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 道 人

传 道 人

 

                     传道人的事奉是非常重要的。柯甘(Donald Coggan)曾说过:“神行了一件奇事:站在神的赦免与人的罪之间的是 -- 传道人!处在神的供应与人的需要之间的是 -- 传道人!处在神的真理与人的追求之间的是 -- 传道人!他的工作是将人的罪与神的赦免、人的需要与神的全能、人的追寻与神的启示连接起来。”[i] 摩根认为:“一位基督工人最崇高的工作就是讲道。今天教会最大的危险,就是神的工人们愿意从事一千种不重要的事工,却忽略了那件最重要的事奉 -- 讲道。”[ii]

 

 

传道人是蒙神呼召的

 

                 按照《圣经》,传道人是:1)传喜讯(eujaggelizw euangelizo{{)的(罗1015);2)是撒种(speivrw speiro{)的(太133-9);3)是基督的使者(presbeu*w presbeuo{)(林后520);4)是神奥秘事的管家(oijkonovmou" oikonomos)(林前41-2);5)是牧师或牧人(poimh*n poime{n)(弗411;彼前51-4);6)是无愧的工人(ejrgavth" ergate{s)(提后215)。[iii] 这些比喻表明,传道人是受神委托、被神差遣的。也就是说,传道人是蒙神的呼召,特派作这些事的:

 

 

            这六幅图画立刻让人注意,其中都强调:信息是“被赋予的”。传道人不是自己发明,而是领受托付。如是,传令员得着好消息以传扬;农夫得着好种子可撒播;管家得着好食物能分配;牧人已有牧场可领羊群前往。同样,大使不能自作主张,乃是转述国家立场;工人为“真道的话语”筑路,而不是为他自己的话语筑路。这些新约的比喻都将传道人形容为在别人权下的仆人,传达别人的话;这一点令人印象深刻。[iv]

 

 

用一句通俗的话说就是,神征召传道人,是“抓壮丁”而不是“征志愿兵”。被神抓住了,想跑也跑不了;不是被神抓来的,做了传道人也不讨神的喜悦。

 

            有的弟兄姊妹信主后,心里火热,认为作世界的工作没有永恒价值,就急切地想放下世俗的工作,作全时间的传道人,从事传福音、救灵魂这种可以存到永远的工作。这种人生观、价值观的转变,是非常可喜的。但他们不了解,当传道人是凭神的呼召和拣选,而不是靠个人的热情和志愿;传福音、救灵魂固然是每个基督徒的首要任务,但方法却有不同。神对每个人的带领都不相同,有的要作全时间的传道人,有的则要带职事奉。世俗工作本身,无永恒价值可言,但若藉着它能彰显神的荣耀和领人归主,那么,世俗工作中就注入了永恒价值。衷心希望这些弟兄姊妹安静地等候神的带领,同时,积极参与教会和团契的事奉,努力在知识和敬虔上操练自己。如果清楚地有来自神的呼召,就勇敢地走上传道人的道路。如果没有明确的从神来的呼召,就要安心作好本职工作,在本职工作中荣神益人。

 

 

 

讲道人是讲“道”的人

 

                     传道人的一个主要事奉是讲道。

 

“讲道要讲‘道’”,这是曾霖芳著的《讲道学》一书的“导论”的第一个标题,可见其重要性。[v] 顾名思义,讲道是讲“道”,讲神的话语。当讲道的人走向讲坛的时候,他已不是一个自由的人,他乃是奉命去传达神的话。讲坛是神圣的。听众听道,是期盼聆听神的话语。所以,讲道的人决不能自说自话,他必须传讲神的话。

 

但是,有的人讲道,却没有什么“道”,要不大部分时间在演讲,在讲人哲理,或个人对宗教的看法,鲜少讲论神的话;要不就是政治、时事充满讲台;更有的是故事连篇、笑话不断,仿佛“脱口秀”一般。笔者有一次去听道。讲道开始时,讲道的人念了一段经文,但他随后的通篇讲道,却与这段经文毫无关系!讲道的人在讲坛上不讲神的话,是对神圣讲坛的亵渎。讲道必须以讲解《圣经》为本。

 

 

 

先“悟”道,后讲道

 

                     “先‘悟’道后讲道”, 是曾霖芳著的《讲道学》一书的“导论”的第二个标题。所谓“悟道”,就是领略了经文的真正意思。曾霖芳警戒说,讲道“切忌标新立异,危言耸听,用猜测《圣经》的方法讲道,这是不忠实的,有时会把信徒导入错误。”[vi]

 

                   如前文所述,曾霖芳认为,对《圣经》的悟性可分为“解悟”(读了别人的解释而有所领悟)、“证悟”(从经验中领悟了经文)和“领悟”(个人对经文的直接领悟力)三种,其中又以“领悟”最可贵。[vii] 因为有了这种对《圣经》的直接领悟力,就像挖到了一个活水源,有了讲道所需、取之不竭的宝库。

 

                     多年以来,笔者认为,自己最缺乏的,就是这种对《圣经》的直接领悟力。一段经文,自己讲几句话就无话可讲了,无法把经文的意思展开。对此,笔者有些灰心,觉得自己没有这样的恩赐。可是,霖霖芳写道:

 

 

如果自己觉得对《圣经》的领悟力迟钝,不必灰心。在读经之前,向主祈求:“主阿,愿我的呼吁达到的面前,照的话赐我悟性”(参考诗119169)。主会藉着圣灵,“引导你们进入一切的真理”(约1613)。这是主的应许,必能兑现。[viii]

 

 

                     当笔者读到这一段话,受到极大的开启和鼓舞。原来,领悟力是可以向神求的呀!此后,《诗篇》一百一十九篇一百六十九节的经文就成为笔者常向神祈求的祷告词。神是信实的。在《海外神学院》学习期间,在《讲道学》这门课的试讲中,笔者以“我的朋友讥诮我,我却向神眼泪汪汪”(伯1620)这一节经文为主线,预备了一篇近万字的讲章《密友之情》,讲了四十五分钟,受到了曾霖芳院长的勉励。这是笔者讲道事奉的一个突破,始尝领悟神的话语所带来的甘甜,内心的喜悦难以言表。曾院长还写道:“要成为一个好传到者,需要时间培养,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即使一个有特别恩赐的人,也需要经过磨练的。因为道的内涵深广,岂可凭聪颖和口才随便乱讲?若不下苦功夫钻研领悟,多讲两三次便显出空洞了。”[ix] 曾霖芳院长的教诲,使笔者受益终生。

 

                     对于传讲信息的人来说,自己思想明白的,不一定能讲解明白,更何况连自己尚未思想明白的呢。所以,讲道的人只有自己先悟道,才能讲道。只有讲道人的心灵首先被经文触动,他讲的道才可能触及听众的灵魂。

 

 

传道人的生命与讲道

 

                     传道人的生命与他的讲道事奉密切相关。其实,传道人的讲章是用自己的生命谱写成的。传道人的一生,就是一篇一篇的讲章。传道人自己,就是讲章。讲道不只是在阐明道理,或传授知识,`讲道需要讲道人的身、心、灵的全部扑上,是讲道人生命的流露。讲道的人有甚么样的生命,就讲出甚么样的道。

 

                     传道人应有哪些生命特质呢?

 

                     首先,要追求圣洁

 

保罗说:“人若自洁,脱离卑贱的事,就必作贵重的器皿,成为圣洁,合乎主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提后221)。神预备了各样的器皿,但只有圣洁的器皿,才合乎主用。自洁不是去洁净别人,也不是要别人来洁净自己,而是要依靠圣灵的引领,自觉地抵制各种罪恶,脱离一切卑贱的事。一切与罪有关的、与传道者身份不相称的、不体面的、不光彩的事,无论大小,都要远离。笔者曾写道:

 

 

关于自洁,保罗特别指出两点。一是“要逃避少年人的私欲,二是要“同那清心祷告主的人追求公义、信德、仁爱、和平”(提后222)。这是保罗劝勉提摩太的话。此时的提摩太已不是刚信主的少年人,而是追随保罗、为神重用的仆人,是可以作教会的会督、可设立长老、执事的传道人。但提摩太仍须逃避少年人的私欲,如色情、吃喝玩乐、好高骛远、喜出风头、固执己见等。一般传道人更应加倍儆醒。我们也应常与清心祷告主的人相交,向属灵长辈学习。不宜将以主耶稣为榜样与学习他们的长处对立起来,也不宜像西方教育那样,过分强调个人的独立、自由发展。

 

追求圣洁是非常重要的。韩高生说得好:“一位技术高明的外科医生可以用新的、旧的、弯曲的工具,什么都可以;惟一不可用的,就是不清洁的工具。属灵的生命也是如此。人不圣洁,神就不能也不会使用他。我们知识少,性格怪,都能使用,但不自洁,就不用。”宋尚节博士努力追求圣洁,神使用他在中国奋兴十五年,大有能力。今天仍为神所重用的许多老仆人,都是宋博士当年结的果子。[x]

 

 

 

                     其次,要敬畏《圣经》

 

                 《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是基督徒信仰和生活的唯一准则。讲道是讲神的话,也就是讲解《圣经》。所以,讲道的人,要敬畏《圣经》,热爱《圣经》,钻研《圣经》和遵行《圣经》。只有对神的话昼夜思想的人,用各样的智慧把基督的道理丰丰富富地存在心里的人,神的话才能源源不断地从他心中流淌出来。传道人就是讲道人,要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包括讲坛)把神的话语传讲出去。无论一个传道人的具体事奉是甚么,他都必须在神的话语上下功夫,这是作传道人的不二法门,没有任何其他捷径可走。

 

                     曾霖芳曾经说过,如果每一篇讲章是从《圣经.》的一卷书的一节或几节经文而来,那么,六十六卷书就可以讲一年多;下一年再以每一卷书的另一节或几节经文为题,又可以讲一年多;这样,传道人一辈子就有讲不完的道,哪里会陷入无道可讲的窘境呢?他还说,有人讲道没有丰富的道,是因为没有甚么“道”可讲,所以只好讲些别的。如果对神的话语生疏,就是想讲也无从讲起;即便勉强地讲,也是不伦不类。[xi]

 

                     许多人都很看重讲道的热诚。曾霖芳称,讲道人从内心发出的热诚为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传道精神”。斯托德则说,“对基督的热诚是讲道的灵魂。”[xii] 但是,讲道人的发自内心的热诚,只能来自对《圣经》的笃信不移,来自对神的爱的深切体察,来自《圣经》真理的催逼。这些都与研读《圣经》息息相关。曾霖芳在《讲道学》一书的序言中写道:

 

 

 

                        一九四七年以来,我在神学院讲授释经学、讲道学。四十余年来,我一直在思想,怎样教学生作个善于讲道的传道人。本书内容乃部分教材,希望也有助于读者的传道工作。虽然本书提供了许多方法,但我发觉,并非懂得许多方法,便会把道讲好,更重要的是对道的本身有认识、有领悟、有研究,否则正如俗话所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请问,如果言中无道,怎会把道讲好?读者若想善于讲道,非在《圣经》上痛下苦功不可,这才是最大的关键。[xiii]

 

 

 

                     “若想善于讲道,非在《圣经》上痛下苦功不可,这才是最大的关键”,这是曾霖芳传道七十余年的思想结晶,是一位为神重用的老传道人的肺腑之言。现在,年近九旬的他,仍讲道到不已。要善于讲道,必须在《圣经》上下功夫,不是一般的功夫,而是苦功夫;不是一般地下苦功夫,而是要痛下苦功夫!曾院长年轻的时候,每天一页一页地背诵《圣经》。每当想到这些,就令笔者汗颜,也催笔者奋进。

 

第三,要真挚无伪

 

斯托德指出,今天,人们最深恶痛绝的,莫过于虚伪;而最吸引他们的,则是真挚。讲道人的真挚表现在两个方面:在讲坛上,他要句句实话;在讲坛下,他要活出自己所讲的。其实,这是同一件事的两个方面,说真话的人,一定会按自己说的去做。[xiv]

 

使徒保罗谆谆告诫提摩太说:“你们立志行事,都是神在你们心中运行,为要成就的美意。…使你们无可指摘,诚实无伪,在这弯曲悖缪的时代,作神无瑕疵的儿女。你们显在这世代中,好像明光照耀,将生命的道表明出来,叫我在基督的日子,好夸我没有空跑,也没有徒劳”(腓213-16)。坦荡正直地做人,诚实无伪地讲道,是每一个讲道的人应该好好操练的。

 

在讲坛上,要说实话。

 

讲道人要说自己知道的、自己明白的话,不可随意猜测、编造。知道多少,传讲多少。如果发现自己在讲道中有任何不实或错误之处,应尽快纠正。

 

要求听众相信和遵行的,必须是讲道人自己心里相信和愿意遵行的。

 

讲道人要向听众分享神在自己生命更新中的奇妙作为,也可分享自己的软弱、失败,不要把自己打扮成属灵的伟人。事实证明,敢于把自己真实地向听众展露的讲道人,能缩短自己与听众的距离,更受到听众的尊重。讲道的人在讲坛上要自我揭露到什么程度?斯托德的忠告是,要避免走极端。如果把讲坛变成忏悔告白,不仅不合宜、不恰当、予听众没有帮助,而且也不一定能获得听众的敬重。既要分享自己的软弱和失败,更要分享如何依靠圣灵的大能由软弱变刚强、从失败走向得胜。

 

在讲坛下,要按自己讲的去做。

 

讲道的人和别的信徒一样,都是蒙恩的罪人,新生命的成长需要过程。如果只有属灵生命趋于完美的人才能讲道,那么,将没有人配得讲道。使徒保罗所说的“立志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罗718b)和“外有争战,内有惧怕”(林后75b),是每一个基督徒生活的真实写照。讲道的人也不例外。期盼讲道人所讲的全都能行出来,是不现实的。如果只有讲甚麽就能做到甚么的人才有资格讲道,那么,世界上也就没有人有资格讲道。但是,底线在于,讲道人总应该下定决心,努力按照自己所讲的去行。如果对自己所讲的,压根儿不打算去行,那就是假冒为善,就不配讲道。

 

斯托德曾援引司布真举的一个例子。一个人很会讲道,却不是好基督徒;他“讲得那么好,但生活那么糟,以至于他站在台上讲道时,大家都说他不应该下来;而他下来之后,大家却异口同声地说,他绝不可以再上去。”[xv] 这种人讲道,有时也会有些效果,但效果毕竟有限。所讲的让人受益,所行的却使人受损。况且,如果所讲的道可领人信住或使人得造就,是神的道本身的大能,是神的眷顾和怜悯。这样的讲道人,即使能骗过听众,却骗不过神,将来都要在神面前交帐,要面对神的审判。所以,保罗告诫说,“你要谨慎自己和自己的教训,要在这些事上恒心;因为这样行,又能救自己,又能救听你的人”(提前416)。

 

第四,要力戒骄傲

 

人们常说,传道人最常遇到的试探,是钱与色。此话不假。天主教和基督教都常有丑闻曝光。一些事奉有成绩、在会众中有影响力的传道人,都在它们面前跌倒,带来极大震撼,令人痛惜。但是,《圣经》说:“骄傲在败坏以先,狂心在跌倒之前”(箴16;18)。因为,骄傲的人,大都仗恃自己的才能、恩赐,洋洋自得,不时时警醒,不事事依靠神。这样,在极具诱惑力的钱财和色情面前,就很难站立得住。《创世纪》记载,被哥哥们卖到埃及的约瑟,后来作了埃及法老的内臣、护卫长波提乏的管家。当波提乏的妻子频频勾引他时,约瑟对她说,“我怎能作这大恶,得罪神呢”(创399b)?他处处想着神、靠着神,坚拒波提法妻的引诱,以至遭对方反诬,进了监狱;但神却与他同在。

 

骄傲的表现形式是各种个样的,可以外显为好为人师、动辄批评论断、得理不让人等等,也可以被包裹在温文尔雅的外表里,深藏不露。不论骄傲的表现形式如何,其核心是把自己看得太高、太大、太重,“看自己过于所当看的”(罗123)。

 

斯托德也有同样看法:

 

 

老实说,讲台对任何亚当之子都是危险之地,这“高高”之处分享了本来只属于神宝座的超卓地位(赛61)。我们单独站在那里,众人的眼目全都集中在我们身上;我们独自发言,众人静坐恭听。如此曝光于众人之前,谁能不受虚荣所损?传道人最主要的职业危险,无疑是骄傲。它已经摧毁了许多人,令他们的事奉失去能力。

 

它在有些人身上昭然若揭。这些人生性好出风头,把讲台当着表演的舞台。钟马田医生称他们为“讲台人,而非传道人”。这个形容很恰当,因为他们与职业演员不相上下。…

 

然而,有些传道人…他们的骄傲不表现于大放厥词,而是更诡秘、更狡诈,甚至更变态。因为我们可能在外面表现出十分谦和的模样,内里却对人的称赞贪求无餍。在讲台上高举基督的那一刻,可能实际上正在求自己的荣耀;劝勉会众要颂赞神,甚至在带领他们颂赞,内心却可能希望他们会留一些颂赞给我们。我们需要和巴克斯特一样呼喊:“这个骄傲的罪无时无刻不伴随!是个强横的暴君!是何等狡猾、诡诈、谄媚的敌人!”[xvi]

 

 

                 在基督教会两千年的历史中,一直是真假基督徒并存,“以敬虔为得利的门路”(提前65b)的假传道人,各个世代都有(太721-23);只是,人的智慧有限,一时难分真假(太1327-30)。不过,这种盗名窃誉的假基督徒、假传道人,在教会中毕竟是少数。对多数讲道人来说,一方面,是真心事奉神、荣耀神;另一方面,但在事奉中又掺杂着不纯的动机,自觉不自觉地想高举自己、荣耀自己。有人说,恩赐在哪里,试探也在哪里。这是值得深思和警惕的。[xvii]

 

有些讲道的人深知骄傲的危害,因而恳求神让他们隐名埋姓。但是,对一个讲道事奉的人,这是作不到的,因为他必须要站在台上,要在人前曝光。其实,讲坛事奉的人力戒骄傲比隐名埋姓的人更加困难。德国著名的音乐指挥家克林伯乐(Otto Klemperer)被人赞誉为“可见的无形体(visible invisibility)”。这也很适合讲道的人。音乐指挥立在舞台,讲道人立在讲台,都无法避免众人的目光;但他们都不应该让人注意自己。[xviii] 只有真正谦卑的人,才可能成为“可见的无形体”。

 

力戒骄傲不是要刻意注意自己外在的言行举止,而是要从内心学习谦卑。否则,再拿捏自己,也会有露馅儿的时候。

 

首先,讲道的人要明白,自己能向会众讲道,是受到神的差遣,否则,谁配站在如此神圣的讲坛上呢?多年前,笔者利用在温哥华服事的机会,去拜访陈终道牧师。那是笔者第一次见到他。笔者请教陈牧师:“像我们这样在主内很年轻的传道人,您有什么嘱咐?”他回答道:“你们这一批从国内赴北美留学、信主、并蒙召作了传道人的弟兄姊妹,学位高,思辨能力强,肯为主摆上,事奉有果效,是很好的;但你们每天要在神面前省察,自己有骄傲没有。要每天省察。”然后,他和笔者一起查考《马太福音》耶稣荣进耶路撒冷那一段经文。他说,耶稣骑着驴驹进入圣城时,许多人把衣服和砍下来的树枝铺在地上,并高喊“和散那”,合城惊动。此时,如果驴驹自鸣得意,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岂不是很荒唐吗?如果耶稣不骑在上面,不就是一头普通的驴驹吗?一个传道人,因为自己能站在讲坛上,就觉得比会众高一头,岂不像这头驴驹一样可笑么?

 

其次,一个人讲道有果效,首先是因为神的“道”好;而且,讲道的恩赐也是神赐予的。也就是说,一切都是从神领受的。使徒保罗说:“使你与人不同的是谁呢?你有什么不是领受的呢?若是领受的,为何自夸,仿佛不是领受的呢”(林前47)?再者,若没有圣灵的工作,谁讲道也不会有果效。在十几年的服事中,笔者深有体会。1994年,美国一间华人教会邀请笔者去带领一个周末的布道会。结果,有几十位朋友决志信主。五年以后,这间教会再次邀请笔者前去布道。当时,笔者信心十足。因为上一次去布道时,笔者信主才三年,就有几十人接受了主耶稣;现今自己信主已经八年了,对神和信仰的理解都大为进步了,信主的人准少不了。但是,虽经笔者认真准备,讲台上发挥得也好,几堂布道竟没有一个人愿意信主(只有五、六人在聚会结束后决志)!大家(包括笔者)都始料不及。此时,笔者耳旁响突然起了一个声音:“是我,不是你。”笔者心里豁然开朗:“我栽种了,亚波罗浇灌了;惟有神叫他生长。可见栽种的算不得甚么,浇灌的也算不得甚么;只在那叫他生长的神”(林前36-7)。这是笔者布道事奉的一次突破,明白自己的本职工作只是栽种或浇灌而已。

 

再有,在讲道事奉中,布道的果效是立竿见影的,就是看信主人数的多少。但是,信主人数的多寡,除了神的动工是决定性的因素外,主内肢体的配搭,也非常重要。布道会能否成功,不仅取决于会前的一系列准备工作,如祷告、撒种、栽培、浇灌、邀请等,也取决于布道会本身,如会议的主持、诗歌的带领、招待的周到、饭食的预备、儿童的照看、祷告室的守望,等等;台上的布道,只是其中的部分。举办一连几天的布道会,其中一项困难的事工就是预备聚会的饭食,因为将要来聚会的人数难以估计。饭食预备太多,会造成浪费;预备少了,又不够吃。笔者已多次遇上饭食不够的状况。本来同工估计与会者有三百人,于是预备四百人的饭食;但没想到,一下子来了五百人!同工又喜又愁,先喜后愁,喜后更愁!吃的不够怎么办?又来不及再准备。此时唯一可行的,就是同工们不吃饭,把饭省下来给朋友们吃。这种状况一旦出现,同工们立即低声传话:“饭不够了…”同工们就都无怨地饿着肚子忙碌地事奉着。等聚会结束、一切收拾停当后,已经近午夜了。这时,大家才坐下来喘口气,随便抓一些东西来填肚子。每当这个时候,笔者都非常感动。深感布道会得成功来自同工们的无间配搭,来自团队精神。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笔者也为自己能成为团队中的一员而感到欣慰、自豪。

 

当讲道的人摆正了自己和神的关系、自己与主内肢体的关系后,就可以坦然地站在讲坛上,成为可见的无形体,使听众只注目耶稣,不注目一人。即便这样,讲道者仍须时时警惕,在讲坛上不要遮挡、偷窃神的荣耀。比如,当一个人讲完道后,如果有听众对他说:“你的口才真好!”或者“你讲得太好了,我很崇拜你!”那么,他就应该自省,自己讲的道有甚么地方不对劲了

 

第五,要爱会众

 

讲道的人在讲坛上,切忌指名道姓地批评会众,千万不能把讲台作为辱骂人、泄私愤的地方。当会众有明显违背《圣经》原则的错误言行时,当然应该批评、纠正。但是,讲道的人要有爱心。以至在批评时,被批评的会众仍能感觉到从讲道人而来的同情和爱惜;不仅讲“应该如何”,更要讲“怎样去作”,多提供实际的建议和帮助。[xix]  此外,在批评、责罪的同时,讲者一定要给出路,鼓励软弱的会众能重新站起来。“讲道不是叫人无望绝望,而是要给听众一线希望,叫人‘出死入生’,才算达到了讲道的本意。”[xx]

 

讲道人都应学习先知摩西的谦和和胸怀。当以色列人在旷野铸了金牛犊后,摩西也大发了义怒;但在神面前,他却不顾性命地为百姓带求:“唉!这百姓犯了大罪,为自己作了金像。倘或祢肯赦免他们的罪…不然,求祢从祢所写的册子上涂抹我的名”(出3232)。在指责会众的罪或错误时,若能把“你们”换成“我们”就更好。讲道者可以和会一起,在神面前求赦免、蒙怜恤、得帮助。

 

 

第六,要扩充知识

 

讲道与讲道人的人生、人格、阅历,有密切关系。有一位老传道人曾说,他年轻时,为了讲道,每次要写很多页的讲稿,可在台上讲几分钟就讲完了;现在年岁大了,讲道前,只写半页的提纲,在台上讲几小时都讲不完!对《圣经》愈熟悉、愈明白,人生的阅历愈丰富,知识面愈宽广,讲道者讲的道就会愈深刻、愈深入、愈生动。

 

讲道者除了要刻苦研读《圣经》外,与《圣经》有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考古学的成果等也须涉猎。曾霖芳主张,要多读传道人的传记,因为他人的直接体验,也可间接地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他说:“我常劝青年工人,若能读几十本传记,对于一生的事奉必发生极大作用。这些事迹能激发心志,使青年工人发奋有为,讲起来又能感人,我认为在资料中最具价值。”[xxi]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笔下自生辉。对初习讲道的人,多听别人讲道,多读他人的讲道集,不失为一个最简捷的学习方法。相传,有一位传道人常乘马车到各处讲道。他讲道时,他的马夫就坐在下面听道。耳闻目濡,马夫对他讲的道逐渐心领神会。一次,马夫对传道人说,“您每天这样奔波劳碌,该休息一下了。今天就由我替您讲吧。”传道人同意让马夫试一次。没想到,马夫讲的确实与传道人讲的一样好。马夫正要走下讲台时,突然有听众向他提问题。马夫不会解答。但他临阵不慌,从容地说:“这个问题太简单了,由我的马夫回答就可以了。”传道人应声上台,对听众的提问侃侃作答,令听众大为震惊:传道人的马夫都如此有水准,这位传道人太不简单了!

 

但是,曾霖芳警告说,读他人的讲道集或听讲道录音,要消化、吸收,而不能抄袭、模仿。否则,有时就会很难堪:

 

 

 

以前在某教会大学举行朝会,请一位牧师讲道,他把一篇名牧讲章拿来照讲。讲第一段时还没有甚么;但他开始讲第二段小标题的时候,有一位调皮的学生大声喊:第二段,连分段的字句也说出来了。结果哄堂大笑。原来他也读过这一本讲道集。讲者只好红着脸惭愧走下讲台,而且这事也传遍各处,再没有必这更煞风景的事了。所以,这种办法行不通。

 

我却发现另一种情景:某名牧讲道,是一篇好讲章,内容丰富,也引人入胜,十分得人赞赏。其实读过另一篇讲章的人,知道这一次的讲道是由另一篇脱胎而来,因为他懂得吸收和应用,反而比原作更生色动人,尤胜一筹。谁能批评这一篇讲道呢?[xxii]

 

 

                     此外,对文学、历史、艺术、科学、哲学、新闻等方面的知识,也尽可能留意。司布真曾写过一篇文章,标题是《我的惊心小书 – 圣经与报纸》。无独有偶。神学家巴特回答别人关于“你如何预备主日讲道”的问题时也说:“我一手拿《圣经》,一手拿报纸。”[xxiii] 只要一个讲道的人有心,讲道的素材是随处可得的。[xxiv]

 

 

讲道人的语言

 

                     第一种是有声的语言。

 

讲道常是用“讲话”来传递“道”的,所以讲道人的语音很重要。讲道的言语要通俗,雅俗共赏,妇孺都能明白。但讲道的语言切不可粗俗、庸俗。

 

讲道时力求发音准确,吐字清楚。讲道人常有的一个问题是,一句话的前半句说得清楚、有力,后半句则音量变小,最后几个字没有说出来,就吞回去了。这样,听众,尤其是坐在后排的听众,无法听到完整的话。信息再好,听众听不见,岂不可惜!解决之道是学习一点声乐。练习逆式呼吸,让声音从腹部出来,而不是从嗓子出来。这样,不仅声音传得远,嗓子还不容易嘶哑。笔者见过不少七、八十岁高龄的老传道人,声音洪亮如钟。偌大的会场,他们讲话,不用麦克风,全场却听得一清二楚。他们年轻时,练嗓子是下过功夫的。

 

要努力戒掉语病。有人讲道时,几乎每句话都带着“这个--”、“那个--”、“那吗--”、“嗯--”、“安”、“哈”等语病,破坏了话语的连贯性,听众听来非常吃力。语病形成原因因人而异。有的是因为讲了上句之后,一时不知下句讲甚么时,嘴里就下意识地吐出一些字来。如果语病是这样引起的,那么,在想下一句话说甚么的时候,最好把尽力嘴闭起来,宁可沉默也不要出声。

 

有学者认为,讲道人的面部表情很重要;面部表情中,最重要的莫过于眼睛了,被称为“第二声音”。[xxv] 讲者的面部表情虽重要,却不可做作,稍一过头,就变成了表演。一般说,面部表情应该庄重,不宜轻浮;应当和蔼可亲,不宜骄傲、冷酷。讲者把自己融入讲章,让面部表情自然流露。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讲者与听众要有目光交流。讲者可能因为紧张,不敢看听众,于是把眼睛盯在天花板上,或一直看窗外。这样不好。讲者要看听众。从经验说,讲者的眼睛若常在会场深度的二分之一处左右,就基本可以顾及全场。当然,讲者的目光也不可向康德那样只盯在一个听众身上,要不时巡视全场。[xxvi]

 

讲道时看着对方,表示礼貌、专注、真诚、亲切和关怀,可以缩短讲者和听众的距离,就像面对面说话一样。眼目直视,也表明心地光明。目光交流可以使讲者与听众互动。当讲者内心激动,双目湿润、闪闪有光时,听众也会动容;发现自己讲的道使听众受到了感动时,讲者也会被听众感动,因而能更有感动地讲道,使听众进一步受感动。如此往复,讲道的果效就会大大增强。不过,如果讲者发现听众大都心不在焉或极不耐烦时,也会使讲者承受很大压力。当然,目光的果效有时亦因听众而异。比如,当讲道人讲到罪时,他可能会注视一个“罪”人,这个人可能因圣灵藉着这注视而感动、认罪;但也可能使对方恼羞成怒,事后处处与讲道人作对。这一切,惟有恳求圣灵带领。[xxvii]

 

讲者的第三种语言是体语,即讲者的仪表和举手投足。

 

讲道人的服饰并无统一规定,也不一定非西服革履不可。但总要干净、整洁、庄重才好。正如去参加别人的婚礼,邀请人对宾客的穿着也无划一要求;但若宾客穿着发皱的T恤衫、蹋拉着塑料拖鞋前去,恐怕也不合宜吧(参见太221-14)。讲道人的穿着表现他对讲坛的尊重和对听众的尊重。曾霖芳院长多次对笔者说过,他讲道所穿的白衬衣的领子和袖口,多年来都是他亲自用手洗净的。他对讲道事奉的敬虔,可见一斑。

 

俗话说,站有站相,坐有坐相。更具体说就是,“睡像弓,坐像钟,站像松”。讲道人上台和在台上的时候,上身要挺直,不要弯腰塌肩。在讲台上不须立正,“稍息”姿势似较好。讲道时,是固定站在讲坛,还是可以在台上随意走动?手式如何配合讲道?这些都因人而异,不宜刻意做作。但是,讲者若用一个指头指听众,似乎不雅。

 

周联华提出讲道人在台上应该注意的一些事项:

 

 

 

1)传道人当以庄严稳重的步伐走上讲台,身体要直。如有台阶,应一步一步走上台。2)坐下起立,腰部要挺直。3)未步入礼堂时,先照一下镜子,不是为了美观,而是为了整洁,在台上没有“他顾之忧”;在台上整领带、拉衣服,都不相宜,倒不如在台后(台下)整好了出来。4)坐定后,最好的姿势是闭目默祷,传道人的默祷会促进会众的默祷。不然,他的视线难免不射在会众身上。如果有一位对他微笑打招呼,他也微笑回礼,固然有“亲切”感,但未免太“社交”气。因此,常受“厚此薄彼”的批评。5)如果台上有两位以上的人员,彼此间切勿谈话;若为西人翻译当为例外。大部分的话应在圣殿外已经讲好。有些人为显出自己的重要,在台上再“计划商量”崇拜之一切事宜。这样非但没有显出重要,反而使人感到没有准备妥当。6)开口前切勿咳嗽“疏通”嗓子,这是不必要的习惯。传道人只要在未入圣殿前大声地唱几句歌,就不会有喉咙不“开”的感觉。7)讲台上避免一切不必要的动作,不但挖鼻子、掏耳朵不相宜,就连用手整理头发等也不合适。任何动作都能分散注意力。8)传道人要轻轻地、不使人注意地把手表放在讲台上,讲道时切忌玩弄手表,如随时看表,或在未讲完之前就把表戴在手上等。戴表是结束的表示,连传道人都“准备”下台,会众自然“准备” 回家,崇拜的气氛就被破坏了。9)流汗多的传道人务必准备手帕,以手搽汗是非常不雅的。手帕要保持整洁。10)除非因生理上或年长的缘故,在讲坛上喝水是不相宜的。当众喝水并不雅观,评剧舞台上喝水,用袖子遮脸就是这个道理。评剧中喝水,有文武场面、锣鼓喧天、或丝铉乐器演奏过门,没有“冷场”的感觉;而传道人喝水常在讲道中间,于“众目睽睽” 下饮水,很不好看。[xxviii]

 

 

 

                     这是周联华讲道事奉的经验谈,虽未囊括所有方面,仍值得读者参考。

 




[i] 转引自:John R. W. Stott著,《讲道的艺术》,魏启源、刘良淑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88年),第40页。

[ii] G. Campbell Morgan著,《摩根讲道法》,刘逾瀚译(美国新泽西:更新传道会,1993年),12页。

[iii] 参见:潘秋松著,刘淑媛编辑,《解析式新约经文汇编》,美国加州:美国麦种传道会,2002年,有关页数;John R. W. Stott著,《讲道的艺术》,魏启源、刘良淑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88年),第137-138页。

[iv] John R. W. Stott著,《讲道的艺术》,魏启源、刘良淑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88年),第138页。

[v]曾霖芳著,《讲道学》,香港:嘉种出版社,1995年,第3页。

[vi]曾霖芳著,《讲道学》,香港:嘉种出版社,1995年,第16页。

[vii]曾霖芳著,《讲道学》,香港:嘉种出版社,1995年,第17-19页。

[viii]曾霖芳著,《讲道学》,香港:嘉种出版社,1995年,第19-20页。

[ix]曾霖芳著,《讲道学》,香港:嘉种出版社,1995年,第17页。

[x]冯秉诚著,《领人归主》,美国加州:海外校园杂志社,1999年,第36页。

[xi]曾霖芳著,《讲道学》,香港:嘉种出版社,1995年,第14页。

[xii]参见:曾霖芳著,《讲道学》,香港:嘉种出版社,1995年,第55页;John R. W. Stott著,《讲道的艺术》,魏启源、刘良淑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88年),第152页。

[xiii]曾霖芳著,《讲道学》,香港:嘉种出版社,1995年,第9页。

[xiv]John R. W. Stott著,《讲道的艺术》,魏启源、刘良淑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88年),第269页。

[xv]John R. W. Stott著,《讲道的艺术》,魏启源、刘良淑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88年),第271页。

[xvi]John R. W. Stott著,《讲道的艺术》,魏启源、刘良淑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88年),第329-330页。

[xvii]冯秉诚著,《领人归主》,美国加州:海外校园杂志社,1999年,第37页。

[xviii]参见:John R. W. Stott著,《讲道的艺术》,魏启源、刘良淑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88年),第336页。

[xix]Grant R. Osborne著,《基督教释经手册》,刘良淑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99年),第462464页。

[xx]曾霖芳著,《讲道学》,香港:嘉种出版社,1995年,第126页。

[xxi]曾霖芳著,《讲道学》,香港:嘉种出版社,1995年,第35页。

[xxii]曾霖芳著,《讲道学》,香港:嘉种出版社,1995年,第29页。

[xxiii] 参见:John R. W. Stott著,《讲道的艺术》,魏启源、刘良淑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88年),第150页。

[xxv]周联华著,《新编讲道法》,台湾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97年再版,第467页。

[xxvi]周联华著,《新编讲道法》,台湾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97年再版,第467页。

[xxvii]参见:曾霖芳著,《讲道学》,香港:嘉种出版社,1995年,第219页;周联华著,《新编讲道法》,台湾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97年再版,第467-468

[xxviii]周联华著,《新编讲道法》,台湾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97年再版,第473-474页。

 

喜爱: 
0
您的评级:
0
无人评级
疑问: 
0
您的评级:
0
无人评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