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两个相反或矛盾的词放在一起,叫矛盾词(epigram)或矛盾修辞法(oxymoron);看似荒谬、与一般的意见相反的表达称为吊诡(paradox)。这种修辞法往往表达更深的意思。[i]比如: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四五,《老子注》第28页)。曲:弯曲;辩:口才好;讷(ne'):语言迟钝。[ii]
“临穴频抚棺, 至哀反无泪” (唐.孟云卿《 古挽歌》,《全唐诗》第1607页)。[v]
“因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丧掉生命; 凡为我和福音丧掉生命的, 必救了生命”(可8:35)。
“你们中间, 谁愿为大,就必作你们的用人;在你们中间,谁愿为首, 就必作众人的仆人” (可10:43-44)。
“我们四面受敌, 却不被困住;心里作难, 却不至失望;遭逼迫,却不被丢弃;打倒了,却不至死亡;身上常带着耶稣的死,使耶稣的生,也显明在我们身上。因为我们这活着的人,是常为耶稣被交于死地,使耶稣的生,在我们这必死的身上显明出来” (林后4:8-11)。
“荣耀羞辱,恶名美名; 似乎是诱惑人的,却是诚实的;似乎不为人所知,却是人所共知的;似乎要死,却是活着的;似乎受责罚, 却是不致丧命的;似乎忧愁, 却是常常快乐的; 似乎贫穷,却是叫许多人富足的;似乎一无所有,却是样样都有的”(林后 6:8-10)。
“我为基督的缘故, 就以软弱、凌辱、急难、逼迫、困苦,为可喜乐的;因我什么时候软弱,什么时候就刚强了” (林后12:10)。
“但那好宴乐的寡妇,正活着的时候,也是死的” (提前5:6)。
“神却将死的痛苦 解释了,叫祂复活,因为祂原不能被死拘禁”(徒2:24)。在这里,彼得谈到基督的死和复活。此节经文中的“痛苦”的希腊文是 wjdi'na",原指妇女生产之苦。所以,“死的痛苦”可直译为 “birth pain of death” (“ 死亡的阵痛” ) 。“阵痛”和“死亡”是相反经历,通常不会相提并论,但彼得却把它们放在一起,生动地描写了基督的死。[vii] 笔者认为,彼得用这样的矛盾词,更可促使读者深思基督的死亡所蕴藏的深刻含义。
[i]参见:Roy B. Zuck著,《基础解经法》,杨长慧译(香港:宣道出版社,2001年2版),第196-197页;刘翼凌著,《圣经与修辞学》,美国加州:福音文宣社出版,香港宣道出版社总第7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