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注 释

 

 

 

[1] 赵中辉编,《英汉神学名词辞典》,台北:基督教改革宗翻译社,1990年增订再版,第87页。

 

[2] 杨牧谷主编,《当代神学辞典》,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97年,第130页。

 

[3] [2],第130 - 131页。

 

[4] Millard J. Erickson著,《基督教神学》 (增订版),卷一,郭俊豪、李清义译 (台北:中华福音神学院出版社,2000),第105 - 106页。

 

[5] 林道亮著,《圣经的启示与权威》,新加坡:新加坡神学院,1977年,第1页。

 

[6] 马有藻著,《旧约概论》(修订版),台北:中国信徒布道会,1996年,第29页。

 

[7] 陈惠荣主编,《证主圣经百科全书》,香港:福音证主协会,1995年,第637页。

 

[8] [6]

 

[9] Gleason I. Archer, Jr.著,《旧约概论》,梁洁琼译 (香港:国际种籽出版社,1996年再版),第93页。

 

[10] Gleason I. Archer, Jr.著,《圣经难题汇编》,李笑英译 (香港:角声出版社,1994年再版),第6399页。

 

[11] 参见 [1],第202页;[9],第93页。

 

[12] 关于底本说的详细发展过程,可参阅 [9],第94 -101页;另参Raymond B. Dillard & Tremper 

 

     Longman III 合著,《二十以世纪旧约导论》,刘良淑译 (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99)48–

 

     51 页。

 

[13] 参见[4],第104 - 105页;Raymond B. Dillard & Tremper  Longman III 合著,《二十以世纪旧约导论》,刘良淑译 (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99),第44页。

 

[14] [9]101 - 102页。

 

[15] Raymond B. Dillard & Tremper Longman III 合著,《二十以世纪旧约导论》,刘良淑译 (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99),第52 页。

 

[16] [15],第51页。

 

[17] [9],第106页。

 

[18] [9],第140页。

 

[19] [9],第142页。

 

[20] [15],第49页。

 

[21] [15],第50页。

 

[22] [9],第148页。

 

[23] Edward J. Young 著,《旧约导论》,周天和、颜路裔、胡联辉译 (香港:道声出版社,1995年第六

 

     ),第38 - 39页。

 

[24] [22]

 

[25] 参见:[23],第42 - 43页;[9],第148 - 149页。

 

[26] [9],第170页。

 

[27] W. F. Albright, “Japheth in the Tents of Shem,” in The American Scholar, 42: 692 - 694 (1941), p. 181; 转引自[9],第198页。

 

[28] [15],第50页。

 

[29] 转引自[9],第198 - 199页。

 

[30] [23],第29页。

 

[31] [23],第30页。

 

[32] [31]

 

[33] 详见[9],第126 - 132页。

 

[34] 转引自Josh McDowell著,《铁证待判》,韩伟等译 (美国:更新传道会,1993),第32页。

 

[35] Sidney Collett著,《真理的圣经》,香港:基督福音书局,1956年,第8 - 9页。

 

[36] 参见[9],第133页。

 

[37] 转引自[23],第33页。

 

[38] [15],第327 - 328页。

 

[39] [9],第391 - 393页。

 

[40] [15],第331

 

[41] [15],第328 -329页。

 

[42] [9],第387页。

 

[43] 参见:《中文圣经启导本》,香港:海天书楼,19936版,第991页;[9],第391页。

 

[44] [9],第398页。

 

[45] [9],第407 - 408页。

 

[46] 参见:[9],第408页;[15],第331页。

 

[47] [9],第403 - 404页。

 

[48] 参见:[9],第412 - 413页;[15],第332 - 333页。

 

[49] 参见John H. Walton著,《旧约背景与年代表》(修订及扩大版),梁洁琼译 (台北:中华福音神学院出版社,1998),第30页。

 

[50] 参见[43],第1258页。

 

[51] 参见[9],第395 - 396页。

 

[52] 吴罗瑜主编,《圣经新词典》(上),中国神学研究院译 (香港:天道书楼有限公司、中国神学研究院,1997年三版),第189页。

 

[53] Merrill C. Tenny著,陈济民编辑,《新约综览》,陈伟明等译 (香港:宣道出版社,1993年九版),第114页。

 

[54] [52],第582页。

 

[55] [52]:下册,第116;上册,第583 - 584页。

 

[56] [53],第115页。

 

[57] 陈惠荣、胡问宪主编,《证主21世纪圣经新释》,香港:福音证主协会,2000年再版,第955页。

 

[58] 黄锡木著,《新约研究透视》,香港:道声出版社,1999年,第364 - 365页。

 

[59] [53],第114页。

 

[60] [52],下册,第115页。

 

[61] 参见[43],第1343页;[53] ,第116页。

 

[62] [43],第1530页。

 

[63] [43],第1753页。

 

[64] 参见:[43],第1745页;Paul P. Enns著,《慕迪神学手册》(简体版)Kam-sun Yiu (香港:福音证主协会,1994年再版),第99页。

 

[65] [53] ,第116 - 117页。

 

[66] James Price.Interpreting the New Tastament.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1961, p. 160; 转引自Millard J. Erickson, Christian Theology (one-volume edition). Grand Rapids: Baker Book House Company, 1992, p. 93 - 94; 参见[4],第117 - 118页。

 

[67] Millard J. Erickson, Christian Theology (one-volume edition). Grand Rapids: Baker Book House Company, 1992, p. 94; 参见[4],第118页。

 

[68] [67],第110 - 111页。

 

[69] [67],第111页。

 

[70] [67],第113页。

 

[71] [15],第19 - 23页。

 

[72] [58],第364页。

 

[73] [15],第43页。

 

[74] [15],第334 - 335页。

 

[75] [15],第52, 43页。

 

[76] David Edwards / John Stott 合著,《当代神学对话》,曾宗国译 (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95),第140 - 141页。

 

[77] James I. Packer. God Has Spoken – Revelation and The Bible. Grand Rapids, MI: Baker Books, 2000, p. 96.

 

[78] W. H. Griffith Thomas著,《圣经的由来》 (How We Got Our Bible?) ,廖元成译 (美国德州:腓利门出版社,1996), 第69 - 70页。

 


 

喜爱: 
0
您的评级:
0
无人评级
疑问: 
0
您的评级:
0
无人评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