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關於古埃及年表

古埃及文明大約出現在主前 5000 年,在主前 3100 年埃及 成為統一的國家。主前 332 年埃及被亞歷山大大帝征服,後被 托勒密王朝統治,古埃及時代宣告結束。[53] 劉文鵬指出,主前 第三世紀的埃及僧侶馬涅托將古埃及的歷史劃分成 30/31 個王 朝,記載各王朝的重大事件;每個王朝可能有多位國王。現代 埃及學者以此為基礎,將這 30 31 個王朝分為古王國、中王 國和新王國三大時期;後來,又補充了前(早)王國和後王國 兩大階段。[54] 前王國時期是埃及統一之前的文明初期;古、中、 新王國時期則是國家統一、法老中央集權的文明繁榮時期;第 一、二、三中間期(The Intermediate Period,亦譯為「中衰期」 或「衰微期」)則是國家分裂,或被外族侵略、法老權利沒落 的時期;後王國期是埃及受到外族侵略和統治、逐漸被其他民 族征服的時期。[55] 

古埃及的年表

「年表是歷史的脊柱」,歷史的血肉必須依附在一個堅實、可靠的年表的骨骼上。[56] 然而,古埃及的歷史,最初沒

有「紀元」之類的概念,只是一系列「法老」的名單,及一些法老的統治時期;而且,資料並非來自單一的系統,故有許多不一致之處。藉助於與周邊國家,如亞述(Assyrian)、巴比 倫(Babylonian)、 赫 梯(Hittites)、 古 巴 勒 斯 坦(ancientPalestine)、古希臘( ancient Greece)等國的歷史年表,以及他們與古埃及同時發生的歷史事件的關聯,傳統的古埃及年表逐 漸成形。[57]

由於資料殘缺和年代久遠,古埃及年表多數存在爭議,學 術界沒有統一的意見。年表的時間差異,新王國時期可能在十 年範圍以內,古王國時期則可達幾百年。下面展示的,僅以楊 洪強編著的《古埃及文明 全球史之四》(2005 年)為例:[58]

早王國時期(第一 ~ 二王朝,2920-2649 BC) 古王國時期(第三 ~ 六王朝,2649-2151 BC)   第一中間期(第七 ~ 十王朝,2151-2040 BC) 中王國時期(第十一 ~ 十二王朝,? -1783 BC)   第二中間期(第十三 ~ 十七王朝,1783-1550 BC) 新王國時期(第十八 ~ 二十王朝,1550-1070 BC)   第三中間期(第廿一 ~ 廿五王朝,1070-657 BC) 後王國時期(第廿六 ~ 卅一王朝,672-332 BC) 希臘化時期(332-30 BC)

第三 ~ 六王朝稱古王國時期,其中,第三、四王朝是埃及 的輝煌時期,也就是大批金字塔建築的時期。這可能是法老最 早試圖與太陽神瑞(sun-god Re)交流,建起閃閃發光的白色石灰石山,順著「永恆的地平線」(西部沙漠的懸崖峭壁)直刺 青天。[59]

第七 ~ 十王朝,埃及進入了一個大動亂時期,史稱第一中 間期。第十一王朝結束了動亂,埃及進入中王國時期,這是又一 次長期穩定、繁榮的時期。從第十三王朝起,埃及進入第二中間期,中央政權極度衰 落,亞洲的喜克索人(Hyksos)入侵埃及,在埃及北部建立了政權。

第十七王朝興起,趕走了喜克索人,從此,埃及進入了新 王國時期,第十八 ~ 二十王朝,是古埃及的鼎盛時期,埃及成 了大帝國,稱為帝國時期。第十九王朝時,埃及在亞洲同赫梯 帝國進行了長期的爭霸戰爭,耗盡雙方國力,最後以和平條約 結束戰爭。赫梯帝國不久便走向滅亡。

從第廿一王朝起,進入第三中間期。僧侶、利比亞雇傭兵 以及努比亞人相繼在埃及建立了王朝。主前 671 年,亞述帝國 征服埃及。亞述帝國滅亡後,埃及建立了第廿六王朝,是埃及 的復興時期。

主前 525 年,波斯帝國征服埃及;其後,埃及又曾建立過 幾個獨立的小王朝,但最後仍成為波斯帝國的一部分。

主前 332 年,馬其頓亞歷山大大帝先後征服波斯、埃及。 亞歷山大死後,他的部將托勒密在埃及建立了第卅一王朝,埃 及成為希臘化國家。

 主前 30 年,羅馬征服埃及,埃及成為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

對傳統埃及年表的搖撼

古埃及歷史的年代,是靠一些關鍵的支點維繫的。乍一看, 它們環環相扣,相互支撐。英國的埃及學家大衛.羅爾(David M. Rohl,1950- )指出,古埃及年表有四大支柱。經過對《聖經》 和埃及考古文物的深入研究,大衛·羅爾認為,四大支柱中,僅 有一個支柱是可靠的。下面是他對這四大支柱的評估的簡述。[61]

支柱一:亞述國王對埃及聖城底比斯的劫掠

主前 664 年,亞述國王亞述巴尼拔(Ashurbanupal)率軍攻 打埃及並劫掠了聖城底比斯(Thebes),懲罰埃及法老塔哈卡 (Taharka)對亞述佔領的反抗。主前 664 年這個年代,得到了 來源不同的一整套相互契合的資料的支持,是古埃及年表上至 關重要的、第一個真正的歷史「固定點」。主前 664 年,成為 法老塔哈卡統治的最後一年,是埃及第三中間期的結束和後王 國時期的開始。

支柱二:法老塞桑克一世就是法老示撒

 1828 年,有「埃及學之父」美譽的法國學者商博良(Jean Francois Champollion,1790-1832 AD) 訪 問 埃 及, 參 觀 了 位 於 卡納克的布巴斯提特大門(the Bubastite Portal at Karnak)的南 牆,其上刻有一幅凱旋圖組,是描述埃及國王塞桑克一世(King Hedjkheperre Shoshenk I)在位第二十年對巴勒斯坦的戰爭的 勝利的。圖組中,除了許多人物畫像外,還用象形文字拼寫著戰爭中所攻取的幾十座城邑和鄉鎮的名字。商博良發現,許多 城邑的名字(如,基遍、瑪哈念、書念、米吉多等)都是《聖 經》中常見的地名。接著,他讀到了第 29 號地名環上的符 號: y-w-d-h-m-l-k。他開始讀出輔音字母(古埃及文 字不寫出母音):Iouda - ha - malek Judah」(猶大, 希伯來語的 Yehud),接下來是「王國」(希伯來語的 ha - marcûth)。難道塞桑克一世征服過猶大王國嗎?他說:是的! 《聖經》記載:埃及國王示撒在所羅門的兒子羅波安王統治第 五年入侵猶大,掠走了耶和華殿裏的寶物(王上十四:25-26; 代下十二:2-9)。商博良非常興奮,又找到了一條《聖經》記 載與法老歷史之間重要的年代聯繫。

從那時候起,埃及第廿二王朝的創建者塞桑克一世,便被 確定為是在羅波安王第五年劫掠所羅門神廟的埃及法老示撒。 現代學術界將羅波安第五年定在了主前 925 年。塞桑克一世的 第二十年與此年代固定在一起,他登基元年(即第廿二王朝的 創建年)就被定在了西元前 945 年。這就是埃及年表的第二大 支柱,至今被學者普遍接受。[62]

但是,大衛.羅爾對此提出強烈質疑:

1)商博良將第 29 號地名環讀作 Iouda - ha - malek(「猶 大這個王國」)是錯誤的。早在 1888 年,美國東方學者韋爾赫 姆. 馬 克 斯 - 穆 勒(Wilhelm Max-Müller, 1862 - 1919AD) 就 指出,第 29 號地名環應該讀作 Yad - ha - melek,意為「國王 之手」,可以理解為「紀念碑」或「國王的石碑」,是巴勒斯 坦某個不知名的統治者曾立起一座紀念碑的地方。而且,根據 Yad - ha - melek 在圖組中的地名表上的位置,它應該在以色 列北部,不在猶大疆域之內。因此第 29 號地名環不可能理解為「猶大王國」。 2)《聖經》記載,猶大王羅波安將十五座城邑築成猶大和便雅閔的堅固城(代下 11:5-12),在猶大的西面和南面側翼 形成了一條弧線。但這卻未能阻止埃及法老示撒攻佔耶路撒冷, 奪了耶和華殿和王宮裏的寶物。不過,示撒沒有將耶路撒冷摧毀。

但是,布巴斯提特大門南牆上的圖組所列出的被攻佔的城 市的順序,似乎說明了那場戰爭的推進路線:埃及軍隊推進的 主要路線是穿過中央山國,進入約旦河谷,到達耶斯列河谷東 部入口處,沿谷底向西行進越過卡梅爾山,然後再向南沿著海 岸平原回埃及;第二支部隊攻佔的,也是北部王國的領土;第 三支部隊則在猶大地南面的內蓋夫(Negev,位於死海西南的 非利士平原和阿拉伯乾谷之間的廣闊荒原)戰鬥。在羅波安設 防的十五座城邑中,只有「亞雅倫」(Aijalon)被攻佔,其他 十四座根本沒有被提及。這些都表明,士撒軍隊的主要路線並 未進入猶大王國,而是從其北部邊界繞過。

如果塞桑克一世就是《聖經》中的示撒,他就應該是北國 以色列王耶羅波安的盟友。那麼,他為甚麼要攻擊以色列王耶 羅波安,卻避免侵入他的敵人 南國猶大國王羅波安的領土 呢?事情完全弄顛倒 了:《聖經》記載的示撒攻打的是南國猶 大國,而塞桑克一世攻打的卻是北國以色列國!

3)順便提及,從文字看,在埃及的象形文字裏,賽桑克通 常被寫為 Sh-sh-n-k;如果將其中的「n」省略掉,就與《聖經》 中的士撒(Shishak)等同。但是,在巴勒斯坦發現的一些塞桑 克一世的紀念碑上,從未出現過省略「n」的情況。研究顯示, 「n」是國王名字中發音的一部分,不能省略。因此,並不能把《聖經》中的士撒簡單地等同於塞桑克。[63] 面對這些的考證,人們怎麼能繼續堅持說,第廿二王朝的

塞桑克一世就是《聖經》中記載的法老示撒呢?

支柱三:埃伯斯日曆

這一支柱源於神祕、奇妙的「天狼星紀年」(「Sothic Dating」)。在 古 代 埃 及 ,一 年 分 為 三 個 季 節:阿 赫 特( A k h e t ,洪 水 季 )、 佩雷特(Peret,復蘇季)、謝穆(Shemu,幹旱季),每季四個 月,每月三十天。十二個月總天數為 360 天。埃及人在每年末 加上五個「年日」(或叫「閏日」),他們的民用曆是 365 天。 天文年是 365.25 天,所以,古埃及的民用曆,每四年就與天文 年相差一天。

古埃及的祭司兼天文學家們早就觀測到,洪水季節的來臨 時,伴隨著一種天文現象:在 7 21 日(現代日曆),埃及 天空中的天狼星(the Dog Star , Sirius),在黎明時分與太 陽一同升起。古代埃及人將天狼星和女神索普德特(goddess Sopdet,希臘語的天狼星)視為等同,因此產生「天狼星紀年」 這一名詞。

然而,天狼星與日同升的現象並不是每天都出現,因為地 球沿其軌道的運轉改變了人們觀察相對固定的星星的角度。一 年中有許多天,天狼星的升起是在太陽升起之後,因此人們看 不見它。埃及祭司注意到,索普德特(天狼星)的與日同升這 一稍縱即逝的現象,似乎宣告著洪水的來臨。於是,索普德特 (天狼星)便成了尼羅河氾濫的報信者,她在黎明的第一次重 現,被定為埃及民用曆新年的開始 阿赫特(洪水季)第一個月的第一天。這種民用曆法,可能在古王國時期已經使用了。 由於古埃及的年比天文年少四分之一天,四年後,索普德 特(天狼星)的與日同升就會晚一天,在阿赫特季第一個月的 第二天才來。再過四年,其出現就將發生在第三天,八年後, 它出現在第五天。依此類推,再過八百年,阿赫特(正常應該 是洪水季節)竟然到了播種季節才來!經過 1461 年,索普德特 (天狼星)才會在阿赫特(洪水季)第一個月的第一天再次與 日同升,民用曆也再次與天文年吻合。這個 1461 年的週期,就被稱為「大天狼年」(「Great Sothic Year」)。 這如何與古埃及年表相連呢?原來,在主後 238 年左右,羅馬語法學家森索裏努斯(Censorrnus)寫了一本書,名叫《在 生日那一天》(De Die Natali)。在這本書裏,他敘述說,主後 139 年,天狼星在阿赫特的透特月(Thoth,洪水季的第一個月) 的第一天出現,這天是羅馬曆八月的第十二天。也就是說,在 這一年,埃及民用曆與天文年相吻合,是一個大天狼年的開始。 這個大天狼周始於西元 139 年,那麼,前一個大天狼年應在主 前 1321 年(主前與主後之間沒有零年),再前一個就在主前 2782 年。

如果有文獻載明,在某位法老統治的某一確切年代,有天 狼星與日同升的日期,就能直接地計算出那一年的絕對時間。

1870 年代,在底比斯(Thebes)正好找到了一份這樣的日曆。這份由德國的埃及學家艾伯斯(George Ebers)發現、並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紙莎草紙「艾伯斯的日曆」(EbersCalendar),被 確定屬於第十八王朝的阿蒙霍特普一世(Amenhotep I)第九年。 它記錄著:「新年節日,謝穆第 3 9 日,索普德特現身」, 即,天狼星與日同升是在謝穆(幹旱季)第三個月的第九天;用天狼星紀年法計算,其絕對時間為主前 1542 年(後來又有所 調整)。當前被接納的是:將阿蒙霍特普一世的第九年定在主 前 1517 年;第十八王朝的開始(也是新王國時期的開始)定在 主前 1550 年。這就是傳統年表的第三大支柱。

但是,大衛.羅爾指出,這個支柱也是靠不住的。這份「艾 伯斯的日曆」共有十三行:第一行有年代和國王加冕的名字, 接下來的十二行代表十二個月。「新年節日,謝穆第 3 9 日, 索普德特現身」是其中的第二行。更使人驚詫的是,除第一行 外,第二~十三行的每一行,都以「索普德特現身」結束!因 為一年只能有一次「索普德特現身」(天狼星與日同昇),所以, 這份日曆並不能揭示,在阿蒙霍特普一世第九年,天狼星與日 同升究竟出現在哪一個月。因此,該年的絕對年代根本無從推 算。

支柱四:蘭塞二世的陰曆年代

第四支柱也與天文學有關。萊頓I 350 紙莎草紙檔(Papyrus Leiden I)的時間,定為 第十九王朝蘭塞二世第 52 年。它根據月亮的週期(埃及使用的 第二種曆法)記錄了一系列月份的長度(變動於廿九天和三十 天之間)。每年陰曆月的長、短次序,以每廿五年為一個週期。 鑑此,按天文學的倒算,人們只能將蘭塞二世第 52 年放在下列 幾個年份上:主前 1278 年,主前 1253 年,主前 1228 年,或主 前 1203 年。基於下列考量:

1)根據埃伯斯日曆(支柱三),第十八王朝始於主前 1550年;

2)另有文獻顯示,第十八王朝持續了約 250 年。故此,第十九王朝應始於主前 1300 年左右;

3)蘭塞一世(Ramesses I)在位僅一年多,其子賽提一世(Seti I)至少統治了十一年,所以,蘭塞二世的登基不可能早於 主前 1288 年前;因此,只能選擇主前 1228 年為蘭塞二世的第 52 年,他登基的時間便是主前 1279 年。

對第十九王朝年代的這種定調,成為當代許多古代世界的 考古學賴以構築的埃及年表的一個主要支柱。然而,支柱四同樣不可靠。原因很簡單:它的基礎是支柱 三(第十八王朝始於主前 1550 年)。既然支柱三本身就不可靠, 支柱四自然成了空中樓閣。

歸納起來,傳統古埃及年表的四大支柱是:

一、亞述劫掠底比斯的主前 664 年是埃及薩姆提克一世元年。

二、埃及第廿二王朝的塞桑克一世就是《聖經》記載的攻 打猶大國的法老示撒;進而,塞桑克一世第二十年對巴勒斯坦 的戰爭被定在主前 925 年。

三、根據天狼星紀年推算,埃及第十八王朝始於主前 1550年。

四、根據埃及陰曆,埃及第十九王朝的蘭塞二世於主前 1279 年登基。

 大衛.羅爾的結論是:古埃及歷史的四個年代支柱中,只 有支柱一(西元前 664 年亞述人劫掠底比斯)是可靠的;支柱 二(示撒塞桑克的同一性)在歷史上是站不住腳的;支柱三(埃 伯斯日曆天狼星日期)其價值被許多可尊敬的埃及學家提出質 疑;支柱四(蘭塞二世第 52 年的陰曆年代)完全是依賴於支柱 三的。因此,早於主前 664 年的埃及年表,沒有安全、可靠的支撐點。[64]

 大衛.羅爾的新年表

學者羅伯特.史蒂文.彼昂奇(Robert S. Bianchi)在評價 大衛.羅爾的工作時,說:「他沒有像當今學術界流行的風氣 那樣,簡單地把埃及年表結構打碎,把碎片留給別人去收拾。 他勇氣十足地建立起一個新的、獨創的歷史模式,任由他的同 事們進行嚴格的檢查。」[65]

大衛.羅爾指出,很多歷史學家在構築歷史年表時,只是 簡單地把前後相繼的君王在位的時間加起來。但歷史年表不是 這麼簡單,還必須考慮到諸多因素,如共治、平行朝代、空位期, 等等。他構建新年表的做法是:退回到主前 664 年(第三中間 期結束之年)這個基點;然後,根據已有的考古和文獻的資料, 一步一步地往回推算。[66] 這裏,僅舉一、兩個例子。

比如,大衛.羅爾認為,第三中間期(第 21-25 王朝)被人為地拉長了。

 傳統年表認為,第廿二王朝的國王奧索康二世(King Osorkon II)死於第廿一王朝的國王蘇森內斯一世(King Psusennes I)之後 141 年。但是,對塔尼斯(Tanis)古墓的考 察顯示,奧索康二世的入葬在蘇森內斯一世入葬之前。合理的 推測是,這兩個王朝有相當長的共存期。對王室木乃伊的研究, 也得出同樣的結論。僅此一項,第三中間期的時間跨度就應縮 短了 141 年。現在,學者們已有一定共識:第廿五王朝和第廿 六王朝早期屬於同一時期;第廿二王朝的後半期與第廿三王朝 是並存的。[67] 最後,在大衛.羅爾的新年表中,第三中間期的 跨度比傳統年表減少三個多世紀。[68]

又如,大衛.羅爾已經表明,攻打、掠奪耶路撒冷的「埃 及王士撒」(王上十四:25-26)並不是埃及第廿二王朝的創立 者塞桑克一世。那麼,「埃及王士撒」是誰呢?按大衛.羅爾 的推斷,「埃及王士撒」不是別人,正是傳統年表認為的、苦 待以色列人的埃及第十九王朝的蘭塞二世!這一推斷著實令人 吃驚。但大衛.羅爾認為,這個推斷有堅實的依據:

1)在埃及的歷史資料中,大都記載了國王的順序和部分國 王在位的時間,但缺乏連貫的年代。傳統埃及年表是在「已知」 的一些國王的年代(如,塞桑克一世,蘭塞二世)之間作填補, 以便形成連續的年表。但是,由於這些「已知」年代已變得不 確定,所以,須另闢蹊徑。大衛.羅爾計算了三百多個比較確 鑿的古代各國(包括埃及、亞述、巴比倫、以色列、波斯馬其 頓等)國王的在位時期,平均在位期為 16.75 年;其中,埃及 第十八、十九、二十和廿六王朝的卅一位國王的平均在位期是 18.53 年。[69] 大衛.羅爾將埃及國王的平均在為期估定為二十年。 按照埃及國王的順序推算,蘭塞二世登基約在主前 936 年,比 傳統年表的主前 1270 年晚了三百多年。[70]

 2)舉世聞名的「以色列石碑」(The Merneptah Stele, Israel Stele, or Victory Stele of Merneptah) 是 由 英 國 埃 及 學 家 培 崔(Flinders Petrie, 1853-1942 AD) 於 1896 年 在 埃 及 的 底 比 斯(Thebes)發現的,現存於開羅博物館。碑文記載了與埃及 發生過戰爭的八個異邦,其中一個異邦是「以色列」。這是流 傳至今的全部埃及文獻中,惟一提及「以色列」的文獻。傳統 上,這座石碑的刻寫時間定在蘭塞二世的繼承人默倫普塔(king Merneptah)第五年。[71] 大衛.羅爾等人的研究指出,「以色列 石碑」的部分碑文與「亞實基倫牆」(Ashkelon Wall)上攻擊以色列軍隊的戰爭場面浮雕,有許多吻合之處,後者應是前者 的一部分;浮雕中,攻擊以色列的軍隊,是蘭塞二世的軍隊。[72] 3) 大 衛. 羅 爾 發 現, 在 位 於 底 比 斯 的 蘭 塞 陵 廟(the Ramesseum)的一塊石頭上刻著象形文字:「國王(蘭塞二世) 於第八年所奪取的城市 撒冷(sh-a-l-m)」。「撒冷」是聖城耶路撒冷早期的名字(創十四:18;詩七十六:2;來七:1-2)。 「耶路撒冷」意為「撒冷的城」。[73]

4)考古學家基琛(K. A. Kitchen)對有關蘭塞二世戰事的 所有浮雕,作過仔細研究。基於蘭塞二世第八年的戰爭浮雕, 他確認蘭塞二世進入過猶大國、並到了耶路撒冷。[74]

5)《聖經》記載,在羅波安王第五年,及法老示撒劫掠了 所羅門神廟(王上十四:25-26;代下十二:2-9)。現代學術界 將羅波安第五年定在了主前 925 年。大衛.羅爾依照古代國王 在位的平均年數推算,蘭塞二世第八年約為主前 928(= 936- 8)年。也就是說,士撒攻打猶大國和蘭塞二世攻打「以色列」 是同時發生的。合理的解釋是,「士撒」就是蘭塞二世。

6)蘭塞的戰爭浮雕的象形文字顯示,蘭塞二世的暱稱可能 是「Sysa」,等同與希伯來語的「Shisha[k]「士撒」,惟 一一位有攻打耶路撒冷記錄的埃及法老。[75]

十八世紀末,埃及學開始發展成為一門獨立學科。隨拿破 崙的軍隊進入埃及的學者,發表了《埃及記述》,為歐洲學者 提供了大量的研究材料。1822 年,法國學者商博良對埃及象形 文字的破譯,被視為埃及學誕生的標誌。埃及學的重大發現大 多在二十世紀。二十世紀埃及學的重點是考古發掘、對已有資 料的整理和處理歷史疑團。[78]
埃及學仍是相對年輕的學科。儘管大衛.羅爾的觀點尚未 成為主流,但他的研究是嚴謹和開創性的,對埃及傳統年表的 挑戰是嚴峻的。大衛.羅爾挑戰了《聖經》與埃及歷史的兩大 連結(第十九王朝的蘭塞二世=修建比東和蘭塞兩座積貨城的 埃及法老;第廿二王朝的創建者塞桑克一世=猶大國羅波安王 第五年劫掠所羅門神廟的埃及法老示撒)的傳統觀點,定會對 舊約歷史研究和《聖經》考古學產生影響。

喜爱: 
0
您的评级:
0
无人评级
疑问: 
0
您的评级:
0
无人评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