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初代的教会
1.
(1) “教会”是神的儿女、蒙召的子民所组成的团体,是敬拜上帝的所在,是基督的身体,是在圣灵中的团契;
(2) 藉着主耶稣的死与复活,“新约教会”诞生了,从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作主的见证。
2.
(1) 罗马帝国逼迫基督徒的理由,表面来说是根据谣言误会以之为邪教异端,深入来说有下列原因:对罗马国教信仰造成威胁、畏惧基督徒成为强大势力而无法掌控、基督徒的爱融化当时社会阶级制度。
(2) 关于逼迫的过程细节,见本课第二段“外面的逼迫”。
3.
(1) 与基督教有关的“异端”是指:以基督教之名传讲与福音基要真理相抵触的信仰,其说法已离开圣经正统信仰者;
(2) 许多不同宗教哲学背景的人加入了教会,以自己原有的理念来解释基督教信仰,违背圣经的启示,离经叛道,就成了异端;
(3) 诺斯底主义,以便尼派,幻影说,马吉安教派,孟他努教派。
4.教会以三方面的巩固措施来回应:主教监督制度,认信基要真理,确认圣经正典。
5.
(1) “使徒后教父”是指在使徒离世之后的第二代教会领袖,留下著作见证;
(2) “护教士”是指第二世纪时,著书立说为基督教信仰辩护的教会领袖。
第二课 国教化时期
1.
(1) 见本课第一段“康士坦丁的改信”;
(2) 正面来说,康士坦丁的信主终止了对教会的逼迫,他善待教会并召开尼西亚会议解决教义之争,维护正统信仰,使教会在安定环境中发展;负面来说,基督教会从此成为罗马帝国的新贵,后来成为国教,政治势力渗入教会,导致中世纪教会的腐化。
2.在亚他那修与加帕多三杰的领导下,细节见本课第三段“尼西亚会议”。
3.
(1) 教会整体根据圣经,共同讨论制订信经,持守基要真理,面对时代挑战而带出积极正面回应。
(2) 325年,尼西亚,“圣子与圣父同本质”;381年,康士坦丁堡,“确认尼西亚信经,圣灵是完全的神”;431年,以弗所,“基督的位格为一”;451年,迦克敦,“基督的神人二性”。
4.他们是“一性派”分布于不同地区,细节见本课“大公会议”段。
5.见本课“重要教父与奥古斯丁”段中关于“奥古斯丁”的部分。
第三课 中世纪前半期
1.
(1) 双重挑战:带领蛮族信主,教育开化他们。
(2) 教会以“三化”完成使命:修道主义,教皇制度,宣教运动。
2.见本课第二段“修道主义”。
3.见本课第三段“教皇制度”。
4.帕提克自不列颠赴爱尔兰宣教,爱尔兰向苏格兰与英格兰宣教,奥格司丁从欧洲大陆赴英格兰宣教,英伦三岛向欧洲大陆宣教,宣教运动环环相扣,前后呼应,互相支援,生生不息。
5.东西方教会的状况,除“三大运动”的发展外,要注意“第五、六、七次大公会议”,“回教势力兴起”,“封建制度崛起”及其影响;分裂的原委,见本课“东西方教会的分裂”段。
第四课 中世纪后半期
1.克吕尼运动,熙笃修道会,方济会,道明会。
2.
(1) 教皇制自贵格利七世整顿中兴后,行情上涨;教皇运用三大法宝,凌驾君王之上,到了教皇英诺森三世时,权力达至颠峰。
(2)经过“被掳到巴比伦”(1309-1377)与“大分裂”(1378-1417)后,教皇制一落千丈。
3.见本课第三段“十字军东征”。
4.
(1) 中世纪时,从学院中发展出理性分析法,后来亚里斯多德的著作又重现西方,促成“经院哲学”的崛起;然而,学者们如邦拿文都瑞与东司哥特等,日渐明白“理性”的局限性,所以自俄坎的威廉发表其“唯名论”之后,“经院哲学”就日趋没落。
(2) 亚布拉德,阿奎纳,邦拿文都瑞,东司哥特。
5.
(1) 威克理夫,约翰胡司,撒沃那柔拉。
(2) 他们都高举圣经为最高权威,指出教皇并无最高权柄;他们都要照圣经来改革教会的腐败,其著作思想与勇气精神为后来的改教运动播下种籽。
第五课 宗教改革运动
1.会议运动,人文主义,共同生活弟兄会。
2.见本课第四段“马丁路德与宗教改革”。
3.
(1) 起自苏黎世的改教家慈运理,他高举圣经为唯一的权威,反对罗马教皇派的教训与作法,带动了瑞士诸邦的改教运动。
(2) 慈运理启动了瑞士的宗教改革,带领了初期的发展;加尔文承先启后在日内瓦领导改教大业,著述『基督教要义』与圣经注释,创办“日内瓦学院”训练各国改教领袖,成为欧洲各国改教的主力。
4.见本课“荷兰与法国的宗教改革”段。
5.
(1) 长老会起源于苏格兰,是诺克斯承袭加尔文主义所建立的“长老治会”的教会;
(2) 圣公会起源于英格兰,是英王亨利八世脱离罗马天主教而自立的教会。
第六课 宗教改革之后
1.“重洗派”认为“抗议宗”的宗教改革不够彻底,坚持要废除所有传统,自认为唯有他们才是真教会,自立于“抗议宗”之外。
2.成立“耶稣会”,恢复“异端裁判所”,召开“天特会议”。
3.见本课第三段“三十年战争”。
4.见本课第五段“英国的清教徒运动”。
5.“敬虔运动”的施本尔与富朗开,影响了“莫拉维亚弟兄会”的亲岑多夫;“莫拉维亚弟兄会”的宣教士影响了“循道主义”的约翰卫斯理。
第七课 十八与十九世纪
1.“美洲大复兴”情形见本课第一段;美国本土的异端教派,见本课第五段“独一神教与美国本土的异端要派”。“大觉醒”的产生都是来自圣道(圣经信息)的传讲,圣灵总是藉着圣经作工,带来复兴;“异端”的产生皆是背离圣经的启示,以人的看法解释作为最高权威,邪灵总是叫人离开或架空圣经,带来异端假道。
2.见本课第二段“英国的属灵复兴”,新兴的宗派与机构有:基督教青年会,救世军,普里茅斯弟兄会等。
3.
(1) 本质是以人的自我为本,视“人的理性”为衡量万事万物的最高标准,弃绝圣经超自然的启示。
(2)导致一些学者以“高等批判学”批判圣经,背离以圣经为本的基督教信仰,在教会里带来新派神学与不信的恶心。
4.
(1) 为要回应“理性主义”的挑战,尝试以合乎现代人胃口的理性经验作为筛检,来重造基督教信仰。
(2) 士来马赫自小受“敬虔派”的薰陶,注重主观经历感觉,渐次远离客观信仰真理;受康德哲学影响之后,就发起了“自由神学”。
5.采取全盘否定的“反现代化”的立场,直到1958年。
第八课 十九与二十世纪
1.见本课第一段“海外宣教运动”。
2.
(1) 见本课“圣洁运动与五旬节运动”与“灵恩运动的发展”两段;
(2) 三者的关系是:“圣洁运动”产生了“五旬节运动”,“灵恩复兴运动”是“五旬节运动”的第二波。
3.
(1) “新正统主义”反对“自由神学”,但也不愿回到“正统信仰”,所以被称为“‘新’正统派”;“新自由主义”认为“自由神学”已过时,不能符合二十世纪的需要,必须更新,所以被称为“‘新’自由派”。
(2) “新正统主义”强调神的超越,“新自由主义”强调人的存在;这两派都不相信圣经本身就是上帝的话,它们都以“存在主义”为理论架构,都接受“高等批判学”批判圣经。虽然它们也使用基督教词汇,但与正统福音信仰背道而驰。
4.
(1) 见本课第五段“基要主义与福音主义”。
(2) “新福音主义”是“福音派”中有些人士采取开放方式解释基要真理,不坚守“圣经完全无误”与“主耶稣是唯一的道路”立场。此妥协的“‘新’福音派”作法,与正统福音派的保守立场是南辕北辙。
5.
(1) “普世教协”是自由派的作法;“洛桑福音会议”是福音派的路线。
(2) 见本课“二十世纪宣教运动”段。
(3) 教会在二十一世纪的展望,看似黑夜已深,其实白昼将近,正如破晓时分:“黎明的光,越照越明”。因为主必快来,教会要广传福音直到地极,迎接主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