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課 新約聖經的故事(新约)

第四課 新約聖經的故事

新約是說到拿撒勒人耶穌一生的言行,祂在世時「開頭一切所行所教訓的」 (徒1:1) 為何,以及祂回到父神身邊後,如何藉著祂所選召的使徒繼續做事、傳道、建立祂的教會。

一、四福音

嚴格來說,這幾卷書不是傳記,而是見證;為基督作見證,也為祂拯救的福音作見證,我們應抱著著信心來讀福音書。

(一) 四福音的作者是基督徒,基督徒是誠實的人,關心事情的真相。

(二) 他們心中不存偏見,他們保存的一些記載,這些記載有些是他們巴不得刪除的。

(三) 他們宣稱自己是耶穌所言所行的目擊者,報導一些親眼目睹的經驗。

(四) 耶穌的教訓方式似乎像猶太的拉比 (老師) 。祂的教導形式 (如比喻和警語) 對東方人的慎密記性而言,要牢記在心並不困難。

(五) 既然神藉著耶穌所說所行的事絕無僅有,而且是決定性的,正如基督徒所信的,那麼,若說他會允許這些紀錄經久而失落,這是難以自信的。

前三卷 (馬太、馬可、路加) 通常稱為「符類」福音,因為故事次序相仿。約翰福音的寫作風格比較「哲學性」,整本福音書的架構有一些「神蹟 (記號,證據)」貫串而成,穿插其間的,則是串串疊疊的講論,說明神蹟的意義。使讀者能相信祂是基督,是神的兒子,因此能得永生 (約20:30-31) 。為忠於目的,約翰收集了各種神蹟和見證,以表明耶穌獨特的「榮耀」。

二、耶穌的出生與青年時期

馬太和路加福音告訴我們耶穌降生的故事,耶穌在加利利的拿撒勒長大,家境貧窮,約瑟是木匠,也把這手藝傳給了耶穌;馬利亞則必然以敬虔正直的態度養育祂,教導祂讀聖經、禱告。

耶穌的童年事蹟惟一記載於福音書中的,是祂滿十二歲那年。他對父母說:「豈不知我應當在我父的家裡嗎?」。在這段時期中,耶穌在身體、心智靈性方面的成長,都是自然而完全的。

從約翰福音來看,主的工作可能持續了大約三年 (約2:13, 6:4, 11:55),第一年為籍籍無名之年,第二年為眾望所歸之年,第三年為眾叛親離之年。

 

三、籍籍無名之年

耶穌也來,要受約翰的洗,受洗之後禁食了四十天,在這段時間受試探之後,耶穌又回到約旦河邊,呼召使徒。

耶穌在加拿婚宴上變水為酒,像徵著祂來是要引進一個新的秩序 (約2:1-11) 後來祂到耶路撒冷過逾越節,勇敢地將做買賣的和兌換銀錢的人從聖殿裡趕出去,因為他們褻瀆了聖殿 (約2:19),這又是對新秩序另一次戲劇性的宣告。這是一段過渡時期,祂的工作以祂的先驅者施洗約翰重疊 (約3:22-30)。

四、眾望所歸之年

從某安息日的會堂開始 (路4:18-19),耶穌宣告述說祂的工作。第二年耶穌從迦百農出發,經過無數次旅行,足跡踏遍全加利利。馬太總結祂的工作形式說:

耶穌走遍加利利,在各會堂裡教訓人,傳天國的福音,醫治百姓各樣的病症(太4:23,參照9:35, 可1:15, 路7:22, 路11:20, 路5:15)

大家下定決心,要「強逼祂做王」,也就是成為國家的領袖,使他們脫離羅馬政權。但是耶穌聽到風聲,便「獨自退到山上去了」 (約6:14-15)

 

五、眾叛親離之年

許多不信祂的人退去不再和祂同行 (約6:66),潮流轉向了。耶穌往北行發生了一件重要的事,是福音故事中的分水嶺。耶穌問十二門徒,別人說祂是誰,彼得立刻回答:「祢是基督。」 (可8:29-32) 彼得清楚表白了祂的心,耶穌就「開始」說明祂必須受苦,祂的跟隨者也同樣要經過由受苦的榮耀、從死亡的生命的歷程。 (可8:34-38)

耶穌公開參加節慶時,他的宣告 (配合神蹟為證) 越來越清楚而大膽。祂說:祂是賜活水者;祂是世界的光;祂是亞伯拉罕以前,那偉大的「自有永有」者;祂是好牧人,他是復活和生命。猶太領袖他們想逮捕祂,處死祂 (約5:18, 7:30-32, 8:59, 10:39, 11:53, 57)。耶穌最後一次上耶路撒冷,為耶路撒冷哀哭,說:「巴不得你在這日子知道關係你平安的事;無奈這事現在是隱藏的,叫你的眼看不出來…」 (路19:42)。明知會被耶路撒冷拒絕,仍然發出最後一之召喚「看哪,你的王來到你這裡,是溫柔的,又騎著驢,就是騎著驢駒子。」 (亞9:9;參照太21:5) 他再度潔淨聖殿,與他們對抗 (可11:15-19) ;

 

六、耶穌的死和復活

耶穌知道祂的「時候」終於到了 (約12:20-33)!祂與十二門徒共度了祂最後的自由時光,他們一同吃逾越節的筵席。席間,祂替每一個人洗腳;餐後,他又給他們餅和酒,代表祂的身體和血將要為他們獻上,以記念祂;教導他們,等到聖靈來了,將使他們與祂有嶄新而親密的關係;祂又為他們禱告。當晚在客西馬尼園,耶穌痛苦地禱告,都以肯定的順服作結,接著一連串嚴酷緊迫的事件進行,根據羅馬法律,猶太人沒有執行死刑的權利。但是,猶太人不肯放過祂, 猶太人向彼拉多暗示,如果他釋放耶穌,便會失寵於凱撒大帝。彼拉多羅馬巡撫被迫作決定,他公開洗手,裝腔作勢地表明無辜,然後把耶穌交給他們嘲弄、鞭打、釘十字架。

耶穌面對考驗,在十字架上所說的七句「話」,前三句話表明祂能忘記自己的痛苦,關心他人的好處。祂喊了四句話,也許是一句緊接著另一句,這幾句話使我們列略知祂受苦的本質和目的。「我渴了!」(約19:28);「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詩22:1);「成了」;「「父啊!我將我的靈魂交在你手裡。」」 (路23:46) 。三日後,神使祂從死裡復活!

然後,復活的主開始顯現,祂持續顯現了四十天,但祂在他們眼前升天,乃是要向他們表明這次的分離是最後一次。祂要為他們的益處而到天上,直到他在榮耀再臨,乃是等候聖靈帶著能力降臨。

 

七、初代教會

門徒只等了十天,為主所應許的禱告等待,突然,聖靈降臨了,又充滿了他們。五旬節象徵普世性的基督徒新團體,即將因著福音而誕生。

都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擘餅,祈禱。 (徒2:42)

經過外在的逼迫 (徒4-5章)、內在的假冒為善 (徒5:1-11)、雜務 (徒6:1-6) 等的分化,神的道繼續興旺 (徒6:7) ,在耶路撒冷門徒數目增加的甚多。在神的護佑下,基督徒分散到猶太全地和撒馬利亞,讓福音走到哪裡就傳到哪裡。 (徒8:1-4)

掃羅在往大馬士革的路上,耶穌向他顯現,並且「抓住」了他。抵達大馬士革後,他從亞拿尼亞那裡知道,他不僅要成為門徒,也要成為使徒。他是基督所揀選的器皿,要在外邦人、君王和以色列人面前宣揚祂的名 (徒9:15)。

哥尼流的故事 (徒10-11章),提醒使徒要向外邦人傳講主耶穌,在安提阿,第一個外邦教會建立起來,門徒第一次被成為基督徒,第一次宣教行程也在此展開序幕 (徒11:19-26, 13:1-3) 。

 

八、第一次宣教旅程

教會順服聖靈的帶領,揀選了兩個宣教士,就是巴拉巴和保羅前往加拉太宣教,又邀馬可同行。之後,保羅和巴拿巴回到安提阿報告,特別是「神怎樣為外邦人開了信道的門。」 (徒14:27)。有一群稱為「猶太幫」的人,開始辯論說:除非外邦人接受割禮、守摩西的律法,否則就不能得救 (徒15:1, 5) 。保羅和他們爭辯。為此舉行的一次「耶路撒冷會議」(徒15章),最後,主耶穌的兄弟雅各以舊約聖經作為辯論的總結,他說:外邦信徒不需要受割禮也能得救。然而,為了尊重猶太人軟弱的良心,促進外邦人及猶太教會的團契,可以要求外邦人遵守幾項猶太人飲食和婚姻的規矩。

 

九、第二次宣教旅程

保羅帶著耶路撒冷使徒和長老的信件,信件中記載了會議的決定,他們便踏上第二次宣教旅程,這次有西拉同行,又請提摩太加入行列。保羅作了一個夢,有一位希臘人求使徒到馬其頓去幫助他們。馬其頓是希臘北方的省分,使徒去到腓立比、帖撒羅尼迦、庇哩亞以及雅典和哥林多城。保羅忠誠的傳講耶穌,傳講祂復活和將來的審判,其間寫下帖撒羅尼迦前書、後書。保羅留在哥林多最久,大約兩年,得到亞該亞的方柏迦流的慷慨支持,建立起猶太與外邦人聯合的教會。

 

十、第三次宣教旅程

第三次宣教旅程一開始,他就到了以弗所,他租了「推喇奴的學房」為福音辯論,其間寫下「哥林多前書」,在信中,他仍然為基督所賜豐富的恩賜感謝神 (林前1:4-9) ,但是對於教會中鬧派系紛爭,以及導致教會分裂背後的錯誤事奉觀,他都非常痛心。 (林前1:10-4:21) 保羅從提多那邊聽見他們忠心的情形 (林後1:12-14) ,他十分興奮,立刻又寫一封信給他們,就是「哥林多後書」,他要求他們現在要「赦免、安慰」那位叛徒,因為他已受到足夠的懲罰 (林後2:5-11) 。他盼望能第三次去探望他們 (林後12:14, 13:1),後因引起的騷亂,保羅前行至哥林多住在該猶的家,在那裡寫了偉大的「羅馬書」 (羅16:23)。辯解猶太人和外邦人在罪的事上沒有區別 (羅10:12, 參1:16, 3:22-23),這救恩是神的恩典,白白賞賜的禮物,基於耶穌的死,人藉著信心來承受,而非藉由善行功勞,這是舊約清楚表明的 (羅3:21-5:21)。

 

十一、保羅被捕及往羅馬的旅程

保羅和同行者帶著為猶太教會募集的捐款,回到耶路撒冷。在耶路撒冷還不到一星期,使徒保羅成了階下囚。保羅留在耶路撒冷和凱撒利亞接受一連串的審判,分別面對公會 (徒22:30-23:10)、巡撫腓力斯 (徒24:1-21) 、接續腓力斯的非斯都 (徒25:1-12) 和亞基帕王並

其妻百妮基 (徒25:13-26:32) 。但因為他是羅馬公民,他用他的權利向凱撒皇帝上訴,終於他被送到羅馬受審。

在羅馬這兩年監禁期間,使徒保羅寫信給不同的教會,「監獄書信」即在這段時期完成,包括「以弗所書」「歌羅西書」、「腓利門書」和「腓立比書」。保羅寫道「耶穌基督的偉大」:神喜悅讓祂的豐盛在耶穌基督裡,藉著祂工作;祂一方面創造宇宙,另一方面又使萬物都與神和好。祂現在被高舉至神的右邊,遠超過所有執政掌權的,又領受了超乎萬名之上的名,萬膝都要向祂跪拜;萬口要稱祂為主。這位宇宙性的基督也是教會的頭,祂的肢體要成為一群聖潔、合一、得勝的子民。

 

十二、使徒行傳之後

保羅曾被釋放,又旅行了一兩年。他寫了「提多書」,提醒他當盡的責任。又到以弗所,留下提摩太,離開以弗所後,又寫了「提摩太前書」。後來保羅又繼續前行,到哥羅西 (門22)、馬其頓 (提前1:3),跨過希臘到尼哥波立 (多3:12)。後來又被逮捕了,這次監禁中,他寫了「提摩太後書」 (提後4:17, 4:7-8)

尼祿王的逼迫也是「彼得前書」的背景。 (彼前4:13)

新約聖經的結尾,正如使徒行傳的開頭,提到撒旦對教會內外的攻擊。三封「約翰的書信」,警告教會提防一種諾斯底主議。這個異端否認耶穌是「成了肉身的基督」。宣稱他們不必行義就能享受與神相交的經驗,誇大其辭說他們有更高的啟示,「彼得後書」和「猶大書」也是為了反駁提倡「反律法主義」的人,這些假教師將基督徒的自由變為放蕩的藉口 (彼後2:19),神的審判必然臨到他們。

「啟示錄」的背景:多米田大帝 (主後81-96年) 的逼迫發起的。使徒行傳和啟示錄是互相補充的。因為使徒行傳刻劃出教會的工作如何出現在歷史舞台上,以及教會如何遭受逼迫;而啟示錄使我們在窺探背景之後,瞧見肉眼不能看見的基督與撒但之間的屬靈的爭戰。

全本聖經以教會的禱告作結:「主耶穌啊,我願祢來。」教會在逼迫中的信心便是:在祂來之前,「主耶穌基督的恩惠」足夠保守祂所有的子民 (啟22:20-21)。

喜爱: 
0
您的评级:
0
无人评级
疑问: 
0
您的评级:
0
无人评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