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福音》記載:
第二天,他們從伯大尼出來;耶穌餓了,遠遠的看見 一棵無花果樹,樹上有葉子,就往那裏去,或者在樹上可 以找著甚麼;到了樹下,竟找不著甚麼,不過有葉子;因 為不是收無花果的時候;耶穌就對樹說:「從今以後,永 沒有人吃你的果子。」祂的門徒也聽見了。⋯⋯早晨,他 們從那裏經過,看見無花果樹連根都枯乾了。彼得想起耶 穌的話來,就對祂說:「拉比!請看,祢所咒詛的無花果 樹,已經枯乾了。」耶穌回答說:「你們當信服神。」(可 十一:12-14、20-22)
但《馬太福音》的記載是:
早晨回城的時候,祂餓了;看見路旁有一棵無花果樹, 就走到跟前,在樹上找不著甚麼,不過有葉子;就對樹說: 「從今以後,你永不結果子。」那無花果樹就立刻枯乾了。 門徒看見了,便希奇說:「無花果樹怎麼立刻枯乾了呢?」
(太廿一:18-20)
這裏涉及兩個問題:第一,耶穌為何要詛咒這無花果樹? 第二,這無花果樹是何時枯乾的?
先看第一個問題。既然當時不是收無花果的時候,主耶穌 在樹上找不著無花果,似是順理成章的;可是主耶穌為甚麼還 要詛咒這棵無花果樹呢?神學家奧古斯丁說:有人以為主耶穌 不懂季節;這怎麼可能呢?作為無花果樹的創造者,主耶穌當 然知道無花果樹甚麼時候果子成熟。[56]
無花果的生長過程比較複雜,使人不易瞭解。[57]
無花果樹原產於地中海沿岸和中亞地區,唐朝時傳入中國,以長江流域和華北沿海地帶栽植較多,北京以南的內陸地區有零星栽培。無花果樹並非「無花」,只是它的花在子房內,確切地說,是在果實的雛形裏。人們吃的「無花果」,其實是它膨大的花序軸。 它的花期在 4-5 月。6-10 月都產果;因品質不同,分為夏、秋兩種果實。[58] 但有學者認為,巴勒斯坦的無花果樹每年結果二次。第一次是在原來的老枝上結果,5 月底 6 月初成熟;因為樹枝經歷過冬天,所結的果子叫冬果。初熟的果子大,但數量不多。第二次是在新枝的葉腋間結果,在夏季末期成熟,稱為夏果;8 月中至 10 月陸續採收,晚熟的果實最多。無花果樹的生長習性是:先掛幼果、後長葉子;葉子一旦長出,果子也開始生長,小球狀的雛果,可食;葉子一旦凋落,果子也開 始消失。[59]
主耶穌查找無花果樹的果子時,樹的葉子已經長出,理當有可供人食用的雛果生出。但那棵樹除了葉子外,「竟找不著甚麼」。沒有雛果,表明該季不能結果子。這是主耶穌咒詛它 的原因。[60]
也有學者指出,這是一棵違反常態的無花果樹;主耶穌要 使用它,引出一個關於審判的比喻:預告將降臨耶路撒冷的審 判,因為百姓用嘴唇尊敬主,心卻遠離祂,正像這棵無花果樹, 外面長滿了枝葉,卻不結果。[61]
第二個問題是,這棵無花果樹是甚麼時候枯乾的?馬太記 載,被耶穌咒詛後,無花果樹「立刻枯乾了」;而且,「門徒 看見了,便希奇說......」,這「門徒」是複數名詞,指幾個門徒。 而馬可則記載,被耶穌咒詛後,次日清早,這棵無花果樹「連 根都枯乾了」。
陳終道認為:
馬太只記那無花果樹受咒詛時的情形— 「立刻枯 乾」和多數門徒的反應;馬可則只記無花果樹受到咒詛的 次日的情形— 「連根都枯乾了」和彼得一個人的反應: 「想起耶穌的話來,就⋯⋯」所以,這兩卷福音書所記, 既非同一事,當然就沒有甚麼矛盾了。[62]
另一種解釋是,馬太和馬可記載的可能是同一件事。福音 書記載,主耶穌在醫治瞎眼的人時,可以使盲人的眼立刻復明 (太九:27-31),也可讓盲人逐漸復明(可八:22-25)。因 此,主耶穌咒詛後,無花果樹可立刻全部枯乾,也可逐漸枯乾, 最後,連根都枯乾了。如果這棵無花果樹是逐漸枯乾的,那麼, 馬太記載眾門徒看見樹的地上部分(枝葉)立刻開始枯乾了; 而彼得第二天發現,這棵樹連根都枯乾了— 死透了。
或者,馬太的記載簡要,將兩個清早的事濃縮一起。馬可的記載則詳盡,將兩個清早發生的事分別鋪陳。[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