着圣经启示祂自己,又借着圣灵在人心中光照叫人明白真理,但为什么有些人对真理的看法和另外一些人不一样?

答:明明同样走过吉隆坡的某条路,同样的看见那些东西,你问他说 「 What do you see? 」他说「我看到吉隆坡的人穿得鞋子都不好看 。」他什么都没有看到,他就看到鞋子,因为他是卖鞋的。

第二个人说,「这里的房子建得很不整齐,有的三十年代,有的五十年代。」因为第二个是建筑师。

第三个人说,「这里的人的鼻子都比较扁一点」,因为他是选美会里面的裁判。 这个在他 communication 的学问里面叫做「选择性的认 知」 (selective perception)。

耳朵灵敏的人有两种,第一种是受专家训练的音乐家,一点点走音他都知道,一点点的不和他都知道。第二种人是什么呢?是在路边看守你汽车要收钱的人,他每天只听见引擎发动声,他就很灵敏,你跑不掉的。 你一开车要走,他马上跑过来了。 所以他的耳朵是专为那个 starting 来预备的。

「上帝启示圣经,圣灵又光照真理,为什么每一个人的解释不一样呢?」解释不一样,为什么呢?几个原因。第一、不一定完全顺服圣灵 。第二、每一个人领受力有所不同。第三、先入为主的观念遮盖了他的开敞性。这个很多原因,所以我们需要从一些神特别用的人身上看见一些更完整的了解。但是还是没有一个人是完完全全,绝绝对对的 。所以在奥古斯丁的观念里面有差错,在马丁路德的观念里面不完整,改教家看到教义的重要性,而当时他们没有注意到宣教的急迫性,所以还是有限的。所以求主给我们更顺服,更完整。

三、「自由意志」和「预定论」使我感到矛盾。

答:这个问题因为很难答所以我们就先讲故事好了。

一个人在一个房子里面,正在睡觉,睡到一半的时候,着火了,火烧得很很厉害,他还在那里睡觉。睡觉睡一半的时候,他梦见他在游泳,很冷(我们现在不讲预定论,讲故事了)。外面是大火,梦中是冷水,很舒服,他的朋友来了,「起来!死了,大火啊。」他好象听见,好象没有听见,因为睡觉的时候就把你的耳膜关起来了。现在外面没有锁,所以还有一点点声音进来,「出来!」他就说,「游泳还没有游完嘛!」「火烧死了!」他说「乱说!水很冷嘛。」所以这个时候不是「自由意志」的问题,是什么呢?是「睡觉」的问题,你懂吗 ?等到你再喊的时候,再喊的时候,笑一笑他醒过来了,他发现没有冷水啊,只有闷得不得了的二氧化碳,所以他快快出来,那个是自由意志。你明白了吗?所以,没有自由意志行动以前,要有一个预定论 ,预定就是「主动的恩典临到你」,是超过你的时间里面的范围,然后进入时间里面的行动,使你已经被罪破坏的意志恢复正常的功用 (The normlization of the funciton of your will is the bases you take the right decision.) 所以,恩典是先于你的决定,而你的决定是在被正常化以后才能产生出来的。这样,神的预定并不是杀死你的决定,但是你的决定不能产生是因为你根本已经死在罪恶中间而不能决定。所以连叫你活过来都还是上帝的恩典,我想你大概明白 一点点了,如果还不明白,等以后有故事我再告诉你。

四、「特殊启示」与「灵恩的启示」有什么分别呢?「灵恩方言」 (Charismatic revelation of speaking in tongues) 和先知启示 (Prophecy of revelation) 有没有神学的基础?

答:我告诉你,保罗说「你们中间若有人得启示说预言」,那个都是 before the bible was completed 请你注意。 所以哥林多的教会他们还没有得到全部圣经启示以前,有一些人领受了方言啦、启示啦 ....。那么,这些是不是真正从上帝来的呢?圣经说「你们要试验诸灵,不能什么灵都相信」(参:约翰壹书:4 章 1 节)。 有一些女人特别喜欢告诉人「她得到启示了」,一上台就教训男人。保罗说「不要讲 话,闭口!妳们如果要明白什么,回家问丈夫」(参:哥林多前书:14 章 34-35 节)。所以这些要把所谓的启示告诉人是不明白的,而 且需要回家问丈夫的,但是在家里不问丈夫,在会中教训别人的丈夫 。如果你问她,「你根据什么?」这些女人说「我领受启示啊!」后来等到圣经完全启示清楚了以后,才知道没有一个女人领受启示写圣经。所以有许多以为自己领受了启示的,不一定是神启示,所以保罗有那样严格的吩咐。

好,现在回到正题里面来了。圣经已经完全启示完了以后,是不是每时每代还要有方言,还要有启示呢?我不敢限制神的工作,但是请你注意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如果现在是圣经以外还有特殊的启示的话,而这个启示如果比圣经更高,那么,请问圣经的地位在哪里呢?这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这个启示比圣经更低,为什么你不回到圣经,你更看重这个呢?而所有人所领受的经验,要在真理的审判之下,不是经验来判断真理,是神的道来判断经验。「圣经」高过「经验」,「 圣经」决定「经验」的价值,「圣经」批判「经验」,那是严正的原则。这边我们看到在神迹奇事里面成长,但我们来看一节的圣经,彼得后书三章我们看十八节,翻到了一同开声来读,这是神的话语。彼得后书,三章十八节,这里说什么呢?「你们却要在我们主救主耶稣基督的恩典和知识上有长进。」在哪里长进?「恩典」和「知识」上 。我想我们很难在神迹奇事上有长进,而是在恩典和知识上长进。

再看约翰福音第一章,第十四节,「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的有什么?」 ---- 「恩典」和「真理」。你一旦了解圣经,认识的时候,你就应当改正你自己,请不要要求圣经来适应你观念里的框架,而是你的观念来适合圣经的真理。

五、特别启示在上古时期、旧约时期与新约时代有什么不同?

答:在新约时代是直接神来人间说话,在旧约时代是间接透过先知们向人说话。所以你刚才看希伯来书第一章第一节已经看清楚了,「古时借着众先知多次多方的对我们说话,后来他自己的儿子亲自来对我们说话。」而在旧约的时候是借着先知们把预言讲出来,新约是借着使徒们把耶稣基督的道再讲解、分析清楚。

六、「圣经神学」与「系统神学」有什么不同?

答: 名词不同。

「圣经神学」就是从圣经里面找出对神的知识,而所有的神学只能称为是「神学」,如果他们是从圣经的启示找到神的知识。你从圣经里面找到了对神的知识以后,把它系统化,有条理、有次序的再把它编排成系统,这个叫做「系统神学」。

七、上帝说「要有光就有了光」,这光如果不是第四日的太阳、月亮、众星,请问那是什么光呢?

答:创造有一个很基本的观念, 在拉丁文叫做「从无创造有」, create out from nothing 使无变有,这个是创造。而自有永有,这个叫做创造者的「自存」。但是神从没有创造变成有,这个叫做「创造」,上帝一切的创造都是他从无变有的行动。太阳之所以会发光,不过是因为有燃烧的现象在里面。月亮会发光,不过是因为会反射百分之八的太阳光。所以所有的星的光有两种,一种自己发光,一种反光。那么无论是自己发光,无论是反光,光是从燃烧的现象产生出来 ,而光的本身是不是物质?这个是很趣味的事情。所以光不一定要有 太阳才有,因为在宇宙中间除了太阳之外还有许多的光源。所以神先造了光,祂又使太阳成为能发光的,所以那一节的圣经是证明宇宙是比太阳系更大的。而如果你说,「如果我们这个地方是看见先有光后来才有太阳,是不是乱了?」你先把这自己的观念先限制在太阳系的范围里面。

八、地球是不是比万物更先创造的?

答:我们不知道。但是很清楚的告诉我们,这本圣经是论到这个地球,和这个地球上的人与神之间的关系,不是论别的星球,也不是论每 一件事情。单单论这个地球你都念不完了,还还要论一大堆,你怎么念呢?

九、请问「黑暗」是第几天创造的?

答:唯一的一节圣经提到上帝创造黑暗,那是以赛亚书第四十五章第七节,「我造光又造暗,我赐福又降祸。」「我赐福又降祸」,在英王钦定本圣经 I create both good and evil,但那里的 evil 不是指上帝创造恶。那里的 evil 不是本体的恶 (ontological evil) ,乃是道德、伦理的恶 (moral evil) 是表示 punishment, 上帝惩罚的意思。而「暗」怎么样被造圣经没有讲,但是从奥古斯丁的思想来 看,光没有到的地方就是暗还存在,因为暗很暗所以我不太清楚,因为它很暗。

十、上帝为什么允许不幸的事情?如最近被奸杀的一位热心事奉主的姐妹,会发生在爱上帝的人的身上。

答:有一种错误的神学理论,「凡是真爱主的人不可能遇到灾祸,不可能遇到被奸杀,不可能遇到疾病,不可能遇到贫穷。」我们不能接受那个神学思想,因为圣经告诉我们,像约伯这样的完全正直,行善的义人,这样的爱上帝,敬畏上帝的约伯竟然受了那么多的痛苦。这个是从古以来最难了解的道德难题。为什么义人受苦?为什么恶人发达? 为什么呢?答案是什么呢?----Cosmic Warfare 宇宙的争战。 刚才我已经把第六点提出来了,灵界的大争战你看清楚了,你才会看透这个世界的现象,灵界的大争战。所以你读约伯记你就明白「成功神学」 (Theology of Prosperity) 是不合圣经的。你说,「最后他(约伯)发达了。」但是,有一些人不是如此,你相信讨饭的乞丐拉撒路是个基督徒,是得救的人吗?如果不得救怎么在亚伯拉罕的怀里呢?拉撒路得救吗?他到死的时候还是一个乞丐,对不对呢?所以神有时候许可义人遭受很困难的生活不了解。但是耶稣早就说了「能杀害你的身体,不能杀害你的灵魂的,你不必怕他」(参:马太福音: 10章28节 )

十一、犯罪是个人的事,为什么说是亚当堕落以后引起人在罪中呢?

答:亚当的罪算在每一个人的身上是不是合情理的?这个人差不多抓上帝一点麻烦了。

德国有一个人叫做巴哈 (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 他的父亲也是巴哈,他的兄弟都是巴哈,他生了一大堆巴哈。所以巴哈家族在七代里面产生四十九个作曲家。你赞成吗?父亲有音乐细胞,孩子也有音乐的细胞,你赞成吗?如果人家说「你这么聪明」,你说 「有其父必有其子嘛!」所以如果你爸爸聪明,你聪明你就赞成,对不对呢?如果你爸爸不好,你遗传不好,你就不赞成,对不对?所以好的要,不好的不要,这个叫做「罪」,你懂不懂。所以你发这个问题就证明你是罪人的后代,这已经是不义的表现了,怎么合情理呢?其实事实就是如此,你怀孕在母亲的怀中的时候,你的母亲乱吃药,你就可能残废、畸型,对不对?你不要乱点头,以后结婚告诉你太太不要乱吃药,我们不能逃避整个性的责任。但是我不愿意解释原罪的遗传是透过性的关系留下来的,那是奥古斯丁的解释法。而正统的基督教解释法应该是说「亚当是我们的代表,所以我们在这个代表性里面,承担了罪的原罪。」

当日本天皇打电话到广岛的时候,没有人接。气得不得了,再打。没有人接。后来有人来了,带了一个病得要死的人,「广岛不广不岛了 ,广岛倒了,夷为平地了!」因为给美国的原子弹炸平了。「真的吗 ?情形怎么样?」「那里的人好象被热火烧了几十倍热,完全焦了, 房子都平了。如果你不投降,东京要被炸了。」不久以后长崎再炸,本来要炸东京的,因为天气不好跑到长崎去,长崎的人就遭殃了。后来他投降了,「我日本天皇,我宣布投降。」我问你,他宣布投降是他个人的事吗?日本人都没有投降嘛!「你自己去投降嘛!」不能的 。一个天皇投降,全日本人不跟着投降也投降了,因为「代表性」。当亚当向罪投降的时候,全世界的人都在罪的里面投降了。

十二、如果上帝是慈爱的,为什么允许罪恶和苦难存在?

答:上帝是慈爱的为什么加上「如果」?这个问题应当退后两千二百年,不必唐崇荣来回答,让孟子来回答。孟子回答什么呢?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什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要心志受苦,身体劳力,然后没有饭吃,才能做大事情。所以孟子得到了普遍启示,试着解释苦难的意义,就把人的受苦和「天意」连接起来,了解得这么好。想不到,过了两千多年,所谓的「人类进化」还发这样的问题。所以今天你发这个问题是证明什么?证明「进化论」是错的,你懂不懂?就是这样简单。

上帝如果爱人为什么还有苦难存在?没有苦难的民族从来没有产生伟大的思想家。没有经过苦难的人性从来没有真正了解价值和尊严。你说「苦难把某一些人折磨死了!」神还有公义在他身上,凡是受逼害 ,受不义对待的人神会给他们特别的安排。但是苦难的存在对整个人类来说有良心的刺激作用,有一些对不义的呼喊,带来对人的觉醒。

十三、「启示」与「默示」有什么不同?

答:「启示」就是神的道要带到人间,「默示」是祂用了圣灵感动人的方法把这个启示赐下来。

十四、为什么有一些经文新、旧约不同呢?

答:那是因为有一些在不同的版本的翻译本里面去应用的。我相信你应该更多的研究这一方面的书。

十五、神启示人的两个条件是祂必须是乐意的,而诚实的。神如果不启示人就不可能得到启示。神可以选择要不要启示人,所以如果上帝要启示,条件是上帝必须是主动的乐意启示,这个我同意(而我也同意你的同意)。你也提到神必须是诚实的启示,请问,神可以不诚实的启示人吗?神是完全圣洁诚实的,这就是祂的本质。所以祂不可能不诚实的启示人,所以把诚实当做神启示人的条件我认为是多余的( 我也认为是多余的,为什么?因为神本身就是诚实的)。

答:其实连第一个也多余,因为神本身就是乐意的。所以如果感到多余就完全不必研究神学了。但是如果你不把第二点提出来,你就很难明白今天你所领受的到底是不是真的。但是明白神是诚实的,也就是明白祂的启示是根据祂的本性,所以我那个启示的条件其实要讲的是「我们怎么能知道这个启示是真的?」因为神是诚实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必须透过祂诚实的启示我们才能真正明白祂,我认为不是多余的。如果你透过神的本性是诚实的,为什么还用诚实做条件,那好象是多余的。感谢上帝,连你知道神是诚实的,还是因为祂诚实的启示你祂是诚实的。

好,我们就到这个地方。咦,好象还有,哦,在这个圣经的下面,不是不诚实,也不是不乐意,是遮盖掉了。你们还要再听吗?还要再听?我不要再讲了,因为已经十一点了。不是不乐意,也不是不诚实,是时间受限制。那我们就到这个地方,这些问题我交给马神的院长,盼望他可以把更伟大的真理光照在你们心中。如果他没有闲空,很可能他交给神学的老师们,或是学生们继续再研究你们的问题。如果主许可我们以后再见面再一同研究上帝的话,我们今天就到这个地方。

《活在圣灵中》(巴刻)

张序

对二十世纪的普世教会而言,影响最深,而争论性又最大的,莫过于世纪初在美国产生的灵恩运动。从历史角度看,六十年代开始的称灵恩运动(Charismatic Movement),六十年代之前的称为五旬节运动。由于这两个运动的神学思想和强调点都大同小异,因此把他们通称为灵恩运动亦未可厚非。

灵恩运动的出发点在于觉察到现今教会中很多缺乏事奉的热诚,与使徒行传的教会比较之下,发现问题的症结在于初期教会满有圣灵的能力,而现今的教会所以冷漠和停滞不前,就因为没有追求圣灵的充满和运用恩赐去事奉。

就灵恩运动追求圣灵能力在教会中彰显而言,是一点也没有错的,众教会都应该认同这方面的看法,努力去追求。可惜在追求的过程中,灵恩运动中出现了一些富有争论性的教义和表现,以致很多教会对这运动望而却步。虽然如此,灵恩之火却仍如燎原之火,迅速向全世界蔓延。六十年代之前的灵恩运动,大致上盛行于社会的低下阶层,但六十年代开始的新灵恩运动,却打破了所有社会阶层、宗派、神学观点和国家种族等的界线,甚至在天主教中间亦有不少灵恩派的成员。从教会增长的角度看,灵恩派教会在世界很多地方的增长,都远远超越其它教派和信仰的教会;从教会合一的角度看,灵恩运动更成为连结不同背景和信仰的信徒和教会的一种凝聚力。

对近代的灵恩运动,有很多不同形式的回应,有的取敌视的态度,对此运动中一切超自然的现象,如讲方言、说预言,被视为人为或心理作用所产生的。

另一种回应是彼此的分离。很多得着灵恩的信徒,有一种使命感,觉得应该留在教会影响其他信徒也得着更新,但也有得着灵恩而离开教会,在别的地方开始聚会或设立教会的。这种对圣灵的真理意见分歧而导致教会分裂的情况很多时候是难以避免的,分裂的责任也难以归咎于任何一方面。

也有不少的情况是整个教会或整个宗派都受感染而投入了灵恩运动的;这往往是教会的牧师或宗派的领袖先受影响,进而带领教会积极的追求灵恩。在这过程中,也难免有反对而离开的信徒。

还有一种对灵恩运动采取漠视和避而不谈的态度。一般信徒的漠视,主要因为没有接触这运动,或不明白灵恩派的独特信仰,但当教会的传道人和信徒领袖采取这种态度时,往往因为相信,如果不加理会,这种运动便会迟早自然消失。这实在是极错误的态度,因有了这种假设,牧者便不会刻意地去教导信徒有关灵恩的正确看法,一旦灵恩观念在教会出现,牧者再来教导,往往已经太迟了。在这灵恩信仰迅速蔓延的世代,教会必须清楚教导信徒有关圣灵和灵恩的真理,才能避免灵恩运动的冲击。

最后要提出的一种回应,就是观念的重整,这也是本书作者巴刻所尝试去回应近代灵恩运动的方式。在「真理」与「经历」两者的关系中,巴刻显然以真理为大前提,先确定了圣经对圣灵工作的教训,再把这教训用以评估灵恩派所高举的一些属灵经历。

近代灵恩运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一方面我们不能排除一些非从圣灵而来的超自然表现;另一方面,就如巴刻提出,当信徒积极追求圣灵的大能时,神往往藉圣灵带给他们生命的更新和复兴,事奉的得力和心中的喜乐和平安。虽然有时人循不合圣经的途径或用不合圣经真理的理论去解释圣灵在他们身上所彰显的大能,神仍然是心胸广阔的神,不会因此而收回他的工作,故此灵恩派必须在真理上多下工夫,重整他们一些基本的观念。

巴刻在书中强调圣灵的一切工作都以基督为中心,他来世为要见证基督,荣耀基督,引导信徒过一个以基督为中心的生活(约一五26,一六14)。也就如宣信指出,圣灵是活水,而我们的生命是田地,基督是落在这田地中的一粒种子;圣灵活水的灌溉,叫基督在我们生命中开花结果,荣耀父神。

巴刻又提醒今天的灵恩派,不要过分强调圣灵大能彰显在信徒身上所可能带来的一切「祝福」,如生活的亨通,脱离苦难和病患;以为一信了主便每时每刻过一种无忧无虑在地若天的生活;圣灵随时为我们施展权能,击退一切仇敌,医治一切疾病。这种信念引进另一种思想,就是苦难和缺乏并非蒙恩的义人所应该承受的,因为这是不正常的遭遇。

不错,一个蒙恩的人有时会像亚伯拉罕和所罗门一样,在物质生活方面得到神的赐福。但一个没有逆境和苦难的信徒并不一定过着一种高层次的生活。苦难最终为约伯带来更大的祝福。基督在世时没有枕首的地方,受尽一切的忧患,最后,死在最残酷的十字架上。神的儿子还需要「因所受的苦难学了顺从」(来五8),何况平凡的我们,岂不更需要在苦难中经历更高层次的属灵功课吗?

巴刻是一位有深度的神学家,对圣经、神学和教会历史,都有真知灼见,在本书中以平和的心情、同情和欣赏的态度,客观地从真理和教会历史的角度,去分析今日灵恩运动的一些独特信仰,同时,作者绝不妥协地指出今日灵恩运动的一些错误和偏差。书中作出的一切结论,给我们看见作者在治学上一贯的稳重、谨慎和可靠。这确是一本关心今日灵恩运动的教会人士必读的书。

张慕皑 谨识
一九八九年七月

译者序

中学时代,念使徒行传,发现其中四个经常出现的字就是「圣灵充满」,殉道的司提反被「圣灵充满」,初信主的外邦人被「圣灵充满」,彼得讲道大有能力也是被「圣灵充满」......那时候,我很希望深入了解何谓「圣灵充满」,而我也很想得着「圣灵充满」。

本书《活在圣灵中》探讨何谓圣灵,他的特质、个性、功能,以及人如何认识他,与他同行。一般人对圣灵及他的同在很有疑问:「圣灵充满」难道是形容信徒灵气逼人,宛如头上有个光环,神圣不可侵犯?抑或说人拥有异能异力,能呼风唤雨,叫病者得医治,叫伤者得痊愈,甚至起死回生?

很欣赏本书作者一开始就提出我们在对圣灵的认识上,要校正焦点。许多事情都是好的,却并非最好;许多观念不能说是完全错误,却并非焦点所在,以致拐弯抹角,对圣灵的真相仍旧模糊不清,甚至扰乱视听。而认识圣灵的焦点,在乎以基督为中心(Christ-centredness)。作者采用一个意象去阐释这个要点:圣灵就像墙角的泛光灯,把中心目标照明,他的工作,就是表彰基督和发扬基督。这是全书的重点,不可偏倚。在我翻译本书的时候,有另一个意念闪现我脑海,中国古代戏剧、小说中有所谓「照妖镜」,今天,我们也许需要一面「照灵镜」。倘若将这面镜向信徒一照,就能从信徒身上看见耶稣基督的性情、神貌、气质,而且这个信徒的生活形态、行事动机若能表彰耶稣基督,以耶稣为首,那么他就是被圣灵充满,与圣灵同行。至于有没有说方言的恩赐、医病赶鬼的异能,是否充满领袖的魅力、独具恩赐、十项全能,都只不过是枝枝节节的事情而已。

换句话说,圣灵不是一种「力量」,也不是一件「礼物」,更不是一个引来各种属灵福气的「开关掣」,他是表明基督的一个有位格的灵。

翻译本书时,我个人亦有许多对文字的反思和学习。一向最令我沮丧的,是要阅读一些半咸不淡、充满西方语法的中文,读起来诘屈聱牙;一串一串像火车卡的句子,读了半天,还弄不清楚是什么意思。岂料在尝试翻译这本书的当儿,我发现了一些学术性和思辩性的英文文章,在句法、结构、文章组织和推论的表达上,与中文的气息、字句组织、结构、词汇有很大的出入,翻译起来,有时也免不了渗进一些西方语法,读来不伦不类。中文词汇和句语是浓缩、含摄、包罗万有的,表达时崇尚其含蓄性及蕴藏性;但英文词汇简单、精确,分门别类,表达时崇尚其分析性及阐扬性。中、英文文法背后,有其东西文化本质上的距离;故此,在东西文化交接间,多少需要彼此让步。如何能保持中文文字浓缩、含蕴的优美,却同时弹性地变化其气质,扩充文字的容量,去表达繁复的逻辑、细密的分析、思辩的迂回,确是一门学问。这是所有从事翻译事奉的人需要携手发掘和探讨的。

还有必须一提的,可能作者年事已高,不失长者语重心长、谆谆教诲的风范,表达时不免略嫌重复,亦喜欢在句子中加插澄清、阐释、注解和个人感喟,文中引用不少括号和破折号,在我个人感受上,就如驾车的人,往前直驶的时候,忽然看见途中竖起许多交通标志,必须不断停车煞掣,左顾右盼,不能一鼓作气,直达目标,难免感到有点不畅快,但若然我们了解作者的表达方式,跨越句法的迂回,就更能欣赏文中的精髓。

本书并非仅仅纯理论式讨论,作者还尝试从历史角度综览及评述历来有关圣灵的观念,更大胆地批判凯锡克运动及灵恩运动的种种弊端,却同时肯定其中可取之处。他的焦点是精确的,他的综览评述都很有参考价值。

霍玉莲
一九八七年十二月
于苏格兰鸭巴甸

中文版序

《活在圣灵中》探讨今日西方基督教界的一些问题和需要。
得悉这本书也能成为华人基督徒的帮助,实在感到万分高兴。
我要感谢宣道出版社从事这项翻译工作,并祷愿本书的中文版能给众多神的儿女带来亮光和生命。

巴刻(J.I.Packer)

前言

神的圣灵、我们的主,并生命的赐予者,他曾在创世时翱翔于众水之上,也曾藉着众先知在人类历史中说话;在五旬节,圣灵降临在耶稣基督的门徒身上,担当了耶稣给他界定的新角色,作门徒的保惠师。圣灵承受了第二位保惠师的身分,是耶稣基督的代表,今天正在众人的心怀意念里动工。保惠师(paraclete,希腊原文是parakletos)的意思是:「安慰者、辅导者、帮助者、倡议者、坚固者、支持者。」耶稣是原先的保惠师。他透过第二位保惠师的工作,继续服事人。耶稣基督是昨日、今日,直到永远都不改变的。圣灵也是一样;自五旬节以来历世历代,凡福音所到处,圣灵都大规模或小规模地动工,完成耶稣最初差遣这股新力量到来时所应许要成就的一切。

幸而圣灵不负所托!若然他曾经怠工,教会早已消失了,因为根本就没有基督徒存在。基督徒生命中的各个层面--智慧及伦理、与神及与人的各种关系、敬拜中的提升及向外的见证--都是超自然的;只有圣灵能带动我们活出基督徒的生命,也只有藉着他,这生命才得以维持下去。所以在他以外,不单不能有活泼生命的信徒和会众,根本就不可能有信徒和会众。然而事实上,教会仍继续存在并增长,就是因为圣灵从没有怠工,而且随着时光的递澶流转,他将会永远不懈地感动人心。

可是,在不同的时期里,圣灵在世上工作的广泛及深入程度,各有不同。举例来说,圣灵现时在非洲、印尼、拉丁美洲、美国及罗马天主教会里的工作,似乎较诸五十年前范围更广。在此,我用了「似乎」的讲法,因为真正的情况只有神才清楚知道,而圣经亦曾多处强烈警告我们不能以外貌判断属灵的事。以利亚以为他是唯一忠义的以色列余裔,神却告诉他尚有七千个同样忠信的以色列人;这件事可成为我们的鉴戒,当我们试图估量神的作为时,最好还是先停下来三思。但无论如何,不管上述的印象正确与否,在我来看(亦不单只我),虽然一方面基督教好象在妥协中分崩离析,但圣灵今天却在世界许多角落吹出新生的气息。固然,他工作的深度却又是另一个问题。一位游历广博的领袖曾经对我说,北美的基督教合三千哩,却只得半寸深;而在其它地方也同样有人慨叹基督徒信仰的肤浅。然而无论如何,这本书的面世,是因着一个感觉,就是圣灵正在我们中间激励我们。

读本书时,应该把它视为一套指标,指向乐尼斯(Richard Lovelace)所谓圣灵在教会昨日、今日、明日的工作的「统一场」论("unified field" theory)。本书的内容有如一张菜单上的四道菜式:

第一章带领我们进到一个结论:要了解圣灵新的职事,全系于一个中心思想,那就是圣灵体现主耶稣自己和他的职事。这个论据就如一道醒胃的头盆。

第二章是从上述的角度去查考圣经有关圣灵的教训。这可算是餐汤吧--可能味道较浓,但是营养丰富。或许,这汤与别不同,既浓郁又清澈;身为烹调这汤的厨子,我诚愿它确是这样。

第三、四、五、六章是本书的主菜--展示卫斯理的完全主义、传统凯锡克信念及近代灵恩派属灵气质。同时把一套活在圣灵里的古老观念重新表达出来;对我来说,似乎这套观念比上述其它思想有更深的圣经基础。

最后摆上来的自然是甜品(通常这是套餐中最甜的)--论及保惠师复兴基督身体的工作。也许,你会觉得这个甜品味道又苦又甜;然而味道如何,我想是在乎你甚于在乎我了。

书名「活在圣灵中」(英文版为 Keep in Step With the Spirit)是贯串全书的中心思想。意念出自保罗在加拉太书五章二十五节所表达的思想:「我们若是靠圣灵得生,就当靠圣灵行事。」「行事」(walk)在这里的希腊文用字不同于十六节的peripateo,peripateo照字面解是一个人移动双脚行走,喻意人的生活行为,而这里的希腊文用字stoicheo,更包含进一步的意思,指依循轨迹而行、持守一个准则,亦即是在他人管理下前进。

信心、敬拜、赞美、祷告、对神坦诚及顺服、纪律、胆量、尚实的道德观、福音的丰盛等,都是我所追求的目标。也可引用保罗的话:「......乃要被圣灵充满。当用诗章、颂词、灵歌,彼此对说,口唱心和的赞美主。凡事要奉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名,常常感谢父神。又当存敬畏基督的心,彼此顺服。」(弗五18-21) 我写本书的最高目的,是希望它能够帮助读者实践保罗在这段话里所提出的一连串教导。所以我现在请求你在神面前检视自己,看看自己是否愿意为了学习新的超自然生活方式,不惜付上任何代价去改变你现在的生活;因为再没有什么比探讨圣灵的工作而不愿受感动、谦卑下来、认罪及被改变更能熄灭圣灵的感动了。

任何认识(即使是二手资料)圣灵工作的人,都会明白探讨圣灵的工作是一项极大的冒险。一九○八年,一些在中国事奉的宣教士写信回家说:

一种无可遏止的力量临到教会。简直是奇迹,试想一个绝不向衙门的酷刑拷问屈服、顽强而又自义的中国人,竟然一改常态,肯承认自己的罪。一个中国人肯贬低自己,在其他信徒的祷告中哀恸、求告主,简直不可思议。

也许,你会说这只是一种宗教狂热。是的,就连我们中间也有人如此说......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是铁一般的事实,我们六十个苏格兰及爱尔兰长老会的会友一同目睹,甚至一些人初初看见都有点错愕;但这是我们亲眼看见、亲耳听见的。这件事只可能有一个解释,就是神的灵在彰显他自己......信经里的一条条文,现正必然而绝对严肃地活现我们眼前;那条文就是:「我信圣灵。」1

「必然而绝对严肃」这句话,是否吻合我们今天对圣灵及其工作的观感?一九○八年在中国发生的事情,跟使徒行传所记载的十分相似;圣灵攻击及降服人心里的自义,触动人良心中最隐私的角落,使他们内心无法安宁,催迫他们认罪、悔改。若然有人声称圣灵正在工作,却完全没有以上的经历,我几乎可以断定那宣称是虚假的。圣灵降临是要使我们成圣,就是藉着独生子耶稣基督,叫我们认识和感受到神的实在--神恨恶罪恶、远离罪恶,对我们所犯的一切罪,满怀震怒,但因着耶稣的缘故,他宽恕了我们,并且以他不变的爱,坚持要改变我们,重新塑造我们的性格。我们曾否经验上述的「感受」呢?曾否被感动、震憾,以致改变呢?我们的内心是否准备好了,可以开始探讨有关圣灵的工作,随时预备迎接这些感受呢?

清教徒欧文(John Owen)以七年心血完成一篇论文,文中开首这样写道:「读者,在这虚伪矫饰的时代,你是否怀着观奇索异的心态,就好象随大伙儿看烟花一样,看罢便一哄而散?若阁下真的怀此念头,那么,你无需再看下去,你已经得着你想得到的娱乐了;再会吧!」此时此刻,无论这本书落在谁的手中,我对你说的,也是同样的话。在这「虚伪矫饰的时代」,一般读者阅读时只会飞快地掀过书页,漫不经心地浏览一遍就算了;但很抱歉,这本书对你有更高的要求。这本书也不是写来满足某些读者的好奇心,纯粹让他们了解一下作者近日对圣灵这问题的一些想法。本书是为那些对神认真、又愿意被神塑造的基督徒而写的。我想你若能在阅读本书之前,用安静、祷告的心灵细读诗篇一九篇两、三遍,你是大有智慧的。脑袋里塞满用不着的思想,即使那些思想是真确的,也只会令自己充满傲气,不能得着建立;然而我们所需要的,是被建立。愿神施恩予我们众人。

我亦想在此向许多人表示感激。大西洋两岸的众弟兄姊妹多年来给予本书的初稿不少意见和回应,给我很大帮助,尤其感谢爱思伯里神学院(Asbury Theological Seminary)全体教员及神学生,在一九八二年,他们给我机会主持莱恩讲座(Ryan Lectures),分享我神交卫斯理教训的心得。同时,我必须感谢几位骁勇的打字员,尤其是玛莉·伯坚(Mary Parkin)、兰丝·毛孝斯(Nancy Morehouse)、安妮·罗霍(Ann Norford),并感谢占·方度(Jim Fodor)为我整理附录。

最后,让我再次强调这不是一篇学术性的论文,所以我尽量少采用附注及参考书目;反之,这是一本让你研读的书,正如我所写的其它同类型书籍一样,都期望你亲自查考内中引用的经文。

注文

1 Jonathan Goforth, By My Spirit (Grand Rapids:Zondervan, 1942), 第17、18页。

一. 看清楚圣灵

市面上不是已经有许多关于圣灵的著作吗?为什么还要多添一本?这个问题问得正好,现在我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先从我的近视说起吧!

蒙眼症

如果我除下眼镜来看你,你在我眼中便朦胧不清,我应该仍然知道你的存在,我大约仍可分辨你是男是女,我也许不至糊涂得把你撞个满怀。但在我眼中,你的线条不是清晰可辨,你的容貌变得模糊不清(除了靠记忆外),我绝对无法清楚形容你。假使在我除下眼镜时,一个陌生人走进我的房间,无疑我可以指出他来,但他的脸孔将会是模糊的一团,我无法知道他脸上的表情。我若不戴回眼镜,你和他都会轮廓不明。

加尔文有一个很特别的比喻,他说像我这类眼蒙蒙的人,需要配戴眼镜,去将物象对焦,同样,我们所有人都需要圣经的装备,帮助我们体会神的实在。虽然加尔文是一般性地运用这个比喻,但我相信在他脑海中,他必会想到以一些特殊真理作为镜片,来获致清晰的焦点。加尔文认为每个人都会对真实的神有概略的认识,但这些认识多半是含混模糊的。看清楚神是指对他的性格、他的主权、他的救赎、他的慈爱、他的儿子、他的圣灵和他的作为有正确的认识,亦即是对我们与他的关系有正确的了解--我们这些受造物,究竟是活在罪中或恩典里?在信、望、爱的生命中与他相交,或在枯竭、幽暗的心灵中与他隔绝?我们怎样才能够对这些事情有正确的认识呢?加尔文的答案是(我的也是一样):从圣经中学习。惟有从圣经中学习,我们才能够清楚认识神,而他在我们脑海中的形象,也就不再模糊不清;我们可以声称他是三位一体的创造主,是圣父、圣子和圣灵。

好了,我现在要清楚指出我写这些篇章的目的。正如我已经说过,今天圣灵大受注目,众人所关注的,是他的身分,以及他在个人、教会及社群中做些什么工作。团契、肢体生活、总动员事奉、圣灵的洗、恩赐、神的引导、预言、神迹,以及圣灵的启示、更新和复兴工作等题目,都常常挂在许多人的嘴边,也在许多书本中讨论过。这诚然是好的,我们应该为此感到快乐;反之,若然我们没有讨论这些题目,可能反映出我们在属灵方面出了问题。然而正如近视者看不清眼前的景物一样,又好比任何人都会在一些事情上捉错用神,对事物的真相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因此,我们虽然经常颂扬圣灵的工作,但往往未能按圣经认识圣灵。对属灵的事物,我们真个是蒙蒙眼,大受自己的偏见左右,以致我们没法看得清楚。

认识并经历神

我们很容易作出如此的假定:既然我们认识圣灵在我们生命中的一些作为,我们就已经完全认识圣灵。很抱歉,结论并不是这样。事实上,正如一个人的概念知识可以远超过他的属灵经验,同样,属灵经验也可以走在概念知识的前头。相信圣经的人经常强调需要有正确的概念知识,以致他们忽略了上述的情形。但事实确是如此,耶稣门徒的经验就是很好的例子。耶稣在世上的时候,门徒追随他,但他们对属灵事物的理解常有错漏,而且经常对耶稣有许多误解;可是,耶稣能够超越他们思想上的限制,感动他们、改变他们的生命,纯粹是由于他们爱他、信靠他,希望从他身上学习,诚心愿意追随他们心中的亮光去服从他。因此,十二个门徒中有十一个「已经干净了」(意思是他们的罪得赦免,心灵获得更新「约一五3」),并且得与其他人一起进入耶稣恕宥和平安的恩典中(参路五20-24,七47-50,一九5-10),而那时他们尚未能掌握耶稣钉十架的赎罪意义。神首先赐下救恩的礼物,改变他们的生命,其后他们才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

同时,当这些人对神充满信心,并愿意敞开心灵去明白神的旨意时,他们便追求更完全活在圣灵里的生命。(这是极其自然的!难道我们不晓得追求从圣灵而来的生命和追求从耶稣而来的生命,事实上是同一回事,只是名目不同而已?)我在这里提出的,就是要着意寻求圣经教导我们去寻求的东西。既然神是言而有信的,我们便有把握期望我们所求的必然得着--我们更会发现临到我们身上的美好恩赐,常是超过我们所想所求的。主耶稣说:「你们祈求,就给你们;......你们......尚且知道拿好东西给儿女;何况天父,岂不更将圣灵给求他的人吗?」(路一一9、13)许多曾这样祈求的人,都被神丰足的回应吓了一跳。

神是满有恩慈的,只要我们以真诚的态度,全心全意寻求他的面,希望与他亲近,即使我们对何谓属灵生命没有认识,或只有错误的观念,他都可以使我们灵里的生命进深。在这要应用得着的公式是耶利米书二十九章十三、十四节的应许:「你们寻求我,若专心寻求我,就必寻见。......」然后,我们的责任就是要透过圣经的亮光,了解主实际上为我们做了什么,并且了解他在我们个人经历中的特别工作,如何与圣经所说他透过圣灵为属他的人作事的宣称相关。因着主的慈爱,他在我们经历中的作为都是匠心独运地符合各人性格和环境上的需要。在我看来,这项工作是许多神的子民的当前急务。

请勿误会我!我并不是说神赐福于那些无知和错谬的人,是由于他们的无知和错谬;我也不是说神不在意我们是否认识和掌握他所启示的旨意;更不是说一个人只要对神有诚恳的心和真挚的情感,就不怕无知和错谬会损害他灵命的健康。我们可以肯定地说,神赐给信徒的福气,是绝对而不变地按着他的真理赐下的;错误的信仰意味着属灵的贫乏,对灵性更会造成严重损害。可是,任何接触人心灵的人,总是一次又一次地因神奇妙的作为而大感惊讶,因为神丰丰富富地赐福给灵性贫乏的人,使这些有大堆错谬思想,只认识一点点真理的人,大大改变过来。正如我曾经说过,无数罪人在他们对耶稣和圣灵尚未有正确的认识时,就已经真实地经历耶稣基督的救恩和圣灵使生命更新的能力。(说句实话,若然神要等待我们有完全正确的属灵观念才赐下福气,那么,我们现在真不知处于何等光景了!几乎每个基督徒都曾经历神丰厚的恩惠和帮助,而神的赐予总远远超过他们的思想所配得的。)尽管如此,我们若对圣灵有较清晰的观念,就更能欣赏圣灵的工作,以及避免堕入一些错谬的陷阱。这正是本书尝试提供的帮助。

我的思潮又回到二十年前一个潮湿的下午,那时我正赶着去一间浑名为「蚤子窝」的横街电影院,以先睹为快的心情去观看一部刚到埠的著名默片「大将军」("The General")。这部电影于一九二七年摄制,今日的影评人盛赞他是基顿(Buster Keaton)的代表作。当时我刚刚发现这样一个忧郁、品格高尚、容易遇上不幸、优柔寡断、足智多谋的谐角基顿,因此「大将军」深深地吸引着我。该故事发生于美国内战时期,于是我顺理成章地猜想这部电影必然像基顿其它一些电影一样,片名已说明他的角色了。我并不是战争片迷,记得在步向电影院途中,我还在揣测这部电影会如何吸引我。

没错,在「大将军」一片中,基顿最后真正穿上了制服--准确一点说,是穿上了陆军中尉的制服--可是,若因此称基顿为一位肩负领导责任的将军,那真是极之误导,而且有点不尽不实,因为基顿只是在最后的几分钟才得到他的制服,而在这片段之前的整整七十分钟里,展现眼前的不是模仿军中生活的讽刺剧,而是一个古老蒸气火车头的故事。那是一部名贵、笨重、设有排障器的4-4-0型火车头。故事安排火车头被人盗取了,促使那不怕死活的司机骤然成为机智的英雄人物,展开一夫当关的神勇拯救行动,从而引发出不少疯狂笑料。后来他拯救成功,所得的报酬就是获得他渴慕已久的军官身分;在此之前,他因为不能当上军官,女朋友不愿理睬他。原来「大将军」就是那部火车头的名称。故事改编自一八六三年的大火车头追逐事件,当时,真正的「大将军」(火车头)在乔治亚州玛利安达被北方破坏者抢夺,在火车快要驶进北方疆域之际,刚好燃料用尽,终于成功地被追踪夺回。对于我这个闹剧迷兼火车盲来说,当时是完完全全被迷住了。

我想指出的,就是今天很多人殷殷畅论圣灵的工作及活在圣灵中的真实经历,但其中一些观念比对于事实真相,就差不多像我对「大将军」一名先入为主的臆测一样。请跟我察看一些有关观念,让我表明我说的到底是什么意思吧!

圣灵的能力

首先,许多人认为圣灵的教义基本上与能力有关,意思是神赐予能力,让你可以做你应该做却感有心无力的事情,例如:拒绝物欲的追求(诸如美色、烟、酒、毒品、金钱、刺激、奢华的生活、晋升机会、权力、名望、谄媚奉承等等)。容忍那考验你耐性的人、爱那不可爱的人、控制脾气、在压力中站立得稳、为基督勇敢发言、在遭逢患难中仍信靠神。圣灵赋予人能力达致上述的种种表现,无论在思想上、言语上、讲章及祷告里,这主题都为人所津津乐道。

然则我们对这些人所强调的有什么异议吗?他们的观点是否错误?不是,绝对不是;情形刚好相反,这观念本身是堂而皇之的正确。因为能力(power)一词(通常相当于希腊文的dunamis,由此引伸为英文的dynamite,有时相当于kratos和ischus)是一个重要的新约词汇,而基督藉圣灵赋予信徒能力,确是新约中重大的事实,是福音里的荣耀,也是世界各地忠实追随基督的人的标记。如果你对我这番话产生疑问,你大可细读以下经文:

耶稣曾把大使命托付门徒,叫他们将福音传遍天下,并对他们说:「你们要在城里等候,直到你们领受从上头来的能力。」「但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力......」(路二四49;徒一8)在五旬节,圣灵被浇灌下来时,「使徒大有能力,见证主耶稣复活......」(徒四33)同时,「司提反满得恩惠、能力,在民间行了大奇事和神迹。」(徒六8;另参阅彼得形容耶稣的相类似经文:「神怎样以圣灵和能力膏拿撒勒人耶稣......」「徒一〇38」)路加在这些经文里告诉我们,从起初,福音就是靠着圣灵的能力传扬开去。

保罗为罗马教会的人祈祷说:「......使你们藉着圣灵的能力,大有盼望。」(罗一五13)然后,他继续谈及基督透过他作的事情:「基督藉我作的那些事,......他藉我言语作为,用神迹奇事的能力,并圣灵的能力......」(罗一五18、19);他又提醒哥林多教会的信徒,他传讲基督钉十字架,「......乃是用圣灵和大能的明证;叫你们的信......只在乎神的大能。」(林前二4、5;另参阅林后六6-10,一〇4-6;帖前一5,二13)当保罗感到有一根剌加在他肉体上时,他写道:基督「对我说:『我的恩典够你用的,因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所以,我更喜欢夸自己的软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林后一二9,另参阅四7)他又对提摩太说,神赐给基督徒的「是刚强(power)、仁爱、谨守的心」,并指责那些「爱宴乐,不爱神,有敬虔的外貌,却背了敬虔的实意(power)」的人(提后一7,三4、5)。他说基督给予信徒能力(endunamoo,dunamoo,krataioo),使信徒能达成本来单凭己力是永远无法办到的事情(弗三16,六10,另参一19-23;西一11;提前一12;提后四17;另参林后一二10;彼前五10)。并且当他处身狱中,性命危在旦夕之时,却发出胜利的呼喊:「我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凡事(意指神呼召他去做的一切事)都能作。」(腓四13)无庸置疑,这一切都说明了圣灵是带来能力的。我们受教导知道靠着超自然的能力去过超自然的生活,是整个新约基督教信仰的核心,故此,那些自称信奉基督教的人,若不曾经历能力的浇灌,也表现不出他们拥有这种能力,那么照新约圣经的标准看来,他们的信仰是值得怀疑的。尽管人以基督为信徒得力的唯一源头,能力的浇奠往往是圣灵的工作,而人只提基督,是因为基督赐下圣灵(约一33,二〇22;徒二33)。因此,能力是透过圣灵从基督而来;无论何时何地,谁人传授基督教道理,都应该特别重视这个真理。

过去三百多年来,福音派信徒一直仰赖神的应许,不断向神支取能力来生活。我们应该为此感到高兴,因为这种能力的赐予不单是圣经里的一个重要主题,他还针对人类一个明显而普遍的需要。凡肯诚实面对自己的人,都不时会因自己内心一份强烈的不足感而不知所措。所有基督徒都会一次又一次窘迫地呼喊:「主啊,帮助我,坚固我,扶持我,赐我能力,好让我所言所行都能取悦你,令我刚强壮胆,有充足的力量面对种种压力和要求。」

我们是被召去战胜那恶者,他常以种种形态出现在我们心里,或围绕我们。我们需要知道在这一场争战里,只有靠着圣灵的能力,才能获取胜利;反之,若完全靠赖自己,最后只会发现自己的无能和经验挫败,引致痛苦。所以,福音信仰强调藉着圣灵而达致成圣是一件真实而又必需的事,这个教导永远都切合时宜。

基督徒的能力

十七世纪时期,清教徒首先强调圣灵如何在人的生命中彰显能力;可是,到了十八世纪,这种教导竟变成了福音派信徒间争辩的主题,当时卫斯理(John Wesley)开始提出一种教义,说圣灵会把人的罪从人心灵中连根拔起。这就是卫斯理所指的「合乎圣经的圣洁」,他相信神兴起循道主义(Methodism)去宣扬这个教导。非卫理公会信徒对这种教训退避踟蹰,觉得他很虚妄,而且不合乎圣经,所以他们不断警告自己教会的会友要防备这种思想。然而到了十九世纪中叶,反对的钟摆摇晃到了另一个极端;许多人感到(不论他们的想法是否正确)这股反完全主义的热潮令基督徒完全遗忘了神有能力拯救人脱离罪,他能使人过一个平静、得胜而公义的生活,他亦能够使讲员的信息直透人心灵深处。忽然之间,人得胜的能力顿成为讲章、书籍和非正式小组讨论的话题(他们称这些小组讨论为「闲谈聚会」),遍及大西洋两岸。庞马(Phoebe Palmer)、马汉(Asa Mahan)、史密夫(Robert Pearsall Smith)、汉娜·韦杜(Hannah Whitall Smith)、贺坚斯(Evan Hopkins)、慕安德烈(Andrew Murray)、叨雷(R. A. Torrey)、特荣布尔(Charles G. Trumbull)。麦奇坚(Robert C. McQuilkin)、梅亚(F. B. Meyer)、慕耳(H. C. G. Moule)等人所致力宣告的信徒得力「秘诀」("secret",这是他们采用的字眼),被高举为新的启示。事实上,宣告这些道理的前辈们也如此相信。一个崭新的福音信仰运动已经展开了。

这个得力的「秘诀」,有时也称为「高超生命」或「得胜生活」的秘诀,已经在英伦一年一度为期一周的凯锡克培灵会(Keswick Convention)中,全面制度化地推展了,一如爵士乐队的主要节目安排一样,一直以来这个培灵会的各个聚会都有固定编排,星期一的主题是罪恶,星期二的主题是那拯救我们脱离罪恶的基督,星期三是奉献,星期四是在圣灵里的生命,星期五是成圣者满有能力的事奉(尤其是在宣教事工上)。及后,一份凯锡克期刊在一八七四年创刊,名为《基督徒得力之途》(The Christian Pathway of Power)。五年后,刊物名称改为《信心的生命》(The Life of Faith),但名称的改换并不代表期刊的性质有任何更改,仍依据凯锡克培灵会的教导,以信心就是得力之途为主题。凯锡克培灵会的影响是世界性的,「凯锡克信徒勃兴于全世界所有以英语为地方语言的角落。凯锡克培灵会的教导已经被视为近期教会历史中一股最有潜力的属灵力量。」1「凯锡克型」的讲员,专门在大会上宣讲能力的信息,他们已成为一群独特的福音信仰牧者,与福音信仰学者、圣经教师和讲论预言性主题的讲员并驾齐驱。凯锡克信息经过制度化,又获得欣赏凯锡克精神(平稳、愉快、节制、吹毛求疵等特性都非常迎合中产阶级人士的喜好)的人支持;所以,凯锡克培灵会中有关成圣和事奉能力的信息自然萦绕人心。

这种讲论能力的主题也不是近年唯一的发展。基督的能力不单能够赦免我们的罪,而且藉着圣灵,可拯救我们脱离罪恶的奴役。有如第一世纪一样,这个信息已再次成为教会福音信息的主要部分。对于城市化的西方人来说,他们面对的邪恶,是具破坏性的恶习;对于较落后的部落社群来说,他们面对的邪恶就是邪灵的势力。至于较古老的福音信息,由于它强调律法、罪恶、审判和基督代赎受死的荣耀,诚然可以补充今天福音信息的缺欠。可是整体来说,古老的福音信息很少论及能力;从这方面看来,它的确是有些逊色了。

既然神应允和赐予能力是千真万确的事,那么能力的主题如此受到重视,诚然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事实上,强调能力的信息不管透过什么形式表达出来,今天已成为基督教福音信仰主流的标记,与世界性的灵恩运动并驾齐驱;这无疑是一个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征兆。

能力的限制

然而,在庆幸今天有许多关乎能力的讲论之余,我们也不无忧虑;因为经验告诉我们,当我们思想圣灵时,若只集中注意能力这个主题,而没有一个更具深度的观点,没有从另一个中心主题去看圣灵的职事,那么,扭曲的观念很快就悄悄潜入我们的思想里。什么是扭曲了的观念呢?好,让我拿以下的例子来开始吧!当一个人经常寻求力量去驾驭生活上的大小事情时,他会虔诚地专注自己心灵的起伏,因而产生一种自我中心和内向的心态,以致对社群的福利和社会的需要漠不关心。当人论及圣灵的工作时,往往倾向于以人为中心,就好象神的能力是一些随时储备妥当的东西,只要运用思想和意志--通常美其名为奉献和信心--就可以开关「使用」(这是凯锡克培灵会的常用语)。同时,这种态度形成一种观念,认为只要我们肯释放自己内在的能力,神的能力就会在我们心里自动地运行,因此,我们可以随时按着自己奉献和信心的程度来调节这种能力。另一个随之浮现的观念,就是以为必须处于内在的被动状态中,完全等候神的能力带领我们(「放下自己,让神工作」是流行得太响的口号)。同样,在某些圈子的布道工作里,差不多形成了一种惯例,就是为心灵空虚的人提供一种「生活的力量」。表面上,就好象只要人肯委身基督,他立刻可以获得发动和操纵能源的权利。

可是,这一切听起来似乎较像瑜珈,甚于以圣经真理为基础的基督教信仰。首先,这些观念混淆了凭己意去摆布神的能力(这是法术,西门的表现就是一个例子「徒八18-24」)和因着顺服神的旨意而经历神的能力(这是宗教,保罗的表现就是很好的例子「林后一二9、10」)。再者,这些观念是不切实际的。布道家们的讲章经常暗示一件事实,就是我们一旦成为基督徒,神在我们里面的能力就可以立时除去我们性格上的任何弱点,令我们生活一帆风顺;可是,这种说法是违背圣经,甚至是不诚实的。当然,神有时候可以施行奇迹,令悔改的人忽然改变过来,从这些或那些弱点中得释放,即如其它时候,他亦会偶然施行神迹奇事一样;然而,每个基督徒的生命都是一场持久战,要不断对抗来自世界、肉体和魔鬼的种种试诱和压力;同时,那追求活像基督(即是智慧、忠心、爱心和公义的生活)的争战是严苛的,是永不停息的。在布道中宣扬相反的现实,就无宁是一种骗取信心的伎俩。同样,凯锡克培灵会中的讲论,经常鼓励我们一时对自己有过高及过低的期望--每时每刻完全脱离罪的缠累,是期望过高;另一方面,没有动机去期望能够逐步摆脱罪对我们心灵的辖制,就是期望过低。这是一种拙劣的神学,而且在心理和精神上都不符现实。我这些意见若早在一九五五年发表,一定会犯众怒了2,但在今天,我相信这些见解会较普遍受到接纳。

讨论下去,你就会渐渐明白我们真正的问题是需要对圣灵的教义有深刻而真确的洞见--这洞见的亮光能促使我们纠正对内在能力的谬说。不过,我打算暂且搁下这部分的论据,待我完成对圣灵问题的初步探讨后才再谈它。在目前的探讨里,我们只要记着一点,就是只谈圣灵能力,根本不能针对问题的核心。

表现--属灵恩赐的运用

其次,许多人认为圣灵的教义基本上与表现有关,意思是运用属灵恩赐。对这些人来说,圣灵的职事似乎由始至终只是关乎如何运用恩赐--讲道、教导、说预言、说方言、医治等等。他们认为根据新约圣经的教导,恩赐(charismata)是神所赐予的某些能力,尤其是藉着言语、行为和态度,把关乎耶稣基督的真理传递开去,彼此激励,互相服事。他们又认为「......圣灵显在各人身上......」(林前一二7),恩赐是藉着行为得以辨认的,基督徒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正显明了神赐予他们什么能力。因此,他们认为属灵生命的实质在乎表现,同时假设人愈能表现恩赐,就表示他愈被圣灵充满。

总动员事奉

对于这种观点--或更贴切地称为心态,我首先要说明一点,就是它所强调的教导本身同样是绝对正确的;这次是强调恩赐的实在,以及运用恩赐的重要。历世以来,教会以为事奉的恩赐只属于一小部分基督徒专有(例如好的牧师和其他少数人),因此,他们并不十分注意恩赐这个题目。二十世纪以前,有关属灵恩赐的全面研究,只有一本英文著作,由清教徒欧文(John Owen)于一六七九至一六八〇年写成。近期所强调属灵恩赐的普遍性,以及神对教会总动员事奉的期望,其实早就应该提出,因为新约圣经对这两方面的教导是相当清楚和明显的。这里引述一些主要经文。

「恩赐『charisznata』原有分别,圣灵却是一位。职事『diakonia』也有分别,主却是一位。功用『energemata』也有分别,神却是一位,在众人里面运行一切的事。」(林前一二4-6)「我们各人蒙恩,都是照基督所量给各人的恩赐......凡事长进,连于元首基督;全身......照着各体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体渐渐增长,在爱中建立自己。」(弗四7、15、16)「各人要照所得的恩赐彼此服事,作神百般恩赐的好管家。」(彼前四10)「正如我们一个身子上有好些肢体,肢体也不都是一样的用处。我们这许多人,在基督里成为一身,互相联络作肢体,也是如此。按我们所得的恩赐,各有不同。......」(罗一二4-6)并非只有圣品人员及有职分的才具有恩赐,所有基督徒都具有恩赐,牧者必须认识这个事实,并运用自己的恩赐去装备平信徒运用他们的恩赐。「他所赐的,有使徒,有先知,有传福音的,有牧师和教师;为要成全圣徒,各尽其职,建立基督的身体」(弗四11、12)。

英文圣经的钦定译本(King James Version)掩盖了保罗在此处的含义,把他翻译为基督所赐的有使徒、先知、传福音的、牧师和教师,「为了成全圣徒,为要各尽其职,为要建立基督的身体」("for the perfecting of the saints, for the work of ministry, for the edifying of the Body of Christ"[King James Version])。乍看来,这三句平衡的句语好象都是圣品人员蒙召的职责。第六世纪的圣经版本遗漏了第七条诫命中的不字(出二〇14),在历史中流传下来,被称为邪恶的圣经版本;这里英文圣经钦定译本在「圣徒」("saints")之后加上了一个逗点,也同样产生不良的效果。因为这个逗号将「职事」的范围局限了,成为只有在位的领袖才可担当,这不但隐藏了保罗的意思,简直将保罗的意思颠倒过来,使本来是肢体各尽其职的成为教权主义(clericalism)。(这里的「教权主义」是一种阴谋和专横的结合,在其中,牧者宣称所有属灵职事都是他个人的责任,不是会众的责任,而会众亦同意这种想法。这个观念在原则上很有问题,实践起来更会导致圣灵的感动被销灭。)

其实,自上个世纪中叶开始,普利茅斯弟兄会(Plymouth Brethren)已宣告恩赐的普及性和肢体应各尽其职,但由于他们的宣告掺杂在一种反动性的争论里--当时的争论,是针对一些在被指为背离真道的教会里事奉、受薪并曾受训练的圣品人员--他们的宣告没有受到多大注意。可是,近年来普世教联运动和灵恩运动都抓紧这方面的圣经真理,使之渐渐成为基督教的老生常谈,因而产生了一些可喜的效果。其中一个效果,就是许多地区的教会纷纷愿意在教会生活中实验新的制度及新的礼仪形式,让信徒有机会完全发挥他们的恩赐,令会众整体受益;随之兴起的,是以一种认真的态度,去检讨传统的崇拜程序和形式,以保障没有任何恩赐受到窒碍甚至销灭圣灵的感动。这一切都是好现象。

正确地看表现

很不幸,这可喜情况也有其负面:三大扭曲了的现象不时破坏我们认识圣灵的新取向。

第一,过分强调平信徒的职事,令一些平信徒低估和轻视牧师的特殊责任,忘记要尊重牧者的职分和领导。

第二,着重指出神惯于赐予圣徒一些与他们信主前的才能毫不相关的恩赐(这强调没有错,这的确是神的习惯)致使一些人受到蒙蔽,而看不见另一个事实,就是教会生活中最重要的恩赐(如讲道、教导、领导、辅导、支持)通常是一些被圣化了的天然才能。

第三,有些人鼓励基督徒在个人表现上有极度的自由,因此为了平衡这种极端,他们设立了各种极度专制的牧养监察形式,有时甚至比起中世纪教士运用权术控制基督徒良心的种种恶劣方式,有过之而无不及。

明显地,上述发展都有毛病,但纠正这些毛病不等于要贬低他们背后的原则;这些毛病不过是一些不受欢迎的副产品。原则本身是正确的,若不能切实遵守这些原则,就不可能有高质素的教会生活。

话说回来,若我们单单专注恩赐的彰显(例如以说方言为个人的五旬节经验),以为这就是圣灵对个别信徒的主要职事,因而认为这就是我们应该集中关注的圣灵工作,那就大错特错了。只要读读哥林多前书,这个错误就显而易见。哥林多教会的信徒因拥有知识而自高自大(八1、2),他们为自己的恩赐自鸣得意,或者有些人会说,是雄心勃勃。他们藐视一些会友及外来讲员,认为这些人的恩赐不及他们;每当他们在教会里聚会,彼此之间就喜欢竞争和炫耀自己的恩赐。保罗为哥林多教会的信徒知识全备、满有恩赐而感到十分高兴(一4-7);但另一方面,保罗指出他们像婴孩一样不成熟,又属乎肉体,行事为人自相矛盾,自招羞愧(三l-4,五1-13,六1-8,一一17-22)。他们重视恩赐和自由过于公义、爱心和事奉;保罗说这样的价值观是错误的。再没有别的教会像哥林多教会一样受到使徒这么多的指责了。

哥林多信徒因着自己的知识和恩赐,以为自己是「属灵的」(Pneumatikoi,一四37);可是,保罗苦苦的向他们指出,真正属灵的质素(假定圣灵已赐予我们悟性去了解福音,因为这是最基本的属灵条件)是属乎道德的。「岂不知你们的身子就是圣灵的殿吗?这圣灵是从神而来,住在你们里头的;并且你们不是自己的人,因为你们是重价买来的。所以要在你们的身子上荣耀神。」(六19、20)那远胜哥林多信徒一切最可夸表现的「更妙之道」,就是爱:「......恒久忍耐,又有恩慈......不嫉妒......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一三4-7)保罗说,尽管你拥有世界上各样最伟大的恩赐,然而没有爱,你就算不得什么(一三1-3)--在灵性上是死的。保罗怀疑哥林多教会的一些人事实上「算不得什么」,因此他写信给他们说:「你们要醒悟为善,不要犯罪,因为有人不认识神。我说这话是要叫你们羞愧。」(一五34;另参林后一三5)

有一件事情是哥林多信徒需要了解的,也是今天我们一些信徒需要重新学习的,这就是清教徒欧文(John Owen)所说的,有些人可以满有恩赐却完全没有领受恩典,意思是一个人可以有很好的表现,使他人灵性得益,但他本人却没有因着真正认识神,经历圣灵在他心内动工所带来的内在更新。彰显圣灵的恩赐表现,与圣灵所结的果子,即活像基督的品德(见加五22、23)完全是两回事;一个人可以在恩赐的表现上有骄人成绩,却欠缺像基督的美德。你可以有许多恩赐,但只有少许恩典;你甚至可以有真实的恩赐,但完全没有真实的恩典;就如巴兰、扫罗和犹大一样。欧文写道,这是由于:

属灵恩赐只属于头脑上或理解上的,不管是普通恩赐或特殊恩赐,都不能在心灵里占一席位。属灵恩赐是头脑上的,因为他们是观念性和理论性,多于实际的。他们只是智能而已。纵使有些恩赐,诸如行神迹和说方言,能够在我们里面找到住处,却不过是一种特殊力量的「短暂运作」,昙花一现。神的亮光是所有其它恩赐的基础,属灵光照是恩赐的实质;所以使徒在希伯来书六章四节中表达出恩赐的次序(欧文将「来世权能」等同于属灵恩赐)。意志、情感和良心都与这些恩赐无关,因此,这些恩赐无法改变心灵;固然,若凭着光照的功效,也许可以改革生命。虽然一般来说,神不会将恩赐赐予大奸大恶的罪犯,至于那些接受了恩赐的人,若果后来变得恶行昭彰,神多半不会继续给他们赐下恩赐;然而,一些拥有恩赐的人可能生命从未真正更新,那就无法确保他们不会陷入严重的罪中。3

故此,没有人可以用恩赐作为取悦神或得救的明证,属灵恩赐并不等于这些。

在整本新约圣经里,每逢提及神在人生命中的工作,着眼点往往是伦理道德,而不是灵恩方面的。那真正要紧的是活像基督(不是在恩赐上像基督,而是在爱心、谦卑、顺服神的旨意、对别人的需要敏感等各方面像他)。这在保罗为信徒的祷告中表达得尤其清楚。他为歌罗西的信徒祈求,求神「照他荣耀的权能,[使信徒]得以在各样的力上加力,好叫......。」什么?是透过丰盛有余的恩赐,好叫他们在事奉上有辉煌的成就吗?不是,而是好叫他们「凡事欢欢喜喜的忍耐宽容」(西一11)。同时,他祈求腓立比信徒的爱心满溢,「......在知识和各样见识上,多而又多;使你们......。」什么?使你们在讲道和争辩中充满说服力,或者有医治的权柄,或者能说流利的方言吗?不是,而是「作诚实无过的人,直到基督的日子;并靠着耶稣基督结满了仁义的果子......」(腓一9-11;另参看弗三14-19)。

以上这点不单切合那些终日埋首于发掘和使用属灵恩赐的人,也适用于所有持以下态度的人:这些人也许受自己刚烈的性情所蒙骗,总以他们参与基督教活动的多寡,以及推行活动的技巧和成败来量度圣灵在他们身上的工作。

我的论点就是任何把属灵恩赐(奔走和办事的能力和意愿)看为比属灵果子(在个人生命中像基督的品格)更重要的心态,在属灵上都是方向错误的,需要矫正。最佳的矫正良药就是重新调校我们对圣灵工作的观点,把基督徒的活动和表现看为服事神和荣耀神的途径,并按这种价值去衡量他们,而不是凭我们的观感,单单因为某些活动或表现充满戏剧性、够抢眼、足以吸引人、能让人在教会中担当重要职位,或者使我们对某人的期望提升,就看为宝贵。有关这方面的观点,我将会在下文讨论;目前,让我们先弄清楚,强调恩赐和活动,跟强调经验圣灵的能力一样,都不能领我们进到圣灵真理的核心。让我们继续我们的检讨。

保守我们纯洁

第三方面,有些人将圣灵的教义集中在「洁净」(purifying)和「净化」(purgation)之上,换句话说,就是神洁净他的儿女,使他们脱离罪的污染和败坏,帮助他们抵挡试探,行正义的事。对于这些人来说,圣灵在我们逐渐成圣的过程中,使我们趋向完全,帮助治死我们里面的罪(罗八14;另参看西三5),并改变我们,叫我们「荣上加荣......」(林后三18)。对他们来说,问题的核心并非经历圣灵的能力,也不在乎基督徒对外的表现,反而是我们内心的争战,在追求圣洁的过程中如何对抗罪恶,寻求圣灵的帮助,保守我们纯洁,不受玷污。

这些人所强调的观点,本身也是完全合乎圣经的。未曾重生的人,实际上如保罗所说,「......都在罪恶之下......」(罗三9);另一方面,罪仍然「住」在那些重生了的人里面(罗七20、23;另参看来一二1;约壹一8)。罪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叛逆神的非理性能量--一种傲慢、任性的习惯,在道德及属灵上形形色色的自我中心表现。无论罪以任何形式出现,都惹神憎厌(赛六一8;耶四四4;箴六16-19),也使我们在神的眼里成为不洁之民。所以,从圣经来看,罪不单需要被赦免,而且需要被洁净。

同样地,以赛亚盼望有一天「主以公义的灵和焚烧的灵,将锡安女子的污秽洗去」(赛四4;另参看要求人洗濯、自洁的经文:赛一16;耶四14)。以西结复述神的话:「我必用清水洒在你们身上,你们就洁净了。我要洁净你们,使你们脱离一切的污秽,弃掉一切的偶像。」(结三六25)撒迦利亚预告:「那日,必给大卫家和耶路撒冷的居民,开一个泉源,洗除罪恶与污秽。」(亚一三1)玛拉基发出警告说:神「如炼金之人的火,如漂布之人的碱。他必坐下如炼净银子的,必洁净利未人,熬炼他们像金银一样......」(玛三2、3;另参看赛一25;亚一三9)这些经文指出犯罪行为使我们在神面前成为污秽;罪恶叫神讨厌和反感,一如当我们发现本该是洁净的地方变成污秽时,我们自己也表示讨厌和反感;但在神恩慈的圣洁里,这一切都解决了,他不单赦免我们的罪,而且帮助我们不再犯罪。

在旧约圣经里,所有洁净的律例及洁净的礼仪都指向这种神圣的洁净工作。同样,在新约圣经所有有关救赎的经文里,都把救恩形容为被洗净和被洁净(约一三10,一五3;徒二二16;林前六11;弗五25-27;来九13、14,一〇22;约壹一7-9),又指出基督徒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洁净自己,除去一切使自己在神眼中看为污秽的东西(林后七1;弗五3-5;提后二20-22;约壹三3)。所以,基督徒的洗礼尤其反映这些意义,洗礼事实上不折不扣地象征了洁净。

圣灵使基督徒醒觉到自己的罪污,并为此感到羞惭,又激励我们去「......洁净自己,除去身体、灵魂一切的污秽,敬畏神,得以成圣。」(林后七1)当我们突出圣灵这方面的工作时,正好显明了圣经一个重点,而在我们这个颓废的世代里,一切道德标准不受重视,羞耻之心被视作等闲,这重点实在需要大大的强调。

同时,基督徒在现世对纯洁生命的追求,意味着他们长远下去一种自觉的矛盾和挣扎,并常会感到成绩未达理想;这方面的着重也是相当正确的,「因为情欲和圣灵相争,圣灵和情欲相争,这两个是彼此相敌,使你们不能作所愿意作的。」(加五17)

无论我们是否接受罗马书七章十四至二十五节作为剖析基督徒经验的一个横切面,用以直接阐明上述要点(有些人赞成,有些人不赞成;我们稍后会再作讨论),但毫无疑问,保罗在加拉太书正告诉我们基督徒生命里的实际挣扎。他要我们知道,每个基督徒的生命里,都存在着两种敌对的欲望;这两种力量在动机的层次上彼此为敌。有些欲望表现出人性堕落后一种悖逆神、自私自利的天性;有些欲望表现出由重生而来的超自然、荣耀神和爱神的动机。由于基督徒内心有这两种敌对的催迫动力,当其中一股动力把他拉向前时,另一股动力便把他拉向后;因此,纵然他恒常的目标是完完全全地服事神,如一首圣诗所说,存着「忠诚专一的心」,他还是发觉他的心灵从未完全纯洁无瑕,他所作的事,也并非绝对正确无误。就这样,他时时刻刻不能作他所愿作的。他在生活中认识到他所作的一切其实可以并且应该做得更好:不单只在他被自己的骄傲、软弱、愚昧出卖了时如此,他努力尝试行善为义的时候也是如此。在每一次尝试之后,在每一个行动之后,他往往看见他在动机上、在表现上,都有许多可以改善之处。他当其时感到已尽所能做到最好的事情,事后回顾都会发现并非做得最好。就这样,他穷一生之力追求完美,却又发现他所追求的永远不能在他掌握之内。

当然,这不是说他永不会达到任何程度的义,保罗并非预料基督徒生命是经常完全失败的,反而,他期望这是不断的道德成长。「......当顺着圣灵而行,就不放纵肉体的情欲了。」这是加拉太书五章十六节对信徒的直接要求,第十七节只不过是这要求的注脚而已。明显地,保罗在这里及其它经文教导有关基督徒品行时,他每每期望信徒努力向前,养成圣洁的习惯,积极操练自己,学像基督。

保罗说,基督徒既然从罪的奴役中释放出来,他就可「按着心灵的新样」(罗七6),实践爱和公义;凡他现在能实践的,他都必须去实践,因为这圣洁的生活是神的旨意(加五13、14;罗六17至七6;帖前四1-8)。基督徒能够且必须藉着圣灵治死他们的罪(罗八13);他也能够且必须活在圣灵里,走在属神和善行的道路上(罗八4;加五16、25)。意思是说,一些他从前爱做的事,或一般未信主的人爱做的事,他如今放弃不作,而且,他开始选择作另一些事情。现在,他要追随自己心灵里(即在他的意识里)所感受到属于圣灵的意愿,而不陷溺在肉体的情欲中。基督徒生命必须是公义的生命,这正是他悔改和重生的自然流露,也是基本的要求。

谈到保罗在第十七节所说的话,我只想发挥这唯一的重点:活在圣灵中的基督徒,会不断发现他的生命尚未达致本来应有的美善;他经常要面对重重障碍和限制,以及自己扭曲的天性背道而驰的拉扯,他正在打一场前所未有的硬仗;同时,即使是他最好的行为,也不免犯上动机上的罪;他亦发现他每日的生活充满污点,他必须每时每刻仰赖神在基督里的赦罪恩典,否则他就会在罪中失丧;同时,他也认识到自己心灵的软弱和善变,需要经常求告圣灵赐给他力量,使他在这场内在的斗争中能坚持到底。「你确实不能实践你心想望的那种圣洁生活。」对保罗来说,这句话明显地道出了人追求圣洁的一些真相。谁可以说他是错误的呢?

的确,自从革利免(Clement)和俄利根(Origen)提出清除情欲、净化灵魂的教导,早期教父记述他们如何顽抗醇酒美人、夜夜笙歌的幻想,以及奥古斯丁用自身的经历去刻画罪和恩典的本质以来,信徒不可避免地要与试探对抗的主题就成为基督教灵修教导中一个固定的着重点。马丁·路德和加尔文对这方面有很多阐释,路德宗和加尔文派的信徒,尤其是加尔文派,都紧紧追随他们的脚踪。许多世纪以来,不少人曾一次又一次地对这个重点的真确性、现实性和健全性提出质疑与辩论,到如今,已经再没有什么见解能认真地挑战上述重点了。藉着神的恩典,人的生命逐渐被洗涤和洁净,因此,强调人生挣扎的真实性,是完全合乎圣经和十分恰当的。

「道德挣扎」教义的陷阱

即使这样,经验告诉我们,当信徒以道德挣扎作为他们思想圣灵的重点时,常会被许多陷阱围绕。他们会渐渐变成律法主义者,常常为自己和别人定下严格的规例,好让自己对不相干的事情毫不染指,又给自己和别人强加一些呆板并约束性的行为模式,作为抵抗属世潮流的堡垒,并且大大强调遵守这些人为禁忌的重要。他们的行事为人愈来愈像法利赛人,注重提防那能污染人的事情,以及毫不妥协地坚守原则,多于注重实践基督的爱;他们变得小题大造,对于没有真正构成威胁的事物,他们亦毫无理由地惧怕受到污染,又顽固地不肯安心;他们变得没有喜乐,因为盘据他们脑海的,尽是这场属灵战争如何冷酷无情的思想;他们变成病态的人,终日内省,陷溺于懊悔自己心灵的腐朽,久而久之,滋长出灰暗冷漠的人生观;他们对于道德成长的可能性感到悲观,不单看自己如此,看别人也是如此;他们对于脱离罪恶,不敢存什么厚望,最大的希望只不过是不会比以前更糟。这种种态度可说是属灵的神经衰弱症,他们歪曲、损害并削弱圣灵使人成圣的工作,因此实际上使圣灵在我们生命中的工作蒙上污点。

我明白这些心态通常是累积了种种因素构成的,诸如天生的性情、早年的教育和训练,以及因害羞或缺乏安全感而形成的吹毛求疵习惯、低下的自我形象,甚至或者真正的自我憎厌,都往往是一些成因;此外,一些内向的教会文化和社群,都可以导致上述的情况。只不过,现在我想指出的,就是对圣灵认识不足,也经常是一个原因。一如我们刚才讨论到的其它两类人一样,这类人需要从另一个观点认识圣灵,从上述我所描写的那种灰暗、自我中心的属灵状况中摆脱出来。一会儿,我就会指出什么是我所认为的正确观点了。

叫我们觉醒

现在,我们必须探讨第四种看法,它认为圣灵的职事基本上就是呈示;简单来说,就是促使我们觉醒到一些事情。这是泰莱主教(Bishop J. V. Tpylor)的著作《中介之神》(The Go-Between God)里面所载的观点。

泰莱视圣灵(希伯来文的ruach,希腊文的pneuma;两个原文的意思是「吹动的风」或「呼出的气息」)为圣经中一个代表神圣「交流」("current of communication")的名字,他唤起人对物、对己、对他人,以及对神的觉醒,使人觉察到这一切都是重要的现实,催促我们作出种种抉择,这些抉择有时更要求我们作出自我牺牲。圣灵的影响,就是藉着这种「觉醒--抉择--牺牲」的行为模式显明出来;圣灵就是那位「赐予人生命的中介之灵」("life-giving Go-Between)4,他透过自然界、历史、人类生命,及世界宗教施行他的工作,并在其中运行。这种觉醒是对意义和要求的顿然领会,是理性而又感性的。每一次的觉醒和对觉醒的回应,都影响着事后的抉择和牺牲。自五旬节以来,圣灵持续不断的工作,就是使个别人觉醒到耶稣的神性,以致他们的生命能活出耶稣在加略山上为罪受死的自我牺牲精神。圣灵要召唤人对这个觉醒作出回应,他在心志相同的人群中所进行的工作最为有效,因为整个群体可以唤起个人的觉醒,而个人又可以提高群体的觉醒。这些论点是泰莱根据历史悠久和历史短浅的教会的实际经验,经过连串反省后得出来的;他视这些教会群体为神圣使命的表征和途径,他所有思想都是围绕着这个中心思想组织起来的。

我们以上所综览的几种对圣灵的看法,受一般牧者大力提倡,却往往被学者挑剔地评为「大众化的敬虔」;泰莱是位有恩赐的神学家,故此,他的见解比其他人的看法较有深度是不足为奇的。他著作的大部分内容都使人印象深刻。首先,他的观点由始至终都以神为中心。不仅他的「交流」关键思想是根据三一真理的启示,源自圣灵那「在圣父与圣子之间的永恒职分,使两者互相察觉」5,而且他比其他人对于圣灵自由主权的本质有更深远的洞见--那些人认为圣灵是神赐给我们的力量,供我们使用,或让我们有所表现;只要我们除去障碍,这股力量就会从我们心里自动释放出来。泰莱认识到圣灵不是神赐给我们的一种兴奋剂,他不是任由我们操纵和支配的。所以,泰莱永不跟随别人肤浅的言论;他们谈论让圣灵在我们里面得释放,其实只不过是靠赖自己的抉择,凭着自己的意志,根本不是圣灵的作为。泰莱在讲述圣灵是我们的沟通者和激励者之余,从没有忘记我们是人--罪恶、愚昧、多变、混乱的人--,而圣灵是我们神圣的主,他在我们心里的工作是超过我们心思所能理解的。泰莱不容许我们专注沉浸在我们内里与罪恶的争战中,因为他看见圣灵经常把我们的注意力往上往外导引,叫我们以神、耶稣基督及其他人的事为念。

因此,泰莱一方面强调每个人在神面前的独特性(觉醒是属于个人的事情),另一方面,他的整体取向始终以小组、教会和社区作主导,毫不倡导个人主义。不过,对于文化习尚在圣灵带领的社群中施加任何限制,他原则上不以为然。他指出,既然耶稣并不属于他时代的既成文化模式,圣灵在今日也会拆毁一切我们试图限制他的文化框框。

对于「自发和出于超理性反应」的灵恩表现--表现在医治、方言,尤其是预言的恩赐上--,泰莱亦很灵巧地建构了一套神学思想。他用全人的观念去解释这些表现:人不是只懂得作理性分析;整个人的各方面都是圣灵工作的范畴。不过他警诫我们防备自我主义。自我主义与不成熟的思想行为互为因果,往往危害灵恩的精神。泰莱再次表现他的智能(虽然他所表现的智能或许并非必需)。他探测那既险且真的道理:人愈趋成熟,圣灵的道德指引便愈有创意,带领我们超越(当然不是偏离)有圣经根据的正规律例范畴。

这些都是真正的灼见。

泰莱观点的毛病

与上述长处并排的,是两项缺点--这些缺点是基于泰莱未能完全按着圣经严格的要求去彻底发展他的圣经观点。

首先,他对圣灵所呈示的道说得太少。他讨论这个主题时,引用两节论到神的话语(words)的经文(赛五九21;民二三5),然后立即说到约翰福音及教父们所讲述的道(Word)--那有位格的神圣之道(personal divine Logos)--,好象话语和道是同一东西。6 然而无论是圣经上的用法或普通常识都告诉我们两者并非一样。那些见证有位格的道(the personal Word)的话语(words),显然与道(Word)有别。(在这里,泰莱是追随巴特「Karl Barth」的讲法。巴特肯定地宣称这些是表现神独一的道三种形式的其中两种,但这宣称本身在神学上是一个谜:圣经里没有这种说法;巴特曾声称他憎恶那些脱离圣经的推测,但在半个世纪以后的今天看来,似乎他自己也在不知不觉间采纳了那种方法。)

对于圣灵所激发的觉醒,泰莱的论说尚欠完善,他还需要做的,就是分析圣灵如何证实神所启示的话语、教训和信息;这些教导和信息,是先知和使徒们从神那要领受,然后重新安排,再以圣经的形式书写出来的。此外,泰莱还需要分析圣灵如何担当诠释者的角色,带领我们实在地掌握神此时此刻对我们说什么话。可是,泰莱对这些问题没有提供任何分析。

其次,泰莱对于圣灵所呈示的基督说得太少。出乎意料之外,他并没有系统地综览保罗和约翰对圣灵的论说,没有探讨这两位对圣灵了解极深的伟大新约神学家如何阐述圣灵在多方面体现基督,这大大削弱了他的观点。他所述有关圣灵的引证使我们觉察到基督,他虽一方面专注讲述历史中的耶稣,另一方面却对耶稣现今掌权、将要再来、他不断为我们代求、现在与我们的关系、基督徒与他永恒同在的确实盼望等等,都没有一视同仁地强调;这些欠缺彻底冲淡了对基督觉醒的意义。

泰莱写道:「那充满我们异象的基督,不管他是历史中的耶稣、活着的救主,还是那为我们舍身流血的基督,或是那道和宇宙的主,又或是我的邻舍和穷人的基督,都不打紧;这些只不过是他存在的某方面。无论我们觉得哪一方面最为真实,要紧的是我们崇敬他。」没错,这里说得很好,但假若泰莱补充说,我们欲要心中的基督形象配得上基督自己,又符合圣经的真理,那我们就需要将基督各方面的真理连结起来,并且加上更多,这将成为更好的教义。

就最后的分析来说,我们习惯上怎样去思想基督,实在是举足轻重的事;我们属灵的健康很在乎我们对他是否有足够的认识,因为认识基督不单只是认识他宇宙性的地位和他在地上的历史事迹;反之,犹如墨兰顿(Melanchthon)很早以前说过,是要认识他的好处--即是要知道耶稣在他所担当的各种角色中,诸如使者、中保和神救恩的体现等,赐与我们什么。不过,若然你对基督的认识很少,你对他的好处自然也所知有限。

我不是说信徒从耶稣领受的不会超乎他所知的。我先前谈论过神的丰盛慈爱,他为爱他的人所作的,是「......超过(新国际译本「NIV」译作『无限量的超乎』)我们所求所想的」(弗三20);我们应在这里回想一下这个要点。耶稣基督对于信徒是始终如一的(神人二性的救主、主、中保、牧人、倡议者、先知、祭司、君王、代赎的祭牲、生命、盼望等等),不在乎他们脑海中对这种与基督的多重关系有多深或多浅的了解。举例来说,使徒兼神学家保罗对这些关系的了解,比路加福音二十三章三十九至四十三节中悔改的强盗认识更深,然而耶稣的拯救对任何人都同样丰厚,我们可以肯定,使徒和强盗此时都同在宝座面前;他们在地上拥有神学知识的多寡,绝不影响他们在天家享受与基督同在的福乐。「......同有一位主......厚待一切求告他的人」(罗一〇12)--主不单厚待犹太人和希利尼人,也同时厚待不擅长也没有博览神学的人,这一点是无可置疑的。

但是我所关注的,就是愈少人认识基督,愈早需要提出以下问题:既然他们对耶稣只有蒙胧而歪曲的观念,他们对耶稣的回应究竟能否真正算为基督徒的信仰?人愈是偏离圣经所述有关耶稣的各种道理(前列的也许是基要道理),掌握基督真理就愈少,以至到一个地步,就是经常谈论基督(回教徒、马克思主义者、通神学者等都会这样),但实际上并不认识他。

因为上述提及的圣经真理,都指出基督是我们问题的答案;这些问题源自神的圣洁和我们的罪,是圣经教导我们针对我们自己与神的关系而发出的。人与这些圣经启示距离愈远,便愈发感到那些问题与自己无关,结果他对真正的基督和真正的神的认识便会愈少。假如有人以为今日的英国是被一个前度摇摆舞蹈家伊丽莎白所统治,他就住在波利尼西亚一间木屋里,随便按他自己的意思立法,这个人可以说是根本对真正的女皇完全无知。同样道理,要对耶稣的救赎有真实正确的认识,单单知道他的名字是不足够的。

或者,让我用另一个讲法去解释:耶稣基督的真理与新约神学的真理结合(而我像主流基督教传统一样依从新约神学的宣称),意思正是说圣父藉着圣灵给圣子作见证。固然,只有这神学中的耶稣,才是真正的耶稣。不管在保罗、约翰、路加、马太、彼得、希伯来书的作者,或谁人的笔下,这新约神学实质上都是宣告耶稣基督的拯救,他拯救我们脱离那捆锁我们的假神、假信念、假方法、假希望,以及在创造主面前的各种虚假态度等,内里包藏着各样外表吸引的宗教和哲学思想。新约的宣告就是为这整个虚谎和假象的万花筒疹症,它各样虚假根藏在种种具体的表现中,不知不觉地把普通启示压抑了,误导人心灵中崇拜的天性,使人对神的福音无知或抗拒。罗马书一章十八节至三章二十节的表达,是斩钉截铁的;而卜仁纳(Emil Brunner)也实在写得正确:「所有宗教都尝试重见那失落了的神的真理,所有宗教都渴求神的光和神的爱;但在所有宗教里,亦同时出现一个无底深渊,真理被邪恶扭曲了,而人更用尽方法去逃避神。」8

若然如此,我们必须凭爱心坚定地指出,神所教导的福音与其它解释世界真象的说法存在对立,决不能稍有宽让或基于礼貌而淡然处之。不然,新约圣经所讲述「......基督那测不透的丰富......」(弗三8),以及他拯救我们脱离罪的权势,除去我们的罪,最终使我们完全摆脱罪和它的果子等阐述,都会因为我们俯就那不协调的思想模式而被冲淡。这实际上是极端而具破坏性地视福音为一种相对的道理。虽然在这些不协调的思想架构里,也许会有某些新约思想特别受到重视,但新约神学的绝对正确性,它那肯定的地位、绝对的权威,就经常被否定--在这里,否定的意思是不容许新约神学批判及修正各种思想架构:如印度教、佛教、犹太教、回教、马克思主义或其它宗教。因为事实上并非所有宗教和所有思潮都提出关乎神和人的相同基本问题,亦不是朝相同的方向寻找答案。

有两种对话正在进行,它们彼此有极大的分别。第一种企图寻索基督教与其它信仰之间的对照,而这个对照至终是否定一方以肯定另一方的。第二种对话是尝试在其它宗教信仰中寻找基督,或勉强把基督移植在其它宗教信仰中。有一点必须指出,虽然泰莱谈到种族宗教与基督教后期种种信仰如何透过圣灵接触基督,从而经历转变、更新、死亡与复活9,但我们完全不能确定泰莱所追寻的是第一种而不是第二种对话。这种含糊的情况其实是他著作里第三个弱点,是由前两个弱点引发出来的。这两个弱点前文已经指出--他没有认真考虑到那「已记下来的神的话语」10的实在,同时,对于关乎基督的知识,他忽略了在种种试验以外,必须以新约中论到基督的教导作为量度的准绳。

在泰莱的圣灵观里,圣灵是一位居间的圣者,他的工作是呈露现实、驱使人作出抉择,及唤起人以牺牲作回应。前面所述绝不是批评泰莱这个中心思想。要找出能令我们了解圣灵一直以来在信徒生命中职事的新约主要思想,并不需要远超泰莱却步之处。他带领了我们,虽不中亦不远。

追溯我们的思路

先让我们回顾一下所走过的思路。

开始的时候,我们注意到圣灵是现今热门的话题,不同类型的基督徒经验都确证圣灵的影响,不同基督徒对他的主要职事都有不同的了解,这样表明了(正如我所力言的)并非所有信徒都能正确地看圣灵。许多人对圣灵的观点虽然未至完全虚假,但肯定是含糊不清和不够真实的,因此出现了种种缺欠和实际的不平衡现象,有时构成威胁、窒碍圣灵,使我们无力叫圣灵得着荣耀。故此,当务之急,就是更清楚地认识圣灵。

为了衡量近代思潮的状况,我们探讨了目前四个关于圣灵职事并极具影响力的主要观念:生活的力量(power)、事奉上的表现(performance)、行为和动机的纯洁(purity)和驱使我们作决定的呈示(presentation)。这几点事实上是未够彻底的,我立即可以再加多几项:辨识力(perception),催迫(push or pull) 和个性(personhood)。因为我们一旦离开基督徒的生活圈子,我们会发现有些人实在以为圣灵主要和独特的工作只是帮助人提高知觉(辨识力),故此,任何意识提升的状态,不论是宗教的(基督教、印度教,或祭礼的、忘形的、神秘的思想)、美感的(被音乐、性行为、诗章、日落、毒品所引发),或者是理想层面的(热情的爱国主义、爱情、为一群人或一个目标贡献自己),都被视为圣灵的印记。我们也曾遇见另一些人,他们忘记了在我们堕落的人性里那些不受约束的本能、被压抑的理智及种种复杂病态的妄想如何会被自然界和撒但随便利用,竟然把圣灵的感动等同于人内心的渴求(一些拉力或催迫),尤其当这些渴求与一些突然、强烈而又重复地出现的视觉和听觉意象(如幻影、声音、异梦)相连时,他们就更加确信是圣灵的感动。我们亦曾遇见另一些人,他们声称圣灵在有宗教及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当中一直运行,他的主要工作是帮助人领会自己独特个性的奥秘、别人的价值,及对真诚关系的需要。

若说神的灵永不助人提高醒觉,亦不会透过内心催迫去叫人做某些事情,也不会令未信主的人更欣赏个人的价值,这些说法肯定是错误的,我也绝对无意否定圣灵这几方面的工作,事实上,我甚至会为圣灵这些职事争辩。可是,今日一般的想法,以为上述其中一项圣灵职事就等于圣灵的主要职事,似乎与事实相去甚远。其实,自基督来了,圣灵的中心职事是帮助人与基督建立更密切的团契。无疑,因着普通恩典(common grace),圣灵会在世俗和异教的场合中提高人的辨识力和敏感度,但这从来不是圣灵工作的中心。

就拿内在的催迫来说,有些人感到内在的催迫强烈地一再出现,有时候还附以声音、幻象、异梦等,使他们的感觉更形强烈,驱使他们去强奸、去报复、去伤害人、对儿童进行性侵扰,甚至结束自己的生命。难道这些催迫是出于圣灵的引导吗?这问题根本不答自明。萦绕心间、摆脱不掉的思想、意念(我们上述所谈的,正是这种心神的缠扰)不一定源自神;撒但同样精于制造使人摆脱不了的冲动,正如他能操纵并加强那些发自我们扭曲了的天性的冲动一样。故此,对于一些突如其来占据心神的思想,我们必须仔细检讨(最好是请教别人)然后才下结论,断定他们是否从神的灵而来。其实,这些思想缠扰心神,叫人摆脱不了,已显示出他们多半不是源于神的灵了。

基督的临在

现在,让我们回到实际的基督徒生活圈子去看,在这里,每个信徒至少朝正确的方向,把圣灵与他们在基督里的新生命或多或少联络起来。让我们再一次发出这个问题:在今天,什么是圣灵工作的本质、中心和重心?在他赋予人能力、扶助人、洁净人、向人呈现等工作中,究竟有没有一样基本的活动把这些连接起来,让人充分了解他的职事?到底有没有一个神圣计划,把圣灵赋予人生命的这几方面工作联系起来,指向一个目标?

我认为这计划是存在的。现在,我会尝试提出我的见解--我这见解是以临在的观念为焦点的。我所指的,就是圣灵在教会及基督徒中间,具体彰显那位已经复活、掌权的救主,即历史中的耶稣;这位耶稣就是基督。圣经指出(正如我所坚持的)自从使徒行传第二章五旬节事件以来,圣灵就一直这样工作,他赋予人能力、扶助人、洁净人,并且引领世世代代的罪人去面对神。圣灵这样做是要叫人认识基督、爱他、信靠他、尊崇他和赞美他;这是圣灵一贯的目标和目的,也是父神的目标和目的。至终来说,这就是圣灵新约职事的全部内容。

我在这里谈及的临在,并非传统神学所指神的无所不在,这种无所不在的思想,在诗篇一百三十九篇、耶利米书二十三章二十三节、阿摩司书九章二至五节、使徒行传十七章二十六至二十八节等经文内都有记载,是指神维系着宇宙万物的存在及其间的活动,同时觉察每一角落的每一件事。无所不在是一项重要的真理,我现在所要说的亦已假设隐含了这个真理,但在我用临在一词之际,我心目中所指的,是一些很不相同的东西。我用这个词的意思,亦即是圣经作者常用的意思,他们说神与他的子民同在--换句话说,神在特殊的环境中工作,赐福给忠信的子民,使他们认识他的爱,得着他的帮助,从而引发他们对他的敬拜。没错,神有些时候会追讨罪债,「临近」人施行审判(如玛拉基书三章五节的例子),意思是他会作出行动,使人们醒悟到他们的行为令他不悦,事实上他现在仍不断作这些审判;不过,通常当圣经描述神就近他的子民、与他们同在的时候,往往是指他赐下祝福的。

圣经中的用语通常是神「与他们同在」。「耶和华与他(约瑟)同在,他就百事顺利。」--正如丁道尔(Tyndale)所说,他是个「幸运的宠儿」(创三九2)。摩西想到要回埃及去就惊恐,因为在那里他是个通缉犯;他也恐惧要公然对抗法老。神说:「我必与你同在」--这个应许是要驱走摩西内心一切的恐惧(出三12,另参看三三14-16)。摩西离世后,约书亚继承领导重任,神向他重复这相同的应许:「......我怎样与摩西同在,也必照样与你同在;......你当刚强壮胆!......因为你无论往哪里去,耶和华你的神必与你同在。」(书一5、9;另参看申三一6、8)坚固以色列民信心的,也是这相同的应许:「你从水中经过,我必与你同在;......不要害怕,因我与你同在......」(赛四三2、5)。马太在他的福音书里,一开始就提到神与他的子民同在、赐福给他们:他宣称耶稣的出生应验了以赛亚先知以马内利的预言(以马内利翻出来的意思就是「神与我们同在」)。并且在马大福音的结尾,他也记录了耶稣为一切愿意使人作他门徒的跟随者所赐下的应许:「......我就常与你们同在......」(太一23,二八30)。因为耶稣--救恩的赐予者--就是道成肉身的神,基督的同在正是神的同在。

事实是这样的。在新约底下,圣灵那独特、恒常而又基要的职事,就是在信徒中间体现基督--意思是说,让他们领会基督与他们同在,作为他们的救主、生命之主和神,也让他们知道有三件持续的事。

首先,是与耶稣的契合:就是与耶稣密交的、敬虔的生活。纵然耶稣现在已不再以形体在地上显现,而是坐在天上荣耀的宝座上,但昔日耶稣受难前与第一批门徒在巴勒斯坦的密交生活,今天也可以成为信徒的实在经历。(这正是呈示的意念:圣灵向我们呈示活着的主耶稣,让我们认识这位创造主以及这位朋友,好叫我们可以选择那牺牲的道路,以回应他的爱和呼召。)

第二,品格开始更新,愈来愈像耶稣。当信徒以耶稣为模范和力量、敬拜他、学习为他和其他人有所付出甚至舍己的时候,更新便开始。(这里正好跟「能力」、「表现」、「洁净」等主题吻合,他们全都显出何谓离开人性的自私,踏上像基督的人生道路,去过一种公义、忠心事奉、战胜罪恶的生活。)

第三,圣灵使我们肯定自己被神所爱、已蒙救赎,并藉着基督被接纳进入天父家里,因此我们能够成为「神的后嗣,和基督同作后嗣」(罗八17);这种肯定,使信徒心中绽放出感恩、喜悦、盼望、信心--一言以蔽之,这就是确据。(这一点正好帮助我们了解许多基督徒信主后的颠峰经验。耶稣在约翰福音十四章二十一至二十三节应许圣父和圣子要住在我们里面,这应许藉着圣灵得以实现,为要给我们更大的确据。)这些经验正好显明圣灵让我们认识到基督临在--借用戴利仁(Samuel Terrien)的描述;这是:「虚幻、难以捉摸、不可预告、不受规限、不能用经验来证实、外面看不见而内在却无可抗拒的」11

对神的觉醒

从整本圣经来看,认识神的同在意味着两重的觉醒。首先,我们觉醒神在那里:那位客观地真实存在的创造主、掌管宇宙之主、万物的主宰和所有存于时空之物的原动力;每个人的前途,不论是祸是福,都全在他手里。第二,我们觉醒到神在这里,他已经就近我们,对我们说话,质询我们,鉴察我们,显露我们的弱点、罪恶和罪咎,使我们降卑,同时又用他的赦免和应许提升我们。在神启示自己是「蕴含三位」("three-personed")(套用但恩「John Donne」的说法)之前,人只知道有一位神临在。可是,现在透过道成肉身的启示和新约圣经里的启迪,有关神的知识已变成了有关圣父、圣子和圣灵的知识;认识神的同在变成了因着圣灵的工作与圣子相遇及相交,并藉着圣子与圣父相交。故此,认识基督的同在,就是在自己里面找到这份对神的双重觉醒,觉察到他既真实又接近;同时,这种觉醒围绕着那位来自加利利的人,也就是多马亲口呼喊为「我的主!我的神!」(约二〇28)的那一位。保罗写道:「那吩咐光从黑暗里照出来的神,已经照在我们心里,叫我们得知神荣耀的光显在耶稣基督的面上。」(林后四6)他所描述的,正是这种对神的认识。

自五旬节以来,圣灵特殊的职事是体现基督,这是新约圣经明显的信息。正如许多解经家常常指出,圣灵常被视为神的儿子耶稣基督的灵(徒一六7;罗八9;加四6;腓一19;彼前一11)。那居于我们心里的灵,正是那位降临在耶稣身上,并住在他里面的灵(路三22,四1、14、18,一〇21;约一32,三34;徒一〇38)。耶稣拥有圣灵,也是赐下圣灵者(约一33,一五26,一六7,二〇22,另参看七37-39;徒二33;约壹二20、27)。耶稣被提后,离开门徒,圣灵便临到门徒身上;这实际上相当于耶稣回到他们当中(约一四16、18-21)。圣经形容神的灵(也就是基督的灵)住在我们心里为基督在我们心里(参罗八9-11),正如论到那被高举的基督所亲自宣告的信息时,就说是「圣灵向众教会所说的话」一样(参启二1、7、8、11、12、17、18、29,三1、6、7、13、14、22)。

再者,保罗在哥林多后书三章十六节写道:「但他们的心几时归向主,帕子(蒙蔽心灵的)就几时除去了。」(这句话是出埃及记三十四章三十四节的回响,其中记述摩西如何在与神说话时揭去帕子。)然后保罗继续写道:

主(即上一节经文所述的主)就是那灵(故此,「归向主」的意思就是「承当这新约的执事,不是凭着字句,乃是凭着圣灵(请参阅第六节1);主(耶稣)的灵在哪里,哪里就得以自由。我们众人既然敞着脸得以看见(或作反照:两种译法都可以,而且同具真确的意义)主的(耶稣的)荣光,好象从镜子里返照,就变成主的形状,荣上加荣,如同从主的灵变成的。」(林后三17、18)

这些经文所表达的,并不如一些人所想,以为新约圣经作者看不见圣子和圣灵有什么清晰的区别,其实新约圣经作者看见圣灵在五旬节后的工作主要是让我们体会那坐在宝座上的基督的同在、话语和作为;只有掌握这基本的新约角度,我们才能清楚认识圣灵。

纲要

本书认定圣灵受托去体现基督,以这个真理作为了解圣灵多面职事的线索。在我看来,现时许多对圣灵工作的综览,都未能循这途径把资料综合起来,这是他们的缺点。一个表面化的记述,单指出圣灵在新约时期如何被彰显,以及新约作者怎样述说这些表彰是不足够的,我们需要进一步探讨这些记述如何配合他们对神、他的工作和他的真理的整套观念--换句话说,就是他们的整套神学思想--,因为缺乏这方面的探讨是一个致命伤,使我们思想圣灵在我们生命中的工作时,变得以人为中心,以经验作根据,又毫无准则。难怪许多有关圣灵的著述,本来可以是十分精彩的,却没有如期望中叫读者得着帮助,读者亦不如他们想象中那般获益。因为今天能帮助我们活在圣灵中的,并不是一些叫我们向圣灵敞开心怀的劝勉--这方面的劝勉我们已足够有余了;反之,我们所缺乏的,是对圣灵工作全面而通达的神学透视,好让我们有一套整全的观念,能充分了解圣灵在教会、小组及个人生命中那自由、不受羁绊及多种形式的运行(圣灵这方面的工作是今日基督教所强调的)。新约圣经所论述有关圣灵的主要真理,是圣灵体现基督的临在和相交;我希望循这个概念去发展出通达的神学观点,希望至少能勾画出一个纲领。

在圣经的基础上,我的目标和观点可以这样表达:耶稣在他被卖的那一夜,述说有关圣灵的事:「他要荣耀我......」(约一六14),意思就是「他将要使我在人的眼中得荣耀,使他们觉察到那本属于我的荣耀,并且在我通过十字架、复活和升天回到父那里去,坐在我国度的宝座上时,这荣耀将更大。」这个关于圣灵从前是什么,现今又奉差遣来做什么的基本定义(正如我一直认为的),给我们一个完整透彻而具方向性的参照标准,我们必须透过它整体去看圣灵的新约职事,否则我们很难充分了解圣灵职事的任何一部分。

然后,耶稣继续说这荣耀将要如何成就,「因为他要将受于我的,告诉你们。」耶稣说「受于我的」是什么意思呢?他的话至少有这个含义:「一切关于我的事实和真理,就是道成肉身、是天父的同工--创造万物、眷顾神的子民和赐下恩典,又是这世界正式的君主,即是那位掌管宇宙万物的主人[参一七2]。不管人们是否承认我这一切,事实却是如此。」不过,当然他还有这样的含义:「一切关于我的事实和真理:我是你神圣的爱人、你的中保、你的新约保证人、你的先知、祭司和君王,又是把你从罪咎和罪恶的权势、世界的败坏及魔鬼的掌握中拯救出来的救主,并且是你的牧人、良人、朋友、你的生命、你的盼望、你信仰的创始成终者、你个人生命历史的主,将来要带领你与我同在,分享我的荣耀。所以,我是你的道路和你的奖赏。」故此,因着我与你彼此的关系,「受于我的」也就是「受于你的」了。

我的童年属于低唱抒情歌的年代,记得当时有一首民谣,名为「你的一切」("All the Things You Are"),歌曲结尾是这样的:「......有一天,我将会认识那神圣的一刻,那时候,你的一切也成了我的一切。」圣灵说服我们相信耶稣在他荣耀里的一切都是为我们预备的,藉此让我们看见耶稣的荣耀。套用保罗在哥林多前书二章七节的说法,是「使我们得荣耀」--认识这个真理比轻歌浅唱的浪漫时刻更神圣。

耶稣说:「他要......告诉你们。」这个「你们」是单指使徒还是所有与他们一起的基督徒呢?主要是指使徒而言:他们得着这些真理的直接启示。但其次亦是指所有信徒:透过使徒口传或笔录的见证,圣灵会教导众信徒认识同样的真理。使徒必须与神的众子民分享他们属灵的领受,昔日如此,今天亦然。

第十五节有如一个注脚。为了不让上一句话我的一词所涉及的整个范畴和含义遭忽略,耶稣继续说道:「凡父所有的,都是我的,所以我说,他要将受于我的告诉你们。」加上这句注脚,是为了防备一些可能产生的误解,避免人以为父神和他的工作比耶稣本人及其工作更超越,又或者(反过来说)父的属性、宣称、能力、计划、展望和荣耀都比耶稣的更伟大,更广远。「凡父所有的,都是我的」;子和父是平等的;父的旨意是「......叫人都尊敬子如同尊敬父一样......」(约五23)最终来说,一切基督徒真实信仰、敬拜和实践,都建立在这神圣的目标上。

在以下的篇章里,我会从上述的角度尝试解释圣灵的职事。我会指出圣灵如何使父的喜乐增加,他所作的,就是藉着宣告,叫子得荣耀,引导我们作出回应,存崇敬的心去荣耀子。我始终坚持所有对圣灵多方面工作的解说--或者套用一个专门术语:「圣灵论」(pneumatology)--都需要从以下立场去阐释:一方面,父的旨意是要子被认识、被爱、受尊崇、受赞美,并在万物中居首位;同时另一方面,透过赐下圣灵,子应许与他的子民同在,从今直到永远。除此以外,没有一种解说能完全合乎基督教精神。我计划在本书里,指出在一套纯正基督教圣灵论里的一些主要成分;因此我的阐述会一贯地建基于约翰福音十四章十六至二十三节及十六章十四、十五节中耶稣所亲自表达的思想上,而不会在它们以外另找基础。我希望这样的纲要是可接受的,并且我相信这是今天所需要的。我现在就循此路线去探讨。

注文

1 Steven Barabas,So Great Salvation(London:Marshall, Morgan & Scott,1952),p. v. 这本书提供一个对凯锡克信念的详尽分析。另参考J. C. Pollock,The Keswick Story:The Authorized History of the Keswick Convention(London: Hodder & Stoughton,1964)。

2 "Keswlck and the Reformed Doctrine of Sanctification", Evangelical Quarterly,27,No. 3(1955年7月):第153一167页。请看当时编者 F. F. Bruce的评论,"In Retrospect:Remembrance of Things Past",(Grand Rapids: Eerdmans,1980),第187、188页。

3 John Owens, Wods, ed. W. Goold(London: Banner of Truth,1967),4:437.我们可以争辩说,新约圣经列出的属灵恩赐包括了性情上的质素,是欧文着重理智的分析所没有的,然而这亦不影响他所讲述有关语言方面恩赐的真理。

4 John V. Taylor,The Go-Between God(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9),第212页。

5 同上,第102页。

6 同上,第58-62页。

7 同上,第241页。

8 Emil Brunner,Revelation and Reason(Philadelphia: West-minster,1946),第265页。

9 Taylor,第191一197页。

10 Anglican Article 20。

11 Samuel,Terrlen, The Elusive Presence:Towards a New Biblical Theo1ogy(San Francisco: Harper & Row,1978),第457页。

二. 圣经里的圣灵

现在就让我向你陈述本书的中心思想吧!这并非一个新思想,它古老得可与新约时代相比,要陈述这思想,无非是追溯基督徒的本源。他是如此简单:在现在或任何一个基督教年代,圣灵职事的本质就是体现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纵然我们对这个真相的理解是落后而不足,但我作为基督徒作者,你作为基督徒读者,其实已经活在圣灵这个职事以下。

在我的方程式里,耶稣的同在不该以空间来思想,应该以关系来思想。我这样说,是指着我对三件事情的觉醒而言的。

第一,是拿撒勒人耶稣--圣经里的基督--曾被钉死,现今得着荣耀,就在这里亲自俯近我,对我说话。

第二,他正在积极工作,他催迫我们脱离惰性,加强我们的洞察力,安慰我们内疚的良心,使我们的脾气转好,在压力中支持我们,坚固我们,使我们过公义的生活;就这样,他大大地启迪我和众人,赋予我们生命朝气,改变我们的生命。

第三,就他自己和他的工作而言,他是荣耀的,配受我们所能献上的一切崇拜、敬慕、爱和忠诚。

因此,圣灵体现基督,尽他所能,在人的生命中创造、保持、加深和表达这种对耶稣同在的觉醒。在我们要清晰解说这一点时,耳熟能详的主题就浮现我们脑海里:在基督里从神而来的沟通,和藉着基督人与神的密契;圣经的阐释和人心灵的启迪;罪人的重生和成圣;恩赐和善行;圣灵见证我们被神收纳为后嗣,帮助我们胜过人性的软弱;凭超自然的力量,产生信心、祷告、盼望、爱和所有像基督的性情......。这里没有什么新鲜的事,只不过我指出圣灵这一切的工作时,特别强调它们都以基督为中心,而以前是很少人如此强调的。我在本章尝试表明,这样强调纯粹是出于圣经的指引。

我想在开始的时候,我们最好看看圣灵的名称及注意他蕴含的意义。

神的灵

今天,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灵(Spirit)是一个含糊褪色的字汇。英文spirit这个字最易令人联想起人的情绪或态度(如 high or low spirits「情绪高涨或情绪低落」,animal spirits「轻快精神」,a cheerful or downcast spirit「高兴或沮丧」,a spirit of mischief or kindness[恶作剧或和蔼的态度」等等)。从前灵这个词曾用来代表各类游魂和神灵(如天使、魔鬼、神仙、小精灵、妖怪、鬼、孤魂,以及住在山岭、石头和树上的神灵)。因此,在一六九一年,年长的清教徒巴斯特(Richard Baxter)给他那本离奇趣怪、肯定灵界事物的书定名为《灵界的真实》(The Certainty of the Worlds of Spirits)。但人们对这些灵体的信念已逐渐消失,至少在西方是如此。现在,许多人会认为相信各种灵体至少反映出人缺乏哲学性的冷静。总之,在研究「神的灵」这个主题时,我们的西方文化根本不能给我们什么帮助。

其实,一如圣经里其它指向神的词汇,灵是一个图像化的名词,具有生动逼真、明确、富色彩的意思。这个字的意象是呼出或喘着的气,就如你吹熄生日蛋糕上的腊烛,或者吹胀一个汽球,或跑步时喘气那样。「灵」字在这里的意义,可从以下的情景去了解:一头狡猾的豺狼唬吓一群小猪,大声喝道:「我会发怒,我会喷气,我会把你们的屋次塌!」整个意象就是强劲有力地,甚至猛烈地鼓动空气,所表达的意念是释放出来的能量、进取的力量、运用中的能力,以及藉活动来表彰的生命。

圣经中希伯来文及希腊文的「灵」字(ruach和Pneuma),都同时带有这个基本意思,两个字都同时使人产生相类似的联想。他们的含义包括:
(1)那位神圣的灵,是有位格和目的,看不见又无法抗拒的;
(2)个人的意识(在这层意义上,灵就是魂的同义词,例子见于路一46、47);
(3)风:这种风一旦被激起,可使树叶飞旋、大树连根拔起、楼宇坍塌。(例子可参看(a)结三七1一14;在枯骨的异象中,希伯来文ruach的意思先后是气息、风和神的灵。(b)约三8;希腊文Pneuma意指风,同时也指神的灵。)

但愿在我们的语言里也有一个字包含这种种联想。英文字"puff"和"blow"(我想这两个是唯一较贴切的字汇),既指从人的肺部呼出空气,也表示风的吹动,但英文中完全没有一个字既包含上述意义,又同时表达神并他所造具理性的受造物在智能、意志和情感上的个性。相对地,英文字spirit指在行动和反应上具有意识的人格,但这个字却没有风或气息的含义。无可置疑,这是spirit不能给我们像ruach和pneuma这些字对昔日圣经时代人物同样启示的其中一个原因,因为他没有运行的力量的含意。

其实,每当圣经提到神的灵,一个基本理念是能力的作为。在旧约圣经里,「神的灵」常常指那位正在工作和改变事物的神。接近一百节经文(最低的数目是八十八节,最高的数目是九十七节;不同学者有不同的数算方法)对神的灵所进行的工作有如下记叙:

1.将整个创造模塑成形,赋予受造物生命气息。(创一2,二7;诗三三6;伯二六13,三三4)
2.控制大自然的秩序和历史的进程。(诗一○四29、30;赛三四16,四○7)
3.藉着直接沟通和/或经过过滤的属灵洞见,向神的使者启示神的真理和旨意。(民二四2;撒下二三2;代下一二18,一五1;尼九30;伯三二8;赛六一1-4;结二2,一一24,三七1;弥三8;亚七12)
4.藉着这种种启示,教导神的子民如何忠心爱主,多结果子。(尼九20;诗一四三10;赛四八16,六三10-14)
5.引发个人对神的回应(也就是圣经所说的认识神)--以信心、悔改、顺服、公义、敞开心怀去接受神的训令,以及透过赞美、祷告与神相交来回应神。(诗五一10-12;赛一一2,四四3;结一一19,三六25-27,三七14,三九29;珥二28、29;亚一二10)
6.装备个人成为领袖。(创四一38,约瑟;民一一17,摩西;民一16-29,七十个长老;民二七18及申三四9,约书亚;士三10,古珊利萨田;士六34,基甸;士一一29,耶弗他;士一三25,一四19及一五14,参孙;撒上一○10,一一6,另参看一九20-23,扫罗;撒上一六13,大卫;王下二9-15,以利亚和以利沙;赛一一l-5及四二1-4,弥赛亚)
7.赋予个人技巧和力量,去达致创造性的成就。(出三一1-11及三五30-35,比撒列和亚何利亚伯;另参看王上七14,户兰擅长手工艺;该二5及亚四6,圣殿的建筑)

简言之,旧约的灵代表着神,担当创造者、掌管者、启示者、催迫者和辅助者等身分,积极作工;透过这些身分,神在一种充满动力和要求严格的方式下向人显现,正如主耶稣现在向众信徒显现一样。诗人发问:「我往哪里去躲避你的灵?我往哪里逃躲避你的面?」(诗一三九7)这两个问题是互为解释的,两句话的意思都一样。可是,灵的独特位格并不是这启示的一部分。旧约圣经中,神的灵(气息!)在逻辑上与他的手和膀臂两个形容神大能的拟人法字汇处于同等地位;同样,说到他的热心时,也是一种拟人法,是表明他目标坚定。你大可以说这些引述神的灵的经文表明坚定全能的神在工作,并且他的热心和他的膀臂也一起作工;但若凭这些参考经文去推论在旧约圣经作者的思想里,存在着合一的神本体里蕴含多重位格的观念,这是不正确的。三位一体的真理是新约的启示。

可是,若然有人以为根据圣经来看,在旧约时期,神是一位的,直至耶稣降生,神才变为三位,那么他亦是大错特错。这里的问题不在于自永恒以来神存有的模式,而是他在历史中启示自己的形态。我并不是说神本体里的第三位格在旧约时期不存在或不工作;新约圣经作者向我们确证其存在并作工。我只不过说旧约圣经作者并未将他的独特位格表达出来。固然神的三一性是亘古以来的事实,但惟有透过基督,我们才可以认识这真理。

现在,让我作一点补充:跟随耶稣基督的人阅读旧约圣经的正确方法,是藉着在基督里并透过基督给我们启示的真理,在新约的亮光下理解。耶稣表明他是旧约圣经的依据,并要成全经上的话(参太五17,二六54-56;路一八31,二二37,二四25-27、44-47;约五39、45-47),因而使徒都宣称整本旧约是神赋予基督徒的教导(参罗一五4;林前一○11;提后三15-17;彼后一19-21,三16);他们经常在旧约圣经中读到神的真理和智能,所以也经常发现经文所反映出来那关乎基督的知识和基督徒生命的真相。新约圣经引用旧约圣经的时候,情形正是这样。因此,使徒阅读旧约圣经有关神的灵在工作的经文时,必须根据新约中关于灵的独特位格的启示去了解;同样,读到旧约中关于那位独一真神、主耶和华、创造主、救主和成圣之主、崇拜的唯一正确对象等经文时,也应该透过新约所揭示三一神的真理去了解。这不是随便说的,这些理解圣经的步骤之所以正确,是因为他们承认两约的神是同一位神。

肯定来说,这些解经步骤并非现代学者所说的历史释经法(historical exegesis)。历史释经法只寻求了解作者期望他心目中的读者从他的文字得着些什么,而不再深入探讨。借助新约圣经的亮光去研读旧约圣经的方法,最好形容为神学性释经(用流行的词句来说是「据典式释经」)--就是问那位默示每位圣经作者的圣灵,他到底期望今天的基督徒读圣经时,在他们有新约圣经的全部真理并圣经其它经卷作为研读背景的情形下,可以从圣经中领受些什么。历史释经法使我们确信旧约作者在他们论及神大能气息的时候,并无意暗示在神里面有个别独特的位格存在。可是,基督教神学的解释,却要求我们像主耶稣和他的门徒一样,认识到神本体里的第三位在旧约时期已经活跃,而旧约圣经有关神大能气息的陈述,事实上是指到有位格的圣灵的作为。有关这个真理的教导,我们可从圣经里找到线索,如马可福音十二章三十六节、使徒行传一章十六节和四章二十五节,都指出大卫靠着圣灵发言,与撒母耳记下二十三章二节遥相呼应;路加福音四章十八至二十一节也指出耶稣被圣灵的能力充满(见三22,四1、14,另参一35、41、67),宣称他的教训应验了以赛亚书六十一章一至四节的预言,见证圣灵膏立了耶稣;在约翰福音三章五至十节里,关于藉「水和圣灵」重生的教导,明显是回应以西结书三十六章二十五至二十七节及三十七章一至十四节的,而身为以色列人的先生的尼哥底母,就是因为不晓得这个教导的经文出处而受责备;在使徒行传二十八章二十五节、希伯来书三章七节和十章十五至十七节里,每当旧约教训被应用在新约的教导上时,都以圣灵为根源;还有最具决定性的,就是使徒行传二章十六至十八节,在这段经文里,彼得指出五旬节圣灵的浇灌,是应验约珥书二章二十八、二十九节的预言:「......我要将我的灵浇灌......」

因此,旧约圣经中那些论到神的灵的经文,其实是见证新约圣经里圣灵的工作。在以下的讨论中,我要以此作为基础。

圣灵的位格

圣灵是保惠师

在新约圣经里,圣灵被描述为第三位圣者,与父和子相连,却又有别,即如父和子有别一样。他是「保惠师」(paraclete)(约一四16、25,一五26,一六7)--paraclete是一个很丰富的词汇,在英文里还未找到一个圆满的翻译,他的意思包括安慰者(含有使人刚强的意思)、辅导员、帮忙者、支持者、顾问、辩护者、盟友、长者--惟有有位格的圣灵才能够圆满担任这多重角色。简言之,他是「另外......一位」保惠师(一四16),紧随主耶稣而来(我们可以这样说),接续耶稣的职事--亦惟有像耶稣一样有位格的圣灵,才能够这样做。在希腊文文法里「圣灵」是个中性名词(pneuma),必须配上一个中性代名词(ekeino,「他」);但约翰为了突出圣灵的位格,却重复运用阳性代名词(ekeinos,「他」)来叙述耶稣对圣灵的讲论:约翰希望他的读者肯定知道圣灵是「他」,不是「她」。约翰在约翰福音十四章十七节首次介绍圣灵时,运用了合乎文法的中性代名词(ho和auto),这使他后来在一四26,一五26,一六8、13-14等章节里转用的阳性代名词显得尤为突出,因为由此可见他转用阳性词类并非他的希腊文力有不逮,相反,是源于一种具权威的神学思想。

同时,圣灵被描述为会听、会讲、能作见证、使人信服、荣耀基督、带领、引导、命令、禁止、愿望、感动人说话、给予人帮助、用说不出的叹息为信徒祈祷,并亲自在信徒的祷告中向神呼求(参约一四26,一五26,一六7-15;徒二4,八29,一三2,一六6、7;罗八14、16、26、27;加四6,五17、18);此外,他还会被欺哄,会担忧(徒五3、4;弗四30)。只有具位格的,才能符合以上的描述。所以,圣灵并非单单一种影响力;他像父和子一样,是有位格的。

圣灵是神

进一步来说,圣灵被描述为一位圣者。他的独特性包含在合一的神的本体里。圣灵的「圣」字意味他的神性,好几段经文都很明确地道出这点。耶稣说他的门徒要受洗归入神的名(注意:「名」「name」是用单数写的,因为只有一位神);他所宣称的这个名字,是一个具有三重位格的名(tripersonal name):「奉父子圣灵的名」(太二八19)。(巴特「Karl Barth」很美妙地称这名为神的「教名」!译者注:西方早期基督教会的传统,人领洗归信基督后,取一圣经人物或圣徒的名字作自己的教名「Christian name」。据旧约希伯来人的观念,名字代表一个人的身分及他的个人特质。)同样,约翰写信给七个教会,开首就说:「但愿从那昔在、今在、以后永在的神,和他宝座前的七灵,并那诚实作见证的,从死里首先复活,为世上君王元首的耶稣基督,有恩惠、平安归与你们。」(启一4-5)在启示录里,「七」象征神圣圆满,而「七灵」肯定代表圣灵圆满的能力和工作(见三1,四5,五6)。且看天父列在首位,子排列第三,而圣灵列在二者之间;毫无疑问,圣灵与其他二者是同等的。确定此事之余,我们同时发现一连串「三而一」的经文,在恩典的独一计划中不可分割的整体里,圣父、圣子、圣灵连成一体(见林前一二4- 6;林后一三14;弗一3-13,二18,三14-19,四4-6;提后二13、14;彼前一2)。所得的结论是,圣灵绝非单单一个有能力的受造物,像天使一样;他与父和子同等,是那全能的神。

因此,我恳求各位:绝不可用非位格性的词汇去思想或讲论圣灵!有时候,我听见基督徒用「它」而不是「他」来形容第三位圣者,我感到惊惧,我的心下沉。这在属灵层次上相当于心理学上的佛洛伊德式口误,即如有一次我在维真学院(Regent College)分享的信息中,我本想对学生说:「请谨记,这是一所神学院(seminary)。」但我却冲口而出说:「请谨记,这是一所墓地(cemetary)。」当时虽然引来哄堂大笑,但其实我所讲的并不是我的意思,我的意思也不是我冲口而出的话。我希望一些圣徒称圣灵为「它」时,他们也不过是一时口快失言,他们所讲的也不是他们心底的意思。因为除非你能够掌握圣灵具有位格这个事实,否则你不能真正明白圣灵的职事。倘若圣灵的位格被否定了,我们根本没法对圣灵的工作有一个牢固的观念和清晰的了解。(若果你想找出这话的证据,且看自由派及激进派抗辩宗、犹太教、伊斯兰教、独神论和基督教科学会的基本信仰。)我实在不愿意看见坚守圣经信仰的基督徒当中,有谁在这一点上犹豫动摇。灵恩派对教会的一项重大贡献,就是使人很难不以「他」来称呼圣灵。然而,要叫信徒确信圣灵拥有位格,最稳当的方法莫如将新约圣经对圣灵工作所作的见证摆在信徒面前。现在就让我们从这方面着手吧!

圣灵与基督

约翰福音是否有可靠的历史根据这个问题,已掀起了整整一个世纪的学术辩论,故此在研究新约圣经主旨的时候,若还以约翰福音起始,就会显得过时落伍了。一般惯常的做法,是透过马太、马可及路加福音,有时候也透过彼得和保罗的书信,去研究约翰的见证;就好象我们只能站在其他作者的肩膀上,才可清楚看见约翰一样。可是,对于约翰的记载,既然我看不出有任何充分理由去怀疑它的真确性,也不见得内容含混不清,我提议以约翰福音作为阐释圣灵新约职事的出发点,因为约翰福音记载了耶稣亲口说的话,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圣灵职事的重要线索。无论如何,若然我们想完全了解马太、马可、路加、彼得和保罗所告诉我们有关圣灵的真理,我们必须站在约翰的肩膀上去观看。

应许赐下圣灵

约翰告诉我们,在耶稣被卖的那一夜,他向十一个门徒絮絮不休地说了一段很长的话,表示自己将要离开他们,进入荣耀中(约一三至一六章),而且谈论到他们未来的门徒生命将会如何。他好几次提到保惠师,即是他所说真理的灵(约一四17,一五26,一六13)和圣灵(约一四26)。他说在他离去以后(约一四16、26),天父会因着他(圣子)的要求而差派保惠师来,因此,我们可以说圣灵是由圣子差派的一位天父的使者(约一五26,一六 7)。耶稣说,他会「因我的名」受差遣(约一四26),亦即是说他是耶稣的信差、发言人和代表;他将会永远与耶稣的门徒同在(约一四16);藉着他的降临,耶稣--他们荣耀的主--就会真实地住在他们中间(约一四18-23)。在圣灵的新约职事中(这正是耶稣所讲述的),圣灵会隐藏自己,而将人的注意力校正到耶稣身上,把人带进信、望、爱、顺服、敬拜和委身的生活中,以致与基督深深密契。让我们说得清楚一点,这仍旧是量度所谓「属灵」运动--诸如合一运动、灵恩运动、礼仪运动、小群运动、平信徒运动、普世宣教运动等--并所谓「属灵」经历的主要标准。

圣灵与基督的同在

凡愿意遵行神话语的人,都表明他们是爱神的(约一四21-23),圣灵会帮助他们真实地经历基督的同在,并与基督和天父相交。「有了我的命令又遵守的,这人就是爱我的;爱我的必蒙我父爱他,我也要爱他,并且要向他显现。」这是基督徒获得独特经历的途径,约翰已亲自为这种经历作见证,他写道:「......我们乃是与父并他的儿子耶稣基督相交的。」(约壹一3)这是基督给我们众人的挑战,叫我们寻求这种亲身体验的相交生活,而不单单满足于次等的基督徒生活。

圣灵的教导

耶稣在世上三年的事奉中,曾经不断教导人,同样,圣灵也负责教导的工作;圣灵教导的方式是使门徒回想并了解耶稣曾经说过的话。(约一四26;另参一六13,耶稣所说「一切的真理」,类似十四章二十六节的「一切的事」,意思并不是说「要知道所有任何事情」,而是指到「所有你需要知道有关我的事」,「将来的事」并非「将要发生在你身上的事」,而是「将要发生在我身上的事」--十字架、复活、作王、再来、复兴万事。)今天,林林总总的所谓基督教神学思想争相吸引我们的注意力,我们大可用上述方法去试验圣灵在这一切神学思想里到底占了什么地位。

圣灵的见证

最后,圣灵会为基督作见证,使众人知道那像囚犯一样受刑钉死的基督,实际上并非罪人;他复活后进入天父的荣耀中就证明他是正义无罪的;藉着十字架上的审判,他驱逐了世界的黑暗之主,并成为世界的审判者(参看约一二31);凡拒绝承认这些真理的都犯了不信的罪(约一五27,一六8-11)。那带着见证的灵无形中成了世人的起诉者,让世人醒悟到拒绝耶稣,或不以认真态度对他是何等严重的罪(约一六8)。圣灵在一个又一个的心灵中工作,叫人知罪,承认:「我错了;我有罪了;我需要神的赦免。」这是圣灵在福音工作中协助人信主的应许。他说服人及使人认罪的方式,是透过教会传递使徒的信息,去说服人接受基督;而圣灵的见证,是借着作见证的基督徒将真理展示在人们的心思意念中,然后圣灵就开启众人心灵的耳朵,使真理在每个人的良心里运行(参约一五27,一七20)。

故此,圣灵是要荣耀那荣耀的救主(约一六14)。一方面,他将关于基督的真理阐释清楚,另方面,他开启人愚昧的心窍去接受真理。由始至终,主基督耶稣都是圣灵职事的焦点。

圣灵照明基督

那么,圣灵在新约中独特的职事是要像泛光灯一样,把主耶稣基督照明。关于圣灵这方面的职事,耶稣在地上的时候,圣灵「还没有赐下」(约七39);直至天父荣耀了基督(见约一七l、5),圣灵才开始他的工作,使人醒觉到耶稣的荣耀。

犹记得一个冬日黄昏,我正步往一间教会讲道,讲解「他将要荣耀我」这信息。我在街角看见一栋设有泛光照明的建筑物,忽然发现这正是我的信息中所需的例子。完善的泛光照明设备是将泛光灯设在人看不见的位置上,使人不能辨认灯光从何处来;它的作用只是照明建筑物,让人注目在建筑物上。它要达到的效果是让建筑物在黑暗中仍清晰可见,轮廓鲜明,以增加其庄严气势。这正好说明了圣灵在新约的角色--他是照明救主的那盏隐蔽的泛光灯。

又或者我们可以这样想:就好象圣灵站在我们背后,耶稣站在我们面前,圣灵在我们的肩膀上投射光芒到耶稣身上。圣灵的信息永不是:「看我,听我,来就我,来认识我。」而是:「看他,看他的荣耀;听他,留心他的话语;来就近神,并得着生命;认识他,并尝尝他所赐的喜乐和平安。」我们甚或可以说,圣灵是媒人,是属天的婚姻介绍人,他的角色是带领我们与基督在一起,并确保我们能够维持这种关系。圣灵作为第二位保惠师,经常引领我们来到原本的保惠师面前。如上述所阐明的,这原本的保惠师常常藉着第二位保惠师的降临就近我们(约一四18)。圣灵协助我们辨出原本的保惠师,又在这位保惠师从他的宝座下来与我们相遇时,感动我们向他伸出双手;就这样,圣灵照着基督的话荣耀了基督。

圣灵与基督徒

正如前面说过的,耶稣的教训给我们提供了主要线索,藉以阐明新约圣经一切有关圣灵职事的教导。太多时候,我们只是依据我们的需要和缺乏来理解圣灵的职事,而不是按着我们刚刚学习的真理--即是说,圣灵的工作是荣耀基督,他主要而恒常的职责是向我们体现基督,帮助我们醒觉耶稣是谁,好让我们完全信靠他--来了解。结果,我们以基督徒为中心,而不是以基督为中心去理解圣灵的工作;换句话说,是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去看圣灵的职事。

无可置疑,其中一个导致这种以人为中心的观点的原因,是虽然新约书信对圣灵在个人身上所担任的职事有最详尽的讨论,却甚少提及门徒与主耶稣之间的爱和相交(因为当时书信的读者肯定已知道这方面的真理),然而在福音书中,虽对于关乎耶稣的一切有最详细的描述和阐释,但除了约翰福音十四章至十六章以外,就甚少论及圣灵。但是,我们必须谨记,福音书是为那些熟悉书信中教义的人写的,同样,新约书信也是为那些对福音书事迹耳熟能详的人写的。因此,书信的读者脑海中很自然会浮现有关信靠基督和爱基督的经文。诚然,我们读新约书信时,也应考虑这一点,绝不可忘记圣灵在新约之下的主要工作仍旧是体现基督。我尝试在以下的段落里,指出牢记这个事实会如何影响我们惯常的思想。

新生

对于基督徒生命开始时的重大转变,即耶稣所喻说的「新生」或「重生」(约三3-8;另参彼前一23;雅一18),一种惯常又真实的说法,是「从灵生的」(6节)。我前面已经暗示过,在我看来,第五节提及的「水」并非指任何可以补足圣灵内在工作的外在东西。它不是指约翰的施洗或基督徒的洗礼,或如一些人所假定的自然生产时的羊水,而是指到内在更新的洁净,正如以西结书三十六章二十五至二十七节的意象一样。(所以在第六节没有提及水并不产生问题,因为水只不过说明圣灵更新工作的其中一方面而已。)在类似的基础下,保罗称这个过程为「重生」(regeneration)(多三5)和「新造」(new creation)(林后五17;加六17),并把它解释为与基督同死同复活的生命改变(罗六3-11;西二12-15)。保罗像耶稣一样,确定基督徒藉着信心能逐渐达致完全。信心的意思是仰望基督,信靠他所流的宝血并宝血所印证赦罪的应许(参罗四16-25,一○8-13;西二12;约三15-21,五24,六47、53-58)。同时,保罗也告诉我们,圣灵吸引我们倚靠和追随基督(林前一二3),使我们与基督联合,成为他教会的肢体,同属一个身体(13节);因此我们藉着信心,可在他的大能之下活出超自然的生命。对相信圣经的人来说,这些都是正确的,都是老生常谈。

可是,我们对于新生通常过于「主观」,我说「主观」的意思并不是个人化(这种情形可能性不大),而是说太内向,把注意力全集中到个别信徒身上,忽略了那位拯救人的基督。这是错误的想法,会产生两个不良的后果。

首先,我们脑海中充塞着一种规格式的期望,认为悔改信主必定有某种情感经验(为罪忧伤、在寻索真理过程中的痛苦挣扎、信主后的极度喜乐等等)。我们从别人的悔改经历中推论出这种期望。这些经历很可能自保罗开始,到后来的奥古斯丁(Augustine)、路德(Luther)、本仁(Bunyan)、卫斯理(Wesley),以至我们自己的悔改经验;然后,我们用这些经历作为判断同侪和他人是否真正悔改的准绳。这真是愚昧又可悲!许多悔改经验,甚至一些很突然而又可追溯日期的经验(这些经验可能只属少数人),可以跟一般标准的期望有极大差异。我们硬要用这种尺度去量度别人,很容易把一些现时满有悔改特征的人指为未信者,同时,对于那些曾经一度见证自己有合乎标准悔改经验的人,虽然现在已不再有那些经验,我们还是把他们当作是已经悔改信主的。其实,正如清教徒和爱德华滋(Jonathan Edwards)所熟知的,根本没有一种情感状况或什么必然后果,也没有任何单独的经验,可以作为明确的新生指标;我们若凭任何一个指标去思想、判断,必会产生无数错误。惟独现时就表现出悔改的新生命,才足以让人有信心去确定一个人以往曾在某一个时候悔改信主。

第二个不长后果,就是在我们的福音信息中,基督不是我们所注意的中心,也不是开启我们生命意义的钥匙,他只不过是一个形象--有时只是一个模糊不清的形象,我们把他引进来,只不过为了解答我们一些先存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如:我如何找到内心的平安?如何在压力下找到心灵和思想上的平安?欢欣?喜乐?生活的力量?)。我们并不强调尽忠跟随耶稣的必要及其中的要求(有些人甚至认为原则上是不应该强调的),因此跟随耶稣的代价也就没有人去计算了。结果,我们撒下的福音种子,只收割了一大批还未回转的人,他们以为可以随意呼唤耶稣,利用他作为救主和助手,但不承认他为生命的主。同时,亦吸引了一大堆人,他们被信息中片面的光芒所误导,以为基督可以保护属他的人免遇上生命中一切烦恼。第一类人若然没有完全流失,便成为教会中的枯木。第二类人大受打击、极度困扰--这是因为他们所期望的,刚好与实际经验相反。

我随意抄下一份基督教刊物中的见证:「我的丈夫......和我以前是教会里的青年导师;......我们两岁半的儿子忽然在意外中溺毙了。我们一直为主而活,从没有丧失任何亲人;我们满以为可以幸免这类事情。四年来,我过着麻木的生活,不明所以,不接纳自己的愤怒,不断努力表现自己的坚强。我从不向任何人倾诉我的痛苦,终于变得极度沮丧......」使信徒产生这种虚假期望的牧养方式是有问题的,甚至到达残忍的地步;当困难临到时,信徒除了咬紧牙关,顽强不屈,就再无其它应付方法了。这些期望到底从哪里来的呢?他们纯粹是一厢情愿的思想,抑或由外界因素导致?似乎很明显,我们那种推销员式以人为中心的福音信息,一方面大力吹捧基督徒生命的好处,另一方面只避重就轻地谈论基督徒的担子,因而给信主的人固定了一条思想路线。这正是我们需要追溯的问题根源。

那么,我们该怎样清理现时福音信息里过多及有害的主观成分?最简洁的答案是:学习紧随圣灵的引导,直接注目在耶稣基督身上--他是救世的神,是世人的典范、未来的审判者,也是软弱、贫穷和不可爱者的爱侣;他曾亲自背负了十字架,现在要带领我们走十架的道路。然后,我们就可以打破那所谓标准悔改经验的旧框框,强调悔改的内涵主要不是某种情感流露,而是个人对基督全然委身。同时,我们可以改变我们一贯的习惯,不再将悔改经验抽离,作为判别信仰真伪的特征,转而以目前悔改生命的流露作为曾否悔改的唯一明证。再者,我们可以修正那不虔不敬的观念,不再以耶稣为可供我们利用的一位救主,改为强调耶稣是道成肉身的神,我们必须以赞美和事奉来敬拜他。

还有,我们可以矫正从前以为基督徒生命是一帆风顺、鸟语花香的错误观念。如巴斯特(Richard Baxter)所言:

基督领我经过的黑暗之地, 绝不比他自己曾走过的幽暗。

我们应该强调基督的道路是经过死亡再经历复活的路。我们必须知道,他经常引领我们走上这一条相同的道路,即使他的形式或许千变万化。

最后,我们可以矫正一般关于基督徒委身的含糊观念。在我们的读经生活里,强调经常默想四福音书,甚于其它经文,因为研读福音书可以帮助我们对主有清晰的观念,并在思想里掌握到作为他门徒的意义。其实,有关门徒实践的教义,在书信里写得最清楚;但门徒实践的性质,却在福音书里有最传神的描绘。有些基督徒重视新约书信过于福音书,他们说从福音书的研习中毕业后,就可进入新约书信的研习,仿佛这就是属灵成长的标志;但事实上这种态度是十分恶劣的,他意味着我们着重神学观念多于与主耶稣个人的相交。其实,我们应该把新约书信的神学思想视为一种装备,好叫我们更了解福音书中基督与门徒的关系。让我们不要忘记一般人惯常的说法,也是真确的说法:四福音书是世界上最奇妙的书。

有一件事是清楚肯定的,若我们能完成上述所有矫正和修改,那将是极大收获。

认识神及爱神

某些有关基督徒生命的真理,是众多以圣经为信仰根据的基督徒所共知的。举例来说,每个信主的人都领受圣灵(徒二38;加三2),这是大家熟知的真理。所以,那赐下给我们的圣灵,是一个「印记」--表示信徒属于神(林后一22;弗一13)。从此以后,圣灵居住在他或他里面(罗八ll):亦即是说,他好象一个长期住客,关往及投入我们生命和心灵中的大小事情。他担当了「仁慈和甘心乐意的住客」角色,成为一股改变的力量,使我们更新,与耶稣的德性相似,「......荣上加荣......」(林后三18)。这里没有什么是新鲜的,全都是一般标准的教导。

成圣是一个形容改变过程的常用词。从我们的观点来看,成圣之道就是「顺着圣灵而行」(加五16),意思是拒绝随从「肉体的情欲」(肉体和心思上罪性的欲望),让圣灵在我们里面结出他的「果子」,就是那九项与基督相似的特质(加五22、23)。构成成圣生命的另一方法是效法基督的谦卑、爱心,远避罪恶和实践公义(约一三12-15、34、35,一五12、13;弗五l、2;腓二5-8;彼前二21-25;来一二l- 4)。耶稣重复地指出成圣就是遵行他的话语;他总结这种取悦神的生命,就是爱神和爱邻舍(可一二29-31;路一○25-37)。总言之,在福音信仰基督徒中间,这是早已清楚定下的真理基础。

可是,当我们思想到属灵生命经验层次(有别于认罪、意志及管教层面)的问题时,这又完全是另一回事。关于这方面,我们好象走进了一个陌生的国土一样,大部分福音信仰人土都感到不知所措。对于直接体会神的大能和良善、他的永恒和无穷尽、他的真理、慈爱、荣耀,并所有关乎基督又藉基督赐给我们的一切,我们从前的了解比今天丰富得多。这是我们需要重新学习的。这种种体会源于对圣经的了解,必须按圣经的标准去判断,以圣经的神学思想去解释。然而,这些体会本身是即时的,并独立自主的,他们并不受制于我们,我们不可强求或预知这些经验,他们纯粹出于神的心意。这些体会通常透过圣灵赐下,赐给有爱心又肯顺服的门徒,为要成就基督的应许,就是父和子要到这人那里去,与他同住,并且向他显现(约一四18、20-23)。这些体会(这种说法比较说「这些经验」为佳;固然,每一种体会确是「一次经验」)带来极大喜乐,因为信徒藉此经历神的大爱。他们属于内心世界,有别于我们认识人和事的外在知觉。虽然许多时候,我们对神的种种体会是从我们对人和事的知识而来,即使不一定在领受知识那一刻产生,也会在追忆回想的时候产生,但这些体会必须与一般人和事的知识区分出来。任何一种观念,若认为认识神就是自我意识的下降或消失,都会混淆人的思想,应当加以排斥。

但这种混淆的思想俯拾皆是,结果,任何人尝试重新强调基督教可经验的一面,都遭受偏见的反对。我现在谈论的与神相交,常被人误解,以为与印度教圣人的所谓神秘主义没有什么分别;这些印度教圣人是泛神观的,对他们来说,自我意识其实是幻觉,超越甚或消灭自我意识,就是修行的最高目标。很明显,基督徒若追求印度教的目标,纵未算叛教,实际上已是异端。那么,为什么现在或过去一些热心的密契主义信徒,会被怀疑是追随印度教的目标呢?似乎引起这误解的,是他们所用的字汇。在我的了解中,最吊诡的真相是由于他们运用一些言语,使他们遭受嫌疑;这些由衷自发,藉以表达他们对神的醒悟和回应的言语,往往是一些表达两性之爱的言语,但其实这是最恰切的言语,因为男女的爱最能比喻神期望我们与他建立的亲密关系。事实上,人间的爱无非帮助在爱中的人达致这更深远的境界。在爱的经验里,不论是属天或人间的爱情,当事人都有很强烈的自我意识;然而,在两性之爱的关系里,自我意识的最高境界就是看见自己成为对方的一部分,以致二人成为一个新的个体(可能就是创二24中「一体」的含意)。莎士比亚曾表达这种感觉:「在爱里,数字已死!」2;又如华格纳(Wagner)所述:

崔斯坦:你是崔斯坦。我是易梭德--已不再是崔斯坦了。
易梭德:你是易梭德。我是崔斯坦--已不再是易梭德了。
雨人(齐):去掉所有名字(Ohne Nennen)......誓盟我俩永永远远是一个......3

这种爱的相交,就是在交感共鸣中,使个人的独特性得以提升,而不是失去个性。

一些热心爱主的基督徒,也采用相类似爱的言语--即是「二人成为一体」......等言词--去表达爱神和被神所爱。有时候,他们这种言语就被指为跟随印度教思想的证据。可是,这都是胡说八道。印度教里,根本没有一位有位格的神,神与「我」之间也没有「彼此」之分,我们不能享有与神在爱里的相交;至于独立的自我(正如我上述所言),在印度教思想里更是一种必须驱除的幻觉。虽然基督徒永远有别于天父与圣子,而信徒只不过是区区一个受造物,却在神救赎的爱中,永远与他相连。这是自我意识的提升,意识到所领受的爱和对爱的回应,这正是与神合一的境界,可见基督教信仰跟印度教思想相去甚远。任何小心研究基督教神秘属灵经验的人,都会很快发现这是真确的。4 可是,今天的人对这种描述与神相交的言语还存有很大的偏见,一日这种偏见未能摒弃,一日我们也不易明白这属灵的真相。

此外,还有另一个原因导致今天信徒甚少在经验层面上真实认识神。现代那种都市化、机械化、集体化和世俗化生活的步伐,使人很难享有任何精神生活(除了存在主义所说那种不能适应社会环境的人的焦虑,和剧烈竞争中失败者的创伤)。在这个奔跑飞驰、不容片刻喘息的世界里,要把祷告放在生命的首位,像从前无数基督徒在修道院内外所做的一样,实在难似登天。你若尝试过这种生活,一定会被同辈视为反常。在今时今日,参与一连串程序化的活动才「合」潮流,昔日那种沉思安静的生活理想,是「老套脱节」的。近期信徒对清教徒强调经验的著作,和莫顿(Thomas Merton)等人所阐述祷告中潜心默想的传统,再度燃起兴趣,可见今天的人其实普遍渴求一种与神更亲密、更温暖和感情更深的相交。然而在大部分人的观念里,基督徒生活仍是一种在奔忙喧闹中分别为圣的生活,结果,基督徒圣洁生活的经验层面,就好象一本尘封的书,被束之高阁。

虽然二十世纪人物,如怀特(Alexander Whyte)和陶恕(A. W. Tozer),非常重视与神经验上的相交,并旁征博引有这方面著述的作者,而且一些伟大的清教徒,尤其是后期才勃起的清教徒爱德华滋(Jonathan Edwards),以及卫斯理的继承人博勒彻尔(John Fletcher),对于这方面都有经典的著作;5但是这个时代的福音派信徒却对这些思想敬而远之。引致这种态度有下列原因:一些阐述这方面主题的人(如霍士[George Fox]〃波艾微[Jacob Boehme]和布雷克「William Blake」)看起来不合正统,或至少漠视教义;这些思想有时大开中门,引进盲信和反律法的态度;这些经验被视为反知识的;他们被视为罗马天主教独有的观念,所以很可能是不良的思想;福音信仰的灵修生活,着重透过圣经经文及在圣经经文中听取神的话语,任何不同的方式都被认为值得怀疑。不管基于什么原因,结果就是,对于从直接经验意识到神使人成圣这方面,今天大多数人都没有什么可以分享。我们已很少听见人说圣灵是「恩膏」,并且藉着他,信徒可以肯定使徒所宣讲的耶稣基督是真实的(约壹二27,也参看20节);也很少听见人说圣灵是作见证的,使信徒确信他们是藉着基督并与基督同为神的后嗣(罗八15-17;加四6)。我们似乎也不能解释圣灵在何种意义上是信徒继承属天生命(林后一22;弗一14)的凭据--即是订金,是保证可得其余「初熟的果子」(罗八23)的首期付款。我们似乎对于在圣灵里祷告(弗六18;犹20)和圣灵的爱(西一8;罗一五30)并没有更清晰的了解。事实上,这些都是目前所缺乏谈论的事情,大家都在这些主题上极度沉默。事情显而易见,今天以圣经为信仰根据的基督徒,无论他们在其它各方面怎样刚强,内在的生命却十分软弱。

要在这里圆满地处理这些主题,即使我有这个能力,也是绝不可能的。现在,我仅能做的,是记下我心中所确信的,就是那能启导我们领悟内在生命的钥匙,亦即是约翰福音十六章十四节所详述的圣灵的工作:使耶稣基督,我们那位被钉、复活、统治万物的救主,时刻成为我们的荣耀,是我们真实经历得到的。

恩膏、见证、凭据

同时,圣灵见证信徒成为神的后嗣(罗八15一17),是先让我们认识基督曾降临世上,爱我们,为我们死,现今他在荣耀里爱我们,为我们活着,成为我们的中保;他永恒的生命保证我们与他一起住在永恒的荣耀里。圣灵使我们看见基督在十架上为我们牺牲的爱,又让我们领会天父为我们舍弃独生儿子的大爱(罗八32)。这条思路出于罗马书五章五至八节,圣灵一次又一次引导我们循着这路线去思想,「......神的爱......浇灌在我们心里......」

同时,圣灵也帮助我们看见我们藉着基督、在基督里,并且与基督一起,现已成为神的儿女;他引导我们的思想,使我们自发地、本能地--因为我们内心有属灵的本能及自然的本能--以神为我们的父,又这样称呼他(罗八15;加四6)。保罗两次称呼神为阿爸,都是为了强调这种亲密的关系和对神的信任,因为阿爸是一个完全不拘礼节的称呼,是耶稣惯常用来称呼神的,在旧约时代从来没有人在祷告中这样称呼神;这个称呼相等于阿兰文的「爹爹」。

知道神是你的父亲,他对你这个义子的爱不下于对他独生儿子的爱,又知道神应许让你永享他的爱和荣耀,由这些认识所带来内心的喜乐,有时候简直汹涌澎湃;这也是圣灵的工作。保罗在罗马书十四章十七节中用来界定神的国的「圣灵中的喜乐」,正是罗马书五章十一节所说的「以神为乐」;这种喜乐是透过圣灵见证神的爱所带给我们的。

我应该补充一句,圣灵的见证并非寻常的「一次经验」,一如性高潮、震惊、迷惘、陶醉于大自然成音乐的美感中,或品尝咖喱等经验--这些经验在我们的意识流里是有时间性的、可铭记的,能从之前和之后发生的事情中分别出来,是比较短暂的。固然,在一些「经验」中,圣灵的见证会忽然变得十分强烈。巴斯噶( Blaise Pascal)着名的经验就是一个例子。他在一六五四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的记录中,这样开始:

晚上十时半至十二时半如火挑旺
是亚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
不是哲学家和学者的神。
确实无疑。确实无疑(确信)。
感觉(感情)。喜乐。平安。6 

约翰·卫斯理也有同样着名的经验。一七三八年五月二十四日,他「非常不愿意地走向柯达士己街(Aldersgate Street)一个社团去,那里有人在诵读路德为罗马书写的序言。大约八时四十五分,诵读的内容描述到神藉着人在基督里的信心改变人的心灵,就在那一刻,我感到心里异常温暖。我感觉我确是信靠基督,并相信惟独基督能给我拯救;接着我获得一个确据,他已经除去我的罪,救我脱离罪恶和死亡的律法。」这些「经验」只不过要加强每个信徒自起初信主时已有的真实经验。保罗用现在式去讲述圣灵的见证(「圣灵与我们的心同证(testifies)我们是神的儿女」「罗八16」),意味着圣灵持续不断地运行,赐我们对神恒久的信心。虽然这份信心不是时时刻刻都能强烈地感受得到,虽然他时不时会受到疑惑和失望所动摇,但这信心始终屹立不倒,至终不能被摧毁,因为有圣灵亲自保守!

同时,那赐下的圣灵是我们得承产业的「凭据」。我的意思是:圣灵透过帮助我们看见基督的荣耀,和帮助我们活出与基督相交的生命,以他为我们的中保,又与父相交,领我们体验属天生命最深入的本质。把天堂看为一个地方和一个境界是不会错的,因为圣经的作者也是这样说;然而,什么使天堂成为天堂呢?我们应该怎样想象天堂呢?答案就是能与父和子在那里建立真实完美的关系。圣灵今日对我们的职事,是指向这最终完美目标的首期付款。天堂的真正定义,就是看见神,永远与基督在一起,以致愈来愈深入经验与圣父及圣子爱的关系(参太五8;林后五6一8;提前四7;启二二3-5)。藉着圣灵在我们里面的工作,我们开始体验天堂的滋味,一如藉着基督并在基督里面,我们也承受他复活了的生命。保罗写信给信徒说:「你们已经死了,你们的生命与基督一同藏在神里面。」(西三3,参二11-14;罗六3-11;弗二1- 7)这「生命」是永恒的生命,是属天的生命,不在其它地方,就在此时此地开始。

同时,我认为在圣灵里祷告包含四个要素。首先,这祷告是寻求、宣告,和藉基督来到神面前(弗二18)。然后,基督徒表达他对神的爱慕和感谢,因为他藉着基督得到神的接纳,又因为深知道藉着基督他的祷告得蒙垂听。第三,他祈求圣灵帮助他能看见并彰显基督的荣耀,知道当他为自己的生命挣扎祈求要走在正路上时,圣灵和基督正为他代求(罗八26、27、34)。最后,圣灵引导信徒以持续、专一单纯的注意力和强烈的愿望去专注神及他在基督里的荣耀;这是从来没有人知道的,都是出于一种超自然的力量。

在圣灵里的祷告是从心灵发出的,源自对神、对自我、对他人、对周遭需要和对基督的醒觉。不管这祷告是用言语表达,如圣经记载的祷文和赞颂,或者是在爱中无言地沉思注视神,又或者透过圣灵赐下的方言,这些都不重要。凡藉着基督在心灵里寻求神的,就是在圣灵里祷告。

至于在圣灵里的爱,无疑是因着认识圣父赐下独生子,以及圣子献上自己来拯救我们的爱,激发我们对神的感谢和对人的爱顾。在圣灵里的爱,就是效法神的爱,是一种自我牺牲精神,经常愿意为别人的缘故放下及舍弃自己生命里的某些东西(参约一五12、13)。保罗在哥林多前书十三章四至七节勾画出这个爱的轮廓。这爱的中心是对人友爱的利他主义,并且渴望看见别人变得伟大、善良、圣洁和快乐。在这个沉伦的世界中,这种感情是不可思议的,他本身完全是超自然的。爱(agape)是新约常用的字汇,在基督教出现之前,这个字还没有上述的意思;这不足为奇,因为惟有透过基督,这爱才显明出来。现在,在众多自称认识神的人当中,爱(agape)成为那些真实认识神的人的标记(约壹三14-16,四7-11)。

这爱不是天赋或自然发展,而是圣灵的超自然果子(参加五22):圣灵帮助人看见和认识神的爱,人心里便生出这种爱来。

内心之旅

我希望可以彻底讨论这方面的事情(在以上的篇幅里我当然未能做到),但我必须停下来,只能在这里提供最后的评论。我们生命的旅程是双线的旅程。一方面,这旅程是向外的,我们面对外来的冲击,不断有新发现,并建立各种关系;另一方面,这旅程是向内的,我们达致自我认识,寻求自我的表现、抱负的实现、自由和心灵的满足。对基督徒而言,向外的旅程,是为创造主的缘故,学习如何积极及有意义地与世界和别人--亦即是神所创造的万物--相处;而内心的旅程,是与神及圣子耶稣建立关系,并在这种关系上进深。

今天,在奔忙喧嚣的西方社会,人的生活变得极度不平衡,教育、商业利益、传播媒介、知识的爆炸,和我们社会所强调的积极进取精神,这些合起来都驱使人往向外的旅程进发,而且匆匆奔驰,因而分散了人对内心旅程的关住。西方基督教的情况也一样。今天我们大部分人都不知不觉地变成了不平衡的活跃分子,很不幸地追随了世界的样式。我们像法利赛人一样,非常活跃(参太二三15),像他们变得严厉、律法主义、墨守成规,过着忙碌、自满的生活,关心活动程序尤甚于关心人。我们指责商人为他们的公司出卖灵魂,把他们的人格牺牲在机构的祭坛上;其实,我们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有关圣灵的真理,今天基督徒最急需学习的,也许再没有比学习如何在内里的生命与神相交更为迫切了。我称这生命为内心旅程。(你亦可以称之为向上的旅程--这个形容词同样适切。)

现在你明白我为什么不可以继续这个题目的讨论了。不过,目前还有其它方面的事情是我必须指出的。

属灵恩赐

在第一章里,我讨论过一些关于属灵恩赐的问题,在这里我们需要更详尽地探讨这问题。

保罗强调属灵恩赐是惠及所有基督徒的,因此基督身体里的总动员事奉应该成为各教会的法则;近年来,这种思想普遍被接受了,我们应该为此高兴。千多年来,大多数教会陷入教权主义的掌握中(卫理公会团体、普利茅斯弟兄会和救世军等受人尊敬的组织除外),总动员事奉的思想是向好的一大转变。虽然今天很多教会的平信徒仍处于被动状态,许多神职人员仍旧助长这种状况,因为他们害怕受到其它思想的威胁,然而这主流见解已经转移,从前平信徒的事奉只属于那些特别热心的信徒,现在,平信徒事奉成为实践门徒生命一个必需的部分。从前向信徒发出挑战,要他们认识自己的恩赐和寻找自己事奉的职事,似乎只是属于虔诚的抗辩宗温室里栽培出来的奇花异卉;但这种观念现已转变了。罗马书十二章三至十三节、哥林多前书十二章和以弗所书四章七至十五节等经文中的有力论点,现在已普遍被接受了;今时今日,天主教与抗辩宗、自由派与保守派、灵恩派、普世派和各宗派的福音派信徒,均一致赞成每个基督徒都拥有恩赐,在教会整体的事奉里各有自己的责任。这真是好消息啊!

什么是属灵恩赐?

可是,我们对恩赐的想法十分肤浅。不错,我们说恩赐从圣灵而来(保罗称之为「圣灵的彰显」,见林前一二4-11)然而我们仍旧认为恩赐是「才干」(即能够运用纯熟技巧,将事情办得圆满妥当的能力),或者是超自然的新颖技俩(说方言、医治、直接从神领受信息以传给别人等等能力)。我们尚未习惯以教会的元首基督及他目前从天上在我们当中进行的工作来给恩赐下定义;就这方面看来,我们还没有按着圣经真理去思想恩赐的问题。保罗在哥林多前书的开始,为信徒感谢神:「......因神在基督耶稣里所赐给你们的恩惠;又因你们在他里面凡事富足,口才、知识都全备,......以致你们在恩赐上(charisma )没有一样不及人的......」林前一4、5、7)保罗的话明确指出恩赐是在基督里所赐的,是从基督而来的富足。哥林多前书十二章所论述的,是假设读者已肯定了第一章四至七节所确立以基督为本的观点。我们先看清楚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否则,我们就会把天生才干与属灵恩赐混淆,始终分不清。

保罗或其它新约圣经作者,都没有为我们界定何谓属灵恩赐,但保罗声称运用恩赐能使人得着造就(即「建立」,林前一四3-5、12、26,另参一七章;弗四12、16),这正好反映出他对恩赐的看法。对保罗而言,只有藉着基督、在基督里、效法基督及回应基督,人方可得着造就。「造就」一词的意义传到后世变得较为通俗,比保罗的原意宽松得多;在保罗看来,造就是对基督并与他有关的各方面有愈来愈深入和丰富的认识,而个人与他的关系更渐趋完美;除此以外再无别的含义了。因此,我们给属灵恩赐下的定义,必须以基督为根据:是某些能力的具体表现,藉行动或言语去表达、颂赞、展现及传扬基督;在此以外再没有造就可言。

属灵恩赐的运用

我们应当留意,一般来说,我们时常将「寻常」与「不寻常」的恩赐,或「自然」与「超自然」的恩赐作含糊不清的划分,但在这两组恩赐之上,还有更进一步的划分:语言的恩赐及乐善好施的恩赐(即对他人肉身和物质上的需要作出友爱的帮助)。在罗马书十二章六至八节里,保罗谈论恩赐时,在这两类恩赐之间跳来跳去。他列举的恩赐中,第-、第三和第四项,是关于说预言、教导及劝慰,属于言语的恩赐;而第二、第五、第六和第七项,是关于服事(diakonia)、将财物分赠、领导和行善,都属于乐善好施的恩赐。纵使这两类恩赐在形式上极不相同,但从保罗的表达方式看来,我们应该晓得,对保罗来说两者并没有终极的神学分歧。

在这里,我们必须掌握一个真理,我们运用属灵恩赐,无非是基督藉着他的身体去事奉他的身体,事奉天父,事奉全人类。基督从天上使用基督徒作为他的嘴、他的手、他的脚,甚至他的笑容;他藉着我们--他的子民--此时在世上说话、行动、与人相会、去爱和拯救人。这似乎是(虽然有人持不同意见)保罗对教会作为基督身体的描绘的部分意义。在这个身体里,信徒是肢体,即四肢或器官:头是全身的指挥中心,肢体随从头的指挥行动。

保罗对以弗所教会及其它地方的信徒这样写道:「(基督)来传和平的福音给你们远处的人......」(弗二17;我认为以弗所书是一封传阅的书信,以弗所教会是其中一个传阅的目的地。)基督怎可以这样做呢?他并非靠自己复后的身体去做,而是靠着像保罗这些信徒运用他赐予他们讲道和教导的恩赐。同样,保罗给腓立比信徒写道:「我的神必照他荣耀的丰富,在基督耶稣里,使你们一切所需用的都充足。」(腓四19)神又怎可以这样做呢?至少,有部分是藉着基督透过圣灵工作,赐予腓立比信徒乐善好施的恩赐。信徒奉基督的名彼此教导(参帖后三6),也因着他们是基督徒而彼此关怀(参可九41),这样,基督便透过他们亲自赐下祝福。对于关怀的实践,基督曾经明确地指出:「......这些事你们既作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太二五40)因此我们或可以同样明确地表示,若其它基督徒给我们谅解和鼓励,在我们有需要的时候帮助我们,无论采用什么形式,其实都是基督亲自工作,透过他们带给我们这些益处(参林后一三3;罗一五18)。

恩赐带来的祝福

我给恩赐(chartsmata)的定义,是表彰基督的能力表现。以某种独特方式去讲或做的能力--我们或许称之为「表现」的能力--并不是恩赐,惟有那些被神使用去造就信徒的能力,才称得上是恩赐。有时候,神永不会使用一些与生俱来的才干去造就人,但有时神又偏会使用一些被人判断为不及水准的表现去造就人。这是一贯的特色:神显明他所拯救和使用的人的软弱,不让任何东西胜过或遮盖他的荣耀(林前一27一29;林后四 7,另参一二 9)。因此,当我们说基督徒有恩赐时(罗一二6),意思并不是说他们在什么方面显赫出众或很有效率(或许是,或许不是,各人表现都不同),而是神已经很明显地使用他们某方面的能力来造就人。这使我们确信他将来也会继续这样使用他们。我们需要把人办事的能力和神赐福的特权清楚划分,因为构成恩赐的,是我们的才能被神使用,而不是才能本身。若然我们所作的不能经常为他人或自己带来可辨认的属灵益处,我们便不要将自己处事的能力误以为属灵恩赐。

最初司布真教牧学院(C. H. Spurgeons Pastors College)的入学手续就采纳了这项原则,候取生需要提供资料,证明他们曾经担任讲道和教导的工作,并曾使人蒙福;若缺乏这些证据,尽管申请人有多大的才能,都会被视为缺乏牧者恩赐,而拒绝接受申请。

五旬节派及灵恩派信徒宣称神在他们当中重新兴起新约时代的所谓表记恩赐(sign gifts;如说方言、翻方言、说预言和医治)。我稍后将会在本书讨论到我为什么不接受这样的宣称;但现在即使假设我的观点错误,他们的说法真确,我的原则仍旧适用,一如适用于有教导和行政技巧的基督徒身上。说方言及按手治病的能力,很可能在教会内外都同样找到--我想事实上确是如此;这些能力不一定是属灵恩赐,因为你不可以单单凭表现来界定恩赐(charisma),恩赐的定义必需包括神与人的关系,神在基督里透过恩赐建立信徒;否则,即使所谓「恩赐」在形式上与真正属灵能力的彰显一模一样,也只能算是属肉体而不是属灵能力的彰显。有些从前是五旬节派或灵恩派的信徒告诉我们,他们发现以往说方言的能力是属肉体的,我们大可同意他们的体会,而无需下结论评定所有说方言的恩赐都是如此。那构成及界定什么是「恩赐」(charisma)的,并非行动的形式,而是神的赐福。

五旬节的意义

现在,我们可以精确地回答一个引起众说纷纭的问题,就是使徒行传二章所记载的五旬节圣灵降临究竟有什么意义。

使徒行传所载是不是圣灵第一次在这世上显现呢?很明显,答案是否定的。在旧约时代,我们已经见过圣灵的一些活动,及至耶稣在世上的生平和事奉,也有很多有关圣灵工作的记载。耶稣向门徒宣布那位保惠师(或训慰师)要来时,他说:「......真理的圣灵,乃世人不能接受的;」接着他补充道:「你们却认识他,因他常与你们同在......」(约一四17)。「你们......认识」(you know)和「他常与你们同在」(hedwells)两句采用现在式,是符合语言习惯的,意思是所述的情况在不久将来即会发生(约翰在其它地方亦有采用现在式来表达即将发生的事);但同时,耶稣的意思也可以是(事实这可能性更大)「你们已经认识圣灵(虽然你可能未必知道你已经认识他),因为他在此时此地已与你们同在,正如他与我同在一样。」试看句中时式和介词的强烈对比(「他常与你们同在「dwells with you」,也要在你们里面「wi11 be in you」。」,除上述推想外,再难找到更满意的解释了;而且,在约翰的记载里,他经常强调的,是耶稣在世的一生中有圣灵常在他里面,并与他同在。耶稣是由圣灵感孕的(太一18、20;路一35)。耶稣受洗时,圣灵仿佛鸽子降在他身上,表明他是神的受膏者,被圣灵充满(太三16;可一10;路三21、22,另参四l、14;徒一○38;约一32-34,另参六27,这里很有可能是指到洗礼中受膏的印记,及三34「......神赐圣灵给他,是没有限量的。」)。耶稣「被圣灵引到旷野中」受试探,经受严峻的考验(参路四1;太四1;可一12);他靠圣灵的能力传道(路四18),靠着圣灵赶鬼(太一二28);他「......被圣灵感动就欢乐......」(路一○21);「基督藉着永远的灵......」,将自己献与神,在十字架上作无瑕无疵的祭(来九14);「......按着灵性说,他复活了」(彼前三18);他在升天之前,「藉着圣灵」吩咐门徒往天下去(徒一2)。所以,道成肉身的神子是「属灵人」的理想典型--关于这一点我们是无可置疑的!因此,这里表达的是五旬节前圣灵职事的其中一方面。

惹起争论的经文:约翰福音二十章二十二节

约翰的一个中心思想是被圣灵充满者也同是赐予圣灵者,即是「用圣灵施洗」又「差」圣灵到门徒那里去的那一位(约一32,一五26,一六7)。约翰记载了耶稣在复活当天首次在耶路撒冷向门徒显现的时候,如何把使命托付门徒--「......父怎样差遣了我,我也照样差遣你们」--,然后立即「......向他们吹一口气,说:『你们受圣灵』。」(约二○21、22)耶稣清脆利落地由肺里向他们吹一口气,有人极力认为这就是赐下圣灵给门徒,叫他们开始新生的时刻;但这种论调不可能成立,原因有三:

首先,耶稣说过:「......你们是干净的......」(约一三10,一五3)意味着在耶稣受难之前,他们的新生命已经开始。耶稣与尼哥底母论重生时,说到重生的人是「从水和圣灵生的」 (约三5),正如我们已经讨论过,「干净」(纯洁,因为罪咎和罪污已经被洗净、清除)可说是耶稣对重生的一半描写。耶稣所说的,其实是间接地(也许并不这样间接)邀请尼哥底母接受信仰(尼哥底母似乎有回应了「参约七50,一九39」),而耶稣的整个教训清楚告诉我们,没有重生就没有信仰,正如没有信仰就不能重生一样。故此,在耶稣三年的事奉中,所有信他的人,包括被拣选的十二个门徒中的十一个,全部都重生了。

第二,按上下文去理解,耶稣呼气之举并非与重生相关,而是相连于他刚授予他们的使命(「我差遣你们」),以及他随即赐下的应许,就是赋予他们智能和权能去应用福音(「你们赦免谁的罪,谁的罪就赦免了;你们留下谁的罪,谁的罪就留下了。」「约二○23」)。很明显,耶稣向门徒吹气,叫他们接受圣灵,是为了装备他们作传福音及牧养教会的事工。

第三,耶稣在他得着荣耀之后,才赐下圣灵;得荣耀的意思是「升天、被高举、坐在宝座上」。他必须先「到父那里去」(约一三l,一四28,一六10,一七11,二○17),回到与父同享荣耀的地方。这荣耀在未有世界以先,他已享有(约一七5)。然后,他会从父那里差遣圣灵来(参约一五26),好让门徒能看见他的荣耀,而圣灵的工作,就是把他们的救主及君王如今在宝座上享有的荣耀呈现在他们眼前。在约翰福音的较前部分里,约翰曾强调以下的次序。耶稣说过:「人若渴了,可以到我这里来喝。信我的人,就如经上所说:『从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来。』」(耶稣引述的经文,很明显是出自以西结书四十七章一至十二节里有关重建圣殿的异象,耶稣视之为基督徒的预表。)叙述这些之后,约翰自己进一步解释说:「耶稣这话是指着信他之人要受圣灵说的;那时还没有赐下圣灵来,因为耶稣尚未得着荣耀。」(约七37-39)这里的希腊原文字面意义是「圣灵尚未为圣灵」("the Spirit Was not yet"),意思是圣灵尚未扮演他即将要担任的新角色。因此,我们也可以说英国的查理三世和戴安娜皇后尚未存在,虽然他们将来有一天会登位。我并不相信一些学者的讲法,他们尝试说服我们同意约翰的本意是耶稣在复活的黄昏已经得荣耀了;但我的结论是约翰期望我们记得七章三十七至三十九节,而在我们读二十章二十一至二十三节的时候,我们会从七章推论当时不可能已真正赐下所应许的圣灵。

我这个论据不单否定了以约翰福音二十章二十二节为门徒新生开始之说,也否定了另一些人的看法,就是认为约翰的叙述是对路加在使徒行传二章所描述的五旬节事件的另一写法,与路加所记的比较,他把圣灵新约的职事推前了四十天。这看法似乎也是错误的。

因此,对于耶稣向门徒吹气一事,最合理和最自然的解释(一如大多数解经家的了解),就是以此为一种用行动表达的预言,而他的话(「你们受圣灵」)就是一个应许,表示门徒即将体验圣灵的新职事,届时圣灵会装备他们,使他们能应付新的使命。

五旬节的实质

那么,我们该怎样了解四十日后在五旬节早晨发生的事件?我们不应该看狂卷的风声、降在各人头上舌头形状的火焰、语言的恩赐等为这划时代事件的实质(这些都是次要的东西,我们可称之为点缀的饰物)。反之,整件事的实质就是圣灵的新约职事在当天早上九时就开始了,他让每个门徒清楚了解耶稣在神整个计划里的位置,使他们强烈地意识到他们的身分和权柄,是在这世上代表耶稣,又赋予他们无限的勇气,去宣告坐在宝座上的耶稣的权能--我们可从彼得的讲章里发现这些新生的特质。想到他从前是怎么样的人,这些改变不禁叫人惊讶。耶稣应许在圣灵降临以后,门徒必得若能力去为他作见证(徒一5、8);路加在他的福音书中亦屡屡描述一个失败的人物--彼得,显然想让我们看见耶稣的应许怎样应验在彼得身上,以他作为一个范例。路加也想我们了解这在新约里「所赐的圣灵」--换句话说,是体验圣灵的新职事,就是圣灵住在主的子民里面,藉着他们荣耀耶稣--是应许赐给所有悔改、受洗的人的;从他们成为门徒的时候开始,便可得着圣灵(徒二38,另参一六31-33)。

在撒玛利亚,神延迟给信徒赐下说方言及预言的恩赐,直等到彼得和约翰到来(徒八12一17);又在以弗所,十二个门徒受洗后,就得着上述恩赐(徒一九1-6)。无论我们怎样看这些事--路加在这些事上并没有表明态度,更没有清楚交代自己对这些事情的个人神学观--贯穿整卷使徒行传,都便开始了。暂且不说今天还应否继续追寻五旬节后出现的「表记恩赐」(我们会在本书的另一章再作讨论),我们却可以充满信心地说,自那历史性的早晨开始,圣灵就一直积极工作,用各种方法在所有耶稣的跟随者身上完成约翰福音十四章十四至十六节里耶稣预言的圣灵职事,并且全卷新纳圣经都为这件事歌颂礼赞;事实上,圣灵今天仍在积极工作。

一间神学院选院长的规例是这样的,院长须从教员当中选出,而就任院长以后,要继续教授他从前的课程。这样,教员当上院长后,他的责任增加了,但不会失去旧有的职责。同样,自五旬节开始,圣灵的职事扩大了,但他从前的职事却丝毫未减。正如我们看到,在五旬节以前,圣灵扶养受造的万物和众生,使信徒心灵更新,赐予属灵的悟性,赐下作领导或其它方面事奉的恩赐;今天圣灵仍旧执行这些职事。五旬节以后,圣灵职事的不同处,就是他作的不再是关乎那将要来临的基督,这是圣灵对旧约圣徒所作的(这方面的提示见于约八56-59;林前一○4;来-一26;彼前一10);他的职事也不再系于在地上存活的基督,正如他感动西面和亚拿认出基督时所作的(路二25-38),并且耶稣在世上公开事奉的三年中,圣灵都已经如此作;如今圣灵的职事是系于那已经来临,已经受死、复活,在荣耀里掌权的基督。对于那在神的新纪元中的新境界(就与圣灵有关的范围来说),我们应该从上述方向去理解,正如我们应该以与基督的相交关系来理解自五旬节以来基督徒享有的新生命一样。

圣灵的洗和圣灵充满

我们经常听闻一种见解,就是根据使徒行传二章,认为神要每个基督徒的生命都分成两个阶段或两个层次,悔改信主以后会有第二次经历(按徒一5,称为圣灵的洗,按徒二4,称为被圣灵充满),这经历将一个人的属灵生命提升到更高境界。对于这种见解,我们应该怎样回应呢?我们应该如此说,虽然个别基督徒需要圣灵「第二次接触」(还有第三次、第四次和许多次),并且一次又一次地得着这种经历,但若以为这是神为所有基督徒安排的计划,那就错了。神定意所有基督徒从悔改信主那一刻开始,就享有五旬节所赐下的内在祝福(不一定是外在的修饰,而是心灵与基督的密契,并从这种关系涌流出来的一切)。

为什么第一代门徒的属灵生命可分成两个阶段或两个层次?唯一的理由是他们在五旬节之前信主,但对于你和我--我们差不多在五旬节后二千年才成为基督徒,所启示给我们的计划,是我们一开始就可以完全享受到圣灵的新约职事。在新约里面,这事已经十分清楚,保罗指出在悔改信主之时,圣灵的洗就发生在哥林多的信徒身上--同样道理,这事也发生在五旬节之后所有信主的人身上(林前一二13)。保罗以所有基督徒自悔改信主以后都应该一直实行的生活方式,来形容被圣灵充满的表现(参弗五18-21;见希腊原文)。我们若缺乏这种表现,并非因为神不定意如此,只不过(姑勿论我们是否察觉到)是我们消灭了圣灵的感动(参提前五19)。

可以肯定说,基督徒是透过圣灵全面的新约职事而灵命逐渐成长(参弗四15;提前三12;提后一3;彼后三18),获得新的属灵经验,并加深和丰富了旧的属灵经验。但我不打算在这里详述属灵成长这回事。

圣灵与我们

若然这章所述都是正确的话,今天我们提出以下有关圣灵的两个问题便是错了。

我们会问:你认识圣灵吗?但我们不应该这样问;反之,我们应该问:你认识耶稣基督吗?你对他有足够的认识吗?你对他认识透彻吗?这些问题是圣灵期望我们发问的,因为正如我们前面谈过,圣灵总是隐藏自己。他的职事是作为耶稣的泛光灯,以强光将耶稣的荣耀照射在我们属灵的眼前,又使我们与基督结合。圣灵并不引人注意自己,也不像父和子,直接与我们相交。他的工作和喜乐,在于增进我们与父和子的相交,一方面荣耀子,我们信心的对象,另一方面见证我们藉着子被收纳进入父的家里。

一旦我们的兴趣从认识子转移到认识圣灵,就会立刻产生两种恶劣后果。一方面,我们会像歌罗西拜天使的人一样,变得贫乏,因为我们「......与元首基督脱了节。(基督是头,我们都是身体,全身的筋络必须靠赖他才得连络维系,渐渐长大。)」(西二19,当代圣经)另一方面,我们会陷入一个充满虚谎的「属灵」感觉和幻想的世界,这个世界与基督完全无关,也与一切真实存在的事物无关,只有撒但欺诈的网罗,及其对真与善无限的歪曲;这条路我们连一步也不要踏上。任何有关圣灵的问题,若脱离了这个最基本的问题--我和所有基督徒(或说世人更为恰当)可以怎样认识耶稣基督,并且认识他更多?--,都不应该提问。这是圣经加给我们一种思想上的基本自律,若以哥尔夫球作比喻,就是定睛在球上。

其次,我们问:你领受了圣灵没有?我们不应拿这个问题来问基督徒,因为我们知道每一个基督徒自信主那一刻开始,就领受了圣灵。「......人若没有基督的灵,就不是属基督的。」(罗八9)这样说来,人需要做的不是继续寻求圣灵,而是凭信心来到基督面前,并且悔改,圣灵就自然会赐下给他了。「你们各人要悔改,奉耶稣基督的名受洗,......就必领受所赐的圣灵;因为这应许[圣灵和赦罪的应许]是给你们,和你们的儿女,并一切在远方的人,就是主我们神所召来的。」(徒二38)人只可藉着接受基督去领受圣灵,此外没有其它方法;假若有人说除了与复活主个人相遇外,还有其它方法可以得着圣灵,使人变得「属灵」,这简直是极具破坏性的错谬观念。

这些都不对,我们应向自己及彼此对问的问题应该是:圣灵有没有得着你?他是否完全得着你,还是只得着部分的你?你有没有使他担忧(参弗四30)?你是否接受他的引导(参罗八12-14;加五18-24)?你是否倚靠他催迫你,帮助你向基督作出回应?你有没有认真处理这个事实,「......你们的身子就是圣灵的殿吗?这圣灵是从神而来,住在你们里头的......」(林前六19)你是否尊敬他在你心中的工作,并与他合作,抑或你老是不假思索、粗心大意、毫无自律、放纵自己,以致阻挡圣灵的工作?这里的问题同样必须以基督为中心来理解,他们实际上是以不同方式去问同一个问题:你的救主是不是你生命的主?当我们将问题联系到圣灵来发问时,问题就更有力、更具体,是其它提问方式所不能有的,因为圣灵住在我们里面,改变我们,在我们的心灵和思想上不断工作,领我们接近基督,保守我们与他保持亲密的关系。圣灵本身与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他明了我们随时沉溺其中的污秽思想和行为。用银幕上影像的投射来作比喻,这就是所谓校正焦点。

在以下两章,我们将以基督徒的圣洁作为我们探讨的主题。

注文

1 想更详尽的综览新约有关资料,见 Michael Green, I Believe in the Holy Spirit(Grand Rapids: Eerdmans, 1975); David Ewert, The Holy Spirit in the New Testament(Scottdale,Penn: Herald Press, 1983); James D. G. Dunn, hsus and the Spirit(Philadelphia:Westmlnster Press,1979)。

2 由于"The Phoenix and the Turtle"精妙地表达了爱侣互相纠缠不分的感觉,我尝试在这里附加其中主要的几节: So they lov'd, as love In twain Had the essence but In one;TWO dlstlllCtS, division none:Number there In love was slain. Hearts remote, yet not asunder; Distance, and no space was seen 'Twixt'the turtle and his queen: But In them It were a wonder. Reason, In itself confounded, Saw dlvlslon grow together: To themselves yet either neither, Simple were so well compounded That It cried,"How true a twain Seemeth this concordant one! Love hath reason, reason none, If what parts can so remain.

3 Richard Wagner, lrlstan and Isolde, trans. R. B. Moberly,Everyman Opera Series HMV HQM 1001一1005.虽然华格纳对于爱情持有颇阴暗的观念,他认为爱侣直到死亡之时,才能够找到真正的结合,但这观念仍然不妨碍他形容爱侣在生之时的感觉的真实性。

4 可先研读基督徒作家丛书The Classics of Western Spiritual-ity(Ramsey, N.J.: Paullst Press, 1978一);还有在Classics ofFaith and Devotion丛书里的其中两个著作,Bernard ofClairvaux, The Love of God, ed. James M.Houston(Port-land,Ore.:Multnomah Press, 1983)和 Teresa of Avila, ALife of Prayer, ed. James M.Houston(Portland,Ore.:Mult- nomah Press,1983)。

5 John Owen的论文"Communion With God", Works,ed.W.Goold(London:Banner ofTruth,1966), 2:1-274;Jonathan Edwards,"A Treatise Concerning Religious Affections",Works,ed.E.Hickman(London: Banner of Truth,1974),l: 234 343: John Fletcher, Christ Man-ifested: The Manifestions of the Son of God, ed. David RSmith(Braughing: Rushworth,1968); etc。

6 巴斯噶死后,人们发现缝在他大衣衬里内的记录,英文版本现在刊于Emile Cailliet 的 The Clue to Pascal (Londo: SCMPress,1744),第47、48页,以及Denzil Patrick,Pascal andKierkegaard(London:Lutterworth Press,1947)l:76,77。原稿刊于L.Brunschvig, P. Boutroux,and F.Gailer,eds,Oeuvres de Blaise Pascal(Paris:Hachette,1904-1914),12: 3-7。

神的灵

今天,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灵(Spirit)是一个含糊褪色的字汇。英文spirit这个字最易令人联想起人的情绪或态度(如 high or low spirits「情绪高涨或情绪低落」,animal spirits「轻快精神」,a cheerful or downcast spirit「高兴或沮丧」,a spirit of mischief or kindness[恶作剧或和蔼的态度」等等)。从前灵这个词曾用来代表各类游魂和神灵(如天使、魔鬼、神仙、小精灵、妖怪、鬼、孤魂,以及住在山岭、石头和树上的神灵)。因此,在一六九一年,年长的清教徒巴斯特(Richard Baxter)给他那本离奇趣怪、肯定灵界事物的书定名为《灵界的真实》(The Certainty of the Worlds of Spirits)。但人们对这些灵体的信念已逐渐消失,至少在西方是如此。现在,许多人会认为相信各种灵体至少反映出人缺乏哲学性的冷静。总之,在研究「神的灵」这个主题时,我们的西方文化根本不能给我们什么帮助。

其实,一如圣经里其它指向神的词汇,灵是一个图像化的名词,具有生动逼真、明确、富色彩的意思。这个字的意象是呼出或喘着的气,就如你吹熄生日蛋糕上的腊烛,或者吹胀一个汽球,或跑步时喘气那样。「灵」字在这里的意义,可从以下的情景去了解:一头狡猾的豺狼唬吓一群小猪,大声喝道:「我会发怒,我会喷气,我会把你们的屋次塌!」整个意象就是强劲有力地,甚至猛烈地鼓动空气,所表达的意念是释放出来的能量、进取的力量、运用中的能力,以及藉活动来表彰的生命。

圣经中希伯来文及希腊文的「灵」字(ruach和Pneuma),都同时带有这个基本意思,两个字都同时使人产生相类似的联想。他们的含义包括:

(1)那位神圣的灵,是有位格和目的,看不见又无法抗拒的;

(2)个人的意识(在这层意义上,灵就是魂的同义词,例子见于路一46、47);

(3)风:这种风一旦被激起,可使树叶飞旋、大树连根拔起、楼宇坍塌。(例子可参看(a)结三七1一14;在枯骨的异象中,希伯来文ruach的意思先后是气息、风和神的灵。(b)约三8;希腊文Pneuma意指风,同时也指神的灵。)

但愿在我们的语言里也有一个字包含这种种联想。英文字"puff"和"blow"(我想这两个是唯一较贴切的字汇),既指从人的肺部呼出空气,也表示风的吹动,但英文中完全没有一个字既包含上述意义,又同时表达神并他所造具理性的受造物在智能、意志和情感上的个性。相对地,英文字spirit指在行动和反应上具有意识的人格,但这个字却没有风或气息的含义。无可置疑,这是spirit不能给我们像ruach和pneuma这些字对昔日圣经时代人物同样启示的其中一个原因,因为他没有运行的力量的含意。

其实,每当圣经提到神的灵,一个基本理念是能力的作为。在旧约圣经里,「神的灵」常常指那位正在工作和改变事物的神。接近一百节经文(最低的数目是八十八节,最高的数目是九十七节;不同学者有不同的数算方法)对神的灵所进行的工作有如下记叙:

1.将整个创造模塑成形,赋予受造物生命气息。(创一2,二7;诗三三6;伯二六13,三三4)

2.控制大自然的秩序和历史的进程。(诗一○四29、30;赛三四16,四○7)

3.藉着直接沟通和/或经过过滤的属灵洞见,向神的使者启示神的真理和旨意。(民二四2;撒下二三2;代下一二18,一五1;尼九30;伯三二8;赛六一1-4;结二2,一一24,三七1;弥三8;亚七12)

4.藉着这种种启示,教导神的子民如何忠心爱主,多结果子。(尼九20;诗一四三10;赛四八16,六三10-14)

5.引发个人对神的回应(也就是圣经所说的认识神)--以信心、悔改、顺服、公义、敞开心怀去接受神的训令,以及透过赞美、祷告与神相交来回应神。(诗五一10-12;赛一一2,四四3;结一一19,三六25-27,三七14,三九29;珥二28、29;亚一二10)

6.装备个人成为领袖。(创四一38,约瑟;民一一17,摩西;民一16-29,七十个长老;民二七18及申三四9,约书亚;士三10,古珊利萨田;士六34,基甸;士一一29,耶弗他;士一三25,一四19及一五14,参孙;撒上一○10,一一6,另参看一九20-23,扫罗;撒上一六13,大卫;王下二9-15,以利亚和以利沙;赛一一l-5及四二1-4,弥赛亚)

7.赋予个人技巧和力量,去达致创造性的成就。(出三一1-11及三五30-35,比撒列和亚何利亚伯;另参看王上七14,户兰擅长手工艺;该二5及亚四6,圣殿的建筑)

简言之,旧约的灵代表着神,担当创造者、掌管者、启示者、催迫者和辅助者等身分,积极作工;透过这些身分,神在一种充满动力和要求严格的方式下向人显现,正如主耶稣现在向众信徒显现一样。诗人发问:「我往哪里去躲避你的灵?我往哪里逃躲避你的面?」(诗一三九7)这两个问题是互为解释的,两句话的意思都一样。可是,灵的独特位格并不是这启示的一部分。旧约圣经中,神的灵(气息!)在逻辑上与他的手和膀臂两个形容神大能的拟人法字汇处于同等地位;同样,说到他的热心时,也是一种拟人法,是表明他目标坚定。你大可以说这些引述神的灵的经文表明坚定全能的神在工作,并且他的热心和他的膀臂也一起作工;但若凭这些参考经文去推论在旧约圣经作者的思想里,存在着合一的神本体里蕴含多重位格的观念,这是不正确的。三位一体的真理是新约的启示。

可是,若然有人以为根据圣经来看,在旧约时期,神是一位的,直至耶稣降生,神才变为三位,那么他亦是大错特错。这里的问题不在于自永恒以来神存有的模式,而是他在历史中启示自己的形态。我并不是说神本体里的第三位格在旧约时期不存在或不工作;新约圣经作者向我们确证其存在并作工。我只不过说旧约圣经作者并未将他的独特位格表达出来。固然神的三一性是亘古以来的事实,但惟有透过基督,我们才可以认识这真理。

现在,让我作一点补充:跟随耶稣基督的人阅读旧约圣经的正确方法,是藉着在基督里并透过基督给我们启示的真理,在新约的亮光下理解。耶稣表明他是旧约圣经的依据,并要成全经上的话(参太五17,二六54-56;路一八31,二二37,二四25-27、44-47;约五39、45-47),因而使徒都宣称整本旧约是神赋予基督徒的教导(参罗一五4;林前一○11;提后三15-17;彼后一19-21,三16);他们经常在旧约圣经中读到神的真理和智能,所以也经常发现经文所反映出来那关乎基督的知识和基督徒生命的真相。新约圣经引用旧约圣经的时候,情形正是这样。因此,使徒阅读旧约圣经有关神的灵在工作的经文时,必须根据新约中关于灵的独特位格的启示去了解;同样,读到旧约中关于那位独一真神、主耶和华、创造主、救主和成圣之主、崇拜的唯一正确对象等经文时,也应该透过新约所揭示三一神的真理去了解。这不是随便说的,这些理解圣经的步骤之所以正确,是因为他们承认两约的神是同一位神。

肯定来说,这些解经步骤并非现代学者所说的历史释经法(historical exegesis)。历史释经法只寻求了解作者期望他心目中的读者从他的文字得着些什么,而不再深入探讨。借助新约圣经的亮光去研读旧约圣经的方法,最好形容为神学性释经(用流行的词句来说是「据典式释经」)--就是问那位默示每位圣经作者的圣灵,他到底期望今天的基督徒读圣经时,在他们有新约圣经的全部真理并圣经其它经卷作为研读背景的情形下,可以从圣经中领受些什么。历史释经法使我们确信旧约作者在他们论及神大能气息的时候,并无意暗示在神里面有个别独特的位格存在。可是,基督教神学的解释,却要求我们像主耶稣和他的门徒一样,认识到神本体里的第三位在旧约时期已经活跃,而旧约圣经有关神大能气息的陈述,事实上是指到有位格的圣灵的作为。有关这个真理的教导,我们可从圣经里找到线索,如马可福音十二章三十六节、使徒行传一章十六节和四章二十五节,都指出大卫靠着圣灵发言,与撒母耳记下二十三章二节遥相呼应;路加福音四章十八至二十一节也指出耶稣被圣灵的能力充满(见三22,四1、14,另参一35、41、67),宣称他的教训应验了以赛亚书六十一章一至四节的预言,见证圣灵膏立了耶稣;在约翰福音三章五至十节里,关于藉「水和圣灵」重生的教导,明显是回应以西结书三十六章二十五至二十七节及三十七章一至十四节的,而身为以色列人的先生的尼哥底母,就是因为不晓得这个教导的经文出处而受责备;在使徒行传二十八章二十五节、希伯来书三章七节和十章十五至十七节里,每当旧约教训被应用在新约的教导上时,都以圣灵为根源;还有最具决定性的,就是使徒行传二章十六至十八节,在这段经文里,彼得指出五旬节圣灵的浇灌,是应验约珥书二章二十八、二十九节的预言:「......我要将我的灵浇灌......」

因此,旧约圣经中那些论到神的灵的经文,其实是见证新约圣经里圣灵的工作。在以下的讨论中,我要以此作为基础。

圣灵的位格

圣灵是保惠师

在新约圣经里,圣灵被描述为第三位圣者,与父和子相连,却又有别,即如父和子有别一样。他是「保惠师」(paraclete)(约一四16、25,一五26,一六7)--paraclete是一个很丰富的词汇,在英文里还未找到一个圆满的翻译,他的意思包括安慰者(含有使人刚强的意思)、辅导员、帮忙者、支持者、顾问、辩护者、盟友、长者--惟有有位格的圣灵才能够圆满担任这多重角色。简言之,他是「另外......一位」保惠师(一四16),紧随主耶稣而来(我们可以这样说),接续耶稣的职事--亦惟有像耶稣一样有位格的圣灵,才能够这样做。在希腊文文法里「圣灵」是个中性名词(pneuma),必须配上一个中性代名词(ekeino,「他」);但约翰为了突出圣灵的位格,却重复运用阳性代名词(ekeinos,「他」)来叙述耶稣对圣灵的讲论:约翰希望他的读者肯定知道圣灵是「他」,不是「她」。约翰在约翰福音十四章十七节首次介绍圣灵时,运用了合乎文法的中性代名词(ho和auto),这使他后来在一四26,一五26,一六8、13-14等章节里转用的阳性代名词显得尤为突出,因为由此可见他转用阳性词类并非他的希腊文力有不逮,相反,是源于一种具权威的神学思想。

同时,圣灵被描述为会听、会讲、能作见证、使人信服、荣耀基督、带领、引导、命令、禁止、愿望、感动人说话、给予人帮助、用说不出的叹息为信徒祈祷,并亲自在信徒的祷告中向神呼求(参约一四26,一五26,一六7-15;徒二4,八29,一三2,一六6、7;罗八14、16、26、27;加四6,五17、18);此外,他还会被欺哄,会担忧(徒五3、4;弗四30)。只有具位格的,才能符合以上的描述。所以,圣灵并非单单一种影响力;他像父和子一样,是有位格的。

圣灵是神

进一步来说,圣灵被描述为一位圣者。他的独特性包含在合一的神的本体里。圣灵的「圣」字意味他的神性,好几段经文都很明确地道出这点。耶稣说他的门徒要受洗归入神的名(注意:「名」「name」是用单数写的,因为只有一位神);他所宣称的这个名字,是一个具有三重位格的名(tripersonal name):「奉父子圣灵的名」(太二八19)。(巴特「Karl Barth」很美妙地称这名为神的「教名」!译者注:西方早期基督教会的传统,人领洗归信基督后,取一圣经人物或圣徒的名字作自己的教名「Christian name」。据旧约希伯来人的观念,名字代表一个人的身分及他的个人特质。)同样,约翰写信给七个教会,开首就说:「但愿从那昔在、今在、以后永在的神,和他宝座前的七灵,并那诚实作见证的,从死里首先复活,为世上君王元首的耶稣基督,有恩惠、平安归与你们。」(启一4-5)在启示录里,「七」象征神圣圆满,而「七灵」肯定代表圣灵圆满的能力和工作(见三1,四5,五6)。且看天父列在首位,子排列第三,而圣灵列在二者之间;毫无疑问,圣灵与其他二者是同等的。确定此事之余,我们同时发现一连串「三而一」的经文,在恩典的独一计划中不可分割的整体里,圣父、圣子、圣灵连成一体(见林前一二4- 6;林后一三14;弗一3-13,二18,三14-19,四4-6;提后二13、14;彼前一2)。所得的结论是,圣灵绝非单单一个有能力的受造物,像天使一样;他与父和子同等,是那全能的神。

因此,我恳求各位:绝不可用非位格性的词汇去思想或讲论圣灵!有时候,我听见基督徒用「它」而不是「他」来形容第三位圣者,我感到惊惧,我的心下沉。这在属灵层次上相当于心理学上的佛洛伊德式口误,即如有一次我在维真学院(Regent College)分享的信息中,我本想对学生说:「请谨记,这是一所神学院(seminary)。」但我却冲口而出说:「请谨记,这是一所墓地(cemetary)。」当时虽然引来哄堂大笑,但其实我所讲的并不是我的意思,我的意思也不是我冲口而出的话。我希望一些圣徒称圣灵为「它」时,他们也不过是一时口快失言,他们所讲的也不是他们心底的意思。因为除非你能够掌握圣灵具有位格这个事实,否则你不能真正明白圣灵的职事。倘若圣灵的位格被否定了,我们根本没法对圣灵的工作有一个牢固的观念和清晰的了解。(若果你想找出这话的证据,且看自由派及激进派抗辩宗、犹太教、伊斯兰教、独神论和基督教科学会的基本信仰。)我实在不愿意看见坚守圣经信仰的基督徒当中,有谁在这一点上犹豫动摇。灵恩派对教会的一项重大贡献,就是使人很难不以「他」来称呼圣灵。然而,要叫信徒确信圣灵拥有位格,最稳当的方法莫如将新约圣经对圣灵工作所作的见证摆在信徒面前。现在就让我们从这方面着手吧!

圣灵与基督

约翰福音是否有可靠的历史根据这个问题,已掀起了整整一个世纪的学术辩论,故此在研究新约圣经主旨的时候,若还以约翰福音起始,就会显得过时落伍了。一般惯常的做法,是透过马太、马可及路加福音,有时候也透过彼得和保罗的书信,去研究约翰的见证;就好象我们只能站在其他作者的肩膀上,才可清楚看见约翰一样。可是,对于约翰的记载,既然我看不出有任何充分理由去怀疑它的真确性,也不见得内容含混不清,我提议以约翰福音作为阐释圣灵新约职事的出发点,因为约翰福音记载了耶稣亲口说的话,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圣灵职事的重要线索。无论如何,若然我们想完全了解马太、马可、路加、彼得和保罗所告诉我们有关圣灵的真理,我们必须站在约翰的肩膀上去观看。

应许赐下圣灵

约翰告诉我们,在耶稣被卖的那一夜,他向十一个门徒絮絮不休地说了一段很长的话,表示自己将要离开他们,进入荣耀中(约一三至一六章),而且谈论到他们未来的门徒生命将会如何。他好几次提到保惠师,即是他所说真理的灵(约一四17,一五26,一六13)和圣灵(约一四26)。他说在他离去以后(约一四16、26),天父会因着他(圣子)的要求而差派保惠师来,因此,我们可以说圣灵是由圣子差派的一位天父的使者(约一五26,一六 7)。耶稣说,他会「因我的名」受差遣(约一四26),亦即是说他是耶稣的信差、发言人和代表;他将会永远与耶稣的门徒同在(约一四16);藉着他的降临,耶稣--他们荣耀的主--就会真实地住在他们中间(约一四18-23)。在圣灵的新约职事中(这正是耶稣所讲述的),圣灵会隐藏自己,而将人的注意力校正到耶稣身上,把人带进信、望、爱、顺服、敬拜和委身的生活中,以致与基督深深密契。让我们说得清楚一点,这仍旧是量度所谓「属灵」运动--诸如合一运动、灵恩运动、礼仪运动、小群运动、平信徒运动、普世宣教运动等--并所谓「属灵」经历的主要标准。

圣灵与基督的同在

凡愿意遵行神话语的人,都表明他们是爱神的(约一四21-23),圣灵会帮助他们真实地经历基督的同在,并与基督和天父相交。「有了我的命令又遵守的,这人就是爱我的;爱我的必蒙我父爱他,我也要爱他,并且要向他显现。」这是基督徒获得独特经历的途径,约翰已亲自为这种经历作见证,他写道:「......我们乃是与父并他的儿子耶稣基督相交的。」(约壹一3)这是基督给我们众人的挑战,叫我们寻求这种亲身体验的相交生活,而不单单满足于次等的基督徒生活。

圣灵的教导

耶稣在世上三年的事奉中,曾经不断教导人,同样,圣灵也负责教导的工作;圣灵教导的方式是使门徒回想并了解耶稣曾经说过的话。(约一四26;另参一六13,耶稣所说「一切的真理」,类似十四章二十六节的「一切的事」,意思并不是说「要知道所有任何事情」,而是指到「所有你需要知道有关我的事」,「将来的事」并非「将要发生在你身上的事」,而是「将要发生在我身上的事」--十字架、复活、作王、再来、复兴万事。)今天,林林总总的所谓基督教神学思想争相吸引我们的注意力,我们大可用上述方法去试验圣灵在这一切神学思想里到底占了什么地位。

圣灵的见证

最后,圣灵会为基督作见证,使众人知道那像囚犯一样受刑钉死的基督,实际上并非罪人;他复活后进入天父的荣耀中就证明他是正义无罪的;藉着十字架上的审判,他驱逐了世界的黑暗之主,并成为世界的审判者(参看约一二31);凡拒绝承认这些真理的都犯了不信的罪(约一五27,一六8-11)。那带着见证的灵无形中成了世人的起诉者,让世人醒悟到拒绝耶稣,或不以认真态度对他是何等严重的罪(约一六8)。圣灵在一个又一个的心灵中工作,叫人知罪,承认:「我错了;我有罪了;我需要神的赦免。」这是圣灵在福音工作中协助人信主的应许。他说服人及使人认罪的方式,是透过教会传递使徒的信息,去说服人接受基督;而圣灵的见证,是借着作见证的基督徒将真理展示在人们的心思意念中,然后圣灵就开启众人心灵的耳朵,使真理在每个人的良心里运行(参约一五27,一七20)。

故此,圣灵是要荣耀那荣耀的救主(约一六14)。一方面,他将关于基督的真理阐释清楚,另方面,他开启人愚昧的心窍去接受真理。由始至终,主基督耶稣都是圣灵职事的焦点。

圣灵照明基督

那么,圣灵在新约中独特的职事是要像泛光灯一样,把主耶稣基督照明。关于圣灵这方面的职事,耶稣在地上的时候,圣灵「还没有赐下」(约七39);直至天父荣耀了基督(见约一七l、5),圣灵才开始他的工作,使人醒觉到耶稣的荣耀。

犹记得一个冬日黄昏,我正步往一间教会讲道,讲解「他将要荣耀我」这信息。我在街角看见一栋设有泛光照明的建筑物,忽然发现这正是我的信息中所需的例子。完善的泛光照明设备是将泛光灯设在人看不见的位置上,使人不能辨认灯光从何处来;它的作用只是照明建筑物,让人注目在建筑物上。它要达到的效果是让建筑物在黑暗中仍清晰可见,轮廓鲜明,以增加其庄严气势。这正好说明了圣灵在新约的角色--他是照明救主的那盏隐蔽的泛光灯。

又或者我们可以这样想:就好象圣灵站在我们背后,耶稣站在我们面前,圣灵在我们的肩膀上投射光芒到耶稣身上。圣灵的信息永不是:「看我,听我,来就我,来认识我。」而是:「看他,看他的荣耀;听他,留心他的话语;来就近神,并得着生命;认识他,并尝尝他所赐的喜乐和平安。」我们甚或可以说,圣灵是媒人,是属天的婚姻介绍人,他的角色是带领我们与基督在一起,并确保我们能够维持这种关系。圣灵作为第二位保惠师,经常引领我们来到原本的保惠师面前。如上述所阐明的,这原本的保惠师常常藉着第二位保惠师的降临就近我们(约一四18)。圣灵协助我们辨出原本的保惠师,又在这位保惠师从他的宝座下来与我们相遇时,感动我们向他伸出双手;就这样,圣灵照着基督的话荣耀了基督。

三. 圣灵的路径:圣洁之道

不论是好是坏,我们大多数人一听见「性」这词都会产生触电的感觉。我的意思是它迫使我们注意,使我们惊醒,抓住本来勿勿掠过的眼神和轻忽的耳朵;它带有情感的电荷,给予我们一种情感的冲击。为何会这样?因为对于正常的成人来说,性是一个有无穷兴味的主题。(你发现自己阅读这段文章时特别加倍留心,是吗?这就是我的意思。)

基督徒的优先选择

对于健康的基督徒来说,圣洁一词也同样令人加倍留神。为什么?因为神已经在每一个重生的心灵里,深深种植一份对成圣趋之若渴的情感。成圣意指接近神、像神、委身给神和取悦神,是信徒在世上最希望达到的。他们对圣灵感兴趣的一个原因,是因为知道圣灵的主要工作之一是使我们圣洁。基督徒想了解和证明圣灵使人成圣的能力,是十分正常和自然的;任何信徒若然对追求圣洁漠不关心,他的信仰很可能出了问题。本章是向一切有心追求圣洁的正常基督徒进言。

我们应该知道,「圣洁」是圣经中一个重要的词汇。它的字根包含分离或隔开的意思;首先,这个词意味着神跟人分别开来,其次,它标志着基督徒为神分别出来。这里,我们所关心的是第二个含义。试参阅以下经文:

  • 那召你们的既是圣洁,你们在一切所行的事上也要圣洁;因为经上记着说:「你们要圣洁,因为我是圣洁的。」--(彼前一15、 16,引利一一44、45)
  • 神的旨意就是要你们成为圣洁,......神召我们,本不是要我们沾染污秽,乃是要我们成为圣洁。......愿赐平安的神亲自使你们全然成圣。又愿你们的灵与魂与身子得蒙保守,在我主耶稣基督降临的时候,完全无可指摘。--(帖前四3、7,五23)
  • ......神从创立世界以前,在基督里拣选了我们,使我们在他面前成为圣洁,无有瑕疵;......基督爱教会,为教会舍己,要用水藉着道把教会洗净,成为圣洁,可以献给自己,作个荣耀的教会,毫无玷污、皱纹等类的病,乃是圣洁没有瑕疵的。......我们原是他的工作,在基督耶稣里造成的,为要叫我们行善,就是神所预备叫我们行的。(弗一4,五25-27,二10)
  • 所以弟兄们,我以神的慈悲劝你们,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是圣洁的,是神所喜悦的;你们如此事奉乃是理所当然的。(罗一二1)
  • ......就当洁净自己,除去身体、灵魂一切的污秽,敬畏神,得以成圣。(林后七1)

这些经文立刻显示出圣洁同时是神的礼物和命令;所以,我们应该祈求圣洁,并且每天竭力寻求实践圣洁的生活。圣洁是我们蒙神拣选与救赎的目标,是神对我们的基本要求,也是神与我们一切交往的目标。

我们应该如何界定信徒的圣洁呢?我们也许可以说,一个圣人的圣洁,在于他的生活特质,这特质是他为神的缘故分别为圣,也是他仰赖神的恩典、心灵得着更新的外在表现。清教徒欧文(John Owen)以其滔滔雄辩,声壮气沉地阐释这方面的主题,他界定成圣是神改变人的工作,而圣洁就是被神改变了的人的生活方式。以下是一些对我们有帮助的定义,所以我将之全部引录。欧文这样写道:

成圣是神的灵直接在信徒的灵里动工,洁净他们本来被罪污染的性情,使他们重新恢复神的形象,因而帮助他们能够按照新约的要旨和条件,藉着耶稣基督的生和死,在神不变的属灵恩典下,向神投靠顺服。......故此,圣洁就是这项工作的果效;这工作本来就定意在我们内里完成,要在我们内心铸造出更新的原则或神的形象。所以,依据恩典的约,又因着那新的性情,这工作也包括倚靠耶稣基督,在圣洁生活中顺服神。1

由此观之,圣洁是圣灵的果子,基督徒顺着圣灵而行,就有圣洁表现(加五16、22、25)。圣洁就是与神神圣的亲近。圣洁本质上是顺服神,向神活着,为神而活,效法神,遵行他的诫命,与他一起对抗罪恶,实践公义,行各样善事,追随耶稣的榜样和教训,在圣灵里敬拜神,因着对基督的尊崇而爱神、爱人、事奉神和人。就与神的关系来说,圣洁是凭着爱、忠诚、挚情和赞美,以专一的热诚来取悦神;就与罪的关系来说,圣洁是抵挡罪,过着自律的生活,不但不放纵肉体的情欲,更要治死身体的恶行(加五16;罗八13)。简言之,圣洁是受神教导、被圣灵冶炼出酷似基督的气质;是委身的门徒生命的内涵和总和;是由爱产生信心的表现;是重生者心灵里的回应,涌流出超然生命的义。这样的圣洁就是本章的主旨。

应优先考虑的事

很明显,追求圣洁理应是基督徒优先考虑的事,但今天这个课题却普遍被信徒所忽略。噢,这真是太显而易见了。举例说,试看看我们那种以人为中心的虔敬观念。

自我中心的虔敬观念

现代基督徒趋向以寻求满足感作为他们信仰的目标。我们关心自己理想的实现,尤甚于关心如何取悦神。这趋势至少在今天以英语为主的西方国家是如此,他们纷纷为信徒大量出版各类教人「怎样做」的书籍,诸如教我们怎样达致成功的人际关系、怎样在性生活中获得更大乐趣、怎样能够成为一个更完全的人、怎样发挥自我的潜质、怎样在每天获得更多兴奋和刺激、怎样减轻体重、怎样改善我们的饮食习惯、怎样理财、怎样使家庭更快乐等等。对于那些一心渴想荣耀神的人来说,这一切关注自是合情合理,可是,这些教人「怎样做」的书籍,经常以一种专顾自己的态度去探讨问题,所关注的主要是我们生命中的享受,而不是神的荣耀。这些书籍只在他们所提供的大众心理学和普通常识上,薄薄的铺上一层圣经教训;可是,他们整体的取向明显反映出一种自恋心态--即「自我主义」("selfism"),或有时称为「唯我主义」("meism")--,这是现代西方世界的一种趋势。

不管这种自我陶醉在心态上如何虔诚,它始终与圣洁背道而驰。圣洁就是指属神的气质,而属神的气质是根源于以神为中心的生活;那些以为神存在是为了他们的益处、而并非他们的存在是为了赞美神的人,实不配称为圣洁的人。他们的所谓圣洁,与真正的圣洁截然不同,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不虔不敬的虚假圣洁。

活跃的危机

或许,又让我们看看我们在宗教活动上的活跃。现代基督徒倾向于以忙碌取代他们的宗教。我们羡慕和模仿那些工作狂的基督徒,渐渐自己也成为工作狂,误以为忙碌的信徒就是最优秀的信徒。无可置疑,爱主的人确会为主忙碌,然而我们忙碌的心态却往往是错误的。我们为神工作,奔跑劳碌,却连祷告的时间也没有;然而我们也不因此介怀,因为我们忘记了古谚所云:若你忙碌得无暇祷告,那你实在是太忙碌了。可是,我们亦不觉得有需要祷告,因为我们在工作上已经变得十分自信和自足了,我们以为凭着我们的技巧、资源和优质的活动程序,一定会结出果子来。我们忘记我们若离开了基督--意指没有信靠、顺服、仰望、靠赖基督--,我们什么都不能(参约一五5)。我们一味活跃;我们的活动变得徒劳,因为没有恒常意识到自己的不可靠,也没有对神全然信靠。然而活跃不等于圣洁,也非圣洁的果子。活跃分子一心只牵挂着他的计划、安排、策略和技巧,忽略了追求圣洁,或在成圣道路上长进。

可惜,似乎我们所有人都染上了活跃分子的精神。举例说,当我们思想到牧者的角色和考虑拣选适合的人来牧养教会时,我们往往重视那人牧会的技巧过于他的圣洁,重视那人的活力过于他的热诚,就好象我们并不知道事奉的能力来自事奉背后的那个人,而不是那人所能做的某些事情。或许我们对这真理的确懵然不知,只有我们的先祖才了解;那么,这是我们要好好学习的时候了。一位传讲复兴信息的苏格兰牧者马钦芮(Robert Murray McCheyne,麦琴)早在一个半世纪以前已纠正我们说:「我的会众最大的需要是......」好了,你会期望这一位牧者怎样说下去呢?是某项活动或某些特别的技巧?是对事物的一种新观点?抑或是什么呢?马钦芮这样说下去:「......我个人的圣洁」。一首古老的圣诗说:「成圣需用时间工夫」,似乎我们都要重新学习这件事。因为倚靠自己能力的忙碌,不但非圣洁的表现,反而是圣洁的反面,令人远离圣洁。这种心态必须重新描摹,它是一种不神圣的所谓圣洁,源于单凭己力。

但这仍未算最糟糕的事。环顾现代教会,一般都忽略了圣洁是教会最应关注的问题,因此在今日福音信仰的圈子里,圣洁的荣光逐渐褪色。历史上,一如圣洁是福音信仰的教师们所强调的重心,圣洁也是福音派信徒主要的标记。试回想路德如何强调信心产生善行,加尔文如何坚持律法的第三重用法,作为神儿女的法典和鞭策;又试想清教徒如何要求生命的改变作为重生的证据,苦苦钻研怎样在个人及社群生活中成为圣洁;试想荷兰和德国的敬虔派信徒(Pietists)强调纯洁的心及纯洁的生命,约翰·卫斯理宣称「合乎圣经的圣洁」是循道主义的中心信息;试想十九世纪中叶以后的所谓圣洁复兴运动,以及莱尔(J. C. Ryle)的经典著作《圣洁》(Holiness,一百年后的今天,这书仍在发行出版),并且后期的师傅,如章伯斯(Oswald Chambers)、慕安德烈(Andrew Murray)、陶恕(A. W. Tozer)、倪柝声和韦约翰(John White)等带来思想上的冲击。过往,福音信仰人士热切追求圣洁,毫不妥协;然而他们从前所看为最重要的,在我们今天挂着福音信仰名号的人看来,竟变成了次要的东西。为什么?我想至少有四个原因。

忽略圣洁

首先,今天福音派信徒忙于应付纷纭的争论。我们为保卫合乎圣经的信仰而争战,惟恐它被减损或歪曲。我们致力于发展福音派学术,试图堵截及扭转自由、激进、主观主义的潮流;我们奋力推动宣教及布道工作;我们耗费精力去打击人们执迷不悟的观念--许多人以为圣洁的本质就是抽离一切活动,假定所有活动都是「属世的」,但事实上有些活动却是合法、有价值而又富教育性的,并且能真正娱乐身心;我们还要正面回答这个问题:「在基督里,信徒有什么自由?他们可以怎样善用它?」虽然这些努力是正确的,但这些缠绕却阻碍我们像教父们一样热切地追求圣洁。

其次,今日福音派信徒对于长久以来被灌输有关「圣洁的教训」(更高、更深刻而且得胜的生命、凯锡克「Keswick」,全然成圣,或任何「第二次祝福」论调的版本)感到失望。他们曾经耳熟能详的道理,今天赫然惊觉都是贫瘠的、肤浅的,窒碍属灵生命真正的成长,并且不适用于今天复杂矛盾的基督徒生活。我曾经询问一位教区的牧师,问他对「更高的生命」有什么看法,他这样回答:「只要你能抽出时间和金钱,追求这样的生命是没有问题的。」--这回答使人发笑,但从中可窥见人们信念的幻灭。

第三,今天福音派信徒的才华被用在其它地方,以致圣洁问题没有受到应得的重视。在宗教改革及清教徒时期,才智出众的神学家及教牧领袖--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加尔文(John Calvin)、欧文(John Owen)、巴斯特(Richard Baxter)、古得文(Thomas Goodwin)、贺维(John Howe)、史比士(Richard Sibbes)、居劳(William Gurnall)、屈臣(Thomas Watson)、布洛克(Thomas Brooks)......等,数之不尽--经常透彻思想和教导圣洁的课题。可是,到了二十世纪,大部分思想最杰出的福音信仰人士都致力钻研其它范畴,结果,我们的现代神学对圣洁的了解十分肤浅(固然有例外的),对圣洁这个课题的研究,都缺乏合乎圣经的洞见、神学的深度,以及对人性的了解。最显赫的福音信仰神学家通常都不热衷于阐释圣洁的课题,而最热衷于阐释圣洁这题目的福音派人士,往往不一定是最可靠、最有见识的神学家。

第四个原因亦是最令人忧虑的,今天福音派信徒明显地对神的圣洁毫不敏感。虽然我们惯常地肯定神对罪恶的愤怒,惟有基督倾流的宝血能涂抹我们的罪,但事实上我们甚少思想神如何恨恶他家里的罪恶,亦不会像我们的祖先因他的话战兢、惟恐得罪了神(赛六六2;拉一〇3),我们亦不会像犹大,大大厌恶不洁的东西,「连那被情欲沾染的衣服也当厌恶」(犹23)。我们习惯把天父、圣子、圣灵想为我们的密友,多于思想神的圣洁;若有人认为神最关注的,是训练我们行在义中,以迈向未来的喜乐,而不是现在就把各样快乐充满我们,我们会驳斥这些想法为基督教信仰里次等的观念。在圣经里,神视罪恶为污秽,但我们却不这样看罪恶;当圣经告诉我们神对某些行为十分憎厌时(例如诗五4-6,七11-13;箴六16;赛一14,六一8;摩五21;路一六15),我们却认为这些只不过是夸大的说法。难怪我们今天渐渐不再追求圣洁了。

福音派对圣洁这课题相对地减低关注,实在有点可悲;尤其是今天福音派在数字、机构资源、宣教策略、学术成就、公众地位,以及在许多方面上都突飞猛进,我只希望它在圣洁这课题上不再继续失色下去。我们需要保持头脑清醒,知道从长远来看,除非我们在圣洁的追求上有更新的表现,否则这些增长都是徒然的。上一代以前,在大西洋两岸,福音派的异象凌驾于自由派的学说之上,抓住基督徒的心思意念。多年来,这异象结出了许多果子,直至今天,它仍蓬勃,驱策着许多信徒;但愿这异象长存下去,燃点不灭!但现在已经是时候,让凌驾非福音派信仰的福音信仰异象同样抓住我们的注意力,推动我们从深度的学术层面、牧养洞见和个人经验上,重新探讨圣洁的实质。

在本世纪,罗马天主教徒、高派的圣公会信徒,以及各种中世纪信念崇信者,已对属灵生命的各个题目--信心、祷告、平安、爱、自我认识、虚己、自律、背十字架、忘我并且投入为他人代求等等--有许多深入而透彻的探讨;不论这些研究在福音的理解上是否全然正确,当中的属灵触觉及道德质素,是现代福音派在圣洁课题上的著作所望尘莫及的。这个事实使我忧伤,若然我现在所写的能唤起一些福音派信徒看见这个需要,并在这方面致力改善,我便欢呼快乐。

圣洁与世俗

今天,基督徒群体里泛滥着「后基督教西方社会」的世俗潮流。那称为「纵容主义」("permissiveness")的集体不道德思想,像一股巨浪汹涌而来,差点把我们淹没。那些与过去传统仍然保持密切关系的教会,比其它教会更有力地遏制这侵略性浪潮,然而没有一间教会是完全成功的,尤其对年轻一辈的信徒来说,这影响极其严重。基督徒在性、家庭、社会、经济、商业和个人方面的道德标准已经显著地崩溃,现时流行的「新道德」,实际上是古老异教的不道德思想假借各种名号借尸还魂。「船只在汪洋行走,」慕迪曾经如此说:「但若然海水渗入船中,那就麻烦了。」这真是一句逆耳的话,因为世俗的巨浪已经侵进现今的教会里,水浸成灾,造成很严重的祸害。

神呼召基督徒去抵挡世界,但在现时的情况下,怎样可以实践这个呼召呢?要对抗世俗的思潮,靠写和讲还可以,但若要对抗不圣洁的泛滥,只能靠圣洁的生活(见弗五3-14)。

今时今日,教会的普世性目标被界定为追求社会、种族和经济上的公义,但若然我们首先追求每个基督徒个人生命及整体关系上的圣洁,这目标就更加健全了。现代西方社会需要基督教真理的影响,而且更需要基督教圣洁的影响,以表明敬虔才是人性的体现,以及防止社群生活腐朽消亡。因此,追求圣洁并非单单是私人的兴趣,也非少数被拣选者的道路,而是今天基督徒宣教策略的一个重要元素。现今世界最大的需要,就是基督的子民追求和实践个人的圣洁。

关于圣洁这个课题,一些适切这个时代、兼且具有权威的研究尽付厥如。在这个情况下,我尝试把自己小小的捐献投入这宝库中,提供一些基本的、以圣经为原则的反省,作为我们以后讨论的参考。

基本圣经原则

这里有七项关于圣洁的原则,我想没有任何新约圣经读者会对此存疑的,福音派学者在讨论圣洁时,亦经常采用这些原则。

1.圣洁的本质就是透过分别为圣达到更新

在新约圣经里,有两个字是用来形容圣洁的。第一个字是hagiasmos(亦被译为「成圣」「"sanctification"」,与形容词hagios相关,翻译为「圣者」「"saint"」,而动词hagiazo,则翻译为「使之成圣」「"sanctify"」);这是关系上的字眼,意味着一种为神而分隔开来、有所分别的状态--在人的方面来说,就是分别为圣事奉神;在神的方面来说,就是被神接纳,被神使用。第二个字是hosiotes,形容词是hodios,意味着一种内蕴的道德和属灵质素,即在神面前,不论外在和内在都是公义而纯洁的。将这些观念合并起来,就能全面理解何谓圣洁。首先,这是关系上的圣洁,是透过持久不断地分别为圣,并向拯救的神奉献自己来达致圣洁;这是基督徒一生不断悔改的另一面。然后,随之而来是道德和属灵上的洁净,这一方面与我们作为神所收纳的子嗣身分相配,另一方面是我们委身于神后不断进到完美的过程。

我们需要了解,纵然神一开始就完全接纳每个信徒,但只要我们仍然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就需要不断悔改。悔改就是从你自知的罪中转回,又将你所认识自己的一切,献给你所认识的神;当我们这三方面的知识不断增长时,我们的悔改也随之扩展。

所以,圣洁的生活就是我们积极地表达我们对神的认识,他透过基督我们的救主,将我们从罪人中分别出来归向他,现仍不断使我们更新变化,更有基督的形象。诚如保罗在腓立比书二章十二至十三节所说,我们顺服神启示的命令,「作成......得救的工夫」(即体现和表达救恩),这都是神在我们心里运行的,所以我们作的时候,心存「恐惧战兢」,但不是张惶失措,反而是对神在我们生命里所成就的大工存尊崇的敬畏。他以他的灵在我们里面运行,驱策我们立志遵行他的美意。这种生命质素所产生的结果,就是圣经所称的「圣洁」。

那么,让我们弄清楚,我们分别为圣、被神接纳的圣洁身分,正是我们谈论成圣时通常心中所想到的个人的更新(韦敏斯德要理问答「Westminster Shorter Catechism」第三十五条这样说:「靠着神白白的恩典,我们整个人都跟随神的形象而更新,神的恩典帮助我们逐渐更多向罪死、向义活。」)基督徒在这世上的一切参与和摆上,一定要基于他自己所醒觉到的事实,也就是他已从所有受造物中分别出来,单属于创造主。真正活出圣洁生命的信徒,都愿意为了主的缘故,向配偶、儿女、父母、老板、下属和所有邻舍有条理地、付极高代价而无限量地摆上;这是基于他们已彻底从这些人中间抽离出来,单单归向神--父、子和圣灵。尽管一些人过着极度敬虔的生活,但若与以上的描绘不符合,在主看来,这些人的生命仍未算得上是圣洁的。

让我们稍停一会,留意一下这个真理所蕴含似非而是的伟大道理--简言之,一个藉着祷告和圣灵的力量,彻底从万物中抽离,只专一爱主的生命,才最有可能彻底的投入人群,明白人们的需要,并甘心情愿为帮助人群而付出自己。一般人以为圣人或多或少都与别人疏远,这真是大错特错。诗人说:「亲爱的主,我实在不懂得爱你;但你竟然这样爱我。」基督徒之所以能够对他人表现超乎常人的爱,完全是由于他学会了爱耶稣过于所有人(见约二一25)。基于这个原因,信徒为神抽离自己,就得着能力去为其他人摆上自己--这是真正圣洁所不可缺少的表现。虽然这个论点很重要,但我们不能不讨论下一点了。

2.圣洁是藉着耶稣基督称义

神白白称我们为义,亦即是说,藉着基督完全顺服,以至于为我们的罪死在十架上,使我们罪得赦免,蒙神接纳,这就是整个成圣过程的基础。这称义是藉着圣灵、透过信心,叫我们与基督联合而产生的;这基督就是为我们死,我们最初藉着信靠他而称义(罗三至五章),并以后靠赖他活出圣洁生命的那一位(罗六至八章)。神圣子民的荣耀不在于他们的圣洁,而在于基督的十字架;因为最神圣的圣徒也只不过是一个被称为义的罪人,他永不会脱离这个事实去看自己。百福特(John Bradford)--认识他的人都一致公认他是最圣洁的英国宗教改革家--在签署信件时,经常自称为硬心的罪人。有一个清教徒在他病重时见证说:「我从未感到这么需要基督的宝血--我亦从未可以这样善用他的宝血。」约翰·卫斯理临终时在病榻呢喃:「除了耶稣的宝血以外,再没有方法可通去最圣洁的路。」而保罗自己,在年事已高、圣洁生命日长时,亦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的卑微,知道自己的不配,所以愈发谦卑;他在哥林多前书(约公元五十四年)自称为使徒中最小的,在以弗所书(约公元六十一年)自称为圣徒中最小的,在提摩太前书(约公元六十五年)更形容自己为罪人中的罪魁(见林前一五9;弗三8;提前一15)。

固然,我们可能将太多含义读进这三段独立的经文里;但不管如何,无论何时,基督徒看自己为罪人中的罪魁其实是世上最自然不过的事,使徒保罗的自称实在不应该令我们惊讶。为何基督徒这样判断自己是最自然不过的?因为他认识到自己生命深处充满了道德上的失败、虚伪、苛刻、骄傲、不诚实、嫉妒、情欲、剥削别人的念头、在动机上的怯懦,并私下一切羞耻;然而他未能认识任何人的内心世界像他认识自己那样清楚。在圣洁上长进,就是对神更加敏感,从而更清楚估量自己的罪孽和缺点,因而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自己恒常需要神恕宥和洁净的恩慈。一切恩典中的长进都是建基于此。

故此,我们必需紧记,任何自我满足或自义的圣洁,或者任何被认为是神所赐予的公义,若然减轻了我们藉基督称义的需要,都是虚妄的,是不虔敬而又迷惑人的东西。这些所谓「圣洁」或「公义」,其实自相矛盾,其正确名称应该是法利赛人的伪善,并非什么基督徒的圣洁。

3.圣洁的根源是与耶稣基督同钉死同复活

在罗马书第六章,保罗解释所有在基督里有信心的,都是新造的人。他们已经与基督同钉十字架,意思是他们已将从前被罪恶占据的生命置诸死地。同时,他们已与基督同复活,得着新生命,即那使基督复活的能力如今已在他们心里运行,使他们可脱离以往被罪捆绑的生活。他们存有的中心,即保罗在罗马书七章二十二节所称的「我里面的(人)」,亦即彼得在彼得前书三章四节所称之「里面隐藏的人」(译自英译本的"the hidden person of the heart"),已与从前不同了。他们已经改变了,那在他们里面作王、驱使他们反抗神律法的罪的权势已被推翻了。他们里面重新生出了包乐(Luis Palau)一本著作的名称所谓之「追求神的心」--深切而持久地渴望认识神、就近神、寻求神、寻找神、爱神、荣耀神、服事神、取悦神。这就是重建整体生命的主导动机。这也是约翰·卫斯理和他的门徒根据耶稣本人所说的「重生」的转变(见约一12,三3、5、7-21)。

我们需要体会及牢记的,就是信徒的圣洁是学习在行动中活出那在我们里面的生命。换句话说,这是活出新生命,表达我们在基督里成为新造的人应具备的性情和本能(即是新的本性)。圣洁是灵里复活的人「自然的状态」,正如罪是灵里死亡的人「自然的状态」,基督徒顺服神追求圣洁,其实不过是顺应新造的人最深切的渴求而已。他向着神的(或说「向着天父的」更恰当)爱心、忠诚和奉献,使向神活着、并已复活了的基督成为他心里的动力和形象(参罗六10、11);我们大可称这内在的生命为基督的性情或基督的本性。

对于一个从未在基督的死和复活上与他联合的人,动机上的圣洁绝不会自然产生,甚至没有可能,因为在动机层面上,罪恶仍不断掌管他。「原来体贴肉体的,就是与神为仇;因为不服神的律法,也是不能服。」(罗八7)要求没有重生的人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神,他是力有不逮的。然而,一个从人方面藉着信心、从神方面靠着圣灵、得以与基督联合的人,便能自发地产生实践圣洁的动力;对他来说,向肉体的情欲降服是最不自然,又违反他重生本性的事(参加五16-26)--这说明了为何灵命倒退的人内心往往那么痛苦。任何一种观念,若以为圣洁就是用人的意志去拒绝做一个人很想做的事,都必须加以排斥,视之为未重生者对圣洁的误解。真正的圣洁源于神使人成圣的工作,亦即是清教徒所称为「福音的奥秘」;这圣洁是基督徒真正的满足,因为信徒按着在基督里那崭新而主导的本性,从心底深处渴望追求圣洁。纵然事实上很少基督徒能透彻地接触自己心灵深处,以致能认同体会以上所说的,亦丝毫不能动摇这个真理。

4.圣洁藉圣灵而成

在前章我已经讲过,神居住在我们心里的灵,在作为基督的灵时,能诱发圣洁。保罗说神在基督徒心里工作,叫他们立志行事,为完成神的美意时,他心里无疑是想着圣灵的能力活跃于奥古斯丁所称之「先在恩典」中(编者按:「先在恩典」是神学名词,指在人尚未回应神的大爱以致得救之前的恩宠),随后活跃于「合作的恩典」里。先在恩典使我们产生顺服的决心,合作的恩典保守我们继续顺服。靠着圣灵的帮助,基督徒决意做一些正确的事情,而且实际行出来,于是养成做正确事情的习惯,从而培养出良善的品格。古谚说:「培养一种行动,就收割一种习惯;培养一种习惯,就收割一种品格。」这话在天然的生命中是正确的,在恩典的生命里也同样正确。保罗形容这种品格塑造的过程为变成主的形状,荣上加荣(林后三18),并称这品格为圣灵的果子--细察之下,这证实如从前说过的,是耶稣基督自己活在门徒心里(加五22-24)。说到这里,相信大家都熟悉整个问题的基础。

然而,我们在此需要记着两件不时被人遗忘的事情。第一,圣灵是透过「方法」来工作的--如透过恩典的客观方法,即如圣经的真理、祷告、团契、崇拜和圣餐,又同时透过恩典的主观方法,使我们敞开自己,接受改变,即如思考、聆听、自我发问、自省、告诫自己、与别人分享自己的心事,并衡量别人的回应。圣灵要在我们里面彰显他的能力,但他不会经常用异象、奇异的感觉或预言来干扰上述的方法,给我们现成的属灵洞见,有如已经放在碟上的即食面(这类特殊的沟通是罕有的,有些信徒根本从未经验过);反之,圣灵爱用惯常的方法来改变我们,使我们走在人生路上时,更有智慧、更加美善。有关圣洁的教导,若没有指引人以坚忍态度去不断行善,以培养出圣洁的习惯,这种教导是有缺欠的。习惯的培养,是圣灵引导我们进入圣洁的正常途径。从某个角度看来,圣灵所结的果子就是一连串在行动和反应上的习惯:爱心、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等等,都是一些习性,意指一些惯有的思想模式、感受和行为。在圣洁生命中,习惯是十分重要的,尤其圣经指定的习惯;要培养这些习惯,有时不单只困难,甚至是痛苦的。

至于第二点,是平衡第一点的,并且同样重要。我们要谨记的第二件事,就是虽然圣洁的习惯是靠自律和努力去自然培养出来,但这些习惯到底不是与生俱来的。种种操练和努力必须受圣灵祝福,否则一切都是枉然。故此,我们整顿生命时付上的努力,都要浸浴在恒常的祷告中,承认我们靠己力无法改变自己,即如奥伯(Harriet Auber)所献上的。

我们所拥有的每一分德行、每一次胜利,以及每一个圣洁的思想,都全是他(圣灵)所有。

圣洁的生命是靠赖习惯培养而成的,这不是说我们可以凭自己的努力达致自我成圣,而是单单因着对圣灵的了解,并与他齐步同行才可获致。

5.圣洁的经验是矛盾的

「因为情欲和圣灵相争,圣灵和情欲相争,这两个是彼此相敌,使你们不能作所愿意作的。」(加五17)这些字句唤醒我们看见今世圣洁生活中一个剑拔弩张的现实,我们都需要付出努力,然而在今世是无法达致完全圣洁的。按照保罗的话,在我们更新的心灵里,我们的爱好也就是圣灵的愿望,而肉体的情欲便恰恰相反,它喜欢那「住在我里头的罪」(罗七20)。住在我们里头的罪一而再地透过不同形式,如试探、虚谎和令人分心的事物,使我们叛逆神,以致无法达致十足的完美。所谓十足的完美,就是指卫斯理所说「天使般」的完美,一切都十分正确、充满智慧、全心全意、完全荣耀神,达致不能再好的地步。一个重生的信徒,若在健康的属灵状况中,应每天都以完全的顺服、完全的公义、完全地取悦他的天父为目标;正如我们讨论过的,这才合乎他重生的本性。那么,他能否达致这些目标?在这世上,他不可以!就这方面的事实来看,他就是不能作他所愿意作的。

既然如此,他怎样看他日常的生活?他深知道天使般的完美这应许是在天国才实现的,而在此时此地,他要竭力做到最接近完美。他也深知道谁会带领及帮助他朝向目标迈进;他可以见证神已赐他力量抵抗罪恶、实践公义,若单靠自己,他永远无法做得到。(任何一个自称基督徒的人,若没有这样的见证,他到底重生与否,尚属疑问。)然而,信徒仍旧面对来自世界、肉体和魔鬼的种种攻击,使他不能成为圣洁。所以他必须奋力顽抗,一次又一次地战胜这三个魔头;可是他却往往不能达致天使般的完美,这一场又一场的战役并未能把他带到战火的尽头。

一如韦约翰(John White)经典之作的题目:「打美好的仗」,圣洁的生命就是争战。保罗以意象丰富的词句宣称:「......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记背后,努力面前的,向着标竿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稣里从上面召我来得的奖赏。」(腓三13、14)保罗所指的,就是那不断的争战(保罗将这场争战描写为长途赛跑,需要持续的决心和不断使劲费力)。基督徒经常竭力抗拒从外而来的阻力,又要对付从内而发间歇性或情绪上的抗拒,这似乎不知从何而来,但在保罗的教导下,信徒就晓得这原来是肉体中叛逆圣灵的情欲。大概一百年前,怀特(Alexander Whyte)针对一些以为提升的生命能使人免受试探的假象而提出意见,一针见血地指出:「呀,这是一场由始至终都激烈的战争。」

因此,我们必须牢记,在信徒今世追求圣洁的历程中,任何以为可摆脱外在或内在矛盾的意念,都是痴人作梦,只能使我们感到幻灭、丧失斗志,因为我们每天清醒时候的经验已证其虚。反之,我们必须时刻认定,任何内里真正的圣洁,都是在酷火中熬炼出来的,像我主一生的经历一样。希伯来书的作者这样写道:「那忍受罪人这样顶撞的,你们要思想,免得疲倦灰心。你们与罪恶相争,还没有抵挡到流血的地步。」(来一二3、4)--但可能有一天你也会走到这个地步,一如耶稣在我们之前已作的榜样,因为在这挣扎中,没有障防或门闩。因此,耶稣在客西马尼园对打盹的门徒说的一番话,我们应该铭记于心:「总要警醒(要醒觉、机警、随时戒备)祷告,免得入了迷惑(这试探必会临到);你们的心灵(已更新的你)固然愿意,肉体(这里不是指住在我们里面的罪,而是指人性,内里的罪就是藉此横行)却软弱了。」(太二六41)这是历久不变的道理,缺乏了警醒的祷告及祷告的警醒,我们一定无法站稳对抗世界、内里的罪和恶魔,而只会陷堕于他们谄媚及诱惑的网罗里。

6.圣洁的法则就是神所启示的律法

保罗说道,福音是要呼召我们「......将你们的心志改换一新,并且穿上新人;这新人是照着神的形像造的,有真理的仁义和圣洁。」(弗四23、24)仁义和圣洁(这里原文是hosiotes,同时指到外在和内在的纯洁)是彼此互属的:两者基本上是同一件事,只是从不同的角度看。当仁义被视为将自己分别为圣献给神的表现时,那就是圣洁;当圣洁被视为遵行神的律法,那就是仁义,两者二而为一。

在圣经里,律法有多种不同的意思,但我在这里用这个词,是取其基本含意,就是神对人生命的要求。这些要求记载在十诫的律例和禁令上,被众先知、使徒和基督自己阐释与应用;又表现在圣经里那些讨神喜悦的人身上,而耶稣基督更列在众位之首,从这个观点看,他的生命就是律法的化身。诚如保罗告诉我们,在这个意义上,律法是圣洁、公义、良善和属灵的(罗七12、14)。律法的要求表达和反映了创造主的性情,而与律法符合的,就是神在人心里的形象,亦即是酷似神的气质;这形象在始祖堕落时失去了,现在才藉着恩典在我们里面恢复。像神自己一样,这律法的标准永不改变,而圣洁的高峰就是成就这早已赐给我们的仁义的法则。

我们应以神的律法作我们行事为人的准则,但切不可与律法主义混为一谈。我们知道,律法主义是基督徒必须避免的错误。律法主义含有两个意思:第一,他假设所有律法的要求都可用一套标准的守则去表达,且适用于一切情况,而这套守则却不涉及行事者的动机、目的和心态;第二,他假设严守法规是救恩之道,我们可藉守律法进入荣耀里,或至少获得神一点宠佑,除此以外,别无他法。在这两方面,律法主义不是正标志着福音书所述的法利赛人,以及滋扰加拉太教会的犹太教基督徒吗?然而,耶稣坚称在人遵行律法或破坏律法之前,是先有意愿和目的,然后才有行为和表现的,一针见血地点出第一个假设的错误。而保罗也粉碎了律法主义的第二个观念;他阐释福音是单单藉着基督,因信称义,不是靠行为的。

今日福音信仰基督徒比较成功地防备了后者,对前者的防备却没有那么着力。我们因信而罪得赦免、蒙神接纳,这是最清楚不过的,但我们却逾越了圣经的要求,为自己和他人订立一些规则,视那遵守这些规则的人为属灵上的精英。可是,这种藉着群众压力来削减基督徒个人自由的做法,并非圣洁之途;稍能引以为慰的,就是今天已有人起来反对它。

固然,为逃离热窝而跳进炉火里是不智的,若然我们为脱离律法主义而掉进无法无天的放肆里,我们的终局可能比前者更加不堪。基督徒必须以遵行律法为他们一生的理想,诚如耶稣自己在登山宝训中强调:「我实在告诉你们,就是到天地都废去了,律法的一点一画也不能废去,都要成全。」(耶稣在这里利用夸饰法讲论,当时,他和许多圣经教师都经常采用这种技巧去突出要强调的重点;他实在的意思是,那体现在五经之中,以及贯穿并隐藏在整本旧约圣经里的道德律例是永不消亡的。)「所以,无论何人废掉这诫命中最小的一条,又教训人这样作,他在天国要称为最小的;但无论何人遵行这诫命,又教训人遵行,他在天国要称为大的。」(太五19)耶稣说,你若不是一个尽心尽责的律法遵从者,你不可能是一个好门徒。 

肯定的说,基督徒并非律法主义式地遵行律法,不是为求取生命而遵行律法,而是自生命涌流律法的义,更不是为了获取救恩,而是出于感激才遵行的(见罗一二1)。他并非以罪人的身分,为求赢取救恩才顺服神,而是作为神的儿子,在已享有的救恩中欢喜快乐地顺服神。但他像保罗一样,永不忘记他「不是没有律法,......正在律法之下」(林前九21);故此他遵行主人的命令,力求取悦主人。这就是爱的明证(见约一四15),也是真正的圣洁之路。这条路我们必须谨慎踏上,不能苟且贪图捷径,因为在道德上粗疏大意,就是属肉体的(参林前三1-3),不但没有成全圣洁,反而把圣洁否定了。

7.圣洁的中心是爱的精神

这一点对大家来说是那么清楚、稔熟,实在无需太多解释。耶稣说,律法的整个重心是爱神和爱人(太二二35-40)。保罗说,爱是圣灵所结的第一个果子,那挂名的基督徒若没有爱,便算不得什么。爱超越(不是转离)律例和原则,注目于人身上,并他们的福利及荣耀。爱实质上不单是一种感受,而是一种行为表现,即使爱以感觉开始,但若然是真爱,必定超乎感觉之外,有所表现,有所行动,有所给予;爱就如此建立它的身分。「主为我们舍命,我们从此就知道何为爰;我们也当为弟兄舍命。凡有世上财物的,看见弟兄穷乏,却塞住怜恤的心,爱神的心怎能存在他里面呢?小子们哪,我们相爱,不要只在言语和舌头上,总要在行为和诚实上。」(约壹三16-18)同时,「亲爱的弟兄啊,我们应当彼此相爱,因为爱是从神来的。......不是我们爱神,乃是神爱我们,差他的儿子为我们的罪作了挽回祭,这就是爱了。亲爱的弟兄啊,神既是这样爱我们,我们也当彼此相爱。」(约壹四7、10、11)

正如耶稣是律法的化身,他也是爱的化身,而最纯全、最完美的圣洁表现,就是跟随他的榜样献上自己。硬绷绷的、严苛的、冰冷的圣洁实际上是自相矛盾的。相反地,一如马太福音二十二章三十七节引用申命记六章五节所指定的,和诗篇十八篇所表达的对神的爱,以及哥林多前书十三章四至七节所界定的,和耶稣透过好撒玛利亚人的故事所阐释(路一○29-37)有关对邻舍的爱,才是圣洁的中心。至于实践这种爱所要付上的高昂代价,我不会多花笔墨在此描述。我最主要带出的,就是任何称为圣洁的东西,若没有爱,在神眼中都是徒然;换句话说,这只不过是空洞的伪装。我们应当时常在这方面省察自己。

重建工程

那不能以彩色图象说明的东西,不可轻信。

这是卓斯达顿(G. K. Chesterton)给一个聪明的孩子的最后忠告。话中的重点及蕴藏的智慧是最明显不过的。那些空泛得难以用实例阐明的意念,大有可能是虚妄不实的抽象东西,甚至只是头脑昏花的产品。真实的洞见是具体的,能用图象表达,以解释及证实其中的含义。更好的理念意象--用现代术语说,是「模型」(models)--动用了我们思维的另一半功能,也就是想象力;这些意象较诸纯理性分析更能启导我们对观念的了解。很明显,这是为何耶稣往往用比喻作教训,又为何所有讯息传递者都必须培养一种分析与想象力并重的表达方式,才能产生良好沟通的原因之一。于是,作家们诸如鲁益师(C. S. Lewis)、传道人诸如司布真(C. H. Spurgeon)都会如此,以至于巴刻,若他还有些少脑筋的话,尤其在讨论圣洁教义的时候,更应如此。

为什么?因为坏的图象一样会攫住想象力,而且错误的观念会盘据脑海;近年来,圣洁教义更身受坏图象的祸害。一直以来,有关圣灵的讲论和阐释在在隐含如下的意念:我们可以开动圣灵的能源,他就会自动在我们生命里工作;圣洁的人长期处于一种被动的心理状态,接受神的扶持;他们一旦将思想和情感交托予主,就可以不假思索地相信他们现在的思想和感情都是从神而来的;当基督那属神的生命活在他们的肉身里面时,他们的自我就自然消失,或说应该消失。一些并非出自圣经的语句被广泛地滥用,例如「放心吧,一切交托给神」、「放弃自己的意愿」、「将自我钉死」、「奉献自己在祭坛上」、「让基督掌管你的生命」等等,成为一些人思想及讲述圣经所称基督徒生命里的「悔改」和「顺服」唯一的属灵术语(有关悔改,参林后七9-11,一二21;提后二25;启二5、16,三3、19;有关顺服,参罗一5,六16-19,一六19;林后一〇5、6;加五7;腓二12、13;彼前一2、22;并参看约壹一6)。坏的图象和错误的观念搅扰我们的脑袋,无怪乎我们的思想常常走入歧途。因此,我们把基本观念整顿好之后,现在需要做的,就是找寻例证,以清楚阐释圣洁生命。以下是我能找到的两个最好例子,来自我多年来的经验,第一个源于伦敦的希斯罗机场(Heathrow Airport),第二个来自温哥华的维真学院(Regent College)--两者均是错综复杂的行政大楼,所以重建工程好象永不停止。

试想象一个地点,业务如常运作,同时又有各项工程正在进行。一座一座的建筑物被拆卸,再利用拆卸下来的材料,重建一座又一座更新、更美的大厦。在工程进行期间,公司的业务运作如常,人们固然需要容忍好些临时措施(例如在希斯罗机场,旅客需要穿越一连串的帐篷,然后由机场巴士接载至机场一哩以外的飞机旁边;很英国式的做法,但却不是最理想的机场设施)。经常更加使一些人感到厌烦,尤其是那些需要保持业务继续进行,又事先没有接到通告为何他们日常的工作程序必须一次又一次地那样更改的人。但事实上,建筑师老早为重建的每一阶段拟好了总计划,又有一位最能干的监工指挥和统领每一个程序,每天都证明他们有办法使一切如常运作(计划中如此)。于是,那些在这工作上有份参与的人,每天都可以真正感到他们已经尽了服务大众的责任,虽然未必能常常如期望般圆满。

我的比喻是这样的:重建地点和公司业务代表你的生命,神经常在其上工作,清拆我们的坏习惯,重建活像基督的习惯。天父为这渐进式的工作已拟好了总计划,而基督就透过圣灵每一天逐步推行这个计划。虽然你感到内里日常的运作常受阻碍,又或者间歇地感到迷惘,不知神的工程今天已施行到什么阶段;然而,工程的整体结果,是要不断增加你服事神和服事人的能力。(同时,你可能会,或者说应该会时刻都更醒觉到你所作的事的瑕疵,过于为着自己比从前做得更好而洋洋自得。)至于应用在基督徒群体身上的计划,以弗所书五章二十五至二十七节有这样描述:「......基督爱教会,为教会舍己,要用水藉着道把教会洗净,成为圣洁,可以献给自己,作个荣耀的教会,毫无玷污、皱纹等类的病,乃是圣洁没有瑕疵的。」

我们在自我重建的过程中经历种种困惑,在服事神时意识到自己的缺欠,屡屡遭受挫折,「......我们这有圣灵初结果子的,也是自己心里叹息,等候得着儿子的名分,乃是我们的身体得赎。」(罗八23)成圣往往不是一个舒服的过程,我们不要冀望在这过程中内心能波平如镜。从另一个角度看,这重建的工程带来苦楚,它是神对我们德性的管教和训练,「凡管教的事,当时不觉得快乐,反觉得愁苦;后来却为那经练过的人结出平安的果子,就是义。」所以神「......管教我们,是要我们得益处,使我们在他的圣洁上有分。」(来一二ll、10)

彼得·威廉逊(Peter Williamson)曾经写道:「我知道有些基督徒挂上英文缩写P.B.P.G.I.F.W.M.Y.的记号,意思是『请容忍一下,神在我身上的工作还未完成呢!』("Please be patient--God isn't finished with me yet!")这是万分正确的。我们正处于被模造得更像神、更合乎他形象的过程中。保罗写道:『我小子啊,我为你们再受生产之苦,直等到基督成形在你们心里。』(加四19)......保罗认为基督的生命必须在基督徒心里逐渐成形,这生命并非一下子就完全临到,是要时间和工夫去达成的。我们正处于这过程中。」2 这话说得正好。

活在圣灵中

保罗曾经两次提到被圣灵「引导」(罗八14;加五18)。两处经文都指到人实践公义时,有他轻率的一面,那时正要靠着圣灵抵抗内心罪性的冲动(参罗八12-14;加五16-18)。

「引导」(leads)正好解为「指导」(guides),但这里的意思并非神在人心里启示一些人本来不认识的指引;反之,圣灵催促我们去追求、实践,并持守我们早已认识的圣洁。故此,据保罗所说,受引导和被指导是基督徒的标记。「凡被神的灵引导的,都是神的儿子」,他们就藉着他们生命的方向,叫人知道他们是神的儿子。「你们若被圣灵引导,就不在律法以下。」;你们的生命表明了你们是新造的人,现正活在恩典之下(加六15;参罗六14)。若果有人并不是这样被圣灵引导,我们会怀疑他(或他)根本不是信徒。你若不追求公义,以致在圣洁的事上令圣灵担忧(参弗四30),那么,你肯定在事奉上不能与圣灵同行。首要的事情终归是首要的!

本章开始时,我强调圣洁应当是基督徒的优先选择;现在我要重申这一点,作为本章的结尾。

要紧记圣洁是神计划人类的救恩时对他子民的心意:「就如神从创立世界以前,在基督里拣选了我们,使我们在他面前成为圣洁,无有瑕疵」(弗一4)

要紧记圣洁是基督为全人类受死的目的:他「......爱教会,为教会舍己,要用水藉着道把教会洗净,成为圣洁......」(弗五25、26)

要紧记我们被提升至基督的生命里,是为了叫我们成为圣洁:「我们原是他的工作,在基督耶稣里造成的,为要叫我们行善,就是神所预备叫我们行的。」(弗二10)

要紧记福音呼召我们归向基督,也呼召我们成为圣洁:「因为神救众人的恩典已经显明出来,教训我们除去不敬虔的心和世俗的情欲,在今世自守、公义、敬虔度日......」(多二11、12)「如果你们听过他的道,领了他的教,学了他的真理,就要脱去你们从前行为上的旧人,这旧人是因私欲的迷惑渐渐变坏的;又要将你们的心志改换一新,并且穿上新人;这新人是照着神的形像造的,有真理的仁义和圣洁。」(弗四21-24)

要紧记圣洁--即脱离罪恶--是耶稣带给我们的救恩的一部分:「......因他要将自己的百姓从罪恶里救出来。」(太一21)

要紧记「非圣洁没有人能见主」(来一二14):这不是说基督徒要靠圣洁的生活去赚取神最终的接纳,只不过正如人要有健康的眼睛才能清楚看见景物,所以,只有透过一颗纯洁的心灵,人才能见神(在耶稣的权柄下,我们已拥有这福气[参太五8])。

同时,要紧记只有圣洁的生命才能与神建立快乐的团契,不圣洁者只有错失这福分。「耶和华啊,谁能寄居你的帐幕?谁能住在你的圣山?」答案是:「就是行为正直,作事公义......的人。」(诗一五1、2)

同时,要紧记圣洁是被神使用的先决条件:「人若自洁,脱离卑贱的事,就必作贵重的器皿,成为圣洁,合乎主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提后二21)

最后,要紧记无论如何,对重生的人来说,圣洁是唯一最自然、最使人满足的生活方式;神家里不圣洁的儿女,由于违反了他们新生的本性,因此不但得不到内在的满足,还要遭受慈爱的天父管教--并不是由于他们的罪恶熄灭了神的爱,而是爱之深、责之切,天父因爱他的儿女,不能容许他们无止境地走入歧途(参来一二5-14)。

尽管我们对圣洁的本质及意义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下一章将会探讨这方面的问题),我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赞成并紧记这一点:圣灵在我们当中的首要职事,是引领我们藉着信心,在基督我们的救主和主人里,进入踏实的、个人的圣洁生命中;故此,我们身为基督徒,最关注的事情必须是以一百五十年前麦琴(Robert Murray McCheyne)的祷文为我们自己的祷告,而那篇祷文正像是为我们而写的:「主啊,使我成为圣洁,进到一个已得救的罪人扂能达致的最圣洁地步。」你会否说「阿们」呢?你若愿意,那么你阅读本书所花上的精神和时间才不算白费,你的心灵状态亦适合继续阅读本书。

注文

1 John Owen, Works, ed. W. Goold (London: Banner of Truth, 1966), 3: 386
2 Peter Williamson, How to Become the Person You Were Meant to Be (Ann Arbor, Mich.: Servant, 1981),第42、 43页。

四. 圣灵的路径:成圣面面观

基督徒竟然在圣洁的问题上引起争论,听起来令人觉得丢脸,又像自我谴责,一如要用拳头来争取和平一样荒谬。温柔和宽容岂不是圣洁的表现吗?那么,对圣洁教义的争辩岂不伤害了圣洁的真谛吗?而那争辩者及其门派弟子,不管他们站在哪一方,岂不是自相矛盾吗?争辩本身岂不是不属灵的,并且销灭圣灵的感动吗?答案是有两重的。首先,若然为了众灵魂的益处,争辩并非不属灵,一如关于基督和保罗,也引起不少争论,只要我们尊重与我们意见相左的人就好了。其次,那些以避免争论为美德的人,比起那些着意保护自己,其实脸皮薄而又自负的人高尚不了多少,而且,他们也许并没有意识到真理的价值。有时候,争辩是老师的责任,即使他教授的题目是圣洁,兼且没有几个人会为他的论点喝采。

在本章里,我将为一些需要帮助的人而介入一些争辩中。为了缓和紧张的争论气氛,我会尽可能少一点提名讨论,也绝不会提起任何尚在人间而观点不为我接纳的人的名字。若然读者发现我否定了他们本来持守的观点,我盼望他们不要误解我喜欢口舌之争(其实我本人并不爱好争闹,只是迫于无奈而已)。我之所以这样争辩,完全是出于对人的爱。我从自己和别人的经验中,深知道若对圣洁存错谬的见解,不管这见解如何诚恳,他仍把人关锁在虚妄和拉紧的状态中,使人内在生命的真诚和喜乐尽毁;若我能力可及,我极愿挽救我的读者脱离这窘境。纵使你拒绝我以下的论点,仍请你记着我说这一番话的苦心。 

从牧养的角度看,第一场战役就是要说服基督徒圣洁是必需的。我盼望在上一章我已极尽口舌之能说服人相信这一点。然而,基督徒愿意委身追求圣洁后,第二场战役又要开始了,这一回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圣洁。在上一章,我们综览圣洁的七个合乎圣经的特点,希望这七个特点能为圣洁这题目圆满地划出一个范围。固然,在认同这七个原则的大前提下,任何分歧都不过是次要的。然而,分歧是存在的,包括观念和重点上的分歧都有,于是,我下一步就要把这些不同观点勾画出来,其中有三种主要观点是需要分别清楚的。

奥古斯丁式的圣洁

第一个是「奥古斯丁式」取向的观点,这是奥古斯丁用来对抗伯拉纠(Pelagius)的观点,也是改革宗为对抗半伯拉纠主义而重申的观点,至今还被保守的路德宗和改革宗的教师所坚持。他根本的原则是:神出于他的恩典(意指对罪人白白的、不计功劳代价的爱)和藉着他的恩典(意指圣灵在我们个人生命上的工作),必定在我们里面动工,并且现在就如此动工,帮助我们达成他所要求的信、望、爱、敬拜和顺服。套用奥古斯丁的话,神所赐下的,正是他所要求于我们的。事情必须如此,因为我们的本性都是与神为敌的,而且永远不能完全摆脱罪恶的熏染。若非靠着恩典,我们实在不可能向神作出回应,纵使恩典的灵在我们生命里工作,我们一切的回应和一切的义,都被罪恶所破损,故此,我们既然不能达致完美,就只配受到拒绝。

奥古斯丁主义只在改革宗教会里贯彻始终地发展(在抗辩宗以外,几乎所有号称持守奥古斯丁观点的人,除却九世纪的哥特沙克[Gottschalk]、十四世纪的布拉特瓦丁[Bradwardine]和威克里夫[Wycliffe],以及十七世纪的詹森主义者[Jansenists],都或多或少修改了其中有关主权和恩典的重点)。在抗辩宗主义里,上述根本的原则得到两项新的重点支持。第一,改革宗坚持有所谓现时完全被神接纳(即称义),以及基督的义归予我们就是这称义唯一及充分的基础。(奥古斯丁持有一些观念,认为我们藉着恩典应获取救恩。这些观念为日后罗马天主教所追随。)第二,清教徒和虔信派教徒坚持重生(新生)是关键;重生是无可改变的,藉着恩典,透遇与基督联合,使人心改变,生出信心,这信心永不消逝。(奥古斯丁怀疑并非所有进入神所赐恩典的生命里的人,都获得坚忍的恩赐,这一点也成为日后罗马天主教的观点。)在这经过修正的架构内,一些人如欧文(Owen)、波士顿(Boston)、怀特菲(Whitefield)、爱德华滋(Edwards)、司布真(Spurgeon)、莱尔(Ryle)和凯波尔(Kuyper)等,都已清楚贯彻地解说其中重要原则,就是在基督徒的生命里,神所赐下的正是他所要求于基督徒的。

华菲德(B. B. Warfield)描绘奥古斯丁主义为一种「可怜罪人的基督教」1——在今天这个喜欢自我赞赏、坚信精神健康的年代里,这个形容乍听起来非常可怕。然而我们极有可能误解其中的含义。首先,当时用的是古老的语言。在一五四九年版道地奥古斯丁式的圣公会祈祷手册(Anylican ...

奥古斯丁主义的特色

奥古斯丁的观点有三个重点:

谦卑

首先,奥氏坚持在我们与神的相交中,需要极审慎的谦卑态度,不信任自己,怀疑自己。为什么?因为神是完全圣洁、纯全、良善的,他的信实永不改变,必定实现他的应许,而我们却在这种种质素上沾不上边儿。我们活在罗马书七章下半部所描述的境况中:「……立志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罗七18)我们从前在亚当里,是生来带着罪性的,如今在基督里,罪性的王权纵然被推翻,却没有完全消灭,仍旧存在我们里面。我们经常受到罪的挑引、蒙骗,被无法无天的骄傲和情欲所驱使,又被反抗神的自作主张和自我放纵(奥古斯丁采用的字眼是「自负」[superbia]和「欲望」「concuPiscentia」)重重围困。因此,我们需要在救主神面前降卑,倒空自己,认识到自己的无能,完全倚靠神,也就是耶稣所说的虚心(太五3);否则,我们会在不知不觉间变得愈来愈骄傲自大,而骄傲往往使人陷堕(参林前一○12)。奥古斯丁主义的跟随者肯定本仁(Bunyan)在唱出以下歌词时,已得着这真理。

降卑的人无需害怕跌倒,
卑微的人没有骄傲;
谦卑的人永远拥有
神的引导。

他们看见圣灵部分的工作,就是不断使我们愈来愈意识到神荣耀的圣洁和我们昏暗的罪孽形成强烈的对比。因此,在成圣的过程中,我们愈像神,与神愈加亲近,也愈渐醒觉到神和我们之间有莫大的差距。

行动

所坚持的第二个重点,就是神所有仆人在他们的行事为人上,都需要极进取的行动。为什么?因为那住在我们里面的罪,按其本性是不愿遵行神旨意的,这罪性使我们对「善行」冷漠、疏懒、怠惰,并引致我们跟自己儿戏,跟神儿戏,好使我们合理地为自己的荒疏松懈解释,但神拯救我们是要我们行善的(参弗二10;多二ll—14)。

奥古斯丁主义正是福音派寂静主义者所推崇之「静止状态」(stillness)的极端相反,这「静止」状态也是约翰·卫斯理所极力争辩顽抗的。这些寂静主义者认为在圣经和普通常识的指引之上,并且在你认识到邻舍的需要,因而要作出行动之前,你必须领受圣灵的特殊催迫,方可行动,否则,你所做的任何事都不能取悦神。他们说倘若没有这特殊的催迫,你绝不应尝试做任何有属灵意义的事;不要读圣经,不要祈祷,不可近教会,不要为神的缘故付上什么,不要作任何事奉。在受圣灵感动之前,被动地不作任何行动就是最正确的途径。约翰·卫斯理对此大力反对!「尽你所能行善」是约翰·卫斯理所教导有关圣洁的基本原则,他鼓励人朝这个目标自动自发,可说是个十足的奥古斯丁主义者。

诚然,基督徒富进取的行动,不应该是随便和糊涂的,也不应该单单相信自己和靠赖自己。基督徒的行动必须受智能引导,即是要具备最清晰的洞见和听取最佳的意见;采取行动时,必须以祷告的心仰赖神,并常存谦卑,愿意改变和改进自己的计划。

奥古斯丁主义有关圣洁的教训,鼓励人在行动上竭尽所能,一如很多极度忙碌的圣人,如奥古斯丁本人、加尔文、怀特菲、司布真和该柏尔等人的表现,但他们在心态上绝不倚恃自己的能力;反之,是按着四个阶段而成的。第一,作为一个尽所能去行善的人,你要认清你所面对的工作、机会和责任。第二,你要为这些事情祈求神的帮助,承认离了基督,你什么都不能作——意思是不能有任何成果(约一五5)。第三,你要存着善意和高洁的心去开始工作,期待神会照你所求的帮助你。第四,你要感谢神在整件工作中的帮助,并求神赦免你的失败,恳求他在下一件工作里继续帮助你。奥古斯丁式圣洁是勤劳的圣洁,建基在这重复又重复的程序上。

改变

第三个重点是属灵的改变——透过清教徒所谓逐渐清晰地彰显恩典和不断治死罪恶的过程,我们成长、前进,达致更完全像基督的地步。奥古斯丁主义者毫无保留地肯定神大爱的权能,因而对圣灵能更新信徒的生命十分乐观,而对于未重生的人性则十分悲观。对于基督徒在神完美标准的审判下,天天暴露他们的不足,他们又感到十分真实。奥古斯丁主义者认为神恩典的工作是首先更新人的心灵,然后逐渐由里至外使人按着耶稣的形象完全改变过来,活在谦卑和爱中。因此,他们期望基督徒结出愈来愈多圣灵的果子,不管这些品德与他们的性情和倾向如何相违背。他们亦期望基督徒能胜过突如其来、阴险难测、卷土重来的试诱,并靠着圣灵的大能,「治死身体的恶行」(罗八13;参看西三4),即是说,使生命脱离罪恶的围困,以致罪恶无所施其技。

奥古斯丁主义者(1)宣称他们不遇是被恩典救赎的罪人,(2)认为这世上没有任何事或任何人在道德和灵性上是完全的,(3)反对任何形式的完全主义教导,并且(4)公然数说他们自己的缺点;上述几点容易令人产生两重印象:第—,使他们以为不断提醒基督徒罪经常缠绕他们是非常重要的。第二,他们对于今生能被拯救脱离罪的权势期望过低,意味着根本不能实践!但事实并非如此。举例说,约翰·欧文在他那篇有关遏制情欲的论文里,说到基督徒若发现自己「内心存着满有权势的罪,使他受这罪的律辖制,心灵困扰、心思迷惑、灵魂软弱,不能与神交通,以致他五内不宁,没有平安,甚至良心受污染,变得心里刚硬」,他应该如何面对。欧文在文章结束时,提出以下的指引:

凭信心仰赖基督,治死你的罪。他的宝血对于被罪压伤的灵魂,是伟大而灵效的良方。活在基督的宝血中,你就会至死仍是得胜者。是的,透过神的美意,你会看见你的情欲死在你的脚下。2

有关奥古斯丁主义者对脱离罪恶没有存多大期望的批评已谈论得够多了!固然,他们知道克制肉体的罪行并不等于完全脱离罪恶;悖逆神的精力仍存留在基督徒的属灵系统中,经常按着不同的年龄和性格蠢蠢欲动,寻找新的发泄,故此,这一场对抗罪性的战争是毕生的。可是,藉着圣灵,我们不断改变自己的性格,也能毕生胜过罪和试探。

罗马书七章十四至二十五节在论述基督徒圣洁的篇章里,罗马书七章十四至二十五节可说是主要的经文;在奥古斯丁主义的教训里,一开始就强调这段经文,以下是这段经文典型的注释。

在罗马书六章一节至七章六节,保罗宣告他那关乎自由释放的神学——意思是藉着与基督联合,信徒得以离罪就义,因为他们已不在律法的束缚之下,而在圣灵里事奉神(参罗六12—14、22,七6)。然后,保罗为律法辩护,又承认律法的限制:律法虽然教育人的良心,显露人的罪恶,却不能带给人生命(参罗三19、20,五13、20)。于是,保罗提出这个问题:律法和罪有什么关系?他回答自己的问题,解释律法(1)教导我们什么要做,什么不要做,(2)因而鼓动我们堕落了的天性去做不应做的事情,而不是达成律法的要求,再者,(3)律法一方面告诉我们向这冲动投降是有罪的,(4)另一方面却无法给我们任何力量去抵抗这些冲动和试诱(罗七7—25)。

为要将这四点精简生动地表达出来,保罗数说自己的经验,首先是他悔改以前的经验(7—13节),然后是他如今后在基督里的经验,以六章一节至七章六节的方式陈述出来。故此,第十四至二十五节看来似是保罗陈述自己在写作时期如何经验神的律法。既活在基督里,他的心以律法为乐,渴想做那良善、正直的事情,而且完全地遵行律法(罗七15—23,参看八5一8)。但是他发觉自己不能达成完全顺服的目标。每当他衡量自己做过的事情,他总发现自己不及标准(23节)。由此,他察觉那敌挡神的冲动(即是罪),虽然已经不能再在他心中作王,却仍旧在他败坏的本性中(即「肉体」,参18、 

保罗写到这个关于他自己的可悲事实时,他的苦恼就重新被挑起来,在二十四、二十五节的呼喊中,他为着自己不能多点荣耀神而感到痛苦:「我真是苦啊!谁能救我脱离这取死的身体呢?」然后,他自问自答:「感谢神,靠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就能脱离了。……」问题是用将来时式发问的(“Who will deliver me……?”),答案的动词理应也用将来时式作答:「感谢神!靠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他将会救我脱离……」保罗在这里宣告他现在那无可奈何的缺陷(总括在二十五节后半截的词句中)将有一天透过第八章二十三节所描述的身体得赎而成为过去(七章二十四节是这里所形容的「叹息」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必须盼望等候未来的救赎,经常持守那贯穿整部新约圣经的两个世界、天路之旅和盼望将来荣耀等观念。

罗马书第七章直接引入有关基督徒确据的丰富叙述,扩展五章一至十一节的主题,使之充满罗马书第八章整整三十九节的经文。基督徒不被定罪,因为在基督里,人不会与神的爰分离,也没有战栗,反而藉着基督从神得着盼望;这些主题是全章的脉搏。全章都是神学性和教牧性的讲章;因为保罗试图在律法(律法让基督徒知道自己「失败!软弱!有罪!」)与福音(福音让基督徒知道自己「蒙受!得救!安全!」)之间取得平衡,而他的目的,是叫读者肯定,那在他们的良心里下最后判语,并决定他们对神、对自己、对生命的最终态度,是福音,不是律法。试想象基督徒的生命有如一所有不同方向的房子。罗马书第七章描写那凄冷、阴暗,远离阳光的一面;罗马书第八章则表达那温暖的一面,看得见也感觉得到阳光。我们只是离开罗马书第七章,进入第八章,意思是我们听了律法告诉我们关于自己的事情后,便让福音对我们说话。然而,这两方面的经验——不完美的痛苦,以及得着确据、盼望、灵命长进的喜乐——都应该是我们经常有意识而相连地体验得到的。在我们每一天的生活中,我们必然同时处于这两章经文所描绘的境况里。怀特(Alexander Whyte)摇动指头指着他的会众说:「我一日仍是你们的牧师,你们一日离不开罗马书第七章!」他的意思是他会不断提醒他们这个事实。

优点和缺点

绝不妥协

我想,这圣洁教导的传统有三项特别的优点。首先,他对神的道德律法是绝不妥协的。那律法命令我们内在动机和外在行为都要一致地爱神、爱人,凡违反这律法的态度和行事方式都被定罪,这律法也是耶稣在世时亲口解说、亲身活出来的,绝不容许有人丝毫削弱或减轻他的力量。奥古斯丁主义根据约翰(约壹三4)对罪的定义,指罪就是违背律法——正如韦敏斯德要理问答(Westminster Shorter Catechism)第十四条所述:「不遵从神的律法,或违反神的律法」——,而且坚持从罪中得拯救的意思,是指获得遵行律法的自由和能力。因此,奥古斯丁主义承认加尔文所谓律法的第三个作用,就是作为家庭法典,藉着建立一套理想标准,催迫神的儿女努力去取悦他们的天父。依上述所言,奥氏思想的主流就是要尽所能远离反律主义(antinomianism,即违背法则的生活)。

现实主义

第二,奥古斯丁主义对我们的成就采取十分现实的态度。他坚持世上没有什么是完全的,并正视信徒在今世生活上的种种不完美。就以我来说,我所做的任何一件事,不论是构思一篇祷文、讲一次道、写一本书、对妻子表示我的爱、关心儿女或支持朋友,到事后检讨时我总发现自己能够或应该做得更好。在我活过的日子中,我从未有一天是完全没有遗漏半点我该做而未做完的事情的。我期望所有读者都有同感,老实说,我对那些认为无需如此共呜的人没有多大敬意。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一天,有人走到司布真面前,说自己已有两个月没有犯罪了,司布真牧师很想试验这个人,于是使劲重重地踩了他的脚趾一下;立时,这个人所自夸的记录(「自夸」肯定是最恰切的字眼!)就黯淡无光,化为乌有。奥古斯丁主义者知道任何无罪的自称都是虚妄的,因此,他们永不会装作无罪;反之,他们经常为到神对这些不完美的基督徒如斯忍耐和慈爱,衷心赞美他。

心存盼望

第三,奥古斯丁主义者是一天天地存有盼望的,他们除了盼望将来在天国的完美外,在每一天的患难里,也盼望神的帮助,在每一天的工作中,亦盼望神赐他们力量去顺服,因而藉着圣灵产生圣洁的习惯,达致性格上逐渐的更新。即使他们或有灵性低潮的时候,他们的生命容不下冷漠和怠情。他们从神那里盼望伟大的事,为神作伟大的事,在圣洁的事情上,非常重视忍耐、自律、毅力(英国人称为“stickability”,北美人称为“stick-to-itiveness”,都是指到这种坚毅不拔的精神)。他们发现圣灵使用他们对受助的期望,藉以赐给他们力量,每天在单调的日常工作中坚持下去;而且他们知道真正圣洁(有别于那些有时令我们信以为真的装腔作势式虚假圣洁)的大部分内涵正是这种坚持的精神。

可是,除了长处外,这圣洁教导的传统难道不也有弱点吗?不错,弱点是有的。奥古斯丁主义者的基本问题,在于他们一开始就面对凭己力产生功德的观念——首先出现在伯拉纠主义(Pelagianism)中,然后表现在罗马天主教教义(Roman Catholicism)上,再而表现在理性的亚米纽斯主义(Arminianism)上,结果使信心成为一种换取功劳的行为——以致他们提到世上没有任何人的行为是完美的时候,表达出一种在伦理上乍听起来是极度负面和悲观的信念。故此,举例来说,韦敏斯德要理问答巨册第一四九条的答案十分令人气馁:「没有任何人靠自己或恩典,在这世上能够完全遵行神的诫命,反而每一天都会在思想、言语、行为上破坏他。」人很容易从中得出一个结论,就是连尝试遵行诚命都是没有价值的。更近期,奥古斯丁主义者才刚刚重新肯定这一个负面的观点,去抵抗杭辩宗完全主义的两个主要形式:约翰·卫斯理和保守的循道主义所倡导心灵的完全,以及凯锡克运动和近期其它相关的运动所主张行为的完全。

这种负面的说法很自然惹人产生疑问。批评家经常提出的问题是:这种观点岂不导致人对脱离罪恶和性格改变有过低期望吗?这观点岂不容易误导我们,使我们仰望及祈求成圣恩典时要求过低,以致我们只满足于少许恩典,而我们实际领受的也不会多?这观点岂不压抑圣灵及限制了神的工作?岂不错失了查理·卫斯理那得胜的句子:「他粉碎那已被涂抹的罪的权势」所包含的许多真理吗?这岂不迫使那些认真寻求圣洁的人往别处去寻找脱离罪恶权势的拯救?答案是:非也。就最好的诠释者而言(例如加尔文「Calvin」、约翰·欧文「John Owen」和莱尔「J. C. Ryle」)是不会如此的;但某些二流的奥古斯丁主义者又确实如此,他们真的给人留下一个印象:只是死守正统和反完全主义,却没有任何积极途径去伸张圣洁。可是我们评断一些立场时,应该以他们当中最优秀的诠释者为依归。

卫斯理式完全主义

现在,我们应该转而看看第二个立场,就是十八世纪中叶,约翰·卫斯理以「基督徒完全的生命」为题发展出来的思想观念。这思想确定在一般新生(悔改信主)以外,有第二次凭恩典的更新。卫斯理宣称神在这第二次工作中,除去基督徒内心一切犯罪动机,以致他全部心智和情感力量今后都为爱神及爱人而流动:这爱是像基督的、超自然的、刚强和稳定的、有目标和热烈的,并超脱任何与此相反及相竞的情感。

这是一条高贵的教义,历史上与卫斯理气度相当的卫斯理传人——圣公会的傅勒彻尔(J. W. Fletcher)、救世军的卜维廉(William Booth)和白兰高(Samuel Logan Brengle),以及浸信会的章伯斯(Oswald Chambers)等,更将这教义发扬、修饰。这教义引发信徒追求圣洁的恩赐,因而吸引千千万万人进入被神的大爱更新的经验里。早期循道会信徒,即使未必完全受这种教义影响,也大大的受到熏陶,他们在赞美神时大唱大叫,在祷告中悲痛欲绝,为神的工作勇往直前,就好象他们的灵魂已大大增长,有无比容量。虽然在今日较大规模的循道教会里,这种现象已几乎完全湮没了,卫斯理教义在其它圈子仍然活跃,这些属神的人仍旧自称生命进入了「第二次祝福」里,获得更新。毫无疑问,一些重大的事情已经在他们身上发生,但问题是卫斯理教义有否准确地描绘这些事情——简言之,卫斯理教义是否神的真理。现在,让我们在重新检视这教义时,作出一些判决。

第一件事要说的,是卫斯理教义并没有摒弃奥古斯丁主义,反而将之扩大。(我这里所指的只限于传统的奥古斯丁式关乎圣洁的教训;至于而斯理的亚米纽斯主义摒弃了奥古斯丁恩典教义的精义,则不在我这里所关注的范围内。)约翰·卫斯理双亲的家庭都承袭清教徒传统,难怪他那关乎圣洁的教导,保持了我们先前叙述的七项圣经原则,并有奥古斯丁所强调的几项重点:就是神的律法对基督徒具有约束力;在绝对的标准下,每个基督徒的成就皆有不足;并且我们每天都需要神的帮助。事实上,他郑重强调基督徒完全的生命为循道会教义的特征;他认为这是圣经真理,是他首先将这真理清楚解说的。从那时候起,加尔文派的信徒一直抨击卫斯理,指他坚持我们可以达到完全无罪的境界,而这正是奥古斯丁认为我们无法在今世达致的。不过,我们若仔细探讨,就知道这纯粹是误解(这个误解也起于卫斯理自己不反对采用「无罪的完全」这个词汇,因此他也必须承受一点指责)。其实,卫斯理只是将奥古斯丁的传统圣洁教义重新谱写,并没有摒弃其中要素;我以为这样了解卫斯理教义较为正确。诚然,以自律及祷告的心怀积极进取,强调我们全然倚靠神至高无上的爱和能力,和对神在人生命中的工作有很高的期望,在这些方面,卫斯理与奥古斯丁的思想完全吻合。再者,诚实的自我评价令卫斯理不敢宣称自己是完美的,并驱使他在一七六五年写道:「我已告诉全世界我并不完全,……我没有达致我自己构想的完美性格。」3这真是奥古斯丁式的说法。那宣称自己完全的绝不是奥古斯丁式思想!

然而,卫斯理透过他的教诲文章,以及他的兄弟查理所写激励人心的诗歌表达出来的完全教义,正好赋予他所描绘的基督徒生命一种热情、丰盛及喜乐的特质——因认识神,赞美他的恩典,把自己交付在他手中而得着喜乐——;这特质远远超乎我们在加尔文、清教徒和早期虔信派教徒身上所找到的。在奥古斯丁的传统里,奥古斯丁本人、圣伯尔纳(Bernard)和巴斯特(Richard Baxter)所表现的,与这完全主义所表彰的特质最为接近,但在笔者看来,卫斯理兄弟那些感情洋溢的诗文远胜以上任何一个人。

卫斯理关乎完全成圣的教训,内容丰富,反映出广泛的资料来源。对于他所教导的完全,他经常称之为「合乎圣经的圣洁」,但他所了解圣经对圣洁的教导,是由许多不同来源的资料综合而成的。他是个十足的折衷主义者,他将从希腊早期教父的著作中学来的完全观念(借用新约的字汇,完全是teleiosis,是teleios的境界),加诸圣公会祈祷手册所表现的奥古斯丁主义之上,又加在那培育他的、向往天堂的高派教会道德主义之上。(编者按:高派教会指较重视传统与仪典的圣公宗或安立甘教会。)在这些希腊教父中,以「埃及人马加利流」(Macarius the Egyptian),此人其实是五世纪时期一个叙利亚修士)和以法莲(Ephraem Syrus)为主;他们认为完全的生命并不等于完全无罪,而是全面的道德改变,而且不断深化的过程。在这意念之上,卫斯理又再加上他从那些他称为「密契派作家」(这称谓包括了圣公会的罗威廉[William Law],罗马天主教的穆利诺斯[Molinos]、芬尼伦)、兰地『Gaston de Renty』、撒勒『Francis deSales』和盖恩『Madame Guyon』,路德宗虔信派教徒富朗开[Francke]和前改革宗时期的《日耳曼圣道书》[Theo1ogia Germanica]的作者)的著作上学到的功课:真正敬虔的心是一颗主动自发地爱神爱人的心;缺乏这颗心,所有宗教都是空洞和空虚的。

一七三八年,在爱打士基街头(Aldersgate Street),福音的确据始像破晓的黎明划进卫斯理的生命中,然而在得着这确据之前,卫斯理对于完全的观念已经十分清楚,正如他时常坚持说,他的完全观念早在他进入所谓「儿子的信心」之前已建构好了。只是,一旦信心临到,他就踏上最后一步,这对他来说是很独特的一步,可使他进到完全。他开始宣称,完全成圣——人们理解为全心全意爱神爱人的心灵境界(当信徒离开那取死的身体,圣灵就带领他们进入这境界)——是可以今生在我们里面即时陶炼出来的,透过操练坚毅、期待、一无所有、满腔热血,以及支取应许的信心而成,就与先前称义的途径一模一样。卫斯理所教导有关第二次恩典的工作,一如先前新生的经验一样,是圣灵在人心中直接见证曾发生的事情,作为印记。然后,人在完全的生命里灵命还会继续长进,就如先前迈向完全一样。

这样看来,卫斯理的完全教义所讲的似乎不是什么无罪的境况,而是灵命的成长。卫斯理对完全的生命,或他经常称之为「完全的爱」的理解,并不是律法式的,而是目的性的;换言之,不是「先前亚当式」或「天使式」的无瑕无疵境况,而是集中精神、结合精力、付上全副感情地决意进入敬虔里,并保守自己常在其中。这本来就是神创造人及救赎人的本意。

于是,完全是一种境界,但这不是静态的,而是全心全意地在顺服的敬拜和事奉中与神恒常交往,而这团契是单单由内里燃烧的爱所达致的。事实上,这是内在生命的质素多于外在的表现。对卫斯理来说,完全的人仍旧可以知识不足、判断错误,甚至行事愚昧。他可能仍旧表现一些,甚或许多「内在及外在非道德性的不完全,……理解上的弱点和迟缓、领悟力低、对事物混淆、思想不连贯、想象力间歇地敏捷或迟钝、……记忆力差……口齿不灵、言语不当、发音不准……」4 

他仍会时时刻刻受试探所攻击,他必须不断顽抗去保持自己人格完整。可是,他的完全却丝毫不受这些事实阻扰,因为这完全的生命纯粹是一种对神和对人的爱成为他生命持久的推动力。5 

故此,根据卫斯理的想法,完全是一种主观的状况,是由神的灵创造和持守的。在这种状况中,基督徒所有心智和心灵的力量都有意识地集中起来:首先,透过圣灵的见证,专注于实际理解神的爱;其次,为着神的缘故,积极地、顺服地、怀着祷告的心、满心欢喜地爱神及爱邻舍。这爱首先表现在敬拜和赞美中,表现于欣然把自己交付在神手里,预备接受神指派我们的任何使命。这是可切慕的福分,因为他把人的整个生命提升至能力和喜乐的新层次。我们应当追求这福分,因为圣经载有这样的应许和见证,倘若新约信徒曾甘之若饴,今天的信徒也可以如此。神以他至高无上的智能赐下这福分,然而在特殊情况(即如卫斯理的情况?),又或是他看来合适的时候,他可特意把这福分取回。不过,除非信徒寻求这福分,而且不断寻求,否则没有人能获得。最后,这福分或会因为信徒一不小心而失去,不过,在悔悟中寻索,也许能失而复得。6 

对卫斯理式完全主义的评价

卫斯理关乎圣洁的教训似乎堪称醇酒,同时也是败瓦。首先让我先尝一尝芬芳的醇酒——他圣洁的观点有许多优点。

卫斯理的思想以动机作为圣洁的试金石,一如耶稣自己在树立标准及探察罪恶时所作的一样(参太五21—30,一五18一20)。因此,这思想撇弃一切伦理上虚有其表和机械式的敬虔,以及所有法利赛形式主义和以数字量度的生活方式,并所有视宗教为常规活动的观念。

同时,卫斯理的思想集中于爱神爱人,在动机的层次上完成基督的两大诫命,以作为圣洁的根本,撇弃所有负面的成圣观念,尽量回避一切污秽人的东西。「『圣化』和『圣洁』等字……诚然带有从不洁中洁净之意,但却没有暗示任何主动行善的坚强力量。『完全的爱』恰好与这相反……」7 

最后,卫斯理的思想以信心为寻求及得着圣洁的途径;信心就是对自己绝望,对神肯定的信靠。当然,我们必须付出努力和自律,但不能有丝毫靠赖自己之想;我们成圣的希望必须建在神之上,不是建在我们自己身上。这些思想可钦可敬,也十分符合奥古斯丁主义!南斯理视圣洁生命为一生不屈不挠的奋斗目标,他反对反律主义、寂静主义、感情主义,和以种种形式出现的道德上的被动,也拒绝给神的灵此时在我们里头的更新能力划出界限;这些在在都是令人钦佩的观点。

达致完全所产生的问题

可是,根据卫斯理的完美生命、纯洁心灵,或完全成圣教义——他的门生后来称之为「第二次祝福」——,神的灵在一刻间把基督徒内心一切动机根除,只保留着爱;这教义着实引起许多问题。若果卫斯理单单宣称圣父和圣子事实上时常以活泼的、温暖的方式,使他忠心的门徒意识到他们的同在(参约一四20—23),并藉着神这些眷佑,信徒对从前感到困扰的试探产生短期或较长期的免疫能力,而每个基督徒都应该恒常求主亲近和赐福他们,这样便毫无问题了,因为这意味着卫斯理道出了公认的活在圣灵里的生命实况,所以不会引起争议。可是,卫斯理断言达致完全是一条教义——亦即是对神的工作一项标准的解说,一如重生般独特和具特征(卫斯理是这样持信的)——;正由于他这样断言他所形容的完全生命是合乎圣经的教义,在过往和今天都不断惹起争论。

卫斯理认为这恩典与重生一样,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客观来说,重生就是推翻罪的王权,以及更新个人的态度,进入谦卑和有美德的新生命里;主观来说,人的罪得到赦免,藉着耶稣基督被收纳入神的家里后,他对神便有确实的信心。卫斯理视完全生命亦具有类似的结构。客观来说,这是藉着真实而彻底地消灭那「生来的罪」,并将所有个人的力量,如智能、意志、情感、动机等疏导,引进持久地爱神爱人的行动中,使心灵得着最后的涤净。主观来说,这完全的生命是靠赖圣灵直接的启迪,让信徒醒觉到自己在纯全的爱中内心已完全被改变过来,以致爱成为他内心唯一的动机,而且他在每一个清醒的时刻,都从热切的心灵里发出祷告、欢欣和感谢。故此,达致完全是一条教义,这教义关乎圣灵在我们内心的具体工作;透过这工作所产生的,是一种有意识经验的独特模式。我们已经谈过,卫斯理的思想是从两个步骤而来的:第—,主要是他早期从希腊教父的完全生命观念结晶出来;第二,他从在爱打士基街头(Aldersgate Street)的经验推论出完全生命并非靠行为逐渐塑造而成的,反而像称义一般,单单藉着信心和透过恩典,从神即时领受的。对于非卫斯理派的抗辩宗信徒,这达致完全的教义引起一些主要问题。

这是什么问题?让我首先声明,我并没有计算卫斯理表达他的观点时的混乱和煽动之处——虽然这些弱点事实上在两个世纪以来,已经引起许多误解和误导的批评。其实,卫斯理称那从许多立场看来都不完美的境况为「完全」,的确引致混淆。再者,他主观地把罪定义为「对某条律法明知故犯」,而不是客观地下定义,把罪视为不管有意识或无意识、受意志控制或不由自主地达不到神启示的标准;这也形成混乱。最后,他提到成圣的人就是无罪的人(因为他们不含蓄意干犯律法),但同时,他肯定这些基督徒每时每刻都需要基督的宝血去遮盖他们的缺点;这真是混乱至极了。卫斯理坚称按着神「完备律法」8的客观标准,每个成圣的罪人每天都需要求神赦免;这似乎与他所坚称基督徒有更高尚完美的无罪生命自相矛盾。难怪由往昔至如今,那些认为基督徒应在神面前自觉一无可取的,都感到卫斯理头脑糊涂、思想错谬!诚然,他绝对可以避免采用「完全成圣」和「无罪」等字眼,仍能清楚解说他的教义;虽则在圣经和传统里我们都找到这些词汇,这也不能成为他的借口,去解释他为何纵使看见这些词汇所产生的混淆,仍然一意孤行或感觉迟钝或好争斗地(真不知道该用什么形容词最恰当)坚持运用他们。

从这刻开始,我尝试做卫斯理早应做的工作,把他的教义称为「赋予完全的爱」,或简单称为「完全的爱」。于是,我可以减少那些单从字汇引起的问题,而自由地专注于观念本身内蕴的困难,其中我看见四点。

第一,援引的圣经根据不能使人信服。卫斯理引用的经文(参注5)是对圣洁的应许和呼召,其中表达出一种确信,就是神有一天会拯救他的子民脱离罪恶;或是援引新约圣经的宣告,表明基督徒已在某程度上真正脱离罪恶。卫斯理断言一些应许可在今生完全及绝对地应验,还援引有关的宣告,加上一些祷文和命令,去支持他的结论。这些宣告除了显出罪人的重生带来相对的罪中释放,以致罪不再在他生命中作工外,不能再显示些什么。此外,从这些宣告看来,神要实现他拯救的应许时所要求于我们的,除了重生的重大改变,然后逐渐成圣(卫斯理看成圣是在赋予完全的爱之前和之后开始的),继而得着心灵上最后的涤净(卫斯理期望所有未曾进入完全的爱的圣人,在临终前也经历这最后的涤净)外,我们再也看不出有更多的要求。再者,神呼召人成为圣洁,以及人祈求成为圣洁,除了证明完全的圣洁应当是我们的生命目标外,实在不能再证明些什么。

他在一七六五年的讲章「圣经中的救恩之道」(“The Scripture Way of Salvation”)结束时,变得能言善道,呼吁基督徒寻求完全的爱,就是此时此地在基督里,也藉着基督,蒙他白白的拯救,完全脱离罪恶。「那么,每一日、每一时、每一刻都追求这完全的爱吧!何不就在此时此刻?……倘若你凭信心追求这完全的爱,你自会期望照着你的本相寻获他。既若是照着你的本相,现在就期望得着他吧!……还等待什么呢!基督已经准备好了,他就是你所渴求的。他正等待你的回应!他就在你的心门外!」9 

他的讲法好象是这恩赐早就在那里,只要信徒祈求就唾手可得。可是,根据圣经,要回答卫斯理的问题「何不就在此时?」答案是神应许这完全的爱要在天国里才圆满实现;我看不出有什么圣经基础能支持说基督徒可在今生先尝这完全的爱,更遑论什么确据呢!在这一点上,卫斯理对救恩的解释错了,他的观点等同于现代有关天国的讨论,称为实现终末论:他未能正确划分在神的拯救工作中,什么是现在的,什么是未曾发生的。

第二,他的神学理论是不符现实的。客观来说,他解释培养或诱发完全的爱,即是从心里把恶欲完全消灭及根除。卫斯理认为这种道德本质的改变,也同时包含肉体本质上的神秘改变,这在他一七五九年所解答的一条问题中反映出来,问题是:「若然两个完全的基督徒生育儿女,父母既然无罪,儿女又怎么会生在罪中?」他接受这问题,然后作答如下,答案听来有点儿奇特:

这个情形可能会发生,但机会极微。我倒很怀疑从前有没有发生过,将来也恐怕不会出现。「为什么呢?」撇开这点不提「!」,我的答案是:我之所以受罪污染,不是从父母继承,而是承继自第一个父母[亚当]。……我们可从园艺得到一个很好的说明。在野生酸苹果的枝干上接枝种植,我们可以培植出优良的果实;但假若将这果实的果核种在土里,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呢?照样种出惯常的酸苹果。 10

正如素顿(E. H. Sugden)所观察的,卫斯理视「罪恶为一件要从人身上取去的东西,就好象一个毒瘤或一只坏牙。 」11所以,卫斯理和他的弟弟查理说到要赋予完全的爱就得将罪恶根除时,他们所说的,正是字面的意思,同时也包括身心两方面的意义。

但是照这样来说,一个「完全」的人,或沿用卫斯理的用语,一个「成圣」的人应该没有可能在试探中「被自己的私欲牵引诱惑的」(雅一13一15),因为依照他的理论,罪已经在人心中彻底根除,又何来私欲——如放纵自己、没有爱心、只顾自己利益、藐视神等——呢?现在,他应该置身试探之外,他性情里的乖张、不守法和潜藏的不仁倾向,应丝毫不能诱惑他,就好象对未堕落前的亚当或主耶稣基督一样,起不了作用。

可是,经验告诉我们,就算最圣洁的人,在他一生的年日中,对人对事仍免不了流露出不仁爱、不道德的表现,有时甚至作出狂暴的反应;这些倾向仍旧僭藏在他们里面。事实上,他们的圣洁本质上包括了不断抵抗和压制这些本能反应——这些反应随时以一种连本人也察觉不到的形式被引发出来。这亦即是清教徒所谓「腐败」(意思是在千变万化的伪装中,自我崇拜和自我服事:老年人、中年人和青年人的罪,过分投入或过于冷漠、过分敏感等等);种种腐败常被新的刺激诱发,因而亦不断有使人降车、叫人羞愧的自我发现。那自称已达致完全的人被司布真一语道破,他事前是否晓得有人忽然使劲地踩他的脚趾一下后,他会何等愤怒,我们并不知道,但我们却知道梅亚(F. B. Meyer)——一位浸信会的圣徒——曾记载他在中年的晚期,看见群众不再拥戴自己,转听摩根(G. Campbell Morgan)的讲道时,他发现自己被嫉妒所侵蚀,他为此感到刻骨的震惊,因为他向来以为自己是对嫉妒免疫的。12

因此,我们怎会以为可以找到一个基督徒,能倚仗过往特殊的福分,就永不会再遇上像梅亚那样令他降卑的经验?现实肯定迫使我们说,没有任何一个基督徒——姑勿论他此时或将来如何全心全意地爱神、爱邻舍——可免疫于更深一层暴露自己的罪恶本性时所引致的震惊。故此,卫斯理以为信徒可在今生里根除自己的罪恶,实在与现实不符,该受摒弃;若有任何基督徒设想这已发生在自己身上,他一定是自欺。

这直接带领我们去看卫斯理教义的另一个难题。

第三,他教义里隐含的实际意思并不造就人。教义中有不少矛盾,却又苦无满意的解答。最主要的两难境况已在刚才提过:基督徒若果相信罪恶已从他们内心根除,又该怎样面对他们仍继续犯罪这事实呢?卫斯理的教导使他们不能面对现实。然后,又出现另一个两难境况:这样的基督徒应否见证他们所承受的福分?倘若要,又怎样作呢?不作见证无形中是强夺了神的荣耀和人得帮助的机会,甚至是为逃避麻烦的懦夫表现;可是,若照卫斯理所设想的作见证(「我已感觉不到罪,只有爰;我永不止息地祷告、喜乐、感恩。在我内里清楚地见证我已经完全更新了,即如我已称义一样。」 13),又似乎会无可避免地把自己困锁于一点也不可爱的沾沾自喜中。

卫斯理是一位出色的牧者,他优良的教牧意识透过他在这个问题上的挣扎显露出来:「一个『完全更新』的基督徒,应否讲述那曾发生在他身上的奇妙事情呢?」

「也许,起初的时候,」卫斯理写道:「他会情不自禁,因他内里的火焰烧得烫热;他热切渴望宣告主的恩慈,这热望如一股急流把他卷去。但事后,对未认识神的人最好不要多说,……若没有特殊原因和企望,他对其它人还是不要多说。之后,他应该尤其小心,尽量避免一切炫耀的空言,反而以最深的谦卑和崇敬,将所有荣耀归与神。这其间,他宁可用生命而不用舌头去说服人。」 14

毫无疑问,这表现出良好的教牧修养,可惜仍未足够!这里,卫斯理自己成了他误解罪恶可根除之说的受害者。事实上,他经常查案会众所经验的所谓完全,又鼓励他们在循道会的聚会中作见证,以他们现已在完全的爱中被建立的一套语言来表达。这或许会产生令人沾占自喜以及与现实脱节的结果,而卫斯理对此有多少认识呢?这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牛顿·夫路(R. Newton Flew)也很奇怪为何卫斯理常常鼓励别人宣认完美,自己却不这样:「……这是不是基于一点吹毛求疵,抑或在不知不觉间怀疑到这公然的宣认会危害灵性健康呢?」15

我怀疑最主要的原因是卫斯理十分了解自己,即使他坚决地全然委身,在神的爱里喜乐,对人满怀好意,罪仍旧在他里面活着,所以他深知这样的宣称是不诚实的。可是,我们不能一方面因为卫斯理没有让他深爱的教义凌驾他个人属灵感性而喝采,另一方面又没有因为他的完全主义无意地使别人的敏感性迟钝了,并使人在这一点上存有基本上与现实不符的态度而感到遗憾。毫无疑问,像约翰·卫斯理这样备受尊崇的领袖,他所强调和期望的,当然会在那些温驯的、易受暗示的追随者身上产生巨大的制约性影响。

第四,他的教义无可避免地与罗马书七章十四至二十五节大相迳庭。保罗在第十四节从过去时式转到现在时式的写法,除了说明十四节以前是讲述他成为基督徒之前所经历到神的律法在他身上的影响,而十四节以后是讲述他执笔时的经历外,没有更自然的解释了;有人认为保罗的沟通技巧未到家,无缘无故、毫无意义地转变文法句式,这些都是对他大大的误解。他们更以为七至二十五节中的「我」并非保罗自己,只不过是虚构人物。一贯善于沟通的保罗,在这里忽然变成如斯蠢笨,实在令人难以置信。可是,若然这些字句「我觉得肢体中另有个律和我心中的律交战,把我掳去,叫我附从那肢体中犯罪的律」(罗七23)所指的是现在,那么,保罗的全部经验显然并非完全的爱;罪至少在功能上正在他里面动工。以卫斯理的说法看来,他尚未达致完全。

卫斯理以及一些希腊教父和葡萄牙的亚米纽斯主义者,都把七至二十五节解作保罗未成为基督徒以前的经验。但这观点无法解释时态上的转变,亦解不通第十八和二十二节——保罗同来「立志行善」的能力?怎能够有意识地喜悦神的律法?(试看八章七、八节怎样描述「属肉体」的人的心思意念!)而且,依据此看法,保罗是现在被拯救脱离罪的权势,他感谢神之后,总结整个处境说:「这样看来,我(不是修正标准译本「RSV」的「靠我自己」「of myself」,而是「我这个人」「I the self same person」)以内心顺服神的律;我肉体却顺服罪的律了。」(罗七25)这又怎么解释呢?照卫斯理式假设来看,这节圣经唯一最自然的意思是所需的拯救尚未曾赐下,但这样解法就使这节经文前后矛盾了。(卫斯理惟有迫于说经文的上半截「靠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只是加插进去的,与下文并无逻辑上的关系,16不过这种说法似乎有点牵强。)事实上,对于这几节经文,唯一较连贯的阐释是奥古斯丁主义者的解法;他们的观点以前已经陈述过了。可是,仍有一个解法是可以使奥古斯丁主义者的阐释与卫斯理的教义投合相融的,就是假设保罗也像卫斯理一样,基于某些原因错过了这大好福分,惟有讲出自己的缺欠,但肯定没有什么人会认真愿意维护这样的观点。

那么,让我总结,卫斯理的教义认为藉着圣灵,对信仰作出回应,就可以在此时此地立即达致完全;但在新约圣经里,我们无法找到这思想。完全的爱——完全脱离任何掺有罪恶和追求私利的动机——就是天国应许的生命,然而不管信徒对神对人的爱心有多么深厚,在世仍是无法达致这完全的爱的。我们若教导基督徒从任何现在的灵性提升境况,去推论所有罪恶的欲望从此永远消除,就犯了具破坏性的错误;这推论是错的,那些持定这推断的人或多或少把自己宣判了道德和灵性上的不切实际。尽管如此,追随卫斯理教义的圣徒仍能够照耀出圣洁的光辉,但这并不是由于他们相信罪恶已根除所达致的。

然而,卫斯理对基督徒性情存着高贵的理想——全然喜乐、感恩和爱——,这理想对于任何受试诱去满足于次等东西的人是一种谴责。若有人认为卫斯理对完全的爱的教义单单是见证汤姆·查麦士(Thomas Chalmers)后来所称为「带有驱除力量的新感情」——即是说,这教义告诉我们,我们被神的爱呼召和救赎,以致我们爱父和耶稣,这爱为我们驱走尖刻、怨毒和骄傲——,那么,这教义只有带着蹂躏的力量,暴露我们的委身仍存有肤浅、自我沉醉和放纵自己的原素。

凯锡克信念:中途宿舍

所谓「凯锡克信念」,是指大约一个世纪以前一种修正版本的卫斯理观点,这观点回避了因宣称神第二次决定性的恩典能根除基督徒心里的罪而引致的批评。也曾有人称他为「得胜生命之道」;这名称今天仍沿用。正如我先前提过,建造这个架构的建筑师,就是美国的长老会人士,诸如贵格会汉娜·韦杜 (Hannah Whitall Smith)的丈夫史密夫(Robert Pearsall Smith),和英国的圣公会人士,例如贺坚斯(Evan Hopkins)和慕勒(H. C. G. Moule)主教;而所以称为「凯锡克信念」,是因为这是自一八七五年开始,每年一度在英国湖区凯锡克举行的「属灵生命进深」大会上教导的信念。虽然到了今时今日,「凯锡克信念」已没有多大的指导性地位;但事实上,凯锡克大会就是为这个目的而设立的。

凯锡克信念纵然以多种模式和形式出现,他源自保罗在罗马书六章一至十四节所说的话。使徒在经文里宣告基督徒「……向罪也当看自己是死的;向神在基督耶稣里,却当看自己是活的」(11节);「我们的旧人和他同钉十字架,使罪身灭绝,叫我们不再作罪的奴仆」(6节);所以我们「将自己献给神,并将肢体作义的器具献给神」(13节)。由此,一些教师如史密夫推论出一种迈向「更高生命」或「至高生命」的方程式;在这样的生命里,尽管人心还是充满罪恶,但人心中那些不应有的欲望和道德上的软弱,已无法把人拖累下去。很明显的,在十九世纪中叶,一般信徒对「向罪死和向神活」的理解,是形容基督徒悔改和决志的比喻(参加五24),尤过于把他视为宣告,表明神已经在基督里使信徒成为新造的人。对史密夫和其它人来说,这似乎是一种启示,叫他们认识到保罗在这里真正要说的,就是基督徒已经在他存有的本体上根本地被更新和改变,以致罪恶现在已不能像从前一样支配他。我们应为他们已掌握保罗的信息而高兴!

但他们应用这真理的方法是怪异的。他们并不像保罗在第十三、十四节所言,将以上的信息作为呼召我们去实践公义的基础;反之,他们视他为呼召我们去得着信心的基础,而这信心又有特殊的意义,照他们的理解,信心是需要刻意地毫不费力(他们称之为「歇息」),而被动是形容这种状态唯一最自然的说法。照此理解,他们说信心是圣洁的大秘诀。他们对信心的诠释是:第—,有意识地及持久地相信自己实在已向罪死了,向神活着;第二,每时每刻有意识地及持久地藉着圣灵倚靠基督战胜罪恶,并唤醒自己生命里的义;第三,在每一次罪恶的试探中,特别运用圣灵的能力,祈求基督提升自己,使自己超越试探。他们说,缺乏了这种信心,人永不能经历脱离罪恶支配的自由。人可以尝试单凭己力,靠赖自己的天赋去做正确的事,但他肯定会失败,而且是活该的,因为事实上他的心态是骄傲、无知的,并且不相信在他心里居衷的救主的能力。

故此,这些教师们高唱「靠着信心在耶稣里成为圣洁,并非靠自己的力量」;他们抨击教会教导信徒或至少容许信徒相信称义是凭信心,而成圣却是靠行为的;他们谴责所有刻意去顺服的行为,认为这表现了人单凭己力;又指斥所有为了要有正直的行为而付上的努力都是「肉体的精力」(这句话很快就在他们的教导里成为口令);他们屡屡坚持信心的道路就是有意识地让基督在你里面工作,并藉着你作工,而不是尝试靠自己去工作。

他们这种教导使圣洁的表现成为智能和属灵的技巧。每当罪性发动,(他们说)你若直接抵挡他,你一定会被击败,但若然你把他们交托基督,他会为你得胜,而你亦能安然无恙地生活下去。因着内里不拚命顽抗,凡事只仰望基督,就可达致完全。(当只有基督作工时,还可有其它结果吗?)人如此行,虽然未能免除他内心汹涌翻腾的罪恶,他却可得着拯救,不致真正犯罪。固然,人的罪性(这些教师所强调的)不会在这世上完全得以改变;然而人的罪欲不管怎样顽强,只要人意识到自己的软弱,学会每时每刻祈求基督掌管他一切心思意念,那么,圣灵的能力会引导他外在的行为,全然消解他内里的罪欲(「消解」「counteraction」是凯锡克信念中的一个术语)。

于是,凯锡克教师们一方面认为将完美等同于无罪的心是一种异端,而拒绝接受,另一方面,他们却又宣称无罪的行为(意思是意识到自己已从所有自知的过犯中释放出来)就是完全的表现。卫斯理相信神会在今生赐下完全的爱,这点是凯锡克教师们所不接受的,然而他们却同意卫斯理所持定关乎「罪(意指人故意触犯已知的律法)」17的观念,并根据这观念去描述基督徒生命是潜藏了完全及永远胜过任何试探和软弱的能力的。他们教导人不要为达致圣洁而奋力挣扎,只要在神面前经常承认自己的无能,并信靠耶稣,就可进入始终「得胜、喜乐和荣耀」的「更高生命」里;这生命的内涵,是国歌对元首的伟大歌颂所不能比拟的。这些教师说,胜过罪恶、在耶稣里喜乐,以及完全让神掌管的生命,都是人可想象得到最丰富的产业;这是福音的应许,透过圣灵,赐给所有属基督,又懂得凭信心而活的人。18

凯踢克信念的优点

在我们继续讨论之前,应该说几句欣赏的话。

凯锡克信念面对真实的困惑

你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你要作的,你也知道什么是恶的,什么是你不要作的,可是你仍旧想去作。那么,你该怎样?苏格拉底说过,德行就是知识,这知识使你自动自发去做你所认为对的事;但几乎所有人都经历过知而不行的矛盾,这就证明了苏格拉底是错误的。奥维丢(O Vid )是异教的罗马诗人,但当他说他虽然知道也赞同什么是更好的,他实际却追求那更坏的时,他明确地表达了人意志薄弱的问题,激起每个有点儿自觉能力的基督徒心里苦恼的共呜。至于保罗在成为基督徒之前之后,如何经历这种困惑,我们亦已经讨论遇了。每一位牧者都知道人大多有心持两意的毛病,有如伤风感冒一样普遍,无力去驾驭心里的两个拉力,在众多愿意向善的生命中,形成一块巨大的绊脚石。凯锡克信念将这个问题显明出来,并直接提出解决方法,是值得我们称许的,即使我们未必同意他们提供的答案。

凯锡克信念面对真实的陷阱

这信念正确地告诫人不要单凭自己而不去祷告。他剖析了凭自信去追求公义和发挥功用,都是血气之勇,也坚持这种力量是贫乏空洞的;在这方面,凯锡克信念一矢中的,值得嘉许。

凯锡克信念注重真正的权利

信徒与基督同死同复活,因而产生心灵的改变,这其实是人从罪中释放并得称为义的根源(罗六14、17、18、20一22),也是激发基督徒因对神存有感激之爱而乐意顺服神的原动力(罗一二1)。为了对抗自然主义者的伯拉纠派观念,认为圣洁是人类的一般道德,凯锡克信念正确地强调成圣是清教徒马素(Walter Marshall)所谓「福音的奥秘」19(即是恩典的超自然作为),而圣洁的生命是无法在圣灵的内在工作以外达成的。这方面的强调也值得嘉许。

凯锡克信念是对有血有肉的人说话

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一个世纪前如此,今天亦如是:无论是什么原因,许多基督徒总不爱以悔改(从罪中转向神)作为他们日常生活的基础原则,因而灵性软弱、枯干和迟钝;他们最需要的不外是自我反省,谦卑下来,接受挑战,将自己完全分别为圣奉献给神,亦即是完全表达出真正的悔改。凯锡克教师们经常强调,决定性的完全奉献是凭信心经历圣洁的先决条件,因为只有完全奉献的信徒,才被圣灵充满,亦只有在被圣灵充满的圣徒心里,圣灵的能力才涌溢自如,使信徒能够胜过每个试探、成全所有的义。

诚然,凯锡克的语言——这种语言可以说是讲坛上的语言,而不是神学反省的语言——总令人听来感到像英国家居的食水供应一样,采用地心吸力原理,如果楼上的水箱并未注满,扭开水龙头就不会有食水流出来。凯锡克教师们经常讲及「圣灵充满」(这句用语曾以讲道形式在弗五18出现,亦以描述形式在路一41、67;徒二4,四8、31,九17,一三9等经文出现),说起来就好象在圣经神学里表达称义,或像与基督同死同复活等关系上的用语般精简和具终极性,显然令人产生不少疑问。但凯锡克教师们呼召人完全奉献,诚然对于一些松散停滞的基督徒来说,是强而有力及探索心灵的呼召,兼且在这要求全然委身的呼召里,他们有效地击破许多三心两意、不冷不热、被世界缠累、沉溺罪恶的信徒(「属肉体」的人,正如保罗在哥林多前书三章一节称他们为「属肉体,在基督里为婴孩的」)的属灵屏障。这是凯锡克信念第四个值得嘉许的特色。

很可惜,凯锡克信念却有他缺欠的一面。

凯锡克信念所引致的问题

正如以上所说,凯锡克信念实质上是卫斯理完全主义的修订版,只不过他摒弃了卫斯理教训中那与现实不符的宣告——罪恶已经完全从成圣的基督徒心中根除。因此,虽然凯锡克信念在某些方面脱离了卫斯理主义,但他骨子里事实上仍多方标志着卫斯理主义从前和现在所坚持的特色:亦即称义和成圣。新生和圣洁,都是藉着相同的方法赐予我们的独特福分。那方法就是运用信心,不再单凭自己的能力工作,才可以白白领受基督的礼物,亦即是我们一直奋力追求的东西——一方面被神接纳,另一方面达致顺服。

我相信连卫斯理本人也会大吃一惊的(虽然这不过是他一直坚称追随的亚米纽斯主义「Arminianism」的自然发展),就是在十九世纪,卫斯理信徒清楚明确地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将神的救恩包装成两份不同的礼物,各自蕴藏着一项恩典工作——第一项是基督使人称义的工作,第二项是基督使人成圣的工作。在十九世纪中期和末叶,透过「圣洁复兴」运动(凯锡克信念使这个运动更加如虎添翼),这个把救恩一分为二的观念——一种救恩救人脱离罪咎,另一种救人脱离罪的势力——成为了在路德宗信徒和加尔文派信徒以外所有福音派信徒的标准思想,甚至今天在一些信徒当中仍旧流传。

我有时听见他最后的残喘(至少是最近期,但我希望这真是最后的了):有些信徒说选择做一个「属肉体的基督徒」——即是接受基督作救主,但不接受他作圣化者——是一个任意的选择,即使所选的并不是最好。如此拆散神在他独生子身上结合的中保职分——即是祭司、先知(教师)和君王——正是把神的救恩分开包装的结果(可以说是苦果)。

说句公道话,原本的凯锡克信念并非如此走歪的。虽然他把救恩分装成两个小包,但他没有提出基督徒可自由选择前者而舍弃后者(即是有信心而没有侮改,得着救恩而没有成圣)。反之,他认为神呼召信徒成圣的权威是自明之理,进而直接问道:「我们应如何回应这呼召?」不过,凯锡克信念带着卫斯理观念的框框,这就引起问题了。

凯锡克信念如何阐释罗马书第六章?

凯锡克式阅读和应用罗马书第六章一至十四节(事实上,是六章一节至八章十三节,这段被视为一个独立单元,指示怎样在生活中不犯罪)的方法,是将上述观念框框强自套进经文里的结果。换句话说,是将称义和成圣视为分别领受的不同福分,是藉着相应的信心行为而获致的。保罗在罗马书六章回答那具有双重目的之问题——称义的人是否应该实践公义?他们为何要实践公义?可是,套上卫斯理式框框去阅读经文,整章圣经遂变成保罗对以下问题的回答:「怎可成功地寻求义?」再根据凯锡克信念,答案如下:要外在的生命达到圣洁,必须内在的生命先领受成圣的福气——意思是你必须进入那得胜的生命中,即那经常藉着信心而持续胜过罪恶的生命。因着把自己完全奉献予神,你便与这生命接连了(这假设了你从前没有如此奉献过)。自此,只要记若你已经与基督同死同复活,他也藉着圣灵住在你里面,你就活出这生命来;而且每当你发现罪恶又蠢蠢欲动时,你可在这信心的基础上祈求,并让基督为你打败罪恶。如此持续地奉献自己和运用信心,是你要尽的本分,你只管付上,你信实的主自会动工。这样,你就会尝到从罪释放的经历;这是所有在恩典下重生的信徒所享有的权利。你活在这新经验里(至少对于你是新的),会尝到前所未有的平安、喜乐、灵性成长,并对别人有所贡献。这就是凯锡克信念所详论之「危机后的过程」,亦即是他们认为保罗在罗马书第六章所揭露的圣洁之谜(一至十四节,尤其是十一至十四节与十二章一至二节并行,表达那危机;而十五至二十三节则描述那过程)。根据凯锡克观点,这就是「合乎圣经的圣洁」(注意这是从卫斯理借来的用词!)。

究竟凯锡克信念应否为大西洋两岸随之兴起的属灵精英主义——自以为知道独家的属灵奥秘而产生的优越感;那内望的、反智的挑剔,并自呜得意地使用「平安」、「喜乐」、「安息」和「祝福」作其嗡嗡之词——而受责备,这是颇具争论的。这教义可能吸引了一些在性情上有此倾向的人,若是如此,他们这份灵粮最差劲之处,就是他似乎未能改正这些不成熟的表现和属灵的骄傲。但我想有一点是无可争议的,就是在以上所述的事情上,凯锡克信念在一些立场上是公开接受圣经和神学上的批评的。

对圣洁存有狭窄的观点

凯锡克信念在阐明圣洁,从而建立基督徒的道德理想上,距离目标还很远。他捉摸不到奥古斯丁对生命的异象——藉着赞美、顺服、事奉和对价值的追求来荣耀神;也掌握不到卫斯理对神对人热诚而无尽的爱。反之,他主要集中在生命的消极理想上,就是要脱离那可望而不可即的道德标准所带来的张力,不用再因未达到应及的标准而受良心的谴责。他们的目标是无间断的喜乐和平安,其实与达致公义没有多大关系,反而与逃避道德上的挫败感更有关连。但这理想肯定是以自我为中心,多于以神或邻舍为中心的,而且他妨碍道德感和属灵敏锐程度的培养,多于促进他们的增长。以现今的快乐为现在的目标,并非合乎圣经的敬虔之路。圣经没有教导我们在与神同行、服事人群当中,追求一个平静、快活、不紊的生命,全没有痛苦;我们也不能从圣经中找到根据,去支持我们这样的期望或追求。可是,这基督徒版本的中产阶级世俗梦想,却是传统凯锡克信念的迷惑之歌。无疑,在历史上,凯锡克运动是资产阶级、富人绅士的事情,也是白领阶层和社会上自呜得意者的玩意。为何这许多现代福音派人士,对于邻舍的需要,较诸其它基督徒反应迟缓?看见神的荣耀在现今世代里受亏损仍无动于衷?部分原因可能是经过基督徒三代以来彼此投射凯锡克式的生活理想,以致我们在这些要点上变得麻木了。太多和太少

凯锡克信念在阐明圣灵使人成圣的工作上,也是失败的,因他似乎同时肯定了太多和太少。我说「似乎」,是由于建构凯锡克工程的建筑师,是一般平信徒和牧师,他们在议程中定意保留卫斯理式「第二次祝福」的架构,却摆脱卫斯理式的完全主义;但他们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而建立的观念,正可能忽略了其中较宽阔的神学含意。可是,我们若按表面意义来理解他们的话,以上的评语是无可推诿的。他们事实上肯定了基督徒行为的完全,同时又否定了人悔改以后,神会进一步改变我们的心;这两样都是错误的。

首先,凯锡克信念应许基督徒能胜过任何已知的罪恶,是超乎新约圣经让我们在今世所期望的(参约壹一8一10;加五17;罗七14—25;其中部分我已提过,稍后会再详论)。基督徒现今的义是相对的,他们作的一切,还未达到完美无瑕的地步。在他最优良的表现背后,往往是太少的热情和太混杂的动机;正如耶稣判断法利赛人的表现时所显示的,不理会背后的目的和动机,单单评论人的行为,这评价在道德上是不真确的(参太六l—6、16—18,二三25—28)。再者,正如上述已经指出,基督徒永不会做了一件大好的事,以致他再没有可改良之处。一个人尝试完成神的命令,就好比音乐家演绎一套乐谱,或演员演绎一个剧本;即使他已施展浑身解数,尽可能有最佳的表现,甚至连自己也欣赏这演出,但他依然寻找得到可改善之处,因为一个诚实的演绎者,永远是自己最严格的批评者。只有那些非常麻木和心智不平衡的人,才会想象自己所作的是完美无瑕的。只要基督徒愿意在神面前警醒,又对自己有点儿认识,他就会明白我所说的,并且时常思想,也自然会谦卑下来。诚然,新约圣经预期基督徒的生命不断成长时,他会愈来愈脱离已知的罪,然而说神应许基督徒此时此刻完全胜过罪恶,不但缺乏圣经根据,在属灵上也不符现实。

可是,凯锡克信念竟许下这样的承诺,却又同时肯定我们必须期望从重生的一刻至我们在世生命的尽头,我们罪性的心灵会保留不变,实在叫人惊讶。但这是第二个错谬,因为他忽略了一个事实,信徒是逐渐「……变成主的形状,荣上加荣……」,又要「心意更新而变化」(林后三18;罗一二2)。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当圣灵在他们的生命中工作时,他们对属灵事物的渴望和辨识能力就会渐次加强,罪恶的欲念和习惯亦明显减弱。在一定程度上,他们会意识到自己持续不断的改变,亦能够见证这改变。正如我前面说过,基督徒若从没有这样的见证,他属灵的健康便值得关注,而且确实使人怀疑他到底是否重生了。

以上就是传统凯锡克信念与基督徒道德生活现实脱节的两方面。正如上述所言,我很希望相信那些发展了这些信念的人,从未想过他们那反卫斯理主义的热情所引发的言论有什么含意,并且真的不是按着这个意思而言;但这样判断他们是否公平,我也不知道。

受被动所限制

凯锡克信念在阐明基督徒与圣灵的关系上,又再次失败。他内里有强烈的寂静主义(quietism)质素, 20而寂静主义预定了他的被动心态。(编者注:寂静主义乃一种神秘主义,是十七世纪末穆利诺斯[Molinos]在罗马,以及盖恩夫人「Madame Guyon」和芬尼伦「Fenelon」在法国发起的一种宗教运动。主张消除意志,站于绝对被动的地位,完全被神充满。)寂静主义认为我们任何形式的自发性行动都是属血气的精力;若然神要感动我们,他会在我们心里提醒和约束我们,我们可分辨得到这些感动并非源自我们自己的思想和冲动,而且我们应常常追求将自我灭绝,好让神的生命可以在我们肉身的皮囊内自由流通。好了,我们已知道在内里任神引领,使我们产生圣洁行为这个见解如何在凯锡克的方程式里运作。然而,这流派的成员究竟在除灭自我的教导上,有多大的成效?又当我处于被动时,究竟是我开启神的能力(「使用」神),抑或神开启我的力量呢?这种种令人迷惑的疑问,我们暂时不宜追索下去;这里亦不宜详论另一个问题,就是你在被动状态中或藉若被动状态去「使用」圣灵,实在含有前后不一致的亚米纽斯主义(Arminianism),就即如你「使用」你所驾驶的汽车,或「使用」你校正程度后开动的洗衣机一样。现在我们必须指出,依照圣经的标准,这种思想架构是全然错误的,因为圣灵通常是透过我们的心思和意志工作的。他感动我们工作的方法是:先催使我们看见一些原因,以致我们肯推动自己去工作。因此,我们那有意识的、理性的自我,不单只没有被灭绝,反而更刚强了;在恭敬的、坚决的顺服里,我们得着救恩,深知道神在我们里面作工,使我们「立志行事……为要成就他的美意」(腓二13)。这就是圣洁了。说得确切一点,在成就圣洁的整个过程里,我们完全不是被动的。

被动意指有意识地不动——在这里,也就是内在的不动。有时候,我们把别的意思读进某些经文里,说圣经呼召我们进入被动的状态中——谨慎的、分别为圣的被动——;但实际上从这些经文一点也读不出这个意思来。举例说,将自己「献上」或「献给神」(罗六13,一二1),或者,我们有时爱说向神「降服」,或「将自己完全交托」给神,这些都不是被动。保罗的意思并不是说我们一旦将自己交托给主,我们就应该落入不动之中,等候基督来感动我们;反而,我们应向神报到,让他委派我们工作,一如保罗在大马色路上所说:「主啊,我当作什么?……」(徒二二10)而且毫无保留地让基督藉着他的灵透过他的话语指引我们工作。这是主动的!再者,「被神的灵引导」(罗八14;加五18)也不表示被动。保罗的意思不是说我们应该什么都不作,等候天上的指示灵机一闪地进入我们的脑中;反而,我们应该坚决地以祷告和努力去遵守基督的律法,并治死罪恶(参加五13至六10;罗八5一13)。这也是主动啊!

我们无需再多谈了,重点是显而易见的。寂静主义者以为处于被动的地位便可以释放圣灵,其实反而阻挡圣灵,销灭他的感动。惯于被动的灵魂,不但没法兴旺,而且愈来愈衰弱。基督徒的座右铭不该是「随遇而安,任神工作」,反该是「信靠神,不断前进!」故此,举例说,倘若你正要矫正一个坏习惯,你就得在神面前定下一个计划,使自己不再陷入恶习的圈套中,并求神祝福你的计划,让你靠着他的力量向前迈进,随时准备对试探说「不」!又或者你想养成一个好习惯,照样可以在神面前定下一个计划,求神帮助,然后尽力而为。可是被动的心态却刚好背道而驰,凯锡克信念主张被动(「不用自己挣扎,凡事交托主。),其言下之意是不合乎圣经教导的,也阻碍基督徒迈向成熟。

拙劣的教导

以凯锡克信念来牧养信徒,会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这第四项失败最令人伤痛,尤其是凯锡克信念的本意是帮助牧养的。他所教导的被动和所宣告的期望,都是不切实际的,再加上他坚称人若不能过完全得胜的生活,是由于自己的过失,凡此种种,令凯锡克信念极具破坏性。我明白其中的问题,我也曾受这种信念熏陶。我想最简捷的方法就是在这里分享我的经验,让我节录我于一九四五至四六年间在牛津所写关于我初信主时的挣扎,我用了第三人称的写法来描述:

这是他的困惑:他听过,也读过他的教师们如何形容持续胜过罪恶的情形。所描述的一幅图画,是基督徒内心平静,满有能力,被圣灵充满及引领,永不跌倒,又被圣灵感动和加力,为神成就超乎自己能力的工作。将自己交托、顺服和奉献予神,是唯一命定的道路。……可是这个学生尝试跟循指引时,就感到自己犹如一个多年来尝试全心全意拚命去穿越一堵砖墙的瘾君子。他尝试完全奉献自己,结果落得这样的光景——一个不成熟的、情感被激动翻涌的年青人,痛苦地认清自己,一如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每天在不满与挫折中翻滚,不断争战,寻找出路。……那些倒空和献上自己的基督徒理当尝过之得胜与充满能力的生命,看来是那么遥不可及。

但是他应该怎样做呢?根据这教导,基督徒之所以无法享受快乐的生命,是因为他们不愿缴交入场费——换句话说,他们未曾把自己完全交托神。因此,他所能做的,就是一次又一次地把自己献上,不断削刮自己的心灵,直至肿痛、创伤,以期根寻那些因未向神交付而阻碍神的祝福沛临的东西。他不断感到自己错失良机,加上不知自己为何时常失误而产生困惑,就好象脚底长了一个疣,又或是鞋子里藏了一块细石般难受,每走一步,都因痛楚而畏缩。

幸巧这个人是一条蛀书虫,在适当时候读到一些书籍,成为他的救生索,指引他怎样对待自己,又使他看见他从前所不断寻索的,只不过是如鬼人般难以捉摸的东西。……可是,正如曾被灼伤的小孩怕火一样,那不切实际的圣洁教训给他带来的可怕和痛苦经验,时至今日仍深印他心里,令他痛恨。

我就是那名学生,我当时阅读的书,就是清教徒约翰·欧文第六、七册文集(Goold’s edition),以及莱耳的《圣洁》( Holiness )……21

好了,问题来了:个多世纪以来,成千上万的信徒都能见证他们的生命被凯锡克信念更新了,我们应怎样解释呢?我相信,答案系于两个事实。第—,凯锡克信念称颂耶稣基督,并在他里面的信心,以及他在人生命里的能力;许多人就只能从中听到这么多,再没有其它。他们没有察觉,也不着意理会凯锡克主要观念的神学含意;即如英属哥伦比亚人爱吃三文鱼,英国人爱吃盐腌或熏干的鲑鱼一样,他们把鱼肉吃后,留下鱼骨。第二,诚如本书开始时说,不论人所持的神学观念是好是劣,神是满有恩慈的,凡真正寻求他的人,神就让他们寻见(参耶二九13;徒一○34、35)。现代抱官僚作风的人,除非看见人正确地填妥了申请表格,否则他们谨慎地不予人丝毫利益;但我们的神并非如此!我们应该为此高兴。凯锡克信念感动了不少人更热切地奉献自己、更有生气地渴求神帮助他们对抗罪恶;他们亦已寻获所寻求的。哈利路亚!

然而,难道这些事实就可以为凯锡克信念中不尽不实之处辩护吗?不。若你只能说:只要不大认真去接受这信念的细节,他会对你有帮助,那么,这信念也并不真正值得推荐吧!反过来说,若你认真地接受这信念的每一细节,这信念不但不能帮助你,反会毁灭你,这样说极之该死,但在这个情形下,我想我们还是必须这样说。汽车制造厂会公开收回部分机件有毛病的汽车,因为他们会招致危险。我希望从前散播凯锡克信念的教师和团体能够看见这信念的瑕疵可能对信徒有害,因而像汽车制造厂一样公开收回他们的教导。

罗马书第六至八章的见证

第五(这一点在我看来是顶点的批评),若要以凯锡克信念来解释和应用罗马书第六至八章关乎已称义之信徒的生命,那简直是不可能的。我先前已指出,罗马书第六章并非回答以下的问题:「已称义的信徒怎样可以过一个圣洁的生活?」而是解释他为何必须这样。这解释由第六章开始,至七章六节。七章七节又提出另一个问题:诚如七章五节告诉我们,罪的欲念是由律法而生,那么律法能否免被指控为有罪和邪恶呢?保罗从七章七节至该章的结尾,都解答这个新的问题。然后,保罗循着教牧书信的逻辑(八章一节的「如今」,似乎意指:「现在你们需要听我说的第二件事是……」),展开神学性的热烈讨论,谈及基督里新生命的确据和实况:有「不定罪」的生命(1 节),不能与基督的爱隔绝(38、39节),在现今没有害怕(15、26—30节,参看32—36节)。可是,在这些经文里,保罗没有尝试解答以下问题:「信徒怎样可以经历完全脱离一切已知的罪?」同时,这些经文里没有任何可理解为保罗正在尝试回答以上问题的证明。

再者,我们也不可把六章十三节「将自己献给神」的命令理解为神召唤我们内心处于被动的状况中。首先,「将你们的肢体献给罪」(同一节,同一个动词)根本不包含被动性,其次,在第十七、十八节里,这种「献」给神被清楚解释为「从心里顺服了所传给你们道理的模范……」,因而成为义的奴仆。这「献」的命令(13节)只是一个神学推论,是那启示的真理——信徒在基督里向罪死了,向神活着(11节)——的必然结果。这不是一个召唤,要我们去经历个人生命的转折点,以致我们的属灵经验质素完全改变过来;这只不过是一个浅白明确的声明,说明基督徒应该做什么。保罗在六章十一至十四节所费的笔墨,是直接回答第一节的问题:「……我们可以仍在罪中(意指仍旧做邪恶和不虔敬的事情,就好象未信主前的所作所为),叫恩典显多吗?」答案分为两部分。十一至十三节实际上说「你不应该」;十四节(「罪必不能作你们的主,因你们不在律法之下,乃在恩典之下。)实际上说「无论如何,你不可能这样」。你不应该这样,因为你已经与基督一同复活,行在新的生命里(13节);你也不可能这样,因为你那爱罪、事奉罪的老我——亦即本性的你——已经与基督同钉十字架,已经死了(6节),换句话说,你的老我已属过去(「在恩典之下」包含这个意思)。可是,在这里或其它经文中,没有提及内在的被动。

最后,若先决地抱着一种信念,认为已经奉献、又被圣灵充满的基督徒,可运用信心的技术,完全脱离一切已知的罪,我们便无法自然地理解罗马书第七章十四至二十五节。我想最好视这段经文为一个活泼、健康的基督徒(保罗)一份典型而又坦白的自白书。他心里的罪被律法鼓动,又同时被律法禁制和指控;这罪仍旧操纵他,使他默想时悲痛不已。这律法虽然是圣洁、公正、良善和属灵的,却没有给他丝毫力量去对抗罪恶,原因是律法「因肉体软弱了」(八3)。凯锡克教师们对这段经文有新的解释。他们认为这是一个基督徒的见证,这个基督徒试图靠自己的力量战胜罪恶,以致灵性上出现问题。他们又宣称,只要人藉着奉献和信心,掌握圣洁的秘诀,在他遇到试探的当儿,让基督藉着圣灵工作,那么,他就可以「由罗马书第七章进入第八章。;他们亦特别把罗马书第八章解释为得胜生命的见证。慕勒(H.C.G.Moule)在《圣经评注》(Expositor's Bible,1894)有关罗马书的部分里,对以上的观点提出最精深的论述——顺带一提,他改变了他的想法,因为早在《剑桥圣经》(Cambridge Bible)丛书( 1879)里,他采取了奥古斯丁的观点来解释罗马书。可是,我们不能以凯锡克式释经作为依归。

首先,这是没有根据的阐释。保罗写罗马书七章七至二十五节的目的,不是教导有关基督徒的经历,而是为律法洗脱有罪和邪恶的嫌疑;他举引经验,只不过想表明他的神学观点,解明存在思想中的律法,与存在心灵和生命中的罪之间的关系。他何需在这里毫无解释或评注就描述那在凯锡克理论中基督徒不应有的属灵状况?在这部分里,他指出一个要点:罪虽藉着律法发动,却有别于圣洁的律法,且与律法为敌。若说十四至二十五节是要表明在基督徒的经验里,这种经验非常真实,这较诸将十四至二十五节视为表达不及标准的基督徒经历来得更加强而有力。反过来说,若然保罗在这里只是指出某些不及标准的基督徒经历,而不是按其普遍性而言,那么,他只不过在提出一种不相关的界线,不但没有使他的论点更加有力,反而把他削弱了。因此,这段经文的凯锡克式阐释,是模糊地、扭曲地反映保罗的思想!

此外,保罗自第十四节开始,用第一人称单数的现在时态去论述。固然,他希望这段描述是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也期望每一位收信的基督徒读者或听者在心里共呜:「是的,我正处于这种境况。」可是,这个事实却正显明以下的问题:「若然保罗写罗马书时,这一段不是他对自觉的真实状态的描绘,他为何会如此分析呢?」难道我们应该假设保罗写罗马书第七章十四至二十五节时,属灵状况欠佳;但开始写罗马书第八章之前,他的灵性又提升至更高更健康的状态中?否则,我们如何从凯锡克观点去解释保罗用第一人称单数的现在时态写法呢?

再者,在第七章十四至二十五节中,没有任何经节符合凯锡克式的注释22,那么,既然无法从经文中读出这种解释,为何硬要将他读进经文里去?凯锡克解经家这样做,无非是要挽救他们的理论,因他们认为由于罪在人的属灵系统中仍旧活跃,使人烦扰、分心和麻木,以致人感到自己的敬拜和事奉未达致完全,而这种感觉是灵性健康的基督徒所不应有的。可是,我们已清楚了解不能接纳这理论的原因,无论如何,加拉太书五章十七节已经与他相抵触。事实上,我们完全没有客观的理由去引入凯锡克式注解。

还有,要是真的引入凯锡克式注解,会引致混乱。姑且将其它棘手的问题撇开,第二十五节已明显与卫斯理式观点不一致。凯锡克式阐释是将保罗的「感谢神」解释为庆贺此时此刻从第十四节所描述的境况中释放出来。他又肯定这里的动词是现在时态或过去时态(「他救我脱离」或「他已经救我脱离」,"does deliver" or "has delivered"),而罗马书第八章一至十三节告诉我们这拯救如何临到——是透过圣灵的恩赐,圣灵就是那位为所有怀着信心的基督徒带来胜利的使者。可是,第二十五节上下两段又怎样连接呢?保罗为现在的拯救献上感谢后,怎可以随即又说道:「这样看来,我以内心顺服神的律,我肉体却顺服罪的律了」?有些注释书提出这个可能的答案:保罗受着内心感情的剧烈波动所影响,以致经文在逻辑上前后不一致,故此,他在二十五节尾才写出二十三节未或二十四节前应该写出的话。可是,这样一位辞锋凌厉、思想清晰的思想家小心翼翼地组织铺陈这封致罗马教会的书信时(这封信在外交上对保罗十分重要),竟然犯了这么大的错误,实在令人难以置信。唯一恰当的处理,就是回到奥古斯丁式注解上去,那么,问题就迎刃而解了。23

总结

在前述的篇幅里,已浮现了三方面的结论,一个是历史性的,一个是神学性的,另一个是个人灵性方面的。

历史性的结论是,卫斯理式和凯锡克式关乎圣洁的教导之所以影响广远,主要是由于他们提供了所有基督徒都渴求的东西:前所未经历过的更完全地脱离罪恶,并与基督更亲密的相交。改革宗奥古斯丁主义强调基督徒持续的罪性,作为对抗凭行为称义的部分论据,使人的罪性与成圣的盼望之间,形成了真空,因此这种教义就乘时窜进来了。人们聆听这些教导,予以珍视,并紧紧追随,并非因为他们使人在理智上信服,而是能够迎合人心灵的需要。

神学性的结论是,圣经支持奥古斯丁主义,而反对那由奥古斯丁主义分支出来的卫斯理式和凯锡克思想,但圣经亦谴责奥古斯丁主义者过分渲染人持续的罪性,太少指出圣经中对人寄予的期望,就是藉着圣灵,人在道德上逐渐改变,更有基督的形象。

个人灵性方面的结论是,倘若基督徒藉着圣灵的能力,祈求神帮助他们更像耶稣,不管他们的神学观念有多少缺点,他们都可达到。正如我们已经提过,因为他是满有恩慈、最宽宏大量的神。

以基督为中心

本书以探索开始,为求建构一套比现时一些基督徒所持守有关圣灵的更佳神学。圣灵其中一个重要的职事,就是帮助信徒达致圣洁。在上一章,我们曾尝试从圣经具体地建立一个思想架构,足以概括圣灵使人成圣的真正工作。在本章中,我们亦曾重温三个有关圣灵赐予我们圣洁恩赐的主要福音信仰观点,好让我们欣赏他们的优点,又同时将一些能销灭圣灵感动的意念清除。固然,上述的讨论一定未臻圆满。我没有从社会层面看圣洁——如何圣化人际关系;我也没有谈到如何操练良心去明辨神的旨意;亦没有尝试处理祷告生活的问题;这些都是很大的罅隙,我现时只能暂且把他们搁在一旁。再者,我没有将我的分析与我们的指导原则连上关系,这指导原则说明圣灵的主要新约职事,就是向我们、在我们里面,并藉着我们荣耀基督,又催使我们活在基督里,以他为我们的救主、我们的主、我们的神。或者,将这些线络与上一章所述的连系起来的最佳方法是阐明圣经三项关乎圣灵的要点,这三点是从上述指导原则得出来的,而本章所重温的各项事实,都有助阐明其中意义。以下就是这三个重点:

1.圣洁是以基督为中心的生活

圣洁是作耶稣的门徒,听从他的话,遵行他的命令,爱他,尊崇他为我们的救主,以他为我们的主来取悦他、荣耀他,并且现在作好准备,预备将来有一天要见他,与他永远同在。奥古斯丁主义者深明此道,只是他们一向忙于与伯拉纠主义和亚米纽斯主义对抗,未有清楚把他表明出来。卫斯理主义也深明此理,查理·卫斯理尤其以无可比拟的神来之笔,撰写圣诗来歌颂这个真理。凯锡克信众亦通晓此道,他们经常强调「仰望为我们信心创始成终的耶稣……」(来一二2),因而在凯锡克信念的实践上,能够避过他们其中一些神学理论可能带来的坏影响。正直爱主的基督徒,即使可能被我这些复杂的论述弄得气馁,也明白这个道理;他们就好象施洗约翰一样,宁愿自己衰微,却高兴看见他们的主兴旺,他们会说出如怀特菲(George Whitefield)讲述自己的话:「让怀特菲的名衰没,但愿基督得荣耀!」这种以耶稣为中心的表现,正是基督徒基本的圣洁样式,也是圣灵在他所有使人成圣的工作中领人走向的目标。最圣洁的基督徒并非那些最关心何谓圣洁的人,而是那些把他们的思想、心灵、目标、目的、爱心和盼望,都最完全地集中在我们主耶稣基督身上的人。对于这一点,我们肯定可以赞同,也应该赞同。

2.圣洁就是以遵行律法作为表达爱的方式

圣洁源自在基督里认识那圣洁的神的爱。当圣洁的人注目加略山上的十字架时,他便深知道神以大能的爱爱他,于是他也尽力去爱神、爱邻舍,来回应神的爱。在我们所检讨的三个传统观点里,卫斯理主义者最热烈提出这一点;而奥古斯丁主义者,如奥古斯丁、伯尔纳和怀特菲,纵使他们在这一点上或许不如卫斯理主义者那么思想清晰和热情,然而透过他们的生命,这个精神已全然展露出来;至于凯锡克信念,由于他经常表现出一种宗教性的自我主义色彩,比其它两个观点更少着重这一点。可是,几乎没有任何一个福音信仰的基督徒会完全不会意圣洁的核心就是爱。

那么,该如何表达对神和对人的爱呢?答案是藉着遵守神的命令,及持守他向我们启示的人生理想——换句话说,就是遵行他在新约圣经里为基督徒阐释的律法。本着爱心去遵行律法,是达致圣洁的真正途径。但这往往是一些忠于圣经的基督徒不能充分掌握的真理。一方面,总有些基督徒这样宣称:若圣灵居住在你心里,你里面自然有很强烈的爱的动力,你无需研读圣经中神的律法,以求明白他的旨意,因为在任何环境中,你会自然而然知道圣灵想你做什么。另一方面,亦常常有一些基督徒非常热心遵行律法,以致他们的爱心枯干,变成酷似法利赛人多于基督徒。在我们讨论过的三个传统观点中,奥古斯丁主义者因着他们清晰地意识到地上国度的生活方式与在神国度里的生活大有分别,加上很热切地提倡全人基督化,最能够把圣经中神的标准和旨意清楚阐明,同时坚持爱的精神——连同对神的颂赞——是基督徒真正的动力。卫斯理奉献和博爱的伦理是高度个人主义的,但在其范畴内,他是合乎圣经和贯彻始终的。凯锡克信念往往倾向于假设你已经知道神的要求,而你唯一的问题是怎样寻求力量去遵从,而且正由于凯锡克对美善生命的异象是(一般来说)敬虔和否定世界的(虽不能说是漠视世界),我们不可能期望在这观念影响下的人会细心研究神的律法。但在基本原则上仍没有分别:这三个传统观点都认识到表达爱神和爱人的方法,就是遵行神的律法。

可是,这三个传统观点中,也许没有一个充分强调耶稣基督就是道成肉身的律法,也赐给基督徒当守的律法——他的律法始自他在世上对门徒的教导,而以他从宝座上藉使徒记下的律法来结束。这是不争的事实,而圣灵的基要工作,是引领基督徒遵行耶稣的教训,并跟从他的榜样,从而承认及尊崇他这两方面的大能。一个世纪以前,福音派信徒由于自由派人士大谈神的父性,故此对这主题避而不谈;同样,多个世纪以来,罗马天主教一直强调仿效基督这个主题,似乎福音深信徒也因而避谈这个题目。但是,这种「让我们有所不同」的对抗原则,是绝少可以成就义的。事实上,圣灵呼召我们更努力去仿效基督,因为最真实的圣洁,是在品格和态度上与耶稣相似。对于这一点,我们也肯定可以赞同,且应该赞同。

3.圣洁就是在信心生活中不断经历洗礼所象征的

与基督同死同复活

基督徒的洗礼,不论是浸礼、倾水礼或洒水礼,都要经过在水之下,象征死亡,然后从「下面出来」,象征复活。而所象征的死亡和复活是指到肉身(将来)和灵性(现在)两方面的。灵性上的死亡和复活并不是在我们成为基督徒那一刻一次过成就的事情,而是不断经历「身上常带着耶稣的死,使耶稣的生也显明在我们身上」(林后四10)。因为这就是我们一生的模式。为了耶稣,我们付上舍己的爱,愿意顺服,忍受痛苦和损失,因而每一日都进入千千万万的死亡中,又藉着圣灵的职事,我们从这些死亡中出来,恒常不断重复经历与基督同复活的生命。

耶稣,你是我一切:
是我劳苦中的安息,是我痛苦中的安慰,
是我破碎心灵的良药,
是我争战中的平安,是我损失中的得着;
在暴君的横眉下,你是我的微笑,
是我在羞辱中的荣耀和冠冕。
在匮乏中,你是我丰富的供应;
你是我软弱中的大能,
是我在束缚中的完全释放;
在撒但最幽暗的时刻里,你是我的亮光;
你是我愁苦中不能言喻的喜乐,
是我死亡里的生命,是我地狱里的天堂。

查理·卫斯理如此描述他的经验,我恐怕再没有写得更好的了。圣洁的生命是超然的,不单只因为圣灵在我们心内秘密动工,也藉着圣灵的工作,我们知道基督常常帮助我们。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圣洁的生命是在恒常、自觉和充满期待的信心下生活。圣灵激励我们仰望基督赐予我们所需的精神力量——温柔、怜悯、乐意分享和饶恕;忍耐、坚毅、贯彻始终;勇敢、公正、包容,以及能够保持和善亲切等。同时,在我们祈求过后,而且仍不断祈求的过程中,我们寻求活出这些美德,结果发现我们得若能力如此行。上述三个传统观点都宣告这个真理(纵然凯锡克信念所提倡的被动观念使他的教导变得含糊不清)。今天教会最大的需要,就是重新认识基督使人成圣的超然能力;亦惟有倚靠这能力,我们才可在这个伦理相对、道德伦亡的世代达致圣洁。故此,所有基督徒都被呼召去证明和宣告这能力,并且尽可能支取!对于这一点,我们所有人都肯定能够赞同。

我愿意把本章结语,交给查理·卫斯理——那擅于描述基督徒经验的伟大诗人。他在这里完美无瑕地表达出那些正有圣灵在他们里面为他们成就圣洁的人的祷告心怀;若然其中—、两句意味着教义上的观念错误,我们应当告诉自己,诚如有时候需要为这些事情争论,有时候也需要让他们过去。请听听他的话,并且学习去分辨。

耶稣,我的力量,我的盼望,
在你跟前,我放下忧虑,
存谦卑的信心仰望,
知道你垂听我的祷告。
让我在你面前等候,
直至我能成就万事,
让我盼望你创造的大能,
盼望你的更新。
求赐我敬畏的心,
敏锐明辨的眼睛,
罪恶临近时,懂得仰望你,
好让我看见那试探者落荒而逃;
求赐我装备好的灵,以谨慎作兵器,
永远警醒,在祷告中守望。
我渴求对你及你伟大的圣名,
一份真正的崇敬,
一个纯一、坚定的目标,
利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珍惜而合宜他,
看重你永恒的美德;
纯然渴望人人都认识
并称颂你的恩典。
我安躺在你的话语上,
深知你对我的应许;
主,我的帮助和拯救,
必定从你而来。
但求你仍旧与我同在,
也不容我信心失落,
直至你引导我忍耐的灵
进入你完全的爱中。

注文

1 B. B. Warfield, Studies Perfectionis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31),1: 113—301.站在改革宗奥古斯丁主义的「可怜罪人」立场上以圣洁为题的经典著述,包括J. C. Ryle, Holiness(Old Tappan, N. J.: Fleming H.Revell,n. d.)以及John Owen的论文:“Indwelling Sin In Believers,”Works, ed. W. Goold(London: Banner of Truth, 1966), 6:154—322;“Mortification of sin in Bellevers,” Works,6:2一86;“Temptation,” Works, 6: 88—151;“Spiritual Minded-ness,” Works。 7: 263—497;“The Holy Spirit,” Books 4, 5,Works, 3: 366—651.

2 John Owen, Works, 6:79.

3 J. Telford, ed, The Letters of John .wesley(London:Epworth Press,1931),5:43.

4 Albert Outler,ed,John wesley(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4),第257页。

5 Wesley用来作为依据的主要经文,都列于W. E. Sangster,Tbe Path to Perfection (London: Hodder & Stoughton,1943),第37—52页。经文如下:结三六25、26、29;太五8、48,六10;罗二29,一二1;林后三17、18,七1;加二20;弗三14—19,五27;腓三15;提前五23;多二11一14;来六1,七25,一O14;约八34—36,一七20—23;约壹一5、 7—9,二6,三3、8—10;雅一4 。我想还可以加上申三06 。

6 在评论卫斯理教义的主要著述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有以下这些:Harald Lindstrom, Weslcy and Sanctification(London:Epworth Press,1946); Sangster, The Path to Perfection; R.Newton Flew, The Idea of Perfection In Christian Theo1ogy(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34),第313—341页;Outler,John Weslcy,第30—33、 251—305页。

7 Sangster,Path to Perfection,第147页。

8 Outler,JOhn Weslcy,第286页。

9 Sangster,Path to Perlection,第282页。

10 Outler,John Wesley,第292页。

11 E. H. Sugden, ed, The Standard Sermons of JOhn Weslcy,4th ed.(London: Epworth Press, 1956),2:45—9注脚。

12 Sangster,Path to Perlection,第135页。

13 Outler,John Wesley,第290页。

14 Sangster, Path to Perfection,第289页。

15 Flew, Idea of Perfection,第330页。

16 见John Wesley, Notes on the New Testament.

17 Outler,John Wesley,第287页。

18 看 Steven Barabas, so Great Salvation(London: Marshall Morgan& Scott3 1952);这书对半个世纪以来的凯锡克信念提供了一个温情、友善的综览。另外参考Warfield,Studies in Perfectionism, 2: 463—611;这里提供了初期美国一些阐述凯锡克信念的人所作冷静、批评性的分析。

19 Walter Marshall在一六九一年出版了 The Gospel Mystery of Sanctilication。这书经常再版。

20 寂静主义影响力的主要来源似乎是Madame Guyon,他的自传,由 T. C. Upham(1854)著述,在第十九世纪下半叶是深受追求圣洁人士欢迎的书籍。 H. C. G. Moule主教,可能是最好的凯锡克神学家,形容信徒的圣洁生活就是活在「蒙福和警醒的寂静主义」中(Veni Creator,[London:Hodder & Stoughton,1890],第197页)

21 节录自 Ryle, Holiness(Welwyn: Evangelical Press, 1979),PP Vii,Viii,百周年版中我写的前言。

22 有时候,两个加强语气的连接词放在一起,如第二十五节,人们会解为「出于我自己」,「我,剩下我自己,当我完全无助,只能倚靠自己的能力」(Donald Guthrie et al,eds, The New Bible Commentary, rev ed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70」,第1029页)。但在经文里,并没有「我,被神帮助」这隐含的对比,而「我,就是我这一个人」是在一词中可找到的微细差异。Jerusalem Bible表达得很好:「……是我在理智上遵从神的津,同样是我,在不属灵的自我中,遵从罪的律。」

23 参阅 Brice L. Martin,“Some Reflections on the Identity of in Romans 7:14—25,” Scottish Journal of Theology,1981,1:39—47;这篇文章载有关于罗马书七章十四至二十五节各有学识的意见,是一份有用的研究参考。我尝试在附录覆述其中观点,并更详尽地为我的观点辩论。

五. 圣灵的路径:灵恩生活

在我们研究与圣灵同行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含意的同时,我们必须仔细检视一下灵恩运动,因为他自称是目前圣灵在教会里及透过教会工作的主要渠道,甚至或许是唯一主要渠道。还不到二十多年的历史,灵恩运动已自夸拥有二千万以上的信众,而且触及全世界各教会——罗马天主教会、正统教会、圣公会和非主教制的抗辩宗教会——在生命及人事上的所有层面,并夸越了广阔的神学领域。有时候,他被称为新五旬节派(Neo-Pentecostalism),因为即如本世纪初横扫全球的旧五旬节派一样,他确定圣灵的洗是人悔改和受水礼后的独特经验,是人人都需要的,也是凡寻求这经验的人都可获得的。然而,五旬宗教会逐渐对此运动的大融和态度深表怀疑(在某些地区这情况仍旧不变),于是,这运动便从五旬节派中分出来独立发展,今天,他另外称为灵恩更新(charismatic renewal)。因为他看自己已重新复苏那长久遗失了圣灵职事或圣灵恩赐的世界,并且无可测度地深化个别基督徒的属灵生命,藉此使整个基督教界渐渐变得活泼有力。于是,随着灵恩运动的势力不断扩张,世界各地的灵恩深信众都屏息以待,期望教会势将发生重大的事情。

灵恩运动的代言人已率先宣告这运动会带来普世合一意义。「此运动是今天基督教界里最合一的运动,」米高·哈伯(Michael Harper)写道:「惟独在这个运动中,所有宗派汇聚,所有事工都被接纳和实践。」1这个宣告是真的。已有不少人埋怨传统教会的合一力量逐渐衰微;但超宗派的灵恩团契,加上国际性的领导及随之而来的联系性组织,的确使教会的合一力量愈来愈强大。

在合一方面来看,灵恩运动所采取的方法是独特的:他首先在基督里体验合一,并在庆典中和事工上,寻求合一,并且确信随之而来的,是信徒在神学观念上渐趋一致。「这种开放的立场,」乔比度(Richard Quebedeaux)写道:「就是相信在同一经历之后,圣灵会带领人进入神学真理中(而不是必须先认识这真理,然后才有相同经验)。这观点已明显在整个新五旬节派里愈来愈影响广远;这也是福音派、自由派和罗马天主教会能够「在这运动里」首次联合起来(至少在属灵上如此)的原因之一。」2虽然在每一主流宗派中,灵恩派信徒相对来说是少数的一群,但这运动所结聚的影响力相当庞大,似乎未来还会有增无减。

在灵恩更新运动开始前,纽碧坚(Lesslie Newbigin)于一九五三年把抗辩宗和天主教对教会的观点分别定型为「忠信的会众。与「基督的身体」,进而形容五旬宗教会的基督教是真实基督徒觉醒的第三道主流,所持守的观点是以教会为「圣灵的群体」。他说,目前实在需要这第三道主流来为前两个观点灌溉及施肥。他以问题形式带出他的重点:「天主教和抗辩宗的大教会是否需要谦卑下来,接受五旬节派不同团体的弟兄「对圣灵一种新的理解」,打破从前的界限,与他们建立团契?」3在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综览灵恩更新运动蔓延的现象时,纽碧坚的问题仍叫人产生压迫感,而且受到广泛应用。

面对的张力

灵恩更新运动对罗马天主教和福音派信徒带来最大的冲击。前者经过初初狼吞虎咽及杂乱无章地吸收灵恩派的信念后,接受了他们所强调的是从神而来的,现在已没有太大困难去把他们消化。但对福音派信徒来说,这运动带来一些主要的张力,二十多年来仍旧没有减退。今天在福音派信徒当中,十大疑难的其中一条就是应该赞成或反对灵恩运动。这是一条恶劣的、造成分裂的、分党的、哥林多教会式的问题。我通常会说我是赞同圣灵的,来回避这个问题。可是,为什么人们经常如此焦急地发出这个问题呢?答案是:在本世纪初从古老的卫斯理传统中冒起的灵恩运动——五旬宗的过继子——就好象历史上的福音主义,面对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就立刻感到是威胁和挑战。只有那些基本信念相同的人,才会直接发生冲突。

异同之处

具体一点来说:在今天大部分抗辩宗宗派里扮演少数派角色的福音信仰运动,是以忠于神启示的真理,及渴望看见这真理能改革及更新这些宗派,从而改进整个基督教世界为他的中心的。灵恩运动颂扬圣灵在基督徒经验方面的职事——正如我们已看过,这是真正的福音信仰主题——,但却没有为纯正的教义争战,反而相信透过分享感受和表达,自会产生团结的力量。福音信仰运动呼召人归向耶稣基督,并且寻求一种理性的、自律的敬虔作为信徒的根基。灵息运动则呼召人将生命向圣灵敞开,并使他们期望与神相交时,会有非理性和超理性的经历。经过多个世纪以来的争论,福音信仰神学被磨得锋利,变得精确,反映出一个信念,就是真理若有缺欠,生命也就出现问题。相比之下,灵恩派神学看来是松散、反复无常和天真的,并且这运动对五花八门的神学(尤其是那些以藉着祷告领受「预言」来作为依据的神学)所采取的宽容态度似乎暗示他持守圣经真理的基础实在太脆弱了。

可是,对于一些已假设是福音信仰的特征,诸如信心与悔改,对主耶稣基督——宽恕和拯救我们的主——的爱,被圣灵能力改变的生命,藉着圣经从神那里认识神,勇敢、充满期待、亲密而自由的祷告,小组事工,喜欢歌唱等,无论福音派或灵恩派都明显是一致的。这两个运动事实上是两个重迭的圆圈。许多福音派信徒表明自己属灵恩派;亦有许多灵恩派信徒表示自己是福音派的。尽管灵恩运动容纳了一些持守非福音信仰的信徒,在历史上和他现时流行的形式上,他看来就像福音信仰主义同父异母的姊妹;这解释了为什么灵恩更新运动的现象引起福音派自觉的反应,有时看来有点像手足相争!

可是,这还未是整个故事。真正的神学分歧是存在的,而彼此的争辩可以是尖锐的。所以,有些福音派信徒认为追求悔改后圣灵的洗,以及那些随着使徒职事而来的「表记恩赐」(sign gifts)——如讲方言、翻方言、医治的恩赐、行神迹的信心、透过异象、异梦,以及内在的印象直接从神领受预言——都是圣经斩钉截铁地否定的,他们亦把灵恩派信徒所寻找和获得的这些恩赐,设想为从撒但而来,为要加害他们的,而不是神为他们的益处而赐下的。其它福音派信徒认为灵恩经验,用传统的灵恩派神学字眼来说,至少真是圣经上敬虔的转化,即使不是所有人都需要,他对一部分人来说仍是有效的。有些福音派信徒重视他们那充满敬拜情绪、非形式化、热切而热情洋溢的灵恩精神,却又同时拒绝灵恩神学的一些特征,将圣灵的洗及表记恩赐等现象视为众人期望和群众压力下的心理作用。在这些阐释灵恩经验的福音派信徒当中,有些人将灵恩经验里神恩惠的真实减至最低,也有人将他扩至最大。至于灵恩派信徒,则看见他们今天实有需要坚持复兴那些表记恩赐,以及坚持圣灵的洗是必需的,也责难非灵恩派团体熄灭圣灵的感动,因为他们没有寻求他们本有权利去寻求的恩赐。虽然大多数灵恩派信徒都宣称活在平安里是他们的理想,但他们并不常常活出这个理想。

同时,教会亦曾有惨痛的经历。灵恩运动经常以对抗教会的形式主义、唯智主义、制度主义等的反动形式(有时是合理的)入侵教会,又主张一种自由奔放的经验主义。这种如钟摆的表现,自然会同时赢得信徒,又产生分裂;那些饱经挫折的反动都经常如此。许多教会出现分裂,是因为灵恩派信徒脱离教会独立,或是把其它人赶出教会——这两种情况都似乎是凭着清白的良心的。在另一些教会里,存在着灵恩派系,他们低调地不断推行他们的计划,希望假以时日可以反过来成为教会主导。一些意气风发的人常说每一个真正有生命的基督徒都会讲方言,而且今天惟独灵恩派信徒才可以为神成就大事,非灵恩派的信徒是不及标准的;而基督徒缺乏灵恩经验的唯一解释,就是由于他们的无知或不愿意,以致他们未能寻求这种经验。抱这些观念的人,自然不容易与一般会众融和,无怪乎那些努力尝试劝导两批信徒兼容的牧者都弄到焦头烂额而被迫放弃,而且淡然对待那招致这些思想的灵恩运动。

可是,倘若我们要公平地评价灵恩更新运动,并看清楚神的灵在这运动中作了什么,我们必须尝试从自己记忆里不论是好或坏的过去经验中抽离;否则,我们很容易倾向单从这些经验来概括一切,那么所持的论据便过于狭小了。几年前,我曾经刊登一篇有关灵恩更新运动的文章,后来有个人寄了几封信给我,告诉我他知悉两个灵恩派的牧师如何抛弃妻子,与诗班指挥私奔;他要求我同意一个综合概论,就是所有灵恩派牧师都是如此行为不检的,但当他知道我不能这样做时,他显然很不高兴。一竹篙不能够打一船人,两个坏蛋牧师也不能表明什么行为模式。我与灵恩派信徒相交的经验差不多全是好的,然而我也不该单从这些经验来作出推论。为了真正明白灵恩运动,我会尽量广撒我的鱼网。4 

重温灵恩派的特征

究竟这超宗派及跨越传统的运动有什么特殊信念呢?

首先要指出的是,在教会的教条及信条上,灵恩派没有什么特色可言。他们看来与原初的神学无异,不单呼召教会重拾早期使徒的经验,而且回到超自然信仰的「老路」去。他们所持守有关三位一体、道成肉身、救赎的客观意义、圣经的神圣权威等神学见解都「正确可信」(虽然有时未免流于肤浅),他们也传统地看基督教,把基督教看为是关乎败坏、救赎和重生的。然而神学反省并没有启发他们;他们知道这不是他们的运动所真正热衷的东西。他们对圣经的阐释简单到近乎幼稚,似乎很少人知道或关心到在他们当中正建构着不同的灵恩经验神学。在他们的宗派里,对于承袭的传统,不论是教义上或灵修方面的,他们所关心的不是对这些传统加以反省,而是重新赋予他们生气;于是罗马天主教徒以重燃的热情去望弥撒,向童贞女马利亚祈求(他们视马利亚为灵恩运动的先锋)和使用念珠祈祷,而圣公会信徒又兴高采烈地发现克蓝麦礼拜仪文(Cranmer's liturgy;编者注:克蓝麦,1489—1556,圣坎特布里郡首任抗辩宗大主教,多方促进改教运动,脱离罗马天主教独立;反对抗辩宗或天主教极端的见解。)现在对他们来说是奇妙地活生生的。(「当中每一个字都闪耀光芒,」一个中年的灵恩派信徒曾经这样对我说。)

一般来说,撇开那些离心的极端狂热分子不谈(灵恩更新运动就像其它在这个堕落世界中的活跃运动一样,迟早都会产生这类人),灵恩派信徒是一群忠心的宗派主义者,他们以教会所宣讲的为起点,献上他们的思想、祷告和精力去复苏教会的事工,同时透过更新的经验,表达出灵恩派的特征来。这些特征共有五个,虽然各个特征在着重点、复杂程度和灵活性上,都大不相同,并且根据不同人的说法,配合不同的神学系统,但他们联合起来,就广义地成为全世界灵恩更新运动思想上的支柱。

五个特征如下:

1.信主后另一次更丰盛的属灵经验

据他们宣称,基督徒一旦开始积极地向神回应,过了一段时间,神通常会(即使不是一定会)在他生命里成就重大的工作。这工作与福音信仰抗辩宗信徒所理解的悔改不同,又与大公派圣礼主义者,包括罗马天主教、正统教会和圣公会人士所理解受洗归入基督里不同。通常(他们是这样宣告的)这福分是需要特别从神那里寻求,又或者需要用上一段长时间寻求的(虽然这信念具有旧五旬节派的特征,多于那较常强调圣灵充满是即时可获得的新五旬节派)。在新约圣经的词汇基础上,这经验常被称为圣灵的洗,其实是指到第二次恩典。

圣灵的洗通常被阐释为广阔的加深基督徒对下列四件事情的意识:

1) 神以完全的爱爱他,藉着救赎和收纳他为儿女,神已成为他的天父,使他获得作为荣耀后嗣的权利;在真实的意义上说,他已是天国的拥有者和居民。
2) 他与主耶稣基督有亲密的相交,他赐他足够需用,是他活着的、慈爱的救主、主人及朋友。
3) 圣灵居衷的、帮助和支持的能力,活现在他个人生命的所有层面和深度里。

2.讲方言

他们宣告讲方言(发出自己不能明白的声音)的能力通常是随着圣灵的洗而来的记号。讲方言被视为从神而来的能力,为帮助信徒祷告与赞美神,他的宝贵在于保持甚至提升敬拜者崇拜、悔罪、祈求和代求的情绪,否则他们便无法达致同样效果。他们认为讲方言的恩赐主要(纵或不是全然)是为个人灵修用的。主观地说,这即如当人把他的心灵提升向神时,他的声带就自由运转,也好象学游泳一样,将自己全然交托在媒介物上(游泳是在水中,讲方言是滔滔不绝地发出声音),这种信靠与能否成功和得着乐趣多少大有关连。

讲方言常被误为一种使人狂喜的事情(英文圣经新译本[NEB]误译哥林多前书第十四章也导致这种误解 5,但事实并非如此。「基督徒讲方言,一如其它人说话一样客观,讲说的人是完全理智的,他可以完全控制自己的意志,他的思想状态绝无怪异可言」6 ;一旦讲方言的新鲜感消减了,「讲方言者间或在讲说的时候感到『欠缺』感情」7 。那些开始了讲方言的人,通常都会(即使不是一定会)以后继续讲方言,作为一种对他们来说是真实而正确的祷告模式。他们可以随意进入这种祷告中。虽然依照保罗在哥林多前书十四章一至十九节的评价,他们接受讲方言是较微小的恩赐,但他们仍重视他,因为他对他们的灵修生活大有帮助。当人掌握得到如何讲方言后,不论他开始时是自发和不由自主的,抑或由于学习了一种发声的技巧(两种情形都可发生),都无损他在灵修方面的价值。

3.属灵恩赐

灵恩派信徒理解到恩赐是表明和传达基督的权能与知识的能力,用以造就教会(这看来似乎与保罗对恩赐[charisma]的观念无异),于是,他们经常宣告所有新约时代的「表记恩赐」(sign gifts)式微了许多个世纪以后,现今又重新被领受。固然,基督教世代相传较普遍的恩赐,诸如教导、执事、治理、施舍、帮助人等(参罗一二4—8;林前一二28—30),今天仍旧赐下。姑勿论如何,表记恩赐的复苏犹如在教会这个大蛋糕上铺了一层糖霜,表示不信和冷漠——是由于错误地以为使徒时代结束后,这些恩赐就永远被收回——已转为热切和充满期盼的信心;这信心是神所赞赏的,并且根据主的话,要「……照着你们的信给你们成全」(太九29)。

因此,他们力言在圣灵里受洗的人通常领受多种恩赐,没有基督徒是一无所有的。所以藉着分辨和运用每个基督徒的恩赐来达致总动员事奉应该成为地上教会的标准作风,而会众的行为模式亦必须充分分散、灵活、从容地容让这种作风推行开去,而不加以阻碍。一切恩赐都是为了建立基督的身体,所以必须善加运用,配搭得合适,以促成这个目的;依照保罗对「肢体模式」的说法,就是不同菜单达出相互的关顾(见林前一二4—26)。

在灵恩更新运动初期,人们有理由恐惧灵命复苏的信徒会脱离教会,结聚成小群,就如现已淹没的牛津小群(Oxford Group)一样;但灵恩派的领袖及其跟随者一致清楚表示他们的祷告和目的是以复兴教会为主,而他们的目标是在圣灵里合—,并非分裂。若然灵恩派信徒中有好事生非、专与人作对的分子,不是因为他们接受如此教导,而是因为他们反其道而行;再者,灵恩派团体也不是唯一拥有这些特性的组织。

4.在圣灵里敬拜

敬拜神应该是藉着圣灵个别体悟与圣父和子的相交,亦即是与神招集的其它家庭成员一起领悟属灵的团契。耶稣基督是我们的中保及救赎者,与圣父及圣灵一同被爱和尊崇,他必然是我们一切敬拜的中心,所以敬拜者必须恒常抓紧和探索神给予他们在这大家庭里的身分——他们全都是神的儿女,而耶稣基督是他们的长兄。故此,会众聚集时,敬拜的礼仪结构必须充分摆脱规限,容让自发性的投入和发挥,并且要有适度的轻松气氛、非形式化及缓慢前进,好让大家能沐浴在与神和众人一起的感觉中。

不同的灵恩派团体会有不同的崇拜形式,但他们的目标却是一致的。灵恩派的敬拜在其节奏缓慢,以及重复要点(重复时稍有变化,但变化不多)这两方面上,与历史上圣公会及罗马天主教的礼拜形式无异,就好象布鲁克纳(Bruckner)对比于海顿(Haydn),或者华格纳(Wagner)对比于莫扎特(Mozart)一样。若然我们形容灵恩派的敬拜是浪漫的,集中于将反应热烈的态度和感受表达出来,而较古的礼拜仪式是古典的,藉着超卓庄严的形式称颂神,又提升崇拜者的情操,这种讲法虽不中亦不远矣。这种分别明显地表现在圣诗里,灵恩派的圣诗重复又重复、节奏缓慢,有时在形式上前后不—,与早期传统的圣诗字雕句琢,力求诗韵和文义上合乎神学思想,并且调子轻快等,形成强烈的对比。无论如何,灵恩派的敬拜是以从我们内心深处向神真正敞开为目标,好让每个敬拜者的脑海中有许多意念在打转,进而找到神自己,而且颂扬及享受在他里面的生命是如斯真实。因此灵恩派信徒屡屡坚持要达到以上的目标,是需要时间去培养的。对我来说,持续两、三小时的灵恩派式崇拜,不是什么奇事,他非但不会弄得人筋疲力竭,反而在人的情感和动机层面上,可以有一种深深的洁净和振奋力量。

5.神的更新计划

在第一至二十世纪期间,灵恩派的事工以及对其信仰之表彰不管是多是少,灵恩派信徒作为一个肢体,确信灵恩更新运动是神今天复兴教会的主要工作。故此,那些认同这连动的人不单觉得他们可以自由去讲,甚至有责任去思想和谈论伟大的事,至于他们深觉从神领受去认识神的这种特殊方法,有时甚至被其它基督徒视为幼稚。灵恩更新运动是今日教会健康之钥这信念,虽然在不同的代言人口中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但信念本身是一致的。

这些就是灵恩派所确信的特点。历史上看来,所有灵恩派信徒都溯源于这个世纪初席卷抗辩宗的五旬节派浪潮。从教义上看来,除却宣告圣灵的洗是可即时获取的(较早的五旬节派并不这样说),以及时兴强调「肢体生活」作为彼此的服事外,大部分灵恩派信徒至少在神学大纲上,都直接接收了较早的五旬节派神学。我们现在可看到,这套神学比较来说是卫斯理传统的福音信仰敬虔主义,他强调圣灵的洗是悔改归信后的必然经历,而这经历的印记就是说方言和神超自然的医治(这是我一直到此都没有强调的事情)。在他们的属灵生活里,灵恩派信徒的目标是从情感、实存经验、确据,以及理智的各方面,在心灵里体会神的生命;这个目标也与早期五旬节派的目标一致。

灵恩派神学:是复还抑或体会?

可是,我们必须留意·灵恩运动的信徒在神学观点上是分歧的。一方面,大部分抗辩宗及罗马天主教平信徒的灵恩主义者似乎采纳了我刚描述的「卫斯理式五旬节派」信念的一些形式,然而另外一些根源于大公教神学(罗马天主教、正统教、圣公会等)的灵恩主义者,一如有些参与改教运动的思想家,在许些关键性要点上追随了不同路线。乔比度(Richard Quebedeaux)所言是正确的。

抗辩宗和天主教、保守派和自由派信徒参与这运动时,并没有自动扬弃他们各自在教牧上及神学上的分歧;甚或运动的领导们也从没有对圣灵的洗有一致的定义。举例说,抗辩宗新五旬节派信徒经常把圣灵的洗视为悔改归信后「第二次恩典」的工作,……罗马天主教……认为信徒籍着水礼的圣礼就已经领受了圣灵,而圣灵的洗就是信徒内里经验(通常也有外在的表彰)圣灵充满及更新的能力。哥林多前书十二至十四章所勾画恩赐(诸如说方言和神的医治)的本质和运作,亦很有争辩的余地……8

广泛来说,其立场就是这样。大部分抗辩宗的灵恩派信徒以复还(restoration)一词来为他们的经验作神学上的阐释,宣称神因着他们的信心,在今天重复了他昔日在五旬节,后来在撒玛利亚、该撒利亚、以弗所(徒二、八、九、一九章)以及哥林多(林前一二至一四章)的工作。然而,大公派的思想家通常以体会(realization)这词语来为灵恩经验作神学阐释,即是「体会」那早已潜藏在他们心里的东西,亦即是神居衷的灵用各种方法帮助个别信徒进一步重新发现神和重寻在神里面的整全生命。在这一点上,一些抗辩宗信徒与他们站在同一阵线,都希望否定这样的观念——以为凡真正领受及使用圣灵恩赐的人,都必定首先经历了圣灵的洗,即圣灵第二次恩典的工作,又或者说,信徒在灵洗的经验里,首次真正接受圣灵,或者比上一次更完全地领受圣灵,得着更大能力。

固然,在解释为何圣灵先要居衷时,他们再次分道扬镳:大公派信徒视之为水礼的直接效果,而大部分我曾提及的抗辩宗信徒,都会将圣灵居表与水礼所表征的新生(重生——转变——相信——悔改)连在一起。但对于灵恩经验的神学阐释,为对抗由五旬节派衍生出来的神学观念,抗辩宗信徒和大公派信徒走在同一阵线上,都把灵恩经验视为对圣灵能力的体会,而圣灵是早已住在信徒生命里的;他们宁愿称这经验的开始为释放圣灵,而非领受圣灵。

在灵恩派团体里,有另一个与此相连的神学性分歧。源自亚米纽斯主义,而且这方面的倾向比约翰·卫斯理本人尤甚的五旬节派神学,不时假设神能为他的子民作的,乃决定于他们是否「相信神的赐福」,以及信到什么程度,姑勿论那福分是圣灵的洗、从罪中释放、神的医洽,抑或其它恩赐。立足在这基础上,人很容易——有些人说是致命地容易——妄下结论,认为神时常愿意在他的子民当中重复他在新约时期所作的一切,但若然人需要某些特殊恩赐,却不向神寻求,神也是无能为力的。这里的假设是:这种寻求本身不是神的工作,也不是他的先在恩典(prevenient grace)在我们心里结的果子,而是在神以外我们对整个情况所作的贡献,没有他,神就束手无策。按此而言,抗辩宗的灵恩派信徒在五旬节派的影响下,倾向将新约圣经有关灵恩经验的所有细节视为神应许「将要」为所有祈求的人做的事情;而细心思考的大公教信徒以及我上述提及那些占少数的抗辩宗灵恩派信徒,都视这些经文为阐明神「能够」按信徒的属灵需要为他们做的事情。

当然,这两个观念不是完全水火不容的,至少,恩赐的复还多少是基于对那居于人心里的圣灵的能力有所体会(因为任何严谨的抗辩宗或大公教信徒,在受到质疑时,都不会绝对否定在某些意义上,在基督徒领受灵洗之前,圣灵已居于他们心中),而这种体会,也多少是因为某些失落了的基督徒经验层面得到恢复(因为任何严谨的大公教或抗辩宗信徒,在受到质疑时,都不会绝对否定若神愿意,他随时可以重现新约时期的所有现象)。可是,这两种不同的取向引致对灵恩现象不同的态度,甚至灵恩经验的缺乏。对于大部分抗辩宗信徒和一些大公教信徒而言,他们感到受神托付,要坚持新约圣经所表明一切有关圣灵的恩赐都是神为教会预备的,今天各地教会都可得着;因此认为那些没有寻求这些恩赐的基督徒和教会,至少在这方面来说是次等的。不过,大多数大公教信徒和一些抗辩宗信徒只宣称现今流行的灵恩现象是类似新约圣经所记述的,并且神若知道这些东西对某些人有益处,他会随自己的意思赐给他们;除此以外,他们就不多说了。

让我立即指出,在我看来,后者的立场似乎比较合理。部分原因是现今的灵恩现象并不完全符合哥林多前书第十二至十四章的描述(稍后我会谈到这个);部分原因是其中的假设,以为神会在每一处地方、每一个时代重现他于第一世纪在耶路撒冷和哥林多所作的事情,是过于我所能辩解的;另外部分原因是我不相信假若神希望在今天重现昔日所发生的,他会因为没有人明确地向他祈求,就束手无策。我现在只想指出:实际上有超过一个灵恩派神学存在,故此我们所思想的,必须考虑这个事实。

信心和生命的试验

有关灵恩运动一个最尖锐的问题,就是其中到底有没有任何一部分是受神的灵感召而来的呢!他自称表明了何谓属灵的更新,但有些人却确信表记恩赐只是为使徒时代而设的,并且/或者辨识到那所谓进入完全的基督徒经验的两阶段式标准,是没有圣经基础的,因此他们认为这运动是反常的、神经质的,甚或出于魔鬼的,而欲将他摒弃。可是这种判断未免太仓促了。圣经为我们提供了另一些原则去判别某些运动是不是由神感召而产生的一一使徒们在加拉太书、哥罗西书、彼得后书和约翰壹书等书信里,把有关神的工作、旨意和行事方式等原则,应用在种种所谓超属灵的信心上。两个基本的试验因而出现:一个是教条上的,一个是道德上的。

教条上的试验可从两段经文引伸出来:约翰壹书四章二至三节和哥林多前书十二章三节。第一段经文说,任何的灵——很明显,即是任何自称被圣灵感召的人——,若不承认神是道成肉身,就不是出于神的。要充分了解这试验的中心点,我们就要回想一下,对约翰来说,神的儿子道成肉身,目的是为世人的罪牺牲至死(一1至二2,三16,四8—10),因此否定神的道成肉身,就等于否定他为人的罪牺牲。第二段经文断言神的灵绝不会感动人「说耶稣是可咒诅的」[anathema],却会引导人称他为主[kyrios];若不藉着圣灵,没有人能够诚恳地发出这样的称呼(参林前二14)。两段经文同时显示一个真理,也是本书的中心思想,就是圣灵恒常的工作是使人明辨和承认耶稣基督的荣耀。因此,对于灵恩派信徒,以及所有自称基督徒的人来说,那教条上的试验就是测试人在认信、态度和行动上,对于子——那位被父神立为主的耶稣——付出了多大的尊崇。

至于道德上的试验,在一些记载里已经陈明,例如约翰指出那真正认识又爱神的人,会遵行神的诫命,离弃所有的罪,并在基督里爱他的弟兄(参约壹二4,三9、10、17、24,四7一13、20、21,五1—3)。

只要我们将这些试验应用在灵恩运动上,就会立刻清楚看见这运动是有神同在的。也许,我们在这运动周围发现的一些玄秘和伪装的属灵事物,带给我们各种威胁(事实上,有哪一个复兴运动没有这类情况在其周围出现呢?),然而这运动带来的主要效果是在各处提高信徒对三位一体真理的坚定信仰,并与我们在新约圣经里相遇的主和救主有个人的相交,也诱导人悔改、顺服,并藉着服事弟兄姊妹去表达对他们的爱,加上对外布道的热心,使那些较沉静的教会成员感到汗颜。

我们只要将灵恩更新运动的优点与弱点一一列出,便能更清楚地透视整个运动。首先,我们问:在圣经标准的评估下,其中有什么特色我们可绝不含糊的认许呢?我们可以立时举出一打这样的特点。

从正面看

1.以基督为中心

整个运动的核心是对圣经所描述活着的基督存有信心,全然奉献予他,并与他有个人的相交。灵恩派的书籍和诗歌显示,尽管不同人有不同的领受,然而更新运动的主流是坚定地持守三位一体的真理,也强调圣灵的职事绝不取代耶稣作为教会的头,以及各肢体的主和救主的应有位置,而且恒常是我们在敬拜父神时所亲爱及尊崇的对象。相反地,圣灵的另一职事是使人注目于主耶稣,这是信徒清楚明白的,也是被强烈肯定的,而且在更新运动遍及之处,信徒都丰丰富富的享受圣灵这职事。

2.从圣灵得力的生活

灵恩运动所着重的,是信徒需要被圣灵充满,并过一个能彰显圣灵能力的生活。凭着新约圣经,灵恩派强调基督徒生命是真正超然的,意思是藉着圣灵,基督帮助信徒达成他们原本不能做到的事情。灵恩派强调的这一点,想必使许多在道德的事情上受困于形式主义和自满自足心态,以致生命扭曲的基督徒感到无地自容吧!

3.情感得以表达

在每个人的构造里,都有一种情感要素,需要透过真诚欣赏并接纳别人的爱表达出来,不论是朋友之谊、夫妇之情,或者是在基督里对神的爱。灵恩派了解这一点,他们在集体敬拜中提供丰富的视觉、听觉和动感上的投入,就是为了满足人这方面的需要。至少在以英语沟通的地方,为了敬拜的庄重和秩序,也许亦为了赢得社会人士的敬重,僵硬死板的形式已成为敬拜中表达尊崇的传统方法,任何违反这准则的,都会立刻受人猜疑。可是,灵恩派之所以公然显露感情,并不是由于他们缺少对神的敬畏,反而是因为他们对耶稣基督及其它基督徒充满快乐的爱。若有任何人像我一样曾经参加灵恩派的聚会,分享他们会众间圣洁的拥抱,又或者见过灵恩派主教在教会里跳舞,都会知道这一点。即使灵恩派表达情感的方式可以很容易变成公式化的表现,但呆若木鸡的身体、严肃若定的面容,也同样可以容易变成冰冷的、无情的形式主义。在这两者之间,你可以作出选择,但依据圣经标准来看,无疑杂乱无章而活力充沛的表现,以及在神里爱和喜乐的涌流,总比划一的僵死好。一只活着的狗,怎样说都比一只死了的狮子强(参传九4)

4.常常祷告

灵恩派强调有需要培养热切、恒常、全心全意的祷告习惯。他们知道,如一首圣诗写道:「祷告是基督徒必需的呼吸,是基督徒天然的空气」,因此他们努力祷告。我们先前看过,这一点正是他们说方言的因由——不是用一种听觉上的密码去宣告神的启示,好让那拥有翻方言恩赐者去解开这些密码,而是一种个人祷告的语言,表达他们心中的祈求、赞美和感谢;这似乎就是保罗昔日所谈及信徒在教会里说的方言(参林前一四2、13一17)。许多用方言祷告的人常常花很长时间祈祷;我很怀疑那些没有这样经常祷告的人有没有资格批评他们。

5.充满喜乐

灵恩派强调有需要在讲词及诗歌中珍爱并表达基督徒的喜乐。他们甘冒被人看为幼稚、过分乐观和自命不凡的危险,坚持基督徒应该随时随地都欢呼赞美神,而他们亦因着立意常存喜乐而经常在面上和行为表现上闪耀喜乐的光芒。喜乐是自然纯真而不复杂的心境;灵恩派信徒培养喜乐的方式,十分清楚地反映出他们渴慕单纯地认识神和爱神。这正是灵恩运动的中心。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来,灵恩运动的成员大部分是中产阶级的信徒,他们追求在神里面一种热情而闲适的欣喜作为生活的基调,骤眼看来,这似是一般中产阶级所追求世俗的幸福愉快感觉;但事实上,他们所追求的并不仅止于此。当然,他们追求单纯的喜乐,使他们与一些严峻的、批判力较强的信徒逐渐疏离,然而,他们看来并没有偏离新约圣经的教导(见罗一四17;腓三1,四4;弗五18—20;西三15一17;帖前五16一18)。事实上,他们强调喜乐是对的。

6.人人投入敬拜中

正如我们提过,灵恩派强调所有基督徒必须亲自积极参与教会的崇拜,他们不必都在聚会中讲话(虽然这种参与形式若有条理地进行,并能带来帮助,是值得推许的),却主要是藉着向神敞开他们的心灵,同时尝试体会教会透过歌颂、祈求和从圣经上学习得来的有关神的真实。有些人看崇拜有如一场供人观赏的表演,台上有几个表演者(牧者和献唱者),台下(教会的座位上)有一班或多或少表示赞赏的观众。灵恩深信徒是非常痛恨这种观念的,事实上,所有信徒也应该如此。毫无疑问,在集体敬拜里,每一个人,包括领导的和被领导的,都应该活跃地向神高举他们的心灵和心智,倘若一些动作,例如向天仰望和高举双手等,可以帮助会众达到这个目的,不应被阻止。

7.全教会总动员事奉

我们已经提过,保罗对教会增长的异象,就是基督徒按着爱心的指示,彼此服事、支持和帮助,从而互相彰显基督。「惟用爱心说诚实话,」他说:「凡事长进,连于元首基督;全身都靠他联络得合式,百节各按各职,照着各体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体渐渐增长,在爱中建立自己。」(弗四15一16)灵恩派对这异象很认真。他们坚持每个信徒积极事奉就是教会成长之道;他们认为若然讲道内容抽离了彼此有意义的服事,那么单靠讲道是不可能使教会日趋成熟的;他们经常极力主张所有基督徒必须寻求并使用彼此服事的能力,不论是爱心的言语、爱心的行动、爱心的关怀或爱心的祷告。他们看平信徒的被动是使教会衰弱的疾病,所以宁可冒着分散事奉所带来的危机和问题,也必须首先竭力治理这疾病。

8.热心宣教

灵恩派关心如何与人分享基督,随时准备向人见证自己如何经历他,即使他们的见证换来冷淡的反应,他们也绝不气馁;这些都堪作模范。平信徒在传扬福音上所作的见证,至此已十分难得,很难再多作要求了。使徒行传四章十三节和三十一节提及的胆量,在灵恩派圈子是很常见的。

9.小组职事

约翰·卫斯理曾组织许多个循道社(Methodist Society),每星期一次分班聚会,每班约有十二名成员,由一位导师带领;灵恩派也像卫斯理一样,深谙小组的潜力。查理士·希武(Charles Hummel)留意美国的情形,写道:「遍布整个国家每一角落,有数以百计的跨宗派团契经常在家里举行聚会,他们每星期都一同敬拜和赞美,一同研经,互相鼓励,和运用圣灵所显明的恩赐。这些小组补充教会经常性崇拜聚会的不足,组员通常都积极参与。』9在英国及其它地方,情形都是一样。诚然,不单只灵恩派在二十世纪中叶以后发现或重新发现了小组对祷告和事奉的重要性,其它团体亦然;但纵使灵恩派未必比别人发现得更多,也与其它信徒平分秋色。姑勿论如何,历史见证了一旦圣灵鼓动教会,这些小组就自然地产生,而任何庞大团体若想长时间保持属灵活力,这些小组都是必需的。

10.对教会架构的态度

灵恩派清楚知道教会的架构,不论地区性或宗派性的(借用社会学的术语「架构」,意指社团组织的模式),其功用必须是表达圣灵里的生命及实现总动员事奉。那妨碍上述功用的架构,必须被判断为销灭圣灵感动的,因而要作出修正。所以,灵恩派对传统架构(如崇拜的程序及形式,在会众当中成立的不同小组每周聚会的模式等)的态度不是盲目的「保守」(什么都不改变!),亦不是盲目的「革命」(什么都要改!),而是真正的「根治」问题(探讨问题的根本,按解决问题的需要而去改变)。

在架构问题上,很少教会不被传统的铁掌所制肘;有些教会墨守成规,坚决反对任何改变,对他们来说,灵恩派的激进态度无可避免是一种威胁。灵恩派视教会现行的架构常有可改动的余地,使之能充分运用神所赐的属灵恩赐,而不是假定神阳下恩赐的首要目的是维持教会现存的架构;在这方面,灵恩派与新约圣经的教导是一致的。传统的程序、熟习的公事常规,以及回想从前建基于长久的行为模式而得着的福气,无疑都予人一种安全感,而且在人的层面上,能使人维持一种精神力量;但灵恩派坚持若然传统方式封锁了本该在团契里运用的恩赐,熄灭了圣灵的感动,那么这些程序必须按需要增加或修改,好让神按他选定的方法建立基督的身体。

11.建立社群生活

灵恩派在建立社群生活上首开先河,进行了一些大胆的尝试,尤其是建立延展家庭(extended family),由许多核心家庭组成,合力提供保护和支持等职事——这是个别核心家庭无法独力提供的。固然,有些社群的确令人担忧,但无疑许多都成功地促成成员彼此的关系,使性格成熟,亦强化了外展工作,去接触有需要的人;若没有这些社群,这是绝对做不到的。旁观者只能欣羡和喝采。

12.慷慨的捐献

当福音触着人的钱袋时,就可知道圣灵确在他们的生命里工作;我们很难找到实际的统计数字,但毫无疑问,灵恩派信徒不惜牺牲的捐献,是别处望尘莫及的现实。据我所知,英国贫民区一间工人阶级的灵恩教会,在一九六五年为宣教基金筹募得一百八十七镑的捐献,到一九七○年,所得献金跃升至二千九百二十九镑;一九七五年筹得二万一千一百镑;一九八○年筹得四万七千镑(以相等币值计算,应是这些数目的双倍)。在这段期间,该教会的会众由四十人以下增加至平均二百五十人。因此,在这十五年里,平均每人为世界各教会的捐献从七镑增加至一百八十八镑,此外,每人每年为教会常费的奉献也有相同数额。我想这个例子是很典型的。灵恩派在与神与人的关系上,强调有孩童般的开放、自发性、热情和充满期待的心,以致他们随时准备付出,甚至甘愿受损,仍把这付出的经验视为一种权利。在这方面,灵恩派同样叫其它大部分基督徒感到羞愧。

无疑,上述有许多都是灵恩派的优点,但现在我必须提出他的缺点,以收平衡。灵恩派有什么特点可能会妨碍全体信徒迈向新约圣经所教导的目标——活像基督?这里,我们似乎要提一提灵恩派十项缺点——至少在灵恩运动的边缘,我们有时观察到这些缺点,而且时常构成威胁。其中任何一项缺点,都足以令信徒变得像保罗在哥林多所面对的信徒般不成熟。

从负面看

1.精英主义

在任何运动里,若有看似意义重大的事情正在进行,自然有一种属灵贵族的感觉,就是感到「我们才是真正举足轻重的人」;这感觉时常深深的产生威胁,有人在口头上否认这病征,却未足以抵御他。在这情况下,精英主义趋向受到复还论神学(restorationist theology)强化;复还论神学看灵恩经验为新约圣经的标准,是适用于任何时代的,而且无可避免地对非灵恩派基督教持批判态度。若然你像许多人一样,不惜冒险去寻求一些你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寻求而许多人都放弃的东西,那你便很难避免不感到自己高人一等。

2.门户之见

灵恩派团契对全国及全世界的广泛吸纳可以产生一种有害的偏狭心态,使灵恩派信徒规限自己只读灵恩派书籍,只听灵恩派讲员讲道,只与灵恩派信徒团契,只支持灵恩派的事工;无论信徒口里多么坚定地宣称普世合—,但在实践上,往往会因小小的门户之见而造成严重后果。

3.感情主义

健康的情感抒发与不健康的感情主义只是一线之差,人若诉诸情感或利用情感,都逾越了这条界线。虽然今天的白领阶级灵恩运动(似乎由于文化因素多于神学因素)一般比原本的蓝领阶级五旬节主义较为冷静,但因其着意表达喜乐和爱,故易受攻击。运动所表现的热情和活力,诚然吸引许多高度情绪化及受困扰的人加入,而许多人在日常生活中(如婚姻、工作、钱财等方面)遇到不少压力,可藉灵恩运动在礼仪上抒发情感而得到释放。但这样在团体里分享情感,是放纵自己的逃避主义者「旅程」,实难有持久影响。普遍来说,灵恩运动似乎在情感化的自我放纵边缘上,很危险地摇摇欲坠。

4.反智主义

灵恩派过分着重经验,显然妨碍了那漫长而艰巨的神学反省及伦理上的反省,而这些都是新约书信明显地要求的。结果,在处理圣经启示上,灵恩派是幼稚而不平衡的;有些主题——例如教会的恩赐和职事——是步向死亡的,而其它主题,如末世论,则被忽视。当难题出现时,灵恩派信徒倾向寻求预言(神直接的说话),而不是以祷告的心情努力研读和分析圣经;所以有些时候,他们坚持基督徒只要读圣经、被圣灵充满,所有信心和行为的问题都会变得简单。灵恩运动有时被称为「一种尚在寻求神学的经验」;若以「缺乏」和「需要」等字眼来代替「寻求」会更加贴切,至于用「寻求」是否有根据,有时是使人怀疑的。

5.偏重亮光

自从哥罗西出现异端分子,诺斯底派背离真道促使约翰写成约翰壹书,又自从撒但对神亦步亦趋以来,教会里就一直有人诚恳却误导地提倡直接从神获得启示,而这个现象亦无疑会一再出现,直到主再来。灵恩运动强调圣灵亲自带领,并且神藉着预言复兴他的启示;在这一点上,灵恩运动显然十分脆弱。若有人怀着野心,想成为宗教领袖去支配众人,他只要让群众感到他比他们更与神接近,就很容易在一窝蜂的灵恩派信徒里找到一群心肠好,情感上倚赖的人乖乖地受他感染。同时,那坚持己见的乖僻者也很容易藉词得到圣灵的引导,就不理会牧者的阻止,继续以他古怪的意念扰惑会众。灵恩运动常常倚赖亮光,难免产生问题。

6.「灵恩狂热」(“Charismania”)

这是奥康诺( Edward D.O’Connor)的字眼,用以形容一种惯性的心态,就是以人们公开显露多少及多大恩赐和属灵能力来量度他们属灵的健康、成长与成熟程度。 10这是思想上的恶习,因为其中判断的原则是错误的,而且很可能窒碍真正的成长和成熟。

7.「超级超自然主义」(“Super-supernaturalism”)

这是我自创的名词,用来形容那种肯定超自然事物,又夸大其中与自然脱节之处的方法。有些人把基督教演绎成为一种呆板的信仰,使人轻忽超自然事物,不期望看见神的作为;超级超自然主义者为针对这些现象,经常期待各类神迹出现——以显明神的存在和大能——,他最高兴看见神反常道而行,推翻了我们的常识。11对他来说,神的工作若进展缓慢,又用自然的方法达成,他会感到失望,甚至好象被出卖似的。可是,他低估了自然、有规律手口普通的事物,只显出他过于浪漫及不成熟,并没有充分明白神的创造和眷顾是基于神的恩典。灵恩派思想倾向把说方言视为属灵活动的范例,将智能与舌头的功能故意及有系统地分隔而论,并期望神在他儿女身上的工作,都脱离被造世界的一切常规。这种思想几乎无可避免地形成超级超自然主义。

8.幸福主义

我使用这个词来形容一种信念,就是神想我们在这沉沦的世界里度过愉快的日子;基于这个信念,人就要活得兴高采烈。灵恩派可能会反对这种赤稞稞的说法,但他们的讲台经常投射一种愉快的感觉,加上他们的标准医治神学,表示他们背后确有这样的假设,更反映并加深自慕迪(D. L. Moody)以来那种福音信仰的传福音精神,就是「我现在整天都是快快乐乐的,你也可以如此。」灵恩派接续了原初持复还论的五旬节派对医治的强调——五旬节主义传到之前,神的医治在北美的「圣洁」圈子里已很受着重——,就是经常假定身体的毛病及不适不是神对他儿女有益的旨意。在这基础上,他们以耶稣和门徒的医治作为典范,根据马太福音八章十六、十七节和彼得前书二章二十四节阐释以赛亚书五十三章三至六节及十节有关得赎的医治12,并引用保罗在哥林多前书十二章二十八节所谓「医治的恩赐」,认为神的医治(根据他们的见证,包括医治长短脚、使弯曲的脊骨变直,以及有些人在南美所见证的填补坏牙)是一件他们应该恒久期待的事情13,也几乎理所当然地认为他们的领袖必须拥有医治的恩赐。

可是,他们引用的经文不能作为他们理论的支柱,新约圣经提到在基督徒领袖中间,也有疾病未得医治的,14这就显明了神没有定意所有信徒任何时候都身体健康。同时,灵恩派的假设忽略了基督徒面对痛苦的试炼,以及疾病不能痊愈时,他们会从中得着智能,学习忍耐和对现实包容,不含怨毒等益处。15再者,灵恩派的假设很可能导致许多人沮丧失望,因为在他们的假设上,亦隐含了人苦寻求不到神的医治,也许原因不是神不愿意或没有能力医治他,而是他自己缺乏信心。我们毋须怀疑今天神医治的能力,并且有时他的确以超自然方式去医治人,事实上,今天确有不同类型的医治围绕着某些人的事工;但我判定在灵恩派思想里表达出这种幸福主义的意味,是他们的大错,而且根本地妨碍基督徒迈向成熟。

还必须一提的,是一些灵恩派信徒(别的基督徒有些也是如此)十分相信你若荣耀神,神自会使你百业兴旺、大富大贵和舒适安乐。但实际情况往往并非如此,一大堆破产的信徒可作证明。有时候,一些信徒自以为是基督徒,就大可不必达到完善企业管理的严格要求,也无需应付经济变动,但事实并非这样,结果他们为自己带来许多麻烦。圣经没有应许基督徒生活富裕,只提到他们要遭遇患难和试炼。不过,若你在神的眷顾下得着财富,圣经便肯定指示你如何运用财富;但很明显我们不能期望人人都大富大贵。

这些灵恩派信徒认定神绝对不愿意他的子女尝受穷乏之苦,在神学上,这也是幸福主义另一种形式的错误。这宣告若然是在一个豪华酒店的大舞厅里,由一名钜富的口中说出,人们听来似乎言之凿凿;可是,只要想象这是向着住在印度、孟加拉,或非洲一些灾旱地区的基督徒村民说的,就可知他何等空洞无凭。有时候,神的确很奇妙地祝福他儿女的事业(不过,他首先赐给他们营商的智能,叫他们善用这些恩赐而获得成果),但当有人告诉你神会如此赐福他所有儿女时,幸福主义便再次占据人的心思,使人产生虚假的盼望,一旦事情打破他们的幻梦,他们的信心亦随之全然崩溃。纵使他们的希望没有遭受粉碎,而是得到实现,这种幸福主义存在人的心里,只会鼓励人仍旧活在虚幻中,阻碍他成长。

9.受魔鬼迷惑

灵恩派尝试恢复人对神的超自然本质的感知能力,因而也愈来愈清楚地察觉到邪灵的实在;无疑,他们发展了帮助人脱离邪灵缠扰的事工,亦有一股动力去复兴赶鬼的恩赐16,这些都使许多人受益。不过,若把整个人生视为一场与魔鬼的争战,任何恶劣的健康、坏的思想和不良的行为,都归咎于撒但和他的同党,完全不考虑肉体上、心理上和关系上的种种因素,就会产生一套相对于超级超自然主义、非常不健康而且属乎魔鬼的思想。无疑,有时候这真的发生,以致成为道德和属灵成长的一个主要障碍。

10.全体一致

群众压力可以成为专制的暴君,尤其是一群自以为超属灵的人,并且按着成员有没有能力遵照大家公认的标准去行,来评断他们的属灵状况。无可避免地,在灵恩派圈子里,随从群众压力去表现自己(双手高举、双手伸展、说方言、说预言)的风气是十分强烈的。同样无可避免地,人一旦开始按着团体的标准和期望去生活,而不是跟随主,他就陷入新的律法主义捆锁中;从另一个角度看,基督徒的成长也大受威胁。

不过,话说回来,我们得提醒自己不要五十步笑百步;事实上,没有任何一类基督教属灵事物是没有危机和弱点的,也并非不会从其强处和优点中产生对灵命成长的威胁,我们也不要以为今天在非灵恩派圈子当中,基督徒成熟的气质(包括对神多方面活泼的回应,以及拥有清晰的判断力)是极其显明易见的。在这一类事情上,最容易是扩大弟兄眼中的刺,而忽略自己眼中的梁木,因此我们最好还是静静地继续我们的讨论。

灵恩经验是否独一无二?

来到这里,我们必须提出一个重要的问题:究竟灵恩经验的特色有多大程度是局限在自称为灵恩派的信徒当中?我怀疑这其实是一种幻觉;别的基督徒看见灵恩深信徒外在怪异的动作,就推断他们内在的经验也一定与自己的经验大不相同。可是,我怀疑这是否属实。

就拿圣灵的洗为例。灵恩派和五旬节派在圣灵的洗这名目下描绘的经验,被分析为神的爱的确据,及与邪恶对抗的准备。由于说方言常被认为是灵恩经验的一部分,许多人因此下了一个结论,就是灵恩派的灵洗与不说方言的信徒的经验是截然不同的。但假若我们把说方言暂且放下,专住在对他的分析上,我们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与我们上述所描绘的灵洗实质上完全一样的,是十七世纪清教徒古得文(Thomas Goodwin)称为「圣灵的盖印」(“the Sealing Of the Spifit”)的经验——这是他讲论以弗所书一章十三节时的用语。 17同时,十八、十九世纪期间,在卫斯理的追随者中,许多人见证他们如何进入「完全的爱」里,都有相似的经验。 18相若的内容也见于其它在圣灵里受洗的经验上,这些经验被理解为赋予基督徒事奉的能力;上一世纪的属灵领袖,如芬尼(Charles Finney)、慕迪(D. L. Moody)、宣信(A. B. Simpson)、叨雷(R. A. Torrey)等,都在他们的教导中详述这种经验,而各人亦宣称在他们的事奉中,曾亲身经历改变。19又例如浸信会的梅亚(F.B.Meyer)形容「被圣灵充满」的所谓「凯锡克经验」也是相若的;20还有,天主教及抗辩宗里密契主义传统的支持者,也曾记下许多相类似的灵里亲密相交经验。

况且,这些经验也并非单单局限在密契主义者和福音派信徒身上。圣公会的主教梅亚侯(Moorhouse)是一个沉默、非密契主义的高派教会(编者注:重视礼仪之教会)会友。可是,在他死后出版的见证中,他写道:在他按牧之前的晚上,他热切祈求与神有更亲密的团契,「醒来后,我充满了极大的喜乐,在这狂喜中,我感到好象中间的一道屏障已坍塌,一扇门在我面前开启,并且一道金光倾泻在我身上,使我整个人完全改变形象。这是我从未丝毫经历过的……」21在这些经验的核心里,都有神的爱为确据,一个最自然的假设,就是每个情况都是圣灵类似作为的结果。肯定说,我们没有可能把其中任何一种经验当作是与其它经验迥然不同的。

又或者,我们试以说方言为例。有一个人用方言来表达他热切的赞美和痛苦的祷告,另一个人则用他自己的母语来表达;然而这两人在感情上有基本的分别吗?比亚(Richard Baer)确信「说方言和其它两种广泛及普遍被接纳的敬拜方式,例如贵格会的静穆崇拜,以及天主教和圣公宗教会的礼仪崇拜,在基本功能上都是相似的」;因为三者的分析性理由都系于让人能更深的被神感动。22这个意念是明显地错误吗?

又或者让我们看看圣灵如何帮助我们认识圣经中的神怎样看我们,并且他在圣经里的话语怎样应用在我们的生活上。若有人将这件事情客体化,称之为预言,又用一种传达神谕的方式来宣布,而另一个人则确信是神向他及其它人说的话,在这两种情况下,神在人心里的工作难道有基本的分别吗?

是否惟独灵恩派才透过祷告寻求或得到身体的医治?又是否惟独灵恩派才能成功地奉耶稣的名赶鬼?

不管其它人在已发展的属灵恩赐教义上所接受的教导是多么的少,但是否惟独灵恩派才会在爱中彼此服事呢?

现实中,灵恩派和非灵恩派信徒属灵上的主要分歧是在运用的词汇、自我形象、联系的团体和阅读的书籍报刊等方面,而不是信徒藉着圣灵与圣父和圣子相交的实际内涵。灵恩经验事实上并不像有些时候所宣称的那么独特。

注文

1 M. HarPer,None Can Guess(Plainfield,N. J.:Loaos, 1971),第149、 153页。在 Three Sisters(Wheaton,Ill.:TyndaleHouse,1979)一书中,Harper以圈内人身分,对整个运动提供有趣、合时的侧面剖析。

2 R. Quebedeaux,The New Charismatics(New York:Doubleday, 1976),第111页。

3 L. Newbigin,The Household of God(London:SCM,1954),第110页。

4 以下的资料,有许多都刊载在这一篇文章里:“Theological Reflections on the Charismatic Movement,Churchman,1980,第7—25、103—125页。文中有更多广泛的学术性记录文件。

5 在哥林多前书十四章里的十一处经文(2、4、5、6、9、13、18、19、23、26、27节),并在十二章二十八节和十三章八节,NEB译本把 glossa(i)译为狂喜忘形的方言或狂喜的语言。Edward D O'Connor的观察十分中的:「新约里没有任何地方形容用方言祷告为『狂喜的发声』。这名词是现代学者创作出来的,表达了他们对方言恩赐的猜想。从五旬节连动的经验可见他们的猜想是误作的。」(The Pentecostal Movement in the Catholic Church)「Notre Dame, Ind.: Ave Maria Press,1971」,第126页。)

6 D. Bennett,“The Gifts of the Holy spirit,” The Charismatic Movement,ed. MichaelP. Hamilton(Grand Raplds: Eerd mans, 1975),第32页。 Bennett避开了基督徒方言中有源自精神分裂、催眠或魔鬼等意念。

7 JosePhine Massyngberde Ford引述 Richard Baer的话,“The Charismatic Gifts In workshop,” In The CharismaticMovement,第115页。

8 R.Quebedeaux,The Young Evangelicals(New York:Harper& Row,1974),第43页;另参看 The New Charismatics,第153、 154页。

9 Charles E. Hummel, Fire In the Fireplace:Contemporary Charismatic Renewel(Downers Grove,Ill: Inter-Varsity,1977),第47页;另参看 O’Connor, The Pentecostal Move-ment,第111一121页里面形容美国罗马天主教徒的灵恩祈祷小组。

10 O Connor, The Pentecostal Movement,第225—227页。

11「因此,有些人希望他们整个生命都被从天而来的信息及启示所引导,因而忽略了他们能力范围做得到的计划和深思熟虑。有些人希望所有疾病都得着神迹的医治,拒绝见医生或吃药。同样道理,有些人希望得着纯粹灵恩感示的讲坛信息,以取代神学研究和讲章预备,而教会制度上的职位……由纯粹的灵恩领导取代。」(O'Connor, The Pentecostal Movement,第227页)这一切都清楚并典型地表达了超级超自然主义者的思想形态。

12 「脱离疾病是救赎的一部分,也是所有信徒的特权」(Declaration of Faith of the Assemblies of God, 12);「救赎为所有信徒预备了神的医治」(Declaration of Faith of theChurch of God[Cleveland],11)。引述自Walter J. Hollenwe-ger,The  Pentecostals,trans. R. A. Wilson(Minneapolis:Augsburg,1977),第515、517页。若说身体得着完全的医治,和达致完全无罪的完美境界都「在救赎中」成就,其意思是整个人随基督的形象全然更新乃源于十架(参罗八23;腓三20、21),这是对的,可是,若以为在地上已经可以完全达到将来在天上才能达致的完全,那实在是一个潜在的严重错误。

13 例如另外请看 Francis MacNutt, Healing(Notre Dame, Ind.:Ave Maria Press, 1974),第13、14页:「我不用对一个被病魔破损人格的人说,疾病是神差来的十字架,但我会持守一个盼望,即使药物不能帮助他们,神无论如何是想他们安好的。」要对那些藉着祷告达致超自然的身体医治作出评价是很困难的,因为通常都证据不足,而且有的证据都是可争论的。一些持怀疑态度的评论更加突出这个困难,这些评论包括B.BWarfield,Counterfeit Miracles(London:Banner of Truth,1976),和 W. Nolen,Healing: A Doctor in Search of a Miracle(New York:Random House, 1974)——这书研究Kathryn Kuhlman的医治职事, Kathryn Kuhlman曾经在一九六二年尝试出版一本书,名为 I Believe in Miracles。文中的议论不能建基在这些负面的评论上,也不能作为这些负面评论的根据;固然,我们亦很难找到一些较为正面的理据基础。

14 以巴弗提,腓二27;提摩太,提前五23;特罗非摩,提后四20;并保罗自己,他是广传超自然治病的行动者(参徒一九11、12,二八8、9),然而根据哥林多后书十二章七至十节自然的阐述,文中「刺」指肉体上的痛苦,而「肉体」指被造的、有血有肉的人性。

15 请参考一本超级的好书,Joni Eareckson and Sieve Estes, A Stop Further,rev. ed.(Grand Rapids:Zondervan,1980)。

16 另参考 John Richards, But Deliver US From Evil(London:Darton,Longman & Todd,1976)。

17 T. Goodwin, Works,ed. J. C. Miller(Edinburgh: JamesNiChol,1861),1: 227—252.

18 见同上第142、143页。

19 Charles Finney在他的书Memoirs(New York: Fleming H. Revell,1876),第17、18页述说他在一八二一年接受圣灵施洗的时候,他哭泣并「大声喊出「灵魂里」难以形容的汹涌感情」。Asa Mahan在 Out of Darkness Into Light (Londo: T. Woolmer, 1882),Part 2,详细地形容他的经验。在一八七一年,D.L.Moody「跪倒在地上,让他灵魂沐浴在神的临在中」;当时他的房间就「似乎燃烧着神的临在」(J. C. Pollock,Moody:A BiOgrphical Portrait,[New York:Macmillan,1963]第90页)。A. B. Simpson在The Holy Spirit or Power From on High(Harrisburg:Christian Pubs,1896)一书解释洗礼为「接受基督生命的能力」。 R. A. Torrey在 The Person and Work of the Holy Spirit(London:Nisbet, 1910),第213一237页的阐述。 F. D. Bruner在 A Theology of the Holy Spirit(Grand Rapids:Eerdmans,1970),第335—337页中总结他的观点。

20 另参考 Evan H. Hopkins, The Law of Liberty In the Spiritual Life(London: 1884)。关于F. B. Meyer的,参 Brurier,上引书第340、341页。

21 E. C. Richards,Bislsop Moorhouse of Melbourne and Man-chester(London: John Murray, 1920),第15、 16页。书中这样叙述下去:「当时,我并不以为他是基督,而以为他是父神;但我现在回想,知道神是透过基督彰显自己。」 Moorhouse八十三岁时,在另一封信形容相同的经验:「我怕自己欢喜得大声喊叫了出来,所以用床单把自己包裹着。这种从神而来的欣喜维持了许多日,……这欢欣使我热烈地爱每一个人,……这是属天的,……我已经到过天国。」(第245、 246页)

22 引自Josephine Massyngberde Ford,“The Charismatic GiftsIn Worship,” The Charismatic Movement,第115、116页。

六. 圣灵的路径:解释圣灵生活

现在,我们来到一个主要的问题,是我们一直为他开山辟路的。对于独特的灵恩经验,我们应该以怎样的神学观点去看他呢?即是说,我们怎样以神的概念来解释他呢?当他们自称他们的属灵经验比其它人更加超越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看圣灵在他们身上的作为呢?事实上,这是灵恩运动向我们提出的一个主要问题。可是,我一方面可从其中心的信念及伦理上的果子而得出结论,认定神在他们中间,另方面,又发现「灵恩派」和「非灵恩派」的属灵气质比我们有时候所在意到的更加相近;这样,我令到这个问题更加难以解答。倘若灵恩社群中的典型属灵经验是没有基督在其中、没有爱心和骄傲自负的,那么,我们的疑问就不会出现,因为我们根本没有理由将这些经验归功于圣灵;可是灵恩运动的情况正好并非这样,那么,这个问题就来得更加尖锐,且无法逃避了。因为我们必需面对一个事实,灵息运动用以解释其自称拥有的特色的一个最普遍宣告的神学观念,是十分不合乎圣经的。

对于一个看自己为复兴真正基督徒经验的力量的运动,这个事实引起的问题肯定是显然易见的。经验是一个含糊的字眼,而种种经验(即是思想与感情的特殊状况)落在不全然被圣化的罪人身上,必然如同杂贪混在黄金里。没有任何经验单凭这经验的发生本身就可证实是从神而来,为要推展他恩典的作为。基督徒拥有的经验,不一定就是基督徒经验。一个经验若是出于神恩典的赐予,他在圣经真理的试验下,必能证明在其中心有一种加强了的醒觉——对于关乎神的一些启示的真理的醒觉,以及对于我们作为受造物、罪人、受益人、信徒、养子、被买赎的仆人,及在其它各种身分下与神的关系,有强烈的醒觉。我们曾经以这个标准去量度灵恩派经验,也发现他们在这一点上没有缺失。可是,当这些经验被用来印证某些误解圣经的信念时——时常有人这样做——,我们就只剩下两个选择:一是排斥这些经验,看这些经验为虚妄的,甚至可能源于撒但,否则,就重新给他们神学上的阐释,表明这些经验实际证实和确定的真理,与灵恩信徒所以为的有所不同。至少对于灵恩见证的主流,这是我们现在要作的抉择。

有些人注意到灵恩经验宣称要证实的东西是错误的,他们采取头一个立场,迅速批评这运动是虚妄和危险的。可是,想起有时候(并非经常如此)灵恩派信徒提出他们那些错误的主张时那种自呜得意的态度,又天真幼稚地误用圣经,而最令人懊丧的是,许多灵恩派的发言人,似乎对于真理的问题漠不关心,凡此种种,我们又不能完全谴责那些对灵恩运动口诛笔伐的人。我承认我也是其中一个受到灵恩运动衍生上述种种现象所困扰的人,不过,无论如何,我从灵恩经验里看见神在其中工作,因此,我大胆作出第二个选择——就是尝试重新建构其神学观念。我在这个选择上所作的,请读者评断。

首先,让我们浏览一下传统五旬节派对灵恩经验的说明,这是大部分在德国以外的抗辩宗灵恩派信徒所持守的看法。这就是我曾经称之为复还论的观点,他们将使徒行传第二章所形容门徒在五旬节的经验,以及哥林多前书十二至十四章所形容哥林多教会的经验,看为今日基督徒应该追求的标准规范、理想和目标。这观点的中心建立在一种灵洗的观念上,他们认为灵洗是「一种特殊的经验,有别于信主经验,通常在信主后才有的。在这经验里,人领受了全部的圣灵进入他的生命中,因此满有力量去事奉和见证。」1他们认为除非信徒经历圣灵的洗,否则欠缺神早已为他储备的必需资源,所以,他们命令基督徒寻求这种经验,直到得着为止。2这经验一旦临到,他就被提升,而且通常会(有人说是一定会)说方言,作为内在已发生了的经验的外在印记。既然他们相信一个人只有如此才能领受「全部的圣灵」不管他们为这怪异的用词如何注解),他们给这种经验神学上的阐述,就是认为这种经验完成了整个信奉基督的入教过程,一如圣公会会友之间的安立甘大公派理论,水礼只是开始,在坚信礼中领受圣灵才圆满完成整个入教程序。3

最近,邓恩(James D. G. Dunn)、卜仁纳(F. D. Bruner)、史托德(J. R. W. Stott)和贺其马(A. A. Hoekema)对这观点都有全面透彻的剖析,我们在这里亦无需多费笔墨。我在这里单提出以下两点就已经足够了。首先,若我们接受上述的观点,这观点会迫使我们评价非灵恩派基督教——即是,那些不认识或不寻求悔改后圣灵施洗的基督教信仰——为低下门径、次等,并欠缺了一些重要的东西;可是,其次,这观点不能从圣经中成立,因为这观点不能前后贯彻地解答一些从圣经引伸出来的反问,例如以下三条问题。

灵洗的神学观念

对于哥林多前书十二章十三节:「……我们不拘是犹太人,是希利尼人,是为奴的,是自主的,都从一位圣灵受洗,成了一个身体,饮于一位圣灵」,我们能否提出令人信服的论据,否定他所指的是基督徒新生命的开始——我们也许称之为「悔改并入教的复合体」——,因此根据保罗,每个这么样的基督徒都已经领受了圣灵的洗了?我们能否定这种含意吗?当然不可能。

在这个结论以外唯一可能的解释,就如已故的叨雷的看法,他的看法影响多人,他认为保罗在这里正述说一种「第二次祝福」,这是他在其它书信都没有提及的,但保罗深知道他和所有哥林多教会的人都已经领受了这祝福,虽然在今日有些基督徒并没有领受到。5 

可是,(1)这样的看法与保罗先前对哥林多人的描述并不吻合,他形容他们纵使满有恩赐,在基督里仍是不属灵的婴孩,未有能力吃固体食物(林前三l—3)。(2)这看法迫使人采取以下其中一个立场,一是否定那些缺乏「第二次祝福」的基督徒是属于同一个基督肢体的,又或者漠视「成了一个身体」的自然意义,而将「成了」一词(希腊文eis )强加以不自然的解释,解作「由于……的缘故」或「为了使其得着益处」,但这些解释对比希腊原文是无法成立的。(3)在以上立场中,倘若我们采取后者,有些时候有些人的确这样做,那么,只有构成对保罗一个谴责,谴责他不必要地、甚至乎恶作剧地误用了字汇。6 

一些释经家舍弃词句的自然意思而采取不自然的解释,实际上是侮辱他们所阐释的书卷的作者,侮辱他们在表达上含糊混淆;这里的情况正是如此。从上下文看来(参林前一二12—27),保罗的意思是,基督所赐予的圣灵已经使我们成为一个被圣灵维系的身体,我们必需学习按此真理而活。有关第十二节所提及的,最自然是指到在悔改时领受圣灵有什么含意(参罗八9)。若指他含有第二次祝福的意思,就是强将文意读进经文里;我们无法单凭经文本身读出这个意思来。

有些人接受以上的论据,但坚持说在哥林多前书十二章十三节的从圣灵受洗入教是特殊的,有别于马可福音一章八节、马太福音三章十一节、路加福音三章十六节、约翰福音一章三十三节、使徒行传一章五节及十一章十六节各段经文所记载的基督用圣灵施洗或信徒受圣灵的洗。但在所有七段经文内,原文都采用同一个前置词(en),意指圣灵是基督给人施洗的「要素」,因此这种区分在言词运用上来看,是没有基础的。7 

无疑,有些信徒已经验过悔改以后内在属灵生命的增长,从而得着益处,其它人也可以这样受益,可是这并非保罗提及圣灵的洗的含意。

在使徒行传的记述里,从五旬节事件开始,一直假设信心与悔改(路加在详说人对福音的反应时,他不时交替使用这两个词),以及圣灵——神正在充分发挥其新约职事——的赐予,两者是并行的。我们能否提出令人信服的论据,去否定这说法呢?当然不可能。

彼得第一次布道讲章的结尾字句是这样的:「你们各人要悔改,奉耶稣基督的名受洗,叫你们的罪得赦,就必领受所赐的圣灵」(徒二38);他在这一点上,表达得清晰明显,绝不含糊。又如路加所叙述的,撒玛利亚人分「两个阶段」的经验是异乎寻常的(徒八14—17)——可以说,这是全卷书唯一异乎寻常的记载,因为以弗所的「门徒」也未曾领受圣灵(参徒一九2—6)。可是,似乎在保罗遇见他们的时候,他们尚未作基督徒;哥尼流的情况也一样,他听彼得讲解之前,还未作基督徒(参徒—一13)。很明显从路加的故事看,撒玛利亚的信徒欠缺五旬节圣灵降临的经验,在彼得和约翰看来这是不寻常的。试看哥尼流的例子,当他凭信心听取领受彼得所传讲的福音时,圣灵就降临在他身上。这事件确定了信心与悔改,以及圣灵的赐予是相连的,正如彼得在使徒行传二章三十八节所认定的,又进一步表示(因为彼得在二章三十八节没有这种表示),引发神赐下圣灵的,是向神敞开的心灵,而不是从人这一方面去表达的水礼。8

至于撒玛利亚人的经验,有些人猜测(最多只可说是猜测)神暂时不让圣灵彰显,直至他使用使徒作为圣灵倾流的渠道,是为了阻止撒玛利亚人与犹太人的分裂被带进教会去;这看来是个合理和恭敬的猜想。圣灵的赐予,显示出撒玛利亚人和犹太人都透过基督平等地被神祝福;圣灵赐下的形式亦显示出所有基督徒,不论撒玛利亚人或犹太人,都必需认定基督所拣选的犹太使徒,是被神确立的领袖,拥有从神而来的权威。希伯来书二章四节提到「圣灵的恩赐」印证使徒的见证的真确的,而新约所有彰显圣灵作为的神迹奇事与他们亲身的事奉是互有关连的;当然,我们没有证据说神迹奇事与事奉没多大关连的情况从未有发生过,也不能证明现在绝没有发生。

正如路加所展示的,耶稣第一批门徒之所以有「两个阶段」的经验——首先相信,随后才受圣灵的洗——,唯一可解释的理由是时代性的,既然五旬节早上九时是圣灵在人类当中新约职事开始的时刻,因此他们分「两个阶段」的经验也必须被判断为独特的经验,而不是对我们所有人的一个规范标准。我们能否提出令人信服的论据,去否定这解释呢?当然,这也是不可能的。

五旬节派及灵恩派对使徒行传第二章的一般处理方式,恍似那些谈论圣洁的老师们(叨雷及其它)的看法,他们的处理正好错失了这一要点;然而,这要点是无可逃遁的。根据路加的神学观点,五旬节事件应验了耶稣的应许及约珥的预言(一4、5,二17一21),再加上使徒行传的整体重心,无疑以上的要点已不说自明。很明显,路加写他的第二册著作,是要述说耶稣升天后,圣灵的时代如何像黎明初露,又叙述福音在圣灵的能力下,怎样从耶路撒冷散播至当时帝国的首都。他记录下那些特殊的经验——五旬节事迹;埃提阿伯太监、保罗、哥尼流、吕底亚和狱卒悔改信主;亚拿尼亚和撒非喇口是心非的真相被揭露后,就倒地身亡;买卖圣职的西门如何谦卑下来,和以吕马如何眼瞎了;司提反、哥尼流、彼得和保罗的异象——这些都是福音传至罗马一路上的里程碑,不是神一贯行事方式的模式或范例。若然路加能预知后人在这些事情上怎样误解他的想法,我猜他必然深感诧异及沮丧。因为他的记述若然有任何要作为规范的目的,就是「为教会及其使命的性质提供实例教训」9,而不是教导有关普世基督徒各阶段属灵经验的典范。

根据五旬节派及灵恩派的论点,使徒在五旬节经过祷告之后,接受圣灵并能说方言,是基督徒经验的第二阶段,也是使徒行传一个启示出来给以后所有信徒的规范;对于这个论点,我必须提出以下几点:(1)使徒行传里并没有任何一处经文陈述或暗示这个论点。(2)这论点前后不一致:若然说方言是普世模式的一部分,为何风声怒吼不是呢?(3)在其它记录同时赐下圣灵和方言的例子中(那撒玛利亚人大概可算一例,八18;确实的例子有哥尼流等人和以弗所人,一○46,一九6),这些恩赐是透过使徒临到那些人的,而这些人并没有寻找、祈求或等候这些恩赐。(4)在以上四个情况里,圣灵的彰显都是临到整群人的,并非单单临到群体里的个人而不临到当中没有寻求的人。(5)使徒行传四章八节及三十一节、六章三节及五节、七章五十五节、九章十七节、十一章二十四节、十三章九节及五十二节等经文提及人被圣灵充满时,并没有明说或暗指那些人也能说方言。但若然有些被圣灵充满的人并不懂得说方言,那么,这也可能是现在神为某些人预备的道路。(6)从路加的叙述方式看来,路加似乎理解他所描述的那四个圣灵降临事例,是来自神的见证,表明他平等地接纳新社会里的四类人——犹太人、撒玛利亚人、外邦人和约翰的门徒——;若不是神的见证,这种平等地位是叫人怀疑的。在使徒时代,究竟还有没有更多这类型的彰显发生我们不知道,可是在没有实证的情况下,我们没有理由假定当信徒已经明白在基督里人人平等的功课后,这类型的彰显仍旧继续发生。

很明显,要让五旬节派及灵恩派的论点得以成立,就只有把许多不能在使徒行传里读到的意思强加进去。

现在还有两个针对说方言的反问。

保罗写道:「岂都是说方言的吗?」(林前一二30)他言下之意期待的答案是:「不。」我们能说服人相信并非如此吗?当然,这也是不可能的。

古老的五旬节派信徒分别出两种方言,一种是普世性的、不由自主的表现,用以印证圣灵的洗,另一种是持续的、非忘形而且受控制的恩赐,这恩赐却不是每个基督徒都拥有的。这正是神召会基本真理宣言第八段一句谜样的字句所指的:「在圣灵里受洗的实证,……在这情况下的说方言在本质上与说方言的恩赐是一样的(林前一二4—10、28),但在目的及应用上不同。」若不是上述的区分,我们无法明了这句话的意义。似乎,大部分灵恩派信徒都同意大部分五旬节派信徒的看法,认为说方言是圣灵施洗的普世性印记,而灵恩派信徒的观点更不止于此,他们视说方言为灵修辅助,并期望所有已经接受灵洗的基督徒经常说方言。在一般基督徒眼中,说方言肯定是灵恩运动的标志,而灵恩派作为一个群体显然亦乐意如此。可是,由于他们期望说方言是被圣灵充满者的必然恩赐,他们的复还论观念跟五旬宗教会的看法不同,显然超出了保罗的话的含意;这就带我们来到以下的问题。

灵恩派的方言,通常是一种学习得来的技巧和技术,缺乏语言结构,而说方言的人视他主要为私人应用的;至于哥林多前书十二至十四章所谈及的说方言,是为公众使用的,是在不信者面前的一个「表记」(一如史丹度(Stendahl)解释说:「是针对他们的审判的一个负面表记」10),保罗「认为是一种语言」,用来传达意思,所以可以被翻出来。11这两种对方言的看法可以同日而语吗?我们能叫人确信这两种说方言的现象是一样的吗?当然不可能。在「悟性没有果效」(林前一四14)这一点上,两者可能存在着负面的相同处;12但两者整体上是否相符,是非常不肯定的。

对于新约方言的性质、价值、起源及终止,有许多含糊的地方,并且必然继续如此。一些重点可有不同的解释;也许最错误的做法,就是在处理有关经文时,明显地宣告,或迂回地暗示自己的看法是清楚明确或十分肯定的。许些含糊的经文(徒二4一11,一○46,—一17,一九6;林前一二至一四章)实不容许这样的判定。

有些解经家与贺智(Charles Hodge)一样,认为五旬节派及哥林多信徒的方言是一种语言恩赐(xenolalia,xenoglossia)。13其它解经家与凯波尔(Abraham Kuyper)见解一致,认为他们发出难懂的声音(凯波尔猜测这就是我们将来在天堂讲说的言语),因此五旬节的奇迹(「……都听见他们用我们的乡谈,讲说神的大作为。」「徒二ll」)是一种聆听的奇迹,过于一种讲说的奇迹(除非该柏尔对天堂的猜测准确,那么两种成分的奇迹都有)。14

另外,我们经常碰到与凯波尔如出一辙的观点,是保罗看基督徒的方言为「天使的话语」(林前一三1),天使语言跟人类语言有所不同。然而,这种想法跟研讨哥林多前书十二至十四章所提出的种种说法一样,并非绝不可能,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将保罗在十三章一节的话解释为一种修辞学上的夸张法,其中心意思简单来说就是「姑勿论我在方言恩赐上的表现多么神乎其技」。大多数人与加尔文的想法一样,认为五旬节的方言等同一般语言,而哥林多的方言却非比寻常,看法莫衷一是。每种看法都有可驳斥的疑点。贺其马(Hoekema)说:『在这个问题上,要作最终判断,即使不是绝无可能,也是非常困难的。」15我认为他说得很对。

同样,在以下的释经上,不同解经家的意见也颇有分歧:(1)究竟保罗在哥林多前书十四章五节提到「愿意」(thelo)一词,有多大成分表达一种积极的欲望?有多大成分是出于一种礼貌上的修辞,无非表达退一步来说,情愿哥林多信徒都说方言呢?(2)为何他感恩地记述他说方言比其它众人还多(一四18)——到底是因为他希望见证说方言使他的事奉更充实,或使他的灵修生活更丰富,抑或纯粹是为了有力地提出他下一节的论点,就是在说方言上该有必需的约束?照样,各种不同的观点都有斟酌的余地。

再者,保罗在十三章十节提到「那完全的」(to telcion)来到,方言终必停止,归于无有,保罗所说「那完全的」是什么意思呢?——究竟是在爱里的完全成熟16,抑或新约全部准则的实现,以及教会完全装备妥当的状态,17还是(一如大部分人的观点)当主再来时,基督徒将要进入的那完美属天生命?第二个观点认为在第一个世纪结束之前,说方言的恩赐已告结束;而第一和第三个观点对整个问题的答案是有所保留的,就正如另一个问题一样,到底在使徒亲身的事奉职事以外,神有没有赐下作为表记的恩赐呢?这个问题同样未有确定的答案。

可是,有一件事情是清楚明朗的:初步看来,在哥林多前书第十三、十四章,保罗尽在讨论公开运用方言的问题,若把他任何关乎说方言的言论视为私人方面的应用,是不必要又不自然的。灵恩派信徒经常将十四章四节(「说方言的,是造就自己……」)和十八节(「……我说方言比你们众人还多」)解释为在私祷中连用的方言,可是,在释经学上,这种臆测不单只毫无依据,事实上亦很不合理。这样解法等于不问情由地将第一世纪的经验全盘套在灵恩派信徒的身上(「啊,保罗及哥林多信徒必然也像我们一样」);再者,若以为在第四节保罗的意思是那些连自己说什么也不知道的说方言者竟仍然可以造就自己,而在第五节,他又立即说除非教会信徒能听得明白,方言并不能叫教会得到造就,这样前后矛盾的解释是令人难以置信的。18

可是,若然保罗在第四节的意思是说方言者能够了解自己的方言,今日的灵恩派信徒不能够以为保罗的话是鼓励他们多说方言,因为他们公开承认自己也不明白自己所说的方言;同时,从保罗写这段经文的思想路线看来,我们断不能假设这里的说方言是指到私下说方言,因为两者根本毫不相干。这种假设,以及这几章环绕讨论到的其它许多东西,都只可以勉强把意思加进经文里,却不可以从经文本身读出这些意思来。

对于五旬宗教会两代以来19,以及今时今日数以百万计灵恩派信徒所说的方言,语言学家、社会学家、医生、心理学家和牧者都曾经颇为透彻地以第一手资料进行研究;20

这样的研究有他的危机,因为说方言的现象是普及各类人的,这样研究很容易犯上以非典型的事例作泛论的毛病。同时,很明显有些研究者发觉说方言式的敬虔令人不安、甚至令人表现失常,于是,他们难免对这些现象产生强烈自卫性的偏见,甚至于阻碍了他们的判断。21可是,无论如何,即使并非全部人都达到一致结论,至少在现今研究者之间,在以下几点上,已经开始逐渐达到较为一致的意见。

(1)姑勿论说方言者怎样相信,虽然说方言也是一种自我表达和沟通,但说方言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语言;又尽管持佛洛伊德学派的人怎样猜度或疑惧,说方言却不是由压力、压抑或精神病所造成的一种心智与身体机能分割的产品。反之,说方言是一项出于意愿,而且受欢迎的发声活动,在一种关在宗教现实的场合举行;方言发自人的心境情绪,但脱离人的理智思想,就好比孩童富幻想力的语言、已故岩士唐即兴的狂歌乱唱22、亚尔卑斯山的岳得尔调山歌(yodeling),以及在浴室中自娱的哼歌。圣公会(Episcopal 

(2)虽然有时候,说方言是在一个人生命里自然自发的事情,或会伴随着情感的奋兴而来(或者不会);但方言往往可以训练出来(放松下颚及舌头,发出无意义的音节,随意地受感发声赞美神等等),通过一些教导,就可以学会说方言。只要一个人想学,这不是太困难的事。

(3)早期的研究者对方言持相当暗淡的见解,他们视之为神经质、心理不平衡、歇斯底里,或是受催眠后的征状、心理病态或精神补偿、情感饥渴、压抑或受挫折的产物,但今天的研究有相异的结果,说方言不一定是不平衡、精神错乱或先天性肉体受创伤所致。24固然,上述这些人也可以说方言,对于他们来说,说方言往往是一种支持系统;25但许多说方言者都心理健康正常,对他们来说,说方言是在主面前被提升的乐趣。

(4)追求说方言的恩赐及运用方言是寻求与神更深密契的门径,亦经常证实在意识层面上造成有益的效果,例如使紧张的情绪放松、达致某种内在的奋兴,以及更强烈地感受到神的同在和祝福。

泰莱(J. V. Taylor)见证方言全面地提高基督徒的警觉性:「差不多所有与我分享这恩赐的人,在形容他们的经验时,都将着重点放在这经验带给他们的一种更强烈深刻的觉醒上;这经验使他们深深意识到神和耶稣基督,以及周围的世界,尤其是其它人的感受、说话和需要。」26 

(5)说方言代表一种对于神的真相的醒觉,并将这醒觉对焦和强化;因此,说方言成了一种自然的表达崇敬情绪的方法,而灵恩派信徒称方言为他们「祷告的语言」是一点也不希奇的。说方言,虽然不是以一种概念性的语言形式出现,但作为发自心灵的声音,在基督教里,正如在其它领域一样,他总是「说出」一些东西——他说出一个人有意识地投入并直接回应鄂图(Rlldolph Otto)称为「那圣洁的」或「那神圣不可测的」,也就是现今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一般称为「那神圣的」。

(6)那些寻觅、寻索和运用方言的人通常视说方言的群体为属灵上「特殊」的一群,并希望全然投入他整个团体经验之中。

但无论如何,以上一切观点辩证出对于一些人来说,说方言是从神而来美好的恩赐,即如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说,能清晰表达思想的语言能力是神给我们一个美好的恩赐。可是,既然说方言者视方言的作用主要是(纵非全然)为私人用途,也不宣称他们知道自己所说的是什么,而保罗所讲述的方言是纯粹为公开发言及要求把意思翻出来的,并且保罗也许认为讲者总会对自己的话的含意有多少认识,我们不可能确定这两种现象能够达到复还论所要求的一致。

翻方言

在我来看,有关翻方言这问题,似乎是最莫衷一是的。翻方言就是将所说方言的讯息内容(一如他们自己所声称的)宣布出来。复还论引导我们将说方言及翻方言与哥林多教会的方言(charismata)等同。保罗给「翻」方言的用字是diermeneuo(林前一二30,一四5、13、27),可以指到解释任何不明白的事情(一如路二四27所载的);这词汇与语言连结起来很自然是指到把字句本身蕴含的意思翻译出来(一如徒九36所载)。从保罗的话看来,他显然认为哥林多信徒的方言是带有可翻出来的意义的(—四19-13),而今天的翻方言者对今天的方言亦有相同的假设,把他们对方言的解释视为方言的实际翻译。

然而,他们的表现是令人因惑的。那些流畅、肯定而又自然流露出来的解释,后来却被证实是千篇一律、含糊不清和无所传达的。其中造成了许多荒诞的错误。乔达(Kildahl)告诉我们非洲土话主祷文如何被翻为主再来的讯息。27一位我曾教导过的埃塞俄比亚牧师,参加一个说方言的聚会,他误以为是一个非正式的多种语言赞美崇拜会,于是,他站起来用基兹话(Ge'ez,译者注:一种已废的闪族语,今用于埃塞俄比亚基督徒的祷文中。)背诵诗篇第二十三篇,这是他出生的科普替族(Coptic)崇拜时用的古老语言;他的背诵立刻被当众翻译出来。翌日,他忧愁困惑地告诉我:「全都翻错了。」乔达也报导过一件事,同一段方言录音经两个不同的人翻译,其中一个翻为「为一份新工作寻求引导」的祷告,另一个则翻为「为一次严重大病最近康复而献上的感恩」。当告诉翻方言的人两种解释有出入时,「那翻译者毫不迟疑,亦不自辩地说神给予一个翻译者一种翻译,又给予另一个翻译者另一种翻译。」 

28那翻方言者的经验是,「方言的解释」是即时浮现脑海的,换句话说,听见方言之后,那些即时深印脑海的思想就视为那段方言的解释。他们宣称神直接赐予翻译的内容;就好象灵恩派的预言一样,他们持相类似的宣称,只要该预言是合乎圣经的话,他就可以成立,不能修改,因为他是无从验证的。我们可以看出一个翻方言的人——尤其是一开始就满脑袋储存了许多圣经真理的人——如何能够藉着与讲者、或讲者的声线语调、或聚会的气氛共呜感应而产生恰当并造就人的「解释」。可是,至于这些解释如何能够直接表达所刚刚听到的声音的意义,以致实际上将一种不明白的言语翻译为一种能明白的言语,那就难以理解了。

我不会妄自凭几句翻译错误的例子作为基础,去全盘否定所有方言的解释,看他们为虚妄的,同时,我同意撒玛连(Samarin)的意见,他认为说方言加上翻方言的宗教仪式所产生的团结友爱本身可以是有价值的。29

但我想,因此就假设我们已重获保罗所说的翻方言恩赐,却是十分危险的。无他,事实的证据委实太不肯定了。

贺其马提出当说方言带来祝福的时候,祝福的源头「并不是方言本身,而是说方言时候的心境,或者说……在方言说出之先,一颗寻求更多被圣灵充满的心。」30

这个意见似乎比任何认为现时人所说的方言,在思想暂时停止活动的情况下,这方言本身能造就人的说法来得实在。同样,翻方言也可以带来祝福,是由于他传达了圣经的激励,而不一定像一些人的想法,认为这些必然是神所赐方言的神授解释,就如当日在哥林多教会里被翻出来的方言可能是神授的一样。

走笔至此,我们必需就医治和说预言提出一些反问。

医治的恩赐

灵恩派的医治职事能否令人信服地与哥林多前书第十二章二十八及三十节描述的医治恩赐等同呢?当然不可以。

使徒时期教会医治恩赐的典范只能够是属乎使徒拥有的医治恩赐,而耶稣自己的医治职事就是他们的典范。可是,耶稣和门徒是直接用他们的话(太八5一13,九6、7;约四46一53;徒九34)或者他们的抚摸(可一41,五25—34;徒二八8)来医治的。然后,病者立即得医治(太八13;可五29;路六10,一七14;约五9;徒三7;有一次分两阶段进行医治,每阶段的效果是即时的,可七32—35)。身体上的残缺(例如跛子、瘸子),以及功能性、征候的和心理引致身心上的疾病(徒三2一10;路六8—10;约九),一概获得医治。有时候,他们叫死了多天的人复活(路七11—15,八49—55;约—一1一44;徒九36—41)。他们医治一大群人(路四40,七21;太四23、24;徒五12—16,二八19),并且没有任何记载说他们尝试医治而结果失败的(除却有一次门徒忽略了祷告,要由耶稣接替他们进行医治「可九17—29」)。再者,他们医治的结果是持久的;没有任何迹象显示得医治者后来旧病复发。对于现今五旬节派及灵恩派医者的职事,以及那些为病者祷告的人的职事,无论人如何说他们有神特别的呼召,他们当中没有一人有上述如此骄人的成绩。

所以,我们不能像某些人有时候的想法一样,假设现今灵恩派医治的能源一定就是保罗在哥林多前书十二章二十八节所讲述的。在使徒时代,医治的恩赐比起现今灵恩派信徒看来拥有的医治恩赐,在本质上是更超越的。我们顶多可以说,灵恩派医者有时候并在某些方面可以表现得像新约时代有恩赐的医者一样,而每次这样的场合都印证了神的触摸仍然具有他自远古以来的能力。可是,这并不等如说在这些人的职事里,新约时期的医治恩赐又重新出现。31

「灵恩派的预言能否确实被视为新约表记恩赐的复兴?」当然不可以。

我提到的预言是指领受和传达那声言是神的讯息的东西。预言是灵恩派团契一项固定的特征。一般对于预言的信念是(1)直接从神而来有关神的心思的启示,在别处是无法知晓的;(2)预言经常包括神对未来计划的特殊指引;(3)预言的正确口述形式等同旧约时代神的晓谕,那说话者通常是神自己;和(4)预言是使徒教会的一个表记恩赐,与其它的表记恩赐一样,自教父时代中期至二十世纪,在教会中是暂时失效的。可是这一切信念都很值得怀疑。

首先,彼得在五旬节曾经引述约珥的预言,指出普世性的预言为圣灵时代的一个记号(徒二17—21)。因此,当时说预言是一项所有信徒都能够参与,并且也许期望去分享的活动(参徒一九6;林前一四1、23—25);固然,看来也并非所有信徒都可以恰当地称为先知(林前二29),大概因为他们在预言职事上的参与太过断断续续。可是,既然说预言原则上是一项普世性的基督徙活动,那么,我们既不应以为说预言只限于使徒时代,更不应该以为说预言会在任何一个时代消失,所以,对于那些假设预言已大多数不存在于教会生活中的理论,我们理应存疑。

第二,虽然个别的先知在主前和主后间或被圣灵感动说出未来的事(参太二四15:徒—一28,二一10、11;彼前一10一12;启一3,二二18),先知职事的精髓却在乎宣告神此时此刻要向他子民说的话,通常这意味着将启示的真理应用出来,而不是增加神的启示。一如旧约先知传讲律法,呼吁以色列人面对神与他们所立的约的顺服要求,他们若依约顺服,就能得着所应许的祝福,不然,就要受咒诅,同样,新约先知传讲福音和信心的生命,看来是为了叫人悔改,造就人和鼓励人(参林前一四3、24、25;徒一五32)。保罗愿望整个哥林多教会都能分享这个职事(林前一四1、5)。因此,一个很自然的假定,就是在一般情况下,(纵非每时每刻,也肯定有些时候是如此,)先知的「启示」(林前一四26、30)是一种由神引发的真理应用,一般而言,这真理早已启示出来,而不是揭露一些以前从末知道,亦无法从其它途径知道的有关神的思想和意愿。由此推论,同理,任何藉言语加强圣经教导,以应用于听者身上的方式,在今日大概可以正确地称之为预言,因为本质上这确实就是预言了。

第三,保罗指导信众在聚会中听基督徒先知说话时,该「……慎思明辨」(林前一四29),可见新约里潜在的普世性预言,并非绝无谬误、不容修改的,即使未至于需要实在地予以更正,至少也有斟酌的余地。新约先知藉语言形式传达他们的讯息时,圣经上没有任何指示说他们以天父或圣子的角色自居。爱基逊(Dayid Atkinson)说:「今日在灵恩派聚会中说预言常以单数第一人称来发言,……这看来不是说预言的要素,而是一种次文化发展出来的习性。……先知讯息的权威不在其形式,而在乎其内容,像灵恩派采用的那种形式,只会使人更难于慎思明辨。」。32爱基逊的话实在很真确。对于不属圣经正典的预言,正正由于我们无法保证其内容的充分表达和思想的完全正确,他们必需受到试验,意思是,我们要用辨识力来聆听。因此,某些人的观念,那认为圣经正典里神直接说话的预言形式,也必须重现于现今教会那衍生自昔日预言、非无误又不属正典的预言里的看法,似乎是混洧和错误的。

最后,当灵恩派先知预言未来的事情,用单数第一人称的措辞表达,一如这预告本身是神直接的宣称时,单纯从他们语言表达的形式,或者单从发出预言这个行动本身去推论预言内容的真确性,肯定是一种错误。旧约提供的一个可以恒久应用的圣经准则,就是一如所有假定的预言的教义内容必须受考验(参申一三l—3),预言的真确与否,就必须看他们是否应验(申一八22)。这些预言应对人的行为产生的唯一影响,就是驱使人作好心理准备,以迎接预言的应验,同时也准备好面对预言的不应验。可是,行动的准则,必须是神启示的话语和靠这话语管理生命的智能(参申二九29;箴一至九章);我们不要随便相信自封为先知的人那些很可能误导人的预言。(写到这里,不禁令我联想起在我身上发生的一件事。一九七九年,当时有一位相当诚恳的灵恩派先知规劝我,他说神并不是像我心里认定的要引导我到温哥华写作,而是要我在城市教会内带领基督徒渡过一段大分裂的时期。嗨,似乎今天的教会一如一九七九年的模样,而我呢?此刻正坐在这里写这本书。)

我们不应以为预言是久已作古的第一世纪恩赐,今天复苏过来,因而在语言表达形式上以盛装出场,使他与十八、十九世纪以还所有其它基督教沟通的形式分别出来;肯定说,恰当的结论反而是我们应该明白到其实自有教会以来,预言一直不断展现在每一篇发人深省,并切合听众需要的讲章或非正式的「讯息」内。不论何时何地,只要圣经真理被真诚地传讲出来——意思是,真理被讲解、诠释和应用,不论是在讲坛上或是非正式的分享——,就已经是预言了。传讲讯息就是教导神的真理,并加以应用,这种具备应用实践的教导就是预言,以前如此,将来也是如此。今天在灵恩派信徒中间宣讲的预言,并不比任何时间其它任何团体所宣讲的更加优胜,过去、现在、将来也是如此。有些人在宣讲之前没有默想,采用第一身单数表达,其文法犹如是神自己直接宣告,把圣经真理应用在各种处境和不同的人身上,又为发生了的事情欢喜庆贺,同时瞻望未来要发生的一切。无可置疑,神也曾在这个时代,藉着这一切祝福那讲的和那听的人。然而,为此以为这种表现本质上与基督徒一贯为人所熟悉的(正式与非正式的)鼓励和劝诫截然不同,从而把他认定为新约表记恩赐在今天的复苏,这样的想法是不正确的。33

对「复还论」神学思想的裁决

上述提到的七条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字眼是令人信服。对于上述问题的种种肯定和否定论说,都曾经有人提出过,这不是现在我们要谈论的。我想指出的是这种种论据到目前为止还未有足够的说服力使他们贯串有力,而且似乎亦永不会变为可信服的了。诚然,灵恩派信徒(也包括其它非灵恩派的信徒)所经历神的眷佑和神工作的彰显,在某些方面来说,相当于使徒的神迹、医治、说方言,以及(颇成疑问的)翻方言;在使徒时代,这些恩赐印证使徒能力的来源,表彰他们所传扬的基督(参林后一二12;罗一五15—19;来二3、4;和使徒行传的记述)。诚然,在整个灵恩派圈内圈外,在整个教会历史以还,确有「第二次祝福」和圣灵的膏抹临到信徒,而这些恩赐在某些方面来说,确与五旬节经验相似。34 

可是,我们不能凭以上任何证据,而叫人信服地总结说,新约原初的灵恩经验,消失了一段长时间之后,已经原原本本的再次赐给教会了。

我们无需否认,自从第一世纪末期,在不同的教会传统中,一些基督徒属灵方面的进深经验,可能在感觉上很像使徒们五旬节的经验;我们所需要注意的,反而是新约神学禁止我们用五旬节的经验去解释信徒这些经验,或者将任何悔改以外的经验,解释为领受那正充分发挥其新约职事的基督的灵。我们亦无需对以下可能根本没有答案的问题表达意见,就是到底神在使徒职事完结之后,撤回所谓表记恩赐,是否代表他在任何情况底下都不会把这恩赐恢复呢?我们只需要观察,尽管与一些灵恩派信徒所宣称的相反,事实上到如今这些恩赐还未曾真正恢复过。一言以蔽之,很明显以复还论作为解释灵恩经验的神学理论是行不通的,倘若我们想明辨神在这个运动之中有何作为,我们必需循其它方向去思想。

这里,我还想加多一个短评。要评价灵恩派现象,我们需要记得的,就是团体信念塑造团体期望,团体期望塑造个人经验。一个具备导师和着作文献的团体,很容易模造其成员的思想和经验,而且模造的程度可以是十分惊人的。具体来说,例如团体相信,标准的信徒经验应该以使徒行传第二章使徒的经验为典范,对神自己、他在基督里的爱和他赐予的能力(圣灵的膏抹)有一种更深的体会,并得着说方言的能力,那么,团体的成员肯定会追寻且「寻获」这种经验。这经验也不会单单由于某些错误的观念黏附其上,而必然地成为一种误导的、没有圣灵在其中的、自我衍生的经验。正如我们一直所体会的,神是满有恩慈的,他祝福那寻求他的人,即使他们的观念未必完全正确。可是,我们必须以这种经验为一种受期望塑造的经验来试验他,而那塑造经验的期望亦要分开来接受考验,去看他们是否合乎神所启示的真理。故此,同理,若然人们期望从神而来的讯息应以某个特定风格传递,那么,不论正典式预言复苏这个意念是否有圣经根据,这种传递方式肯定会应运而生;然后,在每一次个别的情况,我们都需要试验讯息的内容,这种试验与就塑造传递过程的期望而作的评断是很不相同的,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让我重申:我从没有表示过这些受期望塑造的经验是没有属灵实质的。我唯一希望指出的,是复还论者的宣称(他们期望的基础)是经不起考验的,我们需要另一套神学理论去阐述圣灵的工作。我想,这一点我已经很清楚详尽地证实了,因此,我会继续写下去。

另一套神学理论

现在,我尝试为灵恩经验提供另一种神学解释——事实上,是概略和试验性的,但我想这建议与圣经里关乎人、救恩和圣灵的教义是吻合的。同时,这建议与我上述对灵恩派属灵气质一些颇为正面的评价——这些评价不受其神学观念的不足所影响——也是吻合的。我将会精要地点出一些现时已经非常清楚的事实,来介绍我的建议。

灵恩运动,一如在教会里的其它运动一样,就好象变色蜥蜴,采取周遭及从别处带进来的神学和宗教敬虔气氛的色彩,也擅于随这些因素的改变而变色。在各处各地,灵恩运动以及发展出灵恩运动的较古老的五旬节主义,都始于某种形式的复还论,建基在一个定理上,就是以使徒行传第二章门徒所领受圣灵的洗为我们基督徒的典范。可是,灵恩运动并非在每一处地方,都继续持守这套神学观念。到底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什么分歧的意见,又为何会有这些分歧呢?凡此种种探讨,都十分引人入胜。

在美国,虽然在不同的宗派、书籍、教育机构里面,五旬节派圣洁教会传统依然很强烈,但是抗辩宗灵恩派信徒大部分仍旧是复还论者(至少,他们的著作反映出这点)。可是在英国,强调基督里救恩的合一的改革宗救恩论,较诸那把救恩分开成为一套内含不同「祝福」的卫斯理人类中心主义有更深刻的影响力,因此在很多情况下,灵恩派领袖都扬弃以灵洗为必然的第二次恩典的教义,取而代之,就是认为圣灵里更丰富的经验(有时称为圣灵的「释放」)纯粹是信主经历的一种主观体验而已。德国的抗辩宗灵恩派信徒,其中大多数是路德宗信徒,也多数遵循这条路线。以英语为主要方言的罗马天主教灵恩派信徒,也说些很相类似的话,与五旬节派的灵洗教导刚好相反;他们强调圣灵是水礼中的一个客观恩赐,肯定会惹起福音派信徒的挑战,可是他们成功地回避了亚米纽斯派的观念,以为信心,或者「向神开放」的态度,能激发神顺着他的性情分派各种益处给人——这种模式许多时候连抗辩宗的灵恩派信徒也未能回避。一如我先前所说,今天灵恩派经验有多于一种的神学解释。现在,我们必须留心,正如我在上一段所指出的,原初的灵恩派教导受到修正之时,其修正中心是为要与原来的教会那已被接纳的教义结合在一起,不论这教义是什么。这些灵恩派信徒,一方面与其它灵恩派信徒维系着属灵方面的团结一致,一方面寻求与他们的基督教界前辈在神学思想上更加一致。

再者,较早期的灵恩神学,着重扩大他们认定为与自然有别的地方,藉此证实神在一个人生命上的同在和大能;现在这种神学观念已经逐渐被「自然化」的神学解释所取代。这种趋势反映出人们已不愿意勉强将超自然和自然的现实对立;这种对立正是第一代复还论者所持守的。(这种对恩典的生命的超级超自然主义观点——其特征是与自然完全分割——根本地把前卫的五旬节主义从福音信仰世界分割出来,亦使到五旬节主义十分不受欢迎;很难怪,超级超自然主义的确是吓怕人的。)可是现时在灵恩派信徒之间(并非在严守古老传统的五旬宗教会会友之间),属灵恩赐已经愈来愈广泛地被视为一种被圣化了的天然才能。正如我们提过,本纳德想我们认识到有些人自孩童时期已经懂得说方言,只不过他们自己没有察觉而已。同理,神的医治逐渐被视作家常,解释为教会就全人发展的惯常职事中自然的一环,而不是像从前那样被突出,视为某些受了圣灵的洗的信徒从神领受的一种特殊的超自然恩赐。35这种种强调,使灵恩派思想与基督教传统主流渐趋一致;基督教传统主流并非看恩典为凌驾自然或破坏自然的东西,反之,恩典能复苏自然和使自然更臻完美,他除去我们根本的罪性,但不会消灭我们理智的人性。

很明显,今天的灵恩派信徒已不再以自己与众不同自居,这是他们十年前所标榜的,取而代之,他们正在培育一份与自己教会团结一致的归属感。从前,在灵恩运动里面,存在着一道暗流,就是对那些不具灵恩派属灵特质的信徒和会众怀有一种派系之间的论断主义,现在这道暗流已经差不多完全消失了。在领导层,他们推崇灵恩派的信仰生活方式,认为这种方式是重要和有益的,却没有排除其它敬拜神的形式。倘若有些新信徒对非灵恩派生活方式不甚容忍,领袖们了解到这是初信者对于过往一些令他们受伤和失望的经历的钟摆式极端反应;这是人类普遍的难题,惟有时间可以将这个难题消解。因此,现今在灵恩派初信者之间,若继续有任何严苛批评和造成分裂的情况,应该被视为一种地区性、短暂的问题,而不该因此蒙蔽我们认识一个事实,就是今时今日的灵恩派,作为一个拥有数以百万计成员的团体,正在所有要点中寻求更深地巩固他们的教会身分。

因此,我若提出以下假设以供试验,肯定不会令人感到不快。根据这假设,神在真正的灵恩派信徒生命中,和藉着他们的经验达成的作为,实质上与神在世界各地相信他、重生了的人的生命中所成就的一样——就是在每个信徒身上更新基督的形象,以致信任、爱心、盼望、忍耐、委身、忠诚、克己、献上自己、顺服和喜乐,都在我们生命里愈来愈显明出来,诚如我们在基督身上所看见的质素一样。早些时期,我曾列出十二点有关灵恩派强调的特征,这些强调都是合乎圣经、健全、有需要的,应该已很清楚地支持了我的假设。我亦曾经辩说过,复还论所突出的每一点——认定神复苏了新约时代的特征,并以他们作为我们这个时代的规范(与昔日五旬节经验相同的灵洗,伴随着说方言、翻方言、医治、说预言等恩赐)——都是错误的。因此,灵恩派古怪乖僻的信念,产生古怪乖僻的期望,这些期望部分影响了灵恩经验,于是,在灵恩经验中亦有一些怪异、歪曲的原素。虽然我的思想正面地肯定灵恩经验一些中心的、主要的原素,然而我不能不承认灵息经验的一些较为负面的东西。现在,我会继续阐释我的假设,再容让这假设一方面受经验的事实考证,另方面接受圣经的考证;这假设必须符合事实,才值得引起注意,而且必须与圣经吻合,才值得我们接受。一如我从前说过的,读者是最佳的评判。

现在,就让我这样假定,新约神学的分类,既是神所教导的,就具有本体上的地位,意思是,这些新约神学分类表达出事物的真理和真相,一如神自己所看见和认识的一样,同时,我要进一步假定,活像基督的整全生命,是神对灵恩派信徒及其它基督徒的旨意;由此,我作如下推论。

在救赎中,神发现我们所有人多多少少在人格上都有些亏损不全。人格的崩溃、理性自制力的丧失,都是我们陷堕、犯罪以后某方面的状况。我们自己要尝试扮演神,其实,正代表着我们很大程度上不能控制自己,亦与自己失去了接触,或最低限度,与自己的一大部分——包括那构成真我的绝大部分——失去了接触。可是,神满有恩慈的旨意,是要带领我们与他复和,藉着基督,也藉着这复和关系的实现,令我们重新整合,再次成为整全的人。

这关系是一次过获得恢复的,是透过路得所称为「奇妙的互换」(“wonderful exchange”)而成,就是说基督替我们成为罪,好叫我们得以在他里面成为神的义(林后五21)。基督徒凭信心接受基督,得称为义,又被收纳进入神的家里,即时并永恒地得着保障;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使他们与父和子的爱隔绝(罗八32—39)。可是,那使我们身心更新,以致基督的形象深印我们生命中的工作,亦即是古老福音派神学所称的成圣工作,并非一朝一夕能够速成的。反之,这是一生成长和蜕变更新的过程(林后三18;罗一二2;弗四14—16、23、24;西三10;彼前二2;彼后三18)。事实上,这种蜕变是超越今生的,因为人精神生命(个人有意识的生命)与肉身生命的基本分割,是要等到「我们身体得赎的日子」(罗八23;另参林前一五35—57;林后五1—10;腓三20、21)才会完全得医治的。未到那一天,(我们可以这样认定)我们都不会清楚知道那隐藏在「潜意识」里神秘的现实,自我里那个深不可测的尼斯湖,里面潜藏着「压抑」和「恐惧」的水怪,底下还有本我和原型,而佛洛伊德、容革和他们的同事就曾经努力不懈地在这心湖垂钓(参林前一三12)。同样,我们一天未脱离这必死的躯体,我们还不能完全明白基督徒经验中分裂自我的结局,罗马书第七章十四至二十五节,以及加拉太书第五章十六至二十六节把这方面的经验分析得很清楚,人心喜爱神的律法,可是人又发现他们心里对神的律法存着反感和负面的反应——正如我们先前看过,保罗诊断这些反感和反应为那「住在我里头的罪」的持续力量,这罪的王权已经被推翻了,却未被消灭,已经注定会死亡,却仍未完全死去。可是,那居衷的圣灵仍然与我们同在,因着他的同在和职事,我们可以先尝天国生命的部分福乐(罗八23;林后一22;弗一13、14;来六4、5),并且他是拥有主权的那位,他可以给我们传达与父及子相交的感觉和滋味(约一3,三24,四15—23);他居住在我们里面,在我们里面工作,引领我们奔向我们人生命定的目标,同时,他找出每个人破损和扭曲的人性,一一医治。

说方言

那么,我们对说方言有什么看法呢?我们看见现今说方言的人,他们能够保留那种情绪,思想却休假去了,因此我们不能根据任何观点,信心十足地认定他们的表现等同于新约时代的方言。在这种理解底下,人们经常极力主张的,就是既然神的目标是要人在完全自觉、理性的控制能力下,达致人格完全的统合,那么,成圣过程的整体楷模,必然包括平稳地恢复这种控制能力。当我们更深地表现出圣经所说的诚恳、纯一、专心一志等质素时,我们就更能控制自己,同时在我所行的一切事上,我心中「只有一件事……」(腓三13;另参林后—一3;雅一7、8)既然是这样(按照推论是如此),我们就再没有说方言的必要,因为说方言的时候,人放弃了对声带理性的控制。然而,一个双重的回答可能合适。

首先,既然灵恩派信徒故意选择说方言作为一种传达工具,去表达他们心中就某些主题要向神献上的崇敬和祈求,藉此向神多说一些他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心事,若然我们声称他们完全缺乏理性的控制,是不很真确的。

其次,圣灵可能要透过这种表面上理性控制的松懈,去强化信徒更深层面的自制能力;这种见解并非不可思议。心烦意乱的人,浸在浴缸里,大声哼无字句内容的歌,有助恢复健全的理性;说方言可能在属灵方面就有着相同的意义。倘真如此的话,那么说方言的确是神的奇妙恩赐。并且,若然说方言的效果真的为要加剧赞美及祷告的情绪,并使这些情绪持续,以免因思想的魂游象外而无法维持,那么,说方言可以帮助培养正面的性格,引领人进入密契祷告(mystical prayer)倡导者所称的默观(contemplation)里。这种操练对于某一类人可能尤其有益,由于现代生活匆忙、浮面、脆弱而不真实,许多人成为这种生活的受害者,无法在更深层面与他们的自我接触,于是,他们的基督教变成形式化、概念性、随俗、定型、抄袭和二手的信仰。(毕竟,灵恩运动主要是一种都市现象,而在城市里面,这些压力对人有最直接的影响。)

这样看来,起码对某些人来说,说方言可以是神的美善恩赐;这是基于一个观念,就是任何能够帮助人专注神、体验他的同在,并使人敞开心灵让神影响的东西,都是美善的恩赐。(可是,对其它拥有不同问题的人来说,神已经帮助他们自心里向神发出通达的祷告,说方言对他们来说,遂变为不属灵、琐碎和不着边际了;现时有些人对于不论何处出现的方言都持这种看法。这就是正所谓一人的佳肴可能是另一人的毒药了。) 

灵洗

那么,我们对于灵洗又有什么看法呢?我们已经看过,正如灵恩派导师所教导的,以及灵恩派信徒所见证的,都说明了这「第二次祝福」的核心是喜乐的确据,因在基督里认识到天父的慈爱,得以浅尝天国的滋味。我曾经指出过,在这里面,说方言几乎与抗辩宗或大公教会所见证的每一个「第二次祝福」经验都有关联。现在我提议一个解释这些经验、为他们作神学阐释的正确方法,就是以这些经验为实质上一种更深的觉醒,更深刻认识那位见证在基督里父神的爱的圣灵(参罗八15一17),又更深刻认识到藉着圣灵,圣父及圣子将自己显明给顺服的圣徒看(参约一四15—23)。圣灵的见证,以及父与子启示性的临在是神恒常的作为。只不过,有时候,基督徒发现自己比平时更意识到这些神工,并里面所表达和传递的神的爱和恩慈;信徒见证圣灵的洗,所指的正是这些时刻的特别经历。

这些经验,就是保罗为信徒祈求的事情得以实现:「……藉着他的灵,叫你们心里的力量刚强起来;使基督因你们的信,住在你们心里,叫你们的爱心,有根有基,能以和众圣徒一同明白基督的爱,是何等长阔高深,并知道这爱是过于人所能测度的,便叫神一切所充满的,充满了你们。」(弗三16一19)

这些经验带来彼得形容的心境,我们爱我们所相信的基督,「就有说不出来、满有荣光的大喜乐」(彼前一8)。虽然这些经验使人新鲜地意识到圣灵内住的实在,但他们不绝对是领受圣灵的经验;虽然这些经验能带来使人成圣的效果,但他们不绝对是成圣经验;虽然这些经验确能使人得若能力,但他们不绝对是得力经验。实质上,这些经验是得着确据的经验,亦即是对何谓与基督成为一体有主观的了解。

虽然我们在叙述这些经验时,很容易倾向令这些经验听起来是独立分割的,尤其当一个人心里早已存有卫斯理式或凯锡克式「第二次祝福」神学观念时,更是如此,而事实上,从没有任何这样的经验是真真正正与一个人生命中有意识的部分完全分割开来的。但事实上,这类经验最多不过是——也最少是——更加强烈地感受到被接纳、被承认为神的儿女,以及与神更深的相交;大概从悔改那一刻开始,圣灵就将这种感觉赋予信徒,又让这种感觉在他们心里持续(参加四6,三2)。

为何还需要有这加剧感觉的经验——因此并不是一次过的事情,『第二次「亦是最后一次!」祝福』实在时不时重现(感谢神!)?对于神选择什么时候就近他的儿女,什么季节以这种传神、令人心荡神驰的方式,让儿女亲切体会他的爱的真实,我们不是时常知道原因的。36有时候,我们或许能够在事后明白到这些经历是为装备我们面对将临的苦楚、困惑、失落,或迎接一些特别苛刻或令人沮丧的职事。可是,在另一些情况下,我们只能够说:「神选择向他的儿女表达他的爱,纯粹是由于他爱他的儿女。」亦有一些时候,似乎很清楚表明是神就近那些愿意就近他的人(参雅四8;耶二九13、14;路一一9—13,其中「将圣灵给……人」的意思是「让人体验圣灵的职事、影响和祝福」);这正是我们现在要处理的情况。

不同的关注驱使基督徒更新他们将自己奉献给神的誓约,并寻求他的脸——亦即是说,在当前的需要中,不断向神呼求,祈求他的关注、恩惠及帮助,一如诗篇二十七篇七至十四节所描述的。信徒面对的可能是罪咎、恐惧、失败感或无能感、灰心失望、精神委靡、沮丧、受试探攻击,与居衷的罪恶争战、不祥的疾病、遭拒绝或被出卖的经验、对神的渴慕(凡此种种,诗篇里都有描述);可能还有许多其它境况。当神向这些寻求者的心灵启示他的爱,把喜乐放在他们心里,赋予他们新的精神力量及属灵力量去应付那使他们消沉的境遇时,这经验对他们的特殊意义,就与他们那藉这经验得到满足的需要有关。无怪乎一些人给这经验的神学解释为成圣的装备,另一些人解释他为事奉能力的赋予,而灵恩派信徒——他们看这经验为更深进入圣灵掌管的生命里——的解释则是两者兼备的。可是,他们所见证关乎圣经真理的现实,是神使人重新得着更深确据的工作;这些见证部分具洞见,部分带误导成分。

让我们根据这假设去衡量五旬节派和灵恩派信徒的灵洗见证;让我们衡量的时候,也考虑到领受祝福之前的教导和期望,以及祝福以后所作的见证两者之间的关系;让我们忘掉在这祝福中各种各类身体上的附属反应——呼喊、说方言、肌肉痉挛、四肢的触电感觉、神志昏迷的现象和其它歇斯底里的征状——,因为根据我们上述经过验证的观点,这一切只不过或多或少反映我们个人的脾性和心理,而不是神为加深人的信仰确据以及深化人与救赎主的相交而作在各人身上的不同工作。只要大家这样去衡量,就会发觉我在这里提出的神学解释与事实相符。37

结论

现在是提出结论的恰当时候了,以下共有九点。

1.灵洗

一般灵恩派对灵洗的神学解释(一般,起码是指整体世界性运动而言,即使在英国及德国某些教会并非如此)是从五旬节派发展出来的关乎基督徒生命两个层面、或两个阶段的观点。这观点溯源自上世纪的圣洁运动(凯锡克、更高生命、得胜生命),和那与圣洁运动分不开的关乎灵洗的解释——这解释认为灵洗是事奉能力的赋予——,以至约翰·卫斯理关于基督徒达致完全的教义,有时候亦称为完美的爱、完全成圣、洁净的心灵,或简单称为第二次祝福。这种灵恩神学把五旬节使徒的经验看为由初级或低层次进到较高的、圣灵充满的层次的标准楷模。但这种观点似乎欠缺圣经及经验上的根据,同时,单单就其推论来说已经不能叫人信服了,因为根据这个观点,凡没有五旬节灵恩经验的信徒都属低层次、不被圣灵充满的一群。然而,那诚恳、为罪痛悔、一心期待要更多认识神的追求(许多被误称为灵洗的宝贵属灵经验就是来自这种追求)常是灵性更新的根源,姑勿论其背后的神学理论是否有瑕疵;灵恩派的灵洗正是如此。

2.表记恩赐

关于表记恩赐的复还论,也是灵恩运动从古老五旬节派承受的,这理论并不适用;没有人能够肯定新约说方言、翻方言、医治和行神迹的恩赐已经恢复,似乎亦不合乎事实,而来自圣灵的预言,实质不是新的启示(虽然在圣经时代,新的启示往往是预言的一部分),而是将已经启示的真理应用在人身上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不是单单规限在灵恩派圈子内;其实,这种能力一直以来都存在教会之中。然而,灵恩运动强调运用每个人都各自拥有一些的属灵恩赐,积极推动教会总动员事奉,是完全正确的,也为软弱和受创伤者特别带来支持和扶助的丰富资源。

3.力量

尽管错谬的灵恩神学产生了相连的古怪现象,然而灵恩派信徒所强调在复活主里面的信心、透过圣经从神那里学习认识神、向居衷的圣灵敞开心灵、在祷告和赞美中享受亲密团契。洞察和服侍个人的需要,以及积极期望神答复祷告和把事情变得更好,这一切都是真正属灵更新的表记,是所有基督徒应该学习的。

4.说方言

灵恩派方言,作为一种经选择的、在神面前非语言的自我表达方式(所谓经选择,在他们的信念里,是神的旨意叫人这样选择的),在无可避免地多样化的基督徒经验里自有他的地位;而在基督徒经验中,种类繁多的灵修方式,正好反映了文化与个人的不同构造和特质。似乎看来很明显的,就是说方言作为一种属灵操练,的确丰富了一些人的属灵生命,但对别的人来说,却是毫无价值的不敬虔表现。有些人尝试这样操练,及后见证说发现自己所做的毫无属灵实质,然而另有些人开始了这种操练后,结果却经历与神更深的相交;我们无理由怀疑他们任何一方面的见证。用方言祷告可以帮助一些过分理智的人释放和解冻情感,正如结构分明、用言语清楚表达的祷文可以帮助一些过分感性的人稳定情绪、弄清思想。那些认识到说方言并非神为他们预备的道路的人,以及另外一些体验过说方言丰富了他们的属灵生命的人,都不应该将自己的方式强加于别人身上,也不应该因为别人与自己不同而贬抑他人逊于自己,同时若然在自己的阵营中有人因着相信是神的带领而转移到对方的阵营之中,亦无需为此信心动摇。用方言祷告及不用方言祷告的人都同是向主祷告;他们或站立或跌倒都是向他们的主人交代,并非做给其它仆人看。一如在基督里面无分犹太人或希腊人、为奴的或自主的、男性或女性,同样在基督里亦无分说方言的或不说方言的。即使(正如我所怀疑的,虽然无法证明)今日的说方言者不同于昔日哥林多信徒所说的方言,我们也不应该禁止他们说方言,而说方言者亦不应该认定一级的基督徒必需说方言。

5.罪

有两个问题是必需发问的。灵恩运动除了培养敬拜和爱的感觉外,是否也培养出一种实际对罪敏感的意识?其次,灵恩运动里欣快的精神气质是否在信徒间掀起一股幼稚的傲气,抑或鼓吹谦卑的态度?

6.圣灵

虽然灵恩连动背后的神学观点不一(又有哪一个重要的属灵运动不是如此?),他对基督徒来说可以是神所赐的一种针对形式主义、制度主义和理智主义的矫治良方。灵恩运动藉他的音乐和崇拜形式,在群体中洋溢着赞美的自发性表现以及大胆的尝试,活泼地将福音表达出来。灵恩更新运动迫使所有基督徒,包括那些未必同意福音派信徒这样理解灵恩运动的人,都一同发问:成为基督徒和相信圣灵是什么意思?谁是被圣灵充满的人?是他们吗?是我吗?激进派神学思想把教会带进新独神论的不毛之地,在这种情况下,看来神所作的(我斗胆这样说)——神使用弱者,叫那强大的羞愧——并不是兴起一个新的加尔文或欧文或该柏尔(Abraham Kuyper),而是兴起了一个偶然凑合的运动,凭愉快的即兴表达,宣扬神的位格以及耶稣基督和圣灵的能力,不是靠神学理论上的滔滔雄辩、独具创见或精确思想,而是靠更新生命的力量,去创造一种新的、简单的、非传统的,又令人不安地具挑战性的生活方式。然而灵恩派仍然需要一套充分合乎圣经的神学理论去支持他,只要一日缺乏这样的神学理论,他仍旧脆弱易倒。

7.整全的体验

灵恩派的主要追求,并不是任何特殊的经验,而是完全彻底和不受约束地体会神的同在和回应他的恩典。在敬拜中,这种整全的体验意味着每个敬拜者全然投入,及向神完全开放。在事奉中,这意味着不单单甚或不是主要靠运用表记恩赐,而是发掘及动用所有才能去事奉。在基督徒的表达和沟通里,这意味着时常欢唱,包括唱出歌集里的诗歌以及灵里的歌唱;拍掌、举起膀臂、伸展双手;小组祷告中一起轻声低语、把从神领受的预言向团契传达、由说方言者领导转由翻方言者带领、松散即兴的讲道、会众藉感叹和回应与讲员对话;拥抱、跳舞,诸如此类。在弟兄姊妹的相交中,这意味着慷慨地、甚至不顾后果地付出自己及自己的财物去帮助他人。灵恩派追求整全体验肯定是正确的,尽管他们的追求方式并非所有信徒都可以欣然受落,但较诸我们的古老教会,囿于那些糊里糊涂的约束性和讲求体面的理想,致令许多信徒表现出谨慎的不冷不热态度,这无疑是一个有助益的挑战。我们必须接受这项挑战,像是从神领受一样。

那么,尤其是那些平素冷淡的人,他们固然没有必要采纳灵恩派的精神气质,也不会有人禁止他们把灵恩运动中所见的某些东西视为幼稚荒唐,然而这些人必须面对以下的问题:你在教会和团契中,如何在主面前寻求相类似的整全体验呢?举例说,对于那风格千篇一律的六十分钟慢跑式崇拜——牧师和诗歌班在一群被动的会众面前表演——,亦即是无数个主日里许多常去做礼拜的人的崇拜常餐,你如何处理呢?这并不是整全的敬拜,你打算如何改善他呢?

你又会怎样回应这样一个经常听见的抱怨,说会众中有恩赐的人从没有机会发挥恩赐,在个人工作和地区事奉中,许多需要没有被照顾到,因为牧者坚持独力全盘处理一切,永不以他的群羊为事奉的队伍,好象恐怕一旦发现有些牧民能够做一些事情比他做得更好,他就会感到受威胁?

另一方面,一个同样普遍的抱怨,就是说教会会众不愿意插手属灵的职事,因为他们认为他们已经支付牧师薪金去处理这些事情。你怎样面对这种情况呢?平信徒处于被动状态,就不能有整全的事奉,事实上这情况否定了全体总动员事奉的精神,而且会在属灵方面造成破坏。那么,你计划如何促使牧者与平信徒携手合作,好叫他们的事奉潜质得以完全发挥呢?

还有,你打算怎处理了无生气的歌唱、僵化的形式、自我封锁的生命,及信徒缺乏彼此委身的情况——许多会众就因着这种种现象被嘲笑形容为「神『冻结了』的子民」(“God's frozen people”)?

若然灵恩派对这些问题的处理未能嬴取你的认同,那么你又有没有别的出路提议呢?一个世纪以前,教条主义者批评慕迪的传福音方法,他这样反驳:「先生,坦白说,我情愿照我的方法去做,总胜过你什么也不做呢!」今天试图批评灵恩派活动的人,若没有正视上述的问题,他就要承受类似慕迪的反驳。灵恩运动是神差派来的,为要刺激整个教会去寻求在神面前更多的整全体验。面对挑战吧!

8.不成熟

灵恩运动在神学上是未够成熟的,他们的公众演辞和作风有时候就好象只是局得半熟的食物一样。他们对更新的阐释不是贯彻地以神为中心、忠于三位一体论和具远见的,有时候在他们的兴趣取向上看来是以人为中心、以经验为中心的。他们的神学观念有三神论的迹象,而且像受了催眠一样,盲目地只专注目前,如同小孩子一般。

灵恩运动在知识和灵修方面,都全神贯注在圣灵上,有倾向把圣灵与子和父分开;圣灵本受差遣来荣耀子,而子带领我们到父面前。结果,信徒很容易集中追求强烈的经验、情绪高潮、超自然沟通、新的洞见、引人入胜的教牧治疗技巧,和普遍的敬虔精神;这些都与在基督里的信心和盼望等客观现实,及遵守天父律法的操练,没有什么密切关系。灵恩派信徒热切追求肉体和精神上的欣快感(健康的意思是感到舒畅和身体机能操作良好),反映出他们对超自然界的强烈信心,可是对于救赎的道德现实、作门徒舍己的含义、可接纳的弱点和明显的错误,以及在刻板乏味的生活里勤勉地思索、屡败屡战、承受苦楚、适应人生的失落、保持忠信不移等等的属灵价值,他们的掌握都十分薄弱。

因此,灵恩运动带来的,是不稳定而强烈的情绪、与智能往往无关的洞见、把属灵事物一面倒地过分简化,和一种属乎逃避主义者的热忱。英国更新运动神学家司美奥(Thomas Smail)看这一切为未能完全把焦点对准天父的结果。38这固然是一部分的解释,但我以为这是上半部的解释甚于是下半部,因为问题的根源是未能完全把焦点对准新约的耶稣——耶稣,神的儿子道成肉身,是神成为人的样式,是我们作门徒的模范;同时对人而言他是神,是承担我们罪恶的救主。我的意思不是说灵恩派信徒绝不信靠、爱和敬拜耶稣——这样说是荒谬的——,而是说他们没有充分掌握耶稣降卑在世时是怎么样的人,及自五旬节以来,他的子民(个别和全体)在过去和现在被召要成为怎么样的人两者之间的关系(参路一四25—33;约一五18至一六4;徒一四22;罗八17—23、35—39;林后四7一18,一二7一10;来一二l一11)。若然我所说的正确,那就真够讽刺了,在这高举圣灵的运动的中心正存着阻挠圣灵、使圣灵忧愁、销灭圣灵感动的特征。这投下亮光,使我们明白司美奥强调更新运动中使人慌乱不安的趋势,好象一辆蒸气车用尽了蒸气,停滞不前。

姑勿论如何,不管哪一个诊断是确切的,要矫正灵恩派信仰异象中不成熟的地方,只能藉着更具深度的神学思想,带来更尖锐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批判。我们期盼这种神学上的深度快快来临。

9.复兴

虽然灵恩运动在健康、以圣经为根据的基督教信仰里的许多方面带来了真正的更新,他并没有展示所有属乎神复兴工作的特征。一方面灵恩运动有力地抓紧坚定信心的喜乐,另方面,却对于神的圣洁亮光如何鉴察心灵,令人敬畏,以及随后因着彻底悔改而来的神圣忧伤,他们了解得太浅薄。而且,灵恩运动单单满足于信心的喜乐及颂赞神的恩赐,似乎他们太快及太轻易感到满足了。灵恩运动需要的不是退后,而是从他们已到达的阶段再向前走,寻求从神而来更丰富的复兴;若朝这方向走,这运动会取悦神,并能够证明实在向前跨进了一步。在最后的一章,我会进一步探讨这方面。

注文

1 A. A. Hoekema, Holy Spirit Baptism(Grand Rapids: Eerd-mans,1972),第10页。

2 另参考 the Statement of Fundamental Truths of the Assemblies of God(U. S. A.),7:「依照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吩咐,所有信徒都有权得着,也应该热切地期望、热切地寻求在圣灵和火中的洗礼。这是初期教会所有信徒的正常经验……」

3 有关这个观念,看 F. D. Bruner, A Theology of the Holy spirit(Grand Rapids:Eerdmans,1970),185—188;James D. G. Dunn, Baptism in the Holy Spirit(Naperville, Ill. : Allen- son, 1970); G. W. H. Lampe, The Seal of the Spilit(London: Longmans, Green, 1951)

4 Dunn, Baptism; Bruner,Theology; John R. W Stott, Bap tism and Fulness, rev.ed(Downers Grove, Ill: Inter-Varsity,1976); Hoekema, Holy Spirit Baptism. 

5 另参考 R. A. Torrey,The Person and Work of the Holy Spirit(London: Nisbet, 1910),第177、 178页:圣灵的洗潜在地为所有人而设,但实际上只有一些人经历到。Bruner说Torrey的角色就好象「后期国际性五旬节主义的施洗约翰一样」(Theology,第45页)。

6 参 Dunn, Baptism,第127页及以后。

7 参 Koekema, Holy Spirit Baptism,第21页及以后。

8 Bruner, Theoloer,第196页及以后,文中正确地引用徒二39,三16、26,五31,—一18,一三48,一五8、 9,一六14,一八27等经文去指出在使徒行传,信心和悔改不单是圣灵的恩赐,也是神的恩赐。 

9 同上,第161页.

10 在 The Charismatic Movement,ed. Michael P. Hamilton(Grand Rapids: Eerdmans, 1975),第53页。

11 Bruner, Theology,第60页,注12 .

12 或者不然。第14节的Akarpos(没有结果)可以解作「帮助不到任何人」(GOODSPEED,一如在弗五11;多三14;彼后一8;犹12)或者「空白」。前者的意思与说方言的人明白他自己所说的话两者之间并没有冲突,Charles Hodge, An Ex. position of the First Epistle to the Corinthians(London:Banner of Truth,1958),第288页指出这意思是隐含在经文里面的。但今日灵恩信徒都承认他们不明白他们所说的方言。

13 同上,第248—252、 276—302页。 Robert G. Gromacki, The Modern Tongues Movement(Philadelphia: Presbyterian and Reformed,1967),第113页,也是采取这个观点。

14 Abraham Kuyper, The Work of the Holy Spirit(Grand Rapids: Eerdmans, 1956),第133—138页。

15 A. A. Hoekema, What About Tongue-Speaking?(Grand RaPids: Eerdmans, 1966),第83页;另参第128页:「剩下令人因惑的问题:五旬节派信徒怎样……可以肯定今天在说方言的圈子所进行的事情与昔日在新约时期的情况是否一样?」

16 参Nils Johansson,“I Cor. XIII and I Cor. XIV,”New Testament Studies 10。 no. 3(1964年 4月): 389 。

17 参 Gromacki, Modern Tongues Movemnt,第125—129页。

18 参 Hodge, An ExPosition,第281页对第 4节的注解:「说方言的并不造就教会,因为别人不能明白他;他的确造就自己,因为他明白自己所说的,……并非暂时失去领悟力。」关于第18节,他说:「保罗感谢神,因为神赐他说方言的恩赐比众人多;若果这恩赐包含讲一些连他自己也不明白的言语的能力,在这种假设底下,依照保罗一贯的原则,运用这样的方言,对自己和对他人都没有益处,那么,实在很难叫人相信保罗仍为这种恩赐感谢神。」 Hodge的道理是造就先要假设了解,这在圣经上是难以回避的;可是,接受这个道理似乎会推论到今天实践的方言是不造就人的——这是最不合潮流的观点。

19 Nils Bloch-Hoell在他那具权威的综览 The Pentecostal Movement(London: Allen & Unwin, 1964),第146页很有趣地提到「在五旬节运动之内,说方言的人已愈来愈少。」灵恩派的Derek Prince在一九六四年写道:「他们从大部分五旬宗教会去看圣灵,你知道吗?」(Baptism in the Holy Spirit,[London: Fountain Trust,1965],第27页);当他写这话的时候,脑海里是否存在着上述Nils Bloch-Hoell的思想呢?那就只能够单凭臆测了。Virginia H. Hine做了一个访问,有关美国、墨西哥、哥伦比亚和海地的说方言情况,发现第二代的五旬节派信徒比他们的父辈较少说方言,而「最经常说方言的是那些自小受熏陶要接受这种做法的人」——换句话说,对于这些人来说,要是能脱离过去的习惯,无疑有很大的新鲜感和果敢的魅力(“Pentecostal Glossolalla:Towards a Functional Interpretation,” Journal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Religion 8[1969]:221,222)。一些英国灵恩派领袖告诉我,在过去十年,在他们的圈子内,说方言已经没有那么被强调了,但我无法测试这句笼统话的可靠性。

20 在近期的著作之中,看william J. Samarin,Tongues of Men and Angels(New York: Macmillan, 1972),一本具权威有宽广基础的社会语言学研究; JOhn p Kildahl, The psyChology of Speaking in Tongues(New York:Harper&Row,1972),这是基于一项经年十载的调查而作的审慎而公允的报告,以及他另一著作其中一章,“Psychological Observations, The Charlsmatlc Albvement; ed. Michael PHamilton;Morton T. Kelsey,Tongues Speaking(NewYork: Doubleday, 1964),一份很受欢迎的评论,内中带有容革的人格理论。另参看Virginia H. Hine,“Pentecostal Glossolalia”。要看一些比较负面的评论,反映一些较古老的模式,请看 Julius Laffal,Pathological and Normal Lan-guage(New York: Atherton Press,1965):方言既隐藏着又表达出一个「矛盾的愿望」;还有 Frank E Stagg, Glenn Hin-son, and Wayne n. Oates, Glossolalla(Nashvllle: Abingdon,1967)里Wayne Oates的见解:说方言是一个各方面遭受剥夺的人格的一种退化的病征。在较古老的权威中, George B Cutten, Speaking with Tongues(Northford, Conn. :Elliots,1927)看说方言是智能低和缺乏社会利益且不擅言辞者的综合病征;此外, Emile Lombard, De La Glossolalia chez lesPremiers Chretlns et des Pbenomenes Similaires( Lausanne:Bridel, 1910 )形容说方言为一种入了迷的自动语言。 C. W. Parnell,Understanding,Tongues-Speaking (Johannesburg:South African Press, 1972)是一本融会贯通的教牧著述。另外参考上述曾提过Hoekema的两本着作。

21 「现有的资料相当清楚地显示,我们必须扬弃那些视说方言为病态行为的解释。可是,即使那些接纳这个立场的人,仍经常保留一种不太明确的怀疑态度,怀疑说方言者情感上不够成熟。患上症状不显着的焦虑症,或者有一些个人的缺欠。在一些宗派里,被圣灵充满的基督徒的地位膨胀,上述倩形特别常见于这些宗派的会友当中。」( Hine,“Pentecostal Glossolalla”,第217页。)

22 「说方言根本没有什么神秘的地方。人们很容易可以取得一些录音带的样本记录,拿去分析;结果发现方言本质上都是一样的:一连串的音节,从讲者所认识的声音组合而成,组合结构是偶然拼凑的,可是因为其具真实感、像语言的节拍和和谐的音调,听起来很像一个字和一句说话……没有什么是『超乎讲者的声带所能发出的』。语言……是发自大脑的,……一个人说方言的时候,他只不过运用一些自孩提时代就储存起来没有运用的对发声器官的指示。『找着』这些指示,并乐意遵从,是相当困难的事。因此,唯一需要探究的,就是为什么有人会『想』再次运用这些法则,并且他们怎么会『愿意』这样做呢?」(Samarln, Tongues of Men,第227、 228页) Samarin把说方言与Armstrong, Ella Fitzgerald,和其它人所「发出无意义的声音」平排;他大可以加上另一些名字,包括AdelaideHall In Duke  Ellington的“Creole Love Call”(1927),和Banks in“Yellow Dog Blues”(1932),这些都是我年轻时期最热门的歌曲。很不幸, Samarin误称俚歌为巴卜;巴卜是一种「前进的」以乐器伴奏的爵士乐,一九四六年命名为巴卜。

23 Dennls Bennett In The Charismatic Movement,第26页。

24 参 Kildahl, The Psychology of Speaking in Tongues,第83、84页。

25 参 Kildahl in The Chansmatlc A4bvement,第141、 142页。

26 John V. Taylor,Th e Go-Between God(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9),第218页。

27 Kildahl, Psycho1ogy,第63页。

28 Kildahl in The Charismatic Movement,第136页。他接着说道:「我获得一个印象,那些照字面翻方言的译者通常心理上都是不太完整的,他们对翻方言恩赐的观点是近乎夸张的。我这个印象并未被临床测试过,我提出这个想法给读者,纯粹希望看看你会否对这类翻译留下相似的印象。」

29 Samarin,Tongues of Men,第160页。参考他全部的讨论,第162—172页。

39 Hoekema, What About Tongues-Speaking?,第 135、136页。

31 要参考有关基督徒医治历史一个正面的综览,也可以参看Morton T. Kelsey,Healing and Christianity (New York:Harper& Row, 1973), 和 Evelyn Frost, Christian Healing. A Consideration of the Place of Spiritual Healing in the Church of Today in the Light of the Doctrine and Practice of the Ante-Nicene Church(London: Mowbrays, 1940)。若要参考一些负面的评论,见Warfield,Counterfeit Miracles,和 Wade H. Boggs, Jr. Faith Healing and the Christian Faith(Rlchmond,Vir.:John Knox Press,1956)。若要从灵恩派医治者的角度看,参 Francis Macnutt,Healing (Notre Dame,hd:Ave Maria Press,1974)和 The Power to Heal (Notre Dame, Ind. :Ave Maria Press, 1977)。若要参考一些对整个问题具智能的见解,请看一本较古老的书,这书是为了抗衡 A. J. Gordon和 A. B. Simpson的不平衡观点,这就是Henry W. Frost着的Miraculous Healing(Old Tappan, N. J.:Fleming H. Revell,1951);还有 John MacArthur, The Charismatics:A Doctrinal PersPective(Grand Rapids,Zon dervan,1978),第 130一155页,和 D. M. Lloyd-Jones, The Supernatural in Medicine(London:Christian Medical Fellowship,1971)。

32 David J. Atkinson,ProPhecy(Bramcote:Grove Books,1977),第22页。

33 想参考有关基督徒预言更详尽的讨论,可一边读Atkinson,Prophecy,同时读 DaVid Hill, NeW Testament prophecy (Atlanta:John Knox Press,1980);H. A. Guy,New Testament Prophecy(London: Epworth Press, 1947); James D. G. Dunn, Jesus and the Spirit(London: SCM, 1975);和 Wayne Grudem,The Gift of Prophecy In 1 Corinthians(Lanham,Md.: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1982)。

34 很遗憾,许多灵恩派信徒的言论和著作,都表达出一个人信主后藉着圣灵与圣父和圣子更深的契合只是曾经在卫斯理式圣洁的传统中出现过,然后,就只有在他们五旬节灵恩圈子里出现。对于那些熟悉基督徒敬拜生活历史的人来说,不论是教父时期、中世纪或现代、抗辩宗或天主教的情况,这些思想似乎是一种傲慢的偏狭观念,在属灵范畴里有如那所谓重洗派教会学,其实叫我们罔顾使徒和我们之间的年代,以为神现在才再次重新与我们在一起。这种态度不单忽略了基督徒的过去,而且忘记主曾应许圣灵会经常与教会同在(参约一四16)。

35 Charles E. Hummel,Fire in the Fireplace Contemporary Charismatic Renewal(Downers Grove, Ill. Inter·Varsity,1978),第十七章,很典型地亦很审慎地处理这方面的问题,但他的处理方法突出了新约时期神迹医治和今天靠会众祷告的属灵医治的分别,就是「没有什么是应许的,……却有许多是众人期待的。」(第218页)

36 John Owen写道:「这种喜乐是难以述说因由的。圣灵随他的时间和心意工作,悄悄地将喜乐渗透和滤进我们的灵魂,使我们充满喜悦、狂喜,有时候满心是无法形容的欢天喜地。」(Works,ed. W. Goold, London: Banner of Truth,[1967],2: 253)

37 灵恩派神学冢诸如 Thomas Small,他不接受「第二次祝福」的灵洗观点,他的神学眼光看整件事件是进入基督里的独一信主过程的其中一方面,水礼是外在的记号。可是,基督徒信主,实质上是在基督里及透过基督建立与神及神的子民的关系,正如我们看过,灵洗的本质就是这个关系的清晰体会(我坚信这体会是从神而来的),说明你「已经」信主进入基督里面;即是说,你是他的,他是你的。肯定地说,我们没有可能称灵洗为神呼召人信主的作为的「一部分」或「其中一方面」,尤其是对于某些基督徒而言,圣灵的洗是悔改信主后许多年才发生的。Smail的经验正是这样。比较直截了当的说法,是圣灵的洗先假设人已信主归入基督里,而圣灵就是为此作见证。参Thomas Smai,Reflected Glory(Grand Rapids:Eerdmans,1976),第十章。

38 参 Thomas A. Smail, The Forgotten Father(Grand Rapids:Eerdmans, 1981),尤其是第9—20页。

七. 圣灵,请来!

现在,让我将千头万绪连结整理起来。

本书讨论至今,反映了两个背后的认信,现在是让他们冒出头来,让你们直接看清楚的时候了。以下就是这两项认信:

第一:在任何时刻,了解圣灵都是基督教神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因为只要我们研究清楚圣灵的职事,我们就晓得追求,一旦我们晓得追求圣灵,就会得着圣灵的活力。这件事情一直在历史上发生,自奥古斯丁和他那些担任初期教会领袖的中世纪门徒(他们口里说神的「恩典」,其实心里是指圣灵而言),以至加尔文(历史上称他为论「圣灵」的神学权威,即如亚他那修是论「道成肉身」的神学权威,而路得是「称义」的神学权威),以至清教徒(「重生」和「成圣」的神学家),以至第一代卫斯理信徒,和上世纪的圣洁教师,以及本世纪的五旬节派及灵恩派信徒。在这里,我不打算处理在这个传统底下一些具争议性的问题上,谁的意见比较正确;在这里我只想指出,那些曾经思索及追求在他们生命里得着圣灵能力的人,经常得着他们所追寻的,因为我们满有恩惠的神,即使追求者的神学细节并非全然准确,他也不会因此把祝福扣留起来,不给予他们。相反,圣灵的工作若不能引起我们的兴趣,且有其它东西占据我们的心,那么,我们很容易会忽略追求活在圣灵里面。于是,教会很容易陷落基督教法利赛主义的循例公式里,事实上,许多地方的教会已经是这样,又或者落入属灵的沉睡病之中,甚或两者兼备。

今天西方世界的基督徒景象,显示出关注圣灵教义的重要性。大多数教会缺乏从神而来的力量和丰富的生命内涵,即使一些在观念上十分正统的教会也是如此;看见这个景象,真令人痛心。先不管真正的更新是什么(今天有一个问题存在,就是许多人对真正更新是什么都感到毫无头绪),近期人们对教会更新的追求要求我们对那位赋予更新的圣者更清晰了解。普世基督教协会(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似乎提倡一种有关当代基督徒使命的荒唐见解(认为殊途同归,各类信仰都同等有效,世上所有人都已经得救,因此停止做扩展教会的布道家,开始从事社会政治的改革运动家);这驱使我们发问:这是圣灵受差遣要协助我们去做的事情吗?教牧人员温和地接纳教义上的相对主义,认为是一种终极的必然性,亦接纳教义上的多元主义,认为是一个无可避免的事实,这也驱使我们发问:这是我们对圣灵所能期望的最好的教导吗?灵恩运动的挑战迫使我们发问:我们曾否真正掌握圣灵充满的生命的超自然真相?就好象神在大型的告示板上经常向我们闪动一个讯息:要切记圣灵!可是我们的眼目这么低垂,又习惯了注目在彼此的身上,只顾就我们目前的兴趣说长道短,完全没有注意他正在做些什么事情。有一次,我协助一名候选人参加英国国会的竞选,到处奔走宣传,他发表演说,而我派发传单,传单上面写着豆大的黑色大楷字样:工人们,醒来吧!今天我真想跑上屋顶大声呼喊:基督徒醒来吧!教会,醒来吧!神学家,醒来吧!我们研讨关于神、基督、肢体生活、使命、基督徒社会参与,以及许多其它事情;我们只在嘴唇上敷衍圣灵(在这些日子,人人如是),但从来没有在任何一件事情上认真的考虑他。在这方面,我们需要彻底改变。

第二:今天,尊崇圣灵是作为基督门徒一项很重要的任务。

在一九○四年的威尔斯复兴运动中,罗拔士(Evan Roberts)从一个讲坛到另一个讲坛,经常呼喊「尊崇圣灵!」我相信在基督教界里,由始至今,每一个复兴运动的秘诀都是尊崇圣灵,尽管有时候未必用这四个字去表达。信徒若尊崇圣灵,就会让圣灵掌管他们的生命,让圣灵高举基督、帮助他们认罪、谦卑自己、以基督为首,容让圣灵这些工作不受阻碍、不受压抑地发挥。教会从前所有兴旺时期的记载都证实这点。那么,按目前的情况来说,圣灵的感动曾经长期被销灭,我们怎样在这些日子尊崇他呢?

这个问题,实在是现今教会流行讨论的中心问题,他使我们陷入混乱和无定之中。灵恩派信徒和居斯劳运动(Cursillo Movement)有他们回答的方法:释放在你里面的圣灵,开放自己,让他直接影响你。倡导关系更新的人有另一种回答:敢于表达真我,敢于在其它信徒面前披露软弱。在爱德华滋(Jonathan Edwards)的神学传统下的基督徒有第三种答案:祈祷,及随时准备接受圣灵的浇灌。主流教会的专业大公派人士提供第四种答案:培植一种改革性的社会运动热潮。我们姑且看这些答案并非互相排斥,但他们的着重点和轻视点,彼此间全不相符。因此,问题仍然存在,迫我们去正视: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尊崇圣灵呢?我们怎样紧随他的步伐,让他能够在我们中间顺利工作呢?我们这些想更深认识圣灵的人,该在芸芸鼓手当中,追随哪一位呢?上述提及的所有运动以及其它的运动,都宣称被圣灵领导,我们怎么分辨任何一个运动确有圣灵引导呢? 

圣经的权威

圣经真理的试验

解答这些问题的方法原则,就是要用圣经正典的教导去试验各种不同的观点。这包括提出以下的问题:那些观点是否建基在圣经真理上,是否正确地应用出来?也要问:他们有没有遗漏了一些圣经经常强调的重点?是否需要纠正方向或着重点,以配合圣经真理的优先次序呢?因为圣经的教导是神自己给我们的讯息,而当圣经不断把真理展示给我们看时,我们在与神的关系上,有系统地把我们的思想、观点,和目标——一降服在圣经的审判之下,这种内心的操练,不仅仅是基督教芸芸传统中的其中一种传统,他是基督教本身内蕴的学问。

耶稣,我们的基石,希伯来书的作者称他为「……为我们信心创始成终……」者(一二2),他以身作则地拿圣经——即是我们的旧约——作为他父亲永恒有效的应许、指引和管治我们生命的准则,又同样以身作则地表明他自己的教训,以及门徒奉他的名所传的道为神圣而具有权威的。所以,活在圣经的引导下这个原则(现时指新旧两约),也许可以公允地说是直接从基督而来的。就好象他交给我们每人一本圣经,告诉我们遵从圣经的教导就等如跟从他一样。

圣灵和启示

圣经权威这个原则包含及表达了关于圣灵的几个基本真理。因为圣灵从前是,现在仍是沟通所有从神而来的讯息的媒介,赐予启示和助我们领受启示都是他的工作。我们之所以能够说「人的灵是耶和华的灯,鉴察人的心腹……」(箴二○27),并不是我们无需神的特殊帮助,就自自然然可以领略神的真理,正如有些人会假定如此,而是因为圣灵启迪我们认识那启示的真理,否则我们的心仍旧蒙昧无知。换句话说,人的灵是耶和华的灯,但已经熄灭了,要待圣灵来把他点亮。前几章,我们曾经看过约翰福音第十四至十六章,耶稣记述有关训慰师圣灵将临的职事,现在我们应该注意到保罗和约翰在其它地方同样认定,只有藉着圣灵的工作,我们那被罪蒙蔽昏暗的心思才能够对神圣事物有确切的认识(见林前二9—16,一二3;林后三12至四6;弗一17,三5、 16—19;约壹二20、27,四1—6,五7,也参看20节)。路加也讲述升天前后复活了的耶稣,不但将圣经向人的心灵「开启」(路二四32,参看24节),亦「开启」我们的眼睛、思想和心灵,去了解和领受圣经及福音所宣讲有关神的讯息(路二四45;徒一六14,二五18)。耶稣就是这样藉着圣灵帮助人明白真道,在圣灵以外,人根本不能了解属灵的事;整本新约圣经背后都存有这个假设。

因此,据分析,事实如下所述:圣经的产生以至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整个过程,都有圣灵的主权在运作,圣灵运用同样的主权,感动我们去领受、尊崇及研读圣经,并且辨识他向我们述说的神圣讯息。圣经的产生经过五个过程:首先向作者启迪智能和真理,然后是默示、形成正典、保存正典及翻译经文。圣灵在全部五个过程上都同样活跃。现今,有三个过程藉着圣经使沟通生效,就是印证、光照和解释真理。这些同是圣灵的工作范围,印证圣经就是证明圣经的真确性,这是圣灵的工作,加尔文称之为内证,他形容这内证不是一种特殊的感受,亦不是一些新资料秘密地披露,而是建立一种思想状态,使人无法怀疑圣经所说的一切都是从神而来。光照是照亮我们昏暗腐朽的心思,这是印证过程的一部分,使我们能够按本相去真正了解属神的事物。解释是解释经文,这是圣灵的工作,通过我们的努力——包括释经、分析、综合和应用——而实现;圣灵给我们指明经文的含义,如同神正在向我们的心灵说话一般。圣灵在圣经上的广泛职事通常被人忽略了,但若然我们真个忽略他,我们即是荒废思想,并错失真理。

为了清楚的缘故,在这里应该加上两项评语。第—,有时候我们以为,圣灵在讯息传递及经文翻译上拥有主权,就意味着必有一份天衣无缝、绝无错误的抄本传留下来,亦有一份依据这原文翻译、毫无瑕疵的英文译本;可惜,事实不是如此。证据显示,通常原文都保存得相当好,译本也很能够将原意表达出来,让圣灵运用他,使我们得着在基督里对神真正的认识;但这距离绝无谬误尚远。因此,我们应该信任我们现时拥有的版本,却不是妄信他们,同时愿意接受一个不变的事实,就是在许多细节上,他们原本可以更精确良好的。第二,有时候,我们以为若然圣灵解释圣经,引导我们进入其中「属灵」的深意,这个过程可能包括在圣经中寻找那按寻常方法读不出的寓意和应用实践。可惜,事实也并不如此。圣经里「属灵」的意义无异于经文的文义——即是作者运用的字句真正想表达的意思——连结贯通圣经其它地方的教导,并应用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

那么,圣灵与圣公会宗教条文所称的「神话语的记录」是相关的,两者在教导上相辅相成。没有圣灵的帮助,我们不能从圣经里真正学到属天的事物,而那不是建基在神话语上的所谓「属灵」思想,只是心中无神的飘渺幻想。(我们应该注意的,是新约中属灵一词经常与圣灵所赐在基督里的新生命有关,绝不意指「有学识、思想高层次、吹毛求疵」,以求与「肉体的、物质的,或粗糙的」区分出来,这些只不过是现代俗世摩登的说法。)因此,那些愿意在圣灵权威底下生活的人,必需俯伏在神话语面前,看他为圣灵的教科书,而那些愿意在圣经权威底下生活的人,必需寻求圣灵作为传译员。任何一方面的忽略或过分侧重都会对人造成伤害;没有人能自然而然就取得两者正确的平衡,我们最好还是保持警觉。

可是,难道圣灵不能超乎圣经处理过的特殊处境来引导基督徒吗?那就要看你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了。若果你的意思是:圣灵会否引导我们将圣经原则应用在现代的处境中,尤其一些圣经里从没有面对过的处境,那么答案是肯定的。但若果你的意思是:圣灵是否引导我们将圣经里启示的绝对真理变成历史性、文化性相对的原则,以致将他们视为不具约束力的,那么答案是否定的了。一些现代的运动,引用圣经时断章取义,或者勉强引伸出一些圣经原则,甚至是圣经其它部分的教训所不容的,另有一些人,诉诸所谓断定了的未来事实的启示或现世的职责,可是根据圣经经文实在的内容,不能清楚引出这样的含意或应用;这些运动和这些人都没有权宣称是被圣灵引导的。再者,教会会议的决策或一致的意见,不能够纯粹由于这一刻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就宣称这决议是被圣灵引导的。

要以基督为中心

因此,我们必需审慎地衡量今日各种尊崇圣灵的方程式,藉着以上我所描述的方法,容让圣经做裁判,同时,我们必需容让新约信心和生命的模式表现在我们身上,好叫我们同时看得见我们有什么缺乏,并看见我们的缺乏可以怎样得着供应。在这里,我们无法—一详细研究这个时代所有尊崇圣灵的方程式,但在本书结束之前,我会极力指出从上述讨论的种种,至少有两种迫切的需要是非常明显的。

第—,我们必需重新恢复新约中圣灵职事以基督为中心的观点。前几章,我已经详细辩论过这个重点,现在我会简单覆述一下。我们已经查察过,今日我们倾向以人为中心的去思考昔日在五旬节原流的圣灵,我们的圣灵为一切使人提升的洞悉力、经验、才能等等的源头,致使人从自我先决的限制中释放出来。而新约的作者以基督为中心地思考五旬节的圣灵,解释他所有使我们生命超然的工作,看为他向我们体现耶稣基督,使他活在我们里面,又让其它人得着基督的同在。新约作者毫无疑问地接受圣灵先于基督教时期已经工作,他是创造者及供应者,使万物走兽人类有生气、活力,也将神各样美善的恩赐,在一些人称为「普遍的眷佑」(common providence)和别的人称为「普通恩典」(common grace)(你可以选用你自己的叫法,两者其实意思一样)中赐给人,而这些作者都把焦点集中在圣灵新约职事中拯救的特征上,各特征如下:

向使徒明确地启示基督及关乎基督的真理,又藉着使徒将基督及真理启示出来。
光照人的心灵,使人能领受及回应这个启示。
帮助我们得新生,激发我们这些罪人去信靠基督作为我们罪孽的担承者,并受洗——即是加盟和引进——进入基督的身体,使我们成为活的肢体(见约三3—15;林前一二12、13)。
圣灵让我们先尝天国的喜乐,见证我们是永远属乎基督的。
圣灵更新我们,使我们圣洁,具有活像耶稣的品格。
圣灵安排圣徒合适的事奉岗位,并赐下需要的属灵恩赐。

根据新约圣经,在圣灵的新约职事里,荣耀的基督已经显现、给人认识、被爱、受服侍、为人所效法及充分表达出来了。

由此,我们可以归结出:除了以基督为中心的经验和认信,就是神是神道成肉身,并人唯一的救主,此外,没有任何其它的认信和经验可以说是源于基督的灵的。回顾一个基督徒的信仰历程,可以看见基督的灵在工作,使人在认信或重要的经验上有改变;这样看是正确的,可是,只有在信心产生以后才可以这样看。我们没有办法事先知道当一个人反思或重估他的生命时,是否正在被引导进入信心的生命去。圣灵作为创造者会保守那被重估的生命以及整个生命重估的历程,但这并不是说,一个认真的回教徒、印度教徒、佛教徒或人文主义者也是被圣灵引导,更不能说,基督的灵是基督教信仰以及非基督教信仰的守护者。

真的,很明显这些以基督为中心的强调需要更清楚地说明出来,及更强烈的着重。今天我们在这方面所做的实在是太少太薄弱了。

以基督为中心的着重点重新恢复以后,会产生什么改变?改变就认真多了。与基督的相交,将会成为我们崇拜和灵修的中心。这种相交会成为我们基督徒身分的关键因素。这会给一个长久用于基督徒的形容语——「爱主」——带来新的内涵,那时候,「爱主」用在我们身上,将会非常贴切,而不再是空洞的形容。重新恢复以基督为中心的着重点,会带领我们寻求对基督的爱更深刻的体验,即如保罗在以弗所书第三章十四至十九节的祷告一样,因而带领我们归入昔日圣徒的行列。同时,这个恢复会防止我们误把基督徒法利赛主义取代真正的圣洁,只是律法式地着重道德标准,并且停在那里,而忽略真正的圣洁就是与救主同行,并成长得更像基督。这个恢复亦会防止我们把目前种种形式的超自然迷信当作圣灵的工作;这些迷信方式以宗教为名,却将人的思想和心灵带离了基督。这个恢复会防止我们口齿伶俐地宣称圣灵鼓动某些在教会以内或以外的后动,然而在这些活动中救主基督独特的荣耀不但没有被高举和颂扬,反而愈加模糊。这个恢复会帮助我们体察到,在这个福音的纪元,最可耻的罪应该是不信的罪,即是不相信那位曾经钉死、现在又复活过来,战胜了死亡的救主(见约一六8一11)。这个恢复会叫我们珍视基督的尊荣,因而改变我们对教会和对世界的整个看法。这一切是否美好的转变?我认为是的,我希望你也同意。

超越灵恩更新运动

似乎很自然地我们被引领进入第二个步骤。灵恩更新运动的阐释者有时候背后最根本的假设是很值得怀疑的。

在一切以灵恩运动作为人为渠道的基督教传统中,若有任何人没有为着他的新生命而感谢神,他就会被定罪;若有任何人认为灵恩运动只是关乎表记恩赐的再涌现,那么他尚未能全面地看灵恩运动;若有任何人未能看破灵恩运动滑稽古怪的一面,从而看见他们单纯喜乐的信心以及温暖爱心的感染力,明白这些是神对于禁制性的理智主义、贫瘠的形式主义和神学上怀疑主义的改良药方,而这各种主义正偷偷地潜入,叫全世界许多教会变成瘫痪,若看不见这些,就是患了属灵的短视症。可是,每一个运动,有如人类的每一个成员一样,其质素中的弱点会渐趋明显,若然现存灵恩运动的传统模式被偶像化,看为在属灵的激发上已经「好得不能再好」(ne plus ultra),那么,过去二十多年努力得来的东西,很快就会烟消云散了。我们需要向前迈进,不是移离灵恩更新运动,也不是在他旁边经过,而是穿过他、超越他。因为圣经指出教会更新的理想比一般灵恩派着重点所包含的更宽广、更多。

圣经指出一个不断重演的过程,就是随着神子民的冷漠、粗心大意和不忠,神在绝对主权下彰显他的作为,使那将要灭亡的复苏过来,以下就是神工作的程序:

神降临

(见赛六四1)神叫人认识到他的存在,人无法逃避神,他是全能、尊贵、威严的圣者,亲临与属乎他的子民相遇,叫他们谦卑及提升,又在恩慈及审判中外展到更广阔的世界。圣经对这件事的其它说法,是神「睡醒」、「兴起」、「眷顾」和「亲近」(见诗四四23—26,六九18,八○14)。正如以赛亚在圣殿里的经验一样,神的临在迫使人体察到超然圣者的亲近,以及永活主的亲切、威荣和全知(即是,那洞察人心的全知能力)(见赛六1—8 ;启一9—18)。

神的话语彻底被了解

圣经、其中的讯息和所彰显的基督,重建对信心和生命一种形成和矫正性的控制,这本就是属于圣经和基督的。圣经的神圣权威及能力再次新鲜地被感受到,信徒发现这些希伯来文集,以及基督徒文学存菁,再一次成为神对他们讲话的工具,弄清及改变他们的心思,察验及喂养他们的灵魂。

神的纯洁直透人心

神用他的话语去激动人的良心,人重新清楚地看见及感受到罪的败坏、丑陋、不洁和罪咎,每个人深刻地觉悟到自己罪孽深重。这醒悟是前所未有的。信徒深深地谦卑下来,而非信徒就感受到他们那种与罪为友、没有神的生活是不堪忍受的;因此罪的赦免也就成为信条中最宝贵的真理。

神的子民苏醒过来

悔改、复和、信心、盼望、爱心、喜乐和平安、赞美和祷告、与基督有意识的相交、得着救恩的肯定、勇敢的见证,随时愿意分享及自动自发地去接触所有有需要的人,凡此种种都是神子民的标志特征。随之而来,是一种发言时新的坦率,表达出一种对善恶的清晰分辨能力;和一种改革(包括个人、教会及社会)的新动力。

当这一切正在教会生息不止时,外间人进来,就立即被这道德及属灵的磁力所吸摄住。

这个分析从何而来的呢?首先,来自圣经里关乎神复兴作为的记载——使徒行传头几章,加上在亚撒王、希西家、约西亚和以斯拉带领下的属灵复兴经过(代下一五,二九至三—,三四,三五章;拉九至一○章;尼八至一○章)。第二,来自先知们所提出的关乎复兴的神学观念,尤其叫人注目的是以赛亚、以西结和撒迦利亚先知,以及诗篇四十四、六十七、八十和八十五篇祈求复兴的祷告。第三,从近年史册上记载相类似的振兴,诸如伯纳德(Bernard)、亚西西的法兰西斯(Francis of Assist)、萨沃那柔拉(Savonarola)、爱德华滋(Jonathan Edwards)、怀特菲(George Whitefield)。卫斯理(Wesley)、芬尼(Charles Finney)、麦琴(Robert Murray McCheyne)等领袖带动的复苏;英国十七世纪清教徒的苏醒;十八世纪中叶英国福音派复兴和美国大复苏运动;一八五○年代及一九○○年代全球性的属灵奋兴;最近期如东非的复兴运动,始自一九三○年左右,现今仍持续不断。这些运动彼此之间,以及与圣经上的范例显着地相似。在这里,我们所看见的是神独特及不断重演的工作,为要唤醒憔悴疲弱的教会,并藉着随之而来福音的兴旺以扩展基督的国度。

我们应该怎样称呼神这项重大的工作?自十七世纪以来,一直被沿用的字眼是复兴(revival)。可是因为这个字眼令人联想起某种布道形式、某种情绪化的敬虔及公开的歇斯底里表现,对于一些人来说,比较难以接受,所以我们不难明白为何灵恩派信徒及其它运动的跟随者宁愿采用更新(renewal)一词。我们也不应该在这字眼运用的事情上多生枝节。正如霍布士(Thomas Hobbes)在很久以前已经观察到,字句是聪明人的计算器(他们确是靠字句运算),但对于愚笨人来说,字句却是货币,意思是除非使用了某些特定的字汇——正如惯常说,按对了钮——,否则他们便不知所说的是什么;然而,对于他们所钟爱的习惯用语,其实是有许多意义相等的字汇可以取代的。我们应该用心听取霍布士的警告,牢记两个人可以用不同的字眼,意指相同的事物,即如我们可以用相同的字眼,意指不同的事物一样。但无论如何,我们需要提出的问题是:灵恩派的更新理想和经验与福音派的复兴理想和经验是否完全一样?我想答案是:不大相同。

正如我们曾经探讨过,灵恩运动至少藉以下方法去寻求整个教会的更新:

1.藉圣灵的洗或「释放」圣灵,重新发现永活真神和基督并基督徒生活的超自然层面。
2.回到圣经——神默示的话语——里去,让灵魂得到培育。
3.养成私人和公开敬拜的习惯,藉以把整个人——包括身体和心灵——带进完全等候及倚靠圣灵的境界中(说方言就在这里出现)。
4,一种闲适的、参与式的公开赞美和公祷。
5.在基督的身体里,基督的每一个肢体都运用属灵恩赐去事奉。
6.透过社群生活方式,探索各种事奉的可能性。
7.运用各种方法,积极投身于帮助有需要的人,向他们传福音,为他们服务。
8.一种高层次的期待,相信神会一次又一次地彰显他的作为,透过惊人的眷佑方式(「神迹」)、向这人或那人发出预言性的讯息、异象、超自然的医治,和类似的表彰。

这个更新理想是否在哪一点超越了历史性的福音派复兴观念?是的,从他们强调方言、预言、医治、及期待神迹等方面看来,有一条贯穿其中的思想脉络清晰可见,我称之为超级超自然主义。在福音派思想里,这不是复兴的根据,而在福音派的复兴经验里,这超级超自然主义经常被诊断为一种扰乱人心的不成熟表现,而不是高度的属灵。

灵恩派的更新理想是否在哪一点上不能符合福音派复兴的意义?是的。在圣洁的神面前,人要存谦卑敬畏的心,并且人有需要察觉罪的污秽、自我中心的丑恶和真实悔改的彻底性;这些都是灵恩派更新理想甚少弹响的音符。结果,灵恩派信徒为矫正更新以前宗教上冷漠的形式主义,而经常持守及培育的一种以天父为爹地、以耶稣为老朋友的不拘礼精神,很容易流为幼稚多过童真的表现,实际上更窒碍了成长。

这是严重的缺点,因为一切真正复兴的主根,是对神的身分和本质有具深度的认识,觉醒到自己的不配,深深体会对于像自己这样败坏的罪人,神的恩典是何等宏大。所以,所有欣赏灵恩连动,并曾经从他们那些谈论向圣灵开放和对基督要反应热烈的丰富描述中得益的人,都应循这个方向走,进一步寻求这种领会和觉醒。因为今日圣灵在基督徒眼中彰显那唯一的中保的工作,不会完全成就,直到他引领我们每个人进入更能起激励作用的觉醒中,醒觉到神的圣洁,以及我们对基督所带来的怜悯的极大需要,而这份觉醒是我们当中任何一个人都未曾真正认识过的。

现今,我们还未得着这复兴的条件;这是着重琐碎小事的时日,而我们仍旧是微小的圣徒。当代相信圣经、心爱基督的基督徒,愿意跨越宗派的藩篱,不计较在福音派领域的神学分歧,为此,我们可以心存感谢,因为过去并非经常如此的。我们个人从某些我们不能在神学上全然认同的来源所领受的东西,是有理由叫我们感激的。可是,我们没有人有权利为我们所拥有的而自满自足、自呜得意;我们所有人都仍必须寻求被引导以致能得着更深度的奋兴,而灵恩派及非灵恩派、古老的奥古斯丁主义者、古老的卫斯理主义者,和古老的凯锡克信徒,今日应该在这种追寻之中找到圣灵里的合一。

朝夕与共的问题

那些愿意尊崇圣灵,随他的引导与圣灵齐步同行的人,必须学习面对以下几个朝夕与共的问题,而且在人生道路的拐弯处恒常回应这些问题所带来的压力。 

第一个问题关乎教会生活的现实

这个问题的冲击力可以从哥林多前书第十二至十四章找得到;不论这些圣经章节让我们看见了什么丑恶的东西,事实上所展示出来的,是一所有圣灵带着能力在其间工作的教会。阅读这些章节使人痛苦地醒觉到今天教会落入了如何贫乏与怠惰的地步。若然作为读者的我们,单单为到我们的教会没有哥林多教会的混乱情况而自夸自满,沾沾自喜,我们实在是愚笨人了。哥林多教会的混乱情况是由于圣灵里的生活毫无节制地溢流。今日许多教会秩序井然,只是因为他们已经沉睡了;而对某些教会来说,有人更恐怕这是死亡的沉睡。在一个墓地里找到秩序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哥林多信徒那真实而可悲的属肉体和不成熟表现,是保罗在这卷书信的其它地方所严厉谴责的;但不要让这些表现蒙蔽我们,以致忽略一个事实,就是圣灵在哥林多信徒中间工作运行,而这是我们今天所缺乏的。

让我们再进一步探讨这件事情。保罗在书信开头这样写道(一4—7):「我常为你们感谢我的神,因神在基督耶稣里所赐给你们的恩惠;又因你们在他里面凡事富足,口才、知识都全备,正如我为基督作的见证,在你们心里得以坚固,以致你们在恩赐上没有一样不及人的……」这不是空白的客套话。保罗并非口甜舌滑,他说一句算一句的。哥林多信徒确实如上面所形容的在基督里成为「富足」。结果,当他们聚在一起敬拜时,他们带来丰丰富富的恩赐和贡献。今日教会的会众,太多时候都在一种漫无目的和毫无期待的冷漠精神下聚集,很少醒觉到他们来教会是来领受的,更遑论要付出。然而哥林多信徒却以一种热切和兴奋的精神来聚集,急于与其它信徒分享那属于他们又「显在各人身上」的圣灵(一二7)。「……你们聚会的时候,」保罗写道:「各人或有诗歌,或有教训,或有启示,或有方言,或有翻出来的话」(一四26)。因此,哥林多教会的公开敬拜绝不是刻板乏味的例行公事;每一次敬拜都是一件大事,因为每一个敬拜者都满有准备的来到,并且急于贡献一些神已经赐予他的东西。从以上所引述的经节看,保罗并不是(对不起,我们的弟兄会朋友,我不同意你们的看法)为崇拜指定一套规程,建立一种法则,有如大食会一样,每人规定贡献一碟食物,于是,无论在何处,每个基督徒都规定要经常这样做;他只不过在形容某一个教会一些事件的实际状况,并给予指导,不是要创作一个普遍应用的法则,而是为着一些事情的发生,提供处理方法。而这些事件本身的状况,却是圣灵自然自发的创作。

再者,哥林多信徒在崇拜中聚集的时候,他们实际体验神的同在,和神的能力在他们中间。这种神在他们中间的感觉,震憾人的灵魂,令人肃然敬畏,一如信徒早期在耶路撒冷的日子(参徒五11—13),也令他们奉神的名所说的每句话,都带着催迫人内心反省的力量,故此,保罗——他认识哥林多教会,曾在教会生命的早期守望了十八个月,所以他能够以第一手资料来讲述——的一番话,若用来对今日的会众说,会令人惊愕,甚至视为愚昧,他却能平常道来。「所以全教会聚在一处的时候,」保罗这样宣称,「……若都作先知讲道「即是用人听得懂的言语宣布神的讯息,在这里我们无需决定他们的信息是直接受圣灵感动,或从释经得来」,偶然有不信的,或是不通方言的人进来,就被众人劝醒,被众人审明,他心里的隐情显露出来,就必将脸伏地,敬拜神,说:『神真是在你们中间了。』」(一四23—25)你能否想象任何人很认真地对今日的教会讲这番话?可是,保罗可以用一种照事论事的语态说这番话,完全没有丝毫不真实的感觉,就好象这毫无疑问是真实的。

这样怎么可能呢?除非保罗和哥林多信徒重复在经验中体会其中的真理,这些事情才有可能是真实的。单凭这点推论就可以解释为何保罗在经文中,很明显表示出他能预料到哥林多信徒会接纳这番话。很明显保罗所记述的事情曾经不止一次在哥林多教会发生,亦在保罗别处的经验中发生,一个平常的外间访客,偶然闯进一个教会的崇拜中,听见从神而来向他心灵发出的讯息,成为一个完全改变了的人。我们亦不应该为此感到诧异,因为自保罗的日子以来,在复兴的条件下,神与子民同在的感觉强烈时,相同的事情亦已发生过许多次。

即使哥林多教会的混乱令人忧伤,然而哥林多教会是被神圣生命的汹涌巨浪所推动的。混乱乃出于魔鬼,是不受欢迎的,但我们仍然要问,圣灵充满的丰盛生命,纵有混乱的危机,是否要比属灵的死寂优胜,尽管这死寂可能带来整齐和秩序。实在是的,死亡统治的时候,再没有疾病和机能失常的问题,但是否毫无生命就代表理想?

三个世纪以前,欧文(John Owen)在「论属灵恩赐」一文里,评论清教徒的复兴(这是真正的复兴),坦白地承认属灵恩赐被浪费和误用,致使整个复兴运动形相破损。「我承认,」他写道,「有些人滥用了恩赐『意指好些平信徒杰出的才能』;有些人误用恩赐;……有些人仗着恩赐自高自大;有些人在教会要不守法则地运用恩赐,招致伤害;有些人以此夸耀;……这一切失误也落到早期的教会里。」可是他接着说:「我情愿拥有由使徒们建立的教会的秩序、规则、精神和实践,以及他们所有的麻烦和害处,强如像其它教会在这些事情上公开陷堕,享受属肉体的平安。」1坦白说,并且我在神面前宣告,我也情愿这样,也希望我的读者有相同的感觉。问题是迫切的,亦将会经常如此:在我们教会生活的常规中,我们寻求什么类型和什么程度的属灵现实?在我们的生命中,我们准备容纳几多或几少神的生命和能力?

第二个问题关乎教会秩序和组织范畴里的激进主义

激进主义是一种态度,无情地进到问题的根本(radicalism的字根是radix,是拉丁文「根」的意思),拒绝接纳只是骚着表皮的解决方案。今时今日神学称之为激进主义的,在我看来都是严重的弊病,我不想我任何一个读者陷入其中;但我们之中没有人敢胆逃避神不断向我们发出的呼召,要我们以激进的态度去过教会生活。让我来解释一下。

新约作者期望每一个基督徒群体,都会展示圣灵的能力,因为享有圣灵丰盛的涌流正是新约教会承受的特权。教会在共同生活中缺乏圣灵大能的作为,从圣经的标准看来是不自然的,如异端一样不自然;这种不自然状况只能用人的失败来解释。新约有一句话形容这种失败:圣经上说我们可以因着抗拒或低估圣灵的作为,或者不肯降服在圣灵的影响下,以致销减圣灵的感动(参徒七51;来一○29)。整幅图画就好象浇一盆水把火焰弄熄。值得注意的,是帖撒罗尼迦前书五章十九节的字句「不要销灭圣灵的感动」之前的经文,是劝告人追随良善,经常喜乐、祷告和谢恩,而其后的经文,是告诫人不要漠视「先知的讲论」(意思是神的讯息,不论是谁或怎么样宣告的),切忌善恶不分,而且不要参与恶事。我们可以很自然假定这些事情在保罗的思想里是连系在一起的,他希望他的读者了解一旦不在意这些规劝和警告,便很容易在个人生活和群体生活中销灭圣灵的感动。我们亦应该注意到,虽然人很容易把火泼熄,但单单停止泼水是不可能叫火焰再度燃亮的,火焰必须重新点燃。同样,圣灵的感动被销灭后,我们无能为力去解除那已经造成的破坏,我们只能够存悔过的心向神呼求,祈求他再度复兴他的作为。

现在我们很难否认我们继承了一个处境,就是神的灵的感动已经被销灭。虽然这样听来十分不自然,但圣灵的能力确实已从我们大部分的教会中消失了。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肯定说,在一些地区,这是低估圣经及福音的直接后果,人从神话语的青草地流浪到人类脑袋思考的贫瘠土。可是,在其它地方,福音信仰的「古老道路」虽没有被扬弃,圣灵的感动被销灭是由于个人和实际层面上的态度和禁制,就这么简单压熄了圣灵的工作。也许,「因袭」和「因循守旧」最能够表达我心里所想的东西,到处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固执心态,人们依然墨守一百年以前的做事办法。这种思想认为忠于(这是惯用的字眼)过气的习尚,就等于服侍神;却从不肯面对另一个可能,就是今天若要与其它信徒及教会以外的人有效地沟通,这些过气的习尚就有需要改变。因循守旧者的部分病征,就是容让我们继承的建筑物在我们聚集于其中时,指挥我们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肯定我们所有人都看得出,这病征通常是最有势力的。教会倾向于墨守成规,而这些成规很快又会变为坟墓。

在这里,一种突破惯例的激进精神正向我们发出挑战;灵恩派团体明显比其它人更警觉这个挑战。惟有服侍圣灵的方式和结构才应该保留。任何一件事情,使我们陷入了无生气的刻板公式,或者约束属灵恩赐,以致不能有效地运用,或者鼓励教会座位上的会众养成乘客心态等等,不管从前把他看为如何神圣不可侵犯的习尚,今天都应该改变。圣灵并非像我们许多人一样,是多愁善感之士;他是改变的力量,他来改变人为的结构及人类心灵。为了改变而改变只有令人烦躁不安,但为了清除障碍,让神丰盛的祝福得以毫无阻隔地倾流的改变,倒是必需的,而且是恩慈。在使徙行传第二至五章,我们似乎读到一个教会,并没有教堂建筑,只有松散、甚至贫乏的领导,可是,教会中每一名成员明显地集中他们的实力去工作和见证,在耶路撒冷形成的冲击就相当巨大。环顾我们现代西方社会,我们看见宏伟的教堂建筑——有些甚至容得下四位数字的会众,而另一些设计肯定也是企图容纳同样大数目的会众的——,很多时候都有一个庞大吸引的教牧及职员等级制度;可是当中的会众,大部分是乘客心态,城市的生活照样进行,就好象教会并没有存在一样。尽管我们充分考虑到第一世纪的耶路撒冷和二十世纪的利物浦、温哥华或纽约之间在社会学上的分歧,问题仍然逼人而来:我们愿意接受多少改变,以致圣灵的感动不再被销灭?我们能否有足够彻底的眼光,去察看传统的模式其实很有可能叫圣灵忧伤及销灭圣灵的感动的?若然这些果然是事实真相,我们是否有充足的准备去改变他们呢?这问题不会自动跑掉的,我们必须正视他,而我们的灵性及教会的健康,就要看我们如何面对这问题了。

第三个问题关乎用爱心去接触他人

我们应该怎样爱我们的邻舍?这个时代的噩梦就是今天教会里一大堆人认为传福音已是过时的东西,植堂也不再是教会的一个主要任务;现今神自己直接在世上工作,不是透过教会工作,而是首先越过教会,去对抗世俗圈子里以种种流行形式出现的不公义事情;而教会的任务,无非是洞察这个现象,去加盟这些行动而已。这种教会使命的观念假设了普救主义;其背后的思想是,既然我们的邻舍无论如何在属灵上必然得救,那么便不应以协助他进入信心之路为优先的考虑,反之,其它服务和支持的方式更应该占首位。(普救主义经常这样子减低了传福音的迫切性。)可是,若然普救主义是错误的,那怎么算好?事实上,自古以来,一直到本世纪为止,大多数基督徒都认为普救主义是错误的。那么,这些现代观点就需要全盘的再思。

事实上,若圣经的教导就是神的真理,又若然我们整全地对待圣经的教导,并非在圣经里面东挑一节、西选一章,而是将全本圣经的所有线和面编织起来,那么,普救主义毫无疑问是错误的,传福音就一如从前所认为的一样——是爱邻舍的最主要方式。就这样,我们在传福音的实践上,有圣灵的应许维系着——圣灵应许他「要叫世人为罪、为义、为审判,自己责备自己(约一六8);而对参与传福音的基督徒来说,他们之所以能继续传扬这道,是因为知道圣灵会经常赋予门徒力量去为他们的主人作见证(徒一8,四31、33,六5、8—10,九17一22)。可是,随之而来是迫切的问题:用什么方法与人分享基督的讯息最有效和最有力呢?怎样使人了解福音呢?我可以确实地说,只有那些经常思想又应用这些问题,关心如何尽力将福音传得最远及达致最大果效的信徒和群体,才能够认识到圣灵丰富的力量。其它不关心福音工作的人,会很有效地销灭圣灵引领他们进入福音工作的感动,结果,自然认识很少、甚至不认识圣灵每天在他们生命里所担任的职事。

第四个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是关乎复兴的

复兴在我们这个时代还是否一个有意义的盼望?复兴是不是我们个人的希望?神在这方面对我们有什么期望?正如我们见过,教会今日所需要的复兴还未临到,将灵恩派的现象等同于复兴的丰盛只会显示出我们对复兴的无知。我先前已经形容过复兴包含一些什么,但我并没有建构出有关的神学。现在,我们很值得花一点时间来做这件工作,好让我们更加肯定知道我们所讲的是什么。以下是一些重点。

复兴就是神使教会恢复生气活力。复兴就是恢复生命的工作。属灵生活就是与神相交,圣灵就是这种相交的设计师和代理人,他藉着把信徒(一如我们曾经看过,)带进与父和子一种新的相交质素来复兴教会——虽然与父和子相交是使徒的说法(约壹一3),但也许,我应该说藉着子与父相交。复兴是一件社会性、群体性的事情,感动和革新大大小小的社群。圣经上祈求复兴的祷告,不是恳求神复兴我,而是求神复兴我们。圣经关于复兴的预言,描写神不单只看顾及使一两个以色列人恢复活力,而是复兴整个以色列民族。在圣经及近期基督教历史的记载里,都记述了整个社群同受影响的复兴。无疑,复兴临到个别基督徒身上,但这不是一件孤立的、个人化的事情;神复兴他的教会,然后新生命从教会倾流,叫外间人悔改,令社会革新。

复兴是神将他的愤怒转离教会。因为神的子民无力抵挡仇敌,实际是神审判他们的罪的一个记号。在旧约里,人们呼求复兴是源于感觉到神的审判(参诗七九4—9,八○12一14,八五4—7;哈三2),而复兴的来临,代表审判以后神安慰他的子民。在新约,基督劝告老底嘉信徒寻求从他的手而来的复兴,否则惩罚便会施加在他们身上(启三14—22)。

复兴是神鼓励他子民的心,眷顾他们(诗八○14;耶二九10—14),来住在他们中间(亚二10一12),转向他们(亚一3、16),将他的灵浇灌他们(珥二28;徒二17—21),以激发他们的良心,指出他们的罪恶,并在他们的眼目前,显出他莫大的恩慈——在新约时代,是叫那位带来恩慈者,他的儿子,升为至高。在复兴时期,人深深感受到时刻在神眼目看顾中,属灵事物变得异常真实,神的真理变得异常有力量,刺痛人也使人得医治;罪恶变得无法容忍;悔改来得深刻;信心来得坚强而确实;属灵的领悟又快捷又敏锐;初信者在很短时间内就成熟成长。基督徒作见证时毫不畏惧,事奉他们的救主,不觉疲劳。他们认识到他们崭新的经验是预先浅尝天国的生命,在将来的天国里,基督要完全显露自己,他们将会日夜不停歌颂赞美他,遵行他的旨意。喜乐丰溢倾流(诗八五6;代下三○26;尼八12、17;徒二46、47,八8),爱心的慷慨表现充分流露(徒四32)。

复兴是神展示他施恩的主权。复兴完全是一项恩典的作为,因为他临到本来只配接受审判的教会和基督徒;神带来复兴的方式正好表明他的恩典是复兴的决定性因素。人可能组织会议和发起运动去寻求神的祝福,但复兴的唯一策动者是神那位圣灵。一次又一次,复兴都来得很突然,经常藉着隐没无名的人的职事,在隐没不明的地方出现。肯定的说,复兴是应祷告而来的,没有人祈求也就没有人得着复兴;然而,祷告的应允是要显明神的主权是复兴的唯一源头,要显出所有赞美和荣耀必须单单归给他。

倘若在复兴里面,神有绝对主权,我们不能够藉任何努力或技巧来强求神赐下复兴,那么那些渴想复兴的人应该做什么呢?玩弄拇指?或者还有其它事情可做?

这里有三件事情可做。第—,传讲及教导神的真理;第二,预备基督的道路;第三,祈求圣灵的浇灌。传讲及教导神的真理,因为神透过真理祝福人——圣经真理、福音真理,那些在思想、心灵里领受的真理。预备,意思是将路途上的圆石除去——障碍诸如惯性的罪恶,忽略祷告和相交,贪爱世界,陷溺在骄傲、嫉妒、苦毒和仇恨的行为动机之中。基督徒悔悟回转,从某一个立场看,经常是复兴的先驱,从另一个立场看,是复兴的真正开始。祈求,因为神告诉我们除非我们祈求,我们不要指望得着,套用典型复兴神学家爱德华滋的话:「神想要为教会成就重要的事情之时,神的旨意是希望在这事迹彰显之前,神的子民投入超乎寻常的祷告中,正如以西结书第三十六章三十七节所述,……圣经上也启示,神要为教会成就大事之时,社会将施恩和祷告的灵大大浇灌人,作为开始(亚一二10)。」2

那些想与圣灵齐步同行的人必须在需要时学习寻求复兴(几乎在西方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有此需要),一如他们必须学习委身去传扬福音,改变教会中销灭圣灵感动的行事方式,使总动员事奉能在教会不断前进中的生活发挥出来。因为这些是圣灵自己的中心关注,他常藉此完成荣耀我主耶稣基督的使命。

属灵现实主义

最后一个神的灵要我们朝夕面对的问题是关乎现实主义的。这个与我曾经首先列出来关于现实的问题并不相同。现实的问题是关乎我们在教会及个人生命上所订的目标,以及我们准备让神的生命在我们生活中占多少地位。而现实主义的问题却关乎我们是否愿意面对有关自己的一些难以接受的真相,又是否愿意重新开始,作出必需的改变。

我们大部分人,即使在评价他人的时候能够多么冷酷地以事论事,到自我评价的时候,都很难真正面对现实。在我们面对自己的态度中,我们是不切实际的浪漫主义者,欺骗自己说一切都好,或者已经够好了,或有一天事情自然会变魔术般好转,我们无需采取任何行动;不然就如亚当责备夏娃、夏娃责备蛇一样,对于任何发生在我们的婚姻、家庭、教会、职业等等的问题,我们都是热心的推卸责任专家。在两种情况下,我们都不肯为自己当前的缺点承担责任;在两种情况下,我们态度的根源都是骄傲,骄傲告诉我们,需要改变的是别人,不是自己。浪漫的自满自足,以及扮演无辜受害者的机智,都是极具杀伤性的销灭圣灵感动特征,因为两者都是一些借口,叫人在各种境况中什么都不作,而现实主义却要求我们做一些事情,而且视之为紧急的事情来做。两种特征都扼杀未信者对罪恶的认信,亦使基督徒停留在糟透的属灵健康状况中。可是,圣灵固定职事的一部分,就是在思想及行动上诱发出现实主义态度。

我们大可以从启示录第三章十四至二十二节,特别写给老底嘉教会论到「圣灵向众教会所说的话」的那一段学习到这些东西。有一本曾经出版的关于启示录第二、三章的释经书,名为《基督眼里的教会》(What Christ Thinks of the Church)简直好得无法再好了;这正正就是这些写给小亚细亚七个教会的信所要展示我们的。圣灵所说的永远是基督的想法(他把所听见的说出来「约一六13」),在启示录这段经文中,耶稣自己就是发言者,所以我们不可能怀疑对老底嘉教会说的话正是救主自己的讯息。那是什么讯息呢?是呼召人以现实主义态度对待属灵的事,共分三部分。

首先,耶稣揭露空想主义。「我知道你的行为」——而你的行为告诉了我你实在的状况——不冷不热、不清不楚、冷漠无情;简单来说,使人作呕,就如不冷不热的水,只适宜被厌恶地吐出去。耶稣说,我这样认识你——但你却不认识自己!「你说:我是富足,已经发了财,一样都不缺;却不知道你是那困苦、可怜、贫穷、瞎眼、赤身的。」圣灵应该藉着你的生命,像风随意思吹,又像涌流的活水(约三8,七38);在他的影响下,你应该在恩典中成长,结出圣灵的果子,让人看得见(彼后三18;弗四15;加五22—24)。可是,耶稣说,绝无以上的事情发生;反之,你们的属灵生命如一池死水——那简直是耻辱!

让我们清楚知道,若因着自满自足或推卸责任的习惯,我们像老底嘉信徒一样变成一池死水,又不能察觉我们灵性停滞不前,还幻想我们的表现很好;那么,耶稣对待我们的态度将会好象对待老底嘉信徒的态度一样。他永不改变。

其次,耶稣呼召人采取现实主义态度。「我劝你向我买」(除了付上你的自我认识及自我谦卑以外,如以赛亚书五十五章一至二节所载的,别无代价)真正的财富,就是一颗纯洁、热切、诚恳、完全奉献的心,「又买眼药擦你的眼睛,使你能看见」——换句话说,让你可以学习做一个属灵的现实主义者,因而能够辨识怎样与基督同活同行以取悦他。再换句话说(现时以圣灵第一身的身分说),老底嘉信徒必须学习改变他们的态度,不要以为耶稣及他的爱是理所当然的,也要矫正他们专受赞赏自己的自呜得意习惯。耶稣对他们说,要学习面对现实,看攀缘树木生长的长春藤如何把树缠绕至死,空想主义也照样紧紧地缠住你、损毁你,因为他纠缠着你,使你无暇面对我,而你本需如此的。

让我们弄清楚,若然我们像老底嘉信徒一样陷堕,耶稣亦会对我们说相同的话。

最后,耶稣赞扬现实主义。他指出现实主义所带来极大的益处,用以赞扬现实主义。「看哪!我站在门外叩门,若有听见我声音就开门的,」(意思是实际地承认自己的需要,趋近耶稣,向他「买」他所提供的东西)「我要进到他那里去,我与他,他与我一同坐席。」若我们这样面对现实地趋近耶稣,认识到我们需要改变,寻求神赐恩典去改变,又诚实地承认我们在生命中冒犯了他的地方,并祈求回转的能力,我们自会寻见他:这是他对我们的应许,一如对老底嘉信徒的应许一样。这个应许,就是我们可享有与他亲密、自觉和持续的相交;得以知道自己是蒙爱和受眷顾的;可得着能力去胜过罪恶和撒但;在抵达天堂之前,可享有地上的天国。可是,这个应许只有属灵的现实主义者方才可以承受。

认识圣灵即是认识基督,所以尊崇圣灵即是尊崇基督——尊崇基督,就是以现实态度面对属灵问题,愿意让基督把我们的过错展露给我们看,并且预备照他的话语来改变我们自己的行为。你是否一个属灵的现实主义者呢?我又是不是呢?若然圣灵在我们生命中随意运行,他会经常逼我们面对这个问题,引领我们以圣经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好让我们可以肯定在任何时候都不会缺乏这种现实态度。「神啊,求你鉴察我,知道我的心思;试炼我,知道我的意念;看在我里面有什么恶行没有,引导我走永生的道路。」(诗一三九23、 24)

将一个熟悉的问题改变一下:若你被控尊崇圣灵,他人有没有足够的证据可以证明你有罪呢?现在我们知道什么样的证据是相关的。正如本书一开始时已经说过,对于什么构成活在圣灵中的生命,今天广泛地充斥着许多错误观念;而贯彻在全书的讨论中,我们已经看见,活在圣灵里的本质,就是承认那位父差来救我们脱离愚昧、罪咎和罪恶权势的耶稣,并与他相交。那显示出我们尊崇圣灵的证据,就是每日竭力尝试过启示录三章二十节召我们过的这种生活。只有这样才算为重要,除此以外,再没有更重要的事情了。

圣灵,请来!

向圣灵祈祷是否正确呢?在圣经里并没有向圣灵祈祷的例子,但既然圣灵是神,若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向他祈求、向他说话是不会错误的。新约指出虽然向父祈祷是一般的常规(因为这是耶稣自己实践及教导门徒的祈祷方法),向耶稣祈祷也是正确的(保罗曾经二次特别地向那医治者耶稣祷告「林后一二8一10」),而我们若从圣灵那里寻求的是与耶稣更亲密的相交,并在我们的生命中,活得更像耶稣,那么我们向圣灵祷告也同样是正确的。现在,我们知道我们应该向圣灵祈求什么,也明白到哈特( Joseph Hart)为什么可以作出以下一首诗歌,祈求在基督里面,并透过基督,能以现实主义态度对待属灵的事,得着敏感的灵、悔改的心、公义的生活和灵性的复兴。这是我们所追求最接近完美的境况:

请来,圣灵,请来!
让你的光芒高升;
除去我们心中的忧伤,
眼里的黑暗。
叫我们知罪认罪,
又引领我们到基督的宝血前,
启示神大爱的奥秘,
叫我们惊奇诧异。
复与我们枯萎的信心,
除去我们的疑惑和恐惧,
在我们的心胸燃亮一朵
永不熄减的爱火。
向我们显示那位充满爱的人,
他统管福乐的庭院;
万军之主,全能的神,
那永恒的和平大君王。
惟有你洗涤心灵,
圣化灵魂,
在我们每一部分灌注新生命,
将整个人重新再造。
那么,请来住在我们心里,
解开我们思想的捆缚;
那我们才能认识、赞美和爱
圣父、圣子及你。
阿们。

注文

1 John Owen, Works, ed. W. Goold(London,Banner of Truth,1967), 4:518.

2 Edwards, Works, ed. E. Hickman(London: Banner Of Truth, 1974), 1:426.

附录 罗马书第七章的「苦中人」

我想讨论一下罗马书第七章十四至二十五节里面有关「我」的身分--这段文章引致那句呼喊,「我真是苦啊!谁能救我脱离这取死的身体呢?」自从奥古斯丁的日子以来,释经家在这个问题上一直持分歧的意见,时至今日,仍有极大分歧。

问题是这样产生的:在罗马书七章七节,保罗提出这个问题:「律法是罪吗?」保罗在第七章之前的篇章将「在律法之下」及在罪的权势下两种状况连系起来(六14,七5),又讲述罪的辖制是通过律法实践,变成有效(五20,七5;参林前一五56),因此他害怕读者会作出一个结论,认为律法是邪恶的。所以,他提出第七节的疑问,并立即以加强语气的否定句来回答-- 「断乎不是!」--,然后继续将神的神圣律法和罪两者之间的真正关系作一个正面的分析来确定他的否定回答。这样,就占了罗马书第七章余下的篇幅。在保罗的分析里,似乎有三个重点:

1.律法的作用是给人关乎罪恶的知识--不单只抽象的罪恶观念,而是罪恶在他们里面作为一个具体、具动力的现实,一种反叛神、不服从神诫命的精神(7、13节,参三20)。

2.律法提供这种知识的方法,就是藉着宣告神的禁令和命令;因为这些诫命首先驱使罪恶化为主动的反叛,然后使人醒觉到他们那些被罪引诱陷入的特殊过犯,以及动机上、行为上的缺点(8、19、23节)。

3.律法不能给予人行善的能力,亦没有能力拯救人脱离罪恶(9一11、22-24节)。 

为要表达上述要点,保罗通篇以第一身单数述说,他的教训亦采取经验之谈及自我分析的形式表达。他所讲述的内容可分成两部分,每一部分(与保罗一贯的作风相符)以一句总结式的论题开始,然后在随后的经节加以解释。

第一部分(7-13节)全部用过去时式来写,理解他最自然的方法,就是视他为一篇自传。他的中心论题在第七节写明:「只是非因律法,我就不知何为罪。」--意思是,是律法叫我知罪。这一段落继续述说,律法禁制贪心就搅动起保罗内心无法控制的贪念,以致他将正确人生道路规划出来的实际效果,正是将保罗的双脚牢牢地钉在死亡的道路上。

第二部分(14-25节)全部以现在时式书写。因此,在文法上,对于他最自然的理解,就是看他为保罗在书写时期一篇自我认识的文本;可是,当中的内容却令一些人觉得这样的解释难以置信。信里述说一个人的经验,这人看见自己经常违反自己的意愿,违反律法的要求,想行善却行不出来,他不断反省这个事实,而看出一个痛苦的真相,并在文章开端作为整段的中心论题宣布出来--「我是属乎肉体的,是已经卖给罪了。」(14节)正是这个洞察引发出那一声呼求:「我真是苦啊!谁能救我脱离......?」

我们整个问题所在就是那个「真是苦啊」的人的状况与保罗在第八章所描述的明显地自相矛盾。在第八章,保罗宣告「因为赐生命圣灵的律,在基督耶稣里释放了我,使我脱离罪和死的律了」(2节);他看自己是「不随从肉体,只随从圣灵的人」(4节),是「有圣灵初结果子的」(23节),而且他的软弱有圣灵帮助(26节)。因此,就出现以下的问题:1.那个「真是苦啊」的人确是保罗吗?还是只是一个创作出来的人物?2.若果真是保罗,是信主后的保罗,还是未信主前的犹太人扫罗?我们会逐一按次序考虑这些问题。

首先:那个「真是苦啊」的人确是保罗吗?

几乎所有解经家都认为在这一段里,保罗正在形容一种自己曾经尝受的经验,我想这一点是无可争论的了。有人提出这段文字「完全不代表保罗的个人经验,他只不过是对他人经验的二手描述,甚而是一幅构想出来的图画,以表明若不是神的恩典,人很可能会跌落怎么样的心思状态里」;对于这种讲法,却克(Kirk)认为「难以置信」。1确实令人难以置信。这些人提出的意念,是说尽管保罗在笔法上从众数的「我们」,意指全体基督徒,转为第一身单数(14节,参5-7节),他所形容的,仍旧是一种不属于他自己的经验,而纯粹是假设和构想--即是说,那加强语气的「我」字称谓(14、17、24节;25节)所代表的「不是我,而是你,或另有其人」,而那自然流露的呼喊:「我真是苦啊!」也绝非保罗自己的呼喊--,整个意念听起来似觉太过人工化、戏剧化,很难被接受为另一个认真的合理解释。的确,一如许多人经常指出的,保罗在七章七至二十五节的记载并不单指他个人一种特殊经验,而是一种典型的、具代表性的经验,因为他的表达似乎在揭露一种宇宙性关于律法与罪恶在人生命里的关系。可是,他又十分肯定这是人类经验的特征,那么,很明显这种经验他自己亦不能幸免。

那么,那「真是苦啊」的人就是保罗自己。但这是从前的保罗,抑或现在的保罗?他是那法利赛人保罗,代表着所有未悔改、只有敬虔外表的人,在亚当里面的人,认识一些律法的形式,但并未得着福音、信心和圣灵;抑或他是信主以后的保罗,他所说的,正代表着所有在基督里的人?很明显,一方面罗马书七章七至十三节所描述的是悔改前的保罗,而另一方面,罗马书八章全章记述了信主后的保罗在神学上的领悟;可是夹在这两段之间的一段经文,又属于哪一方面的状态呢?正如我曾经提及,在这里,解经家意见分歧。

有些人认为十四至二十五节的保罗即是七至十三节那个未悔改的保罗,所以这一段自我分析,纯粹是对七至十三节所记载事情的评论。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段落里的现在时态纯粹是使内容更为逼真传神的笔法,虽然对于保罗在写作时候的心境来说,这已经是一段过去了的经验。例如,布特曼(Bultmann)就形容这段经文为「一段从基督徒信仰的立场回顾的文字,在回望中清楚叙述一个人在律法以下的处境。」2倘若这观点是对的话,那人的苦况就在于他凭己力去努力达到宗教上的要求,结果失败了。他竭力用善行达致公义,可惜却不得要领。他感受到自己的有心无力,知道自己正迈向最终的败亡;因此,他呼求拯救。那是未悔改的人对自己感到绝望的呼喊;从这个观点看,第八章一至四节福音的恩典正是神的答案。推而观之,第二十五节前半截的动词(「感谢神,靠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就是宣告从前或现今的拯救的动词--与八章二节的遥相呼应。这个观点是今天最普遍被采纳的观点,可是,却有一些压倒性的反对声音。

1.这观点没有交代清楚第十四节怎么从不定过去式转为现在时式。照这个观点看,整个时式的改变是十分不自然的,这时式变化出现在一段文字的中间,而这段文字涉及的内容,已被假定为一个单独的经验,并且是已经过去了的。在保罗别的书信里,未有过相似的情形出现;而在福音书里,为增加叙事的逼真效果而运用历史现在时式的做法,并不能与此相提并论,因为这里的叙事部分是运用不定过去式写作的,运用现在时式写作的并非叙事体,而是概括解释性的评论。可是,这里似乎没有什么可辨认的语言习惯用法可解释文中时式的变化,既然如此,那么保罗的读者对第十四节开始的那段经文所采用的现在时式的唯一自然解释,就是所指的是目前的事,是有异于前面经节所忆述的过往经验的;我们必须假定当保罗写这段文字时,他深明各种时式变化的含意。难道我们要指控保罗毫无理由、任性地随便改变时式,使文意含糊,以致惹来不必要的误解?上述提出的观点实际上就包含了这样的一个指控。如此看来,这个观点就成疑问了。

2.倘若第二十五节上半截是宣告从第十五至二十五节所形容罪的捆缚中获得当前的释放,那么第二十五节下半截的推论(「这样看来,我以内心顺服神的律;我肉体却顺服罪的律了。」)显然与前提不符,变成一种破坏文气的反高潮。要解决这个问题,曾经有人提出两个权宜之计;可是,似乎两个解决方法都欠缺说服力。第一个解决方法,就是将加强语气的(「我」)避免解为「我,甚至我」--这本来是最自然的解法,转而解释为「我凭自己;只我一人,没有基督;我单凭己力。」梅亚(Meyer)、邓尼(Denney) 3、米顿博士(Dr. C. L. Mition) 4、雅特和真烈治(Arndt-Gingrich)等都采纳这个看法。可是,我真的很怀疑是否能够盛载这么沉重的意思。雅特和真烈治并没有拿相若的经文来比较(列举的两节经文,可六31和罗九3,在意思上完全不相若)。在文法上看,这样的解释是强解。再者,若果这真是保罗的意思,那么,实在很难相信,接着二十五节的上半截,他竟然不用不定过去式或未完成时式(「我从前顺服......」,「我从前惯常顺服......」);他绝对不会不觉察到在这儿转用现在时式,是十分令人困惑的。所以,这个解释是否能够成立,实在不能确定。第二个解决方法,就是假设第二十五节下半截是误置的,本应立即紧接第二十三节(摩法特[Moffat]、却克[Kirk]和陶德[C. H. Dodd]都持这个观点);这个看法却连最些微的抄本证据都尽付厥如,我们必须对这取巧的理论提出怀疑。

3.从这个观点看,保罗述说一个在亚当里的人与神的律法有一种自然的情缘--认许他(16节),喜悦他(22节),愿意遵行他(15、18-21节),并以他的和在他「内心深处的我」--即里面的人(22节,参25节)--竭诚为他效劳。可是,保罗在其它地方却恒常地否认有这样亲切的情缘存在,并断言在亚当里的人,心思意念是盲目、腐败、无法无天和与神对敌的(参弗二 3,四17及其后经节)。事实上,我们在第八章首段发现很清楚的断言:「......随从肉体的人体贴肉体的事,......原来体贴肉体的,就是与神为仇;因为不服神的律法,也是不能服。」( 5、7节)除非我们假定保罗在十节经文以内已经完全改变了他的人类学观点,否则,我们可以十分肯定作结论说,保罗在罗马书第七章十四至二十五节并非形容一个在亚当里的人,而是在基督里的人。

4.基督赋予这个世界脱离罪恶权势的自由,是小于那个「真是苦啊」的人所呼求的拯救,因为他所愿望的拯救是「脱离这取死的身体」,意思是脱离这个必死的身体--这身体目前正是罪恶栖身之所(23节)。但那拯救不会临到,除非「必死的......变成不死的」(林前一五54〕:即完全得赎;根据罗马书第八章二十三节,那些拥有圣灵的人仍在叹息中等候这完全得赎的日子。这叹息肯定就是罗马书第七章二十四节所表达的。那「真是苦啊」的人所渴求的,正是第八章二十三节所指的「身体得赎」。若果这是正确的解释,那么他在二十五节上半截所提出要感谢的必定是这个应许:透过基督,他至终会完全得赎。若然二十五节上半截的感恩,并非为当时已经脱离十五至二十三节所形容的状况而感谢神,而是一种对未来拯救的盼望,那么二十五节上半截和下半截连接地放在一起就不再产生问题了。照这样子释经,二十五节下半截就不再是脱节的,也不是反高潮:他只不过总结了上述所描写的处境,一日人的肉身生命仍然存在,这种境况仍旧会持续下去。在基督里的人用他的心意去服役神的律,意思是他渴想和决意完全遵从他,可是以他的肉体却服役罪的律,因为从事实看来,他从来不能够依从他的心愿完全地、恒切地遵守神的律。那加强语气的--「我,甚至我」--表达出保罗感觉何等痛苦的矛盾,一个像他这样子的基督徒,全心全意愿望遵守神的律法,单单行善,却发现自己经常身不由己地违反神的律,行起恶来。可是,这正是基督徒在身体完全得赎以前的状况。

上述从批判中发展出来的观点,我个人认为是解释全段经文较为令人满意的观点。这个观点的要点如下。整段经文以现在时式写成,因为他形容一种现存的状况,他覆述保罗作为一个基督徒在神学上的自我认识:不是全部的认识,只是切合当前课题的那一部分--就是律法提供关乎罪的知识的功能。(保罗从福音得来的另一方面的自我认识,记在第八章里。)全段的论题「我是属乎肉体的,是已经卖给罪了」,是类别性地提说出来,并没有清楚地界定含意,原因不是这里已包含了有关信徒保罗的全部真相,而是因为这是律法唯一能够告诉他关乎自己的部分真相。律法带给基督徒的就是让他认识到那仍旧在他里面的罪。当他借助律法的亮光去检视自己的生命时,他经常发现他心里愿望行善,但行出来总是有所不及的;因此,他「觉得」罪恶仍旧在他里面,他在某个程度上来说仍旧被罪恶俘掳(21-23节)。于是,他在不断犯罪的境况中,及认识到只要一日会朽坏的躯体尚存,他就难以脱离居衷的罪--那内里麻烦的住客;这就是他的苦况了。他很痛苦地意识到在目前,他想达致的远超乎他所能掌握的;所以,他渴求末后的拯救,那时候,意愿与成就、目标与表现、计划与行动的矛盾紧张就会全然消弭。这个解释似乎很能够配合上下文和整段经文的细节,尤其使第二十四至二十五节的意思清楚明确,这是许多较为普遍的解释所缺乏的。

注文

1 Romans,Clarendon Bible,(Oxford Clarendon Press,1937),第206页

2 Theology of the New Testament I,(London:SCM Press,1952),第247页。在一九三七年,布特曼写道:「在我看来,这些问题(关于罗马书第七章「我」的身分是谁)已经有人充分地讨论过,答案是毫无疑问的:这里形容的处境是人类在律法底下的一般处境,同时也固然是透过那些已经藉基督脱离了律法牢笼的人的眼睛来看的」(ExiStence and Faith shorter Writ ings of Rudolf Bultmann,trans.Schubert M. Ogden,[London: Hodder& Stoughton, 1961],第147页)。

3 在 The EXpositor's Greek Testament.

4 C. L. Mition,"Romans Ⅶ Reconsidered:Ⅲ,"Expository Times 65(1954): 133.

《生命的重整》(巴刻)

1 当心神学家的工作

本书目的

有一本受欢迎的二岁孩童画册,内容尝试从一只兔子的角度去看生命,故名为《我是小白兔》。同理,本书也大可定名为《我是神学家》。可是如此书名显得作者自负得很,听起来又老气横秋到极点,它必如铅球般坠着本书,使之立刻石沈大海,连同作者迅即被人遗忘。然而,若是旨在表明奉献心志而不是要夸耀才能,这个书名也未尝不贴切。我的目标是指出神学家总不免会看见的某些问题,并在这些问题的处理上,尽我所能担当神学家应有的独特角色。 

那是什么角色?神学又是什么呢?﹙凡事都得从头说起!﹚神学 ── theology是少数可从字源清楚看出字义的词。Theology源自两个希腊字:theos﹙神﹚和 logos﹙论说、讲话、论点﹚,意思简单来说是关乎神的话 ── 较详尽的解释是,以论及神的话来表达与神有关的思想。关乎神的观念,必须与神看自己的观点一致,才属正确;我们必须容让神启示的真理 ── 即圣经的教导 ── 深入我们的心思意念,神学才有实效。因此,在谈论神学以前,必须学习聆听。韦斯敏斯德公认信条﹙Westminster Confession﹚第一章十节指出「圣灵在圣经中说话」,神学就是尝试倾听这些圣经上的话,然后加以应用,使我们的生活得到改正、指引。我们心中有疑惑,或遇到难题,便从圣经的教训中寻求解答,同时容让神在圣经中,并透过圣经,对我们的想法及生活方式提出质疑。神学家就是帮助人经历这个过程的人。 

就某个意义来说,每个基督徒都是神学家﹙译者注:theologian,或译作神学研究者﹚。仅仅论及神,不论你说的是什么,你已经成为神学家,正如你弹琴,不管你弹出什么调子来,你已经成为钢琴师了。﹙就在我写作之时,我那个一岁零十一个月大的孙子正好当上了钢琴师。﹚问题在于你的表现如何,是好是坏。但是,正如「钢琴师」在世俗的谈话里通常指善于弹琴的人,基督徒口中的「神学家」,也就是在某个意义上来说专门研究神的真理的人。 

这些人可发挥什么功用?有没有一项独特工作是他们应该为我们做的?有。我晓得一处度假胜地,那裹有幢湖边建筑物,门前标着「环境控制中心」几个大字。这是个污水处理厂,为确保水质不被污染而设;职员包括水利工程师和污水处理专家。试想像神学家为教会的污水处理专家,他们的职责是检查及清除知识污染,并尽力确保神那赐予生命的真理能保持纯净,不含毒素,流入基督徒的心灵。他们蒙神呼召,有责任去担当教会的水利工程师,借着讲道、教导和阐释经文,务使真理涌流不息。但是我特别想把他们描绘为属灵污水的清理者。他们的职责是试验水质,滤清任何会扰乱思想、损害判断及歪曲信徒人生观的杂质。若看见信徒走入歧途,就必须领他们归回正路;看见信徒信心动摇,就必须坚固他们;看见信徒思想混淆,就必须辅导他们。因此本书或可名为《我是神学家》,因为上述工作正是我准备做的。 

在以后各章里,我们会讨论一些关键性问题 ── 一些经常使基督徒犹豫不决,又很难有明确看法的问题。这些都是切身问题。在这个往往使人迷惑不解、痛苦不堪的世界里,究竟神有什么计划?谁有资格与祂相交?我怎样才可以成为圣洁?神会如何引导我?祂会引导我吗?确有神的医治这回事吗?我生病或极度沮丧的时候,应该期望神为我做什么?我应如何回应现今教会的情况?这些是我探讨的部分问题,希望本书能为基督教信仰讨论的宝库作出一点点贡献。这些都是重要问题,但往往得到错误答案,我想尽力就这些问题提出我的见解。 

绘制地图

神学家面对这类问题时应怎么办?让我们想象一下:他应把每一个有问题的人生处境,并所牵涉到的一切人的因素绘画出来,然后在上面加进所有有关的圣经教训和以圣经为根据的考虑因素。这个图要有相当大的比例,由于是越野时用的,每一个细节都必须准确。 

整个基督徒生命就如越野旅程,一路上满是树障与壕沟,地势有起有伏;有崎岖路径,也有坦途;有沙漠,也有沼泽。风暴与迷雾,穿插于阳光普照的日子之间。地图的目的是帮助步行者寻找方向。一幅好的地图可帮助他辨认四周地域,从所观察到的地理特征,配合整体地形,便能在每一阶段都找出他应走的方向。神学的正确目标是装备耶稣基督的门徒去过顺服的生活。神学家所画的地图,不是仅仅让人拥有的知识宝藏,而是要供信徒使用,好让他们在个人跟随主的灵程上找到正确的路向。 

本书只在求简洁的情况下,才会采用专门术语﹙神学讨论跟任何一门科学研究一样,有时难免要用到专门术语﹚。只要原则简洁易明,信徒便能直截了当地实践出来。神学指引图贵乎内容清晰,而且须具备以下七项基本特质: 

第一,能准确地提供有关人类和圣经两方面的资料。资料不实是不能弥补的错误。 

第二,以神为中心。承认神在万事万物中的绝对主权;显明神掌管一切难事 ── 包括实际遇见的和可以想象得到的任何难事。 

第三,充满颂赞,归荣耀给神,因为神借着祂的创造、眷佑与赐下的恩典,成就了无比荣耀的事。优质的神学指引图并会鼓励信徒无论在任何环境下,都以喜乐、信靠的心敬拜爱慕神。 

第四,以末来为取向,因为基督教是充满盼望的宗教。目前的潮流、形势和行为模式,正好反映当前的社会,也影响着个人,神学只能断定它们为罪的果子,并拿出神的应许,说明有一天神要除灭这一切,取而代之以更美好的东西。 

第五,在两方面与基督相关:一方面宣称,作为我们中保、先知、祭司及君王的耶稣,是目前神与人类一切交往的中心,并且在神为人类定下的未来计划里占着中心地位;另一方面,能把我们混淆不清的观念重新整理,转化为实际行动,使我们忠心跟随亲爱的救主,回应祂亲自给我们明确的呼召,走舍己、背负十字架的道路﹙参路九23﹚。神学指引图应该指示我们如何在感到沮丧绝望、仿佛经历死亡之时,耐心地与基督同行,从而体验个人内在生命复活的真实。这是圣经教导基督徒应有的生活表现,优良的神学指引图应引领我们走在这条生命之路上。 

第六,以教会为中心。新约圣经以教会为神计划的中心。基督徒不应该单独去走人生旅途,而要与其他信徒同行,互相扶持。 

第七,优良的神学指引图是以自由为焦点的。这些指引图与真正基督徒所作的决定互相协调。真信徒知道自己得救不是靠律法,因他们已从律法中释放出来,然而他们渴望遵行律法,首先是因为他们爱主,知道这是主的旨息;第二是本着对律法的爱,因为律法的义现在使他们满心喜悦;第三是基于自爱,因为他们知道,从此以后,没有圣洁的生活,他们就得不着真正的快乐。 

纯正的神学思想经常要求我们审慎而负责任地去决定我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同时绝不忘记基督徒的决定是有原则地﹙并非盲目跟随他人﹚作出行动上的委身;是自由的决定﹙非因外在来压力或威吓﹚;其动机主要出于对神和对公义的爱﹙非因惧怕﹚。因此,纯正的神学思想能够塑造基督徒品格,绝不会使我们失去生命意义或变得渺小,反而会增添神所赋予我们的尊严。 

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就是许多问题的神学处理方式,都不能达到上述标准。自古至今,教会内的独裁主义、外来的世俗主义,以及大学与神学院里的雅典文化思想形态,经常合起来污染神学思想。但我们暂时不用理会这些。我写这一章的目的,只是让你们知道我希望达致的标准。我很可能失败,你们可以判断。但我若达不到上述标准,请记住,我已尽力了。现在就让我们继续讨论吧! 

2 神的计划

基督徒基本方位

真有一个计划吗?

现代人感到失落、迷惘。我们只要留意一下现代艺术、诗、词、小说,或与任何一个敏感的人谈五分钟,就必定对此深信不疑。这现象似乎很奇怪,在现今的世代,人类比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能力征服大自然,为何还会失落呢?其实一点也不奇怪。这正是神的审判,是我们自取的,因为我们在这世界上乐不思蜀。 

我们过于注重今世的生活,不肯相信人应为更远的目标而活。唯物主义者否认神及另一个世界的存在,尽管我们怀疑他们的想法错误,我们还是过着物质化的生活,没有让信念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视这世界为唯一家乡,并集中全部精力把它安排得舒适妥当。我们满心以为可建立地上的天堂。今天神因我们的不虔不敬而审判我们了。本世纪爆发了两场激烈的世界大战和一场冷战,如今冷战仍然持续。我们正陷于核子战争、折磨、恐怖主义和洗脑的时代。这样的世界不可能令人乐不思蜀。这世界曾经令我们失望。过去我们期望人生温馨美好,结果希望给粉碎了,只剩下幻灭、挫败的感觉。我们本来踌躇满志,如今大感困惑,不知生命的价值为何。我们一度自以为是聪明人,如今却恍若迷失在黑夜中的无知小孩。 

这种情形早晚会出现。对于忘记造物主的人来说,神的世界永远无情。无神论的佛教徒对人生全然悲观,在某程度上可说是正确的。人没有了神,就丧失他在世上的方位。除非他寻见这世界的主人,否则再也没法找到自己的方向。不信主的人感到人生痛苦、没有意义是很自然的事。当这些满怀怨愤、饱受挫折的人藉毒品和酒精寻求解脱,或当少年人以自杀来回应周围的创痛与混乱时,我们不应感到惊奇。神创造生命,惟有神能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我们若要生命具有意义,就必须认识神。要认识神,就必须读圣经。 

读圣经

那就让我们读圣经吧 ── 如果我们能够的话。但我们能够吗?我们当中许多人已经丧失这种能力。在我们打开圣经的当儿,我们所抱的心态根本就使我们无法读经。这可能听来使人吃惊,但确是事实。让我来解释一下。 

阅读一本书,你会把整本书视为一个单元,留意其布局,或找出论点的主线,然后一气呵成的把它读完。你会让作者的思路引领你。不论你是否先翻阅一下然后才深入研读,你知道若不从头至尾看一遍,你不会明白其中内容。假若这是一本你要精读的书,你会拨出时间来慢慢咀嚼。然而我们读经的态度却截然不同。首先,我们根本不习惯把圣经视为一本书 ── 一个单元;我们认为圣经只不过由许多独立故事和言论汇集而成的。我们想当然地以为圣经内容纯粹是道德教训或安慰的言辞。因此我们少量地读圣经,每次只读几节。我们既不会逐卷去读,更遑论把新旧约全书整体读一遍。我们浏览一下钦定本﹙King James Version﹚那属于雅各一世时期的优美典雅的文采,或《活泼真道》﹙The Living Bible﹚那生动流畅的表达方式,等待灵光闪现。只要当中字句给我们带来安慰,或在我们脑海中呈现愉悦的图象,我们就相信圣经已达到其功用。我们不把圣经看为一本书,只把它视为一部辑录了许多优美片段、字里行间尽是弦外之音的文集。结果,按「读」的一般意义来说,我们根本从来不读圣经。我们想当然地认为我们的读经态度是真正敬虔的,但其实我们纯粹采取了迷信的方式。我只可以承认这是出于一种自然的宗教情感,但绝不是真实信仰之道。 

神预备圣经让我们研读,不纯粹是作为一种医治烦躁不安的心灵的药物;读经是要苏醒人心,不是叫心灵入睡。神吩咐我们把圣经看为祂的道 ── 这道是向有理性思想的人发出的信息;我们若不思考便不能明白这信息。神透过以赛亚向犹大的百姓说:「你们来,我们彼此辩论。」﹙赛一18﹚每次我们打开圣经来读,神也向我们说同样的话。祂教导我们,读经要祈求天上来的启迪。「求你开我的眼睛,使我看出你律法中的奇妙。」﹙诗一一九18﹚我们思想神的道时,要这样祷告求神给我们属灵的洞察力。但是,倘若我们祷告后便让脑子空白一片,不再边读边思想,神就没法答允我们的祈求。 

神要我们把圣经看为一本书 ── 一个有独立主题的单一故事。我并没有忘记圣经共有许多个独立单元﹙精确地说,是六十六卷书﹚,而其中一些单元是合成的﹙例如诗篇载有一百五十篇独立的祷文和诗歌﹚。尽管如此,那启示给我们的圣经始终源自单一的心意,就是神的心意。圣经各部分的内容奇妙地互相配合,一部分有助我们去理解另一部分,再三证明全书的统一。因此我们应该整体地去读圣经。我们要一边读一边问:这本书有什么布局?主题是什么?它想讲些什么?除非我们提出这些问题,否则我们永远不知道圣经要对我们的生命说些什么。 

我们要是达到这一点,就会发觉神的信息比任何人为的狂热信仰所构想出来的信息更强烈,更令人鼓舞。 

主题

我们若把圣经视为独立统一的整体,专心去留意它真正的焦点,会有何发现呢? 

我们只会发现:圣经根本并非主要论及人,它的主题是神。祂﹙容我这样说﹚是剧中的主要演员,故事的主人翁。圣经全面地记载祂过去、现在及未来在这世上工作的事迹,辅以先知、诗人、智者及使徒们带解释性的评论。圣经的主题不是人类的救恩,而是神的工作 ──  

神在罪恶充斥而混乱的宇宙中要证明自己的心意,荣耀祂自己。祂达到这目的,是借着建立祂的国度,高举祂的儿子,借着创造人类去敬拜事奉祂,以及最终借着摧毁又重组万物的秩序,使世上的罪恶得以根除。圣经是从这个宏观的角度去看神拯救人类的工作的。圣经所描绘的神并非仅仅一个遥不可及的宇宙建筑师,或普遍存在的属天长者,或一股不具人格的生命力量。神远胜二十世纪人类脑袋中构想出来的任何代替神的次等形象。祂是永活真神,无处不在,到处积极工作,「至圣至荣,可颂可畏,施行奇事」(出一五 11)。祂给自己的名字是耶和华﹙参出三14-15,六2-3﹚,不论翻译为「我是我所是」或「我将是那将是的」﹙英文译本篇“I am that I am”或“I will be that I will be”;在希伯来文里两个意思都有﹚﹙译者注:和合本圣经译为「我是自有永有的」﹚,都宣告祂独自存在,自给自足,无所不能,并拥有无限自由。这世界是祂的,为祂所创造,由祂掌管。祂「随己意行作万事」﹙弗一11﹚。祂的知识和管治范围遍及最细微的事物:「就是你们的头发,也都被数过了。」﹙太十30﹚

「耶和华作王」── 诗人一次又一次地以这个不变的真理作为赞美的起始点﹙参诗九三 1,九六 10,九七 1,九九 1﹚。虽然敌对的势力肆虐,混乱构成威胁,神始终作王;因此祂的子民必安然无恙。这就是圣经所描绘的神。圣经自创世记至启示录一直宣称的那关乎神的主要信念就是:虽然这世界看来一片混乱,但背后有神的计划。神的计划是要借着基督作中保,使祂的子民渐趋完美,世界得着复与。神本着这个目标去管理人类的事务。人类历史记载神如何行出祂的旨意。历史就是祂的事迹。

圣经详细记载神的计划的各个阶段。神向亚伯拉罕显现,把他领进迦南地,与他及他的后代立约 ──「作永远的约,是要作你和你后裔的神。……我也必作他们的神。」﹙创一七 7及其后经节﹚神赐给亚伯拉罕一个儿子,使亚伯拉罕一家成为一个民族,并领他们离开埃及进入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地方。历代以来,神一直预备祂的子民和外邦的世界,以迎接救主君王的来临  ──「基督在创世以前是预先被神知道的,却在这末世才为你们显现。你们也因看祂,信……神」﹙彼前一20及其后经节﹚。最后,「及至时候满足,神就差遣祂的儿子,为女子所生,且生在律法以下,要把律法以下的人赎出来,叫我们得着儿子的名分。」﹙加四4-5﹚那给亚伯拉罕后裔的应许,现在已经应验在所有相信基督的人身上:「你们既属乎基督, 就是亚伯拉罕的后裔,是照着应许承受产业的了。」﹙加三 29﹚

神为现今世代定下的计划就是:这福音要传遍天下,而且「有许多的人,……是从各国、各族、各民、各方来的」,都要被引领归向基督;其后,在基督再来的时候,天地会不可思议地被再造。然后,在「神和羔羊的宝座」前,「祂的仆人都要事奉祂,也要见祂的面。……他们要作王,直到永永远远。」 ﹙启二二3-5﹚

根据圣经所载,这就是神的计划。神的计划不会因人的罪而受阻挠,因为神有方法使人的罪成为祂计划的一部分,人虽违抗神启示的旨意,然而神仍能利用人的叛逆行为来成就祂的旨意。举例说,约瑟被他的兄弟卖到埃及去,后来约瑟说:「从前你们的意思是要害我,但神的意思原是好的,要保全许多人的性命」﹙创五十 20﹚;「这样看来,差我到这里来的不是你们,乃是神。」﹙创四五 8﹚基督的十字架就是这个原则的最佳例证。彼得在五旬节讲道时说:「祂既按着神的定旨先见被交与人,你们就借着无法之人的手,把祂钉在十字架上杀了。」﹙徒二23﹚在加略山上,神除去以色列的罪孽;以色列人的罪反使救恩临到世界,这是神早已预见的。这样看来,人的不法行径非但没有阻碍神为祂子民预备的救赎计划,反而在全能者智慧的安排下,成为实现祂的计划的工具。

接受神的计划

这就是圣经所描绘的神:祂是王,为万事的主宰,虽然祂的子民经常在事奉中犯错,祂的敌人常常冒犯祂,然而祂仍会使用这一切来成就祂为世人所定下的永恒旨意。现在我们开始明白圣经对这个世代有何话要说。这一代的人正处于难以测度的敌意环境,感到全然失落和迷悯。圣经说,神有一个计划。环境背后是有意义的,只是你未能领会。转向基督,寻求神吧!让神在你生命中成就祂的计划,你就能找到难得的生活秘诀。基督应许说:「跟从我的,就不在黑暗里走,必要得着生命的光。」﹙约八12﹚你将会找到生活的动机:就是神的荣耀。你会有为人处世的准则:神的律法。你会有一个生死与共的朋友:神的儿子。面对看似毫无意义,什至充满恶意的环境,你将不再疑惑,不再绝望,因为你已找到人生答案:你知道「耶和华作王」,并且「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就是按祂旨意被召的人。」﹙罗八28﹚同时你会找得平安。

有没有别的选择呢?我们或可以抗拒神的计划,但我们逃避不了这计划。因为祂的计划之一是审判罪。谁拒绝接受福音所预备的在基督里的生命,就是自取灭亡,要面对永恒的黑暗。谁选择不要神,就得不到神的同在:神尊重我们的选择。这也是计划的一部分。神定不信者的罪,是按祂自己的旨意而行,而把救恩赐给那些相信主耶稣的人,也同样是祂的旨意。

上述是神的计划的梗概,是圣经带给我们有关神的中心信息。这信息给我们的劝勉就如以利法给约伯的劝诫一样:「你要认识神,就得平安,福气也必临到你。」﹙伯二二 21﹚我们既然知道「耶和华作王」,并毫无障碍地在这世界上成就祂的计划,就可以开始领会这忠告所蕴含的智慧和这应许背后隐藏的荣耀。

万事互相效力」?

「耶和华作王」。这是我们必须首先面对的基本真理。造物主是宇宙之王。神「随己意行作万事」﹙弗一 11﹚。神的永恒计划是世界历史的决定性因素,是支配历史的心意、解释历史的线索。神为至高之主,这是圣经信息的基础,是基督徒信仰的根基,同时我们知道,建立在这基础之上是那极大的保证:「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若是如此,这真是惊人的好消息。 

但是这保证靠得住吗?它的宣称使敏感而富于思想的心灵产生许多疑问。它不容理性的论证,而环境却往往令人产生极大的疑惑。基督徒的一些遭遇尤其令我们难过、困惑:种种灾难、挫折及明显地阻挠神的工作的事情怎可能是神旨意的一部分?面对这些事情,我们往往倾向于不是否认神的治权,就是不承认那掌管一切的神是至善至美的。我们很容易妄下其中一个结论,但两者都是错误的。我们若受到试探,要作出这种结论,就应该停下来,问问自己一些问题。 

隐秘的事

神的作为令我们困惑不解,我们应否感到惊奇?当然不该!我们不可忘记自己的身分。我们并不是神,而且只不过是受造物。我们既身为受造之物,就没有权利也没有理由去期望自己在每一件事上都能够领略创造主的智慧。祂曾亲自提醒我们:「我的意念,非同你们的意念;…天怎样高过地,照样……我的意念,高过你们的意念。」﹙赛五五 8 - 9﹚而且,我们的君王曾清楚表明,祂无意向祂的子民透露祂的政策的全部细节,正如摩西向以色列人阐述神对他们启示的旨意后所宣告的:「隐秘的事是属耶和华我们神的;惟有明显的事是永远属我们……的,好叫我们遵行这律法上的一切话。」﹙申二九 29﹚这里说明的原则是,神会按着我们的实际需要,同我们显露祂的心意和旨意,而我们要以祂所显露的为我们信仰和生活的完备法则。可是,还有那些「隐秘的事」,是神没有显明的,而且,起码在我们今生,祂没有准备让我们知晓。神行事的背后原因,有时就属于这一类别。 

约伯的例子正好说明这个情况。神接受撒但的挑战,容许撒但加害祂的仆人;这些事情神从来没有让约伯知道。约伯只知道全能的神在道德上完美无瑕,不论在任何情况下,凡否定神的良善就是亵渎神,是不对的。他什至在财产尽失、儿女夭亡、身患恶疾的时候,也始终不肯「弃掉」神﹙伯二 9 -10﹚。他那些自以为是的朋友的一大堆陈腔滥调,虽然出于好意,却令他难以忍受,有时还使他冲口说出不敬神的话﹙他后来为这些话悔过﹚;尽管如此,他不妥协的态度基本上坚持到底。约伯受试炼期间,虽然不乏挣扎,但始终保持正直,对神的良善并没有失去信心。他的信心证明是正确的。因为在试炼完毕,神带着恩慈临近约伯,使他再次谦卑下来﹙四十 1-5,四二 1-6﹚,而他又顺服地为三个令人恼怒的朋友祷告后,「耶和华赐给他的,比他从前所有的加倍。」﹙伯四二 10﹚雅各写道:「你们听见过约伯的忍耐,也知道主给他的结局,明显主是满心怜悯,大有慈悲。」﹙雅五 11﹚一连串令人迷惑不解的灾祸突然临到约伯身上,这是否意味着神已从祂的宝座上退下来,或已离弃祂的仆人?绝对不是。约伯的经历就是明证。然而,神使约伯陷入黑暗境地的原因却从来不为约伯所知。现在,神岂不会同样按着祂智慧的心意,以对待约伯的方式去对待其他的跟随者吗? 

不过知道这些还不足够,我们还要问自己第二个问题。神管治世界所做的一切,是否全然向我们隐藏呢?不是!对于祂行事的中心旨意,以及基督徒受试炼的积极意义,祂已给我们提供了充足的资料。 

神正在做什么?祂「要领许多的儿子进荣耀里去」﹙来二10﹚。祂正在拯救一大群罪人。祂自人类历史开始以来就从事这项工作。祂花了许多个世纪去为祂儿子的来临预备二个民族,安排世界历史的背景。其后祂差遣儿子到世上来,让世人得闻福音,又使福音传到世界各地,好叫教会得以建立。神高举祂的儿子,赐给他统管宇宙的王位。如今基督坐在宝座上,邀请众罪人到祂那里去;祂要保守他们,引导他们,最终带领他们与祂一起进入荣耀中。 

神借着祂儿子拯救世上众男女。首先,他们一相信主,神就为基督的缘故,使他们称义,接纳他们为儿女,使祂与他们之间那被罪破坏的关系得以恢复。然后,在这个重新建立的关系上,神不断在祂儿女身上作工,按着基督的形象更新他们,以致他们愈来愈像一家人﹙容我这样说﹚。我们这种更新,是渐进的,并且今后要使我们达致完全;这更新就是保罗所说「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就是按祂旨意被召的人」 得的「益处」﹙罗八 28﹚。如保罗所阐述的,神的旨意就是,那些蒙神在爱中选召的人,要「效法祂儿子的模样,使祂儿子在许多弟兄中作长子。」﹙罗八28 -29﹚保罗告诉我们,神所编排的一切环境都是为完成祂这个旨意而设计的。万事互相效力给神的儿女带来的「益处」并不是即时享有的舒适安逸,而是至终的成圣和像基督的模样。 

上述解释能否帮助我们了解为何在神为祂子民安排的计划里,竟容许逆境存在?当然可以!它给我们的难题带来亮光,就如希伯来书作者所阐明的一样。对于那些常在困苦磨难中,以致变得灰心冷淡的基督徒来说,希伯来书的作者这样劝勉他们:「你们又忘了那劝你们如同劝儿子的话,说:「我儿,你不可轻看主的管教,被祂责备的时候,也不可灰心;因为主所爱的,祂必管教,又鞭打凡所收纳的儿子。」你们所忍受的,是神管教你们,待你们如同待儿子。焉有儿子不被父亲管教的呢?。…‥我们曾有生身的父管教我们,我们尚且敬重他,何况万灵的父,我们岂不更当顺服祂得生吗?……万灵的父管教我们,是要我们得益处,使我们在地的圣洁上有分。凡管教的事,当时不觉得快乐,反觉得愁苦;后来却为那经练过的人结出平安的果子,就是义。」﹙来一二5-11,引箴三11-12﹚经文中尤其显著的一点是,这位作者像保罗一样,不把基督徒的「益处」等同于舒适安宁,而是指出它相当于成圣。这段经文非常简单明白,毋须再加评释,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每次遇到恶劣环境﹙或其他信徒待我们不好﹚,以致我们很难相信这是出于神的旨意时,就重读这段经文。 

最终目的

然而,关于这方面,我们还有更多要说。我们要问自己的第三个问题是:神在祂儿女身上所行的一切最终是为了什么?是否纯粹为使他们得到快乐?抑或有更高目的?圣经指出确有更高目的,那就是为着神自己的荣耀。 

神的一切作为最终是为祂自己。这在道德上并没有任何不妥之处。既然人生的最高目标是荣耀神,神本身不是也应视祂自己的荣耀为至要么?神所做一切都为自己的荣耀;谁认为这种看法贬低了神,就是忘记了神和人并不是平等的。他们不认识到,罪人不惜牺牲他人,以自己的利益为最终目标,而我们恩慈的神却决意要赐福祉的子民,来荣耀祂自己。圣经告诉我们,祂救赎人的目的是要「使祂荣耀的恩典得着称赞」,或简单来说,是「使祂的荣耀得着称赞」﹙弗一 6、12、14﹚。祂的旨意是彰显祂的恩慈﹙祂「极丰富」的恩典和「丰盛」的荣耀 ──「荣耀」就是祂所启示自己的属性和能力的总和:弗二7,三 16﹚,带领圣徒得着至终的快乐,享受祂自已的同在。 

但是,这个真理 ── 就是神在我们生命中所作一切都为寻求祂自己的荣耀 ── 与神的眷佑有何相干?它让我们洞悉神拯救我们的方法,使我们明白祂为何不在我们相信的那一刻就接我们到天堂去。现在我们知道,祂把我们留在充满罪恶的世界里,试炼我们,考验我们,要我们承受极大的困难,目的是要我们在苦难中忍耐,藉此荣耀祂,也让祂时常保守我们,解救我们,以彰显祂丰富的恩典,好叫我们向祂发出新的赞美。诗篇一百零七篇就是颂赞神这些伟大作为的。 

这种说法是否令人难以接受?对那明白到活在这世上的主要目的是「荣耀神,及﹙藉此﹚永远享受与地同在」的人来说, 这种说法并无不妥。真正信仰的核心是借着恒久忍耐来荣耀神,并为祂恩慈的拯救献上赞美。持守这真实信仰的人不论处顺境或逆境,都能够一生顺服,为所领受的怜悯不住感恩。他最深的喜乐,不在于寻求灵程上的舒适安逸,而是每次经历风暴和挣扎,都发现基督的大能足以拯救他。他确实知道,不论对他自己的益处或神的荣耀而言,神的道路都是最好的。那真正认识信仰之道的人不会因对神的计划产生疑问而信心动摇。

神的荣耀

认识上述这一点之后,我们要掌握的重要事实就是,创造万物的神为祂自己的荣耀管辖世界。「万有都是……归于祂」﹙罗一一36﹚;祂所有工作的结局就是祂自己。祂并非为我们而存在,我们却为祂而生存。神的本质和特性,就是取悦祂自己,而祂启示的美意是要我们看见祂的伟大。祂对我们说:「你们要休息,要知道我是神;我心在外邦中被尊崇,在遍地上也被尊崇。」﹙诗四六10﹚神最高的目标是荣耀祂自己。

确是如此吗?由于这个宣称非常重要,却又往往不为人所接受,我现在想把焦点对准它,更详尽地加以阐述。只要我们弄清楚这一点,除尽疑虑,基督教其他各方面的道理就会显得合情合理;但我们一天仍然怀疑上述宣称,对于圣经信仰的其余部分我们就会经常产生疑问。现在让我们再探讨这有关造物主的描述。

合理与否:神常常以荣耀自己为目标。对于这种宣称,我们起初会觉得难以置信。我们的即时反应是一种不自然的感觉,认为这种观念是与神不相配的;任何自我关注都与完美的道德不符,尤其与神那爱的本质不相称。神最终的目的是荣耀祂自己 ── 这种思想令许多敏感而有道德修养的人为之震惊,他们强烈反对这种观念。在他们看来,这种说法把神描绘得跟邪恶的人没有分别,什至变成了魔鬼一样!他们认为这是不道德又令人震惊的教义,如果是圣经教导的,那圣经就太糟了!他们往往就旧约圣经明确地作出这种结论。他们说,对于这些坚持神是「忌邪」﹙"jealous"﹚的,指出祂首先最关注的是自己的「荣耀」的经卷,我们不能视之为神的真理,因为神绝非如此。谁认为神是这样的,就亵渎了神,即使是无心之失,也难辞其咎!既然有许多人坚守这些信念,我们必须看看他们有什么根据。

首先我们要问:为什么人们如此热烈支持这些信念?在其他神学问题上,他们可以冷静地表示不同意别人的看法,但对于神的最终目标是祂自己的荣耀的教义,他们的反对声音就极度强烈,而且愤慨非常。我们不难看见个中原因,这是基于反对的人感到受着一种道德责任的驱使。对于不断追求私利的罪,他们非常敏感,认识到其严重性,也知道满足自我的欲望是道德败坏和软弱的根源。他们自己正在努力面对及抗拒这种欲望。因此,他们得出一个结论:神同样不该自我中心。对于圣洁的神会高举自己这种观念,他们猛烈地反对,他们的强烈反应正好反映出他们因自己追求社利而产生的严重罪咎感。

他们的推论合理吗?让我们再说一遍:其实他们完全错误。既然人应以神的荣耀为目标,神岂不可以有同一目标吗?既然人除了神的荣耀以外,不可能有更高目标,神又怎能有比此更高的目标呢?既然人不应追求次等的目标,神也不应如此了。人之所以不应为自己而活,好象自己就是神一样,是因为人根本不是神。但是,神寻求祂自己的荣耀并无不妥,理由很简单,因为祂是神。谁坚持神不应追求个人荣耀实际上就是不以神为神。再没有什么比这样凭意志否定神更加亵渎神了。

既然反对者的论点是如此明显地错谬,为何今天仍有这么多人持守他们那一套观念呢?他们的论据似乎有理,是基于我们的思想习惯,我们老是按自己的形象去塑造心目中的神,以为祂和我们是平起平坐的;换句话说,以为祂和我们彼此之间应履行的义务是相应的 ── 祂务须无私地服事我们,为我们谋求幸福,就如我们有责任无私地服事祂一样。这实际上是把神视为人类,充其量也不过是个伟大人物。如果这种想法正确,那么,一个凡事追求一己荣耀的神确实与世上糟透的人,什至撒但无异。但是,我们的创造主不是人,什至不是全能的超人。这样去思想神显然是偶像崇拜。﹙你不一定要雕塑神像,把神雕成像人的模样,才成为拜偶像者,因为思想中的错误形象已足够令你违反第二条诫命。﹚因此,我们身为受造物,不应以为我们向造物主所必须履行的义务,同样是祂向我们当尽的义务。倚靠是一种单向关系,随倚靠而来的也是单向的义务。例如儿女必须顺从父母,但我们绝不能反过来说父母也必须顺从儿女。我们因倚靠创造主而要寻求祂的荣耀,但祂无须荣耀我们。荣耀祂,是我们的责任;赐福我们,是祂的恩典。神唯一必须做的,也就是祂要求我们去做的事情 ── 荣耀祂自己。

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形容神以自己为中心并无亵渎成分;不这样说反而对祂不敬。神为自己创造万物,并借着万物高举自己,祂以此为荣。头脑清醒的基督徒必会坚持这个看法,并会坚决认为,人有幸能为神所使用去达到上述目的,这是人的光荣。事实上,人最大的光荣莫过于荣耀神了。「人生主要目的是荣耀神」── 人惟有这样做才可寻回真正尊严。人道主义者相信,人必须挣脱宗教的枷锁,才得以回复最神圣高贵的情操,而我们却坚持人只是荣耀神的工具,对于这种说法,他们必定指我们剥夺了人生的真正价值。事实却刚好相反。生命中没有神,就失去真正价值,只变成一种畸形的存在。我们说人不过是荣耀神的工具,同时也说,人再没有比此更尊贵的身分了── 这正是人生意义与价值所在。世上能够完全得着满足的人,只有那些认识到什么是唯一有价值、使人满足的生命的人,他们知道要活出这生命就必须作神的工具,无论身分多么卑微,但求达成祂的主要目的,也就是让祂得着荣耀和赞美。要真正快乐,必须具备真正的人性;而惟有真正虔敬的人,才可以表现出真正的人性。

意义

神的主要目的是祂自己的荣耀是什么意思呢?对我们许多人来说,「神的荣耀」一词相当空洞。在圣经上这词有什么意义呢?

在旧约圣经,翻译为「荣耀」一词的原文含有重量的意思。这词可用来形容一些使人在别人眼里看来「有分量」,能叫人尊敬的特质。雅各所得的利益和约瑟的财富都称为「荣耀」﹙创三一 1,四五 13﹚。这词更可引申来表达尊崇与尊敬的意思。因此,圣经以此词论到神的时候,就含有双重意义。这词一方面意指那属于神的荣耀 ── 随着神一切自我启示而来的神圣光辉与威仪;另一方面,则指归给神的荣耀 ── 神有权接受的荣誉与祝福、赞美与敬拜,这些也是在圣者面前唯一合宜的反应。以西结书四十三章二节开始的一段经文反映出这个关系:「以色列神的荣光从东而来,……我就俯伏在地。」「荣光」或「荣耀」一词连接起两个思想:一是神配受赞美 ── 祂满有大能,祂的临在充满威仪;其二是神站在我们面前及我们在祂面前时我们的正确回应是敬拜祂。

让我们暂时将两个思想分开来讨论。

神透过启示向我们彰显祂的荣耀。「荣耀」的意思是彰显出来的神性。神所创造的万物启示了祂自己。「诸天述说神的荣耀」﹙诗一九 1﹚。「祂的荣光充满全地!」﹙赛六3﹚在圣经时代,神揭示祂的临在,是借着显现,这显现称为祂的「荣耀」或「荣光」﹙会幕上及充满圣殿的云彩,出四十 34,王上八10及其后经节;以西结的异象中的宝座与轮,结一28;等等﹚。今日的信徒可以看见神的荣耀,因为祂荣耀的光最终已完全「显在耶稣基督的面上」﹙林后四6﹚。我们在哪里看见神的作为,就在哪里得见祂的荣耀。神向我们显露祂是圣洁、配受敬慕的,并召唤我们去俯伏敬拜祂。

我们借着信仰把荣耀归于神,对祂恩典的启示作出种种回应:

1. 敬拜与赞美:「凡以感谢献上为祭的,便是荣耀我」﹙诗五十23﹚;「要将耶和华的名所当得的荣耀归给祂」﹙诗九六8﹚;「因祂的怜悯,荣耀神」﹙罗一五9﹚。

2. 相信祂的话:「祢话的总纲是真实」﹙诗一一九160﹚; 「祢的话是真实的」﹙撒下七28﹚。 

3. 信靠祂的应许﹙亚伯拉罕就是这样归荣耀给神的,罗四 20及其后经节﹚。 

4. 承认基督为主,「使荣耀归与父神」﹙腓二11﹚。 

5. 遵守神的律法:「结满了仁义的果子,叫荣耀称赞归与神。」﹙腓一11﹚ 

6. 谦卑接受神对我们的罪的公义审判﹙亚干就是这样将荣耀归给神,书七 19及其后经节﹚。 

7. 在日常生活中尊祂为大﹙意思是以已为小﹚。 

现在我们明白何谓神的最终目的是自己的荣耀了。意思是﹕神不变的旨意是要向受造的人类展示祂的智慧、能力、真理、公义和爱,从而彰显祂的荣耀,好叫他们认识祂,也因着认识祂,以爱与忠诚、敬拜与赞美、信靠与顺服,将荣耀永远归给祂。祂期望与我们建立一种最圆满的关系:祂赋予我们最丰盛的恩典,我们还以最衷心的感谢。祂自称为「忌邪」的神,并宣告说:「我必不将我的荣耀归给假神」﹙赛四二8,四八11﹚,目的是令这种关系保持纯洁,保存其丰富内涵。这就是神的目标。 

神一切作为都是达致这目标的途径。对于那些以「为什么神……?」作开端的问题,圣经只有一个答案,就是:「为祂自己的荣耀。」神为此目标创造万物,也为此容许罪恶存在。祂本可以令人不犯罪。祂可以把撒但赶出伊甸园,或令亚当不能犯罪﹙正如祂向将来在天上得赎的圣徒所作的﹚,但祂没有这样做。为什么呢?是为祂自己的荣耀。常有人说,最能显出神的荣耀的,是祂救赎的爱 ── 这爱就是神所施的怜悯,祂为赎回罪人,让祂的儿子舍身流血。然而如果神不容许人犯罪,那就没有救赎的爱。 

再者:神为什么选择救赎人类?祂不必这样做的,祂没有义务向我们施行拯救。祂有自由选择不去爱罪人,不把祂的儿子赐给他们。那么祂为何选择去爱和救赎不值得爱的人类呢?圣经告诉我们:「使祂荣耀的恩典得着称赞;……使祂的荣耀得着称赞。」﹙弗一6、12、14﹚ 

这个目的决定了神整个救恩计划的每一细节。祂拣选某些人,使他们得着生命,也放弃某些人,让他们得到应得的审判:「要显明神的愤怒,彰显耐的权能,……又要将祂丰盛的荣耀彰显在那蒙怜悯早预备得荣耀的器皿上。」﹙罗九22及其后经节﹚祂拣选世上的渣幸去组成祂的教会 ── 就是那些「愚拙的,……软弱的,……卑贱的,被人厌恶的」人。为什么?为「使一切有血气的,在神面前一个也不能自夸。……如经上所记:「夸口的,当指着主夸口。」﹙林前一26-31﹚为什么神不在圣徒的基督徒生命展开那一刻,就把他们里面的罪性根除,而要延至他们离世之时?为什么神要信徒经历痛苦缓慢的成圣过程,使他们一生受到罪的困扰,总不能达到所渴望的完全境界?为什么神例必要信徒在世上度过艰难岁月? 

答案仍然是,祂所做一切都为祂自己的荣耀:为让我们认识自己的软弱无能,学习倚靠祂的恩典,以及祂那无穷尽的拯救能力。保罗写道:「我们有这宝贝放在瓦器里,要显明这莫大的能力是出于神,不是出于我们。」﹙林后四7﹚让我们不要再以为神无力改变现状。神「随己意行作万事」﹙弗一11﹚一切事情的发生,全在于神的选择,祂每一个选择的背后原因,都是为祂的荣耀。

敬虔人

让我们给敬虔下个定义。我们可以立刻指出的,就是敬虔不仅是外在的事情,更是发自内心的;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超自然的恩赐;惟有那些承认自己的罪,寻找又找着基督,并已悔改重生的人才会流露敬虔的特质。但这只是界定敬虔,说明在哪里可以找到敬虔。我们的问题是:敬虔实质上是什么?答案是:敬虔是一种表现于寻求荣耀神的人身上的生命特质。

人最崇高的使命是作荣耀神的工具,对于这个观念,敬虔的人非但不反对,反而认为这能给他带来莫大满足。他的志愿是跟随保罗所总结的基督徒生命实践指引:「要在你们的身子上荣耀神。……你们或吃或喝,无论作什么,都要为荣耀神而行。」﹙林前六20,一○31﹚敬虔人最深切的渴望,是整个人毫无保留地,在他所作的一切事上高举神。敬虔人跟随主耶稣的脚踪而行。主离世前对父神肯定地说:「我在地上已经荣耀 祢」﹙约一七4﹚,并曾对犹太人说:「我尊敬我的父,……我不求自己的荣耀」﹙约八49及其后经节﹚。敬虔人看自己就像英国布道家怀特菲﹙George Whitefield﹚那样,他曾说:「让怀特菲的名字消失,只要神得着荣耀。」敬虔人跟神一样,是极度忌邪的,他只要神受到尊崇。他已被神的形象更新,这忌邪的态度是神形象的一部分。他心中已写上赞歌,他最能够表现真我的时候,是在他赞美神的荣耀作为,恳求神进一步荣耀祂自己之时。他为人所知,不一定由于他祈祷,但我们可以说,神认识他,是因为他祷告。马钦芮﹙Murray McCheyn﹚说:「一个人独自屈膝在神面前的时候,就只剩下真我。」

不过,在这里,我们应该补充说:「是不折不扣的真我。」

因为祈祷是敬虔人生命中的真正主要动力。谈到祷告,我们不是指那些一本正经、刻板、拘泥形式、只关心自己利益的祷词;有时我们会让这种形式化表现取代了真心的祷告。敬虔人祷告,绝不装模作样。他用心灵去祷告,视祷告为他的主要工作。他的祷告始终如一地表达他最强烈、最恒久的渴望「耶和华啊,愿祢因自己的能力显为至高。神啊,愿祢崇高,过于诸天。父啊!愿祢荣耀祢的名。愿人都尊祢的名为圣。」 ﹙诗二一13,五七5;约一二28;太六9﹚神认识祂的圣徒,是借着他们的祷告,而我们也可在祷告中认识自己。

3 与神相遇

基督徒基本关系

有个年轻女士曾经这样问我一位朋友:「你见过鲁益师﹙C. S. Lewis﹚没有?」我朋友答道:「见过。事实上,我和他有过一点儿交往。」那位女士静默一会儿,然后羞涩地说:「我可触摸你吗?」正如在《爱丽丝漫游仙境》中,小胖子对爱丽丝说:「这是你的光荣!」能够认识鲁益师真了不起!但是,鲁益师会第一个指出,我朋友也会第二个指出,还有比遇见鲁益师了不起得多的事情,就是遇见神。

终有一天,我们都要与神相遇:我们要站在祂面前接受审判。倘若我们末获赦免就离开世界,那实在可怕。但是,我们可以在地上遇见神,因而除去对将来相遇的一切恐惧。像我们这样不完全的人,可在一生之中认识到自己的罪咎已除去,而爱 ── 神对我们的爱和我们对祂的爱 ── 已让我们喜乐地与神相连,建立了牢不可破的关系。不过,那让我们认识这浩大恩典的相遇起初往往带来创痛。以赛亚曾有这种经历,我们稍后会讨论。

什么人会声称遇见过神?当然不是坚决否定祂的实在或可知性的人,也不是仅仅承认「冥冥中有个主宰」的人。简单的答案是:我们因认识神的儿子耶稣基督,明白到祂是道路、真 理、生命,便得与慈爱的天上父神相遇。我们与耶稣建立关系,信靠祂,以祂为我们的救主及朋友,并且愿意作祂门徒,尊祂为我们的主,基于这种关系,我们得以遇见神。为阐明这个答案,我们不得不指出,一个人要体验过以赛亚那种改变一生的经历,才会遇见神 ── 遇见基督。因此,以赛亚书第六章不仅具历史意义,内容记载一个伟人的事迹,由他亲自描述是什么决定了他的事奉方向,事实上,这段经文对每个人都非常重要,它的内容可帮助我们检查一下自己是否真正遇见过神。我们需要明白以赛亚在异象中学到什么。

他在圣殿中看见异象。他当时在圣殿里做什么?答案就在六章一节的开首:「当乌西雅王崩的那年」。乌西雅已作王五十二年,而此时他可能刚驾崩或不久即将驾崩。这对犹大国是沉痛的打击。这时犹大在政治上正面临压力,复兴的强敌亚述人就在邻境,国人自然为未来担忧。任何创痛经历都会驱使人去祷告,我们可以推想以赛亚在圣殿是为老百姓的将来祷告。

这出现在以赛亚书第六章,而不是第一章;早在第一章中,以赛亚便提及他在乌西雅及以后的君王在位年间得到神的默示﹙参一1﹚,可见他当时已是活跃的先知。此刻他来到圣殿,就是渴望知道神有什么信息要他传给百姓。虽然我们无法证实此点,但看来很有可能,而且可从后来发生的事情推断出来。

如历代志下所强调的﹙参二六8、15-16﹚,乌西雅势力强大,令犹大国泰民安,繁荣昌盛。如今国家将要交给他约二十五岁儿子约坦治理,没有人知道约坦会成为一个怎样的君王,为这缘故,犹大全国上下,包括以赛亚在内,必然为国事担忧,因此,以赛亚进入圣殿的时候,心中所记挂的正是国家大事。然而神向以赛亚做示自己,驱使这位先知彻底自我反省,重新思想他与神的关系。

我们也经常只想到求神帮助。我们往往求神赐恩典与力量去面对外来压力,而不知道原来我们的真正需要是重建我们与神的关系。神没有照我们的意思满足我们,是出于怜悯,为迫使我们首先处理那最重要的问题。但如以赛亚所发现的,神的怜悯有其可畏的一面。

以赛亚在异象中得见神的圣洁。他告诉我们,他看见主坐在宝座上,众天使围绕座而敬拜祂。他们彼此呼喊说:「圣哉!圣哉!圣哉!万军之耶和华,祂的荣光充满全地!」﹙六3﹚ 

三次呼喊「圣哉」是为了渐次加强语气,圣经中的重复语句通常都有这个作用。

以赛亚所见所闻具有什么意义?如果你翻开神学词典,查一查「圣洁」的意义,就会发觉这词在新旧约圣经中都主要用来描绘神,表达那使祂与我们分别开来、显明祂与人不同的一切特性;那使祂超乎我们之上,令祂配受敬拜、可敬可畏的所有特质;那使祂与我们对立,令我们惊惧的全部内涵。此词蕴含的基本概念是神与我们的分别以及祂的本质与我们为人的对比。试想像圣洁是个圆圈,圈起一切关乎神而有别于我们的东西,圆圈的中心是神在道德及属灵方面的纯洁,正好与我们歪曲的罪性形成强烈对比。以赛亚就是察觉到这个对比。

一首﹙由圣公会曼特主教[Bishop Mant]所写的﹚拙劣的圣诗如此开始:

光辉异象令人欣悦,是昔日犹大先知所见。
众天使齐声美妙颂赞,先知听得出神。

从歌词看来仿佛以赛亚在欣赏大歌剧!事实却是,以赛亚在神的圣洁面前无地自容。面对神的圣洁,他因为认识到自己的罪,便感到无望。但同时众天使却歌颂神的圣洁,将「圣洁」一词最广阔的意义表达出来,令以赛亚认识到神的「无尽智慧,无穷能力」,以及祂的「绝对纯洁」﹙这些句子引述自费伯[Frederick W. Faber]的诗歌「我神,祢真奇妙」﹚。

现在让我们集中注意神的圣洁,尝试了解圣洁的完整丰富含意。试想像圣洁好象光一样,如同光谱,由多种独特品质结合而成。以赛亚的记述让我们认识五点关于神的事实,五点混合起来就是圣洁。

第一,神为主宰的身分,或者套用神学家爱用的字眼,是神的主权。「主耶和华作王!」以赛亚看见神主权的具体象征:神坐在宝座上。圣经也记载其他人看见同一个象征,例如以西结看见神的宝座自一阵狂风的云中吹来,并看见四个活物,如同运送宝座的战车,每个活物都有一个轮子,位置就在宝座之下,代替了宝座的脚,可以向任何一方移动而不必转向,同时各活物与轮子的动作彼此配合。活物与轮子都是无穷力量的表征;宝座上的神永远有用之不竭的能力。以西结告诉我们,宏伟的宝座高高在上,宝座上坐着一位形状像人者﹙参结一章﹚。以赛亚看见的宝座也是宏伟而高高在上的;他告诉我们,「祂的衣里垂下,遮满圣殿」,而圣般的「圣所」约为六十呎 乘三十呎,高四十五呎。

神为君王的异象,不论是肉眼所见或只凭想象的,圣经中都常有提及。诗篇一次又一次地宣布神作王。约翰看见「有一个宝座安置在天上,又有一位坐在宝座上。」﹙启四2﹚列王纪上二十二章则记载了米该雅的事迹:米该雅是一位忠心的先知,他因为对以色列王亚哈说神要审判他,就被亚哈关在监牢里。在犹大王约沙法的要求下,亚哈派人去把米该雅带来,命他回答两王提出的这个问题:亚哈应否在约沙法的协助下向亚兰人夺回基列的拉末?米该雅被带出来,面对一个什为壮观的场面;「以色列王和犹大王约沙法……各穿朝服,坐在位上,所有的先知﹙约有四百人﹚都在他们面前说预言。」﹙10、6 节﹚这是一个隆重的官式盛会,无疑必引来大群羡慕不已的旁人围观。不过,米该雅毫不动容,没有被吓倒。首先,他模仿那些宫廷先知说话,嘲弄亚哈一番﹙15节﹚,然后才把真实情况告诉他,就是他若去攻取基列的垃末,必然阵亡。米该雅能有这样的勇气,秘诀在第十九节,他宣告说:「我看见耶和华坐在宝座上」── 因此,他看见亚哈和约沙法在撒玛利亚城门前坐在王位上,也不被吓倒。他在异象中看见神坐在天堂的宝座上,就清楚知道谁真正掌权了!

信徒认识神的至高主权与眷佑,就能够力上加力。因看这种认识,米该雅得着力量,约翰得到坚固,无疑以赛亚也重新得力。在神的世界里发生的一切事情,无一不在神的旨意以内;这个真理或会吓怕不信神的人,但却能坚定圣徒。信徒因此认识到神有最圆满的安排,一切事情的发生,背后都有它的意义,不论我们当时是否看得出来。彼得在五旬节早上宣讲的首个布道讲章就是这样解释十架的道理。「祂既按着神的定旨先见被交与人,你们就借着无法之人的手,把祂钉在十字架上杀了。」﹙徒二23﹚彼得指出,他们这样做,是出于自己的自由意志。他们有罪,需要悔改,但不要以为这事的发生,是在神的旨意以外。信徒只要认识到神在宝座上作王,即使承受着压力,感到困惑、痛苦,或面对别人的敌视和无法理解的事情,仍能站立得稳。这个真理是信徒的支柱,而且是神的圣洁的首项元素。

第二个元素是伟大。在异象中,神高高在上,地位尊贵,有长看六个翅膀的撒拉弗在祂面前飞翔,敬拜祂。留意他们的姿态;这方面的描述是具有属灵意义的。天使用两个翅膀遮盖脸庞,表示他们在神面前的恭敬克制。我们不应窥探神的秘密,要以祂已告知我们的为满足。尊敬包括对于那些神没有在圣经上告诉我们的事情,不加揣测。有人这样问奥古斯丁 ﹙Augustine﹚“「神在创造世界之前做些什么?」奥古斯丁回答说:「为那些问这种问题的人造地狱。」── 他回答得巧妙,语出惊人,令发问的人领会自己好奇心背后的不敬。加尔文﹙John Calvin﹚吸引人之处﹙总之是吸引我的﹚,是他以审慎态度去处理神的奥秘 ── 奥秘是指那些神没有做示出来的事实真相 ── 并且绝不肯超越圣经的启示半步。他和奥古斯丁一致认为我们必须满足于圣经所启示的真理,至于圣经没有提及的事情,我们还是停止争论,转而敬拜神。这就是天使遮盖脸庞的意义。

天使的两个翅膀也遮盖他们双脚。这表示在神面前的忘我精神,是真诚敬拜的另一特点。诚心敬拜神的人只想忘掉自己,把注意力从一己身上转移,以便心无旁惊地专注神。基督徒传达神的信息,如果想人认识伟大的神和伟大的救主基督,就不要致力表现自己,存心使别人觉得自己是个伟大传道人及教师。这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人惟有降低自我,神才会被高举,成为人心目中伟大的神。高举神的唯一秘诀,就是在神面前忘掉自己,谦卑下来 ── 这正是天使掩盖双脚的属灵意义。

天使姿态的另一特点,是他们用两个翅膀飞翔,像蜂鸟般,作好迅速远飞的准备 ── 随时听候神的差使,命令一发出,便立刻遵行。这种随时候命的态度也是真诚敬拜的精神。真诚的敬拜,就是在敬拜中确认神的主权和伟大。

我们敬拜神,要像天使一样,恭敬克制、忘我及随时准备服事祂,否则我们会贬低神,看不见祂的伟大,把祂降至与我们平等的地位。我们必须自省:我们的所谓敬拜,往往因为我们不敬、突出自己和在属灵的事上表现麻木而变质。我们必须再次感受神的伟大,重新认识到在构成神的圣洁的各种特质中,伟大占第二位。

神的圣洁的第三个元素,是亲近,或说得详尽一点,是无所不在地彰显祂自己。「祂的荣光充满全地!」﹙赛六3﹚荣光显示神的同在,也显出神的本质与能力。你无从逃避神的同在,而我们像以赛亚一样,必须认真面对这个事实。对于喜爱神同在的人来说,这真是好消息。不过,对那些情愿神看不见他们所作所为的人来说,那就是坏消息了。诗篇一百三十九篇颂赞神与我们何等亲近,并且透彻认识每一个信徒。诗人以一个恳求来结束这篇诗:他求鉴察人心的神让他认清自己里面的罪,好使他能一一对付。「神啊,求祢鉴察我,……看在我里面有什么恶行没有,引导我走永生的道路。」﹙23-24节﹚没有什么是神注意不到的;我们的一切「恶行」,无论我们怎样努力掩饰、予以轻视或竭力遗忘,神也了如指掌。那不愿意像诗人这样祷告的人,面对这构成神的圣洁的第三项特质必然感到不安。

神的第四项圣洁特质是纯洁。哈巴谷对神说:「祢眼目清洁不看邪僻,不看奸恶」﹙哈一13﹚。大多数人一听到神的圣洁,就首先想到纯洁。他们的观念是正确的,前面提到把纯洁看为圆圈中心的比喻正好反映这点。以赛亚无需言语的传达,就能看见这种纯洁。他因此醒觉到自己的污秽,不配与神相交,顿然大为震惊。他呼喊说:「祸哉!我灭亡了!因为我是嘴唇不洁的人,又住在嘴唇不洁的民中,又因我眼见大君王万军之耶和华。」﹙赛六5﹚犯罪是与神的权威对抗,而人在身为律法颁布者兼法官的神面前,实在罪孽深重;同样,人的不洁与神的纯洁也形成强烈对比。以赛亚一旦发现自己的罪,在神面前便自感不洁,同样,每个以神为中心的人也会如此。在神面前自觉污秽绝非病态、神经质或不健康,而是自然、符合现实又健康的感受,更反映出我们对自己的情况有真确的洞见。实际上,我们都是罪人,惟有承认此事实,才属明智。

以赛亚说:「我是嘴唇不洁的人」。他特别思想到言语的罪。圣经常论到这种罪,因为言语反映一个人的内心。「心里所充满的,口里就说出来。」﹙路六45﹚我们可以利用神所赋予的口才去伤害人、贬低人。有些人爱搬弄是非﹙这种做法已被界定为供认他人的罪的艺术﹚,另一些人则用甜言蜜语和谎话去欺骗、利用及出卖人。我们说些羞耻、淫亵、下流的话,贬低生命的价值;我们说话轻率、不负责任,破坏人际关系。以赛亚提到嘴唇不洁的罪是我们人人都会犯上的。 ﹙或许以赛亚的话也涉及他作为先知的事奉。或许他传达神的信息的时候,曾经关注自己作为传道者的名声多于关注神的荣耀。很可惜,今天仍有人持这种态度事奉,因此令神的工作蒙上污点。传达神信息的人如果怀有不纯正的动机,就是嘴唇不洁的人。﹚

以赛亚继续说:「又住在嘴唇不洁的民中」。他大概是承认自己随波逐流,别人怎样说话,他也怎样说话,像众人一样,言语污秽,受坏榜样引入歧途。不过,他没有以此为借口。自己内心深处知道是错的事情,却还跟着别人去做,是道德上的怯儒;这非但不能减轻一个人的罪,反会加重他的罪。以赛亚跟随社会不洁的风气,只会令他的罪更重。或许在此之前,他作为先知及传道者,向来都以为自己跟其他犹太人不同,仿佛斥责他们的罪行自己就无罪,其实他的表现跟他们毫无分别。现在他终于醒悟过来。或许他首次认清楚自己原来是个虚伪的同流合污者,为此,他表达出心中的羞愧。神的纯洁使他认识自己的道德本相。神的第五项圣洁元素是怜悯 ── 以赛亚认罪后,就经历到神那洁净和炼净的怜悯。神差派了一个撒拉弗来,飞到他面前,从祭坛上取来烧红的火炭,用炭碰他的嘴,并带来神的信息说:「看哪!这炭沾了你的嘴,你的罪孽便除掉,你的罪恶就赦免了。」﹙7节﹚祭坛是献祭的地方。炭表示祭物的应用 ── 这相当于新约中耶稣基督流出的宝血,用来洁净有罪的良心。献祭最初是为已知的罪赎罪。以赛亚最强烈感受到的罪,是嘴唇不洁,因此他的嘴唇被沾。但是,正如真正的服罪不但涉及某些独特的过犯,也包括整个人一切的罪,天使的话的意思是以赛亚所有的罪 ── 不论已知或未知的 ── 已蒙赦免﹙按字面解,就是从神的眼前除去﹚。主动权是在神那里,尝过神的恩典的人都知道,神永远采取主动。福赛斯﹙P.T. Forsyth﹚坚决认为,论到神的本质,最简单、最真实、最深遽的概念就是圣洁的爱。那是神的怜悯,救我们脱离罪恶。祂并非不计较我们的罪,而是以耶稣基督代替我们承受罪的审判。公义既得以秉持,我们便得称为义。这个观点以赛亚肯定同意。﹙译者注:福赛斯[1848-1921]:为英国公理会牧师及神学家。﹚

今天的教会和社会都在自欺。我们不确认神的真正本质,没有按神的本相与他相会及相交,什至基督徒工作者也可能掌握不到神的圣洁真义,或无法体验神的圣洁,就如许久以前的以赛亚一样。若有这种情形,我们也必须像以赛亚一样,经历生命的转捩点。我们试从以赛亚的观点去看整段故事,就发觉他最少犯了四个错误。请细心留意这几点,因为你也可能犯上同样的错误。

第一项错误是,他进圣殿的时候,以为神是有求必应的:他以为神可以任由他差使,像阿拉丁神灯里的神仙一样,他提出任何请求,神都会为他效劳。我们大可以这样推想,神让以赛亚看见天使敬拜的异象,是因为他需要学习敬拜。谁把神看为圣诞老人一般,专门大派礼物,或像英国小说家伍德霍斯﹙F.G.Wodehouse﹚笔下的纪夫斯,随时救助少主人脱离困境,或有如保险单或安全网,纯粹保障人不致受伤过多,那他仍然需要学习敬拜。以赛亚去圣殿祷告,大概就像今日许多人一样,怀着这样的态度:「神啊,我们又再需要祢为我们提供安全保障了,请祢做这件事好吗?」若祂是一个对人没有要求、凡事有求必应的神,我们这样提出:「愿我的旨意成就」,也许还说得通;但是,以赛亚必须明白,面对全能的主,这种态度是要不得的。

第二项错误是,他自以为蒙神悦纳:他既身为先知,个人与神的关系一定没有问题。他毕竟是个杰出的青年,出身高贵,满有恩赐,又住在与神正式立约的民族中间;而且他有宗教热诚,经常到圣殿敬拜,并参与事奉。他如此积极参与宗教活动,神岂不应该感激他吗?还有什么是神不满意的呢?今日许多人都抱有同样观念。他们相信,在一个什少人关心神的世界里,他们对神表示兴趣已经非常难得。因此,他们期望成为属灵精英,等候神的回报。以赛亚要学习的,就是在他为神所接纳,能够与祂相交,领受祂恩惠之前,必须先经历改变。今天我们也要学习同样的功课。

第三项错误是,以赛亚一旦对神的圣洁有点儿体会,就认为因着他的罪,他非但无法与神建立友谊﹙这点是正确的﹚ 

而且将会永远失丧。「祸哉!我灭亡了!」他醒觉到过去自以为义,其实他在神面前毫无可取之处,因而感到绝望。但他又弄错了,因为在神那里有怜悯。他的罪虽大﹙在伟大的神面前,没有罪是轻微的﹚,神的恩典却更大。神洗净他的罪,不论是他当时觉察到的罪或要穷一生努力才发现出来的那些隐而未现的罪,神都一一洁净。同样,对基督徒来说,我们一切已知与未知的罪、一切罪行与犯罪习惯,以及源于我们罪性产生出来的一切结果,已因主耶稣基督的死得以赎清了。圣洁的爱战胜罪的权势,使它不再控诉我们的灵魂,驱使我们步向灭亡。以赛亚意识到发生在他身上的事。他的良心获得净化后,态度也随之改变。像众天使一样,特别像那个为他带来赦免信息的天使所做的,他怀看感恩与喜乐之情,自动请缨去为神效力。不论任何人,只要认识到自己是蒙赦免的罪人,在以为失丧无望之时,竟领受大恩,都会同样感恩,而以赛亚的话 ── 「我在这里,请差遣我!」必能引起他心中的回响。不过,这里还有第四种犯错的可能。

以赛亚的第四项错误,就是指望为神工作必带来成就。我猜想他定然自知拥有滔滔雄辩,也知道身为以色列上层社会中的有为青年,具备什么影响力。在他恢复那具影响力的地位时 ── 这时他已脱胎换骨,心中充满前所未有的喜乐,因为他对神有新的体验,已重新得力 ── 他定必想当然地认为他会受人注目,惹人羡慕,而且相信他的事奉必能多结果子。

我推断以赛亚当时有这些想法,因为他自动请缨后,神首先对他说的话是提醒他这项任务绝不可能带来显著的成果。神说:「你去告诉这百姓说,你们听是要听见,却不明白;……要使这百姓心蒙脂油,耳朵发沉,眼睛昏迷……。」这些话反映神的忧伤,也带讽刺意味。邪恶的人沦亡,神不会引以为快,而祂委派以赛亚去做的事情,是要叫以色列人回转归向神。可是,现在神却警告以赛亚说,百姓不会接受他的劝诚,因此,他为神宣讲信息的结果,就是人们比以前更不关心属灵的事情﹙因为人抗拒神,心灵就变得麻木﹚。同样,今天为神传讲信息的人,也必须有心理准备,人们将对我们所讲的充耳不闻,我们将会白费工夫,或所付出的努力,没有多少可见的成果。神呼召我们,就像祂呼召以赛亚一样,是要我们忠心,而不是保证我们必能结果。我们的责任是尽忠职守;至于结果子与否,我们必须满足于神的安排。我们知道,神的话绝不会完全落空,但我们须愿意接受一个事实,就是我们不一定能亲眼看见成果,或起码不是立即看见成效。神没有保证基督徒事奉可立见成果,这对你我来说都一样。

我们得出什么结论呢?第一,因为神是圣洁的,除了蒙神亲自救赎的人,没有人能与祂相交。第二,没有人能为神说话,除非他已亲自体验神的圣洁,觉悟到自己何等罪孽深重,然后本着基督救赎的客观事实,凭着神给人信心与赦免的宏恩,去传达祂的信息。第三,谁也不应因为看不见当前的成果,就假定他的心志或信息或事奉出了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他当转向神,求问祂,若哪儿出错了﹙或许确有问题﹚。但是,看不见当前成果不一定表示有什么特别问题的。正确的处理方法可能只是要坚持下去,忠心到底,直等到神赐福我们这件工作的时间来临。第四,个人的敬拜 ── 赞美与灵修 ── 必须是基督徒生命与事奉的支柱。对我来说,以上几点非常宝贵,能推动我不住祷告,因此也保守我继续向前。但愿这些观念对你也一样宝贵,能在你身上产生同样作用。

4 享乐宗教

建构一套乐趣神学观

你认为用什么来象征现代西方文化最合适呢?汉堡包?立体声音响器材?汽车?飞机?电视?电脑?我认为是按摩浴。为什么?因为按摩浴给你无穷乐趣。你可与同伴在一起,轻松一下,在华氏一百零二度﹙摄氏三十六度﹚的水温中,有属于自己的独立喷气流。这的确是人生中一大享受。土耳其浴和蒸汽浴对健康有益,但享受按摩浴则纯粹是以一种绝对惬意的方式去消磨时间。因此我有机会也尝试一下﹙或许每两三年一次﹚。按摩浴是一个贴切的象征,正好表达了现代西方世界如何迷恋及追求舒适的松弛方式。对我们的祖先来说,休息,是为了有充足精神去工作;对我们来说,工作,却是为了取得余暇来休息。我们费尽心思去发掘那些能带来乐趣与享受的新途径。按摩浴在不同方面代表了度假、旅游、体育活动和文娱节目,而在我们这个崇尚物质的世代里,这些就被视为生命意义所在。

这种趋势给西方基督教带来使人忧虑的后果。享乐主义使圣洁变形,今天,我们对事物的优先考虑,正受享乐主义所支配。我们会否渐渐失去作为基督门徒的道德内涵呢?也许会的。我第一次体验按摩浴的舒适感受时,就突然有这种思想,于是我写了以下的文章: 

按摩浴随想

那个星期六,我和一班人花了大半个下午享受热按摩浴。与我同去的是一组接受我指导的学生,是他们提议我试试按摩浴的;他们说,你会喜欢的。我过去一直以为只有荷里活的享乐主义者和三藩市爱奢侈享受的人才会浸按摩浴,现在才知道,原来在某些情况下,维真学院﹙Regent College﹚的教员也可享用。看来,人每一天都会学到些新事物。

我坐在那里细尝按摩浴的舒适感受,说说笑,适应一下那种有气泡从各方面冒进来的感觉,突然灵机一触,心想:按摩浴岂不正好象征现代宗教的路线吗?按摩浴是一种感官享受,能令你完全松弛、无牵无挂:不用你大伤脑筋或在其他方面费劲,只让你感到非常舒服,什至认为是一大乐趣﹙尤其像我这样,与导修小组的学生齐分享﹚。今天许多人都希望基督教就是这样,并且努力使基督教变成这个模样。当然,最终要做的,就是拆除教堂的椅子,改为建设按摩浴室,那就再没有少人出席的烦恼了。同时,现在已有许多教会、布道家及电子媒介传道人经常安排一些使我们觉得是仅次于按摩浴的场合 ── 诸如轻松愉快的聚会、齐齐欢乐的时间等。人们给快乐下定义为一头热情小狗;这种宗教所表现的快乐,是对扭开电视机或前来聚会的人一律予以热烈欢迎;诗班唱出甜蜜温馨的诗歌,使人陶醉;祷告和讲道的用字让人感到亲切舒服;最后还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享受按摩浴后的人也会这样﹚。至于「神在哪里?」这个问题,不管讲道内容是什么,人们透过这些场合实际得出的答案是:在传道人的掌握之中。当然,上述一切都叫人舒畅,但这是信仰吗?是敬拜吗?是事奉神吗?这些活动的实质内涵是敬虔吗? 

我在那里享受着按摩浴,深深地沉醉于那无拘无束的轻松舒适感受,渐渐明白到为什么前述那些虚饰的民间宗教能如此深得民心。高度紧张的现代生活叫人吃不消,于是我们竭力寻求刺激,把自己弄得头晕目眩。在现代社会里,人际关系非常薄弱,家庭破碎;商界竞争激烈,而那些不能爬上高位的人,感到自己只不过是别人机器里的一颗齿轮。自动装置和电脑技术带来的结果,是生活步伐愈来愈急速紧张,因为我们不再需要像我们的祖父母辈那样,花许多时间在那些有助松弛神经的日常杂务上。仅为了保持原位,我们就要比以前任何一个世代的人都跑得更快。无怪乎现代西方人转向宗教时﹙事实上这些追寻宗教的人也不多﹚,他们只想完全轻松愉快,立刻得着安慰、支持,而无须付出任何努力便能振奋起来:简言之,也就是按摩浴宗教。这是他们的需求,而追上潮流的宗教界人士也急于满足他们。按摩浴宗教最明显地说明了供求定律。

那么我们该对按摩浴宗教持什么观点呢?当然,正常的生活节奏应该包括休息松弛的时间;第四条诫命正好为此目的而设。工作与娱乐交替进行也是正确的;一味工作,从不玩乐,只会使人变得呆钝。在古时,饮宴是欢乐的场合,耶稣就因为经常出席宴会而被指为贪吃嗜酒的人。在许可的情况下,享受肉体给我们的快乐,是对创造主表达感恩的一种操练。这与蔑视肉体的态度刚好相反。﹙蔑视肉体的人,充其量只能表现出崇尚精神的柏拉图主义,在最坏的情况下,更变成摩尼教的信徒,视物质为根本的罪恶;然而两者均为超级的属灵自负表现。﹚无拘无束地表达丰富的感情,如拍手、跳舞、高呼赞美的话及在祷告中呼喊出来,只要不绊倒人,也是许可的。我们或可称这些为按摩浴因素,没有这些因素,我们的基督教信仰就显得不那么虔敬、不那么生气勃勃,因为人情味不足。但是,如果基督教仅有这些因素,别无其他成分,如果我们纵情于轻松愉快的感受,自我陶醉,逃避艰难的任务,不愿坚守不受欢迎的立场,躲开那要求自己付出太多的人际关系,那我们就达不到圣经所要求以神为中心的标准,也没有遵从耶稣的呼召,过背负十架的生活,而我们向世界所宣扬的,也不过是我们自己的腐败。神啊,求你帮助,不要让我们陷落这种境况中。我情愿今后也不再接触按摩浴──但我希望不需要这样…… 

我在这篇文章中表达的内容可归结为三个论点: 

1. 按摩浴宗教是几乎对的。不错,但它源于一种错误的心理,因为那看似矛盾的真理是:你愈追求舒适享乐,就愈是得不到。不论是属灵方面或在自然的层面上,要心中真实经历这些主观感受,只可以透过把注意力集中在其他事情上,一些被视为有价值、令人鼓舞和不得不做的事情,那愉悦舒畅的感觉才会随之而生。有人说得对,快乐的种子在服事的泥土里生长得最茁壮。我们忠心去做的「其他事情」,往往是为某些人而做;我们服务的对象,是人,而不是抽象的观念。在属灵方面的快乐,尤其如此。我们得着这种快乐,是因为认识到圣父圣子救赎的爱,并以积极忠心的行动,去表达感恩。你爱神,便感到快乐。你积极讨神喜悦,祂平安的喜乐就流进你心。当中的因果关系就是这样。然而,按摩浴宗教触及一个深奥美妙的神学真理,因为它突出一个事实,就是真正享受是真实敬虔所不可少的一部分。

我们需要强调基督教的喜乐传统。我们由于不信,总怕神是个严苛而冷漠的工头,一方面不愿给我们快乐,一方面要求我们做一些我们不想做也不能从中取乐的工作。不过,这与圣经所教导的刚好相反。「在祢面前有满足的喜乐,在祢右手中有永远的福乐。」﹙诗一六 11﹚「祢也必叫他们喝祢乐河的水。」﹙诗三六 8﹚「我最喜乐的神」﹙诗四三 4﹚。「我要因祢欢喜快乐」﹙诗九 2﹚。「神的国……在乎公义、和平,并圣灵中的喜乐。」﹙罗一四 17﹚「但愿使人有盼望的神,因信将诸般的喜乐、平安充满你们的心」﹙罗一五 13﹚。以下一首圣诗,由擅长以诗歌表现清教徒精神的加尔文派圣诗作家以撒.窝特尔﹙Isaac Watts﹚所着,歌词热情洋溢,充分表达出基督徒欢欣喜乐的心情: 

来吧,爱主的人啊,让我们洋溢喜乐,齐声和唱美妙乐音,围绕基督宝座。
心中忧伤,永远尽除! 宗教信仰绝非为减少乐趣。
那不愿歌唱的人从不认识神,但天上君王的儿女,要将喜乐传播海外。
在至高处掌权之神,随己意响雷。驾御空中风暴,操纵海洋。
可畏的神是我们的。是我们天父,我们所爱,祂要赐下属天的权柄,把我们提升。
在那里,我们得见祂的面,永不再犯罪; 饮于社恩典的河流,享受无穷乐趣。
蒙恩的儿女领略到荣耀始于地上; 属天果子自地上长出,乃因信心与盼望。
锡安山出产千万神圣香甜美果,在我们抵达天堂田野或踏足黄金街之前。
让我们不住欢唱,抹干每滴眼泪! 我们正操过以马内利之地,迈向天上更美的世界。

阿们!窝特尔说得对。一些人以为基督教带来忧愁,其实恰恰相反。基督教能驱走悲哀。罪恶带来忧伤,但虔敬却予人快乐。按摩浴宗教其实蕴含着人的一种本能。

很可惜。我在《福音神学词典》﹙Evangelical Dictionary of Theology, 1984﹚或任何我所知的神学词典中也找不到乐趣﹙pleasure﹚的条目。固然,一些阐释喜乐﹙joy﹚的论述有时也精辟地提到乐趣,例如以下一段出自《福音神学词典》的解释就是: 

喜乐: 生命中的喜悦,其感受此痛苦或乐趣更深刻,……本局限于或单受制于外在环境因素,……是神的恩赐,……是一种生命品质,并非纯粹稍纵即逝的情绪。……一个人深深感受到生命中有神的同在,便经历到丰盛的喜乐。……耶稣清楚指出,喜乐与爱和顺服是不可分割的﹙约一五 9-14﹚。……人在痛苦或软弱中,仍能充满喜乐,因为他看见苦难含有救赎意义,软弱使人完全倚靠神﹙太五 12;林后十二 9﹚。

首先要说的,是喜乐的感受比乐趣深刻,而且乐趣不是喜乐的先决条件。我们必须先弄清楚这些观念,然后才适宜讨论基督徒生命中的乐趣。一旦确定乐趣不是喜乐的先决条件,我们就可以建立一套正确的乐趣神学观。这一代的人从佛洛伊德﹙Freud﹚那里认识到﹙再加上亲身的体验﹚,追求乐趣是人生中一大动力;如果我们要对这一代讲话,就需要有一套乐趣神学观。

如何建立这样的一套神学观念呢?它必须最少包含以下几点: 

1). 乐趣是「感官或头脑上的满足;惬意的感觉或情绪;享受或对美善的期待。」﹙引自韦氏[Webster’s]词典﹚像喜乐一样,乐趣是神的恩赐,但喜乐是主动的,而乐趣则是被动的。乐趣是感受,透过外在刺激或释放身体内在紧张情绪而产生,或者由领悟、记忆或头脑的辨认而来。

乐趣是人类理想境界的一部分。亚当在犯罪之前,享受着无穷乐趣﹙伊甸园是乐趣的象征;亚当犯罪后被逐出这个神的乐园﹚。我们完全得赎后,将可以永远享受圆满而不变的乐趣。「他们不再饥,不再渴;日头和炎热也必不伤害他们;……羔羊必……领他们到生命水的泉源,神也必擦去他们一切的眼泪。」﹙启七16-17﹚神为乐趣创造我们,也为乐趣救赎我们 ──  

既赐予我们乐趣,祂本身也得着乐趣。鲁益师笔下的大魔鬼﹙Screwtape﹚从他自己的角度去埋怨神,也有他的道理:「祂其实是个享乐主义者。什么禁食、警醒、付代价、十字架等,全都不过是门面工夫,或只像海岸边的泡沫。在海中,在祂的海洋中,满是乐趣,多多的乐趣。他没有隐瞒这个事实;在祂右手中有「永远的福乐」。呸!」 

2). 乐趣﹙有意识地享受的﹚没有内在的道德本质。使乐趣正确、美好与有价值,或是错误、不良与罪恶的,是伴随乐趣而来的东西。试着看你追求乐趣的动机与带来的后果。你付上多少心力去追求乐趣?乐趣产生怎么样的行为?你得着乐趣时有什么反应?如果乐趣是自然而然地来的,如果我们视乐趣为神的恩赐,存着感恩的心去领受,如果乐趣对我们自己成他人也无损,如果当中的喜悦能引发我们重新向神献上感恩,那这种乐趣就是圣洁的。但是,如果人放纵自己去追寻享乐,但求满足自己,而不理会是否讨神欢喜,那么,不论那行为本身是否毫无价值或有害,那人已陷入网罗,迷上了圣经所说的世上宴乐和罪中之乐﹙路八14;来一一25;参赛五八13;提前五6;提后三4;多三3;雅四3,五5;彼后二13﹚。愉快的经验,不论是吃、喝、享受性爱、玩游戏、听音乐、浸按摩浴,诸如此类,是好是坏,圣洁或不洁,全视乎我们如何看待这经验。

在创造的秩序里,乐趣原应是引导人向神的指标。因此,人若一味追寻享乐,迟早会感到苦闷、厌恶﹙传二 1-11﹚。不过,同是在传道书里,却这样写道:「人莫强如吃喝,且在劳碌中享福,我看这也是出于神的手。论到吃用、享福,谁能胜过我呢?」﹙二 24-25﹚因此「我就称赞快乐」﹙八 15,参九 9﹚。一位犹太教教士说,在审判的日子,神会因为我们忽略祂所供给的欢乐而跟我们算帐。基督徒教师们非但没有辩称轻视乐趣是一种超越的属灵特质,反而坚决认为这种态度实际土是摩尼教异端,是骄傲的罪。乐趣是神所设计安排的,为使我们更敏锐地感受到祂的良善,对祂存更深的感恩,并且有更坚定的盼望,期待在未来的世界里得享更丰盛的福乐。严谨的英国基督教道德家鲁益师宣告说,地上爱侣最狂热的欢乐,跟在天堂上认识神的喜悦相比,就显得淡而无味。我们若以这种态度去领受欢乐和作出反应,一切欢乐都会得到圣化,事实上我们的乐趣更会因此增加。

按摩浴宗教追求的就是这一切;这是正确的。不过,很可惜,它有时弄错了,以致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现在就让我们看看是什么问题。

2. 按摩浴宗教根本上是错误的。为什么?因为它既表现自我中心,不愿克己,也反映幸福主义﹙eudaemonism﹚的态度,拒绝接受神的管教;因此成为双重的不虔不敬。

「自我中心」是指在堕落的人性的中心,有撒但的形象。自我中心的人不愿意看自己是为讨神喜悦而生存,相反,他认为自己是万物的中心。自我中心生命的法则和动力,是不断追求某些形式的个人享乐。这种突出自己、自我崇拜的综合症,其内蕴的格言是「愿我的旨意成就」。基督教给它的名称是骄傲。虽然自我中心的骄傲或会披上基督教的外衣,但它腐蚀基督教的内容和精神。它企图操纵神,利用祂来达到我们个人的目标。如上一章所暗指的,这简直是将宗教化为魔术,视那创造我们的神为奴仆,或阿拉丁神灯里的神仙,任由我们差使。真实敬虔的基本要素,是以神为中心,也就是弃绝自我中心,承认我们基本上是为神而活,而不是祂为我们而活,并且本着这种态度去敬拜祂。若不作出这种根本的改变,从自我中心改为以神为中心,任何虔诚表现都是虚假的,只是程度上大小不同而已。

耶稣基督要求凡作祂门徒的,都必须舍己,也就是否定自我﹙太一六 24;可八 34;路九 23﹚。祂呼召我们舍己,是要我们降服下来,尊神为父,奉耶稣为主,并且一生向我们的自我中心本能宣战。所要否定的不是我们的个人,或作为有理性、负责任的人类的存在价值。耶稣无意将我们变为行尸,也没有要求我们自愿担当机械人的角色。所要否定的,是放纵肉体的自我,我们与生俱来的那种自我中心、奉己为神的冲动;我们在自然状态中,常受到这种冲动支配,以致陷于败坏中。

耶稣把舍己与背负十字架连在一起。背十架不仅是忍受这样、忍受那样的苦难,而是要作出更大的牺牲。我们从耶稣本人被钉十架的事迹中认识到,在祂当时的日子里,需要背起十字架的人,是那些被社会定罪、被剥夺权利、由人领出去行刑的人。他们背负的十架是处决的刑具。耶稣以跟从祂为作门徒的条件,而且凡跟从祂的,都必须舍己,甘心背负十字架。属肉体的自我绝不会同意我们担当这样的角色。「基督呼召一个人,是叫他来付上生命。」潘霍华﹙Dietrich Bonhoeffer﹚在写这句话的八年后被纳粹党吊死。潘霍华说得对:基督呼召我们舍己,是要我们对那属肉体的自我所想拥有的一切都看为已死的。

按摩浴宗教没有面对这个问题,并试图利用神的能力去达到自我中心的目标。今日的人的首要目标,是在愉悦的环境和畅快的经验中,享受乐趣和舒适的感受,而大西洋两岸许多讨好大众的基督教教训都尝试迎合我们这方面的需求。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这些教训有时使人产生错觉,以为神的应许像魔术师的咒语一般:只要用得正确,所求的合理,就可向神支取任何我们渴望得到、能令我们快乐的东西。我还是学生的时候,一位著名布道家的讲道集书名:《如何向神开你的支票》,曾给我当头棒喝。四十年后的今天,那所谓「健康财富福音」吸引了大群着迷的跟随者;这套福音所应许的,是只要大胆地按着「只管提出,就必得着」的公式去求﹙好讥讽的人将这公式改为「只管唠叨,就必夺得」,正反映出其背后某种心态﹚,患病的心蒙神医治,贫乏的心享物质的丰盛。许多人虽然尚未成为健康财富福音的忠实信徒,但仍会视雅各书五章十五节﹙「出于信心的祈祷要救那病人,主必叫他起来」﹚为保证灵验的魔术公式,以为每次达到「信心」的条件,就会得到神迹医治。我提及按摩浴宗教的时候,心里想到的正是这种态度。

对神的无穷资源充满信心,并对神要救我们脱离凶恶抱有高度期望,都是正确美好的。但是,把祈求看为一种使神听命于我们的技巧,就不对不好。我们祈求的时候,应该努力寻求神在我们生命中或人生处境中的旨意,然后提出那能体现「愿祢的旨意成就」的具体请求;我们任何请求,都必须以成就神的旨意为基础。按摩浴宗教却达不到这点。衍生这种宗教的自我中心魔力,使人无法抗拒;在这种宗教的核心里,往往摆脱不了一种倾向,就是以为可利用祷告来任意支配使用神的能力,叫祂认识我们,而不是我们去认识祂。

幸福主义﹙eudaemonism﹚是个不常用的词,或许我该为此致歉。我采用这词,因为它是我所知唯一贴切的用语。这词与魔鬼﹙demon﹚无关,它源自意指「快乐」的希腊文eudaimon。韦氏词典把幸福主义界定为「一套以快乐为人生最高目标的哲学体系。」有人认为快乐就是只存在乐趣,而无须忍受任何不快,对于这种观点,我称它为幸福主义。根据幸福主义,既然快乐是最高价值,我们大可在此时此地,信心十足地指望神事事保护我们,免我们遭遇不快,或者一旦不快进袭,期待祂立刻救我们脱离这种经验,因为按照祂的旨意,我们绝不应该忍受这些东西。这是按摩浴宗教的一项基本原则。很可惜,这是错误的原则。它看不见痛苦在成圣过程中所占的地位;神藉痛苦去磨炼祂的儿女,使他们在祂的圣洁上有分﹙来一二 5-11﹚。忽略这一点,后果可能不堪设想。

上述所界定的快乐,我们将可在天堂上享受得到。这是启示录七章十六至十七节所告诉我们的。将来我们与基督同得荣耀的时候,对于周遭一切事物,我们将会有意识地感受到喜乐,满心欣悦﹙快乐的最高境界﹚,而不是仅仅平静地满足于现状﹙快乐的最低境界﹚。但有一点要注意;天堂是圣洁的境界,只有喜爱圣洁的人才可以体会,也只有品格圣洁的人才得以进入﹙启二一27,二二14及其后经节﹚。因此,神现在的目的,是操练我们达致圣洁 ── 即是说,使我们活出基督的样式 ── 好叫我们适合天堂的生活。正由于神关心我们未来的快乐,祂在此时此地一心模塑我们成圣,因为「非圣洁没有人能见主」﹙来一二14﹚。

圣洁不是为至终得救而付上的代价,而是通往最后得着救恩的道路,至于成圣,则是神引领我们在这条路上行走的过程。新约圣经告诉我们,在成圣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经历许多种形式的痛苦 ──  

如身心不适与压力、失望、受限制、面对伤害与忧伤等。神使用这些经历来发动那在信徒里面动工的超自然能力﹙林后四7-11﹚;使信徒全然仰赖那赐人力量的主,不再倚靠自己﹙一8及其后经节,一二9及其后经节﹚;也藉此继续祂神圣的工作,改变我们的本性,以致我们在道德品格上渐有基督的样式,「荣上加荣」﹙林后三 18﹚。因此,祂按着早已为我们安排的计划,装备我们,正如保罗所说的,「祂从起初拣选了你们,叫你们因信真道,又被圣灵感动,成为圣洁,能以得救。……好得着我们主耶稣基督的荣光。」﹙帖后二 13及其后经节;参弗五 25-27;多二 11-14,三 4-7﹚ 

对于那些可以任意妄为,叉时刻受到保护以免遭受伤害的儿童,我们称他们为宠坏了的。我们这样说,是因为过分溺爱子女的父母不但使儿女今天不可爱,更令他们明日无法达到成人生活的道德要求 ──  

一项错误,铸成两个恶果。然而,神今日教导我们,总把眼光放到明天,祂从不宠坏祂的儿女,祂为我们预备的圣洁生活训练课程走毕生的,期间祂要一次又一次地,以最严格的方式鞭策我们、试炼我们。我们透过痛苦与不快经验的磨炼去学习像基督的行为与反应,所形成的习惯换句话说,是结出圣灵的果子: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与节制﹙加五22-23﹚ ──  最能根深蒂固;事后回想过来,我们会发现这些经验正是神用来雕塑我们心灵的凿子。成圣不是仅凭这些经验,但最低限度也少不了它们。「你们所忍受的,是神管教你们,待你们如同待儿子。」希伯来书的作者写道,「焉有儿子不被父亲管教的呢?管教原是众子所共受的;你们若不受管教,就是私子,不是儿子了。」 ﹙来一二 7-8﹚谁都知道私生子女是受冷落的,但是,作者指出,对于你们这些信神的人来说,却不是如此。天父深爱你们,所以训练你们过圣洁生活。你们得明白祂一片苦心,准备好去接受祂为你们精心设计的艰苦课程。

所以,不要以为既然神十分爱我们,祂必然定意确保我们不用面对任何烦恼 ── 诸如健康欠佳、孤单寂寞、家庭纠纷、经济拮据、别人的敌意或残酷的对待等等 ── 或者问题一旦出现,祂就立刻给我们挪开;因为这种想法是绝对错误的。忠心的信徒每每在危难的时刻,一次又一次地经历神的帮助与拯救。但不要期望事事顺畅,一生舒适愉快。事实上,我们的人生将会荆棘满途。忽略这事实的按摩浴宗教信徒有祸了! 

3. 按摩浴宗教是这个时代的产物。它体现并反映现今世界的人生观。从圣经标准看来,这是一套既世俗化又偏离正道的宗教思想。

按摩浴宗教的焦点是乐趣,所追求的是今生的美好事物与舒适享受。我们若研究一下在基督教历史的不同时代里,信徒如何看乐趣,并拿旧日的观点与当前这个综合病征作一比较,乃有重大发现。既然基督教一方面肯定世界是神美好的创造,一方面以其罪恶充斥、腐败不堪而弃绝它,回顾基督教历史,我们大概会找到一些徘徊于两个极端观点  ── 一时视乐趣为美好的,一时斥之为邪恶 ── 的实例;事实上,我们确发现这种情形。在第一世纪至其后的数百年间,整个希腊罗马世界深陷一种追求享乐的腐化风气中。难怪新约圣经及初期教会领袖的著作一味抨击罪中之乐,什少称颂属天福乐,也难怪这种观点给带进中世纪,而在那个时代,弃绝世界的修道士式禁欲生活被视为最崇高的基督徒生活方式。但另一方面,由于宗教改革家与清教徒极力主张世俗生活的圣化,终于出现一套论乐趣的圣经神学思想,迄今这套观念已为大部分基督徒所接纳。

加尔文以独到的卓见与智慧阐述这套神学思想。在他的著作《基督教要义》其中一章「如何善用今生」里,他劝导人切勿走向极端,不论走过分严谨或过度放纵,也是不好。他﹙竟与奥古斯丁的主张背道而驰!﹚断言若不享用那为供给乐趣而造的事物,从中取乐,就是辜负创造主的深恩。不过,他同时也像保罗一样,劝诫信徒,对于世上享乐,要淡然处之﹙林前七29-31﹚,因为我们有一天或许会失去这一切;另一方面,他建议我们行乐要有节制,免得我们成为享乐的奴隶,以致没有它便不能愉快地生活。

以体现灰色严肃神学思想著称的加尔文,竟原来是乐趣神学家的典范,这确实有点奇妙。同样奇妙的,就是专门扫兴的清教徒﹙孟肯[H.L.Mencken]4把清教徒思想界定为一种惟恐某时某处某人会快乐的持续恐惧﹚竟最大力坚持「宗教信仰绝非为减少乐趣」。但事实确是如此。

可是,并非所有福音派信徒都像加尔文和清教徒那样,把乐趣与敬虔结合起来。复兴主义提倡一种狭隘消极的出世思想,而在十八九世纪,英美有许多虔信派福音信仰人士﹙pietisticevangelical﹚,为了在生活上有明显的见证,刻意追随一种俭朴的中产生活方式,以抗衡奢华挥霍的生活。这种保守的禁欲主义仍留存于一些圈子里,以团体戒律的形式出现,诸如烟、酒、消闲读物、舞台剧、跳舞、赌博、新潮服饰、化妆品等等,一律禁戒。或许,作为个人的决定,这些禁欲表现在过去与现在均有其合理原因,可是团体戒律非但不能激发人有敏感的良心,反而使人良心麻木,在这里,情况显然就是如此。世俗化的定义是违反戒律,而那更具深远影响、与社会罪恶认同的生活表现却给轻易放过。虔信主义﹙pietism﹚只管表面化地批评世俗的生活方式,什少深入地针对问题,主要是因为它倾向于否定世界,而不是肯定世界的价值。虔信主义与世界分别开来,而不去探讨世界的问题,寻求改变它,同时与乐趣为敌,而不为快乐感恩,因为深怕世界会伴随欢乐来侵占我们的心灵。因此,虔信派基督徒 ── 不论是主流派或自由教会的 ── 把一套不及其他基督徒所持守的为积极的乐趣神学带进二十世纪;大概他们因而享受乐趣的程度也较轻。

在本世纪,虔信派禁欲主义以不同的变化形式出现,在正式的神学观念上,既包括保守的、也有开放的思想,但终于在压力下崩溃,结果就如决堤般,一发不可收拾。沉重的世俗压力叫它无法承受。来势汹汹的物质主义,尤其是以马克思主义形式出现的唯物论,使基督徒忘掉天堂的事,以为我们所需要想到并在其中享受乐趣的,就只有今世的生活。跟现今世俗化的思想同样深受基督徒欢迎的,是佛洛伊德的学说。他认为人类受追求快感的强烈欲望所推动,尤其是追求性方面的享受,人的这些欲望如得不到满足,就很可能精神崩溃。人文主义﹙humanism﹚标榜追求自我表现、自我发现、自我实现及达成自己的愿望为人生最高目标;基督徒接纳了这一套思想,并确信这也是神的旨意。荷里活电影和电视节目经常向观众呈现一套神仙故事式的人生观:只要你过往的行为不算罪大恶极,那么你总能在彩虹之末发现闪烁金辉,得享快乐。按摩浴宗教就是搀杂了上述种种思想而形成的,它注重某些形式的个人享乐,要求敬虔生活必须舒畅,并且坚决主张任何能纾缓生活紧张情绪的事物必然是美好而圣洁的。

现在我们可以看清楚按摩浴宗教的本相了 ── 一种因人们热切追求享乐而受污染的基督教信仰。按摩浴宗教企图胜过物质主义、佛洛伊德学说、人文主义及荷里活电影,但所定的是同一路线,而不是加以抗衡,指出这些世俗观念的谬误。简言之,基督教再次﹙这种情形发生过许多次了,只是方式不同而已﹚受这个堕落世界引诱而误入歧途。按摩浴宗教的独特观点源自世俗化的思想,亦即是追随世界的价值观,以享乐为目标。「船在海上航行,」慕迪﹙D. L. Moody﹚论到教会与世界的关系说,「但如果海水涌进船上来,船就有难了。」他的话确有道理。

今日的按摩浴宗教病征包括:基督徒离婚与再婚率急剧上升;放纵性欲的越轨行为非常普遍;基于偏激的超自然主义而一味追求神迹奇事、异象及预言;电子媒介布道家与自由主义传道人只讲人们爱听的信息;刻意经营的反理性感情主义与情绪高涨的时刻成了基督徒的大麻及可卡因;基督徒不假思索地轻易接受一套奢侈的生活方式。这些不健康的趋势使教会跟世界无异,同样都是盲目追求享乐,只不过多了一些魔术般的超自然色彩罢了。福音赋予人新生命,然而这些坏风气却损害了福音的信誉。要扭转这个趋势,我们必须定出新的参照标准。现在就让圣经引领我们进行这项工作吧。

神在这方面给我们的教导,见于使徒约翰的书信:「不要爱世界和世界上的事;人若爱世界,爱父的心就不在他里面了。因为凡世界上的事,就像肉体的情欲,眼目的情欲,并今生的骄傲,都不是从父来的,乃是从世界来的。这世界和其上的情欲都要过去,惟独遵行神旨意的,是永远常存。」﹙约壹二15-17﹚

这些恳切的言词是约翰信中论点的关键。他正在写信给一家教会的剩余信众,那里大部分会众已离去,只剩下这忠心的一小撮仍然持守福音。脱离教会的人自称所信奉的一套基督教信仰较为崇高、追上时代和比较理智,他们认为道成肉身和赎罪是无法确定而且不必要的,因此对任何不愿接受新教导的人都既蔑视又厌烦。约翰在信的开首提醒那些留下来的信徒,他曾亲眼见过基督,现在是带着身为基督见证人的权威来说话﹙一 1-4﹚,他的信息重心一直都是,耶稣的宝血能洁净人,把人从罪中拯救出来,得与圣洁的神同走圣洁的路﹙一 5-10﹚。随后他清楚说明他以牧者身分写信给他们的目的 ── 劝诫他们切勿陷入那些脱离教会的人的罪恶中﹙傲慢、憎恨和不检点的道德生活﹚,并敦促他们紧循顺服神和爱人的道路,要一如既往,忠心地在这条路上过得胜生活﹙二 1-14﹚。接着约翰突然用三个短句来总结信中的反面重点。他指出,那许多信徒离开教会,实际上根本的原因是爱世界,而这同样是自称为基督徒的人无法爱神的原因;所以,在你所做的一切事上,无论如何也不要爱世界!

爱世界是什么意思呢?约翰对这种贪爱加以分析,解释为常说「我要……」的情欲﹙私欲﹚和说「我有……」的骄傲﹙虚荣﹚。他所指的,是贪得无厌地渴求你所没有的东西,同时自满地夸耀你拥有些什么﹙16节﹚。对于约翰三句简洁的话,我同意前面引述的这个译法:「肉体的情欲,眼目的情欲,并今生的骄傲」。英文圣经新译本﹙New English Bible﹚把最后一句译为「﹙世上﹚生活令人迷醉之处」﹙"the glamor of [the world's] life"﹚,但这是曲解了希腊原文。爱世界的意思,就是热切渴望拥有世上一切,并因所拥有的而自鸣得意。

从这个意义来看,我们便明白为什么爱世界就不能爱父了﹙15节﹚。爱世界是自我中心、贪得无厌、傲慢、野心大而且占据心灵的,因此爱世界的人再没有空间留给任何其他的爱。爱世界的人每时每刻都在事奉敬拜自己:这是他们的全职工作。这样看来,谁把全部希望都集中放在求取物质的享乐、利益和特权上,终必注定痛失所受,因为如约翰所说﹙17节﹚,这世界不能永存。生命中最肯定不过的事情,是有一天我们都要离去,留下世上的享乐、利益和特权。唯一不能肯定的,是我们会否在离开世界之前就已丧失这一切。不过,神的真正仆人则不会如此痛失所爱。他们的爱和愿望都以圣父和圣子为中心;他们与圣父及圣子相交﹙参一 3﹚,而这关系早已建立,是牢不可破的。

约翰的分析给我们诊断出一种病症:脱离教会的人轻视福音信仰和顺服的要求,是其中一种病状,而按摩浴宗教又是另一种病状。这基本土是道德方面的疾病。一些患此病的人,如在约翰时代退出教会的人和今天许多自由主义信徒,都已摒弃了道成肉身、救赎及新生命等真理;其他属于较保守圈子的人则没有放弃这些真理。但两类人都没有让福音来决定他们的生活模式。这种疾病的症结是误置的爱和盼望,患者单单指望从现存的万物秩序中寻求现在与将来的快乐。欲望与盼望乃人之常情,但把我们的最高价值与期望都放在今世的人和事物上,那就非常危险。约翰提供了疗法:把爱与盼望的目标重新校正,从今以后,单单仰望从神那里得着喜乐满足。

若要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必须弄清楚两点。

第一,我们应从两个世界的角度去看人生和活出这一生,不应只想到仅有一个世界。

在过往,这其实是非常普遍的基督徒观点:每个信徒都知道这是正确的态度,并且努力实践出来。直至近期,人们才不再接受这套观念。虽然现代人听来或者觉得古怪,事实上这个道理很平常。新约圣经的教导明显而一贯地是谈及两个世界的。耶稣经常教导人说,人在今生所付出的,或没有付出的,决定他将来上天堂或下地狱的命运﹙参太五 22-26、29及其后经节,六 14及其后经节、19及其后经节,七 13及其后经节、21-27,一○ 28-39,一一 20-24,一二 31-37,一三 11-15、37-43、47-50,一五 13及其后经节,一六 24-27,一八 3-9、34及其后经节,一九 16-29,二二 1-14,二四 45至二五 46;另参约三 14-21,五 14-29﹚。使徒的见证充满喜乐的盼望,不是指望离开这世界之时得与基督同在,就是期盼有一天看见祂再来,迎接祂的子民进入一个万物更新的秩序中。新约圣经道德观的基本信念是:基督徒在地上生活应以天堂为念;现在所作的决定应以将来为目标;在此生应避免作出危害日后荣耀盼望的行为。耶稣说:「只要积攒财宝在天上,天上没有虫子咬,不能锈坏,也没有贼挖窟洼来偷」﹙太六 20﹚。保罗说:「人种的是什么,收的也是什么。顺着情欲撒种的,必从情欲收败坏;顺着圣灵撒种的,乃从圣灵收永生。我们行善,不可丧志;若不灰心,到了时候就要收成。」 ﹙加六 7-9﹚荣耀的基督在致七教会的信中给那些「得胜」世界、肉体和魔鬼的人所作的一切承诺,都关乎未来的国度﹙参启二 7-10及其后经节、17、26-28,三 5、12、21﹚。新约圣经中出现许多这类经文,由此可见,我们应该审慎地过现在的生活,以致将来在那永恒的帐簿上,所显示的是我们在神面前活得富有。昔日的基督徒从不会怀疑这点。

但在近代,同时出现的一些发展已削弱了这个真理的影响力。由于马克思主义者和某些人嘲笑「死后天上的盛宴」是那些不能面对现实、感情脆弱的人的白日梦,部分基督徒因而丧志,以天堂的盼望为耻。批评者指出,心存对天堂的盼望是有害的,因为这盼望令信徒再也无心在地上对抗及消灭罪恶;这些指摘导致敏感的基督徒心灵在羞愧之余,还增添一份罪咎感。其实这全属无稽之谈。正如鲁益师所说:「你只要翻开历史来看,就会发觉那些在今世作出最多贡献的基督徒正是最多想及来世的人。带领整个罗马帝国归信基督的使徒、兴旺中世纪的伟人,以及废除贩卖奴隶制度的英国福音派信徒,全都在地上留下印记,原因正是他们时刻以天堂的事为念。自从大部分基督徒已不再思念将来世界的事以来,基督徒就再也不能在世上发挥多少影响力。」5  

可是,许多基督徒都不读历史,因此不明白在这方面马克思主义者多么错谬,而鲁益师是何等正确。还有,那些生活于基督教后期西方世界的信徒每天都呼吸着唯物世俗主义的毒气﹙我们大可以这样称它﹚;这种世俗化思想同时以大众化﹙传媒﹚与高深的形式﹙文学与高等教育﹚出现。在这种环境下,我们属灵的眼睛与心肺都受损害,再看不见现世时空秩序以外的现实,也无心去探求。种种因素结合起来,形成一股势力,使西方基督教变得只注重现世的生活,简直彻底扭曲了基督教的信仰。

总的来说,今日的基督徒已不再为天堂而活,因此也不会明白与世界分别开来的意义,更遑论付诸实行了。今天,不效法世界的范围只限于世人为达到他们的目标所采取的方式,而什少牵涉到目标本身。世人都追求享乐、利益和特权吗?我们也一样。我们不准备放弃这些目标,也无力抗拒它们,因为我们已给基督教重新塑造了另一套模式,在新的模式底下,快乐比圣洁重要,今生福分胜过将来蒙福,健康与财富是神的最佳恩赐,而死亡,尤其是早死,并不值得感恩,也绝对不如古老的圣公会祷告册所说的,是拯救我们脱离罪恶世界诸般痛苦的一种解脱,而是最严重的灾难,经常摇动我们的信心,使我们怀疑神的良善。我们的基督教信仰是否已走样?确是如此。基本原因是我们失去了新约圣经的两个世界观 ── 就是视来生比今生重要,明白到现世生活基本土是为预备及训练我们去过永世生活的。这种纯正的他世观﹙other-worldliness﹚一天未能寻回,我们的基督教仍会走样下去。这套观念完全无意轻看今世生活所能赋予的奇妙、荣耀与丰盛内涵。他世观的精神是,在此生中,不论你的寿命是长是短,你要以客旅的身分去看万事,像本仁约翰﹙John Bunyan﹚在其不朽经典名著中所描绘的天路客一样,要认识到你是在归家途中的旅客,你所作的一切决定都应以此为出发点。彼得前书清楚说明了这点。彼得说,信徒靠赖神的怜悯,借着基督的复活,有确实的荣耀盼望,而神现正保守他们、预备他们,使他们将来得享这份荣耀﹙彼前一 3-9﹚。所以要「专心盼望耶稣基督显现的时候所带来给你们的恩」﹙13节﹚,「当存敬畏的心度你们在世寄居的日子」﹙17节﹚。「你们是客旅,是寄居的。我劝你们要禁戒肉体的私欲;这私欲是与灵魂争战的。」﹙二 11﹚要忍受不论是人或撒但的敌意攻击,毫不畏缩,紧抱荣耀的盼望,对基督忠心不渝,坚决信靠父神。「那赐诸般恩典的神曾在基督里召你们,得享祂永远的荣耀,……必要亲自成全你们,坚固你们,赐力量给你们。」﹙五10﹚无论走过去、现在或将来,这永远是基督徒应走的正确道路。

第二,对神的爱和盼望是生命更新的动力。

现代西方文化的一个特征是人人都很冷漠。我们干这干那,表面上热心,却没有认真投入感情。基本上我们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闲着不愿动,除了自己的私事外,根本没有什么能深深感动我们。为什么会这样呢?从某方面来说,这是对今天使我们在感官上不胜负荷的大量广告与宣传的防御反应。不过,我怀疑这同时也反映出一个事实,就是我们的思想不及祖先们有深度,也不像他们那样肯花长时间去凝神思考;他们所处的年代,没有现代生活那么复杂和节奏急速,也没有今天那许多分散注意力的事物。如果我没有弄错的话,今天什少人会运用想象力去深思,因此没有多少人明白沉思的动力,而我们自己也不曾受这种力量推动。「默想」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基督教用词,意指聚精会神的沉思,能带来动力;但我们花多少时间去默想呢? 

我们从新约圣经中认识到,神救赎的爱和基督徒荣耀的盼望决定性地支配信徒的生命。保罗就是适切的例子。保罗传福音、牧养信徒,表现得那么自信坚定、热情而精力充沛,哥林多人还以为他心理不平衡 ── 换句话说,是疯了。保罗虽受哥林多人嘲讽,却表现得镇定自若。「我们若果颠狂,」他反驳说,「是为神;若果谨守,是为你们。」然后他解释他为什么有这些表现:「原来基督的爱激励我们;……」﹙林后五13及其后经节﹚「激励」﹙compels,含有「迫使」的意思;其他版本有译 作"constrains"[限制]、"overmasters"[征服]和"leavesus nochoice"[让我们没有选择]等﹚的希腊原文意指「使处于强大压力之下」:保罗的意思是,他由于认识基督在十字架上所付出的救赎的爱,得着无比的动力;这种认识也同样大大激励宣教士先锋史他德﹙C. T. Studd﹚。史他德曾说:「既然耶稣基督是神,又为我舍命,那么我为祂作的任何牺牲都不曾太大。」 

在前几节,保罗谈及盼望在他生命中所起的作用,如何给他力量坚持下去,激励他,以致即使身处看似无法忍受的困境,如疾病、孤单、凌辱和别人的漠视等,仍能勇往向前﹙参一 3-10,六 8-10,一一 23-29﹚。「我们四面受敌,却不被困住;心里作难,却不至失望;遭逼迫,却不被丢弃;打倒了,却不至死亡。身上常带着耶稣的死,……正如经上记着说:「我因信,所以如此说话。」我们也信,所以也说话;自己知道那叫主耶稣复活的,也必叫我们与耶稣一同复活,并且叫我们与你们一同站在祂面前。……所以,我们不丧胆;外体虽然毁坏,内心却一天新似一天。我们这至暂至轻的苦楚,要为我们成就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原来我们不是顾念所见的,乃是顾念所不见的;因为所见的是暂时的,所不见的是永远的。」﹙四 8-18﹚复活了的基督是我们的生命与盼望﹙参四10及其后经节,一二9及其后经节;西三 4;提前一 1﹚,祂所差来的圣灵具有苏醒人心的能力,这能力也就是保罗生命中内在更新之源。他支取这泉源的途径,是借着心中常存荣耀的盼望。保罗显然会像本仁的「坚守」先生﹙Mr. Standfast﹚那样说:「想到我将会做的事情,和那在另一边等候我的「行为」,就像心里燃烧着一颗炭。」6

神的爱和应许改变了保罗的一生,重新模塑了他。

约翰也谈及这种改变,并明确地指出这改变对所有信徒的意义:「不是我们爱神,乃是神爱我们,差祂的儿子为我们的罪作了挽回祭,这就是爱了。……神爱我们的心,我们也知道也信。……我们爱,因为神先爱我们。」﹙约壹四10-16、19﹚基督徒效法耶稣的榜样,以爱去回应神的爱,并且无条件地爱其他信徒﹙三 14、16-18、22,四 11、20及其后经节﹚;他们因着认识基督的爱,便能付出爱。再者:「你看父赐给我们是何等的慈爱,使我们得称为神的儿女;我们也真是祂的儿女。……将来如何,还末显明;但我们知道,主若显现,我们必要像祂,因为必得见祂的真体。凡向祂有这指望的,就洁净自己,像祂洁净一样。」﹙三 1-3﹚若有人不是这样受盼望推动,受爱心支配,使徒约翰必认为他不是真正的信徒。

根据使徒的经验和期望,福音信息所引发对神的爱和盼望能根本地改变一个人的生命,既在行为上,改变人的生活方式;也在动机上,更新人的心灵。神的爱能激发信徒为爱主与爱他人的缘故,甘愿作出自我牺牲。神所赐天堂的应许,能使信徒在受到敌视、经历失望沮丧时,立定决心,坚持下去,并能增强信徒抗拒罪的能力,换句话说,是更有力量去抗拒世上享乐、利益与特权 ── 那些使人忘记神的诱惑,更能够抵挡如亚当与夏娃所面对的试探﹙参创三 6﹚。但是,不论是使徒或任何人,若期望这种福音的双重动力在自己生命里起更新作用,岂可以不经常默想神的福音,并加以反复思考?保罗和约翰凭亲身经历,以及从神所领受对属天恩典的理解,假定信徒必因认识到救赎的爱的真实与天堂的实在,而感到兴奋异常,以致日夜思想,就像新婚夫妇那样,时刻想到配偶可爱之处,想到两人的一切末来计划,心中充满喜悦。事实上也应该是这样的。

说得很对,确实应该如此。可惜住在我们里面的罪阻挡我们,而周围的世界又分散我们的注意力。大诱惑者撒但决意要尽他所能,使爱与纯洁不能开花结果。因此,我们要竭力保存对神的爱和盼望,务求这些动力始终发挥强大的激励作用。自古以来基督徒在这方面要付出的努力就是默想,这点前面也曾提及。

默想是一种有方向的思想操练,常被人比作牛只反刍食物,然而今日的人却不什了解默想的意义,因此我不得不求教于两位基督教先贤。第一位是加尔文。前面我们提过,加尔文在《基督教要义》一书中,论到要存感恩的心去享受神所赐的乐趣,而在此之前的一章﹙卷三第九章﹚,他的题目是:「默想那将来的生活」。他指出,我们对现世的态度绝不能是desiderium﹙渴望得着今世所能给予我们的东西,以致成为它的奴隶﹚,而应该是contemptus﹙认识到世界于我们并没有终极价值,因此要与它分别开来,并且甘愿顺着神的旨意随时失去它﹚。「必须弄清楚一点,我们一天不全然轻看今生的生活,我们的思想就始终不能提升,去渴求与默想那将来的生活。」7 华来斯﹙Ronald Wallace﹚把加尔文的整个观点概述如下: 

那么,对待这个世界的正确态度,就是以客旅身分度过在世的日子,心中所思念的,是目前旅途所朝向的另一个目的地,一方面把我们在此所享有的一切恭敬地呈献在神面前,任祂喜欢随意拿走,一方面在享受那标志着神的慈爱的今世创造时,视这些为刺激胃口的头盘,旨在预备我们将来得享更丰盛的荣耀 ── 换句话说,存着感恩的心,把今生视作来世的预备,加以善用。这样我们就可以满心感谢,真正地尽情爱此生。我们因此发现一个似非而是的真理,就是惟有当我们真正学会轻看今生时,我们才懂得真正去爱这一生。8

那么,按加尔文的意思,我们应该如何默想那将来的生活呢?要刻意去想它﹙他在整章里不断叫读者「学习」、「推论」、「深思」、「反省」、「考虑」、「判断」── 换言之,是动脑筋﹚。但是,我们对未来生活应有怎样的构想呢?加尔文指出,我们必须想到那内在更大的荣耀,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将与神有更亲密的相交,并能脱离今世的种种限制﹙第4节﹚,另一方面是因为天堂生活的实现证明神的实在,说明敬虔生活与敬虔人的价值﹙第6节﹚。这些思想能把我们提升至超脱尘世的境界,同时激励我们在地上忍耐生活,直等到神的时间来临,把我们接回天家。

继加尔文之后一个世纪,出现另一位伟人巴克斯特 ﹙Richard Baxter﹚。他是长期患病的清教徒,自少年时代起便患有结核病,经常受着消化不良、肾石、头痛、牙痛、四肢浮肿、间歇性严重出血及其他各样疾病的缠绕,而他那个年代尚未发明止痛药。然而,他总是精力充沛、为人友善、毫不抱怨,而且思想绝对健康,虽然有时也难免﹙这也难怪的﹚脾气略为暴躁。一六六一年,在他四十五岁那年,他已带领了整个基德明斯特城﹙Kidderminster﹚的居民﹙二千成年人,另外还有儿童﹚归信基督,并有大量著作,其中两部经典作品 ──《圣徒永远的安息》﹙The Saints' Everlasting Rest﹚ 与《改革的牧者》﹙The Reformed Pastor﹚── 自他的日子以来经常不断再版。在往后的三十年,他被免去圣职,再不能担任牧师职务,于是埋首写作,结果成了历来著述最多的英国神学家。是什么驱使这个体弱多病的人多年来始终一心一意地工作,什至有如此惊人成就?巴克斯特的秘诀,就写在《圣徒永远的安息》一书中。他在三十岁那年,一度因为以为自己即将离世,而养成了一个习惯,此后他一直保持这个习惯:他每天约花半小时默想将来的生命,这使他能更强烈地感受到所期盼的荣耀,并且得着更大动力,以致能竭尽每一分力量与热诚,在敬拜、事奉与圣洁的路上朝着目标加速前进。尽管他抱病的身体日益衰弱,他凭着努力培育的盼望,仍能坚毅地每天为神刻苦工作。他证明了事奉神的人同得着人类无法解释的超自然能力。就某一方面而论,他什至超越加尔文:他在《圣徒永远的安息》的第四部分,详细教导我们如何默想,从而更深进入那重新把爱与盼望的目标校正的生命中;这生命之道他已掌握得十分透彻。在巴克斯特之前或之后,对于这个他称为「属天默想」的操练,没有一位基督徒教师能提供及得上他一半完全或一半精辟的论述。你若想掌握这门优美而大有果效的艺术,就应该看看巴克斯特这本着作的第四部分。9

这不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做的事吗?相信除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名家及十八世纪英法两国的贵族外,在基督教界中,再没有任何一个时代比今日的人更强烈地感受到奢华与享乐的吸引力。先见如索赞尼辛﹙Soizhenitsyn﹚发现西方社会的腐败,并加以谴责,其中腐败的一面就是追求快感 ── 求知欲的满足、官能刺激、美感享受、吃喝之乐及自我陶醉的感觉。现今这个缺乏道德意识而技术资源丰富的社会不断为我们提供大量形形色色的享乐,助长了追求舒适享受之风10,其影响力非但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减退,反而日益增强。这既对我们的文化不利,也使基督教的质素下降。据我观察所得,惟有更新我们心灵的探索,务求以天国的事为念,并且更深地为我们的主付出舍己的爱,对天国存更深厚的盼望,我们才可免被周围世界热切追求享乐之风吹走。圣经的教导令我确信这是我们目前最需要更新的范围。

对富裕的信徒来说,在享乐的诱惑下保持冷静是非常艰难的事。如前所述,如果我们作出极端反应,全然否定乐趣,仿佛享受快乐是与神的旨意相违背,那就是对神傲慢无礼,辜负祂的恩典;但是,正当我们周围的人都盲目地追求享乐之际,如要存不偏不倚的态度去看享乐,那就需要比我们大部分人所能运用的更多智慧了。让传道书的作者再次指导我们吧!他指出,享受每日简单的乐趣,让这些小小快乐苏醒你的心灵,是智慧的一部分。他就这方面的主要言论如下: 

我就称赞快乐,原来人在日光之下,莫强如吃喝快乐,因为他……要从劳碌中,时常享受所得的。﹙八 15﹚ 

人莫强如吃喝,且在劳碌中享福,我看这也是出于神的手。论到吃用、享福,谁能胜过我呢?﹙二 24及其后经节,三 12及其后经节,五 19﹚ 

光本是佳美的,眼见日光也是可悦的。人活多年,就当快乐多年。﹙一一 7及其后经节﹚在你一生虚空的年日,就是神赐你在日光之下,当同你所爱的妻,快活度日(九 9) 

这种颂赞与享受神所赐喜乐的智慧,不是精打细算的享乐主义。这种智慧,对于我们应如何在敬拜﹙「敬畏神」﹚,顺服 ﹙「谨守祂的诫命」﹚与盼望这三项必须履行的责任下生活,提供了独具洞见的答案。「因为人所作的事,……神都必审问。」祂要在未来的国度里,奖赏那些以良善与顺服、而不是以邪恶与追求享乐为目标的信徒﹙参传一二 13及其后经节﹚。传道者的智慧正是我较早前提及所需的智慧。这种智慧知道快乐是圣洁的副产品,是竭诚为主的人得尝的美果。我们只要认真运用这种智慧,就可学会享受神所赐的快乐,而不致陷入爱世界的网罗中。因此,我们即使身处被俗世欲望缠绕的文化中,仍能朝着天堂的目标长驱直往。

我在前面曾引述窝特尔的一首诗歌,内容颂赞基督徒生命的喜乐,现在让我以他另一首表现健康的基督徒期盼心境的诗词来作结。

我的思想超越诸低天,往帷幔里探看;在那里,喜乐泉涌流不息,泉水永不干涸。
我满心欣悦,得见三一万福真神;怀着热切爱慕之情,定晴仰望道成肉身的神子。
祂的应许永远可靠,祂的恩典永不离开;祂将我的名字系在臂上,深印祂心中。
现在地上一切痛苦忧伤,与永远的将来相比,何等短暂轻微! 
在那天上美地,我不再是客旅。我盼望在那里永远居住,得见救主容颜。

如此盼望荣耀的人有福了。他们一方面享受今生乐趣,一方面有足够能力去驾御它。同时,他们能克制罪恶,胜过魔鬼,因此在基督里得享丰盛的生命。

注文

1. Evangelical Dictionary of Theology, ed. Walter A. Elwell ﹙Grand Rapids: Baker Book House, 1984﹚,第588页,另加了强调的标示。
2. The Screwtape Letters﹙London: Geoffrey Bles, 1942﹚,第112页。
3. Calvin, 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 III,x. 
4. 编者注:孟肯 ﹙H.L.Mencken﹚,1880-1956 ,美国作家及评论家。
5. Mere Christianity ﹙London: Collins, Fontana Books, 1955﹚,第 116 页。
6. The Pilgram’s Progreess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S.A.series, 1945﹚,第37C页。
7. 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 III. ix. I. 
8. Calvin, Doctrine of the Christian Life﹙Edinburgh: Oliver & Boyd,1959﹚,第130页。
9. The Saints' Everlasting Rest﹙节本﹚最近期的一次重印是于一九七八年由Baker Book House﹙Grand Rapids﹚出版。
10. 原文为 "cult of softness",为一部论述当代文化的著作之名,该书作者为 Garth Lean ﹙London: Blandford Press, 1965﹚。译文以意译方式表达。

5 神的引导

神如何带领我们一路上的智慧

福音派信徒跟大部分天主教徒及自由派人士不同之处,是他们经常对于神的引导感到紧张不安。今日,再没有什么比探求神的旨意更能吸引他们的兴趣或使他们焦虑了。

贝利﹙Joseph Bayly﹚在一九六八年出版的著作中这样论及福音派信徒﹕「今日基督徒学生认真关注的,是神的引导。另一个世代的年青男女基督徒可能热切追求圣洁,或拯救灵魂,或向普世宣教,……但这些都不是今日基督徒最大的目标。今天的主题是认识神的旨意。」1 庄士顿﹙Russ Johnston﹚一九七一年的著作也这样谈论福音派信徒﹕「我曾在许多个会议上演讲,那些会议把下午拨为研讨小组时间……如果其中一个研讨小组的题目是「认识神的旨意」,那么即使另有二十个选择,也有半数人参加这个小组。」2 弗立辛﹙Garry Friesen﹚在一九八一年这样描述福音派信徒﹕「信徒对神的引导这个主题始终极感兴趣。以此为题材的杂志文章和书籍的需求一直未消减。人们不断在『引导』这个问题上寻求指引。」3 我个人的经历足以证实这点。信徒愈是认真、敏感,就愈热切渴求引导。要是由我来判断,我看福音派信徒在这个问题上的焦虑水平仍会继续上升。

为什么呢?因为渴求引导的人,一方面不肯定如何得着指引,一方面害怕面对得不着带领的后果,于是便产生焦虑。这种焦虑会不幸地逐步升级。焦急的人容易受任何予人肯定因素的东西所吸引 ── 不论这些东西如何不合情理。他们易受希奇古怪的学说所影响,因而干出荒唐的事来。这使「神的引导」这个问题变得前所未有地复杂。在过去一百五十年来,紧张的情绪日积月累,已到了思想混淆、问题更难理解及窒碍成长的地步,以致圣灵的感动被销灭。

肌肉疼痛的时侯,治疗的第一步是放松,对于那些为看神的引导而担忧的人,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事实上,最忧心忡忡的人往往是那些最没有理由惊恐的人。

首先让我指出,渴望得着神的引导是属灵健康的标记。

健康的信徒总想讨神喜悦。他们经历重生后,便喜爱顺服,乐于按着神的旨意而行。只要想到有冒犯神的可能,已使他们十分忧伤。他们渴望以生活的见证来表达对神的感恩。随着灵命的长进,这个愿望也日渐强烈。对于神的旨意,他们自然想获得清晰的指示。 

由于我们文化中每一个范畴都存在着无数选择,令人不知所措,信徒就更加渴望认识神的旨意。人为了作出正确决定去寻求帮助是可以理解的。有些人便请教宗教师、掌相家、占星家、具洞察异能的人、辅导专家等。不过,健康的基督徒既重视人的意见,也仰望神的带领。圣经上有许多有关神的指引的应许和见证。基督徒在作出种种影响他们生命的选择、承诺和决定时,不寻求神的帮助是错误的。

第二件事要说的是,惧怕弄错神的指引会招致灵性堕落,是未经思考的不信表现。

我就有这样的一种恐惧,是在事奉中多次遇上的。这种恐惧很普遍,它不是任何一套思想体系的产物,而是真理的扭曲。我们堕落的心思,基于墨守成规的偏见,而且倾向于把神视为可怕的东西,很容易堕入这种扭曲真理的陷阱中。那喜爱歪曲神的形象、使神看来丑恶的撒但自然对此大力支持了!

这种恐惧的背后假设如下﹕神为你一生安排的计划就像旅行社为你编排的行程。只要你按时到达适当的地方,乘搭班次准确的飞机、火车、公共汽车或船只,就一切顺利。但是,一旦错过计划中的一项交通安排,整个旅程就毁了。任何修订的计划跟原先的计划相比,都只属次等。

所假设的是神无意把你纳回正轨,或者祂根本欠缺这种智慧。从今以后,你只可以过着低于标准的属灵生活。你也许不致被弃于废铜烂铁堆,但已被搁在一旁,再不能发挥你大部分有用之才。你因所犯的错误而受罚,以后要以二等基督徒的身分过活和事奉神。

许多基督徒战战兢兢地生活,每次要作出重大决定时都害怕这灾祸会降临。另一些基督徒则怀着沉重的心情,步履艰难,深信因着他们许久以前的轻率行为,此命运已临到他们身上。如此可怕的设想自然结出苦果。

上述情形的症结是,错误决定给我们带来无可避免的不良后果。但除此以外,所描述的恐惧只反映出我们对神的良善、智慧和权能均不信。神能够且确实给百姓补偿了煌虫为患的年间所吃掉的收成﹙参珥二25﹚。圣经中有不少圣徒曾犯下严重错误,背离神的旨意 ── 雅各欺骗父亲、摩西杀死那埃及人、大卫擅自数点民数、彼得排斥外邦信徒 ── 但他们当中没有一个沦为二等信徒,永不能翻身。相反地,他们都一一蒙神赦免,再获神重用。这是一切真正圣徒的生活写照。

误解神的旨意不像明知神的旨意而不行那般罪大。大卫与拔示巴犯奸淫,又谋杀乌利亚,神尚且扶挽他,而彼得三次不认主,神也再坚立他,所以,对于那些因为真诚寻求神的引导而犯错的基督徒,毫无疑问神是能够扶挽他们的,而神也确会扶挽他们。

这引入我的第三点﹕信徒对神的引导存有错误观念,以致就该做的事情产生错误结论。

这里的基本错误是忽视一个圣经清楚列明的原则。这原则是﹕正确之途是选择最有智慧的方法去达致最崇高的目标 ──  这目标就是拓展神的国度,彰显祂的荣耀。选择的范围必须受道德律所规范﹙因为罪恶永远在选择范围以外;尽管目的正当,也绝不可以不择手段﹚。然后运用神所赐的智慧,比较不同行动步骤的短期及长期效果,在限定的范围内作出最佳选择。那选择必须带来最大的益处,或在无论采取任何行动或不采取行动都免不了令人遗憾的情况下,作出那引致最少伤害的选择。

我们作选择时,不要满足于那仅仅够好的,而不去寻求那最佳的选择。只是像法利赛人那样问,这样做是否不沾罪恶呢?是绝对不足够的。应该这样问﹕这个选择是否最能彰显神的荣耀,使人的灵魂得着最大益处?神已把这种辨别能力赐给我们,我们只须存祷告的心去运用思考 ── 想想圣经的原则如何应用,比较不同的选择,衡量各方意见,考虑到自己心中的愿望,估计自己的能力。有人称这为常识,圣经则称之为智慧。这是神最宝贵的恩赐之一。

在这整个选择过程中,神是否会亲自介入呢?当然会。如果神有意要某些信徒牧养教会,或从事跨越文化的宣教工作,或参与其他特别事工,神通常会使他们发觉无法在别的工作岗位上得着满足感。如果神要安排一个人从事某类职业,祂会赋予那人那方面专门知识的兴趣。如果神要撮合两人的婚姻,祂会使他们心意相通。但是,惟有配合智慧的判断,神的心意﹙有别于我们个人的野心和渴望﹚才会成为我们的意向。因此,对一个不适合作为终身伴侣的人发生与趣,一份超出自己能力的事奉工作,都应被视为试探,而不是神的呼召。

可是,在过去一百五十年来,出现了另一套帮助基督徒作决定的方法,在寻求神的旨意的过程中,思考与智慧已变得不那么重要了。人们宁愿选择一套更直接快速的引导模式,而不想花太多时间去就面前的问题作智慧的判断。为什么呢?这个倾向似乎反映出种种复杂的因素。

一个因素是基督徒的思想受到了今日世俗文化的反理性、凡事凭感觉、急功近利的心态所侵蚀。

另一个因素是一种过分谦卑的态度。信徒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判别怎样的行动最理想,因此希望获得直接的启示。

另一因素是基于一种错误观念,以为凡神要祂儿女做的事按一般标准来说都是不合理的,我们不能凭智慧去明白神的旨意。

另一因素是一厢情愿地认为既然每个基督徒都是神所疼爱的,那么不论他或她何时要作重大决定,神自然会赐下特别指示 ── 这种设想似乎既反映幼稚的自我中心,也反映孩子一般的信心。

还有一个因素是,圣经载有神透过直接启示去带领人的事迹,这些例子常被现代人引为典范,以致给人一个印象,以为神通常以这种方式去引导人。

一些人寻求引导的方法,是让脑袋空白一片,然后把意识里浮现的思想视为神的指示。布克曼﹙Frank Buchman﹚的牛津团契 ﹙Oxford Group,道德重整会 [Moral Rearmament] 的前身﹚每天都以此方式来灵修。这无疑令人忠于自己的良心。那是好的。但模糊不清的催迫感和放纵自己的梦想,以及良心的责备,往往会在这些时刻浮现。这些人假设凡在脑袋空白的时刻出现的「异象」都必然来自神,对于源于自我的那些萦绕心头、自以为是、专服务一己利益的想象的入侵自然不加防范。

其他人就像古代异教的占卜家和研究现代占星术的人那样,想要知道未来的事情,好让他们有足够资料去决定目前的路向。这就是他们所理解的带领。但是,圣经指导我们的生活原则,是遵守神的教训,而不是窥探祂隐藏的旨意。如申命记二十九章二十九节所说﹕「隐秘的事是属耶和华我们神的;惟有明显的事是永远属我们和我们子孙的,好叫我们遵行这律法上的一切话。」

还有一些人,他们不就某个处境寻求智慧,以便作出最能荣耀神的最佳选择,反而诉诸抽签的方法,或安排某些处境,要求神在其中显神迹作为凭证﹙这种做法的根据来自士师记六章三十六节至四十节,人们笼统地把经文中所载基甸的行动视作典范,因此有时也称为「羊毛法」﹚;或者他们会等侯「预言」或异梦异象或在他们内耳响起从天上来的声音。有时他们确能使自己经历心中所追求的,就如贪婪的巴兰那样。事实上,一个人如果非达到某个目的不可,要得着他想要的经历并不困难。许多人就是在这种情形下实行靠不住的冒险计划和干出蠢事来,还相信这些计划与行动是神所允准,或什至是祂策动的。

一个相类似的错误,是读经时单凭自己的想法,把经文本来没有的意义硬加进去,还以为是神透过圣经单独对自己说话。我的老朋友兼老师斯帖士答应了到英格兰北部一间教会去事奉,后来有人邀请他到南威尔斯担任一份优职。他读到以赛亚书四十三章六节﹕「我要对北方说,交出来!」便以为神的意思是要他放弃起初的承诺,好让他能够做他最想做的事。后来结果不是这样。于是斯帖士再看那段经文,便留意到经文接下去这样说﹕「对南方说,不要拘留。」这时他才明白其实这节经文论及神要召回祂四散的子民,而他一直都只凭空想自欺。

神有至高主权,祂以恩慈对待一切谦卑寻求祂的人。无疑祂曾采用我提过的所有方式去引导人,而我深信祂也会再用这些方式。但这些只属例外情况,若以之为不变法则就只会自找麻烦。什么麻烦?不是产生错觉与误用热情,就是表现冷淡与缺乏动力,因为信徒以为既然透过上述途径得不到神的引导,那即是说神没有特别工作要自己做。哪一样差些 ── 

狂热活跃或闲懒被动?疯狂或懒惰?两者都糟糕。但是,圣经的原则可帮助我们免陷于两个极端中。

我们如何制定这个原则?让我提供下列十点作为整个原则的摘要﹕

1. 问自己这个问题﹕我怎能最佳事奉神?

2. 留意圣经的教导。圣经呼召我们爱神和爱人,又透过律法,给我们列明规限和义务,并要求我们竭力多作主工﹙传八 10;林前一五 58﹚和常常操练智慧﹙特别参阅箴言与雅各书﹚;这些都帮助我们作出最佳选择。

3. 效法圣经的敬虔榜样。学效耶稣的爱心与谦卑。如果我们这样做,可算是大体无误了。

4. 让智慧来判别最佳的处事取向。不仅运用神给你的个人智慧,也借助基督徒群体里你的朋友与导师的集体智慧。不要做属灵独行侠。在你认为已知道神的旨意的时候,要寻求印证。求教那些比你更有智慧的人,听取他们的意见。

5. 留意神给你的提醒 ── 你心中的挂虑或不安可能表示有些事情需要改变。

6. 珍惜神所赐的平安,保罗说这平安能「保守」﹙看守,以确保安全稳妥﹚遵行神旨意的人的心怀意念﹙腓四7﹚。

7. 注意环境的限制。若确定那些限制无法改变,就要接受它们是出于神的。

8. 要作好心理准备,明白到神每每等到要作决定的适当时刻才赐下引导。神通常逐步带领人。

9. 要预备好神会引领你去做些你不喜欢的事情,然后祂会教导你喜欢它。

10.千万不要忘记,一个错误的决定并不表示你从此不能翻身。神宽恕人,扶挽人。祂是与你立约的神,是你的救主。无论你犯了如何严重的错误,祂总不撇弃你。「我的仇敌啊,不要向我夸耀。我虽跌倒,却要起来;我虽坐在黑暗里,耶和华却作我的光。」﹙弥七 8﹚

这些话给愿意遵行神的旨意、又怕走错路的信徒带来极大安慰。耶和华是我的牧者,祂带领我。我无需紧张不安。这是何等的安慰!

幻想与现实

正如我们在起初所说的,对许多现代基督徒来说,「神的引导」这个课题非常复杂。我们大都经历过在寻求引导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或临到自己身上,或临到我们尝试帮助的人身上。现在让我们集中注意这些令人困惑的事情。为什么有这许多难题出现呢?困难来自哪里?其实大部分都是我们自己制造出来的。在寻求神的引导的过程中,我们成了自己的最大敌人。究竟毛病出在哪里呢?是因为我们陷入了双重失控状态中。

一方面,我们没有让神学原则约束我们,以致给古怪的迷信观念占据心思。我们把引导的范围缩窄,又把问题分开来独立处理,只在那些涉及相当风险的重大决定上才寻求引导如选择终身伴侣、职业或某一份工作、或居住的地方。这种态度源自错误的神学观念,并且会进一步引致错误的思想,以为神在这些事情上的引导是突如其来的,就像那讲论我们不知道又没法知道的未来事情的神谕一般。那些一心要透过预言、里面的声音、「羊毛法」或随便选取经文来寻求引导的人正是受着这种错误观念的蒙蔽。

另一方面,我们抱着浪漫的幻想,以为所有真正蒙神引导的经历都可以套用「耶和华如此对我说」这个公式。我们对这种经验有绝对信心,深信所指示的必然是正确路途。如果得不着任何可以用此方式描绘的经历,我们就说尚未获得带领。可是,如果我们经过祷告后,发觉内心有一种强烈的催迫感,我们就断定这是「神给我的引导」,任何人有不同的看法,想劝告我们,我们也听不入耳。我们对吗?也许不对。然而这种引导观念正在我们思想里根深蒂固,什至有一本近期出版的书竟称之为「传统」观点。

我们该怎么说呢?首先要说的是,这种引导观念其实是正统福音派信徒当中兴起的新思想,可溯源至不远于上一世纪。第二,它一方面使人干出许多蠢事,另一方面引致一些人什么也不做,同时,当神的「热线」好象没有回应时,换来的只有困惑与伤心,因此,这种引导方法并不可信。第三点要指出的是,圣经没有保证神必给我们赐下权威性的新启示来引导整个教会,也没有保证我们可以经常得着个人「热线」式的、「来自控制塔的声音」的带领。

当然,神的带领是应许给每个信徒的。圣经中一些人﹙例如基甸、玛挪亚夫妇与腓力﹚也确实领受了「热线」式带领 ── 正如一些圣经人物确实得着普世性权威真理的启示一样,又正如神向基甸显现,给他「热线」式指引,后来又连续两晚在羊毛上向他施行神迹作为凭证那样。但是,一如较早前所说;我们必须清楚分辨平常与不寻常的情况、经常性与偶发的事情,以及常规与例外。

神可随意用任何方式启示自己和指引祂的仆人,我们无权规限祂。不过,还有一个问题﹕我们是否可以期望经常得着「热线」式指示呢?正确答案是不可以。圣经上所记叙有关神与人直接沟通的一切事例从表面看来均属例外情况,不能与以圣经为根据的个人引导模式相提并论。

在圣经中,引导是神应许给每个与祂立约的子民的福分,不论是大原则或具体决定,神都指示属祂的人,教导他们如何生活。「我要教导你,指示你当行的路;我要定睛在你身上劝诫你。」﹙诗三二8﹚「耶和华是良善正直的,所以祂必指示罪人走正路。祂必按公平引领谦卑人,将祂的道教训他们。」﹙诗二五8-9﹚神如何引导人?借着发出指示。祂如何发指示呢?所采用的方法是一方面塑造我们的环境,一方面赐予我们智慧去明白祂的话的教导,好叫我们把祂的教训应用到环境上去。神一般的引导方法结合了眷佑与指示。至于在某一件事上祂还会做些什么,我们不可能预先知道。但只要我们存着谦卑受教的心,祂总赐下智慧。

神的引导比较像由辅导员提供婚姻、儿童或职业等方面的辅导,什于像机场控制塔职员给驾驶飞机盲目穿越云层的机师的直接指示。寻求神的引导有别于作占卜或为了解未来的事而求教于预言家、占星家与具洞察异能的人,相反,寻求神的带领相当于在我们每天所处的环境中,认真考虑种种不同的选择,然后决定哪一种最适合我们。蒙神引领的内在经验通常不是看见神迹或听见特别声音,而是得着能力与智慧去判断什么是自己最应该做的事情。

圣经中描写神的带领以及在神引导下的生活的经文,以诗篇二十三篇最具代表性,这篇诗篇也就是人人爱读的牧者之诗。基督徒读这篇经文,要明白到它说明了信徒一生让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神带领是什么意思。诗人把圣徒描绘为蒙神带领的手。我虽然愚蠢,又容易迷失﹙「我深知道心易放荡,远离父家慕虚华」4﹚,然而与我立约的神必保护我,扶养我。祂给我安息﹙「可安歇的水边」﹚,使我重新振作﹙「祂使我的灵魂苏醒」﹚,保护我﹙「虽然行过死荫的幽谷」﹚,赐我丰盛生命﹙「祢为我摆设筵席」﹚,并叫我得享福乐﹙「必有恩惠慈爱随着我」﹚。引导是神在圣约下给我全面眷顾的一部分;慈爱的君王无微不至地照顾我,为要吸引我去领受祂在创世之先已为我预备的拯救与喜乐。

请细心留意第三节﹕「为自己的名引导我走义路。」「义路」是讨神喜悦的行为模式,因为这些行为表现合乎神的诫命与道德本质的规范。当然,「义路」也包括具洞察力而审慎的职业抉择,但其基本的概念是圣洁的神呼召我们成为圣洁。这是圣经中的引导要义。「为自己的名」意指祂因忠于所立的约,得着更多的荣耀﹙意思是﹕祂配受赞美之处既显明出来,信徒遂以赞美回应﹚。主耶和华是我的牧者;祂应许照顾我、安排我的旅程、与我常在一起,并且引领我平安归家。祂的应许永不落空。最后,祂「领我」的意思是祂借着提供指示,赋予我智慧,让我在每一个处境中都能判断什么是我应该做的事 ── 那最佳、最具果效、最纯洁高贵、最像基督所做的及最能荣耀神的事情 ── 然后推动我达成目标。

神如何赐下这种洞察力?我们说这关乎智慧。那么这智慧从何而来呢?这个问题可分开两方面来回答。神学上正式的答案是﹕来自神的话与神的灵。从个人经验层面来说,是出于神的恩典,是祂更新我们的结果。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神在圣经上的教导是我们生活的基本指南。许多教导性的经文清楚说明,神要求我们忠心信靠祂;圣经的历史与传记既从正面也从负面去阐明、强调神这方面的要求。圣经是圣灵所默示的,圣灵证明圣经是神的话,叫我们不能怀疑其权威,同时,圣灵会在我们读经、默想经文、听人讲解圣经及阅读经文注释的时候,亲自为我们提供解释。说得精确些,解释的意思就是看如何把经文的教训应用出来。我们从注释中所读到的,是经文的本来意义,即作者当初要对他的读者表达的信息,但惟有圣灵能向我们表明神的话对我们今日的生活有什么指引。惟有透过圣灵,我们才可从圣经中得着引导。

有两点往往为人所忽略。第一,其实在许多情况下,我们只需要圣经的基本原则、或只可以得着这些原则来作为我们的指引。在军事行动中,统帅给战场指挥官的当天命令通常是一些目标﹙占领这个据点,守卫那个阵地,调动军队到某处﹚,至于用什么方式与途径去达到这些目标,那就要由指挥官自己策划了。神往往也用同样方式来引导我们,让我们运用他所赐的智慧,去决定怎样最能把圣经的原则实践出来,做那圣经最想我们做的事情。这是神使我们在基督里成长的部分过程。

第二,圣经的道德律例 ── 也是神的儿女所必须遵守的家庭法规 ── 让我们自由选择如何善用受造之物,例如发展什么兴趣、培养什么嗜好等等。在这些范畴里,神的引导只限于一般准则,就是不要让那次好的取代最好的、我们享受的当儿不要损害到他人,而且不要过分沉迷,免得伤害自己,以致只挂虑地上的事,忘记天上的事,只注重恩赐,忽略赐恩的主。这些是负责任地运用自由的规则。

另一方面,一种能洞悉做什么最合宜最圣洁的能力,总是信心、悔改、奉献与圣灵更新的结果。罗马书十二章开首的经文是耳熟能详的﹕「所以弟兄们,我以神的慈悲劝你们,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是圣洁的,是神所喜悦的;你们如此事奉乃是理所当然的。不要效法这个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1-2 节﹚不过,较少有人强调的是其后的话﹕「叫你们察验何为神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2 节﹚ 

察验意指「研究各种选择以明辨」;保罗的意思是,要在每一个处境中都知道神想我们做什么,那是需要具备道德及属灵方面的先决条件的。目前正蒙神更新思想的人也许在某些方面仍摆脱不掉属地的观点,以致他们仍会错误理解神的旨意,然而对于完全没有经历内在更新的人来说,我们难望他们会在任何一件事上完全看透神的旨意。引导是神的恩赐,要赐给那些指望祂 ── 说得确切一点,是指望耶稣基督 ── 救他们脱离罪恶的人。「祂必按公平引领谦卑人,将祂的道教训他们。」﹙诗二五9﹚

我们在此应留意榜样的重要。使徒吩咐我们效法基督和他们自己的榜样。这里的效法就是掌握谦卑、付代价与舍己的爱的精神  这爱是渴望别人得着最大益处,甘愿倾尽全力去付上自己。要能分辨神的旨意,部分条件是认识到我们需要花一切关系上都保持这种态度,并且避免心中的自我从中作梗。

另一点需要强调的是,在寻求神的旨意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齐心协力。神创造我们,救赎我们,不是要我们自给自足地单独处理一切问题。我们切勿以为单凭自己的智慧与洞察力就足够了,无需向外求助。「谋士多,人便安居。」﹙箴一一14﹚我们千万不要妄自尊大,不去听取比我们更具智慧更敬虔的人的意见。对于我们相信是主透过心中感动赐给我们的个人指引,我们实有需要请教具属灵洞见的信徒,请他们帮助我们分辨有关的指引是否出自幻想、错觉或愚昧的想法。圣灵经常使用肢体的相交来加深我们对神的旨意的认识。我们要寻求神的带领,就当准备好容让圣灵透过其他信徒,印证神在我们生命中的旨意。

上述提到的就是圣经所论述神的引导方式。神的引导可能不仅这些。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就是起码也不能缺少这些因素。任何所谓引导,如果偏离圣经真理,超越了神旨意一切可能的极限,欠缺那属于更新了的心灵的洞察力,看不见什么最能荣耀神、什么最能取悦我们的救主,都是虚假、虚要的。这个时代的人充满自信,却流于肤浅、世俗化,因此到处都是陷阱。我们需要时刻省察自己内心,免得自欺欺人,满以为已得蒙神的引领,其实不过受自己的欲望牵引误导。然而神是始终信实的,每个基督徒都可真诚地见证说﹕「祂……为自己的名引导我走义路。」称颂祂的圣名!

真正的引导

我在前面说过,神指导祂的儿女去作决定,通常是透过赋予他们以圣经真理为基础的智慧。有人以为神的引导通常或基本上是借着心中的微小声音,把隐秘的事情告知我们,指示我们去做奇异的事;我曾指出这种观念的错谬。我也批评过一些基督徒消极等候带领的做法,他们困惑的时候,便「摆出羊毛」求证,而不是存祷告的心凭智慧判断。说了这许多,我肯定必有人提出异议。或许有读者会认为我贬低了  ── 因此也辱没了 ── 圣灵的引导工作。在一九八七年信徒热切追求圣灵感动的气氛下,谁说出我所说的话都免不了引发同样的反应。因此,现在实有需要直接讨论圣灵在引导工作上所担当的角色。

羞辱圣灵或引致他人羞辱圣灵的事情,我最不愿意做。但是我们必须面对一个事实,就是并非一切寻求荣耀圣灵的努力,都能成功达到目的。正如有所谓空洞的理智主义,也有所谓狂热中的错觉。对于受圣灵掌管的生命存着过分激烈的观点,跟低估圣灵工作的「泄了气的」基督教信仰同样有害。就引导而言,这点尤为真确。

在个人决定上「被神的灵﹙圣灵﹚引导」是什么意思呢?罗马书八章十四节和加拉太书五章十八节中这句话所指的是抗拒罪欲,而不是如何作决定的问题。不过,至于受圣灵引导去选择处事取向是什么意思,这确是个恰当而且重要的问题。

圣灵的引导方法,是帮助我们从圣经中认识到什么是须遵守的准则、什么是须对准的目标、哪些是让追随的模范,以及有哪些坏榜样是我们须引为鉴戒的。

祂透过祷告和他人的忠告来引导我们,同时赋予我们智慧,让我们懂得如何谨守圣经的教训。

圣灵的引导方式,是把渴求属灵长进、切望神得荣耀的心愿赐给我们。这样,我们就能清楚分辨各样事情在属灵上的优先次序,而我们的智慧与经验也会日益增长,愈来愈懂得如何去作决定。

最后,圣灵的引导方式,是使我们喜悦神的旨意,以致一心只想遵行祂的旨意,因为知道惟有祂的旨意最美好。智慧的道路是「安乐」之途﹙箴三17﹚。神为我们安排的计划,我们也许当初不喜欢接受,但只要让祂在我们心里动工,祂就会改变我们的态度。我们的神不是一个有虐待狂的恶魔,祂不是要勉强我们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好看见我们受苦。祂引领我们去做每一件事,都想我们从中得着喜乐,什至是我们起初退缩不愿做的、那些实在使人难受的事情,祂也希望我们在其中尝到喜乐。

我所说的,我猜不会有人反对,但必有人认为我只说对一半。他们会说,被圣灵引导的部分意义是圣灵用预言和内在启示指示人,就如圣经时代中敬虔的人一次又一次经历到的一样﹙参创二二章;代下七 12-22;耶三二 19;徒八 29,一一 28, 一三 4,二一11;林前一四30﹚。他们相信这种沟通形式是神的应许﹕「你或向左,或向右,你必听见后边有声音说,这是正路,要待在其间。」﹙赛三021﹚他们肯定部分按这形式领受的信息就是哥林多前书十二章八节中提到圣灵所赐的「知识的言语」。他们坚决认为这是神所赐下最高层次、最纯正的引导方式,因此基督徒应该经常追求这种带领。他们批评那些不重视圣灵这方面工作的人,指他们观念狭窄,对受圣灵掌管的生命只有肤浅的认识。

我必须在这里说个明白。我知道一定有许多比我优越的基督徒是真诚地相信上述观念的,然而我认为这种观念错谬而且有害。让我在此提出辩证。我要小心选择用字,因为部分的反对论点跟这套观念本身同样有害。智慧的道路就如走钢丝一样,稍一偏离左右,失去平衡,就会跌下来。正如巴克斯特 ﹙Richard Baxter﹚一句精警的话所说,凡事不宜过火,否则弄巧反拙,同样道理,反应过度只会造成损害。

问题不在于一个人属灵生命的深浅度,好象灵命愈长进,就愈会追求并得到神借着预言与内在启示形式提供的引导。问题也不在于神是否限制了自己,以致祂不再像圣经时代那样直接跟圣徒沟通。在我看来,那认为灵命成熟程度与神的直接引导互有关连的说法是没有圣经根据的,另一方面,圣经也没有否定神直接向祂的仆人启示祂旨意的可能。真正的问题其实包括两方面﹕第一,我们应该期望神给我们怎么样的引导?第二,我们如果遇到突然来的感动应该怎样处理?

基督徒如感到神已直接吩咐他们去请某些话或做某些事情,他们该如何反应?他们应该面对以下事实﹕

1. 今天若有任何人从神那里得着直接的信息,他所领受的将不会成为教规。所领受的信息将不会成为教会信仰生活准则的一部分,教会也没有义务承认它为神的启示;谁怀疑那信息并非源自神,也不应受到责备。若那信息是预言﹙如南威尔斯圣经学院[Bible College of South Wales]创办人侯维斯 [Rees Howells]一九三O年在他的著作《神挑战独裁者》 [God Challenges the Dictators]中预言不会有第二次世界大战﹚,摩西给我们的忠告是,预言一天没有应验,我们也就没有理由接受它是出自神的﹙申一八21及其后经节﹚。若那信息是命令﹙如有教会领袖声称神吩咐他去创办医院、大学、差会或某类的布道团﹚,任何参与这项计划的人的动机,都应该是因为凭智慧认识到当中的需要,知道这计划切合实际、能荣耀神,而不是因为那位领袖说神直接命令他﹙也就是间接命令他们﹚去做这件事。

那些自信已领受了直接指示,知道神将会做某事,或自己应当做某事的人,应该避免在任何场合﹙不论是崇拜、执事会议、亲友的聚会、出版物筹备工作会议或其他场合﹚要求别人同意他们已蒙神赐下直接启示;另一方面,若有人向我们提出这样的要求,我们就应该保持绝对的沉默。

2. 神并没应许一定赐下这种形式的引导。如前所述,这种情况是不寻常、例外与超越常规的。圣经没有任何一处教导我们存这种希望,或寻求这类带领。以赛亚书三十章二十一节好象有这个意思,但其实神只是应许百姓可得到良师智慧的善导。因此,任何人若自信曾经领受神的直接启示,都不应该期望这种经历重现。信徒必须立即消除一种错误的观念,不要以为属灵的人可望经常得着神直接的带领,或以为这种经历是圣翻洁的明证,或可证明一个人蒙神呼召,适宜领导其他人。

3. 直接从神而来的信息以感悟的形式传达,而即使是最忠诚最热切祷告的信徒,感悟的来源也可以是模糊不清的,可以是因为妄想、恐惧、精神困扰、精神分裂症、贺尔蒙分泌不平衡、抑郁、服药后引起副作用或受邪灵骚扰而产生的幻觉,当然;也可以源自神。任何感悟,都需要先加怀疑,然后才确认,先试验才相信。即使自己深信某些感悟为神所赐,也并不保证事实确是如此,而即使所感悟的持久不敬,什至经过长时间祷告后显得更加强烈,也不足证明那就是神的启示。我们必须凭智慧判断,而这智慧要建基在圣经真理上。

我立刻想到两个可悲的例于,都是由误导的感悟而来的。两个例子的主角都是敬虔的人,在属灵事工上为神大大使用。我在前面提过的侯维斯﹙Rees Howells﹚曾对他所创办的圣经学院全体师生说,神透过他发出命令,禁止有志全时间事奉主的信徒结婚。这种教导,完全与圣经真理不符,结果是带来混乱。同样,在此事发生前几年,美国人桑福德﹙Frank Sandford﹚相信自己得到神的指示,要他乘游艇巡游大西洋,致力带来全球性复兴。途中一位同工病倒,桑福德得到感悟,认为他们不应把游艇靠港,让这位同工就医。后来那人死了,桑福德被判入狱。刑期届满后,他再得感悟,感到神呼召他学效以利亚在迦密山上决战巴力先知前的一段日子,过退隐的生活。于是他便隐姓埋名地过活,只跟几个朋友来往,直到他死的那日。这些例子,表明未经智慧判断的感悟带来了可悲的后果。追随感悟的指示 ── 无论这些指示跟传福音、代求、敬虔与复兴等神圣的事有多大关连 ── 并不等于让圣灵带领。

我们跟随未经智慧判断的感悟,尤其是涉及性爱、金钱与权力等问题的,就是给主的敌人机会去亵渎神,并叫人怀疑生活蒙神带领的整个意义。有人对此作出反应而下结论说圣灵从来没有赐下具体的感悟,因此任何声称是源自圣灵的感悟都必然是幻觉。但这种推论也不正确。感悟 ── 并非启示的信息,而是集中的关注 ── 是基督徒生活的一部分。我们表示就某事看见「异象」或心中有「负担」,意思就是得到感悟。我们所关注的,若合乎圣经真理,我们就可以把所感悟的视为圣灵的感动。

尼希米谈到「神使我心里要为耶路撒冷作什么事」﹙尼二 12﹚,同时他借着祷告、劝说和催促,完成了神给他的任务。保罗和西拉「想要往庇推尼去,耶稣的灵却不许。」﹙徒一六 7﹚ ── 即是说,他们心中得着感悟,叫他们不要前往。他们不久便发觉,神要带领他们往希腊去。保罗在特罗亚传道时,「心里不安」,因为提多没有来﹙林后二 12,心里的希腊原文是「灵」,意指蒙神的灵启迪的心灵﹚。保罗认为这不安是神催促他去找寻提多,不要继续留在特罗亚传道,于是他便离开那里。这些圣经的例子,都显示圣徒受神牵引或催迫,叫他们朝某些特定方向行走。这种经验,大多数基督徒都体味过。

我的意思不是神的灵不会直接赐下感悟,而是感悟必须经过严格的试验,由本于圣经真理的智慧 ── 包括信徒群体的集体智慧与个人智慧 ── 来判别真伪。不然,我们将会容许种种感悟伪装成为圣灵的感动;那些感悟可能是自我中心的、因骄傲或胡思乱想而来的,又或者是由某些错误观念所产生的,例如以为非理性的表现能够荣耀神,或以为某些人永不犯错等。出于神的感悟必须合乎圣经原则,所要求的事必须证实为实际而明智的,否则就不能承认它走出于神的了。信徒若领受了感悟,指示他们应该相信什么、或做些什么,都必须首先存怀疑的态度,等到所领受的感悟经过彻底试验后才接受。

即使在这个时候,也不能叫人肯定所领受的就是神的指示。一些感悟似乎源自圣化了的洞察异能,旨在禁止或鼓励人去做某事﹙例如根据一些记载的例子,有基督徒感到内心有种催迫,必须离开所乘搭的火车或飞机,结果避过了一场车祸或空难;又如史他德[C. T. Studd]在圣经的页边空白处看见「中国、印度、非洲」等字,他后来就去到这三大地区从事开荒的宣教工作﹚。对于这些感悟,我们无从作出肯定的试验。有时信徒的确无法知道所领受的是来自神的信息或自己的幻想。正确的推论是,只要我们按着圣经标准,寻求那最能荣耀神、最使他人得益的事情去做,神就会与我们同在。除此以外,我们不能再作进一步推论。

我年青时候的无线电每遇到大气干扰,就劈劈啦啦地响,以致没法接收到清晰的信息。一切形式的自我中心与自我放纵,从表面化的欠缺纪律与不守律法,以至微妙的、自以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或不遵从所曾经领受的指引,都会成为心中的大气干扰,使人难于辨别神的旨意,也不能彻底而准确地试验感悟的真伪。但那些蒙圣灵引导去过谦卑圣洁生活的人,在判别感悟时,同时也会得到圣灵的指引,而且会愈来愈懂得分辨哪些是圣灵的感动,哪些是不洁、不正当的欲望。「祂必按公平引领谦卑人,将祂的道教训他们。」﹙诗二五9﹚因此, 我们可以说,心灵纯洁的人有福了。他们必认识神的旨意。

注文

1 Joseph Bayly 等着,Essays on Guidance ﹙Downers Grove: Inter-Varsity Press, 1968﹚,前言
2 Russ Johnston, How to Know the Will of God ﹙Colorado Springs: NavPress, 1971﹚第5页。
3 Garry Friesen, Decision Making and the will of God ﹙Portland, Oreg. Multnomah Press, 1981﹚,第18页。
4 引自 Robert Robinson 的诗歌 "Come Thou Fount of Every Blessing"。原文为 "prone to wander, Lord, I feel it; prone to leave the God I love,"译文引自《生命圣诗》﹙宣道出版社﹚第70首「万福源头」 。

6 喜乐

不受重视的操练

家居必有厨房,厨房常有柜台,今天在许多厨房柜台上,都放着一个胶瓶,瓶上贴有「喜乐」字样 ── 说得精确一点,是「柠檬清新喜乐」﹙Lemon Fresh Joy﹚。瓶内装看什么﹖是洗洁精,供洗碗碟用的。

为什么称洗洁精为「喜乐」﹖这个问题不难回答。「喜乐」是一个富动感的词。它使人感到愉快。洗碗碟的时候,确需要愉快的感觉。此词带来这种效果,因为它与我们心中的愿望相连。我们要喜乐。神造我们,是要给我们喜乐。人类的价值,有时可从一句黑人谚语中得到肯定:「神所造的,乃有用处。」同样,我们也可以用另一句话来肯定人生的真正目标:「神造人,不是要他们受苦。」我们若感苦恼,是因为自行选择了抗拒喜乐。那不变的事实是,神自始已为我们预备了喜乐。

喜乐是神的心意

让我清楚说明这一点。圣经告诉我们,神创造人类,是要他们得享喜乐。「人生主要目的是荣耀神,并[借着荣耀神]享受永远与祂同在。」﹙韦敏斯德简短要理问答第一条答案﹚神自始已为人预备了喜乐。神的旨意,是要我们享受祂,一方面直接享受与祂面对面相交,一方面间接享受祂所创造的万物。试看看神赐给亚当与夏娃的地上乐园﹙伊甸园﹚,我们就不难领略祂这个心意了﹔天气转凉,神还亲身在那园中行走。诗篇作者从灵性低潮中苏醒过来,便宣告说:「然而我常与祢同在,祢撬看我的右手。你要以祢的训言引导我,以后必接我到荣耀里。除祢以外,在天上我有谁呢﹖除祢以外,在地上我也没有所爱慕的。……神是我心里的力量,又是我的福分,直到永远。……我亲近神是与我有益」﹙诗七三23-28﹚。这里所表达的思想跟诗篇四十三篇四节的差不多,在该节经文里,诗人提到「我最喜乐的神」。新约圣经告诉我们,我们因在基督里的救赎和新生,便能免去在亚当里被定罪以至于死﹙参罗五 12-19﹔林前一五21及其后经节﹚,同时神「厚赐百物给我们享受」﹙提前六17﹚,而那些得荣耀的圣徒更永远以神为乐,永远敬慕祂﹙参启七 9-17,二一 1-4,二二 1-5﹚。这样看来,虽然由于撒但的恶意破坏和人类本身的罪,人难以享受真正的喜乐,但神的救赎行动证明了祂原先的心意就是要人享受喜乐,也因看祂的拯救,人类得以重拾喜乐。神始终不变的目标,是要赐喜乐予世人。

新约圣经帮助我们进一步明白这个真理。约翰福音揭示圣父、圣子与圣灵彼此间互爱互重的关系﹔祂们在这关系的维系下,结合成为三位一体的永恒真神﹙参约二16及其后经节,四34,五19-30,人38-40,一二27及其后经节,一三31及其后经节,一四31,一六13-15﹚。同时,在同一卷福音书里,耶稣祷告父神,祈求祂的门徒「合而为一﹔……在我们里面,……像我们合而为一。我在他们里面,你在我里面」﹙约一七 21-23﹚。祂愿望「他们心里充满我的喜乐」﹙13节﹚。神原来的旨意,是要人类分享三一圣者合一的喜乐﹔基督的福音宣告拯救人脱离罪恶,凡领受福音的人,都得蒙神的恩佑﹙参徒一四 17﹔罗二 4﹚,而这福音就是一项邀请,叫人借着悔改,信靠、敬拜神,得以进入三一真神的喜乐中。信徒惟有爱圣父与圣子,在那反映圣子对圣父的爱的感情中,才能至终得到丰盛的喜乐。但是,自我崇拜、违反律法、不信、不悔悟等罪不但使我们与神的喜乐隔绝,还促使我们陷入不虔不敬、永远沉沦的境地里﹙参约三16-21﹔罗一18至二16﹔启二二 11-15﹚。然而福音的邀请依然有效,如果我们因为犯罪而失去现在与将来的喜乐,那就是咎由自取。

暂且停下来问一问自己:我是否时刻经历喜乐﹖喜乐是否在我生命里占中心地位﹖诗人雪莱﹙Shelley﹚这样写道:「我心中底稀客,/喜乐之灵」。他经历不到喜乐,我们并不感到奇怪,因为他是个偏执激烈的无神论者。不过,基督徒发觉,虽然在这个堕落纷乱的世界里,活着绝不是轻松好玩的,但只要对神的召唤作出回应,地上生活也可能成为「喜乐之旅」。喜乐是宝贵的 ── 我们无需详细讨论喜乐如何宝贵。喜乐令你高声呼喊,叫你雀跃,使无意义的存在化为真实的生活。有喜乐,才算活过。喜乐带来泪水,你喜极而泣的时候,不是因为悲伤。记得我的儿子七八岁时,他热泪盈眶地在地上直打滚,喊叫着说: 

「好开心啊!好开心啊!」为什么他会这样呢﹖因为他一生首次在兵兵球赛上击倒他爸爸,实在喜不自胜。我们常常谈到童年的极大欢乐,不错,童年的确快乐无比,但没有理由成年人就不可以有同样程度的喜乐的。本章要表明的,就是成年人的生活也可以像童年一般快乐,而且应该如此。

英国人互相问候的话足以证明喜乐的宝贵。美国人遇见朋友,通常说一声:「你好吗﹖近况如何﹖」英国人则一般说:「有什么开心事没有﹖」问得真好。你若关心另一个人,你便想知道:近日他有没有遇到什么事情,使他歌唱、欢呼和高与不已的﹖有时答案是「没有」,因为今日的世界缺乏喜乐。但如果这是一个人能够提供的唯一答案,那实在可悲。我要向正在阅读本书的你发出这个问题:「有什么开心的事没有﹖」如果你不得不答「没有」,那你的生活必然是贫乏的。

称心的生活以喜乐为中心。真实可信的基督教信仰 ── 即荣耀神、改变世界的信仰 ── 也以喜乐为中心。如鲁益师﹙C. S. Lewis﹚所说,喜乐是「天堂的要务」,同样,喜乐也是地上敬虔生活的要素。「神的国不在乎吃喝,只在乎公义、和平,并圣灵中的喜乐。」﹙罗一四17﹚毫无喜乐的基督教信仰﹙缺乏喜乐是没法隐藏的﹚是一种障碍,叫人难以相信上述保罗的一句话,这样的信仰非但欠缺吸引力,更惹人反感﹔另一方面,喜乐满溢的基督教信仰却是最有力的宣传,能吸引人去相信福音的更新能力。因此,谁想有效地见证基督,还是作好属灵准备,努力钻研喜乐的艺术吧!

喜乐使基督徒的信仰显得可信,也赋予基督徒活力。尼希米安排了一天的时间,在耶路撒冷宣读讲解律法,民众听了,醒悟到他们过去多年来所犯的过错,都不禁哭起来。尼希米劝他们停止哭泣,反要欢欣庆祝:「你们去吃肥美的,喝甘甜的,有不能预备的,就分给他﹔……你们不要忧愁,因靠耶和华而得的喜乐是你们的力量。」﹙尼八10﹚半个世纪以前,希特拉从这段经文中抽取「凭喜乐得力量」的思想,使之成为希特拉青年运动的格言﹔这样把圣经观念世俗化虽然可怕,但其心理是健康的。遇到迫害的时候,总是喜乐的基督徒能够坚强地承受压力。在困难的时刻,喜乐的基督徒绝不灰心丧志,而且最能表现坚毅不屈的精神。因此,我们若想表明自己在主里刚强,就需要研究喜乐之道。

听完我这番话后,你是否心里焦急,巴不得马上寻求喜乐﹖还是感到恼怒﹖有些人反对每个人都可以有喜乐这种说法。「嗯,」他们说,「这或许适用于你,但于我无益﹔对我来说,这不过是讽刺罢了!」他们这样说,是因为感情上受到伤害。如果你心里伤痛,你很难相信你会有机会享受喜乐。若知道他人尝到喜乐,又想把喜乐传给你,你只感到苦涩、愤怒。

但对陷于失望、孤寂、沮丧、绝望中,或尝尽挫折、失败,感到恐惧、愤怒的读者,我想提出两点。

第一,基督徒本不是过去或现在遭遇的受害者,也不应把自己囚禁在过去或现在里。事实上,正在他们生命中运行的,是宽恕与新生的力量。在他们面前有确实的盼望,他们必得着拯救、更新与荣耀。终有一天,他们会尝到最丰盛的喜乐﹔他们实不应沮丧,以为将来绝不会比今天好。

第二,我们可以这么说,基督徒比其他人有较广阔的心怀﹔因为忧伤与喜乐,就像孤寂与盼望,或痛苦与平安一样,可以在他们生命里并存,这是不信基督的人所没法了解的。忧伤、孤寂与痛苦是受到目前处境所触发的感受,但信心能给信徒时刻带来喜乐、盼望与平安。这不是说,我们再不会感受到忧伤、孤寂与痛苦﹙这个想法是非人性的﹚,而是伴随着伤痛而来的,是另一种经验。今天的基督徒可以像许久以前的保罗一样,「似乎忧愁,却是常常快乐的」﹙林后六10﹚。我们应该告诉忧愁的人,无论他们处于任何环境,神都赐予他们喜乐﹔因为这个保证对他们以及对任何人来说,都同样真确。

喜乐的榜样

保罗形容自己「似乎忧愁,却是常常快乐的」,听来或许自相矛盾得叫人难以置信。可是,保罗的表现证明这是绝不夸张的事实,我们只要参看他所写的腓立比书就可以知道。腓立比书语调轻松、不拘礼节,不像加拉太书、罗马书或哥林多前书那样严肃拘谨。保罗写信给经他带领归主、并且成为他朋友的信徒,不是为了处理重大的信仰或生活实践问题,而是答谢他们的魄赠,谈谈自己的近况,鼓励他们在主里刚强,同时告知他们提摩太就快会到他们那里去。你我写信给朋友时,大概都会分忧多于分享快乐,但保罗的书信却从头到尾都洋溢看喜乐。这实在不可思议,因为保罗写此卷书信之时正身系罗马狱中,可能日夜由一名狱卒严密地看守看,而压在他头上的,正是可处以死刑的罪名!

腓立比书经常出现的关键词是「喜乐」。保罗称腓立比信徒为「我的喜乐」﹙四 1﹚﹔他「欢欢喜喜」﹙一 4﹚地为他们祈求﹔他们的馈赠,令他大大喜乐,因为他认为这有助他们的属灵长进﹙四10、17﹚﹔他劝勉众人同心,好使他的喜乐可以满足﹙二 2﹚﹔基督的福音得以传开,尽管有时是出于错误的动机,他也感到欢喜﹙一 18﹚﹔即使面对殉道的可能,他仍然有喜乐,并且告诉他的朋友,倘若他为主牺牲,他们也要同样喜乐﹙二17及其后经节﹚,但同时地也预期自己会获释,为「使你们在所信的道上又长进又喜乐﹔叫你们在基督耶稣里的欢乐,因我再到你们那里去,就越发加增。」﹙一25及其后经节﹚他在认为要结束这封信时写道:「弟兄们,我还有话说,你们要靠主喜乐」﹙三1﹚﹔其后发现他还有很多话未说,于是便继续写下去,最后又再次强调同一点:「你们要靠主常常喜乐。我再说,你们要喜乐。」﹙四4﹚请留意,他不是说「有时」,而是「常常」!要时刻喜乐,这不仅是鼓励,更是命令,听来确实有点叫人透不过气来。然而常常喜乐这个要求,是他自己身体力行的,他并没有吩咐腓立比的朋友去做连自己也办不到的事情。

保罗以喜乐面对的两个处境特别值得我们注意。一般人在这两种环境下,只会感到不快而不是喜乐。第一个处境,是经验到别人对自己不怀好意。保罗被囚于狱中,身为使徒,不能按着所领受的使命和传福音的本能,到各处去传扬基督的福音,无疑会产生挫败感。不过,这朵黑云是镶看银边的﹔各地基督徒因知道保罗如他自己所说,「为基督的缘故」受「捆锁」﹙一13﹚,都得着激励,比前更放胆公开见证基督。

保罗像其他好牧者一样,洞悉行动背后的动机,若得出「有的传基督……是出于好意﹔这一等是出于爱心,知道我是为辩明福音设立的」﹙一15及其后经节﹚。我们可以想象这些信徒向保罗传达口信,告诉他:「保罗,不要因为不能出来传道而烦恼,就让我们去传吧,你只管祷告,这样我们就可同心协力,推展福音的工作。」如此信息,是最有力的支持,最能鼓舞人心。

可是,还有另一些人,保罗也看透他们背后的动机:「有的传基督是出于嫉妒分争﹔……是出于结党,并不诚实,意思要加增我捆锁的苦楚。」﹙一15-17﹚这些人传福音是出于恶意。他们要使保罗难受,或许因为他们在一些重要论点上与保罗意见不一致,所以故意使人对保罗产生偏见,藉此夺去他的领导地位,又或者纯粹因为保罗丧失自由,不能像他们那样传福音。传扬基督道理的人,竟然以向伟大使徒保罗落井下石为乐,似乎叫人难以置信,但骄傲的传道者以卑劣手段对付那些他们认为妨碍自己的人,在教会历史上却是屡见不鲜,这种情形今天也不陌生。

请留意保罗的反应。他本来很容易如敌视他的人所愿望的,陷入自怜与痛苦之中。然而,他深懂一个我们每人都需要认识的道理:我们有自由不去选择别人为我们选定的感受。因此,他不让自己感到痛苦。「这有何妨呢﹖」他写道。「无论怎样,基督究竟被传开了。为此,我就欢喜」﹙一18﹚。

了不起吧!对 ── 而且是我们的榜样。别人对我们心怀恶意、行为卑劣,要我们难受,我们如何反应﹖我们成了斗争的对象,发觉周围的人想把自己拉下来,当如何应付﹖身为作者,别人尖刻地批评我的著作,我如何处理﹖从保罗身上我们学到,即使在这些时刻,我们仍可能享有喜乐平安。人家想我们有的反应,我们不一定要有。我们其实拥有比想象中更大的自由,可以随意选择自己的思想内容﹙参四 8﹚。只要我们集中思想能令人开怀的事情,那些企图把我们推落痛苦深渊的人 ── 无论他们的敌意有多深,无论他们的影响力有多大,也无论我们在目前如何乏力改变现状 ── 必不能动摇我们、使我们愁苦。

保罗生命中第二种得胜的喜乐更叫人惊讶,这喜乐透过腓立比书反映出来。他因为预期可能要为主殉道而充满喜乐。保罗知道,他的狱中生涯可能以死刑终结。他活在如此不明朗的前景底下,既盼望神帮助他,让他终得释放,但又不十分肯定﹙一19-26﹚。尽管如此,他仍满有喜乐。他知道,若果他离开世界,便是回到主的身旁,而无论发生何事,都是出于神的旨意。他可以说:「我以你们的信心为供献的祭物,我若被浇奠在其上」── 换句话说,你们把生命献给神,我若以死相伴,并使你们所付出的得以完全 ── 「也是喜乐,并且与你们众人一同喜乐」﹙二17﹚。他时刻活在危难的威胁下,仍有足够的轻松心情可以谈笑风生,好象他真有自由选择生或死,而且感到难于取舍﹙一21-24﹚!喜乐给他带来力量,使他能欣然正视死亡,如同面对生命一样。你可以吗﹖我可以吗﹖

在英国和美国,我们不会因为积极传扬基督教而受处决,但有一点绝对肯定的,就是部分阅读本书的人将来可能有一天会罹患癌症,蒙主宠召,藉此荣耀神。这个思想引起我们什么反应﹖是否感到寒心﹖癌是猛兽。但是,保罗显然可以面对癌症而仍能欢喜快乐。只要我们掌握他喜乐的秘诀,也能像他一样。

喜乐的命令

保罗的那种喜乐是圣洁、强烈、带激励作用而且涌流不息的。我们要有像他那样的喜乐──这实际上是一项命令。「你们要靠主常常喜乐。我再说﹙重复是为加强语气,我们平日说话,也会如此﹚,你们要喜乐。」这不是一项选择,而是命令。保罗作为基督的正式代言人,给我们发出这个指示。这命令出于主自己。英文圣经新译本﹙New English Bible﹚把这节经文译为:「我愿你们众人在主里喜乐。」福音译本﹙Good News﹚译为「愿你们在……主里常常喜乐。」而根据古次比德译本﹙Goodspeed﹚,则是「再见,愿主常与你们同在。我再说,再见。」这几种译法都失却了原意。保罗的话不是仅仅表达挚诚的愿望,而是实际的指令,要求我们必须培养喜乐。﹙上述这些打了折扣的译文,尽管按照希腊原文还可以勉强接受,但是「喜乐」一词在前文所表达的是这词的最完整意义,再加上行文的思路,足以表明这节经文极不可能纯粹表达保罗挚诚的愿望。﹚故此,实践喜乐,是一门我们必须学习的艺术。

喜乐的定义

我们首要的任务,是分辨基督徒的喜乐实际上是什么,而分辨过程的第一步骤,就是集中思想喜乐的本质。看来许多人就在这个问题上绊倒了,因此我准备从反面看手讨论,先消除一些错误观念。

第一,喜乐有别于乐趣与游戏。许多人「玩得开心」,寻得欢乐,却没有喜乐。你可以「尽情享受」,但仍然毫无喜乐。盲目地不停追求享乐﹙性爱、毒品、喝酒﹔玩意、娱乐、旅游﹚,可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最少在富裕的西方社会如是﹔这清楚反映出世人缺乏喜乐。基督徒若尝过在主里的喜乐,会知道伴着喜乐而来的,可以是无穷乐趣,但喜乐与乐趣是两回事。保罗在狱中毫无乐趣可享﹙这样说大概不会错﹚ 却十分喜乐。你可以有喜乐而无乐趣,同样也可以有乐趣而无喜乐。两者并无必然关系。

第二,喜乐不等同性格开朗。喜乐的人不一定是欢欣满溢、总能在宴会中逗人乐、常有笑话提供、专门带动气氛、能使众人兴高采烈、有他﹙或她﹚在时绝无冷场的那种人。有些基督徒确是这样,但很多都不是,也永不会这样﹔这不过是性格问题,根本与喜乐无关。一个活跃好动的人可能尝不到喜乐,而一个低调又略带忧郁的人,没有人会说他开朗,却可以喜乐满溢。这真是好消息,因为如果喜乐只属于性格开朗的人,那么我半数的读者,还有我自己,都只好承认不够资格,永远与喜乐无缘。但事实上无论我们的性情如何不同,「在主里喜乐」的生命是我们每个人都叫以享有的。

记得我年轻的时候,那时我已是基督徒,听到一位受人尊敬的讲者特别强调说,好的基督徒拥有茶壶脸而不是咖啡壶脸。标准的英式茶壶是球形的,因此,茶壶脸是圆圆的,咧开嘴,露出灿烂的笑容。相反地,标准的英式咖啡壶是瘦长的,而咖啡壶脸也一样,带看严肃忧郁的表情。他这番话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听后我照镜子,即感到颇为沮丧!但我想到讲员谈及的是人的面部轮廓,除非神给我们新的躯体,否则这是没法改变的,因此,不管我愿不愿意,我此生都要与我的咖啡壶脸为伴。这是否表示我没法尝到基督徒的喜乐,或不能将这种感受表达出来﹖绝对不是!讲员提到的一点,说每个基督徒都应该流露喜乐,是正确的,但他表达的方式错了。﹙说不定他因为自己拥有一张圆圆的茶壶脸而给误导了。﹚无论如何,这里要说的是,虽然有些人永不会高与得欢天喜地,但是不论是活跃开朗或沉默内向的人,都可以尝到神所赐的喜乐。

第三,喜乐不等于无忧无虑。我们常见一些广告,描绘已届适婚年龄的青年男女,一个个懒洋洋地躺在巴哈马群岛的海滩上﹔这些广告的目的,是要说服我们相信,喜乐之道是拋开一切,尽情享受美好的假期。许多人同意这个观点。但若然如此,那么假期一旦结束,你回到原来的岗位,面对种种责任、重担,以及磨人的生活 ── 叫人沮丧的工作场所、难相处的同伴、一次又一次的失望 ── 喜乐便会迅即消失,因为那时你已不再是无忧无虑了。这样看来,我们只能够在每年两三个星期的假期内,才享受得到喜乐。这是逃避主义者的喜乐观念﹔幸好这观念不正确。

主耶稣在被害之前,早已告知门徒神将要面临的遭遇。祂在遭犹大出卖、官兵捉拿的那一夜,也许是钉十字架前十二小时,曾经对门徒说:「这些事我已经对你们说了﹙即是说,你们若顺服我,就常在我的爱里﹚,是要叫我的喜乐存在你们心里,并叫你们的喜乐可以满足。」﹙约一五11﹚从这番话我们知道,祂当时心中是有喜乐的,虽然祂并非无忧无虑。同样,保罗在狱中,随时可能被即时处决,他绝非无忧无虑,然而却充满喜乐。耶稣与保罗虽面对死亡的威胁,仍然喜乐不减,继他们之后,千千万万的基督徒也有相同的实际体会,今天我们也可以如此。

何谓喜乐﹖我们已知道什么不是喜乐,现在是时候从正面去阐述喜乐的定义了。虽然我们所专注讨论的是属灵的喜乐,但如果能够先了解一般性的喜乐,对于属灵喜乐,我们就会有更深认识。以下是我给喜乐的定义。喜乐是心中之乐,它伴着某种惬意的感受而来。喜乐一词涵盖广阔的含意,从极度狂喜以至因满足而起的微微激动,都包括在内。韦氏词典的定义是:「因达致美善或期待美善而产生的愉悦与奋感受﹔……喜悦﹔狂喜﹔雀跃之情。」喜乐是亲身体验的一种状态,但它不仅是感受,而是一种心境。喜乐可以说是整个人的心境,是结合思想与感受而产生的全然欣快之情。从喜乐的定义看来,足见喜乐的宝贵,它是理想生命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人生若无喜乐,实属可悲。

喜乐之源

让我们继续思想一般性的喜乐,问一问﹔喜乐从何而来﹖喜乐是怎样产生的﹖它根源于哪些观念﹖若请教专业辅导员,他们会说喜乐来自四个源头。

第一,知道有人爱自己,就有喜乐。若果不觉有人重视、接纳及关心,便难有喜乐。若感到自己在别人眼中毫无价值,不管发生什么事情,总没有一个人来理会,那就绝无喜乐可言。一个人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看见自己的价值,也不会觉得幸福。西方世界有许多这类孤单人,不曾尝过喜乐。由此可见,被爱的经验是喜乐的根源。

第二,对现状感到满意,就有喜乐。不满情绪驱除喜乐,如吗啡驱除痛楚一样。有些人老是埋怨现状,只想改变目前的环境,渴望一些不大可能的事情能够发生,这些人固然与喜乐无缘。

第三,认为所拥有的有价值,就有喜乐。我们以配偶、儿女、房屋、书本、兴趣为乐。我们谈到某些事物「为我带来喜乐」、「使我真快乐」、「是极大的喜乐」,意思就是基于这些关系和活动的宝贵,人生便显得有价值。如果你找不到生命中有价值的东西,你就不能有喜乐。

第四,付出一些值得付出的东西,就有喜乐。付出能换来喜乐﹔在这个自我中心的年代里,没有多少人会明白这个道理,但事实却是如此。每一个正常的母亲都知道,付出是喜乐之道。她胼手胝足,为给儿女舒适的家、美好的生活﹔儿女快乐,她也快乐。广义来说,世上有两类人:一种人经常付出,一种人不断求取 ── 利用、剥削他人,贪得无厌,自私自利,榨干别人来滋养自己 ── 不用多说,大家都知道哪类人最深切了解喜乐。许多人白白过一生,从不知道原来喜乐像果酱,你愈把它涂开。它就愈粘着你,但事实确是如此,你愈与人分享喜乐,就愈有喜乐。

基督徒的喜乐

讨论到这里,我们所谈的都是一般性的喜乐。我一直是概括地论及喜乐 ── 种种形式、不分圣俗的喜乐。但保罗在腓立比书中特指的是基督徒的喜乐 ── 在主里的喜乐,这种喜乐源自与耶稣基督的关系。从现在起,我们就用这个作为专题。没有接受复活的基督为救主、尊祂为主的人,不会领略以下所要说的。因为我们现在就要透过上述四点喜乐来源,看看相信基督、蒙拯救的人,如何因看与基督的关系,得尝无穷喜乐﹔这个中道理,惟有基督徒才明白。「靠主喜乐」的意思就是:因为认识到自己已属基督所有,有基督的父为自己的父,并借着基督作中保,得与父神和好,成为父神荣耀的后嗣,拥有救恩和基督所赐的永生,从而得着喜乐。我们要让喜乐从这个源头涌流出来。如何实践呢﹖是依据上述引出的四点喜乐来源公式。

第一,自知被爱,就有喜乐。除基督徒以外,再没有人能更深切体会那种被爱的感受﹔因为基督徒知道,父神深爱他们,什至将独生子赐给他们,叫祂死在十字架上,饱受羞辱与痛苦,好让相信的人能得永生。「惟有基督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神的爱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罗五8﹚。「神既不爱惜自己的儿子,为我们众人舍了,岂不也把万物和祂一同白白的赐给我们吗﹖……因为我深信无论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权的,是有能的,是现在的事,是将来的事,……是别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们与神的爱隔绝」﹙罗八32、38-39﹚。神为拯救罪人,不惜付出极大代价,在这方面,圣子跟圣父的爱是一样的,因为「基督爱教会,为教会舍己,……把教会洗净,成为圣洁」﹙弗五25及其后经节﹚﹔每个基督徒都应该像保罗一样,找出这爱对自己个人的意义。「神的儿子……爱我,为我舍己。」﹙加二20﹚

奇妙的爱!怎能如此﹖ 我的神,祢竟为我而死!天上人间的爱,都凭付出多少来衡量,按照这个标准,神的爱是无法量度的,因为祂恩典何等浩大,付出的代价何等高昂,均远超我们能力所能掌握。祂所付出的,人世间无可比拟。无比慈爱,无比忧伤, 亲爱君王已为我全然倾出。基督徒应存着谦卑敬畏的心,天天不忘神无比浩大的爱。

第二,喜乐源于对现状感到满意。无论何时何地,基督徒都可以安于现状,因为他们知道,环境际遇,不论好坏,都是慈爱天父的安排,为要预备他们将来得荣耀。「我们晓得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就是按祂旨意被召的人。」﹙罗八28﹚神的旨意是要祂选召的人成为新造的人,使他们与救主 ── 道成肉身的圣子耶稣基督 ── 相像。他们的益处就是神这个旨意的实现﹔神在一切事情上不住动工,也借着万事,叫人日渐接近那至高的目标。

倘若以为神要我们得的益处是时刻享受舒适安逸,那就错了。相反地,神的目标是要我们成圣,效法基督的样式 ── 惟有这种真正的圣洁才是快乐之途。因此,我们不要期望常有舒适安逸的生活。然而基督徒若明白到自己一切际遇,都有神的安排,为使他们更加接近以至得着那将来至终的荣耀,就会时刻感到满足。「凡有益处的,神都会给祂的儿女。」清教徒西本斯﹙Richard Sibbes﹚写道,「为使他们更接近天堂。若十字架于他们有益,就让他们背负﹔若羞辱是好的,他们就得忍受。因为一切都是为我们预备的,好叫我们得着最大的益处。」明白这个道理,就是掌握了常常知足的秘诀。我们可以在保罗身上看见这种知足的美德﹔他对腓立比的信徒说:「我无论在什么景况都可以知足,这是我已经学会了。我知道怎样处卑贱,也知道怎样处丰富﹔或饱足,或饥饿﹔或有余,或缺乏﹔随事随在,我都得了秘诀。我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凡事 ﹙意指在我让神管理的生命中一切所必须做的事情﹚都能作。」﹙腓四打及其后经节﹚保罗的喜乐就是在这知足的土壤里扎根生长的。

有一天,一名正陷于精神崩溃边缘的女子来参加一个会议。她年约五十,是个单身的职业女性,在同行中已取得一点成就。她双亲仍然健在,可是两位老人家始终把女儿视作小女孩,期望她时刻侍候在身旁。﹙儿女虽已长大成人,古板的父母却不能接受现实,这种情况可惜颇为常见。﹚她一直怨恨父母这样待她,不满情绪愈积愈深,终于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在会上,另一名女子让她体会基督的爱与关怀,帮助她明白罗马书八章二十八节如何适用于她家中的情况。她渐渐明白到她的家庭环境是主所塑造的,为要让她得着益处,于是欢欢喜喜地回家,心中确信只要她继续忠心地孝敬父母,以基督的爱去服侍他们,神就会赐她平安,进一步在她生命里彰显祂恩典的作为。一个人在短短的时间内,有这样彻底的改变,我还是第一次见到。她的秘诀是:相信主给她的一切境遇都是为看她的益处。这门功课不易学,当时对她来说也确不容易。但谁要体会基督徒的喜乐,都必须上这基本的一课。

第三,喜乐源于拥有值得拥有之物。在这方面,基督徒是最有理由喜乐的,保罗的自述正好反映这点。在腓立比书三章,保罗称颂他与基督那无比宝贵的关系﹔他现在拥有的或更确切地说是现在占据看他心灵的 ── 这关系,是因基督的拯救而建立的。「找他将万事当作有损的,因我以认识我主基督耶稣为至宝。我为祂已经丢弃万事」﹙8节﹚。﹙他确已丢弃万事﹔他本为什有前途的拉比,是卓越的法利赛人,也被誉为杰出的犹太教领袖。他成为基督徒后,便放弃了本来享有的地位及一切美好前途,而要处处防备时刻想害他入狱、取他性命的犹太人的计谋。﹚「﹙我把丢弃了的万事﹚看作粪土」﹙粪土,就是可以轻松地随意拋弃的无用废物﹚,「为要得着基督﹔并且得以在祂里面,不是有自己因律法而得的义,乃是有信基督的义,就是因信神而来的义」﹙8-9节﹚﹙义是圣经中关乎救恩的字,意指与神恢复本来应有的正常关系,这段关系曾经破裂,现在重新建立起来。法利赛人以为「义」是透过遵守律法所达致的,其实「义」绝非人为努力的结果,而是神白白赐下的恩典,是因着信,在基督里领受的 ── 意思是,人得称为义,是因为与永活的救主联合、相交。天父所赐的这「义」,是在基督里、借着基督且连同基督一起赐下的,保罗颂扬这「义」,以目前及至永远都拥有这「义」为他的荣耀﹚,「使我认识基督」﹙即是使我对祂有愈来愈多的认识,比前越发认识祂﹚﹔「向看标竿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稣里从上面召我来得的奖赏。」﹙腓三7-10-14﹚那奖赏基本上就是这宝贵关系的不断进深。 

保罗的话大致上是这个意思:「我丧失了许多东西,但得回的比失去的多。我所得着的是最值得拥有的东西,它充满荣耀,且会不断增长、扩阔、加深,日渐丰富,直到永远:这就是与救主耶稣基督进展日深的爱的关系。我愈得着它,就愈想要它﹔这爱的关系也因此成为我生命中最重大最宝贵的东西。」这是保罗的重点,他的话必然引起每个灵性健康的基督徒的共鸣。

对恋爱中的男女来说,他们的目标是一生相亲相爱、互相尊重、互相喜悦,白头偕老,永不分开。他们珍惜彼此的关系,并准备一直保持这种态度,到将来结婚、生儿育女,不论遭遇任何环境,都始终不变。他们期望这段关系继续带给他们至大的欢欣、喜乐。一个罪人认识耶稣基督为救主的时候,情况也一样。基督是伟大的爱侣及施予者,祂欣然接纳一切相信祂的人,并按祂的美意,慷慨地施恩予我们,一直到永远。基督徒领受看这奇异的恩典,在无限感激之余,不禁与保罗同声说:「我得着基督,认识基督,深爱基督。祂是无价之宝。除祂以外,我别无所求。我是世上最快乐的人,因为我属于祂,而祂也永远属于我。为要继续与祂连结,享受祂丰盛完全的爱,我乐意放弃任何事物。」心里存着这些想法,就有喜乐。这是喜乐的第三个源头。

第四,付出值得付出的东西,就有喜乐。从某个独特方面看来,这也是基督徒经验的一部分。基督差派信徒到世界中去,为祂作见证,信徒与人分享基督的信仰,就是把最值得付出又是世人极需要的东西分给他人。保罗因受托去传扬福音而感到荣幸,心中充满喜乐,今天的基督徒也应该如此,即使在传福音时遭到对方无礼的拒绝,也不要失去喜乐。

正如前面说过,基督徒可以同时经验喜乐与忧愁。信徒向人述说生命之道,喜乐油然而生,即使这福音的礼物遭人唾弃,叫传讲的人同时感到忧伤,那份喜乐仍然无法被夺去。再者,若有人因看自己的见证得以归信基督,那是何等大的喜乐!基督徒有时怀疑自己的生命是否有价值﹔自己所作的,是否值得。他们时会担心虚度宝贵光阴,浪费难得的机会,不知是否白白错过了一些在事奉当中值得关注的重要事情。这些感觉不是完全没有根据的,因为基督徒有时确实浪费生命,得不看喜乐。但基督徒若把时间、精力、创意、进取心及祷告投资在传福音的事上,致力栽培信徒,就不会这样怀疑自己。他们也没有理由怀疑自己。这世界正步向灭亡,人类受俗世迷惑,他们由于所犯的罪,将要面对永远沦亡的结局。对基督徒来说,再没有什么比与周围的人分享耶稣的福音、传扬祂的救恩更有价值了。要表达我们对邻舍的爱,那最恰当、最迫切的做法莫过于传福音。谁明白这个道理,又像保罗一样,全心全意为这件美好的工作摆上自己,必然也尝到保罗的喜乐。

选择喜乐

如前所述,保罗不但在狱中有喜乐的见证,更命令他在腓立比的朋友们要经常实践操练喜乐的生活。他写道:「要靠主常常喜乐。」并且重复再说,以示强调。他好象要说:你们必须祷告、敬拜、彼此相爱、遵守诫命、彼此分担、以登山宝训为个人的道德标准、作见证、逃避一切罪恶、让圣灵充满以抵挡撒但的攻击及试探、行善、不断努力结出圣灵的果子 ── 此外,还有特别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你们要因看与耶稣基督的关系,时刻喜乐。

事实上,喜乐是圣灵所结的其中一个果子,而靠主喜乐的习惯 ── 这习惯也就是使喜乐成为事实的指定途径 ── 跟其他提到要做的事情同样都是神的命令,是基督徒的责任。不错,无论是世间的或属灵的喜乐,都不时会意外地突然临到,带来一阵兴奋,就如所谓偶然天赐的一吻,每次我们都应该感恩﹔但我们不要就此以为喜乐根本是一种欣快情绪,我们只需祈求,然后坐看等待就行了。喜乐是情感的习惯,我们借着操练欢欣,可使喜乐成为生命中持久的品质。一个人是否有喜乐,不是性格使然或是难测的天意安排﹔喜乐是可以选择的。保罗诱导他的读者去选择欢欣,因为惟有花欢喜快乐当中,才可以亲身体验喜乐。

我们在保罗身上找到这种品质。他因为腓立比信徒同心合意地与旺福音,常「欢欢喜喜的」为他们祈求﹙腓一4-5﹚。又称他们为他的「喜乐」,正如他称呼帖撒罗尼迦人一样﹙帖前二19及其后经节,三9﹚。他的意思是每逢念及他们,细想神在他们生命中的恩典,喜乐就自他心中涌流。因此他以他们为喜乐,或者应该说是因为他们而在主里喜乐,如腓立比书四章十节所说:「我靠主大大的喜乐,因为你们思念我的心,如今又发生」。我们在前面也指出过,纵使处于多方面都叫人沮丧的情况下,保罗也可以选出令他喜乐的一面来:他为基督的道理得以传开而欢喜,尽管传福音的人动机不纯正,他绝不会因此郁郁不乐,更不会因为别人做到的,自己办不到,而自怨自艾﹙一15-18﹚。这充分说明了喜乐是一种选择,即选择把思想集中于能引发喜乐的事情上。「靠主常常喜乐」的秘诀就在于此,意思是要选择去想些什么。就是这么简单 ── 也是这么困难!

我们果真能够选择去想些什么吗﹖今日我们不停受看过多的外来刺激,永远受电视操纵,养成被动的思想倾向,习惯了等别人来娱乐自己,对于可以经常自行选择思想主题这个观念,我们觉得简直是异想天开。然而保罗却完全相信这种控制思想的方法是可行的。事实上,他还命令信徒要这样做。「弟兄们,我还有未尽的话:凡是真实的,可敬的,公义的,清洁的,可爱的,有美名的﹔若有什么德行,若有什么称赞,这些事你们都要思念。」﹙腓四8﹚控制、引导自己的思想是要培养的习惯,练习愈多,就愈纯熟。

当然,动机也有帮助﹔基督徒背后有一股强烈的动力,促使他们时刻把思想集中于神的恩典与荣耀上。这股动力是重生的人所独有的,是一种本能的催迫感,发自他们内心深处。正如在恋爱中的人时常不由自主地思慕爱人,重生的基督徒也会自然而然地时刻渴慕救主。今天,许多旅客都喜欢开看耳筒录音机聚精会神地听,让耳筒传来的音乐把他们深深吸引看﹔对基督徒来说,神也像磁石一般吸引看他们更新了的心灵,使他们的思想对准神,时刻默想祂的本质、作为及行事方式。所谓默想,就是与自己及与神交谈,或是默默在心里进行,或是开声的。这种属灵经验,引发信徒对神的赞美与敬慕,带来心中无限喜悦。保罗指导信徒应该思想些什么,只不过要帮助我们把这种更新的本能对准焦点、寻回方向,以确保我们可从默想中得着最大益处。

可是,我们要专心思念的那些真实的、可敬的、公义的、清洁的、可爱的、有美名的事物以及德行与称赞实际土是什么呢﹖这一切都是神的作为,是神在人生命里工作的成果。其中当然包括我们讨论过的四重认识:第一,神永远爱我,祂的爱永无穷尽﹔第二,我所遭遇的一切事情的从神而来,最少也是在祂准许、保护下临到的,为要使我永远得益﹔第三,最值得拥有的知识,是认识主耶稣拯救了我,而这知识还会日渐增长,直到永远﹔第四,我致力传给别人的那关乎救恩的福音信息,是最值得送出的礼物。这些思想总能把喜乐注入我们心灵,使喜乐、和平与欢欣源源不绝地涌流而出。试试吧,你会见到成果的。

信徒要得着喜乐,就必须掌握基督徒思想的艺术。喜乐是属基督的人的特征。圣灵除了偶尔赐予我们独特的喜乐时刻外,主要是借助操练思想的方法,使我们常常喜乐。主耶稣要我们喜乐满溢。祂为我们预备的喜乐,当然十分充裕。我们只需专心思想那些能带来喜乐的事情,喜乐就会自我们心中发出,天天涌流不息﹔这样,我们在世上寄居,就必能不断享受世人所没法尝到的满足与兴奋心情。这种喜乐经验带来事奉的力量。因此,喜乐 ──也就是在主里欢欣 ── 是基督徒生命的一种基本操练,是灵性健康与活力的要素。这个道理,似乎什少基督徒明白,而努力实践这操练的人为数更少。事实上,只要我们掌握喜乐的秘诀,实践喜乐的生活,我们的人生将会完全改变过来。

大约三十年前,我跟一个基督徒家庭来往什密。我从这家人身上所学到属灵功课之多,相信他们想也想不到。他们的生活并不好过。父亲罹患心脏病,多年来不能行动,终于英年早逝。女儿发育不健全,少年时死于急性关节风湿病。其中一名儿子严重弱智,须长期住院。母亲后来再婚,但到中年却因癌症病逝。其后她的第二任丈夫独居了好些年,关节炎的痛楚使他一直失去活动能力,整天守在家里。我去探望他,看见他态度祥和,充分流露出在基督里的喜乐,毫无埋怨,也绝不自怜,这对我真是莫大鼓舞,至今每当我想起他时,仍能够得着帮助。听到巴兰以下这些话,我就想起他:「我愿如义人之死而死,我愿如义人之终而终。」﹙民二三10﹚我从他身上看见喜乐的力量,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启示。现在我颂扬喜乐的力量,以此为福音的一部分。贝多芬在他的作品《庄严弥撒》﹙Missa Sollennis﹚中的乐谱上写道:「愿此曲心心相传。」 

这些字句也适宜放在本章之首。愿主帮助读者领会我的意思。写到这里,谨以两段经文作结,送给各位读者。

「但愿使人有盼望的神,因信将诸般的喜乐、平安充满你们的心,使你们借着圣灵的能力,大有盼望。」﹙罗一五13﹚

「那能保守你们不失脚,叫你们无瑕无疵、欢欢喜喜站在祂荣耀之前的我们的救主独一的神﹔愿荣耀、威严、能力、权柄,因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归与祂,从万古以前,并现今,直到永永远远。阿们。」﹙犹24-25节﹚

7 圣经与成圣

圣经如何帮助我们成圣

「求祢用真理使他们成圣;」耶稣祷告说,随后并带看敬慕之情补充道,「祢的道就是真理。」﹙约一七17﹚真理在这里带有神学意味:是神所认识的现实的宣告与显露。既然整本圣经的内容都是神真理的话语,我们可凭耶稣祈求我们成圣的祷词作出这推论:遵守圣经教训就是成圣的途径。既然祂不但为那些已跟随祂的人祈求,「也为那些因他们的话信我的人祈求」﹙20节;译者注:根据英文译本,这里采用的是将来时态,意指日后的信徒﹚,因此祂的祷告既为彼得、约翰、奥古斯丁、本仁、司布真等圣贤发出,也为我们发出。虽然祂在天上的代求﹙罗八34;来七25﹚看来较像是为我们而作的积极干预,什于是在父面前不住的祈求,我们可以肯定相信,祂经常关注的,是祂子民成圣的问题;而达致成圣的途径,就是神的道。

何谓成圣?这词的根本意义是关系性的,或如一些人所说,是地位上的:使成圣,或分别为圣,就是将某物或某人分别开来,归神使用,并蒙祂悦纳,去成就所要达到的目标;这可以是一般性、包含一切的,也可以是专为某独特目的而作的。因此,担当大祭司职务为我们代求的耶稣,在刚才引述的一段祷文中说:「我为他们的缘故,自己分别为圣,叫他们也因真理成圣。」﹙19节﹚耶稣把自己分别为圣,是要成就某个独特目的,就是为门徒的罪牺牲自己;门徒以及我们成圣,是将自己分别开来,成为神圣洁的子民,其意义包含一切,表现在我们生活的每一方面,每个范围、活动和关系上。

耶稣分别为圣是祂自己的作为,至于我们的成圣,据耶稣所说则是神在我们身上工作,在我们里面动工的结果。这进一步领我们进入另一个真理,就是神把我们这些堕落了的人类分别出来,归给自己,好服侍祂、敬拜祂、与祂相交;祂这个行动是带有更新的性质和果效的。为什么呢?因为神分别开来归给自己的人必须具备属神的性情,他们若末符合这个要求,神心首先改变他们。因此,一些新约经文论及神使我们成圣,是用过去式,以表明这是一件已成就的事,是一个里程碑﹙徒二六18;来一○10、14、29﹚,而另一些经文却用现在式及将来式谈论﹙帖前四3-4,五23﹚,意味看这是进行中的过程。前者涉及成圣的关系层面,我们一信主,就成为圣洁,正如我们得称为义、蒙神收纳为儿女,也是在信主那一刻开始的。后者关乎那毕生的更新过程,而有另一些经文则把这个过程形容为在恩典上长进、不断成长以至与基督相连及被圣灵改变,荣上加荣﹙彼后三18;弗四15;林后三18;参罗一二2﹚。在基督教神学上,不论是基督教、罗马天主教或东正教,成圣一词经常指到这种渐进的更新过程。

我们谈论的是神使信徒品格改变的工作;论及神的生命活在人的灵里;论及圣灵的果子;论及怎样以行为体现藏在基督和神里面的超自然新生命。我们谈论的是神在我们里面工作,使我们甘心乐意讨祂喜悦。我们谈论的是神家里的人共有的特质,而父神期望祂所收纳的众儿女都能表现出这种特质来:就是有基督的样式,显露爱心,为人谦卑,过公义的生活 ── 就是具备神儿子的道德形象,正如基督自己活出圣父的形象一样。我们谈论的是神赐予我们超自然的新生活,使我们在行为表现上做到单凭己力所无法达致的改变。我们谈论的是一种不断演进的属灵奥秘。若重生是新的创造工作,那么成圣就是重新塑造之工。若重生是新生,那么成圣就是新的生长。若重生意味看把我们的亚当性情钉在十字架上,重新注入基督的复活生命,那么成圣就代表我们的亚当性情即将死亡,而基督的生命正在我们里面流动。保罗写道:「所称为义的人又叫他们得荣耀。」﹙罗八30﹚若重生是种子阶段的荣耀,成圣就是蓓蕾阶段的荣耀,而在天上得的荣耀就是盛放的花朵。这些观念就是用来研究清教徒马歇尔﹙Walter Marshall﹚所谓「成圣的福音奥秘」的参照架构。

在拙著《活在圣灵中》﹙Keep in Step with the Spirit﹚里,我表达了对成圣的一些看法,现在让我扼要地说出来。在我看来,成圣应是信徒优先追求的目标,可惜今日各处的教会都把它忽视了,尤其在福音信仰的圈子里,成圣的道理已愈来愈不受重视。在过去,罗马天主教徒与基督徒同样强调神要求信徒圣洁这个事实,并就神为使信徒圣洁而作的预备,提出深入的洞见。受宗教改革运动传统熏陶的英美传道人﹙尤其是清教徒和十八世纪的福音派传道人﹚经常阐述神的圣洁所要我们的是什么、我们如何达致圣洁,以及圣灵在我们身上做些什么。他们指出祂采用什么方法、借着何种操练,使我们产生如此重大的转变,也说明圣洁如何带给我们更大确据与喜乐,让我们更为神所使用。今日许多牧者相信,牧养工作的果效,取决于他们对专业技巧的掌握,但是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苏格兰邓迪的长老会复与主义牧师马钦芮 ﹙Robert Murray McCheyn﹚却声称:「我的会众的最大需要是我个人的圣洁。」曾一度为福音派信徒所特别关注的圣洁问题,今日已经不能引起多少人的与趣。我们什少直接谈论这题目,即使谈到,也带有试探性质,不敢说得肯定。环顾今天的情况,我不禁想起吉普林﹙Rudyard Kipling﹚的诗《林中幽道》﹙"The Way through the Woods"﹚里的几句:

他们封闭林中幽道七十年之久。风雨侵蚀,面目全非,如今再无人得知 林中曾有道路。

看来这正是我们在成圣问题上的处境。听讲道,读今日出版的书籍,你总不会知道原来圣洁之道是早已为相信圣经真理的信徒清楚预备的,而往日的牧者与信众都熟悉这条道路,并带看权威和信心去谈论它。「风雨侵蚀,面目全非」── 现在我们要从头开始,重建这条路,让它重开。是什么造成这个可悲的现状呢?我想是几个因素加起来并互相强化的。

第一个因素是,我们的心灵给太多东西占据看。在我们这个时代,正统观念不断受到抨击、侵蚀,而维护正统往往引起争议;我们忙于追问基督徒自由的阔度以及基督徒参与文化及社会事务是否合宜;我们一味追求在基督徒生命里的满足、自我实现和成就 ── 这些东西占据我们的心思意念,使我们无暇对圣经中所称的「行善」进行研究,以了解其本质及我们应有的行善态度、动机和方式。

另一个因素是思想上的混淆。成圣的教义过去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课题。虽然今日持不同观点的各方大都已停止激战,但他们仍在各自的阵营里证明本身的立场。有些人传讲得胜生命之道,指出在平静安稳中过公义生活的秘诀,就是将一切道德及属灵问题都交托给耶稣﹙如慕勒[Handley C. G. Moule]与梅亚[F. B. Meyer]所教导的﹚。有些人声称有「第二次祝福」,他们称之为全然成圣,这是一种净化心灵的经验,能把生命提升到一个爱神爱人更深的新层面﹙如约翰.卫斯理[John Wesley]与章伯斯[Oswald Chambers]所教导的﹚。有些人把有关「第二次祝福」的教理加以修改,变为灵洗或圣灵充满的教义,其中心经验为脱离罪恶,使心灵获得释放。属灵直觉  ── 相对于理性反思 ── 于是成为生命的主导﹙例如倪拆声所教导的﹚。有些人看成圣为不断对抗罪恶的长期挣扎,而灵性健康的特征,是谦卑、不信任自己和敬慕神恩﹙如莱耳[J. C. Ryle]和司布真[C. H. Spurgeon]所教导的﹚。在基督教圈子里,有这许多成圣观念挤在一起,互相排斥,难怪人们思想混淆,以致放弃追求。最后,还有一个反应因素。较早期的基督徒强调与世界分别开来,在我们看来,这固然是逃避世界罪恶的方法,但也导致信徒的道德觉醒力薄弱,因此,今日基督徒的表现,正是针对这种情况而有的反应。同时,对于拘谨而敏感的「维多利亚时代良心」所表现的道德成熟,我们也作出反应。我们较有兴趣追求那所谓「情绪成熟」,这种成熟观念鼓励道德上的容忍,不强调行为标准。过去的信徒强调神的圣洁,并指出神要求凡寻求祂的面的人也要圣洁,因此我们的福音信仰先贤都在神面前过圣洁的生活,而今日的信徒热切追求与神有密切关系,大胆地视祂为好朋友,其实是针对过去这情况的一种反应。

近三十年来主要是这些因素分散我们的注意力,使我们没法认真地把成圣视为一个对所有基督徒都重要的问题。但现在我正想你们重新重视成圣这个问题。

我们应该如何看成圣?以下一些基本定义可供大家参考。 

首先,下列两段解释源自由圣公会会友与长老会成员联合参与的韦敏斯德议会﹙Westminster Assembly﹚。

蒙神选召并已重生的信徒,他们里面已换上一颗新心、一个新灵,现在因看基督的死和复活,凭那住在他们里面的道和圣灵,再进一步实在地亲身体验神的洁净,成为圣洁:整个身体不再受罪辖制,罪欲日益减弱、渐受克制;他们在神各项拯救的恩典上,不断得着激励,力上加力,以致能够真正实践圣洁生活 ── 事实上,非圣洁没有人能见主。﹙韦敏斯德公认信条第十三章一节﹚

问:何谓成圣?答:成圣是神白白赐下恩典的工作,而在成圣的过程中,我们整个人按看神的形象获得更新,并蒙神恩助,愈来愈能够对罪死,同义活。﹙韦敏斯德小要理问答书,第35条﹚

接着请看另一段成圣与圣洁的定义,是由差不多可以说是当代人物的公理会清教徒欧文﹙John Owen﹚所写的。

成圣是神的灵在信徒心灵里立见果效的工作,神的灵洁净信徒,除去他们本性里的罪污和不洁,更新他们,使他们重新活出神的形象,并本着属灵上及惯常的恩典原则,帮助信徒藉耶稣基督的生命与死亡,按照新约的要旨和协定,完全顺服神。……因此,我们的圣洁是这件工作的结果,这件工作在我们身上完成;神的灵既更新了我们的处世原则,在我们里面重新铸造了神的形象,我们也就有新的性情,得以本着新的原则,根据恩典之约的协定,靠赖耶稣基督过圣洁、顺服神的生活。﹙Works, ed. w. Goold, London: Banner of Truth, 1966, III. 386﹚

至于浸信会信徒,似乎多个世纪以来他们大部分人的观点都与韦敏斯德议会与欧文的一致。以下让我引述博斯﹙James P. Boyce﹚所着《系统神学摘要》﹙Abstract of Systematic Theology﹚其中一章「成圣」的部分内容来说明这点。此书于一八八七年出版。博斯为南方神学院 ﹙Southern Seminary﹚的创办人,也是院里首位神学教授。该所神学院现今位于肯德基州的路易斯维尔。

我们或许会问,那在信徒生命里成就的成圣工作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个人的成圣,……是身体与灵魂的全然成圣。

成圣不是在此生可以完成的过程。成圣的工作在信徒一生里持续进行,直到死亡也未能完成。……保罗常常谈到自己依然不断对抗罪的势力,不是自以为已经得着了,乃是攻克己身,叫身体完全受自己支配,免得自己反被弃绝。因此,从他对自身经历的描述,我们得出一个差不多被公认为每个基督徒都会有的经验模式。﹙然而﹚此生的局部成圣过程也是渐进的,……成圣的种子在重生那一刻播下,然后渐渐长大,不断长出新叶,及结出新的果子来;随着成长而来的,是更多认识神的真道,更清楚了解人的罪性与败坏,有更强大的信心、更光明的盼望,更确信神已接纳自己,更衷心体会基督牺牲的大爱,更切实相信祂时刻与我们同在并且知道我们在做什么。凭所得的力量,透过这过程中所经历的痛苦、所从事的活动,信徒日渐成长。……在成圣的历程中,不但会有试探与挣扎,更会有犯罪跌倒、令基督徒生命蒙受污损的情况。成圣的历程如同登山,总是向前,虽然不一定向上,但不论是哪一类前进活动,其最终目标都是要登峰顶。有时因为遇到困难,路朝下往,但这只是为了方便再向上攀登。……攀山者往往害怕不能再爬得高些,往往一直走下坡,直到偶然到达一处,可以远眺下面平原,望向旅程的起点,才发觉原来自己已征服了相当的高度。许多时候,旅行者拖着疲乏的脚步,带着沮丧的心情,因为体力不计,又被困难重重包围,正要陷入灰心绝望中;然而他奋力前进,便终于能够完成旅程,登上最高峰,达到目标。﹙第412-415页﹚

韦敏斯德议会、欧文及博斯这几段文字对成圣的解释,正是基督教﹙复原教﹚自创立以来所一直传讲的。这种成圣观念也就是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和加尔文﹙Calvin﹚的观点,根源于奥古斯丁﹙Augustine﹚的教导,并且以新约的教训为依据﹙别人是这样说服我相信的﹚。这是基督教教义里向来一致的观点,到后来卫斯理引进了新的概念,指出我们可在此时此地凭信心征服罪,因而能够在今生得着那将来在荣耀中的标记,得以进入动机上完全纯洁和充满爱心的境界。各种有关基督徒圣洁的「第二次祝福」之说,均源自卫斯理的教义,无一例外,只不过经由某些教师或多或少的修改。我认为那原先的教义比较好,在《活在圣灵中》一书中,我列出了详尽的论据,来支持我的看法。

我并且在书中明确指出或间接表达以下各点:

1. 成圣的条件是借着基督,因信称义。受圣化者是蒙恩得救、得称为义的罪人,他每一天的生活都要仰赖神的赦免。

2. 成圣的基础是与基督同死同复活。圣洁生命就是基督的生命在我们里面,而不是我们发挥天赋潜能、运用个人智慧去过敬虔生活的结果。

3. 成圣的媒介是圣灵,祂帮助我们经常积极地下定决心,努力工作,为求讨神喜悦,获取祂的称赞。工作的是我们没有被动的心态,反而是主动地付出极大心力;但我们工作不是单凭己力,而是依靠基督,仰赖圣灵的帮助。圣灵诱导我们养成圣洁的习惯,从而改变我们,使我们在道德品格上与基督相像。

4. 成圣的方式是与那住在我们里面、经常攻击我们的罪争战。在这毕生的争战中,我们既要抵抗罪的侵袭,又要加以反攻,治死罪性,竭力消除这可恶的敌人。

5. 圣洁的准则是神的律法。圣洁生活的中心,是存着感恩与善意,对神表达衷心的爱,并为看神的缘故,同样挚诚地爱他人。我们的圣洁,表现在我们与耶稣相像之处,即是结出圣灵的果子 ── 也就是那在门徒生命里彰显出来的属乎基督的道德与属灵特质。

我假设这五点是福音派信徒普遍同意的基本立场。因此不花时间在这里详细阐释;反之,我会利用这五点作为进一步讨论的基础。 

那么,圣经的权威如何在成圣方面起作用呢?

首先,圣经让我们知道成圣的本质是神的工作,是「福音的奥秘」。这点我们已经谈过了。成圣不是属于自然世界的道德培育,而是一种超自然的改变,使我们在道德及属灵方面有耶稣基督的样式。成圣不是神秘的被动状态,不是简单地喊一句口号:「放下自己,让神工作」就可以成就的;成圣是要积极付出的道德表现,而信徒存祷告的心,充满盼望,怀看信心,就有力量去努力追求圣洁。我们为实践公义寻求帮助,就得着帮助。成圣也不是单独一个人的成就。相反,成圣表现在教会﹙主要是地方教会﹚、家庭及社会﹙涉及工作、公民责任和社会关怀的较广阔世界﹚的关系里,那是一种亲密而且要求严格的关系,成圣就是努力维系这些关系的成果﹙参罗一二1 至一五 13;西三1 至四 6;弗四1 至六 20;彼前一 22至四 6﹚。圣经强调成圣是不作罪的奴仆﹙罗六章﹚,圣洁是行为正直、品格高尚、「在一切善事上结果子」﹙西一 10﹚,以及在神和人的眼里「完全无可指摘」﹙帖前五 23;腓二 14;彼后三 14﹚

莱耳主教﹙Bishop J. C. Ryle﹚在一八七九年写道:「有些人听过别人热切地倡导「因信成为圣洁和自我分别为圣」的道理后,便说自己曾经领受「这样的祝福」,已找到了「那更崇高的生活」,然而家人及朋友却看不见他们的脾气和行为有所改善或比前圣洁,这实在对宣扬基督的真理构成严重伤害。」,﹙Holiness,1879 ed., p. xv﹚你不得不同意,这就是圣经的观点。

第二,圣经把成圣的标准展示给我们看,这标准就是神的道德律例,写在十诫上,其内容都包括在基督所说的两大诚命里,并且体现在我们主耶稣基督那充满爱心、谦卑与舍己为人的生命中。这就是加尔文所强调的「律法的第三个用途」;在他以前,路德曾列述神的律法的两个功用,第一是作为基督教国家的社会公义标准,第二是使人认罪。加尔文力言按照神制定律法的原意,祂的律法还有第三个功能,就是用来鞭策信徒,激励他们实践公义。这里的意思是,律法是神的王族子女所必须遵守的家规。在世上,王室儿女特别受人注目,公众对他们有极高的期望,他们若做了违背道德的事,就必为人所知。神的儿女也一样。世人观察他们,留意他们有没有从恩典中坠落。若然,神的名便受到羞辱,而基督徒所宣讲神更新我们、使我们归向义的道理自然欠缺说服力。因此,我们必须按照神的标准过活,遵行祂的律法,学效我们的主基督。虽然我们不是倚靠律法作为一套得救的方法,但神命令我们遵守祂的律例,要根据基督对律法的阐释,以它为我们生活的准则﹙林前九 21;加六 2﹚;

第三,圣经教导我们,成圣是必需的。这个说法为各派的反律主义者所否定,他们都声言真正的信徒在神眼里完全无罪﹙请注意,这种主张正是约翰在约翰壹书一章六至十节和彼得在彼得后书二章所明显反驳的﹚。事实上,圣经的见证是:「非圣洁没有人能见主」﹙来一二 14﹚。非圣洁不能进天国。

我们得出这个结论,首先是根据神那启示出来的本质,然后是根据祂给其子民发出的基本命令;而祂的本质正是为什么这命令必须发出和遵守的原因。「你们要圣洁,因为我耶和华你们的神是圣洁的。」﹙利一九 2﹚「我是……耶和华…‥你们的神,所以你们要圣洁,因为我是圣洁的。」﹙利一一 45﹚「那召你们的既是圣洁,你们在一切所行的事上也要圣洁;因为经上记着说:『你们要圣洁,因为我是圣洁的。』」﹙彼前一 15-16﹚

这结论也是根据神那启示出来的恩典计划而作的。新约圣经告诉我们,神拣选了我们,替我们赎罪,并呼召我们成为圣洁。父「从创立世界以前,在基督里拣选了我们,使我们在祂面前成为圣洁,无有瑕疵」﹙弗一 4﹚。「基督爱教会,为教会舍己,要……把教会洗净,成为圣洁,可以献给自己,作个荣耀的教会,毫无玷污、皱纹等类的病,乃是圣洁没有瑕疵的。」﹙弗五 25-27﹚「神的旨意就是要你们成为圣洁,……神召我们,本不是要我们沾染污秽,乃是要我们成为圣洁。」﹙帖前四3、7﹚成圣不是一个选择,而是整套救恩的组成部分,正如那使人追求圣洁的悔改与奉献是福音所要求的回应的组成部分一样。神的计划是要拯救我们脱离罪恶,不再陷在罪中;因此,我们须承认并接纳圣洁是必需的。

我们之所以需要圣洁,也是基于神所启示出来的人类本性。人不圣洁就不能有真正快乐。按神造人的本性,我们惟有学会爱、敬拜和服事我们的创造主,才可以充分发挥潜能,得着满足和自由。诗篇十六篇告诉我们,惟有那选择神为他杯中的分、爱公义﹙「生命的道路」﹚、喜与圣徒相交的人,才可以从今以后在神面前找到完全的喜乐。在今天这个享乐至上的世代里,这个关于我们自己的事实必须加以强调:惟有圣洁可带来完全的喜乐。

最后,我们需要圣洁,也基于神所启示出来的确据条件。信徒除非是有意识而且目标明确地走在顺服神、事奉神的道路上,否则谁也无权相信自己在神的救恩上有分。按彼得后书一章三至十一节,我们认识到在成圣的路上长进是确定我们蒙选有约唯一途径,而哥林多前书六章九至十一节、加拉太书六章七至八节及以弗所书五章五至六节则直截了当地指出,任何不虔敬的人若自称有得救的确据,就是自欺,因为沿着他们所定的路走,只会遇到神的愤怒,终于被拒于神的国度以外。我们若重视确据﹙罗马书第八章对基督徒确据的内容有精彩阐述;这一章经文必能叫我们确信真正的确据具有无穷价值﹚,就必须借着遵从那授予我们的教训,寻求确据,如保罗在罗马书六章十七节至二十二节所说的,从而结出圣洁的果子来。即使我们对自己的得救感到信心不足,这种感觉还需先经试验,才值得信任;约翰壹书提供了有关的试验:从神生的人行公义,不经常犯罪,尊崇那真正道成肉身、真正为他们的罪死的基督,并且爱其他信徒﹙约壹二29,三6、9,五1,又四1-6及 五4-12、18﹚。基督徒不论信主多久,必须是切实信靠基督,并有可见的成圣表现,才拥有可靠实在的得救确据。﹙我在这里讨论的,不是罗马书五章五节及八章十五至十六节所提到神在一个人信主那一刻的恩典作为,而保罗写那些经节时也不是指到这些。两段经文分别论及圣灵在我们心里见证神的爱,又见证我们为祂的儿女,都与我们恒久忍耐地实际过公义生活有关连,而我们也总要从这个角度去思想其中意义。﹚

圣经从上述这些不同观点出发,给我们表明圣洁是必需的,并指出神用什么方法使我们成圣。关于这方面,我必须在这里讨论一下。

论到神使我们成圣的方法,基本的经文见于我们开始时引用的约翰福音十七章十七节。博斯﹙Boyce﹚引述这节经文并写道:「圣灵主要借着神的真道使我们成圣。……「在恩典上」长进与「在我们主救主耶稣基督的……知识上」长进﹙彼后三18﹚两者之间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博斯指出这一点在圣经其他经文有进一步的阐释,那些经文:

1. 联系属灵生命与真理﹙参约六63,八32﹚;
2. 指出神的话有苏醒人心的能力﹙参诗一一九50、93﹚;
3. 说明真理使人顺服﹙参诗一一九34、43-44﹚
4. 宣告真理馆阻止人犯罪﹙参诗一一九11﹚
5. 表明神的话能洗净罪污﹙参诗一一九9;彼前一22﹚;
6. 阐明真理使人恨恶罪﹙参一一九104﹚;
7. 肯定神的道有引导人得着救恩的能力﹙参提后三 15-17﹚;
8. 指出因我们认识神和基督,「一切关乎生命和虔敬的事」都已经赐给我们﹙参彼后一2-3﹚
9. 暗指在恩典上长进是基于知识的增多 ﹙参来五 12-13﹚;
10.宣布基督所赐的一切事奉恩赐都为「成全圣徒,各尽其职,建立基督的身体,直等到我们众人在真道上同归于一,认识神的儿子,得以长大成人,满有基督长成的身量」﹙弗四11-16﹚。

博斯继续解释道,我们所认识的属天眷佑、所作的祷告、信徒的相交及教会的崇拜,都必须能够「传达真理,或启发人思想真理,或用来帮助人辨别﹙我们可以说,是颂赞﹚真理」,才称得上是使人成圣的途径。他的话颇具启发性,也言之成理。

在成圣的路上,也就是圣经所说行「善事」的路上,信徒需要留意以下的话:

「善事」必须是善的,不但在所做事情的内容上,也要在我们行善的态度和动机上。法利赛人墨守律法、拘泥形式,只注重做些什么,而忽略态度和动机。真正的圣洁要求我们有两重的动机:表达对神恩典的感激,藉以荣耀神;为其他信徒的益处,服事他们的需要。圣洁也要求行事的态度与事情的实质相符:换句话说,我们应合宜地做每一件事。

我们应该有这种醒觉,明白到除非神在我们里面工作,使我们决意按祂美意行事,否则我们做任何事都不会对,都不可能是真正美善的。明白这点,我们就会时刻倚靠那住在我们里面的主 ── 这就是常在基督里的中心意义。

因此,我们的生活应该有具备以下模式的程序。首先,我们考虑必须做些什么,或需要做些什么。我们了解到没有神的帮助就总不能办到应做的事情后﹙参约一五5﹚,便向主承认自己软弱无能,求祂赐下帮助。然后,我们有信心祷告已蒙垂听,深信神必帮助我们,便着手工作。完成我们所能做的事情后,我们感谢神赐下力量,助我们取得现有成绩,并为任何尚欠完全及不足之处,承认错失,求祂宽恕,更恳求祂下一次赋予我们能力做得好些。我们只要凡事按照这个次序去行,就不会处事被动或单靠己力。相反,我们先信靠神,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竭力工作,结果必然一次又一次地得着能力,做到我们自知单凭自己办不到的事情。这是因为圣灵赋予我们力量。事实上,一切效法基督的圣洁行为都源自圣灵。真正行善的基督徒,都一定经过上述这个内在过程。

圣灵不断在我们身上进行品格改变的工作。这种品格改变与善行之间存在着相互的关系。讨神喜悦的愿望源自心灵更新后的新性情,而每一件善行都有助我们养成对神一心一意、存喜乐信靠的心去顺服祂的习惯;这些习惯更渐渐成为我们性格中牢固的部分。

我们必须不断在神面前作自我反省,以认识自己的弱点、向来不理解的东西及心底最深的需要。在这方面,我们需要神的帮助。我们需要学效诗人这样的祷告:「神啊,求你鉴察我,……试炼我,……看在我里面有什么恶行没有,引导我走永生的道路。」﹙诗一三九 23-24﹚自省能帮助我们认识自己,惟有这样,我们才可以从现实的角度去看属灵的事。

在罗马书七章二十一至二十三节,保罗为展示罪与律之间的关系,给我们剖析了他个人的内在经验,而这经验是经自我反省在他心中呈现的。他写道:「我觉得有个律,就是我愿意为善的时候,便有恶与我同在。因为按着我里面的意思,我是喜欢神的律;但我觉得肢体中另有个律和我心中的律交战,把我掳去」。按英文圣经译本﹙新国际译本[N1V]﹚,这里的两个「觉得」先后译为"find"﹙发觉﹚和"see"﹙看见﹚,可见他谈的不是过去或现在的感受,而是关于他努力做好时所能实际做到的。他在自我反省中发觉他的目标可望而不可即,他渴望服事神,可惜这愿望并未为他带来完美的事奉生活。罪的魔手再次暗暗地拦阻他,迫使他偏离正道,把他拉下去。 

爱德华滋﹙Jonathan Edwards﹚在信主约二十年后写道:「我对自己的罪性和卑劣,难过非常,经常难过到大声痛哭,……因此许多时候我不得不把自己关起来。我比信主前更深深地感觉到自己的邪恶与心中的败坏。……想到我信主初期何等无知,对那仍然深藏内心、无穷无尽的邪恶、骄傲、伪善及狡诈一无所知,实在难过。」3

这就是自省的结果:我们与神愈亲近,对残留在自己里面的罪就看得愈清楚﹙因为神的光把罪显明﹚,而我们对自己的评价也愈低。若说成圣与切实的谦卑是并进的,也不为过。因此,我们明白为什么清教徒布尔顿﹙Robert Bolton﹚所称为「圣徒那能充实自己的内省」对基督徒生活如此重要。

「他们封闭林中幽道七十年之久。」在这个二十世纪,人类科学一直如此努力从各自的观点深入探讨人性,关于人作为个体的知识,已堆积如山,然而至于神如何使人成圣的知识,却大部分已从教会消失,这真是讽刺;但事实确是如此。要寻回这些失落的知识,你必须回到博斯及司布真等人的教导上,还有圣公会莱耳主教和他的伟大著作《圣洁》﹙Holiness﹚,以及他们背后的爱德华滋和清教徒 ── 特别是英国清教徒。固然,已故的劳埃钟斯博士﹙Dr.Martyn Lloyd-Jones﹚在其阐论罗马书和以弗所书的高雅讲章里,也有提及这方面的教导,虽然不是说得那么凝聚;而毕哲思﹙Jerry Bridges﹚两 讨论圣洁生活的杰出著作《追求圣洁》﹙The Pursuit of Holiness﹚和 《敬虔的操练》﹙The Practice of Godliness﹚就如暗世明灯。但是,除非你有幸遇上这类刊物,否则「如今再无人得知林中曾有道路。」

今天我们福音派信徒没有以谦卑、仁爱、真诚或同情心等美德,给世人留下美好印象。我们极需首先在自己生命里,重开那封闭的路。愿我们得着恩典,听到圣灵就成圣的事要对众教会说的话,听到神回应主在约翰福音十七章十七节为我们所作的祷告。本章不是要就成圣这个题目作最后定论,但愿它是一个开始,能引发日后更多的讨论。如保罗所说:「我好象对明白人说的,你们要审察我的话。」﹙林前一○15﹚

注文

1 J. C. Ryle, Holiness﹙We1wyn: Evangelical Press, 1970﹚
2 Boyce, Abstract,第418页及其后诸页。
3 Jonathan Edwards, Religious Affections, ed. J. M. Houston﹙Portland, Oreg.: Multnomah Press, 1984﹚,第 xxxii 页。

8 疾病

医治

自从人类堕落以来,疾病就成为生命中必然的事。若果罪不曾存在,就不会有疾病。但事实上,世人都犯罪,都会患病,而疾病是罪带来的刑罚。这是圣经告诉我们的。昔日的基督徒也持这样的观点。健康欠佳与长期不适不会成为他们的障碍,叫他们对神的良善失去信心;相反,他们预期会生病,并毫不抱怨地接受疾病的来临,同时盼望将来在天国里完全健康。

但是今天,现代医学不断创造奇迹,世人因此梦想可以完全脱离疾病。我们对健康的关注程度已到了不健康的地步,而这种情况肯定是前所未有的 ── 即使古代体育至上的斯巴达也不是这样。

我们为何如此热衷于节食、缓步跑及热切追求健体强身之道?我们为何如此努力保持身体健康?我们其实在追求一个梦想,渴望永不病倒。我们开始认为无痛无病是人的天赋权利之一。

无怪乎今日基督徒对神的医治有这么大的与趣。他们渴望神触摸他们的生命,愈是直接有力愈好﹙而事实上他们也应该这样渴望﹚。他们只顾注重健康,觉得他们有权拥有健康的身体。﹙这种过分关注含有多少世俗成分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不过这不在我们目前讨论的范围之内。﹚他们心里只想着这两件事,难怪今日许多人声称凡患病的信徒都可凭信心得着身体上的医治 ── 不论是经医生诊治或不用医生的。好挖苦的人会说这种想法纯粹出自心中的愿望。

但这种批评合理吗?这个时代出现这种思想是自然的事,但并不反映它的对错。持这个观点的人通常会指出,这是教会曾经认识的真理,本不应被忘怀的,现在已重新寻回。它教人凭信心的力量支取基督的能力。持这种观点的人声称他们所相信的合乎圣经真理;对于这种说法,我们必须认真地研究。

这种观点提出了三个有圣经根据的论点。

第一,在地上行过大量医治神迹的耶稣基督至今不曾改变。祂没有丧失能力。祂昔日所做的,今日仍然办得到。

第二,圣经的救恩是兼顾灵魂与肉体的整全现实。只拯救灵魂不拯救肉体的救恩观念是违反圣经原则的。

第三,缺乏信心,不寻求神的恩赐,就领受不到祝福。雅各写道:「你们得不着,是因为你们不求。」耶稣说:「你们祈求,就给你们。」但是马太告诉我们,在耶稣长大的地方拿撒勒,由于当地人的不信,耶稣不能为他们行许多神迹。

这三点都对。那么耶稣现在仍然用神迹医治人吗?我想有时候祂的确这样做。我不否认神迹医治今天还存在。现今有不少令医生们大惑不解的例子,都证明人们凭信心能得医治。家中有病弱妻子的华菲德﹙B. B. Warfield﹚愤然驳斥这种观念,他认为神今天绝对不再用超自然方法医治人。但似乎他错了。

不过,人们所经常宣称的是,借着祷告,或许再加上有医治恩赐的人的帮助,患病的信徒总必得到医治,若不蒙医治,就是缺乏信心。

我反对的正是这一点。这种推论是错误的,而且会造成极大伤害。曾经采用这种方法寻求神迹医治而失败的人,或者是要辅导有这种失败经验的信徒的人,都非常明白这种推论何等错误。在你已竭尽所能、耗尽心力去把自己献给神,去「相信恩福必临」的时候,别人都指你得不到所渴求的医治,是因为信心不足,那就只会把你推进痛苦绝望的深谷中,使你感到被神遗弃。个中滋味,实在最难受不过,尤其是倘若你像大部分患病的人一样,敏感度提高了,而情绪却低落,那就更加痛苦。其实圣经也不容许我们这样用言语压碎别人﹙如约伯所说的﹚。

那么,那三个论点有什么问题呢?让我们再逐一细看。

不错,基督的能力始终一样。但是,祂在地上施行的医治是具有特别意义的。这些神迹,除了是祂出于怜悯的作为外,也表明祂的弥赛亚身分。祂派人传给施洗约翰的口信正好把这个意义说明出来:「你们去,把所听见所看见的事告诉约翰。……凡不因我跌倒的,就有福了!」换句话说,耶稣的意思是:「让约翰拿我的神迹与神应许在救恩临到之日要发生的事情比较一下吧!」──参阅以赛亚书三十五章五节及其后经节。「那么不管有些什么关于我的事情他尚未了解,他也想必能够毫无疑问地相信我就是弥赛亚了。」

今天若有人渴求神迹,好巩固他的信心,我们就应该请他看看马太福音这段经文,告诉他,既然福音书上记载了这许多神迹,他尚且不信,那么即使他在家中亲眼看见神迹,他还是不曾相信的。耶稣的神迹在任何时代都是确证,证明祂是谁及拥有什么权能。

但既然是那样,主今天施行的超自然医治就不一定要跟祂昔日在地上施行的同样多。问题不在于祂有多少能力,而是祂的用意为何。我们不能保证说,既然昔日祂医治那些给带到祂面前的人,现在祂也必医治到祂面前祈求的人。

救恩包括身体与灵魂,这也是对的。事实上,确有所谓在救赎中的身体医治。但是神没有应许我们今生绝对健康。那应许给我们的健康是属于天上的,是将来复活的荣耀的一部分,到那日。基督「要按着那能叫万有归服自己的大能,将我们这卑贱的身体改变形状,和祂自己荣耀的身体相似。」﹙腓三 21﹚完美的健康状况是救恩中的未来福气,不是现在可以得着的。神应许什么,和祂的应许何时实现,完全是两回事。

我有一位牧师朋友,他的妻子经医生诊断为不能生育的,却「神迹地」产下一名婴孩。但那孩子生来畸形,不足一星期便夭折。接着的那个主日,我的朋友在讲坛上以基督的死带来身体医治的真理,谈到他女儿的死亡:「神医治乔安妮的方法,」他说,「是把她接回天家。」一点不错。

还有,信心不足确会令人领受不到祝福。但即使是新约时代充满信心的领袖,也并非必然得到医治。根据使徒行传的记载,使徒保罗有时代表基督施行神迹医治,而他本人也曾经在被蛇咬伤后获得神奇的医治。然而他嘱咐提摩太说:「因你胃口不清,屡次患病,……可以稍微用点酒。」﹙提前五23﹚又告诉他「特罗非摩病了,我就留他在米利都。」﹙提后四20﹚他也告诉腓立比信徒他们的使者以已弗提病重,「为作基督的工夫,几乎至死」,而保罗自己想到可能失去他时,心里非常忧伤﹙腓二 25-27﹚。简单地说:要是保罗或任何人祈求得着能力用神迹来医治这些人,想必大为失望。

此外,保罗本人更要忍受加在他「肉体上」始终末获医治的「一根刺」。在哥林多后书十二章七至九节,保罗告诉我们,他曾在三次庄严的祷告中,祈求伟大的医治者主基督把这根刺除去,但他并没有得到所求的医治。这段经文值得我们细心研究。

「刺」是痛楚之源,「肉体」表示保罗的痛楚是身体或心理上的,因此不可能如某些人所说,是指到一个难相处的同工。但除此以外,保罗的话毫不具体,也许他是故意含糊的。有关他这根刺的种种猜测,从经常发作的痛症 ── 如眼睛发炎﹙参加四13-15﹚、偏头痛或疟疾 ── 以至于长期的诱惑都有。前者的观点似乎比较自然,但没有人能够肯定。我们只能说这是一件令人困恼的苦事,而只要基督愿意,保罗本是可以立刻得到解脱的。

保罗就这样忍受着痛苦。那在神的旨意下加给他的一根刺,「就是撒但的差役要攻击我」﹙林后一二7﹚,因为他在苦痛中很容易受到试探,以致心中抱怨那让他受苦的神,愤然减少事奉的工作。他经常受这痛楚困扰,怎能继续到处传道,日夜工作,不住祷告,关怀别人,为人流泪呢?这种种思想是他时刻要抵挡的「那恶者……的火箭」﹙弗六16﹚,因为那根刺始终末获医治。

今天一些基督徒长期与癞病、同性恋倾向、溃疡或周期性抑郁搏闹,陷入像保罗一样的困境里。晓士﹙Ph1l1p Hughe﹚就这段经文作出了确切的评论,他写道:「有哪个基督仆人肉体上没有一根刺呢?这根刺 ── 不论是可见的或隐秘的,身体上成心理上的── 大家部会祷告求神拔掉,而神的原意却是要借着这根刺使他们谦卑下来,以致能结果子。保罗没有具体指明他『肉体上』的『一根刺』是什么,事实上,他这根刺可说是每一个基督徒『肉体上』的『一根刺』」。1

可是,保罗了解到神加给他这根刺,目的不是惩罚他,而是要保护他。身体的较弱可保障他免患属灵的疾病。最严重的疾病莫过于心灵的病:骄傲、自负、傲慢、苦毒、自私自利。这些比肉身的毛病更具破坏力。保罗在哥林多后书十二章形容那根刺有如一种预防剂,可防止他骄傲起来,他指出,有一根刺加给他,是「恐怕我因所得的启示什大,就过于自高」﹙7 节﹚。他既看通这一点,就能接受那根刺是主按着祂的智慧为他预备的。保罗得不到医治,不是因为缺乏祷告。他向哥林多人解释基督如何回应他的祷告;「祂对我说:「我的恩典够你用的,因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9节﹚救主仿佛在说:「我在你身上所作的,比根治你的毛病更能彰显我的能力。虽然刺没有除掉,但我帮助你坚持下去,在你身上显出我的能力,保罗,这对你是好的,而且让你更能在生命中荣耀我。」

因此,保罗以长期在较弱中为一种特殊的荣幸。「我更喜欢夸自己的软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9节﹚哥林多人以典型的希腊作风,轻看保罗为弱者。他们认为他言谈不够高雅,欠缺个人魅力。保罗什至进一步告诉他们,说自己比他们想象中更弱,因为他要忍受肉体上的一根刺。但是保罗学会以他的软弱为荣,「因我什么时候软弱,什么时候就刚强了。」﹙10节﹚他希望哥林多人也学习为他的软弱赞美神!

有一份圣经评注怀疑那根刺不是指疾病,理由是保罗在整个传道生涯里都表现出「惊人的毅力」。这是何等愚昧啊!神应许给保罗的就正是惊人的毅力。有人评论坎妮.艾力逊 ﹙Joni Eareckson[编者注:《轮椅上的画家》的主角]﹚的书为人类勇气的见证,也同样愚昧。不错,是勇气 ── 但却远远超乎人的勇气。感谢神,神迹福荫的年代尚未成为过去,虽然神不一定以医治的形式来赐下这种福分。而事实上,这在保罗的时代亦然。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得出三个结论。

第一个结论是关乎神迹医治的。基督和使徒只在特别受神感动的时候,换句话说,是当他们知道是出于父神的旨意的时候,才会施行神迹医治。因此,他们每次治病都能成功。但是,即使在当时。也不是凡基督徒都可以得到神迹医治的,所以今日我们同样不能保证基督徒必蒙医治。

第二个结论关乎神使人成圣的旨意。神用长期的痛楚和软弱,加上其他苦恼,来雕塑我们的生命。感到自己软弱,能加深我们每天对基督能力的倚靠。我们愈感软弱,就愈倚靠基督;愈倚靠祂,尽管身体日渐瘦弱,属灵生命却愈茁壮。真正的成圣是即使你每天都感到软弱,仍能毫无怨言地与你的「刺」共处,为人亲切,有耐性,能敞开心怀,乐于爱人、帮助他人。这是心灵的真正医治,是恩典的最大胜利。即使你肉身未获治愈,然而罪身却蒙医治,日益好转。神要医治的是我们内在的人格。

第三个结论关乎有病时应做的事。我们当然应该看医生、服药,并为此感谢神。但同样肯定要做的事,就是求告主﹙有些人称呼主为耶稣医生﹚,请祂指示我们,当我们在疾病当中,祂有什么挑战、斥责或鼓励要给我们。或许我们会获得保罗所求的医治,又或许会得到像保罗所得的答案。我们必须准备接受任何一个回应。

我四十多年来一直健康极佳,为此我感谢神,而执笔撰写此书的时侯,身体依然很好。但我不会永远保持这种状态,我的身体会日渐衰老。等待我去经历的,是传道书十二章所描绘的情形 ── 或者还有比这更恶劣的。当我身体衰残的日子来到时,不论是疼痛、瘫痪、衰弱,或其他各类的疾病,愿神赐我恩典,让我记起我在这里所写的,并且晓得把这些话应用到自己身上。也愿你在有需要的时候,同样领受到这恩福。

注文

1 Philip Edgcumbe Hughes, Paul's Second Epistle to the Corinthians ﹙N1CNT: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62﹚, ad loc.

9 失望.绝望.抑郁

伟大医生如何医治困扰的心灵

有时一道明光乍现,令颂唱中的信徒惊异;是主,祂高升诸天,覆庇医治。

寇佩尔﹙William Cowper﹚这首诗写得很有意思。我们赞美救主,祂就亲近我们。你告诉祂你如何深爱祂,祂就让你更清楚了解祂如何深爱你。但是那些找不到有什么可颂唱或值得感恩而不歌唱的信徒又怎样?而那些基于种种原因,心中难受、绝望困苦的人又怎样?这里有一个好消息,就是即使绝望也不能使他们与耶稣的爱隔绝。

那个星期五的下午,他们把耶稣的遗体从十字架上取下来,当时耶稣确已死亡。到星期日下午,祂跟两个门徒一起走过耶路撒冷以马忤斯的一大段路;以马忤斯离耶路撒冷约廿哩。祂已冲破死亡的障碍,再次在地上健康地活看。现在祂已升到天上去,在天上活着,执掌王权。祂在升天前的四十天内,更多次向门徒及祂的朋友显现。祂为什么要向他们显现呢?第一,因为祂爱他们,要让他们看见祂活着。第二,祂仍需向他们解释祂已成就的救赎大工,并让他们认识要为主作见证的责任。最后,他们部分人情绪及灵性低落,正需要惟有祂才能赐予的医治。这一切都反映在往以马忤斯的路上所发生的事情上﹙路二四13-35﹚。﹙如果你不认识这件事迹,请你先读这段经文,然后再看我的评论。﹚

在那件事上获伟大的医生诊治的病人是谁呢?其中一个是革流巴﹙18节﹚,另一人与革流巴同住,路加没有记载其名字,我们很自然猜想﹙虽然不能加以证明﹚这人是「革罗罢」的妻子马利亚﹙约一九25﹚,也是雅各的母亲﹙可一五40﹚,耶稣死时她一直留在十架下。﹙假若是那样,革流巴就是雅各的父亲亚勒排。﹚我假定这是事实,那日夫妇两人正拖看疲累的身躯步行回家。他们缓慢地走;大部分走长途路程的人都会这样,而他们更因为耶稣的死,心中困惑痛苦以致举步维艰。他们情绪非常低落,以为已永远失去至爱的主人,仿佛面临世界末日一样。他们痛失所爱的人,什为悲伤。

让我们想象当时的情景。后面来了一个陌生人,他走得比他们快,还赶上前来跟他们一起走路。他们自然停止谈论他们的伤心事,于是沉默起来。那个陌生人打破沉默,以友善的态度,为表示对他们的事感到兴趣,便问他们一路上谈些什么。这个问题令他们止住脚步:「他们就站住,脸上带看愁容。」 ﹙17节﹚当时这对夫妇伤心得很,实在提不起劲去跟第三者说 话。他们对这个陌生人完全不感兴趣。无疑他们恨不得这个人不在身旁。他们连望也不望他一眼。他们这种态度,一半是要让对方知道他是不速之客,一半是为了避开这个陌生人的眼神。我们满脸愁容的时候,总是尽量不望别人,因为我们不想任何人望我们,看见我们忧感的神色。因此,我可以想象这对夫妇别过脸去,或木然盯着前头的地面,从来没有正视这位同行的友伴。当然,「他们的眼睛迷糊了」﹙16节﹚,因此当时若有任何人问他们:「耶稣跟你们在一起吗?」他们心会这样回答:「别糊涂,祂死了,我们已失去祂,我们本来希望祂是救赎以色列的人,但祂显然不是;我们不能再见祂了 ── 什么也没有意思了。」

停下来!看啊!听啊!这个例子正好说明一种属灵的迷惘心境,﹙我敢断言﹚是每个神的儿女早晚都会经历到的。请留心忠告:这种困惑可使你极度痛苦,如果你没有心理准备,它会使你非常难受、意志消沉,什至很大程度地毁掉你这可以说是撒但的目标,每次都是。结果你感到神在跟你玩猫捉老鼠的游戏。祂给你希望,使你振奋,现在好象又粉碎了这希望,把你拋落深渊。祂让你有所倚靠,现在又突然收回你可倚靠的东西,你便立刻往下沉。你的感觉告诉你,祂在嘲弄你,打击你,要你感到苦恼,祂便幸灾乐祸。祂毕竟是个冷酷无情的恶魔。你终于整个人垮下来,也难怪你的。

这种例子俯拾皆是。例如一个基督徒工作者,也许是平信徒,也许是牧师,他深信蒙神呼召去承担一项职务﹙牧养教会、带领圣经班、开展新的事奉,诸如此类﹚,因而期望看见神的赐福与事奉果效。但是他遇到的只有失望与挫败。事情出了岔子,人们行径乖张,他遭受愈来愈多人的反对,同工的表现使自己失望,事奉工场变成灾区。或者,例如一对男女,在主里结成夫妇,誓言同心事奉祂,立志奉献家庭、财富以及日后的儿女为主所用,换来的却只有烦恼 ── 健康问题、经济困难、与亲人及姻亲不和,或许还有自己子女出现问题﹙这是最痛心的事﹚。基督徒父母致力把儿女教养成为合神使用的人,却看见儿女放弃基督教信仰,还有什么比这更侠这些父母伤心呢?别说这些事情永不会发生在真正忠心的信徒身上;你十分清楚是会的。这种事情临到时,若感到神已离弃你,并正在极力粉碎祂曾经在你心中播下的希望,你就越发痛苦。

大约三十年前,一位牧师的女儿心仪一个年青男子,她是基督徒,他却不是。她像其他基督徒女孩子一样,在这种时刻抑制自己的情感,为此事祈祷。后来他信主,两人结婚,婚后不久,当时身为富农的丈夫感到蒙神呼召,叫他出售田地,去接受神学训练,预备将来牧养教会。不过,他事奉工作刚开始,便在癌病的痛苦折磨下逝世,并没有给妻子留下分文,只遗下一名年幼的儿子。今天她从事个人工作,没有先前的经历,她绝不会参与这项事奉;然而她必须一次又一次地经历内心挣扎,不断抗拒这样的想法:「神捉弄我;祂给我希望,又粉碎它;祂是残忍的;祂是卑劣的。」我想她将会毕生挣扎下去。不幸的事情会发生,伤痛是免不了的。

看看圣经吧。少年约瑟是家中幼子,他在梦中预见自己将来要成为族中首领。他的兄弟恼恨他,把他卖给人作奴隶,以确保他的梦不能成为事实。约瑟在埃及为一位地位尊贵的将士兼高官做事,成了他的得力助手,事事亨通。家中的女主人也许感到受丈夫冷落 

正如许多将士及官员的妻子有时感到的 ── 要约瑟与她同床。约瑟拒绝她,女主人不甘受到区区一个奴仆拒绝,心中欲念转为憎恨﹙这种转变绝不难﹚,于是撒谎诬告他,就这样,约瑟便苦被关在狱中,名誉尽丧,渐被人遗忘。约瑟在狱中度过好些年日,据记载,他是个模范囚犯,但在狱中毫无前途可言,除了想一想神曾经给他的那些预言他将来成为伟大人物的梦外,就没什么可想。「耶和华的话试炼他,直等到他所说的应验了。」﹙诗一○五19﹚对了,是「试炼他」,那么如何试炼呢!身在狱中的约瑟岂能不时刻感到神会给他希望,现在又竭力粉碎那些希望呢?他岂能不常常挣扎,去抗拒这种感受呢?他信靠神,保持心境平静,对人亲切,岂是轻而易举的事呢?

神给人希望,然后又好象用祂安排的环境来粉碎这些希望,今日许多基督徒都经历到这种伤心困惑,将来还会有更多基督徒有同样经历 ── 正如昔日约瑟和以马忤斯的门徒所经历的一样。言归正传,现在让我们看看伟大的医生如何医治以马忤斯的门徒。

优良的医师医术高明,能对症下药,绝不会只治标不治本。耶稣认为这对夫妇的忧伤根源是什么呢?根据祂与他们的谈话,可知祂诊断出他们的毛病是不信,是由两件事而起的。

第一,他们心情太差 ── 差到不能理智她思想。他们没法作逻辑思考。他们从失望滑跌到忧伤中,从忧伤跌落绝望,再从绝望陷入抑郁之中。抑郁是二十世纪最普遍的疾病,每四个北美人就有一个会在一生中的某段时期患上此病,要接受治疗。你若经历过抑郁,或曾经尝试帮助抑郁病人,就知道无论你对抑郁的人说什么,他们总找到理由去拒绝接受安慰、鼓励或抱任何希望。他们知道你一番好意,但你怎样劝解对他们也不起作用;无论你说什么,他们都可以歪曲成为使他们沮丧绝望的理由﹙「于你没问题,但对我来说就不同了。」诸如此类的借口﹚。他们硬要把听到的一切视为坏消息。革流巴描述空坟墓的情形的那段话就是很好的例子。﹙这里说话的必定是革流巴,因为马利亚不会跟陌生男子谈话,而且整段话的语气很男性化。﹚

「而且这事成就,现在已经三天了。」革流巴说,「再者,我们中间有几个妇女使我们惊奇;她们清早到了坟墓那里,不见祂的身体,就回来告诉我们说:「看见了天使显现,说祂活了。」又有我们的几个人往坟墓那里去,所遇见的,[真奇怪!真奇怪!]正如妇女们所说的,只是没有看见祂。]﹙22-24 节﹚﹙言下之意是:说什么祂已复活,全是瞎扯;一定是有人盗坟,把遗体偷去了,使耶稣不能好好安葬。﹚由此可见革流巴把空坟墓的事看为进一步的坏消息。

然而耶稣在受难前不但曾经一次又一次地预言祂将要死, 还预言祂在第三天复活﹙路九22,一八33;太一六21,一七23,二○19﹚。想想这些预言,配合空坟墓的事实,他们应该欢喜雀跃才是。「祂说过祂会复活;现在坟墓室了;此事祂成就了,祂成就了,祂成就了!」可是两人心情太差,不能理智地思考。

根本原因就是他们不信,而耶稣也诊断出他们太无知 ──意思是对圣经太无知。「无知的人哪!」── 耶稣的语气是带着同情而不是轻蔑的,若换了一句「你们真傻啊!」就更能捕捉原来的神韵 ──「先知所说的一切话,你们的心信得太迟钝了。基督这样受害,又进入祂的荣耀,岂不是应当的吗?」﹙25-26 节﹚其后耶稣花上或许有两小时的时间,引用﹙记熬了的﹚经文向他们解释这是神成就救赎和建立祂的国度的途径,因此实在是应当的。由此可见耶稣洞悉他们的基本需要。

以马忤斯路上的门徒的基本问题是不认识圣经,同样,这往往也是我们的毛病。不熟识圣经的基督徒因为不懂得从圣经的角度去看他们的遭遇,以致不必要地困惑难过。这两个门徒不明白耶稣的十字架的意义,许多不熟识圣经的信徒也不了解自己所背负的十架的意义,结果是迷惑不解以至忧伤苦恼,其实这些都是本可以避免的。

耶稣给这对夫妇诊断后,便做三件事来医治他们的心灵。 

第一,祂做了凡辅导员都必须做的事:祂提出问题,逗他们说话,与他们建立关系,以预备他们的心去听祂要说的话。祂用来打开话匣子的问题﹙「你们刚才谈些什么?」7节﹚只引来革流巴典礼的回应﹙「别告诉我你不知道!」8节﹚。伤心的人通常都有这种表现,他们往往用不友善的态度向人发泄内心的痛苦。但耶稣并没有受到影响,祂了解革流巴的心情,并继续追问下去﹙「我知道的吗?无论如何,告诉我吧,让我听你亲口说」﹚。倘若他们不肯讲出烦恼,耶稣就帮不了他们。但当他们向祂倾诉心事的时候,医治便开始。

第二,耶稣讲解圣经,透过经文帮助他们明白那使他们困惑痛苦的事情。他们当初以为会拯救他们脱离罗马政府统治的那一位,如今死了,使他们大受困扰,耶稣让他们知道,其实圣经早已预言祂要死亡,以成就神的救赎,而祂的死实在具有除去罪的重担和捆锁的更深意义。当时祂必定讲解了以赛亚书五十三章一遍,在该卷书的一至九节里,以赛亚提到的那个为担当众人罪孽而受死的仆人,在十至十二节里却活过来,胜利地掌权;祂一定还列举了许多经文,描绘神的弥赛亚如何通过十字架的道路去取得冠冕;显然在一路上,祂使他们茅塞顿开,而且愈来愈振奋﹙他们的心「火热」,32节﹚,直到抵达家门。医治的过程就是这样进行。

这里的原则是,对心灵困扰的人来说,最灵验的医治良方莫如发现原来圣经早已提供了处理伤痛的方法,帮助人面对那带来孤单、绝望感觉及使人厌恶欢笑的伤心事,而圣经也让我们知道这些事在神慈爱的旨意下具有什么意义。可以肯定地说,对于我们将会遇到的每一个涉及神的作为的人生问题,神的生活指南 ── 圣经 ── 都有触及。因此,如果你因为觉得神对你不好而难过,又发觉圣经没有就你的情况向你说话,其实并不是圣经使你失望,只不过你像这些门徒一样,对圣经不够熟识。请教有智慧的基督徒,叫他们就你的痛苦向你讲解圣经,我保证你必会发现事实确是如此。﹙容我借用昆尼 [Ellery Queen]的名言 ── 给读者的挑战!﹚

最后,耶稣显明身分。他们抵达以马忤斯时对神说:「请你同我们住下吧。」﹙他们诚意接待客人,结果为自己带来莫大福气。他们如果没有这样做,那就真是错失良机了!﹚吃饭的时候,他们请祂作感恩祷告,祂拿起饼祝调优递给他们,就在此刻,「他们的眼睛明亮了,这才认出祂来」﹙33节﹚。他们认出耶稣,是否因为看见祂手上的钉痕,抑或如某些人所猜测的,因为记起祂在喂饱五千或四干人时那一模一样的声音和举动,我们无从得知;然而这并不重要。今日如往昔一样,耶稣如何显明自己身分,是神启发人心灵的奥秘,你最多只能说,某些话说了,某些东西看见了、读到了或记起了 ── 事情就这样发生了。这里的情况就是如此,而医治的过程也因此完成。

不错,他们一认出祂,祂就消失了。然而他们清楚知道祂仍然与他们同在。不然,他们怎会立刻离开饭桌,身体虽疲乏还连夜赶路回耶路撒冷,把消息告诉其他人?明智的巴勒斯坦人绝不曾在晚上走偏僻的乡间道路,因为深怕遇到暴徒和强盗﹙革流巴和马利亚起初极力挽留那个陌生人,也是基于这个原因﹚。然而他们为主的事奔走,显然是深信有主的同在和保护。他们说过:「请你同我们住下吧。」他们心中知道,祂正与他们同在。这时,他们破碎的心灵已得医治,忧伤已化为喜乐。

我们复活的主耶稣基督,今日与昨日一样,而真正的复活节信心是让以马忤斯路上的医治应用到我们自己的伤心处。如何办到呢?首先是把我们的烦恼告诉耶稣,因为祂每天都欢迎我们这样做。祂会细心聆听,如一首圣诗的歌词所说,「对我们的痛苦,祂能感同身受」;只要我们放下那使我们不能祷告的怨愤和自怜,同祂敞开心怀,就能得着祂的帮助。第二,让祂用圣经真理开导我们,帮助我们明白那使我们痛苦的事与神彰显祂拯救大爱的旨意有什么关系。这意味看经常求教于受托去为主作工的神仆,同时自己常常查考圣经。第三,我们感到如身在水深火热中的时候,求祂安慰我们,让我们确知祂时刻同在,并会陪伴我们一直走到路的尽头。这个祷告地总必应允。

「因我们的大祭司并非不能体恤我们的软弱;祂也曾凡事受过试探,与我们一样,只是祂没有犯罪。所以我们只管坦然无惧的来到施恩的宝座前,为要得怜恤,蒙恩惠,作随时的帮助。」﹙来四15-16﹚许久以前,一位使徒就曾写下这段话来安慰那些苦受苛待、心烦意乱、情绪低落的信徒。以马忤斯路上的事迹激励我们听取他的劝告 ── 并且指点我们当如何去行。有关抑郁的一点意见本章标题采用抑郁一词,希望读者不会以为我要就基督徒抑郁的成因与治疗方法提供详尽的阐论。我想表明的是,即使在信徒当中,也有因失望而致绝望,从而产生抑郁的情绪的。抑郁是复杂的心理生理状况,导致抑郁的因素有许多 ── 包括性情、环境及灵性等多方面。抑郁的人陷入痛苦绝望中,这通常与一种暂时性或长期的身体化学机能失调有关。人们往往无法确定哪些是诱发抑郁的最重要因素。

抑郁的人可能需要各种不同的专家帮助,包括医学的、心理学的、社会学的及属灵方面的。医生和精神科专家不能忽略抑郁的属灵层面,同样,牧师也不能不顾医学的层面。正确的处理方法应该是各方互相配合。

一些主要源自精神成因的抑郁情况,是直接由属灵因素引发的,例如与神关系不好,以致构成压力,或因为缺乏这种关系而感到空虚。在这些情况下,最重要的是信靠神的应许,寻求主耶稣基督的同在,便能找得医治。

有助我们了解抑郁的属灵因素的著作有:劳埃.钟斯﹙D. Martyn Lloyd -Jones﹚的《灵性低潮》﹙Spiritual Depression﹚;韦约翰 ﹙John White﹚ 的《忧郁的面具》(The Masts of Melancholy);温达﹙Richard Winter﹚ 的《忧伤之根源》﹙The Roots of Sorrow﹚;以及清教徒经典之作「光明之子行在黑暗中﹙“A Ch1ld of Light Walking in Darkness”﹚,载于古得文﹙Thomas Goodwin﹚的《善行》 ﹙Works﹚第三册 。

10 教会改革

外在重整与内在更新

改革一词对我来说具有不可思议的魔力,我肯定对你也一样。谈到宗教改革,我们立刻想到豪迈的十六世纪,那个时代发生了许多轰动的大事,今天依然燃亮我们的想象。

我们的改革传统

例如我们会想到马丁路德在威丁堡教堂﹙Wittenberg Cast1e Church﹚门前钉上九十五条抗议文,挑战当时整个宗教体制。想到数年后在沃木斯﹙Worms﹚召开的政教议会上,路德被提到罗马皇帝面前,议会命令他收回他对教会提出的异议,并放弃他就因信称义的道理而作的见证。他在皇帝、贵族和中欧的教会高层人士面前,作出这段闻名的答辩:「除非你们用圣经和道理证明我错了,否则我不能、也绝不会收回前言。我的良心服膺神的话。违背良心去做事是既错误又不审慎的态度。这是我的立场,我别无选择。愿神助我,阿们。」这些伟大的言词一直流传后世,事实上,能够流传下去,也是理所当然的。

路德坚守立场。他把圣经译成德文,并且孜孜不倦地传道、写作,竭力把福音传开。他成为传遍德国及北欧的宗教改革运动的先驱。他的名字必然永垂青史。

我们也想到加尔文﹙John Calvin﹚,那位害羞的学者,他只想做个文人,一生阅读写作,此外别无所求。然而性格刚烈、长看红胡子的法惹勒﹙Guillaume Farel﹚]却力邀他到日内瓦定居,分担那儿的宗教改革工作,于是加尔文便应邀到日内瓦工作去了。他每晚只睡四小时,除了每天讲道和肩负全时间教牧职务外,还不断埋头写作。他的伟大著作之一 ──《基督教要义》﹙Institutes﹚── 今天对我们许多人来说仍是出类拔萃的基督教作品。他还就圣经的大部分经卷编写评注,奠下了崭新超卓、忠于原文的释经标准。加尔文耗尽一生精力,到五十五岁离世时,简直已心力交瘁 ── 又是另一位神的勇士。

我们也想到诺克斯﹙John Knox﹚,他因为从事宗教改革活动,做了多年的划船囚犯,后来他的努力终于得到回报。在短短数周内,奇妙的事情发生了,全苏格兰的人都转而接受宗教改革。几乎在一夜之间,苏格兰成为坚守基督教信仰的国家,一直到今天。

我们也想到英国的殉道者。首先值得表扬的是丁道尔﹙Wi1liam Tynda1﹚,他公然违背国王的禁令,从事翻译圣经的工作。后来亨利八世传令到比利时,要将他处死,结果他在比利时被烧死。

还有亨利王的坎特伯雷大主教克蓝麦﹙Thomas Cranmer﹚,他静候机会,终于能为英格兰教会制定改革派公认信条和公祷文书。可惜不久后,他的皇室支持者爱德华六世驾崩,由玛利皇后继位。皇后决意带领英国回归罗马教廷。她把三百三十名英国复原派信徒焚死,当中包括五名主教,而克蓝麦就是其中之一。他被关在狱中,饱受精神上的折磨 ── 

即我们今天的洗脑。克蓝麦终于抵受不住压迫,在朝廷要向他处以火刑的前数天签署六份文件,放弃他的复原派信念。起初朝廷方面告诉他,只要他签署文件,就可获赦,翌日他却发觉原来反正他都要被焚,于是彻夜不眠,重新写反悔书,撤回他先前所签署的放弃信念文件。他在牛津的圣玛利教堂内,当着指控他的人大声宣读这份反悔书,使他们震惊不已。他们随即匆匆把他押往火刑场。他死时右手伸出,插进火焰中,履行他那篇临终演说里的一个誓言:「既然我的手犯罪,违背良心地签字,所以我的手要首先受罚;我若被带进火刑场中,它将要首先被焚。」

这些基督徒英勇事迹,今天依然历历在目,而这些宗教改革家不惜牺牲性命毕生持守的真理,也始终宝贵。因此,谈到宗教改革,我们自然想起这些事迹,并为这些事感谢神。宗教改革家的神学思想所蕴藏的智慧宝库,今天仍有待我们不断去发掘;这些改革家为见证真理所表现无社的心和无比的勇气,现正时刻激励我们。我以他们的信仰为我生活的动力,也希望能为这信仰付出生命;我相信你也一样。感谢神成就了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运动被忽略的一环

环顾今日的教会,我们说:「我们需要再次发动改革。」然而我们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吗?我们透过这些历史回忆来建构我们的宗教改革观念,很容易会变得眼光狭窄,限制了宗教改革的意义 ── 对过去及将来﹙如果神再度管教我们的话﹚的宗教改革存有过于狭窄的观念。我所提及的改教殉道者的成就并未道尽这个十六世纪宗教运动的原委。这些事迹特别显著,故深印我们脑海中,然而还有更多为人所忽略的发展。

我们大部分人都承袭一个传统,这传统在历史上称为虔信主义﹙Pietism﹚。虔信主义为死气沉沉的国教信仰带来生机。虔信派运动发动基督徒组成具生命力的小组,一起查经、祈祷,彼此相交,互相鼓励。在阴郁黑暗、呈半死状态的官方教会里,这些小组成为了暗处明灯,影响一个又一个的国家。

这里我想到的是十六世纪末叶至十七世纪期间英国的清教徒影响。我想到十七世纪末叶苏格兰国家教会的「祈祷团」和荷兰与德国的定期聚会。我他想到十七世纪福音信仰复兴时期约翰.卫斯理的循道团,以及当时得着振兴的英国教区在星期三 

举行的团契聚会。此外,还有于十八世纪开始组成的威尔士团体,有时又称为「经历聚会」,当时福音派复兴运动席卷威尔士,这些聚会一直维持至十九世纪末。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聚会一直蒙神赐福,为许多人带来真光与生命。

基督徒举行团契聚会,一起祷告、赞美神,互相激励,是很自然的事。就在本世纪,世界上有部分地区虽对宗教改革运动所知有限,或根本一无所知,却出现了上述的复与。我想到本世纪三十年代在东非教会与起的复兴团契,其中大部分都属于── 虽然不全然是 ──圣公会的教会。五十年后,东非复兴运动不断从一个地方燃烧至另一个,而团契聚会仍然占着重要地位。

早在宗教改革运动的时代,已有定期小组聚会。这些聚会是路德发起的。斯特拉斯堡改教家布塞弭﹙Martin Bucer﹚十分鼓励他的教会采纳这种聚会模式。他为这类聚会改了一个拉丁名称:Ecclesiola in ecclesia﹙教会里的小教会﹚。这些团契组织是宗教改革传统一个主要的部分。

今天我们倾向于追随绝大部分虔信派信徒的观点,把宗教改革界定为外在的活动,其目的是要矫正教会组织所正式承认的教义和改善教会制度。我们认为宗教改革就是破除迷信,并且要消除那些歪曲正式信仰的谬误。我们没有立刻想到宗教改革其实牵涉属灵生命力的整体更新。我们继承了那所谓虔信派的选言判断方式,把灵命整体更新视为有别于宗教改革的东西。我们相信灵命的整体更新是神在我们里面的工作,不能跟宗教改革相提并论。我们认为两者属于不同范畴,不一定相关连。然而不论从历史或圣经角度来看,我们都错了;我会在下文证明这一点。

实质改革

那使教会教义与制度脱胎换骨的十六世纪剧变实际上是一种内在信仰与奉献心志更新的外在表现。这是圣经的模式,稍后我们就会更清楚。反过来说,每当神赐给祂子民灵性上的复兴,就总有某程度的外在重整表现:这在圣经上已有明显的证据。这里的重点是,我们谈论的其实是从两个观点去看神的一件工作,而不是两件工作。宗教改革与更新或复与本质上是一样的。

政教家既看自己为牧师、布道家,也看自己为神学家与教会政治家,对他们来说,各个身分都同样重要。路德、布塞弭、加尔文、慈运理﹙Zwingli﹚和他们的同工,以及所有英国宗教改革领袖都持这样的看法。他们认为自己的责任不但是为教会「清洗、洁净容颜」── 即改正教义,改善教会制度及礼拜仪式 ── 更要把神的福音释放出来,借着圣灵,使福音无论传到哪里,都能改变整个群体,带来新的信心、爱心与生命。

这是十六世纪实际发生的事情。加尔文领导的日内瓦城使诺克斯为之惊讶。诺克斯形容那是自使徒时代以来世上最完美的基督徒群体。全城的人都过看敬虔、公义的生活。加尔文的日内瓦不仅在外在形式上合宜,而且内在本质上、属灵上也合乎真理,是真正敬虔的群体。

在诺克斯领导下的苏格兰也有同样兴旺的日子;这于英格兰亦然,只不过为大部分史书所忽略罢了。喇提美尔﹙Latimer﹚与布拉福德﹙Bradford﹚等先贤的讲道记录,以及基督教博爱精神突然在英格兰兴旺起来的事迹,都清楚说明了当时的情况。这是神的工作,祂感动教牧人员与平信徒,赋予他们属灵生命,同时重整教会组织,使教会在形式上合乎真道。

因此,谈到宗教改革,我们就应该明白所谈论的是神那两面而单一的复苏工作。清教徒的观点正确,值得我们采纳。他们认为十六世纪改教家是神所使用去开展宗教改革工作的人,神借着改教家在英国教会内建立福音的根基,而清教徒自己则是寻求为神使用去完成改革过程的人,他们的责任是诱导英国人归向在基督里的活泼信仰。

你或许听过巴克斯特﹙Richard Baxter﹚的名字。他是英国中部基德明斯特﹙Kidderminster﹚的清教徒布道家。他花了十七年时间,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基督教社区,人数达到加尔文的日内瓦城的一半,社区内的人无论道德或属灵质素都可媲美、什或远胜日内瓦信徒。在他的牧养下,全城发生了奇妙的改变,引进了家庭信仰问答、家庭崇拜、充满赞美的公开崇拜模式、教会纪律、传道、灵修式读经、定期教牧辅导和由巴克斯特监督的小组事工等,而这一切也就是巴克斯特所称的宗教改革。他写了一本讨论牧养实践的经典著作,名为《改革的牧者》﹙The Reformed Pastor﹚。巴克斯特笔下「改革的」﹙reformed﹚一词的意义不仅是持守我们所称的加尔文教义 ── 虽然他假定这个含意已包括在内 ── 更表示灵性活泼、道德操守良好。看他写的以下这句话,意思就更加明显:「只要神改革教牧人员,英国民众就会很快得到改革。」基德明斯特是个模范教区,巴克斯特把整个教区的情况详细记录下来,因为他相信他的经验可帮助其他社群。他希望在他有生之年可以看见英国全面的复兴。对他来说,这将会是宗教改革理想的最终实现。

可惜他的希望终于成为泡影。查理二世复位后,两千名清教徒神职人员被革职,全国掀起反敬虔浪潮,持续了超过半个世纪。巴克斯特感到悲伤绝望。然而他在基德明斯特的事工继续留下深远影响,值得今日信徒深思。加尔文的日内瓦与巴克斯特的基德明斯特都全面地揭示了在神恩典下的复兴工作;这项工作正是我们现在探讨的主题。

圣经的宗教改革例子

圣经记载了许多突出的属灵运动;在教科书里,这些运动通常称为宗教改革。当中每个例子都有同样的两面性。这些运动有其外在的层面:清除不道德行为和偶像崇拜。但同时也有内在的层面:信徒受激励去寻求神,与祂重新立约。

举例说,根据约书亚记二十四章的记载,约书亚临终时召集民众,同他们发出挑战说:「现在你们要敬畏耶和华,诚心实意的事奉祂,将你们列祖在大河那边和在埃及所事奉的神除掉,去事奉耶和华。若是你们以事奉耶和华为不好,今日就可以选择所要事奉的」﹙书二四14-15﹚。民众回答说:「我们必事奉耶和华」﹙18节﹚。约书亚事奉神,他们便跟随他。

约书亚继续说下去,他像一些传道者那样,为反映现实的情况,以对抗性的口吻跟他们说:「你们不能事奉耶和华,因为祂是圣洁的神,是忌邪的神,必不赦免你们的过犯罪恶。」﹙19节﹚可是,民众坚决表示他们必定事奉神,约书亚便与他们立约。此后的一段时期,看来确如约书亚所吩咐的,人民都归向神。

历代志下记载了三次重大的复兴。每一次都由一位敬虔的君王所领导。

历代志下十五章记述亚撒王领导的改革。「亚撒听见这话和俄德儿子先知亚撒利雅的豫言,就壮起胆来,在犹大、便雅悯全地,并以法莲山地所夺的各城,将可憎之物尽都除掉;又在耶和华殿的廊前,重新修筑耶和华的坛。」﹙8节﹚这是我们一般狭义的宗教改革,是矫正事物的外在形式。但是这次运动有更丰富的内涵。亚撒把人民招聚在一起,其后他们借着向主献祭,庄严地诚心献上自己:「他们就立约,要尽心尽性的寻求耶和华他们列祖的神。」﹙12节﹚他们跟十六世纪千千万万的欧洲信徒一样,决定要全心全意寻求主。「他们就大声欢呼,吹号、吹角,同耶和华起誓。犹大众人为所起的誓欢喜;因他们是尽心起誓,尽意寻求耶和华,耶和华就被他们寻见,且赐他们四境平安。」﹙14-15节﹚

历代志下二十九至三十一章记载了希西家的改革。二十九章描述希西家如何有系统地清除偶像崇拜,接着第三十章细说希西家如何招聚民众,吩咐他们依照规定向神守逾越节,并且重新向神立誓。为期一周的逾越节使他们灵性大大复兴,以致他们要延长节期。我们从圣经中读到:「全会众商议,要再守节七日。于是欢欢喜喜的又守节七日。」﹙23节﹚他们说:「在我们的经历中,这段在主面前的时刻真美好,真丰盛,意义真重大,我们要延长这个时间。」他们的确延长了节期。第二十六节说:「在耶路撒冷大有喜乐」。与神重新建立密切关系总带来喜乐,那些日子耶路撒冷大有喜乐,正是因为这种新的亲密关系。

在历代志下三十四至三十五章,我们读到约西亚推动的宗教改革。﹙列王纪下二十二至二十三章对同一件事迹有补充的记述。﹚在今天这个通讯快捷的时代,所谓东方智慧随着新时代运动不断涌入北美;同样,在约书亚的时代里,以色列四围的国家都敬拜那些用偶像代表的自然界诸神,拜偶像之风掠过边界席卷以色列全国,败坏世世代代的以色列人。公元前七世纪,那在上一世纪由希西家带动的改革已渐渐失去效力,取而代之的是异教之风,因此必须进行净化。历代志下三十四章记述约西亚如何清除拜偶像的风俗;其后在三十五章,我们读到更新的另一面:逾越节敬拜和赞美。

以斯拉记九至十章记录了以斯拉推行的同类运动。第九章记载复兴的外在层面:那些违背神的旨意,娶了外族女子为妻的以色列人要按照律法离弃这些妻子。以色列人决心悔改,以斯拉便求神赦免他们。那些曾经犯罪的,都重新向神立誓。这是宗教改革的内在现实,也就是属灵的更新。

根据尼希米记入至十章,宗教改革的外在形式是恢复遵行圣经的教训。以斯拉和一班传道者讲解圣经,民众听了,都感动至流泪,随后全国人民重新悔改归向神。是宗教改革吗?不错。但它是兼备内在与外在两方面的改革,我们从众人的眼泪和其后他们的欢欣就可以知道。

上述旧约事迹清楚告诉我们,教会改革是神的工作,祂使信仰及敬拜复苏,同时也令教义和礼拜仪式得到更正。新约圣经使徒行传二章所载五旬节发生的事情正好补足这些旧约的记载,也印证了我们的观点。五旬节的更新是从旧约转移到在圣灵里的新秩序。我们通常称之为复兴运动而不是宗教改革。不过请注意全体信徒开始时如何「恒心遵守使徒的教训,彼此交接、擘饼、祈祷。」﹙徒二42﹚这是新的共同生活方式。「他们天天同心合意恒切的在殿里,且在家中擘饼,存着欢喜、诚实的心用饭,赞美神,得众民的喜爱。主将得救的人天天加给他们。」﹙46节﹚内在的复兴源自在基督里的信心,因喜乐表达出来。但这复兴也有其外在层面,表现于敬拜、经常祷告和守圣餐等方面,这些也就是真正改革的教会生活秩序。正如在旧约圣经里,神向祂的子民启示自己,是内在与外在两方面并行的。

同样的两面性也见于启示录二至三章。救主责备众教会,吩咐他们离弃罪恶,回转归向祂。不过这是为了什么呢?是重整他们外在的教会生活吗?当然是了,但还有更深入的层面 ── 就是同时在他们个人生活的每一范畴里经历真正属灵的更新。

属灵运动各具特色,但总少不了某些外在净化、重整与改革元素,以及信心和与神相交的内在更新元素。已故的华伦﹙Max Warren﹚把复与与改革联系起来,有助我们了解这些属灵运动的意义;他把复兴看为给军队重新编队﹙re-forming﹚,同军人发出指示以及重整军队装备,好预备军人上阵继续作战下去。这幅图画有助我们从外在与内在两方面去思想神那带来奋兴的工作。只要我们认识清楚神的教导临到时祂实际所做工作范围之广,那么不论称之为更新、复兴或改革也不重要。

真正改革的元素

今天神在我们教会里施行的改革工作会是怎么样的?我在这里必须小心。不同教会有不同的问题与需要,因此笼统的结论很容易变得不着边际。目前一些号称为教会带来新生命的运动或许会怀疑我想批评这些运动的不是,但这不是我的目的。我的最佳方法,是列出一些适用于任何时地,总之每当神到来改革祂的子民就必会出现的情况,藉此回答以上的问题。

第一,重视圣经权威 ── 即是意识到圣经教训是神的真理,相信圣经上的邀请与训诫、警告与提醒、应许与安慰等今天依然表达神对人类的心意。圣经重新被尊为神的话,而那弄昏头脑、弄瞎心眼、违反真理的自由神学多元论将会渐渐消亡。这种多元论的根源是,圣经教师随意忽略圣经的部分教导,又爱断章取义;结果是神的子民被误导进入干旱之地,完全销灭圣灵的感动。宗教改革总以神的召唤开始,是神呼召人离开「旷野」,脱离主观臆测和属灵上的软弱无能,叫人重新谦卑学习圣经上有关恩典与敬虔的真正教导,让人知道这就是得着生活力量的秘诀。因此,很可惜,改革总引致争议,因为有些人不能接受其中的信息。

第二,以认真的态度去看永恒的事。天堂与地狱再次成为讲道、思想和谈话的内容。今生是为将来的永世而活,而腓立比狱卒的那个问题:「我当怎样做才可以得救?」将再次被视为人生的基本问题。本世纪绝大部分年间,教会各宗派,不论是自由主义的还是保守的,一直只顾今世的事,以致一般信徒都不思想永恒的问题,只有少数信徒例外。占据基督徒思想的是社会政治、文化、体育运动及赚钱等问题,不是如何积聚财宝在天上。宗教改革能带来转变:不是令基督徒退出这些活动范围,而是根本地改变他们的观点,使他们凡事都以神的荣耀和永恒价值为首要关注。

第三,热切爱慕神。这爱慕之情超越任何宗教兴趣或宗教情感的栽培。人与神的关系被视为世上最重要的事情。信徒根据圣经真理,领略到那既是永恒的救主与审判官,又永远看顾我们的神是何等伟大、可畏;这种新的觉醒,除去信徒心中一切仅把神视为有用的朋友的低劣思想。

第四,喜爱圣洁。这是由于信徒自觉罪孽深重,深深痛悔,同时因蒙神赦免、藉耶稣基督的宝血得以洁净而深表感恩,深切渴望讨神喜悦。二十世纪信徒不重视公义的生活,常作出道德上的妥协、恣意放纵自己、爱奢华、违背承诺,已令基督教信仰全面受到歪曲。这种情况会改变,实际上也需要改变,因为基督徒的道德标准,一如他们周围世界的道德标准,似乎每下愈况。今日好象什少信徒会费心去反省自己的罪;这种情形实在可怕。

第五,关心教会。基督徒会从圣经的角度去看教会,以教会为神的计划的中心与焦点,也明白到神借着教会显明祂拯救罪人、使人成圣的智慧﹙参弗三1-12﹚。他们深切关注教会在世人眼中的形象,教会出现任何形式的不忠、放纵情欲、谬误的教义、形式主义、混乱或错误思想,他们都感到忧伤,必为此事祷告。神在祂的教会里应受尊崇,不应圣名受损,而教会应该坚定不移,对抗俗世洪流,为救主作见证。上述是普世基督徒在宗教改革时期所关心的事情,在这些时刻,圣徒能够忍受任何磨难、甘愿冒一切危险,务使教会朝正确的方向前进。

第六,愿意改变。不论是由罪到义、从倦怠转为热心、传统模式给新方法取代、或从被动到主动,总之是任何有需要作出的改变。信徒聚在一起赞美神、祷告、互相鼓励,为传扬基督真道齐心努力。他们仿佛长睡后醒来。他们都奇怪何以自己能够这么长时期身心困倦、态度冷漠、表现闲散。我在这里只能概说一般的情况,至于他们将会做些什么新事,则不能预先具体说明,然而只要是有神参与其中的改革,我大可以这样说,我们都将体验新的门徒生活和某形式的生活方式改变。

真正改革的本质

神的改革工作可以总结为以下四点:

1. 改革是神亲自给人的信息。这是撒迦利亚从神那里领受的信息。撒迦利亚书首几章满是更新、复兴的异象,四百多年以前,就是这些异象触发加尔文如此说:「这信息完全适用于我们的时代」;同样,我们也可以把它应用到现今的二十世纪末叶。撒迦利亚写道:「所以耶和华如此说:现今我回到耶路撒冷,仍施怜悯。我的殿必重建在其中,……你要高宣告说,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我的城邑,乃再丰盛发达。耶和华必再安慰锡安,拣选耶路撒冷。」﹙亚一16-17﹚这是外在的改革,是从神而来的。不过随之而来的,如撒迦利亚所说,主也带来内在的更新。「锡安城啊,应当欢乐歌唱,因为我来要住在你中间。这是耶和华说的。」﹙亚二10﹚这种从神而来的异象是教会任何重大改革的灵魂。

2. 改革是耶稣基督的工作。启示录二至三章所描绘的更新,是耶稣从宝座下来亲近祂的子民,更新他们,使他们能够胜过目前使他们无法承受的压力。今天我们需要这样的更新。我们实在知道得太清楚,罪恶、世俗化思想、谬误与愚行已经渗透进教会。教会变得腐败,需要净化。属灵的亮光微弱昏暗。世人日益堕落,如格拉森的猪台直冲落山崖一样;教会已失去影响力,无法力挽狂澜。这跟十六世纪多么不同啊!主耶稣必须一次又一吹来到我们中间,提高道德标准,对抗如洪水般泛滥的罪恶。

3. 改革是神的子民经常要承担的任务。我们不能使灵命复苏,但可以在基督到来改革祂的教会之前为祂作好准备:我们可以远离谬误与罪恶,从而为主预备道路,清除路障,铺平大路,让神畅通无阻地进入我们生命之中。毫无疑问,这就是以下一句著名口号的含意,我肯定大家一定听过这句口号,只不过或许不曾加以细想罢了:Ecclesia reformata semper reformanda﹙改革了的教会还需要经常改革﹚。这句话不是单指到外在形式上的问题,而是指内在灵命的更新。

4. 改革总以悔改开始,即放弃错误的行径,以新的方式寻求神。基督在启示录的信中向信徒所说的话已清楚表明这点,而旧约时代的属灵运动事迹也同样反映出这个事实。

我们怎样才能带来改革?这问题的答案就在启示录三章十八至二十节里。这段经文告诉我们,神的子民必须做三件事。

第一,洞悉 ── 即洞悉他们可怜的现况,一如主呼唤老底嘉信徒,叫他们洞悉他们在属灵方面是何等贫乏一样。他们自夸富足,却不知道原来自己是「困苦、可怜、贫穷、瞎眼、赤身的。」耶稣说:「凡我所疼爱的,我就责备管教他。」﹙19节﹚我们必须面对现实,不再假装一切妥当,转而正视我们那半心半意、不忠心事主的罪。

第二,祷告。我们可以把需要告诉耶稣,求祂亲近我们,施怜悯对付我们不冷不热的心。十六世纪宗教改革时期的伟人十分重视祷告。他们知道不祷告就难望事情顺利,因此他们凡事都向神祈求。路德承认:「我太忙,以致每天花不足三小时来祷告也办不到。」这反映了惊人的属灵现实。据说苏格兰的玛利皇后惧怕诺克斯的祷告比惧怕英格兰的军队还要什。主呼召我们成为祷告的人:「我劝你向我买火炼的金子,叫你富足;又买白衣穿上,叫你赤身的羞耻不露出来;又买眼药擦你的眼睛,使你能看见。」﹙18节﹚耶稣吩咐我们留心神的责备,以祷告作出回应。

第三,作好准备。我们可以按照以赛亚书四十章三至四节所说为主预备道路,经文说:「在旷野预备耶和华的路,在沙漠地修平我们神的道。」意思是把道路清理干净,扔掉石块,除去路障。缠绕我们的罪是路障,我们必须离弃罪恶。求神鉴察你的内心吧。「神啊,求你鉴察我,知道我的心思;试炼我,知道我的意念;看在我里面有什么恶行没有,引导我走永生的道路。」﹙诗一三九23-24﹚学习诗人这样祷告,求神指示你需清除哪些石块。以赛亚说:「一切山洼都要填满,大小山冈都要削平,高高低低的要改为平坦,崎崎岖岖的心成为平原。耶和华的荣耀必然显现」﹙四○4-5﹚。这事将要成就,然而神的子民要首先预备道路、清理路面。

我们可以现在就求主鉴察我们。我们因为骄傲自满,变得感觉迟钝、不冷不热、半心半意,自以为脑袋里装看绝对正统的信仰,然而却如在梦中,毫无属灵生命力;我们可以现在就求主除去自己心中的骄傲自满。

这正是启示录三章二十节召唤我们去做的事。这节经文本来不是为布道而写的,虽然它常被引用于布道场合。它是用来召唤倒退的信徒。耶稣说:「看哪!我站在门外叩门,若有听见我声音就开门的,我要进到他那里去,我与他,他与我一同坐席。」他说这话是要呼唤信徒悔改,并应许凡听神召唤的,就可以重新与祂建立密切关系,再次得着能力。耶稣对你说话,你会听吗?你会开门吗?你会让祂登上你个人生命与教会生活的宝座吗?

圣经不仅仅教导我们去思考宗教改革的问题,还教我们采取行动。我们不能一下子促成改革,但可以让自己置身于改革的环境里,做我们能够做的事。愿神给我们听得明白的耳朵、看得清楚的眼睛、懂得回应的心灵和敢于行动的意志。这些日子,当祂向我们说话时,愿我们认识到是祂主动亲近我们,认识到祂就坐在宝座上,要更新我们、保守我们、改革我们,最终把我们带进荣耀中。永远赞美祂!阿们。

《神的护理》(约翰慕理)

引 言

威廉寇柏(William Cowper)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其中有两句歌词说:“神的道路最奥秘,祂的奇迹正运行。”寇柏常遭忧患,他对于基督徒经验里的阴郁面熟知的程度,远胜于其辉煌的一面。他所谱写的诗歌均出自刻骨铭心的经历,许多都是弥足珍贵的真理之宝,常被利用的诸如:

在那阴霾的护理之后,
隐藏着祂灿然的笑脸。

“阴霾的护理”是什么意思?在基督徒的生命中,这是我们必需期许的经历吗?若是,我们应当如何来面对?如你一样,我也为这样的问题寻索答案;找到的一些,我盼望在以下的篇幅中与你共享。

一、何谓护理

护理(Providence)是一个老掉牙的名词,但对现代人来说是很陌生的,若求其字源意义就很明显。此字Providence系来自两个拉丁字,  Video是“看”,Pro是“在前”,加在一起是“预见”。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预先计划许多事,但我们却不能预先见到所要发生的事。神为祂的创造计划了所有的事,因为祂是有主权的神,凡事都必要按照祂所计划的发生。护理乃是神奇妙的作为,藉此完成祂在宇宙中所计划的一切事。

神按照祂的旨意完成一切的事乃是圣经中的要道,这在《韦斯敏斯德信仰告白》,在神的元旨一条中说的很清楚:

“神从永远,本着祂自己旨意的至智至圣的计划,自由地、不变地决定一切将要成的事。但据此点,神绝非罪恶之源,亦不侵犯被造者意志,而且并未废弃第二原因(即受造界)的自由权或偶然性,反而被确立。”(第三章第一节)

在《要理问答》第八问中说:“神怎样执行祂的元旨?”答:“神用创造和护理之工来执行祂的元旨。”论到救赎怎么说呢?救赎包括在护理之工内!因救赎乃护理最重要的工作。

在护理中神为了拯救祂的百姓,差遣祂的儿子来到世界。祂爱该下地狱的罪人,又在创立世界以前在基督里拣选了他们。祂预先所知道的人,就预定了他们,“效法祂儿子的模样”(罗8:29)。神为祂的教会从永远到永远都有计划。

论到那伟大的计划,根据英国一位科学家包斯敦(Thomas Boston)说:“神藉着祂的永旨,如铜山永不动摇(亚6:1),指定了每一个人的命运,其中有的坎坷,也有的平顺。”正如约伯在他受苦中说:“祂向我所定的,就必作成”(伯23:14)。

神的计划达于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论到此,有些重点值得在此提示:

1、神的计划是完全的。祂所作的每件事都是完美的。有时或许对我来说并不完美,但终于达成神最大的荣耀。

2、神的计划是钜细靡遗的,可以说是包罗万象。神所作的一切都是在祂的控制之下。神的计划包括最小与最微细的事件,“就是你们的头发都被数过了”(太10:30)。

3、神的计划是为了我们的好处。凡爱神的人都确实知道“万事互相效力”(罗8:28),如果有神帮助我们,谁能敌挡我们呢?敌挡是算不了什么的,神的美旨必定成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4、神的计划是奥秘的。神预先知道将要发生的事,因为是祂一手策划的。在我出生之前,一切细节都定妥了,在发生之前神不叫我知道。当计划每天在实现中,我才明白,这是祂在我生命中隐秘的旨意的实现。

虽然神只有一个旨意,可是我们往往谈到祂隐秘的旨意与显明的旨意。显明的旨意在圣经中,以及在我们所尽的本分中得以知晓。奥秘的旨意只有在神护理中得以知晓并且要顺从。

此教训在包斯敦的话语中清楚指明了:

“凡与神同行的人,一定要遵行祂的话和护理,因为祂藉此特别的方式向祂的百姓显明自己。在神话语中,我们知道祂说的什么;在祂护理中,我们看见祂所作的是什么。这两部书(指旧约和新约)是每一位圣徒所必须熟悉的。这两本书都出于一个手笔,是所有的基督徒所必须留心诵读的。假如我们想要获益,这两部书要一起研读,才能彼此印证显明。读神的话是我们的本分,观察神的作为也是我们的本分。”

这些话采自他的一篇论诗篇一○七篇四十三节的讲道词:“凡有智慧的,必在这些事上留心,也必思想耶和华的慈爱。”如果我们在“这些事上”留心,我们所必备的资格就是智慧,但所得的益处是明白神的慈爱。我们如何知道一个人的立场呢?是藉着他的行为与我们所发生的关系如何。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神对祂儿女的作为,我们就会明白祂的爱。护理自有说明。

我们需要观察各种不同的护理。有非寻常的护理,如神迹;还有一般的护理,如一场春雨;有伟大的护理,如过红海;有所谓小的护理,如某位君王晚上不能入睡;有可喜爱的或令人莞尔的护理,有黑暗的、苦难的、令人讨厌的护理。

如果那黑暗的、令人讨厌的护理是来自同一位发出欢笑护理之天父的手,那么这二者将怎样调和呢?我们如何证明神对待我们的方法是正确的呢?

二、黑暗的护理

在宇宙中或我们的生命里呈显的黑暗护理,对于达成弗列伯(John Flavel)所说的“护理的奥秘”大有帮助。包斯敦在解说传道书七章十三节:“你要察看神的作为,因神使为曲的,谁能变为直呢?”时,一连串论到这个难题。在他死后曾出版了一本书,名为《命运中的曲折》。

当患难进到我们生活中的时候,我们企图用以下两种方法来反应。我们可能说这不是从神来的,而且神无力阻止;或者说这是神向我们发怒,惩罚我们。不拘哪一方面我们都是中伤神的属性,结果就是曲解我们对神的态度。包斯敦在他那本书一开头时就说:“对苦难要有正确的观念,对一个正在经历苦难的基督徒来说是必要的。”他继续说:“那个正确观念是来自信心,不是凭感觉;因为只有神话语的亮光才能正确说明,分辨神在患难中的作为,结果所计划的才成为神的完全。”

基督徒虽已得称为义,但在这堕落的世中仍是个罪人、受制于肉体的软弱。过去犯罪的结果仍然影响他的生活。他仍要受天父的管教,撒但要集中力量攻击他。在魔鬼所控制的世界,对他仍是敌对的。因他是基督徒,他的苦难要加重。主已经警告过祂的门徒:“在世上你们有苦难,……”(约16:33)。

圣经清楚告诉我们,受苦是真基督徒生活中正常的一部分。希伯来书十一章描述了旧约受苦的见证。新约也提到我们主的伟大例证:“祂因为受苦难得以完全”(来2:10),并且许多跟随祂的人与祂一同受苦(彼前4:13)。早期教会教训的重点就是在苦难中的喜乐。我们要进入神的国必须经历许多艰难(徒14:22)。

《韦斯敏斯德信仰告白》在论护理一章中,说到有关神对待祂的儿女:

“最智慧、公义与恩慈的神时常让祂的儿女有时遭受多方的试探,和他们自己内心的败坏,为他们以往的罪惩罚他们,或向他们启发败坏的潜力,和他们内心的诡诈,为要使他们谦卑;又使他们更进一步地与神亲近,不断地依靠神,使他们更加儆醒,防备将来一切犯罪的机会,以及为了其他各种公义与圣洁的目的。”

可惜这样的教训似乎对今日教会不太时髦了,所给予的印象,基督徒生活的目的就是享受。凡拦阻此生活方式的都在铲除之列。人们正在寻找无忧无虑、无烦恼的基督教。健康、富足与成功的福音正在大行其道,传这种福音的人所看到的只是一部分。不幸的是,这种见解的空洞,在苦难与失望来临时是显而易见的。我们需要在神话语中有根有基的信心,这是很清楚的。

三、神在黑暗护理中的目的

既然见出神的黑暗护理(试炼)乃基督徒生活中的一部分,现在我们必须追问其中的目的为何。既然知道悖逆神的旨意,或向神的对待发怒是错误的,那么我们就应当思考为什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的事发生。问这个问题有正负两面。我们对神的作为必须有所反应。神藉着这不愉快的经历所要教导我们的是什么?以下是神在我们的苦难中的目的:

一、苦难为要考验(试炼)我们

包斯敦说:“命运中的坎坷,恰似护理中的发动器,使人在真实的面貌中显形。”C. S. 鲁益师曾提到苦难如同:“封锁通往地狱的道路”。消化冰块的太阳同时也使泥土干硬。福乐安得烈说:“苦难精炼我们,也使一些人耗尽。”试验一个人的基督教信仰是否真实,是看他在狂风暴雨中能否站立得住。

西门彼得说基督徒的信心是要经过试炼与考验的(彼1:3-7)。我们的信心是否真正的信心,是由试炼来决定。彼得写信给受试炼的圣徒,提醒他们,虽然现今受百般的试炼,但他们是有大盼望的;理由是神在那里如同炼金者,祂要把我们炼成精金,祂要我们信靠祂。当一切自恃的渣滓炼净之后,那时的信心才是赞美神、荣耀神的信心。

亚伯拉罕是个有信心的人,他经历了信心的试炼。神吩咐他离开安舒的吾珥,去到所应许给他及他后裔之地。但是这应许似乎从未应验,毫无子嗣的迹象。在不能忍耐的当儿,亚伯拉罕采取了其他的方法。由他的使女夏甲生下了以实玛利,但神不认可,以实玛利必须离去。十一年之后,那应许之子生下来。但是以撒必须被献在祭坛上。神若是得不到以撒,祂就是没有得到亚伯拉罕的一切。神似乎说祂重新发现了亚伯拉罕的信心:“现在我知道你是敬畏神的了”(创22:12)。亚伯拉罕通过了试验,他的信心才成为精金的信心。

经过那安置在你走的道上
火般的试炼时,
我的恩典全然充沛,
要成为你的供应;
火焰无法伤害到你,
我的作为不过是为了要
除去你的渣滓,
提炼出你的精金。

二、苦难显明我们的罪

当我们走基督徒道路时,我们不知道自己的真面目。甚至作传道的人对于自己内心的诡诈也不大了解。

英国著名的一位传道人钟马田(Dr. Lloyd Jones)说:“我们对自己太好了,我们不明白什么叫作披麻蒙灰的痛切悔改。”我们祈祷要在恩典中有长进,信心增长,但是神所回应的,是我们想不到的答案。纽顿(John Newton)就是一个痛悔而自知的人:

我向主恳求
在信与爱及各样恩典中长进,
或可更认识祂的救恩,
并殷切寻见祂的面。
是祂,教导我要祷告;
是祂,我所信靠的那位,应允我求;
但祂总是如此行事,
每每使我几乎濒临绝境。
我期盼的是在喜欢的时候,
祂答应我的需求;
并因着祂爱的约束力,
克制我的罪念,赐给我安息。
并不是这样,祂竟使我觉察,
我内心隐藏邪恶;
令那来自地狱的愤怒之力量,
从各方面攻击我的灵魂。

马欣芮承认一切罪的种子都在他心中找到。他里面是何等的败坏!思想一下在许多圣徒生活中的罪行。亚伯拉罕的欺骗;约伯的急躁;摩西的发怒;亚萨的怨言;保罗的骄傲。约伯说:“因此我厌恶自己,在尘土和炉灰中懊悔”(伯42:6)。亚萨说:“我这样愚昧无知,在你面前如畜类一般”(诗73:22)。

这种发现叫我们少想到自己,因此而多想到主耶稣基督;叫我们发觉自己有罪的本性,并能真正的悔改。

三、苦难建立品格

不拘我们有什么,如果我们没有品格,我们就一无所有,决定我们命运的乃是我们的品格。到头来唯一的失败,就是在品格建立上的失败;一般生活上的品格,是由胜过困难而建立的。今日社会反对品格的建立,就是在教会中,青年人在品格建立的影响上亦多不在意,难怪许多人仍在属灵婴孩阶段。

我们常看到有名的运动选手得金牌。当时看着很简单,其实胜利得来不易;在这过程中,受过多少痛苦的训练,遭遇到多少俱增的阻力。神建立我们品格的步骤记载在罗马书第五章第五节,保罗说:“就是在患难中,也是欢欢喜喜的”。“患难”在希腊文是“压榨”的意思。这词用为描述压葡萄和橄榄;这描述说到外部患难与内部忧虑的重压。患难“生忍耐”——就是能够忍住患难而未能垮下来。在钦定本圣经中,把这种勇敢的坚忍所产生的结果称之为经验,其实更确切的翻译应该是“品格”,就是从一连串试炼中所生成的品格。

或许我们要问神是否不需用患难来建立品格,这是一个假设的问题,神并没有选择这样作。年轻的约瑟有多方面是被宠坏了,他根本不配作个领袖;在他作神想要他作的工作之前,他经历了许多患难——被下到坑中,尝过铁窗风味,预备了二十二年,他才登上埃及宰相的宝座。在狱中他被铁链捆拘(诗105:18),其他的翻译为“铁链进入他的灵魂中”,以及“他的灵魂进入铁链中”。约瑟所遭遇的不仅是肉体上的折磨,乃是灵性上的。

神预备我们,就像我们是唯一的人选。一个人在雕刻他的大理石像,有人问他:“你在作什么?”回答说:“我正在切掉那不像马的部分。”

四、苦难使我们更认识神

苦难所教导我们的,胜过在学校所学习的。我们或许读过大学、神学院,获得几个学位;我们或许读过不少神学名著,在神学的问题上发表宏见;可是我们的知识大部分是理论上的。知道有关神的事和认识神是两码事。永生的本质是“认识你独一的真神”(约17:3),保罗的愿望是“使我认识基督”(腓3:10)。

许多基督徒可以见证他们在苦难的磨炼中,比以前的经验中更多认识神。约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主谈论他说:“地上再没有人像他完全正直,敬畏神,远离恶事”(伯1:8),所以神把他看作祂恩典胜利的展示品。撒但得到许可去折磨他。真正的问题是:约伯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敬畏神是无缘无故的吗(伯1:9)?他所信的宗教只是个人的嗜好吗?约伯不知属灵战争在进行着,所以他问了许多问题。最有趣的是,他并没有得到答案。他所得到的是神的启示,至终叫他承认:“我从前风闻有你,现在亲眼看见你,因此我厌恶自己,在尘土和炉灰中懊悔”(伯42:5-6)。

在神的话语中,有许多我们不明白的,直等我们经历苦难之后,我们便豁然开朗,茅塞顿开。在我信主三十年来,我不明白约伯记这本书,也没有兴趣谈它。在一次特别苦难中帮助我了解约伯记。马丁路德有过同样的见证:“苦难是基督徒的神学家”;“直等到我遭遇到苦难,我才明白神话语的意义”;“试炼是我在追求神的过程中训诲我的师傅”;“没有人不受苦难、折磨而能了解圣经的”。

我与欢乐同行一哩之路,
她一路上喋喋不休,
但从她所有的言谈之中,
没有什么智慧留下给我。
我与忧愁同行一哩之路,
她什么话也没有说,
但是我学习的何其丰富!
就在我与忧愁同行之时。

五、受苦在生活中结果子并预备我们为神使用

主耶稣在约翰福音第十五章中,将基督徒比作葡萄树上的枝子。祂是葡萄树,天父是栽培的人。父要在葡萄树枝子上找果子,这果子要看它是否与基督联合,果子的成分也与父的栽培有关。有时这栽培是非常激烈的,砍树的刀很锋利,但目的是要为神的荣耀结出属灵的果子。

无疑,在神的国中有许多谦卑的圣徒,他们的名很难为地上的人所知,但他们却结满了属灵的果子。或许他们在今世受了许多苦,他们不能与人分享,只在神施恩的宝座前存放着,在那里他们成为天国的战士。

布鲁克(Phillips Brooks)说:“无论何处,人在灵里即使遭到再微不足道的试炼,以至较以前更成熟,这都是神正在为祂的圣殿劈斫梁柱。”包斯敦提醒我们:“从来没有一个对于十字架的主的旨意之屈从,也没有一个信靠祂、恳求祂帮助的行动,是会被忽略而不记载在天上的名录里的。”

苦难可以把结果子的新方式带进我们的生活中。因苦难的关系可以使人生出新的温柔、新的谦和。这在前伦敦韦斯敏斯德礼拜堂牧师钟马田博士身上,就是一个明显的见证。最近几年来,由于他受苦的经历,他也记念别的受苦难的人。在他的晚年中,我们的女儿病重,并在她十三岁那年被主接去了。当他知道这事后,他立刻写了一封令人最得安慰的信。三个月后,他自己也与世长辞了。我们彼此深深感觉,属于神的家真是一件荣耀的事。

我们时常观察到苦难引领神的仆人到一个更被重用的地步。司布真说:“神从受苦的高地选出祂的精兵。”他自己就是一个显著的例证。他说:“我不知道我的经验是否也是所有神百姓的经验;但我知道在我安舒快乐之时所得到的一切恩惠所值无几,但我从愁苦中所领受的无法估计。”包斯敦曾经历重大忧患,他说:“对我来说常常如此:在神的护理之中,祝福总是透过铁门而临到我的。”英国利物浦会督J. C. 莱尔说:“伟大的建筑家所常用的器皿经常置于火中,使它们适合于工作。”

这类真理的例证在圣经中、在教会历史中不胜枚举。我们可以想到保罗和他的痛苦:“他肉体中的一根刺”,并神加给他那根刺的目的:“所以我更喜欢夸自己的软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林后12:7-9)

我们可以思想卢哲福(Samuel Rutherford)在亚伯丁的遭遇,他如何排拒了肉体与灵性上的寂冷:

在我波涛凶险的狱牢中
我的主与我在此相会

就在这苦难之地写出了充满基督馨香之气的书简,在后来的数世纪里激励、安慰教会。

我们想到写《天路历程》的本仁约翰,因传道的关系而被关在监狱中,在表面上看来,他不再为神使用了;其实神乃是在加增他的灵性,藉着他所写的《天路历程》帮助无数的人。我们前面所提的包斯敦,身体健康一直很坏,孩子又生病,有的死去,太太有精神病,教会中有许多困难,在无人注意中工作劳苦;然而他却在这种环境中写出宝贵的文献,给多人带来视福。

六、苦难能使我们以神为一切,并预备我们荣耀神

苦难驱使我们归向神。我们开始服事神,以为神需要我们;不久我们发现我们需要神。华森(Thomas Watson)说:“当神把我们的背放在床上时,那时我们才仰望上天。”我们祈求祝福,但实在我们并非需要祂。祂必须教导我们,祂比一切的祝福大多了。

在前面摘录过的纽顿的诗歌“十字架回应了我们的祷告”,就发掘出这样的真理:

啊!祂似乎亲手加重我的忧苦,
跨越我精心设制的美好计划,
刮走我的容器,使我仆倒在地。
主啊!为什么这样?我颤栗哭泣。
难道祢要置我这虫矢于死地?
主回答:这就是我的方式,
我的答案充满恩典与信实。
我在你里面施行的试炼,
是要把你从自我的骄傲中释放,
破碎你充满属世欢乐的计划,
你就会在我的里面寻找到你完整的自己。

亚萨在诗篇七十三篇述说他几乎跌倒的经验:“我的脚几乎失闪,我的脚险些滑跌”(诗73:2)。当恶人兴旺时,他却遭灾难、受惩治。他心中不解,直等到进了神的圣所,他这才恍然大悟,得见他们的真相。他承认说:“除你以外,在天上我有谁呢?除你以外,在地上我也没有所爱慕的”(诗73:25)。神已成为他生命中的满足。

神如此预备我们荣耀祂。如果我们生活毫无目的,只是享受安娱,那就没有爱慕未来的祝福了。神叫祂的百姓在奔往荣耀之路上叹息痛苦。恩慈的筵席是先以苦难当香料,然后才呈上荣耀之杯。

四、从黑暗护理中得的安慰

一、在神黑暗护理背后总有爱的目的

每当路途崎岖,汹涛骇浪时,最困难的事,就是觉得神仍在爱我们。这是我们所能接受的最后一件事。但所要求于我们的不是去感觉,乃是去相信。

坎贝(Murdoch Campbell)在他的书《他们都在苦难里》提到一位北苏格兰的传道人,他在猝然之间失去了他那位敬虔的好妻子。那晚在朋友们的面前,他祷告道:“假如有位天使从天降临,告诉我说这事是为我得益处,我不会相信的,我之所以相信,是因为祢的言语如此说,我必需相信。”

我们衡量神的爱不是凭祂的护理,乃是凭祂的应许。司布真说:“当我们不能追随神时,我们可以信靠祂的心。”当神的护理黑暗时,我们很难了解,这时惟有神的话语才能引导我们,知道当如何理解神的护理。

不要凭感觉来判断主,
要本着祂的恩典信靠祂;
在祂黑暗护理之后,
隐藏着祂的笑脸。

我们凭信心追溯到天父的手,“命运中的不幸”都是由神作成。我们的看法总是停留在次要因素的阶段。

例如我们亲人死去,我们就想到医生的疏忽;有车祸,我们就以为是驾驶人的大意。我们对所发生的事耿耿于怀。

约瑟在受了他诸兄的最大耻辱之后,他追溯到神的手:“从前你们的意思是要害我,但神的意思原是好的,要保全许多人的性命,成就今日的光景”(创50:20)。约伯在他那些朋友手中吃尽了苦头,然而当他说到他的损失时,他说:“赏赐的是耶和华,收取的也是耶和华,耶和华的名是应当称颂的”(伯1:21)。卢哲福说:“倘若你始终停留在自己的想法,陷溺在次要因素的混乱漩涡之中,就很难学会顺服,以及灵性上的忍耐。若你说的是:啊!都怪这地方啊!都怪这时辰,要是这样多好!要是那样多好……没完没了。”

二、黑暗护理仍是一个奥秘,没有立刻的答案

这就是难题的重点。似乎是一项奇异的、自相矛盾的言论,但其实不是,当约伯不想明白这奥秘时,他却开始明白了。

神以奥秘的方式运行
行使祂的奇事,
祂的脚伫立在海上,
并且驾驭狂风暴浪,
在深不可测的矿藏之下,
祂以永不失手的技巧,
珍藏着祂最灿烂的设计,
并屡行祂至高无上的意旨。

怎么会这样?这就是神就是神、人就是人,神的伟大就是这样。厄斯金(Ra1ph Erskine)在他根据约13:7的一篇题为“到时候就清楚神黑暗护理”的讲道中,解释神在黑暗护理中的目的:

“在神黑暗护理中发现神自己的完全,表明祂的意念高过我们的意念,祂的道路高过我们的道路。假如神按着我们的思想与想像行动,怎能显出祂是耶和华、是一位有权能的神、按着自己的旨意行事?神无需对我们作任何解释,但我们应当清楚的信靠祂、顺服祂。当神安静无声时(就像祂对待约伯那样),很难去信靠祂,但我们一定要信靠祂。”

论到神在我们受苦时安静无声,邓恩(Ronald Dunn)有以下的智慧之言:

“我想这是最困难的地方。如果你知道事情的究竟,可以说你什么都能作。不拘我到哪里去,每次聚会都有人问我‘为什么?’……我告诉你:神很少时候回答你的‘为什么’这问题。这并不是没有答案,那是因为如果神回答了我们,你我或许也不能明白;此外,我们必须学习信靠祂,不管知道不知道事情的究竟。我们会向神问问题,我们往往都是这样说:‘主啊,求你给我们解释,这事到底是怎么样?’我们是叫神向我们交账”(Walking with the King, P.173, Ronald Dunn)。

今日基督徒每当苦难临到时,即问神这事为何临到我?要求回答各种难题的书籍可以说是汗牛充栋。有一本书尤其是在美国最为畅销,那就是拉比库星诺(Rabi Harald Kushner)所写的《当坏事临到神百姓的时候》,对于苦难的问题提供了一个答案:“神要祂的百姓在生活中得到他所应得的,但祂不能总是如此预备。”关于这个问题,韦斯比(W. Wiersbe)在他的书中,对“为什么临到我们?”有所回答。那个分题是“当坏事临到神百姓的时候”。韦斯比也论到约伯的事,给予我们许多有益的亮光。

“神没有回答约伯吁求公义的理由之一,是因为祂要根据恩典继续与约伯的关系。神不愿意约伯维持一种‘商业上的信心关系’。祂愿意约伯信靠神有一种浓厚的性格——慈爱、怜悯、恩典、善良——没有任何事可以干涉到这一切关系。因为主要的问题不是‘为何义人受苦?’乃是‘我们服事的这位神值得我们为祂受苦吗?’”

我们的思想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正如邓恩所指出的,约伯记的主题不是“为何基督徒受苦?”乃是“为何人要服事神?”如果神剥夺了我们一切所有的,我们仍然爱祂、事奉祂吗?如果我们能像约伯那样,我们就回答了魔鬼的谎言,并且荣耀神。

三、苦难的唯一解释,就是造就我们亲近神

我们所受苦难最重要的解释,就是叫我们更亲近神:“我有无数的问题问神;但是当我亲自遇见神的时候,那些问题都插翅而飞,无一存在”(Christopher Mor1ey)。这是我们看事情的惟一方法,这也正是发生在亚萨身上的。他看见恶人发达,自己经历神的惩罚,他觉得很难过,直等到他进入神的圣所;他来到神面前,他静听神的话。他说:“思想他们的结局”(诗73:17)。他不但觉得舒适,而且明白过来。

包斯敦说到在护理中与神的交通。解释护理的乃是神的话。护理是神在我们的生活中显明祂旨意的外部工作。因为作诗篇的人已经与神好久没有交通了,所以他对于所处的环境是很陌生的。“我这样愚昧无知,在你面前如畜类一般。”当事情明朗化时,他说:“我亲近神是与我有益。”

不拘我们的环境如何,我们的责任就是信靠神,走我们的道路。许多人都是不喜欢苦难,想法子把苦难除去而了解神的旨意。马太亨利说:“苦难一旦达到它的目的,即刻会停止。”我们的责任也是求神在我们的苦难中使我们成圣。韦斯比在他所写的那本《为什么临到我们?》的书中,说到一位朋友身居百般苦难中。有一日想要鼓励她,他说:“你要知道我们为你祷告。”她回答说:“我很谢谢你们,但你们向神祷告什么?”韦斯比想了半天,也想不出什么好的回答。她说:“谢谢你,但请你为我再祈求一件事,那就是求神不要叫我糟蹋这一切的苦难。”

四、苦难的结果就是神莫大的慈爱

厄斯金说:“基督向祂百姓所作的每件事,都是超过我们所求所想的。”寇柏(William Cowper)的诗与此十分类似:

你这惧怕的圣徒啊,
提起新的勇气吧;
乌云虽然看似可怖,
其实蕴藏极大怜悯,
即将裂散,
倾福于你。
祂的旨意即将成就 ,
片时就要展开;
蓓蕾似乎还嫌青涩,
顷刻花颜绽放,
芳香而甜美。

这在神的圣徒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试想约瑟以及他所受长久的磨炼苦难。在他的狱房与王宫之间又是何等的对比!“人用脚镣伤他的脚,他被铁链捆拘。耶和华的话试炼他,直等到祂所说的应验了。”后来神的救援来到:“王打发人把他解开,就是治理众民的,把他释放。立他作王家之主,掌管他一切所有的,使他随意捆绑他的臣宰,将智慧教导他的长老”(诗105:18-22)。护理的时间性是非常奇妙的,神护理的火车头带来快乐结局的列车。

我们或许不能明白我们现在的处境或苦难,因为神护理工作范围是很广的。约伯不晓得他是神与撒但之间争战的焦点;神正如以往一样,把约伯视作祂胜利的展示。约伯以为他的生平是无用的,当他以为一切都完了的时候,其实他正是作最伟大的事——他在荣耀神,他证明撒但是说谎的。在约瑟被丢在坑中二十二年以后,他才明白他受苦难的理由。

包斯敦不明白他所受的那么多的苦难,他每天都经历神护理上的对付;他所经历的苦难,实在是他所得丰富果实的解释。他所写的书都为当时一些教会名人所忽视,但如今却为全世界的人所诵读。

我们的生活好像壁毡
背面虽然彷佛一团纵横崎岖
毫无目的之乱线
但前面却是非常美丽的图画
直到织布机杼渐至静止
梭子也不再飞驰
神将画布展开
并把理由解释清楚
黑暗的丝线也是极其必要
在这位织布者的巧手之中
在祂所设计的图型里
不亚于金丝和银线

我们必须要看一切事的结局。“那先前忍耐的人,我们称他们是有福的。你们听见过约伯的忍耐,也知道主给他的结局,明显主是满心怜悯,大有慈悲”(雅5:11)。

结 语

结 语

神在受苦与荣耀之间锻炼出一条不断的锁链,那也就是基督徒所走的路。祂因苦难而成为完全,祂忍受了苦难,然而祂并没有罪。受苦领导罪人要成为完全而得荣耀之路,岂不是更重要吗?马欣芮写道:“我觉得我更需要神使我受苦的手。”卢哲福说:“赞美神的锤子、钢钉与火炉。”司布真同样说:“火炉、锁链与锤是有价值的。”

我们不要被现代的观念所欺骗,以为尽速除掉患难与疾病为妙,而享安逸。新约告诉我们,要在苦难中喜乐。如果我们没有受苦的经历,我们当警觉,因为我们与祂受苦,才能与祂一同得荣耀。没有苦难,没有荣耀。

福格森(Sinclair Ferguson)在他的书《加增你的信心》里提到曾见过教堂看板上的一幅海报:

工厂——在里面
展示室——在楼上

我们在地上的生活好像一个工厂。我们是处在预备的地方,我们生命上有神的雕刻刀痕。生活中的苦难、磨炼是神雕刻我们的器皿,铸成祂儿子的模样。这经验是不好受,但与我们有益。

神的百姓向来没有白白牺牲受苦。我们现今的受苦,是为将来的荣耀投资;现今的受苦,要比起将来要得的荣耀实不堪比拟。马欣芮又说:“不久你就会发现在你人生中的一切,除了罪以外,都是为了你的好处。每一次患难的波潮,都是为要把你送到无罪永世的阳光海岸。”

大水漫过生命的路程;
荆棘篱尖锐刺人;
此刻这些都留在我背后:
啊!都是为了发出和谐的美妙音乐!
立刻这福杯临到
洗净尘世上一切苦涩的愁烦;
立刻这荒漠的荆棘丛集
盛开成伊甸的玫瑰。

《认识神》(巴刻)

原著序

正如小丑们不自量力,渴想串演《哈姆雷特》(Hamlet);我也一直想有系统地写一本关于神的书。然而,这一本却不如理想。它的厚度或许令人以为我在尝试写那么一本书,但任何人若那么想,必会失望。充其量,它只是一串珠子:一连串大题目的小研究,大部分在《福音杂志》(Evangelical Magazine)上最先发表。它们原本是零散的信息,现在汇集成书,因为它们好像都融合成一个信息:关于神和我们的生活,书中题材的取舍和处理方法是符合实际目的。

在《基督教神学序言》(A Preface to Christian Theology)一书中,约翰·麦基(John Mackay)把两种对基督教事物不同的态度作了个比喻:有些人坐在西班牙式房子的高高露台上,浏览下面过路的旅客。“台上人”可以听见旅客的谈话,也可以和他们聊天。他们或批评旅客走路的姿态,或讨论道路的问题,诸如道路怎么会存在?它通到哪里去?沿途在不同地方会看见什么?……等等。但他们始终是旁观者;他们的问题只是理论而已。相反,旅客们面对的问题,虽然也有理论的成分,大致上却很实际—— “往哪里去”和“如何上路”的问题,不但需要明白了解,还要抉择和行动。台上人和旅客们或许忖思相同事物,他们的问题却不同。因此(举例说)若谈到邪恶,台上人的问题是:在神的主权和恩慈中,如何在理论上解释罪恶的存在?旅客们的问题却是如何驾驭邪恶,使恶变善?又再举例:若谈到罪恶,台上人就问:种族的罪恶和个人的败坏是否真有其事?至于旅客们,既从自己里面认识罪,就问:有得救的盼望吗?或以“神性”(Godhead)为例:台上人问神怎么会有三位?三位如何成为一体?成为一体的三位又如何有位格?旅客们却想知道:如何好好地尊崇、敬爱以及信靠那位已合力把他们从罪恶带进荣耀的三一神。例子不胜枚举。本书是为旅客们而写的,所针对的也是旅客的问题。

写本书的信念是:对神无知——无知于他的作为和与他相交的方法——是今天大多数教会的软弱根由。这种情形,似乎由两种不幸的趋势造成:

第一,基督徒的思想己顺从了现代精神——这种精神是产生人类伟大的思想,而只容纳有关神的渺小思想。现代人应付神的方法,若不干脆否定他,也敬而远之;可笑的是,现代基督徒忙着在不敬虔的世界中维持宗教活动,到头来也把神拒于千里之外。明眼人有见及此,倒想从教会中引退,不屑同流合污,宁可自行寻求神。这也不能全怪他们,因为教会中人既把望远镜倒转来看神,以致把神看成侏儒,自己也就不过是侏儒基督徒;明眼人很自然不会就此满足。再者,对现代人来说,有关死亡、永恒、审判、灵魂之伟大、今生的抉择有永存的效果等思想都属无稽。可悲的是,基督教会不但没有大声疾呼,提醒世界所遗忘的事,竟一同把这些事不了了之。对基督徒生活来说,推崇现代精神无疑等于自杀。

第二,基督徒思想已给现代怀疑主义迷惑了。三个多世纪以来,文艺复兴中自然主义的酵母在西方思想中如癌蔓延。十七世纪的亚米纽斯学者(Arminians,“阿米念”)和自然神论者(Deists),和十六世纪的苏西尼学者(Socinians)一样,都否定改革派神学所说的:神若非直接地就是完全地控制他的宇宙;一直以来,人都用神学、哲学和科学去维护上述否定。结果,圣经和基督教历史上很多划时代的事件都猛受炮火围攻。信仰的基要事实备受质疑。神在西乃山与摩西相遇吗?耶稣不过是一个很属灵的人吗?福音书的神迹真发生过吗?福音书中的耶稣大致上岂非构想的人物吗?——诸如此类。还有,对属天启示(divine revelation)和基督徒的始源(Christian origins)两事的怀疑,也繁衍了更广泛的怀疑,而摒弃真理统一的观念,随之摒弃人类知识统一的希望。因此,现在普遍的假定是:我的宗教感悟,与我对身外事物的科学知识无关,因为神并不在世界的“那边”,只在思维“里面”。第二世纪的诺斯底神智学(Gnostic theosophy)曾想鲸吞基督教,目前刻划时代的是对神的怀疑和混淆比什么都更糟!

今天常有人说,神学比从前更坚牢;从学术上的专门知识和出版书籍的质量来看,这或许是真的。但在教会持守福音的真实性这基本工作上,神学长久以来却十分脆弱而别扭。九十年前,司布真(C. H. Spurgeon)目睹浸信会人士对圣经、救赎和人类命运等教义立场摇晃,就以“走下坡”去形容其危机。他今天若观察基督教对神的观念,我想他或会呼之曰 “突然下降”吧!

“你们当站在路上察看,访问古道,哪是善道,便行在其间;这样,你们心里必得安息。”(耶6:1 6)这也是本书发出的邀请。除非间接地,本书并不批判新路,而是直接重提古道,因为善道终究是善道。我不要求读者以为我已透彻知道书中所说的。鲁益师(C.S.Lewis,“路易斯”)曾说:“像我这样想象力远胜于服从力的人,应受公平的惩罚;我们往往幻想一些超乎实际所能攀及的情景。如果把幻想的描述出来,就会使别人和自己相信已臻此境”——那是自欺欺人〔参鲁氏著《四爱》(The Four Loves)一书第128页。泉源出版社出版(Fontana ed)〕。所有培灵书刊的读者和作者若能斟酌鲁氏的话,必大有裨益。然而,“我们既有信心,正如经上记着说:‘我因信,所以如此说话。’我们也信,所以也说话。”(林后4:1 3)——如果这本书能够帮助任何人,正如我在默想字里行间时有所得着,这劳苦就大有价值。

 

原著者 巴刻(J. I. Packer)序于
一九七二年七月
布里斯托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 Bristol)

 

第一部 认识主

第一章 研究神

一八五五年一月七日,修特瓦(Southwark)新公园街礼拜堂(New Park Street Chapel)的牧师在早堂崇拜讲道时开始说:

“有人说,‘研究人类的正确对象是人’。我不反对这种说法,但我相信研究神的选民的正确对象是神,这同样是对的;研究基督徒的正确对象是神。最能吸引神的儿女,最崇高的科学,最伟大的揣测,最磅礴的哲理,就是他所称为伟大的父神的名字、本性、位格、工作、作为和存在。

“默想神,总有一些很能提升思维的东西。这题材何等巨大,使我们的思维都在其浩瀚中消失;又何等深湛,使我们的自尊被它的无限淹没了。我们可以捉摸苦思其他事物,从而感到某种自足,私底下觉得‘看我多聪明’。但当我们面对这伟大科学,发现我们的铅锤线竟测不着它的深度,我们如鹰的眼竟不能窥其高耸,我们就庆然而返,以为人都不是聪明,都是野驴生的笨驹,因而沉重地承认:‘我不过属于昨日,什么也不懂。’没有其他比关于神的思想更能降卑人的思想了……

“然而,这题材能降卑人的思想,却也能扩大它。常常思想神的人,比那些在这狭窄的地球上劳碌终日的人有更广阔的思想。……扩阔心灵的最佳研究,是有关基督和他钉十字架的科学,及认识荣耀的三位一体的神。没有别的像敬虔、热切、持久地去研究神这伟大的题材一般,更能开阔人的知识。

“在降卑与扩大之余,这题材卓著的功效是安慰。哦,默想基督的时候,什么伤口都得到一帖良药;忖思父神,每种忧伤都平静下来;圣灵的潜移默化,治愈每颗痛疮。要消除忧伤吗?要淹没困累吗?去吧!跳进神的最深洋海;在他的无限中消失吧!你就好像在安乐椅憩息后站起来,重新充满活力。除虔敬默想神之外,我不知道还有什么别的方法能如此安慰心灵,能如此平静忧伤和苦痛的怒涛,能如此止息试炼的狂风。今晨,我邀请你思考这题目…… ”   

这些话正如一世纪多前司布真(C. H. Spunrgeon)所说的(信不信由你,那时他只有二十岁),至今仍然是真理。借用这段话来为以下有关神的本性和位格的研究作序言,最适合不过了。


“且慢!”有人会说:“真的必须继续研究下去吗?谁都知道,司布真时代的人,对神学很有兴趣,我却觉得沉闷乏味。为什么今天要人花时间研究你所提的呢?无论怎样,平信徒岂非可以不理吗?这到底是一九七五年,不是一八五五年!”

问得好!理由嘛,我想倒很充足。问者显然假定:研究神的本性和位格,对生活将会不切实际、无关重要。然而,事实上它却是任何人所能从事最实际的追寻。要活出我们的生活,认识神是极重要的。譬如说,用飞机把一个亚玛逊河的土人送到伦敦,一声不响地留他在特拉法加广场(Trafalgar Square),他不懂英文,也不认识英国,让他自生自灭,岂不残忍?同样,我们若要生存在世上,竟不认识那位拥有并管理这世界的神,则对自己也很残忍。对不认识神的人来说,这世界就变成一个陌生、疯狂、痛苦的地方,活在其中也成为令人失望、可怕的事情。忽略研究神,你就注定要蒙上眼睛走人生的道路,踉跄碰壁,毫无方向,全然不认识周围的环境。这样,你可白费一生,失去灵魂。

因此,一旦认识研究神的价值,就可以起步了。但从何开始呢?显然,只能从我们的所在地开始。那是说,在风暴中出发,因为今天有关神的教义是个风暴中心。所谓“神的辩论”,和它那些耸人听闻的口号——“除掉我们神的形像”,“神死了”,“信条可唱不可说”——有如楚歌四起。有人说,基督徒历代以来的 “神谈”(God talk),不外是比较讲究的无稽之谈。关于神的知识,严格地说是一片空言。自认有此知识的各样教训,如“加尔文主义”(Calvinism),“基要主义”(fundamentalism)“抗议宗学院派”(Protestant scholasticism),“旧正统派”(old orthodoxy),都被当作不合时代。怎么办呢?如果要等到风暴过后才出发,恐怕永无启程之日。以下是我的建议。还记得本仁约翰的天路客吗?当他刚要起程,而妻子和儿女叫他回去的时候,他“手掩着耳朵,边走边喊:生命,生命,永远的生命!”对于那些告诉你说,没有方法去认识神的人,我也请你暂时充耳不闻,然后跟我来看看吧。甜饼的味道如何,到底要尝过才能知道。任何一个人走着前人走过的路,即使听到旁观者彼此说“此路不通”,也不必太忧虑了。

有风暴也好,无风暴也好,我们要起程了。但怎样计划航程呢?

基督徒有五个基本真理,五个认识神的基本原则,将自始至终决定我们的航程。它们是:

—、神已向人说话,圣经就是他向我们所说的话,使我们有得救的智慧。

二、神是他的世界的主宰和君王;他为了自己的荣耀统管一切,在一切所作所为上彰显他的完美,使人和天使得以敬拜他、尊崇他。

三、神是救主,他至高的大爱,藉着主耶稣基督运行,拯救信他的人脱离罪的咎责和权势,认养他们成为他的儿子,并向他们施恩赐福。

四、神是三位一体;神有三个位格:圣父、圣子、圣灵。救恩的工作乃由三者一起合作,圣父定意救赎,圣子完成救赎,圣灵应用救赎。

五、敬虔的意义,乃指以信靠和顺服、信心和崇拜、祷告和颂赞、献身和侍奉去回应神的启示。生命必须在神话语的亮光中显明并活出来。除此之外,没有别的真宗教。

在这些普遍而基要的真理的亮光中,现在要详细查考圣经如何论及上面所提及神的本性和位格。我们好像是旅客,远远看见巍峨高山,绕了一周,看到这山如何抢尽镜头及决定四周乡野的形势,现在就直往高山前进,要攀登顶峰。


登山会牵涉些什么?我们将思想什么主题?

我们将讨论神的神性——那些使神与人不同,使创造者与被造者迥异远隔的各种神性特质,例如他的自存、无限、永恒、不变。也要讨论神的权能:他的大能、无所不知、无所不在。也讨论神的完全,他用言语和作为彰显他的道德性——他的圣洁、慈爱和怜悯、可靠、信实、恩慈、忍耐、公义。也要看看什么使他喜悦,什么得罪他,什么惹动他的忿怒,什么给他满足和喜乐。

很多人对这些主题都不太熟识。但对神的子民来说,以前通常不是如此。曾几何时,所谓神的属性(God's attributes)是十分重要,被列入要理问答(catechism)里,在教会中教导小孩子,连成年人也要他们知道。因此,在威斯敏斯特小要理问答(Westminster Shorter Catechism)中第四条问题“神是什么?”,其答案如下:“神是灵,在他的存在、智慧、能力、圣洁、公义、美善和诚实中,乃是无限、永恒、不变。”这句话,伟大的贺智(Charles Hodge)誉之为 “可能是出于人的手笔,对神的最佳定义”。可是,今天很少小孩子受过威斯敏斯特小要理问答的教育,现代的信徒也难得像查诺克(Charnock)在一六八二年所发表《论神的存在和属性》(Discourses on the Existence and Attributes of God)那样泛论神性的讲章。很少人能读到关于神性简单而直接的著作,因为目前这种著作实如凤毛麟角。因此可以想象,探讨上述各主题,必能提供一些崭新的东西给我们思考,和很多新鲜的观念给我们揣摩和消化。


因此,在登山之前,要先问自己一个很基本的问题——这实在是一个无论何时开始研读神的圣言之前,必须自问的问题。这问题关乎研讨的动机和目的。我们要问自己:我专心致意于这些事物,最终目的是什么?我获得关于神的知识之后,要如何处理它?必须面对的事实是:若只为追寻神学知识而追寻,必定身受其害。它会使我们骄傲自负。这题材本身的伟大,会冲昏我们的头脑,使我们以为因为对这题目有兴趣又能把握,就与其他基督徒不同,就鄙视那些在神学知识上看似粗浅贫乏的人,视他们为劣品货色。正如保罗告诉自负的哥林多人说:“知识是叫人自高自大。……若有人以为自己知道什么,按他所当知道的,他仍是不知道。”(林前8:1-2)以获得神学知识本身为目的,或研读圣经只为知道一切答案,而没有更崇高的动机,都可算是达到自满自足、自欺自骗的直接途径。我们要保守心志,求神免除我们这种态度。前面说过,缺乏教义上的知识,灵命就不健康;但同样真确的是,用错误的目的去寻求知识,用错误的标准去衡量它,灵命也不健康。这样,教义的研究真能危害属灵生命,而今天,我们要和古代的哥林多人一样,在此警醒自守。

但有人会说,每一个重生的人,岂不都自然爱慕神启示的真理,渴望尽力多知道它吗?且看《诗篇》第119篇吧——“求你将你的律例教训我”,“求你开我的眼睛,使我看出你律法中的奇妙”,“我何等爱慕神的律法”,“你的言语,在我上膛何等甘美,在我口中比蜜更甜”,“求你赐我悟性,使我得知你的法度”(12、18、97、103、125节)。每个神的儿女,岂不像诗人一般,渴望尽他所能学习认识天上的父亲吗?他“领受爱真理的心”(参帖后2:10)岂不是以证明他已重生了吗?他岂不应尽量满足神所赐的渴慕吗?

这当然是对的。但你若再翻看《诗篇》第119篇,就看到诗人认识神的热忱是实际的,而非理论的。他最高的欲望,是要认识、享受神自己;他把关于神的知识,只当作达到目的的工具。他要明白神的真理,好让他的心能回应他的真理,他的生活能与之相称。请注意开始几节经文的重点:“行为完全,遵行耶和华律法的,这人便为有福,遵守他的法度,一心寻求他的,这人便为有福。……但愿我行事坚定,得以遵守你的律例。”(l、2、5节)他对真理和正统信仰,对圣经的教训和神学有兴趣,但不以此为目的,却以此为达到最终目的——生活和敬虔——的途径。他最终的关切是认识、侍奉这位他要明白的伟大的神。

这也是我们必须的态度。研究神性的目的,必须是更知道神自己。我们所关心的,应该是扩大对神的认识,不只宥于关于神属性的教义,而是拥有这些属性的永活神。它既是研究的主题,也是我们研究的帮助,故他自己必须是研究的目的。研究神的时候,要寻求被引到神面前。神为此而赐下启示,我们也必须为此运用启示。


如何做到呢?如何把关于神的知识变成对神的认识呢?其中的规则是必须的,但很简单:就是把所学习到关于神的每一项真理,变成在神面前默想的材料,进而向神祷告和颂赞。

或许,我们稍为懂得祷告是怎么一回事。但默想又是什么?问得好!因今天默想是已失落的艺术,而基督徒对此无知,损失掺重!默想是人把他所知道关于神的作为、方法、目的和应许等不同事物加以重温、考虑、深思的活动。这是圣洁思想的行动,在神的面光中,在神的看顾下,藉神的帮助进行,藉此与神相交。它的目的是澄清人对神心理上和灵性上的想象,让神的真理在人的心灵和意志上发挥最大而应有的影响力。它可说是一种自言自语——讲及关于神和自己;诚然,这往往是和自己争辩,在疑惑和不信的迷雾中找出一条通路,以致能灿然明白神的权能和恩典。每当我们默想神的伟大和荣耀、自己的渺小和惭秽,总是使我们谦卑;又当我们默想神在主耶稣基督身上所彰显无限丰富的慈怜,又总是激励、坚固我们——“安慰”我们(“安慰”,要照着圣经自古所用强烈的字义去解释)。这几点,就是本书开始所引用司布真一席话所强调的,且都是真的。我们越深入这又被降卑又被升高的经验,对神的知识也越增长,连平安、力量和喜乐也随之递增。因此,求神帮助我们,能如此运用关于他的知识,以致人真能“认识主”。


问题讨论

1.当别人说“找不到一条认识神的道路”,作者告诉我们应存的态度是什么?
2.我们研究神性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什么?为什么只为寻求而寻求的神学知识,使我们“反而受害”?
3.为什么《诗篇》119篇的作者要认识神?本章第四大段对你进行研究的动机有何帮助?
4.我们如何能把关于神的知识变成对神的认识?默想是什么?你对作者所描述的默想有何回应?

第二章 认识神的人

有一次,我和一位学者在阳光中散步,他为了恩典的福音与教会要人发生冲突,宁愿舍弃在学术界平步青云的前程。“我并不在乎”,他说,“因为我已认识神,他们却不。”这只是一句插语,是对我所说的一句漫不经心的评语。但这话却萦绕在我的脑子里,使我思索良久。

我想,没有几个人会这样自然地说已认识神。如果我们够坦白,就必须承认我们完全不了解“我认识神”这几个字所指那肯定、真实的经验。或许,我们能见证某些经历,也能滔滔不绝地述说悔改的经过,我们说认识神——当然,福音派信徒理应这么说;然则,我们能不假思索地,而且基于自己过去某些特殊的事例,说已经认识神吗?我甚表怀疑,因为大多数人对神的经历,恐怕没有那么生动真实吧!

再者,在我们所享用关于神的知识的亮光中,我想很少人也能这样自然地说,并不在乎过去的失望和目前的痛心(世界所认为的痛心)。因为事实上,我们大多数都很在乎。我们叫这些做“十字架”,且忍受着,又常常反复思念,无时无刻不掉进苦涩、冷漠、灰暗中。我们向世界表现的态度,是一种干涸的禁欲主义,与彼得形容他的读者所有“说不出来,满有荣光的大喜乐”(彼前1:8)相差甚远。我们的朋友就说:“多可怜啊!多受罪啊!”——我们自己也有同感!但在真正认识神的人的心中,这些虚假、夸大的话是毫无地位的!他们从来不想“如果”,从来不想失去的事物,只想已得着的。保罗说:“我先前以为与我有益的,我现在因基督都当作有损的。不但如此,我也将万事当作有损的,因我以认识我主基督耶稣为至宝。我为他已经丢弃万事,看作粪土,为要得着基督,并且得以在他里面。……使我认识基督”(腓3:7-10)。保罗说把失去的事物看作“粪土”,意思说不但不认为这些有何价值,也表示他心中不常常想念这些;正常的人怎会对粪堆有所留恋呢?可惜,这正是很多人所作的。这显出在真正认识神的道路上,我们所得何等稀少!

在这一方面我们要坦白面对自己。我们可能是正统福音派信徒,能清楚地讲述福音,老远就能嗅出异端邪说。任何人问如何认识神,我们能立刻提出正确的方程式——认识神乃藉主耶稣基督,靠他的十字架与中保,基于他应许的话,靠着圣灵的大能,透过个别运用信心。可惜,认识神的人的喜乐、善良、精神释放等特质,我们却付若阙如——甚或比一些对福音派的真理认识得不太清楚和不太完全的基督教圈子中人更缺乏认识,更含糊!或许这又是在后的必要在前,在前的必要在后吧。对神一点点的认识,比一大堆关于他的知识更有价值。

有两件事可进一步说明这一点:

第一,人可以知道很多关于神的事,而不太认识他。我敢肯定,很多人从未真正认识神。我们发现对神学有浓厚兴趣(当然,神学是最引人入胜的科目——在十七世纪时它是每一位绅士消闲的活动),阅读解释神学和护教学的书,钻研基督教历史,研究基督教信条,学习如何解释圣经。别人赞赏我们在这些事上的兴趣,也有请我们就某一个基督教问题公开发表意见,或带领小组研究,或发表论文,或撰写文章,和在基督教的圈子里,通常正式或非正式地担负正统教义的教导和评审的责任。朋友们说,我们的贡献很有价值,这也激发我们再接再励,探讨更多神的真理,以应付别人的要求。这都很好——可惜对神学的兴趣、关于神的知识、对基督教主题能想得清楚、能说得动听,却不完全等于认识神。我们对神的知识或许可以像加尔文(Calvin)的那样多(事实上,如果努力研读他的著作,迟早也可以),却可能一直对神一点也不认识(我且要说,加尔文却非如此)!

第二,人可以知道很多关于敬虔的事而不太认识神。这视乎所听的道、所看的书、所交的朋友。在这注重分析和科技的时代,有关如何祷告、见证、读经、十一奉献、做年轻基督徒、做年长基督徒、做快乐的基督徒、分别为圣、引人归主、受圣灵的洗(或在某种情况下避免圣灵的洗)、讲方言(或辩解五旬节式的表现)。和一般如何经历基督徒所有不同的行为,教会书摊和讲台的信息,殊不缺乏。还有很多记述历代圣徒的经验的传记可供赏阅。总之还有很多其他的方法,一定可以使人间接地学习有关基督教的事。再者,一个常识丰富的人,可以经常利用这些追求帮助那些个性较不稳定的基督徒,使他们站稳脚步,培养他们对困难能看得中肯,这样一来,或可以赢得“好牧者”的美誉。然而,有了这一切,仍可能一点也不认识神。

然而又要旧话重提。问题不在乎是否精通神学,或能“平衡”(多么可怕、自我意识多强的一个字!)基督徒的生活。问题乃是我们能否简单而坦诚地说已认识神,不因为自己是福音派的信徒才觉得要这么说,却因为这的确是浅显的事实;同时,能否说因为认识神,就不在乎因做基督徒而有的不愉快的事,或失去的乐趣?若真正认识神,我们会这么说,若不这么说,显然要更清楚面对自己,看看认识神和只知道关于神的事有什么分别。

前面说过,人认识神的时候,就不在乎损失和苦难;他所获得的,足以把这些一扫而光。认识神对人还有什么其他影响呢?圣经不同的部分,从不同的观点回答这问题;或许《但以理书》提供了最清楚有力的答案,可归纳成下面四大命题:

一、认识神的人有大能力为神工作

《但以理书》其中一章预言说:“惟独认识神的子民必刚强行事。”(11:32)英文圣经修订标准本(RSV)译作“惟独认识神的子民,必站稳行事(stand firm and take action)”。从经文的上下文看,此节以“惟”(but)字引出,故相对于第31节中那“设立那行毁坏可憎的”、用巧言勾引作恶违背圣约的“卑鄙的人”的行为(参31、32节)。这指出认识神的人的行动,就是对在四周运行、敌挡神的潮流的反抗。他们不能小视神遭受挑战或被漠视;他们觉得必须采取行动;神的名受侮辱,激发他们奋起。

这正是《但以理书》各章记载的故事,是但以理和他三个朋友的“丰功伟绩”。他们是认识神的人,结果常常觉得被迫要积极地与非宗教和假宗教的盛行和霸道分庭抗礼。但以理尤为特出,他绝不容许这样的情形每况愈下,却有感要向之公开挑战。为了不因吃宫内食物而冒被俗礼玷污之险,他坚要吃素,使太监长惊愕不已(但1:8-16)。当大利乌王禁止祷告一个月,并谕违命者死时,但以理不但继续每天祷告三次,且在打开的窗前祷告,使每个人都能看见(6:10等节)。这使人想起赖尔主教(Bishop Ryle)在圣保罗大教堂内他的座位上向前躬身,使每个人看见他在信条上并没有倾向东方的传统!可别误会这些行径!并不是因为但以理或赖尔主教乃粗鲁、蛮不讲理、喜欢反叛、不与政府作对就不快乐的家伙。只是因为认识神的人,对那些神的真理和尊荣受到直接或沉默的危害的场合,非常敏感。与其让事情腐化下去,他们宁可强使人注意这问题,务求改变人心——而不惜亲身冒险。

这种为神而发的冲劲,并不限于外表的举止。事实上,也不始于外表的举止。认识神的人,其先决条件是祷告的人,他们为神的荣耀而发的热忱和能力,最先表现出来的地方也是祷告。《但以理书》第9章记载说,当但以理先知“从书上得知”预言中以色列被掳时期行将结束,又看见国家的罪只会招惹神的审判而非怜悯,他就“禁食,披麻蒙灰,定意向主神祈祷恳求。”(3节)用一颗对我们很多人是完全陌生的,用激烈、伤痛的心灵——这是我们很多人完全陌生的心灵——祈求恢复耶路撒冷。真正认识神所结出不变的果子,是为神的缘故,祷告出来的力量——诚然,这种力量只有藉着祷告而发泄出来,释放内在的张力——而认识越多,力量就越大!我们可以用此测验自己。或许我们没有必要向不虔不义和离经叛道公开表示些什么。或许我们年老、有病、或为其他身体状况所限制。但我们都能为日常生活周围所见的不虔不义和离经叛道祷告。然而,若里面很少这种祷告的能力,也很少如此实行,这就是甚少认识神的确据了。

二、认识神的人对神有伟大的思想

《但以理书》中的神,是一位随自己美意掌管历史,藉审判和怜悯的作为向个人和国家彰显主权的神。要把书中关于这伟大的神的智慧、大能和真理等教训全部写出来,篇幅是不够的。总而言之,除《但以理书》之外,整本圣经对神的权能多面性的真理,再没有更生动、更持续的描述了。

面对着已鲸吞巴勒斯坦的巴比伦帝国的大能和威荣,和后来使以色列在任何人为的尺度下都像侏儒的世界各大国,《但以理书》却戏剧性地提醒说:以色列的神是万王之王,万主之主,“诸天掌权”(4:26),神的手掌握历史的每一时刻,而“历史”(history)实在不过是“神的故事”(His story),是他永恒计划的展现,而最终凯旋胜利的国度,是神的国度。

“至高者在人的国中掌权”(4:25;参5:21)这中心真理,就是但以理在第二、第四章教训尼布甲尼撒的,在第五章(18-23节)提醒伯沙撤的,是尼布甲尼撒在第四章(34-37节)所承认的,是大利乌在第六章(34-37节)所承认的,是但以理在第二、第九章祷告的根据,在第一、第六章反抗权柄的信念,和他的朋友在第三章反抗权柄的信念,以及神在第二、四、七、八、十、十一至十二各章向但以理启示的精要。神知道且预知万事;他的预知乃预定(His foreknowledge is foreordination);因此,他在世界历史和个人命运两方面都有最后的判决。他的国度和公义最后必得胜,因人或天使都不能阻挡他。

这些就是充满但以理内心关于神的思想,可从其祷告(永远是人对神看法的最佳证据)看出来:“神的名是应当称颂的,从亘古直到永远,因为智慧能力都属乎他。他改变时候、日期,废王、立王,将智慧赐与智慧人。……他……知道暗中所有的,光明也与他同居……”(2:20-22);“主啊,大而可畏的神,向爱主守主诫命的人,守约施慈爱。……主啊,你是公义的……主,我们的神,是怜悯饶恕人的。……耶和华我们的神在他所行的事上,都是公义……”(9:4、7、9、14)。我们是这样认识神吗?这是我们的祷告所表达的神吗?我们对他圣洁的尊荣、道德的完美、慈爱的信实等伟大的认识,能好像它对但以理一样使我们谦卑、倚靠他、战兢、顺服吗?这测验也能量出我们认识神有多少。

三、认识神的人为神表现大无畏的勇气

但以理和他的朋友忠勇过人,但却非“愚忠”。他们知道在做什么,算过代价,量过危险。他们清楚知道,神若不用神迹插手介入(他实在做到了),后果将会如何。但这些事并不动摇他们。既相信自己有正确的立场,并知道忠于神就必须有此立场,他们就如章伯斯(Oswald Chambers)所说:“欣然洗手,表示与后果无关。”使徒们说:“顺从神,不顺从人,是应当的。”(徒5:29)保罗说:“我却不以性命为念,也不看为宝贵,只要行完我的路程”(徒20:24)。这正是但以理、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所具备的心志。这也是所有认识神的人的心志。他们或会发现,选择正途何等艰苦困难,但一认识清楚,就勇敢、毫不犹豫地拥抱它。若其他神的子民看法不同,他们不担心,也不附和(当时的犹太人,只有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三个人拒绝敬拜尼布甲尼撒的像吗?他们说的话并无表示他们知道——甚至理会——是否有其他人。他们只清楚知道自己应做什么,而对他们来说这已够了)。这试验也能量出我们认识神多少。

四、认识神的人在神里面有极大的满足

人最大的平安,莫过于满心确实知道已认识神,神也认识他们,并且知道这种关系已保证神在今生、在死后以至永远都有恩惠随着他们。这是保罗在《罗马书》5:1所说的平安:“我们既因信称义,就藉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得与神相和。”他在《罗马书》第8章也详析文中精义:“如今那些在基督耶稣里的,就不定罪了……圣灵与我们的心同证我们是神的儿女。既是儿女,便是后嗣……我们晓得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所称为义的人,又叫他们得荣耀……神若帮助我们,谁能敌挡我们呢?……谁能控告神所拣选的人呢?……谁能使我们与基督的爱隔绝呢?……因为我深信无论是死、是生……是现在的事、是将来的事……都不能叫我们与神的爱隔绝,这爱是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的。”(1、16、 28、30、33、35等节)这是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所认识的平安。因此,面对尼布甲尼撒王的最后警告——“若不敬拜,必立时扔在烈火的窑中,有何神能救你们脱离我手呢?”(3:15)他们仍然屹立不动,从容就义。他们的回答(3:16-18)确是古今一绝:“尼布甲尼撒啊,这件事我们不必回答你。”(请勿紧张!)“即便如此,我们所侍奉的神,能将我们从烈火的窑中救出来。”(彬彬有礼,却令人无言以对,他们认识他们的神啊)“即或不然,”——若无拯救临到——“王啊,你当知道我们决不侍奉你的神”(毫不在乎!根本没有什么不同!或生或死,他们都知足)。

主,或生或死,非我所虑,
爱你侍你,是我福分;
求他赐我,足够恩典。
人若长寿,我会欢欣,
因我可以,长久顺命;
人若短命,我何用忧,
振翅飞翔,永恒之中?

我们知足的程度,又是另一试验,可判断是否真正认识神。

我们渴慕这样认识神吗?那么——

第一,必须承认对神何等无知。必须学习如何用祷告和内心所思想的,而不是用关于神的知识或在教会中的恩赐和责任去衡量自己。恐怕很多人在这层面上完全不知道自己多么贫乏。求主给我们看见。

第二,要寻求救主。他在世时,邀请人与他为伍;人因而认识他,藉认识他而认识他的父。旧约也记载主耶稣道成肉身之前曾经显现,做过类似的事——以神的使者的形状出现与人为伍,使人认识他。《但以理书》似有两件这样的记载——那和但以理的三个朋友在火窑中同行,“相貌好像神子”的第四个人是谁呢(3:25)?但以理在狮子坑中的时候,神差遣来封住狮子的口的使者是谁呢(3:25)?现今主耶稣的肉身已离开我们,但在灵界并无分别;我们仍可藉着与主同行去寻找、认识神。只有那些寻找主耶稣直到寻见的人——他应许过我们若全心全意寻找他,必会寻见——才能站在世人面前见证说已认识神。

问题讨论

1.“人可以知道很多关于神的事,而不太认识他。”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2.认识神的人有哪四种特征?
3.是什么激发神的子民有所行动?为什么“真正认识神所结出不变的果子是……祷告的力量”?
4.《但以理书》所教导关于神的中心真理是什么?
5.为什么一个人祷告是他对神的观念的最佳证据?回想你过去一天或一周的祷告。这些祷告显示你对神有什么看法?
6.作者说如果我们要认识神,就应做两件事。那是什么?你认为我们如何能每天做这两件事?

第三章 知与被知

神为什么造我们?人生的目标应该是什么?耶稣所赐的“永生”是什么?

“认识你独一的真神,并且认识你所差来的耶稣基督,这就是永生。”(约17:3)人生最好的事物,能比其他带来更多的喜乐、欢愉和满足的,又是什么?

“耶和华如此说:‘智慧人不要因他的智慧夸口,勇士不要因他的勇力夸口,财主不要因他的财物夸口。夸口的却因他有聪明,认识我是耶和华’”(耶9:23-24节)。神所看见人不同的景况,哪一种最使他满足?认识他自己。神说:“我喜爱认识神,胜于燔祭。”(何6:6)

以上几句话虽短,其涵义却十分丰富,其重点会使每一位基督徒的心火热,但那徒具宗教形式的人,却会无动于衷(凭此可知他还未重生)。以上所说的立刻成为我们生活的基础、形态、目的,以及优先权的原则和价值的尺度。只要你知道在世上主要的事务是认识神,人生大部分问题就自动会有条有理。今天的世界,充满了染上两种病的人,一种是卡缪(Albert Camus)所说的“荒谬主义”(Absurdism)“人生是一个不幸的笑话”的病,另一种可称为玛丽·安顿妮式的狂热(Marie Antoinette's fever),因为是她创始用来形容这病的字眼:“什么都淡而无味。”这些纷乱腐蚀了整个人生:每一件事立刻变成问题和没趣,因为什么都好像没有价值了。但荒谬主义者的蛔虫和安顿妮式的狂热是害不到基督徒的,除非有时试探的能力迫使他们失去常态——靠着神的恩典,这也不会持久。使人生有价值的,是够大的目标,足以吸住我们的梦想,抓住我们去效忠;这个嘛,基督徒是有的,其他人却没有。还有比认识神更崇高、更尊贵、更迫切的目标吗?

然而,从另一角度来看,我们却说得很少。我们讨论认识神,是讲出一个方程式,而方程式像支票,不兑现是无用的。说“认识神”的时候,究竟说些什么?一种特别的情感?一阵阵使人背凉的寒意?一种梦幻式、凌空、浮游的感觉?吃仙丹的人追求惊心动魄的刺激?抑或认识神是一种特别的理性经验?会听见声音吗?会见到异象吗?有奇怪的思想掠过脑际吗?抑或其他?这些都需讨论,特别因为圣经曾说,在这些地方人很容易受骗,未认识神却以为已认识他了。这样,问题是:有什么活动或事件,可确切地叫做“认识神”?

显然,“认识”神必然比“认识”人更复杂,正如“认识”邻舍比“认识”一幢房子、一本书、或一种语言更复杂一样。对象越复杂,认识也越复杂。认识抽象的事物,如语言,是从学习而得;认识死物,如宾尼维斯山(Ben Nevis译注:英伦三岛最高之山)或大英博物馆,却从视察和探究而来。这些活动,虽然因为要集中精神而颇费气力,描述起来倒不简单。但认识生物就复杂得多了。认识生物除了要知道它过去的历史外,还要知道它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怎样反应和行动。人说“我认识这匹马”,正常的意思不单单是“我从前见过它”(虽然就用字而论,他的意思或许只此而已);他更有可能的意思是:“我知道它如何活动,且能告诉你如何驾驭它。”这样的知识,只能从以往与这匹马交往、观察它的活动,并亲自驾驭它而得到的。

说到人,情形就更复杂;因人不如马——人把内心掩盖起来,不向所有人昭示心迹。认识一匹马或许花几天就够了,但对人,或许与他相处数月,甚至数年,最后还是要说:“我真是完全不了解他!”我们知道,认识别人有不同程度的分别。根据和朋友见面时,他们坦白表露心迹的多少,而用“认识”,“不太认识”,“只见过面而已”,“非常熟悉”,或“彻头彻尾的认识”去形容对他们的认识。

因此,认识人的性质和程度,乃视乎他们过于视乎我们。我们对他们的认识,是他们容许我们认识的直接结果,而不是我们尝试认识他们的结果。见面时,我们这一方面只能注意他们,对他们表示兴趣、表示好感,友善地敞开自己。此后,是他们,而不是我们,决定我们是否会认识他们。

现在试想象一下,有人要介绍我们认识一位什么都比我们“优越”的人——无论是地位、思想、成就、专业技能、品格或其他。我们越觉得自己的卑微,就越觉得只能必恭必敬地注意他,让他主动与我们谈话(试想想谒见英女皇或爱丁堡公爵吧),我们很想认识这位高贵的人物,却知道认识与否全在乎他,不在乎我们。如果他只拘谨于礼貌上的形式,我们会很失望,却不能抱怨;归根结蒂,我们不能强要与他交友。但假若他立刻开始信任我们,与我们坦诚闲话家常,甚至邀请我们参与他已计划好的某些事,请我们在他需要帮忙的时候随时与他合作,我们就会觉得受宠,一切就会完全改观。从前人生似是平淡灰暗,今后却不同了,因为这伟大人物已选中我们做他的私人助手。这真值得写信回家报告报告!——也值得遵之而行!

这只是一个用来阐释什么叫做认识神的例子。神藉耶利米说得好:“夸口的却因他有聪明,认识我是耶和华。”——因为认识神是一种会振奋人心的关系。全能的创造者,万军之耶和华神,那视万民如桶中一滴水的伟大之神,来到人面前,藉圣经的话语和真理与人交谈。人或许多年来已熟习圣经和基督教真理,这些对他却毫无意义。但有一天他猛然醒悟,神确实藉着圣经向他——他自己!——说话。他一聆听神所说的,就发觉自己越来越降卑,因为神向他说关于他的恶行、罪咎、软弱、盲目、愚昧,迫着他断定自己是无望、无助而呼求赦免。还有,他听见神确实向他敞开心怀,与他为友,请他同工——如巴特(Barth)所说做“盟友”(a covenant partner)。这是多么震撼人心,却多么真实——一个罪人认识神是独一的神的关系,其中神竟雇用人与他同工,做他的同事(参林前3:9)和私人朋友。神把约瑟从监牢提升到做法老的宰相,是他对待每一个基督徒的写照:人本是撒但的囚犯,竟被带到信靠、侍奉神的地位。人生立该改变了。做奴仆是羞耻抑或光荣,视乎主人是谁。很多人都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亲身服侍邱吉尔爵士,觉得多么光荣。认识、侍奉天地的主,更该是多么值得骄傲光荣啊!

这样,认识神包括什么?根据前面已绘画出来,这种关系所牵涉不同的因素,认识神包括:第一,听神的话,接受圣灵所解释的,应用在自己的身上;第二,注意神的话语和作为所启示的神的本质和位格;第三,接受他的邀请,遵从他的命令;第四,认识神藉着亲近人并吸引人与他有圣洁的相交所彰显出来的爱,并为此欢乐。

上述真理的骨干,圣经都用图画和比喻赋与肌肉,说明认识神就像儿子认识父亲、妻子认识丈夫、庶民认识君王、羊群认识牧者(以上是圣经所用四大比方)。四个比方所喻示的关系,都说到认识者“仰望”被认识者,而后者负责前者的福乐。这是圣经中有关认识神的一部分概念:认识他的人——即那些神容许被认识的人——是神所爱护和关怀的。此点容后详述。

然后圣经进一步说,我们只能藉着认识那用肉身彰显神的耶稣基督,才可以认识神——“……你还不认识我吗?人看见了我,就是看见了父”;“若不藉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约14:9、6)因此,弄清楚“认识”耶稣基督的意义是十分重要的。

对当日耶稣的门徒来说,认识他可直接比作认识上述比方中的大人物。门徒只是平凡的加利利人,不能特别要求耶稣对他们有兴趣。但耶稣——那位说话有权柄的拉比,那位不光是先知的先知,那位在门徒心中加增惊愕和崇拜,直到他们不能不承认是神的主——却寻找他们、呼召他们、信任他们、征用他们作向世界宣讲天国的代表。“他就设立十二个人,要他们常和自己同在,也要差他们去传道”(可3:14)。他们承认那位选召他们又称他们为朋友的,乃“基督,永生神的儿子”(太16:16),是生而为王,持有“永生之道”(约6:68),而这认识所带来的效忠和权利感,就改变他们全部的人生。

当新约圣经记载耶稣基督已复活,其中一个涵义是:加略山的受害者已逍遥自在,因此任何地方任何人,都可以像当日门徒与肉身的主有同样的关系。不同的是:第一,他和基督徒的同在是属灵的,而非肉体的,故肉眼看不见;第二,根据新约的见证,基督徒从开始就知道这些关于耶稣的神性及他是赎罪祭的真理,而最初的门徒要过几年才渐渐明白这些真理;第三,今天耶稣向我们说话的方法,不是说些新鲜的话,而是藉着福音书所记他的话,和圣经其他关于他的见证,来向我们的良心说话。今天我们认识耶稣基督,仍然好像他在世时与十二门徒一般,肯定地是个别师生的关系。在福音故事中走过的耶稣,现在也和基督徒同行。认识他需要跟随他,昔日如是,现今亦然。

耶稣说,“我的羊听我的声音,我也认识他们,他们也跟着我。”(约10:27)他的“声音”是他的宣称、应许和呼召。“我是生命的粮……羊的门……好牧人……复活。”(约6:35;10:7、14;11:25)“不尊敬子的,就是不尊敬差子来的父。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那听我话,又信差我来者的,就有永生。”(约5:23-24)“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你们当负我的轭,学我的样式,这样,你们心里就必得享安息。”(太11:28-29)只有承认耶稣的宣称、相信他的应许、回答他的呼召,才“听到”他的声音。从此,就认识耶稣是牧人,他也认识相信他的人为自己的羊。“我也认识他们,他们也跟着我。我又赐给他们永生,他们永不灭亡,谁也不能从我手里把他们夺去。”(约10:27-28)认识耶稣,即从今以后,被他从罪恶、咎责和死亡中拯救出来。

回顾前面所说,“认识你独一的真神,并认识你差来的耶稣基督”这话的意义,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认识神和人与人一切直接的关系一样,是个别的交往。认识神不止于知道关于他,而是当他向你敞开时与他交往,当他注意你时由他对付。认识关于他,是信靠他应有的先决条件〔“未曾听见他,怎能信他呢?”(罗10:14)〕,但认识他的宽度,却不等于认识他的深度。欧文(John Owen)和加尔文(John Calvin)比本仁约翰(John Bunyan)或布锐(Billy Bray)懂得更多神学,但谁能否认后两者和前两者认识神一样透彻?(当然,四位都熟读圣经,这比正规神学训练好得多)如果决定性的因素是观念的正确,那么最有学问的圣经学者显然比谁都认识神。非也!你脑袋里或许有一切正确的观念,内心却可能从未尝试过这些观念所指示的实在;而一个被圣灵充满、单纯读经听道的人,比那些自满自足于正确神学的学者,更能与他的神和救主建立更深的交情。原因是前者能一生实际地应用真理与神交往,而后者则不能。

第二,认识神是在思想、意志、情感上个别的参与。除此以外,实无他法成为完全个别的关系。要认识别人,你要向对方委身、与他为伍、投其所好、准备认同他所关心的事物。若非如此,你和他的关系只会肤浅无味。诗人说:“你们要尝尝主恩的滋味,便知道他是美善。”(诗34:8)平常的所谓“尝尝”是咬一大口什么的,好品赏其味道。一道菜可能很好看,厨子也大力推荐,但若不试试,仍不知其真味。同样,若不“尝尝”与别人交朋友的经验,仍不知其真本性。因此说,朋友无时无刻彼此传达味道,分享对彼此(想想热恋中的人吧)和对共同关心的其他事物的观点。他们用言行彼此敞开心怀,各人就或悲或喜地“尝到”对方的本性。他们彼此认同,并亲身在感情上参与对方所关心的。他们感受对方,也想念对方。这是朋友彼此认识重要的一方面;同一道理也适用于基督徒对神的认识——正如上文所说,这也是朋友的关系。

今日,认识神的感情的一面,总被轻描淡写地掠过,因为恐怕会鼓励过度伤感的自我陶醉。当然,实在没有比自我陶醉的宗教更不敬虔,但也常常需要强调说,神存在并不只为了我们“舒服”、或“幸福”、或“满足”、或供应一些“宗教经验”,好像这些都是人生最有趣、最重要的事。同时也有必要强调说,任何人若根据“宗教经验”而说“我认识他,却不遵守他的诫命,便是说谎话的,真理也不在他心里了”(约一2:4 ;参9、11;3:6、11;4:20等节)。虽然如此,仍然请勿忽略认识神的感情的关系,也是理智、意识的事,否则就实在不可能成为两者之间深刻的关系。信徒对神的事工在世上的成败兴衰,应有而且必须有感情上的参与,正如邱吉尔爵士的私人助手,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成败也有感情的参与一样。当神被尊崇、得胜的时候,信徒就欢腾雀跃;若看见神被辱骂,却痛彻心脾。巴拿巴来到安提阿“看见神所赐的恩就欢喜”(彼11:23)。另一方面,诗人说:“我的眼泪下流成河,因为他们不守你的律法。”(诗119:136)同样,基督徒确知亏欠主的时候觉得羞耻伤痛(参诗51;路22:61等经文),另外,当神藉某些方法,让他看见神用以爱他的、永恒的爱的荣耀时,就常有喜乐的经验〔“有说不出来的大喜乐”(彼前1:8)〕。这是与神为友感情上经验上的一面。忽略这一面,就证明人对神的思想无论多么真实,他还未认识所思想的神。

第三,认识神是恩典。在这关系中,始终神在做主动——这是必然的,因为神完全超越我们,而我们因罪的缘故,已完全不能向他讨求任何好处了。不是我们与神为友,是神与我们为友,藉着彰显他的爱,带领我们认识他。保罗在致加拉太人的书信中,就说明了在认识神的事上恩典的优先次序:“现在你们既然认识神,更可说是被神所认识的……”(加4:9),这形容字句显然是使徒保罗认识到,在读者的救恩中先有恩典,而且恩典是最基本的。他们认识神是神认识他们的结果。他们凭信认识他,因为他先用恩典选拔他们。

“认识”这个字,若这样用在神的身上,就变成一个关乎主权和恩典的字眼,说明神主动的爱、拣选、救赎、呼召、保守。《哥林多前书》13:12说到我们对神有不完全的认识,但神却完全认识我们,部分意思当然是指神完全认识我们,如俗语所说:“知得一清二楚。”但这仍不是“认识”的主要意思;主要意思从以下经文可看出: 

“耶和华对摩西说,……因为你在我眼前蒙了恩,并且我按你的名认识你。”(出33:17)“我未将你(耶利米)造在腹中,我已晓得你;你未出母胎,我已分别你为圣”(耶1:5)。“我是好牧人,我认识我的羊,我的羊也认识我,……并且我为羊舍命,……我的羊听我的声音,我也认识他们。……他们永不灭亡。”(约10:14、15、27、28 )由此可见,神对属于他的人的认识,与他救赎恩典的整个目的是有关联的。神这种认识,包含了他对所认识的人的个别爱护、救赎行动、信实守约、供养眷顾。换言之,它暗示了救恩,从今直到永远。

因此,归根结蒂,最重要的并不是我认识神,而是支持这个事实的另一更伟大事实:神认识我。我被刻在他的掌心。他对我朝思暮想(?)。我对他所有的认识,全靠他恒久主动的认识我。我认识他,因为他先认识我,且继续认识我。他认识我为朋友,且爱护我;他的眼目永不离我,他的注意力,没有一刻会转离我(?),因此,他的看顾不会稍有差池。

这是每时每刻的认识。知道神常常在爱中认识我,看顾我的福分,实有不可言喻的安舒——充实精力而不消耗精力的安舒。知道他对我的爱是全然真实,是基于他已认识我最坏的一面,以致没有新发现能使他对我失望(如有时我对自己失望一样),因而拦阻他祝福我的决心;这是极大的释放。知道他已看见别人所看不见(为此我多么高兴!)我内里的诡诈,他也看见比我自己所能看见(按良心说,这已够了)更多的败怀,这也是谦卑的大条理由。知道他为了某些难以测度的原因,他要我做他的朋友,他也要做我的朋友,并赐下他的儿子为我而死,以实现他的目的,这也是敬拜、爱慕神的极大动力。这里不能详细解释这些概念,但顺便一提,也足以显示所谓认识——不单单我们认识神,而是他认识我们——是怎么一回事。

问题讨论

1.为什么基督徒对荒谬主义者的蛔虫和安顿妮式的高热有免疫作用?
2.认识一个人有什么含义?
3.作者如何描绘我们和神的关系?你觉得这是一个好的比方吗?为什么是?为什么否?
4.当那位“视万民如水桶中的一滴”(赛40:15)的全能创造者,突破界限而成为我们个人的同伴,会发生什么事情?
5.认识神的行动,牵涉哪四件事?
6.圣经用哪四个比喻描绘人和神的关系?这些比喻有何共同点?
7.为什么神认识我们,比我们认识神更重要?

第四章 独一的真神

“拜偶像”这三个字使你想起什么?在图腾柱前膜拜的野人?印度教寺庙中面目狰狞的塑像?围着以利亚的祭坛狂舞的巴力祭司?显然,这些都是偶像崇拜;但要知道,世上有更不易察觉的偶像崇拜。

第二条诫命说:“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作什么形像仿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侍奉它,因为我耶和华你的神是忌邪的…… ”(出20:4-5等节)。这诫命说什么?

单看此经文,很自然会以为它指敬拜耶和华以外的神像——如崇拜以赛亚所嘲讽的巴比伦偶像(赛44:9;46:1等节),或保罗在《罗马书》1:23、25节所论当时希腊罗马世界的异教,“将不能朽坏之神的荣耀变为偶像,仿佛必朽坏的人和飞禽、走兽、昆虫的样式……他们将神的真实变为虚谎,去敬拜侍奉受造之物,不敬奉那造物的主。”但从上下文看,第二条诫命不可能是指着这种偶像崇拜而说的,因为如果是,它只重复第一条诫命,并没有加上什么。

因此,我认为第二条诫命——正如它一贯的解释一样——是指着一项原则,即如贺智(Charles Hodge)所说:“拜偶像不单包括拜假神,也包括用塑像敬拜真神。”对基督徒来说,这意思是:不能用可见的物质或图画去代表一神,或三位一体中的任何一位,以达到基督徒崇拜的目的。这诫命所针对的,不是敬拜的对象,而是敬拜的方式;它是说不能用任何代表神的塑像或图画来帮助我们敬拜神。

骤看之下,这样的禁令竟是合乎圣经的宗教的十大原则之一,岂不怪哉?因表面看不出它有什么意义。我们会问,如果敬拜的人周围的塑像和图画能帮助提升他仰望神,何害之有?我们已惯于把应否使用这些物件的问题,当作个人的脾性和品味来处理。我们知道,有些人的房间里有基督的小十字架和画像;他们说,看看这些物品,能帮助他们祷告时集中思想在基督的身上。我们知道,很多人说在充满这些装饰的教堂中,比在那些完全没有这些装饰的教堂中能敬拜得更自由、更容易。我们就说,这有什么不对呢?这些东西有什么害处呢?如果人真的认为这些有帮助,还能说什么?有什么理由禁止?面对这迷惘,有人提议说,第二条诫命只适用于借用异教不道德和卑下的东西来代表神,而不指其他。

但诫命本身的字句,却否定了这么狭窄的解释。神斩钉截铁地说,“不可作什么形像,仿佛……百物”用来敬拜。这直截了当的话,不但禁止把神绘成或塑成动物,也禁止把他绘成或塑成我们所认识最崇高的受造物——人。他也禁止用图画或塑像代表耶稣基督这个人——虽然耶稣自己仍然是人;原因是:所有图画和塑像必然是“相似”我们所构想的理想人物,因此就在诫命禁止之列。历史上,基督徒对第二诫命是否禁止用耶稣的图画作教导(如在主日学班中),意见分歧,问题也不容易有定论;但毋庸置疑的是,这诫命禁止我们公开或私底下敬拜基督的图画和塑像,正如不能敬拜父神的图画和塑像一样。

这样一来,这禁令有什么意思呢?从这禁令语气之重,后面又附加可怕的警告(宣告神是忌邪的神和对违诫者的严惩),我们会以为这必定是十分重要的事。真的吗?答案是:是!圣经的教训显示,这诫命直接包含着神的荣耀和人的福份。有两方面可解释为什么圣经这么强调这诫命。这两方面与塑像对人真的或假的帮助无关,乃关于塑像的真理。

一、塑像羞辱神,因它掩盖了他的荣耀。天上之物(太阳、月亮、星辰),地上之物(人、动物、雀鸟、昆虫),和海中之物(鱼、哺乳动物、贝壳类)等物的塑像,都不是他们的创造者的形像。加尔文(Calvin)说:“神真正的形像,全世界都找不到;因此……什么时候他被可见的形体代表,他的荣耀就受玷污,他的真理就被虚谎腐蚀……因此,设计神的塑像本身已不敬虔,因这败坏的行为已污辱了他的尊荣,他的塑像就不是他了。”这里的重点,并不只是指用躯体和四肢去代表神,事实上他什么都没有。如果这是反对塑像的惟一理由,用塑像代表基督就无可厚非了。但这重点还有更深的意义。反对图画和塑像的重心,是因为这些事物不可避免地遮掩了它们所代表的,神的属性和位格的大部分(即非全部)真理。

举例说,亚伦造了金牛犊(即牛的塑像),作为那领以色列人出埃及,大能的神耶和华可见的象征。无疑,人以为这塑像可以荣耀神,因它适当地代表了神的大能。但不难看出,这象征却侮辱了神:因为人看着代表他的牛犊塑像,就能知道他的道德个性、公义、恩慈、忍耐吗?因此,亚伦的塑像掩蔽了耶和华的荣耀。同样,十字架的悲苦性也遮盖了基督的荣耀,因它把基督的神性的事实,在十架上的胜利,和他现时的国度都隐藏起来。十架只彰显他人性的软弱,却掩蔽他神性的刚强,它镂刻痛苦的实在,却挪开他的喜乐和满足。以上两例,那象征物没有价值,最大的原因是它不能代表应代表的。因此,一切肉眼可见的神的代表物,也是这样。

无论如何,从文化的观点看宗教艺术,我们不应妄想神的画像能彰显他的荣耀,促使我们敬拜他;因为这些图画永远不能显出他的荣耀。正因如此,神在第二条诫命中附加说,他是“忌邪”的神,必报应违命的人:圣经中说神是“忌邪”的,乃指他维护他自己的荣耀的热忱;每当人用塑像去敬拜神,神的荣耀就遭殃了。《以赛亚书》40:18在生动地宣告神不可测度的伟大之后,就问我们:“你们究竟将谁比神,用什么形像与神比较呢?”这问题并不要求一个答案,只要求肃然的静默。它的目的是提醒我们,如以为照着被造物而造成的塑像能理想地代表造物者,那是又荒谬又不敬的。

这也不是神禁止我们用塑像敬拜他的惟一理由。

二、塑像误人入迷途,传达对神错误的思想。因它们不能充分代表神,就歪曲了我们对神的观念,在我们心中栽植各种关于神的位格和旨意的错误思想。亚伦把神造成一只牛犊,使以色列人以为神可以用疯狂、下流的方式敬拜他。因此亚伦所举行的“向耶和华守节”(出32:5),竟沦为可耻的狂欢。此外,历史事实告诉我们,用小十字架帮助祷告,也鼓励人把默想基督肉身的受苦视同敬拜;小十字架使人对肉身痛苦的属灵价值有不健全的看法,也使人不清楚认识复活的救主。

从以上例子,可见塑像在人心中歪曲了神的真理。从心理上言,假若你要向神祷告,却习惯了集中注意神的塑像或图画,就必然以这塑像所代表的去思想神,去向他祷告。这样,你就向这塑像“屈膝”、“敬拜”;这些塑像怎样不能传达神的真理,你也就怎样不能用心灵和诚实敬拜神。神为什么禁止你我用塑像和图画去敬拜他?其理在此。

认识到神的塑像和图画会影响我们对神的观念之后,就可看见第二条诫命进一步可应用于另一范畴。这诫命禁止铸造神的塑像,也禁止在心中幻想出神的形像。在脑子里去幻想神,和用手艺去塑造神,一样会触犯第二诫命。我们常常会听见类似这样的话:“我喜欢想到神是伟大的建筑师(或数学家、或艺术家)。”“我不认为神是法官,我喜欢想到神只是一位父亲。”经验告诉我们,这些话后面,往往就否定了圣经中某些关于神的真理。我要极力地强调,以为可以自由随自己的喜欢去思想神的人,正触犯了第二诫命。充其量,人只能以人的形像——或许以理想的人,或超人——去思想神(但神不是任何一种人。我们是按照他的形像造的,但绝不可以为他有我们的形像。对神有这样的想法,是对他无知,不认识他。所有根据哲学推理而不根据圣经的启示的臆测性神学,都错在这里。保罗告诉我们这种神学的结局:“世人凭自己的智慧,既不认识神……。”(林前1:21)在神学的范畴中追随人心的幻想,可说是继续对神无知的方法,成为偶像崇拜者——这种偶像,却是心理上、虚假的神的形像,藉臆测和幻想制造出来的。

在这亮光中,第二条诫命的正面目的就显而易见了。反面来说,它警告人不可从事导致羞辱神和歪曲他真理的崇拜方法和宗教作为。正面来说,它要我们认识:耶和华创造者是超越的、神秘的、不可思议的,不是任何幻想和哲学臆测所能捉摸的;因此要我们谦卑下来,聆听、学习他的话,让他教导我们他究竟像什么,以及我们应当怎样思想他。他说:“我的意念非同你们的意念,我的道路非同你们的道路。天怎样高过地,照样,我的道路高过你们的道路,我的意念高过你们的意念。”(赛55:8-9)保罗异口同声说:“深哉!神丰富的智慧和知识。他的判断何其难测!他的踪迹何其难寻!谁知道主的心?”(罗11:33-34)

神不像人;他的智慧、目的、价值尺度、处事方法皆与我们的大相径庭,以致我们根本不能用直觉去猜想,或用理想的人性观去比拟推论。除非他向我们说话,告诉我们关于他的事,否则我们无法认识他。事实上,他已说话。他已向先知和使徒们说话,也藉他们说话。他也藉着他自己的儿子的言行说了。藉着这些记载在圣经里面的启示,我们对神可形成一个正确的概念:非此不行。显然,第二条诫命的正面力量,是逼使我们从他自己的圣言里,而不从任何其他来源去获得关于神的思想。

从这条诫命本身的形式,也看出它正面的重点。神禁止人雕刻敬拜塑像之后,就宣称他是“忌邪”的,会惩罚所有漠视他全部诫命而“恨”他的人,而不止惩罚偶像崇拜者。从上下文看,自然而且是意料中的,应该是神对使用偶像的人特别的警告;但为什么神这警告却广义化了呢?这必定是为了使我们知道,那些雕刻偶像用来敬拜的人,已无可避免地失去真正的神学,而且会不断漠视神启示的旨意。惦念偶像的人,并未学会爱慕、留心神的话。把人造的、物质的或心理的偶像当作能够引人到神面前的人,恐怕不会以应有的严肃的态度,去面对神的启示的任何部分。

在《申命记》第4章,摩西自己也根据这几方面重申禁止用偶像崇拜,反对用雕刻偶像去听从神的话和诫命,因两者水火不相容。他提醒选民说,虽然他们在西乃山看见神出现的征兆,却看不见他的出现,只听见他的话;摩西又教训他们要继续在山脚生活,只有神自己的话在他们身边回响着,领导他们,却没有所谓神的塑像在他们眼前迷惑他们。

重点很明显,神没有用可见的象征物代表他自己,只向他们说话;因此他们现在不应寻找神可见的象征,只要顺从他的话。如果有人说,摩西是怕以色列人从四周拜偶像的国家借来塑像的模式,答案是:说得一点不错。这正是这诫命的意义:所有人造的神的塑像,铸造也好,想象也好,都是这邪恶、不义的世界的产物,因此必然与神自己的圣言相违背。为神造塑像,就是从人的本身寻找关于神的思想,而不是在神身上;这正是雕刻偶像的错处。

以上一直讨论的思路所引起的问题是:我们守第二条诫命守到哪里呢?教会中或许没有牛犊的塑像,家中也可能没有小的十字架(虽然在墙壁上有耶稣的画像;这应使我们再加三思);但能肯定说我们要敬拜的神真是圣经中的神、三位一体的耶和华吗?我们用心灵和诚实敬拜独一真神吗?抑或实际上我们心目中的神是一些其他的神而不是基督教的神,正如回教徒或犹太人,或耶和华见证人所信的不是基督教的神而是其他?

你会说:我怎能知道呢?试验的方法是:圣经中的神已藉着他的儿子向人说话。认识他荣耀的亮光,已在耶稣基督的脸上赐给我们。我是否习惯了仰望主耶稣基督的位格和工作,从中看见关于神的属性的恩典最后的真理?我能够看见神的一切目的集中在主身上吗?

如果我能看见这点,全心全意地来到加略山,把握加略山的答案,我就可以知道,我真的在敬拜真神,他是我的神,而我现在已根据主自己的定义在享受永远的生命:“认识你独一的真神,并且认识你所差来的耶稣基督,这就是永生。”(约17:3)

问题讨论

1.第二条诫命十分重要,基于哪两个原因?
2.作者在第一大段对基督教艺术所发的宏论,有什么涵义?譬如说,他的观点将如何影响艺术家选择素材?
3.为什么心理上对神的印象和物质上神的塑像,对认识神而言同样有害?
4.作者所说注意塑像和顺服神的话,两者有什么关系?犹太人在西乃山的经历,如何支持这个论点?
5.作者提供什么试验去决定你所信的神是不是基督徒的神?你对神的想法经得起这试验吗?

第五章 神成为人

有思想的人觉得耶稣基督的福音难以置信,这是不足为奇的,因福音所牵涉的事实超越人的理解。但很多人在鸡蛋里找骨头,把信仰弄得不必要的困难,却是可悲的事。

以赎罪为例吧。很多人深感困难。他们问:怎能相信拿撒勒人耶稣之死——一个人在一幅罗马刑具上断气——就能解决全世界的罪呢?那一次死亡怎能影响到今天神赦免我们的罪呢?或以复活为例——这又是很多人的绊脚石。他们问:怎能相信耶稣肉身从死里复活呢?既使很难否定坟墓是空的——但要相信耶稣从空坟墓出来,进入不死的肉身的存在,岂不更难?耶稣昏晕后暂时复苏,或盗尸等理论,岂不比基督教复活的教义更可信?或以童女生子为例,这是本世纪很多基督徒所否定的。人又问:怎能相信如此谬于生物学的东西?或以福音书的神迹为例,很多人又觉得困难重重。他们说,即使耶稣真能医治人(凭表面证据很难怀疑他的医治,因为历史上也有其他能医病的人),怎能相信他行在水面上、喂饱五千人、使死人复活?这样的故事实在难以置信。今天很多人就在信仰的边缘上,被这些和类似的问题困惑着。

其实,因着福音所给我们至高的奥秘,真正的困难完全不在这里。困难不在受难节赎罪的信息,不在复活节复活的信息,而在圣诞节道成肉身的信息。基督教真正惊天动地的宣言,是拿撒勒人耶稣是神成为人——神三位一体中的第二位成为“第二个人”(林前15:47),决定了人类的命运,成为全人类第二位代表,他有了人性,却不失其神性,以致拿撒勒人耶稣全然是真神,又全然是真人。这其中两个奥秘可说“买一送一”——一位神有多元位格,而在基督的位格中,神性和人性契合为一。第一个圣诞发生的事,就是基督教最超绝、最深不可测的启示的所在。“道成了肉身”(约1:14);神成为人;神子成为犹太人;全能的神变成地上一个无依无靠的婴孩,除了躺着、瞪着眼睛、蠕动、吵闹之外,什么也不会,像其他孩子一样,要人喂奶、换尿布、教他牙牙学语。这里面并无错觉或诈骗:神的儿子的婴孩期全然属实。你越想它,就越觉惊心动魄。虚构小说中也没有比道成肉身的事实更令人拍案惊奇的了!

这才是基督教真正的绊脚石。这是犹太教徒、回教徒、神体一位论者(Unitarians)、耶和华见证人及很多不能相信童女生子、神迹、赎罪和复活等困难的人觉得最为难的地方。误信道成肉身,或最低限度信得不够,往往对福音故事产生其他方面的困难。一旦把握道成肉身是事实,其他困难就冰消瓦解了。

如果耶稣是一位很奇特神圣的人,要相信记载关于他一生言行的新约圣经,困难就真是高如泰山了。但耶稣若真是永生的道,是父神在创世时的媒介,“藉着他创造诸世界”(来1:2),那么神的创造力使他进入世界、活在世上、离开世界等新的行为也无甚希奇了。生命的创造者从死里复活也不足为怪。如果他真是神的儿子,他死了而不复活会比复活更令人震惊呢!卫斯理说:“真神竟死,何等奥秘!”但真神复活,更是不可比拟的奥秘。如果神永存的儿子的确顺服亲尝死味,则死对灭亡的人类有救赎的意义,也不足为怪。只要接受耶稣的神性,在任何教义中找困难就变得不合理;一切都息息相关,不可分割。道成肉身本身是深不可测的奥秘,却能解释新约圣经所记载一切其他的事。

马太和路加福音颇详细地记载神的儿子如何进入世界。在罗马帝国的盛世,他降生于一个隐晦的犹太村庄的一间客店外。每逢圣诞节重述这故事,我们总把它美化了,它实在是颇可怕和残忍的。耶稣生在客店外,因为客店住满了人,没有人肯腾出一个床位给这临产的妇人,以致她要在马棚里生孩于,用马槽充当摇篮。圣经作者记载这故事颇为冷漠,不评一语。但细心的读者,必可从故事的描述看出世态的炎凉和无情而不胜战栗。但福音书作者记载这故事,却不是要藉此勾出道德的教训。对他们来说,故事的焦点不在降生的环境〔惟一的例外是因为这事发生于伯利恒(参太2:1-6),而应验了预言〕,乃在婴孩的身份。这一方面,新约圣经有两大思想是前面已提过的,现在要详细来看:

—、在伯利恒降生的婴孩是神

用圣经的术语确切点说,他是神的儿子,或用基督教神学的惯用语说,是神那儿子(God the Son)。请注意,是“那儿子”(The Son),不是一个儿子」(A Son):这是约翰在他的福音书首三章中重复四次说的,务使读者明白耶稣的独特性,他是神“独生”的儿子(参约1:14、18;3:16、18)。因此,基督教信条说:“我信父上帝……我信我主耶稣基督,天父的独生子。”

基督徒护教学者,有时把“耶稣是神的独生儿子”这句话,说到好像是有关他身份一切问题的最后、最完满的答案。情形却非如此,因为这话本身也产生问题,易被误解。“耶稣是神的儿子”意思是说其实有两位神吗?基督教像犹太教徒和回教徒所说,是多神主义吗?抑或“神的儿子”一词,暗指耶稣虽然在一切被造物中自成一类,在位格上却不像父神一样神圣呢?初期教会的亚流派(Arians)持有此见,现代的一元神论者(Unitarians),耶和华见证人,基督兄弟派(Christadelphians,“基督弟兄会”)及其他教派也持同一见解。对吗?圣经称耶稣为神的儿了,意思到底是什么?

这些问题迷惑了好些人,但新约圣经却不把我们留在不知如何回答的疑惑中。原则上,在使徒约翰的福音序言中,问题不但提出了,也同时解答了。显然,他是写给有犹太和希腊两种背景的读者。他说,他写的目的是要叫他们“信耶稣是……神的儿子并且……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约20:31)在整本福音中,他把耶稣以神的儿子的身份呈现出来。然而,约翰知道“神的儿子”一词会在读者心中引起误解的联想。据犹太神学的用法,这字是指期待中的(肉身的)弥赛亚的名衔。希腊神话中却有很多“神的众子”,是一个神和女人结合而生的超人。在这两种情形中,这名词都不能表达出位格的神性(Personal deity)的观念;事实上,两者都摒除了这神性。约翰务求他每次提到耶稣是神的儿子时,不被读者这样理解(即误解),也首先清楚耶稣所宣称及基督徒所说神子的地位,是不折不扣有位格的神性。每年圣诞节,英国圣公会把这个当作福音来诵读,我想是对的。新约圣经没有其他地方,比这一篇把耶稣神性的儿子身份解释得更清楚。

且看约翰如何小心而全面性地阐释他的主题吧。

他并不开门见山就提到“子”,他先谈“道”。这就绝无误解的危险了,熟识旧约的读者立刻就会意。在旧约,神的道是他创造时的发言,是他能力的运行,以完成他的旨意。旧约圣经描写到神的发言,他旨意的实际陈说,本身就有成事的能力。《创世记》第1章说,在创造万事时“神说,要有……就有了……”(创1:3)“诸天藉耶和华的命而造……因为他说有,就有”(诗33:6、9)。因此,神的道就是神的工作。

约翰就借题发挥,在《约翰福音》第1章里进一步说明关于神的“道”的七件事:

(1)“太初有道”(L节)。这是道的永恒性(eternity)。他本身无始;其他事物开始时,他已有。

(2)“道与神同在”(l节)。这是道的位格(personality)。那成就神旨意的能力,是一位有独特性格的个体的能力,在永恒中与神有不断交往的关系(这是这句话的意思)。

(3)“道就是神”(1节)。这是道的神性(deity)。他的位格虽与父的截然不同,却非被造物;他本身是神,正如父是神。这句经文的奥秘,是在神性的统一中有不同位格的奥秘。

(4)“万物都是藉着他造的”(3节)。这是道在创造(creating)。他是父用来进行每一创造过程的媒介。凡被造的都是藉着他造的(这进一步证明他和父一样是创造者,而不属于被造之列)。

(5)“生命在他里头”(4节)。这是道在赐生命(animating)。在被造物的范畴内,只有在他里面及藉着他才有物质生命。这是圣经对一切生命的起源及延续问题的答案:生命乃由道所赐和维持。被造物本身没有生命,只有在道——神的第二位——中才有。

(6)“这生命就是人的光”(4节)。这是道在启示(Revealing)。他赐生命,也赐亮光;换言之,每个人因为活在神的世界中,就从神得启示,这正是道的工作,而人活着也是因道工作的缘故。

(7)“道成了肉身”(14节)。这是道成为人(incarnate)。伯利恒马槽里的婴孩并非别人,正是神永恒的道。

约翰叙述完道是谁是什么——是神性的一位,万物的创造者——之后,就揭露其身份。他说,道是藉降生而彰显出来的神的儿子。“我们也见过他的荣光,正是父独生子的荣光”(14节)。第18节也证实了这身份:“只有在父怀里的独生子”。这样,约翰就建立了他一直要建立的论点。他现在已交代清楚称耶稣为神的儿子是什么意思。神的儿子是神的道,我们已知这道是什么了;因此,道是什么,子也是什么。这就是《约翰福音》序言的信息。

因此,当圣经宣称耶稣是神的儿子时,意思是在说明他截然不同、有位格的神性。圣诞节的信息全系于这惊天动地的事实:马槽里的婴孩是——神。

这只是故事的一半。

二、在伯利恒降生的婴孩是神变成人

道成了肉身:的确是人的婴孩。他没有停下做神;他不比从前更不是神,但他却开始做人。他现在不是神减去了神性的某些原素,却是神自动地加上了他自已所造的人性(?)。那造人的神,现在开始体验做人的味道。神曾造那天使,今日已沦为魔鬼了,现在他也处在可受魔鬼试探的境地——他诚然不可避免受试探——他人性的生活,只有与魔鬼交战才得完全。《希伯来书》的作者在仰望他那天上的荣耀后,也从这事实获得莫大的安慰。“所以,他凡事该与他的弟兄相同……他自已既然被试探而受苦,就能搭救被试探的人。”“因我们的大祭司并非不能体恤我们的软弱,他也曾凡事受过试探,与我们一样,只是他没有犯罪。所以我们只管坦然无惧地来到施恩的宝座前,为要得怜恤,蒙恩惠,作随时的帮助。”(来2:l7-18;4:15-16)

道成肉身的奥秘是深不可测的,不能诠释,只能陈述。好的陈述,要算亚他那修信经(Athanasian Creed)的措词了:“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神的儿子,是神又是人;……完全的神,完全的人:他虽是又神又人,却不是两个,而是一位基督;是一位,非把神性变成肉身:乃把人性放进神里面。”我们不能完全了解。我们在马槽所见,诚如查理•卫斯理(Charles Wesley)所说:

缩成六尺是我神,
超乎人智成肉身。

超乎人智——紧记这个是明智之举,可免除臆测,可满足地敬拜他。

怎样思想道成肉身呢?新约圣经并不鼓励我们去忖测它所引起肉体上和心理上的问题,却要我们因它所彰显神的大爱而敬拜神。那是降卑和自谦的伟大行动!保罗说:“他本有神的形像,不以自己与神同等为强夺的,反倒虚己,取了奴仆的形像,成为人的样式。既有人的样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顺服,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2:6-8)〔译注:此段经文原作者引自腓力斯(Phillips)译本,特别强调把末句意译成:“他的死是一位普通罪犯之死”(and the death he died was the death of a common criminal)。〕这一切都为了拯救我们。

有时神学家的猜想:道成肉身最初、基本的目的是为了完成创造秩序,它的救赎意义,不过是神事后的主意。然而,邓尼(James Denney)说得对:“新约圣经中,没有一种道成肉身是可以与救赎脱离关系而得到解释的。……启示的焦点不是伯利恒而是加略山。任何基督教建立事工,若忽略了或否定了这一点,都会歪曲基督教,使它模糊不清。”〔参邓氏著《基督之死》(the Death of Christ)1902年版第235页〕在一连串把神的儿子引到加略山十字架的阶梯上,伯利恒的摇篮所占的地位,才是它重要意义的所在;若不这样看就不会明白它。因此,新约圣经诠释道成肉身的钥节,就不是《约翰福音》1:14那简单的说话:“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而是《哥林多后书》8:9说的:“你们知道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恩典;他本来富足,却为你们成了贫穷,叫你们因他的贫穷,可以成为富足。”这里除了说明道成肉身的真理外,还说明它的意义;保罗给我们看到,我们对神子变成人子这事实应有的态度——不但看作是自然界的奇观,却看作恩典的杰作!

现在要暂停下来,思想一下有些人对上面所引保罗的话另一种不同的应用。《腓立比书》2:7中那一句被腓力斯(J. B. Phillips)译作“剥夺自己所有的权利”(“stripped Himself of all privilege”),和钦定本(Authorised Version)英文圣经译作“使自己默默无闻”(“made himself of no reputation)的话,原文乃“倒空自己”(emptied himself)之意,乃修订本(Revised Version)的译法(译注:亦为中文圣经新译本的译法)。有人就问,这句话若和《哥林多后书》8:9所言耶稣“成为贫穷”并列来看,岂不更照亮了道成肉身的本质?这岂不暗示说,神的儿子成为人,他的神性有某种程度的递减?

这就是所谓“虚己论”(Kenosis Theory),Kenosis这希腊字意即“倒空”(emptying)。这理论无论以什么形式出现,其中心是:为了成为完全的人,神的儿子必须放弃他一些神性的特性,否则他在空间、时间、知识、意识这些重要的、真实的人性生活中,不能享有受到限制的经验。这理论有不同陈述的方法。有的说神子只舍弃那些“形而上”(metaphysical)的特性(全能、全在、全知),保留“道德”的特性(公义、圣洁、信实、慈爱);另一些人说当他成为人的时候,他放弃所有特有的神性的能力,包括他神性的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虽然他在属世生活的过程中,后来却重新获得他神性的自我意识。

在英国,虚己论最早在1889年由哥尔主教(Bishop Gore)提出,以解释为什么我们的主如十九世纪高等批判学者所说的,竟然对旧约的所谓错误茫无所知。哥氏的理论是:神子成为人的时候,放弃了他神性中对事实的全知,但对道德的问题却保留着完全的、神性的无误。在历史事实这个范畴,他受当代犹太思想所限制,而他不知道这些并非全对,就未经批判地接受了。因此他认为旧约圣经在字句上是神默示的,乃全然真实,而且认为旧约五经乃摩西所写,《诗篇》110篇乃大卫所撰——这些都是哥尔不予以拥护的主耶稣的观点。很多人就步哥尔的后尘,到处寻找拒绝耶稣对旧约圣经的观点的理由。

可惜虚己论却不能成立。首先,它所根据的经文完全不能支持它。保罗论到神子倒空自己变成贫穷,每次上下文的意思都是说到他搁置一旁的不是神性的能力和属性,而是神性的荣耀和尊严,就是基督在那伟大的大祭司祷告中所说:“就是未有世界以先我同你所有的荣耀。”(约 17:5)腓力斯和钦定本都正确地译出《腓立比书》2:7保罗的原意。神子舍弃神性中某些特质的说法,是没有圣经根据的。

而且,这理论本身引起很大的不易解决的问题。如果基督耶稣失去一些神性的本质,怎能说他是完全的神呢?如果父的一些权能和属性不在他里面,又怎能说他完全彰显父呢?再者,如这理论所说,在地上其人性不能和其神性共存,在天上也应同为此理了。那么,那“在荣耀中的人”就永远失去了一些神性的能力了。设若,如圣公会信条第二条所说,“神性和人性”在道成肉身时“结成一体,永不分开”,那么根据虚己论,不能避免的推论是:神的儿子在道成肉身时失去了某些神的属性,永难收复。但新约圣经颇为清楚强调复活的基督的全能、全在和全知(参太28:18、20;约21:17;弗4:10)。照此看来,虚已论的支持者若否定这些神性的特质在天上不能和真人性共存,他们又凭什么理由说在地上这些也不能共存呢?

再者,哥尔用这理论去解释基督一部分教训的所谓错谬,而维护其他教训的属天权柄,这是不可能的。基督曾详尽概括地宣告,他所有的教训都从神而来:他一直只是神的差役。“我的教训不是我自己的,乃是那差我来者的。”“我说这些话,乃是照着父所教训我的。”“因为我没有凭着自己讲,惟有差我来的父,已经给我命令,叫我说什么,讲什么。……故此我所讲的话,正是照着父对我说的。”(约7:16;8:28;12:49、50)他宣称他自己“将在神那里所听见的真理,告诉了你们”(约8:40)。

面对这些宣称,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就接受这一切,承认耶稣一切的教训都有完全、属神的权柄,包括他对旧约圣经的启示和权威的宣告;要么就拒绝这一切,质疑他每一点教训的属天权柄。如果哥尔真的要维护耶稣道德和属灵的教训,他就不应该质疑耶稣对旧约的教训的真实性;另一方面,如果他真的决定不赞成耶稣对旧约所言的,他就应该前后一致,既认为不能接受耶稣所宣称的教训,也大可不必同意耶稣任何的教训。如果虚己论要作为哥尔所运用的用途,它就证明太多事了:它证明了耶稣既摒弃了神性的知识,就在每一件事上都可能有错,而当他宣称他所有的教训都源于神的时候,他欺骗自己,也欺骗我们。如果要根据耶稣的宣称而维护他做教师的属天权柄,就必须拒绝虚己论,或无论如何拒绝这谬论的应用。

事实上,福音的记载也提出反对虚己论的证据。的确,耶稣对人类和灵界的知识有时是有限的。他暗中会问——“谁摸我的衣裳?”“你们有多少饼?”(可5:30;6:38)他承认他和天使一样不知道神预定要他回来的日子(可13:32)。但另有一些时候只显示有超自然的知识。他知道撒玛利亚妇人暧昧的历史(约4:17等节)。他知道彼得若去打鱼,第一条打上来的,在口中会有一块钱(太17:27)。没有人告诉他,他就知道拉撒路死了(约11:11、13)。同样,很多时候他在医病、喂饱、使死人复生等神迹上显示超自然的能力。福音书给我们对耶稣的印象,不是一位完全没有神性的知识和能力的耶稣,而是一位能交替运用这两者的耶稣,且大部分时间他以不运用为满足。换言之,所得印象,并非神性的递减,而是神性功能的收敛。

怎样解释这种收敛?根椐《约翰福音》记载得特别多的真理,原因必然是子完全顺服父的旨意。神性一部分已知的奥秘,是神的三个位格彼此都有固定的关系。子在福音书中出现,不是独立一个神性位格,而是要倚靠的,只有而且完全根据父的指挥去思想和行动。“子凭着自己不能作什么。”“我凭着自己不能作什么。”(约5:19、30)“因为我从天上降下来,不是要按自己的意思行,乃是要按那差我来者的意思行。”(约6:38)“我没有一件事是凭着自己作的……我常作他所喜悦的事。”(约8:28、29)三位一体中第二位的本性,是承认第一位的权柄,顺服第一位所喜悦的事。因此,他宣告他自己是子,而第一位是他的父。他虽然和父有相同的永恒性、权能和荣耀,但他仍然很自然地扮演子的角色,并且以遵行父的旨意为乐,正如三位一体的第一位很自然地就计划、推动神三位一体的工作;第三位也自然地从父和子领命而去,完成“他们”共同的命令。因此,“神人”耶稣在世时顺服父,并非因道成肉身而有的新关系,而是父和子在天上永恒的关系,在时间上的延续。如在天一样,子在地也完全仰赖父的旨意。

如果这是真的,一切就解通了。这位神人不能独立知道一切,也不能独断独行。就如他不做所有他想做的,因为有一些不是父的旨意(参太26:53等节),同样他也不能知道一切他可能会知的,只知道父定意他知道的。像他其他一切的行动一样,他的知也是由父的旨意规限的。因此,例如他不知道回来的日了,不是因为他在道成肉身时放弃了知道一切的权能,乃因为父没有定意他可以在地上、在受苦前期间知道这一件事。加尔文注释《马可福音》13:32时说得很对:“在他没有完全履行中保的职份之前,这件事一直没有让他知道;但他复活后就知道了。”这样,耶稣有限的知识,不能用道成肉身的形态来解释,而要用父对子在地上的旨意来解释。因此结论是:福音书有一些事实与虚己论互相矛盾,若没有虚己论,所有事实就容易解释了。

神的儿子倒空自己、变为贫穷的意义,现已明白。它意思是把荣耀搁置一旁(真正地虚己);自动收敛权柄;接受困难、孤独、苦待、恶毒和误会;最后,惨痛地死——灵魂的痛苦更甚于肉体的痛苦——以致他几乎心力交瘁(参路12:50和客西马尼园的记载)。它意思是爱那不可爱的到底;使他们“因他的贫穷,可以成为富足”。圣诞节的信息是,破毁的人性有希望了——赦免的希望、与神和好的希望、荣耀的希望——因为在父的定义下,耶稣基督变为贫穷,降生于马房,为的是在三十三年后被挂在十字架上,这是世界所能听到的空前绝后最奇妙的信息。

我们轻言“圣诞精神”,不外是指家庭快乐吧。但上面所说的清楚显明这句话事实上有极重大的含义。它应指在第一次圣诞节为我们变成贫穷的基督,其性情在人世间繁衍的过程。而圣诞精神本身,应是每个基督徒从岁首到年终的标记。

可耻而又可悲的是,今天有很多基督徒——我愿更确实地说,很多最坚固最正统的基督徒——以主的比喻中祭司和利未人的精神,经过这世界,看见周围人的需要,却(只许个敬虔的愿,或祷告说神会满足他们的需要)转移目光,拂袖而去。这不是圣诞精神。这精神也不属于那些基督徒,他们只为建立中等家庭、结交中等基督徒朋友、用中等基督教教育养育儿女,离开中下阶层的基督徒和非基督徒,让他们自生自灭(噢,这样的基督徒多得很)。

圣诞精神是不会在装腔作势、摆架子的基督徒身上照耀出来的。圣诞精神是属于那些学主榜样的基督徒,一生活着的原则只为变成贫穷——只付出和被付出——使别人富足,用尽办法投资时间、任劳任怨、关心、关怀、善待别人——不只对自己的朋友。表现这精神而真有表现的人太少了。如果神怜悯复兴我们,他会做的一件事,就是在我们的心中和生命中多运行这种精神。如果要个人灵性突飞猛进,应该走的一步就是培养这种精神。“你们知道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恩典,他本来富足,却为你们成了贫穷,叫你们因他的贫穷,可以成为富足。”“你们当以基督耶稣的心为心。”“你开广我心的时候,我就往你命令的道上直奔。”(诗119:32)

问题讨论

1.什么是“福音给我们至高的奥秘”?
2.请举具体实例,阐明相信道成肉身如何化解基督教教义引起的其他困难。
3.在伯利恒降生的婴孩是神。使徒约翰如何建构他福音书的序言,以说明神的儿子这称号的意义?关于道成肉身,他告诉我们哪七件事?
4.虚已论是什么?它曾被人用什么方法来陈述?为什么这理论站不住脚?
5.“所得印象,并非神性的递减,而是神性功能的收敛。”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们如何解释这种收敛?

第六章 他必作证

教会常唱:“荣耀归与父、子、圣灵。”这是什么?颂赞三位神?不!颂读一位有三个位格的神。如一首圣诗说:

耶和华!父、子、灵,
神性奥妙!三位一体!

这是基督徒所敬拜的神——三位一体的耶和华。基督徒对神的信仰的中心,就是有关三一论已启示的奥秘。“三位一体”的英文Trinity源自拉丁文Trinitas,其意为“三”。基督教乃建立在神三个位格、三面性的教义上。

常常有人以为,三一论的教义既然这么神秘,可说是神学上一块大而无当的木头,弃之不亦快哉?我们的所作所为似乎也反映出这种心态。英国圣公会的祷告册,指定教会每年十三次在公众崇拜中背诵这教义的经典之作——亚他那修信经(Athanasian Creed),但今天连背一次的也罕见。一般圣公会牧师,或许除了“三一主日”(Trinity Sunday)以外,从不传讲三一论的信息;一般不守“三一主日”的标奇立异的牧师,更从不讲这方面的道。使徒约翰若要评论我们的作为,他会说什么?这真够耐人寻味了!对他来说,三一论是基督教福音的重要部分。

上一章已提过,约翰在他福音书的开场白,就引进一个神性中两个截然不同的位格的奥秘。无可否认,这是神学上一个深坑,约翰竟把我们抛进去了。“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道是与神相交的一个位格,道自己有自成一位、永恒的神性。约翰继续说,他是父惟一的儿子。约翰在福音书一开始,就陈述一位神有两个位格的奥秘,原因是他知道读者若不把握耶稣的确是神子这事实,就对他的言行会完全摸不着头脑。

但约翰要我们知道神性中位格的多元性,目的不单是这样。因为在记载主与门徒最后的谈话的篇幅中,他转述救主如何解释说要到父的家里为门徒预备地方,接着就应许赐给他们“另一位保惠师”(约14:16)。请注意这话;它蛮有意思。它指的是一个位格,而且是很特出的一个位格。一位保惠师——其意义的丰富,可从不同译法中看出来:英文修订标准本圣经(RSV)译作“顾问”(counsellor);莫法德(Moffatt)译作“帮助者”(helper);韦幕特(Weymouth)译作“辩护人”(advocate);诺克斯(Knox)译作“与你为友者”(one to be friend you)。这字就引出很多含义:鼓励、支持、帮助、关心、负责别人的福利等。另一位保惠师——没错,因为耶稣原是他们的保惠师,这新来的一位,乃要继续他这一方面的工作。故此,当我们回顾主自己如何在三年当中个别的爱护、关心、忍耐、教导,并供给门徒一切所需,才能欣赏主所说“另一位保惠师”的涵义。基督乃是说,他会照顾你,好像我照顾你一样。真是特出的人物!

主跟着就称呼这位新的保惠师。他叫做“灵”,“圣灵”(约14:17、26)。这名字意味着神性。在旧约圣经,神的话和神的灵是平行并重的角色。神的话是他全能的话语;神的灵是他全能的呼吸。两词都有神的权能在运行之意。在创造的记载中,神的话语和呼吸同时出现。“神的灵(呼吸)运行在水面上。神说……就有了……”(创1:2等节)“诸天藉耶和华的命而造,万象藉他口中的气(灵)而成。”(诗33:6)约翰在引言中说,该引言中提到的“道”是有位格的。主耶稣现在也有同样的教训:圣灵是有位格的。正如他后来称父为圣父(17:11),现在他称这有位格的灵为圣灵,藉此确定他佐证灵的神性。

请注意基督如何把圣灵的使命衔接上父和子的旨意和目的。一处圣经说,父曾差这圣灵,正如父差遣子一样(参5:23等节)主又说:父会“因我的名”差遣圣灵——即是说,做基督的副手,完成基督的旨意,用他的权柄作他的代表(14:26)。正如耶稣奉父的名而来(5:43),做父的代理,说父要说的话(12:49等节),做父的工作(10:25;参17:12),自始至终做父的使者,为父作见证,圣灵也奉耶稣的名而来,在世工作耶稣的见证和代表。圣灵“从父出来(原文Para指从旁边而来)”(15:26),一如从前子“从父出来(原文亦有Para一字)”(16:27)。父差派永在的子进入世界,现在召他回荣耀中,另差圣灵代替子的位置。

这只是从一方面看而已。另一处圣经说,是子“从父那里”差圣灵来(15:26)。正如父差子进人世界,子也差圣灵进入世界(16:7)。圣灵由子所差,也由父所差。因此有了以下关系的排列:

一、子受命于父,因子乃父奉自己的(父的)名所差。
二、圣灵受命于父,因圣灵乃父为子的名所差。
三、圣灵受命于子也受命于父,因圣灵乃被子所差,也被父所差(比较20:22“就向他们吹一口气,说,你们受圣灵”)。

这样,约翰记录了主所启示的三一论的奥秘:三个位格,一位神,子遵行父的旨意,圣灵遵行父和子的旨意。重点是:那要与基督的门徒“永远同在”(14:16)的圣灵,是要来代替基督进行安慰者的事工。因此,如果基督那安慰者的事工重要,圣灵那安慰者的事工一点也不次要。基督的工作若对教会有相干,圣灵所作的亦必然相干。

可是,研究教会历史,或看看今天的教会,都得不到这样的印象。

今天,三一神的第二位和第三位的圣经教训,所受待遇的不同是多么令人震惊!基督的位格和工作,自古至今一直是教会内经常争辩的题材;但圣灵的位格和工作却一直受漠视。圣灵的教义,一直是基督教教义中的“灰姑娘”(Cinderella 译注:童话《仙履奇缘》中那受苦待的少女),似乎很少人对它感兴趣。有关基督位格和工作的好书,多如汗牛充栋;但有关圣灵的位格和工作值得一看的书,实寥寥可数!基督徒对基督所作的工作毫不质疑,都知道他藉代赎的死救赎人(尽管有人对这事的究竟持不同意见)。但一般基督徒对圣灵的工作,却如坠五里雾中。有些人论基督的灵,如论圣诞精神一样——当作是艰涩难懂、文化上的宗教表现而已。有些以为它是启发非基督徒,如印度英雄甘地(Gandhi)的道德信念,或如史泰涅(Rudolf Steiner)的神智神秘主义(Theosophical mysticism)的一位神灵。或许,大部分人就根本不理会圣灵,对他所作的也就一窍不通。他们实际上就和保罗在以弗所遇见的门徒一样:“未曾听见有圣灵(赐下来)”(徒19:2)。

自命很注重基督的人,对圣灵却这样无知和漠视,岂不怪哉?基督徒都知道,如果没有道成肉身或赎罪,后果会怎样。他们知道这样就没有救主,他们就灭亡。但很多基督徒完全不知道,如果世上没有圣灵又将如何?他们根本不知道他们自己或教会会遭受什么。无可否认,有些事给人轻重倒置了。我们这样忽略基督所指派的代理人的工作,怎样自圆其说呢?我们口说尊敬基督,却忽略且羞辱基督差来做他副手、取代他位置、代表他照顾我们的这位圣灵,岂不是大大自欺吗?我们岂不应多注意圣灵吗?

圣灵的工作真的很重要吗?

十分重要!没有圣灵的工作,就没有福音,没有信仰,没有教会,世上也完全没有基督教。

首先,没有圣灵,就没有福音,没有新约圣经。

基督离开世界的时候,就把使命交托给门徒。他要门徒负责去使万民作他的门徒。他在小楼上对他们说:“你们也要作见证。”(约15:27)他在升天之前,在橄榄山上向他们说临别时的话是:“……你们……要……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徒1:8)这是他们被委任的工作。但他们能够作些什么样的见证呢?他们从来不是好学生。基督在地上的时候,门徒自始至终都不明白他的教训,抓不到重点;现在基督走了,怎能期待他们有更好的表现?平心而论,即使他们有世上最好的意志,无可避免也会把福音的真理,和一些善意的错误观念混淆,夹杂其中。他们的见证,很快就变得歪曲、一塌糊涂,以致无可救药。

这问题的答案是“否”。因为基督差遣圣灵到他们中间,教导他们一切的真理,使他们免犯一切错误,提醒他们主曾教导的,启示他们知道基督要他们学习其余的一切。“保惠师……要将一切的事指教你们,并要叫你们想起我对你们所说的一切话。”(约14:26)“我还有好些事要告诉你们,但你们现在担当不了。只等真理的圣灵来了,他要引导你们明白一切的真理。因为他不是凭自己说的,乃是把他所听见的都说出来〔换言之,他会按着基督吩咐他说的向门徒说明,正如基督照着父吩咐他说的向门徒说明一样(参约12:49等节;17:8、14)〕。并要把将来的事告诉你们。他要荣耀我,因为他要将受于我的告诉你们。”(约16:12-14)这样“他来了,就要为我作见证(向你们——为这些门徒而差他来)。你们(被他见证的工作所装备好,且有能力的)也要作见证……”(约15:26、27节)。其中的应许是:原本这些门徒,经过圣灵的教导,都应有能力成为基督的喉舌,像旧约先知能够用“这是主耶和华说的”去引出他们的信息一般,而有同样真理的新约使徒,也能说他们口头或笔录的教训“是主耶稣基督说的”。

事情也这样发生了。圣灵临到门徒,按照应许向他们见证基督和他的救恩。论到这救恩的荣耀时(“神为爱他的人所预备的”),保罗说:“只有神藉着圣灵向我们显明了……我们所领受的……乃是从神来的灵,叫我们能知道神开恩赐给我们的事。并且我们讲说(他可以加上“笔录”两字)这些事,不是用人智慧所指教的言语,乃是用圣灵所指教的言语”(林前2:10-13)。圣灵向使徒见证的方法,是启示他们知道一切真理,默示他们把真理诚实地传达出来。因而有福音;再而有新约圣经。若无圣灵,世界两样都得不到。

还有,若无圣灵,就没有信仰,没有新生——简言之,没有基督徒。

福音的真光照亮着;但“此等不信之人,被这世界的神弄瞎了心眼”(林后4:4),而盲人对光的刺激是没有反应的。正如基督对尼哥底母说:“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见神的国……就不能进神的国。”(约3:3、5)随后,基督代表自己和门徒,向尼哥底母和他所代表所有未经重生的宗教人士进一步解释说,不重生不可避免的效果就是不信——“你们却不领受我们的见证”(11节)。福音在他们中间不能产生信心。他们被不信抓住了。

那怎么办呢?能否因此断定,传福音是浪费时间,是绝望的事业,注定失败?不,因为圣灵住在教会里面,为基督作见证。前面说过,他藉启示(revealing)和默示(inspiring)向使徒作见证。历代以来,他藉照亮向其他人作见证:启蒙盲目,恢复属灵的异象,使罪人看见福音的确是神的真理,圣经的确是神的话语,基督的确是神的儿子。我们的主应许说:“他(圣灵)既来了,就要叫世人为罪、为义、为审判,自己责备自己。”(约16:8)我们不能想象,可以藉辩论证明基督教的真实性;除了圣灵,藉他那大能的工作更新盲目的心灵以外,没有人能证明基督教的真实性。惟有基督的灵,才有至高独特的权柄,劝服人的良心相信基督福音的真实性;而基督在地上的见证人,必须学习把成功的希望,建基在圣灵对真理有力的佐证上,而不放在人对真理灵巧的表达上。保罗在此指出途径说:“弟兄们,从前我到你们那里去,并没有用高言大智对你们宣传神的奥秘……我说的话,讲的道,不是用智慧委婉的言语,乃是用圣灵和大能的明证,叫你们的信不在乎人的智慧,只在乎神的大能。”(林前2:1-5)正因为圣灵这样作证,福音传开,人就信了。但若没有圣灵,世上就连一个基督徒也没有。

我们是否承认、倚靠圣灵的工作,藉此尊崇他呢?抑或漠视他的工作而轻忽了他,不但羞辱圣灵,且羞辱差他的主呢?在我们的心目中:是否承认他所默示的圣经——先知的旧约和使徒的新约——的权柄呢?对神的话我们是否应用敬畏的心和受教的耳朵去读去听呢?如果没有,就羞辱圣灵了。在生活中:我们是否应用圣经的权柄,靠着圣经而活(无论人如何反对它),认识到神的话必然真确,而且神是心口一致的,并不反悔。如果没有,就羞辱了赐给我们圣经的圣灵。在见证中:我们是否记着,只有圣灵的见证,才能证明我们的见证是真的,因此仰望他、信靠他,并像保罗一样,避免用人智慧的技巧,好显示我们真正倚赖他?如果没有,就羞辱了圣灵。我们能否怀疑,现今教会生活的荒凉,正是神对我们羞辱圣灵的审判呢?如果是,除非我们学习在思想、祷告和行为上尊崇圣灵,否则怎能希望神除去这审判呢?“他必作证……”

“圣灵向众教会所说的,凡有耳的,就应当听。”

问题讨论

1.关于三位一体,《约翰福音》教导我们什么?
2.保惠师一词有什么其他译法?这词有什么意义?
3.圣灵的工作和基督的工作有什么关系?
4.旧约如何论到神的话和神的灵?
5.作者说教会一直漠视圣灵的工作。你同意吗?你对圣灵的工作的认识,会在你个人的生命中起了变化吗?
6.为什么没有圣灵就没有福音,也没有新约圣经?
7.为什么没有圣灵就没有基督徒?
8.根据第四大段的涵义,我们能够在信仰、生活、见证中如何尊崇圣灵?

第二部 看你的神

第七章 不变的神

人说圣经是神的话——脚前的灯,路上的光。人说我们可从圣经认识神和他对我们人生的旨意。我们相信这些,且信得对,因为这些都是真的。因此我们拿起圣经开始阅读。我们慢读细嚼,因为心灵火热;我们真的想认识神。但越读下去,就越觉迷惘。虽然着迷,却不得喂养。我们开卷“无”益;读后头昏脑胀;不讳言说,甚至有点泄气沮丧。就不禁怀疑,究竟圣经值得读下去吗?

困难在哪里?基本上是这个:读经把我们带进一个对我们来说是颇新颖的世界——这就是几千年前的近东世界:落后、野蛮、以农业为主、非机械化。圣经的故事就是在这么一个地方上演的。在这世界中,我们遇见亚伯拉罕、摩西、大卫及其他人,看见神如何对付他们。我们听见先知痛砭偶像崇拜,警告罪的审判。我们看见那加利利人行神迹、与犹太人辩论、为罪人死、从死里复活、升到天上。我们读基督徒教师们写的信,针对今天已不存在的奇怪的异端邪说。一切都有高度的娱乐性,却好像相隔千里。一切都属于那世界,而不属于这世界。我们觉得好像在圣经世界的外面往里面看。我们不过是观众而已,心中忖思着:“没错,神当初造了那一切,对当时有关的人来说都十分奇妙,但今天这些怎能感动我们?我们并不活在同一个世界。神在圣经时代言行的记载,他对付亚伯拉罕、摩西、大卫等人的记载,怎能帮助活在太空时代的我们?”我们看不出这两个世界能够怎样连起来,故一而再、再而三地觉得,在圣经中读到的事物毫无用处。很多时候,这些故事本身很精彩灿烂,我们那被拒于门外的感觉,就使我们相当泄气了。

很多读圣经的人都有这感觉,却不是每个人都知道怎样应付。有些基督徒似乎只采取“可望而不可及”的态度,虽诚心相信圣经的记载,却不敢为自己寻求,或希望能像圣经人物一样,与神有亲密、直接的交往。这种态度(今天太普遍了),实际上乃承认我们对这问题没有解决之道。

我们对圣经所说的与神的经历如此隔膜,怎样克服?可说的话很多,但关键必然在此:这隔膜感其实是一种错觉,其根源是:在错误的地方寻找我们和各种圣经人物之间的桥梁。从时空和文化来说,他们和他们所属的历史时代,的确与我们相隔甚远。但他们与我们之间的桥梁,却不在这层面上。这桥梁是神自己。因为他们所要面对的神,也是我们要面对的同一位神。说得清楚一点:就是分毫不变的那位神,因为神连最小的特征也不改变。显然,要摒除以为我们和圣经时代之间,有不能相连的鸿沟的感觉,必须思想的真理,是神的不变性(immutability)。

神不改变。这概念描述如下:

一、神的生命不变

他是“从亘古就有”(诗93:2),是“永远的王”(耶10:10),“不能朽坏的”(罗1:23),“那独一不死的”(提前6:16)。“诸山未曾生出,地与世界你未曾造成,从亘古到永远,你是神!”(诗90:2)诗人说,“天地都要灭没,你却要长存;天地都要如外衣渐渐旧了,你要将天地如里衣更换,天地就改变了。惟有你永不改变,你的年数没有穷尽。”(诗102:26等节)神说:“我是首先的,也是末后的。”(赛48:12)被造物有始有终,创造者却并非如此。小孩子问:“谁造神?”答案很简单:神是不需被造的,因他一直存在。他永远存在,他永远一样。他不会变老,他的生命不会衰败或褪色。他不会获得新权柄,或失去已有的。他不会成熟或发展。他不会随时日变得强壮些,或软弱些,或聪明些。彭克(A. W. Pink)说:“他不能变得更好,因为他已完全;既然完全,他不会变坏。”创造者和被造物最先和最基本的分别,就是后者会变,他们的本质容许改变,而神却是不变,永不会停止他的所是。正如诗云:

我们如叶生长茂盛,
枯萎消逝——你却不改变。

这是神自己“无穷之生命”的大能(参来7:16)。

二、神的位格不变

压力、震荡、或脑白质切除术,可以改变人的性格,但没有东西能改变神的位格。在人生的历程中,兴趣口味、观点脾气都会激烈改变。慈祥温和的人会变得暴戾和乖僻;心地良善的会变得愤世嫉俗。但创造者却不会发生类似的更变。他永不会变得比以往更不信实、怜悯、公义和恩慈。从今天直到永远,神的位格必如从前圣经时代的一模一样。

以下顺便谈谈《出埃及记》中神启示他的两个“名字”,都有教育意义。当然,神所启示的“名字”不只是商标而已;就与人的关系而言,他启示出神是什么。《出埃及记》第3章记载,神向摩西宣布他的名字叫做“我是自有永有的”(I am that I am)(14节)——第15节的“耶和华”(原文是Yahweh,“主”之意)其实是这名字的简称。这“名字”不是神的描写,只是他自我的存在和永恒的不变性的宣告;他提醒人类说,神本身就有生命,他现在是什么,在永恒中也是什么。《出埃及记》第34章又记载,神在向摩西“宣告耶和华的名”的时候,如何列出他圣洁的位格的各种特质.“耶和华,耶和华,是有怜悯、有恩典的神,不轻易发怒,并有丰盛的慈爱和诚实,为千万人存留慈爱,赦免罪孽、过犯和罪恶,万不以有罪的为无罪,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6-7节)。这宣告补充了《出埃及记》第3章,说明耶和华究竟是什么;《出埃及记》第3章的宣告则补充这个,说明神在三千年前告诉摩西他是什么,今天以及到永远他仍是什么。神道德的位格不变。因此,雅各在论到神的美善和圣洁,对人的宽容和对罪的痛恨时,说神“没有改变,也没有转动的影儿。”(雅1:17)

三、神的真理不变

人有些时候口是心非,只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此外,他们观点改变,往往发觉不能兑现从前说过的。有时我们都要收回所说的话,因为这些话不再能表达所想的;有时则要“食言”,因为铁一般的事实与之不符。人言不足以信赖;神言则不然。神言屹立永不动摇,永远有效地表达他的心思意念。没有环境会使他把话收回;他自己的思想不会改变,以至他要更正话语。以赛亚说:“凡有血气的尽都如草……草必枯干……惟有我们神的话,必永远立定!”(赛40:6-8节)同样,诗人说:“耶和华啊,你的话安定在天,直到永远……你一切的命令尽都真实……是你永远立定的。”(诗119:89、151、152)后一句译成“真实”这个字,原文有稳定之意。因此,当我们读圣经的时候,就要记着神向新约信徒发出的一切应许、要求、旨意的陈述和警告的说话必会守信。这些不是古代的遗迹,而是神向他子民世世代代、永远生效的心意的启示,直到世界的终结。正如主自己向我们说的:“经上的话是不能废的。”(约10:35)没有东西能废除神永恒的真理。

四、神的作为不变

他在圣经故事中如何对待罪人,他继续一视同仁。他对罪人仍然用不同的方法,令一些人得听福音,—些却听不到;感动一些听见的悔改,却仍使一些不信,从而彰显他的自由和主权;他藉此教导圣徒,他没有向某人塞住怜悯的心,他们找到生命,完全是他的恩典,而不是他们自己的努力。他仍然祝福那些他所爱的人,使他们谦卑,故一切荣耀只能属于他。他仍然恨恶他子民的罪,用不同内在和外在的痛苦和忧伤,把他们的心从妥协和悖逆中挽回来。他仍然要与他的子民相交,给他们忧患和喜乐,使他们的爱脱离其他事物,与他连结。他仍然使信徒等候他所应许的赏赐,藉此教导他们珍重这些赏赐,逼使他们为这些恒久祷告,然后才赐给他们。圣经记载他如何对付他的子民,他今天仍然同样对付。他作事的目的和原则仍然贯彻一致;他从未试过有不寻常的表现。我们知道,人的方法善变得可怜——神却不是。

五、神的目的不变

撒母耳说:“以色列的大能者,必不至说谎,也不至后悔。因为他迥非世人,决不后悔。”(撒上15:29)巴兰也异口同声说:“神非人,必不致说谎;也非人子,必不致后悔。他说话岂不照着行呢?他发言岂不要成就呢?”(民23:19 )后悔是指检讨自己的判断,改变行动计划。神从来不这样做;他永不需要这样做,因他的计划是根据一切过去、现在、及将来的事情完全了解和控制而定的,以致没有突然的紧急或意外的发展会使他惊奇。彭克(A. W. Pink)又说:“人改变主意、反复改变计划的原因有二:若非缺乏能预期万事的先见之明,则缺乏进行此事的远见。但神既无所不知又无所不在,他从不需要检讨他的定旨。”“耶和华的筹算永远立定,他心中的思念万代常存。”(诗33:11)他今日所作的,在永恒中早已计划了。他在永恒中所计划的一切,也在预定时间内成就了。而他的话曾许诺要完成的事,必无误地完成。因此,圣经记载“他旨意的不变性”,使信徒充分享受所应许的基业;又记载神藉不变的誓约向信心的始祖亚伯拉罕证明这旨意,成为亚伯拉罕及我们的确据(来6:17等节)。神一切所宣布的目的都是这样。这些都不改变。他永恒的计划,没有一部分改变。

有一部分经文(创6:6等节;撒上15:11;撒下24:16;拿3:10;珥2:13等节)的确说后悔了。每次都是说,神因着某些人对他从前的做法有某种反应,而改变了他的做法。但这一点也看不出神不能预知这些反应,或神完全感到意外,而在永恒的计划中未作准备。当他开始用新的方法对付一个人的时候,并不显示他更改永恒的目的。

六、神的儿子不变

“耶稣基督昨日今日一直到永远,是一样的。”(来13:8)他摸过之处,仍留下亘古权能的痕迹。“凡靠着他进到神面前的人,他都能拯救到底,因为他是长远活着,替他们祈求。”(来7:25)这句话仍然是真理。他永不改变。这事实是神所有的子民有力的安慰。

这么一来, 圣经时代的信徒和我们之间的距离和差异的感觉在哪里呢?没有了。凭着什么?凭着神的不变。与他相交,相信他的话,靠信心生活,“立在神的应许上”,基本上对我们来说都是实在的,正如对旧约和新约时代的信徒一般。我们每天进入复杂的环境里,这思想就带来安慰;在核子时代,生活变幻无常,神和他的基督依旧一样——充满能力去拯救世人。但这思想也带来蚀骨的挑战。如果我们的神和新约时代信徒的神是一样的,我们与神相交的经历,和基督徒行为的标准,却远比他们的低,我们却是这么自满自足,怎能自圆其说呢?如果神不改变,我们就没有一个人能回避这个问题了。

问题讨论

1.列举神不变的六方面。
2.比较神的生命和他造的生命。
3.《出埃及记》对神名字的两个启示,如何相辅相成?
4.比较神的话和人的话。
5.有什么事是神在圣经时代做的,他今天也做?为什么他做这样的事?
6.为什么神永不需要后悔?作者如何解释那些说到神后悔的经文?
7.为什么作者能够说,耶稣基督“昨日、今日、一直到永远是一样的”,这真理是“神所有子民有力的安慰”吗?
8.基于什么原因,我们和圣经时代信徒之间的距离得以消除?有什么事实,对我们最真实的,正如对他们也是真实的?

第八章 神的威严

“威严”一字的英文majesty源自拉丁文,原意是伟大(greatness)。我们说某人有威严,乃承认其伟大,表达敬意,例如,我们尊称英女皇为“陛下”(Her Majesty)。

在圣经中,“威严”一词乃用来表达神——我们的创造者和上帝——的伟大。“耶和华作王,他以威严为衣穿上……你的宝座从太初立定。”(诗93:1、2)“我要默念你威严的尊荣和你奇妙的作为。”(诗145:5)彼得在回忆基督登山变像那君王式的荣耀景象时说:“我们……乃是亲眼见过他的威荣。”(彼后1:16)在《希伯来书》中,“那威严”一词两次代表“神”,书中说,基督升天后就坐在“高天至大者的右边”(“至大者”英译the majesty——译注),“天上至大者宝座的右边”(来1:3;8:1)(“至大者”英译the majesty——译注)。每当“威严”这字用在神身上的时候,总是宣告神的伟大,号召人敬拜他。当圣经说神在“高天”和“天上”时,也有同样用意;意思不是说神在空间上与我们相距很远,而是说他的伟大是远超过我们,因此要受敬拜。“耶和华本为大……该受大赞美。”(诗48:1)“因耶和华为大神,为大王;……来啊,我们要屈身敬拜”(诗95:3、6)。基督徒若认识神的伟大,他信靠和敬拜神的天性,就强有力地奋激起来了。

但今天基督徒却很缺乏这种认识:这也是我们信心如此软弱、崇拜如此萎靡的原因之一。我们是现代人,而现代人珍爱人间伟大的思想,对神思想狭小却成了惯例。当教会中人(更别提教会外人)用“神”这个字的时候,甚少想到神性的威严。最近有一本书名叫《你的神太小了》(Your God is Too Small),真是合时的书名。在这一点,我们和福音派信仰的先圣先贤们相距如地球两极,尽管我们用他们的话来表达我们的信仰。只要翻读路德(Luther),或爱德华滋(Edwards),或怀特腓德(Whitefield)的著作,你的教义与他们的或许相同,但很快你会怀疑自己是否好像他们这么亲密地认识大能的神。

神是有位格的(personal)这个思想,今天极被重视,但这真理被说到令人以为神是像我们一样个性的人——软弱、不完全、无效力、有点可怜。但这却不是圣经中的神!我们个人的生活是有限的,受制于每一方向、空间、时间、知识、能力。神却不这样受限制。他是永恒、无限、全能的。他掌握我们,我们却永不能掌握他。他像我们一样有个性、却异于我们——他是伟大的。圣经时常强调神对他子民个别有关心、良善、温柔、体恤、忍耐和热切的情爱,但同时也给我们看到他的威严,和他对一切被造物无限的统辖。

要说明这一点,看看《创世记》头几章就够了。圣经故事一开始,神藉着属天默示的智慧,用故事式叙述,使我们深深认识一个“双胞胎真理”:圣经介绍我们认识的神是既有位格又有威严的。圣经没有别的地方用更生动的字句描写神位格的性情。他自言自语地说:“我们要……”(创1:26)。他把动物带到亚当面前,看看亚当怎样为动物命名(2:19)。他在园中行走,呼叫亚当(3:8等节)。他向人问问题(3:11等节;4:9 ;16:8)。他从天降临,要看人在做什么(11:5;18:20等节)。他因人的败坏,伤痛到后悔造人(6:6等节)。圣经这样描述神,是要我们清楚地认识,与我们交往的神,并不只是宇宙中一个没有人情味、冷漠的原则;而是一个活的个体,有思想,有感觉,活跃的,赞许良善,禁止罪恶,时时刻刻对他的造物有兴趣。

这些经文不能断定说,神的知识和权能是有限的,或说除非他特别去视察,否则他照例不在这世界上,故不知世上发生什么事。这几章圣经完全否定这些想法,却清楚而生动地展现神的伟大和个性。《创世记》的神是创造者,从混乱中造出秩序,用他的话产生生命,从地的尘土造出亚当,从亚当的肋骨造出夏娃(1-2章)。他是一切被造物的主宰。他咒诅地,使人肉体死亡,因而改变了他原本完美的世界秩序(3:17等节);他用洪水审判世界,除了在方舟里的,他毁灭一切生命(6-8章);他混乱人的语言,驱散建造巴别塔的人(11:17等节);他用(表面看似)火山爆发倾覆所多玛和蛾摩拉(19:24等节)。亚伯拉罕称他为“审判全地的主”(18:25)。一点不错,借用麦基洗德的名称他为“天地的主,至高的神”(14:19-22)也是对的。他无所不在,什么都看见:该隐的谋杀(4:9等节)、人的败坏(6:5)、夏甲的苦情(16:7等节)。夏甲称他为“看顾人的神”(原文El roi),又叫儿子做以实玛利,就是“神听见”的意思,那实在美好,因为神实在听了看见了,没有能隐瞒他的。他为自己起的名字原文是El Shaddai“万能的神”,而他的作为,都证明这名所宣称的无所不能。他应许亚伯拉罕和他的妻子在九十多岁时生一个儿子,且斥责撒拉不信的嬉笑——后来证明了这不信实在无理:“耶和华岂有难成的事吗?”(18:14)神所掌管的事情,也不是个别孤立的事例而已,整个历史都由他统辖。从他定旨,要为亚伯拉罕的后裔成就伟大的未来的详细预言(12:1-3;13:14-17;15:13-21),都可看出他统辖的证据。简言之,这就是《创世记》头几章所说神的威严。

怎样能对神的伟大有正确的观念?圣经教导两个必行的步骤:第一是摒除一切认为神会受限制而显得渺小的思想。第二是把他和我们以为是伟大的权能和力量作一比较。

第一步牵涉些什么例子,可参《诗篇》139篇,其中诗人默想神与人的同在、知识、权能等无极限和无止境的本质。他说:人每时每刻在神面前;你可以远离别人,却不能远离造你的主。“你在我前后环绕我……我往哪里去,躲避你的灵?我往哪里逃,躲避你的面?”(5、7节)我若升到天上(即天空),或降到地狱(即阴间),或到世界的末端,我仍然逃不脱神的所在——看哪,“你也在那里”(8节等),“黑暗也不能遮蔽我使你不见”(12节)。

他与我同在没有界限,同样他认识我也没有限制。我永不会被弃孤单,同样也不会被忽略。“耶和华啊,你已经鉴察我,认识我。我坐下,我起来(我的一切举止行动),你都晓得,你从远处知道我的意念(我心所想的一切);……你也深知我一切所行的(我的一切习惯、计划、目的、意欲以及我到目前为止的人生)。耶和华啊,我舌头上的话(说出来或未说出来的),你没有一句不知道的。”(1-4节)我可以掩藏内心、过去及将来的计划,不让人知道,但我不能向神遮掩什么。有关我的“真我”,我可以用言谈欺哄别人,但我的言行不能蒙骗神。他看透我所保留及虚饰的;他实在比我更认识自己,更知道我的“真我”。我若能逃避神的同在和检查,这一位神必然渺小而微不足道。但真神是大而可畏,正因为他常与我同在,且常看顾我。当你认识到,你的生命每时每刻在无所不知的创造者的目光和同在之中,生活就变成很可怕的一回事了。

还有,明察秋毫的神也是全能的神,他为我缔造的肉体,其惊人的复杂已启示了他能力的来源。而对这个,诗人的默想就变成崇拜。“我要称谢你,因我受造奇妙可畏。你的作为奇妙……”(14节)。

这就是明白神的伟大的第一步:认识他的智慧、同在和权能是何等无限。圣经很多其他经文也有同样教训:特别是《约伯记》38-41章,其中神自己接着以利户说“在神那里有可怕的威严”(37:22),向约伯大大施展他在大自然界的智慧和权能,并问约伯能否找到同样的“威严”(40:10),最后劝服约伯说,既然找不到,他不应该以为可以在神处理约伯的事上,能够找到错误,而约伯的遭遇亦非约伯所能了解。可惜,我们暂不能详细讨论这一点。

第二个步骤的例子,请看《以赛亚书》第40章,在这里,神说话的对象的心态,和今人很多基督徒的心态一样——意志消沉,如惊弓之鸟,暗地里灰心。长久以来他们到处碰壁,已不再相信基督的福音能再度兴旺。且看神怎样藉着先知的话和他们理论吧。

他说,看看我的杰作吧。你能做吗?有任何人能做吗?“谁曾用手心量诸水,用手虎口量苍天,用升斗盛大地的尘土,用秤称山岭,用天平平冈陵呢?”(12节)你够聪明、够力量做这些事吗?但我能够,否则我就不会造这世界了。“看哪,你们的神!”(9节)

先知继续说,看看万国吧:那些你要向之乞怜的邦国势力。亚述、埃及、巴比伦——你在他们面前惊恐、惧怕他们,因他们的军队和资源远超你所有。但且思想一下,神对你这么惧怕的势力的关系吧。“看哪,万民都像水桶的一滴,又算如天平上的微尘;……万民在他面前好像虚无,被他看为不及虚无,乃为虚空。”(15、17节)你在邦国前战栗,因你比他们软弱得多;但神比万国更大。“看哪,你们的神!”

再看看世界。想想它的大小、多变性及复杂性;想想住在其中的三十多亿人口,及上面的大太空。比起我们所居住的这星球,你我岂非沧海一粟?然而这巨大星球比起神又如何呢?“神坐在地球大圈之上,地上的居民好像蝗虫。他铺张穹苍如幔子,展开诸天如可住的帐棚。”(22节)地球使我们缩成侏儒,但神使地球缩成乒乓球。地球是他稳坐的脚凳。他比地球和其中的一切都大;地球上三十亿人烦嚣、疯狂的活动一点不会影响他,正如夏日蚱蜢的鸣叫和跳跃影响不了我们一样。“看哪,你们的神!”

第四,看看世上的伟人吧——那些能制定并决定千万人福利的法律和政策的首领;那些未来的世界统治者,那些有能力使地球陷入战争的大独裁者及建立帝国者。想想西拿基立、尼布甲尼撒;想想亚力山大、拿破仑、希特勒。想想今天的柯西金、福特……你以为真的是这些大人物定夺世界的命运吗?再想清楚吧,因为神比世界的大人物更大。“他使君王归于虚无,使地上的审判官(统治者)成为虚空。”(23节)正如祷告册中说,他是“诸王惟一的统治者”。“看哪,你们的神!”

还有,最后,看看星辰。人类最普遍又最惊心动魄的经验,是在一个澄明的晚上,独自站着观望星空。没有比这更有力地使人觉得渺小、微不足道。而我们这些活在太空时代的人,更能用科学知识补充这宇宙性的经验——我们知道星空实际的东西,包括数以百万计的星球,距离地球数以亿兆计的光年。我们不得不震惊,我们的幻想根本想不透,当我们试图想象外太空不可探测的深邃时,只能目瞪口呆。名副其实的“满天星斗”,但对神来说这算什么呢?“你们向上举目,看谁创造这万象,按数目领出,他一一称其名,因他的权能,又因他的大能大力,连一个都不缺。”(26节)是神带出星球,是神最先把它们放在太空;他是它们的创造者和主宰,它们全部在他手中,服膺他的旨息。这是他的权能和威严。“看哪,你们的神!”

现在让以赛亚为我们应用神的威严这圣经教义。这里他奉神的名向灰心失望的以色列人提出三个问题:

一、“那圣者说:‘你们将谁比我,叫他与我相等呢?’”(25节)这问题斥责人对神错误的思想。路德(Luther)对伊拉斯姆(Erasmus)说:“你过分用人的思想去了解神!”大多数人也在此偏差了。我们对神的思想不够伟大,没有认识他无限智慧和能力的事实。我们自己有限而软弱,就以为在某些方面神也如此,故很难相信他不是这样。我们把神想得太像我们了。神说,改正这错误吧!学习认识你无比的神和救主完全的威严。

二、“雅各啊,你为何说:‘我的道路向耶和华隐藏?’以色列啊,你为何言:‘我的冤屈神并不查问?’”(27节)这问题斥责人对自己错误的思想。神没有撇弃约伯,也没有撇弃我们。他永不撇弃任何一位他所爱的人;好牧人基督也不失去他的羊。控诉神忘记、疏忽、或不顾他自己子民的境况和需要,既不对又不敬。如果你以为神任由你自生自灭,求他开恩使你自知羞惭吧。这样不信的消极主义,深深羞辱了我们伟大的神和救主。

三、“你岂不曾知道吗?你岂不曾听见吗?永在的神耶和华,创造地极的主,并不疲乏,也不困倦”(28节)。这问题斥责我们对神威严的信心太迟钝。神会在我们的不信中使我们羞惭得无地自容。困难在哪里?他问:你以为我这创造者已年纪老迈、精力衰退了吗?没有人把关于我的真理告诉过你吗?我们很多人都应受这种斥责。我们把神当作神去相信——是超然、无所不知、全能——信得多么迟钝!我们对救主基督的威严知得多么不足!我们需要“等候耶和华”,默想他的威严,直到这些都镌刻在我们的心版上而重新得力。

问题讨论

1.当我们强调神的人性化,我们应注意不要传达些什么?
2.《创世记》开首几章留给我们什么关于神的“双胞真理”?每项真理是透过什么事件强调的?
3.我们要对神的伟大建立正确的观念,应采取两个什么步骤?
4.作者以《诗篇》139篇为例,讨论第一个步骤的含义。这篇诗篇如何强调神的同在、知识和权能?
5.在《以赛亚书》第40章,神与什么大能的势力比较?这些比较的本质是什么?这些比较如何影响你自己?
6.以赛亚向沮丧的以色列人提出三个什么问题?每个问题所斥责的是什么?我们如何能避免每种斥责?

第九章 惟神是智

圣经说神有智慧,意思是什么?圣经中的智慧,是一种道德和理性的特质,而不只是聪明和知识,也不只是灵巧或狡猾。根据圣经,真有智慧的人,其聪明和灵巧必须导向正确的目的。智慧是对准最佳美和最崇高的目标,是必有看见的能力,有选择的倾向,同时有最可靠的方法去达到目标。

事实上,智慧是道德的良善实践的一面。这样,它只有在神里面才最完满。只有他才是自然、完全、不变的智慧。诚如一首圣诗所说:“他的智慧永不打盹。”神在他一切所作的事上,除了智慧以外,没有别的。正如古代神学家们常说,智慧是他的本质(essence),如能力、真理、恩慈——即构成他位格的原素——是他的本质一样。

人的智慧,会因智慧所不能控制的环境因素受抑挫。大卫的叛臣亚希多弗献良策给押沙龙,怂恿他趁大卫在押沙龙第一次叛变后惊魂未定之际解决大卫。可惜押沙龙却另出下策,以致亚希多弗自尊心大受打击,他无疑预知这叛变必败,既不能原谅自己愚蠢的参与,结果绝望回家自缢身亡(撒下17章)。

但神的智慧,不会像亚希多弗的“良谋”( 撒下17:14节)一样受挫,因为这是和他的全知分不开的。神的本质如何,能力也如何,智慧亦如是。无所不知规限无所不能,无限智慧管辖无限权能,这是圣经对神性位格基本的描述。“他心里有智慧,且大有能力。”(伯9:4),“在神有智慧和能力”(伯12:13),“神有大能……智慧”(伯36:5),“他的大能大力……他的智慧无法测度”(赛40:26、28),“智慧能力都属乎他”(但2:20)。新约圣经也同样把两者并列:“惟有神能(英译‘有能力的神’——译注)照我所传的福音……坚固你们的心……独一全智的神……”(罗16:25、27)。没有权能的智慧是可怜的,是折断的芦苇;没有智慧的权能只会是可怕的。但在神里面,无限的智慧和无际的权能连在一起,这就使他绝对配受我们最完全的信靠。

神全能的智慧是常常活跃的,而且永不误事。这已从他一切的创造、安排和恩典的作为彰显出来,我们若看不见,就是看不中。但除非我们知道神工作的目的,也不能认识他的智慧。这方面很多人都错了。他们误解了圣经所说神是爱(参约一4:8-10)的意义,以为神为所有人命定毫无困难的人生,不管他们道德和灵性的境况如何。他们因此断定:任何痛苦、令人困扰的事(疾病、意外、受伤、失业、所爱的人受苦),都显出若非神的智慧或权能或两者都失去效能,就是神根本不存在。但这样思想神的目的是完全错了。神的智慧不会、也不曾答应给堕落的世界快乐,或使不敬虔的人舒服。连基督徒他也没有应许毫无困难的人生;倒是相反的,他不让每一个人在今生活得容易,是别有目的的。

那么,他想怎么样?他目的是什么?他居心何在?他造人的时候,目的是要人爱他、尊崇他,为他那奇妙、有秩序、复杂、多采多姿的世界称颂他,并按他旨意运用这世界,叫人享受世界,也享受他。虽然人堕落了,神却没有放弃他最初的目的。他仍然计划一大群人类应该来爱他、尊崇他。他最终的目的是带领他们进入完全讨他喜悦、恰当地赞美他的美境——在这美境中,他全然在他们中间,与他们一起,不断在认识彼此间的爱中欢欣快乐——人在神自永恒以来赐给他们救赎的大爱中欢欣,而神则因他藉着恩典和福音所得的、人报恩的爱中欢欣。

这将会是神的“荣耀”,也是人的“荣耀”——从这个很够分量的字所能负荷的各种意义而言。但这只能在来世中,在整个被造的秩序更新的环境中,才得完全实现。然而,现在神却逐渐向这目标工作。他目前的目的,就是吸引个别的男女与他有信、望、爱的关系,拯救他们脱离罪恶,藉他们的生活彰显他恩典的权能;保护他的子民抵挡邪恶的势力;把他用以救人的福音传遍全世界。主耶稣基督,是完成这目的每一部分的中心人物,因神已定他为罪人必须信靠的救主,也是教会的主,是人必须顺服的。我们必须思想,神的智慧在基督道成肉身和十架所彰显的方法。在此要补充说:只有从上述神复杂的心意的亮光中,才能看见神对付个别人类的智慧。

圣经的传记故事对此很有帮助。神的智慧策划人生的例子,没有比某些圣经故事更清楚了。亚伯拉罕的生平就是一例。亚伯拉罕竟然屡次出下策瞒骗人,实在危害他妻子的贞节(创12:10等节;20章)。显然,他生性是道德勇气薄弱的人,对自己的安全未免神经过敏(12:12;20:11等节)。此外,他也易受压力,经他妻子要求,他就从使女夏甲生一个儿子;后来夏甲因怀孕瞧不起撒莱,以致撒莱报以歇斯底里的咒骂时,亚伯拉罕就让妻子把夏甲逐出家门(21章)。显然,亚伯拉罕也不是一个原则坚定的人,他的责任感也颇有漏洞。但神的智慧却有效地对付了这么一个随便、不英雄的人物,不但使他在教会历史的舞台上忠心地扮演了既定的角色,成为迦南地拓荒的居民,成为神契约的第一位承受人(15:17-18),成为用神迹所生的儿子以撒的父亲,他也成为新造的人。

亚伯拉罕最需要做的,就是学习在神的同在中生活,视人生的一切都与神有关,只仰望他(且只他而已)作总司令、保护者和赏赐者。这是神一直用智慧专心致意教导亚伯拉罕的伟大功课。

“亚伯兰,你不要惧怕!我是你的盾牌,必大大地赏赐你。”(15:1)“我是全能的神,你当在我面前作完全人(专一而诚恳)”(17:1)。神三番四次亲自向亚伯拉罕显现,直到亚伯拉罕内心能像诗人一样说:“除你以外,在天上我有谁呢?除你以外,在地上我也没有所爱慕的……神是我心里的力量,又是我的福份,直到永远。”(诗73:25-26)从故事的发展,可在亚伯拉罕的人生中看到他学习这功课以后的结果。他从前的软弱有时会重现,同时却出现新的高贵的气质和独立性,是亚伯拉罕培养出来与神同行的习惯的表现:在神启示的旨意中安息,倚靠他、等候他、顺服他的安排,甚至顺服他一些奇特、异乎寻常的命令。属世的亚伯拉罕变成属神的人。

这样,他回应神的呼召,离开家庭,旅行过他后裔——注意:不是他自己——将要占有的土地(12:7);在迦南地,亚伯拉罕所占有的只是一个坟墓(23章)。我们从他身上观察到,当他拒绝与侄儿罗得相争的时候(13:8节等),他有一种新的温柔。当他为救罗得而带区区三百人去迎战四王的联合军队的时候,又看到他有新的勇气(14章)。当他不屑收受掠物,以免所多玛王说是他而不是至高者神使亚伯兰富有的时候(14:22等节),也看到他有新的尊严。当他等候神所应许的后裔的降生,由七十五岁等到一百岁,整整等了四分之一个世纪的时候(12:4;21:5),又看到他有新的忍耐。我们看见他变成一个祷告的人,一位在神面前为别人的好处肩负沉重的责任感的代求者(18:23等节)。最后,我们看见他全然赤胆忠于神的旨意,很自信神知道他在作什么,以致他愿意照神的命令杀死自己的儿子——这个他等了这么久的后裔(22章)。神教他这功课是多么明智!亚伯拉罕又学习得多么美好!

亚伯拉罕的孙子雅各,却需要不同的对付。雅各任性、娇生惯养,有投机者的天性(这算是祝福还是咒诅),有商人不顾道德、不择手段、眼见心谋的质素。神智慧的安排是:雅各虽是次子,却应有长子的名份和祝福,因此承担了圣约的应许(参28:13等节);另外,他又安排雅各娶表妹利亚和拉结,成为继承应许的十二族长之父(48-49章)

但神也智慧地安排把真敬虔注满雅各整个人。雅各整个人生的态度是不敬虔的,非改不可。雅各必须摆脱倚赖自己的聪明而倚靠神,必须学习憎恶自己那自然而发、玩弄手段的诡诈。因此,雅各必须被逼感受到自己完全的软弱和愚妄,被带到完全不信任自己的境地,以致他不再试图损人利己。雅各的自信必须彻底消除。神用忍耐的智慧(因他总是等候适当的时机),在雅各灵魂的深处留下不可避免、不可磨灭、决定性的“无能无助”的烙印。追寻一下神做这事的脚踪,必有教益。

首先,神让雅各任意编织那骗诈之网历二十年之久。必然的结果是:彼此猜忌、友变为敌、骗子孤立。雅各狡诈的结果,就是神的咒诅。雅各骗取了以扫的长子名份和祝福以后(25、27章),以扫找他算账(当然嘛),雅各赶紧离家逃亡,他去舅父拉班那里。这拉班原来也不是什么“善男信女”,拉班占尽雅各的便宜,不但骗他娶了雅各自己心爱美丽的女儿,还要他娶那长得并不漂亮,“眼睛没有神气”,很难出嫁的另一女儿(29:15-30)。

雅各碰上拉班可说是“强中自有强中手”。神藉此给雅各尝尝被骗诈的滋味——如果他要恨恶从前的生活方式,这是他必须学习的。但雅各还未学会呢。他即时的反应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他用精明的判断力,控制拉班的羊的交配,使自己赚大钱,拉班亏大本,以致拉班暴跳如雷;雅各就看风使帆,和家人前往迦南,以免拉班动手报复(30:25-31:17)。这时,一直容忍雅各的诡诈而不斥责他的神,也鼓励他前去(31:13等节;参32:1、9等节);因为他知道雅各旅途结束时他会做什么。雅各走后,拉班穷追,清楚给雅各知道他永不可再回头(31章)。

当雅各的行旅到达以扫地方的边界,雅各派人向哥哥礼貌地通报,说他回来了。但得回的消息,使他以为以扫要带大队人马来报复二十年前偷长子名份之仇。雅各不禁极度绝望。神的时候到了!当夜,雅各独自站在雅博渡口,神遇上他(32:24等节)。好几个小时,雅各经历心灵上和肉体上绝望、痛苦的挣扎。雅各抓住神,他要祝福,要确知在这危机中有神的眷顾和保护,却得不到所要的。他反而越来越清楚自己的境况——完全无能为力,若没有神,也完全绝望。他感觉到从前不择手段、愤世嫉俗的行为,到头来全是痛苦。他一直自恃,相信自己应付任何事物都游刃有余。但现在他感觉到完全不能应付事情,内心通明、确实地知道,他再也不敢相信自己,照顾自己,塑造自己的命运;他再也不敢靠自己的聪明做人了。

为加倍使雅各对此有清楚的认识,神在摔跤时使他瘸了(32:25),把他的大腿窝扭脱了臼,使这肉体的缺憾能永远提醒他属灵的软弱,需要常常倚靠神,正如他以后一辈子要倚杖而行一样。雅各痛恨自己,他发现自己平生第一次全心全意憎恨——真的憎恨——自己那虚浮的聪明。这“聪明”使以扫憎恨他(很公平嘛),拉班自不在话下了。现在这“聪明”好像也使神不愿意祝福他。“容我去吧!”(32:26中)那和他摔跤的说,神好像要撇弃他。但雅各抱得紧紧的,“你不给我祝福,我就不容你去”(32:26下)。神终于祝福了!因为现在雅各够软弱、够绝望、够谦卑、够倚靠,可以受祝福。诗人说:“他使我的力量中道衰弱”(诗102:23),这就是神向雅各所作的。神对付完雅各以后,他里面再没有一点自恃了。雅各与神较力“得了胜”(32:28),意思说当神使他软弱,在他里面缔造顺服和不信自己的心灵时,他紧紧抓住神;另外意思说,他渴慕神的祝福,以致在这痛苦的降卑经验中,他始终紧紧抓住神,直至他降卑到神可以把他升高,用平安的话安慰他,向他保证不必再惧怕以扫。诚然,雅各不是在一夜之间变成圣人;第二天他和以扫的误会还没有冰消瓦解(33:14-17);但原则上神已赢了雅各,而且赢得彻底。雅各永不再依然故我。一跛一拐的雅各学乖了。神的智慧又做妥要做的工作。

《创世记》另一个不同的例子是约瑟。约瑟年轻时被哥哥们卖到埃及做奴隶,被波提乏阴毒的妻子谗害,身陷囹圄;但后来他荣升尊位。神这个智慧的计划有什么目的?对约瑟个人来说,答案在《诗篇》105:19——“耶和华的话试炼他”。约瑟被试炼,使他更精纯、更成熟。在做奴隶,在坐牢的时候,他学习倚靠神,在逆境中仍然快乐宽怀,并忍耐等候神。神很多时候用长久的困苦教导这些功课。对神子民的生活来说,约瑟向哥哥们表露身份时说的话,就回答了我们的问题:“神差我在你们以先来,为要给你们存留余种在世上,又要大施拯救,保全你们的生命。这样看来,差我到这里来的不是你们,乃是神。”(45:7)约瑟的爱心多深,他的神学也多强。再一次,我们认识到神命定人生的事情有双重目的:要人自己成圣,又要人完成在神的子民中所派定的侍奉和服务。在约瑟的人生,像亚伯拉罕和雅各一样,我们都看见这双重目的圆满的完成。

这些事都记下来给我们学习:神的智慧如何命定圣经时代圣贤们所走的路,今天也同样命定基督徒的人生。因此,我们今天若遭遇出乎意料之外、困扰和挫折的事,不必觉得太迷惘。这些事有什么意义?很简单,智慧的神为要使我们达到仍未达到的境地,就这样对付我们了。

或许,神要加强我们的忍耐力、幽默感、同情心、谦卑或温柔,使我们在特别困难的岗位上多点操练这些美德。或许,他要教导我们舍己和恨己的新功课。或许,他要破碎我们的自满自足,或不脚踏实地,或隐藏的各种骄傲和自负。或许,他的目的只是要我们更靠近他,与他交往;因为如诸圣所知,与父和子相交是最活泼、最甜蜜的;十字架最沉重的时候,基督徒的快乐也最大。说不定神在准备我们从事一些现在闻所未闻的侍奉。

保罗看见他自己受苦的部分原因,他说:“我们在一切患难中,他就安慰我们,叫我们能用神所赐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样患难的人。”(林后1:4)连主耶稣也“因所受的苦难学了顺从”,故此“得以完全”,在大祭司的职事上能够体恤和帮助受苦的信徒(来5:8-9)。意思是说:一方面他可以坚固我们,使我们在一切困难和挫败中得胜有余,因此另一方面如果他呼召我们跟随他的脚踪,使我们经历颇不配的痛苦,准备好服侍他人,这也不足为奇。“他知道所行的道”,虽然我们暂时不知道。无可讳言,对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我们或感迷惘,但神在处理这些事情时,清楚知道他在做什么,为了什么。他常常而且在每件事上是智慧的:即使我们今生看不到,来生必了然于胸(约伯在天上完全知道他受苦的原因,虽然他生前从不知道)。同时,即使神把我们蒙在鼓里,我们也不可犹豫相信他的智慧。

如果暂时看不见神的目的,又怎样应付这些挫折和锻炼的境况?首先,看这些都出于神,然后问自己:神的福音要我们有什么反应?其次,特为这些事寻求神的面。如果做这两件事,就不会完全不知道神在这些困境中有何目的了。我们最少能够像保罗一样看见他身上的刺(无论那是什么)的目的。他说,他看此为“撒但的差役”,引诱他怀疑神。他抗拒这引诱,三次求主叫这刺离开他,所得惟一的答案却是:“我的恩典够你用的,因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反省之余,保罗看见他如此受苦有一个目的:使他谦卑——“恐怕我因所得的启示甚大,就过于自高。”这个思想和基督的话已经够了。他不再寻求。他最后的态度是:“所以我更喜欢夸自己的软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林后12:7-9)

保罗的态度足为模范。基督徒的困难虽未进一步为将来的侍奉装备他,却最少有保罗肉身的刺所共有的目的:被差来促使、保持我们谦卑,给我们新的机会,在必死的生命中彰显基督的大能。我们还需要知道更多吗?这岂不足以使我们相信神在其中的智慧吗?保罗一看见他的困难乃被差来使他能荣耀基督,他就接受,认为是神智慧的命定,也为此欢乐。愿神施恩与我们,在一切困难当中遵此而行。

问题讨论

1.神对世界最终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2.他目前的目的是什么?
3.为什么主耶稣是完成神各个目的的中心?
4.神容许我们忍受痛苦,其中一些原因是什么?在这些原因中,你有什么经验?请举例说明。
5.为什么基督徒信靠神是很重要的?
6.在看不见神旨意的环境中,我们应如何面对?
7.保罗的态度如何成为我们的模范?

第十章 神智与人智

古代改革派神学家们总喜欢把神的属性分为两类:不可传达的(incommunicable)和可以传达的(communicable)。

他们把神那些超越的属性放在第一类,从中可见神与我们这些被造物何等不同。通常这一类包括:神的独立性(independence)(自存、自足);他的不变性(immutability)(完全不受变迁的限制,因而行动完全一致);他的无限性(infinity)(不受一切时空的限制,即他的永恒性和无所不在);他的纯一性(simplicity)(他里面没有冲突的原素,因此他不会和人一样被分歧的思想和欲望分化)。神学家们叫这些性质为不可传达的,因为这些是惟神独有的个性;人,正因为是人而不是神,就不会也不能分享以上任何一种属性。

神学家们又把所有神的灵体性(spirituality)、自由、无所不能和他一切道德属性如恩慈、真实、圣洁、公义等全部归入第二类。分类的原则又是什么?是这样的:当神造人的时候,他向人传达了这些特性。这就是圣经所说神照着他自己的形像造人的意思(创1:26等节)。即是说,神把人造成一个自由、有灵体的存在物,一位要负责任、有德性的个体,有选择和行动的权力,能够和神交往,向他回应,且本质上是良善、真实、圣洁、正直的(参传7:29)。一言蔽之:人是像神(godly)。

人堕落后就失去了那些属于神形像的道德性质;神在人里面的形像已普世性地毁坏了,因为全人类用不同的方法陷入邪恶。但圣经说,现在神藉着完全救赎的计划,在信主的基督徒里面弥补这毁坏的形像,方法是重新向他们传达这些性质。圣经所说基督徒在基督(林后3:18)和神(西3:10)的形像上更新,就是这个意思。

在这些可传达的属性中,神学家们又加上了智慧。神本身是智慧的,故也使人有智慧。

圣经有很多关于智慧这属天赏赐的真理。《箴言书》起初九章就一气呵成地教导人怎样寻求这赏赐。“智慧为首,所以要得智慧,在你一切所得之内必得聪明。……要持定训诲,不可放松,必当谨守,因为她是你的生命。”(箴4:7、13 )智慧已人格化,会为自己说话了:“听从我,日日在我门口仰望,在我门框旁边等候的,那人便为有福。因为寻得我的,就寻得生命,也必蒙耶和华的恩惠。得罪我的,却害了自己的性命,恨恶我的,都喜爱死亡。”(箴8:34-36)

智慧是女主人,招呼穷人赴她的筵席:“谁是愚蒙人,可以转到这里来!”(箴9:4)全部经文的重点是:神已准备向一切要得这赏赐、并愿采取必要的步骤去取得的人,赐下智慧(以女主人的喜客比喻智慧的随手可得)。新约圣经也有类似的重点。基督徒需要有智慧〔“要谨慎行事,不要像愚昧人,当像智慧人……不要作糊涂人,要明白主的旨意如何”(弗5:I 5、17等节)〕;“你们要……用智慧与外人交往”(西4:5)。保罗祈求神赐人智慧〔“愿你们在一切属灵的智慧悟性上,满心知道神的旨意”(西1:9)〕。雅各奉神的名应许说:“你们中间若有缺少智慧的,应当求……神,主就必赐给他。”(雅1:5)

智慧从哪里来?人要采取什么步骤才可得这赏赐?据圣经说,有两个先决条件。第一,必须学习敬畏神。“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诗111:1 0;箴9:1 0;参伯28:28;箴1:7;15:33)只有当我们谦卑受教,在神的圣洁和主权中惊惧(“大而可畏的神”,尼1:5;参4:1 4;9:3 2;申7:21;10:I 7;诗99:3;耶20:11),承认自己的渺小,不相信自己的思想,愿意彻底改变心思意念,属天的智慧才属于我们。恐怕很多基督徒一生就有不谦卑和自负的心态,根本从神得不到智慧。圣经说“谦逊人却有智慧”(箴11:2)是大有道理的。

第二,必须学习接受神的话。神只把智慧赐给那些把神的启示身体力行的人。诗人说:“你的命令……使我比仇敌有智慧。我比我的师傅更通达”。为什么?“……因我思想你的法度。”(诗119:98、99)因此,保罗劝勉歌罗西人说:“当用各样的智慧,把基督的道理丰丰富富地存在心里”(西3:1 6)。今天我们活在二十世纪的人要怎样做?要浸淫在圣经中,如保罗向提摩太说(他当时心目中只有旧约),这圣经“能使你因信基督耶稣有得救的智慧”(提后3:15)叫属神的人得以完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提后3:1 7)。

今天,恐怕又有很多自命属基督的人,从未学到智慧,正因为对圣经不够注重。克蓝麦的祷告册(Cranmer's Prayer Book)(本来是所有英国圣公会信徒应该用的),可助人每年读一次旧约,两次新约。清教徒高治(WiIIiam Gouge)每天固定读十五章圣经。前副主教韩蒙德(T. C. Hammond)每三个月把全部圣经读一遍。你上次从头到尾读完圣经是多久以前的事?你每天最少用看报纸同样多时间去请圣经吗?我们多么愚蠢!——我们一生会继续愚蠢下去,只因为怕麻烦,不做应做的事,去获得神免费的赏赐——智慧。

但神的赏赐——智慧——究竟是什么东西?它对人有什么影响?

这方面很多人错了。用个比喻,就可以清楚澄清他们错误的本质。

如果你站在约克(York)火车站月台的一端,可以看见一系列火车在开动。如果你酷爱火车,这可是赏心乐事了。但对于决定这些火车开动的整个计划(时间表所定的运作形式,必要时可按实际行车情形逐分逐秒调整时间表等),恐怕你只有粗略的概念吧。然而,如果你很荣幸能坐上升降机,到横跨第七、第八号月台的高楼参观宏伟的电讯室,你就可以在最长的一边墙上,看见车站两旁伸延五里的整个路轨分布图,还可见到不同路轨上有着或闪动或静止的小灯,让讯号员对每部车头和车厢的位置一目了然。你可以立刻从管理员的眼中看到整个形势:你会从图表上明白,为什么要示意某列车停下来,另一列车要调离正常的路轨,另一部则暂停一旁。你一纵观全局,这些动静的因由就显而易见了。

一般的错误,是以为这比喻说明了神赐人智慧时所作的事。即是说,以为智慧的赏赐包括深度的洞察力,能看见四周发生的事所包涵属天的意义和目的,看见神在某件事上为什么这样做,以及他下一步要做什么。人觉得如果真的紧紧与神同行,他就可以自由地赐他们智慧,那么他们就好像在电讯室了;他们就会分辩每一件发生的事的目的,就会时刻明白神如何使一切为了人的益处而互相效力。这些人花很多时间把圣经当作占卜去研究,猜想为什么神容许这件或那件事发生,应否以此为停止或开始做某件事的讯号,或从其中推论出一些什么。如果最后仍觉得迷惘,就怨自己不够属灵了。

这样白费功夫的寻根究底,会逼使在生理、心理、或灵性(请注意:这是三件不同的事情)上本已消沉的基督徒近于疯狂。这的确是白费功夫的。没错,当神应用原则引导我们的时候,有时也会用不寻常的境遇去印证,而我们立刻就看出那是确定性的讯号。但若在每件不寻常的事上试图窥见神秘密的目的,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因此,智慧的赏赐绝不是这种能力,事实上,这赏赐是先假定我们不能洞察一切。此点容后详述。

再问一次:神给我们智慧用意何在?这赏赐究竟是什么?

如果可以再学一个交通的例子,就拿学习驾驶来说吧。驾驶最要紧的,是对事物的反应是否够迅速和适当,以及对当时情况的判断是否准确。你不会问自己,那条路为什么那样窄,为什么弯弯曲曲;或问那部货车为什么要停在那里;或问前面那位先生或女士为什么要在马路上流连忘返。你只要看清楚当时实际的形势,做应该做的事。属天智慧的果效,正是要使你我能在每天实际的情况中这样做。

驾驶技术要优良,你的眼睛要盯紧前面。要活得有智慧,你要眼目清楚,思想现实——一点不留情——去正视人生。舒徐的错觉,虚假的情感和乐观的幻想,都不能和智慧共存。很多人活在梦境里,埋首在云里,双脚凌空,从来看不见世界和在其中实际生活的真相。这种根深蒂固、由罪衍生的不现实,正是我们——甚至信仰最稳固、最正统的人——缺乏智慧的原因。要医好不现实的病,光有无懈可击的教义是不够的。然而,圣经有一卷书,显然特别是为要把我们变成现实主义而写的:《传道书》。我们要比往常多加注意书中的信息。现在就来看看吧。

《传道书》书名的希腊文Ecclesiastes是从希伯来文Qoheleth翻译过来的,原意是“传道者”(the preacher)。这书是一篇讲章,以“虚空的虚空”(1:2;12:8)为主题,加以阐释(1-10章)和应用(11:1-12:7)。解释的部分很多是自传式。传道者自称是“在耶路撒冷作王,大卫的儿子”(1:1)。无论传道者是所罗门自己,或如亨斯登伯(Hengstenberg) 和杨以德(E. J. Young)这么保守的学者所说,是另一位传道者假借所罗门而讲出的教训,这问题暂可不理。这讲章无疑是与所罗门有关的,因其中的教训都是所罗门才有机会学习的。

“传道者说,虚空的虚空,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传道者用一种什么心境宣布这命题?有什么目的?是一位愤世嫉俗的犬懦的自白?如爱略特(W. H. Elliot)所说:“一位自私、冷漠、饱经世故的老人,到生命尽头时什么也找不到,只找到悲惨的幻灭。”现在要分享他所感受到人生的廉贱和丑恶?抑或他以布道家的身份,想说服不信的人,想在神以外的“日光之下”寻找快乐是不可能的?答案两者都不是,但第二个答案比第一个更可用“虽不中亦不远矣”来形容。

作者以一位老练的教师的身份,向一位年轻的门徒教导自己长久所体验和省察的结果(11:9;12:1、1 2)。他要带这年轻的门徒进入智慧,使他不致犯类似“约克火车站讯号室”的错误。显然,这年轻人像自古以来很多年轻人一样,以为智慧等于广博的知识,以为只要废寝忘食地啃书(12:1 2),就可得到智慧了。显然,他以为一得着智慧,就能明白神在一般安排中不同作为的原因。传道者要他看见的是:智慧的真正基础是坦白承认这世界的演变是难解的,发生的事大部分都不可解释“日光之下”发生的事,大部分从表面完全看不到有一位有理智、有道德的神在安排。从讲章本身可看出,中心命题是要警告寻求智慧的错误想法;它说明这样坦诚实际的寻求,到头来只能得到令人失望的结论而已。讲章的信息可陈述如下:

传道者说,看看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吧。放下乐观的梦想,揉清眼睛,仔细去看吧。看见什么?你看见人生的背景是由自然界中毫无目的、重复的循环(1:4等节)所构成。我们不能控制的时间和环境,规限了人生的状况(3:1;9:11等节)。你看见死亡迟早临到众人,而且来得突然;不论好人坏人,死亡都不卖情面(7:1 5;8:8)。人死如禽兽(3:1 9等节),好人之死有如坏人之死,聪明人之死亦如愚笨人之死(2:1 4、1 7;9:2等节)。你看见罪恶昭彰(3:1 6;4:1;5:8;8:11;9:3),坏人得势,好人倒霉(8:14)。面对这一切,你发觉神安排这些事真是莫名其妙;你越要想通,越想不通(3:11;7:13等节;8:17;11:5);你越难明白神对一般事情安排的目的,便受各事表面的无目的所困扰,越受挫压,结果也越被迫结论说:人生从表面看来,真是毫无意义。

你若断定事物真的没有协调和理智,那今后任何建设性的工作又得到什么“酬报”——价值、收获、意义、目的呢?(1:3;2:11、22;3:9;5:16)如果人生没有意义,就没有价值;这样一来,创作、建立事业、赚钱、甚至追求智慧有什么用呢?因为没有一样会有任何能见的好处(2:15、22等节;5:11),只会使你成为嫉妒的对象(4:4),你死后一点也不能带走(2:18;4:8;5:15等节);你死后留下来的很可能得不到妥善的管理(2:19)。这样,劳碌流汗的努力作工有什么意义呢?人一切所作的岂不是“虚空(虚无、挫败),都是捕风吗”(1:14)?——这些活动,岂非本身既无意义,对我们又毫无益处吗?传道者说,人若乐观地希望在一切事情上找到神的旨意,最后只会引起这么悲观的结论(参1:17等节)。当然他是对的。我们也是活在如他所描述的世界里。管理这世界的神躲起来了。这世界简直不像有一位慈爱的主宰在管理了。这一切的背后简直不像有理性的力量了。没有价值的常常存留,有价值的却消失了。传道者说,现实一点吧,面对这些事实吧,正视人生吧,若不,就得不到真智慧。

我们真需要这样的劝诫。我们不但陷入了“约克火车站讯号室”的概念中,也对智慧存有错误的想法;我们还觉得,为了神的荣誉(虽然没说出来,也为了自己有“属灵基督徒”的美名),我们需要自夸说己身在讯号室中,正在享受内幕消息,知道神的作为的来龙去脉。这种悠然自得的伪装就成为我们的一部分了;我们肯定觉得,神已使我们明白他对付我们的一切办法,也以为今后在任何事上都能立刻看到个中原委。当一些非常痛苦、不可解释的事发生的时候,我们以为处身神的秘密会议中那种得意的错觉就粉碎了。骄傲受创了,觉得神忽略我们了。除非此时我们悔改,为从前的假设彻底谦卑下来,否则今后整个属灵生命恐怕要枯萎了。

中世纪传统所说七大死罪其中之一是懒惰——心灵上一种苦毒、不快乐、冷漠的状态。今天在基督教圈子中,这种心态多得很。病征是个人灵性的怠惰,加上对教会愤世嫉俗的批评,对其他基督徒的行为和工作傲慢的怨怼。在这病态和致命的心境背后,往往是受到创伤的自傲。从前以为知道神所安排的一切,结果从痛苦困惑的经验中体认原来一无所知。我们若不聆教《传道书》的信息也会如此。事实是:神在智慧中,为保持我们谦卑,教导我们凭信而活,就不让我们知道我们想要知道的,关于他在教会和个人的生活中几乎无一项安排的目的。“风从何道来,骨头在怀孕妇人的胎中如何长成,你尚且不得知道;这样,行万事之神的作为,你更不得知道。”(传11:5)

这样,什么是智慧呢?传道者帮助我们看见什么不是智慧;他有没有提示什么是智慧呢?当然有,最少提纲挈领地说了。“敬畏神,谨守他的诫命。”(12:13)信靠顺服他、敬畏他、敬拜他、在他面前谦卑,向神祷告的时候,永不言过其行的话,许愿要偿还(5:l-7);行善事(3:12);紧记有一天神要审问你(11:9;12:14);因此,甚至在私底下,要避免那些当神审问时显露出来使你觉得羞愧的思想(12:14)。充分享受你目前的生活(7:14;9:7;11:9等节),目前的快乐是神美好的赏赐。传道者虽然谴责轻佻浮躁的人(参7:4-6),他显然没有时间参与那高傲到不屑于欢笑和游戏的“高级属灵”(super-spirituality)。但无论生活要你做什么,都要靠恩典努力去完成(9:10),做的时候要享受其中的福乐(2:24;3:12;5:18;8:15等节)。把工作问题交托给神,让神斗量工作最终的价值。你的责任是运用你所有的常理和事业去尽量利用当前的机会(11:1-6)。

这是智慧之路。显然,这只是信心生活的一方面。但支撑和维系着的是什么呢?没有别的,就是相信不可思议的命运的神,就是有智慧、有恩典、创造和救赎的神。我们可以确信那一位创造这宏奇复杂的世界秩序的神,策划脱离埃及的伟大拯救的神,后来又策划脱离罪和撒但的更大拯救的神,必定知道他在做什么,而且“做得美善”,纵然他暂时不施援手。即使我们不能分辨他的道路,也可以信靠他,在他里面欢乐。因此,传道者智慧之路归根结蒂就是巴克斯特(Richard Baxter)一首诗所说:

劳碌诸圣徒,
当拜天上王,
向前齐举步,
凯歌同欢唱。
无论谁存活,
领受他恩赏,
无论福与祸,
总向他颂赞。

这就是神用来使我们聪明的智慧。以上的分析,进一步揭示赐智慧的神是何等智慧。前面说过,智慧包括选择最好的方法达到最好的目的。神赐智慧的工作,是达到已选定要恢复、成全神人关系(人本来为此被造)这目的的一个方法。他赐这智慧为了什么?前面已说过,不是为了使我们有份于他一切的知识,乃是为使我们愿意承认他是智慧的,并与他联合,在他话语的亮光中,好歹也为他而活。

因此,他赏赐智慧的果效,是使我们更谦卑、更快乐、更敬虔、更敏捷地认识他的旨意、更决断地去遵行,而当我们在这堕落的世界中生活,充满着这么多黑暗和痛苦的事情时,我们比以前更不受困扰(并非更不敏感,乃更少迷惘)。新约圣经说,智慧的果子是像基督——和平、温良、柔顺满有怜悯(雅3:17)——而它的根是在基督里的信心(林前3:18;参提前3:15),是神智慧的明证(林前1:24、30)。故此,神等候赐给寻求的人的智慧,是一种把我们与神相连起来的智慧,是一种表现于信心的态度和信靠的生活的智慧。

既然如此,我们务要在寻求智慧的时候寻求这些事物,并且不为了追寻一些神没有在这世上给我们的知识,而忽略信心和信靠,从而使神智慧的目的受挫。

问题讨论

1.不可传达的和可传达的属性有何分别?列举神每一类的属性。
2.“神正在基督徒当中动工,重新向他们传达这些本性(可传达的属性),藉此弥补他被损毁的形象。”这话是什么意思?
3.要得着智慧的赏赐,人必须采取哪两个步骤?我们每天可以怎样做?
4.根据作者在第三大段所用的比方,神赐给我们智慧,有什么意思?
5.为什么神“不让我们知道他在教会和个人生活中每一项安排的目的”?
6.根据《传道书》,智慧是什么?神所赏赐的智慧有什么果效?

第十一章 你的话是真理

关于三位一体的耶和华,有两件事实,圣经中每一段经文若没有明说也已蕴含了。第一是:神是王——宇宙的绝对君王,安排一切事情,藉一切发生的事完成他的旨意。第二是:他说话——用话语说出他的旨意,使它成全。第一个神统管的主题,前面已论述了。现在要讨论第二个主题:神的话语。事实上,研究第二个主题会促进了解第一个主题,因为神的主权如何使我们明白神和他与世界的关系,圣经所说关于他的话语,也同样帮助我们明白他的主权。

像古代所有的君王一般,一位绝对的君王通常会在两个层次上说话,以达致两种目的。一方面他会制定规则和律法,来直接规范庶民生活的必须环境——法律的、经济的、文化的。另一方面,他会公开演讲,以尽力建立他和庶民的个别关系,争取他们对他所做的事最大的支持和合作。圣经也描绘神的话语有类似的双重性质。神是王;我们是他的造物、他的庶民。他的话关乎我们周围的事,也直接关乎我们:神的说话已决定我们的环境,也要我们全心全意去遵从。

前一项关系属于创造和安排的范畴,神的话就成为至高无上的命令——“要有……”。在后一种关系,神的话向我们个别地说,就成为君尊的律例(希伯来文torah,在旧约圣经中译作律法,实意是指各种不同的“训词”)。从神王(God the King)而来的律法有三方面意义:有些是律例(狭义的指命令,禁戒,附带刑罚);有些是应许(好的或不好的,有条件或无条件的);有的是见证(神自己、人,以及他们的行为、目的、本性、希望等所提供的资料)。

神直接向我们说的话(像君王的演词,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是统治也是交往的工具。因为神虽然是伟大的君王,却不愿意远离庶民而居。相反的,他造我们的目的,就是要和我们永远在爱的关系中同行。但这样的关系,只有双方彼此有相当认识时才存在。创造我们的神,在我们未开口之前已完全认识我们(诗139:1-4);但除非神向我们说话,我们却不能认识他。因此,这就是神向我们说话的另一个原因,他不但要促使我们按他的旨意而行,也使我们认识他,才可以爱他。因此,神传给我们的话语,具有传授知识和邀请两种特性。他的话像情话,叫我们神魂颠倒,也对我们谆谆劝导,他不但给我们看见神做了什么或在做什么,也邀请我们和亲爱的主自己有个别的交往。  

在圣经头三章,就看到神的话语有不同的陈述。先看《创世记》第1章创造的故事。这章圣经一部分目的是要保证在我们的自然环境中,每一项目都由神命定。第一节就陈述了这一章以后要阐明的主题:“起初神创造天地。”第二节则描绘创造时的景象,以便进一步详细分析神的创造奇功。那景象是:地是一片荒废,没有生命,黑暗,完全被水淹没。然后第三节说,神怎样在这混乱和荒芜中说话。“神说:‘要有光’”。结果呢?立刻“就有了光”。另外七次(6、9、11、14、20、24、26节),神都说了创造的话“要有……”,万物就逐步存在且井然有序。昼与夜(5节),天与海(6节),海与地(9节)都分开了。绿色植物(12节),天体(14节),鱼和飞禽(20节),昆虫和动物(24节),最后人自己(26节),都出现了。一切都是神的话语完成的(参诗33:6、9;来11:3:彼后3:5)。 

这记载又带我们进入另一阶段。神向他所造的男人女人说话,“神……对他们说……”(28节)。神这时直接向人说话;因此神人之间的交往开始了。注意后来神向人说的话属于哪一类。神向亚当说的第一句话是命令,召唤他从事人类统管被造物的事业〔“要生养众多……治理这地。”(28节)〕随后有见证的话〔“看哪……”(29节)〕,是神解释说,一切菜蔬、五谷、果实都造来给人和动物吃的。后来又有一个禁戒,附带刑罚:“只是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2:l7)最后,人堕落以后,神临近亚当、夏娃,再向他们说话,这次却说出了应许,有好的有不好的——因为他一方面要使女人的后裔打伤蛇的头,另一方面他命定夏娃有生产的痛苦,亚当要艰苦操劳,而两人都必定死(3:15-20节)。

在这短短三章圣经的指引之下,我们看见神的话语对世界和世人一切的关系——一方面规范了人的景况及环境,另一方面也命令人要顺服,邀请他信靠,向他敞开造物者的心意。圣经其他部分记载很多神的话语,但这些话语,再也不能归纳出神和被造物的关系的新类别了。它们只重申和证实了《创世记》第1-3章中神所说的话而已。

因此,整本圣经一方面坚持说,神的话——创造者那无所不能的“要有……”——已命定世上所有环境和事物。圣经描述一切发生的事,从天气的变幻(诗147:15-18;148:8)以至邦国的兴衰,都在成就神的话语。神呼召耶利米做先知的时候,第一个教导他的功课,就是神的话语实在决定世事这个真理。神对他说:“看哪,我今日立你在列邦列国之上,为要施行拔出、拆毁、毁坏、倾覆,又要建立栽植。”(耶1:10)

这怎么可能?神呼召耶利米并非去做政治家或世界君王,而是做先知,做神的报讯小童(7节)。一个毫无官方地位,职责是传授说话的人,怎能成为神所派定辖制列国的统治者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他口中有主的话(9节):任何神赐给他讲关于列国国运的话语,都必兑现。为使这个深印耶利米心中,神给他第一个异象。“耶利米你看见什么?”……“一根杏树枝(原文:shaqed)。”……“你看得不错,因为我留意保守(原文:Shoqed)我的话,使得成就。”(耶1:11等节)

神藉以赛亚用以下象征宣告同一真理:“雨雪从天而降,并不返回,却滋润地土,使地上发芽结实……我口所出的话也必如此,决不徒然返回,却要成就我所喜悦的……”(赛55: 10-11)。全部圣经坚持这立场说,神的话是成就一切世间事情的工具。诚然只有他,而非别人,所说的才会成就。神的话真的管治世界,这就决定了我们的祸与福。

另一方面,圣经一致地记载,神直接给我们的话像伊甸园所说的一样,有三重性质。有时它以律法出现——如在西乃山,和先知很多的讲章,基督的教训,叫人悔改布道性的命令(徒17:30),叫人相信主耶稣基督(约一3:23)。有时它以应许出现——像给亚伯拉罕使他后裔繁盛和与他立约的应许(创15:5;17:1等节),拯救脱离埃及的应许(出3:7等节),弥赛亚的应许(参赛9:6;11:1等节),和神国度的应许(但2:44;7:13等节),和新约给信徒称义、复活、得荣耀等应许。

有时又以见证出现——有关信心的事实和敬虔的原则等属天的训示,有历史的叙述、神学的辩论、诗篇、智慧文学等形式。圣经常常强调,神的话语对我们来说是绝对的,我们必须接受、相信和顺从,因为是神王的话。不敬虔的本质,就是“这恶民,不肯听我的话”(耶13:10)这种骄傲的意志。相反,真正谦卑和敬虔的标记,是“因我话而战兢的人”(赛66:2)的表现。

但神的话语在我们身上的权柄,不单视乎我们和他的关系,作他被造物和子民。我们要相信、顺服他的话,不仅因为他要我们这样做,主要因为那是真话。它的作者是“诚实的神”(诗31:5;赛65:16),“有丰盛的……诚实”(出34:6)。他的“诚实达到穹苍”(诗108:4;参57:10),即宇宙性、无止境的。因此他的“道就是真理”(约17:17)。“你话……是真实……是永远长存。”(诗119:160)“惟有你是神,你的话是真实的。”(撒下7:28)

圣经中所说的真理,主要是人的本质之一,其次才是道理的本质。它是指稳固、可靠、坚定、可信,是一个完全不自相矛盾、坦诚、实在、不诈骗的人的本质。神就是一个这样的位格。上述的真实是他的本性,此外并无别的。因此他不会扯谎(多1:2;参民23:19;撒上15:29;来6:18)。因此他所说的话是真的,全无虚言。他的话是真相的指数:指出事物真正的现状,并根据我们是否听神的话而指出将来的情景。

这可从两方面讨论。

一、神的命令是真的

“你一切的命令尽都真实。”(诗119:151)为什么?首先,神的命令稳定恒久,颁布了神所要求、每世代的人应有的生活;其次,它说明了关于我们自己的本性不变的真理。因为这是神律法的一部分的目的:给我们对真正的人性有一个可行的定义。它告诉我们人被造成什么,教导我们如何做真正的人,警告我们不要在道德上自我毁灭。这事极其重要,现在就要详细讨论。

我们常常说,人体像机器,需要适当、固定的食物、休息和运动,才能有效地运作;若盛满了错误的“燃料”,如酒精、药物、毒品,就会失去健康的功能,最终必致“一命呜呼”,身体死亡。神也要我们同样对待灵魂;或许,这是我们了解得较为迟钝的。神造我们为有理性的人,是要佩戴他道德的形像——即是说,我们被造的灵魂,是要藉着崇拜神、守律法、真实、正直、纪律、自制、服侍神和人而运作的。如果不做这些,不但在神的面前有罪,也逐步毁灭自己的灵魂。良心萎缩了,羞耻感干涸了,真实、忠诚和正直的本能也腐蚀了,个性也崩溃了。人不但可怜得无可救药,也渐渐失去了人性。这是属灵死亡的一面。巴克斯特(Richard Baxter)提出“非圣人即禽兽”(A Saint——or a Brute)的说法是对的:归根结蒂,这是惟一的选择,每个人或迟或早,或有意或无意,都在选择其中一种。现今有人会假借“人文主义”(Humanism)之名,说“清教徒”(Puritan)本乎圣经的性道德,实在有害于达到真人性的成熟,稍为放松一下,可使生活更丰富。对于这种论调,我只能说,它更贴切的称谓倒不是“人文主义”,而是“禽兽主义”(Brutism)。性开放并不使你更像人,却是更不像人;它使你变成禽兽,把你的灵魂撕成碎片。漠视神任何一条诫命时,也是如此。只有当我们努力遵行神的诫命时,才真正过着人的生活,此外别无他途。

二、神的应许是真的,因为他守诺言

“那应许我们的是信实的。”(来10:23)圣经用最超级的字眼宣告神的信实。“你的信实,达到穹苍。”(诗36:5)“你的诚实,存到万代。”(诗119:90)“你的诚实,极其广大。”(哀3:23)神的信实怎样显明?永不落空地成就他的应许。他是守约的神;他从来不亏负相信他话语的人。亚伯拉罕老年时等候所应许的后裔,等了四分之一个世纪,结果证实了神的信实。自亚伯拉罕以来,千千万万的人也证实了。

当众教会普遍承认圣经是“神写下的话”的时候,人都清楚明白到,圣经中记载的应许是神给我们一切信仰生活的正当基础,增强信心的方法,就是注意那些针对个别情况的特殊应许。末期清教徒克拉克(Samuel Clark)在他所写《圣经应许;又名:基督徒的产业,圣经应许分题汇编》(Scripture Promises; or, the Christian's Inheritance, A collection of the Promises of Scripture under their proper Heads)一书的序言中说:

“固定、经常地注意圣经应许,并坚定相信,可以避免对今生问题的操心和焦虑。这可保持心灵在每一变动中平静而泰然,在人生各种困境中支持我们,提升消沉的心灵……基督徒不信或忘记神的应许,就剥夺了自己最确实的安慰。因为没有一种极端会在应许之外,神的应许总是丰富足够,让我们在其中憩息。

“通晓神的应许,对祷告有最大助益。当基督徒想到神多次应许听他祷告的时候,他在基督里向神说话,将会何等安慰!当他想到圣经应许各种恩典的经文,他向神倾诉内心已有应许的愿望,又何等满足!用这么热切的心灵、坚强的信心,他多么能够加强他的祷告,为他自己祈求各种恩典的应许!”

人对这些事都曾一度明白;但新派神学拒绝承认圣经文字是神的话,就攫夺我们默想这些应许的习惯,和根据这些应许来祷告,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进行应许所容许的信心的经历。今天人嗤笑我们祖母们所用的“应许宝盒”,但这态度实属不智;或许会滥用“应许宝盒”,但“应许宝盒”所象征的读经和祷告却是正确的。这是我们所失去而应寻回的东西。

基督徒是什么?他可从很多角度来描述,但根据以上所说的,可以这样一言概之:他是一位承认且活在神话语之下的人。他毫无保留地顺服那写在“真确书”(但10:21)上的神的话,相信其教训、信靠其应许、服从其命令。他注目仰察圣经中的神是他的父亲,看圣经中的基督是他的救主。如果你问他,他会告诉你:神的话说服他相信有罪,同时保证了赦免。他的良心,像路德(Luther)一样被神的话俘掳了;像诗人一样,他希望整个人生和神的话完全看齐。“但愿我行事坚定,得以遵守你的律例。”“求神不要叫我偏离你的命令。”“求你将你的律例教训我。求你使我明白你的训词。”“求你使我的心趋向你的法度。”“愿我的心在你的律例上完全。”(诗119:5、10、26、36、80等节)他祷告的时候,应许都在他面前,他待人接物的时候,训词也在他眼前。他知道神的话,除了在圣经中直接向他说话之外,也创造、控制、命定他周围的事;但既然圣经告诉他万事都为他的好处互相效力,一想到神命定他的处境,只有给他带来快乐。他是独立的,因他用圣经作问路石,试验不同的观点;他不会拈手任何不能确定是否圣经所准许的事。

为什么这种描写,和我们今天很多自命是基督徒的人不符呢?你若扪心自问,让良心回答这个问题,必获益匪浅。

问题讨论

1.神说话的两个原因是什么?
2.神的律例有哪三个特性?
3.作者说:“神传给我们的话语,具有消息和邀请两种特性。”他的意思是什么?为什么神要这样做?
4.《创世记》1-3章如何呈现神创造的话语、命令的话语、见证的话语、禁戒的话话、应许的话语?
5.对神的话语正确的反应是什么?什么是不敬虔的反应?
6.为什么神的命令被形容为真实的?抗逆神命令的后果是什么?
7.在第四大段,作者所提供基督徒的定义是什么?这引申出来的描述,如何应用在你身上?

第十二章 神的爱

使徒约翰重复两次的话:“神就是爱。”(约一4:8、1 6)这是圣经中最伟大——也最被人误解——的宣言之一。错误的思想像荆棘丛一样在它上面攀生,掩盖了它的真义,要“披荆斩棘”地除去这些心理树丛,实不容易。但基督徒若能明白这些经文的真义,所花苦思的代价,也就远超所值了。爬上宾尼维斯山(Ben Nevis译注:英伦三岛最高之山)的人,一达顶端俯瞰绝佳的景色,还会抱怨辛苦吗?

那些能够和约翰一样,在再说“神就是爱”之前说“神爱我们的心,我们也知道、也信”(16节)的人,实在是快乐的。认识神的爱,诚然是人间天堂。新约也说,这种知识不是少数“神所宠爱”的特权,而是一般基督徒经验正常的一部分,只有灵性不健康或畸形的人才会觉得陌生。当保罗说“所赐给我们的圣灵,将神的爱浇灌在我们心里”(罗5:5)的时候,他是指认识神给我们的爱,而非我们对神的爱,如奥古斯丁所想的。他写信给罗马信徒时,虽然未见过他们,他却相信这句话对他们来说是真的,正如对他自己是真的一样。

保罗这句话有三点值得讨论一下。第一,请注意“浇灌”这动词。字义的意思是“倒(或倾)出来”。其他圣经说到圣灵的浇灌(徒2:1 7、33;10:4 5等节;多3:6)也用同一个字,指到无阻的、大量的流动——事实上,是一次泛滥。因此,新英文圣经(NEB)就译作“神的爱在我们内心的深处泛滥了(Flooded)”保罗不是指对这爱肤浅、间断的印象,而是指深入、排山倒海的认识。

第二,请注意这动词的时态。那是完全式,故指一个已完成的行动所造成定局的后果。意思是对神的爱的认识已泛滥我们的心,现在已充满我们的心,正如一度泛滥的山谷现仍泛溢着水一样。保罗以为他的读者和他一样,会享受强而恒久的神爱他们的感觉。

第三,请注意保罗把这种知识的灌输,描写成圣灵对接受他的人——即对一切重生的真信徒——经常工作的一部分。可以想象的是,圣灵这种工作,当时比现今更受人重视。今天,我们的悖逆既可怜又使我们贫乏,我们只注重圣灵那些不寻常的、突发的、不普遍的工作,忽略他一般的、普通的工作。因此,我们对医病和方言等恩赐——如保罗所说,这些并非所有基督徒都要有份的恩赐(林前12:28-30)——比圣灵将神的爱浇灌在我们心里而赐下的和平、喜乐、盼望和爱等一般恩赐更有兴趣。然则,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对那些以为越多说方言就越快乐、越属灵的哥林多人,保罗要坚持说,若没有爱——成圣,像基督——方言根本一文不值(林前13:1等节)。

无疑保罗今天必有理由再警告一次。目前在很多地方风起云涌的所谓复兴,如果偏离到“新哥林多主义”的穷途末路,就很可悲。保罗对以弗所人有关圣灵最好的盼望,就是圣灵继续向他们工作,正如《罗马书》5:5所说的工作,且用不断增长的能力,带领他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神在基督里的爱。《以弗所书》3:14-19所说的:“我在父面前屈膝……求他……藉着他的灵,叫你们心里的力量刚强起来。使基督因你们的信……能以和众圣徒一同明白基督的爱是何等长阔高深;并知道这爱是过于人所能测度的”复兴的意义,是照新约圣经所说的,基督徒生活和经验完全正常的标准,在苟延残喘的教会中恢复神的工作。真正关心复兴的人,所表现的并不是渴望说方言(说不说方言根本不重要),而是渴望圣灵用大能把神的爱浇灌在我们心里。这才是个人复兴的起点(在此之前往往是在灵里深处对付罪恶),至于教会的复兴,一开始之后,也是藉此维持的。

本章目的,在说明圣灵所浇灌神的爱的本质。为此要注意约翰“神就是爱”的伟大真理:即是说,神向人彰显的爱,和基督徒所认识并喜悦的爱,是神自己内在本性的启示。这个主题会带领我们进入人所能进入神本性深湛的奥秘,比前面任何研讨更深入。前面讨论神的智慧的时候,已略窥见神的心意;思想他权能的时候,稍能看见他的手和膀臂;思想他话语的时候,就认识到他的口;现在默想他的爱,是要洞悉他的内心。我们将要站在圣地,需要敬虔的恩典,才可以手洁心清地踏上去。

约翰那句话,且概括详述两点:

一、就圣经而言,“神就是爱”并非关于神的全部真理。这不是一个独立的抽象定义,却是从信徒的观点,总结圣经关于它的作者的全部启示。这句话预先假定了圣经所有对神的其他见证。约翰所论的神,也是创造世界的神,用洪水审判世界的神,呼召亚伯拉罕使他成为大国的神,用战争、俘虏和流放管教他旧约的子民的神,差遣他儿子拯救世人的神,丢弃不信的以色列国,在约翰著作前不久毁灭耶路撒冷的神,有一天用公义审判世界的神。约翰说,就是这一位神,他是爱。如果像一些人一样引约翰这句话,断章取义地质疑圣经所见证的神公义的严厉,就歪曲真理了。我们不可能诡辩说,慈爱的神不能同时咒诅惩罚悖逆的人;因为约翰所说的神正是行这些事的神。

要避免误解约翰这句话,必须运用约翰著作中,另外两句文法形式完全相同的伟大陈述一起研究。有趣的是,这两句都直接来自基督自己。第一句在《约翰福音》中,是我们的主向撒玛利亚妇人亲口说的“上帝是灵”〔约4:24,新译本RSV,NEB;较为人熟悉的译法“神是个灵”(God is a Spirit)是不对的。译者补注:中文圣经和合本即译成“神是个灵”,但小字曰“或无‘个’字”〕。另一句来自《约翰一书》的开头,是约翰用以总结“从主(耶稣)所听见,又报给你们的信息”,这一句是:“神就是光”(约一1:5)。“神就是爱”这句话,应该在另外这两句教训的亮光中来解释。现在简单讨论一下,会有帮助。

“神是灵。”我们的主在什么时候说这话?他要驳斥撒玛利亚妇人的谬想,以为崇拜只有一个正确的地方,好像说神受到地域的限制。“灵”和“肉”相对:基督的论点是,人是“肉身”,一次只能在一个地方;神是“灵体”,就没有这个限制。神是非物质、非肉身,因此也是非地域性的。因此(基督继续说),神所悦纳的崇拜,真正条件不在乎你的脚站在耶路撒冷或撒玛利亚或任何地方,你的心却应接受他的启示,且有所反应。“上帝是灵,敬拜他的,必须用心灵按真理敬拜他。”(新译本)

圣公会三十九条信仰纲目中的第一项,就进一步阐明神的“灵体性”(Spirituality)(这是该书用的字眼)的意义,虽然骤听之下有点古怪:“神没有躯体,没有部分,没有意欲。”这些否定,表达一些非常正确的真理。神没有躯体——因此正如刚才说的,他不受一切空间距离的限制,他是无所不在。神没有部分——意指他的位格、权能、本性都完全浑成一体,他里面没有一样会改变的。“在他并没有转动的影儿”(雅1:17),因此他不受一切时间和自然过程的限制,仍然永恒不变。神没有意欲——不是说他没有感觉(麻木),或在他里面没有类似人的情感和爱意,而是说人很多的意欲——尤其是痛苦、惧怕、忧伤、懊悔、绝望——可说是被动的和不由自主的,由人所不能控制的境遇引起和驱使,但神类似的心态却有自主、深谋远虑的性质在内,因此和人的意欲完全风马牛不相及。

因此,属灵体的神,其爱就不如人爱那样善变浮动,也不是一种追求镜花水月的情意。相反,神爱是他整个位格用慈悲行善的态度而作出自发性的决定;这态度是他自由选择、坚定稳固的。这位属灵体、全能的神的爱,并不反复无常或善变。他的爱“如死之坚强,……众水不能息灭”(歌8:6等节)。什么也不能把这爱和它所拥抱的人隔绝(罗8:35-39)。

但圣经又说,神是灵又是“光”。约翰这句话,是针对某些自命是基督徒,却和道德现实脱节,而说自己所行没有一样是不义。约翰这话的力量,从下一句发挥出来:“在他毫无黑暗。”根据神律法的尺度,“光”指圣洁和纯净;根据同一个尺度,“黑暗”指道德的败坏和不义(参约一2:7-11;3:10)。约翰的意思是:只有“行在光明中”的人,在圣洁和公义的生活中追求神,逃避一切与此不合的事物,才能享受与父和子相交;“在黑暗里行”(约一1:6)的人,无论说自己是什么,都不会认识这种关系。

既然慈爱的神必先是光,因此我们一开始就要摒弃感情上的想法,以为神的爱是滥爱,是没有道德标准和条件的软弱之爱。神的爱是圣洁的爱。耶稣所彰显的父神,不是对道德分野漠不关心的神,却是爱公义、恨罪恶的神,他对他儿女的理想,是要他们“完全,像你们的天父完全一样”(太5:48)。任何人无论信仰多么纯正,若不追求圣洁的生活,神不会与他为伍;神所收纳的人,就严厉地管教他们,不使他们达到要追求的。“主所爱的,他必管教,又鞭打凡所收纳的儿子……是要我们得益处,使我们在他的圣洁上有份……后来却为那经练过的人结出平安的果子,就是义。”(来12:6-11)神的爱是严谨的,因为它显出爱者的圣洁,又为被爱者寻求圣洁。圣经不容许我们以为神是爱,就可以求他赐快乐给不追求圣洁的人,或求他保护他所爱的人不受灾害(神知道他们需要灾害来助长成圣)。

现在要作第二个评述,来平衡上一个评述:

二、就基督徒而言,“神是爱”是关于神的全部真理。说“神是光”,含义是神的圣洁在他一切所言所行彰显出来。同样,“神是爱”意指他的爱也在他一切所言所行彰显出来。基督徒无上的安慰,就是知道这对他个人来说是真的。作为一个信徒,他从基督的十架找到确据说:我这个人是神所爱的;“神的儿子……爱我,为我舍己”(加2:20)。明白这一点,他就能够在自己身上应用那应许说: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得益处(罗8:28)。请注意,不是一些事,乃是万事(一切事)!每一件事临到他身上,都显示神对他的爱,为促成神在他身上的目的而临到。因此,对他而言,在每天生活中的每时刻和每件事情上,神都是爱——圣洁,无所不能的爱。尽管他不能看见神作为的来龙去脉,他知道其中和背后有神的爱,因此他能够常常喜乐,甚至在人说来什么都不如意的时候,他也知道,人生整个实情一经真相大白,就会像一首圣诗所说,“自始至终尽是怜爱”——他就满足了。

到此为至,我们对神的爱只说了一个范围而已,只泛论它如何及何时施展,这是不够的。问题是:它究竟是什么?应如何定义、分析?为回答这个问题,圣经提供了一个神爱的概念,可陈述如下:

神的爱是神的恩慈对个别罪人发出的行动,他亲自认同罪人的福乐,然后赐下他的儿子做他们的救主,现在在约的关系中带领他们认识、享受他。

现在且解释这定义的每一部分。

一、神的爱是神的恩慈的行动。圣经所说神的恩慈,乃指其宇宙性的豁达大度。神学家巴可夫(L.Berkhof)说,神的恩慈是“那促使神丰富而仁慈地对待他一切造物的完美性,是创造者对他那些有感情的被造物发出的爱意。”(参巴氏著《系统神学》(Systematic Theology)第70页,其中引《诗篇》145:9、15、16;参路6:26;徒14:17)神的爱就是这恩慈最崇高、最荣耀的表彰。俄尔(James Orr)说:“一般而言,爱的原理是引导一个有德性的个体去恋慕和喜悦另一个体,其最高境界乃达到彼此共同生活的个别交往,在向对方付出的爱当中,和对方向自己溢出的爱当中,找到喜乐。”〔参海斯丁氏编《圣经辞典》(Hastings’Dictionary the Bible)第三卷第153页)这就是神的爱。

二、神的爱是神的恩慈向罪人发出的行动。这样,它就有恩典和怜悯的性质。这是神仁慈的施予,罪人不但不配,实际上这是违背神的赏罚;因为神爱的对象,是已破坏神的律法的理性造物,其本性在神眼中是败坏的,只配受咒诅,最后永不能见神的面。神爱罪人实在是震撼人心的事。神爱那些已变得不可爱以及不能被爱的造物。在神的爱的对象里面,完全没有可挑引神爱的东西;人里面完全没有吸引或激发神爱的东西。人间的爱,是由被爱者的某些事引发的,但神的爱却是自动自发、不受挑引、无缘无故的。神爱人因为他选择要爱他们——如查理土卫斯理(Charles Wesley)说:“他已爱我们,他已爱我们,因为他会爱我们。”(申7:8的回响)——除了神自己主权的喜好外,神的爱再无别的理由了。新约时代的希腊和罗马世界,做梦也想不到这样的爱;它的众神大多是垂涎妇女的好色之辈,却从不爱罪人;新约圣经的作者也要援用一个几乎簇新的希腊字agape(爱),来表达他们所认识神的爱。

三、神的爱是神的恩慈向个别罪人发出的行动。它不是只对着茫茫的人海,而不特别针对某一个人的一番暧昧、凄迷的好意。相反,它既是神无所不知的大能的运作,它的本质就是要把对象和效果特殊化。神在创世以前已形成的爱的目的(参弗1:4),包括:第一,挑选、拣择他要祝福的;第二,命定要给他们的益处以及获得和享受这些益处的方法。这一切从起初已确保了。因此保罗写信给帖撒罗尼迦的信徒说:“主所爱的弟兄们哪,我们本该常为你们感谢神,因为他从起初(创世之前)拣选了(选择)你们,叫你们因信真道(既定的方法),又被圣灵感动成为圣洁,能以得救(既定的目的)。”(帖后2:13)神在时间中向个别罪人发出的爱的行动,就是实际执行他在永恒已命定要祝福这些个别罪人的目的。

四、神给罪人的爱涉及神亲自认同罪人的福乐。所有爱都涉及这种认同。它实在试验爱的真假。如果儿子有了麻烦,父亲仍旧开心和轻松,或如果妻子沮丧,丈夫竟无动于衷,我们立刻怀疑他们之间究有多少爱,因为我们知道,真正爱人的,只有当被爱者真正快乐的时候才会快乐。神对人的爱也是如此。

前面几章已说过,神在一切事上的目的是为自己的荣耀——他应被彰显、认识、羡慕、崇拜。这句话是真的,却不完全,应由以下的认识来平衡:神把爱赐给人,已甘心情愿地把自己最后的快乐和人的快乐捆束在一起。圣经不断说神是慈父,是他子民的丈夫,必有原因。从这些关系的本质可见,除非神所爱的人最后全部安然无恙,神的快乐是不会完全的;如诗云:

直到神所赎教会,
全蒙拯救,不再犯罪。

神造人之前,他也快乐;人犯罪以后,神若干脆毁灭人类,他仍旧会快乐;但事实他爱某些罪人,意思是说,除非他藉着自己甘心情愿的选择,把每一位带进天堂,他就不会再知道什么是完美纯净的快乐。事实上他已定意,从今到永远,他的快乐由我们的快乐来支配。因此,神拯救人不单为他的荣耀,也为他的喜乐。这就足以解释为什么一个罪人悔改,在神的使者面前,也有欢喜(神自己的欢喜)(路15:10),以及为什么当神在末后的日子,叫我们无瑕无疵在他荣耀之前的时候,会“欢欢喜喜”(犹24)的。这思想超乎我们所能明白,几乎难以相信,但根据圣经,这无疑是神的爱。

五、神对罪人仍爱,藉赐下他的儿子做他们的救主而表明出来。爱的幅度,视乎付出多少;神爱的幅度,是赐下他独生子成为人,为罪而死,成为那能带人到神面前的惟一中保。难怪保罗说神的爱是“大爱”,过于人所能测度的(弗2: 4;3:19)。曾有过这么大代价的宏恩吗?保罗辩说,这无比的赏赐本身已保证了所有其他的赏赐:“神既不爱惜自己的儿子为我们众人舍了,岂不也把万物和他一同白白地赐给我们吗?”(罗8:32)新约的作者不断指出基督的十架,是神爱的实在和无限的最高明证。因此,约翰在第一句“神是爱”的话后面,直往下说:“神差他独生子到世间来,使我们藉着他得生,神爱我们的心在此就显明了。不是我们爱神,乃是神爱我们,差他的儿子为我们的罪作了挽回祭,这就是爱了。”(约一4:9-10)同样,约翰在他的福音书说:“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反得永生。”(约3:16)保罗也说:“惟有基督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神的爱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罗5:8)他也在“神的儿子……为我舍己”(加2:20)的事实上找到了“他是爱我”的证据。

六、神给罪人的爱,藉着带他们在约的关系中认识他和享受他而达到目的。所谓约的关系,是双方永远应诺要彼此服侍和倚赖的一种关系(例:婚姻)。约的关系藉约的应许设立(例:婚誓)。合乎圣经的宗教,其形态是与神建立约的关系。第一次显明这关系的条件的场合,是当神向亚伯拉罕显现为全能、全足的神(原文EI Shaddai),正式给他约的应许,“作你的神”(创17:1、7等节)。保罗在《加拉太书》第3章15等节(注意29节)说,所有基督徒藉相信基督承受这应许。这是什么意思?这实在是一个无所不包的应许。清教徒使彼士(Sibbes)说:“这是最先、最基本的应许,他诚然是一切应许的生命和灵魂。”(参史氏著《工作》(Works)第六卷第8页)另一位清教徒布禄士(Brooks)这样解释说: 

“……仿佛他在说:我一切的属性,如何为我的荣耀而属于我,你也可以同样为你的好处,从我一切的属性获得益处。……神说,我的恩典是你的,好饶恕你;我的能力是你的,好保护你;我的智慧是你的,好引导你;我的恩慈是你的,好安慰你;我的怜悯是你的,好供应你;我的荣耀是你的,好奖赏你。神作我们的神,是一个全面性的应许:包括一切。路德(Luther)说:‘神属我,一切也属我了。’”(参史氏著《工作》(Works)第五卷第308页)

提罗生(Tillotson)说:“对任何人来说,为神尽忠竭力,就是真爱。”这是神为他所爱的人所做的——尽他所能;神所能做最好的量度是无所不能!因此,相信基督,就能引我们进入一个关系,其伟大简直无法数算、从今直到永远的祝福。

对我这基督徒而言,神是爱吗?对我来说,神爱的意义恰如上述吗?如果是,就引起一些问题:

我为什么在神所安排的环境下嘀咕、不满、怨恨呢?
我为什么不信、惧怕、沮丧呢?
我为什么在侍奉这么爱我的神的时候,容许自己变得冷漠、公式化、不够诚意呢?
我为什么容许自己的忠心分散,使神得不着我整颗心?

约翰藉“神就是爱”指出一点教训:“神既是这样爱我们,我们也当彼此相爱。”(约一4:11)旁观者能否从我对别人——妻子、丈夫、家庭、邻舍、教会中人、工作同事——总之一切人的身上所表达爱的性质和程度,看出神在我身上的爱的伟大呢?

默想这些事吧。你自己省察一下吧。

问题讨论

1.作者说:“认识神的爱,诚然是人间天堂。”他从《罗马书》5:5中阐释三点关于神的爱,那是什么?
2.为避免误解约翰“神就是爱”这句话,我们必须同时思考的其他两句话是什么?这些话如何帮助我们更明白神的爱?
3.作者说,就圣经而言,“神就是爱”不是关于神的全部真理。但他又说了一句看似是矛盾的话,就基督徒而论,“神就是爱”是关于神的全部真理。他的意思是什么?若你每天的生活中有神的爱,那有什么不同?
4.第三大段对神的爱的阐释,到底有什么含义:
(1) 神的爱是他恩慈的行动;
(2) 神的爱是他对罪人所施的恩慈;
(3) 神的爱是他对每个罪人所施的恩慈;
(4) 神对罪人的爱是他亲自认同罪人的福乐;
(5) 神对罪人的爱是藉赐下他的儿子作他们的救主而表现出来;
(6) 神对罪人的爱是在盟约的关系中,带领他们认识他、享受他而达到目的;
5.默读第四大段。你人生中有什么地方是神的爱没有充分发挥其果效的?

第十三章 神的恩典

所有教会普遍都叫基督教做恩典的宗教。基督教学术界也公认,恩典不是没有人性的力量,不是好像电池一样,只要“接通”教会的圣礼仪式就可获得的天外电力;恩典是神本身在爱中向人发出的行动。书籍和讲坛的讲章曾一次又一次地指出,希腊文新约中恩典(charis)这个字,和爱(agape)这个字一样,纯粹是基督徒的术语,表达一种自发、自决的仁慈,是希腊罗马世界的伦理和神学前所未闻的。主日学经常教人说,G.R.A.C.E.(恩典)代表God's Riches At Christ's Expenses(神的丰富是藉基督付出代价)。尽管如此,众教会好像没有太多人相信恩典。

当然,总有一些人会觉得,神的恩典奇妙到一个地步,如洪流般势不可挡。恩典经常成为这些人谈话和祷告的题材。他们撰写关于恩典的圣诗,有时且属第一流——为一首好圣诗要有深厚的感受啊!他们为恩典而战,必要时为自己的立场甘受奚落、失去利益、毫无保留地付出代价;如保罗对抗犹太教人士,奥古斯丁对抗伯拉纠派(Pelagians),改革派人士对抗经院主义,以至历代以来保罗、奥古斯丁、改革派的属灵后代对抗天主教和伯拉纠等教义。和保罗一样,他们的见证是:“我今日成了何等人,是蒙神的恩才成的。”(林前15:10)他们人生的原则是:“我不废掉神的恩”(加2:21)。

但很多教会中人并不如此。他们或许口说恩典,却只此而已。他们对恩典的概念,未至于完全没有那么糟。这概念对他们却毫无意义,它根本接不上他们的经验。跟他们谈谈教会的暖气设备,或去年的经费,他们立刻谈得来;但跟他们谈谈“恩典”这个字所指的真理吧,他们就谦虚地表示茫无所知。他们并不指责你胡说八道,也不怀疑你说得有意义;他们觉得,你所说的无论是什么,皆非他们所能捉摸,甚且觉得,没有恩典而活得越久,越确信人生到此根本不需要恩典。

是什么拦阻这么多自命相信恩典的人,真正相信恩典呢?为什么连那些常把恩典挂在嘴边的人,也觉得恩典无甚意义?问题的根源似乎是由于不信,不只是头脑上的,而是在心底里我们从不诘问的更深的层面,因为我们对这些只以为“理所当然”。有关这方面,恩典的教义先假定了四项重要的真理;人若不认识、且不能从心里感受这些真理,就不能对神的恩典有清楚的信心。不幸的是,这一世代的精神,和这些真理刚好抵触冲突。因此,今天对恩典的信心如凤毛麟角也不足为奇。这四项真理是:

一、人类道德的沦亡

现代人意识到近年来伟大的科学成就,自然就对自己评价很高。他认为物质的丰富,总比道德人格更重要;在道德的范畴,他对自己很仁慈,用小善事去弥补大罪恶,毫不认真地面对他在道德上有什么不对。他以为自己和别人心中的坏良心,只是不健康的心理变态,是一种病征,是神经错乱,而不是道德本相的指数。现代人相信,尽管他有很多瑕疵小过——醉酒、赌博、闯红灯、“做手脚”、有恶意或无恶意的谎言、做生意用手段、看黄色书报和其他——他内心全是好人一个。然后,和异教徒〔现代人心确是“异教的”(pagan)——勿弄错啊!〕一样,他幻想到神是人放大了的形像,以为神也一样容忍自己。他脑子里从未思想过自己是在神的形像中堕落的被造物,悖逆了神的管治,在神的眼中有罪而不洁,只配神的咒诅。

二、神赏罚分明的公义

现代人在安全的范围内,对一切过错都视若无睹。他容忍别人,觉得除非环境有了改变,否则他也不过如是。父母拿不定主意管教儿女,老师惩罚学生也犹豫不决,大家忍受一切恶意破坏和反社会的行为,连哼也不哼一声。大家接受的公理似乎是:罪恶能置之不理时就应置之不理;惩罚应该是最后的对策,在需要用它来遏止罪恶造成太严重的社会后果时,才用得着。忍受和纵容罪恶竟成为美德;循规蹈矩,反被一些人怀疑是否道德。我们以为神的想法和我们一样。赏罚分明是神的世界的道德律和他圣洁的表现,现代人以这些思想为怪,支持这思想的人,反被指责是把自己愤怨和报复的病态式冲动投射到神的身上去。但圣经自始至终坚持说,这个神在恩慈中创造的世界,是道德的世界,赏罚像呼吸一样,是基本的事实。神是全地的审判者;他必秉公行义,为无辜者(如果有的话)伸冤,却惩罚(圣经用的字眼是“追讨他们的罪”)破坏律法的人(参创18:25)。神若不惩罚罪,就不忠于自己。人从神惟一合理的冀求,只是赏罚分明的审判;除非人能认识并感受到这事实的真理,否则无份于圣经所说神恩典的信心。

三、人类灵性上的无能

戴尔卡内基(Dale Carnegie)《如何赢取朋友及影响他人》(How to Win Friends and Influence People)一书,几乎成为现代圣经。近年来,整套商业关系的技巧,都建立在他所提倡的原则上面:把别人放在一个不能轻易说“不”的处境。这就证实了自从有了异教以来,现代人的信念是:相信可以把神放在他不能再说“不”的境地,以弥补我们和神的关系。古代的异教徒,所想到的办法是增加贡物和祭品;现代异教徒,则用加入教会和道德来达成。他们承认自己不完全,却仍不怀疑地以为:无论过去做过什么事,尊敬神至终必能确保神的接纳。但圣经的立场,正如托普雷狄(Toplady)的诗说:

纵我双手不罢休,
不能满足你要求;
纵我热心能持久,
纵我眼泪永远流,
仍不足以赎愆尤;

——进而承认自己的无助,然后结论是:

必须你来施拯救。
(录自《颂主圣歌》第77首第2节)

保罗说:“所以凡有血气的,没有一个因行律法(即道德和教会会籍)能在神面前称义”(罗3:20)。要弥补我们和神的关系,重获一度失去的神的喜悦,不是任何人的力量所能及。人要看见、承认这一点,才能有份于圣经所说的,对神恩典的信心。

四、神主权的自由

古代异教主义认为每一个神和敬拜它的人的关系,是以自我利益的关系维系着,因为它的福祉,乃靠赖他们的服侍和贡物。现代的异教主义,在潜意识中也有同样的感觉,以为神总有义务要爱我们、帮助我们,虽然我们很不配。这是法国一位自由思想家临终时喃喃自语说“神必赦免,这是他的职分”所表达的感觉。但这感觉却无甚根据。圣经中的神,其福祉并不靠赖他所造的人(参诗50:8-13;徒17:25),而我们既犯了罪,他也没有向我们施恩的必要。我们只能向他求公义——对我们来说,公义实指某种定罪。神不必因任何人而停止成就公义。他不必怜悯和饶恕;如果他这样做,就如我们所说,是“他自己的自由意志”做的,没有人强制他的手。“既不是出于人意,也不是由于人为,只在于那怜悯人的上帝。”(罗9:16——新译本)恩典是白白的,意思说是神自己发动的,来自这一位可以不宽容的神。只有当我们看见:定夺人命运的,乃在乎神是否定意拯救他脱离罪,并且他对每个人都没有作这种决定的必要,这时我们才能开始把握圣经的恩典观。

神的恩典是神无条件的,不计较罪人的亏欠而对他们所付出的爱。这是神向那些只配受严刑竣法,且除了严刑峻法之外,并无理由要求其他东西的人所显示的恩慈。我们已看到恩典的概念,为什么对一些教会中人甚少意义——因为他们不相信恩典对神和人的先设假定。现在要问:为什么这概念对其他人却很有意思?答案并不难找;上文已很清楚显明出来了。当人一相信,他的光景和需要乃如上文所说的时候,新约恩典的福音必会用奇妙和喜乐充满他。因为这福音告诉我们,审判者如何变成救赎主。

“恩典”和“救恩”互为因果。“你们得救是本乎恩”(弗2:5;参8节),“因为神救众人的恩典已经显明出来”(多2:11)。福音宣告如何“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3:16),又如何“惟有基督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神的爱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罗5:8),以及如何照预言所说,有一活泉为罪恶和污秽开了(亚13:1),又活着的基督如何向一切听见福音的人呼喊说:“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太11:28)在以撒华滋(Hsaac Watts)一首最富有福音性(若非最伟大)的圣诗里,他说我们的本相原是完全失落的光景:

有一皇上恩召声,
响彻自神的圣言;
来吧!被掳罪奴们,
投靠上主恩座前。
我灵顺服此恩召,
急向避难所奔进;
主,我愿信你应许,
哦,为我不信求帮助。
道成肉身之神子,
我飞向你宝血泉,
以洗我灵众瑕疵,
及最深黑之罪愆。
我如虫投你手中,
有罪、软弱、又无助;
你是我主、我公义、
救主及一切好处!

真诚朗诵华滋这首短诗的人,不会很快就厌倦歌颂神的恩典。

新约对神的恩典用三方面来说明,每一方面都使基督徒叹为观止:

、恩典是赦罪的源头

福音以称义为中心;即是神除掉罪恶,接纳我们的人格。称义是真正戏剧化的转变:从被定罪、等候可怕的判刑的罪犯地位,摇身一变成为等候继承极大产业的后嗣地位。称义是因信,在人认真地相信主耶稣基督是他救主的那一瞬发生。称义对我们是白白的,对神代价却极大,因为代价是神的儿子代赎的死。为什么神“不爱惜自己的儿子为我们众人舍了”(罗8:32)?为了恩典。是他自己自由决定要拯救,才带来代赎。保罗说得很清楚。他说:我们称义是“白白的(即不必付任何代价)”,是“蒙神的恩典(即神怜悯的决定的结果)”,“因基督耶稣的救赎……神设立耶稣作挽回祭(即他藉赎罪转移了神的震怒),是凭着耶稣的血,藉着(即因此对每一个人生效)人的信”(罗3:24等节;参多3:7)。此外,保罗又说在基督里我们“藉这爱子的血得蒙救赎,过犯得以赦免,乃是照他丰富的恩典。”(弗1:7)默想这一切,比较一下从前的情况,和现今因着世界出现了恩典之后的情形,基督徒内心的反应,最崇高的表达莫过于曾任普林斯敦大学校长的撒母耳戴维斯(Samuel Davies)所说的:

行奇事之大神!你一切作为
彰显你圣洁的属性;
但你无数次以恩赦罪,
却比其他奇事更晶莹:
还有哪位赦罪之神像你?
或有谁的恩典如此丰盛、白赐?
迷失在奇妙里,因喜乐而激动,
我们领受神的赦免;
赦免最深黑恶行,
耶稣宝血所买赎:
还有哪位赦罪之神像你?
或有谁的恩典如此丰盛、白赐?
噢!愿这奇妙、无比恩典,
神奇如神的大爱,
以感恩颂赞充满大地,
一如它充满天上诗班!
还有哪位赦罪之神像你?
或有谁恩典如此丰盛、白赐?

二、恩典是救恩计划的动因

赦免是福音的中心,却不是恩典教义的全部。因新约圣经把神赦罪的赏赐放在一个救恩计划的脉络里,这计划始于创世之前的拣选,直到教会在荣耀里得完全才圆满成就。保罗在好几处经文略提这计划(例如参罗8:29等节;帖后2:12等节);但他最详细的论述是在一大段经文当中——虽然可分小段,但段内思想的连贯使它形成一大段——即从《以弗所书》1:3-2:10。如往常一样,保罗先陈述全段摘要,然后加以分析阐述。这摘要是:“神……在基督里,曾赐给我们天上(即属灵世界的范畴)各样属灵的福气”(3节)。分析则以永恒的拣选和预定在基督里得儿子位份(4等节)开始,谈到在基督里的救赎和除罪(7节),接着是在基督里得荣耀的盼望(11等节),和在基督里受圣灵印记的赏赐,证明我们永远属于神(13等节)。从此开始,保罗集中讨论神在基督里重生罪人的大能行动(1:19;2:7),在这过程中带领他们相信(参2:8)。保罗把所有这些事项,都描绘成一个伟大拯救目的的不同单元(1:5、9、11),说明恩典(怜悯、大爱、恩慈——2:4、7)是它的动力(参2:4-8),又说“丰富的恩典”在整个行动中出现(1:7;2:7),而称赞他荣耀的恩典乃最终的目的(1: 6;参12、14;2:7)。故此,信徒可欢欣地知道,他的改变殊非偶然,是神在永恒计划中的一个行动,要用那救他脱离罪的白白恩典来祝福他(2:8-10);神应许而且定意要贯彻他的计划直到完成,而既然是他用无上的权柄去执行(1:19等节),就没有可拦阻他的了。以撒华滋(Hsaac Watts)另有一首又真又美的圣诗说得很对:

述说他奇妙信实,
把他权能传远方;
高唱他甘美恩诺,
并神自己的表彰。
如刻在永恒黄铜,
他大能应许照耀;
黑暗权势难涂抹,
那几行永存话语。
他的每一句恩言,
坚强如造天之语;
转动众星的声音,
也陈说一切应许。

诚然,星辰或会下坠,神的应许却必坚立,且必成就。救恩的计划会胜利地完成;恩典会显得高于一切。

三、恩典是保守圣徒的保证

如果救恩计划必然成就,那么基督徒的将来就有保证了。他现今和将来必会“因信蒙神能力保守……得着……救恩”(彼前1:5)。他不必虐待自己,惧怕他的信心会失败;恩典既先领他相信,恩典也同样会保守他相信到底。信心的开始和继续,都是恩典的赏赐(参腓1:29)。因此,基督徒可以和杜理其(Doddridge)同声说:

恩典最先把我名,
镌刻神永生册上:
此恩把我给羔羊,
他除掉我众忧伤。
此恩教我灵祈求,
且认识赦罪大爱;
此恩保我到今日
永不再容我离开。

前文引那么多“白白恩典圣诗”(二十世纪大部分标准诗本却甚少选辑这些圣诗呢),是无需道歉的,因为它们比散文更能尖锐地表达这些论点。一想到认识神的恩典应引起我们什么回应,再多引一首诗作结也是无需道歉的。前面已说过,在新约中教义是恩典,德行是报恩。任何基督教形式,如果不能从实验和实际两方面证实这句话,必定大有问题。那些以为恩典的教义可能鼓励放纵道德的人(“无论我做什么,最终仍会得救,因此,行为并不重要”),不过显出他们彻头彻尾的不知所云。因为爱挑起爱;爱一被挑起,就渴想讨对方欢喜。神所显明的旨意,就是那些接受恩典的人,应从此投身“行善”(弗2:10;多2:11等节);感恩会感动每一个真正接受神恩典的人,做神所要求的事,并每日这样喊叫说:

噢!我每天大受激励,
深知欠你恩大债;
愿此恩如大锁链,
捆我流浪心归你!
主,我自觉我会流失;
哦,求主自天庭降临,
攫取我心并盖印。

你说你认识神在你生命中的爱和恩典吗?那么,藉着你的行为和祷告去证实你所说的吧。

问题讨论

1.恩典的教义先肯定哪四项重要的真理?
2.在讨论这四项真理的时候,作者如何描述今天教外人对神的观念?这样的概念如何排拒恩典的教义?
3.请比较:
(1) 恩典和救恩的关系是什么?
(2) 称义是什么?它和恩典的关系如何?
(3) 救恩的计划是什么?它和恩典的关系如何?
(4) 圣徒的保守是什么?它和恩典的关系如何?
4.“在新约中,教义是恩典,德行是报恩。”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在生活中如何经验这话?

第十四章 神是审判者

你相信神的审判吗?我意思是说,你相信有一位神做我们的审判者吗?

很多人似乎不相信。对他们说:神是父亲,是朋友,是好帮手,不顾我们一切的软弱、虚谎和罪恶来爱我们,他们的脸庞立刻焕发起来,你们就立刻与他们“心有灵犀一点通”。但对他们说,神是审判者,他们就蹙眉摇首。他们不想这样的问题,觉得这是不可接受、不屑一顾的思想。

但没有很多真理像神审判的工作一样被圣经强调。“审判者”这字常用在神的身上。亚伯拉罕为神所要毁灭的古代伦敦——所多玛城——求情的时候呼喊说:“审判全地的主,岂不行公义吗?”(创18:25)耶弗他在结束他向亚扪的侵略者发出的最后通牒时说:“原来我没有得罪你,你却攻打我,恶待我。愿审判人的耶和华,今日在以色列人和亚扪人中间判断是非”(士11:27);诗人说:“惟有神断定”(诗75:7);“神啊,求你起来,审判世界”(诗82:8);在新约,《希伯来书》的作者说神是“审判众人的神”(来12:23)。

这不只是说说而已;圣经历史的每一扉页,都呈展神审判的事实:神审判亚当、夏娃,把他们赶出伊甸园,咒诅他们在地上未来的生活(创3章);神审判挪亚时代败坏的世界,用洪水毁灭人类(创6-8章);神审判所多玛和蛾摩拉,用火山爆发式的大祸吞灭他们(创18-19章);神审判苦待以色列人的埃及人,正如他曾预言的(参创15:14),向他们施降可怕的十灾(出7-12章);神审判敬拜金牛犊的人,用利未人做他的刽子手(出32:26-35);神审判向他献凡火的拿答和亚比户(利10:1等节);后来又审判可拉、大坍、亚比兰,使地震开,吞吃他们;神审判私拿当灭之物的亚干,除灭他和他所有的(书7章);神审判进入迦南地以后对他不忠的以色列人,使他们被异邦管辖(士2:11;3:5;4:1等节);以色列人未进应许之地以前,神警告他的子民说,不敬虔的最后刑罚,将会是驱逐出境,结果,经过先知屡次的警诫,神终于实现他的警告,审判他们;北国(以色列)被亚述国掳去,南国(犹大)被巴比伦国所俘(王下17章;22:15;23:26等节);在巴比伦,神审判尼布甲尼撒王和伯沙撒王的不敬虔,神给前者有机会将功赎罪,后者则无(但4:5)。神审判人的记载也不限于旧约。在新约中,审判临到拒绝基督的犹太人(太21:43等节;帖前2:14等节);临到欺哄神的亚拿尼亚和撒非喇(徒5章);临到骄傲的希律(徒12:21等节);临到敌挡福音的以吕马(徒13:8等节);临到哥林多教会的信徒,使他们生病(有些致死),因为他们多有不敬,尤其干犯圣餐(林前11:29-32)。以上只是圣经所载很多神审判的行动一些选例而已。

从圣经历史转到圣经教训——律法、先知、智慧文学、基督和使徒的话语——会发现神审判人这概念掩盖一切。摩西的律法,来自一位以公义审判者自居的神,他的子民若干犯律法,他会毫不迟延地用直接的行动施行刑罚。先知们也实在把握到这主题,所记下来的教训,大部分是阐释和应用律法,以审判警告不法和不肯悔改的人。他们传讲审判的篇幅,比预言弥赛亚和他国度的篇幅还多!在智慧文学里出现了同一观点:在《约伯记》、《传道书》和《箴言书》所有实际的格言中,一个基本肯定的论题是:“神必审问你”,“因为人所作的事,连一切隐藏的事,无论是善是恶,神都必审问”(传11:9;12:14)。

不认真读圣经的人煞有信心地向我们保证:从旧约进到新约的时候,神审判的主题就消声迹匿了;但当我们研读新约,即使粗心大意地读吧,立刻会发现旧约中“神是审判者”的重点,不但没有退减,益且更为强烈。全本新约笼罩着将来宇宙性审判日的肯定性,以及因此引起的问题:罪人应如何趁有机会与神和好?新约圣经前瞻“审判的日子”,“忿怒的日子”,“未来的忿怒”,并宣告神圣的救主耶稣是神委任的审判者。“审判的主站在门前了”(雅5:9),“将要审判活人死人”(彼前4:5),“按着公义审判的主”将赐保罗冠冕(提后4:8),他是主耶稣基督,“他是神所立定的,要作审判活人死人的主”(徒10:42)。保罗对雅典人说:“他已经定了日子,要藉着他所设立的人按公义审判天下”(徒17:31);又对罗马人说:“就在神藉耶稣基督审判人隐秘事的日子,照着我的福音所言。”(罗2:16)耶稣自己也说同样的话:“父……将审判的事全交与子……父……赐给他行审判的权柄……时候要到,凡在坟墓里的,都要听见他的声音,就出来。行善的复活得生,作恶的复活定罪。”(约5:22、26、28等节)新约中的耶稣,是世界的救主,也是审判者。

但这是什么意思?父或耶稣是审判者这概念有什么涵义?最少有四方面:

一、审判者是有权柄的

在圣经时代,皇帝常常是最高的审判官,因为他有最高的统治权柄。根据圣经,神是世界的审判者也基于此。他是我们的创造者,故拥有我们;既是我们的主人,就有权柄挥使我们,因此,他有权柄为我们制定律法,根据我们是否遵守律法而赏罚。现代多数国家立法司法分权而立,以致法官不制定他所执行的法律;但古代并非如此,神也不是这样。他是颁法者,也是审判者。

二、审判者是与良善和公正认同的

现代人以为法官应该铁面无私、不徇情面,这种想法在圣经中并找不到。圣经的审判者是要喜爱公平公义、憎恶一切恶待人的恶行。以圣经的标准来说,不爱公平、不以善胜于恶的法官,简直是怪物。圣经给我们清楚地看见,神爱公义、憎恨罪恶,在他里面完全实现了一位完全与良善和公正认同的理想审判者。

三、审判者是有智慧分辨真理的

在圣经时代,审判官的首要任务是衡量面前案件的事实。他没有陪审团,他有责任,而且只是他的责任,要查询、盘问、侦察假话,拆穿托词,找出事情的真相。圣经描写到神审判的时候,就强调到他的无所不知和智慧,能鉴察人心,寻找事实。没有东西能逃过他,我们或能骗人,却瞒不过神。他认识我们,以我们的本相审判我们。当亚伯拉罕在幔利的橡树看见神以人形显现的时候,神要亚伯拉罕明白,他现在要去所多玛,查究那地道德情形的真相。“耶和华说:‘所多玛和蛾摩拉的罪恶甚重,声闻于我。我现在要下去,察看他们所行的,果然尽像那达到我耳中的声音一样吗?若是不然,我也必知道。’”(创18:20-21)神总是如此,神必知道!他的审判是根据真相——事实的真相,以及道德的真理。他审判人的隐秘事情,而不单看人公开的假面具。保罗并不凭空说:“我们众人都必须在基督的审判台前显露出来。”(林后5:10,新译本)

四、审判者是有权执行判刑的

现代法官只宣判刑罚而已;另一个司法部门就执行判刑。古代也是这样。但神却是他自己的执法者。他颁令、宣判,也执刑。一切司法功能都集中他身上。

从上所述,圣经宣告神审判的工作,显然是对他位格的一部分见证。它佐证了圣经其他地方所说,神道德的完美、公义、公平、智慧、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我们也看见,那彰显神性情的公义,其中心是赏罚分明,人当得什么就给他什么;这是审判者职务的要义。以善报善,以恶报恶,对神来说是自然的。因此,当新约说到最后审判的时候,总说到赏罚。它说,神会“照各人的行为”审判万人(太16:27;启20:12等节)。保罗补充说:“他必照各人的行为报应各人。凡恒心行善,寻求荣耀、尊贵和不能朽坏之福的,就以永生报应他们;惟有结党不顺从真理,反顺从不义的,就以忿怒、恼恨报应他们。将患难、困苦加给一切作恶的人……却将荣耀、尊贵、平安加给一切行善的人……因为神不偏待人。”(罗2:6-11)神赏罚的原则是一致的,基督徒也好,非基督徒也好,都“照各人的行为”受赏受罚。基督徒很清楚的被包括在保罗所说的话里面:“我们众人都必须在基督的审判台前显露出来,使各人按着本身所行的,或善或恶,受到报应。”(林后5:10,新译本)

因此,赏罚显然是神性位格自然和预定的表现。神决定要做每一个人的审判者,根据各人的行为报应各人。赏罚是创造里不可避免的道德律;神必使到各人迟早接受他应受的报应——不在今生,则在来生。这是人生基本事实之一。而且,我们既是照着神的形像而造,就心知肚明这是对的。这是顺理成章的。我们却常常像流氓(他并无很好的理由)一般埋怨说:“有公理吗?”诗人看见义人被害,恶人“不像别人遭灾”,反而在安逸中兴旺(诗73章),这问题在人生经验中也屡见不鲜。但神的位格却保证,总有一天一切罪恶必遭报应;当“神震怒、显他公义审判的日子来到”(罗2:5)的时候,赏罚必会分毫不差,再不会有天理不公的问题困扰我们。神是审判者,必秉公行义。

那么,为什么人怕想到神是审判者呢?为什么他们觉得神不屑有这思想呢?原来,神完善的审判,就是他完美的道德的一部分。一位不注意分别善恶的神,会是一位良善可爱的神吗?神若不分辨谁是历史的野兽如希特勒、斯太林(如果敢指名道姓的话),和谁是他自己的圣徒,他还完美、配受我们歌功颂德吗?神的道德若模棱两可,他就不完全,而非完全的神。不审判世界,就显出道德模棱两可。神是道德完全的神,对善恶的问题不会模棱两可,其最后的明证,就是他已决定审判世界这个事实。

很明显,神审判的实在,必会直接影响我们的人生观。我们若知道在人生道路的尽头,要面对赏罚的审判,就不会活得好像没有赏罚一样。但我要强调,神审判的教义,特别是最后审判,不可把它当作妖怪来吓唬人,使人只有外表的“正义”。它对不信神的人有阻吓的作用,这是真的;但它的要义是启示神的道德性格,带给人生道德的意义。正如李昂莫瑞士(Leon Morris)说:

“最后审判的教义……强调人要向神负责,并肯定公义最后必胜过现已成为人生一部分的一切罪恶。前者为最卑微的行为赋与尊贵;后者为在争战中的人带来镇定和确据。这教义使人生有意义……基督徒‘审判观’的意义是:历史朝向一个目标迈进……审判确保神和善良必胜的想法。现今善恶之争会持续到永远是不可想象的。审判的意义是:罪恶必有权柄地、决断地、最后地被解决。审判的意义是:最终神的旨意必圆满地成就。”(参莫氏著《圣经的审判教义》The Biblical Doctrine of Judgment第72页)

我们不常知道,新约时代对审判的主要权柄,正如对天堂和地狱的权柄一样,乃主耶稣基督自己。圣公会在丧礼中一口气说:耶稣是“圣洁慈悲的救主,是最够资格、永恒的审判者”,这是很对的。因为耶稣常常肯定说,当那日,所有人在神的宝座前伫立,接受他们一生中最后,且是永恒的结果,他自己将是父的审判代理人,他要决定接受人或拒绝人的判语。应注意的经文有:《马太福音》7:13-27;10:26-33节;12:36;13:24-49;22:1-14;24:36-25:46;《路加福音》13:23-30;16:19-31;《约翰福音》5:22-29。

最清楚把耶稣预先化成审判者身分的经文,是《马太福音》25:31-41:“人子……要坐在他荣耀的宝座上,万民(即圣人)都要聚集在他面前。他要把他们分别出来……于是王要向那右边的说:‘你们这蒙我父赐福的,可来承受’……王又要向那左边的说:‘你们这被咒诅的人,离开我,进入……永火里……’”。最清楚记载耶稣有做审判者大权的经文,《是约翰福音》5:22-29:“父不审判什么人,乃将审判的事全交与子,叫人都尊敬子如同尊敬父一样。……父……因为他是人子,就赐给他行审判的权柄(应许给他国度,包括司法功能,但7:13等节)。……时候要到,凡在坟墓里的,都要听见他的声音,就出来。行善的复活得生,作恶的复活定罪。”神亲自委命,耶稣基督推也推不掉。他站在各人生命的尽头,谁也没有例外。阿摩司给以色列的信息是“你当预备迎见你的神”(摩4:12);“预备迎见复活的基督”是神给今天世人的信息(参徒17:3I)。我们可以确实知道,那位又是真神又是完人的,必能做完美、公义的审判者。

前面看过,最后审判将根据我们的行为——就是我们的所作所为,整个人生过程。我们的“所作所为”的中肯解释,不是说它们配从法庭受什么奖赏——它们离完美太远了——它们是为我们的内心提供一个指数——即是说,每人的真本性是什么。有一次耶稣说:“凡人所说的闲话,当审判的日子,必要句句供出来。因为要凭你的话定你为义;也要凭你的话定你有罪。”(太12:36-37)我们说的话(当然,说话也应算是“行为”)有什么重要呢?重要在此:你的话显出你里面有什么。主耶稣曾说明这一点。“看果子,就可以知道树……你们既是恶人,怎能说出好话来呢?因为心里所充满的,口里就说出来。”( 太12:33-34)同样,绵羊和山羊的比喻,也说到人是否顾及基督的需要。这是什么意思呢?不是说一种行为值得奖赏,另者则否;乃是说从这些行为,可看出人对基督有没有爱——源于信心,在内心的爱(参太25:34等节)。

我们一看到在最后审判时,行为的意义乃是属灵个性的指数时,就可以回答一个困扰很多人的问题。这问题可以这么说。耶稣说:“那听我话,又信差我来者的,就有永生,不至于定罪,是已经出死入生了。”(约5:24)保罗说:“因为我们众人都必须在基督的审判台前显露出来,使各人按着本身所行的,或善或恶,受到报应。”(林后5:10,新译本)这两句话怎能吻合呢?白白的赦免和因信称义,怎能与根据行为审判相符?答案似是这样:首先,称义的赏赐确实保护信徒免于以罪人的身分被定罪,在神面前被剪除。从《启示录》20:11-15审判的异象中可见,除了那些记录各人行为的案卷(The books)之外,另有一卷“生命册”(The book of life)打开了,名字写在上面的,不像其他人一样“被扔在火湖里”。然而,第二,称义的赏赐并不保护信徒免于以基督徒的身分被评估,如果发觉他们身为基督徒,却闲散、作恶、破坏,他们也不能享受别人享受的好处。保罗警告哥林多人要小心他们在独一的根基——基督——身上建造些什么生活方式。“若有人用金、银、宝石、草木、禾秸在这根基上建造,各人的工程必然显露,因为那日子要将他表明出来,有火发现……人在那根基上所建造的工程若存得住,他就要得赏赐;人的工程若被烧了,他就要受亏损,自己却要得救。虽然得救,乃像从火里经过的一样。”(林前3:12-15)“赏赐”和“亏损”指着与神丰富或贫乏的关系而言,究竟如何却非我们现今能力所能知道。

最后审判也会根据我们的认识。每个人即使没有学习过律法或福音,却从普通启示中多少知道神的旨意,因此每个人也因不尽己所能去认识神而定罪。但刑罚也是按照这所谓“尽己所能的知识”而定;看看《罗马书》2:12,并比较《路加福音》12:47等节。这里的原则是:“多给谁,就向谁多取。”(48节)其中的公平是明显的。无论怎样,审判全地的主必会公正。

保罗说,我们众人在基督的审判台前显露出来是“可畏的”(林后5:11),他说得好。主耶稣像他的父一样,是圣洁无瑕疵的;我们则不然。我们活在他眼目之下,他知道我们的私隐。在审判之日,我们过去的整个人生都会在他面前照从前一样“重播”一次,重新阅览。我们若有自知之明,就知道我们根本不配见他。怎么办呢?新约的答案是:求未来的审判者做你现今的救主。作为审判者,他是律法;但作为救主,他是福音。现在逃避他,将来就会遇上他,在审判者面前是毫无希望的。现在寻求他,就会寻到他(因为“凡寻找的就寻见”),然后你会发现,你竟憧憬将来喜乐地与他见面,因为知道“在基督耶稣里的,就不定罪了”(罗8:1)。因此:

当我此生年日逝,
当我临终闭目时,
当我飞进永世间,
当我到你宝座前,
永久磐石为我开,
让我藏身在你怀。
(录自《颂主圣歌》第77首第4节)

问题讨论

1.神是审判者这真理包含哪四个观点?为什么神能够履行这四种司法功能?
2.赏罚是什么?为什么作者说它是“创造里不可避免的道德律”?
3.耶稣基督和神的审判有什么关系?
4.回答作者的问题:“白白的赦免和因信称义,怎能与根据行为的审判相符?”
5.《哥林多前书》3:12-15教导基督徒什么?这对我们每天的生活有影响吗?
6.我们对神的认识会影响他对我们的审判吗?

第十五章 神的忿怒

“忿怒”这古字,在我字典里的定义是:“深沉、强烈的怒气和愤慨。”“怒气”的定义是:“因受伤害或受侮辱而引起的愤怒的不愉快和强烈的敌意。”“愤慨”的定义是:“因不公平和卑鄙引起的义怒。”这就是忿怒。圣经说:忿怒是神的属性之一。

现代整个基督教会的作风,乃要冲淡这个题目,相信神的忿怒的人(并非所有人都相信),对此颇为缄默,可能他们想得不多。对一个已经无耻地把自己出卖给贪婪、骄傲、性欲、固执己见等假神的世代,教会竟含含糊糊的说些什么神的仁慈,而一点不提神的审判。在过去一年,你听过多少次——如你是传道人,又传过多少次——关于神忿怒的讲章?基督徒在广播电台上,或电视节目中,或全国性报纸杂志的方块专栏中对此题目直言不讳的时候,是多久以前的事(一个人如果这样做,又要等多久才有人再请他演讲或写作?)事实是:神的忿怒这题目,在现代社会中已成禁忌,基督徒大致上也已接受了这禁忌,竟因此训练自己对此也只字不提了。

我们不妨问问:这是应该的吗?圣经却大不相同。我们不能想象,讲论神的审判会大受欢迎;但圣经的作者却常常乐此不疲。圣经的特点之一,就是新旧约都强而有力地申述神忿怒的真实和可怕。彭克(A. W. Pink)说:“翻查经文汇编,就能看见圣经论到神的怒气、愤激和震怒,多过论到神的慈爱和温柔。”〔参彭氏著 《神的属性》(The Attributes of God)第75页〕

圣经不断重复地说,神对相信他的人如何恩慈,对不信的人又如何可怕。“耶和华是忌邪施报的神。耶和华施报大有忿怒,向他的敌人施报,向他的仇敌怀怒。耶和华不轻易发怒,大有能力,万不以有罪的为无罪……他发忿恨,谁能立得住呢?他发烈怒,谁能当得起呢?他的忿怒如火倾倒,磐石因他崩裂。耶和华本为善,在患难的日子为人的保障,并且认得那些投靠他的人。但他必……驱逐仇敌进入黑暗。”(鸿1:2-8)

保罗盼望主耶稣有一天会“从天上在火焰中显现,要报应那不认识神和那不听从我主耶稣福音的人。他们要受刑罚,就是永远沉沦,离开主的面和他权能的荣光。这正是主降临,要在他圣徒的身上得荣耀……的那日子。”(帖后1:7-10)这足以提醒我们:先知那鸿所强调的,并非旧约所独有。事实上,在整本新约中出现的“神的忿怒”,“那忿怒”,或只“忿怒”两字,都是用来形容神主动地用不同的方法,向抗拒他的人采取报应的行动的专用词句(参罗1:18;2:5;5:9;12:19;13:4;帖前1:10;2:16;5:9;启6:16;16:19;路21:22-24等经文)。

圣经也不只用上列的一般性的话来启示神的忿怒。如上一章所说,圣经历史已大声宣示了神的严厉和恩慈。如果《天路历程》(The Pilgrim's Progress)一书可称为有关去地狱之路的书,圣经就同样可称为有关神忿怒的书,因为它充满了神赏罚的记载:从《创世记》第3章神咒诅赶逐亚当、夏娃开始,一直到《启示录》17-18章和20章倾覆“巴比伦”的大审判为止。

神的忿怒很明显是圣经作者们一点也不觉得需要禁忌的题材。我们又为什么要禁忌呢?圣经对它说得这么多,我们为什么觉得要三缄其口呢?一提到它,是什么使我们觉得局促尴尬?别人一问及,是什么使我们软化下来,甚至觅地隐藏?我们犹豫和困难的根由究竟是什么?现在所说的,不是那些不准备严肃地相信任何圣经真理,因而摒弃神的忿怒的人。相反,我是指很多自命是“圈内人”的人,他们坚定相信神的慈爱和怜悯,相信主耶稣基督救赎的工作,在其他事上扎实地跟随圣经的教训,却在这一方面畏缩踌躇,不敢同样扎实地响应圣经教训的人。困难究竟在那里?

我们不愉快的根由,似乎是由于引我们不安的怀疑:神忿怒这想法,无论如何都与神不配。

例如,对一些人来说,“忿怒”意指失去自制,是一种若非完全失去也是部分失去理智的“怒发冲冠”。对另一些人,忿怒是老羞成怒,或干脆是坏脾气。人就说,把这些属性冠在神的头上,未免大错特错吧?

答案是:当然会错,但圣经并没有要求我们这样做。这其中似乎有一些误会,是关乎圣经所用“拟人化”(anthropomorphic)的字眼——即圣经惯用一般描述人的字眼去描述神的心态和性情。圣经如此做,基本原因是神照自己的形像造人,以致人的性情和位格像神更甚于像任何人所认识的东西。但当圣经用拟人化的手法谈论神的时候,含义并不是说,我们这些有罪的被造物所具备的个人特性的有限和缺憾,在我们圣洁的造物者身上,也具备同样的性质。相反,圣经已假定神没有这一切。因此,从圣经的观点来看,神的爱并不致于盲目、冲动、不道德,有如人的爱。同样,圣经中神的忿怒,永不会像人的愤怒那样反复无常、任性、易怒和卑鄙。相反,神的忿怒是对客观、道德上的罪恶作正义的和必要的反应。神只在需要发怒的时候才发怒。虽然少见,但人也有所谓义怒。但神的一切怒气都是公义的。一位又爱良善又爱罪恶的神,会是一位好的神吗?一位不在他的世界中敌挡罪恶的神,他的德性会完美呢?绝不。圣经说到神的忿怒,正是指着这种完美德性所必须有、敌挡罪恶的反应而说的。

对另外一些人,神的“忿怒”含有残忍之意。或许,他们联想到爱德华滋(Jonathan Edwards)著名的福言讲章,题为《在愤怒的神手中的罪人》(Sinners in the Hands of an Angry God),是神在一七四一年用来复兴新英格兰恩斐特(Enfield)镇那一篇。在这篇讲章中,爱德华滋的主题,是说“未经重生的人被神的手抓住,悬在地狱坑上”。他用一些最生动的火炉作比喻去阐述这主题,使会众感觉到他们现时地位的可怕,也使他下面的结论大有能力:“因此,每一个在基督以外的人,现在要觉醒,逃离将来的忿怒。”任何读过这篇讲章的人,都会同意浸信会一位伟大的神学家史特朗(A. H. Strong)说得对。他说爱德华滋所用的比喻,无论多么清脆玲珑,也不过是比喻而已。即是说,爱德华滋“并不认为地狱是用火和硫磺造的;只不过用火和硫磺来象征一个有罪和受责的良心,如何在不义中与神隔绝。”(参史氏著《系统神学》(Systematic Theology)一书第1035页)但这话并不能完全抵消批评爱德华滋的人所说:神施行的刑罚,竟要用如此字眼来形容,这位神必定是凶恶残暴的猛兽。

这样说对吗?圣经有两点可证此说不对:

首先,圣经中神的忿怒常常是合法的——即是说,是审判者秉公行义的怒气。残暴永远是不道德的,但我们在圣经——和爱德华滋的讲章——中所找到明显的先设假定,是每一个经历到神完全的忿怒的人,都是不折不扣罪有应得的。保罗说“神震怒的日子”,也是神“显他公义审判的日子……他必照各人的行为报应各人”(罗2:5等节)。耶稣自己——其实他在这一方面比任何新约人物更有话讲——也说过赏罚乃照着个人应得的比例施报。“仆人知道主人的意思,却不预备,又不顺他的意思行,那仆人必多受责打;惟有那不知道的,作了当受责打的事,必少受责打。因为多给谁,就向谁多取;多托谁,就向谁多要。”(路12:47-48)爱德华滋在上引的讲章中又说,神必“不使你遭受过于严格公平所要求的痛苦”——但却是“严格公平所要求的”,分毫不差。他坚持说,对那些不信而死的人,那痛苦必然是严重的。如果问:悖逆创造者真的配受巨大而严重的刑罚吗?任何一个曾被判有罪的人,都会毫无疑惑地知道,答案是“是”,并且知道:那些良心尚未醒过来思想“罪是多么重”〔套用安瑟伦(Anselm)语〕的人,根本无资格予以置评。

其次,圣经中神的忿怒是人为自已的选择。在神未加给人地狱的刑罚之前,地狱已是人选择的境地,因人拒绝了神用来照进他内心、引导他到神那里去的亮光。约翰说完“不信(耶稣)的人,罪已经定(审判)了,因为他不信神独生子的名”(约3:18)之后,就继续解释说:“光来到世间,世人因自己的行为是恶的,不爱光倒爱黑暗,定他们的罪就是在此。”(约3:19)约翰的话正是他内心所要说的:神对失丧的人决定性的审判,是他们自己给自己的审判,拒绝那在基督里及透过基督临到他们的真光。归根结蒂,神对不信者所采取一切司法的行动,无论在今生或来世,都是要向罪人显明,并使他明白,他的抉择全部的涵义是什么。

基本的抉择是简单的——要就响应“到我这里来……负我的轭,学我的样式”(太11:28-29)这个呼召;或没有回应。要就“保存”自己的生命,不让耶稣监责,拒绝他全权管辖的要求;或“丧失”生命,舍弃自己,背起十架,成为门徒,让耶稣任意地破碎。耶稣说,前一种情形或可使我们赢得全世界,却对我们毫无益处,因为我们要失去灵魂;但在后者我们会为他失去生命,却会寻得生命(太16:24等节)。

但失去生命是什么意思呢?耶稣用他自己的一个严肃的比喻——“阴间”(在可9:47和福音书其他十段经文译作“地狱”)——来回答这个问题。那是指到耶路撒冷城外一个焚烧垃圾的山谷;那里的“虫是不死的”(可9:47),似乎是比喻到人性因着良心的责备而无尽地死亡;“火”是比喻痛苦地自觉到神的不喜悦;“外面的黑暗里”意指人知道不只丧失了神,也丧失了一切的善,以及每一样好像使人生值得活下去的东西;“切齿”乃指自怨自恨。这些东西无疑都可怕得难以形容想象,尽管已被定罪的人,已稍为知道这些东西的本质。但这些刑罚都不是随便加上的;相反,这些都显示了人是如何渐渐进入自己所选择的境况。不信者宁愿依然故我、不需要神、抗拒神、使神与他敌对;他将如愿以偿。除了那些自愿选择如此的人以外,再没有人站在神的忿怒底下。神在忿怒中的行动的本质,就是要给人自己作选择,从一切涵义来看,一分不多,一毫不少。神愿意尊重人的选择到这样的程度,或许使人困扰,甚至可怕,但他的心态显然是无比公义的,和我们所理解的残暴、肆意、不负责任的滥施痛苦,实有天壤之别。

因此,我们要记得,很多往往是高度象征性的圣经经文,描绘到神是在忿怒和报应中与人敌对的王和审判者,解释这些经文的钥匙,乃在于认识神所做的,不过是批准和确定他所“临到”的人的刑罚而已,而这些刑罚,其实是人因着自己所选择的途径而咎由自取。这在《创世记》第3章,神第一次向人发怒的时候可看出来:亚当已决定在神赶他出乐园之前逃避神、远离神;同样原则,也适用于全本圣经。

新约圣经论神的忿怒的不朽之作,是路德和加尔文称为圣经入门的《罗马书》,其中所有关于神的忿怒的明训,还多过保罗其他一切书信所有的总和。现以分析《罗马书》这一方面的教训来结束这一章。以下的研讨,将可澄清上述一些论点:

一、神的忿怒的意义

《罗马书》中神的忿怒,显出神惩罚罪恶的决断行动。他对罪人的爱,如何显出这三位一体耶和华的人性化、有感情的心态,他的忿怒也有同样的表达:主动地彰显他恨恶不敬虔和道德的罪恶。“忿怒”一词,可能特别指到这恼恨将来在“震怒的日子”(5:9;2:5)最后的彰显,但也可能指到目前神所安排的事情和过程,从中见到神对罪的惩罚。因此,地方法官向犯人判刑,就是“神的用人……刑罚那作恶的”(13:4,参5节)。神的忿怒,是他对我们的罪的反应,而“律法是惹动忿怒的”(4:15),因为律法激起潜伏在我们里面的罪,导致行差踏错——惹动忿怒的行为——的增多(5:20;7:7-13)。既是对罪的反应,神的忿怒就表明他的公义;保罗也气忿忿地驳斥“神降怒是他不义”(3:5)的谬论。他形容“预备遭毁灭”的人为“可怒的器皿”——即忿怒的对象——意思和他在别的经文称呼世界、肉体、魔鬼等奴仆为“可怒之子”(弗2:3)一样。这样的人,就因为是这样的人,就使神的忿怒临到自己身上。

二、神的忿怒的启示

“原来,神的忿怒,从天上显明在一切不虔不义的人身上,就是那些行不义阻挡真理的人。”(1:18)“显明”原文是现在时式,暗示经常的意思,不断继续;“从天上”和前一节“在这福音上”相对,意味着宇宙性的揭橥,达到那些未听过福音的人。

这启示如何完成?它直接刻印在每一个人的良心上:那些神任凭他们存“邪僻的心”的人(1:28),犯不羁的罪,知道“神判定行这样事的人是当死的”(1:32)。没有人完全不知道未来的审判。而这即时的启示,已由福音启示的话证实了,这福音告诉我们将有“神震怒,显他公义审判的日子来到”(2:5)的坏消息,好准备我们接受那好消息。

还有,神主动发怒的征兆,在人现时实际的境况中也向明眼人显明出来。基督徒到处都可以看到一种经常出现、没落的形态——从认识神到敬拜非神之物;从拜偶像到更大的败坏,因而每一世代都滋生新的“不虔不义的人”。从这沦落,我们要认识到:现在神忿怒的行动,是加强裁判、消除禁制的过程,任凭人偏向自己的败坏,做出他们邪恶的心越来越不受管束的邪情私欲。在《罗马书》1:19-31,保罗照他所认识的圣经和当时的世代描述这个过程;此段的钥句是:“神任凭他们……行污秽的事”,“神任凭他们放纵可羞耻的情欲”,“神就任凭他们存邪僻的心”(1:24、26、28等节)。如果你需要证据,证明神的忿怒已在你良心中启示成为事实,且已在世上成为一种力量,保罗的忠告是,放眼看看周围的人生,就可看出神任凭人做出些什么。保罗执笔之后十九个世纪的今天,有谁能怀疑他的论点?

三、神的忿怒的逃避

在《罗马书》头三章里,保罗着意逼使我们面对一个问题:如果“神的忿怒,从天上显明在一切不虔不义的人身上”,而“忿怒的日子”又要来,神要“照各人的行为报应各人”,我们如何逃避大祸呢?这问题是迫切的,因为我们“都在罪恶之下”,“没有义人,连一个也没有”,“普世的人都伏在神审判之下”(3:9、10、19)。律法不能救我们,因它惟一的功效是激发罪恶,显给我们看我们离义多远。宗教的外壳也不能救我们,正如单单行割礼不能救犹太人一样。那么,有逃避将来忿怒的途径吗?有的,保罗也知道那是什么。他说:“现在我们既靠着他的血称义,就更要藉着他免去神的忿怒。”(5:9)藉谁的血?耶稣基督,神道成肉身的儿子的血。“称义”又何解?意即被赦罪,被接纳为义。我们如何得救?藉着信心——即是扬弃自我,只信靠耶稣的位格和救赎的工作。耶稣的血——即他牺牲的死——又如何成为我们称义的基础?保罗在《罗马书》3:24等节就解释了。他说:“因基督耶稣的救赎……神设立耶稣作挽回祭,是凭着耶稣的血,藉着人的信”。什么是“挽回祭”?那是一种献祭,藉它赎去罪恶,挪去忿怒,取消罪咎。

下面会更详细看到,这就是福音真正的中心:耶稣基督藉代替我们死在十字架上、背负我们的罪,“为我们的罪作了挽回祭”(约一2:2)。在我们罪人和神忿怒的乌云之间,矗立着主耶稣的十字架。我们若因信属于基督,就因他的十架称义,忿怒就永触不到我们,现在不会,以后也不会。耶稣“救我们脱离将来忿怒”(帖前1:10)。

无疑,以前讨论神的忿怒这题目时,一直是妄想臆测的、不恭不敬的、甚至心怀恶意的。无疑,有些人传讲神的忿怒和咒诅时,眼中无泪,心也不痛。无疑,一小撮异端邪派竟欢天喜地的把全世界(自己除外)交托给地狱,很多人会见之而呕心。然而,如果我们认识神,就无论神忿怒的真理多么不合潮流,我们起初对它的偏见无论多么根深蒂固,也要面对这真理,这才是最重要的。否则,我们不会明白从忿怒中得救的福音,也不明白十架所成就挽回的意义,也不明白神救赎的爱的奇妙。我们也不会明白神在历史中的手,以及神现在对我们的同胞的对付;我们对《启示录》一书也读不出其所以然;我们的布道事工,也就没有如《犹大书》23节所说“要从火中抢出来搭救他们”那种燃眉之急!我们对神的认识和对他的侍奉,也就不会和他的话语相互吻合。

彭克(A. W. Pink)说:“神的忿怒使神的性情完美;我们需要时常默想它。第一,好使我们的心,对神如何憎厌罪恶有适当的印象。我们很容易对罪从轻发落,掩饰它的可怕,为它寻找借口。但越研究和思想神对罪的痛恨以及可怕的报应,就越能认识罪的可恶。第二,好使我们心灵里对神产生真正的敬畏。“我们……就当感恩,照神所喜悦的,用虔诚敬畏的心侍奉神。因为我们的神乃是烈火。”(来12:2 8、29)我们不能“照神所喜悦的”侍奉神,除非我们对他可怕的威严有应有的“虔诚 ”,对他公义的忿怒有“敬畏的心”;而经常记着“神是烈火”,最能培养这些心态。第三,使我们的心热切地称颂(耶稣基督),因他救我们脱离“将来忿怒”(帖前1:1 0)。我们是否愿意默想神的忿怒,将成为我们对神的爱心确实的测验。”(参彭氏著上引书第77页)

彭克说得对。如果我们真正认识神,也被神认识,就应求他此时此地教导我们认识他的忿怒这严肃的事实。

问题讨论

1.为什么圣经用拟人法来描述神?在思考神的忿怒时,这能引我们进人什么陷阱?
2.神的忿怒被人批评为残忍,有哪两项圣经真理可予以驳斥?
3.作者如何描述地狱?地狱是指与神隔绝的境况。我们对这意义的认识,应如何影响我们对非基督徒的态度和行为?
4.神用什么方法经常的、普世性的昭示他的忿怒?
5.根据彭克(A. W. Pink)的见解,为什么我们应该常常默想神的忿怒?

第十六章 恩慈和严厉

保罗在《罗马书》11:22说:“可见神的恩慈和严厉……。”这里关键性的字眼是“和”字。使徒保罗是在解释神计划中犹太人和外邦人的关系。他刚提醒外邦的读者说,神因当时绝大部分犹太人的不信而丢弃了他们,但同时却使很多像读者一般的外邦人因信而得救。现在保罗请他们注意神在这件事上显明的两种性情。“可见神的恩慈和严厉,向那跌倒的人是严厉的,向你是有恩慈的。”在罗马的基督徒,不应只注重神的恩慈,或只注重他的严厉,却要两者并重。两者都是神的属性——即他启示的性情。在神的恩典中,两者并行不悖。如要真正认识神,两者必须同时认识。

自保罗写下这话以来,可能没有别的时代比今天更需要强调这真理了。现代人对相信神的意义已到了糊里糊涂、杂乱无章得难以形容的地步。人说相信神,却不知道相信的是谁,或相信他究竟有何不同。基督徒若要帮助七歪八倒的朋友,去获得好像某张旧福音单张所说的“安稳、确实和享受”,恐怕也不知道从何着手:他所听到那些令人惊奇的、纷乱的对神的幻想,必使他目瞪口呆。他会问,人怎么会弄到这一团糟?混淆的根源在哪里?清理这一切的头绪在哪里?对这些问题,有几个答案可彼此补充。
其一是:人没有从神自己的话语去认识他,却追求自己宗教的感觉;我们要尝试帮助他们破除产生这种态度的骄傲、对圣经的骄傲(有时是错误的观念),从而把他们的信心建立在圣经而不在感觉上面。
其二是:现代人以为所有宗教皆相同平等,而从异教及基督教吸取有关神的思想;我们要尝试向人显明主耶稣基督的独特性和最后性,他是神给人最后的话。
其三是:人已不再认识到自己罪性的实在,这罪性在他们一切思想行为中,渗进了对神某种程度的悖谬和敌对;我们要尝试引人认识这关乎他们的事实,使他们不信任自己,愿受基督话语的矫正。
其四是:和前三项同样基本的,是现代人已惯于把神的恩慈和他的严厉分开;我们要设法使他们摆脱这种习惯,因为这习惯一旦存在,除了错误的信仰之外,就什么事都不可能发生了。

这里要说的习惯,最先由上一世纪一些才高八斗的德国神学家学到,现在已传染到整个西方的更正教。今天在一般人当中,已拒绝所有神忿怒和审判的思想,以为在圣经很多地方都被歪曲(果真!)了的神的个性,其实是没有严厉的,而是宽大的仁慈;这想法已成为常规而不是例外了。不错,最近有些神学家起而反抗,尝试重新确定神的圣洁的真理,但他们的努力似乎是漫不经心,他们的话也给人当耳边风了。现代的更正教徒,不会单单因为有一个卜仁纳(Brunner)或一个尼布尔(Niebuhr)在怀疑这是否全部真相,就放弃“开明”的趋附那把神当作天上圣诞老人的教义。很多人坚信,神(如果有神的话)除了是无限的忍耐和仁慈以外,并无别的;这信念已像丛生的杂草般难以清除。基督教一旦这样往下扎根,就真真正正的枯死了。因为基督教的精髓,是相信藉着基督在十架上救赎的工作,罪得赦免。但根据圣诞老人式的神学,罪就不成问题,赎罪也大可不必;神主动的恩惠,对那些漠视他诫命的人,就不会比那些遵守他诫命的人所得的少了。一般人根本不会想到:神对我的态度,会受到我是否照他所说的去做的影响。任何人若尝试叫别人在神面前存敬畏的心,在他的话语中战兢,立刻会被认为老土得无可救药,被冠上“维多利亚时代”、“清教徒”、和“次等基督徒”等名号。

然则,圣诞老人式的神学,本身也孕育着使自己败亡的种子,因它对罪恶的事实无法自圆其说。当相信一位“良善的神”的自由主义在本世纪初流行的时候,那所谓“罪恶问题”(从前根本不成问题)突然也跃占基督教护教学的首要地位;这事殊非意外。这是难免的,因为在令人痛心和毁灭性的事情上,例如残暴、婚姻的不贞忠、车祸伤人或肺癌,根本看不到天上的圣诞老人的好意。惟一救援自由派对神这种思想的方法,就是把神和这些事件分开,否定他和这些有任何直接的关系或管制;换言之,否定他对这世界的无所不能和主权。五十年前,自由派神学家已走上这条路;一般人到今天才走。因此,一般人所剩下的神,是一位心地良善的神,却不能常常保守他的儿女免于困难和伤痛。因此,困难一来,除了一笑置之强忍下去之外,还能怎样?这样一来,相信一位完全恩慈而不严厉的神,就要肯定人宿命论式的、悲观的人生态度;这岂不是可笑的矛盾?

这可算是现代宗教的羊肠小径的其中一条,引人进入(所有这类小径都殊途同归)“怀疑堡”和“大绝望”的仙境。迷途的人怎样回到正路呢?只有藉着学习以圣经为根基,把神的恩慈与严厉联合起来。下文就要概略叙述圣经在这方面的教训的精髓。

恩慈意指一些可羡慕的、吸引人的、值得赞赏那东西,在神如此,在人亦然。圣经作者们说神是“恩慈”的时候,他们心目中普遍有着一切会使神的子民称神为“完全”的道德质素,尤其指到他的宽宏,使他们称他为“慈爱”和“恩惠”,谈及他的“大爱”。现申述如下:

神道德的完美这个主题,不断响彻整本圣经;他自己说的话宣示了这完美性,他子民的经历也证实了。当神和摩西站在西乃山上,“宣告耶和华(即是他子民的耶和华神,那在恩典的约中自称‘我是自有永有’的至高救主)的名(即他启示的位格)”的时候,他所说的是:“耶和华,耶和华,是有怜悯、有恩典的神,不轻易发怒,并有丰盛的慈爱和诚实。为千万人存留慈爱,赦免罪孽、过犯和罪恶,万不以有罪的为无罪……”(出34:6、7)。这个神道德的完美的宣言,乃要成就他曾应许的,要显他一切的恩慈在摩西面前(出33:19)。这里所提到所有特殊的完美和附带的一切——神的信实和可靠,他不变的公平和智慧,他的温柔、忍耐和对所有悔改寻求他帮助的人完全的宽容,他尊贵的慈仁,向人提供与他在圣洁和慈爱中相交的崇高目标——这一切都构成了神的恩慈。总括来说,成为他所启示一切忧愁的总和。又当大卫说“至于神,他的道是完全的”(撒下22:31=诗18:30)的时候,意思是说,他和神的子民都一同经历到,神从来不会亏负他所自诩的恩慈。“他的道是完全的,耶和华的话是炼净的。凡投靠他的,他便作他们的盾牌。”(诗18:30)这整首诗篇,是大卫回顾一生后,宣告他如何亲身证实了神是信守应许的,且完全足以做人的盾牌和保护者。每一位没有因离经叛道而扬弃神儿女名分的人,也享受到同样的经历(顺便一提:如果你从未小心读过这首诗篇,并在每一点上问问自己的见证是否符合大卫的见证,我劝你立刻读一读——然后经常间断地读。你会发现,这样的操练虽会震心撼肺,却大有裨益)。

还有,在整堆神道德的完美性中,“恩慈”这字特别指到其中一点——是神向摩西说“一切的恩慈”的时候特别抽出来的质素。他说自己是“有丰盛的慈爱和诚实”(出34:6)。这就是宽宏的质素。宽宏意指施与他人,方法是没有贪图金钱的动机,也不受制于接受者应该得到什么,却一直超越他所应得的。宽宏启示一个简单的愿望:希望别人得到所需要使他们 快乐的东西。可以说,宽宏是神道德完美性的焦点,这个质素,决定了神其他的优点如何彰显出来。神有“丰盛的慈爱”——自发的恩慈,满溢着宽宏。改革派神学家们用新约的字眼“恩典”(即白白的恩惠),来涵盖神宽宏的每一个行动,因此界别了“创造、维系及祝福一切生命”的“普通恩典”,和在救恩中所显出的“特殊恩典”——“普通”和“特殊”的不同点,在于所有人都从前者得益,却不都被后者触及。用圣经的话说这分别,是:神给一切人有某些好处,却给某些人有一切好处。

《诗篇》第145篇说明了神赐下自然界祝福的宽宏。“耶和华善待万民,他的慈悲覆庇他一切所造的……万民都举目仰望你,你随时给他们食物。你张手,使有生气的都随愿饱足。”(9、15、16节;参徒14:17 )诗人的意思是,既然神管理一切在他世界中发生的事,每一顿饭,每一乐趣,每一财物,每一线阳光,每一睡眠,每一刻的健康和安全,所有维系和丰富生命的一切,就都是神的赏赐了。这些馈赠是多么丰裕!小孩子合唱时也唱道:“主所赐的恩惠,样样都要数”,每一位认真开始列举单单是自然界恩典的人,很快就感受到这首诗歌下一句的力量——“必能叫你希奇感谢而欢呼”。但神在自然界这层面上所施的怜悯,无论多么丰富,都被属灵的救赎那更大的怜悯掩盖得黯然无光。当以色列的诗班宣召人民向神感谢,因“他本为善,他的慈爱永远长存”(诗106:1;107:1;118:1;136:1;参100:4等节;代下5:13;7:13;耶33:11),他们心目中往往是想到救赎的恩典,例如神拯救以色列人出埃及“大能”的恩典(诗106:2等节;136:),当他仆人犯罪时,他愿意宽容和赦免(诗86:5),及他愿意教导人他的律例(诗119:68)。保罗在《罗马书》11:22所提的恩慈,是神把“野橄榄”外邦人接在他的橄榄树上的恩慈——即是说,他用约买赎的子民、他救赎的信徒的合一团契。

《诗篇》107篇是阐释神恩慈的经典之作。在这里,诗人为要加强“要称谢耶和华,因他本为善”的宣召,就从以色列过去被掳的经验,和以色列民个别的需要,概括举出四个例子,说明人如何“在苦难中哀求耶和华,他从他们的祸患中拯救他们”(6、13、19、28节)。第一例是神拯救无依无靠的人脱离仇敌,领他们从不毛之地找到居所。第二例是神拯救那些在黑暗中死荫里的人,这些人是神因他们的叛逆才使他们遭受这处境的。第三例是神医治那些他用来管教蔑视他的“愚妄人”的疾病。第四例是神保护航海的人,平息人以为会翻沉他们船只的风浪。每一情节,都以同一叠句结束:“但愿人因耶和华的慈爱,和他向人所行的奇事,都称颂他。”(8、15、21、31等节)整篇诗篇对神改变人生命的恩慈行动,作了辉煌的综览。

神的严厉又如何?保罗在《罗马书》11:22所用的字,字意是“切断”;意指神对那些拒绝他恩慈的人,断然撤销他的恩慈。它提醒我们,神向摩西宣告他名字的时候亲自宣告的一个事实:虽然他有“丰盛的慈爱和诚实”,他却“不以有罪的为无罪”——即指顽梗、不悔改的罪人(出34:6等节)。保罗所指严厉的行动,是神弃绝整个以色列民族——从他的橄榄树砍去(以色列人是这树自然的枝子)——因为他们不相信耶稣基督的福音。以色列人一向依赖神的恩慈,却漠视神在他儿子身上显出具体的恩慈;神的反应是快速的——他砍掉以色列。保罗趁此机会警告外邦基督徒读者说:如果他们和以色列一样背叛,神也会砍掉他们。“你因为信,所以立得住。你不可自高,反要惧怕。神既不爱惜原来的枝子,也必不爱惜你。”(罗11:20-21)

保罗在此用的原则是:神恩慈的每一个行动背后都有一个警告:如果该恩慈被蔑视,就有严厉的审判。我们若不让神的恩慈吸引我们,在感恩和回报的爱中靠近神,当神向我们翻脸的时候,就只能自怨自艾了。在《罗马书》前面几章,保罗向那些自满自足、论断人的人说:神的恩慈“是要领你悔改”(新译本)的——如腓力斯(J. B. Phillips)正确地意译说:“是要领你悔改的”(译者注:意同新译本)。“你这论断人的……自己所行却和别人一样”(罗2:1)——然而神却容忍你们的过错,你在别人身上看见同样的过错,以为别人配受神的审判,你该十分谦卑、十分感恩。可是,你若挖他人的疮疤,自己却忽略投靠神,那么“你藐视他丰富的恩慈、宽容、忍耐”,藉此“任着你刚硬不悔改的心,为自己积蓄忿怒”(罗2:4-5)。同样,保罗告诉罗马基督徒说,神的恩慈在某一条件之下才属于他们——“只要你长久在他的恩慈里,不然,你也要被砍下来”(罗11:22)。在每种情形,都是同一原则。那些不肯藉悔改、相信、投靠和顺服神旨意、回报神恩慈的人,如果神或迟或早撤销他的恩慈,因而从中获益的机会中止了,赏罚纷至沓来,可别觉得希奇或怨天尤人了。

但神在严厉中却不是没有忍耐的;正好相反。他“不轻易发怒”(尼9:17;诗103:8;145:8;珥2:13;拿4:2;出34:6;民14:18;诗86:15)。圣经说过很多关于神的忍耐和宽容、展延应有的审判、拖长恩典的日子,赐下更多悔改的机会。彼得提醒我们说,当世界败坏到逼使神审判的时候,“神容忍等候”(彼前3:20)——可能是指着《创世记》6:3中的“一百二十年”而言。保罗在《罗马书》9:22又说,神在历史过程中“多多忍耐宽容那可怒预备遭毁灭的器皿”。又再一次,彼得向他那些第一世纪的读者解释说,基督回来审判的应许尚未成就,是因为神“宽容你们,不愿有一人沉沦,乃愿人人都悔改”(彼后3:9);同样的解释,今天仍能生效。神的忍耐给人在审判最后临到之前有“悔改的机会”(启2:21),这是圣经故事的奇事之一。新约圣经强调,忍耐是基督徒的美德和责任,真是不足为奇;它实在是神的形像的一部分(加5:22;弗4:2;西3:12)

从上述的思想路线,我们可学习三个功课:

—、欣赏神的恩慈。数算你所蒙的福。学习不要把自然界的益处、馈赠、享受等当作平常;学习为这一切感谢神。不要用随便的态度,轻忽圣经或耶稣基督的福音。圣经让你看见一位救主受苦而死,好让我们罪人与神和好;加略山是神恩慈的量度,铭记于心吧。用诗人的问题问问自己——“我拿什么报答耶和华向我所赐的一切厚恩?”求主施恩,也用诗人的答案来回答——“我要举起救恩的杯,称扬耶和华的名……耶和华啊,我真是你的仆人……向耶和华还我的愿。”(诗116:12-14、16、18、19)

二、欣赏神的忍耐。想想他如何宽容你,现在仍宽容你,虽然你生命中与他不配的事那么多,且你是多么配得他拒绝你。学习赞叹他的忍耐,求他赐恩典,在你和别人的交往中仿效他;不要再试探他的忍耐了。

三、欣赏神的管教。他是你的保护者,而且,归根结底,是你的环境;一切由他而来,你每天的生活已饱尝他的恩慈。这样的经验,带领你悔改相信基督吗?若不,你就在玩弄神,站在他严厉的警告之下。但他现在若在你的床上放下荆棘〔套用怀特腓德(Whitefield)语〕,这只是把你从灵命的死亡中刺醒,使你起来寻求他的怜悯。或者你是一位真基督徒,而他仍在你的床上放荆棘,这只是使你免致堕入自满自足的昏昧中,确保你“长久在他的恩慈里”,使你那需要神的感觉,常把你从自我贬抑和信心中带回来,寻求他的面。神这仁厚的管教,他的严厉在恩慈中临到我们,为使我们免于承担恩慈以外的整个严厉的冲击。这是爱的管教,必须接受。“我儿,你不可轻看主的管教”(来12:5),“我受苦是与我有益,为要使我学习你的律例。”(诗119:71)

问题讨论

1.为什么《罗马书》11:22中的“和”字是关键性的字眼?
2.“现代人已惯于把神的恩慈和他的严厉区分”,这习惯的根源是什么?这习惯对基督教有什么影响?为什么?
3.为什么“圣诞老人式的神学,本身已孕育着使自已败亡的种子”?
4.神的恩慈是由什么属性构成的?
5.神特别向摩西强调的是哪一种属性?
6.“宽宏是神道德完美性的焦点。”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7.“神给一切人有某些好处,却给某些人有一切好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8.神的严厉是什么?“神每一个恩慈的行动背后都有一个警告:如果该恩慈被蔑视,就有严厉的审判。”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9.作者讨论神的恩慈和严厉之后,归纳三个什么教训?我们可以怎样应用这些教训?

第十七章 嫉妒的神

“嫉妒的神”——骤听之下不觉得讨厌吗?谁都知道嫉妒这“妒忌巨兽”的罪恶,是各种罪恶当中最狠毒、最残害心灵之一。而我们又确知,神是完全良善的。那么,人怎能想象在神里面找到嫉妒呢?

回答这问题的第一步,要先说明这事不是幻想出来的。如果我们是在虚构一位神,自然就应该只把我们欣赏的特性加诸他身上,嫉妒就不会出现了。没有人会幻想一位嫉妒的神。但现在不是要用幻想构思一个神,却是要聆听圣经的话语,在其中神说明了关于他的真理。因为神我们的创造者(不是用任何幻想所能寻找的),已启示了自己。他说了话。他藉很多代言人和仆人说话,其中最崇高的一位是他儿子,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他也没有让他的信息和人对他大能作为的记忆,容易受以讹传讹的口传过程歪曲和消灭。相反,他把这些都用永久性的文字形式记录下来。在圣经〔加尔文(Calvin)所称神的“公开记录”〕中,可见神重复地提到他的嫉妒(译注:中文圣经常译作“忌邪”)。

当神把以色列人从埃及带到西乃山,颁布他的律法和圣约,在他教导他们关于自已的头几件事中,嫉妒是其中之一。摩西亲耳听见,且被“神用指头写”在石版上(出31:18)的第二条诫命是:“我耶和华你的神是忌邪的”(20:5)。稍后,神向摩西更动人心弦地说:“耶和华是忌邪的神,名为忌邪者”(34:14)后面这句话所出现的经文,其意义是最重大的。揭示神的名字——在圣经这常常等于揭示神的本性和位格——是《出埃及记》的基本主题 。在第3章,神已宣告他的名字是“自有永有”,或干脆叫“我是”,在第6章则称“耶和华”(“神”)。这些名字是指称他的自存、自决和主权。然后,在34:5等节,神向摩西宣告他名字的时候,说“耶和华”是“有怜悯,有恩典的神……有丰盛的慈爱和诚实……存留慈爱……赦免罪孽……追讨他的罪……”。这是一个宣示他道德荣耀的“名字”。最后,再多七节后,在和摩西同一段谈话的一部分,神总括并结束他名字的启示,而宣告他名为“忌邪者”。很明显,这意想不到的字眼,代表了神的一种特性,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前述神名字的阐述的精要,而绝非前后矛盾。既然这特性的确是他的“名字”,他子民应明白它,就显然很重要了。

事实上,圣经对神的嫉妒说得很多。摩西五经其他地方也有论及(民25:11;申4:24;6:15;29:20;32:16、21),在历史书中(书24:19;王上14:22),在先知书中(结8: 3-5;16:38、42;23:25;36:5;38:19;39:25等节;珥2:18;鸿1:2;番1:18;3:8;亚1:14;8:2),和诗篇中(78:58;79:5)都有。它出现的时候,往往是神的作为的动机,或在忿怒中,或在怜悯。“我要……为我的圣名发热心”(结39:25)〔译注:英译“嫉妒”(jealous])〕;“我为耶路撒冷,为锡安,心里极其火热”(亚一14;译注同上);“耶和华是忌邪施报的神”(鸿1:2)。在新约,保罗问自高自大的哥林多人说:“我们可惹主的愤恨吗?”(林前10:22;译注同上)我想英文圣经修订标准本(RSV )把《雅各书》4:5那句难译的话译成“上帝爱他那安置在我们里面的灵,爱到嫉妒的地步”,是译得对的(译注:中文圣经新译本亦如此译,故抄录新译本经文)。

然而,这属神的嫉妒,本质是什么?嫉妒是人的罪恶,如何成为神的美德?神的完美是值得称颂的事,但我们怎能称颂神的嫉妒?

只要记住下面两个事实,就能找到答案了。

第一,圣经说到神的嫉妒,都是拟人化的陈述——即是说,用人生经验的语言去描绘神。圣经充满拟人化的说法——神的膀臂、手、手指;他的听觉、视觉、嗅觉;他的温柔、忿怒、后悔、欢笑、喜乐等等。神用这些字眼来形容他自己,原因是从我们自己生活中常用的语言,才是人类所具备传遍有关神的意念最准确的媒介。他有位格,我们也有,其他一切有形体的造物却没有。在一切有形体的造物中,只有人是按照神的形像造的。既然我们比任何人类所知的造物更像神,神用人的语言来描述他自己,将比用其他语言更清楚,更不会误导我们。这一点前两章已申述了(参本书第15章第二大段)。

然而,面对神拟人化的说法的时候,很容易只抓到错误的一端,本末倒置。要记得:人不是造物者的尺度;当人用自身生活的语言加诸神的身上,人的被造性的一切限制——有限的知识,或能力、或预知、或力量、或贯彻始终,类似的任何事——没有一样也可用于神的身上。我们必须紧记:人性中显出罪恶败坏的后果的那些原素,在神里面是找不到的。因此,举例说,神的忿怒并不像人的怒气一般,常常是卑鄙的脾气,是骄傲和懦弱的记号;他的忿怒却是对罪恶圣洁的反应,在道德上是正直而荣耀的。“人的怒气并不成就神的义。”(雅1:20)——但神的忿怒正是他的公义所采取的司法行动。同样,神的嫉妒并不像人的一般,是挫败、妒忌、憎恨的组合,而是神为保障某些无比可贵的事物而表现的、值得称颂的热忱。这就引入下一点:

第二,人有两种嫉妒,其中一种是恶性的。恶性的嫉妒所表现的心态是:“我想要你所得到的,因为我得不到,我就恨你。”这是一种幼稚的忌恨,源于未死透的贪婪,在妒忌、恶意和卑劣的行为上表现出来。它有可怕的潜力,它和骄傲共生共长,是堕落的人性的本根。人如被嫉妒疯狂地迷住,不断沉沦下去,坚强的个性也可撕成碎片。“忿怒为残忍,怒气为狂澜,惟有嫉妒,谁能敌得住呢?”(箴27:4)常听人说两性之间的嫉妒——因对象被拒或被抢而引起的“无名火起三千丈”,属于这一种。

但有另一种嫉妒——保护某种爱的关系,或当这种关系遭破碎时要报复的热忱。这嫉妒也在两性之间活动;但表面看来它却不是骄傲受创的盲目反应,而是婚姻爱情的果实。如戴斯卡(Tasker )教授所说,已婚的人“有第三个爱人或奸夫淫妇介入他们的家庭而不觉得嫉妒的话,必然丧失了道德的观点;因为婚姻的排拒性正是婚姻的精义”〔参戴氏著《雅各书注译》(The Epistle of James)第106页〕。这种嫉妒是正面的美德,因它显出人把握到夫妻关系的真正意义,同时有正当的热忱要维护这关系。旧约的律法,承认这嫉妒是合宜的,才颁布一项“疑恨祭”和用咒诅的判罪方法,使怀疑妻子不贞而“生了疑恨的心”的丈夫,可以用这方法查个水落石出(民5:11-37)。在这一段经文中,以及《箴言》6:34论到这蒙害的丈夫的“嫉恨”,圣经完全没有暗示到丈夫这态度是有道德问题的。相反,圣经认为他决心保护婚姻免受侵害,并向任何侵害者采取行动是自然、正常、而且对的,证明他对婚姻有应有的重视。

圣经一贯都说,神的嫉妒属于这后一种。即是说,是神对他子民盟约的爱的一部分。旧约把神的盟约,看为神和以色列的婚姻,附带无条件的爱和忠贞的要求。敬拜偶像,以及和非以色列的偶像崇拜者一切妥协的关系,都构成逆命和不贞,神看此为属灵的奸淫,激动他的嫉妒和报复。摩西所有论到神的嫉妒的经文,都或多或少与偶像崇拜有关;一切都回应前已引述的第二诫命的禁令。另外的《约书亚记》24:1 9、《列王纪上》14:22、《诗篇》78:58和新约《哥林多前书》10:22等经文也是如此。《以西结书》8:3提到一个在耶路撒冷被敬拜的偶像,名叫“触动主怒(的)偶像……就是惹动忌邪的。”在《以西结书》第16章,神形容以色列为他行淫的妻子与迦南、埃及及亚述的偶像和拜偶像者夹缠着不圣洁的关系,因此神宣布以下审判:“我也要审判你,好像官长审判淫妇和流人血的妇女一样。我因忿怒忌恨,使流血的罪归到你身上。”(西16:38节,参42节;23:2 5)

从这些经文明显可见,神向摩西说他名是“忌邪的”是什么意思。他的意思是:他要求他所爱和救赎的人完全、绝对的贞忠;如果他们不忠,出卖他的大爱,他会用严厉的行动申证他所说的。加尔文(Calvin)下面解释第二条诫命的禁令的一席话,可说一语中的:

“主经常以丈夫的身分向我们说话……他既履行一位又真实又忠信的丈夫一切的职分,他也向我们要求爱和贞洁;即是说,我们不把灵魂失节给撒但……丈夫越纯洁坚贞,当他看见妻子倾心情敌的时候,所受触犯就越严重。因此,我们的主既已在真理上把我们许配给他自己,就宣告说,任何时候我们若忽视这神圣婚姻的纯洁,用可恨的情欲染污自己,尤其是当我们把应该最小心保持完璧的敬拜,转移到另一位神,或用某些迷信污辱这敬拜,这时候神最炽烈的妒火就焚烧起来。这样,我们因容许“奸夫淫妇”的介入,不但违背了已缔订的婚约,也染污了婚姻的床。”(参加氏著Institutes第二卷第八章第十八页)

如果要对这件事有真知灼见,还要再看一点。前面已说过,神对他子民的嫉妒,是先假定了盟约的爱;这爱不是短暂、意外、无目的的爱,却是神最高目的的表现。神盟约的爱的目标,是要在地球上有一群子民,直到历史终结,然后他要历代一切相信他的人与他在荣耀里。盟约的爱是神对这世界的计划的中心。归根结蒂,我们必须在神对他世界全盘计划的亮光中,来明白他的嫉妒。因为如圣经所说,神最终的目的有三方面——藉着显示他审判罪的主权,申证他的管治和公义;买赎并拯救他的选民;因他所行荣耀的、慈爱的,和自我剖白的作为,受到人的敬爱和称颂。神寻找我们所寻找的——神在人身上所得的荣耀,他是为达到这目的才嫉妒的。他的嫉妒的一切表现,正是“万军之耶和华的热心”(赛9:7;37:3 2;参结5:13),为成就他自己公义和怜悯的目的。

因此,神的嫉妒一方面使他审判、毁灭他子民中那些没有信心、陷入偶像崇拜和罪恶的人(申6:1 4等节;书24:1 9;番1:1 8),实在也审判各地敌对公义和怜悯的人(鸿1:2;结36:5等节;番3:8)。另一方面,在全国性的审判中,他管教、降卑他的子民之后(被掳的审判:亚1:1 4;8:2;蝗灾的审判:珥2:1 8),恢复他子民的国度。是什么引动这一切的作为?很简单,就是他为他的“圣名发热心”(结39:25)这个事实。他的“名”,就是他作为耶和华“神”、历史的统治者的本性和位格,他的“名”要被认识、尊敬和称颂。“我是耶和华,这是我的名。我必不将我的荣耀归给假神,也不将我的称赞归给雕刻的偶像。”“我为自己的缘故必行这事,我焉能使我的名被亵渎?我必不将我的荣耀归给假神。”(赛42:8;48:11)神的嫉妒的精髓,尽在这些经文之中。

这一切对自命是神的子民的人,有什么实际的意义?答案可在两个分题下说明:

1、 神的嫉妒需要我们向神热心

神爱我们,我们正确的反应是爱他;同样,神因我们而嫉妒,我们正确的反应是向他发热心。他对我们的关心是伟大的;我们对他的心意也必须是伟大的。第二条诫命禁止偶像崇拜,含义是神的子民应该积极地、热切地忠于神的位格、目的和尊荣。这样的效忠,圣经用的字眼是热心,其实有时叫做为神嫉妒。神自己彰显了这热心,属神的人也要彰显。

赖尔主教(Bishop J. C. Ryle)对神的热心的描写,可算经典之作,长引如下:

“宗教的热忱是燃烧的欲望,要讨神喜悦,遵行他的旨意,在世上用各种可行的方法促进他的荣耀。这欲望没有人用天性感觉到——是圣灵在每个信徒重生悔改的时候放进他心里的——但某些信徒,却比其他信徒感觉得更强烈,故只有他们才配称为‘热心’的人……

“在宗教上,热心的人主要是专一的人。说他热切、有心、不妥协、彻底、全心全意、心灵热烈是不够的。他只见一件事,只顾一件事,只为一件事而活,只被一件事吞没;这一件事就是讨神喜悦。他或生或死,或健康或生病,或富足或贫穷,喜悦人或得罪人,被看为聪明或被看为愚蠢,被埋怨或得称赞,得荣耀或蒙羞辱——热心人一概不管。他只为一件事而燃烧,这一件事是讨神喜欢,促进神的荣耀。如果他被这燃烧所焚毁,他也不管——他为此满足。他觉得如灯一样,他是要焚烧的;如果焚掉了,他只是完成了神命定他要做的工作而已。这样的人,总会为自己的热心找到活动的范畴。如果他不能够讲道、工作、捐赠金钱,他就会哭泣、叹气、祷告……如果他不能和约书亚在山谷中作战,他会在山上做摩西、亚伦、和户珥所做的工作(出17:9-13)。如果他自己被断绝工作的机会,他不会让主休息,直到主在另一个地方兴起帮手,完成工作为止。这是我所说宗教的‘热心’真正的意思。”〔参赖氏著《实用宗教》(Practical Religion)1959年版第130页)

请注意,圣经对热心既有命令也有称赞。基督徒要“热心为善”(多2:14)。哥林多人被责骂后,却因“热心”被称许(林后7:11)。以利亚“为耶和华万军之神大发热心”(王上19:10、14),而神报答这热心的方法,是差派火车火马接他到天上去,并选他代表“众先知的美好团契”,和摩西同站在变像山上,与主耶稣谈话。当以色列人用偶像和淫乱惹动神发怒时,摩西把犯罪的人判死,人民都在会幕前哭号,而有一个以色列人,竟在这时和一米甸女人大摇大摆在他们面前走来;非尼哈看见了,就绝望透顶,拿枪把两个人刺死。神称赞非尼哈“为神有忌邪的心”,“以我的忌邪为心,使我不在忌邪中把他们除灭”(民25:11、13)。保罗是热心的人,意志专一,为主鞠躬尽瘁。面对监狱和痛苦,他壮语说:“我却不以性命为念,也不看为宝贵,只要行完我的路程,成就我从主耶稣所领受的职事,证明神恩惠的福音。”(徒20:24)主耶稣自己是热心的最高榜样。看他洁净圣殿,“他的门徒就想起经上记着说:‘我为你的殿心里焦急,如同火烧。”(约2:17)

我们又如何?为神的殿、神的目的而发的热心会吞噬我们吗?占有我们吗?焚烧我们吗?我们能像主一样说:“我的食物就是遵行差我来者的旨意,作成他的工”(约4:34)吗?我们是什么样的门徒?我们岂不需要怀特腓德(George Whitefield)——那又谦卑、又热心、又狂热的布道家———样祷告说:“主,帮助我起步吧”?

二、神的嫉妒警告不为神热心的教会

我们爱教会;它们有神圣的组织;我们不能想象这些教会不讨神喜悦,总之不会太严重吧。但主耶稣有一次向一间和我们的教会差不多的教会——自满自足的老底嘉——发出信息,他说老底嘉会众没有热心的光景,成为极端触犯他的一个根源。“我知道你的行为,你也不冷也不热,我巴不得你或冷或热。”什么都比自满自足的冷漠好!“你既如温水,也不冷也不热,所以我必从我口中把你吐出去……所以你要热心,也要悔改。”(启3:15、16、19)今天多少教会是稳妥、可敬——却如温水?基督的话对它们又当如何?我们又能希冀什么?——除非靠着在忿怒中发怜悯的神的怜悯,我们哪有悔改的热忱?主啊,审判临到之前,求你复兴我们! 

问题讨论:

1. 我们怎样知道神是嫉妒的?在以色列人的历史中,神在什么时候特别显明这一点?
2. 作者分辨哪两种嫉妒?为什么第二种才是正面的美德?
3. 神的嫉妒如何成为他盟约的爱的一部分?
4. 神对那些被他所爱并救赎的人,有什么要求?
5. 神盟约的爱的目的是什么?
6. 神对这世界的三重目的是什么?为什么作者说:“最后,他是为达到这目的才嫉妒的”?
7. 神对自称是神子民的人的嫉妒,有哪两种实际的结果?
8. 热心是什么?为什么为神嫉妒会产生热心?
9. 神对老底嘉教会说些什么?他会这样对我们的(你的)教会说吗?

第三部 神若为我们

第十八章 福音的中心

巴黎王子(Prince Paris)把海伦公主(Princess Helen)掳到特罗亚(Troy)去了。希腊军队派船远征,要把公主救回来,半路却遇逆风阻碍航程。希腊将军亚加敏能(Agamemnon)派人回家把他的女儿带来宰了献祭,安抚诸神的怒气。此举果如愿以偿;西风再起,船队一帆风顺,到达特罗亚。

这一段发生于约主前一千年的传说,反映出一种代赎意识,是全世界异教信仰历代以来作为信仰基础的。这意识是这样的:宇宙间有很多神,却没有一位有绝对的主权,每一位都有某种力量,使人生厌过一点,或难过一点。他们的脾气都像难测的风云,鸡毛蒜皮般大的事也会触怒他们,或因为觉得你过份注意其他神或人,不够注意他们而醋性大发,就利用环境伤害你,使你更注意他们。这时候,惟一应付的方法是献祭去取悦安抚他们。献祭的规矩是献得越大越好,因为假神对有份量的东西比较有兴趣。在这方面,他们是残忍无道的,但现在势成骑虎,你能怎么样?好汉不吃眼前亏,务必献些上好的祭以达预期的目的。尤其是献人为祭,代价虽大,却易奏效。因此,异教宗教就变成无情的商业交易、一种狡侩的贿赂、玩弄诸神的勾当。在异教的代赎意识中,抚顺诸神的坏脾气已成为生活惯常的部分,是很多不能不做的讨厌事情之一。

圣经却和异教信仰的世界大相径庭。它干脆谴责异教大大歪曲了真理。圣经申述了一位全能的创造者、惟一的真神,是一切恩慈和真理的源头,他憎恶所有道德的邪恶,而以此代替异教那一大堆的假神,这些显然是按照人的形像造的、行动举止倒像一群荷里活的电影明星。神没有坏脾气,不会反复无常,没有虚荣浮夸,没有恶意。因此,可以想象到:异教的代赎意识在圣经中是毫无地位的。

但事实却非如此,刚好相反。代赎的意识——即用献祭挪开神的忿怒——却贯穿圣经的始终。

在旧约,它是神所颁布赎罪祭、赎愆祭和赎罪日(利4:1-6:7;16:)等仪式的基本用意;另外像《民数记》16:41等节的记载,也有清楚的说明;在其中,神警告要因百姓埋怨他审判可拉、大坍和亚比兰而灭绝他们:“摩西对亚伦说:‘拿你的香炉,把坛上的火盛在其中,又加上香,快快带到会众那里,为他们赎罪,因为有忿怒从耶和华那里出来,瘟疫已经发作了。’亚伦……为百姓赎罪……瘟疫就止住了。”( 民16:4 6-48节)

在新约,“赎罪”这一组字在四段经文中出现,这些经文重要到值得在此停下来详细申说一下:

第一是保罗所说有关神称罪人为义的理由的不朽宣言。

“但如今,神的义在律法以外已经显明出来……就是神的义,因信耶稣基督加给一切相信的人,并没有分别。因为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如今却蒙神的恩典,因基督耶稣的救赎,就白白地称义。神设立耶稣作挽回祭,是凭着耶稣的血,藉着人的信,要显明神的义。因为他用忍耐的心,宽容人先时所犯的罪,好在今时显明他的义,使人知道他自己为义,也称信耶稣的人为义。”(罗3:21-26)

第二是《希伯来书》中对神子道成肉身的理由部分的解释。

“所以,他凡事该与他的弟兄相同,为要在神的事上成为慈悲忠信的大祭司,为百姓的罪献上挽回祭。”(来2:1 7)

第三是约翰为我们的主在天上的侍奉所作的见证。

“若有人犯罪,在父那里我们有一位中保,就是那义者耶稣基督。他为我们的罪作了挽回祭”(约一2:1-2)。

第四是约翰对神的爱所下的定义。

“神就是爱。神差他独生子到世间来,使我们藉着他得生,神爱我们的心在此就显明了。不是我们爱神,乃是神爱我们,差他的儿子为我们的罪作了挽回祭”(约一4:8-10)。

在你的基督教信仰中,“挽回祭”这个字有地位吗?在新约圣经的信仰中,它是信仰的中心。从上引的经文显示,神的爱、他儿子降世为人、十字架的意义、基督在天上的代求和救恩的方法,都可以用挽回祭去诠释;根据新约的标准,任何解释若不包括挽回祭,就会不完全,且其实是误导人的。这种说法,其实和现今很多的教训逆流而游,而且也一竹竿打倒了今天很多教会杰出的领袖;这是没有办法的。保罗说:“但无论是我们,是天上来的使者”——更别提传道人、主教、大专讲师、大学教授、或著名作家了—— “若传福音给你们,与我们所传给你们的不同,他就应当被咒诅。” (加1:8)一个没有以挽回祭为中心的福音,就不是保罗所传的福音。个中涵义,是不容规避的。

然则,如果翻查英文圣经修订标准本(Revised Standard Version)和新英文圣经(New English Bible),在上引经文中竟找不到“挽回祭”这名词,在《约翰一书》那两段经文,新英文圣经都把挽回祭译作“补救我们罪恶的染污”。在其他经文,两种版本都用“补偿”(expiation)来代替“赎罪”(proptiation)的意思。有何分别?分别是:“补偿”只表达了“赎罪”一半的意义。补偿是一种以罪为对象的行动,意指把罪遮盖、收藏或洗净,使罪不再成为神和人之间友善的团契的拦阻。但圣经所说的赎罪,除含有补偿的一切意义外,还加上藉此平息神的忿怒的意义。无论如何,自改教以来,这些真理开始被人精细地研究,因此基督徒学者们也一直支持这论点,到今天仍可以提出很有说服力的理由〔其中一例,可参李昂莫瑞士(Leon Morris)所著《使徒所传的十架》(The Apostolic Preaching of the Cross)一书第125-185页〕。但这世纪的一些学者,尤其是杜德博士(Dr. C. H. Dodd),却复兴了十六世纪属于一元神论的苏西尼( Unitarian Socinus)的思想,这思想已经在十九世纪末被德国自由主义的一位创始人立敕尔(Albrecht Ritschi)评论过,主要是说,在神里面没有因人的罪而产生忿怒这回事,因此赎罪就不需要,也不可能。杜德博士曾下苦功去证明:新约圣经中“挽同祭”这一组字眼,没有平息神忿怒的含义,单指除掉罪恶,因此“补偿”是较好的译法。上述两种英文圣经译本,也反映出这观点。

他言之成理吗?在此不能深入讨论,差不多只有学者才能讨论的专门性问题,但我们总要自下结论,因这结论有它的价值。表面看,杜德博士证明了如果上下文没有要求过多的解释时,这一组字就只需要解作“补偿”而已。可是,他没有证明,当上下文需要如此解释时,这一组字不可解释作“挽回祭”。关键就在这里:在《罗马书》中(这是四段经文中最清楚最明显的一段),上下文实在要求3:25中的这个字解作“挽回祭”。

因为在《罗马书》1:18,保罗肯定“神的忿怒,从天上显明在一切不虔不义的人身上”,来为他要宣讲的福音铺路。麦锐(John Murray)说:“神的忿怨在人的世界中是活泼、有效的运作,它如此活泼,是因为它来自天上神的宝座。”〔参麦氏著《罗马书》注释》(The Epistle to the Romans)第一卷第34页〕在《罗马书》第一章其余的篇幅中,保罗重复了三次的“神任凭他们”(24、26、28节)的话,描绘出神目前如何使背道的人心里刚硬,而显出他的忿怒。然后,在《罗马书》2:1-16节,保罗要我们面对“神震怒,显他公民审判的日子来到”的确实性,而说“……他必照各人的行为报应各人……不顺从真理,反顺从不义的,就以忿怒、恼恨报应他们……就在神藉耶稣基督审判人隐秘的事的日子,照着我的福音所言。”(2:5、 8、16等节)在《罗马书》第3章的前部,保罗继续辩论,证明每一个人,犹太人或外邦人,都在“罪恶之下”(9节),要面对现今和将来神忿怒的临到。每一个人都在他本性的境况中没有福音;无论他知道与否,他生命最后决定性的事实,是神活泼的忿怒。但保罗说,从前是“罪人”(4: 5)和做神“仇敌”(5:10)的人,如今若相信基督耶稣,是“神设立……作挽回祭……凭着耶稣的血”,神就白白接受、赦免我们,赐下平安。信徒就知道,“我们既靠着他的血称义,就更要藉着他免去神的忿怒。”(5:9)

发生什么事?神对我们的忿怒,现在的和将来的都扑熄了。如何的呢?藉基督的死。“我们作仇敌的时候,且藉着神儿子的死,得与神和好”(5:10)。耶稣基督的“血”——就是他牺牲的死——除去神对我们的忿怒,保证神今后将永远用恩慈和好意对待我们。从此,他不但不与我们为仇,且会在我们的生命和经历中显出是袒护我们。这样,“藉他的血……作挽回祭”这句话有什么意思呢?从保罗宏论的上下文可见,它意思正是:藉着只为我们的罪牺牲的死,基督平息了神的忿怒。

不错,一世代之前杜德博士想回避这结论,狡辩说《罗马书》中的神的忿怒,只是宇宙间一种非人性的赏罚原则,在其中是找不到神对人真正的心思意念。换言之,神的忿怒是神旨意以外的一种过程吧。现在却越来越多人承认,杜德博士的尝试可算是很勇敢的失败。戴斯卡(R. V. G. Tasker)说:“把‘忿怒’这字只解作‘道德世界中不可避免的因果过程’,或当作是罪的结果的另一种说法,都是不适当的。它其实是相当有位格的质素,没有它,神就不是完全公义了,他的爱也就贬值为伤感而已。”〔参新圣经词典(New Bible Dictionary)中“忿怒”(Wrath)一项〕神的忿怒和他的爱一样,多么有位格,也多么有能力。主耶稣的流血,如何直接彰显他的父对我们的爱,也同样直接地抵消他的父对我们的忿怒。

在加略山挽回了神的忿怒,究竟是何物?

那并不是异教徒赋与他们的假神那种反复无常、肆意妄为、暴躁、自大的怒气,也不是见诸人身上的,充满罪、怨恨、恶毒、幼稚的愤怒。它是神圣洁属性的一种功能,是神道德律必然的表现〔“你们要圣洁,因为我是圣洁的”(彼前1:16)〕,也是神的公义在审判和赏罚中的表现。“因为我们知道谁说:‘伸冤在我,我必报应。’”(来10:30)神的忿怒“是神对违反他的圣洁的事物圣洁的激变”;“它是神的不悦积极的表露”〔参麦锐(John Murray)著前引书〕。这也是公义的忿怒——是创造者的道德完美性,对被造者的道德败坏正确的反应。神在惩罚罪恶中所表现的忿怒,不但不会有道德的问题,相反,如果神不这样彰显忿怒,他的道德就大有问题。除非神对所有罪恶和败坏施行应有的惩罚,否则神就不是公正的——他不按正确的方法行事,他没有做审判者应做的事。稍后将看看保罗根据这一点而行的辩论。

请注意保罗所描述关于挽回祭的三点事实:

一、挽回是神自己的工作

在异教信仰中,人向假神赎罪,宗教因而沦为买卖,其实是贿赂。在基督教,神用他自己的行动挽回他的忿怒。保罗说,神设立耶稣基督作挽回祭。约翰说,神差他的儿子为我们的罪作了挽回祭。不是敌挡神的人主动与神做朋友,也不是耶稣基督,神永生的儿子主动的使他父亲对人的忿怒变成慈爱。仁慈的圣子,藉献上自己代替罪人,去改变不仁慈的圣父的心意。这样的想法,在福音的信息中毫无立足之地——它是“次等的基督教”(sub-Christian),其实是反基督教的思想,因它否定了圣父和圣子意志的合—,因此,事实上又回到多神主义,要人相信两位不同的神。但圣经已绝对否定这思想,坚持说是神主动扑灭自己对人的忿怒,而人虽不配,却是他所爱并拣选要拯救的。

“赎罪的教义正是如此:神对他忿怒的对象爱到那么深切,竟愿意把他自己的儿子舍弃,为要藉着他的血除去这忿怒。基督的血抵消了神的忿怒,好让神所爱的人不再成为忿怒的对象,而爱也可完成它的目的,使神可忿怒的儿女成为神可喜悦的儿女。”〔见麦锐(John Murray)所著《赎罪》(The Atonement)一书第15页〕

这一点,保罗和约翰都清楚强调过。保罗说,神启示他的公义,不单单根据他律法里的赏罚和审判,也“在律法以外”,称信靠耶稣基督的人为义。他们都犯了罪,但都得称为义(宣告无罪、被接纳、回复本来地位、与神和好),是白白的,免费的(罗3:21-24。)这是怎样发生的?“藉着恩典”(非靠功劳,却靠怜悯;神爱那不可爱的,甚至会有人说爱那不值得爱的)。恩典是怎样产生作用的?“藉着在基督耶稣里的救赎”(付赎价的拯救)。对信他的人而言,为什么基督是救赎的根源、方法和实质?保罗说,因为神使他成为挽回祭。从这属于神的主动,救赎的事实和成就倾流出来了。

约翰说,彼此相爱就是神的儿女的标记;不爱基督徒的人,显然不属这家庭,因为“神就是爱”,神也向所有认识他的人灌注爱的本性(约一4:7等节)。但“神就是爱”是很模糊的方程式;对于神在我们里面繁衍的爱,怎样形成清楚的观念呢?“神差他独生子到世间来,使我们藉着他得生,神爱我们的心,在此就显明了。”神这样做,并不是因为他看见我们有些什么真正的虔敬;绝不。“不是我们爱神,乃是……”——这是一种我们不爱他的境况,除了使他向我们根深蒂固的不虔不义大发雷霆外,我们里面没有丝毫可以感动神的东西——“神爱我们,差他的儿子,为我们的罪作了挽回祭”。约翰说,藉这主动,神就显明了我们必须效法的爱的意义和量度了。

两位使徒对神赎罪的主动所作的见证,不会比这更清楚了。

二、赎罪是由那稣基督的死完成

前文暗示过,“血”这个字是指旧约中加诸祭牲的残暴的屠杀。神用自己的命令设立这些献祭,在《利未记》17:11也提出理由。“因为活物的生命是在血中;我把这血赐给你们,可以在坛上为你们的生命赎罪,因血里有生命,所以能赎罪。”当保罗说,神设立耶稣“用他的血”作挽回祭,他意思是说,那熄灭神的忿怒,救我们脱离死亡的,不是耶稣的生活或教训,也不是他道德的完美,或对父神的孝心,乃是他死而流血。和其他新约作者一样,保罗常常把耶稣的死,说成赎罪的事件,解释了代表性的代替(representative substitution)的赎罪方法——在神公正赏罚的大斧下,无辜者奉有罪者之名,并为其缘故取代其地位。有两段经文可引来申述这一点:

“基督……赎出我们脱离律法的咒诅。”如何做法?“为我们受了咒诅”(加3:13)。基督担当了本是针对我们的律法的咒诅,好让我们不必担当。这就是代表性的代替。

“一人既替众人死”,而藉着基督的死,神“叫世人与自己和好”。 这和好牵涉些什么?“不将他们的过犯归到他们身上”,却使他们在基督里成为“神的义”——即被神收纳为义。人如何免受归咎?藉着把罪咎放在另一个肯担当的人身上。“神使那无罪,替我们成为罪。”因此,“一人既替众人死”,就显然是为众罪人献上的祭,代替他们承受了死的刑罚(林后5:14,18-21)。这就是代表性的代替。

代表性的代替,作为赎罪的途径和方法,已在神所颁布旧约的献祭系统中,用预表的方式教导我们了。其中,要为罪献上的完美的牲口,首先要象征式地被立为代表,即叫罪人按手在牲口的头上,使两者彼此认同为一(利4:4、24、29、33),然后杀了牲口,代替献祭者,其血则“在耶和华面前”弹洒,涂抹在圣所一个或两个坛上(利4:6、17、 25、30等节),表示完成赎罪,除去忿怒,恢复交往。在每年的赎罪日,用两只山羊:一只被杀当作普通献上的赎罪祭,另一只则经祭司按手头上,把以色列的罪归到牲口的头上,并承认一切罪,然后使它“担当他们一切的罪孽,带到无人之地”(利16:21等节)。这只重仪式教导一个功课:藉着代表性代替的祭物,神的忿怒挪去了,罪孽也扛走不见了,永远不再困扰我们与神的关系。第二只羊(代替羔羊),预表性地解释第一只山羊的死成就些什么。这些仪式,都是保罗所论有关挽回祭的教训的直接背景:他是在申述旧约献祭方式的应验。

三、赎罪显明神的公义

因此保罗说,赎罪的真理不但不使人质疑神对付罪的方法是否道德,相反,它却证实了其道德性,而且其目的是明明为此而设的。神设立耶稣作挽回祭,“要显明神的义(公正)……使人知道他自己为义,也称信耶稣的人为义”。“设立”这个字,含有公开展览的意思。保罗的意思说,赎罪在十架上公开的展览,也是公开显明神不但有公正的怜悯,也有公义和公平作为这怜悯的基础。

保罗说,这样的显示是必须的,“因为他用忍耐的心,宽容人先时所犯的罪”。意思说,虽然人自古以来完全像《罗马书》第1章所描绘的那么败坏,但自洪水以来,神却没有根据人类所应得的去公开报应他们,并以此作为他行事的原则。洪水以来的人类,虽不见得比洪水以前的先祖更好,神却没有用公开的敌对行动,去报应他们的顽梗、败坏和无法无天。相反,他却“常施恩惠,从天降雨,赏赐丰年,叫你们饮食饱足,满心喜乐。”(徒14:17)诚然,“宽容人先时所犯的罪”并不是赦免,乃是延迟审判而已。无论如何,它引起一个问题:如果人犯罪,审判全地的主却继续向他们施恩惠,他还能像从前一样,按着完全公义的要求,同样关注道德和圣洁,及他造物的生活中是否分辨是非黑白吗?实在,如果他容许罪人继续不受惩罚,他自己岂不亏欠了作为世界审判者的完全吗?

对这个问题的第二部分,保罗已用《罗马书》2:1-16节“公义审判的日子”的教义回答了。现在他回答第一部分,说神不但没有不关心道德的问题,以及赏罚罪恶公平的要求,神实在关心得那么迫切:他不会——我们或许想保罗会大胆说不能——赦免罪人而称恶人为义,抑只有根据公正去赏罚。我们的罪已经惩罚了;惩罚的轮子已经转动;神已经审判我们的不义——这些却做在耶稣身上,神的羔羊,取代我们的地位。这样,神是义的——也称信耶稣的人为义,而耶稣“被交给人,是为我们的过犯;复活,是为叫我们称义”(罗4:25)。

因此,保罗在《罗马书》第一部分,十分生动地用神圣忿怒的教义申明神审判者的公义,后来他也在神的忿怒如何被熄灭的教义中再度申明。对保罗的辩论来说,证明救恩和咒诅的真理,同样显出属于神性位格那重要的、内在的赏罚公义,是极其重要的。赏罚临到两方面——救恩临到得救者,咒诅临到失丧者;刑罚已施行;神是公义的;公平已显出来了。

以上所说,可总括如下:福音告诉我们,造物主已成为救赎主,神的儿子“为我们人类和我们的救恩”成为人,且死在十字架上,救我们脱离永远的审判。圣经基本上是用挽回祭来形容基督救赎的死——即从神面前涂抹我们的罪,熄灭他的忿怒。神的忿怒,是他的公义对不公义的反应,见诸赏罚的公平。但耶稣基督成为我们代表性的代替,顺服天父的旨意,代替我们接受罪的工价,为我们挡去了报应的公义的梦魇。这样,公平的要求得到满足,因为一切要被赦免的罪恶,都在神子的身上被审判了、刑罚了,赦罪也就在这基础上赐给我们这些犯罪的人。可以说,救赎的爱和报应的公平在加略山上握手言欢,因为在那里,神证明自己是“义,也称信那稣的人为义”。

你明白吗?如果明白,就已窥见基督教福音的中心了。无论怎么说,这信息最深湛的意义,就是宣告人在神面前根本的问题,就是他的罪,罪带来忿怒,而神为人基本的安排是赎罪,从忿怒中带来了平安。有些福音的讲法实在大有批评的余地,因为它从不涉及这个层次。

前面已看过,福音是神对人类问题——人和自己、他人和环境中关系等问题——胜利的答案。福音无疑带来这些问题的答案,但它所以能够如此,是首先解决了一个更深的问题——一切人类问题的核心:人和他的创造者关系的问题;除非我们清楚知道,前述问题的答案全靠后一问题的解决,否则我们就在误传福音的信息,为神作假见证了——因为把真理的一半当作全部来传,此举本身就构成一种虚假。读新约圣经的人,没有一个会看不到,这本新约知道人一切的问题——恐惧、道德的懦弱、身心的疾病、孤单、缺乏安全、无望、绝望、残忍、滥用权势,以及其他——但同样读新约的人,没有一位看不到,它把这一切的问题,都容纳在得罪神这基本的问题里。新约的所谓罪,首先不是指社会上的错误或失败,而是指对创造者上帝的反叛、蔑视、逃避和因此造成的罪咎。新约又说,罪是我们需要拯救的基本罪恶,基督死乃为救我们脱离它。人生中人与人之间的一切问题,最终是因罪的缘故,只要我们与神不和,我们和自己、和别人不睦的现况就不得医治。

篇幅所限,不能详述。罪、赎罪、赦免等主题,都是新约福音基本的架构特征,但读者若边读边思想《罗马书》1-5章、《加拉太书》第3章、《以弗所书》1-2章、《希伯来书》8-10章、《约翰一书》1-3章以及《使徒行传》中的讲章,就会发现这一点实在没有怀疑的余地。如果有人说,“挽回祭”这个字在新约圣经中只出现四次,答案就必须是:挽回祭的思想却经常出现。

有时,圣经把基督的死说成和好的死,即指仇恨和战争以后的和解(罗5:10等节;林后5:18等节;西1:20等节);有时说成救赎的死,即指从危险和掳掠中付赎价救回来(罗3:24;加3:13;4: 5;彼前1:18;启5: 9);有时它是牺牲的死(弗5:2;来9:1-10:18),一个舍己的行动(加1: 4; 2:20;提前2:6),背负罪恶的行动(约1:29;彼前2:24;来9:28)和流血中行动(可14:24;来9:14;启1:5)。略读上引经文都可看出,这一切思路都和除掉罪恶、恢复神人之间无阻的交往有关;而所有经文,都以基督的死所挪去的神审判的警告为背景。换言之,这些比喻和例子,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审视赎罪的真理。如不幸像很多学者一样,以为不同的语法必然指陈不同的思想,那就是肤浅的谬论了。

必须再说一点。赎罪的真理,不但带我们进入福音真理的核心,也带我们到一观望台,可看到很多其他事物的核心。你若站在史诺顿(Snowdon)山上,你看见整个史诺顿区在周围伸展所得的视野,比在该区任何其他地方所见的更辽阔。同样,你若在赎罪的真理的顶峰,就可以把整部圣经的真理尽入眼帘,对重要事物的衡量,绝非从别的地方所能适当地获得的。下面要申说这方面的五件事:耶稣生平中的动力;拒绝神的人的命运;神所赐的平安;神大爱的幅度和神的荣耀的意义。这些事物对基督教的重要性是驳不倒的。只有在赎罪真理的亮光中才能明白它们,我想这也是无从否定的。

先思想耶稣生命的动力。

如果你花一个小时坐下,把《马可福音》从头到尾读一遍(很有益的习作,请现时就立该做吧),你对耶稣所得的印象会有四点特征:

基本的印象是:他是一个活跃的人物。这人常常在活动,常常改变环境,制造事件——行神迹;呼召、训练门徒;改正被奉为真理的错误和被当作圣洁的污秽;最后挺身昂首地直奔被卖、判刑和钉十架的路上。这一连串不寻常的疯狂举动,使人不得不以为是他自己在“自导自演”。

进一步的印象是:这个人知道自己是神圣的人(神的儿子),扮演弥赛亚的角色(人子)。马可记载得很清楚:耶稣越把自己交给门徒,门徒就越发觉得他实在难以捉摸——他们越接近他,竟了解他越少。这好像是矛盾的,却全然属实,因为他们对他的认识一加深,就更接近他对自己所了解的:他是神和救主!而这是门徒一向觉得莫名其妙的。但耶稣特有的双重自觉性,由他的父的声音在他受洗和变像时(可1:11;9:7)从天上证实的,却经常涌现出来。只要想一想:一方面,他在每一言行(参可1:22、27;14:27-33)上行使绝对的权柄是那种令人屏息呼吸的自然神态;另一方面,他在受审时回答大祭司的双重问题“你是那当称颂者的儿子(一位超自然、神圣的人)基督(弥赛亚、神的救世主君主)不是?”——耶稣都回答:“我是。”(14:61等节)

由此下去,所得印象是:他的弥赛亚使命,乃以他的被杀为中心——早在任何人想到弥赛亚要受苦之前,他已意识地并专一地准备这样死去。彼得在该撒利亚腓立比称他为基督之后,耶稣最少有四次预言他将被杀而复活,虽然门徒不能明白他说什么(8:31;参34等节;9:9、31;10:33等节)。有时他提到他被处死是肯定的(12:8;14:18等节),是圣经所预言的(14:21、49),会为多人嬴取与神建立新而重要的关系。“人子来……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10:45)“这是我立约的血,为多人流出来的。”(14:24)

最后的印象是:对他来说,这死的经验是最可怕的煎熬。在客西马尼园,他“就惊恐起来,极其难过,对他们说:‘我心里甚是忧伤,几乎要死”(14:33-34)。他祷告的迫切(他为此“俯伏在地”,而不是跪下或站着),正是内心的显露,从中可见当他思想到将要发生的事的时候,他所感觉到内心的激动和孤独。他在说完“求你将这杯撤去”,不继续说“然而不要从我的意思,只要从你的意思”(14:36 )就说“阿们”的那试探,究有多么强烈,我们是永远不会知道的。然后,在十架上,耶稣用那被弃的呼喊“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15:34),来证实他灵里的昏暗。

怎样解释耶稣相信他的死是必须的?怎样解释四本福音书都证实,由始至终推动他整件公开的事工,竟是他那必要被杀的信念?另外,又怎样解释像司提反这样的殉道者也欣然面对死亡,连苏格拉底(Socrates)这异教哲学家也服毒而死,毫不动容。而耶稣,神完全的仆人,从未表现过对人、对痛苦、对损失有任何恐惧的人,竟在客西马尼园表现得异常惊惶,又在十字架上呼天抢地的说被神所弃?路德(Luther)说:“从没有人像这个人一样害怕。”为什么?是什么意思?

那些把耶稣的死看为不外是悲惨的意外、与任何其他好人因冤狱而得的死没有重大分别的人,是完全不会明白这些事实的。对这些人,根据他们的原则,惟一的解释,是说耶稣里面有间中会使他软下来的懦弱的气质——先在他里面形成某种厌不欲生的欲望,再而在死亡临近的时候,使他被惊恐和绝望所控制。但耶稣既从死里复活,且在他复活生命的大能中,仍教导门徒说,他的死是必须的(路24:26等节),这所谓解释既痛苦又无稽。然而,否定赎罪真理的人,所说的就只此而已。

但若把当前事实,连上使徒赎罪的教训,一切就立刻清楚了。詹姆士·邓尼(James Denney)说:“我们岂不可以说,这些死亡恐惧和被离弃的经验,和耶稣的死是同一件事;耶稣死的时候,和在园里痛苦地接受这死是他父亲给他喝的苦杯的时候,他正背负着全世界的罪,同意被人列在罪犯之中,也真的被人如此对待了。”(参邓氏著《基督之死》(The Death of Christ)1911年版第46页)如果我们问保罗或约翰这个问题,他们会有什么答案,是毋容置疑的了。耶稣因为要成为罪,负担神对罪的审判,所以在客西马尼园战抖;又因为他实在担负着这审判,所以他在十字架上宣告神离弃了他。耶稣生命中的动力,是他“存心顺服,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2:8),他的死亡特有的可怖,乃在于他在加略山尝透了本应归于我们的神的忿怒,为我们的罪作了挽回祭。好几世纪以前,以赛亚已说得清清楚楚了:“我们却以为他……被神击打苦待了……他为我们的过犯受害……耶和华使我们众人的罪孽都归在他身上……耶和华却定意(喜悦)将他压伤……耶和华以他为赎罪祭。”(赛53: 4-10)

主啊,我罪都归于你,
你轭何等沉重!
你站在我罪人地位,
背负我的苦痛
你作牺牲,流血赎罪,
使我全然得释。
耶稣,你已为我受死,
我也与你同死,
你今复活把我释放,
使我作神后嗣。
将来见父面上荣光,
必永照我辉煌。
(录自《颂主圣歌》第85首第1、4节)

这方面已说得很详尽了,因为它对明白基本的基督教真理有重要的助益。以下数段可短一点。

第二,思想那些拒绝神的人的命运

普救主义者(universalists)以为,最终根本没有人属于这标题所指的这一类;圣经所说却相反。今生的决定必有永恒的后果。“不要自欺(如果听信普救主义者的话,就会自欺),神是轻慢不得的。人种的是什么,收的也是什么。”(加6:7)今生拒绝神的人,神必永远拒绝他。普救派(universalism)的教义是说,和其他人一样,犹大也会得救;但耶稣却认为他不会。“人子必要去世,正如经上指着他所写的,但卖人子的人有祸了!那人不生在世上倒好。”(可14:21)如果耶稣认为犹大最后会得救,他怎会说这些临终之言?

故此,有些人要面对神永远的唾弃。我们怎能明白他们咎由自取的是什么?当然,我们对天堂既不能形成确切的概念,对地狱也同样不能;无疑这对我们是好的;藉着默想十架,或可得到对地狱最清楚的概念。

在十架上,神在他儿子的身上审判我们的罪,耶稣忍受我们过犯受罚的结果。因此,看看十架,就能看见神对人的罪公义的反应是什么。那是什么?一言蔽之:善的撤消和褫夺。在十架上,耶稣失去他曾有的一切美善:一切父的同在和爱护的感觉,一切身、心、灵的好处,一切神和被造物的享受,—切友情的舒畅和安慰都从他身上夺去,取代的只不过是孤单、痛苦,一种人性罪恶和冰冷无情的致死的感觉,和一种极大灵性黑暗的惊悸。肉体的痛苦虽然很大(钉十字架仍然是地球上最残酷的司法极刑),却只是全部真相的一部分;耶稣的主要痛苦是心理上和灵魂上的;压缩在不超过四百分钟之内,是永恒的痛苦——每一分钟的痛苦就已是一个永恒,正如受过心理痛苦煎熬的人所知道,每一分钟的滋味是如何。

同样,拒绝神的人,也要面对失去一切美善的可能;要认识永死,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嘴嚼这一点。在日常生活,我们从没注意到享受多少神的普通恩典,直到失去的时候才注意到。我们从不按理珍惜健康,或安定的环境,或友谊,或别人的尊敬,直到失去这些。加略山告诉我们,在神最后的审判之下,人所珍重,或能珍重的东西,人所称为好的东西,没有一样仍属于人。这是可怕的思想,但可断言,那事实是可怕的。“那人不生在世上倒好……”求神帮助我们学习这功课,这功课在十字架上,因代替刑罚而成就的奇妙的救赎,已清楚彰显出来了。愿每一个人最后都在基督里面,一切罪蒙他的宝血遮盖。

第三,思想神平安的赏赐

神的福音给我们什么?如果说“神的平安”,相信没有人会反对——但人人都明白吗?字用对了,并不保证思想也对!太多时候,人以为神的平安是里面平静、快乐和释放的感觉,是因为知道神保守我们免受人生最苛严的打击而有的感觉。这想法是不对的,因为一方面神并不如此保守他的儿女,任何人以为他会这样做,可要等着瞧。另一方而,神真正的平安,其基本而重要的东西,完全不在上述概念当中。这种想法所感觉到,关于神的平安的真理,是以为神的平安会带来两件事:一是面对和容忍人本身的邪恶和失败,二是在“风调雨顺”(基督徒称这为“神美好的安排”)的处境中知足。但这想法所忽略的真理,是神的平安的基本要素(没有了这些,其他什么都不存在),是赦免和接纳进入他的盟约——即认养进入神的家庭。但这个与神的关系的转变——变敌为友,从忿怒进入满足的爱,从定罪到称义——若不表明出来,和平的福音也就没有真正表明。神的平安的先决条件是与神和好;在这情况中,神并不是敌挡我们,而是帮助我们。说神的平安,若不由此开始,只会误导人的思想。我们这一代其中一个可怜的矛盾,就是当新派和“急进派”(radical)神学家们以为自己是为现代人重申福音的时候,很多时候他们却摒弃了忿怒、罪咎、定罪和神的敌对,以致使自己完全不可能陈述福音,因为现在他们已说不出这平安的福音所解决的基本问题了。

这样,就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意义而言,神的平安是一种赦免和接纳的新关系——它的根源可追溯到赎罪。当耶稣在复活那天的傍晚到楼房上找门徒的时候,他说:“愿你们平安! 说了这话,就把手和肋旁指给他们看。”(约20:19-20等节)为什么他要这样做?不光为证明他的身分而已,乃是要提醒他们他在十架上赎罪的死,藉此使他们与他的父和好。他已为他们死,成为他们的代替品,使他们与神和好,现在他在复活的大能中降临,带来了平安。“看哪,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只有当我们认识到,我们本来与神为敌,神也与我们为仇,但耶稣“藉着他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成就了和平”(西1:20),我们对神的平安的真正知识,这时才开始。

第四,思想神大爱的幅度

保罗祷告说,愿《以弗所书》的读者“能以和众圣徒一同明白基督的爱是何等长阔高深,并知道这爱是过于人所能测度的”(弗3:18等节)。这番话略有语无伦次和自相矛盾的味道,正反映出保罗所感觉到神爱的真实,简直大到非笔墨所能表达。无论如何,他相信总可以达到某种程度的了解。如何呢?《以弗所书》的答案是:从上下文去思索赎罪的意义——再读第—、二章所说整个恩典的计划(拣选、救赎、重生、保守、得荣耀),这计划的中心就是基督的赎罪祭。读一读有关救赎、除罪以及用基督的血(牺牲的死)把远离神的人带回来(1:17;2:13)等钥节。再看第五章的教训,其中有两次指称:基督为我们献上自己作挽回祭,是他对我们的爱的彰显和程度,而这爱是我们和他人交往的时候要效法的。“也要凭爱心行事,正如基督爱我们,为我们舍了自己,当作馨香的供物和祭物献与神。”(5:2节)“你们作丈夫的,要爱你们的妻子,正如基督爱教会,为教会舍己。”(5:25节)基督的爱是白白的,不因我们有任何好处而发出(参2:1等节);它是永远的,在“神创立世界以前”(1:4)拣选要拯救的罪人的时候已有;它是彻底的,因为它把基督降到卑微的深渊,其实是加略山上的地狱本身;它是至高的,因它已达到目的——被救赎的人最后得荣耀,完全的圣洁,以及在他的爱中满足的喜乐(参5:25-27),这目的已确保妥当了(参1:14;2:7;4:11-16、30等节)。保罗说,忖度这些事,就可以窥见(无论多暗淡的一瞥)神圣的爱的伟大和荣耀。就是这些东西构成“他荣耀的恩典”(1:6);只有认识这些的人,才能按理颂赞三位一体的耶和华神。这就牵连到最后一点。

最后,思想神的荣耀的意义。

在楼房内,犹大离开,走进黑夜去卖主以后,耶稣说:“如今人子得了荣耀,神在人子身上也得了荣耀。”(约13:31)他意思是什么?“人子”是他自己的称号,指着那位在登上宝座之前必须成就《以赛亚书》第53章的救主君王;当他说人子显现时得荣耀,以及父在他身上得荣耀的时候,他特别是想到赎罪的死,在十架上“被举起来”,是犹大去促成的这件事。你看见神的荣耀,他的智慧、权能、公义、信实、慈爱,在加略山为我们的罪而献上的挽回祭,无比地彰显出来吗?圣经却看见了。我要试加上一句:如果你感觉到,你对自己罪的重担和压力的真正重量,你也就能看见了。在更能明白这些事的天堂里,天使和人联合颂赞“被杀的羔羊”(启5:11;7:9等节)。在地上,靠着恩典而成为属灵的现实主义者的人,也同样地颂赞:

忍受羞辱、嗤笑、粗暴,
他代替我惨遭定罪,
因他宝血保我得赦;
哈利路亚!何等救主!……
我主离开天上宝座,
他恩惠丰富无穷尽;
他愿虚己,倾出慈爱,
为濒危人流血舍身。
全是慈爱!何等丰富!
哦,主,何竟临到我身上……
(录自《颂主圣歌》第529首3节)

你既为我领得赦免,
你既给我白白恩典,
罪债一起清算;
神就不会两面讨偿:
先在我的中保身上,
又来要我归还。
所以,我心,你要安息;
你的救主所有功绩,
已使你得开释;
当信他的有效宝血,
不怕神再将你弃绝,
因主已为你死。
(录自《颂主圣歌》第173首3-4节)

这些都是天国哲嗣的妙歌,属于那些“得知神荣耀的光显在耶稣基督的面上(即他的位格、职分和成就)”(林后4:6)的人。救赎的爱和赎罪的怜悯——即福音的中心——的大喜信息,激使他们永无穷尽的颂赞。你是他们其中一位吗?

问题讨论

1.圣经的宗教和世俗的宗教有什么分别?有什么相同?挽回祭是什么?
2.挽回祭和神称罪人为义的理由、道成肉身的理由、耶稣天上的职事、约翰为神的爱所下的定义等,各有什么关系?
3.在第三大段,作者如何描绘神在加略山所挽回的忿怒?
4.在第四大段,作者陈说关于挽回祭哪三件事实?每件事实重要的原则是什么?
5.福音解决了什么基本的问题?在你的人生中,这中心问题的解决,如何影响中心以外的范围?
6.认识挽回祭的真理,如何帮助我们明白:
(1) 耶稣生平中的动力;
(2) 拒绝神的人的命运;
(3) 你神所赐的平安;
(4) 神的爱的幅度;
(5) 神的荣耀的意义。

第十九章 神的儿子

基督徒是什么?答案有很多,但我所知内涵最丰富的答案是:基督徒是以神为父的人。

但这岂不包括每一个人,基督徒或非基督徒?绝不!人皆神的儿女这想法,在圣经中是找不到的。旧约说神不是众人的父亲,乃是他自己的子民、亚伯拉罕的后裔的父亲。“以色列是我的儿子,我的长子,我对你说过,容我的儿子去……”(出4:22等节)新约圣经有普世性的眼光,但也说神不是所有人的父,而是那些知道自己是罪人、相信耶稣基督是背负他们罪孽的主,因此成为亚伯拉罕属灵的后裔。“所以,你们因信基督耶稣,都是神的儿子……你们在基督耶稣里都成为一了。你们既属乎基督,就是亚伯拉罕的后裔。”(加3:26-29)因此,神儿子的名分不是先天的,人人可得的普世性的地位,而是藉接受耶稣而得的、超自然的赏赐。“若不藉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约14:6)——即是被神认作儿子。神儿子名分的赏赐,非藉出生,乃藉重生而得。“凡接待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赐他们权柄,作神的儿女。这等人不是从血气生的,不是从情欲生的,也不是从人意生的,乃是从神生的。”(约1:12-13)

这样,神儿子的名分是恩典的赏赐。这不是天生的,而是认养(adoptive)的儿子名分,这是新约明文描述的。根据罗马律法,人如果要一个后嗣来延继,可以领养一个男孩做儿子——像今天一样,往往是成年男孩而不是婴孩。使徒们说,神爱那些他在十架上救赎的人,以致他已把他们全部认养做后嗣,得以看见和分享他独生子已有的荣耀。“神就差遣他的儿子……把律法以下的人赎出来,叫我们得着儿子的名分”(加4:4-5):即是说,神“预定我们藉着耶稣基督得儿子的名分”(弗1:5)。“你看父赐给我们是何等的慈爱,使我们得称为神的儿女……主若显现,我们必要像他,因为必得见他的真体。”(约一3:1-2)

好几年前,我在一篇文章中说:

“如果你说,新约圣经是圣洁的创造者启示自己的父性,你已一语道破它的全部教训了。同样,你若说,新约的宗教就是认识神是圣洁的父,你也概括其全部精义了。要判断一个人明白多少基督教,只要看他明白多少关于做神的儿子和以神为父这些真理。如果不是这思想激发和管理他的崇拜、祷告和整个人生观,就说明他根本不太了解基督教。因为基督的每一个教训,每一样使新约胜过旧约,每一样明显是基督教的而不单单是犹太教的,都总括在认识神的父性之中。‘父’是基督徒对神的称呼。”〔参《福音派杂志》(Evangelical Magazine)第七期第十九等页〕

我仍然认为这全部属实,且十分重要。我们把握多少得名分的真理,就明白多少基督教,后者不能胜过前者。这一章是为帮助读者把握得更久而写的。

圣经向信徒启示神是他的父亲,这可以说是圣经真理的高潮,也是圣经所记载启示过程的最后一步。前面说过,在旧约时代,神给他的子民一个可以用来谈论他和呼求他的盟约的名字:就是耶和华(“神”)。他是:因为,正如其他一切是它们之所是,同样,神也是他之所是。他是一切真实背后的真实,是一切因果和事情的主因。这名字宣示他是自存的、至高的,完全不必倚靠他以外的任何事,也不受其牵制。虽然“耶和华”是他盟约的名字,却向以色列宣示了他们的神是什么样的神,而不说明神和他们有什么关系。这是以色列大君的官式衔头,令人有闻之凛然的感觉。这名字也是神秘的,蓄意用来唤醒人在神秘的圣者面前,比在任何其他的面前更应谦卑、敬畏。

神在旧约圣经最强调的另一面性情,且与上述完全吻合的,是他的圣洁。以赛亚在圣殿中听见天使唱的歌,有强调性的重复——“圣哉、圣哉、圣哉,万军之耶和华”(赛6:3)——可用来作全部旧约圣经的主题经文。“圣洁”这字所表达主要的内涵是“分开”或“分别”。圣经宣布神是“圣洁”的时候,是指到一切把他分开,把他分离,使他与他所造之物截然不同的属性;他的伟大〔“在高天至大者”(来1:3;8:1)〕,他的纯洁〔“你眼目清洁不看邪僻,不看奸恶”(哈1:13)〕。旧约宗教的整个精髓,乃由神的圣洁这思想所确定。一贯的论调是:人因为是被造物而有软弱,又因为是有罪的被造物而污秽不洁,故必须学习在神面前谦卑自己,承认过错,在神面前贬黜自己,用感恩的心把自己隐藏在神怜悯的应许中,并专心致意地避免犯任意妄为的罪。旧约三番四次地强调,人在圣洁的神面前,必须安分守己,不越本位。这个教训使其他教训显得黯然无光。

但新约却不同了。神和宗教的重要并无递减;从头到尾都假定了旧约所启示的神的圣洁,以及对人谦卑的要求。但却加上别的。一种新的因素出现了。新约信徒与神交往的时候,是以他为父。“父”是他们用来称呼神的名字。“父”现在成为盟约的名字了——把他和他子民缚在一起的盟约,经新约的启示,现在已是家庭的约了。基督徒是神的儿女,是他自己的儿子和哲嗣。新约所强调的,不是亲近圣洁的神是多么的困难和危险,却是信徒亲近神的勇气和信心;这是直接从相信基督,认识他救赎的工作而来的勇气。“我们因信耶稣,就在他里面放胆无惧,笃信不疑地来到神的面前。”(弗3:12)“弟兄们,我们既因耶稣的血得以坦然进入至圣所,是藉着他给我们开了一条又新又活的路……就当存着诚心和充足的信心来到神面前。”(来10:19、22)属于基督的人,圣洁的神是慈爱的父;他们属于神的家庭;他们可以坦然无惧地就近他,常常确实享有他做父亲的关怀和看顾。这是新约信息的中心。

   谁能明白呢?我曾听说过人煞有介事地辩论说,神的父性这个概念,对那些有不完全、没有智慧、没有慈爱(或两者都没有)的地上父亲的人,以及对自小不幸丧失父亲的人,都毫无意义。我也曾听人为罗宾逊会督(Bishop Robinson)辩护说,他在《对神诚实》(Honest to God)一书中完全不提神的父性,在家庭生活大部分瓦解的现代,是传福音的明智之举!这是多么可笑。第一个原因:如果说在人际关系的范畴中,正面的观念不能用比较去产生(这正是某些人所说的),这根本就不对。很多青年人结婚,就决心不要像父母一样,把婚姻弄到一塌糊涂。这难道不能成为正面的理想吗?当然是可以的。同样,创造者成为完美的家长——有信实的爱和照顾、慷慨、为我们着想,对我们所做的一切有兴趣,尊重个人的自主权,很有技巧地训练我们,有明智地引导,常常在身边,帮助我们在成熟、梗直和端正中找到自己—— 这思想对任何人都应有意义,无论我们的体验是:“我父亲好棒,我看神也好棒,而且更棒!”或是:“我父亲这件事那件事使我失望,但赞美神,他是多么不同!”或甚至是:“我从来不知道在世上有一位父亲是什么滋味,但感谢神,我现今在天上有一位父亲。”事实是:人皆对父亲有正面的理想,可以用来判断自己和别人的父亲;可以这么说:世上根本没有一个人会觉得神完美父性的思想是毫无意义,甚或拒绝这想法的。

第二个原因,无论如何,神没有用人间父性的比方,去让我们瞎猜他的父性究竟达到什么程度。藉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神自己道成肉身的儿子,神一次过启示了这关系的全部真义。“天上地上的一切父亲名分”〔直译腓力斯(Phillips)意译本英文圣经弗3:14、15 〕如何从神得名,我们也如何从神所彰显做“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父神”这活动中,学习到神和我们属基督的天父子关系的全部意义,而这也应成为普世性的标准。因为神定旨,要信徒的生活反映和繁衍耶稣本身和神自己的交往。

从哪里学习这些?主要是从《约翰福音》和《约翰一书》。《约翰福音》提到第一个福音性的福分是认养(1:12),而第一次主复活显现的高潮,是耶稣所说“要升上去见我的父,也是你们的父;见我的神,也是你们的神”(约20:17)这句话。《约翰一书》的中心思想包括:儿子的名分是神的爱无上的赏赐(约一3:1);爱神(2:15;参5:1-3)和基督徒彼此相爱(2:9-11;3:10-17;4:7、21)是儿子名分的德行,与父相交是儿子名分的特权(2:13、23等节);公义和逃避罪恶是儿子名分的证据(2:29;3:9-5:18);看见耶稣并且像他是儿子名分的盼望(3:3)。从这两卷书,我们非常清楚地学习到神的父性对耶稣的涵义,以及现今对基督徒的涵义究竟是什么。

根据《约翰福音》中我们的主自己的见证,神和他之间父子的关系有四种涵义:

第一是权柄。父命令和指使:他要他儿子运用的主动,就是主动绝对地顺服父的旨意:“我从天降下来,不是要按自己的意思行,乃是要按那差我来者的意思行”;“你所托付我的事,我已成全了”;“子凭着自己不能作什么”;“我的食物就是遵行差我来者的旨意”(约6:38;17:4;5:19;4:34)。

第二是爱。“父爱子”,“正如父爱我一样……正如我遵守了我父的命令,常在他的爱里。”(5:20;15:9-10)

第三是相交。“其实我不是独自一人,因为有父与我同在。”“那差我来的,是与我同在,他没有撇下我独自在这里,因为我常作他所喜悦的事。”(16:32;8:29)

第四是尊敬。神定意把他儿子升高。“父啊……愿你荣耀你的儿子”,“……乃将审判的事全交与子,叫人都尊敬子如同尊敬父一样。”(17:1;5:22等节)

这一切都可伸延到神所认养的儿子的身上。在他们的主耶稣基督里面,藉着他,并在他的权柄之下,他们都由天上的父管治、爱护、同在、尊敬。耶稣顺服神,他们也必如此。“我们遵守神”——那“生”我们的神——“的诫命,这就是爱他了”(约一5:1、3)。神如何爱他的独生儿子,也如何爱他认养的儿子。“父自己爱你们”(约16:27)。神如何与耶稣相交,也如何与我们相交。“我们乃是与父并他儿子耶稣基督相交的。”(约一1:3)神如何荣耀耶稣,也如何荣耀跟从耶稣的人,成为一家的弟兄。“若有人服侍我,我父必尊重他。”“父啊,我在哪里,愿你所赐给我的人也同我在那里”(约12:26;17:24),得看见并分享耶稣所享受的荣耀。圣经就用这些话教导我们明白,那把耶稣的父和耶稣的仆人维系在一起的父子关系,其形状和本质是什么。

至此,似乎要给得名分的意义来个正式的定义和分析。下面这个定义很好,录自惠斯敏特信条(Westminster Confession)第十二章:

“凡被称为义的人,上帝便在他的独子耶稣基督里,并因他加以宠赐,使他们得儿子的名分;藉此他们被接纳作选民,享受上帝儿女的自由和特权;有他的名写在他们上面;领受圣灵;有胆量进入施恩的宝座前;得以呼叫阿爸,父;蒙怜悯,受保护,得供给,并受他如父的管教;永不被撇弃,且受印记,等候得赎的日子来到,并承受应许和永远的拯救。”

这是赐给信徒神圣的儿子名分的本质,是下面要研究的。

有关得名分的第一点是:它是福音所提供最高的特权,甚至高过称义。这话或会令人瞠目结舌,因为称义是自路德(Luther)以来福音派基督徒最强调的神的赏赐,我们已惯于几乎不假思索地说,白白的称义是神赐给我们罪人至高无上的祝福。无论如何,小心思想一下,就会领悟上述这话的真谛。

称义——指神赦免我们的过去,同时接纳我们的将来——是福音主要和基本的福分,这是毋须讨论的。称义是主要的福分,因为它满足我们主要的属灵需求。我们本站在神的审判之下;他的律法定我们的罪;罪咎啃噬我们,使我们不安、可怜、恐惧、悚然;我们里面没有平安,因为我们没有与造我们的神和好。因此我们需要赦罪,确保与神恢复关系,比需要世上任何其他东西更甚;而这是福音在提供任何其他事物之前提供给我们的。《使徒行传》所记载最早的福音讲章,就引进对一切悔改并接受耶稣为救主和主宰的人赦罪的应许(参徒2:38;3:19;10:43;13:38;5:31;17:30;19:21;22:16;26:18等节;路24:47)。保罗在他对福音最详尽地阐述的《罗马书》——此书被路德(Luther)誉为“最清楚的福音”——先申述藉基督的十字架称义(1-5章),使这成为一切的基础。保罗经常说,公义、除罪、称义都是基督的死所带来第一和立刻的结果(罗3:22-26;林后5:18-21;加3:13等节;弗1:7等经文)。称义是主要的福分,也是基本的福分,即是说救恩的一切,包括得名分,都要先肯定它,且根源于它。

但这并不说,称义是福音最高的福分。得名分更高,因为它牵涉到与神更丰富的关系。有些基督教教义的教科书——例如巴可夫(Berkhof)——把得名分放在称义的题目之下,只成为次要,这是不适当的。这两个概念都泾渭分明,但得名分却更崇高。称义是法庭观念,从法律构思出来,视神为审判者。在称义中,神宣告悔改的信徒不会,也永不再会受他们的罪所应受的死刑,因为他们的代替者和挽回祭已在十架上为他们尝了死味。这个用加略山的代价赢取的、免刑和平安的白白恩典,说良心话是够奇妙的——但称义本身并不意含任何与神这位审判者更亲密、更深入的关系。无论如何,你可以被神称为义,而不必因此与神有何亲切的相交。但拿它和得名分比较一下吧。得名分是一个家庭观念,从爱构思出来,视神为父亲。在认养当中,神带我们进入他的家庭和团契,册封我们做他的儿女和后嗣。亲切、爱护、慷慨都在这关系当中。与神这位审判者和好固然了不起,但被神这位父亲疼爱和关怀,就更伟大了。

这一点,没有别人比布坎南(James Buchanan)在《称义的教义》(The Doctrine of Justification)一书中说得更好了。

谨节录如下:

“根据圣经,赦免、接纳和得名分都是特殊的权利,是根据上列的次序,后者高于前者……前两者刚好属于(罪人的)称义,因两者都建基于同一关系——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第三种却与前两种截然不同,因它建基于更亲密、更柔和、更宝贵的关系——父亲和儿子的关系……仆人和朋友的地位,大有不同——仆人和儿子的地位亦然……圣经说,基督和他的子民之间,有比主人和仆人更紧密、更亲切的关系:‘以后我不再称你们为仆人,因仆人不知道主人所作的事;我乃称你们为朋友’(约15:15);圣经又说,得名分的结果,益且产生更紧密、更亲切的关系;因为‘你不是奴仆,乃是儿子了……就靠着神为后嗣。’(加4:7)得名分的特权,先肯定了赦免和收纳,却比这两者任何一个更崇高;因为‘凡接待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赐他们权柄’——不是内在的力量,而是权威、权利、或特权——‘作神的儿女。’(约1:12)这是一种比称义更崇高的特权,建基于更紧密、更宝贵的关系上——‘你看父赐给我们是何等的慈爱,使我们得称为神的儿女’(约一3:1)。”(参上引书第276页)

我们不会充分感觉到重生时从死亡进入永生的奇妙,除非我们把它看为一个过渡的阶段,不单从被定罪进入被接纳,乃从捆绑和贫穷进入“安全、可靠和享乐”的神的家庭。这是保罗在《加拉太书》4:1-7申说的大改变,把他的读者从前被律法主义所奴役和迷信宗教的生活(3、5节,参8节),与现今他们认识创造者为父(6节)和信实的施恩者(7节)作一比较。保罗说,这就是你们信基督所带来的;你们已“得着儿子的名分”(5节);“从此以后,你不是奴仆,而是儿子了。既是儿子,就靠着神为后嗣。”(7节)

当查理士卫斯理(Charles Wesley)在1738年五旬节主日(Whit Sunday)认识甚督的时候,他重生的经验满溢到使他写成好几首伟大的圣诗〔《卫斯理兄弟得救圣诗》,见《循道会圣诗集》(Methodist Hymn Book)第361首〕,其中主题,就是从奴隶变成儿子的转变:

我惊叹心灵从何说起?
我对天堂何能奢望?
一个从死和罪赎出的奴隶,
一根从永火抽出的燃木,
我如何能高唱凯歌,
向我的伟大救主颂赞?
噢,我如何能述说,
父啊,你所显明的恩慈?
我——忿怒和地狱之子,
竟得称神的儿子,
竟知道、感觉罪得赦免,
天堂福祉永常存!

查理斯在他的日记中说,三天后,弟弟约翰(John)和“我们的一班朋友”冲进来报告说,他也是信徒了,“然后我们皆大欢喜地唱诗”。如果你当时在场,你会真诚地加入高歌吗?你能把卫斯理的诗句唱成你的经验吗?如果你真是神的儿子,“他儿子的灵”也在你里面,卫斯理的诗句早已在你内心激起回响了;但如果你仍无动于衷,我真不知道你怎能把自己幻想成为基督徒啊!

要显出得名分的福分是多么大,还得多说一件事:这福分是常存的。这些年来,社会学专家们不断地说,家庭单位必须稳定和安全,父母子女的关系如有不稳定,必使孩子精神紧张,甚至有神经病,身心停止发展。我们都知道,破碎家庭的孩子都有沮丧、放荡不羁、不成熟等征兆。但神的家庭却非如此。这里有绝对稳定和安全;家长是全然智慧恩慈的,孩子的地位是永远受保证的。认养的概念,本身已是圣徒得蒙保守的确据和保障,只有坏父亲,而且是被惹动发怒的时候,才把儿子逐出家门;神却不是坏父亲,而是好父亲。若看见基督徒有沮丧、放荡不羁、不成熟的表现,只能怀疑这些基督徒是否学到这赐人健康的习惯:在做神儿女常存的安稳中全然释放。

有关得名分的第二点是:整个基督徒生活要凭此才能明白。儿子地位必须是每时每刻管理一切的思想——可称之为“正规的类目”(Normative category)。这是它本质必然的后果;另外主耶稣所有关于做门徒的教训,都借用这些话说出来,这也大大证实这一点。

耶稣如何常常想到自己是独一无二的神子,显然他也如何常常想到他的门徒也是天父的儿女,和他同属一个神圣的家庭。在他工作的早期,就听到他说:“凡遵行神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姐妹和母亲了。”(可3:35)有两位福音书的作者记载,他复活后如何称门徒为他的弟兄。“妇女们……跑去要报给他的门徒。忽然,耶稣遇见她们……对她们说:‘不要害怕!你们去告诉我的弟兄,叫他们往加利利去,在那里必见我。’”(太28:8-10)“你往我弟兄那里去,告诉他们说:‘我要升上去见我的父,也是你们的父;见我的神,也是你们的神。’抹大拉的马利亚就去告诉门徒说……主对她说的这话……”(约20:17-18)。《希伯来书》的作者向我们保证说,主耶稣把一切为他死而使他做他门徒的人,都看为他的弟兄。“所以他称他们为弟兄,也不以为耻,说:‘我要将你的名传与我的弟兄,在会中我要颂扬你。’……又说:‘看哪,我与神所给我的儿女。’”(来2:11-13)。我们进入神的家的时候,我们的创造者是我们的父亲,我们的救赎主是我们的弟兄。

耶稣对他自己特有的儿子名分的认识,如何管理他自己在地上的生活,他同样要求我们对所得儿子名分的认识,也如何操纵我们的生活。这要求在他的教训中三番四次地出现,但没有比登山宝训说得更清楚。这讲章常被称为神国度的宪章,但同样可称为皇室的家法,因为这讲章论到一切有关基督徒顺服的主题,基础就是门徒有神儿子名分这个概念。这是值得详细讨论的,特别是这一点在解经上甚少得到应有的重视。

首先,得名分在登山宝训中是基督徒行为的基础。常有人说,这宝训教导基督徒行为,非藉颁布一套完整的规矩和详细的定论,要人像机器一样精确地遵守,乃用广泛普通的方法,标示出基督徒必须用以导航的精神、方向、目标、原则和理想。常有人说,这是一套有责任感的自由的伦理学,和主耶稣时代犹太律法师和文士那种当作商品买卖的教训大不相同。更少受人注意的是:这正是父母们常常要给孩子们的德行教训——坚实的、富想象力的、用特殊事例提引普遍原则,每时每刻使孩子欣赏并分享父母自己的态度和人生观。这讲章何以有此本质并不难明:因为它其实是给一个家庭——神家——的训言。这基本定向,在主所申述三大概括性的行为原则中可见:   

第一个原则是效法天父。“只是我告诉你们:要爱你们的仇敌……就可以作你们天父的儿子……所以你们要完全,像你们的天父完全一样。”(太5:44、45、48)儿女必须在行为上显出家庭的形像。耶稣是在此申明“你们要圣洁,像我圣洁一样”——且用家庭的讲法来申明。

第二个原则是荣耀天父。“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太5:16)儿女们以父亲为荣,并要别人也同样看见他是多么美好,也小心自己的行为,在众人面前给父亲带来光采;这是好的。耶稣说,同样,基督徒在人前的行为,必须为天上的父带来颂赞。他们必须经常关心的,是主教导他们在祈求一切之先所说的那句话:“我们在天上的父,愿人都尊你的名为圣。”(太6:9)

第三个原则是取悦天父。在6:1-18中,耶稣详论信神的人必须是专一讨神喜悦的人,他所说的原则是:“你们要小心,不可将善事行在人的面前,故意叫他们看见;若是这样,就不能得你们天父的赏赐了。”(6:1)所谓“赏赐”,当然不是金钱的利益——这将会是家庭内的赏赐,正如父母给那些特别努力取悦他们的儿女一种额外的爱的表示,以使他们惊喜。主应许赏赐的目的(6:4、6、18),不是要我们想到工作的酬价或礼尚往来,却只是提醒我们,天父会注意我们,而当我们专心致意取悦他的时候,他会特别表示欢喜。

其次,得名分在登山宝训中是基督徒祷告的基础。“所以,你们祷告要这样说:‘我们在天上的父……”(6:9)。正如耶稣向神祷告的时候常常称他为父〔“阿爸”在亚兰文(Aramaic)是亲切的家庭用字〕,他的门徒也必须如此。耶稣能够向天父说“你已经听我”(约11:41),他要门徒知道,作为神认养的儿女,神也听他们。天父的儿女是常常可亲近他的,他不会忙到不听他们所要说的。这是基督徒祷告的基础。

根据登山宝训,有两件事与此有关。第一不可以为祷告是无人格的或机械的,是向某人施压力以免受忽视的一种伎俩。“你们祷告,不可像外邦人,用许多重复话,他们以为话多了必蒙垂听。你们不可效法他们,因为你们没有祈求之先,你们所需要的,你们的父早已知道了。”(太6:7-8) 第二,祷告可以是自由而且大胆。我们可以不必犹豫地效法小孩子的天真无邪,不怕向父母什么都要,因为他知道他可以全然倚赖他父母的爱。“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凡祈求的,就得着……你们虽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东西给儿女,何况你们在天上的父,岂不更把好东西给求他的人吗?”(7:7、8、11)

诚然,我们在天上的父并不常常答应他儿女所提出的祈求,有时我们求错了!神的特权是给好东西,给我们所需要的;如我们因不智,祈求一些不属于这类的东西,神就会像任何一个好家长一样,有权说:“不,这个不行;它对你没有好处——要这个吧。”好父母永不会只漠视儿女的要求,或只会罔顾他们需要的感觉;神也不会如此。但他常常给我们应该祈求的东西,而不只给我们实际所求的。保罗求主耶稣慈仁地除去他肉体中的刺,主却慈仁地回答说要保留它,却加强保罗的力量去忍受它(林后12:7等节)。知者莫若主!——如果因为保罗的祷告得到如此答复,而说它根本没受答复,就大错特错了。对于所谓“不蒙祷告的问题”,这里可提供不少亮光。

第三,得名分在登山宝训中是信心生活的基础——即当人寻求神的国和神的义的时候,信靠神会供给物质需要的生活。我希望可以不必说,人可以不必舍弃获利的工作而过信心的生活——有些人无疑是蒙召这样做的,但若没有神特殊的带领而想这样做,不但不是信心,而是愚不可及——分别真大啊!实际上,所有基督徒都被召过信心的生活,意思是无论要付什么代价,都要遵行神的旨意,深信神会负责一切后果,但所有基督徒迟早都会受试探,去把人的地位和安全放在忠于神的呼召之前;然后,如果抗拒这试探,立刻就面临另一试探:忧虑这立场可能的效果——特别当跟随耶稣迫使他们真正失去一些本来可以享受的安全和富裕的时候,正如最初听到登山宝训的门徒,以及后来更多的门徒所经验到的。对在信心生活中受这样的试探的人,耶稣为他们说出了得名分的真理。

主说:“不要为生命忧虑吃什么,喝什么,为身体忧虑穿什么。”(太6:25)然而,有人说,这是不现实的,我面对这个那个,怎能不忧虑呢?耶稣的回答是:你的信心太小了;你忘记神是你的天父吗?“你们看那天上的飞鸟……你们的天父尚且养活它。你们不比飞鸟贵重得多吗?”(26节)神若顾念雀鸟,却不是雀鸟的天父,他是你的天父,必然会顾念你,这难道不明显吗?这一点在31-33节正面地说了出来:“所以,不要忧虑说:‘吃什么?喝什么?’……你们需用的这一切东西,你们的天父是知道的。你们要先求他的——”你们的天父的——“国和他的义,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们了。”一位忧心的小女孩说:“可能会撞车呢!”妈妈却说:“相信爸爸吧,他是一流司机。”女孩子得到保证,立刻放心了。你也这样相信天父吗?如果不,为什么?这样的信心是重要的;它实在是信心生活的主要泉源,没有它,最少就变成不是完全的信心生活了。

前一章说过,在新约圣经只提到四次的赎罪的教义,的确是基要的,是全部新约对基督的救赎工作的核心和焦点。这里也一样。“认养”这个字(希腊文解作“设立为儿子”)只出现五次,其中只有三次指到基督徒现时在基督里和神的关系(罗8:14;加4:5;弗1:5);但这概念却是全部新约有关基督徒生活的教训的核心和焦点。诚然,这两个概念互为表里;如果有人叫我用几个字把新约的信息浓缩起来,我的提议是:“藉赎罪得名分”(adoption through propitiation),而且我不期望会遇到比这更丰富、更饱满的福音总纲。神所赐的儿子名分〔欧文(John Owen)称之为“特权的泉源”(our fountain privilege)〕,成为管理一切的思想和生命,这也不是单单在四福音才找到,书信中也比比皆是。现在要继续主要从书信列举证据,证明得名分的真理,在其他五项真理上,提供了新约圣经所能提供的最深邃的亮光:第一,神爱的浩大;第二,基督徒盼望的荣耀;第三,圣灵的工作;第四,清教徒所称“福音的圣洁”(gospel holiness)的意义和动机;第五,基督徒确据的问题。

第一,得名分显出神恩典的浩大。

新约圣经给我们两个尺度去斗量神的爱。第一是十字架(参罗5:8;约一4:8-10);第二是儿子名分的赏赐。“你看父赐给我们是何等的慈爱,使我们得称为神的儿女”(约一3:1);在一切恩典的赏赐中,得名分是最高的。赦免从前过犯的赏赐是大的:知道

忍受羞辱、嗤笑、粗暴,
他代替我惨遭定罪,
用他宝血保我赦免。
诚然是惊奇和喜乐不竭的泉源。
得赎、治疗、复原、蒙赦,
谁应像我向他歌颂?

同样,现在和将来免被定罪和被神收纳的赏赐也很大:当查理士卫斯理(Charles Wesley)演绎《罗马书》第8章那极美的诗,这也成为你的心声的时候——

我今不怕定罪,
耶稣,他的一切,已全属我;
他是我永活的头,我活在其中,
身穿属天义袍,
我坦然靠近永恒宝座
藉着基督,摘取华冠——

你的灵就振翅飞翔,正如有些读这一章的人所知道的。但当你认识到,神已把你从阴沟中带上来,使你成为他自己家中的儿子——你,一个蒙奇妙赦免的罪犯,那么有罪、知恩不报、傲慢无礼、败坏——你所感觉到神的“超越限度的大爱”不是语言所能表达的。你会和查理士卫斯理所问的问题产生共鸣:

噢,我如何能述说,
父啊,你所显明的恩慈?
我——忿怒和地狱之子,
竟称为神的儿子。

然而,你的感觉恐怕不会超越卫斯理的感觉,致使你比他更知道如何回答诗中的问题。

在古代,只有膝下犹虚的富豪才会认养孩子。前面说过,对象往往不像今天一样是婴孩,而是已证明能扬名声显父母的少壮成年人。然而,在这里神认养我们是出于白白的大爱,而不是因为我们的个性和过往的纪录,显示我们配冠他的名字,却是因为所显示的刚好相反。我们不配在神家中占一席位;神如何爱主耶稣,把他升为至高,他也如何爱我们,把我们升为至高;骤听之下,这真是滑稽可笑、不可思议的——但这正是我们得儿子名分的意义,丝毫不减。

就认养的本质而言,它是对得名分的儿子白白的仁慈的举动。如果你认养一子,做了父亲,这是你选择的,不是被逼的。同样,神认养因为他选择要如此。他没有责任要这样做。他对我们的罪,除了施行应得的刑罚以外,什么也不必做。但他这么爱我们;他拯救我们、赦免我们、接纳我们做他的儿子、使自己做我们的父亲。

他的恩典,不是做完第一步就停止,正如认养儿子的肉身父母的爱,也不是在完成认养的法律手续后就停止。建立孩子的地位,使他成为家庭一分子,只是开始而已。真正的工作仍在:建立你和认养的孩子之间忠孝的关系。这才是你最终所要见到的。于是,你设法爱孩子,以赢取他的爱。你表示爱,藉以激发爱。神也如此。我们在世上的人生,一直到永远,他会不断用不同的方法显示更多更多的爱,从而不断增加我们对他的爱。被神认养的儿女,他们的前景是永恒的爱。

我曾认识一个家庭,长子是父母在以为不会有孩子的时候认养的。后来他们自己生了孩子,就把爱全部转移到亲生的孩子身上,认养的孩子显然被冷落了。目睹这个是痛苦的,从长子的脸部表情判断,这是痛苦的经验。当然,这是做父母者可悲的失败。但在神的家中,事情却非如此。像比喻中的浪子一样,我们或只能说:“我得罪了你……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把我当作个雇工吧。”(路15:18等节)但神接纳我们为儿子,用爱他独生子同一的、不变的、永恒的爱爱我们。在神的家庭里,爱没有分别。耶稣如何被爱,我们也同样充分的被爱。这好像是神仙故事——国王认养所有流浪的孤儿做他的王子——但感谢神,这不是神话:这是建立在白白的、至高的恩典之上,千真万确的事实。这就是得名分的意义,分毫不减。难怪约翰呼喊说:“你看父赐给我们是何等的慈爱!”你一明白得名分的真义,你的心也必同样呼喊。

还有。

第二,得名分显出基督徒盼望的荣耀。

新约的基督教,是盼望的宗教,是前瞻的信仰。对基督徒来说,最好的仍待来临。但我们如何能知道在路途末端等着的是什么?得名分的教义,就在此再帮助我们。首先,它教导我们不把盼望只是想作可能性而已,而是确保的必然性,因它是应许的产业。在第一世纪的时候,认养孩子的理由,就是要有可以承继遗产的后嗣。同样,神也认养我们做他的后嗣,向我们保证,根据权柄(可以这么说),他已为我们储备了产业。“我们是神的儿女,既是儿女,便是后嗣,就是神的后嗣,和基督同作后嗣。”(罗8:16-17)“你不是奴仆,乃是儿子了,既是儿子,就靠着神为后嗣。”(加4: 7)我们天父的财富是不可量算的,我们将要承受全部产业。

其次,得名分的教义说,所应许的产业的总数和实质,是有分于基督的荣耀。我们将会在每一方面像我们的长兄,从此,罪恶和死亡——即神在道德和灵性上的善工双重的破坏——就过去了。“和基督同作后嗣……和他一同得荣耀。”(罗8:17)“我们现在是神的儿女,将来如何,还未显明;但我们知道,主若显现,我们必要像他。”(约一3:2)这相像会延伸到我们的肉身、思想和个性。诚然,《罗马书》8:23说到这相像临到肉身是因得名分,所用的字眼,其意义清楚指到我们得名分要承受的产业。“我们这有圣灵初结果子的,也是自己心里叹息,等候得着儿子的名分,乃是我们的身体得赎。”(罗8:23)这复活日的福分,会把认养的关系所隐含的一切变成事实,因它会把我们引进现今我们的长兄所享受的、天国生活的全部经验。保罗流连于这事的宏奇,保证说所有被造物,既支支吾吾的却又实实在在地盼望等候“神的众子显出来……受造之物仍然指望脱离败坏的辖制,得享神儿女自由的荣耀。”(罗8:19-21)无论这经文有什么意思(要记得这经文不是为满足自然科学家的好奇心而写的),它明显地强调了神美好计划中等待着我们的无比宏伟。当我们想到耶稣被高举到荣耀里,进人他为之而忍受十架(这是基督徒必须常常思想的事实)的满足的喜乐,我们就应常常提醒自己说,他有的每一件东西,有一人会和我们分享,因为这也是我们的产业,不比他有的少;我们是神领进荣耀“许多的儿子”(来2:10)其中的一批,神对我们的应许,和在我们里面作的工,必不落空。

最后,得名分的教义告诉我们,天堂的经验将会是家庭聚会,一大群蒙救赎的人聚集一起,与他们的父神和长兄耶稣面对面的相交。这是圣经给我们有关天堂最深刻、最清楚的意义,很多经文都有提到。“父啊,我在哪里,愿你所赐给我的人也同我在那里,叫他们看见你所赐给我的荣耀”(约17:24);“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神”(太5:8);“我们……必得见他的真体”(约一3:2);“也要见他的面”(启22:4);“就要面对面了”(林前13:12);“这样,我们就要和主永远同在”(帖前4:17)。这就像那一天,病了的孩子终于可以离开医院,看见爸爸和全家人在外面等他——如果世上真有一件全家的事的话,这就是了。本仁(Bunyan)的《天路历程》一书中的“固立先生”(Mr. Standfast),行到约但河一半的时候说:“我已来到旅程的终点,烦劳的日子已结束了。一想到我要到那里,及在那边等着我的生活,我内心就十分火热……我从前听别人这样说,如今我亲历其境了,而且可以与主同在一处,其乐真无穷。”使天堂成为天堂的,是耶稣的同在,以及一位已和好、神圣的父亲,他为耶稣的缘故爱我们,不少于他爱耶稣自己。看见、认识、爱天父和圣子,并被他们所爱,以及与神的大家庭其他的人在一起,这是基督徒盼望全部的精髓。正如巴克斯特(Richard Baxter)和神所立的约,而后来他的未婚妻在1660年4月10日“欢喜地签署这约”,他用诗的手法表达如下:

我对来生,认识何其渺小;
信心的眼睛昏暗:
基督知道一切,这已够了;
我将与他同在。

如果你是信徒,因而是儿子,这前景可完全满足你;如果你不感觉得它能满足你,恐怕你既非信徒,亦非儿子。

第三,得名分给我们一把明白圣灵工作的钥匙。

今天在基督徒当中,有很多关于圣灵工作的陷阱和困惑。问题不是找出正确的语言符号,而是从经验中认识什么是和这些符号吻合的神的工作。这样,我们才知道,圣灵是藉着圣经启示神的心意,并荣耀神的儿子;另外,他是重生的媒介,给我们智慧得以认识神,给我们新的心得以顺服他;另外,他住在基督徒里面,使我们成圣,每天给我们力量走天路;另外,他特别的赏赐是确据、喜乐、平安和能力。但很多人迷惘地抱怨说,这些话对他们来说不过是方程式,完今不符合他们生活所体验的。自然,这样的基督徒觉得他们错失了一些十分重要的东西,就焦急地问:新约圣经所描述在圣灵里的生活,和每天所经验所感觉到贫乏的生活,两者之间的鸿沟如何能缝合?然后,在绝望中他们或许就开始寻找一种会改变人的灵界经验,以为藉此可妥善而彻底地冲破自己“不属灵的藩篱”。这经验或许是所谓“奇士域经验”(Keswick experience),或“完全降服”,或“圣灵的洗”,或“完全成圣”,或“受圣灵印记”,或讲方言的恩赐,或(如果照天主教而不照更正教的术语的话)“第二次重生”,或“默祷”,或“心契”。即使发生了一些他们所要追求的事情,不久他们又发现“不属灵的藩篱”一点也没有冲破,因此继续不安地追求另一些新的。今天很多人都这样劳碌。需要什么帮助呢?得名分的真理所散发有关圣灵工作的亮光,就提供了答案。

上述的纷扰,其起因是一种虚假的、魔术般的超自然主义,使人渴望一种“点金术”,好像是来自非人性的、像电一般的能力,这能力会使他们感觉到完全脱离对自已和对别人生活的重压和枷锁。他们相信,这才是真正属灵经验的精华。他们以为,圣灵的工作是给予他们好像吃迷幻药后一样的经验(布道家们真正答应人可获得这种经验,又常服药的人把他们的幻想当作宗教经验时,真是害人不浅!我们这世代,难道永学不会分辨这么不同的事物吗)。事实上,追求内在的爆炸,而不追求内在的相交,这显然是深深的误解了圣灵的工作,因为,这里要读者把握住的真理,是圣灵,是给基督徒做“使人成为嗣子的灵”(释注:此乃新译本译法,参下引经文),他对基督徒一切的工作,都是扮演使人成为嗣子的灵。既然如此,圣灵自始至终的工作和目的,是使基督徒越来越清楚地认识:他们在基督里和神之间忠孝的关系,带领他们在这关系上向神有更深入的反应。保罗写下面经文的时候,正指着这真理而言:“你们接受的,是使人成为嗣子的灵,使我们呼叫‘阿爸,父’。”(罗8:15——新译本) “神就差他儿子的灵进入你们的心,呼叫”——即激发你们呼叫——“阿爸、父”(加4:6)。得名分如何成为开启新约基督徒生活观的钥匙,并将其统一中心思想,同样,认识圣灵是使人成为嗣子的灵,也是开启新约所有关于圣灵对基督徒工作的教训的钥匙,以及统一这些教训的中心思想。

以此中心思想为立足点,我们可以看见圣灵的工作有三方面:第一,他促使并保持我们认识到——有时很生动地认识,经常有某种程度的认识,即使我们的败坏使我们否定这认识——我们藉着耶稣基督白白的恩典,成为神的儿女。这是他赐下信心、确据和喜乐的工作。第二,他使我们仰望神好像仰望父亲一样,向他表示含有尊敬的坦然无惧和无止境的信靠,正如那些在受尊敬的父的爱中安然的孩子,自然会表示的一样。这是他使我们呼叫“阿爸、父”的工作——这呼叫表达什么,这态度就是什么。第三,他催逼我们行为与皇室子弟的身分相配,彰显家庭的形像(即效法基督),促进家庭的幸福(即爱弟兄),维护家庭的尊严(即寻求神的荣耀)。这是他成圣的工作。藉着这孝顺意识和个性渐进的加深,以及表现出追求神所爱、避免他所恨,“我们……就变成主的形状,荣上加荣,如同从主的灵变成的。”(林后3:18)因此,这并不是我们勉强追求任何种类的感觉和经验,而是当我们寻求神自己,仰望他是我们的父,珍惜和他相交,并在我们里面越来越有要认识他和取悦他的心,圣灵工作的实在,才能在我们的生命中浮现。我们需要这个真理,把我们从今天很多人陷溺其中的、对圣灵不属灵的观点的泥沼中救拔出来。

第四,继续刚才所说,得名分给我们看见“福音的圣洁”的意义和动机。

所谓“福音的圣洁”(gospel holiness),一些人对它无疑并不熟识。它是清教徒用的术语,用来简称真正的基督徒生活,这生活乃根源于对神的爱和感恩,而相对于伪造的、徒具形式的、例行公事和表面化的、由自私的动机所维系的“律法的圣洁”(Legal holiness)。有关“福音的圣洁”,只有两点要说明。第一,上面所说的已显出其主要的本质。它只是恒久地活出由福音带我们进入和神之间忠孝的关系。它是神的儿女表现其真我,对父、对救主、对自己真挚赤诚。它是在生命中表现得名分的地位。它不过是好儿女的表现,而不是皇室中浪子或败家子的表现。第二,这种真正圣洁生活的动因,就是那清楚彰显了神的恩典的认养关系。基督徒知道神“预定我们,藉着耶稣基督得儿子的名分”,这也包括在他永恒的计划中,“使我们因着爱,在他面前成为圣洁,没有瑕疵”(弗1:4等节——新译本)。他们知道他们正移近那日子——这目标圆满地、最后地成就的那日子。“但我们知道,主若显现,我们必要像他,因为必得见他的真体。”(约一3:2)

这样的认识产生些什么?还有别的吗?就是“凡向他有这指望的,就洁净自己,像他洁净一样。”(3节)儿女都知道,圣洁是父为他们所定的旨意,是他们今生和来生快乐的方法、条件和成分;又因为他们爱父,就积极地履行他这慈仁的目的。父亲藉外界的压力和试炼施行的管教,会一直帮助这过程的进行:在陷入患难中的信徒,如果知道在神慈爱的计划中,这一切患难都有正面的目的,为要使他更成圣,就可得安慰了。世上皇室的儿女,都要接受别的儿女所没有的、额外的训练和管教,使他们配负崇高的使命。万王之王的儿女,也要如此。明白神一切工作的线索,是要记着神是为了将来,才在人的一生中训练他们,雕琢他们成为基督的形像。有时雕琢的过程是痛苦的,管教是讨厌的;但圣经却提醒我们:“因为主所爱的,他必管教,又鞭打凡所收纳的儿子。你们所忍受的,是神管教你们,待你们如同待儿子……凡管教的事,当时不觉得快乐,反觉得愁苦,后来却为那经练过的人结出平安的果子,就是义。”(来12:6、7、11)只有能把握这真理的人,才能明白《罗马书》8:28:“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同样,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在逆境中维持儿子名分的确据,抵挡撒但的攻击。但能够把握得名分的真理的人,不但能保持这确据,也在患难的日子蒙福:这是信心胜过世界的一方面,同时,基督徒圣洁生活的主要动机,并不是反面的希望(空想!)从此可避免管教,而是正面的,有着愿意顺服父的旨意的冲动,藉此向认养他的神表示爱和感恩。

这立刻就照亮了关于神的律法在基督徒生活中的地位的问题。很多人觉得很难明白,律法对基督徒还有何话可说。他们说,我们已脱离律法了;我们得救并不靠守律法;我们因耶稣的血和义得称为义。今后守不守律法有何关系,有何分别?既然称义是指赦免一切过去、现在、将来的罪,是神对人永远完全的接纳,我们又何必操心犯不犯罪呢?又何必以为神会关心这个呢?基督徒若为每日的罪起争论,花时间为罪哀伤求赦免,岂不表示完全没有掌握称义的真理吗?称义的信心真正的勇气的一部分,岂不是拒绝乞怜律法的指导,或拒绝为每日的缺点操心吗?

从前的清教徒必须面对这些“非律”(antinomian)的论调,有时因驳斥这些论调,也造成不少风波。如果我们以为称义是成为一切和解决一切的救恩的赏赐,驳斥上述论调就难免产生风波。事实上述论调必须用得名分的真理,而不是称义的真理去驳斥;清教徒不大强调得名分的真理。一旦分辨清楚救恩的赏赐中这两个原素,正确的答案就昭然若揭了。

答案是什么?称义的确使人永远免于用谨守或尝试谨守律法去得生命;同样,得名分却使人永远有责任守律法去取悦新的父亲。守律法是神儿子的家庭形像;耶稣成就一切的义,神也召我们如此做。得名分把守律法放在一个新的立足点上:作为神的儿女,我们承认律法有权柄作我们生活的准则,因为知道这是父的要求。如果犯了罪,就承认过错,求父基于家庭关系赦免我们,正如耶稣教我们做的——“我们在天上的父……赦免我们的罪”(路11:2、4)。神儿女的罪,并不破坏称义或推翻名分,却损毁儿女和父的相交。“你们要圣洁,像我圣洁一样”是父向我们说的话;称义的信心,一定不会忽略这事实:即神——天上的王——要他皇室的儿女活出与他们的根源和位分相配的生活。

第五:得名分给我们一条需要用来想通确据的问题的线索

世上如果有个夹缠不清的问题,这个就是了!自改教以来,这问题一直在教会内辩论不休。改教者们,尤其是路德(Luther),一向分辨“历史的信心”(historical faith)即丁道尔Tyndale)所称的“故事信心”(story faith),就是相信基督教的事实而不作任何委身——以及真正救人的信心。他们说,后者才是重要的确据。他们称之为“信靠”(拉丁文:fiducia;英文:confidence)——即先相信神赦免并赐给相信的罪人永生这个应许是真理,然后把这真理应用到自己的身上,成为信徒。路德说:“信心是活泼的、深思熟虑地信靠神的恩典;其肯定的程度,足以使人死一千次,这样的信靠……使我们向神和一切被造物喜乐,勇敢和欣悦。”他攻击“罗马天主教徒有毒的教义,说没有人肯定知道他是否蒙神悦纳;他们从而完全破坏信心的教义,折磨人的良心,从教会中排斥了基督,否定了圣灵一切的益处。”同时,改革者们承认信靠——即信心的确据——能够在人受到试探、以为这信靠真的不在他里面,而他向神没有希望的时候,仍然存在他里面(如果你觉得这很矛盾,就该感谢神,因为你从未遇过这样的试探,在灵里真正经历这问题,但路德和他那时代很多人都经历过了)。

罗马天主教徒在这方面得不着什么:答辩改教者们的时候,他们仍然重申中世纪思想的标准,说虽然信心是盼望天堂,却不能肯定真能到达天堂,任何肯定的说法都是假想而已。

一个世纪后清教徒的教训强调说,信心的重点不在乎救恩的确据是属现今或将来,而是与生命有关的悔改和委身于耶稣基督。他们所说的确据,往往好像是一些和信心不一样的东西,除非信徒确实去寻找,一般是不会经验到的。

到了十八世纪,卫斯理(Wesley)响应路德所坚持的,说圣灵的见证和因这见证而产生的确据,是信心的精髓,虽然后来他有所解释,而分辨了没有确据的仆人的信心和有确据的儿子的信心。似乎他是想到他在“爱达士门街”(Aldersgate Street)的重生经验之前所具有的仆人的信心——临到完全的基督徒经验的边缘,在寻找救恩,继续要认识主,但却仍未肯定他在恩典中的地位。正如后来所有路德宗的人一样——虽然不像路德本人!——卫斯理认为确据只和神现在的接纳有关,但对于信心的持续,现在却无确据。

这辩论在福音派信徒当中继续下去,也继续困扰人。确据是什么?神保证谁?——所有信徒?部分信徒?抑或谁都不保?他保证的时候,确保些什么?怎样保证?这堆乱麻是惊人的,但得名分的真理,有助于斩开这堆乱麻。

如果神在爱中使基督徒做他的儿女,又如果他是完美的父亲,按照事情的本质,就可推论出以下两点:

第一,这家庭的关系必然是恒久、持续到永远的。完美的父母不会丢弃儿女。基督徒或会做浪子,神却不会停止做浪子的慈父。

第二,神会倾力使他的儿女感受到他的慈爱,认识他们作为神家庭的分子的权利和安全。完美的家长,不会不给认养的儿女所需要的归属感的确据。

保罗在新约论确据的不朽经文——《罗马书》第8章中——证实了上述两点。首先,他告诉我们那些被神“预先定下效法他儿子的模样,使他儿子在许多弟兄中作长子”的人—一就是那些神在亘古已决定和他的独生子一起收纳为儿子、进入他的家庭的人——“又召他们来……又称他们为义……又叫他们得荣耀”(罗8:30)。请注意,“得荣耀”原文是过去式,虽然事情本身是在将来;这显出在保罗心目中,这事已经完成了,在神的定命中凝固了。因此保罗有信心宣告:“因为我深信无论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权的、是有能的、是现在的事、是将来的事、是高处的、是低处的、是别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们与神的爱隔绝”——神拣选、救赎、父性的爱——“这爱是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的。”(8:38-29)

第三,保罗说此时此地“圣灵与我们的心同证我们是神的儿女;既是儿女,便是后嗣”(8:16-17)。这话是无所不包的:保罗虽未见过受信的罗马人,他觉得能够这样相信,如果他们是基督徒,他们就会知道这个内在的圣灵的见证,证明他们作为神儿子和后嗣快乐的地位。邓尼(James Denney)有一次说得好,他说在罗马天主教中,确据是罪恶,在大部分改革派中却是责任,但在新约圣经中却是事实。

请注意:在这经文中,得名分的见证来自两个截然不同的根源:我们的心(即我们有意识的己)和神的灵,他与我们的心同作见证,故此也向我们的心作见证〔如果和英文圣经修订标准本(Revised Standard Version)一样,把句子重新标点如下:“当我们呼叫阿爸父的时候,是圣灵自己和我们的心同作见证……”,这句话的意义也不受影响。因为这么一来,就是说这子女的呼喊和它所表达子女的态度,就证明这双重见证是我们内心的一件事实〕。

这双重见证本质是什么?罗伯哈尔登(Robert Haldane)把两个多世纪的福音派解经蒸溜成如下的分析,堪称古今一绝。他说,当“圣灵使我们能够衡量儿子的名分,认识到并发掘出我们里面已经更新的生命所具有的真正标记”时,我们的心所作的见证就成为事实了。这是推论性的(inferential)确据,基于人认识福音,相信基督,产生悔改的行为,彰显重生的人的天性等各事实而下的结论。哈尔登继续说:

“但如果说这就是圣灵所见证的一切,就辜负了这段经文所肯定的。因为这么一来,圣灵就只帮助良心作见证,他本身却不能说是一个见证……圣灵向我们的心作了截然不同、立时的见证,也和我们的心同时作联合的见证。这见证虽不能解释,无论如何却是信徒感觉到的;信徒也会有不同的感觉,有时感觉会较为强烈和更明显,有时却较微弱,较难辨明……这事实是圣经指陈的,所用的字眼是:圣父和圣子临到我们,与我们同住——基督向我们显明,和我们坐席——他赐给我们隐藏的吗哪和白石,表明要我们知道罪得赦免,‘石上写着新名,除了那领受的以外,没有人能认识。’(启2:17)赐给我们的圣灵,已把神的爱充满我们的心。”(参哈氏著《罗马书》释义》(Romans)第363页)

这是即时的确据,是圣灵在已重生的心内直接的工作,以补充神在我们的心里(即信徒的自我意识和自知)所发动的见证。这双重的见证,有时会暂时被神的离弃和撒但的攻击蒙蔽;但每一个专一的基督徒,若不因不忠使圣灵担忧,并消灭圣灵的感动,通常都会或多或少享受到两方面的见证;这是常存的经验,这是保罗用现在时式(“与我们的心同证”)说清楚的。

这样,确据的真理就是:我们的天父要他的儿子知道他对他们的爱,并他们在他家庭中的保障。如果他没有这个意思,也不促成此事,他就不是完美的父亲。他的行动,就是使上述的双重见证,成为他儿女日常经验的一部分。因此,他带领他们在他的爱中欢欣。这双重见证本身已是赏赐——是繁丰的信心赏赐中最崇高的一项,信徒藉此获得“感觉的知识”,知道他们的信仰、得名分、天堂的盼望,以及神无限超越的爱,全部都“千真万确”。对于信心经验的这一幅度,我们要像史奎士先生(Mr. Squeers)论自然一样地说:“鉴赏比描述更容易。”——或如一位苏格兰妇人所说:“感觉比述说更容易。”然而,一般而言,所有基督徒都有某种程度地享受到这一方而,因为事实上,这是信徒名分的一部分。容易自欺的我们,最好能常常应用《约翰一书》中教义和道德的准绳,来测验一下我们的确据(参约一2:3、29;3:6-10、14,18-21;4:7、15;5:1—4、18等节);这样,确据的推论性部分可藉此坚固,整个确据的生动性,就可大大增加了。然而,确据的根源并不是推论本身,而是透过推论,却不依附于推论的圣灵的工作,使我们知道我们是神的儿女,并且神救赎的爱和应许直接应用在我们的身上。

那么,历代的辩论又如何?在得名分和神的父性的亮光中,罗马天主教错了,他们对神的保守和确据的否定,变成滑稽的怪物。一位从来不个别告诉儿女们他爱他们,却定意把不守规矩的儿女赶出家门的父亲,是什么父亲?卫斯理派和路德派否定神的保守,也同样错了。神是一位比这否定所容许的更好的父亲:他保守儿女们在信心和恩典中,不会让他们从手上溜去。改革派和卫斯理说确据是信心不可分的一部分,这说法是对的;清教徒却比前两者更强调说,基督徒若犯罪使圣灵担忧,不全心全意寻求神,必定如顽劣的孩子使父母转喜为怒一样,不能完全享用双重见证这崇高的赏赐;这观点也是对的。有些赏赐太宝贵了,不能赐给顽劣的孩子;而这里所说的赏赐,如果天父觉得它会宠坏我们,使我们以为天父根本不关心我生活是否圣洁,他最少会在某些限度内不赏赐我们的。

很奇怪,在基督教历史中,得名分的真理甚少受人注意。除了上一世纪两本现已很少人知道的书〔甘礼书(R. S. Candlish)著《神的父性》(The Fatherhood of God)和韦伯(R. A. Webb)著《改革派中得名分的教义》(The Reformed Doctrine of Adoption)〕,几乎再没有这一方面的著作,在改教前后也一样稀少。路德对得名分教义的认识,和对称义的教义的认识一样,又清楚又坚实,但他的门徒只注重后者,漠视了前者。清教徒对基督徒生活的教训很强,这一方面却显得很弱,这也就是容易产生律法主义的误会的原因之一。或许早期的循道会领袖,或后期的循道会圣徒,如绰号“王的儿子”(the King's Son)的比利布锐(Billy Bray——他令人难忘的祷告前的口头禅是:“这个嘛,我要和天父商量一下。”),才最接近新约圣经所描述的儿子的生活。今天,基督教的教训,实应多讲关于得名分的真理。

同时,这一章所讨论的,对我们内心即时产生的信息,必然是:作为基督徒,我了解自己吗?我知道我自己真正的身分吗?知道我自己的命途吗?我是神的儿子。神是我的父亲;天堂是我家;每过一天,就更接近一天。我的救主是我的兄长;每一位基督徒也是我的弟兄。每天早上第一件事,每天晚上最后一件事,等公共汽车的时候,或在任何思想不受羁绊的时候,把上面几句话重复说几遍,求神给你能力,用生活证明你知道这是完全真实的。因为这是基督徒的秘诀——关于快乐生活—一当然对的,但我们还有比这个更崇高更深邃的话要说。这是基督徒有关基督徒生活,以及尊敬神的生活的秘诀:而这些才是有关宏旨的生活境界。愿你我都完全得着这秘诀。

我们若反复省察以下几个问题,将有助于更适切地认识我们被召作为神儿女的身分和本性。

我们明白所得的名分吗?我重视它吗?我每天提醒自己说有神儿子的特权吗?
我有寻求得名分的充分确据吗?我每天思想神对我的爱吗?
我以神为天上的父去爱他、尊敬他、顺服他、寻求他、欢迎他的相交、在每一件事上讨他喜悦,正如人的家长所要求孩子做的吗?
我是否想到,耶稣基督我的救主和主宰也是我的兄长,对我不但有属天的权柄,还有神人的怜恤?我每天有否想到,他是多么的亲近,多么透彻地了解我,作为我的同胞和救赎主,他是多么关心我?
我学会了恨恶使天父不喜悦的事吗?我对他所敏感的罪恶也同样敏感吗?我是否定意逃避罪恶,以免使他忧伤?
我每天渴望那家庭的大日子,当神的众子在天上,在他们的父神和羔羊——他们的长兄与主宰——的宝座前聚集在一起吗?我感觉到这盼望的兴奋吗?
我爱每天生活在一起的基督徒弟兄,以致在天堂回想起来的时候,不觉得羞耻吗?
我以父,并以因他的恩典而进入的家庭为荣吗?
家庭的形象在我里面出现吗?如果不,为什么?
愿神使我们谦卑;教导我们成为他自己真正的儿子。

问题讨论

1.神是所有人的父吗?人能经验什么样的儿子名分呢?
2.作者用什么字眼总结全部新约圣经的教训及全部新约圣经的宗教?
3.作者说:“圣经向信徒启示神是他的父亲,这可以说是圣经真理的高潮。”试比较神在旧约和新约中的启示。
4.神如何说明他的父性的意义?其中四个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5.作者说得名分是“福音所提供最高的特权”,意思是什么?
6.从登山宝训看,得名分是哪三件事的基础?它如何成为这些基础?
7.为什么藉赎罪得名分是这么丰富的福音总纲?
8.得名分如何向我们显示:
(1)神恩典的浩大;
(2)基督徒盼望的荣耀;
(3)明白圣灵的工作的钥匙;
(4)“福音圣洁”的意义和动机;
(5)解决确据的问题。

第二十章 你是我们的引导

对很多基督徒来说,神的引导是一个长期性的问题。为什么?不是因为他们怀疑神的引导是否事实,倒是因为他们确知这是事实。他们知道神能够引导,且曾经应许要引导每一个基督徒。书籍、朋友、讲员等都告诉他们神如何在别人的生命中做引导的工作。因此,他们不是恐怕神不引导他们,而是怕因着自己的过犯,错失了神的引导。他们唱这首诗的时候,

慈悲救主求你领我,走过今世旷野路,
我无力量主有能力,愿主圣手常扶助,
天上吗哪天上吗哪,求主时常赐给我。
(录自《颂主圣歌》第239首)

并不怀疑神能如他所求的,又引导又供养他们。但他们仍然忐忑不安,因为不能肯定自己对神所供给的引导会如何接受。

然而,并不是所有基督徒都这么想。正如前面说了又说的,今天人对神的认识都模糊不清——实际上对神已变得无知——是因为我们对神的观念都扭曲了。因此,不但教会外,连教会内也质疑神的管治、神的话语、神的独立、神道德的美善,甚至神的个性等事实。很多人因此很难相信神的引导竟能存在。如果神不是一位能够或会引导人的神,怎能有神的引导这回事呢?——这就是人所以为的。因此,值得在这里重申神的引导先要肯定的真理。

基于以下两点,我们相信神的引导是真的:第一,神对我们有计划;第二,神能向我们传达他的计划。圣经对这两个事实都有很多话要说。

神对个人有计划吗?当然有。他已定了“万世的旨意”(字意为“历代的计划”),一个会在“日期满足的时候”完成的“安排”,“这原是那位随己意行作万事的,照着他旨意所预定的”(参弗3:11;1:10-11)。他有计划救赎他的子民脱离埃及的奴役,引导他们过红海和旷野,白天用云柱,黑夜用火柱。他有计划叫他的子民从被掳去的巴比伦归回,引导的方法是使古列王登基,“激动他的心”(拉1:1),使他下诏差遣犹太人回家建造圣殿。他对耶稣有一个计划(参路18:31;22:24等经文);耶稣在地上的整个生活,就是为要遵行父的旨意(约4:34;来10:7、9)。神对保罗有一个计划(参徒21:14;24:14;26:16-19;提前1:16);保罗在五封书信中宣布自己是“奉神的旨意”作使徒的。神对他的每一位儿女都有一个计划。

但神能够向我们传达他的计划吗?当然能够。人是会传达思想的被造物,造他的神也是一位会传达的神。他向旧约的先知并藉着他们昭示他的旨意;他引导耶稣和保罗。《使徒行传》记载好几次详细引导的例子(腓力被差往旷野遇埃提阿伯的太监(8:26、2 9);彼得被嘱接受哥尼流的邀请(10:1 9等节);安提阿教会奉命差遣保罗和巴拿巴做宣教士(13:2);保罗和西拉被召去欧洲(16:6-1 0);保罗授命继续在哥林多的事工(18:9等节)。另外,虽然异梦、异象和直接口传的信息等引导方法,即使对使徒们和当代的人,也应算为例外而非常规,但这些事实最少也显示出神向他的仆人昭示旨意,殊无困难。

再者,圣经对神的引导有清楚的应许,藉此可知道神对我们行动的计划。神对大卫说:“我要教导你,指示你当行的路;我要定睛在你身上劝戒你。”(诗32:8)《以赛亚书》58:11保证说,如果人悔改顺服,“耶和华必时常引导”。引导是《诗篇》25篇的主题,里面说:“耶和华是良善正直的,所以他必指示罪人走正路。他必按公平引领谦卑人,将他的道教训他们……谁敬畏耶和华,耶和华必指示他当选择的道路。”(8、9、12节)《箴言》3:6也说:“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认定他,他必指引你的路。”

新约圣经也出现同样引导的期望。保罗祈求歌罗西信徒“在一切属灵的智慧悟性上,满心知道神的旨意”;以巴弗也祈祷他们“在神一切的旨意上得以完全”(西1:9;4:12)。这些都清楚肯定:神已准备好且很乐意显明他的旨意。圣经中的“智慧”,常常是指知道什么是讨神喜悦的和使人生稳妥的行动方向,因此《雅各书》1:5说的应许——“你们中间若有缺少智慧的,应当求那厚赐与众人,也不斥责人的神,主就必赐给他”——实际上是引导的应许。保罗劝告说:“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叫你们察验何为神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罗12:2)

圣经其他地方的真理,在此也证实了神会引导的信念。首先,基督徒是神的儿女;如果人间的父母有责任指导儿女们那些因无知或无能而会产生危险的事物,我们就不应怀疑,神的家也是如此。“你们虽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东西给儿女,何况你们在天上的父,岂不更把好东西给求他的人吗?”(太7:11)

另外,圣经是神的话语,“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叫属神的人得以完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提后3:1 6-1 7)。“教训”指教义上和伦理上、神的工作和旨意详尽的指导;“督责”,“使人归正”,和“教导人学义”指到把这些教导应用在我们紊乱的生活上;“预备行各样的善事”——即遵行神的道路的人生——是所应许的结果。

另外,基督徒有一位永居心中的教师——圣灵。“你们从那圣者受了恩膏……主的恩膏在凡事上教训你们,这恩膏是真的,不是假的。”(约一2:20、2 7)怀疑神是否引导,无疑就损毁了圣灵工作的忠心。在《使徒行传》8:29;10:19;13:2;16:6中,尤其是耶路撒冷会议的命令——“因为圣灵和我们定意……”(15:28)——引导是特别指着圣灵而说,这是值得注意的。

另外,神在我们的生命中要得荣耀,而只有当我们顺服他旨意的时候,他才得荣耀。既然如此,要完成他自己的目的,神必定愿意把他的道路教导我们,好让我们行在其中。《诗篇》第119篇全篇都论到相信神愿意教导那些渴望顺服他的人。在《诗篇》23:3,大卫宣告神为自己的荣耀而引导他这个事实——“为自己的名,引导我走义路”。

还可以继续说下去;但这一点已说够了。实在不可能怀疑,引导是一件事实,是神定意且应许给他的每一个儿女的。错失这个真理的基督徒,显然没有照着应该做的去追求。因此,关心自己会不会接受引导,并研究如何寻求,都是对的。

寻求引导的热心基督徒,往往找错门路。为什么?原因往往是他们对神的引导的本质、方法或看法歪曲了。他们寻求难以捉摸的,却忽略俯拾即是的,使自己陷入各种迷惘。他们基本的错误,是以为引导主要是圣灵内在的感动,与圣经无关。这种想法,古者则有旧约的假先知,今者则有“牛津小组”(the Oxford Group)和“道德重整会”(Moral Re-Armament),这些都是滋生所有不同形式的狂热和愚妄的温床。

有思想的基督徒怎会犯此错误呢?事情似乎是这样的。他们一听到“引导”这个字,立刻就想到某类“引导的问题”——或许是他们所读到某一本书,或听见某些见证特别详细论述的。这类问题关乎所谓“职业性选择”(vocational choices)——即在一些看来都合法而且美好的选择中作决定。例如:应考虑结婚吗?应和这个人结婚吗?应再生一个孩子吗?应参加这教会吗?应在我长大的地方侍奉神呢,或在海外?应从事哪种职业呢?目前的工作岗位对吗?某人、某事应占据我多少心思、精力和量度呢?哪些义务工作我应最先考虑呢?……等等。自然,这些“职业性选择”对我们的人生有决定性的影响,关乎我们的喜怒哀乐甚大,我们就花很多心思去想,这也是应该的,且是对的。但不对的是武断地结论说,归根结蒂,所有引导的问题只有这一类。这似乎就是错误的根源。

有关“职业性选择”这方面的引导,有两个特征皆由事情的本质产生出来:第一,这些问题不是直接应用圣经教训所能解决的。充其量圣经只能为要作的选择划出合法的可能性的范围(例如,圣经没有一段经文叫笔者向现在已是我妻子的女士求婚,或要求被按牧职,或在英国开始侍奉,或买那部又大又旧的车子)。第二,正因为圣经不能直接决定人的选择,神所赐感动和倾向的因素就有决定性,人藉此会转而委身于某些责任而不委身于别的,且在考虑这些责任的时候心里有平安。我们要查究的错误根源之一,是以为所有引导的问题,都有上述两种特征;错误根源之二,是以为所有人的一生都要寻求这种引导。

这错误在热心的基督徒中间所产生的后果,既可笑亦很可悲。由圣灵内在的声音决定指引一切的人生,骤听之下是够吸引的,因为这想法既抬高圣灵的工作,且答应与神有最密切的关系。但实际上,这样追求“超级属灵”只会导致疯狂、神经错乱。哈拿史密斯(Hannah Whitall Smith,即皮尔梭·史密斯太太(Mrs. R. Pearsall Smith)这位精警、常识丰富的贵格会(Quaker)女士,对这方面体会甚深,在她那些《狂热集》(fanaticismpapers)(是她死后由史特瑞济(Ray Strachey)代为出版,书名本为《宗教狂热》(Religious Fanaticism,1928),后名《历代小组运动和引导的实验》(Group Movements of the Past and Experiments in Guidance,1934)中写了不少教训。她说到有一位妇人,每人早上醒来就把当天分别为圣给主,“然后问主说她应该起床吗?”而且非等到“那声音”叫她穿衣,她就动也不动。“当她每穿一物,就问主说,是否要穿这个?很多时主叫她穿右鞋不穿左鞋;有时叫她穿一双袜子而不穿鞋子;有时则穿鞋子而不穿袜子;所有衣着的事都是如此……”她书中又说到一个久病的女人,当她的女主人来探望她的时候,无意中在梳妆桌遗下金钱,就觉得“有异象……是主要她把钱据为己有,以证明圣经‘一切都是你的’这句话是真的”——她果然把钱拿起来,放在枕下,而当女主人回来拿钱的时候,竟佯作没有拿去,结果被当作小偷赶出去。另外,又有一位“沉静、秀雅、已过中年的妇人”向人说“‘有些时候,为要帮助我的朋友接受圣灵的洗,我清楚感觉到主的引导,要我和他们一同上床,背靠背地躺着,不穿睡袍。’”(参上引书第184、198、245页)这些可悲的故事,不幸都代表了犯上引导的基本错误所致的结果。 

这一类的行为,正显出人不知道理智的创造者引导他理智的被造物基本的方法,是理智地明白并应用他的话话。这引导方法是基本的,因为它规限了“职业性”引导所需要并可获得的范围,另外也因为只有那些善用这方法,以使自己基本态度正确的人,才能够在“职业性”引导临到的时候认出它来。史密斯太太书中的朋友们,因为不经批判就接受非理性、不道德的冲动,当作是圣灵的感动,就忘记了正派、端庄的服饰、尊重人的财物、认识淫荡并不属灵等,早已是圣经所要求的(提前2:9;彼前4:15;弗4:19-22)。但尊重圣灵为导师的真正方法,是尊重他用来引导我们的圣经,神用来模造我们人生的基本引导——即缓缓灌输我们要凭之而活的基本的信念、态度、理想、价值判断——并不是和圣经无关的内在感动,而是圣经所彰显的神的位格和旨意,在我们良心所产生的压力,而这圣经是圣灵光照我们明白并应用在我们身上的。

因此,神的引导的基本型态,是向我们陈示正面的理想,作为我们一切生活的依据。“耶稣为人如何,你们也要如何”;“要寻求这种美德,还有那一种,还有另一种,要尽量实行这些美德”;“你们作丈夫的,要知道对妻子的责任是什么;作妻子的,也要同样待丈夫;作父母的,要如此待儿女;你们所有人,对所有主内的信徒也要如此;当知道你们的责任是什么,常常求神赐力量好履行这些责任。”这是全部圣经中神引导我们的方法,是所有研究《诗篇》、《箴言》、先知书、登山宝训,以及书信中论德行的部分经文的人很快会发现的。“要离恶行善”(诗34:14;37:27)——这是圣经所要带领我们走的康庄大道,圣经一切的教训也是要保守我们在这大道上。请注意,《罗马书》8:14所说“随从圣灵”,并不是指随从内在的“声音”或任何类似的经验,而是指灭绝已知的罪恶,不随从肉身而活!

只有在这种引导的范围之内,神才会在我们里面赐下有关“职业性”选择的感动。因此,只要《哥林多前书》7:39和第七条诫命仍然生效,别希望神会引导你和不信的人结婚,或和已婚的人私奔。笔者曾听过有这两种人说,这样做是神的引导。内在的倾向无疑是有的,但它很可能并非来自神的灵,因为那是和圣经背道而驰的。圣灵在圣经所走的范围内引导,并不越轨。“他引导我走义路”——而不走别的地方。

然而,即使人对一般的引导有正确的观念,也容易偏差,在“职业性”的选择上尤然。人生当中,没有比这个更清楚地证明了人性——甚至是已经重生的人性——是何等脆弱。神在这些选择上的工作,是在一切竞相争夺我们所选择的道路当中,先使我们的判断,然后才使我们整个人倾向那最适合我们、最能荣耀神,并最能藉着我们去祝福他人的道路。但圣灵的感动可能被消灭,我们也很容易使到这引导路途阻塞。这就值得列出主要的陷坑:

第一,不愿意思想。追求没有理性根据的内在印象,拒绝听从圣经经常要人“思念”的命令,简直是假敬虔,是一种不健康、毒害人的“超乎超自然主义”(Super-super-naturalism)。神造我们为思想的动物,当我们在他面前把事情思通想透的时候,他才引导我们——别无他法。“惟愿他们有智慧……肯思念……”(申32:29)。

第二,不愿意预谋,衡量各种可能性长期的效果。“预谋”是神圣的人生规则的一部分,正如它是人的交通规则的一部分一样。很多时候,只有当我们思想长远的问题时,才看见什么是智慧的和正确的(以及愚蠢的和错误的)。“惟愿他们有智慧……肯思念他们的结局。”

第三,不愿意受劝。圣经很强调这个需要。“愚妄人所行的,在自己眼中看为正直,惟智慧人肯听人的劝教。”(箴12:15)在主要的抉择上,拒绝接受劝告,是自大、不成熟的表现。总有一些人比我们更熟知圣经、人性、我们自己的恩赐和限制;即使最后不能接受他们的劝告,衡量他们的忠谏,必定有益无损。

第四,不愿意质疑自己。我们不喜欢对自己太现实,也不太认识自己;我们在别人身上看到自圆其说,在自己身上却视若无睹。基于自傲、逃避、自纵或自高的“感觉”,必须加以察验和怀疑,不可误作引导。有关性,或被性所支配的感觉,尤应如此。正如一位生物学家兼神学家所说:

“往往(但不常常),和‘在恋爱中’连在一起的幸福感,很容易淹没良心的声音,抑止批判性的思想。当人说‘觉得神带领’他们要结婚(很可能是说‘主很清楚的带领’),其实这话所描述的,只是使他们觉得极度称心快意的内分泌平衡的某种状态吧。”〔参巴克莱(O. R. Barclay)著《引导》(Guidance)一书第29等页〕

我们要问自己为什么“觉得”某道路是对的,要自己提出理由;智慧的做法是把整件事向一些可信任其判断的人陈明,而让他判断我们的理由。我们也需要常常祷告神说:“神啊,求你鉴察我,知道我的心思;试炼我,知道我的意念,看在我里面有什么恶行没有,引导我走永生的道路。”(诗139:23等节)我们永不会过度怀疑自己。

第五,不愿意贬抑个人的魅力。未曾深刻认识自己里面的骄傲和自欺的人,也不能常常从别人身上察觉这些弊端。因此,有些时候,一些本来好意,却受了欺骗,又稍有表演天才的人,就能管制别人的思想和良心,使别人被他们个人的魅力迷住,以致不会用普通的标准去判断他们。即使一个多才多艺又有魅力的人,知道了危险,想要避免的时候,也不能叫信徒们不要把他当作天使或先知,把他说的话当作是自己的引导,盲目跟从他的带领。这不是被神引导的方法。当然,杰出的人不一定错,但也不一定对呀!他们和他们的观点是应该尊重的,却不能崇拜。“但要凡事察验,善美的要持守”(帖前5:21)。

第六,不愿意等候。“等候神”是经常在《诗篇》出现的字眼,这是很必须的,因为神常常要我们伫候。他不像我们一样急躁;他的做法是不会让我们知道未来,是超过目前的行动所需要知道的,或在同一时候引导我们走多过一步的道路。有疑惑的时候,什么也不要做,却要继续等候神。需要神的时候,亮光就会到。

但这不等于说,一帆风顺的道路就足以证明有正确的引导。这又是使信徒深觉困扰的另一因素。他们寻求引导,以为得着了。他们走上了好像是神指引的道路。结果遇上一大堆如果不走就不会遇到的新问题——孤立、批评、朋友离弃和各种不同的实际挫折。他们立刻恐慌起来。他们想起先知约拿,神叫他往东走向尼尼微传道,他却坐船朝北航去他施,“躲避耶和华”(拿1:3),遇上了暴风,在不信神的人面前无脸,被抛下海,给大鱼吞吃,好醒悟过来。他们就问自己,现在经历人生的逆境,是神藉此指出叫他们知道自己像约拿一样越了轨,走了固执己见的而不是神的道路吗?

或许是,明智的人会因新的困难,小心检查一下原来的引导。应该常常把困难当作提醒,再思想自己的道路,但困难不一定表示走错了路:因为圣经一方面普遍性地宣告说“义人多有苦难”(诗34:19),也同时特别地教训我们说,跟随神的引导会招来挫折和痛苦,而若是不跟随,却可以逃避的。例子多着哩!神用火柱在以色列人前面引路(出13:21等节),但他要他们走的路,竟是惊心动魄地过红海的险路,在“那大而可怕的旷野”中长年累月的无水可喝、无肉可食(申1:19,参31-33),又和亚玛力、西宏和噩等内战(出17:8;民21: 21、32等节);我们即使不能原谅,也能明白以色列人经常的埋怨(参出14:10;16:3等节;民11:4;14:3;20:3;21:5等节)。另外,耶稣的门徒有两次深夜在加利利海遇上风浪(可4:37;6:48),两次在海上的原因,都是因为耶稣自己的命令(参可4:35;6:45)。还有,使徒保罗从见到马其顿人的异梦获得“结论”说,“神召我们传福音给那里的人听”(徒16:10),而渡到希腊,不久却身陷腓立比的监狱。稍后他“心里定意……往耶路撒冷去”(徒19:21——英文圣经RSV把“心”译作圣灵——译注),向在半路遇上的以弗所长者们说:“现在我往耶路撒冷去,心甚迫切,不知道在那里要遇见什么事。但知道圣灵在各城里向我指证,说有捆锁与患难等待我。”(徒20:22-23——译注同上)果然如此:保罗跟从神的引导,遇到重重困难。

还有,跟从神的引导会带来困难这个真理,最后一个例子和证明,可见诸主耶稣自己的生平。没有人比他更完全受神引导,也没有人比他更有资格接受“忧患之子”的称号。神的引导使耶稣远离家庭和乡亲父老,使他和国家所有宗教的和政府的领袖正面冲突,最后引致他被卖、被捕和钉十字架。基督徒在神的旨意中,能要求更多吗?“学生不能高过先生,仆人不能高过主人……人既骂家主是别西卜,何况他的家人呢?”(太10:24-25)

用任何一种人间的标准来看,十字架真是一大浪费——浪费了一个青春的生命,一位先知的影响力,一位领袖的潜能。只有从神自己的话语中,才能知道它的意义和成就的奥秘。同样,被引导基督徒的人生,表面看可能是浪费——像保罗一样,在监狱中蹉跎岁月,正因为他跟从神的带领去耶路撒冷,否则他大可以一直在欧洲传扬福音。神也不常常告诉我们说,被引导的人生必有的挫折和损失究竟为了什么。

伊利沙白艾里奥(Blizabeth Elliot)——一位为已殉道的宣教士丈夫写传记的遗孀——早期的经验是一个很突出的例子。她深信是神的引导,就到厄瓜多(Ecuador)的一个部落,把当地土人的语言变成文字,好为他们翻译圣经。惟一能够或愿意帮助她的人,是一个住在部落中讲西班牙语的基督徒;但不出一个月,这人在一场吵架中被人射杀。艾女士继续奋斗八个多月,完全没有人帮她忙。后来她去另一个宣教工场,把所有语言学的资料档案留给同工们,让他们继续未完之工。不出两周,她接到消息说,所有资料档案都被偷光。一篇稿子也不在;她一切工作都化为乌有。从人来看,故事完了。她说:

“我只能因为认识到神自己是翻译的人而向他躬身……我们必须让神做他要做的事。又如果你以为你知道神的旨意,且渴望去遵行,可能你要准备迎接一次非常猛烈的醒觉,因为没有人知道神对他一生的旨意是什么……”〔引自《永恒》月刊(Eternity)1969年1月号第18页)

不错,神的引导——那带领我们出黑暗入光明的引导——迟早也会带我们出光明入黑暗。这是十字架道路的一部分。

如果我把车子开进沼泽,就知道已驶离大路了。但如果要望着车子慢慢下沉消失,而我竟束手无策,这“知道”也无补于事:损失已成事实,一切已完蛋。当基督徒醒悟到他已错过了神的引导,走错了路,情形岂不一样吗?可挽回损失吗?一失足真成千古恨吗?感谢神,不。我们的神,不但是复原的神,也把我们的错误和谬妄带进他的计划,使不好的变成美好。这是他慈怜的权能奇妙的一部分。“……蝗虫……那些年所吃的我要补还你们。你们必多吃而得饱足,就赞美为你们行奇妙事之耶和华你们神的名。”(珥2:25-26)那一位把不认主的彼得复兴过来,后来且不止一次改正他道路的耶稣(参徒10;加2:11-14),今天也是我们的救主,他没有改变。神不但把人的忿怒,也把基督徒的冒失变成他的颂赞。

最近我收到一位牧师来信,他觉得要离开教会和宗派,现在像亚伯拉罕一样,向不知名的地方出发。他在信内引录一首查理士卫斯理写的有关神的引导主权和稳妥的诗。我要借用这个来结束本章。神的引导,正如他在恩典的约中所有祝福的行动一样,是神权能的行动。神定意要引导我们,不仅是说要指引他的道路,好让我们走上去,他也定意要引导我们,更基本的意思是确保无论发生什么事,无论我们做错什么事,我们都会安抵家门。毫无疑问,跌倒和偏离是有的,但永远的膀臂在下面托住,我们会被接住、得救、复兴。这是神的应许;他是这样的美善。显然,最适合提到引导的地方,就是在谈到相信神不会让我们毁灭自己的灵魂的时候。因此,本章的讨论,乃关乎神的荣耀,更甚于关乎我们的安全——因这个神已顾念到了。而我们的自我质疑,虽保持我们谦卑,却不应掩蔽我们用来倚靠“耶和华保护者”——与我们立信实的约的神——的喜乐。卫斯理的诗句是:

以色列军队,
及一切寻求天国者的元帅和先锋,
我们栖身在你荫庇之下,
在你环护的爱的彩云中。
你的恩典,是我们的力量;
你的圣言,是我们的规条;
上主的荣耀,是我们的终点。

最后借用约瑟赫德(Joseph Nart)的话结束本章:

耶稣,是首先的,是末后的,
他的灵必引我们安然抵家,
我们必为一切过去的颂赞他,
也为一切未来的信靠他。

问题讨论

1.我们对神的引导的信心,建立于哪两个事实基础?
2.圣经中有哪些蒙神引导的例子?圣经中有关神会引导的应许是什么?
3.基督徒对于引导所犯的基本错误是什么?这错误的根由是什么?
4.神究竟如何引导他的子民?
5.在“职业性”的选择中,神的工作是什么?什么错误会削减圣灵的工作?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步骤,务求避免堕入这些陷阱?
6.如果我们走错路,所造成的祸害真的不能补救吗?我们怎能肯定并非不能补救?

第廿一章 内在的试炼

有某种福音事工是残忍的。它并非故意如此,事实却是如此。它要把恩典放大,结果适得其反;它把罪的问题缩小了,又和神的旨意衔接不上。其结果有两方面:第一,把恩典低估了;第二,留给人一个不足以涵盖一切需要的福音。有一次,以赛亚用短床榻和窄被窝来描绘供源不足的可怜相(赛28:20)——这样的“菜谱”,吃后保证有长期的不适和不满,甚至有可能感染严重的疾病。在灵性的范畴,这样的事工使所有认真相信它的人陷入悲愁。它的普遍,是目前人认识神和在恩典中长进的主要障碍。拆穿它,指出它亏缺的地方,相信对一些人会有帮助。

这是什么事工?先要说的,虽然说来可怜,这是一种福音派的事工。它的基础是接受圣经为神的话,接受圣经的应许是神的确据。它经常的主题,是因信十架称义,由圣灵重生,在基督复活的大能中得新生命。它的目的是使人重生,带他们进入复活的生命所能有的、最丰满的经历。它是十足的福音派的事工。它的错谬并不是那些离开福音派中心信息的人所犯的错谬。这些错谬,是只有福音派的事工才会犯的。这必须开门见山强调出来。

既然它是教义纯正的福音派的事工,又怎能错误呢?它的信息和目的这么合乎圣经,有什么严重的错误呢?答案是:一种完全关乎福音真理的事工,仍会因不准确的应用而引致错误。圣经充满医治灵魂的真理,正如药房贮满医治身体疾病的药物;但在这两种情形当中,若误用那些要正确使用才能医治的东西,效果就不可收拾。如果你不涂碘酒而饮碘酒,后果就是医治的相反!——重生和新生命的教义也可以误用,而后果是不幸的。这好像是下面所要讨论的例子所发生的。

我所想到的事工,它开始的时候,是在一个传福音的场合中,强调做基督徒以后会多么不同。它不但带来罪的赦免、良心的平安、以神为父的与他相交,也说藉着圣灵内住的力量,人能够胜过从前辖制他的罪恶,另外神所赐的亮光和引导就会帮助他在引导、自我满足、人际关系、内心私欲等以往一直击倒他的问题上,为他打出一条生路。一般来说,这些伟大的保证都合乎圣经而且真确——感谢神,这些实在是真的!但仍可能因为强调这些,而贬低了基督徒生活艰苦的一面——每天的管教、对罪和撒但无尽的争战、在幽暗中周期性的经历——使人以为正常的基督徒生活是一圃完美的玫瑰花,是一个花香常漫的花园,问题不再存在——或者,如果有问题的话,只要带到施恩的宝座前,就立刻冰消瓦解了。意思是说,只要是基督徒,世界、肉体和魔鬼就不会给他严重的困难;他的环境和个人关系,对他也不再是问题;他也不是自己的问题了。然而,这样的思想是有害的,因为它不是真的。

当然,从另一方面也可以提供同样偏差的错谬。你可以强调基督徒人生的艰苦的一面,贬低光明那一面,使人以为基督徒生活大部分是痛苦灰暗的——是人间地狱,盼望着来生的天堂!无疑有人间中会给人有这样的印象;不过现在要探讨的事工,一部分可以说是对这看法的反应。但我必须说:两种极端的错误,前一种更坏,正如虚假的希望比虚假的恐惧是更大的罪恶一样。靠着神的恩典,后一种错误只使人在发现基督徒有喜乐又有忧愁的时候,有欣悦的惊喜。但前者把正常的基督徒生活描绘成毫无困难,必迟早引人经验到苦涩的幻灭。

我以为现在要查究的事工,为了要有力地诉诸人的渴望,竟然在这方面答应了一些超过神在这地球上会完成的东西。我认为这是使这事工显得残忍的第一个特征。它用虚假的希望赚取工作的果效。当然,这残忍并无恶意。它是由不负责任的慈仁引起的。传道人要引人归主,因此他把基督徒生活说得天花龙凤,用尽一切办法把它说得多么快乐和洒脱,以吸引听众。但没有恶意,纵有好意,仍然不能减轻这夸张所造成的损害。

正如牧师们清楚知道的,其后果是这样:从前听过这类话,头脑清醒的听众会对传道人的应许半信半疑;但一些认真慕道的人,就会绝对相信下去。基于此,他们悔改了;他们经历重生,欢天喜地地迈进新生活,确知一切过去的头痛和心痛都抛诸脑后。到头来他们发现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根深蒂固的脾气、人际关系、需要、驱之不走的试探等问题仍然存在——有时还变本加厉。神没有使他们的环境显著的易过一点,却是相反。对妻子、或丈夫、或父母、或儿女、或同事、或邻居等人的不满迭次出现。似乎已被重生的经验一扫而光的试探和坏习惯又来了。常喜乐的头几个大浪,在基督徒经历的头几个星期翻滚过去之后,他们真的觉得所有问题已迎刃而解,但现在却看见并非如此,传道人所应许的、困难绝迹的生死并未实现。在他们做基督徒之前使他们跌倒的事物,又有再度使他们跌倒的危险了。他们怎样想才好?

事实,圣经所说“他必像牧人牧养自己的羊群,用膀臂聚集羊羔抱在怀中”(赛40:11)的这一位神,对很幼嫩的基督徒是很温柔的,正如母亲对幼嫩的婴孩一样。基督徒灵命的开始,特征往往是情感的大喜乐,突出的神的安排,明显的神听祷告的经验,初步的见证有立时的果效;因此神鼓励他们,在“那生命”上建立他们。但他们一强健起来,能够担负更多的时候,神就用更严峻的学校训练他们。神用敌对和使人灰心的势力,使他们经受他们所能够经受的试验——不多(参林前10:13的应许)也不少(参徒14:22的教训)。这样,他建立我们的个性、增加我们的信心、装备我们帮助别人;这样,他凝聚了我们的价值意识;这样,他在我们的生命中荣耀他自己,在我们的软弱中成全他的力量。因此,当基督徒与神一同前进时,试探、挣扎和压力增加,并没有不自然——实在说,如果没有,倒有问题了。但基督徒如果听说,正常的基督徒生活是没有阴影、没有困难,而缺点和瑕病等经验又纷至沓来,就只能够结论说,他一定有点不正常了。他会说:“一定有毛病,这不行嘛!”他的问题就是:怎样才能再“行”呢?

说到这里,一直在讨论中的事工第二种残忍的特征就出现了。这事工误导初信主的基督徒,使他们把一切挫折和迷惘的经验,当作次等基督教的标记,使他们备受束缚,现在又制造进一步的枷锁,开出一条万应万灵的药方,说它可以解救这些弊端。它坚持着要诊断基督徒的“挣扎”,认为这就等于“失败”,是因为没有持守“分别为圣”和“信心”的并发症。它说,初信主的人向刚找到的救主完全降服,因此有喜乐;此后,他冷淡下来、或疏忽了、或在某方面放松了顺服、或停止了时刻信靠主耶稣,这就是现今灵命光景的原因了。因此,补救的方法是找出、承认、并放弃他的退后冷淡;重新向基督把自己分别为圣,每天保持成圣的生活;又要学习在问题和试探临到时,有把这些交托给主,让他应付的习惯。他们又保证说,信徒只要如此行,就无论从神学的意义上,或就比喻的说法上,都能够再一次“胜过世界”。

实在说,基督徒如果对神疏忽了,退回到故意犯罪的道路,他们内在的喜乐和内心的安稳会减少,心灵的不安会越来越成为他们的表征。那些因与基督联合而“向罪死”的人(罗6:1)——即不让罪做支配生命的原则——现在已不能在犯罪中找到好像在由重生之前所获得的、有限的罪中之乐。他们也不能沉溺在错误的道路中而不致危害到亨受神的恩惠——神会有办法的!“因他贪婪的罪孽,我就发怒击打他,我向他掩面发怒,他却仍然随心背道。”(赛57:17 )这是神在他儿女误人歧途的时候对付的方法。未经重生而离经叛道的人,往往是乐不可支的,但背道的基督徒常常是可怜痛苦的。因此,基督徒如发现自己在问:

我最初见主面
所体尝的福气何在?
就应在继续奔走灵程之前,
问自己有没有特别故意的
使你伤痛,
从我怀中驱走你的罪。

如果有,那么前面开列的药方,最少在一般情形之下,是对的药方。

但它也未必是对的;迟早每一个基督徒会有一个时刻发现它不是对的药方。或迟或早,真相会是:神现在用成年人成圣的方法去训练他的儿子——他分别为圣的儿子——正如他训练约伯、一些诗篇的作者和《希伯来书》的受信人一样,使他们经受世界、肉体和魔鬼猛烈的袭击,以致他们的抵抗力可以增强,他们作为神的人的性格会更坚韧。前面已说过,所有神的儿女都要经历这种遭遇——这是“主的管教”(来12:5,呼应伯5:17;箴3:11)的一部分,是神使每个他所爱的儿子都经受的。如果这是发生在迷惘的基督徒身上的事情,那么上面开的药方就酿成大祸了。

它做什么呢?它使每个忠心的基督徒每天都要例行地捕捉根本不存在的失败,以为只要找到一些这样的失败来承认和离弃,就可以回复到神现在要他们离开的、从前灵命幼稚的经历。因此,这不但造成灵性的萎缩、不实际,也使他们违背了神的旨意,神拿去了他们属灵婴孩期的光采、大笑大喜、满足的被动等等……正为了要带他们进人成年、更成熟的属灵经历。地上的父母喜悦婴孩,但如果在长大中的孩子想再做婴孩,父母最少会觉得悲戚,不会让孩子回到幼稚的生活方式。我们天上的父也是如此。他要我们在基督里长进,而不停留为婴儿。但一直在讨论的教训,在这一点上使我们违抗神,使我们以为回到孩提时期有绝顶的好处。我再说,这是残忍,正如古代中国女子缠足的恶习,强使双足永远变形一样的残忍,而两者都没有仁慈的动机。接受上面所开列的药方,最少的效果,就是阻抑灵命的发展——产生一大堆幼稚、只会傻笑、不负责任、自我陶醉的福音派成年人。在真诚老实的信徒当中,最坏的后果是病态的内省、歇斯底里、精神分裂、丧失信心,或无论怎样都是福音派的型态。

基本上,这教训错在哪里?可以从很多角度口诛笔伐:它没有把握到新约圣经关于成圣和基督徒争战的教训;它不明白在恩典中长进的意义;它不明白内住的罪的运作;它混淆基督徒在地的生活和将来在天的生活。它误解了基督徒顺服的心理学(圣灵激发的主动,不是圣灵激发的被动)。但基本的批判必须是:它漠视了恩典的方法和目的。阐述如下:

恩典是什么?在新约圣经中,恩典是指神向那些只配接受爱的相反事物的人所发出爱的行动。恩典是指神惊天动地的拯救那些连一根指头也举不起来救自己的罪人。恩典是指神差他的独生儿子在十架上降到地狱,好让我们罪人能与神和好,被接纳进人天堂。“神使那无罪的,替我们成为罪,好叫我们在他里面成为神的义。”(林后5:21)

新约圣经有所谓恩典的意志和恩典的工作。前者见神拯救的永恒计划;后者是神“在你们心里动(的)善工”(腓1:6),藉此恩召人进入与基督活泼的契合(林前1:9),提升他们出死亡入永生(弗2:1-6),用圣灵的恩赐烙印他们,成为神的儿女(弗1:13等节),改变他们成为基督的形像(林后3:18),最后并会在荣耀中复活他们的身体(罗8:30;林前15:47-54)。几年前,更正教的学者们很喜欢说,恩典是指神爱人的态度,有别于神爱人的行动;这分别却是不合乎圣经。例如在林前15:10——“然而我今日成了何等人,是蒙神的恩才成的;并且它所赐我的恩不是徒然的。我比众使徒格外劳苦,这原不是我,乃是神的恩与我同在”——“恩”这个字清楚指出神在保罗身上爱的工作,藉此使他先成为基督徒,然后成为传道人。

恩典的目的是什么?主要是复原人与神的关系。当神因我们相信他儿子而赦免我们的罪,藉此奠定复原的关系的基础,他这样做,目的是使我们今后与神可以活在相交之中,而他更新我们的性情,是要使我们能够,而且真正向神实行爱、信靠、取悦、盼望并顺服——从我们来看,这些行动构成了与神相交的实在,而神是经常向我们启示自己的。这就是恩典一切工作的目标——更深地认识神,更亲密地与他相交。恩典是神吸引我们罪人越来越靠近他。

神在恩典中如何达成这目的?不是遮挡我们免于世界、肉体和魔鬼的攻击,也不是护庇我们免于沉重而挫折的环境,也不是保守我们免于自己的脾气和心理所产生的困难;却使我们经受这些,使我们充分知道自己的软弱无能,逼使我们更紧密地倚靠他。对我们来说,这是神用不同的困难和迷惘充满我们人生的最终目的——确保我们学习抓紧他。圣经花那么多时间申述神是稳固的磐石、坚定的山寨、可靠的避难所、软弱人的帮助,原因是神也是花那么多时间,要我们确知我们的心灵和道德都是软弱的,不敢靠着自己去寻找或奔走正路。当我们行走一条康庄大道,觉得悠然自得的时候,如果有人牵我们的手,助我们一臂之力,我们多半会不耐烦地甩掉他;但当我们在黑暗的荒山野岭迷了路,风暴将到,筋疲力竭时,如有人伸手扶持,我们会很感激地依附他。神也要我们觉得,人生的道路是艰辛迷惘的,以致我们学习感激地倚靠他。因此,他想办法把我们的自信拿走,好信靠他自己——属神的人的人生秘诀,照圣经那不朽的讲法,就是“等候耶和华”。

这真理有很多应用。最令人惊诧的,神果真用我们的罪和错失达到这目的。他常常援用失败和过错作为教育性的管教。圣经论到属神的人犯错误,及神为此管教他们,其篇幅之多,令人咋舌。亚伯拉罕得生子的应许,神却要他等候,他失去忍耐,犯了充当“业余上帝”的错误,生了以实玛利—一结果要多等十三年神才向他说话(创16:16-17:1)。摩西犯的错误,是想要用独断独行的方法拯救同胞,借用权势杀死一个埃及人,坚持要为以色列解决私人的问题——结果自己落得被神流放到荒芜的旷野几十年之久,练得一副不像从前那么矜夸的心肠。大卫的错误接二连三——引诱拔示巴、谋杀乌利亚、忽略家庭、数点人数以示威——每次都受神痛苦的管教。约拿的错误是逃避神的呼召——结果“葬”身鱼腹。例子真是不胜枚举。但重点是说明人的错误和立刻招来的神的不悦,都不就此停止。亚伯拉罕学会了等候神的时间。摩西的自信得到医治(实际上他后来的谦让几乎是罪恶!——参出4:14)。大卫每次失败后都悔改认罪,每次结束时都比开始时更接近神。约拿在鱼腹中祷告,结果得活着完成去尼尼微的使命。神能够从我们极端的愚妄中做好事;神能够补偿蝗虫吃掉的岁月。有人说,那些从来没犯错的人也从来不会成就什么;诚然,这些人都错了,但藉着他们的错,神教导他们认识他的恩典,靠近他。而这是非此不能成就的。你对困难有失败的感觉吗?知道已犯了一些可怕的错误吗?回到神那里;他复原的恩典等着你。 

宗教若不实际,真是可咒。本章所口诛笔伐的教训,就是不实际的教训。对神不实际,是现代很多基督徒信仰的慢性病。无论对自己或对神,却需要他把我们变成现实主义者。约翰牛顿(John Newton)有一首著名的圣诗,描写到我们一直在此尝试诱导的现实主义,其中或许能教导我们的吧:

我求上主,使我长进,
在信心、爱心及各恩典中;
更多认识他救恩,
更热切寻求他面容。
我望有施恩良时,
他可立刻允我求,
藉他爱激励能力,
克我罪赐我安息。
他却使我感受到
我内心隐藏罪恶;
让地狱怒吼权势,
向我灵各方侵袭。
他似是亲力亲为,
存心加重我痛苦;
抹消我编织一切美梦,
咒死我篦麻,使我降服。
“主,为什么?”我战兢呼喊,
“要把这虫杀绝吗?”
主回答说:“谁祈求恩典、信心
我用此法去允应。
我使用内在试炼,
使你从自我和骄傲得自由;
粉碎属地喜乐所有筹算,
使你一切只向我求。”

问题讨论

1.作者在本章批判某一种福音派事工。为什么这事工是残忍的?什么使它成为一种福音派的工作?它错在哪里?
2.根据第二大段,这事工强调人成为基督徒后,在个人生命中有什么不同?即使都是属实的,这样的强调错在哪里?
3.为什么幼嫩的基督徒所经历的,和成熟的基督徒往往有所不同?
4.这里讨论的事工,为基督徒人生的挣扎提供什么药方?
5.这药方什么时候才对?什么时候会酿成大祸?为什么?
6.恩典是什么?它的目的是什么?神如何达成这目的?

第廿二章 神的丰裕

无论你用什么角度去看,保罗写给罗马的书信是圣经的颠峰。路德(Luther)称之为“最清楚的福音”。加尔文(Calvin)说:“如果人明白它,就肯定思路已被开通,可以明白全部圣经。”丁道尔(Tyndale)在“《罗马书》序言”(Preface to Romans)中,贯穿前两者的思想说,《罗马书》是“新约圣经最主要、最上乘的部分,是最纯正的Evangelion,即大喜的消息,我们叫做福音,也是进入全部圣经的亮光和道路。”圣经中条条大路通《罗马书》,从《罗马书》的角度,能把圣经所有的观点看得最清楚,当《罗马书》的信息进入人心的时候,谁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

你在圣经中找些什么?聪明的人着眼于几件事,而在这几件事上,《罗马书》是冠盖一切的。

你是找教义——关于神、神所教导的真理——吗?如果是,你会发现《罗马书》把所有主题熔冶一炉:神、人、罪、律法、审判、信心、行为、恩典、创造、救赎、称义、成圣、救恩的计划、拣选、弃绝、基督的位格和工作、圣灵的工作、基督徒的盼望、教会的本质、犹太人和外邦人在神计划中的地位、教会和世界历史的哲学、旧约的信息和意义、洗礼的意义、个人成圣和伦理的原则、基督徒公民的责任——等等!

但聪明的人也把圣经当作生命之书来读,在现实的人生经验中,用释经和生活见证去表彰侍奉神和不侍奉神、找到神和失去神的意义。这方面《罗马书》有何贡献呢?答案是:有关罪的人生和恩典的人生,它有圣经中最详细的纵切面;对信心的道路,也有最深入的剖析(有关罪,可参1-3、5-7、9章等;有关恩典,参3-15章;有关信心,可参4、10、14等章)。

现代学者极力推荐的另一个读经方法,是把它当作教会之书来读,而教会是宣扬神所赐的信仰和信徒团体认识自我的地方。从这观点看,正因为《罗马书》是教会凭之而活的福音的不朽大宣言,它也是概述教会身分的不朽之作。教会是什么?它是有信心的亚伯拉罕的真后裔,犹太人和非犹太人在一起,同蒙神的拣选,因信称义,从罪中得自由,过着个人成义、彼此服侍的新生活。它是大家庭,有位慈爱天上的父亲,活在承受他全部丰富的盼望中。它是复活的团体,在其中基督历史性之死,和他现今在天上生活的权能,已有所工作。这些在《罗马书》中展现得最为详尽。

聪明的人也把圣经当作神的私人函件,是写给他每一个属灵的儿女,因此是对他说的,正如对其他任何人说的一样。你如果这样读《罗马书》,就会发现它有独特的能力,能找出并对付那些因为已成为你的一部分,以致你平常想也不想的东西——那罪恶的习惯和态度;那假冒为善的天性;那天生的自义和自信;那经常的不信;那道德的轻佻和悔改的肤浅;那不冷不热、属世、惧怕和灰心丧志;那属灵的自负和麻木。你会发现,这封惊心动魄的信也有独特的能力挑旺喜乐、确据、勇敢、自由以及神所要求并赐给每个爱他的人属灵的火热。

有人说,爱德华滋(Jonathan Edwards)的教义全是应用的,而他的应用全是教义的。《罗马书》其显赫之处亦在此。丁道尔(Tyndale)说:

“实在没有人不能不经常地读它,或非常透彻地研究它,因为越研读它,越容易明白它;越深入查究,就发现里面有越宝贵的东西,内中埋有属灵事物的大宝藏……因此,没有一个人可以免疫,要勤奋地训练自己,日夜不断地背诵,直至他完全熟识《罗马书》为止。”

然而,不是每个基督徒都会欣赏《罗马书》的伟大,而这是有原因的。一个乘直升机降落在额菲尔士峰(如果可以的话)的人,当时不会感觉到探险家希拉莱(Hillary)和邓胜(Tensing)在攀登该山后站在同一地点所感觉到的。同样,《罗马书》给你的冲击,乃视乎你从前的经验。其中的定律是:你钻研圣经其他部分越多,你对做基督徒的理性和道德问题就越思考得多,你越感受到基督徒生活中软弱的重压和信心的张力,就越发现《罗马书》是对你说的。屈梭多模(John Chrysostom)要人一星期一次向他大声读《罗马书》;你和我可比这更差劲呢!

《罗马书》是圣经的高峰,《罗马书》第8章却是该书的高峰。清教徒解经家艾尔顿(Edward Elton)说:

“蜂房,大部分充满属天的甜蜜和灵魂的安慰……我们的自负和对安慰的领悟不过像梦,除非我们真正稍为感觉到,圣灵把神在基督耶稣里的爱,倾倒并充满我们的心。一有这个经验,它就以不可名状的喜乐和荣光充满我们的心,使我们得胜一切,且有余……还能找到比这一章圣经更清楚、更扼要的解释这安慰的根据吗?”(参艾氏著《罗马书》第8章注释)

“安慰”这个字的意义,当然是那古老而强烈的意义,指那鼓励、激奋人的东西,而不是现代的意义,指那使人镇静、消灭精力的东西。追求“安慰”的现代意义是自溺的、情感的、不真实的,而现代宗教的“到礼拜堂得慰藉”,这并非基督教;艾尔顿所说的却是基督徒的确据,是完全不同的东西。

额菲尔士山峰的原则,可再一次应用。你若只研究《罗马书》第8章,不能深入其中的奥妙。引至《罗马书》第8章之路,是经过《罗马书》1-7章;第8章对你的影响,就反映出你付出什么代价,向前面七章所说的真理降服。只有当你认识自己是丧失、无助的罪人的时候(1-3章),并和亚伯拉罕一样,信靠那好像好得不可能是真的应许——对你而言,这就是因着耶稣,与你立约之王死而复活(4-5章)而蒙神接纳的应许;只有当你做了基督里的新人以后,奉献己身过完全成圣的生活,然后发现在你里面,肉体和灵相争,以至你在矛盾中生活,永不能达到你想要的善,或避免所要舍弃一切的恶(6-7章);在这一切上面,只有当你祸不单行(病痛、压力、意外、震荡、失望、不平待遇;参8:18-23,35-39)的时候,只有这时,《罗马书》第8章才显出它圆满的丰富,彰显它伟大的能力。

在《罗马书》第8章,保罗用更为详尽的办法,重申了该书5:1-11已经说的。保罗平素不爱重复,为什么他在此要开倒车呢?他究竟为什么要写第8章?答案很简单——却不如骤听之下那么可笑——因为他刚写了第7章!在7章7节中,他提出了一个问题:律法是罪吗?他提供的答案是:不,但律法是犯罪的根源,因为它实在促成了它所要禁止的,因此激发了逆命的冲动,以致人越要守律法,就越发现自己触犯律法。为了用最快捷、最生动的方法说明这一点,保罗就描述他自己的经验。他说他如何在做基督徒之前,“罪趁着机会,就藉着诫命引诱我,并且杀了我。”(11节)跟着(18-25节)他审视现在:他虽是基督徒,且是使徒,“立志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因为按着我里面的意思,我是喜欢神的律,但我觉得肢体中另有个律和我心中的律交战,把我掳去叫我附从那肢体中犯罪的律。”(18、22等节)他这样描述的时候,反应立时涌出来:“我真是苦啊,谁能救我脱离这取死的身体呢?”(24节)这问题是修辞上的技巧,因为他知道有一天他必会藉基督完全脱离罪,藉着“我们的身体得赎”(8:23);但他继续说,目前还要忍受不能达到他所追求的完美这痛苦的经验,因为要求这律法——是已经重生的人所喜欢的律法(22节)——完全没有诱导的能力。“这样看来,我以内心(即由衷的已,那真‘我’)顺服神的律(即命令),我肉体却顺服罪的律(即原则)了。”(25节)

保罗说了他要说的;他停下来。他做了什么?他和读者分享了律法所告诉他关于自己的事,因此提醒他们律法所要告诉他们的。律法不谈权利和成就,只谈失败和罪咎。因此,对那些知道神多么恨恶罪恶的敏感的基督徒来说,被律法诊断真是又可怜又泄气的经验。这几节经文,已掩盖了保罗自己的喜乐,而作为一个常常顾及他所说的会有什么后果的好牧者,保罗知道读这些话的人必会散布灰心失望。但他认为不应该使罗马的基督徒思想这些经验的阴暗面,觉得他们又回到律法底下。相反,他觉得需要立刻提醒他们:决定一切的并不是律法所说关于他们的真理,而是福音所说的。因此,保罗用又福音派又教牧性的逻辑——“福音派”是因为福音的话最有权柄;“教牧性”是因为牧者们必须常常“帮助你们的快乐”(林后1:24)——再次提说基督徒确据的主题,尽他所能大力的发挥,从开始的“不定罪”说到结束的“不隔绝”。《罗马书》第8章并不是指出现今在我们里面没有可以给律法察觉的瑕疵,而藉此“把基督徒从第7章救出来”;这是韦特(Alexander Whyte)向他的会众说以下的话时的重点:“只要我是你们的牧师,你们就走不出《罗马书》第7章”——他的话是真的。但若说到导引基督徒来到神在福音中给他们的确据,以及教导他们在“超越一切的恩典”中喜乐,作为被律法审判所得的贫困感的解药,那么《罗马书》第8章就完全而彻底地“把基督徒从《罗马书》第7章拯救出来。”

《罗马书》第8章涵盖些什么?它有两个篇幅不相等的部分。头三十节申述了神的恩典的丰裕,足以应付一连串的困境——罪的罪咎和能力(1-9节);死亡的事实(6-13);面对神的圣洁可怕(15节),面对受苦的软弱和失望(17-25节);祷告的瘫痪(26等节)人生无意义和无希望的感觉(28-30节) 。保罗解释四种神赐给所有因信而在“基督耶稣里”的人的赏赐,藉此阐明他要说的。第一是义——“不定罪”(1节)。第二是圣灵(4-27节)。第三是儿子的名分——认养进入以主耶稣为头生的属天家庭(14-17,29 节)。第四是安全,从现今直到永远(28-30节) 。这个复合的赏赐——一个地位,加上一个动力,加上一个身分,加上一个安全保证——足以支持一个无论遇见什么困难的基督徒。

然后,保罗在31-39节呼吁他的读者回应他所说的。“既是这样,我们对这一切有什么话说呢?”(31节—新译本)他跟着说出了他自己的反应,这也应该是我们的反应;他这样做的时候,他的主题稍为转移,就变成恩典的神的丰裕。他的兴趣从赏赐转移到赏赐者,从脱离罪恶,想到神会像亚伯拉罕说的一样,也向每一个基督徒说:“我是你的盾牌,必大大地赏赐你。”(创15:1)如果1-30节说:“你要以你的训言引导我,以后必接我到荣耀里”,31-39节说:“除你以外,在天上我有谁呢?除你以外,在地上我也没有所爱慕的,我的肉体和我的心肠衰残,但神是我心中的力量,又是我的福分,直到永远。”(诗73:24-26)现在就要探究保罗这反应。

“既是这样,我们对这一切还有什么话说呢?”这里的“我们”,不是一般性的“我们”,或是字义上的“我们”;新约圣经中没有这两种说法。它是基督徒教训中无所不包的,教训用的“我们”,意指“我,我也希望你,以及所有信徒一起”。“我们有什么话说呢?”这句话背后的意思是:“我知道我要说什么,你也愿意这样说吗?”  

在请读者说话的时候,保罗请他们先想想。他要他们和他一起想出“这一切”对他们现今的境况有什么影响——换言之,把事实应用在自已的身上。虽然他没有个别地认识他们(他也不认识我们这些在二十世纪读他书信的人),他知道那决定他们境况的,是无论何时何地所有真基督徒都有的两个因素。第一是献身于完全的义。《罗马书》8:31-39假定读者已献给神作“义的奴仆”(6:13、18)追求完全遵行神的旨意。第二是经受完全的压力。《罗马书》8:31-39节把物质的困苦和人的敌对,当作基督徒共有的命运;面对“患难、困苦、逼迫、饥饿、赤身露体(即最终的剥夺)、危险、刀剑”(35节)的是“我们”,而不单单是保罗。正如保罗教导他在第一次宣道行程所得的信徒说:“我们进入神的国,必须经历许多艰难。”(徒14:22)有些困难(不是全部)或可以藉着调整属灵的风帆而暂时(不是永远)避过(因为“帆”大招风——译注),但保罗知道那些走上清教徒所谓“普世性顺服”(universal obedience)的人,必定全程都逆着世界的潮流前进,而且常常会被逼感受到那逆流。

保罗就这样描述他的读者,我们在他的镜子里也认出自己。这里面有一个基督徒,因回忆那次道德失败而受困扰;一个基督徒从因着梗直而失去朋友或职业;一位基督徒家长对儿女们失去了信心;一位基督徒姊妹经过“那改变”;一个基督徒因信仰的缘故在家里或公司中都被视为外人;一位基督徒因友人突然去世而愁苦,或因一位应该离世,免得白受折磨的老亲戚或畸型小孩而痛心;一位基督徒觉得神不能眷顾他,如果神能,人生就不会那么坎坷……例子实在不胜枚举。保罗所要向之挑战的,正是像上述这样的人——换言之,像我们一样的人。“我们对这一切还有什么话说呢?思想——思想——思想!”

保罗要我们做什么?他要我们占有我们的占有物(套用一句有时被滥用的话)。我们未曾占有的占有物,并不如我们有时所想的,是保持不犯罪的技巧,而是基督徒与“重生”俱来,在神的爱中的平安、盼望和喜乐。保罗知道在生活压力之下的“意气用事”——即是为反应这些压力所作的自圆其说——会剥夺这些占有物:因此他要求有所反应,却不是对那些事物,而是对1-30节所说的“这一切”。保罗说,想想你从福音对神认识了些什么,然后加以应用。不要用你的情感去想;把你自己从这些情感所散布的幽暗中辩解出来;拆穿这些情感所滋生的不信;挽着自己的手,向自己说话,强逼自己在困难当中仰视福音中的神;让福音的思想矫正情感的思想。这样(保罗相信),住在我们里面,其工作是印证我们是神的儿子和后嗣的圣灵(15等节),就会带领我们到达一个地步,使保罗最后的夸胜——“因为我深信无论是死、是生……是别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们与神的爱隔绝;这爱是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的”(38-39节)——也挑起我们的反应说“我也深信这话是真的!哈利路亚!”保罗知道在这反应里面,有“得胜有余”的经验的秘诀;这经验就是胜过世界的胜利,也是基督徒在地上的天堂。

“我们对这一切还有什么话说呢?”保罗的标准答案包涵四方面的思想,每一项针对另一个问题(问题总是叫人思想的!)“上帝若这样为我们,谁能敌对我们呢?……难道不也把万有和他(基督)一同白白地赐给我们吗?……谁能控告上帝拣选的人呢?……谁能使我们与基督的爱隔绝呢?”(新译本)这三个思想经常出现的钥字是“为”(希腊文huper):“上帝若这样为我们……他连自己的儿子都舍得为我们众人把他交出来……基督……也替我们祈求。”第四个思想是前三个思想的结论:“(无论什么事)都不能叫我们与上帝的爱隔绝,这爱是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的。”下面顺序讨论这些思想。

一、“上帝若这样为我们,谁能敌对我们呢?”蕴含的思想是:没有任何阻力能最终粉碎我们。为了传达这思想,保罗指出神足以做我们至高的保护者,以及他要向我们信守他的约,是果敢坚决的。

“上帝若这样为我们……”神是谁?保罗是指圣经和福音的神,主耶和华,“是有怜悯、有恩典的神,不轻易发怒,并有丰盛的慈爱和诚实”(出34:6);那一位“只有在父怀里的独生子将他表明出来”(约1:18)的神。这一位神,是向人说话,宣告他权能的神:“我是神,并无别神;我是神,再没有能比我的。我从起初指明末后的事,从古时言明未成的事说:‘我的筹算必立定,凡我所喜悦的,我必成就。’”(赛46:9-10)这一位神藉着带领亚伯拉罕离开吾珥,拯救以色列人脱离埃及和巴比伦那为奴之地,使耶稣脱离坟墓的拘禁等神迹奇事,彰显他的权能:他每一次使一个罪人从灵性死亡带进灵性永生,也继续彰显同样的权能。他是罗马人的神,他的忿怒“从天上显明在一切不虔不义的人身上”(罗1:18),却“惟有基督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神的爱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罗5:8)这一位神,恩召、称义并荣耀那些他在亘古“预先定下效法他儿子的模样”(罗8:29)。这一位神,在安立甘宗信条第一条中被称为“只有一真活神,是无始无终……具有无穷权能、智慧、良善,为有形无形万物的创造者保存者。”让我加一句说,这本书一直研讨的,就是这一位神的作为。

“上帝”——这一位上帝——“若这样为我们”。这是什么意思?“为我们”三字宣告神约的保证。前面已说过,恩典的目的是在神和我们信徒之间建立爱的关系,人起初是为这关系被造的,而神用来把他和我们绑在一起的相交之梏,就是他的约。他用应许和命令单方面地强制进行。在《创世记》第17章中从他向亚伯拉罕所说的话,可见他如此行:“我是全能的神……我要与你并你世世代代的后裔坚立我的约……要作你和你后裔的神……我也必作他们的神……你……必世世代代遵守我的约。”(1、7等节)《加拉太书》第3-4章说,相信基督的人,外邦人和犹太人一样,都因着基督成为亚伯拉罕的后裔,就是约的集团。一经缔结,这约就永存,因为神保持它生效。作为父、丈夫、王(这些是圣经用来阐述他爱的关系的人伦模式的字眼),神忠于他的应许和旨意,而应许本身——应许做“你的神”——是一个无所不包的应许。这约的关系,是所有在乎圣经的宗教的基础:当敬拜神的人说“我的神”,而神说“我的子民”的时候,双方是用盟约的语言来交谈。“上帝这样为我们”也是盟约的语言;这话所宣称的,是当人和物威胁我们的时候,神就会支持保护我们,供应我们,直到我们走完在世的历程;他也带领我们,最后进入享受他自己的丰满当中,无论目前有多少障碍,好像在拦阻我们到达那目的地。“上帝这样为我们”这简单的陈词,事实上是圣经所记载最丰富、最有份量的宣言。

当人能够说:“神这样为我”,有什么意思呢?答案在《诗篇》第56篇,其中“神帮助我”(9节)的宣告,是每一件事的枢纽。诗人已经无路可退〔“我的仇敌终日要把我吞了,因逞骄傲攻击我的人甚多”(2节,参5等节)〕。但认识到神站在他这一边,他的祷告就有了胜利的声音。第一,这认识向他保证:神没有忘记或忽视他的需要。“我几次流离,你都记数。求你把我眼泪装在你的皮袋里(为了保存!)。这不都记在你册子上(永久的记下来)吗?”(8节)第二,它给他信心说:“我呼求的日子,我的仇敌都要转身返后。”(9节)第三,它提供了镇服惊恐的信心的基础。“我惧怕的时候要倚靠你……我倚靠神……必不惧怕。血气之辈能把我怎么样呢?”(3-4节)无论“血气之辈”——或11节所译成的“人”——从外面能对诗人怎样,但从最深刻的意义来说,他们不能动他分毫,因为他真正的生命,是和一位慈爱的神在灵里相交地生活,而那爱他的神,无论发生什么,都会保守这生命。

顺便一提,《诗篇》第56篇也帮助回答这个问题:谁是神所“为”的“我们”?诗人说出三个辨别真信徒的特征。第—,他赞美,而他所赞美的是神的话(4、10节)——即是说,他注意神的启示,在神的话语中并根据神的话语尊敬神,而不沉溺于自己未经约束的神学幻想。第二,因他祷告而激发他祷告的欲望,是为要与神相交,以此为人生的目的和指标——“使我在生命光中行在神面前”(13节)。第三,他还愿——还他所许忠心和感恩的愿(12节)。赞美、祷告、感恩、忠心的人,身上必有神儿子的标记。

保罗问这问题用意何在?他过去(和现在)都是反击恐惧——胆小的基督徒所惧怕的、那些他觉得向他堆压着的力量;这些力量,我们可以说是“他的”,或“她的”,或“他们的”。保罗知道,常常总有某人或某些人的嗤笑、不悦或敌意的反应,是基督徒觉得不能面对的。保罗知道这些迟早会成为每一个基督徒的问题,包括那些在信主前不理会别人对他们说什么或想什么的人。保罗也知道,这样的惧怕会造成多么抑郁和悲凉的心境。但他也知道答案是什么。保罗其实是说:思想吧!神是为你们的:你看出个中意义吗?想想有什么事在敌挡你,再问问自己两者如何比较(请注意:“谁能敌对我们”的译法是错的,抓不到保罗的重点;他所要求的是实事求是地重估一下人或魔鬼的敌对,而不是一厢情愿地假装它不存在。敌对是事实:不知道受敌对的基督徒最好小心一点,因为他正身陷险境。这样的不切实际,不是做基督门徒的要求,倒是失败的记号)。保罗问,你怕“他们”吗?你不要怕,正如摩西在神向他说“我必与你同在”(出3:12)之后不怕法老一样。保罗叫他的读者像希西家一样计算:“你们当刚强壮胆,不要因亚述王和跟随他的大军恐惧、惊慌,因为与我们同在的,比与他们同在的更大……与我们同在的是耶和华我们的神,他必帮助我们,为我们争战。”(代下32:17等节)托普雷狄(Toplady)是描述基督徒确据的诗人〔正如华滋(Watts)是描述神主权的诗人和查理士卫斯理(Charles Wesley)是描写新天地的诗人一样〕,用下面的诗句咏唱了保罗的问题所要带领我们臻达的认识:

我有一至高保护者,
看不见,却永在身旁;
他信实不变的要拯救,
有全能的管治和命令。
他微笑,我安慰充盈;
他的恩典,如露下滴,
救恩之墙必围绕,
他乐于巩护之灵。

保罗说,把握这事实吧!抓住它;让这确据在你目前面临的敌对当中发挥影响力;你一认识到神是你至高的保护者、在恩典的盟约中永不背弃地向你忠诚,就能摆脱惧怕,找到新的力量争战。

二、“神既不爱惜自己的儿了为我们众人舍了,岂不也把万物和他一同白白地赐给我们吗?”保罗第二个问题所表达的意思是:没有一样好处是神保留到最后也不给我们的。保罗表达的方法是指出神足以做我们的至高施恩者,并且神对我们的救赎工作是果敢坚决的。

可从三方面带出支持保罗的论据:

请先注意保罗对救赎的重价暗示些什么。“神既不爱惜自己的儿子”。为了拯救我们,神已到了极限。他还能为我们舍去更多吗?他能多给些什么呢?我们不知道加略山使天父付出多少,正如我们不知道耶稣因我们罪的缘故,亲尝受罚是什么样的感觉。“我们不会知道,我们说不出他要忍受些什么痛苦。”但我们可以说:如果爱的量度是它所付的代价,那么神在加略山向人显明的爱是空前绝后的了,以后也不会再有像那一次一样的爱的赏赐,使神舍去那么多。因此,如果神在我们还做罪人的时候,藉基督为我们死而显明他的爱(参5:8),最少我们可以相信说,他会继续把“万物”也赐给我们。大多数基督徒心存恐惧,就是除了已获得的东西以外,神不会再赐给他们什么;但默想一下加略山的故事,应可消除这样的感觉。

还有。其次请注意:保罗对救赎的有效率性暗示些什么。他说,“神……的儿子为我们众人舍了”——这事实本身已保证“万物”都会赐给我们,因为这一切临到我们,都是基督的死直接的果效。刚才说过,神在十架上所付出的代价之巨,使他进一步的赏赐来得自然,而且很有可能,但现在必须注意的是。神救赎计划的统一性,使以后的赏赐成为必须,因此就确定了。

在这一方面,新约圣经的十架观所蕴含的,远超过我们有时所体会的。无庸置辩的是:使徒们都说基督的死是神赦免的基础和因由,而人则因悔改和相信基督进人赦免。那么意思是否说,一支有子弹的枪是可以爆炸的,却需要扳枪掣才可以把它引发;同样,基督的死只成就了救恩妁可能性,而需要人这一方面的信心触发它成为事实?如果此说属实,严格来说,就不是基督的死救我们,正如把枪入满子弹并不等于开了枪一样;严格说,我们是用自己的信心救了自己,而据我们所知,基督的死可能谁也没有救到,因为很可能根本没有人信福音。但新约圣经却不这么看。新约的观点是:基督的死实在已救了“我们众人”——即是说,所有神预知、恩召、称义并行将荣耀的人。至于我们的信心,从人看来是救恩的方法,但从神看来却是救恩的一部分,和信心所获得的赦罪和平安一样,是直接地、完全地从神而来的赏赐。从心理学方面来说,信心是我们自己的行动,但从神学方面的真理来说,它是神在我们里面的工作:我们的信心,以及我们做基督徒以后与神的关系,以及在这关系当中所享受一切属天的赏赐,都全部由耶稣在十架上的死保证了。因为十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相反,它是神拯救他所拣选的人永恒计划的焦点,而且它先保证了恩召(即藉人脑里的福音和人心灵里的圣灵使人相信),然后保证了称义,最后保证每一个基督个别为之而死的人所得的荣耀。

现在我们明白为什么这节经文的希腊原文原意要说:神……岂不也把万物和他一同白白地赐给我们吗?神根本不可能不这样做,因为基督和“万物”乃在一起,是同一个永生和荣耀的赏赐中的成分,神把基督赐给我们,藉替代性的赎罪除去“罪的摒障”,就因此有效地开启了获得一切万物之门。神救赎的目的,从太初的拣选到最后的荣耀,都是一个,我们不要忽略那些贯穿神的计划中不同阶段和部分的扣环,这对我们对救恩的了解和确据,是极其重要的。这就引进下一点。

第三请注意:保罗对救赎的后果暗示些什么。他说,神会把“万物”与基督一同赐给我们。这包涵什么?恩召、称义、得荣耀(在第30节中已包括从重生到身体复活的一切了)已提过,此外全章也说到圣灵多面性的事工。这实在丰富呢!从其他经文还可以加上去。譬如说,我们可以思想主的应许说,当门徒“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的时候,“这些东西(他们物质的需要)”神都会安排供应(太6:33)——令人惊奇的是:主在说下面另一段话的时候竟也指着上面的真理说的:“人为我和福音撇下房屋,或是弟兄、姐妹、父母、儿女、田地,没有不在今世得百倍的;就是房屋、弟兄、姐妹、母亲、儿女、田地,并且要受逼迫,在来世必得永生。”(可10:29-30)或许我们又想想:“万物”指所有美善的事,不是我们所能想到的,而是神所能想到的,而他有无限的智慧和能力引导他的宽宏。“万物”这个字,像第1节中的“所以”(新译本)一样,是出自保罗特有的牧者的逻辑,是要预先反击他的读者可能会引发的错谬;我们若这样去了解,就最接近保罗的原意了。他在第1节所要反击的错谬(我们还要在第33节看他再次反击),是说基督徒软弱的罪会危害神继续的接纳;他在这里要反击的错谬是:跟随基督会失去值得占有的东西,而这些是没有任何相等的利益可以补偿的——如果这是真的话,就会使到做基督的门徒如人所说:“虽然很对,却很讨厌。”

保罗的保证,说神把万物连同基督赐给我们,就预先改正这错谬,因它宣示说神足以做我们最高的施恩者,他对待他仆人的方法,完全不给人留余地可以恐怕说,在任何人生阶段真的会有个人的贫穷。下面要解释清楚这一点:

像在西乃的以色列人一样,基督徒面对第一条诫命的独有要求。神向以色列说:“我是耶和华你的神,曾将你从埃及地为奴之家领出来。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出20:2等节)如所有十诫一样,这诫命也是用反面的语气申说的,因为它呼吁人停止旧约,开始新的生活。它的背景是以色列人已认识的埃及,以及不久他们要面临的迦南这两地的多神主义。敬拜很多神的多神主义,在古代的近东全地实在很普遍。多神思想是说,每一个假神的能力都被其他假神所限制。譬如说,稻米神或生殖神永远不能施展风暴神或海神的功能。住在某一庙龛,或神圣的丛林,或树上的神,只能帮助在他“地头”上的人;在其他地方,其他神就称王称霸。因此,拜一个神是不够的;在可能的范围内,人需要巴结讨好所有的神,否则就常常要遭受他所忽略的神的敌对,结果失去那些被忽略的假神特有权柄所能赏赐的好处。就是这些思想的压力,使以色列人后来所遇到敬拜“别神”的试探那么大。无疑,在埃及的时候,以色列人无论对敬拜埃及人的神参与多少,他们都对多神的宗教观已习以为常。但第一条诫命,正是对这种思想和行为无情的当头棒喝。“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

请注意神如何对付这个在他和“别神”中间瓜分了以色列的效忠的问题。他把这问题向以色列人当作忠心的、而非神学的问题来提出;这不单单是思想的问题,而是心灵的问题。在其他圣经,尤其是《诗篇》和《以赛亚书》,我们看见神明确向他的子民说,敬拜外邦神是神经病,因为它们其实不是神;但在此神不是这么说。他暂时不提别神是否存在的问题。他申述第一诫,不是要解决这个问题,而是要解决忠心的问题。神不是说:除了我以外根本没有别的神;他干脆说: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而他的要求是基于他是那带他们出埃及的神这个事实。好像他是说:藉着“用大能的手和伸出来的膀臂”救他们脱离法老和他的军队,藉着神迹奇事,藉着逾越节和过红海,我已给你们看见我所能做的事的一些范例,已清楚地显示无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对任何敌人、在任何困境,我都保护你、供应你、赐给你一切构成真正生命的东两。除了我以外,你不需要别神,因此,你不要受骗去寻找我以外的别神,你却要侍奉我,且只侍奉我。

换言之,在第一诫中神叫以色列单单侍奉他,不只因为他们有此义务,也因为他配受他们全部、独尊的信靠。基于相信神完全的丰裕,他们要向他绝对的权柄躬身屈膝。显然,这两件事应如形影不离;如果他们怀疑神全然足以供应他们任何需要,他们也很难全心全意地排除别神只侍奉他。

话说回来,如果你是基督徒,知道神对你也有同样的要求。神没有爱惜他的儿子,却为你舍了;基督爱你,为你舍了自己,救你脱离灵性的埃及,免去罪和撒但之奴役。第一条诫命的正面说法是基督自己向你提出的——“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太22:37等节)这个要求,乃基于创造和救赎的权柄,是不能逃避的。

你知道基督呼召你作他的门徒,要活出那一种生活。他自己在福言书(且别提神的话其他部分)中的榜样和教训已说得够清楚了。他召你以客旅的身分度过今生,只作个暂时的居留者,轻松而乐意地照着基督的引导前进,做那年轻富有的官不肯做的:舍弃物质的丰裕,以及它供应的安全感,过着使你贫穷、失去财物的生活。你的财宝既在天上,就不必为地上的财物,或为高尚的生活标准盘算操心——你可能两者都要舍弃。你被召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从基督。这是什么意思?在古代,只有那些被判死刑的罪犯才背着十字架去行刑;像我们的主一样,他们被逼背起那要钉他们的十字架。因此,基督意思是说:你必须为自己接受一个这样的地位,就是从社会上抛弃一切将来的希望,如果有人向你施以白眼,用轻蔑、憎恶对待你,把你当作外人,就要学习逆来顺受,当作平常。如果你忠于主耶稣基督,会常常发现人是这样对待你。

另外,你被召做谦卑人,不常常可以为自己的权利振臂高呼,也不可以操心要争回自己那一份,也不能因恶待或个人的冷落而心受困扰(虽然,如果你的感觉是正常的话,这些必会在你意识的高处伤害你);你只能把你的事交托给神,让他为你伸冤——如果并且当他认为合宜的话。你对别人——好与坏、善与恶、基督徒与不信者——的态度,要像好撒玛利亚人对在路边的犹太人一样;即是说,你的眼睛必须看见别人心灵和物质的需要;你的心必须准备好在找到有需要的人的时候照顾他们;你的思想必须警觉,计划用最好的方法帮助人;你的意志,必须抗拒我们所擅长的推诿责任的诡计,在需要牺牲帮忙的情形当中,绕道而行,并逃避责任,不加援手。

当然,对我们每个人来说,这些都不足为奇。我们知道基督召我们过什么生活;我们常常彼此传讲、谈论这些事情。但我们活出这种生活吗?看看教会吧。看看传道人和宣教士,尤其是男人的缺短;基督徒家庭中奢侈的东西;基督教机构筹募经费的问题;各阶层的基督徒抱怨薪水的心理;对老人和孤单者,或实在是对“健全的信徒”圈子以外每一个人的漠不关心。我们不像新约时代的基督徒。我们的人生观是随俗的、静态的;新约时代的却非如此。“安全第一”的想法,并不像我们一样,成为他们的事业的累赘。他们丰满的、不随俗的、不受制地靠福音生活,就把世界倒转过来,但今天你不能指责我们二十世纪的基督徒做这样的事。我们为什么这样不同?相形之下,为什么我们看来不过像个愿意妥协的基督徒?我们什么时候竟然有了胆小、举棋不定、不愿冒险等的心态损害我们做门徒?为什么我们不能尽量消除惧怕和惶恐,好让我们放尽马力去跟从基督?

其中一个原因似乎是:在我们内心深处,害怕接受彻底进入基督徒生活的后果。我们畏缩,不敢接受别人所肩负的担子,因恐怕没有力量去承担。我们畏缩,不敢接受一种要舍弃物质安全的生活方式,因为恐怕会破产。我们畏缩不敢谦卑,因为害怕如果不为自己站起来据理力争,就会被践踏、被人讨便宜,结果成为人生的伤兵败将。我们畏缩,不敢为了侍奉基督而破坏社会的风俗,因恐怕若这样做,会拆毁已建立起来的架构,使我们连立足之地也没有。使我们退后畏缩的,其实就是这些半自觉的恐惧、惊怕、不安全,而不是什么故意拒绝面对跟从基督的代价。我们觉得,彻底做主的门徒所冒的险,乃超乎我们所能消受的。即是说,我们不相信,对那些肯为顺服基督的呼召而毅然不随波逐流地生活的人,神会有丰裕的供应。因此,我们觉得迫不得已要稍为触犯第一条诫命,于是拨出一些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不去侍奉神却去侍奉玛门。归根结蒂,这好像是我们问题的症结。我们怕彻底地接受神的权柄,因为如果这样做,私底下就不敢肯定神是否是足以照顾我们。

让我们按理直说吧。我们在神面前玩的这把戏叫做不信,而保罗所说“神也把万物赐给我们”这句话,必永远责备我们。保罗告诉我们,根本没有最终的损失或不可弥补的匮乏需要惧怕;如果神不赐下某些东西,他只是为要腾出空间来容纳他心目中要赐下的另一些东西。难道我们还以为最少有一部分人生是由人所占有的东西构成的吗?这样就给不满足留了余地,也封闭了神的祝福——因为保罗的“万物”并不指满溢的物质占有;我们的内心必须摒弃贪爱物质,“万物”才会进来。保罗这句话不指别的,乃指认识、享受神。“神也把万物赐给我们”这句话的意思,可以说是这样:有一天我们会看见,没有一件事——真的没有一件事——能够加增那些永恒的快乐所拒绝给我们的东西,也没有一件事——真的没有一件事——能够减低这快乐所留给我们的东西。我们还需要比这更高的保证吗?

但一谈到甘心乐意的自我牺牲来侍奉基督的时候,我们就举棋不定。为什么?很简单:出于不信。我们怕神不够力量或智慧履行他宣布了的心意吗?但创造诸世界、管理它们、命定一切事情的发生(从法老和尼布甲尼撒的丰功伟业以至一只麻雀掉下来),就是这一位神。抑或我们怕他会意志薄弱,正如好心的好人有时也对不起朋友,因此我们的神会不能向我们成就他的心意吗?但保罗却紧随《罗马书》8:28之后说:“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这是事实。你是谁,竟敢以为你是第一个例外,是第一个发现神摇晃不定,不能言出必行呢?难道你看不到这种害怕如何羞辱神吗?抑或你怀疑神的恒常性,恐怕他会在圣经时代及我们的时代之间“蜕变”,或“演进”,或“死去”(现代人已探讨过这些谬想),因此现在神已不太像圣经中诸圣所交往的神?但“耶和华是不改变的”,而且“耶稣基督,昨日今日一直到永远是一样的”(玛3: 6;来13: 8)。

你是否一直不敢走上一条内心清楚知道是神呼召你奔走这危险重重、代价极重的道路?不要再迟延。你的神对你信实,足以应付一切。你永不会需要一些过于他所能供应的东西,而他所供应的,无论物质和灵性的需要,必常常是够应付目前。“他未尝留下一样好处不给那些行动正直的人。”(诗84:11)“你们所遇见的试探,无非是人所能受的,神是信实的,必不叫你们受试探过于所能受的。”(林前10:13)“我的恩典够你用的,因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林后12:8)想想这些吧!——让你的思想,赶走所有侍奉你的主的拦阻。

三、“谁能控告神所拣选的人呢?有神称他们为义了,谁能定他们的罪呢?”保罗第三个问题所表达的意思是:没有控告能够剥夺我们做神后嗣的地位。他表达的方法是指出神足以做我们至高的战士,并且他称我们为义的判决是果敢坚决。

保罗用前两节驳斥基督徒惧怕人的敌对和贫穷;他用这一节反击惧怕被神离弃。病态的良心有两种:一种是对罪认识不够,另一种是对赦免认识不够;保罗现在所要针对的是第二种。他知道,基督徒的良心在压力下多么容易生病,特别当基督徒经历《罗马书》7:14-25所说,经常犯罪和失败的事实。保罗也知道,当人仍然怀疑自己是否蒙称义的信徒的时候,基督徒的盼望要使人心喜乐,那是多么的不可能。于是,在基督徒对“这一切”应说什么的大纲中,保罗下一步就直接针对基督徒的惧怕(没有基督徒是对这个完全陌生的),说现今的称义不过是暂时的,有一天会因基督徒生活的瑕疵而失去。保罗一点也没有否认,基督徒会失败会跌倒,有时甚至很严重;他也没有怀疑(正如所有真基督徒所知道,以及保罗在《罗马书》第7章的话所显示的),回忆做基督徒后所犯的罪,远比以前落在罪恶深坑之痛苦还胜万倍。但保罗极力地否认:现今任何过失都会危害我们称义的地位。他说,原因很简单:没有人有资格叫神复判!新英文圣经(New English Bible)的翻译:“谁是神所拣选的人的原告(accuser)呢?”很能表达保罗的意思。保罗的字眼在几方面加强了他的意思:

第一,保罗提醒我们神拣选的恩典。“谁能控告神所拣选的人呢?”保罗说,要记得神现今称之为义的人,是神在创世以前拣选最后被拯救的人,如果他们的称义在任何阶段废除,神对他们的计划就完全倾覆了。故就这一点而言,失去称义是不可想象的 。

第二,保罗提醒我们神审判的主权。“有神称他们为义了,谁能定他们的罪呢?”如果是神、万物的创造者和审判者颁布称义的判决——即是说他宣布你和他的律法和他自己的关系已搞清楚,现在不会因你的罪受死,却在基督里被接纳——如果神清楚知道你一切缺憾而仍下此判决,清楚知道明白你不是义的而是不义的(参罗4:5),但仍称你为义,这样就没有人能够质疑这个判决,连那“控告弟兄的”也不能。没有人能提出有关你的败坏的新证据来改变神的意念。因为神是在他(且这么说)眼睁睁的时候称你为义的。当他因耶稣的缘故接纳你的时候,他已知道你最坏的情况是怎样;他的判决是最后的,当时如是,现今亦然。

在圣经时代,审判是皇帝的特权,那独揽立法、司法、执法等大权于一身的皇帝审判官,一旦决定了某人的权利,也要进行监察,使那人真正获得他的权利。这样,皇帝就成为他在审判中称义的人的战士和保护者。这就是保罗思想的背景:称你为义的至高主宰,会采取主动,务使他给你的地位得以保持,并完全被你享受。因此,就此而言,失去称义也是不可想象的。

第三,保罗提醒我们基督做中保的有效性。最后像英文修订标准本 (Revised Standard Version)圣经的译法一样,把论到基督的话读成问话:“谁能定他们的罪呢?是已经死了、而且从死里复活、现今在神的右边、也替我们祈求的基督耶稣吗?”保罗所说的足以显示:基督定我们罪的想法是荒谬的。他死了——藉着担当我们的罪,做我们的代替,救我们免被定罪。他复活且得升天——“作君王,作救主,将悔改的心和赦罪的恩赐给以色列人。”(徒5:31)现今因着他常在父神宝座的右边,他用权柄为我们代求——即是说,他为我们的利益而居间调停,务使我们得到他的死所为我们争取的一切。他现在会定我们的罪吗?——那爱我们、为我们舍命、在天堂日夜所关心的就是要我们享受他救赎的丰富果子的这位中保?这想法又滑稽又不可能。于是,失去称义再一次显得不可想象;因此,受困惑的基督徒必须这样对自己说,正如神是这样说的。再一次,托普雷狄(Toplady)在一首题为《信心复兴》的圣诗中,写出了很对的真理:

我为什么忧惧疑惑?
神岂未曾将我罪过
归他儿子身上?
主所为我还清的债,
公义的神能否再来
要我重新清偿?
你的救赎永远完全,
你已还清每一文钱,
即我所有罪戾;
神的忿怒,不能威胁,
因我已经洒上宝血,
靠恩已经称义。
你既为我领得赦免,
你既给我白白恩典
罪债一起清算;
神就不会两面讨偿:
先在我的中保身上
又来要我归还。
所以,我心,你要安息;
你的救主所有功绩,
已使你得开释;
当信他的有效宝血,
不怕神再将你弃绝,
因主已为你死。
(录自《颂主圣歌》第173首)

四、“谁能使我们与基督的爱隔绝呢?”保罗第四个问题所达到的思想高潮是:没有能使我们与基督的爱隔绝的事会临到我们。他表达这思想的方法,是向我们呈现神、父和子,是我们至高的保护者,也清楚说明神的爱在处理我们命运的事上是果敢坚决的。

前一章已讨论过神的爱,故此现在不必赘述。保罗推理的关键点已是我们熟识的——即人间的爱,虽在其他方面很有威力,却不能保证人希望临到被爱者的事情如期发生(这是很多遭遇厄运的情侣和伤心忧虑的父母所知道的),但神的爱却是一种无所不能的功能,在其核心有一个全能的祝福人的旨意是不能阻挠的。这至高的心意,在此叫做“基督的爱”和“神的爱……这爱是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的”( 罗8:35、39节)。 这双重描述,提醒我们父和子(以及圣灵,正如该章圣经前一部分所显示的)在爱罪人的事上是同心的,并且那拣选、称义、使人得荣耀的爱,是“在基督耶稣里”的爱,只有那些把基督耶稣当作“我们的主”的人才知道的爱。保罗所说的爱是拯救的爱,新约圣经绝不容许任何人以为这爱会怀抱他,除非他来向耶稣承认是罪人,并学习多马向主说:“我主我神。”只要人真正向主耶稣完全降服(保罗是这样说),他就永远不需要好像漫画家笔下的女郎那么不敢肯定,嗅着意中人送来的鲜花仍然自言自语地沉吟:“他爱我——还是不爱我?”因为,基督徒的权利是肯定地知道神不变的爱他,并且在任何时候没有事物能使他离开这爱,或阻拦他最后享受这爱的果实。

这是保罗在8:38等节胜利的宣告所公布的,在其中我们听到基督徒的确据像脉膊跳动:“我深信”——英皇钦定本(AV)圣经译作“被劝服”(persuaded);修订标准本(RSV)译作“肯定”(sure);腓力斯(Phillips)译本译作“绝对相信”(absolutely convinced)——“无论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权的、是有能的、是现在的事、是将来的事、是高处的、是低处的、是别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们与神的爱隔绝,这爱是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的。”在这里,保罗最少用两方面展示了神的丰裕——用古老的说法:他是“全然充足”。首先,神足以做我们的看守者。“无论(什么)……都不能叫我们与神的爱隔绝”,因为神的爱紧紧地抓住我们。基督徒是“因信蒙神能力保守的人”(彼前1:5),神的能力保守他们继续相信,也保守他们安全地信到底。神维系着你的信心,它不会失败;神决定保守你,你也没有力量跌倒下去呢!其次,神足以做我们的目的。人间爱的关系——父母孩子之间,夫妻之间,朋友之间——本身已是目的,本身已有价值和快乐。同样,我们认识那位爱我们的神,那位在耶稣里面看见他的爱的神也是如此。保罗说:“我也将万事当作有损的,因我以认识我主基督耶稣为至宝。我为他已经丢弃万事,看作粪土,为要得着基督……使我认识基督,晓得他复活的大能,并且晓得和他一同受苦,效法他的死,或者我也得以从死里复活…… 我乃是竭力追求,或者可以得着基督耶稣所以得着我的……忘记背后,努力面前的,向着标杆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稣里从上面召我来得的奖赏。”(腓3:8-14)正如一首圣诗所说:“基督是跑道,基督是奖品”我们在基督里与神的关系,目的就是要完成这种关系。这既然是一个爱的关系,怎能有别的目的呢?因此,在这进一步的意义上,神是丰裕的,我们若允分认识他,就会完全得满足,不需要或想要任何其他东西。

再一次,保罗在反击基督徒的惧怕——这一次是惧怕未知之事,或空前的苦难(8:35等节),或可怕的将来(“将来的事”),或人所不能测度或控制的天外力量(39节中“高处的”和“低处的”皆天文术语,指神秘的天外力量)。恐惧的焦点就是这些事对我们和神的相交可能引起的效果,埋没我们的理性和信心,从而毁灭理智和救恩。在我们这样的时代(在这方面并不太异于保罗的世代)所有基督徒,尤其是幻想力较丰富的人,都多少认识这种恐惧。就个人的毁灭来说,这可说是存在主义者所谓“焦虑”(angst)的“基督徒版本”。但保罗说,我们必须战胜这恐惧,因这鬼怪是虚假的。没有一件事——实在没有一件事——能够隔离我们和神的爱:“靠着爱我们的主,在这一切的事上,已经得胜有余了。”(37节)当保罗和西拉坐在腓立比监狱的时候,他们快乐到在半夜竟唱起歌来,这就是那些认识神无比大爱的人在困境真正临到时所常经验到的。再一次,托普雷狄(Toplady)在一首名为《充分的确据》的圣诗中,咏述了其中所包含的:

他恩慈创始之工,
大能膀臂必成终;
“是”与“阿们”的应许,
从没有人能剥除;
无论现今或将来,
天上或地下万物,
都不能废他旨意,
或在我灵断他爱。
我名稳在他手中,
永恒必不能涂抹;
不能消灭之恩记,
必永铭刻他心衷;
只要他赐我热忱,
我必忍耐至到底;
天上诸灵虽更乐,
却不比我更稳妥!

本书已到了高潮。开始时我们看认识神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发现随时让我们认识的神是圣经的神,是罗马人的神,是耶稣启示出来的神,是历代基督教教训中三位一体的神。我们知道,认识他乃始于认识关于他,因此我们研讨他启示出来的位格和作为,知道一些关于他的恩慈和严厉,他的忿怒和他的恩典。这样一来,我们学会了重估自己是堕落的被造物,不像我们从前所以为的坚强和自足,而是软弱、愚昧、实在败坏,除非恩典介入,否则我们是冲往地狱而不是乌托邦。此外又看见,认识神牵涉到建立个人的关系,在这关系中,你根据神把他自己赐给你的应许,也把自己交给神。认识神意指求神怜悯,安息在他因耶稣的缘故赦免罪人的保证中。再者,它也指做耶稣的门徒,耶稣是今天仍存活的救主,他呼召有需要的人到他面前来,正如当日他在世上、在加利利所做的一样。换言之,认识神牵涉信心——赞成、同意、委身——而信心的表现是祷告和顺服。章伯斯(Oswald Chambers)说:“属灵生命最佳的量度方法,不是它欢狂的表现,而是顺服。”善王约西亚“为困苦和穷乏人伸冤……‘认识我不在乎此吗?’这是耶和华说的”(耶22:16)。最后,根据前面所讨论过的,我们学习到一个认识神的人必在一切事上得胜有余,活在《罗马书》第8章的光景中,和保罗一样,在神的丰裕中欢欣雀跃。我们要停在这里,因为在荣耀的这一边,这是任何人所能达到认识神的最高峰。

这一切带我们到了什么地方?到了合乎圣经的宗教的正中心脏。我们已到了一境地,使大卫在《诗篇》第16篇的祷告和自白可以成为我们自己的:“神啊,求你保佑我,因为我投靠你。我的心哪,你会对耶和华说:‘你是我的主,我的好处不在你以外’……耶和华是我的产业,是我杯中的份,我所得的你为我持守……我必称颂那指教我的耶和华……我将耶和华常摆在我面前,因他在我右边,我便不至摇动。因此我的心欢喜……你必将生命的道路指示我,在你面前有满足的喜乐,在你右手中有永远的福乐。”面对经济破产或任何其他缺乏的时候,人又可以像哈巴谷一样说:“虽然无花果树不发旺,葡萄树不结果,橄榄树也不效力,田地不出粮食,圈中绝了羊,棚内也没有牛;然而我要因耶和华欢欣,因救我的神喜乐。主耶和华是我的力量……”(哈3:17-19)。能从心底说出这些话的人,可真快乐呢!

此外,我们已到了一境地,可以把握利用“得胜”和“耶稣是满足”的话去形容基督徒生活的真理。如果天真地用这些话,会误导别人——因为“得胜”仍不是这战争的终结,相信三位一体的神也不能萎缩成为单拜耶稣的“耶稣教”。无论如何,这些字眼都很宝贵,因为这些都指出认识神的一方面和人的满足另一方面之间的扣环。我们谈到神的丰裕的时候,就着重这扣环,而这扣环也是基督教的精要。在基督里认识神的人,已找到真自由和真人性的秘诀。若要详述这个,就要写另外一本书了!

最后:我们已到一境地,既能够而且必须把人生的优先次序弄个清楚。阅读目前的基督教刊物,你或许以为今天世上任何真正的,或未来的基督徒最重要的问题是教会合一,或社会见证,或与其他基督徒或信仰沟通对话,或驳斥这种或那种主义,或发展一套基督徒的哲学观,或其他什么的。但我们研讨的路线,使以上这一切看似是一个巨大的、误导人的阴谋。当然,它并非阴谋;那些问题本身都很实际,也必须予以对付。但可悲的是,今天很多人一旦注意那些事,就被引离了从前、现在、永远是每一个人真正首要的事情——即学习在基督里认识神。“你说:‘你们当寻求我的面。’那时我心向你说:‘耶和华啊,你的面我正要寻求。’”(诗27:8)如果这本书能叫任何一位读者在这一点上更密切的和诗人引起共鸣,这本书就没有白写了!

问题讨论

1.有什么不同的方法可以读“圣经的巅峰”——《罗马书》?
2.保罗为什么要写“《罗马书》的巅峰”——《罗马书》第8章?
3.保罗对8:31的问题的答案,集中于四个进一步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神若这样为我们,谁能敌对我们呢?”这表达了什么意念?“神足以做我们至高的保护者”是什么意思?“神向我们信守他的约是果敢坚决的”又是什么意思?

第二个问题是:“神既不爱惜自己的儿子,为我们众人舍了,岂不也把万物和他一同白白赐给我们吗?”这表达了什么意思?“神足以做我们至高的施恩者”是什么意思?“神对我们的救赎工作是果敢坚决的”又是什么意思?神在我们身上所应得的权柄,对我们的生活方式有什么涵义?

第三个问题是:“谁能控告神所拣选的人呢?有神称他们为义了,谁能定他们的罪呢?”这表达了什么意思?“神足以做我们至高的战士”是什么意思?“他称我们为义的判决是果敢坚决的”又是什么意思?这些真理应如何影响我们?

第四个问题是:“谁能使我们与基督的爱隔绝呢”这表达了什么意思?“神足以做我们至高的保守者”是什么意思?说“神的爱在处理我们命运的事上是果敢坚决的”又是什么意思?这针对了你人生中什么恐惧?

(全书完)

《追求圣洁》(约尔·比可)

一个敬虔的农夫虽然按时刨地、撒种、施肥、耕种,但他心里清楚好收成不在于他的努力,而在于 一个外在的力量。他虽然明知自己没有能力使种子发芽、生长,不能降雨,更不能使太阳升起,但 他仍然尽力干好农活。他是一面仰望上帝,祈求他赐福,一面尽本分,知道他若不施肥,好好耕耘, 收成必定不会理想。

同样地,基督徒要想过圣洁的生活,结果子荣耀神,也要像农夫一样下功夫耕耘。安慕斯 (William Ames) 说:「神学就是教导人如何在神面前生活」。神在 <圣经>里亲自劝勉他的儿女:「你们 要圣洁,因为我是圣洁的」(彼前1:16)。使徒保罗教导帖撒罗尼迦的信徒说:「神召我们, 本不是要我们沾染污秽,乃是要我们成为圣洁」(帖前4:7)。<希伯来书>的作者也说:「你们 要追求与众人和睦,并要追求圣洁,非圣洁没有人能见主」(来12:14)。不努力追求圣洁的 信徒既对自己的救恩没有多少确据,同时也违背了使徒彼得的呼吁(彼后1:10)。本文的重点 是要强调<圣经>对于基督徒追求圣洁这方面的教导。成为圣洁是圣灵的工作,但也需要信徒藉着神 已经提供的管道去努力。

1. 神呼吁我们追求圣洁

「圣洁」与「成圣」关系密切。圣洁在<圣经>的原文,无论是希伯来文或是希腊文,都有分别为圣的意思。对基督徒而言,分别为圣有两个方面,一是消极方面,指的是脱离罪恶,一是积极方面,指的是奉献给神和顺从基督。<旧约>和<新约>的圣洁观没有甚么差异,只是重点有所不同。<旧约>强调的是礼仪和道德上的圣洁,而<新约>强调的则是内在的转化和更新。(利10:10─11;19:2;来10:10;帖前5:23)。

<圣经>表达的圣洁,基本来说都是与神有关的。而<圣经>的核心是神自己。神的本质是圣洁的(赛57:15)这件事实,也是<圣经>对神所有教导的基础。他的公义是圣洁的公义;他的智慧是圣洁的智慧;他的能力是圣洁的能力;他的恩典也是圣洁的恩典。坐在天上宝座上的神有许多属性,但最被尊崇、礼赞的属性是圣洁。「圣哉、圣哉、圣哉,万军之耶和华,他的荣光充满全地」(赛6:3)至于那些用来形容神的形容词,<圣经>用得最多的也是圣洁。仅仅<以赛亚书>就称神为「圣者」二十六次之多。郝尔(John Howe)说:「神的圣洁可以说是个超越的属性,它贯穿其它的属性,并使其有光彩。它是神属性的属性。」神的圣洁在他的工作(诗145:17)和律例(诗19:8─9)上非常显明,在十字架上更是如此(太27:46)。圣洁是他永存的冠冕,是他的荣耀和他的荣美。爱德华滋(译者按:Jonathan Edwards (1703-1758)乃美国著名神学家及牧师)说:「圣洁不仅是神的一个属性,它是神所有属性的总结,其它的属性与其相比,不觉相形见拙。」

神的圣洁包括两个紧要的真理。首先,它表明神与他所创造的一切有别,也与所有的不洁和邪恶有别。神的圣洁表明他的纯□无暇,在道德上他是完全的,他与他以外的一切都不同,他也是全然无罪的(伯34:10;赛5:16;40:18;哈1:13)。

其次,由于神是圣洁的,与罪无关,所以若不藉着献祭的圣礼,没有一个罪人能亲近神(利17:11;来9:22)。神不可能同时是圣者,却又不在乎罪恶(耶44:4)。他有罪必罚(出34:6─7)。始祖亚当被造时是按照创造主的形象所造,是圣洁的。既然全人类都是亚当的后裔,自然都被圈在亚当里。亚当堕落后,不仅他自己成了罪人,从此,凡在亚当里的都成了罪人,都乐意选择罪恶。这么一来,人人在神眼前都成为不洁净的、污秽的,是圣洁的创造主无法接纳的。再者,由于全人类因亚当的缘故都成了罪人,再加上个人每天又都会犯罪,因此人无法靠自己的努力去讨神的欢喜。结果,这演变成了「若不流血,罪就不得赦免」的情况(来9:22)。然而,只有既是神,又是人的耶稣基督,有资格做我们的中保,藉着他的完全,他的救赎和他的顺服,为我们罪人满足了神圣洁的要求(提前2:5)。感谢神,基督在父神的主使下同意,并且实质上也完成了救赎的工作(诗40:7─8;可15:37─39)。「神使那无罪的替我们成为罪,好叫我们在他里面成为神的义。」(林后5:21)。荷兰改革宗的圣餐礼有这么一段话:「神对罪的恨恶是那么地强烈,是不能不惩罚的。然而他的震怒却发泄在他的爱子耶稣基督的身上,使他痛苦、羞愧地死在十字架上。」

神恩待罪人,白白重生他们,他们只要信唯有基督是他们的公义和救恩就可蒙恩得救。神管教我们这些蒙福的基督徒,为要使我们在基督的圣洁上有分(来12:10)。我们身为基督的门徒,就是已经蒙神呼召过圣洁生活的人。在圣洁这方面,神对信徒要求达到的层次,当然比人靠自己的力量能达到的层次要高得多(约壹1:10)。既然得了这么大的救恩,我们自当存感恩之心,甘心愿意顺服神,远离罪恶,将自己奉献给神。这两个观念──远离罪恶,奉献给神和与基督的形象有分──使得圣洁的内容更加全面化。保罗在<提摩太前书>四章四至五节告诉我们凡物都要成为圣洁。

首先要提的是,个人的圣洁所要求个人的完整,是全面性的。我们若只将我们的一部份献给神,他是不会满意的。他要我们全心归他,正如<圣经>所说:「我儿,要将你的心归我。」(箴23:26)。其次,我们必须在生活的每个层面上操练圣洁:就如在我们个人与神的关系中,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在竞争的工作环境中,在愉快的社交关系中,在与不信的邻居关系中,以及与世上贫穷和失业者的关系中,当然也在主日的崇拜中。波拿尔(Horatius Bonar (1808-1889) 是苏格兰的名牧,擅长写赞美诗,「耶稣良友」即出自他手。)说:

圣洁的范围涵盖我们整个人,贯穿人生的每一个层面,不论是我们的品格,我们的思想言行,我们的大小计画,我们的外表或内心;不论是积极或消极的方面,我们的爱或恨,我们的苦或乐,我们的消遣或工作,我们的友谊或其它关系,我们的静默或说话,我们的读书或写作,我们的出或入,总之,我们整个人的运作,灵、魂、体各方面都应包括在内。

圣洁是每天都要追求的,这是神对信徒一个绝对又根本的要求,它也是基督教信仰和实践的核心。加尔文(译者按:John Calvin (1509-1564) 乃法国宗教改革家兼神学家)说:「既然神已经吩咐基督徒要追求圣洁,所以他们一生都要操练敬虔。」简单地说,信徒要全心全意委身于神,向神而活(林后3:4),并要分别为圣,尊耶稣基督为主。

圣洁是内在的,它贯穿我们整个的内心。圣洁也是外在的,它涵盖我们的一生。「愿赐平安的神亲自使你们全然成圣,又愿你们的灵、与魂、与身子得蒙保守,在我主耶稣基督降临的时候完全无可指摘。」(帖前5:23)。有人说:「圣洁是恩典之星。」为了感谢神的大恩,信徒追求圣洁的果子,如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和节制(加5:22─23)。

信徒追求圣洁不仅是为了赢得神的悦纳。<新约>明说,原则上基督的献祭已经使每一个信他的人成圣。「我们凭这旨意,靠耶稣基督只一次献上他的身体,就得以成圣。」(来10:10)。基督是我们的圣洁(林前1:30),因此教会身为基督的新妇已是圣洁的(弗5:25─26)。由于基督完全的顺服,全然满足了神的公义,还清了人的罪债,所以凡信他的,因为是在基督里的缘故,他们在神面前的地位都是圣徒。

虽然信徒在神面前的地位是圣徒,但这并不表明他已经达到完全圣洁的境界(林前1:2)。自古以来许多人都曾经尝试阐释信徒在神面前的地位和实际情况的关系。其中最杰出的是路德马丁(译者按: Martin Luther (1483-1546) 为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主要领导。)所说的「同时被称为义,又是罪人。」这话的意思就是说,信徒因基督的缘故在神面前是义的,但是按着他个人的情况,他仍然是个罪人。虽然信徒从重生悔改信主开始,他在神面前的地位对他的实际情况有相当的影响,但他今生今世都不可能达到完全成圣的地步。保罗明知全然成圣是一件将来要成就的事,他仍然这样为帖撒罗尼迦的信徒祷告(帖前5:23)。人因信基督在神面前得到成圣的地位,但这只是信徒成圣过程的开始,他还没有在实质上达到全然成圣的境界。

这就说明为什么<新约>强调,信徒需要追求、操练圣洁。<新约>教导的成圣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满有活力,逐步进展的。故此,信徒必须追求圣洁(来12:14)。但是人必须在重生之后,才可能在圣洁这方面有长进(弗1:4;腓3:12)。

因此,对一个真正的基督徒来说,在神面前,因着你在基督里,所以你已经拥有圣洁的地位,但与其同时,你也必须靠着基督所赐的力量,努力追求过圣洁的生活。成圣的地位是神赐予你的,但成圣的实际情况则在于你个人下的功夫。藉着基督,你在神面前的地位是圣洁的,藉着基督,你也才能在生活中活出基督的形象来。人因信基督被称为义,得到成圣的地位,但成圣之路则在于与基督同死、同复活,也就是要不断地操练「旧人死去,新人活过来。」(<海得堡要理问答>,问88)。神所要的就是我们靠着恩典活出我们在原则上已经拥有的圣洁。换言之,就是生活要与蒙召的地位相称。

2. 追求圣洁

具体来说,你当追求的是什么呢?有三点。

1)效法耶和华的品格。神说:「你们要圣洁,因为我是圣洁的。」(彼前1:16)。其实,神本身是圣洁的就足以激励我们追求过圣洁的生活。我们要渴慕像在天上的父一样公义、圣洁和正直。藉着神的话语,在圣灵里追求与神有同样的心思,有同样的意念,也按照神的旨意行事为人。一位神学家查纳克(Stephen Charnock)说得好:

这是荣耀神的最佳之道。我们荣耀神不是藉着崇高的赞美,动人的表达,或努力的事奉。当我们渴望以清洁、无污的心灵与他相交,并且像基督一样向神而活,我们就是荣耀神了。

2)与基督的形象有份。这是保罗最喜爱的一个课题,下面这段经文足以表明他的意思:

你们当以基督的心为心。他本有神的形象,不以自己与神同等为强夺的,反倒虚己,取了奴仆的形象,成为人的样式。既有人的样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顺服,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2:5─8)

为了顺服父神和拯救罪人,基督谦卑自己,甘愿放弃他应有的权利。保罗在这里说,你若想追求圣洁,就要与基督有同样的心志。

千万不要把与基督的形象有分这个目标当作得救的先决条件,而是要把它当作因信得救后结的一个果子。要想圣洁,我们就必须把一切的指望放在基督身上,因为他是圣洁的泉源,也是走向圣洁的道路。除此之外,别无正路。奥古斯丁(译着按:St. Augustine of Hippo (354-430) 乃中世纪教会哲学之鼻祖)劝诫我们,宁可在这条路上绊跌,徐徐前行,也不要在其它的路上奔跑。加尔文也这样教导我们:当把基督当作一面圣洁的镜子放在你的眼前,求神恩待你,使你能反射出他的形象。因此,不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要问这个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基督会怎么想,会怎么说,会怎么做?」然后依赖、信靠他使你在这个情况下成为圣洁,往前迈进一步。相信神,他绝不会令你失望的(雅1:2─7)。

追求圣洁是一条无止尽的路,因为耶稣是一口无底的救恩之井。你不可能追求圣洁过了头,因为耶稣是最卓越的圣洁。他活化了圣洁,他赢得了圣洁,他也差遣圣灵将圣洁落实在信徒身上。「惟有基督是包括一切,又住在各人之内。」(西3:11)。圣洁包括一切。路德马丁说得好:「我们在基督里=称义,基督在我们里=成圣。」

3)顺从圣灵的意思。保罗在<罗马书>将人分成两类,一是那些甘愿被罪、被肉体的情欲所掌控的,也就是那些体贴肉体,顺从私欲的,一是那些顺从圣灵,体贴圣灵的事的(罗8:5─6)。

神差遣圣灵,在信徒心中工作,使他降服在神的旨意之下(林前2)。神将圣灵赐给信徒,使他们成圣,也使他们越来越乐意在神面前下拜,作顺服的仆人。让我们来到施恩座前祈求恩典,使我们更加诚心愿意,也更加言行一致地作顺命的仆人。

那么圣灵如何向我们施恩,使我们愿意顺从他的意思,以致成圣呢?
(1)他藉着叫我们为罪、为义、为审判自己责备自己,使我们看出我们有追求圣洁的必要(约16:8)。
(2)他将渴慕圣洁的心放在我们心里。神的救赎大功绝不会导致绝望,乃是要使我们在基督里成为圣洁。
(3)他将像基督一样的圣洁赐给我们。他在我们整个人身上工作,塑造我们,使我们与基督的形象有分。
(4)圣灵藉着他的内住,影响我们,并将力量赐给我们过圣洁的生活。我们若靠着圣灵而活,就不会放纵肉体的情欲(加5:16)。靠着圣灵而活,就是顺从圣灵,依赖圣灵的意思。
(5)藉着勤读<圣经>和祷告的操练,圣灵将他的旨意向我们显明,使我们随时醒觉圣洁的必要。人若不圣洁,就不配称为神的儿女,不配进他的国(帖前2;12;弗4:1),也不配事奉他(林前9:24─25;腓3:13)。

「不要醉酒,酒能使人放荡,乃要被圣灵充满。」(弗5:18)。华森多马(译者按:Thomas Watson (?-1686) 为英国清教徒牧师及作家)说:「圣灵将他自己的圣洁印在信徒的心上,好像在蜡上盖印一样。住在人里面的圣灵,使圣洁好像香气弥漫人的全身,使他的心好像一张天堂的地图。」

3. 如何追求圣洁

神呼召我们,要我们追求圣洁是毫无疑问的。但是,要紧的问题是:信徒如何追求、操练圣洁呢?我提出下面七点,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1)认识并热爱<圣经>。神给我们指出,这是通往圣洁和灵命增长的主要道路。圣灵是最好的老师,在我们读经,寻求神的时候,他会赐福、光照、教导我们。耶稣曾经为他的门徒祈祷,说:「求你用真理使他们成圣,你的道就是真理。」(约17:17)。使徒彼得也劝我们:「要爱慕那纯洁的灵奶,像才生的婴孩爱慕奶一样,叫你们因此渐长,以致得救。」(彼前2:2)

你若不想让你的灵命停留在无知和贫乏的景况,你一年至少要把<圣经>读一遍。更要紧的是背诵<圣经>(诗119:11),查考<圣经>(约5:39),默想<圣经>(诗1:2),以及遵行、爱慕<圣经>(诗119;19:10)。你必须下功夫研究、学习神的话语。<箴言>二章一至五节给了我们一些研读<圣经>的原则:愿意受教(肯接纳神的话),乐意顺服(将神的命令存记在心),立志生活有纪律(将神的话应用在生活上),依赖神(祈求他赐智慧,能明白),还要有坚忍的心(有寻宝的精神)。如果你不肯花时间与神相交,也不看重神的话语,你就别想在成圣的功夫上有长进。当保守你的心,以免陷入试探,以致犯罪。让<圣经>教导你如何在这不洁的世界上过圣洁的生活。

你还要根据<圣经>发展一套过圣洁生活的准则。下面是我根据<哥林多前书>提出的一些意见。当你遇见问题,犹豫该怎么办的时候,你可以问你自己下面几个问题:

这么做荣耀神吗?(林前10:31)
这么做与基督的主权调和吗?(林前7:23)
这么做与<圣经>的例子相符吗?(林前11:1)
这么做对我的灵命、精神和身体合宜、有益吗?(林前6:9─12)
这么做对他人有益吗?会不会带给人不必要的伤害?(林前10:33;8:13)
这么做会不会使我受制于某种势力?(林前6:12)

让<圣经>当你的指南针罢,它能引导你走这条成圣之路,帮助你做正确的决定。在你遇见难处的时候,它也会指导你怎样处理、面对问题。

2)善用洗礼及圣餐礼。这两个圣礼都是神向我们施恩的管道,为要增强我们在基督里的信心。这些圣礼与<圣经>是彼此相辅的。参与这些圣礼能帮助我们把注意力,从我们自己身上,转移到基督身上。圣礼使用的东西,有水、有饼,还有酒,这些个东西都是记号,都可以把我们带到十字架前,使我们更加信靠基督。通过这些肉眼看得见的圣礼,我们得以与肉眼看不见的神相交,他也与我们相交。与神相交使得我们更像基督,当然也使我们更加圣洁。

藉着圣礼所得到的恩典和藉着查考<圣经>得到的恩典没有什么分别。他们所传达的都是基督。布鲁司(Robert Bruce)说:「圣礼带给我们的恩典并不比读经来得少,有时甚至会更多。」

所以,要藉着神的话和圣礼藏身在基督里。其实,信基督已经是一个强而有力的动机,足以激励我们追求圣洁,因为信心和喜爱犯罪是水火不相容的。然而,有一件事是必须留意的,就是追求圣洁不是为了有与基督相交的经历,而是为了得着基督他本人。古纳 (William Gurnall) 劝我们说:

人若不在基督里,而在基督外信赖他,是无益的。正如一个新娘喜爱丈夫的相片是好的。但她若爱相片胜过本人,甚至从相片得到满足,而非从她的丈夫,岂不是太可笑了吗?当你这样对待基督的时候,你就等于爱慕他的形象,过于他本人。这样一来岂不本末倒置了吗?说实在的,我们之所以会爱神,乃是因为他先把爱慕他的心放在我们心里。

3)向罪看自己是死的,向神在基督里却当看自己是活的(罗6:11)。锺马田 (Martyn Lloyd-Jones) 说得好:

我们都知道,也经历过罪恶权势的可怕,它使我们尝尽了失望和无助的痛苦,但神将这种情况改变了。……现在我可以告诉自己,我不仅不再在罪的权势之下,我乃是在另外一个不可侵犯、打不倒的权势之下。

这并不是说,信徒既然不再在罪的权势之下,我们有了保障就可以不尽本分,不与罪恶争战。人若分不清什么是拒绝犯罪的可能性(神提供的),什么是拒绝犯罪的责任(我们人的本分),我们就是在成圣之路上自找麻烦。<韦斯敏斯德小要理问答>把神的恩赐和人的责任讲得很清楚:「成圣是神鸿恩的工作,就是他按着自己的形象,更新我们的全人性,叫我们越久越能在罪上死,并向义而活。」(问35)

你们当追求越来越恨恶罪,像神恨恶罪一样。要认清神是唯一值得我们顺从的,他不仅是审判官,更是爱我们的天父。当向约瑟学习,他在遇见试探的时候,说:「我怎能做这大恶得罪神呢?」(创39:9)

要相信基督藉着他的灵有能力保守你。你活是因为你与基督联合。要向义而活。要知道基督的义远胜于你的不义,他的救恩也远胜于你的罪恶。他的灵住在你心里。经上说:「小子们哪,你们是属神的,并且胜了他们。因为那在你们里面的,比那在世界上的更大。」(约壹4:4)所以,不要失望,你在他里面是坚强的、满有活力的、是得胜的。撒旦魔鬼或许会打胜一些小型的战争,但最后的胜利是你的(林前15:57;罗8:37)。在基督里,神的恩典使得我们乐观,完全可以压倒人本性的悲观。

4)靠着神为个人的成圣祈祷和努力。谁也不能使洁净之物出于污秽之中(伯14:4)。所以,要像大卫一样祷告:「神啊,求你为我造清洁的心。」(诗51:10)在祈祷的同时也要下功夫。欧文约翰(译者按:John Owen (1616-1683) 乃英国著名的牧师及神学家)说:「神在我们里面工作,也与我们同工。他没有意思与我们作对,他也不是一个独行客,甚么事都一手包办,不要我们的参与。因此,他的帮助对我们来说是个鼓励,为要促成他的工作,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不可或缺的。」

<海得堡要理问答>(问116)指出,祈祷和努力是并行的。它们像船的两个桨,若一起划,船就会往前行。若只划一个桨──只祷告不下功夫,或只下功夫不祷告──船就只会在水中打转,无法往前行。

圣洁和祷告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都是基督教信仰和生活的核心。它们都是基督徒必需操练的,不是可有可无的。它们也都始于神,终于神。唯有在神的灵的激励下,人才会有愿意追求圣洁和祈祷的心。这两件事通常是互动的,也是必须同时进行的,缺一都不行。它们都是通过经历、属灵的争战操练得来的。虽然我们一生努力都不可能达到完全成圣的地步,也不可能完全学会祷告的功课,但我们却仍要一生在这两方面追求、操练。追求圣洁和祈祷都很容易说,也容易写,可却不容易落实在个人身上。最会祷告的人往往觉得他们的祷告不够,最圣洁的人也往往觉得他们是污秽、肮脏的。

圣洁和个人努力关系密切,信徒在生活纪律方面的培育及坚持更是如此。过有纪律的生活需要时间培养,也需要下功夫。保罗劝提摩太要「在敬虔上操练自己」(提前4:7)。圣洁不是随随便便,或一瞬间就可达成的。追求圣洁就是要过有纪律的生活。人若仅有潘霍华 (Dietrich Bonhoeffer) 所谓的「廉价的恩典」,是活不出圣洁的生活的。所谓「廉价的恩典」指的是只有赦免,而不要求悔改和顺服的恩典。圣洁是代价很高的恩典,一方面,神的儿子要为我们流血、舍身,另一方面,信徒也要自己下功夫追求,天天向罪死,像保罗一样(林前15:31)。在成圣的过程中,你需要不断地委身,不断地努力,不断地操练和不断地悔改。当你一时软弱,陷入罪里时,你千万不要认为神不会再怜悯你,也不要停留在罪中。因为我们跟神有恩典的约,这约是永存、不变的。当像爱德华滋一样定意:「无论我是多么地失败,我绝不停止,也不放松与罪恶的斗争。」

与罪恶争战和没有长进这两件事看来似乎相互矛盾,其实不是的。一时跌倒和成了失败者是两回事。信徒要醒觉、知道他会常常跌倒、犯罪。路德马丁也说,义人在受试炼和与罪争战的时候,往往觉得「他是个败者,而非胜者。……就是我们的主也甘愿让自己受试探,甚至到了极处,好像在火中炼金一样。」与罪恶争战是门徒训练的一个要素。然而,敬畏神的人即使跌倒,也会坚持到底。因为跌倒不会让他放弃,只会叫他越发诚心悔改,越发依靠圣灵所赐的力量,向前迈进。「因为义人虽七次跌倒,仍必兴起。恶人却被祸患倾倒。」(箴24:16)

我们千万不要忘记,我们所爱的神热爱圣洁。所以,父神为了爱我们,不惜管教我们,训练我们!(来12:5─6,10)古纳说得好:「若不是为了要除去我们肉体上的污秽,神不会那么使劲。他爱圣洁爱到一个地步,他宁愿让他儿女的衣服上有个洞,也不愿见到一个污点」。

5)逃避世俗。当我们发现今生的骄傲,肉体和眼目的情欲,和世上任何行式的罪恶一出现,来敲我们的心门时,就要马上对付。我们若开门,任凭它们进入我们的思想,并且占据我们的心思意念,那我们自然就成了它们的猎物。「但以理却立志,不以王的膳和王所饮的酒玷污自己。所以求太监长容他不玷污自己。」(但1:8)无论是我们读的书、参与的娱乐、听的音乐和与人的交谈都会影响我们的思想,所以我们要按着<腓立比书>四章八节的教训导去行:「凡是真实的、可敬的、公义的、清洁的、可爱的、有美名的,若有甚么德行,若有甚么称赞,这些是你们都要思念。」我们虽然活在这世界,却不必效法这世界,而是要超越这世界,不受它的辖制(罗12:1─2)。

6)参与教会的团契生活,并寻找在圣洁这方面能指导你的良师(弗4:12─13;林前11:1)。教会应当是个彼此照顾的团契,一个祷告的团体(林前12:7;使2:42)。要常与敬虔爱主的基督徒在一起交通、祈祷(西3:16)。「与智慧人同行的,必得智慧。」(箴13:20)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不与其他信徒来往的基督徒是有缺欠的、不完全的,这种人的灵性通常是不会成熟的。

与弟兄姊妹团契,可以一起研读历代圣徒的名著,这是与追求圣洁有益的。路德马丁说,他的良师益友往往是已经故去的人。他说,他怀疑任何一个有属灵生命的人,不会与那位写了许多诗篇,懂得向神倾心吐意的大卫认同、学习。多读那些强烈批评罪的古典名著,让那些圣徒作你的良师益友。

7)活在「今天」,全心全意委身于神。不要被「还有下一次机会」的谎言所迷惑。延误的顺服就是不顺服。明日的圣洁是今日的污秽。明日的信心是今日的不信。目标要定得高,祈求神赐力量,使你完全不犯罪(约壹2:1),使你的心思意念都服在基督的脚下(林后10:5)。<圣经>清楚指出人的思想生活最终决定人的品格。「因为他心怎样思量,他为人就是怎样。」(箴23:7)俗语说得好:「种的是思念,收的是行为;种的是行为,收的是习惯;种的是习惯,收的是品格。」

4. 圣经鼓励信徒追求圣洁

追求圣洁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神的要求和标准很高。华森多马说,成圣是件「要流汗的工作」。可喜的是,神藉着他的话语,给了我们几个追求圣洁的动机。我们必须抓住这些<圣经>真理,好鼓励自己不断地努力,迈向圣洁。

1)神召我们,要我们追求圣洁,是为了我们的好处和他的荣耀。「神召我们本不是要我们沾染污秽,乃是要我们成为圣洁。」(帖前4:7)不论神对我们的要求是甚么,肯定都是必要的。其实,神的呼召本身和过圣洁生活对人的益处,这两点就应当足够让我们追求、操练圣洁。

追求圣洁会增强我们的灵命。神向我们保证:「他未尝留下一样好处,不给那些行动正直的人。」(诗84:11)费福 (John Flavel) 说:「心灵需要圣洁,就像身体需要健康一样重要。」巴克斯特(译者按:Richard Baxter (1615-1691)是英国领导清教徒的一位神职人员)曾经写了一本难能可贵的巨著,是关于圣洁的,他用的章名如下:成圣是唯一有保证的路,成圣是唯一诚实的路,成圣是最有果效的路,成圣是最荣耀的路,成圣是最愉快的路。

但是最重要的是,圣洁帮助你荣耀你所爱的神(赛43:21)。柏克斯(Thomas Brooks):「圣洁是最能荣耀神的。」

2)圣洁使得你像神,并保守你的正直、廉洁。华森多马说:「我们要努力追求像神一样圣洁。就像从一块乾净的玻璃,我们可以看得见玻璃后面的人;同样地,从一颗圣洁的心,我们也可以见到神。」基督是我们追求圣洁的榜样:他那圣洁的谦卑(腓2:5─13),他那圣洁的怜悯之心(可1:41),他那圣洁的赦免(西3:13),他那圣洁的无私(罗15:3),他对罪恶那种圣洁的憎恶(太23),以及他那圣洁的祈祷(来5:7)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按照基督的模式,追求像神一样圣洁,可以免去我们做一个假冒为善的信徒,也可以免去我们做一个只是礼拜天的基督徒。天天操练圣洁,使我们的生命有活力,有目标,有意义,有方向。

3)成圣是你已经称义和蒙拣选的明证,也促使你对得救的确据更有信心。成圣是因信称义必然的果子(林前6:11)。成圣和称义虽然有别,却是分不开的。因信称义和成圣二者的关系是一有机体,是密不可分的。重生绝对导致新的生命。已被称为义的人走的是万王之王自己走过的那条圣洁之路。唯有在基督里,藉着基督,因信称义使得神的儿女有资格、有胆量进天堂;而成圣则使得他们适合在天堂居住。同时,成圣也是预备他们享受天堂生活的必要条件。换句话说,成圣是个人称义的落实。华腓德(译者按:B. B. Warfield (1851-1921) 是美国著名神学家)说:「基督宣 告:『人可以因信称义。』人追求圣洁就是执行基督的这个宣告。人被称为义后,却不追求圣洁, 就像一个法庭已经宣判无罪,但却没有被释放的人一样。」故此,在基督宣告:「我也不定你的罪」 之后,马上跟着就是要我们追求圣洁的呼召:「不要再犯罪了」(约8:11)。

拣选与成圣也分不开。「因为他从起初拣选了你们,叫你们因信真道,又被圣灵感动成为圣洁,能 以得救。」(帖后2:13)基督拣选的羊群,都有圣洁的标记。这是为甚么拣选的教义,一直都 是基督徒的安慰,因为这是他们得救的根基,知道神的恩典会不停地在他们心中工作。怪不得改革 宗的先辈都把神的拣选看成信徒最大的安慰。

加尔文强调拣选的教义不会令信徒灰心,只会让他们得安慰;但是这教义与不信的却无关,神要求 他们的是悔改。凡是因拣选的教义灰心、失望,或只想从拣选的教义得好处,而不过圣洁的生活的 人,就是受了撒旦的迷惑,误用了这个既宝贵又鼓励人的教义(参申29:29)。正如莱尔(译者按:R. C. Ryle (1816-1900) 是英国福音派领袖,曾任利物浦主教。)指出:「<圣经>之所以清 楚、明显地讲述拣选的真理,不是要我们查看生命册是否有我们的名字,乃是因为神要我们这些被 拣选的男男女女都过圣洁的生活,叫世人都知道我们与他们有别。」圣洁是我们得蒙救恩可见的一 个层面。经上说:「凭着他们的果子,就可以认出他们来。」(太7:16)

故此,圣洁使我们对救恩更有确据(约壹2:3;3:19)。「个人都可因他所结的果子确信他 是得救的。」(<海得堡要理问答>,问86)。改革宗的先辈都同意真基督徒对救恩确信的程度, 在于他是否通过神施恩的管道:读经和顺服,在这两方面下的功夫。人必须双管齐下,天天操练读 经和顺服,才能逐渐在圣洁上有长进。藉着向罪死,越发抵制罪恶,藉着操练信心,越发有得救的 保障,以致越来越热爱、顺服神。以基督为中心和由圣灵成就的圣洁,是人得到儿子的名分最好、 最可靠的证据(罗8:1─16)。

反之,放弃天天追求圣洁会使人失去得救确据的信心。有些信徒生活太随便,他们不把犯罪当作一 回事,不每天灵修,也不查考<圣经>。有的基督徒在属灵追求方面,一点儿也不主动,完全处在被 动的情况。他们不操练圣洁,以为在成圣的事上,人的努力根本帮不上忙。他们把圣洁当作是一件 「外在的」事,认为只有在很少的情况下,某些特别的事才会在我们的「内心里」发生。生活不谨 慎,也不追求圣洁的后果自然是在灵性上黑暗、没有活力和不结果子。

4)身为一个基督徒,唯独圣洁可以洁净你。相反地,「在污秽不信的人, 甚么都不洁净。」( 多1:15)没有重生的人,他们的内心没有被神从根本上改变,是不可能追求圣洁的。重生后, 撒旦不能再在基督徒的身上掌权,神将他的的律法写在他们的心版上。从此,他们尊基督为主、为王,他们也有渴慕顺服神的心,愿意为基督的缘故过圣洁的生活。「基督在我们里面」补足「基督为我们」不足的地方。神的灵不仅教导信徒,使他们理解基督成就的救恩是何等地浩大,他也将圣洁和救恩实际落实在信徒个人的生活中。藉着基督,神使他的儿女成为圣洁,也使他们的祈祷和感谢蒙神悦纳。正如华森多马所说:「圣洁的心像一座祭坛,使献在坛上的祭物成为圣洁,能满足神的心,也能蒙他的悦纳。」

5)你必须圣洁,才能有效地事奉神。保罗把圣洁和人的可用性连在一起。他说:「人若自洁,脱离卑贱的事,就必做贵重的器皿,成为圣洁,合乎主用,预备做各样的善事。」(提后2:21) 神用圣洁协助传福音,并助长基督教的信誉。可惜许多时候,基督教的信誉因为信徒的生活不检点 和假冒为善遭受贬低、破坏。这种人不亏是魔鬼的帮手。我们的生命像一本打开的书,任人阅读、 观赏,不是对人有益的,就是对人有害(林后3:2)。圣洁的生活传达的是生命的实情,它对人的影响和给人留下的印象是无以伦比的。俗语说得好,身教胜于言教。圣洁的生活显明基督教信仰的荣美;它也让人认为传福音的人是值得信任的(腓2:15)。神的仆人摩根 (Huge Morgan) 说:「圣洁能影向不信的人,是使他们愿意听人传讲福音的最佳途径。」(太5:16;彼前3:1─2)。

圣洁在信徒身上彰显出来的是谦卑和敬畏神的心。这种人才是神寻找要使用的人(赛66:2)。慕安得烈 (Andrew Murray) 说:

若想查验我们口口声声说要追求的圣洁或已得到的圣洁是否是真理,是生命,最好的途径莫非就是看看我们是否在谦卑这方面有长进。对一个被造之物来说,他必须谦卑,神的圣洁才能住在他里面,神也才能藉着他彰显神的荣美。圣者耶稣是使我们成圣的那一位,他生活的秘诀就是圣洁的谦卑,这在他的生、他的死以及他的被高举都充分地表明出来。故此,用人在神和人面前是否谦卑这个标志,来检验人的圣洁,是绝对不会错的。谦卑是圣洁所开的花朵,美丽无比。

6)圣洁使你适合在天堂居住(启21:27)。「你们要追求……圣洁。非圣洁没有人能见主。」(来12:14)欧文约翰说:

受了迷惑、又愚昧又罪恶的人若不自洁,不在成圣上下功夫,不过圣洁的生活,只想着死后上天堂,享受神的同在,这是不实际的,只是个幻想而已。这种人既不懂得享受神,也不会把得到神当作是一种奖赏。信徒在进入天堂后才得以全然成圣,但是,操练圣洁要在他活在世上的时候就开始。因为神只会让那些在世上就追求圣洁的人进天堂。基督是教会的头,我们是肢体,他既然是有生命的,当然不容许身上有已经坏死的肢体。

5. 追求圣洁的障碍

在追求圣洁的过程中,免不了会遇见一些障碍。障碍会拦阻人对圣洁的追求。下面有五件事我们需要防备:

1)我们对罪和生活的态度往往过于以自我为中心,而非以神为中心。我们光看重犯罪的后果的严重性和如何胜过罪,却没有看到犯罪这件事本身是多么地令神忧伤。如此一来,正面的结果和得胜,就错误地成为顺服和成圣的副产品。追求圣洁就必须恨恶罪,像神恨恶罪一样。成圣不仅是爱神,爱邻舍,它也包括恨恶罪。恨恶罪是圣洁的本质。爱神的人肯定会恨恶罪(箴8:36)。我们必须培育这种对罪的态度,就是把犯罪看为主要是针对神,是反抗、背逆神(诗51:4)。

轻忽罪,曲解罪的结果就是轻忽圣洁,曲解圣洁。莱尔说:「人对圣洁的看法不正确,一般来说是由于人对人性的败坏认识不够。人若不了解人性的败坏,看不清罪恶的可怕,他就很容易接受错误或不正确的治疗方法。」故此,操练圣洁必须要对付今生的骄傲和肉体的情欲,同时还要这样祈祷:「求你赐我专一的心,只求荣耀你的名。」(<颂主诗篇>,第236首,第2节)。

我们之所以跌倒,因为我们没有刻意把神的话语、旨意和荣耀放在生活的首位。一位苏格兰的神学家布郎 (John Brown) 说:「圣洁不是神秘的猜测,一时的热诚,也不是过度的刻苦,而是效法神的心思意念和行事为人。」

2)我们成圣的进展受到拦阻,是因为我们误解「因信而生」的真义(加2:20),以为追求圣洁完全不在乎人的努力。有时我们甚至认为人的努力是罪恶的或「属肉体的」。莱尔主教说过这么一段话,相信可以帮助矫正这个错误。

许多人把信徒追求、操练圣洁完全当作是靠信心,而不在于人的努力,这样说智慧吗?合乎<圣经>的教导吗?我不认为。一个有见识的基督徒绝不会反对信靠基督是圣洁的根源。但是,<圣经>明确地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基督徒在成圣的路上,除了需要信心,也需要个人的努力和操练。

我们有责任在成圣的事上下功夫。我们若不圣洁,会是谁的错呢?当然是我们自己的错。尔斯钦 (Ralph Erskine) 指出,我们对情欲的试探所当采取的态度,不是对付就是逃避。其实,有时我们应当乾脆接受彼得的劝诫:「亲爱的弟兄啊,你们是客旅,是寄居的,我劝你们要禁戒肉体的私欲,这私欲是与灵魂争战的。」(彼前2:11)禁戒往往是成圣最简洁的路。

要脱下旧人,穿上新人(弗4:22─32),言行一致(西3:9─10)。「要治死你们在地上的肢体」,要思念上面的事(西3:1─5)。不要将成圣形式化,乃要当之为蒙恩之人对神应有的回应(西2:9─23)。要与你的眼、你的脚、你的手立约,远离罪恶(伯31:1)。你的眼不要看罪恶,乃是要与罪背道而行。要弃绝恼怒、说闲话和恶毒。要靠着基督的宝血治死罪身(罗8:13)。欧文约翰说:「要定睛在基督身上,让信心发挥功效,治死你的罪,……你就会亲眼见到情欲被踩死在他的脚下。」

3)然而,当我们以个人的圣洁为荣,当我们以为靠自己的努力,用不着信心就可以成圣时,我们就会跌倒,而且跌得很惨。因为从始至终,成圣都是神的工作,也是他的恩典,白白的恩典(<韦斯敏斯德信条>,第十三章)斯毕 (Richard Sibbes) 说:「我们因信称义,成为义人,是因着神的恩典,我们努力追求圣洁,也是因着神的恩典。成圣不是一部份在于神的恩典,一部份在于人的努力。因为人按着自己的心意追求的圣洁,不会是神心目中的圣洁。基督徒之所以会努力,其实是由于神在我们心中工作和藉着我们工作的结果。所以「就当恐惧战竞,做成你们得救的功夫。因为你们立志行事,都是神在你们心里运行,为要成就他的美意。」(腓2:12─13)平克 (A. W. Pink) 说:「重生的人,在他里面有属灵的本能,能够行善事,否则他们跟没有重生的人就没有甚么不同。」故此,严谨地说,自我的成为圣洁是不存在的。「因此我们行善事,不能算作我们的功德。(其实,我们的善行又能算甚么呢?)不是的。我们所做的善事是出于神,并不是出于我们。」(<比利时信条>,第二十四条)加尔文说:「成圣不是积功德,使我们有资格与神相交,成圣乃是基督的恩赐,使我们得以投靠他,跟从他。」穆雷约翰(John Murray (1898-1975) 是苏格兰长老会神学家,曾任美国费城韦敏斯德神学院系统神学教授多年)是这么说的:

神不会因为我们的努力,而停止在我们里面的工作,我们也不可因为神工作,而不自己下功夫。严格地说,神与人的关系并不是平等合作──他尽他的责任,我们尽我们的责任。……神在我们里面工作,我们也要努力。关键在于因为神工作,所以我们才会努力。

有一首诗说:「我们所拥有的每种德行,我们所打的每个胜仗,我们每个圣洁的意念,完全都是出于他。」

派尔 (Kenneth Prior) 警戒我们,说:「在谈论成圣的时候,我们往往不知不觉就误入歧途,以为追求圣洁基本上是出于我们个人的努力,是我们主动要追求的。我们无意中就会这么做,即使我们承认我们需要圣灵的能力,但却认为此能力之落实,在于我们的顺服和摆上。」

我们依靠神,才能成圣,这个事实应当使我们谦卑。再说,圣洁和谦卑是分不开的。它们的共同处在于拥有这些品德的人,往往自己并不知觉所拥有的。就如,最圣洁的人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圣洁,同样地,最谦卑的人也总觉得自己太骄傲。我们这些为人教师,为人榜样的特别要留意,免得狡猾的骄傲在不知不觉中玷污了我们所谓的圣洁。

对于圣洁和谦卑之间的关系,有几种错误的看法,对成圣的进展相当不利。比方说:
(1)每当我们在思想、说话或行动中,以为靠自己就可以成圣,而不需要穿戴基督的谦卑时,我们已经陷入属灵的骄傲。
(2)当我们开始为自己的圣洁自鸣得意的时候,我们其实离圣洁和谦卑还远得很。
(3)当我们缺乏自制时,我们也缺乏圣洁。
(4)当自制无法使我们逃向基督和他的圣洁,以他为避难所时,我们的圣洁是不足的。
(5)若不依靠基督生活,我们根本不可能成圣。

4)有些对圣洁的看法是不合乎<圣经>的、是错误的,接受这些看法,会相当拦阻我们成圣的功夫。所谓需要经历「第二次的赐福」,要诚心追求和运用圣灵的恩赐,如说方言或靠信心医病,还有就是光接受基督为救主,而非生命的主等等。其实,这只不过是一些例子。许多对<圣经>的曲解和误解,使我们无法对圣洁有正确的认识,掌握不到一个合乎<圣经>的圣洁观,自然在成圣的路上困难重重。不过,这些问题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但我愿针对以上三个错误,提出一些看法。

关于第一个错误,艾恩赛(译者按:H. A. Ironside (1876-1951) 为著名的<圣经>教师、布道家、牧师与作者。)讽刺地说:「人不仅需要『第二次的赐福』,人因信称义后,若不追求圣洁,根本无法得救。」换言之,信徒不仅需要所谓的「第二次赐福」,基督徒需要神两次、三次、四次和五次的赐福。是的,基督徒需要圣灵不断地赐福,才能在成圣的路上往前行。这样,基督也才能在他身上日渐显大,而他本身则日渐衰微(约3:30)。

关于第二个错误,斯托德 (John Stott) 说得很有智慧,他说:「保罗写信给哥林多的教会,并不是因为他们缺乏圣灵的恩赐(林前1:7)。保罗清楚地指出,圣灵充满的证据不在于圣灵恩赐的发挥(这个他们多得很),而在于人是否结出圣灵的果子(这个他们非常欠缺)。」

至于第三个错误:将基督是救主和基督是生命的主当作两回事。<海得堡要理问答>回答相当正确:「因为除非耶稣不是一位完全的救主,否则,凡用真信心接受这位救主的,就必定在他里面,拥有一切凡为他们得救所必需的东西。」(问30)

5)我们很容易在每日的属灵争战上怠惰。没有人喜欢战争。基督徒常常看不清他真正的敌人是谁。他的敌人乃是诡诈的撒旦,是诱惑人的世界。除此之外,人最大的敌人是他自己。人的实情乃是他不断地被罪污染,不断地犯罪,正如保罗在<罗马书>七章十四至二十五节表达的。从这段话,你可以看出保罗的心情是多么地沉重。在圣洁的人当中作个圣洁的人,需要神的恩典,在罪人当中作个圣洁的人,需要更多的恩典。我们生活在一个罪恶的世界里,却要保持个人的圣洁,根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况我们又是那么地容易陷入试探。所以,我们必须要不住地争战。属灵的争战是一个圣洁的争战,是与撒旦的争战,与罪恶的争战,也是情欲和圣灵之间的斗争(加5:17)。基督徒心里有平安,但同时也有争战(罗7:24─8:1)。茹德夫 (Samuel Rutherford) 说:「与魔鬼斗争远比从他得平安来得好。」可惜,我们在危难中,却往往忽视了神已经为我们预备好的对策,就是基督的圣洁(来7:25─28),以及神所赐全副的军装(弗6:10─20)。真正追求圣洁的人,都有一颗灵敏的心,深深体会自己心里仍然有罪,而且甚至会被罪欺骗和迷惑。圣洁的人不像一般人,他心中容不下罪,他一犯罪,就不平安。他会跌倒,但他跌倒后还会站起来,他会为自己的罪忧伤,在神面前谦卑悔改。

6. 追求圣洁的喜乐

成圣的生活是一个在主里满有喜乐的生活,而不是消极、悲观的(尼8:10)。可惜,有人以为圣洁的人必定是愁容满面的人。其实,这种看法完全扭曲了<圣经>的教训。反之,<圣经>的教导是:操练圣洁的人可以经历真正的喜乐。耶稣说:「你们若遵守我的命令,就常在我的爱里,正如我遵守了我父的命令,常在他的爱里。这些事我已经对你们说了,是要叫我的喜乐,存在你们心里,并叫你们的喜乐可以满足,」(约15:10─11)唯有那些顺从神,追求过圣洁生活的人,才能经历这种喜乐,就是与神相交而有的喜乐。这是一种最高超的喜乐,长存的喜乐,和有盼望的喜乐。

1)最高超的喜乐:与神相交。对一个基督徒来说,没有比与神相交更喜乐的事了。<圣经>说:「在你面前有满足的喜乐。」(诗16:11)真正的喜乐来自神。当我们与神相交,他就赐给我们喜乐。每当我们犯罪,与神隔绝,我们就不可能有喜乐,这时我们当存悔改的心,立刻来到神面前,像大卫一样祈祷:「求你使我仍得救恩之乐。」(诗51:12)我想,耶稣在十字架上对其中一个与他同钉的强盗说的话:「今日你要同我在乐园里了。」(路23:43)也是每一个神的儿女最想听、最爱听的一句话。

2)长存的喜乐:永存的确据。真正圣洁的人顺从神,而顺从神的人总是信靠神的。他们即使在百般的试炼中,仍然相信:「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罗8;28)就像一个织波斯地毯的工人,他若忠心耿耿,就会在下面把各种颜色的线都挂起来,甚么问题也不问,好让在上面的监工织成美丽的地毯。同样的,圣徒也不要在乎环境的混乱和恶劣,神要黑线,就递给他黑线,不要犹疑,因为晓得神织成的地毯肯定是完美的。你有这种又深奥又单纯的信心吗?你明白耶稣的话:「我所做的,你如今不知道,后来必明白。」(约13:7)吗?这是一种常存、稳定的喜乐,理智无法解释的喜乐。人种的若是圣洁,收的就是喜乐和满足。经上说:「敬虔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了。」(提前6:6)

3)有盼望的喜乐:永恒、恩惠的奖赏。耶稣因「那摆在前面的喜乐,就轻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难。」(来12:1─2)所以,基督徒也要存同样的心志,靠着基督所赐的力量,靠着神的恩典,一生一世追求圣洁。同时,他们也当存心忍耐,欢喜快乐地期待接受神的奖赏:「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太25:21,23)所以,白乐 (John Whitlock) 说:「基督徒走的是圣洁的路,这条路的终点是真正的快乐。」

其实,圣洁本身也是一种奖赏,因永远的荣耀就是全然成圣。<韦斯敏斯德小要理问答>说:「信徒临终的时候,灵魂就得以完全成圣。」(问37)不仅如此,他们的身体要复活,变成不朽坏、不死的,完全圣洁、荣耀的(林前15:49,53)信徒见主面的时候,要成为他在重生时就一直向往要成为的样式──在三一真神里全然圣洁。这时,他要以神儿子和与基督同为后嗣的身份,进入基督的荣耀里(腓3:20─21;罗8:17)。最后,他要像基督一样,圣洁没有瑕疵,毫无玷污皱纹(弗5:25─27),他要永永远远赞美、称颂神的主权和他那浩大而深不可测的恩惠。正如加尔文所说:「一想到神给我们的恩典是多么地浩大,我们就当发奋,极力追求圣洁。」

7. 应用

我有一次读到一位宣道士写的一篇文章,讲到他的园子里有一棵小树,树上的叶子有毒。当时,他有一个年幼的孩子,这个孩子抓到甚么都往嘴里放。所以为了安全起见,他很自然地就把这棵树拔 掉。可是,这棵树的根很深。不久,它又长了出来。所以,这位宣道士不得不常常到园子里拔树。他没有办法除根,只好每天到园子里察看,一发现这棵树长了出来,立刻就拔掉。住在我们里面的罪就像这棵树一样,需要常常清除。我们需要不断地向罪死。欧文约翰警戒我们,说:

我们必须每天在每件事上向罪死。除非罪的势力不断地被消减,它是不会死的。我们一放松,它就会乘机疗伤,卷土重来。我们必须随时随地儆醒,留意罪势力的一举一动。我们不论是在甚么情况下,或是在尽义务,或是工作,或是谈话,或是退休,或是贫困,或是享乐,总之,我们在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与罪恶斗争,不要让它得逞。我们只要一不小心,就会深受其害;任何的错失,任何的大意都是危险的。

真信徒啊,要坚持灭绝罪身和操练圣洁,在这两方面继续努力下去。既然我们有最好的统帅,耶稣基督的领导,有最好的保惠师,圣灵住在我们里面,有最好的确据,就是神的应许,还有最好的结果,就是永恒的荣耀,让我们依靠神,继续打那美好的信心之战吧。

你是否同意追求圣洁,对罪说「不」,对神说「是」是值得的呢?你晓得遵行神的旨意的喜乐吗?你尝过跟随耶稣的喜乐,体会他的轭是容易的,他的担子是轻省的吗?你知道这种喜乐不属于你,而属于你那「信实的救主耶稣基督」,是他使你「甘心乐意为他而活」吗?(<海得堡要理问答>,问1)你圣洁吗?柏克斯给我们提出一些圣洁的特徵,作为参考,叫我们查验自己是否有真圣洁。其中包括:一个真正圣洁的信徒,会羡慕神的圣洁,圣洁会影响他的整个人,包括他的心思和意念, 他的言语和行为,总之,他的里里外外都会被圣化。而且,这人总是在不断地追求更高层次的圣洁。他恨恶污秽和罪恶,也为自己的罪恶和污秽忧伤。

这虽然是一个令人畏惧的标准,但却是合乎<圣经>的。毫无疑问,我们每个人都差得很远。要紧的问题是:我们是否正在努力追求拥有这些圣洁的特徵呢?

或许你会这么说:「谁够格呢?」(林后2:16)保罗的回答是:「并不是我们凭自己能承担什么事,我们所能承担的,乃是出于神。」(林后3:5)你愿意成为圣洁吗?那么,你就必须跟基督一起开始。你想在成圣的路上不断地前进吗?那么,你就要住在基督里。其实,成圣不是通往基督之路,基督乃是通往成圣之路。在基督之外,是不可能圣洁的。故此,无论是哪一个圣洁特徵的 标准,都足以定我们的罪,叫我们下地狱。追根到底,圣洁不可能仅仅是一个标准而已,圣洁是一 种生活方式,一种在基督里的生活方式。信徒逐渐成圣表明他已经与基督联合,因为没有基督,人是不可能圣洁、顺服的。然而在基督里,是在「唯独恩典」和「唯独信心」的前题下,神召我们,要我们追求圣洁。「主耶和华啊,你若究察罪孽,谁能站立得住呢?但在你有赦免之恩,要叫人敬畏你。」(诗130:3─4)

加尔文说:「由于我们不可能在圣灵做成的圣洁之外认识基督,所以,信心与敬虔的态度是分不开的。」说实在的,基督、圣灵、神的话语、圣洁、恩典和信心都是分不开的。愿你这样为自己祷告:「神啊!求你在基督里赐下恩惠,使我因着信,今天愿意追求圣洁,不是为了积德,而是出于感恩之心。求你藉着基督的宝血、圣灵和你的话语使我成圣。」你也要学习麦琴(Robert Murray M'Cheyne (1818-1843) 为苏格兰家喻户晓的良牧),像他一样祈祷,说:「主啊!愿你使我成为圣洁,尽可能达到一个得蒙赦免的罪人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侯士庭、巴刻收集的清教徒作品集 (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