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的合一性

 

《圣经》的合一性和多样性,一直是一个复杂而棘手的课题。奥斯邦(Grant R. Osborne)指出,福音派强调《圣经》的合一性,而非福音派则着力于《圣经》的多样性。其实,《圣经》的合一性和多样性是共存和相互依赖的;问题是如何掌握两者之间的平衡。[55]

《圣经》的多样性是显而易见的。汤姆士(W. H. Griffith Thomas)说,“我们经常不了解,其实《圣经》并不是一本书,而是一个图书馆。虽然《圣经》现在指的是一本书,但是《圣经》这个字是来自希腊文,它真正的意思是指‘很多的书’(ta biblia)。”[56] 《圣经》的内容和体裁是多样的,有历史、神学、哲学、忠告、渴求和预言;有律法书、历史书、智慧文学、诗歌、先知书、福音书、书信、和启示文学,等等。《圣经》的作者是多样的,有先知、祭司、君王、高官,也有牧人、渔夫、医生、税吏,有饱学之士,也有升斗小民;他们的背景不同,写作风格各有特色。《圣经》写作的环境是多样的,时间横跨十五个世纪,写作的地点、环境、对象彼此不同。《圣经》写作的语言是多样的,有希伯来文、亚兰文,和希腊文。这些多样性,决定了《圣经》内容的多彩多姿。但是,有人只看到《圣经》的多样性,看不到《圣经》的合一性,甚至以《圣经》的多样性否定《圣经》的合一性,认为《圣经》的内容是彼此冲突的,从而否定《圣经》的的默示和无误。这种观点是见树不见林,只看见表象,没有看到本质。

关于《圣经》合一性的观点,首先是演绎性的。因为整本《圣经》的真正作者是神自己,所以《圣经》各书卷必定是彼此和谐的,《圣经》一定有贯穿始终的红线或主题。就像一支乐队,乐队的成员有不同的乐器和不同的演奏方法,但他们有共同的主旋律,有优美的和谐,不会“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因为他们不是随意或偶然凑合在一起的。他们有相同的乐谱,共同的指挥,他们是被精心挑选、组合在一起的。《圣经》各书卷的作者就像乐队的各个乐手一样。其次,《圣经》的合一性,也是可以在《圣经》中找到,这正像波普(W. B. Pope)所说的:

《圣经》的合一性是一个强而有力的证据,证明《圣经》是神的宣告。这是一个伟大的看见,而且只有一个解释:开始与结束都在同一个乐园,其中有数千年的救赎历史…有一个概念贯穿《圣经》:神要在道成肉身的儿子身上设立或重建他的国度。为了要表达这个概念,许多不同时代和不同民族的作者写出的作品都相当和谐,这绝不可能只是意外或巧合的结果。只有神的大能才能使如此多不同地方的人未经协商却完成了这样的作品。若是他们不肯定他们是从神得到默示,那么我们就必须做些假设才能解释这些作品的事实和现象。但他们已经肯定了,这个宣告在他们留下来的作品的每一页都可以看到。[57]

《圣经》的合一性,是主耶稣和新约作者使用的“以经解经”原则的根据,《圣经》神学、系统神学等学科才得以产生:

当然,有限的人永远无法作出《圣经》真理最完整的“系统”;可是,若说我们无法将《圣经》的真理“系统化”,却是不正确的。要诀是让系统出自经文本身,透过《圣经》神学浮现出来,再按要义分类,扼要说明《圣经》各种不同表达法背后的合一性。[58]

当然,强调《圣经》的合一性而抹煞《圣经》的多样性,同样会产生释经的谬误。恰当掌握《圣经》的合一性和多样性之间的平衡,对释经学是非常重要的。赖若瀚说,第一,《圣经》是神的话,因此具有合一性,解经者必须接纳它的超然性与权威性。第二,《圣经》是人写成的,因此具有多样性,解经者必须按照各经卷的不同特点,应用适合的解经原则去找出作者的原意。[59] 在此基础上,才能透过《圣经》多样的表象,看到《圣经》合一的本质。

《圣经》是合一的,那么,什么主题(如神的国度、救赎历史、应许与印验、圣约、预表等)是《圣经》合一的中心呢?或者说,什么是贯穿新、旧约《圣经》的红线或主旋律呢?对此,学者并没有一致的意见。

有的学者认为,“神的救赎”或“基督”是《圣经》合一的中心。因为,使徒保罗对提摩太说:“这圣经能使你因信基督耶稣有得救的智慧”(提后315)。《圣经》的主题就是“一十架、一圣约、一信、一教会”。[60] 旧约各经卷预言、盼望基督来临,新约各经卷回顾、解释基督在世上的作为,及盼望基督的再来。[61]  只是,以救赎为《圣经》的主线的观点,不太容易解释“地狱”的存在。

有的学者认为,“神的国度”是《圣经》的中心。[62] 神的国度是《圣经》所有启示所围绕的历史架构,是透过神的创造和基督的救赎达成的。《圣经》一开始就明确记述:神造人是要“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全地,并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虫”(创126)。然而,由于始祖犯罪,管理世界的权柄暂时交给了魔鬼(林后44;弗612;路45 - 7),与神的国度相对而立。与此同时,神在历世历代兴起了亚伯拉罕、摩西、约书亚、撒母耳、大卫等属灵领袖和各国君王,在地上作神的国度的代理人,直到主耶稣道成肉身,藉十字架给予撒旦致命一击。从此,神国的管理权交付给蒙救赎的教会;撒旦作垂死挣扎。主耶稣第二次降临后,神的子民重新回到受造初期的状况,与神同掌王权,直到永远。按照这种观点,“神的救赎”这一主题是包含在“神的国度”的主题中的。神的救赎,只是神的国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建立神国度的一个必要步骤,而不是终极目的。这样,就比较容易解释“地狱”的存在。[63]

还有学者认为,在整本《圣经》中,有三条红线贯穿其中:神的荣耀、神的国度、和神的救赎。这三条红线中,神的荣耀为主;神的国度建立以后,神的荣耀藉着神的国度彰显,神的荣耀与神的国度交织难分;神的救赎则为辅,是建立神的国度的一个步骤。[64]

巴刻(J. I. Packer)指出,“荣耀”的希伯来文字根是“重量”,希腊文的原义是“意见”;但总结旧约、新约,“荣耀”的意思包括:第一,显露出来的超越性及值得称赞的特性;第二,对这些特性的尊崇和敬仰。旧约时代,神的荣耀的表现有时是肉眼可看到的,如闪电、神的显现的大光、云彩等等。神让摩西和先知知道,神的荣耀就是神的圣洁与良善(出3318 - 347;赛61 - 5)。到了新约时代,神的荣耀常与神的能力、智慧与爱相连,特别是在耶稣基督的受死、复活、升天,和圣灵的工作中显现出来。[65] 所以,神的荣耀是神的本质、特性所确定的,是创世之前就有的(约17:5),是从亘古到永远的。神的创造、救赎大工都是为了彰显他的荣耀(诗191;赛437)。

雷历(Charles C. Ryrie)指出:“国度的字典定义为一个有政治组织的社会。因此,国度应该包括统治者、被统治者以及被管辖的领域。”[66] 在神国中,神是统治者;但只有在创世以后、起码在天使被造之后,神国中才有被统治者(诗10319 - 20)。所以神的国度是“创世以来”(太2534)才出现的。

神的荣耀无始无终;神的国度有始(天使受造)无终;神的救赎有始(始祖犯罪)有终(新天新地到来):

 

                                                                        

  神的荣耀

亘古 -------------------------------------------------------永远

神的国度

创世--------------------------------------------------------

神的救赎

                   始祖犯罪 ------------------------------ 新天新地


所以,如果不以对人的救赎、而以彰显神的荣耀为《圣经》合一的中心,就容易理解天使的受造,并合理地解释“地狱”的存在。天堂是神的荣耀(神的慈爱与公义)的彰显,“地狱”也同样是神的荣耀(神的威严与圣洁)的彰显。

 

 

 

喜爱: 
0
您的评级:
0
无人评级
疑问: 
0
您的评级:
0
无人评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