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棱两可的字义

      释经者应尽最大努力,尽量准确把握经文中每一个词汇的意思。但是,经文中仍然有些词汇的意思是模棱两可的。这可能因为释经者掌握的资料不够、无法了解作者的意图,也可能因为作者刻意使用一语双关的修辞手法。因此,奥邦斯忠告说,承认释经者的有限,是非常重要的;不要试图将所有的经文都解读得很清楚,以致超过了它的原状。过分强调同义词或反义词的相同或相异之处,就容易产生这类问题。[i]

      奥邦斯指出,模棱两可是释经最难之处:联系上下文,一个词汇的一个以上的意思都讲得通。面对多重意义的问题时,一个对应的原则是:词汇“最佳的意义就是最少的意义”。也就是说,当词汇的意义模棱两可时,它的最可能的意义就是让上下文改变最少的那个意义。[ii] 比如,“你们受苦如此之多,都是徒然的么”(加34)中的“受苦”一字,就是难解的例证之一。“pa;scw”(pascho\)这个动词在新约《圣经》中出现过42次,大多是“受苦”、“受难”、“受害”的意思;只有一次是“所受的”(林后16),可理解为“经历”。[iii] 由于《加拉太书》整卷书中从来没有提到信徒受到过什么逼迫,所以,如果把“pa;scw”译为中性的“经历”,而不是负面的“受苦”,整段经文所受到的干扰会更少。奥邦斯主张,这节经文应该读为:“你们经历这么多(亦即,从圣灵来的祝福),难道是徒然的么?”[iv]

 有些字义的模棱两可,可能是作者刻意的。比如,《创世纪》一章二节的“风”或“ 灵”就是著名的例子。此外,“《约翰福音》善用双重意义,名不虚传。”[v]

      《约翰福音》第三章,主耶稣对犹太人的官尼哥底母谈道时,对他说:“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见神的国”(约33)。主耶稣受的“重生”,是由“重”(a[nwqen ano\then)和“生”(genna;w gennao\)这两个字组成的。但当尼哥底母回答说“人已经老了,…岂能再进母腹生出来么”的时候,他所说的“重生”只是“生”(genna;w),与主耶稣所说的“重生”显然不一样。[vi]

      在新约《圣经》中,a[nwqen 原来的意思是“从上”,然后是“从天上”,后来是“从起头”,接着是“再”等意思:[vii]

    “殿里的幔子,从上到下裂为两半”(可1538)。

     “耶稣回答说:‘若不是从上头赐给你的,你就毫无权柄办我”(约1911)。

     “各样美善的恩赐,和各样全备的赏赐,都是从上头来的;从众光之父那里降下来的;在并没有改变,也没有转动的影儿”(雅117)。

     “唯独从上头来的智慧,先是清洁,后是和平,温良柔顺,满有怜悯,多结善果,没有偏见,没有假冒”(雅317)。

     从天上来的,是在万有之上”(约331)。

     “这些事我既从起头都详细考察了,就定意要按着次序写给你”(路13)。

     “现在你们既然认识神,更可说是被神所认识的,怎么还要归回那懦弱无用的小学,情愿(pavlin a[nwqen)给他做奴仆呢”(加49)。

      如此看来,主耶稣对尼哥底母讲的“重生”,是“从上头生”,“从天上生”,或“再一次生”、“重新生”。从上下文看,这些意思都讲得通。但尼哥底母的困惑在于,他只将 a[nwqen 理解为“再”,即第二次从母腹而生。“第二次的生,可以肯定地说是重生;但却是由圣灵从上头而生的。这是约翰常用的双关语的笔法。””[viii]

      又如,主耶稣对撒玛利亚的妇人说:“你若知道神的恩赐,和对你说:‘给我水喝’的是谁,你必早求也必早给了你水。”(约410)这个“活”(za;w zao\)字,在新约《圣经》中出现过140次,主要被译为“活着”(64次)、“活”(33次)、“永生”(14次)、“活人”(9次)、“得生”(6次)、“复活”(5次)、“活泼”(4次),“活活的”(4次),等等。[ix] 所以,主耶稣所说的“活水”,可以理解为“活的(流动的)水”,更可以解读为“活着的水”、“得永生的水”。[x]

      再如,主耶稣说:“我若从地上被举起来,就要吸引万人来归我”(约1232)中的“举起来”(uJyovw hypsoo\ ),可以理解为“上十字架”受难,也可以解释为“升为高”,到天父那里去。[xi]

 




[i] Grant R. Osborne著,《基督教释经学手册》,刘良淑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99年),第125页。

[ii] Grant R. Osborne著,《基督教释经学手册》,刘良淑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99年),第126页。

[iii] 潘秋松著,刘淑媛编辑,《解析式新约经文汇编》,美国加州:美国麦种传道会,2002年,第1023391页。

[iv] Grant R. Osborne著,《基督教释经学手册》,刘良淑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99年),第126页。

[v] Grant R. Osborne著,《基督教释经学手册》,刘良淑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99年),第126页。

[vi] 潘秋松著,刘淑媛编辑,《解析式新约经文汇编》,美国加州:美国麦种传道会,2002年,第480页。

[vii] 参见:Archibald T. Robertson原著,詹正义(总编),陈一萍编译,《活泉新约希腊文解经  卷三》,美国加州:美国活泉出版社,1991年,第123页;潘秋松著,刘淑媛编辑,《解析式新约经文汇编》,美国加州:美国麦种传道会,2002年,第953页;。

[viii] Archibald T. Robertson原著,詹正义(总编),陈一萍编译,《活泉新约希腊文解经  卷三》,美国加州:美国活泉出版社,1991年,第124

[ix] 潘秋松著,刘淑媛编辑,《解析式新约经文汇编》,美国加州:美国麦种传道会,2002年,第988页。

[x] 参见:Grant R. Osborne著,《基督教释经学手册》,刘良淑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99年),第126页。

[xi] 参见:潘秋松著,刘淑媛编辑,《解析式新约经文汇编》,美国加州:美国麦种传道会,2002年,第7941046页;Grant R. Osborne著,《基督教释经学手册》,刘良淑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99年),第126页。

 

喜爱: 
0
您的评级:
0
无人评级
疑问: 
0
您的评级:
0
无人评级