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现在与未来的国度

前面已经看见,耶稣对旧约时代的秩序与上帝的国之间作了一个很清楚的区别,因此符合旧约中对国度观为「未来」的一面的见解。这里引起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耶稣对于国度来临的时间与方式有何见解?不久以前,一般学者认为,根据耶稣自己的教训,国度的来临乃是一段冗长的过程,包括许多年代,直到最后藉着一个突然的转机而完成,同时基督第二次再临并世界末日的来到。而在这一段冗长的过程中,会有内在的,属灵并无形的改变。他们相信,当福音传遍全球,人心得到改变,罪恶与过错被制胜,人与上帝在生命上的团契建立时,这国度就来到了。从这方面而观,当耶稣开始传道时,上帝的国就开始来到了。他在世上的工作并受死是国度实现的一部分,门徒已经进入这国,教会全部的历史乃是国度逐渐的发展史,今日的信徒对这国度的推进也有责任,并且是国度的一份子。

但是,近年来某些著者激烈批评这种见解,认为它与历史不符。他们声称,耶稣对国度来临的见解与上述的见解全不相同。耶稣绝没有以为他的先知工作以及由此而致使以色列的任何属灵的改变会使国度来临。他的任务仅是为国度的来临作准备工作:使人们准备国度的显现。引进这国度是上帝的工作,而不是耶稣的工作。无人能促进或阻滞它的来到。而且这国度会在刹那之间,因着上帝突然间超然的干预,在一个世界性的危机中来到,因此它不是局部性的,而是立即全部实现,应验一切的预言,表明世界的末日。他们并且认为耶稣盼望这桩惊世巨事会在他尚在人间之时发生,而当他知道必将受死之后,仍以为必会在当时的世代中发生。

当我们试图测验这两种见解那一种是符合耶稣的教训之前,我们首先须注意它们的不同之处何在,并且清楚知道当我们采取某一种见解时会影响到那一些事。这两种见解一致承认,耶稣相信国度最后的来临即是世界的末日。因此,较早的一种见解包含较近的一种见解的内容,两者相异之处是在于前者内容的一部分为后者所否认。唯一之争执点是,我们是否有权说,在耶稣的思想中,他能从他工作的纯属灵方面的结果上找出国度来临的开端,因而将这渐进性的来临伸展至一个无定限的时期。

然而,对这争执点的决定却是有着极严重的后果的。第一,它牵累到耶稣的教训是否可能错谬的问题。假使他确然盼望天国会于他在世时或在那世代中来临,那末,事实证明他是错误了。第二,假使我们接受那较新的见解,那末耶稣教训中的重点分配情形就大不相同了。一般都同意,耶稣证道的中心点,也是他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即是国度的教训。因此,假使我们能相信,这国度在部分上是相等于某些属灵情况的存在——如公义及与上帝交谊,那末这些情况与国度在耶稣的评价中乃是具有最高的地位的。相反地,假使这些属灵情况存在于国度之外,而只是准备性的情况,那末它们将失去这中心的地位,而只是推进国度的一种工具罢了。第三,这一争论点影响到耶稣的道德观念。那些接受较新的见解之人相信,耶稣对世界末日即要来临的见解深深地影响到他的道德观念,因为这种见解阻碍他对人在这世界上的责任发生兴趣。最后,它也可能牵涉到耶稣本人的性格。某些著者认为,这种过份的盼望表示耶稣是一个狂热的梦想者,而不是一个安静并心神镇定的人。由此看出,国度来临在这一方面的教训牵连到他的性格与工作的一般价值和凭信。

我们承认,旧约圣经并未将国度之应许的实现分成数个阶段或时期,而只是将它的来临视为将是全部同时发生的。施洗约翰似乎仍守这种旧约的观点。但这是由于预言从平面上远眺未来之事,因而往往缺少「远近配置」的视觉力之故。耶稣不仅是高于先知,又是站在面对事实的地位上,他的视线决不会受到同样的限制。我们也没有理由辩称由于当代犹太教的见解是如此,耶稣的见解也必定与它相同。因为一则犹太教并不能作为耶稣的标准,再则,甚至在当时的犹太教中也已经将弥赛亚应许之实现区分成数个阶段了。

前面已经看到,犹太人所盼候的国度并非是一个全新而前所未有的国度,而是盼候上帝的统治在更高超之方式上的显现。同时,甚至在这种未来的显现的限度下,国度也已经开始有着阶段的区分。当耶稣在世之时,犹太人可能已经开始认为,初期的弥赛亚国度将在世上彰显某一段固定的时期,然后是世界历史的完成并永远的国度之新秩序的建立。新约后半部的教训中也有相似的区分,例如保罗辨别自基督复活开始即实施的统治与最后的境况,那时他「就把国交与父上帝」(林前15:23-28)。

因此,甚至犹太教的教义也承认,国度在一方面已经存在,而在另一方面却尚未来临。我们必须假设,耶稣在他的教训中也可能包含这种双重的观念。事实上,耶稣有时称「国度」为一种内在的属灵状况,酷如犹太人的观念。例如在马可福音10章15节,他提到「凡要承受上帝国的人」。这句话非常类似犹太人所谓的「负起天国的轭」(又参太13:52)。

但是犹太人和耶稣对初阶段国度的看法有一点不同。根据犹太人的看法,国度是始终存在的,问题是在乎世人是否愿意负起这担子,而耶稣却了解世人的罪恶及天国的真义,因此认为必须先藉着上帝的工作才能使人接受它。我们记得,犹太人相信,国度的中间阶段将于弥赛亚显现时开始。既然耶稣自认为弥赛亚并且行使弥赛亚的职权,那末他也必定认为这段在世工作的时期乃是国度初阶段的实现了。当然,他将犹太观念更改为属灵性而崇高的国度观念。

根据事实,无人否认在福音书卷的记载中,耶稣曾教导关于一个属灵的暂行的国度。若是否认此点,即是否认福音书著者的可靠性。某些学者称说,由于当时情况的演变,表明主耶稣的第一次与第二次来临之间将有一段冗长的时期,以致福音书的著者不得不声称有一个长时期的暂行的国度。本书的范围不容许我们进一步讨论这种批评。但是凡信任福音书卷可靠性的人,无法否认这暂行阶段国度之存在。一般都同意,福音书中清楚教导,属灵的国度目前确已存在(例如:太11:11,13:41,16:19)。

除了批评者的观点之外,有人却以解经的方式来推翻这项观念。对于这方面的企图,我们必须按证据作一个简单的查考。最明显的一段经文是马太福音12章27节,该处法利赛人称说耶稣赶鬼的能力是由于他和鬼王别西卜同党。耶稣回答说:「我若靠着上帝的灵赶鬼,这就是上帝的国临到你们了。」这句话的原意乃是说:何处魔鬼的国度被毁灭,何处上帝的国度开始建立。魔鬼的国度在那时既然已经存在,那末上帝的国度也必已实现了。

有人反对说,这句话不能证明那属灵国度会逐渐实现的概念,因为主耶稣认为赶鬼及其它的神迹只是国度最后迅速来临之信号,即最后结局的开端。但是,即使这种见解是准确的,它也承认国度逐渐来临的原则。神迹若是信号,它证明国度的来临将不是完全突然出现的,而是在预感及预料之中的。然而,这种反对者的解释不可能是代表耶稣的原意,因为在此以前耶稣已经表明,在万事应验之前,他必会受死,故此他不可能以为最后的结局将在赶鬼的神迹发生后不久立即来临。他的原意乃是说:当魔鬼的权力被消灭之时,一个新的秩序立即开始,而它的开始即相等于上帝的统治。我们承认,耶稣在该处的回答并没有充分地包含上帝的属灵国度的观念。它证明当耶稣在世之时上帝的国度已经实际上存在,但并未直接断言国度的内在性与无形性,因为赶鬼的神迹如同其它的神迹,是属于外在性与有形性的。

另有一段经文有着同样的情形。根据路加福音17章21节,法利赛人询问耶稣关于上帝的国显现的时日,耶稣回答说:「上帝的国就在你们的心里,」或译作「就在你们中间。」依照前一种翻译,它包括国度的属灵性并现存的事实,而按照后一种翻译则只是表示国度已经在某种形式下存在而已。近来有人宣称,「就在你们中间」并不表示国度当时已经存在之意,因为耶稣是论到将来的事,他的原意是说,上帝的国最后来临的时日并不能藉着观察或推算而得来的,人们无法说:「看哪,在这里,看哪,在那里;」因为上帝的国将突然地在你们中间来临。然而其它的经文清楚指出,国度最后来临之前将有某些表象,因此大致上是能观察并推算的。我们必须在这两种翻译中选择一种。后一种的翻译——「在你们中间」——较为优胜,其理由有两点:第一,它针对法利赛人的问题:「上帝的国何时来到?」而不是「上帝的国在何处显明?」第二,法利赛人既不是真信徙,上帝的国当然不会在他们「心里」。耶稣的回答教训那些发问的人,上帝的国的来到并非是一件未来的事,而是一件现存的事实,正在那些希望知道何时何日才会来临的好奇者的中间。这并不直接解释国度的形式,耶稣可能只是论到神迹为上帝能力的一种彰显,与前述赶鬼的情形相同。但他也可能是意指,藉着他工作的属灵效果,上帝的统治在以色列中间得以建立。

另有一段经文清楚教导国度的存在并它的属灵性的形式,即路加福音16章16节。此处耶稣说:「律法和先知,到约翰为止;从此上帝国的福音传开了。」即是说旧约预言性的时代到约翰为止,从此上帝的国不再是预言的主题,而是福音的宣讲了,因此不再是未来而是目前的事了。约翰本人不在这国度以内,虽然有人在它以内。这当然不是指那最佳的国度,因为耶稣决不会将约翰排斥于天国之外,而是说因为约翰继续站在旧约律法和先知的地位上,他未能享受那由耶稣之工作所带来的新秩序的权利。这些约翰未能享到的权利显然不是指约翰没有机会看见耶稣行神迹的事,而是指内在的属灵的福祉,因为耶稣宣称「在天国里最小的,比他还大」(太 11:12)。而且我们从基督其它的教训上知道,地位的高低并非是按有否见到神迹而定的(例:约20:29-译者)。

登山宝训中一句训言也能引证此事。耶稣对他的门徒说:「你们要先求他(上帝)的国,和他的义,这些东西(食物和衣服)都要加给你们了」(太 6:33)。虽或有人会否认,此处所提的公义是指今世的公义,因而是对国度的一种说明,然而事实上,国度是能在今生获得的。食物和衣服是要加给那些得到国度的人,而不是指要加给那些「寻求」国度的人,因此,耶稣在此处一定是论到在今世存在的国度。

关于国度的现存性及内在性最清楚的教训,却是在耶稣的比喻中(太13;可4;路8)。在麦子和稗子的比喻中,善人与恶人显然同存于国度之内。撒网的比喻有着同样的教训。耶稣在这些比喻中所讲的国度显然不是国度最后的情况,因为在那时善人与恶人将被分开。有人认为这两个比喻,特别是马太福音13章36至43节中的解释,乃是较晚的概念。然而如何解释芥菜种和面酵的比喻呢?(太13:31至33)这里耶稣以国度为一个生长的机体和发酵的力量,即一种属灵的新秩序。若将它们解释为耶稣的神迹所表示的微小的开始和他工作完成时的普世性影响的一种强力对照,未免过于牵强,而且也忽视了耶稣使用比喻之内容的实情。最后,应当注意耶稣曾讲到天国的「奥秘」。最合理的解释是,耶稣是指这些比喻中的主要观念,而不是指他用比喻作教训的奥秘。耶稣所说的奥秘是指天国的来到乃是逐渐的,不易觉察的,并属灵式的,有别于犹太人所盼候的方式。

以上所述使我们无法否认,对耶稣而言,这内在性的国度并不是突然间来到,而是经过一段冗长的过程的。但是有些著者虽然承认这项事实,却不愿承认耶稣在开始传道时即存着这种概念。他们认为国度的概念在耶稣的心目中曾因环境而转变,他在传道的初期曾期待国度会藉着上帝的行动而突然来临,可是后来发现犹太人对他及他的工作的敌视,以致那荣耀的国度无法立即实现,因此他渐渐地相信,上帝的统治在目前只能限于内在及无形的一面。犹太人的敌对行动会引致他的受死,但是他的死反而会使他进入荣耀,然后他会在云中降临,并且建立全面性的国度。然而福音书的记载清楚指出,我们不可能将耶稣的教训分割成两个时期,而以为耶稣在初期传道时只知道国度会突然来临的一面。耶稣在它早期的教训中已经论到国度属灵方面的来临(参太11:11,可2:18-22)。这种假设一般所提陈的理由也并不足以使人信服。耶稣确曾在开始传道时即宣称上帝的国是未来的,但他同时讲说国度的属灵性与最后来临的有形方式。他劝勉门徒们不停地追求国度,这暗示上帝的国将在他们心里逐渐增长。他不单在早期提到那末世性的国度,甚至在他传道工作的晚期也如此讲过。他能如此讲论,因为只有在世界的末了,国度才会完全显现。这并不否认耶稣知道在此以前国度在某种程度下已经存在了。他也确然在早期传道时没有宣称自己为弥赛亚,或许因此有人会推论,耶稣认为弥赛亚的职权和国度的来临都是未来之事。除非耶稣在早期确是因为相信他尚未作弥赛亚,而且认为他当时的工作并不是弥赛亚的工作,这种推论乃是错谬的。事实上耶稣是因着教育法而没有立即宣布他就是弥赛亚,虽然他确知他是在行使弥赛亚的职权。弥赛亚的活动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卑微地在世上,另一种是在荣耀的宝座上,相当于天国的两种方式,一种是在目前而无形的,另一种是在世界的末日而有形的。耶稣对弥赛亚的意识,正如他对天国的概念,乃是两面性的。因此,我们相信,在他传道工作的范围下,耶稣对这个重要的主题的了解并无任何显着的转变。

另一方面,在他对国度之真理教训的提供上(以别于他自已对此事的了解),我们确能看出某些进展。这个结论并非是根据耶稣在早期和晚期的教训之比较而得的,因为福音书的内容并不是按照年代先后而排列的,而是根据耶稣在某两段时期中对国度某部份的教训的强调而定的,这两段时间就是当他讲论国度的比喻的日子及当他在该撒利亚腓立比境内对门徒宣布他将受害之时。在这些比喻中,耶稣辨别国度即将来到的一面及最后来到的一面,并且详细地描写前者的性质如同生物成长的过程,是逐渐生长而不易觉察的。这似乎表明,在此以前他尚未强调过这点区别。这并非是说他未曾提到过国度的属灵方面的性质。事实恰是相反。然而,在此以前,他虽曾有时论到国度的属灵方面,有时论到国度在未世时的境况,但他却没有特意的教导这两方面的分别并彼此之间的关系,而只是以国度为一个单位,其中包含各种品质。原因可能是由于耶稣在初期传道时希欲应用旧约教导的方式,而旧约则并未辨别天国实现的各种时期及阶段。因此,在初期传道时他使他的教训衔接旧约时代的启示,然后藉着比喻将国度的真理更丰满地提供于世。第二个重要时期是在该撒利亚时耶稣所讲关于教会与国度的关系。此事将在第九章中另行讨论。

我们必须记得,耶稣的教训是论到国度的两方面,而不是论到两个不同的国度。故此,古代神学将国度分为恩惠的国度与荣耀的国度,乃是不恰当的。在麦子的比喻中(太13:24-30,36-43),麦子的生长和收成是属于同一个过程的两部份。只有一个连续性的建国运动,它首先握住生命的属灵中心,然后又在有形的具体性上占取这生命。

在第二个阶段中,前者的原素重被包括在内,而且仍为最重要的一面。初先来临的国度仍旧渗杂着各种缺点。故此,这未后来临的国度非单使前者配上形体,同时也带来内心的完善性。由此,我们看出,主耶稣对国度之两面性的教训证明,他尽力将属体部份附属于属灵部份之下,同时他坚持属体部份不应被蔑,而应当了解,那更新的属体部份乃是显明属灵部份不可或缺的工具。

喜爱: 
0
您的评级:
0
无人评级
疑问: 
0
您的评级:
0
无人评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