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卷书的上下文

            一卷书的上下文,是要努力找出该卷书的主题、大纲、和关于同一议题的平行经文。

        例一,从《使徒行传》看“圣灵充满”。整个新约《圣经》共有十三处经文论到“圣灵充满”;除三处在《路加福音》(1156741)、一处在《以弗所书》(518)外,绝大多数经文(九处)是在《使徒行传》中:

 

        五旬节到了,门徒都聚集在一处。忽然从天上有响声下来,好像一阵大风吹过,充满了他们所住的屋子。又有舌头如火焰显现出来,分开落在他们各人头上。他们就都被圣灵充满,按着圣灵所赐的口才,说起别国的话来。(徒21-4

 

        那时,彼得被圣灵充满,对他们说:“治民的官府,和长老阿!倘若今日,因为在残疾人身上所行的善事,查问我们他是怎么得了痊愈;你们众人,和以色列百姓,都当知道,站在你们面前的这人得痊愈,是因你们所钉十字架,神叫从死里复活的,拿撒勒人耶稣基督的名。是你们匠人所弃的石头,已成了房角的头块石头。除以外,别无拯救;因为在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徒48-12

 

        祷告完了,聚会的地方震动;他们就都被圣灵充满,放胆讲论神的道。(徒431

 

     十二使徒叫众门徒来,对他们说:“我们撇下神的道,去管理饭食,原是不合宜的。所以弟兄们,当从你们中间选出七个有好名声,被圣灵充满,智慧充足的人,我们就派他们管理这事。但我们要专心以祈祷传道为事。”(徒62-4

 

        但司提反被圣灵充满,定睛望天,看见神的荣耀,又看见耶稣站在神的右边;就说:“我看见天开了,人子站在神的右边。”(徒755-56

 

        亚拿尼亚就去了,进入那家,把手按在扫罗身上说:“兄弟扫罗!在你来的路上,向你显现的主,就是耶稣,打发我来,叫你能看见,又被圣灵充满。”(徒917

 

        这巴拿巴原是个好人,被圣灵充满,大有信心;于是有许多人归服了主。(徒1124

 

        扫罗又名保罗,被圣灵充满,定睛看他,说:“你这充满各样诡诈奸恶,魔鬼的儿子,众善的仇敌,你混乱主的正道还不止住么?现在主的手加在你身上;你要瞎眼,暂且不见日光。”他的眼睛,立刻昏蒙黑暗,四下里求人拉着手领他。(徒139-11

 

        门徒满心喜乐,又被圣灵充满。(徒1352

 

根据上述经文,可以归纳出几点:

[i]

          

第一,《使徒行传》是论“圣灵充满”的书卷,使徒们都有被圣灵充满的经历(徒24917),所以,神的工人都因当重视“圣灵充满”的经验。

第二,被圣灵充满,不一定是在祷告的时候。事实上,在上述九次被圣灵充满的记载中,只有一次发生在祷告之后(431);有两次可能发生在祷告之时(徒24917)。被圣灵充满,可发生在讲道之时(48),为主殉道的时候(徒755),或行神迹之前(徒139)。

第三,被圣灵充满,不一定是信主很久以后才有的、更深的经历。扫罗归主后就被圣灵充满(徒917),彼西底的安提阿的信徒信主后也被圣灵充满(徒1352)。

第四,被圣灵充满不是一生一次,“一劳永逸”,而是一次又一次的。《使徒行传》记录,彼得三次被圣灵充满(2448139),保罗两次被圣灵充满(917139)。有一次的经历,不可自傲,更不可自恃;总要有保罗的态度:“我不是以为自己已经得着了”(腓313)。

第五,被圣灵充满,不一定要说方言。事实上,这九次被圣灵充满的记载中,只有一次提到说方言(28)。所以,在一些教会中流行的“一个被圣灵充满的人,或迟或早会说方言”的说法,即,把说方言当着被圣灵充满的外在标记的说法,与《圣经》的记载并不相符。

第六,被圣灵充满,不一定需要按手。因为在九处经文中,只有一次提到“按手”(917)。

 

            例二,“先到坟墓的那门徒也进去,看见就信了”(约208)。“那门徒”“信了”什么?这节经文的紧接的上下文是:

 

        七日的第一日的清早,天还黑的时候,抹大拉的马利亚来到坟墓那里,看见石头从坟墓挪开了;就跑来见西门彼得,和耶稣所爱的那个门徒,对他们说:“有人把主从坟墓里挪了去,我们不知道放在那里。”

彼得和那门徒就出来,往坟墓那里去。两个人同跑,那门徒比彼得跑得更快,先到了坟墓;低头往里看,就见细麻布还放在那里;只是没有进去。

西门彼得随后也到了,进坟墓里去,就看见细麻布还放在那里;又看见耶稣的裹头巾,没有和细麻布放在一处,是另在一处卷着。

先到坟墓的那门徒,也进去,看见就信了。

因为他们还不明白圣经的意思,就是耶稣必要从死里复活。於是两个门徒回到自己的住处去了。(约201-10

 

解经家大多认为,“那门徒就信了”是指使徒约翰相信主耶稣从死里复活了。但是,这种解释似乎与其后的经文不协调:为什么说彼得和约翰“还不明白圣经的意思,就是耶稣必要从死里复活”、因而一声不吭地回到自己的住处去(209-10)?为什么他们不把主复活的事告诉抹大拉的马利亚、而让她继续在坟墓外边哭(2011)?既然相信主已从死里复活,为什么门徒还那么惧怕(2019)?

要回答这些疑问,必须从《约翰福音》第二十章的中心意思和整卷《约翰福音》的主题来考量。

《约翰福音》的主题,作者使徒约翰讲得很清楚:“耶稣在门徒面前,另外行了许多神迹,没有记在这书上。但记这些事,要叫你们信耶稣是基督,是神的儿子;并叫你们信了,就可以因的名得生命”(约2030-31)。因为耶稣是神的儿子,所以作者才劝导人们信。所以,此经卷的主题是要人信耶稣是神的儿子。信耶稣是神的儿子,凭据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凭据是从死里复活。“论到儿子我主耶稣基督:按肉身说,是从大卫后裔生的;按圣善的灵说,因从死里复活,以大能显明是神的儿子”(罗13-4)。《约翰福音》二十章的中心内容,就是见证主耶稣的复活。把握这个主题和中心,前后的经文就显得和谐了。

《约翰福音》第二十章,可以分为三大段。第一段(201-18)以抹大拉的马利亚为中心人物。她的深切悲恸,不但肯定了空墓的事实,而且为耶稣的显现作了铺垫;第二段(2019-23)以恐惧的门徒为焦点;第三段(2024-29)的主要角色则是多马。

[ii]

第一段的记载,是从七日的第一日的清早,抹大拉的马利亚发现耶稣的坟墓空了开始的。 她认为有人把主从坟墓里挪走了。她急忙去告诉彼得和约翰(“耶稣所爱的那个门徒”)。他们两人闻讯后,都往坟墓跑去。约翰年轻,比彼得先跑到坟墓。可他只是在坟墓的外面,低头往里看,没有进到坟墓里面去。也许是因他怕沾染尸体的污秽,或他生性谨慎的缘故。

[iii]

随后赶到的彼得,却进到坟墓里面去了,他看见的比约翰多:“看见细麻布还放在那里;又看见耶稣的裹头巾,没有和细麻布放在一处,是另在一处卷着。”(约207)。

对裹头巾和细麻布的状况,历来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主耶稣在复活后、离开坟墓前,将头巾另放一处,显出他爱好整洁,和复活后的从容不迫。另一种解释是,他复活后撇下头巾和细麻布,就想就像蚕蛾撇下茧似的,即,头巾和细麻布仍保留原来的筒状,只是没有尸体了,是空筒。

[iv]

当然,这只是解经家们的推测,曾思翰谓之“是一种极佳的推测”。

[v]

也许,是在彼得的带动和鼓励下,约翰也跟着进到坟墓里,看到了彼得所看到的裹头巾和细麻布的情景。与彼得不同的是,约翰“看见就信了”(208)。对约翰来说,打开的坟墓、耶稣的尸体不见了,不可能是一桩盗尸事件:哪一个盗尸者会把裹头巾和细麻布从尸体上解下来、再卷起来放在两个地方呢?

约翰肯定也会联想到拉撒路复活时的情景。首先,耶稣吩咐人把封墓的石头挪开;然后,耶稣大声呼叫“拉撒路出来!”;接着,“那死人就出来了,手脚裹着布,脸上包着手巾。耶稣对他们说:‘解开,叫他走。’”(约1139-44)拉撒路的复活,完全是被动的。

相比之下,约翰清楚地领悟到:主耶稣自己,已主动地从死里复活了。

约翰对主耶稣复活的迅速领悟,不仅是基于上述的事实,也源自他与主耶稣的亲密关系。他是主所爱的、在最后的晚餐中靠着耶稣的胸膛的那个门徒。《约翰福音》记载说:耶稣在十字架上断气后,“唯有一个兵拿枪扎他的肋旁,随即有血和水流出来。看见这事的那人就作见证,他的看见也是真的,并且他知道自己所说的是真的,叫你们也可以信”(约1934-35)。如果这里的“那人”是使徒约翰,那么,他也是耶稣受难的目击者。他也是伴随在耶稣的十字架下的唯一一个男性门徒(约1925-27)。当复活的主在提比哩亚海边为在海中捕鱼的门徒预备早餐时,第一个认出耶稣的,也是他:“耶稣所爱的那门徒对彼得说:‘是主。’”(约217

亲近主的拉撒路的姐姐马利亚,用一瓶极贵重的真哪哒香膏膏抹耶稣。一直跟随耶稣左右的门徒不仅浑然不知,反而责怪她。但主耶稣却非常悦纳她的行为:“由她罢,她是为我安葬之日存留的。因为常有穷人和你们同在;只是你们不常有我”(约121-8)。马利亚的行为表明,她已预感耶稣即将受难。她的洞察力远在十二门徒之上。

比约翰先看见在放置在坟墓里的裹头巾和细麻布的彼得,只是“心里希奇所成的事”(路2412),经文并没有说他是否相信耶稣已经复活了。比彼得后看见裹头巾和细麻布的约翰,却“看见就信了”。可见,相信耶稣的复活,不仅需要肉眼的观察(sight),更需要内心的洞察(insight)。

[vi]

但是,当约翰相信主耶稣已经复活后,门徒们并没有表现出当代读者所预期那种喜悦、激动和亢奋的情绪,也并没有立即大声向世人宣告:“我们的主已经从死里复活了!”因为,“他们还不明白圣经的意思,就是耶稣必要从死里复活”(约209)。虽然约翰已确认主复活了,但主为什么要复活、复活的必要性是什么?他当时并不明白。

经文中的“圣经”,显然是指旧约《圣经》,但没有指明是那些经文。解经家猜测是:“因为必不将我的灵魂撇在阴间,也不叫的圣者见朽坏。必将生命的道路指示我。在面前有满足的喜乐,在右手中有永远的福乐”(诗1610-11),和“耶和华对我主说:‘坐在我的右边,等我使的仇敌作的脚凳。’”(诗1101)因为,彼得五旬节在耶路撒冷讲道时,就引用这些经文(徒227-2834),说明主的复活应验了《诗篇》的预言。

[vii]

虽然耶稣生前多次预言他受难后,第三天要复活。主受难后,门徒们因内心极度悲伤,早把主将复活的事忘得一干二净了;倒是祭司长和法利赛人还记得(太2762以下)。

[viii]

由于不明白主复活的意义和必要性,主复活一事并没有立即使约翰的精神振作起来。也许怕主的仇敌在坟墓里遇见他们,说是他们将主的身体偷去了;

[ix]

或者,“住处”也可能是一些门徒和跟随耶稣的人当时聚集的地方,他们要把主复活的事告诉门徒们;

[x]

            再者,此时约翰已把耶稣的母亲接到他家里去了(约1927),他要尽快回家去,照着他所相信的,把这好消息告诉她。

[xi]

反正,彼得和约翰没有在空墓久留,就“回自己的住处去了”(2010)。甚至都没有对抹大拉的马利亚打个招呼,否则,她就不会哭得那么伤心(2011),直到天使和复活的主向她显现,才得着安慰(2012-18)。

上述情景,虽大大出乎当代读者的预料,但却真实地再现了主刚刚复活时的实际情况。约翰相信耶稣复活了,不是因为《圣经》的活,或耶稣自己的预言,乃是因为他在坟墓里亲眼看见了。

[xii]

也就是说,约翰并没有虚构一个复活的故事,去迎合一个有关《圣经》预言的一个先存观念。相反,他首先在空墓中见到了复活的事实,后来在《圣经》中才看出这个预言。

[xiii]

在第一段描写中,石头挪“开”的坟墓,引出耶稣的身体已不在坟墓里的事实;在第二段关于主复活的记述中,房门紧“关”的屋子,表明了门徒对犹太人的惧怕。

[xiv]

房门虽关了,复活主的身体仍可自由出入。可见,坟墓的石头被挪开,不是为了使主可以从坟墓里出来,而是为了使门徒可以进到坟墓里去,以确认主复活的事实。

当主耶稣被捕和被钉十字架后,门徒都四散了。但现在他们又聚集在一起。是什么把他们又带到一起了呢?唯一的原因,应该是他们听到的关于主已在清晨复活的消息。当他们聚集时,必然怀着希奇、盼望和惧怕的复杂而矛盾的心情。

[xv]

当复活的主在他们中间显现、并把手和肋旁指给他们看时,“门徒看见主,就喜乐了”(2020)。

在第三段描述中,多马的态度与第一段中约翰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在这两段中,复活的主都是先隐藏、后显现。约翰没有见到天使和复活的主,只见到没有主身体的空墓,就相信主已经复活了。然而,当十个门徒向多马作见证,说他们见到了复活的主的时候,多马却因他本人没有亲眼见过、摸过,而拒不相信(2024-25)。当主再次向包括多马在内的门徒显现时,多马才降伏下来:“我的主!我的神!”多马作了极有价值的宣告,却没有最高形式的信心。

[xvi]

所以主对他说:“你因看见了我才信;那没有看见就信的,有福了”(2029)。一切在耶稣复活、升天后相信主的基督徒,都是没有看见就信的、有福的人。而使徒约翰则是这些基督徒的先锋,是“没有看见就信的”的第一人。

主耶稣“受害以后,用许多的凭据,将自己活活的显给使徒看,四十天之久向他们显现,讲说神国的事”(徒13);在以马忤斯的路上,“耶稣对他们说:‘无知的人哪!先知所说的一切话,你们的心,信得太迟钝了。基督这样受害,又进入他的荣耀,岂不是应当的么?’於是从摩西和众先知起,凡经上指着自己的话,都给他们讲解明白”(路2425-27);“於是耶稣开他们的心窍,使他们能明白圣经。又对他们说:‘照经上所写的,基督必受害,第三日从死里复活;并且人要奉他的名传悔改赦罪的道,从耶路撒冷起直传到万邦”(路2445-47)。

这时,门徒们才懂得了耶稣受难和复活的重大意义:“耶稣被交给人,是为我们的过犯;复活,是为叫我们称义[或作耶稣是为我们的过犯交付了,是为我们称义复活了]”(罗425),才明白了他们所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是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马利亚,直到地极,作主耶稣的见证。五旬节圣灵浇灌,使他们得着能力。从此,门徒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以极大的热情、能力、和勇气活跃在人类历史舞台上,,努力把福音传到万邦。

当今的读者,熟悉新约《圣经》,明白主耶稣受难的意义和从死里复活的极端重要性,不太容易理解主从死里复活时,门徒们当时的心态和反应。其实,如果能设身处地地回到当初的处境,读者就更能体会到,《约翰福音》第二十章关于主耶稣复活的记载,细腻生动,平实无华。

 




[i]

参见∶曾霖芳著,《释经学》,香港:种籽出版社,1992年,第84-86页。

[ii]

曾思翰著、吴莹宜译,《空墓与信心之探究》,载於:《举目》(美国加州:美国校园福音团契(海外校园杂志社)出版),20055月,第十八期,第47页。

[iii]

焦源濂著,《基督生平》(下),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97年,第743页。

[iv]

丁良才著,《耶稣圣迹合参注释》(增订版),香港:福音证主协会,1998年),845页。

[v]

曾思翰著、吴莹宜译,《空墓与信心之探究》,载於:《举目》(美国加州:美国校园福音团契(海外校园杂志社)出版),20055月,第十八期,第53页。

[vi]

Archibald T. Robertson原著,潘秋松编译,《活泉新约希腊文解经  卷三:约翰福音》,美国加州:美国活泉出版社,1998年,第592页。

[vii]

钟志邦著,《约翰福音》(卷下),香港:天道书楼有限公司,2004年,第378页。

[viii]

Archibald T. Robertson原著,潘秋松编译,《活泉新约希腊文解经  卷三:约翰福音》,美国加州:美国活泉出版社,1998年,第592页。

[ix]

丁良才著,《耶稣圣迹合参注释》(增订版),香港:福音证主协会,1998年),845页。

[x]

钟志邦著,《约翰福音》(卷下),香港:天道书楼有限公司,2004年,第378页。

[xi]

Archibald T. Robertson原著,潘秋松编译,《活泉新约希腊文解经  卷三:约翰福音》,美国加州:美国活泉出版社,1998年,第593页。

[xii]

丁良才著,《耶稣圣迹合参注释》(增订版),香港:福音证主协会,1998年),845页。

[xiii]

鲍会园(总编),新国际版研读本《圣经》,美国新泽西州:更新传道会,1996年,2042页,约209的注释。

[xiv]

曾思翰著、吴莹宜译,《空墓与信心之探究》,载於:《举目》(美国加州:美国校园福音团契(海外校园杂志社)出版),20055月,第十八期,第48页。

[xv]

G. Campbell Morgan著,《约翰福音》,方克仁译(香港:基道书楼有限公司,1992年),274页。

[xvi]

Archibald T. Robertson原著,潘秋松编译,《活泉新约希腊文解经  卷三:约翰福音》,美国加州:美国活泉出版社,1998年,第603页。

喜爱: 
0
您的评级:
0
无人评级
疑问: 
0
您的评级:
0
无人评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